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缺失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新冠病毒基因组中328个核苷酸的缺失与减毒有关?
yanjx45 2020-4-12 09:28
新冠病毒基因组中 328 个核苷酸的缺失与减毒有关? SARS-CoV ( SARS病毒 ) 在流行 的 中 后 期 其 基因组中 会出现 缺失。现在在 SARS-CoV-2 (新冠病毒) 的基因组中也发现了类似的缺失。 SARS-CoV基因组的缺失发生在 名为 Orf8 的为 蛋白 质 编码 的区域 (第 8 开放阅读框) 。最初 曾 认为这 29个核苷酸的缺失在某种程度上参与了SARS-CoV对人类的适应。这一假设在随后的实验中被证明是错误的 。 实验表明 , 这 29个核苷酸的缺失 降低 了病毒在许多不同类型细胞中的复制 能力 。换句话说,与含有完整 Orf8的病毒相比,这种病毒的适应度降低了。 据 今年 3 月 11 日 新加坡的研究人员发表的论文 (参见参考文献) , 具有 382个核苷酸缺失的SARS-CoV-2,几乎 将 Orf8的整个开放阅读框 都删除掉了。该病毒 已从新加坡的 8名住院患者中分离出来(如下图所示)。这些病毒似乎已经在新加坡传播了至少四周。 该论文 的作者认为,这种缺失可能导致 SARS-CoV-2毒力的降低。这一假设是基于细胞培养中缺乏Orf8的SARS-CoV的适应度降低。 而且当时 尽管 SARS-CoV-2 已经在新加坡传播了至少四周 ,但整个新加坡 确诊病例的增长很缓慢,而且 直到 3 月 20 日整个新加坡还未出现死亡病例。 今年 1月23日 检索 2019-CoV(当时的SARS-CoV-2的名称)的基因组序列,表明 当时所有分离毒株的 Orf8 都 是完整的。如果 该病毒 随后 在 人类 的 传播过程中 Orf8 没有丢失, 则 疫情可能会更加严重。 迄今为止, SARS-CoV-2引起的大流行相当严重,全球的 平均 致死率约为 6%。Orf8的缺失是否会降低该病毒对人类的毒性还不清楚。通过与SARS-CoV的类比,Orf8的缺失可能降低了SARS-CoV-2的适应 能力 ,因此具有这种突变的病毒可能无法与 该 基因 完整 的病毒竞争。 Orf8 删除的 SARS-CoV-2 尚未在新加坡以外的地方报告。在未来的病毒分离中,仔细观察基因组中的这一区域是很重要的。应当进一步确定发生了这种突变的病毒是否有能力在全球广泛传播,如果能广泛传播,则需要了解它是否伴随着毒性的减弱。 参考文献: Discovery of a 382-nt deletion during the early evolution of SARS-CoV-2 ,   Yvonne CFSu,et al.,  bioRxiv  preprint .   doi: https://doi.org/10.1101/2020.03.11.987222  
个人分类: 科学普及|3965 次阅读|0 个评论
大学真的这样了吗?
热度 16 张海霞 2015-8-10 18:26
大学真的这样了吗? 昨天在朋友圈里转了一篇关于教育的长文“一名武汉大学毕业生的反思”。王德华老师问了一句: 大学真的这样了吗? 这个问题郁结心头,今天,写个简短博文算是对王老师的回复吧。 做为一个大学老师,我知道这个武大学生写的不是大学的全部,但它是一个很具有代表性的缩影,尽管我们可以罗列出一堆大学的好的方面,可是不可否认, TA 所罗列的这些不好的现象也都存在,尤其是从一个热血青年的角度来看,会更严重。学生对待学习的不认真、老师对待课堂的不认真和不重视与我们的教学体系和考核制度是一脉相承的,单独责怪哪一方都是片面的,可是最终的结果是上大学的孩子在这最好的年华里没有得到该得到的最好的教育,尽管还有不少自虐一般坚守在课堂上的老师一直努力在改善着、奉献着,可是谁也不敢保证他们在这时代的滚滚洪流下还能坚持多久 ?! 学生会、团委、各种社团等等年青人主要参加的团体活动都已经严重地官僚化了,少了青春的热血沸腾、多了世故和油滑,争权夺利也是司空见惯,正如 TA 所言,只是为了迎合上司轰轰烈烈搞活动,却忘了活动的实际意义和收效,舍本逐末的事比比皆是 ! 更可怕的是,随波逐流、不思考问题的本质和意义已经成了我们的习惯,就像是作者的这个命题一样,在当下成了死循环: 学校缺乏真正的教育导致了社会上很多人盲目逐利、精神空虚、各种社会问题曾出不穷,传统文化精髓遗失,后面两者又反过来影响着学校的教育,如此的恶性循环回把我们带向哪里?我们的后代将会生存在一个什么样的社会里? 作者所提的问题都很尖锐,可以说在当下的大学里确实存在,而且一时半会无解;但是这个年青人的思考和选择值得每个人深思,作为一个身处大学漩涡之中的老师,我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都有身处江湖的困惑和挣扎,都有着被名利绑架的无奈和愤懑,可是我们中鲜有这样毅然决然选择跳车的勇气,当然我们中间更缺乏这样为了解决问题真的放下自我从最底层开始进行实践的魄力!因此,为中国还有这样的青年人赞一个!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从这位年青人的警世棒喝中惊醒,尽快开始从我做起、从基础教育开始,尽微薄之力自救、救人,为社会留下希望 ! 一名大学毕业生的反思 近日,一篇万言长帖《一名大学毕业生的反思》备受中国人关注。一时间对于教育质量的讨论再次达到了一个高度。帖子如此之长恐怕会花费你的一些时间,但可以保证,真正将该帖完整读完,你一定会为作者所写的最真实,最露骨的大学所揪心不已。 五年多以前,我进入了全国重点名牌大学:武汉大学读书。我抱着最理想的热情,以为从此走上了一条报效祖国,报效父母的人生坦途,以为我的人生即将要大展宏图! 三年以前,抱着对“我的大学”最大的疑惑和不解,我辞去了分团委副书记的职务,开始认真地大量阅读和思考我的人生,我的大学,我的未来。试图找到对周围一切我无法理解问题的解决方案。这一次的决定,也意味着我放弃了原来一直抱有的,通过“从政”来为国家民族做贡献的“远大理想”。 一年半以前,我自以为已经看清了中国大学的本质,不愿意再继续自欺欺人地“学”下去,主动放弃了学校保研的名额,退出了用青春和热血换取一纸毫无真实内容和分量文凭的游戏,退出了中国虚伪可笑的“精英学历社会”。决心进入企业,踏踏实实地从事“实业”,站到中国经济第一线,为国家和社会以及自己作真实的努力和贡献。因为我不想用镀金的“文凭”和“文化”来糊弄我自己,也糊弄其他人。 今天,在毕业工作一年多后,在我的工作和能力已经得到老板和同事的肯定,马上就要派我出国任职的时候,我却辞职了。我不想违心地接受这个光荣,我决心到远在大山中的一所规模很小的,志在探索中国新教育模式的私立学堂,试图通过投身中国最缺乏,最需要的教育,来实现我人生最大的价值:为我热爱的中国,为中国的孩子和未来,也为我自己,做一点真正有意义的事情,而不是日复一日地在无望的等待中浪费掉自己的生命。 因为,中国真正缺的不是钱,我缺的也不是钱。中国缺文化,缺教育。我也一样! 周围的人都认为我疯了,鬼迷心窍阿了。放弃了中国人从小就灌输的,从小就追求的“最正宗”、“最正确”、“最理所当然”的道路的确令人不解。我也在认真地思考我这样做的理由。在这里,把自己对家人和朋友质疑的回答写出来。 你们也可以自己评析:到底是我疯了,还是这个社会疯了? 一、精神缺乏、游戏成风、学生忙着贴金、老师忙着项目――你认识这样的大学么? 当我从那古朴典雅的建筑旁走过,再深入到自己的学习环境和学校其他地方后,我发现这个地方与我之前在书中读到的宁静的大学校园不同,这里各色人等纷纷扰扰,大小汽车进进出出,随处可见各式各样的商业海报或者广告,草坪上遛狗的大妈悠然自得。那种在中小学可以听到的琅琅书声在大学里却寥寥无几,大学怎么竟然不如小学?这些大学生们都不读书么?我很困惑。 在正式开始上课之后,我更加见识了大学里很多人是怎么样上课的:早晨上课铃响了之后有很多人穿着拖鞋边吃早点慢悠悠地晃进教室,吃完早点后看看上面的老师,讲得没意思,于是爬着再补一觉。