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世界经济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世界经济论坛报告:中国竞争力第26位
热度 1 junpengyuan 2011-9-13 16:34
世界经济论坛报告:中国竞争力第26位 字号 大 中 小 作者 严婷 来源 一财网 2011-09-07 15:32 新加坡超越瑞典上升至第二位,瑞士连续第三年拔得头筹,美国连续第3年排名下滑,下降一位至第5名。而中国继续进步,最新排名第26位,大幅领先金砖五国其他成员。 世 界经济论坛(达沃斯论坛)9月7日发布了《2011-2012年全球竞争力报告》。该报告显示,在今年的最新排名中,新加坡超越瑞典上升至第二位,瑞士连续第三年拔得头筹,美国连续第3年排名下滑,下降一位至第5名。而中国继续进步,最新排名第26位,大幅领先金砖五国其他成员。 此外,日本排名第9,下降三位,但仍在前10名之列。香港排名第11位,中国台湾排名第13位。马来西亚跃升5位至第21名,紧随澳大利亚之后。尽管在前30位中有着强劲表现,亚洲发展中国家近年来的显著竞争力增长势头在趋于放缓。包括印度尼西亚位居第46、印度位居第56位和越南位居第65位在内的一些国家排名止步不前,正如人们所担心的,保持它们增长动力所必须的改革和投资迟迟没有到位。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排名连续第三年下滑,今年又下降一位至第5名。除了宏观经济越来越脆弱之外,美国制度环境的某些方面继续让一些商界领导者感到担忧,尤其是公众对政治人物的信任度较低和对于政府效率低下的担心。但积极的一面是,自从金融危机以来,银行和金融机构首次出现了复苏,它们被认为是比之前更健康和高效了。 在欧元区,德国继续位居前列,尽管下降了一位至第6名;荷兰位居第7位,排名上升一位,法国下降三位至第18名。提升竞争力的改革将在振兴此地区的增长和应对其关键挑战、财政整顿和顽固的失业问题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 世界经济论坛指出,排名结果表明,“发达经济体的竞争力在过去7年间停滞不前,但很多新兴市场的竞争力却有了改善,让它们的增长更加稳健,这反映出经济活动正在从发达经济体转至新兴经济体。 ” 在大型发展中经济体中,中国排名第26位继续保持领先,排名再次上升一位,进一步巩固了它在前30名的地位。在其他4个金砖五国经济体中,南非(50)和巴西(53)的排名有所上升,而印度(56)和俄罗斯(66)略有下降。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教授、报告共同作者沙维尔·撒拉-伊-马丁(Xavier Sala-i-Martin)表示:“在人们再次担心全球经济前景时,政策制定者不能忽视长期的竞争力基本点。为了让复苏更加稳健,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经济体都必须确保增长是基于生产力的提升。发达经济体(许多都面临着财政挑战和增长缓慢等困境)需要专注于提升竞争力的措施,以创造出良性增长循环,确保实现稳健的经济复苏。” 《全球竞争力报告》的竞争力排行榜以全球竞争力指数为基础,由马丁(Sala-i-Martin)教授为世界经济论坛编制并于2004年引入。全球竞争力指数以12个主要竞争力因素为基础,全面地反映了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世界各国的竞争力状况。这些因素包括机构、基础设施、宏观经济环境、健康与初等教育、高等教育和培训、商品市场效率、劳动力市场效率、金融市场发展、技术就绪度、市场规模、商业成熟度和创新。
个人分类: 公共管理|2700 次阅读|1 个评论
9·11事件十周年随想
PuYingjun 2011-9-11 18:21
在这9·11事件十周年之际,看完网上有关该事件的新闻视频,除了缅怀逝者,不禁想写点什么··· 2001年9月11日那两架刺破晴空的飞机瞬间搅乱了每一个纽约人的生活。十年后的今天,日常的生活秩序已经恢复正常,但几乎每个人都承认,在这个突然暴露出脆弱一面的城市,9·11事件的影响依然挥之不去,有时感觉很细微,有时又是异常地强烈。今天是9·11事件十周年纪念日,世界各大报纸纷纷报道,网络上也再现了很多当年9·11事件的视频,真是触目惊心。对我来说,自己居住的城市受到袭击简直是无法想象的事情,我想对许多纽约人来说也是一样。除了缅怀逝者,安慰生者,更多的恐怕是要对更深层次的原因进行反思,恐怖主义的根在哪?为什么会出现恐怖主义?要知道物极必反! 虽然短短的10年已经过去了,但9·11事件的影响还远远没有消除,这十年间世界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911事件后美国军费激增了3倍,对外政策急转,单极世界逐步衰落,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也发生巨变。十年之后回望,9·11事件绝不仅仅是一次袭击,引发的连锁反应也绵延至今。美国实行单边主义,借反恐发动了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依靠其强大的军事实力推翻了萨达姆政权和塔利班政权,今年又在巴基斯坦成功击毙基地组织头目本拉登,然而呢,这两场战争至今还未完全结束,也并未给美国带来其追求的“绝对安全”,反而给伊拉克人民、阿富汗人民乃至巴基斯坦人民带来了灾难,每年在这几个国家因为恐怖袭击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难道只有美国人民的生命值得尊重???不仅如此,也造成了与穆斯林民族之间的对立,更滋生了恐怖主义。这十年耗费了大量的资源和财力进行反恐战争,2008年金融危机的出现,又到今年的主权债务危机,美国真是得不偿失! 美国与拉登的对立是世界上富有者与穷人之间冲突的反映。当人群和文化被窘迫得过于无奈,极端的思想在怪异的信仰驱使下就有可能应运而生。“基地”等极端组织的根源可以在全世界被遗弃和遗忘的人群中找到答案:民族分裂和人们被剥夺公权。美国作为冷战后惟一的一个超级大国,它面临的最大的战略问题是如何避免世界上所有的国家都联合起来反对它,美国在武器技术方面远远超过它的盟国,因此它极易倾向于单边主义。从实质上说,美国在许多方面的单边主义是由于其遍布全球的利益所驱使的。在美国看来,全球的安全就是美国帝国的安全。“西方正在、并将继续试图通过将自己的利益确定为‘世界共同体’的利益来保持其主导地位和维护自己的利益。”单边主义的外交策略极易使美国成为众矢之的,单边主义使它得罪或失去盟友和朋友,同时,它在中东的单边主义使它招来阿拉伯世界的广泛的嫉恨。 美国充当世界警察,实行霸权主义,把它的利益凌驾于别国的国家利益之上,貌似全世界都是它的,世界哪个角落有事,若违背它的意志,它就把它的航母派到哪儿,耀武扬威。在这个经济全球化的世界,世界人民都是追求和平的,然而它还在实行舰炮政策,在全世界建军事基地,还要在1个小时内打击全球任何一个角落。你到底想干什么?!它还在妄想借台湾问题遏制中国的发展,在中国周边建军事基地,而且在中国的邻居中挑拨离间,用岛链围困腾飞的中国龙。9·11事件后它没有反思它实行的政策,没有反思带给饱受战乱创伤的伊拉克和阿富汗人民,还变本加厉的用美国纳税人和世界人民的钱发动战争,它就是只为了它的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然而十年之后,美国并没有得到安全,尤其是心里的安全,这样一个追求自由和民主的国度出入境都要接受“裸体”体检;而且发布全球旅游警告,真是草木皆兵! 如今,人类社会还没有发展到理想的境界,在当今充满着矛盾和冲突的世界,不可能没有暴力。暴力在制造混乱和野蛮,暴力也在维持秩序和文明。以西方文明代表自诩的美国,也正是最大的暴力国。因此,我们不可能反对一切暴力,也不可能接受一切暴力。我们要努力增强国家综合实力,同时要在五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发展同世界各国、各地区的友好交往与合作,坚定不移的实行友好的外交政策,对世界各种文化、各种民族、各种信仰要包容,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中国发展,世界发展,努力实现大同世界,和谐世界! 本人才疏学浅,写这篇博文只是闲谈,若有不妥,还请多多指教!
个人分类: 观点闲谈|363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中国民航的发展与对策【转载】
shxf 2011-8-30 13:30
中国民航的发展与对策 王昌顺 2011年03月28日 民航业是全球化运输的主要方式,民航业的发展受到世界经济形势影响巨大,同时也在世界经济形势变化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因此,如何准确把握国际经济形势变化与中国经济的发展方向,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实现由民航大国向民航强国的历史性跨越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持续提高航空安全保障水平。实现安全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要把人的生命安全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更加坚定地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提高对“持续安全”理念的认识,把航空安全作为民航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贯穿于民航工作的各个方面,全力以赴确保航空持续安全发展。根据民航局的规划意见,到2020年建立相对完善的我国民航安全管理体系,以风险管理为手段,以体系监管为核心,以资源配置为保障,充分发挥企业的安全管理主体责任和政府的安全监管责任,实现规章符合性基础上的安全绩效管理,步入安全人文内涵式发展轨道。   加大国家对民航产业扶持力度。一是把加快民航业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国家名义下发《加快发展民用航空业的若干意见》,明确新形势下加快民航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战略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推动民航科学发展。二是建立国家民航发展协调机制。建议成立由国务院牵头、各相关部门组成的综合协调机构或部际联席会议机制,加强对民航业规划、组织、协调和领导,形成国家层面促进民航发展的合力。三是加大对航空公司的资金投入。长期以来航空公司主要靠自身积累和银行贷款发展,导致资产负债率普遍偏高,融资能力较弱,抗风险能力不强。根据国有大型航空公司的发展规模和国际竞争需要,建议设立最低限额的法定资本金,投入增量资本,把资本负债率降到60%以下。四是合理确定航空运输企业税负。建议减轻航空公司税费负担,免征或减征飞机引进的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减免采购发动机、飞机辅助动力系统、飞机起落架等高价格进口航材的关税和增值税;实行国际航线用油的退、免税政策。五是加大对国产飞机的支持力度。按照计划,国产ARJ飞机将于今年年底投入使用,国产C919大飞机将于2016年投入使用。为了支持民族工业,目前已经有不少国内航空公司订购或者承诺了购买这两种飞机。但考虑到这两种飞机刚刚投入使用,航空公司在运营中面临不少的压力,包括没有运营经验,没有形成规模,初期成本费用较高等,因此建议国家给予大力支持,包括购机补贴、减免税收、运行补贴、贴息等政策。   解决制约民航发展的瓶颈问题。一是进一步理顺空管体制机制。建议进一步加强军民航协调机制建设,稳步推进国家空管体制改革。主要包括:推动空域机制创新,实施空域分类,调整优化空域结构,实现空域相对集中管理;统一规划、完善全国航路航线网络,增大航路运行容量,优化协调飞行线路,提高运行效率;推广区域导航技术的应用,提高空管保障设施薄弱地区航空运输的保障能力。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机场的布局和建设,根据我国区域经济和运输市场格局变化趋势,制定或调整机场建设数量、规模与时间,使机场布局能够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和综合交通体系的发展。要加强资本金投入。根据机场的公用基础设施性质,建议将机场的资本金比例提高到50%以上,其中支线机场国家全额投入资本金。在政府支持民航发展的同时,积极吸引企业集团、社会资本投资民航业,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三是加强机场建设管理。机场建设项目审批环节多,协调工作量大,资金落实难。建议推行机场建设的分类管理,加强支线航空运行标准、技术和法规的研究及制定工作,简化对中小机场建设项目的审批环节和程序,为支线机场建设发展提供便利。四是加强人才的培养。围绕培养、吸引和使用人才三个环节,制定科技人才政策制度,建立人才激励、合作、竞争的有效机制,促进民航科技专业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加速民航科技专家体系建设,鼓励科技人员创新。发现和培养一批通晓业务、擅长管理、具有战略眼光和全球视野的科研管理人才。   提高我国民航的国际地位和竞争力。一是合理引导企业联合重组。与国际超级航空集团相比,我国航空公司的规模明显偏小,在竞争中发展空间被不断挤压,无法形成竞争合力。因此,为了提升我国航空运输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和抵御风险水平,要支持企业联合重组,引导和推进行业以联合促发展,以整合聚能力,不断优化市场结构。争取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形成“拳头”,在国内市场形成有序良性竞争格局。二是要扩大在国际民航的话语权。综合考虑我民航强国战略和未来行业发展核心利益,在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基础上不断扩大我国影响力、提升我国作为一类理事国在国际民航组织中地位。三是要提高服务能力和效率。进一步完善国际航权分配与使用机制,规范国际航线市场准入与退出管理。鼓励航空公司开辟国际航线,在繁忙机场预留一定比例的时刻资源用于航空公司增加国际航线航班,对特殊远程国际航线给予政策补贴。要加快国际航空货运发展,进一步加快大通关建设,加强与海关沟通协调,加快航空物流发展,提高通关效率;进一步规范国际货运航线准入,鼓励航空公司联合经营,提高航权使用率及增加运力投入。四是要审慎推进“走出去”战略。要充分考虑民航企业跨国投资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规范国内航空运输市场,以国内经营业务绩效为参考起点,突出我国民航企业的比较优势、核心竞争力、国际化管理水平和人才,循序推进民航企业跨国兼并和收购,培养2—3家国际知名的跨国航空企业。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一是要努力促进航油节约。加强空域规划,优化空域和航路航线结构,缩短飞行距离;引导航空公司向节能增效为目标的精细化管理模式转变,进一步规范内部节油机制,有效激励飞行运行节油。积极推动研究机构和航空公司联合开展生物燃油作为替代能源的应用推广研究,做好生物燃油储运规划和市场推广应用措施的研究。二是要积极降低机场能耗。积极推进节能新技术在机场建设中的应用,积极支持节能新技术在新建机场和既有机场改扩建中的应用,优先采用低能耗的设计方案。三是要实现航空排放的不断减少。推进空管新技术应用,优化飞行程序设计,减少飞行过程中的排放。加大机场设施设备改造和更新力度,通过技术改造和更新换代加快淘汰高耗能老旧设施设备,减少场内设备运行耗能和排放。针对国际上建立航空碳排放交易机制等重要问题,开展应对策略研究,评估对航空运输企业的影响。
