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必修课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通篇只有一个读音的中国古文!
houerfei 2011-9-18 12:06
不管你说英文日文德文棒子文,像这样的文章只能赞叹,不能模仿,就佩服中国老祖宗吧,不得不说中文真是华丽的变态,只用一个发音来叙述一件事,除了中文,怕是再无其他语言能做到了。 再次声明一下 每个语言都是美丽而独特的,但是对于国内现在这种重视外语,轻视中文的浪潮(比如大学必修课有英文无中文,大学毕业必须考4级英语等现象)并无厚此薄彼之意,不过客观的说,汉语确实是全世界蕴含信息量最大的语言了,也是最难的语言了,我们应该为此而骄傲,继续奋斗,为中国加油,为中国骄傲! 说句题外话:如果拿去做汉语听力考试~估计要出人命的 1:季姬击鸡记 【原文】  季姬寂,集鸡,鸡即棘鸡。棘鸡饥叽,季姬及箕稷济鸡。鸡既济,跻姬笈,季姬忌,急咭鸡,鸡急,继圾几,季姬急,即籍箕击鸡,箕疾击几 伎,伎即齑,鸡叽集几基,季姬急极屐击鸡,鸡既殛,季姬激,即记《季姬击鸡记》。 【翻译】   季姬感到寂寞,罗集了一些鸡来养,是那种出自荆棘丛中的野鸡。野鸡饿了叫叽叽,季姬就拿竹箕中的小米喂它们。鸡吃饱了,跳到季姬的书箱上,季姬怕脏,忙叱 赶鸡,鸡吓急了,就接着跳到几桌上,季姬更着急了,就借竹箕为赶鸡的工具,投击野鸡,竹箕的投速很快,却打中了几桌上的陶伎俑,那陶伎俑掉到地下,竟粉碎 了。季姬争眼一瞧,鸡躲在几桌下乱叫,季姬一怒之下,脱下木屐鞋来打鸡, 把鸡打死了。想着养鸡的经过,季姬激动起来,就写了这篇《 季 姬 击 鸡 记》。 2:《施氏食狮史》 【原文】石室诗士施氏,嗜狮,誓食十狮。施氏时时适市视狮。十时,适十狮适市。是时,适施氏适市。氏视是十狮,恃矢势,使是十狮逝世。氏拾是十狮尸,适石室。石室湿,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氏始试食是十狮。食时,始识是十狮,实十石狮尸。试释是事。 【翻译】《施氏吃狮子的故事》 石室里住着一位诗人姓施,爱吃狮子,决心要吃十只狮子。 他常常去市场看狮子。 十点钟,刚好有十只狮子到了市场。 那时候,刚好施氏也到了市场。 他看见那十只狮子,便放箭,把那十只狮子杀死了。 他拾起那十只狮子的尸体,带到石室。 石室湿了水,施氏叫侍从把石室擦干。 石室擦干了,他才试试吃那十只狮子。 吃的时候,才发现那十只狮子,原来是十只石头的狮子尸体。 试试解释这件事吧。 3《羿裔熠邑彝》 羿裔熠,邑彝,义医,艺诣。 熠姨遗一裔伊,伊仪迤,衣旖,异奕矣。 熠意伊矣,易衣以贻伊,伊遗衣,衣异衣以意异熠,熠抑矣。 伊驿邑,弋一翳,弈毅。毅仪奕,诣弈,衣异,意逸。毅诣伊,益伊,伊怡,已臆毅矣,毅亦怡伊。 翌,伊亦弈毅。毅以蜴贻伊,伊亦贻衣以毅。 伊疫,呓毅,癔异矣,倚椅咿咿,毅亦咿咿。 毅诣熠,意以熠,议熠医伊,熠懿毅,意役毅逸。毅以熠宜伊,翼逸。 熠驿邑以医伊,疑伊胰痍,以蚁医伊,伊遗异,溢,伊咦。熠移伊,刈薏以医,伊益矣。 伊忆毅,亦呓毅矣,熠意伊毅已逸,熠意役伊。伊异,噫,缢。 熠癔,亦缢。 注解: ①熠:医生,据说为后羿的后裔。 ②邑:以彝为邑,指居住在一个彝族聚居的地方。 ③伊:绝世佳丽,仪态万方,神采奕奕。 ④意:对伊有意思,指熠爱上了伊。 ⑤翳:有遮蔽的地方,指伊游弋到了一个阴凉的地方。 ⑥毅:逍遥不羁的浪人,善于下棋,神情坚毅,目光飘逸。 ⑦臆:主观的感觉,通“意”,指对毅有好感。 ⑧懿:原意为“懿旨”,此处引申为要挟,命令。 ⑨胰痍:胰脏出现了疮痍。 ⑩刈:割下草或者谷物一类。薏:薏米,白色,可供食用,也可入药。 参考资料:62774525 加帖在 猫眼看人 4:《于瑜欲渔》 于瑜欲渔,遇余于寓。语余:“余欲渔于渝淤,与余渔渝欤?” 余语于瑜:“余欲鬻玉,俞禹欲玉,余欲遇俞于俞寓。” 余与于瑜遇俞禹于俞寓,逾俞隅,欲鬻玉于俞,遇雨,雨逾俞宇。余语于瑜:“余欲渔于渝淤,遇雨俞寓,雨逾俞宇,欲渔欤?鬻玉欤?” 于瑜与余御雨于俞寓,俞鬻玉于余禹,雨愈,余与于瑜踽踽逾俞宇,渔于渝淤。 5、《易姨医胰》 易姨悒悒,依议诣夷医。医疑胰疫,遗意易姨倚椅,以异仪移姨胰,弋异蚁一亿,胰液溢,蚁殪,胰以医。易胰怡怡,贻医一夷衣。医衣夷衣,怡怡奕奕。噫!以蚁医胰,异矣!以夷衣贻夷医亦宜矣! 6:《熙戏犀》 西溪犀,喜嬉戏。席熙夕夕携犀徙,席熙细细习洗犀。犀吸溪,戏袭熙。席熙嘻嘻希息戏。惜犀嘶嘶喜袭熙。 我认为这是最顶级的绕口令了。。。转自:好文章 http://www.wenzhaiku.com/article-1264-1.html
个人分类: 转载好文章|204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汪曾祺受沈从文影响甚厚
yanguojin 2011-9-6 07:49
