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考题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研究生课怎么考试?
热度 7 等离子体科学 2015-11-30 13:56
研究生课,怎么考试? 考还是要考的。问题是怎么考。 我读博士的时候,Plasma I 和 Plasma II 是同一位教授上的。他现在早已资深,做过PRL的associate editor,做过系主任。 当时还是assistant professor,期末考试(final)还是很tough。记得 Plasma I的考试是介绍一个实验,然后问关于这个实验结果的5个问题,每个20分。一个韩国同学拿到考卷后看了5分钟,往桌子上一扣,直接走人。 难度确实大了点儿。后来他告诉我们说,是PRL上的一篇文章,总结了5点,他直接拿来做了问题。那也是我第一次考了70多分(历史纪录,当然最后公布的不是这个成绩,而是A+——按照分布打的分数)。这次考试给我印象深刻,但是内容现在已经想不起来了。 第二个学期上Plasma II,难度大了点——很多非线性问题;选的人也少多了。考试的时候他给了我们一篇关于磁偶极场约束下的等离子体的文章,让我们自己写“读后感”——即从这篇文章出发,做一个类似研究开题报告的东西。 我当时读得很认真,写了一个分析,提了一些建议。这位教授看了非常高兴。后来才知道他那时正在设计CTX(一个研究地球空间物理的偶极场位形装置,后来又在此基础上设计建造了MIT的LDX)。国家要建《空间环境地面模拟》大科学工程装置的时候,哈工大找到我,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这样一个偶极场装置(现在正基本完成了物理设计,名字叫HDX)。 同一个教授,根据课程内容和选课学生情况,决定用不同的考试形式。我觉得效果都不错。当然长期来看,后一个效果更好一些。 至于我自己开研究生课,基本上是:日常作业占60%的成绩(只要认真做就让你过),期末出几道题,占40%成绩,给一个星期时间慢慢做。 效果看起来还不错,成绩总是有分布,75-85分的居多,90分以上也有几个。主要是让学生自己翻书、查文献做出来,加深一下印象。
个人分类: 学海无涯|22720 次阅读|8 个评论
我仍坚持的研究生考题形式
热度 31 Taylorwang 2015-11-30 08:19
现代教育往往强调“理解”,不赞成“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虽然我知道“理解”的重要性,但对于关键的技术参数,技术点,我仍要求我的学员,应该将它们“死记硬背”地记下来。考试既是检查各位学员学习质量的一个重要工具,更是促进什么必须学习与掌握的一个强制性手段。为了体现我对“死记硬背”的要求,我的一门专业课的考试题,往往拿出一半的分数,设立 20-30 道的填空题,基本包括了这门专业课的重要工艺技术参数,甚至一些英文缩写词的中文,英文的名称。 有人会讲,这些工艺技术参数,到网上查一查就知道了,根本没必要“死记硬背”,这种填空题只适用于中学生、小学生的考试题,研究生的考题应该多一点应用题、论述题。虽然我知道应用题,论述题重要,但对于关键的技术工艺参数的掌握,也是非常重要的。 电脑的总体运行速度要比较快,除了要有性能好的中央处理器外,还要有比较大的内存;一些在计算或处理过程中需要用的数据与程序,都在内存中,这样计算速度才能比较快。若这些数据与程序都要从硬盘上调用,速度一定上不去。我们人在发现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时候,往往也要调用存在大脑中的相关信息,若大脑中空空如也,什么都要从网上查一查,有时网上查到的一大堆东西,要做出筛选,还要确认它的可靠性,思维能快得起来吗? 人们常讲: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足够的知识积累,才能产生足够的比推和联想。当然,若有具体的任务,涉及到某些具体的工艺参数时,可以通过互联网或其它的工具书查阅得到来解决这些任务,但若想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一些创新性思维,脑中原有的知识积累仍是非常重要的。有人认为“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会限制人们的创造性思维,我并不完全认可这种观点。创造性思维是“灵光一闪”可遇而不可求的思想火花,若脑中原来没有知识的积累,这思想的火花也许一下子就熄灭了,而一旦有了知识的积累,也许就添足燃料,将思想火花燃起熊熊燃烧的希望之火。若脑中原来就存有大量的相关的数据与参数,才能捕捉一闪而过的“灵感”,从而能迅速地做出分析和判断,使灵感得以快速过滤,并强化灵感作为实际可行的方案和行动。 研究生考题的填空,与幼儿园与小学填空的标准答案还是有差异的,曾听讲一个笑话,讲课本上有“弯弯的月亮象一只小船”,若填空的考题是“弯弯的月亮象什么”,只能填小船,若孩子填象香蕉就错了,从而批评小学教育的死板。我就不会限制这么死板的标准答案。如考题的填空是废水的好氧处理的溶解氧正常控制在多少,我的标准答案是 2-4 mg/L ,只要写在这个范围都是正确的,填 2 正确、 3 正确、 4 也正确,若写到 1-2 ,或 4-6 mg/L ,我都会给一半的分数,超出这个范围就没有分了,因为对这个基本的参数,心中都没有谱了,还能给分吗?其实这些重要的关键参数,我在讲课时都已讲了,这些参数必须记下来,将来是要考的。并反复讲,考试不是目的,只是手段,强化关键技术点的记忆的手段。我就担心学了我这门专业课的学员,毕业后,将这些最重要的基本参数又还给了我,还宣称上过我这门课,不仅他们不好意思,我自己都不好意思呢 !
