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重点大学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地方大学与重点大学的学生差别在哪里?
热度 42 gfcao 2012-1-15 23:31
我一直认为,地方大学与重点大学的学生在 IQ 上没有本质差别,之所以考进了不同的学校,与很多外在因素、自身用功程度及学习方法有关。但不同的环境的确造就了不同秉性的学生,也使得某些方面的差别越来越大,就说这维权意识吧,不同学校的学生可能很不相同。 曾听朋友介绍了一则真实的故事,在一所 985 高校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一辆汽车从校园内快速通过,不小心把一个学生的腿刮伤了,学生找到保卫部门,结果保卫部门的人态度不怎么友好,斥责学生小题大做,到医院看看不就完了?这下惹恼了学生,当天晚上,一帮学生走向大街游行、静坐表示抗议。吓得校长书记赶紧出面安抚学生,书记对学生说:“同学们,请你们先回去,我们一定给一个令大家满意的答复,否则我与校长一起下课。”在校长书记的劝说下,学生回去了,学校连夜召开紧急会议,决定对肇事者及相关人员作出最严厉的惩处,最终平息了这场事端。司机不小心造成学生轻微受伤似乎算不得什么大事,如果保卫部门处置得当,安抚好学生,谅不会引出后来的事端。管理者的工作水平在日常工作中是看不出来的,往往在一些突发事件中才能真正体现出来。通过这件事也可以看出,重点大学的学生维权意识还是比较强的,也知道通过什么样的途径才能奏效。当然,为了社会的稳定和谐,一般并不鼓励这种做法。可从另一个角度看,如果学生不采取这样极端的方式,事情能得到圆满的解决吗? 相比之下,地方大学的学生就温和多了,有一所地方大学发生过远比上述事件严重得多的故事。在学生宿舍区内,宿舍的一楼被租给了超市的员工居住,这些员工经常闹腾到凌晨一两点钟都不睡觉,吵得楼上的学生夜不能寐。某一日的夜晚,已是凌晨时分,这些员工们还在折腾,有一男生欲下楼干预,冷不丁被几个员工按住拖进房间,剥光了该生的上衣,逼着学生在衣服上写下我是小偷的字样,并要学生立下字据,赔偿损失若干万元,吓得学生不敢在宿舍居住。这件事惊动了学生家长,学生家长找到学校理论,最后通过派出所平息了此事,超市员工向学生赔礼道歉并赔偿一定损失。事情貌似得到了圆满解决,但这件事暴露出来的问题却在事故发生后才被发现。超市员工在宿舍区住了那么久,怎么就没有一个学生向有关部门反映?学生宿舍是学生的专门生活区,是学生临时的家,本来就不应该让外人随便进出,更何况是长期居住,而且闹腾得学生无法进行正常的学习与生活。学生对这样的现象竟如此逆来顺受,视而不见,这种管理上的漏洞在重点大学恐怕很难让学生接受。据说有些女生宿舍楼的下面居然居住着来历不明的男士,如此混乱的宿舍环境,谁能保证不出问题?曾几何时,听说一所大学的保安强暴并杀死了该校的校花,此事引起了轰动,焉知这样的悲剧不会在别的地方重演?一旦悲剧发生了再来善后就晚了,造成的损失与影响是无法挽回的。 地方大学与重点大学的这种差别在学术报告中也或多或少有所反映。重点大学的学生思维通常比较活跃,提出的问题往往比较尖刻,地方大学的学生则相对比较保守,常常羞于提问,或许是出于对报告人的礼貌,即使提问,也大多是无关痛痒的问题,在这点上,重点大学的学生值得地方大学的学生学习。 有一点是相似的,如今无论在地方大学还是重点大学当老师都比较轻松,很少见到学生课外提问,所以老师大可不必担心学生会为难你,也难怪现在混日子的老师比较多。课堂教学可以反映出老师的专业素养,但老师的功底如何往往只有通过学生的提问才能真正得到检验。现在的老师学问多少、好坏都没关系,上完课走人,不会有学生拦着你问个不停。这要是在二十多年前,老师想混饭吃可不那么容易,你若肚子里没点货很快会现出原形,记得有个老师,在学生的“穷追猛打”下双手抱拳对学生作揖:“抱歉抱歉,实在对不起。”假如现在的学生有那时候的学生那股对学习追根究底的精神,我相信很多老师都会面临那个老师尴尬的境地。 虽说 99% 的学生 IQ 没有多大差别,但不同的环境造就了不同学生,从这个意义上说,校际学生之间多加强交流是个好事。
个人分类: 随笔|8295 次阅读|75 个评论
[转载]一名重点大学毕业生的反思
热度 1 ronaldpan 2011-12-25 09:46
学生 当我从那古朴典雅的建筑旁走过,再深入到自己的学习环境和学校其他地方后,我发现这个地方与我之前在书中读到的宁静的大学校园不同,这里各色人等纷纷扰扰,大小汽车进进出出,随处可见各式各样的商业海报或者广告,草坪上遛狗的大妈悠然自得。那种在中小学可以听到的琅琅书声在大学里却寥寥无几,大学怎么竟然不如小学?这些大学生们都不读书么?我很困惑。 在正式开始上课之后,我更加见识了大学里很多人是怎么样上课的:早晨上课铃响了之后有很多人穿着拖鞋边吃早点慢悠悠地晃进教室,吃完早点后看看上面的老师,讲得没意思,于是爬着再补一觉。有的学生干脆一睡不起,大学里有句话是这样流传的:“一觉醒来一看表十点了,继续睡到十一点半,起来连早点、中饭一起吃了。”晚上十一点后,应该是夜深人静、正值休息的时候,如果你此时走进大学里的男生寝室,你绝对可以看到他们的夜生活才“刚刚开始”,打游戏、玩麻将或者是看武侠小说,好不热闹。鲜见一起读书、共同讨论人生智慧的场景,相反可以看到很多的大学生去网吧包夜,或者在寝室联机打游戏,他们的日常交流沟通内容就是游戏,以至于很多学生迫不得已,为了和同寝室的哥们“打成一片”而“学习”打游戏。 游戏已经成为了大学里男生的主要“学习内容” ,而且不少人发奋用功地学习了四年。 当我第一次在高我一级的学长寝室楼里看到凌乱的宿舍,散发着异味,一抬头就会看到一个蓬松的脑袋和迷离的眼神,我的灵魂被震撼了!我的心中真的不敢相信,这就是武汉大学的学生?空洞的眼神昭示着灵魂的无知和内心的空虚,在终日游戏的日子里打发自己的青春岁月!这是大学生么?这些人就是“为中华之崛起”而努力学习的新一代?我的内心里有一个强烈的声音告诉我:我绝对不要成为这个样子! 我的一个同学,从大一到大四,四年的时间,除了考试和教室见个面,其他时间全部在寝室打游戏或者看武侠,反正大学里也没有人管。后来因为挂科太多被学院劝退,家长过来求情延缓时间,但于事无补,游戏照打不误,直到大四时无法毕业。另外一个同学,也是因为打游戏挂科太多被劝退,母亲来到学院跪在学院领导面前说:“我自己在家里吃剩的菜叶在供他读书,求你们给他一次机会吧!”当时我听到学院领导讲到这样的事情的时候,我的内心很受震撼。父母吃菜叶供孩子在城市里打游戏,混日子?还要求情“给机会”?给他继续游戏的机会吗?都说可怜父母心,我想起我辛勤劳作的父母,我想起那千百万把孩子送进大学的天下父母,他们都以为自己的子女在大学里“努力学习”,辛苦地赚钱,无私地供养儿女“上学”,让他们解除“后顾之忧”,不用担心生活的问题。殊不知如今大学校园里,有多少人是在游戏人生。用我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一位同学的话来说:“如果他的妈妈来在大学住一个星期,就一定会让他退学回去”。 因为在中国“上大学”,可能是人生中一段最轻松愉快的时光了。 大家可以游戏,看电视,逃课,武侠小说,这是很多大学男生的全部生活。女生呢?看韩剧, 不少女大学生的主要学习内容就是看韩剧等各种连续剧,感情剧 ,一部接着一部。你能想象这就是“我的大学”么?这些人考上大学的时候都是家里的骄傲、很多同学眼羡的对象,可是为什么他们在风华正茂的青春时代里,行为如此令人费解?当时的自己不得而知。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这样混日子,大学里还是有很多人依然比较用功地学习,但是他们也一样困惑: 让他们努力学习的原因主要是“恐惧”和压力:怕找不到好工作,怕考不上研究生 。