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用人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刘备与诸葛亮的用人模式比较
热度 7 unesco 2015-1-15 18:03
诸葛亮长于行政和外交,短于军事谋略,刘备对此是有清醒的认识的。他进军西川,带的是庞统,倚重的是法正。正是依靠法正的奇谋,刘备在汉中击败了曹操。连诸葛亮自己在谈到彝陵战败时都说,“若法孝直(法正字孝直)在,必能阻止主上东征;即便不能阻止,若随行东征,一定不致大败而归。”可见法正在刘备心目中的地位要高于诸葛亮。可惜到刘备托孤的时候,法正和庞统都已去世,刘备身边所能托付的人只有诸葛亮了。考虑到诸葛亮此前在政治和外交上表现出众,但在军事上并没有什么建树,刘备又想到了李严。李严在刘璋时期就是东州集团中的佼佼者。自刘备入主成都以后,他在任上又屡次以少数兵力平定大规模的叛乱,充分表现了他的出色军事和政治能力。因此刘备很明智地做出决定:“严与亮并受遗诏辅少主;以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刘备临终安排诸葛亮和李严一文一武共同辅政,是想让二人相互牵制,避免一家独大。但刘备一去世,诸葛亮让李严留驻永安。李严远离成都,逐渐被排挤出权力中心,诸葛亮遂独揽大权。 刘备建立的蜀汉政权主要由三方面的人组成:刘备从荆州带去的荆楚集团,刘璋入川时带去东州集团,还有益州本地的土著集团。刘备入主成都后,能够厚待并起用他所不喜欢的徒有虚名的许靖 ,也能重用有大才却不喜欢他的刘巴 ,可见其心胸之宽广。刘备网罗各方面的人才,平衡各方势力,大家精诚团结,蜀汉政权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但到诸葛亮主政时,这个平衡被打破了。《前出师表》中所说“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指的不是外部势力的威胁,而是内部权力斗争的白热化。诸葛亮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重用的大多是荆楚集团的人,东州集团和益州本地集团日益边缘化,对蜀汉政权离心离德。和刘备时代相比,诸葛亮时代蜀汉帝国用人的圈子要小了许多。诸葛亮之后的执政者沿用这一用人政策,这是蜀汉政权不稳、最终导致亡国的一个重要原因。 诸葛亮肩负先帝托孤的重任,为报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他鞠躬精粹,死而后已。作为一名杰出的政治家,诸葛亮有着超强的个人能力。他办事极为认真。《资治通鉴》记载: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驻军五丈原,与司马懿对峙。他每天早起晚睡,饭量很少。二十板以上的军法处分,都要亲自裁决。司马懿闻后说:“诸葛亮食少事烦,怎么能活得长久!”果然,几个月后诸葛亮病逝。由于不相信属下,他事无巨细,事必躬亲。其结果是把自己累死,下属的能力得不到锻炼,以至于诸葛亮身后,人才凋零,“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蜀汉政权到了后继无人的地步。诸葛亮不成功的用人政策和人才培养模式,值得我们反思。 注释 许靖(?—222),字文休。汝南平舆(今河南省平舆县)人。汉末三国时名士、评论家。善行草。与从弟许邵俱以品评人物而闻名于世。曾被举为孝廉,任尚书郎。后避难交州,受到交趾太守士燮礼待。其后受益州牧刘璋邀请,相继为巴郡、广汉、蜀郡太守。 公元214年(建安十九年),刘备率军包围成都,许靖企图越城投降,事泄被抓。刘璋投降后,刘备因背主之事而看不起许靖,对他不加任用。法正劝道:“天下有的是博得虚名而无真正德才之人,像许靖就是如此。然而今日主公起手开创大业,……如果对他不能待之以礼,天下之人则会因此说主公在轻贱贤才。所以对许靖应该敬重以待,以此昭示远近,您是在追效古代燕昭王厚待郭隗的作法。”刘备于是厚待并起用许靖,任命他为左将军长史。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刘备称汉中王,任命许靖为汉中王傅。章武元年(221年),刘备称帝,任命许靖为司徒,位列三公。有文集二卷。 刘巴(?-222),字子彻,荆州衡阳郡蒸阳县(今衡阳市衡阳县)人。出身官宦世家,少时就早慧聪颖,很有才干,却养成了恃才傲物的个性。虽与刘备同姓,但一直瞧不起其“织席贩履”的出身。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南征荆州,刘琮举州投降。荆州的士族和百姓都跟着刘备南逃,只有刘巴一人北上去找曹操。曹操对名士刘巴前来投奔喜出望外,任命他做丞相掾(助理),后派他去招抚衡阳、长沙、零陵等地。不想赤壁之战曹操惨败,刘备夺得三郡。听说刘巴在衡阳,刘备求贤若渴,登门拜访,却发现刘巴已逃走。此前诸葛亮曾写信劝他归顺刘备,刘巴断然拒绝,使“先主深以为恨”。 刘巴逃到交趾(今越南),怕刘备通过各种渠道找到他,改姓为张。后至益州,刘璋见巴惊喜,每大事辄以咨访。本来亲曹的刘璋,在张松规劝下欲与刘备联合对付曹操。刘巴建议不要接纳刘备,刘璋不听。刘巴于是闭门称疾。张松事败后,刘璋才明白刘巴当初的意见是正确的。然大势已去,益州很快被刘备攻陷。刘巴被俘,走投无路,只好谢罪归附。刘备大喜,任命他为左将军西曹掾(刘备此时的主要官职是左将军,西曹掾主管府内官吏的任用)。刘备自立为汉中王后,刘巴为尚书,后代替法正为尚书令。刘巴博学多才,为刘备解决入蜀后的财政困难问题,又与诸葛亮等共制蜀汉的法律文件《蜀科》。刘巴为人简朴清高,退无私交,曹魏大臣陈群甚敬重之。所著录于《刘令君集》。
