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机构知识库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您的大学,fashion了吗?
llas221562 2019-1-8 14:3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知识经济已然成为众多高校、科研机构、大型企业集团的核心竞争力。知识管理已经成为一个新的浪潮,许多高校、科研机构、大型集团都在围绕国际化知识管理系统建设做工作;那么,您的大学是跟着潮流的fashion的那一个吗? 那么,如何更好地利用已有的知识、为我们的机构发展助力呢?且听小编来为您分析分析。 Fashion Step1:建设专业机构知识库 知识管理,首要任务当然是建设专业机构知识库了。 机构知识库——一种基于全球开放理念的新型知识组织与传播的门户,允许搜索引擎发现、揭示,便于全球学者、机构之间的学术交流与分享。操作和运行的开放性原则。即要保证与其它机构知识库之间的互操作,保证知识库中的内容能够被机构之外的用户方便的访问和使用,并且能够有效的存取其它机构的知识库的内容。 看来,建设专业的机构知识库已是大势所趋,那么,如何选择适合于我们机构的知识库呢? Fashion Step2:选择合适的机构知识库 市场上的机构知识库那么多,如何选择适合我们机构的知识库呢?小编觉得,随着国际化趋势以及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机构知识库应具备以下的特征: 机构知识库应具备中英文(或其他语种)自由切换功能,以适应国际学者访问,提高本机构国际影响力; 机构知识库应具备PC端、移动端自适应功能,方便学者利用碎片时间浏览学习; 机构知识库应实现全谱段全媒体知识成果集成管理:支持科研学术过程各种正式类型知识成果(如论文、专著、专利等)和非正式类型成果(研究报告、演讲报告、项目资料、数据等)的统一汇缴和管理; 知识成果数据及相关科研实体数据汇集与开放互操作:支持通过与学校相关科研信息系统进行数据共享、交换与关联集成,实现学校科研成果数据与相关科研信息的关联利用和服务; 机构知识库应具备多种图谱分析展示功能; 机构知识库应具备丰富的API接口,可灵活方便的与第三方系统进行数据交互对接; 机构知识库应着眼于创建学术社群,具备学术收藏、评论、讨论、分享等交流功能,而且支持对学术讨论过程知识的集册存缴(可以对知识讨论过程中的内容进行打包存缴); Fashion Step3:机构知识库推荐 CSpace: CSpace知识管理平台 (机构知识库)由中科院兰州文献情报中心经过 10年 的聚焦发展,具备行业领先的学术底蕴和技术储备,已成为国内一流、用户群体最大的知识管理平台,目前为 中科维智 推广运营系列产品中的品牌产品。 CSpace 目前市场占比 46% ,在所有机构知识库软件中应用最为广泛。基于CSpace系统研发的知识管理平台,广泛地应用于科研机构、高校、大型企业集团等客户群体,目前已为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医学部)、国家海洋局、兰州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石河子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中国地质调查局、兰石能源装备工程研究院、上海科技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等 150多家 优质用户提供服务。
个人分类: 中科维智|1741 次阅读|1 个评论
祝贺 | 中科维智与澳门大学签约
llas221562 2018-11-6 09:33
2018 年11月1日,澳门地区机构典藏库建设与发展讲座暨澳门大学学者库签约仪式在澳门大学图书馆举行。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兰州文献情报中心主任、博导曲建升研究员,资源系统建设部主任、博导祝忠明研究员,兰州中科维智信息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卢利农一行参加会议。澳门大学图书馆馆长吴建中博士主持了澳门大学学者专页上线仪式,澳门大学副校长 Rui Martins 教授到场致辞。总经理卢利农代表项目承建单位兰州中科维智信息咨询有限公司与澳门大学图书馆签订项目建设合同书。 澳门大学学者库依托 CSpace 平台搭建开发,并针对澳门大学的实际需求进行了有关特色功能的定制开发和应用,旨在为澳门大学打造集学者印象、知识典藏、开放共享及知识可视化分析等核心功能于一体的特色知识服务平台。 秉承“看齐国际,落地本土”的原则,CSpace 一直坚持不懈地走在提升产品功能和性能的更新之路上,目前已成为国内一流、用户群体最大的知识管理平台,是国内唯一一款得到规模化部署和应用的机构知识库建设软件平台,具备行业领先的发展成熟度和技术稳定性。CSpace 是学校/科研院所知识资产的管理利器,主要对学校/科研院所内部产生的知识资产(如专著、专利、科研项目、期刊论文、学位论文等),进行系统化收集、长期保存和知识挖掘分析,避免知识资产流失,促进其持续共享和传播利用。目前已在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医学部、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大学、中国铁道科学院、上海科技大学、南方科技大学、中国地质调查局、兰石能源装备研究院、国家海洋局、南京水科院等国内外 170+ 多家用户单位得到了应用。 澳门大学副校长 Rui Martins 院士致辞 澳门大学学者库签约仪式 澳门大学学者库开通合影
个人分类: 中科维智|3186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98家机构知识库排行榜,大陆表现不佳(修改稿2016-03-02)
zhpd55 2016-3-1 17:42
中国98家机构知识库排行榜,大陆表现不佳 诸平 据西班牙网络计量学研究室( Cybermetrics Lab )对于世界 网络2200余家存储库 的 排名( The Ranking Web of World repositories )结果,我国大陆地区有33家机构知识库入选,台湾57家机构知识库入选,香港和澳门分别有7家和1家机构知识库入选,总共有98家 机构知识库入选。大陆地区厦门大学机构知识库排名第一,但是世界排名278,其余均在870名以后;香港大学的机构知识库世界排名41,香港科技大学排名326;台湾政治大学排名79,台湾大学排名93,台湾成功大学排名120;澳门大学排名1621,看来我国大陆地区机构知识库建设表现不佳, 排名结果与可视度和学术性关系密切, 更多详见下表: China Mainland大陆33家 ranking World Rank Instituto Size Visibility Files Rich scholar ranking World Rank Instituto Size Visibility Files Rich scholar 1 278 Xiamen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191 862 345 27 2 875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nstitute of Mechanics CAS 479 1439 1143 459 3 999 Chengdu Institute of Biology CA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555 1477 1444 549 4 1084 Knowledge Repository of National Science Library CAS 411 1045 971 1556 5 1139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of Institute of Semiconductors CAS 319 1655 540 1094 6 1142 Xinjiang Institute of Ecology and Geography CA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348 1786 1300 465 7 1181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of Yantai Institute of Coastal Zone Research CAS 285 1482 1153 1279 8 1254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of Northwest Institute of Plateau Biology CAS 711 1592 1403 1051 9 1336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Grid 112 1006 1713 1607 10 1418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Guangzhou Institute of Energy Conversion CAS 1060 1683 1498 1232 11 1451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of Shenyang Institute of Automation CAS 300 1944 1209 680 12 1465 Dalian Institute of Chemical Physics CA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894 1892 1367 653 13 1528 Tianjin Institute of Industrial Biotechnology CAS OpenIR 865 1125 1639 1804 14 1605 Research Center for Eco-Environmental Sciences CA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1412 1898 1633 610 15 1626 Xi'an Institute of Optics and Precision Mechanics CA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1288 1937 1359 1005 16 1635 Knowledge Repository of Hefei Institutes of Physical Science CAS 312 1797 1167 1773 17 1648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nstitute of High Energy Physics CAS 297 1971 1430 1216 18 1670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Guangzhou Institute of Geochemistry CAS 351 1847 1538 1616 19 1673 Institute of Process Engineering CA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365 1952 1730 838 20 1687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Ningbo Institute of Material Technology Engineering, CAS 850 2138 1682 736 21 1695 Institute of Psychology CA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597 2044 1453 1263 22 1770 South China Sea Institute of Oceanology CA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1091 2021 1636 1192 23 1817 Institute of Modern Physics CA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1586 1874 1776 1432 24 1830 Peking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615 1501 1171 2016 25 1832 Institute for the History of Natural Sciences CA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842 2077 1598 1489 26 2063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nstitute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 CAS 603 1943 1068 2016 27 2073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of Institute of Coal Chemistry CAS 1189 1961 817 2016 28 2074 Institute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 CA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489 1932 1255 2016 29 2100 Tsinghua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593 1830 1776 2016 30 2116 Institute of Automation CA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648 1922 1517 2016 31 2118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620 1891 1603 2016 32 2201 Xi'an Jiao Tong University Repository 271 2086 1858 2016 33 2286 Institute of Computing Technology CA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2216 2199 1858 2016 Hong Kong香港(7家) ranking World Rank Instituto Size Visibility Files Rich scholar 1 41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Scholars Hub 10 106 45 31 2 326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115 566 690 256 3 419 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262 661 446 444 4 878 Digital Commons Lingnan University 1269 981 1613 490 5 1091 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707 1187 1858 494 6 1496 HKIEd Hong Ko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 Research Repository 2210 1290 1776 617 7 1703 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1669 1700 1858 1420 Taiwan台湾(57家) Size Visibility Files Rich scholar ranking World Rank Instituto Size Visibility Files Rich scholar 1 79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Repository 128 132 24 125 2 93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Repository 134 198 52 88 3 120 National Cheng Kung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104 271 225 71 4 163 (1) National Chiao Tung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66 658 27 23 5 221 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 (Taiwan)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136 652 839 14 6 236 Chinese Culture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569 330 248 309 7 309 (1) National Tsing Hua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160 827 169 81 8 468 (1) National Chung Hsing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137 1151 205 135 9 508 Taipei Medical University Repository 204 956 79 506 10 514 Tamkang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78 1093 471 221 11 539 Chaoy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398 1133 345 227 12 556 Kun Shan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298 1232 230 222 13 681 Asia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415 1466 112 346 14 689 Nanhua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949 1140 453 486 15 704 I-Shou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575 1347 613 304 16 756 National University of Kashsiung Repository NUKR 421 1365 698 397 17 764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238 804 571 1266 18 796 Taiwan Agricultural Research Institute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681 1227 570 667 19 846 FirstTech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National Kaohsiung Firs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324 1751 334 163 20 897 National University of Tainan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NUTNR 854 1607 920 292 21 910 National Changhua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236 1537 801 594 22 1043 Southern Taiw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470 1755 805 486 23 1071 Fooyin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FYIR 310 1549 952 1001 24 1100 Chung-Hua University Repository 663 1882 334 249 25 1127 Yu Da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1199 1554 699 1004 26 1149 National Chin-Yi University Instutional Repository 1374 1529 1058 934 27 1151 Meiho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847 1688 703 884 28 1233 Taiwan Theological College Seminary Digital Repository 725 1608 969 1181 29 1322 National Health Research Institut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542 1681 736 1398 30 1343 Central Taiw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pository CTUSTIR 1540 1850 824 726 31 1388 Aletheia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1579 1456 896 1596 32 1426 National Chi Nan University Repository 577 1973 770 692 33 1442 National Taipei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Digital Repository 471 1733 1384 1400 34 1448 National Hsinchu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1655 1625 984 1518 35 1503 YuanPe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292 1784 745 1663 36 1510 National Dong Hwa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800 1753 1230 1536 37 1524 China Medical University Repository Taiwan 222 964 195 2016 38 1582 Chung Hwa University of Medical Technology Repository HWAIR 703 1895 842 1329 39 1590 Academia Sinica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535 1434 1286 1917 40 1604 National Taiwan Sport University Repository 1120 1945 1304 997 41 1693 Kun Shan University Digital Resource Repository 444 1757 111 1956 42 1712 Tunghai University Repository THUR 613 1394 292 2016 43 1825 National Kaohsiung Normal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451 1513 1149 2016 44 1840 National Chung Cheng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272 1601 1096 2016 45 1852 Chung Shan Medical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196 1731 519 2016 46 1887 Feng Chia University Repository 543 1235 1776 2016 47 1898 Chung Yuan Christian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622 1778 778 2016 48 1992 National Pingtu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2010 1523 1650 2016 49 2027 National United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1419 1859 1388 2016 50 2057 National Sun Yat Sen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788 1969 855 2016 51 2071 Hwa Hs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1876 2203 1374 1956 52 2136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2216 1376 1776 2016 53 2164 Chia Nan University of Pharmacy Science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2194 1639 1776 2016 54 2186 National Taip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2240 1533 1858 2016 55 2248 Transworld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2071 2212 1858 2016 56 2281 Electronic Thesis Dissertations China Medical University Taiwan 2216 2113 1858 2016 57 2283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2240 1965 1858 2016 Macau澳门 ranking World Rank Instituto Size Visibility Files Rich scholar 1 1621 University of Maca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1442 1497 945 1910 机构数据库规模 (S),可视度(V)、文档形式(R)、学术性(Sc)等指标定义如下: Size (S) . Number of web pages extracted from Google Visibility (V) . The total number of external links received (backlinks) by the number of regerring domains for such links obtained from MajesticSEO and ahrefs databases . Rich Files (R) . Files in formats like Adobe Acrobat (.pdf), MS Word (doc, docx), MS Powerpoint (ppt, pptx) and PostScript (.ps .eps) extracted from Google. Scholar (Sc) . Using Google Scholar database we calculate the normalised number of papers between the last 5 years excluding current ione . 世界排名与 机构数据库规模 (S),可视度(V)、文档形式(R)、学术性(Sc)的相关性: 由此可见排名结果与可视度和学术性关系密切。
个人分类: 新观察|800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西安交通大学机构知识门户Beta版上线
weiqsh 2015-9-16 16:53
由我校信息化建设项目资助、图书馆建设的“西安交通大学机构知识门户”Beta版今天正式发布。   西安交通大学机构知识门户是一种基于全球开放理念的新型知识组织与传播的门户,系统地保存我校历年的各类成果,便于被搜索引擎发现和揭示,最大限度彰显、提升西安交通大学及学者在全球的学术影响力,真正实现全球学者、机构之间的学术交流与分享。   西安交通大学机构知识门户提供的“学者”平台,将助力我校学者学术影响力的快速提升;提供的“机构”平台和“统计”平台,能够为管理者和决策者提供各学院历年的成果产出数据和各种统计可视化图;有利于掌握各学院科研势态,为统计分析、评价学科建设及预测学科发展提供基础数据。   访问网址: http://www.ir.xjtu.edu.cn     (建议用浏览器IE9及以上版本、Firefox 、Chrome效果最佳)              西安交通大学机构知识门户的功能介绍   西安交通大学机构知识门户提供三大平台:“机构”平台、“学者”平台和“统计”平台。   “机构”平台:收集历年来我校产出的各类成果,如期刊论文、会议论文、学位论文、专著译著、专利、网络公开课等类型,可按照学院、系所、国家重点实验集中展示,提供论文的收录类型、期刊影响因子,动态追踪论文被引情况,目前数据规模已超过20万条。   “学者”平台:汇集我校百名学者学术生涯产出各类成果,提供学者学术成果多样化的可视化图、动态跟踪成果的学术影响力(WOS、Scopus、PubMed被引频次、)和社会影响力(网络各种计量指标,包括浏览、下载、社交媒体的转发、点评、收藏次数等)。   “统计”平台:可了解我校不同类型成果产出总体情况;也可按照条件组合展示我校及各学院的成果产出趋势图,方便管理部门和决策部门的数据利用。   欢迎访问西安交通大学机构知识库门户!                                             来源: http://news.xjtu.edu.cn/info/1002/57494.htm
个人分类: 特色库建设|2064 次阅读|0 个评论
引用机构知识库里的论文时应采用什么信息?