大家都听说就业很困难,因此不敢“放纵”自己。但是 很少有学生努力学习是因为追求智慧,追求真理,为国为民而学 。这些用功的学生虽然没有“游戏人生”,但是却生活在沉重的压抑心理状态下,思维往往呆滞,慢慢地走上一条被大学生们嘲笑的“越学越傻”的“傻博士”道路。实际上,每年大学里自杀的大学生,往往不是“不用功”的“坏学生”,而是这种心理严重压抑,用功学习的“好学生”。他们一样,从一进大学开始就碰到很多无法解决的困惑,同时被灌输着一些所谓“正确的发展方向”,他们只是愿意服从这些“权威结论”,以自我的压抑而不是以心灵的呼唤来“学习”,这难道就真的比“玩游戏”“看影碟”更好吗? 大学的学习到底是要达到什么目的? 大学生们为何都迷失了自己的理想。 与其他学院的一些学生干部打交道后,我发现大学学生会里面的学生干部,有不少本人就是“游戏大学”的优等生,但是他们却因为和辅导员老师关系不错而成为学生干部,来帮助老师“管理学生”。这样的学生干部能够引领学生走向哪里?同时,这些人似乎非常自信自己是一个“精英团体”,个个都感觉良好。学生干部中开始有很多的饭局来“拉进”彼此的关系,喝酒甚至吸烟,所谓的“烟搭桥,酒开路”这样的话,我第一次就是从学生会主席的口里听到的,我很困惑,这是在读大学的有志青年学子么?这就是要引领国家未来的“精英集团”嘛?我们国家就缺这样的“人才”吗? 老师 首先是专业的学习让人迷惑: 很多老师照本宣科 ,大学里面真正关注教学、关心学生,有上课水平的老师越来越少了,不知道老师都在忙些什么。 老师的本职工作应该是传业授道解惑,可是有的老师一个学期学生也见不了几次,派他的研究生来上课。后来我才明白原来他们都在忙着自己的项目和课题。大一的时候,我们通信工程专业有个博导带物理,学生的评价是这样:“还博导呢,都博成个啥了?讲得稀里糊涂,还经常不来上课。”。大学选用的教材令人费解,明明有很好的全国通用教材,比如高等数学的同济五版,却偏偏要选用自己学校编的教材,艰难晦涩,连选用的习题都是历年研究生考试的数一类,可能是编排教材的老师想提前让我们进行考研准备吧?后来才知道学校选用这种“自编教材”的原因,是老师们因为要“评职称”。需要“科研成果”,就东拼西凑的乱编一些“教材”来“完成任务”,这种放到书店里根本没有人会要的垃圾教材,他们就利用自己教学的权利,发给大学生们上课用。据说 老师们也很可怜,每年都要完成所谓的“科研成果”,要写论文,出书来完成任务,否则就可能降职 。有些老师没办法就自己花钱在外面找刊物发表文章,这种可以不花钱出教材,让学生买单的事情也很容易理解了。 大学里的学生生涯,除了要求学生的专业学习之外,鲜有启迪心灵的声音,更重要的是 缺乏指导大学生人生发展与定位的课程,能够让大学生明白自己为什么学,为什么活的课程 。我自己学习的专业是电子信息科学类,和很多同学一样,我在必修的公选课如高等数学等认真学习,但是我在每天的专业学习之外内心十分彷徨,我不知道这个专业适合不适合自己,不知道这个专业意味着什么?不知道这个专业的社会发展方向和主流是什么?也不明白这个专业培养的目的是什么样的人才要求?我不知道该怎样进行大学的学习,更不知道前面的路在那里。我该怎样去一步步实现自己的理想?我碰到过很多的大学生也是如此。他们对于自己所选择的专业了解甚少。其实我觉得老师也根本不了解这些专业到底要做什么,后来知道大学里的管理人员,看专业叫什么名字容易吸引学生,就改个名字。看什么专业热门好找工作,就赶快“上马”一个专业,拼凑一些“课程”出来糊弄人就完事了。很多学生只是为了就业的方便而“选择专业”,但是当他们真正想去定位自己的时候,就反而陷入了“专业思维”而不能自拔。多数人只是为了一份工作而读一个热门的专业,却忘了去关注自己的兴趣、爱好,甚至综合能力的培养和理想的思考。 商业中逐利的浮躁气息充斥着整个校园,学术与商业的挂钩和教师职称评定的畸形化,使得大学校园里越来越多的老师不重视教学而忙于自己的项目,忙于发表论文。因为有了论文,有了项目,才会有职称和金钱,才会有房子、车子和各种名誉,这样的老师那里有时间去传业授道解惑呢?但是现在的大学校园里,基本上都是这样的老师。因为“理想型”的老师注定要被现实“淘汰”。 疑问 为什么我们的大学会是这个样子?为什么这么多的学生缺乏精神思考而且没有老师指引?除了在一些讲座上偶尔能够听到一些激动内心的声音外,为什么大学里的老师讲完课就像是打工混日子,无趣无内容,讲完就走人?为什么大学老师从来不与学生探讨人生智慧?为什么我们这么多的大学生对此熟视无睹? 摘自 http://club.business.sohu.com/r-enjoy-1787620-0-4-900.html
2196 次阅读|1 个评论
[精]"特权"的真耻辱羞辱我们和我们的国家一生!
热度 1 jimmy198360 2011-12-8 20:15
此文写于大约去年的这个时候,面对各种愈演愈烈的各种不公平待遇,我忍不住又发在这里!各位看官包涵. 原文名为重点大学的真耻辱羞辱我们非重点大学出身的人一生! 现在感觉改成《"特权"的真耻辱羞辱我们和我们的国家一生!》比较应景和合适。下面的长文也是详细述说自己的不公平待遇和抱怨的。 眼看 2012 我的毕业年就要到了,在国内教育中煎熬了 20 多个年月( 1990-2012 )马上就要结束了,要为世界末日年马上要到来是否能安稳活下来找到工作而忧虑,也没办法,毕竟这可是自然的力量,呵呵,开玩笑。但是很少为工作焦虑的我慢慢地也为 2012 年毕业后的工作而焦虑。 因为我小学初高中都是在农村受教育,虽然在那所私立高中一直名列前茅(年级前三名),当然坦白的说,不是因为我能力好聪明,实则是因为我们大家都笨而且教育环境也不好,我只不过好了一点点,所以说我高考虽然算考的最好,也就在这个高分的山东省刚好压在二本线进入了一所很不入流的大学 ---** 大学,它非 211 ,更谈不上 985 ,没有什么贵族血统。虽然我高中时的作业本和学习本上都梦想地写上 “ 清华大学生科院某某班 ” ,但我还是像阿 Q 一样安慰自己,不能让自己在复读中蹉跎自己的青春岁月, 我认为自身的努力和教育环境至少同样重要,有时候还更重要,我可以慢慢努力去寻找和实现自己的梦想(在特权面前这些都是白日梦)。 总的来说四年的大学生活,我是很感谢我的母校,虽然它没有赋予我贵族的血统,但是我认为自己在那里通过同学的熏染刺激,通过学校的图书馆和老师们寻找到了自己一生的梦想和追求,从一个不谙世事不知丁卯的毛头小子,知道了生命中孰轻孰重,知道了我这一辈子能够发自内心的快乐的做些什么,为自己、为家人、为社会贡献些什么,并让自己和他人过上比较好的生活,当然更多的是自我价值的实现和我个人的幸福和快乐。三年大学的苦苦思索后,我在自己喜爱的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间做出了自己一生的选择 ---- 我决定我这一生要去做个科学研究者,去开拓人的认知,让人们生活的更美好。当然我并不是不喜欢或者否定文化艺术文学音乐的价值,因为那同样重要我也一样喜欢,但是我选择科学作为我的职业,生活中和工作中我把文学艺术音乐社科同样作为一个重要部分,我会关注和学习他们,但是从没考虑过靠他们谋生,它们梳理、点拨、滋养我的生活。 大学毕业后这几年的工作和学习,实际上是在困顿、比较差的环境下自身的学习和深造,让自己成功转身为真正科学研究者的过程。从事研究生教育或者正在国内接受研究生教育的学生们知道这个过程有多么的艰辛,在这个过程中,我每每想退缩于科学研究转向其他更能给自己带来物质财富的领域时,我都会想起大学三年级时候那时候我的决定,我相信对于我个人来说,那三年的思考我没有错,我的选择也一定是对的。想到这些我就又勇敢起来,在繁杂的实验和海量的科学数据与自己犀利跳跃的思维和清晰的设计思路间,重新燃气我对科学研究的热情。