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几个问题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天河工程被指是“荒诞幻想项目” 王光谦院士回应质疑
zhgatcl 2018-11-28 18:58
天河工程被指是“荒诞幻想项目” 王光谦院士回应质疑 2018年11月28日 15:52 来源:中国网 参与互动       王光谦院士正面回应媒体质疑“天河工程”的几个问题    中国网北京11月28日讯(记者 张宁锐) 近日,媒体关于“气象学家等质疑‘天河工程’”的报道引发各界关注,作为“天河工程”研究团队的负责人,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光谦接受中国网(《议库》平台)记者专访,正面回应业界质疑和担忧的几个问题。   王光谦回应,当下和未来,黄河缺水的形势依然严峻,“天河工程”的初衷是为了解决黄河缺水的问题,目前尚处研究阶段;“天河工程”本身是一个气象、水利等学科交叉的科研项目,从前期到现在,有国内外很多气象学专家参与。王光谦表示,所有科研经费严格执行相关流程,青海大学的科研经费尤其紧张,深知该精打细算,一定会珍惜用好国家科研经费,欢迎大家监督。   “青海不太远,欢迎关心这个问题的朋友们,有机会到青海来,到我们实验基地看看。”采访临近结束,王光谦发出诚挚邀请。   黄河流经青海玛多县,这里“云压河床”,启迪着“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科学创意。    中国网:有人认为,“天河工程”是“荒诞幻想项目”,您能给大家简要介绍一下“天河工程”吗?    王光谦: 非常感谢社会各界对“天河”相关研究的关注和关心,大家的关注和讨论,将促进我们更好地开展此项研究工作。   我们为什么要做“天河工程”,重要的出发点是为了解决黄河缺水的问题。   大家、尤其是水利人不会忘记,上世纪90年代之前的黄河,从历史上“三年两决口”演变为“小水致大灾”和“四年三断流”,尤其是70~90年代末,“小水大灾”与“断流”问题频发。在国家高度重视和有效调控下,2000年以来实现了黄河不断流。   但是,在实现连续不断流后,要维持河口生态功能、继续保持连续不断流还面临巨大挑战,这是我们很多水利科技工作者的心病。   根据黄河流域水资源综合规划核算,黄河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已由原来的580亿立方米减少为535亿立方米,将来还可能进一步减少,甚至降到500亿立方米/年的水平。在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水文情势急剧改变,未来仍有极大的不确定性背景下,实现黄河从一般意义上的“不断流”向“功能性不断流”转变,形势依然严峻。   黄河来水如果持续减少,而且发生的概率还很高,今后怎么办?整个黄河流域怎么办?到2050年,黄河的水量会是什么样子,有谁能给个答案?如果到2050年黄河水再少30亿立方米,黄河流域的老百姓怎么办?由此引发的生态、环境、社会问题怎么办?我们作为水利人,得想这个问题。   从地上调水是方案之一。“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我本人是支持的,但确实在造价、生态、环境方面都有压力。   我们就在想别的办法。如实给你讲,2013年前我都没想到办法。2013年我有机会到青海工作。青海的云和北京的云不一样,青海的云压着我的头,我感觉,天上的水和地上的水是连着的,我想到了天河动力学理论。   没错,地上的水利人有时候需要往天上看看,河流动力学和天河动力学是相通的。    中国网:“黄河之水天上来”,所以您和团队想到了“天河”?    王光谦: 是的,水循环是地球物质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包括地表和地壳表层水文过程,也包括空中水汽输运和降水转化。水利学科以研究陆地水循环为主,而通常将空中水物质产生的降水作为陆地水循环的输入来看待。在观测、模拟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我认为空-地整体研究是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未来气象、水利等学科交叉融合的内在需求,科学研究并没有截然的边界和禁区,天河研究也是水循环研究的自然延伸。   黄河49%的水量来自于青海。尤其是江河源区,云水资源量丰富,如果能在源区通过适当干预,增加降水,将是对黄河水源的有效补充,这是未雨绸缪,提出“天河”猜想的初衷。   事实上,气象部门长期开展的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给予我们启发:水在天上,可以通过人工影响天气增加降水量。气象部门长期实践也告诉我们,系统性的空中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也将是一条解决水资源短缺的新的途径。   从水资源角度看,空中是否有部分水可以通过有效途径加以开发利用?自然就是从“天河”走向“天河工程”。我们提出“天河工程”是想把一个“猜想”走向实用,而不是只停留在概念或理论研究上。   我们提出“天河工程”,就是设想:通过地域优选,可以将人工影响天气增加降水量与水利工程调节水资源的工作结合起来,主动挖掘利用一部分空中的水资源,实现空-地耦合的水资源时空调节。   我们不想仅仅写理论文章,我们想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为了黄河不断流,我们干了10年;这件事我们也想干上10年,看看能不能找到解决黄河缺水的一条新路。   当然,现阶段“天河工程”还是科学研究项目,尚在科学探索研究阶段,并非“南水北调”等大型水利工程建设项目。项目获批以来,我们严格按照有关科研项目管理的要求稳步推进。    中国网:媒体报道中,还有一个质疑的焦点是,“气象学界集体缺席前期论证”,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王光谦: 我要特别说一句,在应对干旱、洪涝灾害和水资源短缺方面,水利和气象从来都是并肩战斗的。国家和一些地方气象部门专设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研发人工影响天气技术并开展实际作业,取得了显著成效。不管是水利人或者气象人,能提出解决办法都是值得尝试的。   气候变化导致的水文情势的变化和不确定性日益显著,水利科学与工程伴随着理论研究的进步、观测手段的发展,逐渐从河流研究演变为流域研究,进而演变为全球水循环的研究,水利科学与气象科学的交叉不再仅限于气象水文学,构建气象与水利深度融合的学科不仅是科学研究的需要,也是我国水资源安全保障的需求。   我们正在进行的“天河”研究,就是水利科学与气象科学融合的一个实践探索。   有人质疑,“气象学界集体缺席前期论证”,有些情况我想通过中国网(议库平台)介绍下,目前,这个项目有国内外多个气象科研单位和气象科学专家参与了共同研究,项目组中,气象专家的数量比水利专家还多。2018年还组织了学术研讨会,共同发起成立了“天河国际研究网络”,全球10余个国家的50多名水利和气象专家参加了会议。 黄河源风景    中国网:您可以详细介绍下这些项目申报的经过吗?    王光谦: 我们申报项目是需要经过严格的答辩,并不那么容易,我们曾经也申报失败,被专家组否决。2016年,在科技部“战略性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项目申报中,我作为负责人,以清华大学作为牵头单位,联合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青海大学、澳大利亚气象局、墨尔本大学、奥克兰大学和俄克拉荷马大学等单位,最终成功获批了“全球水循环及‘天河工程’理论与关键技术国际大科学计划”,主要任务是全球水循环与“天河”相关的科学研究和国际创新引领。   这种重大专项,当时成功获批的大概只有15%。我为了准备这个项目答辩,很多晚上根本没睡觉。当时申请答辩是视频答辩,视频背后评审专家是谁我们根本不知道,最后专家组觉得有一定的创新性,让我们拿到这个项目。根据答辩提问,我相信评审专家中有气象专家在。   另外还有一个项目,是2017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水资源高效开发利用”重点专项中的项目,由青海大学牵头,清华大学等单位参与,联合申报“河源区及干旱区降雨径流挖潜与高效利用技术”项目。据了解,同时还有一家单位参与竞争,但最后是我们获批。    中国网:这些项目涉及较大金额的科研经费,人们担心如果操之不慎,导致国家科研经费的浪费。    王光谦: 大家关心的经费问题,我非常理解。有人说我们重点实验室乱花钱,我们的每一分钱都有规划、有审计,每一笔很清楚,这是常识。我想特别说明的是,青海大学办学经费非常紧张,大约仅有东部地区同规模高校的三分之一,我们真是精打细算,5万块钱的支出都要上校长办公会。所有科研经费严格执行相关流程,我会坚守一名科技工作者的基本要求,珍惜用好科研经费,欢迎大家监督。   这里我也要替科研团队说句话,我们的研究人员一直在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地开展科学研究,今年夏季在三江源开展现场试验研究,青海大学和清华大学的40位年轻人参加,中秋和国庆佳节他们都在海拔4000米的试验场度过。   我们要建设创新型国家,我本人也呼吁各方面更多关心和尊重一线的科研人员,更多理解和尊重一线的科学研究,这不仅仅是对我们的科研团队。 黄河流经银川平原    中国网:有人认为,“天河工程”发射卫星也是浪费资源。    王光谦: 为实现天河理论研究设想的空-地水资源的耦合调控与统筹利用,需要对空-地水循环过程实现一体化监测。我们和航天科技集团第八研究院联合研究设计了天河一号卫星。在卫星轨道设计、载荷配置、研发周期等方面进行了权衡优化,有助于弥补现有气象卫星监测能力的不足,并强化了对三江源及同纬度地区的观测重访能力。   卫星载荷采用的是气象业务与科研卫星常用的水汽、云、降水观测仪器,包括微波温湿度计、降水测量雷达等。卫星发射组网后,监测数据除可为天河研究和试验服务外,还将纳入现有卫星气象监测体系,这些卫星的机动观测能力还可为台风等灾害天气提供观测、研究、预警等服务。   这次西藏抢险,需要对青藏高原这些无人区进行监测,我们深深感到卫星资源不足。直到现在,我们还是自筹经费在推进发射卫星这项工作,经费很困难。   多说一句,我们的团队在今年金沙江和雅鲁藏布江二处四次堰塞湖应急抢险救灾中,一直忙在一线,及时、无偿、准确地为溃决洪水提供分析预报预警,帮助政府的救灾指挥部科学决策。前几天,西藏政府部门还给我们来信,希望我们专门立项,立足青藏高原攻破世界河湖科技难题,研究气候变化揭示水圈循环利用机理。    中国网:有评论认为,这个项目没通过“973项目”评审,却在“带着友好交流、国际合作性质的项目”中通过,您怎么看?    王光谦: 这位评论人士可以更加详细地去采访下科技部,了解下两类项目的不同。我曾经是“973项目”的首席科学家,我负责的项目在2008年结题时被评为优秀。   我们认为,“973项目”和“战略性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项目的主要不同是,前者更加注重技术应用,后者更加注重创新引领。我们这个项目在“973项目”中被否决,是专家认为这个项目在技术应用层面尚不成熟;我们获得“战略性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项目的支持,因为评审专家组认为“天河工程”在创新引领方面有价值。   我认为两个项目都非常严格,对我们科研人员来说都是非常重大的项目。至于从通俗意义上说,哪一类的项目“水平更高”,我不做评价,政府部门的项目定位是清楚的,行业内人士是明白的。    中国网:媒体和一些专家对这些问题的关注已有一段时间,您为什么不及时回应一下呢?    王光谦: 很抱歉,这几天我们正在举行清华大学河流所40周年和钱宁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另外,团队主要成员在参加西藏抢险救灾。   当然,我们也看到了媒体的相关报道。我想,一方面,我们的实验还在进行,科学是一门严谨的工作,是要解决问题的,我们没想着过多宣传,一些专家有质疑,可以理解;另一方面,项目涉及20多项专利,也正在审查,所以没有更加详细地向社会公开。   不过目前看,质疑的声音有可能影响团队的工作状态,所以我简单回应下。特别感谢媒体朋友,感谢媒体监督,同时也请媒体朋友理解:这个是一个高原实验科研工作,我们的团队科研任务很重,难以有更多精力参与舆论讨论。我们诚挚地欢迎广大科研工作者从学术层面参与交流,欢迎有兴趣的专家、学者加入共同研究。项目组将秉承严谨治学之精神,扎实工作,研究进展和成果将通过学术论文、专利等形式发表。   青海不太远,欢迎关心这个问题的朋友们,有机会到青海来,到我们实验基地看看。 (原载 http://house.chinanews.com/gn/2018/11-28/8687672.shtml ) (科学网上的网址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8/11/420501.shtm 科学网上的评论网址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comment.aspx?id=420501 )
个人分类: 博客导读和总论|1152 次阅读|3 个评论
关于24Model的几个问题
热度 1 Greg66 2016-7-11 12:19
关于24Model的几个问题(注意斜体补充) 1.不安全物态和习惯性行为的关系 。 用案例来说明。(也可用山西屯兰煤矿事故、高处坠落事故来分析) 事故: 路上有块石头,行人不注意看路况走路而摔了跤。 分析: (1)不安全动作:不看路况,无规定,过去引起事故否不确知,但经危险评估(简单评估即可)确定为是不安全的动作。(2)不安全状态:路上的石头是不安全的(用三个识别方法之一容易确定),对事故人(摔跤者)是原来就有的已成事实。(3)物态与与不安全动作的关系:石头是其他人的不安全动作(放置)产生的,如果其他人的动作也列为此次事故的不安全动作原因的话,则下箭头是成立的;(4)物态与与习惯性不安全行为的关系:由于人的安全知识不足、安全意识不高、安全习惯不佳、安全心理不佳、安全生理能力有限,没有识别、处理石头,使石头这个不安全物态存在,或者,使他由静态激活为动态而“站”起来伤人,因此,习惯性行为与不安全物态的连接线是成立的。(问题:没有识别、处理,可以看作是不安全动作,但是 首先 是由于知识、意识等原因没有认识到,所以习惯性行为和物态的连接箭头成立)。(5)上箭头的存在,环境 有时 影响人的动作,虽然并不总是。其中第(4)点,一直以来有很多的不理解,上述解释应该是合理的、能解决困惑的。 补充下:人的习惯性行为如果安全,就安全地动作;习惯性行为如果不安全,就不安全地动作而产生事故;人的习惯性行为如果安全,就会处理不安全物态;习惯性行为如果不安全,就不处理或者激活不安全物态,为产生事故提供条件。无论对于不安全物态还是不安全动作, 首先 都是习惯性行为在起作用,因此,不安全物态和不安全动作都可以看作习惯性行为所产生的。这里“首先”两个字是非常重要的,它们表达了人的”思维-动作次序“。不注意到这两个字,习惯性行为与物态的关系就不易理解。 2.24Model中的知识定义 :含理论知识、技能、经验等,尽管他们之间有区别,但大体可以归为一类。 3.24Model对学科建设的作用 :每个事故原因(即每个方框)的作用机制、解决对策(含工程技术)都是一个子学科或者研究方向,都可以设置一个实验室或研究组。 4.24Model内容多少。 内容包含的内容很多,每个原因相当于一个变量X或Y,其取值有很多,这些值在什么领域、是什么,有什么规律性,怎么把这些值告诉组织成员、怎样解决,有很多需要做的研究与开发工作。可以让学生、学者有广阔发挥空间。 5.24Model中的工程内容在哪里: 这是一个致因模型,当然可以容易地该画为预防模型,技术程序、物态原因、解决对策都是工程技术。管理体系那里,其中的技术程序是有很多内容的。 模型中,表面上虽然只有一个“不安全物态”框涉及物,但这个物有物理(声、光、力、电、热、磁等)、化学、生物等机制,管理体系中也有解决物态的工程技术程序(如煤矿瓦斯探放孔打钻方案(含所用设备)、煤矿瓦斯防治方案等),所以这个模型不仅重视技术,而且是相当地重视技术! 6.能用24Model预防精神伤害? 只要组织(用指标)确切定义了的事故,就可使用24Model分析、预防。没有定义的事故,不当作事故,不必预防。我们的目标是实现定义了的事故的完全预防,没有定义的事故,就不能称其为事故,自然就不用预防了。 7.24Model的安全教育内容在哪里。 组织中,教育(培训、训练)及其他一切管理工作,都是通过体系(程序)来完成的。教育也不例外,管理体系中,一定有教育培训方面的程序的,没有变是体系缺欠。 这些问题非常有价值。上述个人初步理解,仅供参考。
个人分类: 3|4620 次阅读|5 个评论
几个问题,请有关专家解读
可变系时空多线矢主人 2014-7-1 10:27
几个问题,请有关专家解读 NASA 成功测试外形类似飞碟飞行器 请见附件: ()1飞碟测试去火星.doc 图为“飞碟”在降落测试中。 环球时报据俄新网 29 日报道: 美国航空航天局 (NASA) 网站发布消息称,成功进行了“飞碟”的测试飞行——低密度超音速减速器,未来将在火星试验这一新技术。 据美联社报道,火星飞行器造价高达 1.5 亿美元。 这一外形类似“飞碟”的飞行器装备有大型减速伞, 28 日借助一个 36 米 高的巨大氦气球升空。 在大气层飞行器速度达到超音速,随后打开减速伞,并在夏威夷附近的太平洋海域降落。 专家认为,测试的目的是模拟航天器飞入火星大气时的高度和速度,为未来大型航天器在火星着陆做准备。 NASA 准备在明年夏天再进行两次测试。 几个问题,请有关专家解读: 1. 模拟航天器飞入火星大气时的高度和速度,为何要采用外形类似“飞碟”的飞行器? 有何优点? 原理何在? 2. 在地球大气层飞行,“如何模拟”航天器飞入火星大气时的高度和速度? 3. 所谓“低密度超音速减速器“就是 “这一装备有大型减速伞,外形类似‘飞碟’的飞行器”吗? 4. 怎样说明这次是“成功“进行了“飞碟”的测试飞行?
