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柏林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德国出访故事85:在柏林见B
hzluan 2012-8-17 08:56
柏林离德累斯顿很近,但我来柏林的一个主要活动是见见 B 。
个人分类: 这是生活|3284 次阅读|0 个评论
新书:柏林大学中国留学生题名录 1898-1949 (英文)
berlindwh 2012-7-14 11:04
Der Verzeichnis der chinesischen Studierenden an der Universitaet Berlin 1898-1949. 德国柏林大学中国留学生题名录 1898-1949 杜卫华编 http://d-nb.info/1023652099  Link zu diesem Datensatz http://d-nb.info/1023652099 Titel The List of Chinese Students in the Berlin University (1898-1949) / Weihua Du Person(en) Du, Weihua Verleger Berlin : Mensch Buch Erscheinungsjahr 2012 Umfang/Format 124 S. ISBN/Einband/Preis 978-3-86387-168-0 Gb. : EUR 24.90 (DE), EUR 25.60 (AT) Bestellnummer(n) 863871680 EAN 9783863871680 Sachgruppe(n) 100 Philosophie Erscheinungstermin Juni 2012
385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柏林洪堡大学中国学生指导手册
plgongcat 2012-7-11 20:29
见附件。
个人分类: 留学|2082 次阅读|0 个评论
【郝柏林先生】不是战略科学家
热度 9 陈安博士 2012-6-30 20:00
   说了一个战略科学家的例子,再说一个非战略科学家的例子。    郝柏林先生是理论物理学研究所的教授,中科院院士。    郝柏林先生早期从事的研究基本围绕物理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就,这个俺就敢评论这么一句,其他不敢说了,因为不懂。    郝柏林先生在中国的科技政策方面也比较敢说话,很多观点和他的上级领导,中科院院长是针锋相对的,也所以,俺们很佩服郝柏林先生的胆量,他之所述也有很多本质性的内容,应该说,从长期而言,对于中国科学的发展是很有益的。    郝先生后来从理论物理学有所转向,或者我们叫它去做了物理学的其他领域也好,其中一个是生物领域,另外一个则比较杂一点,属于更大的社会科学领域。    郝先生藉此完全实现自己从一个纯粹的物理学家向战略科学家的转向,可是,转得不够顺利。    原因如下:    1,郝柏林先生自身的目光和整体设计是没有问题的,但是,追随者太少,而且在转去的这两个方向上的追随者里质量高者者尤其罕见,也所以,尽管他发表了不少文章来推进这两个方向的发展,但是,却没有像样的学者跟进。这一点和当年的钱先生门下追随者都是水平接近郝柏林先生的状态有着巨大的区别。    有时候我们说“一将无能,累死三军”,但是有时候是“大帅虽有吕布之勇,无奈所将均为残兵”,郝先生的物理学应用或交叉出来的这两个方向,大约就是这样的一个状况。    2,郝柏林先生的魅力和宽容度还是有问题的。    作为战略科学家,更多是要对自己的追随者进行促动、激发、鼓励、引导,但是观郝先生的情况,则总是亲自上马,这不是战略科学家应该作为的地方。    况且了,郝先生也属才子,文笔也不错,同时脾气也极大,而相比之下,钱先生批评人或者让人下不来的方式那是大可接受的,而郝先生的作为则是基本无法接受的。这样的态度对上级可以,让人佩服,是“英雄好汉”,如果对下也如此,怕会赶走大批有心有力者,那就叫“心胸狭窄”了。    3,郝先生的机会没有抓好。    中国人文学科的科学化,是人文学科和自然科学学科都希望看到并达到的一种目标,这一目标一直在进行中,钱先生从抓系统论入手,而郝先生曾经试图从复杂系统入手,甚至曾想从圣塔菲那里获取营养,但是,总是浮皮潦草,没在任何一个方向能深入下去。这个我国的大科研环境的浮躁以及郝先生的热情和才子气大于组织能力且振臂一挥的能力尚需磨练有极大的关系。    这应该和郝先生他本人读书还不够杂有关系,大半生全用在了物理学科,当年心无旁骛,读书就少了很多,而这个恰恰是把社会科学的科学方法体系化的大忌。    4,郝先生的孩子最后选择在《科学》供职,和郝先生家庭环境中得到的耳濡目染应该有很大的关系,根据俺们的观察,郝 先生孩子的多数作品也和中国科学的战略发展有很大的关系,也许深受乃父启发与影响,但是,所述观点或论证还是过于新闻化而不够体系化,过于凌乱,也可惜了这好的英文水平和家庭环境啊。    不过,还有机会转变。
个人分类: 人论|6193 次阅读|14 个评论
晃荡在柏林4——欧洲杯
AnjinLiu 2012-6-11 04:35
我是个伪球迷,有球看的话也看,没有也过得去,所以我不为足球疯狂。 周5 ms 欧洲杯的第一场,有个西班牙的同事哥们5点就回去了,好像是看球赛了。我本来想给他讨论下测量结果,这个哥们说Ihave toleave。这个哥们平时一般要工作到晚上7、8点才回去的。 昨天白天和同事去超市,他说有个希腊的哥们,在院子里面看着电视,吃着烧烤,插着一面希腊国旗。 昨晚,那个疯狂,ms整个柏林都在过节,敲锣打鼓放鞭炮,比过年还过年,喇叭吹的特响,我猜估计汽车喇叭都同时按着。ms整个柏林城都在疯狂... 身在欧洲,不用熬夜,不看球赛,确实有点浪费...
