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灾后重建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鲁甸地震灾后重建规划部署:地震和地质部门不能缺席
热度 1 杨学祥 2014-8-22 04:25
鲁甸地震灾后重建规划部署:地震和地质部门不能缺席 杨学祥 本周三,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召开会议指出,当前抗震救灾工作正处于应急救援转向进一步妥善安置受灾群众、着手开展灾后恢复重建的新阶段。   周二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也研究安排了鲁甸灾后恢复重建等工作。   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强调,要在客观全面评估灾害损失基础上,科学制定灾后恢复重建规划。 国务院常务会议也指出,抓紧开展灾害损失科学评估,全面启动重建规划编制。 灾后重建必须明确一个基本问题:今后50年云南昭通还会发生6.5级以上的地震吗?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18430.html 2014年8月4日雲南省昭通市魯甸縣发生6.5级地震后,余震频繁发生,前震也很明显。今年4月5日,雲南永善就曾經發生過5.3級地震,造成十余人受傷。而此後雲南盈江、魯甸等地又先後出現六級以上的地震。在地震台網中心研究員孫士鋐看來,這是一個信號。孫士 鋐 說︰“雲南省地震活動的平均水平是6級以上地震3年2次,5級以上地震1年3次。而近5個月,這個地區已發生6級以上地震2次,5級地震3次。我個人認為,從地震活動的時空、強度、特征分析,雲南地區近期有可能進入一個新的地震活躍期。” http://www.hxvos.com/news/2014-08/18/cms829455article.s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21162.html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最近强调,“灾后重建要经得起历史检验。” 我们希望相关部门能给与科学技术和理论研究的支持,提出明确的设防标准。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21016.html 在鲁甸地震灾后重建规划部署过程中,地震和地质部门不能缺席。要在客观全面评估灾害损失基础上,科学制定灾后恢复重建规划,查清云南地质构造背景和地震发生规律,研究云南的地震发展趋势,制定科学的云南地震设防标准:特别是不适于居住的地震带划定、重建房的选址和抗震房的强制标准,避免重大损失重复发生。 相关报道: 鲁甸地震灾后重建规划部署 展现“中国方案”精髓 2014年08月21日 21:37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地震,是无法消除的天灾;重建,是可期可获的新生。全面启动的云南鲁甸灾后恢复重建,将是“中国方案”的新一次具体展现。   本周三,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召开会议指出,当前抗震救灾工作正处于应急救援转向进一步妥善安置受灾群众、着手开展灾后恢复重建的新阶段。   周二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也研究安排了鲁甸灾后恢复重建等工作。   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强调,要在客观全面评估灾害损失基础上,科学制定灾后恢复重建规划。   国务院常务会议也指出,抓紧开展灾害损失科学评估,全面启动重建规划编制。   受访的分析人士说,中国在2008年以来的汶川、玉树、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中获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此次中央关于鲁甸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思路要求和规划部署,又一次展现了“中国方案”的思路精髓。   国家行政学院应急管理培训中心副教授钟开斌表示,在借鉴前几次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鲁甸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理念与思路有了新的提升:一定要以全面科学评估为前提,全面统筹推进。   他说:“‘评估先行,规划在后’,体现了此次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科学与理性。”   鲁甸6.5级地震造成的重大人员伤亡,也凸显出当地发展落后与民生贫困的现实。   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强调,把恢复重建与生态修复、城镇化建设、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实施防震安居工程和农村危房改造。   会议指出,重建中要科学安排建设时序,优先解决受灾群众最关心要求最迫切的住房、学校、医院等问题,统筹考虑居民点选址、公共服务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等,力争使灾区建设水平有一个新的提升。   会议并强调,考虑到灾区属于集中连片特殊贫困地区,地方财政比较困难,中央要加大支持力度。要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和群众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市场和社会力量,努力形成恢复重建合力。   北京大学应急管理研究院院长赵成根认为,这是鲁甸灾后重建的一大亮点,是对鲁甸当前以及长远发展的总体的、科学的规划部署。   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强调了当前需要重点抓好的五个方面工作,包括:受灾群众安置,灾区卫生防疫,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防范次生灾害,以及交通、通信、供电、供水保通。   分析人士指出,灾后重建是一项系统工作,必须兼顾当前与长远以及“软”与“硬”两个方面,政府希望以重建作为平台,把震前想开展但还尚未开展的工作做好,这是一个“政策包”的概念。   国家行政管理学院教授楮松燕说,鲁甸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主要分为两大组成部分——保障性基础设施的恢复与重建,发展性资源的重新优化配置,它们兼顾了“输血”和“造血”的功能。   “中央和地方政府的主导作用当然是最主要的,但其也意识到不能‘大包大揽’,要充分调动市场和社会力量与其形成合力。”楮松燕说。   鲁甸地震灾区的新生不仅看短短数年内的恢复重建,更依靠更加广泛的一揽子发展规划。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副秘书长金磊认为,必须结合地区的减贫脱贫与可持续发展,还有整个社会的发展进步。   目前,《云南鲁甸6.5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前期研究报告》已经上报国家发展改革委。相关部门正积极配合国家评估组开展灾害损失现场调查评估工作。   鲁甸地震灾后重建规划的启动恰好临近几个重要事件节点,包括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重要改革举措实施规划(2014—2020)》,中央有关方面正在启动“十三五”规划编制,国务院新颁布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等。   “这些关于发展的新思路、新规划、新起点,要求具有复杂地势、基础薄弱的鲁甸地震灾区的重建规划,也要有新观念,宽视野、远眼光以及更加扎实的落点。”金磊说。   期待一个新生的鲁甸,更期待一个均衡发展的中国。(记者任沁沁 杨丁淼 王建华) 【编辑:刘彦领】 http://finance.chinanews.com/gn/2014/08-21/6518616.shtml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1175 次阅读|1 个评论
灾后重建走入迷宫:不能预测和不能预防的恶性循环
热度 2 杨学祥 2014-8-10 08:30