个人分类: 物理|1494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于煤矿安全的几个问题
热度 1 Greg66 2012-10-28 18:21
关于煤矿安全,目前存在这么几个问题: 之一, 过去十年煤炭工业成绩斐然,煤矿安全似乎已经不是个问题,非也。我国2000年至2011年,煤炭产量由11.1亿提高到35.3亿,提高217%;生产率由34吨/人提高到86吨/人,提高153%;煤矿死亡人数由5798人降低到1973人,下降66%。百万吨死亡率由5.77下降到0.564,下降90%。大概可以记忆为,2011年的产量、效率、死亡人数、白万吨死亡率分别是2000年的 3倍、2.5倍、1/3和1/10 (中美对比见 中美2001-2011年11年煤炭工业指标、安全性对比 ) 。其实煤矿安全和其他行业安全一样,安全问题依然是个问题。即便死一个人,也是问题,而且我们的安全、健康要求不会只停留在死亡上。而且上述统计中,没有包括职业病死亡人数。美国煤炭工业,上述四个指标,过去10年基本没有变化,我们发展下去,考虑主客观条件,会否有平台期? 之二, 人们在谈论煤矿安全时间,习惯于使用煤矿的八大类事故( 1顶板、2瓦斯、3机电、4运输、5放炮、6水灾、7火灾、8其他 ),似乎事故肯定是其中某个问题,如顶板问题或者瓦斯问题,于是就着力解决顶板、瓦斯问题,于是顶板或者瓦斯就成了万恶之源。我们需要的是深入、具体地分析出这八大类事故是怎么发生的,事故触发者(物)到底需要什么才能预防事故。所以宏观地提八大类事故,对于预防的意义并不大。 之三, 人们习惯于说结构调整,加大规模,减少小煤矿数量(2011年全国有煤矿约1.3万处);提高机械化水平、提高科技创新水平等等宏观问题。这些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压力自然不会使他们停滞不前的。 之四, 煤矿按指标,只用百万吨死亡率、死亡人数等,已经跟不上世界潮流,也不利于预防重大事故的发生。
个人分类: 4|5112 次阅读|3 个评论
美国历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1990)PDF版
黄安年 2012-10-9 07:21
美国历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1990)PDF版
美国历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1990 ) PDF 版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2 年 10 月 9 日 发布 本文写于 1990 年,原题为《近代 美国历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是黄安年著《美国的崛起》一书导言美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特点的第三节内容。以现题收录于《美国社会经济史论》,第 529-541 页,山西教育出版社, 1993 年版。没有在学术交流网、博客上发表过。现在发布的是 PDF 版 , 总共 13 幅。 我在《我为什么全文发布《美国社会经济史论》( 1993 ) PDF 版》 (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2 年 10 月 07 日 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620103 )中谈到: 为什么要在我的博客上全文发布 PDF 版呢。 对我自己来说 , 是为了重温二、三十年前,我自己对于美国社会经济的认识过程 , 这些认识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当时历史条件和自己研究水平的限制,作为学术流痕的轨迹加以保存是必要的。说来也很有意思,当时的一种倾向是对于美国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趋势缺乏实事求是的认识;而今三十年过去国际力量对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 当今的一种倾向是是对于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缺乏实事求是的认识。 对于我的博客来说 , 这符合我的学术为公、资源共享、与时俱进、实事求是的宗旨,鉴于博客的开放性 , 自然也期望获得更多网友的批评指正。学者写博客尤其写较为深度的博文是不能离开自己的专业所长和生活经历的,对于从事人文社会科学的我来说 , 博文的部分内容自然涉及本人的学术研究领域。 就学术出版界来说,时下侵犯知识产权现象相当严重。令人十分尴尬的是笔者的许多文章未经本人同意,被一些收费网站所下载,即使我自己下载自己所写的文章也要我交费。既然如此,我干脆放在我的博客上免费资源共享,何乐不为?当然为了维护著作权益,笔者提醒引用者注明出处,更不该有变相抄袭的学术不端行为。
个人分类: 美国问题研究(07-11)|3945 次阅读|0 个评论
郑重推荐:袁伟时文 《中国近代史教学的几个问题》
热度 8 黄安年 2012-3-16 17:30
郑重推荐:袁伟时文 《中国近代史教学的几个问题》
郑重推荐: 袁伟时文 《 中国近代史教学的几个问题 》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2 年 3 月 16 日 发布 近来流传去年 10 月,中山大学教授 袁伟时先生在 大连为 2011 年全国历史教师教育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上做学术报告 , 题为《 中国近代史教学的几个问题》,这篇报告 是近些年来 , 我所见难得的好学术报告之一。报告就 1911 年辛亥革命、北洋时期评价、怎么看孙中山,怎么看蒋介石等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评价发表了自己独到的学术见解。提出了好奇、怀疑、批评是治学和创新的起点的研究观点。并详细回答了教师提出的问题。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12 年第 1-2 期 , 第 4-13 页刊登了全文。编者按写道:“ 袁伟时先生是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近代史专家 , 著作颇丰 , 思想敏锐。袁先生自称‘历史在哪里扭曲,就要在哪里突破’,坚持‘只把我看到的历史本来面目写在纸上’的信念。 2011 年 10 月 15 日上午 , 袁先生在 大连红旗中学礼堂为全国历史教师教育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的 300 多位参会者及周边学校的教师做了民国史研究和历史教学问题的高端学术报告 , 从一个个具体的现实例子为听众说明了他对历史教学认识,从一个个具体的历史研究活动为听众展现了他对中国近代历史问题的解读;八十岁的高龄,不带一页纸 , 四个多小时的报告和答问 , 史实安排丝丝入扣,事理概括简明扼要,娓娓叙述历史 , 殷殷寄情现实 , 听众无不认为思想受到极大冲击,赞其为‘一顿精神饕餮大餐’。本刊应广大同仁要求,刊发报告的讲话内容 , 供更多读者朋友分享” 2012-2-15 《共识网》 《共识网》刊登时加按语说 : 历史不是胜利者写的,而是创造历史的人自己写的。 袁伟时讲近代史,非常好!北洋军阀时期是近代中国最好的时期,思想言论最自由,经济了不起。慈禧,维新一直是她支持的,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责任在康有为;清末新政十年是二十世纪中国最辉煌的时期之一;如果今天能像慈禧在 1906 那样宣布用九年时间到 1916 实现宪政,全国敲锣打鼓。袁世凯不是卖国贼,很有贡献。孙中山有许多错误。中国土地不集中,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反帝反封建是错的。” 中国近代史教学的几个问题 ——袁伟时在历史教学专业委员会 2011 年年会上的讲话 ( 2011 年 10 月 15 日上午;地点:大连红旗中学) 2012 年 2 月 15 日 很高兴来到大连与大家交流。我讲五个问题。    第一.好奇、怀疑、批判,是治学和创造的起点。 最近苹果创始人乔布斯逝世,各地有很多介绍,有没有人注意到乔布斯的思维?这对我们有很大的启示。乔布斯说过一句话,我印象很深。他说,我愿意将我全部的科技换取跟苏格拉底一个下午的交谈。为什么这位一代天才会有这样一个结论,原因在哪里?我想其中包含了非常丰富的历史内容,哲学内容。 苏格拉底有两个很重要的特点,一个,他的社会责任感。他说他是一个牛虻,国家好像一匹硕大的骏马,它前进得太慢,我就要叮它,催它前进。这是一个知识分子经典性的定义;就是知识分子要有责任感,对社会国家要监督,推动它前进。第二个,苏格拉底与孔子的教育方法有根本区别。孔子是灌输一些基本观点,基本信条,什么问题结论就是这样,他告诉你了,虽然讲举一反三,整部《论语》就是格言和信条。 但苏格拉底,你看他的谈话记录,柏拉图他们记录下来的,都是教人怀疑,教人辩论,不断提出问题,让你思考 。我想这就是中西文化的根本不同,也就是苏格拉底伟大的精神所在。乔布斯还谈到,他在研究工作的时候,对一千个事情说不,然后从这一千个说不当中,找到最好的一个答案和方案。这是什么精神呢? 怀疑,批判,不要一下就有个结论 。这是一种思维方法。苏格拉底的精神孕育了整个西方文化,使西方文化的成就远远超过了东方文化。西方文化的源头也在东方,吸收了东方文化的精华。但是后来,它与贸易、工商帝国、市场经济结合,发展出现代的西方文化。 人类的现代文化,不仅是西方的,实质是东西方文化的精华,源头在批判与怀疑。 所以学习方法、思维方法非常重要。当我上课的时候,对我的学生一定讲个故事。我五零年代在复旦念研究生,那时大家头脑很热, 1956 年提出了向科学进军。我们那时念书,早上等在图书馆门口进去,关门才离开。有一次我的导师从北京开知识分子会议回来,向我们研究生讲了一个事 :于光远先生当时是中宣部的一个处长,做科学哲学的,那时叫自然辩证法 。他说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疑问号是个勾子? 他说对一切事情没有疑问的话,在知识的大海洋中就勾不到东西,只有疑问才能得到知识 。这对我一生都有深刻的影响。所以我一再和学生说,治学的起点在哪里?就是好奇和疑问。如果离开这条,就没有治学,也没有历史教学。 回过头来说,历史教学应该怎样?你们是全国三十万历史教师中的精英, 假如所有人文学科的教师都能给学生一个这样的启示:要把批判、怀疑、好奇的精神,作为自己一生思想活动的起点 。不一定做学者,做其它事也一样。乔布斯没有成为一个学者,但他在商业领域有这么大的创造,就是由于怀疑和批判。我想历史教学也应该这样,教会学生们方法,让他们以后去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 这样去看我们的青少年教育就有个大问题: 太小看青少年儿童了 。从幼儿园、小学开始,就低估了他们的接受能力。那些儿童文学,很多都是很肤浅的。我印象很深的,我们小时候读意大利阿米契斯的《 爱的教育 》,觉得那个故事有什么好?太简单了。其实很多童话都是幼儿园时候听的,一进入小学,开始有了阅读能力后,那些孩子都不满意这些读物。 他们想读的都是大人读什么、父母读什么,偷偷拿来看 。我过去很不喜欢读《红楼梦》,感觉很婆妈,很繁琐,看几次都丢下来,看不完,一直到大学毕业以后,毛主席号召要批判《红楼梦》才把它看完。但是十多年前,有一次我的学生请我吃饭,带着自己的孩子,其中有个小学五年级的小孩,说自己看《红楼梦》,看了五遍。一个小学五年级的女孩看了五遍《 红楼梦 》,这是不是个例外?不是。我一个小孙子念小学的时候,有个暑假我花了一千多元给他买了几十本书,除其中的《牛津儿童百科全书》外,其他的一个暑假都看完了。林达写的:《 总统是靠不住的 》等三部介绍美国法治精神的书,也看得津津有味。就是说,不要低估他们的阅读能力。   我知道的境外好的中小学,都在建设 " 书香校园 " 。中央教育研究所深圳实验学校多年来也提倡 " 书香校园 " ,一个星期要求看一本书。在这个情况下为什么还要照本宣科、依照教材去教他们?有些历史教材花不了多少时间就能看完,白纸黑字都写着,用得着教吗?我想不用。 要教的话,最好挑一批你认为好的资料,包括几种观点不同的,拿给学生看,看完后讨论 。然后视他们思想的深度、有没有独立见解,给予适当评分。除汉语、外语等基本技能训练外, 人文学科最好的教学方法是讨论,有些自然科学也适用这个方法 。发达国家的学校从小学开始就注意培养小孩发现问题,收集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和与他人讨论的习惯,为什么我们不能彻底告别填鸭式教学呢?    所有在大学工作过的,或者在大学做过领导工作的都知道,要让年青教师成长起来,方式之一是组织讨论班 。让他们读书,报告读书心得,然后自由讨论,甚至激烈争论,这是最好的成长方法。我们的教师完全有条件做到这条,为什么不这样做?对国家长远负责,对年轻人的长远负责,就要教会他们合适的方法。   这 面临一个障碍,高考怎么办?非常简单,只要是动脑筋的人,文科高考那一套,用个把星期背一下结论,就行了 。我相信不是太笨的学生,只要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学得扎实,文字表达、理解能力好,逻辑思维清晰,记忆力正常,记住那个结论还不简单?知道有这样的观点,另外还有别的观点,就教他们考试的时候按照教科书观点去答,就行了。而且了解多种观点,会记得更牢,有更大的发挥空间。   第二,今年是辛亥年,还应该讲一讲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我今年已发表了十多篇东西。十几万字当中,有三篇最值得读读:一篇是《 袁世凯与国民党:两极合力摧毁了民初宪政 》,两万四千多字;第二篇是《 炎黄春秋 》今年第七期的《 大清帝国的两道催命符 》,讲革命为什么会爆发,一万多字;还有一篇六七千字,《 辛亥革命的四大疑问 》。这几篇,要讨论辛亥革命都值得一看,里面提出很多新问题,论证也是充分的。   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在哪? 我说大清帝国有两道催命符,一道是它关键时刻拒绝政治体制改革;另一道是它对民营企业出现的问题不依法处理,随意侵犯民间资本 。它侵犯了民间资本,结果引发保路运动。辛亥革命的开端其实应该是 1911 年 9 月 7 日,四川总督开枪打死了 32 人,引起四川人民反抗,武装斗争爆发,比武昌起义早一个多月,武昌当地的革命组织趁这个时机组织起义。    再者,为什么革命以后会出现这样一个局面?我在问答中谈到四个问题。第一, 辛亥革命的最大收获是什么,胜利果实是什么? 两个胜利果实,一个是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建立起来了,另一个是言论自由实现了 。言论自由到什么程度呢?那时同盟会里有个很极端的人, 戴季陶, 他是《 民权报 》的负责人,写文章说: " 熊希龄卖国,杀!唐绍仪愚民,杀!袁世凯专横,杀!章炳麟阿权,杀! " 总统、总理、社会名流都要杀,袁世凯也没有下令跨省追捕。这证明言论很自由。 言论自由后来为什么被摧毁?