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海藻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海藻生物肥料》————之————概述
JKelp 2015-5-14 07:52
海藻生物肥料 姜进举 第一节 概述 海藻肥,顾名思义 ---- 以海藻为原料做成的肥料。传统化肥工业需要大量消耗石油、天然气等不可再生的化石资源,而海藻是养分丰富的可再生资源,是人类重要的海洋肥源。在欧洲的英国、德国、法国和挪威等地,海藻自古就被作为有机肥料广泛应用;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中国也开始推广使用海藻肥,并呈逐年加快的趋势。海藻肥的制造技术与时俱进,从最早的海藻堆肥技术发展至今,物理破碎、微生物发酵、酶解、合理配方等先进技术工艺逐渐应用于海藻肥生产,大大提升了海藻肥品质。 图 1 海藻肥是“陆海间植物营养的搬运工” 海藻具有很强的吸附作用,能够将陆地流失的土壤养分吸收凝聚;海藻肥是多种活性营养成分的混合物,除了具有钾、钙、铁、锌、硼、钼、碘、硒等微量元素,还保留了有利于作物生长发育的天然海藻活性成分,例如海藻多糖、甘露醇、海藻多酚、氨基酸、甜菜碱和赤霉素、细胞分裂素、天然生长素等天然生长调节剂;以海藻肥的形式让流失的营养、海洋活性物质归于大地,既能改善土质、又保护了海洋环境 1 , 2 。海藻肥源于天然海藻,对人畜无毒无害,对环境无污染,施用简单,且众多活性物质使海藻肥具有显著的增加产量、提高品质、增强作物的抗旱、耐寒、抗病性等功效,对植物的生长有明显的调节和促进作用,可以有效弥补传统化肥存在的养分单一、过量污染等一些问题,并对蔬菜中农药和化肥的积累和残留有明显降低作用 3 , 4 ,非常适合用于农产品的无公害生产。因此,在欧盟 IMO 和 ECOCERT 标准,北美 OMIR 标准,日本 JAS 标准及我国《有机食品技术规范》中,海藻肥被明确认定为有机农业应用产品,成为新型功能性肥料的重要发展方向 5 。 后续章节,近期逐节发表,敬请关注。。。
4006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海藻多酚能提升肠道解毒功能
JKelp 2015-4-12 16:12
日本研究人员的一项实验证实,海藻中的 海藻多酚 能提升肠道的解毒功能。研究人员称,这一成分可用来开发 预防大肠癌 的食品。 《日经产业新闻》报道说,来自长濑产业公司、京都府立医科大学和明治药科大学等机构的专家,在最近召开的日本药学会会议上公布了他们的研究结果。研究人员让实验鼠服用海藻多酚,然后分析它们的排泄物。研究结果显示,海藻多酚能防止肠道内产生减弱解毒作用的酶,并促进具有调理肠道功能的双歧杆菌增多。 褐藻类的褐海带和黑海菜等富含海藻多酚。研究人员认为,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如果适量摄取海藻多酚,肠道的解毒功能将可以得到提升,这对于预防大肠癌等将会起到帮助。 根据日本国立癌症中心的统计,20世纪90年代,日本大肠癌患者人数增加了50%,由1990年的6万人增加到1999年的9万人。据预测,到2015年,日本大肠癌患者人数将超过胃癌患者人数。
2759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海蛞蝓:吞食同化海藻基因,进行光合作用的神兽!!!
JKelp 2015-2-6 14:04
海蛞蝓----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动物 腾讯科学 新浪科技 海蛞蝓似乎是动物与植物的混合体 新浪科技讯 据《生活科学》报道,最新一项研究发现,通体碧绿的海蛞蝓 (sea slug) 似乎是动物与植物的混合体——这是科学家发现的第一种可生成植物色素叶绿素的动物。 海蛞蝓看上去从其吃掉的藻类身上获取了令这种技能成真的基因。利用“窃来”的基因,它们可以进行光合作用——植物利用这一过程将阳光转化为能量。美国南佛罗里达大学生物学家西德尼 - 皮尔斯 (Sidney Pierce) 说:“这种海蛞蝓可以在不吃东西的情况下,生成含有能量的分子。” 皮尔斯 20 年来一直在研究这种正式名称为“ Elysia chlorotica ”的独特生物。他于 1 月 7 日在西雅图召开的综合与比较生物学学会的年会上公布了自己的最新研究发现。《科学新闻》杂志最早对这项研究做了报道。皮尔斯在接受生活科学网站采访时说:“这是我们首次发现多细胞动物可以产生叶绿素的案例。” 通体碧绿的海蛞蝓生活在美国新英格兰地区和加拿大的盐碱滩。除了生成叶绿素所必需的基因外,它们还“窃取”了称为叶绿体的细胞器,利用其实施光合作用。同植物一样,海蛞蝓的叶绿体借助叶绿素将阳光转化为能量,因此就没了通过吃食物以获取能量的必要。皮尔斯说:“我们收集了一些海蛞蝓,在水族馆养了几个月。只要我们能一天 12 小时让阳光照射进来,它们在没有食物的情况下也能存活。” 研究人员采用放射性示踪剂以确保海蛞蝓确实是通过自身力量生成叶绿素,而不是从藻类身上窃取的这种现成的色素。事实上,海蛞蝓几乎完美地吸收了这种遗传物质,将其遗传给下一代。这些海蛞蝓的后代同样可以生成自己的叶绿素,不过,在吃掉足够的藻类以获取必要的叶绿体之前,它们还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叶绿体是海蛞蝓凭借自身力量所不能生成的。海蛞蝓这一成就堪称壮举,科学家迄今尚不清楚这种动物是如何盗用所需要的基因的。皮尔斯说:“一个物种的 DNA 进入另一个物种体内肯定是有可能的,这些海蛞蝓就是典型例证。但具体机制尚不得而知。” 绿叶海蛞蝓身体呈现亮绿色,它可以将海藻中的基因与自己的染色体结合在一起,进行光合作用。 将藻类植入人体 人类水下呼吸或成真 腾讯科学讯 据国外媒体报道,目前,科学家发现一种亮绿色海蛞蝓能够盗取所吞食海藻中的基因,使自己具有“光合作用”功能,像植物一样从太阳光线中获得能量。 它叫做“绿叶海蛞蝓”,能够将海藻中的基因合并入自己的染色体中,使其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在这一过程中,绿叶海蛞蝓可以进行光合作用,使用太阳能量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变为维持生存的营养物质。 研究人员认为,很可能这种劫持其它生物基因的方法,用于建立一种治疗人类遗传性疾病的新型医学方案。美国南佛罗里达大学和马里兰大学生物学家西德尼 - 皮尔斯 (Sidney Pierce) 教授称,此前我们未发现地球上哪一种动物能够盗取绿藻基因,与自己体内细胞结合在一起,然而绿叶海蛞蝓却实现了。 绿叶海蛞蝓依赖阳光获得营养物质,因此如果它们的食物来源出现问题,只要找到更多的绿藻吞食便不会饿死。研究这种自然基因转移机制可用于研制新一代医学应用。 如果能够深入理解海蛞蝓如何利用绿藻基因,未来医学专家可从其它生物体内获取基因,用于治疗一些人类疾病。 绿叶海蛞蝓生活在美国东海岸的浅水池和盐沼之中,通常幼年时期它们体色呈现红褐色,成年体吞食海藻之后会变成亮绿色。 上世纪 70 年代,科学家开始研究关注绿叶海蛞蝓,它能够结合海藻中的叶绿体进入自己的细胞,使自己的身体变成亮绿色。叶绿体是微小的胞器,存在于绿叶之中,能够采集太阳光线进行化学反应,从而获得植物存活的能量。 绿叶海蛞蝓吸食滨海无隔藻,然后将这种海藻的基因植入自己消化系统中的细胞。之后它们能够使用这些叶绿体制造碳水化合物和脂类物质,供给生命维持 9 个月。 然而科学家并不清楚绿叶海蛞蝓如何实现长时间维持叶绿体而不需细胞植物的营养供给,皮尔斯和同事分析海蛞蝓 DNA 发现,它能够将滨海无隔藻的基因与自己的染色体结合在一起。它使用这种基因能够修复叶绿体损伤,并维持其功能性。这种基因与海蛞蝓染色体结合在一起,并将这种能力遗传至下一代海蛞蝓。
2985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古亚洲人通过“海藻高速公路”进入美洲,你觉得呢?
热度 4 JKelp 2015-1-20 19:09
  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的人类学家乔恩·艾兰德森发表了自己的新研究成果。他认为古亚洲人是借助了由密集的海藻铺就的海上“高速公路”才得以达到美洲大陆的。   这一新的发现为“沿海迁徙理论”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在这一发现的基础上可以认为早期的海上居民划着船在各个岛屿之间猎取生活在“海藻森林”中丰富的海洋生物。   艾兰德森指出,今天,仍有一条几乎不间断的“海藻高速路”从东北亚延伸出去,沿着西伯利亚,穿过白令海峡到达阿拉斯加,然后沿着加里福尼亚的海岸线下南延伸。   海藻森林是世界上最丰富的生态系统之一。在这里生活着海豹、海獭、数百种鱼、海胆和鲍鱼。而所有这些都曾是早期沿海居民重要食物和生活材料。   尽管沿海迁徙理论尚未找到有力的证据予以证实,但科学家已经知道早在35000年到15000年前最后一次冰川时期的顶点时期,日本附近的琉球群岛上就生活着以海洋为生的居民。这些人能够在各个岛屿之间行进90英里(144公里)以上。   有部分科学家认为在大约16000年前,就有沿海居民从日本划船经阿留申群岛和千岛群岛到达阿拉斯加。而此前,大约500000年到60000年前,就有人以海岛为跳板到达澳大利亚。   科学家还在这些太平洋小岛沿岸发现了115000年到9000年前的人类居住点。而这些小岛附近就有艾兰德森所认为的在人类以海岛为跳板迁徙时就存在的海藻森林。而在加里福尼亚南海岸附近海峡群岛的雏菊洞,科学家还发现了人类居住时所留下的海藻资源的残留物。这些残留物是大约9800年前的人留下的。   艾兰德森说:“事实上,在美洲最早的沿海人类遗址附近发现了资源丰富的海藻森林。由此证明,在最后一个冰川时期末期,这种‘森林’曾为人类的环太平洋沿海迁徙提供了帮助。更为重要的是,它们有可能扮演了类似海藻高速公路的角色。”   同时,海藻森林还在沿海居住地和波涛汹涌的外海之间筑起了一道防波堤,能够减弱海浪对建在沙滩上的居住点的冲击力。   有时,当海藻被冲上海滩,有可能会吸引陆生动物前来啃咬,而这些动物也有可能成为人类的猎物而被吃掉。 万年之前,海藻高速公路,人类跨洲迁徙(研究表明基因流动是双向的,如上图),海藻既是食物又是桥梁,你觉得呢?
4341 次阅读|9 个评论
[转载]海藻,海洋生态系统的根基-----拿什么来拯救海底森林?!
热度 1 JKelp 2015-1-16 13:53
海藻,海洋生态系统的根基----拿什么来拯救海底森林?! 转自《周末画报》 绚烂壮丽的海底巨藻森林正面临着迅速萎缩甚至消失的前景,而人造海底丛林的解决方案可以理解为人类技术的进步,但更多的不过是连我们自己都不敢断言的一句“每一个问题出现,或许都能找到亡羊补牢的解决方案”自我安慰罢了。 儒勒 ·凡尔纳的小说《海底两万里》中曾生动地描绘了海底天然藻场的壮观场景:“海带和水藻,受到海水强大密度的影响,坚定不移地沿着垂直线生长……这林子简直就是垂直线的世界。 ”而真实的巨藻森林,甚至远比凡尔纳的文学想象要来得更壮观,只不过或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只能借助资料图片来感受这种壮观的情景罢了。 迅速萎缩的天堂 天然海藻巨林主要是由海带目的大型褐藻构成的,这些褐藻和海带是同宗兄弟,但比海带大得多 —庞大的可达 500 米以上。海底巨藻需要寒冷的冬季水温来维持恢复和生长,家族成员曾经遍及北美洲西海岸、南美洲沿海、南极洲岛屿海岸、南非海岸、澳大利亚海岸、新西兰海岸,伴随着冰冷的秘鲁水流向北蔓延,还一直延伸到热带海域如厄瓜多尔沿海一带。可如今,巨藻森林也受到了气候变化的严重威胁 —世界上生长最快的植物之一的巨藻不仅失去了原有的活力,甚至还在大批量地消亡。 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东海岸曾经是巨藻的天堂,那里依附着 13 亿年前就诞生的庞大深海巨藻群,但根据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 8 月中旬发布的警告,冬季最低水温在 20 年里上升了 20 %,导致巨藻森林覆盖面积萎缩了 95 %以上。事实上,世界上其他地区的巨藻森林的命运和塔斯马尼亚地区的也大抵相似。除了气候变暖这个主因外,日益严重的海洋污染也是造成巨藻森林消失的因素 —从各地流入海洋的新鲜径流中,往往携带了大量的杀虫剂、除草剂以及其他化肥,被人工污染的海水直接影响了藻林的健康生长。而一旦藻林中的鱼类及其他生物被毒死后,藻林的生态平衡就会被打破。随着情况日益恶性循环,藻林最终只能面临消失的结果。而更重要的是,巨藻森林的萎缩并不是仅仅意味着一个物种的消失,更会引发一连串可怕的生态灭绝反应。 不再安全的庇护所 海底巨藻森林被认为地球上最丰富多彩、最具活力的生态系统之一,有海洋瑰宝之称。它就像一个巨大的建筑群,为大大小小的生物们提供了安全的庇护所。森林的最底层,附着在海床和岩石的海藻假根处生活着海蟹、章鱼、海胆及鲍鱼等,在森林的中间,巨大的海藻叶片中游来游去的有岩鱼、沙丁鱼和其他鱼类。 在这里,海洋生物的代谢物在生长过程中会互相利用,由此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食物链:海藻通过光合作用释放出大量氧气,供给贝类,而贝类排放的二氧化碳会被藻类吸收,其排泄物被海参、海蜗牛等食用;海水中过剩的氮磷等有机物被藻类吸收,繁茂的藻类又为鲍鱼、龙虾等的生长提供了丰富饵料。由于藻林是避开湍急洋流的天然缓冲地带,拥有如此丰富的生物种类,因此这里还是许多哺乳动物如海豹、海狮、海獭及各种海鸟经常觅食的场所。这些生物之间彼此制衡、相互依赖,形成了一个生生不息的生态系统。除了为广大海洋生物营造安居的乐土,海藻在生长发育中还能将无机盐转化为有机物,起到净化海水的作用;同时,海藻根部发达,可以固定海沙,稳定周围基质。 科学家曾经仔细研究过阿拉斯加州的巨藻森林,根据这一案例显示:海胆是嗜吃海藻的无脊椎动物,而海獭可以控制海胆的数量。当人类过度捕杀海獭后,阿拉斯加州的海胆的数量因为缺少天敌而出现爆发性的增长,这对当地的海藻森林造成了破坏性的影响。很快,茂密的藻林变得日益稀疏,再也无法承担生态群落的重担。而其他的鱼类要么饿死、要么移居他处,整个生态系统就此瓦解,并永远消失。在世界其他一些区域,贪吃的海胆甚至曾一度将整个海藻林变成一片荒漠,人们把这种地方称为“海胆荒域”。以至于美国报纸曾报道说,日式餐厅在加州的出现使人们开始大量吃海胆,这便在无意中保护了当地的巨藻森林,从而维护了当地海洋生态环境。 亡羊补牢的尝试 基于严重的威胁,澳大利亚联邦环境部长托尼 ·伯克已将这些海底巨藻森林列入濒危之列。这个信号无疑是醒目的,因为按照国家环境法律对海底森林给予保护,这在澳大利亚的历史上还是头一次!而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的海洋生物学家卡伦也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她说:“我们不能改变水温不断升高的现实。但是,也许我们可以优化巨型海藻赖以生长的条件,这样,我们就可以最大限度地为它提供生存机会。” 卡伦的话为我们保护海底巨藻森林提供了一条清晰的线索:就是像人工造林一样,人工种植海藻。在海底“植树造林”,不仅能重现昔日壮观的巨藻森林景象,改善海洋生态环境,还能保护海洋渔业资源。 这种尝试其实早已开始,美国南加州的奥兰治县就有这样一群特殊的潜水员,为了恢复昔日色彩斑斓的海底森林景象,他们自 2002 年起启动了一个名为“奥兰治县海洋恢复”的项目。多年来,他们仅靠一群志愿者的帮助,就在海床的岩石上成功种植了面积达 5 英亩的巨型海藻。到今年为止,这些人工种植的海藻已经遍布整个奥兰治县的周边海域。为了进一步巩固成果,他们还转移了超过 10 万个海胆,以防海藻遭到海胆的侵害;此外,他们还教学生们在教室内饲养黑鲈及绿色鲍鱼,以备将来放养到藻林中;他们甚至还举办了一年一度的海藻节,以激发大众对这种特殊海洋生物的关注。 无独有偶,近年来,我国的沿海城市也开始热衷于“兴建”海底森林。多个城市,如深圳、青岛、连云港等都有这方面的尝试,其中山东威海市去年年底就在小石岛海洋特别保护区海域开展藻类移植工作,营造面积达30公顷的人工藻场,移植海带、大叶藻、鼠尾藻 3 个品种的藻类,增殖野生刺参、扇贝等本地品种的海珍品。这种举措将改善保护区的海洋生态环境,进一步增加区域生物物种多样性及生物量。 乐观来看,在深海进行人工造海底森林的想法应了那句俗话:“方法总比问题多”。但全球变暖始终是张可怕的多米诺骨牌,只要这张骨牌一出现,其他的骨牌都会纷纷倒下触地,珊瑚礁、湿地、热带雨林已经纷纷中招,这一次摇摇欲坠的是张新牌巨藻森林,下一次,会是什么呢?我们要永远跟在这张骨牌后面疲于奔命吗?
