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指南针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正本澄源“四大发明”
热度 23 Einstein 2019-9-5 08:28
按:这是几天前应“中科院之声”公众号约稿写的一篇文字,约稿方希望主要围绕“四大发明”谈,不要过多枝蔓到其他问题。拙文完成后,他们又删了一些内容,包括把参考文献与延伸阅读也删除了。现把原文一并呈上,以飨读者。感谢编辑小F。删节版今天“中科院之声”公众号发布,题目改为:关于“四大发明”,你了解多少? 近日,因电子科技大学郑文峰副教授就我国古代“四大发明”所发言论引发的舆论热潮还在持续发酵,讨论的相关问题也远超过了“四大发明”本身,比如有:“四大发明”与创新,中国古代是否有科学,李约瑟问题,郑老师所受处分到底冤不冤,新时期高校的师生关系等等。其实,就这件事的源头而言,本不该有什么大的争议,即使有,也是在细节考证上的若干辨析分歧,不会到如此热闹的程度。或者说,学术圈(科学技术史研究领域)并无大的波澜,造成“墙内平静墙外闹”的一个很大因素是公众对“四大发明”本身并不真正了解。可是,我们的中小学教材以及各种读物上“四大发明”常常露脸,这难道不是一个悖论吗?原因并不复杂,一方面四大发明相关研究成果未能及时、准确地传播、普及给公众,一方面公众囿于肤浅的教材、读物上标签式的介绍或坊间传言。归根到底,仍旧是对四大发明本身普及得不够。用一句时髦的话说,就是“高端科研资源科普化”不力。 本文主要谈下四大发明的基本事实,包括容易引发公众困惑的几个问题,以及新近一些学者相关研究的推进,兼谈一点传播和影响。需要强调的是,“四大发明”可追溯到16世纪意大利数学家卡丹指出的“三大发明”,后经英国大哲培根、美国学者卡特、英国李约瑟等人的总结和传播,已成为目前标准的“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这一说法。清华大学冯立昇教授8月28日已就“四大发明”的提出做了系统梳理 ,此处不赘,只是说明该说并非国人自封,而是“外来加冕”。 造纸术 造纸术的本质,如果用一句话概括说,那就是:中国人在西汉时已经发明了造纸术,该技术在以后的年代里传播到全世界。如果说不够全面的话,可以补充上:蔡伦在东汉时改进了它。 就造纸术而言,引发公众困扰与混乱的一个词是古埃及的“莎草纸”。这种“纸”出现得很早,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但它的确不是专业意义上的“纸”。这便要引出“纸”的定义了,不过这是一个很为难的事,因为此定义一亮相,估计要吓跑一多半的读者了,但若不给出,又讲不清楚,只要狠心抛出了,造纸史专家潘吉星认为传统意义上的手工纸是指: 植物纤维原料经机械、化学加工后得到纯的分散的植物纤维,与水配成浆液,使其流经多孔模具帘面,滤去水后,纤维在帘面形成湿的薄层,干燥后获得具有一定强度的由纤维素靠氢键缔合而交结成的纤维薄片,具有书写、印刷和包装等用途。 这里其实已经包含了传统手工纸的技术流程。再来看“莎草纸”的制作,它是把莎草的内茎切割成细长条,然后将长条捶打、浸泡,取出后纵横交错状铺为两层,最后挤压水分、粘连在一起,干燥后抛光处理即成为“莎草纸”。这种“纸”可看作是一种人工编制(还谈不上织)物,连分散的莎草纤维都没获取,遑论其他?因此,莎草纸中的“纸”只是在一种现代书写纸的类似物意义上而指称,绝非是指传统手工造纸术中的“纸”。莎草纸与造纸术中两个“纸”的区别,就好比足球、篮球、排球与地球这两类“球”一样,形似而质不同。 现在有足够确凿的证据表明,在东汉蔡伦之前的西汉时,我国已经发明了纸或掌握了造纸术。这些证据主要是考古方面的,通过现代检测技术的分析,对这些纸张的加工工艺(即造纸术)已经有了比较充分的了解。 迄今已经在甘肃、新疆、陕西、四川、广东等地出土了西汉时的纸。这里仅说下甘肃敦煌悬泉置遗址出土的纸,该遗址一共出土460片纸,尽管从底层分布上有西汉、东汉直到西晋,但仍是汉代古纸出土最多的遗址,西汉时的古纸占了多数。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李晓岑教授等对这些古纸做过考察和分析,基本结论是:这些古纸绝大多数以麻纤维为原料,较厚、表面粗糙、纤维不均匀;(按其对传统纸加工工艺的分类)这些纸为浇纸法制造;在较晚的地层中(还不能明确判定时代)发现了较薄、表面光滑、纤维分布均匀、有帘纹的古纸,这些纸为抄纸法制造。 关于何为浇纸法、何为抄纸法,李教授有专文论述,此处不纠缠其工艺细节,只简单说下两者所造纸的外观特征:浇纸法所造纸无明显帘纹(所谓帘纹,就是纸张成型所用帘模形成的纹路),而抄纸法有。无论如何,西汉时我国已经发明了造纸术。到了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使抄纸法成为后来传统造纸术的主流。 图1 甘肃金塔县肩水金关遗址出土的西汉纸 (作者摄于2019年国家博物馆“丝路孔道——甘肃文物菁华展”;多说一句:该展览当时有悬泉置出土的纸,标为汉代,但核实当年的考古报告,发现展出的纸为晋代纸,并非汉代,故此处另选择金关遗址出土的汉代纸) 一些人接受不了蔡伦不是纸的发明者这一事实,这是个人情绪问题,不是历史问题。但蔡伦作为造纸史上的伟大改进者之功绩无人能抹杀,用潘吉星先生的话说是:首先蔡伦组织生产了大批优质麻纸献于朝廷,利用官方力量加以推广;其次,蔡伦倡导生产了楮皮纸,突破了以木本韧皮纤维造纸的技术,扩充了造纸原料,推动了造纸术的发展。蔡伦时任尚方令,掌管宫中器用制造,由他组织改进、推广造纸术,舍他其谁? 公元2世纪到5世纪,我国的纸与造纸术先后传到越南、日本、朝鲜,8世纪传到中亚,12世纪经阿拉伯传入欧洲。潘先生经过细致考证,绘有一传播路线图(图2, ),不妨一览,其余不再赘言。 图2 中国造纸技术外传示意图(潘吉星绘) 印刷术 提到印刷术,不得不先澄清另一个容易引起混淆的概念——活字印刷术。在机器印刷术之前,最早出现是雕版印刷术,然后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它们都是传统印刷术,并且都发源于我国。只不过在我国古代,雕版印刷术占了主流,原因后面分析。 关于雕版印刷术发明的时间,学界已经将早年的争论收敛、聚焦到了唐代,这点应该没什么疑问。只是唐代时间太长,究竟在哪一段,学界仍持有不同看法。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对早期一些没有出土纪年的印刷品年代判定存有争议,都属于正常的学术讨论,有的恐怕一时难有定论。 存有争议的姑且不提,那就要提下迄今最早刻有完整年款的雕版印刷品,即1907年在敦煌发现并被斯坦因掠去英国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简称《金刚经》,图3),现藏大英图书馆。原卷长487.7厘米、高24.4厘米,6块雕版印刷文字,另加卷首一张“释迦说法图”,共7个印张粘连而成。卷末刻印有“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王玠为二亲敬造普施”题字,也即刊行于868年。该印刷品雕刻刀法纯熟、用墨均匀,是雕版印刷技术成熟后的作品。 图3 大英图书馆藏《金刚经》局部(图片来自:书格网) 雕版印刷术的发明与印度传入的佛教有密切关系,故在唐代,雕版印刷品主要是佛经,同时也开始向民间扩散,比如日常所用历书、阴阳杂记等。到了五代时,后唐宰相冯道主持用雕版印刷儒家经典《九经》。从此,雕版印刷术大行其道,到了宋代达到鼎盛。 活字印刷术正是在雕版印刷术繁盛的宋代出现的。雕版印刷术有两个突出问题:首先是工效低,一套书版只能印一种书;若印另一本,就需要重新制版。其次是由于是整版印刷,若印版某处出现差错,则该整版即报废。针对后者,在北宋毕昇发明泥活字之前,已经在官契的印版上出现了某种雕版印刷与活字印刷结合的技术 。也即是说,对一些仅需做少数文字变更的公文“灵活处理”,在原木版刻上凹槽,然后刻印变更的“木活字”,随机变更。 这种修补性的“木活字”技术严格说还不能算真正的活字印刷,但这种思路反映了变革雕版印刷术的一个方向。北宋庆历年间(1041-1048)平民毕昇创制的泥活字(严格说是陶活字,泥活字要烧制成陶活字)应运而生了,他的事迹被沈括较详细地记载到了《梦溪笔谈》。 《梦溪笔谈》记载毕昇创制泥活字一事,就工艺流程而言,已相当完备,制字、置范、排版、固版、印刷、拆版、贮字、工效等一应俱全。甚至毕昇去世后那些活字还被沈括的侄辈收藏。青史昭昭,毕昇可因此名扬后世也。 再接着前面说木活字,就木活字的存世本而言,1991年在宁夏贺兰县发现一西夏文活字印本,年代为12世纪下半叶。这也是迄今最早的木活字印刷品。木活字技术的完整文献记载,首见于元代王祯《农书》。当时王祯任(今安徽)旌德县令,用木活字试印了6万多字的《旌德县志》(惜今未存),效率还不错,不到一个月便印了100本,时间大致在13世纪末。活字印刷有一个弊端,因为汉字众多,捡字排版比较麻烦,王祯为此还发明了两个便于捡字的转轮,算是在工艺流程上的一大创举。 下面谈下金属活字的问题,该问题必然会涉及到绕不开的民族情感,我国和朝鲜到底在金属活字印刷技术方面扮演了什么角色?许多学者,特别是潘吉星先生做了大量考证工作。基于目前各方所陈事实,比较客观的结论是:我国发明了金属活字印刷术,铜活字在朝鲜半岛得到发扬光大,欧洲古登堡的铅活字改变了世界。 最后解释一个吊诡的问题,回应下文章的开头,为何在宋代已经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但后来在传统印刷技术中始终并未占主流?