乱。乱的原因首先是由于国民党的夺权思想 ; 其次才是其他军阀的混战 。而且国民党不走靠选票上台的正道,而是三次挑起战争, 直到政权夺到自己手上、建立起党国体制为止 ;他们没有想到要把制度建设摆在第一位。    这里就遇到一个问题:什么是制度?制度是规则,人的行为规则,而且是强制执行的规则 。规则有些是成文的,有些是不成文的。假如你把制度建设放在第一位,就会想, 辛亥革命那些来之不易的成果要巩固下来。   辛亥革命什么时候失败?我过去也说,二次革命后袁世凯建立了专制统治,辛亥革命就失败了。后来想,不对,袁世凯称帝没有多久就死了,整个北洋时期,辛亥革命的两个成果基本在延续,那怎么能够讲它失败呢? 真正失败,是在 1926 年 4 月 20 号段祺瑞宣布下台,他的执政府跨台了 。在此以后,中国长时间没有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取而代之的,短期间有张作霖自称大元帅的军政府,很快被国民党的党国体制、威权统治取代了。整个国民政府时期( 1925-1948 )都是 独裁专制体制,党国体制 ;后来在台湾才慢慢恢复了三权分立的现代政治架构。辛亥革命失败以 1926 年段祺瑞挽救共和的最后努力失败为标志。   同不同意这个观点?同不同意都请看看我的三篇东西, 不同意就写文章批判 。辩论当中我们的认识就会提高。我们如果不是这样学历史的话,怎么能教出合格的受过历史教育的学生呢?不可能。    第三,正确地理解民国历史,关键在哪里?   关于晚清历史,二十年前我出版了《 晚清大变局 》,很多人都看过,里面对晚清历史有全新的解释。建议大家看看, 看了以后同不同意都无所谓,能引发大家思考就很好了。   书上讲过的这里不讲了,现在我要讲民国这段历史。除了辛亥革命以外,究竟怎么理解民国历史?关键在正确评价北洋时期。过去我们一讲北洋,就认为都是军阀。按照苏格拉底的观点,这就是应该讨论的问题,从军阀的定义开始就要反复辩论。    北洋时期,因为辛亥革命两大成果的作用,有很多辉煌的东西 。    首先思想文化是了不起的,应该讲二十世纪中国思想自由和言论自由最好的时期就是北洋时期 。 1912 年到 1926 、 27 年,学术自由和言论自由都是最好的。你可以反驳说,这期间有些军阀屠杀记者、封报纸。这些都有,政府动手的有,民间暴民专制的错误举措也有。民国元年国民党开先例,砸了进步党在北京的《国民公报》。 相对说来,暴民专制更厉害 :著名记者黄远生是国民党暗杀的; 1925 年火烧《 晨报 》,是国民党主导的,将当时全国最有威望影响最大的报纸烧掉。其它如军阀张作霖杀 邵飘萍 等等,都有。但从整体来讲那时是最自由的。 学术自由带来新文化运动。 这是非常光辉的一个运动, 中国几乎所有的人文学科、社会科学,都是在北洋时期奠基的。    经济上也是很了不起的一个时期 。过去我们说,民国建立后经济上有个高速发展的时期, 是由于一战爆发、西方列强无暇东顾,所以发展起来了 。这有道理,但更重要的一条没有讲, 就是市场经济的建立 。义和团事件以后,中国开始确立市场经济制度;民国成立后继承了清末新政的成就而且有所发展。 袁世凯,很能干的一个政治家,请出张謇等一些很有经验的企业家来管经济,结果很快实现了财政平衡,同时对经济发展有所促进 。 很明显的记录,是民国最初几年一直到 1920 年,工业发展的速度达到年均 13.8% 。 一直到抗战前,经济发展记录都是很不错的。清末新政以后到抗战前,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黄金时代 。国民党为了党派宣传, 说抗战前是黄金十年,年均经济发展将近 10% 。其实义和团以来都是这样, 这是市场经济的功劳 。北洋这方面的记录也不差。    过去还说北洋政府是卖国政府。错了,而且大错特错 。这是不合格的结论,要是考试,如果我改卷,这个答案会不及格;但你们改学生试卷,可能是 80 分以上。 没办法,现实就是这么荒谬。 实际情况怎样? 收回国家的主权、利权,是从北洋政府开始的。不讲个别例子,一战后德国失败了,它原有的所有特权不能不放弃,新中德条约是平等的。这是被迫的,还有沙俄推翻了,苏俄说要放弃特权,那是半真半假 。有些它放弃了,比如庚子赔款就放弃了,其他国家也 放弃 了啊。但有些人说它把所有不平等条约都放弃了就是假的, 把蒙古作为殖民地抢过去了,在东北的特权也不肯放弃 。苏俄继承了沙俄的大民族主义和侵略, 整个苏联的历史就是一部罪恶史,这是很清楚的,没有什么可争论的 。假如这还要争论就太低级了。 看看苏联共产党最后一任中央宣传部部长雅科夫列夫 的 《一杯苦酒》 ,能知道很多东西, 这是苏联共产党自己的反思 。   除此以外,举个主要事实,假如不理解这一条,讲民国历史就会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1919 年五四爱国运动很伟大,提出的问题是收回山东利权。结果是谁收回的?不是共产党,也不是国民党,而是北洋政府 。 1921 年 11 月 12 日开始到 1922 年 2 月 6 日结束的华盛顿九国会议,通过英美的调解和压力,中国和日本解决了山东问题, 基本上五四时候提出的那些问题解决了,主权收回来了 。那么大的事都解决了, 你说北洋卖国政府,是不是冤枉了人家? 我想这很不公正。    另外,治外法权也着手收回,有些已经收回了 。如 1927 年 1 月 1 日,上海公共租界会审公廨收回来了,是北洋政府收回的,是孙传芳支持淞沪商埠总办 丁文江 一手收回的。这些例子很多。段祺瑞他们根据华盛顿会议的有关决议,还专门召开了调查中国司法状况的会议。为什么开这个会?很简单, 为什么中国丧失那么多司法主权 ,各种各样原因都有,很多解释,但关键一条,过去中国人不敢正视: 中国的司法太野蛮了 。有人会跳起来,说污蔑中国司法,但没办法,要讲老实话。 不相信就去试一下中国的传统刑法,看是否能接受。 中国传统的体制, 行政权与司法权是统一的 。西方中世纪慢慢发展出独立的司法系统。中国没有,承认吗?洋人到中国来不愿意接受野蛮的这一套。怎么办? 学吧。慈禧比我们一些人还要开放一点,她原来很蠢,经过义和团以后就知道错了 。她批准将原来的中华法系废除,分两步走, 第一步先将那些最野蛮的肉刑废除 ; 第二步修改刑律、民律、诉讼法,在日本人帮助下制订了一套全新的法律体系 。这是中国的大革命, 这个革命在整个民国时期都没有被否定 。但中共中央 1949 年 2 月发出指示,要废除和 " 蔑视和批判《六法全书》及国民党其他一切反动的法律、法令 " , " 蔑视和批判欧美日本资本主义国家一切反人民法律、法令 " 。 这一否定,加上毛泽东说我们不迷信宪法,我们是无法无天 。 中国人为此受尽苦头,都是无法无天的结果 。反右, 毛泽东说了几条标准,违反了就是右派。他讲几句话就是法律,跟皇帝的圣旨有什么差别?结果 10% 以上的知识分子变成右派,当时毛说有五百万知识分子,其中五六十万变成了右派,惨吗 ?这就是没有法律、不实行法治的结果。文革就更不用说了。    北洋时期一直在坚持原来三权分立,独立司法的架构 。在主权回收问题上,段祺瑞一方面开了司法调查会,另外还开了一个关税会议。关税会议旨在收回关税自主权,这个谈判在 1925 年 11 月 19 号达成协议, 规定从 1929 年 1 月开始要将中国关税自主权交回中国 ,还有些具体细节没有谈完,结果国民党捣乱、军阀矛盾,两个因素汇合,段祺瑞倒台,这事就黄了。国民党上台拣了个大便宜,于 1929 年 1 月如期收回关税自主权。把这样的政府骂为卖国政府,是不是有点离谱?   讲到这里还是在讲现象,更深刻的是国际关系的变化。 一战后,国际关系发生了大变化,从原来的列强在中国瓜分势力范围这样一个状况,转变为华盛顿会议体系 。这个体系特点跟以前不同,以前是瓜分势力范围,然后美国插手,说要门户开放,某个国家的势力也要向其他国家开放。华盛顿会议以后不同了,除了日本还想将中国变为殖民地,其它列强对中国的态度变了, 认为应该在维护中国独立主权的基础上,促进中国改革 。国际上列强有这样的转变,再加上北洋政府的努力,双方配合 ,所以北洋时候成为中国收回主权时代的开端 。它没有完成这个任务,但却是良好的开端。反对的人可以去看材料。这里我要特别推荐一部书,台湾学者唐启华教授的《 被 " 废除不平等条约 " 遮蔽的北洋修约史( 1912-1928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0 年北京版。讲北洋外交和中国如何收回主权, 是很优秀的学术著作 。 有些问题,你们作为历史教师还不知道的话,我就给不及格了 。 比如袁世凯是不是卖国贼?人家老早解决了 ,你去看九一八事变后王芸生编的《 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 》,作为历史教师那是非看不可的书,二十一条怎么提出,怎么谈判,怎么斗争,怎么评价,资料齐全,清清楚楚。可能比较模糊的是段祺瑞时代,也就是袁世凯逝世后的那些做法。比如 善后借款 ,看看王芸生那本书就知道, 善后借款条件在当时来讲对中国是有利的 。关于山东问题换文,里面说山东问题换文本来从短期看对中国是很有利的,但没有想到一战马上就结束了,不应该有这样的外交交涉。 所以这是外交上的一个失误,就是说基本没有问题,但有些失误 。这样一讲,北洋是不是卖国就清楚了。    北洋时期的主要问题在于乱,军阀混战 。问题是, 乱的根源在哪? 过去我们简单化,说帝国主义在后面搞鬼,是不是呢?这个结论不一定靠得住,很多找不到证据。反而有些就有确凿证据, 苏联在中国兴风作浪 ,它把国民党作为一个工具, 钱,顾问,武器都是它给的,想把中国变为它的一个外围,这个有根有据。    乱的原因,从根本上看是革命的后果 。革命,不能随便玩,要估计到后果可能很严重。原有的制度和规则,要是用暴力去摧毁,必然会经过一次大乱时期。 1789 年的法国大革命,大乱十年,到 1799 年拿破仑当上第一执政,他老实不客气地说, 法国大革命结束了 。但还是战争不断。不过他制定一部《 拿破仑法典 》, 法国大革命的成果巩固了。 英国革命什么时候胜利? 1688 年的光荣革命,到 1689 年制订《 权利法案 》一系列的法律文件, 英国革命巩固下来了 。三十八年的混乱,四百万英国人死去二十万。我们讲的包围国会等,那时都有,克伦威尔就是这样干的。你说北洋时期包围国会、贿选等, 凡是实行三权分立的,都有这样一个腐败过程 。这个过程用武力是解决不了的。只能用民主制度自身的自我净化机制,不断改进。你看台湾选举就是这样, 最初国民党控制下贿选、操纵选举都有,经过几个回合的净化,现在在台湾,贿选抓到一件,马上就完蛋 。有时要毁灭对方,制造一个类似收买选票之类的事件,一下子就会败选的。都要经过这一段的。 人是很野蛮的,是吃人生番演变过来的 。我们过去歌颂民族英雄,反过来想,人就是野蛮, 那么多的人力物力都花在杀人掠夺上 。没办法,人类就是要经过这么一段。    三权分立制度要成长起来,也要经过这一段 。这个乱,是革命的必然后果。原有的权威失掉了,规则不再有权威保证施行,一旦推翻就乱,乱了以后要建立一个新的体系,很困难。第二个原因,军阀本身是为了私利而争夺。第三个原因,有人打着革命的旗号来捣乱。跳出政治语言,以一个历史学家的客观态度来看,这些说法对不对?例如国民党在广州的护法,我们都歌颂。但这些革命政权干了些什么? 1924 年 4 月,孙中山下令,将大理院院长赵士北撤职。大理院就是最高法院,院长不是选举产生的,孙中山想撤就撤。为什么撤呢?因为赵士北坚持司法要独立,跟孙中山主张的党化司法不一致 。 孙中山那时开始在广州建立政权,就是党国体制。乱就乱在这里。 刚才讲了三个问题,还有两个问题要讲, 一是怎么看孙中山,另一是怎么看蒋介石 。对两个人物理解了,很多历史事件就清楚了。 第四,怎么看孙中山?   关于孙中山有很多说法。我对孙中山有篇很长的文章,叫《 孙文在辛亥革命后第一个十年的迷误 》,六万多字,大家不妨找来看看。 我自己写下来都掉眼泪,写到中间根本不愿写下去 。为什么我们过去眼中的一个革命英雄的所作所为是这样? 后来一些年轻人说袁老师写完吧,我才写下来 , 是 1998 年写的 。这篇文章现在看起来还是经得起推敲,基本方面应该说是站得住的。    我们说孙中山,不是说他个人的问题,而是说中国的历史造就了这么一个人物 。那个阶段,革命派的水平就是这样,所谓先进人物的水平就这样,这里能提供很多启示。    马英九在纪念辛亥革命百年的讲话说到一条,说孙中山领导了武昌起义,这是政治家语言,不是学者的回答,大家一听都知道是错的 。孙中山跟武昌起义没有多大关系。在号召起来革命方面,他有他的作用。 但是,我们过去宣扬的很多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比如,说他 1894 年没有见着李鸿章,立即对改良失望,一眼看透李鸿章和清政府没有希望了,决定革命。这个说法很勉强。他给李鸿章的那封信—— 《上李傅相书》 ,放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下,是很肤浅的,远远没有达到当时应有的高度。与同时代的郑观应《 盛世危言 》相比,差得很远。 李鸿章没有亏待他,当时他正在处理朝鲜战争的问题,孙中山说想到国外考察农业,李的幕僚马上给了护照,满足了他的要求 。现在如果有个年轻人上书要求出国考察,国家领导人会不会理你呢?   这还是小事。 最关键的是在辛亥革命后,他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反而成为中国政治局面混乱的一个根源 。    他发动三次战争,第一次是宋教仁案以后的二次革命 。这里有个问题,宋教仁谁杀的?这个问题今天不讲,看看我的《 袁世凯与国民党:两极联手摧毁民初宪政 》那篇文章讲过了。最重要的, 宋教仁案不能用战争、武力的手段解决,要通过司法系统解决 。整个北洋时期的司法系统,应该讲一脉相承是比较独立的。甚至在三一八事件后, 北京地方的检察署不是为段祺瑞政府辩护,而是要起诉他,说当时执政府的卫队错了,已经触犯了刑法,应该追究段祺瑞的责任 。这个司法系统就很不简单。宋教仁案后,上海地方检察院也要传赵秉君到案说明情况。但孙中山看不到只有沿着法治的道路才能把中国真正变成现代国家,不能轻易诉诸武力。 一个政治家没有能力看清双方力量对比,发动战争,一个多月全军覆灭 。 一个政治家应该有听取意见的胸怀,国民党内几乎一片反对声音,他不听,一意孤行。这是很大的错误 。    第二次,袁世凯死后发动所谓护法战争,以广州为根据地打了五年 。这也是错误的战争,而且本身是不合法的。 他赖以成立护法政府的所谓 " 非常国会 " ,最盛时也只有两百多议员,根本就不够法定人数 。成立一个不合法的政府来反抗中央,这也是错的。    第三次发动了北伐战争。这次他上了俄国人的当,建立了一个党国体制,造成中国民主政治的大倒退 。   三次战争就是这样。现在的问题, 对这三次战争的评价有不同意见,多数史家仍在盲目歌颂,这就要辩论了 。回去好好研究一下双方的材料,可能对你们的历史观会是个震动。    更深入地追究,为什么恰恰是孙中山存在这些问题?应该讲,这跟他的思想和知识水平有关系 。广东人有一句话说 " 竹升仔 " , 竹筒有节两边都不通。就是对西方文化不懂,对东方文化也不懂。严格说起来,孙中山就有这个问题 。这不是故作惊人之语,有事实为根据。 现代西方的精华,在于法治,民主政治,分权制约的民主政治,保障公民的自由 …… 这些都是基本的东西。关于保障公民自由,他有言论说,中国人自由太多了 , 不应该讲个人的自由,要讲国家的自由和党的自由 。对不对?凡是讲国家自由的,应该读点马列。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讲到,讲国家自由就等于说让政府、领导可以为所欲为 。 因为我是政府领导人,我就是国家代表,我的话就代表国家意志。这是不通的。    另外他对政治制度的建构,没有分权的概念 。