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统一性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陨击能量模型与生物能量模型的统一性(摘要)
lulingkxw 2016-11-11 18:45
植物生命的起源—— 陨击能量模型与生物能量模型的统一性 陆 玲(广州市 万归一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摘要】“陨击是太阳系普遍而广泛的地质过程”,地球也不例外。 基于对地壳的陨击成因、以及银河系天体螺旋运动和粒子结构的认知、以及在陨击能量模型与地球各类生物形态进行比较、地表岩层的陨击构造与植物生物区系对应性等探究过程中,地球生物,包括菌类、植物、动物的形态特征呈现出与陨击能量模型(模拟)高度的相似、生物发育秩序与陨击能量模型发展过程的高度一致。本研究认为,它们提供了说明包括植物在内的地球生命起源机制的关键线索。 外天体在陨击地表的过程中,其超强的势能转化为动能、热能和原子能等高能物理过程,导致陨落天体的基本物质——粒子的裂变和聚变,当这些粒子的构造处于膨胀,能量信息相互交换的状态,便可以受到其所处的高能物理环境的影响:“记忆”陨击过程能量运动的时空秩序,从而建立起相应的能量模型。它们作为地球生命的胚种,在特定的条件下,已记忆的信息可依序“表达”,例如“基因模型”。 植物的能量模型对应着陨击能量模型主索断裂前的阶段,动物能量模型则延续到其后阶段。陨击过程形成的生命胚种在地球特定的生态环境中,持续萌发、演变。 Origin of Plant Life Unity of Meteorite Strike Energy Model andBioenergetic Model Lu Ling (Abstract) Meteorite strike is a common and extensive geologicalprocess in the solar system, the Earth is no exception. Based on the causes ofmeteorite impact on the earth's crust, the cognition to celestial spiral motionand particle structure in the galaxy, as well as the comparison betweenmeteorite strike energy model and various biomorph on the earth, matchingbetween meteorite strike structure on ground rock stratum and plant and biota,it is inferred that the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ife on the Earth,including fungi, plants and animals is highly consistent with the developmentof meteorite strike energy model. This study suggests that the said factprovides the key clue proving the mechanism of the origin of life, includingplants, on the Earth. In the course of celestialbodies hitting the earth's surface, the superior potential energy convertedinto high-energy physics process such as kinetic energy, thermal energy andnuclear energy, causing the fission and fusion of the particles, the basicmaterial objects of falling celestial bodies, when the structure of theseparticles is swelling, and the energy information exchanges, the space-timeorder of energy movement during the meteorite strike process can bememorized. As the germ of life on the Earth and under certainconditions, the information they have memorized can express in sequence, suchas gene models. Plant energy model corresponds to the phase before the main clue ofmeteorite strike energy model ruptured, while the animal energy model extendedto a later phase. The life embryo created during the meteorite strike processcontinued to develop and evolve under the specific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nthe Earth.
个人分类: 生命起源|417 次阅读|1 个评论
宇宙共振
jiazhang55 2016-10-19 18:46
首先,宇宙应该是自发对称性破却的,而对称性破却发生是超光速,所以我们自然可以推断宇宙的变化包含超光速现象,相关推论请看张天蓉老师的博客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677221do=blogid=926701 《宇宙中的超光速》。 如果看了这篇博客的话,请留意我的评论 我们排除自发性的对称破却,也就是说在相对论范畴下讨论超光速条件,当然根据(1,c)的统一性, 直观的看出,如果x超越了c,则会形成另一个破却的发生(单位1既不对称也不破却,但这是在c范畴下的(相对论范畴),如果超过了c,那么单位1会出现一个确定的形式(请见黑洞内的五维时空),这样的话单位1要么破却,要么对称),而破却是超光速的,所以超过c可以是一种方式。由于(1,c)是普适性的,所以这种方式是通用性的,它既可以对于大型天体,也可以对于微小粒子。 但狭义相对论限制了粒子的速度,也就是限制人为对称破却的产生,但其实对于我们而言,c不止一个。我们来看看我的大统一方程 c=x/1其中1为时间,c为光速 那么,我们进一步计算,得x=c 好,这里不仅速度v=c,同样x=c。相对论只限制了速度,但没有限制x。那么我们就可以通过x超越c,来完成对称破却。 我这里提出一种方法,就是讲 m的空间扭曲(广义相对论)到1m的空间,这样速度 超过 1m/s的物体,就可以发生对称破却,而对称破却的结束标志(并不是时间)就是这个物体降速到1m/s的速度,这期间没有时间的观念。 虽然,这是一种方法,但这其实看似不可能,可想而知,将一个场扭曲到原来的 分之一,我们需要多大能量,就拿电磁场举例,根据麦克斯韦方程中的变化率,要达到 分之一,我想即使是地球的磁场变化率也没有这么大。
个人分类: 交流感受|67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物理上真实的东西一定是逻辑上简单的东西