热度 1 ningbi 2015-8-10 14:53
引用机构知识库里的论文时应采用什么信息? 机构知识库的建设在全球如火如荼地展开了,一个新的问题随之诞生, 引用机构知识库里的论文时应采用什么信息呢? 先看看中国的实践: 1、中国科学院: http://www.irgrid.ac.cn/note.jsp 中国科学院开放获取政策问答中明确为:中科院机构知识库网络的实践要求是,在引用存储在机构知识库的论文时 应采用论文本身的出版信息作为引用的基本信息 ,同时引用该论文在机构知识库中存储的URL 。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http://or.nsfc.gov.cn/policies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基础研究知识库开放获取政策实施细则中明确为:“基础研究知识库”允许用户为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免费获取和使用研究论文全文。用户在使用该研究论文全文时 必须给出作者、标题、详细书目信息,原始页面的超链接或OAI标示符 。第三方在超出许可条件下使用作品,需得到著作权人的许可。 3、北京大学: http://ir.pku.edu.cn/help/PKU_IR_policy_trial.pdf 北京大学机构知识库开放获取政策(试行)中明确为:在使用该作品全文时,用户 必须给出作者、标题、详细书目信息,原元数据页面的超链接或URL ,不能以任何形式进行修改内容。 个人的建议,中国科学院的规定或许更有利于科研成果的传播?
个人分类: 文献情报|3031 次阅读|1 个评论
“知识库与社会化媒体融合现状与策略”入选“2014新媒体蓝皮书“
wzjeditor 2014-6-26 10:17
文章来源:刘君, 吴卓晶.知识库与社会化媒体融合现状与策略. 2014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 P258-270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cpac=blog 人民网转载地址: http://media.people.com.cn/n/2014/0710/c14677-25266028.html 摘要:本文通过调查分析机构和网民共建知识库的发展现状以及与社会化媒体融合的现状,预测了知识库和社会化媒体融合的趋势,并就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尤其提出“社会化知识库”的概念 , 并认为 “ 社会化知识库 ” 的权威性,首先来自其提取信息和用户使用过程痕迹的保留、可查询。其次才是信息的准确和公正。建议知识库和社会化媒体开始就融合一体 , 使知识库长着走到百姓门口的腿 ” ,社会化网络平台长着接通历史记忆的 “ 大脑 ” 。 目前,一些科研单位、出版集团、地方政府甚至企业都在建设各自的机构知识库。一些机构知识库和不少web1.0网站、电商和web1.0手机客户端都在尝试社会化改造,同时,社会化平台又在利用网民共建的优势,尝试建设自己的知识库。但是,社交化平台知识库建设与机构知识库和web1.0媒体网站的社会化这两个同时进行的过程,几乎是并列进行的,没太多交集,而且几乎都不成功。如果在设计阶段,最起码在建设过程中,让二者产生交集,就能事半功倍。 1 国内外机构知识库的发展趋势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电子出版技术的完善,开放存取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主要形成了3个分支,即开放存取期刊、学科知识库和机构知识库。机构知识库发展最为迅速 。 机构知识库(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简称IR)是利用网络及相关技术收集、整理和保存一个机构或多个机构所生产的知识产品,形成一个数字形式的学术数据库,允许机构及机构外的成员通过互联网免费或授权获取使用 。 机构知识库将科学研究的过程及其结果作为公共资源发布和最大限度地支持开放获取。通过更开放的许可协议和科学社群规范允许对已有的工作进行创造性的重用和修改;使所有信息供人类、机器阅读;提供开放API,提供基于科学文献的附加服务甚至多层级更强大的服务。就实践现实看,其开放落后于其提倡的理念,落后于靠全体网民边写边修改的维基百科,更落后于开放转载、收录、评论信息同时,开放朋友关系圈、位置信息的社会化平台。机构知识库面临刚建成或尚未建成,即落伍的境地。 1.1 国外机构知识库发展现状与趋势 全球机构库统计网站开放获取知识库名录 (The Directory of OpenAccess Repositories,简称OpenDOAR),提供对机构库的国家/地区分布、类型分布、内容分布以及使用软件情况进行详细的组合统计分析 , 并可以各种图表方式予以展示 。 图4 2006-2014年世界知识库的动态增长趋势 截至2014年4月2日,世界范围内在该网站注册的知识库总数为2616个,其中机构知识库为2212个 ,占84.56%(见表4) ,与2009年何琳 统计的结果895个相比,在5年的时间里增长1317个。 表4 OpenDOAR中机构知识库的国家分布情况 5,6 数据采集自2008年04月01 数据采集自2014年04月02 排名 国家 机构知识库数量 占总数百分比/% 排名 国家 机构知识库数量 占总数百分比/% 1 美国 206 23.02 1 美国 441 19.94 2 德国 113 12.63 2 英国 221 9.99 3 英国 89 9.94 3 德国 169 7.64 4 日本 68 7.60 4 西班牙 111 5.02 5 澳大利亚 52 5.81 5 法国 85 3.84 6 荷兰 42 4.69 6 波兰 85 3.84 7 加拿大 32 3.58 7 巴西 83 3.75 8 意大利 31 3.46 8 意大利 75 3.39 其它44国 262 29.27 其它81国 942 42.59 合计 895 100 合计 2212 100 从表4可见,OpenDOAR中注册的机构知识库从2008年遍及52个国家增加到2014年遍及89个国家;登记的机构知识库数量以美国最多,从2008年的206个增加至441个,而占全球机构知识库总量却由23%降至20%。欧洲的机构知识库总数达1211家,约占OpenDOAR机构知识库总数的55%,其中英国、德国、西班牙、法国、波兰和意大利排名均在前8位。 1.2 中国机构知识库发展现状与趋势 目前国内外许多高校和研究机构在着手建设或正在建设本单位机构知识库。国内已建成的有香港科技大学、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教育学院、澳门大学、清华大学、厦门大学、浙江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福建师范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国家科学图书馆及中国科学院下属的60多家研究所, 还有台湾机构典藏等机构知识库 。 截至2014年4月2日,在OpenDOAR登记的中国机构库有39家,排名为第15位,与欧美等国相比,差距还很大。中国科学院占有27家(见表5)。由此可见,中国已经建成或正在建设的机构知识库数量虽然不少,但因OpenDOAR登记的数量较少,供开放获取的机构知识库数量不多。 表5 OpenDOAR中登记的中国机构知识库列表 中科院知识库自2007年开始着手建设。建设完毕后,中科院的100多个研究所将在知识库中分享其科研成果,并供全民免费阅读、下载和利用。中科院知识库专业而权威,但是对普通民众来说,要找到这个知识库,需要知道这个知识库的名字,并搜索才能找到。虽然是开放的机构知识库,由于彼此独立并增加了搜索的门槛,大大降低了科学普及效率,所以仍然处于半开放甚至封闭的状态。 观察2006年至今中国机构知识库的发展状况可见,机构知识库数量自2012年开始迅速增加,之后一直处于平稳的增长趋势,见图5。 图5 2006-2014年中国知识库的动态增长趋势 1.3 机构知识库与社会化媒体融合的现状与趋势 纵观国内外的机构知识库网站,发现仅有部分网站具有RSS订阅或者简单的review或comments等评论内容,有的在机构知识库网站首页建有可参与讨论的社区(communities),提供浏览数量的报告等。而其中评论内容为零甚至根本没有评论版块的并不少见,比不了维基百科,更不能与Facebook、LinkedIn、Twitter和微博等社会化媒体相比了。 2013 年冯英华等 调查了常州、苏州和无锡三市7所高校教师使用过Web2.0技术工具的教师认为其具备的优势包括:互动性比例最高,为94.64%;其次为即时性,比例为92.21%;个性化比例为87.83%,人性化为82.02%,多样化为78.60%,易用性为71.85%,专业化为66.96%,智能化为62.11%,开放性为41.57%。很多学者开始积极研究机构知识库与社会化媒体的融合情况,但是目前还未见真正采用了web2.0技术的机构知识库。 在机构知识库社会化脚步迟缓的同时,社会化网络平台(媒体)却在进行数据库的建设,网上选车、选房、选数码产品等网购已经普遍。近几年,社会化网络平台(媒体)热炒大数据,企图建立自己的知识库王国;大的网络平台(媒体),则布局自己的云计算,来对接自己的社会化网络。 1.4 机 构知识库存在问题 1) 缺少出版+大数据+新媒体的多学科交叉背景的产品经理人才 知识库和网络平台(媒体),分别有互动性(交互性)和数据库(大数据)的诉求。双方据于不同概念的背后,是双方对彼此理念理解的不到位。做知识库的多是出版和图书馆领域专家,他们对社会化的理解停留在web1.0概念,如互动性方面,不少人是从来不用微博和微信的,对云计算和大数据也停留在了解层面。同样,搞社会化网络平台(媒体)的人士,多是学习和从事通信、计算机、新媒体领域的专家,他们几乎没听说过“开放存取”,对知识库的理解,也多是停留在数据的检索和比较,就是谈到大数据,也往往是实用主义的。机构知识库在建设过程中缺少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型人才成为国内外机构知识库构建的瓶颈。 2) 机构知识库团队成员拓展学习意识淡薄 从国内外机构知识库的发展现状来看,知识库和社会化网络平台(媒体)基本走着极少交叉,甚至是互不交叉的两条路,机构知识库融入基因更先进的社会化媒体的意识淡薄。团队成员不愿意接受新思潮、新工具,导致团队进入社会化媒体的整体意识淡薄,从而决定了机构知识库固守着原来的盈利模式、流程。这也是目前国内外机构知识库与社会化媒体融合进展缓慢的主要原因之一。 3) 专家学者对机构知识库认知不足 机构知识库在建设过程中,往往由员工逐条上传信息资源,工作量大,并常常遇到机构内专家学者不理解、不配合的情况,致使知识库内容完善和更新缓慢,缺乏对用户的吸引力。当员工只关注提供内容时,却无法顾忌机构知识库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服务用户。服务落后,更加削弱了用户使用的热情,导致恶性循环。 4) 缺少研发盈利模式的产品经理人才 机构知识库多是得到政府的资助构建,在后续的经营过程中,由于缺少专业的产品经理,没有成熟的盈利模式,使机构知识库举步维艰。按照互联网思维,基础服务不能向用户收费,但可以向广告商等第三方公司收费。拓展知识库的功能、连接多个独立的知识库、进行网站改版等等都需要大量经费的投入,没有盈利,仅靠政府有限的资金支持,很难进入良性循环。 2 网民共建知识库发展现状与趋势 Wiki 中文译为“维客”或“维基”,是一种超文本系统、支持面向社群的协作式写作。Wiki站点可以有多人书写和维护,每个人都可以修改网页中的内容或者回复修改前页面,最成功的是维基百科。而在中文网络中,百度百科成长非常迅速 。 Facebook 、微博等社会化平台,虽然存在诸多问题,但大量网民开始在其内部进行检索资料,使其初步具备知识库的功能,它们和维基百科内部的信息贡献者,都不乏机构的身影,但机构拥有的权利与普通网民没本质区别,所有也统称网民共建。 2.1 维基百科 维基百科(英语:Wikipedia),是由设在旧金山的非营利的基金会(维基媒体)经营,其管理者和编辑群体由来自世界各地的志愿者组成。基金会执行官贾德纳说,维基百科创设的宗旨,就是集合大家的知识和智慧,创造一个无所不包的知识库 。身处世界各地的网民自发贡献内容,在短短数年间造就了规模超越《大不列颠百科全书》、Encarta(微软的电子百科)的网络百科全书,并成为大量读者查找资料的有效来源 13 。 维基百科在多个方面堪称Web2.0时代的楷模,在用户自组织管理、用户激励、词条编辑功能、审核机制、版权保护等各个方面都比较出色 13 。维基百科最高明之处就是推出了特色内容版块,展示文章、图片和其他内容,这些都是参与者协作努力完成。所有的特色内容都是在高标准的严格要求下评选出来作为典范和终极目标。特色内容都在正文页面的右上角用一个铜质小星( )来表示,并提供到维基百科所有特色内容的链接,而且每一类型的内容都会用一个实例做展示。所展示的内容会一直保持随机更新 。 维基百科具有开放、平等、自由、免费、普及、即时发表和挑战权威等重要特征,不仅使它受到全球用户的肯定和喜爱,而且彻底改变了传统百科全书创作生产的运作模式和传播方式。本着共建、共享、共知的基本理念,维基百科充分调动了世界上广大用户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建设了世界上最大的网上百科全书。 当然,问题总是无处不在。自2007年以来,英文维基的活跃编辑已经下降了三分之一,而这个趋势还完全没有扭转的势头 。维基百科努力让人们能在移动设备上更简易地编辑文章,以紧跟个人电脑时代过后的潮流转变。来自纽约城市大学新闻系的杰夫·贾维斯也质疑,当信息可以通过声音或谷歌眼镜等可穿戴式设备传播时,维基百科又将如何应对? 。 2.2 百度百科 百度百科测试版于2006年4月20日上线,正式版在2008年4月21日发布,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网络百科全书 , 旨在创造一个涵盖所有领域知识、服务所有互联网用户的中文知识性百科全书。 百度百科的用户包括百科之星1名(常是创建词条最多的人当选)、186位百度百科蝌蚪团成员、8047位百度百科知识先锋和201位百度百科编修院成员 。目前,编修院和都察院逐步合并为蝌蚪团,编修和督察今后将成为蝌蚪团的两大功能方向,而不再单独称为百科团队 。 图6 百度百科蝌蚪团组建动态 百度百科充分借鉴了维基百科的成功经验,凭助百度巨大的用户数量,并采取了适合中国情的运营机制、审核机制和激励机制,从而获得了迅速的增长。 13 。 2.3 其他网民共建知识库 Wiki 在知识协作方面的便利性,很多著名企业也开始采用wiki技术创建企业知识库,雅虎、诺基亚、摩托罗拉等公司都有利用wiki进行项目协作、知识传播的成功例子,亚马逊在线商城也利用wiki共享购物者的经验 13 。 谷歌于2007年就准备推出一项名为“Knol”的新服务。旨在创建一个全新的用户生成网络知识库 。但是,直到今天,谷歌也没有把这些新服务搞起来。但是谷歌图书馆旨在搜罗全球现有知识,并无偿让全球人阅读、观看,在征得版权人同意,或付版权费前提下,也可看成间接网民共建。Google scholar平台,可看成是针对学者的间接网民共建知识库。与此类似的是中国的百度文库。 相比而言,国外的数据库,如Science和PLoSONE所属的出版集团,除具有独立网站外,还把科技文章通过社会化媒体如Facebook、Twitter等发布出去,实现了科技成果病毒式的传播速度和覆盖广度。PLoS ONE实行文章的发表后评审,充分利用读者的智慧和评价,形成时间轴和空间轴的无限延伸,从而形成学术科研评价的知识库。 以中国知网为代表的综合性数据库集成了期刊杂志、硕博论文、会议论文、报纸、工具书、年鉴、专利、标准、国学、海外文献资源,建立了包括行业知识服务、评价中心、学术成果库、学者圈等多位一体的服务,鼓励个人用户提交自己或老师的作品,已初步具备web2.0知识库功能。其它还有知乎、果壳等。 2.4 网民共建知识库存在问题 1) 缺少权威的专家库 虽然由用户提交或编辑的内容构建知识库,在融入社会化媒体与互联网互动方面表现出色,但在权威论证层面为其薄弱环节,往往无法保证信息的科学性和严谨性。以维基百科为例,由于它的高度开放性、权威缺失性所造成的无序状态,对于严肃的学术研究来说,维基百科往往不能够提供权威的有说服力的证据,这给用户引用文献造成不便 。 2) 编辑主导,用户仍然处于劣势 在网民共建的知识库中,经常出现审核无法通过的情况,编辑仍然掌握着生杀大权。一方面,编辑的主导,有利于知识库的管理和一定程度上控制贡献内容的质量,另一方面,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禁止用户账号,也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贡献者的积极性和热情。 即使在微博这样的社会化平台,网民也会受到各种委屈。但共建知识库网民对原创信息、朋友关系,乃至自己的位置信息、消费信息仍持久热情的自愿贡献。 3) 版权纠纷限制了其快速壮大 无论是谷歌还是百度,建立自己网上图书馆的过程中,受到不少知名作家的版权诉讼。虽然谷歌和百度打着传播知识,方便所有人类的旗号,但是,作为上市知名公司,其间接盈利的客观现实,让大家对它们的公益性提出质疑。在博弈中,这些网站购买了不少版权,也删除了不少盗版。对有价值信息的删除和购买版权的高昂费用,都是限制其快速壮大的障碍。不过,这改变不了网民共建知识库快速成长的现实,其成长速度大大高于机构知识库。 3 知识库与社会化媒体融合的策略 知识库(包括机构知识库和网民共建知识库等)与社会化媒体融合的最佳策略就是在开始建设阶段就形成社会化知识库 。 3.1 “社会化知识库”的定义 “ 社会化知识库 ”,也可称为智能化知识库,结合传统知识库的权威性与社会化媒体的社交功能,以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领域的学术文章、新闻等信息单元作为核心,集成后期补充的信息、被使用的反馈信息如读者点评等。用户通过社会化网络、检索系统、推荐列表等方法N次调用或补充知识库资源,也就是说,知识库是一个动态库,在使用的同时,自动更新和补充。 “社会化知识库”包含信息单元、信息链、关系链、时间轴、位置服务、产业链,共六个关键词。其中,信息单元,是包含产业链之外其它五个关键词功能的单元,是“社会化知识库”的基因。每个信息单元生成一个新链接地址,按地域、类别、阿拉伯字母等交叉分类进入知识库。新链接和旧链接,均是社会化交互平台的构成部分,并互相穿插、彼此链接。在链接不变情况下,知识库内容能自动更新和修正。一个个信息单元在数据链、关系链、位置链中环环相扣,时间轴、位置信息则贯穿其中。用户主要从知识库检索、社会化交互平台推荐(按用户习惯和当下的需求自动推荐)和列表等渠道使用这些服务。按用户输入的多样化需求,“社会化知识库”自动生成多样化服务。 3.2 “社会化知识库”的特点 1) 权威性 “社会化知识库”的权威性,主要体现在信息来源提取和调用信息路径的保留和公开,保证信息整个流程的透明。进入社会化知识库的信息分为多个级别,经过编辑评审、同行专家评审、以及权威人士终审的为第一级权威信息等等,以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专业性。每个用户都可以看到该信息源、使用情况、使用者背景以及使用者给予的评分,从而形成该条信息的完整评价体系,让用户自己判断信息的价值和权威程度。 2) 兼容性 兼容性指社会化知识库能兼容现有的知识库、开放平台、文库,并无障碍引进合作共建单位。