个人分类: 读书心得|6810 次阅读|15 个评论
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中关于诸葛亮用人的评述
热度 3 unesco 2015-1-8 18:04
诸葛亮是对中国人思想和行为影响深远的历史人物之一。这位伟大的政治家在中国人心中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光辉形象。但诸葛亮在识人、用人方面是有缺陷的,和刘邦相比差得太远,比刘备也差很多。比如刘备去世前告诫诸葛亮:“马谡其人言过其实,不可委以重任”。刘备看人是相当准的,但诸葛亮不以为然。第一次北伐,诸葛亮不用沙场老将魏延、吴懿当先锋,而命马谡统御各军。其结果是街亭惨败,招致北伐满盘皆输。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时,蒋琬建言:“天下还没有平定,先杀智囊,岂不可惜!”诸葛亮流着泪说:“孙武所以能无敌天下,在于执法公正严明……现在四海分裂,战争不过刚刚开始,如果再不严格执法,我们用什么讨伐盗贼(曹魏帝国)!” 柏杨曰:“胜败乃兵家常事。除了韩信一人之外,历史上所有名将都打过败仗。打败仗而不惩罚,军纪荡然,军队当然瓦解。但是如果败一次就斩一将,恐怕所有将领都会死光,包括蜀汉帝国的开国皇帝刘备在内,岂不也要在白帝城斩首?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便大败而归,丧师辱国,为什么仅贬三级?马谡并没有叛国,只是战败,不过缺乏指挥大部队实战的临场经验而已。刘邦如果命张良率军深入垓下,项羽可能击溃十面埋伏。马谡是一个智囊型的谋略人才,放在帷幄之中,可以决胜千里之外。对孟获七擒七纵的攻心战略,出自他的建议。诸葛亮把他放到千里之外,是逼他死于帷幄之中。用人应尽其才。如果赦免马谡,留在身旁,再经历练,将来辅佐姜维,可能会出现一个全新的局面。” 柏杨对诸葛亮斩马谡的评论,可谓一语中的。我们不能不为马谡喊冤。错误的用人,僵化的执法,诸葛亮斩马谡是自断臂膀,令人扼腕叹息。 对于魏延的任用,诸葛亮也有很大失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魏延建议由他带领五千精兵,穿越子午谷直取潼关。诸葛亮认为此计悬危而不用。对此柏杨评论道: “魏延的子午谷袭击战略,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大战略,跟当年韩信暗渡陈仓(参考前二○五年)没有分别;跟曹操进击袁尚的柳城白狼山战役(参考二○七年)更十分相似,全都危险万状。当时,如果陈仓道上或白檀塞上,设有伏兵,韩信、曹操二人的命运,将无法想象。问题是,恰恰没有伏兵,所以获得成功。军事行动,有赖冒险。在已知的史料上,看不出子午谷设有伏兵,夏侯楙的智谋,还不到这种水准。而且,从稍后的报道却看出不仅子午谷一线,曹魏全国都没有戒备。所以乍听到一向静悄悄的西南边陲,忽然大军压境,全国立刻震动。 诸葛亮认为子午谷战略太过冒险,但魏延并不是盲目冒险,而是正常冒险,因为对手恰恰是花花公子夏侯楙之故;对手如果是司马懿,大军一进入谷口,就等于进入地狱。所以魏延的大战略一旦被否决,便永无再行的可能。从此,曹魏帝国安如磐石,诸葛亮的出兵祁山,对曹魏帝国的伤害,不过隔山打牛,徒劳消耗士卒的性命。 诸葛亮的错误决策,由于他天生的谨慎性格,使他追求万全。偏偏军事上没有万全,所以他用尽心力,不能寸进。魏延是当时名将,而终于英雄无用武之地,被驱逐到错误的地点,打绝望的战争,而最后还被诬以谋反,身死自己人刀下,一恸 。 魏延 是蜀汉帝国残存的唯一大将,应无异议。子午谷大战略如果付诸实施,它成功的可能性极高,昔日刘邦对付项羽场面,又将重演。而魏延一直要求单独进军,诸葛亮偏偏不肯放手,不仅魏延自己叹息怀才不遇,千年之后,我们也为魏延叹息。” 魏延是刘备赏识提拔的将领,智勇双全,为蜀汉当时的第一名将,但在诸葛亮手下却始终得不到重用。魏延善养士卒,勇猛过人,但性格高傲,性情极恶,与同事们的关系不好,显然不是诸葛亮眼中的理想人才。 “诸葛亮长于治理军事,短于奇谋诡计,政治能力优于作战能力,所以连年劳师动众,不能克敌制胜。从前,萧何推荐韩信,管仲推荐王子城父,都是因为知道自己的缺点,不可能十全十美。诸葛亮手下却没有韩信、城父,所以功业堕坏。” 陈寿对诸葛亮的评价是最公允的。事实上马谡就是张良,魏延就是韩信、城父;问题不是没有名将,而是没有伟大的统帅。诸葛亮身兼将相,而过分谨慎的性格,跟军事上必须有的冒险精神,互相冲突。他培养的接班人,都是保守有余,进取不足,北伐中原、复兴汉室的大业永无成功的希望,使后人徘徊扼腕,无限痛惜!
