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农产品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我国治理城乡收入差距的对策研究评析与补充
whyhoo 2012-1-9 15:32
收入分配;城乡收入差距;差距治理;对策   目前,有关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状况、成因以及对策问题的研究很多,其中对差距状况和成因的定性与定量分析已经很深入,但对于治理对策的研究在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等方面却略显不足。本文将对近年来有关研究成果所提出的治理城乡收入差距的对策进行梳理和评价,并进行政策建议的补充,以便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可资借鉴的平台。   一、治理城乡收入差距对策研究概述   (一)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   针对农业生产面临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许多学者认为要根据农业资源条件,发挥特色比较优势,面向市场需求安排产业进退,调整产品结构。如杨宜勇(2005)、刘文勇(2004)等认为,应大力发展有市场、有潜力和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初加工和深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推广应用优质、高产、高效技术,提高农产品品质,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贾小玫、周瑛(2006)认为,要采取“扶持、扶强、扶大”的政策,培育一批规模较大、实力雄厚、带动力强的支柱型龙头企业和合作组织。建立一大批种养加、产供销、农工贸一体化经营实体,将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联系起来。   (二)给予财政和税收支持   1.完善农产品价格政策和农业补贴措施。曾国安(2007)认为,首先要稳定或适当提高农产品价格。政府可利用行政或法律手段直接规定农产品的价格水平及波动幅度或采用经济手段调节农产品价格水平。其次,要继续提高农业补贴,改进补贴办法。根据入世协议,我国对农业的补贴可以达到农业总产值的8.5%,因此有必要加大对农业的补贴力度。马晓河等(2005)认为,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现阶段农业补贴的目标主要是以保障粮食安全为主,并以安全目标带动农民收入目标。补贴力度要遵循循序渐进原则,有重点地逐步增加。   2.继续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刘书明(2001)等认为,农民除了承担各项农业税收以外,还负担大量的“暗税”,而各种“暗税”才是农民负担的主体。在以农业税为代表的各种“明税”被免除后,要严防以集体、乡镇政府名义征收的各种集资和摊派费用或以工代费的兴起,从而变相加重农民负担,抵消农村税费改革成果。   3.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樊胜根、张林秀(2002)认为,改善乡村道路、灌溉、电力、供水和市场等基础设施,可以降低生产、运输、储藏、销售和风险决策等成本在内的农产品总成本,促进农业生产的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孵化出越来越多的社会部门和产业部门,促进社会分工。彭代彦(2002)认为乡村道路建设和农村医疗卫生设施在降低农业生产支出和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具有显著作用。林毅夫(2003)认为,由于农村水、电等和生活有关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一般较小,施工期短,高度劳动密集,以使用农村廉价劳动力为主,能够创造出许多就业和收入机会,形成良性循环。   4.加大农村教育的财政投入。邹薇、张芬(2006)指出农村地区间收入差别的扩大主要来自于工资性收入的扩大,而工资性收入的获得与农民的教育状况密切相关,因而要大力发展农村基础义务教育来促进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颜平建(2008)认为职业教育是农民脱贫致富、增加收入的重要渠道,在搞好农村九年义务教育的同时,要改善教育结构,注重职业技术培训,培养农村实用专业人才。这些都需要政府加大对农村教育的财政支持。林毅夫(2003)认为,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工资完全可以由中央财政来承担,这既体现了义务教育的精神,也可以减轻农民负担。   (三)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   刘文勇(2004)认为当前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以及不平等的就业政策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应逐步剥离传统体制下附着在户籍制度上的就业权、居住权、教育权、社会参与权等。杨宜勇(2005)认为要统筹推进城乡就业体制改革,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就业制度、户籍管理制度、税收制度等,逐步形成有利于城乡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体制和机制,实现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新形势。刘传江、李雪(2006)认为要引导和加快产业升级换代,改善工作环境,抛弃对农民工的歧视政策,逐步形成统一、公平的劳动竞争和报酬机制,吸引第二代农民工的转移。钱忠好(2007)认为要加强相关法律制度的建设,允许和鼓励外出经商务工和离土离乡的农民依法转让、转租、入股、抵押土地承包权,消除离开土地农民的后顾之忧,把更多的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   (四)加大金融创新,提高金融的农业支持力度   温涛、冉光和、熊德平(2005)认为,中国金融的特殊“二元结构”使得金融发展不仅没有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相反还具有抑制作用,直接导致城乡收入差距的拉大。章奇等(2004)认为政府对农村经济和金融体制的管制,导致农村正规金融市场组织不完善,无法为农村提供较好的金融服务。尹希果等(2007)进一步指出,政府对金融部门的抑制是导致中国扭曲的金融发展拉大了城乡差距的最主要原因。因此,他们认为应该减少政府对金融部门的干预,培育新生金融市场主体,大力发展针对广大农户和中小企业的中小金融机构,从而释放被扭曲的金融发展所抑制的农村经济发展的潜力,这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措施。   (五)其他治理对策   陈宗胜、周云波(2001)认为各种非法非正常收入是导致城乡收入差距“非正常扩大”的基本因素,而市场化改革过程中不可避免出现的“制度缺陷”是体制转轨时期我国非法非正常收入滋生蔓延的根本原因。由于制度性缺陷使城镇居民中某些群体获取非法非正常收入的机会和途径远多于农村居民,从而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对各种非法非正常收入进行治理和规范,可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蔡昉(2003)认为通过加强民主制度建设,提高农民组织程度,强化农民话语权,可改变城乡之间游说机制和谈判地位的不平衡,从而减少在就业政策、保障体制和社会服务供给方面对农民的歧视,有助于缩小城乡差距。   二、对治理城乡收入差距对策的评析   上述建议有助于解决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但限于所研究问题的角度,这些对策建议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这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针对城乡收入差距地区类型的治理对策研究不足   国内关于城乡收入差距问题的研究,更多地侧重于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因素及其对经济增长影响的计量分析,提出的对策建议更多的是一些宏观性的一般原则,因地制宜的政策措施缺乏,政策的优先次序未能阐明,因而对于解决我国多种多样的城乡收入差距的针对性较差,使治理效果受到影响。其原因主要是现有研究主要从全国或者某一地区的总体城乡收入差距角度展开研究,而未能从全国角度就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地区类型结构进行研究。   首先,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区的城乡收入差距变化来看,有的地区城乡扭曲程度加剧,有的地区缓解,有的地区时而扭曲加剧、时而扭曲缓解。就各地区城乡收入差距的现状而言,有的地区如北京、上海等差距较小,城乡发展比较协调,有的地区如云南、贵州、陕西等差距过大,城乡发展高度扭曲,其他地区则介于二者之间。其次,从城乡居民收入的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这四分项收入构成来源的影响来看,尽管在各地区均表现出以下特征,即工资性收入是导致城乡差距过大的最主要因素,转移性收入也起着“差距促增”的作用,而经营性收入则发挥了主要的“差距促减”作用,财产性收入的影响很小。但各分项收入对于不同地区的单位“促增”或“促减”的影响程度存在较大差异。再次,从主辅收入角度看,主要收入在所有各类地区的差距贡献率都最高,而且在大多数地区,主要收入发挥了“差距促增”功能,辅助收入发挥了“差距促减”功能,但在吉林、内蒙古这两个地区则相反,在甘肃和云南也存在前后相反的变化。最后,各地区所处发展阶段的不同,城乡收入差距的变化也应处于不同的阶段,进而影响各地区城乡收入差距是否合理的判断。如果某地区处于工业化的初中期阶段,存在着资源剩余,那么必然是依靠增加要素投入来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即选择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同时,为了加快工业化、城市化进程而选择优先发展城镇的政策。这样,在一定时期,经济改革在提高经济效率,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会拉大城乡收入差距,但这种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往往是建立在城乡居民绝对收入均较快提高的基础上,具有一定的合理性,那么城乡收入差距的治理就不需要加大政策力度。而有的地区经济发展到工业化的中后期,粗放式的经济增长一方面会产生较大的负外部性(包括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超过临界限度),另一方面又受到资源瓶颈的约束。此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就成为必然选择。如果继续以城镇改革为重点,使城乡收入差距继续扩大,将会造成城乡间要素配置效率的降低,制约经济的持续增长,城乡收入差距继续扩大就变得不合理,这时就需要政府加大治理的政策力度。因此,将我国各地区的城乡收入差距划分为不同的地区类型,并由此按不同类型地区进行影响因素主次程度、收入来源分项构成影响程度研究,在此基础上结合地区所处发展阶段,进行治理对策的研究,这样所提出的城乡收入差距治理对策会更具有实施有效性。   (二)从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市规模适度角度治理城乡收入差距的对策研究缺乏   现有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对策的研究,对农村劳动力城乡间的合理有序流动可以起到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调节作用基本形成了共识,但对城市化规模的适度问题研究偏弱,与此相对应的适应城市化发展水平的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即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多少或达到什么程度才可称为适度转移还没有相关论述。另外,针对农村劳动力向城镇的适度转移问题的研究同样需要关注地区的结构差异。就我国总体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来说,近年来一直保持在3.2左右,如果考虑城镇居民的各项补贴和隐性收入,这一差距会更大。如此高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必然会导致农村劳动力向城市部门的过度迁移和整体经济效率的下降。但就地区农村劳动力城乡迁移来看,又存在有的城市如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流入的农村劳动力过度,大大超过了现有技术条件下的城市承载力的现象,而有的二线城市如石家庄、长沙等以及三线城市,流入的农村劳动力不足,不利于城市功能的优化和聚集经济效应的发挥。