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最大的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温莎城堡
热度 1 yanguojin 2011-9-7 11:08
温莎城堡
温莎城堡(Windsor Castle),位于伦敦以西32公里的温莎镇,是英国王室的行宫之一,是世界上有人居住的城堡中最大的一个。现任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每年有相当多的时间在温莎城堡度过,在这里进行国家或是私人的娱乐活动。 现在的温莎城堡内收藏着英国王室数不清的珍宝,其中不乏达.芬奇、鲁斯本、伦勃朗等大师的作品,更不必说那些留传自中世纪的家具和装饰品了,所以即便说这里的每一个房间都是一座小型的艺术展室也一点都不夸张。现在城堡中多数的大厅都已对公众开放,但王室侍从厅仍不能参观,那里陈列着许多英国王室的珍贵文物,其中甚至还包括慈禧太后赠送维多利亚女王的条幅,以及1947年伊丽莎白女王结婚时,当时的中国云南省主席所赠的画卷。 12世纪建造的圆塔,是古代的炮垒,现在城垣上还设有古炮。后经乔治四世在其上增建了巍峨的冠顶部分,使之成为古堡内的最高建筑。 城堡的外景 皇家卫兵 皇家卫兵
5364 次阅读|2 个评论
老子说
shuilinxi 2011-9-4 23:56
有一天老子来土木院准备教混凝土课,我很奇怪老子也会上混凝土课。 老子说,降低一点强度,提高一点延性,这样更好; 老子说,一个构件不要长期处于高应力状态之下; 老子说,钢筋不炫耀自己强度高,才能跟混凝土在一起工作,才能组成一个强有力的团队; 老子说,地震的时候地震作用总是先攻击刚度最大的构件,如果这个构件钢筋不足就很危险,所以一个构件先不要炫耀自己刚度大,而要努力把钢筋配足,这样才能有所为; 老子说,一根混凝土梁表面混凝土好看不一定配了很多钢筋; 老子说,做结构的时候不要把一堆结构形式混在一起设计,这样只会使人发狂; 老子说,混凝土梁要知道自己有多少钢筋,不要一股脑地去承载; 老子说,混凝土梁要知道自己有多少承载力比了解别的混凝土梁配了多少钢筋更重要; 老子说,一根混凝土梁不要一天到晚跟别的混凝土梁比较有多少钢筋,然后骄傲的说我的钢筋多,而要认真去探索究竟怎样给自己合理地·配筋才能使自己变得更强, 。。。。。。。 老子说了很多,才发现自己土木还得好好学。 后记: 今天例会给研究生讲了一些老子的思想,比如和光同尘,比如无为而无不为,希望能跟大家一起理解先人古老的智慧。 老子我也只懂皮毛,只是觉得有一些内容很值得学习。希望每个人能保持一种内在的活力和激情!有一种低调的华丽! 夜深了,自己好好学习了道德经·第63章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给之,故终无难矣。 觉得自己做事还需要内在更有活力,更踏实地从小事做起,把心态摆正,考虑问题不要想得太简单,把可能遇到的困难想清楚。
个人分类: 人文|2997 次阅读|0 个评论
英国是欧盟最大的产油国
热度 1 毛宁波 2011-9-4 14:42
英国是欧盟最大的产油国
According to Oil and Gas Journal (OGJ), the U.K. had 2.9 billion barrels of proven crude oil reserves in 2011, the most of any E.U. member country. In 2010, the U.K. produced 1.4 million barrels per day (bbl/d) and consumed 1.6 million bbl/d of oil. ( http://www.eia.gov/countries/cab.cfm?fips=UK ) 2000年-2012年英国石油产量与石油消费对比图 2010年英国石油出口(左)与进口国家分布图,石油主要从挪威进口
个人分类: 世界能源|4797 次阅读|0 个评论
施一公院士过关 饶毅劳苦功高
冯用军 2011-9-3 11:59
施一公院士过关 饶毅劳苦功高
作为第二批海龟旗帜之一的饶毅第一轮落选院士(施、饶曾被有关方面和媒体誉为类似20世纪50年代钱学森式的新时代爱国海龟人物),在国内外引起了轩然大波,无论是对于国家、对于中科院、对于那些靠卑躬屈膝当上院士的人(卑鄙院士有木有?)而言,都是一个较大的震动,相信经过“饶毅门”事件,那些文人相轻、文人相妒的官僚和院士们,应该是收敛点。如果施一公再落选,大批真正的海龟可能真得就会止住回归祖国的步伐,这显然不符合中央关于吸引大批杰出华人和优秀人才回国创业、立业、成业的精神。 我可以在这里做出2个大胆而合理的判断: 1、饶毅落选中科院院士,对中科院是莫大的不幸,但对中国科学界及学术文化改良而言却是最大的荣幸; 2、饶毅落选中科院院士,对饶毅而言是莫大的不幸,但对施一公而言却是最大的荣幸; 3、饶毅忙着写博文高调批评中国科研文化(北大特色: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施一公忙着做实验默默改变中国科研环境(行胜于言,究理致用),虽然其08年回国后的科研成果比饶毅多很多,对中国科研的贡献更大,但施一公肯定第二轮落选,因为他不懂中国的潜规则。 (为安抚落选院士饶毅教授的抑郁心情,经中国皇家科学院院务委员会讨论通过,特授予饶毅博士“中国皇家科学院生物学部荣誉院士称号”) 饶毅的失败是北大文化的失败,施一公的胜利是清华精神的胜利。 施一公如能顺利通过第二关、第三关,首要感谢的就是饶毅的“莫名其妙的的牺牲”,喝茶,必须的。 饶毅功劳有木有?有的。 施一公回国后高级论文: 细胞凋亡领域 Programmed cell death (apoptosis): Shiqian Qi, Yuxun Pang, Qi Hu, Qun Liu, Hua Li, Yulian Zhou, Tianxi He, Qionglin Liang, Yexing Liu, Xiaoqiu Yuan, Guoan Luo, Huilin Li, Jiawei Wang, Nieng Yan, and Yigong Shi (2010). Crystal structure of the Caenorhabditis elegans apoptosome reveals an octameric assembly of CED-4. Cell 141, 446-457. Jong W. Yu, Philip D. Jeffrey, and Yigong Shi (2009). Mechanism of procaspase-8 activation by c-FLIPL. Proc Natl Acad Sci USA 106, 8169-8174. Epub 2009 May 4. 