个人分类: 读书心得|6020 次阅读|6 个评论
围脖:错不过三
liwei999 2014-8-21 02:44
在职业经理中有一种对下级犯错的广泛流传的说法,我深以为然: The same mistake can never be made three times. First time you make a mistake, you can be forgiven. To err is human. (第一次犯错,理所当然原谅。) Second time you make the same mistake, it is your fault. (第二次犯同样错,记过。) Third time, it is my fault (not to have fired you in time) (第三次,怪经理用人不察。)
个人分类: 其他杂碎|335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雅虎的三次错嫁 最终被三个中国男人做掉
mathmhb 2013-5-12 02:02
我的阅读提示: 1、好的技术创新,不都带来好的结局。 2、跑在最前面,不一定保证笑到最后。 3、世界在变,人也要变,变中须不变! 4、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憾哉杨致远! 5、周弘袆、马云:鸿鹄志,唯欠东风! http://www.qianzhan.com/industry/detail/174/130423-2750a9e0.html 雅虎的三次错嫁 最终被三个中国男人做掉 字号: 小 大 时间:2013-04-23 10:14:30 来源: 前瞻网 责任编辑:QZ112   前瞻摘要:而雅虎中国,这个紫色的梦,很可能会很快离我们而去,比我们预想的要快。收拾一下留在雅虎中国上的所有东西,出发吧,前往下一个港湾。 图示:雅虎在中国的日子并不好过 雅虎中国,这个紫色的梦,很可能会很快离我们而去,比我们预想的要快。收拾一下留在雅虎中国上的所有东西,出发吧,前往下一个港湾。 我知道它叫中国雅虎,但我仍习惯于称其为雅虎中国。我已很多年没把这个网站当成主要获取信息的来源了,但我知道它仍在那里。我有一个yahoo.com.cn邮箱,那是我的第二个邮箱,虽然也很多年没再用了,但我知道它不会没的,即便在雅虎相册被关闭,急匆匆把自己的老照片从中导出来那一刻,我仍这样想。 不过,nothing is impossible,你得承认这世界上任何事情都会发生。雅虎邮箱关闭了,很好,早晚的事情。是时候和雅虎中国告别了,这已不是十几年前那个紫色的梦,而是一堆死去的躯壳堆积起来的废墟,灵魂已灭,躯体渐朽。不该再对其抱有任何幻想了,回顾一下历史,认识一下那些事,那些人吧。 一个人比一个人的事情长。 杨致远 杨致远是第一代数字英雄,那个年代中国内地知名度最高的互联网人,雅虎的联合创始人。1994年创建雅虎,1995年上市,1998年开设雅虎的第13个外语站点,中文雅虎,1999年正式更名雅虎中国。 杨致远虽然创建雅虎时英明神武,但在雅虎中国上却出了不少昏招,比如中文雅虎进入内地较早,却没早一些本地化,而是等到新浪等势头反超后才有所行动,这是傲慢。此外在收购3721的事情上,在错过救命的短信息方面,杨致远也是要负有责任的。 当然,对美国雅虎的衰落,没有及时卖给微软导致股东利益受损,杨致远也要承担主要责任。雅虎是做搜索的,却在2000年Google还不大时在网站上使用其搜索长达4年,以至于最终养虎为患。杨致远最后很委屈地于2012年净身出户,美国网民调侃他说:“请别忘了带上门”。 杨致远的历史定位有些尴尬,作为创始人,是他给了雅虎生命,而雅虎十几年来没有出现中兴能臣,雅虎中国的没落,也都与杨致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当然,雅虎中国后面发生的很多事,杨致远都要承担责任。 周鸿祎 雅虎在美国之外的全球市场,唯有台湾和日本做得非常成功,同为东亚一水之隔的中国大陆,包括韩国,发展得都惨不忍睹。由于台湾模式很成功,2004年杨致远也想收购一家大陆公司,以提振雅虎中国业绩。这一次有两个备选者,百度和3721。百度开价1.5亿美元,3721开价1.2亿美元,杨致远选择了后者。周鸿祎也坐上了雅虎中国掌门人的位置。 平心而论,周鸿祎在雅虎干得不错,第一年就实现4000万美元营收,利润1000万美元。雅虎搜索当时超过Google中国排第二,一搜搜索发展势头那叫一个好。邮箱用户超过网易排第二,即时通讯雅虎通日活用户过千万。你要看到当时周鸿祎所做的,就能明白为什么他现在对搜索这么执着了。 后面的事情是这样的,在大好形势下,雅虎对中国区提出不合实际的业绩要求,却不投钱,典型的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其实当时的雅虎中国是历史上情况最好的时期,但雅虎总部对中国区长远战略定位出现失误,没有抓住机会乘胜追击,却最终稀里糊涂地把雅虎中国当筹码送出去了,令人扼腕叹息。