乡城劳动力迁移的过度和不足都会对城乡收入差距的治理产生制约。因此,应针对不同的乡城劳动力迁移地区结构制定相应的城乡收入差距治理对策。   (三)对如何解决初次分配领域的城乡分配差距问题缺乏关注   现有研究成果提出的治理对策大多集中于再分配政策,如增加政府对农村居民的转移支付、减少税负、增加公共物品供给等等,对于缩小初次分配领域的城乡收入差距的具体对策缺乏,而初次分配的城乡差异是城乡收入差距的主要来源。初次分配的城乡收入差距主要来自于城乡居民对生产要素占有数量和质量的差异,而这种生产要素占有上的差异又取决于财富起点差异、个人禀赋差异和城乡居民扩张生产要素占有的机会差异,而在这三个方面由于政府政策和相关法规的不完善,以及权力的不当参与,使得城乡居民初次收入分配出现较大的不公平成分。因此,缩小城乡收入差距,需要重视初次分配的城乡公平,就要通过完善政策和法规来调整城乡居民生产要素占有上的不合理差距。   三、对治理城乡收入差距对策的补充   针对当前有关治理城乡收入差距对策研究方面存在的主要不足,提出一些补充对策:   (一)依据影响城乡收入差距各因素的重要程度,确定治理对策的优先级次序   王少国(2009)的研究表明,从全国来看,按照影响城乡收入差距各因素的重要程度由高到低的顺序为:第一是人均资本;第二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国有职工占全部职工比例;第三是非农业人口比重、农村抚养系数偏离;第四是固定资产投资;第五是农村家庭人均耕地面积;第六是外商直接投资。另外,从地区之间城乡收入差距差异的角度来看,促增因素主要是各地区抚养系数,其次是国有职工占全部职工比例;促减因素主要是二元对比系数、平均受教育年限、人均资本、非农业人口比重,其次是外商直接投资,再次是农村人均耕地面积。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有其经济发展阶段所决定的内在原因。当前中央政府治理城乡收入差距的政策重点显然在于推进落后地区即城乡收入差距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地区的经济发展,而推进落后地区发展的政策重点在于落后地区的农村。从促增因素角度看,要更好地落实计划生育政策,严格控制落后地区的人口增长,以降低抚养系数;其次要出台更优惠的政策,鼓励落后地区民营经济的发展。从促减因素角度看,重点在于提高农村的劳动生产率,这一方面要靠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另一方面要靠提高现有农村劳动力的生产率。对于具有旅游资源的落后地区农村,应积极开发这些资源,以提高农村居民的劳动生产率。其次,应加大对落后地区的教育投入,重点应放在乡土教育上,使农民掌握更多的乡土生产技能。再次,推进落后地区的对外、对内开放,促进国外和国内发达地区资源向落后地区的转移,带动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最后,在发展落后地区农村非农产业的同时,应注意保护好耕地,防止耕地被滥用,造成稀缺耕地资源的浪费。   在重点促进落后地区农村发展的同时,还应兼顾非落后地区城乡收入差距的治理。另外,同样需对这些地区农村做好计划生育工作以降低抚养系数,并保护好耕地。   (二)初次分配政策角度的治理   从初次分配政策角度治理城乡收入差距,主要在于在初次分配领域要兼顾城乡公平。要继续深化当前各项惠农政策,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优质高效农业,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应通过提高农民的农产品价格,对农业生产资料给予价格补贴,逐步建立农工业产品价格“剪刀差”,想办法通过金融创新帮助农民增加财产性收入,创造更多的非农产业就业机会以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等措施,推进初次分配的城乡均等化。另外,应以公平普惠原则促进制度创新,赋予农民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的机会和平等的国民待遇,促进城乡居民在就业信息、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领域受益的均等化。只有消除当前各种城市倾向性的产业政策、金融投资政策、就业政策等存在的城乡壁垒,引导城乡间各种生产要素的有序流动,逐步实现城乡之间在产品市场、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的一体化,才能真正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更好地实现城乡初次分配收入的均等化。   (三)城乡居民收入构成来源角度的治理   按照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程度的高低,政府应首先致力于缩小工资性收入的城乡差距。一方面应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尤其是向中小型城镇的转移,另一方面应给予农村非农产业发展更多地鼓励,尤其是农牧产品加工业,鼓励其创造更多的非农就业机会,增加农村居民的工资性收入。其次是治理转移性收入的城乡差距。第三是治理财产性收入的城乡差距。虽然目前该分项收入的差距贡献率很低,但由于城镇居民的财产规模大大高于农村居民,房地产市场和证券市场发展所带来的财产性收入主要由城镇居民获得,使得城乡居民的财产性收入差距呈现扩大趋势。因此,政府应借助于现有金融系统,进行金融创新,吸纳农村居民的金融资产,使其获得更多的财产性收入。第四是治理经营性收入的城乡差距。虽然经营性收入一直发挥着促减功能,但其促减能力在下降。对此,政府可通过改善农业经营结构,依靠生物技术进步,发展特色农业等来增加农民的农业经营收入。   对于不同城乡收入差距类型的地区,四分项收入差距贡献率的影响主次顺序是一致的,因此,各地区治理城乡收入差距的优先次序与全国并无不同。但由于各分项收入的促增或促减能力的高低及其变化在不同类型地区之间存在差异,这要求各类地区治理城乡差距要有不同的政策力度。   此外,从主辅收入构成角度来看,当前城乡居民的主要收入分别是工资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二者的差距是城乡收入差距的主要来源,因此,政策治理城乡收入差距的重点在于缩小主要收入的差距,即要促进农村居民经营性收入的提高。从不同类型地区来看,对于城乡协调程度下降和恶化的吉林、内蒙地区以及城乡高度扭曲持续的云南,更应关注辅助收入城乡差距扩大的治理。另外,从政策力度来看,主要收入城乡差距的治理,应随着城乡收入差距协调程度的降低或扭曲程度的提高来加大治理力度。   (四)城乡相机权衡的基础投资   基础设施投资的城乡分配可以对城市最适度人口规模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迁移的规模和速度产生影响。由于在一定的城市基础设施投资规模下,城市存在最适度人口规模,所以城市的基础投资强度必须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迁移规模相适应。当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迁移使得城市人口越接近于城市最适度人口规模时,政府对于城市部门基础设施投资的强度应该越大,否则就会抑制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并会降低经济效率,不利于城乡收入差距的长期治理。另外,随着城市基础投资的增加,城市规模扩大,需要越来越多的资本投入用于居住设施和其他基础设施的建设,城市化费用日益高昂,也会制约乡城劳动力迁移,不利于城乡收入差距的治理。   基于上述情况,治理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必须考虑不同地区的城乡差距状况和城市化费用,进而确定基础投资在城乡间的合理分配。对于城市部门的基础投资,城市部门所包括的众多城市应该根据自己的现有城市人口规模(指常住人口)与最适度人口规模的差异来确定政府投资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其他领域的分配。这样,对于上海、北京、天津、广州等一线城市,由于人口已经达到甚至超过最适度人口规模,再进行城市化的费用高昂,其基础投资应该倾向其农村地区,在农村建立新城镇,走分散城市化道路。对于地区省会如太原、石家庄、长沙等二线城市,由于其人口规模接近于最适度人口规模,且其城市化费用相对较低,所以应该一方面加大城市基础投资的力度,以避免经济效率的下降,另一方面应逐步提高劳动力进入门坎,使劳动力向三线城市转移。对于三线城市,各级政府应提供优惠政策,鼓励产业向这些城镇集聚,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三线城市的转移,促进其生产率的提高。通过以上措施,将有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有序流动,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五)构建城乡统筹发展的大小经济循环体系   1.大小经济循环体系的构建。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必须统筹城乡发展,要在城乡之间形成合理的要素流动机制,既包括要素流动方向的合理化,也包括要素流动强度的合理化。如图1所示,城乡之间的要素流动主要是资本和劳动。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实现城乡发展的统筹协调,要素的净流动方向应该是农村劳动力净流入城镇,城镇的资本净流入农村,以此促进城乡两种要素的合理结合,缩小城乡的劳动生产率差异,使城乡形成良性要素流动循环和相互促进的良性发展循环。另外,城乡之间在通过要素的良性循环推进城乡协调发展方面,还需要在城乡之间形成“阶梯型”区域发展循环模式,城乡之间应存在“农村增长点→小城镇→中型城市→大型城市”的区域结构和梯次上升发展模式,即农村增长点要逐渐发展成为小城镇,小城镇要逐渐发展成为中型城市,中型城市要逐渐发展成为大型城市。由此可以看出,在城乡之间存在着多个经济循环体系,既存在城乡之间的大循环,也存在农村增长点与小城镇之间、小城镇与中型城市、中型城市与大型城市之间的小循环,还存在某一区域与其它多个区域之间的循环等。只有这多个经济循环要素顺畅流动,发展相互促进,才能实现城乡经济发展的协调,进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如果要素(包括资本和劳动力)的净流动方向表现为由农村流向城镇,必然导致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这正如刘易斯模型所描述的转折点之前的状况。   我国目前许多地区的城乡收入差距过大,各地区可以从本地区的区域经济循环角度,检验本地区大小经济循环系统的循环状况,采取措施解决各层次循环中的“梗阻”,使循环能够顺畅起来,这将有助于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和合理化。具体来看,对于城乡高度协调的京、津、沪地区,其城乡经济循环体系运行良好,政策的重点是注重与区域外地区构建更大的经济循环体;城乡中度协调的东北地区城市化水平较高,但城市发展的进一步提升能力差,致使城乡协调程度下降,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因此,应注重资本的引入,激活原有良好的城乡经济循环体系,使其恢复活力;对于城乡低度协调和城乡低度扭曲的内蒙、江苏等地区,应该注重中型城市和小城镇的建设,发挥其承上启下的功能,促进城乡之间要素流动的协调;对于城乡中高度扭曲的陕西、甘肃、青海、云南等地区,由于城乡之间的经济循环运转问题很大,构建困难,应该着重于培育农村的经济增长点和小城镇建设,首先促进农村区域的小循环的构建,由小循环的良性发展,推进大循环的建设,最终使城乡经济相对协调,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2.区域联合治理对策。从图1还可以看出,城乡之间梯次结构的两端即大中城市和农村,往往与外部区域之间存在较为密切的要素流动关系,与区域外要素流动的规模可能要大于与区域内。这样的情况往往不利于本区域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城乡收入差距的治理。对此,相关区域(不同行政区划)之间要素流动密切的地区在行政机构设置上应该成立区域经济联合发展机构,统筹规划不同区域之间的要素流动规模和流向,密切经济联系,促进共同发展,最终起到促进城乡经济协调,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   3.构建平稳的人口迁移体制。受城市化规律和经济周期的影响,城市部门的发展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和波动性特征,因而导致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吸纳能力的波动,从而使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迁移规模和速度在不同时期存在差异。在我国,由于农民仍然保留自己的土地,失业“农民工”一般会选择回到土地,这样形成了一个城乡劳动力市场的自动调整机制。在短期内,这种机制显然有利于城乡社会的稳定。但在长期,农村剩余劳动力必然要向城镇转移,农业生产方式也必然告别传统的劳动密集型生产模式,因而必须使“农民工”脱离农民身份,真正成为产业工人。