这方面的原因学界也讨论、分析得不少了,从社会因素、经济成本、技术工艺以及文字审美诸方面进行了言之有理的论述。主要原因大致有二:首先对于官方印书行为而言,多是儒家经典,用时髦的话而言算古代的“长销书”,雕刻一套版至少在较长时间内可以“一劳永逸”,无刻活字及排版之费工、费时;对小的书肆作坊而言,每次印数不多,雕版较活字也有随用随取之便。其次是活字印刷技术本身,由于我们的汉字系统,制作一套活字成本不菲(包括备用重复的常用字),还有对排版、捡字人员有较高要求,而雕版印刷无此担心,即使雕版工匠不识一字也可胜任工作。 火药 关于我国发明火药的事实,长期以来受到两种戏谑。一种源自鲁迅的话, 他在《电的利弊》说道,“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来做爆竹敬神。”鲁迅先生警醒国人之意良好,却与事实相违。我们固然用火药来做烟花爆竹,但首次把火药用于军事御敌,也是我们的发明。他的前半句也有问题,因为用火药制造子弹,不是我们发明的黑火药,而是西方18世纪发明黄火药的产物。这正好引出要讨论的另一种对我们发明黑火药的戏谑,究竟是黑火药还是黄火药改变了世界?其实这个问题就像问,究竟是火柴的发明伟大还是打火机的发明伟大,抑或究竟是计算尺还是计算机伟大一样。看来先有必要就黑火药与黄火药做些澄清。 我们一般所说的火药是以硝石、硫磺和木炭(或其他易碳化的有机物)按照一定比例配合的混合物。因其点火后迅速爆炸生成黑色烟焰,故也称为黑火药。在现代火药(即下面谈的黄火药)发明之前,黑火药是世界上唯一的火药和炸药,曾经发挥过起爆药、发射药和猛炸药三重作用,不仅用于军事作战,还用于工程爆破。黄火药,严格说应叫黄色炸药,发端于19世纪。1771年,英国一位化学家用化学方法合成了苦味酸(三硝基苯酚),但最初只是作为黄色染料,并未发现其爆炸性能。直到1885年才由一位法国化学家用于填装炮弹,称为黄色炸药。后来发展的TNT以及二战后的高性能混合炸药等,均是黄色炸药的发展。 下面谈我国古代火药的发明,它与炼丹术有密切关系,发端于炼丹方士的“伏火法”。这里的“伏”就是降服的意思,那么“伏火”是要干什么?军事科学院火器史专家王兆春指出“伏火”主要有三个意图:一是“杀毒”,即用火烘烩的方法,消减某些药物的固有毒性;二是制伏某些药物受热后易于挥发逃逸的品性;三是驯伏某些合炼药物的爆炸性。 10年前,广西民族大学容志毅教授提出“东晋道士发明火药”一说 ,但该文所言火药配方并不独立,而是混杂在丹鼎中的众多药物中,故还不宜认定为发明了火药。学界普遍认为,至晚于9世纪,在炼丹方士的“伏火法”中最早出现了火药配方。 成书于唐宪宗元和三年(808年)的《太上圣祖金丹秘诀》“伏火矾法”明确记载了硫二两、硝二两、马兜铃(遇明火碳化)三钱半的火药配方。到了10世纪后半叶,即五代到北宋初,火药已经用于军事,《宋史》多处记载有这一时期出现的火器,如火箭、火球、火蒺藜等。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年),京城汴京已有专门生产火药的“火药作(坊)”,“火药”一词从此诞生。1044年,《武经总要》首次记载了三个军用火药配方:毒药烟球方、火砲火药方和蒺藜火球方。这时的火药配方含硫量偏高、含炭量偏低,加上有植物油的混入,整体呈膏状,发挥的主要作用是燃烧或者说纵火,还无法作发射药。 图4 《武经总要》中的“蒺藜火球”和“引火球” 到了南宋绍兴二年(1132年),陈规守德安(今湖北安陆)时使用了“长竹竿火枪”,这是一种手持式火焰喷射器。到了1259年,宋军使用了可发弹丸的突火枪,这是一种管形射击火器,火药兼有燃烧和发射的功能。13世纪末,元朝军队使用了金属管形火器——火铳。现存最早有明确纪年的火铳是现藏内蒙古蒙元文化博物馆的元大德二年(1298年)铜碗口铳。14世纪时,明朝军队还造出了铸铁火炮,比如山西博物院藏的明洪武十年(1377年)铸铁火炮。到了15世纪下半叶,随着欧洲火器技术的突飞猛进,我国才落后了 。 关于我国火药及火器技术的外传路线图,潘吉星先生绘有一图(图5, ),以备一览。 图5 中国火药及火器技术外传示意图(潘吉星绘) 指南针 爱因斯坦在他晚年的一篇自述中谈到,当他4-5岁时,父亲给他一个罗盘,指南针准确的运行方式十分奇特,令他感到震惊。这次经历给他的印象持久而深刻,一直到晚年还萦绕在他的脑际。在“四大发明”中,指南针或许关注度最大,一方面是公众对这种奇妙事物的好奇心,一方面是学界在指南针研究方面还留有许多想象空间。 好奇心加上想象力,便围绕指南针演绎出众多版本的坊间流言,其中最集中的关键词,应该是“司南”。除了不谙事的孩童外,“司南”在中国人的知名度非常高,一把磁石勺转动在光滑的标有方位的方形铜板(栻盘)上。这一形象已经深入人心,电视上、报纸上、网络上、教科书上,频频出镜。“司南”到底能不能指南?它到底靠谱不? “司南”最早出现在战国末期《韩非子》中,有一句“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意思很明确,国君是靠司南定方位的。怎么定呢?东汉王充《论衡》有记载,“司南之杓,投之于地,其柢指南。”这句话,学界可没少花气力,文字学、训诂学、版本学、模拟复原试验等等,近几年终于有了比较大的突破。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黄兴副研究员在国家博物馆王振铎先生的司南复原方案基础上,做了细致的实证研究,最重要的结论是支持了王振铎的“磁石勺”复原方案,而且这种方案是以磁石为材料的各类指向器中最佳设计方案。不但如此,黄兴还指出,在秦汉时,司南甚至不用置于光滑的栻盘上,在平整光滑的普通地面便可有效指南。 这相当于修订、简化了王振铎的复原方案。由此可认为,司南这事靠谱的可能性太大了(关键是磁石勺是不是就是司南,笔者持乐观态度)。 在晚唐段成式(803-863)的《酉阳杂俎》中,明确记载了游行时携带的磁石、磁针,磁针使用采用的是水浮式。到了宋初,有关指南针的文献史料不约而同地出现,重要的有:首先是王伋注《管氏地理指蒙》,注文一首诗中同时提到了磁针和磁偏角。王伋是当时颇有名气的一名堪舆师,也即风水先生,作注的年代应是11世纪上半叶。其次是天文学家、堪舆师杨惟德1041年完成的《茔原总录》,也记载了磁针和磁偏角。最后是《武经总要》记载了人工磁化的“指南鱼”。很快,另一种人工磁化技术出现在了沈括的《梦溪笔谈》,“以磁石磨针锋”,并记载了四种磁针的安置方法,还提到了磁偏角。 世界上有关指南针用于航海的最早记载,首现于北宋朱彧《萍州可谈》(1119年),“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 早期航海用的水罗盘,就是在瓷碗或瓷盘外周绘制一圈方位或套接一个带有方位的圆圈,这便是针碗。以图6现藏旅顺博物馆的这件元代针碗为例,使用时,现在碗内注水,放入一根穿在浮漂上的磁针,然后将碗底“王”字中是竖线对准船身中心线,如船身转向,则磁针与竖线之间的夹角便会变化,根据刻度,便可指示方向。 图6 元代针碗 (旅顺博物馆藏,作者摄于2018年国家博物馆“无问西东——从丝绸之路到文物复兴”展) 旱罗盘也发明于我国。1985年考古工作者在江西临川一1198年入葬的南宋墓中发掘出了一式两件张仙人俑。该俑手持一罗盘,学界认定这是一种轴支撑结构的旱罗盘。2013年,宁波中国港口博物馆征集到一件南宋持罗盘俑(图7),该罗盘与临川出土的形式、结构类似。 图7 南宋执罗盘陶俑 (宁波中国港口博物馆藏,作者拍摄,地点同上) 结语 历史研究中民族主义的立场、方法及主张,公众已经鄙夷并厌倦。但极力否定传统,无视几代学者辛勤爬梳、严谨考证得到的结果,甚至歪曲讹传,未免又摇摆到另一个极端——历史虚无主义的境地了。近年来,科学技术史学界的诸多学者重新梳理、总结我国古代的科学技术遗产,助力我国古代科技文明的传播和普及,做了积极尝试(作为延伸读物,见文末)。相关历史学者有责任和义务继续就我国古代重要的科技发明创造做些力所能及的普及和澄清工作。唯有如此,公众和社会舆论就相关问题的评判才能远离低层次的混乱,而趋向客观。 参考文献: 冯立昇,从“四大发明”说是哪位外国人提出谈起,“知识分子”公众号,2019年8月28日。 潘吉星,《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源流、外传及世界影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8页。 李晓岑,《甘肃汉代悬泉置遗址出土古纸的考察和分析》,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第4期。 潘吉星,《中外科学技术交流史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第522页。 同上,第585页。 王兆春,《世界火器史》,军事科学出版社,2007年,第13页。 容志毅,《东晋道士发明火药新说》,化学通报,2009年第2期。 钟少异,《古兵雕虫:钟少异自选集》,中西书局,2015年,第50页。 同 ,第190页。 黄兴,《天然磁石勺“司南”实证研究》,自然科学史研究,2017年第3期。 延伸阅读: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编著),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创造,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年。 华觉明、冯立昇,中国三十大发明,大象出版社,2017年。
