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外部性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极度反科学的西方经济学概念——“市场失灵”及“外部性”
chunkexue 2019-3-5 16:06
数理经济学假设市场的无形之手可以自动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并把证明这个假设的工作看作数理经济学的核心命题。 克鲁格曼(Paul R.Krugman)在其《经济学原理》导言中就写道: “微观经济学的核心命题是亚当·斯密提出的如下真知灼见的有效性:对个人利益的追求经常促进社会的整体利益。” 而同时,对于明显的市场作用存在的缺陷以及上述假设不成立的场合,又引入另外两个概念来说明: 一是 “市场失灵”。 二是 “外部性”。 “市场失灵”是说市场某些时候不能有效配置资源。“外部性”是指市场机制会产生某些有损社会福利的负作用(曼昆在其《经济学原理》中区分了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与社会福利相冲突的属于负外部性)。需要指出的是:“市场失灵”和“外部性”并不是反对微观经济学的学者提出,而是这些学者群体内部提出,并且是数理经济学内部相当普遍认可的概念。 科学规律经常会在实验和测量中遇到反例,这并不奇怪。但在遇到反例时,如果它被证明不是实验方法本身的技术错误所导致,真正的科学会有两种处理方法: 一是采用被科学哲学家伊姆雷·拉卡托斯所称的 “辅助性假设”方法, 即继续保持原理论体系基本假设和公理,通过引入某个边界条件的假设,以在理论体系内部解决反例(拉卡托斯称为“消解”),也就是使表面看似反例的测量结果,事实上归因于只是原来边界条件假设不正确。这样,通过辅助性假设,可获得与原有理论逻辑上的完全一致。通过这种方法解决反例最著名的例子之一是 海王星的发现。 因此,当遇到“市场之手作用原理”的反例时,如果采用辅助性假设方法,就应该引入某种未被发现或未被阐明的边界条件,在完全坚持“市场之手作用原理”的前提下予以解决。最终把该反例变成巩固现理论体系的更惊人的证据。 另一种方法是调整原理论体系的基本原理,由此带来全新公理体系的建立。 如迈克逊—莫雷干涉实验和黑体辐射实验对牛顿力学构成的反例,通过改进基本公理体系的方法, 导致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建立。 除以上两种方法之外,除非有科学界公认的全新科学方法的建立,否则不能接受再有其他任何处理反例的方法,尤其是 “绝对不能接受” 公然地引入一个与原来的基本原理在逻辑上完全相反的概念去包容反例,因为这样将会违反 “一致性要求”这个科学的最基本原则 。如果不能用辅助性假设的方法处理数理经济学的根本反例,就必须要接受“市场机制可以自动实现社会福利最佳,可以达到帕累托最优”这一重大理论观点是完全错误的。 设想一下,如果一发现天王星的轨道运行异常,就马上引入一个“万有引力定律失灵”概念,这样不仅可以把天王星的轨道运行异常纳入其中,而且以后一切行星轨道运行异常都可照此处理,所有反例都可以从此一劳永逸地加以解决,然后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们就全都高高兴兴、心安理得地回家睡大觉去了,这样的学术习惯怎么可能使物理学变成科学? 数理经济学看起来是以高度严谨的数学化表述的客观规律,但处理反例时采用的方法完全是非科学,甚至是公然反科学的。它既不是维持原有基本原理,通过引入边界条件假设来解决反例,从而维护原理论成立,也不是修改原基本原理,通过建立新的基本原理来获得一个解释力更强、包容力更广的理论体系,而竟然是轻易地建立一个与原基本原理在逻辑上完全相反的概念和原理来收罗所有反例。 如果科学容许采用这种方法,那么一切理论假说就全都可以成为科学规律了。并且科学研究几乎不再需要深入地做任何工作。发现了正面证据就是支持了原有理论,发现反例就直接归入“基本原理失灵”的另一套理论。微观经济学从总体上说是不赞成计划经济的。但如果采用这种方法,一切论点就无法有明确结论了,例如: 可以用某个数学公式证明计划经济是最有效率的,只有计划经济才能实现帕累托最优。如果计划经济出现问题,则称其为 “计划失灵”; 如果计划经济带来很多别的问题,则称为 “ 计划的外部性” 。 都可以用数学公式证明,都有失灵的时候,都有外部性。如果容许这样做的话,计划经济理论与市场经济理论又有什么不同? 如果科学容许这样做,就相当于可以像如下这样来表述物理学的基本理论。 牛顿力学: 如果所受外力为0,则物体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如果不是,则称为“牛顿第一定律失灵”。 相对论: 在真空中的光速是恒定不变的量。如果真空中的光速出现变化,则称为“光速不变原理失灵”。 我们并非要说以上表述本身是对还是错,而是要问以上“表述方式”本身是科学所能够容忍的吗?对此,全世界所有的科学家都会立即给出明确无疑的回答——绝对不能。 一致性是科学最基本的根基, 如果连这都可以轻易动摇,一切就全都无从谈起了。这是一个 对科学来说最基本的、最绝对的前提性问题。 但在经济学界,为什么竟然能够容忍“市场失灵”和“外部性”等非科学,甚至反科学到如此程度的概念存在?必须清楚意识到这里面存在深刻的“市场悖论”和反例。是悖论和反例就必须要用科学的处理悖论和反例的方式去解决! 正因为经济学家们对于实际测量数据与理论之间的关系如此随意,并且采用如此反科学的方式容纳反例,因此他们就难以发现理论中的错误。更重要的是,这样无法把任何反例变成重大科学进展的机遇。 再以著名的 科斯产权定理(叫“定理”本身就不对) 为例,这个所谓的“定理”是说:只要财产权是明确的,并且交易成本为零或者很小,那么,无论在开始时将财产权赋予谁,市场均衡的最终结果都是有效率的,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这等同于说,只要电路的电阻都为零,那么电路的损耗就可以为零,从而可实现最佳电路。电阻为零的超导体的确是存在的,但至今难以大规模商用化。现在的一切电路都存在电阻,并且电路理论和技术,就是在“电压=电阻×电流”的欧姆定律作用下进行的应用开发。同理,一切经济体系必然是存在交易成本的,市场建设最重要的工作就是降低有利社会的正常市场交易的成本,尤其是在另一方面还要增加非法交易的成本。因此,控制交易成本就是市场建设和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工作。由此可见,建立在“交易成本为零或很小”假设前提上的科斯产权定律是多么的无意义、反现实和想当然。 微信公众号:纯科学 新浪微博@汪涛_纯科学