所以,政府应考虑逐步把“农民工”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消除其与所在城市居民的身份差别。另外,在这一过程中,应该继续贯彻差别化城市进入政策,即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进入障碍应该越大,以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大、中、小型城市的合理流动。   参考文献:   蔡昉,2003:“城乡收入差距与制度变革的临界点”,《中国社会科学》,2003,5。   陈宗胜、周云波,2001:“非法非正常收入对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及其经济学解释”,《经济研究》,2001,4。   樊胜根、张林秀,2002:《经济增长、地区差距与贫困:中国农村公共投资研究》,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贾小玫、周瑛,2006:“对缩小城乡收入分配差距的思考”,《财经科学》,2006,4。   林毅夫、刘明兴,2003:“中国的经济增长收敛与收入分配”,《世界经济》,2003,8。   刘传江、李雪,2006:“农民工流转与缩小城乡差距”,《中国统计》,2006,5。   刘书明,2001:“统一城乡税制与调整分配政策:减轻农民负担新论”,《经济研究》,2001,2。   刘文勇,2004:“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程度、原因与政策调整”,《农业经济问题》,2004,3。   马晓河等,2005:“工业反哺农业的国际经验及我国的政策调整思路”,《管理世界》,2005,7。   彭代彦,2002:“农村基础设施投资与农业解困”,《经济学家》,2002,5。   钱忠好,2007:“我国城乡非农建设用地市场:垄断、分割与整合”,《管理世界》,2007,6。   温涛、冉光和、熊德平,2005:“中国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经济研究》,2005,9。   尹希果、陈刚、程世骑,2007:“中国金融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关系的再检验——基于面板单位根和VAR模型的估计”,《当代经济科学》,2007,1。   颜平建,2008:“关于拓展农村高等职业教育培育新农民开发人力资源的思考”,《农业经济》,2008,10。   杨宜勇,2005:《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攻坚》,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曾国安,2007:“论工业化过程中导致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自然因素与制度因素”,《经济评论》,2007,3。   章奇、刘明兴、陶然,2004:“中国金融中介增长与城乡收入差距”,《中国金融学》,2004,1。   邹薇、张芬,2006:“农村地区收入差异与人力资本积累”,《中国社会科学》,2006,2。   (王少国,经济学博士,首都经贸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原文见 http://www.qstheory.cn/jj/jsshzyxnc/201108/t20110829_106011.htm
个人分类: 经济|1083 次阅读|0 个评论
农药残留问题不容忽视
kejidaobao 2011-12-9 15:29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世界各国对食品质量安全越来越重视。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药残留及其导致的食品安全问题比较突出,农药残留引起的食品安全和绿色壁垒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成为关注焦点。 所谓农药残留,是指农药使用后残存于环境、生物体和食品中的农药母体、衍生物、代谢物、降解物和杂质的总称。农药残留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附着在蔬菜、水果的表面,另一种是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农药直接进入蔬菜、水果的根茎叶中。 农药的大量施用使环境受到严重污染。环境中的农药通过食物链传递并富集,进入人体,造成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危害的程度可分为急性毒性、慢性毒性和特殊毒性(致癌、致畸和致突变)。 中国蔬菜、水果中滥用农药的现象相当严重。即使国家明文规定禁止使用的农药如甲胺磷、甲基对硫磷,农民仍然使用,因而由于农产品中高毒农药残留量超标造成的中毒事件屡屡发生。据统计,全世界每年有300万农药中毒者,中国每年有数万至10万农药中毒者。农药残留超标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随时都可能发生。更让人不安的是,长期的农药残留在人体内积蓄,引起不易察觉的慢性中毒和“三致”作用。 导致中国农药残留问题的本质原因在于,农村分散经营模式与植保体系发展不协调,分散的农业经营导致信用体系的缺失,以及农药残留监督体系的缺失。现有的农业生产力水平和生产格局限制了用药水平和技术的发展。进入21世纪后,国家大幅度地对农村实行减负,取得了非常可喜的成绩。但对于快速增长的物质水平和消费水平来说,减负的程度还是有限的。重视农药残留问题、有效阻控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成为重要任务。 《科技导报》2011年第32期76—79页刊载了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陈宗懋的综述文章“农药残留问题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该文从ARfD毒性评估标准的出现、农药毒理学的发展、同类农药的累积毒性、农药手性化合物的毒性差异等诸多方面,讨论了未来农药残留面临的新挑战;提出风险评估、探明污染源、清洁化生产、无公害治理等可作为农产品中农药残留的主要阻控技术。本期封面图片由金功博设计。 (本刊记者 朱宇)
个人分类: 栏目:封面图片说明|1620 次阅读|0 个评论
增加农牧民机会也是援藏的第一要务
zhoumeng 2011-11-3 21:10
其仁先生五年前的一篇文章,他说的是扶贫,我以为 援藏也是这样,抄录在这里。发展的主体是农牧民, 实际证明他们的乡土知识和生存智慧是很理性的,如 舒尔茨所言。任何自以为是,越俎代庖的做法都会是 援藏或者说扶贫的效率降低。说到底没有摆正自己的 位置呀。 增加机会是扶贫第一要务 周其仁 没有谁喜欢贫困。历久以来,各国的执政者和有识之士常常把反贫困作为一面旗帜来高举。不过口号归口号,愿望归愿望,能不能实际做到,是另外一回事。要是拿效果来衡量,欲大幅降低贫困、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究竟什么事情最重要? 从我略知一二的一段历史经验讲起吧。1978年中国农民差不多全部是贫困人口。官方统计报告农民的人均年纯收入好像只有130多元——那是把公社分给老乡的粮食和柴草之类通通折价算进去的,现金收入每人每年不过几十元而已。我自己下乡的地方,属于国营农场还好一点,因为好歹每月开现金工资。不过走进老职工的房子,连接大、小两盘火炕的地方能放上一个刷了红漆的木板箱子的,就算富户了。农场周围的老乡,远要苦得多。“人民公社是金桥”唱了20年,家徒四壁的所在多有。东北可是世界上最肥沃的“黑土地”,所以正常年景种地的还可以吃上饭。全国情况就没这么好,当时约2.5亿农村人口常年缺粮。 怎么弄呢?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第一招是“休养生息”,就是降低国家征购农产品的数量,城市需求的不足部分,动用外汇进口。用今天的话说,就是给农民“减负”——横竖政府少拿人家10斤,农民就多了10斤。是新政策,因为多年来统购统销压得农民没有喘息余地,“卖油娘子水梳头”,种田人吃不饱饭。 外汇有限——没有今天直逼10000亿美元的储备——港口粮库也没有那么多。所以在减少征购的同时,国家决定提高粮食、棉花等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是最早的“两轨制”:征收任务内低价,超任务部分加价。这一招重要,因为与单纯的“减负”不同,提价有刺激农民增加生产的作用。当然也是收入分配的调整——农副产品价格上涨,财政要给尚领低工资的城镇职工发食品补贴。 第三招就是包产到户,废除吃大锅饭的人民公社制度。不错,提升粮价可以刺激增加生产的意图。但农民要对价格信号做出增产的反应,非通过生产体制不可。如果你想多干,但多劳不能多得;别人磨洋工,却照领报酬,你还会保持增产的意图吗?不幸的很,人民公社就是这样一套不刺激增产意图的生产体制。结果是,一头市场迫切需要粮食和农副产品,另一头农民更迫切需要增加收入,可是中间架上了公社这座“金桥”,就两头满拧,怎么也不搭调。 早就知道问题所在,否则为什么最早的包产到户在1956-57年就出现了?为什么后来几起几落,怎样“斗争”也无从根除?无奈那僵化得比化石还要硬的死教条,活活捆住几亿农民的手脚。非弄到天大旱、饥荒和死亡的威胁迫在眼前,才逼着农民采取秘密行动。这是1977年安徽等地农民故事的背景。谢天谢地,这一波来自底层的包产到户,遇到历史上没有出现过的“上层建筑”——“实事求是”成为执政党的思想路线,凡事可以先试验再定夺。 从此发生了一场农业革命。以我的第二故乡黑龙江为例,“粮豆总产300亿斤”喊叫了多少年——任什么办法也用过了,包括让昔阳大寨干部接管省地县农业指挥权,也包括“用无产阶级专政办农业”——硬是在包产到户之后才达标。全国看,粮食年增产量翻番,农民增收,“希望的田野”就是那个时候唱起来的。 依托这个实例——上世纪80年代初几亿农民大幅度提高收入、显著减轻了贫困——我们可以讨论本文的问题:究竟什么最重要?我看到的经验说,大规模解决贫困问题需要多种条件的配合,但决定性的一招是增加人民自食其力的机会。 不是说治标不重要。给定当时的历史条件,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压得那样苦,不立竿见影地调整一下,缓一口气,真翻了大船,就什么也不要谈了。问题是,仅靠“减负”所能解决的问题非常有限。即便完全减除农民的负担——当时根本不可能做到——农民还是很穷。根本问题是农业生产率低,而数量巨大的人口又被城乡隔绝体制强制在低生产率农业部门“就业”。不改变基本构造,提升生产率,从何大规模提高农民收入? 有没有让农民增加生产、增加收入的可能空间呢?有,很巨大。最明显的,就是粮食、农副产品的市场供应严重不足。工业化几十年了,只容纳2亿城镇人口,还每家每户发了粮本和五颜六色的票证。后人所谓“短缺经济”,首当其冲就是食品短缺。我小时生活在上海,妈妈要在阳台上养鸡,受到干预后,就把鸡养在壁橱里!这是说,潜在的农产品市场容量巨大,只要生产出来,农民就可以增收。 奇怪的是,就是不让农民靠他们的力气增产农副产品来致富。其一是统购价格过低,其二是公社生产体制吃大锅饭。加到一起,农民要自食其力也施展不开。于是,穷困不但与生俱来,而且仿佛永远难以改变。每年的扶贫款、救济粮,把农村干部忙的一天世界。 先让人家把可以赚的钱赚到手不好吗?区区在下总算当过十年农民,知道很多普通的农民群众如果不是生活所迫,根本就不愿意靠救济和补助过日子。自食其力在哪里都给劳动者带来莫大的愉快。没有劳动能力的是另外一件事,凡有谋生能力的,第一位的要求不是给点救济,而是给致富的机会。真正把机会之门打开,到底谁是“弱势群体”还未可预知哩! 实在是匪夷所思的逻辑:一手紧闭机会之门,一手扶贫救济帮困。也是那个年代,我和同道去过一个“老、边、少”地区调查,那里产的木材、药材、矿产——都可以在市场卖大钱的——全部被低价统购,或者干脆就是国家垄断专营,本地老乡不得染指。同时,年年自上而下拨付大量款项,分配再分配,干部忙得不亦乐乎。记得调查报告有一个概述,叫“一手白拿,一手白给”。 很幼稚地想过,白拿100,再白给100,当地人民是不是就没有吃亏?或者更慷慨一点,白给大于白拿,那个地区岂不就发了?后来才知道错、错、错!道理是,让当地老百姓在市场上挣他们可以挣得的钱,除了挣得当期收入之外,还有能力的提高、信息的获得、以及契约关系的培育——下一步登堂入室的机会就大大增加了——这在“白拿”体制下全然不见了。至于“白给”,要把补助发到真正需要帮助的人手里,又谈何容易?别的不提,一晃差不多20年过去了,那个地方官员坐骑之高档和新潮(进口的日本越野汽车),至今历历在目。 不曾回应关于起点平等、过程平等、机会平等的议论,因为我不清楚,它们究竟是人们的一种愿景(vision),还是对现实的记录和陈述?如果是后者,那么很对不起,我自己从来没有看见过。于是我的愿景就只好实际一点:无论起点、过程和机会的不平等怎样难以避免,给普通人多增加一点机会吧。无论今天还是将来,增加人民自食其力的机会是扶贫的第一要务。
个人分类: 援藏|3088 次阅读|0 个评论
穿着紫黑色内衣的花生
热度 2 francine 2011-10-15 23:54
穿着紫黑色内衣的花生
据说香堂是北京最美的乡村之一,于是某一天便跑到那里去看看。真的不觉得有多美呢,只见一排排整齐的房子,干干静静,可是我不喜欢。整齐划一的东西最没看头了,全世界的城市便都是差不多,尤其是现代化的城市,都像流水线上出来的东西那么单调。而香堂给我的感觉不过是城市化的农村罢了,这样的农村我不觉得美。 倒是在村口看见一个农妇卖自己种的一些农产品,她大声地吆喝着自己的具有紫黑色内皮的花生,她的邻居在旁边开玩笑的说:这是从太空运来的种子。这样的花生我还真的没有见过呢,虽说在这个地球上生活也有一阵子了,也曾见过一些世面,但是穿着紫黑色内衣的花生没见过。 花生的营养价值据说是很高的,不晓得这长相奇特的花生有什么过人之处呢?
