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董事会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设想:西湖高等研究院的成功之路
热度 2 zhengjun324203 2017-1-5 10:22
作为一个浙江老乡,听说浙江要按照普林斯顿模式建立西湖研究院,内心是非常激动的。应该说,私立模式的高等研究机构,在中国似乎并不多见。最近在科学网上,也有关于西湖研究院是否能够成功的讨论,绝大多数人都期盼其成功而忧虑其会如南方科技大学一般走向某种程度的失败。 究其原因,有的人说如果其中设立党委,则西湖研究院必然失败。我个人则不这么认为。首先西湖研究院是私立的,党委在其中的作用不应该是领导,而只应该作为一个领导其中党员生活的机构,而不应该成为其中非党员成员的领导组织。不像公立大学中,因为办学经费、教员工资全都是由国家财政拨款,所以由党委及相关党员干部来领导学校的办学。由于西湖研究院是私立的,科研经费、科学家薪金等绝大多数都不来源于财政拨款,因此其相关领导岗位自然可以择优而设,而不一定要从党员中寻找。甚至可以邀请外国著名科学家成为其中的领导者,都是完全可以的。在这样的私立机构中,党委中各级干部,也不应该参与研究院的管理工作,只是领导党员的活动即可。党委也可以发展新的党员,不过新的党员也同样不能在研究院任领导职务 —— 除非在学术上做出了极其出色的成绩,如果是学生党员毕业后也不能留在研究院,除非学术研究成绩非常出色。所以其中要成立学术委员会和董事会。学术委员会成员可以遍及世界各地,由董事会来邀请世界各地著名科学家兼任。董事会则应该以研究院的出资方以及部分非党委成员任职。研究院的领导层,由学术委员会推荐设立,由董事会讨论通过。在公立大学中,由于领导层由上级党委任命,所以学术性的成分欠缺。而采用上述模式,则凸出了学术性,也保留了党委最本质的作用,对研究院的性质、目的都不会有损害,也不会因此产生官僚主义风气。 其实,西湖研究院要成功也很容易,但是失败也很容易。要成功,则以前的先例就很多了。最关键的其实要请一流的科学家、招一流的学生来做具有挑战性的一流的研究课题,并且踏踏实实地深入进去才能出一流的成果,从而形成吸引力,汇聚更多天才来这里研究和工作。不出几十年,研究院就会形成规模,产生极大的影响力,奠定文化和风气的基础。如果仅仅像国内的很多高校一样,请一大堆不做实事的成名成家的科学家,每年在其单位里待几个月就拿一大笔钱,那么我个人认为,即便是一百年,西湖研究院也不会有什么成色。所以要失败也很容易,那就是浮于表面,好大喜功,请一些人装点门面,做做讲座,拍拍屁股走人,则不失败也会失败。西湖研究院要取得成功,还必须要有完整的基础学科布局,特别是数学、物理学、材料学、化学、生物学以及相关的应用科学。最关键的是数学和物理学,在这两个学科上的超一流研究成果的突破,可以让研究院在短期内达到世界著名研究机构的层次。这两个学科的科研风气和传统的形成,也会带动后续其它学科的发展和风气的形成。 要请真正愿意干实事的数学家和科学家,全职投入来领导研究院的创立。自古以来,做事业的,都不可能简简单单就能成功,所以不应该让兼职的科学家来领导研究院的创立。特别要请那些淡泊名利,有公心不重私利,不重虚名的人来做这件事情。要把目光放及全球,任何国家,任何民族的人都可以请,只要他们愿意全心全意投入这件事业。笔者最推崇的是哥廷根大学,从高斯时代到希尔伯特时代,哥廷根大学一直矗立在世界数学的中心地位,究其原因是其中一两个引领时代的科学家能够吸引一大群天才,从而也能培养一大帮伟大的科学家。衷心希望,西湖研究院有一天能成为中国的‘哥廷根’。
个人分类: 社会评书|407 次阅读|2 个评论
遇到这样的导师是我三生有幸
热度 8 jiangjiping 2012-10-4 07:12
遇到这样的导师是我三生有幸 蒋继平 2012 年 10 月 3 日 1990 年的夏天,我按照学校的规定接受博士资格考试。 加州大学的博士资格考试是博士研究生最重要的考试。 通过这样的考试几乎等于拿到了博士学位。 这个考试分为笔试和面试两个部分, 由五位教授出题。其中有一位教授必须是另一个系的。 我很顺利的通过了笔试部分。 可是, 在面试时, 由于严重的听力缺损, 我听不到五位教授们的提问,无法知道教授们的问题, 所以,我的面试很快就以不合格而结束。 当时我的导师, 也是我博士论文委员会的主席,对我的失败比我自己还要着急, 还要难过, 更为我觉得不甘心。 他老人家已经将近 70 岁, 并且已经退休在家, 这是他人生主持的最后一次博士资格考试, 他当然希望他的关门弟子能够顺利通过这个考试。 面对我的失败, 我的导师是不愿意接受的。 他相当清楚造成我失败的原因并不在我的知识方面, 而是在我的听力方面。 因而,他认为这样的考试方式对我是很不公平的。 为此, 他就开始了一系列的相关活动, 以争取在第二次考试时给我一个公正的方式。 加州大学的博士资格考试有许多硬性规定, 其中的一个就是可以考两次。 第一次失败后, 学生还有第二次机会, 但是, 第二次考试与第一次考试的时间只有三个月。 面对这样的规定, 我们没有办法, 只有抓紧时间来准备应对的策略。导师为了让我有更多的时间用来学习和做研究,他就一个人开始为我奔忙。 他首先到为我医治耳朵的医生那儿拿来病史纪录, 然后要求那位医生根据病史纪录和现场的测试结果开具听力损害证明书。 在获得了这份听力残缺医疗证明后, 他就拿着它到学校董事会要求在我进行第二次面试时给与特殊处理。 他要求考试委员会为我提供必要的辅助设备,这种设备必须有视觉功能, 以帮助我可以清楚地知道每个教授的问题。 他的这个诉求是不符合加州大学有关博士资格考试的校规的。所以,理所当然地遭到校方的拒绝。 在这种情况下, 他仍然不甘心, 联合一些著名教授, 一起游说学校领导。 在他的不懈努力下, 校方终于同意召开董事会来讨论这个诉求。 为了我博士资格考试的事, 加州大学董事会特别地举行了一次理事会, 会上专门讨论了我导师提出的要求。学校董事会理事们在看了我的耳朵病史和医生的证明书后, 一致同意修改学校博士资格考试的相关条款, 为我的面试提供视屏设施, 以确保我能够知道教授们的提问。为此,加州大学董事会专门为我的博士资格考试修改了百年的校规。 在我的第二次面试时, 由于有视屏设备,我可以很容易地看到教授们的问题, 所以,我很从容自然地回答了教授们的提问, 面试很快就顺利通过了。 现在回想起这种经历, 真是对我的导师有说不尽的感激。 我一直在心里对自己说,遇到这样的导师是我三生有幸。 当然,老人家也是对我忠诚不渝品德的赞赐。有关这点, 请看我的 ( 1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3132-611472.html
个人分类: 故事感想|4405 次阅读|20 个评论
[转载]中西方大学的差别
热度 1 jiaguangjia 2012-4-5 08:10
第一,管理方式不同。西方是校长对董事会负责,以学术为导向;而中国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以政治为导向。 第二,人才培养目标不同。西方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而中国则希望学生循规守矩,特别看重学生是否有在学生会、团委工作的背景,是否是党员等。 第三,师资队伍要求不同。西方注重的是教师的独创性,即他是否在某个领域有推进性的贡献;而中国注重的却是发表论文的数量,至于这些论文有否推进性的学术贡献,反倒是无关紧要的。 第四,西方有些大学已经有数百年发展的历史;而中国大学发展的历史不长,又受过“文革”等政治运动的破坏,元气还未恢复过来,就开始以浮躁的方式谈论“世界一流”了。
1834 次阅读|1 个评论
1000美元测序服务能在短期内畅销流行吗?
jinwsapa 2012-1-24 00:02
快速廉价DNA测序是过去几年十分热门的话题.至少有二家公司募集几亿美元, 并通过IPO上市. 但现在来谈论全基因测序的技术和业务成功和广泛应用也许还为时过早. Pacific Bio 尽管已经从VC和IPO募集了好多钱, 但生意不景气, 公司CEO因为财务丑闻而被董事会炒了鱿鱼. 马萨诸塞州剑桥市的Helicos公司产品销量欠佳而发愁, 剩下几家也日子不太好过. 相对比较牛的是总部位于加州卡尔斯巴德的生命技术公司Life Technologies. 将在几个月后推出新的基因测序机器:由其子公司Ion Proton 研制的小型测序仪. 该仪器最大的特点是仪器小巧玲珑, 测序时间快,只需要一天时间, 成本不到1000美元. 在JP摩根第30届健康产业投资会议上, 生命技术公司CEO报告公司去年业绩和今年展望期间, 也对DNA测序业务有很大期望. 在回答问题时, 有许多分析师和投资经理们对这部分业务有些疑义. 主要是1) 这一测序技术是否成熟? 回答, 已经很成熟,并开始接受订单, 2) 谁会买? 学术机构和医疗机构, 3) 哪方面应用最有希望? 新生儿测序和部分需要个性化治疗或靶向治疗的人群, 4)1000美元的测序靠谱吗? 高盛分析师认为光是耗材可能就要花1000美元, 但生命技术公司CEO和COO还是认为,成本可控. 5) 预计能带来多大销售, 没给明确回答, 目前公司的业务中, 卖仪器只占20%,希望能借此增加比例. 注: 生命技术公司在 年曾经花费 亿美元收购应用生物系统公司,把DNA测序和耗材供应商收于囊中. 目前这部分整合正在初见成效. 笔者在会场也提出了一些质疑: 全基因测序应用的生物学基础还不清晰, 光知道序列,不知如何解读, 即使有许多基因突变和生物标记被识别, 但还不能对临床诊断和用药有直接的指导和关联. 这样的背景下,要推广大众化基因测序显然有点超前了. CEO的回答是,不管怎么讲, 全基因测序是有意义和价值的, 会被市场所接受,并长期看好. 另外笔者也提出,即使是花费1000美元, 如果不知道解读的序列究竟有什么准确的含义,这对成本和效益还是很难被政府和保险公司所接受, CEO用个别案例来解释说这样的测序与某些疾病的诊断和及时对症下药治疗, 还是物有所值. 但笔者认为,现在真正用于某种疾病的个案还是极少, FDA批准的个性化治疗和生物标记物还是太少. 所以要让个人基因测序业务火爆,不是光靠降低成本就能解决问题,还需有更多的基因功能学和临床疾病的分子诊断有更多关联性进展.廉价基因组测序长远是有巨大潜力和市场,但短期或近几年也许道路曲折,要有亏钱的准备. 
