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负熵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人为什么需要假日呢?
热度 4 wozaikx 2015-1-3 08:40
当觥筹交错早已杯盘狼藉,亲朋好友的欢宴也渐渐酒醒,新年假日继续。我们每个人都已在旧有的轨迹上开始这新的一年。 人为什么需要假日呢?哈,傻乎乎的问题,一个比人为何要工作更傻的问题。 “ 一个生命有机体在不断地增加它的熵--你或者可以说是在增加正熵--并趋于接近最大值的熵的危险状态,那就是死亡。要摆脱死亡,就是说要活着,唯一的办法就是从环境里不断地汲取负熵,我们马上就会明白负熵是十分积极的东西。有机体就是赖负熵为生的。或者,更确切地说,新陈代谢中的本质的东西,乃是使有机体成功地消除了当它自身活着的时候不得不产生的全部的熵…” 借助历史上最伟大的科普书籍之一:薛定谔的《生命是什么?》中的这段名言,我们也可给出前面傻问题的答案,假日与休息或许有助于消除我们生活的熵增。 熵,已经早已超出物理范畴,成为一个传奇的概念。 今天是熵的概念提出者的生日。 1822 年1月2日, 德国 物理学家、热力学的奠基人之一克劳修斯出生于普鲁士克斯林。1865年在一篇论文《力学的热理论的主要方程之便于应用的形式》中,克劳修斯首次使用了“熵”( 德语 : Entropie , 英语 : entropy ) 这个名词,并在卡诺热机的基础上提出了热力学第二定律。 简单肤浅的说,热一律告诉我们能量守恒,而热二律告诉我们能量的耗散,即自然演化的不可逆性,它甚至被称作“科学的第一法则”,表示一个绝热系统的全部熵不会自动减少。克劳修斯甚至把它推广到整个宇宙,判定了宇宙的终极命运——“热寂”。尽管热寂说现在仍无法确定宇宙是否可看作孤立绝热系统,但至少从克劳修斯开始,他让物理从牛顿的时间反演对称中醒来,让我们意识到时间之矢的箭头方向,从有序向无序的演化,以及思考宇宙的终极命运。 中文“熵”的译法 据说始自1923年 R. Plank 来中国讲学时,当时充当翻译的中国科学社创始人之一 胡刚复 先生的随机应变,用“商”字加火字旁代表“entropy”,创造了“熵”,因为熵是Q除以T的商。 熵的概念在克劳修斯和波尔兹曼之后,慢慢走出 热力学和统计物理的范畴,出现在各个领域。 对熵的定性解释一般是无序度与混乱程度,也有作为重要参量的各自不同的具体定义。 不仅信息科学、数论、概率论、天文学、生物学和生态学等利用熵的概念,甚至经济学、社会学、艺术设计学等学科也对它青睐有加。如同是各种混乱与无序中的救命稻草,熵成为一个谁都说,但谁都说不清的概念,并成为一种后现代文化现象。比如美国作家 托马斯•品钦就写过一篇 充满隐喻与不确定因素的 名为《熵》的短篇小说 。 甚至点开你的电脑桌面,日益凌乱的文件夹也证明了熵的增加不可 避免。熵的确无处不在。 好了,别偷懒,开始负熵吧!