有的学生干脆一睡不起,大学里有句话是这样流传的:“一觉醒来一看表十点了,继续睡到十一点半,起来连早点、中饭一起吃了。” 晚上十一点后,应该是夜深人静、正值休息的时候,如果你此时走进大学里的男生寝室,你绝对可以看到他们的夜生活才“刚刚开始”,打游戏、玩麻将或者是看武侠小说,好不热闹。鲜见一起读书、共同讨论人生智慧的场景,相反可以看到很多的大学生去网吧包夜,或者在寝室联机打游戏,他们的日常交流沟通内容就是游戏,以至于很多学生迫不得已,为了和同寝室的哥们“打成一片”而“学习”打游戏。游戏已经成为了大学里男生的主要“学习内容”,而且不少人发奋用功地学习了四年。 当我第一次在高我一级的学长寝室楼里看到凌乱的宿舍,散发着异味,一抬头就会看到一个蓬松的脑袋和迷离的眼神,我的灵魂被震撼了!我的心中真的不敢相信,这就是武汉大学的学生?空洞的眼神昭示着灵魂的无知和内心的空虚,在终日游戏的日子里打发自己的青春岁月!这是大学生么?这些人就是“为中华之崛起”而努力学习的新一代?我的内心里有一个强烈的声音告诉我:我绝对不要成为这个样子! 我的一个同学,从大一到大四,四年的时间,除了考试和教室见个面,其他时间全部在寝室打游戏或者看武侠,反正大学里也没有人管。后来因为挂科太多被学院劝退,家长过来求情延缓时间,但于事无补,游戏照打不误,直到大四时无法毕业。 另外一个同学,也是因为打游戏挂科太多被劝退,母亲来到学院跪在学院领导面前说:“我自己在家里吃剩的菜叶在供他读书,求你们给他一次机会吧!”当时我听到学院领导讲到这样的事情的时候,我的内心很受震撼。父母吃菜叶供孩子在城市里打游戏,混日子?还要求情“给机会”?给他继续游戏的机会吗? 都说可怜父母心,我想起我辛勤劳作的父母,我想起那千百万把孩子送进大学的天下父母,他们都以为自己的子女在大学里“努力学习”,辛苦地赚钱,无私地供养儿女“上学”,让他们解除“后顾之忧”,不用担心生活的问题。 殊不知如今大学校园里,有多少人是在游戏人生。用我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一位同学的话来说:“如果他的妈妈来在大学住一个星期,就一定会让他退学回去”。因为在中国“上大学”,可能是人生中一段最轻松愉快的时光了。大家可以游戏,看电视,逃课,武侠小说,这是很多大学男生的全部生活。 女生呢?看韩剧,不少女大学生的主要学习内容就是看韩剧等各种连续剧,感情剧,一部接着一部。你能想象这就是“我的大学”么?很不幸的,这一切都是真实的,而且就发生在武大这样的名牌重点大学里。这些人考上大学的时候都是家里的骄傲、很多同学眼羡的对象,可是为什么他们在风华正茂的青春时代里,行为如此令人费解?当时的自己不得而知。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这样混日子,大学里还是有很多人依然比较用功地学习,但是他们也一样困惑:让他们努力学习的原因主要是“恐惧”和压力:怕找不到好工作,怕考不上研究生。 大家都听说就业很困难,武大每年找不到工作的毕业生都很多,因此不敢“放纵”自己。但是很少有学生努力学习是因为追求智慧,追求真理,为国为民而学。这些用功的学生虽然没有“游戏人生”,但是却生活在沉重的压抑心理状态下,思维往往呆滞,慢慢地走上一条被大学生们嘲笑的“越学越傻”的“傻博士”道路。 实际上,每年大学里自杀的大学生,往往不是“不用功”的“坏学生”,而是这种心理严重压抑,用功学习的“好学生”。他们一样,从一进大学开始就碰到很多无法解决的困惑,同时被灌输着一些所谓“正确的发展方向”,他们只是愿意服从这些“权威结论”,以自我的压抑而不是以心灵的呼唤来“学习”,这难道就真的比“玩游戏”“看影碟”更好吗?大学的学习到底是要达到什么目的?大学生们为何都迷失了自己的理想。 照本宣科的老师一学期也见不到几次 , 首先是专业的学习让人迷惑:很多老师照本宣科,大学里面真正关注教学、关心学生,有上课水平的老师越来越少了,不知道老师都在忙些什么。 老师的本职工作应该是传业授道解惑,可是有的老师一个学期学生也见不了几次,派他的研究生来上课。后来我才明白原来他们都在忙着自己的项目和课题。大一的时候,我们通信工程专业有个博导带物理,学生的评价是这样:“还博导呢,都博成个啥了?讲得稀里糊涂,还经常不来上课。”。大学选用的教材令人费解,明明有很好的全国通用教材,比如高等数学的同济五版,却偏偏要选用自己学校编的教材,艰难晦涩,连选用的习题都是历年研究生考试的数一类,可能是编排教材的老师想提前让我们进行考研准备吧? 后来才知道学校选用这种“自编教材”的原因,是老师们因为要“评职称”。需要“科研成果”,就东拼西凑的乱编一些“教材”来“完成任务”,这种放到书店里根本没有人会要的垃圾教材,他们就利用自己教学的权利,发给大学生们上课用。 据说老师们也很可怜,每年都要完成所谓的“科研成果”,要写论文,出书来完成任务,否则就可能降职。有些老师没办法就自己花钱在外面找刊物发表文章,这种可以不花钱出教材,让学生买单的事情也很容易理解了。 大学里的学生生涯,除了要求学生的专业学习之外,鲜有启迪心灵的声音,更重要的是缺乏指导大学生人生发展与定位的课程,能够让大学生明白自己为什么学,为什么活的课程。我自己学习的专业是电子信息科学类,和很多同学一样,我在必修的公选课如高等数学等认真学习,但是我在每天的专业学习之外内心十分彷徨,我不知道这个专业适合不适合自己,不知道这个专业意味着什么? 不知道这个专业的社会发展方向和主流是什么?也不明白这个专业培养的目的是什么样的人才要求?我不知道该怎样进行大学的学习,更不知道前面的路在那里。我该怎样去一步步实现自己的理想?我碰到过很多的大学生也是如此。他们对于自己所选择的专业了解甚少。其实我觉得老师也根本不了解这些专业到底要做什么,后来知道大学里的管理人员,看专业叫什么名字容易吸引学生,就改个名字。看什么专业热门好找工作,就赶快“上马”一个专业,拼凑一些“课程”出来糊弄人就完事了。 很多学生只是为了就业的方便而“选择专业”,但是当他们真正想去定位自己的时候,就反而陷入了“专业思维”而不能自拔。多数人只是为了一份工作而读一个热门的专业,却忘了去关注自己的兴趣、爱好,甚至综合能力的培养和理想的思考。 《大学重建》让我开始了解大学的起源、存在的意义,那就是大学应该是一个社会的良知和思想发动器,大学应该为这个社会培养具有正义、勇气和智慧的学子,在他们走上社会之后能够有能力去逐步改善这个社会中不好的东西,促进社会的发展,并不断致力于人类物质社会的改造,以及科学、艺术文学等精神文明的探索和提升。 我听到了一些激动内心的声音,也似乎抓住了一些东西,但是我的内心依然彷徨,方向不明确,理想似乎越发遥远,而不知如何下手。同时,为什么我们的大学会是这个样子?为什么这么多的学生缺乏精神思考而且没有老师指引?除了在一些讲座上偶尔能够听到一些激动内心的声音外,为什么大学里的老师讲完课就像是打工混日子,无趣无内容,讲完就走人?为什么大学老师从来不与学生探讨人生智慧?为什么我们这么多的大学生对此熟视无睹?这些问题我不得而知,而我自己也在从事学生干部工作的道路上,碰到了更多的困惑。 二、为什么要辞去团委副书记? 大一时我参加学生会新闻部,然后做部长,和一群志气相投的朋友激扬文字,度过一段难忘的日子。在大二下的时候,成功竞选为分团委副书记兼学生会主席团成员。然而在半年后,我就毅然辞去了这个光鲜的职务,你可能会很惊讶,我不是有“总理的梦想”么?为什么要辞去呢?这可是走上“官员之路”的正途呀?在我最开始做学生会一个小小的部委时候,我只是抱着开阔眼界、锻炼自己的想法。到了后来做部长,在我的本职工作之外,我开始思考我做的事情作用在那里?到底能够做那些有价值的事情去服务同学? 大学里的学生有很多的问题需要引导帮助,就像我自己内心就有很多的困惑需要解答,学生会做得这么多活动能够解决了么?没有。从我进学生会开始,我就抱着相机在各种各样的活动跑着,班团会、运动会、文艺比赛等等,在开始我很兴奋,因为生活很充实,活动的确还比较丰富多彩。但是慢慢的,我的内心开始不明白,我发现这些活动组织了、举办了、精彩了、笑过了,却没有更多的智慧启迪,似乎只是一个“政绩”的记录。那些游戏的大学生继续游戏,我内心对于理想的迷惘更没有在这些活动中得到解答。 