个人分类: 走走停停|2428 次阅读|3 个评论
从八亿供养两亿到五亿供养八亿
热度 25 fanxiaoyingz 2011-8-10 21:52
从八亿供养两亿到五亿供养八亿 统计年鉴显示,我国在八十年代初期的总人口突破十亿人,其中城市人口 2.2 亿,农村人口 7.8 亿。而到了 2009 年,人口总数突破 13 亿,我国人口在这一年城镇人口首次超过了农村人口,达到了 6.5 亿。然而,如果加进长期居住在城市的农民工数量,再加上农村失去劳动力的、不劳动的人口数量,那么我们中国人从 1980 年的八亿农村人口供养两亿城镇人口改为了五亿农村人口供养八亿在城市人口。由过去四个农村人供养一个城镇人,变过来成为一个农村人供养两个城镇人(至少从表面看早在 2009 年是一个农村人供养一个城镇人),谁来供养中国人的问题再次抬头,而且非常尖锐。 从 2009 年这种数量比例颠倒以来中国出现了一系列农业怪事。首先,大豆、小豆、小米、大蒜、猪肉等农副产品出现了大幅度价格动荡和攀升。其次,大商人囤货居奇,把许多农业商品作为炒作对象,包括今年的食盐,也包括猪肉、棉花等,是中国多年来首次出现大资金在农产品流通领域现身。第三,转基因食品危险抬头,相继出现食用油转基因、大豆转基因,最近又爆出山西吉林等地种植先玉 335 玉米事件,令人后怕。第四,食品安全事件层出不穷。例如三鹿奶粉事件,金龙鱼食用油事件,最近发生的山西陈醋事件,双汇瘦肉精事件,上海染色馒头,万能牛肉膏,回炉面包,三年不烂的月饼,面粉添加剂等等事件。 可以说,从 2009 年以来进入了食品安全事件的高发期。而恰恰就是这个时期,中国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首次持平,并且随后超过了农村人口。也许这种相遇不是偶然,而是存在必然性。这也许就是“谁来供养中国人的问题”的波段性爆发而已。 到了 2010 年,全国的大中型水库也许多到了危险期,各地水利设施荒废严重,农业土地面积也被一再突破,南涝北旱或者北涝南旱问题一再凸显,农业基础问题也突然爆发出来了。 与此同时,农村老龄化问题比城市更加严重了,农村留守人员多数是老人,农村生产力被进一步削弱。 在过去,我们是四个农村人供养一个城镇人,现在变过来成为一个农村人供养两个城镇人,那么能够养活得起吗?如何养活呢? 也许能够。但是有一个生产方式的巨大转变问题。如何转变呢?比如过去,在八十年代初期,农村重新进入千家万户各自为家,各自生产的时代,那时候重新回到了“小农经济”时代,每一户农民大概 4 ~ 6 人,每家养殖一只猪供给城市人,那么一家人就能供养一口人,四户农村人就能供养一户城市人的粮食、猪肉、鸡肉等。就是说小农经济比较适应这种人口比例,农村人四户过去养四头猪能够供养一户城市人(包括农民自己)。但是现在不同了,按照过去的供养比例和生产方式,现在四户农村人人要供养八户城市人,那么客观要求该户人家必须饲养 10 头猪才能满足基本需求(包括农民自己)。也就是说,八十年代初我国每年生产 2 亿头猪供给 10 亿人吃,每人平均拥有猪肉 20 公斤(按照平均 100 公斤每头猪计算);按照过去的生产方式,我国现在每年只能生产 1.5 亿头猪,要供给 13 亿人吃,每人只能拥有 11.5 公斤猪肉。其它农产品类似。如果按照过去的生产方式来进行养殖,那么我国平均每人拥有的农产品量在下降。 这就是从 2009 年以来农副产品价格上涨,农副产品质量突出爆发的根本原因。 中国从客观要求来讲,要求农村人每家每户的实际生产量要提高两倍以上。也就是说,客观上要求农民进行规模化养殖(这是本文的核心)。 客观上要求农民从根本上改变过去那种小农生产模式,告别单打独斗式生产模式,进行社会化生产,进行规模化生产。同时要求大资金、大资本进入农业生产领域。 所以,中国进入了资本和小农经济的激烈交锋期,进入了工业化集约化农业生产方式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种分散生产方式的严重交锋期。进入了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攻坚时期。 需要指出的是在这个交锋期将产生三种新生事物:第一,规模化社会化生产技术;第二,规模化生产的管理体系,造成新的社会分工;第三,新的利益分配体系。至于新的利益分配体系我是没有看到,甚至是遥遥无期之事。但是新的生产体系和技术我已经触摸到了——那就是设施农业。 设施农业是代替大田农业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现在在农村初步起步了。例如,农村奶牛养殖小区:有专门的挤奶区,有喂养区,有统一的兽医医院,有饲料加工厂,有专门的运奶车队,有奶粉厂,有种牛场配种站等等。养牛产业已经实现了专业化、规模化、社会化。 但是在蔬菜种植,养鸡等等领域还在做初步的探索。蔬菜种植现在有大田种植,大棚种植两种方式,但是育苗还没有专门化社会化,育种工作正在被一些技术性大公司垄断,加工还没有专门化社会化,灌溉还没有专门化社会化。又比如养鸡,养鸡需要饲料厂、育种场、孵化场、饲养场、屠宰厂、兽医所、散养场等社会分工,但是依然不够健全。 每一个专业化的生产单位必须具有独特的技术,专门的设备,健全的设施。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规模化、社会化养殖。而用这些专门的设备设施搞农业养殖、种植就是“设施农业”。 所以,中国人要养活中国人,必须搞大规模地搞“设施农业”,告别“手工农业”。
个人分类: 农林科技|7788 次阅读|146 个评论
我国实施转基因产品定量标识的对策与建议
热度 5 changminglu 2011-7-9 23:07
随着我国转基因技术的广泛应用,转基因生物的安全管理将需要不断加强,转基因安全管理实施定量标识和阈值管理是将来发展的必然趋势。结合国外转基因产品定量标识和阈值管理的现状和问题及国内转基因安全研究的具体情况,从定量标识的设计要素、我国定量标识制度的建议、定量技术问题的解决方案和定量检测技术研究与储备4个方面提出了针对我国实施转基因产品定量标识的对策与建议。 1 我国实施转基因安全管理的基本原则和思路 1.1 科学原则 我国人口多,资源贫乏,传统育种方法很难维系人口的不断增长对粮食的需求。我国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发展转基因技术。 可以预见,若干年后,我国的主要农产品都将来源于转基因品种,大多数食品都将是转基因产品。我国的转基因安全管理必须促进转基因技术的健康发展。 转基因产品定量标识制度应以科学为基础,必须有利于转基因技术的发展而不能成为桎梏。我国目前实施的是零容忍的定性标识制度。这种制度实际上是不够科学的。随着转基因产业的不断发展,食物链中不可能保证100%不含有转基因成分。 既然所有食品都将含有转基因成分,定性标识就失去了意义。 目前的标识制度没有考虑安全等级差异,不管是否含有转基因成分都要求标识,实际上是缺乏科学性的。不利于转基因技术健康发展。 1.2 预防原则 转基因生物具有食用和环境安全风险也是不可回避的。不同转基因生物和产品由于安全程度具有差异,必须加强管理。转基因生物的安全管理是转基因技术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同时必须认识到,安全和风险都是相对的,安全管理的核心就是如何把握风险的程度,实现安全使用。建立转基因成分定量标识是实施转基因安全阈值管理的一个基本步骤,由定性到定量是管理层面的一次飞跃,它比定性标识管理更加科学合理。 1.3 公平原则 消费者有知情权,政府应以科学为依据制订政策引导消费,不能由于实施转基因产品定量标识误导消费者歧视转基因产品。 1.4 进口国立场优先原则 我国农产品进口多、出口少,在制订转基因产品定量标识制度时应该将我国定位在进口国进行考虑,利用好转基因安全管理的有利武器。 2 定量标识的设计要素 从国外已有的经验来看,转基因成分的定量标识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要素: 1)标识制度的性质:是强制性还是自愿性标识。 2) 转基因成分含量的定义问题:计算转基因成分含量时,分子是一种成分还是几种成分之和,分母是以一种特定成分为分母还是以整个食品样本为分母,是重量比、体积比、颗粒数比还是DNA拷贝数比值。 3) 豁免标识的范围问题:为了提高可操作性和减少执行成本,不能对所有食品的所有成分都进行标识。因此,标识制度一般应特别指出对哪些成分可以不予标识。如,批准商业化的转基因食品以外的产品免于标识;检测不到转基因成分的产品免于标识;食品中含量很少的成分(如食品添加剂、酶制剂等)免于标识;食品中前5种主要成分以外的成分免于标识。 4) 阈值问题:无论是否属于豁免标识的食品或成分,只要它的转基因成分含量低于一个容许量(阈值),都应该免于标识。如,欧盟将该阈值定为0.9%,日本为5%。