个人分类: 纯科学|8243 次阅读|0 个评论
有间快递丨一个市场的故事
satangell 2016-3-6 14:13
题记:“没有自由的秩序和没有秩序的自由,同样具有破坏性。”——西奥多·罗斯福 很久以前,快递公司是被挡在校门之外的,快递与来往的车辆争夺道路使用权。后来,有个女生在拿快递时发生了车祸(愿逝者安息)。为了防止悲剧的再次发生,学校在南门设了间快递收发点,快递公司免费使用摊位。一到中午,快递点就跟春运时的火车站差不多,热闹非凡。进出间,看到电商经济的繁荣,每一笔快递背后都是白花花的银两。 一个市场上存在多个竞争主体的时候,为了生存,就只能提高服务降低价格。为了争取更多的快递单,快递公司给出的价格都是历史最低;以广州到上海为例,不超重的情况下单价10元。这个时候,是自由市场,受益的是师生。 缺乏监管的市场,就免不了混乱。学生收了快递后,拆掉的包装堆成了一座小山。可以换钱的纸箱,打扫卫生的阿姨们会默默收走,但是没有用的标签、塑料袋,就让阿姨们很大意见。对于这些,快递公司是不管的,校园的卫生环境与他们无关。这个时候,是市场的外(huan)部(jing)成(wu)本(ran)。 或许是阿姨们投诉多了,或许是领导偶尔路过不忍直视。学校决定整顿快递收发点,据说摊位依然对快递公司免费。但是,所有的快递不再由快递公司的人员收发,而是交给了几个不明来路的年轻人。于是,快递价格直线上升;同样以广州到上海为例,不超重的情况下单价15元。师生们失去了选择的权力,这个时候,是垄断,受损的是师生。 然而,垄断之后,卫生并未见好……
个人分类: 夜雨醉话|2578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研成果越来越不具有公共物品属性
yanghualei 2014-11-21 08:38
现在科研成果越来越不具有公共物品属性,即科研的付出与回报越来越成比例,回报越来越接近付出,并且开始超过付出,科研行为从一个公共的物品,即具有正的外部性,转化为中性,进而转化为具有负外部性。 因为现在你科研贡献越大,你捞的名越多,摸的利也越多,也就无所谓,从事科研行为是一个高尚的事业,因为高尚的事业,一定是对社会的付出多于回报的,源于现在科研行为报酬存在规模递增。 如今内生的和外生的社会制度使得科研行为存在马太效应,你做的越好,资源越向你靠拢,靠拢速度大于科研对社会的贡献速度,就是做得科研越大,获得的收益是不成比例的增加,故引致科研的成果越来越不具有公共物品属性。 注 1 :公共物品具有不需要付成本就可以享用,即非排他性,具有正外部性等特点。 注 2 :纯属个人观点,欢迎批评指正 。
2584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个国家内工业和服务业大省如何对农业省份进行补贴
yanghualei 2014-2-12 14:08
在产业中,如今农业处在最初级,低端,且收益较低,农业主产区的省份,如河南、黑龙江、安徽等省,由于国家政策强制生产农业,接受国家的强制分工,在市场环境下引致其省份的人均收益普遍低于工业和服务业的省份;在一个国家必须考虑工业或者服务业省份对农业省份的补贴问题。因为工业和服务业是上层产业,农业是基础行业,农业有更多的外部性,特别是正的外部性,工业的外部性小于农业的外部性。农业更多存在类似公共物品的性质,有很强的正外部性,但是在没有补贴的情况,大家都不愿意供应。 类似在国际分工中,发达国家强制的主动的分工,欧美从事高端制造业和金融服务业,亚洲从事中断制造业,非洲从事低端的农业和第一产业,在没有补贴的情况下,使得非洲的人均普遍低于欧美。这是国家间,故存在剥削。 对于同一个国家的不同地区,国家讲究是分工,但分工稳定的关键是,分工生产后所获得的利益如何分配,如果分工后,收益高,但不重要的行业不把收益分给基础重要,但收益低的行业,进而赚取差价,那这种分工是不稳定的,将会引致囚徒的困境,大家都发展不重要的但收益高的工业和服务业,引致产业的趋同,引致工业和服务业的产能过剩,引致粮食安全,进而引致大家的生存危机,这类似经济学中的囚徒困境,大家都不愿意从事基础重要的第一产业或者农业,大家都不愿意提供具有很强正外部性的公共物品粮食或者农产品。 沿海发展工业和服务业,引致其是一个高地,靠近沿海的中原地区,其缺乏工业,但农业基础较好,引致其发展农业,接受如今的政策的强制分工,在没有补贴的情况下,沿海和中部差距很大,引致靠近沿海的区域是中国经济的裂谷。但是西部地区,即没有工业,也没有农业,所以引致甘肃、贵州这样落后的区域。可以预测中国的农业主产区与中国的第一条中部裂谷带是重合的。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0 个评论
导师给新书作的序
热度 1 jinshuqin 2011-9-18 22:10
序言 水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我从2000年开始关注淮河流域的水污染问题并进行了长期的跟踪,最后发现管理体制不顺、信息不畅是最根本的问题。在这样的状态下,就很难谈政策目标的合理性和政策手段的恰当性了。我们花了6年多的时间完成了淮河流域的水环境政策评估,金书秦也是这项研究的主要参与者,但是最后我们并没有得出几条确切的结论。原因就是流域水污染这种具有外部性的问题,如果对各主体没有十分清晰的职责划分和监督,那么大家都会倾向于不作为并隐藏信息。 外部性理论在环境经济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关于外部性讨论的文献汗牛充栋,但是纵观这些文献,外部性往往被当作一个解释环境现象的“万精油”或市场失灵的“替罪羊”。它与市场失灵、产权、交易费用到底是什么关系?它是一种现象还是一个原因?它如何为环境政策的制定、评估发挥作用?等等,这些问题都没有答案。 本书作者正是带着这些问题开始了长达5年的研究和思考。