大三的时候,为了能让自己有做研究的资格,仅仅对研究拥有热情而对研究过程本身不甚了了的我,报考了研究生,选择志愿时,我曾犹豫过清华、北大、南京大学,以及四大理工(大连理工,北京理工,华东理工,华南理工)这些在国内无论是基础研究还是应用研究都处于顶尖和一流的大学,但是我最终在详细查阅各种资料信息后,选择了在我学习的领域国内最顶尖的研究机构---中科院北京化学所作为我的报考志愿,因为不是出身于重点大学尤其是 211 和 985 学校,**大学没有自己的研究生报送名额,即它没有资格向任何大学免试保送自己的学生攻读其它学校的研究生,重点大学能力强啊,而且是贵族血统他们有很多保送名额,据说他们每个班级有相当一部分被保送(前茅的学生),然后有一少一部分通过自身的努力考进自己的学校攻读研究生,或者学校和国家合力提供机会和资助去国外攻读研究生若干年后可以变成浑身镀满黄金的海归,还有一部分无心研究的就顺利的找到了自己理想的工作,当然这些只是耳听,我不是重点学校的学生,没有亲见,真实性还有待考证。因为我没有占尽这些先天优势,或者说几乎不占任何优势,去努力争取化学所保送后剩下的名额,在紧张快乐学习环境不断变动,整天背着一大包书跑来跑去的备考日子里,时常会兴奋焦虑失落,因为总感觉自己这点学习复习的不够好,那点不够强,每每看到化学所和北京大学这类一流单位招录学生的各项成绩都有点心虚,但是真正做起来模拟题测试起自己的基本能力来又重拾了自己的努力的信心。 就这样直到考试的前一天,按多年的考试经验应该放松休息,但是还在梳理那些重要的知识点。第一天第一场英语考试,不得不佩服英语考研试题的经典和对多年英语学习实力的考验,就在这一场自我感觉极不好的从小到大没有放弃过任何考试也没有因为任何考试不及格的我有想放弃的年头,时间赶的真紧,作文草草收尾,为了写那关键的作文,放弃了 10 分选择补句子题全选 B, 第一场考试几乎让我这次考试全失信心,但是身经十数年大考小考的我迅速调整心情和状态,进入下午的政治考试,政治考试自我感觉良好,因为它比较主观很容易往上面写东西,而且自己的也用功准备和复习了。第二天的专业课考试,第一场物理化学考试,考试开始,整个考场里只剩下一般人左右,就是说 30 人已经有一般人放弃了考试,下午的有机化学考试又有若干人未到也放弃了考试。我个人对于数理的悟性和理解能力强,但是具体的运算演绎又相对迟钝,加上中科院各院所自主命题的专业课的难度在国内也是最高和最新奇的,这次明显题量大而又有若干新奇的东西,在紧张的考试中我几乎答完了所有的题目,有一题目由于没时间只写上了可能用到的主要公式, 10 分的题最多给个一两分或者不给,这也是我这科考试略显遗憾的地方。下午的有机化学考试,就是我的噩梦了,因为有机化学中的化学物质和各种繁杂的化学反应,以及各种分析仪器的数据分析与测算,这些东西不像物理化学和数学,它们缺少很强的逻辑关联,需要反复不断的记忆和温习。经过近两天紧张的考试,试卷发下来我的脑子就是空白,开始的反应产物题作为我的热身苦力搜索这我的大脑,不过这一大题几乎全战落败(这一大题近 40 分),幸好进入第二大题,我的脑细胞渐渐苏醒,几道小题中状态渐好,做出来了一部分,进入最后一个大题,脑细胞完全苏醒,自我感觉几乎所有小题得心应手全战全捷。但是等这些全部做完后,这一季的考试铃声也敲响了,研究生入学考试每科考试时间都很紧凑,没有给大多数人回首检测繁复演习的时间。 不难想象,在和考友们一起回学校的傍晚,外面灯火闪耀,朋友们兴高采烈,我却难掩自身的失落和疲惫,失落的同时也是一个小小的解脱。很清楚哪一科是自己的滑铁卢,虽然抱着一丝侥幸的心理,只要有机化学能过就 OK. 过完 2006 年的农历新年的假期回校后不久,考试成绩就出来了,结果又出人意外,又有在意料之中的成分,英语成绩考了 72 分(满分 100 分,对于我来说相当于 90 分考了 72 分),这是我很喜出望外的,因为国家线当时好像是 40 多,能过 55 分就是很优秀的, 55 分是很多重点大学和科研院所的要求线, 60 分以上的人占的比例是比较少的,可见考研试题的选拨能力。政治考了 70 还是 72 分我不记得了,这是个对我来说既正常又满意的分数,我不太关注它。物理化学考了 127 分这个也是我自豪和喜出望外的成绩因为相当于 140 分考了 127 分,很难得。接下来就是我的滑铁卢和低落了,有机化学考了 72 分,只过了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专业课分数线(当然也过了内陆地区的线),当然我深知无望,因为中科院和各重点大学的专业课分数基本线都要求在 90 分,没有破例,过不了这个线你就没有资格面试,没有面试其他的也没有任何奢望。但是我的总分是远在化学所的总分要求之上的,上一年他们的分数线好像是 320 还是 310 不记得了,但是无用。失落中,我也不得不寻找其他更好的出路 ---- 调剂到较好的学校,好的老师和学科环境也能实现我的梦想,朋友是不是我又一次的妥协了? 在得知化学所可以复查专业课成绩后,我买了当天去北京的火车票,第二天到北京住在朋友安下后就去地处中关村的化学所复查成绩,这里中科院所云集,都市喧嚣中静谧和低调的研究环境让人肃然起敬和心生更大的向往,在毕恭毕敬的问得复查分数的办公室后,工作人员冷漠地让我留下联系电话后,说她查过之后给我电话或信息,我有点失落,我以为会让我自己查阅我的试卷,后来被朋友嘲笑天真。实际上这样后,我就对复查不抱任何希望,就迅速坐火车折回学校(我忘记了是会学校了,还是直接从北京杀到远在近 3000 多里之外的宁波正在筹建并在招录调剂生的中科院新的一个研究所),未在北京作任何逗留,这样后来被朋友骂过几次,来一天北京来它干啥。这成绩出来后,我联系过 211 或者 985 重点大学,记得最清楚的是兰州大学,他们的化学研究也是国内一流的,但是地处西北内陆经济欠发达地区,一直很难像东部地区一样能有充足的好的生源,心想我的成绩应该是他们可以考虑的对象,虽然曾耳闻重点大学一直歧视非重点大学的考生,没有报考他们学校的非重点大学的调剂生更别想又调剂进去的门了,电话打过去,果然验证了这些传言,他们说调剂的学生至少要是 211 或者 985 学校的考试,电话挂了之后我就有骂人的冲动,甚至暗自立下誓言,我以后做了大学领导,或者创办了自己的大学绝对不招录 211 或 985 等重点大学的学生,抑或是那些工作人员,当然我只是一时气愤,我想我是不会做出这样没有人性的规 定的,要知道被歧视和被羞辱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从这里以后,这就在我的心里烙下了一个大大的心结,以后遇到类似歧视的事情,比如站街女被执法人员打和强制捆绑游街,比如刑事犯人被公开审判公开羞辱,这个结就会让我很难受很痛,为这个经济迅速发展的国家中这些非人性的东西,那种难受难以言说,难以发泄。 但是被兰州大学拒绝后,没来得及考虑太多,我就和同样失落的考友一起坐上了杀往南方城市宁波的火车,一路南下越来越湿润茂盛的沃土,越来越蓬勃发展的经济生机倒是很大程度上抵消了我考试与调剂的失利,而且这所新筹建的中科院研究院所也给了我们很大的希望。除了火车站,来到宁波这座风景如画的城市,整洁宁静,坐上公交车直接去处于开发区的研究所,那里的老师热情的招待了我们,在给我们看了想要调剂到他们学校的学生的名单后,名牌大学的出身的考生占了一大部分,老师委婉的说他们基本上不招收非重点大学毕业的考生,让我们考虑考虑西部青藏高原附近的那些中科院科研院所,并留下了联系方式。实际上我们也了解过这些院所,一是他们的各科分数线要求和东部沿海院所没有太大的区别,而且也倾向于招录重点大学毕业的学生。 至此,我几乎完全打消了调剂进入任何重点大学的打算,当然后来也没有任何馅儿饼砸向我。 