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气温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最低气温几点出现?
热度 6 boxcar 2011-2-15 20:29
最低气温几点出现?
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402DocumentNotSpecified7.8Normal0 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402DocumentNotSpecified7.8Normal0 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402DocumentNotSpecified7.8Normal0 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402DocumentNotSpecified7.8Normal0 先提一个问题:每天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分别出现在几点钟? 这是个关于天气的常识,也是我们可以凭借生活经验断定的,能不能答对,可就看你平时是否留意了。 答案: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每天下午 2 点左右,最低气温一般出现在黎明前的那个“最黑暗的时刻”。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大气温度的升高主要靠吸收太阳光的能量——“太阳出来暖洋洋”,当然大家都知道正午的阳光是最强烈的,此时阳光和地面的角度最大,阳光给地面和大气的能量也最多,但要注意,这个时间却并不是每天气温最高的时候。此时不够热原因在于,大气和地表面都有一定的热容量,它们要升高温度就必须吸收热量,由于阳光提供热量时并非无限快的,这就像我们往水缸里倒水无法一下子倒满而必须经历一段时间一样。持续的加热,可以让气温和地温不断升高,但温升会滞后于热量的提供。地表和大气在吸收阳光的能量的同时,还会向外(低温处 ) 散发热量,方式有传导(向地下)、对流(热气向高空上升)和辐射(向宇宙空间)。散发热量的速率是与大气和地表的温度有关的,总体上看是温度越高,散热越快,热量散发出去了,温度就降低了。这样看来,吸收阳光的热量会带来升温,散热会带来降温,如果单位时间内吸收热量多于散发的热量,温度就升高,反之就下降,下午 2 点左右是大气吸热和放热大致平衡的时刻,此时气温最高。过了这个时间,太阳西下了,大气获得的热量少于散发的热量(温度还比较高,散热仍较快),气温便开始下降,而且由于太阳提供的热量越来越少,甚至在日落后不再提供,所以气温一般会持续下降,直到黎明前,气温会降至最低。待到第二天的太阳重新升起,又开始新一轮的循环。 不过,如果看看刚刚过去的这一昼夜( 24 小时)哈尔滨的气温变化曲线,却和我上面分析的大不相同。 看到了吧?昨夜的最低气温并不是出现在黎明前的 5-6 点,而是出现在了昨晚的 20 点(晚 8 点)的 -18 ° C 。此后居然稳中有升(波动 1 ° C 左右)地保持了一夜。这又是为什么呢? 我再贴一个风向风速曲线,大家就能看出些端倪了。昨晚一直是南风或西南风,而且风速还一直比较大,这意味着不断有比较温暖的气流南面吹过来,这些空气虽然也会通过辐射、对流和传导降低温度,但却是从比较高的起点上下降的,所以我们看不到一如往日那样的夜间气温的迅速下降,甚至反而看到了升温。虽然看这些气象台提供的气温数据让我感受到春天真的要来了,可感觉还是很冷。因为,我家里的卧室朝向西南,因为窗户漏风而感觉比前几天(无风或很小的北风)还冷;今天在路上,西南风吹在脸上的感觉并不比前几天 -15 ° C 时更温暖。
个人分类: 科普|12436 次阅读|15 个评论
"千年极寒"定论已现
anan 2010-11-1 19:12
大家怎么看待下面的报道?是不是挺好笑的?
个人分类: 社会热点|2855 次阅读|1 个评论
气温对麦长管蚜种群动态变化的影响
热度 1 aphid407 2010-7-30 16:21
气温对麦长管蚜种群动态变化的影响 温度是影响麦长管蚜种群变化的重要气象因子之一。麦长管蚜的最适温度为16-23℃,温度过低或过高都会明显抑制其种群的增长。2010年春,我国大部分麦区均受到异常气候的影响,温度因素表现尤为明显。 针对气温的异常变化,我们分别在河北省廊坊市和河南省新乡市系统调查了麦长管蚜(该麦区的优势种群)种群动态的变化,结合异常温度的变化情况,分析了温度与麦长管蚜种群行为的关系。结果表明:春季,当平均气温在13-15℃时,麦长管蚜基本不发生; 当平均气温在 20-22 ℃时,麦长管蚜开始大量发生,且发生的初期以有翅蚜为主,高峰期则以无翅蚜为主 ;当平均气温达到24℃以上时,麦长管蚜无翅蚜开始急剧减少,而有翅蚜在进一步增长后也会退出麦田。 1. 廊坊温度与麦长管蚜种群行为的关系 图1. 廊坊2010 年4 月25 日-6 月11 日的气温变化 2010年4月29日前,平均气温保持在13℃以下,最低气温也只有10℃左右,麦长管蚜基本没有发生,仅有极少数量的有翅蚜。直到5月13日,平均气温稳定在20℃左右,麦长管蚜才开始有少量的发生,并且有翅蚜偏多;5月16日至6月3日,平均气温在22℃左右,麦长管蚜种群开始急剧增长,无翅蚜在6月3日达到高峰值;随着温度的进一步升高,平均温度达25℃以上,此时,无翅蚜种群数量开始急剧下降,而有翅蚜数量继续整长,直至6月6日。6月11日麦蚜开始逐步退出麦田(图1、2、3)。 图2. 廊坊麦长管蚜无翅蚜的种群动态变化 图3. 廊坊麦长管蚜有翅蚜的种群动态变化 2. 新乡温度与麦长管蚜种群行为的关系 图4. 新乡2010 年4 月20 日-6 月6 日的气温变化 图5. 新乡麦长管蚜无翅蚜的种群动态变化 2010年4月29日前,平均气温保持在15℃以下,最低气温也只有12℃左右,麦长管蚜没有发生。直到5月8日,平均气温稳定在22℃左右,麦长管蚜才开始有少量的发生,仍然依有翅蚜为主;5月10日至23日,平均气温保持在22℃左右,麦长管蚜种群开始急剧增长,无翅蚜在5月22日达到高峰值;随着温度的进一步升高,平均温度达24℃以上,此时,无翅蚜种群数量开始急剧下降,而有翅蚜数量继续整长,直至5月29日。6月5日麦蚜开始逐步退出麦田(图4、5、6)。 图6. 新乡麦长管蚜有翅蚜的种群动态变化 3. 