3812 次阅读|4 个评论
“负熵”的玄乎——对诺奖得主薛定谔生命观之批判
热度 42 Wildbull 2014-7-5 07:54
1865 年,德国物理学家克劳修斯 提出了熵的概念,用以度量在化学及热力学中动力学方面不能做功的能量总数(当系统的熵增加时,其做功能力下降),即将熵作为一种能量退化的指标,用于计算一个系统中的失序现象。 奥地利理论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薛定谔( Erwin Schrödinger , 1887 年- 1961 年)也是量子力学的奠基人之一。他于 1944 年发表了《生命是什么》一书,提出了负熵的概念,试图解释生命的物理学本质。他说,“物理学定律全是统计定律 …… 这些定律同事物走向无序状态的自然密切相关 …… 生命像是物质的有序和有规律的行为,它完全不是以从有序转向无序的自然倾向为基础,而是部分地基于现存秩序的保持 …… 即生命有机体似乎是一个部分行为接近于纯粹机械的与热力学相对立的宏观系统”( Schrödinger 1944 )。 他说,“当一个非活的系统被孤立出来,或者把它放在一个均匀的环境里,由于各种摩擦阻力的结果,所有的运动都将很快地停顿下来;电势或化学势的差别消失了;倾向于形成化合物的物质也是如此;温度也由于热传导而变得均一了。此后整个系统衰退成死寂的无生机的一团物质。这就达到了一种持久不变的状态,其中不再出现可观察的事件。物理学家把这种状态称为热力学平衡,或‘最大熵’ …… 一个生命有机体在不断地产生熵—或者可以说是在增加正熵—并逐渐趋近于最大熵的危险状态,即死亡。要摆脱死亡,要活着,唯一的办法就是从环境里不断地汲取负熵 …… 有机体就是靠负熵为生的 …… 新陈代谢的本质就在于使有机体成功地消除了当它活着时不得不产生的全部的熵”。 那么,熵和负熵如何度量? 熵 = k ln D 这里, k 是波尔茨曼常数( k =3.2983 x 10 -24 卡 / o C ), D 是所讨论物体的原子无序性的定量度量,一部分是热运动的无序,另一部分是来自不同原子或分子杂乱不可分的随机混合。在温度处于绝对零度(大约 -273 o C )时,任何物质的熵都等于零。 负熵 = k ln (1/ D ) 这里, 1/ D 为可作为有序性的一个度量。他认为,一个有机体使它自身稳定在一个高度有序(或低熵)水平上所用的办法,就是从周围环境中不断地汲取序,如高等动物摄取物质状态极为有序的食物后,排泄出来的则是大大降解了的无序的物质,对植物来说,太阳光是“负熵”的最有力的供应者,换言之,非平衡(即物质和能量流)可能成为有序的源泉。 德国化学家克拉墨( Friedrich Cramer , 1923 年— 2003 年)认为生命有序性与非生命有序性之间存在本质的差别,他说,“有序经常被视为某种静态的东西 …… 生命系统中的有序并不能与晶体中的静态现象相提并论。一方面,生命乃是从运动变化中创造有序,并永远与走向混乱无序的衰败相伴随。另一方面,生命就是衰败”(克拉墨 2000 )。 为何有机体需要如何之大?薛定谔认为“所有的原子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毫无秩序的热运动 …… 发生在少数原子之间的事件不能有规律地表现出来。只有在无数原子的合作中,统计学定律才开始影响和控制这些集合体(系统)的行为,它的精确性随着系统包含的原子数目的增加而增加 …… 在有机体的生命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所有物理学和化学的定律都是这种统计性的定律 ….. 