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自我批评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中原与夷狄:两种文明的砥砺(南风窗 2013年 第 2 期 )
wufee 2013-1-20 18:19
自周代起,中原文明核心区的人民,便按照方向,以东夷、西戎、南蛮、北狄来称呼周围的部落(当然,这种称呼不是固定不变的,亦有西狄和北胡这样的说法)。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夷狄们当然有充分的理由对自己表示“不满”—即进行“自我批评”,这自然就是因为他们的落后,现实迫使他们正视自己的落后,而希望文明化。而更为重要的却是:在接触和观察中原文明、与之往来角逐之际,夷狄们亦善于分析、观察、透视中原文明的弱点,特别是发现其华而不实、好说不练(即今人所谓“谁打我我便骂谁”的嘴硬)等深刻缺陷—而这恰恰是“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的文明核心区成员们,自己所最难以觉察得到的事实。   当夷狄进入华夏、成为华夏的一部分,他们对于华夏的批评,于是就变成了华夏文明的自我批评、成为华夏自我更新的动力,而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华夏文明倘若能够包纳夷狄的视野,从而对自己展开不留情面的批评和自我批评,那便会兴旺发达,推陈出新;而如果仅将夷狄们看作野蛮人、大傻瓜和跳梁小丑,是“非我族类,其心必异”,那就不免要陷入“求荣取辱”、“政怠宦成”,乃至“人亡政息”的循环。   这可谓是一条历史的规律。       墨法思想与秦的富强   华夏文明第一次系统、深刻地进行自我批评、从而展开一场文明自我更新的思想大解放运动,这主要就体现在战国时代墨家和法家的思想中。墨法学说,可谓此后一切中国改革、变法思想的源泉。   墨法两家,成于魏、归于秦,墨翟、孟胜、吴起、卫鞅这些人之所以艰辛辗转,四处碰壁,这主要就是由于当时“魏康楚富,齐淫吴巧”,即发达地区民风奢华,文明积习太深,听不进批评意见,更不愿展开自我批评,特别是墨子所倡导的“艰苦奋斗”(“摩顶放踵,以利天下”)这一条,在文明发达的地区,非但难行,而且难听(极不悦耳);而这便是庄周对于墨子命运的感叹:“其生也勤,其死也薄,其道大觳,使人忧,使人悲,其行难为也……墨子虽独任,奈天下何!”   能够接受墨法思想的,最终证明是被文明核心区视为“戎狄”的秦。正因为秦在七国之中开化最迟,尚不存在六国那样庞大的既得利益阶层、贵族世家集团,因此,墨法“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为则上,无能则下”的平等政治主张,方才能够在秦地得以实行。正因为贵族、世家的力量还没有形成,正因为“不党父兄,不偏富贵,不嬖颜色”乃是秦的民风,以至“王亦不爱其家”,故“上同而下不周比”、“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户籍-连坐制度,亦方才能够在秦地顺利推进;而更为重要的是:正因为秦开化最迟,百姓极其不善言辞文饰,不存在一个靠巧言令色、舞文弄墨发达起来的智识阶级,故商鞅那一套以“农战”立国的思想,方唯独在秦地能够大受欢迎。   吴起自鲁赴魏,又去魏适楚,而商鞅亦自中原最发达的魏亡命入秦,他们所献出的强国之策,首先就是对华而不实、只说不练的中原文明弊端的诊断和分析,在文明反思的基础上,他们方才转而倡导一种埋头苦干、只练不说的新文化品质—于是,开化最迟、民风纯朴的戎狄秦地,便这样成为他们培植新文明的试验田。这是秦人艰苦奋斗精神的起源,这更是秦走向富强的动力。   商鞅在《商君书•农战》中,比较“境外”的秦地,与“境内”的中原文明,认为由于中原地区文明发达,方才养成了盘根错节的贵族世家势力,方才铸成了导致阶级分化的富豪大贾集团,正因为文明发达,方才重用巧言令色、只说不练的智识阶层,而此三者具备,固可谓文明之成就,但也却正是“求荣取辱”、“政怠宦成”的开端,是“人亡政息”—即国家危亡的征兆,是文明走向异化的开始。   作为“戎狄”的秦,之所以能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最终统摄四海,扫荡群雄,这就是秦人的生活朴素、务实使然,秦人正是以朴素的“又战斗来又生产”、以南泥湾开荒般的“农战”精神,最终战胜了中原文明之骄奢淫逸。   秦的改革蓝图,其实就来自中原精英对于自身文明弊端的自我批评,这种自我批评,最终演化成“西戎”之秦对于中原文明所进行的“武器的批判”。   秦王扫六合,乃是中国文明艰苦奋斗精神的第一次胜利、中华民族第一次自我更新。   《荀子•疆国》亦曾赞美秦的朴素民风说:“其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污,其服不佻”,又说“其百吏肃然,莫不恭俭、敦敬、忠信不楛”。荀子所观察到的,恰是百年之后,中华文明在秦的甦生,这个主张艰苦奋斗的新文明,就是墨法政治理想的高度实现。      汉废秦法与贵族的兴起   汉有天下,矫秦之枉,武帝迷信文辞,政治上往往“不问苍生问鬼神”,于经济上实行盐铁专卖,终使国库足而帝室富,且帝室的财富尤胜于国库,然而,不幸亦接踵而至:皇帝家产愈大、宫廷愈富,外戚、宦官的力量则愈强,如此一来,国家势必要以宫廷为中心,形成一个奢侈腐败的渊薮,外戚与宦官之间的混战只是表现,汉文明重新陷入“文明与腐败循环”的辩证法,不可抑止地走向“自己反对自己”的文明异化—这却是历史的必然。   汉废秦法,剖海内而立宗子,郡守之下,又实行自治。立宗国便是裂土封疆,而“地方自治”的实质,则是听任豪族兼并土地。故终其两汉,中央“贵族”与地方“豪族”这两大势力纷争不息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土地分封制度,就在于“土地私有制”的恶性发展。   故柳宗元《封建论》抨击封建土地所有制说:“封建者,必私其土,子其人”,“非公之大也,私其力于己也,私其卫于子孙也。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也。”   这就是说:封建制是土地私有制的极端,土地私有化乃是天下之大私;相反,秦的土地国有制,则是天下之大公。   汉代以来,中国社会的核心问题,也便是土地问题。贵族、豪族圈占土地,造成农民流离失所,于是,谁掌握了失地流民,谁就能够实现霸业、掌握政权,而能够认识到这一点的,便是汉末“非儒家的寒族”曹操。   西晋贵族,可谓将中原文明“只说不练”的积弊发展至登峰造极地步,此即所谓“清谈”。因此,将西晋的灭亡,归之于所谓“五胡乱华”,这其实便是古往今来最大的错误。事实上,自晋惠帝以来,司马氏王族,同胞兄弟凡35人,自相残杀的结果,仅剩下了3人,西晋二世而亡,不闻延祚,这就是因为文明日益发达,精英和统治者的欲望便日益膨胀,为了争夺“私有产权”,最终竟连自己的亲兄弟都要杀绝,这便是典型的“求荣取辱”、文明异化之惨剧。   起身于今山西长治武乡县的后赵羯族统治者石勒,只不过是个胡人奴隶,但他却如此鄙视司马氏王朝说:“大丈夫行事,当光明磊落,如日月之皎然。不应如曹操、司马懿父子,欺孤儿寡母而取天下。”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坚持这一底线的是夷狄一方的“小胡”石勒,而不是华夏一方的大贵族司马氏。   “天下有道,守在四夷”,“天子失政,道在四夷”这两句话,正好可以用在魏晋南北朝时代。   汉代的乱源,便是贵族和豪族,而构成门阀集团的贵族和豪族,便是一个“官产学一体化”的强大利益集团,而其中的“产”—即大土地庄园,又是其世代把持文化教育和官场资源的基础,因此,救天下苍生于水火、挽华夏文明于既倒的唯一途径,便是实行“土地改革”。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肩负起土地改革大业的皇帝,便是北魏的孝文帝拓跋宏,而他就是那个迁都洛阳,修建了龙门石窟的鲜卑族皇帝。