成立临时政府,当时有个争论,究竟实行总统制还是内阁制? 内阁制就要受制于国会,由国会监督政府 。 孙中山当时说,我们革命了,自己人当总统,为什么还要受国会的批评制约。他根本没有分权的观念,甚至到后来朕即国家的观念还在他的身上有所体现 。他说我是共和的缔造者,民国的创造者,你讲民主共和离开了我就是错的。我就是共和,我就是民国!是吗?你是临时大总统,做了三个月下台了,怎么还代表民国呢? 在民族问题上他是主张同化的,有白纸黑字写在那里 。 他对东西方文化的认识就是这样 。当时临时参议院通过决议将首都定在北京,孙中山、黄兴对此很不满意。他们正想将袁世凯拉到南京,好控制他,怎么能定都北京呢?他们发话:赶快改过来。 临时参议院要求他们发咨文再议,这是有明文规定的法定程序,合理合法。 但他们要上紫金山拜朱元璋,黄兴说我不和你啰嗦,不改过来我就派兵把你们捆起来。这些人的水平就是这样。    临时政府一成立,孙中山向日本人借钱,说你不借给我,军队就要散了,我就要和袁世凯和谈 。 谈判中他开出一个条件,可以将东北蒙古交给日本管理。你说他是卖国贼?我不同意 。 他搞革命,为了救国,明知道要掉脑袋的也干,说他有意卖国恐怕不符合事实 。核心是他没有现代国家、现代民族的概念, 他认为满族是外国人,满洲、蒙古不是中国,把那块地方交给别人管理无所谓,反正不是我们的。这当然不对,真是人家的土地,你更没有资格随便转让。从这些事例看,他的思想水平有多高呢?    所以我说,要正确评价孙中山,就要站在国家社会的进步的立场,不要拜倒在某个人脚下,也不要党派史观 。国家的进步,社会的进步,所有言行是不是对此有利。 另外不要有英雄史观 ,客观地看,拿出材料讨论,就知道他是怎样了。    后期他的那些作为更加是受到苏联的蛊惑,有时他的水平之低是惊人的 。比如 1925 年,他北上与段祺瑞商议如何解决国家当前问题。在广州的告别会讲话时说,今天来听讲的有武学堂的学生也有文学堂的学生,将中山大学和黄埔军校的学生都看成党和政治斗争的工具。 他没有想过教育是有独立性的,大学不是工具。 再简单讲一下蒋介石。 第五,怎样看蒋介石?    怎么看蒋介石? 过去贬得他一无是处,现在倒过来有人说他如何了不起。两个极端都没有跳出党派史观的影响和意识形态的干扰。客观地看, 蒋介石的主要贡献有两条:第一坚持了抗日战争,他是抗日战争的一个重要领袖,这条不能否认 。 第二他促进了台湾的转型 。我们过去说蒋经国是台湾转型的一个关键和主要人物,这是对的。但是蒋介石也有他的贡献, 一个他坚持地方自治,县一级坚持民主选举,县长由百姓一人一票选举 ; 后来到一人一票选直辖市市长 , 这条很重要 。最初选举国民党有黑金等胡来, 有些选出了不是国民党的领导人,他接受了。这就很不错 。那些不是国民党的领导人被选出来,就有机会锻炼。 光读书,没有历练,不可能成为可以安邦治国的政治家 。其中有些人慢慢成为反对力量。 一个政府没有反对力量监督是很危险的 。人也一样,没有人经常提醒、批评就不会进步。一定要有反对和监督的力量。 他让那股力量成长起来了,制度上为反对力量的成长奠定了基础 。第二, 他没有侵犯私有财产,保护了私有制 。    其实整体评价蒋介石,从个人来讲,他可以说满身是缺点 。 私人生活,他有几个老婆、嫖妓等都是事实,但无关宏旨 。 在这个问题上,数一数民国以来的政治人物,从孙中山开始,很多都不清白。民间也是这样,香港的霍英东,澳门赌王何鸿星,台湾的王永庆,他们有几个性伴侣 ? 另一方面,他搞暗杀、表里不一,都有;是流氓性很强的一个人 。 杀陶成章 ,大家都知道。后来抗战胜利后, 他把龙云搞下台,手法是很毒辣的 。先派兵到云南,控制了所有军事要地,然后下令免去龙云的省主席职务,调到重庆做军事参议院长,给你一碗饭吃。 他把党内元老一个个打下去;不同派系的领袖,一个一个地收拾 ; 他是很懂得耍流氓手段的 。 国民党内元老很多广东人,但后来做汉奸的不少,其中一个原因就和蒋介石排挤他们有很大关系 。他上台后打了多次内战, 跟共产党打得死去活来,还可以说是因为政治分歧,但和阎锡山中原大战,和李宗仁、白崇禧打等等,都是出于私利、小集团利益 。 也不要盲目歌颂黄埔军校;黄埔的思想教育是很落后的 。大家不知有没有看过《 1925 年前的蒋介石先生 》,那本书的资料非常丰富。   作为一个政治家,蒋介石各种各样的作为很多,有些很糟糕。 但他除了坚持抗日战争,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贡献,维护了私有制。    中国历史走了那么大的弯路,现在回到改革开放,实际上就是恢复私有制,恢复市场经济 。这样经济就发展起来了。 国家要安定下来,一个要在法治基础上保持稳定,再加上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与私有制是一个铜板的两面,没有一个就没有另一个。一定要有财产所有权——资金、货物的所有权,才能进行交易,不然的话,市场经济无从谈起。蒋介石始终维护这一条。 当然也有垄断企业。    过去我们讲的四大家族,其实是政治语言,政治宣传的需要 。陈立夫下台后在美国养鸡,怎么会是垄断家族呢? 宋子文的全部档案公开了,我去看过,最后审计,他的财产不过八百多万美元 。这里包括了他离开大陆后各种经营收入,他是很有经营头脑的,算比较有钱的。 孔祥熙是贪污的 。蒋介石本身没有太多私产。 他也不需要,国库和他的家库差不多,他爱怎么用就怎么用,但到现在也没有找到他贪污的证据。   中国的革命党,很勇敢,号称为了工农的利益,彻底没收私有财产。 财产是公民自由的基础。过去讲没有钱就没有发言权,其实没有钱就没有自由; 没有私有财产,没有经营自由,整个国家就发展不起来。经过那么多年,死了那么多人,经过那么长的专制统治,国共两边都杀了很多人,说到底这就是维护私有制付出的代价。 以后子子孙孙一定要记住,不要侵犯私有制,不要侵犯自由 。    蒋介石私德不好,政治方面也不行 ,但他恰恰是对外抵抗侵略,对内维护私有制的代表人物。 抵抗侵略,作为军事统帅他有很多错误,包括淞沪战争,南京保卫战,战术上有很多可歌可泣的地方,战略上是错的 。精华都牺牲掉了,不应该这样打,要及时撤退,保护自己的兵力, 蒋介石没有统帅的水平 ,这是一个。 另外军事上他有很大的问题,跟他专制性格有关系,一直越级指挥,造成很多的错误 。 由于他领导下的政治、军事的腐败,造成 1944 年的大溃败 ,这是很丢人的。 1943 年以后同盟国节节胜利,在这样的状况下,日本军发动湘桂战役,一下子南边半壁江山丢掉了,四十几个机场全部被扫掉,多年来没有丢失的湘南、粤北和广西大片土地丢掉了,一直攻到贵州的独山。 败得很惨,很可耻 , 那么腐败,不堪一击 。但无论怎样,他到底是坚持了抗日战争。他这个人体现了当时中国社会政治的状况,中国就是这样。   总之, 不要把这些人当成个别人,而是当时整个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发展的标志,从中吸取教训,不是追究某一个人 。   我想简单讲到这里,留一个小时与大家互动。    【提问部分】 袁伟时答提问——在 2011 历史教学年会会上    提问一 :我提一个问题,谈到辛亥革命,我们不能越过清末新政。最近我指导老师上课,对教材中的几句话产生质疑,说清末新政 1904-1905 年的第一个阶段,主要是经济社会习俗文化,包括刚才袁先生讲的一些律例。课本有一个评价,说这些有一定作用,有利于经济发展,但是没有触动根本的政治制度。我感到非常奇怪,我们 1978 年以来的改革实际上也没有触动政治。另外讲到预备立宪,说皇族内阁是骗局,革命必然爆发。我们反顾历史的时候应该多一点思考。这里是不是有个政治制度问题。 刚才我非常赞赏袁先生说到那拉氏在中国近代史实际上是个非常开放的人物,我想 1898 年如果没有那拉氏支持,《定国是诏》是不可能发布的 。那拉氏镇压了戊戌变法,我们的教材说这场改革触动了那拉氏的利益。 我想是改革触动那拉氏的利益,还是改革可能使中国出现大乱? 我甚至认为那拉氏推动了这场宪政运动,只是孙中山没有给那拉氏机会。想请教袁先生关于那拉氏。 答: 慈禧的历史评价要分三段 。    第一段是从她 1861 年上台到甲午战争以前,这一段她有功有过 。    最初她的文化水平很低,连写汉字都有很多错别字,有原稿为证 ; 而且她很狭隘,打击恭亲王,这些是很错误的 。 但另一方面她是支持洋务运动的 。洋务运动—— 当时的改革假如没有慈禧的支持是根本办不了的 。包括办厂,修铁路,所有提到的洋务运动的举措都是有慈禧在后面支持。那个时候有少数先进分子认为要触及根本, 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包括经济上推行市场经济制度,政治上开国会。这些当时提出来了,慈禧没有采纳 。甲午战争前她就是这样一个人。    第二段是戊戌变法期间 。变法不能狭隘地看作 103 天的维新 ,而是甲午后就在推行了,很多事情都在着手,具体就不说了。到了真正那 103 天进行维新时, 康有为的作为是很有问题的 。他在那群领袖里面是年纪最大的,但他没有政治经验。 他只在家乡的自治机构做过一个委员之类,所以很多想法很幼稚 。最不应该的是把慈禧看作维新的对立面。其实根据现有的记录, 光绪经常到颐和园向慈禧汇报,和她讨论,得到她的支持 。 所以整个维新都是在慈禧的支持下进行 。但是, 当时康有为提出的一些主张是荒唐的,比如要改元、易服 。年号在一个专制王朝是一个根本,能随便改吗?易服,剪辫,这些都是无关宏旨的东西,但在当时体制下是动不得的。而他热衷抓这类东西。 最荒唐的是将礼部的六个堂官打下去,震动全国 。保守官僚一个措施不对就全部换掉,能这样干吗? 更荒唐的是他想依靠袁世凯和民间的武装包围颐和园捉拿慈禧 。现在的研究证明确有其事。 这是激起慈禧发动政变的主要原因 。 所以谁毁掉了戊戌维新?主要责任在康有为。   戊戌政变之后维新到义和团事件这一段,当然有些维新措施在继续推行, 但根本上保守势力占上风,所以才有义和团事件 。 义和团事件是彻头彻尾反动的 , 现在还有人说它是革命,有进步意义,那完全是意识形态起作用 。凡是工农干的都要歌颂,所以太平天国要歌颂,义和团也歌颂,非常荒唐。   第三段,义和团事件后, 慈禧在那么多教训下,转过来支持实行新政。这是了不起的 。新政不是 04 年才开始的,是 01 年义和团事件后就开始了,说现在要开始变法,实行新政,让大家提议应该怎么变。 那十年是二十世纪中国最辉煌的年代之一。   有个叫任达的美国历史学家写了一本书叫《 新政革命 》,讲日本怎么帮助中国改革。 他的结论是新政是一次革命 , 清末新政对中国的影响比辛亥革命要大 。从制度建设上确实是这样,举几个例子就知道了: 一个是教育革命,废除科举 。 第二个是司法制度改革 。 原来司法与行政是统一的,慈禧将它改掉了,推行新的司法制度,连法律都改掉了,采用大陆法系,影响非常深远 ,第三个, 政治体制改革实际上已经开始了, 1906 年后预备立宪做了大量事情 。宣布从 1908 开始,用九年时间,到 1916 年实行宪政。假如社会情绪稳定,真的九年实行宪政,真要谢天谢地。要是现在宣布九年预备立宪,到时实行宪政,全国肯定跟当时一样到处敲锣打鼓庆祝。   她有实际的行动。 研究地方史的都知道,直隶、浙江、江苏等地,当时都按三权分立体制建立基层政权,议会系统逐步建立起来 。这不是革命?是革命。不要轻视,要将眼睛盯着制度建设。特别是要认识现代社会各个国家是大同小异的, 以民族特点来抵御,不接受现代制度和文化是很荒唐的 。现在有些人如新左派、国学派就是这样鼓吹。所以对新政不要简单否定。    提问二 : 从中国近代史的走向来说,是从专制走向民主,正是由于这两种体制的对立性,造成多年的暴力革命 。但实际上这两种体制中间有个折衷方案, 君主立宪制 。我想问,我们中国历史有没有这种可能,君主立宪是不是一种好的政治取向?另外,对袁世凯你比较肯定,假如说君主立宪是一种比较好选择,可不可以说近代史上把握这个机遇最好的时机是袁世凯时期?我们学了历史得出的看法,袁世凯是清代史是既享受来自清代专制的恩惠,又享受到辛亥革命开创的民主体制的实惠的人,但这个历史转折机遇期当中,他又没有把握好,所以他实际没有享受到两个体制的最大实惠,又没有把握到机遇的政治人物,而不是一个受历史称颂的政治家? 答:中国为什么不能通过和平转型实现君主立宪? 皇帝是少数民族,又不肯在关键时刻当机立断切实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根据胡汉民自传的说法,当时大家接受的就是反满,其它的东西一般人是记不住的,就是反满。 你看辛亥革命胜利后的文告和宣言,讲民主共和的不多,基本都是讲大汉江山光复了 。这是很重要的一点。   说到底,社会发展来看, 在原有基础上逐步进行改革是最好的,代价最小 。假如原有的基本架构推翻重新建立,代价非常大,必然经过一个大混乱的时期。这方面要有一个很清醒的认识。清末连孙中山都把满清看成外国人,一再讲这是外国人统治, 梁启超反驳,说满洲是明代的建州,满人是明代臣民 ,为什么你要说他是外国?这是内乱,不是外敌入侵。梁启超的观点比较符合实际。    袁世凯有很多建树 ,民国后和清末新政他都有建树。二十一条他是抵制的,谈判中实际达成协议只有十来条,第五项他根本不加讨论,里面就去掉七条,被迫签字后他马上召开地方和中央官员会议,怎么对付这个局面,结果这十来条(顾维钧说是九条)也没有一条真正实现。战后日本首相吉田茂写《 百年激荡史 》也说, 二十一条徒然增加了中国人对日本的仇恨,增加了日本的骂名,没有实际的效果。袁世凯不是卖国贼,历史已经做出了这样的结论。    内政方面,起初他想维护民国体制,但他碰到一个对手,国民党 。国民党千方百计牵制他,牵制无所谓,但有些做法错了。比如,《 临时约法 》的制订是很荒唐的。 民国初年十来年的政局所以发生那么多混乱 , 根源在《临时约法》,府院关系不清,府院之争源于临时约法 。另外行政权和立法权之间的关系不清楚,违反宪政体制, 立法权独大 , 行政不满意立法的话不能解散立法重新投票,让公民作出抉择 。没有这一条,不能通过选举让人民审判究竟谁对谁非,造成的恶果一方面双方对立无法解决, 另一方面是议员腐败,非常腐败,最高的表现是曹辊贿选 。 政治体制中宪法文件搞错了,后患无穷 。《临时约法》就是这样的典型案例。 所以歌颂《临时约法》,歌颂护法战争,是大错特错了 。    提问三 :我的问题是两个:一, 革命党在革命的时候起的作用比较大,但怎么会成为一种对革命的崇拜,因为无论是革命党还是后来的国民党共产党,都有一个放不下革命的问题,为什么要把革命当成解决中国社会问题的唯一手段,而忽视了社会的建设? 再延伸一点,临时约法就算他写得好,在当时民国那种社会状况下实施得了吗?二, 金观涛 的书《 观念史研究 》,方法很独特,把每个年代出现的词汇统计起来,看社会的进步。想听听袁老对这本书的评价。   答: 革命为什么变成革命教,革命崇拜? 我想主要是把国家和社会困境的原因和解决办法简单化。   一个文明古国,又是在儒家文化长期熏陶下,以华夏之邦、天朝上国自命的大国,怎么一下子变为外受欺凌,内部民不聊生的弱国呢?出路又在哪里?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的社会精英反复寻找答案。    最简单的办法是把一切问题归咎于洋鬼子侵略 。从 20 世纪 20 年代开始,国共两党都高喊 " 打倒列强 " 、 " 打倒帝国主义 " 的口号。 把列强一锅烩,政治上是非常幼稚的 。你有这样的能力吗? 如果有足够实力为后盾,不必挥动拳头或刀枪,通常在谈判桌上就能收回利权 。如果实力不够,更要利用矛盾,伸张正义,维护主权。可是, 这个口号有很强的煽动性和凝聚力 。九一八事变以后,提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那就很正确和有力,赢得国内外赞同了。    反帝的任务什么时候完成的? 1943 年,中国与各国新的条约建立后,不平等的条约都取消了 ; 1945 年将日本打败后,反帝的任务是不是完成了? 