膜蛋白结构与功能领域 Membrane protein structure and function: Peng Zhang, Jiawei Wang, and Yigong Shi (2010). Structure and mechanism of the S component of a bacterial ECF transporter. Nature 468, 717-720. Epub 2010 Oct 24. Xiang Gao, Lijun Zhou, Xuyao Jiao, Feiran Lu, Chuangye Yan, Xin Zeng, Jiawei Wang, and Yigong Shi (2010). Mechanism of substrate recognition and transport by an amino acid antiporter. Nature 463, 828-832.Epub 2010 Jan 20. Yi Wang, Yongjian Huang, Jiawei Wang, Chao Cheng, Weijiao Huang, Peilong Lu, Ya-Nan Xu, Pengye Wang, Nieng Yan, and Yigong Shi (2009). Structure of the formate transporter FocA reveals a pentameric aquaporin-like channel. Nature 462, 467-472. Xiang Gao, Feiran Lu, Lijun Zhou, Shangyu Dang, Linfeng Sun, Xiaochun Li, Jiawei Wang, and Yigong Shi (2009). Structure and Mechanism of an Amino Acid Antiporter. Science 324, 1565-1568. Epub 2009 May 28. Xiaochun Li, Boyuan Wang, Lihui Feng, Hui Kang, Yang Qi, Jiawei Wang, and Yigong Shi (2009). Cleavage of RseA by RseP requires a carboxyl-terminal hydrophobic amino acid following DegS cleavage. Proc. Natl. Acad. Sci. USA 106, 14837-42 . 蛋白去磷酸化酶领域 Protein phosphatase 2A (PP2A): Yigong Shi (2009). Structure and Mechanism of Protein Serine/Threonine Phosphatases. Cell 139, 468-484. 饶毅回国后高级论文:
个人分类: 中国皇家科学院CAR|7036 次阅读|0 个评论
师昌绪谈成为制造业强国的四个标志
热度 2 suqing1961 2011-8-30 19:14
今天下午,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和中国科技出版社在钓鱼台国宾馆联合举办《中国机械工程技术路线图》首发式。国家自然科学基委员会原副主任、两院资深院士师昌绪出席。 年近90高龄的师老思维极为敏捷,他指出,中国实现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有四个标志: 一是既能制造最大的机械装备,同时又能生产最小的自主芯片; 二是生产的机械装备必须是高精度、高效益、高寿命的; 三是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必须在国际上有很高的学术显示度; 四是拥有大量发明创造和真正的科技创新。
个人分类: 学者风采|5747 次阅读|3 个评论
哈佛笔记二:英文
pathologysmu 2011-8-30 09:33
刚来到美国,觉得自己最需要提高的就是英语,特别是口语。虽然在国内也已经在国外的杂志发表了一些论文,到了美国才知道自己的口语确实相当一般甚至可以用糟糕这个词。这一历程从刚刚踏入美国的国土就开始了。 入境移民官的话很简单,回答也很简单,这倒不是问题。 最大的问题是与人交流,除了最常用的问候,经常很难找到话题交流,这样的问题似乎不是我一个人,很多的学者到了美国都有这样的感觉。大部分的中国人都是属于内倾的性格。 我这个人也比较认生,即使是说中文,在国内不熟悉的人我也一样没有什么话可以说。其实我觉得中国人讲英语最大的问题就是开始胆子太小,怕别人笑话。其实到了美国你会发现大部分老美还是比较友善的,他们根本不会笑话你讲错了什么,而是会鼓励你讲的不错。我最佩服的是实验室一个来自日本的博后,他的英文我感觉挺糟糕的,但是他敢讲,以前我坐在他边上挺他讲的时候很替他着急,后面慢慢地我觉得他已经能够较完整地将他的思考设计讲出来了也可以和纯正的老美进行比较深入的交流。所以大胆地讲比什么都重要。 另外,有一点很重要的就是模仿,总的来说我们的发音不够标准,作为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者,有很多的专业词汇的发音如果按照常规的规律可能有几种发音,但是老美读出来的就是一种。中国人比较常见的错误就是重音的位置经常不够准确,如我们做肿瘤转移研究的”metastasis”,纯正的老美对这个词的发音也不一定拿捏得很准,关键是重音的位置。对于专业词汇没有别的办法就是多听一些大牛的报告,很多学术上的大牛不但是学术很强,英文也是非常美的。例如肿瘤基因组学领域的大牛Bert Vogelstein,他的年纪已经很大了,但是声线还是比较优美,听他的英文报告非常舒服。2009年在波士顿参加的第一届肿瘤基础研究前沿的学术会议上,第一次听到施一公教授的报告,当时大会发下来的program上他的单位还是美国的普林斯顿大学,正式报告的时候已经改为了清华大学。施教授的英文也是非常的好,如果不是看着东方人的脸孔感觉不到是来自东方。 要模仿,多与老美接触,多参加学术会议,另外多看多听很多网上的资源也是一个办法。MIT的Opencourseware 就是一个很好的网站(http://ocw.mit.edu/index.htm),体现了MIT的开放,哈佛都没有这样的网站。从这里你可以学习很多的东西,它的生物学课程,有些领域的大牛上课,像肿瘤研究的教父级人物Robert Weinberg。MIT做肿瘤小鼠模型的Tyler Jacks的课也可以看到,他讲肿瘤总论讲得很好,从录像看,他们也是写板书的不单是幻灯,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这些人讲课讲一些类似科学史和发现史的东西,对在肿瘤领域做出重大发现的科学家和发现非常清楚,这些教学方法是我们欠缺的。有些课程可以有讲稿(transcript),对于学习讲课和作报告非常有好处。(其生物学的课程:http://ocw.mit.edu/courses/biology)。另外一个很好的网站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网上课程:http://webcast.berkeley.edu/courses.php 当然NIH也有一些讲座的网站,内容还比较新,有很多牛人。