于是我开始不明白,为什么要花很大力气很多精力组织这一些形式上的活动,而不去关注学生真正的问题、做学生和大学里真正应该做的工作?那个时候我还是学生会的新闻部部长,在面临换届的时候我想过退出,我的内心已经隐约地告诉我这个地方不适合自己。但内心那个朦胧的梦想让我思考:如果我的“地位”更高一些,“权力”更大一些,如果自己可以领导团委和学生会,是不是就可以去做一些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了?自己也可以通过这个机会锻炼自己,以明确自己的方向。有很多的学生干部就是这样一步步走上从政之路的。 于是我开始努力“提升自己”:凭借自己比较不错的实力和老师的信赖,我成功地竞选为学院的分团委副书记,这可能是学生中地位最高的“官”了。我的内心鼓足了干劲,我要做出一些真正对学生有帮助的事情。可是当真正到了这个位置时候,我才发现我是多么的天真:各种各样的活动,不是我们能够“安排”的,我们只是按照“上面老师”布置的既定程式和内容去走,想要改变其形式上的作用几乎不可能;学院的老师有自己的安排,校团委的领导有自己的想法,一切都要达到一个目的:活动要精彩,形式要多样 ! 可是没有一个人去思考这样的活动带来的实际意义在那里。 我发现自己更加没有个人的“自主权”,必须要面对更多的无聊会议,要去组织很多无意义的活动,这些会议、这些活动大多数对于服务学生或者实现自己的理想都根本没有什么作用,更没有办法去解决我所碰到的诸如沉迷网络游戏、缺乏精神风貌的现状,我甚至还失去了思考和学习提高的时间和空间。 我的内心不明白:为什么我们不能针对性地去解决学生中切实存在的各种问题?为什么不在他们沉迷网络与游戏时加以规劝和引导,甚至采取一些强硬的措施?难道非得等到他们挂课后给予处分、开除学籍么?更有甚者,与其他学院的一些学生干部打交道后,我发现大学学生会里面的学生干部,有不少本人就是“游戏大学”的优等生,但是他们却因为和辅导员老师关系不错而成为学生干部,来帮助老师“管理学生”。这样的学生干部能够引领学生走向哪里?同时,这些人似乎非常自信自己是一个“精英团体”,个个都感觉良好。 学生干部中开始有很多的饭局来“拉进”彼此的关系,喝酒甚至吸烟,所谓的“烟搭桥,酒开路”这样的话,我第一次就是从学生会主席的口里听到的,我很困惑,这是在读大学的有志青年学子么?这就是要引领国家未来的“精英集团”嘛?我们国家就缺这样的“人才”吗? 当面对着这样的现状的时候,我的内心开始痛苦:我可以选择若无其事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下去,反正都已经做到了这个地步,熬一两年就会有各种优秀的荣誉、保研的机会,通过这个平台可以一步步走上从政之路。但是,我也开始明白了,无论我将来的“地位”有多高,“权力”有多大,我都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我是一个人在与一个庞大的,堕落的,只关心物质利益和为自己捞好处的集团体系作对。 我如果想当上“总理”或者其他能够有决策权的位置,就必须跟他们一样混下去,否则早早就会被这个体制踢开。但我真的希望这样么?如果我把宝贵的时间都花在了一些根本不能起到实际作用的事情上,来收获一些所谓的荣誉和好处,我内心的困惑将怎么办?我之后的道路该怎样继续?难道这就是我的理想? 在经历了深入的思考后,任职半年我就毅然申请辞去这一职务。当时学院的老师很惊讶我的举动,在明确我执意要辞后,非常好心地建议我可以挂名不做事,这样在大四时候就可以获得保研的机会。我不愿意占这个便宜,告诉老师,既然要走就走个彻底,不需要挂名,我的内心不喜欢这样的方式。 于是,我很高兴地脱离了很多无聊的“学生工作”,回到了没有会议,没有那么多我看不懂活动的自由日子。自己读书、听讲座、听武大的“周末艺苑”,让自己的内心自由自在地成长。我努力去重新定位自己的理想,因为我发现从政似乎不适合自己。剩下来的选择还有两个,一个就是大家都很热衷的,也是很传统的“实业救国”之路,我可以去帮助我们国家成为一个经济强国,也帮助自己成为一个“经济英雄”,做“李百万”另外一条就是冷板凳的“学术之路”:考研,攻博,成为一个学者。 我很敬佩经济学家林毅夫先生,当年作为热血青年,做为一个台湾军官,由于反对蒋家王朝的政治腐败,他“叛逃”到大陆。他当然可以享受“义士”级的待遇,在我国的“党政军”系统里快速地升职。但是,他当时叛逃台湾,绝对不是为了谋取物质利益,而是为了心中的热血理想。 我想他后来离开政治圈子,走上学者之路,是不是跟我一样,发现在中国“从政”不能解决“为人民服务”的理想,只好去研究学问,去当学者。否则如果他叛逃的目的,仅仅是想当一个学者的话,当时的台湾条件更好,所以一定有他的难言之隐。他现在已经成为了世界经济学界最好的学者之一,还被提名诺贝尔经济学奖。 到底那条路更有意义和价值呢?我努力去大量阅读,努力去思考,去发现各种线索和事实来帮助我决定,去解决我内心所有的困惑。 三、读懂“大学”,我发现“做学问”在大学也是一条走不通的死路。 我真的能够专专心心去做一个学者吗?像林毅夫那样?在不断地阅读和思考中,我对于大学的认识也越来越多,我也开始明白为什么这个曾经安静和充满追求智慧风气的象牙塔越来越千奇百怪。商业中逐利的浮躁气息充斥着整个校园,学术与商业的挂钩和教师职称评定的畸形化,使得大学校园里越来越多的老师不重视教学而忙于自己的项目,忙于发表论文。因为有了论文,有了项目,才会有职称和金钱,才会有房子、车子和各种名誉,这样的老师那里有时间去传业授道解惑呢? 但是现在的大学校园里,基本上都是这样的老师。因为“理想型”的老师注定要被现实“淘汰”。别的学校不了解,但是全国有名的易中天,在武大的时候却因为个性独特,不愿流俗而被排挤,出走厦门大学。后来是学生们敬仰的武大四大名嘴之一的哲学教授赵林也要离开武大,引起学生轰动。 后来据说校长看民意沸腾,才执意挽留赵林老师,勉强留了下来。但是根子上的问题并没有解决,因为我最近又听说专注学问的知名哲学教授邓晓芒要去华工。一个文科教授,却要离开以文科着名历史悠久的名牌大学,宁愿去一所工科大学任职,武大到底怎么了?珞珈山还是个做学问的地方吗? 四大名嘴的尚重生教授也说:当年与他一起留校任教的早期很多有才华的老师,都离开武汉大学了。而且很多离开了大学,离开了学界。难道在中国,学者之路也同“从政”之路一样,是一条不可行的“梦幻之路”?中国之大,放得下一张安静的书桌吗?我很不安地探讨自己从事“学问之路”的可能性。越来越多地发现:所谓的“名牌大学”里,真正的学问根本没有地位。 老师不关心学问和学习。在这样的大学里,缺乏真正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因为老师在大学里其实是“弱势群体”,他们被一群根本不懂教育的教育官员们“管理”着,迫于生存压力,为了职称,为了提级,为了饭碗等等,不得不向畸形的评定机制屈服。能够独立思考和具有独立人格的老师,可能根本就不见容于这个教育官僚体制。 连知名的教授如赵林,邓晓芒都不得不屈服于“体制”,连四大名嘴尚重生都不断地抱怨无法发挥所长,我一个小小的后生,真的能在“学问”的路上实现理想吗?很多博士生导师会派自己的研究生替代自己给本科生上课,自己忙项目,当老板,追逐金钱和权力地位,这与“官场”和“商场”又有什么不同呢?真正的不同,就是这里更虚伪,贴了一张“教育”的皮,所以更害人。 校长把老师当打工仔谁也不关心学生大学的领导不关心学问。他们不关心教师,仅仅是把教师当做打工仔。他们也不关心学生,不理会学生的愿望和要求。很多管学生的“大学领导”在学生面前高高在上,一副“官员”的样子。他们也不关心自己的毕业生到底受不受社会的欢迎,不关心学科的设计是不是符合教育和社会的要求。他们只关心“如何保住位置”,“如何捞取好处”,如何“买卖文凭”,如何与社会上的官员们“交易”。 学校的老师告诉我:武汉大学授予了很多官员“特聘教授”的头衔拉拢他们,还送出大量的“博士学位”给各级官员,仅仅因为他们是有实权的“官员”,学校愿意“证明”他们“很有学问”,让他们捞一笔“学问资本”。这些都是公开的秘密。 