个人分类: 人生漫步|2718 次阅读|0 个评论
晃荡在柏林3——工作在HHI
热度 1 AnjinLiu 2012-5-17 03:00
晃荡在柏林3——工作在HHI
在来Fraunhofer HHI 之前或者在接受offer之前,只知道Fruanhofer是欧洲一流的面向应用的研究结构。来了发现的确是太应用了太工程了,感觉和公司没有什么区别,或者说是按公司体质运行,我猜测。他们的经费70%是公司投的。所以一下子从带有点研究、或者说以paper为目标的地方转移到这里,实在是有点不适应。 给了我一个很工程的课题给我,当然和我之前的专业半点边也搭不上了,从新学,有光电转成热了,当然最后我还得回到光电。这个题目对于学力学的人来说根本就是一个作业,不过对我这个非力学科班出身的人来说,还得从传热学开始学起,然后再学软件... 还有就是让我重复测一些他们的样品,也算是产品,当然这些东西都可以拿出去卖钱的。所以俺嫣然就是就是一个公司里面工作在前线的工人,也好,体验了一下富士康里面员工的状态。当然对我来说也是学习,因为以前没有接触过这些测量系统,以及这些器件结构。另外一方面,拿人钱财替人消灾,我得给人家干活。不过发现这里有些学生知道的挺多,可能他们比我先来,另外一个就是他们懂德语吧,德语真坑爹!当然,这些学生真是努力! 这里呆一年,我能学到的应该都学会了,该闪人了,也确定是要闪人,移师TU...
个人分类: 人生漫步|3654 次阅读|3 个评论
晃荡在柏林2-感谢
AnjinLiu 2012-5-10 04:55
过去了一个多礼拜了,基本上朝正轨步入。注册和开银行卡事务搞定,然后就是延签。 感谢曹光明博士去机场接我,然后在他家蹭了2天! 感谢同事张子扬博士和刘东梁的大力帮助,带我去办乱七八糟的手续! 感谢魏强夫妇的鼎力帮助,带我去注册和开银行卡! 感谢吴明健夫妇的大力帮助,带我熟悉柏林并邀请我去他家做客! 感谢HHI其他同事,宋博士,段铭等人的帮助!
个人分类: 人生漫步|2723 次阅读|0 个评论
晃荡在柏林1-初感
热度 1 AnjinLiu 2012-5-10 04:39
晃荡在柏林1-初感
传说中的德国人很死板,规规矩矩。其实德国人变通起来一点也不必中国人差...如果不是Prof. Bimberg教授搞定,我都不知道怎么处理这些乱起八糟的事情,多亏他的大力解救! 我也感受了德国人的直接,不知道是不是都这样子,直接起来一点面子都不给。 来点轻松的,随便上几张照片,这里到处是奔驰和宝马,n多的跑车停在路边暴晒... HHI对面的奔驰4S店 HHI对面的什么跑车4S店 路边的跑车 路边的跑车
个人分类: 人生漫步|3570 次阅读|2 个评论
郝柏林:中科院院士or社科院院士?
热度 4 冯用军 2012-4-8 02:04
郝柏林:中科院院士or社科院院士?
近日因撰写跨学科研究的论文,涉及到混沌学的部分研究,所以偶然看到了詹姆斯·格雷克(James Gleick)【美国最伟大的科普畅销书作家,1954年生于纽约,毕业于哈佛大学。毕业后先到明尼亚博利斯市创办《Metropolis》周报,于1977年返回纽约,在《纽约时报》担任编辑及采访记者十年,成为著名的科技专栏作家。格雷克目前已出版数部十分畅销的科普著作,其中《混沌》、《费曼传》以及《牛顿传》等书多次获得美国国家非文学类图书奖提名,英国非文学类最佳畅销书等奖项,被译作近30种语言,行销全球】撰写、张淑誉【1933年11月生,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高级工程师。主要研究领域为技术经济和计算机软件。曾与郝柏林合著《漫谈物理学和计算机》、《生物信息学手册》等书】译、郝柏林【1934年6月生,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博士后基金会副理事长。主要研究领域为理论物理、计算物理、非线性科学和理论生命科学。屡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多种奖励。已出版专著《实用符号动力学与混沌》等中英文图书13种,发表学术论文140余篇】校的著名科普著作《 混沌:开创新科学 》,发现图书封面赫然打着: 美国国家非文学类图书奖提名作品 中国社科院院士赫柏林 教授审校并作序推荐 《混沌》是美国最伟大的科普畅销书作家詹姆斯·格雷克的成名之作,先后获得1987年美国国家非文学类图书奖提名奖、英国非文学类最佳畅销书等荣誉,至今已有19种外文版本,全球风靡。在本书中,作者以科学记者的专业素养,深入浅出地记录了混沌现象的研究历程,写就了一部图文并茂的报告文学。科学家超乎常人的敏税、执着和创造力,以及追寻真理过程中的沮丧和欢欣,都透过作者鲜活的文笔,一一呈现。 http://book.360buy.com/10633231.html 或者: http://www.99read.com/Product/110556.aspx http://images.99read.com/Product/2005/600.600/a0000110556.jpg 郝柏林,理论物理、计算物理学家。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学部委员。曾任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所长。1980年当选为 中国科学院院士 (学部委员)。1995年当选为 第三世界科学院 院士。 (http://www.1000plan.org/wiki/index.php?doc-view-1483 ) 真的怀疑郝院士是否认真校过?不知道是不是郝院士喜获挂名?不知道是不是郝院士的合作者张淑誉是否是拉大旗、抗虎皮?亦或这是一种新的学术腐败?... 你老年纪大了,也许眼花了?或者是人家用了你的大名,你还不知道? 功成名就了,何必来趟这个浑水呢? 有心人可以查查译者的情况,怎么混上高级工程师的? 请名人推荐或作序,附庸风雅,多卖几本书,未尝不可,但要对得起读者啊!总不能让人掏几个冤枉钱买本“盗版”or“错版”?
