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外生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什么是传统文化?
lvnaiji 2010-3-24 20:21
吕乃基 传统文化,这一词汇既久且广。然而究竟什么是传统文化,往往或众说纷纭,或当作已经确定的事物接受下来。此处提供一种说法,虽然未必权威,在众说之上又加一项而已,但博主感到此说似乎较为明晰,特此推介。 按形式逻辑,任何概念需外延和内涵。前者为概念所指称的一类对象,后者为此类对象的自身规定性。 传统文化 , 其外延可以非常简洁地定义为现代化以前的文化,亦即 前现代文化 。有的定义将现代改为工业,笔者觉得不妥。工业化不等于现代化,前者主要在于经济基础,其上层建筑未必现代化。经济基础工业化而政治和意识形态领域皆传统甚至反现代化的国家比比皆是。 此处尚需说明,现代化是一个漫长的进程,在汤因比的历史研究中,可以历经一个到数个世纪。传统和现代性彼此渗透,在传统社会中未必没有现代的因素,尤其在后期;反之,在现代社会中也时时处处可见传统的影响,传统文化的印记乃至会伴随我们到永远。虽然如此,在一个社会中毕竟还是有主次之分,具体如何辨别,这就涉及传统文化的内涵。 传统文化的内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传统文化的知识体系多建立于远古的传说、圣人的权威或沿袭的习俗上 , 如圣经所言、圣人云,以及《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祖宗的规矩等。较少经理性的质疑 , 也缺乏经验基础。这些事件或言说的特点是不容追问,实际上也不可能追问,因其位于可经验的时间之轴之外,因而不可经验。 传统文化的表述方式大多是非逻辑的、模糊的以及形象和具体的,缺乏精确性和普遍性。往往一一列举,较少抽象和概括。喜爱比喻,例如少数民族的文学作品中经常是高山上的雪莲、翱翔的雄鹰、奔驰的骏马、苍翠的松柏,由此推出人或事该或将如何如何。相对而言,汉族的文学作品中就较少此类表述方式。 传统文化价值体系中的一个特点是贬低甚或否定现在、否定当下,或是厚古薄今,刚才祖宗的规矩就是一例,以死人压活人。霍桑的红字刻在人的心头。或是为了虚无飘渺的未来而舍弃现在,例如基督复活的千福年将要来临,须迎接末日的审判。与原初事件一样,这些末日祸福也位于可经验的时间之轴之外,没人知晓其何时来临。 传统文化通常进化缓慢或者陷于停滞状态 , 传统文化普遍有很强的凝聚力 , 人肉炸弹就是明证;强调集体本位,遏制个人,但却少有活力,缺乏内在变化动力和与外部的交流,同时压制变化,闭关自守。 最后,尽管具体形式有所不同,但传统文化基本上都是建立于农业、手工业和畜牧业的基础之上。 然而 , 虽然在现代人看来传统文化有上述种种落后之处,传统文化毕竟在现代化之前存在了漫长的岁月 , 使创造了它并生活于其间的芸芸众生感到生命与万物的意义 , 感到安定和自在。在传统文化中 , 个人因定位并消融于集体之中而不会产生对于存在的忧虑。同时,文化的价值体系和整体的凝聚力量保证了它功能的实现和自身的延续。 正因为此,世界各国,即使内生型现代化的国家(参见: 内生之路与外生之路(一)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90851 ),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同样发生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剧烈冲突;至于中国等外生型国家,涌动而来的现代化浪潮,更是遇到延续时间更长,积淀更深的传统文化的顽强抵抗,激起更为深刻的动荡。这些国家如果在现代化之时遭遇入侵和殖民,其现代化进程会愈加复杂、痛苦和艰难。
个人分类: 杂谈|6186 次阅读|5 个评论
内生与外生之路(六-3):原计划……现在提前了
lvnaiji 2010-2-23 07:37