大家都知道前几个月武汉大学的两个校领导被抓,其中一个还是享有“国家荣誉”的获奖“杰出领导”,这暴露了大学一系列问题的冰山一角,据说出事以后,很多有实权的“大学领导”们都惶惶不安,生怕有一天查到自己头上来。我相信这不是武汉大学一家的事情,可能其他大学更腐败。 可是,我关心的是:这说明了什么?这样的大学,难道真的有“大学精神”吗?真的是一个我要做学问的地方吗? 1. 我缺钱么?我们的社会缺钱么?我的人生需要去做一件没人需要的事情吗? 现在我们的国家里,大家都在努力创造着物质的财富,每一个城市里可以看到很多忙忙碌碌的人,每个人都在辛苦的追逐着。特别是我在深圳工作,这个节奏很快的城市就是金钱驱动的城市。每一次,我坐公交车的时候,我都会留意下那些等车的和街上走过的人们,很多人的脸上都写着焦虑和疲惫。 大家都在追求金钱以为会带来幸福,可是为什么都这么不快乐?望着车外的人们,我就问我自己:会不会有一天我也会变成跟他们一样?我问自己追求的幸福是什么?是更多的物质财富,不是,我想幸福于我而言,是一个健康的身体,一份开心有价值的工作并能保障物质生活,一个和睦的家庭。并能把这个幸福的圈子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推广,那么我实业的梦想能够带给自己幸福和更多的人幸福么? 再看看我们的国家,改革开放三十年了,中国已经诞生了很多的企业,华为、联想、等等,人们已经创造积累了很多的物质财富,物质生活也越来越优越。而我们却越来越齐心协力地追求金钱,我们创造了很高的 GDP ,但同时我们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工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多的环境污染,大都市白领的生理和心理健康每况日下,都市女性白领越来越多的人不能走进婚姻的殿堂,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的大学生找不到工作,都市人在物质富足的表象里精神匮乏,借以酒吧、网络游戏、聚餐等打发时间,青少年儿童以及高校大学生自杀比率升高,流行文化越来越庸俗甚至恶俗化,以及我在大学所碰到的种种困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问题?怎样去解决?靠追求金钱可以么? 而这些问题却很实在地关乎我们每一个人的幸福,我们这个社会的整体幸福。但这一切,靠钱都不能解决,是要靠文化,靠智慧。如果金钱可以解决,那我们可以用钱买来生理和心理健康,可以买来家庭的幸福和谐,可以买来优秀的文化,我当然应该多赚钱。可惜这一切都买不来。 2 .为什么说中国缺乏真正的教育? 靠文化,靠智慧,人才能够得到幸福,国家才会真正强大。为什么一定要去做教育?答案是只有教育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一个国家的素质,而我们目前的中国缺乏真正的教育,为什么这么说?看看教育和社会的现状以及我们传统文化的断层现象我们就可以明白。 我们的小学、中学乃至大学教育都在教学生不断地考试,关注考分,然而,做了那么多的试卷,考了那么多的试,拿了学士、硕士、博士文凭就能解决人生和幸福的问题吗?看一看现在的大学生面貌,有多少人不过是在混一张文凭而已,还自欺欺人地以为:这张文凭会给自己带来一份不错的工作和钱途,可能么?那么多经过高考的学生,走进大学为什么就失去了青年人本来应该有的朝气和活力?为什么他们沉迷网络游戏、在无聊中打发着自己最宝贵的年华?为什么那么多的人找不到工作呆在家里成为“啃老一族?”还有工作之后很多成为“月光一族”? 我们最终都要走上社会,我们最终都要独立地去面对生活和生存,我们最终都要为人父母,我们最终都要赡养自己的父母,真正关乎我们人生幸福的问题,诸如怎样去强身健体,怎样去规划人生方向,怎样去处理婚姻问题,怎样去教育孩子,我们的教育有去关注或者启发我们去思考这些问题吗?难道我们的教育就是要在学校里培养一群考试的机器,然后出来成为一个工作的机器?老了成为一个等死的废物吗? 那么什么是真正的教育?德国二百年前的教育宣言曾经如此说道: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人们适应传统的世界,不是着眼于实用性的知识和技能,而要去唤醒学生的力量,培养他们自我学习的主动性,抽象的归纳力和理解力,以便使他们在目前无法预料的种种未来局势中,自我做出有意义的选择。教育是以人为最高的目的,接受教育是人的最高价值的体现。 问一问亲爱的朋友们,在中国目前的小学、中学和大学校园里,有这样的教育么?没有,中国太缺乏真正的教育、缺乏真正的大学了!同时我们回过头来看看中国传统的知识分子是怎样做的,宋朝一代大儒张载曾如此说过: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从此以后,这句话成为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共识,而现在,我们的社会中有多少这样的学者?我们的大学里有多少这样的教授和博导?我们可以看到为各种利益集团说话的所谓“专家”,可以看到为了金钱奔波在官场和商场的教授和博导。 现在我们的社会很多人都在一味地追求金钱作为人生最高目标,从让我们痛恨的房地产商到现在的医院,从老师到卖奶粉的,很多人都忘了自己本职工作的职业道德,一味地拜金。缺乏文化和责任的富人们给我们的社会带来了越来越高的交易成本和越来越多的危害。我们可曾知道美国的清洁工人的工资可以达到年薪五六万,但是他们的房子只需要三十万左右的美金? 而我们国内的老百姓却需要耗费两代甚至三代人的积蓄去买一套房子,就因为一些人昧着良心攫取高额利润,而让多少大学生一毕业就要面临这个严峻的人生大事,房子真的值那么多钱么?孟子曾经告诉过我们:上下交征利,国危矣。三鹿奶粉、各地不断的儿童血铅案例已经用血的事实不断地印证着这句话,而我们的社会还需要多少这样的例子来唤醒大家:如果仅为了钱而忘记了道德,昧了良知,我们的社会将走向何方? 在这么一个逐利的社会里,究竟还有多少中国人会静下心来学习和传承我们博大精神的传统文化?《老子》、《论语》、《大学》、《金刚经》、《资治通鉴》等等,这些经典的遗产我们继承了么?我们该怎样把这些东西交给我们的下一代,如果不能交给,如果不能完成五千年里中国文化的传承,我们何以有颜面自称为中国人? 曾经有句话是这样说的,一个国家破亡而文化存在的民族,一定可以恢复国家(比如以色列),但一个文化破亡了的民族,无一例外地彻底从历史舞台上消失了,比如古巴比伦等。而正是由于这些精髓的传统文化丢失,我们的社会才变得越来越千奇百怪。 学校缺乏真正的教育导致了社会上很多人盲目逐利、精神空虚、各种社会问题曾出不穷,传统文化精髓遗失,后面两者又反过来影响着学校的教育,如此的恶性循环回把我们带向哪里?我们的后代将会生存在一个什么样的社会里? 究竟是这个社会在疯狂地走向一个危险的境地,还是我是一个疯子在危言耸听? 3 .为中华之崛起做教育 考虑到如此的地步,我对于自己做实业的想法又发生了深深的怀疑,我对于自己,对于这个社会的生存发展产生了深深地担忧。一百多年前,梁启超先生曾写下《少年中国说》,一百多年后的今天,我们仍然面临着同样的问题,而且更加严重。只有从教育上去入手,培养优秀和有良知的公民及社会领袖,我们才有希望去改变我们社会中丑恶的一面,才能传承我们的文化,我们的子孙后代才会健康、幸福地生存在这块土地上,才能自豪地说:我是一个中国人! 因此我决定走进大山,去一个小小的私立学校做一名普通老师,学习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习武修身,传播智慧。为我热爱的这个国家,为中国的孩子和未来,也为自己,去做一些真正有价值的事情!因为唯有文化方能立国,唯有真正的教育才能树人!唯有智慧方能让一个人拥有真正的幸福,让一个社会真正的和谐,让一个国家真正的强大! 