个人分类: OA学术诚信办公室|6546 次阅读|12 个评论
[转载]郝柏林与懒蚂蚁 精选
dongzg101 2012-3-24 02:10
郝柏林与懒蚂蚁 精选 已有 1415 次阅读 2012-3-23 21:09 | 个人分类: 杂论 | 系统分类: 观点评述 | 关键词:郝柏林 懒蚂蚁 读书种子 旁观者 博主按:人类社会应该向蚂蚁社会学习啊,人类社会才多长历史啊,而蚂蚁社会又有多长历史啊!我们常说我们社会需要养一批“读书种子”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我不知道我喜欢的旁观者身份是不是也算是一只小小的“懒蚂蚁”。是啊,我们不必全部人和物都紧紧捆架在一架永不停息的巨大机器上,我们需要有备件和沉余,平时看似浪费其实关键时候有大用。 郝柏林与懒蚂蚁 1 、央视《科技人生》栏目( 2003 年 08 月 12 日 ) http://www.cctv.com/science/20030812/100147.shtml 主持人:您提出了一个懒蚂蚁理论,给我们解释一下懒蚂蚁理论是什么? 郝柏林:我可以说说这个事情。因为蚂蚁是一种社会动物。所以有一些研究动物行为学的人,他们有一个观察,就是有一大窝蚂蚁在这儿的时候,大部分蚂蚁去搬东西、干活,有一部分蚂蚁是懒蚂蚁,乱转一气不干事,他们就把这些懒蚂蚁都标记上,标记上以后,把这些懒蚂蚁全搜到一块,让懒蚂蚁一块过,结果发现这些懒蚂蚁中间的多数就劳动了,就去搬东西了,但是还剩下一部分不干活,这样的实验可以重复,所以这种事情从各种角度研究了很长时间,人们有了一个结论,说这些懒蚂蚁不是懒蚂蚁,是因为蚂蚁社会一旦发现食物源需要搬回来的时候,它不能把它的工蚁全投上去,如果全上去一旦搬完了,大家都得窝工,所以总得要有一部分蚂蚁去探索,到处乱转,有没有新的食物源,这堆搬完了以后,大家就可以做底下的工作了,所以才悟出来,这些懒蚂蚁是蚂蚁社会里头的探索者,而我们这些做基础研究的有的时候就被别人当做懒蚂蚁。 2 、“懒蚂蚁”的故事 作者:郝柏林(理论物理学家)( 1997 年 4 月 4 日 光明日报) 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耗散结构理论的提出者普里高津教授 1986 年底在北京师范大学演说时,讲了一则“懒蚂蚁”的故事。昆虫社会行为的研究者们发现,蚂蚁群体中总有少数“懒蚂蚁”,它们不参加搬运已经发现的食物,老在那里东游西逛。把这些“懒蚂蚁”集中起来独立生活,其中多数会参加劳动,却仍有一定比例的“懒蚂蚁”。经过深入研究,人们才明自这是蚂蚁社会长期演化的结果。原来,这些“懒蚂蚁’是寻求新食物源的尖兵。没有它们的劳动,大批蚂蚁就会在搬完一处食物后窝工。那些没有“懒蚂蚁”的种群,早在生存竞争中灭绝了。 人类社会中的基础研究工作者是认识大自然的尖兵,也往往被当作“懒蚂蚁”。这在我国尤为严重。其实,这是关系到我国国际竞争能力的大事。没有真正独立和创新的民族工业,中国就无法在二十一世纪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综观主要发达国家,无不在工业化的前期或同时,有过基础研究的长足进步。而我国基础研究和基础教育先天不足,几十年来又多次受到冲击,至今仍未被真正重视。使乏远见、急功近利,结果欲速不达、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这样的教训难道还少吗?柯达与乐凯谈判,条件之一就是要乐凯撤销自己的研究队伍,用意难道还不明显吗?民族工业要有富于创造性的产品研究支持,产品研究必须有广泛深入的应用研究作后盾。只有重视和加强基础研究,才能稳定住从基础到应用到产品的广大研究队伍。建国以来对基础研究的历次冲击,受害最深的其实是我们最需要的应用研究。 不从基础研究和基础教育入手,真正发展民族工业,未曾被列强枪炮征服的中国人民,就有可能“舒舒服服’地沦入半殖民地式的经济地位。这是一种现实的危险。作为曾以半生精力从事各种应用研究的一个基础研究工作者,我对这种危险感受尤深。我们必须为发展我国的基础研究和基础教育大声疾呼。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3772do=blogid=551034
个人分类: 科研应用|1591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郝柏林:圣菲研究所与复杂性研究
tengyu2011 2012-3-5 13:31
圣菲研究所与复杂性研究 郝柏林 美国新墨西哥州的“沙漠”并非不毛之地。在两条南北走向的山脉之间,广袤起伏的缓坡上错落有致地生长着孤单的树木。新墨西哥州首府圣菲城(Santa Fe)更像一座没有高层建筑的乡镇,周围常青树和灌木覆盖的丘陵伸向更高更远的滑雪胜地。在西北郊外一座散布着松杉的小丘顶部,有一处比多数住宅显得更大的平房。这里原是曾经以罗斯福总统私人代表身份在1944年访问过延安的赫尔利(P. J. Hurley, 1883—1963年)特使的别墅。它被1984年建立的圣菲研究所买下后,又顺山势往稍低处延建了三层。   笔者1999年在一篇介绍复杂性科学 的文章中曾提到这个圣菲研究所(Santa Fe Institute,以下简称SFI )。进入21世纪以来,又多次访问该研究所。2004年复旦大学和SFI在上海共同组织了生物复杂性研讨会。后来,笔者又协助SFI在国内组织每年一度的“复杂系统夏季学校”(CSSS 2004-2008)。这些活动使笔者对于SFI的指导思想和运作方式有了更多了解。愿以此文再做些介绍,并对我国复杂性研究的某些方面发表一点意见。 圣菲研究所概况 以所在城市命名的圣菲研究所,从一开始就避免以名限实、“作茧自缚”。他们自己的定位是非赢利的私人研究机构,大方向是跨学科的复杂性和复杂系统研究。