吕乃基 前面讨论了外强内弱和上强下弱的情况,整强个弱与上强下弱相近,不做单论。本文分析政强经弱的不利影响。 其一 , 过分依赖、突出政治 , 将其作用扩展到本来应主要由法治和经济发展或在其基础上方能解决的领域 , 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取而代之。这样不仅不能持久,而且可能延缓法治和经济建设,从而不得不依赖一个接一个的说法甚至运动。当年 m 有言, 7 、 8 年再来一次,现在虽没有这么大的规模,却也是 3 、 5 年甚至 2 、 3 年就有一次新的名目。 其二 , 现行政治的特点之一是不计成本,不计成本不等于没有成本。政治与其他社会活动一样也是有成本的,然而由于缺乏作为基础的制度建设,反腐败再加上需要不断的教育以提高觉悟,于是成本昂贵。有趣的是,当代中国的一大特点是,腐败的成本低,而反腐成本高。为何不依法治国,以提高腐败的成本和风险,降低反腐的成本? 其三,造成政治经济化和经济政治化。政治经济化 , 就是党政机关直接介入经济事务。这样就会损害公平竞争 , 或者抑制一方的积极性 , 影响经济活动中潜在的增长点,或者扶持一方 , 使之越来越偏离市场的需求而着重依赖政府的政策导向 , 一些因政府决策受保护而获利的行业还可能形成利益集团 , 向政府施加压力 , 并与从中获利的官员形成联盟 , 阻碍进一步改革开放。眼下的房地产就是一例。另外如卫生部,通过评选国家级卫生城,于是各地跑步进京交租。顺便说,评比或评选,是各地各部门获利的主渠道。 一方面是直接介入经济的不利影响,另一方面则是政府行为的 企业化 、 市场化 导致政府本应承担的公共管理职能的失效。地方政府几乎主要的 头头 都在抓 项目 ,都强调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而政府的公共管理职能却明显地被忽视;所以目前在中国社会中,凡是与政府职能直接有关的领域几乎都处于衰败之中。例如,基础科学和尖端技术研究投入严重不足,科技发展缺乏后劲;基础教育、特别是农村的基础教育陷于困境,严肃的文化和艺术因得不到政府的资助而处境日益艰难;法律的执行效率极低,社会公平得不到应有的保证。政府对经济利益的片面追求分散了政府机构对自己本应承担职能的关注,一些本来必须由政府处理的公共事务却被推给企业。 反之,经济政治化则是使经济活动从属于政治的需要 , 例如种种献礼工程。香港回归、澳门回归、党的生日、两会、国庆,只要想献,总有大大小小的节日。大桥路面维修,为了献礼而草草收兵,生日过后挖开来再修。这一点也与意志本位还是规律本位有关。这样就削弱了经济建设的中心地位。政治对于经济的这种深入全面直接的介入既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 也不利于政治自身 , 不利于政治对经济的超越 , 从而能在更优越和更安全的地位来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政治只有超越经济才能调控经济。人在车上是推不动车的,只有下车,才可能推动车。 在当代中国,政治不仅对于经济,而且对于一切领域的影响、介入之深,或许是难以想象的。领导交办一件事情,如果他认为是重要的,就会在你面前摇晃着食指,语重心长的说:这是一件政治任务!被卷入重庆涉黑案的律师李庄的体会是:政治挂帅。 不知各位是否注意到这样的事实,在中小学数学的应用题中,有相当多的题目是:原计划如何,现在提前了。第一,有现在落后的题目吗?在曾经大跃进的国度,怎么可能落后,怎么会允许落后?第二,原计划是干什么吃的?于是,科学决策、理性之类都踩在脚下。 看到了吧。说是以经济为中心,中心了吗?有人强调 60 年一贯,没错,在这一点上就是如此。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骨子里依然是政治为中心。 其四 , 政治的强化是为了宣传统一的目标 , 为了统一认识,也就是为了上对下的领导,整体对个体的组织,要弘扬主旋律。既然如此,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舆论正常的监督作用。最后,片面过度地宣传爱国主义和弘扬传统也会走向反面 , 前者会演变成自我封闭 , 盲目排外 , 后者则会夜郎自大 , 或者把历史当作未来 , 把落后当作先进。 因而,为了使现代化顺利进行 , 有必要在社会结构转型中进一步使政经分离 , 改变政强经弱的局面 , 给予市场经济更大、更宽松、更自主的空间。