对于不同的情形这个阈值是不同的。如对于批准商业化的产品阈值可以高一些,没有批准的应该低一些。风险等级I的阈值可以高一些,风险等级III以上的阈值应该很低。 5)标识的规范性语言:标识制度应该对标识规定具有可操作性的规范性语言,以便执行和实施。 3 对我国定量标识制度的建议 根据各国的经验和我国的具体情况,我国的转基因成分定量标识制度定位应该定位为“成分关注型强制性宽松型定量标识制度”。为此,对我国转基因食品定量标识制度提出以下建议: 1)转基因成分含量定义:以食品中的DNA含量为依据,用RT-PCR方法扩增得到的特定转基因成分拷贝数与该物种内标准基因拷贝数之比来估计。注意,转基因成分含量是以生物物种为单位分别估计的,而且是以特定转化事件的基因片段为扩增对象估计的。不同物种原料和不同转化事件的基因需要分别测定和评估。 2)对于已经批准商业化的转基因产品阈值定为转基因成分含量10%,对于我国没有批准商业化的转基因产品和用于播种的非转基因种子(如区域试验的种子)转基因成分含量不得超过0.5%。 3)检测不到转基因成分(外源DNA和蛋白质)的产品免于标识;食品中前5种主要成分以外的成分免于标识。 4)非转基因产品可以依据IP身份制度,实施自愿标识。 与美国的不同点是我们采取强制性标识,体现了进口国立场;与日本和澳大利亚的不同点是,我们的阈值更高(10%5%),体现了我们以科学为依据,促进生物技术健康发展的立场;较高的阈值可以减少管理成本,由于误差小,容易实施准确的检测,提高了政策实施的技术可行性。 4 定量技术问题的解决方案 申请产业化的转基因产品研发商必须根据其产品特点研究开发转基因成分检测方法并向管理部门提供阳性和阴性对照样本,以及相应标准物质。 标识为非转基因的产品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1)开发商提供经过认证的管理程序文件,证明其产品从种植、运输、加工到销售没有混杂转基因成分; 2)经检测转基因成分低于标识阈值,或其产品成分属于规定豁免标识的范围。 5 定量检测技术研究与储备 要实施转基因成本定量标识制度,转基因成分的检测技术将面临更大挑战。今后,需要加强研究的领域包括: 1)不同类型产品的抽样方法; 2)不同类型食品和原料的DNA提取方法(如,加工和混合制品、动物微生物、GM细胞的嵌合体、非GM个体上移植GM器官等); 3)多基因叠加转基因产品的检测方法; 4)未批准的转基因生物的特异性定性和定量检测方法; 5)新食品基质、新物种、新型外源基因的检测方法; 6)内标准基因的物种特异性、拷贝数和遗传稳定性; 7)标准物质研制与应用 为了保障定量标识制度的顺利实施,我国还需要大量培养相关技术人才,建立一支世界一流的检测人才队伍,建立检测新方法验证平台和程序,加强国际合作交流,推进转基因植物检测技术国际化、标准化。
个人分类: 转基因思考|4445 次阅读|0 个评论
专家说农产品安全事件多子虚乌有 你相信吗?
热度 1 tarimriver 2011-6-12 20:08
今天著名网络都在转载中国农产品安全专家对避孕黄瓜、膨大增甜西瓜等问题的辟谣,说这些都是假的,都是虚构的,都是专门伤害瓜农菜农的。 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所所长杜永臣研究员告诉记者,经过对全国 100 多个蔬菜生产大县的调查,根本没有“在黄瓜上涂避孕药这种情况”,而且避孕药对黄瓜也起不到任何作用。 损失惨重的还有种西瓜的瓜农, “ 爆炸西瓜 ” 一事闹得沸沸扬扬,有瓜农投资百万种瓜,但目前只能收回几万元,而对瓜的传言不仅限于 “ 膨大剂 ” ,瓜的甜度也遭到了质疑,据传有人使用一种 “ 膨大增甜剂 ” 来使瓜变甜,网上还流传给瓜打针让瓜更甜的说法。 对此,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所所长杜永臣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没有任何一种药物技术可以改变瓜的甜度。 杜永臣:西瓜的甜度,老实说主要是决定于这几个因素,第一个是品种,品种好的,瓜吃起来比较甜,品种占很大的因素,很重要。日本的品种就比较甜,比如说北京人爱吃的京欣西瓜,就是日本品种,它就是甜。第二就是栽培技术,栽培技术主要是水肥的管理,均匀的科学施肥,如何科学的浇水管理,这是很重要的一块儿,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说用哪个生长素来处理,对增加瓜的甜度起很大作用,没有,生产上说的什么增甜剂,我认为很多都是夸大它的作用,没有真正的激素能增加西瓜的甜度,没有什么增甜剂,没有这种东西。 杜专家只是否定了什么增甜剂,那膨大剂有没有?西瓜爆炸的事存不存在?如果是真,那么西瓜爆炸的原因是什么?还是像有些专家说的,是由于天气干旱气温高所致? 如果愿意到网络上搜一搜就可以发现许多关于膨大增甜剂叫卖的信息: 浙江勿忘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产品展示 埃施得 TM 西瓜冲施肥(坐果膨大增甜型)信息 当前价格: - 最小起订: --- 供货总量: 10000 公斤 发 货 期: 7 天 《农村科技开发》 1997 年 01 期 新型西瓜膨大增甜特效剂——中华瓜宝 9308 【摘要】:正 “ 瓜宝 9308” 是一种以二十多种纯天然名贵中药材为原料 , 以 “ 大麦 ” 为载体的最新型西瓜膨大 , 增甜特效剂。西瓜使用瓜宝 , 在同等水肥条件下 , 一般亩产可提高 20 ~ 40 %。水肥条件好的可增产 50 %以上。且具促进西瓜生长、提高含糖量 1 ~ 2 【关键词】: 瓜宝 特效剂 西瓜枯萎病 增甜 水肥条件 名贵中药材 西瓜生长 含糖量 使用方法 炭疽病 【分类号】: S482.8 【 DOI 】: CNKI:SUN:NCKF.0.1997-01-065 【正文快照】: “ 瓜宝 9308” 是一种以二十多种纯天然名贵中药材为原料 , 以 “ 大麦 ” 为载体的最新型西瓜嘭大 , 增甜特效剂。两瓜使用瓜宜 . 在同等水讹条件下 . ~般亩产可提高 20 ~ l·) %。水肥条件好的可增产 5 叫 -- 以上。且具促进西瓜生长、提高含糖量 l ~ 2 度 , 减小边心含糖梯度 , 改善西瓜品质 , 增强抗病 扬州时报 http://www.yznews.com.cn/yzsbs/html/2011-05/16/content_268644.htm 西瓜膨大增甜灵催熟 “ 爆炸瓜 ” ? ■ 记者暗访:膨大剂很容易就能买到 ■ 专家提醒:西瓜甜得发腻要慎吃  本报记者 耿海龙   好端端的西瓜,突然炸裂开来,您能想象这样的事吗?最近,与扬州一江之隔的镇江,就有一些瓜农遇上了这样的蹊跷事,满地的西瓜变得四分五裂。瓜农们怀疑,很可能是他们使用 “ 西瓜膨大增甜剂 ” 造成的。市场上的西瓜是否使用了这种激素?食用后是否会伤害身体?记者就此进行了调查。   种子店:瓜农爱买膨大素   记者来到联谊路一家店招牌为 “ 种子农药批发 ” 的经营部,进门看到,该店营业执照上的店名为 “ 联谊种子经营部 ” 。当记者询问是否有 “ 膨大素 ” 卖时,销售人员拿出一包 “ 百事达西瓜膨大增甜灵 ” 递给记者。其说明书上称,这种产品可促进西瓜 “ 增大增甜增色 ” 。销售人员说: “ 很多种西瓜的人买这个,效果肯定好。 ” 在路路通农资连锁超市有限公司助农店,该店老板也拿出了一种 “ 增瓜剂 ” , 6 元就能买到 4 支。   市民:担心影响身体健康   如果知道西瓜吃了这种 “ 药 ” ,市民会怎么看待呢? “ 有些西瓜看起来不错,但吃起来味道不正宗。 ” 于先生称,今年西瓜才上市,他就买到这样的西瓜了,现在很怕买到打了激素的西瓜。王女士则更加担心,她说之前听人说过有些西瓜含有激素,为了不影响其儿子的健康,她家现在很少买西瓜吃了。   瓜贩:不排除有催熟西瓜   昨天,跃进桥附近一位开小卡车卖西瓜的瓜贩告诉记者,他的西瓜都是从东台等地运过来的。记者发现地上有几个破碎的西瓜,瓜子绝大部分还是白的。   一位曾贩卖过西瓜的知情人士说,部分瓜农会用膨大剂把西瓜催大,瓜的体积变大了,甜度被稀释,瓜自然就不甜了,为了弥补口味不足,不少瓜农会在膨大的瓜上再喷甜蜜素,来增加西瓜的 “ 含糖量 ” 。所以市民如吃到白瓜子但又很甜的西瓜时,就要注意了,这种西瓜极有可能是催熟的。   专家:西瓜甜得发腻要慎吃   记者请教了扬州大学园艺与植物保护学院多位专家。据介绍,膨大剂化学名称叫细胞激动素,属于激素类化学物质,对植物可产生助长、速长作用,对人体的危害主要是神经系统的危险,能造成儿童脑炎、发育不良、痴呆等。此外,使用膨大剂后的果蔬味道变淡,吃起来口感不好,也不利于长时间储藏。专家提醒,如果西瓜瓜瓤红了,瓜子却是白色的,口感为甜中带苦,就要慎食。因为这样的西瓜有可能在生长阶段被加入甜蜜素等物质。 现在许多蔬菜瓜果都用激素,不知这位专家是否知道,是否也出来辟谣辟谣。 