如果说有馅儿饼的话,就是一天午睡的时候,**大学生科院打来的面试的电话,他们属于破格抢生源录取,因为真正的这一年的国家线还没有出来,他们按照上一年的分数线确定了面试人员,大量招录研究生,不过大部分是报考重点大学和科研院所落榜调剂过来的,他们没有歧视我这个化学专业而非生命科学专业的学生我已感激不尽,而且生命科学又是我高中时蒙昧以求的研究方向,高考时分数低未敢报考,现在正好可以圆我的一个梦,而且杭州这座天堂城市,环境好,也适合学术研究,更让我喜不自胜。出发面试前,我草草看了一些生命科学专业知识,还有专业外语,面试和复试笔试部分我对自己的答题还是比较满意的(当然是),后来成绩出来时,我记得是英文复试口语什么的是最靠前的,专业课也不来,就顺利以免学费的公费名额顺利入学了。 2 年半辛苦的实验和学习在老师们和同学们的培养和关照中还算顺利的过去了。 去年( 2009 年)研究机构和大学招聘教师和研究人员要求持续走高,进入这些单位越来越难的情况下,在同学和朋友都纷纷选择就业工作养活自己寻求经济独立和自由或者出国寻找更好的深造环境的情况,我一往无前丝毫没有考虑去工作地考入了浙江大学的博士研究生开始了进一步的研究锻炼和研究工作,继续为实验自己的职业研究梦想而努力着。 这不已经进入二年级,顺利的话应该在后年的开春毕业的我和高我一年的好朋友们讨论起将来的工作来(他们已经面对进大学或者研究所工作,他们是中科院或者 211 大学的博士研究生),第一次开始为工作纠结起来,被歧视的心结再一次被狠狠的揪醒。 一是,中国人力资源在快速发展的经济大潮,与快速膨胀的教育发展中,培养了一大批高端人才包括各个学科门类的博士生。进入大学工作的条件哪怕是个普通的照顾管理学生的辅导员,从我高中入大学起的基本学历大学本科要求,一路飙升到要求是博士学位要求。做一个授课的教师的要求更高了,大部分重点学校都把这一门槛提到了有博士后工作经历,实际上博士后只是一个在其他实验室做研究的工作经历,可以看做博士生的延续。而且大多数重点大学要求这些博士或者博士后要有海外留学或者工作经历,这一条,在我看来是无理和没有人性的要求。倘若在美国,绝对会有人起诉这些招录单位歧视。他们的潜台词,没有出过国就没有资格没有能力,二话 没说直接把你砍了,以后这个要求还可能上升到没有登陆过月球的不要。 实际上有这些要求,有大部分我也认了,确实每个学历都有每个学历的培养目标,没有这些学历的确说明没有经历过专业的训练。但是我对国外经历还是有些愤愤,国外的就一定优秀吗,国外经历就一定带来高深的学术能力吗?回来忽悠的不占少数,当然我不是对海归们有异议,只是对这没人性的要求愤愤,当然对于他们来说,我也只能愤愤,这是法制社会,我想有条件而且当危机到我个人的原则的话,我会诉诸与我们健全伟大的法律。 另外一个也是最无法让人忍受的一点,重点大学(甚至相当一大部分的非重点大学)对招录补充教师和研究人员有这非人性的规定,比如我随便拈来一个重点大学今年的人事招聘规定(很重点的大学哦):“教师补充以接收“ 211 工程”建设高校或中科院科研院所的博士毕业生为主 , 且第一学历为重点大学全日制四年本科 , 硕士培养单位为“ 211 工程”建设高校或中科院科研院所 , 年龄在 35 周岁以下;体育教师可适当接收重点体育类院校硕士毕业生。 ” 这段话的潜台词是说, 非 “ 211 工程”建设高校或中科院科研院所的博士毕业生去死吧,即使是“ 211 工程”建设高校或中科院科研院所的博士毕业生但是本科不是在重点大学年的人去死吧,而且即使本科是在重点大学和科研院所本科又是在“ 211 工程”建设高校或中科院科研院所的毕业的博士生但是硕士期间不再重点院校的人也去死吧,想想能活下来的有多少,我们要是一路的贵族,犯一点错就去死 。 *** (此处略去三个字,请尽情想象) , 都是些什么没有人性的规定,不是对学术能力和研究能力的考核,仅一些没人性的规定就能砍死所有拥有梦想和能力的人,难道我们每个人都要按照这些既定的路去走去成长才是合格的?!我是有过多远经历的人更懂得珍惜和尊重,更懂得什么是好什么是坏,我们是不是唯能力下,让那些学历证书上的字回避下,看看真正的人。国外的大学招录一个研究人员及教师,都是组建一个相关学科的学术造诣高的人员,对招录人的研究成果和未来的设想进行答辩和审核打分后以决定是否录取,一切取决与你的研究经历成果以及你个人的研究能力,不想国内会把你的每个学历当作逼上梁山的罪犯的烙在头上的等级烙印,进而推脱自己的招录责任。可悲的时,这样的学校是大部分学校啊,这已经是一种风气和潮流。 我不明白教育资源和国家资助以及各种精英和顶级人才汇聚的地方为什么这样没有人性的规定,可悲吗?是的,很可悲,相当可悲! 然后普通的大学也做出类似的举动不要自己培养出来的学生了,这更是自己煽自己耳光的举动! 国内各大院校和科研单位的一种氛围也是崇洋媚外的煽自己耳光的像,他们以招录海归为荣,这是在助长什么样的一种做法呢,就是逼迫我们的人出去,为什么不他们有能力的招录进来,给他们更多出外学习深造的机会呢,这点教育责任都没有,而是一味的媚洋,可悲可恶实在可悲可恶,还要在别人给自己培养了人才后,挺直了腰杆歌唱伟大的自己。 *** (此处略去三个字,请尽情想象),一帮什么以人为本,去死吧,规定那些没有人性规定的人!!!朋友们,你说我这个出身“卑微”的人能不纠结吗?! 我写这些是纠结是气愤,但更多的是期望一起更人性和美好!希望不要在2012年世界末日没有终结掉我的未来,却被没人性的规定给终结掉!
3366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清华发布打假信息:重点大学生源基地评选系造假
dongzg101 2011-12-3 06:17
清华发布打假信息:重点大学生源基地评选系造假 每年考入“211”工程高校50人以上,再交1500元数据核查费、申报费,就可以高挂铜匾,成为“全国重点大学暨‘211工程’大学生源基地”。一家名为“教育部全国高等教育数据统计中心”的机构,近日向不少中学发出这样的通知。日前,清华大学招办在官方微博上发布“打假”信息,称这条通知不实,并提醒各中学擦亮眼睛,明辨真伪。 昨天(12月1日),记者在网上找到了这份文件的电子版,文件名为《关于申报全国重点大学暨“211工程”大学生源基地的通知》。通知称:教育部全国高等教育数据统计中心决定,对在2009年至2011年连续三年为各重点大学输送过大批生源的高中,授予“全国重点大学暨‘211工程’大学生源基地”的荣誉证书和铜匾,符合条件的高中可向该中心申报。 仔细看,所谓“向重点大学输送过大批生源”这一条件并不严格,通知中解释称:每年度被自主招生“三个联盟”高校录取10人以上、每年度被“教育部直属”高校录取30人以上、每年度被“211工程”高校录取50人以上,三个条件满足其一即可。当然,申报不会是免费的,高中须缴纳数据核查费和申报费共计1500元。 记者在网上查询时还发现,已经有不少外地中学将申报成功作为喜讯,张贴在了学校的网站上。昨天,记者拨打通知中所留电话,却一直无法接通。随后记者联系北京市海淀、朝阳多所高中,相关负责老师表示并未收到该中心发的通知,“可能是骗子,不过城区中学联络方便,不容易上当,偏远地区的中学一定要提高警惕。”海淀区一所重点高中的负责老师告诉记者,过去曾有郊区县中学被骗的情况发生,“有些中学认为可能会获得额外招生照顾指标,头一热就上当了。” 清华大学招办表示,他们近期已经接到多所中学来电,称接到这家“教育部全国高等教育数据统计中心”发来的申报通知。清华已与教育部相关部门核实,查明并无“教育部全国高等教育数据统计中心”这一机构,提醒各中学不要上当。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110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小明和小强的故事网上疯传 你是小明还是小强?