热度 3 zhulin 2016-3-26 12:03
爱因斯坦指出:“逻辑简单的东西,当然不一定就是物理上真实的东西。但是,物理上真实的东西一定是逻辑上简单的东西,也就是说,它在基础上具有统一性” ( 《爱因斯坦文集》第 1 卷,第 380 页 ) 。 事实上,简单性原则在今天成为科学家们评价和选择理论的一种标准,而这也符合著名的“奥康姆剃刀”原则。简单性原则现在已经作为一条方法论原则,适用于所有的科学理论。 郭汉英在一次讲演中指出, 中国人和中国学者要在基础研究领域奋发有为,不要迷信国外大科学家理论,要带着怀疑的、批判的头脑进行创造性地研究,这样中国才能拥有属于自己的独创理论,赶超世界科技水平。
个人分类: 问题讨论|878 次阅读|11 个评论
关于“引力波”的遐想
lulingkxw 2016-2-13 18:27
关于“引力波”的遐想 /陆玲 春节假期传出的好消息 春节假期,传来了引力波被探测证实的消息。 微信里看到无论从天文网站还是非天文网站,无论科学控还是非科学控朋友都在纷纷转发这些消息。 我不仅看到其波频图谱、两个黑洞融合的模型、还听到那段似曾熟悉的宇宙声音…… 甚至,连我的两个女儿也欢呼着、雀跃着,认为这是本年度春节里最激动人心的好消息!每人都发表了从艺术、哲学、宗教的印象读解它的微信,我也受到其感染,天气暖融融的、过年气氛不错,和她们出去聚餐、逛街刚回来。尽管,我并没有她们那么激动,可也时而浮想连篇,忍不住要记录下现时所思所想了。 引力波和斥力波应该是一样的吧? 牛顿让人类早就知道天体之间“万有引力”。 在太空中、天体之间保持的距离和相对运动不正表明天体引力场的存在么? 既然有“引力”,也必然有“斥力”,从某个角度看“斥力”也是“引力”,斥力表现为来自不同天体、不同天体源的“引力”互相吸引,却形成空间对峙关系的力的状态。引力波跟斥力波本质上应该是一样的吧? 引力场是综合的统一场、粒子场,天体引力的物质载体并非只有引力波 在这个场里,存在各种组建水平的粒子,它们以不同的方式形成、变化和运动,但也受到这个场的各种粒子运动方式的影响,表现为运动规律的统一性:请见谅:为了方便展示物质运动的组建水平规则性,以下名词有的是新造的、或暂时借用的 ; 例如: 电子、 “电线”/电路、 电波、 电场—— “电磁子”、 磁力线、 电磁波、 “电磁场”—— 光子、 光线、 光波、 “光场”—— “引力子” 、“引力线”、 引力波、 引力场…… 它们来自或受制约于各个天体运动、或者说,它们也是这个天体物质的延伸部分。它们交错、交织、综合、融合在一起。 检测引力波——即把引力波从多种波谱中识别出来 因为这些粒子场表现为综合的物质运动,检测引力波则是把其中一种或一类物质的运动方式识别出来,检测到“源自某个特定天体”的“引力子”,而不总是认为它们的存在是混沌地与其他物质综合一起。 做到这一点,就是一项了不起的工作。 引力波研究空间无限广阔 引力波本身拥有非常丰富的频谱和来源。而目前,人们识别到,被看到的,听到的只是其中的一种、并且只是来自某个天体的那一种,该领域的探索必然有着无限广阔的空间。 引力波产业技术鼓舞人心 人类发现了电波、电磁波、光波,并形成相关的科技系统,它极大地推动了人类产业革命、尤其是能源、动力、材料、通信、照明、信息产业技术革命,造福着全人类,引力波被识别,其可带来的产业技术革命,前途更是未可限量。 ——可期待,地球上的有机矿如同地球母亲的母乳,哺育了人类的婴儿期。以后,人类总有一天是要断乳的,这就可以依靠电、电磁、光、靠引力波来支撑产业的发展。 几点不成熟观点的讨论: 根据多系统的比较、间接观察形成了以下观点,仅作为探讨。 1、两个引力波的出现,并非一定来自两个黑洞,或者它是一个黑洞的脉冲效应,它可以断续地释放/吸收着能量。 2、两个波频的重叠并非肯定是两个引力波源头的黑洞融合,她们或是引力波之间的融合。 3、引力波并非天体引力的“专利”,也不是天体引力的唯一表现形式,而只是天体能量释放/吸收的现象之一。 4、引力波的运动速度推测可超过光波,但它也不是天体物质运动速度的极限。 弥漫在地球周围的引力波,作为某种力的其中一种物质的载体,它未必都是直接地来自某个特定的外在天体源,或也可以是受到某个或多个天体引力源释放/吸收的物质间接影响的物质;作为一类波的粒子,它也可能经过与其他粒子“化合”“变异”“还原”的过程。作为一种物质的运动,难道它在宇宙中的漫长穿行线路中,没有受到任何干扰,不会发生任何偏移和折返? 因此,确定它来自某个距离地球多少光年天体/黑洞的依据未必是足够充分的吧。 5. 本来黑洞可吸收光波,但现在却说引力波来自黑洞。地球本身就具有强大的引力场,但科学家第一次发现的引力波竟然说是来自遥远数十亿光年之遥远的太空黑洞。这太奇怪了吧? 6、任何被认为是客观的描述、观测效果,跟采用的工具和人们的固有认识相关。 和发现一种现象相比,如何解释这种现象更具有挑战性。 引力波的表现形式或描述也可能呈现为多种形式,当然也可以逐步被标准化。 附件: 引力波 引力波也称重力波,引力波是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所预言的一种以光速传播的时空波动,是时空曲率的扰动以行进波的形式向外传递的一种方式。如同电荷被加速时会发出电磁辐射,同样有质量的物体被加速时就会发出引力辐射,这是广义相对论的一项重要预言。 引力波与流体力学中的重力波很相似,当液体表面或内部液团由于密度差异离开原来位置,在重力(gravity force)和浮力(buoyancy force)的综合作用下,液团会处于上下振动以达到平衡的状态。即产生波动。引力波则是由于空间质量和速度的变化导致空间产生的波动。 LIGO在2016年2月11日宣布“探测到引力波的存在”。 引力波的发现意义重大,从科学意义上看,引力波可以直接与宇宙大爆炸连接。广义相对论中预言的引力波也可以产生于宇宙大爆炸中,这就是说大爆炸之初的引力波在137亿年后的今天仍然可以探测到。一旦发现了宇宙大爆炸时期的引力波,就可以揭开宇宙的各种谜团,甚至了解宇宙的开端和运行机制。 …… (百度百科/引力波)
700 次阅读|0 个评论
不同行业背景的安全工程专业统一为一个一致的学科
热度 1 Greg66 2015-10-25 16:29
我国化工安全、煤矿安全、建筑安全、机械安全等等各个行业背景的安全专业很多,很多时候也是个说自话、缺乏共同语言。如果认为安全学科的研究对象是事故、研究目的是预防事故,那么不管什么行业背景的安全专业,其实都是研究事故预防的方法论的,这就使他们成为一个统一的、一致的安全学科。 所以,一个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目的是极为重要的。 安全学科的研究内容,要能预防任何行业的事故,否则他就很难是一个普遍的科学,甚至很难称其为科学。 所以,“大安全”,一方面应该从共性角度来研究,一方面是研究共性的东西。
个人分类: 1|3020 次阅读|1 个评论
原子核的构成与生命构成的统一性!
unifiedphysical 2015-2-17 09:36