注:没有想到文章受到这么多人的关注,在此说明下――由于体制内教育的失败,我不可能加入任何一所官办的应试学校来实现自己做真正教育的理想,而选择了在大山里的这所私立精英学堂(别误会,不是农村支教,那样我再努力也只是为体制培养几个低级打工仔),不提学堂名字的原因,是因为避免有人说我是商业炒作(毕竟是私立的),玷污了这个神圣的教育理想。 同时,这所学堂目前因为超前的教育理念,虽然规模不大,但影响力已波及全国,她必将成为中国未来先进教育的一个范例,因此我也不想借名生辉,借学堂出名。我更愿意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通过自己踏实的努力来让学堂因我而更荣耀而非相反。希望大家理解。 另外,我开始新的工作才两个月。在这里,我第一次尝到了“挫折”的感觉,相对于我一贯的“顺风顺水”,我在这里明显感到了自身能力的不足和思想的浅薄。相比一起工作的,跟我同年毕业的同事和朋友,我感到了实实在在的差异,我需要有更多的努力来提高和完善自己。但是,这反而让我更加高兴,更加认定了自己选择的正确:这是一个可以让我不断提高的地方,这是一个可以让我实现自己理想的地方,去实现自己的教育强国之梦 ---- 去不断提高自己和需要我帮助提高的人。 写这篇文章目的有两个: 1. 能够唤醒大学里沉睡的一部分人去思考自己的人生而非随波逐流、人云亦云,自助者天助之。 2. 引起更多的人对于教育的关注和反思,因为这关系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幸福。我们不能因为老师、大学和社会对我们不负责任就放任自流,相反正因为学校和社会没有为我们负责,我们更要加倍地为自己负责,更要认真地思考和选择自己人生。 来源:易观天下
个人分类: 杂文评论|5982 次阅读|16 个评论
【国学热】 背后的信仰缺失
热度 3 outcrop 2014-9-2 16:20
最近感觉小到三五人的作坊,大到世界五百强,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似乎不少偏爱所谓的“国学”,“国学”也变得越来越热门。 仔细八卦下,发现所谓“国学”还真是五花八门,从《三字经》、《弟子规》到《易经》、《道德经》,都是在“国学”这面旗帜下的各类价值观载体;很有意思。 但这类国学热的缘由,似乎是信仰的缺失和价值观的迷茫,当然可能也有马屁的成分——总之感觉这个文化趋势不大健康。 热播的不少电视剧也一样,落后的封建残余价值观不少;该扬的没扬,该弃的没弃。 在这个健康信仰缺失的时代,傻帮价值观还是很先进的;但又低迷,不发力,愁人的很。
个人分类: 科学网大学|2385 次阅读|6 个评论
“笑”话一则——《爱情的位置》与“开口大笑”表情的缺失及建议
热度 1 hillside 2013-7-28 12:05
——谨将此文献给在文革期间进入青春期的50后、60后们 撰写博文时偶而手痒,想加个表情符,我最喜欢的是“开口大笑”,可惜在外网唾手可得的“笑容”在科学网“编辑博文”的表情选项中竟成传说之物、奢侈之品。在可选的表情符中,张大嘴的仅有两幅是“亲吻”与“大哭”,且“亲吻”符号高居“脸符”之亚军、“大哭”叨陪老九,名列榜首的仅是“微”笑而已。 我认为,科学网博友中爷们居多,“亲吻”的施舍者与受众极其有限。就是女士们在科学网抛洒或接受“亲吻”的机率可能也并不高企。 尽管科学网追求做高知们的月老,但我仍觉得应当淡化“亲吻”,强化“大笑”。起码给大笑一个老九的座次,而不是“大哭”居老九、“大笑”落孙山。 科学网的写博表情符为何没有大笑?我觉得这是一个缺憾。现向编辑们建议补上大笑,让博友们多个乐子。笑一笑,十年少嘛。 下面提供一些可操作性建议:将“编辑博文”中缺失的“大笑等”表情”使用“回复”中的表情进行增补。同时建议在“回复”中的“半圆”“大笑”基础上增加椭圆“大笑”乃至“正圆”大笑,给科学人更多开怀大笑的机会。 由“大笑的位置”我不由联想到改革开放初期风靡一时的小说《爱情的位置》。真是此一时,彼一时,“爱情”由禁苑秘物、不可言传变成了俯拾皆是、甚至随意送人的点缀,思之顿有恍若隔世之感。顺便将为释放强加于中国人心头的精神紧箍咒、解脱文革时期登峰造极的爱情原罪感立下汗马功劳、曾经令人怦然心动、可称改革开放小说经典的《爱情的位置》作者刘心武的感慨及其他相关文字附之于后,以飨年过半百的朋友们。 另外,本文也献给包括李小文博友这样在文革期间进入青年的的40后们。 附件1:科学网“编辑博文”中的表情们(“大笑”去无踪) 附件2:科学网“回复”中的表情们(“半笑”在其中) 附件3: http://www.china.com.cn/book/txt/2008-12/12/content_16936199.htm 刘心武:1978年,为爱情恢复位置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08-12-12   发表评论 改革开放被确定为国策,虽然是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才实现的,但是,从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开始,普通老百姓就以各种方式,表达着变革的诉求。这些合理的诉求遭到过“两个凡是”等保守思想与禁锢政策的阻拦甚至打击,但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推进社会变革最终成为思想主流。从那以后30年来,虽然经历了一些曲折,这个大方向始终没有变,绝大多数中国人都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潮流里,程度不同地受益,这益处不仅体现于物质方面,也体现于精神方面,包括情感方面。 我在1977年夏天写出了《班主任》,以短篇小说的形式,发出了“救救被‘四人帮’坑害的孩子”的沉痛诉求。作品在当年《人民文学》杂志11月号刊发后,引出了一个纷纷以小说形式表达清算“文革”恶果的潮流。1978年5月卢新华在《文汇报》发表了《伤痕》,使这个潮流获得了一个恰如其分的符号:“伤痕文学”。《班主任》、《伤痕》以及这个文学潮流引起的强烈的社会反响,共鸣者很多,也有为之担心“犯错误”的,更有直斥其犯了大过错的,但“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在这个文学潮流达到高潮时,理论界开展了真理标准的讨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个命题被绝大多数人所认可,为年底在党的会议上确定改革开放的新路线,奠定了更坚实的群众基础、思想基础。 1978年春天,因为《班主任》带来的巨大反响,激发出我更强烈的写作欲望。应该对各方面说明的是:写作和发表《班主任》时,我已经不是中学教师,我在1976年时已经调到北京人民出版社(即现在北京出版社)文艺编辑室当编辑。那时出版社和北京市创作研究部在一个院子里。创研部的负责人赵起扬“文革”前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党委书记,是一个文艺内行,“文革”中遭迫害,到创研部后,时逢“四人帮”垮台,他那里就成了北京市许多业余作者串门的地方。因为他开明,大家聚集聊天也就越来越口无遮拦,后来他索性组织座谈会,让大家通过畅言解放思想。 记得在一次座谈会上,大家说起“样板戏”,我在大家的启发下,也就畅所欲言,说“样板戏”里不仅把爱情斩尽杀绝——比如歌剧《白毛女》、电影《红色娘子军》里原来男女主人公还有爱情影子,但据之改编的“样板戏”里生怕观众“误会”,强调两人之间只有纯净的“革命战友关系”——连夫妻关系也都淡化、净化到讳莫如深的地步:《红灯记》有祖孙三代,却绝无夫妻、恋人的踪影;《沙家浜》里只有阿庆嫂,说阿庆跑单帮去了,尽量让观众想象阿庆只是个以丈夫身份掩护自己的地下工作者,与阿庆嫂并无“男女之事”;《海港》女主人公从造型上看老大不小了,却绝无涉及爱人、子女的言辞细节;《龙江颂》女主人公也不见其丈夫,只是她家门楣上有“光荣军属”字样,但观众也可以理解成她家其他男子在部队服役;《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里当然更没有爱情、夫妻的影子。