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好妈妈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尹建莉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读后感
zhanglin9099 2010-12-6 23:15
读尹建莉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有感 这是一本教育孩子的书,一开始我并没有在意这本书,其实畅销书我是不怎么看的,而这本书恰恰畅销。引起我兴趣的是有一天我听收音机,记者采访尹建莉有关如何教育孩子,我听了以后马上就被吸引了,第二天把这本书找来后细细读了一遍,并做了笔记。呵呵,我一般看专业书也没有这么认真的。我把其中的几个观点抄来与博友们共享一下。毕竟自己有了小孩,也要考虑对下一代的教育问题了。 写的有点乱,幸勿介意。 ~~~~~~~~~~~~~~~~~~~~~~~~~~~~~~~~~~~~~~~~~~~~~~~~ 多增加小孩的课外阅读量,会让他才思泉涌,根本不用担心学习成绩,而分数就更不用担心了。高一点低一点不是很重要。 增加阅读的速度,不求甚解。是一种好习惯。逐字逐句的念,甚至背诵所谓的优美段落,实际上是剥夺了阅读的兴趣。 不要看漫画书,阅读是抽象思维,而抽象思维可以使大脑更加发达,更容易理解事物的本质。 电视是批量培养傻瓜的机器。 和孩子一起读诗歌,朗朗上口的。由易到难,对将来的一种悟性和慧根的培养极为重要。 不要割裂文科和理科的界限。文理科实际上是没有鸿沟的,相反,两者都好是相辅相成的,偏科的危害将影响一辈子。 暴力作业的本质是教师和家长对孩子的奴役。 满分是个成绩极限,许多家长要求考满分,这只能极大摧残孩子的巨大挫折感。八九十分就可以表扬了。不要太在意孩子得分。读了多少书才是最重要的。罗永浩高中退学,在家读了三年包括鲁迅全集等大量的书。收获是巨大的。要看实实在在的收获,而不要看一些表面上的学历等东东。读书,养心,修性,真正愉快而充实地过好每一天是多么重要。 不要太关注孩子的名次和分数,这会干扰孩子的学习动机。 学习不是为了分数,不是为了和别人比,而是为了自己学会。他不对分数斤斤计较,才会最终获得好成绩。 考好了不奖励。 把物质刺激作为学习的动力的副作用会越来越大。物质奖励只会使孩子更加功利。 其实应该把孩子在某一方面比如习惯或读完一本书有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作为奖励的依据,怎样奖励或鼓励是一门学问。 对孩子来说,一旦觉得某件事情是任务,他就会同时有苦役感。当打游戏变成一种任务时,对孩子来说就是一种痛苦。就会慢慢减少他打游戏的兴趣。 不打击孩子和不过度表扬孩子,意义其实差不多,都是家长不去扰乱孩子的自我认知。 考好了不奖励 正是为了避免给孩子帮倒忙。 人到中年,终于明白夫妻间原来的争斗毫无意义,彼此关系大为改善,开始了新的生活,可孩子成长中坏的影响却已无法挽回。 财产今天损失了,明天可以找回来,但孩子的成长中的幸福感、教育机会一旦损失了,就永远找不回来了。给孩子一个幸福的家,让孩子在生理和心理两方面都健康地成长,成为一个身心和谐发育的人,这才是父母所能给孩子最丰厚的、一生享用不完的财富。 大多数母亲都能够给予 奶 ,但只有少数母亲能够给予 蜜 。为了能给孩子以蜜,一个母亲不仅必须是一个 好妈妈 ,而且必须是一个幸福的母亲。 我们创造了一个孩子,不仅有责任让他长大,而且有责任让他幸福。 对孩子不能管制或干涉太多。不管就是最好的管理。 打骂是教育孩子中最坏的办法。 假如孩子不如意躺在地上打滚,不要在意,更不用生气,等他折腾够了,或者说表演够了,他就乖乖地跟你走了。 和孩子的每一次小冲突都是一次学习的机会。 孩子闯祸都是无意的,他自己就会很内疚了,这就够了。如果为了损失的钱财而打骂孩子会使孩子感到钱财更重要。而且最重要的会伤自尊。 把打孩子说成是为孩子好,真是强盗逻辑。 你必须要把他当作一个 人 来平等对待,而不是当作一个 弱小的人 来征服。。要记住,凡通过打骂能解决的问题,通过态度友好的教育也可以完成。打骂孩子也可以形成一种习惯,一旦形成了,也不好改。 用大声叱责(家庭中还有拳头)教育出来的孩子,失去了感觉别人最细腻的感情的能力,他看不到也感觉不到周围的美,他非常冷漠无情,毫无怜悯心,在他的行为中有时会出现往往是人身上最可怕的表现 残忍。 蒙台梭利博士说: 每种性格缺陷都是由儿童早期经受的某种错误对待造成的。 在严厉家庭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会变得自卑,性格内向,缺少人际沟通能力,缺少自我反思和自我管理能力,坏脾气,甚至是堕落等等。也有生理上的反应,如呕吐、腹泻、胃肠疾患以及失眠等。 暴力教育能让孩子变得顺从,不会让孩子变得聪明和懂事;能让他们变得听话,不会让他们变得自觉和上进 暴力教育能得到一些暂时的、表面的效果,但它是以儿童整体的堕落和消沉为代价的。通过打骂来促成孩子学业进步,结果只能让孩子对学业产生厌恶;用打骂来让孩子听话,孩子只会变得更加逆反固执;用打骂让孩子做个好人,孩子只会在责难下心理扭曲。 父母之爱应该是无条件的,对孩子的尊重也应该是无条件的。 不是穿了西服就变成绅士,不是生了孩子就会做父母。 