热度 1 zchvictory 2011-12-2 18:29
   网络段子   1.小强每天在村里晃悠,爹妈看着发愁;小明每日苦读,父母喜在心里,村里人认定他必有出息。   2.那年,小强和小明都19岁,小强到高速公路的工地打工,工资3000元;小明考上了一所重点大学,读的是道路与桥梁专业,学费每年5000多元。   3.那年,小强和小明23岁,小强的爹妈给他说个巧媳妇,邻村的,很贤惠;小明在大学里谈了个女朋友,邻校的,有文化。   4.那年,小强和小明都24岁,小强结了婚,把媳妇带到工地,给他洗衣做饭;小明大学毕业,找了施工单位工作,跟女友分居两地。   5.小强每天很快乐,下了班就没事,吃了饭和媳妇散散步,晚上和工友打麻将看电视;小明每天很忙碌,白天跑遍工地,晚上还做资料画图纸,好久不见的女友跟他分手了。   6.那年,小强和小明都28岁,小强攒了20万元,已是两个娃的爹,想着回家盖栋漂亮楼房;小明过了中级职称,还是单身一人,想着再干几年就是高级了。   7.小强在农村老家盖了两层楼,装修漂亮;小明在城里贷款买了房,按揭每月3000多元。   8.那年,小强和小明都31岁,小强媳妇说:家里有房有存款,咱喂喂猪,种种地,很幸福了,家里不能没男人,你快回来吧;小明媳妇说:小孩借读费要15万元,家里没存款了,你看能不能找公司借点。   现实中有不少像“小强”和“小明”一样的人。   他们的故事是否会让你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或想起身边的一些人和事,如果你有感触和想法可通过微博@河南商报,或者拨打记者手机13598082720和我们分享你的经历。   日常生活的一纤一毫,都让他疲惫不堪。   2000年,他考了大学,感觉即将“洗净泥腿子”融入城市。   如今,在城里生活了近10年,他觉得自己离城市越来越远。   老人生病、孩子上学、房贷……钱越来越不禁花,日常生活的一纤一毫,都让这个“80后”男人疲惫不堪。   他曾是村里人   教育孩子的“榜样”   1981年出生的李杨,生在豫东虞城县东部的一个小村庄。从踏进校门第一天,父亲就告诉他,要想跳出农村,路只有一条,就是考大学。   从小学到高中,他学习一直优秀,是村上同龄孩子的“榜样”。   上初中那会儿,村里很多同龄孩子中途辍学,他是唯一一个上高中的,父母和乡亲对他寄予厚望,“考上高中就离大学不远了,将来肯定有出息”。   2000年高考,李杨考上了省内一所本科院校。上大学走的那天,亲朋好友来了一屋,那种“风光”让他至今难忘。   “你要好好学,将来像李杨一样考大学。”那时,亲朋好友都拿他当楷模。    住地下室月薪1200元   最怕回家过年   1999年,大学扩招头一年,普通高校扩招幅度达42%。4年后,第一届扩招的大学生毕业,就业压力就开始逐渐显现。   2004年李杨大学毕业,和同学一起“南下”。在广州,他找的第一份工作是推销手表,月薪1200元,与同学挤一间不到20平方米的地下室。后来,李杨换过很多工作,逐渐站住了脚,每月能挣2000多元。   2006年,广州房子均价已在7000元左右,他仨月工资不吃不喝还买不了一平方米。那年李杨回到了河南,找了家事业单位,月薪3000元,他打算在郑州好好干。   2007年,郑州的房价一天一个样,李杨沉不住气了,从亲戚朋友那里借了3万元,凑足了7万多元的首付,在金水区买了套房,从此过上了“房奴”的生活。   那时,每月房贷1500元,租房每月350元,加上水电费、交通费、通信费,每月不吃不喝就要开销2000多元。   年龄越来越大,2008年新房还没交,他就结婚了。当年8月,新房钥匙刚到手,妻子怀孕了。   这原本是件好事,两人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还债、装修、还房贷,再添个孩子,往后日子咋过”。    老人生病、孩子就学   让他疲惫不堪   经不起老人劝说,他们决定把孩子生下来。   “那时,常去东建材淘最便宜的东西,可装修费还是花超了。”李杨说,旧账没还清,又添了一万多元的新债。   2009年春节过后,女儿出生,吃喝拉撒都要钱,工资都要算着花。   如今,女儿大了,他原本以为不吃奶粉家里压力会减轻些,可没想到上幼儿园的费用也不少,宝宝班每月900元。   老家的父母身体已不如从前,孩子要上学,每个月还房贷……钱越来越不禁花,日常生活的一纤一毫,都让这个80后男人疲惫不堪。   现实版“小明”   现实版“小强”   他,上学时是个“混混”,初中没毕业就去打工了。   从打工到当小“包工头”,这些年叶启达混得不错,村里人都高看他一眼。   他说,虽然干的是粗活,城里人有的东西自家也有,觉得很知足。遗憾的是,自己没啥文化,希望将来孩子能受到好教育。    初中没毕业外出打工   月薪2000元,让村里人“高看”   1980年出生的叶启达,是固始县方集镇人。   作为家里唯一的男孩,父母希望他多读点书,可初中没毕业,他就对上学失去了兴趣。   1996年春节刚过,村里陆续有人背着编织袋“南下北上”,外出打工。正读初三的他,就跟着外出打工的玩伴到“每顿都有肉吃、大家住集体宿舍”的地方去打工了。   他们上班的工厂是江苏昆山一家台湾电子生产企业。每月能拿900元的工资,这几乎相当于叶启达家中一亩地的年净收入。   那时,他们每天工作十来个小时,工作挺辛苦,不过让他开心的是,自己能挣钱了。   1999年,因为表现突出,他被提为车间主管,月薪涨到2000元。   那几年,叶启达每次回家,都明显感到村里人会“高看自己”,“常有邻居叫去坐坐”,有人还希望他带自己或孩子出去闯闯。    打工赚到第一桶金   在村里盖起三层小楼   2003年,外出打工的村民用赚到的第一桶金,率先在村里建了几栋楼房。叶启达家的四间瓦房也升级成了三层小楼,成了村里的“标志性建筑物”。   村里人都说,叶启达出息了,比村里考出去的几个大学生强多了。   乡亲们眼热了,村里出现了一个加速的外出打工潮。   全村303户约1500口人,有300多人常年在外打工,平均一家有个人外出。春节回来时,每人平均能带回来7000~10000元,这比在土里刨食不知强了多少倍。   那年,叶启达结婚了,媳妇是附近村最漂亮的姑娘,不久就有了孩子。    “虽然干粗活   我觉得很幸福”   2008年9月,受“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多个生产车间停产。   叶启达和村里不少外出打工者都返乡了。   农村人越来越富了,很多村民开始盖楼房。   今年年初,叶启达买了架吊板机,在老家组成建筑队,帮村民盖房,“每栋房能挣8000元左右”。   叶启达说,车、楼、洗衣机、冰箱、空调……城里人有的东西,他都有了,感觉过得挺幸福,只是自己文化水平低,干的都是粗活,希望将来孩子能接受好的教育。
个人分类: 博文自乐|2558 次阅读|1 个评论
程新友:中国正在堕入“下流社会”
热度 4 daodezhenjing 2011-11-1 00:04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经济飞速发展,2010年GDP已经达到40万亿人民币。经济虽然发展了,可惜底层却依旧没有出路。   曾经社会弥漫着“知识改变命运”的乐观,可惜现今,固有的社会制度、固有的社会模式,已经很难有机会进入上升通道,所以弱势群体特别是农村学生,即使上了大学,难有上升空间,难入主流社会!   底层青年一开始就输在起跑线。上的是最差的学校、一般的学校、就是依靠勤奋,上重点中学,也是少数。由于家庭贫穷,买不起书、买不起电脑、不能旅游、不能进艺术班学习,所以消息闭塞,孤陋寡闻,遇到自主招生,要考的素质、考的综合能力、考见多识广,他们就只有败下阵来,所以上重点大学是少数。   即使上了重点大学,他们的身心也会受到摧残,因为他们是你班上最穷的。只好拒绝各种聚会、拒绝名牌的诱惑、拒绝恋爱的诱惑,以最有限的钱或助学贷款,完成学业。即使以优异成绩毕业,但是长期的压抑,会产生自闭、抑郁,会自卑,久而久之,人际交往能力,会产生障碍。   毕业了,要自己找工作,家里没有依靠,父母还望着他们来改变家庭命运!可惜,公开招聘形同虚设,没有人为你疏通关系,没有钱来疏通关系。由于家庭背景,就只有在社会的底层,慢慢挣扎。   固有的社会制度、社会模式、人们的思维模式,并没有给底层有上升通道,相反上升通道越来越窄。   社会利益格局基本固定,谁是赢家,谁是输家已一目了然。赢者通吃的逻辑正在发挥效用,他们占据了最好的资源、渠道与话语权。后来者如想取而代之,难度只会越来越大。   不仅如此,产业、人才和户籍政策、部门管理体制、社会结构分工机制、财富分配机制、行业规则和潜规则、生活与安居成本等都成为个人进步的阻碍,个人发展的代价太大,成长成本太高,路径变窄,到处有看不见的“天花板”,机会变得少而不均等。   