该系统囊括最新统计结果和分析软件,自动对信息单元及其它形式的信息进行分析并形成报表,在网页展示给用户。该系统与现有各大知识库最大限度的争取无缝相连,并对接世界级“云”和所有(终)“端”;该系统的社会化网络部分,吸纳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最新应用,在用户调用、推送、评点、转载信息,完善信息链时,便于用户建立关系链、时间轴、位置链、产业链。 3) 交互性 用户通过知识库和社会化交互平台中的信息链、关系链、位置链,实现信息单元与信息单元、人与信息单元、人与人、线上信息与线下实物的N 次交互,并在交互中丰富既有的或产生新的信息单元、信息链、关系链和位置链。在设计时,能纳入原有链条的,尽量纳入原有链条,这样才能保证信息的不断完善和信息链条的不断裂。 4) 开放性 一方面是指信息单元能不断补充到最新信息。另一方面系统能大量引入第三方机构,开发盈利产品,让第三方机构在该系统中盈利。社会化知识库提供信息的免费开放,实现信息资源的最大程度共享。 5) 易升级 社会化知识库采用HTML5、IPv6等先进技术支撑,保证系统具有足够高的技术天花板,保证知识库、社会化媒体的所有功能,能与时俱进,不断更新。从技术先进性上保证系统寿命。 6) 盈利模式简单 社会化知识库采用多数信息免费,具有版权的部分稀缺信息单元收费的盈利模式。一般用户需要输入帐号付款,长期用户可采取包月、包年等付费模式。 4 “社会化知识库”的发展建议 4.1 寻找通信技术+图书馆学+网络传播复合实践经验的研究型产品经理 知识库和社会化平台是两个行业、两种思维,建成的几乎完全不同基因的两个产品。从一个上嫁接另一个,很容易出现基因排斥。如果是拥有知识库和社会化双重实践经验,拥有理工和人文双重背景和思维的产品经理,从一开始就主导一个社会化、知识库完美融合的产品,就不会有基因排斥,拥有这样顶层设计的产品,易于吸纳、改造其它知识库,对接其它社交平台。 4.2 开始建设就奠定互联网、物联网基因 强调知识库与社会化均衡发展,是指用时、用工、用钱上均衡,但在基因上,要去报刊、广电、通信,乃至第一代互联网基因,而奠定第二代、第三代互联网基因和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乃至智能可穿戴设备基因。使用HTML5、IPV6等最新技术,结合物联网和云计算部分功能。加入世界级云联盟。不仅开始就具备较高的技术天花板,而且,要不断升级各种相关应用。 4.3 诱导用户而不是教育用户 机构知识库一直在教育用户,如何上传自己的文章。在网民共建社会化知识库上,自愿上传自己的信息、关系、位置和时间,乐此不疲。诱惑用户的是词条能被大家方便的下载、修改、点评;词条被点“赞”、成为大V、被帅哥或美女关注、与同行专家结下稳定的线上关系等等。这些诱惑,是Web2.0互联网基因带来的。免费,招来大批边使用边贡献信息、关系和位置、时间的用户,方便让用户在消费知识库时,获得名声、专家圈、男女朋友、就近找商家,乃至在线购物、游戏等诸多增殖服务。 4.4 开放+共赢:推广零费用 向第三方开放,开发新产品,形成产业链 1) 鼓励专业机构、专家,入住“社会化知识库”,实现多方共赢。 为权威机构和学者专家提供多样的免费专业服务。在服务中,产生更多的信息、关系和位置信息。“社会化知识库”是一个庞大的信息单元、信息链、关系链和位置链,这是一个产品开发、运营和合作的平台。利用这个平台,第三方可以开发诸多产品。 2) 免费服务,开放存取共享 免费按需查找信息、关系、位置,而从广告、培训、数据分析报告,或其它延伸服务中盈利。登录用户分组中,有政府、企业、媒体、记者、专家、投资人、产品经理、程序员、美编等等,并开设第三方开发交流论坛,方便第三方开发。在“社会化知识库”能调动多份资源、多方能力,在“社会化知识库”在线合作开发,并应用于该系统。 3) 合作学术机构的信息管理、信息增值 合作的科研管理机构、科研教育机构、图书馆、研究团体、信息中心、个人作者,上传信息自动分类,自动形成信息单元、信息链,乃至关系链和位置链。使其原有信息,在进入“社会化知识库”时,产生第一次增值。更在合作中获得分成受益的恒定增值,并在N次合作和交流中产生N次增值,甚至可以成为合作单位转型升级的一次机会。 4) 成为学术交流、产业合作和一站式服务的平台 (1)“社会化知识库”可以在线开学术交流会和产品发布会,主办方可在线邀请政府代表、记者、专家、企业,在仿真的会议大厅召开各种会议,方便快捷低廉。 (2)“社会化知识库”,是一个浓缩的世界,包括社会活动所需的人、信息单元、信息链、关系链、位置链,是一个诸多讨论、活动同时进行的平台。鼓励其它机构和个人,在这个平台找人、找信息、找能力、找机会。 (3)用户在线浏览、写作时,“社会化知识库”提供给用户的相关信息推荐、查询可以一站式完成。让人与人、人与物的关系信息捆绑时间轴和位置信息,保证信息的全面和准确,并提供在线确定位置和现场位置查找的一站式服务。 4.5 加强“社会化知识库”的“关系”建立 早期的知识库都是倾向于信息的收录、整合和加工。随着社交化平台的日渐强势,关系圈、位置信息越来越受到重视。 1) 像微信一样建立个人关系圈。“目前,一个人的手机通讯录、邮箱通讯录、QQ好友、微信好友,以及微博和阿里妈妈等互相关注的好友,是一个庞大的个人资源,把愿意共享的个人资源拿出来,就能自动形成一个庞大的关系库” 。更重要的,自己可以不断丰富自己的这个关系库。而且,点击其中的任何一个关系的名字,他的相关信息也能瞬间呈现。 2) 收录信息与发布机构、受众之间的关系。发布机构、发布媒体、发布语境,是发布时就能呈现的关系。而效果调查、接收受众情况,需要有一个漫长的关系收集时段。重大信息的效果调查,还包含专家(或软件)文本关系分析——情感、态度、特定语气、色彩背后的潜在关系。 3) 收录信息所涉及人名、地名等关键词的实际地理位置:在关键词和整体信息收录中,关键词所涉及事件、人物的地理位置,在地图上标注出来。事件、人物的位置往往是许多点构成的圈子。 4) 收录关键词的实际地理位置周边的位置:借助合作单位的地图资源,把该信息实际地理位置的周边情况,收录到知识库。既方便用户按信息寻找该地理位置,也方便周边用户使用这个信息,支持线下实际活动。 5) 随着4G、物联网和可穿戴设备的发展,实地实时视频将取代影视等虚拟视频,成为主流。位置信息的重要性将凸显。 徐以鸿 , 朱涛 . 信息开放获取新平台 —— 机构知识库 .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 2009; 19(5): 15-16. 朱咫渝 , 成建权 . 国内外机构知识库发展现状分析 . 图书馆学刊 . 2008; (3): 132-134. 曹艳 . 从 ROAR 和 OpenDOAR 调查中国的机构典藏发展现状 . 图书馆杂志 . 2011; (3): 36-40. http://www.opendoar.org/onechart.php?cID=ctID=rtID=clID=lID=potID=rSoftWareName=search=groupby=r.rDateAddedorderby=charttype=growthwidth=600height=350caption=Growth%20of%20the%20OpenDOAR%20Database%20-%20Worldwide http://www.opendoar.org/find.php . http://www.opendoar.org/find.php . 何琳 . DoarOpen 和机构知识库现状 .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 2009; (2): 30-33. 徐以鸿,朱涛 . 机构知识库内容快速建设方法 . 现代情报 . 2011; 31(4):148-151. http://www.opendoar.org/countrylist.php?cContinent=Asia http://www.opendoar.org/onechart.php?cID=46ctID=rtID=clID=lID=potID=rSoftWareName=search=groupby=r.rDateAddedorderby=charttype=growthwidth=600height=350caption=Growth%20of%20the%20OpenDOAR%20Database%20-%20China 冯英华 , 徐丽媛 . Web2.0 环境下高校机构知识库的实现模式研究 . 图书馆建设 . 2013; (1): 38-43. 罗志成 , 关婉湫 , 张勤 . 维基百科与百度百科比较分析 . 情报理论与实践 . 2009; (4): 71-74. http://www.donews.com/net/201101/337512.shtm http://zh.wikipedia.org/wiki/Portal: 特色內容 维基百科成功了吗? http://www.infzm.com/content/98859 维基百科,谁来书写你的未来? http://qnck.cyol.com/html/2014-03/26/nw.D110000qnck_20140326_1-39.htm http://baike.baidu.com/ http://hi.baidu.com/baikenvshi/item/1e0686d54e441735e3108f1e http://baike.baidu.com/team/kedou/homepage http://tech.sina.com.cn/i/2007-12-15/00221914818.shtml?qq-pf-to=pcqq.c2c 白崇远 . 维基百科的特性及影响 . 辞书研究 . 2009; (2): 67-72. 吴卓晶 , 刘君 . 微信故障引发的思考 . 新闻与写作 .2013; (9): 33-35. 转载请正确标明作者信息以及文章出处。 文章来源:刘君, 吴卓晶.知识库与社会化媒体融合现状与策略. 2014新媒体蓝皮书: 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 P258-270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cpac=blog 人民网转载地址 : http://media.people.com.cn/n/2014/0710/c14677-25266028.html 【相关跃读】 您移动互联了吗?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841377-826274.html 抓住互联网思维的传统出版业将大有可为?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841377do=blogid=823051 学术期刊国际化网络化出版机制与快速共享共用策略-博士后出站报告 h ttp://blog.sciencenet.cn/blog-841377-813425.html Nature、Science及PLoS ONE网络出版现状分析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841377-807116.html 地铁路上读书与新媒体的来去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841377-800724.html 吴卓晶
个人分类: 我的论文|3616 次阅读|0 个评论
重磅消息-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分别发表开放获取政策
热度 2 OPENRESOURCES 2014-5-18 19:46
中国科研成果的开放获取终于迈出里程碑的一步,与国际接轨了! 5月16日,在全球研究理事会2014年北京会议新闻通气会上,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分别发表开放获取政策声明,要求得到公共资助的科研论文在发表后把论文的最终审定稿存储到相应的知识库中,在发表后12个月内实行开放获取。详情请见中科院的 http://www.cas.cn/xw/yxdt/201405/t20140516_4121375.shtml ,政策声明在最下面以附件形式提供下载。以及自然科学基金委 http://www.nsfc.gov.cn/publish/portal0/tab88/info44456.htm 。(强烈呼吁基金委也把声明晒出来啊,以飨大家,声明也要做到开放获取嘛)。 截取了中科院政策声明中的部分开放获取政策,供大家热烈讨论下: “承担各类公共资助科研项目的中科院研究人员和研究生,自本政策发布之日起投稿并在学术期刊上发表的研究论文,作者应在论文发表时把同行评议后录用的最终审定稿存储到所属机构的 知识库 ,并于发表后12个月内开放获取。并且鼓励作者在声明发布之前的论文也以同样方式通过所属机构知识库开放获取; 支持公共资助科研项目在具备可靠质量控制和合理费用的开放出版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 授权我院相关部门建立可资助发文的开放出版学术期刊遴选指南; 授权我院相关部门试验支持把我院有影响力的学术期刊转换为开放出版期刊。” 参考文献: 全球研究理事会2014年北京会议新闻通气会召开.http://www.cas.cn/xw/yxdt/201405/t20140516_4121375.shtml
个人分类: 新闻类|5546 次阅读|7 个评论
整合altmetrics与机构知识库
cuiyh 2013-11-22 09:05
通过第三方工具和软件平台,在 机构知识库平台整合altmetrics已经成为图书馆新的增值服务和机构知识库的新功能。 机构知识库是存储本单位研究人员数字知识产品并提供开放获取的平台,其目的是提高机构和研究人员学术成果的可见性和影响力。Altmetrics是通过对研究者在线学术交流行为的跟踪获取实现对研究者学术成果的网络影响力测度和评价。相比传统的基于引用数据的评价指标,它的优势主要有:(一)覆盖非正式出版的学术成果,特别是开放获取资源;(二)数据反馈速度快。在文章在发布后一天到一个月时间是其被在社会网络平台上广泛提及和转发的高峰;(三)数据易于获取。社交网络数据可以通过API等方式被公开获取,目前跟踪工具如Altmetric.com和PLumX等也都提供多种形式的开放数据访问服务。 当前的典型案例有: Digital Commons 在支持Counter使用数据的基础上,最近它与altmetric合作在期刊馆藏条目中显示一个Altmetric图标,麻省州立大学医学院图书馆展示了在其学术出版平台上整合altmetrics服务的实践。开源机构知识库软件DSpace和EPrint的基础安装版本一般仅支持使用指标(如下载量等),但通过插件方式它们都在单篇论文上实现对Scopus中引用数据和altmetrics等社会网络指标的显示,印第安纳大学图书馆与altmetric.com合作开发在DSpace中如何通过DOI和handle方式在XMLUI中实现文章的社会网络影响力指标的嵌入式图标(badeges),并允许由作者来控制显示这些信息和数据。PLumX推出两种整合机构知识库的方式,一方面它支持通过widget方式将altmetrics数据推送到机构知识库平台上,另一方面也可以无缝集成DSpace、EPrins、Bepress等机构知识库的记录添加到PLumX平台上。 PLumX: http://blog.plumanalytics.com/post/67581106692/plumx-and-institutional-repositories?utm_source=Plum+Analytics+Announcement+Newsletterutm_campaign=f3acb5226e-November_Newsletter11_21_2013utm_medium=emailutm_term=0_7c94a9997c-f3acb5226e-71817373 Altmetric.com https://www.scholarworks.iu.edu/dspace/bitstream/handle/2022/16667/OR13_altmetric_IUSW.pdf?sequence=2
个人分类: 科学计量|2503 次阅读|0 个评论
国家科学图书馆发布中科院机构知识库系统热门下载论文
OPENRESOURCES 2013-10-12 08:51
近日国家科学图书馆发布了中科院机构知识库从2009到2012年的使用情况和热门下载论文。 以下全文转自 http://www.las.cas.cn/xwzx/zhxw/201309/t20130916_3931606.html 为有效保存和广泛传播科研成果,中国科学院从 2009 年起开始建设研究所机构知识库,目前已有 103 家研究所建成机构知识库,截止 2013 年 8 月底,存储科技成果 46.30 万份,其中全文期刊论文达 36.60 万篇。 87 家研究所机构知识库已提供科研成果的开放获取。中科院建立了机构知识库集成服务平台( http://www.irgrid.ac.cn/ ),向全球提供各研究所机构知识库保存科研成果的开放检索与利用。国家科学图书馆发布了《公共资金资助科研成果的权益管理指南》,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和国际经验,对科研成果的长期保存和开放共享,以及合理平衡保护各方利益提出了最佳实践指南。    截止 2013 年 8 月底,中国科学院机构知识库系统累计访问量 3900 万篇次,累计下载量超过 630 万篇次,访问和下载量逐年迅速增加。中国科学院机构知识库体系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公共资金资助科研成果共享系统之一,成为社会检索利用中国科学院科研成果的重要渠道,有效促进了科技成果的广泛传播和及时利用,成为公共资金资助科研成果开放共享的有力推动者和重要贡献者。    自 2009 年至 2013 年 8 月,已有 560 篇论文下载量各超过 300 篇次。为了展现中科院科研成果的影响力,鼓励科研人员及时共享科研成果,国家科学图书馆从今年起发布根据全文下载量统计的中国科学院机构知识库体系热门论文。首批发布的是截止至 2012 年底累积下载量前 20 名论文(表 1 )和 2012 年下载量前 20 名论文(表 2 )。    国家科学图书馆将为这些论文的通讯作者颁发相应的下载量证书,并将持续发布年度下载量前 20 名论 文。    