灾后重建走入迷宫:不能预测和不能预防的恶性循环 杨学祥 据云南昭通鲁甸 6.5 级地震抗震救灾指挥部消息,截至 8 日 15 时,地震造成昭通市鲁甸县、巧家县、昭阳区、永善县和曲靖市会泽县 108.84 万人受灾, 617 人死亡, 112 人失踪, 3143 人受伤, 22.97 万人紧急转移安置。 有资料显示:地震发生后的“黄金 72 小时”救援非常关键,在 24 小时内,被救出人员的存活率在 90% 左右,在 48 小时内,被救人员的存活率为 60% 至 70% ,第三天存活率则更低。因此在 72 小时内救人是放在第一位的,千方百计利用各种方法最大限度挽救生命,减少人员伤亡。 今天已是地震发生第七天,“黄金 72 小时”已经过去,灾后重建的问题很快会提到议事日程。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是: 8 月 3 日 昭通地震的灾后重建是就地安置、近距离搬迁,还是远距离迁移?这必然涉及到当地的地震发展趋势:进入平静期还是进入活跃期? 有专家认为,我国中西部在做研究,这是个普遍的问题。有必要查清地震可能诱发地质灾害的地段,形成一个国家级别的区划图,把地震灾害强的地区标注出来,在以后的建设规划中要有意识地避开这些地区。但是像昭通这种地区,因为地质灾害可能比较严重就进行大规模的人口迁移不太现实。地震不像雨季年年有,地震周期很长,有时候几百年甚至千年才有一次。在没有弄清楚地震来源时,盲目地进行人口迁移在物力和财力上都不现实。 http://news.sohu.com/20140805/n403111023.shtml 我在 8 月 6 日 指出,不作为是主流地震专家的看家本领,不可预测和不能预防是主流地震专家的护身法宝。因为地震周期长就否定了地震预测和预防的必要性,这也是主流地震专家的一大发明。 必须指出的是,云南地区的强震周期为 18.6 年,自 1913 年以来已发生 7 级以上地震 13 次,大约每 10 年发生 1.3 次。 昭通—鲁甸断裂带是小江断裂带的一部分,小江断裂带是川滇菱形块体和稳定的扬子地块边界,走向近南北向。它北起滇川边界金沙江的巧家县北,沿金沙江及小江河谷展布向南在达朵分为西、东两支。二者在徐家渡一带又并在一起,呈辫状向南经华宁、盘溪、建水延伸,最后并入红河断裂。 1500 年以来仅在小江断裂的云南段上就发生 10 多次 6 级以上的地震,均发生于断裂中南段。平均每 50 年就发生 1 次 6 级以上的地震。 http://news.sohu.com/20140803/n403059356.shtml 云南省地震局地震预报研究中心主任苏有锦说,此次地震的震中位于鲁甸县龙头山镇,处于昭通——鲁甸断裂带,震区 200 公里 范围内历史上有 5 级以上地震记录 44 次, 2013 年震区 100 公里 范围内发生 3 次 5 级以上地震。 http://news.sina.com.cn/c/2014-08-04/023930624020.shtml 显然,主流地震专家故意拉长了地震周期,为不预测地震和不预防地震寻找借口。特别值得指出的是,我们多次指出, 2004-2018 年是全球特大地震频发时期, 2013-2014 年是云南强震最危险时期,我们必须做好预防的准备。主流地震专家对地震发展趋势一无所知。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65779.html http://d.wanfangdata.com.cn/Conference_7952088.aspx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17166.html 盲目地进行人口迁移在物力和财力上都不现实,是否意味着相关部门就可以毫无作为? 比如,在查清的断裂带上,逐步疏散人口、增强房屋抗震等级、清除危房隐患、加固现有房屋的抗震强度、划定危险区域范围、普及防震知识、提高公众安全意识等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17554.html 在相关部门看来,在技术上地震无法准确预测,在经济上抗震房计划无资金支持,在没有弄清楚地震来源时盲目地进行人口迁移在物力和财力上都不现实,不预测、难实施、不作为是必然结果。地震预测和地震预防进入恶性循环的怪圈: 在没有弄清楚地震来源时盲目地进行人口迁移在物力和财力上都不现实,而弄清楚地震来源必须有可靠的地震趋势分析和预测。在地震不能精准预测的前提下,弄清楚地震来源也是不可能的,这使地震灾区的灾后重建蒙上了一层阴影,进入地震预防的迷宫。 灾后重建必须明确一个基本问题:今后 50 年云南昭通还会发生 6.5 级以上的地震吗? 表 1 20 世纪以来白赤交角、太阳黑子与云南强震 (据胡辉等, 2003 ,杨冬红等修改, 2008 , 2013 ) 白赤交角 太阳黑子 云南强震 活跃期 Ms 大于7级强震 最大年 最小年 谷值 峰值 1913 1922 1913 1923 1917 第1活跃期 1913 峨山7.0,1925大理凤仪7.0 1932 1941 1933 1944 1937 第2活跃期 1941 澜沧耿马7.0,1941勐海7.0 1950 1959 1954 1957 1950 勐海7.0 1969 1978 1964 1976 1968 第3活跃期 1970 通海峨山7.7,1974昭通大关7.1,1976龙陵7.3,1976龙陵7.4 1987 1996 1986 1996 1989 第4活跃期 1988 澜沧7.6,1988耿马7.2, 1995 孟连7.3,1996丽江7.0 2005- 2007 2014- 2016 2009 2022 2014 第5活跃期 (2007 普洱6.4,2008盈江5.9) 7 级地震空区2013-2014年? 注:观测确定 2008-2009 年为太阳黑子谷年, 2014 年预测为太阳黑子峰年。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17554.html 值得关注的是, 1974 年 昭通发生了7.1地震,40年后,2014年8月3日昭通又发生了6.5级地震。为了灾害重建,我们必须知道下次地震何时发生? 参考文献 杨冬红,杨学祥。地球自转速度变化规律的研究和计算模型。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3,28 ( 1 ): 58-70
个人分类: 学术争论|1861 次阅读|3 个评论
汶川地震灾后重建的家园
gardening 2013-4-23 22:16
在汶川地震2年半后,曾经亲眼目睹灾区重建的成就,看到劫后余生人们的生活状态,重建后的家园也会美丽,活着的人们都会过上好日子。 以下照片是当年拍摄的四川汶川地震后重建的学校、农村住区、福利院、小城镇。 抗震救灾精神(映秀地震遗址) 灾后重建的小学 未来的希望 灾后重建的小学校园 灾后重建的中学 灾后重建的中学 地震灾后新建的社会福利院 地震灾后新建的社会福利院 灾后重建的农村住区 灾后重建的农村住区 灾后重建的农村住区 重建中的小镇居民住宅 重建中的小城街区一角 新建的农业园区
个人分类: 美丽中国|4043 次阅读|0 个评论
印度朋友眼中的汶川地震灾后重建
热度 3 BihongFu2010 2011-7-15 13:29
印度朋友眼中的汶川地震灾后重建
付碧宏 7 月初带学生去龙门山区考察汶川地震后的构造地貌变化,印度理工学院的 Arun Saraf 教授也一同前往,他作为受中科院( CAS )和印度科学院( INSA )联合资助的一名高级访问学者对汶川地震灾区的三年灾后重建印象非常深刻。 他说如果同样的地震灾害发生在印度的话,许多老百姓还会仍然生活在临时搭建的板房或过着流浪生活,但中国政府能够尽举国之力开展灾后“对口援建”,确实非常伟大!他非常惊叹灾区灾后的恢复重建是如此迅速而高效,灾区百姓的生活是如此美好(图 1 )! 在地震灾区的几天考察中,我们先后考察了虹口、彭州白鹿镇和北川县老县城 - 曲山镇,他亲眼目睹了灾区重建后百姓的美好新家园和新生活,同时,他也提出了作为一位研究地震专家的一些建议: 1. 地震灾区的滑坡、泥石流灾害等在今后数十年内还会处于高发时期,一些地方存在不少灾害隐患,需要加强这方面灾害的监测和预测研究工作,避免反复重建的悲剧重演; 2. 灾后重建需要适度,他认为许多地方的重建有些过度豪华和浪费,他认为重建的最主要目标是让当地百姓过上舒适而和谐的生活,而不是仅仅是住上漂亮的小洋楼或楼房那样简单,而应该根据他们的需要出发。如果他们传统的生活方式和民族习俗完全被改变了,他们不一定感到快乐和幸福。 灾后我和我的同事和学生们多次在龙门山区考察,我们也和当地的政府官员多次提及类似的建议,但类似映秀镇反复被泥石流、滑坡和洪水(图 2 )等灾害吞噬的悲剧还在上演! 最后我再次呼吁:我们的地方父母官们能否在做足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文章的同时,多为老百姓的感受着想一点呢? 图 1 灾后重建后的美好新家园(虹口) 图 2 暴雨引发的洪水如猛兽一般 (虹口) 图 3 Arun Saraf 教授在老北川县城-曲山镇“5.12”地震纪念碑前 图 4 笔者在老北川县城-曲山镇 图 5 但愿北川县吉娜羌寨前的“新房子、新家园、新生活、新希望”不只是口号
个人分类: 科研随想|4649 次阅读|8 个评论
四川的雨季已经到来,希望我的担心不要成真
热度 6 dkysdc 2011-7-2 06:42
四川的雨季已经到来,希望我的担心不要成真