沈先生在联大开过三门课:各体文习作、创作实习和中国小说史。三门课我都选了,——各体文习作是中文系二年级必修课,其余两门是选修,西南联大的课程分必修与选修两种。中文系的语言学概论、文字学概论、文学史(分段)……是必修课,其余大都是任凭学生自选。诗经、楚辞、庄子、昭明文选、唐诗、宋诗、词选、散曲、杂剧与传奇……选什么,选哪位教授的课都成。但要凑够一定的学分(这叫“学分制”)。一学期我只选两门课,那不行。自由,也不能自由到这种地步。   创作能不能教?这是一个世界性的争论问题。很多人认为创作不能教。我们当时的系主任罗常培先生就说过:大学是不培养作家的,作家是社会培养的。这话有道理。沈先生自己就没有上过什么大学。他教的学生后来成为作家的,也极少。但是也不是绝对不能教。沈先生的学生现在能算是作家的,也还有那么几个。问题是由什么样的人来教,用什么方法教。现在的大学里很少开创作课的,原因是找不到合适的人来教。偶尔有大学开这门课的,收效甚微,原因是教得不甚得法。   教创作靠“讲”不成。如果在课堂上讲鲁迅先生所讥笑的“小说作法”之类,讲如何作人物肖像,如何描写环境,如何结构,结构有几种——攒珠式的、桔瓣式的……那是要误人子弟的。教创作主要是让学生自己“写”。沈先生把他的课叫做“习作”、“实习”很能说明问题。如果要讲,那“讲”要在“写”之后。就学生的作业,讲他的得失。教授先讲一套,放学生照猫画虎,那是行不通的。   沈先生是不赞成命题作文的,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但有时在课堂上也出两个题目。沈先生出的题目都非常具体。我记得他曾给我的上一班同学出过一个题目:“我们的小庭院有什么”,有几个同学就这个题目写了相当不错的散文,都发表了。他给比我低一班的同学曾出过一个题目:“记一间屋子里的空气”!我的那一班出过些什么题目,我倒不记得了。沈先生为什么出这样的题目?他认为:先得学会车零件,然后才能学组装。我觉得先作一些这样的片段的习作,是有好处的,这可以锻炼基本功。现在有些青年文学爱好者,往往一上来就写大作品,篇幅很长,而功力不够,原因就在零件车得少了。   沈先生的讲课,可以说是毫无系统。前已说过,他大都是看了学生的作业,就这些作业讲一些问题。他是经过一番思考的,但并不去翻阅很多参考书。沈先生读很多书,但从不引经据典,他总是凭自己的直觉说话,从来不说阿里斯多德怎么说,福楼拜怎么说、托尔斯泰怎么说、高尔基怎么说。他的湘西口音很重,声音又低,有些学生听了一堂课,往往觉得不知道听了一些什么。沈先生的讲课是非常谦抑,非常自制的。他不用手势,没有任何舞台道白式的腔调,没有一点哗众取宠的江湖气。他讲得很诚恳,甚至很天真。但是你要是真正听“懂”了他的话,——听“懂”了他的话里并未发挥罄尽的余意,你是会受益匪浅,而且会终生受用的。听沈先生的课,要像孔子的学生听孔子讲话一样:“举一隅而三隅反”。   沈先生讲课时所说的话我几乎全都忘了(我这人从来不记笔记)!我们有一个同学把闻一多先生讲唐诗课的笔记记得极详细,现已整理出版,书名就叫《闻一多论唐诗》,很有学术价值,就是不知道他把闻先生讲唐诗时的“神气”记下来了没有。我如果把沈先生讲课时的精辟见解记下来,也可以成为一本《沈从文论创作》。可惜我不是这样的有心人。   沈先生关于我的习作讲过的话我只记得一点了,是关于人物对话的。我写了一篇小说(内容早已忘记干净),有许多对话。我竭力把对话写得美一点,有诗意,有哲理。沈先生说:“你这不是对话,是两个聪明脑壳打架!”从此我知道对话就是人物所说的普普通通的话,要尽量写得朴素。不要哲理,不要诗意。这样才真实。   沈先生经常说的一句话是:“要贴到人物来写。”很多同学不懂他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我以为这是小说学的精髓。据我的理解,沈先生这句极其简略的话包含这样几层意思:小说里,人物是主要的,主导的;其余部分都是派生的,次要的。环境描写、作者的主观抒情、议论,都只能附着于人物,不能和人物游离,作者要和人物同呼吸、共哀乐。作者的心要随时紧贴着人物。什么时候作者的心“贴”不住人物,笔下就会浮、泛、飘、滑,花里胡哨,故弄玄虚,失去了诚意。而且,作者的叙述语言要和人物相协调。写农民,叙述语言要接近农民;写市民,叙述语言要近似市民。小说要避免“学生腔”。   我以为沈先生这些话是浸透了淳朴的现实主义精神的。   沈先生教写作,写的比说的多,他常常在学生的作业后面写很长的读后感,有时会比原作还长。这些读后感有时评析本文得失,也有时从这篇习作说开去,谈及有关创作的问题,见解精到,文笔讲究。——一个作家应该不论写什么都写得讲究。这些读后感也都没有保存下来,否则是会比《废邮存底》还有看头的。可惜!   沈先生教创作还有一种方法,我以为是行之有效的,学生写了一个作品,他除了写很长的读后感之外,还会介绍你看一些与你这个作品写法相近似的中外名家的作品。记得我写过一篇不成熟的小说《灯下》,记一个店铺里上灯以后各色人的活动,无主要人物、主要情节,散散漫漫。沈先生就介绍我看了几篇这样的作品,包括他自己写的《腐烂》。学生看看别人是怎样写的,自己是怎样写的,对比借鉴,是会有长进的。这些书都是沈先生找来,带给学生的。因此他每次上课,走进教室里时总要夹着一大摞书。   沈先生就是这样教创作的。我不知道还有没有别的更好的方法教创作。我希望现在的大学里教创作的老师能用沈先生的方法试一试。   学生习作写得较好的,沈先生就做主寄到相熟的报刊上发表。这对学生是很大的鼓励。多年以来,沈先生就干着给别人的作品找地方发表这种事。经他的手介绍出去的稿子,可以说是不计其数了。我在一九四六年前写的作品,几乎全都是沈先生寄出去的。他这辈子为别人寄稿子用去的邮费也是一个相当可观的数目了。为了防止超重太多,节省邮费,他大都把原稿的纸边裁去,只剩下纸芯。这当然不大好看。但是抗战时期,百物昂贵,不能不打这点小算盘。   沈先生教书,但愿学生省点事,不怕自己麻烦。他讲《中国小说史》,有些资料不易找到,他就自己抄,用夺金标毛笔,筷子头大的小行书抄在云南竹纸上。这种竹纸高一尺,长四尺,并不裁断,抄得了,卷成一卷。上课时分发给学生。他上创作课夹了一摞书,上小说史时就夹了好些纸卷。沈先生做事,都是这样,一切自己动手,细心耐烦。他自己说他这种方式是“手工业方式”。他写了那么多作品,后来又写了很多大部头关于文物的著作,都是用这种手工业方式搞出来的。   沈先生对学生的影响,课外比课堂上要大得多。他后来为了躲避日本飞机空袭,全家移住到呈贡桃园,每星期上课,进城住两天。文林街二十号联大教职员宿舍有他一间屋子。