个人分类: 信息快递|1550 次阅读|0 个评论
产业与市场细分是世界经济结构变革的主要方向
戴锋 2011-8-11 14:54
产业与市场细分是世界经济结构变革的主要方向.pdf
2572 次阅读|0 个评论
金融动荡,冷静观察,沉着应对,防范风险
xupeiyang 2011-8-9 19:18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今天(9号)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分析当前国际金融形势及其影响,研究制定应对措施。   会议指出,当前国际金融市场出现急剧动荡,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上升。我们要冷静观察,沉着应对,做好防范风险的准备。
个人分类: 经济问题|223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俄总理普京批美债:美国就是世界经济的“寄生虫”
lzxun123 2011-8-2 22:29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莫斯科8月1日电 (记者 田冰)俄罗斯总理普京1日表示,虽然美国自己解决了债务危机问题,但只是推迟了系统性解决方案的采用。他同时批评美国转嫁负担,是世界经济的“寄生虫”。   普京当天在特维尔州参加一个青年论坛并回答提问时表示,美国债务问题一旦发生,对俄罗斯也没什么好处。因为当今世界经济在很大程度上是全球化的,所有国家彼此相互依赖。美国经济是全球经济的“火车头”之一,如果美国经济发生系统性故障,将会对所有国家造成影响。一些国家,如俄罗斯和中国的外汇储备持有大量美国债券,将会因此遭受重大损失。他表示,问题不仅在于此,如果美国债务问题一旦爆发,将可能对全球经济造成打击。普京透露说,一些专家认为,美国的兴趣在于据此宣布美元贬值,并为自己国家主导型出口行业创造更加优惠的条件和解决国内问题。   普京说,尽管美国国会民主、共和两党就提高债务上限问题达成一致,但这只是推迟了更加综合解决方案的采用。“14万亿甚至更高的巨额债务,说明美国在靠举债生活,这对于世界主要经济体之一来说是非常糟糕的。这意味着,他们入不敷出,并把自己问题的部分负担转嫁到全球经济头上,在很大程度上依靠世界经济和自己的美元垄断地位过着寄生虫的生活。”   普京认为,世界上应当产生其他储备货币,而不仅仅是美元。“欧元地位应当得到巩固,亚洲应当出现区域性储备货币,卢布也可能成为区域性储备货币。”他表示,一个国家的货币能不能成为储备货币,不是靠发行纸币,而是国民经济质量。   普京最后强调说:“上帝保佑,虽然美国债务上限危机现在得到了解决,但我们不应总是在旁观他们在那里如何解决自己的问题,我们必须巩固本国货币和经济”。   8月2日是美国提高债务上限的最后日期。美国总统奥巴马31日晚宣布,国会两党领导人已就债务上限问题达成协议。如果这份协议未来几天获国会两院顺利通过,将避免出现债务违约状况,引发美国经济地震并殃及全球债主。
个人分类: 争鸣|125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中国最好的经济学期刊排名
zhao1198 2011-7-5 08:07
1.经济学季刊 2.经济研究 3.管理世界 4.世界经济 5.中国工业经济 转载的,各位同仁有何见解?按照我的理解稍微修改了下,还是把排名靠后的都去掉的好。 原排名: 1.经济学季刊 2.经济研究 3.世界经济文汇(改版之后) 4.世界经济 5.中国工业经济 6.南开经济研究(改版之后) 7.南方经济(改版之后) 8.金融研究(不含垃圾实务版) 9.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每期文章10来篇,发表难度还是挺高的,声誉不错) 10.财经研究(每期文章10来篇,质量不错) 11.经济学家(一直很低调沉稳,声誉不错) 12.改革(曾经非常辉煌,近年受到版面费的负面困扰,但总体期刊水平并没有大弧度的下滑) 13.经济社会体制比较(不错的杂志,唯一的诟病就是那些理事单位) 14.经济评论(总体比较稳定,正在变得更好) 15.经济学动态/外国经济与管理(说实在的,学术含量整体都不高,无非是些综述述评之类的,前者其实还不如后者,后者每期文章10来篇) 16.财贸经济(本来就不是很好,这两年每期文章几乎翻了倍,正在变烂) 17.财经问题研究(总体水平一直比较稳定,也算是老牌期刊) 18.国际贸易问题(前些年收费表现不好,这两年好了些)
个人分类: Journal|4647 次阅读|0 个评论
GDP高不等于民富国强
热度 2 Education 2011-4-28 13:59
前几个月,统计我国的GDP达到了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上上下下着实飘飘然起来。 好像离世界头号强国也不远了。 “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将在2016年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这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最新《世界经济展望》发表的报告所作出的结论。该报告对GDP的计算是按照购买力平价进行计算的。 GDP世界第一又怎样? 第一 ,GDP高不表示国民富裕 按形成方式为,GDP可以分为消费拉动为主和投资拉动为主。 欧美的GDP是消费拉动的,GDP要提高,必须给老百姓法很多钱,要给高福利,老百姓才消费。所以他们的GDP增长,可以表示国民变得富裕。 中国的GDP和欧美的GDP不是一个东西,中国的GDP是投资拉动的,房地产,公路,铁路,等投资占到GDP的一大半, 房地产,交通收费价格飞涨。烟酒等终端产品如果涨价,并不能带动别的产品涨价,房地产,交通涨价,挤占农地, 则会带动绝大多数产品价格上涨,与此同时,老百姓的钱不多,福利差,不敢也无力消费,所以这种投资拉动的高GDP 不表示国民富裕,这也是我国GDP世界第二,仍然民生艰难的原因。 第二,GDP高不表示国家强大 英国著名经济史和经济统计学家安格斯·麦迪森采取了购买力平价的方式,计算出从17世纪末到19世纪初,清王朝统治下的中国在经济上的表现相当出色。1700年到1820年,中国的GDP不但排名世界第一,在世界的比例也从22.3%增长到32.9%。与此同时,中国人口从占世界总量的22.9%增长到36.6%。 毫无疑问,中国是当时世界经济总量最大得国家。 从1840年开始,作为世界最大经济体的中国却在对外战争中连续失败,领土日益缩小,国际影响力低落。中国丧失了约12%的国土。无论从任何意义上,晚清的中国都不是一个强国,而是一个屡遭侵略、屡屡割地赔款的弱国。 中国的GDP约为英国的7倍,却在1840~1842年的鸦片战争中被英国击败。1870年中国的GDP仍是英国的1.8倍,而且大于英法的总和,英法联军却在1860年火烧圆明园。    1890年,中国的GDP约为日本的5倍,在1894~1895年的甲午战争中一败涂地。        抗日战争爆发前的1936年,中国的GDP约为日本的2.5倍,但无论是日本政府、中国政府,还是西方的观察家,都认为中国的工业力量和日本不是一个档次。 大国的兴衰》一书认为:经济总量本身并无太大意义,“数亿农民的物质产量可以使500万工人的产量相形失色,但由于他们生产的大部分都被消费了,所以远不可能形成剩余财富或决定性的军事打击力量。英国在1850年是强大的,它强就强在拥有现代的、创造财富的工业。 根本原因是因为清GDP的构成99%是形不成战争能力的农产品,茶业和瓷器及各种生活奢侈品。 中国现在的GDP主要靠没技术的房地产和低端制造业。无法形成先进工业。 第三:中国的GDP数字含有政绩的水分 中国的体制,决定了各级政府和官员为了政绩想方设法提高GDP的数据。 美国根本就没有一个什么GDP的增长要求,美国的头等大事或者政绩是就业率,而且每小时的薪水要有较高水平, 体现了民生的地位,至于GDP,只是就业的副产品。 我国动辄谈GDP,人家根本不造那个数字。我国谈到就业率,官方就开始讳莫如深,就业率或者失业率,工资水平, 只能靠个人感受得知。    GDP统计,只是国力对比中的一个狭窄方面。是否拥有先进的生产力,具有现代化的经济结构,比GDP更加重要。 提高GDP很容易,一点技术含量都没有。 印钞票,统计不实,卖地,盖房子,修公路,铁路。修完了再拆再算一次GDP,GDP一下就上去了, 但是军事,科技水平,人民生活质量这些可见有用的硬实力不行。 既然GDP和政绩挂钩,官员会各显神通,造出数据。一点都不奇怪,中国现代史上有造数据的传统, 饿毙几千万都能造出大丰收的数据。 第四 我国的GDP价值不可兑现 这个意思就是说,我国GDP换成美元,占世界第二。但是,人民币能换成美元吗? 人民币在国外,任何国家都不接受。我国那么多人民币不能形成真正的购买力。 买国外产品还是要掏美元。我国GDP不要说第二,就是第一,人民币在国外也是废纸, 所以,要看清原来这个GDP在国外是纸老虎, 但由于造就高GDP 的1.5倍的M2货币超发,国内通货膨胀可是真老虎。 第五 GDP和国民财富基本无关 GDP包含了很多消耗的东西,并不能使用,比如这个楼这条路拆了重建,算到GDP了,但是并没有产生新的物质财富。国有部门的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个人无法消费。 国民财富这里指个人拥有的能用来消费的财富,美国比中国多两倍,如果按人均算的话,大概十倍。 通俗的说,就是美国个人富裕十倍。 我国的第一多着呢,博士数量世界第一,估计教授数量也是世界第一,论文数量第一(含中文论文)。 什么教学成果奖,国家科学进步奖, 文凭,职称证书,奖状,论文,和钞票一样,想印多少就有多少。 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develop/1/446692.shtml http://finance.sina.com.cn/g/20110426/10239751685.shtml 港大教授曝中国GDP真相:世界绝对地位还不如1913年 http://finance.jrj.com.cn/2011/07/07101110384417.shtml 中国是经济巨人金融侏儒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1-09/26/c_122086251.htm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442a9e0101863t.html PS:吴敬琏:权力介入让整个经济变成寻租场 http://finance.sina.com.cn/review/hgds/20111020/085210655498.shtml 以本世纪初的“北京共识”为开端、逐步发展成型的“中国模式”论,提出了一个无论对于总结过去还是规划未来都极其重要的问题,值得认真地加以研究和讨论。   “中国模式”的话题,起源于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总量的爆发式增长。特别是经过三年徘徊,在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讲话以后,中国经济改革重新回到市场化的道路。   随着改革的推进,中国经济真正起飞了。经过将近20年的高速度增长,中国的经济总量在2010年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与此同时,中国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   于是,就出现了如何解读中国经济崛起秘密的问题。    壹   “中国模式”论倡导者对这个问题给出的回答是:中国能够创造如此优异成绩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独特的经济和政治体制:它有一个强势政府和有着强大控制力的国有经济,因此能够正确制定和成功执行符合国家利益的战略,“集中力量办大事”,从而创造了北京奥运、高铁建设等种种奇迹,并且能够在全球金融危机的狂潮中屹立不倒,继续保持超过9%的GDP年增长率,为发达国家所争羡,足以充当世界各国的楷模。   