1946 年的中美通商航海条约是好的还是坏的?是不平等条约吗?你想想,要是今天有那个条约的话,中国领导人会高兴得跳起来了,贸易、通商领域我们想要的 , 里面都有了 。    还要冷静想一想,中国贫穷主要原因是帝国主义掠夺还是自己不争气 ?帝国主义掠夺当然有。输入鸦片罪大恶极!但是,认真研究中国近代史就会知道, 中国经济没有发展起来,关键在自己内部没有改革好,国民没有充分的经济自由,相应地没有良好的政治制度足以保障公民的权利。    此外,我们把反封建归结为一个土地问题,对吗 ?   杨奎松教授有个很重要的学术成果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他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史研究 》( 1 )第二章总结了学术界多年研究的成果和他的新探索,以丰富的数据,提出一些很值得重视的论点。例如:    1." 以往关于占农村人口 10% 的地主富农占有大约 70%~80% 的土地的说法,是不准确的 。 " 要把地主和富农分开来,地主中又要区分大地主和中小地主。 中国土地占有情况是以小地主为主。 " 小地主不过是些 ' 有土地有家资的小农 ' 而已。 他们和多数农民并无多少差别 …… 他们中许多人和极少数军阀官僚大地主,未必有着一致的阶级利益。 "    2." 近现代以来并不存在土地日趋严重趋势 " 。 " 中国近现代农村依旧是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 " ,而土地买卖,诸子均分等 " 周期性地分解着大地主, 并持续不断地在小农中间制造着小地主 " 。 总的趋势是农村土地更加分散而非更加集中 。   中国社会要转型,大土地占有,应该解决。但焦点不在这里。 中外社会转型 , 关键都是人的解放 。多年来我反复讲,近代中国的基本问题在哪里?在严复的两句话: " 身贵自由,国贵自主 。 " 中国盛衰的命脉在于 " 自由不自由 。 "   有人问,为什么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没有民主政治也能发展那么快?我说很简单, 一是稳定下来,不折腾了 , 二是恢复了部分自由 。百姓种田可以不听县委书记指挥,农民可以自己当家作主,有了这样的经济自由就有饭吃了。在城市里恢复经济自由, 可以创办企业,中国经济就发展起来了 。中国现在经济自由还没有完全恢复,还有国进民退的问题。这些问题要很清醒来看。    把革命口号与民粹情绪结合起来,和民族情绪结合起来,有很大迷惑性 。特别是年轻人,听到控诉帝国主义,控诉地主、资本家,很容易热血沸腾,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一个国家要成熟起来,现代化要真正实现,公民就要理性化,避免思维方法极端。 真正用自己的头脑去想问题, 敢于怀疑和辩论,根据自己的认识判断,不要走极端 。在座各位的教师责任很大,要教会孩子们和社会公民都要持这样的态度。 不要极端,要中庸,中庸不是平庸,而是实事求是,符合实际地思考问题 。   金观涛的《 观念史研究 》是一部好书。学术研究,有新的观念,新的方法,新的史料,都会出新成果。《 观念史研究 》就是一部中国近代思想史的新成果。    提问四 : 对三权分立你的评价很高,想请你谈一谈我们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能否变为真正的三权分立制度 ?   答: 我想中国转型的最好方式,就在现有的架构上改革,慢慢一个现代政治制度就出来了 。 人民代表大会过去讲它是共产党的橡皮图章,一点不冤枉 。但是现在正在变。以广东来说,现在的人大代表会议批评政府毫不客气,政协会议也一样。同时,现在政府官员开始学会听取公民意见,接受监督,这样一种基本素养很多人开始具备了。   所以,在原有的不满意的事物里面,要看到它转化的可能,里面合理的因素会慢慢发展起来。 共产党一再讲人民要当家作主,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根本不用变,落实就行了 。不断实践,慢慢落实。现在比较安定,大部分人从改革开放中得到了实惠,要打破这个局面,不利,没有必要。乱起来饭都没得吃,怎么办?所以,就是要在原有的制度上改革,人民代表大会会变为真正的民主制度,会名符其实。但是时间可能长一点。   另外,司法腐败大家意见很大。 但是现在的民间监督力量成长起来了,一出现司法不公等各种问题,马上全国议论纷纷,所以它也要改革 。大家应该关注这次刑事诉讼法修改究竟怎样。假如改得比较理想,司法会前进一大步。 就是通过一项一项的改革来解决中国的问题,这是中国最理想的道路,也是最可能实现的道路 。不要把当前的局势看得一片漆黑,要比较冷静看到它的黑暗面与光明面,那样就会比较乐观。    提问五 : 您强调私有制是公民自由的基础。那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公有?及改革前中国经济的探索?   答: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在十九世纪是件大事,是对资本主义黑暗面的抗议,是正义的呼声,在当时有伟大的意义。 所以应该肯定它诞生时的价值 。但另一方面, 由于条件限制,有些观点走向极端 。条件变了,不要以教条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要学习邓小平,时代变了,有些东西不适用了,就不必纠缠 。 世界上从来没有全知全能的圣人,没有谁的话可以一成不变,管几千几万年的。    提问六 :刚才你讲到私有制的问题。我对你所讲的历史上的私有制的观点是接受的,但我有个不太恰当的顾虑, 最近三十年尤其二十年现实造成很多国有资产被私人占有,现在鼓吹私有制,作为历史真理会不会给现实造成一种让那些私有化合法化?让百姓受苦?   答:第一, 对网上传的资料要冷静分析。说百分之几的人而且大部分是高干子弟占了 90% 存款,占了多少社会财富,造成社会严重不公,这个材料就应该分析,恐怕站不住。 民粹主义是很麻烦的,还有民族主义。民族主义用中国传统文化说事,说中国怎么了不起,为什么一定要学西方,我们另搞一套不是很好? 他不知道现代文明全世界基本是一样的 。 经过千百年来人类积累下来的好东西我们都要,其中也包括中国人的智慧,西方的公务员制度就吸收了中国科举制的智慧 。    民粹主义,拼命讲多数人怎样 。你为多数人说话,请拿出经得起考验的数据来。 当然有些太子党和大大小小官二代利用特权发了财 。但是,一方面有官二代太子党发了财,另一方面,有没有平民百姓发财? 黄光裕是什么人?赖昌星本来是个流氓烂仔,他也发起来了。   对私有财产要有这样的概念:一,不要夸大它的负面现象。二, 现在的私有企业是不是百分百真正私有?它经营过程中,增值税 17% 给了国家,利润的 25% 也交给国家,如此等等,私企对社会和国家都有很大贡献 。所有这些企业,即使是官二代的,只要继续经营,对社会就有贡献,是行善不是作恶。资金取得当中有不合法的可以揭露,要是没有超过追溯年代可以依法处理;要是已经过了就继续经营,但从现在要守法,一违法就要追究。   另外, 所有这些财产,是交给政府管还是企业家管比较好 ?企业家管肯定增值更快,发展更快,对社会更有利。 官僚管一定是腐败的,会有很多问题,对国家不利。一定要坚定不移地走民营化道路。   还有一个观点: 不要怕人家发财 。无论谁发了财,能怎样使用?只要它留在中国,仍是社会所有的资金。 所以政治家要创造一个环境,让所有的资金留在中国,让国外资金也要流入中国,中国就发展起来了 。不要怕。政治家要高瞻远瞩,要有这个魄力。有些人从民粹出发,主张征收遗产税越高越好。 在我看来,中国不应收遗产税。为什么?香港不收遗产税,听说已经有十几个国家不收遗产税,中国大陆要是收,资金就会跑掉。 香港原来收遗产税,结果一些人很狡猾,在一个小岛上注册一个基金,财产都去了那边;后来香港聪明了,废除这个税种,资金就留下来了。 过去理论上有个错误,老是强调劳动者和资本家的对立 。当然他们有对立的一面,但有没有共同的一面?事物有多方面,怎么光看到对立的一面、就不看到共同利益的一面?假如没有老板的话你有饭吃吗?很简单。现在科技发展,出现了人力资本的新概念,我掌握了很多知识,水平高,有创新产品。我光凭技术就能拿成数不等的股份。行即使不这样,本身技能比较高,又是稀缺人才,也能拿到高薪。所以我们要着眼发展教育,让孩子们掌握越来越多的知识,更重要的, 让他们学会创造,学会批判和怀疑 ,在中国涌现一大批创新人才,那些才是中国的发展之福。   最后, 即使有些老板很苛刻,超出他们一家和后代生活需要的资金实际是社会资金。 有些有远见的老板就成立各种基金会,这个趋势越来越明显。现在一些官员有点蠢,老给基金会设置很多障碍。 广东开始带头让民间基金注册,要是我们的政治家、官员都这样,眼光长远一点,把有钱人留在中国,成立大大小小基金会,对社会的发展非常有利 。所以不要散布私有财产恐惧症,不要盲目散布导致社会对立的意见,那些很可能是陷阱。      (刊登于《中学历史教学》 2012 年第 1-2 期,本文是全文) 照片 12 张翻拍自《中学历史教学》 2012 年第 1-2 期。
个人分类: 学术问题评论(07-11)|3797 次阅读|12 个评论
论美国史教学改革中的几个问题(文字版)
黄安年 2010-12-31 08:29
论美国史教学改革中的几个问题 ( 文字版 )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12 月 31 日发布 (按 : 本文原载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主办的《高等教育学报》 1986 年第 4 期第 47-56 页。收录于黄安年著:《美国社会经济史论》第 557-571 页,山西教育出版社, 1993 年版。其中为了避免和美国历史发展的特点一文重复,在本文中对相关内容做了详细摘要,没有全文发表。学术交流网 / 美国论著研究 /2005 年 5 月 20 日网上首发了《高等教育学报》 1986 年第 4 期全文。并加按语:这是近 20 年前笔者写的一份美国史教学小结,现在我国美国史的教学和研究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不过当时强调的坚持美国历史教学的系统性和针对性的统一、坚持历史教学的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坚持阐述美国历史发展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等问题依然是重要的。在教学中,学术要自由和宣传守纪律相统一的原则,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调动学生积极性相统一的原则,也是需要坚持的。 http://www.annian.net/show.aspx?id=14116cid=21 ) 需要说明 , 这篇文章写于 1986 年,现在又有了新的体验。 ***************************************************************** 自 1979 年我讲授美国史以来,先后在北师大外语系、历史系、分校、夜大,以及应邀在社科院美国所、外交学院等单位,讲授了不同类型的美国史课程,累计共 20 个班次, 1000 人次以上正式听课。在美国史的教学实践和不断改革过程中,我深感有利于学术发展的正确的教学指导思想、科学的教学原则和方法,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一) 教学指导思想是美国史教学和改革中首先碰到的问题。它主要涉及这样三个问题: 第一,坚持美国历史教学的系统性和针对性的统一。可以说,它也是历史研究中博与约关系在教学中的反映。美国史教学的系统性,首先表现为完整地阐述美国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通过系统讲授从公元 1492 年前开始的早期美国,到 1776 年美国独立以来的近代美国和 1898 年美西战争以来迄今的现代美国的历史发展基本线索及其规律,包括按历史发展顺序分析各个时期和领域的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这种系统性讲授对于本科生的基础课,选修课教学都很重要。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全面地、历史地认识和分析纷繁的历史现象。目前的美国史教学,正如杨生茂教授所说:普遍存在的问题还不是太博,而是太约,宏观研究不够。博览才能精思。我们应当大力开拓知识面。一些学生包括研究生不注意基础知识的系统学习,学习课题过细过窄,形成学习一门课程是为考上研究生而奋斗或为通过学位论文而奋斗。结果往往由于基础知识面过窄而先天不足,需要后天补课。还有一些教师在基础课教学中不是扬长补短,而是过于偏爱某些课题,造成教学系统性差,从而影响学生掌握宽厚的基础知识。 美国史教学的系统性,其次表现为体现美国历史发展的多层性。美国通史的教学不能成为单纯的阶级斗争史或国内政治斗争和对外关系史。不能偏重于革命史、工人运动史、黑人运动史、美国对外侵略史的讲授,而忽视对美国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美国社会思潮和文化生活、美国政治制度等各个方面的演变的阐述和分析,从而不能全面地揭示美国社会历史的发展变化及其规律性的反映。事实上,推动美国历史发展的,不仅有两次革命和人民运动的重要作用,而且有近代,现代史上几次改良运动的推动作用,不仅有劳动人民的主导作用,而且有资产阶级及其代表人物的能动作用,不仅有生产关系重大变革的突变性作用,也有生产关系局部调整的渐变性作用,还有生产力包括科学技术本身不断发展的独特作用,不仅有美利坚民族的主体民族的伟大作用,也有非主体民族印第安人 ( 早期是美洲的主体民族 ) 、黑人和包括华人在内的亚裔民族的历史贡献。这种多层性的历史教学,有助于反映美国历史发展的本来面貌。 在坚持美国历史教学系统性的同时,还要注意美国历史教学的针对性,即针对不同类型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以及不同学员的思想进行教学,以期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在我讲授美国史的课程中,大体上区别四种不同情况进行。 对历史系本科 ( 包括分校 ) 的高年级选修课程,一般开设美国近代史、美国现代史各一学期 54 学时左右,以系统讲授为主。就美国通史来说,它应该是系统的多层次的,而不能形成讲授美国政治史、美国外交史、美国经济史或者成了专题讲座。我讲授的美国近代史分早期美国和十九世纪的美国两编。第一编早期美国 , 分别探讨北美大陆的最早居民,英属北美殖民地的建立和发展,美国独立革命和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建立等问题。第二编 19 世纪的美国 , 则分别探讨第二次对英独立战争前后美国的对外政策, 19 世纪上半期美国的领土扩张和西进运动, 19 世纪上半期美国的社会经济, 19 世纪上半期美国的内政和社会矛盾的激化,美国内战,美国内战后的南方重建,美国内战后经济的高度发展, 19 世纪后半期美国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内政, 19 世纪后半期的美国工农运动以及近代美国科学技术的发展等问题。