金书秦是我指导的博士生,2005年他以优异的成绩从北京科技大学考入中国人民大学环境经济与管理系,成为我的硕士生,2006年10月转为硕博连读。他是我见过为数不多的能够踏踏实实完成课题研究任务,同时还主动进行理论思考的学生。2005年底,他开始参加我主持的一项外部性的社科基金课题研究,当时他还质疑外部性作为一项经济学研究的正统性。后来,他已是课题的骨干。在接下来的几年学习中,他参与了多项课题,因为之前对外部性的概念吃得很透,他总能够把环境问题的一些本质特征用外部性进行解释,他对外部性理论的研究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博士论文选择外部性为主题,希望能够在理论上更进一步地探索。本书就是作者在博士学位论文基础上的研究成果。本书中,作者提出了运用外部性理论分析环境问题的四个维度,即外部性的主体、方向、范围和大小,这相当于把外部性的“黑匣子”进行了解密,将来对该理论的应用就不应该局限于用外部性笼统地解释环境现象,而应当针对环境问题对上述四个方面逐条进行分析,有些可以定性,有些可以定量。作者提出了外部性集中度、绝对和相对交易费用等概念,结合外部性的四个维度,对管理体制、政策目标、优先领域、政策手段等的完善提出了具有建设性的解决方案。我认为作者对环境外部性理论的深化和应用方面有创新。当然,书中还存在一些缺点和不足,需要专家、学者和读者的批评和指正,也希望作者能够继续深入思考和研究。 作为导师,我很高兴看到本书的出版,希望该项研究能够对完善我国环境经济学理论,促进我国环境决策的科学化做出贡献,是为序。 宋国君 中国人民大学环境政策与规划研究所
个人分类: 活动公告|2331 次阅读|1 个评论
新书出版:《流域水污染防治政策设计:外部性理论创新和应用》
jinshuqin 2011-9-16 22:33
拙作《流域水污染防治政策设计:外部性理论创新和应用》已由冶金出版社出版,请大家捧场并不吝赐教。现把前言贴出来,供大家了解本书基本概要,也对成书过程给予我帮助的朋友致以感谢! 前言 中国的环境保护工作是从水污染的治理开始的,近四十年过去了,由于经济的飞速发展,环境质量恶化的趋势没有得到遏制,反而在不断加剧。近年来,国家对于水污染的治理力度前所未有,主要水污染物COD排放量成为“十一五”规划的约束性指标,一票否决、区域限批、批量关停、环评风暴,新旧政策层出不穷,“十一五”减排目标超额完成。但是,中国的水污染形势依然十分严峻,水污染的治理将是一项长久性的工作,需要通过良好的政策设计建立减排的长效机制,以实现水质的根本改善。 中国流域水污染控制总体上而言存在两方面问题:(1)管理体制不顺:体现为地方政府过多地担负了具有跨界外部性特征的水污染控制责任;(2)政策手段缺乏设计:头痛医头甚至病急乱投医的现象较为严重。由于这两方面的问题,进而导致政策的执行不力,各项管理机制(如信息、参与、监管、评估等机制)落后于实际需求。本书将针对以上问题,探索流域水污染防治政策设计的理论框架,并为我国水污染治理的实际工作提出相应的建议。 以外部性理论作为系统的环境政策设计的理论基础,本研究是首次探索,这也是本书的最大创新之处和最有可能做出贡献的地方。外部性理论自提出100多年来,一直是经济学领域争论的焦点,可以说,正是对外部性的讨论导致了新制度经济学的繁荣。外部性也被认为是环境经济学的主要基础理论。但是,自环境经济学创立以来,40多年过去了,外部性本身并没有得到实质的发展,其根本原因在于(1)自身概念的不清楚,与市场失灵、公共物品等概念之间的关系混乱,致使其缺乏独特的解释力;(2)只关注外部关系而忽视了实质的效应。本书首先从外部关系和效应两个角度重新定义外部性,进而将其具体到环境外部性,建立环境外部性理论的基本分析框架:包括外部性的主体、方向、范围、大小。基于外部性的分析框架,以问题为中心,建立流域水污染防治政策设计的基本框架。本书对于外部性理论的创新在于: (1)明确定义外部性包含外部关系和客观影响两个要素,据此对环境问题进行初步的分类,进而提出解决环境问题的基本优先序,并一定程度上阐释了环境政策目标确定与环境政策手段选择的原则,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基于本书对外部性的重新定义,对内部化的形式进行分类,仅以货币形式内化外部关系的称为形式或货币内部化;既内化外部关系,又消除实质效应的称为实质内部化。解决外部性问题,关键是消除其影响,其次是内部其关系,并以此作为环境政策设计或评估的首要原则或标准。 (2)基于外部效应和外部关系,提出外部性“集中度”的概念,集中度反应单位外部关系中包含的外部效应。本书提出根据外部性的集中度进行政策手段的选择,为了以最低的监管成本追求政策的确定性和有效性,从集中度的高低,依次以命令控制、经济、劝说手段为主。 (3)建立环境外部性理论分析的基本框架,从主体、方向、范围、大小四个维度进行细化,环境问题可以在四个维度上进一步区分,这使环境政策目标确定、手段选择的依据更为具体。特别地,本书从不同角度探讨了环境外部效应的大小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了相对外部效应、相对交易费用的概念,这两个概念对于政策收益的分享、成本的分担提供依据,这为将环境污染问题的经济分析与干系人分析的结合奠定了理论基础。 (4)梳理外部性、产权、交易费用、公共物品、信息等概念之间的关系,使之不再彼此含混不清。交易费用仍然是本书所要使用的一个核心概念,本书对于交易费用的类型划分方面有一定的创新,区分了识别和未识别的交易费用、实现和未实现的交易费用,并指出不同交易费用对于市场效率的影响。本书关于交易费用的论述,对于环境保护中的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提供了理论基础。 基于外部性理论,流域水污染防治政策设计的基本框架为:首先就是对污染问题的外部性属性进行识别,包括外部性的主体、方向、范围、大小进行识别,根据外部效应的绝对大小判断解决该问题可能获得的潜在收益,根据外部效应影响的范围选择合适的机构主导内部化的进程,根据外部关系的主体和外部效应的相对大小共同决定内部化(政策)的对象,最后,由所有因素共同确定内部化的手段,以期实现交易费用的最小化。