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骑车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一次大运动量的壮举:连续骑车+登山4小时
热度 1 yanjx45 2018-6-17 16:37
我过去一直喜爱并长期坚持 铁人三项(长跑、自行车和游泳) 运动。目前尽管已超过 72 岁,仍喜欢从事相关的较大运动量的各类体育活动。 自本世纪开始 (2000 年 ) 以来的 18 年里,我几乎每天都坚持骑将近 1 小时的独轮车,近期每天仍坚持骑一趟长约 10 公里的独轮车马拉松( 每天刷新"独轮车马拉松最老骑手"的世界纪录 )。只要有机会,我就会一次游泳 2 小时( 3 千米)以上( 横渡东湖:一个新的重要的里程碑 ) 。 我还有一个爱好是爬山。其实我这一生中从未爬过山顶终年有积雪的真正的高山。我对爬 山的爱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喜欢到以山为主题的风景名胜区去旅游 -- 爬山,二、从小特别喜欢爬住处周围的“小山”。住处周围的每一座小山,不管是有名的还是无名的,都想要独自爬上去看看,似乎只有这样做了才会觉得安心,才算功德圆满。 例如,在我的故乡武汉市,我不仅无数次爬过著名的小山如蛇山、龟山、洪山、珞珈山,也爬过市内及郊区无数叫不出名字的小山。又例如,我在上世纪 80 年代曾在广州外国语学院进修半年,曾利用周末时间独自爬过学院周围的白云山风景区的许多有名和无名的小山峰。 当前的住处位于加州圣地亚哥巿远郊的一片住宅区,四周有很多小山包。这里汽车道旁的专用自行车道与山林间的自行车道可无鏠对接。自行车道随地势起伏蜿蜒,可以四通八达。沿途人烟稀少,空气清新,风景秀丽,很适合开展自行车 + 爬山运动。 近期我经常独自骑自行车 + 爬山:先骑车到山脚下,然后锁上自行车开始爬山,通常每天连续运动三个多小时。周围能爬的山差不多都被爬完了(除了某些不让公众进入的私人所有的小山)。 前几天最后登上的是附近最高的一座山:海拔一千多米高的黒山( Black Mountain )。这是周围最显眼的一座山,山顶建有微波工作站,方圆数十里内老远就能看得见。 从住处到山脚下骑车就要一个多小时,而且多半是上坡。有的路段坡度很陡,我骑的 18 档变速车即使换到最慢档都很难蹬得动,只能下车来推着走。这一段行程实际上比爬山还累。 以下是 Google Map 中从住处前往黑山的自行车路线图。 上山用了大约一小时,在山顶呆了一刻钟,下山用了大约 45 分钟。 上山途中拍的远眺山顶的照片: 到山顶近距离拍摄的微波工作站照片: 原来没有预计到从住处到山脚下的路有这么长、而且这么陡。结果花的时间超过预期,特别是运动强度更是多年未曾经历过的。 有好多年没有这么长时间、大运动量地运动了。整个活动持续了 4 个多小时。这次超出预期的大运动量“壮举”过后,身体感觉很好。到第二天也并无特别疲劳的感觉,仍照常骑了一趟独轮车马拉松( 10 公里)。 这个结果让我对自己身体状况的自信心更强了,同时也更加认同“ 生命在于运动 ”这一信条。 关于“ 生命在于运动还是静止? ”这个问题,常会引发争论。其实不同的原则可能适合于不同的人,不能一概而论。 对于我来说,尽管已超过 72岁,但我有长期从事 铁人三项运动 的习惯,身体 已适应了高强度的运动,不易因剧烈运动而受到伤害。运动对我的身体的益处会持续显现,我甚至已经对运动形成依赖。 而不经常运动的人,特别是有心血管方面疾病的老年人,参加运动则必须更加强调 量力而行,适可而止 。他们在原则上还是应当积极参加适当的运动,但运动量必须控制在 按个人具体情况确定的合理的限度之内 ,并应当 有科学应对各种可能的紧急情况的预案 ,否则可能会造成严重后果。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6672 次阅读|1 个评论
调节齿轮比,保持稳定高踏频,达到目标发力和速度
whiskymay 2014-7-26 08:24
控制并保持稳定高踏频是单车竞速基础。 控制利用肌肉周期和能量周期是单车竞速的运动生理基础。 因此我们需要学会如何调节变速器,以调节齿轮比,以达到目标发力和速度。 本人以亲身长期的体会和总结来论述这一目标是如何具体实现的。 这里有两个公式。 1 坡度R*齿轮比p=出力e/踏频f 一定的坡度R或者是阻力的情况下,齿轮比p大,出力e大,踏频f低;齿轮比p小,出力e小,踏频f高。 为了有目的地更好地控制腿部肌肉,减缓和排除疲劳感,需要一个高踏频f和低出力e,这里踏频f和出力e是最终需要控制的变量。当然为了锻炼,可以有更高踏频f和更大出力e,或者是每个人最适应的踏频f和出力p,但是都是最终要控制的变量。这时我们的目标就是:当遇到某个坡度R时,通过调节齿轮比p,达到想要的得踏频f和出力e。 当需要长时间调节休息时,降低齿轮比p,减小出力e,是再好不过的选择。短时间休息调整只需要调节踏频f即可。 2 踏频f*齿轮比p=时速s 一定的踏频时,齿轮比p越大,时速s越大;齿轮比p越小,时速s越小。 为了达到竞速目的、战术目的,或者车况目的,需要一个高时速s。这时,我们就在一定踏频f的基础上,调节齿轮比p,使之变大,达到更高的时速s。当然此时,出力e是和齿轮比p成正比例关系,齿轮比p越大,时速s越大,但是出力e也越大。踏频f比齿轮比p更容易变化。为了增加时速s,加快踏频f也是不错的选择,只是在高踏频时,再提高踏频,是很困难的。 车子的因素除外,为了提高竞速能力,应该训练自身的踏频和出力能力。 因此日常竞速训练时,应有如下训练: 1 高踏频持续性训练,通常在90-100rpm。 2 高出力持续性训练,就和运动健身一样,可以使自己的腿部肌肉有酸胀感,刺激其增长。 若是以减肥,纤腿为目的的骑车,建议调整齿轮比,调整踏频,控制出力使之很小。一般是高踏频,低时速。