709 次阅读|0 个评论
想了解常州的请看
热度 5 yanhuasanman 2011-8-28 09:44
天宁宝塔,红梅公园:全球最高佛塔,常州市最大的国家级公园,2010年中国人居环境奖 常州大剧院:以“跳动的音符”和“流动的乐章”为主题,通过透明、流畅的线条,融汇了东西方的文化韵味。 常州奥体中心:中国第一个地级市,以“奥林匹克”冠名的体育中心 常州BRT一号线:2010年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大奖,全国唯一公交项目 中华恐龙园:常州第一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华东第一个5A级主题乐园 常州市人民政府大楼: 春秋淹城旅游区:常州旅游热点,江泽民2010年4月底亲自造访 常州现代传媒中心:第一个突破300米的摩天大楼 常州环球中心:下一个300米高度,独特的Y型设计 京沪高铁常州站:350公里/小时的速度,往来上海、北京,其超炫设计,必将引起眼球 常州科教城:全国第一个以高等职业教育为显著特色的大学城,包括北大、清华、中国科学院等国内一流研发院所100多个。 紫荆公园摩天轮:世界上最大无辐式摩天轮高达89米
个人分类: 转载|2072 次阅读|5 个评论
姚远:《点石斋画报》及其编辑传播策略研究
kexuechuanbo 2011-8-27 10:19
姚远发表于《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4期 《点石斋画报》及其编辑传播策略研究.caj 摘要 :在对光绪十年(1884)创刊于上海的《点石斋画报》进行原始文献分析的基础上,梳理其编辑出版传播策略历史脉络,为中国近现代新闻传播史研究提供新线索。结果表明其具有全新的石印印刷技术传播保障、清一色的中国主编者与主笔者、以《申报》为依托的发行传播、以天干地支八音六艺为主的独特编序,以及以"颖异"、"新器"和"新物"为主的传播旨趣等传播特色。完全不同于《小孩月报》以文字为主插图为辅的做法,与《寰瀛画报》的报道内容多以外国为主亦不同,与此前画报或人物画像报道最大的不同,在于它从新闻的视角,通过图文并茂的新闻画报样式,将"奇闻"、"新知"、"时事"等图文信息传播到了上至官衙学堂下至市井街巷的广泛空间,产生了空前未有的广泛影响。
个人分类: 期刊传播史论2|2316 次阅读|0 个评论
今天早上北京最大的一个雷声,大家听到的
热度 3 xupeiyang 2011-8-26 06:47
今天早上北京最大的一个雷声,大家听到的。 刘老师听到了吗?你要证明啊。 电光闪闪,雷声轰鸣,一场明显、并且范围较大的降雨如期而至。
个人分类: 我的日记|1812 次阅读|4 个评论
专注力训练 摘抄
qhp20052005 2011-8-25 23:42
看到专注力训练这本书 ,摘抄一些句子; 发现别人的优点 体能训练 每月第一天,坐下来梳理自己的目标,看哪些不足 成功的秘诀在于尽可能的学习你所能学习的东西,不要想着如何才能少做,而是尽可能的多去做。 应当停止对自己的精力的肆意浪费,转移到有益的地方 如果一个人全身关注的做一件事情,任何事情都无法干扰他的行动。 将意识锁定在一个目标或者一件事情上。 和别人谈话时,要牢记立场,全神贯注于你所谈论的话题, 从小事练习专注 练习长长的呼气,深深的吸气, 说比倾听更容易,认真倾听有助于专注力的训练。 感到自己要急躁时,运用意志的力量让自己平静下来。 心态平和,不要急躁。、 我来像个办法,我一定能象个办法, 清醒自己每时每刻在做些什么。 找出自己最大的弱点然后克服它。 日常的生活中的小事上养成快速决断的习惯,比如规定时间内起床,决不拖延。 我精力充沛,能实现所有我的梦想。 想你希望的那样思考,说话,行动,你的希望就会实现。 想要走的更远,每天进步一点。 每天有计划的多做工作,你会发现你比预想的做得多得多。 不要害怕困难成功取决于你的头脑。 别说自己不能,’ 每天留出一定的时间,比如说十分钟,专注于某个念头,并使之成为一种习惯。 专注的最佳时机是阅读完某本鼓舞人心的读物后, 专注的第一步就是在心目中描绘愿望得偿的影像。 训练专注从日常生活中练习。 一次只能做一件事,便能一件一件的去解决。 一段时间内将所有的力量集中于一个点。
2696 次阅读|0 个评论
神山坐拥隆务寺
yangyongtian 2011-8-23 22:56
神山坐拥隆务寺
藏传佛教隆务寺, 青海古老格鲁派。 浑然壮观寺院群, 森然神秘层层台。 背倚朦胧青山碧, 云雾缭绕佛主来? 恍若仙境青海降, 一阵小雨洗尘埃。 摄影 杨月琴
个人分类: 诗配画|2151 次阅读|0 个评论
感激您--我亲爱的老师
putaogrape 2011-8-20 20:22
两周前,老师让我写论文,在看了很多资料的前提条件下,进行了总结,终于是把它写出来了,可是摘要,关键词,结论,我真的是不会写,语言组织能力太差了。既然是来学习的,就什么都不怕,不会的就多问,不怕丢人,再一次次得修改,老师的帮助下,写了第一篇文章。从这之中收获了很多,也知道自己还在很多方面还不足。比如:表达能力,写作能力,还有最大的一个问题是英语太差。 我一直相信一句话,没有资格去要求别人对你好,来爱你,呵护你,除非你有这样的能力。就在我困惑无奈的时候,收到师兄发给我的一篇文章,对我的用处很大,尤其是学英语方面,至少知道要买什么样的书籍学习。今天《走遍美国》的教材已经收到,接下来就开始学习英语,争取在这一年里把英语提高到一个台阶。 来到上海,我真的是感觉自己是个地地道道的乡下人,好多东西都不懂,写东西是我最要命的一件事,保老师要我写简讯,说实话这是我第一次听说,不知道怎么写,想了几天,还是没有什么头绪。最后硬着头皮,弄了。给了保老师,老师才几分钟就给修改了,看完后就很舒服,很佩服她。她是我的榜样!在这段时间,虽然专业的东西暂时没有学到太多,(不过学习不是一时之事)但从她身上我学懂了很多做事,做人的办法。天天微笑着的老师做事能力很强,说话相当温和。我很爱她! 保老师 ---- 我爱你!谢谢您!我不会让您失望的。
个人分类: 实习生活|5 次阅读|0 个评论
《批“CCTV是中国最大的造假机器”的反动性》
热度 14 cyj 2011-8-20 13:56