物理学和物理化学定律的不准确性总是可能发生在 1/ √ n 的相对误差范围之内 …… 一个有机体为了使它的内在生命以及它同外部世界的相互作用,都能为精确的定律所描述,它就必须有一个相当巨大的结构”。 笔者试图从以下几点提出质疑: 其一,非生命世界并非都是从有序走向无序。将一滴墨水滴入一杯水中,墨汁最终将被混合,而且也不可能发生墨汁—水混合物的自发分离。这常常被物理学家喻为无机世界从有序走向无序的经典案例(此外,也常常被化学家喻为化学上的不可逆过程)。但是,所有两种不同的液体都能发生这种混合现象吗?显然不可能,水—油就不可能混合,但存在相似相溶的原理。而且,二种液体物质混合后还可能形成有序性更好的固体物质。 其二,所谓的“负熵”听起来玄乎,也只不过是试图用一种物理学的语言来说明植物利用太阳光能通过光合作用将无机的小分子物质合成复杂(物理学家称之为有序)大分子化合物这样一个生命过程,但并未回答为什么生命能够这样,更不可能揭示生命的内在机制。其实,熵、有序和无序都是难以普遍定义的概念,更不用说准确度量了,虽然它们对刻画气体的行为具有意义,但是对生命这样结构异常复杂的气—液—固混合体来说,这些概念的准确度量既不可能,也毫无意义! 其三,试图用所谓的大数定律来揭示生命的构件性也是无稽之谈。这能解释为何地球上演化出有机体(由无数极其微小的原子组成)吗?没错,所有的电子都围绕原子核进行随机的运动,但宇宙中大大小小的固体物质都是由无数微小原子聚集而成,像巨大的岩石远比有机的生命体要大得多。此外,如何用大数定律来解释生命世界的千姿百态呢?为何现存生命个体之间的差异会如此巨大呢?小到纳米级的只能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到的病毒,大到庞然大物—蓝鲸、巨象与参天大树。无论是原始单细胞生命的起源还是向大型的多细胞动植物的进化都与这种大数定律毫无关系,生命不可能在这种漫无目的的统计规律中诞生。 地球生命演化历史上最重要的一幕开始于从简单的有机化合物进化出作为独立的能够完成自我繁殖功能的细胞的出现,这才真正实现了物质从化学性转变为生命性的飞跃。 主要来源: 谢平. 2014. 生命的起源—进化理论之扬弃与革新.北京: 科学出版社(英文: Xie P. 2014. The Aufhebung and Breakthrough of the Theories on the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Life. Beijing: S cience Press) 对该博文内容引述时,请引用此专著 。
33002 次阅读|229 个评论
熵:一种新的世界观(ppt)
热度 11 xcfcn 2013-1-17 18:03
熵是一种世界观.ppt
个人分类: 杂论|2360 次阅读|15 个评论
批评是最大的正能量/负熵
热度 3 xcfcn 2012-11-22 22:15
以前我写过一篇: 负能量和正能量是啥玩意啊? 最近大家提倡正能量,我觉得很好!但正如我前文所说,正能量其实应该是负熵。 所以,不是光说好话,谈理想,树正气就是负熵。 这个世界乱糟糟,而且还虚胖,这个时候批评和解构就是输入最大的负熵,否则则变成死气沉沉的僵局。
个人分类: 杂论|1266 次阅读|2 个评论
负能量和正能量是啥玩意啊?
热度 2 xcfcn 2012-10-3 21:19
两个最流行的词,我却不知道它俩的意思。貌似跟物理学无关/有关。 我的理解,负能量是不是就是束缚能TS,而正能量就是自由能(F/G;亥姆霍兹自由能/吉布斯自由能;Helmholtz/Gibbs)? 因为两者都是能量,但束缚能是不能用来对外做功的,但自由能是可以的。所以,你要散发所谓的“正能量”,您必须自己拥有自由能。而要有自由能,还是先把自己的束缚能减掉一些再说吧。 哎,其实,还不如直接用熵增和负熵好了!