具体而言,环境政策的目标(即内部化程度)由经济效率和政治意愿共同决定;对于跨界的水污染问题应当由上一级政府主导内部化的进程,主导的底线是掌握对企业排污行为的监管权和对地方政府的问责权;优先解决外部效应大外部关系简单的污染问题,从边际福利增加最大化的角度来说要优先解决相对外部效应大的问题;为了以最小的成本追求政策的可控性(确定性),外部性集中度较大的问题更多适用于命令控制手段,外部性集中度较小的问题更多运用经济刺激手段。基于此,我国流域水污染防治政策的基本框架是: (1)政策目标:首要目标是实现可监控污染源的连续达标排放,通过持续减排,进而实现水质的根本改善。 (2)管理体制:建立“三级两层”的水环境管理体制,设置环保部的分局,代表中央直接监管跨省的污染事务。 (3)优先控制的领域:工业污染源方面优先控制造纸、化工、农副食品、纺织四个行业的排放;农业面源方面优先控制化肥农药的用量和流失;加强城镇污水管网和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对进入城镇污水处理厂的工业废水进水水质进行控制。 (4)政策手段:以许可证制度为核心控制工业和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无的排放;通过经济奖励、技能培训促进农民少用化肥少施农药等环境友好行为。特别地,建议采取“大赦”的方法促使企业申报真实的排污信息,以确保许可证制度具有一个良好的信息基础。 本书共分8章,第1章为导论部分,介绍本书的选题背景、意义、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第2章为理论综述部分,对外部性理论进行了完整的回顾,由于第3章着重对外部性理论进行了发展,因此在第2章对于外部性理论没有过多的评述,此外还对政策设计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综述,包括基础理论和分析方法。 第3章为本书理论研究的核心部分,对外部性理论进行了创新和发展,在此基础上,结合政策设计的其他理论,建立了流域水污染防治政策设计的基本框架。第4~7章为实证研究部分。第4章简要地对中国流域水污染防治政策进行了框架性设计。第5、6、7章分别针对工业点源、城镇污水、农业面源进行了政策设计。第8章为结论部分,总结了本书在理论创新和指导实践方面的结论,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也指出了本书的不足和进一步研究方向。 本书在博士论文的基础上撰写而成,硕博五年我得到了导师宋国君教授无微不至的关怀,书中有价值的观点无一不是宋老师悉心指导的结果。宋老师门下诸多师弟、师妹在数据处理、实地调研等方面给予了极大支持。在此对恩师和同门表示由衷感谢!在人民大学就读五年,我还得到了张象枢、鲁明中、马中、邹骥、刘鹏、许瑞娜等老师的指点和帮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我还要把感谢致以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的各位领导和同事,正是他们的帮助和支持,使我能够以农村为阵地继续从事环保研究,也使得本书在农村环保方面的观点更加完善。最后我要把崇高的谢意致以本书所引用文献的作者,他们的杰出成就让我站在一个较高的起点。当然,书中难免有所疏漏,不妥之处敬请各位同行批评指正!
个人分类: 专业视角|2502 次阅读|0 个评论
重评外部性:基于环境保护的视角
jinshuqin 2010-10-11 09:15
本文为博士论文主要章节,近期已发表,限于博客图片编辑功能,文中图表无法正确显示,引用请到相关数据库下载全文并注明: 金书秦,宋国君,郭美瑜. 重评 外部性 :基于环境保护的视角 . 理论学刊. 2010(8):37~41. 摘要:关于外部性的争论经久不衰,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其概念的含糊不清。外部性的概念被广泛用于解释环境问题,但是对环境外部性的讨论仍然局限于新古典经济学家们所给定的范围,缺乏与环境特性的内在联系。理解环境外部性,应当将外部关系和环境效应区分开来 关系 - 效应 的二分有助于明确政策目标,并对环境政策的优先序进行排列。环境政策的首要目标是消除环境效应,其次是内化外部关系。 关键词:外部性;交易费用;环境保护; 环境政策 . 外部性的概念起源于 19 世纪末,盛行于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之后与生态经济学、环境经济学接轨并成为环境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按照这个线索,本文将外部性理论的发展分成三个阶段。分别是 1890-1930 年代外部性概念的提出以及围绕概念的论争; 1940-1960 年代交易费用的提出;自 1970 年代,外部性开始与环境经济学接轨,并为后者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外部性概念被广泛用于解释环境问题,但是学者们对它的批判从未停止 。这一方面源自其概念本身尚有含混不清的缺陷,另一方面是因为经济学家们认为有其他众多理论完全可以代替外部性来解释问题,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产权学派。本文认为,外部性在解释环境问题上具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而无论是产权经济学,还是契约经济学不过是解决外部性的备选工具。本文将主要从环境保护的视角重新评价外部性,并尝试在其定义上做出创新。 一、外部性概念的回顾 外部性的概念起源于马歇尔 (Marshall) 的观点,他在其 1890 年出版的《经济学原理》中指出扩大一种商品生产规模的经济有两种:一种是依赖于产业一般发展的 外部经济 (external economy) ,另一种是依赖于个别企业本身资源、组织和经营效率的 内部经济 (internal economy) 。外部经济的概念一经提出就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不仅因为马歇尔在经济学界的地位,更是因为这个概念引出了政府对经济进行管理的话题。没过多久,约翰 . 