不过,这种解释虽然能够燃起某种民族主义的自豪感,却也留下了不少的疑问。   例如,如果说驾驭整个社会的强势政府和掌握国民经济命脉的强大国有经济是中国成功的秘密,为什么在改革开放的前30年中,中国同样拥有强势政府和比如今更为强大的国有经济,中国人得到的却是无穷无尽的苦难,一次大饥荒就夺去了成千万人生命的人间惨剧?   在强势政府掌握的“举国体制”下,中国的确取得了一系列辉煌的成就。然而为赢得这些成就而付出的成本也大得惊人。   近年来政府启动巨量投资和海量贷款造成的消极后果正在开始显现。短期收益和长期损失之间如何权衡,恐怕也非一眼就能看穿。   在实事求是地分析人民共和国的历史时,不能回避的事实是:取得了巨大进步的后30年和始终未能改变贫困落后面貌的前30年之间的最大区别,在于我们进行了市场化的改革和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对接。   所以,这一切还要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的改革开放讲起。特别是1992年10月的中共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接着,从1994年初开始,中国根据早些时候确定的市场化改革总体规划和对企业、市场体系、政府的宏观经济管理等方面改革的方案设计,进行了整体推进市场化改革。   上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政府同意对当时仍然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绝对优势的国有经济进行“有进有退”的调整,为民间进行创业活动提供了机会。   虽然在各个领域内的推进程度并不相同,而原有的政府和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还在一些重要领域保持未动,但这一轮改革毕竟使一个对世界市场开放的市场经济制度框架初步建立起来。   市场制度的建立解放了久为落后制度所约束的生产力,促使90年代中国经济实现了持续的高速增长,这具体地表现为:   第一,为平民创业开拓了一定的空间。在毛泽东的“全面专政”体制下,私人从事工商业经营被视为“资本主义复辟”活动,遭到无情的镇压。   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政府逐步松动了对私人创业的准入限制。特别是1997年中国党政领导认可“非公有制企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给予了民营经济一定的活动空间。   随着中国民间长期被压抑的企业家精神和创业积极性喷薄而出,到20世纪末,中国已经涌现了3000多万户的民间企业。它们乃是中国出人意料的发展最基础的推动力。   第二,大量原来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的人力、物力资源得到了更有效的利用。   在计划经济的条件下,国家工业化是在城乡隔绝的状态下通过国家动员资源和强制投资的手段进行的,这大大限制了工业化、城市化的进度和经济的整体效率。当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和民间创业活动活跃起来,生产要素开始从效率较低的产业向效率较高的产业流动。   在改革开放后的年代中,中国有高达2.5亿左右的处于低就业状态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中从事工商业。   与此同时,也有相当于爱尔兰国土面积的约7万平方公里的农用土地转为城市用地。生产要素大量向相对高效部门的转移导致的全要素生产率(TFP)提高,有力地支持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度增长。   第三,对外开放政策的成功执行弥补了消费需求不足的缺陷,从需求方面支持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   靠投资驱动的经济增长模式的一个重大缺陷,是最终需求不足。由于投资报酬率递减规律的作用,为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投资率必须不断提高;与此相对应,消费需求会相对萎缩,造成最终消费需求不足的严重问题。   20世纪90年代,出口导向战略的成功实施,利用了发达国家储蓄率偏低造成的机会,扩大出口,用净出口的需求弥补国内需求的不足,拉动了产出的高速度增长。   第四,实行对外开放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通过引进外国的先进装备和先进技术,在大规模人力资源投资还没有发挥作用的条件下,迅速缩小了中国与先进国家之间在过去200多年间积累起来的巨大技术水平差距,使高速度增长得到技术进步的有力支撑。   这一切足以说明,改革开放才是中国经济能够保持30年高速度增长的真正秘密所在。    贰   此外,质疑“中国模式”论的人们认为,中国社会虽然在过去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迄今为止,市场化改革还有许多大关并没有过,中国在20世纪末期初步建立起来的市场经济体制还是很不完善的。这种不完善性主要表现为国家部门(statesector)仍然在资源配置中起着主导作用。   具体说来,表现在以下方面:(1)虽然国有经济在国民生产总值(GNP)中并不占有优势,但它仍然控制着国民经济命脉(commandingheights),国有企业在石油、电信、铁道、金融等重要行业中继续处于垄断地位;(2)各级政府握有支配土地、资金等重要经济资源流向的巨大权力;(3)现代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法治基础尚未建立,各级政府的官员有着很大的自由裁量权,他们通过直接审批投资项目、设置市场准入的行政许可、管制价格等手段对企业的微观经济活动进行频繁的干预。   这样一来,中国现行的经济体制实际上是一种既包括新的市场经济因素,又包括旧的命令经济或称统制经济,既可以前进到较为完善的市场经济,也可以退回到统制经济的过渡性体制。   这种情况的发生,是有深刻的社会和历史根源的。   在中国改革的初期,不但政治领导人和计划官员倾心于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的“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和“威权发展模式”(authoritariandevelopmentalism),即使以欧美式自由市场经济为改革目标的经济学家也承认,在市场发育程度很低的情况下,政府不能不承担更大的协调责任。   不过,日本等国的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和威权发展模式下,威权主义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主要通过中央银行对信贷活动的“窗口指导”和通产省(MITI)对产业发展的政策引导一类活动实现,政府一般并不直接对企业发号施令和直接进行经营活动。   中国的情况与它们有很大的不同。中国的现行体制是从列宁所说的“国家辛迪加”(statesyndicate,东欧原社会主义国家的一些经济学家则把它称为Party-StateInc,即“党国大公司”)演变而来,拥有庞大的直接管理国民经济的国家机器和强大的掌握国民经济命脉的国有经济。   因此,在中国政府和国有部门对于经济的控制和干预较之东亚国家和地区就更为直接有力,形成了一种“半统制、半市场”的经济格局。   这种体制建立后,就出现了两种可能的发展前途:或者是政府逐渐淡出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加强自己在市场失灵的领域进行诸如市场监管和提供公共产品等方面的职能,逐渐成长为在规则基础上运转的现代市场经济,我把它称为法治的市场经济;或者不断强化政府对市场的控制和干预,不断扩大国有部门的垄断力量,蜕变为政府控制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当20世纪90年代初期商品价格放开,当世纪之交包括数百万计的县乡镇政府所属的乡镇企业改制成为私有企业时,市场的力量大大增强了,经济发展也更加强劲有效。   反之,当本世纪初国有大企业进一步改革受到阻碍,甚至出现了“国进民退”的倒退现象,或者以“宏观调控”的名义加强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控制和干预时,国家资本主义的趋向就变得十分明显。   要避免出现这样的问题,不仅要求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还要求政治体制改革配套地推进。   正像一些东亚国家的发展历史告诉我们的,一切采取“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在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都需要打破特殊既得利益的阻碍和干扰,推进从威权发展模式向民主发展模式(democraticdevelopmentalism)的转型。   更何况中国是一个有长期封建专制主义传统的国家,又经历过长期列宁-斯大林式政治经济制度的实践,这方面的任务就更加繁重和艰巨。虽然中国经济体制的市场化已经取得长足的进展,但是,市场经济是一套配置稀缺经济资源的机制。   然而,仅仅靠它本身并不足以自行,需要其他方面制度安排的配合和支撑;否则,市场自由交换秩序得不到保证,就会出现混乱,权力的介入还会造成“丛林法则”支配市场,使整个经济变成了一个寻租场。   本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交易主体自由而平等,且不存在外部性,不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通过交易达成的价格,就能够有效地把资源配置到应该到的地方去。但是,交换是需要秩序的,是需要透明的规则和公正执法来保障的。   所以,经济和政治这两个方面的改革应该配合起来推进:一方面,从一个由行政权威控制的计划经济转变成一个自由交换的经济;另一方面,就是从行政命令支配的经济、政府机关和党政官员的自由裁量权特别大的命令经济,转变为一个规则透明、公正执法的法治经济。    叁   中国近年来经济和社会事态的发展充分说明,靠政府强化行政管制和大量投入资源实现的增长,不但不能长期维持,而且早晚会造成严重的经济社会后果。   第一,与强势政府控制整个社会的体制相适应的粗放增长方式不可持续。   在这种增长方式下,虽然短时期内能够依靠政府强制动员和大量投入社会资源,加上从国外引进技术来维持高速增长,但是,这种增长是不可持续的。   一方面,由于所谓“刘易斯拐点”的出现,农村富余劳动力无限供给的状况已经发生改变;另一方面,近年来,这种增长方式造成的资源枯竭、环境破坏和由这种增长方式造成的消费在GDP中占比下降、劳动者收入水平提高缓慢,以及贫富分化加剧等问题愈演愈烈。   1994年以后,中国运用日本等东亚国家的经验,采取低估本币汇率等出口导向政策,用净出口需求支持经济的高速增长。出口贸易刺激了沿海地区加工工业大量引进技术和雇用低工资农民工。然而,正像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等最先采取出口导向政策的国家和地区的情况一样,中国在经历了十来年出口推动的繁荣后,于21世纪初期在微观经济领域出现技术进步缓慢、效率下降等弊病;在宏观经济领域,则出现了货币超发、资产泡沫生成和通货膨胀压力增大等种种病象。   所有这些都向我们警示:如果不能尽快打破体制性的障碍,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将不可避免地导致经济和社会灾难。   第二,各级政府日益强化的资源配置的权力和对经济活动的干预,使腐败迅速蔓延和贫富差别日益扩大,官民矛盾激化,甚至可能酝酿着社会动荡。   在1988年-1998年这十年间,中国经济学家曾经对转型期间日益抬头的腐败现象进行深入的讨论,要求通过市场化改革铲除寻租活动的制度基础,防止中国上演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缪尔达尔(GunnarMyrdal)所说的社会溃散的“亚洲戏剧”。上世纪90年代初期商品价格自由化,曾经也阻断了通过商品价格双轨制寻租的“官倒”的财路。然而,行政权力不肯退出市场,使寻租的基础在许多领域继续保持。   由于体制的演进会有路径依赖,一旦进入政府主导的路径,从寻租活动中得利的特殊既得利益者,必然会力求推动“半统制、半市场”的经济体制向国家资本主义乃至权贵资本主义或官僚资本主义,即毛泽东所说的“封建的、买办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蜕变。如果没有步伐坚定的经济和政治改革阻断这一路径,使之回归市场化、法治化和民主化的正途,就会锁定在这一路径中。而一旦路径被锁定,就会像诺斯(DouglasNorth)所说,除非经过大的社会震荡,否则很难退出。   目前,大众普遍对政府对于防止事态恶化和灾变发生的措施不力啧有烦言,甚至将这种状态形容为“下定决心抱着定时炸弹击鼓传花”。   从当前事态发展情况来看,批评政府和要求政府有更多的作为是完全有理由的。   但是,在这样做的时候一定要弄清楚政府加强作为的方向是什么:是为市场的有效运行建立一个好的制度环境和提供市场所无法提供的公共产品,以便提升市场,还是用政府的强制力量去“驾驭”市场、压制市场和取代市场?不同的取向将决定政府领导在中国历史进程中是起正面的还是负面的作用。   也正因为这样,这一场关于“中国模式”问题的讨论,对决定中国的前途和未来具有重要意义。 http://t.hexun.com/22069742/34607223_d.html 2013中国最新国情报告:1955年中国的人均收入是韩国的3.2倍,日本的1.1倍。