个人分类: 简介及学术方向|2717 次阅读|0 个评论
内生与外生之路(六):外生之路的初级阶段对现代化的不利影响之二
lvnaiji 2010-2-19 09:06
吕乃基 作为外生之路条件的三强三弱对现代化的影响充满吊诡,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无疑是上强下弱。 首先 , 外生之路必须确立上的绝对权威 , 由此才能带动下。但是,对上所拥有的权力缺乏监督。思想教育、伦理道德等固然有其作用 , 但还需要有制度的约束和舆论监督 , 以权力制约权力 , 否则上就有利用其职权谋求私利的可能,或者走向极权。 其次 , 延续、甚至在某些方面强化几千年来的官本位,这种情况在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更明显。教育界的行政化也是一例。由此可见,就改革开放深入的程度而言,教育界与中西部位于同一阶段,甚至更为滞后。目前,毕业生仍把进入党政机关作为首要甚至惟一选择 , 民众仍留恋于对官的依赖 , 满足于吃救济。有农民说,现在只有民政厅 / 局是共产党了,因为民政部门下乡是发钱发粮发救济棉袄,其他部门都是去要钱的。农民冬天要一件救济棉袄说共产党好,第二年春夏卖掉喝酒,到冬天再要一件。书记报告喜讯,经过力争进入国家级贫困县,以后的日子就好过了。邻县愤愤不平,我们被错划为富农了。由此可见,在上强下弱的情况下,难以产生自下而上的现代化动力。所以有人提出官逼民富,让民产生自我造血功能。然而,民若是强了,不靠市长靠市场,官又感到失落。尤其成为悖论的是,民强了,还要官干什么呢? 再次 , 意志和规律的关系。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是 , 由政权所选择的目标 , 所制定的政策 , 是否符合事物自身的规律 , 特别是经济规律 , 这种情况在由少数人甚至一个人洞察一切,一句顶一万句时就尤为严峻 , 对此已有多次惨痛的教训。中国还能不断地交学费吗?还有多少学费可交?更为严重的是,失去了发展、赶超的时机。同时,由于目标是靠行政力量来组织实施 , 在这一过程中进行干预的党政官员有可能以权谋私,造成腐败。时至今日 , 有些法律条文订得比较宽松灵活 , 比较原则,这固然要考虑到种种特殊情况 , 但也给长官意志留下一席之地 , 而后者则有可能翻手为云、覆手为雨,走向法律的反面。 第四, 自上而下的目标与自下而上的动力是否一致,二者的结合成功与否关系到中国特色的成败。如自上而下贯彻下去的是可持续发展、知识经济和技术创新等等,而自下而上自发生成的则是类似于资本主义早期的原始资本积累和市场经济早期的无序竞争,是工业化早期的扩张,劳动力密集,资源密集,造成污染,以及中国特色的原罪。同时,虽然 有了目标,但基层各单位、各部门乃至每个个人,他们之间的力量、作用、利益和责任未必自然而然契合起来, 形成功能耦合;相反 , 由于缺乏自下而上的动力和磨合机制 , 可能产生相当大的内耗而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20 世纪 90 年代由行政力量而成立的东联集团今安在?以行政力量强行合并的高校,现在好吗?在一定阶段,通过各种行政手段调整利益关系可能是有效和快捷的,但从长治久安的要求来看,必须尽快提高利益整合的制度化水平,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新秩序 。反过来,由下而上的自组织也未必得到上的认同。