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一流大学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一流大学

相关日志

抢,还是不抢?
热度 61 weijia2009 2011-7-27 11:43
抢,还是不抢? 贾伟 前一阵在北京开会,在宾馆吃早餐时发现人很多。这是个自助餐厅,食客一多就变了样了,吃饭像打仗似的。我随便吃了点就想离开,但走之前动了要吃点水果的念头,于是就径直跑到摆放水果的地方去排队了。等我排到了西瓜那里时(水果我通常只吃西瓜),从旁边硬是插进来一名中年男子用比我快零点五秒的时间拿到了那把镊子,然后一下子准确地夹走了三片西瓜。令我吃惊的是这名男子又把这个高难度动作重复了两次,一口气夹走了十来片西瓜。我低头一看,桌上还剩三片西瓜!“还算有文化,打劫还知道留给人一点!”我心里想着,手里不敢怠慢,赶紧拿镊子去夹剩下的西瓜,冷不防我的胁下伸出一只纤细的手,我一愣神之下,那只手在我眼皮底下灵巧地拿走了两片西瓜。原来又是一个打劫的!而且动作简单有效,一眨眼就让我的面前只剩一片西瓜可吃了!我调整了一下失落的情绪,准备去捞那盘子里的最后一块。可怜啊,没等我的夹子伸过去,那只灵巧的手从我胁下再次探出,最后一块西瓜也不见了。我愤怒地回过头去看对方,人家已经转身走了,留下一个婀娜多姿的背影给我! 08年在我辞职离开交大时,药学院的班子让我做一个全院报告,算是临别赠言。记得我在最后一张幻灯片上讲交大药学院未来如何走向一流时,我用了校党委书记马德秀老师(在刚到交大履新时)提出的建设一流大学的三点看法:(1)有选择地追求卓越;(2)重视战略规划;以及(3)加强对世界一流大学的研究。我跟大家说时间过去了4-5年,这三点我不知道诸位还能有几人记得住,但我个人认为它可以成为我们学院未来发展的一个准则。事实上这三点不要说交大,全国所有的重点高校都很难真正做到!原因很简单,我们太赶了,在国家日益增长的科技投入面前,我们所有人都在往上冲,每个学校都选择在几乎所有的项目上去参加竞争。因为大家都知道,出手慢的话你在自己的强项上不一定能得手;出手快的话你的弱项也极有可能赢,这就是中国科技界的特点!昨天你是搞化学的,今天你会是纳米专家,明天你的头衔也许是化学生物学的权威!在国家导向性的投入不断变化时,我们不断地变换身份、不断组织新的团队去申报,最终的结果是我们从胜利走向胜利!但是卓越何在?规划何在?对世界一流高校的认识就局限在几个量化指标上了,文化何在? 不去抢就拿不到资源,吃不到西瓜!抢了一把经费到手,又不得不改行做那些跟自己领域毫不相干的项目,我们中的很多人就是这样在纠结中忙碌着,或在忙碌中纠结着。但我们都知道绝大部分人还是选择主动出击的,宁可坐在宝马车里纠结,也比在大太阳下挤公车强啊! 因为我们落后于人,所以我们在机会面前要抢,要赶超,期盼着走向卓越。但是我们也许没有想过这么一个简单道理,“有选择地追求卓越”跟“赶超”和“跨越”式发展是互为矛盾的。当今的发展机会的确很多,但并非是那么显而易见 - 哪里热就哪里好,在你抢到一条路的时候,你失去的可能是另一个本该让你领先的方向! 两年前我们交大的张杰校长有一个创建一流大学的“后发优势(Late-developing Advantage Theory)”的提法,它指相对落后的高校可以在发展进程中借鉴先行者的经验、技术,跃过先行者进程中的一些早期阶段和弯路,从而缩短跻身于一流的历程。我觉得这个提法是很有见地的!但我想这里也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我们要给自己充足的时间去冷静地研究别人的发展经验和教训,从而在未来的发展中真正得益。而以我们现在所处的热度和节奏,我怀疑我们是否静得下来、是否有这个能力去真正地去审时度势,发挥出“后发优势”来!事实上我们国家比别人晚数十年后建设的一些大工程项目也未必就让我们看出有许多“后发优势”的结果。 相信我们的城市和校园在未来会放慢脚步,作为文化发展的必然过程,社会终会逐渐回归理性。台湾的同事们曾跟我讲,八十年代的台湾街上你也是看不到有人排队的,后来就逐渐有序了,现在已看不到有人不排队了。我想我们的高校还是会有时间去思考和研究别人的成败,去规划自己未来的数十年甚至更长,去选择自己走向卓越的道路和契机的,只是不知道这一天要什么时候才到来。 终于开完会了,去宾馆前台退房,结果人太多又要排队。在排队的十五分钟左右的时间里,有几位强行插进来要求前台为他们服务的顾客,其中一位干部模样的十分了得,痛斥这家五星级宾馆的服务(如此之差,居然退房还要排队),最后他说没时间等,把手中的房门卡“啪”地摔到了桌上调头就走,吓得服务员不住地喊,“先生请告诉一下房间号,”那人头也没回,扬长而去!瞧瞧人家的节奏和派头,我这颗已经被北卡的田园和乡村熏陶了三年的心再次受到了震撼!
13900 次阅读|109 个评论
“一流”要靠我们每个“点点滴滴”才流起来!
jitaowang 2011-5-11 13:39
作者 王季陶 一 . 我们就是大河中的 “ 点点滴滴 ” “一流” , 特别是 “ 一流大学 ” 是一个当前的热门话题,议论很多,也很“客观” . 不足之处似乎是“一流”和我们每一个人并没有什么关系 . 我深信“一流”的事领导上更应该关心 , 我们这些 “ 点点滴滴 ” 从旁出些主意 , 议论 , 议论也不错 . 不过从另一方面来说 , “一流”一定是条大河 , 如果这条大河中的我们这些 “ 点点滴滴 ” 都是静止不动 , 这条大河是肯定是“一流”不起来的 ! 当然如果我们这些 “ 点点滴滴 ” 都在内部打混战 , 即使形成 “ 涡流 ”, 这条大河也是“一流”不起来的 ! 二 . “ 一流 ” 的标准很高又不高 在我的博文 : “ 什么是科学技术的实质性进展 ? ” 中说到 : 一个似乎比较完整的科技客观标准 : + + . 如果一所大学中的学科很多属于 国际先进 , 有几个 属于 国际领先 , 那么就已经可以跻身于世界 “ 一流大学 ” 之列 . 进一步具体化 , 还可以制定一个百分比 . 就目前的情况来说 , 如果领导和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一个笼统的概念 , 就已经比空喊口号强多了 . 退一步 , 针对目前的现实水平 , 领导和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自我盘点一下 , 我们有多少个课题或项目能够达到 于 国际先进 或 国际领先 ? 如果采用这样的标准来衡量,一定不能忘掉 . 否则每一个人都可以宣称 : “ 我的这句话是国际领先的 , 因为 google 网上查不到 !” 也都可以宣称 : “ 我的这篇论文国际领先的 , 因为我没有抄袭 , 在国际上就一定找不到第二篇相同的论文 !” 更加现实的是 : 我们科学网中的 “ 学术论战 ” 的主题中哪些是 国际先进 、 国际领先 、 国内领先 或 国内先进 ? 至于吹嘘所谓 “ 设计或制造第二类永动机 ” 或 “ 水变油 ” 等就应该评为 “ 国际落后 ” 之冠的典型 . 当然科学网的功能中 “ 科普 ”, “ 饭后茶余 ” 等部分也是不容忽视的 . 三 . 是否能做到 “ 点点滴滴 ” 的 “ 一流 ” 答案是肯定的 . 就拿我自己提出的 “ 低压化学气相淀积 (LPCVD) 薄膜工艺模拟 ” 理论模型来说 , 确实曾经在 1980 年的国内学术会议和 1985 年我第一次出国参加的欧洲学术会议中取得一定的 “ 轰动 ” 效应 ( 见 “ 列席代表成了大会学术报告人 ” 和 “ 第一次出国参加学术会议就登上国外报纸 ”), 并且被列入后来 1987 年夏威夷召开的第 10 届化学气相淀积 (CVD) 国际会议的特邀报告 . 在四、五本国内的半导体材料 , 薄膜工艺等教材或专著中 , 也都有专门的详细介绍或作为教学内容 . 可以说这样的成果是 “ 一流 ”( 国际先进 或 国际领先 ) 的 , 但是它的领域覆盖面是一、二、三级学科都谈不上的 , 只能说它的领域覆盖面仅仅是集成电路某一制造工艺 , 和微电子材料相关课程的一个内容而已 , 没有必要加以夸大 . 所以说 , 我们不要期望一步登天地有多么重大的发现或创新 . 但是每个人 做到 “ 点点滴滴 ” 的 “ 一流 ” 是可能的 , 也是客观的要求 . 结论 : “ 一流 ” 要靠我们每个 “ 点点滴滴 ” 才流起来 !