但经过50多年“翻天覆地”的增长,2008年中国的人均收入是日本的3%,韩国7%。奥巴马日前接受采访说:中国人均生活水平停留在美国1910年水准。 【8】 http://opinion.hexun.com/2014-11-06/170101040.html 中国GDP数据的魔术:无非需要一支会说好话的铅笔   若研究各省的GDP增速,可以发现更精彩的魔术。如图二所示,去年各省平均GDP增速(以名义GDP计算)为9.5%,远高 于平 淡的全国增速7.7%。按照各省报告的增速计算,得出的结论是中国过去24年来经济增长了15倍,这可比按照自上而下的老方法所得出的10倍增速高得多。更重要的是,每个省份报出的去年经济增速均高于全国水平。省长们都珍惜自己的工作。他们知道中央看重的是什么,也知道如何不负所望。这篇文章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11月3日有媒体报道,内地GDP增速预计将创24年来新低。为什么7%的增速竟然如此不堪?过去50年, 美国 只有一年取得如此之高的年度GDP增速。 英国 在1920年代好像有一年达到这一增速,但自二战后肯定就再未有过。   不过,世界银行列出一些国家,称它们去年的经济增速超过7%。和中国一样以字母“C”开头的国家有科特迪瓦(8.7%)、刚果民主共和国(8.5%)和柬埔寨(7.5%)。多好的一群伙伴!不知北京喜欢和哪个国家相提并论?    马克思 主义认为,共产党代表人民,所以民主多余。但我觉得中国政府已不再信奉这种胡言乱语,中国共产党要取得认受性,就只能宣扬党已带领国家走向富强。   在这种情况下,保持7%以上的增速就成为重要目标。我提到这点,是因为我有办法不费吹灰之力,就让增速远远高出7%。   负责经济事务的中国高官可以采取自下而上的方法,不要再计算全国GDP,而是个别收集每省的GDP数据,再把数据汇总。最后得出的结果就像是变了个魔术。   如图一所示,若计算各省GDP数据的总和,内地现今的经济规模就比自上而下的全国总体数字高出逾10%,而且过去十年两者之间的差距稳步扩大。   但就连这些省份的数据也可能有些偏低。举例来说,如果把广东各县区的GDP数字相加,得出的合共经济规模比全省数字高出8%。   可惜的是,内地官员并没有逐条街道计算GDP。如果真的这样做,得出的总体经济表现可能更突出,足以令中央政府为之自豪。   若研究各省的GDP增速,可以发现更精彩的魔术。如图二所示,去年各省平均GDP增速(以名义GDP计算)为9.5%,远高于平淡的全国增速7.7%。   按照各省报告的增速计算,得出的结论是中国过去24年来经济增长了15倍,这可比按照自上而下的老方法所得出的10倍增速高得多。   更重要的是,每个省份报出的去年经济增速均高于全国水平。省长们都珍惜自己的工作。他们知道中央看重的是什么,也知道如何不负所望。   等着吧!到明年年底,7%的增速将保持坚挺,不会有人掉队,全国上下会为此大大松一口气!   要做到这点,可能连自下向上的策略都不需要。毕竟,真正需要的无非就是一支会说好话的铅笔 【9】h ttp://finance.ifeng.com/a/20151008/14006924_0.shtml 2015年10月08日 06:56 来源: 凤凰财经综合 姜超:这个问题比较敏感,只能说按照发电量、粗钢、水泥等增速全部都零增长,真实的GDP数据只能靠自己用心体会了。 我们也是在政府表态6.5%以上的增速视同与7%以后,就把3季度GDP增速下调到6.6%,来试图尽可能接近真实的经济增长水平。而一个可以参考的视角是看企业的融资成本,以前一般企业发债利率都在8%甚至以上,对应的GDP名义增速在8%以上,但目前很多企业融资成本都降到了6%甚至5%以下,说明企业已经承受不了更高的融资成本了。 http://www.chinanews.com/cj/2015/10-19/7576909.shtml 在过去15年中,瑞士信贷银行一直在编制有关全球私人财富位于何处的数据。虽然这些数据并没有完美地捕捉到美中经济的比较结果,但数据并不需要做到这一点,而是只需大致正确。数据显示的美中两国之间的差距令人惊叹。到2015年年中,瑞士信贷银行估计,美国的私人财富存量为85.9万亿美元,而中国的私人财富为22.8万亿美元。   文章认为,中国与美国不在同一个档次上。   文章称,这是私营部门,也许中国的大型公共部门会让美国的优势大幅降低。对美国进行的一项粗略计算显示,到2015年年中,美国的国民净财富超过73万亿美元。   文章称,中国的国有企业拥有巨额资产。然而,中国的债务水平是非常高的,而且一直在迅速上升,并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公共部门。到2015年年中,中国的国民净财富为将近28万亿美元。因此,美国和中国之间的国民财富差距为45万亿至46万亿美元,这仍是一个惊人的数字。 【1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5/1202/19/9950369_517461339.shtml 2015 年全球创新企业百强榜单由汤森路透知识产权与科技事业部分析编制而成。评定标准包括专利总量、专利授权成功率、专利组合的全球覆盖率,以及基于引用的专利影响力。 亚马逊今年首次入榜。IBM、西门子等巨头今年落榜。可见其严格程度。 中国内地在去年的评选中曾有华为首次上榜,今年再度缺失。台湾则有联发科一家入围。 全球各国入围数量: 日本40家;美国35家;法国10家入围;德国4家;瑞士3家;韩国3家;瑞士、加拿大、比利时、台湾、荷兰各1家。 【12】http://finance.qq.com/a/20141126/124436.htm 2008年引发全球 金融 海啸的美国次贷危机和2010年的欧洲主权债务危机,这两次来自西方资本市场的危机,对全球实体经济打击不小,美联储大力推出三次货币量化宽松政策,购买和房地产有关的债券,挽救资本市场持续恶化,连续三年3万亿 美元 基础货币的投放,使美国经济走出了危机的阴影。但是,资本市场内在的危机,促使不少的学者,尤其是美国和欧洲政治经济方面的专家,开始审视西方社会的资本市场制度和社会的经济制度。有不少知识分子和学者对世界普遍推崇的美国自由主义经济制度产生了强烈的怀疑,对 太平洋 彼岸的中国,尤其是对中国近三十年经济连续高速的发展羡慕不已,他们认真研究中国的经济制度,认为中国推行的经济制度,是吸取了亚当•斯密资本主义的精华,这种模式比西方现行的自由主义经济制度更合适经济发展。他们认为自由资本主义制度对经济发展有许多的不利因子,比如资本市场内在不稳定和危机的必然。 其中有一派理论认为2040中国的经济将占世界经济的40%,将大大超过美国和欧洲经济。这种观点的主要依据之一就是诺贝尔经济奖得主福格尔( Robert W.Fogel ) 2010年发表的一篇文章。该文预测2040年中国的GDP将达到123万亿美元,人均GDP将是85000美元,也是同期美国GDP的三倍,占世界经济总量的40%。我们对福格尔的预测结果当然不能完全怀疑,他是根据这几十年中国GDP增长的平均值来预测的,是有理论根据的。因为是诺贝尔经济奖得主,又是著名的 宏观 经济学家,福格尔的文章很受西方知识界和政府官员的重视。在他的预测中,福格尔假设中国未来30年的GDP增速每年以10%的幅度增长,现在看来这个每年10%的增长速率过于乐观。中国政府本身调低了今年的GDP增速。如果以7%的增速来计,那么2040年中国的GDP也将超过美国近8万亿美金(假设美国的GDP每年以3.6%的速度增长)。 假如2040年中国的GDP超过美国,这是否就意味着中国的经济制度战胜了西方社会自由主义式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其实,衡量一个经济制度的好坏,不能用单纯的GDP,还要用民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来衡量。一个国家的GDP高,是否意味着民众的生活整体上要幸福?这里有一个公平分配问题。 从产值和货币存量上来讲,2040年的中国也许会超过美国。但用公民享受的教育,医疗,文化,安全等等公共福利来讲,我们恐怕离西方国家还有不小的距离,很难马上超过美国和欧洲发达国家。一个国家的教育,医疗,文化,安全,这些“软指标”都是GDP不能直接反映的,但它们对我们的生活质量却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国家的GDP高,不一定就有良好教育、医疗、文化和安全环境,这里主要涉及到收入分配问题和政府决策过程的合理问题。中国现在的贫富差距不小,已经到了不容忽视的程度。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认为,中国目前的基尼系数为0.45,占总人口20%的最贫困人口占收入和 消费 的份额只有4.7%,而占人口20%的最富裕人口占收入和消费的份额高达50%。所以,中国GDP高速发展的同时,少数人财富占有的比例在不断增加,多数人其实是在相对变穷。我们需要对目前我们国家的经济制度中的分配问题仔细研究,不断改进,避免更进一步收入的两级分化。 GDP不能衡量另一个重要社会指标,就是一个国家的政治环境,民众的政治权利。在市场经济制度下,如果政府各级官员权利没有相应的监督和法律约束,市场寻租权利,官员很容易以权谋私,腐败会很严重。这也极大的影响经济长期发展。如果各级政府没有一个合理的决策程序,没有相互制约的决策监督制度,那么当政府作出一些重大决策时,就会缺少科学性论证过程,没有相关部门来论证和否定不合理的决策。这样下去,国家经济也许短期内的发展速度很快,但长期充满了极大风险。就以上世纪90年代,东欧社会主义体制的垮台,近期的阿拉伯之春来说,这些国家体制的巨大变革给经济带来极大的伤害。中国上世纪50年代的GDP增长速度一度也很快,达到百分之十几,到了60年代,由于不停的政治斗争,经济停滞不前,人民生活艰难。这些历史经验值得我们总结和思考。 历史具有惊人的相似之处,1929美国的金融危机引发了世界的经济萧条,也引起当时西方知识分子对资本主义的普遍怀疑,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向往。当年大经济学家 凯恩斯 ( Keynes) 到苏联访问了一段时间,居然没有对当时集权专制的苏维埃经济制度提出怀疑,尽管他本人深信自由主义。深得美国总统欣赏的财政部高官,怀特(Harry Dexter White)因同情向往社会主义,也曾被怀疑苏联间谍遭到起诉过。倒是乔治•奥威尔,因为参加过西班牙内战,领教过集权制如何欺骗民众,给社会带来灾难的,在他两部小说《动物庄园》和《1984》中,向世人告诫了集权制社会的危险和残酷。信仰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和学者们,提出了许多改良社会经济制度的建议,鼓励提倡政府加大投资,推出积极货币政策,稳定资本市场,扶持实体经济。这些以政府为中心的经济政策,让西方资本主义不可医治的经济危机得到治理,使自由资本主义有了这百年的稳定持续的发展。反而,以公有经济制度的社会主义国家,体制僵化,经济停滞不前,到了90年代,欧洲社会主义国家普遍发生政治变革。相反,中国政府顺应历史潮流,大幅度改变大锅饭式的经济分配制度和劳动制度,民众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得以释放,全社会生产短时期快速发展。这些历史事实向世人已经证明了,一个社会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需要不断改进完善,只有这样,才能给社会带来经济的长久健康发展。 作者系山东大学 宏观经济 预测中心首席研究员
个人分类: 金融工程|4370 次阅读|4 个评论
当审稿人的荣誉
热度 6 DNAgene 2011-4-8 10:34
这两天,暨南大学教授苏冬蔚的事情影响很大。从有关新闻及读者评论中,我看到关于审稿人荣誉的一些争议,拿出来跟大家讨论一下。 有关新闻稿《暨大特聘教授苏冬蔚否认曾在美国服刑》最后一段,介绍苏教授的诸多头衔和荣誉时,包括了《经济研究》和《世界经济》匿名审稿专家。于是引来了一些网友很不屑的批评: 2011-4-7 21:27:23 匿名 IP:129.100.144.* 引用:”2011-4-7 15:55:05 匿名 IP:59.57.221.*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通讯评议专家以及《经济研究》和《世界经济》匿名审稿专家," 这种东东也拿出来晒的人,要不虚荣,要不没什么可说的。 -------- 同意!从所例出来的这些东西就可知此人有几斤几两。 国外有专家这一头衔?真搞笑。 又一大忽悠!国内还当宝? 苏教授等很多人可能会觉得:编辑部要我审稿,说明我是这个领域的内行,夸张一点是专家,我作为一种荣誉有什么不可以的呢? 那些耻笑他的网友,显然是觉得,审个稿子这种小事也值得拿出来宣传,没见过世面,显然水平不匝地。 那我们今后还要不要在网页上列出自己是XXX等期刊的审稿人呢?会不会也被别人耻笑一番? 先说匿名审稿。这在学术界纯粹是在尽义务,没什么好处。过去一些期刊还刊登一下致谢。现在像PLoS One,连逐一致谢都免了,就像领导人说感谢全国人民一样,名字太多了,没法逐一列举,只能一起谢谢了。但审稿过程又很重要,是目前学术界得以维持延续的必需环节之一。没有审稿,学术界就没法运转了。审稿应该是科研人员的责任和义务,自己投稿但又拒绝审他人稿件的人,就是科学界的寄生虫。 经常审稿,至少说明这个人还是被同行认可了的,而且愿意尽一个科研人员应尽的义务。审稿人,应该作为一种荣誉,正面的。 同时,科学界,审稿人也确实太多太多,把做审稿人这一荣誉看得太重也难免受到挑剔者的耻笑。 我看到过国外一些高手的网页,我们可以参考。人家也列出来自己为哪些哪些期刊审过稿子、做过编委。。。但是人家没有列这些内容的标题是“Service”,服务。就像是我们说,XXX参加义务植树,XXX医生积极参与社区保健咨询。而不是放在Honour荣誉一栏,荣誉里边,介绍的是炸药奖、美国科学院院士之类的。 其实就是换了个说法,争议就没了。不要说,我懒着这么咬文嚼字,咬文嚼字是我们这些穷酸读书人的本性。在这个群体里混,就要遵守这个群体的潜规则。
7472 次阅读|11 个评论
日本强震为自己与世界经济带来转型机遇
热度 1 王铮 2011-3-17 13:24