《批“ CCTV 是中国最大的造假机器”的反动性》 我们为什么能够足不出户便知天下事?很简单,完全有赖于 CCTV 驻在全国、全世界的工作者们的辛勤劳动。 由于有了中央电视台以及全国各个省、市、县的新闻工作者,给全国人民提供的充足而且新鲜的各种信息,才使我们的精神生活丰富多彩日新月异。 一对得了心脏病的两岁孩子的父母亲,好不容易凑够 2.8 万元,从衡阳赶赴湖南长沙医院给小宝贝治病,由于心急如焚下出租车时忘记后座上的白色提包,而那提包内,恰恰就是孩子治病的救命钱!那一辆出租车早已无影无踪,夫妇二人蹲在医院门外失声痛哭悲痛欲绝。 好心人得知这种不幸之后,向长沙电视台被告。长沙电视台立即通过出租车呼叫频道,向长沙市几千辆出租车呼叫,恳请那位司机把救命钱,送到医院门前来。然而两三个小时过去了,没有任何踪影,孩子的母亲胡亚平、父亲李正平此时此刻真正是万念俱灰痛不欲生,未有痛苦的哭泣。 就在两口子完全绝望之际,医院门前却聚集了数不清的出租车,他们是听到呼叫台的报道后,自发的到医院门前向胡亚平夫妇伸出大爱无疆的援手的,你十几元、我几十元、他一百元、她几百元,而且长沙市的群众在电视节目理得知此事后,也跑到医院门前捐献一份爱心,霎时间积少成多,便达到 5 万元之多,超过了夫妇二人的 2.8 万元,孩子医治心脏病的救命钱足够了。 当长沙电视台的记者们,向出租车司机们询问,你们为什么来了这么多的时候,几乎是异口同声说道 : “这关乎我们长沙市人民群众的谢谢啊”,“尤其是关乎无奈长沙市出租车司机的形象”。“我们不能让人家对我们有不良的看法啊! ” 医院医生和领导人也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也决定给孩子优惠优先的待遇。不久孩子的手术做的非常完好。 一天后,那位载乘胡亚平一家人的司机出现了,但是他声称他绝对没有看到提包,之所以一天之后才出面。是由于他的出租车是一辆极其陈旧的汽车。根本没有配备先进的设备,始终没有听到有关消息。为此,这位司机还收受到许多同行和外人的鄙夷,他内心非常痛苦。 又一天之后,长沙市公安局某某局长,收到一位匿名人的电话:说他就是捡到胡亚平夫妇遗失的白色提包的人,说是他知道胡亚平夫妇给孩子治病的救命钱丢失的消息后,心中十分不安,有十分自责和胆怯,所以今天才打电话,提包放在某某公园的某某水沟附近,请公安局长去寻找,果然如此,而且提包内的 2.8 万元分文未少,还有 6 、 7 元的零钱。 胡亚平的孩子李思思的心脏病得到痊愈出院,胡亚平把剩余的近两万元,捐给红十字会,说是“让剩余的款子,去为其他的孩子治病。” 整个的事件,令人着急、生气、感动、钦佩,唏嘘不已! 谁说 CCTV 是中国最大的造假机器?谁说中国社会只能够腐烂腐烂直至消亡? 以我之见,就以长沙市发生的这么一件事情看,电视台记者的几人所难;出租车司机群体的义薄云天,长沙市人民群众的素昧生平却红心似火。绘出一幅新中国人,内心世界波澜壮阔的热情澎湃、助人为乐的伟大情怀和高尚情操。 这,难道是某些整天为了一己私利,狗苟蝇营,歪门邪道,招摇撞骗,东窗事发便心怀不满,指天骂地,忘祖灭宗者所能够理解的吗! 这,不是给某些下流漫骂和恶毒诅咒者的一记响亮耳光吗! —— 我们感谢新闻媒体记者们,是你们忘我的工作,让全国人民能够在利比亚的战火纷飞中,看到平民百姓受苦受难的凄惨情况;是你们让全国人民了解全世界各国各地在金融危机中,我们祖国这边风景独好;是你们让我们看到蛟龙号下潜深度的实况;让人民看到泥石流的凶恶和恐怖,懂得植树造林不要开荒毁林的重要性;你们的奋不顾身让人们惊骇的看着,酒后驾车的损人害己的危害;你们不辞辛劳远涉重洋,深入意大利小镇达芬奇木器公司,终于揭开了披着洋皮的国产木器家具的奥秘,给崇洋媚外的某些人,介绍了“朴素踏实的生活着”才快乐的真谛。 是你们的深入虎穴,告诉人们远离毒品的危害,警示不要赌博的奥秘;也是你们的辛苦,让我们看到被泥石流冲刷的悬空的国道上,修复国道的艰辛,然而你们在风雨中报道时所站立的地方,让我们担心;还是你们的劳动,让我们跟着“梅花”台风,从广东省、到江西省、到浙江省、上海市、青岛市、大连市一直看到台风远离,是你们顶风冒雨在惊涛拍岸的情况下,坚持向全国人民实地报道台风的施虐!一直看到沿海渔民们与台风斗争的场面,我们的电视台记者们,在一般人都躲在安全地方的时刻,恰恰是要站在最危险的地方进行报道;我们的电视台记者在阿富汗报到时,被后面的炸弹爆炸气浪,打翻在地的时刻却奋勇地拍下身后的爆炸情景; 公安人员缉毒、扫黄、打黑的危险行动,经常有我们的记者随行,让人民群众看一看公安战士出售时候的实际情况; 云贵两省的干旱程度,是记者们给我们用镜头的再现,拿龟裂的土地,那几厘米宽的裂缝,那干涸的水塘水库,使我们的心飞到云贵高原,才研究和分析那些五十年代的水利设施,为什么不早早重新建设;但是也提醒我们牢记和履行“亡羊补牢,为时未晚”的教训,但愿哪里早日的兴建起比五十年代的更加实惠有用的水利设施来! 我们知道的许多食品里面的有害添加剂,也是电视台记者亲自采访并且拍照留念之下,敦促有关单位不得不承认而且制止的; 电视台记者身临其境的采访和报道,使人民群众懂得了很多商品中,被唯利是图的商人经过化学处理的危害,并且学会了判别的方法; 跟随记者的镜头,我们看到了默默无闻的先进工作者,在边远山区或者行医,或者做为邮递员风餐露宿在高山峻岭中。使我们自问“做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我们该做出多大的努力,才配得上和他们共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幸福生活?” 边远山区溜索滑道上面接送小学生们的老师啊,请接受一个耄耋老人的诚心致敬,我们从心底里敬佩你们对祖国教育事业的忠诚!敬佩你们几十年如一日的赤胆忠心,你们才是祖国教育战线上面的模范标兵! 那不直的旗杆,不平整的操场,猎猎高山大风中飘扬着的国旗,孩子们认真热情高唱的国歌,下课后孩子们的自己动手烧水做饭,……。都让我们这些生活、工作在优越环境下,度过一生的老师,油然起敬!深深的感觉到我们即使努力工作一生,也比不上他们的一年半载! 所有这些感人肺腑的情景,都是各地新闻工作者,给我们传来的电视画面,才使我们受到这些难得的给予和鞭策! 我想起白居易的“观刈麦”,他当时在陕西省周至县担任“县尉”,看到农民在烈日炎炎下,上有夏日似火的烧烤,脚下有发烫的土地的蒸腾,为了抢时间收割,反而盼望白天更长一些,太阳更晒一些。白居易也看到贫穷的老妇人的疾苦。他入夜难眠,写下了“我有何功德?从不事农桑。吏禄三百担,岁宴有余粮”的自责警句,白居易后来在杭州等地做太守,都忘不了修水利、开河渠等等利民工作。 一位封建时代的世大夫,都知道要牢记劳动人民的养育之恩;我们是新中国培养出来的人民教师,岂能够不如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 至于诅咒中国社会腐败再腐败直至消亡;谩骂中央电视台是中国最大的造假机器的西安交大的教授,和以上古代、现代知识分子比较比较,不引颈自刎,也是活着却像个死人。不,比死人还坏,因为死人就再也不会做出伤天害理的邪恶勾当了! 博主 2011年8月20日.
