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平面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平面光显微镜(selective plane illumination microscopy, SPIM)
热度 4 qaydm1979 2013-6-13 06:24
平面光显微镜是我们目前工作的重点,目前我们基本已经完成prototype样机的组装和调试。平面显微镜的思想成熟于1903年,但平面光显微镜技术直到2004年才真正在实验室中实现。他们的优势是快速低损伤的三维成像,每秒中可以采集一个三维图像,每毫秒可以采集一个2维图像。快速成像是追踪快速变化的细胞和发育过程所必须,因此成像技术的时间分辩率大于细胞的变化速度时我们才能看清这些过程。时间与空间分辩率同等重要,我们在考虑超分辩率显微镜技术总是讨论他们的水平和垂直分辩率,但我们忽略了时间分辩率,对生物研究来说,时间可能更重要。下面是我们组装的SPIM的模式图以及与上海神经所合作申请中国科学院重大仪器专项的介绍。 揭示大脑的结构和功能是当今自然科学最具挑战的研究领域之一。在人类基因 组工程后,世界上几大主要的生命科学研究力量开始挑战全脑结构和功能图谱 (Brain Mapping). 在这个挑战性机遇中,斑马鱼将成为一个具有巨大研究潜力的模式动物,因为它神经系统发育时程短,拥有全身透明的成年突变体鱼,神经系统的大小适合现有的研究手段。 当务之急是根据 斑马鱼模型的特点,开发建立一系列全新的全脑观察的新技术新手段。在最前沿的荧光显微镜中,平面光显微镜是一个潜力巨大的生物成像解决方案。就目前而言,平面光显微镜 拥有对 全脑通路联接和功能 图谱研究的 独特优势:单个层扫描的时间在 1-5 毫秒的量级,超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数百倍; 而且 可以获得与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相当的 xy 水平分辨率 。 在双光子激发的条件下, z 轴 分辨率 甚至 可以 超过 共聚焦 显微镜 。这些特点使得平面光显微镜 能够 实现神经生物学家长期 追求 的两个研究前沿: 1. 对全脑联接结构及其发育实现三维长时程的实时研究; 2. 对全脑神经元群功能活动进行实时研究,目前首先 能够 实现 对 全脑钙活动研究。新研发的平面光显微镜将极大地推进整个脑研究领域,及其他生命科学领域的原创性研究。 从中国研究用高端显微镜产业层面审视,目前国内高端显微镜市场几乎完全被国外各大显微镜企业所垄断。随着国内科研要求和水平的提升,研究机构对先进仪器的依赖和需求大大增加。国外实验室很多原创性工作是采用企业新开发但尚未上市的产品而实现的,这些产品资源往往是中国科学家无法最早享受到的。由于长期依赖国外产品,国内研究团体很难有机会采用一些全新开发的产品进行前沿研究。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要求我们加快科研团队与本国企业的合作研发,提升本土企业研发和升级高端成像设备的能力,从而更好地支持 国内的研究机构 开展高水平的原创性工作。特别在全脑结构和功能 谱图研究 机遇面前,国产平面光显微镜研制开发不仅会推动国内神经科学的原创性研究,也将拥有巨大国内外市场销售潜力。
6715 次阅读|12 个评论
[转载]空间一点到平面的投影
zwli 2013-6-13 04:23
点在平面上的投影 应用:P在平面上的投影P'是平面上所有点中离P最近的点。如果给定平面外任意一点,求平面上离点P最近的点,则可用此法。 ================================================= 假设空间某点O的坐标为(Xo,Yo,Zo),空间某条直线上两点A和B的坐标为:( X1,Y1,Z1),(X2,Y2,Z2),设点O在直线AB上的垂足为点N,坐标为(Xn,Yn,Zn)。点N坐标解算过程如下: 首先求出下列向量: 由向量垂直关系: 上式记为 (1) 式。 点N在直线AB上,根据向量共线: (2) 由(2)得: (3) 把(3)式代入(1)式,式中只有一个未知数k,整理化简解出k: (4) 把(4)式代入(3)式即得到垂足N的坐标。 ================================================== 已知3点,求平面方程,点到面的距离 已知三点 p1 ( x1,y1,z1 ), p2(x2,y2,z2) , p3(x3,y3,z3) ,要求确定的平面方程 关键在于求出平面的一个法向量,为此做向量 p1p2 ( x2-x1,y2-y1,z2-z1), p1p3(x3-x1,y3-y1,z3-z1), 平面法线和这两个向量垂直,因此 法向量n: 平面方程: a(x-x1)+b(y-y1)+ c(z-z1)=0 ; d=-a*x1-b*y1-c*z1 。 平面平面方程为ax+by+cz+d=0。 // 已知3点,求平面方程 BOOL CGe::PanelEquationFromThreePt(CPoint3dArray ptArr, double a, double b, double c, double d) { // from http://blog.csdn.net/hoya5121 CPoint3d p1,p2,p3; if (ptArr.GetSize() 3 ) { return FALSE; } p1 = ptArr ; p2 = ptArr ; p3 = ptArr ; a = ( (p2.y - p1.y) * (p3.z - p1.z) - (p2.z - p1.z) * (p3.y - p1.y) ); b = ( (p2.z - p1.z) * (p3.x - p1.x) - (p2.x - p1.x) * (p3.z - p1.z) ); c = ( (p2.x - p1.x) * (p3.y - p1.y) - (p2.y - p1.y) * (p3.x - p1.x) ); d = ( 0 - (a * p1.x + b * p1.y + c * p1.z) ); return TRUE; } // 点到面的距离,设点坐标为P(x, y, z),平面方程为ax+by+cz+d=0。 double CGe::DistPt2Panel( double x, double y, double z, double a, double b, double c, double d) { return fabs(a * x + b * y + c * z + d) / sqrt(a * a + b * b + c * c); }
个人分类: 科学用具指南|1 次阅读|0 个评论
赝势平面波方法-摘录
xiaoqiugood 2013-5-2 00:39
0. 平面波赝势方法II -flash学习网址 http://jpkc.hust.edu.cn/jsjkxyclsjjc/uploadfiles/04.swf 1.摘自 http://abinitio.yo2.cn/articles/%E8%BD%AC%E8%B5%9D%E5%8A%BF%E5%B9%B3%E9%9D%A2%E6%B3%A2%E5%9F%BA%E6%B3%95ppw%E7%AE%80%E4%BB%8B.html 我们通常感兴趣是形成化学键的价电子,而不是那些内壳层的电子.而价电子在原子核附近,为了和低能级的内层电子保持正交,波函数要大幅振荡,从而具有很大的动能.但这动能的很大一部分被原子核附近的势能所抵消,考虑到原子核和内层电子的这种性质,我们可以用一个势场较弱的赝芯来代替核和内层电子.我们同样用较平缓的赝波函数来代替核附近振荡剧烈的价电子波函数。在一般情况下,一个较弱的势和较强的势描述的不是同一个体系,但是,在赝势方法中,目标并不是要描述内壳层的电子行为,而是希望在赝势区外,赝波函数、赝势和真实的波函数、势场相同,从而有相同的电荷密度。赝势近似很好的描述了价电子包括相对论效应在内的一系列性质。 我们也可以从量子散射的角度来理解构造赝势的可行性。在用分波法计算某个势场的量子散射几率的时候,各分波的相位平移决定了此势场的散射性质。但是我们知道,如果相位平移改变一个π的话,对于势场外的散射解没有任何影响。所以说,给定一个势场外的散射解,可以同时有很多个势场满足此散射解。同样的,对于价电子来说,我们也可以构造一个势,使其对价电子来说有与真实势场同样的散射性质。 从上面我们可以知道,赝势的作用就是除去波函数在内壳层的剧烈振荡部分,使其在内壳层区域更加平缓。如果给定于某个角动量量子数l,没有相对应的内壳层电子的话,则相应的波函数就没有结点(如铜的3d电子),赝势方法的效果不如有内壳层电子时来的明显。 对于赝势的基本要求是: ·对价电子来说,由赝势决定的散射性质或相移和由核与芯电子产生的散射性质或相移相同 ·在赝势区域内,赝波函数没有节点 赝势又可分为局域赝势和非局域赝势。非局域赝势可表示为V NL =Σ lm |lmV_llm|$两者的主要差别在于非局域 赝势对于依赖于角动量,而局域赝势只是到核的距离的函数。 下面介绍两种最简单的赝势形式: ·Ashcroft空芯赝势 此赝势有如下的形式 V(r) = -Ze/r , rr c = 0 , rr c ·傅立叶分量参数化赝势 V(r)=Σ K 'V K exp(iKR) 这里对K的求和只限于有限的几个K点。这种参数化赝势在平面波基的计算中被广泛采用。 对于用一般方法构造的赝势,在全能量计算中,为了精确地算得交换相关能,要求在赝势区域外,真实波函数与赝波函数不仅对空间依赖相同,而且绝对值相同。 这就要求在赝势区域内,真实波函数与赝波函数模的平方的积分相同。一般来说,赝势区域的半径越小,赝势的可移植性就越强。 赝势近似的优点: ·需要用到的平面波基比较少,减小了计算量 ·由于去掉了内层电子,所需要计算的电子波函数比较少 ·由于势场比较弱,总能量比较小,所以能够更精确的进行计算。应当注意的是在赝势近似下,绝对能量没有意义,只有相对能量才有物理意义 2. 摘自 http://lillian0619.i.sohu.com/blog/view/207401186.htm 1、 对晶体模型进行了参数收敛性测试,现在想要看看优化之后的晶体的总能量,请问应该怎么看呢? 优化后的结果文件.Castep有 很多 final energy , 选择最后一个,因为计算是一个迭代的过程。 2、 在MS castep中在进行计算之前需进行收敛性测试,我只大概知道步骤是先进行截断能的测试,在得到收敛后,再进行k点取值设置,但是我不太明白,这个收敛的具体含义是什么,是从什么地方的什么值看出其收敛的呢? ppt的内容没有看懂,先留个空白吧 这个要看你的能量图是不是一条直线,二要看哪个收敛图,它上面不是有4条线吗,每条实线要在各自对应虚线的下方就表明收敛了,哈哈,小小建议,这是自己分析出来的。 3、 难道每次计算前都要进行收敛性测试吗?我觉得不同的截断能算出来的能量也差不多,为什么要去寻找能量最低的一个截断能或者其他参数呢? 收敛测试当然是必要的,不然你怎么能确定你的参数是合理的呢。 之所以你会觉得“不同的截断能算出来的能量也差不多” 是因为castep自己会根据你所选择的赝势、晶胞尺寸,来提供预设参数。选择fine精度时,这些参数一般是可以满足能量收敛性的。所以在这些参数附近测试,能量值自然变化不大,因为已经收敛了。 但有两个缺点 1.默认参数可能精度不够;尤其是涉及应力的计算,比如力学性质或晶格优化,其需要对应力进行收敛测试,通常其对参数的要求要高于能量收敛测试。 2.默认参数可能精度过高;对于小体系并没有什么影响,但大体系则很明显。因为截断能和k点数目的不同是可以成倍增加或减少计算量的,在大体系中可能会造成几天的计算差别,所以花个几小时找到适合的参数其实是很划算的。 我说的收敛就是“收敛性测试”里的收敛,并非某一次计算的时候scf的收敛;这是两个概念,“收敛性测试”和几何优化是否成功是没有关系的。举个例子,比如说你用截断能100eV几何优化某个晶胞,得到晶格参数为3.0A,使用200eV优化为3.1A,使用300eV为3.13A,使用400eV为3.14A...... 随着截断能不断增加,得到的晶格参数逐收敛于某一数值,这个过程就是收敛测试。你要根据你的需要,比如你想让精度达到0.01A,那就要使用400eV以上的截断能,如果是精度0.1A就够,用200eV的截断能就可以了。 但上述这些优化过程都是成功的,但并不代表其参数就是收敛的 所谓基态就是能量最低态。这是因为自洽场迭代以及变分原理导致的。 其原则是: 基态是能量最低态,只要你找到一个能量最低态,就是基态。 3、几何优化的时候会不会选择高对称性,我每次都选择了 可以最后优化后的晶格常数变化很大,角度也变了,我就是想计算之前选择NO就不会出项这样的结果了,还是有一种说法把晶格固定住,你对于这个问题是怎么看的? 你可以学习下这个选项到底是怎么回事,帮助文件里应该有详细的解释。 大致上是说如果选择使用对称性,则优化的时候体系保持初始对称性不变;如果不选择,则不考虑对称性的限制进行更彻底的优化。 是否选择对称性与体系有关,如果你算的是简单的晶体或高对称性的分子,使用高对称无可厚非,而且可以大幅度降低计算量。如果你算的是复杂体系,比如结构变化复杂,涉及到对称性的变化,这个时候选择约束对称性可能无法找到最稳定的构型. ////////////////////////////// 请问k-point到底是怎么回事?