魏孝文帝拓跋宏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均田法,此法的核心,便是中央直接统治土地,它一方面虽默认富民的土地所有权,但另一方面则按照土地国有的原则,不分贫富,皆课以相同的国税,正是这项法令,成为唐代均田制的依据。      隋唐以来夷狄对中原文明的贡献   将两汉和魏晋文明推向高峰的,固然是贵族和豪族,而毁灭了这个文明的,同样是贵族和豪族,他们尔虞我诈、骄奢淫逸,他们“以傲诞为清虚,以缘情为勋绩”—自己打败了自己,而这就叫做“文明异化”的道理。正是看到了这一点,唐太宗李世民方才将均田制与府兵制结合起来,使唐代制度的基础,得以重新建立在“农战”—即朴素的农民士兵身上,隋唐两个王朝都脱胎于鲜卑西魏,相对于中原贵族制度而言,夷狄的日常生活无非游牧和战斗,即生产和斗争,以生产和斗争为底色的北国制度,比较起以精致的吹牛拍马为显学的中原文明来说,显然更为平民化,比较中原等级森严的繁文缛节来说,夷狄的生活显然更为朴素,比较“未窥六甲,先制五言”(即孩子尚未学会数数,便先学会了作诗)的中原教育来说,夷狄的人格显然更为自然、健全,汉以来日益贵族化的中国社会,正是因为夷狄的加入,方才获得了伟大复兴。   宋代建国,始终面临着辽、金、西夏的强大压力,而这就不能不迫使中原的精英们,对于自身文明的文弱、享乐、滥情痛加反省,在宋人所作的自我批评中,以王安石、叶适为最深刻。王安石曾指出:人皆以为夷狄愚昧迷信,不知中原文明的迷信,实则比夷狄尤甚,夷狄不过迷信鬼神,而中原则迷信文辞,正是这种对于文饰、文辞的形式主义迷信,使得科举考试成为制造大量废物的荒谬仪式,而宋人竟以为凭借口诵经文,妙手文章,便可退辽金十万铁骑—这与其说是文明,倒不如说是天大的愚昧。   于是,他创办学校,命学生全部寄宿其中,以观其才德,并于校内建立操场,供学生练习骑射。又制订保甲、保马之法,令农民学习马术武艺,先以自卫,终以服役官府,以期逐步恢复唐的“府兵”、秦的“农战”。但是,宋代的疆域处于中原和江南最为富裕地区,宋更是历史上商品、市场经济最发达的朝代,王安石在《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中说:任职江南东路的见闻,使他认识到“举国奢靡,全民腐败”的现实,宋代的士大夫文明,不但与生产和经济活动相脱离,也与治国理政完全脱节,这样的社会,这样的文明,几乎彻底丧失了自我批评和自我改造的能力,王安石之所以感慨宋代最大的失败在教育,叹息“变成法易,变世风难”,这就是因为在“文明发达到了糜烂程度”的地区实行变法和改革,他遇到了当年商鞅在魏时所遭遇的同样问题:改革者不仅需要改造制度,而且还需再造文明。而王安石的命运,自然也就难免要重复墨子式的悲剧:“其道大觳,使人忧,使人悲,其行难为也—虽独任,奈天下何!”   中原的士大夫文明之华丽令人向往,但其脱离实际、脱离生产和斗争的本质更使人堕落,正是对这种文明/野蛮辩证法的洞悉,正是对“文明异化”的自觉,方才使得辽朝设立了“南面”和“北面”两种制度,它既不要求中原人契丹化,也不鼓励契丹人中原化,而这种措施的用意所在,就是唯恐契丹民族沾染了中原士大夫政治的腐败,从而消磨了英勇斗争的志气,而这里的深意,则是史家不可不知的。   明代的思想家,同样是从铁木真子孙的堕落中,看到了对士大夫文明的迷信,于人心诱惑之甚,他们对于中原文明弊端的自我批评,尤其集中于对崇虚文、鄙实践的士大夫的批评,口诵莲花而不分五谷的士大夫,绝对不可能打得过不善言辞、但却习惯了披霜浴雪的夷狄。文饰是虚伪的渊薮,实干才是诚实的品格。而华夏文明的悲剧,正可概括为“只说不练”、眼高手低的悲剧,华丽的士大夫文明脱离生产与斗争的悲剧。张居正《陈六事疏》,其首在“省议论”,其重在“核名实”;王阳明《传习录》:“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圣学只一个功夫,知行不可分作两事。”—这些痛切反省都表明:崇虚文、鄙实践,与现实生产活动完全脱离的士大夫,完全不足以与战斗和生产相联系的夷狄相对抗。   王朝中国最后一个伟大的夷狄政治家,便是清圣祖康熙皇帝,他深刻地指出:“打天下”固然是残酷的斗争,而“坐天下”则是更为残酷、更为艰苦、更为持久的斗争,政治作为一项空前艰苦的事业,它绝非一般人所能承受得起。在去世之前留下的政治遗嘱中,康熙皇帝这样感慨道:   “古帝王享年不永,书生每致讥评。不知天下事烦,不胜其劳虑也。人臣可仕则仕,可止则止,年老致仕而归,犹得抱子弄孙,优游自适。帝王仔户无可旁委,舜殁苍梧,禹殂会稽,不遑宁处,终鲜止息。洪范五福,终于考终命,以寿考之难得也。易遁六爻,不及君主,人君无退藏之地也。岂当与臣民较安逸哉!”   16世纪以降,西欧之所以能实现迅速崛起并最终超越中国,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现代西方文明乃是建立在知识与实践、科学与生产活动的密切联系之上的,那个文明的主体—企业家与工人都是从行会师傅中分化而来的,因此,重视生产、科技和实践,便是现代科学文明的特点。与之相对,中国的士大夫文明却鄙视动手、鄙视实践,更鄙视劳动和劳动者,于是,从这样一种浮华的士大夫文明中,也就不可能产生出观察和实验的偏好,因而,也更不能产生出现代科技文明。
1682 次阅读|0 个评论
鸟儿飞过雾霭的天空,留不下痕迹
热度 34 YC2011 2013-1-15 13:33
先为我上篇周末娱乐帖中的名言“美貌与智慧难以共存”引发的一地口水,向各位俊男美女道歉。这句话很不严谨,不符合一名科研人员追求严谨的精神。以后一定改正,即使娱乐,也要无时无刻不想到自己是一名科研人员,要严谨,一定要严谨。在这里我同时也批评一下邢志忠老人家从前写的一篇博文《北大多才子,燕园少佳人》,其思想境界跟我是一样一样的啊,我同时做一下批评与自我批评。 言归正传,有人愿意关心容貌问题,我的博文思想是说,我们女科学家,都到了这个境界,就不要去和容貌较劲了,我现在关心的是环境问题。因此,旧文重贴,是为了说明,去年的问题,今年还在上演,年年在上演...... 鸟儿飞过雾霭的天空,留不下痕迹 曾泳春 2011-12-6 08:48 吕喆同学看过来,上一次我写《 蓝天白云,对我们只是个传说 》时,你马上写了篇文章回击,认为蓝天白云在我们心中,只要我们会 YY ,就天天可以看到蓝天白云。 吕喆同学,你以为中国的污染,只是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吗?除了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中国哪个城市不是灰蒙蒙的天,偶有蓝天白云,也让人提心吊胆,因为灰蒙蒙是常态,而蓝天白云这样自然的东西,却成了偶然。就算纬度较高的地区,有蓝天白云,但你就相信那样的蓝天白云?那样的蓝天白云里,有着怎样的污染,你看得见吗? 中国的城市空气污染,我很不专业的推理,最重要的是家用汽车爆发式增长。中国人似乎是没有独立思考能力的,总是跟风。大家买房,我就倾家荡产地买房;大家买车,我就打肿脸充胖子地买车,也不管用得着用不着;大家移民,我也赶紧移,为什么要移,是因为大家都在移。所以,现在中国哪个城市不是车满为患?连厦门这样的城市,我每次回去,都会被它的城市拥堵吓到。为什么没人问一问,我们真的需要开车吗?从前的厦门,大家慢悠悠地走着大街小巷,那是多么惬意啊,而今,厦门有什么特点,杭州有什么特点,苏州有什么特点,乌鲁木齐有什么特点?都是车,满城市的车,直到大家都走不动为止。而可怕的是,城市如此,乡村也不甘落后地迎头赶上了。 中国城市的另一个污染原因,是建筑工地施工。中国就是一个大工地,热火朝天地建设着。一批楼刚建好,另一批楼又该拆了,拆了建建了拆,一片片劣质的楼盘以不可思议的速度拔地而起,吞噬着良田土地。松江原是上海的粮仓,而在我每天去松江的路上,一片片的田地都被高楼取代了,那曾经妩媚极了的清清的小河、碧绿的稻田、干净的晒谷场、一幢幢小巧的躲在树丛中的农房,都没有了,都变成了商品房,而且是像 “ 楼倒倒 ” 那样的劣质商品房。这个污染的直接后果,比汽车尾气的污染更严重,因为我们没有地了。