中国科学院机构知识库系统 2009-2012 论文累积下载排行 Top 20     统计日期: 2013 年 1 月 1 日 文章名称 所属研究所 第一作者 全文下载量 Distinct Evolutionary Patterns Between Two Duplicated Color Vision Genes Within Cyprinid Fishes 水生生物研究所 Li, Zhiqiang 1668 Effects of heavy metals on plants and resistance mechanisms 水生生物研究所 Cheng, SP 1604 A high throughput Nile red method for quantitative measurement of neutral lipids in microalgae 水生生物研究所 Chen, Wei 1435 Heavy metal pollution in China: Origin, pattern and control 水生生物研究所 Cheng, SP 1186 Direct reduction of graphene oxide films into highly conductive and flexible graphene films by hydrohalic acids 金属研究所 S. F. Pei 1034 考虑降雨时空变化的单位线研究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张文华 902 中国古建筑结构力学研究进展 力学研究所 俞茂宏 902 半导体科学与技术 半导体研究所 何杰 850 落叶栎树在中国的地理替代分布及其气候制约 植物研究所 田佳倩 806 半导体的检测与分析 半导体研究所 许振嘉 758 The role of crystal phase in determining photocatalytic activity of nitrogen doped TiO(2) 金属研究所 G. Liu 716 General relationship between strength and hardness 金属研究所 P. Zhang 699 Response of growth and fatty acid compositions of Nannochloropsis sp to environmental factors under elevated CO2 concentration 水生生物研究所 Hu, Hanhua 639 Simulation analysis of a GTL process using ASPEN plus 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 Hao X( 郝栩 ) 633 Heavy metals in plants and phytoremediation - A state-of-the-art report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literature published in Chinese journals 水生生物研究所 Shuiping Cheng 590 固相合成寡糖的进展 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廖文胜 , 陆德培 557 An ERDAS image processing method for retrieving LST and describing urban heat evolution: a case study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Region in South China 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Sun, Qinqin 543 Producing triacetylglycerol with glycerol by two steps: Esterification and acetylation 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 Liao XY( 廖小元 ) 501 Preparation of Uniform Calcium Alginate Gel Beads by Membrane Emulsification Coupled with Internal Gelation 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刘袖洞 490 The effects of sapphire substrates processes to the LED efficiency - art. no. 68410M 半导体研究所 Yang, H 486    中国科学院机构知识库系统 2012 年度论文下载排行 Top 20     统计日期: 2013 年 1 月 1 日 文章名称 所属研究所 第一作者 2012 年度 全文下载量 Distinct Evolutionary Patterns Between Two Duplicated Color Vision Genes Within Cyprinid Fishes 水生生物研究所 Li, Zhiqiang 1666 Effects of heavy metals on plants and resistance mechanisms 水生生物研究所 Cheng, SP 1603 A high throughput Nile red method for quantitative measurement of neutral lipids in microalgae 水生生物研究所 Chen, Wei 1376 Heavy metal pollution in China: Origin, pattern and control 水生生物研究所 Cheng, SP 1186 Direct reduction of graphene oxide films into highly conductive and flexible graphene films by hydrohalic acids 金属研究所 S. F. Pei 1034 考虑降雨时空变化的单位线研究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张文华 895 The role of crystal phase in determining photocatalytic activity of nitrogen doped TiO(2) 金属研究所 G. Liu 716 General relationship between strength and hardness 金属研究所 P. Zhang 699 Response of growth and fatty acid compositions of Nannochloropsis sp to environmental factors under elevated CO2 concentration 水生生物研究所 Hu, Hanhua 639 Heavy metals in plants and phytoremediation - A state-of-the-art report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literature published in Chinese journals 水生生物研究所 Shuiping Cheng 590 固相合成寡糖的进展 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廖文胜 , 陆德培 557 An ERDAS image processing method for retrieving LST and describing urban heat evolution: a case study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Region in South China 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Sun, Qinqin 503 Preparation of Uniform Calcium Alginate Gel Beads by Membrane Emulsification Coupled with Internal Gelation 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刘袖洞 481 The effects of sapphire substrates processes to the LED efficiency - art. no. 68410M 半导体研究所 Yang, H 477 Effects of low temperature and drought on the physiological and growth changes in oil palm seedlings 烟台海岸带研究所 Cao, Hong-Xing 469 Jerusalem artichoke (Helianthus tuberosus), a medicinal salt-resistant plant has high adaptability and multiple-use values 烟台海岸带研究所 Ma, Xiao Yong 469 太赫兹量子阱光电探测器光栅耦合的模拟与优化 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张戎 452 压力铸造充型过程多工艺参数的优化选择 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贵刚 446 Synthesis of high-quality graphene with a pre-determined number of layers 金属研究所 Z. S. Wu 430 In vitro propagation of four threatened Paphiopedilum species (Orchidaceae) 昆明植物研究所
2808 次阅读|0 个评论
机构知识库发展的3个阶段
paperopen 2013-8-4 11:01
中国的机构知识库的发展可以分为3个阶段:    机构知识库1.0时代:人工提交成果、机构成果不完整典藏   1.0时代的典型特征如下:   1)机构知识库定位于机构公开成果库,目标定位为典藏机构成果、记录机构科研活动历史、展现机构研究成果。   2)机构公开成果收集主要通道为人工提交。   1.0时代的机构知识库为机构知识库发展的初期阶段,对机构知识库在中国的推广起到了示范性和引领作用。   遗憾的是,1.0时代的机构知识库的成果收集主要通道是成员人工提交,而机构成员因没有从中得到有价值的服务,提交成果的积极性不高,因此1.0机构知识库也只能是机构零散的公开成果,这样必然导致机构知识库的价值大打折扣。   大家知道,“典藏”的概念来源于图书馆的典藏阅览室,机构成果零散分布于在各个商业数据库中,如果不能实现机构成果的完整典藏,机构知识库的“典藏”价值会大打折扣。   结局就是图书馆做了不少工作,但没有得到学校师生、建设方、其他职能部门的肯定,有点“鸡肋”的味道,弃之可惜,食之无味。 机构知识库2.0时代:机构成果完整典藏+特色资源   从2012年开始,中国的机构知识库发展到2.0阶段,其主要特征如下:  1)通过技术手段(机构成果蜘蛛)、或者行政手段(和科研奖励相结合),实现机构成果的全面收集;   2)把机构特色资源也纳入到了机构知识库之中,如演讲(讲座)、知名专家的采访等,使得机构知识库从机构公开成果库,迈向了真正的机构知识库。   2.0时代的机构知识库已经具备了使用价值,因为:   1)基本实现了机构公开成果的完整典藏,起码实现了重要成果的完整典藏,此时说,机构知识库是机构成果典藏,此言非虚了。   2)机构特色资源的收藏,使得机构知识库从一个商业数据库文献过滤子集,变为了知识生产者和组织者,这些特色资源的积累,将成为机构知识库未来发展中最有亮色的部分。   2.0时代机构知识库已有其价值,实现了图书馆作为建设发起方的价值,但其价值对科研服务还不直接。图书馆虽然具有机构成果典藏的责任,但其核心责任是为科研和教学提供直接的服务。   2.0时代的机构知识库,如果满足现有的功能,在用户眼中很可能会变成一个“档案馆”和“大花瓶”。 机构知识库3.0时代:科研人员日常活动阵地+科研过程成果的自动积累   科研人员获取信息有2个方面的需求:一个是获取本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另外一个方面则是获取所参与项目、团队的过程资料,如实验记录、读书笔记、项目申报心得等。   获取本领域最新动态,无论如何,机构知识库都难以担当,因此也不要奢望成为科研人员获取最新科研动态的主通道。但商业数据库无法提供团队内部的过程文档,如果把机构知识库和团队知识库(团队科研协作)相结合,使得机构知识库具有团队科研协作的服务功能,就有可能把机构知识库变为科研人员获取信息(团队内部非公开成果)的一个主通道(另外一个主通道就是像SCI、IEEE、Elsevier这样的商业数据库)。   在此基础上还可以针对科研人员的核心和显性需求,如论文发表、项目申报和实施,机构知识库就变得对科研人员具有了使用价值。   这就是机构知识库的3.0时代。 参见: 机构知识库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
个人分类: 随笔|5980 次阅读|0 个评论
机构知识库的“Arxiv路线”,在中国,此路目前不通
热度 1 paperopen 2013-8-3 21:27
  任何一个技术和产品,当能为用户提供有价值、急需的服务时,才能得到发展。   机构知识库,在国内外,发起者大多是机构的图书馆。   初衷如下:   1) 典藏机构成果、记录机构科研活动历史、展现机构研究成果。   2) 机构知识库和开放存取OA运动密切相关,希望能改变学术出版中商业出版的垄断局面。  大多的机构知识库中成果收据主通道是成员人工提交个人成果。试想一下,机构知识库的这些目标和用户有多大的直接关系?用户从中得到了什么显性的服务?  建设者尽可以说,机构知识库可以提高成员个人和机构成果的影响力,而且有数据证明OA论文比非OA论文的被引频次有明显的提升。但这些足以吸引大多数科学家来参与嘛?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机构知识库只能依靠学者的责任感来维系。   那为什么cornell University 的Arxiv能发展的如此“风生水起”呢?   本人之前一直在科研一线,也从事期刊出版,从科研人员和出版人的角度来看,Arxiv不是一个机构知识库,而是一个出版发布平台。   俄罗斯数学家佩雷尔曼在arXiv上贴出的一篇论文,声称“勾勒了对庞加莱猜想猜想的综合证明的框架”,而获取了第25届菲尔兹奖,而在美国出版的《亚洲数学期刊》6月号以专刊方式,发表《庞加莱猜想暨几何化猜想的完全证明:汉密尔顿·佩雷尔曼理论的应用》的长篇论文的美国里海大学的曹怀东和中国中山大学朱熹平,却没有成为获奖人。   从这个案例来看,Arxiv更像一个学术出版平台,而非通常意义上的机构知识库。   目前Arxiv也已经从本机构成员,扩展到了全世界。   Arxiv的存档也引入了Peer Review的机制。之前任何人均可注册后存档,而目前已经引入了介绍人制度,只有经过之前的member推荐后,才能注册存档。   Arxiv会为每一篇存档的文章提供一个DOI,实现其长期存储,和被引用。   本人认为,arXiv能吸引用户的是成果首发权。   但这个方法在中国似乎不好用。   中国相关的科研管理部门,会把在一个不经过严格Peer review网站上存档的文章认为是科技成果吗?   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多年来一直在做“中国科技论文在线”这样一件和Arxiv类似的很有价值的工作,但在Arixv上存档的文章获得了数学界的诺贝尔奖,而中国科技论文在线发表的文章,在中国,还没有得到哪怕是一个大学,研究生毕业、职称评定的认可。在中国如果人才评价体制不改革,Arxiv上的论文就不会得到中国官方的承认,中国的开放学术出版平台就不会对一线科研人员有真正吸引力。   中西方文化和体制的不同,在中国目前的阶段:   机构知识库的Arxiv路线,在中国,此路不通。   此路不同,但并不是机构知识库在中国就无路可走了。   
个人分类: 期刊网络化|7926 次阅读|1 个评论
中、日、印高校机构知识库建设现状比较分析
热度 6 Wuyishan 2013-2-1 06:56
(想读到文中附图的,请点击以下链接 中日印机构库.pdf ;不介意读不到图的,请直接往下读。--博主) 中、日、印高校机构知识库建设现状比较分析 *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construction in China, Japan, and India 朱梦皎 Zhu Meng-jiao 武夷山 Wu 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北京 100038 Institut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Information of China Beijing 100038 (发表于《图书与情报》 2012 年第 6 期) 【摘要】 机构知识库是开放存取运动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是解决学术危机的一条途径。但是我国的高校机构知识库建设情况却不容乐观,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比较欠缺。文章统计调查了我国高校机构知识库的建设数量,并主要与目前日本、印度两国的高校机构知识库情况作了一些对比。 【关键词】 机构知识库 开放存取 高校 日本 印度 比较分析 Abstract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R for short) is a significant wing in the open access movement and a feasible way to solve the academic crisis. The empirical analysis on both the quantity and the quality of China’s university IRs reveals their deficiencies. The number of Chinese IRs built by universities or colleges is estimated.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Greater China, Japan and India in university IR building is made. Keyword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open access Japan India comparative analysis 1 引言 虽然学术和科研资源在迅速增长,但受限于现行版权制度,想要获得学术资源却绝非易事。作为学术传播和交流的重要媒介的学术期刊,价格日益高涨,而图书馆资金却相对削减,以此衍生出的学术期刊危机也就意味着学术交流危机。为了有效实现学术和科研资源的共享和利用,提出了所谓的开放存取运动 (Open Access ,简称 OA) ,其中包括了开放期刊和开放典藏库两个方面。后者也称作机构知识库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简称 IR) 为人所知。而所谓机构知识库即是大学和研究机构可以将这些分散存储的学术信息集中起来,再通过校园网甚至通过校际之间的协议,开放利用这些学术信息资源 。 机构知识库的建立对解决“学术交流危机”有着重要的意义,不仅可以促进学术传播和共享利用,还能有助于高校或者研究机构本身的知识管理和学术资源的长期保存。同时由于提高了论文的可获得性,文章的被引次数继而提高。对学者和机构来说有助于提升声望;对于学术期刊来说,也有助于提升刊物的影响因子。 OpenDOAR 、 ROAR 和 DOAJ 一同构成当前网络开放获取学术信息资源检索的主要平台。前二者主要针对机构知识库,而 DOAJ 则是针对开放期刊的。 