个人分类: 科学发展|347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漫谈二流大学
slei 2011-5-9 16:09
漫谈二流大学 By admin 这 是我到浙大写的第一篇文章, 我在2005年就在清华,带着浙大校友、我的博士生钟瑞军为浙大成为世界一流商学重地,做了一大堆纸上谈兵的工作。我们两个傻瓜,没昼没夜没报酬的为浙大 写了大量没人看的报告。后来想想,真有点像孙文上书李鸿章,孙文不傻,李鸿章不笨,只是这个国家病了,患的是百年慢性农民综合症(chronic peasant syndrome ) 。一百五十年来,个个国家领导人,都满怀雄心壮志的为这个国家鞠躬尽瘁,慈禧死了、溥仪退了、孙文让了,袁世凯中风了,蒋介石在小岛上抑郁了、毛泽东弄得 自己妻离子散了,我们中华农业大帝国依然是有浓浓的土味,污秽中带着虚假,狂妄中带着自卑。 我不后悔我选的人生道路,我在这孤独蜿蜒的人生路程上,慢慢的找 到了意义。发现人生含义的人有福了,因为他没有白活。人生在世,最重要的意义,就是没有白活。下面这篇文章,是我在浙大漫漫路程的第一步。在世界走入商业 社会、知识经济的今天,这个国家、这块土地、这个生命,不是任何一个人,任何一个党的,是属于所有居住在这块土地上的人民的,是在法律的界定下、智慧的衍 生上,属于我们自己的。 李志文 2010年2月1日 漫谈二流大学 李志文 November 11, 2006 ` 浙大新校长杨卫在接受《大学周刊》访问时,对大学发展,谈了些相当精辟的看法。他说:“以美国大学为例,它们是三流学校数论文篇数,二流学校数论文的影响因子,一流学校不对论文发表提要求,而顶尖的大学非常强调教学。”然后,他做了精辟的分析: 一所学校的教师还没有形成很好的研究习惯时,学校从管理上要求教师发表论文,并且是在国际同行认同的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这样可以形成一个整体的驱 动力,从统计学的角度上看,论文发表得多就意味着教师花在做研究上的时间更多。因此三流大学要提升,就得要求师生多发表论文。 二流大学要求教师发表的论文,是在该领域里最好的、影响因子最高的杂志上。如果某人一年能在这样杂志上发一二篇论文,他会被认为是国际知名的学者。 再发展,这位教师能几年磨一剑,做一些引导、引领这个学科发展,更带有原创性的工作,带领学科往前走,那他就是国际一流学者了。所以,一流大学不要求教师 发表很多文章,也不要求他们在顶尖杂志上发表,只是给更宽松的环境做研究,由教师在好奇心驱动下自由发展。 在国际上前几名的顶尖大学,所有的教授都是该学科同年龄段里最优秀的。因此,这些学校要求其教师除了保持自己作为这行顶尖的学者外,还要花时间在学生身 上,让这些最好的学生受到教育和启迪。因此,每所学校发展阶段不一样、水平不一样,对发表论文所强调的内容也就不一样了。 上面这句话讲得太对了、太好了。不是在世界一流名校待过较长时间的学者,是不会有此高见的。杨卫到底是开国以来第一个当了大学校长的长春藤毕业生。 按照杨卫的标准,现在的清华、北大、浙大刚刚进入世界的三流水准。十年前,中国大学是没有资格谈SCI的。现在,前五名的学校,清华、北大、浙大、 复旦、南京在SCI的数量上,现在已经能在亚洲占一席之地,拿到美国比比,也不见得丢人。中国有人海优势,再往后,这个成绩会更好。但这种比法再往后已经 没有多大意义,因为人家二流学校,不跟咱比这个。要用人家二流学校的比法,我们的清华、北大、浙大,又回到起点上:重新洗牌,咱们的成果几乎是零。 我今天要谈的是我们的清华、北大、浙大还要做多久的三流大学?我们怎么才能进入一流大学,顶级大学是人人没有把握,只能当做一个崇高的目标。 我个人幸运的在美国顶级大学待过,我的助理教授中的三年就是在芝加哥大学待的,然后到宾大的沃顿商学院当副教授。1980年的芝加哥大学商学院与经 济系,应该是顶级,甚至是第一。在1990年,芝加哥统计过,90% 的经济学诺贝尔奖得主与芝加哥大学有渊源,所有知名商学院的会计学与金融学的当家学者(是讲座教授,但通常不是系主任),与芝加哥大学有渊源。这几年,芝 加哥大学的经济与商学,一流没有问题,顶级可能就不是公论了。现在顶级的位子,应该是哈佛与沃顿。1983的沃顿应该只能算一流,哈佛商学院连一流都谈不 上,甚至是被认为是一群二流学者拿着哈佛的老牌子在招摇撞骗。我的母校罗彻斯特大学在我念书的时候 (1974),应该是一流大学在做顶级大学的梦,现在是一流大学在往下降。我现在担任讲座教授的杜兰大学应该是一流的尾巴,杜兰从来没有做过顶级的梦,想 都不敢想,连一流都岌岌可危。 表上都是美国的大学,二次战后,老美在各方面称霸了六十年,学术也不例外,不能不用老美来做度量衡(calibrator)。英国的三家,是十八世纪大英 帝国的回光返照。 从我的分析来看,大家可以知道,二流与三流可以按学校来分,一流多少能按学校分,顶级的大学与顶级的专业就不一定在同一个学校了。顶级大学的排名是 相当稳定的,基本上取决于历史、资源、及地缘环境。顶级专业的排名是相当不稳定的,走掉一个大师,或大师失去了昔日的光彩,顶级的位置就保不住了。以大学 来分,现在的清华、北大、浙大,应该是三流,但在清华与北大,有些专业领域已经有点二流的味道,浙大是扎扎实实的三流。中国的绝大部分的大学是不入流,别 难过,印度也一样。甚至日本也好不到那里去。日本自从百年前,有些大学冲进三流后,绝大部分的大学还是不入流。日本是靠武力与团结力在世界舞台上占有一席 之地,在学术与思想上面是没有太多的建树的。这几年,北大与清华的国际化与超前意识,比绝大部分的日本大学要来得强猛。 我曾在香港科大做会计系的创系系主任,在离开科大那年,按顶级学术成果排名,做到了世界第一,但是多少是玩了花招,1999年的香港科大会计系应该 是扎扎实实的二流顶端,应该是美国之外的第一名。香港科大的这个第一也是岌岌可危,香港中大来势汹汹。在会计学与金融学的领域里,全是老美天下,老欧只有 亦步亦趋的份。由于拥有大海龟与牛外教,在会计与金融领域,香港的三大(港大、中大、科大)基本上比欧洲大学好,而且独步亚洲。 什么是二流大学? 杨卫为二流大学做了相当好但不完美的定义: 二流大学要求教师发表的论文,是在该领域里最好的、影响因子最高的杂志上。如果某人一年能在这样杂志上发一二篇论文,他会被认为是国际知名的学者。 它不完美的地方,在『一年能···发一两篇』这句话上。我认为到了二流学校,基本上,已经不用简单的数字管理,在任何一个领域的最好杂志一年能发一二篇,是任何人都做不到的是,别说二流大学的教师了。我下面会详细分析。 我先分析一下三流大学与二流大学的不同。三流大学,应该是像美国的California State, Kansas State, 台湾成功大学、台湾大学、日本名古屋大学、韩国首尔大学、中国大陆的北大、清华、浙大这一类的大学。这些大学有一个共同特性,都是公立大学。公立大学是外 行官员管内行学术专家,就是咱们所说的『红管专、外行管内行』。这些外行官员都要找一些『客观标准』来做管理依据,就自然的数字挂帅了。 在美国 这些大学都是资源较少的州立大学,这些大学,有些就被定位为教学型大学,像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ies。有些是小州的州立大学,像Kansas State。这些大学,校长底气不足,难以抗拒州政府与议员的干涉。天下英才有限,到了这些学校,能分到的人才,就微不足道了,数字管理,简单明瞭,成本 低廉。在亚洲,官本位下,校长发挥空间有限,许多是新兴国家,资源也有限,发展学术的第一步,就是先让教师们有拿到学位后继续念书的习惯。用SCI 数目来管教授,就如同用考试来管学生,没有太多的实质教育与学术效果,但总比不管好。到了不入流的大学,基本上就是随意管了。台湾的有些私立大学,大陆的 大部分大学就是这一类。 表一是基于美国大学最被认可的排名,US News and World Reports 的2006 报告,再依照我自己的判断,为顶级、一流、二流、及三流大学列出一些例子。每一流中,按照排名的顺序,由高而低罗列。顶级与一流是全部罗列,二流、三流众 多,只是例列。US News and World Reports 的排名,是在美国最少争议的了。排名免不了主观判断,这个表只是例子,不是科学 。表中的顶级与一流大学几乎清一色是美国学校,是因为美国有最好的制度设计,几乎把全世界的学术精英完全吸收过去。我在一流大学里,列了法国的Ecole Polytechnique,其实只是『公平』的考虑。法国的Ecole 有点像中国的清华与北大,学生是最好的,不输给任何的一流大学,设备还不错,但是师资与学术环境就比美国的一流大学差多了。亚洲的三家二流大学,香港的科 大与中大,日本的筑波都有很大的美国影响。读者可以指责我有偏见。我走遍世界,在欧、亚、北美、南美各国中的顶尖大学都有些朋友,参观大学、分析学术环境 是我的嗜好,本文只能说是我的看法,不能说是我的科学论断。学术是尽可能的寻找客观的数据,但是学术结论都是带有主观色彩的。 在表一,各位也可以看到,顶级大学全是美国的私立大学,较好的一流大学,还都是美国的私立大学,到了一般的一流大学,公立大学就多了起来。二流大学 与三流大学基本上都是公立大学。没有列在表里,世界上绝大多数的私立大学,是不入流的。这就是资源与体制的互补了,私立大学体制灵活,如果有足够的资源, 会办得比公立大学好。如果资源不足,私立大学的灵活体制反而导致它们胡作非为。 表一: 依照作者判断的大学流别示例 顶级大学 一流大学A 一流大学B 二流大学 三流大学 (例子) (例子) Princeton Univ. Pennsylvania UC-San Diego Maryland 东京大学 Harvard Columbia UNC-Chapel Hill Florida 大坂大学 Yale Duke U Illinois Ohio State 清华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Brown UT-Austin U Pittsburgh 北大 Stanford Cornell NYU Boston U 首尔大学 MIT UC-Berkeley Univ. Virginia Texas AM 台大 Chicago Washington U Toronto Rutgers 浙大 Northwestern UW-Madison Purdue National Singapore U Carnegie Mellon Ecole Polytechnique (France) U Iowa U Alabama Univ. of Michigan Univ. of Sothern California Indiana-Bloomington U New Hampshire Johns Hopkins U British Columbia 香港科大 Dartmouth College Rochester Michigan State California State Univ. System Rice U Minnesota SUNY Buffalo 成大 Vanderbilt Case Western U Kansas Emory Georgia Tech U Arizona Cambridge (UK) Lehigh 香港中大 Oxford(UK) U Washington 筑波大学 UCLA UC Irvine Georgetown Notre Dame Tulane Penn State LSE (UK) 注: 本表基于U.S. News and World Report 2006的排名,再依作者的了解加以调整。U.S. News and World Report 的排名偏重本科教育的角度。本表的微调多考虑了些研究成果的因素。表上顶级与一流大学,作者大多亲身访问过,每一家学校都有相识,在其中一半学校作者做过 学术报告。 台湾的台大,大陆的北大、清华、与浙大,被分到三流,是让人非常气愤与不服的。台大、北大、清华、浙大的学生素质绝对的超过我任教的杜兰大学。台 大、北大、清华、浙大的老师的『脑素质』也不逊于杜兰大学的老师。为什么杜兰可以在一流大学中吊个尾巴,而我们的北大、清华被列入三流呢?因素很多,最重 要的是,杜兰是美国的私立大学,北大、清华、浙大是中国的国立大学。环境与体制,决定了学术机器的生产效率,原料的品质(老师、学生的天生素质)当然也会 影响成品的质量(学术成果),但绝对不是最重要的因素。这是本文分析的重点。 二流大学,应该是SUNY/Buffalo, Rutgers, Florida, Kansas, 与香港科大这一类的大学。这些大学由于资源、地缘、历史因素,没法子与一流大学较短长。表上的一流与二流大学的运作、目标、渴望,基本是一样的。