SFI只有十几位常驻研究人员和大致同等数目的博士后,但是有一批来自世界各国的外聘教授和大量期限不等的访问者。到SFI工作或访问的人大都有自己的专门领域,深入地从事着具体的课题研究。他们或者在SFI松散自由的环境中切磋,或者通过SFI形成在世界其他地方的合作,实践着跨学科的交流与研究。“跨学科”一词在英文中的说法有interdisciplinary,multi-disciplinary, cross- disciplinary, transdisciplinary等等。SFI的现任所长韦斯特(G.West)博士说他比较喜欢最后一个词,它更能体现从一门学问跨入另一个领域的努力。 SFI的年度预算在1990年代末约为500万美元,近来已经翻了一番。经费来源是多方面的:政府资助、企业赞助和个人捐款都有。然而,他们努力使来自政府机构(主要是国家科学基金NSF、国家健康署NIH和能源部DOE)的经费不超过总预算的1/3,最多不超过40%。这样做,就是不让政府机构左右其研究方向。然而,他们确实也有能力获得相当特别的政府资助。例如,SFI在2007年得到了NSF的一项跨学科资助,它的内容从人类学、考古学、经济学,跨越生物医学、生命科学,直到数学、计算机科学和物理学。其实,美国NSF和中国自然科学基金会一样,通常只资助学科归属明确的单个课题,而不喜欢内容广泛的“口袋”项目。SFI之所以获得此项资助,正是以二十多年来所取得的成绩和获得了广泛承认的影响做后盾。不过,这项资助总额也只占到SFI年度预算的1/10。 SFI有一个董事会,它的成员包括一些企业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及一些著名学者、SFI现任和过去的所长等。这不是一个名誉组织,它每年开会讨论有关SFI的大事。科学委员会和教授会议(Faculty Meeting)则处理更具体的研究计划和招聘工作,特别是后者,基本上每月开一次会,外聘教授也可以用电话会议方式参与讨论。SFI还有一个企业网络(Business Network),像波音飞机公司、谷歌公司等都是企业网络的成员。SFI并不为企业做具体的项目,但它经常向企业界的领袖人物介绍复杂性研究中形成的新概念,像新性质的突现(emergence)、复杂系统的鲁棒性(robustness)与脆弱性、多样性与进化的关系,等等。每年11月在圣菲城举行的企业网络大会已经成为一项重要活动。SFI最近每年还要为企业组织十次左右专题讨论会。一个大企业的负责人曾说,正是在访问SFI后返航的飞机上,他想好了改组整个企业的新方案。  SFI成功的秘诀何在?韦斯特所长说他遵从曾经多年领导剑桥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的佩鲁茨(M.Perutz)的“简单公式”。剑桥实验室造就了1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而那简单公式就是:没有政治、没有报告、没有评估,只有一批由少数具备良好判断能力者所挑选出来的、有才能的、富于进取精神的人。SFI通过各种形式的学术活动吸引着来自全球的、具有广泛兴趣和研究能力的人群,其中一些人在彼此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在一段时间里成为SFI的核心成员,更多的人则在不同层次上是SFI的长期朋友与合作者。许多过去的成员还以科学委员会或外聘教授的身份继续促进着SFI的工作。研究所成立24年来,“领导班子”已经更换多次,SFI的研究却一直向上,并没有发生明显的摇摆起落。他们的“班子”是由遴选委员会(Search Committee)广泛征询建议,在“几厢情愿”的基础上确定的,由董事会认可。SFI没有“铁饭碗”,他们的所长、副所长都有自己的原来单位,结束在SFI的服务即返回原处,并且继续做SFI的朋友,对研究所的活动做积极贡献。 圣菲研究所工作举例 SFI的研究工作不是从概念到概念的空洞议论,而是基于大量数据或实地考察,辅以模型研究和计算机模拟,并且尽可能提炼出一些理论思想。 圣菲研究所的工作涉及适应与自适应、适应与学习、进化特别是出现生命前的进化、计算生物学、人工生命、全球经济演化、股票市场模拟等众多领域。下面简要介绍几项近年的研究。 早在1932年瑞士生物学家克利伯(M.Klieber)就发现,不同种类的哺乳动物,从小鼠到大象,它们的代谢速率B(可以通过能量消耗量度)与个体平均质量M满足幂次律B=Mβ, β=3/4。SFI的学者发现,类似的幂次律还适用于许多其他特征量。例如,哺乳动物的平均寿命和脉搏也满足类似的幂次律,但分别为正、负幂。因此,两者的乘积为一个普适的常数。平均说来,大小哺乳动物终生心跳约15亿次。小鼠心跳快、寿命短;大象脉搏慢、寿命长。从生物大分子、大肠杆菌到生态系统,幂次律的成立范围可以跨越20个数量级。然而,这个发现长达70年、内涵不断丰富的经验规律,一直没有透彻的理论解释。其主要困难在于指数β的分母4。如果从体积、表面积等简单的几何考虑出发,容易得到2/3而不是3/4。然而,以循环系统为例,为了把营养传送到每一个细胞,血液要从主动脉分配到支动脉……等等,最终到达毛细管一样的微血管。无论大小动物,最底层的微血管差异不显著,大体都是只容许单个红细胞鱼贯通过的毛细管,这是一类以尺寸大致相同的毛细管做终端的分形。体形硕大的动物,要把较多的营养送到组织细胞,就要在终端之前具备层次较多的分形网络。血液从粗管分流进两个细管时,必须畅通无阻、没有“反射”。正是这个分形网络上流体力学的阻抗匹配问题,给出分母4。从经验规律到数学理论,SFI的学者们终于解开了这一长期悬疑。  幂次律的指数β如果等于1,就是线性依赖、正比例关系。如果β1(亚线性),则表明存在某种“节约”。前面的克利伯幂次律就是如此。如果是超线性的β1,则表明某种比线性更快的增长。  