有没有相关资料?我不知道如何设置,在例子中经常设置一个中,低或者高,但是文献中经常设置Morkhorst-pack grid, 好像如果表面计算,必须设置这种,但是我不明白是什么意思. 在各种周期性边界条件的第一原理计算方法中,需要涉及到在布里渊区的积分问题。如果采用普通的在布里渊区内均匀选取k点的方法,那么为了得到精确的结果k点的密度必须很大,从而导致非常大的计算量。这使得计算的效率非常低下。因此,需要寻找一种高效的积分方法,可以通过较少的k点运算取得较高的精度。 因此引入K点,k是一个指标标记平移群平变换的不可约表示。黄昆在其固体物理书中说K是空间平移操作本征值的量子数,而空间平移群的本征值是复空间单位圆。在固体物理里我们还会看到,k还有更多的含义。 在量子化学里面,能量与分子所属点群的关系,点群的不可约表示数与能级数相等。 在固体物理里面,由于固体属于空间群,因此空间群的不可约数也应与能量本征值对应;然而空间群的不可约表示数是由平移群诱导K点波矢群的可允表示,再由可允表示诱导空间群的不可约表示,因此空间群的不可约表示与平移群的不可约表示联系紧密,而平移群的不可约表示是由布里渊区的K点来表示的,因而固体本征能量也是与K点对应的。 为了作图方便,一般在能带计算中选取一个K面或K线来进行计算,这实际上也就是我们通常所看到的能带图的形式。 由于晶体对称操作有很多,k 矢量的取值有很多,但对一般的k点,没有解析解,只有在布里渊区中某些高对称点,如r, x或I点才有解析解。所以一个可行的办法就是让k 的取值沿着一定的路径走(通常就是选择一些较高的对称点,来确定k的取值路径),最后回到起点。这里虽然是确定了几个点,其实是通过这几个点形成波矢。 至于K-point设置,一般来说,k点越密越多,计算精度也越高,当然计算成本也越高。 对于k点的需求,金属半导体,绝缘体,不过呢,很多时候主要还是受硬件限制简约化可以使k点的数目大大下降。对于原子数较多的体系的计算,就需要谨慎的尝试k点数目,尽量减少k点数目。 Morkhorst-pack grid 是K-point的一种设置方法,目前被大多数计算软件采用 3. 华中科技大学:江建军课件 http://jpkc.hust.edu.cn/jsjkxyclsjjc/course/read.asp?fid=3cid=33id=38 4. 杂化泛函计算FAQ--HSE计算能带结构 http://emuch.net/bbs/viewthread.php?tid=4016318 5.摘自 http://www.tcm.phy.cam.ac.uk/~mds21/thesis/node15.html The Choice of a Basis Set - Plane Waves The Kohn-Sham orbitals, in Equation , may be represented in terms of any complete basis set. Many choices are possible including atomic orbitals, Gaussians, LAPW and plane waves, the basis set we use in practice. The use of a plane wave (PW) basis set offers a number of advantages, including the simplicity of the basis functions, which make no preconceptions regarding the form of the solution, the absence of basis set superposition error, and the ability to efficiently calculate the forces on atoms (See Section ). In general, the representation of an arbitrary orbital in terms of a PW basis set would require a continuous, and hence infinite, basis set. However, the imposition of periodic boundary conditions allows the use of Bloch's Theorem whereby the may be written where the sum is over reciprocal lattice vectors and is a symmetry label which lies within the first Brillouin zone. Thus, the basis set for a given will be discrete, although in principle it will still be infinite. In practice, the set of plane waves is restricted to a sphere in reciprocal space most conveniently represented in terms of a cut-off energy, , such that for all values of used in the expansion Thus, the convergence of the calculation with respect to basis set may be ensured by variation of a single parameter, . This is a significant advantage over many other basis set choices, with which calculated properties often show extreme sensitivity to small changes in basis set and no systematic scheme for convergence is available. The choice of periodic boundary conditions is natural in the case of bulk solids which exhibit perfect translational symmetry. If we wish to model an isolated molecule we must artificially introduce periodic boundary conditions by construction of a supercell (See Figure ). In this scheme the calculations are performed on a periodic array of molecules, separated by large vacuum regions. In the limit of large separation between the periodic images, the results will be those for an isolated molecule. Therefore, care must be taken to converge the results with respect to supercell dimensions. Figure: A schematic illustration of a supercell geometry for a molecule. The boundaries of the supercell are depicted by dashed lines. The electron density and energy are given by averaging the results for all values of in the first Brillouin zone, where , and In an extended system, these integrals are replaced by weighted sums over a discrete set of -points which must be carefully selected to ensure convergence of the results . An isolated molecule will exhibit no dispersion, ie. there will be no variation of E and with . Therefore, these properties need only be calculated at a single -point. There has been significant discussion regarding the optimal choice of -point for performing calculations on isolated systems . For the molecular calculations presented in this thesis, the point, the origin in -space, was chosen. This choice confers significant savings in storage and computation, as the coefficients may be represented as real numbers, whereas in general they are complex. The principle disadvantage of the use of a PW basis set is the number of basis functions required to accurately represent the Kohn-Sham orbitals. This problem may be reduced by the use of pseudopotentials as described in the next section, but several hundred basis functions per atom must still be used, compared with a few tens of basis function with the use of some atom-centred basis sets. ///////////////////// The Exchange-Correlation Term The Kohn-Sham DFT approach to the solution of the many-body Schrödinger equation has not required any approximations thus far. However, the exchange-correlation energy, in Equation , is defined a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rue functional and the remaining terms. As the true form of F is unknown, we must use an approximation for . A number of possible approximations may be made. The simplest, known as the Local Density Approximation (LDA), defines as where is the exchange-correlation energy per unit volume of a homogeneous electron gas of density . The values of were calculated by Ceperly and Alder using Quantum Monte Carlo techniques and parameterised by Perdew and Zunger . Although a gross approximation, LDA has been found to give good results in a wide range of solid state systems . Generalised Gradient Approximations (GGAs) add a term in the gradient of the electron density to the parameterisation of . Although GGAs do not offer a consistent improvement over LDA in all types of