如果提出:原子核的构成与生命构成的统一性!貌似给人很傻的感觉。但是如果从《统一物理学》书中的发现看,宇宙中的智慧生命的构成恰恰和原子核内部的能量构成体系保持完整一致。以下我们就用《统一物理学》中发现的成果来介绍这个原子核生命和智慧生命的统一性。 先简单介绍一下,《统一物理学》中的原子核基本构成原理,这个原子核基本构成原理与现代物理学教课书上的保持较大的一致性,首先是夸克是构成原子核的基本粒子,上旋上夸克是夸克中能量最小的夸克,在《统一物理学》中,把上旋上夸克定义为:质子能量/20 2 这个由《统一物理学》发现的各种夸克能量值与实际试验测量值基本保持一致。除从新的10维空间理论证明夸克是构成质子的基本粒子以外,《统一物理学》还发现了一个3 4 的能量级数序列,并有5*E P /20 2 =E P /80=E p (1/3 4 +1/3 8 +1/3 12 +1/3 16 +...) ,其中E P 是质子能量值。质子内部发现的能量级数体现出其内部的10维空间之间的各个维度之间的能量交换形式。并且这个能量级数参与各种稳定核子的构成,如缪子,中子,W/Z粒子和西格斯粒子等。 用这2种粒子能量值作为质子及各种原子核的稳定性的衡量,把任意一种元素(包括同位素)的原子核能量值分别除以同这2个能量值E P /20 2和 E P /80,其整数部分构成了原子核内部完整的夸克能量体系,其尾数则体现出能量的不完整性。这2个尾数的余数的倒数,我们分别称为O值和Ω值。 如果列出所有元素的O值和Ω值,这个时候,就发现很多问题了。 1,氢、氧、碳的O值在所有元素O值表中最接近于1,接近于1就意味着其原子核构成能量稳定性更接近于质子。 2,碳,氮的Ω值均是其O值的5倍。 3,有机物的定义:氢,氧,碳,氮 ,其中氢、氧元素利用了夸克能量体系(E P /20 2 ,),碳、氮利用了能量级数体系E p (1/3 4 +1/3 8 +1/3 12 +1/3 16 +...) 。 这样看来,生命体系也是利用原子核的稳定能量属性构成的。
个人分类: 物理|1108 次阅读|0 个评论
高校应当推行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担责
热度 1 muheifeng 2014-3-18 21:06
首先,来简要分析一下我国目前初级教育体系中的学生管理方式——规范化管理,统一性管理。这种管理方式在小学、初中和高中的学生管理过程中体现出明显的优势,既符合我国当前教师和教育资源紧缺、学生数量庞大的状况,减小了学校的管理和运营成本;并且满足了学生在知识和社交方面的需求,较为有效地完成了学生道德培养和素质教育的目标。规范化的管理能较好地管理这些没有自我管理能力或自我管理能力不强的儿童和青少年,并利于这些尚未形成独立的思想价值体系和思维方式的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避免了他们走上错误的道路。这种管理方式在初级教育中之所以能取得良好成效是基于这些学生还未真正独立——还未形成或才初步形成独立的思想体系和自我管理能力。 国内高等教育延续了中小学的学生管理方式——学校统一、层级管理。高等教育是学生从学校走入社会的实训场,学生开始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自我管理能力也迅速增强,开始规划自己人生路线和奋斗目标,有了自己的行为规范和行动目标,自我的行动意识和行动能力显著增强。这种独立的思想意识和行动能力与高校中统一规范管理相矛盾,矛盾的结果又两种,一种是学生抗衡学校管理,这也就是高校屡爆学生与老师或行政管理人员发生冲突的原因,同时也造成了高校出现管理工作量大而收效微的困难局面;矛盾的另一种结果就是学生向学校妥协,缺失了自我,缺乏自主思考和独立行动的能力,对他人或团体具有很强的依赖性,这就是为什么在毕业季大批学生迷茫,他们看身边的人考研就考研,身边的人考公务员就考公务员。同时这也就是为什么他们在步入社会许久后都还不能完成从一个学生向一个职业人士的转变,并且还沉浸于缅怀那些逝去的校园生活。他们缺乏自信,缺乏对自己的思索,缺乏独立的行动能力,缺乏担当,更缺乏去探索未知道路的品质 ,创新对他们来说则更像水中月镜中花。 我们学校(上海科技大学)作为一所新型的、高质的高校,从管理者的角度,我们应当去行政化,以提高学校的独立性,并提升学术和科研的地位;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我们应当实施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担责,以培养我们的学生独立思考、自主行动和有所担当的能力和精神。作为一所新建高校,学校管理者是学校这栋大厦蓝图的设计师和规划师,学生是这栋大厦的最终建造者,学生的品质将直接决定这栋大厦的最终质量。受国内教育体系的限制,做去行政化的改革面临极大难度,相比而言,学生管理体系的改革要容易得多。实行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担责,学校管理者从旁观者的角度给学生指引方向和提供建议。去除年级、班级、院系之间的壁垒,让学生自己选择课程,自己规划作息,自我管理,让学生自己去权衡利弊,有所取舍,自做决定,并自担主要责任。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行动能力和责任感,并且相比于学校强制性规定,减小了学校管理者的工作压力和校园冲突。 一批坚强自信、独立自主、勇于探索、开拓创新、并有责任感的学生,我相信将给社会带来巨大财富,将使我们学校一战成名,并且增加了高校向政府提出去行政化的筹码——“我们放开了手,我们收获了高品质的学生;政府若放开了手,国家将收获高效教育和尖端科技”。
663 次阅读|1 个评论
随机共振探讨之五-弱信号处理的统一性
srinsp 2013-9-18 08:52
采用泰勒展开的方法,我们将四种弱信号处理的情况统一起来,其性能的表达式和上界是统一的,我们利用信息不等式给出了随机共振不可能发生的区域,反之,我们给出了随机共振能够实现的可能情况,比如次优系统中,比如观测数据不足够大时,这些研究见开源杂志PLoS One,可随意下载 http://www.plosone.org/article/fetchObject.action;jsessionid=9A1CEF30D2B9C9D4E5D0B02965A6EB88?uri=info%3Adoi%2F10.1371%2Fjournal.pone.0034282representation=PDF
2652 次阅读|0 个评论
数学与相应的客观事物中真理的统一性和一致性
热度 2 可变系时空多线矢主人 2013-2-26 17:59
数学与相应的客观事物中真理的统一性和一致性 所谓 “真理”就是对客观事物的特性及其运动规律的正确认识。 客观事物多种多样、千差万别,其特性和运动规律还随时空和条件的不同而发展变化。 对客观事物的特性及其运动规律的正确认识就存在符合于较广泛和仅局限于其中一定范围的差别。 所谓 “绝对真理”就是对某些客观事物的特性及其运动规律的广泛、全面的正确认识。而“相对真理”就仅是其中相应的某些局部的正确认识。 人们只能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具体认识到相应范围内的 “相对真理”,逐步扩大 时空、条件的的范围, 发展到趋于普遍、广泛、全面的“绝对真理”。 不能否定“绝对真理”的客观存在,但因时空条件变化无穷,还必须认识到:“绝对真理”只能趋近于,而不能达到。 所谓“ 数学 ”就是研讨从各种客观事物中抽象出其中数和形,及其间相互关系和演变规律的科学。 “ 数学 ”就应是对数和形,及其间相互关系和演变规律的认识。 各种数和形本身及其相互关系和变化也有客观存在的特性和演变规律。 这些特性和规律还可表达为定理和公式,这些定理和公式还可在一定公理的基础上,按一定的逻辑规律,给出严格的证明。 一般说数学定理和公式都应能够证明或证伪。 不能证明或证伪的,只能是其条件不完备或不合逻辑,而不能在相应条件范围内成立所致。 这就是所谓“纯数学”。 但是,正由于数和形是从客观事物中抽象出来的,任何数学命题都是 数和形,以及其间相互关系的变化规律,就必应适应于相应的客观事物。 任何数学命题是否正确?决定于:其认识是否与相应的 数和形本身及其相互关系和变化的特性和演变规律相符合?而且也必然是或否与 相应事物的有关特性和运动规律相符合!都应是:符合就正确,不符合就不正确。 正确的数学命题就应是相应的“真理”。它一般也只是局限于一定条件的范围之内才是正确的。说它绝对正确,也只是在相应确定的条件的范围之内是肯定正确的,它也只是一定条件下的“相对真理”。 