openDOAR ( The Directory of Open Access Repositories )是由英国的诺丁汉大学和瑞典的伦德 (Lund) 大学图书馆于 2005 年 2 月共同创建的开放获取仓储检索系统。用户可以通过机构名称、国别、学科主题、资料类型等途径来检索和使用这些仓储。其收录的每一资源库均由 OpenDOAR 人员进行检视,非以自动化分析方式处理资讯,以确保提供资讯拥有高品质及一致性。 ROAR ( Registry of Open Access Repositories 开放获取仓储登记系统)由英国南安普顿大学创立,除不收录 DOAJ 范围的信息源外,收录所有开放获取的信息资源。由于收录方式的差异,因此 ROAR 所收录的范围和数量较之 openDOAR 都要更广更多,而 openDOAR 则显得更为精确和谨慎。 自 2003 年开放存取国际会议首次召开至今这近十年中,机构知识库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获得了不同程度的发展,但地理上的不平衡状况还是很明显的。 美国和欧洲等地区是机构知识库建设方面的领跑者。根据 openDOAR ,截至 2012 年 5 月 6 日,北美洲的机构库数量达到 472 个,其中美国的机构库数量达到了 396 个;欧洲的机构知识库数量为 1022 个,其中德国有 152 个,英国有 207 个;而在亚洲,中国的机构库数量为 34 个,日本有 137 个,印度有 54 个;澳洲有 69 个机构库,其中澳大利亚建设 56 个;南美洲现有 153 个机构库,其中巴西拥有 62 个。非洲的机构库数量也达到了 50 个。 亚洲和欧美在学术发展和数字化资源建设的情况上还是有不小的差距的。中国、日本和印度都是亚洲国家,并且都是非英语国家,因此具有可比性。 我国的高校机构知识库建设与其他国家相比是落后的。除了数量少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重要问题往往不为大家所重视。 ( 1 )科研人员对机构库的认知度不高。曾苏 等对机构库的建设问题做了调查和研究,他们发现科研人员对机构库的了解程度较低,很少有用过机构库的。由于认知度不高,对于机构库的需求就显得模棱两可了。 ( 2 )博弈现象影响文献贡献量。开放存取网站的形式和传统的期刊模式不同,学者的重视程度尚未提高。崔景昌,刘德洪 通过研究发现尽管研究人员知道选择开放获取渠道发表论文,名望结果会更好,但在不明确其他人的选择的情况下,只能做出保守选择,即发表于传统期刊。因为从学者自身的角度出发,开放存取渠道并非是一种必要的选择,个人的理性导致了集体的非理性。 ( 3 )版权及期刊政策的限制。我国的版权政策对各种情形下著者和出版社的权利划分不明。学者在机构库中只能公布一些未发表的作品、公开的资源、删改版的已发表文章,或者来自于期刊的预印本,与实际印刷出版的文章有一定的区别。这同时也是导致机构库的内容可用性欠佳的一个原因。 ( 4 )组织建设难度大。虽然拥有庞大的学术资源,但是对于国内的高校,特别是高校图书馆来说,要组织建立机构库还是困难重重的。无论是人力财力物力都不够充沛。尤其是我国图书馆与国外图书馆的运行机制不同,在所受的支持力度方面和资源方面都有较大差异。 鉴于以上情况,本文将以高校机构库为切入点,并通过中(本文指大中华地区)、日、印三国的高校机构库建设情况的对比,来描述我国高校机构库建设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2 中、日、印的建库表现 2.1 西班牙赛博实验室的机构库排名表现 根据 2012 年 4 月西班牙的赛博计量学实验室( Cybermetrics Lab )公布的全世界开放获取机构知识库排名,亚洲排名第一的是台湾大学机构典藏,处于整个排名的第 16 ;排行榜前 200 名中, 12 个机构库来自大中华地区,但都属于台湾或香港,有 11 个机构库来自日本,一个机构库来自印度;而中国内地的高校机构库没有一个处于前 200 名,排名最靠前的厦门大学是第 252 名。 表 2-1 排名前 250 名的中、日、印机构知识库 排名 国家或地区 机构知识库名称 链接 16 台湾 台湾大学机构典藏 http://ntur.lib.ntu.edu.tw/ 37 日本 京都大学研究信息资料库 http://repository.kulib.kyoto-u.ac.jp/dspace/ 70 台湾 台湾国立清华机构典藏 http://nthur.lib.nthu.edu.tw/ 72 日本 北海道大学学术及学术论文集 http://eprints.lib.hokudai.ac.jp/dspace/index.jsp 73 日本 九州大学机构典藏 https://qir.kyushu-u.ac.jp/dspace/ 79 日本 日本海洋科技中心机构库 http://www.jamstec.go.jp/jir/infolib/meta_pub/G0000002REP 89 台湾 台湾政大机构典藏 http://nccur.lib.nccu.edu.tw/ 90 台湾 台湾国立中央大学机构典藏 http://ir.lib.ncu.edu.tw/ 92 台湾 台湾国立成功大学机构典藏 http://ir.lib.ncku.edu.tw/ 98 日本 东京大学机构知识库 http://repository.dl.itc.u-tokyo.ac.jp/ 122 印度 印度科学理工学院 ePrints http://eprints.iisc.ernet.in/ 138 日本 冈山大学学术成果库 http://ousar.lib.okayama-u.ac.jp/Index.e 150 日本 千叶大学的学者和学术期刊论文库 http://mitizane.ll.chiba-u.jp/curator/ 152 日本 长崎大学学术研究资料库 http://naosite.lb.nagasaki-u.ac.jp/dspace/ 166 香港 香港大学学术库 http://hub.hku.hk/ 167 日本 金泽大学图书馆学术典藏 http://dspace.lib.kanazawa-u.ac.jp/ 169 台湾 台湾交通大学学术集成 http://ir.lib.nctu.edu.tw/ 180 香港 香港科技大学机构知识库 http://repository.ust.hk/dspace/ 188 日本 熊本大学学术典藏 http://reposit.lib.kumamoto-u.ac.jp/ 195 日本 日本东北大学学术典藏 http://ir.library.tohoku.ac.jp/ 201 日本 名古屋大学学术典藏 http://ir.nul.nagoya-u.ac.jp/jspui/ 207 印度 印度国会医学典藏 http://openmed.nic.in/ 225 印度 印度统计研究所文献研究和培训中心 http://drtc.isibang.ac.in/DRTC/ 227 日本 静冈大学学术典藏 http://ir.lib.shizuoka.ac.jp/ 230 台湾 台湾科技大学机构典藏 http://ir.lib.ntust.edu.tw/ 234 日本 信州大学学术机构库 https://soar-ir.shinshu-u.ac.jp/dspace/index.jsp 244 印度 印度全国海洋研究所数字典藏服务 http://drs.nio.org/drs/index.jsp 249 日本 大阪教育大学机构典藏库 http://ir.lib.osaka-kyoiku.ac.jp:8080/dspace/ 2.2 大中华地区高校机构库建设情况 下面,结合两大开放存取数据库( openDOAR 和 ROAR )提供的数据,估计一下目前我国高校机构库的建设情况。 根据 openDOAR 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中国有 33 个机构知识库 。其中中国内地有 27 个,香港 5 个,澳门一个。但是,内地 27 个机构库中,高校建设的机构库只有 2 个:厦门大学学术典藏库和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学系机构库。 ROAR ( www.roar.eprints.org )提供的数据则显示,目前中国有 80 个机构库,其中香港有两个,而内地高校机构库有浙江大学机构知识库、厦门大学学术典藏库、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学系机构库和北京科技大学机构知识库 4 个。 openDOAR 收录台湾机构知识库 56 个, ROAR 收录 74 个。 考虑到国外机构对我国大学机构库的把握也许不完整(尤其是在机构库只有中文界面的情况下),笔者又通过大学网站访问和向大学图书馆专业人员进行咨询的方式了解了 985 高校机构库建设的一些情况,按照建库先后时间排列,如下表所示。 表 2-1 内地“ 985 工程”高校机构库(或准机构库)建设情况 序号 单位名称 建设情况 1 浙江大学 http://zuir.zju.edu.cn/irdp/common/index.action 2 电子科技大学 http://125.71.228.100:8088/jspui/ 3 厦门大学 http://dspace.xmu.edu.cn/dspace/ 4 大连理工大学 http://202.118.72.26/jspui/ 5 中国农业大学 http://202.112.175.70/tpi_3/sysasp/share/login.asp?sysid=17 (部分对外开放) 6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http://lib.ustc.edu.cn/2009/view.php?aid=500 7 中山大学 资源仅供校内同学使用 上表中序号 1 至 4 的高校是有属于自己的机构知识库的,并且支持校外 IP 访问,也就是真正意义上的机构知识库。另外浙江大学也在牵头进行大学数字图书馆国际合作计划 ,其项目资源部分向社会开放。序号 5-7 这三所高校可以算是建设了“准机构库”,其部分资源供外部访问。但是要阅读全文就要学校的口令或者在学校的 IP 号段内。另外一些高校只是集中了一些资源,提供了一些开放存取的链接,但算不上机构库。目前我国许多高校的情况比较接近这种类型。北京大学的机构知识库还在建设中。复旦大学目前没有任何类似于机构库的链接可以提供。 985 高校中,目前建有机构库的仅 4 家,占 985 高校数的 10.3 %。 985 高校之外,只发现北京科技大学 、西安空军工程大学电讯工程学院 和福建师范大学 拥有自己的机构知识库或是类似的 OA 仓储平台。因此,根据笔者统计,我国拥有机构知识库的高校总共只有 7 个,占全国高校总数的比例可忽略不计。 2.3 日本和印度的基本情况 日本的高校机构知识库建设表现是在亚洲领先的。其表现无疑是得益于日本国立情报研究所( NII )的努力。 NII 自 2003 开始就大力推进日本的机构知识库的发展, 2006 年起更是将 IR 的建设变得更为系统化,更有组织性。 根据 openDOAR ,日本总共有 135 个机构知识库(实际上总共有 137 个,其中两个是短期大学机构知识库,也就是专科学校,不属于文章统计范畴),其中大学建设的机构知识库是 128 个。根据 ROAR ,日本总共有 145 个机构知识库,其中大学建设的机构库是 121 个。根据日本文部科学省 提供的数据,截至 2012 年 5 月 19 日,日本共有普通本科高校 780 所,建有机构库的占 15.5 %。 印度高校的建库状况也不差,但科研院所的表现明显好于高校。 2006 年印度总理曾在班加罗尔发表演说,鼓励推进开发存取在印度的发展。 根据 openDOAR ,印度总共有 54 个机构知识库,其中大学建设的机构知识库是 15 个。根据 ROAR ,印度总共有 90 个机构知识库,其中大学建设的机构库是 15 个。根印度 ministry of HRD 提供的数据,截至 2009 年 10 月,印度共有高校 436 所,则印度建有机构库的大学占大学总数的 3.4 %。 3 三国数据对比及分析 3.1 机构库数量及分布对比 我国教育部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 2009 年我国共有普通本科院校 1983 所。其中 985 工程院校有 39 所, 211 工程院校 112 所。台湾教育部 数据显示截至 1999 年,台湾共有大学 148 所。根据日本、印度两国的数据计算出了各国的机构库数量以及高校机构库的占有率。 表 3-1 中、印、日高校拥有机构库的比例 中国内地 日本 印度 中国 985 dRate(%) 0.10 16.41 3.44 2.56 rRate(%) 0.20 15.51 3.44 5.13 其中“中国 985 ”是指 985 工程的高校中拥有机构库的比例。为了公平起见,选取的都是机构库目录提供的数据。其中“ dRate ”指的是根据 openDOAR 计算出的占有率,“ rRate ”是根据 ROAR 计算出的占有率。 从上表可以看出中国高校机构库在数量上就显得实力不足,和日本相比有很大的差距。而我国机构库在高校和研究机构之间的分布也是极不均衡的。根据 openDOAR 的数据,内地机构库 7.7% 是来自于高校的建设。根据 ROAR ,内地只有 5% 左右的机构库由高校建设。 在 openDOAR 收录的台湾地区的 56 个机构库中, 54 个是由高校建设而成的; ROAR 收录的 74 机构库则有 67 个是由高校建设的。而香港的机构知识库只有一个不是高校建设的 。不难看出,就大中华地区来说,内地的表现依然相形见绌。 3.2 机构库文献占有量对比 根据 ROAR 的记录,在中国内地所有的机构库里目前记录数排名第一的是 2006 年注册的厦门大学学术典藏库,记录数为 16944 条。与记录数排名第一的西班牙文化部机构库 Hispana 的 2600798 条记录相差了 150 多倍。与最活跃的美国 PubMed Central 机构库的 2208681 条记录相差了 130 倍。而内地其他高校机构库记录数都排在了名单的最后。 下图为厦门大学学术仓库与日本记录数最多的机构库 T2R2 (Tokyo Tech Research Repository) 以及印度记录数最多的机构库 Indian Institute of Science 的对比。 图 3-1 文献累积量对比 3.3 累积记录活跃度对比 所谓累积记录活跃度,是以上一年中存入记录数较低“低”( 1-9 )、“中等水平”( 10-99 )或较“高”( 100+ )的天数来计算,是衡量机构库的活跃度的一个指标。 下图对比了中国、日本和印度活跃度最强的三个机构库以及全球活跃度排名第一的美国 PubMed Central 的情况。 图 3-2 累积记录活跃度 从上面这个面积图可以看出,当三种活跃程度的权重一样时,我国活跃度最高的机构库中国科学院武汉水生生物研究所机构知识库依然与其他几个机构库有较大差距。至于高校机构库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则更加显著。 4 结语 机构知识库在我国的建设可谓是任重而道远,尤其是要以高校或高校图书馆牵头建设,更是难上加难。 2011 年一年内,以中科院为代表的研究机构所建设的机构知识库像雨后春笋般接二连三地在两大机构库目录中完成了注册。相比之下高校机构库却没什么动静。一方面制约于高校本身的条件,在建设维护和执行方面的问题不用说,单是收集该校的学术资源并进行整理就不是件容易的事。这也是研究机构领先于高校的一个原因所在。但是在日本,高校却成为了机构库建设和发展的主力,这表明高校是可以发挥优势,并有所突破的。 当机构库建设成功,后期的维护和提高运行效果也是非常重要的工作,或者说一个机构库的公开开放才是机构库工作真正的开始。这对于高校来说更是一项艰苦的工作了。开放存取的优点和给学术界带来的深远意义谁都看得到。正如文献贡献的博弈一样,机构库的建设本身就是一场博弈。 但是,如果政府管理部门能给予更大的扶持,帮助高校建立机构库,增加考核机制和激励措施,相信会有更多资源和人力投入到开放存取运动中。那么,中国的高校机构库也一定能充分发挥在学术典藏和交流上的巨大作用。 参考文献 赵继海 . 机构知识库:数字图书馆发展的新领域 . 中国图书馆学报 ( 双月刊 ). 2006(2):33-36 曾苏 , 马建霞 , 汤天波 , 韩珂 . 国内科研机构和高校机构知识库规划建设现状与问题研究 . 现代图书情报技术 ,2009(1):50-57 崔景昌 , 刘德洪 . 开放获取文献分布及其博弈分析 . 情报杂志 2008(2):37-39 http://www.mext.go.jp/ http://www.education.nic.in/ http://www.edu.tw/ 徐刘靖 . 谁能为 open access 做贡献 . 数字图书馆论坛 .2005(2):31-35 王亚凤 , 颜惠 . 开放存取背景下高校图书馆 IR 版权涉及问题研究 . 情报杂志 .2011(5): 183-186 陈雨杏 . 日本共享知识库的调查与分析 . 图书与情报 .2011(1):25-30 王艳霞 , 叶小梁 . 日本机构知识库的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 . 图书馆学研究 2010 ( 应用版 )(2):98-101 魏来 , 孟连生 . 印度的信息资源开放获取活动及启示 . 图书馆杂志 .2006(9):61-63 肖希明,唐义 . 国内外学术机构知识库的调查与分析 . 图书馆论坛 .2010(6):41-45 肖可以 . 高校图书馆机构知识库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 情报资料工作 .2010(6): 90-93 作者简介: 朱梦皎,女, 1989 年生,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科学计量学 武夷山,男, 1958 年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情报学、科技管理、科学计量学。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发达国家科技期刊建设同经济实力、科技发展的关系暨期刊语言选择的历时性研究及其借鉴意义”( 70973118 )资助 以下或简称机构库 赵继海 . 机构知识库:数字图书馆发展的新领域 . 中国图书馆学报 ( 双月刊 )2006(2):33 曾苏 , 马建霞 , 汤天波 , 韩珂 . 国内科研机构和高校机构知识库规划建设现状与问题研究 . 现代图书情报技术 ,2009(1):50-57 崔景昌 , 刘德洪 . 开放获取文献分布及其博弈分析 . 情报杂志 2008(2):37-39 数据截至 2012 年 5 月 19 日 http://www.cadal.cn/ http://202.204.49.252/ustben/ www.paperopen.com http://csh.fjnu.edu.cn/dspace/ http://www.mext.go.jp/ http://www.education.nic.in/ http://www.edu.tw/ 根据 openDOAR 数据 http://hispana.mcu.es/ http://www.pubmedcentral.gov/ http://t2r2.star.titech.ac.jp/index.html http://eprints.iisc.ernet.in/ 数据来源: www.roar.eprints.org
个人分类: 科学计量学研究|5852 次阅读|11 个评论
机构知识库,如何避免沦为“鸡肋”和“形象工程”?