而周鸿祎在离开之前就已为下一次创业开始布局,说明雅虎中国的问题并不是突发的,而是用了很久时间逐步形成的。 周鸿祎最终的离去,还是与杨致远在发展方向上出现了分歧。周醉心于搜索,而当时一搜发展得也不错,雅虎就是不投钱,如果当时雅虎肯把这几百万美元给他,也许今天真就没百度什么事情了,但是没有。杨致远选择了信任马云,在雅虎收购阿里巴巴之后20天,周鸿祎走了。当然,周鸿祎的行事风格可以让杨致远容忍,却无法理解,更没办法让他信任这个人。 马云 马云在两方打嘴仗的最热闹时期,奇虎360网站上曾绑过这样一个域名,fuckyahoo.com,你就可想而知周鸿祎心中的恨了。至于后来周鸿祎做了360安全卫士杀死自己养出来的亲生儿子雅虎助手,其实对雅虎中国的悲剧命运本身并无大碍。周鸿祎对雅虎中国的最大影响,就是把那两年给失去了,那是中国互联网黄金时代中最珍贵的两年。2005年时的雅虎中国,原本有无限可能。 杨致远当初是想把雅虎中国交给新浪的,因为当时新浪遭遇盛大的收购战,于是不知为什么转而找到了对门户一窍不通的马云。正好当时阿里巴巴也需要引进更多战略投资,双方一拍即合,雅虎收购阿里巴巴40%的股份,代价是10亿美元外加雅虎中国,7年后这笔投资已价值160亿美元,雅虎已套现一半。而当时这起收购到了马云嘴里,就成了阿里巴巴收购雅虎了,马云深知中国国情。 也不知道是俩人之前没谈透彻,还是马云把杨致远给洗脑了。一段时间之后杨致远突然发现,走了一个醉心搜索的,又来了一个把搜索当生命的。周鸿祎好歹还不敢动雅虎的门户,而马云则是连门户都不想做,只想做搜索。马云当时的豪言壮志是,雅虎三年上市,在中国,搜索就是雅虎,雅虎就是搜索。 多年后想起马云当时为什么如此醉心于搜索这个问题,我想可以这样看。百度在2001年推出竞价排名,2005年时已经被证明是一个成功的商业模式,而这个商业模式与马云的商业逻辑极度吻合。现在淘宝站内的搜索广告业务,正是与百度竞价排名一脉相承。马云看到了里面的商机,所以才急于在搜索领域投入全力。但马云不知道的是,杨致远的血,是紫色的。 马云接手雅虎中国后,废掉了发展很好的一搜,砍掉了盈利的无线和品牌业务,使得那批人都找周鸿祎去了。更激进且搞笑的是,雅虎传统的门户首页被换成了搜索框,这基本就是在动杨致远的命根子一样。几个月后马云喜滋滋去美国报喜,被杨致远要求改回门户页面,只好改回来了,改过去再改回来,间隔不过三四个月。而下一次的改版,也不过一年之后,改版之频繁令人发指。 这些折腾来折腾去的动作,只能表明马云对雅虎中国的发展方向摸不准,在不断试错。但这又牵扯出另外一个问题,难道阿里巴巴内没有高人能把雅虎做好吗?这个回答当然是否定的。真实原因是,阿里巴巴内部默默的排外情绪所致。马云的行为方式是比较open的,可以想象今天的阿里巴巴是有一大批人干实事干出来的,马云作为顶端的那个务虚型领袖当然也至关重要。但当时让作为精神领袖的马云亲自去干一种务实的事,还眼睁睁看着他干砸了,身边人为什么不劝阻,不去据理力争?我想这与雅虎中国非阿里巴巴嫡系是有很大关系的。虽然在马云接手之前,雅虎中国就一直在走下坡路,但雅虎中国最终失败至此,仍可以算作是整个阿里巴巴发展史上的一个污点,也是马云的污点。 邮箱关闭只是开始 2008年以后,雅虎和口碑网合并,彻底退出了竞争者行列。此后的雅虎已不能算是一个门户网站了,算什么呢?电商导购。雅虎首页到处安放了淘宝的广告,搜索关键词全是连衣裙、皮鞋、香水等这些网购商品。雅虎中国的人员已经缩减到最小,编辑们好一点的归宿就是转岗去淘宝或者B2B业务,再不行就是跳槽了。 马云兴致勃勃去美国会见雅虎CEO巴茨,被巴茨当着众多高管指责他没有做好雅虎中国,并希望马云将雅虎的名字从中国网站上去掉,因为这关系到她的声誉。马云碰了一鼻子灰回来后怎么想的,我们不得而知,心里不好受是肯定的。反正从那以后,雅虎和阿里巴巴的关系就越来越差。这其实也怪巴茨这个女人,赶上马云生日,即网商大会第二天,雅虎出售1%的阿里巴巴股份,事前不做沟通。Google退出中国时,雅虎力挺Google。所有这些,正是马云决心与雅虎分手的部分诱因。 在阿里巴巴花了76亿美元回购21%阿里巴巴股份之后,雅虎已不是大股东,但雅虎中国的命运就更微妙了。阿里巴巴与雅虎的协议约定是继续运营雅虎中国至2016年,这很可能是阿里巴巴一次性向雅虎支付的5.5亿元技术费用中的一个附加条件。但随着阿里巴巴IPO的临近,这一协议面临着变更的可能。阿里巴巴很有可能在IPO估值方面无法满足与雅虎当初的约定,而在此基础上,雅虎也随时有可能收回雅虎中国的运营权。如果那样的话,雅虎中国的上千万用户怎么办? 而雅虎中国,这个紫色的梦,很可能会很快离我们而去,比我们预想的要快。收拾一下留在雅虎中国上的所有东西,出发吧,前往下一个港湾。于是,阿里云搜索在2月份低调上线,合并了雅虎搜索的数据,之后就是雅虎邮箱,再之后就是雅虎中国其他有价值的资产,都会逐渐转移到阿里巴巴旗下公司里去。最终的效果是,雅虎中国只剩下一个空架子,被雅虎收走,他们本来想收回的就是雅虎品牌,对其他孱弱的资产根本不感兴趣。在门户式微的大背景下,雅虎已经不可能再去做一个门户,连雅虎美国都在进行战略调整。雅虎中国研究院最终要做的,很可能是在移动应用领域的开拓。