数学与相应的客观事物中真理应是统一和一致的。 借助数学,就能对事物做定量、定形的分析研究。 这些规律必然与相应的客观事物的变化相关联。因而,由相应的数学的特性和运动规律不仅加深对相应客观事物的特性和规律的认识,而且,还能发现、扩大、发展对相应事物的特性和运动规律的适用范围和进一步深刻的认识。例如: 经典物理,因抽象出 3 维矢量及其代数和解析矢算,而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得到快速的发展。 狭义相对论在速度与真空中光速相比不可忽略粒子的实验观测基础上,认识到必须采用闵科夫斯基 4 维时空位置矢量表达粒子的时空位置,而得到符合客观世界的发展。 广义相对论认识到时空非惯性牵引运动会出现时空弯曲的普遍规律,引用数学中早已发展了的黎曼解析几何,解决了相应的引力问题,并为天文物理学奠定了基础。 量子力学及其场论在实验观测的基础上,采用所谓“波函数”表达粒子的状态而发展为对各种大量粒子的统计力学。而发展了对相应客观物质特性和运动规律的深刻认识。 创建可变系时空多线矢及其代数和解析矢算,及其统计力学,发展出的可变系时空多线矢物理学,就能解决现有理论尚未和不能解决的诸如统一场论、基本粒子,等众多重要物理问题。改造、发展量子力学及其场论。纠正现有理论存在的各种错误。
个人分类: 数理|4246 次阅读|6 个评论
各门物理理论中的时-空应是统一的
热度 3 chenfap 2012-5-24 08:10
各门物理理论中的时-空应是统一的
各门物理理论中的 时-空 应是统一的 (物理学上的时空与物质 81 ) 在本系列博文中,我们先后讲解过 牛顿力学 、 狭义相对论 、广义 相对论 、量 子力学和 量子场论、圈量子引力理论、以及超弦理论 关于时空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 。表面上看来, 似乎各门理论的时空有所不同,但是,一些相邻的物理理论, 其时空的特性或规律具有较 简单和较复杂之差别,在一定的条件下,较复杂的时空特性或规律可简化为较简单的时空 特性或规律。这就意味着这两个相邻的物理理论,其时空应是统一的。 考虑到上述一些例子,我们有理由相信“ 各门物理理论中的 时-空 应是统一的 ”。 从物 理哲学上来看,这是理应如此的;因为物理哲学认为“宇宙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如果 各门 物理理论中的 时-空 不是统一的,而是彼此非协调的, 宇宙世界便难以认 识了。我们讲过, 圈 量子引力理论和超弦理 论 是当前物理学理论研究前沿中的热门 课题,目前对这两门课题,虽 然尚未彻底解决,但已累积了不少研究成果, 它们都 有可能成为解决 引力场量子化的途径。如 果 圈量子引力理论和超弦理 论 是正确的, 那么 圈量子引力理论中的时空和超弦理 论中的时空就 应当符合 “ 各门物理理论中的 时-空 应是统一 ” 的观点。的确如此。但由于 圈量子引力理论和超 弦理 论本身的难度, 我们不可能详细说明,只作如下简单的说明。 圈量子引力理论的实质是广义相对论的量子化理论, ‘经典化’可使 圈量子引力理论的时空简化为广义相对论的时空;因之广义相对论的时空与圈量子引力理论的时空 也是统一的。 超弦理 论虽认为空间具有 ‘额外维',还存在超对称性,并假定物质的基本单元不是0维的点状粒子,而是在时空中振动着的弦(或膜),不同的振动频率和模式对应着不同的粒子。弦的线度大约为普朗克长度,它是空间中最短的距离。但在线度远远大于普朗克长度的宏观现象中‘额外维'难以观测到,超对称性可忽略,弦(或膜)可视为粒子,再进行 ‘经典化’也可使 超弦理论的时空简化为广义相对论的时空,因之广义相对论的时空与超弦理论的时空, 也是可以统一的。
个人分类: 未分类|4148 次阅读|6 个评论
“哲学”状态
热度 4 dahaidehaohan 2012-2-26 16:10
很小的时候,傍晚和爸爸在小路散步,问及星星怎么这么多、天为什么那么蓝……七岁的露西问山姆,为什么会飘雪、芥末是什么做的、瓢虫只有女生还是也有男生、男生的瓢虫叫什么、天空的尽头在哪里、月亮怎么会跟我回家、太阳为什么是橘色?追问是人的一种本真本能。 哲学的本性是问题。日常生活中自明的问题,对于哲学家却大有问题。我是谁,我在哪儿,我和自己有没有统一性……可见,哲学问题并不是世界本身带来的,而是人产生出来的。 记得一年半之前,马哲 院长第一节课上又提到政治、哲学,指出我们原来学到的哲学思想并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三言两语把我们曾以为真理的东西给批个七零八散。同时,洋洋洒洒的话语中,老师传递着一个讯息:用一种批判的方式来对待现实。后来随着对西方哲学、后现代、课程、思维等内容的扩大与深化,深刻感到其中蕴含的批判性和建设性。 前两天看到一篇文章,不由去想内容的逻辑关系,也去和他人辩论商讨,似乎一发不可收。后来平静,也许很多时候,结果的得出并不那么重要,反而思考的过程更具意义。哲学究竟是什么不很看重,反而处于哲学的状态更让人富足。为此,不妨将体会记述如下。 记得首次正式接触哲学是在大学,老师给出的概念:哲学是一套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最一般规律的认识。这没有错,但是过于笼统、大而化之,等于没说。按此说法,哲学就是一门无所不包的学问,缺乏确定性内容。即使我们把哲学定义背的滚瓜烂熟,我们仍对哲学一无所知。 其实,关于哲学究竟是什么,根本就没有定论。曾有许多哲学家提出他们的理解或主张,但甚至在他们离世之前,就有新型哲学家提出批判,否定他们的学说。哲学问题一直争论不休,最终也难以达成一致。 如果真要说明哲学,或许可概括:哲学就是一种不断地进行自我否定和自我超越的怀疑精神和批判意识,就是对那些永无答案的形而上学问题的一种执着追问。 人和动物都关注事物的现象,但人总喜欢追问现象背后的本质。人们总是禁不住要问:活生生的感性现象背后的本质是什么,潜藏在感性现象背后的抽象规律又是什么?正是这种追问习惯使我们有了哲学。人们一直在追求深藏事物背后的一种永恒不变的东西,总以为找到这个所谓“不变的东西”就把握了世界,争取了自由。而恰恰如此,当一个人开始意识到自己有必要关注事物的本质,当他有了这种自觉反思意识时,他也就进入了一种哲学的状态。 哲学就是这样,它总是执着地要去言说一些那些不可言说的东西或问题。而这些东西或问题就其本身而言是永远说不清、道不明的,但是人们还是要不断地去追求和询问,力图要说出那些不可言说的东西。 即便如此,我们取纳的恰恰为哲学的这种精神,不断探究和追求。当人深处此状时,他的求知欲、好奇心油然而生,尤其用于教育课堂中,则出奇有益。不知有没体验,我们记忆深刻的是那些课堂气氛活跃、自己和教师的问题处于一个共生的统一体中,更甚者,会出现亢奋、激动情绪。这便是一种参与的投入,最后结果则为记忆深刻、乐于探究、喜欢上课。 上周三去听导师给本科生的课,老师就此门课程涉及的关键词列出,教师解释其中一个,给出示范,然后询问学生的想法。当问及什么是物理、什么是课程的时候,很多学生抓耳挠腮,有学生说:物理就是物的理;课程就是有一伙人在一个时间一个地点怎么怎么样;课程就是课的程序;课程就是课程表…… 其实,这些专业术语的措辞也是千姿百态,无法统一。但是,学生积极思考的过程必不可少。一来锻炼他们思考、发问的技能,二来,给出学生学习的方法,有利于他们课下查阅相关资料查找问题,找出答案,培养他们的自学反思能力。 总之,学以致知,哲学的自由属性在于它不服务于任何外在目的,而是为了自身存在。在追寻历程中,我们尝试各种方法,寻求不同渠道去理解去解决。正是在求知的过程中,在思考的习惯中,在哲和思的变化中,我们改善了生活、重塑了精神,改变了行为,提升了境界。
4204 次阅读|17 个评论
实体和场怎么才能统一起来?