难道一提爱情,甚至一涉及夫妻,一表现完整的家庭,就是不革命吗?正是由于这种首先从“革命文艺作品”里取消爱情的做法,使得社会生活里爱情乃至正常的夫妻关系也都只能转入地下,而一些年轻人甚至也就懵懂到完全不晓得男女之间除了“共同把革命进行到底”以外还可以发生什么关系。我就知道一位到生产兵团“屯垦戍边”的女青年,新婚当晚,忽然衣衫不整地跑到连指导员那里去哭诉:“他跟我耍流氓!”她竟只知道男女结婚要戴大红花、接受许多套“红宝书”的礼物,然后就在一起“斗私批修”,而不知道丈夫和她可以在床上做什么,甚至也就不清楚小孩子究竟是怎么冒出来的。这不是笑话,而是真事,我们听了,可能先会笑,然后可能就再也笑不出来!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我决定构思一篇作品,主题先行,题目一定要定为《爱情的位置》,为爱情在文学艺术领域里面恢复名誉,获得应有的位置。1978年春天,我们出版社的同仁,决定创办一份大型的文学双月刊,以《十月》命名,当时无法立即获得期刊号,就先以丛书名义“以书代刊”,在筹备过程里,我写出了《爱情的位置》。编辑部和创研部联合召开座谈会,把《十月》创刊号拟定的目录拿给大家征求意见,一见其中有《爱情的位置》,都很兴奋,记得参加座谈会的老作家严文井不禁喟叹:“爱情总算又有位置了!” 现在不要说“80后”对我讲到的这些情况会目瞪口呆,就是一些“70后”恐怕也会觉得匪夷所思。但“四人帮”推行的文艺专制就是达到了那样的程度,而突破那种在公开话语中对爱情禁绝的局面,竟必须“从零开始”! 《十月》创刊号正式发行以后,虽然那上面有若干远比我《爱情的位置》更出色的作品,但《爱情的位置》引发的轰动不仅超出了创刊号其他作品,也超出了此前几乎所有作品,强烈到不可思议的程度。《班主任》那时已经使我每天得到超过10封的读者来信,而《爱情的位置》经过许多报刊转载和电台广播以后,短短一个月里我就收到了超过7000封的读者来信!有封来信寄自遥远的农村,是一位“插队知青”写的,他说是在地里干活的时候,听到村旁电线杆上的高音喇叭传出“现在播送短篇小说《爱情的位置》”的声音,当时他“觉得简直是发生了社会剧变”,当然后来他知道那是良性的政治变化的“前兆”。还有一位海边的渔民给我写信,说听了广播激动得不行,才知道原来自己藏在心底的爱情并不是罪恶,他现在可以跟女朋友公开来往了,为了感谢我的文章给予他们的解放感,他们决定寄给我一个巨大的海螺。不久我收到了他们寄来的大海螺,现在这海螺还放在我书房里,不时让我重温新时期30年文学发展初期那离奇的轨迹。 不待方家评说,我自己早就一再检讨:《爱情的位置》就文学价值而言是不足道的,那时的轰动完全是特殊历史时期的特殊现象。但我曾以《班主任》、《爱情的位置》、《醒来吧,弟弟》等作品参与思想解放的进程,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大胆以小说形式承载呼唤社会变革的民间诉求,并且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也算为推进改革开放贡献了绵薄之力。这毕竟是我人生中的亮点,我为之珍惜,并愿在步入老年之后,继续把自己这一滴水,融汇进民族复兴的洪流之中。 附件4: 1. 爱情的位置(刘心武).doc 2. 爱情的位置.exe (连环画) 3.网络连载(因下载的“爱情的位置.doc”文本文件不一定准确,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核对阅读连载页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c2501bb0100m5h7.html 附件5:实话实说一则 搜狐创业者、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张朝阳(1964.10-)在陈鲁豫的访谈中声称初恋情人是冬妮亚,作为比张朝阳年长1岁的我,相信他说的完全是真实感受。就我个人而言,对在苏联小说与中国社会中视作落后的小资冬妮亚并不热衷,健康向上的革命者丽达的音容举止在我脑海中则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下面粘贴该次访谈视频的网址: 听刘心武论爱情 11岁的张朝阳脸红心跳 http://v.ifeng.com/e/200812/3848c423-00ad-4ea6-bfb2-792a8d5a475d.shtml 附件6:以下篇段摘自刘小枫的随笔集《这一代人的怕和爱》 记恋冬妮娅       二十多年前的初夏,我恋上了冬妮娅。   那一年,“文化大革命”早已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但革命没有完,正向纵深发展。   恋上冬妮娅之前,我认识冬妮娅已近十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我高小时读的第一本小说。一九六五年的冬天,重庆的天气格外荒凉、沉闷,每年都躲不掉的冬雨,先是悄无声息地下着,不知不觉变成令人忐忑不安的料峭寒雨。 这一代人的怕和爱.txt
个人分类: 建议与感想|2597 次阅读|2 个评论
教育:我们为什么缺失论证能力
热度 32 stone1971111 2013-3-11 08:58
最近几年在国科大带了一些工程硕士研究生,这些研究生都在公司上班,有些还是国际知名公司,工作大都比较出色,按说从自己的工作中拿出一部分作为工程硕士论文是没有什么难度的,但是从培养的过程看,似乎不是如此。此外,从一些高技术公司的员工素质来看,也有类似的现象,不少企业高管尽管个人技术能力和管理能力都还不错,但是就是拿不出像样的有理有据的分析性文档。 这些工程硕士写出来的都是工程施工路线,或者技术路线,但是就是不像一个硕士论文。明明知道怎么做,就是不会论证 。这个现象似乎不是一个个体问题,是整个中国教育体系的问题,应该进行深入的思考,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能力的缺失。 一、死记硬背的考试制度导致论证能力的缺失。我们的教育最大的问题就是只注重知识的传承,而不注重知识的演绎推理。 这些都导致论证能力的缺失。我们在上学的时候,除了数学课有点点逻辑外,其他课程基本上都是照本宣科,书上怎么写,老师就怎么说,完全不能走样。这样给学生一个误导,那就是知识就是僵化的,是不能质疑的,因此也就不会去论证, 最终记住了一些死的知识,没有学会分析知识中的合理性和不合理性的一面 。实际上,即便是孔子的学生,孟子和荀子也都是大家,但是对于孔子的思想的理解都有不同的解读,有些地方甚至矛盾。其主要原因在于古代的书都只有论点,没有关于论点的证明,这就导致后来人有不同的解读。 从知识本身来说,任何一句话都不能只有一个解释,只要套上不同的前提和场景,其内涵可能发生逆转 。所以我们尽管记住了一些表面的知识,实际上并没有真正理解这些知识本身。 二、对权威的过度崇拜导致论证能力的缺失 。我们上学,所有的考试都只能有一个标准答案,书本就是上帝。现在看来,这些都是可笑的。在书本上关于论语的解释有些就不够准确,也不够高明,有些甚至粗俗。对于鲁迅等人的文学作品的过度崇拜和解读,都让人觉得啼笑皆非。再比如,《易经》十翼自史记记载就归功于孔子一人,并有“韦编三绝”之说。直到宋代欧阳修才提出质疑,当然后来出现了疑古的风潮,这就走的太远了。可 是中国古人习惯于述而不作,权威的思想没有得到有效的传承,如果说我们是对权威思想的崇拜,那是高看了我们,我们仅仅是对权威的虚像做崇拜。 王阳明作为心学的开创者,其弟子们似乎并不那么高明,对阳明子的言论的亦步亦趋的解读让人发笑。但是不管怎么说,我们缺少对于权威结论的质疑能力,导致我们的思想中就没有论证的动力。 三、内容单一化导致论证能力的缺失。 我们的教育生怕教坏了孩子,所以教给学生的内容都是精挑细选,保证是同一个调子,都是正确的,都是好的。