3907 次阅读|5 个评论
[转载]海藻--改变世界的神秘力量--亿万年生生不息,四大洋无处不在!
热度 1 JKelp 2015-1-15 11:02
海藻:小力量改变大世界 撰文/白文雨 重塑远古生态格局、支撑海洋生态系统、改造地质地貌景观通过亿万年来的不懈努力,海藻,这个微小而柔和的生灵,一直曲折而隐蔽地影响着我们所居住的这颗星球的生态和景观,它们是如何凭借自己的力量来改变世界的呢? 海藻 —— 小力量改变大世界 任何人驻足海边,看天海一色,潮起潮落,都会惊叹于巨大的物理作用在这个星球上存留的证据。那千年冲刷蚀刻的海岸,日照水波生成的光影变幻,引力与海岸撕扯出的冲天巨浪,无一不是大自然在展示自己的力与美。然而,这种种的自然力之中,有一种却是常人不可见的,因为它发生作用的个体微小,方式柔和,它对这个星球的影响是曲折隐蔽的,它,就是海洋中的生产者 —— 藻类。 “ 藻 ” 并非一个生物分类学上的名称,事实上,以它为名的生物囊括了直径几微米的原核生物蓝藻、种类繁多的硅藻、真核的绿藻、甚至在海中如花绽开的多细胞褐藻和红藻 …… 这些体型差异巨大,横跨原核到植物多界的生命体,共同点只在于都生活在水中,能利用体内的色素体发生光合作用捕获太阳能,合成有机物。 蓝藻 ,又被称为 “ 蓝细菌 ” ,它们因为体内的色素与植物略有差异,同时又没有叶绿体那样的细胞器,色素在体内均匀分布,所以经常是通体透着幽幽的蓝绿色光芒。这一类原核生物据信是地球上第一批获得光合能力的居民。还有人推测,当年,一些不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异养细菌吞噬了蓝藻后消化不良,两者反而开始和平共处,蓝藻为它的房东提供光合产物做食物,多年之后它们修成正果,进化为原始的植物细胞,为生命在地球的演化揭开了全新篇章。 【念珠藻 , 蓝藻的一种】 不过蓝藻的功绩并未止步于史前时代,即使是现在,它们也因为具有高超的固氮能力而为海洋生态系统提供着重要的营养元素。和陆地生态系统的情况类似,氮的含量制约着海洋生态系统的规模,一些远洋区域之所以被称之为海上荒漠,就是因为难以从陆地或洋流中获得营养,氮磷元素的匮乏使生命无法安身。蓝藻的这种固氮行为不但为自身生长提供原料,更通过食物链支撑着整个生物群落。 硅藻 ,包装在特殊的硅质瓣壳中,通体呈金黄色,它们是海洋中最常见的浮游居民。每年春秋温度略低的时候,它们开始利用富足的硅和其他养料来繁殖,直到耗尽了硅元素,它们在浮游植物中的主导地位才被取代。有调查估计全球一半左右的氧气是这种小生命通过光合作用生产出来的。 【多种硅藻】 硅藻最令人称奇的是那一对硅质瓣壳,一只硅藻通常标配两块瓣壳,它俩一大一小相互扣合保护住细胞质,同时又保证有充分的光线透过。而每一瓣壳上都会有放射状花纹,如果这只硅藻是圆盘状的小环藻,那这个花纹通常呈中心放射状,如果藻是舟形或是杆状的,那壳的纵向会看到一条轴,花纹呈轴对称分布。分裂繁殖的时候,上下两半壳分道扬镳,分裂出的两只细胞再分别为它们合成出有着同样精细花纹的另一半。这些小玻璃工艺品上漂亮的图案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并不明显,但若将光源设为暗背景,通过多彩的折射光就能看到它们的精巧纹身。 绿藻 ,这个门已经是真核生物,已可算作植物之列,这其中有单细胞的微藻,也有多细胞的大型藻。图中这只南极衣藻生活在同门难以涉足的低温环境中,厚厚的细胞壁、细胞壁和细胞膜间填充的颗粒物、细胞中层层的淀粉结构、与常温品种不同的脂肪酸配比、特殊的蛋白 … 等等的装备保证了低温下能量单元线粒体的正常运作和基本结构的稳定性。 【分裂中的微圆星鼓藻】 不过在海岸附近,人类更常见到的是一些多细胞绿藻,例如偶尔随水漂来的石莼,和近两年青岛海岸经常爆发的浒苔。这些植物并不具备陆生植物常见的根茎,植物体上的每个细胞彼此沟通并不充分,其实都具备独立生存的能力。它们有的能够形成伪根,有的生着圆盘,那都是因为不想颠沛流离而进化出的固着装置。 褐藻、红藻 ,海带、紫菜,人类所熟知的,都是可以食用的大型藻类。而图上的这株墨角藻是个异类,它体内有少量毒素难以消化,好胃口的海洋摄食者们对它没兴趣,同时,这种沿海褐藻非常适应海岸的动荡生活,它细胞中的气囊能在潮来时把叶片带到水面上完成光合作用,而体内的藻酸盐又能在潮往时帮它 hold 住水分,即使烈日暴晒,只要还有十分之一的水分在,它就能在回潮时重获新生。海岸虽是人类赏心悦目的美景,于生物却是严苛的环境,海陆的变换、潮水的冲击、还有盐雾、狂风,生存环境瞬息万变,墨角藻成了很多小动物的庇护所,它们在退潮时隐蔽在墨角藻巨大 “ 叶片 ” 遮蔽的绿洲中,同舟共济,下一次涨潮时又分道扬镳。 【墨角藻】 这些大大小小的藻类不单形状奇特武艺高强,它们其实一直在用微小的力量刻画着地球的景观,只是到近些年,人类才逐渐认识到它们那曲折而深远的影响力。 远古的一场政变 现今蓬勃而多样的生物圈,很可能是一场政变的产物,而主角,就是刚才说的,连叶绿体都没有的蓝藻。早期大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氨气、氢气、二氧化碳 …… 这些气体以还原性为主,并没有多少氧气。能够在当时的大气环境中生存的,都是一些化能合成菌,靠吸收甲烷、氨气合成生命物质。蓝藻这种在当时特立独行的生物出现之后,开始沐浴阳光吸收二氧化碳,却释放出对于其他化能合成菌有毒的氧气 …… 在蓝藻不遗余力的生存竞争中,大气环境由原来的还原性状态变成了现在含氧量 21% 的氧化状态。自此,落败的化能合成菌只能躲在火山口、海洋深处、土壤内,过阴暗的生活,而好氧生物占据了地球各个圈层的优势地位。 大气组成的改变是地球化学成分变化的大事件,更是生命演化的关键环节,尽管很多细节现在还没法证实,但很多人认为,没有这种代谢方式的转变,高等生命是不会出现的。 看不见的支撑看得见的 热带雨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温带阔叶林生态系统 …… 从命名就可以看出,人类对陆地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 植物 —— 给予了足够多的敬意,因为它们是一个生态系统存在的基石。但在海洋中,这些微小的生产者们所付出的努力,却很难为人所见 —— 除非发生赤潮这样的大规模集体暴动。 事实上,据估计海洋中 90% 以上的有机物由这些默默无闻的微型浮游植物生产制造。而大型藻的海底森林尽管单产能力可以与之媲美,但只适于很小一部分沿岸水域,总产量不能与之相比。这些微型藻散布在全球各处,等待着光照、溶氧、营养盐同时出现的时机,条件一旦成熟就大规模增殖。而在它们周围,食草生物、捕食食草生物的捕食者、捕食者的捕食者 …… 都在追随藻类生长的条件。 海洋中的营养传递速率远远高于陆地,瞬息万变的海水环境容不得生产者慢慢生长渐渐积累营养。微藻们都是机会主义者,很少能寿终正寝,它们迅速繁殖,迅速被捕食,营养被迅速地循环回来,继续迅速繁殖 …… 在这种紧张的形势下,捕食者通过演化证明,尽可能的减少营养级传递,直接摄食食物链较低层的生物,有可能获得更多的能量。因而,巨大如鲸鲨、蓝鲸,却在同沙丁鱼、鲱鱼一同抢食由藻类供养长大的浮游动物,它们只管张着大嘴一路 “ 喝水 ” ,将食物从海水中滤出。 因为这些摄食过程,藻类在水中的总量始终寥寥,并未呈现出陆地生态系统中那种生产者常见的优势地位。但从动态的角度看,不断繁殖的藻类其实是不断地在为摄食者提供能量,这些微小生命从生到死的迅速循环支撑了所有我们常见的美丽的海洋生物。 隐形力量形成的陆地 说藻类可以造成沧海桑田的变化一定没有人相信,但至少在一种地质结构的形成中,藻类功不可没,那就是珊瑚礁。 【与虫黄藻共生的尼罗河珊瑚】 造礁的第一主力当然是珊瑚虫,它生活中分泌的副产品碳酸钙就是珊瑚礁中最致密的基干结构。但如果没有藻类的帮助,这个过程将非常缓慢。珊瑚虫如果能找来虫黄藻签订租房协议,它的租客可以为它带来氧气和营养物质,而它只需要提供自己的代谢产物二氧化碳和一个安定的居所。这种互利共生的关系可以将造礁的速度提高数倍,否则,海水的侵蚀速度和珊瑚虫的造礁速度其实相当,礁石很难长大。 除了虫黄藻,其他租客也并非对珊瑚虫全无用处,实际上珊瑚的各种颜色都来源于共生的藻类,否则它只能有碳酸钙的惨白色。遗憾的是,随着全球变暖,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高,海水 pH 值也因此降低,这种海水的酸化尽管极其轻微,却往往会破坏珊瑚虫和藻类的租房协议,它们一旦分道扬镳,白化的珊瑚有可能会死亡,久而久之,原来已经长成的礁体就会被海胆破坏。有藻时的增长,无藻后的消失,便成了珊瑚礁小世界的沧海桑田。 聚沙成塔的色彩 海的主导色是蓝色,而海面上的珊瑚礁、海岸边的沟边藻的荧光、海底的藻类森林,都是蓝色海洋的修饰。除此之外,更有一种因藻而起的颜色变化,令人恐惧,那就是赤潮。 【荧光海滩】 赤潮是硅藻和甲藻大规模爆发的结果,这两种藻因为富含硅和体内色素的差别,颜色并非蓝绿色,而呈棕黄色,当数以亿计的棕黄色藻类聚集在海水中的时候,便呈现或艳或暗的红色,仿佛海底在发生什么大规模屠杀事件。有人说,《旧约 - 出埃及记》中埃及人被迫出走前尼罗河的血变之灾就是最早关于赤潮的记录。赤潮的可怕倒并不在于其颜色,而是因为引起赤潮的硅、甲藻往往会释放藻毒素,这类神经毒素毒性不亚于氰化钾,所到之处渔业损失惨重,更有可能进一步危害人类身体健康。 普遍认为赤潮的一大诱因是人类活动向水体排放了大量的营养盐,造成上述藻类的大量增殖。但它的爆发与洋流、风力、水质等因素都有关系,多年来仍旧难以预测。与它类似的,就是近年来青岛频频出现的浒苔爆发,因为浒苔属于绿藻,所以又被称为绿潮,好在浒苔并没有毒素,只是遮蔽了水面的光线和氧交换,对水生生态系统的危害略小。淡水水体中也同样存在着这种情况,不过主力是释放藻毒素的蓝藻,而它爆发时水中的粘绿色被称为水华。 嘉年华专题《尴尬的营养盛宴》 )。 改变大气组成、维持生态系统、造陆、变色 …… 这些地球上最小的生命体用不懈的努力,凭着巨大的数量,以人类不可见的方式,将自己与这个星球上最大的栖息地 —— 海洋联系了起来。它们作用的方式有的被人类认可甚至赞叹,有的却引起人类恐慌,而它们并不在意自身行为的任何意义,这些生物只是在有限营养和众多摄食者的严苛环境中搜寻一切生存机会,伺机爆发。 本文发表于《中国国家地理》
2115 次阅读|4 个评论
海藻是未来的燃料吗?能源政策有争议
热度 5 zhpd55 2013-1-24 17:54
2012 年 3 月 8 日 Nash Keune 在《国家在线评论》( National Review Online )杂志网站发表了一篇文章,题为—— 藻 类 是 未来的燃料 吗 ? 奥巴马总统 2012 年的最新可再生能源定位就是藻类。他在迈阿密大学( University of Miami )演讲时 , 宣称他的政府将在燃料方面投资 2400 万美元 , 并声称 “ 不管你信不信 , 我们可以依靠美国自产替代 17% 的进口运输石油燃料”。 2010 年 , 美国能源部给亚利桑那州立大学( Arizona State University )创建可持续藻类生物燃料财团 (SABC) 拨款 600 万美元 , 对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创建藻类生物燃料商业化财团 (CABC) 拨款 900 万美元 , 对夏威夷凯鲁亚·科纳( Kailua-Kona, Hawaii )的 Cellana LLC 财团也拨款 900 万美元。然而 , 据科罗拉多矿业学院( Colorado School of Mines )助理教授 Matthew Posewitz 博士估计 , 还有上百家学术机构也在致力于将藻类转化为燃料的研究工作。 从藻类制造燃料并不像听上去的那么荒谬,甚至可以将对藻类的研究追溯到 20 世纪 50 年代,当时就有科学家推测可以由藻类通过提取生产脂质的可能性,然后再进行转化和精炼使其转化为燃料。有研究人员把石油本身看作是 “ 古代藻类 ” 。 藻类脂质与我们从化石燃料中提取的物质非常类似,它只是没有一直在地下进行长达 2 亿到 3 亿年的漫长分解罢了。 藻类燃料与其他可再生能源尤其是玉米相比具有一些实质性的优势,有研究人员估计,藻类会在其生命过程中消耗 CO 2 , 实现自身作为燃料产生 CO 2 的再利用即碳中和,不会对大气带来温室效应。与以玉米为原料的燃料生产不同 , 藻类燃料能自由与化石燃料混合 , 这意味着它们可以通过现有的基础设施进行输送。在相同面积情况下,藻类的产量是玉米产量的 10 倍,而且 藻类甚至可以在沙漠中种植 。以玉米为原料的乙醇生产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玉米种植需要良田,而且是适宜粮食生产的耕地 , 无疑会使全球粮食价格上涨。基于这种原因,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世界银行以及世界贸易组织等机构,要求 20 国集团停止补贴以玉米为原料的乙醇生产。假设美国沙漠自然资源保护者对于利用沙漠养殖藻类有抗议 , 藻类也可以在养殖池进行培养 , 也可以说是一个巨大进步,因为藻类养殖不会与玉米等其他粮食生产争占土地。但藻类燃料仍然处于一个非常早期的发展阶段。关于藻类微生物尚有太多的未知因素,在藻类可以用来取代我们目前使用的石油,更不用说是其中的 17% ,甚至任何比例,研究人员将需要从基因方面强化藻类,分离出最佳、最健壮的菌株,并对其在不同生长系统中的生长情况进行测试。目前 , 藻类燃料费用约为 8 美元 / 加仑。为了生产 1 加仑 藻类燃料水的需求量为 350 加仑 。兰德公司( Rand Corporation )的一项最新研究得出结论认为,藻类燃料的适销性至少还需要十年。如美国能源部藻类可行性报告的合著者艾尔·达津斯( Al Darzins )所言, “ 通往藻类生物燃料的商业化之路可能并非完全依赖于任何一个单元操作或技术 , 而是依赖于这个行业的整合能力以及可伸缩技术的解决方案 ” 。 风险投资家和私营公司已经开始投入这项研究。 2009 年 , 埃克森美孚( ExxonMobil )石油公司与合成基因组( Synthetic Genomics )公司合作,成立了一个 6 亿美元的伙伴企业,研究藻类燃料萃取和生长技术。几家不同的风险投资公司 , 包括比尔 • 盖茨的级联投资有限责任公司( Bill Gates’s Cascades Investment LLC )和洛克菲勒家族的 Venrock ( Rockefeller family’s Venrock )已经在蓝宝石能源( Sapphire Energy )投资了数千万美元。蓝宝石能源成立于 2007 年 , 是藻类研究的领军企业 , 已经培养了藻类 4000 多种不同菌株。该公司已经生产藻类喷气式飞机使用的航空燃料 , 并由美国大陆航空公司成功地进行了应用试飞。 2011 年 11 月 , 蓝宝石能源公司被《福布斯》( Forbes )杂志列为美国最有前途的 16 家销售额过百万美元的公司之一。 藻类燃料研究的教训是政府资助的风险资本主义一直是一种主要的市场利益滞后指标。藻类投资已经起飞,而政府正忙于补贴其他事情 , 这是最好的。在藻类燃料开发方面,许多研究将不可避免地进入死胡同,迄今为止已经工程化筛选的 4000 种菌株,只有其中极少数将产生重要影响。私人担忧和当地担忧超过了愿意慷慨投资这些努力并愿意承受任何现有损失。事实上 , 即使接受了美国能源部拨款的三个财团中的任何一个 , 都收到了大量私人投资。例如 ,Cellana LLC 财团接受美国能源部拨款最多(900万美元) ,另外 筹集资金约 1 亿美元。 肯尼斯 · 格林( Kenneth Green )是一位常驻美国企业研究所( 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 )的学者,也写了很多关于生物燃料方面的作品 , 通过对藻类研究提供资助推测 , 更重要的是通过广播美国能源部为藻类研究的投资 , 奥巴马政府正试图提供一些积极的、真正具有潜力的对策 , 面对不断上涨的石油价格和穿越保护区( ANWR )、 Keystone 输油管道( Keystone pipeline )、页岩储量等进行的持续争论。但绿色组织对奥巴马政府兜售其藻类研究也表现出一种无动于衷的态度。政治化的藻类研究可能对其研究本身带来一场灾难性的影响。有可能会导致迫使负责任的私人投资藻类研究的资金撤出,而吸纳一些不负责任的投机商进入藻类研究领域,使投资成为一种不可靠的政治足球 , 随后就是绿色组织描绘的那样,成为绿色死亡之吻( green kiss of death )。作为能源政策争论一直持续到 2012 年之夏 ,但是 奥巴马政府将继续颂扬其在藻类研究方面的投资。在这种环境下 , 由于私营部门愿意投资藻类研究 , 联邦资金就没有必要再插手,否则也可能会适得其反。
个人分类: 新观察|7878 次阅读|9 个评论
[转载]军用生物燃料:五角大楼新宠,初创企业商机
zhpd55 2013-1-24 16:28