21世纪最初的两三年,人类社会跨越了一个历史转折点:全球城市总人口超过了农村人口。城市是创新能力和生产效率的集中地,是财富之源;城市也是污染、疾病和犯罪的渊薮。认识城市的组织发展和动力学,成为人类必须面对的迫切课题。SFI的科学家们搜集了全球大量城市的种种指标,发现它们与城市大小(以人口量度)的关系也遵从幂次律。这里有三种情形。与城市居民个人需求有关的指标,如职业数目、住房、生活用水,与人口呈线性关系(β=1)。城市的支撑体系,如道路面积、电缆线长度,则与人口呈亚线性关系(β≈0.81),表明城市越大越“节约”。这一点与生物个体遵从的克利伯幂次律类似:一座城市有些像一个庞大的生物个体。然而,人类活动特有的许多指标,如创新能力(以专利数衡量)、工资总额、犯罪率,乃至包括步行速度的生活节律,却表现出随人口数超线性增长(β=1.1~1.31)。城市发展越来越大,只有不断创新才能维持其超线性增长的需求。怎样才能做到可持续的稳定增长,避免无限制膨胀导致的弊病,是另一个迫切课题。韦斯特等人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报》 上的论文及其附录所列举的大量数据,值得研究全球城市化和城市发展的人们参阅。 犯罪使人们联想到恐怖活动。SFI的一个小组从1968年以来的全球恐怖事件数据库中,提取了造成一人以上死亡的全部10 878个事件,发现事件频度与事件严重性(以死亡数计)的关系并不是通常设想的平均值附近的“钟状”分布,而遵从幂次律。像“911”那样的严重事件偏离平均值(死亡5人)很远,却和大量“小”事件落在同一条曲线上。这说明大小恐怖事件可能有共同的原因,有效地消除小恐怖事件很可能也会减少大恐怖事件的发生。这显然符合常理的推断。然而,此类统计观察无助于对个别事件的预测和防范,它只是提供了另一种认识问题的角度。 SFI科学活动的另一个好例子是考古学。美国科学院院士赖特(H.Wright)是一位活跃的SFI外聘教授。现代工农业的迅猛发展,正在高速破坏着大量考古遗址。赖特同中国考古工作者合作,趁农闲季节在河南进行过大规模的抢救性踏勘。他们从大面积土地上捡拾陶瓷碎片,作出年代鉴定。不同年代的碎片分布清楚反映出从早期没有中心村镇的“平等”居住点,转变到具有中心城镇的层次结构,这是一种对称破缺。世界四大古文明发源地,都经历了类似的出现中央政权的对称破缺过程。 考古学“现代化”的另一个方面是与数学模型研究的结合。任何考古遗址实地发掘所提供的只是历史和地理空间中某些离散点上的采样,而考古学希望揭示一个地域历史变迁的整体图像。SFI的合作者对美国西部四州交界地区(所谓Four Corners)古印第安人早已废弃的遗址,进行了多年的考察发掘。他们同时根据气候变化(例如由树木年轮推测的年降水量曲线)、水土流失的各种资料,提出数学模型。要求模型的“输出”在特定的离散时空点上与实地考察资料尽可能一致,使得模型给出的更大时空范围的变迁图像具备较多的可信性。 农业和畜牧业的起源也是全球气候变化的后果。原来在人口不多而天然动植物资源丰富的时代,采集和狩猎是十分安逸的生活方式。现在地球上还有少数孤立的人群,过着采集和狩猎生活,他们不理解为什么要从事辛苦的农耕和畜牧。距今一万多年前的全球变冷,迫使先民不得不储备可食种子和驯养动物。于是在互相不通消息的世界各地,几乎同时开始了农业和畜牧业。不同地域的先民为人类贡献了各种作物和牲畜。例如,黄河流域和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各自贡献了两种粟,长江以南地区驯养了家猪。正是SFI的活动使笔者同考古工作者交上了朋友。2007年在复旦大学举行的“稻作文明的起源和籼粳分离问题”学术研讨会,国内考古学家、生物学家和农学家们同堂切磋,各有收获,可以说是SFI活动的余波。 教育和出版活动 科学研究资助部门对学科的划分、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乃至研究机构的方向和分工,都落后于实际的科学发展。对于跨学科的研究方向,这种局限的负面影响更为严重。因此,SFI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对现在的青年人、未来科学技术的主力军,进行交叉学科和复杂性思维的宣传教育。 SFI针对从高中生、大学本科生、研究生到科学工作者的不同群体,开展拓宽对复杂性认识的教育活动。他们还每年为社会科学工作者举办讲授数学方法的小规模研讨班。SFI针对社会、科学和技术领域人们有普遍兴趣的问题,每年组织若干次公众演说。SFI教育活动中最重要的事件,当推每年在美国和其他地方组织的复杂系统夏季学校。 SFI出版《复杂性》(Complexity)和《研究所通报》(SFI Bulletin)等刊物、会议文集序列和学术专著,20多年来,已经形成了复杂性研究的重要信息资源。SFI的常驻、访问和外聘人员,把处于不同阶段的研究结果写成文稿,以工作论文(SFI working papers)形式非正式出版。许多这样的工作论文最终发表在正式学术刊物上。从1989年以来的工作论文,都可以通过SFI的网页查得电子文件。它们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SFI在各个时期的研究领域和课题变化。 中国与圣菲研究所 在1999年以前,中国学术官员或学者个人时有对SFI的拜访,也有年轻人到SFI做博士后。2000年早春,SFI派了一个小组来华,主动接触了更多的单位和学者。当年8月,一个约由10人组成的中国小组到SFI举行了为期5天的双边学术会议,探讨进一步合作。2002年中国科学院数学和系统科学研究院同SFI在北京举行了“复杂系统的干预和适应”国际会议,与会者有多位中美之外的SFI朋友。笔者在2002—2003年度应聘担任SFI的资深国际成员,但由于“911事件”访问未能成行。复旦大学和SFI 2004年在上海组织了“生物复杂性”研讨会。