system, they have been shown to improve on the LDA for calculations of molecular structures and in representing weak inter-molecular bonds . For this reason the GGA due to Perdew and Wang has been used in this thesis. In cases where the external potential is spin dependent, an approximation must be made to which depends on both the total electronic density and the polarisation , where and are the densities of spin up and spin down electrons respectively. We have used the spin dependent GGA also due to Perdew and Wang for the spin-dependent calculations presented in this thesis. The reasons for the success of these approximations are not well understood, although this may be partially attributed to the fact that both obey the sum rule for the exchange-correlation hole in the electron density . Certainly, LDA and GGAs give rise to a systematic overestimation of the electronic binding energy. However, differences in energies may be accurately computed and it is these which are important for the estimation of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个人分类: 理论学习|1403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什么叫平面波,什么叫球面波。
chnfirst 2012-12-17 23:55
http://tieba.baidu.com/p/1225849892 什么叫平面波,什么叫球面波。 这是几年前本吧讨论过的问题,问题是图腾同学(当时是同学)提出的,参与讨论的吧友有Schrodinger及南澳洲等人,主要内容如下:波面(波阵面,波前)是平面的叫平面波.波阵面是球面的角球面波. 例如ψ(x,y,z,t)=Acos(k·r-ωt+φ),其中k·r表示矢量k与矢量r的数量积,即 ψ=Acos(KxX+KyY+KzZ-ωt+φ) (1) 当KxX+KyY+KzZ-ωt+φ=常量 (2) 表示一系列平面,因此(1)式是平面波方程。 同样如果ψ=Acos(kr-ωt+φ) (3)(其中k,r是标量) 或ψ=(A/r)cos(kr-ωt+φ) (4)(其中k,r是标量) 当kr-ωt+φ=常数 (5) 是一系列球面方程,因此(3)或(4)是球面波。由于(3)式不符合物理要求,因此实际使用时采用(4)是表示球面波。至于把波函数写成正弦型还是指数型那倒无所谓,不做强求。 我查阅了一些参考书,发现普物部分就是上面说法,这种说法的依据如下。经典物理认为振动的传播形成波,对一维情况,假设振源在坐标原点,振动方程是Acos(ωt+φ),x处的质点在t时刻的运动就是ψ(x,t)=Acosω(t-x/v +φ)=Acos(kx-ωt+φ).,然后把上述结果推广到三维的情况,得到了(1)式及(4)式。很明显在得到上述表达式时使用了机械波模型。 量子力学对波函数做了统计解析,根本就不承认机械波模型,为什么我们还要承认根据这个模型得到的一些推论? 说白了就是:波函数(1)及波函数(4)是怎么来的?(说明:上面写成余弦形式主要是发帖方便,完全可以改成指数型,下面的讨论不计较这方面的差别)
个人分类: 量子力学|0 个评论
[转载]特征向量的几何含义
热度 1 sunfeifei 2012-4-8 23:33
长时间以来一直不了解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到底有何意义(估计很多兄弟有同样感受)。知道它的数学公式,但却找不出它的几何含义。 矩阵乘以一个向量的结果仍是同维数的一个向量,因此, 矩阵乘法对应了一个变换,把一个向量变成同维数的另一个向量 ,那么变换的效果是什么呢?这当然与方阵的构造有密切关系,比如 可以取适当的二维方阵,使得这个变换的效果就是将平面上的二维向量逆时针旋转30度. 这时我们可以问一个问题, 有没有向量在这个变换下不改变方向呢? 可以想一下,除了零向量,没有其他向量可以在平面上旋转30度而不改变方向的, 所以这个变换对应的矩阵(或者说这个变换自身)没有特征向量 (注意:特征向量不能是零向量), 所以一个变换的特征向量是这样一种向量,它经过这种特定的变换后保持方向不变,只是进行长度上的伸缩而已 (再想想特征向量的原始定义Ax=cx, cx是方阵A对向量x进行变换后的结果,但显然cx和x的方向相同)。 这里给出一个特征向量的简单例子,比如平面上的一个变换,把一个向量关于横轴做镜像对称变换,即保持一个向量的横坐标不变,但纵坐标取相反数,把这个变换表示为矩阵就是 (分号表示换行),显然 * '= '(上标'表示取转置),这正是我们想要的效果,那么现在可以猜一下了,这个矩阵的特征向量是什么?想想什么向量在这个变换下保持方向不变,显然,横轴上的向量在这个变换下保持方向不变(记住这个变换是镜像对称变换,那镜子表面上(横轴上)的向量当然不会变化),所以可以直接猜测其特征向量是 '(a不为0),还有其他的吗?有,那就是纵轴上的向量,这时经过变换后,其方向反向,但仍在同一条轴上,所以也被认为是方向没有变化,所以 '(b不为0)也是其特征向量。 综上, 特征值只不过反映了特征向量在变换时的伸缩倍数而已,对一个变换而言,特征向量指明的方向才是很重要的,特征值似乎不是那么重要;但是,当我们引用了Spectral theorem(谱定律)的时候,情况就不一样了 。 Spectral theorem的核心内容如下:一个线性变换(用矩阵乘法表示)可表示为它的所有的特征向量的一个线性组合,其中的线性系数就是每一个向量对应的特征值。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 一个变换(矩阵)可由它的所有特征向量完全表示,而每一个向量所对应的特征值,就代表了矩阵在这一向量上的贡献率——说的通俗一点就是能量(power) ,至此,特征值翻身做主人,彻底掌握了对特征向量的主动:你所能够代表这个矩阵的能量高低掌握在我手中,你还吊什么吊? 我们知道,一个变换可由一个矩阵乘法表示,那么 一个空间坐标系也可视作一个矩阵,而这个坐标系就可由这个矩阵的所有特征向量表示,用图来表示的话,可以想象就是一个空间张开的各个坐标角度,这一组向量可以完全表示一个矩阵表示的空间的“特征”,而他们的特征值就表示了各个角度上的能量(可以想象成从各个角度上伸出的长短,越长的轴就越可以代表这个空间,它的“特征”就越强,或者说显性,而短轴自然就成了隐性特征),因此,通过特征向量/值可以完全描述某一几何空间这一特点,使得特征向量与特征值在几何(特别是空间几何)及其应用中得以发挥。 关于特征向量(特别是特征值)的应用实在是太多太多,近的比如俺曾经提到过的PCA方法, 选取特征值最高的k个特征向量来表示一个矩阵,从而达到降维分析+特征显示的方法; 近的比如Google公司的成名作PageRank,也是通过计算一个用矩阵表示的图(这个图代表了整个Web各个网页“节点”之间的关联)的特征向量来对每一个节点打“特征值”分;再比如很多人脸识别,数据流模式挖掘分析等方面,都有应用,有兴趣的兄弟可以参考IBM的Spiros在VLDB‘ 05,SIGMOD ’06上的几篇文章。 特征向量不仅在数学上,在物理,材料,力学等方面(应力、应变张量)都能一展拳脚,有老美曾在一本线代书里这样说过“ 有振动的地方就有特征值和特征向量 ”,确实令人肃然起敬+毛骨悚然......
10424 次阅读|7 个评论
初等几何的实践性基础
jzkyllcjy 2012-4-7 15:18
初等几何的实践性基础及其应用 —— 几何学的产生 曹俊云 1 ,曹凯 2 ( 1. 河南理工大学数信学院,河南焦作, 454000; 2. 河南理工大学电气学院,河南焦作, 454000 ) 摘要: 现行几何理论与实践是有差距的。现行几何理论中的点、直线、平行线、射线、平面都具有理想性。它们分别是误差界趋向于零时近似点、近似直线、近似射线、近似平行线、近似平面序列的极限。极限具有不可达到的性质,所以理想点、理想直线、理想射线、理想平行线、理想平面的存在唯一性和理想合同性都需要用公理的方法去确定。在三维现实空间研究中,欧几里德体系下的初等几何是适当的、需要的;但在应用这个理论于现实问题时,需要有一个“否定之否定”式的过程。几何公理体系的无矛盾性、公理的实际意义都是形式逻辑和数理逻辑无法解决的问题。解决这两个问题都必须使用唯物辩证法。 关键词: 点;直线;数轴;平行线;顺序;合同 中图分类号:0123 0181 文献标识码 A Practicalities Foundations of ElementaryGeometry and Its Applications —— The produce ofGeometry CaoJunyun 1 , Cao Kai 2 (1. School of Mathematics andInformation engineering, 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Jiaozuo 454000; 2. School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and Automation, 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Jiaozuo 454000,) Abstract: Thereis a gap between the current geometry theory and its practice applications. Thepoint, straight line, ray, parallel line, plane in current geometry possess thecharacter of ideal all; they are the limit of sequence separately of approximationpoint, straight line, ray, parallel line, plane separately, when the errorbounds tend to zero. But the limit possesses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at couldnot be arrived; therefore, the character of only existence and ideal congruenceof ideal point, straight line, ray, parallel line, plane must apply axioms toaffirm all. In researching to three-dimensional actual space, the system of Euclideangeometry are suitable and necessary; but need a process of “negation of the negation” , to apply it in reality question. Twoquestions of consistency of the axiom system and practice function of axiomscould not be settled by the method of formal logic and the method ofmathematical logic all. The settlement of the two questions must apply themethod of materialist dialectics. Keywords : Point; Straight line; Number axis; Parallel line; Order;Congruence 11初等几何的实践(已改).doc
3843 次阅读|0 个评论
思考题(七)金星和木星连线为什么会旋转大约90度?