个人分类: 创新随想|1649 次阅读|0 个评论
团队胜过我的生命
热度 11 chrujun 2013-2-15 03:06
我把团队看得比生命还重要。我始终认为,只有发挥一个团队的战斗力,把一个团队做大做强,才能干重要的事情。个人的力量是非常微弱的,没有一个强大的团队,个人很难有大作为。 从2005年开始我当了4年的本科生班导师。我把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始终放在第一位。作为班导师,我没有足够时间和精力关注每个班上每个学生的一举一动。但如果班上形成大家相互关心、相互支持、人人负责的氛围,我任何时候都可以获取班级的可靠信息。为此,我在班上大力培养团队精神。班干部会主动向我反映班上问题学生的动向,我也可以找个别学生获取我想知道的信息。学生之间会相互关心,相互交流学习经验,而不是互相嫉妒。4年下来,我所指导的班级在全院9个班中成绩一直遥遥领先,创造了多个目前尚未打破的记录。 地球物理仪器研制涉及到多学科的交叉融合,这个时候团队的力量显得极端重要。如果团队成员之间能够互通有无、坦诚交流、勇于担当,将对地球物理仪器研制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相反,如果团队成员之间互相拆台、互相提防,谁都不敢讲真话、怕承担责任,肯定会一事无成。作为团队的负责人,我认为我应当做到如下几点: 一是无私心杂念、用人唯才。 不考虑性格、资历、亲疏等因素,只有真才实学是用人的唯一标准。 二是要平等待人、言为心声。团队里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没有权威和独断专行,任何人都可以提出不同意见和看法,都可以对我的做法和思路提出不同意见。大家讲话的时候没有心理负担,所言所语都是内心世界的真实流露。 三是以理服人、以诚心动人。用诚挚的心对待不同意见和想法,用道理和证据去说服别人,也期待自己被别人说服。 四是要培养团队精神。团队精神是团队战斗力的保证,要千方百计在团队中培养团队精神。团队精神体现在个人利益服从团队利益、集体决策、相互支持、勇于担当、互相学习、真诚交流、不抛弃、不放弃等。 五是要论功行赏,不谋私利。对做出贡献的团队成员,根据贡献的大小进行相应奖励。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绩效评估办法和奖励手段。不在无实质贡献的成果、论文和专利上署名,绝不将他人的功劳据为己有。 在我手上一共只毕业了5位研究生,其中有三位研究生目前在我负责的团队里工作。他们本来可以在待遇优厚、高枕无忧的大企业里工作。却冒着极大风险和我一起打拼,我想他们认可的是这个团队的力量,这里的团队精神。 一支有强大生命力的团队,尽快刚开始是何等弱小,但一定有机会发展成实力强大的队伍。 一些团队尽管拥有强大的资源,但尔虞我诈、争名夺利的风气注定无法持久发展。今后,我最重要的任务是打造一支能征善战的队伍,这比我的生命还重要。至于我具体在科研上做些什么,已经不重要了。
个人分类: 我的经历|8234 次阅读|19 个评论
我也说说用人的“唯出身”论-替用人单位说几句
热度 2 sqzhang 2012-10-19 15:03
现在大学的乱象太多了,太大了。不论什么样的学校都可以冠以“本科”,都可以称之为“大学”。 用人单位总得想办法把某些人拒之门外啊,可又不好去一个个地考察,然后拿出像样的理由。没有一个像样的理由,说不定还会被告上法庭。怎么办呢?查三代就是一个不是办法的办法了。 是教育部把大学划分为三六九等的,用人单位仿此行事,应聘者就没有抗议的理由了,上法庭的风险就没有了。这是好处之一。 凡是能够提出这种用人标准的,肯定是有大批登门求职的,肯定是需要优中择优的。用出身把一批人挡在了门外,也许会失去个别人才,但总比选来几个绣花枕头要好吧。无论是谁都必须承认的一个现实是,211,985学校的学生普遍(我只是说普遍,因而不排除个别)比不是211、985学校的好,这种学校出来的硕士、博士也要好。选错人的机会少了,这是好处之二。 那几个被档在了门外的人才怎么办?等到他确实证明自己是人才后,再想办法弄来不就完了。政府还搞“百人”、“千人”的呢,一个企业有什么不能搞的? 大学的用人标准现在普遍实行的是论文第一政策,有的学校是论文+经费政策。总之,要用一些硬性指标来划定某人是不是人才,能不能够当教授。至于这个人今后是不是会有更大的发展,是不是可以为学校、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那是以后的事情。现在他没有表现出来,就只能把位子让给已经表现出来的了。 仿此,企业当然应该使用效益第一原则。 长此下去,中国的人才如何成长起来啊? 有谁在考虑下中国的人才成长机制呢?唉!