但是对于学生来说,并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没有错误的作为对比,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没有坏的作为陪衬,好的就失去了光泽 。比如,某些作品我们觉得好,可是不知道好在哪里,尽管老师拼命的说好,学生也跟着说好,实际上没有比较就无法说清楚。我们看一些诗人的作品,也能熟记,但是就是不能说出其好处来。看了钱钟书《宋诗选注》有所启发。钱当时被分配的一项任务,就是搞个宋诗的诗选。这是个难题,因为宋朝文学高峰在词,诗在唐朝。不过钱钟书独辟蹊径,他就想搞清楚,在唐朝的高峰阴影下,宋朝人是怎么作诗的。这本书引经据典,古今中外,高雅低俗,都在里面。我们看了就知道那些好诗为什么好,哪里好,高明之处是什么。 我们的哲学教学也是如此,只讲马列就讲不好马列,不懂康德、费希特和黑格尔,怎么谈马列呢。 就连列宁都对德国古典哲学有深厚的功底,更何况我们后学。因此, 单一化的教学内容只能导致我们对于知识的认识是片面的,甚至是误解的。没有论证就不能有真正的理解。 四、断章取义使我们缺乏论证能力。我们的教学过于依赖于教科书,但是教科书实际上是个断章取义的大杂烩,作为普及型的教育,是粗略可以的,但是作为国家高级人才的培养,是远远不够的 。我们没有阅读原始文献的习惯,当然在很多年,我们没有阅读原始文献的条件。教科书都是从无数本原始文献中挑出来的一小部分,我们只能看到之鳞片爪,看不到龙,也看不到象。学习下来就是个盲人摸象的过程,除了糊涂就不会有什么结果。实际上,很多原始文献都有其自身的系统性,也有很多的论证,看了才能明白。比如, 在欧洲的教育体系中,非常强调原始文献的阅读。 读数学的人,都要看牛顿、高斯和欧拉的原始文献。 这些原始文献本身就是思想的集大成,绝对不是几个简单的定理或者结论就能够代表 。大家的作品充满了智慧,这些智慧是在论述和论证中发光的,我们只是拿出了几条定理,就看不到智慧, 我们学到的都只是末节而非真正的精华。 五、历史的习惯导致我们缺乏论证能力。 我们总听过,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是中国文化习惯,这种习惯强调心领神会,强调个人的悟性,不强调论证。 比如,中国的禅宗就强调顿悟,不强调渐修。六祖可以以文盲的身份获得衣钵,而其大师兄神秀显然是饱学之士,可是因为境界不够,因此就没有获得衣钵。现在看来,神秀作为教育者更为理想。其实在印度佛学有经律论三种,到了我们国家,就没有了论,只有经和律。在藏传佛教依然还有辩经的传统,但是在中国内地, 辩经变成了诵经,变成了打坐和禅修。 这其实并不符合大乘佛教的本意,落入了小乘。我们的绘画也强调会意,不强调写实,我们的文学作品也是喜欢隐晦。比如,我们读柳宗元的作品,误以为就是一些游记,实际上,有些作品就是为了给达官贵人看,为了给自己弄个进身而作,其内涵绝非那么高尚。 我们意会得到的可能是错误的结果。 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大多数都是死记硬背型的学生,知识是死的,不能灵活运用,其主要原因就在于我们缺少论证能力,可是论证能力正是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 当然,我们有很多原因, 考试制度的缺陷,对权威崇拜的习惯,内容的单调化,内容的断章取义以及历史遗留下来的意会习惯, 都让我们没有及早养成论证的习惯。可是我们不能永远这样去教育我们的后代,我们需要一定的论证能力,不能再是似是而非的意会。 即便在生活中,我们一样需要论证能力。 我们经常产生误解,就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意会到了不同的东西,但是以为对方也跟自己一样领悟到了相同的东西。不同的意见放在一起,总有不和谐的地方,误解自然就产生。 为了生活的和谐,为了科研能力的提高,我们都要改变我们的教育内容和方式,不然,我们的缺陷 可能 还将持续 。一家之言,敬请斧正。 silong.peng@ia.ac.cn 2013.03.11
个人分类: 教学闲论|11557 次阅读|45 个评论
信仰扭曲才是科研问题的根源
热度 11 outcrop 2011-2-24 11:28
信仰,是主观因素;制度,是客观环境。很巧,目前我们两者都不好;其他领域似乎也是如此,问题很严重。 信仰与制度似乎是一个因果关系,因为制度终究是人来制定的;一群健康信仰的人,想不建立一个好的制度,不容易。什么是健康信仰?什么是好的制度?这个我说不来,也不好说。 纵然有好的制度,但在没有健康信仰的人的手里,是很难玩的好;终究也会毁了健康的制度。 目前来看,大陆地区道德观以及信仰的健康重建,才是需要放在第一位考虑的。 至于生存问题,完全是伪问题,生理满足绰绰有余;极少见到吃不饱、穿不暖、流离失所的文化人。 剩下的所谓生存问题,又都是什么问题呢?对于学者,剩下的难道都是房子、车子、票子、女人、地位、斗争这些问题? 我想不是。
个人分类: 科技八卦|3668 次阅读|24 个评论
我眼中的中国研究生教育
热度 1 wangflame 2011-1-9 15:29
没有经历考研复习的折磨,没有经历考研的痛苦,自己的研究生之路显得略微有些顺利,从保研面试结束到研究生报到以及半年的研究生生活感觉是那样的简短。也许再经历这样两个过程的时间,我就要与这里说再见啦 ~ 但是半年的研究生生活让我看到了很多现实,这是一些列发生在我身边的同学的经历,主要三方面吧: 第一方面, 研究生甲:我今天被老板派去,去某地去帮老板取护照了;研究生乙:我老板让我去给她复印个东西;研究生丙:太郁闷了,各种不顺,老板一个项目接一个项目,我们天天在做重复工作,老板非要把一年的项目让 1 个月搞定,她可以再接新项目;研究生丁:我老板几乎把我当秘书了,天天出去开会总是来临时通知说忘带各种东西,让我马上给送过去 第二方面, 研究生 A :你老板还找你啊,我老板都不找我,我几乎就是半年也见不上一次面;研究生 B :老板现在都不管我,一般师兄带我们;研究生 C :现在我们中心几个老师都出国访学去了,我们学生自己放羊;研究生 D :这课还有老师吗?不都是研究生来带的课 第三方面, 除了这与 老板 之间的两方面之外,还有一方面。经历研究生生活,很多人的反应时,太累了!!!这种累不是因为在忙着写论文、做实验,而是在赶场。尤其是研一新生,如果他进入课题组要兼顾多方面:上课、老板、班级、男女朋友 ,要实现这些任务,恐怕只能赶场,最后得到的是 我这个学期好忙啊!但是好像没有学到什么 太多太多,记得以前看过一个科苑学生自导的一个小品,里面有句台词是这样的村里有座寺,寺里有个庙,庙里有个老和尚领着一帮小和尚在。这难道就是所谓的中国式研究生教育,我以前还一直不解为什么国外很多国家不承认我们的研究生教育,现在有些明白了。恐怕就是大老板让小老板干杂货,学生给小老板打最没有技术含量的杂工,而且是重复再打这种杂工。最起码在我看来我的研究生憧憬不是这样的,恐怕 金本科、银硕士、废铜烂铁是博士 还真是中国高等教育的现状。我一直希望的研究生是这样的:只要你选择读研,说明你喜欢做研究,而且选择的研究方面是自己喜欢的,如果你不喜欢你的研究方向,天天被老板逼着干嘛、干嘛,那样你该多难受。那岂不是在浪费生命,浪费青春。 我自己还挺庆幸自己进入的课题组的科研气氛是自由的,在这里三位老师分别像是父亲、母亲和大姐姐的角色,这里虽然也有杂事和项目,但是我们这里的项目相对较少,老板说过项目不在多,一个项目就足以让你明白项目的整个过程,以及该怎么做项目。俺老板崇尚的是交流(这是管理学研究所必须的),管理学研究不是一个一个重复的项目堆积出来的,更多的应该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英国著名剧作家萧伯纳说过当两个人交换一个苹果,得到的还是一个苹果;交换一种思想的时候,得到的却是两种思想,所里在我们课题组项目是小部分工作,大部分工作是开会交流(各种各样的会议)。
个人分类: 未分类|5101 次阅读|2 个评论
我们要教育出什么样的孩子?