我们的这一代农民因为土地被征用而获得补偿,过着似乎幸福的生活,但下一代农民怎么办?没有地了怎么办,我们就只能吃虫子都不吃的粮食,食之无味的粮食和蔬菜,难道你们吃不出来吗? 而城市空气污染,只是污染中的一部分。更加触目惊心的污染,是工业对河流、土地的污染。我在关于染色污染的博文里已经说到,纺织、皮革、制鞋,都是污染极其严重的产业。所以苏州已经不是天堂了,苏州周边的乡镇城市,是纺织的重要基地,大家看到陈安帖过的苏州千灯古镇的照片了吗?那灰蒙蒙的天、乌溜溜的水,你们怎么就没有感觉呢?是我太敏感,还是你们太迟钝?广东的东莞一带,是制鞋业的重要基地,世界最大的制鞋厂,就在那里。 n 年前我在东莞、顺德、中山一带游历时,这一带典型的场景就是明晃晃的水泥路,路两旁是一幢幢水泥房子,还有工业厂房。他们是种房子不种树的。在亚热带夏日太阳的照射下,整个城市乡村弥漫着让人绝望的惨白的气息,无处可逃的水泥丛林。还有电子工业,当你们在享受电子产品时,有没有想过电子工业造成的污染。电镀等重金属污染,排放到河流里,河流流过之处,土地也吸满了金属。而城市大规模没有尽头的建设,需要大量的水泥和能源,于是水泥厂、电厂等工业欣欣向荣,永不凋零。 吕喆同学,你以为你在哈尔滨,能看到蓝天白云,就稳了吗?工厂是迁徙的、空气是流通的、水域是连通的、生态恶化是蔓延的,吕喆同学,如果我们都不抱怨、不呼吁,我们都在劫难逃。 星期天去了上海的客厅新天地,那天的天空,是一片怪异的紫蓝色,阳光想照却照不下来。而新天地里,一群洋葱呼吸着污浊的空气,在怪异的蓝天下喝着咖啡。而我在怀念过去那种透亮的空气,明媚的冬日阳光透过稀疏的梧桐树叶,地上有清晰的树影,那些有风的日子,风吹白云的日子,美丽的日子。 窗外,鸟儿飞过雾霭的天空,留不下痕迹。 再次聆听罗大佑在 1983 年为我们预言的世界,《 未来的主人翁 》。 我们不要一个被科学游戏污染的天空 我们不要一个被现实生活超越的时空 我们不要一个越来越远模糊的水平线 我们不要一个越来越近沉默的春天
10578 次阅读|96 个评论
[转载]边芹:中国人的素质,一个被制造的共识
liuxg99 2013-1-14 13:02
读我文章的时候,总有人分不清作为“世界统治集团”的西方和作为个体的西人是两个不可混淆的概念,一如有人总是把介绍老虎是肉食动物的科普常识诠释为仇视老虎的宣言。我其实只有一个思路,就是告诉国人什么才是西方的真传,学人之长要学真传,而非花招,尤其是人家特意推荐的迷惑对手的花招。 普通人这么浑搅着看问题,是因为即使是留洋“精英”也从来没有将概念分开来,而且从台湾文人开始到大陆后续者接力,写中西比对绕来绕去多是中国人和西方人社会行为(主要是公共场合待人接物)的直接比较,既看不到由于社会匮乏水平悬殊,直接比较是极不公平的,也看不到社会行为差异的根源。撇开历史阶段、社会现状和文明差异这些深层因素,单拎出一些公共行为直接比较,结果是不难设想的,就是得出极其浮浅的判断,动则中华文明不如西方文明,甚至更绝人种都不在一个档次。一个绵延数千年的文明就这么拜倒在一个两百年打劫成功的暴发户脚下。 “中国人素质差”经外诱内导、层层加码,已被制造成一种几乎无人再打问号的共识,浸透民间潜意识,上至文人学者官员下至目不识丁的贫民百姓,日常凡遇不顺,皆以此为凭。这其中不贬真诚的自我批评,以及恨铁不成钢的过激,但大量实为嫌贫爱富、贴附强权的势利之眼,而“共识”为这后一种人提供了道德借口。 我们看到,越是浮浅的判断越是将击打物锁定在深层目标上,如中华文明、华夏种族,以提高其判断的价值;越是目光短浅的人,下结论越是快而直接。我理解每个人都有权就自己的观察下结论,但世上没有一个种族的所谓“精英”会像中国人这样把自己拔离地面看问题,好像在评判一个对立物,上百年不知彼亦不知己,却敢下这么大而绝的结论。什么东西一旦形成潮流,总能给模仿者带来愉悦,哪怕是自戕的潮流。 问题是如果我们的大文人在比较中西时落脚点也就是排队是否有耐心、超市买菜是否挑肥捡瘦或政治角斗场握手言和之类,以公共场合的待人接物总结两种文明,甚至判断优劣,那就不仅仅是教育百姓有礼有规,而是误导受众。如果这样下结论,别人一句话也能将此结论推翻:驾车都能让行人的西方人,为什么数百年来打遍全世界恃强凌弱?如此平和的政坛为什么有这么多政治暗杀?同时下此结论的文人是不是潜意识里也有点倚贵欺贱? 看西方如果不把这两个概念分开,就像看一个人总是从他出门的穿戴看待他的品格。我承认出门的穿戴很重要,是个优点,家里一肚坏水出门体面周全总比里外不讲理合算百倍,美俗绝对比美德事半功倍,但因一个人出门穿戴不羁,就得出结论他不如那穿戴讲究的人品,是看人的人之浅薄和势利。要想不得出浅薄结论,就得弄明白出门穿戴讲究从何而来?因为即便要学,也得弄清它的成因才能真学到手,而不是好的没学到,先把自己的自信给卖了。 我们就从浮浅的结论经常引述的公共行为开始。比如超市买菜,中国人喜欢挑挑捡捡,西方人一般拿了就走。当然此种情况并不是绝对的,但作为笼统观察不为过。一般喜欢举这类例子的人并非例子在前结论在后,而是事先已经有结论了,就是中国人自私、没有公德、素质差。就现象本身比较,的确有口难辩。大量中西比较的文章或著作从台湾文人及大陆后续者的笔下流出,都是以此为起点和终点的。后来大陆有些文人跑到西方走马观花不但据此评判中西,还点评西方与剩下的世界。如国内某一级作家(作家只有好与差,不知这个级是怎么评的)去了一趟美国,乘坐一次大巴的时间里,已经为美国白人和墨西哥裔人下了断语。 这其实是一种当事者并不觉察的思维模仿,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思想局限于思维模仿。但思维模仿是当事者意识不到的,他绝不承认自己在潜意识层面被绑架,表面看他也的确是目之所见,大作家觉得自己明察秋毫,一眼看出两个种族的优劣。平民百姓可以这么下结论,大作家思维却不该这么简单。有没有想过这两人可能差异极大的生存背景?有没有问过自己礼貌周全的白人为什么在过往的世纪里一直是后者的屠夫?所以看一个人的思想是否属于思维模仿,观其对事物的判断是否浅薄,不失为灵验的测试方法。 买菜时挑肥捡瘦属于人天性内的自私,做得过分的确既不雅观又损害他人利益。此处用“天性内的自私”以区别于那种以害人为本、损人都不利己的行为。就这个现象我仔细观察过,看出很多微妙的不同。比如六十岁以上的人挑捡得最厉害,在这个年龄段,中国人挑,西人也没落后多少。这其中还分从哪个阶层出来的人,此处的阶层不是其本人的现状,而是生长于哪个阶层,越是从小经历过匮乏生活的人,越是在利益面前容易受本能捆绑,当然还有个人品质的差异,经教养或自我意识及意志很强的人可以战胜或掩饰自己的本能。到了四十至六十这个年龄段,中国人或者不如说移民群和西人明显拉开了距离;但在三十多岁以下,距离又贴近了。 年轻人在挑肥捡瘦问题上没有明显差距,得力于两点:一匮乏记忆趋于一致,西方是六十年代以后进入消费社会,中国是九十年代以后,迟了三十年。所谓“消费社会”就是社会基本物资供大于求的社会。但对同样九十年代以后出生的年轻人(都出自城市中产阶层),匮乏记忆水平便趋于平等;二这个年龄段进西方超市的华人不少是在本地出生或长大的,学会了西人的规距。即便新出来的,并不太懂规距,若无匮乏感的障碍学起来也快。此处的观察只是个笼统现象,任何规律都有例外,老人有不挑的,少年也有爱挑的,请不要以特例来反驳普遍现象,那样无聊而浪费口舌。 从三个不同年龄段看,行为的差异与社会匮乏感的水平成正比,匮乏记忆在其中起了很大作用。再以排队为例,单单观察西人,其行为也不能一刀切。年纪越大的排队耐性越差,急猴猴贴在你身后或钻空子插队的多是他们,但做起来比中国人隐蔽。排队公德最好的在四十岁以下的年龄层,各种行为规矩远不如老辈的青少年排起队来优悠有余,你若有急事跟前面人商量,在各个年龄段里,唯一能让的是他们。换到老人,哪怕他们的电影一小时以后开演而你的在两分钟以后,也绝无“让”字可以商量,弄不好还给你几句,同样情况下中国老人要善解人意得多。四十岁以下的人虽然受的礼仪规范教育不如上几代严格,但他们出生于这个社会走出匮乏的年代,因而在排队这类最能测试本能的事情上胜过前辈。匮乏感是一种在潜意识层面左右人的本能的心理状态,会像记忆一样储存下来,其后的物质丰富很难将之抹去。贵族需三代富裕才调教得出来,即这个道理。