这是科学《科学时报》对我的采访,作为博客文章,我补充了点东西: 王铮研究员:日本强震或为世界经济带来转型机遇 受日本地震影响,近日亚太地区主要股市全面下挫。3月15日,日经指数跌幅达10.55%,韩国首尔股市综合指数跌幅为2.40%,纽约股市以1%以上的跌幅结束了全天交易。同时,日本三大汽车厂商丰田、本田、日产的汽车生产供应链均受到不小冲击。 可以说,日本地震对经济的负面影响初显。英国金融界分析指出,日本大地震将令全球经济损失逾620亿英镑。 不过,3月15日,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研究员王铮在接受《科学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地震对日本和世界经济带来负面影响的同时,也带来了发展和转型的机遇。” 转型考量执政者决心 3月11日发生的日本大地震震中距日本半导体厂商集中地宫城县、岩手县较近,这是高新产业集中的地区。地震发生后,索尼、东芝、松下等多家知名电子企业先后关闭了相应工厂。受此影响,日本在全球的合资厂或“断粮”。 “短期内,日本地震对当地甚至世界制造业的影响显而易见。”王铮表示,“但如果日本能将经济发展的重心转到金融业上来,将是日本经济发展转型的机遇。” 王铮表示,日本是一个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度,这种灾害对制造业的影响很大。“但金融业是虚拟经济,地震震不垮金融资本。”金融业或许是日本经济再次拉升的入口。 补充:其实鸠山首相就认识到这点,要搞亚洲经济联合,在亚洲搞产业分工,搞亚元之类,可惜让美国人打压了。 在20世纪50年代走过战后复兴期后,日本便通过大力发展制造业,以更低的成本、更优良的品质,使其产品倾销世界每个角落。这种出口主导型战略,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曾给日本带来长期繁荣。但日本的工资水平几十倍于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这必然导致其产品很难具有竞争力。 “长期以来,日本经济的增长对中国经济影响存在负面作用。”王铮长期从事经济计算和政策模拟研究,他表示,“由于地理位置临近等原因 和防范中国 ,日本的一些产业,尤其是一些高新制造业,自然放在国内发展,不会转移到中国。另外,日本的发展也需要进口能源、矿石等。因此长期看来,日本和中国的经济发展呈竞争态势。” 不过,王铮指出,日本制造业近年来逐渐下滑,已经被劳动力和市场占优势的中、韩等国赶超,俄罗斯也因技术资本完成了超越。如果能将不再占优势的制造业“阵地”让出,不仅日本经济能够转型,中国、俄罗斯等国也能借此拉动经济快速发展。 事实上,日本具有发展金融业的若干优势。王铮表示:“日本大财阀较多,有控制世界金融的能力。”1996年,日本东京银行和三菱银行正式合并为东京三菱银行,成为总资产超过6700亿美元的全球最大银行。 除此之外,日本经济实力排名世界前三,虽然东京目前仍是全球重要的金融中心,但过去20年中,其地位一直在下滑。由于从紧的法规制度和高税率,日本金融业一直在谨慎前行,而没有像美国金融业那样过度膨胀,银行制度存在一定管制, 实行弛管制和再管制,日本金融业 还有很大发展潜力。 “但能否真正转型还要看日本执政者的决心,而日本进入民主党时代或许是其经济转型的一个契机。”王铮解释说,“由于民主党并不像自民党那样,与垄断资本家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转型和改革的压力会小一些。” 核电存在和升级趋势不变 对日本地震带来的另一个不得不考虑的影响,是核电安全及其发展。 3月15日,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2号机组发生爆炸。这引起了全球对核电的恐慌。有专家预计,这除了会推迟全球核电站建设计划,还将增加建站成本,并对控制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造成严重影响。 王铮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福岛核爆炸对日本核电发展和能源使用结构会有影响,但不会长期影响日本发展核电的决心。这是由其资源形势决定的。” 日本的核电大多是第一代和第二代核电,这类核电的安全系统尤其不好。日本福岛核电站更已是40岁“高龄”。而此前,日本有计划10年后在当地再添加2座供电能力达2800兆瓦的核反应堆。 王铮表示:“日本原本就计划改造‘老旧’核电,但这项花费很大,他们拿不出这么多钱,或者是不愿意拿出这么多钱。尽管如此,日本未来依然不会依靠碳能源,在新的能源技术没有出来之前,还是要依靠核电。” 【1996年就有个核物理学家对王铮说,日本核电厂技术与当时计划的浙江、江苏核电厂技术不一样,是容易然而生产核武器的。当时他认为日本已经有能力生产核武器了。不知道这个说法是否准确。】 2010年,日本30%的电力源于核电。在国内市场保障下,日本培育了一批有较强实力的核电设备制造厂商,如三菱重工、东芝、日立等企业。 事实上,在2008年,日本政府和核电业界联手布局下一代核电,研制最大功率达180万千瓦的下一代反应堆技术,而目前日本功率最高的反应堆也仅有130万千瓦。这一项目的经费由政府与企业“对半”分担。为降低技术风险、确保项目收益,日本核电业界决定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首先在现有130万千瓦机组基础上,突破下一代核电关键技术,其后再寻求提高机组功率。 “不仅如此,日本国民对核电没有过分的抵触,他们对待新技术一直是积极向上的,不像在一些欧洲国家,一些组织对核电的反对声音很大。这是日本核电发展的信心所在。” 王铮表示,当然,他们可能会加紧争夺春晓油田。日本政府如果明智点,就接受“搁置争端,共同开发。”问题是日本这个民族好像喜欢争端。你看奥特曼那个动画片,怪兽都被消灭了,而没有和解。 王铮还表示,日本是一个坚韧的民族,越是困难越能激发韧劲,相信短期的困难能够被克服。再者,这次地震位于东京经济圈,其高技术产业较多,实现经济转型是必然的,只不过是快慢的问题。 但日本的就业压力或许是阻碍这一进程的主要因素。 受地震影响,日本失业率会进一步加剧。“我最担心的是,日本会将在全球的投资撤回国内,以提高其就业率。这对世界经济是不小的冲击。”王铮表示,“但不管如何,日本如果能合理调整产业和经济布局,对日本和全球经济来说将是双赢。” 现在全世界应该帮助日本,这相当于帮助世界人民自己。 《科学时报》 (2011-3-17 A1 要闻)
个人分类: 为科学而科学|2555 次阅读|1 个评论
承前启后引领中国科技跨越发展
kejidaobao 2011-3-7 15:26
承前启后引领中国科技跨越发展
路甬祥,浙江慈溪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学部主席团执行主席;兼任国际科学院委员会(IAC)共同主席,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浙江大学教授等职。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既面临着难得的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一是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二是全球科技和产业创新发展正处于重大突破和新的调整变革的历史时期;三是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科技创新的作用更加凸显。面对新形势、新挑战、新要求、新任务,我们必须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改革创新的锐气、求真务实的作风,认真组织实施“创新2020”,致力“三个着力突破”,引领带动我国科技的跨越发展。 实施好“创新2020”引领带动中国科技跨越发展,必须坚持正确的价值理念,不断做出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创新贡献。在基础性方面,要更好地体现科学原创,为未来的技术突破、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提供坚实的知识基础,为人类科技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在战略性方面,要致力于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为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有力支撑。在前瞻性方面,要更具有科学的想象力和开阔的视野,把握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科学技术和人类文明的基本走向,提出前瞻性科技问题,进行探索创造、组织攻关,做出突破性技术创新,为未来产业和发展方式转型提供新的技术支撑。 实施好“创新2020”引领带动中国科技跨越发展,必须树立创新跨越的信心和胆略,从“跟着走”向“想着走”、“领着走”转变。要敢于质疑现有理论,敢于提出新的问题,敢于开辟新的方向。持续开展前瞻战略研究,提升科学思维和战略视野,不断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新需求中自主提出新的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问题;不断从知识体系自身发展的内在规律中发现新的前沿和方向,提出原创科学思想、科学理论和创新方法;不断提出对国家宏观决策和科技创新发展有重要意义的科学建议和预测预见。 实施好“创新2020”引领带动中国科技跨越发展,必须加快组织实施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形成重大创新突破和集群优势。我们要以高度的时代紧迫感和民族责任感,围绕关系国家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和可能引发重大科学技术创新突破的重要基础前沿领域方向,组织实施目标导向明确,具有先导性、战略性、创造性、全局性的先导专项。坚持自主创新,开放合作,创新体制与管理,组织优势队伍,持之以恒,协力攻关。创造一批影响深远的一流科技创新成果,为支撑我国未来产业发展、国家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水平提升、国家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关键核心技术和系统解决方案;形成未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或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大科学工程、国防与公共安全专项;支撑引领传统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支撑促进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群。形成一批实力雄厚的创新基地,凝聚培育一流创新人才和团队,创造一流的环境和管理,显著提升颓心圳新能力,从整体上带动国刘新体系的结构调整,支持国家创新能力、国际竞争力和国家安全与公共安全保障能力的跨越发展。 实施好“创新2020”引领带动中国科技跨越发展,必须加快研究所改革发展,持续提升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研究所是创新单元,是科技创新活力的基础所在。必须始终关注、鼓励和支持研究所深化改革,创新管理,开拓发展,探索各具特色的多样化发展模式,建设能力强大、贡献卓著、特色鲜明的国家科研机构。 实施好“创新2020”引领带动中国科技跨越发展,必须加快构建区域创新集群,推进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区域创新的无缝衔接。建设区域创新集群是充分发挥、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进程中骨干引领作用的需要,是调整结构和区域布局的需要,符合创新规律和国家研究机构职责定位,符合区域协调、和谐、科学发展的国情要求,符合学科交叉融合汇聚、转移转化愈加快速、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特点,符合技术创新和产业竞争成为全球市场竞争核心的趋势。建设区域创新集群,要积极探索管产学研结合的新体制和集成共享创新资源的新模式,促进国家、地方和企业的创新资源、人才和平台的汇聚、共建和分享。 实施好“创新2020”引领带动中国科技跨越发展,必须调整结构优化布局,更好地适应国家战略需求和科技发展新要求。结构决定功能和效率,布局事关发展和未来。要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国家和公共安全的需求出发,从科技创新规律和国际科技发展新趋势出发,从提升我国科学原创能力、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系统集成和工程化能力的需要出发,调整优化妙韧新岭构和布局。 实施好“创新2020”引领带动中国科技跨越发展,必须深化改革创新管理,建设与完善以人为本、激励创新、竞争择优、开放合作、和谐有序的体制机制和文化环境。要下决心革除一切不符合创新规律,不符合职责定位,束缚和阻碍院所整体创新能力和科技人员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发挥的体制制度障碍,最大限度地激发和提升科技人员和创新组织的创新潜力与活力。 宏伟的蓝图已经绘就,新征程的号角已经吹响。让我们共同努力,把中国科学院建设成为学习型、创新型的中国科学院,建设成为创新制度文化更加健全,更加开放、更有创造力、吸引力、凝聚力的中国科学院!在中国科学院这片创新沃土和园地上,让创新的思想竞相迸发,创新的成果竞相涌现,创新的人才竞相成长!