小结 2010年平均气温达到20℃的时间比常年要推迟10天左右,与此同时,麦蚜种群的变化,包括麦蚜发生期、高峰期和消退期,均有一定时间的推迟。 通过对两地麦长管蚜种群与当地气温的观察发现:当平均气温在13-15℃时,麦长管蚜基本不发生;当平均气温在20-22℃时,麦长管蚜开始大量发生,且发生的初期以有翅蚜为主,高峰期则以无翅蚜为主;当平均气温达到24℃以上时,麦长管蚜无翅蚜开始急剧减少,而有翅蚜在进一步增长后也会退出麦田。 麦长管蚜的种群行为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如自身的种群密度,寄主植物的抗性、生长阶段,风雨量的大小等等。适宜麦蚜发生气温(20-22℃)的推迟是导致麦长管蚜种群行为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通过对未来气温预测对麦长管蚜种群变化的预测预报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个人分类: 我的科研文章|2148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英国发布全球气温上升影响地图
maokebiao 2010-7-21 08:10
作者:刘海英 来源:科技日报 英国发布全球气温上升影响地图 气候影响地图 英国政府近日发布了一款新的谷歌地球地图,该款多平台、交互式地图显示了如果全球气温平均升高4摄氏度,地球将产生怎样的变化。 如果温室气体排放持续升高,在本世纪末,甚至有可能在2060年,全球平均气温将升高4摄氏度。英政府发布的此款地图正阐明了这种情况所产生的潜在影响。通过该地图,人们还可以观看英国气候学家对气候变化所带来影响的最新科学研究视频,也可以了解到英国外交部和英国文化协会气候变化项目在全球的进展情况。 参加该地图发布仪式的英国外交部官员亨利贝林厄姆表示,英国政府十分重视气候变化的威胁,希望通过该地图,向更多的人传达英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决心。 谷歌公司的艾德帕森斯则表示,这款新地图运用了最新的网络技术,通过向人们传达可视的科学信息,来提高人们对气候变化问题的认识。而允许科学家面向普通大众谈论其研究,也有助于公众更好地理解科学调查研究的进程。 更多阅读 英国气象办公室网站相关报道(英文) 林超英:全球暖化令气温上升 香港可能失去冬天 《科学》:气候变化对亚洲各河流影响不一 《自然》:全球变暖不会导致疟疾横行
个人分类: 星星点灯|1744 次阅读|0 个评论
文摘集锦:与太阳黑子11年周期共舞
杨学祥 2010-6-17 14:29
文摘集锦:与太阳黑子 11 年周期共舞 潮汐、地磁、气温、海温和地震 太阳黑子变化周期主要为 11 年和 22 年。自然现象的 11 年和 22 年周期,大多归结为太阳黑子变化的作用。地震活动的 11 年和 22 年周期,地磁变化的 11 年周期,大气温度的 11 年和 22 年周期,海温变化的 11 年和 22 年周期,一概归结为太阳活动的结果。潮汐也有 11 年和 22 年周期,其强度远远超过太阳黑子变化。 学者徐道一指出,许多地区,如日本及我国的西藏、华北、新疆、河北等地的地震活动有 10-11 年周期。学者罗葆荣指出,云南 22 年的地震周期在 20 世纪形成了 4 个大震活跃期和 4 个相对平静期。学者张素欣等人统计结果显示,华北地区的强震自 1815 年第 4 高潮以来,有 84.6% 的强震集中在太阳黑子 11 年变化周期的峰年段 (1 年 ) 和谷年段 (1 年 ) 内发生;其中尤以双周峰年段、单周谷年段较为集中;而单周下降时段却从未有过强震发生。学者陈伯舫综合 APIA 、 HONOLULU 、 PAMATAI3 个地磁台三分量的 11 年周期变化的形态后,可定性地提出该变化源于内场。 学者曲维政等人发现南半球大气温度场从地面层直至对流层顶广泛盛行着十分显著的与太阳磁场磁性 22 年周期变化相一致的变化周期。地球海洋温度变化广泛盛行着 22 年尺度的年代际周期性变化,这种 2 2 年变化周期在深层海洋中更为清楚。世界海洋不同海域深海温度对于太阳磁场磁性 22 年周期响应的相位存在显著不同,南北大西洋海温变化相位相差 115 度,即变化趋势接近相反;南北太平洋海温变化相位相差 19 度,南太平洋变化超前。太阳活动所激发的海温变化的振荡幅度在不同海域也有显著差异,北大西洋海温 22 年周期振幅为 0.07℃ ,而南大西洋则高达 0. 18℃ 。南北半球中纬度平流层和对流层大气温度场普遍存在 2 2 年变化周期。 学者翁衡毅的结果显示,准两年周期性源于该系统对于受 11 年周期调制的季节强迫的非线性响应。当系统的非线性固定时,准两年震荡的周期长度和振幅随季节变化的强度和太阳活动 11 年周期变化的强度而变化。这可能是造成气候中准两年震荡的性质有时空变化的原因之一。学者王在文指出, 海温主要周期大部分落在 3 ~ 10 年的范围内,以及有 11 和 22 年周期,还存在一年和准两年变化。这不仅与太阳黑子周期相符,也与潮汐周期完全吻合。 用太阳黑子活动解释地震、海温、气温、地磁的变化周期,其能量级太小。最近,杨冬红等人通过计算得出,潮汐也有 2.2 、 11 和 22 年周期变化。潮汐可以使偏离地球质心的内核在液核中产生潮汐波动,潮汐周期与太阳周期的共振效应对解释大气、地磁、地震、海温的 11 和 22 年周期变化更有说服力。这不仅能解释厄尔尼诺事件 11 年和 22 年周期变化,而且能解释臭氧、地磁、地震、大气的 11 年和 22 年周期变化是受太阳活动和强潮汐的共同驱动和激发。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355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吉林昨日最高气温41.8℃破纪录 今日迎降雨
maokebiao 2010-6-12 07:58