他一进城,宿舍里几乎从早到晚都有客人。客人多半是同事和学生,客人来,大都是来借书,求字,看沈先生收到的宝贝,谈天。   沈先生有很多书,但他不是“藏书家”,他的书,除了自己看,是借给人看的。联大文学院的同学,多数手里都有一两本沈先生的书,扉页上用淡墨签了“上官碧”的名字。谁借了什么书,什么时候借的,沈先生是从来不记得的。直到联大“复员”,有些同学的行装里还带着沈先生的书,这些书也就随之而漂流到四面八方了。沈先生书多,而且很杂,除了一般的四部书、中国现代文学、外国文学的译本,社会学、人类学、黑格尔的《小逻辑》、弗洛伊德、亨利·詹姆斯、道教史、陶瓷史、《髹饰录》、《糖霜谱》……兼收并蓄,五花八门。这些书,沈先生大都认真读过。沈先生称自己的学问为“杂知识”。一个作家读书,是应该杂一点的。沈先生读过的书,往往在书后写两行题记。有的是记一个日期,那天天气如何,也有时发一点感慨。有一本书的后面写道:“某月某日,见一大胖女人从桥上过,心中十分难过。”这两句话我一直记得,可是一直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大胖女人为什么使沈先生十分难过呢?   沈先生对打扑克简直是痛恨。他认为这样地消耗时间,是不可原谅的。他曾随几位作家到井冈山住了几天。这几位作家成天在宾馆里打扑克,沈先生说起来就很气愤:“在这种地方,打扑克!”沈先生小小年纪就学会掷骰子,各种赌术他也都明白,但他后来不玩这些。沈先生的娱乐,除了看看电影,就是写字。他写章草,笔稍偃侧,起笔不用隶法,收笔稍尖,自成一格。他喜欢写窄长的直幅,纸长四尺,阔只三寸。他写字不择纸笔,常用糊窗的高丽纸。他说:“我的字值三分钱!”从前要求他写字的,他几乎有求必应。近年有病,不能握管,沈先生的字变得很珍贵了。   沈先生后来不写小说,搞文物研究了,国外、国内,很多人都觉得很奇怪。熟悉沈先生的历史的人,觉得并不奇怪。沈先生年轻时就对文物有极其浓厚的兴趣。他对陶瓷的研究甚深,后来又对丝绸、刺绣、木雕、漆器……都有广博的知识。沈先生研究的文物基本上是手工艺制品。他从这些工艺品看到的是劳动者的创造性。他为这些优美的造型、不可思议的色彩、神奇精巧的技艺发出的惊叹,是对人的惊叹。他热爱的不是物,而是人,他对一件工艺品的孩子气的天真激情,使人感动。我曾戏称他搞的文物研究是“抒情考古学”。他八十岁生日,我曾写过一首诗送给他,中有一联:“玩物从来非丧志,著书老去为抒情”,是记实。他有一阵在昆明收集了很多耿马漆盒。这种黑红两色刮花的圆形缅漆盒,昆明多的是,而且很便宜。沈先生一进城就到处逛地摊,选买这种漆盒。他屋里装甜食点心、装文具邮票……的,都是这种盒子。有一次买得一个直径一尺五寸的大漆盒,一再抚摩,说:“这可以作一期《红黑》杂志的封面!”他买到的缅漆盒,除了自用,大多数都送人了。有一回,他不知从哪里弄到很多土家族的桃花布,摆得一屋子,这间宿舍成了一个展览室。来看的人很多,沈先生于是很快乐。这些挑花图案天真稚气而秀雅生动,确实很美。   沈先生不长于讲课,而善于谈天。谈天的范围很广,时局、物价……谈得较多的是风景和人物。他几次谈及玉龙雪山的杜鹃花有多大,某处高山绝顶上有一户人家,——就是这样一户!他谈某一位老先生养了二十只猫。谈一位研究东方哲学的先生跑警报时带了一只小皮箱,皮箱里没有金银财宝,装的是一个聪明女人写给他的信。谈徐志摩上课时带了一个很大的烟台苹果,一边吃,一边讲,还说:“中国东西并不都比外国的差,烟台苹果就很好!”谈梁思成在一座塔上测绘内部结构,差一点从塔上掉下去。谈林徽因发着高烧,还躺在客厅里和客人谈文艺。他谈得最多的大概是金岳霖。金先生终生未娶,长期独身。他养了一只大斗鸡。这鸡能把脖子伸到桌上来,和金先生一起吃饭。他到处搜罗大石榴、大梨。买到大的,就拿去和同事的孩子的比,比输了,就把大梨、大石榴送给小朋友,他再去买!……沈先生谈及的这些人有共同特点。一是都对工作、对学问热爱到了痴迷的程度;二是为人天真到像一个孩子,对生活充满兴趣,不管在什么环境下永远不消沉沮丧,无机心、少俗虑。这些人的气质也正是沈先生的气质。“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沈先生谈及熟朋友时总是很有感情的。   文林街文林堂旁边有一条小巷,大概叫作金鸡巷,巷里的小院中有一座小楼。楼上住着联大的同学:王树藏、陈蕴珍(萧珊)、施载宣(萧荻)、刘北汜。当中有个小客厅。这小客厅常有熟同学来喝茶聊天,成了一个小小的沙龙。沈先生常来坐坐。有时还把他的朋友也拉来和大家谈谈。老舍先生从重庆过昆明时,沈先生曾拉他来谈过“小说和戏剧”。金岳霖先生也来过,谈的题目是“小说和哲学”。金先生是搞哲学的,主要是搞逻辑的,但是读很多小说,从普鲁斯特到《江湖奇侠传》。“小说和哲学”这题目是沈先生给他出的。不料金先生讲了半天,结论却是:小说和哲学没有关系。他说《红楼梦》里的哲学也不是哲学。他谈到兴浓处,忽然停下来,说:“对不起,我这里有个小动物!”说着把右手从后脖领伸进去,捉出了一只跳蚤,甚为得意。我们问金先生为什么搞逻辑,金先生说:“我觉得它很好玩”!   沈先生在生活上极不讲究。他进城没有正经吃过饭,大都是在文林街二十号对面一家小米线铺吃一碗米线。有时加一个西红柿,打一个鸡蛋。有一次我和他上街闲逛,到玉溪街,他在一个米线摊上要了一盘凉鸡,还到附近茶馆里借了一个盖碗,打了一碗酒。他用盖碗盖子喝了一点,其余的都叫我一个人喝了。   沈先生在西南联大是一九三八年到一九四六年。一晃,四十多年了!   1986.1.2.上午
1673 次阅读|0 个评论
介绍一个新的研究生专业:计算智能及计算生物学
热度 2 profjin 2011-8-27 19:24