2997 次阅读|3 个评论
谢晓亮:美国学术系统最大的优点是有能力的年轻人能获得很大支持
dhwang 2011-8-17 02:44
“NIH先锋奖给了我珍贵的机会做我最大胆的探索研究,对我的学生们而言,这也是一次宝贵的经历。做意义大、风险高的研究很不容易,但只要成功一次,就容易再获成功,成功得越多越有瘾。” 专访:谢晓亮的科学人生 谢晓亮简介: 1962年出生于北京。198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1990年获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化学博士学位。1990~1991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1992~1998年在美国太平洋西北国家实验室(PNNL)环境分子科学实验室工作。1999年受聘哈佛大学化学与化学生物学系正教授,2009年受聘哈佛Mallinckrodt讲席教授。2011年5月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他还获选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美国物理学会会士、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士、美国生物物理学会会士和中国化学会荣誉会士。 作为室温下单分子荧光显微技术的开拓者之一,谢晓亮教授推动和带领了单分子研究在生物学中的应用。他是单分子酶学的奠基人,开创了活细胞中的单分子研究。他主导研制的以快速拉曼散射为主的高灵敏、无标记光学成像技术,为生物医学研究提供了全新的方法。 2009年,谢晓亮获得美国能源部颁发的欧内斯特·奥兰多·劳伦斯奖。颁奖词写道:“该奖是表彰谢晓亮教授在非线性拉曼显微学和高灵敏度分子振动成像领域的创新研究,在创立单分子生物物理化学领域中的科学领导地位,以及他在酶反应动力学和活细胞基因表达领域中的杰出工作。” 2010年11月,谢晓亮接受美国能源部颁发的2009年劳伦斯奖时,与美国能源部部长朱棣文在颁奖典礼上合影。 2010年12月21日BIOPIC 成立仪式庆祝会上谢晓亮与BIOPIC的年轻研究人员在一起:(从左至右)张韵、黄岩谊、谢晓亮、汤富酬、许鹏亮、孙育杰 2011年6月,BIOPIC召开首届国际学术评审会,BIOPIC的各位研究员与评审委员会合影留念。 前排左起:饶毅、Stephen Quake、David Bensimon、Tom Maniatis、庄小威、施一公;后排左起:孙育杰、赵新生、苏晓东、谢晓亮、黄岩谊、汤富酬 2011年5月3日,华裔物理化学家、哈佛大学讲席教授谢晓亮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日前,他接受了《科学新闻》的专访,讲述了自己的科学人生。 回顾过去,谢晓亮说他的实验室主要有三方面的贡献:“第一是基础研究:在单分子水平上理解酶的动力学反应及定量描述细胞内基因表达和控制;第二是技术发明:DNA测序新方法和快速灵敏的无标记光学成像技术,在医学检测上有重要应用;第三是培养了人才:我的研究组已经培养了20多位博士生和50多位博士后,他们或者在美国大学当教授,或者投身高科技产业,其中有些人可能成为未来科学技术上的领军人物。” 从北京大学的本科生到留学美国的博士生;从美国国家实验室的高级研究员到哈佛大学的讲席教授;从回到北大兼职到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谢晓亮百折不挠,一步步向科学高峰攀登,在不断追求中缔造出自己不平凡的人生。 在北京大学成长的岁月 1962年,谢晓亮出生在北京的一个书香之家,父亲谢有畅和母亲杨骏英均为北京大学化学系教授。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他一路在北大的校园里长大。 谢晓亮说:“父母对我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他们为人正直,生活简朴,工作上精益求精。他们热爱科研和教学,我常常看到科研教学成果为他们带来的喜悦。他们从未给我请过家庭教师,而是鼓励我独立钻研问题。” “我从小就喜欢科学,小学时最爱玩无线电收音机、遥控飞机、遥控轮船,还帮朋友修车。我动手能力比较强,所以后来做实验科学,仪器在我手里像玩具一样。上中学时,我已经有了当科学家的理想。” 1980年,谢晓亮考入北京大学化学系,大学四年,他成绩优秀,但不追求最高分。他的兴趣十分广泛,在读化学系同时,还花很多时间旁听了物理系和数学系的课程,如统计物理、量子力学、电磁学、统计学、概率统计、计算机编程等,虽然这些课程不记学分,但是可以拓展知识面,对谢晓亮后来的科研很有帮助。他还利用暑假到实验室做实验,学有机合成,又写计算机程序做化学计算。 在拓展知识面的同时,谢晓亮深入钻研科学问题。在修基础课的过程中,他经常探讨一些超出课堂知识的深奥问题,给自己出一些研究课题,一旦解决了,就非常高兴。他由此养成了深入思考问题的习惯,“后来从事科研后体会到,科研中最重要的是想到别人想不到的地方。” 大四的时候,谢晓亮跟随蔡生民教授做毕业论文。“他是一位电化学家,实验能力很强,我跟他学了很多如何研制仪器的本领,特别是电化学的高灵敏度测量。做毕业论文研究时,我写了一个计算机程序来控制一个电化学反应,这是我在实验室做研究的第一个小成果。” 1984年大学毕业时,他和大学同学、女朋友宋琳一起参加了CGP留美考试,这个项目当时每年在中国挑选50位杰出的化学专业学生到北美攻读研究生。“宋琳考上了,我没考上,因为当时对实验室的研究很感兴趣,没有花时间准备。”他开始联系自费留学,被美国几所大学录取,他选择了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 在美国留学的日子 1985年夏,谢晓亮抵达美国,开始了在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学习,他选择了从事超快激光研究化学动力学的约翰·西蒙(John Simon)教授做自己的导师。