热度 1 qianlivan 2012-3-26 17:09
本月(2012年3月)中旬左右,木星和金星靠得很近,在天黑时出现在西边,连线大约平行于地平线,金星在右,木星在左。最近几天,金星和木星的连线变为 大致和地平面垂直,金星在上,木星在下。请问为什么两颗行星的连线会旋转大约90度?两颗行星相距最近的时候对应什么情况? (提示:金星的公转轨道平面和木星的公转轨道平面不完全平行。)
个人分类: 思考|3924 次阅读|0 个评论
立杆之影
qianlivan 2012-3-26 06:39
立杆之影
齐老师问了我一个问题:日晷盘面不平行于地面是不是必须的,在地面上立杆行不行?这个问题我考虑过一半,就是日晷盘面是赤道面,在此情况下用垂直于盘面(垂直于赤道面方向,也就是地球自转轴)的指针的影子可以计时。问题的另一半:在地面上立一根杆行不行?这个问题我考虑过部分,我知道的是上午6:00,中午12:00,下午18:00,用地面上的杆的影子可以表示时间,但是其它时间是什么情况还真没仔细考虑过。问题就是,地面上杆的影子的转动是匀速的么? 回答这个问题要搞清楚,什么是地面上杆的影子?对于日晷,指针的影子就是太阳和指针所成平面和日晷盘面的交线,也就是子午面和赤道面的交线。而对于地面上的杆,其影子是太阳和此杆所成平面和地面的交线。 概念清楚以后,这就是一个明确的几何问题。假设正午后子午面转过的角度(也就是日晷指针的影子转过的角度)是\alpha,所考虑的地理纬度是\delta,太阳直射圈的纬度是\omega,太阳-地心连线转过的角度是\mu。假设地面上杆的影子转过的角度是\zeta,那么所需的方程为 \cos^2\zeta=\frac{\sin^2(\delta-\omega)\cos^2\mu}{\sin^2\mu+\sin^2(\delta-\omega)\cos^2\mu} 其中\mu可以用 \tan(\mu/2)=tan(\alpha/2)\cos\omega 计算。 致谢:感谢齐老师提出这个问题,使我有机会认真思考。
个人分类: 知识|3291 次阅读|0 个评论
在2维平面上,画各种多维正交系图及表达式
可变系时空多线矢主人 2012-3-6 07:52
()多维图1.doc ()多维图1.doc 在 2 维平面上,画各种多维正交系图及表达式 相对论表明须用 4 维时空研讨物体运动,由此,就必然产生多维矢量。 就须研讨各种多维矢量的表达式,和形象的表达。 2 维空间图 取 O 点 ( 中心 ) 为原点, X 、 Y 轴,分别为从 O 向右、上,为正;从 O 向左、下,为负, 单位长度 (1) 的基矢分别为: 、 , 任意矢量 = + = + , 任意矢量可为时间 t 的函数,即: (t)= (t) + (t)= (t) + (t) , 2 个矢量的叉乘,已成标量,无多维矢量。 3 维空间图 取 O 点 ( 中心 ) 为原点, X 、 Y 轴,分别为从 O 向右、上,为正;从 O 向左、下,为负, Z 轴 ( 按 X 、 Y 右手螺旋 ) 以对分第 4 象限的方向为正;其反方向为负, 单位长度 (1) 的基矢分别为: 、 , , 任意矢量 = + + = + + , 任意矢量可为时间 t 的函数,即: (t)= (t)+ (t)+ (t)= (t) + (t) + (t) , 2 个矢量的“叉乘” ( 为适用于高维空间,本文定义与通常的“正交” ) ,成 2 维矢量。 2 维基矢分别为: 正交 、 正交 、 正交 , (2 维图的法线方向即按此 ) 任意 2 维矢量 (3 维空间 2 线矢 ) : (t)= (t)+ (t)+ (t) = (t) + (t) + (t) , 3 个矢量的叉乘,成为标量。对于各基矢的叉乘分别有: = = = = = =1 , 2 个 2 线矢的“叉乘” ( 为适用于高维空间,本文定义与通常的“正交” ) ,成 22 维矢量。 22 维基矢也分别为: 正交 ;正交 、 正交 ;正交 、 正交 ;正交 , (22 维图的法线方向即按此 ) 因而仅须标量和 1 线矢 ( 通常矢量 ) 即可全部表达所有矢量,而无需更高次、线的多线矢。 4 维时空图 取 O 点 ( 中心 ) 为原点, X 、 T 轴,分别为从 O 向右、上,为正;从 O 向左、下,为负, Y 、 Z 轴 ( 按 X 、 T 右手螺旋 ) 顺序分别以 3 分第 4 象限的方向为正;其反方向为负, 单位长度 (1) 的基矢分别为: 、 , , 任意矢量 = + + + = + + + , 任意矢量可为时间 t 的函数,即: (t)= (t)+ (t)+ (t)+ (t)= (t) + (t) + (t) + (t) 对于位置矢: (t)=ict; i= 虚数符 , (t)=x(t), (t)=y(t), (t)=z(t), 2 个矢量的“叉乘” ( 本文定义适用于高维空间 ) ,成为 2 维的“ 2 线矢”。 2 维基矢分别为: 、 、 , 、 、 , 2 维图有 6 维, 取 O 点 ( 中心 ) 为原点, 、 轴,分别为从 O 向右、上,为正;从 O 向左、下,为负, , 、 、 轴 ( 按 、 右手螺旋 ) 顺序分别以 5 分第 4 象限的方向为正;其反方向为负, 任意 2 维矢量 (4 维空间 2 线矢 ) : (t)= (t)+ (t)+ (t)+ (t)+ (t)+ (t) = (t) + (t) + (t) + (t) + (t) + (t) , 3 个矢量的叉乘,成为 3 维的“ 3 线矢”。对于各基矢共 4 个,分别为: = 正交 , = 正交 , = 正交 , = = = = = 正交 , (3 维图的法线方向即按此 ) 、 轴,分别为从 O 向右、上,为正;从 O 向左、下,为负, 、 轴 ( 按 、 右手螺旋 ) 顺序分别以 3 分第 4 象限的方向为正;其反方向为负, (t)= (t)+ (t)+ (t)+ (t)= (t) + (t) + (t) + (t) 4 个矢量的叉乘,成为标量。对于各基矢的叉乘分别有: = = = = = = = =1 , 再还有,例如: 两个 2 线矢叉乘形成的 22 线矢,再叉乘 1 线矢形成 22 , 1 线矢。其各基矢为: 、 , 、 、 , 、 、 , 、 、 、 , 22,1 线矢图有 12 维, 取 O 点 ( 中心 ) 为原点, 、 ,轴,分别为从 O 向右、上,为正;从 O 向左、下,为负, 、 、 , 、 、 , 、 、 、 ,轴 ( 按 、 ,右手螺旋 ) 顺序分别以 11 分第 4 象限的方向为正;其反方向为负, 任意 12 维矢量 (4 维空间 22,1 线矢 ) : (t)= (t)+ (t)+ (t)+ (t)+ (t)+ (t) + (t)+ (t)+ (t)+ (t)+ (t)+ (t) = (t) + (t) + (t) + (t) + (t) + (t) + (t) + (t) + (t) + (t) + (t) + (t) , 类似地,可类推给出其它各更高次、线的多线矢的相应图和表达式。 但过高次、线的多线矢,已可忽略不计,而无需考虑。
个人分类: 物理|4290 次阅读|0 个评论
整天上网,过平面世界,都干什么了
wangyanhui 2012-2-16 14:45
1 看车,然后叹钱不够。 2 看股票,跌多涨少,然后丧气。 3 看房,虽然现在没钱再买房。 4 看狗,带来些乐趣! 5 看莲池论坛,了解保定的事,没什么意思。 6 聊QQ,有时一聊好几个小时,想交好朋友但是大海捞针。 7 看小木虫论坛,局限于教师园地,没劲! 整天上网,时间基本浪费在这些上了。除了4,其余的都没收获,有的还着急。改改策略,那些没用的全部禁止。 试试,把自己带回真正生活中,不要整天在网上,看二维的平面世界。
3 次阅读|0 个评论
趣味数学和力学(JHX1)
热度 1 jhxie2000jhxie 2012-1-17 16:51
JHX: Mini talk(8):Helly 定理(五分钟) 摘要:小时候看红色小说,经常有这样的情节,白色恐怖时期,如果有三人在一起交头接耳,就会被视为谋反,被投入班房,严刑拷打.同样,地下党人却采用单线接头,万一出了差错,整个组织也不会全军覆没. 原来,红白双方都精通数学,将平面凸集中的Helly定理应用于你死我活的残酷斗争. Helly定理是什么? 不太严格回答:一群人,如果每三三串通,他们是个个串通,是一伙的乌合之众,一条线上的蚂蚱.
2960 次阅读|1 个评论
光学的一些基础知识
iwisher 2011-11-15 16:29
0 个评论
[转载]赝势平面波基法(PPW)简介
swx0789 2011-10-8 09:50
我 们通常感兴趣是形成化学键的价电 子,而不是那些内壳层的电子.而价电子在原子核附近,为了和低能级的内层电子保持正交,波函数要大幅振荡,从而具有很大的动能.但这动能的很大一部分被原 子核附近的势能所抵消,考虑到原子核和内层电子的这种性质,我们可以用一个势场较弱的赝芯来代替核和内层电子.我们同样用较平缓的赝波函数来代替核附近振 荡剧烈的价电子波函数。在一般情况下,一个较弱的势和较强的势描述的不是同一个体系,但是,在赝势方法中,目标并不是要描述内壳层的电子行为,而是希望在 赝势区外,赝波函数、赝势和真实的波函数、势场相同,从而有相同的电荷密度。赝势近似很好的描述了价电子包括相对论效应在内的一系列性质。 我们也可以从量子散射的角度来理解构造赝势的可行性。在用分波法计算某个势场 的量子散射几率的时候,各分波的相位平移决定了此势场的散射性质。但是我们知道,如果相位平移改变一个π的话,对于势场外的散射解没有任何影响。所以说, 给定一个势场外的散射解,可以同时有很多个势场满足此散射解。同样的,对于价电子来说,我们也可以构造一个势,使其对价电子来说有与真实势场同样的散射性 质。 从上面我们可以知道,赝势的作用就是除去波函数在内壳层的剧烈振荡部分,使其在内壳层区域更加平缓。如果给定于某个角动量量子数l,没有相对应的内壳层电子的话,则相应的波函数就没有结点(如铜的3d电子),赝势方法的效果不如有内壳层电子时来的明显。 对于赝势的基本要求是: ·对价电子来说,由赝势决定的散射性质或相移和由核与芯电子产生的散射性质或相移相同 ·在赝势区域内,赝波函数没有节点 赝势又可分为局域赝势和非局域赝势。非局域赝势可表示为V NL =Σ lm |lmV_llm|$两者的主要差别在于非局域 赝势对于依赖于角动量,而局域赝势只是到核的距离的函数。 下面介绍两种最简单的赝势形式: ·Ashcroft空芯赝势 此赝势有如下的形式 V(r) = -Ze/r , rr c = 0 , rr c ·傅立叶分量参数化赝势 V(r)=Σ K 'V K exp(iKR) 这里对K的求和只限于有限的几个K点。这种参数化赝势在平面波基的计算中被广泛采用。 对于用一般方法构造的赝势,在全能量计算中,为了精确地算得交换相关能,要求在赝势区域外,真实波函数与赝波函数不仅对空间依赖相同,而且绝对值相同。 这就要求在赝势区域内,真实波函数与赝波函数模的平方的积分相同。一般来说,赝势区域的半径越小,赝势的可移植性就越强。 赝势近似的优点: ·需要用到的平面波基比较少,减小了计算量 ·由于去掉了内层电子,所需要计算的电子波函数比较少 ·由于势场比较弱,总能量比较小,所以能够更精确的进行计算。应当注意的是在赝势近似下,绝对能量没有意义,只有相对能量才有物理意义 原贴地址:量子化学网 http://www.quantumchemistry.net/Experience/CommonSoftwares/VASP/USPPandPAW/200512/141.html