个人分类: 杂论|1171 次阅读|1 个评论
不爱看名博的文章
热度 9 xcfcn 2011-10-12 19:39
不爱看名博的文章 最近看了一些非名博的文章,很有意思。真是“一博一世界”! 当然看的主要是生命科学的东西,准备补点课,所以我只是“索取”,看到好文章我都推荐了(虽然过了时日)和分享了(为了我自己复习方便)。 我在科学网获益最多的还是科普文章。不过似乎科学网不太注重这个,编辑更感兴趣的还是科学界的八卦。不过我觉得功不唐捐。深深感谢那些科普文章,我自己以后也多写写科普,为科学网输入一点“负熵”。
个人分类: 杂论|690 次阅读|10 个评论
液晶态,负熵与癌
热度 2 sunsong7 2011-9-5 01:36
多数纯化后的生物大分子在一定浓度、温度、离子强度、酸碱度等条件下向体系能量最低的方向转化,在空间作三维周期性的规则排列形成晶体。正是蛋白质的α螺旋,DNA双螺旋等自然界精美的艺术品般有趣的晶体结构吸引和鼓舞着人们开启了分子生物学的大门,克里克和沃森当年就是受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薛定谔在《生命是什么?》一书中关于遗传物质的“非周期性晶体(nonperiodic crystalline)”设想启发,从而发现了DNA的双螺旋结构。 自然条件下,生命体中的蛋白质、核酸、多糖、脂类等能够通过自组装(self-assembly)而呈现液晶态(liquid crystalline state)。液晶态是一种即具有液体的流动性和连续性,而其分子又保持着固态晶体特有的规则排列方式的特殊物质态,生物大分子的液晶行为与细胞和组织功能的表达有关。 生命系统中液晶态结构普遍存在,如细胞及细胞核、线粒体、高尔基体、液体泡和内质网都被一层液晶态的生物膜所包裹。由于生物液晶态特殊的微观结构,沿晶格的不同方向原子排列、化学键、离子键、疏水键、分子间作用力等的周期性和疏密程度不尽相同,导致生物液晶态结构在不同方向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的各向异性(anisotropy)。 由此可以推测细胞器、细胞质、细胞外基质均是由不同生物大分子通过自组装形成液晶结构组成,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就是由不同的液晶结构组成的复杂体系(complex system)——“非周期性液晶结构(nonperiodic liquid crystalline construction)”。进一步,我们还可以把生物组织(tissue)理解为由类似的细胞通过自组织(self-organizing)形成的“非周期性液晶”结构。依次类推,生命个体就可以解释为由生物大分子层面、细胞器层面、细胞层面、组织层面、器官层面、系统层面的“非周期性液晶结构”组成的超级复杂体系。 薛定谔设想遗传物质“非周期性晶体”中可以蕴含着巨量的信息在DNA双螺旋结构中得到了充分证实,另一方面,人们发现液晶态对外界的力、热、声、电、光、磁等物理环境等性能的变化十分敏感。那么,生命体中各层次“非周期性液晶结构”组成的复杂体系不但蕴含巨量的信息,还可以完成对物质流、信息流和能量流的有序组织,由此可以解释生命所呈现的信号传递、应激反应、新陈代谢、组织发生等许多奇妙的现象。 生物体是一种远离平衡态的耗散结构(dissipative structure),物理学采用“熵(entropy)”来描述系统的无序化或有序化程度,熵值减少就意味着系统的从外界输入“负熵(negentropy)”可抵消系统的熵值增长,从而维持和发展系统的有序化。生物体的“非周期性液晶结构”是一个低熵状态,这种状态的形成和维持需要从不断环境摄取负熵, 生命活动使体内微环境(microenvironment)处在动态过程中,机体细胞“非周期性液晶结构”对微环境中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的变化反应十分敏感,当环境因素变化超过一定的阈值(threshold)就会引起液晶结构相变(phase transition),从而丧失对微环境信号的响应,破坏“非周期性液晶”有序结构造成熵增加。