春天是草莓成熟的季节,但现在很多人不敢买,因为街上卖的草莓个头很大,个个奇形怪状,据说这都是激素的功劳。 市场上有 “ 西瓜增甜膨大素 ” 卖,市民疑惑 ——“ 激素西瓜 ” 能不能吃? 2009-7-26 “ 市场有些西瓜又大又甜,但我们担心施了激素 ……”7 月23 日 ,市民王杰向我们爆料,目前市场上有一种叫西瓜膨大素的东西卖,有些西瓜很可能被打了这种 激素。市场的西瓜是否使用了这种激素?食用后是否会伤害身体?当天,我们就此采访了相关人士。 蔬菜种子店:很多瓜农购买 “ 膨大素 ” 当天,我们来到位于韶山西路的 “ 威龙 ” 种子经营部了解情况。当我们询问是否有 ““ 膨大素 ” 卖,店员拿出一包名为 “ 施多收西瓜增甜膨大素 ” 递给我们。说明书上称,这种产品可促进西瓜膨大增甜。 “ 是不是真的能变甜变大啊? ” 面对我们的质疑。店员解释说: “ 很多种西瓜的人买这个,效果肯定好。 ” 在这家店里,我们还买到了一种叫 “ 豆多收 ” 的植物激素,称可让豆类快速拉直、增粗、伸长、膨大均匀等。 我们在韶山西路 “ 长盛 ” 种苗有限公司也发现了西瓜膨大素,这里的店员也反映,有很多瓜农购买这些产品。 市民:担心影响身体健康 如果有西瓜真的被打激素,市民是怎么看待呢? “ 有些西瓜看起来不错,但吃起来味道不正宗。 ” 刘先生称,今年他就好几次买到这样的西瓜了,现在很怕买到激素西瓜。王女士则更加担心,她说之前听人说过有些西瓜含有激素,为了不影响其儿子的健康,她家现在很少买西瓜吃了。 部分摊主:听说麒麟瓜含激素,今年不卖这个瓜 大阳新村一西瓜摊主反映,去年很多店子都进了麒麟瓜,并作为主打产品销售,但今年很多店子都不卖这种瓜了。而其中的原因则是,听人说今年的麒麟瓜打了激素。大阳新村的另外一位摊主虽然有麒麟瓜出售,但她称,最好不要买麒麟瓜,他们自己都不吃这种瓜。 然而,目前市场上仍有不少摊主出售麒麟瓜。当我们提出麒麟瓜是否含有激素时,除个别摊主称大多西瓜含有激素外,很多摊主否认了这一说法。 相关部门:产品不合格将查处,植物激素少量食用无大碍 市场上存在的这些植物激素是否可以销售?我们找到市农业局有关负责人。经查询,他告诉我们,这些产品的肥料登记证已经过期,属于不合格产品,他们将予以查处。对于食用激素后影响身体健康的问题,这名负责人称,激素并不是不能使用,少量食用不会对人体造成大的影响,但过量则会造成一定伤害。
4685 次阅读|1 个评论
市农业局副局长自建菜园,凸显农产品安全信心问题(内空!)
热度 1 wya 2011-6-10 11:48
http://news.163.com/11/0610/08/7663BVI50001124J.html 湖北枣阳一副局长因纠纷被农民用砖头砸死 核心提示: 6月8日晨,湖北省枣阳市 农业局副局长 陈明安被发现死于 自家菜园 内。枣阳市公安局局长柴普军9日证实称,疑犯已自杀,初步查明事因房屋宅基地纠纷而起。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2459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日本在山东租地:中国后院或成他国农产品基地
maokebiao 2011-5-24 07:55
日本三家世界500强企业共同出资,5年前在山东莱阳市签订了一份涉及上千亩耕地的农地租赁“洋合同”,直接进入了我国农业生产环节,打破了以往外商投资中国农业集中在加工及销售环节的程式,由“销售商”变身为“农场主”。这家公司有意将基地扩展至3000亩,并打算在全国“克隆”二三十个同样的项目。   专家认为,外资直接介入我国农业生产环节的现象说明,在我们坚持农业“走出去”的同时,外商也开始走进我们的“后院”。应高度重视外资进入我国农业生产环节所带来的风险,防止其在我国“遍地开花”,把我国的土地、淡水、劳动力等资源变成他国的农产品基地。相关部门应抓紧时间制定相关规则,从数量和规模上限制其扩张步伐。    日资直接进入生产环节并将大批“克隆”   《经济参考报》记者近日来到位于山东烟台莱阳市的朝日绿源农业高新技术有限公司,这家企业是由日本朝日啤酒株式会社、日本住友化学株式会社、日本伊藤忠商事株式会社三家世界500强企业共同出资组建,于2006年3月28日取得营业许可。   绿源公司的生产基地位于沐浴店镇的一个四面环山的小平原上,基地四周都有铁丝围栏。当地干部说,进入基地必须经过公司批准。   根据这份“洋合同”,项目占地面积1142.4亩。具体操作方式是,农户将耕地流转给以村为单位成立的土地合作社,再由莱阳市政府和沐浴店镇政府同日方签订租赁合同。土地租期为20年,到期后日方应归还,但双方另行达成协议除外。租金第一个5年每亩为800元,此后每5年递增200元。   据了解,莱阳市引进这一项目的目的是为提升当地农产品质量做示范,以打破日本等国家的“绿色壁垒”。目前项目占地实际已扩展至约1500亩,涉及5个村的1000家农户。这里过去都是耕地,目前有700亩种植玉米等粮食品种,350亩养殖奶牛,450亩种植草莓。日方还有意将项目扩展至3000亩左右。   一名在绿源公司打工的技术人员介绍,除了自种的玉米外,公司还和周边农户签订合同,收购他们的玉米。公司养殖奶牛每年约需2.2万吨玉米做饲料,按照玉米亩产500公斤计算,需要4.4万亩耕地来生产。   据了解,绿源公司注册资本15亿日元,计划总投资19亿日元。公司生产的牛奶和草莓主打高端市场,多数销往青岛、上海等城市的大型超市,尽管牛奶价格高达18元/升,草莓价格高达每公斤140元以上,目前项目仍处于亏损状态,公司每年追加220万美元用于弥补亏损。   朝日啤酒最高咨询主席濑户雄三多次表示,莱阳项目成功后要在我国“克隆”二三十个同样的项目。    既有示范作用也有耕地资源被侵占风险   专家指出,土地是我国的稀缺资源,如果外资大范围进入我国农业种植环节,长期地大面积租用我国耕地,再将生产出的农产品出口本国,就相当于侵占了我国的稀缺资源,变成其自身的农产品生产基地。   在这份“洋合同”中,日方将项目目的表述为“希望支援山东省乃至中国的农业改革”,“具有先进的农业技术、农业生产经营诀窍、人才、农用机械设备和优良的种苗,致力于发展山东省乃至中国的农业”。   莱阳市农业局农技推广中心主任华则科说,项目落地以来,确实起到了带动当地农业发展的作用,其先进的生产技术、经营理念、循环农业模式对当地农业生产起到了示范效果,“他们过来以后,周边农户开始学着他们养殖奶牛”。   沐浴店镇党委书记初晓华虽然全程参与了项目谈判,但他仍表示对这一项目“看不懂”:“他们做事似乎不在乎盈亏,投资这么大,经营5年时间还处于亏损状态,作为追逐利润的世界500强企业,为什么要投入利润率水平较低的农业生产环节?”   莱阳市蔬菜种植、加工产业发达,土地种植蔬菜每亩收益远超当前的1000元租金。在绿源公司打工的一名附近村民说,部分农户并不愿意将土地租给绿源公司。初晓华说,日方提出扩展至3000亩的提议,最大困难就在于农户不愿出租土地。   山东省省情综合研究中心主任、原山东省社会科学院农村经济研究所所长秦庆武说,土地是我国的稀缺资源,如果外资大范围进入我国农业种植环节,长期地大面积租用我国耕地,再将生产出的农产品出口本国,就相当于侵占了我国的稀缺资源,变成其自身的农产品生产基地。   据了解,2008年全球粮食涨价潮给日本粮食安全保障敲响了警钟。2009年4月,日本政府牵头举办海外农业投资促进会议,此后又颁布了《为保障粮食安全促进海外农业投资相关指针》,这一政策的宗旨是通过官民协力,鼓励日本企业加大在海外的农业投资,投资覆盖生产、收购、流通、出口等多个领域。具体措施包括:通过政府间经济对话和合作,促进有利于日企对外农业投资活动的政策和环境;鼓励国际合作银行等政策性银行支持日企海外农业投资的资金需求;通过W T O多边框架或双边谈判,力争减少粮食出口限制,确保日本粮食进口稳定。    加强管控并限制数量及规模   专家认为,引进外资进入中国农业、尤其是进入粮食生产领域,应当慎之又慎,防止其在我国全面铺开。   河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研究中心主任李昌平认为,如果我们从日本、韩国等地引进资本建设“外资高科技农业园”,让他们利用我们的廉价土地和劳动力生产农产品出口海外市场,就等于将我国农产品的海外市场拱手让人了,也等于将农产品出口这一政治砝码拱手让出了。   秦庆武、李昌平等专家认为,引进外资进入中国农业、尤其是进入粮食生产领域,应当慎之又慎,防止其在我国全面铺开。他们建议:   第一,应加强对外资进入我国农业生产环节行为的监管,建立进入审查机制。李昌平说,当前对这种行为还缺乏系统性的管控,这个省不了解那个省的情况,上级不了解下级的情况,各地竞相以优惠政策吸引,“而外资这里一个点那里一个点,汇总起来就是一幅遍地开花的‘外资占地图’。”他估算,在地方政府扶持下,外资已在我国建设了数万个高科技农业园。   他建议,应由农业部归口管理,涉及外资进入农业种植环节的行为必须由农业部门备案,并从总量上加以控制。同时,在单一项目的规模上也应做出相应限制。   第二,应由农业、发改等部门牵头,制定外资进入我国农业生产领域的相关规则,规范相关合同。秦庆武说,农业生产领域引进外资应当把引进先进技术作为第一考虑因素,在合同中设置保护我方利益的条款,例如如何推广相关技术;在有特殊需要时,如何收回项目土地等。   在莱阳项目中,尽管日方宣称是“支援山东省乃至中国的农业改革”,但合同中并未设置具体的技术推广条款。合同还设置了日方终结协议而不承担任何责任的条款,没有设置中方如何终止协议并不承担责任的条款。 http://space2.feixin.10086.cn/73014543/share/blog_5985823?IsHotShare=1regid=101617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542 次阅读|0 个评论