它们只有 程度的差异,没有本质的差别。顶级大学的年轻副教授通常是一流大学争聘讲座教授的目标,一流大学的少壮副教授通常是二流大学争聘讲座教授的目标。三流大学 与二流大学之间的交流就要少多了。北大与清华已经有点二流大学的架势,就是因为,它们已经有点能力在一流大学的少壮精英头上动脑筋了,例如清华用了五年的 时间操作,礼聘钱颖一从Berkeley回清华,浙大才刚刚有这个概念呢! 在顶级大学,谈文章的篇数,是粗俗的行为,被大家取笑、不耻。 在那种学校,著作等身、大气蓬勃是理所当然,有什么好吹的?在一流大学,学者是梦昧以求『这辈子』能有『一、两篇』 传世之作。 但是这个梦是深藏心底,不能说的,说出来就下流了。在二流大学,是公开的说:『想当教授,就得有一、两个全垒打』。意思就是,想当教授,非得在顶尖杂志, 发表一、两篇论文不可。如果像杨卫说的,每年要发一、两篇,就成了『牛饮』,只有三流学校的牛才这么公开的鬼叫。二流学校公开招聘讲座教授的时候,基本上 看的是品质,不是数量。可是在内部提升的时候,基本上看的是数量,不是品质。人家已经都做牛做马怎么多年了,没有功劳有苦劳,咱二流大学资源有限,那能养 得起这么多神仙?只要你还努力听话,时间到了,苦够了,也就当上了教授了。 看一个学校的教师管理机制,就能看出这家学校的定位。在顶级大学,教授几乎人人有个讲座(endowed chair),这些老爷都是千辛万苦从对手那里挖过来的。助理教授几乎没有一个能升上去,极少数能升上去的,老早就有对手在挖墙角,又得千辛万苦的挽留, 年纪轻轻,就得给他个讲座教授。校长的任务不是『管』这些人,而是哄着他们,赔着笑脸,防着他们与别人谈恋爱。校长更重要的任务,是眼观四面、耳听八方, 知道各专业领域的动向,聘请到领导未来20年学术方向的大师。校长对大师那敢说个『管』字,磕头都还来不及呢!那怎么『管』这些老爷呢?出个假货怎么办? 别担心,这些人好管极了。只要你的学校有足够的大师,顶级大学当然是大师如云,他们互相把对方管得贼紧。老子好不容易混到这个江湖名声,才能如此吃香喝 辣,我们中间如果出了一个假货,别人对我们的本事产生怀疑,我的数十年修行,岂不被糟蹋了?在顶级大学里,每周定期的研讨会就是擂台,那些大师们,在擂台 上杀得你死我活。 当然,如果一个顶级大学,请了个无能校长,一口气找了一群假大师,这个大学就马上出现劣币驱逐良币,这个顶级大学就垮了。这就是为什么,顶级大学都 在美国,又都是私立大学。因为只有美国的顶级私立大学才能发展出一个极精细的大师互相监管的『教授治校』的机制。美国的普林斯顿、哈佛、耶鲁用了三百年的 时间,用世界最优渥的资源,运用市场机能,慢慢把美国的学术巨厦的上梁弄正了弄直了,美国的一流大学像伯克莱、康奈尔才能放心的让教授来管自己,管学校, 甚至管校长。 美国的三流大学基本上是官本位,跟咱中国一模一样。李远哲这个学化学的书呆子,居然在台湾倡导『教授治校』,把台湾的大学变成政治角力场,乌烟瘴 气!三流公立大学如果教授治校,全校教授一定『挖社会主义墙角』。没有大师级的学术地位,就没有了赔不起的面子。教授跟装配工都是人,没有了赔不起的面 子,就可以不要脸,一旦没有人管,就一定不要脸。三流大学用SCI 数量管教授,就是防止教授不要脸,在我们管理学,这叫做防止『道德危险』(Moral Hazard)。 顶级大学与一流大学所耗用的资源是惊人的,在外人看来是极度的浪费与没有效率的。师资是名校的命脉,这个『浪费』与『低效』,在师资的培育上面最为 显著。我用杜兰大学商学院做例子。杜兰商学院在过去十年,起码进了50个刚拿博士的年轻教师,每位教师的年薪,用2006的价码,是15万到20万美元, 每个年轻教师可以待六年,不升就走人。这十年的投资保守的估计是15万乘6乘50,总共四千五百万美元。只有四位升上副教授。其他的都为二、三流大学做贡 献了。我们的教授,基本上都是从外边挖角进来的,也就是说,顶级大学与其他的一流大学,用了更多的价钱为杜兰做了贡献。以顶级与一流大学合起来的五十家学 校做群体单位,百分之九十的师资培育投资是为了二流大学做了贡献了。绝大部分的三流大学玩不起这个游戏,也就根本不玩了。从一流大学流落到三流大学的人, 基本上都放弃了『研究』,反而,一直在三流圈子的学者,有些会兴味怡然地玩着三流大学的数字游戏。 有人会说,这些百分之九十的年轻教授,会为顶级与一流大学发表大量的文章,所以值这么多钱。哈!你就错了。杜兰的这50个人,在十年内,发表了大约 50篇文章,其中三分之一是那升等的那四个人发的。其他46个人,几乎没有任何具体成果。用浙大、清华的数字管理概念来看,起码四千万美元是打了水漂了。 在美国,百分之九十五的博士毕业生,这一辈子,不会在顶尖杂志发表文章。顶尖杂志的百分之九十的文章,是百分之一的学者写的。在杜兰商学院,学术成果主要 是五个讲座教授(师资队伍的5%)做的。 那么,我们不干脆就让这五个学者专做学问,何必花这么多钱,让这么多人陪着玩?这就是学术环境的成本,没有这么多人日以继夜的干,就没有一流的研究环境;没有九死一生,就没有英雄好汉。后面我会分析,什么叫一流的研究环境。 话说回来,中国可能穷些,中国的市场机制可能差些,中国的社会组织结构可能落后些。但是浙大、清华的许多教授的天生素质可一点也不比什么普林斯顿的 那些书呆子差。凭什么人家可以教授治校,被校长哄着、伺候着,而我们清华、北大的念书人就得拍校长马屁、看书记脸色?我们也要教授治校,我们也要大师如 云。好!有志气!那么,我们得先从三流大学转变成二流大学。下面我就分析如何把北大、浙大、清华转化成二流大学。 怎么样才能办成二流大学 我前面说过,顶级、一流、二流大学基本上没有本质的不同,差别在由于历史、资源、及地缘的关系 。 他们优秀的程度不同,他们的办校宗旨、监管体制、评核方式基本是一样的。这些学校实质上是教授当家。二流以上的大学是一群学者的合伙组织 (partnership)。而三流大学比较像工厂,教授只是拿薪水的『笔耕者』及『口力工人』。二流大学已经到了民主体制,而三流大学是农业社会的君主 专制。 从三流到二流要比从二流到一流难得多。从二流到一流,甚至从一流到顶级,只要有资源肯拼命,就有可能做到。而从三流到二流是本质的改变、是思想的改 变、是文化的改变、是价值观的改变。用经济发展来做比喻。从二流大学到一流大学就如同已经是工业社会的亚洲四小龙想赶上英国与意大利。香港与新加坡用了三 十年,到了上世纪末已经做到了。从三流大学到二流大学,就如同满清的传统农业社会进入共和国的工业社会,打打杀杀一百五十年,到了1990年才算结束,经 过了非常痛苦、血腥、漫长的转型过程。这转型的痛苦是由于价值观的改变与社会结构性的改变,影响了现有在位人的利益,让他们的人力资本,一夜间荡然无存。 从二流到一流大学,是按同一个制度体系力争上游,而从三流大学到二流大学是否定了现有的制度体系。由于新的制度体系否定了现有的制度体系,反抗、破坏、挣 扎就大得多。 在三流大学的体系里,文章数、学生数、头衔、行政职位是学术成果的评价标准,也是物质报酬分配的依据。在全是三流大学的官本位国度里,没有也不需要 开放性的学术市场。在三流大学的体制下,要累积文章、学生、头衔、职位这些人力资源可不容易。首先做学生的时候就得选一个大牌做导师,当徒弟的,沏茶倒 水、上街跑腿,样样周到。毕业后弄头衔、抢职位,又得卑躬屈膝、心狠手辣,一样不少。带着一批弟子打天下,要远交近攻,合纵连横,交了不少朋友,结了不少 世仇。在数字挂帅的体制里,比的不是真知卓见,而是组织能力,政治手腕。一旦改变学术体制,原来的学术领袖,就像满清遗老,痛哭流涕、顿失依靠。反抗的意 念,这么会没有呢? 在三流大学体系里,博导可以任命,文章数可以计算,虽然不理想,但可执行性高,虽然大家做点没用的研究混饭吃,倒也有些次序,每个大学各混各的,相 安无事。到了二流大学体系里,大师不是校长任命就行了,得有真知卓学,没有一个市场机能做信息处理与汇总的工具,谁又知道那个是真大师,那个是假大师?如 果假大师的人数,超过一定的临界点,就会劣币驱逐良币,结果比三流大学体系还糟糕。三流大学的博导是绵羊,校长吼一吼,就乖乖低头吃草。二流大学的假大 师,是披着珍贵貂皮的野狼,可以把校长都吃了。哈佛教授参议会才刚赶走一位做过财政部长、要改革哈佛教授懒散教学态度的年轻校长。谁对谁错,我说不清楚, 人家哈佛有足够的真大师坐镇,如果那些假大师搞得过分,校长是冤枉的,真大师就都跑到普林斯顿或斯坦福去了。如果没有什么讲座教授因此离职,这个校长大概 走得不太冤枉。这就是市场机制。中国有吗?这里有个小注脚。这个校长要整顿的对象,就是一个讲座教授, 他一气之下,拉了一批同事投奔普林斯顿去也。这位讲座教授是真大师、假大师,我不知道,隔行隔重山。但是,普林斯顿接受了这一批人马,哈佛校长因此去职, 是非曲直,就有了公论,这就是市场机制。 办二流大学只是清华、浙大进入世界名校的一个过程,不是最终目标。最终目标是要成为世界顶级大学。真正的教育家是办教育,而不是争排名,就如同真正 的学者应该是好奇与探索,而不是算文章数量。争排名、做文章的毛手毛脚,我知道些,我也做过些。我一生的志向与绝大部分的精力还是做个真学者好老师。做为 一个芝加哥学派的学者,我是不相信绝对道德观的,我认为道德是成本效益盘算下的产物,是社会制度的衍生品。做为一个理性的社会科学家,我要贡献的是如何透 过理性的分析,设计一套制度机能,让人们自然地依自利的动机,做到对社会最大的贡献。因此,我对清华及浙大的建议,不是怎么玩些手法,把排名弄上去,而是 以社会精英的心态,怎么为中国打造一个优良的学术与教育环境。在我前面的分析中,我已经清晰的指出,中国如果想要有个优良的学术与教育环境,就得有世界顶 级的大学,这两三个顶级大学,会带动几十个一流大学,这几十个一流大学,会带动上百个二流大学。这些顶级、一流、与二流大学是中国的知识泉源,会发展出千 千万万的科技应用,会培育出无数个领袖、学者、与教育家。我任教的浙大与清华,应该有舍我其谁的抱负。 在我的举例与分析中,大家可能已经感觉到,创建顶级大学最重要的一环,是以学术大师为核心的市场淘汰、监控、与定价机制。顶级大学绝对不是一个官本 位的农业社会能产生的。没有一个官,甚至没有任何一个人能有足够的专业知识来识别学术大师,但是市场能。市场的识别能力超过任何的专家,市场的淘汰、监 控、与定价机制是融合了市场所有专家的智慧。 中国以致亚洲都没有一个开放型的学术市场,在清华讲的是『三清』,东京大学谈的是『三东』。三清也者,本科、研究生、教授职位都出身清华也。看清华 出身的清华教授谈起三清的那副得意像,真恨不得指着他们的鼻子说:『你这三流古井里的青蛙』。我自己也有『三台』病。四十岁以前,我的梦就是回母校台湾大 学教书。整个亚洲的学术精英都染了严重的科举病毒。如果一个大师是在十八岁那场考试决定的,这个大师百分之百是假的。没有真大师,就没有二流大学,就别提 顶级大学了。没有开放的市场,就不可能有真大师。货真价实的学术大师是在残酷公平的市场上,百炼成钢的结果。清华、浙大、东大、台大只是个三流大学,真正 的症结就在这里。因此要想成为一个二流大学的第一步,就是教师队伍不能有近亲繁殖。所有博士毕业生都要进入公开市场,不能留校。 大海养大鱼,小沟养泥鳅。学术界的大牛,集中在美国这个学术大草原,也就理所当然了。最大、最公平的市场杀出来的大师,应该是最厉害的。不只我们 『落后』的亚洲得服气,近年来,连在『先进』的欧洲的大师都有浓浓的美国牛排味。清华、浙大要玩二流大学的游戏,就得进入北美学术大草原。各位看到吗?在 表一,一个只有三千万人口的农业国家加拿大,居然有两家大学被列入一流大学,就是因为地缘优势:它们位于北美洲英语语系的学术大草原。如果把杜兰大学、南 加大往南搬五百里,进了墨西哥,杜兰、南加大就什么流都不是,这就是地缘优势。 在中国生根的浙大与清华,地缘优势就别想了。没有地缘优势,也能成为二流大学,人家香港科大不是就做成了吗?香港科大还一度有一流大学的恢弘气势 咧!出大师的学术市场不是要大要公平吗?中国市场虽然不公平,谁能说不够大呢?只要我们能借用美国市场体制让中国市场做到透明与公平,三十年后,世界学术 中心在那里,谁都说不准呢! 如果为了进入这个北美洲英语语系学术大草原,要清华、浙大搬家是做不到的,但是参与英语语系的学术市场的必要条件,非满足不可。我是社会科学研究 者,用英文谈中国的社会制度问题,真是***憋气!深深的伤害了我们的民族自尊心。心情平复后想想,咱们的汉文不就是中原西陲的秦戎话吗?中原周天子的话 怎么说,现在谁也弄不清楚了。自然科学是不太受语言能力影响的,进入美洲英语语系学术大草原,对人文社会学科来说,要难得多。这是进入市场的必要交易成 本。我知道,北大、清华的经济、管理科系已经在做了,香港科大的建校原则就是世界(其实就是美国)标准。我最近接到复旦大学要求我协助拟订世界顶尖期刊的 排名,看来复旦也想杀进北美洲英语语系学术大草原了。 有效的市场机能一定要有优生劣败的竞争淘汰机制。美国二流大学以上,都有严格的淘汰机制,就是长聘(tenure)制度。