个人分类: 争鸣|18132 次阅读|74 个评论
[转载]科研实践全过程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的总结(部分可读)
baoshan666 2014-6-8 10:17
背景:本人即将研究生毕业,发了几篇SCI文章和参与发表几十篇论文,荣获过国家级奖励,主持编辑了实验室操作指南,参与主持过研究生学术活动交流,我是定向研究生(边读研边工作),而且导师是纯搞科学研究的老师,在这三年学习中,我基本学到了科学研究的真谛。因此,特借丁香园论坛与大家进行分享感受、交流经验。 一、科学研究的两个关键因素 1、科研思维:我老板一直跟研究生说“一定要做scientist,而不能做technician”,然而这一点往往在研究生教育阶段最容易被忽视。一般都是老板提出新idea,然后分工,每个研究生可能仅做其中某个环节或者是按照到导师的思路逐步去做,再加上研究生本身在实验操作上可能一开始就要花大量的时间去适用新环境和永远做不完的事情,可想而知,最终仅仅培养出一位“优秀技术员”,这在硕士研究生阶段尤为突出。但是,科研思维就像人体中的包含大脑的躯干,更加像是大海航行中的指南针,离开了他,最终科学研究将会停滞不前。 2、实验技术:有很好的idea,没有很好的实验条件和技能强的技术人员,科研思维也会变成“空想”。也许我们均没有国外实验室那样高顶尖的实验仪器,有的实验室还可能没有专门技能的技术人员,全靠研究生一届一届地带着的干,时常会出现技术脱节。但是我们可以不断创造条件进行实验;若实在实验条件不够的话,我们还可以搞合作;当然,我们也可以充分利用当前的条件,通过科学思维来达到最终的实验目的,即发高影响因子的文章。 二、如何在研究生阶段学得更多 1、多付出。“不付出,你就很难获得更多”。在我接触的研究生同学中,许多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弊病”十分突出,不知是当前独生子女带来的、还是深受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的不足所引起的。实践中这些人表现为“先收获再付出,甚至寻求不付出而有所收获的捷径”。然而,另一些人在表现“先付出再收获,甚至不求收获的付出”,与人相处融洽,虽然每天处于繁忙中,但最终的收获是很大的,甚至终生受益。——学会了许多实验技能。“在帮助别人实验的同时也为自己后面实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多交流。“不交流,你就很难飞得更高”。研究生阶段中,许多研究生惧怕自己的导师,不敢主动与老板进行交流,这将会导致这部分研究生最终可能连自己实验的目的和意义可能都不知道,这会在研究生论文答辩中时常发生。如果在不与身边的同学交流,仍然保持本科生的自学精神状态,那将会导致许多实验挫折的重蹈,更不要学他人的其他优点了,永远站在理论、书本的层面上,没能充分结合实践,最终是难以超过他人、难以成功的。——掌握了科研思维和许多实验原理。 3、多谦虚。“不谦虚,你就很难交到朋友”。在日常交往中,我深深体会到“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为什么?对方谦虚,我可能会毫不吝啬地把自己所知道的知识道出来与他进行分享和交流,他也可能从中学到他还没掌握或没理解的问题;但相反,我可能就不会说的太多,而且他也不会让你说的多,否则他就不叫“骄傲”。一次,我的一位师兄的论文答辩PPT,老板要他给我看看,帮忙修改一下,我是十分认真地通读了几遍,提出了我认为十个非常中肯的建议,没想到他找了十个相应的理由把我的建议一一否决(因为我自己还没答辩,也可以理解。但我参加过国家级PPT大赛和给大学生多媒体上课),我只好忍痛点头说他说的有道理。后来,论文答辩的当天,导师把他PPT看了一下,提了许多和我一致的意见,唉!——做人也是一门学问,许多人这方面很欠缺。 4、自我加压。“不加压,你就很难取得成功”。这样的事例我见得太多了,从书本上的“伤仲永”到我亲眼所见的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和大学生等等,无论在人生哪一阶段,只要你松懈下来,你的同学、同事,甚至后来人都会把你丢得很远。这些例子告诫我们只有不断地自我加压,全面提高自我的综合素质,才能取得最终的成功。同样,研究生不是终点,而是我们进行科学探索的起始,所以我们更要加快步伐去学习、探索未知。——压力变动力,动力变能力,能力变效力。 三、科研实践中技巧汇总 1、如何为申报基金奠定基础? 1)科学研究离不开各种基金资助。科研工作者可能会经历校/院/所基金、省/市教育厅基金、省/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支撑计划、国家863和973、国际合作项目等等申报,这些基金/项目的成功申报可能都需要拥有良好的基础。 2)在学生时代,我们只要把学习成绩弄好了,只要发表几篇论文足以毕业了,“我行我素”不一定会影响到你什么,更加感受不到周围的巨大压力;但进入社会后,如果你仍然以自我为中心地埋头苦干,可能很难快速地实现你的终极目标。人在不能改变环境的前提下,只能不断地学会适应环境;对人的成功来说,情商和智商都十分重要,需要双重发展。 3)结合以上几点,打好基础的方法:一方面在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的同时,也要增加与你本专业同仁的交流,如通过你以前的老板、同学或现在的同事、领导等等,通过交流,你可以从他们那里学到新的知识,甚至是前沿领域,同时也可让人家留下你的好印象(人是有情感的高级动物,同等情况下,可能会优先资助你)。当然,选择考博或出外进修可能更加方便与牛人的交流,可以考虑。 2、如何顺利开展长期实验(慢性毒性实验)? 1)长期实验的特点是:实验周期长、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较大。一旦实验成功,受益很大,发表文章也颇受欢迎;当然,也有很大的风险,有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 2)为何开展长期实验?首先,许多慢性疾病的病因研究离不开长期实验的开展,如肿瘤、高血压、成年疾病胎生起源学说验证等。其次,许多新化学品的慢性毒性评价需要开展长期实验,如一般毒性中的慢性毒性和致癌作用评价等。最后,急性毒性实验仅仅代表某一化学物的急性毒性,不能代表该化学品的其它毒性。 3)要顺利开展长期实验,必须做到:首先,研究设计全面,包括研究目的确立、研究对象的选择、实验过程的质控、实验指标的确立、实验中可能遇到的重大难题等。其次,做到各方面充分准备。课题负责人和成员要多请教相关熟悉专家和老师,让他们传授经验和教训,同时人员的岗前培训和合理安排、动物和试剂的预先订购、实验过程的盲法进行、定期对前面实验的总结和下一步实验的计划等也要准备。最后,慢性实验中收集的生物材料十分珍贵,在进行分子生物学实验或其它生化实验之前,若方法不成熟,可以用急性染毒处理收集的材料先进行实验,当方法成熟之后,再对珍贵的慢性实验材料进行检测分析。另外,一定要密切观察实验中研究对象的反应,尽量避免实验中不良因素的影响,灵活应对实验中的不良意外发生。 3、如何为课题组开辟新方向? 1)尽管我年资不大,但是我研究生阶段经历了三次研究方向的改变:肝脏毒性研究——生殖与发育毒性研究——神经发育毒性研究。前两个方向分别均发表了2篇SCI论文和好几篇中文论著,每一次的更换方向,我都从中学到了许多科学研究相关的精华。所以,我还是有许多经历与大家进行分享。 2)研究生为导师开辟新方向的难点所在:导师本人可能也对这个新方向不熟悉、研究生本身对科学研究把握能力有限、研究生实验时间较短(一般1-3年)、许多新的实验平台需要建立、对本方向的研究动态尚需要时间来不断学习等等。 3)研究生想为课题组顺利开辟新方向,必须做到:首先,大量阅读与新方向相关的中外文文献,以便了解该领域的研究动态和急需解决的难题,这一点十分重要。其次,逐步建立新的实验平台,由易到难、由宏观到微观,甚至可以先重复别人的研究,以验证你所建立的方法的正确性。最后,研究设计前和实验期间要多与该领域的专家、老师、同学请教,同时经常与导师探讨该课题的研究进展和下一步的研究计划。或许过来人的一句话会让你豁然开朗,少走许多弯路。另外,开辟新方向的研究生最好先发表1-几篇论文垫底,以防影响顺利毕业。因为开辟新方向是有风险的,倒不是一定失败,而是因为时间的原因,很难说一定在短时间能发表论文。 4、如何培养创新思维? 1)实例:本人几年前刚进入研究生学习阶段时,对科学研究和科学实验一窍不通,完全从0开始,更不要谈有创新思想。但是付出、交流、努力、再学习的全过程,让我初步认识到科学研究的真谛。例如,几年前我给大学生上课,只能是理论加理论,学生很乏味,但我尽力了,学生也可谅解。现在给学生上课,我经常结合科研实践,大谈专业前沿知识,能全程把握课堂的学习气氛。当然,更主要我也发表几篇SCI论文、获得过国家级奖励,让我很自信,也鞭策了我不断地努力学习、再学习。 2)我从过去对本专业知识的理解不足到现在基本掌握了本专业的前沿领域和热点研究内容,如成年疾病的胎生起源学说的进一步验证、纳米毒理学、组学研究、毒物的兴奋效应、环境内分泌干扰化学物对生殖发育的影响、表观遗传学的研究等等。总结几点如下:自我上进的心、多与自己导师和其他有影响的老师交流学习、多参加国内/国际大会进行交流、大量阅读本专业和跨专业的外文文献、定期阅读高影响因子的文献(如nature、science、cell、Plos等,他们中许多文章可能是未来几年的研究内容的导向)等。 