热度 2 paperopen 2011-9-7 08:44
目前,国内外的大学、研究机构,甚至包括一些企业,都在开始建设机构知识库,但遗憾的是,目前已经建成的机构知识库中,相当一部分(不想用“大多”或者“绝大多数”的词)在目前状态下(也许是出于初级阶段的原因)有点“鸡肋”和“形象工程”的味道。 机构知识库源于高校,但一些企业、中科院机构知识库的设想,令人耳目一新,把机构知识库扩展到知识资产。 在这里列举以下自己思考和纠结的几个问题,希望同行和专家指点迷津。 1. 机构知识库的建设目标,仅仅定位于机构成果的仓储和展现还是机构知识资产和知识产品等所有知识资源的集成仓储? 2. 如果让机构成员人工提交个人成果,机构成员参与的积极性会高吗?如果不高,机构知识库如何可持续发展? 3. 假如仅仅定位于机构成果库,机构知识库如果没有商业数据库没有包含的特色资源,仅仅是某个、某些商业数据库的子集,谁来访问?其价值几何? 4. 如果机构知识库的成果,不进行开放存取,对机构影响力(文献被引指标)的提升有多大价值? 5. 机构知识库给机构成员带来了哪些服务的提升?还是仅仅给机构成员“找事儿”? 6. 既然机构知识库命中注定仅仅是某个、某些商业数据库的子集,如何突破这个瓶颈?为成员提供科研和学习服务、知识再组织、特色资源(如教案、实验记录等)是否可以成为突破口? 请各位专家指点迷津。
个人分类: 期刊网络化|5421 次阅读|2 个评论
机构知识库建设的“最后一公里”
热度 2 paperopen 2011-7-21 09:55
2011年6月在成都参加了2011年高校图书馆发展论坛暨数字图书馆前沿问题高级研讨班,会议安排了整整3天的报告,许多报告很精彩,受益匪浅。期刊出版上游为作者,下游为图书馆和读者,期刊从业人员应该走出期刊出版的“圈子”,从更广阔的视野来审视数字出版。会议期间接受了中国教育装备采购网的访问,把当时的问答整理了一下。 问:据了解,您是科研人员出身,当初是如何想到要成立知先信息这样一家致力于“开放存取”和“机构知识库”的科技信息传播企业? 答: 之前我在一所军事工程院校担任教学和科学工作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二十多年。工作中遇到的最大困扰就是信息获取和科研团队协作。由于所在大学非211大学,图书馆资源有限,要想获取到相关领域最新发展动态和文献,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从2005年开始把个人和团队的主要精力集中到 “开放存取”,致力于科研文献的无障碍获取。在所在学校的支持下,成立了“开放存取”研究中心,并得到了科技部、教育部、陕西省多项基金的支持,建设了“开网”,协助建设了科技部的中国学术论文开放存取系统,算是“中国开放存取的积极倡导者和实践者”(科学时报)。 在指导研究生和管理团队的过程中,还有一个体会,就是每个研究生、团队成员都收集、产生了很多有价值的资料,包括很多花费大量精力和经费的实际记录,但这些资料都散存在成员个人计算机中。随着研究生的毕业,这些文献和资料也随之流失,没有在团队之间形成积累和传承。 还有就是,所在机构的图书馆尽了最大努力为师生的科研工作提供资源服务,通过各种渠道采集了很多科研资料,机构网站、办公系统中也积累了大量的有价值文档、资料,但这些资料没有很好的集成检索,都是一些信息孤岛,导致了机构知识的“雪藏“和浪费。 做博士论文时,收集了大量OA和元数据抽取方面的文献,还想解决论文中参考文献标引的事务性劳动,就接触到了参考文献管理软件。由于之前一直在寻求开放存取、团队协作的途径,参考文献管理软件让我找到了一个开放存取、团队协作、机构知识库建设的支点。 参考文献管理软件由于具有文献管理、参考文献自动形成等实用价值,得到了科研人员的青睐。研究人员在收藏的文献中,大多都包括自己发表的文献。之前的绿色开放存取,需要作者花费时间来人工填写各项元数据、上传文件,影响了开放存取的积极性。现在作者在参考文献管理软件中已经收藏有个人成果,一键即可分享,实现绿色OA。让作者不花费精力就可做“善事”,这是当时开发NoteFirst参考文献管理软件的初衷之一。 目前一些机构都有建设机构知识库的计划,但国内外建成机构知识库的利用率不高,除了机构成果记录的功能得到实现外,为机构成员带来有价值的服务不多,因此在很多机构成员眼中,机构知识库除了“找事儿”(机构成员要上网申报成果)外,有点“形象工程”的味道,沦为了“鸡肋”。其实机构知识库是一项非常有价值的工作,只是目前还没有找到给机构和成员都能带来价值的实现方式。NoteFirst就是想在这方面做一个常识。通过NoteFirst个人知识库管理软件,在为机构成员提供知识获取、文献管理、论文写作、团队协作等有价值功能的同时,把NoteFirst个人知识库中的个人成果进行自动收割、团队内分享,解决机构知识库建设的“最后一公里”。 NoteFirst是在广泛吸取国内外参考文献管理软件优点的基础上,广收并蓄,加上我们对开放存取、机构知识库、知识服务的理念,开发的一套个人知识库管理软件。首先改进了国外软件对中文文件不支持的缺点。国外参考文献管理软件在形成参考文献时会出现“王小勇,卢晓,郑波,et al”这样的低级错误。中国同类软件尚处于单机版时代,在办公室电脑收藏的文献,回家想要使用的话,需要再录入一遍,非常麻烦,而且也不符合当前互联互通的趋势。NoteFirst主创人员有多年的科研工作经历和期刊给爱经历,知先团队在2010年发布了中国首款互联网版参考文献管理软件NoteFirst,并能支持EI收录期刊要求的双语参考文献,并把功能从单纯的参考文献管理扩充到团队协作,并为绿色开放存储和机构知识库开辟了绿色通道。 我们的目标就是通过为科研人员知识获取、知识管理、知识应用(论文写作)、团队协作等科研人员急需服务的同时,探索开放存取和机构知识库的“最后一公里”的解决道路。 问:从数字出版这个角度来看,您认为数字图书馆当前面临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答: 在印刷版时代,图书馆的价值是为机构成员购买文献,在成员提供阅读服务。现在互联网时代,目前图书馆的最大功能仍然是中科院图书馆张晓林馆长提到的“Buyer”,购买数据库的在机构内的访问权,为机构成员提供知识获取通道。但除了“Buyer”功能外,我认为机构图书馆需要在以下3个方面进行突破。 1) 知识生产者。通过机构知识库建设,从Buyer变为知识生产者。我这里所说的机构知识库建设,和目前图书馆馆员理解的机构知识库有些区别。机构知识库不应该仅仅是机构公开成果库,更应该在内部其他有价值资源上下功夫,如教案(麻省大学的开放教案就是一个成功的案例)、实验记录等。个人认为,机构内部的实验记录、学位论文、教案、课件也是一种很重要的知识产品,如果能把这些资源进行集成,将使机构图书馆从单纯的Buyer变为知识生产者。 2) 服务提供者。图书馆本来就是服务性机构。但随着数字出版的到来,图书馆的服务功能没有得到及时的完善。科研趋势分析、情报收集、交流等功能等新型服务,包括为机构成员提供文献管理、团队协作这样的基础服务,在数字出版时代正在变得可能,而且变得更有价值。目前在很多图书馆还没有开展,还停留在“Buyer”的角色上。 3) 知识组织者。目前整个人类的知识还以文献的文献进行展现。打个比喻就是:人类的知识就像一粒粒的“珍珠”,掩藏于文献的“蚌壳儿”中。无论是Google搜索,还是Summon等集成搜索,仅仅能帮助找到可能包含需要知识珍珠的蚌体,但里面是否有需要的珍珠,掰开以后才能知道,而且要花费力气去发现珍珠。如果能把蚌壳而掰开,摘出珍珠,并串成珍珠项链,那将节省大量的时间,使得知识获取变得更加高效、容易。这就是目前热门研究的“知识再组织”。在这个新的发展阶段,机构图书馆应该有所作为。但本人认为,在这个阶段,让图书馆员去自己做这个工作难度较大,应着眼于为机构提供工具和平台,让成员在强势学科中有所表现,编辑出国际影响力的知识节点。   问:国内外图书馆的发展有一定差距,您认为造成这一差距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答: 最关键的因素有以下三点——视野、观念、体制。 在大多数科研机构,图书馆一直是一个附属机构。其实不然,我们军队系统中很重要的一个大部门就是参谋部,用于负责战略、战术方案的决策咨询。在科研机构,更需要这样的机构。但目前在科研机构管理者眼中,图书馆是一个只花钱、不产出的部门,这样就造成了思想、人员的不重视。这个现象的改变仅仅靠一些有追求、有思想的图书馆馆员,难度很大,需要科研机构管理者思想、观念的转变,进而导致政策、人员、经费的重视。另外就是目前图书馆员的视野和观念也急需改变。 随着目前国家对教育、科研经费的持续投入,经费将逐渐不成为主要问题。但传统思维模式对图书馆员的影响,加上大多数图书馆对外交流的匮乏,以及科研机构行政化的现实,中国图书馆的发展还需要一段时间的酝酿。中国图书馆的发展,既需要中科院张晓林馆长这样的思想家,也需要更多的实践者。独木不成林,中国图书馆界需要更多的思考者、探索者。 很欣慰看到,中国不乏这样的人。除了张馆长之外,有幸看到了中科院、清华、北大、川大、夏大等众多图书馆进行的卓有成效的努力和实践。   问:本次论坛有很多国内外的专家学者进行了专业讲座,哪一个令您印象最深刻? 答: 这是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研讨会之一。3天的研讨会的每一场报告很想去听。很遗憾,由于其他工作安排,错过了很多精彩的报告。 在主论坛中,中科院张晓林馆长的报告,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尤其是“颠覆”这个词,给人的冲击力非常强。张馆长在报告中提到的很多问题也是我一直在关注的。 通过听清华大学图书馆姜爱蓉副馆长作的《从Google和Facebook的发展看图书馆服务的集成与分布》的报告,我们了解到清华大学在进行文献价值排序方法的研究。加菲尔德博士提出了通过被引频次来定量描述文献价值度的理论,奠定了现在文献计量的基础。Google把引文理论变换为PageRank,开创了新一代搜索引擎。社区中通过“Like”的人工推荐来表征文献价值,我们的想法是,文献的收藏人数也能反映出文献的价值,而且收藏是研究人员的一个自然行为,没有人为因素。我们希望通过读者的收藏行为分析,来展现文章的价值度。越多人收藏,那么就表示这篇文章的价值越高。基于读者行为的统计,我们自己也在进行更多的探索。 北大图书馆副馆长聂华的“图书馆资源的深度整合”的报告,由于和我们通过“知识树”来探索人类知识新表现形式的工作有交集,其中很多观点受益匪浅。 美国雪城大学秦键的“E-science”的报告,让我了解到国外科学社区中没有注意到的应用。我一直在关注ResearchGate、mendeley,connotea,citeulike等国外科学社区,这个报告给了我更多的信息。在西安知先产品里也包含了科学社区的概念,把微博社区这个理念融入科学社区,把每个用户的文献收藏行为(用户愿意的情况下),变为一条微博信息,将每一个期刊变成一个独立个体,用每个用户的文献收藏和每个出版机构的文献发布来组成一个大的科学社区体系的信息来源。有了这样一个社区的形成,就可以有很多人性化得应用。比如业界的一个专家,我是他的粉丝,那么我就可以知道这个专家在阅读哪些文献,可以跟着他的步伐前进,对于个人知识获取就是一个捷径。 另外我们也注意到Serials Solution的技术报告。西安知先的产品中有一个参考文献自动编校产品,是参考文献的深度应用,这个产品由于能为文献出版机构的论文提供直接的展现度(被引用),因此得到了一些数据库集成商的数据使用授权。但二次文献集成搜索应用市场,我们起步已经晚了,就需要调整我们的思路。   总之,精彩的报告很多。 这里略有删减。 全部内容参见: http://www.sal.edu.cn/Info.asp?id=750
个人分类: 期刊网络化|5993 次阅读|2 个评论
【论文转载】开放获取对大学的影响及应对措施研究
pkustm 2010-10-25 14:31
正在第八届开放获取柏林国际会议会场,想起刚发表的这篇文章,转贴在此与同行交流。 【注】这篇文章发表在《研究与发展管理》杂志上(钟灿涛, 董成文,季燕江. 开放获取对大学的影响及应对措施研究 , 研究与发展管理, 2010(4):120-126.) 这里贴出来的与正式发表的版本略有不同。 ====== 开放获取对大学的影响及应对措施研究 Research on the Impact of Open Access on Universities and Coping Strategies 摘要: 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学术论文的发表和传播方式提供了新的可能。开放获取可提高论文的利用率,明显提升作者和所在机构的学术影响。开放获取运动的宗旨符合大学创造知识和传播知识的定位。建立大学机构知识库( IR )并采取适当的 强制性 政策保证存储率和存储质量能够提高我国大学的科学影响力,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加快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本文在分析开放获取对大学战略层面和运营层面影响的基础上,对我国大学的开放获取政策和机构知识库建设给出了一些建议。 Abstract: Development of modern network technology brings new models for the publica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academic papers. Open Access (OA) can increase usage of academic papers, apparently enhance academic impact of authors and their institutions. The object of Open Acess conforms with the mission of universtities, including creation and communication of knowledge. Establishement of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IR) in universties and applying proper mandated policy to ensure deposit rate and quality can dramatically enhance the scienctific impacts of Chinese universities, facilitate transforma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outputs, and accelerate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system. Based on analysis of strategic and operational impact of Open Access movement on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presents some suggestions about Open Access policy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for Chinese universities. 关键词: 学术论文,开放获取,大学,机构知识库 Key Words: Academic Papers, Open Access, Universiti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1 开放获取运动简介 学术期刊是学术交流的最重要平台之一。在以纸媒体为主的时期,学术期刊很好地完成了组织学术论文的同行评议以及透过发行渠道完成学术信息传播的使命,并形成了学术出版的独特商业模式。 学者和大学出版论文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在学术交流的基础上进一步促进科学创新和大学教育。出于商业利益以及行为上的惯性,围绕学术出版和传播的大型出版集团和数据库机构逐渐偏离了其服务于学术交流的初衷。一些大型出版集团在垄断学术出版市场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学术期刊的价格,资料显示,截止到 2004 年近 10 年间科学、技术、医学领域的学术杂志价格每年上涨 20% 左右 。全球大学及主要研究机构每年需要支付高昂的成本来购买各种学术资源。 正如 MIT 图书馆馆长 Ann Wolpert 所说:为了追求更高的利润,出版商已经忽略了学术的价值 。 传统学术出版系统没有充分发挥因特网所带来的低成本传播优势,没有主动演化出适应网络时代新环境的业务模式。 