顶级大学的长聘制度可以说 是冷酷无情、惨不忍睹。连挂一流车尾的杜兰大学都是九死一生。长聘制度原来是保障教授的言论自由的,经过两百年的演变,成为美国学术最重要的『净化剂』。 长聘制度是让最有前途的年轻学者,列入长聘教授的候选人,称为长聘岗(tenure track), 成为严格考核与培养的对象。 这个考核期,在顶级大学是九年,通过了就是正教授,而且很快的就是讲座教授。在一流与二流大学,通常是六年,通过后就是长聘副教授。顶级大学与一流大学的 重要不同点之一,就是长聘制度的严格程度。顶级大学的斯坦福的考核期是九年,而它隔壁一流的伯克莱是六年。 顶级大学经过九年的严酷考核,不被打死,就成了大师。在顶级大学里,副教授这个职位是短暂的过渡。在较好的一流(表一里的一流A)大学中,大部分的 长聘教授,都能升等,可是在一流大学里资源比较不足的学校(一流B), 就越来越多的终生副教授。因为在一流大学里,升等的标准是看对手想不想挖你。没有人来挖角,你就好好的等着,一辈子都别想升成正教授。好的一流大学挖角的 能力强,被挖的或然率高,流通机制好,就没有存货。次一点的一流大学,挖角能力弱,被挖的或然率低,存货就多。到了二流大学,实在没有资源玩这个游戏,但 是还想成为一个学术净土,在给长聘时是按照一流的标准打了点折扣,到教授升等的时刻,有些就只看苦劳不看功劳了。北大、清华、台大都没有采用这长聘制,所 以就该列入三流大学之林。香港三大,尤其是科大,对长聘制,已经很认真执行十年以上了。 这个长聘制为『二级市场(secondary market)』提供了丰富的供给与需求。有人称这个市场为『旧货市场(used market)』。旧货市场的买家,不都是穷人(较次的学校),豪门大户也热衷得很。因为真正的学术大师就像好酒,越陈越香。学术大师是二级市场的常客。 在一流大学最常说的话题,在顶尖大学几乎唯一的话题,就是某某人有了什么成果,是怎么来的,又有那家学校挖他了。 这个丰富的二级市场,也为长聘制添加了新的功能:淘汰、筛选、信息、激励。对于一个极难客观评价的学术来说,长聘制的这些功能太重要了。没有长聘制、没有 丰富的二级市场,就不可能有鲜活热闹、蓬勃兴旺的学术。由于中国没有长聘制,没有开放型的学者二级市场,中国就没有二流大学,更不必谈顶级大学了。清华就 是请十个杨振宁来也没有用,请来一个诺贝尔奖得主,只是花钱买了个符号,培养了一个诺贝尔奖研究成果,才是顶级的大学。西南联大的吴大猷可以用杨振宁为例 说他自己的学术成果,清华大学的王大中是没有资格这样说的。你知道吗?像杜兰这样的学校,是很少给诺贝尔奖得主荣誉博士的。我现在就是杜兰的荣誉博士遴选 委员,我们要授予荣誉博士的,是有可能得到诺贝尔奖的人。锦上添花是三流人做的事。 在二流以上的大学里,重要行政职位,尤其是校长,都是全世界公开遴选的。权与钱是腐化的根源。一流大学有权有钱的学术单位,像商学院院长,基本上是 从外引进的。一流大学的学术科系,每隔十来年就会从外面挖进一个系主任。外来的新主管有独立性,他不欠人情,没有瓜葛。他也有客观性,他可以冷静的分析这 个单位的历史留存问题,他的做为与决策不会马上引发关联性的猜忌。他有开创性,把其他地方的成功经验引入。我有个亲身的好例子。EMBA 教学是芝加哥大学首先推出的,并不太成功。后来给西北大学摸出了门窍,杜兰大学就挖了西北大学主管EMBA的副院长来当院长,做了两年,就出了成果,哥伦 比亚大学又从杜兰手上把他抢了过去。EMBA 就是这么样在美国遍地开了花,也影响了世界。 从我以上的分析,可以清楚的看出,浙大、清华如果关着门自己搞,是搞不成二流大学的。二流大学的建设要靠市场机制,因此想要摆脱三流大学的困局,就 得拉了一群背景相同、资源相似、有志向前冲的学校一起干,组建一个即竞争又合作的学术市场。我们应该结合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新加坡里的顶尖大学成立像 美国常春藤的学术联盟。与中国教育部共同推动,逐渐的将中国最有历史、最有潜力的大学的监管从教育部移转到校产基金会、校董会、顾问委员会的手里,将学术 专业的监管移转到公开的学术市场。 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导师邓小平,有个真知灼见:『摸着石子过河』。市场不是一天造成的。市场的优化过程,纯粹是经验的累积,结集所有参与者的经验与 智慧,不断的改进与摸索前进,最后胜出的机制,不是任何一个设计师能单独推导出来的。认识市场机能在学术监管与激励的重要,是一个质的飞跃。这一步,极不 容易跨出,能跨出这一步,而不跌个四脚朝天,后面的路就会逐渐好走。 『摸着石子过河』的真髓是从一小步做起。张维迎这个小红卫兵,在北大搞的学术文化大革命,立意是好的,大方向也对,可是他可能患了他出国前上班的赵 老板同样的错误:打击面广了些,步子快了些,调子高了些,手法硬了些。能让人家小老美,日以继夜、不眠不休、老老实实的干真学问的动力,不是校长室的一纸 公文,也不是某某大师的大声吆喝,而是那些小老美俗不可耐的经济动机与市场压力。要在世界顶尖杂志发表文章,也不是随便说说就有的。学术这东西,是会者不 难、难者不会。北大有这么多学者没有受过应有的研究方法、语言表达、思维方式的训练,硬是打鸭子上架,只有官逼民反。说到官逼民反,我在香港科大就患过同 样的错误。三流大学的问题就在官本位的学术政策,做学术改革的也是用一纸官书,是很难成功的。 我觉得,学术改革,应该用利导而不是势逼,用市场机能,而不是用官方政策。要在原有的基础上寻找最容易突破的新成长点。对原有的教师与学术单位做增 量改革。譬如说,把教科书教好要比做前缘研究容易得多,北大许多老师可能无法用英文发表惊世之作,用英文念教科书的本事总有吧!因此计算成果的时候,把文 章数的比重压低,把文章质的比重加高,教好书的比重大于劣质文章数的比重,升等评核的时候,多邀请些香港与美国的华人教授参与,采用竞争上岗,竞争加薪。 这些都是无法立竿见影的工作,学术本来就不是方便面。自古以来,成功的改革本来就是文火煮青蛙。有点良心与眼光的人都能看到张维迎对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的贡 献,及对整个北大学术改革的贡献。但想要人人讲好话就难了,不被乱石砸死,都算你张维迎走运的了。 案例:香港科大是怎么沦落成为二流大学的? 香港科大的成立,在亚洲学术发展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大事。香港科大是亚洲第一个按世界一流大学的体制与框架搭建的大学,找到了真正有当世界一流大 学校长的背景、见识、能力、与经验的吴家玮,到香港来负责这个划时代的任务。其实,应该说是吴家玮找到了香港来实现他的理想,而不是香港人找到吴家玮去实 现香港人的梦想。我不认为,当时在大中华地区(大陆、台湾、香港、及新加坡),有任何一个官员或社会领袖真正懂得一流大学是什么回事。我要称赞香港的社会 领袖,只有见多识广的香港精英才听得懂吴家玮说什么。大中华地区的所有自命为研究型大学的校长或准校长,都应该在桌上放一本香港科大教职员手册,没事的时 候,看看,悟一悟这些手册条文后面的含义在那里? 我大声疾呼,建议我现在的老板,清华的顾秉林与浙大的杨卫,请吴家玮做你们的顾问。你们有吴家玮的聪慧,但你们没有他的阅历。学问的领悟是要在一流 的环境中长期的熏陶,才慢慢深入骨髓。顾秉林与杨卫在社会科学上没有被长期熏陶的机会。社会科学里的市场机能跟自然科学里的物理机能不一样。物理机能的道 理能在书本说清楚九成以上,市场机能得靠从经验、观察、与失败中去领会。 只有在市场玩过,才知道市场规律。办一流大学的道理是社会科学,不是自然可学。本文开场中,引用杨卫校长的那番话,是在五年前,没有一个中国大陆的校长能 说得出如此精确的。这是因为杨卫有在美国一流大学受过完整博士训练的经历,在做学生时,耳濡目染,听老师、同学点评英雄豪杰。吴家玮在UC San Diego 当过常务副校长 (Provost),他的经验与智慧是中国研究型大学的可贵资源。 现在把话头转回香港科大。在1991年,当我接受科大的邀请去香港看看的时候,科大寄来一些资料讨论科大的愿景及方案,其与众不同,就深深的吸引 我。我与吴家玮深谈了几次,他的风度、气势、仪表、思想,与我见过的一流大学校长相比,犹胜一筹。他对科大的构想是许多美国一流大学校长的梦想,由于历史 因素而只能是梦想。1991年到位的第一批教授,就是梦幻团队,同时拥有这一批学者,是许多一流大学无法企及的目标。在海滩之旁、峭壁之上的校园,吃定了 书呆子的那颗清风皎月、美酒诗书的浪漫心怀。这个校园能让耶鲁大学校长嫉妒得高血压,更别提在可怕的哈林区之旁的哥伦比亚大学了。吴家玮带着科大的校园规 划与建校大纲,到美国的顶级与一流大学转了一圈,立刻造成极大的轰动。我想,所有的华人,尤其是香港人,要为香港科大感觉骄傲与兴奋。香港政府应该把科大 做为重要的战略布局,发展成整个亚洲的学术中心。 哈!我错了,大错特错。我刚到科大不久,有一次跟的士司机在车上聊起科大,他用非常愤怒的语气,大骂科大。说科大校长贪污,在家里盖了大游泳池,又 说科大浪费人民血汗钱。我当时极为震惊,渐渐的,我发现香港的新闻媒体,几乎不报道科大,就是报道,也是批评多,赞誉少。在香港各角落,几乎闻不到一丝以 科大为荣的气息。我们这一群很把自己当回事,在世界上也有些人把我们当回事的书呆子,在香港平民的眼中,啥都不是,就是一群糟蹋粮食的饭桶。 的士司机不了解科大,也就罢了,他们没有念多少书嘛,那晓得哈佛与活佛的差别?大学生该了解我们这些国际知名学者的来头吧?有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还不争先恐后的报考科大?哈!我又错了,大错特错。我在科大的时候,以师资的真本事来排名,科大远远的第一,中大第二,港大遥遥第三。由于香港的高速经济 发展,越新的学校师资越好。港大最老,师资当然最差,当时有些港大的教授,可能还做不了科大的研究生。在香港待一阵子后,我对香港的高校招生有些了解,才 惊奇的发现,科大是香港学生的第三志愿,甚至是第四志愿。要命!连香港的知识分子,也没有把我们这些很把自己当回事的书呆子当一回事。 有些教授,包括我在内,就建议说,我们有这么好的师资,我们应该向全世界招生,尤其向中国大陆招生,为祖国服务。我还兴冲冲的,在台湾、新加坡、大 陆为科大扩充影响力,号召当地最好的学生考科大,也还真有些学生雀雀欲试。很快的,我们发现,港台新陆都是官本位,根本没有市场机制,跨地域招生得通过四 地教育部门协调,这一协调,要到那个猴年马月? 逐渐的,有些老师又飞向海角天涯,留在香港的老师,有些被其他学校慢慢的挖了墙角。逐渐的,在世界学术市场上,科大不再是亚洲唯一的亮点,不再英气 勃勃。在1991年,世界顶级学者们眼中的亚洲唯一的一流大学,香港科大,到了1999年,就这么沦落成了二流大学。在香港百姓的眼中,还是香港地区的二 等大学! 香港科大的案例,为我的理论提供了实证结果,也为浙大与清华发展学术,进入世界二流大学提供一些启发。一流大学要有资源、历史、及地缘条件。科大在 1991年,满足了资源的条件,而且满足了最难的资源条件:学校领导人与学术领导人。吴家玮与他请来的创校教授,对一流大学操作与学术市场的深刻了解,是 到现在还没有亚洲另外一个大学可以比拟。可是科大的创立,也有基因病原(genetic disease)。其中之最,就因为它是个公立大学。公立大学就得跟没有专业知识的官员、议员打交道。这些官员、议员是学校的衣食父母,态度高傲蛮横(香 港要比台湾、大陆好多了),而一流学校的操作是很难用客观的短期指标来衡量的,科大与这些官员、议员打交道,根本就是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还有,官员 与议员有他们自己的烦恼与忧愁,他们可不会像我们这些书呆子,为办一流大学而拼命。 香港科大从零做起,没有历史,就没有历史包袱;但没有历史,也就没有群众基础。我起初有点纳闷,香港的官员、议员、学者、新闻记者,应该有不少人, 是多少知道吴家玮干了件多不容易的事,为什么,就没有人出来说句公道话?后来想想,他们能说什么呢?前面分析过,一流大学与三流大学是模式改变 (paradigm shift), 一流大学的思维基本是否定三流大学的体系的。这些官员、议员、学者、新闻记者都是港大、中大的毕业生,难道要他们称赞这些外籍兵团,否定自己?这就如同小 海龟孙文,到了北京跟大官僚李鸿章谈变法,是李鸿章听不懂?还是李鸿章没有傻到自残? 科大的地缘位置,也注定让它难以保住一流的架势。可以说,科大是一国两制的受害者。香港只有六百五十万人,做为一个香港的公立学校又不能在大陆公开 招生,学生市场就只限于香港的弹丸之地。各位看看表一列出的一流大学,那个不是全球招生的?香港科大是用国际一流的师资去教香港二流的学生,不只是资源浪 费,师生都辛苦难过。