我在德国本田研究院工作时开始做一些计算系统生物学及其应用研究。当时最大的感受是要找既有计算机基础,又有系统生物学知识的博士生很难。到英国萨里大学后,经过一年努力,学校终于同意从2012年秋季开始设立“计算智能及计算生物学”的研究生专业, 由计算机系开设,生物系协助,学制一年。下面对该专业的课程设置作简单介绍。 MSc in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and Computational Biology Department of Computing, University of Surrey, Guildford, UK 必修课五门: 1)计算及认知神经学 (Computational and Cognitive Neuroscience) 2)计算系统生物学基础 (Introduction to Computational Systems Biology) 3)生物信息学 (Bioinformatics and Bioinformatics Programming) 4)脑机接口及信号处理 (Brain Computer Interface and EEG Signal Processing) 5)进化计算及人工发育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and Artificial Development) 部分选修课: 1)集体智能 (Collective Intelligence) 2)数据库及知识发现 (Database and Knowledge Discovery) 3)云计算 (Cloud Computing) 更详细的信息参见: http://www.soft-computing.de/CICB.html
5935 次阅读|4 个评论
饭后的必修课
热度 3 coco. 2011-8-11 21:33
饭后的必修课
晚饭后的必修课就是跟师妹们去植物园逛逛,喜欢这里的一草一木!希望在锻炼身体的同时能多认认植物! 锦葵科 悬铃花 研究一下这是啥 无患子科 倒地铃 金粟兰科 四块瓦 地上掉了一个马兜铃的花(马兜铃科) 这棵摇钱树(胡桃科,青钱柳)是我最喜欢的,几乎每次逛都要去看看它,目的不言而喻,嘿嘿 这应该是壳斗科的一种栎,但是具体哪个种就不知道罗,希望路过的老师们指点下!
242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转载第十一份信,阳光照亮你的路。。
starboy 2011-8-3 14:00
安德烈,我们自己心里的痛苦不会因为这个世界有更大或者更“值得”的痛苦而变得微不足道;它对别人也许微不足道,对我们自己,每一次痛苦都是绝对的,真实的,很重大,很痛。 所以,我要告诉你什么呢? 歌德在维兹拉小城第一次见到夏绿蒂,一个清纯静美的女孩,一身飘飘的白衣白裙,胸前别着绯红色的蝴蝶结,令 他倾倒。为了取悦于夏绿蒂,他驾马车走了十公里的路,去给夏绿蒂生病的女友送一个橘子。爱而不能爱,或者爱而得不到爱,少年歌德的痛苦,你现在是否更有体 会了呢?可是我想说的是,传说40年后,文名满天下的歌德在魏玛见到了夏绿蒂,她已经变成一个身材粗壮而形容憔悴的老妇。而在此之前,歌德不断地恋爱,不 断地失恋,不断地创作。23岁初恋时那当下的痛苦,若把人生的镜头拉长来看,就不那么绝对了。 你是否也能想象:在你遇到自己将来终身的伴侣 之前,你恐怕要恋爱10次,受伤20次?所以每一次的受伤,都是人生的必修课?受一次伤,就在人生的课表上打一个勾,面对下一堂课。歌德所做的,大概除了 打勾之外,还坐下来写心得报告——所有的作品,难道不是他人生的作业?从少年期的“维特的烦恼”到老年期的《浮士德》,安德烈,你有没有想过,都是他痛苦 的沉思,沉思的倾诉? 你是否应该跟这个你喜欢的女孩子坦白或者遮掩自己的感情?我大概不必告诉你,想必你亦不期待我告诉你。我愿意和你分享 的是我自己的“心得报告”,那就是,人生像条大河,可能风景清丽,更可能惊涛骇浪。你需要的伴侣,最好是那能够和你并肩立在船头,浅斟低唱两岸风光,同时 更能在惊涛骇浪中紧紧握住你的手不放的人。换句话说,最好她本身不是你必须应付的惊涛骇浪。 可是,我不能不意识到,我的任何话,一定都是废 话。因为,清纯静美,白衣白裙别上一朵粉红的蝴蝶结——谁抵挡得住“美”的袭击?对美的迷恋可以打败任何智者自以为是的心得报告。我只能让你,看着你,跌 倒,只能希望你会在跌倒的地方爬起来,希望阳光照过来,照亮你藏着忧伤的心,照亮你眼前看不见尽头的路。
1418 次阅读|0 个评论
西部环境那点儿事儿
blownsand 2011-6-26 18:13
在西部环境实验室工作期间,曾去距兰州数十公里外的榆中校区给本科生上课。一门是环境工程专业的必修课“工程力学”,另一门是地理科学专业的选修课“风沙物理学导论”。前者有很多教材,课程内容以传统的牛顿力学为主,比较陈旧或成熟。后者没有现成的教材,涉及到很多前沿性题目,需要自行编写讲义。通常是前一天备课,第二天乘车至少两小时并连续讲授五节课,几乎每晚回到兰州时都有种要散架的感觉,第三天也很难缓过来。话说有一天在盘旋路校门下车时看见对面一家火锅店正在大张旗鼓地酬宾,啤酒白酒全部免费。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匠八娼九儒十丐,古已有之。历史上也曾出现过“地富反坏右叛特走知修”的说法。 现在,老九的社会地位虽有所改善,但生活上清贫依旧。 翌日中午,邀请几位同事直奔这家火锅店。点一盘排骨足以让火锅一直热气腾腾,三盘花生米可以吃上很长时间。大家尽情享受免费的白酒和液体面包,海阔天空地闲聊。记得很得意地说,“风沙物理学导论”教材在年底前就可以写完并联系出版了。有人接过话题说,那算神马,我也打算写本书,名字就叫“西部环境那点儿事儿”。这的确是一个非常好的书名。