热度 1 daodezhenjing 2011-10-10 23:13
爱因斯坦是一位彻底的一元论者,它始终相信实体和场的统一性,可如果将它们有机地统一起来呢?爱因斯坦并没有真正地做到。他只是告诉我们,实体和场都是物质的一种存在形式,实体是能量密度比较大的地方,场就是能量密度比较小的地方。可实体和场的区别如此之大,没有几个人能够想象它们是如何统一的。 要理解实体和场的统一,我们首先要认识到物质的统一,如果不是物质的统一,实体和场怎么可能统一呢?统一的物质有两种存在形式,一种是有序,一种是无序,有序的物质是可观察的,宇宙中的一切可观察的物质都是同一种物质不同组织的结果。无序的物质是不可观察的,空间就是无序物质的一种存在形式。统一的物质也有两种运动形式,一种是线性的,即稳定不变的实体连续地在空间中移动,一种是非线性的,它依赖连续在空间中的某一层次物质有序和无序变换传递能量。 显然,从统一性来看物质世界,它就惊人地简单,所有物体都源于同一种物质的不同组合,它们并不是死寂不变的,而是在不断地变化中存在,从无序到有序是事物的生,从有序到无序是事物的亡,万物都处于这种物质的有序和无序的变换之中。而能量呢?就是物质的一种内在属性,它就体现在物质的紧张程度之上,有序的物质密度大,紧张程度高,内聚的能量就大,无序的物质密度小,彼此之间的紧张程度低,内聚的能量也小。当物质从有序向无序转化释放能量,反过来,当能量作用于无序物质的时候,也会引起它从无序向有序转化,自然界的能量就是通过连续物质紧张程度的变化进行传递的。 明白了物质和能量的正确关系,回头我们再来看实体和场,就知道它们的正确关系。 第一,每一个实体周围都有一个场,它们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场就是实体和周围物质相互作用的缓冲带。 第二,实体就是物质相对有序的地方,场就是物质相对无序的地方。 第三,每一个实体内部都有场的存在,实体内部的普遍联系就是场的一种表现形式,每一个能量场中也都有实体的存在,因为能量场中的物质就是在连续物质的有序和无序变换中存在的。 第四,实体和场是统一体,如果我们把宇宙的时间尺度拉长或缩短,就能够很清楚地看到他们的统一性。实体都不是死寂不变的,它都有一个产生/发展/壮大/衰退/灭亡的过程,实体的灭亡就是物质的离散物质,也是能量的释放过程,实体的产生就是物质的组织过程,也是能量的汇聚过程,如果缩短时间尺度,实体的周期产生与灭亡就是能量场。而能量场中的物质都是在不断地有序和无序的周期变换中存在的,如果拉长时间尺度,把这暂态的有序生命时间放大,它就是实体。
148 次阅读|1 个评论
从物质的统一性看宇宙的产生与发展
daodezhenjing 2011-10-7 23:15
  物质的统一性告诉我们,万物既然都由同一种物质组成,也必然由同一个原理支配。统一的物质有两种存在形式,一种是有序,一种是无序,两者是在相互转换中存在的,它不仅可以从有序向无序转化释放能量,也可以从无序向有序吸收能量,自然界的能量就是通过连续物质的有序和无序变换在空间中流通。如果从这种统一的观点来看世界,世界就惊人的简单,它不过是有序和无序的周期变换,从无序到有序是事物的产生,从有序到无序是事物的灭亡,总结起来自然就是一个生命的问题。   或许不少人会想,既然只有一种物质,引力又从何而来呢?要理解引力,就要从物质的连续上来认识,认识不到连续,就无法弄清生命的本质,认识不到连续,就无法弄清能量是什么东西,认识不到连续,就无法弄清力的本质。从连续来认识物质世界,就知道生命是物质的一种内在本性,因为所有物质都是在紧张的相互压迫中存在的,反抗周围物质的压迫是一切存在物的本性,而能量就体现在物质的紧张程度之上,能量的传递就是依赖连续物质紧张程度的变化在空间中传递的。自然力最相互的只有一种,那就是相互压迫。之所以出现吸引和排斥,是因为物质的组织和离散,有序的物质密度大,无序的物质密度小,当物质从无序向有序转化的时候就会形成相空间的压缩,从而引起连续物质向这里的不对称流动,引力其实就是这种不对称运动的一种外现。当物质从有序向无序转化的时候就会形成相空间的膨胀,从而引起连续物质向周围的扩张,排斥就是这种不对称运动的一种外现。   弄明白了物质、能量和它的运动,回头再看我们这个宇宙,就知道可观察的宇宙只是无限宇宙空间的一部分,它和可观察宇宙中的任何一个子系统一样,都是在反抗外在世界变化中产生,并在反抗外在世界变化中成长,最后在反抗外在世界中灭亡。不过,现实的宇宙应该象爱因斯坦所描述的那样是一个稳态的宇宙,我们之所以认为它在四散奔离,就是因为我们忽视了信息在传递过程中的变形。我们的宇宙其实象一个原子一样,中心物质密度极大,而随着远离中心,其物质密度不断变小,并最终和依赖生存的空间相一致,在这样的空间里,信息从宇宙中心向周边传递的时候都会发生规律性变形,那就是红移。如果认为这种红移是由中心星团在四散奔离,就陷入了一个误区。 
193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和哲学的正确关系
热度 9 zhaodeyu 2011-9-15 09:14
  认识自然有两种途径,一种是科学的观察方法,一种是哲学的思辨方法,两种方法一般被认为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可在现实当中,却一直分道扬镳,甚至是对立的。在科学上,由于原子论的巨大成功,使不少科学家迷信于精密仪器,观察不到就不承认它的存在,于是思辨的成果被认为是不可靠的,没有用的,甚至把它抛弃在一边。而哲学呢?却一直抱着最原始的哲学观念不放,认为科学抛弃了科学的基础--物质的相互作用,把人类研究带入了神秘主义和不可知论。   现在的问题是,哲学真的那么没有用吗?要认识这一点,就必须认识到哲学的基础,那就是自然的统一性,如果没有自然的统一性,就没有统一的自然原理,哲学作为认识自然统一原理的学问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哲学之所以能够几千年经久不衰,原因就在于自然的统一性,因为从这种统一性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万物看起来复杂多样,其实它们都是由同一种物质组成,也由同一个原理支配,人存在与发展的原理万物同,所以,认识了自己存在与发展的原理,就可以用这个原理来认识万物的存在。哲学就是一门从认识自我来认识自然统一原理的学问。   或许有人会问,物质真的有可能统一于一种物质吗?应该说,这首先是几千年哲学思辨的结果,不论是古希腊的以太说,还是中国的气一元论,都较为合理地用它解释了自然的多样性。其次,科学的发展不断证实了自然的统一性,特别是质能转换现象,所有物质都可以转化为同一种东西--能量,而能量也可以造出所有的基本粒子,这难道不是印证了哲学的思辨成果吗?   当然,不少人会说,质能转换是物质消失转化成了能量,而哲学则是说物质不灭,到底谁更为正确呢?让我们看看谁能对这一现象解释得更为合理就知道了。在哲学上,物质被认为是彻底统一的,在空间是连续的,观察不到并不证明它不存在,因为观察所依赖的眼睛和精密仪器也都是这种统一物质组成的,它不可能观察到它的本原。也就是说,物质消失并不一定是物质真的灭亡,而是物质从可观察的形式转化为不可观察的形式释放了能量。中国的气一元论是哲学中的哲学,它很早就认为物质在空间是统一的,连续的,而且是充满生命力的。因为所有的物质都是在紧张的相互压迫中存在的,反抗周围物质的压迫是一切存在物的本性,正是这种本性的存在,使局部物质才有可能在反抗周围物质的压迫中组织起来,成为一个个可观察的有组织结构。有组织结构在中国文化中称之为阴,无组织的物质称之为阳,阴阳是可以相互转换的,它不仅可以从无序向有序转化,也可以从有序向无序转化,其实伴随着能量的传递。如果无序的物质是不可观察的,那么对质能现象就可以做为更为合理的解释,那就是物质从可观察的有序形式向不可观察的无序转化释放了能量,反过来,能量也可以使物质从不可观察的无序形式向有序形式转化。这种解释难道不更为科学吗?   近现代科学的主导方法就是实证论,观察不到就不承认它的存在。观察不到连续在空间中的基础物质,就认为它不存在,于是引力和电磁力就只能放在不可思议的超距作用之上。物质消失变成了能量,就以为是物质真的消失了,而能量成了自然界唯一的东西,可能量是什么?科学能告诉我们吗?不能,它在现代科学中就象一个活脱脱的上帝,它无所不在,无所不能,决定着自然界的一切。让我们看看哲学是怎么认识物质和能量的。   在哲学上,物质在空间不仅是统一的、连续的,而且在紧张的相互压迫中存在的,或者说,只要是物质性的存在,它就在被压迫中存在,紧张、反抗是它的本性,能量就体现在物质的紧张程度之上。有序的物质密度大,彼此之间的紧张程度高,内聚的能量也大,无序的物质密度小,彼此之间的紧张程度低,内聚的能量也小,因此,当物质从有序向无序转化的时候会释放能量,能量也可以使混沌物质从无序向有序转化,自然界的能量就是通过连续在空间中的物质紧张程度的变化传递的。   科学起源于古希腊的以太说,它一开始就否定连续在空间中的基础物质,认为存在少数几种死寂不变的基本粒子,于是生命问题就无中生有地出现了,而能量也不可避免地成了超越于物质之上的东西。在这种错误观念下,科学也一步步走向了神秘主义和不可知论。科学中的问题是极多的,最显然的就是对光的认识,否定了连续在空间中的统一物质,量子就不可避免地被当成了稳定不变的粒子,可用它可以解释光的波动性吗?不能!于是光的波动性就被曲解了,成了否定因果关系的主要证据。可事实上呢?空间中连续着统一物质,光不可能是稳定不变的粒子,它唯一的可能就是连续物质的有序和无序周期变换,或者说,这里的粒子只是一个极为短命的粒子,它迅速产生,又迅速灭亡,周期变换,能量就是通过它一包一包在空间中传递。这是一种非线性运动,是依赖连续物质有序和无序变换传递的,而现代科学则把它当成线性运动了,以为它是稳定不变的粒子在连线移动,这是多大的误解啊!   爱因斯坦说过,哲学可以为所有自然科学之母。不错,如果自然界是统一的,那么哲学就可以称之为科学中的科学,因为这种统一性说明了万物不仅由同一种料子做成,也由同一个原理支配。科学的手段是极为有限的,自然规则不是东西,而是一个无形无象、无所不在的原理,它存在于自然的每一个事物当中,不可观察,要认识它只有一种方法,那就是认识自己,哲学做为认识自己来认识自然的一门学问,是当之无愧的科学它妈!