美国现代史则分 20 世纪上半期的美国 (19001945) 和 1945 年以来的美国两篇,各占一半的篇幅。它系统阐述 1898 年美西战争以来迄今 80 多年美国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分析各个时期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及其特点,分别探讨美国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美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政治制度逐步演变和历届政府的重大改革措施,工农运动和群众运动的起伏,对外关系的发展、两次世界大战和几次重要战争的影响,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的兴起和发展,社会思潮和史学流派的发展变化,并对资产阶级政府及其代表人物在不同时期和事件中的作用 , 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 对历史系夜大、外语系本科和校外有关大学本科,美国史教学一般也以系统讲授通史为主,一学期讲完,每周 3 学时或 2 学时不等。它比本科选修课教学内容有较大压缩,然而教学体系仍然是系统讲授,知识仍然是基本的,不宜离开基本课题而随心所欲。当然这种课程并不妨碍个人优势的发挥,但是这种发挥不宜离开授课对象的实际,更不能把美国自由讲学那一套不顾国内实际搬用过来。 对于研究生的美国史基础课程,以组织美国史专题讨论课形式为主。例如对 1981 年初入学的美国史研究生,曾组织每周 3 学时为期一年的美国近现代史专题讨论 16 次,选择美国历史上的主要课题,事先布置研究生阅读有关西文和中文参考书,由主讲教师主持专题讨论,采取专人分别作专题报告和学术评议,共同讨论并由主持人作出总结的方式。这种讨论要求专人重点发言和普遍准备相结合,既有利于讨论的深入,有助于通过讨论普遍受益,也有助于独立研究能力、分析水平和辩论技巧的提高。 对不同专业研究方向的研究生开设的美国史课程,以美国史专题讲授课为主。例如 1985 年为社科院美国所美国问题研究生讲授一个学期的美国史专题共 18 讲,既照顾到历史发展的系统性,又考虑到分别从事美国政治、经济、外交和军事战略研究的需要。 1985 年为外交学院世界史专题研究生和外国政治制度史研究生开设为期一学期的二战后美英法史,安排讲授有关战后美国的 12 个专题。 1986 年为北师大国际共运史研究班开设的 20 世纪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史,以及近年来为本系世界近代史研究生、世界现代史研究生分别讲授的有美国问题的专题,都采取这种形式。 教学针对性还包括注意针对学员思想进行教学。中美正式建交和我国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以来,在学生中和社会上出现了美国热,尽管各人具体想法不同,但一些问题是带共同性的。例如怎样看待美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及其趋势,怎样认识美国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趋势,怎样认识美国历史发展的特点,怎样认识美国的资产阶级民主,怎样评价美国各种史学流派以及苏联和我国研究美国史学的状况等。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结合史实的讲授有针对性地联系上述问题做到教书育人,这样有助于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和学术效果。 第二,坚持历史教学的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从根本上说,这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阐述美国历史和总结美国历史经验的问题。这里首先要解决马克思主义理论还能不能指导美国史的教学和研究,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还灵不灵的问题。长期以来,在美国研究美国史领域中的一个明显的倾向,是否认和忽视阶级斗争和阶级分析,夸大种族意识和民族意识以及社会和谐一致即无冲突论或非阶级冲突论。 1980 年 4 月美国历史学家组织的旧金山年会上,卡尔德格勒发表主席演说,要求重写美国史、重新解释历史。他说:历史内容是不断改写的,它是从属于今天人们的价值观的,宣称马克思主义历史分析看来并不是非常有用的。他强调美国社会的主要冲突更多地与种族意识和民族意识相连,而不是与阶级意识有关,只要马克思主义者把阶级作为解释历史的主要依据,那我认为他们是不能说明美国历史的。 阿尔温托夫勒 1983 年出版的《前景和前提》一书,也对马克思主义提出了挑战,说它是传统的第二次浪潮或工业社会的一个体现,在他看来,美国在性别、年龄和种族方面的社会分裂比阶级分裂更为重要,试图用阶级分析的观点来解释这些社会分裂,无疑是将实践从属于理论,说马克思对阶级的强调是以欧洲为中心对象的,是从他所处的早期资本主义时期推进出来的。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今天高级技术社会的内部结构,就好比是在电子显微镜时代还把自己束缚于放大镜一样。 几年来的美国史教学,使我感到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并没有失灵。问题在于不应把阶级分析庸俗化和简单化,对各种历史事件、现象和人物要做历史的阶级的多侧面、多层次的具体分析。尽管阶级分析法是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但是它并不排斥历史研究的其他方法,更不能认为阶级分析方法是历史研究的唯一方法。恩格斯 1886 年在谈到美国五一大罢工时曾说过:我们的 ( 以及你们的 ) 资产者曾经认为,美国是凌驾于阶级对抗和阶级斗争之上的,这种幻想现在破灭了,地球上资产阶级的最后一个天堂正在迅速地变为涤罪所。这种幻想,在二战以后仍然存在着。在这种情况下,坚持和正确运用阶级分析法阐述美国厉史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在大多数西方学者、政治活动家和企业家看来,马克思主义不适合美国的国情。汽车大王亨利福特在他的回忆录《我的一生和事业》的扉页上曾经转引列宁的一句话:当美国还有福特的时候,共产主义不会有在那里成功的希望,用以为马克思主义过时论辩护。阿尔温托夫勒认为:高级技术社会的变革越迅速,我也就越认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是过时的,会把人引入歧途。这种观点带有明显的阶级偏见。马克思主义不是僵硬的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活生生的、创造性的科学。在教学实践中我深切地感到: 首先,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关于美国历史的论述是科学的典范。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美国历史的形成和特点,关于美国的两次资产阶级革命,关于美国的政治制度和政党,关于美国的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关于美国的印第安人原始社会,关于美国的经济危机和资本主义的发展以及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都有不少精辟的论述。列宁和斯大林关于美国的帝国主义特征,关于美国的工业现代化和农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关于美国垄断资产阶级政党和政治制度,关于美国的外来移民,关于美国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关于美国的黑人运动,关于美国的对外扩张,以及罗斯福新政等重大历史事件,也都有详尽而精辟的评价,认真学习上述经典论述,无疑有助于鉴别和分析美国史中的许多重大问题。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要着重领会其立场、观点和方法,而不应离开历史条件断章取义,还要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对新情况、新问题作出切合实际的理论判断。 其次,分析鉴别吸取美国史研究成果需要马克思主义指导。美国史论著资料丰富,流派林立,它们都受编著者观点的制约。在美国诸史学派中,马克思主义学派从未占统治地位,长期以来,美国自由主义、保守主义学派的观点支配史坛。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站在资产阶级立场解释历史,无视或反对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思想,夸大或拔高上层历史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忽视社会性质、阶级关系等客观实际,片面强调偶然因素和个人心理因素。战后美国史研究已进入广博、精细的阶段,着重于微观研究,分工越来越细,新的史学流派拔地而起 ( 如新社会史学 , 计量学派等 ), 某些新学派精华与糟粕并存 , 使人一时难以辨认。如果不加区别地因袭那些流传的史学观点,就容易得出错误的结论。在这种情况下,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无疑是十分必要的。 再次,总结美国历史经验需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目前在有关美国史研究领域中,学术争论的不少问题从根本上涉及到史学理论。例如关于乔治华盛顿、托马斯杰斐逊、亚历山大汉密尔顿、安德鲁杰克逊、亚伯拉罕林肯、安德鲁约翰逊、西奥多罗斯福、伍德罗威尔逊、赫伯特胡佛、富兰克林罗斯福、哈里杜鲁门、约翰肯尼迪和林登约翰逊、理查德尼克松、吉米卡特、罗纳德里根等资产阶级代表人物的评价上,存在很多分歧,涉及到如何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人物,特别是有一定作为的剥削阶级代表人物的大问题。这里要区别他们所代表的阶级利益和他们在历史上的作用,区别时代的局限和个人的作用,区别他们在不同事件上的作用,当时条件下的历史作用和今天研究它的意义。 关于对重大历史事件的评价问题。如关于美国独立革命问题、关于 1787 年联邦宪法的历史地位、关于美国初期杰斐逊和汉密尔顿的论争、关于 19 世纪上半期的领土扩张和西进运动、关于孤立主义、门罗宣言、门户开放政策的历史作用、关于近代工业化的开始和完成、关于杰克逊改革的作用、 19 世纪中期前奴隶制的发展、关于南北对立的性质、关于南北战争后南方重建的评价、关于老罗斯福的新国家主义、威尔逊的新自由、关于罗斯福新政、杜鲁门公平施政、肯尼迪新边疆、约翰逊的伟大社会、尼克松的新联邦主义、卡特的反危机措施、里根的振兴经济计划等改良措施的评价,关于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作用等存在着很多分歧。这里也涉及到如何具体分析评价统治阶级的某些措施问题。既要注意重视它的阶级性质,又不应以此代替历史作用的评价,既要避免离开阶级分析的美化,又要实事求是地肯定它在当时的具体作用,既要注意它对今天观实生活的影响,又不应以社会主义的标准苛求资产阶级的措施。 至于对美国垄断资本主义的历史作用和发展趋势的评价,无不涉及各项科学地分析垄断资本主义的历史演变及其地位问题。例如垄断形成初期的历史作用、各个时期反托拉斯斗争的评价、垄断资产阶级巩固统治的政治经济措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萌芽、形成和发展、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的评价、经济危机和反危机措施的评价、滞胀经济的形成及其演变、当代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跨国公司的历史作用、延长资本主义寿命的新因素等。它既关系到如何正确理解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又关系到如何根据马克恩主义的基本原理分析新情况、新问题,从而得出新结论。 美国历史的许多重要课题都需要我们深入地加以研究的探讨。例如:美国历史发展道路、美国的工业化和农业机械化、美国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美国的移民、各阶层演变和动向、美国的工人运动、黑人运动和民主运动的发展趋势、美国垄断财团的演变及其国内政治和外交政策的影响等。美国有一支数以十万计的历史工作者研究队伍,有极为丰富的论著和资料成果,还有最现代化的研究手段的条件。然而,对美国历史经验的总结和对发展规律的揭示却很差,这和它一百多年来一直存在着重实际轻理论的传统倾向是分不开的,我们不能把糟粕,当作精华不加分析地引进。 我们要堤高美国史的研究水平,必须加强中国式的马克思主义的史学理论研究。 第三,坚持阐述美国历史发展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自本世纪以来,在美国的历史教学和研究中,美国例外论的影响一直是很大的,它不可能反映美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趋势及其规律。美国例外论表现为地理环境决定论、种族优越论、天定命运论、和谐一致论、制度优越论。这是一种偏见。然而,历史确实具有不同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自身的特点。这种美国式的特点,即差异性、个性却是美国历史教学中需要注意的,没有美国历史的特点也就不存在美国历史本身。 我在美国史教学中,注意阐述美国历史发展中四个相互联系和影响的明显特点。 首先,美国是世界上最年轻、发展最快、实力最强的大国。和世界其他大国的历史相比,美国的历史最短。就经济发展的程度来说,也数美国最快。它经历三个快速发展期。从 17 世纪初到 18 世纪上半叶,在不到一个半世纪的时期内,北美大陆大西洋沿岸由土著印第安人的母系氏族社会制度,发展为带依附性资本主义的社会。从 1815-1894 年的 80 年间,美国不仅完成了近代工业化,而且从一个发展中国家一跃而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进入 20 世纪以来的 80 年代,美国的工业现代化水平也一直领先于世界各国。其间 1898-1929 年和 1939-1969 年是两个快速发展的 30 年, 1929-1939 年的大危机和长期萧条, 1969 年以来的低速发展和滞胀经济两者合计,只有 20 多年。 1983 年以来美国出现了摆脱经济滞胀的趋势。 美国经济的发展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也有着美国自身的历史条件和特点。 