cenwei 2010-8-14 18:49
浙江多名高考生被指参加少儿游泳赛获加分/////// 我们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是教育人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吗? 是教育人为了成功,不需要公正公平吗? 是教育人在人生重要的关口,可以去撒谎作弊盗窃甚至是违法,来达到目的吗? 他们不觉可耻不需要负责任,他们以后会变成什么样的人? 我们的教育缺失了什么?
个人分类: 感述评论|3670 次阅读|2 个评论
中国股市的管理缺失
王惜宝 2010-8-12 18:50
中国股市的管理缺失 中国目前的股市与中国的经济增长是不协调的,其背后就是投机资金在操控市场! 不是说经济是股市的基础吗?中国经济增长率那么快,股市为什么不增长?不是说股市是炒预期的吗?中国的经济为什么要调控,不是为了让经济更好的发展吗?预期不是应该更好吗?股市为什么不长反跌? 在投机家嘴里,什么预期?什么经济?什么CPI?都是一种投机操作熏染气氛的借口!不这样你会把股票抛出去吗?想把你的钱挖出去是真实的目的! 把该发展的行业做大做强,把地产、钢铁等产能过大、能耗污染过大的行业抑制住,是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目的,因此对于包括中国的股市在内的金融行业应该是国家急需做大做强的行业,提高中国股市的估值水平是发展中的中国必需的。只有中国股市发展了,产业结构调整所需的融资渠道才能通畅!同时也能释放很大一部分百姓的消费潜能! 目前中国股市的现状是中国在股市政策导向和行业管理缺失的反映!难道股市的完全市场操作真等于完全放任肆意的投机行为吗?商品市场的投机操作需要管而股市的过分投机就可以不管吗?在股市明显偏离经济面时管理层在干吗? 中国快速的发展、人民币持续升值,使得中国资产增值(房产除外)速度加快,股市就是中国资产价值的体现。中国快速的发展与股市的持续低迷,使得股票价值急剧提高到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高度。不要担心短线的涨跌,你的股票跌不了多少,赶紧捂住你的股票袋子,别让投机家和国外的快速流进的热钱抢走了你的机会!中国的资产的价值在相当长一个历史阶段都会在不断增值,而不是下跌! 你的股票的真实价值依然在增长着,下跌的只是你的心理预期!而你心理预期的改变不是股票价值的改变造成的,而是投机者所营造的气氛带给你的,否则它们从何去购买低价的股票? 其实,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也在人们的心里,心里预期差了,自然也就不敢消费和投资了,经济发展速度也就真的忙了,所以做空股市可以做空中国经济。现在的调控应该是有针对性的产业调控,不要让投机资本把整个中国经济绑架了,对此中国政府和股市管理层应该有充分的认识,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052 次阅读|0 个评论
统计数字的缺失:排他性
黄安年 2010-8-1 15:51
统计数字的缺失:排他性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8 月 1 日发布 我们的统计数字有时具有排他性,因而缺乏准确性。某些统计以官方认可的为权威根据 , 然而往往官方认可的数字中往往含有某些不被列入统计范围之内的数字。 例如我们一年中究竟出版了多少册(种)书 , 是以出版的书籍有无书号为准的。非卖品的书 , 你说它不是书 , 其实它是书 , 即所谓山寨版书,这些书有的质量远高于公开出版物,但是因为没有书号而不被认可为书,在我们的官方出版统计数字中 , 这非卖品是不算书的。至于网络书籍目前也是不被认同为书的。过去有禁书 , 被打入另册,现在这非卖品不一定被认定为禁书 , 但统计上是不包含的。那么我们是否清楚,这些非卖品的书一年出了多少 , 都是因为什么原因成为非卖的 , 是自愿非卖 , 还书无奈非卖 ? 又如 , 人口统计上 , 长期以来没有正式户口的超生、非法 生的黑人,往往也是不计算入人口总量的 , 这些黑人口究竟有多少,如果搞不清楚,那就是一个大大的漏洞 , 人口 13 亿多 , 人口近 14 亿,人口 14 亿以上是不同的含义,意味着人均 GDP 的不同,人均碳排放不同等等。 再如 , 人才的统计 , 现在是否把退休人才都计算在内 , 还不清楚,至少没有专门提到如何发挥退休人才的作用问题。有意思的是 , 我们大学的学术研究机构在统计学术成果时,是将在职人员和退休人员的成果混在一起统计的,而分享成果却又没有退休人员的份。 我们一些省市自治区所以在统计 GPD 和人均 GDP 上搞猫腻或弄虚作假,往往在统计外流人口、外来人口上做了手脚,形成了虚假数字。 还可以举个小例子,科学网博客究竟发表了多少博文 , 恐怕难以说清楚,因为现在的数字是按现成保留文章统计的 , 个别或者少量博文,或自己或被有关方面删除了 , 并不在统计博文之列。 统计的基本要求是完整性和准确性,如果不完整 , 具有排他性 , 其准确性和权威性也就成问题了。
3700 次阅读|0 个评论
育人——中国现代教育的缺失
贾克功 2010-1-17 14:05
传统的中国教育一直十分重视育人,小到生活起居、待人接物,大到如何对待自然,如何看待世界,点点滴滴,面面俱到。这种传统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至少也有三千年了。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学校变成了传授知识的场所,却丢掉了育人的本分。殊不知,知识不等于学问,不等于修养,不等于能力,不等于成功,更不等于幸福。 这种状况至少从我们这一代 50 后就开始了。但我们的父辈们,不管是读过几年书的,还是文盲,受传统文化影响都较深,尚可多少弥补一下学校教育的缺失。再往后的人,读书的越来越多,学历越来越高,知识水平越来越高,但如何做人处世却全然不知。 把学校变成了传授知识的场所,而忽视了育人这个根本,恐怕是我国现代教育的最大失误了。教育是立国之本,有什么样的教育,就有什么样的国民,有什么样的国民,就有什么样的社会。学校教育是现代国民教育的主要场所,学校教育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兹事体大,不可不察,不可等闲视之。 贪官学霸、院士造假、博士跳楼、教授自杀、夫妻反目、婆媳死掐,纵然有种种社会因素,但从小缺乏做人教育无疑是导致这类恶性事件频频发生的主要原因。 从身边发生的点滴小事就可看出学校做人教育的缺失:前两年,我们楼层有位女博士生,三年时间,就没见过她和哪位老师或同学打过招呼;一位同校区其他学院的硕士生写论文遇到果树学的问题不懂,写不下去,发电子邮件请教,我没回,于是他又发。其实,不是我不好说话,就在一个院子里,向陌生人请教要登门拜访应是最基本的常识。浙江一位素不相识的同行,搞研究遇到问题发邮件请益,反复 5-6 次,我帮他查了大量资料,一次次耐心解答。因浙江太远,登门拜访,太劳心费力了,根本没有必要。前几天,本系的一个不相识的本科生多次发短信,向我借显微镜和照相机(她导师的实验室和我的实验室在一个楼层,办公室就在我隔壁)。事情都不大,但反映了现代学校做人教育的严重缺失!类似地事情还有很多,恐怕科学网的同事们也不乏见。 连最基本待人接物到不懂,读再多的书、学历再高又有何用?这样的人才将来在社会如何立足?是到了必须反省中国现代教育的时候了!
个人分类: 一孔之见|2980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0 07: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