《福布斯中文版》2012年10月下刊 新墨西哥州沙漠中蓝宝石能源公司的海藻塘。 在美国得克萨斯州埃尔帕索(El Paso)以西129 公里、新墨西哥州沙漠中阳光炽烈的一个广阔地带,无人机和软式飞艇在沿着附近的边境巡逻,美国移民局的越野车快速驶过杳无人迹的荒地,偶尔有郊狼跑过灌木丛。很奇怪,明明在离太平洋960 公里远的地方,可随风而来的,分明是强烈的咸腥海洋气息。不过,我闻到的并不是大海的气息,而是蓝宝石能源公司(Sapphire Energy)绿色原油农场(Green Crude Farm)12 公顷的巨大长方形池塘中养殖的海藻散发出来的气味。 今年夏天, 利用来自盖茨(BillGates)和其他投资者的8,500 万美元资金,再加上1.04 亿美元的政府拨款和贷款担保,这个全球唯一的商用室外海藻生物炼制(biorefinery)项目正式启动,藻塘的面积最终将扩展到121.5 公顷。他们的计划是:每年从靠二氧化碳和阳光生长的绿藻中提取568 万公升绿色原油,这项技术已申请专利。 甚至在蓝宝石能源公司位于圣迭戈(San Diego)的这个示范工厂破土动工之前,美国海军的绿色能源先锋、海军中将卡洛姆(Philip Cullom)就曾突访这片沙漠,向蓝宝石能源公司的高管详细询问公司的技术以及其为战舰和喷气战斗机提供燃料的可能性等问题。“毫无疑问,军方一直在关注这家公司,并向我们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蓝宝石能源公司的高管泽克(TimZenk)站在藻塘边狭窄的通道上说道,藻塘边的一个机械手正在收获水泵从藻塘抽吸上来的绿色粘稠物。 沙漠里的绿藻池塘?这个创想不禁勾起人们对美国联邦政府在力推可替代能源计划方面喜忧参半的结果的记忆:20 世纪80 年代,是索林卓(Solyndra)、未来发电(FutureGen)和A123 的电动汽车电池和合成燃料(synfuel)项目;20 世纪70 年代,是荷荷芭油(jojoba)项目。就像“星球大战”(Star Wars)导弹防御体系一样,这些项目都成了军方诸多怀有最好的愿望并拥有庞大预算的无效投资。 蓝宝石能源公司还没有从五角大楼挣到一分钱,公司得到的政府资金都来自于美国能源部和农业部。不过这家初创企业的科学家还在实验室忙碌着的时候,就曾将其生物燃料送交给了国防部——所有客户中钱袋最大的一个——评估。“没有哪家企业拥有将技术实用化、并据此创造出一个市场的能力、计划、承诺和策略驱动。”泽克说道。 美国军方这个最大石油消费客户希望摆脱对石油的依赖,而且正在将其强大的购买力和权力转向尚处初期但符合国家利益的商业化技术。 海军声称,到2020 年,自己消耗的一半能源将来自于可再生资源,而且一直在以四倍于传统燃料的高昂价格购买少量生物燃料。今年早些时候,五角大楼行使《国防生产法》(Defense ProductionAct)赋予的权力,征求利用2.1 亿美元的政府资金建设至少一个一体化生物精炼厂(integrated biorefinery)的方案。但购买生物燃料之举,激怒了国会中的某些共和党人,他们试图禁止军方购买任何价格高于石油的燃料。 在亨利· 凯泽号(Henry J. Kaiser)燃料补给舰装载生物燃料时,海军部长马布斯(穿蓝色衬衫者)在一旁注目。 多年以后我们才会知道,美国军方的生物燃料赌注是数十亿美元的荒唐事,还是军队为另一个全球性行业播下的种子,就像核能、半导体和互联网等技术一样。有一点很清楚:五角大楼的慷慨大方,已经激发出了蓝宝石能源这类初创企业的创业热情,他们试图利用绿色技术满足军方需求,以获取财富。 7 月,在夏威夷海边,美国海军以“伟大的绿色舰队”(Great Green Fleet)的建立表明了自己的意愿,这是首个以一半标准航空燃料和一半海藻油和废食用油混合燃料为动力的海军打击力量。由太阳酵素公司(Solazyme)和动力燃料公司(Dynamic Fuels)生产的约170 万公升燃料,已经驱动F/A- 18 喷气歼击机呼啸着飞过天空,E-2C“鹰眼”舰载预警机(E-2CHawkeyes)在周边空域巡航,而载着海军部长马布斯(Ray Mabus)和海军最高军官、在“尼米兹号”(Nimitz)航空母舰周边的两艘驱逐舰和一艘导弹巡洋舰之间往来的“海鹰”(Seahawk)直升机,使用的也是这种燃料。 马布斯决心到2016 年建立起一支能源独立的小型舰队。海军中将、海军作战舰队战备和后勤副总管卡洛姆说:“我们正在朝着这个目标进发,而且我们不会停止。” 设在南旧金山生物技术走廊的太阳酵素公司,在生物反应器中培养异养海藻(heterotrophic algae)。这种海藻消耗糖,并排出原油。太阳酵素公司将少量海藻生物燃料送交军方评估后,2010 年美国国防部以首个大订单奖赏了这家公司。2011年,美国联合航空公司(United Airlines)的一架波音737 客机用太阳酵素公司的Solajet 燃料,完成了首次生物燃料商业飞行。太阳酵素公司的首席执行官沃尔夫森(Jonathan Wolfson)说:“我们的产品甚至可以用于美联航航班的事实,是我们面向海军的研究工作的一个直接结果。” 面向军方的研究工作还催生出了系列海藻新产品,这也是太阳酵素公司在研发实验室的隔壁建了一间厨房的原因,这间厨房可以批量烘焙巧克力碎曲奇、蜂蜜芥末酱料和薄饼干。检测系列产品时,太阳酵素公司的科学家发现,有一种产品的口味非常像橄榄油,但对人更健康,而且可以在自助餐中取代鸡蛋和黄油。“吃起来的口感很像脂肪,可热量很少,也不含饱和脂肪。”太阳酵素公司企业传播副总裁加拉曼蒂(GenetGaramendi)咬了一口用海藻制成的曲奇说,这种曲奇在一次品尝试验中轻松击败了菲尔斯太太(Mrs. Fields’)的产品。 太阳酵素公司已经就其像贝蒂妙厨(BettyCrocker)一样的天然产品的商品化问题,和联合利华(Unilever)及法国食品企业集团罗盖特(Roquette)达成了协议。5月,陶氏化学公司(Dow Chemical)称,将把太阳酵素公司的一种海藻油产品当作变压器绝缘油使用。 领先生物燃料协会(Advanced BiofuelsAssociation)的董事长麦克亚当斯(MichaelMcAdams)谈到,在该协会的45 个成员公司中,至少有十几家都在竞相争取获得国防部资助生物精炼厂的2.1 亿美元资金。但生物燃料行业的规模是否能扩大到满足海军每年800 万桶需求——而且以山姆大叔可以承受的价格——的程度,还是个很大的未知数。兰德公司(Rand Corp.)在去年为国防部长准备的一份报告中直言不讳地说,军方无法确保自己能以富有竞争力的价格获得充足的生物燃料供应。 这个论断并没有阻止塞拉能源公司(Sierra Energy)的步伐。这家设在加利福尼亚州戴维斯(Davis)的初创企业正在开发一种技术,把高炉转变成一种能将垃圾汽化并生产柴油或发电的装置。这种看上去显然是低技术的金属圆柱体与一条传送带相连,传送带通过巧妙的装置可向圆柱体内输送废弃的瓶子、塑料、金属和其他废弃物。向圆柱体的底部注入氧气和蒸汽将垃圾焚化,释放出的气体可用于精炼成柴油。在遥远的战场采用这类技术的可能性引起了海军陆战队的注意,军方的注意改变了塞拉能源公司的商业计划。 “海军陆战队称,‘把它制成模块化的装置,这样就能交付战场使用了。’他们希望我们生产液态燃料,所以,我们就按他们的要求去做了。”塞拉能源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哈特(Michael Hart)指着一台样机说,军方正在萨克拉门托市(Sacramento)外的一个退役空军基地里测试这种装置。哈特的赌注是,如果他能满足海军陆战队的要求,那么他就能打开一个潜在利润丰厚的军方市场——同时还能将这种装置卖到那些试图生产可再生能源、并同时大幅减少垃圾填埋费用的城市。 “ 国防部的态度就像对待心脏病发作一样严肃。”他说道。 泽克谈到,蓝宝石能源公司还没有为其海藻油定价,不过公司预期,如果到2018 年他们每天的最低产量能达到5,000 桶,其产品的价格与石油相比会很有竞争力。要想达到这个目标,这家初创企业还需要开发产量更好的海藻品种,削减生产成本,并吸引资金,而且是大笔资金。 “我不想对你夸大其辞——我们还将面临很多的挑战。”泽克说,“但是,每一次能源转换都是由我们的政府引导的,而且主要是由军方推动的,这次也一样。”
个人分类: 新科技|2254 次阅读|0 个评论
海藻里含“超标”砷的问题
liwei999 2013-1-15 09:46
海藻里含“超标”砷的问题。 作者: mirror (*) 日期: 01/13/2013 08:59:37 羊栖菜(海草茎) 及砷 的问题近来有些说法。因为中药里有用砷的氧化物,因为砷的毒性,所以为一些海藻里的“超标”砷的问题搞得沸沸扬扬的。 有毒没毒的说法大约有两个标准:一个是致死量,一个是对物质的确定(分子、价态层面的)。显然,海藻里含“超标”砷的问题里只有一个量的说法,而没有物质的确定。因为砷在此只是个元素的说法,并不是个具体的物质(分子)。重金属的毒性问题里,也有个价态问题、化合物的问题。比如说砷,虽然也可以分为有机砷和无机砷,但是也许价数的说法更复合化学的道理。5价的砷不显毒性,3价的就有毒。但是一般的化学分析比较难给出价数的说法来,所以分析出海藻里含“超标”砷就发慌。 人们吃海藻也不是一两年了,在吃的方面,应该相信人类的知识积累。海藻里含“超标”砷都是高价态的砷,那些含量够不成人体危害。砷也是人体的必须元素。因此多吃海藻是有好处的。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3645 次阅读|0 个评论
利用藻类可以制造复杂的抗癌设计药物
zhpd55 2012-12-11 18:18
据 PHYS.ORG 网站 2012 年 12 月 10 日 报道 , 美国 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分校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 San Diego )的生物学家已经利用基因工程使藻类产生一种复杂而昂贵的用于治疗癌症的药物获得成功。他们的研究结果就在近期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的网站上。这项研究打开了大量制造这些蛋白质和其他 “ 设计 ” 的蛋白质,降低生产成本之门,与现在可用哺乳动物细胞生产相比较具有很大优势。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生物学教授 Stephen Mayfield, 也是圣地亚哥藻类生物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认为,因为可以采用海藻来制备相同的药物 , 因此有机会可以使药物的价格急剧下降。他们的方法甚至可能被用来制造其他任何系统无法产生的新奇复杂的设计药物,以全新的方法可以用来治疗癌症或其他人类疾病。更多信息请浏览: http://www.pnas.org/ Journal reference: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Provided b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 San Diego http://phys.org/news/2012-12-algae-complex-anti-cancer-drug.html#nwlt
个人分类: 新科技|300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最受欢迎的抗癌食品(四)
热度 28 何裕民 2012-7-18 10:51
其他抗癌食品 杏仁 杏仁分为甜杏仁及苦杏仁两种。甜杏仁生或熟食,气香味甜,可作为原料加入蛋糕和菜肴中,具有润肺、止咳、滑肠等功效,对肺阴不足,肺气虚的久咳等症有一定的缓解作用;苦杏仁带苦味,多作药用,具有润肺、平喘的功效,对于因伤风感冒引起的多痰、咳嗽、气喘等症状疗效显著。 杏仁富含蛋白质、脂肪、糖类、胡萝卜素、 B 族维生素、维生素 C 以及钙、磷、铁等营养成分,其中胡萝卜素的含量在果品中仅次于芒果。杏仁含有丰富的黄酮类和多酚类成分,可降低人体胆固醇,还能显著降低心脏病和很多慢性病的发病危险。 人们将杏仁称为抗癌之果,杏仁含有丰富的胡萝卜素,因此可以抗氧化,防止自由基侵袭细胞,具有预防肿瘤的作用。苦杏仁中含有一种生物活性物质——苦杏仁苷,可以进入血液专杀癌细胞,而对健康细胞没有作用,因此可以改善晚期癌症患者的症状,延长生存期。研究表明,苦杏仁苷还能帮助体内胰蛋白酶消化癌细胞的透明样黏蛋白膜,使体内白细胞更易接近癌细胞,并吞噬癌细胞。  杏仁烹调的方法很多,可以用来做粥、饼、面包等多种类型的食品,还能搭配其他佐料制成美味菜肴。 如对于肺癌出现肺虚咳嗽,可用甜杏仁、核桃肉各 12 克,加水煎服。 虽然杏仁有许多的药用、食用价值,但不可以大量食用,过量服用可致中毒。所以食用前必须先在水中浸泡多次,并加热煮沸,减少以至消除其中的有毒物质。 花生 花生香脆可口、营养丰富、价格便宜,是老百姓喜爱的传统食品。自古以来就有“长生果”的美誉,并且和黄豆一起被誉为“植物肉”“素中之荤”。 研究发现,花生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和保健功能。花生中含有一种多酚类物质——白藜芦醇,它是肿瘤疾病的天然化学预防剂。花生油中含有大量的亚油酸,这种物质可使人体内胆固醇分解为胆汁酸排出体外,减少因胆固醇过量蓄积而引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   民谚道:“常吃花生能养生。”花生煮粥、与红枣一起煎汤食用均可,为补血良方。 花生仁 200 克,赤豆 120 克,鲫鱼 1 条,同炖烂,加酒少许,分次食之。可利尿退肿,可用于癌症患者营养性浮肿、腹水者。 花生虽然营养价值高,但痛风患者、胆囊切除者,胃溃疡、慢性胃炎、慢性肠炎、糖尿病、高脂血症患者,以及消化不良者要尽量少食。 蕈类 香菇、草菇、蘑菇、猴头菌、黑木耳、银耳 等, 味道鲜美,有一定的营养价值,除含有丰富的水分、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及微量的钙、磷、铁等营养成分外,可以 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具有抗癌作用。 灵芝: 以紫灵芝药效为最好。 是祖国中医药宝库中的珍品,素有 " 仙草 " 之誉。中医认为其具有 补气养血,养心安神的作用。 东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都对灵芝的功效有详细的极为肯定的记载。 现代药理学与临床实践进一步证实了灵芝的药理作用,并证实灵芝多糖是灵芝扶正固本、滋补强壮、延年益寿的主要成分。现在,灵芝作为药物已正式被国家药典收载,同时它又是国家批准的新资源食品,可以药食两用。 科学研究表明,灵芝的药理成分非常丰富,其中有效成分可分为十大类,包括灵芝多糖、灵芝多肽、三萜类、 16 种氨基酸 ( 其中含有七种人体必需氨基酸 ) 、蛋白质、甾类、甘露醇等营养成分。灵芝对人体具有双向调节作用,所治病种,涉及心脑血管、消化、神经、内分泌、呼吸、运动等各个系统,尤其对肿瘤、肝脏病变、失眠以及衰老的防治作用十分显著。它不同于一般药物对某种疾病而起治疗作用,亦不同于一般营养保健食品只对某一方面营养素的不足进行补充和强化,而是在整体上双向调节人体功能平衡,调动机体内部活力,调节人体新陈代谢功能,提高自身免疫能力,促使全部的内脏或器官功能正常化。 灵芝是最佳的免疫功能调节和激活剂,它可显著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患者自身的抗癌能力。灵芝可以通过促进白细胞介素 -2 的生成,通过促进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通过提升人体的造血能力尤其是白细胞的指标水平,以及通过其中某些有效成分对癌细胞的抑制作用,成为抗肿瘤、防癌以及癌症辅助治疗的优选药物。灵芝对人体几乎没有任何毒副作用。这种无毒性的免疫活化剂的优点,恰恰是许多肿瘤化疗药物和其他免疫促进剂都不具有的。 香菇 :又称冬菇、花姑、香菌。性味甘平,具有补气益胃的作用,可用于体弱、贫血、食欲不振者。 近代报道,香菇清香鲜美,能增进食欲,有降低血脂的作用,故凡高血压、动脉硬化、及糖尿病患者均宜食用。 香菇多糖有一定的提高免疫作用和抗癌作用,肿瘤患者食用有益。 香菇对胃癌、食管癌、肺癌、宫颈癌有一定的疗效。 香菇熟食,能补气强身,益胃助食。凡高年体弱,久病气虚,症见气短乏力,食欲不振者,宜为食疗佳品。 如用香菇 50 克,加瘦肉 100 克,同煮食。可健脾益气,用于癌症患者久病体虚、食欲不振者。 也可用香菇 50 克,加鸡肉 500 克,文火炖酥后,配以调料,每 5 天服 1 剂,可补气益脾胃,用于癌症患者久病气血两亏、神疲乏力、面色无华者。 腐竹、香菇、黑木耳和金针菜共炒熟食用,可用于前列腺癌手术前后。 对于乳腺癌早期局部胀痛者,可食用素炒五味。丝瓜 200 克、玉米和胡萝卜各 50 克、干香菇和竹笋各 20 克。将香菇泡发切丁,胡萝卜、竹笋、丝瓜切丁,油锅烧热,将香菇丁、胡萝卜丁、竹笋丁和玉米煸炒,加入盐、姜汁及水 50 毫升,煮至将干时,加入丝瓜炒熟,加入味精即可,佐餐食用。