赢者通吃的逻辑则让底层与“富二代”“官二代”们难以在同一个平台上竞争,官二代、富二代从开始就享有最好的教育、医疗、生活资源,而农二代、贫二代却只能为最微薄的资源奋斗。   上行无望,另一种社会想象就是越来越突出,那就是中国社会越来越向下流动,这个趋势已经相当明显了。年轻人尤其是80后一代已经开始出现了“下流”的特征。   “下流社会”这个词原来自日本。社会学者三浦展认为,社会“向下流动”的趋势正在世界悄然成形,曾引以为傲的中产阶层正在消失,世界已然出现“上流”社会与“下流”社会的两极分化。而当今中国正在堕入他所说的“下流社会”。   如今,再也不是那个“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社会,对于这一代年轻人来讲,社会资源早已被侵占完毕,生活没有了奔头了,得过且过,上行既然无望,不如自行堕入下流社会。   物质主义、享乐主义混搭犬儒主义,“创业不如就业,就业不如被就业;经商不如做公务员,升官必然发财;打工不如啃老,反正都买不起房。”成为社会的主流价值观。   社会上升通道越来越窄,相反下沉的拉力愈来愈大,经济高速成长期出生的所谓新中间层,眼下正出现上流与下流的两极分化,但由中流上升为上流的实属凤毛麟角,而由中流跌入下流的却大有人在。   一方面,中国早已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从人口的结构可以判断出未来的中国将会是怎样的人口结构。上有老、下有小的故事,已经从计划生育政策的80后群体看到,他们在各行各业打拼,上有四位老人,下有一位幼儿,这样的家庭结构,你说他们会有多高的消费意愿?如果他们有各种各样的贷款,他们对全盘人生又拥有多少热情?这场梦刚刚开始,梦的第一层还是父母健康、孩子可爱的美梦,而在盗梦空间结束时却总是以噩梦收场。   一方面,“涨”似乎可以成为近几年的热门词汇,在房价涨、电价涨、菜价涨的年代里,只有工资不涨。现在的年轻一代面临就职难的困境,好不容易有了工作,加班又成了家常便饭,真可谓苦不堪言。面对职业、婚姻等方面的竞争和压力,不少人将自己归入“下流社会”的行列。   二十年前,在上海的公园里,年轻人在尽情的欢歌笑舞;二十年后,公园已被老人占领,年轻人不见踪影,他们已被生活的压力磨灭了热情。   二十年前,大学生毕业包分配,吃上国家粮,成为人上人,不为未来而担忧;二十年后,毕业即失业,即使就业,也为房子、车子、票子三座大山压迫,穷于奔波,再无别的人生追求。   这一个原本要成为社会中坚的群体,一个原本要承前启后的人群,一个以80后的标签在全国掀起讨论的群体,如今已经哑火。   而80后的官二代、富二代们早已赚够了资本,在最近的第三代移民潮中,你们可以看到他们的身影。他们选择了在建党90周年的时候,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际,离开中国,有的甚至带着荣誉,更重要的是带着金钱。   “上层逃离、中层下流、底层沦陷”的大剧已经在中国拉开序幕。   当代中国社会,从上往下、从外往里看,景色迷人,莺歌燕舞,如日中天,“风景这边独好”;从下往上、从里至外看,破坏与堕落百出,危机与混乱并存,“山雨欲来风满楼”。   当新一代人选择不再坚守信念时,当底层青年上升没有空间时,下流社会真得挡不住吗?   当一个社会,上层在逃离,中层在下流,底层在沦陷时,这个社会能让人看到希望吗?   这个社会会好起来吗?
个人分类: 社会科学|199 次阅读|6 个评论
我的精英班
热度 5 yhliu971225 2011-9-1 09:09
开学三天了,给学生上了二次课。因为课程时间的重新调整,这门任选的专业课由大三下学期改到大四的上学期了。 改变之前,选课的学生能在五六十人,但平时能来上课的在四十左右,在听讲的就更少了。我一直在想办法,但效果都不大。这学期,选课学生15人,一间小教室,正好。关键是上课的时候,这些学生那个认真啊,当我问问题时,他们都在想,一开始小声地自己说,我听不到,就鼓励他们大声说出来,能看到他们在试着改变自己。 告诉他们我们这个教学班是精英班。 按我的5%的理论,他们才是真正的大学生。 二十年前,大学生入学比例应该小于5%,重点大学应该小于1%,这些学生基本都是自己学出来的。现在大学招生比例大于30%,重点高校也得大于10%,其中还有许多是父母陪出来的,老师逼出来的,所以在大学中他们的学习热情,学习的能力不能让人满意。 这个精英班应该是那1%。为了他们,我得拿出我百倍的努力。
2366 次阅读|11 个评论
[新闻1+1]重点大学 农村生源为何减少?
热度 1 yangfanman 2011-8-23 11:04
[新闻1+1]重点大学 农村生源为何减少?
虽然说农村生源在重点高校当中下降,就是我们看到中间的这个图是下降的, 但其实农村孩子在所有高校当中的比例,在这些年当中是在上升的. 附录: 1. 谁更有可能上清华: 2011090203.pdf 2. 科学网的相关报道: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1/8/251323-1.shtm
个人分类: 记录社会|3982 次阅读|1 个评论
寒门学子之殇——本质分析
热度 11 sxyaxy 2011-8-13 12:49
首先必须承认的几点 : 1、寒门指属于低产阶级的一类人。 2、有潜质的寒门学子本博专指能够进入好一点的重点大学的学生。本博中的学子一律指大学 生。 3、寒门学子家境各方面都贫,主要表现在家庭背景、经济需求、人际关系。 4、寒门学子必须和教师教授子女、富人子女、官绅子女等类似于要么父母有着高层次文化, 要么父母有着丰厚的物质财产,要么父母权力在握的子女区分开来。 5、寒门学子或多或少有些心理问题。 6、受教育是寒门学子最大可能改变命运的一种途径。 7、有能力有技术、有理论水平不一定有出路。 第3、4点混杂来看 ,说到背景,那就是指职业,蕴含着一定的文化素养。寒门学子,怎么能和教授子女?教授有眼光,不用像农民一样只知道买苦力赚钱,多年的卖苦力已经让这些人看不到知识的用途,自然眼光层次就低了很多。教授的子女的好处就在于他们的子女一般都能成为教授(这点可以从老教授身上得到印证),而贫寒学子呢,有能力又怎么样?想出国,有这个本钱吗?想写高质量的文章,有人指点吗?(关于指点,肯定是被动的想法,但是有多少本科生发表的EI,SCI等是没有经过教授的指点的,为了提高竞争力,这些人甘愿傀儡于被动)南京大学物理系2000级本科生朱涵就是最好的一个辅助论证的例子。 经济需求层面上,这又怎能和富二代竞争?富一代的光环下,富二代学子目前的实力至少不会输于贫寒学子。正当贫寒之士在为房子而苦苦挣扎、为接项目而奔波劳累时,富二代早就掐住了经济的血脉,等吸干后,剩下的就是一具干尸,刘云超也算一个在内,又是很好的一个例证。 人际关系上,官绅子女多好啊,在中国做官,搞不好人际关系就别想做什么官,何况九品芝麻官也要生存啊,不拿点烟酒,怎么行呢(这点可以通过我家乡的一个鳖官得到论证)。人际关系,他们懂,因为这些人是不读书的人或者读了书之后再也没追求的人,整天知道吹嘘拉马,甚至带动了学术界的何炸麻。而贫寒之士,骨子里就受中国教育的影响,受到初中、高中语文中诗人的影响,还有诸多落后于时代的文章,我对这些的评价只有两个字——迂腐。有的学生到了硕士,到了博士,也是由于骨子里的气,不懂得搞好人际关系。 经过以上分析,可得出:家庭背景决定着经济需求与人际关系。家庭背景优越的,经济和关系都不差。 论证第5点 。寒门学子为什么有点儿心理问题?就是因为穷,因为自从上大学后,见识广了,真正演变为成年人了,发现自己和别人有很多差距了。这方面有自发诱因,也有他人给的潜意识。比如教师教授的抱怨、家人的贫苦、网络和社会给的压力等等,当然还有个人内心的困惑,个人的不自信,甚至是自暴自弃。总而言之,环境因素激发的成分要多很多。 论证第6点。 我个人看了很多专业、各个层次学校的培养方案。大专、技校教的,往往不学自明;大学教的,往往是从原理上剖析,让学生知道怎么回事,怎么用,这是真技术,理论也是真理论,而不是一些肤浅的东西。由此,接受大学教育,技术层面能够不与科技脱轨(很多课程表面上不相关,其实不然);理论层面上可以更好的理解这个世界(表面上理论看起来没用,其实是不知道怎么用)。如果说拥有科学与技术不能改变什么,那贫寒学子真的就不该上大学学习这些了,反倒是搞些娱乐倒好,时下的富二代不就是这样吗?娱乐社会,娱乐人生。 2 和7点来看。 有技术不一定有出路,技术不一定代表着市场,代表着财富。有个词“跑项目”,“跑”字用的真是形象,为什么要跑?很简单,因为同行业的竞争对手多,你不跑,难道还有心思搞“龟兔赛跑”?90年代,微软公司的崛起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跑的另一个原因是市场在中国不是自由的,而是由国家控制的,有技术又怎么样,政府的项目照样不让你进,你还是跑到别处去吧。