民营企业融资难是普遍现象,民间融资被禁,民办学校陷入困境,民用航空破产。民,举步维艰。 在这一点成为悖论的是,上下之间形成某种具有中国特色的一致,那就是权钱勾结。一方面,下,民企,若指望迅速致富,其捷径就是以各种手段勾结权力,于是便失去自我发展、创新和竞争的能力和活力。这种情况在学术界亦然,能够与行政化的领导和学术权威搞好关系,在现行扭曲的体制下或河床中得心应手者便获得资源(参见 学术知识生产的路线图:什么样的河床,流淌着什么样的河流? )。与此同时,坚持走市场经济道路自主发展的企业,行进于正常学术道路上的研究者则受到打压或边缘化。这样的企业自然拿不出有竞争力的产品,这样的学术界也自然出不了大师。另一方面则是上的变质,以权谋私。这样的上与下的结合,正是令吴敬琏和周瑞金等人忧心忡忡的权贵资本主义。 再看内生之路。发达国家的转型虽经历漫长且有诸多弊病 , 但是在市场中 , 经过长期反复充分的磨合 , 动力和目标由下而上自发形成 , 工业化是这样 , 现在的知识经济也是如此 , 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过程 , 没有自上而下的理论指导 , 不是由政府而是由公司来推动的。为了提高竞争力 , 为了赢得利润 , 各公司不断革新管理 , 创新技术 , 从而促成了整个经济的知识化 , 所以 , 知识经济在美国是市场竞争的自然结果。特别重要的是,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形成了完善和严格的法律条文,监督并制约各方的权力。 由上可知,为了进一步推动现代化 , 就必须在社会结构转型中加快培育作为社会基础的企业的力量、民众的力量 , 社会的力量, NGO ,使之摆脱对官的依赖,产生出由下而上的现代化动力和形成相应的机制 , 同时使上的权力建立于制度和规律的基础上。 陆学艺,李培林,中国改革中期的制度创新与面临的挑战,《新华文摘》 1997 , 4
个人分类: 简介及学术方向|2951 次阅读|1 个评论
外生之路六1:汤因比的“否”定理,面临挑战的民族必然兴旺?
lvnaiji 2010-2-13 16:46
吕乃基 汤因比在其历史研究中提出“挑战 - 迎战”理论:一个没有挑战的民族将走向灭亡。此处先排除强弱对比悬殊的情况,一个面对挑战的民族是否必然兴旺? 其一,在外部的压力下,社会的发展动力是外源型或外生型 , 缺乏来自内部 , 特别是来自社会底层的动力和相应的机制。中国在历史上不乏挑战。北方民族的一再入侵,佛教、基督教传入, 1840 年来更是国难不断,至今尚有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中美飞机相撞,奥运会前西方世界的敌意,以及最近中美的交恶。这些事件哪一件让中国真正强大起来?没有。原因是,奋起迎战的是中华民族,而不是个人。至今,国歌依然唱着“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无疑,整体的唤醒对于民族的存亡生死攸关,然而对于民众的强盛却未必。五四运动前后的境况就是救亡压倒启蒙。对外部威胁的强调进一步压缩个体的发展空间,削弱由下而上的动力。如果不能通过社会结构转型有效地将外部的压力转化为内部的动力,那么现代化必将曲折而艰难。当前中国民营经济的艰难,以及近些年的国进民退甚至“央企凶猛”就说明了这一点。 其二,迫使领导者选择优先发展军事领域 , 从而使国民经济畸形发展。一种观点认为,当年前苏联就是这样被拖垮。 其三,为了防止外强对内弱的渗透、干预,采取相对封闭或半开放的政策 , 以能保护弱小的经济并且独立自主发展。 1978 年以后 , 国家的许多宏观调控是在相应领域的开放程度较低的条件下实施的。在外强内部的背景下 , 越开放 , 外部对内部的影响就越大 , 而国家自主宏观制调控能力下降 , 就会使外生之路受阻或偏离。一般而言,外部压力越大,自身就越封闭,某种程度上形成特殊的因果关系。 最后,把外部的压力简单理解为船坚炮利,落后就要挨打,比拼经济,比拼航母,有意无意忽视了深层的制度和文化因素,结果掉入“后发陷阱”。