最近一阵子,香港在谈教育资源整合,香港科大这个名字都有可能成为历史名词。没有历史、没有群众基础,就没有足够的选票来保护这个招 牌。 香港科大曾经拥有世界一流大学的梦幻资源:一个有眼光、有魅力、有本事的校长,一群著作等身,国际知名的教授,一个青山绿水、优雅宜人的校园。但是 科大没有历史、没有地缘优势。更重要的是科大是家公立大学,陷身于扯不清的政治泥沼。科大在短暂的辉煌后,回归成香港高等教育的一个平民:一个世界级的二 流大学。 我曾在慵懒的周末清晨,躺在清华园九公寓的床上,望着窗外遐想,如果没有文化大革命、没有六四,1991 的中国应该已经到了贞观之治,即将要回归的香港,决定送祖国一个礼物:十亿美金,一个吴家玮,一群在世界擂台成长了三十年的华人学术精英。邓小平大笔一 挥,这笔资金与这群书呆子,进驻清华园,从零做起,打造一个顶级的,自我监管的私立大学。这一来,资源、历史、地缘优势不都有了吗?今天的清华,又何至于 在三流大学中挣扎?可能今天的清华已经是鄙夷哈佛,无视耶鲁的世界顶级大学。所有世界新科博士的皎皎者,论文一旦被导师首肯,马上就寄到清华,梦想着北京 打来的邀请电话。大唐盛世啊!衣冠长安啊!你在何方? 如果我们以搭建香港科大品牌来评价吴家玮,吴校长并没有取得巨大成功,我给他一个『良』(西方的B)。如果我们以搭建学术平台来评价吴家玮,他的成 功是划时代的。他并没有把香港科大办成一流,但是他把香港的七家大学办成二流。他的影响,还到了新加坡与大陆(台湾是个相对封闭的市场)。我前面分析过, 从三流大学进入二流大学,是思想的改变,是质的跳跃。一旦进入二流大学的层次,进入一流大学就是只是资源与决心的问题了。 在香港科大创建之前,亚洲的所有大学,都是封闭式教学型的大学。别说国际间的竞争与合作,别提参与北美学术市场,在同一个城市内都老死不相往来。在 1990年以前,亚洲最西化、最进步的新加坡大学与香港大学的老师都只是些英国的与澳大利亚的学士与硕士。这些地区的学术领导人还公开的说澳大利亚的硕士 训练都要比美国博士好得多。台湾的学者都是本校子弟,许多是从助教按年资爬上来的。在世界顶级的学术会议是看不到亚洲大学来的学者的。别说来打擂台了,连 观众席里,都找不到。近年来,亚洲学术风气的蓬勃发展,香港的三大,甚至七大,都进入了二流大学之林。 这些与香港科大的创建,引起了欧美学术领袖的重视与另眼相看,逼着亚洲的学术当家人打开大门是有密切关系的。 结语 我对中国与大中华地区的经济与学术发展是非常乐观的,有些人甚至说我是盲目的乐观。逐渐的,我发现,就是乐观的我,也都低估了中国与大中华地区进步的速度。 一个一流大学的内部条件是『资源、历史、地缘』,外部条件是『开放、透明、竞争的学术市场』。浙大与清华起码有了历史与地缘的优势。中国之大,没有人能为了一己之私而垄断市场或阻止市场的发展脚步。这个庞大的市场,会养出大鱼,浙大与清华都有可能是条大鱼。 我认为,浙大与清华都没有理由毛躁,急吼吼的要长大。长大是必然,长得好,就不是定然。学术如同好酒,资源、历史、地缘有了,外部环境对了,剩下的就是耐心的等待。当今之急,是寻找资源与妥善运用资源。同时耐心的、逐渐的改变外部环境。 一流大学之间的竞争是君子之争,合作是道义的和作。研究型大学的师生是在学校与学校之间不断的流动的。这些流动切断了个人的私心,增加了信息,辅佐了判断,加强了监控。 进入一流大学最难的一步,是从封闭性的三流大学跨出来。改革与利益重分配是孪生兄弟。在改革中,现有的当家人、在位者是输家。吴家玮并没有把香港科 大办成一流,但是在新生的香港科大没有输家,个个是一流大学的支持者,甚至是狂热的信徒。科大的成功站住脚跟,有了成果,让香港其他六家大学能兵不血刃的 进入二流大学。一个成功的改革,压力要来自外,不能来自上(会官逼民反),更不可能来自下(那就是造反,更是天下大乱)。浙大的成功蜕变要靠来自清华的压 力,清华的成功蜕变要靠来自浙大的压力。 公开的、透明的、全球性的市场竞争是必要的压力机能。 参考文献 Avery, C., M. Glickman, C. Hoxby, and A. Metrick, 2004, A revealed preference ranking of U.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NBER Working Paper. Manski, C.F. and D.A. Wise, 1983, College Choice in America.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Spence, M. 1974, Education as a signal, Chapter in Market Signaling.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U.S. News and World Reports, 2006, College Ranking. 关 于历史于地缘对大学地位的影响,曾担任哈佛大学校长四十年之久的查理斯·艾略特说:“一所名副其实的大学必须是发源于本土的种子,而不能在枝繁叶茂、发育 成熟之际,从英格兰或德国移植而来。它不同于棉纺厂,运营六个月就可以满足一种迫切需要。一所大学不是靠多在报纸发表一些社论,大量发布广告,或多拍几封 电报就能建立起来的。”
个人分类: 社会生活|2665 次阅读|0 个评论
要有“勇气”抓文科
liwei999 2011-5-5 16:34
回答: 杨福家论重中之重(供批判用) 由 rotten 于 May 30, 2005 15:40:11 那就“批一下”。基本上是“纸上谈兵”。 首先要有“勇气”抓文科。文科的学术也是个要紧的东西。上海那块地段,复旦不挑头,没有人可以担此任。外交、历史,金融、经济;法律、民族、政治等等,这些都是一个大国必须有的人才。这不是培养学术“明星”,而是一批、一代又一代的人。   观察近代史上强国的大学,都是“带着产业的问题”搞理工、再反馈到本国产业,使本国的某些产业有高他人一酬的地位。法国荷兰意大利如此,英国比利时如此,德国美国如此,近的日本更是如此。笼统地讲“生命科学、凝聚态物理与材料科学、信息科学”可以讲得头头是道。这好比是股市上卖有名的股票,不会赔、但也决发不了财。这是已经富了的人的“战略选择”,不应该是还没有富起来的人的选择。 如何才能“发财”?只有搞那些现在还没有“名分”的、不被看好的股。官家、学界和民间要有个共同的认识:没有新的产业,就没有国人发财的立足之地。 比如研究“生命科学”,复旦具体要干什么?医疗“产业”对国人的富国富民有何益处?国人除了医院这样的服务业,医疗“产业”究竟如何?洋人们那样干有些道理,因为人家的那块蛋糕可以达到国家预算的几分之一。但是国人也跟人家“学”就不得要领了。一句话,没有从“产业”看学术的视点,就只能是学人家玩玩学术,在人家的“著名”杂志上发两篇文章,即便拿了炸药奖也没有人承认是世界“一流”大学。 搞材料更要有大目标了,但这在复旦显然不是强项。分析仪器设备的一半能在生产的第一线,这就是个产业升级的基本目标。有那么多的仪器在第一线,产业人口构成的档次自然要上去,这不是办个技校、速成班就可以解决的问题。这么多的仪器用在第一线,也不可能都靠进口。这些自然也要复旦这个档次的大学来担责任。一样的稀土原料,一样的仪器设备,可是作出来的磁铁性能就不如人家。差在哪里?差在“大学”的“势能”和大学培养出来的“人”的水平。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2301 次阅读|0 个评论
“公开、自由、激烈”的学术论战氛围?
热度 9 jitaowang 2011-5-5 01:53
“公开、自由、激烈”的学术论战氛围 ? 作者 王季陶 “ 美国芝加哥大学 , ... 自创校以来从这里走出了 80 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其中包括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华裔物理学家李政道、杨振宁。芝加哥大学校长罗伯特·齐默告诉记者,芝加哥大学崇尚激烈学术论战是高产诺贝尔奖得主的“秘诀”,学生和教师团队始终在“充满挑战性”的氛围中做学术,任何研究成果都必须要经受得起来自多方面的、激烈的论战才能“站得住”。诺贝尔奖得主跟本科生一样,发表任何学术成果也要被质疑、被挑战。建于 1167 年的英国牛津大学已培养出以数十位英国首相、诺贝尔奖获得者为代表的杰出人才。校长安德鲁·汉密尔顿表示,牛津同样崇尚学术论战,营造并维持“公开、自由、激烈”的学术论战氛围是学校办学精神的灵魂。汉密尔顿认为,以清华为代表的中国一流大学要致力于在所有的学科、领域都追求卓越。世界一流大学要在教学、科研、教师和学生的质量、文理兼顾等各方面向卓越的标准看齐,只有这样,这所大学才能够成为世界上最好的大学。 ” 引自 得益于“公开、自由、激烈”的学术讨论 首先我得益于“公开、自由、激烈”的学术讨论 . 例如 , 我来到科学网的目的非常明确 , 就是 “ 以书会友 ”( 我的 “Modern Thermodynamics – Based on the Extended Carnot Theorem” 英文版共 279 页专著在 2009 年 9 月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 第一篇的博文就是 2009-9-15 写的 “ 现代热力学1: 扩展卡诺定理 ”. 开宗明义地讲明 : “ 我即将出版的中英文版 “ 现代热力学 – 基于扩展卡诺定理 ” 专著就是一项尖锐的挑战 . 从 1989 年来我已经写了 6 本专著 , 其中 4 本已经出版发行 , 2002 年一本是英文版在国外由 Springer 出版发行的 “ 非耗散热力学 ” 新领域 . 我手中的这一本是即将出版的英文版 “ 现代热力学 – 基于扩展卡诺定理 ”, 已经交付了清样校对稿 , 很快就要出版 . 我手中的另一本是即将出版的中文版 “ 现代热力学 – 基于扩展卡诺定理 ” 书稿 , 也已经交付给出版社 , 估计今年先后都可以出版发行 . 我的最近 20 年来的热力学研究结果可以归纳为一句话 : 卡诺定理有问题 , 需要表达为扩展卡诺定理 . 也就是说 , 卡诺定理所说 :“ 可逆热机效率最高 ” 的 “ 可逆 ” 是充分条件 , 但是不是普适的必要条件 ; 而 “ 非耗散 ” 才是任何能量转换效率最高的充分必要条件 . 或者说这就是 扩展卡诺定理 . 180 多年来 , 卡诺定理一直被奉为经典 , 也是热力学学科的奠基石 . 过去 180 多年 , 从来没有听到有人提出过 “ 卡诺定理有问题 ”. 如果没有 20 年的研究基础 , 我也不敢提出这样的观点 . 虽说不会掉脑袋 , 但是一旦出错也就在学术上身败名裂 .” 至少从进入科学网的第一天就曾经对学术讨论有过 “ 20 年的研究基础 ” 、“ 掉脑袋 ”、“ 身败名裂 ”等考虑。同时在 2010-3-2 也写过 “ 我们受益于学术讨论 ” 和 “ 科学讨论 千金难求 共同提高 ” 博文 . 如今我仍然认为 “ 我们受益于学术讨论 ” 和 “ 科学讨论 千金难求共同提高 ” 这些话有效 , 至少对我有效 . 具体受益时我也会表明 “ 学习了 ” 或 “ 长见识了 ” 等 . 学术讨论的目的和底线是什么 ? 学术讨论和交流的目的和底线是什么 ? 就 是在核心学术观点方面的 “ 探索自然规律 追求真理 ”; 具体说 : 希望达到 : “客观公正、明辨是非、认清成果、历史考验”的效果 . 先辈们为了在自然科学领域 “ 追求真理 ” 而献出生命的事迹 , 不在少数 . 就连著名学者波尔茨曼的死亡也可能和他学术上受到的不正当攻击有关 . 与此同时 , 不论是 “ 学术讨论 ” 还是 “ 学术论战 ”, 都是 “ 论 ” 字当头 . 要摆事实 , 讲道理 . 不能搞人身攻击和人身伤害 ; 也局限于 “ 就学术 , 论学术 ”, 不搞扩大化 . 同时我也曾明确表明在科学讨论的是非问题上是不能 “ 谦逊 ” 的。 删除 回复 wliming 2010-3-24 13:07 博主回复:谢谢李铭老师。但是你同时也看到我在科学讨论的是否问题上一点也不 “ 谦逊 ” 的。 ----------------------- 是非问题不应该谦逊。我无论在哪里都不谦逊,这是我的最大毛病。 博主回复:同感。也容易得罪人。 删除 回复 wliming 2010-3-24 09:29 王老师的谦逊让我很受教育。 博主回复:谢谢李铭老师。但是你同时也看到我在科学讨论的是否问题上一点也不 “ 谦逊 ” 的。 这同样是指在核心的学术观点的是非问题上 , 决不能 “ 谦逊 ”. 结论还是一句话 : 我们能不能 ?