个人分类: 栏目:卷首语|2626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3年的全球自然灾害和世界经济下滑
热度 18 杨学祥 2010-9-26 05:20
2013 年的全球自然灾害和世界经济下滑 杨学祥   中国宏观经济学会秘书长王建在 2010 中国宏观经济预测秋季论坛上表示, 2013 年中国经济遭遇大底已在劫难逃。王建认为,由于美国仍然没有消化此前危机中庞大的有毒资产,从明年开始是美国经济的下滑带动世界经济下滑的过程。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的企业和居民的坏账不断增加。他给出的数据显示,美国已经破产了 125 家中小银行,中小银行大量的破产是因为美国的商业地产坏帐太多,和次贷危机爆发相比已经跌了 43% 。 巴黎证券经济学家陈兴动预测,今明两年全球经济马上出现探底的可能性表示很大,但是明年全球经济将出现低增长局面,未来 3 至 5 年全球贸易将会冲突频现, WTO 贸易规则面临极大挑战。他给出的巴黎银行最新预测数据显示, 2010 年全球经济增长率为 4.6% , 2011 年将会降到 3.7% ,美欧经济增长在 2011 年将会降到 1.6% 和 1.1% 【 1 】。 2013 年预测为太阳黑子峰年,可能发生强拉尼娜事件、台风飓风增多、低温冻害频发和流感强度增强等自然灾害, 2013-2014 年全球可能发生 9 级以上强震。自然灾害可能会加剧世界的经济下滑。我们必须做好预防的准备。 据英国《新科学家》网站报道,太阳风暴是指太阳黑子活动高峰阶段的剧烈爆发活动,通常每隔 11 年就会进入一个太阳风暴的活跃期。美国科学家日前警告说, 2012 年地球将会遭遇强烈的太阳风暴,其破坏力将远远超过卡特里娜飓风,而且地球上几乎所有的人都将难逃其灾难性的影响。 美国科学家警告认为, 2012 年的强太阳风暴将给地球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它的影响力将渗透到现代社会的每一个方面。在发出警告的专家看来,太阳风暴给地球的影响可能是多米诺骨牌式的。试想,当电网变得脆弱和不稳定,与供电息息相关的行业也将成为受害者:制冷设备停转,冷库里大量的食物和药品失去储藏条件而变质;水泵突然停止运转,社区的居民饮水成为难题。此外,由于卫星信号中断, GPS 定位系统也会因此成为废物。事实上早在 1859 年就发生过类似事件,当时的太阳爆发竟然导致电报线烧毁。当然,现在地球上布满了有线和无线设施,但这些设施都难以经受太阳风暴袭击的考验。科学家们预计,当出现剧烈的强太阳风暴时,可能会使人类社会和经济损失惨重,仅第一年的损失就可能达到 1 万亿至 2 万亿美元,而恢复重建则至少需要 4 到 10 年。面对可能产生的严重灾难,美国乃至整个人类并未就应对下一轮太阳风暴做好足够充分的准备【 2 】。 太阳活动对流感爆发的影响人们早就发现。在太阳黑子谷年,太阳活动减弱,辐射出的紫外线也减弱,这有利于微生物和病毒的滋生和繁殖(旧病毒复发);在太阳黑子峰年,太阳活动增强,辐射出的紫外线增加,有利于微生物和病毒的基因变异(新病毒产生)。这是流感大流行一定发生在太阳黑子极值年的原因。由于在太阳黑子峰年爆发的流感大流行起因于病毒基因变异,所以强度大,危害重,如 1918-1919 年、 1957-1958 年和 1968-1969 年;由于太阳黑子谷年的流感大流行起因于旧病毒复发,所以强度小,危害轻,如 1900 年和 1977 年。这是后两次流感大流行被人们忽略的原因【 2 , 3 】。 2009 年为太阳黑子谷年,流感暴发强度远小于预期; 2012-2013 年预测为太阳黑子峰年,流感暴发强度可能在 2012-2013 年增强,人们必须做好预防的准备【 4 】。 根据 WSG 最新提供的 1948-2020 年日食 - 厄尔尼诺系数校对值和 2020-2040 年日食 - 厄尔尼诺系数计算值,可以得出 2010-2040 年拉尼娜和厄尔尼诺预测的最新结果。 2010-2040 年可能发生厄尔尼诺的年份为 2011-2012 、 2015 、 2018 、 2022 、 2029-2030 、 2033 、 2036-2037 、 2040 年;可能发生拉尼娜的年份为 2010 、 2013 、 2016 、 2019 、 2023-2024 、 2028 、 2031 、 2034 、 2038 年。 WSG 计算的日食 - 厄尔尼诺系数的可靠性可以从 2010 年的拉尼娜预测得到证实。原计算值为 -1 ,发生拉尼娜的可能性不大;新计算值为 -3 ,发生拉尼娜事件的可能性最大,这被实践所证实。 根据太阳黑子 11 年周期, 2013 、 2024 、 2035 年预测为太阳黑子峰年, 2020 、 2031 、 2041 年为太阳黑子谷年。根据流感暴发的六大气候特征,以下组合爆发流感的可能性较大: 2010-2013 年(拉尼娜、厄尔尼诺、峰值)、 2013-2015 年(拉尼娜、峰值、厄尔尼诺)、 2015-2018 年(峰值、拉尼娜、厄尔尼诺)、 2028-2031 年(拉尼娜、厄尔尼诺、谷值)、 2031-2033 年(拉尼娜、谷值、厄尔尼诺)、 2031-2035 年(拉尼娜、厄尔尼诺、峰值)。 太阳黑子实际变化周期为 9-13 年,用日食 - 厄尔尼诺系数预测拉尼娜和厄尔尼诺的发生也有两年误差。必须根据太阳黑子、拉尼娜、厄尔尼诺事件实际发生年份及时矫正,才能准确预测流感暴发的时间【 5 】。 科学家的近期研究表明 : 地球磁场正在迅速减弱。在过去的 160 年里,磁场强度令人吃惊地下降了 10% 。比如丹麦行星科学中心一个研究小组,详细分析了丹麦阿斯泰兹号人造卫星收集的最新资料,在对比新旧数据后惊讶地发现,地球两极的磁场正在变化,南大西洋和北冰洋的磁场都出现了多个大洞。科学家分析,南大西洋和北冰洋下方的液体金属地核 ( 外核 ) 可能出现了巨型涡流,从而影响了其上空的磁场。由于巨型涡流的力量足以逆转其他涡流的方向,因此极有可能令地磁场南北极就此开始大翻 ( 反 ) 转。另外通过对 1980 年~ 2000 年的地球磁场研究发现,地球磁场存在很大的地理差异:在亚洲、太平洋地区磁场变化较小,非洲、欧洲和大西洋的变化非常大,变化最大的地区是非洲南端,在这个地区的磁场极性与正常的极性刚好相反。 地球是一个各圈层差异旋转的分层地球,即地壳、上地幔、下地幔、外核和内核旋转的角速度不同,其中内核快速旋转,由固态的铁组成,外核是黏滞性很低的导电液态铁 ; 在差异旋转及各种天体的作用力下,在外核尤其是内外核交界处形成快速旋转的环形电流,从而生成了地磁场。地核和地幔的差异旋转导致圈层角动量交换,部分自转动能通过摩擦转变为热能,积累在外核,形成地球内部唯一的液态圈层。与此同时,由于角动量交换,地核旋转变慢,地幔旋转变快,圈层差异旋转方向发生反向变化,导致地球磁极倒转【 6,7 】。所以,地磁变化与外核旋转热涡流密切相关。根据人造卫星过去 20 年录得的磁场变化数据,发现在地下深层产生地球引力的熔流,在接近南北极位置出现巨大旋涡,并以加强磁场逆转的方向转动,因而削弱现有磁场,可能会导致两极易位。 地磁极反转首先能引发强烈的构造运动。热能积累在外核导致地核膨胀,胀裂地幔,核幔边界的地幔热流热幔柱顺势上升,形成地表巨大火山区。这是中生代温暖期火山频发与异常的静磁带 ( 地磁极性长期不变带 ) 对应的原因【 6,7 】。其次,地磁极性反转会产生一个地磁强度为零的时期。大家知道地球生物曾经发生过大灭绝的现象,比如某些有孔虫在几百万年前之突然全部灭种、中生代恐龙之突然灭绝等,但同时一些其他种类的动物突然出现,比如哺乳动物,这些突变都与地磁反转在时间上有吻合之处。是否是由于失去地磁的保护,太阳风的高能粒子横扫地球表面导致生物灭绝 ? 这值得我们研究,特别是零磁场与生物演进的关系。但确切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还不清楚,因为目前来说在数据上的证据并不充分。另外,利用现在技术进行模拟实验研究也没有可行性,任何一个实验室都无法完成如此巨大规模的模拟实验。 太阳风暴发生过程中来自太阳的带电粒子很容易迸入极区产生电离作用,产生极光,引起磁暴和电离层暴,它在地磁场中的运动会产生强大的感应电流,其结果可能导致该地区电网变压器的铜线快速加热并融化,电流失去控制,严重损坏该地区的电力系统、通讯线路,如果地球磁场强度减弱,捕获能力就会减弱,那么发生电离的范围就会扩大,电网等被损害的范围可能会随之加大。 计算机模型的计算结果表明,如果两个磁极的强度继续减弱,则来自太阳的粒子流便可能使高达 40% 的地球高纬度臭氧被破坏,每次的破坏时间将长达数月至一年之久,这也为南北极海冰融化提供了合理的解释。 到达地球的太阳辐射能大约有 2% 被平流层的臭氧吸收, 7% 被电离层吸收。当黑子活动高峰发生太阳风暴时,会大量破坏南极臭氧,随之产生臭氧洞漏能效应和地磁层漏能效应,使被臭氧层阻隔的 2% 的太阳能由平流层进入对流层,导致南极平流层变冷对流层变暖。收缩的平流层自转变快,膨胀的对流层自转变慢,这是赤道高空风产生的一个原因。拉马德雷现象就是太平洋上空高速气流方向转换的现象,拉马德雷暖位相增强厄尔尼诺事件,拉马德雷冷位相增强拉尼娜事件,从而影响大气环流和全球气候变化。这两个漏能效应也使太阳能量进入两极,北极和南极大陆边缘的海冰大量融化,打开南美洲德雷克海峡的海冰开关,减弱秘鲁寒流,进一步增强厄尔尼诺现象。与此同时,增高的海洋表面温度使更多氯元素从海洋进入大气,使臭氧洞进一步扩大,从而进一步影响气候,增加灾害性天气发生的几率。地球历史表明,强地磁场对应地球的寒冷气候,如第四纪冰期 ; 弱地磁场对应高温气候,如中生代的温暖期。地磁场减弱也是全球变暖的原因之一:地磁场减弱导致更多太阳能量进入地球【 8 】。 太阳风和地磁暴的相关性是明显的,会引起高层大气磁活动和环形电流的相应变化。已有研究表明,太阳风与地球磁层顶相互作用,在极区上空的电离层中形成极区电急流。极区电急流通过地球磁力线传至中低纬度地区的电离层中,扰动电离层,不久之后,会发生灾害性天气。所以,地表和大气的电磁变化值得关注。 人们普遍忽视地电和地磁的存在,认为它们很微弱。事实并非如此。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发现一片树林明显地向北方倾斜,原来北部有平行的高压电线,电磁能对树林而言竟比太阳光更具有吸引力。地磁场的异常变化使地表地电场也发生变化,形成地电正异常区和负异常区。地表水从地电正异常区蒸发到高空,带的是正电 ; 从地电负异常区蒸发到高空,带的是负电。带有异种电荷的云团最容易相互吸引而形成雷雨。相反,带有同种电荷的云团相互排斥,形成该地区的干旱。冰岛、非洲中西部和南大西洋是三个负电异常区,它们之间的地区是明显的干旱区,其中就有最干旱的撒哈拉沙漠 ; 其两侧的北美洲和亚洲是正电异常区,在正、负电异常的交界带,是高降水量区。当电磁异常区发生变动时,电场的强度和极性也发生相应变化,由此引起的降水量改变导致全球旱涝灾害在不同地区发生。 地磁地电还与地震有密切关系,现在地震观测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对地磁 ( 电 ) 的监测。至于内在的机理,举个例子,携带大量磁性粒子的地下岩浆因为失去地磁的束缚而改变流向和流速,流向的改变将使地球固有板块的运动规律发生变化,而流速的降低将使岩浆自身的温度平衡机制遭到破坏,使地球不同部位之间地温温差增大,这将会产生地震频率和强度的增加。 种种迹象和研究表明,地球磁场是地球变化的重要因素,我们必须加强这方面的研究,特别是与太阳风暴关系的研究。近年来,全球地震、干旱、洪水、高温等极端气候的出现,不能排除和地磁减弱的关联【 8 】。 美国宇航局 2010 年 7 月 15 日 宣布,地球的一个上层大气层最近以出人意料的规模发生塌陷,规模之大令科学家百思不得其解。这个气层被称为热层,现在又再度反弹。这种塌陷并不罕见,但规模之大还是让科学家震惊不已。   在刊登于 6 月 19 日 《地球物理学研究快报》上的一篇研究论文中,研究人员公布了他们的发现。论文主执笔人、美国海军研究实验室的约翰埃默特表示:这是在至少 43 年内热层出现的规模最大的一次收缩,可谓太空时代的一项纪录。   此次热层塌陷在太阳并不活跃的时期出现,也就是 2008 年至 2009 年的太阳极小期。在太阳极小期,热层温度降低并收缩,但最近的收缩却是低太阳活跃性所能解释的两到三倍。埃默特说:一定发生了一些我们并不了解的事情。   热层高悬于地面之上,靠近地球与太空边缘的交汇处,距地面高度在 55 英里 ( 约合 90 公里 ) 至 370 英里 ( 约合 600 公里 ) 之间。卫星和流星在这一高度飞过,极光则在这一高度闪耀。热层与太阳联系紧密,受太阳活跃性高低周期影响程度较大。这个气层能够在远紫外线抵达地球前对其进行拦截。在活跃性较高时,太阳的远紫外线加热热层,使其膨胀,就像是一个置于营火上方的棉花糖。活跃性较低时,便会发生相反的事情。   太阳最近的活跃性极低。 