同年,SFI和青岛大学及该校复杂性研究所合作,在青岛组织了第一次复杂系统夏季学校。这个夏季学校从2005年开始由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和SFI合作每年在北京组织,迄今已举行四届。复杂系统夏季学校很能反映SFI的学术作风,下面更为详细地介绍一下。 SFI从1988年开始在圣菲城组织每年一度的复杂系统夏季学校,积累了不少经验。有些夏季学校的早期学员,后来成为SFI的博士后或进入其研究团队。通常每年年底之前,全世界的年轻研究生、博士后和一些刚刚开始走上研究之路的青年学者都可以通过SFI的网页报名,通过竞争获得参加夏季学校的资格。这几年的北京夏季学校,每期录取学员约50~60人,其中来自中国大陆者略少于半数。他们的专业背景十分广泛,从社会科学到数理科学都有。夏季学校为期四周,开学伊始,学员们互相介绍之后,每个人提出想要研究的课题。经过几天酝酿归并,形成若干个小组,每组3至6人。鼓励不同专业、不同地域的学员结伴成组。各个小组的研究活动与夏季学校的教学同步进行。第一周课程的主要内容是复杂性和复杂系统的基本概念,以及研究复杂性的方法。以后各周,各有一两个主题,例如自适应系统、网络动力学、基于主体(agent-based)的模型、遗传算法和进化算法、考古和社会发展、生物系统的复杂性、语言的进化,等等。每年的主题有所不同。到了第四周,各个小组的研究课题有了初步结果,大家登台演讲交流。许多课题在夏季学校结束之后,还可以以电子邮件等方式继续进行交流,甚至做出可以发表的成果。 SFI风格的复杂性研讨会和夏季学校,已经逐步扩展到欧洲、印度和南美地区。 对我国复杂性研究的一些感想 复杂性“科学”和复杂性研究在中国不可谓不热。早在1991年中国科学院就在北京举办了复杂性讨论会,会后由科学出版社印行了题为《复杂性研究》 的专集。17年过去了,查一查文集中的作者对复杂性研究给出多少新的科学贡献,就可以少许体验“复杂性研究”的某些中国特色。这种特色也反映在许多类似的书中,如《开创复杂性研究的新学科》 。这一时期还有过“老三论”(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不时兴了,而被“新三论”(“耗散结构论”、“协同论”、“混沌论”)代替的说法,这曾是北京某电视台的一道知识测验题。事过境迁,除了几本译著和科普读物、几篇介绍文字,“新学科”的许多热情鼓吹者又留下了多少具体的科学成果? 从1980年代初“混沌”潮与“耗散结构”热的兴而复衰,到如今“系统生物学”在大江南北走红,在国内的一些学术会议上,经常能听到要把现代“系统论”,以及“复杂性”、“非线性”方法用于传统医学研究、以整体论的观点认识中草药的功能等高谈阔论,却极少见到具体的科学实践和成果。有人说,西方的还原论已经走投无路,现在到了发扬东方整体论的时候。其实,还原论和整体论并不是对立的概念。把狗的某些内脏逐个切除,观察其生理后果;偶然看到苍蝇聚集在切除了胰脏的狗所排尿液上,最终认识到胰岛素与糖尿病的关系,这可以算是还原论吧?然而西方医学已经发展到对糖脂代谢综合症的全面研究和治疗,这难道不包含整体论的思维?其实,对还原论并没有做过多少实质性贡献的人,也缺少奢谈整体论的资格。以老祖宗的哲学是“整体论”而自豪,不过是一种阿O精神——剪掉了辫子的阿Q成了阿O。 与复杂性研究密切相关,“系统生物学”一词在中国也受到特别青睐。有人认为我国传统文化富含“系统”观点。于是,系统生物学一词在国际上出现不久,国内许多单位就忙于建立“研究中心”、“研究所”或在大学中设置系统生物学系,把国外系统生物学的倡导者请来演讲,担任顾问或名誉主任。 笔者几年前参加过成立仪式的几家,似乎一直没有在国际上显现出可见度。当然,国内也有脚踏实地、开始做出成绩的单位。上海交通大学的上海系统生物医学研究中心,在人类肠道菌群和代谢组学方面的研究,这两三年已经在重要的国际学术刊物和会议上初露头角。那是生物学家、医学家和生物信息学工作者多年具体实践、密切合作的结果。他们背后还有着数以亿计的投资和长远规划。只有真正把一批活跃的实验和理论工作者团聚到同一个屋顶下,具体合作、长期奋斗,才能在“复杂”和“系统”研究方面做出一些经得住时间考验的具体结果。 说到“具体”二字,这才是复杂性研究的关键词。其实,复杂性和具体性、特殊性沿同一方向延伸。唯其具体,所以复杂。人们都承认生命现象复杂。然而,生命现象只在一定历史时期、一定温度范围内出现在这个小小地球上的特定深度和高度以内。迄今为止,还没有在其他天体上发现存在类似生命活动的确切证据。即使将来有所发现,也不会像星体、星系、星际物质、可测能量和暗能量那样普遍存在。各态历经、定态稳恒,是物理学描述自然现象时常用的近似,而生物进化可以说是各态历经的破缺。地球上的生命进化是人们能够研究的唯一的进化样本。只有通过具体研究,才能揭示和认识生命现象的复杂性。其实,形式逻辑学中的概念外延与内涵的反比定律早就告诉我们,外延无穷大的范畴,其内涵为零。用抽象概念堆砌而成的“复杂性理论”,科学含量甚微。研究各种具体的复杂系统,可以发现它们显现出许多普适性质。具体系统研究得多了,也可能发现新的普适概念。反映普适概念的一些新词,可以用来修饰研究论文,却不宜作为研究的起点。有人宣称,研究复杂系统的方法,就是“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试问,这样的原则性议论,能指导哪一位博士生发现和解决新问题,得出新的科学结果? 企图用普适性的理论和概念,去预测具体事件的发生,是另一种值得反思的倾向。例如,用“混沌理论”去预测地质灾害,用“复杂性理论”促进中医药研究。这类提法容易误导学子,但便于在我国的科学管理和资助体系下骗取经费。这种课题,到头来往往是无疾而终,顶多留下些空洞的议论文章。统计性质和宏观表现的普适规律、每一个别事件的具体性与特殊性,都是研究复杂系统必须关注的方面,而且后者往往比前者更具启发性,更能成为新认知的源泉。 