第一,作为一个外来移民的国家,美国从世界各国和地区吸收优质廉价的劳动力和技术力量,推动美国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 第二,美国在引进和发展世界先进科技成就的基础上,产生了第二、三次科技革命,并使科技水平一直居于世界先进行列,又引导着技术革命新潮流。 第三,美国没有经历封建社会阶段,封建制度的影响和阻力很小,为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而封建社会阶段在其他大国经历了漫长的或不短的时期。 第四,美国是一个长期和平统一的国家,有一个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在美国历史上具有全局性影响的战争只有 9 次,累计 33 年,这在世界其他大国中是罕见的。 第五,西进运动和领土的不断扩大,使美国成为拥有得天独厚的优越地理条件和自然资源的大国多这也是别的大国所不具备的。 第六,美国政府的一些人士注意通过改良措施调整生产关系的某些环节和加强经济管理,以推动经济的发展。例如罗斯福新政一类的国家干预措施,农业、轻工业、重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协调发展,不同时期的刺激经济发展的关税政策、税收政策和货币政策、及鼓励科技发明创造的专利制度等。 第七,美国早期对印第安人和黑人的掠夺带有原始积累的性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又成了最大的国际剥削者,从世界各国猎取了大量的财富。 其次,美国是外来移民的国家。除加拿大以外,任何大国都不具备美国的这个特点。从 17 世纪初到 20 世纪 80 年代,美国每一步重大发展都和移民活动息息相关。建国以来外来移民活动遍及各个角落,由欧洲逐渐扩张到全世界,先后转居美国的累计 5000 万人(不包括移民后裔),相当于 1790 年美国全国人口的 13 倍,外来移民规模之大、范围之广、持续时间之长在世界移民史上是罕见的,美国的移民活动对于美利坚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早期美国的开发和近代工业化的完成作出了重要贡献,对于工业现代化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它不仅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廉价劳动力,而且提供了大批技术人员和熟练工人及高级知识分子,等于廉价的智力投资和科技引进。对于美国的政治生活、工人运动和对外政策发生巨大影响,也大大丰富了美国人民的思想文化。 美国的外来移民活动突出了美国人民的活动,从一个侧面体现了推动美国历史发展的主体。在这股移民潮中,各族人民都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再次,美国是典型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的国家。在资产阶级国家中,美国是民主共和制的一个典型。神化美国的资产阶级民主制,把它说成是唯一优越的制度,无疑是一种偏见。全盘否定它,把它说成是完全虚伪的甚至是反动的,也有片面性。 美国具有典型的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制形式。在国家政权形式方面,美国实行的资产阶级共和制;在中央和地方政府的相互关系方面,美国实行的是联邦制;在宪法形式方面,美国实行的是以修正案作为补充形式的稳定的成文联邦宪法。美国的权力结构是三权分立相互制约。在立法机构方面,美国实行的是由各州选民选举产生的参议院和众议院的两院制;在行政权力方面,美国实行的是总统制,司法权在法院,实行的是几级法院制;在政党制度方面,美国实行的两党制,美国还以第三党作为两党制的补充,它排除了任何第三党执政的可能性;在选举制度方面,美国则实行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的直接选举制。 美国统治集团多年来,在内政外交和社会经济文化等领域的政策上,在资本主义许可的范围内允许存在各种倾向的争论。例如在国家政府职能上的大政府和小政府之争,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制的争论;在宪法解释上有从宽从严的解释;在经济政策上有自由放任与国家干预、自由贸易与保护关税之争,在对外关系上有孤立主义与国际主义、先欧后亚和欧亚并重之争;在国内政策上有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之争;在政党关系上有民主党和共和党的争论。所有这些争执都没有离开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的政治体制和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这些争论只是代表资本统治不同利益集团在维护根本利益上统治策略的分歧,有利于制约和调整国家政策。 美国人民是有革命传统的。美国的政治生活中也有资产阶级的民主和改革传统。它可以追溯到 17 世纪初的殖民地自治议会和 1620 年的外来移民的五月花号公约。从 1776 年的独立宣言到 1878 年制宪会议大辩论和 1791 年的宪法前 10 条修正案(即权利法案);从杰斐逊民主思想到杰克逊的民主政治;从 1863 年的解放黑人奴隶宣言,林肯关于民有、民治、民亨的政府的葛底斯堡著名演说,到 1866 年的给黑人以充分民主权利的宪法第 14 条修正案;从 19 世纪末的民粹主义到 20 世纪初的进步主义运动;从西奥多罗斯福的反托拉斯和伍德罗威尔逊的新自由,到富兰克林罗斯福的新政和 1941 年的大西洋宪章、四大自由;从杜鲁门的公平施政到肯尼迪政府的新边疆政策和林登约翰逊政府的伟大的社会,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大众争取民主权利的改革措施。然而这些只是资产阶级局部的民主权利,它是远非彻底的。 美国的资产阶级民主还以非民主的法西斯手段为补充。在本世纪 30 年代大危机和新政时期出现过法西斯思潮的泛滥,和 50 年代初美国的法西斯主义思想 麦卡锡主义的横行,都证明它不是统治阶级维护长治久安的基本政策。但是无论是法西斯主义的威胁,抑或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形式,对美国都没有形成为最严重的危机。 美国资产阶级的民主扩大有一个过程。这表现为自由范围的逐步扩大;由契约佣仆白人到自由白人再到黑奴成为自由人和印第安人获得自由。还表现为在参政权的逐步扩大:由选举权的限制到逐步取消和扩大,由少数政治活动家参政到某些中下层代表人物的参政,由白人到黑人,由男子到妇女参政,在一定程度扩大了统治基础。又表现为经济上平等权力的某些扩大 , 反托拉斯法对垄断的某些限制,社会保险等福利国家措施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一趋势。 资产阶级民主,比起前资本主义来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它对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长治久安起了重要作用。它也是步入更高阶段的社会主义民主的必要阶段。 复次,美国还是典型的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作为资本主义的工业国家,美国是后起的,作为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美国又是老牌的,它有一部典型的发展史。 19 世纪后 30 年 , 美国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垄断资本主义社会由低级向高阶段的发展,是资本主义社会历史发展的一个进步。它引起了美国社会经济、政治和对外关系的深刻变化,竞争和垄断成为,生活中的基本特征。由股份公司为基础到普尔、托拉斯、控股公司并举并发展为以托拉斯为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基本形式。美国社会经济呈现发展和停滞的两重趋势,而发展是主要趋势,但在各个时期、各个部门情况不同。 20 世纪 30 年代以来,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美国垄断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出现了以私人垄断为基础的多种垄断资本主义形式,其中包括以垄断财团为核心的私人垄断资本由 8 大财团发展为 10 大财团。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以及跨国公司的发展,近年来又出现了相互渗透和分化的复杂形势,从罗斯福新政到里根的振兴经济政策,美国通过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措施普遍加强了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学技术的发展,它的严反危机措施缓和了危机的破坏程度;它的某些调节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暂时缓和了同中小资产阶级和工农的矛盾;它的抑制措施也限制了私人垄断资本的某些极端要求;它的垄断措施又有利于对外经济扩张。另一方面,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也加深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美国社会经济和垄断资本的发展表明:认为垄断资本主义具有无限生命力的观点是不符合实际的,认为垄断资本已经完全阻碍了生产力发展的观点也是欠妥的。 我以为,体现历史教学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的一个重要方面还在于要具有中国特色。不顾我国国情,照搬美国的教学和研究内容及方法是不妥的。作为基础选修课不仅教学内容和研究,不宜过窄、过细,而且特别要注意中美关系史的教学和研究,中国特色的美国史课程,非把握这一课题不可。整个说来,美国史第一手资料的掌握和开掘主要在美国,然而有关中美关系的教学和研究,我们有着自己的优势,扬长补短有可能开创美国史教学和研究的新局面。在讲授美国史过程中,我对亚洲人在美洲早期的活动和早期中美文化交往,中国移民对美国近代现代发展的贡献和影响,中美两国关系的演变等课题给予相当的重视。此外,讲授中还特别注意美国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演变,封建影响的削弱,近现代工业化的发展道路等课题。美国曾经是年青的发展中的大国,近百年来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强国,美国的发展 道路对于我国四化建设可以提供经验和教训。 ( 二 ) 有利于学术发展、教学水平提高的科学的教学原则和方法同样是教学改革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第一,坚持学术要自由和宣传守纪律相统一的原则。百家争鸣是繁荣学术的根本方针,它不仅关系到提高教学质量和学术水平,而且关系到培养优良学风。这里首先碰到的是正确对待国外不同学术流派和学术见解问题。不了解和分析美国史学流派就好比没有掌握开门的钥匙。一般说来,史学流派特别是影响较大的派别和当时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倾向、哲学思潮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目前,要系统地深入地评述美国史学理论及流派的演变规律,固然需要时间并且相当困难,但是首先弄清史学流派的来龙去脉,并且使学生有个基本的了解,却是十分必要的和可能的。在介绍史学流派观点时要客观,但评论时要有自己的见解。实际上,各个学派一般都对美国史学从不同的角度作出了各自不同程度的研究和贡献,以派划线,简单地贴标签的办法是有害的,只有认真研究各个史学流派,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追溯渊源,考察影响,博采众长,为我所用,才能做到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发展独创。 还有一个相关的问题是,如何处理对待历史现象、事件、人物的传统观点。传统观点无疑是影响巨大的或权威的,然而过时的某些传统史学观点会阻碍学术的发展。笼统地轻易地否定传统观点无疑是不慎重的,然而当新的研究成果已经证明某些传统观点 ( 包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个别论述 ) 不符合当时实际或要根据已经发生了的巨大变化作出修正或新的解释时,还固守原有的观点就不利于学术的发展。尊重传统和切实研究新成果、发展创新是统一的。 在坚持学术自由的同时,还要注意遵守宣传纪律,包括涉外纪律,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作为学术问题的探索包括对现代史上特别是战后某些带敏感性的课题,是有广泛自由的,而且应该提倡对现实问题的研究,我们的美国史或美国现代史课程讲授的下限一直到当前,然而美国史教学还要考虑社会效果,注意遵守宣传纪律,实际上,在当前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毫无限制的抽象自由是不存在的。 第二,坚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调动学生积极性相统一的原则。无论是美国史基础课、选修课,还是研究生课,都一无例外地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也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都要着力于在教师积极指导下,培养提高学生的阅读、分析理解和写作能力,它应该体现在课堂教学和其他各个教学环节上,体现在第一课堂和课外的第二课堂上。 首先,课堂讲授是迄今本科生教学的基本形式。为了提高讲授质量,我努力做到了以下几点。 1 ,课前印发和准备基本教材和资料。 考虑到适合教学的需要,自编了美国史教材。 1980 年自编了《美国简史。》共 28 万字,附有一些基本的统计资料和年表,校内铅印供外语系公共必修课使用 ( 编写时参考了教研室同志原有教材 11 万字的基础,但在内容和体系上有重要变化 ) 。 1984 年为本科选修课程编印了《美国历史纲要》近代部分 (20 多万字 ) 和二战后部分 (8 万字 ) 。今年又为选修课改编了《美国历史纲要》近代部分、现代部分各上下两册,合 70 几万字。这份纲要在体系上和教学大纲讲授计划完全一致,它作为纲要既不同于讲稿也不是详细提纲。 除教材外,还在每次课前印发教学大纲,它包括大纲说明,教学内容和具体安排,编章节目,有的大纲还附有研究课题和课堂讨论题目,讲授学时的分配,做到在一个学期内师生心中都有数,协同实现教学大纲的要求。 