既可以写成很严肃的学术著作,专讲中国西部地区在过去若干年内气温、降水、风速等物理量的变化情况;也可以写成科普著作,普及环境变化基础知识;又可以写成“哥德巴赫猜想”那样的报告文学,让大众了解西部环境研究的真人真事;还可以写成“ 浴血罗霄”式的小说, 依据当代校园人物完全可以塑造出一大批远远超过大观园中宝二爷的艺术形象……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就连原子之间都存在很大的空隙。实验室领导竟然看上了这个题目。你们功底不行,还是我来写吧!这不是呛行吗? 于是有人建议把书名改为“我与西部环境不得不说的那点儿事儿”。范围太狭小,不好!下次有好想法时一定先做后说。 科学研究总是需要先有一些想法。在正式动手前,与他人探讨一下自己的想法是很有必要的。那么,该和什么样的人交流呢?第一,选择学术水平远远高于自己的大牛。大牛们一般不会看上你的想法,如果有幸得到一两句点拨,往往事半功倍。第二,选择刚入门的菜鸟。菜鸟们一般学术修养较差,没有能力实现你的想法。无知者无畏,说不定那句话会对完善你的想法有帮助。与水平相当的人交流则需要特别小心谨慎。学术思想完全不同于白纸黑字的论文,若遭到剽窃,根本没有地方说理去。
3361 次阅读|0 个评论
论文引用次数的不可靠性
热度 15 blownsand 2011-6-2 10:16
论文引用次数(引用率)是衡量研究工作重要性的指标之一。 记得一位教授做报告时曾讲过,某位流体力学方面的华人学者每天的必修课是关注股票走势与自己论文的引用次数。 与影响因子或某些单位目前采用的刊物分区相比,这项指标存在明显的时间效应。 不管重要与否, “热点”问题方面的论文一般在发表后会被同行迅速引用。“冷门”或特超前的论文可能很长时间不会引起大家的注意,尽管有时很重要。 今天关注一下自己五年前论文的引用情况。英文论文中,引用次数最多的是平均每年2-3次,这篇论文没有多大贡献,只是属于“热点”问题而已;零引用论文一篇,硕士毕业论文内容,发表在会议文集中。仅有的两篇中文论文,竟然还都有人引用。其中“草方格沙障尺寸分析的简单模型,中国沙漠 22:229”一文被引用了46次。中国沙漠研究真是欣欣向荣呀!在这46次引用中,硕士和博士论文占了21次。学位论文通常都会有一部分综述内容,芝麻蒜皮之类的小事儿总是会包括在内的。剩余的25次期刊论文引用中,作者自引3次,有王婆卖瓜之嫌,可忽略不计。为了提高影响力,有些期刊要求待发表论文必须引用几篇本刊论文。这样算来,被“中国沙漠”发表论文所引用的几次也可扣除。如果再除去被综述论文引用的3次,可能的实质性引用只剩下19次。把这19篇论文粗略地扫了两眼,发现两个很好玩儿现象: 1)真正弄清楚被引论文的作者很少,大多数都是简单地复制摘要或正文中的语句;2)又出现双胞胎论文了:a. 陈志祥,陈明,董天增,2006,草方格防风固沙技术在塔里木河干流输水堤设计中的应用,中国西部科技,(1): 12. b. 乔吉平, 周 森, 于剑丽,2005,塔里木河干流输水堤防风固沙设计,人民黄河,27(2): 59. 最近公布的“科学园”适龄人员名单中不知有没有前文提到的那位华人学者。若有,建议还是把必修课调整一下,来一个股票选票两手都要抓,论文引用次数这东西不可靠呀!
15693 次阅读|19 个评论
失恋是年轻人的必修课!
热度 5 jsnjjlj 2011-5-28 10:56
人在少年时 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探索心无比旺盛 在爱情方面也是如此 因为好奇,总是对和自己异质的异性充满激情 就像发现了一个未知的世界 所以这个时候的乖乖女会爱上小混混 而这个时期的乖乖男也许会对小太妹情有独钟 因为这个时期的爱情总是和新奇心混杂在一起 可是谁都不能做到与自己完全异质的人和谐相处 所以这样的爱情注定是一场新奇的旅行 景点看够了 就可以回家了——回到自己正常的轨道里 痛苦与否,就在于是谁先看够了景点 是你 还是对方 不管怎样,你还会失恋,这总是一件好事 说明你还年轻 伤口还会疼痛 说明生命力旺盛。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654 次阅读|9 个评论
为数不多的一家集体劳动
热度 2 honluo 2011-5-7 06:58
为数不多的一家集体劳动
由于有父母帮助承担了不少家务,所以我和爱人属于幸福居家,而在为数不多的家庭劳动中,三口之家一起上阵的事情就更是少之又少。 女儿爱吃馄饨,特别是没有胃口的时候,馄饨总是能成为解决吃饭问题的武器。于是乎,包馄饨成了家庭生活中的必修课。今天,三人上阵储备弹药,此景难得,赶紧喊来丈母娘帮忙拍照留念!纪念劳动!纪念三人劳动!纪念馄饨!纪念一家的开心!
个人分类: 家庭之乐|2761 次阅读|1 个评论
自吹与自慰---中国高校领导们的必修课
热度 5 lin602 2011-4-25 22:30
这大学百年校庆,那高校庆典,看看大学的网站,上面全是‘伟大成绩’,‘领导视察’,‘当选’,等。我可不是乱说的哟,大家可以到各高校网上看看。 自吹与自慰,这是目前高校的一大重要任务。自己有多少博士点、硕士点(曾经有个重点大学的院,几年前只有四个教授但有五个博士点,),有多少院士(很多院士是借的,一个院士在多个高校网页上出现),有多少重点学科,有多少杰青,有多少.......。 一些著名大学在国内‘一流’,到国际上无名,那就自慰一下吧,搞个庆典,用国内纳税人的钱,请多个国外著名大学的校长、教授、诺贝尔奖获得者来访问,再采访他们一下,说上几句好话,电视上播一下,哈哈,这个高校就是国际一流了。 不会自吹与自慰,那就不入流了。 不就是不出大师嘛,不出‘一鸣惊人’的科研成果嘛。无所谓!!!