所以匮乏感不同的人群不宜直接比对,比出来的也是偏面之词。 那么西人在社会行为上的胜出除了匮乏感上优于中国人,还有什么别的因素?就是规距比中国人严。公德其实并非美德而是规距,规距与美德的不同,就是规距不靠教育而靠驯化,像驯化家犬一样,要从小驯养成习惯;而且不需要里里外外都一样,只要在特定场合不越界就行,特定场合一般就是公共场合。为什么西方人能普遍遵守规距?为什么内心比中国人自私狭隘的他们在特定场合愿意出让一部分私利?这就要从西方文明一个关键词“界”说起,几乎所有的优点和缺点都是由此起动的。 在西方住久了,就发现有一个词“solidarité”在其社会生活中起举足轻重的作用。英文也有与法文相同的、只一个字母之差的对应词“solidarity”,这个词一般译成“团结”,但这么译只是其中一层意思,很容易误导中国人。因为中国人概念上的“团结”往往与友爱连在一起,丝毫不带抱团串通的意思,属于道德教化而不是利益悠关,因而“团结” 在中国时常流于口号,不到民族危亡的时刻不会被当回事;在西方“solidarité”却是社会行为的基本模式,渗透文明基因,小至公共场合的待人接物,大至政治体制、外交政策,以及西方集团与剩下的世界之关系,皆以此为基本行为模式。所以“solidarité”更准确的理解应为“利害一致、相互关联、连带责任”。 单单解释字面,“利害一致、相互关联、连带责任”是中性的,但我们介绍时必须提醒国人,“solidarité文化”的源头是“排他”,而非我们想当然以为的“容他”。它是在普遍而深厚的“界之意识”的基础上产生的,换句话说这个文化是有两面的,它产生于对外的排他,落实于对内的抱团。是对外的恶滋生了一种“属性意识”,再由之生出“自我意识”,是这种“自我意识”让每个人意识到与群体内的人的连带关系,规矩便是在此一共识基础上做出来,并被普遍遵守。所以“solidarité文化”生出了一个双头怪物,对外它奉行双重标准的打手联盟,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可以简化为“恶恶相联”的“流氓帮会”,你只需对我看不顺眼的也踢上两脚,就进“团伙”了。我们知道善盟难结、恶盟易建,由于骨子里不容异己,拉帮结伙常常只会玩恶的游戏。由此看,人性难有奇迹,不攘外就会欺内。 此处的对外是指国外国际,“solidarité文化”在社会内部也形成“界”与“内外”,也有利与害两面,由于民众随时随地都得在共同利益基础上保持精神同一,舆论就变成了一个大家接受的谎言机器,致使这个社会在表面宽容、自由的外壳下,内核非常严苛偏执,其人与人之间的精神压抑远非中国社会可比。西欧从南到北精神压抑的水平线恰与“民主”、“自由”的水平线成正比,除了气候纬度的地理因素,精神压抑很大一部分来自内心与外表的反差,反差越大的社会,外表越显得宽容自由,所以中国人眼中的“天堂”北欧自杀率远远超过带有“专制余孽”的南欧。鉴于本文篇幅,我们将在以后的文章中进一步探就“solidarité文化”,今天不谈“怪物”坏的一面,只谈“solidarité文化”怎么浸透社会行为(公生活)的方方面面。 由“界之意识”滋生“属性意识”,再由之生出“自我意识”,其实就是每个人对自己和群体内他人同时负有责任,利则皆利,害则皆害,只图自己占便宜的人实则是害群之马,群之不存,匹马焉去?因此你不作害群之马,并非为他人着想,实际得利的是自己。驯化人划算的自利,要比教育他们一点别自私有效得多,所谓“公德”与“品德”无关,不是无私而是学会划算的自利。 从小受这套规距驯化的人,走进超市,意识到众目睽睽之下,挑挑捡捡有失风度,或看戏终场时无论喜恶拍手是规矩,如有一部分人拍得热烈,不以为然的另一部分人此时不得拆台,必须跟着做,懒得拍或溜走不光丢自己的脸还丢在场其他人的脸,这时想占小便宜的私心和自身形象及与此形象绑在一起的集体契约(多数情况下并无实体契约而是带有强迫性的精神同一),在竞争中会习惯性地败下阵来。有人可能会问:众目睽睽?那些人谁认识他啊?不都是陌生人吗?陌生人不就是转身再也不会打交道了?以中国式熟人生人的概念,上述反问都有道理。中国人的面子类似于西人的风度,不同的是面子只在熟人中生效,所以中国人在熟人中必须克己;西人的风度却不分生熟只分界内界外,他在熟人中不必像中国人那么在意,但脸面要一直延伸到自己不认识的人眼前。 如果你把陌生人换成“他人”,“转身再也不会打交道”的侥幸和遁逃心理就变成了自欺欺人。你在这里损害了陌生人的利益逃掉了,下次陌生人损害你的利益时,你往哪里逃?在此请读者注意,这里的“他人”是界内的,“solidarité文化”的文明规则只在界内有效,绝非普世的,对界外的自动无效,甚至可无所不用其极。关于界内界外,笔者将在以后的文章中论及。 文化中“界之意识”薄弱的民族,很难自生“solidarité文化”(勉强可译为“纽带文化”),而往往任由个体以可自定义的“良心”决定自己在群体内的表现,因而大恶甚少但小弊不断,形成一种“磨合文化”,是这份社会行为上的“自由主义”导致公共场合待人接物少礼缺规,而百多年来被打家劫舍至礼崩规溃,更强化了乱世本能,让本能占了理智的上风。“磨合文化”与西式“纽带文化”虽不能说是对衬的两极,但若只作表面的比对,不探就事物的两面,有时确实有丑美之分,很多文人蜻蜓点水似的哀怨俱来源于此。 其实“磨合文化”也有正反两面,一如“纽带文化”除了对外恶的一面,在内部也并不都是光鲜的。比如“磨合文化”远比“纽带文化”容得下异己,控制他人的欲望没有那么不可抑制。从人性的角度,“界之意识”的确是“纽带意识”成长的温床,“纽带意识”的基础不是善善相砌,而是恶恶相抵。从“风度翩翩”的政治选举制度到“彬彬有礼”的公共举止,源头都来自“界之意识”,当权力欲和统治阶层形象及与此形象唇亡齿寒的集团约定争锋相对时,最后是集团约定占上风,因为意识到在这个统治游戏中真正的“他人”是百姓,而非政治对手。集团约定占上风的外在表现就是遵守游戏规则,人人不失风度。这和一个普通人在超市或马路上的表现没有本质差别。 摸到“公德”的源头,方可更理性的看别人对自己,抛弃空谈和自卑,摸索出解决的办法。多少年来引发中国“精英”呻吟流涕、自卑自艾的那档子事,根本不该乱扯到“素质”上,把自己一抹到底;以“自私”一言以避之也流于简单;概括为“公德”,若分不清与“德”八杆子扯不上只是“公生活”的一个契约,也是舍本求末。怨天尤人是因为“心态”主导了“头脑”,失去了分析事物的能力。头被拧掉的人剩下的事就是骂自己的身体,很难再有别的作为。 (此为解剖学系列文章的继续,通过细致剖析西方文明,为探就自身开拓新的视角。)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a href='http://www.guancha.cn/bian-qin/2013_01_14_120195.shtml'http://www.guancha.cn/bian-qin/2013_01_14_120195.shtml/a
个人分类: 人文|1546 次阅读|0 个评论
纳米技术在土壤净化领域的应用可行性
热度 2 tianlongipc 2012-10-5 23:03