个人分类: 简介及学术方向|4408 次阅读|0 个评论
内生之路与外生之路(五):外生之路初级阶段的优势:赶超,有序,自主
lvnaiji 2010-2-10 09:22
吕乃基 在外强内弱的背景和三强三弱的条件下发生的渐进式结构转型 , 以此由上而下引领社会转型,这就是所谓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其初级阶段会给现代化进程带来 三大优势 , 即赶超、有序和自主 。 请注意:此处笔者提出外生之路在当前也就是渐进式社会结构转型的初级阶段,其含义不同于通常说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后者涉及社会转型,包括经济基础的根本转变,所谓初级阶段,意为经济基础大致还处于工业化的初、中期;前者涉及社会结构的调整,初级阶段意为社会结构与市场经济以及现代化进程的初步适应,社会转型的主要动力仍然主要来自外部。 外生之路的初级阶段对现代化的有利影响,其一是赶超。 在外强内弱情况下 , 如果在一开始仅仅或主要依靠民众和个体 , 依靠经济力量 , 由下而上地去赶超发达国家和实现现代化 , 就必须要经历长期的过程。当年英国用了 300 年完成工业化 , 其他一些国家也都用了一、二个世纪。后来的国家之所以用的时间较少 , 正是因为不同程度地发挥了国家的影响,其典型就是德国、日本和东亚四小龙。当然 , 国家的介入也未必成功 , 如果路线、方向错误还会适得其反 , 中东和世界上一些国家都有过深刻的教训 , 中国的教训更为痛切深刻。然而由历史经验可以肯定地说 , 赶超 成功者必定有国家的介入。 进一步说,在目前情况下撇开政权的力量去赶超实际上没有可能,正如在现在的自然界中,不可能再自行发生曾经发生过的生命起源和进化,任何原始状态的生命形式马上会被已有的生命消化掉。必须先有强大的政权设定自身的边界,方有可能推进现代化。 第二项优势在于赶超过程较为有序 ,这是由于以下因素和条件的共同作用。其一,外强。处于前列的发达国家在现代化道路上走了较长时 间 , 有成功的经验 , 也有失败的 教训。 在科技发展上,既有两弹一星、计算机、信息高速公路和克隆技术等,也有挑战者号爆炸、哥伦比亚号失事、模拟电路在与数字化在高清电视的竞争中失败和摩托罗拉公司铱星落地等教训;在经济上,既有东亚四小龙的崛起和美国在 20 世纪末的繁荣,也有东亚金融危机和近来日本的萧条,以及更为重要的是,面对各种危机和人口爆炸而逐步形成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还有刚刚萌芽的知识经济;在政治上也有各种先例可援,诸如北欧模式等。作为后进的发展中国家,就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目标,外强已经走过的 路在客观上为后进国家选择目标提供了参照系。此外,由于历史的教训 , 再加上外强本身的存在构成对后进国家的某种威胁 , 于是这些大多数通过军事手段获得独立的国家 , 在选择目标时自然把军事列为重点,以确保独立和自主发展。 其二 , 上强下弱。上强首先体现在确定统一的目标 , 例如发展两弹一星、建设三线、控制人口增长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 以及由最高领导来号召创新和发展知识经济等。知识经济在美国是在市场经济中自发产生的 , 而在中国则在相当程度上成为政府行为 , 有人对此感到迷惑不解。其实情况很清楚 , 在外强内弱的背景下和在上强下弱(还有其他两项条件)条件下 , 外强已经走过的而又为我们所选择的事项 , 如知识经济在一开始就必然是政府所为 , 若非如此,倒是不可理解。上强的第二项功能是为实现统一目标制定相应政策、制度和法规。例如将计划生育和科教兴国定为国策 , 以及东部发达地区援建汶川地震灾区等等。这样的情况在内生型国家是不可思议的。于是,目标明确,措施具体得当 . 中国就有可能在较短时间 , 有步骤地实现赶超。 其三 , 整强个弱。