个人分类: 杂感杂议|1900 次阅读|3 个评论
科教领域“近亲繁殖”的困惑
热度 1 sunapple 2012-1-24 16:55
“近亲繁殖,种群退化”在生物学上早已引起人们的警惕,为了防止“种群退化”,必须避免“近亲繁 殖”。一般而言,扩大开去,在科技和教育领域,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近亲繁殖”也往往会引起“种群 退化”。“任人唯亲”的留人用人做法,会直接导致一个单位、一个部门很容易被一帮所谓“嫡系”的“徒 子徒孙”所占据。“近亲繁殖”叠代几代后,迅速引起“种群退化”,使得“种群”失去了应有的活力和生 命力,开创者建立的事业成为“徒子徒孙”的“福利”,在“种群退化”的过程中走向衰退。 这个简单的道理,几乎无人不懂,尤其在科教领域,知识分子扎堆,小到一个实验室、一个系、一个所, 大到一个学校、一个研究院,其领导者和开创者没有真才实学是站不住脚的,但“站住脚”后,在队伍建设 和用人方面,换用时下“正确的”话语,培养“帅才”和“领军人物”、提高和壮大的过程中,几乎很难避 免“近亲繁殖”。“有利可图”的单位往往很快就会被各种形式自产自销的“徒子徒孙”所填满,“外人” 很难进入,并且使得人才招聘“流于形式”,求职的年轻人很多时候成为了“陪太子读书”的直接受害者。 这种“用人方面的腐败”,问题显而易见,为什么还会有这样“顽强的生命力”呢? 据说,世界上有一些著名的大学,在用人招聘方面有一条规矩,就是自己的毕业生一律不要,为了学科 发展“不得不”招聘在其他单位已经“功成名就”的自己学校毕业的校友时,也设立了严格的进人程序,防 止“近亲繁殖”引起“种群退化”,同时创造公正的用人氛围。 我们的科研院所和大学,何时才能实现真实的“五湖四海”的用人局面、避免“近亲繁殖”,是一个大 问题、也是一个急迫的问题。如果不能破解这种局面,“种群退化”就不可避免,“创新”就会失去根基。 希望我们这个“转型”时代能够尽快摆脱“拼爹”的魔咒、“拼师爷”的魔咒。
个人分类: 技术力论坛|2584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基层工作适应能力比较:博士远不如中专生 精选
热度 1 dongzg101 2011-8-15 14:17
基层工作适应能力比较:博士远不如中专生 精选 已有 1098 次阅读 2011-8-15 08:29 | 个人分类: 教学闲论 | 系统分类: 生活其它 | 关键词:中专生 博士生 这次内蒙8天行,见了许多人,听了很多事,跑了不少地方。其中有个话题让我觉得没想到,一个盟的局长跟我说,他们局由于是地方工作典型,国家局过去几年都要把刚进来的博士送到基层去锻炼,但是根据过去几年的经验,他们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 同时进来的中专生只要半年就能上手基本的专业工作,本科生需要一年左右,硕士生需要两年左右,而博士生三年以上还未必能够真正进入所从事的工作领域。 这种倒挂现象很有趣,也很能说明一些问题。这个地方虽然在西部,但是很富饶,风景很美。领导的专业能力很强,也比较有思想。这个行业是个老行业,但是有许多新问题需要解决。为什么出现这样的局面,经过和局长讨论,我认为原因是多样的。 原因一、博士心态不如中专生好。 中专毕业生没有心理负担和包袱,对工作也很珍惜,上来就卯足劲学习,而博士生认为自己已经是专家,抱着原来学过的那点东西不放,不太接受新东西,尤其是不接受有多年工作经验但是没有学位的老同志的指导。说白了,就是中专生是来学习的,博士生是来做领导的。这样的心态下,当然抱着学习的心态的人自然学习要快得多。这也同样值得我们注意,我们在培养博士生的时候,必须强调要一直用谦虚谨慎的态度对待新事物,一直要善于学习新知识。而不能因为有了学位,就以为自己的能力真的就高很多。事实上,在学校和研究所里学习的知识是很有限的,更多的知识都要从工作中学习,很多能力也需要从工作中锻炼得到。 原因二、博士毕业一般都很现实。 到了博士毕业了,年龄也就偏大了,差不多都要28岁左右,这时候,似乎买房成家生孩子就成了最重要的任务。学习都学这么多年了,也就学疲沓了。而中专生还很年轻,正处于接受新知识的好时段。而且没有成家立业的即时压力,自然就会有一定的时间去成长。两者对比,博士生真的不如中专生好用。 原因三、博士生还没有学会在一个非科研单位做工作。 中国的博士生似乎天生就要培养去做科研的,我们无形中制造了这个氛围,而培养的过程中也是瞄准这个目标去的。可实际情况却是,大多数博士不会去做科研,而只能去做技术开发,甚至管理。而后者正是我们在研究生培养中很难做到的。我们的博士生到了基层,哪怕是到了国家部委,都不大能适应新工作。那里都是很具体的工作,和我们读的论文完全不一样,一下子有点晕。有些人说不定会晕一辈子。 原因四、博士生失去了学习兴趣。 一般离开科研单位去基层,除了少数立志于献身具体工作的人之外,多数是不能在科研工作单位就业的同学,这些同学往往博士读的比较郁闷,只怕是还没有毕业,就早想好了怎么把科研扔到脑后。到了新单位,哪里一下子还能够聚集新的学习兴趣去适应新的工作。可是正是这样的心理,导致在新的工作岗位上表现还不如一个中专生。 原因五、用人单位还不会用好博士。 中国一直把博士和精英挂钩,对博士的期望值比较高,来了一个博士就指望解决重要的问题。可是据我了解,那些问题往往处于原生态,和我们读的论文形式完全不同的,我们的博士生大多数没有接受过这样的训练,拿到的题目往往是规范的很好的,对于原生态的题目,基本上接触到的可能性很小。没有训练,那么,解决原生态问题的能力就可能根本没有培养起来。这样,在领导看来,博士生和预期的期望就有很大的差距。而中专生,谁也没指望他们上来就是个大人才,在使用中重点在于培养。此消彼长,博士表现不如中专生。 总的来说,让 我们的博士多接触原生态课题,多增加学习的兴趣,多增加对社会的期待,都会让我们的毕业生能够更快更好的融入新的工作 ,这样,不光是对社会有重要的价值,即便对于毕业生本人来说,也能得到更好的社会回报,获得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起码不会出现,博士不如中专的尴尬现象。 后记:看来朋友们误解了我的意思,首先我不是给博士们泼粪水,也不是说我们的博士一无是处,而是说,我们在现有体制下,如何更好的发挥作用。怨天尤人是没用的。把我们从科研中锻炼得到的逻辑能力和思维方式恰当的引入到新的工作中才是我们博士们需要考虑的一个问题。中国的基层蕴藏着大量的需求,这些需求需要有人不断地挖掘、满足,这样中国式的创新才真的有机会。我们需要的不完全是象牙塔里的所谓科研,更需要扎根基层,发现新问题,解决现实的问题的博士们。对于一个博士,学的比较窄,到了新的单位之后,肯定要进行业务培训和提高,然后再结合已有的研究能力和基础,进行有针对性的创新性工作,这样意义才更大。一个优秀的博士,对于学习一点新知识,新业务,能力应该很强,而不是很慢。 本文算是提了个问题:博士生如何尽快适应基层工作的需要?在一线单位尽快发挥自己的专长?我没有给出好答案。期待朋友们指点。