262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大学董事会:美国经验不可复制,但可借鉴
tangminqian 2012-1-18 11:06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2/1/258772.shtm 作者:孙琛辉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2-1-18 9:01:46 大学董事会:美国经验不可复制,但可借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提出:探索建立高等学校理事会或董事会,健全社会支持和监督学校发展的长效机制。 大学董事会应该具有哪些特征?我们应该从美国这样董事会制度比较健全的国家学习什么? ■本报记者 孙琛辉 董事会制度须遵循大学规律 不久前,北京工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王绽蕊以博士论文为基础撰写的专著《美国高校董事会制度:结构、功能与效率研究》日前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该书将美国高校董事会制度看做一个由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制度安排构成的复杂制度系统,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对美国高校董事会制度结构、功能和效率进行了比较全面、客观的剖析和评价,被业内专家认为理论见解独到、深刻。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王绽蕊表示,《纲要》提倡的“高等教育理事会或董事会”是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框架下的董事会,但“中国特色”并不意味着“中国独创”。大学作为一种学术组织,国际性是其与生俱来的本质属性,其最优化治理制度在某种程度上具有普适性。 “当然,这并不是说美国大学的董事会制度已经完美无缺,但必须承认,它确实是目前世界范围内最为成功的。”王绽蕊引用其书中提到的美国著名高等教育专家、加州高等教育规划的主要设计者之一克拉克·克尔(Clark Kerr)和玛丽安·盖德(Marian L. Gade)的话指出:美国高校董事会制度对于维护大学自治,以及使高等教育对社会需求作出及时、灵活的反应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美国之所以拥有世界上最为成功的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原因之一。之所以如此,则在于它遵循了 集体决策、谁决策谁负责、集体权力与个人权力、决策权与执行权边界清晰 等大学治理的一般规律。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直到 1985年,广东韶关大学(现为韶关学院)建立了国内第一个 普通高等学校董事会。2003年,华北电力大学划归教育部管理,同时成立由国家电网公司、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等七家特大型电力企业组成的董事会与教育部共建。继此之后,山东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全国数百所高校都设立了校董会。但纵观近年来我国大学成立的董事会,其与美国大学的董事会有着很大不同。 “在我国,校长是高校的法定代表人, 我国大学当前所成立的董事会并不是通常所理解的‘董事会’ 。”王绽蕊解释,就董事会的职能定位而言,除了华北电力大学等 极个别大学的董事会具有微弱的治理权力 之外,绝大多数大学的董事会主要是大学建立社会联系、实现产学研合作、寻求外部资助的一种方式,是基金会、校友会、政府和企业关系联络部的一种组合体。“即便是华北电力大学的董事会,也只能对学校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规格和整体规划提出建议,但没有权力提名和任命校长,也没有权力决定教授的去留和学科专业的设置。也就是说, 我国公立大学的董事会基本上不是作为一个治理机构存在的,更不是大学的最高权力机构 。” 王绽蕊认为,《纲要》提倡设立的董事会或理事会是社会支持和监督学校发展的长效机制,尽管依然不属于大学的最高权力和决策机构,但其建设同样需要遵循大学治理规律。 董事会应为最高决策和权力机构 在美国的高校中,董事会而不是董事长是学校的法定代表机构。由于其成员绝大多数都来自校外,因此董事会在加强大学与社会的联系方面作用突出。 董事会是学校的最高决策与权力机构,拥有选拔校长的权力 ,因此还是维护大学自治的重要力量。正是由于这些原因,美国大学董事会常常被描述为高校与社会之间的“桥梁”和“缓冲器”。但王绽蕊指出,在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设计中,尽管董事会不是决策机构,也不具备以上这些功能,但美国制度的一些内容还是可以借鉴的。 例如,在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非营利性大学董事不仅必须是自然人,而且必须是“志愿者”,不能利用职权为个人及其所在机构谋取经济或其他利益,否则将受到法律的惩罚。王绽蕊指出:“我国已经成立的公立大学董事会在这点上与它们有着明显的不同,董事可以不是自然人(董事单位),这是很荒唐的 。” 当前,大学行政化、学校发展同质化等问题日益突出,国内部分中学生开始选择“洋高考”,挤入全球一流学府,从而对中国高校的优质生源产生突出的分流效应。同时,大学招生中的腐败问题、大学教授学术道德问题、大学的财政安全问题等也屡屡见诸报端。 对此,王绽蕊认为,这些表象背后的症结不只是个人道德品质,或者个别制度措施不到位,而在于在大学最为根本的制度设计当中, 忽略了公众对大学治理应有的话语权 。要使大学真正以社会整体利益最大化为己任,就需要实行真正意义上的董事会制度,让董事会作为社会公众的代理人参与对大学的治理,真正成为大学的最高决策和权力机构。 “所谓真正意义上的董事会制度,是指董事会必须具有最高的治理权威,尤其要有任命和选举校长的权力;必须主要由校外人士,而且是 自然人组成 。能够而且热情地承担起自己的治理责任。董事不能利用职权谋取私人利益。” 王绽蕊说,“当然,这些变革都应该在《高等教育法》允许的框架内进行,不能与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发生冲突。每一所大学都要有自己的章程,将这一治理结构写入章程之中。” 与此同时,王绽蕊也强调,我国高等教育目前存在的诸多问题虽然都可以归结为没有成立董事会制度,但董事会制度并非万灵药,“一董就灵”的期望势必会以失败而告终。每一种治理制度都脱离不开本国的文化传统。我国的官本位文化根深蒂固,这势必会影响到董事会制度的运行与发展。董事会制度的良性运行还与董事、校长以及其他相关群体的素质、旨趣和修养有关,还与其他制度安排是否配套有关,而这归根结底都取决于政府对待大学的态度。“总之,没有董事会不行,有了董事会也不一定能行,关键是如何建立有效的大学董事会制度。而要做到这一点,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王绽蕊说。 《中国科学报》 (2012-01-18 B3 思考)
个人分类: 大学政策与管理|2201 次阅读|0 个评论
全职教授生财有道: 鱼和熊掌如何兼得?
热度 1 jinwsapa 2011-12-9 10:21
最近美国生物科技界有一则重大并购消息,吉利德科学(Gilead Science)公司开价110亿美元,收购Pharmasseet公司。如此天价收购,让Pharmasset公司董事会和股东没有理由不接受。因为美国生物技术产业市值超过百亿的公司不会超过10家,而Pharmasset仅仅是一家没有产品上市,只有研发产品处于临床III期的公司。七年前,这家公司刚与罗氏签约合作,因为人手和资金不足,曾经想以三亿美元卖给吉利德科学遭拒。于是Pharmasset公司只好自主经营,2007年上市,临床研究进展顺利,今年股票翻三倍,丙肝新药临床数据大放异彩,终于让吉利德科学醒悟,当初不买亏大了,但现在不买,就会成为别人的新娘。所以赶紧出手,将其收编囊中。免得被罗氏等巨头收购. 查一下Pharmasset公司的历史,不难发现,这是一家由埃默里大学的二位教授创办的生物技术公司,公司董事长是著名学者Raymond Schinaz教授,他与同事Dennis Liotta教授与1998年共同创办了这家公司,Raymond Schinazi是目前最大的个人股东,拥有公司4%的股份。随着公司被收购,他的身价又增加了4.4亿美元。他不仅是一名抗病毒,免疫学和微生物学的大牌专家,而且是极为成功的生物技术企业家。他先后创办五家生物技术公司,个人财物也许已经接近或突破十亿美元。是名副其实的科技创富成功人士。为什么他能做得如此成功,而又不耽误他的教学科研,成果辈出?美国教授只允许一天时间为自己公司或他人公司干活和咨询,他哪来这么多能量和精力来运行五家公司,又不影响他高产的研发效率? 最大的诀窍是,潜心做自己的创新研发,找能干的企业家来管理运行企业。作为多家企业的创办人,他通常扮演的角色是,把自己的成果从学校转移到自己发起成立的公司,给学校一定的股份,自己作为公司的科技创办人兼董事长,前期充分利用学校资源,搞好创新研发。把公司日常运作交给真正的企业家和管理高手。他特别擅长找到非常能干的职业经理人,他喜欢分享,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不仅委以重任,而且给以很好的激励待遇,Paharmasset现任首席执行官,是一名出色的职业经理人,他曾经做过药企高管,曾经是风险投资家和投资银行高手,非常熟悉企业管理和资本运作,企业能上市和卖出这么高价钱,有他很大功劳。他也是这次并购的第二大个人受益者,大约有三亿多美金的套现机会。 另一个经验就是要与学校搞好关系,充分利用学校资源,这是多块好省办生物科技企业的捷径和成功之道。Schinazi每创办一个企业,都会严格按照学校的规矩,与学校谈成一种双赢的合作机制和分享模式。学校很放心也乐意用很优惠的方式将属于学校的科技成果转让给他所创办的公司。Schinazi作为埃默里大学艾滋病研究中心的主任和世界艾滋病研究和治疗中的明星,得到学校的大力支持,的确研制出许多好产品和抗病毒新药。