个弱的含义有二 , 其一是没有足够强的个体 , 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都是如此。二是个体与个体之间没有形成功能耦合或非线性相互作用 , 彼此间或者没有什么联系,或者仅仅是相同的农户、一个个相同的螺丝钉。这样的个体根本提不出统一的目标 , 或者目标小而分散 , 往往互相矛盾而造成混乱。于是 , 整体的统一的目标就能填补真空,以此得以将弱小的个体凝聚起来 , 并且避免或减少混乱,使现代化快速有序地进行。 但是问题在于如何使上的意志得到下的认同 , 使整体的目标成为个体的目标呢 ? 于是为了使现代化快速有序 , 第四项因素政强经弱就在这里发挥重要作用 ---- 通过强大的政治思想工作,宣传统一的目标和政策,以克服分散的离心倾向,取得共识,从而保证目标的实施。一段时期以来的知识经济热、新经济热等等,正是四强四弱的表现。一种习用的做法就是发现培育、宣传和学习各种典型。我曾经对当代中国典型之多感到惊奇,甚至有人说:典型典型,点到谁谁就行。其实,这是内生型道路的一个经验或特色。每年、每个行业都有典型,以树立学习和仿效的榜样。正所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再者 , 在外强内弱的背景下 , 为了保证独立自主的发展 , 必然宣传爱国主义 , 发扬民族传统 , 以增强凝聚力 , 提高自信心。此外,在经弱,物质相对匮乏的情况下,也沿袭传统,强调意识形态。由此可以看到 , 在内生之路的初级阶段必然深深地打上意识形态的印记 , 讲政治。这 样,政府也就有更充分和合法的理由直接驾驭和参与经济活动 。 这里还可以和发达国家的内生之路加以比较。在最典型的英国 , 从瓦特完成对蒸汽机的关键改造 , 到 19 世纪中叶基本上确立起工业社会的各种组织和规章制度 , 其间充斥了混乱、罪恶和污染 , 科技上的一再试错与弯路(如火车发明之初的红旗法) , 经济上的过度竞争 , 过度消耗资源并造成严重污染 , 剥削工人 , 特别是女工、童工,还有广大殖民地。一直到 19 世纪下半叶方逐步成立起工会等组织 , 制定和颁布童工法等。对污染的认识是问题成堆 , 形成危机之后 , 而关注人的企业文化等 , 也是在有了抗议 , 在 20 世纪 70 年代方迟迟出现。相反 , 正是在外强背景下 , 以及在上强下弱、整强个弱和政强经弱条件下启动的外生之路 , 在其初级阶段有可能使现代化比较有序地进行,以避免或少走弯路,实现赶超。 第三项优势是自主 , 也就是自主选择目标 , 自主制定政策 , 自主贯彻实施。显然 , 现代化之所以比较有序 , 除了要克服来自内部社会基层和个体的扰动外 , 还要能抵御来自外部的干扰 , 以及内外的呼应,如东突和藏独等。上强、整强和政强就能做到这一点 , 发展军事也是为此目的。自主不仅体现在上述方面 , 同样体现在制度和意识形态领域。 赶超、有序和自主这三大优势是彼此相关的。自主是为了有序 , 有序是为了赶超。反过来,只有赶超的每一步成功 , 才能激发起进一步的动力 , 才能坚定有序和自主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而之所以有这些优势 , 就在于上强下弱、整强个弱以及政强经弱 , 从这三强三弱出发 , 再加上外强内弱的背景 , 也就能加深理解究竟什么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此外 , 由于社会结构转型的渐进性 , 没有在突然之间否定转型前的一切 , 其中的有利因素还得到弘扬和发展 , 这样就不会造成真空 , 发生组织和意识形态上的混乱 , 从而保障现代化有序进行 。 殷国民:政经联盟与官商经济,《东方文化》, 1994 年第 4 期
个人分类: 简介及学术方向|2743 次阅读|3 个评论
内生之路与外生之路(四)——渐进式社会结构转型的背景和条件
热度 1 lvnaiji 2010-2-7 09:58