个人分类: VASP|0 个评论
地震地幔柱的平面三维投影技术
热度 1 seisman 2011-7-20 22:46
地震地幔柱的平面三维投影技术
地震地热说应用:方法论 2 地震地幔柱的平面三维投影技术 Seisman 希望:严格的科技工作者引用时都会注明“据陈立军地震地热说原理与应用”,并加注引用网址。版权所有,谢谢合作! 1 )资料整理 ① 地震目录:建议使用 *.eqt 的地震目录格式,因为这个格式在中国的很多分析预测软件中比较通用。格式如下: 年 5 字符(空格 + 年 4 位),月 2 ,日 2 ,时 2 ,分 2 ,秒 2 ,纬度 6 (度度度 . 度度),经度 7 (度度度度 . 度度),震级 4 (级 . 级级),深度 3 ( km ),资料来源 3 ( 000 ) 例: 20061221011252-26.23 179.354.40507 0 ② 地震地幔柱的地震目录:从地震总目录中选取地震地幔柱的地震目录。地震地幔柱的边界可以是矩形或多边形。 ③ 平面三维资料:从地震地幔柱的地震目录中抽取经度、纬度和震源深度组成 3 列的地震平面三维分布的数据文件 。 2 )绘制地震地幔柱地震平面三维分布的投影图 ① 利用 Origin 软件绘制 地震平面三维分布的散点图,步骤是: a )启动 Origin 软件—— file —— Import —— Single ACCII ——输入三维数据文件。 b )选取经度和纬度两列数据(图 1 ),点击左下角的散点图图标,即可绘制散点图(图 2 )。 c )编辑 Graph1 ,调整坐标,添加网格线(图 3 )。 d )双击任一地震,给地震按照震源深度上色: Symbol —— Color Mapping —— Col(c) —— Show Constructio —— Shape —— Sphere —— Size —— 6 —— 回车。 e )右键点图内空白处,导出图例 New Color Scale ,双击图例编辑大小 Color Bar 和 Lable Gap ,以及上下次序 Reverse Order ,回车。散点图制作完毕(图 4 )。 ② 地图制作:找到全球地图数据文件,变换成经度和纬度的两列数据文件,同样利用 Origin 软件绘制地震地幔柱所在地区的地图(图 5 )。 ③ 投影图的制作:利用 PS 软件绘制 投影图,步骤是: a )打开散点图,编辑图例,加注文字、壳内强震和火山等。 b )方框选取散点图, Ctrl+Shift+j 分离散点图构成新图层。 c )打开地图文件,去掉多余的线条,对陆地和海洋分别配色,然后方框选取地图框拖放到散点图文件中,置于散点图新图层之下,并配准。 d )编辑散点图新图层,点“正片叠底”,投影图制作成功。 e )如果对坐标配置采取一定的技巧,最终效果则如图 6 所示。 3)方法缺陷 本方法尚有缺陷,就是早期的深源地震会被晚期的浅源地震覆盖,对于斜立的地震地幔柱没有太大影响,而对于直立的地震地幔柱则极为不利,有待改进。 制作散点图之前对平面三维资料按震源深度排序,或许能改善效果。——7.21注 地震地幔柱三维资料经过排序后绘制的平面三维投影图和三维立体图像得到明显改善。真知来源于实践,一点不假! ——7.21注 本文所采用的地震资料取自 http://www.ncedc.org/ 网页的 ANSS 地震目录,火山资料取自 http://www.volcano.si.edu/ 网页的 GVP 火山月报,谨此致谢。 ( 2011.7.20 初稿) 图 1 散点图制作 1 图 2 散点图制作 2 图 3 散点图制作 3 图 4 散点图制作 4 图 5 地图制作 图 6 最终效果图
7059 次阅读|9 个评论
“三维”的特性
热度 1 readnet 2011-2-4 15:57
“三维”的特性
二维世界与三维世界又有什么不同呢? 二维世界是一个面,如前面所介绍的,这上面可以有三角形、四边形和圆等具有面积的各种图形(平面图形)。 上升到三维空间,则又有了体积的“立体” 平面图形有各种不同的形状,立体,也是有立方体、球、三角锥、圆锥、正四面体等等各式各样的形状。 立体有一个在二维不可能有,必须是在三维才具有的特性,那就是,立体可以具有“贯通的孔洞(管子)”。 轮胎的形状(环)就是具有贯通孔洞的一个立体。 有手柄的茶杯,也是一个有贯通孔洞(穿进手指的部分)的立体。 二维世界的图形是绝不可能有贯通孔洞的。 例如正方形,你可以从它的上边向下剜去一部分,得到一个“凹”字的图形。但是若向下剜得太深,穿过了正方形的下边,你得到的经不会是一个图形,而是把原来的正方形分割成了两个长方形。 在三维可以有“环”和“扭结” 立体“有体积”,此外还具有二维所没有的其他特性。 比如说,三维中的具有贯通孔洞的图形(环,如轮胎的形状), 还有通过穿插所形成的扭结图形(例如,国人过年过节时所喜爱的立体穿插的红色【中国结】), 这些都是在二维中所不可能有的。 由此可见,立体要比平面图形复杂得多。 在三维空间,不仅有【立体】,同时也可以有【二维的面】、【一维的线】和【零维的点】。 事实上, 维数较多的空间内部总是包含了维数比它要低的空间 。 “立体”,比平面图形复杂得多 三维的这个特性对于我们人类实在是太重要了。 要知道,我们人体就是一个“具有贯通孔洞的立体”。 这个贯通的孔洞——你当然马上就可以想到,那就是从口向下直延伸至肛门的消化道。 从受精卵到形成胎儿的身体,这个过程叫做“发育”。 在人体发育过程中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在大量细胞聚集形成的胚胎上向开出一个孔洞(肛门),然后逐渐向内延伸,直到在贯通处形成口。 如果是二维世界的话,这个孔洞一贯通,人体就会被分为两半。 在这种意义上,人的诞生还要多亏三维世界有这样一个特性呢。 小结 三维世界中的“立体” 长方体、球、环、圆锥、 有扭结(立体穿插)的立体 人体与“维” 人是身体有贯通的消化道的生物(也有像海葵那样的没有贯通消化道的生物)。 贯通身体的消化道,这只能是在三维世界可以有,而在二维世界不可能有的结构。 这是因为,在二维身体上开一个贯通消化道的话,身体就会被分割成两半。 二维人 无法形成消化道(人体会被消化道分割成两半) 三维人 形成消化道 扩展阅读: “二维”的特性 辅助资料:     克莱因瓶     莫比乌斯带 Soliton 【注:本文所用图片均取自网络,仅用于科普,非商业用途】 扩展阅读:   “二维”的特性     = ★ =   三维立体与二维投影 科学松鼠会:季候风撰写的“拓扑学简介” 拓扑学简介(一) 拓扑学简介(一) Comments | Tags 标签: 原创 , 拓扑学 , 莫比乌斯带 季候风 发表于 2008-09-29 13:19 拓扑学是现代数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同时是渗透到整个现代数学的思想方法。“拓扑”一词是音译自德文 topologie ,最初由高斯的学生李斯亭引入 ( 1848 年),用来表示一个新的研究方向,“位置的几何”。中国第一个 拓扑学家是 江泽涵 ,他早年在哈佛大学师从数学大师 莫尔斯,学成后为中国带来了这个新学科( 1931 年)。 拓扑学经常被描述成 “橡皮泥的几何”,就是说它研究物体在连续变形下不变的性质。比如, 所有多 边形和圆周在拓扑意义下是一样的,因为多边形可以通过连续变形变成圆周,右边这个图上,一个茶杯可以连续地变为一个实心环,在拓扑学家眼里,它们是同一个对象。而圆周和线段在拓扑意义下就不一样,因为把圆周变成线段总会断裂(不连续)。为什么要研究这种性质呢?这就要追溯到几百年以前先贤们的遐想了。好在拓扑学比微积分还是新得多,用不着 “言必称希腊”,只要从莱布尼兹开始就行。 莱布尼兹作为微积分的主要奠基者之一,对抽象符号有特殊的偏好。经过他深思熟虑以后的微积分符号系统,比如微商符号 dy/dx ,不久就把牛顿的符号系统比下去了。在 1679 年的时候,莱布尼兹突发奇想,尝试用抽象符号代表物体的几何性质,用以将几何性质代数化,通过符号的代数运算,由已有的几何性质产生新的几何性质。他不满意笛卡尔的坐标系方法,认为有些几何性质是跟几何体的大小无关的,从而不能直接在坐标系中予以体现。可能是由于这个想法太超前了,在他自己的脑子里也还只是混沌一片,而当年听到他这个想法的很多人,比如惠更斯,干脆就不予理睬。 莱布尼兹在三百多年前想要建立的,是现在称为“ 代数拓扑 ”的学问,中间经过欧拉,柯西,高斯,李斯亭,莫比乌斯,克莱因,特别是 黎曼 和贝迪的思考和尝试,终于在 19 , 20 世纪之交,由法国天才数学家 庞卡莱 悟到了。在这些先驱中,高斯名气最大,被称为数学王子;大家可能不太熟悉黎曼,其实他同高斯在数学史上的地位是相当的,他在19世纪中叶的很多想法直到现在还有着巨大的影响;莫比乌斯,他在数学上有很多贡献,不过他为世人所知还多半是因为用他的名字命名的奇怪曲面:莫比乌斯带。左边这个图就是莫比乌斯带,它的重要特性是,虽然在每个局部都可以说正面反面,但整体上不能分隔成正面和反面。这种曲面叫做 “单侧曲面”。在这样的曲面上散步一定很别扭,哈哈。 拓扑学简介(二) 拓扑学简介(二) Comments | Tags 标签: 原创 , 拓扑学 , 数学 季候风 发表于 2008-10-07 10:55 这次来谈谈拓扑学中有代表性的一个课题, 扭结分类问题。所谓扭结,顾名思义就是一根绳子 首尾相接,它可能打 了结。更一般的,可以是几根绳子,除了自身打结以外,还互相打结。对具体的一个扭结,也许可以通过做实验的办法判断它是否打结,但是数学家希望找一个普适的,定量的办法。