2010/06/11 10:26来源:华商网-新文化报 http://msn.ynet.com/view.jsp?oid=66389861 本文导读: 昨日我省气温继续攀升,全省有26个县(市)的最高气温达到或超过35℃,最高气温出现在查干湖地区,达41.8℃。 吉林昨日最高气温41.8℃破纪录 相关新闻: 北京今日最高气温34度 紫外线达到今年最强 今年4月份全球陆地海洋平均气温创历史新高 近期武汉不会有强降水 阴雨天持续气温不高 四川遭大雨袭击一夜583次惊雷 难挡气温已入夏   本报讯 (记者 田玲玲) 昨日我省气温继续攀升,全省有26个县(市)的最高气温达到或超过35℃,最高气温出现在查干湖地区,达41.8℃。   连发四个橙色预警   昨日8时50分,长春市气象台发布高温橙色预警信号;9时,吉林省气象台发布高温橙色预警信号;10时,长春市卫生局和长春市气象局联合发布中暑橙色及腹泻橙色气象条件预警信号。   记者从吉林省专业气象台了解到,高温预警信号分三级,分别以黄色、橙色、红色表示。高温橙色预警信号的标准是24小时内最高气温将升至37℃以上。气象专家说,我省在6月上旬发布高温橙色预警信号比较少见。   6月1日到9日,我省日平均气温为22.6℃,比常年同期18℃高4.6℃。吉林省气候中心的气象专家说,我省这段时间的气温已经达到了195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一位。    为何最高气温在我省西部   我省的最高气温总是出现在西部的白城地区和松原地区。这是为什么呢?气象专家说,6月以来的高温天气,是受我省上空的暖高压脊影响。而影响最强的暖中心就在我省西部地区的上空。   这几天,长春的气温嗖嗖地往上蹿。从气象数据来看,昨日14时,长春的最高气温为34.3℃,但这不是极端最高气温。昨日13时30分,长春部分自动观测站显示最高气温接近37℃:   南岭体育场观测站:36.8℃   文化广场观测站:35.5℃   南湖公园观测站:36.6℃   根据以往的气象数据,6月10日长春的极端最高气温为33℃,出现在2007年。也就是说长春再度打破历史同期记录。    今天终于要下雨了   记者从吉林省专业气象台了解到,今天白天,全省晴转多云,白城、松原地区局部地方有小雷阵雨。今天夜间到明天白天,白城、松原、长春、四平、辽源、吉林、通化、白山、延边地区西部、长白山池北区有阵雨或雷阵雨。雨后气温将有所下降。 1 2 3 4 5 6 7 页 下一页
个人分类: 星星点灯|1846 次阅读|1 个评论
气温新排行榜:2005年居榜首2009等5年并列第二
杨学祥 2010-1-23 06:41
气温新排行榜:2005年居榜首2009等5年并列第二 美国航天局戈达德航天研究所研究人员的分析显示,2005年是有气象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尽管北美大部分地区去年12月出现异常严寒天气,2009年仍与1998年、2002年、2003年、2006年、2007年一起堪称第二热年份。 这一分析太笼统,不够准确,1998年、2002年、2003年、2006年、2007年、2009年这六年的温差没有给出准确的结果,实际上差别是很大的。 这一分析结果和世界气象组织的气候数据有很大差别,后者认为1998年是有气象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两者的差别说明测量误差很大,以至于影响排序。2009年的结果至今未公布也是有原因的。 根据世界气象组织的统计数据,1998年是最热的年份,地表温度比1961年至1990年的这30年的平均值高0.54℃,名列第一位。2005年全球平均地表温度比这30年的平均温度14℃高出0.48℃,名列第二位。2003年全球表面温度比这30年的平均温度高0.45摄氏度,位列第三位。2006年地球表面平均温度比这30年的平均值高出0.42 ℃,名列第六位。2008年温度比这30年的年均14℃高出0.31℃,名列第十二位。全球最热年的排序:1998、2005、2003、2002、2009(英国的数据,第五)、2004、2006、2007、2001、1999、2000、2008年。 由此可见,自1998年以后,全球气温呈波动下降趋势,难以恢复到1998年的水平,2005-2007年月亮赤纬角的最大值产生的强潮汐南北震荡、1998年6月至2000年8月的强拉尼娜事件(1999年全球强震频发)和2004年12月26日印尼地震海啸事件对气温波动功不可没。相反,1995-1997年月亮赤纬角的最小值产生的弱潮汐南北震荡和1997-1998年20世界最强的厄尔尼诺事件是导致1998年温度最高的原因。2008年气温比1998年低0.23℃,比2005年低0.17℃,比2003年低0.14℃,是近十年最冷的一年。气温波动下降是一个基本的事实。 附件: 美航天局称过去10年气温为气象记录以来最热 http://www.sina.com.cn 2010 年01月22日 11:01 新华网   新华网华盛顿1月21日电(记者任海军)美国航天局21日发布新闻公报称,该局研究人员对全球地表温度进行的分析显示,过去10年是1880年有气象记录以来最热的10年。   美国航天局戈达德航天研究所研究人员的分析显示,尽管20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全球温度变化不大,但从1880年至今全球气温明显呈上升趋势,而2000年1月至2009年12月是有气象记录以来最热的10年。   分析还显示,2005年是有气象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尽管北美大部分地区去年12月出现异常严寒天气,2009年仍与1998年、2002年、2003年、2006年、2007年一起堪称第二热年份。   研究人员发现,过去30年中,全球地表温度平均每10年上升约0.2摄氏度。整体而言,1880年至今,全球气温约上升0.8摄氏度。   他们认为,北美地区去年天气异常严寒的原因在于,来自北极地区的高气压减少了大气喷流的东西向流动,转而增加了南北向流动,导致北极地区的冷空气向北美地区移动,而中纬度地区的温暖气流则向北移动,最终使北美地区气温低于正常年份。   上述研究结果与此前世界气象组织公布的研究数据基本一致。根据世界气象组织的研究,近10年来只有北美地区的气温比过去平均气温有下降,其他地区的气温则都在上升。 http://tech.sina.com.cn/d/2010-01-22/11013796170.shtml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3898 次阅读|0 个评论
请教高人们指点
luoweijun 2010-1-19 18:16