根据埃默里大学估计,至少超过90%的艾滋病毒感染者的治疗药物使用来自由Schinazi实验室发明的药物之一。他早年与Dennis Liotta创办成立的三角制药公司,也是开发抗艾滋病毒和B型肝炎药物的,公司在2003年卖给Gilead公司,售价4.64亿美元。此外,Gilead公司还支付埃默里大学5.4亿美元作为收购 Emtriva 化学药恩曲他滨销售提成权利的一次性买断。学校拿出二亿美元奖励Schinazi和共同发明人。 Schinazi的科技致富给我们许多启示。首先美国的产学研合作非常规范,讲究双赢和多赢。对创新成果最有发言权的应该是发明者,所以学校鼓励教授们开公司,但教授通常不是商业运营和管理的高手,所以需要社会化资源和懂专业的产业资本,如果没有职业经理人和创业型企业家,风险投资也不会投钱。要有很好的资源组合和配置,不要像现在中国大学中的许多教授那样,以小农经济的心态去办公司,只想占学校和学生便宜,自己做老板,一股独大,不让外人参与,最后公司做不好做不大,还会影响自己的学术研究和创新开发。 客观地讲,中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与我们的产学研体制,创业文化,教授心态和激励机制有很大关系。当然也有中国缺乏优秀的生物科技企业家和愿意冒很大长期风险的专业创投机构及天使投资人等因素。 这里还想特意提一下,我所敬佩的王晓东院士,他是一位非常优秀和高产的研究型学者,他有许多科研成果值得做产业化,他在美国任教期间也创办过自己的公司,但运营多年,起色不大。也许因为经验不足,精力有限,加上用人欠妥,给他留下一定的经验教训。现在他全职回到国内,担任国内著名的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所长,去年他与百诺科技创始人兼CEO,曾成功创办多家企业的John Oyer 联手其他几位来自美国医药工业界的精英共同创办了神州百济生物技术公司,做创新药物研发,很快募集到资金。从现在团队组合,资源匹配看,这家企业成功几率比较高,如果商业模式恰当,资金有保证,应该有成功希望,希望这家公司,几年后会成为中国最出色的新药研发公司之一,也许能像美国生物技术公司那样,与大药厂达成大宗技术合作交易。同事也希望更多教授和科学家能像有类似的组合,在做好自己科研和办好世界一流生命科学研究所的同时,做一家高成长高价值的生物科技公司,为国内学术界带个好头,让科技真正成为生产力,既能出成果,发论文,获专利,也能出产品和效益,让学校,研究机构,教授,发明者,产业界,国家,社会,患者都能受益。 中国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发展正在进入黄金发展时期, 政府和产业界投入在不断增大,但科技成果转化率和成功率还有待提高, 最关键的是人,机制和观念. 其中人的因素是最主要的, 因为钱是跟着人走的. 最后想借用 Schinazi教授的成功之道和人生哲学作为结束语,与生物科技界的朋友作共勉:开发好的新药。即可拯救生命,又可让你发家致富“,何乐而不为?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21616do=blogid=271406
8014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国企正酝酿改革
dongzg101 2011-9-4 21:03
国企正酝酿改革 央企董事会或可解聘“掌门人” 来源: 中证网 2011年09月04日15:51 日前,记者从权威渠道获得最新消息,国企改革调研报告初稿已完成,初稿涉及董事会制度等方面,特别提出董事会改革的核心是要让董事会有权聘任和解聘企业“掌门人”。   这意味着国企改革真正进入改革深水区。法晚记者了解到,今年4月底以来,200多位各界人士组成的8个调研组在120家央企密集展开调研,涉及52个课题,这是国资委“掌门人”王勇上任两年来最大规模的一次调研。   一位参与国企改革调研报告初稿写作的专家接受《法制晚报》记者独家采访时透露,“现在的报告主要涉及到治理结构大构架、国家和企业的关系,企业高层的治理结构,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设置。”    董事会有权解聘“掌门人”   除了央企重组外,董事会试点改革是李荣融在任国资委主任期间最重视的制度改革之一。不过截至去年底,建立董事会的央企仅有32家,仅占全部121家央企的26.4%。   121家央企的大管家、现任国资委主任王勇面临更高难度的挑战,进入深水区的国企改革面临更多更难的任务:推动央企向现代股权结构公司演进、推动董事会治理、强调做强做优……   推动央企向现代股权结构公司演进将是王勇接下来的工作重点之一。今年初以来,国资委已在多家央企召开了建设规范董事会工作会议,而近期的石油公司高层变动,中石化的傅成玉和中海油的王宜林出任的都是此前没有设置的董事长职务,这被认为是王勇借此次三大石油换帅,将业界期待已久的央企董事会治理进一步扩大、提速。   由此,业内人士对国企改革寄予厚望,改革后的国企董事会能否罢免董事长?121家央企何时全部拥有自己的董事会并将企业的发展交由董事会决议?王勇是否给出国企改革进程具体时间表?   接受法晚采访的调研报告起草组专家表示,董事会改革的核心问题是让董事会有权聘任和解聘企业“掌门人”,这也是董事会试点的重中之重,这个结打不开,国企改革将处于滞胀阶段。而现在,这个结已经有所突破。    高层权力分化 减少人为因素   “这次调研中,中海油搞得很好,整个体制方面,特别是管理方面非常好,非常科学细致。安全管理和风险管理搞得还是相当好,技术进步发展非常快。治理结构的基本构架也都不错,都显示出来这个企业还是很有活力的。”上述起草专家表示。   关于高管的薪酬方面,专家表示,高管薪酬不在高低,还是要看整个机制是不是合理。“现在还是有些问题,涉及机制怎么样来确定,这个设置还不是很合理,不是很到位。当然机制包括东西的多少,由哪些指标来确定,这些标准都合理的话,你拿多也该拿。如果机制不合理,人为的因素比较多,那肯定就会有问题。”   在用工制度方面,专家透露,将趋向于合同制,“但由于企业里有很多老职工,所以重点还是怎么样将用工制度统一起来,新人都将是合同制。”   “各个方面都还不到位,都还是有一些问题的,改革将越来越细。比如高层、经营管理层的结构问题,原来很多企业就是总经理负责,没有董事会,也没有监事会,现在高层权力要分化,要有董事会,要有监事会,要有管理层。”专家说。    大框架已解决 加紧建立董事会   据透露,大型国有企业正在抓紧建立董事会,但该专家表示这并不是明确时间表。“企业还得正常运转,所以只能试点搞完一批再推一批,推一批总结一下再推一批,目标肯定是全部建立董事会制度。”   “大构架基本解决了,现在就越来越往细的方向改。原来国有企业基本上不是一个企业,行政和政府挂在一起的,企业行为不完全是一种经济行为。 现在政企分开,企业是一个独立的企业,有独立的法人,一个公司,企业的行为要完全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起草组专家表示。   据称,初稿还要经过各级讨论,最后提出正式版本提交相关部门,从而形成国企改革蓝本。    国企改革三阶段及重点   第一阶段   1978年12月至1992年9月,重点是放权让利。    第二阶段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到2003年,国企改革进入制度创新和结构调整。    第三阶段   2003年—2010年,进入以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推动国企改革发展阶段,标志着国企改革第三阶段的起程。   本版文/记者 温如军 // (责任编辑:UN966) 微博推荐
1034 次阅读|0 个评论
【微博】乔布斯不当苹果CEO了
热度 2 曹聪 2011-8-25 08:19
乔布斯不当苹果CEO了,但继续保留董事会主席一职。没有乔布斯的苹果是否能继续创新?硅谷、华尔街乃至整个世界将拭目以待。
2889 次阅读|3 个评论
第五章 校级改革的治理结构
arithwsun 2011-8-17 03:59
豆丁文档,选择全屏和菜单栏幻灯片模式阅读,效果更佳。 第五章 校级改革的治理结构 5.1学校是一个小社会 5.2治理结构的创办原则 5.2.1资金流和师资流要相对分离 5.2.2产权明晰的多元化来源 5.2.3等级明晰的师资建设 5.2.4 绩效工资的"权利分离"原则 5.3行政系统的架构原则 5.3.1透明化程度是行政系统的边界 5.3.2行政系统的三驾马车结构 5.3.3行政雇员只是服务人员 5.4招生政策概要 5.4.1先招生后缴费的原则 5.4.2学费优惠政策的原则 5.4.3多元化学费支付方案和学费单价的标尺效应 5.5教育系统的连锁反应之路 5.5.1梦想:校园建筑体现治理结构特征 5.5.2周末培训的治理机制 5.5.3能否以家长培训为基础建个大学? 5.5.4教育托管的连锁反应机制 5.6.1治理结构的气场:"逻辑正确"与"诚实守信"之风 5.6.2治理结构的图谱:双循环的良性机制 第五章 校级改革的治理结构,征询的共识是: -------------------------------------------------------------- 要把资金流的决策,跟师资流的决策分开,二者分属不同的机构,前者是董事会,后者是导师会。 董事会和导师会的决策和聘任机制也会有相应的不同。 ----------------------------------------------------------------- 我们的政府(或私立学校老板)应该有长远的眼光,将自己的权力范围局限在经济决策上,逐步让出自己的师资权益,譬如,很多大学在当地教育局有其名下的附属中小学,完全就可以采纳资金提供方为政府和社会个人,形成董事会,师资管理方为大学,形成导师会,让资金流和师资流双管循环,各得其所。 ------------------------------------------------------------ 透明化程度是行政系统的边界:行政系统应该完全透明化,而那些不能完全透明的部分(如人才评定,工资评定,招聘招生),则剥离到董事会和导师会执行,资金方面的决策剥离到董事会,师生资源的决策剥离到导师会。 ------------------------------------------------------------ 学校本质上是一个等级社会,在等级社会中如何保证"逻辑正确"与"诚实守信"之风,是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一个困难问题。我们在学校的治理结构改革中使用到三个方法: "师资资金"分流机制,将"等级阶层"剥离出"产权"的决策圈,将"资本集团"剥离出"智识"的决策圈; 工资制度的"权利分离"机制,让"授权"方向跟"授利"方向对错而行; 行政系统的"三驾马车"机制,让管辖权和任免权分离。 ---------------------------------------------------------- 欢迎转载,欢迎评论,请电邮发给我您的评论或审阅意见,我的电邮地址见每一章的封面。