克拉彭爵士 (John Clapham) 指出外部性只是一个 空盒子 ,因为现实世界中没有东西和它相对应。 庇古( 1920 , 1924 )首次使用了外部性的概念,并用现代经济学的方法从福利经济学的角度系统地研究了外部性问题,在马歇尔提出的 外部经济 概念基础上扩充了 外部不经济 的概念和内容,将外部性问题的研究从外部因素对企业的影响效果转向企业或居民对其他企业或居民的影响效果,把外部性从原来作为一受动性概念转变为主动性概念。庇古提出了私人成本和社会边际成本、私人边际纯产值和社会边际纯产值等概念作为理论分析工具,基本形成了静态技术外部性理论的基本理论,此后学者所用的外部性概念基本上遵循庇古的解释。庇古认为,由于私人边际纯产值和社会边际纯产值的差异,新古典经济学中认为完全依靠市场机制可以形成资源的最优配置从而实现帕累托最优是不可能的。因此,政府干预成为实现社会福利的必须,政府对污染者征收等于其向社会产生的外部成本的税收,即 庇古税 成为政府干预经济、解决外部性的重要形式。 在庇古区分外部经济性和外部不经济性的基础上,瓦伊纳 (Viner, 1931) 进一步提出了货币外部性和技术外部性,并指出货币外部性不是导致市场无效率的因素,而技术外部性则是。慢慢地经济学家们开始用现实中各种可能相关的东西填充这个 空盒子 ,如企业的合作问题、污染、交通拥堵等 。在这个阶段,外部性的提出为 看不见的手 的失效提供了一种解释思路,也刺激了政府干预理论的发展。 二、外部性、交易费用、 市场失灵 在这个阶段,关于外部性的争论可谓盛极一时,外部性理论得到了极大限度的讨论和质疑,当时西方最为著名的经济学家们几乎都参与到论争之中。米德 (Meade, 1952) 将外部性拓展到产业水平,他指出外部性可以作为投入和产出变化的后果出现。 萨缪尔森 (Samuelson, 1954) 通过调查消费指出公共消费的外部性问题。 这个阶段的标志性成果是科斯的两篇著名论文:《论企业的性质》( 1937 )和《社会成本问题》 (1960) ,科斯在这两篇文章中批判了 庇古税 的思路并提出了交易费用、产权等概念。基于这两个概念,逐渐发展起 产权经济学 和 交易费用经济学 ,这两门学科构成了现代的 新制度经济学 的主要内容。科斯在提出损害的相互性后,抽象地分析了对损害有负责任和不负责任的定价制度后,得出结论:如果定价制度的运行毫无成本,最终的结果(产值最大化)是不受法律状况的影响的 。这一结论后来被斯蒂格勒引注为科斯定理,即当交易费用为零时,初始产权不影响资源的配置效率。 科斯理论对庇古的批判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外部效应往往不是一方侵害另一方的单向问题,而是具有相互性的;二是在交易费用为零时,庇古税没有必要;三是,在交易费用不为零时,解决外部效应的内部化问题要通过各种政策手段的成本收益的权衡比较才能确定,也就是说庇古税可能是有效的制度安排,也可能是低效的制度安排。通过损害的相互性、产权、交易成本以及制度选择,科斯拓展了对外部性的认识及其内部化的途径,并且把庇古理论纳入到自己的理论框架中,实现了对庇古理论的超越。科斯的文章之后,外部性与交易成本、市场失灵、无效率、政府干预、公共物品、不完全产权等词便结下了 不解之缘 ,以后的很多争论都在围绕这些概念的关系上进行。 布坎南( 1962 )认为对新古典经济学市场组织的批判中心就在于外部性。 如果不对价格机制进行干预,一些具有潜在收益的交易未能发生。由此而衍生出的两条结论就是: ( 1 )由于市场自身的无效率,适当的政府干预是必需的;( 2 )替代政府干预的另一种途径就是合理地进行市场创建(或市场完善,作者注),使市场主体在进行交易行为时将其产生的负面效益考虑进去。对于外部性存在的合理解释是交易成本,在交易成本为 0 的世界里,利己的市场主体会通过讨价还价实现潜在的帕累托改进,正是因为现实世界中实施某种交易的成本大于收益,才导致这些交易未能发生。在外部性理论中,交易成本被认为是万恶的根源。 Francis M. Bator 将市场失灵分成三种:外部性、垄断、和公共物品。 但实际上,根据 Demsetz 的解释,后面两种都可以归结为外部性的子类。 在一个没有交易成本的世界里是不会有垄断带来的市场低效的,因为购买成和生产者都可以通过谈判从减少和消除市场低效中获利。垄断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就是垄断生产者可以脱离市场竞争的制约,为了获得超额利润,结果就是消费者的需求得不到充分满足,这就是消费的外部性,即消费者的效用受到垄断者效用最大化行为的影响,而交易成本阻止了改变这种垄断的行为的发生。公共物品问题也有类似的性质。 张五常对外部性(在他的论述里被称为 界外效益 )的批判可以说是最为激烈的,张的批判逻辑是这样的: , , 首先他反对 无效率 之说。经济学家们将现实的资源配置状况与帕累托最优状态对比,只要发现现实状况不满足帕累托最优条件,都属于无效率。德姆塞茨将这种分析戏称为 天堂经济学 ( Nirvana Economics ),张五常更是认为这些 无效率 之说属于胡说。他认为之所以有人提出 无效率 之说是因为他们采取的是局部均衡分析,而在他们的局部均衡中有些局限条件被忽视或漠视了,如果采取一般均衡分析,讲所有真实世界的局限条件都考虑到,就不存在无效率,而通常被忽视或漠视的局限条件就是交易费用。所谓的 无效率 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的无效率,而是局限条件下的最大化。 接下来,他指出外部性之所以导致其他经济学家认为的所谓 无效率 ,是因为( 1 )没有私产,所以没有市场合约;( 2 )有合约,但使用条款不够齐备;( 3 )有齐备的合约条款,但某些使用的利益与损失在边际上不相等。正是因为交易费用的存在,才导致以上三个方面的不完备,而现实中完备几乎不存在,照此而言,外部性导致的 无效率 铺天盖地。界外效益的多种理论的产生,是因为好于该道的人忽略了合约是结构性的,而那所谓的 界外 ,只不过是他们没有想到合约的结构可以包罗万有 。 界内 、 界外 是模糊不清的理念,外部性理论是一个模糊不清的特殊理论。他甚至不无愤慨地说 界外效益 胡说八道,是谬论。张五常认为既然 外部性 概念含糊不清,那么不如用 合约理论 来解释那些解释不清的事情。 