所以,要拿项目,就必须得跑。理论水平方面,教授们,当美国的高校像你伸出摇钱叶的时候,你就不心动?你就不想拥有好的科研环境。想的成分,肯定有。只是当前职位来之不易,况且出去也不一定比如今得到的环境好(这个也有例子为证,一则新闻,说是到国外谋生的教授,为了生存,不得不在饭店打工)。可见,教授们,作为聪明人,不说真话,打些暗语就算了,也只有像曹教授这样的人,才是性情中人,无所畏惧,随心所动。 也许有人会想到先工作,可是HR也不是傻瓜,有技术有水平,没学历,照样逼得你没去处。有学历,没能力,照样气得你半死。 再来看看学子之间的坚强后盾 。高考有人请枪手,难道进入大学就没有枪手吗?大学里的枪手更为可怕,这将使得真正有能力的学子丧失很多机会。大学的任何赛程,选拔,都会出现“枪手”,都会出现不公平。有的人为了能通过选拔,一起讨论或者请别人做。更可怕的是,幕后的操纵者也成为了某个人的投资者。有的教授指导本科生发论文,然后送他们出国不就是为了自己的那么一点点私利吗?这个世界,有人愿买,就有人愿意卖,市场总是会有的,不论是杀人放火,还是奸淫掳掠,一个社会进程里,这些不可避免地出现(关于这点,可参看一些法制类节目便可得到印证)。关于枪手,其实有很多联想。代发论文是不是枪手?有多少人通过这样的伎俩蒙混过关,升学又提升职位。伎俩千千万,但本质没变——作假。 打个比喻。 如果说社会是一个尚武的江湖,里面有武学门派、商业老板、朝廷官员,当然还有农民(这里面有很多想象的空间)。农民的子女,如果要想成为一流高手,要先帮着师傅打杂几年,一步一步晋升成为近身弟子(近身弟子肯定有耍阴谋诡计的),这要花多少时间啊,显然,“自古英雄出少年”这句话肯定是错的,更何况想成为绝世高手,当然要是拜在不入流的门派,不入流的宗师,别指望了,完全是浪费时间。谁愿意冠以“品德高尚,技艺高超”的虚名而把武学精华轻易相传于他人,但至少一点是肯定,写基本类似咒语的秘籍当做商品卖,武学奇才可以在一定时间内解密咒语,可是等他知道其中的玄机,别人早就凭着家传秘籍学有所成,从而一跃成为武林盟主。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这江湖有点古代世袭制的味道,对于现代的江湖而言,寒门子弟基本不可能练就绝世武学,少有可能成为一等一的高手。 教授也是有乐意帮助别人的。有个老教授,60多岁,不嫌弃穷人,很乐意帮助寒门(这个是深有感触的),我猜想老教授真正懂得一个人,活着在这个世界上,寿命短短不到100年的时间,他存在的价值意义所在。 在未扩招之前,寒门学子的前途还是不错的,至少铁饭碗不会丢;在扩招之后,鱼龙混杂,往往中专生、大专生、本科生、研究僧混杂不堪,还有企业公司单位的利用职务之便间接招收毫无能力的亲人等等,这个不好说,就是要讲出来,你也懂——潜规则。 最后 ,时下流行的是,“你爸是李刚”,同样,“你爸不是朱建阳”。
5998 次阅读|12 个评论
从状元榜说起-农村孩子还是有希望的!
热度 2 lxchencn 2011-8-8 10:44
最近,名校之中农村孩子的比例严重下降,农村孩子的上升通道越来越少,这种集社会体制和教育体制于一身的社会现象引起了广大民众的极大关注,温总理也操心。这种现象一旦成为事实要想很快改变是不可能的,因此,能够改变的就是靠农村孩子自己了!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世上没有救世主,只有自己解放自己! 我自己来自农村,家里不是一般的贫穷,经历的挫折不是一点点,只有读书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大专、硕士、博士、留美博士后,每一个脚印无不是汗水和泪水浇灌出来的,虽然没有大富大贵,也从来没有追求过,也没有这种能力,几十年的奋斗总算有个安乐窝,虽然没有致富,还算脱贫了,在偏僻的农村也成了“名人”,有一年村里修族谱,家里说已经把我的名字列在了状元榜上了,当然,钱必须是要多捐一点的。因此,每次回老家,自己就被当成表弟、邻居的“反面教材”,当然,自己也是非常关注、关心农村亲戚、邻居小孩的学习教育情况,不断鼓励他们要考大学,但我的苦口婆心和“榜样的力量”效果有限,能够靠上大学的还是寥寥无几。更揪心的是亲戚的孩子读了大学,在大城市找到了工作,但无论是他自己还是家里已经无力帮助买房了,现在孩子的婚姻大事已经成为老人家最头疼的事情了。 农村孩子千万不要放弃希望,努力一定会有回报的,考不上清华北大,读南华湘南也不要悲伤,留不了北上广,三、四线城市也有你的未来,成不了比尔盖茨,做最好的自己吧!给不了父母千百万,常回家看看也是孝心,你如果真不是读书的料,那就另谋出路,条条大路通罗马,你的未来不是梦,希望、希望、还是大有希望的!
3528 次阅读|3 个评论
向子弟兵学习,当好科研"蓝军"
sunyu367 2011-8-1 17:41
建军节到了,偶然看了一下以前的军旅片,沙场点兵和突出重围,片中的"蓝军"给了我一些启发. 从国家的科技战略看,过去若干年来,国家对海外留学人才培养和重点大学建设的投入很多,现在需要看到成效了.这笔投入的接受者,大多数将成为科技强国的"红军"了.而留在国内完成学业,或是由普通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恐怕在未来的某一时期内要做"蓝军". "蓝军"也有"蓝军"的贡献,这一点,应该向子弟兵学习.当好科研"蓝军",也是为国家做贡献.
2555 次阅读|0 个评论
重点大学是否应该重点突出
hyxia 2011-7-18 17:01
引自华中农业大学校园网新闻: “大学应该有很好的思想,能够给政府、社会出‘点子’。”邓秀新说,“与其他高校相比,我们弱了。为什么?我们的文史哲弱了,缺少这方面的学科、人才和相关研究。我们不是一开始就要把文史哲办得很好、很强大,但作为一所大学一定要有这方面的学科。” 邓秀新提到“煤球理论”:“我们把人才比作蜂窝煤球。一个煤球被丢到燃烧得很旺的炉子里,一进去就能发光发热;如果被丢到一个冷炉子里,还要找柴火把它引燃,等炉子烧热了,煤也烧完了。” 这只是中国大学的建设策略中的一个方面的例子,但是我想所有人都深有感触,中国几乎所有的大学都在提建设综合性大学,研究型大学,但是我认为教育部之类的教育主管部门是否应该规划大学的建设,不要大而全,应该重点的建设一些专门的专业性的大学。 按照煤球理论接下来说,其实每一个学科就是一个炉子,优势学科就是烧的旺的炉子,烧的旺的炉子你就应该时刻注意添加优质煤球,这样才能保证能够继续旺下去,如果觉得炉子已经忘了,加什么煤都无所谓,可能最后炉子会慢慢熄了。而劣势学科本来就是冷炉子,如果你不找已经烧的旺的煤球放进去,而是找一些煤球需要点火,如果你没有很好的点火材料,碰上天气又不好,你这炉子总归还是烧不好的。 一个人看护一个炉子或者几个炉子还行,但是当你要看护多个炉子的时候,可能就有点顾不过来了,每个学校有每个学校的特色,你需要发挥你的特色,保护好你的特色。 教育部就是看护炉子的。每个高校就是大炉子,要想炉子烧的好,就是需要添加好煤球,所以每个高校就必须最大限度的挖掘自己的潜能,建设自己独特的学科领域。 追求全是没有用的。很多学校学科门类很全,各专业都能招生,但是不代表你这个专业就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所以你只有重点的发展一些学科门类,在这些门类里培养出优质人才,国家才能提高整体的人才培养质量。 所谓的现在教育质量工程恐怕首先要从这方面着手吧,重点大学应该突出重点。
2958 次阅读|0 个评论
到外地去上大学
wqb 2011-7-17 20:14
今年北京考生选择去外地名校上大学的增多了,一些前几年录取分数不高的重点大学由于“性价比”较高受到北京考生的青睐,所以今年的录取分数线一路飙升。其实北京以外还是有很多很好的大学和专业的,今年的考生表现显得很有理智,这是很好的现象。出生在北京的孩子一直在北京上完学对人生来讲也是一种缺憾,到外地去能增加很多在北京所不能感受的见识,这不是旅游就能感受的。外地的好学校、好专业的实力也是很强的,一些百年老校,每棵古树下都有着动人的故事,每栋老宅都有历史的痕迹。 到外地去上大学,大有作为!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63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内地高校中最好的八所非重点大学----江西财经大学
qhnnd 2011-7-12 06:43
江西财经大学。无论老师还是考生,都愿意成为江财的一员。为什么?由于它懂得什么是尊师重教,如何尊师重教。江财的固定资产不如南昌大学的七分之一,但是它的老师,尤其是高程度的老师的待遇是省内最好的。对老师们来说,真正吸引他们不仅仅是待遇,而是自由的气氛。 一个只有28人的小干校如今成为全国财经名校,江财用一次又一次的光辉成绩告诉众人:对于一个学校来说,老师和学生永远是最可贵的。