吕乃基 中国渐进式社会结构转型阶段的背景和条件可归结为四强四弱,即背景:外强内弱,条件:上强下弱,整强个弱,以及政强经弱。 外强内弱,指国内外经济实力比较,国外(指发达国家)强 , 国内弱,从人均来看更弱。从一开始起 , 中国的现代化和社会结构转型就是为了抵抗列强。在尔后百年中 , 中国摆脱列强走上了自主发展的道路。 1949 年后 , 第一代领导人梦绕魂牵的是赶美超英。 1978 年后 , 我国的经济实力已有很大提高 , 但仍属于发展中国家 , 与发达国家还有距离 , 尤其是各项人均指标还较低。改革开放 , 为了保住球籍并赶上和超过发达国家 , 依然是第二、第三代领导人和全国人民的迫切愿望。 170 年来 , 外强内弱这一反差,以及由此引起的求生存和发展始终是现代化和中国社会结构转型的强大动力。但是 , 由反差而形成的动力可能使社会结构发生渐变 , 也可能发生剧变。 1978 年改革开放以来 , 中国社会结构的渐变只是在特定条件下才会发生 , 那就是三强三弱 , 在这样的条件下 , 不会发生如政权更迭这样的社会结构的突变。 上强下弱 , 指在社会中政权的力量强大 , 对整个社会产生主导影响 , 民众的力量相对弱小 , 影响有限 , 并且这种影响也经过政权的选择过滤才能发挥作用。例如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和中美飞机相撞,民众掀起反美浪潮,中央适度地让这种情绪得到有序释放,再引向现代化建设。传统上 , 中国的民众习惯于把自己的事情托付给清官、高官,诸多上访即基于此;反过来 , 官则应是父母官 , 要为民作主。甚至在 21 世纪的今天,帝皇系列的电视剧依然拥有大量观众,剧中的帝皇们大多雄才大略,深谋远虑,忧国忧民。放眼四顾,世界各国,谁人能有如此丰富的取之不尽的历史资源,以及在 21 世纪的今日依然受到民众的如此追捧?正是基于这样的上下关系,在官的引导下 , 民众的动力或不满情绪即会得到渐次释放 , 所以不可能发生突变。今天 , 社会结构转型改革开放,在政权的领导下渐次进行,民众则逐步响应、接受。由此可见,在上强下弱的情况下必然走渐进式转型的道路,或者说上强下弱是渐进式结构转型的必要条件。 上强下弱,从另一个角度看就是整强个弱。在社会生活中重整体,轻个人。上,就是整体,下,则是一个个分散的软弱的个体,难以产生足够强大的力量以推进社会结构转型。对整体的服从,也就是对上的服从,以保证社会结构不会发生突变,只会在代表整体利益的上的领导下发生渐变的转型。所以,整强个弱也是渐进式社会结构转型的必要条件。 政强经弱 , 指的是在政治和经济的关系中 , 重政治而轻经济 , 几千年来 , 中国历来重礼义、伦理道德 , 讲究安身立命 , 轻各种经济活动。如作为经济活动基础的科技发明是雕虫小技,重义轻利、重本抑末、重农抑商,则是直截了当地要轻、抑经济活动。古代中国在物质供给不足的情况下 , 主要不是通过发展生产力和向外开拓 , 而是通过限制需求、消费和追逐利益的冲动 , 通过协调人际关系来解决物质的匮乏 , 如要求融四岁,能让梨,以及不患贫,患不均等等,由此来解决物质的匮乏。于是经济越落后 , 越要强调意识形态。例如当前的中国,经济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较之东部,在政治上要强化得多,特别是对整体的服从。在外强内弱的情况下更应如此 , 以一致对外。由奥运会火炬传递时的情况可见一斑。由此可见 . 政强经弱也是渐进式社会结构转型的必要条件。 这里还必须指出,上强、整强和政强不仅是对于下、个和经济而言,而且对于外来说也是如此。即使外强内弱,内的政权依然稳定牢固甚至强大,否则渐进式社会结构转型就有可能被打断或受到干扰。 无疑,社会结构转型之所以能渐进发生的根本原因,是上、整体和政治三强和下、个体和经济三弱在根本利益上的一致性。辛亥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之所以采取暴力的形式,也是因为当时的政权或是阻碍现代化进程,或是消极被动,受到内外各种干扰,无力领导现代化。 这种渐进的社会结构转型,会给中国的社会转型即现代化带来什么影响?