3)宏观上,一味重视研究基础,那无科研基础、但有创新性和可行性的课题研究者永无出头之日。我曾看到一普通学校的老师的早期标书及其后来标书的申请过程,第一份标书他一点基础没有,但标书很好,评审专家给了他小额资助,正因为这一资助,后来他连续获得两项面上项目的资助,现已经发表几十篇SCI论文。若开始扼杀了他的第一份标书,我想他后来很难建立很好的科研基础。我认为每个人的研究基础都是从0开始的,而不是像海归或大老板那样有基础。国人为什么一直拿不到诺贝尔医学奖?我想这可能是主要原因,太看重以前的工作基础,扼杀了许多人的创新思维。 5、如何提高实验技能? 1)勤动手。这一点刚从本科阶段过渡到研究生阶段的学生可能不好适应,因为本科生实验多是老师准备好,学生只要做一下就行了。而研究生阶段从实验准备、实验过程、实验结束整理收拾等均需要自己动手。研究生阶段有许多方法值得学习,如生化实验、分子生物学方法、常规的试剂配制、动物的选择和染毒处理、生物材料的收集等,这些都离不开不断地动手锻炼。 2)多思考。光会动手,不会用脑的研究生永远是一名技术员。而且实践离不开许多理论知识的指导,要多考虑实验中每一步为什么这样做,不这样做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最终,实验原理搞懂了,即使实验结果出现了问题,也可通过大胆改进方法而达到预想的结果。理论指挥实践,而理论又离不开实践,否则是空谈、空想。 3)广交流。一项实验,对于新手来说每一步都是重要的。如果不进行交流,你只能按照操作指南一步一步地做,不敢变通实验步骤,更不敢改变方法,往往重蹈前人所犯的低级错误。但是,通过向老手或做过的老手进行交流,学习了其中的关键步骤和他人失败的教训,避免重犯错误,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6、文献阅读在科研实践中的重要性。 (1)为什么读?中外文文献阅读的意义太大了。首先,了解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避免重复研究;其次,掌握要研究领域的未知问题和不明机理,这是第一点的升华;最后,结合自己的实验条件,选择非常实际的未知问题进行探讨。此外,还可从高影响因子的文章中学到他人的超级科研思路,尤其那些通过简单的方法和高明的思维来解决一个复杂的未知问题,值得学习。当然,还可以学到一些新方法的流程、试剂的购买来源、优美句子的学习等等。 (2)读什么?阅读文献的内容与读者目的是一致的。每篇文献基本都是有摘要、引言、方法、结果和讨论等组成。从知识习得角度,重点就摘要、引言、实际可行性强的方法、图表结果来详细阅读;从引物设计、某一方法追踪、试剂来源查询等某种角度,除看一下文献的影响因子外,可以重点在方法中查找,用记号笔标记;作为国人,从优美英文句子的选择角度,需要平时阅读文献时遇到摘要、引言、方法、结果和讨论等某部分的自觉是优美句子时,作个记号,日月积累,才能写出十分地道的英文美句。 (3)怎样读?大量文献的阅读是有技巧的。一般阅读原则是摘要精读、引言要通读(也就是立题背景)、方法要选择性地阅读(有可能建立的方法要详细阅读,甚至追索阅读)、结果要直接从图表看懂结果(开始可与文中表述比对自己的阅读能力,更重要的学会自己设置图表的方法)、讨论要选读(高影响因子的文章在discussion中可能会提出下一步研究的方向,但也要注意作者的误导。)总之,一定要带着目的去读文献,比如为了写一篇中文或外文综述去读大量的文献等。这样才能高效高质完成文献阅读的任务。 7、团队协作在科研实践中的重要性。 1)科学研究的全过程包括基金申报、实验分工、实验合作、数据整理和分析、论文撰写/投稿和修稿、成果登记、各项奖励的申请等过程。这一系列工作的顺利完成无不需要团队成员间的分工合作,通过优势互补、各负其责,最终高效完成任务。 2)在一个导师带领的研究生团队中,相互协作也十分重要。例如一个小实验:动物称重、分组、染毒、取材、生化指标和分子生物学指标分析等,光靠一个人完成可能有点困难,那如果几个研究生相互帮忙,有的染毒、有的取材、有的指标检测等,那就很轻松了,也不会很混乱。同样,如果这个研究生团队中既有做实验很能的人、又有写文章很强悍的人,还有数据统计分析能力强的人,那老板就很轻松了,专心地申报基金挣钱就可以了。 3)团队协作需要团队负责人(一般是导师)合理分工安排和研究生相互协作精神。一个项目的顺利完成,需要项目负责人因人而宜,合理安排各个研究生的工作任务,那最终就可能会更快又好地完成任务;工作安排后,那就需要研究生在各负其责的前提下,又有同心协力、相互配合,视每一个实验就是自己的实验一样,最终把每一个小实验都完成得很漂亮。 8、在科研实践中正确看待“钻牛角尖”。 1)科学研究需要有“钻牛角尖”精神。除nature、science、cell、plos等著名杂志注重的是原始创新外,其它许多外文杂志主要在原始创新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此时需要“打破砂锅问到底”。如果什么科学未知问题的研究在遇到一点困难时,就截然而止,那永远也很难成功——发一篇像样的文章。如酒精引起致畸——凋亡在致畸中起着关键作用——酒精是否通过凋亡诱发致畸——酒精有通过哪种机理引起凋亡,然后诱发致畸?........科学需要不断地探索,永无止境。 2)“钻牛角尖”也要适当而至。众所周知,科研不可能总是成功的,因为研究假设不一定全是正确的,可能会因为当前的知识水平的限制,对某一方面的专业知识理解错误,产生错误的假设,此时,一味的“犟脾气”也会把你搞得很惨——时间浪费、金钱损失和人力的耗费。不过,暂时的冷静,随着知识水平的提高,有一天可能忽然开朗,再进一步深入研究——科研中偶尔的退一步或绕一步,可能会海阔天空。 9、发表SCI论文对国人来说到底有多大难度。 1)实例(本课题组):07年本课题组在1个月不到的时间内做了一篇影响因子是5.025(当时,j pineal research)的论著。科研思路是老板设置的,实验是我亲自做的。其实是受一篇美国妇产科学杂志的启示:它是研究另外一种抗氧化剂NAC对孕期感染后一些组织炎性因子的影响,老板马上想到我们用MT褪黑素(抗氧化、抗凋亡、抗炎等多种功能)对孕期感染许多其它组织炎性因子和抗炎因子水平的影响,于是假设产生了。实验方法很简单:先交配一批孕鼠,在孕鼠15天时染毒制造孕期感染模型,几小时后取材,然后对各种材料中炎性因子和抗炎因子进行检测,用ELISA方法,本实验仅仅用了4个ELISA试剂盒,实验结果与预测基本一致,然后撰写文章花了3-4天,然后投稿、修回、接收、发表。前后共花了1-2.5个月的时间(包括投稿、修回、接收、发表),但实验仅花了20多天的时间。 2)透析身边许多老师惧怕发SCI论文,原因有三:怕写作能力不佳、研究设计就以发表(中文)论文为起点、思想上认为SCI离自己很远。 3)从上边实例可以看出,发表SCI论文其实不难,只要做到:通读大量相关外文文献(尤其高影响因子/质量的,创新性强)、在其基础上提出“创新性假设”、大胆尝试撰写第一篇外文(可以引用阅读文献遇到的优美句子,也可请高手指教)。 4)此外,自我加压也促使SCI论文的发表。我发现我校(省属重点大学)以前发SCI文章很少,近几年因为博士点的增多,而博士必须有SCI论文才能毕业,因此现在每年发SCI论文人数不断增多。——验证了“压力-动力-能力”。 10、中外文文献检索经验总结。 1)到丁香园论坛低分区和高分区找文献,也可到小木虫等论坛中找。我一直在丁香园论坛找文献,我的体会是低分区找文献相对较慢(一定按照版主规定的求助格式,否则他人不敢帮助查找,因为版主会扣分),但高分区一般短至几分钟找到,十分快。于是我就经常在论坛中其它版区交流、讨论,等获得10分以上时,我就可以进入高分区了。前提一定是先付出,后才会有很好的收获。 2)直接与文章中的通讯作者或第一作者用e-mail联系,一般他们愿意把自己的文章与你共享,以增加他引率,如果大老板忙,可以找他的学生。我和我老板经常收到求助,都很愿意帮忙。 3)找重点医科大学的同学或好朋友帮忙,一般他们的图书馆都购买的许多全文数据库,但这种方法不能经常,否则怕反感。 4)通过google、百度等搜索引擎查找链接,有的网站挂出相关的有价值文献的全文,直接下载即可,但是要花出你大量的宝贵时间,这似“大海捞针”。 5)通过google、百度或论坛等查找部分全文数据库的账号和密码,一旦找到,可以用很长时间,甚至一年。但是必须有经验,否则也很花时间。 6)到校图书馆中外文期刊查找纸质版,然后复印。如果文献是某个小国家的一种不出名的杂志,那就很难找到。 7)也可通过本校图书馆文献检索中心,通过付费的方式来索取文献,我想文献很多,可能就不愿意花费了。 8)中文检索数据库:万方、中国学术期刊网、维普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网文章质量最好;维普数据库文章数量最大,但含有低水平论文;而万方论文质量介于前两者之间。三者之间有较多重复。 9)外文数据库:pubmed索引数据库(也有部分链接全文)、highwire官方全文数据库、elsevier、wily、springlink等全文数据库,一般教育网可以在本校图书馆上链接进入,但普通高校数据库买的少,只能通过前7种方法索取文献了。 原文链接:http://www.dxy.cn/bbs/topic/12552388
1927 次阅读|0 个评论
日晷星盘指南针
jlpemail 2012-3-30 10:02