谢晓亮说,“在研究中西蒙给了我许多指导,也给了我很多自由。西蒙的实验能力非常强,当时激光还很难调,他手把手地教我搭激光器,我研究生时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实验室里调激光,调不出来时,我就去找西蒙,他往那一站几个小时,最后总能调出来。我向他学到了许多实验技巧。” 一天晚上,谢晓亮开夜车做一个西蒙建议的光分解的实验。第二天早晨8点,他将数据留在西蒙的办公室,回家睡了一会,中午12点回办公室时,西蒙高兴地说:“晓亮,这是你的第一篇论文。” 做出第一个成果后,他开始想自己找题目做。研究生第二年时,他给西蒙写了一个项目建议书,用快速圆二色性光谱检测生物大分子构象。西蒙非常支持,让他按自己的主意独立研究。经过努力快速圆二色性光谱成功了,成了他的博士论文题目,谢晓亮将它应用到生物物理的几个不同体系,也因此对生物学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兴趣。 1989年博士毕业后,谢晓亮去芝加哥大学著名物理化学教授格雷厄姆·弗莱明(Graham Fleming)的实验室做博士后。临走前,西蒙告诫他不要继续做圆二色性,要学新东西。谢晓亮当时不理解,因为他非常喜爱自己发明的新技术。但现在回过头来看,他很感谢西蒙的好建议。到了芝加哥,弗莱明问他“你想做什么?”谢晓亮记住了西蒙的忠告,对弗莱明说:“我现在还没有成熟的想法,你能不能给我一个建议?”弗莱明建议他学荧光测量技术。他很快为弗莱明搭建了一个飞秒分辨率的荧光光谱测量装置,将它用于光合作用机理、电子转移和能量转移快速过程的研究。他说:“这对我后来做单分子研究很有帮助。” 在美国国家实验室起步 在弗莱明的实验室,谢晓亮的博士后工作还没有到期,一个机会就找到了他——美国太平洋西北国家实验室(PNNL)邀请他参加工作面试。 PNNL始建于1965年,主要服务于汉福德基地的应用研究,而汉德福基地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曼哈顿工程”中生产出第一颗原子弹的核材料的地方,但是核材料的生产也污染了环境。20世纪80年代末冷战结束,美国联邦政府每年投入20亿美元用于环境治理,并于1986年耗资2.5亿美元在PNNL创建了环境分子科学实验室,希望从基础研究入手解决环境治理问题。1989年PNNL请来了耶鲁大学教授史蒂夫·科森(Steve Colson),负责实验化学物理项目,组建研究团队。科森找到了约翰·西蒙,西蒙推荐了谢晓亮。 当时激光领域有一个很大的突破——钛宝石激光技术面世了,谢晓亮马上建议弗莱明试用这个技术,结果在租来的新激光装置上,谢晓亮很快做完了所有想做的实验,包括以后想要在PNNL做的实验。他开始思考新的研究方向。 在PNNL面试前的两个星期,谢晓亮在《科学》上读到了贝尔实验室埃里克·白兹格(Eric Betzig)一篇近场光学显微镜的论文。“我当时在研究做光合作用,很希望有一个空间分辨率比较高的成像办法能够看到生物膜中光合作用蛋白的分布。看到这篇论文后特别兴奋。”谢晓亮还知道,美国和法国化学家分别在1989年和1990年做出了低温单分子实验;1990年美国化学家在溶液里用激光检测到了单个分子的荧光,但没有成像。 在这种背景下,谢晓亮开始想怎么才能在室温下做单分子成像,因为只有在室温下的单分子实验才可以用于生物学研究。这成为他在PNNL面试时提出的新方向。但是单分子研究原来并不是PNNL的方向,而且面试委员会的科学家们大都怀疑这个技术能否突破。 PNNL副主任道格拉斯·雷是当年面试委员会的成员之一,他说:“晓亮提出要做室温下单分子光谱成像技术,这在当时是一个难以置信的大胆想法。但他如此优秀,又受过很好的训练,他让我们相信,如果有人能做出这个技术,那么这个人就应该是他。因此科森决定聘请他。科森选拔人才的观点是,寻找最好的人才,帮助他们建立团队,给他们最好的支持,放手让他们干。” PNNL最终向谢晓亮发出了加盟邀请。谢晓亮成为自PNNL1965年成立以来的第一位来自中国的科学家。 1992年初,谢晓亮和妻子宋琳来到了PNNL所在地、华盛顿州东南部的沙漠小镇里奇兰德。 科森用充足的研究经费支持他,告诉他在研究超快光谱的同时,可以在业余时间做单分子研究。终于可以做单分子研究了,谢晓亮非常兴奋,开始寻找博士后。 他想到了自己在西蒙研究组时的师弟鲍勃·邓恩(Bob Dunn)。“研究生时我曾教过邓恩搭激光,他的实验能力很强。”然而,邓恩当时已经获得名校的博士后职位。谢晓亮努力说服邓恩加盟,邓恩终于成为他的第一个博士后,于1992年夏来到了里奇兰德。 他们开始用的是贝尔实验室发展的近场光学成像技术在室温下观察单个分子。在最初一年多的时间里,他和邓恩没日没夜地做实验,没想到还是被贝尔实验室抢了先。“1993年10月,在加拿大温哥华的一次会议上,埃里克·白兹格宣布单分子成像获得成功。当时我在听众席上,觉得很遗憾。我走出会议厅,打了两个电话,第一个安慰邓恩,第二个向科森报告。” 科森在电话那头说:“没关系!这只不过是一个技术,很快会有更好的技术。最重要的是你用这个新技术解决什么科学问题。” “这不单是安慰,也是我科研生涯中得到的最重要的建议之一。从这以后,我们一直将发明新技术和解决重大科学问题结合起来。”在贝尔实验室的论文发表几个月后,他和邓恩的论文发表在《科学》杂志上,这项工作首次用荧光观察到单分子在室温下的动态过程,此论文后来为邓恩赢得了一个教授职位。 正如科森所料,近场光学成像很快就被更先进的远场光学成像所取代。1998年,谢晓亮和博士后路洪通过远场荧光实时观测到单个酶分子的随机生物化学反应。这项工作为单分子酶学领域的发展做出了奠基性贡献,并成为单分子DNA测序技术的基础。路洪也因此成了一位大学教授。 在做单分子实验的同时,谢晓亮也努力做PNNL原定的研究方向,搭建超快激光研究分子的振动光谱学,但没有获得成功。在PNNL同事的帮助下,他改用这台超快激光器做非线性光学实验,1999年获得新突破,开发出相干反斯托克斯拉曼显微成像技术(CARS),相关论文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PRL)上。