可调中开胃,散结消肿。 蘑菇 :为黑伞科植物蘑菇的子实体。性味甘凉,中医认为其具有补气益胃,化痰理气的功效。 现代研究证实,蘑菇能增进食欲,益胃气,补益健身,适合于肿瘤、糖尿病、肝炎、慢性气管炎者经常食用。蘑菇中分离出的非特异性的植物细胞凝集素与机体免疫功能密切相关。蘑菇有抗菌作用,凡肺炎、伤寒、肺结核及肠炎患者,皆可用作辅助治疗。 蘑菇味道鲜美,常作为各种煲汤的食材。 对于癌症患者化疗后白细胞下降,肝癌患者出现肝损伤者,可用蘑菇猪瘦肉汤:鲜蘑菇、猪瘦肉各 100 克,加水适量煮汤,用食盐少许调味,佐膳,有滋阴润燥,健胃补脾的功效。 蘑菇 100 克,鸡肉 250 克煮服,可健胃益气,适用于癌症患者肺虚、胃口不开、久病体虚者。 蘑菇 50 克,加炙百部 10 克,煎汤常食,可止咳化痰,适用于肺癌患者咳嗽痰多者。 蘑菇 50 克,车前草 30 克煮服,可健脾利湿,适用于癌症患者白细胞减少、动脉硬化者。 银耳: 为银耳科植物银耳的子实体,又称白木耳、雪耳,被誉为菌中之冠,既是名贵的营养滋补佳品,又是一味扶正强壮的良药。本品以黄白色、朵大、光泽肉厚者为佳。中医认为其味甘、淡,性平,具有润肺补肺、益胃生津、益气养阴、提神益智、滋养肌肤等功效。 银耳的营养成分相当丰富,含有丰富的胶原蛋白、脂肪、多种维生素及人体所必需的多种氨基酸。入秋之后,天气日渐转凉,肺虚体弱、干咳气短以及患有“秋燥症”的人,食用银耳对这些病患有很好的疗效,是秋季最理想的滋补佳品。 与黑木耳比,银耳养阴生津作用比黑木耳更强。银耳既可生津防燥、滋阴润肺,又可益气清肠、补脾开胃、平肝安神、润喉护嗓。常食银耳,可改善心、肺功能,使部分高血脂患者的血胆固醇和甘油三酯下降。 银耳中的多糖类物质能增强人体的免疫力,调动淋巴细胞,增强白细胞的吞噬能力,兴奋骨髓造血功能,多糖 A 具有一定的抗辐射作用, 常食银耳可抑制癌细胞的生长。 银耳常与红枣和冰糖一起炖服,对于癌症患者,常作为其体虚补益之食疗品。其他如, 银耳莲子羹、 银耳蜜柑汤等,也是常用之品。 炖白木耳肉:银耳 15 ~ 30 克,瘦肉适量,大枣 10 枚。先将银耳泡发,用此汤加水与瘦肉及枣同炖至烂熟,做正餐食之。此食疗方补益中气,健身强肾。凡因癌症患者病后脾肾不足,气血俱虚引起的虚劳,乏力,动则喘息、神疲健忘等症者,皆可常食之。 银耳雪梨羹:银耳 6 克,雪梨 1 个,冰糖 15 克,将银耳泡发后炖至汤稠,再将雪梨去皮、心,切片后加入煮熟,加入冰糖汁即成。能滋阴润肺,养胃生津。主治阴虚肺燥,干咳痰稠,及虚劳久咳,大便燥结等。 银耳 10 克,太子参 15 克,加冰糖煮烂常服,可生津益气,适用于癌症患者易气短心慌者。 银耳 10 克,加藕节炭 20 克,加冰糖煮烂常服,可健脾止血,适用于癌症患者胃出血者。 黑木耳: 为木耳科植物木耳的子实体。黑木耳营养丰富,是滋补强壮之品,被誉为“素中之荤”。本品性味甘平,有凉血止血,和血养营的功效。是 降血黏度的好帮手,也是抗癌明星食品之一。 黑木耳含有大量碳水化合物,如甘露聚糖、木糖等,其所含胶质可起到清胃、涤肠功能;黑木耳含钙与铁量也较高,既可以用于菜肴滋补强身,又可药用治疗贫血、便血等。黑木耳还能减少血液凝块,有防止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的作用。 黑木耳食用前先宜温水浸发,洗净杂质后熟食。黑褐色、朵大肉厚、无树皮泥沙杂质者为佳品。 黑木耳炒炭研末冲服或入药,有明显的止血作用,对于大肠癌、胃癌等出血,有辅助治疗作用;或者用黑木耳 1 ~ 2 钱,柿饼 1 两,同煮烂作点心吃,适于肠癌大便出血者。 银耳、黑木耳各 50 克,泡软,炒食,或者用银杏、黑木耳和香菇各适量,制成羹汤食用,用于各类肺癌患者体虚者。 黑木耳炒猪肝:黑木耳 25 克、猪肝 250 克。先炒熟猪肝,加泡发好的黑木耳,大火翻炒至黑木耳亮泽滑透即可,佐餐当菜。具有补肾、强体抗癌的作用,适用于肝癌及其他消化道癌症,但不宜多用油。 海藻类 海带: 又名昆布,含碘丰富,有“海上蔬菜”“含碘冠军”之称,也是一味药食两用的食材。海带性咸味寒,具有清热利水,软坚消瘿的作用。 海带除含有大量水分、营养素外,尚含有藻胶酸、昆布素、甘露醇、半乳聚糖、谷氨酸、碘及多种微量元素。近代报道,海带有降血压、降血脂功效,故患高血压、动脉硬化者宜食。 新近研究发现,海带中的钙具有防止血液酸化作用,而血液酸化正是导致癌变的因素之一。《名医别录》云其:“主十二种水肿,瘿瘤聚结气,瘘疮。”海带 具 有化痰软坚散结功用,作为传统的治肿瘤药, 临床常用于癌症治疗, 有一定抗癌作用 , 用治瘿瘤、噎膈、瘰疬、痰核等,相当于现代医学所说的甲状腺、食管、胃、大肠、淋巴系统等多种良性、恶性肿瘤。海带对抑制大肠癌有较明显的效果,治癌成分主要是硫酸多糖类中的一种岩藻多糖成分,此成分存在于海带的黏液中。 但 现在沿海大城市地区,海鲜摄入较多,而且居民普遍食用加碘盐,由于碘摄入过量,导致甲状腺肿大、甲状腺结节发病较多,特别是在职业女性中。 如果甲状腺本身有肿大,再过食海带、紫菜之类含碘很高的食物,发现很多患者没有起到抗癌作用,甚至诱发了甲状腺癌。 因此,传统说法也需与时俱进。对于目前东部沿海地区患有甲状腺肿块的患者,建议不要多吃海带,包括紫菜、海蜇等海产品。或者改食无碘盐后,可以少量吃些海产品。 特别是女性肿瘤患者要谨慎, 以免加重病情,促进复发和转移。 紫菜, 历来被人们视为调制汤羹的佳品。中医学认为,紫菜性寒,味甘咸,有软坚散结,清热利尿,补肾养心的作用。 现代科学研究:紫菜含丰富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很少,还有钙、维生素 B 1 、维生素 A 和葡萄糖等营养素;紫菜氨基酸所占的比例高于鸡蛋、牛奶等;紫菜还含有丰富的氟,能防治龋齿。另外,紫菜可降低血浆胆固醇含量。 紫菜含碘也较多,《本草纲目》谓其:“病瘿瘤脚气者宜食之。”故可做为缺碘引发的甲状腺功能不足,及其他瘿瘤、瘰疬的辅助食疗。 紫菜熟食或煮汤饮,有清利湿热的功效。对于肿瘤患者湿热内蕴者( 症见热势缠绵、午后热高、身重疲乏、胸脘痞满、不思饮食、大便粘腻不爽、小便不利或黄赤等表现 ),有一定治疗作用。 对于卵巢癌腹部有肿块者,可用紫菜、虾皮适量煮汤,常食。 常食“紫菜香菇芋艿羹”,可消肿散结,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用紫菜 10 克、香菇 20 克、芋艿 250 克。香菇用水泡开,切成细末,紫菜撕成碎片,锅中放油,油热后放入香菇煸炒盛起,芋艿切成小块,放锅中文火煮烂,加盐、味精,淀粉起羹,最后放入香菇、紫菜,可当点心食用。 螺旋藻: 螺旋藻含丰富的蛋白质,高达 55 % ~ 65 %,这是目前发现含蛋白质最丰富的天然食物,而且它的氨基酸比例,与联合国粮农组织推荐的最佳蛋白质的氨基酸比例惊人地一致。螺旋藻含丰富的β - 胡箩卜素,为胡萝卜的 15 倍,含有丰富的 B 族维生素,螺旋藻含多种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钙、镁、钠、钾、磷、碘、硒等,硒能激活 DNA 修复酶,刺激免疫球蛋白及抗体的产生,捕获自由基,抑制一些致癌物质的致癌作用。螺旋藻中的多糖,有抗辐射的功能,并通过增强机体免疫力,间接抑制癌细胞的增生。 螺旋藻虽然营养丰富,但对于如今“富癌”高发,城市人群营养过剩的现状,也要适当控制。 海参 又名刺参、海鼠,烹食为肴中珍馐,老幼皆宜。海参品种较多,主要有刺参(刺参科)与光参(瓜参科)。刺参肉厚嫩,补益力强,为优;光参品质较次。 中医学认为,海参性温,味甘、咸,具有补肾壮阳,益气滋阴,养血润燥的作用。《本草从新》谓其:“补肾益精,壮阳疗痿。”《药性考》:“降火,滋肾,通肠润燥,除劳怯症。” 现代科学研究显示,海参含粗蛋白、黏蛋白、糖蛋白、粗脂肪、糖类、钙和铁等营养成分,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食物, 含胆固醇极低,常食对高血压、高脂血症和冠心病患者较为适宜 。 海参中含有钒、锰、钾、铜、尼克酸、牛磺酸等,可以影响体内脂肪的代谢过程,具有防止脂肪肝形成的作用。 海参中的酸性黏多糖具有在机体中降低血糖活性,抑制糖尿病发生的作用。而它所含有的钾,对机体中胰岛素的分泌起着重要作用;含有的钒,可使糖尿病得到防治,故糖尿病患者可常食海参。 海参中的海参毒素对某些癌细胞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钼元素能防治食管癌,硒化合物对肺癌、乳腺癌及结肠癌等都有一定的效果,酸性黏多糖有明显的调节机体生理功能及抗癌活性,有抑制癌细胞的作用,用于肝癌、肺癌、胃癌、鼻咽癌、骨癌、淋巴癌、卵巢癌、子宫癌、乳腺癌、脑癌,白血病及手术后患者的治疗。 海参常见食用方法,如火腿烧海参,具有补血益精,养血充髓功效。 海参现在在北方很风靡,但因其蛋白质含量很高,对于当下的因营养过剩引起的富贵病,包括癌症,要适度控制。癌症患者,如果食用,最好一周内不超过两条为宜。 (本文摘自《生了癌,怎么吃》)
个人分类: 何裕民谈肿瘤|2540 次阅读|29 个评论
[转载]新研究让癌细胞自己积极“吃药”
xuxiaxx 2012-7-16 15:05
日本札幌医科大学教授加藤淳二率领的研究小组日前开发出一种治疗胰腺癌的新疗法,即利用癌细胞能吸收海藻糖的性质,在化疗过程中使癌细胞直接“吃药”,从而能够减少药量,并减小化疗药物对健康细胞的影响。 研究小组在新一期美国《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上报告说,他们发现,胰腺癌细胞具有活跃吸收海藻糖的性质,于是将海藻糖与内部包有化疗药物的称为脂质体的薄膜结合在一起,然后注射到小鼠体内,结果成功地将药物输送到了癌细胞处。 研究小组成员、札幌医科大学讲师泷本理修说:“这是一种让癌细胞自己积极吸收化疗药物的新疗法。”研究小组今后准备开展临床试验。 研究小组认为,基于癌细胞吸收海藻糖的性质,这种方法还能够用于治疗胃癌、大肠癌和胆管癌。 作者:Junji Kato 来源:新华网蓝建中
1270 次阅读|0 个评论
慎重转基因水稻商业化的又一例证
wk8587 2012-6-21 08:17
基因在海藻与动物间水平转移 Ancient gene transfer from algae to animals:Mechanisms and evolutionary significance http://www.biomedcentral.com/1471-2148/12/83/abstract
148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丹麦海滩食肉海藻——植物也是动物
crossludo 2012-5-16 21:34
丹麦海滩食肉海藻 2012-05-16 11:18:48 来源: 中国日报网 (北京) 核心提示:近日科学家在丹麦埃尔西诺市的一个海滩上发现了一种食肉性海藻,可吃掉体积是其1万倍的动物。科学家表示,这种生物非常微小,只能用显微镜才能观察到,不过它的吞噬能力却很强,就连海虾也能吃掉。 近日科学家在丹麦埃尔西诺市的一个海滩上发现了一种食肉性海藻,可吃掉体积是其1万倍的动物。 据英国《每日邮报》网站5月9日报道,近日科学家在丹麦埃尔西诺市的一个海滩上发现了一种食肉性海藻,可吃掉体积是其1万倍的动物。科学家表示,这种生物非常微小,只能用显微镜才能观察到,不过它的吞噬能力却很强,就连海虾也能吃掉。 哥本哈根大学的泰耶·贝格说:“这个发现最令人吃惊之处就是,这种藻类看上去既是植物也是动物,它可以攻击吞食浮游动物。如果我们把这个海滩想象成一片非洲大草原,那么它就像一株可以突然一跃而起、攻击并吞噬羚羊的小草。” “研究人员把含有这种藻类的海水带回实验室,并把2厘米长的鱼放到海水样本里,不久之后鱼竟然被麻醉了,”贝格表示,“我们认为水里一定含有某种毒素,因为鱼被麻醉的速度非常快。” 贝格介绍称,食肉海藻将微小的吸管插入猎物的细胞壁内,然后吸取其体内的营养物质,一旦营养物质开始流失,海藻就会包围被袭击的动物。 这一发现引起了学者们的极大兴趣,因为此前海藻一直被认为是依靠阳光进行光合作用来生长的。 “以前我们已经观察到一些类似动物的单细胞微生物会袭击鱼类,但是从来没人知道这些带叶绿体的生物竟然也以浮游动物为食,不过人们不用担心,至今尚未发现这种海藻有袭击过人类的记录”贝格说。 (本文来源:中国日报网 ) 责任编辑:NN017
个人分类: 遗传进化|1652 次阅读|0 个评论
访问亚利桑那州立大学Arizona State University
热度 2 wangyk 2011-1-5 18:04
王 应 宽 2011-01-05 UTC-6 CST UMN, St Paul MN, USA 访问亚利桑那州立大学 Arizona State University 12 月 23 日,从早上 4 : 04 从 UC Davis 出发,一路顺利抵达盐湖城,然后转机南下飞赴亚利桑那州府菲尼克斯( Phoenix )。从地图上看,好像是绕远了,先是从萨克拉门托向东北方向飞,然后再垂直南下,正好走了三角形的两条边如果直接从萨府向东南直飞菲尼克斯,正好是三角形的斜边三角形任意一边小于两边之和,距离肯定近些。但固执的 Delta 不知咋的就没想到可以抄近路?! 在盐湖城的上空看到下面也是白茫茫的一片,坐在我邻座的金发美女是从萨府经盐湖城转机去纽约与家人团聚过圣诞节的。她也蹭到我靠窗的座位看外景。我还向她调侃说地面上覆盖的白色那不是雪,是盐,因为这儿是盐湖城!盐湖城在西北偏南,但据说每年降雪量很多,因为积雪最大,据称有地球上最大的雪( The Greatest Snow on Earth ),周围很多滑雪场,其中盐湖城瓦萨奇山是著名的滑雪胜地( Salt Lake City's Wasatch Mountains are home to 7 world-class ski resorts )。我就是不明白,那里的雪还能比明尼苏达多,能比更北面的加拿大多?盐湖城是摩门教的圣地和总部,可是我在机场转悠半天,也没看见一个摩门教教友可能因为他们额头没有写着 Mormon ,即使见了我也没认出来!还听说摩门教实行一夫多妻制,他们真幸福,真让人羡慕! 从盐湖城出发的飞机又晚点了(在美国飞机晚点是正常的,准点到时不正常了),中午 13 : 00 多到达菲尼克斯时,好友靓已经在机场等候了。她先是带我去了当地一个很小的中国城吃了中餐,然后就去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校区参观。先是在主校区坦佩 Tempe 参观,然后又去了她做博士后研究所在的梅萨( Mesa )校区参观。 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是全美最大最佳的五所 大学城 之一,创立于 1885 年 2 月 26 日,坐落于距州府凤凰城 11 英里的大学城 --- 坦佩。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共有 18 个学院和 12 所学校,开设有 150 个本科专业,硕士学位专业多达 97 个,博士学位专业 52 个。该校是国际著名的研究性大学,学生来自美国各大洲及世界 120 多个国家(地区),研究项目从护理学到商业,从工程到通信。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有四个主要校园,均分布于菲尼克斯大都会区(又称凤凰城大都会区),校园面积共 6.11 平方千米(合 9165 亩)。主校园坐落在坦佩,是 ASU 校园面积最大和学生人数最多的校园;西校园, 1984 年成立于菲尼克斯西北方,提供高年级及研究生学习;理工校园, 1996 年成立于 Eastern Mesa ;菲尼克斯校园,是 ASU 最新校园, 2006 年成立于菲尼克斯市中心。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在美国还有一个很著名的头衔-- 美女第一大校 。我只参观了坦佩和梅萨两个校区。虽然被称为美女大学,但遗憾因为放假了,除了美女靓妹陪同参观未见到其她美女。不过校园很美,拍了好多照片,以飨读者。 在梅萨校区,参观了海藻研究与生物技术实验室( Laboratory for Algae Research and Biotechnology ),也拍了些照片,但涉及技术保密,仅供个人学习。还有幸拜见了著名的海藻专家胡强教授。他领导的团队和实验室在海藻养殖方面世界领先。像胡教授这样主持着上千万美元大项目的知名专家,都很忙,一般也不愿意接见闲杂人等。在靓的引荐下,原本说只是去打个招呼,胡教授也给了 5 分钟的时间。结果见面很投缘,聊了快一小时。胡教授是大专家,以后还得多向他学习请教。 这次云游,重游了加州,又新到了犹他州和亚利桑那州。加上我2009年在美访学期间访问或转机经过的城市,以及我即将回国要经过的城市,按陆地足迹所至算(乘飞机经过的领空不算),已达三十多个州了。下次再去美国大使馆签证,若签证官再问我美国你去过哪儿,我也要给他牛一把您应该问我美国你哪儿没去过?! 延伸阅读: 盐湖城 -http://baike.baidu.com/view/484501.htm 海藻研究与生物技术实验室, http://larb.asu 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百度: http://baike.baidu.com/view/191870.htm 亚利桑那州立大学主页: http://www.asu.edu/ 与ASU的吉祥物Sparky合影留念 充满南方风情的美丽校园 即使严冬鲜花依旧盛开