但因特网逐渐成为重要学术交流平台的趋势无法逆转。源于学术界内部的动力开始对这一形势做出响应。最初主要发生在个人层次,部分学者自发地利用因特网进行学术交流,其形式有 Email 、讨论组、个人主页等。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主动地适应网络发展所带来的新环境,并逐渐发展到学科层次(如物理学领域广泛使用的预印本存储系统 arxiv.org )。 学术论文的开放获取( Open Access ,简称 OA )运动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开放获取是国际科技界、学术界、出版界、信息传播界为推动科研成果利用因特网自由传播而发起的运动,以此促进科学信息的广泛传播、促进学术信息的交流与出版、提升科学研究的公共利用程度、保障科学信息的长期保存。 根据 Peter Suber 的定义,开放获取是指把同行评议过的科学论文或学术文献放到互联网上。使用户可以免费获得,而不需考虑版权或注册的限制 。 开放获取运动的实质就是通过消除价格壁垒和许可壁垒,促进学术信息的免费获取和自由使用 。 2001 年以来, 召开了有关开放获取 的一系列重要国际会议, 提出并确立了 对开放获取活动影响深远的 系列 倡议、宣言、原则和策略 ,如 BOAI 、 百斯达 宣言和柏林宣言等 。开放获取 运动 获得越来越多的支持,并 取得了丰硕 的 成果。 开放获取运动也已经从最初单纯地应对学术期刊危机发展为对整个学术交流机制的反思和流程的再造,对整个学术生态模式带来深远的影响。 实现开放获取主要有两种模式。绿色 OA 模式是将学术研究论文等存储在机构 / 学科知识库(也有人称为仓储库)中( Institutional/Subject Repositories )供读者免费获取。黄金 OA 模式则是直接创建 OA 期刊或将传统期刊转化为 OA 期刊。其论文同行评审方式与传统期刊一样,但其成本主要通过向作者收费来弥补。发表论文所需要的费用最终仍然是通过研究项目的资助或作者所在机构转移支付。无论是黄金模式还是绿色模式,开放获取都可提高学术论文的利用率,大大增强作者及所在研究机构的学术影响力。根据 DOAJ 的数据,截止到 2009 年 12 月底全球出版的 OA 期刊已达 4000 种,但中国仅有约 20 种。 2 开放获取对大学战略层面的影响 大学的三项主要任务就是创造知识、传授 / 传播知识和服务社会。 开放获取运动有助于大学实现这三大主要任务,直接触及到大学的核心价值。 在网络环境下,一所大学如何充分利用网络扩大其影响力,进一步服务公众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中国重点大学是国家高等教育的重要阵地,其网络影响力的大小将直接影响到我国科技信息的传播和普及效率 。 随着开放获取运动的蓬勃发展,可以预期的是,这一趋势将会影响大学等学术机构的学术影响力和声誉。因此开放获取对大学的影响首先是战略性的。 2.1 开放获取可提升大学的科研影响力 大学科研影响力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其发表学术论文的数量和质量。近年来,论文引用数量等指标(包括新发展出来的针对大学等科研机构的 H 指数)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大学并不直接从其所生产的学术论文中受益,而是受益于由此所带来的学术影响。学术论文的影响力直接依赖于其能见度,任何限制论文访问的措施,对于提升大学的科研影响力来说都是一种障碍。 大量的研究表明开放获取的文章比非开放获取的文章影响力要高许多。对从 1992 至 2003 年 12 年间包括管理学、经济学、教育学、商业、心理学、健康学、政治学、社会学、生物学以及法律等在内的 10 个不同学科论文引用情况的研究发现开放获取( OA )文章比非 OA 文章拥有 36% 至 172% 的引用优势 。 在所有针对大学的评价指标体系中,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的情况都是一项权重很大的指标,因此开放获取运动的发展将会直接影响到大学的科研影响力,并进而影响到对大学的评价和评级。 2.2 开放获取有助于提高大学声誉和品牌 大学声誉是自身科研影响力的一种自然反映。开放获取能够提高做为大学最主要学术产品的学术论文的影响力,从而提升大学和研究机构本身影响力,进而大大提升其声誉 。 大学品牌是指一所大学在发展过程中逐步积淀下来的凝结在一所大学名称中的跨越时间和空间的社会认可程度,是大学精神的集中体现。社会认可程度越高,它的社会声誉就越好,社会地位也就越高。 相比没有采取开放获取政策的大学,较早采取开放获取政策的大学将具有先发优势、质量优势、使用优势以及竞争优势 。这一竞争优势将会随着未来走向 100% OA 的过程 而逐渐减小直到消失,但过渡阶段,这一竞争优势以及由此而带来的公众对大学领导地位的认同度也不容小视。 南开普敦大学电子和计算机科学系( ECS )在全球第一个要求所有发表的研究论文都必须存储在本系的机构知识库中。在 2004 年底南开普敦大学又在全校范围内实行了强制性的论文自存储政策。 Peter Hirst 2006 年给出的表征大学影响的 G 因子排名中,英国南开普敦大学名列英国第 3 ,全球第 25 。 邱均平等进行的中国重点大学网络学术影响力评价主要通过 Google Scholar 对各个大学进行搜索来进行,发现搜索结果数量大于 10 万条的共 25 所,不足中国重点高校总数的 20% ,而超过 100 万条的仅有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两所大学 。 2.3 开放获取提高大学争取资源的能力 大学以及其它研究机构之间是一种既有合作也有竞争的关系,这种竞争源于机构对师资与教学和科研资助市场的竞争。机构学术地位与学术品牌成为赢得先机和取胜的最主要砝码。对于高校来说,其学术成就与学术品牌优势可以为其带来更多的教育和研究资助。这些资助既可以来源于国家与政府的公共资助,也可以来源于企业或团体的私人资助 。 大学整体的科研绩效评价不仅对于大学的声誉有着直接深远的影响,还直接影响到大学的资源获取能力。英国的 RAE(Research Assessment Exercise, RAE) 和澳大利亚的 RQF(Research Quality Framework, RQF) 是面向大学的研究评估,评估的结果用于确定各大学获得的固定部分经费(独立于通过竞争争取的研究经费)。 《财政部 教育部关于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管理的意见》(财教 233 号)明确要求主管部门负责对高校基本科研费的分配、使用和管理进行监督检查和绩效考评。未来其分配机制也需要根据执行情况和绩效进行调整。 除了直接的政府经费以外,大学还需要来自多方面的支持。开放获取使学术成果更容易传播到学术的院墙之外,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经济生活。社会大众能够更好地了解大学,大学也能够获得更多的政治支持和社会捐赠,并吸引到更好的学生。 3 开放获取对大学运营层面的影响 除了战略层面的影响以外,开放获取对于大学运营层面也带来了深远的影响,这些影响覆盖了从科研人员个人到整个学校的所有层面。 3.1 为大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提供方便 大学的教学和科研过程可直接受益于开放获取运动的发展。要了解前沿进展需要阅读最新文献。开放获取方式发布的论文(以及相关材料)方便了大学的教学和科研活动。教师和学生可直接从网上找到全文来阅读。对于那些没有足够资金购买大量学术期刊和电子数据库的中国高校来说,这一点犹为重要。 网络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也促进了学术信息表现形式的创新。在论文或附件中使用音频、视频以及其它形式的原始数据可以更好地表现和支持文章的学术观点,方便学生和其它科研人员理解。 3.2 完善大学科研产出的管理 研究表明,建设机构知识库是最容易实现的开放获取( OA )方式。所谓机构知识库是指用于管理和传播机构成员研究成果的一系列服务系统 。机构知识库是对机构内成员智力产品进行收集、存储、管理并提供开放利用的知识传播与知识服务系统 。 机构知识库可以建立大学本身知识生产的全面永久记录;大学知识库还是一个良好的 营销 工具 。通过更好地管理大学的智力成果,同时将大学的所有知识产出集中起来,能够使研究人员和大学管理层更高效地评估这些成果的价值,甚至能够通过成果的转化来实现更大的经济利益。 2001 年建立的俄亥俄州州立大学知识库是机构知识库的最初雏形 。截止到 3 月底,全球已经有近 900 多所大学建立了自己的知识库。 3.3 提高大学绩效管理和评价工作效率 年终以及职务晋升的过程中,大学都会对教师进行内部绩效考核。建立规范的机构知识库,可以大大降低学术论文等科研成果统计和核实工作的工作量,提高绩效考核工作的效率。大学也面临主管部门的绩效考核压力,完善的机构知识库,再结合科研管理信息系统,能够方便大学管理部门及时掌握学校的整体科研情况。 Steven Harnad 就建议所有英国的研究型大学员工都应当建立并持续更新一份标准化简历以方便 RAE 评估。简历中应当包含每篇已发表论文全文在本大学知识库中的链接 。 4 大学在开放获取运动中的作用 大学始终是创新的先锋,理应成为开放获取运动的积极推动者。国外的经验表明, 大学可通过普及概念、鼓励发表、创建设施以及制定政策四个方面的行动来推动开放获取的发展。 4.1 开放获取理念的普及和教育 开放获取运动源于学术界应对学术期刊危机的努力。随着研究和实践的深入,开放获取运动的意义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此。从整个科学发展的角度来看,开放获取运动实际上是网络时代学术界对学术交流危机的自然响应,是对现有学术交流系统的反思、修正和发展。 学术意义上的开放获取并不能仅仅从字面上来了解,而是有其特定的内涵。开放获取运动完全符合科学界行之有效的质量保证方法-同行评议,不应将经过严格同行评审的学术论文开发获取行为与不经评议即可自由发表的个人主页、博客、 BBS 等在线发表平台相混淆。 所有针对学术论文的主要开放获取计划都非常强调同行评审的重要性。做为优秀开放获取期刊的代表,开放获取期刊 PLoS Biology 自 2003 年 10 月创刊起就被 Thomson ISI 收录评估 , 2005 年该刊首次 ISI 影响因子就达到 13.9 ,高居生命科学类引用率最高期刊的榜首。 机构知识库( IR )的概念同样容易产生混淆。仅就字面来看,学位论文库、科研数据库以及学术论文库都可以看作是 IR 的一种,并且与机构本身的知识管理和数据资产管理密切相关。但在具体的讨论和语境中,一定要明确具体的内涵。在涉及 OA 的讨论(如本文)中,对机构知识库( IR )最狭义的理解就是存储本机构发表的经过同行评议的学术论文并免费供其它用户使用的数据库系统。 开放获取运动的发展依赖于其观念的普及。大学在普及开放获取理念以及明确相关概念方面采取积极的行动也是其教育职能的一个自然体现。 4.2 支持开放获取期刊的发展 由于开放获仍然是相对较新的事物,很多科研人员可能对于开放获取的好处了解仍不多,再加上对版权等问题的担心以及人本身的惰性,许多人可能不愿意向 OA 期刊投稿 。 为了实现开放获取的诸多优点,大学要鼓励教师在开放期刊上发表文章,并提供补偿文章发表成本的机制。同时支持创办 OA 期刊或将现有传统期刊转变为 OA 期刊(例如,我国大学学报应当尽可能地转变为 OA 方式来出版)。 大学有义务协助教员了解知识产权和版权管理政策,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加强与出版商的谈判,保证教员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其它科研成果能够更广泛地传播。哈佛大学为了解决教员发表 OA 论文以及进行自存储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更好地为教员提供咨询和帮助,专门新成立了 学术交流办公室 ( Office for Scholarly Communication )这一新机构,协助副校长办公室解释相关政策并解决可能出现的冲突和问题。 4.3 创建开放获取所需要的基础设施 建立机构知识库符合大学消费、生产并传播学术成果的根本目标。 建设机构知识库是目前最容易实现的开放获取( OA )方式。 目前机构知识库的建设已经有较为成熟的系统,应用较为广泛的有 Dspace 、 Eprints 和 Fedora 系统。 当然大学机构知识库的建立并非仅仅架设一套学术论文的存储和管理系统那么简单。 大学机构知识库的建设是一个综合工程。需要学校最高层的重视和多个部门的协调行动。信息和网络部门提供技术支撑,图书馆部门提供业务运营支持,科研及人事管理部门从科研绩效和人员考核的角度制定引导性措施,保证存储的完整性和质量。法律和知识产权部门提供知识产权方面的支持,帮助处理可能涉及到的复杂版权关系和利益冲突。大学员工则需要意识到整个工作的意义,并进而主动配合相关工作。 4 、制定强制性存储政策推动开放获取发展 真正的黄金 OA 期刊在所有学术期刊中的比例还较小,但大多数期刊都允许作者进行自存储和机构存储。没有强制性政策的情况下,现有机构知识库中文章的存储率仅约 10-20% 。为改变这种情况,美国国家卫生署( NIH )于 2008 年 初 通过了一项强制性政策。要求从 2008 年 4 月 7 日 开始所有基于 NIH 资助而发表的论文必须存储到 PubMed Central 数据库中 。 全球范围内大学建立的大多数知识库的内容也不丰富。大学需要加快采取强制性自存储措施的进程 。 哈佛大学文理学院和法学院以及斯坦福大学教育学院在 2008 年上半年都通过了强制性自存储政策,要求所有教员发表的论文必须存储在本校的开放获取知识库中(除非有充足的理由获得每篇论文需独立申请的豁免) 。 2009 年 3 月 18 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 MIT )教员会议又以全票通过了开放获取决议 MIT 教员的学术文章对公众免费开放并可在网络上获取。哈佛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的政策是在一些学院施行, MIT 的这项政策则是作为教员投票结果首次在全校范围内施行 。 这些著名院校的行动为全球其它大学,包括中国大学,提供了可以效仿的榜样。 5 推进国内大学开放获取行动的具体措施 总体来说,国内开放获取运动的发展仍不理想。开放获取在国内大学的推广仍然面临很多挑战,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来化解。 5.1 进一步加强对开放获取的认识 研究表明国内有关开放获取的文章大多发表在图书馆和情报学领域的杂志上,反映了大多数学术研究人员对开放获取的了解程度仍然较低 。这与国外大学教授们积极推动开放获取的做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国内大学管理层面上对于开放获取和机构知识库的了解更为有限。这都造成国内大学对开放获取,特别是其意义认识不足。 我国的科研论文,特别是高水平论文主要是以英文发表在国外期刊上,往往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够被国内同行看到。 高昂的订阅费用也使国内许多大学的科研人员无法及时阅读到最新的科技文献。应该说,我国大学是开放获取运动最直接的受益者之一。 但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享受开放获取的成果,还应当积极地做出贡献。对于大学管理层来说,更应积极了解开放获取对于大学的影响。事实上, 在我国大学中,尤其是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中推广开放获取运动,将有利于提高我国大学的学术声誉,有利于我国大学的对外开放与学术交流,有利于我国大学和科研机构学术水平的快速提高,推动我国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有利于提高大学内部科研管理效率,有利于教育部等主管部门对大学的科研绩效评估,从而推动我国大学的持续发展。 5.2 选准突破口推动开放获取在国内的发展 考虑到国情,短时间内在国内新创建大批纯 OA 学术期刊并不现实,而大多数国内传统学术期刊目前对转变为纯 OA 方式出版也并不热情。另一方面,目前我国最优秀的学术论文主要是发表在国外的英文期刊上,而这些期刊对于机构自存储大多数已经有较明确且积极的政策。因此,开放获取运动在国内大学的突破口还是应当从建设大学机构知识库开始。 