个人分类: Book-W|5007 次阅读|0 个评论
时事点评:大学建设中的范式革命
热度 1 arithwsun 2011-6-22 15:58
时事点评:大学建设中的范式革命 王永晖 大学建设,需要的是范式革命,即整个模式上进行改革,思维方式上进行全面革新。这种范式革新思维下的大学建设,当然做法上会有先后次序,朱清时跟港科大的几位科学家的分歧正在于此,本文结合朱清时和南科大的最近报道,说一点吧。 I. 大学建设,要跟该城市的社区建设相结合。 中国人讲究,天时地利人和,建筑的作用,绝对是不小的,一个建筑弄起来了,就不容易变化,这个建筑结构,就会影响到居者的心理,甚至教学方法和治理结构,也都被建筑结构决定着。 教学方法如果提倡小班化教学,那是一种建筑结构,如果提倡大班授课,那是另外一种建筑结构,其教室配比绝对是不一样的。 教学方法如果提倡导师制,譬如剑桥体系,这又是一种建筑结构,跟单纯学分制主导的大学又不一样。 教授们的办公室建成什么样,行政人员的办公室,建成什么样,教授为主导的学校,跟行政为主导的学校,也绝对是建的不一样的。 更大范围的是,大学建设要跟该城市的社区建设相结合。 所以,先要有规划,然后才能有建筑,规划成什么样的智识结构,就建相应特点的建筑。这个规划,不仅仅是学科规划,甚至要跟城市的社区规划相结合,互相影响,主动地去影响。 我在“ 展望新科技浪潮二十年后的社会效应 ” 中给各地行政长官这样建议: 『中国目前各地正在进行新城市化运动,如果某地高瞻远瞩,现在就在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上,瞄准教育共同体的社区形态,就能先发一步,吸引最高端的技术 人 群落户,比如计算机网络平台和 机器 人 设计行业,在城市竞争中拔得头筹。』 所以,创校的一校之长,实际上也是当地社区的领袖人物,不仅是本校,也决定着当地社区的环境结构。这就是范式革命的意思,范式革命,讲究的是思维方式的改变。中科大在安徽合肥扎根,如果当年能够注重当地的社区建设,为安徽培养出一个同样质量级别的当地大学,形成竞争对手,恐怕在最近十几年的全国性竞争中,是不会输于北大清华的。 II. “去行政化”的本质是“行政透明化”。 我在前面的文档中专门集成了这个想法下的相关帖子: “去行政化” 的本质是“行政透明化”,思考性博文集成目录 大义是, 去行政化的提法,其实不好,如果改成“行政透明化”,就文辞达义了。去行政化的分水线应该在“透明化”的程度上,即,行政系统进行完全的透明化操作,而那些不能完全透明的部分(如人才评定,顶级人才工资,高考招生),则剥离到董事会和教授会执行。 当然,现在中国大学是没有教授会的,将本质上的教授会,裁割成了3个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本科生教学委员会,新建大学在这方面有先天优势,可以从头建起。 去行政化的大势所趋应该强调的是,行政系统负有执行“透明化”的任务,首先自身执行完全透明化行政操作,同时监督董事会和教授会达到协定程度的透明化。 根据这个思路,朱清时是否做到了行政透明化呢,是否把无法透明化的部分,分割出行政体系,交由专门的委员会了呢。 报道的信息都提了一点,不是很乐观,但是信息也不是很充分,这里就不引用了,无非乎,工资是谁定的,教授是谁聘的,由朱清时聘也不是不可以,但就不是“去行政化” 的本质“行政透明化”了,这是不是港科大三位科学家的“口号”判定词的由来。 建一个大学之初,争取什么样的同盟军,争取谁的支持,是个重要的问题,比如刘广明的文章,认为朱清时争取的是新闻媒体的支持,找到的是年轻学生做同盟军,无怪乎港科大三位科学家又加了一个“文革”判定词,文革,不也是这样,靠的是控制住舆论弄起风潮卷起来,那些第一批次参与文革的年轻学生们,不也是心甘情愿高高兴兴地去上山下乡吗。 这三位科学家,正是文革后第一批大学生,对此有切肤之痛,行文中的自然表露,不希望教育改革变成“文革”,不是危言恐吓,而是深有历史经验的伤疤。 在此多说一句,我们科学家,尤其是功成名就的科学家,要少跟新闻界混,大家可以数一数,除了陈景润由徐迟的报道获得了巨大的声誉,后面这么做的,想锦上添花、临门一脚的,基本上都有巨大的负效应,我们这些科学家,不管做到多大的成就,都不可能控制得住新闻媒体的,与媒体参合,绝对是弊大于利。 那,建一个大学之初,应该争取什么人,笼络住什么人。 其实说穿了也简单,建设大学,就牵扯到两个方面,一个是金融资金,一个是学术师资。 资金方面,一个新建大学必须建好自己的董事会,这是万事开源的第一步,比招聘师资还要先,比学科规划还要早,是几位港科大学者没有指出的。 董事会的来源,是出资方,学校资金的决策,应该由他们来定,他们想把大学建设成一个麻雀巢,那就决策出一个麻雀巢的标准,想把大学建成一个老鹰巢,那就按 老鹰巢的标准提供资金,决策资金流的指向。 譬如,大学师资的工资标准,就不能是校长说了算的,不能自己人决定自己人的工资,要由董事会来定标准,至于你拿这个标准去招什么样具体的人,则是校长和教授会的任务。 这方面的报道,仍然不乐观,因为朱清时说过,对顶级科学家要一人一议,也就是说,没这个董事会决策出的标准。 结合中国的社会主义特色,我们一定要把党委嵌入进董事会里去,这是好事,意思是,党委的权力,只能在董事会里施展,董事会管不着的事,党委也就应该放手了,哪一级有董事会,哪一级就有党委,哪一级没有董事会,哪一级就没有党委。 学科规划也是这样,学科规划的内容,当然是教授会提出的,但是学科规划是要给钱的,这个钱怎么给,还是得由董事会来决策,科学家不可能想要多少钱,就给多少钱,起码得拿出精彩的演讲和分析,让董事会信服。 南科大的第一步,其实应该是董事会,而不是校长,先有董事会后有校长为上策,但是中国情况就是这样,总要有个张罗的人吧,就先选个校长,有了校长之后,得赶快张罗着把董事会建起来了,自己给自己找个约束力,才是做事长久的样子,让别人看着放心,自己也能获得更广泛的真实支持。 南科大的董事会成员,不仅应该有深圳市政府的代表,不仅应该有党委,而且应该招徕深圳香港当地的著名企业家(乃至全国的,谁叫南科大是第一个呢,这方面就有莫大的好处,关键你得去利用啊),应该有三顾茅庐的谦虚精神,他们不仅仅是大财神,更重要的是,要利用他们的商业精神,为南科大的建设把住经济决策关。 现代教育体系,绝对是一个跨学科建设,一定要集成各方面的智者,强分为两类,一个是经济,一个是学术。本来还应该有政治,也可以一分为二,比如,实际搞政治的,如党委归入董事会,党委在董事会中坚持自己的政治立场,董事会的所有决策,必须反映出共产党的政治立场。 这是好事啊,共产党的最根本基因,就是为人民谋福利啊,党委能不能关注贫困人口的精英教育,就是大学建设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政治立场。 而那些不实际搞政治,只是理性地研究政治的人士,俗称智库、智囊团,则归入教授会可也。 我们说过,行政化的本质,是行政透明化,把不透明化的那部分,分割出行政体系,经济的,交由董事会决策,师资的,交由教授会决策。 天下,总有难以透明化的部分,这是人生之真实,譬如,师资招聘和评级时,怎么判断,这没办法用个考试卷子,给予客观性的判答。如何判,不能校长/院长一个人说了算,应该把这方面的权力和责任,交由教授会或专门成立的委员会。 那么,南科大迄今为止招到的两个全职教授,是否经过了这样的程序,报道中没有指出。 世界上的事,不可能是完全清晰的,即使完全清晰的事,有时候也不能公开讲,做不到完全透明化,这些事的责任,就应该分散权力,分散到专门委员会的每个成员头上。 这是正法,应该朝这个方向走,但是要多说明一点的是,教授和科学家们,一般性格谨慎,所以不能指望他们去主动出击招人,他们只能负责评人,主动找人,主动布局出一个学科架构,还是行政首脑--校长/院长的最大职责,结合已有的历史经验,归根结底还是 校长/院长在为本校/本院的学科架构负责,那些闯出来的校/院,往往是因为它们有着一个好领导,既有开拓精神,又有学科变革和分布的大局观。 校长/院长找人之后,才把人带到教授会通关,让教授们去评,评的过了,以后就是一家人了。当然,教授会也可形成专门的招人小组,在校长/院长领导下工作。 笼络住师资,才是最重要的,大学跟军营类似,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学生四年一届就走人了,光讨好学生是不够的,学生好的最大效应是,可以把更好的师资吸引过来。 最后结论一句,范式革命确实不是吹“口号”,里面有道道。 附注:网络爆料留言的评注,这些网络爆料留言,自己说都是得到了南科大内部人士的爆料,不知真否,可以集成在这里,稍助雅兴: 1. 『 aagaag 内部揭秘: 港科大的人不是自己撤走的, 而是其中一人因为恶行被南科大开出赶走的, 然后他裹挟另外两人也不去南科大的.所以才这样大的怨气,恨气. ---我认识一个在南科大坐办公室的人,所以知道他们的底细. 这三人中, 搞数学的那个人是老实好人. 那个名字带水的, 在本学期开学的时候, 他给南科大的学生做讲演, 他竟然面对新生在大会上公开说: 国内的大学,包括中科大, 清华, 北大, 上的课程都是垃圾, 当然南科大的课程也是垃圾, 你们(学生们)都不要去听课! 听这种垃圾课干嘛. 此讲话被愤怒的听众反映到朱校长那里, 朱校长极为生气, 立刻做出三点决定: 1. 这人要给出说法,收回讲话,承认错误, 公开道歉. 2. 本学期他马上要开设的工程的课马上停上. 3. 以后南科大不用此人了. 不再和他有任何往来. (顺便一说,此人一边当教师,一边当公司老板,根本不是真正学问人). 当时讲话有录音, 有根据录音的笔录,他要耍赖是赖不掉的. 大家可想而知,此人是何等狼狈何等颜面扫地被踢出了南科大. 所以他才裹挟另两人, 在南科大当前因高考事件最困难的时候,背后捅刀子. 这就可以解释了: 他们这篇文章里为什么充满了这么大的情绪,怨气,恨劲.为什么用的都是文革式的语言.为什么拿着放大镜和哈哈镜找问题. 顺便一说, 执笔人为什么这样善于用文革式的大批判的排比句呢,为什么上纲上线如此厉害呢, 为什么这样善于攻击人呢, 答案也许可从他的历史和现实中找到. 