1510 次阅读|9 个评论
谈用人
黄安年 2010-6-7 22:24
谈用人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6 月7 日发布 中华民族创造过历史上的辉煌,我们能否在 21 世纪再创辉煌,取决于能否充分发挥每个中国人的聪明才智。中国人不仅勤劳勇敢而且聪明能干,只要有适合的、良好的育人和用人环境 , 各类人才包括世界一流的杰出人才会层出不穷。一个简单的道理是为何同样是华裔血统在国内成不了国际一流人才 , 在美国等发达国家能够成就世界一流人才?为什么许多优秀人才涌向美国等发达国家?为什么许多优秀人才是美国等发达国家培养出来的 ? 我们不仅要实事求是地总结自己的人才使用经验 , 还要认真汲取人才使用中的惨痛的教训。 在一段时间里 , 我们的用人路线或任人唯亲、或任人唯线(政治路线)、或任人唯名 ( 学历、资历 ) ,真正用人唯贤的相对较少。有人 ( 才 ) 没有用、不想用、不会用、不敢用、不被用的情况 , 目中无人的情况不在少数。甚至出现在反右运动和文革中摧残人才那样的严重情况。大批优秀的甚至世界一流的人才不是靠什么计划拔出来的 , 更不是靠大树特树立起来的 , 而是在各种实践中成长起来的。 现在的情况很有意思,什么都要和创新联系在一起 , 什么都可以叫创新。今天听央视里提出以用为本是个创新 , 笔者实在不清楚这算什么创新?学以致用是个老话题,不是新提法 , 怎么以用为本也叫创新?再说以用为本和以人为本是什么关系 , 这样不有两个本了 , 哪个是本中之本?我们的名词实在太多 , 能否实实在在地落实到重视每一个人的才能上来 , 重视每一个人的才能是以人为本在人才政策上的具体体现。你以用为本 , 那么你不用的人,难道不就不是人才 ?
3560 次阅读|0 个评论
毛泽东三大用人谋略
chrujun 2010-5-29 08:54
毛泽东自遵义会议后就牢牢掌控中共的领导权,打败了各种挑战者,这是为什么? 我觉得与他的三大用人谋略有关,值得思考。 1. 今天拉张三打李四,明天拉王五打张三。 这里毛泽东最厉害的招数,也算他的发明创造。 在延安时期,毛泽东扶植刘少奇整党,打压陈毅、彭德怀等老革命,凡是在历史上反对过他的,都要反省,承认错误。文革时期,先后重用了好几波人马,先打击刘少奇、再打击林彪、再打击邓小平,自己稳坐钓鱼台。 2. 重用杀手锏。 这里主要重用林彪,战争时期帮他打江山,和平时期帮他打对手。亲密战友就是他给林彪的封号。 3. 重用特务系统。 中共内部也有戴笠式的人物,这个人就是康生。 虽然康生现在名声比较臭,但毛泽东对他特别器重。 与蒋介石的特务系统主要整共产党不同,中共的特务系统主要整自己人。 康生在延安整风期间整了很多人,文化大革命期间又整了很多人,所以文革后康生被算总账。有康生在,没有谁敢反毛泽东。康生自称中国的福尔摩斯,抓了很多汉奸和反革命。 即使是省委书记,只要康生一句话,马上就会被抓起来。 康生临死前,还告发江青和张春桥是叛徒。他是毛泽东特别器重,谁都害怕的人物。 这三大招数保证毛泽东在各种政治斗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当个最高领袖也不容易,不仅要打败蒋介石,而且防止身边出现赫鲁晓夫式人物。
个人分类: 历史忧思|5615 次阅读|2 个评论
亲人亲戚亲信
jlpemail 2010-5-6 09:28
一个单位的负责人,用人的标准是三Q(IN);只用亲人亲戚和亲信,是 不配做头目的.可惜一些民族5Q(IAN)年来的光荣传统就是这样. 不是看能力,不是看品德,也不是看业绩,更不是为了什么国家民族 和党派的利益.一切从他的小Q(UAN)体的利益出发,怎么可能搞好呢. 更为可爱的是,Q(I)用了这个头目的人,后来即使发现了自己的失误, 也不好意思纠正.因为纠正了,就意味着自己以前是近视或者斜视了, 或者是弱势了.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眼看着自己扶植的人在变质\在 贬值,也无法弥补.其弥补措施往往是文过饰非.结果是在错误的路途 上高QIAN进,直到进入深渊,指导灭亡. 让我们考察一下2000年前的西汉末期吧. 后汉以来的一些历史书的编撰者,经常抨击王莽的虚伪和篡位. 其实,好些谋QIU QUAN 利的人,都是这样做的.他们像哈巴狗 一样像主子摇尾巴,QI求恩惠.得到权利后,立即现出和主子类似 的做派.这些成为主子的哈巴狗,继续扶持的也是自己的哈巴狗. 知道他们的接力棒一直传递下去.他们的圣货,就是这样传递下去 的.QIAN年不便! 我们还可以注意:王莽是以礼贤下士和改革者的姿态进入权利的 旋涡中,并且独揽大权的.在摄政天长日久后,就希望做真正的皇上 了.这不是很真正的哈巴狗哲学吗?做哈的目的不是为了可以呵斥 别人吗? 幸好,天----人民的代名词,是不喜欢这个独揽大权的家伙的.他做所谓 的新皇帝,也就是新贵的期限不过10多年,就结束了. 尽管,人们后来谈起这个独裁者追捕刘秀时,难免为文书的险恶处境 捏100把汗.人们的是非标准还是明确的. 考察一个头目的用人标准可以看出他的心地心思心境. 这是他的言语和行为无法掩饰的.即使他约请了1QIAN个御用文人 为自己说话,也不具备说服力.因为,人民的眼睛比激光还要明亮,比 激光还要纯净;比激光还要有能量.他们的目光是暗夜的猫眼儿,可以 识别真假;可以让标榜自己会用人的头目显原形,让他们体无完肤 的目光,来自那些沉没的无力的群众.当这些群众实在忍不住用强力 发言时.那些哈巴狗出身的QUAN贵,就不堪一激了.