个人分类: 理论与技术|4467 次阅读|0 个评论
坚持骑车上班6年的杨老师
热度 2 lhj701 2014-3-10 08:25
坚持骑车上班6年的杨老师 今天天气很好,感谢春风。 昨天严重雾霾预警, 今天空气很好, 就像和昨天隔了一个世纪。 这样的天气,骑车上班感觉很好。路上遇到了我们学院的杨老师。早就知道杨老师是年龄较大,坚持骑了很久的一位老教师,自然向她学习经验。 她身材很好,今年52岁了,一点都看不出来。 她说,她已经坚持骑了6年,从46岁开始骑车上班, 单向车程在20-25里左右, 一年四季除了假期从不停歇, 一般雨雪天气都 坚持。办公室和 家中各备一个雨衣。 刚开始骑时,感觉很累, 就似刚刚参加完了运动会。慢慢坚持下来, 感觉就像有了功力,骑车就似一种享受。体重下降了10多斤,腿上及体力很好,不会感觉累,每天除了骑车,还做健身操,完了再绕理工大学1小时散步。原来她上3楼就得歇一会,现在经常一走神到了6楼, 越过了她的家门口。 现在学院骑车上班的老师越来越多,自己也基本坚持骑了3年半, 但和杨老师相比还有很大距离,看来坚持很重要。和杨老师交谈,她有一点顾虑,因为担心退休后不会骑车了。看来, 强制性也有一定作用。 不论如何, 坚持骑车看来对身体也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关键是能不能坚持到发生质变的那一天 。现在雾霾这样严重和常态化,不知道鼓励骑车对降低雾霾的产生和发展有没有作用,不过对于身体的作用和生活质量的提升还真是很有用的。
个人分类: 健康|3063 次阅读|8 个评论
日渐半百,积年过万
lhj701 2013-3-24 05:35
日渐半百,积年过万 自开始骑车上班,也算断断续续坚持了有几年,每当骑上自行车,看着路边的花草树木,深深呼吸一下郊外也算新鲜的空气,知道这是自己每天唯一可以坚持的身体锻炼。从家到校,来回近50里,对于骑车驴族,其实就是小菜一碟,但一周5天,一周就是250里,一个月算下来就是1000里地,现在一年如果仅仅算上10个月的话,一年下来竟然可以达到10000里地。年行万里,也算是不太近的距离。 联想到好像有句话: 在有限的一段时间,你总是高估你的能力;而在一段相对较长的时间,人们往往又低估自己的能力 。其实感觉很多事情就是这样,其实“不怕慢,就怕站”;“不要急,不要停”。耐心静下心来认真坚持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很多事情直到你做成后,你才相信你真得能做成。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613 次阅读|0 个评论
骑车两上BHG
热度 1 黄安年 2013-2-7 17:30
骑车两上 BHG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3 年 2 月 7 日 发布 时下短途交通工具 , 我的最爱还是骑自行车, 28 凤凰牌 , 这车我已经骑了三十来年了 , 现在有这么好质量自行车已经不多见了 , 虽然外观很漂亮但质量还是差点劲。骑自行车的好处是环保、灵活和健身。本来可以换辆电动的 , 不过我还是喜欢现在的有利健身的自行车。 今天上午我骑车到有 20 分钟自行车路程的北京华联( BHG )天通中苑店采购 , 因为唯独这里有三元脱脂牛奶 1.8L/ 桶可买 , 虽然今天风大 , 还是骑车了 , 一般一次购买两桶,够我们两人一个星期牛奶之用 , 尽管最近价格上涨了 10% ,还是必需买它。可这里今天唯有一桶 , 这是以前没有的现象。这是在我们附近地区的物美或农贸市场买不到的。 今天的风力不小 , 气温下降很厉害,我骑着、骑着突然想起近半个世纪前 , 在过春节前夕,一大早骑着自行车(那时用的是 28 飞鸽牌)从新街口外大街的北京师范大学到西单体育场空地去排队近两个小时 , 为的是买到两只鸡和两条胖头鱼,然而再骑上个把小时回家,那时的供应条件实在和现在不能比了,而且买到了还有一种幸福感,只是我用的交通工具还是自行车。 我骑车已经到了 BHG ,但是一摸口袋居然没有带钱(已经将钱包放在桌上了,这次是个大教训,出发前要仔细检查) , 于是再骑车回家取钱,等于再往返一次 , 这样算来 , 今天顶着大风骑车两次总共 80 分钟,倒真的起到了健身的作用。
个人分类: 民生问题小议(10-11)|2283 次阅读|1 个评论
骑车与登山
suguang 2012-4-25 15:59
山,一直很喜欢山。离职时的那次骑行让我对山有了新的认识。 山是一种高度,虽然上山很累,但是下山很轻松,犹如研究先难后易,不敢攀登,也就不能享受那份下山的轻松闲适。 山也是一种包容,这点在传统文化中闲有见闻。通常认为容者,如屋与谷也,皆虚内以容物。但是山呢,不仅增加了地表面积,而且将地面分为高低阴阳,生态层次丰富,使得多种多样的植物动物得以生生不息,这不也是一种包容吗? 山也是一种经历。山顶有寺,寺中有仙人。游山玩水,探访股市,那是一种惬意的经历。这寻觅的过程也是一种经历。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依石忽已冥。最后洞天石扉,轰然中开,得遇仙人。那一刻的喜悦难以言表,在那一刻向我招手的人都应该得到祝福。 记得开始骑车上山时,已经骑了很远,膝盖酸疼,但是仍不甘落后,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总结了三点经验。 第一个是通过变速器把传动比降低,自行车爬行速度放慢了,但是蹬车的速度还是基本不变,这样需要的力矩就小多了,就可以持续的前行,比走走停停有效多了。 第二个是太累的时候只看脚下的路,感觉到路面连续的向后移动,心理压力小很多,而且很有成就感。最妙是,当从山顶下来时,那些被你低着头忽略的景色也成了异样的惊喜。 第三个是把车座放高一点,蹬车时腿可以伸直,这样每蹬一次都感受到一次放松,这种节奏感真的很棒。 骑车是惬意的事情,但是也有痛苦的时候,小小的成就感和节奏感都会让你更好的享受整个骑行。