3603 次阅读|5 个评论
王修慧兄最重要的博文今天缓缓出炉
热度 4 陈安博士 2011-4-9 19:03
  我们喜欢改造人家,人家本来好好的东西,到了我们手里,一定得戴顶中国特色的绿帽子。   大学更是如此,人家把大学培养独立人格的个体,知识的拥有者,到了我们这里,就得是为主义建设添砖加瓦的国家栋梁,得听话出活。   也所以,上了我国的大学和上中学的差别不太大,必修课里其实有些是完全可以凭兴趣自己学的,没兴趣就弃之如敝履也可以。   这样,最终出现的情况就是大学校长不知道啥是大学,大学教授除了教书听话外,也不知道啥是大学,学生们呢,除了考完试多想想找工作的事情,再谈仨俩的恋爱啥的,就没了。   今天看科学网上出现了2篇好文章,一篇说外国的大学生们咋更听话呢?不是都说我们国家的孩子们才是好孩子吗,人家的孩子都是动不动就离家出走的那种。   这个背后并没有什么高深的道理,不过是每个人安于本分就是了,当学生的时候就是学生样,不是痞子样,当老师的则是老师样,不是老板样。   科学网今天第二篇更重要的文章是王修慧兄写的,这个山东倔人受了自己家闺女的一个巨大冲击,本来,老爹就是大学教授,怎么也得告诉闺女什么是大学吧。可是,闺女去美国看了人家的大学,回来说:终于见到大学了(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5745do=blogid=431250 )。而实际上,闺女已经在北京的某大学里读了几年了。   失败啊失败,这是北京某大学的失败,同时也是中国所有大学的失败   糟糕啊糟糕,这是修慧兄这个爹当的糟糕,同时也是中国所有大学教授的糟糕   可是,大学未来依然不会惊醒,不知道路在何方。   虽然我相信修慧兄和中国的大学教授们会知道反省,可是,个人的反省反射到大学这个群体,反射到国家这个整体,时间太久,也许,修慧兄还得在未来某一天接受自己外孙的感叹,到时候我期待着在这里再看到他的文章。
个人分类: 物论|3368 次阅读|5 个评论
[转载]转载:成功科学家如何读文献(科学网 孙学军)
ivychang_cas 2011-2-28 09:16
科学研究可以不写论文,可以不公布研究结果,但绝对离不开阅读,就象鱼儿离不开水,小孩离不开娘,瓜离不开秧。阅读是从事科学研究的第一门功课,而且是必修课。阅读功课的成绩好坏和技巧高低是影响科研成就的重要因素。 本文部分观点来源于一本老书《科学研究的艺术》,根据个人理解和经验加工而成 。 成功科学家阅读文献的能力具有特殊技巧。 大部分领域都存在文献实在太多,多的不可能读完的情况,也就是说,总有你该读而没有读到的文献,怎么办?但任何一个领域的成功科学家都必须了解本领域的进展程度,那些是本领域重要问题?重要问题解决到什么程度?解决这些问题主要有那些理论或技术障碍?因此,成功的科学家总是非常现实,不刻意全面阅读,但又需要全面了解。成功科学家在阅读文献的时候只需要判断一个文献是否涉及到这些重要问题,是否有新的确定性的突破或实质性进展。了解这些信息实在不需要认真阅读所有文献的全文。比较理想的方法是浏览题目,选择性阅读文章摘要。因此,成功的科学家看一眼文章的题目必须能能把文章内容的 1/3 猜到,看看文章摘要就可以把文章的 70% 掌握,如果你拥有这样的本事,你就可以达到成功科学家的阅读技巧,而这是走向成功科学家的第一课。如何才能达到这样的阅读境界,就是一个科研菜鸟必须训练的技巧。 成功科学家阅读文献时必须思考? 在阅读文献的时候首先必须清楚文章中那些是重复过去,那些是真的发现,那些仅仅是作者的分析。千万不要被作者的分析误导,在生物学领域分析数据的文字大部分都没有价值,其中大部分是重复别人或自己以前的观点( 80% ),因为许多文献中报道的所谓结果或发现,无论是否声称是首先研究,都是为说明一个显然有逻辑或牵强逻辑关系的假设或理论而已,而对这些假设或理论的验证都是属于资料积累层面。也就是说 80% 的文献是没有什么特别价值的,只能是某些观点学说理论假设的支撑或素材。这些文献最大的价值大概是为一个领域增加一些参考文献,在某牛人写综述性文章时提供一些方便,这些文献在科学发展过程中甚至具有一定危害性,因为会浪费这个领域的真正科学家的阅读时间,对菜鸟级科学家的毒性更多,因为他们对有害信息缺乏免疫力,会大量消耗菜鸟科学家的阅读时间。 成功的科学家必须广泛阅读。 广泛阅读不仅要阅读相关学科的文献,也要阅读其他学科,甚至是文学艺术哲学等方面的资料。专注于一个领域纵然可使你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但专家有时候也容易因专而废,因专而迂腐,因此必须随时了解大学科的进展,适当学习一些非自然科学方面如人文社科等方面的知识,这样才更有可能化腐朽为神奇。正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但选择合适大小形状的石头也很重要,选择他山之石一般必须你亲自上他山开采。当然如果经常到科学网就是一个很好的捷径,这里有许多在傻傻地祥林嫂式的各学科人物,经常反复宣传叫卖他们自己的石头。 科学网简直就是一个他山石材批发市场,加上有祥林嫂们的协助,就不需要劳你亲自上他山了。
1823 次阅读|0 个评论
成功科学家如何读文献
热度 44 孙学军 2011-2-26 20:00
科学研究可以不写论文,可以不公布研究结果,但绝对离不开阅读,就象鱼儿离不开水,小孩离不开娘,瓜离不开秧。阅读是从事科学研究的第一门功课,而且是必修课。阅读功课的成绩好坏和技巧高低是影响科研成就的重要因素。 本文部分观点来源于一本老书《科学研究的艺术》,根据个人理解和经验加工而成 。 成功科学家阅读文献的能力具有特殊技巧。 大部分领域都存在文献实在太多,多的不可能读完的情况,也就是说,总有你该读而没有读到的文献,怎么办?但任何一个领域的成功科学家都必须了解本领域的进展程度,那些是本领域重要问题?重要问题解决到什么程度?解决这些问题主要有那些理论或技术障碍?因此,成功的科学家总是非常现实,不刻意全面阅读,但又需要全面了解。成功科学家在阅读文献的时候只需要判断一个文献是否涉及到这些重要问题,是否有新的确定性的突破或实质性进展。了解这些信息实在不需要认真阅读所有文献的全文。比较理想的方法是浏览题目,选择性阅读文章摘要。因此,成功的科学家看一眼文章的题目必须能能把文章内容的 1/3 猜到,看看文章摘要就可以把文章的 70% 掌握,如果你拥有这样的本事,你就可以达到成功科学家的阅读技巧,而这是走向成功科学家的第一课。如何才能达到这样的阅读境界,就是一个科研菜鸟必须训练的技巧。 成功科学家阅读文献时必须思考? 在阅读文献的时候首先必须清楚文章中那些是重复过去,那些是真的发现,那些仅仅是作者的分析。千万不要被作者的分析误导,在生物学领域分析数据的文字大部分都没有价值,其中大部分是重复别人或自己以前的观点( 80% ),因为许多文献中报道的所谓结果或发现,无论是否声称是首先研究,都是为说明一个显然有逻辑或牵强逻辑关系的假设或理论而已,而对这些假设或理论的验证都是属于资料积累层面。也就是说 80% 的文献是没有什么特别价值的,只能是某些观点学说理论假设的支撑或素材。这些文献最大的价值大概是为一个领域增加一些参考文献,在某牛人写综述性文章时提供一些方便,这些文献在科学发展过程中甚至具有一定危害性,因为会浪费这个领域的真正科学家的阅读时间,对菜鸟级科学家的毒性更多,因为他们对有害信息缺乏免疫力,会大量消耗菜鸟科学家的阅读时间。 成功的科学家必须广泛阅读。 广泛阅读不仅要阅读相关学科的文献,也要阅读其他学科,甚至是文学艺术哲学等方面的资料。专注于一个领域纵然可使你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但专家有时候也容易因专而废,因专而迂腐,因此必须随时了解大学科的进展,适当学习一些非自然科学方面如人文社科等方面的知识,这样才更有可能化腐朽为神奇。正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但选择合适大小形状的石头也很重要,选择他山之石一般必须你亲自上他山开采。当然如果经常到科学网就是一个很好的捷径,这里有许多在傻傻地祥林嫂式的各学科人物,经常反复宣传叫卖他们自己的石头。 科学网简直就是一个他山石材批发市场,加上有祥林嫂们的协助,就不需要劳你亲自上他山了。
个人分类: 研究生培养|17295 次阅读|1 个评论
逻辑人生(17)——儒家文化‘根本否定’?全盘否定?