对于以上各大名家的观点,作者有以下两点评论:首先,作者赞成张五常关于 界内 和 界外 的说法,也就是说 界外效益 是相对的,取决于 界 的大小。但是作者不赞同张认为 外部性概念属于胡说八道 的观点。张的观点是:既然有些时候可以说外部性存在,有些时候可以说外部性不存在,那么外部性这个概念就没有意义。这种逻辑显然是站不住脚的,经济学研究的很大一部分就是关系研究(如收入分配、资源配置等),而关系本身就是相对存在的,各种关系的存在已否都取决于它们所依附的主体以及范围。作者对于张五常的遗憾在于他准确地指出了外部性是以一种相对关系的形式存在的,却认为这种关系没有意义,因为他认为只要 界 的范围足够大,就没有外部性可言。诚然,这种观点并不是没有道理,因为对于整个世界而言确实没有外部性,一部分人的损失可能就是另一部分人的获得,但这是一种消极的逃避问题的态度。现代世界是多元、分层的,人类进入现代化的进程正是从 混沌 到 分离 的过程,把 界 界定得无限大,实际上在人为制造一种 混沌 的状态,这不得不说是一种历史的倒退。外部性研究的重要价值就在于对 界 的识别和划分,并试图在不同的 界 的范围内实现帕累托改进,最终实现总体的帕累托改进。 其次,作者赞同大部分学者关于交易费用的论述,也就是说现实世界少有 完备 的状态,交易费用不可能为零,帕累托最优是不可能的状态。因此 市场失灵 其实是个伪命题,因为市场永远不可能 灵 。既然交易费用为零的世界是乌托邦,倒不如承认交易费用的 非负性 是市场经济的自有特质,即使再有效率的市场也会有交易费用,有些时候,交易费用甚至为某些产业或就业提供了可能。例如股票交易市场,如果没有丰厚的佣金,当然就不会有股票交易所、证券分析员的存在,正是这些交易费用被用于促进和完善交易市场。所以,关于交易费用是 万恶之源 的论断过于武断,合理的交易费用并不会导致市场低效,相反却会促进市场的完善和发展,从而实现帕累托改进。那么交易费用和外部性、 市场失灵 有什么关系呢? 本文认为,不是所有的交易费用导致了 市场失灵 ,导致 失灵 的只是一部分,这部分费用就是没有被 实现 的交易费用。换句话说,在所有交易费用都被实现的情况下交易发生或者不发生,最终的资源配置都是有效的,因为一部分人的支出就是另一部分人的收益。只有在部分交易费用没有被实现的情况下,一些潜在交易没有达成,导致了资源配置的扭曲。市场的改进就是要将那些未被实现的交易费用降低到一个可以实现的程度,这本身就需要一定的交易费用,一方面是信息成本,另一方面是制度成本。外部性内部化只在一定程度内是市场的改进,并不是要花尽所有的力气将其 100% 地内部化,而是要考虑交易费用,实现有效的内部化。也就是说,一定程度的外部性是可接受的,甚至是 有效的 。盲目追求高程度的外部性内部化,可能导致市场的低效。 三、外部性和环境经济学 1970 年代以来,外部性理论开始与生态经济学、环境经济学接轨。对于一些经济学家而言,外部性几乎成为环境污染的代名词,外部性、以及上文提到的围绕外部性的许多词语被理论化(如福利经济学、产权经济学、交易成本经济学等)并作为环境经济学的立论基础。外部性的内部化成为环境经济学和环境政策学的最主要目标,此阶段最具代表性的著作是鲍默尔 (William Baumol) 和奥茨 (Wallace Oates) 在其合著的《环境政策理论》 (1975 年第一版, 1988 年第二版 ) 。在该书中,他们把外部性定义为两个条件: (1) 在个体 A 的效用或生产关系包含了一些实际的(即非货币的)变量时,他的价值被别人(个人、企业、政府)所选择,而他的福利所受的影响却并没有得到考虑; (2) 其行为影响到别人或进入别人的生产函数中的经济决策者,并没有得到等同于其行为对别人所造成影响数额价值的补偿(或支付)。 这两个条件可以分别简述为:外部效应的受体福利受到影响但没得到考虑,施体 不经意间 影响了别人但没得到或支付补偿。尽管他们将外部性定义为两个条件,但是两个条件对于判断是否存在外部性的作用并不相同,条件 (1) 是充分必要条件,而条件 (2) 则是必要条件,只有在外部性产生的都是不经济影响时构成充分条件。也就是说,只要满足条件 (1) 就可以说是外部性。根据以上两个条件,本文发展了鲍默尔 - 奥茨模型的四种可能,图中 A 表示受影响的客体(受体), B 表示施加影响的主体(施体), G 表示政府,箭头的方向表示补偿的方向,并假定补偿的额度足以抵消所有的外部效应。 (a) 政府通过某种干预,使 B 直接对 A 所受的损失进行补偿,条件( 1 )、( 2 )都不再存在,外部性被消除; (b) B 将补偿交给政府,由政府再分发给 A ,条件( 1 )、( 2 )都不再存在,外部性被消除; (c) B 将补偿交给政府,但是政府不分发给 A ,可以理解为补偿并没有用于治理污染,条件( 2 )不存在,条件( 1 )还存在,外部性依然存在; (d) B 没有任何补偿,但是政府给 A 补偿,条件( 1 )不存在,条件( 2 )存在,由于本例子举的是污染问题,因此外部性也仍然存在。 B A G (c) B A G (b) B A G (a) B A G (d)    图 1 鲍默尔 - 奥茨双重条件模型 泰坦伯格 (Tietenberg) 的《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是环境经济学领域的又一部重要作品。但是在这部著作里,作者只在第 3 章花了很小一部分笔墨在外部性上面。 类似的经典著作还有皮尔斯 (Pearce, 1994) 的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范里安 (Varian, 1989) 的 A Solution to Problem of Externality 等。在这些著作中外部性被认为是市场失灵的原因之一,由于污染外部性的存在,商品的产量会过大,因此大量的污染被产生,而对污染负责的价格又太低,由于污染的成本是外在的,因此市场没有动机寻求单位产量商品产生污染少的办法,对污染物的循环使用和再利用也缺乏鼓励。以上经典著作在环境经济学领域均享有盛誉,但是仍然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 对于外部性的概念没有突破。 传统的概念没有明确外部性与外部效应的关系,有时把外部性等同于外部效应,有时把外部效应看成是外部性的效应,且主要注重对 外部关系 的界定(如上文中的鲍默尔 - 奥茨双重条件),而把 效应 当成一种附属。