个人分类: 文摘随笔|344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院士科普-学如何骑车不摔Learn how to ride a bike with no fall
热度 9 wangyk 2011-12-27 09:44
[转载]院士科普-学如何骑车不摔Learn how to ride a bike with no fall
王 应 宽 Wang Yingkuan Beijing, China December 27, 2011 美国工程院院士科普:学习如何骑车不跌倒 Learn how to ride a bike, with no falls 博主按: 在与美国专家朋友 William Bill Chancellor 通信互致圣诞与新年问候过程中,得知他老人家对骑单车很感兴趣,并且最近在加州当地一家报纸上发表了他的“研究成果”——学习如何骑车不跌倒!觉得有趣,随即索要他发表的文章。他很慷慨,发来文章的纯文本、 PDF 和发表源媒体的链接。转载于此,与各位学车的朋友和教孩子学车的老爸老妈们分享、共勉。 William Bill Chancellor 是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生物与农业工程系的退休教授,主要从事农业机械和能源利用效率等方面的研究。因为在他所从事领域的杰出成就被评为美国工程院院士。他年轻时因为搀扶一位初到美国求学不慎跌倒的泰国女留学生,并帮助她扛行李箱,后来就恋爱结婚了。关于他的传奇故事,以后专文介绍。 原文出处: Bill Chancellor and Mike Hacker. Learn how to ride a bike, with no falls. September 08, 2011 | Posted by Special to The Enterprise. Short URL: http://www.davisenterprise.com/?p=79565 http://www.davisenterprise.com/local-news/news-columns/learn-how-to-ride-a-bike-with-no-falls/ 关于作者 William Bill Chancellor 的资料链接 Prof. Bill Chancellor - Natl Academy of Engineering Award. http://tractors.ucdavis.edu/BAE/index.htm http://engineering.ucdavis.edu/go/50years/biographies/WilliamChancellor.html Pat Reynolds shows his 6-year-old son Cooper how to ride his new birthday bike using the no-falls method for uninitiated riders. Courtesy photo By Bill Chancellor and Mike Hacker September 08, 2011 | Posted by Special to The Enterprise Learn how to ride a bike, with no falls By Bill Chancellor and Mike Hacker Pat Reynolds shows his 6-year-old son Cooper how to ride his new birthday bike using the no-falls method for uninitiated riders. Courtesy photo By Bill Chancellor and Mike Hacker Editor’s note: The following is a description of a technique used by the authors, not a set of instructions. Learning to ride a bicycle is a rite of passage that’s etched into most of our childhood memories. Unfortunately, these memories often include skinned knees, run-ins with unforgiving trees, and an out-of-shape parent running alongside nearing cardiac arrest. However, there’s a technique for teaching bicycle-riding skills to