最近发现,我们实测的4个贵州洞穴中,两个洞穴内实测气温平均值(月变化都在3 C内 )略高于当地年均气温(MAT),而另外 两个洞穴实测气温则较MAT偏低(3 C以上 ), 前者容易理解,但是后者不知何故?一般都认为洞穴气温接近于MAT,或者受地热等影响,稍微偏高点(前面两个偏高可能与下面说明的第一点有关),但是后面两个洞穴的数据却是相反?所以请教高手们看有何见解? 说明:1、实测洞穴气温时间都是一天中气温较高的白天,且我上述所说的洞穴平均气温是3至10月份的统计数据,即没有包括最冷的11至2月; 2、特别的这两个洞穴(洞穴气温低于当地MAT)上覆介质较厚,但都是数十米; 3、MAT数据是洞穴气温测试时间对应年份的当地气象站数据统计而来; 4、其他大家还需要知道的背景等资料,我将随时奉上。 先谢大家的关注。
个人分类: 工作点滴|3640 次阅读|5 个评论
卫星图像:冬季气温与北极涛动
pony1984621 2010-1-10 18:23
资料来源:美国航天局 编译:马志飞( Beijing Institute of Geology ) 如果你住在北美、欧洲或者是亚洲的任何地方, 2009年12月和2010年1月初的寒冷对你来说都不是新闻。 此图片显示了与 2000年至2008年间12月份的平均气温相比,2009年12月份究竟有多冷。蓝色区域表示比 陆地表面平均温度低,红色表示 比陆地表面平均温度高。 北半球的许多地方都比前几年的 陆地表面平均温度低,但是 北极却异常温暖。 这便是北极涛动( Arctic Oscillation )的一种迹象。 北极涛动是影响北半球冬季天气的一种气候模式。它是根据中纬度地区(约 45度以北)和北极上空气压之间的差异来定义的。低气压系统控制着北极,高气压系统控制着中纬度地区,而这两种气压系统的增强就会产生一种震荡。当该系统比正常时期变弱的时候,北极和中纬度地区的压力差使得寒冷的北极空气向南流动,而暖空气则悄悄向北移动。这时候称为是北极涛动处于负位相。当该系统比正常时期增强时,称北极涛动处于正位相。 该图像由美国宇航局 Terra 卫星上的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 MODIS )获得,显示了北极涛动负位相对整个北半球陆地表面温度造成的影响。寒冷的北极空气冷却了中纬度地区,而北极的陆地,如格陵兰和阿拉斯加,却比正常时期温暖了许多。
个人分类: 卫星图像|5835 次阅读|2 个评论
解读7月日全食气温,大家一起来预测
kingstar 2009-6-29 16:50
2009年日全食,全食时间长太4-6分钟,在这几分钟内,太阳消失了,气温下降了,湿度上升了。日全食期间温度下降是必然的,但下降多少,那就各有各的说法了,因为大家都没经历过日全食。 有中科院院士、著名天体物理学家方成解读7月22日最长日全食: 气温骤降20℃ ,日全食发生时天空亮度会骤然下降一百万倍,刹那间天地一片漆黑,日全食时间越长,温度下降越明显,届时预计当地温度会下降15℃至20℃, 有人批评他爱开玩笑的专家 。 也有 气象局称:日全食期间最多降温二三度 ,上海市气象局首席服务官满莉萍表示,从历史日食情况来看,7月22日日全食期间,气温最多降2℃~3℃,绝不可能在五六分钟内跳水15℃~20℃。去年的日全食 新疆伊吾日全食期间气温下降8度 ,由36度下降到了27.9度。一位地理教师, 也对日全食期间气温下降那么多表示怀疑 ,也有网友说, 白天气流活跃,气压低,在白天突然太阳被遮住的气温会掉的很快,但是20度应该是几个别的地方!一般10度所有还有可能! ,这里也有 一些人从气象角度分析日全食时的气温变化 。 1.即使是夏日里出现寒潮,或经过一场猛烈的台风暴雨的降温效果,温度也不一定会降得那么厉害; 2.即使是没有太阳的十个小时的晚上,一般来说温度也不会下降15℃~20℃; 3.本人去年傍晚在 西安华山看日全食 了,也不觉得气温下降那么明显,只是觉得凉了一点; 4.如果昼夜温度大的沙漠地区,日全食发生时,温度下降幅度会大些; 本人相信日全食期间温度会下降5-10度,各位网友爱好者,你们认为呢?日全食我所在学校会专门做一个统计,到时我们再在这里公布实际结果。
个人分类: 科学教育|3166 次阅读|0 个评论
南极半岛气温上升是厄尔尼诺发生的前兆
杨学祥 2009-5-1 12:02
据英国媒体报道,一些科学家 4 月 28 日 表示,南极地区一架冰桥在本月坍塌,随后一块与美国纽约城面积相当的冰架断裂。这进一步表明,全球变暖已经越来越显著地改变着南极地区的环境状况。   任教于德国明斯特大学的冰河学家安格丽卡亨伯特指着欧洲航天局拍摄的卫星照片说:威尔金斯冰架的北端变得很不稳固,并脱落下了第一座冰山。她告诉记者说,这次断裂的冰有大约 700 平方公里,面积比新加坡或巴林岛还大,几乎与纽约城的大小相当。这些冰从威尔金斯冰架脱落下来并破碎成一堆小冰山。就在月初,连接科特岛和南极半岛的冰桥突然崩塌,这是造成威尔金斯冰架破裂的原因。   亨伯特指出,这是南极上脱落的第 10 个冰架,其余 9 块冰架是在过去 50 年中逐渐融化或坍塌的,其中比较著名的是 1995 年的拉森 A 和 2002 年的拉森 B 冰硼崩裂现象。近年来,已经有大约 370 平方公里的冰从冰架上断裂。   亨伯特还说,她估计这次坍塌事件将使威尔金斯冰架丧失 800 到 3000 平方公里的面积,而这块冰架已经由原来的 16000 平方公里面积缩减到现在的 2/3 。这些冰是在至少数百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的,而它们的消失意味着这种生态系统处于灭绝的边缘。   英国南极研究学家大卫沃恩解释说,南极地区的气温在本世纪已经上升了 3 度,冰架的丧失系温室效应带来的全球变暖所致 。    研究表明,当赤道和南极温差变大,低温使德雷克海峡海冰增多,阻止冷水从太平洋流向大西洋,更多冷水通过秘鲁寒流向赤道太平洋,加快了南太平洋的环流速度;当赤道和南极温差变小,高温使德雷克海峡海冰减少,增加冷水从太平洋流向大西洋,减少冷水通过秘鲁寒流向赤道太平洋,减慢了南太平洋的环流速度。这就是德雷克海峡的海冰变化调控全球气候变化的机制,我们称之为南极环大陆海冰的气候开关效应。 南极半岛气温上升是厄尔尼诺事件发生的前兆。 参考文献 1. 相当于纽约城大小的冰架断裂 南极半岛气温上升令人担忧。 2009 年 04 月 30 日 来源:中国日报网。 http://www.ce.cn/xwzx/gjss/gdxw/200904/30/t20090430_18956478.shtml 2. 杨冬红 , 杨学祥 . 澳大利亚夏季大雪与南极海冰三个气候开关 .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7,22 ( 5 ): 1680-1685.
个人分类: 全球变化|4873 次阅读|2 个评论
动动脑筋:降雨使地面环境气温上升还是下降?