21788 次阅读|71 个评论
说一下这几个安全管理考题
热度 1 Greg66 2015-3-15 09:39
评价一下这几个安全管理考题(要求是判断对错): 1. 因生产安全事故受到损害的从业人员,除依法享有工伤社会保险外,无权再向本单位提出赔偿要求。 这个题属于安全法规,不是安全生产管理的内容,安全生产管理目前没有科学定义,所以各门课程的内容也没有分界。 2. 生产责任事故是指人们在生产建设中不执行有关安全法规并违反规章制度(包括领导人员违章指挥和职工违章作业)而发生的事故。 仅仅如此吗?不违章就不出事故了? 3. 劳动保护用品分为特种劳动保护用品和一般劳动保护用品。 这个题对预防事故有实际意义吗? 4. 所谓过失是指行为人对所发生的后果而言,但对于违反规章制度的则是明知故犯。 过失的科学定义是什么?这个题的实际意义? 5. 煤炭企业的安全管理,是指煤矿企业对采掘过程中的安全工作进行计划、组织、指挥控制等一系列的管理活动。 太笼统,没有实际用处 6. 煤炭企业的安全管理,其目的是在于保证生产安全和煤矿职工的人身安全。 至少是不全面。 7. 安全生产责任制是各岗位工作业绩考核的标准之一。 这不是废话吗?谁还不知道 这些题我不知道出处,是因工作原因同行发给我的,无意批评出题人(类似的题可能也到处都有),不要对号入错。类似的考题还有很多,答题人怎么回答都有道理(瞎子摸象),但是只有考官有权决定是否给你考分。 还是那句话,自己家里开个煤矿,靠这些能预防事故吗?
个人分类: 1|3082 次阅读|1 个评论
大师的考题
热度 2 yangguoxue 2013-12-4 19:29
1932年,清华大学举行新生入学考试,国文系主任刘文典约请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之一的著名史学家陈寅恪为国文考试代拟试题。当时陈寅恪已定次日赴北戴河休养,就匆匆草就普通国文试题——作文《梦游清华园记》。陈先生解释:“盖曾游清华园者,可以写实;未游清华园者,可以想象。”借以考核考生的史才(剪裁和组织材料的能力)、诗笔(艺术技巧的修养)和议论(对事理的识见)。 另一题为“对对子”,上联为“孙行者”。结果一半以上考生交了白卷。这次考试,对出“胡适之”而获满分的考生,仅周祖谟(著名语言学家、北京大学教授)一人。还有一考生对以“王引之”,对得也不错。 王引之是清代嘉庆年间著名学者,江苏高邮人,继承其父王念孙的音韵训诂之学,世称高邮王氏父子,学术贡献很大。考卷中凡答“唐三藏”“猪八戒”“沙和尚”等都不及格。 这道题的标准答案有很多,比如胡适之 、祖冲之、 韩退之 、王引之 等等 简单用“胡适之”为例说明一下“原因: 胡和孙都是姓,名词,“适”在古文中是“ 到,行”的意思 “行”对“适”;“之”和“者”是文言文里的常用虚词,所以“之”对“者”. 平仄为平平仄对仄平仄。 据说这道题的答案引出了很多典故,还有说孙行者暗指孙中山的等等,具体就不介绍了 当时正是白话文运动蓬勃发展之时,因此有人在报上批评清华大学食古不化,不应出怪题“对对子”考学生。陈寅恪撰文回应: 对于用“对对子”形式为考题,陈提出四条理由: 一、测试考生能否区分虚字和实字及其应用;二、测试考生能否区分平仄声;三、测试考生读书之多少及语藏之贫富;四、考察考生思想条理。 陈寅恪的解释文章一经发表,这场“风波”即告平息,这除了说明陈公名望颇能服众外,还表现陈公对语言教育的理解是深刻和理性的,有理方能服人。陈寅恪先生对语文教学和考试命题的观点,在于突出中国语文教学的特性,对今天的语文教研不无教益。大师的考题总是能考出另外一些大师来,相比之下今天的出考题的人真该汗颜了。 陈公的四条理由对于今天意义最大的应该属第四条,即考察思想条理。这也是当代语文教育最缺失的东西。 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最紧要的特征之一是条理性,亦即有序性也。“对对子”这类文学游戏,其间的思维的条理秩序就在于所对者是否成其为“对”。也许古人对对子是训练音律的,但是我们今天完全可以拿出来训练归纳等逻辑方法,这就叫温故知新。
2612 次阅读|4 个评论
一道研究生面试题
热度 25 dongping2009 2013-3-18 07:24
一道研究生面试题