热度 3 冉冉何之 2011-2-25 21:35
在网上看到两位博学的老师对于儒家文化的态度发生了争执,一个说不能“全盘否定”,一个说要根本否定,而不是“全盘否定”。我对儒家文化是非常喜爱的,儒家文化是中国古代贵族的必修课,以前称之为“君子”的必修课。 站在第三者的立场去说孰是孰非会陷入庄子的真理困境。如果说是全盘否定,肯定不可取,比如孝敬父母,自强不息,忠恕之道还是可行的。有些原则,比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世界上可以大行其道,而并行不悖。如果说是根本否定,那就是要把儒家文化最主要的精髓否定掉,顾名思义,就是去其根本,留其枝叶。那么什么是儒家文化的根本,什么又是儒家文化的枝叶呢?“根本否定者”所谓的根本是什么呢?枝叶又是什么呢?我想,这个根本未必是儒家文化的根本,枝叶未必是儒家文化的枝叶。 儒家文化之所以盛行几千年,就是因为它与人相关,与人心相关。“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孟子说,人有四端,而四端之道就是人有恻隐之心。简单的讲就是同情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希望别人对自己不好,也不就不要对别人不好。这是人再自然不过的情感,何须要根本否定。如果要根本否定,首先否定的是人心!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也就是这个道理。 儒家文化是教人向善的文化,教人快乐的文化。孔子的最高愿望不是去当官,而是去快乐的生活,同时也让别人快乐。后世范仲淹将其概括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孔子平时就想“暮春者,春服既成,童子五六人,冠者六七人,风兮舞兮,咏而归”。 其实,我认为问题不在于根本否定儒家文化的问题,关键在于古代语言与现代语言的转换问题。中国之所以是中国是因为中国有儒家文化,中华民族之所以为中华民族也是因为中国有儒家文化。如果没有儒家文化,我们也就只能“吱呀吱呀”说一点西方语言,比如上帝,博爱,平等,自由。除了上帝,后面的精神在儒家文化里都是具有的。 韩国在这方面比中国要好,为什么许多中国人爱看韩剧,因为它里面就包含着一种儒家文化的精神,看着就比较亲切。韩国在这方面是比较成功的。日本明治维新也没有完全否定掉日本的传统文化,武士道的尚武精神不是还保留着么。而且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是完全否定掉自己以前的文化而和盘接受一种新文化而成长起来的。从时间逻辑的规律来看也是不可能的。
4776 次阅读|4 个评论
我是天生的科学家
热度 19 孙学军 2011-2-25 20:01
最近科学网温情文章比较多,尤其以曹老师的伟大夫妻和 曾泳春 的我爱科学网最为典型,大家也不能总是谈学术,聊科学,恨风气,骂教育,也该有一些轻松的话题。 本文只作休闲,其中观点并没有推敲,勿须当真。 今天陪女儿看她每天的必修课,东方少儿的科学知识电视节目《眼睛大学堂》,有一个信息是如果你的左耳比右耳大,往往反映你的左脑比较发达,因为左脑主要控制著知识、判断、思考等,和显意识有密切的关系。而左脑发达的人更适合从事自然科学研究,是天生的科学家。女儿看到我的左耳比右耳大,说我是天生的科学家。不过,有这样的天分我要感谢我的生活在农村的父母,更庆幸我出生在那个艰苦的年代。 虽然我左脑发达没有客观证据的,但左脑体积大是有证据的, 12 年前我在武汉参与一个关于脑功能的课题研究,在开始预试验阶段,当时关于脑功能 fMRI 的研究尚比较热门,许多研究人员对这个技术缺乏经验,我作为课题组和主要参加者,首先作为试验对象进行的扫描,结果发现我的大脑极端不对称,左大右小。导致这个结果的原因是因为小时候营养不良,由于缺乏日光照射和没有充足的维生素D,导致缺钙,更大的可能是妈妈在怀我的期间也缺乏影响。70年代的山东农村,能吃饱就不错了,根本谈不上营养,因此我缺乏一点维生素没有任何怨言。我记得当时我的同龄人几乎个个缺钙,证据有两个,几乎大部分人的头都不圆,另外当时的小孩都是夜哭郎我记得当时经常有这样的小字报: 天惶惶,地惶惶,我家有个夜哭郎,过往行人念三遍,一觉睡到大天亮 。我不知道我父母是否给我贴过这个,但我基本上确认我小时存在这样的问题,我也一直知道自己的头很不对称,没想到的是大脑竟然不对称的更严重。大学学医学后我了解到,这是因为维生素缺乏导致的缺钙,吃点鱼肝油就可以了。但那个时候父母怎么会知道这些,一般认为只要不发烧不腹泻,哭又不是毛病,挺挺就过去了,事实上也确实挺过来了。 显然这不应该是我天生可以做科学家的原因,我可以做科学家应该与小时候的营养有一定联系,特别是基本营养素的摄取,真正值得庆幸的是在蛋白质营养素摄取方面,我基本上没有出现过问题。我在小学期间,当时农村的经济条件物质条件都非常差,不过一直在蛋白摄取方面好像都没有问题。当是,我饮食中蛋白营养素的主要来源有三类。 第一类是小羊羔肉。 老家农村的小山羊出生后都卖给公社供销社,供销社把新生小山羊皮取下后,小羊肉1毛钱一只出售,是比较便宜的,大概两个鸡蛋的价钱,我家有亲戚在那里工作,经常可以买几只回家吃,记忆中每次都是吃的非常过瘾,不过这种情况不是经常,一年也就那么几次。据说小羊羔肉已经现在是老家的一道美食,价钱不菲。 第二类蛋白来源是鸡蛋 。虽然平时吃肉的机会不多,但鸡蛋也是经常有的,一般是全家4个人共同吃一只鸡蛋,吃的方法是把鸡蛋与大蒜泥混匀做早饭菜称鸡蛋蒜,我非常喜欢负责扒熟鸡蛋皮,因为可以提前贪污一点蛋白。在砸鸡蛋的时候故意不砸碎,把大块的自己留着吃,显然是蛋白质缺乏导致的谗嘴。那份对鸡蛋的偏爱是现在的孩子无法理解的,小时候曾经梦想吃煮鸡蛋吃饱,现在有条件了吃鸡蛋成了负担。 第三类蛋白来源是昆虫。 其中最多的是夏天的知了猴,就是蝉的幼虫或蝉蛹,当时属于每天晚上的必须工作和牙祭季节,一直到现在我每年夏天都会买几斤(约40元一斤)吃几次,以解解谗并回忆儿时的美味。另一类就是蝗虫和豆虫,以秋冬天豆田内的最佳,因为油水大,现在想想都要流口水了。 无论是从耳的大小,头和大脑的形状,还是从少年发育时期的营养情况,我都具备成为科学家的先天条件,因此我成为科学家不是我的错,是自然发展使然,这是天生的,我也没办法,天命难违只能就范。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787 次阅读|0 个评论