个人分类: 自然科学|375 次阅读|22 个评论
[转载]人生的最高境界
kerong1996 2011-5-28 16:22
老子《道德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意思是,人须遵从效法于地,地须遵从效法于天,天须遵从效法于道,道须遵从效法于自然!自然是道的法则,好比是道之父母。 凡得道高人,均能够遵从自然,自自然然!从容而平静,淡雅而豁达。其实,自然心就是佛性,佛与道在此得到高度统一性。“九然”人生理念,我以为可算人生处世的《九然真经》: 1、顺其自然。 世间之事,不苛意与强求:不着意,不刻意,不在意。得之是我幸,失之是我命。随遇而安,随缘勿攀! 人世间许多事情,往往是“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又上心头”;剪不断,理还乱,不如静观其变,顺其自然! 2、遇事泰然 人生之路多坎坷,生活之旅风雨多。遇事要学会禅定,不管风吹雨打,胜似闲庭信步!学会面对,学会抗压。人“定”会胜苍天,从容易过难关。以平和心态度过每一天,让该来的来,让该去的去,顺其自然,坦然地接受业已发生和即将发生的,在风雨飘摇中泰然自若。 “凝神一顾,心归宁静”。 3、得之淡然 人生三大恶,“盈”字总为首。所谓“盈”,就是得之飘飘然,志满志得,骄傲自居。《圣经》“谦卑的人,必使伟大,骄傲的人,必使其卑下”。 4、失之坦然 很多人怕失去,怕失败,往往失去或失败,神色沮丧,意志消沉,失之黯然而不坦然。我本赤条条来,本无身外一事一物,何使己沮丧得失?!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有时塞翁失马,焉知祸福。 5、卒之静然 人生会遇到许多我们意想不到的事情。尤其是无故或无辜加到我们身上的不公、侮辱、欺凌,以至于灾难等。我们很多人对这突如其来的侵袭,往往以暴治暴,以牙还牙,一报还一报,至少是愤怒、恐慌、逃避、、、等等。其实,这不是君子之为。君子猝然临之坦然以对,匹夫见辱才剑拔弩张。泰山压顶不弯腰,天地蹦陷脸不变色,静然凛然以对,不着半点慌恐。任你来势汹汹,我自清风朗月! 6、虑思豁然 遇到问题,豁然大度,千万不要钻死牛角尖儿,千万不要小肚鸡肠;凡事想开一些,想远一些。去掉尘俗杂念,悟空般若菩提。“千里写信为一墙,让他几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至今不见秦始皇!”人生要大气,思想要大度。胸怀有多大,事业又多大! 7、生活悠然 采桑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悠然自得的生活,是惬意禅静的浪漫。人本人,不必可意去做人,世本世,无须费心去处世。远离红尘的喧嚣与浮躁,抽身俗世的争斗与纷扰,沏一壶茗茶,酌一杯老酒,干自己想干而爱干的事情,见自己想见愿见的朋友,从其所好,适志即逍遥!有句口头禅“悠着点”! 8、尊崇天然 天然的东西,是本色的东西。我们一定要尊崇。如 (1)天然的美是天使自然美!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不必须去自毁天然你的容貌,去整容啊,浓妆艳抹!不要刻意去破坏你的自然美,过分装饰与打扮自己! (2)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不必去挖空心思去做作! (3)天然食物怡人健康。多食天然食物,少吃化肥、农药、发酵物、激素催生出来东西。 ----- 9、无吾超然 庄子在其《逍遥游》里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物我两忘的人,才能做到心无浸染,超然怡得。
140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社会行为动力学的建立——评蔡华《人思之人——文化科学和
热度 1 suntao 2011-4-9 18:36
社会行为动力学的建立 澜清 (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 蔡华 著:《人思之人——文化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统一性》 云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 科学是什么?今天,在一般人的常识中,这是一个不加思考就可以轻易回答的问题。科学就是自然科学,是人类通过对自然世界的客观观察和研究而得到的绝对客观真理。 如果不作精致的科学史考证,大略把科学的源头追溯到伽利略的话,自然科学已经是一位400岁的老者了。在这漫长的发展历程中,自然科学脱离了哲学,独立壮大,并在各个分支方向上细致分化。对自然现象的强大的解释力、预言的准确性和在实际运用中的辉煌成功使自然科学赢得了至高无上的客观真理地位。就连大约200年后出现的晚辈——社会科学,在尚不清楚科学为何的情况下,其各分支学科都已把本学科的性质和任务设定为科学。那时的重要学者几乎都认为只有使用“科学”一词,社会人文学科的地位和客观真理性才能得到表达和保障。 20世纪90年代,一场被称为“科学大战”的辩论在学术界爆发,继而引起了大众媒体的关注。公开冲突的双方可以分为人文社会诸学科阵营和自然科学阵营。前者观点大致可归结为:自然科学研究过程极具主观色彩,语言、政治和利益在研究中经常起到决定性作用,所以自然科学知识是一种社会建构,甚至只是自然科学研究者之间达成的一致观点而已。自然科学阵营,包括几位诺贝尔奖得主,则极力为自然科学知识的绝对客观性进行辩护。论战期间涌现了大量出版物 ,双方互不相让,最终也未能分出高下:自然科学是否具有客观性这一核心问题依然悬而未决。有趣的是,这并不是自然科学的客观性第一次遭遇挑战。此前,彭加勒(H. Poincaré)就对此类质疑进行过反击 。为什么这样的事件会不断重演呢?问题就在于人类发明了科学,但对于作为知识的科学成果和作为行为的科学研究之间的关系没有准确的认识。换句话说,在一般意义上,虽然人类是科学研究的主体,但我们并不清楚自己是怎样发现客观规律的。每次争论的结束,都不是因为问题被完美解决了,偃旗息鼓的原因更多的是任何一方都无法提出可以说服对方的有力论证,最后双方都发现即使争论持续下去也不能解决问题,只能各自罢兵休战。我们预期,如果人类在科学研究中的行为规律这一基本问题得不到解决,类似的争论还将在未来反复出现。 云南人民出版社近期出版的北京大学文化人类学教授蔡华的新著《人思之人——文化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统一性》(法文版L’homme pensé par l’homme: du statut scientifique des sciences sociales, 已于2008年8月由法国大学出版社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France出版),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关于科学的新观点。同时,此项研究也为如何进行科学研究提出一些重要的看法和意见。