famingkuang 2009-2-25 13:36
看过本人博文《 动动脑筋:水的原 始能量来自何方? 》、《 被地球人忽视的巨大能 源 ----- 雨 能 》 的网友都知道,雨携带着巨大的能量,在降落过程中势能消失了,也就是说雨在降落过程中向空气中或地面释放了大量的能量,那么请问: 降雨使地面环境气温上升还是下降? 谁能给俺解开这个结? ======================================== 补充 当地面温度在15℃时,地面至海拔11公里的气温变化率:6.5℃/公里,使雨水是从高空2000米开始降落的,那么雨水降落点与地面终止点的温度差是13℃,我们只要计算水降落2000米所携带的重力势能能否让水上升13℃,即可知道降雨使环境升温还是降温了。 1Kg水降落2000米携带的能量E1=1*2000=2000(J), 1Kg水升高1℃所吸收的能量E2=4200(J) 所以雨水从2000米高空降落下来其重力势能就算全部转化成热能也不能使自己升温半度以上。 所以降雨本质上是使环境降温的。 当然如果地面温度如果已在0度以下,那降雨肯定会使环境温度升高了 另外地球水循环是地球能保持一个相对稳定温度的主要原因,因为地面的水吸收了太阳能变成水蒸汽带走地面所受的大量太阳能,升到空中后又凝结成水,放出能量,这些能量向宇宙空间散发,这样就让地球能够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温度环境下。
个人分类: 智慧点滴|843 次阅读|5 个评论
湖南拉响道路结冰最高预警与暴雪橙色预警:9日至11日潮汐组合
杨学祥 2009-1-7 15:04
  晨报讯 ( 记者 周萍 ) 随着春运启动,不少人踏上了回家的路途。 2008 年年初那场低温雨雪冰冻灾害让很多人心有余悸,记者昨天从中国气象局获悉,近期天气变化相对平稳,今年出现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的可能性很小,这对期待与亲人团聚的人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 中国气象局预测减灾司司长翟盘茂说,从中期、短期气候预报看,今年冬天出现 2008 年年初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的可能性很小。气象部门将密切关注天气形势,一旦发现有这种可能性会及时提醒公众,同时将与有关部门进行紧密配合,采取必要的应对措施 。 湖南各地迎来了 2009 年第一场大雪。 5 日 8 时~ 6 日 8 时,张家界、常德、湘西自治州等地 34 县市出现了雨夹雪或纯雪天气,澧县、石门、慈利、桃源等地出现了暴雪,部分路面出现了冻结现象,省气象台因此拉响今年首个暴雪橙色预警和道路结冰红色预警。而在省会长沙,继昨日凌晨下起雨夹雪后,下午 4 时左右又下起了雪粒,不过,雨雪天气对市民生活未造成大的影响。今明两日,雨雪冰冻天气还将持续。省气象台发布暴雪和道路结冰防御指南,提醒政府及相关部门做好防雪灾和防冻害的应急工作;交通、铁路、电力、通信等部门加强巡查维护,做好道路清扫和积雪融化工作;市民减少不必要的户外活动 。 中新网 1 月 7 日 电 据中国气象局网站消息,受冷暖空气的共同影响,未来两天,西南地区东部、江南大部等地将出现一次小到中雨 ( 雪 ) 天气过程,其中,贵州中部的部分地区有冻雨。今天夜间开始,一股中等强度冷空气将自北向南先后影响我国中东部大部地区。冷空气前锋过后,华北、东北、黄淮、江淮、江南东部等地将有 4 ~ 6 级偏北风,气温将下降 4 ~ 8 ℃。东部和南部海域将先后出现 6 ~ 8 级偏北风,阵风可达 9 级 。 刚刚过了小寒节气,三湘大地就进入了冰雪的世界,迎来了 2009 年的第一场雪,这也是湖南省入冬以来强度最大的一场雪。全省 34 个县市出现雨雪冰冻天气,省气象台同时拉响了 2009 年首个暴雪橙色预警和 2009 年首个道路结冰红色预警。专家介绍,今年的第一场雪来得比往年要早,强度也比上次大,相比去年提早了 6 天。此次雨雪冰冻天气将持续至 8 日 。   新华网广州 1 月 3 日 电 ( 记者徐清扬 ) 元旦期间广东出现大范围低温霜冰冻天气,广东省防总日前作出部署,要求各地认真吸取去年初雨雪冰冻灾害教训,切实做好应对突发天气的准备措施。 据广东省气象台报告,元旦期间广东全省出现大范围低温霜冰冻天气,随着新的冷空气陆续补充南下,未来几天广东省的天气仍然寒冷。预计最冷时段大致出现在 1 月中旬末期到下旬末期,这时正值春运和春节期间 。 荆楚网消息 ( 楚天都市报 ) ( 记者张爱虎 实习生李韵 )5 日,省政府办公厅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各市州县政府和省政府有关部门认真应对低温冻害,妥善安排群众生活,积极做好农业防冻的各项准备,确保群众生活正常进行 。   荆楚网消息 ( 楚天都市报 ) 5 日晚 10 时左右,武汉开始降雪。因预计未来数日武汉市将持续低温雨雪天气,武汉市政府 6 日启动应急机制,确保交通顺畅和市场供应,并提醒市民注意防冻保暖。    6 日白天,武汉一直是持续的小到中雨夹雪。据武汉中心气象台预报, 10 日受冷空气影响,最低气温将达零下 2 至 零下 4 摄氏度 ,并有冰冻发生。 武汉市启动应急机制,一方面扫雪保畅通,一方面确保市民生活不因降雪受影响。武汉市农业部门已储备 400 万公斤蔬菜,将根据天气变化和市场反应,确保每日蔬菜供应量在 700 万公斤、品种在 40 个以上。物价部门则启动价格监测日报制,对粮油等民生商品和重点零售企业进行价格监督。 ( 金计 )   荆楚网消息 ( 楚天都市报 ) ( 记者苏永华 通讯员孙又欣 ) 昨日,就防范雨雪冰冻灾害工作,省防办向各地发出通知,要求保证工程设施安全,千方百计减轻雨雪冰冻灾害损失。   省防办要求,各地要落实应对工作责任制,务必将防御雨雪冰冻灾害落实到工程设施,对饮水工程、备用水源等直接关系民生的工程设施,要保证不出问题,特别加强中小水电站的管理和维护,一旦发生雨雪冰冻灾害,保证正常运行发电 。 2008 年 10 月 -2009 年 2 月月亮近地潮与日月大潮相距不超过 3 天,为持续 5 个月的强潮汐时期。 2009 年 1 月为其中第四个月,重要组合如下: 潮汐组合 A : 2009 年 1 月 3 日月亮潮赤纬角达到最小值 -0.00042 度, 4 日为上弦,日月小潮,赤道地区潮汐变化较大。 潮汐组合 B : 2009 年 1 月 10 日月亮近地潮, 11 日为日月大潮, 9 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大值 27.0616 度,三者迭加,形成本月最强潮汐,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潮汐组合 C : 2009 年 1 月 15 日 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小值 -0.00151 度, 18 日为下弦,日月小潮,赤道地区潮汐变化较大。 潮汐组合 D : 2009 年 1 月 22 日 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大值 -27.0815 度,潮汐南北震荡较大。 