个人分类: 游学美国|11403 次阅读|2 个评论
留美札记-海龟、海飞、海藻、海带
lxchencn 2010-12-29 16:20
第三十九篇 海龟 、 海飞 、 海藻 、 海带 现在与海派相关的词是到处传播,海龟者海归也,海外归国人员,戏称也是爱称吧,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中国的发展日新月异,海龟也是迅速增多,海飞,跨海飞行者,经常在所在国和中国飞来飞去,两边工作,多是商界科学界的翘楚,海藻,海找也,海归猛找工作之意,归国人员增多,成分也多样化了,机会也没有以前多了,归国了,多处寻找满意的工作也就在情理之中了,海带,海待也,海归待业之意,海归也有待业的,出乎意料,中国的结构性就业矛盾也会波及海归者,特别是低龄的留学归国人员。关注海归这一群体是好事,海归越来越多更是好事,将来不再特别关注海归才是真正好事。
个人分类: 未分类|3868 次阅读|0 个评论
杰出贡献科学家曾呈奎
xu782219 2010-5-14 15:49
杰出贡献科学家曾呈奎 1991 年11 月2 日 ,中共山东省委、 山东省人民政府授予曾呈奎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 2009 年,国家海洋局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联合开展了海洋成就奖评选活动,曾呈奎当选为新中国成立 60 年 十大海洋人物。本文为博友们简要介绍曾呈奎。 要说人世间最重要的事情莫过于吃饭,所以古人云民以食为天。古人类自从离开原始森林,就脱离了仅靠采野果为生的时代。接着是狩猎、畜牧,然后又有了以栽培为主的农业,都是为了吃饭。但是,直到上个世纪中叶,我们中国也还没有很好地解决人民吃饱饭的问题;直到现在,一些贫穷国家的人民依然严重缺乏食品,食不果腹,还在饥饿中挣扎。──曾呈奎就是研究食物的科学家。 要说地球上最浩瀚的空间当属于海洋,海洋的面积为 3.6 亿平方公里,  覆盖着地球表面积 5.1 亿平方公里的 70.8 %;海水总体积 13.7 亿立方公里,为地球上水总量 14.1 亿立方公里的 97 %。海洋是孕育生命的摇篮,海洋是地球环境和气候的调节器,海洋有丰富的矿产资源、能源和生物资源。海洋是人类共同的遗产,在人类面临人口膨胀、资源匮乏和环境恶化,危机愈来愈严重的时候,人们寄希望于海洋。 1990 年,第 45 届联合国大会作出决议,敦促各国政府把开发和保护海洋列为各国的发展战略。 1992 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 21 世纪议程》,强调了海洋对人类生存和持续发展的巨大作用。 1993 年,第 48 届联合国大会又作出决议,要求各国加强海洋的综合管理。 1994 年 11 月 16 日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正式生效。 1994 年第 49 届联合国大会通过了确定 1998 年为国际海洋年的决议。世界科学家们公认 21 世纪是海洋世纪。就是说,在 21 世纪,研究和开发海洋是人类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海洋产业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将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影响。 我国是一个拥有可管辖海域 300 多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大国,我们中华民族认识和开发利用海洋的历史悠久,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到了 15 世纪,中国封建社会进入晚期,日趋腐朽没落,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逐渐落后下来。特别是明末和清代实行海禁政策,致使中国的海洋科学从颠蜂上直线跌落下来。我国的海洋科学事业,在经过了数百年的沉寂之后,在党和国家的领导和大力支持下, 60 年来,得到了空前的大发展,为我国阔步进入海洋世纪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曾呈奎就是我国著名的研究海洋的有杰出贡献的科学家。 曾呈奎是把吃饭问题和海洋研究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世界著名科学家。   曾呈奎是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名誉所长。他长期致力于海洋植物学的教学和海藻学的研究,他和他的合作者们调查摸清了我国海藻资源的分布和区系特点,解决了紫菜和海带栽培中的关键问题,开拓了我国的海藻化学工业,丰富和发展了光合生物进化的理论,倡导并实践了海洋水产生产农牧化道路,推动了我国海洋事业的发展。曾呈奎用 76 年不知疲倦的科学实践和永不停歇的宣传建议,开创并发展了中国海洋科学事业的许多重要领域,促成了中国海洋事业的许多重大决策,贡献突出。他的光辉业绩,得到了国内外海洋学界的普遍赞同,他的高尚人品和为科学顽强拼搏的献身精神受到了党、政府和人民的高度赞誉。     1 .壮志耕海,振兴中华 曾呈奎,号泽农。 1909 年 6 月 18 日出生在福建省厦门市灌口镇李林村的一个华侨世家。当时,他的曾祖父和祖父都正在南洋经商。在曾呈奎两岁时,父母携全家去缅甸投靠经商的外祖父,后回国经商,全家定居在厦门鼓浪屿。母亲林水清,因其父在国外经商,青少年时就挑起了管理家务的重担。她为人正直,乐于助人。母亲的为人对曾呈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915 年, 6 岁的曾呈奎进入了厦门鼓浪屿福民小学学习。小学毕业后,于 1922 年考入福建漳州唯一的教会中学──寻源中学英语部读书。他刻苦好学,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除了一学期被评为全班第二名外,其余每学期都被评为全班第一名;四年级全校大评比,他被评为全校第一名好学生,受到表彰,并获十元大洋的奖励。当时,漳州是一个农业地区。曾呈奎看到人民群众累死累活地努力劳作,仍然吃不饱,穿不暖,国家也很贫穷。他认为这是因为农业科学技术落后所致。他富民强国的爱国主义热情,使他决心报考农业院校,研习农业科学,用先进的农业科学使农崐业增产丰收,为劳动人民造福,使国家发达、强盛。他以此作为自己的使命,因而给自己取号泽农,以明心志,矢志不渝。 1926 年,曾呈奎考入福州协和大学,打算读一年后再转金陵大学农学院。福建协和大学是美国教会创办的一所规模较小的教会学校,坐落在鼓山山脚,风景美丽,但宗教色彩浓厚。学校要求学生都得听宗教课,并且学校不受中国政府的领导和监督,学生们对此很不满。年底,国民革命军赶走了北洋军阀,进入福州市。曾呈奎因参加了反对文化侵略,收回教育权的爱国运动,而被校方开除。 1927 年初,曾呈奎向往革命,于是南下革命圣地广州,拟投考中山大学农学院。但到达广州后,新生入学考试已经结束,他只好返回厦门,等待夏天升学的机会。 1927 年夏,曾呈奎转入厦门大学,选择了靠近农学专业的植物系学习,以化学系为副系。 1929 年,钟心煊教授开了藻类学课,这是在中国开得最早的藻类学课。曾呈奎修读了这门课程,受到启发:农业生产一直是在陆地上进行,为什么不能在海洋里搞农业?海藻中的紫菜在我国食用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为什么不能在海洋里人工种植紫菜? ── 一个沧海桑田的耕海远征便在他的脚下起步了。 1931 年 1 月,曾呈奎由于学习成绩优异,提前半年大学毕业,  获得学士学位。其实,早在 1930 年夏,他就已被学校聘为助教。这时,他就对海藻的研究给予了特别的重视。 1932 年,曾呈奎进岭南大学研究生院学习。 1934 年获得理学硕士学位后,接着又返回厦门大学植物系任讲师。 1935 年起,先后在山东大学和岭南大学任讲师和副教授。 1940 年,曾呈奎获得美国密西根大学研究生院奖学金,赴美攻读,于 1942 年 5 月获理学博士学位。紧接着又获该校拉克哈姆博士后奖学金,去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斯克利普斯海洋研究所进修物理海洋学和海洋化学,同时开展海藻资源及其利用的研究。 1943 年,他接受该研究所的委托,开展了对美国列为战略物资的琼胶原料的生产和加工方法的调查研究。此外他对褐藻胶和卡拉胶资源的加工利用也进行了调查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资料。 1946 年,曾呈奎不惜放弃美国优越的工作条件和优厚的生活待遇 , 毅然决然地回到战乱联绵不断、战火四处纷飞的祖国,担任山东大学植物系主任、教授,兼海洋研究所副所长,代水产系主任。他认真教学,积极为国家培养海洋科技人才,但由于政府腐败,缺人员、无经费,科研工作未能开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1950 年曾呈奎和童弟周、张玺受国家之托,共同筹建起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青岛海洋生物研究室, 1954 年改建制为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研究室,曾呈奎均任副主任、研究员。 1957 年该室扩建为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研究所, 1959 年再度扩建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曾呈奎都是任第一副所长。 1978 年曾呈奎任所长, 1984 年起任名誉所长。 1987 年,任中国科学院实验海洋生物学开放研究实验室主任。 曾呈奎全身心地投入海洋科学研究工作,积极为国家建设服务,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1956 年,他负责的紫菜生活史研究获新中国成立后首次颁发的全国性科研成果奖──中国科学院科学奖三等奖。 1962 年出版了他主编的《中国经济海藻志》和《海带养殖学》。 1982 和 1983 年,出版了他与人主编的三部英文专著。 1985 年,出版了他与他人主编的《海藻栽培学》。 1992 年出版了他与他人主编的《中国海洋科学研究及开发》。 1998 年出版了他与他人主编的《海洋生物技术》。 2003 年他主编的 250 多万字的巨著── - 《中国海洋志》出版。 2005 年他主编的《中国现代海洋科学丛书》( 9 卷 10 册 435 万字)出版,均获得多项奖励。 曾呈奎 1980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现院士),同年被聘为加拿大大西洋海洋研究所卓越访问科学家。曾呈奎现任中国海洋湖沼学会、中国海洋学会、中国水产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海洋研究委员会( SCOR )主席等职。 1980 年、 1982 年连任国际藻类学会理事, 1986 年至 1987 年任国际藻类学会主席。 1985 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1987 年被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推选为名誉博士。在 1991 年的世界水产养殖会议上,世界水产养殖学会选举他为荣誉永久会员。 曾呈奎 1950 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历任青岛市主任委员,山东省副主任委员, 1987 年起任中央委员, 1959 年任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委员。 1964 年始,历任第三、四、五、六、七、八、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80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82 年始任山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主任。 1985 年任山东省华侨联合会主席, 1989 年被评为首届新时期全国侨界十大新闻人物。 1991 年11 月2 日 ,中共山东省委、 山东省人民政府授予曾呈奎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 1995 年 6 月,太平洋科协在其召开的第 18 届太平洋科学大会上,  为表彰曾呈奎在国际海洋生物学研究方面的杰出贡献,授予他太平洋地区科学大会奖──畑井新喜志奖( Shinkishi Hatai Medel ),这是中国人首次获此奖项; 1997 年 9 月 23 日 ,曾呈奎获香港何梁何利科学基金会颁发的科技进步奖; 1996 年 8 月荣获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颁发的杰出科技成就集体奖; 1997 年 11 月 29 日 ,由吴征镒、曾呈奎、朱弘复主编的,总结我国生物分类研究成果的创世巨著──《中国植物志》《中国动物志》《中国孢子植物志》,出版通过验收,并被入选为中国科学报、中国科学院学部联合办公室、中国工程院学部工作部联合主办,近 500 名两院院士参加投票的 1997 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 2009 年,国家海洋局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联合开展了海洋成就奖评选活动,曾呈奎当选为新中国成立 60 年 十大海洋人物。 2.查清祖国海藻家底 曾呈奎在厦门大学植物系学藻类学课时,对海藻这类低等植物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看到人们在海边采集海藻食用,便萌生了把海藻变成象陆地上的庄稼一样在广阔的海洋里种植的设想,从此他立志献身于海藻事业。 研究和利用海藻,须先查清我国海藻资源的种类及分布,从中选出合适的种类种植。于是, 1930 年他便着手开展海藻资源调查。当时国内既无专家指导,又无资料可查,连教材都是美国的,就是在国外海藻专家也寥寥无几。他只好自己摸索着前进,用书信同国外专家讨论。他当时联系的主要国外海藻专家有日本的冈村金太郎,美国的沙其奥( William Setchell )、  嘉德纳( N.L.Gardner )和浩尔( Marshall Howe ),丹麦的布其生( F.Borgesen )。 1933 年,  他的调查研究成果──厦门地区的海萝及其它经济海藻在《岭南科学杂志》上发表。此后,他独自一人从北自大连南至东沙群岛和海南岛的中国沿海进行了调查。兵荒马乱,人烟稀少,道路阻隔,他冒着生命危险,不怕千辛万苦,采集了数千号标本,积累了大量资料,为我国的海藻研究奠定了初步基础。 1950 年,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青岛海洋生物研究室成立后,童第周、曾呈奎、张玺三位领导人都十分重视海洋生物资源的调查。他们一致认为,必须先查清我国海洋生物资源的家底,分门别类,然后才能全面研究,从整体上规划和崐开发利用。曾呈奎亲自组织并领导了对我国海藻资源的调查。从 1950 年开始至上世纪 70 年代末,他带领张峻甫、张德瑞、夏恩湛、夏邦美、陆保仁、董美龄、华茂森等科技人员,对包括我国沿海在内的太平洋西部的海藻进行了调查,完成了我国沿海的海藻分布和区系特点、北太平洋西部海藻区划的调查研究任务,基本上摸清了我国海藻资源的家底,为我国的海藻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开发利用我国的海藻资源提供了基本数据,也为编写我国的海藻志积累了最基本的资料。 70 多年来,曾呈奎与张峻甫等合作,对海藻的调查研究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在许多方面有突破性进展。