』 这个流传的比较广,他到每个人的帖子里去帖,我这是从自己博文的跟贴中粘过来的,回应如下: 其实,这样的科学家言谈,有人不仅在课堂上说过,还专门发在博客上,也是海外成名后回来的科学家,给你个链接地址自己找证据吧: http://www.jevonslee.com/blog/ 为什么浙江大学校长不把这个李志文(好像也曾经在港科大主持过一个系)开除掉呢,如果朱清时的反击路线是走这个,就太可笑了,恐怕死得会更快。 2. 还是钱少惹的祸? ---------评论人: 北邙山樵 评论日期:2011-6-21 19:20-------------   另外:再次爆料。   香港三教授确系与朱只是有些办学思路的分歧,但导火索却是他们尚未为南科大做什么就狮子大开口要钱。索要钱财数额已经完全超过了深圳为南科大制订的相关财务标准,所以双方合作才没有谈拢。朱清时为他人讳,所以开始不肯透漏此间事实而已,不想到香港三教授却落井下石,其人品堪称猥琐啊…… ----------------------------------------------------------------------------------- 曹聪老师在那里留言道『事情变得越来越庸俗化了』。我道则不然: 曹老师看得浅了,资金问题是大学建设的一个核心问题,给教授们多少钱,不应该是校长一人说了算,标准得由董事会定,所以,如果朱清时建好了董事会,任何一位教授想借建校牟利,得跟董事会说,校长只是具体执行方。 不给你钱,或钱给的不够,要恨就恨董事会吧,这就是对此篇爆料文的学术性回应。这个爆料留言,比第1个的水平高,是好事啊,南科大建校的资金决策,倒底是谁在做,有没有一个实质上的董事会,南方周末上的三位港科大教授,只言监督,未言决策,我以为是不够的。 3. 副校长人选问题,如果从这种范式革命的角度,副校长就不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岗位,没那么重要,不用等到把教授们招聘好再定。 学校更重要的岗位是财务长和教务长,财务长要由董事会来定,是向董事会负责的,校长无权罢免财务长。至于副校长,就完全可以由校长一人来定就行了。 至于教务长,一个大学,先有学生,还是先有教务长,这个问题不是很简单么,教务长怎么来呢,得由教授会来定,起码得是初期的核心教授团队来定。 南科大如果没有教务长及其制定的教学规划,就开始招生,那确实就是玩成游戏了,普通人觉得三位科学家把这一点又再次说重了,但是你想想,就是一个中小学,如果没有教务长就开始招生,你怎么看,所以招本科生,确实得等着全职教授的团队形成一定规模才能开始干。 4. 这就说到了急冲冲招生问题,建个大学跟建个中小学还是有很大不同的,但是换个思路来讲,如果朱清时不急着招本科生,而是急着去建南科大的附属幼儿园、小学、中学,把这个招生急冲冲地做起来,则是一箭双雕的好事。 一者,南科大畅想的去行政化原则,可以先在这些附属单位实践,招来的那些行政人员,也可以先在这些单位练兵,检验他们做事的态度和能力。 二者,大学的附属幼、小、中学,对任何人包括应聘的科学家们都是非常有吸引力,先建起来,就把吸引力变成真家伙了。我原来在西安读高中的时候,那阵西工大附中还只是中等偏上,现在却成为西安高考成绩最好的中学,各地的最好中小学,也往往是当地的大学附中,这就是教育规律,不用白不用。 所以,急着招本科生,是不对的,但如果急着招幼儿园、小学、中学的学生,可行性却非常大的,原因就在于,一个大学机构往下建中学、小学、幼儿园,还不是切菜一样简单的事,即使是一个筹建大学,拉出一点人马就能把这件事办好,并不用触动过多关卡,也正好能打在当前教育改革的关要上。 南科大想吸引住进行教育改革的科学家们,那就从他们的子女上下手吧。
个人分类: Book-W|3365 次阅读|2 个评论
中国科大敦聘颜宁教授为校园形象大使公告
热度 1 冯用军 2011-5-16 22:07
全宇宙人民及UCS各位校友、师生们、学员们、朋友们: 经UCS美女形象大使选拔委员会推荐和网友自荐、全宇宙海选、科学网网络投票,UCS董事会讨论同意、高等研究院批复、教务长办公室现对外正式发布《中国科学网大学UCS美女形象大使公投》得票率统计结果: 颜 宁 26.67% 林志玲 20% xiaoxiaoxue86 20% 迟 菲 13.33% 孔 玲 6.67% 李 霞 6.67% 郭禾苗、姜琴 6.67% 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和得票率最高者当选的规定,基于颜宁教授知性美女的形象和学者内涵,非常适合我校的高端定位和追求卓越的品质,尤其是颜宁教授“让一流成果说话”的名言更是符合我校的办学宗旨和宏远校风。经校董事会郑重决定、校学术委员会讨论通过,现由校高等研究院和教务长办公室联合正式、隆重敦聘颜宁教授荣任我校首届形象大师,兼任高等研究院首届外籍院士,聘期为2011年5月-2015年5月,特此公告,敬请知悉。 附: 颜宁教授简历 颜宁 1977年11月生,1996年进入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2000年获学士学位,并被授予“清华大学优良毕业生”称号。同年9月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学习,2004年12月获分子生物学博士学位。   攻读博士期间,颜宁主要运用结构生物学、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学手段研究肿瘤发生和细胞凋亡的分子调控机制,由于对线虫及果蝇细胞凋亡通路工作机理的杰出研究成果,获得2005年由Science杂志和GE Healthcare评选的“青年科学家奖”(北美地区)。该奖项专门用来奖励每年最优秀的生命科学博士毕业论文,在全球范围内每年只有5人入选。颜宁在博士后期间继续从事结构生物学研究,重点研究膜蛋白的结构与功能,成功解析一个重要膜整合蛋白酶的高分辨率原子结构,揭示了它的作用机理。   近5年来在国际学术杂志发表学术论文及综述文章17篇,其中作为共同通讯作者发表综述文章于Annual Reviews、Cell,第一作者文章8篇,包括1篇Nature,4篇Nature Structural Molecular Biology,1篇Molecular Cell, 1篇JBC和一篇Cell Cycle。   2007年被聘为清华大学医学院教授,目前为清华大学最年轻的教授和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与心血管疾病相关的胆固醇代谢通路的结构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分析,以及与重要疾病相关的膜蛋白的结构与功能研究。 工作中的颜宁教授: 颜宁教授博客: http://blog.sciencenet.cn/?65865 颜宁教授座右铭:让一流的研究成果说话 中国科学网大学总校UCS 高等研究院 教务长办公室 二O一O年四月十七日 颜宁教授照片来源于: http://news.cntv.cn/20110420/112366.shtml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个人分类: 中国科学网大学UCS|3761 次阅读|2 个评论
中国科学网大学UCS校庆日及校庆歌
热度 2 冯用军 2011-4-17 21:36
中国科学网大学UCS校庆日及校庆歌
全宇宙人民及UCS各位校友、师生们、学员们、朋友们: 经UCS董事会讨论同意、高等研究院批复、教务长办公室对外正式发布: 1、中国科学网大学总校UCS校庆日定为每年的:4月1日 2、中国科学网大学总校UCS校歌定名为:《我想回家》;副校歌定名为:《与您同在》。 《我想回家》 作词:冯用军 作曲: 演唱: 科学网大,我的家 您一建立,将智慧之花绽放 您一召唤,将分享精神传承 传知识,求发展 用网络,播薪火 您挺直了腰,向宇宙宣告 科学网大,建起来 了 2011年的4月1号 科学网上的许多奇思妙想 打从那天开始 都聚集起来了 多少代人的梦想,终于实现 了 昨天我以您为荣 今天你以我为荣 昨天我们奔赴五湖四海 今天我们相聚科学网大 共同庆祝,您的生日 今天是您的生日,4.01 我为您祝福为您祈祷 今天是您的生日,4.01 我为您骄傲为您自豪 【重】 今天是您的生日,4.01 我为您祝福为您祈祷 今天是您的生日,4.01 我为您骄傲为您自豪 为您自豪 《与您同在》 作词:冯用军 作曲: 演唱: 今天是您的生日 我的母校 我不远万里路 回到这个家 这个家 我想回家,与您同在 今天是您的生日 我的母校 您桃李满天下 文明传四方 心相连 我想回家,与您同在 今天是您的生日 我的母校 您百年创芳华 埋头实干家 富万邦 我想回家,与您同在 今天是您的生日 我的母校 我回了家,回了家 与您同在,哪怕是坐到当初的小树下 今天是您的生日 我的母校 我回了家,回了家 与您同在,哪怕是挨到当初老师的骂 今天是您的生日 我的母校 我回了家,回了家 与您同在,我们永远都在您的庇护下 另:诚征作曲、演唱 中国科学网大学总校UCS 高等研究院 教务长办公室 二O一O年四月十七日
个人分类: 中国科学网大学UCS|2251 次阅读|5 个评论
成立中国科学网大学UCS逻辑基础研讨中心公告
热度 4 冯用军 2011-4-12 21:16
成立中国科学网大学UCS逻辑基础研讨中心公告
各位中国科学网大学UCS的师生员工及广大网友并社会关心人士: 经杨正瓴同志申请,并中国科学网大学总校UCS董事会讨论、高等研究院同意,教务长办公室正式对外公布,中国科学网大学总校逻辑基础研讨中心LBCC于2011年4月12日正式成立。中心宗旨为“免费”研讨基础逻辑问题,第一任主任为郑波尽先生,学术联系人杨正瓴,办公地点暂借科学网。该中心学术动态可登陆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07667 查询。 RFID:20110401-0414-UCS-HI-SS-LBCC 本印信限用于符合《中国科学网大学总校宪章》及《中国科学网大学UCS逻辑基础研讨中心规程》之“免费”宗旨的原则下使用,超出此使用范围所造成的违法违理等一切民事或刑事责任由杨波尽等人承担,我校将收回印信、撤销该中心,并保留追究有关责任人和组织的法律责任的权利。 望该中心成立后,抱定服务宗旨、坚持免费研讨、传播逻辑科学、造福祖国人民。 特此公告。 中国科学网大学总校 高等研究院 教务长办公室(代章) 二O一O年四月十二日 签发人:冯用军 送:宇宙联合社、银河系政府、政务院、教部、各星球驻UCS总领馆、UCS联盟校 抄:UCS董事会董事长、执行董事;UCS监事会监事长;UCS学术委员会主任、副主任;UCS校长、副校长;UCS教授会主任、副主任 发:UCS学术委员会委员、教授会会员、教师代表会、学生代表会、职工代表会、UCS各学部、UCS科技园、各服务中心、UCS社区街道办