这又是一项重大的创新性成就:基于分子本身的振动频率,在无标记的情况下高清晰度的成像分子图像。一个崭新的领域被打开了。 因为在PNNL的杰出成就,美国多所大学向谢晓亮发出加盟邀请,他最终选择了哈佛大学。“我喜欢PNNL,没有想过用它做垫脚石。但我觉得到哈佛可以更好地开展生物医学研究。我很幸运能在PNNL开始我的职业生涯。如果我是在大学里开始,开始时经费不足,我可能不会去做那么难的工作,也许就不会有我的今天”。 在哈佛大学的新挑战 1999年,谢晓亮夫妇带着3岁的儿子来到哈佛大学。36岁的他成为自改革开放以来第一位获得哈佛大学终身正教授职位的大陆学者。 谢晓亮很快喜欢上哈佛的新环境:“这里的条件很好,哈佛给了我大量经费和很大的实验室。哈佛拥有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研究生和博士后。我喜欢与学生交流。我觉得教学对科研很有帮助。 做出突破性研究需要回到基础问题上。” 初到哈佛,“最大的担心是没有足够的经费做研究。”第一年谢晓亮一口气写了6个申请书,全部获得资助。他说:“美国学术系统最大的优点是,有能力的年轻人能够获得很大支持。我只需在申请报告里说我是初次申请经费,审评人都很同情。” 谢晓亮在哈佛的新挑战是如何用单分子技术去解决生物学中的重要问题。他相信单分子实验是研究生物学基本过程基因表达的关键。他一方面开始招具有生物学背景的博士后,一方面和自己的学生们一起旁听分子生物学的课程。 到哈佛的第一年,谢晓亮的同卵双胞胎女儿出生了。女儿们的成长更让他痴迷于生命之谜:“她们有着相同的遗传基因,却有完全不同的性格!这是基因表达的随机性吗?”他想,能否用单分子方法实时看到活细胞中基因的表达,进而拍出功能大分子如DNA、转录酶等在细胞中活动的电影? 博士后肖杰的到来助了他一臂之力。肖杰当时刚从美国赖斯大学获得分子生物学博士学位,申请了谢晓亮的博士后职位。在她之前,好几位有分子生物学背景的博士后候选人都被谢晓亮的激光和显微镜吓跑了。肖杰则不怕,2002年她来到哈佛后,先后教会了小组其他成员分子生物学技术,并与博士后俞季合作攻关。另一位刚入学的博士生蔡龙(Long Cai)初生牛犊不怕虎,成为基因表达项目组的第一位研究生,事实上,用单分子方法实时观测活细胞中基因的表达最终成为他的毕业论文。 2004年,作为9位入选者之一,谢晓亮获得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的先锋奖,在之后五年中每年获得50万美元的自由支配经费。基因表达项目有了足够的资金。 谢晓亮说:“先锋奖给了我珍贵的机会做我最大胆的探索研究,对我的学生们而言,这也是一次宝贵的经历。做意义大、风险高的研究很不容易,但只要成功一次,就容易再获成功,成功得越多越有瘾。” “基因表达的实验开始时遇到了很多困难,做了三年都没有结果,但我们认为这个方向意义重大,要坚持做。”2006年,他们同时在《自然》和《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报告在单分子水平上看到了单细胞中蛋白质的诞生,这项成果使得量化描述基因表达成为可能。这之后,谢晓亮实验室又做出了一系列新的重要成果,高风险再一次获得了高回报。 如今,肖杰是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生物物理和生物物理化学系助理教授,蔡龙是加州理工学院化学系的助理教授,俞季则是康涅狄格大学健康中心的助理教授。 虽然荧光标记成像在生物学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有许多小分子、特别是用作药物的小分子比荧光分子还小,不适合用荧光标记,而且荧光标记可能会改变分子的性质。谢晓亮想在无荧光标记的情况下增加拉曼光谱的灵敏度,甚至来检测单分子。 但是这个项目实在太难了,谢晓亮几乎无法说服学生们来尝试。最终来自北京大学化学系的博士生闵玮接受了挑战。这个项目启动时,正好是谢晓亮在哈佛大学的第一个学术休假年,他没有去别的地方,回到自己的实验室和大家一起攻关。 闵玮与一位德国的研究生Chris Freudiger终于取得了突破。他们通过探测受激拉曼散射信号获得了无需荧光标记的生物医学显微图像;通过受激发射光谱,闵玮和同事们又看到了拥有不可探测荧光发色团的生物分子图成像;他们还检测到了室温下单分子灵敏度的光谱吸收。这些工作成果分别发表在2008年的《科学》、2009年的《自然》和2010年的《物理化学通讯》上。受激拉曼散射显微成像技术成为超越传统拉曼散射及PNNL的相干反斯托克斯拉曼显微成像的新兴技术,很快被世界上多个小组应用于生物医学研究。据介绍,受激拉曼散射显微镜将很快进入市场,可望在医院里用于临床检测。 高风险获得高回报。2009年,谢晓亮受聘哈佛大学Mallinckrodt讲席教授,闵玮则成为哥伦比亚大学化学系助理教授。谢晓亮说:“与优秀的学生和博士后在一起工作是极大的享受,与他们携手攻克科学难题是一种莫大的乐趣。他们开始时可能需要我的一点帮助,但他们经过努力都能做出出色的成果。他们中许多人已经得到和我差不多的职位,有希望成为所在领域新一代的领军人物。” “BIOPIC:年轻人的好机会” 出国二十多年来,谢晓亮一直心系祖国,不仅亲自培养了许多来自中国的博士和博士后,还经常回国为国内的学术发展和学科建设献计献策。他多年来一直与北京大学合作, 希望促进国内单分子领域的发展。 2001年,谢晓亮受聘北大化学学院客座教授;2009年,北大生命科学学院特聘谢晓亮为长江讲座教授。2009年 12 月,谢晓亮在北京呆了一个月,访问了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的王晓东教授和清华生命科学学院的施一公教授,发现有些归国的年轻科学家在几年内就能做出国际领先的工作。谢晓亮想起二十多年前他初到美国时,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世界著名的物理化学家伽伯·索莫杰(Gabor A. Somorja)曾经对他说过的一番话:“年轻人,欢迎来美国!这里有许多机会,如果你努力工作、做得好,就会有很好的机会;如果你做得更好,你会有更好的机会。”