一道研究生面试题 魏东平 又到考研学生一年一面试的阶段,现在的考研同学之背景十分复杂,几乎涵盖了理工农林各个方面,每年参加我们地球物理学科的面试同学,专业来源也都是五花八门。所以,对于每年的研究生面试,我们都会根据面试者的实际背景情况,问一些对于本专业来讲非常常识性的问题。 比如,我会经常问来参加面试的同学:“地球的半径是多少?”这样一个看起来很普通的题目,这十余年来的粗略统计表明,每年几乎都会有,甚至不止一两位的面试同学,“栽”在类似这样极为普通的问题上。 其实,对于一般的普通社会大公来讲,能够知道地球的半径为 6400 千米,大概已经很好了,丝毫不会影响您每天品尝炸酱面美味的效果。不过,对于地学工作者,仅仅如此怕是并不足够,还需要知道更多一些的相关知识,例如地球的平均半径为 6371 千米,真实的地球是一个近似的旋转椭球,赤道半径略大于两极半径等等。 更为精细的地球形状,则主要来源于对地球重力资料等的解释, 下图便是一幅根据观测到的地球物理资料,将地球表面起伏单独放大数千倍以后,得到的地球形状之示意图。 在现在这个信息膨胀极为迅猛的年代,要求我们每个人对于各行各业都有深刻的了解,已经成为一件不可能的事情。但对于“立志”将要花费自己至少三年青春的准研究生们,面试之前作一些基本的功课,了解将要从事“研究”之学科的基本常识,应该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话说回来,据我的观察与理解,现在的研究生教育已经远远脱离了精英教育的范畴,在这个信息多元且浮躁非凡的时代,不知道地球半径为 6400 千米的应试同学之数量,只会是越来越多,并且只会看起来越来越正常——当环顾四周,举国皆将异常视为正常之时。
个人分类: 地球物理|14411 次阅读|66 个评论
我出的考试题目
热度 2 skylark1981 2012-7-20 00:08
这是一次有趣的经历。几年之前我给一个老师当"光学和原子物理(普通物理)"助教. 在期末考试之前,我告诉学生,有两个题目必考,每个题目5分。当时学生乐呵呵的。 这两个题目是, 1. 请评价光学或者原子物理中某个人对该领域的贡献。 2. 请评价光学或者原子物理中某个公式对该领域的贡献。 其中,评价的人或者公式可以任意选择。 这是一个非常宽泛的题目,其实要看的不是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而是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总结能力以及鉴赏能力。这样的题目说难不难,说容易也不容易。 我本来认为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题目,但是结果让我非常失望。很多人写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这门课程没有任何关系。也有一些人讲述了量子力学的波动和粒子性问题,但是认识非常片面,他们也许知道测不准原理,却不知道这个怪物在当时给人的思想上的冲击。我感觉我们的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太注重基础知识的灌输,却忘记了对他们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这次考试很多学生一分都没有得到,让我很难过。 我很高兴,有一次我去那位老师办公室,他还在教这门课,期末考试考卷中还有上面的两个题目。以后如果我去上这些课,我会在第一节课就告诉学生,这两个题目必考。
3342 次阅读|3 个评论
给张玉秀的照相机出三道题【附大漠孤魂可能的答案】
热度 18 陈安博士 2012-2-16 23:01