first-time learners that can make for more pleasant memories — the no-falls method. This method is based on the principle that a bicycle is kept upright mostly by the rider continually steering to keep the wheel-ground-contact-line always under the rider. It’s the consummate balancing act, requiring forward motion and steering adjustments by the rider in response to bicycle tilt. And since these adjustments must happen within a split-second, they need to be pre-programmed in the rider’s mind for automatic and near-instantaneous response. The first step is for the learner to sit on a stopped bicycle with helmet securely fastened. The teacher holds the bicycle upright by the seat and prevents forward motion so the learner isn’t distracted by fear of falling. To set up the exercises, the learner is instructed to turn the handlebars in the direction the bicycle is tilting, the basis of the no-falls method. Then the teacher tilts the bicycle slowly to the right followed by tilting it slowly back to the upright position. In simultaneous response, the learner turns the handlebars in the direction of the tilt and straightens out the handlebars as the bicycle becomes upright again. Next the exercise is done to the left. This drill is repeated several times, with the learner always knowing which way the bicycle will tilt. Once the learner responds to tilts quickly (in about a half-second), the teacher progresses to tilting to the right (and then the left) in random amounts until the reaction time becomes similarly fast. Finally, the exercise includes random amounts of tilting in random directions until the learner responds quickly and proportionally to any change. The set of exercises is repeated twice more, with five-minute breaks between each repetition. To transition to actual riding, the teacher first ensures that the bicycle is in low gear and adjusts the seat so the learner can touch the ground with the left foot while sitting on the saddle. Next, with the learner off the bicycle, the teacher shows how to rotate the crank so that the right pedal is slightly forward of the top-most position. The learner then gets on the bicycle with right foot on the right pedal and left foot on the ground. Before beginning to ride, the learner must understand how to use the brakes to stop, that neither foot should be put down until the bike has nearly stopped, and how to pedal. Finally, the basic idea is