这些,都是400年前意大利科学和宗教传播者 送出去的礼物。以送礼的方式进行科学传播,从 经济上看是不赚的,从社会效果上看,是不错的。 利玛窦就是凭借这些礼物,感染了一些当权者者, 为他在南昌居住奠定了基础。 ************************************************************* 参考文献: http://minzu.people.com.cn/GB/166719/11564044.html 在南昌,利玛窦先在近郊租了一小屋作为住地,不久,他便有了买地建教堂的计划。而在完成这一计划的过程中,利玛窦也遇到了不少阻碍与困难,这便是他在南昌遭遇的第二场风波。先是南昌知府王佐“过于胆小,生怕自己受到连累”,拒绝发给利玛窦允许购买房屋并在城里定居的文件。而后又有居民因不愿与西洋人同住一条街而加以阻挠。利玛窦面对这些阻碍,并不气馁,到处奔波,请相识朋友帮助。   为了得到购买房屋的文件,利玛窦将自己写的《西国记法》一书,连同一只指南针和一副星盘一起送给江西巡抚陆万垓,希望“通过他的权威而保障教团的安全”,“发给一份允许他购买房屋并在城里定居的文件”。陆万垓收下礼物后,和南昌知府王佐认真讨论过此事,王佐的答复是“不需要文件,有了口头同意便够了”。利玛窦随即送给王佐两个日晷作为回报。在购房要求得到陆万垓、王佐等官员的口头允准后,利玛窦决定抓紧时机购买房屋,“免得官员们的善意会冷却下来,或者出现意外的阻挠。”利玛窦随即在靠近知府衙门的黄金地带花60个金币购置了一处房产,建造了一座教堂——南昌天主堂。房屋买下后,“由于担心发生骚乱”,利玛窦他们秘密地准备搬迁事项,“以致在邻居还不知道他们要住到这里之前,他们已经住进去了。他们就用这种方法消除了任何反对他们到来的言论”。与此同时,利玛窦还去拜访了南昌城里所有的大官,送给他们一些从意大利和澳门带来的礼物。利玛窦在南昌遭遇的第二场风波就这样得以平息下来。   南昌天主堂是利玛窦在中国继肇庆、韶州天主堂之后建造的第3所教堂,当时由葡萄牙传教士苏如望协助管理。从此,天主教开始在南昌传播开来,并逐渐发展到江西其它地方,使江西成为天主教传播广泛、影响深远的区域之一。
个人分类: 北斗导航|4270 次阅读|0 个评论
李约瑟与钱学森 – 反思的反思
benlion 2012-2-11 02:08
“爱因斯坦在 1946 年写的《自述》中,讲到他幼年时经历了两次“惊奇”。一次是四、五岁时见到一个指南针,为自然界的奥秘感到惊奇。一次是 12 岁时读到欧几里得平面几何,为理性思维的明晰性和可靠性感到惊奇。” 希腊的自然哲学、形而上学和中世纪欧洲的经验哲学等属于理论和思辨,文艺复兴之后 17 世纪诞生的实验科学 - 归纳逻辑和实验、演绎逻辑和数学,中国的本草纲目对生物的分类、工匠的技术发明、医家的炼制药物等属于实践和经验。实践技术的传统与思辩理论的传统 - 缺一不可能产生实验科学的传统,科学哲学称之逻辑实证主义。 李约瑟难题 - 钱学森之问,倒是突然觉得还真是一个问题,希腊文明在中国文明之前,为何中国不能在自身实践、经验的传统上结合西方思辨、理论的传统产生实验科学,现代西方已经建立知识经济与制造经济衔接的传统,为何我们仍然停留在西方近代的模式还不能尽快学习现代科学、技术和产业建立创新型模式。 也许阿拉伯文明在近代欧洲文明之前已经做了初步的东方(中国和印度)、西方(希腊文献翻译成的阿拉伯文)融合,欧洲再在这个基础上发展了近代实验科学,现代的美国集成了欧洲文明又可能融合了部分东方文化(中国和日本),那么中国应该能够在美国文明的基础上创立未来环太平洋新的文明模式。 自五四运动以来的新文化运动和文革的彻底反传统,为何传统破了,文化的创新仍然没有建设起来,为何孔家店砸了,社会的道德沦落仍然不能建立新的伦理体系?法国启蒙运动能够从研究孔子和儒家而发展现代民主的文官与西方传统的议院制结合,我们为何不能重新诠释儒家思想为现代社会的伦理和法制建设提供思想基础? 希腊和欧洲的思维和自然哲学传统是分析哲学、还原思想和干预或分解方法,中国传统是整体和实践、经验和技术传统,欧洲文艺复兴用观察方法、实践技术开拓了地理探险和实验科学,我们为何不能在系统科学时代成为世界科技的创新中心?系统医药学、系统生物工程 * 和系统遗传学及其实验与理论、分析与综合结合的研究范式就是在中医药的现代化中基于这样的思考而于 90 年代提出和世纪之交在国际上与许多不同学科领域交流与倡导 – 从实证分析到系统综合是科学发展的历程。 美国现代遗传学奠基人摩尔根 1894~1895 年到意大利那不勒斯动物站工作十个月,发现 DNA 双螺旋结构的沃森 1950 年获博士学位后去丹麦哥本哈根大学从事噬菌体的研究, 1951 ~ 1953 年在英国剑桥大学卡文迪什实验室进修。美国二战期间从欧洲获得大量科学家,我国为何仍然大量留学人员不能回国发展中国科技与产业? 即使已经回国的仍然许多是两边飞,或者心仍然在海外?人才的流失使中国教育、研究和产业的创新不能及时跟上国际发展趋势,更因为缺乏后续扶持和各项制度化保障,因而仍然未能建立起创新型文化和管理模式。 :英译为“ On the concept of systems biological engineering ”和“ From positive to synthetic medical sciences ”( 1994 , 1995 )。 另, 1981年上大学时,首先借的书是《爱因斯坦文集》4卷、波林著《实验心理学史》、贝弗里奇的《科学研究的艺术》等,大学时期,李约瑟来厦门大学讲演,大概那时开始思考2个问题 - 科学研究方法和社会伦理学,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和摩尔著《伦理学原理》也是很有启发的书籍。 -- 微博集成 --
2464 次阅读|1 个评论
自编相声--《指南针》
热度 4 xipeng1 2012-1-15 14:05
指南针 作者:席鹏 北京大学 甲先登场,给观众拜年。 甲:咦,都几点了,我的搭档怎么还没来啊? (乙做寻觅状入场) 甲:找什么呢? 乙:唉,我的指南针掉了。。。 甲:指南针?多大啊? 乙:多大?大概这么大(比划一个刊物大小)。 甲:不能啊,我都在这好久了,没看着这有什么指南针。 乙:你没看到?我可是来之前,专门用我们实验室的雷达进行了探测,发现啊,在场的观众,每人都有指南针。 甲:观众朋友们,你们哪位看见乙的指南针了?没看到的鼓掌! 甲:看,没有吧。。你能说说这指南针是做什么用的吗? 乙: 2012 了,你不知道指南针?(唱)那一张,旧船票,能否登上你的铁船。。。 甲:你太迷信啦, 2012 不是世界末日,也不用准备什么诺亚方舟的船票。 乙:嗨,不是诺亚方舟,是 tenure track 。 给大家开个玩笑。 甲:那你把你指南针的用处告诉大家吧? 乙:想听? 甲:想听。 乙:那听我唱(唱) 这指南针,它不简单; 它能指南,也能指北; 能指挥科研做什么; 能指挥经费往哪去; 能指挥谁上教授谁 tenure ; 能指挥千人百人特聘研究员; 你说他是不是那万能的指挥棒! 甲:你越唱我越糊涂,我小的时候,指南针也叫罗盘,是四大发明之一,你说它能指挥航海啊,交通啊我能理解,你说他指挥科研?我不信。 乙:不信?那让我来给你讲讲历史吧。郑和下西洋的故事,你听过吗? 甲:你说的郑和我不认识,我只知道咱们工学院的郑一老师,早年远赴美国加州大学,下西洋,美名传。 乙:你这说的是哪儿跟哪儿啊。我说的是我国明朝时期的大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的故事。后来啊,路透社对这一事件进行了深入报道,称赞他的行为。。 甲:打住打住,路透社?明朝的时候有路透社吗?你是不是看电视太多,穿越了吧? 乙:我没穿越,现实着呢。说起穿越啊,我有一个总结:基本上好看的穿越剧就俩类:国产的,典型的你像《寻秦记》《宫锁心玉》等,都回到唐宋元明清时期;美国的,《星球大战》《我是传奇》等等,都往未来的方向发展。 甲:一个进入历史,一个进入未来。 乙:是啊,可叹这两个民族的导演啊,一个想象不出历史长啥样,一个想象不出未来长啥样。 甲:那你也还是没给大家解释,你刚说的路透社采访郑和下西洋是怎么回事呢。 乙:哦,路透社弄了 ISI , ISI 有 SCI, 有 JCR ,然后是 IF… 甲:停停停停,你这都是什么啊,我听的云里雾里的。 乙:唉,我一直以为你是个专业人士呢。 甲:你就不能说的明白一点,简单一点,不要用缩略词吗? 乙:那样的话,怎么体现 我 是 专业人士 呢?(甩头发,表现傲慢) 甲:你就别卖弄了,赶紧,给我们大家伙讲讲这路透社的事。 乙:路透社啊,为了控制科研的命脉,先是弄了一个精英俱乐部,把一些英语科技刊物收罗进去了,叫做 SCI 收录。 甲:原来是 Stupid confused index 。 乙:(打甲胳膊)别逗了,是 Scientific Citation Index 。 甲:那然后呢? 乙:然后每年啊,路透社都出一个刊物引用报告叫做 JCR ,上面会列一个影响因子 impact factor 。说到这,我想问你,你会唱《神曲》吗? 甲:哦,神曲啊,这个我拿手。啊啊啊啊。。。哎呀呦!哎呀呦! 乙:不是不是,是我们周校长的《化学是你 化学是我》。 父母生下 生下的你我 lalala 是化学过程的结果你我你我 的消化系统 lalala 是化学过程的场所 甲:那我们工学也要唱歌了: 工学是你 工学是我 生命奥秘,医学奇迹,是生物医学工程的成果 宇宙运行,银河灿烂,是力学的丰硕 承载梦想,飞跃太空,是航空航天的灵感 新型动力,清洁水源,是能源与资源的贡献 纳米材料,有机分子,是材料科学的世界 智能控制,质量管理,是工业与工程管理的描摹 乙:是啊,还是我们工学最伟大,大家说,是不是啊?(热烈鼓掌) 甲:从这大家也能看出,各个学科,都是为了人类更好地生活。 乙:你说你能比较一公里和一小时哪个长,哪个短吗?你能比较唱歌和跳舞吗?但是路透社就是制造了这么一个标准,就能把物理和化学给他比较一下。 甲:我明白了,不是一个类,不能比,如果硬要比,那就是咱中国人说的:驴头不对马嘴。 乙:说到这我突然想到啊,咱么这个搞科研、说相声的,可真的是跟那些唱歌的比不了。 甲:怎么说呢? 乙:你看咱们,每篇论文都得不一样,不仅跟自己的工作要不一样,跟别人也要不一样。 甲:对,一样的话叫重复发表,叫自我抄袭。 乙:唱歌的就不同了。一个歌手出名,一般只需要红一首歌。这个你天南海北,从黑龙江唱到海南,唱的一样了大家掌声雷动;唱的稍稍不一样,立马会出一张新专辑叫“现场 live 版”;一首歌唱个三五年没任何问题,如果你一不小心江郎才尽,把一首歌唱了 20 年,底下的观众不但会热烈鼓掌,尖叫欢呼,还会抱头痛哭说你帮他们找到了青春的记忆。 (观众鼓掌,暂停) 乙:咱再说回郑和的指南针,在路透社,那可是风光无限。 甲:怎么回事? 乙:哼哼,有三大期刊,叫做 Cell Nature Science ,在 SCI 影响因子里,总是在最前几位。指南针英文首字母是什么? 甲: Compass ,首字母 C. 乙:指南针上面印着俩啥字母? 甲:一个北极,一个南极, N 跟 S 。 乙:对呀,那不就是 CNS 嘛! 甲:哦,原来是这么个 CNS 啊!哎,咱哥俩聊了老半天了,在这辞旧迎新之际,咱祝愿在场的各位老师们、同学们年年都有 指南针! 乙:影响因子每篇都要 乘十一!(鞠躬、谢幕)