研究发现癌细胞生物膜的液晶相变可以使膜的各向异性有序结构转变为各向同性(isotropy)无序化排列,细胞膜的平滑特性也转变为凹凸不平的毛茸状态,使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减弱,从而破坏了细胞间接触抑制的调节机能。 薛定谔认为“一个生命体要摆脱死亡,也就是说要活着,其唯一办法是不断地从环境中吸取负熵”。癌变是一个自发过程(spontaneous process),当癌细胞摆脱组织的控制成为自主生存的个体就需要建立自己的“非周期性液晶结构”,转变为寄生生存方式,从宿主内环境中汲取负熵,造成系统整体的熵增加。 液晶态并非生物体系的局部结构,个人以为: 1. 液晶态是健康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存在于一切组织中,如脑、血液、肌肉、腱、卵巢、肾上腺皮质和神经组织等均为液晶结构; 2. 液晶态决定一切生命现象,如新陈代谢、消化吸收、知觉、信息传递等; 3. 液晶态的相变决定了一切疾病的发生,如动脉粥硬化、镰刀细胞贫血症、胆结石、肾结石发生了液晶物质聚集沉淀、固体结晶析出等,癌细胞类脂相及凝集素蛋白质的液晶相变引起接触抑制消失、细胞融合等。 4. 生命与非生命的根本区别在于“非周期性液晶结构”,决定了生命复杂体系的高度有序性。 生命体的“有序化=非周期性液晶结构=巨量信息=负熵”,熵增意味“非周期性液晶结构”的破坏,意味着病变、衰老和死亡。 cancer resulted from disturbance of biological liquid crystalline state of ECM 【扩展阅读】最可能者生存? http://bbs.sciencenet.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520881fromuid=520749
6094 次阅读|2 个评论
我的好文章名单
热度 12 xcfcn 2011-7-24 00:14
我的好文章名单 看到有人抱怨编辑部,我趁机把自己觉得还比较过得去的文章列出来!其标准就是自己还有兴趣去看第二眼。很悲催得是其中没有一篇是精选博文。不过大体上网友的眼睛是雪亮的,其推荐率还算是比较高的,尤其考虑这些不属于热门话题。其中大多数文章还是下笔前经过了一番酝酿,急就章只有一两篇。看来“没有数量就一定没有质量”还是对的。当然,我最好的文章都被科学网删了,我把他留在了 sohu 网。我把名单列出来后,我还是比较自豪的!至少我觉得自己还写了几篇好文章,算是为科学网注入了负熵! 1 、 鸟 or 青蛙 VS 刺猬 or 狐狸 2 、 咸水妹、咸湿、咸猪手与易经咸卦 3 、 说盐 (7) :不得其酱不食 4 、 专家 Vs 民众 5 、 梅贻琦梅祖彦父子截然不同的选择 6 、 “三年有成”与“ 10000 小时定律” 7 、 伟大的单身母亲 8 、 只有炸药奖获得者才有资格玩“伪科学” 9 、 我是一个保守者 10 、 中科院要打攻坚战啃硬骨头 11 、 人要提升自己很难! 12 、 我们的愤怒或许将一钱不值! 13 、 学术与政治 14 、 第三波二奶潮! 15 、 西藏是中国的软实力而不是软肋 16 、 狂狷离天堂最近
个人分类: 杂论|4038 次阅读|15 个评论
一篇典型“科学至高无上”的伪科学
jitaowang 2010-7-7 09:19
如何理解生物体的负熵流 一文可以说是热力学的专业伪科学。 通常一些伪科学常常在一些非专业人士中流传,因而这些非专业人士常常被贬称为民科。其实科学和伪科学的区分并不在于是不是专业人士,而是取决于错误的性质。伪科学主要是 打着科学旗号的反科学,更不要说打着科学至高无上旗号的反科学是一种典型的 专业伪科学 。其危害程度可以说更大,必须消除其影响。 凡是学过热力学的人都知道:熵增原理是热力学第二定律的一种表述形式,它仅仅适用于孤立体系或绝热过程。该博文为了掩人耳目,就先说 食物和生物体构成的整个系统是孤立系统 ,但是实际上所讨论的体系(包括博文标题)还是一个开放体系 -- 生物体。 对开放体系 -- 生物体来说,熵增原理是完全不适用的。例如一个生物体喝了一杯水就是熵增,吐了一口痰就是熵减,这样的熵增、熵减等是完全不能作为热力学的判据使用。整个一篇博文发表在当前 21 世纪的今天只能是一篇 典型的为所谓 科学至高无上旗号服务的 伪科学。
个人分类: 科学发展|4580 次阅读|11 个评论
mirror - 负熵??有考虑“负电流”的意义么?