潮汐组合 E : 2009 年 1 月 26 日 为日月大潮,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潮汐组合 F : 2009 年 1 月 30 日 月亮赤纬角达到极小值 -0.00001 度,赤道地区潮汐变化较大 。 1 月 3 日 月亮最小值导致的赤道强潮汐会加强冷空气活动,俄罗斯堪察加半岛活火山喷发敲响了自然灾害的警钟 。关注 9-11 日潮汐组合! 参考文献 1. 周萍。中国气象局官员称今年出现雪灾可能性很小。 2009 年 01 月 07 日 01:09 北京晨报。 http://news.sina.com.cn/c/2009-01-07/010916990034.shtml 2. 李姝阳,等。湖南拉响道路结冰最高预警与暴雪橙色预警。 2009 年 01 月 07 日 02:35 星辰在线 - 长沙晚报。 http://news.sina.com.cn/c/2009-01-07/023516990433.shtml 3. 未来三天南方将有雨雪天气 贵州局部有冻雨。 2009 年 01 月 07 日 09:08 中国新闻网。 http://news.sina.com.cn/c/2009-01-07/090814994536s.shtml 4. 湖南 34 县市出现雨雪冰冻天气 ( 组图 ) 。 2009 年 01 月 07 日 10:56 红网。 http://news.sina.com.cn/c/p/2009-01-07/105616995543.shtml 5. 徐清扬。广东出现大范围低温霜冰冻天气。 2009 年 01 月 03 日 20:07 新华网。 http://news.sina.com.cn/c/2009-01-03/200716970204.shtml 6. 张爱虎,李韵。湖北迎战大范围降雪 政府紧急通知应对冻害。 2009 年 01 月 07 日 05:14 荆楚网 - 楚天都市报。 http://news.sina.com.cn/c/2009-01-07/051416991982.shtml 7. 杨学祥。 2009 年 1 月潮汐预警。发表于 2008-12-15 4:30:30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51143 8. 杨学祥。 1 月 3 日 潮汐组合:四川高原震区气温再降。发表于 2009-1-2 7:32 :01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08137
个人分类: 灾害预测|2472 次阅读|1 个评论
关注潮汐预警:波兰大雪严寒天气造成13人死亡
杨学祥 2009-1-7 14:31
  新华网华沙 1 月 6 日 电 ( 记者张章 ) 波兰警方 6 日说,近几日的大雪和严寒天气已经在波兰造成 13 人死亡,恶劣天气还导致火灾频发,火车晚点,部分地区停电。   据波通社报道,波兰大部分地区日前普降大雪,最低气温骤然下降到接近 零下 30 摄氏度 ,一些老人、无家可归者和酗酒者被严寒夺去生命。   由于天气寒冷,人们取暖供热活动增加,火灾数量大增。在过去两天里,波兰全国发生了 453 起火灾。   严寒还导致火车晚点情况频繁发生。波兰铁路公司说,仅 5 日这一天,就有超过 200 次列车由于低温和大雪晚点。在连接首都华沙和北部港口城市格但斯克的一条铁路线上,恶劣天气日前还造成一列火车出轨,致使该路段停运近 3 个小时。 本月 4 日,波东北部受大雪影响最严重的瓦尔明 - 马祖里省部分地区电力供应中断。之后,供电系统一度被修复,但当天夜间该地区再次停电 。 2008 年 10 月 -2009 年 2 月月亮近地潮与日月大潮相距不超过 3 天,为持续 5 个月的强潮汐时期。 2009 年 1 月为其中第四个月,重要组合如下: 潮汐组合 A : 2009 年 1 月 3 日月亮潮赤纬角达到最小值 -0.00042 度, 4 日为上弦,日月小潮,赤道地区潮汐变化较大。 潮汐组合 B : 2009 年 1 月 10 日月亮近地潮, 11 日为日月大潮, 9 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大值 27.0616 度,三者迭加,形成本月最强潮汐,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潮汐组合 C : 2009 年 1 月 15 日 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小值 -0.00151 度, 18 日为下弦,日月小潮,赤道地区潮汐变化较大。 潮汐组合 D : 2009 年 1 月 22 日 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大值 -27.0815 度,潮汐南北震荡较大。 潮汐组合 E : 2009 年 1 月 26 日 为日月大潮,两者叠加,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潮汐组合 F : 2009 年 1 月 30 日 月亮赤纬角达到极小值 -0.00001 度,赤道地区潮汐变化较大 。 1 月 3 日 月亮最小值导致的赤道强潮汐会加强冷空气活动,俄罗斯堪察加半岛活火山喷发敲响了自然灾害的警钟 。 波兰大雪严寒天气造成 13 人死亡,验证了 1 月 3 日 的潮汐作用。请继续关注 9-11 日最强潮汐组合。 本文关键词: 参考文献 1. 张章。波兰大雪严寒天气造成 13 人死亡。 2009 年 01 月 07 日 11:29 新华网。 http://news.sina.com.cn/w/2009-01-07/112916995805.shtml 2. 杨学祥。 2009 年 1 月潮汐预警。发表于 2008-12-15 4:30:30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51143 3. 杨学祥。 1 月 3 日 潮汐组合:四川高原震区气温再降。发表于 2009-1-2 7:32 :01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08137
个人分类: 灾害预测|2124 次阅读|0 个评论
1月3日潮汐组合:四川高原震区气温再降
杨学祥 2009-1-2 07:32