许多从大量具体研究中提炼出来的普适概念和规律,例如标度不变性、分形和分维、无标度网络、幂次律,等等,都有其适用范围。在普适规律“指导”下的研究工作,首先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就是阐明它们的适用范围。分析对于普适规律的偏离,有时反而会带来更有益的知识。普遍性的规律往往是对无限时空外推的结果,而具体的被研究的对象则总是有限的。 既然笔者在上文中提到了一些自己不认同的现象,就必须回答读者的可能问话:“你又做了什么具体贡献?”从1990年代初着手研究动力学导致的符号序列的复杂性 ,经过与数学家谢惠民的多年切磋与合作,到应用“可因子化语言”分析DNA和蛋白质序列,前后近20年。2008年与谢惠民联名为《非线性科学与复杂性》英文文集撰写的专章 中介绍的工作,部分地反映了我们做过的努力。应当指出,这些并不是我们近几年的研究主线,而是分析基因组数据的“副产品”。 在结束本文之前,还想触及一个问题:究竟有没有“复杂现象”和“复杂性科学”?早在1950年代中期,物理学家玻恩(M.Born, 1882—1970年)就曾指出,如果各自以相应的自然时间单位测量,微观世界远比宏观世界“长寿”。我们看到,在长寿乃至永恒的微观世界里,物理学不断揭示出“简单”的运动和相互作用规律,人类对这些规律的认识也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渐近过程。在有限甚至“短命”的宏观世界里,处处涌现出有待认识的复杂现象和行为。基本物理规律的内秉简单性和宏观世界的表型复杂性形成鲜明对比。它们发生在不同的时空尺度上,也要求用不同质的方法加以分析。具体分析具体问题,从特殊性中抽提出普遍性,而不是从定义出发,以概念游戏代替艰苦的科学劳动——这是复杂性研究的要义。 (副所长伍德(C. C. Wood)博士特地向笔者介绍了SFI近期工作,韩靖博士阅读文稿并提出建议,在此并致谢忱。) 郝柏林.科学, 1999, 51(3),3-8; 混沌与分形:郝柏林科普文集.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SFI的网页: http://www.santafe.edu . Bettencourt L M A,et al. Proc Nat Acad Sci USA, 2007,104:7301-7306. 中国科学院复杂性研究编委会,复杂性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1993. 魏宏森,宋永华等编著.开创复杂性研究的新学科——系统科学纵览.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Hao Bailin. Symbolic dynamic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complexity, Physica, 1991,D51:161-176. Hao Bailin, Xie Huimin. Factorizable lan- guage: from dynamics to biology, Chapter 5//Schuster H G, Wiley-VCH, Weinheim, ed. Reviews of Nonlinear Science and complexity, 2008, 147-186; SFI Working Paper No.070816. 关键词: 圣菲研究所 复杂性 系统论 转自《科学》2009年第2期
个人分类: 学术成长|5699 次阅读|0 个评论
奇石记(5):精美的“石头”会“说话”
热度 2 rczeng 2011-12-6 20:31
奇石记(5):精美的“石头”会“说话”
石头记 前面介绍了我于 2006 年 12 月 9-10 日在德国汉堡展览馆参观“奇石展”。实际上,这是一种类似于广交会的展销商业活动,而非博物馆展品。首次见识到电影《阿里巴巴》里的宝物,当时无比兴奋,心情特别激动,真是大饱眼福,看了一辈子难以看到的宝贝,狂拍了不少照片。眼看展览就要结束了,心想怎么得要买点做纪念,担心将来回国捎带成问题,就买了几块不值钱的石头。因为一般中国来往欧洲的飞机只能带 20 公斤行李,留学人员可以带 30 公斤行李。 春节前,联系去柏林工大做到试验,顺便去大使馆把回国日期确定下来,把机票预订了,也趁机把柏林玩过够。幸好有一起学外语的同学谭博士在那里留学,在他那里挤一挤,凑合几天。试验做完了,正好两位同学黎博士和何博士从法兰克福过来,我们几位同学,包括小卢一起在肖医生那里度过一个愉快的夜晚。第 2 天周六清晨,我们又一起坐火车浩浩荡荡来到汉堡,去一位在汉堡大学留学的同学段教授那里玩。 过完春节归期就要到了,考虑买到东西回国。为了给孩子、亲戚、朋友和同事带点见面礼,特地买了一个行李箱,带回一箱巧克力。另外,带来一盒吃西餐的刀具。 3 月 7 日很快就到了,之前还在实验室做实验,走到很匆忙,也没有来得及与同事们一起搞一个 Party , 6 日个老板秘书打过招呼,希望联系一辆车送我去汉堡火车站。 在我所住公寓的浴室,原先是有个电子秤的,后来不知谁拿走了,所以没法称量自己的行李有多重。 7 日 4 点多就起床了,先天已与 GKSS 司机约好了 6 点送我去汉堡火车站,请刚刚去那里读博士的同胞随车送我去火车站。因为行李似乎超重了,一人难以带上火车。还好,火车准时到达汉堡站,确认没上错车,坐上了去法兰克福的快车。 因在法兰克福的同学黎博士还没有回国,就请他接车。一方面法兰克福机场太大,另一方面我的行李太多,如有事情他可帮我处理。 他比我预定的时间稍晚到,离登机时间还有好几个小时,黎博士建议我赶快清理行李,把不必要的包装扔掉,以减轻重量。