2008 年和 2009 年,太阳黑子数量极少,太阳耀斑几乎不存在,太阳远紫外线则走向衰败。然而, 2008 年至 2009 年的热层收缩程度不仅超过以往任何时候,同时也无法单用太阳活跃性加以解释。   为了计算这种收缩,埃默特对 1967 年至 2010 年绕地球轨道运行的 5000 多颗卫星的衰减率进行了分析。分析提供了一个涵盖整个太空时代的热层密度、温度和压力的时空样本。埃默特表示,热层中的二氧化碳似乎可以在解释大气收缩过程中扮演角色。这种气体充当了一个冷却剂,通过红外辐射释放热量。众所周知,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水平一直持增长之势。更多的二氧化碳会放大太阳极小期的冷却作用。 埃默特说:但事情并不是这么简单。即使利用我们对充当冷却剂的二氧化碳如何产生影响的了解将这一因素考虑在内,我们也无法完全解释热层的大规模收缩。研究人员希望对这个上层大气层的进一步监测能够帮助他们揭开谜团【 9 】。 到达地球的太阳辐射能大约有 2% 被平流层的臭氧吸收, 7% 被电离层(亦称热层)吸收。当太阳黑子活动低谷发生太阳风暴减弱时,电离层离子密度降低, 7% 被电离层吸收的太阳能量将会减少。通过地磁层漏能效应,使被电离层阻隔的 7% 的太阳能中有一部分由电离层进入对流层,导致电离层变冷收缩和对流层变暖膨胀。地球磁场的减弱也降低了电离层的离子密度,增大了地磁层漏能效应【 10 】。不能忽视地磁场减弱对全球变暖的贡献。 2013 年的世界经济下滑正好与自然灾害的天文条件对应,自然灾害可能会加剧世界的经济下滑。历史记录表明,经济发展与自然条件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在当前资源与环境的大背景下更是如此。 参考文献 1. 张启安。发改委专家预测 2013 年中国经济将遭遇大底。 2010 年 09 月 25 日 11:07 财经网。 http://finance.sina.com.cn/review/20100925/11078702416.shtml 2. 杨学祥 . 流感爆发正当时:关注太阳黑子极值 2009 年和 2012 年 . 发表于 2009-4-26 6:34:23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28226 3. 杨冬红,杨学祥 . 世界流感大流行周期和亚周期及相关条件表 . 发表于 2009-6-26 16:05:10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40426 4. 杨学祥,杨冬红。 2009 年流感爆发强度弱的原因:处于太阳黑子谷年。发表于 2010-9-14 2:35:36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62808 5. 杨学祥,杨冬红。 2010 至 2040 年拉尼娜和厄尔尼诺预测的最新结果。发表于 2010-9-16 14:43:50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63644 6. 杨学祥 , 陈震 , 刘淑琴 , 宋秀环 , 陈殿友 . 地球内核快速旋转的发现与全球变化的轨道效应 . 地学前缘 . 1997, 4(1):187-193. 7. 杨学祥 , 牛树银 , 陈殿友 . 深部物质与深部过程 . 地学前缘 . 1998, 5(3):77-85. 8. 刘洪宇。新一轮太阳风暴又要来了 地球磁极面临大反转? 2010-09-26 00:23 东北新闻网。 http://liaoning.nen.com.cn/liaoning/86/3606086.shtml 9. 秋凌。地球上层大气发生大规模塌陷困扰科学家 ( 图 ) 。 2010 年 07 月 19 日 07:44 新浪科技。 http://tech.sina.com.cn/d/2010-07-19/07444443166.shtml 10. 杨学祥 . 地磁层和大气层漏能效应 .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 1999, 5 ( 9 ): 1170~1171
个人分类: 全球变化|10784 次阅读|4 个评论
[拾旧]“世界经济”和“国际经济”的关系
estudy 2010-8-21 21:30
世界经济和国际经济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不同概念,其涵义有很大区别。 国际经济(International Economy)是指各国之间发生的经济关系。所谓国际,就是 国与国之间,国际经济就是国与国之间的经济。它以国家为单位和出发点,体现国与国之间的分工,产品与服务交换,资本、技术和劳务交流等的经济关系。这就排除了各主权国家独立运作的经济(即国别经济或国民经济,如中国经济、美国经济、日本经济等),而只考察这些个别国家通过各种方式相互之间发生的经济,如中、美经济,中、日经济。换言之,中国经济不是国际经济,美国经济也不是国际经济,中、美经济才是国际经济。 世界经济(World Economy)则是一个外延较国际经济更大的概念,它是指在国际经济关系基础上形成的统一的经济体系。它以世界为一个整体,不仅体现在这个体系中发生的国与国之间的经济关系,而且反映超越这些联系得全球性的经济问题,如世界人口问题,世界粮食问题,世界资源与能源问题,世界环境和生态问题,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世界经济制度和世界体制比较问题,世界经济组织、协调和发展前途问题等。也就是说,世界经济不仅包括国与国之间的经济,而且包括所有国际或许多国家共同的经济。事实上,广义地讲,世界经济还可以包含各国的国别经济,因为各国都是世界的一部分,各国国别经济当然可以成为世界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 国际经济是以民族国际国民经济的存在为前提的,没有国家关系就没有国际经济关系,国际经济将随着国家的消亡而消亡,而世界经济作为全球性的经济实体,即使在国家消亡之后,仍将继续存在和发展下去,所改变的只是这一经济实体的性质、形态和结构。 2006年09月03日
个人分类: 经济思维|4010 次阅读|0 个评论
克鲁格曼的世界经济危机新论的修正与补充
lxj6309 2010-6-30 11:55
对于刚才转发的克鲁格曼关于世界经济危机的新论,本文提出一些修正和补充。 克鲁格曼的世界经济危机新论包含以下主要观点: 1. 各国政府在前期应对金融危机中做得不错。与前辈们在面对金融危机时上调利率不同 , 美联储和欧洲央行在本次危机时期均大举下调利率并积极采取措施支持信贷市场 , 并且与以往政府在面对经济下滑时竭力平衡预算不同 , 政府明智地选择允许赤字水平上升。可以说由金融危机引发的经济衰退已于去年夏天结束。 2. 决策失误可能会触发经济史上的第三次大萧条。当前 , 我十分担心我们正处于第三次大萧条的初级阶段。 在克鲁格曼看来 , 第三次大萧条主要是由决策失误引起的。世界各国政府现在均表现出对通货膨胀的过度担忧 , 而事实上 , 真正的威胁却来自通货紧缩;各国领袖都在宣扬收紧开支的必要性 , 而我们面临的真正问题是支出不足。美国和欧洲似乎都正在走向日本式的通货紧缩困境。 3. 各国如果过早实施财政紧缩计划和退出经济刺激 , 那么为这一政策埋单的只能是那数百万的失业人员 , 他们中的许多人可能要持续几年处于失业状态 , 甚至有一些人永远无法再回到工作岗位上去。 对于以上克鲁格曼的观点,我在一定意义上赞同,即:面对危机,各国政府刺激扩张的政策在大方向上是对的;最严重的第一波衰退已经过去,但是形势依然严峻。不过,我想做一些补充和修正。 首先,虽然各国政府刺激扩张的政策在大方向上是对的,但是,在结构方向是不一样的。比如,中国大量的扩大内需支出是给与了普通消费者和农民,还有公有经济体,而美国却用来拯救大私人资本。这个方向的差异是根本性的。凯恩斯说,危机是由有效需求不足造成的,但是,最根本的有效需求不足是广大的中低收入者的消费需求不足,而不是投资需求不足。向大资本补助只能造成危机的暂时缓解,然后则可能是进一步加深。因为危机的本质是生产相对过剩。 其次,对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而言,大资本获取利润的最大源泉已经转移到了第三世界国家。危机中,大资本的困境主要是第三世界国家的有效需求不足。这是因为,正如大家皆知的事实,发达国家是资本富裕,这一点列宁早就预言。这些国家的收入主要靠资本输出,而不是贸易输出。 基于以上两点,我为世界走出经济危机阴影开出以下药方: 1. 对发达国家国内,大力提高普通尤其是中低收入者的生活保障水平,消灭贫民阶层。当然,留下个别愿意自由生活者是另当别论的。办法是,大力开展公共工程建设,增加低收入者就业,如美国则必须全面实施医疗卫生保障制度和教育保障制度。消灭地下工厂,放松移民政策,加强移民教育。 2. 发达国家要放弃高增长欲望,进一步提高公平水平。 3. 在危机及复苏初期,发达资本应全面支持第三世界国家提高消费和投资水平,大幅度减免债务,至少三年内停止债务偿还。 4. 发展中国家内部,要全面减少政府的奢侈消费,减少面子工程,减少行政官员数量,对贫民实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强基础产业的生产能力改造和提高。 5. 联合国及相关国际组织,加强对欠发达国家的项目援助和人道主义援助。 如果实施以上计划和政策,则世界经济可以避免二次危机,并会加快复苏进程。
个人分类: 经济学|402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克鲁格曼新论本次经济危机
lxj6309 2010-6-30 10:31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第三次大萧条酝酿中 在经历了金融海啸后,美国经济有没有走出低谷?欧债危机会不会拖累全球经济二次探底?全球经济到底会走向何处?这一系列的问题,一直就是经济学家和各国领袖谈论的焦点话题。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纽约时报》专栏作家保罗-克鲁格曼(PAULKRUGMAN)则坚持其悲观的论点。在6月27日发表专栏文章中,克鲁格曼表达了对于一些国家过早展开财政紧缩政策的担忧,称决策失误可能会触发经济史上的第三次大萧条,并指出数百万失业人员将会为决策失误付出代价。    处于第三次大萧条初期   提到经济大萧条,人们可能会马上想到电影大师卓别林的代表作《摩登时代》。《摩登时代》对上世纪20年代末世界经济大萧条做出了深刻描写,让人印象深刻。   经济衰退很普遍,但经济大萧条却很罕见。经济历史上只有两次经济衰退在当时被广泛地描述为大萧条。第一次是在经历了1873年的经济恐慌后进入了通货紧缩和市场不稳定时期;第二次就是1929年至1931年金融危机后大量失业人员无法就业的困难时期。   克鲁格曼指出,不管是19世纪的长期低迷还是20世纪的大萧条,它们都并非发生在经济持续衰退时期。相反,当时都包含了周期性的经济增长,但那些经济改善并不足以弥补最初经济衰退带来的损害,而当前,我十分担心我们正处于第三次大萧条的初级阶段。如今的情况看起来更接近19世纪经历的长期低迷期,尽管形势没有像20世纪大萧条时期那样严峻,但本次大萧条的代价,对全球经济、尤其是对数百万受失业困扰的人民来说,仍然是巨大的。 决策失误导致经济大萧条   在克鲁格曼看来,第三次大萧条主要是由决策失误引起的。世界各国政府现在均表现出对通货膨胀的过度担忧,而事实上,真正的威胁却来自通货紧缩;各国领袖都在宣扬收紧开支的必要性,而我们面临的真正问题是支出不足。这一切在上周末让人深感失望的20国集团峰会上均得到了生动体现。   自从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克鲁格曼就一直鼓吹各国政府实施大规模的经济刺激计划,以帮助全球经济免于全面崩溃。事实上,在2008年底、2009年乃至今年,各国政府相继推出了一系列规模惊人的经济刺激方案。   与前辈们在面对金融危机时上调利率不同,美联储和欧洲央行在本次危机时期均大举下调利率并积极采取措施支持信贷市场,并且与以往政府在面对经济下滑时竭力平衡预算不同,政府明智地选择允许赤字水平上升。可以说由金融危机引发的经济衰退已于去年夏天结束。克鲁格曼指出。   然而,欧美各国失业率、尤其是长期失业率依然居高不下,且并没有迹象显示失业率在短期内能够迅速下降。而同时,美国和欧洲似乎都正在走向日本式的通货紧缩困境。面临这种严酷的情况,人们可能会期望决策者意识到他们在推动复苏方面做得还不够。而事实却相反,在过去的几个月里,许多国家的决策者都日益关注财政紧缩计划并且趋向于按传统观念平衡预算。   克鲁格曼表示,各国如果过早实施财政紧缩计划和退出经济刺激,那么为这一政策埋单的只能是那数百万的失业人员,他们中的许多人可能要持续几年处于失业状态,甚至有一些人永远无法再回到工作岗位上去。   记者田志明 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0-06/30/c_12279777_2.htm