四川的雨季已经到来,希望我的担心不要成真,有空请大家看看我在今年6月12日发的博文:《尽可能避让,才能真正减少自然灾害--以汶川地震重灾区龙池为例》(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9317do=blogid=454288 )。2008年5.12大地震以来,08年9月泥石流重重地洗劫了北川县城,09年7.17的泥石流把许多灾区的基础设施都冲毁了,甚至包括非常坚固的部队营房。龙池已经遭受过09年7.17泥石流的沉重洗劫,但仍然坚持原地重建,结果2010年8月遭受了毁灭性的泥石流。本以为龙池不会再重建了,但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英勇的、不屈不挠”的龙池依然坚持重建,2011年7月1日是再次重建的开放日,没有想到7月1日就有暴雨!我没有丝毫幸灾乐祸的感觉,我是全心希望今年或以后不再遭受泥石流的袭扰,但我更加清楚:这绝对只是人们的憧憬和不切实际的幻想。龙池上游的松散堆积物和游离的巨石,足以把龙池毁灭N次!龙池一条沟才3000-5000人,避让搬出,才是万全之策!我们伟大的、已有90年党龄的、爱民如子的政府完全有这个能力!!! 不知道今年或以后又会有多少人像这位妇人一样把钱财砸在泥石流里。地震后她修好的房子有人出价260万,她没有卖,泥石流后,一切都化为乌有了。
个人分类: 地质灾害|4925 次阅读|7 个评论
中日之间:一对既爱又恨的邻居
热度 2 BihongFu2010 2011-5-22 14:11
中日之间:一对既爱又恨的邻居
最近到日本东京参加第四届中日韩三国领导人会议的温家宝同志在5月21日访问了"3.11"东日本Mw9.0级大地震受灾最严重的地区--宫城县和福岛县,考察地震灾区的灾情,慰问了灾区的受灾民众,并与灾民进行了亲密的交流。 在宫城县名取市,温家宝向死难者献花并鞠躬默哀。在福岛县福岛市,温家宝品尝福岛县出产的蔬菜水果,并慰问避难所灾民,向灾民赠送慰问品。温总理的灾区之行,表达了中国政府和人民对日本大地震受灾民众的同情,表达了中国将支持日本灾后重建的积极愿望.家宝总理在日本灾区的亲民之举感动了日本普通民众。 中国的古话说:"远亲不如近邻!"。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在两国交往的历史上,既有长期友好交往的历史,也有近代史上两国之间的“不幸战争”。许多事物可能都是这样:友好与战争常常相伴而行,交错循环!但愿中日这对“既爱又恨”的邻居,以2011年大地震灾难为契机,多一些友好合作和相互支持,减少那些“以怨报德”的不友好行为。 家宝总理与日本首相菅直人亲密握手
个人分类: 评述|1524 次阅读|2 个评论
总理在汶川灾区
热度 2 BihongFu2010 2011-5-7 09:38
总理在汶川灾区
今天早晨看到许多媒体报道油画《总理在汶川》被拍350万人民币,看了这个消息有点百思不得其解的感觉:家宝同志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第一时间赶往地震灾区现场亲自指挥抗震救灾;在地震灾区恢复重建阶段,家宝同志又多次前往灾区鼓励和指导灾区人民重建家园。目前,灾区3年重建阶段的任务在全国各省市的“对口支援”下,灾区人民已经圆满完成了预期的重建任务。许多去过灾区的人一定为灾区的重生感到赞叹不已,因为经过重建后的灾区各方面比起地震之前已经跃进了20-30年,漂亮的学校、现代化的公路、具有浓郁少数民族特色的建筑以及兼有欧洲风格的别墅等。然而,冯明创作的巨幅油画《总理在汶川》,却只拍区区的350万元,创作水平是否还有提升的空间?因为一幅优秀的艺术作品,最重要的是要来源于生活,但同时更要高于生活,"形似"更要"神似"!网友们看了这幅冯明题为《总理在汶川》的油画作品和 新华社姚大伟的摄影作品《告别北川》后,不知有何新见解? 冯明油画作品《总理在汶川》(引自凤凰网2011-5-7) 新华社记者姚大伟拍摄的摄影作品《告别北川》 (引自新华网)
个人分类: 天涯论道|2612 次阅读|6 个评论
国庆北川行(含照片)
ywang69 2010-10-8 17:27
新北川中学(据说投资超过一个亿) 国庆节第一天,我们一行十多人参观了新老北川县城,感受到了2年时间的巨变。 进入北川老县城之前还在一个叫做丫日撒的农家乐吃了午饭,因为那天省委书记刘奇葆也到北川视察,沿途戒备森严,我们吃饭后他们就走了,据说他们是到安县的罗浮山温泉酒店吃中饭。 老县城已经保持原状,建设成北川地震纪念馆,2年多以前的大地震的惨状还是让进入其中的人们感到震撼和压抑。到处是原来各单位死亡人员的照片和512地震惨重经济损失的数字,有些死难者一张遗照都没有,只有鲜花代替。 从成绵高速出口向左,通往安县方向的是一条宽阔的城市迎宾景观道称为辽宁大道,宽阔的路面15分钟便可抵达安县,路边有一排排羌族风貌青瓦白墙民房。 连接辽宁大道的是山东省援建的新北川大道。 车行至安县和北川交界的板凳桥。朋友介绍,震前,这里属安县黄土镇。去年3月,国家对北川、安县行政区划进行调整,以板凳桥为界,将原安县的永安镇、安昌镇和黄土镇的6个村划归北川,统筹灾后重建和新农村建设,着力建设统一风格的川西北羌族民居走廊。 北川是512大地震中受灾最严重的地方。全县遇难1.56万人、失踪4402人,在512地震遇难同胞中,每4个人就有1个北川人。 北川新县城重建资金共153.7亿元。其中,43亿资金来自山东援建,中央、省及地方各级投入32.55亿元,社会捐建资金4.1亿元,社会、市场及企业投入50亿元,地方融资或向上争取资金24.05亿元。进入新县城,安昌河水静静流淌,河岸绿树红花。成片的安居房,崭新的街道、学校和医院映入眼帘。在一年多时间里,建设者用超常的努力实现了平地起新城。 广场上,有许多人在拍照留念。 车窗外,新川路、温泉安居房、滨河路、广电中心、文化中心、抗震纪念园、新北川宾馆、影剧院、永昌河景观带、永昌小学、永昌大道、北川山东产业园、体育中心、安昌河景观带、西羌南桥等等让人感受到了现代化花园城市的味道。 新县城共规划建设安居(置)房122万平方米。新县城绿地面积达到120万平方米。几乎是住得有多宽、绿地就有多大,人均绿地面积达到16平方米,每个居民能在5分钟内到达一处公共绿地。 在新县城,我们特意参观了新北川中学。今年9月1日,新北川中学已经开学,宽阔的篮球场上有几个国庆节也留守学校的学生在打篮球。 北川新县城将启动运行,年底前4万居民入住。入住前,这4万人多投亲靠友或租房居住,一部分人住在板房里。 同行的一位朋友说,目前房管局的任务就是把新房分配出去。 老县城的照片让人唏嘘不已 进入老县城的大门有武警把守 毛坝中学门前小广场是举行各种纪念活动的场所 新建的居住点整洁而漂亮 新北川中学的旗杆迎风飘扬 新北川中学足球场和现代化跑道 篮球场 山东援建的新北城县城欧式风格明显 羌族农家乐的建设按照李源潮的五新原则进行 从目前的情况看,四川地震灾区全面恢复了公共服务功能,无论义务教育、基本医疗、文化体育、社会福利等基本公共服务凭我个人所见所闻,都达到甚至超过灾前水平。例如交通、通信、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大多数远远优于地震之前的水平。 中国的社会制度,在地震灾后重建方面充分体现了它的优越性,这一点无论是美国、日本还是意大利都无法比拟。 这些国家因为土地的私有制肯定会让异地重建肯定成为泡影。
个人分类: 救灾专题|3339 次阅读|3 个评论
灾害链的惩罚:灾后重建要遵从自然规律
杨学祥 2010-8-24 11:14
灾害链的惩罚:灾后重建要遵从自然规律 杨学祥 在今年汛期大暴雨诱发下,汶川地震重灾区的地质次生灾害集中暴发。 8 月 20 日 ,四川省对外发布 8 13 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受灾情况,截至 8 月 19 日 ,已造成全省 576 万人受灾,发生较大规模的地质灾害 75 处,因灾直接经济损失约 68.9 亿元。作为地震极重灾区的绵竹清平、汶川映秀以及都江堰的龙池三乡镇,也是此次受灾最严重的地方。专家指出,山区地震诱发的地质次生灾害将持续 10 年以上,其中 5 年内是高发期。由地震引发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和山洪形成灾害链,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考验四川。四川省政府加强群防群测等四项举措,应对防灾新难题【 1 】。 次生灾害威胁灾后重建成果   震后,映秀原址重建。地质专家们为此进行周密论证和规划,映秀周边的山体上,筑起防护钢网和密密麻麻的防滑坡,力图保证映秀安全。但紧挨新城的岷江被忽略了。 8 月 14 日 ,来自红椿沟的泥石流,轻而易举地截断岷江。波涛汹涌的江水迅速改道,淹没映秀新区。那时,距离新区交付只有 10 多天。   东莞援建,总投资 1900 多万元的映秀水厂,所有的设备都已安装到位,马上将投入使用,在这次泥石流中彻底报废。   东莞援建的大片安居房,被洪水淹没,浸泡 5 日。目前是否安全,还待检测。   东莞还为映秀新城建设了全部的地下市政管网、线路。东莞援建者称,这次泥石流过后,很多下水道被石块堵满,无法冲洗。映秀面临二次重建,必须把铺好的沥青路面挖开,把管道挖开,然后重新铺设管道,再铺路面。这付出的代价,付出的努力,将是之前的两三倍。   映秀新区的绿化基础工程也已完成,此次也被泥石流毁掉。 映秀镇镇长徐红军初步估算,映秀镇在这次的泥石流灾害中,损失约 6.3 亿元【 1 】。 