比如说,任意画一个扭结 (它实际上是一个空间扭结的平面 投影),比如这个有点复杂的,怎样不动手做实验就能 判断它到底有没有打结? 这个问题后来证实是非常复杂的问题。在有了计算机以后,才能找到一种时间代价很高的算法让计算机帮助我们判断一个扭结投影到底有没 有打结。直到 2006 年,才找到一种真正快速的计算机算法来判断这件事。 扭结分类的问题比判断是否打结更困难。比如,以下两个扭结都打了结,它们是否本质上是同一种结? 所谓 “分类”, 就是要找一个(可计算的)判据,使得当两个扭结满足这个判据时就是同一种结;当它们不满足这个判据时就不是同一种结。到现在为止,也还只能找到一些非常复杂的判据,同样要借助计算机才能大致判断两个扭结是否本质上为同一种结。 扭结理论有一段很有趣的早期历史。 1867 年,著名物理学家开尔文勋爵,就是那个号称物理学已经接近终结,只剩 “两朵乌云”的开尔文,突然产生了关于化学元素表的新看法(那时候还没有发现原子,所以化学元素表还是一个谜)。开尔文认为,不同的化学元素其实是 “以太”的涡旋在空间中的扭结形态。“以太”是 19 世纪的物理学家们发明的概念,它被想象成充满整个空间,是电磁波传播的载体(或媒质)。开尔文是很严肃的物理学家,当然不能凭空想象,实际上他提出了几个即使从现在的观点看来也很合理的证据: ( 1 )元素很稳定,这可以用扭结的拓扑性质来解释,微小的形变不改变扭结的 “扭法”。 ( 2 )元素很多样,这可以用扭结的多样性来解释,不同的 “打结方式” 实在太多了。 ( 3 )不同的元素发出不同的光谱,这可以用 “以太扭结” 的各种 “振动方式” 来解释。 有时候我们不得不佩服一些大师,他们虽然偶尔有点信口开河,不过极富原创力想象力。开尔文这个想法可以算是 “弦论” 的原生态。虽然后来化学周期表更好地被理解为原子内部结构,但开尔文列举的这几个证据都能在新兴的弦论中依稀找到一点影子。 请原谅我不能在这里具体给出任何判断两个扭结不同的方法。任何这样一个方法,都需要很多图解和文字说明。有兴趣的网友可以读姜伯驹的《绳圈的数学》或者英文书 《 An introduction to knot theory 》, 作者 Lickorish, 属于系列 GTM (graduate texts in mathematics) 175. 再贴几个扭结: 然后是一个问题:下面三个扭结中,哪两个本质上是同一种结? 拓扑学简介(三) 拓扑学简介(三) Comments | Tags 标签: 原创 , 拓扑学 季候风 发表于 2009-02-08 09:01 拓扑学简介(一) , 拓扑学简介(二) 庞卡莱是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法国最伟大的数学家,他与德国的希尔伯特领衔当时的数学界,分别继承了黎曼和高斯的衣钵:庞卡莱对物理世界的深刻洞察给了他天马行空般的想象力,一如当年的黎曼;希尔伯特严谨,博学,细致入微地思考,为 20 世纪前半叶数论和代数几何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庞卡莱的 拓扑学 和希尔伯特的 代数几何 ,就像普朗克的量子论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完全革新了整个学科的基本观念。 这一帖就试试介绍庞卡莱引入的两个概念:“同调群” 与 “基本群”。它们都是几何体内在性质的 “代数体现”。 庞卡莱 意识到,描述一个几何体 抽象性质 的关键在于 这个几何体本身有没有边界,以及它是不是其它几何体的边界 。比如,一个圆盘和一个球面为什么不同,就是因为圆盘有边界而球面没有边界;球面为什么跟轮胎面不同,就是因为球面上的任何一个圈都是球面某一部分的边界,比如赤道就是北半球面的边界,而轮胎面上有的圈并不是轮胎面任何一部分的边界。 在第 一篇里说过,莱布尼兹梦想用符号来表述一些抽象的几何性质。 200 多年后 庞卡莱 终于实现了这个梦,他 把跟边界有关的性质数量化。先把几何体剖分成基本组成部分(点,边,三边形,四面体, …) ,比如,一个球面上可以画四个点,然后把它们两两相连 (不允许连线相交) ,有六条边,这些边把球面分成四个三边形 ,这就是球面的一个 “剖分”(见左图)。剖分的 基本 组成成份 叫做 “ 单形 ” , “ 点 ” 是 0 维单形, “ 边 ” 是 1 维单形, “ 三 边 形 ” (包括内部)是 2 维单形,等等 ( 试想一下 3 维单形是什么 ) 。 拿之前已经剖分的球面做例子,顶点 A, B, C, D 是 0 维单形,边 AB, AC, AD, BC, BD, CD 是 1 维单形,三边形 ABC, ABD, ACD, BCD 是 2 维单形 (如果 ABC, ACD 是东半球的区域,那 ABD, BCD 就包括了西半球) 。因为考察的是球面,而不是球体,所以没有三维以上的单形。 庞卡莱在 单形 前面放上系数 (整数) ,假设它们能够相加,以及做同类项合并。这种表达式称为一个 “ 链 ” , 比如 (3 AB – 2 BC) + (AC – 5 BC) = 3 AB – 7 BC + AC. 单形前面的加号减号具有几何意义,“定向”。在 1 维的时候就是边的方向,比如, AB 是从 A 到 B 的边, -AB 就是从 B 到 A 的边,也就是 BA ,所以 BA = – AB. 三边形的定向复杂一些,不过本质上就是跟顶点的排列顺序有关,对换两个顶点就会改变定向, ACB = – ABC. 由于每一个 n 维 单形的边界由若干 n-1 维 单形组成,所以 “ 求边界 ” 可以作为一种运算,作用在 “ 链 ” 上,得到 另一个 “ 链 ” ,其每一项都比原来链里对应项的维数低一维 。 在求边界的过程中,定向也是一个重要因素,虽然 AB 的边界是两个点 A 和 B, 但为了体现定向性质,规定 AB 的边界是 ( B – A ). 这种约定可以推广到高维的链,大家不妨自己试试。 如果用 d 记求边界运算,在跟定向相容的约定下,它在球面剖分的各单形上作用如下 d (A) = d (B) = d (C) =d (D) =0; d (AB) = B-A, d (BA) = A-B, d (BC) = C-B, …… d (ABC) = BC-AC+AB, d (BCD) = CD-BD+BC, …… 在 “链” 上的作用, d (3 AB – 2 BC) = 3 d (AB) – 2 d (BC) = 3 (B-A) – 2 (C-B) = -3 A + 5 B – 2 C. 边界运算有一个很好的性质。直观上容易看到,“物体的边界没有边界”。比如,三边形的边界是三条边组成的闭合链。生活中我们说 “闭合” 的意思就是没有边界。代数上体现为, 连续两次求边界一定是零 , d = d = d(CD) – d(BD) + d(BC) = (D-C) – (D-B) + (C-B) = 0 现在 把剖分后的几何体的所有这样的 “ 链 ” 放在一起,它们之间有加减法 (合并同类项) ,可以用系数乘,还可以 “ 求边界 ” 。这就得到了一个代数对象,叫做这个剖分后的几何体的 “ 链群 ”。 这个代数对象跟我们开始的剖分方法有关。 在链群中,可以由求边界运算得到的链叫做 “边缘链”,比如, 2 AB + 2 BC + 2 CA = d ( 2 ABC ) 说明等式左边这个链是一个边缘链。没有边界的链叫做 “闭链”。 边缘链一定是闭链,而闭链 不一定 是边缘链 。 庞卡莱 发现,“有多少闭链不是边缘链” 这个性质与剖分无关,从而是几何体某种本性的代数体现。怎样代数地描述这个性质? 考虑所有闭链 , 它们之间的加减,数乘,结果还是闭链,在其中 把边缘链等同于 0 ,这样得到的代数对象将 不依赖于剖分几何体的方法 ,庞卡莱叫它 “同调群”。 现在来算球面的同调群。顶点都没有边界,但是两个顶点的差一定是一条边的边界, A-B = d (BA) 按照庞卡莱的语言, A-B 是边缘链,将被等同于 0, 也就是说,在同调群中 A-B = 0, 或者说 A = B. 这样,本质上只有一个 0 维对象, A = B = C = D, 它可以被整数乘,这样我们得到球面的 0 维同调群 { … , -3A, -2A, -A, 0, A, 2A, 3A, …} 这个代数对象的加法,数乘,跟全体整数的加法,数乘是一样的,用数学的语言来说,球面的 0 维同调群 “同构于” 整数集。 1 维的链是六条边的组合,用代数运算(解线性方程组)或者几何直观都可以看到,没有边界的 1 维链总是由三边形的边界 ( AB + BC + CA ), ( BC + CD + DB), ( AB + BD + DA) 组成,按照庞卡莱的语言,球面上所有的 1 维闭链都是边缘链,都应该在同调群中等同于 0 ,所以 1 维同调群是 0. 2 维的链是四个面的组合, x ABC + y ABD + z ACD + w BCD, 它是闭链的条件 d ( x ABC + y ABD + z ACD + w BCD ) = 0.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动手算一算上面这个方程,比如第一项 d ( x ABC ) = x ( BC – AC + AB ) = x BC – x AC + x AB, 然后合并每条边的系数,令它等于零,就得到 6 个关于 x, y, z, w 的线性方程。这个方程组的解是 x = z = -y = -w. 这个结果说明球面上的每个二维闭链都可以写成 w ( BCD – ACD + ABD – ABC ), 也就是说,总是括号中闭链的整数倍。如果把括号里的闭链叫做 s, 那么球面的二维同调群就是 { … , -3s, -2s, -s, 0, s, 2s, 3s, … } , 同构于整数集。 综上所述,球面的 0 维同调群和 2 维同调群都同构于整数集, 1 维同调群为 0. 再引入一个概念,同调群内含有多少个整数集,就说同调群的 “秩” 是多少。把不同维同调群的 “秩” 交错加减 ,即, 0 维同调群的秩减去 1 维同调群的秩再加上 2 维同调群的秩再减去 3 维同调群的秩 ……, 得到一个整数。在简单例子里稍作计算,就会发现这个整数实际上是 0 维单形个数减去 1 维单形个数再加上 2 维单形个数再减去 3 维单形个数 …… ,即, 各维数单形个数的交错和 。这个数大家其实颇为熟悉,在高中立体几何最后应该提到过,叫做 “欧拉示性数”,对凸多面体的表面,它就是 V – E + F, 而且总是等于 2. 