个人分类: 科学发展|3192 次阅读|33 个评论
[转载]大学精神在于追求卓越和自由辩论—访牛津大学校长安德鲁汉密尔顿
热度 1 halcon 2011-4-27 05:11
牛津精神在于精益求精和自由开放, 牛津大学是一所开放的高校,在这里任何问题都可以进行讨论,不管是学术上的,还是行政方面的.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李芮、黄堃发自牛津 《国际先驱导报》:牛津大学是英语国家的大学鼻祖,您认为是什么样的牛津精神指引着牛津大学长盛不衰?    安德鲁·汉密尔顿: 是的,正如你所说,牛津大学是英语国家中最古老的高校,我们自己甚至都无从考证建校的具体日期。说到牛津精神,我认为牛津精神中包涵了一所顶级大学所需要的精神。如果让我总结一下,我觉得可能有两点: 在教学和科研方面追求卓越;同时鼓励自由向上和勇于挑战的精神 。    在 教学方面,我们坚持导师制 ,拥有很好的科研环境,为学生提供了尽可能优秀的教学环境,这些都是牛津引以为豪的地方,也是牛津精神的精髓。   牛津大学还是一所开放的高校,在这里任何问题都可以进行讨论,不管是学术上的,还是行政方面的。导师制的延续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学生可以与导师面对面就任何问题交换意见,我们鼓励学生提出质疑。   因此,在我看来, 精益求精和自由开放的讨论 ,是牛津精神的两个重要方面 。 (注: 牛津大学已有800多年历史,是英国和美国等英语国家所有大学的源头所在。通俗地讲,牛津是剑桥的母亲,剑桥是哈佛的妈妈。 牛津的导师制是从本科就开始的,每名本科生都会有指定的导师,每位导师一般只带两三名学生。每个星期,导师和学生之间都会进行一小时左右一对一或一对二的讨论,这种讨论是完全平等的,学生既可以自由地提出问题挑战导师,也需要在辩论中捍卫自己的观点。 这种辩论的好处:“可以在牛津的毕业生身上培养出一种自信。”牛津大学为英国培养出了包括现任首相卡梅伦在内的20多位首相,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等多位外国元首也曾就读牛津,他们的成功不能不说与在牛津培养出的自信有关。 Q:“学院制”是现代大学普遍实行的一种内部管理制度,但如何划分学院,各国做法不同。中国高校普遍按照专业类别划分院系,但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的“学院制”不同与此,是按学生住所、教学住所和以学科方向为依据划分的。您能谈谈牛津大学的“学院制”有哪些特点吗?    A:学院制在牛津大学已经拥有800多年历史了,是牛津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现有38所学院,每所学院的人数从500到700人不等。其中,30所是混合学院,这些学院既有本科生也有研究生;7所学院仅招收研究生;还有1所学院没有学生,只接收访问学者。   我认为,学院制具有很多好处。首先,这些学院就像不同的社区在牛津大学的大环境下提供了一个教学和社交的小环境,让新生更容易融入其中。其次,学院制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实现了学科交叉和多元性。我们的学院不是按照专业领域划分的,我们没有物理学院、化学学院,相反,每个学院都拥有较为广泛的学科组成。这一点很重要。一个来到牛津学物理的学生都会发现,和他在同一学院居住和学习的同学,专业可能是哲学、法语、工程或者其他学科。这为学生们提供了很好的机会,了解和熟悉其他很多不同学科的观点及思维方法。同一学院的学生们有机会在每天的早餐、午餐和正餐中认识彼此,从各自专业的角度讨论问题。 Q:中国的高校几乎都是按照专业学科划分的学院。您认为哪种组织结构更好?    A:我不会简单地判定孰优孰劣,因为每一座高校所选择的组织结构都是其独特历史的反映。在牛津,我们相信我们所选择的结构是最适合牛津大学的,也是最好的。在拥有学院制的同时,也有系别的划分,学生和教职员工与这两者都有联系。    Q:至今牛津大学坚持的昂贵“导师制”,目前都面临哪些主要困难?    A:是的,“导师制”是昂贵,现在是这样,一直以来都是。我很确定,经济因素是“导师制”将面对的最大的坎儿。   我们估算过,虽然每个学科差异较大,比如医学和自然科学可能会更贵,但平均下来,一名牛津大学的 本科学生每学年导师制需要花费1.7万镑左右 。目前,英国政府给每个学生提供5000镑补助,学费中用于支付导师制为3000镑,因此还有很大的差额。学校不得不从其他途径寻找赞助和补贴,这对我们坚持导师制而言相当困难。经济因素之前就是一大挑战,而英国政府削减开支后,挑战仍将继续。 学术成果的评判标准绝不唯一    Q:您既是牛津大学校长,也是一位化学家。在您看来,牛津大学的科研环境是怎样的?    A:非常好!牛津大学拥有杰出的科学院系,在自然科学领域和医学领域都作出了很多非常重要的贡献,对此我们非常引以为豪。我个人也很高兴在担任校长的同时,也承担化学系教授的工作。在最近一次的英国高等教育学术评估中,牛津大学在科研排行中首屈一指。在科研和生物医学方面,我们是一所非常有实力、有活力的重要机构。    Q:中国高校往往依据论文数量来评定教师和学生的科研水平。对此,您怎么看?牛津大学有怎样的评判标准?    A:我觉得, 在评价学术研究和学术成果时,绝不能只有某一种判断标准 。牛津大学在判断科研成果时,会衡量很多不同因素。发表论文的数量是衡量标准之一,但我们还会评判论文内容的重要性,在同一领域进行横向比较。在竞争相对激烈的领域,是否具有吸引和留住科研基金能力,也是我们关注的一个方面。此外,我们还关注科研的创新性和创造力。牛津大学的评判标准是多元化的。    Q:我们知道,牛津大学的Isis中心主要承担了科研成果转化的重要职能。您能否具体谈谈牛津大学在科研成果转化方面的经验?    A:是的,你对我们的情况很了解。我们很自豪创办了Isis创新有限公司,它在转化牛津大学的科研成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988年创办的Isis创新有限公司是牛津大学全资控股的技术转移公司)   牛津这座城市在英国经济生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过去是,现在也是。而牛津大学在其中的作用不容小觑。Isis主要是发现和完善牛津大学的科研成果,发掘其中对社会有益的部分,并通过多种不同形式将其进行技术转移和转化。他们协助牛津大学的科研人员将其研究成果的知识产权商业化,包含专利申请,许可授权,衍生公司等。在过去几年间,Isis平均每几周就组建一个衍生公司。我们非常自豪,Isis已经在3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很多成功的衍生公司。科研成果转化在今后仍将是我们非常重视的工作。 Q:关于大学排名和英国涨学费问题的谈谈您的看法? A: 即便拥有如此辉煌的背景和难以否认的卓越,牛津大学在一些全球大学排行榜上的位置也时常经历起落。汉密尔顿在谈起大学排名时表现淡定:“我很少担心你提到的这些排名变化。” 大学排名是作用非常有限的评价工具,有时纯属人为制造的戏剧性事件,对牛津、剑桥、哈佛这些具有数百年历史的名校来说,短期排名的变化说明不了什么。   选择大学时不要过多地考虑排名,而是应该寻找在学术氛围和教学环境等方面适合自己的学校。    牛津大学的学费也提高到了原来的3倍。这主要是因为牛津大学的导师制花费昂贵,需要更多的财政支持,“ 牛津从来没有把教育看作是一个产业 ”。根据英国政府学费上限调整政策而提高的学费,最后仍将是用在学生身上,帮助他们在牛津享受卓越的教育。 安德鲁·汉密尔顿——Andrew Hamilton, Vice-Chancellor of Oxford University   注:在英国的大学体制中,Chancellor一般是请社会名流担任,相当于中国的“名誉校长”,牛津的现任Chancellor是曾任香港总督的彭定康,而Vice-Chancellor才是实际掌管各项大学事务的负责人,相当于中国的“校长”,汉密尔顿从2009年开始担任牛津校长。
2454 次阅读|4 个评论
冷眼看所谓世界一流大学
热度 3 halcon 2011-4-25 23:07
当前,世界一流大学这个词似乎很流行,教育部在喊,很多大学在喊,清华百年校庆了也在喊。当然,我对清华还是非常敬畏的。然而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我对这个概念非常模糊,就如对小康社会一样模糊。 之所以提这个问题,并非是针对报纸、新闻等媒体,因为这些机构不是学术机构,读者也并非专业科研人员,因此他们可以使用更大众化一些的词语来进行宣传。但从科学研究工作,或人文社会学科的亲身参与者的角度来讲,我们不能拿一个模糊的名次指代我们的奋斗目标,评价体系,任务计划等等。至少我不能容忍自己的工作如此模棱两可。 所谓“一流”,必然存在对比,但前提条件必然是存在一套评价体系。在这套体系下,我们的表现比人的要好,才能称之为“胜出”。正如如果要证明我们的算法是最好的, 至少要和业界公认的Benchmark算法在Benchmark数据集上真刀真枪的进行较量,否则肯定不能得到业界的公认,只能自娱自乐。那么学术界存不存在这样的评价体系或指标呢?我查阅了很多资料,答案是没有。目前美国并没有官方的政府排名或教育部的大学排名,有多个民间机构对大学进行排名。英国的大学排名多出自于《泰晤士报》。为什么这些“当局者”不搞一个排名出来呢。我想原因有二:第一,存在暗箱操作的嫌疑,很容易被人怀疑自己在评自己,或存在利益交换,因此最好的方法就是不做。第二,科研工作的当局者知道大学是由很多学科构成的。而不同学科的研究方法,研究规律都不尽相同。一个简单的权重就能将两个学科的影响力综合起来?荒谬!!而作为科研工作者本身, 通常对自己研究方向的牛人牛组都非常清楚,这些信息不是简单的SCI发表数目,被引次数能反映出来的。 而为什么我们对一流大学如此热衷呢?我想除了政绩考核的因素之外,也有我们期盼在我们国家经济实力跻身世界前列的同时,教育质量也能得到世界的认可。我们需要这样的民族自豪感证明中国人的实力,也增强我们的民族凝聚力。然而,一流不一流只有一线的科学家知道,管理者、决策者和媒体通常知道的都是二手信息。因此 ,过分重视媒体的评价只会造成外行指导内行的结果 . 清华大学是我自小崇拜和敬畏的学校, 我想大多数人对清华的期望已经远远超过了一所大学,而是当作中国教育水平的代表和缩影. 然而,清华明确提出要建设一流大学,还是让我很失望. 在我看来,大众和媒体可以提出期望和要求, 但大学本身还是应该专注于自己的工作, 并且制定明确的发展目标, 不要谈不切实际的空话. 正如清华校风所说:行胜于言. 最后加上自己一点点拙见: 既然发展目标是MIT,那么以MIT为参照对象就是了。每年逐条对比各项指标,进步还是退步一目了然。何必搞个假大空的口号呢?