个人分类: 中国科学网大学UCS|3527 次阅读|12 个评论
祝贺MIT建校150周年-----校董事会领导MIT
毛宁波 2011-1-7 22:42
MIT由校董事会领导,董事会包括约70个在教育,工业,科学,工程杰出的领导人,以及其他行业,以及(当然委员)MIT的校长、主管财务的副校长,董事会秘书、校友会主任和三个马萨诸塞州的代表。校董事会还包括大约30个名誉成员。 注释: The Chairman, President, Executive Vice President and Treasurer, and Vice President for Institute Affairs and Secretary of the Corporation are the four officers specified in the MIT Bylaws as officers of the MIT Corporation. The Alumni Association reports to the Alumni Association Board, and its Executive Vice President and CEO reports informally to the President. The MIT Investment Management Company reports to the IMC Board, which is appointed by the Executive Committee of the MIT Corporation. The IMC President also reports to the President of MIT. Updated: September 7, 2010 下载地址: http://web.mit.edu/orgchart/Corporation.pdf
个人分类: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见闻|5322 次阅读|0 个评论
教育部“教育改革年”在高等教育领域的行动成功条件(下)
lgmxxl 2010-3-29 15:32
教育部将 2010 年确定为教育改革年,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聚精会神地谋划改革,扎扎实实地实施改革,在高等教育领域,将研究制定高校分类指导意见和分类管理办法,探索建立高校理事会或董事会(据新华社)。在上篇中,我重点论述了高校分类的成功条件,本篇我将重在论述董事会的建立问题。 董事制度是盎格鲁一撤克逊(原英国殖民地国家的统称)高等教育中的一种共同的法定权力类型。在日本等其他一些体制中也很普遍。传统上,董事权力指的是,一个由校外人士组成的团体,对学校进行一般的管理和监督。他们基本上不支取工资,兼职,另有要职在身。这些校外人士可能代表一种势力、代表一个公众机构和一般公众利益,也可能代表某一部分人的利益或者代表私立机构中资助的团体的利益。董事会也可能代表公私两方面的利益。这些董事会,是一所高等院校的长期监护人,掌握着该院校所从事的事业的命运,而且作为一个团体,它们通常都是法定的所有者,或者法定的管理人。(引自 约翰范德格拉夫等编,《学术权力七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比较》.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3 . 191-192. )当今世界上大学董事会制度运行最好的国家是美国。美国大学现行的董事会制度源于 1701 年耶鲁大学确立的董事会制度,耶鲁的董事会制度是美国大学董事会制度的鼻祖。在美国大学中,董事会是大学的最高权力机构,但它并不过问学校具体的日常事务。为了规范董事会的运作,美国的大学都会根据各州颁布的特许状设置董事会章程,各自规定董事会的规模、职权、下设委员会、选拔和任期等,美国各大学的董事会职责并不相同。但不管如何,实施董事会制度的国家的董事会一般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董事会成员一般由校外人士担任,其中学术专业人员较少,规模人数不定。 第二,董事会一般下设多个常设的委员会。如耶鲁大学下设有 11 个委员会。各个委员会的秘书一般由教务长、副校长等担任。 第三,董事会负责学校的重大方针与政策的制定,负责与社会的联系,负责校长的遴选。 第四,董事会的职权依法行使。这个法即是各大学的章程或宪章。 美国的董事会制度得到世界各国的推崇。法国大学董事会依本国治理传统,在大学董事会中给教授等内部群体以很多席位,而不像美国大学那样严格限制校内代表。日本国立大学法人化改革虽然引进了董事会,但让校长担任董事会的首席,校长实际上担负着领导董事会的职能。两国的引进都不能说是成功。 董事会在中国大学出现并不是什么新事物,也不是万能的钥匙。 1921 年成立的我国第一个大学董事会 东南大学董事会为东南大学在战争年代渡过难关立下了大功。东南大学董事会不仅使东南大学成为当时中国唯一一所不拖欠职工工资的大学,而且在此期间,东南大学利用社会董事会的力量建设了堪称当时中国大学一流的图书馆、体育馆和科学馆(冒荣 . 至平至善 鸿声东南 --- 东南大学校长郭秉文 .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4.221-229. )。但在 1924 年,郭秉文遭教育部免职时,董事会不仅无能为力,甚至于 1925 年 3 月也被教育部解散。建国后,特别是 2000 年以后,中国大学开始在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基础上,探索成立中国大学董事会。 2003 年,华北电力大学成立了由国家电网公司、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华能集团公司、中国大唐集团公司、中国华电集团公司、中国国电集团公司和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等七家特大型电力企业组成的董事会,算是新中国大学的第一个董事会。按照董事会成员单位自行制定的章程规定,华北电力大学董事会的主要职能包括:( 1 )为学校的发展建设提供经费支持;( 2 )根据电力工业发展的需求,对学校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规格和整体规划提出建议;( 3 )管理董事会出资建设项目计划;( 4 )为学校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提供必要的条件支持。时至今日,我国已有 200 多所大学相继成立董事会或理事会。从功能上,大致分为三种类型:合作型,即大学与董事单位合作,寻求到更多的社会支持,包括办学资金的支持;务虚型,即校董会或理事会对大学的办学方向、发展规划、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科技开发、产业发展等展开咨询、审议、监督、指导;决策型,即民办大学和少数公办大学的校董会或理事会在校长任命和学校重大发展决策上具有决定性作用。 从中可以看出,新中国大学的董事会,职能主要有两个:联系社会,以为学校拉赞助为目标;利益互换,以为精英、校领导找位子为目标。至于真正的董事会职能:遴选校长、制定大学重大方针则没有体现在中国任何一所大学的董事会职能中。 由是观之,中国大学离实现真正的董事会治理结构还有很长的一段距离。也可以说,教育部 2010 年探索建立高校理事会或董事会成立的时机、条件还没有真正具备。 第一,没有法律支撑。 1998 年通过的《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国家举办的高等学校实行中国共产党高等学校基层委员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只字没有提到董事会这类机构。在这种情况下,公立大学即便成立董事会,也不能赋予其类似于国有企业董事会的权威。中国大学的董事会是不能挑战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这一基本的治理结构安排。 第二,中国官本位文化根深蒂固,行政机构、人员庞大,这必然影响到董事会制度的运行与发展。董事会如何在他人的势力范围内承担领导者的责任呢? 通过对照真正的董事会制度、董事会职能。我认为大学要实行董事会制度,必须走中国国有企业的改革之路。建立起产权明晰、责权明确、政校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大学制度。这其中的关键又是产权明晰,政府下放大学办学权力,使大学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法人,能对自己的事做主,同时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只有产权明晰,才能使大学的责权明确。只有在此前提下,大学董事会才可能成为实际意义上的实体。才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也才能真正做到政校分开、管理科学。没有法人地位的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只是一种口号。 对照以上条件,我们就会发现在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下,探索建立高校理事会或董事会是一个天上馅饼,好看不中吃。既不会有大的作为,也不会是一种制度创新。搞不好还会带来大学治理结构的混乱与膨胀。
个人分类: 大学之道|4000 次阅读|0 个评论
教育单位的三元五行治理结构
arithwsun 2010-3-29 00:18