从这周开始,开始偶的《每周一文》系列,该部分多为关于某些问题的个人观点,不想沽名钓誉,也不想招惹是非,只求将心中所想做个梳理,将自己的观点进行概括,自我学习自我批评,不张扬个性,不树敌招讽,若不慎惹了谁的法眼,还请就事论事,不要牵扯过多为是。因为很多问题不是本专业所能包含的,所以难免会有一些错误的想法、不对的论调,敬请相关专业人士多指正。转载请注明出处。 我国土壤污染的现状 关注我国土地污染是从今年 6 月份开始的,当时偶尔从《科技日报》上读到了一篇《我国“毒地”占耕地两成 治理修复迫在眉睫》的报道,随后又从其他报纸读到了一些类似的报道,如《经济参考报》六月份的《中国土地污染严重 每年粮食减产 100 亿公斤》,看后感觉我国土地污染情况已经发展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如果我们不想点办法,再一味的放任下去,我们的生存之根本都会受到威胁。这是一个重要的论题,一个关乎我们每个人的论题。 我不是土壤环境保护专业的,自己没有最真实的数据,只好用报道和文献里的数据作为参考,记者李禾在《我国“毒地”占耕地两成 治理修复迫在眉睫》,(以下简称李文)一文中引用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秘书长任官平的话,“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我国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污染所导致的严重环境危害事件时有发生,并呈逐步上升趋势。”这说明土壤治理与生态修复已成环保领域的重要任务。 那首先我们应该先分析清楚我们面临的问题到底是啥? 从报道来看,目前最重要的问题是重金属污染。李文中曾引用数据“据统计,目前我国有 2000 万公顷耕地受到重金属污染,约占耕地总面积的 1/5 。其中,受矿区污染耕地 200 万公顷,石油污染耕地约 500 万公顷,固体废弃物堆放污染约 5 万公顷 ,“工业三废”污染近 1000 万公顷,污灌农田达 330 多万公顷。”从这些数据来看,我国的土地污染尤其是重金属污染确实已经到了很严重的程度。 下面这段文字完全引自李文: 重金属污染土壤导致的严重环境和健康危害事件也时见报道。如湖南等地的“镉大米”,云南曲靖铬渣污染河流和饮用水水源地等。中国环境科学院固体废物污染研究所所长、首席专家王琪说,我国先后有 70 余家铬盐生产企业,铬渣简易堆放,极易污染周边的土壤、地下水和地表水。 据调研,铬渣场地土壤中,剧毒六价铬的含量可达 10000 毫克 / 千克,扩散深度超过 15 米 ;地下水中的六价铬最高浓度达 1417 毫克 / 升;场地原有生产厂房建筑物腐蚀严重,六价铬含量高达 6000 毫克 / 千克以上。 环保部有关负责人透露,重金属土壤污染的严重程度以及可能造成的危害,使全面启动全国范围内土壤修复工作迫在眉睫。 这些主要重金属包括铬、铜、砷、锌、汞和铅等等。 土壤污染净化的技术现状及难题 在环保部牵头制定的《全国土壤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中,该规划预计将带动产业总投资达数千亿元。国家发改委批准了“‘十二五’重金属污染防治规划”,将“土壤与场地污染治理与修复”列入“十二五”社会发展科技领域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指南。 而里面的技术问题主要是修复技术问题,目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有了初步进展。这些技术包括异位植物修复、完全焚烧和固定修复等技术,但仍需要有更高技术含量的科技技术。 我国污染土壤修复决策已从基于污染物总量控制的修复目标,发展到基于污染风险评估的修复导向;技术上已从物理、化学修复,发展到生物修复和自然衰减,从单一技术发展到多技术联合、综合集成的工程修复技术;设备也从基于固定式设备的离场修复发展到移动式设备的现场修复。 不过,我国土壤修复产业还面临很多问题与挑战:我国需借鉴国外经验,但又不宜照搬;土壤污染修复产业发展战略不明确,市场混乱;修复技术水平参差不齐,产业链合作亟待解决。目前,国内在农田污染土壤修复方面还几乎是空白,用于农田污染土壤治理的植物及相关药剂,国内仅有几家公司拥有。由于农田土壤污染与食品粮食安全密切相关,“这一领域的未来市场很广” 纳米技术的可用之地 纳米技术作为新世纪发展最迅速的技术,在多个研究领域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展现出了极大的发展势头,为解决多个领域的难解之题提供了新的方案和途径。其实人们很早就想从这个领域研究土壤净化的应用,这些纳米材料主要包括纳米炭黑、纳米铁材料、纳米二氧化钛、纳米氧化锌及纳米多孔材料等。 利用纳米材料对污染土壤进行修复比较复杂 , 其主要原因是污染物进入土壤后易于被有机质吸附,横纵向迁移比较困难。而且目前纳米材料对污染土壤修复的研究还比较少 , 主要是实验室进行的异位修复研究,所谓异位修复研究与原位修复方法相对而言,是指将污染的土壤或沉淀物移离原地,在异地利用生物或工程方法处理,使土壤恢复原有的功能。但该方法步骤复杂 , 投资较大。如何将纳米技术引入到现有方法中,达到降低成本、提高修复效率的目的, 如何把纳米材料的土壤修复运用到土壤原位修复、简化修复步骤、减少投资等等,这些问题将会是未来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 南开大学的周启星老师曾经在 2010 年文章中对未来工作的重点提出了看法,主要包括 1) 加大纳米材料对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联合毒性降低和治理的修复研究 , 由对单一污染物修复跨入到更为实际的多污染物混合污染或复合污染修复研究中 , 实现同时对多污染物的修复 ; 2) 加强纳米颗粒改性和负载的研究 , 即经济又高效的修饰性纳米颗粒的环境应用 , 一方面实现降低纳米材料在污染环境修复中的成本 , 同时通过对纳米颗粒的修饰以提高其在污染土壤中的分散性和传递距离 , 从而加大应用范围 ; 3) 开展纳米修复技术和植物修复技术、微生物修复技术的联用和综合研究 , 这不仅可以把纳米技术应用到污染土壤的修复中 , 同时可以有效缩短修复时间 , 提高修复效率 ; 4) 进行纳米生物材料制成土壤给养供养调理剂和土壤修复剂的研究 , 充分利用纳米材料比表面积大、吸附性能强等优点 , 以改善土壤本身的通透性和保水、保肥性 , 从而减少有机污染物对土壤生态系统的毒性并且钝化重金属的污染效应 ; 5) 大力开展污染场地和原位污染土壤实地研究 , 验证纳米材料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和可行性 ; 6) 开展有效监测和纳米材料的生态环境安全研究 , 避免在使用纳米材料修复污染环境的同时又带来新的污染问题。个人认为周老师从宏观上对该领域的研究重点方向进行了解释,而具体期间的细节环节更需要科研工作者在具体的工作中亲自去体会去了解。期待纳米技术能在这个领域取得更大的进展。
个人分类: 每周一文|5095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毛泽东选集-选集-30
热度 1 sunapple 2012-9-22 12:38
愚公移山 (一九四五年六月十一日)   *这是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闭幕词。   我们开了一个很好的大会。我们做了三件事:第一,决定了党的路线,这就是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我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第二,通过了新的党章。第三,选举了党的领导机关——中央委员会。今后的任务就是领导全党实现党的路线。我们开了一个胜利的大会,一个团结的大会。代表们对三个报告⑴发表了很好的意见。许多同志作了自我批评,从团结的目标出发,经过自我批评,达到了团结。这次大会是团结的模范,是自我批评的模范,又是党内民主的模范。   大会闭幕以后,很多同志将要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去,将要分赴各个战场。同志们到各地去,要宣传大会的路线,并经过全党同志向人民作广泛的解释。   我们宣传大会的路线,就是要使全党和全国人民建立起一个信心,即革命一定要胜利。首先要使先锋队觉悟,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但这还不够,还必须使全国广大人民群众觉悟,甘心情愿和我们一起奋斗,去争取胜利。要使全国人民有这样的信心:中国是中国人民的,不是反动派的。中国古代有个寓言,叫做“愚公移山”。说的是古代有一位老人,住在华北,名叫北山愚公。他的家门南面有两座大山挡住他家的出路,一座叫做太行山,一座叫做王屋山。愚公下决心率领他的儿子们要用锄头挖去这两座大山。