印发自编美国近代史、美国现代史中文参考书目和论文资料目录索引。这些书目按教学大纲要求进行编撰,分别列出著作,论文、译文、资料,并以近十年为主兼顾 1966 年前有代表性的书目。它作为学生的工具发挥了积极作用,对准备课堂讨论、课外阅读、撰写书面论文作业以至毕业论文选题都是有用的,这样的书目比起临时开列或只指定少量精读和参考书目有更多的用途。 此外,还根据需要印发自己编撰的基本文献资料和有关参考资料。为了便于学生能借到必备的书籍,还通过图书馆或教研室准备相当数量的复本书 ( 如《美国史论文集 1981-1983 》,《 1900 年以来的美国史》 ) 等。 2 ,处理好讲授和基本教材、资料的关系。自编教材和教学讲授大纲的统一,使教学的容量超过了学生没有基本教材时的所学课程,学生在课前可以预习,课后复习方便,也避免了上课使劲记笔记,下课还要对笔记的被动局面,在课堂上有充裕的时间进行思考。教师讲授时可以有效地突出重点,进行深入地分析,不回避难点和疑点,进行充分的阐述,并且评介新成果和有争议的学术问题,以及很好地利用教材和资料的内容。 3 ,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注意启发式,避免满堂灌。讲授内容本身要把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贯串其中,引起学生共鸣。讲授方法根据本科生情况必要时当堂答疑或组织讨论,但是在听课人数太多、准备不足、学生不适应的情况下,不宜经常采用,不能流于形式。 其次,加强课堂讨论环节。这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对提高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是不可缺少的,是改变单一讲授方式的重要手段。在历次本科选修课中都组织了不少于两次的课堂讨论,课题的选择照顾到内政、经济、外交各个领域,和传统课题、新课题以及现有资料条件。为了使学生有选择余地,讨论的次数比规定学生必须参加的次数要多,每学期开始时布置讨论题和参考书夕要求学生讨论前有简要的发言提纲,并据各人情况在选题上扬长补短,培养多方面能力。每次讨论由教师亲自主持进行引导和总结,根据实际情况组织辩论 ( 按会上不同观点 ) ,评议 ( 对主要发言人 ) 等,坚持讨论时的民主平等气氛。通过讨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大大增强,看专著和专题论文资料的多了,跑图书馆的多了,看外文图书的多了,找老师辅导的多了。一些对美国史兴趣较大的学生还自动参加非必选的几次课堂讨论,对老师来说,这样做无疑负担是加重了,而教学效果则是有提高的。 再次,加强读书指导和辅导答疑环节。在本系选修课,都安排了专门的辅导答疑时间。集体辅导评介有关美国史学习书目、一些重大学术问题的不同见解和研究现状。个别辅导和答疑不限于学生提出的一些具体问题夕还包括漫谈学习,研究方法,史学理论和动态,有学生自动上门也有教师主动谈话的,其结果加深了师生的了解,有助于教学相长。为了指导学生提高阅读历史著作水平,要求学生把我国黄绍湘的《美国通史简编》 (1983 年印刷 ) 、美国莫里逊的《美利坚共和国的成长》 (1980 年译本 ) 和林克卡顿的《 1900 年以来的美国史》 (1983 年译本 ) 以及苏联谢沃斯季扬诺夫的《美国近代史纲》、《美国现代史纲》 (1978 年译本 ) 相对照,系统了解中、美、苏学者有代表性的学术观点,并作出自己的评论。 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外文原著能力,除了在教材和讲课中较多地引用专有名词和词汇外,还适当开列外文书目,并为学生提供结合专业练习翻译外文的资料和校译力量。其中有的巳在《史学选译》上发表。 复次,改革考试方法,采用多种形式进行考核,在一般情洗下,对公共课程着重考核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兼顾对重大历史问题的分析理解能力,对研究生课程以考核写作小论文的能力和水平为主,对本科选修课程则实行结构组合考试方式。以近两年为例,平时基础知识测验成绩占百分制中的 20 %,课堂讨论两次每次占 10 %,合占 20 %,个别突出的 ( 指超过规定参加讨论的次数并在讨论中显示成绩优异的 ) 可加分到不超过 30 %,期末考试占 60 %。取写文章考核方式 ( 人数少的采取口试 ) ,由教师列出一、二百个范围题,要求学生根据本人情况和图书资料条件自选题目经教师批准,在规定时间内写出提纲和文章。文章有明确的字数和规格要求,强调不准抄袭,根据作业情况必要时还要找学生谈话。这对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和写作能力是有利的。几年来的实践表明,这样的考核方法能比较准确地皮映学生的真实水平。对学生的学习是一种有力的推动。有的学生在作业的基础上进 步加工写成论文,巳在《历史教学》等刊物上发表,有的成为学士毕业论文的基础,有的在学校举办的学生论文竞赛中获奖。 我在美国史教学改革中取得的某些进展:多是由于受到我国各条战线改革之风的鼓舞,也是和系里对教学改革的重视分不开的。 198485 学年第一学期,系里确定我在 82 级讲授的《美国近代史》选修课为教改试点课程。他们热心地进行指导并在编印教材资料等方面创造了必要的条件,还组织听课,参加课堂讨论,不断关心改革情况。中国美国史研究会也给予热情的支持,美国史研究会通报上还予以报道。我感到教学水平从一方面反映了学术研究水平,自已在这方面尚处起步阶段,还要下大力气,顽强奋进。在教学方法上我们的教学手段还很落后,没有充分利用电化教学,直观性差。在运用外文工具上,限于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水平,还不能在课堂上采取外语直接教学法,在这方面还有不少工作要做,在各个教学环节还有进一步改革的必要。我坚信只要我们坚持科学理论和方法,选择好突破口协同努力,脚踏实地,奋力拼搏,走自己的路,在美国史教学科研领域开创新局面的前景是光明的。 注释: Carl N Degler ,载 1980 年 6 月《美国历史》杂志。 ( 1986 年 10 月)
个人分类: 美国问题研究(07-11)|3440 次阅读|0 个评论
就北京师范大学老教授协会成立提几个问题
黄安年 2010-1-17 20:42
就北京师范大学老教授协会成立提几个问题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1 月 17 日发布 最近从北京师范大学校报电子版获悉 , 12 月 26 日,北京师范大学老教授协会成立大会召开 , 会议推举历史学院教授郑师渠为首任会长。这里笔者作为北师大名副其实的普普通通的老教授提几个问题请教北师大领导 : 第一 , 报道称 : 老教授协会是由我校年龄在 55 岁以上的教授、副教授、研究员、副研究员,和其他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或专业技术水平的专家学者自愿结成的专业性、非营利性的社会团体。既然如此,那么理应通报北师大目前实有老教授多少人 , 自愿参加老教授协会的有多少人 , 老教授协会是在多少老教授知情下成立的。笔者迄今对此毫不知情。 第二 , 北京师范大学老教授协会是 2009 年 12 月才成立的吗?如果这样,那么在此以前的老教授协会难道是冒名顶替? 第三 , 北京师范大学老教授协会最早的负责人 ( 即事实上的会长 ) 究竟是谁?如果说郑师渠为首任会长,那么 2008 年 12 月 2 日中国老教授协会单位会员名单中清清楚楚写着北京师范大学老教授协会负责人郑师渠 ,电话 (010)58213316 ( http://www.cspa.thcic.cn/cms.xxfb.do?m=dpid=429 )这是怎么回事 ? 第四 , 作为社会团体 , 按照民政部有关文件的明确规定 , 主要负责人含副会长等 , 任期不能超过两届。那么北京师范大学老教授协会负责人郑师渠究竟是何时开始任职的 , 任期几年和担任了几届负责人 ? 第五 , 按照北京师范大学老教授协会成立大会上党委副书记王炳林的主题讲话,他说离退休教师是学校改革发展的宝贵财富,老教授协会的成立,必将对学校改革发展产生积极作用 ,书记讲话明显地说的老教授协会是离退休教师中的老教授的协会,既然是离退休教师中的老教授的组织 , 为什么要由在职的郑师渠来担任会长 , 难道离退休教授中没有一个值得信任的合适人选? 第六 , 就名称而言把老教授协会改为退休教师协会,或者退休老教授协会更加切合实际,因为现在的所谓老教授中既有大量 , 也又尚未退休的老教授,在教授中是否退休是有着严格区别的 , 如果合在一起用 55 岁来区划老教授和非老教授的必要性实在不大。 *************************** 北京师范大学校报电子版北京师范大学 第 231 期 (2009-12-30) 第 01 版 : 要 闻   本报讯 12 月 26 日,北京师范大学老教授协会成立大会召开,党委副书记王炳林出席大会并致辞。会议通过了协会章程和理事会人选,推举历史学院教授郑师渠为首任会长。协会还聘请一批德高望重的老教授担任顾问。老教授协会是由我校年龄在 55 岁以上的教授、副教授、研究员、副研究员,和其他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或专业技术水平的专家学者自愿结成的专业性、非营利性的社会团体。其宗旨是发挥学校联系老教授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发挥老教授的学术专长,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促进社会和谐进步和我校的发展,提供多种服务,做出新的贡献。   王炳林在致辞中指出,离退休教师是学校改革发展的宝贵财富,老教授协会的成立,必将对学校改革发展产生积极作用,尤其是对学校的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制定,支持和服务学校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工作,都具有深远的意义。学校将在经费、办公条件、宣传等方面支持老教授协会的工作。(老教授协会秘书处)                   http://bnu.cuepa.cn/show_more.php?doc_id=254057       ****************************************            最新动态 北京师范大学老教授协会成立大会隆重举行   北京师范大学老教授协会是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 2005 年转发中央八部委《关于进一步发挥离退休专业技术人员作用的意见》(中办发〖 2005 〗 9 号)文件精神,中国老教授协会关于进一步加强组织建设、扩大队伍建设的有关意见;以及我校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关于支持老同志发挥作用的精神,特申请成立北京师范大学老教授协会,并且与 2007 年 7 月 10 日经学校领导研究同意上报中国老教授协会, 2007 年 9 月 12 日被批准为中国老教授协会的团体会员。    2009 年 12 月 26 日上午在北京师范大学乐育活动站多功能厅举行成立大会,会议表决了协会的章程和理事会,表决了首任会长、副会长、秘书长。通过了 2010 年协会的重要工作计划,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王秉林同志,北京师范大学老教授协会会长郑师渠同志,北京师范大学著名教授黄济、严士健、吴家国等做了重要讲话。   北京师范大学老教授协会部分顾问简介   名誉会长:   许嘉璐 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顾问:   王梓坤: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师范大学原校长、中国教师节首倡者。   顾明远:中国教育学会会长。   黄祖洽:理论物理学家,是中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和设计的主要学术带头人之一。   郑光美:动物学和鸟类生态学家现任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   刘伯里:现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师范大学应用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   黄济:著名教育专家,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届教育学科评议组成员,全国教育学研究会第二届副理事长。   严士健:历任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教授、数学系主任、数学与数学教育研究所所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数学学会概率统计学会第三届理事长。   张厚粲:现任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校务委员,身兼国务院参事,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心理学会常务理事,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考试研究会副会长和国际心理科学联盟 (IUPsyS) 副主席等多种重要职务。   会长:   郑师渠 曾任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中国近代教研室主任、历史系系主任,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社会兼职主要有中国史学会副会长、北京市史学会副会长、教育部历史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市政府顾问、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历史学科组成员等。 http://www.wohoedu.com/prm/Doc620928F26ED84AD/html/web/doc/c_col395599FC2032412.html ********************* 中国老教授协会( China Senior Professors Association )单位会员 作者:协会秘书处时间: 08-12-02 浏览: 单位名称 负责人 电话 北京师范大学老教授协会 郑师渠 (010)58213316 http://www.cspa.thcic.cn/cms.xxfb.do?m=dpid=429
个人分类: 教育改革思考(07-11)|9801 次阅读|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30 20: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