这一年多来,思考大学建设的宏观问题,在科学网博客上留下很多文字。 其关键问题,在于如何让关键岗位的关键责任人保持住逻辑正确和诚实守信。 在本科生哲理讨论班上学生们的刺激下,重翻罗素的西方哲学史,这是从柏拉图就开始思考的问题。不仅叹道,西方哲学和文化,为此准备了千年,才有今天的胜果。 我们今天的讨论,如果能被今天的年轻人看到,在十年后、二十年后,择其精华,用于实际。就已经是很不错的了。实际上,一二十年这个尺度,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根本不算什么。 所以,我醒悟到这点后,逐渐把自己的思考和讨论,推向更高的抽象度,因为只有原理上想清楚,抽象度高,方能经验时间的变迁。 从十七八岁开始,自发地产生抽象思考的本能,从二十岁开始,好好学习和研究,修身、齐家、平天下,正好是在走着中国传统文人之路,虽然材料有所改变,但精神相通,哲学相通。 这种路,让我对中华民族的未来,有相当的自信,这也许是除了懒笨之外,我没走海外寄居之路的另一大原因。 总结前面很多思考,我写下一个框架性的文章 教育单位的三元五行治理结构 大概意思,有点像三权分立,不过将其中两权,又一分为二,成为五行。正好,也能对得上五行的基本哲理,这种冒碰对五行,我已经不是遇见一次两次了。 因为,只是尝试性思考,不敢自误误人,所以点击这个Google Doc链接时,不能立刻看到文章内容,而需要登录后 request access to this document .  ,在收到电邮后,您可说点什么,表明自己对这些问题,也思考过一点,即会再次收到阅读权限的电邮。 这篇文章,可能是我的Book-W框架性章节的最后一部分,其他的,已经写完了,不少内容,已经在现实中实践了若干年。有点遗憾的是,在首师大,学生层次毕竟弱一些,真正喜欢走古人修齐平的学生太少,所以估计将来真正写出来的Book-W,将会带有我过多的个人色彩,而缺少白居易那样的妇孺咸易。算了,很多事情,只能如此。
个人分类: 大学建设|4088 次阅读|0 个评论
考题出偏了——与中国青年报刘健先生商榷
hanzs 2010-3-27 20:10
文/乐水老汉 中国青年报2010年3月20日的教育版刊出了刘健先生(副主编?)的考题考大学校长三道题,号称要从校长们的回答中,判断校长们是否具备教育家的潜质。什么考题这么厉害,三道题就能判断是不是能当教育家的料。且看题目: 题一:你赞成自主招生吗? 题二:你赞成取消级别吗? 题三:你赞成建立规范的大学董事会制度吗? 老汉我虽在高校工作也二十多年了,国内外关于高等教育的研究文献也读了不少,还是第一次看到有这么简便速成的测试方法,来甄别你是不是教育家的。说是命题来测试校长,读了文章后才发现其实就是刘先生自己提问,自己替他心目中的校长回答,这种捉刀手法似乎与当前学术界为人诟病的学术不端行为颇为相似假冒校长嘛。 在我看来,刘先生的这三个自问自答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题出偏了。这三个一般疑问句,要么回答是,要么回答否。可能的答案组合共有2*2*2=8种而已。本人愚钝,怎么也分析不出这8种答案组合中,哪一种(或几种)属于有教育家潜质的。按说教育家是实践教育的杰出人士,温总理说:教育家办学,我这里所说的教育家他们可能不是某些专业的专门家,但是他们第一热爱教育,第二懂得教育,第三要站在教育的第一线,不是一时而是终身。可这三道题对是不是热爱教育,是不是懂教育能做出准确判断吗?显然,不能。这三题出的是文不对题。 二是,涉嫌偷换概念。比如第一题,刘先生判断校长们肯定都答是。于是就批驳这个是有多么的不是。他的理由:面试减少了贫困学生的机会,不公平。且慢!问的是自主招生好不好,答的却是在只在大城市组织面试好不好。如果是小学生回答成这样,也不会得分的,因为答非所问。其实,刘先生想要测试的是大学校长们对招生过程公平性是怎么看的,直说不就得了。可我怎么也得不出来不赞成自主招生就能体现招生公平的结论啊。也许刘先生是当下颇为流行的裸考论调的支持者,干脆就只看一个分数,而且最好全国考一个卷,全国考生都平行志愿大排队。如果哪个校长真是这个观点,那我看他离教育家至少还差十万八千里。 三是,把去行政化争论焦点放在要不要级别上实属肤浅。这里要借用同样是中青报的一片文章来阐述:任何组织都有某种程度上的层级权力划分,这是组织和机构正常运作的必要保证。大学作为学术性组织,自然也不例外。大学的行政级别可以取消,但校、部处、院系的层级划分和权力分配却无法取消。可见,大学的行政级别取消也好保留也罢,显然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大学行政化的积弊。问题的关键在于政府部门要遵循教育规律,减少对大学的行政干预,在于大学本身要遵循学术规律,让行政权力增强对学术权力的尊重和服务。(2010年3月17日,中青报) 四是,关于大学董事会(理事会)制度。刘先生在这里犯有多重错误。(1)有董事会,就等于校长没有决策权,只有执行权。这显然是对西方发达国家中大学董事会与校长关系的曲解。篇幅关系,不再赘述,请刘先生最好读读原始文献。(2)愿意交权的,离教育家的境界就近?荒谬的逻辑!因为刘先生在文中从来没有就他说的权指的是什么做过进一步阐述,好像压根就不知道大学这个组织 属于典型的分裂型组织( fragmented organization ),其中 有多种类型的权力并存。要大学校长交出的是行政权力,还是学术权力,还是中国特有的政治权力,或者都交出来?我们怎么从逻辑上也想不通:不想要权力的校长,离教育家的境界就近一些?其实,这也是属于风马牛不相及的答案而已。当然,我也没说死把着权力的就是教育家。实际上刘先生的第三个问题本身就有问题,即没有说清楚大学都存在什么权力,怎么让人回答如何分配这些权力。再者,与董事会制度相比,在现行的以政府直接管理大学的体制下,难道大学校长的权力更大吗?那还老说要办学自主权干嘛?看,又是一个逻辑错误,刘先生自己把自己绕进去了。 以上也算是一个不起眼校长的答卷吧。答是答了,但无关乎教育家。 附录: 刘健:考大学校长三道题 中国青年报 2010/3/20 温家宝总理提出让教育家办学。我给大学校长们出三道题,从他们的回答中,或许能够显露其是否具备教育家的潜质。 第一题:你赞成自主招生吗? 我知道,大家肯定都答是。多年来,大家都在呼吁这个。按照育人规律,大学当然应该享有完全的招生自主权。 但对于一个真正的教育家来说,仅仅死咬着这么一份权力(也是权利)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清楚地意识到,在这份权力之上还有更高的价值。香港中文大学刘遵义校长的回答,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真正教育家的境界。 2005年以前,该校在内地招生不参加统考,是完全彻底的自主招生。因为人力有限,生源基本局限在几座大城市,招生的老师一般也都住在五星级饭店里。有一年,他们甚至动用了上海一家五星级饭店的电视直播系统,让香港的老师通过这套系统当场面试内地的学生。但2005年之后,他们自主地放弃了自主招生的权力,改为参加全国统考,并且向各省基本平均地投放招生名额。 面试减少了贫困学生的机会。这不公平。刘遵义校长的助理苏基朗教授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说,我们是办教育的,目的是要改变学生的一生。那些小地方来的穷学生,他们的一生会被我们改变。因此,把资源投到这里最有价值。 真正的教育家是这样想问题的香港是个商业社会,香港中大的不少毕业生从事商业或者金融业。如果一个学生从来没有接触过来自贫困地区的人,又一辈子在金融界生活,那他的视野肯定会受局限;如果这个学生的舍友是一名来自贫困地方的人,那他的视野可能就不一样了。因此他们认为,学校帮助这些贫困学生,更重要的是帮助了学校自己。 我们的校长有多少人会以这样崇高的心态审视自己拥有的招生权力?有多少所大学利用这份自主权,对自己所办附中的学生(本校教职工子女基本全伙儿在此)搞了降分录取? 第二题:你赞成取消级别吗? 不赞成的当然不是教育家,因为古今中外,带级别的教育家还一个都未曾有过。 只想要权,不愿限权,光赞成自主招生,而不赞成取消级别的,与一个教育家的距离更是不下十万八千里。 有人担心没了级别会受到怠慢甚至贬低,似乎校长的社会地位就维系在这个劳什子上。可是别忘了,周游列国四处碰壁不受人待见,累累若丧家之狗的孔子,恰恰是中国第一个大教育家,万世师表。见人就磕头的叫花子武训,也算得上一个平民教育家。而出入乘坐3.0排量(副部级标配)亮黑奥迪的,一个教育家没有。 今天当一个大学校长,还不至于像孔子那样四处碰壁,所谓级别高低,也只是酒桌上多俩菜、少俩菜的差别。北大清华的校长,想见总理都不难,到外地去书记省长均恭而敬之。其他同样副部级的校长们则差点事儿,哪怕你学问比周其凤、顾秉林还大。学问不抬人,级别不抬校,这不难理解。朱镕基曾兼了17年清华经管学院院长,当年社会上一般观感,并没有觉得这就特别抬举了清华。清华经管与北大光华社会声誉的差距,也远没有从正国级到正处级那么大。 学校里的人爱说我们四五十年前的校长是什么级,过去都是由周总理亲自给我们校长签发任命状。新中国60年历史上级别最高的校长应该算武汉大学的李达,一大代表,建党元老。但那时的武大,比小字辈蒋南翔长校的清华地位高吗?实际上,当年那批级别超高的大学校长,如李达、吴玉章、华岗、成仿吾等,在党内基本上都是爵高禄重的边缘人,安置在大学里,肯定不能算重用。 说句到家的实话:大学里的级别没什么油水,不要也罢。曾有某省机关正厅级官员到一家二本学院公干,院党委书记觉得自己跟来客平级,于是在应酬时就直呼其名而不称职务。官员大怒,当场拍了桌子:我的名字是你叫的吗?你这个正厅级有什么了不起?我派两个处长来就整死你!举座愕然,咸以为其粗鲁,但并没人觉得他吹牛。 第三题:你赞成建立规范的大学董事会(或理事会)制度吗? 这个问题目前不热,但很致命。说透了,我真正的问题是:你愿意交出决策权,只保留执行权吗?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征求意见稿》在谈到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时,提出要探索建立高等学校理事会或董事会。如果探索中的理事会或董事会,只是如目前一些学校搞的那种荣誉机构或咨询机构,请大官大款校友或捐资企业老板来挂个名,有没有都无所谓。如果真要搞规范的理事会或董事会制度,那就将是校园里的一场革命。 不要太在意书记、校长谁权大权小的问题。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王树国教授曾经对笔者说,实际上,因为决策和执行不分,这两个人的权力都太大了。投资上亿元的项目,我一个人说上就上了,哪个国家的校长权力能有这么大? 但是,如果把学校重大决策的权力交给理事会或董事会,自己只做首席执行官,那今后校长当得也就很没有滋味了,不是吗?然而,这正是大学内部去行政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我认为,能勘破这一点的,如王树国校长,就离教育家的境界近一些。死把着权力不撒手的,肯定成不了教育家。 各位校长,yes or no?