他们发现了数十个海藻新种,几个新属,一个新科;发表研究报告和论文几十篇; 1962 年他主编的《中国经济海洋志》出版; 1983 年他主编的《中国常见海藻》英文版出版, 1986 年获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三等奖。他主持的西沙群岛海洋生物调查, 1987 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 3. 找到了养殖紫菜孢子的来源 紫菜,又名索菜、紫英、冬菜,是营养价值较高的食用海藻,且味道鲜美可口,又具有药效,久为人们喜爱。但自然野生的紫菜产量很低,所以人们便设法用人工养殖紫菜。日本在 400 多年前就养殖紫菜,我国在 40 年代末和 50 年代初,  也试用过日本的方法养殖紫菜,但都不完善,远不如陆地农业技术科学。因为此前,人们不知道紫菜孢子的来源,就象农民种庄稼不知道庄稼种子的来源一样,只能凭经验和运气从海水里收集孢子来养殖紫菜,不能科学地用人工控制生产。如果掌握了孢子的来源,便可像农民在土地上种庄稼一样在海洋里种紫菜。 当时,日本两派学者都认为果孢子萌发长成紫菜。但一派认为果孢子在春夏期间休眠于海底,到了秋季才漂浮起来;另一派则认为果孢子一离开母体即萌发为小型紫菜,秋季小型紫菜放散单孢子。 1949 年,英国藻类学家 K.M. 特鲁( Grew )完全否定了日本学者的结论,证明了紫菜的果孢子萌发成为一种微小的丝状体──壳斑藻,生长在死软体动物的贝壳里,它并不是以前人们认为的是另一种海藻。壳斑藻是如何成长为紫菜的?英国、日本等国家的藻类学家都在努力研究,但又都未得出结果。曾呈奎与张德瑞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刻苦深入的研究,经过反复观察和实验,得出了正确的结论,并于 1954 年 9 月和 1955 年 3 月在《植物学报》上公开发表。 原来,叶状紫菜发散出精子囊和果孢子(卵子);精子和卵子结合生成合子;合子结合成果孢子囊,施放果孢子;果孢子萌发为初期幼体;初期幼体生成丝状体,成长为孢子囊,放散出壳孢子。晚秋生成的壳孢子,萌发为幼体后长成叶状体紫菜,这是紫菜生活史的主要环节,是主流;初夏生成的壳孢子,萌发为幼体后长成小紫菜,小紫菜无性生殖放散单孢子,单孢子晚秋萌发为紫菜幼体后也长成叶状体紫菜,这是紫菜生活史的次要环节,是支流。这样,他们把紫菜生活史的整个环节连接起来,完整地完成了紫菜生活史的研究。这项研究获得 1956 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三等奖。 进而,他们又通过总结劳动人民的经验和实验室研究,证实了秋季海面上出现的大量孢子是壳孢子,这正是养殖紫菜需要的孢子。人们完全可以创造适宜的环境来大量培养壳斑藻,人工生产壳孢子,用于紫菜养殖,从而结束了养殖紫菜靠大自然恩赐种子的历史,这是紫菜养殖业的一场革命。从此,开始了科学养殖紫菜的新纪元。 1955 年,曾呈奎等首先建立了用文蛤壳作为培养丝状体基质的紫菜育苗模式,解决了紫菜丝状体阶段的培养方法和壳孢子培养育苗方法的问题,至今仍在沿用; 1957 年,他与张德瑞、李家俊、赵汝英等完成了紫菜的半人工采苗养殖法和全人工采苗养殖法的研究( 1959 年公开发表),为紫菜的栽培技术奠定了科学基础。 此后,曾呈奎等的科研成果在沿海广泛推广,使得我国的人工栽培紫菜业迅速发展起来, 1990 年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三大紫菜生产国。 4.解决了种植海带的关键问题 海带富有营养、味美、价廉,能充饥,又能防止甲状腺肿,人们都喜欢吃。我国原来并不产海带, 1927 年由日本传入中国。在日本亚寒带地区北海道,海带自然生长的很多,无需人工栽培。但在我国海区,由于水温高,海带既长不大又长不多,所以人们很早就开始人工养殖实验。 30 年代和 40 年代,日本友人大槻洋四郎等就在我国的大连和烟台试验养殖海带; 50 年代初期,我国采用的主要方法有绑苗增殖法、采孢子投石法和架式养殖法崐 3 种,虽有进步,但都未能使我国的海带养殖业脱离试验阶段。直到 1952 年,  山东水产养殖场李宏基等人创造了海带筏式全人工养殖法,才使我国海带养殖业由试验阶段转入小规模企业性生产阶段,为海带养殖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崐础。 在此基础上,曾呈奎组织人员就如何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扩大养殖面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1955 年以前,我国养殖海带都是秋天采孢子和培育幼苗。这种方法是成功的,但缺点是海带生长期短,长不大,而且还有本地杂藻的威胁,生产力很低。针对秋苗培育法的缺点,曾呈奎、孙国玉、吴超元研究成功海带幼苗低温度夏养殖的方法。他们把夏季 6 、 7 月间海带释放的游孢子采到附着基上,然后在日光灯光、低温、流动的培养水条件下培育。到 10 月,再将小苗移到海上去养殖。这种方法叫夏苗培育法,这种苗叫夏苗。这既延长了海带的生长期,又避开了具有本地优势的崐当地杂藻的威胁,使单位面积产量增加一倍多,大面积生产也能增产 30 ─ 50 %。 为了把海带的种植扩展到更广阔的贫瘠的海区去,他们又创造了海带陶罐施肥法。用特制陶罐盛肥料以控制它的扩散速度,大大减少了流动海水造成的肥料流失,从而保证了海带有充足的肥料供应。 1954 年和 1955 年的实验证明,陶罐施肥法可使海带增产 3 倍多,而且产品符合一等或二等海带的标准。 以上两项科研成果,对以后我国黄海沿岸海带生产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由于海带适宜于在低温海水里生长,所以 50 年代海带只限于在北方海区养殖。上世纪 50 年代后期,曾呈奎和他的助手又研究解决了海带南移的关键问题,成功的把这一亚寒带生长的海藻移植到江苏、浙江、福建和广东省沿海,使我国海带的总产量大增。 曾呈奎领导的海带养殖学原理研究, 1978 年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现在,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海带生产国,全世界 80 %的海带是由我国生产的。由此,我国才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以海带为主要原料的褐藻胶提取工业,产品畅销五大洲。 5.开拓了祖国的海藻化学工业 早在 1942 年,曾呈奎在美国加州大学斯克利普斯海洋研究所读博士后时,就选了物理海洋学和海藻化学的学习和研究。 1941 年,美国对日本宣战,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于是,日本便不再向美国出口琼胶。 1943 年,受美国政府之托,曾呈奎负责主持开展了对琼胶原料的生产和加工方法的研究。他除了经常去美国沿海调查海藻资源外,还经常去琼胶工厂考查技术,研究改进措施。同时他对褐藻胶和卡拉胶的资源和加工方法也进行了调查研究,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资料,写出了一些研究报告。 1946 年发表了《美国的海藻产品及其用途》和《藻胶:有用的海藻多糖类》报告, 1947 年发表了《北美的海藻资源及其利用》报告和《琼胶》,撰写了美国化工大百科全书两词条──琼胶褐藻胶。 在国内, 1952 年,他与纪明侯、张峻甫在《中国植物学杂志》上发表《琼胶与琼胶工业》一文,介绍了琼胶的发展历史、原料产地、制造工艺及用途,建议国家尽快调查原料资源,进行人工养殖;呼吁国家组织人员研究海藻化学,迅速建立琼胶工业。 曾呈奎认为,褐藻胶比琼胶用途更广泛,当时只有美国生产。所以,他首先抓了褐藻胶的研究。自 1952 年开始,他与纪明侯、史升耀合作,开展了用马尾藻提取褐藻胶的研究,主要对海蒿子褐藻胶的提取条件、质与量的季节变化,几种马尾藻所含褐藻胶的质与量的测定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新的加工方法,为我国的海藻化学工业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他们在棉纺厂试验,用褐藻胶代替面粉浆纱,节约了大量粮食。在他的推动下,青岛市于 1956 年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生产褐藻胶的车间,开辟了我国化学工业的新领域──海藻化学工业。现在我国褐藻胶提取工业的规模已与美国同列,位居世界第二。 曾呈奎也很重视海藻的药用研究, 1960 年他与纪明侯、史升耀合作,对我国几种经济褐藻的含碘量进行了测定; 1962 年他与张峻甫合作发表了研究论文《鹧鸪草、海人草命名的辩证及其他国产驱蛔药用海藻》。 1981 年,他与关美君、唐慰慈共同研究,从战略上提出了我国海洋药物资源开发利用研究工作的意见:①开展海洋生物药理筛选工作,积累基础资料,同时注意吸收国外有关经验;②开展对有药用价值的海洋生物的培养研究,为试验和生产用材料提供技术服务;③开展对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的化学成分、有效成分的合成及衍生物或同型物的合成研究;④开展对海洋生物中生物活性成分的药理学和毒理学研究,为临床应用打下基础;⑤利用遗传工程等先进生物技术,改变海洋生物的遗传特性,使其产生具有药效的生物活性物质,并且尽可能产量高、质量好。这些意见,对全国的海洋药物研究工作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6.倡导海洋水产生产农牧化 进入 70 年代以来,世界海洋捕捞渔业生产迅速现代化,捕捞严重过度,致使许多种渔业资源遭到惨重破坏,产量急遽下降,有的品种则几近绝产;而社会对海洋水产品的需求又急遽增长,供需矛盾日益尖锐。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各国科学家都崐在寻求办法。 上世纪 20 年代末,曾呈奎还在厦门上大学时,看到当地群众采集野生海藻食用,就萌生了在海里种植海藻的想法。此后,他身体力行, 50 年代就攻下了种植紫菜和海带的几个关键问题,促使我国成为生产商品海带的第一大国,生产褐藻胶的第二大国,生产紫菜的第三大国。 1953 年 9 月,曾呈奎在《生物学通报》上发表文章,提出应在海底营造海底森林,或者叫海底藻林。这不仅可以满足我们对海藻日益增长的需求,一方面,藻林可以形成海洋牧场,给经济海产动物以必要的保护和食物。 60 年代初,曾呈奎提出耕海口号。 1962 年,在他和吴超元主编的《海底养崐殖学》中,他明确提出浅海农业的概念。 1966 年初,在他的领导下,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组织了耕海队。 70 年代中期,他根据他多年的科研和生产实践,并总结了国内外的经验教训,参考了国际上大马哈鱼放流增殖的实例,全面、完整、系统地提出了海洋水产生产农牧化的设想。 1977 年初,在《海洋科学》上发表文章指出,海洋水产生产农牧化研究是海洋科学的新动向,是我国海洋生物学在新时期的主要任务。海洋水产生产农牧化立足于改造自然,使水产生产摆脱听天由命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为稳产高产奠定基础。同年,他又在中国水产学会全国性大会上,提出了海洋水产生产农牧化的建议。此后,他陆续发表了 10 多篇文章,阐述和宣传海洋水产生产农牧化的构想。他 1981 年在给中共山东省委负责同志讲课时, 1984 年在给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的复信中, 1984 年在中国水产学会第三次代表大会的报告中, 1987 年在中国科学院地学部第二次学部委员大会的发言中,都重点讲述了海洋水产生产农牧化是海洋水产生产的主要方向的论点,并对海洋水产生产农牧化的设想作了全面和精辟的论述。 所谓海洋水产生产农牧化,就是通过人为的干涉,逐步地改善或改造海洋局部的环境条件,为经济生物的生长发育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同时,也对生物本身进行必要的改造以提高它们的质量和产量。农业化就是浅海农业,将生产对象限制在优化了的浅海局部空间内进行养殖。浅海的范围主要是沿海的滩涂、沼泽、港湾以及二三 十米 等深线以内的海域。生产的对象主要是藻类和贻贝、扇贝、鲍鱼、海参、蛤蜊、蛏子等底栖生物,而具有游泳能力的动物如鱼、虾、蟹等的生长活动则需将其限制在池塘、网笼、竹萝等有限空间内。牧业化就是海洋牧业,人工培育生产对象的幼苗,到成活率较高的阶段后,释放到自然海域去,以提高自然海域的生产潜力,控制海域生物区系组成,做到捕捞生产计划化。我国大陆架海域广阔,这种生产方式尤为适合,渤海和台湾海峡是最理想的海洋牧场。 在曾呈奎倡导、支持和参与下,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山东省胶州湾,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在广东省大亚湾进行了海洋水产生产农牧化试验,取得了丰硕成果,直接推动了我国紫菜、海带和对虾、扇贝等水产品的增殖和养殖产业的发展,已取得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必将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 7.丰富和发展了生物进化论 76 年来,曾呈奎主编了专著 14 部(中文 11 部,英文 3 部),共发表论文 395 篇。多年来,他对海藻分类的研究取得了大量成果,而且有突破性进展。他发现了数十个新种,几个新属,一个新科,发表研究报告和文章几十篇。 曾呈奎从 40 年代起就研究海藻的光合作用和色素吸收,探讨海藻不同门类的进化联系。 1946 年在美国《植物学报》发表了研究论文《大石花菜的生理研究1.光合作用,二氧化碳因子》; 70 年代初,他与周百成、郑舜琴合作继续研究这一课题。 1974 年他们在《植物学报》上发表了研究论文《几种绿藻、褐藻和红藻的吸收光谱的比较研究》。他们认为,海洋植物在登陆前进化的主要动力是光合作用,而光合生物的进化同光合作用的结构和功能有密切的关系,从而提出了光合生物进化的的系统发育理论。 1980 年 3 月,他率队考察西沙群岛,在我国首次发现了原绿藻。单细胞的原绿藻在生物进化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它是生物从原核生物向真核生物过渡,从单细胞生物向多细胞生物过渡的生物门类。研究它,对了解生物的进化,特别是生物从原核生物到真核生物的进化过程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他与周百成对原绿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查明了藻类进化的三条途径,揭示出光合生物的系统发育关系,直接证明了他们于 1974 年提出的光合生物进化系统的理论。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藻类的分类系统,开拓了海藻比较光合作用和进化的研究领域,丰富和发展了生物进化论。他们的进化理论与国际上流行的内共生学说是不一致的,他们提出的进化系统也不同于一度流行的五界系统,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重视,公认为我国进化论研究的三项重要成果之一。 8.推动了祖国海洋科学事业的发展 曾呈奎不仅自己努力做好科研工作发展祖国的海洋科学事业,而且还做了大量宣传、组织、建议、促进等社会工作,推动了祖国海洋科学事业的发展。 ⑴广揽海洋科学人才 1942 年曾呈奎在读博士后时,除了学习和研究海藻生物学外,又选修了海洋化学和物理海洋学,他总想多学一些以备回国创建中国的海洋科学时应用。但曾呈奎也很清楚,海洋科学是个大学科,必须有一大批人才才能发展这个事业。所以,他处处留心发现、团结和培养中国的海洋科技人才。著名物理海洋学家赫崇本就是他发现和帮助过的突出人才之一。 赫崇本 1944 年赴美,在美国东部学习金属物理学 1 年后,罹患疾病。  在曾呈奎的精心护理下,赫崇本几个月就恢复了健康。在曾呈奎的劝说下,赫崇本决定改攻物理海洋学。先到加州理工学院攻读气象学,然后又回到斯克利普斯海洋研究所跟所长斯法特鲁普教授攻读物理海洋学。赫崇本学成后,曾呈奎又帮他联系到青岛山东大学工作。 1946 年春,赫崇本与曾呈奎共同在山东大学开了海洋学课。几十年来,赫崇本教授在教育战线上辛勤耕耘,成为我国物理海洋学的开拓者,海洋科学教育的先驱。