谢晓亮觉得这番话现在在中国也有了现实基础,非常受鼓舞。 在那一个月里,谢晓亮与北大生科院饶毅院长和苏晓东教授开始着手组建生物动态光学成像中心(BIOPIC),得到了北大校方的大力支持。在短短一年内,各项准备工作就绪,2010年12月,BIOPIC 正式宣布成立,由谢晓亮主持中心工作。 “生物学新的发展趋势是从定性的科学转变为定量科学,从数据不足的科学转变为数据丰富的科学。生物学的进展会越来越依靠新的物理手段。BIOPIC要发展和利用最新的生物光学成像和DNA测序技术,通过跨学科研究来促进生命科学的发展。具体来讲我们要发展的技术是活体内单分子检测、超高分辨率成像、无标记光学成像和新一代DNA测序技术。”谢晓亮在名家云集的成立仪式上这样宣布。 据了解,BIOPIC 目前已经拥有五个研究组,其中两个由年轻的研究员领导,他们是黄岩谊博士和汤富酬博士。黄岩谊本科毕业于北大,四年前从斯坦福大学回到北大,是微流控和光学成像技术领域的专家;汤富酬本科也毕业于北大,去年从剑桥大学回到北大,是干细胞和基因组学领域的专家。“这样的年轻骨干是我们中心未来的希望,我们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加盟。”谢晓亮说。 仅2011年上半年,谢晓亮已经7次回国。7月底他将再次回到北京,主持第八届相干拉曼散射显微学研讨会。这是他在哈佛创建的学术会议,每年一次,已经在哈佛大学成功举办过七届,在该领域享有盛誉。今年是该研讨会首次在哈佛之外举行。谢晓亮希望北大能够成功移植该研讨会。 不断创新 服务社会 2011年7月,《自然―方法学》在线发表了谢晓亮哈佛实验室的最新成就——快速、灵敏的高通量DNA荧光测序技术。 今年是人类基因组测序项目完成十周年,在过去十年里,测序价格的降低和测序速度的提高均快于半导体工业中的摩尔定律,但是完成一个人的全基因库测序仍然需要耗费数千美元,相当昂贵。“我们的技术可以进一步降低成本,提高速度。满足个性化医疗的需要。”谢晓亮说。 这个项目的主要完成人Peter Sims 是谢晓亮另一位知难而上的博士生,最近他也来到BIOPIC,帮助BIOPIC复制了一台在哈佛实验室的测序仪。“美国已经有很多测序技术和测序仪公司,而中国缺少拥有自己技术的公司。我们正在考虑在中国把这一技术产业化。作为一位科学家,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可以为社会做出贡献。” 最近谢晓亮哈佛研究组的另外两位成员宗诚航和路思嘉在单细胞基因组放大上又有所突破,大大提高了单个细胞的基因组测量的可行性。这一技术可广泛应用于医学研究比如癌症研究,因为个体癌组织内的各个细胞会有不同的基因组。路思嘉最近也来到BIOPIC开展合作。 在哈佛和北大之间来回奔波,动力何在?“一方面是我愿意为国家和北大做一些事情,另一方面,我也发现面国内有越来越多的研究机会。比如我昨天还与岩谊和富酬讨论问题,产生了新的想法。”谢晓亮说。 因为工作繁忙,谢晓亮常不在家。他非常感谢妻子宋琳对自己的支持,“我和孩子们的感情很好,虽然我们在一起的时间不多,但我出差时常带他们去旅游和滑雪。我希望给他们创造良好的条件,对他们有积极的影响。我的长子Kevin在上中学,他也对科学感兴趣。” 谢晓亮说:“我热爱哈佛的工作,也喜欢为北大服务,生活虽然忙碌但很充实,因为科学研究是我的嗜好,不断创新是我的追求,造福人类是我的愿望。” 原文发表于 《科学新闻》 2011年8月出版 科学网转载: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1/8/250485-1.shtm 相关阅读: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1/6/247905.shtm 美国西北太平洋国家实验室寻找支持优秀人才 专访美国科学院院士谢晓亮、美国西北太平洋国家实验室副主任道格拉斯·雷
个人分类: 人物专访|618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世界上第一张111千兆像素照片及新玩法
kd652 2011-8-16 20:37
高科技照片,叹为观止! 这张被称为世上最大的,最高的111千兆像素的照片, 我上下左右,远远近近转悠看了半小时还没看够。请不要放过页面 下方一横列的每一张小照片,每张点一下,就慢慢自动放大就可看到细节。 细细欣赏这个城市的美丽,安详,宁静,居民的悠闲自在,高高的女神像脚下的细微精致的建筑工艺,清澈的河水,湛蓝的天空,有一家居民在享受自家的泳池。好一番自然与人文景观,可惜猜不出这个城市的名字,居民的肤色好像不是白种人。哪位能知道请告知我,谢谢! Subject: Fw : World's first 111 Giga Pixel Picture 世界上第一張 111 Giga 像素的照片 先睹为快 World's first 111 Giga Pixel Picture. The picture was made with the Canon 5D mark II and a 400mm-lens. It consists of 1.665 full format pictures with 21.4 mega pixel, which was Recorded by a photo-robot in 172 minutes. The converting of 102 GB rawData by a computer with a main memory cache of 48 GB and 16 processors took 94 hours. The picture is the largest in the world. Zoom in to see any particular building/object. http://www.sevilla111.com/default_en.htm
个人分类: 摄影|3022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3 07: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