1 日下午 15 时,省气象台发布重要气象消息:由于气温持续下降,未来两天我省高原地区及部分地震灾区将出现明显降雪。气象部门预报: 1 月 1 日 下午到 3 日上午,阿坝、甘孜两州和凉山州北部的大部地方将有中雪,局部地方有大雪到暴雪 ; 汶川、理县、茂县等地震灾区降雪较明显,累计降雪量可达 2 到 6 毫米 ; 盆地北部山区有小雪或雨夹雪。省气象局特别提请地震灾区,注意防范积雪、道路结冰、积雪融化降温等气象灾害【 1 】。   中央气象台 2009 年 1 月 1 日 06 时发布未来三天天气预报:   受南下入海冷空气影响,今明两天,台湾海峡、台湾以东洋面和以南海域、南海大部海域将有 7 ~ 8 级、阵风 9 级的东北风。黄海、东海将有 7 ~ 8 级、阵风 9 级逐渐减弱到 5 ~ 7 级的偏北风。受南支槽影响,西南地区多阴雨(雪)天气。青藏高原东部将出现明显降雪天气,其中,西藏东部、青海东南部、川西高原南部的局部地区有中到大雪【 2 】。 【东方卫视 《东方新闻》】俄罗斯堪察加半岛一座活火山于 12 月 30 日开始喷发。这座火山上次大规模的喷发发生在 3 万 5 千万年前【 3 】。 2008 年 10 月 -2009 年 2 月月亮近地潮与日月大潮相距不超过 3 天,为持续 5 个月的强潮汐时期。 2009 年 1 月为其中第四个月,重要组合如下: 潮汐组合 A : 2009 年 1 月 3 日月亮潮赤纬角达到最小值 -0.00042 度, 4 日为上弦,日月小潮,赤道地区潮汐变化较大。 潮汐组合 B : 2009 年 1 月 10 日月亮近地潮, 11 日为日月大潮, 9 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大值 27.0616 度,三者迭加,形成本月最强潮汐,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潮汐组合 C : 2009 年 1 月 15 日 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小值 -0.00151 度, 18 日为下弦,日月小潮,赤道地区潮汐变化较大。 潮汐组合 D : 2009 年 1 月 22 日 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大值 -27.0815 度,潮汐南北震荡较大。 潮汐组合 E : 2009 年 1 月 26 日 为日月大潮,两者叠加,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潮汐组合 F : 2009 年 1 月 30 日 月亮赤纬角达到极小值 -0.00001 度,赤道地区潮汐变化较大【 4 】。 1 月 3 日 月亮最小值导致的赤道强潮汐会加强冷空气活动, 俄罗斯堪察加半岛活火山喷发敲响了自然灾害的警钟。 参考文献 1. 宋开文。气温再降 四川高原震区要下雪。四川在线 (2009-01-02 02:25:26) 来源:四川在线 - 四川日报。 http://sichuan.scol.com.cn/dwzw/20090102/20091222526.htm 2. 未来三天中国西南地区将维持阴雨 近海将有大风。 2009 年 01 月 01 日 07:56 中国天气网。 http://weather.news.sina.com.cn/news/2009/0101/36224.html 3. 视频:俄堪察加半岛一火山喷发 目前未造成危害。发布时间 :2008 年 12 月 31 日 20:50 | 来源:东方卫视。 http://tv.sohu.com/20081231/n261525101.shtml 4. 杨学祥。 2009 年 1 月潮汐预警。发表于 2008-12-15 4:30:30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51143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3935 次阅读|1 个评论
如是而已
王水 2008-12-4 22:50
最高气温终于降到零度之下了 伴随气温升降的 往往不止是身体 还有那颗几乎冻僵的心 每一次的迁徙 带来的只是短暂的新生 饱含着希望 往往以之更大的失望而终 也许不是坎坷 但无终无止的磕磕绊绊如影随形 也许是需要感恩 感激这纠缠不止的磕磕绊绊 随之一生 破情,破心,破文 都让它们去吧 如是而已
个人分类: 心灵流浪|2064 次阅读|1 个评论
北极熊是否会觉得“下雪不冷化雪冷”
tjm9518 2008-10-17 19:21
下雪不冷化雪冷这个经验,是在冬季积雪长期不化的地方形成的,还是在南方雪下后很快就融化的地方形成的呢? 拜读了博客中侯吉旋先生的两篇文章,想就有关问题探讨一下。 几个基本概念和规律 在讨论这个问题前,先把气温的概念及其与温度的差别等说一下。 平常我们所说的气温,是指开阔地带离地一定高度的测温箱中测得的温度。它与近地气温、高空大气温度、地面温度等是有差别的。一天中,气温在不停地变化,而且有一定的规律。正常情况下,白天气温的变化由太阳光照提供的热量和辐射散热大小等决定,一般早上太阳升起前气温最低,午后气温最高。 地球上大气、土壤等一切物体温度升高所需的热量,追根溯源都来自于太阳光照。一般情况下,积雪融化主要由太阳光照提供热量,在气温低于 0 ℃时,如果太阳光照强,雪也能融化。因此,融雪的时候气温必须高于 0 ℃的说法是不正确的。雪的融化还会受附近物体的温度高低影响。如果贴近雪的地面土壤、屋顶、树枝的温度高于 0 ℃(一般主要由太阳光照引起这些物体温度升高,晴天时这些物体的温度通常高于气温),雪也会融化。一个很常见的情况,夏日晴天气温在 30 ℃左右时,柏油马路上的温度可能高达 50-60 ℃。同样,冬天晴天气温低于 0 ℃时,地面物体的温度完全可以远远地超过 0 ℃,使地面积雪融化。近地气温高于 0 ℃,积雪当然也能融化,但这种作用一般较弱。一个很明显的现象,就是将草木灰放在雪上,能使雪融化的速度迅速提高,这说明,近地大气给雪提供的热量,远低于太阳光照提供的热量。 经验是从哪里得来的 侯吉旋先生在《 下雪的时候比较冷,还是化雪的时候比较冷? 》一文中说:下雪的时候,气温一定是小于 0 ℃的,否则的话雪还没有落到地面,就已经化成了水,那就是下雨而不是下雪。而且大家看看天气预报就能发现,下雪的时候气温都是低于 0 ℃的,特别是东北的朋友,都应该记得有零下二、三十摄氏度的时候下雪。这段话实际上是该文否定下雪不冷化雪冷这种说法的重要依据。 这段话的前半段,下雪的时候,气温一定是小于 0 ℃的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侯吉旋先生现在应该也已知道这个错误了。 后半段话,本人在《下雪不冷化雪冷新说》一文中认为,下雪不冷化雪冷这种说法,来自于南方,指的是南方下雪后雪在短时间内就融化,人们对下雪前后冷热的感受;在北方冬季长期积雪不化的地区,人们不会有这种感受。 为此,侯吉旋先生称他特意就此事问了北京、天津、东北等地的同学和朋友,并证实这些地方也有下雪不冷化雪冷的说法。我认为,这并不能佐证什么。这些地方冬季积雪并不一定在整个冬季都一直不化,至少不会全部到春季才化雪,有下雪不冷化雪冷这种说法并不是不可能。另外,教材是全国发行的,不排除冬季积雪一直不化的地区,有人受到下雪不冷化雪冷的毒害。 如果有可能,倒是可以问一问爱斯基摩人,看他们有没有下雪不冷化雪冷这种说法。估计他们不会有这种说法。 但最好的办法,是问问北极熊,它们不会受文化教育的毒害。 北极熊在下雪和冰雪不化的时候,他很舒服,到积雪融化的时候,由于有极度保温的皮毛,它会觉得酷热难当。因此,北极熊绝对不会得出下雪不冷化雪冷的经验。 因此,可以认定,下雪不冷化雪冷这种经验,是在雪天过后雪很快能融化的情况下得出来的。 请参阅 《再说下雪不冷化雪冷》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43050 《下雪不冷化雪冷新说》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6827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752 次阅读|1 个评论