农产品为啥“有毒”(1)? ——主动中毒、被动中毒与被投毒
alanzhou 2011-5-10 20:18
一般而言,农产品指以土壤为载体而生产出来的可直接食用或者通过简单加工后食用的天然食品。按道理既然可食用,农产品应该是百分之百无毒的,为啥社会出现那么多例如毒大米(一般重金属镉含量超标)、毒银耳(一般硫磺含量超标),还有海南的毒豇豆(农药残留)之类的有毒产品? 能食用的农产品本身是无毒的,之所以会有毒,可能在两个关键环节:生产及加工中中毒。农产品都是采自农作物的某些器官。这些农作物器官的形成是一个不断积累有机和无机物质、逐渐从小到大而最后成熟的过程。这个过程离不开自然生态条件,如 土壤、光、水等。如果要让这些农作物的器官形成批量供人类食用的农产品,就不离开农业工作者的介入。这种介入,主要在农作物生育期内农业工作者所做的有关施肥、浇水、病虫害防治等农业生产管理,可称之为生产过程。 生产过程中农产品发生中毒,那又分主动“中毒”和被动中毒。农作物生育期期间为了维持生长、发育和繁殖会不断从土壤中吸收微量重金属元素如 As 、 Cu 、 Cd 、 Cr 、 Hg 、 Pb 及 Zn ,这些微量的重金属元素会作为营养物质的分配农作物各个器官。不过,如果农作物生长的土壤中某种重金属含量偏高的话,农作物可能会对该重金属元素进行奢侈吸收,从而造成该重金属元素在农作物各个器官的富集。当然,重金属元素的富集对农作物无害,就跟人类碰到美食狂吃狂喝一样,但对食用该农产品的人类而言却可能有害;这可称之为主动“中毒”。 当然,人类不能因此而谴责农作物这种贪吃行为,因为如果要谴责的话,人类应该首先质问那些农业工作者为啥有意或者无意中为农作物提供美食。毕竟,农作物能够便利地吸收到重金属美食,跟农业工作者的一些行为是分不开的。比如,不加选择地在富含重金属的土壤上种植农作物,不加选择地给农作物灌浇富含重金属的水分,不加选择地给农作物施用富含重金属的有机肥料。 如果农作物生长期间有时会因贪吃而给人类带来伤害,所以愧疚的话,那么它也有委屈的时候,因为有时它是被动中毒。比如,当农作物发生病虫害的时候,有些人类农业工作者总喜欢喷施毒性较强、分解缓慢的农药,以快速灭杀农作物身上的病虫害。此举虽然保全了农作物的生长安全,但也给农作物留下了一身残毒,可称之为被动中毒。 当然,估计更让农作物郁闷的是,有时死后不但遭人类随意揉捏、鞭尸、分尸也就罢了,吐血的是死后还不得安宁。比如,麦粒除了粉身碎骨被蒸成馒头,馒头还得加甜蜜素和山梨酸钾染色;银耳被晒干了不算,还得加硫磺熏;诸如此类,可称之为被投毒!
个人分类: 随笔|4259 次阅读|0 个评论
不知道题目叫什么好
热度 1 hainadaxuezuowu 2011-5-2 12:05
从开学到现在每天都在大田生活,终于可以休息休息了,真的太累了,每天早晨腿像灌铅一样,疼痛无比。这样的生活是自己选择,当初是从理学调到农学,从南农刷下来到海南大学,这样的道路是自己选择,我不是官二代,更不是富二代,我只是一个山东农民的娃,祖辈也是种地,我现在又是学种地。很多人不理解一个农民的孩子为什么还要学种地,当农民有什么好处,农产品的物价波动这么大,做农业是这么辛苦,我想说的是农业是立国之本,生存之道。我选择学生物,真的把自己学的生物知识转化为生产力,还得靠基础农业。 做农业真的很苦,真的学好还得从大田一步步的学起,只有了解作物生长状况,我才能研究它,利用好它。有时候,真的想放弃,前天看一轮明月,我想李叔同虽说有才,但是他有的消极避世。这种心态不好不好!有人说我很固执,但没有找到我失误的原因,没有找到说服我的理由。我还得继续做下去,世事难料! 人还不容易来到世上一会,我们能留在世上什么,物质财富还是精神财富,有的人活着就是在等死,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究竟选择那条道路是你自己的事,事情失败,大不了从头再来,这有什么?我们记得无怨无悔的在这奋斗过就行。不要把自己未完成的心愿留在下一代,现在世事难料,也许2012真的回来,在世上活着一天就要好好的活着,千万别活着等死!世事难料!
个人分类: 种业的福音|3239 次阅读|2 个评论
控制虚假GDP的给力招数
wangql 2011-1-25 13:18
近期,各地市纷纷公布GDP增长目标,见《各省市公布今年GDP增长目标 重庆最高》 http://news.sina.com.cn/c/2011-01-24/075421864665.shtml 翻两番成为简单的习惯性用语,但是面对虚高的GDP数值,人民的实际收入增长了吗? 如何控制国内虚假GDP的不断上涨? 妙招是GDP的增长与收入增长直接挂钩,GDP涨多少,工资涨多少。 关键是GDP的增长与主要农产品的价格直接挂钩,GDP涨多少,农产品的价格涨多少。 GDP涨10%,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价格也涨10%。 人民的生活压力增大。必然要求工资增长与GDP增长挂钩兑现,工资增长。 这样那些高虚假增长的所谓领导和政府就会面临真正的压力。 虚假GDP增长就会消除。
259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齐齐哈尔大学农产品加工重点实验室
shifengyu 2011-1-4 16:00
网址: http://kjc.qqhru.edu.cn/szdsys/ncp/ncpsysindex.htm 黑龙江省高等学校农产品加工重点实验室经省教育厅批准,依托齐齐哈尔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2006年9月开始立项建设。实验室主要针对地方特色、优势资源,紧紧围绕农产品深加工关键技术及设备、农产品生物技术、植物蛋白资源综合开发、农产品分析检测技术和农产品采后生理及贮藏方向,开展应用基础和应用开发研究。 实验室主任由齐齐哈尔重点学科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带头人、学校A类学科带头人、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产品加工与贮藏工程分会常务理事、黑龙江省发酵工程学会常务理事、黑龙江省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常务理事、工学博士刘晓兰教授担任,学术委员会主任为中国农学会副会长、中国农业专家咨询团副主任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食品科技学会副理事长、国际大豆加工利用学术会议常务理事、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农业大学李里特教授。实验室下设6个分实验室和一个办公室,面积近4350平方米,拥有仪器、设备总值达1400余万元。 重点实验室现有教工40余人,其中教授6名,副教授13名,教师中有博士近20余人。近三年来,承担和完成了国家、省部级以及横向科研项目四十余项,多项成果荣获省部级科技奖励,已申报国家专利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其中SCI、EI检索论文2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20余部。 欢迎光临齐齐哈尔大学农产品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http://kjc.qqhru.edu.cn/szdsys/ncp/ncpsysindex.htm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38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郎咸平:农产品涨价到底富了谁?