虽然在自然科学的历史上,一些学者经常身兼二职,既是科学家又是哲学家,昔日的自然科学家们也曾从哲学中获益颇多,但今天的自然科学已成参天大树。它的几乎每个细小的分支领域都发展出了一套“完备”的、可供自身持续发展的道路,似乎再也不需要其它学科的研究者来“指手划脚”了。那么,为什么一个研究文化的学者可以对科学的本质提出假说,而这两个学科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关键在于,社会科学对科学本质的探索对自然科学的发展会产生什么具体作用,它是否会与物理学家费曼(R. Feynman)对科学哲学的类比:“科学哲学对于科学家,就像鸟类学对于鸟一样,毫无用处”一样呢? 实则不然。 对自然科学家而言,几种相互竞争的理论在一定时期里并存是司空见惯的。它们对同一现象给出不同解释,并指向不同的研究路径。例如神经元突触之间信号传递的化学物质传导理论和电传导理论;又如基础数学领域的逻辑主义、形式主义和直觉主义等流派;再如试图统一量子力学和广义相对论的各种量子引力理论,包括弦论、圈量子引力论、欧几里德量子引力论和因果动态三角分割理论等。为什么自然科学家对同一问题的看法会大相径庭?更甚者,我们不难看到,少数科学家在研究中坚定地遵循着大多数科学家认为没有希望的研究路径。这种执着既提供了成功的榜样,但也不乏惨败的实例。如果自然科学研究活动是完全客观的,那如何解释受过专业训练的学者对同一自然现象,同一实验数据抱有不同的观点?难道是“猜”中正确结果的研究者能比其他研究者 “看”到更加客观的事实?为什么同样的一种行为方式——执着,会导致完全相反的结果?这一切难道是学者们的感觉器官和神经认知系统的构造各不相同,可以看到不同的世界?倘如此,自然科学的研究过程就可以归结为生物学过程,那我们就该期望生物学的不断发展可以为我们找到科学发现的规律。但至今为止,我们并没有发现人们感知和认识外界的生物系统在构造上有本质的差别。如果科学研究过程是客观的,我们也还没有找到描写此过程的动力学方程。 自然科学研究的是物质实体之间的客观关系,而其研究活动是获取知识的一种行为。如果这种行为由自然规律所支配,那么自然科学就可以研究其本身的行为规律。不幸的是,科学史的研究表明,科学活动决不仅仅是一个客观的、可以完全用自然科学规律说明的过程。对自然科学知识及行为特性的探索不在自然科学的研究范围之内,鸟儿无法成为鸟类学家,重任落到了人文社会诸学科身上。文化人类学的终极目标就是找到多样的人类行为中的统一性,确认并解释人类的所有非自然行为。作为行为,自然科学的研究活动是人类行为的一种。对科学行为的研究自然就可以被归入到文化人类学的研究领域。从更基本的层面上说,如果我们能找到一般人类行为的规律或者说人类行为的动力学方程,那么自然科学研究作为人类行为的一个特例,从普遍方程式中推导出其运动规律也就极具可能性了。 蔡华的著作始于讨论文化人类学中的一个历史性难题——乱伦禁忌的原因。之前学术界对乱伦禁忌没有明确定义,一般是指不允许和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人结婚或性交。对这样的人类行为,如果我们仅从生物学优生的角度考虑,难题随之出现:为什么不同的社会采用不同的禁婚范围?对此,生物学无法给出完美的解释。作为人类学亲属关系研究专家,蔡华有力地论证了:1.此种现象的多样性并不是因为不同社会对世界的观察的客观性程度不同;2.人类行为没有完全按照生物学规律来操作,否则社会将不能延续。在这一问题上得到的最终结论是:每一个人在其社会中都有一个文化血缘身份,其性行为模式是由这个非生物的身份决定的。禁止具有相同文化血缘身份的人交媾,其因为在于,社会认为他们结合的后代是畸形,更甚者,很多社会还认为这样的结合会给整个社会带来灾难。如果我们把“相同文化血缘身份的人交媾会给社会带来灾难”抽象为一个命题,那么禁止相同文化血缘身份的人交媾这一行为就是对一个命题判断为真的后果,此时一种行为是由对一个命题的判断决定的。一个新的概念就此被发现了——信仰。人类的非自然行为正是由它决定的。 人总是持有一些看法,这些看法把一个命题或一套命题视为与真实存在相符。不论这种看法被称做对一个伪命题或无法检验的命题的信仰,抑或被称做对一种知识或者一种尚待证实的假说的信念,只要这种看法被当作肯定的想法接受,它就开始支配人的行为。例如,当一种看法为一个科学家所接受,即使这个想法包含的命题由于缺乏技术条件而尚待验证,这种被他肯定的看法,即这个科学家的信念,便已对其行为产生影响:对其研究产生导向作用。相反,当一些命题……出现时,如果一个个体或一个群体出于种种原因对其并不给予肯定的评判,那么这类看法对他们的行为将不产生作用。同理,一个命题已被证明纯系荒谬,然而,倘它被一个人或一个群体接受,那它同样将对他们的行为产生制导。(P.97) 自然科学史上此类案例比比皆是,如牛顿晚年对《圣经》的“科学”研究,广义相对论被科学界的广泛接受早于它被精确实验验证。科学史上的很多巨人就是在坚持自己的研究道路(信仰)而最后获得成功的,同时也有坚持错误观点而阻碍科学前进的科学专家。正因为信仰对人类行为的作用关系是客观的,所以信仰这种主观存在就具有了客观性。科学研究者所要寻找的客观知识是关于各种关系的客观描述,科学知识的客观性在于“忠实地再现各种现象之间的关系”。(P.123) 信仰的客观性来源于信仰对人类行为的支配关系。如果说牛顿第二定律说明了力决定了物体运动的加速度,在这里,是信仰“通过制度决定着个体行为的方式和运动方向”。(P.97)这一命题是彻底解释人类的非生物行为的原理,是人类行为动力学的基本方程式。信仰作为一类客观实体的被发现,扩展了我们的研究范围,如果自然科学是因为其研究对象的客观性而获得客观性的,那么以信仰为研究对象的学科也必然可以获得客观性——社会科学成为科学的基础才得以建立;科学的定义才得以可能:“科学是关于物质世界及其现象或者观念世界及其现象的整个不断发展的知识体系,她要求无偏见的观察和系统的实验”。(P.124)科学研究是人类的非自然行为的一种,自然也满足信仰原理,被信仰所支配。 人类的信仰是来自对各种现象的认知结果,“对于相同的研究对象,判断的多样性的根源在于个体感知性的多样性,个体感知的多样性又出于每个人的认知能力和知识结构的不同。”(P.125)正因为此,才会有多种理论竞争并存的现象出现。正是这样的多样性,使我们的科研活动得到正确答案得以可能。“认知结果的多样性是人类的巨大财富,是研究的必要条件,甚至是研究成功的保障之一。没有这种多样性,就没有科学。因为没有这种多样性,我们的判断要么总是正确的,要么总是错误的。”(P.126)在随后的研究中,蔡华给出了制约科学活动(包括社会科学)的因素:(1)是否接受信仰作为客观的研究对象;(2)是否只承认物质世界的客观性而不承认信仰的客观性;(3)各种不同的已验证的概念、定律和理论,以及各种待验证的假说;(4)研究技术;(5)研究准则:简单性、美、自洽、解释力和可证伪性;(6)个人的感知力。由此,我们得到了对科学活动成功概率起决定性的三类因素,首先取决于已验证的命题和待验证的命题,需要找到一个有价值的研究命题和方向;其次取决于验证命题的技术手段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类因素,成功的概率取决于个人的感知力。