次生灾害发生的原因   四川省蜀通岩土工程公司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何平指出,经初步调查分析,我们认为特殊的地质环境条件、 5 12 汶川特大地震影响巨大、强降雨诱发是近期多起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形成的共同原因。   此次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发生区域有着特殊的地质环境条件。一是地形地貌特殊,山高坡陡,从最高分水岭到沟口 3 至 5 公里的沟道相对高差均在 1300 米 以上,沟床纵坡坡降大,最大可达 540 ,地形地貌条件十分有利于泥石流的形成;二是地层软硬相间岩体破碎,发生区域出露的地层主要有:三叠系、二叠系、泥盆系、寒武系、震旦系,页岩、泥岩、砂岩、灰岩,软硬互层,沿坡面覆盖有大量第四系松散堆积物;三是地质构造复杂,发生区域在区域构造上位于扬子准地台四川台向斜西北部,次级构造属四川盆地西北部的龙门山推覆构造带前缘。该区地质构造作用强烈,断裂构造发育,多为推覆体内部的次级褶皱。岩层多陡倾、直立乃至倒转,为地质灾害的形成与发生提供了地质构造条件。    5 12 汶川特大地震影响巨大。发生区域位于汶川特大地震极震区,受地震影响岩体震裂松动,岩石疏松破碎并诱发了大量的表层滑塌、崩塌、滑坡,致使大量的松散物质堆积在沟道内,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物源,这是本次特大型山洪泥石流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强降雨诱发。这些地区今年汛期的降雨量均大于往年的平均水平,局地短历时强降雨大于往年平均降雨量的好几倍。 8 月 12 日 18 时 至 8 月 13 日 4 时 ,绵竹清平镇场镇附近在 10 个小时内的总降水量达到 230 毫米 左右。根据山区降水的规律,泥石流形成区的降水量可能超过 230 毫米 。短历时强降雨是此次特大山洪泥石流的主要诱因【 2 】。 映秀是否原址重建的争论再次兴起 泥石流截断岷江,即将交付的映秀新城被淹,面临二次重建;省官员表示,重建规划没问题。红椿沟 70 万立方米的泥石流,让震源映秀是否原址重建的争论再次兴起。 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地质环境处副处长蒋俊向本报记者介绍,四川震后重建,全部重建点都进行了严格的地质灾害评估。但是震后地质次生灾害隐蔽性强,变化很大,蒋俊坦诚,确实有一些当初评估没有问题的重建点,现在都被泥石流淹没【 1 】。 成都理工大学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许强认为, 5 12 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灾区各临时集中安置点、过渡集中安置点、永久集中安置点都是由当地政府委托具有相关资质的专业队伍,进行过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和其他相关方面的评估,只有评估结论认为适宜或基本适宜的才作为集中安置点安置受灾群众,灾后恢复重建的选址是经过科学论证的。   纵观整个地震灾区的恢复重建工程,无论是基础设施、机关学校,还是城乡住房建设,绝大部分重建场址都是安全的,本次受灾的场址仅是个别的和极少数的,这也表明灾后恢复重建选址是没有问题的,是科学的。   至于 8 13 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确实造成个别城乡镇,如绵竹清平乡、汶川映秀镇,遭受部分毁坏,我们认为是有特殊原因的,主要原因如下:    5 12 汶川特大地震的影响是爆发 8 13 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的主要原因。汶川特大地震后灾区的泥石流爆发特点与震前具有显著的区别,其典型特点是群发性、突发性、规模巨大,所以其造成的损失就异常严重,并且很容易堵断和淤埋河道,形成堰塞湖,产生次生洪涝灾害。   灾害性气候是 8 13 特大山洪泥石流的直接诱发因素。今年天气异常,灾区降雨的主要特点为短时局地强降雨。如清平乡 10 小时降雨量接近 230 毫米 ,是该区历年平均日降雨量的好几倍,这种灾害性气候是 8 13 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的直接诱发因素。    灾害链效应是造成极大损失的重要原因。 暴雨诱发泥石流灾害,泥石流堵塞、壅高河道形成堰塞坝,由此引发掩埋灾害和洪涝灾害。正是由于这种灾害链效应才造成了清平乡、映秀镇的巨大损失。 地震灾区与强降雨的叠加,几个特殊条件和灾害类型的有机组合,导致了部分灾区形成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应该说这是目前人类很难预知的特大自然灾害【 2 】。 当初重建规划没有问题,许强告诉记者。他认为,映秀被淹,并不能说当初重建时对地质灾害评估不够【 1 】。 被忽视了的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灾害链 近期科学研究的一系列成果揭示了冷气候、台风、强潮汐、流感全球大流行和强震相互对应的规律和物理机制,对气候及其相关灾害的预测有重大科学意义。 规律表明,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全球强震、低温、干旱、洪涝、飓风伴随拉尼那、流感伴随厄尔尼诺将越来越强烈。 2004 年底的印尼地震海啸和今年年初的低温暴雪冻害是自然界对人类发出的警告: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灾害链已经启动,人们必须有所准备。 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自然灾害呈链状相互连接,彼此激发,为人类预防预测灾害提供预兆和信号 1. 地震灾害 拉马德雷是一种高空气压流,亦称太平洋十年涛动,分别以暖位相和冷位相两种形式交替在太平洋上空出现。 1889 年以来,全球大于等于 8.5 级的地震共 21 次。在 1889-1924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发生 6 次,在 1925-1945 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发生 1 次;在 1946-1977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发生 11 次,在 1978-2003 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发生 0 次;在 2004-2008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已发生 3 次。规律表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是全球强震的集中爆发时期和低温期。 2000 年进入了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 2000-2035 年是全球强震爆发时期。 事实上, 2010 年 2 月 27 日 智利发生 8.8 级地震,再次证明全球进入强震集中爆发时期。 2. 台风和飓风灾害 2007 年以来,登陆我国的台风增多,时间、地点比较集中,造成损失较大,部分地区重复受灾,损失严重。中国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登陆台风急剧增多。 近 60 年的数据记录中,飓风的出现存在一个周期性模式。据美国《科学》杂志报道,上一次的飓风高活动期是从 1926 年到 1970 年,曾重创美国东海岸和加勒比海地区。从 1970 年到 1994 年飓风转入低活动期。 1995 年,新一轮的飓风高活动期开始。 由此可以看到一个明显的规律:从拉马德雷暖位相转到冷位相,飓风为高活动期,从拉马德雷冷位相转到暖位相,飓风转入低活动期,飓风产生于海洋表面高温,最终导致深海冷水上翻,海洋表面降温,其物理机制也很明显。 1995-2030 年是拉马德雷从暖位相转入冷位相,飓风活动重新进入高活动期。 3. 低温 全球 20 世纪初的低温期、 30-40 年代的增暖、 50-60 年代的低温和 80 年代后的迅速增暖,与拉马德雷冷暖位相的转变一一对应。我国连续 18 年暖冬的终结是 2000 年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和 2004 年 12 月 26 日 印尼地震海啸的自然结果。 郭增建的深海巨震降温说是一种合理的解释:海洋及其周边地区的巨震产生海啸,可使海洋深处冷水迁到海面,使水面降温,冷水吸收较多的二氧化碳,从而使地球降温近 20 年。 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的气温上升与人类活动使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有关,同时这一时期也没有发生巨大的海震。飓风产生于海洋表面高温,最终导致深海冷水上翻,海洋表面降温,其降温的物理机制也很明显。