reinforced by reminding the learner to turn the handlebars in the direction of any tilt. Then, it’s time to apply what has been learned in a flat, isolated area. On the first ride, the teacher may give the bicycle a gentle push to help get started and make pedaling easier. Later, independent starting can include pushing off with the left foot while pushing down with the right. The teacher should never have to run alongside, since the learner’s reaction time should be short enough to make necessary steering adjustments. After achieving success riding forward and applying the tilt-turn response automatically, learning to turn willfully comes next. To explain this concept, the teacher tells the learner to pretend there’s a traffic cone in the center of the turn and to tilt parallel to the side of the cone as the bicycle goes around the turn. How does the learner accomplish the needed tilt? Although it’s counter-intuitive, the turn may be started by briefly steering in the opposite direction to the desired turn. When the tilt-turn response takes over, all the learner has to do is keep the bicycle in the tilted mode until the turn has been completed. If followed properly, the no-falls method can help new riders learn to ride a bicycle quickly and safely, without tears or bandages. — Bill Chancellor is an emeritus professor of biological and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at UC Davis with a longtime interest in bicycling. Triathlete Mike Hacker is a technical writer/project lead for Dell Services, federal government. To offer a Davis Bicycles! column, write to Mont Hubbard or Matt Biers-Ariel at column@davisbicycles.org or log on to bikedavis.info to see instructions for authors. Short URL: http://www.davisenterprise.com/?p=79565 This story falls on page "A3" Posted by Special to The Enterprise on Sep 8 2011. Filed under Bicycling, Columns. You can follow any responses to this entry through the RSS 2.0. You can leave a response or trackback to this entry Share Leave a ReplyClick here to cancel reply. Name (required) Mail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Website Notify me of followup comments via e-mail Type the two words: Type what you hear: Incorrect. Try again. Learn how to ride a bike with no falls.pdf My son Tian Jian is learning how to ride a bike with training wheels Tian Jian says hello on his bike Tian Jian is taking a nap while riding a bike Learn how to ride a bike with no falls