4368 次阅读|6 个评论
[转载]名言???未必
yanghang 2011-11-9 16:36
1、蜘蛛:能坐享其成,靠的就是那张关系网。 - 2、虾:大红之日,便是大悲之时。 - 3、天平:谁多给一点,就偏向谁。 - 4、瀑布:因居高临下,才口若悬河。 - 5、锯子:伶牙俐齿,专做离间行为。 - 6、气球:只要被人一吹,便飘飘然了。 - 7、钟表:可以回到起点,却已不是昨天。 - 8、核桃:没有华丽的外表,却有充实的大脑。 - 9、指南针:思想稳定,东西再好也不被诱惑。 - 10、花瓶:外表再漂亮,也掩不住内心的空虚。 - 1、树叶得势时趾高气扬,失意时威风扫地。 - 2、历史的标点全是问号,历史的幕后全是惊叹号。 - 3、官廉首要的是不贪,不腐,不昏;民廉首要的是不贿,不媚,不借官光,不趋炎附势。 - 4、一官之廉,十吏效之,百民随之。一官之腐,百吏必从之,千民必附之。 - 5、饭桌上批孩子,大人伤神,孩子伤胃,全家伤心。 - 6、年轻人以为教育可以取代经验,年长者以为经验可以取代教育。 - 7、学习不能超前,更不能速成,否则,孩子无童年,青年无青春,中年无乐趣,老年无安闲。 - 8、打开帐本,满篇是人吃。 - 9、牛皮越吹越大,本事越来越少;脾气越来越大,才气越来越少;胆量越来越大,度量越来越少;玩劲越来越大,干劲越来越少;权力越来越大,威信越来越小;架子越来越大,人格越来越小。 - 10、通常夸一个女人漂亮;如果不漂亮,可以夸她很有气质;如果既不漂亮,又没有气质,可以夸她善良;如果都没有,就夸她健康。 1、看上一个人要一分钟,喜欢一个人要一个小时,爱上一个人要一天,忘掉一个人要一辈子。 - 2、机会是一个区别英雄与狗熊的台阶,上一步什么都是,下一步什么都不是。 - 3、夫妻俩过日子要像一双筷子:一是谁也离不开谁;二是什么酸甜苦辣都能一起尝。 - 4、男人的年龄由自己来感觉,女人的年龄由别人来感觉。 - 5、低调与高标的统一,平凡与不俗的统一,这是朴实的人生,也是厚重而辉煌的人生。 - 6、总盯着了不起的过去,就不会有了不起的将来。 - 7、挥不去的是记忆,留不住的是年华,拎不起的是失落,放不下的是情感,输不起的是尊严。 - 8、父母想念子女就像流水一样,一直在流;而子女想念父母就像风吹树叶,风吹一下,就动一下,风不吹,就不动。 - 9、因为电话,信笺少了;因为时尚,布料少了;因为空调,汗水少了;因为应酬,亲情少了;因为宴会,食欲少了;因为竞争,悠闲少了…… - 10、说话的三条底线 :一、力图说真话;二、不能说真话,则保持沉默;三、无权保持沉默而不得不说假话时,不应伤害他人。 - 1、凡是小事都要大声说,凡是大事都要小声说。 - 2、最怕的不是商品有假,而是商品有毒。最怕的不是有人犯法,而是执法犯法。 - 3、权力是暂时的,财产是后人的,健康是自己的,关系是重要的,友情是珍贵的。 - 4、在朋友基础上做生意,那朋友就会失去。在生意的基础上交朋友,那会没有生意做。 - 5、相互吹捧的是做官的人,互相看不起的是搞文艺的人,见面不说实话的人是做生意的人。 - 6、从自己的过失中吸取教训是聪明,从别人的过失中吸取教训是智慧。 - 7、让人听易,叫人服难。 - 8、过去毙两个地委干部全国震惊,现在毙一串省级干部大家连睫毛都懒得眨,涨价了。 - 9、连空气都浑浊了,两袖还能有清风吗? - 10、教授越来越多,教书的越来越少;博士越来越多,博学的越来越少;恋爱的越来越多,恋学的越来越少;钻营的越来越多,钻研的越来越少。 - 1、遏制官员的腐化、公信的火化、社会的分化、治安的恶化、人情的淡化。 - 2、许多杂文是匕首,但没有开刃;是投枪,但没有枪尖。 - 3、想挣钱的人不少,能挣到钱的人不多。有本事的人挣钱都难,一般的人挣钱更难。 - 4、做事不贪大舍小,为人莫媚上欺下。 - 5、骨气、正气、和气,气爽神清;诚心、意心、热心,心宽体健。 - 6、治学要耐得住寂寞,做人须经得起风雨。 - 7、用工作成绩说话,则兴、则立、则吉;用说话来取代工作成绩,则败、则危、则凶。 - 8、真理是时间的女儿,不是权威的女儿。 - 9、农民以后称“绿领”———既环保又健康. - 10、人活一世,亲情、友情、爱情三者缺一已为遗憾;三者缺二,实在可怜;三者全无,生不如死。 - 1、超过别人一点点,别人就会嫉妒你;超过别人一大截,别人就会羡慕你。 - 2、全部可以交易的是市场,不能全部交易的是社会。 - 3、十种健康生活方式:少食肉,晒太阳,雨中行,常唱歌,饭后息,挺起胸,静坐思,天伦乐,步当车,行善事。 - 4、当农民的好处:1、不用担心工伤事故;2、不担心得空调病;3、不用勾心斗角;4、不担心纪检上门;5、不用专门过周末。 - 5、大公无私圣人,公而忘私为贤人,先公后私为善人,先人后己为良人,公私兼顾为常人,损公肥私为罪人。 - 6、可以命令士兵的行动,但不能命令士兵的忠诚。 - 7、处顺事之境愈宜静,处逆事之境愈宜忍,处至急之事愈宜缓,处至大之事愈宜平。 - 8、嫦娥追求永恒的代价是永远的寂寞。 - 9、安详方能静观,静观方能明断,明断方能行动。 - 10、花生是有用的,但不是伟大的、好看的东西。人要做有用的人,不必刻意做伟大的、体面的人。 - 1、人要靠本事和本分起家。 - 2、生活中没有参照物的人,可怜;选错参照物的人,可悲。 - 3、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 - 4、不求事事公平,但求出以公心。 - 5、做好第一次并不难,难的是做好每一次。 - 6、思念折腾人,也锻炼人,更锻造人的性格的沉稳和感情的深沉。思念别人是一种温馨,被人思念是一种幸福。 - 7、爱情之酒,两个人喝是甘露,三个人喝是酸醋,随便喝便会中毒。 - 8、背对太阳,阴影一片;迎着太阳,霞光万丈。 - 9、勇者,脚下都是路;智者,知道走哪一条路最好。 - 10、无过是一种假想,思过是一种成熟,改过是一种美德。 - 1、沟通心灵的桥是理解,连接心灵的路是信任。 - 2、酸甜苦辣是生命的富有,赤橙黄绿是人生的斑斓。 - 3、要想工作不走样,先得头脑不走神。 - 4、偏爱难免,偏见不可。 - 5、心脏不好心眼好,气色不行气质行。 - 6、与天下之忧同忧,该忧则忧,莫杞人忧天;共天下之乐同乐,该乐则乐,乐而忘返。 - 7、谬论不足以解惑,真言却可以解忧。 - 8、贪心是最大的危房,良心是最好的住所。 - 9、精神操守方,思想方法圆;目标志向方,行动决策圆;严以律己方,宽以待人圆。 - 10、维纳斯在乐观主义者眼里是美丽的,在悲观主义者眼里是残疾的,在现实主义者眼里是美丽且残疾的。 - 1、敬君子方显有德,怕小人不算无能。 - 2、退一步天高地阔,让三分心平气和。 - 3、欲进步需思退步,若着手先虑放手。 - 4、如得意不宜重往,凡做事应有余步。 - 5、持黄金为珍贵,知安乐方值千金。 - 6、事临头三思为妙,怒上心忍让最高。 - 7、切勿贪意外之财,知足者人心常乐。 - 8、结婚,只是一个开始,而不是终点,有可能是烦恼的开始,也有可能是幸福的开始。 - 9、在冬天的餐桌上谈论春天的花朵,是奢侈;在春天的花园里幻想秋的落叶,是无情。 - 10、宽容是送给他人的最好礼物,如果把它留给自己,那就是堕落的开始。 1、钱象水一样,没有一点会渴死,多了会被淹死。 - 2、亲情浓于血,友情淡如水,爱情甜如蜜。 - 3、如果把摄像头对准一个人,摄录下他的所有言行,然后再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剪辑,任何一个人都可以成为好人或坏人。 4、昨天是一张废弃了的支票,明天是一笔尚未到期的存款,只有今天是你可以支配的现金。 - 5、漂亮的女人像是放在展柜里的工艺品,欣赏的人很多,但买下的人只能一个人。 - 6、工作就像爱人,虽然有时跟你闹矛盾,可是天天都要见面。兴趣就像情人,虽然让你激情燃烧,可是不能代替面包。 - 7、爱人就像粗布衣,虽然不美丽,可是能遮挡风寒。情人就像时装,感觉很美好,却不能穿出去。 - 8、亲人就像老棉衣,就是出痱子,依然要捂着你。友人就像晴雨衣,需要了就穿,用过后放一边。 - 9、社会就像鱼塘,虽然泥沙俱下,可要真是清水一潭也有点可怕。家庭就像鱼缸,需要清洗,需要换气,需要精心护理,不然就生存不下去。 - 10、老板就像老虎,老虎的屁股,摸不得,老虎的屁股,也不宜拍。同事就像戏友,在舞台上打打闹闹,卸了装才知道一切都很可笑。下级就像弹簧,你可以压他,但他也会顶你,你要是拉他说不定他会退让一下。
1502 次阅读|0 个评论
什么比论文数量世界第二更重要?