235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三大差距影响地方重点大学发展
xupeiyang 2010-3-4 10:41
新华网北京3月4日电(记者姜琳)性格直率的全国人大代表、海南大学校长李建保,一见了记者就直呼:地方大学太难了,1000万元都引进不来人才! 李建保校长告诉记者,2009年,为了加强211工程建设,海南大学不惜血本,以三年1000万元的薪酬标准四处网罗高水平人才。经过反复考察、筛选,校方选定了一名科研能力十分突出的美国学者。但是临近签约关头,这位学者还是选择了待遇低得多的一所北京普通高校。 不是待遇留人,而是事业留人啊!李建保感叹道,绝大部分国家级科研经费进入极少数几个大城市,人家宁可当个普通教师,不做学术带头人,就是因为地方大学根本弄不到经费和项目,科研没法开展。 这还只是其中一个很小的例子。李建保认为,目前地方重点大学和教育部所属大学之间有三大差距,影响着地方重点大学的发展。 首先是学科布局差距。据李建保介绍,由于教育部所属的大学基本完成了博士点和重点学科的布局,而地方重点大学还处于发育过程之中,其学科结构还需要2至4年的完善时间。 李建保建议:教育部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应关注仍处于发展过程中的地方重点大学,给予博士点设置和重点学科培育方面的倾斜。因为这两个内容都是高水平大学的脊梁骨,否则,要求地方重点大学建设成有特色的高水平大学的愿望就难以实现。 其次是教育经费差距。李建保委员1988年留学博士毕业后回国到清华大学当教师,2002年作为支援西部教育工作者在青海大学任校长,而后又在海南大学任校长,经历了高校扩展的过程和研究生培养制度的建立过程,又体会到我国高等教育东西部之间、地方大学与教育部所属大学之间的巨大财力差距。我建议督促地方政府建立教育投入保障机制,使不同地区、不同大学的生均经费和生均财政拨款的标准保持相对均衡。 最后是办学自主权的差距。李建保打开电脑指着正在向全民征求意见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征求意见稿,对记者说:《纲要》号召推进中央向地方放权,政府向学校放权,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是非常有必要的。 他解释道,对于地方大学来说,地方政府往往会在教育部给予的权限内,进一步缩小范围,或是参照政府机关来管理大学的人员工资和科研经费,在一定程度上束缚地方高校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和成长,所以,只有落实了自主办学,才能促进地方重点大学的快速发展,才能使高等教育更好地支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个人分类: 教育问题|1245 次阅读|0 个评论
重点大学不招复读生,谁忽悠谁
malidan 2009-5-24 10:43
4月13至18日是广西一年一度高一高二年级报名交费办理区会考的时间。 同学英的女儿与我的大女儿同在某示范性高中读高二。同学的女儿想不参加高二的五科会考,我告诉她,今年已有11个省市已不是一考定音了,平时成绩也作为参考,到底具体如何搞法我也不大清楚。不知明年广西的高考会不会有新的改革?还是参加会考的好,就算练练兵吧。 为会考的事,同学大老远的跑来了,在我家同时与二个读高二的女孩子聊了一下。 聊起明年高考的事,二个女孩子高兴的讲到有些重点大学已不再招复读生了,这对他们将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 同学英意味深长的看了我一眼,我明白她的意思。考虑到二个女孩子晚上都回我家洗澡,我要天天与她们见面。我就说:由你做主讲吧于是英哈哈大笑的问二个女孩子:示范性高中不是早就不准办复读班了吗,那我问你们,你们学校实际上有复读班吗?还有你们所知的一些地区级的重点高中有没有?名义上没有,实际上有。另立个名目,用个不同的校名,但还是重点中学的老师讲课,考上大学名额也算入重点中学的。二个女孩你看我,我望你的一个一句。好好努力吧,竞争情况年年差不多的。 看二个女孩子都知的这么多了,也快是成年人了,都得面对一些社会上客观存在的东西,好的,坏的。 于是我干脆说开了。据我所知,现在很多学校对复读的学生,视高考分数情况都有一套竞争策略。如果上了一本或二本线复读的,有的一个奖励老师100元以上介绍费不等。高分的学生呢,不怕复读多一年,因为上了一本线的,免交学费,每月补助伙食费300元,上了二本线的,免交学费,每月补助伙食费200元。还可以免费住三房一厅或二房一厅的公寓,开关灯由学生自由控制,5到12人住一套不等。比12个人住的单间好的多了,住宿费却是一样的。学校对他们就如皇孙样的养着,宠着。生怕人家转学了,或被别的兄弟学校挖了去。 高徒出名师。英雄休问出处。学校一本特别是重点中的重点院校指标的完成还得指望他们帮一把呢。高考指标能完成,或超额完成了,学校的名利,就会如期而至,良性循环也就来了。今年高考考的好了,广告一打出去,超硬!来年好的生源就不愁了,再来年的高考也不用担心了。反之,不能完成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及地方政府给定学校一本二本指标任务的,大会小会,只差未武斗外,差不多如土改时批四类分子一样了。斧头打锤,锤打木!一路的批一去,层层追责任。(要是对生产安全事故,假冒伪劣商品,买卖官现象有这种不追清责任誓不休的实干精神就好了。) 那么重点大学招生真能有火眼金睛啊?被冒名顶替的罗彩霞的学生不是顺利毕业了啊?且她们长的就半点不像,一个中学同届毕业学生不会少于100人吧?他们怎么就没有去揭发,连自己的同学都不认得啊?为什么?就算有火眼金睛又如何,且看看高考的条例,有没有这条?不受年龄婚否限制了,就说明人有大器晚成,有少年天才,神童。还有我一直不懂是国家的法规大还是地方的政策法规大?按规定,地方的法规与国家的法律或法规相抵触的不生效。软对软就是下面帮高分复读考生造假档案,硬碰硬就是对簿公堂了吧? 大学老师请不要怪罪高中老师,他们无罪。相信大学教授也没有几个是自学成材,没读过高中的,且相当一些人都以读过某某名中学为荣。其实高中老师日子最为不好过。几乎没有双休日,寒暑假补课也是正常,不补才是异类。现在财政发的积校工资也没有他们的份,只有九年义务制学校的。高考重点中重点,一本,二本,指标具体的分到学校,分到班级,具体落实到每个任科教师。 在高考的事上目前谁也无法扮清高。谁敢马虎?对无力让孩子出国读中学的平民来说,尤其是只有一个孩子的家庭来说。 我们都在批这种只看分数与升为率的教育,只是又有几个家长不是千方百计,百计千方的让孩子上升学率学的重点中学?且是考的上的,考不上的,有钱的有没钱的,有权的没权的几乎都想。为什么?升学率高啊,孩子考上重点大学的机率也高啊,就业就容易些啊。换言之,所谓的名校都让中考大部分分数低的学生去读,会有这么高的升学率? 那么,目前情势下有更好的高考模式吗?且等时间与历史来回答吧。
个人分类: 杂谈教育|9584 次阅读|7 个评论
一纸定终身
tiangaoyunda 2008-7-21 21:27
硕士毕业的同学都陆续的找工作了,自己虽然还未毕业,也开始知道了一些相关的信息。 听一个同学讲,现在好多稍好一点的单位招人时都有一个很变态的规定:本科须是211重点大学! 这个条件直接把我们据之门外。 记得头几年有一种现象,高考考完后好些虽然考取的学生仍会选择复读,好像还引起了一些问题。比如,大学里的名额浪费、高考成绩的架空 现在想,他们的选择是对的。至少,找工作时不会有人歧视他们。 毕业于一个很普通的大学,因为学校不好,大家考研时也很受歧视。一路走来,不想还是遇到了这个问题。人说这就是所谓的第一学历。 真正感到啥叫一纸定终身了。 记得阿东说过:中原逐鹿不是看谁先到达了中原,而是看谁最后射到了鹿。当时听了很是振奋,现在知道了:来的晚了便不再给你弓箭,没你的事了! 那么,设立那些普通大学是做什么的呢?只是为了花掉父母们的血汗钱暂时满足一下大众的虚荣心吗?但到最后还是会让他们失望,而且是更失望。中国的民众重视教育,但当最后一次次让他们失望后,重视教育就只是一个空洞的口号了。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195 次阅读|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23: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