个人分类: 科研科普|11473 次阅读|10 个评论
未完成的骑行梦想
热度 1 Btree 2011-8-2 13:38
梦想与出发 “坐车太快,走路太慢”,似乎每一个骑行者心中总有这样的信念。我虽不能算是一个真正的骑行者,去年在海南骑行之后,也开始喜欢上骑车。骑行者也总认为,世界再大,只要给我一辆单车,总能用两个车轮在地图上划出一道属于自己的长线。 生在广东,大学和研究生生活也都在这里的我渴望能到各个地方去看看,虽没读万卷书,但想走万里路。去年海南回来之后,开始关注骑行的事情,一个偶然的机会看到了“广州-北京”的骑行日记,心中仿佛有一股很坚定的声音对自己说“下一站,我要去北京”。 这一年来由于学习和其他工作一直没有什么时间出去骑行,认识的骑友也不多。到了五月份,我开始意识到必须真正地行动,不然这个想法只能永远停留在心中,于是在论坛上发帖寻找北上队友。对于骑行,我更希望是找到骑友一起策划,因为不想单纯为了骑行而骑行,不过很可惜一直没有合适的人联系我,由于考试我也只能把这件事放在一边。七月份看到了其他人发的贴也是同样到北京,很兴奋地联系起来。但这个时候自己却总不能确定下来,一方面由于考完试七月初还有很多事情需要处理;另外一方面心里也开始犹豫起来,犹豫这个假期用来骑车是否值得,担心这么长的路程能否坚持下来,能否跟上大家(毕竟这一年来都没怎么拉练),路上安全问题;同时还有自行车和装备等问题需要解决。也就在那个时候,我看了自己写的海南骑行记录,在网上搜索了其他人骑行的日记,重新点燃了我的热情。 一切都很匆忙,12号出发,我可以说是11号才确定下来,12号上午还去购买一些药品和其他东西。中午十一点多,一个人出发踏上了这趟旅程,追赶上午从大学城出发的队友。晚上在佛冈和大家会合后,我在微博上写下“如果等到完全准备好再去骑行,就不用行动了。 所以今天中午十一点多我出发了,一路向北”。 我们总有很多牵挂、总有很多担心的事情、总认为自己没有完全准备好,但不踏出第一步,梦想永远只能是梦想。 在路上 骑行生活一直都在路上,每天有超过八小时时间是在骑车,貌似吃饭和睡觉休息也是为了更好的骑车。车轮的转动带动了我们的前进走出了属于我们的路线,在这路上不断演绎出酸甜苦辣,激情、快乐、伤痛、感动,不断重复着。 第一天一个人赶路时,走了二十公里左右刚上国道不久就下雨了,为了跟大家会合我只能披着雨衣继续前进,实在太大时在路边休息时,一位大叔跟我说这么多的雨你还骑车啊。还好到了五点钟左右雨过天晴,最终那个下午骑了将近120公里,“他说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擦干泪不要怕/至少我们还有梦”,那时的我心里面总在唱着《水手》。 第一天的下雨似乎也注定了雨在我们骑行中是无法逃避的,印象比较深刻还有在广州和湖南交界骑行时,那天下午也下起了大雨,而那一带基本都是山路,披着雨衣上坡必须冒着较大的阻力,而当爬上很多长坡到达云岩镇时,本想住宿下来,可惜这个镇上却没有旅馆,只好冒雨再赶10多公里到梅花镇,那时候云岩镇路边商店老板的一杯热水至今还温暖着我的心。 长途骑行各种天气基本都会碰到,除了下雨自然也免不了烈日的暴晒,特别是在武汉这个大火炉旁边,两点多的太阳再加上火烫的路面似乎总想把人烤熟,每天总少不了四五升的水,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 翻山越岭是骑行生活的一部分,而南岭连绵不断的山对于我还是第一次见到,一个下午几乎都在爬山,到达每一个地方,四周一望还都是山,而我很庆幸当时全部坚持下来,没有下来推车,一步一个脚印征服了每一个上坡。 骑行不能缺少热情,还记得凌晨两点半起床只为了爬上衡山去看日出,还记得最多一天爆四次胎大家还是以最快速度修完单车继续前进...... 骑行也少不了伤痛,还记得每一天结束骑行爬上楼梯由于肌肉的酸痛需要一步一步慢慢走上去,有一个队友路上摔倒了到医院包扎了伤口后还是继续前进...... 很遗憾由于家里有事,我只能在25号提前回广州,一路向北只到了湖北孝昌,其实离梦想中的北京已经是那么近,因为接下来是更好走的平原路。 在路上结束了这次骑行! 有梦想再出发 理想中的骑行是一辆单车,带上一个背包、一张地图、一个相机,不用刻意去追求目的,不用太在意每天走的路程,日出而走,日落而住。用一辆单车去走遍世界,去体验各地人民的生活,感受不同地方的文化,是多少骑行者的梦想。 回广州的车上,想起这十多天的骑行,心中总免不了带有那么一点遗憾,因为这可能是我最后一个长假期可以用来骑行长途,但我也明白提前结束是因为有更重要的事情需要处理,我也做出了最大的努力。 在长沙至岳阳一带遇到一位哥们用一辆28寸普通自行车(并非山地车或者公路车)从西安出发,准备穿越湖南到广西后,骑到自己家乡海南,他并没有骑行一些基本的设备,在路上曾经住过8元一晚的旅馆。而有另外一位从北京出发,一个人已经跑了1600多公里,准备转到沿海路线回家,随身带着帐篷,晚上找不到住的地方或者住宿费高于15元,则自己搭帐篷。听他讲述有另外一位30多岁的骑行者,由于是公务员有较多的时间可以骑车,已经跑了两万多公里...... 相比这些骑行者,我只是在骑行上面做了一些尝试,当然我也承认我没有他们这种勇气,放不下那么多的牵挂。但一颗转动车轮到祖国各地去看看的心一直都在,只要有这种梦想,保持这种热情,在合适的时候我会再出发。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123 次阅读|3 个评论
黄河什川风情(照片非本人拍摄请勿转用)