有个老头子名叫智叟的看了发笑,说是你们这样干未免太愚蠢了,你们父子数人要挖掉这样两座大山是完全不可能的。愚公回答说:我死了以后有我的儿子,儿子死了,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这两座山虽然很高,却是不会再增高了,挖一点就会少一点,为什么挖不平呢?愚公批驳了智叟的错误思想,毫不动摇,每天挖山不止。这件事感动了上帝,他就派了两个神仙下凡,把两座山背走了⑵。现在也有两座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大山,一座叫做帝国主义,一座叫做封建主义。中国共产党早就下了决心,要挖掉这两座山。我们一定要坚持下去,一定要不断地工作,我们也会感动上帝的。这个上帝不是别人,就是全中国的人民大众。全国人民大众一齐起来和我们一道挖这两座山,有什么挖不平呢?   昨天有两个美国人要回美国去,我对他们讲了,美国政府要破坏我们,这是不允许的。我们反对美国政府扶蒋反共的政策。但是我们第一要把美国人民和他们的政府相区别,第二要把美国政府中决定政策的人们和下面的普通工作人员相区别。我对这两个美国人说:告诉你们美国政府中决定政策的人们,我们解放区禁止你们到那里去,因为你们的政策是扶蒋反共,我们不放心。假如你们是为了打日本,要到解放区是可以去的,但要订一个条约。倘若你们偷偷摸摸到处乱跑,那是不许可的。赫尔利已经公开宣言不同中国共产党合作⑶,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到我们解放区去乱跑呢?   美国政府的扶蒋反共政策,说明了美国反动派的猖狂。但是一切中外反动派的阻止中国人民胜利的企图,都是注定要失败的。现在的世界潮流,民主是主流,反民主的反动只是一股逆流。目前反动的逆流企图压倒民族独立和人民民主的主流,但反动的逆流终究不会变为主流。现在依然如斯大林很早就说过的一样,旧世界有三个大矛盾:第一个是帝国主义国家中的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第二个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第三个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帝国主义宗主国之间的矛盾⑷。这三种矛盾不但依然存在,而且发展得更尖锐了,更扩大了。由于这些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所以虽有反苏反共反民主的逆流存在,但是这种反动逆流总有一天会要被克服下去。   现在中国正在开着两个大会,一个是国民党的第六次代表大会,一个是共产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两个大会有完全不同的目的:一个要消灭共产党和中国民主势力,把中国引向黑暗;一个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和它的走狗中国封建势力,建设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把中国引向光明。这两条路线在互相斗争着。我们坚决相信,中国人民将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大会的路线的领导之下,得到完全的胜利,而国民党的反革命路线必然要失败。   注  释   〔1〕 指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毛泽东所作的政治报告、朱德所作的军事报告和刘少奇所作的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   〔2〕 愚公移山的故事,见《列子·汤问》。原文是:“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蛾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3〕 赫尔利(一八八三——一九六三),美国共和党人。他在一九四四年十一月底被任命为美国驻中国大使,因支持蒋介石的反共政策而受到中国人民的坚决反对,于一九四五年十一月被迫宣布离职。一九四五年四月二日他在华盛顿国务院记者招待会上的谈话中,公开宣言不同中国共产党合作。参见本卷《赫尔利和蒋介石的双簧已经破产》和《评赫尔利政策的危险》。   〔4〕 参见斯大林《论列宁主义基础》第一部分《列宁主义的历史根源》(《斯大林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86—187页)。
个人分类: 技术力论坛|1200 次阅读|1 个评论
成功者的习惯
热度 1 brightlgm 2012-8-10 18:24
【成功者的习惯】 1.微笑。2.气质纯朴。3.不向朋友借钱。4.背后说别人好话。5.听到某人说别人坏话时只微笑。6.过去的事不让人全知道。7. 尊敬不喜欢你的人。9.对事无情,对人有情。10.多做自我批评。11.为别人喝彩。12.感恩。13.学会聆听。14.说话时常用我们开头。15.少说 话。16.喜欢自己。 唉,别的写的都很好,就是今年为了买房子向同学借钱了,最多的一个同学借了3万,上了这么多年学,买个房子首付还要借钱,很是对不住自己的青春岁月,科研的路,很苦很漫长……
3227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周恩来:《我的修养要则》
热度 2 youranyl 2012-7-20 15:36
1943年3月18日(农历二月十三日)是周恩来的45岁生日。 1943年,南方局根据党中央的统一部署,正在机关开展整风学习。这天,周恩来在南方局办事处机关作了一场自我反省报告。他简要回顾参加革命的经历,剖析自己的性格弱点,以反躬自省的语气为自己传奇的人生经历作了一个谦诚的总结,并谦虚地自我批评“理论修养不够,有些事务主义的作风”。  这天,同志们并没有忘记周恩来的生日,特做了几道简单的菜准备晚上为他祝寿。周恩来知道后坚持不出席,只让厨房煮了碗面作为纪念。就在这天晚上,他在自己的办公室,以更严格的党性标准剖析自己、反省自己、要求自己。结合整风实际,他写下了著名的《我的修养要则》:   一、加紧学习,抓住中心,宁精勿杂,宁专勿多;   二、努力工作,要有计划,有重点,有条理;   三、习作合一,要注意时间、空间和条件,使之配合适当,要注意检讨和整理,要有发现和创造;   四、要与自己的他人的一切不正确的思想意识作原则上坚决的斗争;   五、适当地发扬自己的长处,具体地纠正自己的短处;   六、永远不与群众隔离,向群众学习,并帮助他们。过集体生活,注意调研,遵守纪律;   七、健全自己身体,保持合理的规律生活,这是自我修养的物质基础。   周恩来就是以这种他认为最有意义的方式,度过了自己的45岁生日。
1846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毛泽东写给全国党员和农民兄弟的一封信
热度 2 pegasus 2012-6-30 11:36