然后,让他先走了。在等候的时间,来了 2 位回国的留学生,一打听是坐同一班飞机。发现他们的行李很少,我赶快把我的问题告诉他们,可能需要他们帮忙。办理行李托运时,确认行李超重,连忙把一些石头放到他们的行李箱中,估计差不多处理妥当,再次托运,行李符合规定要求。 还有一件心里一直不踏实的事情,我买的国航联票法兰克福 - 北京 - 重庆。发现机票上行李托运有问题:法兰克福至北京可带 30 公斤行李,而国内一段航程北京至重庆只能带 20 公斤。 行李托运了,还有时间,赶快给机场主管交涉,指出他们给我带来的困惑和麻烦,要求他们给我出具国内航段允许带 30 公斤行李的证明。首先有关人员还推脱,在一边的德国机场工作的MM了解情况后,也指出他们的无理。在我的坚持下,国航驻法兰克福主管终于签字。到此,心里的一块石头总算落地。 10 小时后,飞机中午准时降落在首都国际机场,我们一同去取行李,然后从他们那里取回我的东西。然后转下午回重庆的飞机,顺利回家。 下面的各色卵石,当时没有去留意它们的名字,还请地质专家介绍。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个人分类: 奇石|5634 次阅读|4 个评论
德国见闻(19)—柏林印象(IV)-街景与洪堡大学
热度 2 rczeng 2011-6-17 22:58
德国见闻(19)—柏林印象(IV)-街景与洪堡大学
博主温馨提示:本人博客中所有摄影图片版权为本人所有,他人不得下载用于任何商业活动和转 载。 勃兰登堡 勃兰登堡 索尼中心 洪堡大学 洪堡大学 柏林大教堂 美军检查站 Franzoesischer Dom am Gendarment Markte
个人分类: 德国见闻|10797 次阅读|5 个评论
德国见闻(18)—柏林印象(III)-俯瞰柏林
热度 2 rczeng 2011-6-17 22:00
德国见闻(18)—柏林印象(III)-俯瞰柏林
个人分类: 德国见闻|8070 次阅读|2 个评论
德国见闻(16)—柏林印象(I)-马克思、恩格斯在柏林
热度 1 rczeng 2011-6-17 21:52
德国见闻(16)—柏林印象(I)-马克思、恩格斯在柏林
个人分类: 德国见闻|3471 次阅读|2 个评论
柏林中国文化中心举办读书报告会探讨留学生论文
berlindwh 2011-5-4 19:09
柏林中国文化中心举办读书报告会探讨留学生论文 2011-04-07 08:48:00来源:中国文化网 http://www.chinadaily.com.cn/hqpl/zggc/2011-04-07/content_2227617.html 本次读书会报告人杜卫华先生为柏林洪堡大学比较教育学博士生,系南开大学德语专业讲师,其研究方向为中德教育和文化比较。柏林中国文化中心举办的春季读书报告学术气氛浓厚,同时现场互动活跃,大家纷纷表示受益匪浅。 主讲人杜卫华 聆听读书会的听众   4月3日,柏林中国文化中心举办春季读书报告会,主题为《1907年至1962年间柏林两所大学中国 留学生 博士论文之分析》。   本次读书会报告人杜卫华先生为 柏林洪堡大学 比 较教育学博士生,系南开大学德语专业讲师,其研究方向为中德教育和文化比较。本报告通过重点分析1907年至1962年间柏林洪堡大学和柏林工业学院的中 国留学生发表的博士论文的特点、学科分布、集中年份、女性发表博士论文的比例和论文内容以及与中国相关程度等特征,以观察当时中国留德莘莘学子的努力,进 而分析他们在中德学术和文化交流史的地位和作用。   聆听报告会的主要是目前在德学习的中国留学生与访德学者。报告结束后,他们向杜卫华 询问一些大家感兴趣的话题,如周恩来、朱德等在德期间的学习情况,中国留学生在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领域里有哪些令学界瞩目的成果等。杜卫华利用自己长期 搜集整理的材料答复听众。柏林中国文化中心举办的春季 读书报告 学术气氛浓厚,同时现场互动活跃,大家纷纷表示受益匪浅。 来源:中国文化网
3094 次阅读|0 个评论
东柏林的痕迹
harveyho 2010-10-15 20:12
柏林墙89年被推倒后,资本主义的西德在经济,意识形态上全面地吞噬了原东德。 但,五十年的历史哪有那么容易一笔勾销?在柏林,我留意东柏林的痕迹。 有,亦成为展览品,似乎在说: 看,原来是这个样子,现在你们明白了吧? 这些集体生产的图画,与我幼时耳濡目染的宣传是如何相似! 历史需要审视。角度不妨多设。 几块柏林墙成为购物广场的装饰: 原东德的军装,旗帜则成了招揽游客的噱头。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成又如何?败又如何?
个人分类: 人在旅途|4242 次阅读|0 个评论
欧洲游记23:情趣柏林
kd652 2010-2-8 18:45
许多关于柏林的话题太沉重了,这里专捡轻松的...... 广场: 重新建的国会大厦: 可以免费参观国会大厦,但是要排长队: 调节一下气氛: 国会大厦墙上的雕塑: 登国会大厦: 看柏林: 东西柏林分而又合: 谁来说说上面这有铁锈的装饰物的寓意? 柏林中央 火车站 被誉为 世界上最漂亮的火车站. 柏林印象可参考: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96123do=blogid=259658 柏林一日旅游攻略: http://travel.xitek.com/xsgongnue/201103/08-60975.html
个人分类: 海外游记|3484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8 16: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