热度 1 moxj 2010-12-6 18:34
什川不仅是兰州户外经典的骑行路线,沿黄河两岸的徒步线路也很有特色,不过近岸岩壁的湿滑和陡峭给徒步增加了很多危险。驴友的相约之下周末前往,由于安全原因没约同学一起,先发几张照片,有对沿岸地质、地貌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结合地图,修改路线,规避沿岸危险路段。如果需要,我也乐意为大家服务。发几张照片欣赏:
个人分类: 地质队员|3543 次阅读|0 个评论
在堪培拉骑车
武继磊 2010-11-19 12:42
慢慢的,生活节奏在调整,中午时间趁着有中文字体库的计算机空着,写上两笔,也算是休息吧!当然,还包括对自己语句组织的练习,尤其发现了一个可以静心随手敲打键盘的网站(http://writer.bighugelabs.com/)。 近段时间,有几位好友在国内联系找不着我,后来在线联系上后,常常会问怎么样?是否适应了这边的生活?但生活的适应是多方面的,包括起居饮食、工作娱乐等等诸方面,今天就说一下我在这边的交通情况吧,在这边基本上下班是骑车,天气不好以及周末购物时,好心的房东总是让搭乘他们的汽车,故而交通很方便。 堪培拉的交通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开车、骑车、步行和乘坐公交乃至出租都有。不知道其他城市怎么样,诸如悉尼、墨尔本等人口多的城市,但就堪培拉这个城市来说,仅35万的人口,城区面积却不小,故这边公交车就难以方便和盈利共存了,经常一辆车上没有几个人。在国内可能公交系统有补贴,但这边是商业化运营,故而每一路公交车都有固定的时间表,在上下班高峰时就多几趟车,非上下班和周末时间车辆就稀疏的多,部分线路还停运,一般非上下班时间半小时乃至一个小时才有一班,一旦错过了,可能就需要在车站等非常长的时间。而出租车也不是随便路边停车搭乘的,一般需要电话预约,据说起步价近4元,然后每公里1元多,不同时段也有不同的价格,即便当地人也不怎么坐出租车的(这边的出租车有大有小,根据乘客的需求可以选择不同价格的车辆,这点倒是很人性化的)。因此,外来人若不会开车、或者停留时间较短、经济紧张等原因,搭乘公交车或者骑车也算是比较好的方式了,特别这边部分公交车前有自行车架,需要时可以免费放自行车。 来澳洲前,在网上查询了几次澳洲乃至堪培拉的交通情况,当时也是急急匆匆中赶过来,没有仔细计划,只听说堪培拉具有澳洲最好的自行车道,就初步想来澳洲后把骑车作为日常出行的工具,毕竟自己还为来得及拿到车本,且来这里即使购买二手汽车也对俺这穷苦小子出身的人来说是一大负担:( 。然而,即便是计划了骑车,但来澳前的那一天,在楼上电钻刺耳的噪声和家人依依不舍的目光中匆忙打理行李,还是忘记了国内骑车的手套、头巾、头盔等一系列的用品。甚至到这边计划买车时,也后悔没有把国内骑的折叠车带过来,到这里才发现和自行车相关的物品都不便宜。先是购买一辆还算过的去的二手自行车就花了300澳币(一辆Trek hybrid),然后又购买头盔、手套、气筒等工具,大约又有100多,后来又购买补胎、内胎等花费了不少,呵呵当然,如果想省钱的话,也可以购买常见的80左右的二手车和超市便宜些的头盔,但考虑到每天近30公里的山路,且在此骑行也近一年的时间,故而还是咬牙购买了好一些的。开始骑车总是气喘嘘嘘翻越附近的黑山,狼狈不堪时便拿每天斗黑山老妖自嘲,现在慢慢习惯了,反而觉得它更加提供了锻炼机会!从最初单程近一个小时的骑行到最近两次突破40分到达单位,平均时速也超过了20公里,有时候感觉很好,甚至上上周在暴雨中骑车,雨停后看天空风起云涌和3条壮丽的彩虹!呵呵 就这样,俺就这么每天骑着上下班,每天和黑山老妖斗争着回国后也计划继续骑车,尤其希望周末时能够约上好友,一块骑车郊游出行,据说国内骑车的人也越来越多了,每个周末折叠帮、东方红都组织不少活动呢!
个人分类: 闻道悟行|5892 次阅读|0 个评论
开车没有骑车快,究竟怎么回事 ?
niuyy 2010-11-8 08:57
最近确实听到不少这样的感叹和抱怨,究其原因,无非如下两点: 1. 交通确实拥堵,因为车辆增加快,道路增加慢; 2. 目的地太近。既然能骑自行车,就说明目的地不是太远,所以汽车的优势发挥不出来。自行车登上就走了,而且多数情况下已经养成了可以无视交通信号的习惯;汽车还要检查车况,发动预热,出库,等交通信号等等,自然就慢了。目的地只有50米,走路也比开车快,目的地500米,骑车会比开车快,目的地大于5公里,再来看看那个快?
个人分类: 杂论|3761 次阅读|0 个评论
骑车去上班----一举可以多得
lhj701 2010-9-21 11:24
突然想骑车去上班,因为一举可以多得。 如今单位扩建、改建都到了市外,可谓是“城市包围农村”。我的单位也不例外,离我家足足20多里。等班车感觉时间限制,并白白浪费很多时间。突然想到自己的老自行车,90年买的,记得当时花了俺600多大洋,今天照样可以做贡献。 第一次骑,心里还有些怕累,但按常速骑车,用了40分钟左右到达单位,竟然和等班车、坐班车(班车需要绕行载人)花费的时间一样。但这骑车却比坐班车收获大多了。 第一:锻炼了身体。骑车可以锻炼身体,不仅可以减肥,使身体匀称,并且骑车时能吸入更多氧气(市外)增加脑健康,还能加快血液流动,强化心脏功能。 第二:沿路欣赏了城市、农村的美景,感受了大自然的美,放松了心情,陶冶了情操,愉悦了心灵。 第三:可以对自己的生活和时间更好地掌控,如果工作多,也可以来的早一些,走的晚一些。全然不用怕错过了班车。 如果你离单位不是很远(40-50分钟的骑程),下一次不妨放弃一回班车和自己的家庭轿车,找一个好的天气,骑车去上班!