孩子的睡眠完全可以和大人的正常活动做到两不打扰,一个略有噪音的环境还有利于养成孩子睡觉不怕打扰的好习惯。 但也正像适当的噪音有助于良好睡眠习惯的养成,适当的噪音也可以培养孩子们在学习方面的抗干扰能力。 无菌舱里培养不出体格健壮的人,靠消灭周围正常声音来成全学习的做法也没有道理。在一个正常环境中备受打扰的孩子,在安静的环境中同样容易受到打扰,真正打扰他的不是那个声音,是他寻找声音的习惯。 不要扼杀孩子的想象力,让他自由自在地写、说、画。不要扼杀天性,或者说是人性。 中国文字原本就蕴含着艺术美,周作人先生说,中国汉字具有游戏性、装饰性与音乐性的特点。 而中国古典诗歌更浓缩了我们母语的精华,以其特有的节奏感、韵律感、美观性等特质,从古到今始终散发着迷人而高贵的气质。在教孩子读诗的过程中,逐渐坚定了一个认识,即儿童应该大量背诵诗歌,尤其是古诗。
个人分类: 未分类|10611 次阅读|2 个评论
推荐两本幼儿教育的好书
热度 2 arithwsun 2010-1-26 20:52
薛涌:一岁就上常青藤 尹建莉: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这两本书确实都很好。有些人可能会对书名有点反感, 但书名并不是很重要,有时候主要牵扯到广告效应, 关键还是要看内容。这两本书的内容, 对于建设新的养育文化乃至成人文化,确实都是非常有好处的。 摘录几句: 薛涌: 一个人的成长,必须经历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她或他要干自己最喜欢的事情,看看到底能干成什么样子。 这是一个人能力的水准。也许她或他日后会改行, 但为追求自己的理想进行的奋斗, 会发展出一个成功者所必须有的关键性素质。 尹建莉: 对别人会有更多理解和爱心, 遇到问题从不偏执于自己的理由和利益。 这样的思维方式不仅让她在当下心情愉快, 也能保证她一辈子不吃大亏。 见过不少长不大的成人,他们的思维方式基本上是单边主义 的,天下的理都在他这里, 别人的事情和感受他都可以不管不顾, 自己的事情和心情却是天下最重要的,自己的想法是天下最正确的; 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处处表现得自私狭隘。不仅给别人带来不快, 更是常常给自己带来不快。当他们急于维护自己的利益时, 人生中一些真正的利益却悄悄地流失了。 善良的人,才是和世界摩擦最小的人,才容易成为幸福的人; 在心态上不苛刻的孩子,采用这种思维方式时, 他在生活中处处给出的就是理解、善意和尊重 而他从生活中能获得的,也正是这些。 长大后他的处事态度会更自如,人际关系会更和谐, 会获得更多的帮助和机会。 薛涌: 这种平等的关系,使孩子从小就有一种讨论的习惯, 培养了他们把具体的事务归纳成抽象原则、 或者将抽象原则运用于具体事务的能力,构成了常青藤教育的基础。 毫无疑问,同样是同理心,作为经过历史学博士训练的人, 薛涌的理论观点更抽象,也就更深入一些,将同理心 不仅联系于道德本身,更重要的是指向抽象思维训练的心理学基础。 尹建莉,则在将这些现代教育原则结合具体国情上做得更细致些, 如,给小板凳揉揉疼纠正了非常广泛的一类传统做法, 指出幼教无小事,指出为什么有的孩子,会具有更高的攻击性人格。 这种不太好的传统习惯,就有点像随地吐痰一样, 很难在民众中广泛的纠正,但起码尹建莉通过她的书, 做出了纠正的第一步。 另外一个是,尹建莉对不上学前班的分析,没什么理论分析, 说的很直白,就是那些学前班老师的配置水平是小学教师中最差的, 而小学教师本身,素质高的也不多,也就是说,学前班老师, 可认为是差中之差。这种话, 没有国内教育实际经验的人是说不出来的。 这两本书,感觉都有一个重要的遗漏之处,即夫妻感情对幼儿教育的基础作用,很难想象,夫妻不睦的家庭,能够有一个好的幼儿教育。以此之理,涉及到幼儿教育的书,从根本上,应该涉及到对夫妻之情的理解和实践。这一点,两本书都零碎的提及,薛涌的书兼及的还算有几页,尹建莉的书,则谈及的往往只是顺带几句。他们谈及的主要都是夫妻吵架,薛涌还是给出了些应对的办法,而尹建莉则只是当作回忆的边角余料,仅仅提及,而未展开思考。 这都说明,两位作者,可能对幼儿教育的看重,远超出于的爱情或夫妻之情的看重。所以,这两本书里,很少出现另一半的言行,也许,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与其说出来,还不如不说。但是,在这方面的欠缺,也就决定了这两本书在幼教的思考上,还未臻完美之境。 总之,这两本书都确实很好,薛涌的书, 可能更适合文化水平高一些的家长,有国际视野的家长。 尹建莉的书,则更大众化、结合国情多一些。正因如此,我本人有个心愿, 自己买上几十本尹建莉的书,将其送给那些平日所见的打工家长们。 有点顾虑,不知到怎样送出手,让他们不觉得自己是在发神经。 也许就说是别人送自己的,富余的,再转送别人。 我写过的一篇幼儿教育文章: 规则和平等:幼儿教育要与现代文明规范接轨
个人分类: 大学数学|10712 次阅读|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0 09: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