5308 次阅读|9 个评论
走自己的路:试论清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热度 19 Synthon 2011-4-25 08:14
日前我们这里组织了一个清华-耶鲁百年论坛,我之前也转过一个相关的帖子。论坛上有一个panel discussion,就是建设一流大学的问题,我本人也是panelist之一。 要研究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这里面又有两个子问题,一个是用什么指标衡量一个大学,再一个是,指标确定之后,每项指标达到何种程度可以称为世界一流。 要讨论第一个子问题,就涉及到大学排名问题。目前世界上有三个大学排名,2003年推出的上海交大大学排名,2004年推出的QS排名和2010年推出的Times Higher Education(THE)排名。有意思的是,QS和THE本来是合作推出大学排名的,但是在2009年,THE发表了一个声明,说QS的排名标准有问题,排名数据也有问题,因此两者分道扬镳。至于这些排名是否有效呢?我之前一篇博文里面也提到过,清华在上海交大排名里面比北大靠前,是杨振宁先生一人的贡献,而北大在THE排名里面比清华靠前,则是由于留学生数目多。所以,单看排名,似乎是很不准确的。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就算我们有排名了,排名多少算是一流大学呢?顾秉林校长有个理论,说哈佛MIT是一流大学,但是还有不少一流大学不如哈佛MIT呢,不能说不如哈佛MIT,就不是一流大学了。。。美国有个大学联盟(AAU),有60个成员,都是美国比较好的大学,当然也包括哈佛MIT。顾校当年说,比较了一下清华的各个办学指标跟AAU的平均值,发现基本相当,清华略优,所以有信心说,清华在百年校庆之际跻身一流大学行列。当然顾校后面还有个注解,说“跻身一流大学”跟“建成一流大学”是不一样的,“跻身”的意思是差不多一流大学里头的最后一两名。当然这个注解被我们的无良记者们毫不犹豫的忽略掉了。。。 单从排名的角度来讲,我个人觉得顾校说的是很有道理的。如果能办到美国差不多30名大学的标准,那单从排名上讲,可以算是一流大学的尾巴了。 然而在我们的panel上,来自科大的陈倜学长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陈学长说,一流大学要做一流的研究,但是一流的研究,除了老爱这种五百年一遇的天才之外,都是用钱砸出来的,那么中国处在一个发展中国家的这样一个现实情况下,有没有这个必要砸钱砸出一个一流大学呢?陈学长的另外一个观点更有意思,他说我现在就可以做出一个排名,把清华、北大、中科大排到世界一流大学的前三位。 而另外一方面,陈可忠故校长之子、IEEE终身会士陈兴耀先生则认为,大陆已经有了这个财力,可以扶植一两所一流大学。另外,陈兴耀先生也认为,2050年的时间表是合适的。如果从现在开始,着力培养中小学生,那么2050年的时候,现在这批中小学生成为中国大学的中流砥柱之时,如果他们成长的好,或许我们就有了一流大学。 我的观点则是,一流大学不能脱离社会经济的实际情况。清华历史上的学科变迁,从30年代开始的工学院逐渐壮大,到50-60年代蒋南翔建设现代工科,再到80年代重建理学、人文、经管诸学科,到90年代复建法学院,其实都是顺应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那么,清华,或者任何一所中国大学,在建设一流大学的过程中,也不应该脱离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目前跟西方国家还有很大的不同。比如说,顾校长在校庆给校友的信里面也提到,清华在“研究、设计、开发”诸方面取得了很多成果。但是你如果看西方国家的一流大学,比如我刚收到耶鲁工学院院长给工学院院友的信,就只提到了研究成果,至于设计、开发,那是公司应该做的事情,学校不管。但是中国的国情是,绝大多数公司没有能力、也没有愿望来做这些事情,那么这个任务只能交给大学,于是大学在教学和研究之外,又多了两项任务。所以说,跟现有的世界一流大学比,我们中国大学的负担是更沉重的。当然对工科研究来说,有些时候结合实际可能是有好处的,但是对于大多数时候,只是牵扯了太多精力。 在我之前写的几篇校庆文字里面,有不少网友对清华提出了批评。有意思的是,有些网友说,清华这么多年也没啥原创性成果,发SCI都是跟在别人屁股后面;同样也有些网友说,清华这么多年也没给国家解决几个技术难题。前者很重要,研究成果是对全人类有益的,而后者也很重要,解决国家的需求,作为一个国立大学,似乎也是清华的责任和 义务。我想清华现在很多的问题,其实是野心太大,试图在两个方面都有所突破,但是反而没有那么多精力和资源,所以可能两个方面都做的不够好吧。 现在我们要建一流大学,那么又应该怎么走呢?是应该按照已有的一流大学,哈佛等校的模式,完全放弃设计、开发之类的工作,而专心于教学和研究?还是应该把更多的精力和资源投入到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来服务的活动?这一点,我没有想清楚。但是我希望,肉食者,应该比我清楚。那么一旦这个问题清楚了,就自己走自己的路好了,神马排名,神马一流大学,都当做浮云好了。或许半个世纪、一个世纪之后,人们一看,嘿,这就是一流大学!
个人分类: 其他|7753 次阅读|35 个评论
清华耶鲁研讨会
热度 5 Synthon 2011-4-18 05:12
研讨会办得很成功。与会者大约有60人,来自社会各界。清华学生占了将近一半,而学生中又以生物和工程院系占大多数。康州清华校友会动手比较早,得 到清华校友总会的大力支持,有北京清华校长 顾秉林 以及 新竹清华校长 陈力俊 为研讨会专门发来的贺辞,并联系了中央电视台海外部做专门采访(包括对演讲者一对一的采访)。研讨会的中心话题是如何把清华建设成世界一流的大学,兼及中 国经济发展,尤以比较中美两国教育制度为重。 陈兴耀,新竹清华老校长 陈可忠 之子,讲陈可忠老前辈光辉的一生。重点在新竹清华的建校及发展历史、康州校友会的成立过程、台湾高校的对比及发展等方面。有陈可忠老前辈的许多照片,是极 为珍贵的史料。陈兴耀老先生以80高龄与会,矍铄清朗,将历史与故事娓娓道来,沉实中不失诙谐。 张群华,清华著名天体学家 张钰哲 之子,追述张钰哲先生为科学奉献的一生。以培养张家祥讲张钰哲先生的识人与师表、以张钰哲先生的诗画讲清华的人文精神、以同窗及外国好友书信讲文革时期清华知识分子遭遇的不公。 何晓红,北京清华老校长、前教育部部长 何东昌 之女,重点讲文革时期及平凡之后何东昌老先生的言行与精神。乐观、求实、坚持真理、心怀天下,是以何东昌老先生为代表的清华知识分子的时代风貌。何东昌老 先生的重点抓农村教育和普及教育、并强调美育的教育理念得到与会者得广泛认同。何女士演讲引人入胜,故事人文讲得体贴入微,让人恍若身临其境。 马超,毕业于协和医学院,现在Yale University of Medicine School做Assitant Professor,也是康州旅美科协会长,谈了协和的建校史以及中国的医学事业发展史。以洛克菲勒家族投资建协和的理念,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几项有 争论的话题,包括高产量vs高质量等。马先生很有些文人气质,虽略显拘谨,但演讲沉着踏实,史料丰富。 翁涌,UBS MD。从全新角度讲金融危机的原因及政府的应对,并对中国经济金融形势做了简略分析。翁先生人非常好,和善可亲又透现睿智。 王晓明,Yale在校生,即将毕业,会relocate到NJ并加入我们大纽约地区校友会。晓明曾参与编纂清华史,对清华的历史有深刻了解及思考。 在列举清华学科建制发展的基础上,他提出了清华的学科设置是与中国社会发展需求相应的核心观点。之后又比较了清华与耶鲁的教育理念及精神(其实更多的是中 西方教育的不同),提出了很多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话题与观点,引人深思。 吴丛生,University of Bridgeport金融系教授,讲人民币与美元汇率的历史与走向。 杨阳,Yale计算机系教授,谈清华与世界一流的差距与他对清华发展的思考。杨教授的演讲全面展现理性光辉、沿着他自己独特的逻辑线索,大量列举数据、相互佐证,极具说服力。同时,他在演讲和与别人交谈中时时透出饱满的热情与活力,深得Yale学生的拥佩与爱戴。 注:本文作者为清华大纽约地区校友会代表胡同学。本人写的文章,稍后出炉。
个人分类: 科教评论|7209 次阅读|12 个评论
教堂的苏格兰交响音乐会
热度 1 xuyingxiao 2011-3-13 11:48
漫漫冬季过去了,尽管春天刚露头,但明天一早就实行夏令时了。频繁地改时间,老美也记不 住,只得借助口诀:Spring forward, Fall back。春天把表往前拨,秋天往后拨。这里借助了Fall的一词多义,只有fall back,不可能fall forward的。但这个口诀对我没用,因为我总觉得把表从9点拨成8点是往前拨,和别人的理解正好相反。我只能采用分析的方法,实行夏令时就是让你早点 睡觉,明明现在9点了,骗你是10点了,该准备睡觉了。所以应该把9点拨成10点。 从对冰天雪地的欣喜到终于审美疲劳,久违的阳光让人精神振奋。High Street上的Convention Center有小朋友比较正式的舞蹈比赛,去取钱时顺道进去瞄了瞄,可惜现场不让拍照。第一次把整个Convention Center贯穿走一遍,横跨好几个街区。 晚上则参加了Covenant Presbyterian教堂的苏格兰交响音乐会,教堂很别致,学生的巡回演出很精彩。在国内音乐会票价太贵,从不敢去参加,这里有很多免费演出,还有基督徒免费接送。这是我第一次参加交响音乐会,还坐到了第三排。现场感受到了交响乐丰富的表现力、层次感,体会到指挥对交响乐的重要性,还看到了各种奇怪的 乐器。演出中间穿插舞蹈和对苏格兰服装的介绍,除了男女都穿裙子外,还有装食物的口袋,介绍到这里时,台上的乐手模特现场从口袋取出食物分吃起来。 看着交响乐指挥,感受到指挥的重要性,想到了建设一流大学。强调个人主义的地方,每个人都像一个钢琴师,演奏得不好得怪钢琴师本人不济,就像美国如 果建不成一流大学的话得怪科学家水平不济。强调集体主义的地方,每个人都像乐队里的一个乐手,建不成一流大学的话,只要乐手没偷懒就怪不得乐手,得怪指 挥。 所有奇怪的乐器中这个最奇怪,声音有点像清宫戏,人边向皮囊里吹气边用手指控制音调。由于皮囊里的气体有一定压力,即使乐手在换气,乐器的声音依旧连续流畅丝毫不断。
个人分类: 生活|3549 次阅读|2 个评论
985/211不再扩招,可以期待“11X”工程否?