sunapple 2010-11-29 08:49
郎咸平:农产品涨价到底富了谁? 作者: 郎咸平   各位都看到这样的消息,总理温家宝11月17日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四项政策措施,其中包括:确保供应,把握好储备粮油糖投放力度;完善补贴,对低收入人群发放价格临时补贴;增强调控,必要时对重要的生活必需品和生产资料实行价格临时干预;加强监管,整顿主要农产品收购秩序,抑制过度投机,打击恶意囤积、串通涨价。   农产品到底涨成了什么样?拿糖来说,在云南的糖产区,一日几价。11月4日,500克袋装冰片糖零售价7块,第二天就涨到了8块。云南糖价可谓是逐月上涨,8月才4000块一吨,9月就5000一吨,10月6000,11月将近8000,短短几个月就实现了翻番。   有人说了,下半年以来,农产品为主的生活必需品涨价是多重因素所致,天灾减产、成本上升、通胀预期、游资炒作、国际价格传导等等。可是我问你,怎么办呢?看看我们是怎么做的。比如云南,正在建设中央直属食糖储备库,要加大国家对食糖的收储规模。我告诉你,农业产业链整合和反垄断法才是重点。(下面我会给出我的建议)   农产品涨价,一头连着消费者,一头连着农民。我们是既想要不明显增加消费者负担,又想要促进农民增收。你以为农产品价格上涨,好处就到了农民手里?我在新书《我们的日子为什么这么难》里就已经呼吁,呼吁什么?呼吁政府开始抓人,逮捕。为什么逮捕?因为那些炒家干的这就叫垄断。下面的文章就摘自我的新书。   为什么我们的蔬菜这么贵?为什么小菜贩子卖菜像玩股票?我跟各位谈两种不同类型的农产品是如何被操纵的。一种是可储藏的,一种是不可储藏的。   先说可储藏的农产品如何操纵。来看看大蒜的建仓分成哪几步曲。(绿豆也一样)   第一步曲:一定要控制上游。控制上游的花费并不大,从2008年11月21日到2010年5月25日的大蒜价格走势图可以看到,2008年大蒜价格大概最高是1块钱一公斤,2009年大蒜价格跌到了4毛钱一公斤,炒家迅速建仓。我们做个简单的计算,看看需要多少钱就能操纵整个市场。2009年山东金乡的库存是95万吨,如果在2009年2月到5月入仓的话,控制1/3就可以控制价格,30万吨乘上4毛钱一公斤,也就是说,你只要花1.2亿就可以了,可以说是非常便宜。最后翻了几番?4毛钱一公斤的大蒜,最后卖到了12块一公斤,比玩股票爽多了。所以我建议股民们以后别炒股了,都炒大蒜吧。   第二步曲:控制中下游。建好上游之后,你也得控制住中下游,为什么呢?如果上游建好仓之后,准备抛售,万一抛售被下游接了,都给你买光了,那你怎么打压价格?如果你要全面收购呢?你收购之前,可能下游都先帮你收购了,这也不行。所以一定要让下游跟中游听上游的话。上游建仓完成之后马上进入第二步曲,控制中下游。怎么控制中下游?搞代理,一级经销商、二级经销商、三级经销商或者代理商。你对每一级经销商都收取非常贵的代理费、经销费,其实也就相当于保证金。你敢不听话吗?你不听话我就修理你,扣你的保证金。   第三步曲:舆论造势。2009年9月,舆论造势,热炒甲流概念,拉抬价格。10月继续舆论造势,包括说大蒜是提高免疫力的天然药物;食用大蒜可以让感冒发生几率减少三分之二,所以建议每天生吃大蒜;2009年山东大蒜种植面积下降20%,等等,再度拉高价格。   第四步曲:对敲。就像股市一样。怎么对敲?这些炒家拿出20%的货卖给自己人,就在2009年10月、11月期间来回对敲,把价格敲上去,说白了,就是火上浇油,自买自卖。最后在2010年的四五月间将大蒜拉抬到了猪肉的价格,立刻套现离场,让后来的资金接盘。   那么,不可储藏的蔬菜的价格上涨又是怎么回事呢?   2008年12月河南汝州的大白菜六分钱一公斤,甚至一车才卖10块钱,如果实在卖不完,就烂在市场里。但是2010年情况就大不同了。以上海市番茄批发价为例,2010年5月6日是一斤3块,7日涨到4块,13日又跌到2.5元,价格怎么变动这么快?福州市(亚峰)蔬菜批发市场的豆角价格,5月12日5块钱,5月14日7块,5月17日又降到5块,5月24日跌到3.4元,这个价格波动跟股价差不多了,为什么?因为基本上全部是操纵。   我最近的研究发现,小菜贩子卖菜就像搞股票一样。其实这些菜贩子真的很可怜,拿出几万块钱进货,搞得自己每天心惊胆战的,他们总在不停地琢磨,进货价格高了卖不出去怎么办?可能今天价格涨了,明天就跌了,后天可能涨也可能跌。为什么价格波动得这么厉害呢?这是大中小批发商的博弈结果,这些批发商通过下面两步曲操纵了蔬菜的价格。   第一步曲:降价。大批发商用这个方式打跑对手,控制上游。假设大中小三个批发商刚开始的时候都是两块钱进货,然后大批发商用1块5的价格在市场抛售,他们的目的是要把那些中小批发商全部挤走,这样他才能垄断。垄断以后他再回去控制菜源,怎么控制?他们跑去找种菜的农民,告诉他们说,农民同志,市场价格一斤只有一块半了,我给你2块钱收购你的菜好不好?农民一听非常激动,怎么会有这么好的人?农民自然很高兴地接受了。接着大批发商又说,不过你得答应我两个条件:第一,你的菜全部让我收购;第二,一个口令一个动作。我什么时候叫你去拔菜,你就拔菜,反正绿菜放在田里面多两三个礼拜也没问题。   第二步曲:控制中下游,造成缺货现象。然后这些大批发商就告诉农民,不准他们现在拔菜,目的就是要造成市场缺货的现象,拉高菜价,套现离场。他们干的事情和炒绿豆、炒大蒜是不一样的,因为大蒜和绿豆是可储藏的,炒作的话要打持久战。但是绿色蔬菜这玩意儿就不一样了,它不能储藏,所以只能是个短期活,价格必须在几天之内大涨大跌。各位应该为中国的市场经济哭泣。为什么?因为我们中国是一个从来没有经历过市场经济的国家,却总是把什么事情都推给市场解决。我们过去的医改、教改、房改,政府自己扛不了了,就都不扛了,就把这些问题统统推给市场去解决,最后是什么结果?医改之后看不起病,教改之后上不起学,房改之后住不起屋。现在又把蔬菜价格推给市场,结果只能是被操纵。   过去我们思维里有个误区,我们总认为这些批发商控制渠道是图利一下自己,谁做生意不是为了挣点利润呢,没有那么暴利的。拿上面例子来说,农民种的菜卖给批发商是1块钱1斤,然后因为批发商控制了渠道,它就可以以10块钱1斤的价格卖给我们广大消费者,我们没有办法不买,因为没有其他人卖给我们,渠道都被这些大批发商们垄断了,已经没有竞争了。这样的话,批发商就一下子赚了9块钱。再看看我们政府是怎么处理这个问题的?政府仅仅是简单地提高收购价。就好比过去批发商收购价是1块钱,然后卖给我们10块钱,从中赚了9块钱。现在政府要求批发商把收购价提高到2块钱,透过这个方式,把批发商的利润压缩到8块钱。政府干的事叫什么?就叫做下游不准涨价,提高农民的上游收购价。我们的政府到现在还是在用这种古老的思维方式考虑问题。   要知道,现在时代不一样了。你突然发现,这些批发商已经不是过去赚9块钱的那些人了。农民还是拿1块钱,农民被剥削了。而我们广大消费者呢?更惨了,过去10块钱的菜,现在卖给我们就90块、100块,甚至1000块都有可能,我们消费者也被剥削了。整个市场就被这些炒家给操纵了,他们不仅剥削了农民,也剥削了全体消费者。而且这些炒家很可恶,我在2009年下半年曾经批评过大蒜的操纵,于是这些炒家竟然找了一批人在网站上对郎咸平进行人身攻击,多么嚣张。   各位可能要问我了,你认为我们政府该如何处理这个问题呢?首先我得说,过去1块钱给农民,9块钱给批发商,10块钱的零售价模式已经不复存在了。现在的这些批发商已经不满足挣那么点小钱了,他们会把价格炒到90块,炒到100块,甚至1000块。所以我呼吁政府开始逮捕这些农产品炒家,因为他们操纵价格,形成了农产品的垄断。什么叫垄断?联合起来控制价格的行为就是垄断。我认为,反垄断法必须用在这些人身上。我呼吁政府立刻派出公安到农产品的集中产地,把那些大规模租用冷冻仓库的人全部抓起来,他们肯定都是炒家,不会错的,用反垄断法起诉他们,这些炒家就是我们农民和消费者的敌人。   说说农业产业链。农业产业链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这种有别于传统农业生产的新产业结构,使得美国农业的经营机制就此进入现代管理体系中。之后,农业产业链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发展。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从20世纪90年代初兴起,经过近20年的发展,农业产业化正由局部探索转入全面推进,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开始关注农业,来了一场新的上山下乡运动。那么,我们要如何构筑我们的农业产业链呢?   我呼吁,学习美国的新奇士模式(新奇士模式是一种农业的产业链,包括种子、种苗、农药、化肥、科技指导、股东、收购包装、仓储运输、批发零售),整合整条农业产业链,也就是说,透过政府或者是中间批发商和农民做整合。怎么整合?   第一步,给农民股权。农民的股权不是看他们实际出资多少,而是根据每个农民生产多少农产品来配给股权。如果农民A有5个橘子,农民B有3个橘子,农民C有2个橘子,那这三个农民的股权就是50%、30%和20%。   第二步,聘请职业经理人贯穿经营整条产业链。整条产业链的利润分配必须公开、透明。每一个产业链环节必须赚合理的利润。也就是说,农民不应该只赚1块钱,他应该赚3块钱,最后的利润应该按照50%、30%、20%的股权比例来分配这3块钱。把中间环节压缩到2块钱,最后零售价就不是10块钱,而是5块钱了。   我们把这种新的农业产业链整合和反垄断法结合起来,结果是农民得到了实惠,消费者也得到了实惠。你不要看这个事情小,能做到这一步的话,就做到了我一再呼吁的藏富于民的第一步。过去我们要花10块钱买的菜,现在5块钱就可以买到,消费者就可以省下5块钱。如果农民过去只能赚1块钱的话,现在就可以赚3块钱,农民也富裕了,这就是我所说的藏富于民。
个人分类: 技术力论坛|1625 次阅读|0 个评论
土地面积和农业人口双下降 中国可能面临农产品飞涨拐点
chrujun 2010-11-17 14:51
这几年,房地产发展很快,大量良田消失。 此外,农业人口快速下降,农民工二代基本不干农活,干农活的以老弱病残居多。 这种局面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迎来一个农产品价格飞涨的拐点。 自今年以来,不同农产品价格轮番上涨,很可能是农产品价格飞涨拐点到来的前兆。 只有农产品价格涨到务农比外出打工更挣钱的时候,农业人口才能保持稳定,才能够使土地资源得到高效利用。
个人分类: 中国观察|3011 次阅读|0 个评论
“農產品地理標誌”之不靠譜
LEOLAND 2009-12-25 12:24
曲津華 偶見農業部2年前頒佈的農產品地理標誌,感覺不很靠譜。 其一,不科學。國家已經對原産於某地的特定產品制定和頒佈了有關標誌,喚作地理產品標誌(雖然並不貼切,卻是國家級別的)。農業部自己再杜撰一個小概念的同類標誌,另立小團體,唯恐天下不亂,慾置國家臉面於何地? 其二,不準確。這個標誌的作用,是為那些有絕對地域性的、符合要求的農業特產賦予一種標誌,而農產品地理標誌能體現這層意思嗎?從字面上看,農產品地理標誌倒像是要插到田間地頭公路邊的一種什麽牌牌。可能叫做原產地域農產品標誌更貼切一些。 其三,不規範。從標誌圖形上看,農產品地理標誌的英文赫然寫著Agro-product Geographical Indications。顯然,indication用了複數是不對的。因為這個標誌在使用時只是對應於某單獨類別的產品,并不是施用於一組農產品或某鄉鎮的所有農產品。所以,indication還是要用單數。 其四,不地道。一個代表國家的產品標誌,農產品地理標誌所用的英文字體是比較不好的那種,看起來是沒有經過任何平面設計的,很初級。若此,只是一個鄉鎮企業的水平,與國家形象很不搭調。 2009-12-25
个人分类: 科学劄记|2271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3 05: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