环境经济学家们在理解外部性时仍然沿用传统经济学家看重外部关系的概念,没有结合环境问题的特征将外部关系和环境效应区分,这也使得对环境政策讨论的中心局限于外部关系的内化。但实际上,环境效应未必会随着外部关系的内化而自动消除。而消除有害的环境效应恰恰应该是环境政策的首要目标。后文将会详细阐述本研究在此方面的创新尝试。 (2) 对环境政策讨论的范围过于狭窄。 对于环境政策的讨论基本局限于税收或收费、可转让的许可证、环境标准三种手段。原因是经济学家们把环境问题看作是纯经济问题,而且 前辈 经济学家(庇古、科斯等)给出的 药方 只有征税或排污权交易。相比一般的经济问题而言,环境问题的特殊体现在许多方面,例如环境问题的社会性、环境问题影响的持续性等。如果考虑到这些特性,环境政策选择的范围则会更加宽广。可以说,传统的对于环境外部性的讨论,并没有很好地把外部性理论和除庇古手段、科斯手段之外的政策手段(如基于劝说和教育的信息手段)联系起来。 (3) 某些基本假设可能不正确。 在讨论污染减排的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时作者的基本假设就是污染减排的边际成本递增而边际收益递减。本文认为这个假设可能是不正确的,因为在这个假设里没有考虑规模效应。以城市污水处理为例,在一定规模以下,边际处理成本可能递减的,因为在这个规模以内多处理一吨污水所增加的成本是降低的,当超过一定规模时,开始出现边际成本递增。边际成本曲线不是一条直线,而是一条 S 形曲线 ,在城市污水处理成本上已经有实证研究部分证实了这一点 。边际效益也类似,例如对于人体健康,这个合适的规模可能取决于剂量 - 反映关系。当污染很严重时,第一个单位污染的减排对人体健康来说可能毫无感觉,直到第 n 个减排发生后,污染排放进入人体可承受的临界值以内,这个单位的减排所增加的效用可能是最大的,到第 n+1 个时,由于已经进入了人体可以接受的范围,边际效益开始递减。 四、从环境视角重新定义外部性 本文认为:外部性同时具有 外部关系 和事实 效应 ,其中 外部 是条件,效应是表现,也就是说一种效应要被识别为外部性的话,那么它必须是在 市场之外 的。传统的概念没有明确外部性与外部效应的关系,有时把外部性等同于外部效应,有时把外部效应看成是外部性的效应,且主要注重对 外部关系 的界定(如上文中的鲍默尔 - 奥茨双重条件),而把 效应 当成一种附属。根据传统的定义,只要把外部关系解决了就实现了内部化的目标,但实际上,环境效应有时并不会随着外部关系的内化而被消除。 结合环境问题的特性,环境效应没有经过市场交易(价格机制)反映时则就称为环境外部性,或者说环境外部性是通过外部关系传递的环境效应。根据对环境外部性的定义,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就可以从 外部关系 和 环境效应 两个维度去区分。据此做出图 2 ,横坐标代表环境效应的大小,纵坐标代表外部关系的复杂程度,其中外部关系涉及到主体的多少、主体之间的关系、市场的完善程度等,环境效应则是污染行为所造成的客观影响。图中将坐标系分成四块区域,分别表示的环境问题为: A :外部关系复杂,环境效应较小; B :外部关系简单,环境效应较大; C :外部关系简单,环境效应较小; D :外部关系复杂,环境效应较大。 A B C 环境效应 外部关系 DD 图 2 关系 - 效应 模式下的环境外部性分类 以上对环境外部性的定义和分类对于环境政策设计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首先,在环境政策目标确定上,首要目标的是消除环境效应,其次是消除外部关系。而传统的理论所有关于内部化的讨论的中心是消除外部关系。根据庇古的经典定义( MSC-MPC ),要衡量外部关系,必须掌握各排污企业的成本信息,而且在掌握这些信息的过程中会受到利益主体的人为干扰,因此这几乎是不可能的。而环境效应则可以通过环境质量、受体健康等客观现象反映出来,是可以通过科学的监测来衡量的。因此可以说,外部关系不可(或难以)观察,而环境效应是可以(较易)观察的。如果要追求政策目标实现的确定性,那么必须基于确定的信息基础,从外部关系和环境效应两种信息的确定性比较来看,环境效应的信息更加具有确定性和科学性,这也进一步说明了环境政策设计的首要原则是促进有害环境效应的消除,而不是外部关系的消除。根据这个原则,对环境政策进行评估,最首要的就是看环境效果,即环境质量有无改善、污染物排放有无减少,其次是内化外部关系,考察政策费用的分担和效果的分享情况。 其次,在政策的优先排序上,应当充分考虑获得环境效益和处理外部关系之间的关系,但总体而言,应当优先解决环境效应大的问题,并先从关系简单的问题着手,但这只是一般的原则,主要是用于政策资源在不同环境问题(如酸雨、流域水污染、土壤污染等)之间的分配。按照这个原则,宏观环境保护政策的优先排序应当是 B-D-C-A 。更为具体地,对于同一类环境问题,在不同区域、污染源之间分配政策资源(例如在处理流域水污染问题时,是先处理农业面源还是工业点源),主要遵循边际交易费用最小化或边际收益最大化原则,政策的优先序应该根据 单位环境效应中包含的外部关系 来排列 ( 这里假定 外部关系 可以衡量并将 关系 中包含的众多不同要素无差异化,也就是说花在一个无差异当量关系上的内化成本相同 ) ,在环境效应相同时,优先解决外部关系简单的问题。外部关系的可以进一步以外部性主体、方向来衡量,而环境效应则可以通过损失评估、价值评估等方式核算, 本文暂不深入探讨。 五、小结 外部性自提出至现在一百多年来实际上起到的是 砖 的作用,该 砖 的抛出确实引发了不少的 玉 ,如产权经济学、合约理论、交易成本经济学等都得以创立和发展。但是翻遍国内外关于外部性讨论的文章却发现,这块 砖 本身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雕琢。传统的理论注重关系而忽视效应,而外部关系恰恰又是难以观察的,这便造成其发展的瓶颈。本文认为,要深入认识外部性,并以其作为环境政策制定或评估的理论依据,必须将外部关系和环境效应区分开来,环境政策的首要目标应当是消除环境效应,其次是内化外部关系。在可能取得同样环境效益的情况下,应当将有限的政策资源优先用于处理关系简单的外部问题。 