实际上,所有凸多面体的表面在拓扑上都是球面,这个 “ 2 ” 就是球面的各维数同调群的 “秩” 的交错和, 1 – 0 + 1 = 2. 显然,欧拉示性数是最容易计算的拓扑不变量,只需要找一个剖分,然后数数几个顶点几条边几个面……,再加加减减就行了。 同调群告诉我们哪些闭链不是边缘链,通俗一点说,告诉我们几何体里面 哪些封闭的 对象 是 “ 中空 ” 的。 它显然是比欧拉示性数更精细的拓扑不变量。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算算两个几何体的同调群:圆圈,轮胎面。(提示:先把它们剖分成单形。) 庞卡莱发现了同调群以后,拿它来区分了一些三维的对象 。 后来他发现,同调群不够精 细 。比如,跟三维球面(二维球面的高一维推广)具有相同同调群的几何对象 不一定 就是三维球面。这促使他寻找更精 细 的拓扑性质。这次他想到几何体里头还有东西是可以运算的,就是道路。两条道路如果 首尾相接 , 就 组成一条新的道路,这就是 道路的乘法 。这里有两个问题需要处理,首先,不是任何两条道路都能相乘 (必须首尾相接才可以) ,然后,即使能相乘,乘法也不满足结合律,运算起来不方便。庞卡莱想到了办法解决这两个问题。他在几何体内取一个基点,只考虑那些从这个点出发再回到这个点的道路,这些道路当然 互相 首尾相连;然后他规定,如果一条道路 能在几何体内经过连续变形 到另一条道路 (见下图) ,这两条道路就被看作在同一个 “ 道路类 ” 中,这样规定后, “ 道路类 ” 之间的乘法就满足结合律了。这些 “ 道路类 ” 也组成一个代数对象,有乘法运算,这个对象叫做几何体的 “ 基本群 ” ,或者 “ 1 维同伦群 ” 。 来点感性认识。线段的基本群只有一个元素,就是静止在基点的道路。线段里的其他任何从基点出发回到基点的道路都可以在线段内连续变形到静止在基点的道路。我们把只包含一个元素的基本群称为 “ 平凡的 ” 。再看圆周,它的基本群是所有整数组成的。绕圆周 n 圈的道路不能在圆周上连续变形到绕圆周 m 圈的道路,而把它们首尾相接的结果就是绕圆周 n+m 圈的道路,这里道路类之间的乘法体现为整数间的加法。第三个例子,球面,它的基本群是平凡的,因为球面上所有由基点出发的回路都可以在球面上连续变形(滑缩)为静止在基点的道路 (见左图)。 具有平凡 基本群的几何体称为 “ 单连通的 ” 。 基本群的计算涉及到更深入的细节,比如拓扑的具体定义,拓扑空间之间的映射,等等,无法在这里详加解释。有兴 趣进一步了解 的朋友请参阅 《 基础拓扑学 》, 阿姆斯特朗( M.A.Armstrong )著;孙以丰译。 发明了 基 本群以后,庞卡莱 觉得 这个更加精确的拓扑性质 应该足以 把三维球面 从其它三维几何体中 区分出来 ,但他自己无法证明。 这就是举世闻名的庞卡莱猜想:单连通的三维封闭几何体一定是三维球面。这个猜想及其推广主导了代数拓扑学一百年的发展,最终在 2004 年由俄罗斯数学家裴若曼给出证明。 裴若曼因此在 2006 年获得数学界最高荣誉 —— 菲尔兹奖。 (待续) 拓扑学简介(四)—— 流形 Comments | Tags 标签: n 维流形 , 原创 , 拓扑学 , 黎曼 季候风 发表于 2009-12-30 13:20 拓扑学简介(一) 拓扑学简介(二) 拓扑学简介(三) 1854年,28岁的黎曼在哥廷根大学发表就职演讲。这个职位是所谓无薪讲师,他的收入完全来自于听课的学生所缴纳的学费。即使是争取这样一个职位, 也需要提供一篇就职论文以及发表一个就职演讲。1853年他提交了就职论文,其中讨论了什么样的函数可以展开成三角级数的问题,并导致对定积分的第一个严 格数学定义。 之后的就职演讲要求候选人准备三个演讲课题,委员会从中挑选一个作为正式演讲题目。黎曼选了两个思虑多时的课题,外加一个还未及考虑的课题 ——关于几何学的基本假设。他几乎确信委员会将挑选前面两个题目之一。然而,委员会的高斯偏偏就看中了第三个题目。当时黎曼正沉浸于电、磁、光、引力之间 的相互关系问题,从这样的深沉思考中抽身转而研究新的问题无疑是一种巨大的压力,再加上长期的贫穷,一度让黎曼崩溃。但不久他就重新振作起来,用 7 个星期时间准备了关于几何学基本假设的演讲。为了让数学系以外的委员会成员理解他的演讲,黎曼只用了一个公式,并且忽略了所有计算细节。尽管如此,估计在场鲜有人能理解这次演讲的内容。只有高斯为黎曼演讲中蕴含的深邃思想激动不已。 黎曼在演讲中提出了 “弯曲空间” 的概念,并给出怎样研究这些空间的建议。 “弯曲空间” 正是后世拓扑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在这些对象上,除了可以运用代数拓扑的工具,还可以运用微积分工具,这就形成了 “微分拓扑学”。 回到黎曼的演讲。黎曼认为,几何学的对象缺乏先验的定义,欧几里德的公理只是假设了未定义的几何对象之间的关系,而我们却不知道这些关系怎么来的, 甚至不知道为什么几何对象之间会存在关系。黎曼认为,几何对象应该是一些多度延展的量,体现出各种可能的度量性质。而我们生活的空间只是一个特殊的三度延展的量,因此欧几里德的公理只能从经验导出,而不是几何对象基本定义的推论。欧氏几何的公理和定理根本就只是假设而已。但是,我们可以考察这些定理成立的可能性,然后再试图把它们推广到我们日常观察的范围之外的几何,比如大到不可测的几何,以及小到不可测的几何。接着,黎曼开始了关于延展性,维数,以及将延展性数量化的讨论。他给了这些多度延展的量(几何对象)一个名称,德文写作 mannigfaltigkeit, 英文翻译为manifold,英文字面意思可以理解为 “多层”,中国第一个拓扑学家江泽涵把这个词翻译为 “流形”,取自文天祥《正气歌》,“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而其原始出处为《易经》,“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这个翻 译比英文翻译更加符合黎曼的原意,即多样化的形体。 黎曼定义的 “n 维流形” 大概是这个样子的:以其中一个点为基准,则周围每个点的位置都可以用 n 个实数来确定。后人将这种性质总结为:流形的局部与 n 维欧氏空间的局部具有相同的拓扑性质。如果进一步要求在流形的不同局部做微积分的结果可以互相联系起来,成为 “整体微积分”,则称此流形为 “微分流形”。一个简单的例子就是二维球面。我们都知道,二维球面上没有整体适用的坐标。经度和纬度是一组很好的坐标,但是在南北两极,经度无从定义。尽管如此,球面的每个局部都可以画在平面上,这就是地图。把各个区域的地图收集在一起,重叠的部分用比例尺协调一下,就得到整个球面。这样,坐标(或地图) 只存在于每个局部,而整个球面其实是地图之间的重叠关系。球面是二维流形,因为球面的局部同平面(二维欧氏空间)的局部具有相同的延展性质。球面的整体结构显然跟平面不同。沿着球面的某个方向往前走,比如,从赤道某点出发往东走,最终会回到出发点。而如果在平面上沿某个方向往前走则永不回到出发点。研究流形的整体结构,以及整体结构与局部结构之间的关系,就是 “拓扑学” 的核心课题。微分流形上可以使用微积分的工具,再辅之以前面介绍过的代数工具(同调群,同伦群),就形成了威力强大的 “微分拓扑学”。这门学问的发展使我们对 5 维以上的单连通微分流形(回忆先前介绍的 “单连通” 概念,即每条曲线可于流形内滑缩为一点)有了比较彻底的认识。 到了80年代,数学家对 4 维单连通 “拓扑流形” 也有了彻底的认识,然而 4 维 “微分流形” 却是无比复杂的对象。比如,直观上最简单的四维流形,四维欧氏空间,也就是所有 (x,y,z,t) 这样的数组组成的空间,有无穷多个“微分结构”,通俗一点说,这个流形上有无穷多种 “整体微积分” 可做,而我们通常做的四元微积分只是其中一种。这是 4 维的特殊性,因为其他维数的欧氏空间都跟我们的常识相符。也许 “4” 就是传说中的上帝之数,我们的宇宙就是用 4 个参数来描述的(3个参数表示空间,1 个参数表示时间),我们的时空是一个四维流形。 如果我们忘掉时间,只考察我们生活的空间。它的形态会是怎样?这是黎曼在演讲结尾提出的问题。这个问题到现在还没有答案。这个答案需要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宇宙学家去寻找。宇宙空间会不会是一个三维球面?如果是三维球面,那我们沿着一个方向往前飞行,最终总会回到起点。 拓扑学简介(五)—- 爬虫的世界 Comments | Tags 标签: 原创 , 拓扑学 , 爬虫几何 季候风 发表于 2010-01-17 10:35 黎曼所描述的几何经常被形容为 “爬虫的几何”,因为黎曼假设观察者处于流形内部。对人类来说,二维流形是非常直观的对象,它们通常被称为“曲面”。而三维流形却难以想象,正因为我们处于宇宙空间这个三维流形内部。 爬虫几乎是二维的生物,它们靠爬行来感知周围世界。1884年英国小说家 E. A. Abbott 的科幻小说《平面国》描述了真正的二维爬虫,以及它们对额外维(仅仅是第三维)的恐惧不安。 现在让我们体会一下二维爬虫的世界。假设这个世界是一个二维球面,任何事件都发生在这个球面上。最重要的是,光线沿着球面传播。而我们人类可以从外部观察这个二维球面世界。古希腊数学家就已经知道,球面上连接两点的所有曲线段中存在最短者,即以球心为圆心的弧(称为“大圆弧”)。爬虫通过测量也能发现这个最短线段,但在爬虫的世界里,“球心”并不存在。我们假设爬虫的光学定律也要求光线沿短程线传播,所以二维球面上的光线,即短程线,在人类看来是一些大圆弧。一个处于球面上 P点处的光源发出的所有光线沿着大圆传播,它们将汇聚于 P 的“对极点” P’ (人类倾向于定义对极点 P’ 为三维空间中连接 P 和球心的直线与球面的另一交点;而爬虫将定义对极点为离 P 最远的那个点)。爬虫们实际上看到两个发光点 P 和 P’,一个是真实的,另一个是像(按高中物理的说法,P’ 处的发光点是 P 处光源的“实像”)。这是因为光线在 P’ 汇聚之后再次散开,眼睛将告诉大脑这些光线是从 P’ 发出来的。有延展的物体,比如一个四边形爬虫,不妨设它的眼睛长在“前边”。那么它往前看将看见自己的“后边”,往左看将看见自己的“右边”。它看到了自己在“远方”成的像。有多远?圆周率乘以这个二维世界的半径。有趣的是,对于正好处在此爬虫对极点的观察者而言,爬虫“无处不在”,往任何一个方向看都能看到爬虫,非常恐怖的景象。这个世界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它“有限无边”。