热度 16 boxcar 2011-3-8 21:06
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402DocumentNotSpecified7.8Normal0 刚才看到一条“二手”消息:“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 3 月 7 日列席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教育界别联组会时表示, “ 985 ” 、 “ 211 ” 已经关上大门,不会再有新的学校加入这个行列。 ”【 1 】也就是说,国家重点建设的 大学圈子已经被定格,早已进了圈子的可以“没事儿偷着乐”,没进圈子的只能在圈子外面“哭吧哭吧不是罪”。 事实上, 211 和 985 两项都已实施了十几年了,两三期干下来,似乎应该可以评估一下实施效果了。无论是征地、扩招 + 合校早就的“一流大”,还是亦步亦趋地效法国外的“学”,都还没有能让我们看到世界“一流大学”模糊的影子,只好继续翘首期盼若干年。在这时候再继续用这两张老招牌搞扩张,似乎就有些“名不正言不顺”了。道理很简单,已经投了 N 多个亿的那些被认为最好的大学们到现在为止还没真正鼓捣出一个举世公认的“世界一流大学”(自己宣布的除外),现在再拉几所大学进来,投点儿钱进去,得等猴年马月能见效?像这种“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工程,慢吞吞地往前挪动是不能令人满意的,所以期待 985/211 扩招的那些大学恐怕是只能空等了一场了。 是不是没进入 985/211 的大学只能彻底断绝了希望呢?倒也未必。部长同志似乎也没说会不会很快就有创新版的某个教育工程,俺冒昧地揣测,今年( 2011 年)某名校将迎来百年校庆,届时会不会像 13 年前那样,出台一个 11X 工程(抱歉,咱不知道名校具体的校庆日期)呢?如果这个可以有,那么很多没能搭上 985/211 这两班车的大学是不是可以有点儿机会呢?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也只能选择审慎的乐观,因为即使有一个新的“工程”在酝酿,这个“工程”的对象多只能是选择少数的若干所大学,哪些大学会幸运地被列入,我们只能拭目以待。如果仅从过去的历史看,搞“扶贫”工程的可能性往往远小于搞“夸父”(夸富)工程。因为很多人都喜欢“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前者有望迅速看到亮点,后者虽然更有长远意义但眼下的效益不会太明显。 ************************** 参考: 【 1 】刘广明: “985”“211” 不扩军,河南高等教育向那里去?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59436do=blogid=420083from=space
个人分类: 教育|7489 次阅读|41 个评论
“土鳖”与世界著名学者共同被邀撰稿于“精品文集”
热度 7 nwpacific 2011-2-4 20:34
中国 “ 土鳖 ” 于 2010 年 12 份在 San Francisco 召开的 2010 AGU Fall Meeting 的一个 session 上作了一个口头报告 ,与有关学者讨论、交流当今地球科学领域重大问题之一 “ 西北太平洋边缘海起源和演化及其与青藏高原隆升关系 ” 。虽然 “ 土鳖 ” 的报告一方面宣称自己及其合作者“惊世骇俗”的理论框架是隐藏在复杂表象后简单漂亮的真理等,另一方面明确否定了流行学说,但并未遭公开质疑。 中国 “ 土鳖 ” 以为, 2010 AGU Fall Meeting 已告一段落,成为历史,不想,最近收到一家著名出版公司著名编辑的邀请函,要为他们想打造的一本 “ 精品文集 ” 撰稿。起因是编辑在参加了 2010 AGU Fall Meeting 若干个议题略有不同的 session ,其中一小部分的口头报告引起了他们的特别关注。被邀的通讯作者一共 11 名, 其他 10 名所在的大学是: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Technology 2 名(教授,包括 1 名美国院士) Swiss Feder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1 名(博士后)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3 名( 2 名教授, 1 名副教授)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2 名(教授,包括 1 名美国院士) University of Colorado 1 名(教授) University of Missouri 1 名(教授) 这些外国学者所在大学或学科不但是世界一流,而且他们在各自的专业领域鼎鼎有名。 2 名年轻人(副教授和博士后)是耀眼的新星,按发表文章数量及其影响因子,他们在中国应该是 “ 某某计划 ” 的学者了。他们当中有的在 Nature 和 Science 上发表文章比中国 “ 土鳖 ” 在国内一般期刊发表文章似乎更容易甚至更多(例如 University of Colorado 那位 教授 ) , 有的是地学界少数几个被敬仰的大学者之一。与之成鲜明对照,中国 “ 土鳖 ” 所在的大学在中国可能都算不上一流(勉强是个 “ 985 ” ),估计在世界上被认为不入流; “ 土鳖 ” 个人在国际地学界也属无名之辈(如果有名的话,那也是 “ 私下 ” )。因此,中国 “ 土鳖 ” 在 2010 AGU Fall Meeting 作 口头报告是有个“意外收获”:被邀在一个 “ 老中青三结合的华丽舞台 ” 上与国际著名学者一起,展示自己及其合作者的理论。 想说的是,在科技信息交流合作如此方便的今天,进行科学研究,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只要 “ 有心 ” ,都能取得同样重要的成就(少数情况可能例外),特别是基础科学领域。俗话说 “ 只要心诚,石头都能开出花来 ” 。在科研上,只要心诚就有可能成为一流乃至超一流。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8837 次阅读|15 个评论
给我一百天,还你一个世界一流大学
热度 10 pukin 2011-1-28 19:17
给我一百天,还你一个世界一流大学
2000年普京当选俄罗斯总统时曾引用俄罗斯历史名言,向俄罗斯民众做出了“ 给我20年,还你一个奇迹般的俄罗斯 ”的承诺。暂且不讨论俄罗斯人民是否能给普京20年的当政时间,但普京这句话说的是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名声在外^_^ 今天看到搜狐网第47期“ 非常道” 的标题,套用了普京这句名言:“ 给我一百天,还你一个世界一流大学 ”!哈,真是太给力了。
个人分类: 博客新闻|4417 次阅读|13 个评论
也说“世界一流大学的眼光”
热度 4 weijia2009 2011-1-13 03:00
刚读了曹聪兄的博文《朱清时教授的眼光》,颇受教益。文中引用的 法乎其上,仅得其中;法乎其中,仅得其下这句古语折射出南方科技大学建成亚洲一流大学的远景似乎高度不足,没有世界一流大学的眼光无疑将制约大学未来的发展。该博文链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402853 ) 我同意曹兄的我们缺乏世界一流大学的眼光这么一说,但还是想稍稍补充几句我的个人看法。我的内心对于这个世界一流大学的高度的定义一直是模糊的,我倒是觉得我们最缺乏的是世界一流大学的根基。万丈高楼平地起,楼宇的规划和设计无疑是重要的,但地基是首要的。 多年来我们各行各业都一直在冲世界一流,冲得动静最大的莫过于中国足球了。引进国际机制办了商业化的俱乐部,修了一流的绿茵场,球员薪水也达到了国际水平,请了不少具有世界一流眼光的洋教练。但如果你(忍着必发火)打开电视看几眼就不难发现,我们的球员在场上实在是技不如人,踢不出行云流水般的传切配合,攻防两段的表现可以说是棋输一着,缚手缚脚!原因很简单,这些人中的大多数在足球场上最起码的传接球技术、跑位意识和阅读比赛的能力都是先天不足的,这又何来世界一流的可能性?他们是法乎其上,而久居其下啊,以这种技术根底连近邻的日韩都根本无法超越! 两年多前我访问过一个英国的大学 - Brunel University。Brunel大学位于伦敦西区,学校规模很小,也很年轻,兴建于上世纪60年代。我参观了它的生物工程研究所。至今还印象深刻的是这个研究所不像很多中国相关研究所那样设立了门类齐全的研究方向,而是专注于液体传输和分离技术。我记得他们介绍了自主研发技术的两个应用,一个好像是在太空实验室(液体生物样本传输和分离上)的应用,另一个就是在我们天然药物领域目前正得到广泛应用的高效逆流萃取技术。这样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大学的一个普通的研究所能给参观者带来深刻印象的不是它的大气象,而是其很专很实的研究定位、并能为世界科技发展作出的应有的贡献。他们的这种在我们很多人的眼里似乎很小儿科的创新研究定位很自我,但给科技领域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贡献和推动;反观我们那些具备大投资和大视野的大单位,在科技上的贡献往往是捉襟见肘的! 在我的博文中不止一次地提到我们当地的一所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Davidson College。它只有大学部,规模很小,没听说过有世界一流大师,当然更不会去效法他们本就不以为然的哈佛或耶鲁校园。但也是邪了门了,多少美国家庭愿意把最有才华的孩子往那儿送。前些天有一位交大的同事跟我讲他的儿子选择了Davidson College,也就是说这个居于北卡乡村一隅的学校,其名声已经远达中国的大上海了!我想主要原因无所谓法乎其上还是其中,而是坚持以自己为主,基础工作做得好,建立了最优秀本科生教学和培养模式,因而应了那句老话,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其实一所大学的好坏,不在于它有多高的立意、或想引进谁、想效法谁。大学首先要有自我!高度和眼光是建筑在坚实的基础上的,一个学校如果在创建伊始就跪在别人的后面寻找先进的脚印、不去想着建立自己的基础优势和风格,就别想能培养出具有独立精神和敢为人先的学生。现在不会,以后也不会! 圣诞的时候我曾问儿子,我们带着你跑了世界上不少地方,你跟爸爸说说在你的记忆中哪家饭店、哪家旅馆最好呢?我儿子一本正经地思考了下,回答说:我认为饭店中Red Lobster(一家连锁的美国海鲜快餐店)最好!我很不屑地问:这家饭店怎么可能是最好呢?儿子说,因为他们在餐前给提供最好吃的蒜香小面包,而且可以随便要,免费的!他接着说,至于宾馆嘛,应该是Chapel Hill的Siena Hotel。我又奇怪了,问,那是间四星级的宾馆,难道它超过你住过的几家五星级宾馆吗?儿子说,我喜欢宾馆里装潢的很多画。我想起来了,那家宾馆的墙上布置的是清一色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的彩印作品,看来儿子的艺术细胞已经异乎寻常的丰富了!我正要表扬他,结果儿子接着又说了一句话让我改变了主意。他说,我觉得那些画上很多小男孩和大人的小JJ都露在外面,说明这家宾馆实在是太cool了!
个人分类: 未分类|12014 次阅读|21 个评论
教授称读研究生就是进地狱 欢迎来到地狱旅游:诗文合一
杨学祥 2011-1-13 01:43
教授称读研究生就是进地狱 欢迎来到地狱旅游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1月12日 18:21 新民网 四川农业大学杨凤教授(前)正在指导研究生试验。   杨凤,男,国家杰出高级专家,我国动物营养学奠基人之一。第六、七、八届全国人大代表主席团成员,曾任国务院第二届学位委员会成员、农业部学术委员会成员、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副理事长和动物营养学会分会会长以及 四川农业大学 校长等职务,现任四川农业大学名誉校长、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名誉理事长和动物营养学会名誉会长。   研究生入学时,我常常告诉他们:读研究生就是进地狱,欢迎来到地狱旅游!这里面其实包含多种含义:一则做学问是一件很苦的事,要甘于清贫、清苦;二则要耐得住寂寞,要有集中精力做学问、干事业的韧劲;三则可以收获快乐,体会苦中之乐,终有浴火新生一刻。   一名好教师必须严格要求学生,这才是真正的爱护学生,俗话说严师出高徒,经历了炼狱般的磨练,最终培养出来的学生就是人才。我一直要求研究生把所有精力用在学习研究上,要三分之一时间用来读书,三分之一时间做实验,三分之一时间写论文。   我一直主张先做人,后做事,作为知识分子,必须有社会担当精神。我们这一辈人经历了从抗日救国到科学救国再到教育救国的心路历程,更深刻地认识到,一个国家,如果人人都只谋求自身利益,置社会于不顾,那么这个国家是很难进步的,个人也难有快乐和幸福。上世纪50年代,怀着一腔报国之志,我放弃美国的博士学位回到祖国,我为自己在西部的西部坚持了60年引以为荣。我也希望在外留学的学生,能兼顾为国内作一些事,特别是为祖国的农业现代化,为提高中国农民的生活水平,做点实实在在的贡献。(新民网) http://edu.sina.com.cn/kaoyan/2011-01-12/1821281917.shtml 地狱和天堂 一流大学地狱门, 一流教育献青春。 一生艰难崎岖路, 一代辉煌慰忠魂。 一流享乐在天堂, 一流水平在伪装。 一生整容常变脸, 一代风流无思想。 点评:没有艰辛就没有辉煌,一流大学首先要培养献身科学的精神,不为名利而放弃追索真理。跟风最容易名利双收,独创将遭遇各种力量的阻击和考验。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403556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3344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0 23: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