个人分类: 健康|3741 次阅读|3 个评论
辞旧迎新
luoyf06 2010-2-4 11:25
每天骑车上下班,经过西直门北京北站,看到站前的人一天天增加,大包小包的,过年的气氛越来越浓了。去车站买11号的Z133的火车票,还没排到自己液晶车票余额显示屏已经显示没有Z133的票了。这两天在网上关注火车票转让信息,碰到两个Z133火车票转让信息,联系手机总打不进去,等打进去了人家说票已经没有了。看来只能7号去买票了,不知道能把能买到坐票。不是学生了,买票还真难,辛苦自不用说。 不过想着过年了,回家能看到父母,姐姐,外甥,有一种幸福的感觉,即使站回去也是高兴的,这回终于不是空手回家了,能给父母,外甥带点礼物。读了这么多年的书,终于开始收获了。求学20载,我倒是不觉得苦,自己还是喜欢读书的。读书增长了本领,扩大了视野,明白了世间的许多道理。总体说来,读书亦苦亦乐,快乐多于苦恼,收获多于付出。 工作半年了,感触挺多,进步不少。社会确确实实比学校复杂多,前辈们苦口婆心说的多干少说、谦虚、良好的工作态度等等,真是这么回事,自己也深有体会。所幸自己周围的同事都是年轻人,素养很高,工作氛围很融洽,有些研究组师兄弟的感觉,两个字挺好。进步方面呢,主要是在为人处事方面,跟单位同事相处得很好;工作能力也有不小进步,目前的工作性质偏项目管理,当然还有不少琐事,参与到了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水专项还有环保部的一些技术规范项目中,接触的面比较广,在一个个开题会,中期会,验收会,论证会中学习,一份份报告,政策,法规,规划的阅读,对环保工作的认识逐步深刻,全面。 2010年呢,首先要做好领导交给的工作,这个是基本,重点,做到按质按时完成;第二,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周围同事干干活;第三,抓紧时间学习,多看看规划,政策,报告,总之不能放松学习。 还有一点,坚持骑自行车,不管刮风下雨。有个想法,打算五一在网上找几个骑友去北京周边的地方做个长途履行,比如秦皇岛,泰山,五台山等等地方。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902 次阅读|0 个评论
辞旧迎新
luoyf06 2010-2-4 11:22
每天骑车上下班,经过西直门北京北站,看到站前的人一天天增加,大包小包的,过年的气氛越来越浓了。去车站买11号的Z133的火车票,还没排到自己液晶车票余额显示屏已经显示没有Z133的票了。这两天在网上关注火车票转让信息,碰到两个Z133火车票转让信息,联系手机总打不进去,等打进去了人家说票已经没有了。看来只能7号去买票了,不知道能把能买到坐票。不是学生了,买票还真难,辛苦自不用说。 不过想着过年了,回家能看到父母,姐姐,外甥,有一种幸福的感觉,即使站回去也是高兴的,这回终于不是空手回家了,能给父母,外甥带点礼物。读了这么多年的书,终于开始收获了。求学20载,我倒是不觉得苦,自己还是喜欢读书的。读书增长了本领,扩大了视野,明白了世间的许多道理。总体说来,读书亦苦亦乐,快乐多于苦恼,收获多于付出。 工作半年了,感触挺多,进步不少。社会确确实实比学校复杂多,前辈们苦口婆心说的多干少说、谦虚、良好的工作态度等等,真是这么回事,自己也深有体会。所幸自己周围的同事都是年轻人,素养很高,工作氛围很融洽,有些研究组师兄弟的感觉,两个字挺好。进步方面呢,主要是在为人处事方面,跟单位同事相处得很好;工作能力也有不小进步,目前的工作性质偏项目管理,当然还有不少琐事,参与到了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水专项还有环保部的一些技术规范项目中,接触的面比较广,在一个个开题会,中期会,验收会,论证会中学习,一份份报告,政策,法规,规划的阅读,对环保工作的认识逐步深刻,全面。 2010年呢,首先要做好领导交给的工作,这个是基本,重点,做到按质按时完成;第二,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周围同事干干活;第三,抓紧时间学习,多看看规划,政策,报告,总之不能放松学习。 还有一点,坚持骑自行车,不管刮风下雨。有个想法,打算五一在网上找几个骑友去北京周边的地方做个长途履行,比如秦皇岛,泰山,五台山等等地方。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9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8 03: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