如果爬虫认定一个方向往前爬,它可以永远爬下去,不会碰到“世界的边缘”,此即“无边”;而如果爬虫会丈量面积,那么它发现这个世界的总面积是有限的,如果它一直往前爬,它会一次又一次地回到起点,此即“有限”。 有限无边的二维流形当然不必是球面。比如,爬虫的世界完全可以是我们人类所谓“轮胎面”,数学家叫它“环面”。在这样一个世界里,房地产开发商将是一个危险的职业,因为有时候画了一个圈来圈地,结果什么都没有圈进去。比如轮胎上的经线圈和纬线圈。脑满肠肥的开发商们应该庆幸我们人类脚下正好是一个球面,随便画个圈都会有收获。言归正传,数学家们发现我们人类观察到的轮胎面并非其最自然的形式。 这个二维流形更自然的模型是把一个正方形的对边等同起来。这是一个奇怪的世界,光线在正方形内沿直线传播,当你疑惑光线到达正方形的上边缘以后将往何处去时,你忘记了这个世界是“有限无边”的,上边缘和下边缘是同一条线,所以光线又从下边缘射上来。这个世界里,点光源不会成像,因为它发出的光走的是平面上(正方形内)的直线,正常发散,永不重聚。但是爬虫仍然会看到远方的自己。与球面世界不同的是,爬虫会看到无穷多个自己:朝任何一个斜率为有理数的方向看,就会从某个角度看到自己。怎么理解这个现象?可以用这个正方形的无穷多个复制品地板砖式地铺满整个平面,每一个这样的正方形都被解释为同一个环面世界。光线在环面世界里的传播就可以从光线在平面上的传播读出来:在平面上画一条无限延伸的直线,这条直线在某个正方形 S 中划出一条线段 C,然后进入到另一个正方形 S1,划出另一条线段 C1,我们按照 C1 在 S1 中的位置将它复制到 S 中,同线段 C 一起构成环面世界里光线的一段轨迹。这种“地板砖”式构造在拓扑学中称为“泛复叠”,其目的是用一个具有高度对称性的简单拓扑空间来研究一个比较复杂的拓扑空间。对环面而言,平面就是这个简单拓扑空间,而其对称性就是左右平移和上下平移。我们看到,在这个“泛复叠”里,一个爬虫被复制成了无穷多个,处于每个正方形的相同位置。连接任意两个复制品,得到一条斜率为有理数的线段,根据我们刚才关于光线的分析,平面上的这条线段代表环面上一条起于爬虫而止于爬虫的光线。所以,沿着这个方向爬虫将看到自己的某个侧面。数学家设计了一些环面上的小游戏,比如迷宫、台球、象棋等等,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到 http://www.geometrygames.org/ 去下载体验一下。 其它的二维流形称为“多环面”。(这里我们只谈论有限无边的,而且“可定向”的二维流形,像莫比乌斯带那种“单侧”的流形不在我们考虑之列。)这些流形也有最自然的模型,由“双曲平面”上的多边形粘合而成。这样的世界里,光线传播得更奇怪一些,它们发散得特别厉害。光线的发散性质不是拓扑性质,它依赖于我们所选的模型,即数学家所谓“黎曼度量”。发散性质反映了黎曼度量的“曲率”,弯曲程度。如果光线从某一点向周围“线性发散”,即光强随距离线性减弱,则流形在这一点是“平直的”。球面上光强减弱得比较慢,因为相对于平直空间(欧氏空间)来说球面上的光线倾向于“汇聚”,这是“正曲率”的标志;而多环面上的光强减弱非常快,这是“负曲率”的标志。黎曼度量和曲率是另外一个话题,跟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有关,就不赘述了。之前考虑二维世界的时候引进拓扑之外的结构——黎曼度量,是因为度量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想象比较奇怪的拓扑结构,比如环面及其“泛复叠”。 充分地理解了可怜的爬虫以后,我们可以“顾影自怜”了。我们的宇宙是什么样子的?是不是一个“三维球面”?宇宙中某个光源发出的光线是否汇聚到对极点,那最遥远的地方?或者是一个“三维环面”?四面八方都应该是我们自己,而我们看不到无穷多个自己只不过是因为宇宙太宽广而光线在传播过程中消耗殆尽?或者,宇宙根本就不是“有限”的,这似乎更符合大多数人的信仰。即使是有限宇宙,由于维数更高,其可能形态比二维流形更多,至今数学家还未能将它们穷尽。 拓扑学简介(六)——结语 Comments | Tags 标签: 原创 , 拓扑学 , 柯尼斯堡七桥 , 欧拉 季候风 发表于 2010-04-13 09:16 前面几篇简要涉及了代数拓扑、微分拓扑、低维拓扑,如果大伙儿还不知道这些是啥,请复习拙著 :) 。其实,拓扑的概念和方法已经渗透到整个数学,而不仅限于拓扑学研究本身。 很多文献会提到,拓扑学起源于柯尼斯堡七桥问题,以及与此相关的一笔画问题。欧拉解答了这个问题。同样是欧拉,给出了第一个拓扑不变量,多面体表面的欧拉数(点数-边数+面数)。可以认为欧拉是第一个研究代数拓扑学的人(虽然莱布尼兹曾经臆想过)。 传说中高斯当年是德国国土局的领导,负责丈量土地。他由此观测到山脊附近的地面弯曲性质可以用内在的测量方法得到(所谓曲面的内蕴几何),他还定义了度量曲率大小的量(高斯曲率),并且将这个局部定义的、可以用微积分计算的量同整体定义的欧拉数联系起来(高斯-博内定理),所以他可以被追认为研究微分拓扑的第一人。当然,高斯的主业其实是政府工作、开创现代数论、以及电磁学。业余时间研究一下各种误差的分布啊,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有什么错误啊之类的小问题作为消遣。 第二尊菩萨,黎曼同学,除了开创流形的几何学、发展了傅立叶分析和积分理论、研究了一下素数分布提出世界第一难题黎曼猜想之外,他不到40岁的短暂一生的其余时间基本上都在思考复变函数的问题。为什么有的复变函数是多值的?比如平方根和对数。能否把它们以某种方式变成单值函数?人们的思维定势是,既然函数是多值的,就像一条横着的抛物线,一个 x 对应到两个 y, 要变成单值很容易啊,砍掉抛物线的一半就行了。黎曼不这么看。他觉得,如果把函数图像本身作为定义域,每个点当然只对应到一个 y. 这样函数就变成单值的了,而且没有丢掉任何信息。如果是复变函数,其图像就是一个二维曲面,这就是黎曼曲面。黎曼曲面上有很多复杂的现象,这些现象催生了诸如连通性、单连通性、复叠空间这些拓扑概念,以及奇点、除子、函数域等等一些代数几何的概念。抛开代数几何不说,黎曼也许可以被屈尊为研究低维拓扑的第一人。 牛顿莱布尼兹发明了微积分之后,大家对无穷小无穷大这两个概念很不放心。为了让我们用得更安心,柯西和威尔斯特拉斯等人后来把无穷小解释得非常透彻,基本上就是说两个东西越来越近。“离得近”这个概念从而成为分析中最核心的概念。它正是所有拓扑学分支的共同基础——“点集拓扑”的起源。拓扑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多数跟点集拓扑有关,即,通过分析“收敛性”体现在应用数学中。所以,最牛的牛顿被屈尊为研究点集拓扑第一人(有好事者不以为然,一定要扯到古希腊的阿基米德,这就见仁见智了。) 总而言之,拓扑学有着高贵的血统。当然,好汉不提当年勇,拓扑学的现在和将来如何?20世纪中叶,代数拓扑学朝着高度抽象的方向发展,两位名不见经传的数学工作者(艾伦伯格-麦克雷恩)突发奇想,从中总结出一套抽象语言。为了体现这套语言之形而上,他们重载了先贤亚里士多德的概念——范畴。继解析几何与微积分以来人类数学又一次在概念上经历了大变革。范畴论诞生了。20世纪数学的上帝——格罗登迪克,用7000页的数学圣经将拓扑学和范畴论全面而深遂地渗透到代数几何和数论研究中,改变了整个数学的风貌。与此呼应,世纪之交的物理学也在经历变革,量子场论和弦论呈现出绚丽多姿的数学结构。20世纪物理学的耶稣(上帝被爱因斯坦附身了)爱德华.威顿,身负绝世的拓扑神功,一经施展,整个理论物理学为之色变。拓扑学三位一体,必须要像生物学一样将21世纪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所以,在这个系列的结尾,让我骄傲地替拓扑学宣称:21世纪是拓扑的世纪!!
个人分类: 科学八卦|9648 次阅读|25 个评论
IDL下计算平面与平面夹角
dongyanqing 2010-11-30 09:13
; ;Author:dyq ; ;Describe:求两个平面的夹角 ;平面方程: ; a1*x+b1*y+c1*z+d1 = 0 ; a2*x+b2*y+c2*z+d2 = 0 ;Input: 面方程系数 ;Return: 面夹角度(锐角) ; 返回 function cal2PlaneAngle, a1,b1,c1,d1,a2,b2,c2,d2 ; n1 = SQRT(a1^2+b1^2+c1^2) n2 = SQRT(a2^2+b2^2+c2^2) angleCos = ABS(a1*a2+b1*b2+c1*c2)/(n1*n2) angle = aCos(angleCos)/!dtor return ,angle end
个人分类: IDL技术|3478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于电磁场的简单归纳和小结
williammilo 2010-1-28 06:25
我的博客已经搬家到 xiongbox.com 欢迎访问熊伟博士的网站! 本文永久链接 http://xiongbox.com/关于电磁场的简单归纳和小结/ 1.电磁波电磁场的一种 运动形态 。它以交变的电场和磁场 相互作用 、 相互依赖 而存在,是电场和磁场的 波动运动 。 2.这种运动的能量, 以光速在空间或以小于光速的速度在有限区域中传播 。电磁波的波动性还表现在:在媒质交界面上的 反射与折射 ;在障碍物后的 绕射 ;以及 互相干涉 等。电磁波除波动性外还有 粒子性 ,后者对无线电频率往往可以忽略。 3.电磁波的运动意味着 能量的流动 。 4.电磁波的三种基本传播形式(均匀无界媒质)是平面波、柱面波和球面波。平面波由 无限大平面源 激发,其波前(等相位面)是平行平面簇;柱面波由 无限长直线源 激发,其波前是同轴圆柱面簇;球面波由 点源激发 ,其波前是同心的球面簇。 5.每种形式的波都可以表示为另一种形式的一簇波。平面波、柱面波、球面波就是波动方程在直角、圆柱、球坐标系中的 特解 。
个人分类: 电子信息工程与计算机科学|2912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14: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