  玉秀张童鞋老是摆弄她的照相机,是照相机,俺们就是不说摄影器材,气死你们这些玩摄影的科学家伙们。   不过,拍来拍去,主题却有点不够鲜明,留下的印象就是风景还不错,场面也热闹,其他就没了。   这是不行的,俺们效仿老舍先生给齐白石出题“蛙声十里出山泉”的做法,给张玉秀童鞋出三个题目,开卷,可以请教李学宽啦,liuli啦,老曹啦等等,大漠孤魂就不用请教了,因为他的答案我是能够推测得出来的,随后给出。   请听题:   第一道:风   【出题人注释1:从这一个字上就可以看得出出题人的思维高妙无比,风是个物,可是似乎又不是物,你怎么拍它出来?十分地考验照相者的想象力,除了飘动的枝条,我就想看看你还能想象出什么东西出来可以代表风的,本题20分】   第二道:游   【出题人注释2:从这一个字上又可以看得出出题人的古怪精灵,这个出题人真是厉害啊!游是个动作,可是这个动作如何展现,那是很困难的,不是说拍几条鱼就能体现游这一动作的,所以,这个题解起来很考验智力。本题30分】   第三道:思   【出题人注释3:思即是动态的,又是静态的。思的主体肯定不能动,否则就是运动而不是思了,但是思本身却又是一个在做的动作,所以,这个题难上加难。本题50分。从这道题可以看出,出题人对于题的理解已经进入化境,佩服啊佩服!】   就看张玉秀同学的了,如果能解这三道题,我以后就会鄙视李学宽【按说这考试跟老李啥关系呀,嘿嘿】,如果解不出来,这个这个,后果是严重滴。   【如果大漠孤魂如果拍,他会这样处理——】   风:大力的狗尾巴竖了起来,上面的毛不再直立,而是朝某个固定方向刺去   游:大力被弄进老吴家的浴缸,满身的水   思:大力同学闭着狗眼,耷拉着狗头,狗嘴微闭
个人分类: 物论|3899 次阅读|39 个评论
75C 共赢基础 我们正在探索...
icstu1 2011-7-15 10:25
75C 共赢基础 我们正在探索...
75C 考考你的想法 逻辑推导 前提: 信息流带动资金流、行动流后的信息服务价值衡量 只能做到相对的公平,低层次的公平,高层次的公平实现还未实现。 选择: 信息流带动资金流、行动流——为真 低层次公平上的重复信息摄入(免费诱导成功)—— 是否意味 ? 低层次(效益)资金流、行动流产生。 信息流带动资金流、行动流——为真 高层次公平上的信息摄入(需求提升成功 低/高成本)—— 是否意味 ? 高层次(效益)资金流、行动流产生。 另一种选择: 信息流带动资金流、行动流——为真 高层次公平上的信息摄入(低成本或提供方补贴)—— 是否意味 ? 高层次(效益)资金流、行动流产生。 信息流带动资金流、行动流——为真 低层次公平上的重复信息摄入(低成本或提供方补贴)—— 高层次公平上的信息摄入(低成本或提供方补贴)—— 是否意味 ? 高层次(效益)资金流、行动流产生。 提供方补贴(机制)和返还(结算)方式是主要问题。 用户最大利益 = 不参与 提供方补贴(机制)和返还(结算)方式。 共赢基础 = 我们正在探索...
个人分类: K 释放激情 引爆论战|1578 次阅读|0 个评论
考题真的很难吗?
热度 2 ilovelynn 2011-3-31 22:45
有考研的学生跟我说,“今年的考题总体上不难,但有几道题太难了,比如说让我们选哪个不是2010年的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我们都忙着复习考研呢,谁会关心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 看来,都是一心只读考研书,两耳不闻窗外事了。 即使如此,选对答案也不难。E. J. Corey提出的是逆合成分析,自然与钯催化反应无关。 考研的如此,考博的也差不多。 类似的选择题,但提供的正确答案换成了K. B. Sharpless。 大多数考生选错了,尽管硕士应该了解Sharpless环氧化反应。 在硕士生的有机合成课程期末考试时,我出过一道类似的填空题。 三类反应在课堂上都讲过,并在题目中给出了Negishi。 阅卷时,让我忍不住笑的答案是:姚明、刘*波。 From left, Akira Suzuki, Ei-ichi Negishi and Richard F. Heck.
2399 次阅读|1 个评论
一起高校考题雷同事件
陈龙珠 2010-1-17 13:40
高校论著抄袭和数据作假报道不断,近日又看到了一起考试命题雷同事件。这一命题事件及其后果的报道,对我们每位高校一线任课教师来说,都是一种警示。 考题雷同事件报道链接: http://epaper.dfdaily.com/dfzb/html/2010-01/16/content_183908.htm
个人分类: 高等教育|3360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7 13: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