个人分类: 经济学|2178 次阅读|0 个评论
世界经济新趋势
剑走偏锋 2010-5-17 20:07
进入本世纪以来, 全球经济呈现 出 平衡发展与集约化发展的两大趋势。平衡发展包括增长 的 动力结构平衡、增长 的 地区结构平衡、进出口 贸易 的平衡,而集约型发展主要表现新兴产业崛起、产业技术进步显著、资源节约与低碳经济成为新时尚。在这一大背景下,国际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呈现出六大趋势: 1 .两种增长模式 的再平衡 2008全球性金融危机的暴发,也使全球大多数国家对经济发展动力结构的认识出现了新的变化。以美国、法国、英国等为代表的消费主导型经济,其经济增长动力主要来自于国内个人消费。在美国,个人消费在GDP中的比重基本上保持在三分之二以上,国际贸易长期逆差,净出口的贡献为负值。这类经济体个人消费超前,透支消费成为主流,居民的储蓄率在10%以下,甚至为0。这种模式虽然能扩大消费、拉动经济发展,但也带来了进出口逆差、储蓄与投资不足的弊端,从而影响了经济的长远稳定发展。金融危机后,美国政府积极倡导节俭风尚,号召居民量入为出,提高储蓄水平。 而 德国、日本与中国这类长期享有大量贸易顺差的经济增长模式,受到美法等逆差国的抨击,扩大进口、提高国民消费水平的压力增大。另一方面,促进消费、提高国民福利也是经济发展的根本,更是促进本国经济稳定发展的基础,因而,这种经济模式也转向鼓励居民扩大消费、适当减少储蓄比率、适当压缩外贸顺差,成为未来的政策取向。 两类经济的相互借鉴与平衡性调整将成为未来一段时期的趋势。德国、日本、韩国等地未来消费比值很可能会有所上升,净出口需求对经济拉动作用会有所下降。而美国、英国、法国等国家的投资需求、净出口需求的作用会有所提高。 2. 发达国家 的 再工业化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依靠制造业的兴起,美国超过英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 二战后 美国制造业比值不断下降。但到 六十年代 中期 ,美国制造业 比值仍在 27% 以上。 其后 制造业比值出现较快的下降, 到 2007 年, 制造业 比例已降 至 11 7 % 。由于美国经济 过度依赖以金融业、房地产业为代表的虚拟经济,使美国在 金融 危机中受到了沉重打击,以先进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作用 重新 受到了美国各界关注。先进制造业包含了精益生产、准时生产、清洁生产、柔性制造、敏捷制造、计算机集成制造、虚拟制造和绿色制造等众多先进模式,不仅能推动产业 发展与 结构升级,更重要的是能带来一场生产方式的深刻变革。 2009 年年底,美国总统奥巴马发表声明,美国经济要转向可持续的增长模式,即出口推动型增长和制造业增长,发出了向实体经济回归的信号。为了保障 再工业化 战略的顺利实施,美国推出了一些相互配合的政策和措施,大力发展新兴产业、鼓励科技创新、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力图加快传统产业的更新换代和科技进步,以推动美国经济走向复苏。 同样,英国、法国等也出现了类似的趋势。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发达国家制造业比值会有所上升。但要看到,发达国家再工业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完全不同,它是在发达国家完成工业后,对制造业进行的一次新的提升,新兴产业的发展将成为其亮点。 随着资源环境的变化与相关科学技术的发展,各国的制造业中,新能源、新材料、环境保护、海洋 生物 、 新型交通工具、航空航天等产业出现了快速发展势头。美国的 《 2009 年美国复苏和再投资法案》中 , 基建和科研、教育、可再生能源及节能项目、智能电网、医疗信息化、环境保护等成为投资的重点。美国尤其重视新能源装备制造业的发展 ,其 能源部选择了部分新能源制造企业予以资助 , 还加快发展世界上最先进、最现代化的信息基础设施,以实现对医疗信息化、智能电网、教育和宽带的支持 。 美国正推动一场以新能源为主导的新兴产业革命 。 随着发达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以及不少发展中国家的迅速跟进,全球新兴产业发展出现井喷势头。部分产品很可能在三五年内就会趋于饱和,市场竞争趋于剧烈。但大多数新兴产业由于产业链仍偏短,要成为主导产业仍为时尚早。 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以及全球新兴产业的勃兴,将使全球经济的产业结构出现新变化,将对浙江的产业结构调整与进出口贸易发展,直接产生较大的影响。 3 . 服务业的 信息化与知识化 90 年代初以来,服务业的信息化与知识化趋势明显。以文化知识与主要要素,以电子信息为主要手段,服务业出现了快速的结构转型与升级。 IT 产业 与创意产业 的兴起即是这种趋势的结果。 《美国经济中的版权产业报告 2004 》数据显示,版权产业(对应我国的文化产业)成为最大和发展最快的经济部门。 2002 年美国版权产业增加值为 12540 亿美元,占到 GDP 总额的 12% ,总从业人数为 1150 万,占全部从业人员的 8.4% ,核心版权产业增加值占到 GDP 总额的 5.98% ,版权产业外贸出口达到 893 亿美元,成为美国出口创汇产业中的第一贡献者。 在英国, 2002 年英国创意产业占总增加值的 8% ,成为全英第二大产业。创意产业出口额达 115 亿英镑,占全部商品和服务出口的 4.2% ; 1997 年至 2002 年英国创意产业年均增长速度为 6% ,为同期英国整体经济年均增长速度( 3% )的两倍,出口额年均增长 11% ,远超同期服务出口增速( 7% )与总出口增速( 3% ),就业人数以年均 3% 的速度增长,远高于同期就业人数增长速度( 1% )。 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成为引领国家产业创新和发展的一股重要力量。 4 . 行业的 跨产业发展与融合 最典型的是 90 年代初 在美国以至全球 兴起的 IT 产业。 IT 产业既包括通讯、软件设计、网络交易、网络服务、文化创意等服务产业,也包括电脑硬件生产、通讯设备制造等微电子机械设备制造业。 环保产业、生物医药产业、新能源产业、整形美容产业、房地产产业等也都出现将制造业、建筑业、服务业、第一产业等相互融合成大产业链的趋势。 另一方面,在服务业中,随着新兴制造业勃兴与跨产业融合趋势,生产性服务业也迅速勃兴,改变了一些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传统观念。生产性服务业以服务业为主体,密切为工业生产或工业生产者服务的物流、工程、研发、广告、咨询、设计等特色服务业的得以迅速发展,因其与第二产业的密切联系性,被称为 2.5 次产业。 2.5 次产业的兴起,促进了服务业的兴盛,改变了服务业的内涵与结构,也推进了第二产业的发展。 5.低碳经济、绿色经济与循环经济成为亮点 自2003年英国政府提出低碳经济概念以来,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由于各国自身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需要,低碳经济成为带动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引擎,金融危机更促进了这一趋势。 低碳经济的发展将催动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增长理念与发展方式的转变,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低碳经济涉及的产业主要有两大板块:一是新能源板块,包括风电、核电、光伏发电、生物质能发电、地热能、氢能等;二是节能减排板块,包括智能电网、新能源汽车、建筑节能、照明节能、清洁煤利用等。 与低碳经济相伴随 ,绿色经济也呈加快推进之势。 2008年联合国环境署发起了在全球开展绿色经济和绿色新政的倡议 , 呼吁各国将国内生产总值的1%投入到五个关键领域:提高新旧建筑的能效;发展风能、太阳能、地热、生物质能源等可再生能源;推广清洁能源车辆,发展高速列车、公共汽车等便捷公交系统;对淡水、森林、土壤、珊瑚礁等地球生态基础设施进行投资;发展包括有机产品在内的可持续农业。 全球绿色新政及绿色经济计划得到了许多国家的积极响应。同时,通过循环经济这一新的发展方式,能够促进低碳经济与绿色经济发展。低碳经济、绿色经济与循环经济的发展, 无疑对各国经济的发展模式转变与经济发展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6.全球化进程以区域一体化方式推进 尽管金融危机使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全球化的进程仍将得以稳步推进。全球化的趋势将表现为区域性的经济一体化推进。欧盟的不断东扩、南下,北美经济的进一步整合,拉美经济一体化的推进,无不显示了这一趋势。而以中、日、韩与东盟为主体的的东亚贸易、投资合作与区域货币合作更是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未来15 年 内,建立在贸易自由化与投资自由化基础上的东亚联结成一个巨大的 自由贸易区 与金融市场完全可以预期,同时,区域共同货币---亚元也会若隐若现。全球经济一体,尤其是东亚经济一体化的快速推进,将对浙江的进出口贸易、吸引外资与对外投资、产业竞争与合作都将产生直接影响。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52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中国情妇是牵引世界经济的火车头
大毛忽洞 2010-2-8 12:08
中国情妇是牵引世界经济的火车头 人民网转载 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文章 http://world.people.com.cn/GB/10945857.html 英媒称情妇现象推动中国奢华消费 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 2 月 7 日 文章,原题:中国,很有钱 对一位中国女商人来说,战利品就是花 3.6 万英镑买的纯种藏獒。对男性而言,二奶情人才是奢侈品消费的关键因素。汇丰银行的经济学家们在近期一份报告中预测,世界最奢侈品牌的黄金未来在中国。 英国产的一款手机俨然已成了广州富人们的徽章,进口关税将其售价提到 7 万英镑之多。这座南方大都市还是路易威登商店的大本营,贵宾会员们正急切地排队购买售价超过 10 万英镑的手包。在北京,上个季节最火爆的文化展是卡地亚在紫禁城里举办的珍宝艺术展。 但对正在炫富的少数超级富豪而言,没有什么是被禁止的。在一个忍受了数十年节衣缩食消沉期的国家,奢侈品已不再仅仅是成功的附属品,还有清晰的未来。据报道,出手阔绰的中国游客已将 俄罗斯 人和 美国 人甩在身后,成为巴黎的头号买家。 经济走向面临许多令人担忧的问题,包括贸易战、银行信用、资产泡沫和社会不公等。但中国长期繁荣的果实从来没像今天这样被从改革中涌现出来的特权阶层所享用。这是对繁荣的一种肯定,连汇丰银行分析师都得出这种结论:在今年的全球奢侈品增长中,中国所占比例有可能超过 1/3 。在中国身价超过百万英镑的人可能已达 82.5 万,他们平均年龄只有 43 岁。 最近针对中国年轻人展开的调查发现,一个典型城市青少年一般有 3 到 7 件名牌用品。该调查将中国定义为可能是这个星球上唯一被男性统治的奢侈品市场。该调查还指出,拥有情妇成为普遍现象推动了奢侈品消费。 但对数亿被繁荣抛在后面的人而言,仇恨也正在被唤醒。甚至外国人都对这些富人的奢华消费目瞪口呆,一名叫马哲 ( 音 ) 的博客作者写道,但老百姓鄙视他们。 ( 作者米歇尔 - 谢里丹,王会聪译 )
个人分类: 以前和现在|3661 次阅读|4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6 03: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