伴随拉马德雷冷位相中地震和飓风的增强,近 20 年内全球气温将逐渐变冷。历史记录表明,在拉马德雷的冷位相时期,厄尔尼诺年(拉尼娜年)易发生严重低温冷害。( 1954-1955 )、 1957 、( 1964 )、 1969 、 1972 、 1976 、 1977 年中国发生的严重低温冷害恰好在 1947 年至 1976 年拉马德雷的冷位相。 事实上, 2008 年初中国南方发生罕见冰雪冻灾, 2010 年 1-3 月,低温暴雪袭击北半球,低温预测得到证实。 4. 流感 1889-1890 年(流感全球第一次大流行)、 1918-1919 年(流感全球第二次大流行)、 1957-1958 年(亚洲型流感)、 1968-1969 年(香港型流感)和 1976-1977 年(俄罗斯流感),都是厄尔尼诺年(其中, 1888-1889 年是厄尔尼诺年),都发生在 1890-1924 年和 1947-1976 年的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内及其边界,而其前期的 1886-1887 年, 1916-1917 年, 1955-1956 年, 1975-1976 年都是拉尼娜年。 2000-2030 年全球又是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 最近研究表明,流感爆发年有以下 8 大特征:处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及其边界;前一年或前两年为中等强度以上的拉尼娜年; 20 世纪 50-70 年代为强沙尘暴年;前后一年或当年为低温冷夏年, 20 世纪 50-70 年代为严重低温冷害年;当年为中等强度以上的厄尔尼诺年;当年为太阳黑子谷年 m 或峰年 M , m+1 年或 M+1 年;第 7 大特征是当年为冬季或夏季强潮汐南北震荡持续天数异常年;第 8 大特征是湖南严重冻害发生后 1-4 年世界流感大流行。后三次流感世界爆发都满足这两个特征。湖南严重冻害是世界流感大流行的前兆。 1886-1887 年是拉尼娜年, 1988-1889 年是厄尔尼诺年, 1889 年为太阳黑子谷年 m , 1889-1890 年流感爆发; 1916-1917 年是拉尼娜年, 1917 年为太阳黑子峰年 M ,低温年,流感孕育; 1918 年为 M+1 年,厄尔尼诺年,流感爆发; 1954-1956 年是拉尼娜年,分别是太阳黑子谷年 m 、 m+1 年、 M-1 年, 1957-1958 年为厄尔尼诺年和流感爆发年,分别是太阳黑子峰年 M 和 M+1 年, 1957 年为低温年,流感爆发; 1967-1968 年是拉尼娜年,流感孕育; 1968-1969 年是厄尔尼诺年, 1968 年为太阳黑子峰年 M ,流感爆发, 1969 年为低温年; 1975-1976 年是拉尼娜年, 1975 年是 m-1 年; 1976-1977 是厄尔尼诺年, 1976 年是太阳黑子谷年 m ,低温年, 1977 年是 m+1 年,流感爆发。 事实上, 2007 年发生强拉尼娜事件, 2009 年发生强厄尔尼诺和太阳黑子谷值,与此同时,甲型流感席卷全球。 5. 干旱与洪涝 强潮汐有 11 年、 18.6 年和 22 年周期,它们与气候现象循环的记录有很好的对应关系。有专家按此规律推测, 2009 年和 2020 年有发生类似 1998 年大洪水的可能性 。周期为 18.6 年的潮汐变化、构造运动和气象灾害的对应关系也非常明显,它可以说明 2005-2007 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时期和 2014-2016 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所面临的强震和旱涝灾害的可能性。 历史上,月亮赤纬角最小时,中国北方都发生了大旱: 1941-1943 年(河南大旱)、 1959-1960 年(山西大旱)、 1977-1978 年 ( 山西、长江中下游大旱 ) 、 1995-1997 年(华北、辽宁、吉林等地连续 4-5 年大旱);月亮赤纬角最大时,中国北方都发生了大水: 1931 年(长江、淮河特大水灾)、 1932 年(松花江特大水灾)、 1933 年(黄河特大水灾)、 1951 年(辽河特大水灾)、 1968 年(珠江、闽江、湘江、赣江大洪水)、 1969 年(新安江、分水江流域及嫩江中游大水)、 1986 年(辽河大水)。 从气候的自然条件来说, 2006 年发生了厄尔尼诺事件, 2007 年可能发生拉尼娜事件, 2008 年可能发生厄尔尼诺事件; 2013-2014 年可能发生拉尼娜事件, 2015 年可能发生厄尔尼诺事件; 2016-2017 年可能发生拉尼娜事件, 2018 年可能发生厄尔尼诺事件。这三个时段是流感爆发和南亚强震发生的危险期,应加强预防和监控。任何侥幸心理和麻痹大意都将造成巨大的灾难。 2007 年 8 月中等强度以上的拉尼娜事件已经发生, 2008 年 1 月 10 日 发生南方严重性雪冻害,警示我们必须严密监测 2008 年强厄尔尼诺事件的发生。 正如暖冬的趋势不能避免冷暖气候剧烈动荡一样,全球变暖的趋势也不能避免极端冷气候的出现。汪品先院士指出,在气候剧烈动荡时期,要做好预防气候突然变冷和突然变暖的两种准备。 2000 年,拉马德雷已经进入冷位相,这表明,今后 20 年内厄尔尼诺事件发生后,我国低温冷害的发生几率也随之增加。预测中的 2008-2009 年的厄尔尼诺事件后可能发生强低温冷害,预防低温冷害刻不容缓【 3 】。 由此可见,在拉马德雷进入冷相位的时期,不仅仅会导致低温冻害,而且强震、海啸、台风、沙尘暴、流感等也会环环相扣地出现,形成灾害链。 事实上, 2010 年(预测为 2009 年)发生类似 1998 年大洪水, 2009 年(预测为 2008 年)发生了厄尔尼诺事件, 2009 年(我们最初预测为 2008 年)流感暴发。我们的预测有一年的误差。 灾害重建要尊重自然规律   地震改变了地质灾害参数,防灾面临新课题。许强说,地质灾害的很多固有特点和常规技术参数,在地震后都发生了变化。以前的泥石流流量计算公式现在都不适用了。他认为,震后次生地质灾害将持续 10 年以上。之后地质生态才能慢慢恢复,基本固结则可能需要 15 年以上。   作为滑坡领域研究的权威之一,何思明认为,震后主要次生灾害就是泥石流,防范泥石流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弄清这条沟暴发泥石流的临界降雨量,然后在沟里装上自动雨量计,监测这条沟的降雨量,达到临界参数,及时预警,避免伤亡。他说,这些需要学界的努力,也需要国家相关部门更大的投入和支持。 新老地灾不断叠加。蒋俊坦承,四川今后较长时间内,应对地震次生灾害形式严峻。许强说,人干不过天,也干不过地,急不得【 1 】。 也许当初停一停,等这些灾害都过去了再重建,可能更好点。也就不会像现在如此被动。站在映秀水厂旁的山顶远观泥石流在狭长山谷的来路,汶川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罗尔基木的心又阵阵发紧。我们进行二次重建的时候要对地质灾害和岷江两岸的山体进行治理。罗尔基木说。但二次重建如何能避免映秀新城再遭灭顶之灾,目前还没有万全之策。   说实话,我们在做设计时确实没想到洪水这么大,这是因为地震造成了地质状况的改变,对山体的治理并不彻底。映秀新城设计总负责、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教授黄一如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坦承,今年的特殊状况让设计者始料不及。   重建一个地方,防范和建设需要平衡。在设计上,当然可以考虑一切用最高的标准,但是这样又会使造价奇高,难以承受。黄一如认为,在设计之前就应该先把灾害的影响先研究透彻,但是这样的难度很大。   从另一个角度而言,今年给我们的教训也太大了。我们越来越觉得,自然环境的承受力已经到了一个临界点,我们需要真正投入地去研究一些问题,比如怎么样顺应自然的力量去利用自然,而不是总依靠人工的力量。我们做工程的就知道,在工程上人的力量是很微薄的。黄一如说【 4 】。 也许当初停一停,等这些灾害都过去了再重建可能更好。也就不会像现在如此被动。然而,当初的灾难太大,我们需要用工作来激励;群众也需要用重建来鼓舞。东莞一名援建工作人员说。 两年前的重建,我发现大多数地方是各做各的,缺乏一个整体考虑,这是一个通病。   二次重建,主要以防范为主。负责映秀重建渔子溪堤防设计的东莞水利勘测设计院工程师李峙松认为,建永久大坝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给予映秀比较坚固的保障,但也不能完全抵御所有的地质灾害。即使能防百年一遇的灾害,但所谓百年一遇都是我们按照过去的规律计算出来的,实际上是无法确定出现几率的。他建议,比如考虑到位于地震断裂带边上,这个大坝在材料和结构上可以尽量选择内部柔性连接体,这样使大坝的土体能够连接在一起,有更强的防御能力。   黄一如则建议在新城中加入一些避灾公园和绿地的设计,比如日本等国家在灾害多发带会建很多避灾公园,平时就是居民活动和休闲的植被场所,等洪灾来了就是泄水通道和蓄水池。   此外,在二次重建开始前,要慎重和整体性考虑。四川地震灾区地质灾害集中性爆发,能否在全省层面上来考虑重建问题,先建立好排泄洪水的规范要求,再让各地开展重建?