当然,机构知识库可以涵盖的内容很多。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应先从最简单的地方做起,重点先瞄准学术论文的开放获取来建设大学机构知识库。 目前在国内,在大学内建设大学知识库的只有厦门大学等很少的几所院校 。随着对开放获取认识的深入,不久一定会有更多的高校开始建设自己的机构知识库。 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的科技论文在线在经过粗放型论文发布、有选择地进行后评审以及优秀论文结集为电子期刊出版等几个阶段之后,目前正在积极探索在促进大学机构知识库建设的基础上,使科技论文在线成为大学 IR 联盟的可行性。科技论文在线通过先发表后评审的机制创新地解决了学术论文发表的时效性和质量保证之间的矛盾,在普及学术论文免费传播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相信其政府背景对于促进大学知识库的建设也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 5.3 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政策和推进机制 开放获取政策涉及到整个学术交流体系以及相关方利益,其复杂程度也是空前的。 考虑到中国的国情,要积极推动我国大学在开放获取运动中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并进行必要的投入。 从国外的经验来看,无论最初的推动来自何方,机构知识库的基础设施建设并不存在技术上的困难。但要真正发挥其作用,则必须密切结合科研管理、人事绩效考核以及图书馆和信息管理等部门的日常工作流程来进行。国外大学的强制性措施,无论是哈佛大学文理学院和法学院以及斯坦福大学教育学院的学院级政策,还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 MIT )的全校性政策,实际上是以教员投票方式通过的,并非一般意义上的行政强制。 考虑到我国大学治理的实际情况,政府和大学管理部门的推动更为关键。建议基金委、科技部和教育部等有关资助部门和行政主管部门统一制定开放获取政策与管理办法,并且进行必要的经费投入,推动各个大学开展各自的大学机构知识库( IR )建设;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特别是 985 建设的重点研究型大学应带头积极推动此项工作,建设大学机构知识库,大力推动学术论文的开放获取,使校内管理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同时也不断提高大学的学术水平和声誉,促进大学的不断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 略 )
个人分类: 开放获取|4649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我们的牛校都到哪里去了?】全球开放获取机构知识库最新
pkustm 2010-10-11 15:43
【我们的牛校都到哪里去了?】全球开放获取机构知识库最新排名 一切尽在不言中...... 我在 1 月 27 日写了 机构知识库最新世界排名,中国大陆机构表现不佳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90734 ), 介绍了 西班牙的赛博计量学实验室( Cybermetrics Lab ) 2010 年 1 月 10 日推出的全世界开放获取机构知识库 400 强排名,见 http://repositories.webometrics.info/top400_rep_inst.asp?offset=0 。 7 月 6 日,该实验室再次推出新版排名( http://repositories.webometrics.info/top800_rep_inst.asp ),排了 800 家,因为世界上的开放获取机构知识库总量在不断增加。下面我们比较一下,亚洲有关国家或地区机构库排名的变化。 上一版, 亚洲最好的是日本京都大学,第 25 位。这一版,它成了第 28 位,仍是亚洲最好的。 沙特阿拉伯的法赫德国王石油矿产大学排在全球 39 位,亚洲第二。 大中华地区,机构库建设方面表现最好的是台湾大学, 51 位(上一版 53 位),提升两位,亚洲第三。 台湾清华大学机构典藏 ( National Tsing Hua University Repository ) ,从上一版 80 位降到 149 位。 台湾的中央大学,从第 130 位降到 174 位。 香港科技大学,由上一版的 193 位提升到 181 位。 台湾政治大学,由 132 位降到 192 位。 香港大学,现 218 位。 台湾交通大学,由 137 位降到 271 位。 香港理工大学,现 303 位。 台湾科技大学, 354 位。 中国大陆表现最好的仍是厦门大学,由上一版的 241 位降为 376 位。 重复一下 1 月 27 日那篇文章的结尾: 我们的牛校都到哪里去了? 转载自武夷山老师的博客(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41807 )
个人分类: 开放获取|2870 次阅读|0 个评论
机构知识库
rbwxy197301 2010-3-2 13:44
在武老师博客最近一篇博文中看到了有关机构知识库的一些看法。我从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做了次检索,共检索到121条记录,现将结果简要分析如下。 一、发文时间 从下图来看,目前相关研究文献数量总体上还较少,但是增长趋势非常明显。这表明它应该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研究内容。 二、发文期刊 从发文期刊来看,成果主要集中在图书情报学期刊。这反映了这方面的研究人员目前主要还是集中在图书情报学这个学科领域。研究人员也主要分布在高校图书馆和图情学科研和教育机构。还没有引起其它学科研究人员的关注。 期刊 发文量 期刊 发文量 现代情报 16 电子商务 1 图书情报工作 11 高校图书馆工作 1 情报探索 8 国家图书馆学刊 1 情报科学 7 湖湘论坛 1 情报杂志 6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1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5 科技导报 1 图书馆学刊 5 兰台世界 1 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4 农业网络信息 1 图书馆学研究 4 山东图书馆学刊 1 情报理论与实践 3 上海高校图书情报工作研究 1 情报资料工作 3 深图通讯 1 图书馆建设 3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社科版) 1 图书馆论坛 3 台州学院学报 1 现代图书情报技术 3 图书馆 1 新世纪图书馆 3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1 江西图书馆学刊 2 图书馆界 1 科技广场 2 图书情报研究 1 科技信息 2 图书情报知识 1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 图书与情报 1 图书馆杂志 2 现代教育技术 1 中国图书馆学报 2 中国教育信息化 1 大学图书情报学刊 1 中国科技信息 1 当代图书馆 1 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 1 三、被引十次以上的文献 由于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还较少,因此被引较多的也较少,尤其是2009年的方面还没有,这是引用滞后的规律造成的。 被引十次以上的文献 篇名 作者 刊名 被引频次 下载频次 时间 机构知识库:数字图书馆发展的新领域 赵继海 中国图书馆学报 34 210 2006 机构知识库:数字科研时代一种新的学术交流与知识共享方式 常唯 图书馆杂志 28 288 2005 机构知识库的发展研究 柯平; 王颖洁 图书馆论坛 26 367 2006 学术图书馆机构知识库的创建 李爱国; 陆美 图书情报工作 21 300 2006 机构知识库与大学图书馆新拓展空间 侯壮 现代情报 14 197 2006 数字学术环境中的机构知识库探析 常唯 图书情报工作 14 216 2006 机构知识库大学图书馆的新平台 柯平; 王颖洁 新世纪图书馆 13 391 2007 机构知识库:开放获取的有效实现形式 李枫林; 赵雪芹; 胡吉明 情报杂志 12 326 2007 机构知识库与图书馆信息资源整合问题探讨 孔庆杰; 王博 图书馆学研究 12 305 2007 机构知识库建设机制初探 洪梅; 马建霞 情报杂志 11 231 2007 机构知识库的政策、功能和支撑机制分析 张晓林 图书情报工作 10 442 2008 以上数据来自: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 1机构知识库的含义 迄今为止还没有对机构知识库的确切定义,Clifford A.Lynch从大学的角度为机构知识库做了如下定义,他认为:大学中的机构知识库是大学为其员工提供的一套服务,用于管理和传播大学的各个部门及其成员创作的数字化产品。而SPARC事业部主任Richard K.Johoson则认为它是一个数字化资源集合,捕获并保存单个或多个团体中的智力产品。尽管不同学者对机构知识库含义的认识与表述还不尽相同,但仔细分析可以发现机构知识库具有如下特点: 构建的主体和收藏的地域界限是机构,即它的建立和运行是以机构为轴心和主线的,在这一点上区别于基于学科或专题的知识库。这里所说的机构,即可以是实体的,如一个实体的大学、研究所、大学联合体,也可以是虚拟的,如数字科研环境下可能出现的虚拟联合实验室,e-研究院等。 构建和实现的基础平台是网络,即通过网络实现资源的提交与共享,实现它的管理和运行。 操作和运行的开放性原则。即要保证与其它机构知识库之间的互操作,保证知识库中的内容能够被机构之外的用户方便的访问和使用,并且能够有效的存取其它机构的知识库的内容。 综上所述,机构知识库是一个机构建立的,以网络为依托,以收集、整理、保存、检索、提供利用为目的,以本机构成员在工作过程中所创建的各种数字化产品为内容的知识库。 2数字科研环境中机构知识库的内容 一般认为,数字科研环境中的机构知识库其内容应该涵盖机构成员所生产、创造的一切智力产品,还应该包括机构的成员或团队在科研过程中一切活动和过程的记录,即记录静态的科研成果(各种数据、论文、报告)和动态的科研过程。同时,它不仅仅是一个资源库,还是一个知识库,容纳从上述资源中挖掘出的各种知识。 机构知识库的内容归纳起来可以表示为如下两类: 资源: 机构成员在工作中生成的各种原生资源,包括①学术和学位论文:如预印本、已出版的论文、硕博士学位论文;②工作报告:包括工作过程记录、工作进度报告、工作总结报告等科研活动中产生的一系列以文字、图像、动画、视频、音频、多媒体等形式记载的阶段性过程和成果;③实验数据及实验结果;④软件产品及相关资料;⑤各种观点、看法、思想、经验、诀窍的总结;⑥科研活动中创造的其它智力产品和数字化对象。 知识: 知识库与数据库的典型区别在于知识库中不仅仅存储数据、信息等原生资源,还对这些存储的资源进行知识分析和深度标引(自动完成),揭示其中蕴含的知识和知识元,在知识库中保存这些知识、知识元以及它们之间的关联规则。 3数字科研环境中机构知识库的核心服务 知识记忆服务。机构知识库以累积的方式系统的保存了机构成员在科研活动中创作的各种类型的知识产品,完整的揭示了本机构的科研成长与发展过程,实现了从不同角度和侧面对历史的重现。 知识传递服务。机构知识库通过开放的存取机制建立与其它机构知识库的互操作关系,通过标准化的元数据描述机制将自身纳人各种搜索引擎、检索工具之中,为用户提供便捷的存取途径,促进知识从生产者向消费者的传递,从历史向未来的传递,从机构内部向外部的传递,实现知识在更大的时空范围的共享和利用。 4机构知识库在数字科研环境中的作用 4.1促进数字科研环境中的学术交流与知识共享 4.2促进隐性知识的显性化和共享 4.3学科知识库、专题知识库共同推进科学研究与知识创造 4.4进机构树立品牌形象,提高机构的声誉 5构建数字科研环境中的机构知识库 5.1数字科研环境中机构知识库的构建原则 机构知识库以机构为依托,它的建设受机构的文化和环境的影响,在构建机构知识库之前,必须考虑以下问题: 机构的范围 服务对象 产品收录原则 产品提交标准 质量控制标准 标准化问题 权利管理问题 技术问题 相关法律和道德问题。 5.2数字科研环境中机构知识库的构建工具 5.2.1 DSpace是一个免费的开放源码的机构知识库构建软件,由MIT和惠普公司联合开发,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和可定制性。目前,DSpace联盟的许多成员使用该软件构建了本机构的机构知识库,如MIT、Cambridge、Columbia、Cornell、Massachusetts等大学。 DSpace的设计原则是易于使用,它具有基于web的用户界面,这个界面可以为特定机构或个别的院系定制。 5.2.2 Eprint是由南安普顿大学开发的一个通用免费软件,用于建立基于Web的档案系统。它是GNU(一个类似于UNIX的操作系统)的一部分,采用Perl语言开发,运行在GNU/LINUX或UNIX系统上,但不能在Windows系统上运行,其缺省配置是构建机构知识库,具有高度的可定制性。目前已有130余家网站使用,最新版本是2.3.4。 5.2.3 BePress是Berkeley Electronic Press开发的一个系统,用以促进学术交流的便捷畅通,它的核心软件是EdiKit,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可以对用户的工作流和站点的设计进行定制。 5.2. 4 Fedora。是基于Web的开放源码的软件,是弗吉尼亚大学与康奈尔大学在梅隆基金会的支持下,基于灵活可扩展的数字对象知识库结构(Fedora)建立立的一个复杂的数字对象知识库系统,它是一个通用的数字对象知识库系统,可用于构建机构知识库、数字图书馆、内容管理系统等多种目的。 以上内容摘自:常唯.机构知识库:数字科研时代一种新的学术交流与知识共享方式.图书馆杂志,2005,03,16-19
个人分类: 信息检索|6373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机构知识库最新世界排名,中国大陆机构表现不佳
annehuang 2010-1-28 13:25
武夷山 西班牙的赛博计量学实验室( Cybermetrics Lab ) 2010 年 1 月 10 日推出全世界开放获取机构知识库 400 强排名,见 http://repositories.webometrics.info/top400_rep_inst.asp?offset=0 。 大中华地区,机构库建设方面表现最好的是台湾大学,53位。 台湾清华大学,80位。 台湾的中央大学,第 130 位。 台湾政治大学, 132 位。 台湾交通大学, 137 位。 香港科技大学, 193 位。 台湾清华大学(原文如此,清华大学再次出现,我估计是弄错了), 214 位。 中国大陆唯一上榜的是厦门大学, 241 位。 我们的牛校都到哪里去了? 亚洲最好的是日本京都大学, 25 位。 机构知识库的评价采用了四个指标: 规模 ,用 Google 等四大搜索引擎能搜到的总页数来反映,占 20 %的权重; 显示度 ,用机构库网站获得的外部链接总数来反映,占 50 %; 内容丰富性 ,用 PDF 格式的文件总数来反映,占 15 %; 学术性 ,用 Google Scholar 搜索到的该机构库拥有的归一化后的论文总数和 2001 - 2008 年期间发表论文数的均值来反映。( Using Google Scholar database we calculate the mean of the normalised total number of papers and those (recent papers) published between 2001 and 2008. 上述译文的理解对不对?)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90734
个人分类: 科学计量学与科技评估|2100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9 15: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