人们在青岛海洋大学校园里为赫崇本教授竖了一座半身雕像,石座上镌刻崐着这样一句话:我国物理海洋学的开拓者海洋科学教育的先驱赫崇本教授。 ⑵与童第周创办山东大学海洋研究所 1947 年,曾呈奎和童第周教授创办了山东大学海洋研究所。童第周担任所长,曾呈奎担任副所长。 ⑶参与建议、组建和领导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青岛解放后,曾呈奎积极地投入到创建新中国的海洋科学事业中去。  1949 年 7 月,童第周和曾呈奎趁在北京参加会议之机,向正在筹建中国科学院的负责人之一──竺可桢,提出建立全国性海洋研究所的建议,得到竺可桢的支持。 1949 年 10 月 29 日 ,童第周和曾呈奎又联名给中国科学院副院长陶孟和和竺可桢,建议在青岛成立海洋研究所,被中国科学院采纳。 1950 年 8 月,新中国第一个专业海洋研究机构、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的前身──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青岛海洋生物研究室,在青岛成立,主任童第周,副主任曾呈奎、张玺。她的成立标志着现代中国海洋科学全面、系统、规模化发展的开端。 该室逐步发展壮大,直到 1959 年扩建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成为一个多学科综合性的海洋研所机构。 1978 年曾呈奎任所长, 1984 年起任名誉所长,一直都是这个所的主要领导。 60 年以来,该所取得了 900 多项科研成果,其中获奖成果 403 项,包括国家一等奖 6 项,国家二等奖 22 项,全国科学大会奖 14 项,国家其他奖 48 项,省部委一等奖和省科技最高奖 127 项,省部委其他奖 189 项;国际奖 12 项 ,为国家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⑷ 参与组织和领导全国海洋综合调查 1956 年,国务院成立科学规划委员会,负责制订我国科学发展规划。曾呈奎被任命为该委员会气象海洋学科组副组长。他参与制订出的《 1956 ─ 1967 年中国海洋的综合调查及其开发方案》,列入《 1956 ─ 1967 年国家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中的第 7 项重点任务。此后,曾呈奎又被任命为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海洋专业学科组副组长,参与了多次海洋科学规划和重大计划的制订。 1958 ─ 1960 年,我国进行了大规模的全国海洋综合调查,曾呈奎担任调查领导小组的副组长。调查基本上完成了预定任务,并且取得了丰富的海洋调查经验,培养和锻炼了大批海洋调查研究人员,为后来的我国海洋事业的大发展奠定了强有力崐的基础。 ⑸ 参与建议成立国家海洋局 通过全国海洋综合调查,曾呈奎与其他领导和专家们都深深感到,国家应有一个专门的部门来管理国家的海洋。 1963 年,曾呈奎和部分海洋学家提出成立国家海洋局的建议,并委托曾呈奎、赫崇本等 7 人起草报告, 29 科学家联名向中央建议。 中央接受科学家们的建议,于 1964 年成立了国家海洋局。国家海洋局成立以来,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国家做出了突出贡献。 ⑹ 参与建议成立山东海洋技术开发中心 80 年代初,山东省,特别是青岛市,是全国海洋科研、教学和生产单位最为集中的地方。但是,这些单位隶属的系统不同,相互间联系和交流较少,协作不利,致使没能发挥出集中的优势。对此,曾呈奎联合了一批科学家联名向山东省人民政崐府建议成立山东海洋技术开发中心,以协调各海洋单位之间的业务关系。山东省人民政府接受了这一建议,于 1981 年在青岛成立了山东海洋技术开发中心,发挥着愈来愈大的作用。 ⑺积极支持创办《中国海洋药物》杂志 曾呈奎认为海洋药物研究是海洋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 1981 年,他积极支持青岛市医药科学研究所创办《中国海洋药物》杂志这个全世界第一个海洋药物的专业期刊,并且亲自担任顾问。 ⑻ 支持成立福建海洋研究所 台湾海峡具有典型的亚热带海洋特点,曾呈奎 1957 年就指出,应该在厦门建立海洋研究机构。 1978 年曾呈奎积极支持福建省在厦门建立福建海洋研究所。他亲自推荐所长,并选派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一批中青年科技人员支援该所。福建省对曾的共产主义风格十分钦佩。 曾呈奎殷切期望,有朝一日和台湾的海洋科学家、海洋研究机构合作,联合成立台湾海峡海洋研究所,共同繁荣祖国的海洋事业。 ⑼积极支持创办山东省海洋药物科学研究所 1981 年,他积极支持青岛医药科学研究所改建成山东省海洋药物科学研究所,使其成为国家唯一的专业海洋药物研究机构。为此,他向全国人大和山东省人大提交了议案,被山东省人民政府接受,并下达文件,付诸实施,推动了全国海洋药物研究的发展。 1988 年,他积极支持并亲自批准了中国海洋湖沼学会海洋药物学分会的成立,为海洋药物研究、教学和生产工崐作者提供了开展学术交流的园地和场所,推动了全国海洋药物科学的发展。 ⑽倡议联合,呼吁海洋环保 我国的海洋科研和教育机构有 70 多个,部分从事海洋工作的机构有 60 多个。但是,它们隶属于八九个系统的 20 多个单位,条块分割,各自为战,科研项目重复多,人、财、物、时浪费大,阻碍了整体水平的提高。曾呈奎多次在会议上、报刊上倡议中国海洋科学界要团结、要联合、要合作,要开展社会主义大协作,以促进我国海洋事业的大发展。 面对日趋严重的海洋污染,曾呈奎十分担忧。在他领导的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崐所,尽早建起了海洋环境保护研究室,开展海洋环保研究。他多次向社会呼吁,他还与海洋环保专家邹景忠联合著文,论述海洋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希望引起人们的重视。 鉴于曾呈奎对国家对人民对科学的贡献, 1991 年,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授予曾呈奎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 1995 年,太平洋科协在其召开的第崐 18 届太平洋科学大会上,为表彰曾呈奎在国际海洋生物学研究方面的杰出贡献,授予他太平洋地区科学大会奖。 1996 年曾呈奎的科研集体荣获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颁发的杰出科技成就集体奖。 1997 年曾呈奎获香港何梁何利科学基金会颁发的科技进步奖。 2005 年 1 月 20 日 曾呈奎先生逝世,享年 96 岁。 57 名两院院士联名向中央提出《关于进一步宣传学习曾呈奎同志先进事迹的建议》,多家中央媒体和地方媒体将曾呈奎先生作为人民的科学家进行了广泛的宣传,有关群众学术团体和有关部门还发出向曾呈奎同志学习的倡议。 2009 年,国家海洋局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联合开展了海洋成就奖评选活动,曾呈奎当选为新中国成立 60 年 十大海洋人物。 1980年曾呈奎在海南岛采集标本
个人分类: 未分类|11561 次阅读|4 个评论
[UMN访学成果2]第一篇被SCI收录的合作署名文章发表
wangyk 2010-2-27 17:12
王 应 宽 2010-02-27 Beijing , China 第一篇被 SCI 收录的合作署名文章发表 2009 年在明尼苏达大学做访问学者期间,参与了合作导师 Roger Ruan 领导团队的科研工作。其间,有幸与团队里的博士后 Wang Liang ( 汪靓 ) 等合作署名发表论文一篇( Cultivation of Green Algae Chlorella sp . in Different Wastewaters from Municipal Wastewater Treatment Plant , http://www.springerlink.com/content/b46086hr6261610x/ ) 。文章内容是海藻生物油制取项目中关于在城市污水处理厂用不同成分污水养殖绿藻的研究成果。论文发表在 Springer 旗下期刊 Applied Biochemistry and Biotechnology (应用生物化学与生物技术),属于化学和材料科学类期刊,系 SCI 收录源刊,目前影响因子 1.643 。虽然影响因子不高,但文章的价值和影响较大,主要源于该研究系目前世界关注的热点,老板在此领域又处于国际领先地位,而且研究成果的应用前景广阔。海藻被认为是新一代生物质能源新的希望,对优质藻种,其含油量高,生长繁殖速度快,可以在污水中养殖,不与粮争地,不与人争粮,而且其通过藻类的养殖可以有效去除污水中的氮磷等富营养物,既能生产能源,又具有环保生态效益,因而具有良好的前景。 说来惭愧,此文乃有本人署名的第一篇 SCI 收录文章。个人水平低、不长进,从事编辑出版工作为人作嫁是一方面,但主要还是因为学科门类和研究方向不同的缘故。本人从事的专业为农业机械化(本科和硕士研究生专业)和编辑出版学(博士研究生专业)。前者属于农业工程学科领域,该领域的研究成果一般难以发表在 SCI 收录的期刊, SCI 收录农业工程学科领域的期刊也比较少。农业工程学科领域被 SCI 收录的论文大多是借了与其他学科交叉的势。很多该领域的成果大都发表在被工程索引( Engineering Index, Ei Compendex )收录的期刊。本人此前发表的农业工程方面的文章多被 EI 收录。后来转了向,投入较多精力从事编辑出版、开放存取、网络学术传播等方面的研究,发表论文数十篇,但属于人文社科领域,与 SCI 相去更远了。当然,也因为发表的这些文章大都是中文的,如果将来在国外期刊发些这方面的英文文章,也可能被 SSCI 收录(《社会科学引文索引》( 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 ,简称 SSCI ),也算与 SCI 的亲戚攀上点关系了! 论文第一作者靓妹系出名门,在国内时就读于同济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赴美留学在明尼苏达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然后从事博士后研究。她天资聪颖,勤学不辍,发表了不少高水平论文。最近得知她又去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一个非常有名的 Algae实验室 Laboratory for Algae Research and Biotechnology ( http://larb.asu.edu/ ) 高就了。靓妹的爱国心令人感动,一心想着在美国多方学习提高,待学成后回国效力。她说:美国虽好,但还是时常想家,相信游子总有回到母亲怀抱的一天的。衷心希望国内各方为海外游子回国创业营造良好环境,以不辜负他们的赤子爱国心!在明尼苏达大学访学期间,在我的怂恿下,靓妹也在科学网开了博客( http://www.sciencenet.cn/u/eversci/ )。欢迎大家关注和支持! 论文中文摘要如下。论文的英文全文 PDF 附后,欢迎感兴趣的同行斧正。 城市污水处理厂不同成分废水中绿藻培养 汪 靓1,民 敏1,李叶丛1,陈 灵1,陈以峰1,刘玉环1,王应宽1,阮榕生*1,2 1 Center for Biorefining, and Department of Bioproducts and Biosystems Engineering,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1390 Eckles Avenue, St. Paul, MN55108, USA 2南昌大学生物质转化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生命科学与食品工程学院,南昌 330047 收稿日期 : 2009-08-21 接受日期: 2009-11-09 在线发表日期: 2009-11-24 摘 要: 该研究旨在评价绿藻在当地城市污水处理厂工艺流程中 4 个不同位置取样的污水中的生长状况,以及绿藻的生长对污水中氮、磷、化学需氧量 COD 和金属离子的去除效果。 4 种废水样品为:初级沉淀前的废水 #1 ,初级沉淀后的废水 #2 ,活性污泥槽中的废水 #3 ,污泥离心渗滤液 #4 (污泥离心渗滤后产生的废水)。在 4 种废水 #1 、 #2 、 #3 、 #4 中,绿藻在指数阶段的平均生长速率分别为 0.412, 0.429, 0.343, 和 0.948day1 。绿藻对废水 #1 、 #2 、 #4 中铵态氮( NH4N )的去除率分别为 82.4%, 74.7%, 和 78.3% 。废水 #3 中的硝态氮去除较明显,对无机氮主要形态的 NO3N 的去除率达 62.5%, 是养藻所产生的 NO2N 的 6.3 倍。绿藻对废水 #1 、 #2 、 #4 中磷的去除率分别为 83.2%, 90.6%, 和 85.6% ,对 COD 的去除率分别为 50.9%, 56.5%, 和 83.0% 。而 #3 废水中磷的去除率仅为 4.7% , COD 的含量在绿藻生长后反而略有上升,可能是因为绿藻中小的有机分子光合作用产生排泄物所致。试验显示,离心渗滤液中的金属离子,特别是 Al, Ca, Fe, Mg 和 Mn 在绿藻养殖后被有效的去除了。研究结果表明,在营养富集的离心渗滤液中养殖海藻,为城市污水处理厂利用海藻养殖工艺循环利用渗滤液去除废水中的营养成分提供了新的途径,达到环保去污和生产有价值的生物燃油原料的双重目的。 关键词 :城市污水,离心渗滤液,海藻,营养物去除,金属,绿藻 Cultivation of Green Algae Chlorella sp. in Different Wastewaters from Municipal Wastewater Treatment Plant LiangWang 1 , MinMin 1 , YecongLi 1 , PaulChen 1 , YifengChen 1 , YuhuanLiu 1 , YingkuanWang 1 and RogerRuan 1, 2 1 Center for Biorefining, and Department of Bioproducts and Biosystems Engineering,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1390 Eckles Avenue, St. Paul, MN55108, USA 2 Nanchang University, Nanchang, China Received: 21August2009 Accepted: 9November2009 Published online: 24November2009 Abstract: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the growth of green algae Chlorella sp. on wastewaters sampled from four different points of the treatment process flow of a local municipal wastewater treatment plant (MWTP) and how well the algal growth removed nitrogen, phosphorus, chemical oxygen demand (COD), and metal ions from the wastewaters. The four wastewaters were wastewater before primary settling (#1 wastewater), wastewater after primary settling (#2 wastewater), wastewater after activated sludge tank (#3 wastewater), and centrate (#4 wastewater), which is the wastewater generated in sludge centrifuge. The average specific growth rates in the exponential period were 0.412, 0.429, 0.343, and 0.948day1 for wastewaters #1, #2, #3, and #4, respectively. The removal rates of NH4N were 82.4%, 74.7%, and 78.3% for wastewaters #1, #2, and #4, respectively. For #3 wastewater, 62.5% of NO3N, the major inorganic nitrogen form, was removed with 6.3-fold of NO2N generated. From wastewaters #1, #2, and #4, 83.2%, 90.6%, and 85.6% phosphorus and 50.9%, 56.5%, and 83.0% COD were removed, respectively. Only 4.7% was removed in #3 wastewater and the COD in #3 wastewater increased slightly after algal growth, probably due to the excretion of small photosynthetic organic molecules by algae. Metal ions, especially Al, Ca, Fe, Mg, and Mn in centrate, were found to be removed very efficiently.