得道曰需悟
热度 1 duke01361 2011-2-23 07:56
得道曰需悟 古人云:朝闻道,夕死可也! 人一定不要学古人,朝闻道,不必美到夕可死。人要学会纳道,拥有道。 人道在于人的物质属性和人的精神属性(灵性),物质属性决定了人不得不脚踏实地,而其精神属性决定了人需要在天空中飞翔,此所谓:人法道,道法地,地法天也。 人的灵性绝非物质属性,也不可物质属性,人的灵性决定了人要做梦,要幻想,要期许。而这些决不应该用泛唯物论敷衍得了的。 腹有诗书,气自华,何也?诗书承载之道使然也! 做人不能太物质,那样会显得沉闷;也不可太精神,那也让人神秘,难于琢磨。 做人应该在地上走,并同时在天上飞,做到这些就是人的灵性发育。此为人生必修课也。 2011年2月23日晨于北京魏公村
个人分类: My Ideas|2642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任何时候语文和历史都应该是每个中国人的必修课!
sheep021 2010-2-2 09:30
2010/2/1对于食品安全问题,在猪肉革命中已经说了很多,还是商的问题,大家不妨思考一些问题,中国的粮食问题真的是有些学者专家所报告的那样紧张吗?即使粮食紧张,难道中国人民吃油和喝水一样吗?想想就会明白的这种手法已经不新鲜了,先是发表报告,接着通过舆论媒体炒作,制造群众恐慌,然后某些人或机构借机向ZY施展压力,要求满足市场要求,不得不进口成品或者原料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进口成品和原料的同时就是打击中国的农业生产,农民和制造食品安全漏洞,许多进口的粮食以及肉类、食品都是特地为中国生产和种植的,并且严格规定不能在本国销售,这是为什么呢?这背后都有国内外某些利益集团的身影,例如ZL集团对方是想从种子到成品都控制我们,你就象小白鼠一样,给你什么就吃什么这些手法不限于食品,有一天他们连盐也会打主意的,对于燃油国内有些企业不是说他们炼油挣的钱还不不如卖菜的呢,大家信吗?这是赤裸裸的对广大人民群众的侮辱 对于食品安全问题,广大网友要动员起来,让周围更多的人了解其中的危害,从大米,小麦,到油,广大人民对食品是拥有选择权的,这是一场长期但必须去做的斗争我支持ZY号召的全国开展节约粮食运动,因为耕地和资源是有限的,我们节约一颗粮食,一滴油,一口肉就是减少他们炒作的借口,我们可以选择吃国产的食品现在肥胖的人越来越多,我就不相信,少吃点油和肉,会降低人民的生活水平?我觉的第一步可以从食用油做起,对于进口原料和转基因的我们可以不选择,我们注意到某著名的转基因油生产商已经开始销售稻米了,这没有出乎我们的意料,这是他们必然要做的只要人民群众不选择就是对他们的打击但是我们也要注意,有越来越多的进口食品通过包装成国产食品进入中国市场,甚至贴钱赔本也要进入,这又是为什么呢?显然监管部门的责任更为重要 对于对方的FD失败,我是这样看的,为什么对方FD效率没有我们高,这是体制问题,也是商的问题,所谓大家合伙骗预算吗,人家是把科研当生意来做的何况这类科技是尖端领域呢,又急不来必须求这些厂商,况且上面还有某个议员副总统什么的罩着,呵呵我们不一样,我们是航天事业,这就是区别,我们那样搞,一样搞不成,搞成了代价也很高这就是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不过我可以说我们这次的FD是触动了人家的利益了,把人家的饭碗都快敲了,干吗呀,人家混的好好的,中国人就是不懂规矩对方现在也很头疼,因为这些人已经提出要求对方把航天私有化,以后上太空站,发射卫星什么都有私人公司承包,呵呵别急国内很快也有人跳出来提出要这么干的不要以为大家合伙骗预算这事对方有,国内现在也有这个苗头,大家自己去了解吧所以在刚有苗头的时候就必须要提高警惕,呵呵,马上就有人说这是打击市场积极性呵呵,大家说呢? 对于最近某地区高校不考语文考英语的问题,我是这样看的,这不是个学科需要的问题,而是没有了解我们为什么要学语文学习语文一个重要的用途是文化的传承!试问一下,培养出一个连中文都用不好的科学家,你指望他把研究成果完整的教授给我们的子孙后代?他发表的外语论文,交流也是外语,我们培养的是谁的人才,方便谁使用学习?然后我们的子孙也学外文来理解这些科学成果,那后来我们的子孙变成了什么,我们的文化就是这样丢失的 对于科研工作者,学好中文用好中文反而更重要,如何浅显易懂的表达和教授科学研究成果让新一代掌握,这才是你的使命!不要以为中文很好表达,中文是很高深的艺术,汉字是人类信息量最大的符号,这在以后越来越会体现出来,我认为,谁掌握了汉字,谁就掌握了未来。 见: 食品安全和语文:perry家族|2010-02-01
个人分类: 谈天说地|908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8: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