黄一如建议。 两年前的重建,我发现大多数地方是各做各的,缺乏一个整体考虑,这是一个通病。做建设的规划部门、做地质灾害研究的国土部门和做防洪的水利部门大家能否做一个沟通,制定一个真正科学细致的规划。我准备提一个建议,国家可以成立一个专门的灾后重建的协调部门,把这些部门都统筹规划来进行联动重建,全方位考虑而不是各自单独作战。正准备前往舟曲协助灾后重建的中科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教授马东涛说【 4 】。 应该指出的是,汶川地震后的重建主要以地震专家为主,他们依据的气象数据大半已经比较陈旧。即使有气象学家参与,他们也对拉马德雷冷位相灾害链、中国南涝北旱向南旱北涝的转变持怀疑态度【 5 , 6 】,甚至一无所知,面对气候突变只能无可奈何。忽略舟曲和汶川暴雨的强度是问题的关键。 南旱北涝的预测被忽视 2010 年初,低温暴雪袭击北半球,全球变暖受到质疑。中国西南地区五省区市旱情正不断加剧,而在我国北方地区, 2.7 亿人口遭受沙尘天气侵扰,部分城市更是阳春三月飞雪连连。天气异常再次引起人们对气候突变的关注。学界关于我国气候正向南旱北涝转变争论再度升温【 7 】。 我在 2004 年 7 月 21 日 指出,美国国防部的秘密报告引发了中国气象学家关于南涝北旱与北涝南旱转换规律的大讨论,不少学者相继推出了自己的相关研究。 《北京娱乐信报》 2003 年 3 月 22 日 以《我国气候将发生大转折 北涝南旱将取代南涝北旱》为题,发表如下新闻,并为各大网络广泛转载:     未来的 5 到 10 年内,我国的气候将发生大的转折,冬季逐渐转冷,降水带也将向北方推移。在日前召开的世界气象日座谈会上,国家气候中心的赵振国研究员宣布了我国短期气候预测的研究成果。   根据研究结果,我国气候具有周期性,大约 30 年为一个周期,发生气候变化。从上世纪 80 年代开始,我国气候进入了一个暖周期,主要表现在冬季气温偏暖。 赵振国介绍说,在未来的 5 到 10 年间,受海温、副热带高压、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等气候因素的共同影响下,我国气候将发生周期性的转折。从一个 30 年的暖周期进入另一个 30 年的冷周期,这主要表现在冬季温度的逐渐下降,而我国持续暖冬现象也可能得到转变。此外气候周期的转折也会带来降水带的北移,北方雨水少而南方雨水多的现象将会有 360 度的变化,北方降水增多,南方降水减少,目前我国北旱南涝的局面会被北涝南旱所替代【 7 , 8-12 】。 在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翁文波科学发展基金、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和北京凯利华信息咨询公司编辑的《 2003 年天灾预测研讨会议文集》( 2003 年 5 月)中,刊登了王涌泉的文章《当前大灾预测及管理体制改革》( 76-78 页)。这篇文章是王涌泉在 2002 年全国天灾预测总结会议上的发言。 王涌泉指出,检查中国灾害史,分析认为现在可能正面临又一次重大自然灾害转折变化。即使按照旱期最长的考虑,最迟 2010 年前后海滦河流域也可能出现大洪水。不然,近几年就可能出现。黄河流域在干旱期的中后段和末期,正是出现大洪水和特大洪水的时候。现在已经到了这种时候。南方将出现大旱。当海河、黄河等北方河流转向多水时,当北方干旱减轻时,一定要警惕江淮及其以南出现大旱。南方大旱和北方大旱历史上曾经多次交错出现【 7 】。 20 世纪我国气候可分为四个阶段: 1903-1918 年为低温期,也是 20 世纪我国最冷的一段时期; 1919-1953 年为高温期; 1954-1986 年为低温期; 1987 年以来为高温期,尤其 20 世纪 90 年代是 20 世纪我国最暖期。 1951-2000 年以来,已 1956 年最冷,平均气温为 11.67 摄氏度; 1998 年最暖,平均气温为 13.70 摄氏度。 冯松和汤懋苍经模拟预测后认为,我国从 1 987 年开始的气候变暖将持续到 2 0 1 5 年,将于 2 0 1 6 年转入低温期, 2 0 39 年又将转入高温期。到 2 0 2 0 年全国年平均气温将比 2 0 世纪 50 年代升高 1.68 ℃ ,西北地区平均升高 2.2 2 ℃ ;南方年平均降水量增加 2 8mm ,北方变化不大; 2 0 30 年海平面将升高 5.3 ~ 1 4.2cm ,气候将向暖、干的趋势发展【 13,14 】。 在地球自转速度加快的年代,副高位置偏西偏北,形成北涝南旱,反之亦然。目前我国正处在地球自转速度减慢年代,故出现南涝北旱【 13 】。由此可见,气候变冷、地球自转加速与北涝南旱有很好的相关性【 15 】。 据《东方早报》 2004 年 7 月 16 日 报道 不久前一份被透露出来的美国国防部报告《气候突变的情景及其对美国国家安全的意义》,对中国在 2010 年可能会出现的气候变化作了描述,并认为可能会威胁中国国家安全【 16 】。   报告中称,从 2010 到 2020 年间,因为中国需要给其庞大的人口提供粮食,所以受到越来越飘忽不定的季风雨的打击特别大。季风带来的洪水会剥蚀土地,而季风的不稳定性有时会导致雨量减少,进而致使大气调节功能下降,冬天越来越冷,夏天越来越热,持续的时间也越来越长。这样一来,能源、淡水和食物的供应压力就会加大,中国将面临巨大移民压力。 据报道,这份报告引起了国内气象专家和军事专家对于气候突变的关注。一名研究国家安全的军事专家说:中国如果出现南旱北涝,那么我们急需未雨绸缪,你可以看看,北京一场 5 年一遇的暴雨已把我们搞得这么狼狈,北方的抗洪经验缺乏可见一斑;而南方长期受水灾困扰,防旱的经验也非常不足。 报告中提到的 2010 年的中国气候状况:季风降水可靠性的降低将对中国产生重大影响;中国南部地区在 2010 年前后将发生持续整整 10 年的特大干旱。中国现在南涝北旱的降水分布型,到时候可能变成北涝南旱的降水分布型。夏季风可以为中国带来降水,但也会引起负面效应,如洪水可使水土流失更加严重。由于水汽蒸发冷却作用的降低,会引起寒冬延长,夏季高温增加。 有关专家在经过讨论分析后认为,该报告中对全球气候变化预测的极端情景几乎不可能发生,但报告中关于 2010 年前后中国南方将持续干旱 10 年的预测,则有发生的潜在可能。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研究员罗勇说,我国降水集中的地区在有规律地变化着,存在着 20 年左右的周期。未来 10 年多雨区可能会重新回到北方,也就是可能在 2010 年左右形成了南旱北涝的局面。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科学系教授钱维宏则在实验室里对记者说,关于南涝北旱可能变成北涝南旱的结论,他在 1 年前就得到了。他提出,南北气候的转型存在着 70 年的周期,中国从 1979 年开始南涝北旱,约到 2015 年左右可能转变为南旱北涝 。 可是,关于 GBN 报告的讨论最后不了了之,后来几乎没人提起,一些最初倡导者的态度也变得模棱两可,含论不清。显然,南涝北旱向南旱北涝转变的观点被否定了,南涝北旱持续的观点在全球变暖的大旗下继续占主导地位【 7 】。   据民政部门统计,截至 23 日 , 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 5 省受灾人口 6130.6 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 503. 4 万公顷 ,直接经济损失 236.6 亿元。   如此凶猛的自然灾害能否提前预测,未雨绸缪?有网友发现,早在 2003 年,美国人曾预测到我国西南地区大旱。美国国防部委托美国全球商业网络咨询公司(简称 GNB )完成的这份报告写道,中国南部地区在 2010 年前后将发生持续整整 10 年的特大干旱。中国北方将水患不断,南方一片干旱   报告经媒体披露后,南旱北涝的观点被学界重新提起。匡耀求说,报告提出后 , 我对气候变化可能出现的格局进行研究,结果和报告提出的观点很相似。   钱维宏当时也曾称中国有可能转向南旱北涝。不过他向导报记者表示,南旱北涝中的南与我国正遭受干旱的西南地区不是一个概念。   近期的旱情说明报告的预测有一定科学根据,部分预测已经得到实践的检验。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委员杨学祥对导报记者表示。他近日撰文公开指出, 2010 年开始我国南方可能进入干旱时期,并将在 2014 - 2016 年达到高潮。   匡耀求也认为,未来,中国气候确实可以用 ' 南旱北涝来概括。而且,干旱可能不止持续 10 年。中间可能不会是连续的,隔一两年会有起伏。现在是受到了厄尔尼诺的影响,如果没有厄尔尼诺的影响,干旱可能是在广东、福建一带,涝的地方是新疆北部和长江流域以北地区。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闵锦忠 24 日对导报记者表示,只要全球变暖还存在,就应该基本维持南涝北旱的局面,今年的现象只是个别现象,不能说从此就变为南旱北涝了。   闵锦忠还认为 , 从目前国际国内气象预报的水平和技术发展来说 , 比较准确的预报是 1 - 7 天,由于还有大量的技术问题没有解决,超过这个时间的预测基本不准确,更不要说几年之后的事了。