毛泽东写给全国党员和农民兄弟的一封信 省级、地级、县级、社级、队级、小队级的同志们:   我想和同志们商量几个问题,都是关于农业的。   第一个问题,包产问题。南方正在插秧,北方也在春耕。包产一定要落 实。根本不要管上级规定的那一套指标。不管这些,只管现实可能性。例如, 去年亩产实际只有三百斤的,今年能增产一百斤、二百斤,也就很好了。吹 上八百斤、一千斤、一千二百斤,甚至更多,吹牛而已,实在办不到,有何 益处呢?又例如,去年亩产五百斤的,今年增加二百斤、三百斤,也就算成 绩很大了。再增上去,就一般说,不可能的。   第二个问题,密植问题。不可太稀,不可太密。许多青年干部和某些上 级机关缺少经验,一个劲儿要密。有些人竟说愈密愈好。不对。老农怀疑, 中年人也有怀疑的。这三种人开一个会,得出一个适当密度,那就好了。既 然要包产,密植问题就得由生产队、生产小队商量决定。上面死硬的密植命 令,不但无用,而且害人不浅。因此,根本不要下这种死硬的命令。省委可 以规定一个密植幅度,不当作命令下达,只给下面参考。此外,上面要精心 研究到底密植程度以何为好,积累经验,根据因气候不同,因地点不同,因 土、肥、水、种等条件不同,因各种作物的情况不同,因田间管理水平高低 不同,做出一个比较科学的密植程度的规定,几年之内达到一个实际可行的 标准,那就好了。   第三个问题,节约粮食问题。要十分抓紧,按人定量,忙时多吃,闲时 少吃,忙时吃干,闲时半干半稀,杂以番薯、青菜、萝卜、瓜豆、芋头之类。 此事一定要十分抓紧。每年一定要把收割、保管、吃用三件事(收、管、吃) 抓得很紧很紧。而且要抓得及时。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一定要有储备粮, 年年储一点,逐年增多。经过十年八年奋斗,粮食问题可能解决。在十年内, 一切大话、高调,切不可讲,讲就是十分危险的。须知我国是一个有六亿五 千万人口的大国,吃饭是第一件大事。   第四个问题,播种面积要多的问题。少种、高产、多收的计划,是一个 远景计划,是可能的,但在十年内不能全部实行,也不能大部实行。十年以 内,只能看情况逐步实行。三年以内,大部不可行。三年以内,要力争多种。 目前几年的方针是:广种薄收与少种多收(高额丰产田)同时实行。   第五个问题,机械化问题。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要有十年时间。 四年以内小解决,七年以内中解决,十年以内大解决。今年、明年、后年、 大后年这四年内,主要依靠改良农具、半机械化农具。每省每地每县都要设 一个农具研究所,集中一批科学技术人员和农村有经验的铁匠木匠,搜集全 省、全地、全县各种比较进步的农具,加以比较,加以试验,加以改进,试 制新式农具。试制成功,在田里实验,确实有效,然后才能成批制造,加以 推广。提到机械化,用机械制造化学肥料这件事,必须包括在内。逐年增加 化学肥料,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   第六个问题,讲真话问题。包产能包多少,就讲能包多少,不讲经过努 力实在做不到而又勉强讲做得到的假话。收获多少,就讲多少,不可以讲不 合实际情况的假话。对各项增产措施,对实行八字宪法 ,每项都不可讲 假话。老实人,敢讲真话的人,归根到底,于人民事业有利,于自己也不吃 亏。爱讲假话的人,一害人民,二害自己,总是吃亏。应当说,有许多假话 是上面压出来的。上面“一吹二压三许愿”,使下面很难办。因此,干劲一 定要有,假话一定不可讲。   以上六件事,请同志们研究,可以提出不同意见,以求得真理为目的。 我们办农业工业的经验还很不足。一年一年积累经验,再过十年,客观必然 性可能逐步被我们认识,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就有自由了。什么叫自由?自 由是必然的认识。   同现在流行的一些高调比较起来,我在这里唱的是低调,意在真正调动 积极性,达到增产的目的。如果事实不是我讲的那样低,而达到了较高的目 的,我变为保守主义者,那就谢天谢地,不胜光荣之至。                     毛 泽 东                  一九五九年四月二十九日 ──《党内通信》 (一九五九年四月二十九日) 文集,第八卷  按:毛泽东当初为什么要越过中央文件下发程序,亲自发这篇公开信直到最底层的“小队级”?毛泽东在“郑州会议”“武昌会议”等多种场合三令五申的关于“实事求是”内容的东西,为什么贯彻起来就那么难?结果各种不切合实际的疯狂“指标”照旧压民,“浮夸风”及“乱下命令”的风气依然严重地危害着农民的利益和党的声誉。信中毛泽东所指的“上级”“上面”,究竟都是那些层面?由此看来,毛泽东当时不得不这样做,当然也有权这样做。 据后来党的高层会议( 1962 年中央 7000 人大会)简报披露,毛泽东同志的这封信被河南、四川等省委扣压,没有发到基层, 有的省 只发到县级。《河南青年报》总编辑崔泽东、副总编胡炜同志(已故),认为不能对新闻工作者封锁消息,才得以在全体采编人员中传达。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2133f00100rxh5.html http://13853138888.blog.163.com/blog/static/1965147420116164129827/?suggestedreadingwumii http://blog.people.com.cn/open/articleFine.do?articleId=1338943887134sT=2 http://liaoba.people.com.cn/reply.html?method=querytb_code=685tpc_code=1258109 http://news.ifeng.com/history/zhongguoxiandaishi/detail_2011_03/09/5047998_0.shtml
个人分类: 自由评论|2220 次阅读|4 个评论
批评与和谐的辩证关系
hifly2008 2012-4-9 13:38
最近读了一些有关海归、土鳖批评国内科研怪现象的帖子,对其描述的科技界种种不和谐现象深感痛恶!同时,也为能读到这样充满情感的文字而欣慰,大家出发点都是好的,都是爱国的,都是身处一线,切实结合自身科研实践发表观点,尽管批评声不少,但于我国长期“一团和气”的科技界来说算是一剂良药,批评之声还算不够,批评力度还不够强。因为大家都知道:真理越辩越明,只有批评的自由、观点的碰撞,才可能有学术的争鸣,才可以开出科技灿烂之花,结出甜蜜之果,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我们充当好好先生太久了,沉默得太久了,在我看来,这很不和谐! 有的权威人士是听不得批评之声的,其实大多数人都这样,批评别人可能觉得很痛快,而到了批评自己的时候,就变得难以接受了!可事后仔细想想正是一些批评和建议让自己开阔了视野,实实在在的进步了!在和谐的大背景下,今天在这里想谈谈“批评”与“和谐”的关系,希望对那些“沉默的大多数”也能起到一定激发作用,让他们也参与“批评”中来。 首先,批评是方式和途径,和谐是目的。在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时候,我们应该明确,批评的对象是不和谐的现象,对这些不和谐的现象,我们应该鼓励批评,只有鼓励批评,集中众人智慧,才能擦亮双眼,看透其丑恶本质,才能够推陈出新,适应新的实际,从而达到相对和谐的目标。 其次,和谐必须通过批评才能够达到,不能通过“一团和气”达到,一团和气就是睁眼说瞎话,就是违背客观发展规律。它否定了矛盾的存在,是一种懦弱无能的表现,一旦这种风气成了主流,那么整个科技系统也就变得无能!而客观存在的矛盾永远都得不到正视,更不可能得到妥善的解决。 最后,为了和谐,我们必须让每个人都有批评的自由,也就是所谓的言论自由,害怕批评的人根基是不稳的,为什么害怕呢?中国人大多都死要面子,不少人固执己见,听不得批评,明明知道自己错了,还死不承认!最后的结局是错的时间越长,丢人丢得越大!那又何苦呢?!当然,批评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多种形式,如温和的提醒、善意的建议,这些大家都用得很在行,我们不缺少这个,我推崇的不仅是这种批评形式,而是针锋相对的、态度明确的公开辩论,也就是方舟子式的,直接发起对某人的正面而公开的观点碰撞或挑战。而媒体必须保持中立,不为任何一方宣传造势,一切真理尽在人心。相应部门有必要配合提供客观的证据。 “沉默的大多数”们!你们混得不错吧?!如果你不参与批评,别人可要批评你了,你也可以继续保持沉默,但批评自由的权利你真是浪费了!批评的痛快也就无法享受!我不知道你是否每天都在进行自我批评,要知道,人无完人,说与不说,你的问题还在那里!你就等着批评吧,你得感谢别人,这正好给你提个醒!