热度 2 kejidaobao 2011-4-21 16:09
3月28日,英国皇家学会的报告说,中国在国际科学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总数已跃居全球第二位,并预计到2013年,中国可能超过美国成为全球发表科研论文最多的国家。 在中国话题热的今天,这个消息当然引发了媒体的注意。BBC惊呼,两年内中国将在科学领域超过美国,发明了指南针、火药、造纸术和印刷术的这个国家正准备做一次“全球性卷土重来”。国内有网站迅速跟上,说科研论文第二“是中国崛起的新信号”,这让人哭笑不得。如果比数量,中国在大多数领域都可以轻松地进入世界前三,可科学并非纯粹以数量取胜。   看看外媒怎么说吧。法新社说,数量增加并不一定意味着质量提高。衡量科研论文价值的一个关键指标是引用率,尽管在这方面中国也有所上升,却落后于其研发投入率和论文产出率。中国的科研论文要追上西方质量标准还需很多年。这一次,外媒没有旧事重提,对中国人熟知的剽窃、造假、论文买卖等没有报道,可查查以前的报道,足可以验证把论文数量世界第二和中国崛起扯在一起是多么不靠谱的事儿。   2010年1月,《纽约时报》曾邀请一批专家探讨中国能否成为科技领导者。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前教授约翰·高认为,中国要想在科学技术方面取得持续不断的进步,有赖于其将数量优势转化为质量优势的能力。他认为,中国能否建立一个完整的创新体系,将其在科技方面日益增长的实力与企业家、设计和社会创新等方面衔接起来,这对能否实现科技成果的价值至关重要。另外,在中国现有体制下,本土人才和外来人才如何融合,将是数量优势能否转化为质量优势的一个难点。   华人科学家、美国布朗大学纳米科学与软物质研究中心主任肖钢认为,在内部和地方的评估程序当中、在资源分配和资金申请方面,主观因素往往会压过客观标准。在地方政府和大学这一级,在提供必要的服务、支持方面,在履行科研资金承诺方面,都可能会有延迟。   搜索相关报道后,我觉得委内瑞拉驻新加坡大使阿尔弗雷多·托罗·阿迪的观察最为深入、透彻。他2011年3月初在西班牙《中国政策观察》网站撰文,既看到了中国争当世界技术领袖的意愿,也看到了阻力和困难所在。他认为,中国缺乏批评性和个性化思维。中国人的思维受铁的纪律和条条框框的束缚,丧失了自由飞翔的能力。这样一个社会似乎更适合于在明确指令下的繁荣,而不太有利于鼓励个人的创造力。中国的制造业比服务业表现得更为出色并非没有道理。他还洞察到教育对科研的钳制。他写道,在当前的教育模式下,中国永远不能产生出像盖茨和乔布斯那样学习成绩一般却是创意天才的人物。由于缺乏个人创新能力,中国似乎无法在夺取技术领袖地位上实现飞跃。   这些真知灼见,值得每个中国人深思。 ——王冲 (注:原文见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8268a00100qsrk.html ,本文转载自2011年4月8日《科技日报》第8版。)
个人分类: 栏目:科技纵横捭阖|1782 次阅读|2 个评论
期待像指南针那样研制我们自己的高端仪器
热度 1 vcitym 2011-1-29 23:36
中国有四大发明,其中之一是指南针。如果不考虑指南针的原理,指南针其实就是是一种工具,一种设备。它辗转传入欧洲后在航海大发现中发挥出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国因为高铁成果成为2010年世界最快国家标志之一。 相信,自此,我国会再现指南针的世界效应。因此,可以预见,21世纪将是中国仪器设备由引进、跟踪转为引领世界发展的世纪。
2300 次阅读|2 个评论
西方人独立发明了指南针?
chrujun 2011-1-4 23:49
一般认为,指南针是从中国经阿拉伯由十字军传到欧洲的。然而,现有文献表明,西方人独立发明了指南针!在1186年,Alexander Neckham在书中指出,指南针在欧洲早就用作导航设备。 在A.A. Kaufman等人主编的PRINCIPLES OF THE MAGNETIC METHODS IN GEOPHYSICS 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For a long time it has been an opinion that this discovery in China was brought by Arabs to the Mediterranean and was used the Crusaders . At the same time, there are indications that the compass was independently invented in north-western Europe, probably in England, earlier than elsewhere . For instance, in the year 1186, the monk Alexander Neckham mentioned the compass as if it is already a well known device. 在维基百科关于 Alexander Neckham 的条目( http://en.wikipedia.org/wiki/Alexander_Neckam )中,也有如下文字: Neckam has preserved to us the earliest European notices of the magnet as a guide to seamen, the early compass. Outside China, these seem to be the earliest records (the Chinese encylopaedist Shen Kuo gave the first clear account of suspended magnetic compasses a hundred years earlier in 1088 AD with his book Mengxibitan, or Dream Pool Essays). It was probably in Paris that Neckam heard how a ship, among its other stores, must have a needle placed above a magnet (the De utensilibus assumes a needle mounted on a pivot), which would revolve until its point looked north, and guide sailors in murky weather or on starless nights. Neckam does not seem to think of this as a startling novelty: he merely records what had apparently become the regular practice of many seamen of the Catholic world.