liwei999 2010-3-14 08:53
负熵??有考虑负电流的意义么? (596 bytes) Posted by: mirror Date: March 13, 2010 06:43AM 电流当初是定义为正电荷移动的方向,在知道电子是带负电荷的事实之后,人们依然使用正电流的方向,并没有因为电子的负电性而导入负电流的概念。 同理,也没有导入负熵的必要。因为具体到化学上的反应式,都是要满足第二法则。就如同反应式要满足能量、质量的守恒那样。不满足了怎么办?配熵就是了,并不需要负熵的感念。 人的恒温也是个不起眼的配熵的过程。因为有这个温度,所以要有水分的蒸发。这个过程可以带走大量的熵。地球是个有水的行星,生命体的代谢需要有水的现象背后,实际上是自动地满足了热力学的第二法则。 既然要玩儿深刻,就要拿出来一些深刻的认识出来才好。不然听听二人转也挺好的。 http://www.starlakeporch.net/bbs/read.php?1,62351,62351#msg-62351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3309 次阅读|0 个评论
如何理解生物体的负熵流
wliming 2010-3-13 14:22
物理学所定义的熵,就是玻尓兹曼熵,是一个系统的微观状态数的对数(乘玻尓兹曼常数),S = k ln W. 而W =1, 所以,熵总是大于或等于0。 从这个意义上讲,是不可能有负熵的。 生物体从环境吸收食物,通过消化吸收,把食物变成了熵更高的垃圾。也就是说,食物经历了一个熵增加的过程。为了简化和直观,把这个消化吸收过程看做一个可逆过程,食物和生物体构成的整个系统是孤立系统,熵不变,既然食物的熵增加了,生物体本身的熵就是减少的。消化吸收当然不完全是可逆过程,结果是,生物体的熵减没那么多。可见,消化吸收的过程是生物体从食物吸收负熵的过程。这是环境向生物体的负熵流。 生物体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向外排泄正熵,比如汗液,尿液,呼吸等等。这也是环境向生物体的负熵流。
个人分类: 娱乐|4702 次阅读|11 个评论
学些逻辑与多些推导
jitaowang 2010-3-13 08:49
1. 再次学习三段论 对理工科学者可能从来没有学过逻辑。其实学术讨论中逻辑是非常重要的。例如: 对开放系统不可以使用熵增原理, 生命体系是开放体系, 所以,对生命体系不可以使用熵增原理。 第一段:(周延的、否定大前提),第二段:(不周延、肯定小前提)。第三段:(否定的结论)。如果在学术讨论中,大、小前提都一致,而得到另一个肯定的结论( 所以,对生命体系也可以使用熵增原理。 )那么这场讨论就无法进行下去。问题不在于学术讨论而是基本逻辑出问题了,怎么讨论也无济于事了。因为大、小前提有(也只能有)一个是否定的,逻辑结论必须是否定的。 2. 多一些推导 这对理工科学者可能很熟悉的也是理所当然的。但是有时也会出问题。例如,据说有的书上说(我没有查对):葡萄糖的标准熵是负的。我们学过热力学的学者都知道: (1) 从热二律本身无法得到熵的绝对值。 (2) 从热力学第三定律的一种表述可以知道:如果温度为 0 K 的每一种元素处于结晶状态的熵都取作为零,则一切物质的熵都具有一定的正值 。我查到的葡萄糖标准熵是 212.1 J mol ?1 K ?1 (邓景发等,物理化学,高教出版社, 1993 )。结论:如果以热三律的 0K 熵的零点定义,请推导一下葡萄糖的标准熵是多少。
个人分类: 现代热力学|4651 次阅读|57 个评论
热力学熵和信息熵——兼答二傻兄
biozhang 2010-2-1 10:03