个人分类: 简介及学术方向|4822 次阅读|3 个评论
内生之路与外生之路(三):改革开放——渐进式社会结构转型
热度 1 lvnaiji 2010-2-5 08:11
吕乃基 中国的现代化始于 19 世纪中叶,至今经历了辛亥革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两次社会结构转型。辛亥革命初步推翻了封建社会,之后曾经显示出某种自下而上的内生发展迹象,随即被包括日本入侵在内的各种因素所打断。在此意义上,日本的入侵对中国的损害不仅在于烧杀抢掠,而且是对中国自身现代化道路的阻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表明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从此可以排除内外干扰自主发展,然而却在一定程度上走错了路。以计划经济为基础,中央集权为政体,阶级斗争和极左思潮为意识形态,制度和意识形态都在不同程度上带有封建色彩。虽然在许多领域实现了某种赶超,其代价是社会丧失了内生的由下而上的现代化动力。由于社会结构转型失当,现代化依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从 1978 年开始的改革开放实际上是中国现代史上的第三次社会结构转型。在一定意义上,这次社会结构转型比前两次更为广泛深刻,意义深远。这次社会结构转型将彻底(至少较之前两次)清算传统,清算封建社会的影响,推动社会结构发生根本改变,以最终为中国的现代化和后现代化铺平道路。 社会结构的演变通常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在社会中出现越来越多无法耦合的功能,它们在社会中游荡,破坏社会的稳定。第二阶段,这些游荡着的功能彼此耦合起来,形成潜结构。 1921 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就是潜结构生成的标志。第三阶段,潜结构成为显结构,原有结构被取代。自然,在这三个阶段之间并无界线,特别在前两个阶段间常常会有交叉和重叠。 社会结构的演变主要有以下类型:其一,长期停留于第一阶段,社会陷于动荡混乱之中。其典型是罗马帝国灭亡后的西欧,游荡的功能长期得不到耦合,所谓黑暗的中世纪就表明了这一点。现在的阿富汗、伊拉克等国家依然处于这一状态。其二,突变。原有的结构不愿自行退出舞台,新结构推翻原有结构。这就是我们所熟知的革命。例如在近现代史上中国发生的辛亥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其三,渐变。原有的结构顺利地平稳地让位于新结构,如由罗马共和国演变为罗马帝国,新结构甚至就是在原有结构的呵护下诞生。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就是社会结构渐变的典型。 为什么前两次 是突变而这次是渐变?渐变会对社会转型也就是现代化产生什么影响?
个人分类: 简介及学术方向|3280 次阅读|1 个评论
内生之路与外生之路(二)——两种转型
热度 1 lvnaiji 2010-2-1 08:01
吕乃基 关于建国后 近70 年或改革开放近 40 年中国发生的变化,众说纷纭,不过没有异议的是,当代中国处于转型之中。 目前有众多关于转型的研究,大致可以把这些研究分为三类,其一,大多数学者研究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型,这是转型研究的主流;其二,一部分学者研究如英国的光荣革命和法国大革命等这样的转型;其三,还有个别研究者把如市场需求由日常消费品到耐用品也称之为转型,等等。本文不考虑第三种类型。 由传统到现代,以及由现代到后现代的转型大致相当于马克思的三个阶段或托夫勒的三次浪潮。因为这种转型包括从经济基础到政治体制和意识形态整个社会的深刻变化,所以是一种“社会转型”。其次是社会结构转型,主要是调整经济、政治和文化三个子系统的关系。社会转型的根本标志是经济基础转型,从农业、畜牧业到工业,以及从工业到“后工业”。 社会结构转型的标志是,一方面经济基础基本上维持不变,另一方面整个社会又确实发生全方位的变化。社会结构转型大约需要几年至几十年。 社会转型一般都需要发生社会结构转型,后者为前者铺平道路和提供动力。有的社会转型只需发生一次社会结构转型,例如英国和法国,而有的社会转型需要多次社会结构转型,如德国从 1848 年革命一直到一战和二战,俄国从彼得大帝的改革、 1905 年革命、 1917 年十月革命,一直到 1991 年前苏联瓦解,日本则有明治维新、二战和战败后的被占领,等等。即使当今世界的超级强国美国,在其历史上也经历了不止一次社会结构转型,第一次是独立战争,第二次是南北战争。社会结构转型服务于社会转型,为社会转型创造条件。 当代中国正处于转型之中。从 1840 年鸦片战争起(也有认为从洋务运动或戊戌变法或辛亥革命开始),中国就被强行(外生型)推入现代化也就是社会转型的历史进程之中,至今已有 170余 年。在这一个半世纪多艰难曲折的征程中,中国已经经历了辛亥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次成功的社会结构转型,期间还有多次失败,一直到 20 世纪 70 年代,仍未从根本上为社会转型铺平道路。 70 年代末开始的改革开放是 1840 年来中国社会转型道路上的第三次社会结构转型 ,希望这次社会结构转型能够为中国社会转型铺平道路。
个人分类: 简介及学术方向|3482 次阅读|5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0 21: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