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suggest that growing algae in nutrient-rich centrate offers a new option of applying algal process in MWTP to manage the nutrient load for the aeration tank to which the centrate is returned, serving the dual roles of nutrient reduction and valuable biofuel feedstock production. Keywords :Municipal wastewater,Centrate,Algae,Nutrients removal,Metal,Chlorella 附注: Applied Biochemistry and Biotechnology 期刊简介 Part A: Enzyme Engineering and Biotechnology Editor-in-Chief: Ashok Mulchandani ISSN: 0273-2289 (print version) ISSN: 1559-0291 (electronic version) Journal no. 12010 Humana Press 期刊 Applied Biochemistry and Biotechnology 出版社 Humana Press Inc. ISSN 0273-2289 (Print) 1599-0291 (Online) DOI 10.1007/s12010-009-8866-7 学科分类 化学和材料科学 SpringerLink Date 2009 年 11 月 24 日 This journal is devoted to publishing the highest quality innovative papers in the fields of biochemistry and biotechnology. The typical focus of the journal is to report applications of nove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breakthroughs, as well as technological subjects that are still in the proof-of-concept stage. Applied Biochemistry and Biotechnology provides a forum for case studies and practical concepts of biotechnology, utilization, including controls, statistical data analysis, problem descriptions unique to a particular application, and bioprocess economic analyses. The journal publishes reviews deemed of interest to readers, as well as book reviews, meeting and symposia notices, and news items relating to biotechnology in both the industrial and academic communities. In addition, Applied Biochemistry and Biotechnology often publishes lists of patents and publications of special interest to readers. Related subjects Biochemistry Biophysics - Biotechnology Impact Factor: 1.643 * Journal Citation Reports, Thomson Reuters Abstracted/Indexed in: abstracted_indexed Abstracts in Anthropology, Academic OneFile, AGRICOLA, ASFA, Biochemistry and Biophysics Citation Index, Biological Abstracts, BIOSIS Previews, Biotechnology Citation Index, CAB Abstracts, CAB International, CEABA-VtB, Chemical Abstracts Service (CAS), ChemWeb, Compendex, CSA/Proquest, Current Abstracts, Current Awareness in Biological Sciences (CABS), Current Contents/ Agriculture, Biology Environmental Sciences, Current Contents/Life Sciences, DECHEMA, Elsevier Biobase, EMBASE,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bstracts, Gale, GeoRef, Global Health, Google Scholar, Health Reference Center Academic, IBIDS, INIS Atomindex, Journal Citation Reports/Science Edition, OCLC, PubMed/Medline, Reaction Citation Index, Science Citation Index, 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 (SciSearch), SCOPUS, Summon by Serial Solutions, TOC Premier 原文 Full-text PDF Cultivation of Green Algae Chlorella sp. in Differ
个人分类: OA开放存取|7070 次阅读|0 个评论
[UMN访学成果1] 微波裂解海藻快速制取生物燃油的试验
wangyk 2010-2-9 01:39
王 应 宽 2010-02-06 Beijing, China 博主按:本人2009年5-12月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访学期间,有幸参与了合作导师阮榕生教授主持的关于海藻生物质能方面的研究课题。此文根据试验研究结果写成,发表在EI核心收录源刊《农业工程学报》。因为本人是第二作者,为公平公正,在评审过程中隐去全部作者,实行盲审。在通过评审后又几经修改终于发表。海藻生物质能是美国乃至世界新能源领域的研究热点,阮教授在海藻生物油研究方面进行了大量探索,主持多个关于海藻方面的课题,累计项目经费超过500万美元,整体研究水平处于国际领先地位,曾被《纽约时报》等多家媒体采访报道。希望此文的内容能为国内做海藻生物质能研究的同行提供些有益的参考。 微波裂解海藻快速制取生物燃油的试验 万益琴 1,2 ,王应宽 2,3 ,林向阳 2,4 ,刘玉环 1,2 ,陈 灵 2 ,李叶丛 2 ,阮榕生 1,2※ ( 1 .南昌大学生物质转化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生命科学与食品工程学院,南昌 330047 ; 2 . Center for Biorefining and Department of Bioproducts and Biosystems Engineering,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St. Paul, MN 55108, USA ; 3 .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 100125 ; 4 .福州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福州 350108 ) 摘 要:为了探索低成本的海藻生物油快速制取工艺技术,研究组已成功开发出一套海藻的选育、培养、收获、干制技术。利用自行优选、培养、收获并干制的海藻粉,基于课题组在生物质的微波裂解技术已取得的突破,采用自行研制的玉米秸秆微波裂解的相关设备,对微波裂解海藻制取生物燃油的技术进行试验研究,获得大量在自然条件下可分层的海藻生物油。采用气相色谱 - 质谱( GC-MS )分析了所得到的生物油产品中两相油组分,得到了生物油产品中的物质组成及其相对含量,可为海藻生物油的精制及其副产品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参考。研究表明,微波裂解海藻是一种低成本、快速、高效制取海藻生物燃油的方法,为海藻生物油的规模化生产提供参考。 关键词:海藻,微波,裂解,生物燃油,生物柴油,生物质能 doi : 10.3969/j.issn.1002 - 6819.2010.01.052 中图分类号: TP7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 - 6819(2010) - 01 - 0295 - 06 万益琴,王应宽,林向阳,等 . 微波裂解海藻快速制取生物燃油的试验 . 农业工程学报, 2010 , 26(1) : 295 - 300. Wan Yiqin, Wang Yingkuan, Lin Xiangyang , et al .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n microwave assisted pyrolysis of algae for rapid bio-oil production . Transactions of the CSAE, 2010, 26(1) : 295 - 300.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n microwave assisted pyrolysis of algae for rapid bio-oil production Wan Yiqin 1,2 , Wang Yingkuan 2,3 , Lin Xiangyang 2,4 , Liu Yuhuan 1,2 , Paul Chen 2 , Li Yecong 2 , Roger Ruan 1,2 ※ (1. School of Life Science and Food Engineering,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for Biomass Conversion , Ministry of Education , Nanchang University , Nanchang 330047, China ; 2. Center for Biorefining and Department of Bioproducts and Biosystems Engineering ,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 St. Paul , MN 55108, USA ; 3.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 g, Beijing 100125, China ; 4. College of Biolog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Fuzhou University , Fuzhou 350108, China ) Abstract: In order to explore technologies for rapid and cost-efficient bio-oil production from algae, the authors research group has developed a whole set of new process for algae variety selection, culture, harvest and dehydration. Based on the previous technical breakthrough by the research group in microwave assisted pyrolysis (MAP) of biomass, the optimized algae harvested from self-cultivated tank was dehydrated and used to conduct experiments on MAP of algae to produce bio-oil using self-developed equipment for microwave assisted pyrolysis of corn stover. Some algae-based bio-oil with water-oil two-phase stratification under natural conditions was obtained. The two-phase bio-oil products were then analyzed to acquire their compositions using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GC-MS); the compositions and their percentages were acquired, which can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for refining algae-based bio-oil products for various usages and developing value-added by-products. 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MAP of algae is a rapid, cost-competitive and efficient method for producing bio-oil, which provides reference for mass production of bio-oil from algae. Key words: algae, microwave, pyrolysis, bio-oil, biodiesel, biomass energy 附全文PDF 微波裂解海藻快速制取生物燃油的试验
个人分类: 学术交流|4859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 17: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