个人分类: 地球物理及仪器|9399 次阅读|0 个评论
高跟鞋=指南针
大毛忽洞 2010-5-24 08:58
高跟鞋=指南针 小鸡跟着母鸡走, 母鸡跟着公鸡走, 公鸡跟着高跟鞋走, 高跟鞋跟着脚丫走, 脚丫跟着小腿走, 小腿跟着大腿走, 大腿跟着屁股走, 屁股跟着
个人分类: 画意和诗情|3699 次阅读|0 个评论
荆轲的背后是阴谋——【科学八卦】指南针裸奔之四
sheep021 2010-2-1 14:08
【科学八卦】特别声明 : 本故事纯属虚构,若有雷同,纯属巧合,切莫对号入座。 . 斩下美女双手,为搏壮士一笑。 一文中提到了荆轲与燕太子丹之间的恐怖事迹: 奉金掷蛙,脍千里马肝,斩美人手诸事,实属惊世骇俗之举。万事皆有因果,惊世骇俗之举的背后,必然藏着惊世骇俗之因。这个大家都知道的: 燕太子丹想让荆轲帮他的国家办一件惊天大事——刺杀秦王,终极目标则是借机削弱秦国,甚至灭掉秦国,除掉燕国的心腹大患。 荆轲虽然死了,但一个荆轲死去了,千千万万个荆轲站出来了。荆轲已经成为一种职业的代名词——拿人钱财替人消灾的职业,其背后往往都有着不可告人的惊天大谋! 这个大阴谋是什么呢?我们暂且不去管它,因为历史证明,无论什么时候,无论是谁,靠这种下三滥的手段都是成不了大事的,反而只能加速自己的灭亡,燕国就是一个例子,没有荆轲刺秦,燕国可能还能多存在几年,即是被灭掉也会少死 N 多人。 我担心的倒是荆轲之流的个人安危。 虽然,荆轲之类的现代精英们也被雇主奉为座上宾:整天吃香的、喝辣的、穿金戴银、花天酒地,自已所为(至于是否也有 斩下美女双手,为搏壮士一笑 的事情,就不可得而知了) ,而且家业基本上都在西方,特别是某超。但人已经成为人家的工具——狗。让它咬就得咬,不咬就没收财产。这是现代荆轲们的实质,也是它们的悲哀之处。这与荆轲的下场是一样的,可能更惨。 因为,由于秦国被历史定位为“强秦”,所以,荆轲之死,尚能赚到一顶“勇士”的桂冠,甚至还能招惹文人墨客们感叹几句。现代荆轲们还能这么幸运吗? 小时候,常听老人们说:“多看贼挨打,别看贼吃饭”,深感言简意深。 如果可能,本博真想友情提示一下荆轲壮士: 迷途未远,回头是岸;撞到南墙,后悔已晚。
个人分类: 科学八卦|2110 次阅读|0 个评论
鸡乘船,鸭裸泳——【科学八卦】指南针裸奔之三
sheep021 2010-1-31 16:25
俗话说:“小鸡不尿尿,各有各的道”,“杀猪杀尾巴,各有各的杀法”。世间本来没有了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但有人偏偏想让小鸡尿尿,偏偏认为只有自己走的才是正道,谁走的路与他不一致,就会被打成“伪科学”,轻则“科学”发展之,重则取消之。我就听说一个八卦新闻:鸡乘船,鸭裸泳。 一天, 鸡和鸭一起去赶集,一路上有说有笑,其乐融融。 路遇一河,河水较深,但没有桥。鸡一看这架势,立马翻看科学宝典,宝典曰:“渡河方法有二:乘船或架桥”。于是去寻找舟楫或桥,以便安全渡河。鸭子呢,不管三七二十一,扑腾一声跳下河,扑扑腾腾,一会儿就游到河对岸了。 鸡一看,大骂道:你这只不知死活的鸭子,过河竟然不找舟楫、不架桥,居然裸泳。 本鸡调查发现,有号称 “天生会裸泳”的鸭子的游泳技术, 甚至迄今连基础研究都还没有完成。至少,以游泳科学的要求之下,你们这类所谓的“裸泳”还远远不能达到进入新方法审批程序所需要的标准。 此前,有人认为“鸭子裸泳不应该接受科学的标准”,因为“鸭子有自己的体系”;另一些人则认为“鸭子是不敢接受科学的检验”,因为“鸭子经受不了客观标准的检验”。现在,鸭子终究开始接受科学的检验;然而,执行者却不遵循科学的规范。 是这些执行者的科学素养太低所致,还是急功近利的心态所致?鸭子裸泳研究的这种“特色”,根源在于传统文化的惯性,还是在于管理体制的纵容?
个人分类: 科学八卦|3206 次阅读|4 个评论
母猴知道了什么?——【科学八卦】指南针裸奔之一
sheep021 2010-1-31 12:05
按:我曾经认为,娱乐圈是最能出八卦新闻的地方,现在才知道,娱乐圈的八卦新闻才哪跟哪啊,有个地方的八卦新闻更八卦,竟然指南针都会裸奔。呵呵,幸甚,幸甚!前几天,陈儒军老师为了提醒老曹,要整八篇大作,而且还要慢慢发表,温水煮青蛙,实属妙计。干脆,俺也来八篇八卦新闻吧。今天第一篇就来篇大的,八卦一下咱们的老祖宗神农氏吧。 古代繪畫中的神農氏嘗百草 神农氏是继 伏羲 以后,又一个对中华民族颇多贡献的传奇人物。除了发明农耕技术外,还发明了医术,制定了历法,开创九井相连的水利灌溉技术等。因为他发明农耕技术而号神农氏,因以火德王,故称炎帝、 赤帝 、烈 ( 厉 ) 山氏。与黄帝并成为中华民族的祖先。中华民族都是炎黄子孙之说即由此而来。 今天,就讲一个关于神农的八卦。 一天,神农氏在深山老林采药,路见一溪,溪水清澈,随下水洗澡,林间一公猴,见样学样,也下水洗澡。岸上一母猴见之,凝视良久,忽然顿悟,在岸上一边上蹿下跳,一边大叫道:“我知道了,我知道了。” 神农氏整天在深山里转悠,啥动物野兽没见过?所以,一只猴子与之一同洗澡,他一点也不奇怪,倒是被突然发出的尖叫声吓了一跳,一看是只母猴,就问道:“你知道了什么?” 母猴兴高采烈地说:“我知道人与猴子的区别了!” “人与猴子有什么区别?” 神农氏漫不经心地问。 “猴子的尾巴长在后面,人的尾巴长在前面,而且还很短,很不科学嘛!”母猴答道。
个人分类: 科学八卦|4091 次阅读|3 个评论
中医发展的"指南针"其实已经在握
yindazhong 2010-1-29 19:06
科学新闻的博客 发了一篇博文,题为 中医发展需要指南针,遇到不少科学网上大侠的不理解,甚至讽刺喜剧般地争辩,本想躲在网后面偷着乐,但还是忍不住笑出声来了。既然在该文评论栏发了言,也就脸皮厚厚,勇敢地转到自己的博客里来,不妨自我消遣一番。若是恰有高僧大侠火眼金睛,看出牛皮泡沫或妄语破绽等等,也方便认罪服罚,就地正法是也。 下面是本博客写在该文后面第 34 楼的评论: 中医发展的 指南针 其实已经在握 中医发展的 指南针 其实已经胜券在握。用中医的表述就是所谓阴阳理论。用现代生物医学科学来解读:生命化学就是电磁力的相互作用,恰好就是指南针的工作原理,还是那个阴阳之间的相互作用。阴阳电荷相吸是生物分子功能团之间相互作用的本质,生物分子功能团之间的相互作用又是表观基因组学和表观蛋白质组学(自创表述)以至表观代谢组学或系统生物学的本质。是生物分子的化学作用本质,也是衰老过程的生化本质,同时也是生老病死的主要驱动力。看看现代生物医学对衰老本质的解读,中西医学实际上已经在亚分子功能团水平实现了大统一。我们现在需要做的只是在这个生物元素周期表的框架中对号入座,分门别类(五行也好,六行也行),填进相应的元素符号就是了 ...... 具体理论可参见 : 中医的曙光 告天下书!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41682 附 中医发展需要指南针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88600 在本刊今年第一期封面故事《抗击甲流, 金花 裸奔》刊出后,腾讯网上反对声一片。 网友争论最多的一个问题是中医在中华民族繁衍中所起的作用。可以看出,反对者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受到了民族感情的左右。但医学用于治病救人,它首先应该是一门科学,科学不应该以感情作为判断正误的依据。 事实上,在现代医学产生并得到应用之前( 18 世纪以前),东西方人均可期望寿命是没有太大差别的(略低于 30 岁,与仅有巫医存在的那些原始部落没有明显差别,这一数据比一般人想象的要低得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婴幼儿出生时死亡率过高)。而现代医学产生、并普遍得到应用之后( 19 世纪以后),西方的人均可期望寿命立时大幅度提升。到了 1949 年,欧美国家人均可期望寿命已经超过 60 岁,与之相比,现代医学得到一定程度的应用、但被中医占据主导地位的中国却仅仅增长到 35 岁(对上海的统计)。今天,西方发达国家平均寿命已经接近 80 岁,日本已经超过了 80 岁,中国也达到了 75 岁左右。 统计的结果是最能说明问题的,中医在提高人类寿命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显然并不比传统的西医强。事实上,不仅仅是中医,世界范围内各个民族的传统医学,包括传统的西医(由比中医历史更悠久的古希腊医学发展而来),在严格的科学检验面前,其放血疗法、顺势疗法也完全站不住脚,现代医学发展起来之后均已经退出国家医疗体系。 顺便说一句,现在大家一般所说的 西医 指的是现代医学,是建立在解剖学、生物学以及化学、物理等学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医学,它已经是科学的一部分。 这么多种传统医学都没有能够经受住客观标准的检验,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其理论体系是非科学的,它们不以科学的研究方法循序渐进地发展。放血疗法也曾经误打误撞 治好 过一些人的病,但由于其基本理论是荒谬的,终究靠不住,结果把包括美国首任总统华盛顿在内的一些人给放血放死了。 因此,中医要发展,就必须抛弃其错误的以 阴阳五行 为基础的理论,而用科学来规范它;其疗效也必须接受现代医学的检验(即 废医验药 ),不能停留在寻找成功个案、 感觉有效 、 就是相信它有效 这样的阶段。对中医给予高度评价的 董光璧 先生曾经谈到这个问题,他认为中医是迄今惟一存留的传统学科(而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科学,当然,传统的西医也不是),但在未来医学发展的历程上,中医如果能发挥一点作用、能保留一点治疗方法就很不错了。但其前提是必须接受现代科学客观标准的检验。如果按照那些极端的中医维护者的说法,中医不需要接受检验,那么,它就只能永远作为文化而不能走向科学。 但可惜的是,中国的大多数民众、中医师,以及相当一部分学者和官员,均没有清晰地认识这一点。一个世纪以前,孙中山曾经就中医与科学的对比问题说过: 一只没有装罗盘的船也可能到达目的地,而一只装了罗盘的船有时反而不能到达。但是我宁愿利用科学仪器来航行。 从整体上看,中医就如同没有指南针的船,它能不能到达目的地是在凭借不总是靠得住的经验,甚至是在撞大运。 今天的情况,则是有人要用指南针来指引、帮助中医这条船到达目的地,但这上面的船长(一些政府决策者)、水手(中医师)和很大一部分乘客(病人、中医拥护者)仍然心存芥蒂、甚至拒绝!
个人分类: 中西医集合|4293 次阅读|4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5 02: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