个人分类: 教育政策|1944 次阅读|0 个评论
比尔·盖茨成功背后的家庭秘密
brbaba 2009-12-13 21:01
盖茨说,他开始意识到,他没有必要证明自己在父母面前的地位,而是要向这个世界证明他自己。世界首富的成长过程中,有着怎样的故事。他又为何会放下一手创建的微软而走上慈善之路? 跟比尔 盖茨的家人一起谈话,最后总会有人提到泼水事件。 当时,这位后来的软件业大亨还是个 12 岁的任性男孩,吃饭时跟母亲吵了个天翻地覆。他父亲在一旁实在受够了,端起一杯冷水泼到了小盖茨的脸上。 小盖茨咬牙切齿地说,感谢给我来了场淋浴。 比尔 盖茨的父亲盖茨家的人之所以经常提到这件事,不仅因为它的戏剧性,还因为,对于老盖茨来说,这是他少有的发火的时候。这次吵架预示着一个性格暴躁的小男孩的生活将出现转折,他从此走上一条使他成为日后为公众所知的比尔 盖茨的道路,成了微软公司的创始人、也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 在比尔 盖茨的成功故事背后,是他的父亲老盖茨。老盖茨恢复了被一个男孩打破的家庭平衡,这个男孩彷佛一夜之间长大了,具备了成年人的智慧。当儿子冲进残酷的商业世界并在其中蓬勃发展的时候,老盖茨静静地在一旁为他出谋划策。当巨大的财富给儿子带来新的压力时,老盖茨加入进来,发起了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私人慈善基金。这家基金名叫比尔及梅林达 盖茨基金会,规模为 300 亿美元。今年 83 岁的老盖茨现在是基金会的联席主席。他一向不愿抛头露面。人们对其生活的了解仅限于从基金会得来的官方个人介绍。其中提到,他是西雅图的一名律师,曾参加过二战,当过非营利组织的志愿者,有三个孩子。他将自己对生活的想法写成了一本小书,下周即将出版。 在接受《华尔街日报》采访时,盖茨父子及他们的家人首次透露了他们家庭生活中的许多细节,包括小盖茨从事咨询业的经历,以及他早期对电脑的兴趣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一场家庭危机的结果。家庭内部讲求纪律和追求自由的力量有时会互相冲突,而这些力量的共同作用塑造了比尔 盖茨的性格。 随着这位软件巨头 7 个月前开始全职为盖茨基金会工作,父子间的关系也进入一个新阶段。在过去 13 年时间里,父亲一直是所有家庭成员中唯一一位每天都会出现在基金会的人。他最早在家里的地下室里创办了这个基金会,在儿子经营微软的最后 10 年中,他一直照看着基金会。现在,父子俩第一次直接在一起工作了。 老盖茨身高 6 英尺 6 英寸,几乎比儿子整整高出一头。众所周知,老盖茨比儿子更擅长交际,但他们都有敏锐的才智,而且同样直率,这种直率在一些人看来可能有点唐突。他不喜欢反省自己,而且他不认为自己在儿子的生活中有多大的重要性。 比尔 盖茨背后的人 《华尔街日报》的 Rob Guth 向 Stacey Delo 介绍了他写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描述了微软创始人比尔 盖茨与父亲老比尔 盖茨之间的关系,以及父亲对小比尔 盖茨的影响。老盖茨在 2005 年的一次演讲中对一群非营利组织的领导者说,作为一名父亲,我从没想到那个在我家里长大、吃着我的饭、名字也跟我一样的爱争论的小男孩将来会成为我的老板。但事实就是这样。 在系列采访中的某一次,老盖茨说,盖茨成长的第一阶段 ── 爱争论的小男孩 ── 大约是从 11 岁的时候开始的。老盖茨说,大约就是那个时候,小比尔长大了,而且越来越让家里人头痛。 在那之前,盖茨家一直都很宁静。老盖茨和妻子玛丽有 3 个孩子:克里斯蒂、比尔( 1955 年出生)和利比。这是一个亲密的家庭,家人热衷于竞赛:各种棋盘游戏、纸牌、乒乓球。还有各种固定习惯:比如每个周日同一时间的大餐;圣诞节的时候,全家每个人都穿同样的睡衣。 虽然老盖茨深深参与到孩子们的生活里,但他在感情上却多少有点内敛,孩子们认为,这可能是他那代人的普遍特点。老盖茨身材高大,加上身为律师喜欢小心措词的习惯,也让他有时显得有点吓人。他的大女儿克里斯蒂 布莱克说,他回到家,坐到椅子上然后吃饭,但从来没有诸如来个拥抱这样的温馨举动。 在西雅图一家律师事务所从业期间,老盖茨将抚养孩子的日常工作大部分都留给了妻子。盖茨太太是西雅图一位银行家的女儿,就读高中和大学时,她一直都是运动员和优秀学生。她是在大学遇到老盖茨的。后来她成了一名全职志愿者,还曾在企业董事会任职。 玛丽鼓励孩子们刻苦学习,多运动,并学习音乐。(比尔 盖茨曾学过长号,但没有什么建树。)由于在富裕的家庭长大,因此玛丽有着自己教育孩子的方式。她希望孩子穿着得体、守时重信、热情好客。小盖茨在多数情况下都谨遵母命。 盖茨的妹妹莉比 阿米特洛特说,她是最忙碌的家长,而且对我们抱有很高的期望。不仅关心我们的学习成绩,还包括方方面面,比如我们在公共场合的行为,以及如何与人交往。 意志的斗争 盖茨从小就非常努力。他从头到尾读完了整部《世界大百科全书》。他的父母也鼓励他多读书,但凡盖茨想读的书,他们都会买给他。 不过,父母却担心盖茨过于沉迷于书籍,而忽略了人际交往。他们强迫小盖茨参加他们举办的聚会,并在父亲的专业会议上充当服务生,希望使其不再过度沉迷于书本。 老盖茨说,儿子在 11 岁时便表现出与众不同的智力水平,经常向父母问一些国际关系、商业和生命本质的问题。 老盖茨说,这些问题很有趣,我认为这样很好。现在可以告诉你,他母亲并不欣赏这一点,甚至令她感到不安。 此时,盖茨已开始不断冲撞母亲意欲控制他的本能,不断引爆意志的较量。玛丽对儿子的一切期待 ── 保持房间干净、按时吃饭、不要咬铅笔 ── 忽然间成为双方摩擦的起源。 最终,两人爆发了一场激烈争吵。 阿米特洛特在谈到哥哥时说,他真的很讨厌。 老盖茨则扮演了和事佬的角色。盖茨的姐姐说,他会将他们分开,安抚他们激动的情绪。 盖茨 12 岁那年,在一次晚餐时,他同母亲的大战终于达到了高潮。在餐桌上,盖茨冲着母亲大吵大嚷,他现在将其描述为 极其不敬,带有狂妄自大的孩子般的粗鲁 。 一向好脾气的老盖茨再也按捺不住心中怒火,将一杯水泼到了儿子的脸上。 他和妻子还带孩子去看了心理医生。盖茨后来回忆道,他当时向心理医生说,正在与想控制他的父母爆发战争。据说心理医生当时告诉老盖茨和玛丽,他们的儿子最终将赢得 独立战争 的胜利,他们最好减少对他生活的干涉。 老盖茨理解这番忠告。他在布雷默顿一个工人家庭长大,从这里乘渡轮到西雅图大约要一个小时。他说,儿子与我的成长环境截然不同。我开始认真反省自己以前的行为以及与孩子的相处之道。 老盖茨的母亲对孩子比较溺爱,为人非常随和。他只有一个年长 7 岁的姐姐。他的父亲是一个工作狂,与人合伙经营一家家具店,父亲一门心思扑在工作上,没有时间照顾孩子。老盖茨说,他把全部精力都花在打理店铺上。 老盖茨的人生轨迹深受另一个家庭的影响,这就是隔壁的布拉曼一家。布拉曼的两个孩子成为他的玩伴,而父亲多姆 布拉曼则成为老盖茨最重要的榜样。 布拉曼自己创立了企业,后来曾担任海军军官、西雅图市市长以及美国运输部副部长。上世纪 30 年代末,布拉曼一家带着老盖茨踏上了足迹遍布美国的公路之旅。在老盖茨成为童子军一员时,布拉曼曾是他们的团长,带领他们攀登奥林匹克山,搭乘破旧的公共汽车游览黄石公园及冰川国家公园。这支童子军团花了两年时间,用自己砍伐的花旗松建造了一座木屋。老盖茨说,布拉曼没有任何性格缺陷。 老盖茨和玛丽最终掀开了抚养孩子的重要一页:选择放手。他们把儿子送到认为会给予孩子更大自由的学校。盖茨就读的是私立湖滨学校,这所学校现在因成为盖茨首次接触到计算机的地方而闻名于世。 盖茨说,他开始意识到,他没有必要证明自己在父母面前的地位,而是要向这个世界证明他自己。 少见的独立性 从 13 岁开始,盖茨就有了相当大的独立性,这在当时很少见。有些晚上,他会去华盛顿大学享受免费使用的电脑。他大部分时间都不呆在家里,就像他父亲小时候一样。盖茨曾在奥林匹亚呆过,在那里的州立法机构听差,也曾在华盛顿特区的国会听差。大四时,他休学去华盛顿州南部的一个发电厂做了程序员。当时,盖茨与未来的微软联合创始人保罗 艾伦联手设计了用于计算道路车流量的 Traf-O-Data 设备,这也是两人之间的首次主要合作。 他的父母对他非常支持。当盖茨从哈佛退学,搬到新墨西哥州阿尔帕克基开创微软时,他们默许了。像盖茨这样的决定通常很难获得支持的。 盖茨的父亲说,我和玛丽都对他的决定很担心,我想她比我还要更加担心一点儿;我们俩的期望和那些正在上大学的孩子们的父母们的平凡期望一样,就是希望孩子能拿学位。 年 1 月,比尔 盖茨在婚礼上与父母合影家人的支持是盖茨决定将微软搬到西雅图的原因之一,他在距离父母家不远的一座房子里安顿下来。盖茨的母亲安排了一个女佣打扫儿子的房子,保证他在参加重大会议时有干净的衬衫可以穿。她还坚持让盖茨遵照家族传统,包括每周日要到父母家里共进晚餐。 盖茨的父亲利用自己为小企业提供咨询的律师经历,帮助找到西雅图的商人加入微软董事会。 1980 年,盖茨带着他的父亲一起赴宴,帮助说服盖茨大学时的朋友、如今的微软首席执行长鲍尔默放弃研究生学业,加入微软。盖茨父亲的律师事务所后来还成了微软的代理,它的最大客户就是微软。 微软在面临上市问题时,盖茨担心这会让员工分心,他的父亲打消了他的疑虑。上市让盖茨成了亿万富翁,也酝酿了盖茨一家将要面对的新一轮挑战。 走上慈善事业之路 微软上市大赚一笔后,盖茨的母亲力劝他从事慈善事业。当时在场的一个人回忆说,一天晚上在盖茨父亲的律师事务所里,当盖茨的母亲劝他捐钱的时候,两人吵了起来。 这个当时在办公室的人说,盖茨嚷道: 我只是想经营我的公司 。盖茨表示,当时他并不反对慈善事业,他只是不想从微软的工作中分心。 最后,盖茨的母亲成功说服他在微软启动一个计划,为美国联合慈善总会筹集善款。他还跟随母亲的脚步,于 80 年代加入了美国联合慈善总会的董事会。 不过随着盖茨财富的增加,西雅图地区非营利机构请求捐款的信件像雪片一样飞来。盖茨说,他曾计划从微软退休后或是在 60 岁左右的时候,专心做慈善事业。 在盖茨的母亲被诊断患上一种罕见的乳腺癌之后,这个计划的进度就加快了。在她与疾病抗争期间,她仍在劝说儿子更多地投入慈善事业。盖茨的母亲于 1994 年 6 月去世。 葬礼的当天,盖茨一家在家共进了晚餐。盖茨的父亲告诉孩子们不要担心他,他说他还能再活上 10 年。当时他 70 岁。不过,在他的妻子去世之后,他就没什么精神了。 大约 6 个月之后,在和盖茨小两口子一起排队进电影院时,老盖茨再次提起慈善事业的想法。他建议盖茨可以开始筛选募捐请求,并捐出一部分钱。 一周后,软件大亨盖茨拨出约 1 亿美元创建了一个基金会,让他的父亲经营。盖茨的父亲后来坐在厨房的桌子边,开出了基金会的第一张支票,给当地一项癌症计划捐款 8 万美元。 开始时,盖茨的父亲(他很快又再婚了)会在最有希望获得捐款的请求上草草地做点注释。然后放在一个装葡萄酒的纸盒子里,定期送到儿子家。这个盒子随后会返回来,上面附有盖茨的回复。盖茨的父亲之后会向所有募捐人回信,有时候会附带一张 100 万美元的支票和一页纸多一点儿的祝贺信。 盖茨的父亲和一位微软前高管共同管理这个基金会,捐钱、监督数百名工作人员、将捐款范围扩大到教育和疫苗研制。 盖茨父亲说,他一直没有忘记这样一个事实,直到他的儿子和儿媳接管之前,他都是在扮演看管人的角色。 53 年后,他知道要给儿子空间。 盖茨父亲说,盖茨对一些事情的看法非常顽固,我们家庭的活力就在于在这些事情上不要干涉他,因为这只会是浪费时间而已。 转自: 华 尔街日报
个人分类: 杂谈|4772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0 17: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