外部性在环境问题上具有较强的解释力,但其自身在一百年来的争论中并没有得到实质的发展,而作为环境经济学的基础理论也仍然不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根本原因之一在于概念的含糊,本文在这一问题上尝试进行了一些突破。但仍有许多问题值得深入研究,如外部性与环境保护程度的确定、外部性与环境政策手段的选择等。 ] A. H. Barnett, Bruce Yandle. The End of the Externality Revolution . Social Philosophy and Policy, 2009(26):130-150. ] Andreas A. Papandreou. Externality and Institutions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304. ] Henry M. Peskin. Comments: One More Externality Article .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1988 (15): 380-381. ] Meade J. External Economies and Disexternal Economies in A Competitive Situation . Economic Journal. 1952(62): 54-67. ] 陈晰主编 . 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 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 . 上海 : 上海三联书店和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 ] 马中主编 . 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概论(第二版) . 北京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2006: 72. ] James M. Buchanan, W.C. Stubblebine. Externality . Economica. 1962(29): 371. ] Kenneth J. Arrow. The Organization of Economic Activity: Issues Pertinent to the Choice of Market vs. Non-market Allocation. In Robert H. Haveman and Julius Margolis(eds.): Public Expenditure and Policy Analysis. Chicago : Rand-McNally, 1970: 59-73. ] Francis M. Bator. The Anatomy of Market Failure .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58, 72(3): 351379. ] Harold Demsetz. Why Regulate Utilities? . Journal of Law Economics. 1968(61): 55, 61. Cheung, Steven N. S. The Structure of a Contract and the Theory of a Non-Exclusive Resource .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1970(13): 49-70. ] 张五常 . 佃农理论:应用于亚洲的农业和台湾的土地改革 . 北京 : 商务印书馆 . 2000: 31. ] 姜建强 . 张五常的学术贡献 . 载于 : 向松祚 , 高小勇编 . 五常思想 . 北京 : 朝华出版社 . 2006: 290-306. ] William J. Baumol, Wallace E. Oates. The theory of environmental policy (2 nd edition) . Cambridge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8. ] Tom Tietenberg. Environmental and Natural Resource Economics (3 rd Edition) . New York : HarperCollins Publishers Inc. 1992: 52-54. ] 宋国君 , 金书秦 , 傅毅明 . 基于外部性理论的中国环境管理体制设计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 2008, 18(2): 154-159. ] 褚俊英 , 陈吉宁 , 邹骥 , 王灿 . 城市污水处理厂的规模与效率研究 . 中国给水排水 . 2004,20(5):35~38.
个人分类: 专业视角|5253 次阅读|1 个评论
开博首篇
jinshuqin 2010-2-9 13:46
在新浪上写了三年的博客,不知道是否因为淘宝网开始收费的缘故,新浪博客正在沦为网店的广告页面。决定搬家了,这里更像一个研究者应该来的地方。 本人的研究兴趣为环境经济理论,主要为外部性理论、产权经济学、交易费用经济学等;环境政策分析与评估,偏好水环境政策,也正在积极学习气候变化、可再生能源等方面的政策;生态现代化理论,该理论在我国尚处于学习阶段,本人有幸在欧洲该领域最活跃的大学-荷兰瓦赫宁根-学习,对该理论的基本要义略知一二。 本人对于体育(尤其是足球)、人物、时政均感兴趣,因此也将偶尔在这些领域发发牢骚。很高兴在这里落户,希望与朋友们共同探讨和提高。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747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8 08: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