个人分类: 学术现场|3659 次阅读|1 个评论
mirror - “冷眼”看用人的问题
liwei999 2010-3-23 20:35
冷眼看用人的问题 (1246 bytes) Posted by: mirror Date: March 23, 2010 01:06AM 家里的有老人住院,住院就有个看护的问题,也就是用人的问题。镜某比较愚钝,看不出来用护工与用教授有什么区别。 如何就能用好护工呢?这时埋怨医院的体制已经来不及了。正规医院里用护工的办法,恐怕也是个中国特色。据说是要改革了。具体如何办,也用不着镜某来操心。 找护工的经历这是第N次了。以前说过是找穷亲戚还是到市场上去找的问题。第一次是选了穷亲戚。时间短,很多问题还没有暴露出来就消失了,不足为参考。另外,只怕今后穷亲戚也找不到了。 全天看护需要几个护工?从法律上看,需要三个。因为有8小时的劳动时间限制,法律上就是这样看。但是护工的作业并不是连续性的,劳动法上面的王八屁股规定不大实用。用三个工第一是费用太贵,第二是护工多了彼此推卸责任,病人看护的事情反而办不好。从实践上看,用一个工给一个工以上的钱、干得好再给奖励的办法是个比较省心的、有效的方法。 在如何少给工钱上做文章是个通俗的办法。另一类办法就是钱可以多给,但是工作量也要加上去。实际上资本家们常常是采用这样的方法,这次用护工也是采用了这个办法。办学的道理大约也是这样。先砍去30%的人员编织,剩下的人作同样多的事情,分享裁减的那部分人的工资就是了。当然裁掉的人怎么办是个头疼的问题。办殖民地大学就是解决裁人问题的一个出路。北大清华到各地去办分校不是个好办法,因为毕竟要占用大量的资源。而通过软实力控制地方院校就是个十分省事的事情了。 http://www.starlakeporch.net/bbs/read.php?1,62594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3170 次阅读|0 个评论
选才与相亲
fealock 2010-2-8 06:35
听说一剩女相亲的故事,介绍人还没来得及细述对方的情况,只提到在警察机关工作,就被打断并拒绝了,理由是从事此工作的一类人都有些该女不可接受的一般性的特征。就凭着职业这个指标把一个复杂的人简单化,拒绝给别人机会同时也拒绝给自己一个机会,这样的决定不是太草率了么? 选拔人才不也是同样道理吗?某些分类, 如海龟与土鳖,男性与女性,固然可以简化筛选的过程并节约时间,而且不可否认,他们在一定程度上也显示了不同类群体的差异(比如,有过海外求学经历的人必然具备一定的外语能力)。但这种分类非常粗糙,不但忽视了群体内部的差异,造成选拔结果的不公正,而且掩盖了决策主体的极度懒惰与不负责任的思想行为。 人是多么复杂的动物!他 / 她是有思想和能动性的,虽然在其想法和行为中带有环境和经历的印记,但做选择的时候这部分其实应该作为次要考虑的,需要更多考察的应该是这个人如何对待其所处(过)的环境和经历的,可是这些往往不是简单地标注在一个人的履历表中,是需要选择主体花时间花精力通过实际接触才能获得的信息。就拿外语能力来说,海龟真的就比土鳖强?未必吧。我接触到的美国留学生中就有不少理工类学生社交圈子都是中国人,成天在实验室只用中文对话;而去年参加的一个 SUMMER SCHOOL 里中科院的一个第一次参加国际交流的博士生用流利的英文把比较复杂的学术概念解析透彻,而且他的发言不拿讲稿也丝毫没有背讲稿的痕迹,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他的履历表应该不可能反映出他这方面的优异吧?!那些简单标准的设立就是不愿负责的投入考察的表现。 通过分类来选人的不负责任还表现在缺乏对自己的审视和评价。同相亲一样,选人才和选对象实际上都是双向选择的过程,找一个不适合自己条件的人,即使对方十全十美,可能成功么?其实不了解自己,无论是现状还是潜力,都会使选择变得盲目,因此也只好照搬照抄一些现成的标准,表示自己是有标准有考量的。而这些标准拿来了,也只会阻碍自我反省和评价的实行,造成负面效果。如果是相亲,不但找不到合适的人组建幸福家庭,反而因为不愉快的接触而影响自己的情绪,轻则。。。重则。。。都有可能。如果是组织的招聘,不但无法引入新鲜血液促进组织有机发展,反而因引入的不和谐因素而逼走原本适合的人员,让组织发展停滞甚至倒退。 选拔人才具有多么重要的战略意义不用多说了,就凭着给申请人一个公正评价的负责态度,用人单位应该改变目前这种简单粗糙的做法了。剩女们该好好看清楚自己,就算是教育程度高的白骨精,也不要高估自己低估别人,用心而不是用眼睛去挖掘每个相亲对象的内涵,选出一个踏实真心的人作一辈子的伴侣吧。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509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8 13: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