个人分类: 新观点|3237 次阅读|0 个评论
马后炮没有用
xupeiyang 2012-3-6 08:59
为什么检讨?检讨什么? 发改委主任自我检讨   去年物价调控、节能减排目标落空    为物价涨幅高作自我批评 张平坦言,去年的物价形势确实比较严峻,全年物价涨幅是5.4%,没有实现年初确定的控制在4%左右的目标。作为价格主管部门的负责人,张平表示借此机会要做自我批评和检讨。 节能减排六指标有三个没完成   张平说,去年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完成得不够好,具体涉及到六个指标,完成了三个,没有完成的也是三个。没有完成的三个: 第一 是能源消耗的强度,单位GDP能耗年初目标是下降3.5%左右,但实际去年只下降了2.01%; 第二 和能源消耗强度密切相关的,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因此也没有能够完成; 第三 就是氮氧化物的排放,年初目标是下降1.5%左右,但实际结果不仅没有下降,还增长了5.73%,可以用“大相径庭”这样一个词来形容。
个人分类: 社会文化|2118 次阅读|0 个评论
年终自我批评,远离电脑珍爱学术生命。
热度 1 hebtuba 2011-12-23 13:09
(1)今年没有好的结果,拒稿信受到一堆 (2)在网上时间太多,其实科学网上有用的东西也不多。 (3)坐的时间太久,运动太少,人又变胖了些。 (4)没有高技术含量的独创性发现或成果。 (5)很多赌咒发誓读的书还是没有读。 (6)很多时候没有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7)还是喜欢凑热闹。容易被各种思潮,观点影响。
3566 次阅读|1 个评论
乔布斯用生命讲述Icloud
WeiQin 2011-6-9 18:11
苹果的进步来自于乔布斯对生命的深重理解! 苹果的进步来自于乔布斯永不止步,精益求精的产品理念! 苹果的进步来自于乔布斯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精神! 苹果的进步来自于集体的智慧! 苹果的进步来自于对用户需求的倾听! 苹果的进步来自于取长补短的学习精神! Apple - 2011 WWDC Keynote Address 这是个学习英语以及做报告的好范例: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czOTU4MDU2.html http://www.youtube.com/watch?v=3lsMFzxtSZ8 我的微博 http://weibo.com/weiqinwur
254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喜闻CCTV1:高扬的旗帜——毛泽东思想成为全党指导思想
热度 3 bmzy 2011-5-23 09:29
 2011年5月22日 中国网络电视台消息(新闻联播):《伟大历程》今天播出《高扬的旗帜——毛泽东思想成为全党指导思想》。   在中共中央党校大礼堂前的照壁上,镌刻着“实事求是”四个大字,这是毛泽东在延安整风运动期间为中央党校题写的。   遵义会议后,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路线的正确领导下,中国革命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但党内仍存在着教条主义的倾向。为此,从1942年开始,中共中央在全党展开了一场大规模的整风运动。毛泽东先后作了《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等报告,号召在全党树立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而实事求是从此成为中央党校的校训。   “实事求是”这四个字当年是刻在延安中央党校大礼堂的墙壁上的。1947年的时候,胡宗南占领了延安,延安中央党校的大礼堂被炸弹给炸毁了。到1948年4月份的时候,我们西北野战军收复延安的时候,在废墟里面发现了这四块青石板,上面的字还完好无损。现在这四块石板存在延安革命纪念馆。   在延安整风时,王稼祥就在《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民族解放的道路》一文中,首先使用了毛泽东思想这个概念。而实事求是正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   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就在杨家岭的这座中央大礼堂召开,会议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和中国人民的一种必然选择。   党的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反映了全党思想上、政治上的成熟。七大之后,全党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团结一致,为推进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而努力奋斗,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胜利。 原文地址: http://news.cntv.cn/program/xwlb/20110522/104254.shtml
1288 次阅读|2 个评论
自我批评找出路
niu1023 2011-4-20 19:48
日复一日的过,这样的生活并不是自己想要的,可以说与原来的理想相差甚远。这也许是对工作抱有很多期望和干劲的一个人一段时间后发现的。这时,需要反思、更需要改变。 既然没有能力去改变客观,那就从主观开始,好好总结下。待以后你能改变客观了让他们跟着你走。 我想我最大的缺点还是主观意识太强。想什么事情都能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如果你的主张正确,而又有人支持,肯定会做出一些成就,即使会比较辛苦。但没有按照你设想的进行时,就开始在心里抱怨,积极性逐渐下挫,这时恶性循环就开始了。往往这个时候就出现了不如意。主观性是把双刃剑,有时能带领团队走向辉煌,又可成就个人;有时也会阻碍团队发展,又会固封己步。这种情形估计大家也有遇到过吧。随自己意愿的时候,再苦再累,面对别人的埋怨,也不会打击干事的积极性,报的完全是一种积极的心态;不顺心的时候,即使他们偶尔抛来的橄榄枝,也会强压自己不去理会。 适当的放开也许是最好的解决办法。深呼吸,试着用宽广的胸怀去看待事情和人。最终的目的是锻炼自己、提升自己。这样的过程本身就是在锻炼。想通了更是大大的提升了自身。所以,无需计较太多,无需在此浪费时间和精力,抓紧变被动为主动才是正道。 想到哪写到哪,写的有点乱。嗯,这也是个缺点。
个人分类: 随感|2944 次阅读|0 个评论
大胆而欣然地批评与自我批评
pony911 2011-1-17 22:43
有过是一过,不肯认过又是一过。一认则两过都无,一不认则两过不免。 各自责,则天清地宁;各相责,则天翻地覆。 —— 明.万历,吕坤,《呻吟语》 明朝万历年间,有个叫吕坤的人,进士及第,从知县做到刑部侍郎。按说官也不小了,但他总觉得在朝廷中不得志,于是称病辞官,闭门著书。他最有名的著作就是《呻吟语》,洋洋大观,今日读之仍通篇哲理,让人钦佩其思想通达。 例如,他说:“有过是一过,不肯认过又是一过;一认则两过都无,一不认则两过不免。”道理说得简单明了,办法结论都告诉你了,那我们犯了错误还有什么理由回避,甚至信誓旦旦做回天无力的辩解呢? 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面子的确很值钱,认错改过很伤面子,但不认错不仅伤面子,还会伤里子。与其里外都伤,不如伤外保里。其实公众大都通情达理,自古至今,没有人去纠缠一个闻过则改的人。 ——《读者》,2011.3 研究中,学习中,工作中,生活中,面对自己发现的,或是别人指出的问题,大可欣然接受!必是幸事啊!于人于己,都是! 每日三省吾身,方可步步前行!
个人分类: 交流|3067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特色的批评与自我批评
可真 2008-7-12 13:14
我自小就听说,我们应当发扬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我相信,作为优良传统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应该是存在的,但为我所见及并加以自我理解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却难以称得上是一种优良传统。 自我懂事以来之所见,自我批评是不要紧的,就是把自己批得体无完肤(形式上有时表现为痛哭流涕)都不打紧,只是无论何种形式的自我批评,都不过是向他人表明,自己还存在着某些缺点(有待自己今后改进的不足之处)和错误(值得自己今后吸取教训之处),从而向他人表明,自己既有谦虚之德又有上进之心(谦虚使人进步嘛)。由于谦虚总能表明自己有实力(没有实力则原本就虚,还谦什么虚呢?),故自我批评便不只具有显示自己谦虚之德和上进之心的功能,还具有展示自己实力的功用。因其如此,大凡有实力者,都比较乐于开展自我批评既显示自己的谦虚和上进,又展示自己的实力,何乐而不为呀? 与自我批评从来都是当着他人之面进行的阳光行为不同,批评则分人前批评与人后批评两种情况: 人前批评,就是当着他人之面进行的阳光批评。这类批评是和风细雨地开展的,通常是在充分肯定别人的成绩和优点的基础上,指出别人还存在着某些永远都需要进一步加以克服的缺点(诸如密切联系群众不够之类)和永远都需要认真加以吸取的教训(诸如因工作方法比较简单所带来的危害之类)。 人后批评,就是背着他人之面进行的阴暗批评。 这类批评又分为两种:一种是通过散发匿名信或网上发表匿名评论来开展的暗道批评;另一种是通过在亲友间传播流言蜚语来开展的小道批评。这两种批评通常是尖酸刻薄的,甚至是恶语中伤的。 如此批评能起什么作用呢?和风细雨的人前批评是没有实质性内容的形式主义批评,这种批评其实是借批评之名充分肯定别人的成绩和优点,以达到团结别人的目的。尖酸刻薄甚至恶语中伤的人后批评,则是借批评之名彻底否定被批评者 的成绩和优点,以达到打击对方甚至打倒对方的目的。把这种党同伐异的批评和抬高自己的自我批评相结合,大概就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批评与自我批评之风格吧。
个人分类: 人生.世相|1113 次阅读|7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9 01: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