张星元:热力学熵和信息熵兼答二傻兄 热力学用熵(统计学熵)描述的是孤立系统的混乱状态;信息论用熵(信息熵)描述的是信息系统的信息量。 熵是系统的无效能量的度量 河水越过水坝流入湖泊;当水面下落时,驱动水轮,可发电,或做其他形式的功;然而一旦水落到坝底,就不能再做功了。水平面上没有任何势能的水连最小的轮子也带不动。处于这两种不同的能量状态的能量分别被称为有效的能量(或自由的能量),和无效的能量(或封闭的能量)。 熵的增加就意味着系统内有效能量的减少。每当系统内外有点什么动静,就会有一定的量的能量被转化成不能再做功的无效能量。被转化成了无效状态的能量成了我们所说的污染(耗散了的能量就是污染)。许多人以为污染是生产的副产品,但实际上它只是被转化成无效能量的原来有效能量 或能源的 一部分 。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既不能被创生又不能被消灭,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能量只能沿着一个方向即耗散的方向转化,那么在假定的孤立系统中污染就是熵的同义词。因此,孤立系统中,熵是系统的无效能量的度量。 负熵是积极的 负熵是指系统与环境发生交流而引发的系统自身的负的熵变。负熵总是与系统吸收低熵物、消化低熵物和排出高熵物的整个过程联系在一起的。耗散系统或耗散结构存在与发展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它们实现负熵抑制熵增的过程。负熵的实现有赖于环境对系统供应低熵物。耗散系统或耗散结构实现负熵的过程可分为输入、子系统之间的竞争与协同、输出和反馈四个过程;其中,输入是环境对系统的选择,环境可以通过调整输入来控制系统;而输出是系统对环境的反作用,系统可以通过输出影响环境。负熵过程体现了系统的存在是系统与环境的双向选择作用。 负熵是积极的。有机体代谢的实质就是把它自身活着的时候不可避免地产生的全部的熵,转移给其生存的环境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系统实现负熵的过程。因此,生命就是有机体实现负熵的过程。 关于广义的熵 信息论和控制论扩充了热力学熵的含义,把广义的熵定义为事物运动状态的不确定程度(不定度,混乱程度)的物理量;把负熵看作为熵的对立面,用负熵值来度量系统的信息量,负熵值相当于信息量。信息量可反映系统或结构的有序程度、组织程度、复杂性、特殊性,进化或发展的程度;信息可降低系统运动状态的不确定程度,就是消除或减少系统的信息熵,也就是增加系统的信息负熵。 对于耗散结构,输入的负熵也是与输入的能量成正比的。但对于信息系统,输入的信息与输入的能量之间却不存在这种比例关系。例如收音机和电视机,它们的信息是从天线输入的无线或有线信号,输入信号的强弱与信号本身包含的信息量不成比例关系。输入信号的信息量与收音机和电视机电源提供的电功率之间也不存在比例关系。这里,从电源输入的是热力学负熵,而从天线输入的是信息负熵。系统内部的有序化,例如喇叭发出声频的有序化变化的振动,屏幕上呈现的有序化变化的图像,来源于信息负熵;输出音频和视频的强度,取决于电能的供应。这种有序化输出以电源的热力学负熵输入为先决条件,以天线信号的信息负熵为依据,但两者之间却并不存在数量关系。从天线输入的信息负熵才是产生这类信息系统内部有序化的内因。正如人脑活动的有序化与吃饭(供应能量或热力学的负熵)之间不存在数量关系一样。 信息论的负熵概念较热力学的负熵概念含义要广,而且具有更普遍的意义。 广义负熵给许多不同学科提供了一个共同的、统一的词汇,这就有助于为这些不同学科建立一套共同的语言,促进它们的相互渗透和相互丰富,从而实现普里高津提出的广义有序化(实际上就是广义进化)的大一统的目标。
个人分类: 复杂系统|12556 次阅读|1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05: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