尽管美国的预测似乎得到验证,但成功预测一两次并不能说明任何问题。 但杨学祥并不同意这种观点,几年以上气候预报无科学依据的说法不妥,实际上,长期的气候预报是根据气候变化的周期规律,分析气候长期资料获得的,与短期天气预报的方法并不相同。 杨学祥认为,中国正缺乏像 GNB 这样的综合性研究,甚至漠视这种综合性研究。中国科学家还没有超脱专业局限,不能从全局看待全球变化。一些科学家在气候变化方面有很多论述,可惜他们的观点几乎影响不到气象界。杨学祥说 。 6 年前美国国防部一份气候报告已明确预测中国南部地区发生特大干旱,并将持续 10 年。对于目前严峻的西南旱情是否能验证这份报告,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研究员表示两者之间没有联系。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研究员卢勇表示,这不是一份科学研究报告,目前我们更应该将目光放在这次西南大旱的成因及其如何应对的研究上。他说,每年这种评估报告有成千上万,有很多报告做完了就埋在那儿了,没有任何人去问津。这个报告跟其他报告一样,本身并没有多大的影响。 卢勇说,报告里面提到的中国南方 2010 年以后会发生持续 10 年的特大干旱,并不是一个科学预测,不是一份科学研究报告,这是一种假说、一种猜想,很多媒体把这个报告跟现在西南干旱的问题联系在一起,其实这两个事情说的并不是一件事。 他说,报告说的是中国南方,指的是中国东部的南方,并不是现在的西南;另外它说的 10 年干旱是年代际变化,西南大旱主要还是从去年秋冬开始的,是季节尺度的干旱,所以报告的预测和我们现在西南干旱这个现实之间是没有联系的,说的不是一件事。它说的是 2010 年以后 10 年,所以,即使是说它对还是错,现在也没办法判断,要到 2020 年才知道。 至于有没有科学的手段来预测,卢勇表示,现在这种区域性的降水异常的预测,在科学上是很难的一个问题,从自然辩证的角度来说是有这种可能性,雨带从南方向北移动,但是现在加上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以后,这种自然规律是不是还会持续以前的老规律,现在还在研究,也许过两年会有一个明确一点的结论 。 人为全球变暖可以带来三种后果: 其一、人为变暖的幅度远远高于气温的自然波动,全球气温直线上升。人类将遭受自然规律的报复,失去继续破坏自然规律的能力。 其二、人为变暖的幅度与气候自然波动幅度大致相当,此时变暖周期被加强,变冷周期被减弱,气候冷暖波动周期依然存在。 其三、人为变暖的幅度远远低于气温的自然波动,可以被忽略。 2010 年初北半球遭到低温暴雪的袭击, 1998 年全球气温最高的记录 12 年没有打破, 2008 年是近十年最冷的一年,都表明人为变暖的幅度与气候自然波动幅度大致相当,此时变暖周期被加强,变冷周期被减弱,气候冷暖波动周期依然存在。 忽视自然规律只能造成被动应付自然灾害的难堪局面,人工调控只能是一句空话和废话。 2010 年气温变冷和中国南旱北涝的预测应该得到关注【 7 】。 事实上, 2010 年北半球高温,南半球变冷。据中国气象局预测,伴随拉尼娜事件的发生和发展,低温可能再次发生。 2004 年我国南方大部遭遇 53 年来最严重的干旱。中国气象局预测减灾司司长章国材在旱情通报会上介绍, 9 月以来,发生在我国南方的严重干旱已经造成经济损失 40 多亿元, 720 多万人出现了饮水困难,但由于未来 10 天该区域仍没有明显降雨,旱情还将加剧。中国气象局的统计显示, 10 月全国降水量较常年同期明显偏少,华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大范围秋旱,两广等地旱情严重。广东、广西、海南、湖南及江苏、安徽 6 省区降水量偏少幅度都在 85% 以上。 9 月 1 日 10 月 30 日 ,少雨程度最为严重的广东、广西、湖南、海南 4 省区平均降水量仅有 88.1 毫米,这是 1951 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小值。持续少雨导致南方秋旱快速发展。据 10 月 30 日 干旱监测显示,旱区已扩展至几乎整个长江中下游和华南地区,其中广西、广东大部、海南、福建西南部、湖南大部、湖北东部、江西西北部南部、苏皖中南部等地达到重旱标准,其中广西、广东、湖南、江苏局部地区达到特重旱标准 。 2007 年长沙出现 50 年一遇特大干旱 。据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统计,截至 8 月 3 日 ,全国耕地受旱面积 1.66 亿亩,比多年同期平均值多 2500 万亩,其中作物受旱 1.47 亿亩,还有 753 万人、 508 万头大牲畜因旱发生临时性饮水困难。国家防总办公室副主任程殿龙介绍,江西、黑龙江、湖南三省耕地受旱面积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比例分别达到 44% 、 35% 、 33% ,旱情尤为严重 。 自 2009 年秋以来,云南持续干旱造成全省农作物大面积受灾,初步统计显示,干旱导致云南省农作物受灾面积占总面积 86% ,其中绝收面积 307.3 千万公顷,小春作物预计减产 50% ,甘蔗减产 20% ,经济林果受灾面积 2551 千公顷,绝收 600 千公斤,直接经济损失达 50.4 亿元 。中国西南干旱至今还在持续之中。 2000 年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以后,中国南方干旱有逐渐增强趋势,但南涝北旱向南旱北涝转换的问题还需要经十年的验证。但是,全球变暖理论不应该成为南涝北旱和南旱北涝转换的问题的理论障碍,争论应该实事求是【 7 】。 我们多次指出,忽视北涝将带来更大的灾害【 24 】,舟曲和映秀泥石流灾害就是最好的见证。甘肃和四川的超常规降雨,是南涝北旱向南旱北涝转变的具体表现,是特大泥石流灾害发生的关键性气象因素。 南涝北旱向南旱北涝的转变不容忽视! 参考文献 1. 杨万国。汶川地震灾区地质灾害集中暴发 震区新城受挑战。 2010 年 08 月 23 日 02:00 新京报。 http://news.sina.com.cn/c/2010-08-23/020020951847.shtml 2. 胡彦殊,胡敏,王丹。汶川泥石流引关注 地质专家称重建选址没问题。 2010 年 08 月 21 日 07:19 四川在线 - 华西都市报。 http://news.sina.com.cn/c/2010-08-21/071920944948.shtml 3. 杨学祥。灾害链规律不容忽视。文汇报。科技文摘专刊(第 683 期)。 2008 年 3 月 2 日 第五版。 http://whb.news365.com.cn/kjwz/200803/t20080302_1777631.htm 4. 邱瑞贤,汪万里。映秀新城面临二次重建 如何避灾尚无万全之策。 2010 年 08 月 24 日 04:06 大洋网 - 广州日报。 http://news.sina.com.cn/c/sd/2010-08-24/040620960301.shtml 5. 南旱北涝无根据。法制晚报。 2010-03-24 03:33:00  来源 : 现代快报 ( 南京 ) 。 http://news.163.com/10/0324/03/62GSKFPF000146BB.html 6. 气象局局长:美国 6 年前预测到中国西南大旱并无凭据。 2010 年 05 月 30 日 15:22 凤凰卫视。 http://news.ifeng.com/mainland/detail_2010_05/30/1566603_0.shtml 7. 杨学祥。争论的由来和发展:南旱北涝的预测为什么被忽视?发表于 2010-4-2 6:53 :39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08222 8. 我国气候将发生大转折 北涝南旱将取代南涝北旱。《北京娱乐信报》 2003 年 3 月 22 日 。 http://www.china.com.cn/chinese/2003/Mar/298051.htm 9. http://news.tom.com/Archive/1002/2003/3/22-49482.html 10. http://www.sznews.com/szsb/20030323/ca231380.htm 11. http://www.top86.com/news/radio/2003/3/23/wang/guonei06.htm 12. http://www.gzms.southcn.com/news/china/zgkx/200303220154.htm 13. 李明志 . 袁嘉祖 . 李建军 . 中国气候变化现状及前景分析。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 2003 , 2 ( 2 ): 16-20 14. 冯松,汤懋苍。近 2500 年的太阳活动与气温变化 。第四纪研究。 1997 ,( 1 ): 29 15. 杨学祥。中国旱涝环境变迁:谁最先发现了南涝北旱与北涝南旱的转换规律? 2004-7-21 上海环境热线 . 绿色论坛。 http://www.envir.online.sh.cn/forum/20043716.htm 16. 