(P.127) 正是因为以前的研究者没有认识到科学知识和研究行为的不同,不理解科学研究行为是被主观的信仰所支配的,错误认为科学知识的客观性必须由研究行为的客观性来保证,才导致了科学大战:一方以自然科学研究中人的主观作用论证自然科学知识无客观性,另一方以自然科学知识的客观性和确定性来反驳。蔡华的研究结果是此类战争的终结者。科学研究本身是一个主观过程,研究者可以在研究中充分发挥其想象力,即使“在研究相同的事物并且遵循同样的方法论的情况下,不同的科学家可能得出不同的判断,因此提出不同的假说。”(P.125)科学知识客观性要求的仅仅只是结果的客观性,此客观性是由对各种科学假说的检验来保证的。“我们的关注点只在于,通过各种实验,研究者们是否最终将在结论上达成一致。”(P.126) 正是由于混同了科学知识的客观性和科学活动的规律,所以人们对科学活动的成功与失败成因的理解常常错误,以为只要客观,无偏见地进行观察和研究,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加上不懈努力,就一定能够达到成功的彼岸。在科学研究中,常常忽视了对多样性观点的重视,只强调汗水和时间的投入,这种信仰的行为结果常常是适得其反,延缓了科学的进步。由于我们不具有一蹴而就地认识世界的能力,在科学研究中出现错误就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我们犯错误的几率要远远高于正确的几率。科学研究中也不能完全以成败论英雄,如果没有大量错误的累积,我们很难找到正确的路径。“科学活动常常表现为一场同时发现相对真理和制造绝对谬误,并跟谬误的信仰对抗的永恒游戏中。……然而,‘不撒网,就捕不到鱼’,难道这不正是科学活动的魅力所在!”(P.139)由此可见,科学研究者首先必需具备冒险精神,勇敢地质疑前人看法,提出自己观点;同时,当自己的研究命题被证伪时也要勇敢承认失败。其次,应该有更丰富的想象力和学术嗅觉,只有这样才能发现问题,也才能解决问题。 《人思之人》是人类科学发展史上的一部里程碑。信仰作为客观实体的被发现,人类社会行为动力学的建立,不仅为我们解决了人类本质属性的问题,同时一揽子地解决了社会科学的基本问题。它还为我们带来了关于科学的新观念,得到了科学活动的规律,并最终给我们今后的科学研究活动提供了方法论上的指南 。 与科学大战相关的多种著作或文集已有中文译本。索卡尔,德里达,罗蒂等著,《“索卡尔事件”与科学大战——后现代视野中的科学与人文的冲突》,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克瑞杰编,《沙滩上的房子——后现代主义者的科学神化曝光》,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温伯格,《仰望苍穹——科学反击文化敌手》,上海:上海科学教育出版社,2004。舍格斯特尔编,《超越科学大战——科学与社会关系中迷失了话语》,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拉宾格尔,柯林斯编,《一种文化?——关于科学的对话》,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6。格罗斯,莱维特,《高级迷信——学术左派及其关于科学的争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彭加勒,“科学是人为的吗?”,收入《科学的价值》,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中文版漏第二类因素,按法文版P.171补。
4120 次阅读|1 个评论
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热度 1 zhulin 2010-2-4 11:41
相对论承认,一个标准的钟静止在哪一个系中,走时是都是一样的;一个标准的尺度固定在哪一个系中,长度是都是一样的。这足以说明,以光为信号考察相对运动,改变的仅仅是由光速 c 的不变性质带来的观测上的时间或空间差异。 考虑静止时车厢长度均为 dx' 的两列火车,一列匀速驶离站台,一列停在站台地面上,两列火车的观测者各自用激光测量自己的车厢长度,测量结果均为 dx' = c dt'/ 2 ,两列火车的观测者也都观察到对方车厢的长度均为 dx= dt/ 2 。由此可见,首先, 两列火车有着相同的本征长度和本征时间,表明了在相对静止的系统中时间和空间测量结果的绝对性和一致性,这是根本。明确了这一点,就不会有类似孪生子佯谬等疑难之说。 其次, 从两列火车的观测者都观察到对方同样的与其本征长度和本征时间不等的长度、时间变化,反映出时间、空间还有相对性的一面,即对运动系统时间和空间测量结果的相对性,这种相对性是由于光速不变性使得测量用的光信号的速度包含在测量结果之中所致,使其与本征量值不同,这是表象。 另外,相对静止观测到的时空关系 2 dx'/dt' = c 既可以看成由光速联系的本征长度和本征时间的关系,也可以看成对光信号速度值的测量或定义;而相对运动观察到的时空关系 2 dx/dt= c ( 1 -u 2 / c 2 ) 则只能看成由光速和相对运动速度所联系的观测长度和观测时间的关系,它只有速度量纲,并无速度意义。 表明从静止或运动的角度考察时空,其时空关系是不同的 。相对速度 u 越小 ,观测结果越接近本征量值;若 相对速度 u 达到光速,便无法用光信号进行测量了。 在相对运动时的观察中,两列火车一致的本征时间与相互间的观测时间不相等,两列火车一致的本征长度与相互间的观测长度不相等,它们的差异出处在哪里?除了钟慢有赖于尺缩和尺缩有赖于钟慢外,反映出钟慢和尺缩都是仅仅适用于质点的数学量,不适合用于对具有一定大小实际物体的分析中。我们处在地球这个近似惯性系中,我们的自然时间和生老病死与哪个星球的观测者无关这是铁的事实,除非那个星球的观测者是上帝。因为运动是相对的,所以可以想象地球为静止或可能以 1/100 光速、 1/3 光速相对于某一东西运动等等,或者干脆就说按照宇宙膨胀观测的地球以光速相对于观测到的宇宙中最遥远(哈勃半径)的星球作分离运动,但所有这些对地球自身的时空却毫无影响。 运动火车参考系与地面参考系时空的区别依赖于四个前提,一是火车不是质点,二是感知事件发生的信号速度光速不是无穷大,三是光速恒为 c ,四是火车必须有一个不等于零的相对速度。这四个前提条件造成了火车和地面参考系中时空量度的差异。但是这种时间、空间量度的差异只存在于光速不变假设前提下的数学分析中,尚未真正地实验检验过。 理解时间、空间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关键在于光速的不变性和光速的可带动性,从甲惯性系测量乙惯性系的时空事件,以甲惯性系的光速不变性 , 测量结果将出现钟慢和尺缩关系,而以甲惯性系确知的相对运动观察中乙惯性系内在的光速可带动性,则将观察到与乙惯性系自己测量自己的时空事件同样的结果,而无钟慢和尺缩关系。对于同时性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认识也理应该如此。
个人分类: 问题讨论|4461 次阅读|5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9 00: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