美国防部一份报告引起我专家关注:气候突变可能威胁我国国家安全。 (07/16 08:36) 。 http://www.kuaibao.net/gb/content/2004-07/16/content_246763.htm 17. 2010 年中国将北涝南旱历十年。金羊网。 2004-07-08 08:42:01 。 http://www.ycwb.com/gb/content/2004-07/08/content_719974.htm 18. 梁士兴。西南大旱引发学界南旱北涝之争。 2010 年 03 月 25 日 21:20 。来源:经济导报。责任编辑:杨权。 http://news.hexun.com/2010-03-25/123112612.html 19. 美国国防部 6 年前预测西南大旱 中国专家否认。 2010-03-24 08:52:00  来源 : 大众网 - 齐鲁晚报 ( 济南 ) 。 http://news.163.com/10/0324/09/62HH6NLH000146BB.html 20. 黄建华。我国南方遭受 53 年来罕见干旱经济损失超 40 亿元。 http://www.sina.com.cn 2004 年 11 月 03 日 06:29 北京青年报。 http://news.sina.com.cn/c/2004-11-03/06294122595s.shtml 21. 组图:长沙出现 50 年一遇特大干旱。 2007 年 08 月 07 日 01:22 新华网。 http://news.sina.com.cn/c/p/2007-08-07/012213605952.shtml 22. 国家防总统计显示赣黑湘旱情严重。 2007 年 08 月 05 日 02:18 新晚报。 http://news.sina.com.cn/c/2007-08-05/021812328188s.shtml 23. 云南干旱灾区小春作物大面积绝收 ( 组图 )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0 年 03 月 21 日 14:47 。 http://news.sohu.com/20100321/n270981265.shtml 24. 杨学祥 . 忽视北涝可能酿成更大的灾害 . 发表于 2010-8-8 15:56:30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51075
个人分类: 全球变化|5252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北川采购豪华越野车令人心痛
陈龙珠 2009-1-31 10:25
http://news.163.com/09/0123/09/50B6ECCK00012Q9L.html 在伤痛尚未甚至永远都难以抚平的时候,为官者的官僚习气却首先回归正常了 你说,还有比这更让人心痛的回归正常吗? 作者:舒圣祥 一篇名为《北川政府110万采购豪华越野车》的帖子今日引发网友热议,帖子中展示的北川采用工作用车中标公告中显示,1月12日,北川县以110万元的高价购得丰田越野车。北川羌族自治县政府采购中心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由于道路受损才采购越野车,110万元越野车在中标后并未购买。(1月22日《新快报》) 因为路不好所以采购越野车的解释,或许还可以相信;但是,北川道路已经被破坏到只适合开进口豪华越野车,则无论如何都是荒唐辩解。虽然在舆论压力下,北川官方已准备放弃购买110万元的豪华车,但这恐怕只是一种舆论公关策略而已。北川110万元豪华车只是整个灾区政府采购潮中一个引人眼球的细部而已。以绵阳购买的10余辆车来看,价格在50万元以上的轿车就有4辆,所有车的总价值超过400万元。汽车之外,谁又能知道在所有灾区政府采购行为之中还可能隐藏着多少令人心痛的惊人秘密? 经过一场惨绝人寰的大地震,北川已经永远不可能回到原来的北川,但生活总要继续,于是,一切又都回归正常了,无论是好的方面,还是坏的方面其中,政府部门又以实际行动做出了表率。经历过炼狱苦难的地方,生活正在回归正常,本该多么让人高兴;可是,在伤痛尚未甚至永远都难以抚平的时候,为官者的官僚习气却首先回归正常了你说,还有比这更让人心痛的回归正常吗? 和灾区人民一样,灾区官员需要从震时状态中解脱出来,但这种解脱决不是完全退步到旧时的官僚习气和状态之中,仿佛地震从来没有在这里发生过,仿佛自己从来没有经历过地震的洗礼。在网络揭腐已然成为一种现象的今天,北川110万元豪华车也许算不了什么,充其量只是反映了一种官场现象而已。但是,这种回归正常却令我们如此心痛,因为我们期待从巨大灾难走过来的他们会和他们不一样;可是,他们究竟还是和从前一模一样 ------------ 附一位四川人的文章: 北川豪华越野车碾碎了慈善的心? http://bbs.ifeng.com/viewthread.php?tid=3519310
个人分类: 汶川地震|3558 次阅读|1 个评论
联合国呼吁募资协助早期重建
maishao 2008-7-16 18:22
【《财经网》专稿/实习记者 徐超】7月16日,联合国驻华系统在北京正式举行新闻发布会,呼吁募集总额为3350万美元的援助,以用于协助汶川大地震的早期灾后重建工作。   据悉,在汶川地震发生前,四川、甘肃和陕西省已属于中国最贫困的省份之一;中国商务部的调查则显示,在地震之后,约有1000万人的生活已经降至贫困线以下。   在汶川地震发生后,联合国驻华机构一直高度关注地震灾区的救援工作和灾后重建工作。截至目前,联合国已经向中国提供了价值1700万美元的援助。   联合国灾难管理小组主席魏英瑛介绍说,此次援助对象,是目前得到基本救助,但仍需要在未来六个月得到全面援助的灾民。援助范围涉及九个领域,包括安置住所、健康营养及预防艾滋病毒/艾滋病、水和卫生、保护弱势群体、教育、生计、环境、少数民族以及协调对话。   联合国驻华代表处提供的材料显示,地震发生之后,在中国外交部发给联合国驻华机构的信函上,中方表达了希望能够在灾后重建过程中得到国际社会支持的意愿;因此,在此基础上,中方同意联合国发布本次援助呼吁。   联合国驻华机构协调代表马和励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这份支持计划以及对应资金的预估,是联合国工作人员在与当地政府紧密合作的基础上,亲自到灾区调查的结果。3350万美元的援助资金,并不是一个总体的资金预估,而是基于每个领域的资金预估累加得到的结果。   在回答《财经》记者提问时,他解释说,联合国已经了解到中国目前正在进行的一些重建工作,包括一省帮一重灾县等政策;但是这次地震造成了很大的灾害,以教育来说,超过10000所学校被损坏,7000所校舍被完全震毁,525000名孩子的学校教育受到影响。重建的标准、校舍的规格、对学校管理者和教师的培训以及心理安抚等问题,这些单靠一省帮一重灾县是不能解决的。而在这些方面,联合国也会与那些提供援助的省份会进行合作。   魏英瑛强调,联合国参与的校舍重建,将会根据国际最高标准来执行。联合国有关机构已经在6月15日到18日期间,对受灾学校进行调查,与学校的负责人和当地教育系统的领导进行讨论,确认了他们在短期和长期恢复重建中的需要。   在目前的援助计划中,对教育的投入是250万美元。《财经》记者从计划明细中看到,250万美元中有181万美元用于3500个图书馆、运动场的建设,3500套教学用具和600套游戏设施的补充,这些投入占教育总投入的72.4%。   针对为何会在援助计划中单独列出少数民族,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负责人表示,四川是一个少数民族较多的省份,这次地震的重灾县有很多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在重建过程中,少数民族的文化、语言和建筑风格不应该被遗忘。他们不但应该参加到重建过程,而且也应该得到保护。   马和励承认,3350万美元的援助金额并不多。这一方面是因为世界上还有地方正在遭受类似或更大的灾难;另一方面,通过汶川地震的救援和灾后重建过程,联合国认为中国政府有能力完成灾后重建工作。所以,联合国方面更多的,只是提供一些技术和经验。   之前的7月14日到15日,中国商务部和联合国驻华机构共同召开了地震灾后重建国际研讨会,为中国重建规划提供了一个国际性的交流平台。   商务部国际司处长李强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除了以研讨会的形式分享国际经验、参与灾后重建资金的筹集之外,就长期而言,联合国还可以在技术、管理以及其他方面,给中国提供相应的建议和支持。   分析人士指出,对于在重建的国际合作问题上一向谨慎的中国政府来说,选择让联合国介入汶川地震灾后重建是一次挑战。信息是否透明公开、监督是否到位以及灾区的基层管理问题,可能都会暴露出来。但挑战本身也是机遇,除了国外的具体经验和技术的直接帮助之外,国际社会在灾后重建中所体现出的关注弱势群体、关注教育、关注少数民族等等理念,可能会对灾民、灾区、中国政府有更深的影响。
个人分类: 非随笔|2222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0 10: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