再说“下雪不冷化雪冷”
tjm9518 2008-10-17 18:59
前几天写了《下雪不冷化雪冷新说》一文(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6827 )后,侯先生提出了一些修改要求,本人也感觉原文有些问题,现在重新整理、修订一下。其中仍然可能存在一些问题,请侯先生及有兴趣的网友批评指正。 冷不等于温度低 下雪不冷化雪冷,是由经验而得的结论。这里所说的冷,仅指人的感觉,完整地说是下雪时人感觉不冷,化雪时人感觉冷。 将其机械地用现代物理学上的冷、热来解释,本身存在偷换概念的问题。人感觉冷,主要是皮肤表面散热较快,散热越快越觉得冷,与物理上所说的冷(温度低)是不完全相同的。 一说下雪不冷化雪冷 下雪不冷,化雪冷,首先得从下雪的天气变化说起。天下雪,是因为北方冷空气南下,冷锋过境,暖湿空气被抬升,空气中的水气到高空因温度急骤下降而直接结冰形成雪。之所以形成雪,而不是形成雨,需要一定的条件,那就是冷气团温度要低(这是冬天才会下雪的原因),暖气团有一定的湿度,而且风速不能太大。 在下雪的时候,近地层大气绝对温度相对较高,与人体温度差小,人体散热慢,所以人不觉得太冷。另外,下雪时空气相对湿度较大,风速小,人体表面水分散发慢,因水分蒸发散热的速度也慢,这也是人觉得不太冷的原因。 大雪过后,冷锋过境,处于低温冷高压控制下,绝对温度较低,与人体温度差大,人体辐射散热也快。另外,雪天过后,风速一般较大,相对湿度一般较低,人体表面水分蒸发快,因水分蒸发散热的速度快,因而也会使人感觉比较冷。 雪后气温一般会下降 原文作者提到,在北方,下雪的时候气温低,化雪的时候气温高。这是一种特殊情况,指的是北方冬季积雪长时间不化的寒冷地区,下雪的冬季温度当然低,化雪的春季温度自然高。这些地区下雪与化雪相隔时间很长,与习惯(一般在南方)所说的下雪不冷,化雪冷压根儿就不是一回事。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通常情况下,下雪必然由冷空气南下引起(替窦蛾喊冤的六月雪毕竟是罕见的),雪天过后空气温度必然下降,这是不用怀疑的。 可以推论,北方积雪长期不化的地方,下雪的时候人一般也会感觉不是那么冷,雪天过后在冷高压控制下,气温低,人会觉得更冷些。主要是因为下雪天风比较小,相对湿度比较大,人体表面散热较少。当然,在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的特殊天气下,人不感觉冷才怪呢! 二说下雪不冷化雪冷 下雪不冷化雪冷,本身是正确的一般规律。用物理上的冷、热机械地解释它,有不足的一面。但像原文作者一样,仍然用物理上的冷、热来驳斥,也有不足的地方。 需要说明的是,原文所说的初中物理书标准答案,其实也是很有道理的。 冷空气南下时,暖气团上升,其中的水气结冰时散发出热量,确实使冷空气的温度得到上升,同时,地面物体温度较高,也能释放出热量,因而地面温度下降速度得到延缓,绝对气温不是很低。下雪后,受冷高压控制,地面绝对温度下降,同时,雪融化吸热,降低了地表物体的温度,也使绝对温度下降。 这一解释比较牵强的地方在于,在下雪前、下雪时和下雪后,雪对近地气温所起的作用强度是不一样的,对人感觉的冷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同的。 下雪前,冷气团南下,抬升暖气团,致水气冻结成雪,这一过程在短时间内完成,水气冻结释放热量的速度比较快,阻止气温下降的作用比较明显,水气冻结释放热量对下雪时温度不明显下降所起的作用较大,可以作为下雪(时)不冷(指人体感觉不冷)的较为合理的解释。 仔细分析近地大气温度(对人的冷热感觉影响最大)的变化,还可以知道,下雪前,首先是冷峰过境,气温下降,但因为近地物体的温度较高,冷峰过境时冷空气温度提高,使近地大气温度维持在较高水平;与此同时,冷空气抬升暖气团,暖空气中的水气冻结形成雪,并释放热量,使特定高度的高空大气温度维持在较高水平,这样就减少了地面和近地大气辐射散热(严格来说,是地面和近地大气向外辐射散热减少,吸收到的高空大气辐射的热量增多),使近地大气温度维持在较高水平。 高空中的雪冻结到一定程度,天开始下雪。在地面附近温度高于 0 ℃时(这时地表没有积雪),雪在下落过程中和落到地面时就会吸热融化(这种情景在开始下雪时很容易观察到)。雪融化要吸收大量的热,所以近地大气和地面温度一般会很快下降。等近地大气和地面温度低于 0 ℃时,落下的雪不再融化,逐渐堆积起来。因此可以想像,这时近地气温一般也就在 0 ℃左右,人不会感觉特别冷。在地面附近物体温度低于 0 ℃时(在地面有积雪时,或者地表土壤冻结时),高空落下的雪一般不融化。在地表冷空气温度低于雪的温度时,雪还能释放出少量的热量(不是因为水气冻结而释放热量),使地表冷空气温度上升。但这种作用一般是很弱的,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下雪后,在冷高压控制下,空气绝对温度低,一般会低于 0 ℃,这是近地气温低的主要原因。积雪融化吸热不是近地气温低于 0 ℃的原因,因为雪不可能从低于 0 ℃的近地大气吸热而融化。积雪融化的直接原因是太阳光的照射。下雪后,在冷高压控制下,天气一般会转晴。在太阳照射下,积雪吸热融化。积雪融化需要消耗很大的热量,因此会使地面温度持续接近或者低于 0 ℃。这样,化雪吸热使地表温度持续偏低,近地气温不能快速回升,会让人感觉冷。 一点小结 总的来说,下雪前和下雪时,地表温度较高的物体释放热量,加上水气冻结成冰释放热量,使过境冷空气吸热,近地气温维持在较高的水平,这是人感觉不冷的主要原因。空气相对湿度大,风速较小,也是人感觉不冷的可能原因。下雪后,在冷高压控制下近地气温下降,加上雪融化吸收太阳光的热量,使地面和近期气温长时间维持在较低水平,是人感觉冷的主要原因。空气相对湿度小,风速较大,也是人感觉冷的可能原因。 几点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在有太阳光照射的情况下,即使近地气温低于 0 ℃,积雪仍然可能融化。因而,雪融化时气温度必须高于 0 ℃的说法是不成立的。 正常情况下,冷空气过境后,近地气温下降,但在冷高压控制下天气会转晴。如果冷空气过境时没有下雪,在太阳光照射下,地面物体温度会迅速上升,近地大气温度也会很快上升,人会很快感到天又暖和了。如果冷空气过境时下雪了,并形成积雪,雪后在太阳光照射下积雪融化,吸收大量的热量,地面物体温度和近地大气温度难以迅速上升,人会感觉冷。但是,在太阳光照射下,雪后近地大气温度也会升高,特别是在中午,甚至可能高于下雪时的温度,但这一般不能改变人在融雪天偏冷的总体感觉。因此,即使通过统计气象资料,证实下雪当天的平均气温低于融雪当天的平均气温,也不能说明什么问题。 注 1: 人感觉冷,还存在其他情况。例如人吃了薄荷,或者皮肤上搽点薄荷油,会刺激人的冷觉神经,因而感觉冷。人冷、热的感觉,还与人体所处的状况等有很大关系。人在温暖的环境下突然进入雪天环境,一般并不会觉得特别冷。就像在北方,冰天雪地下人从温暖的室内出来后,穿很少的衣服也不觉得太冷。这可能与人的短时间应激反应有关。等过了一段时间,应激反应过后,人自然会觉得冷。借酒御寒,则是短时间促进人体产热,来让人没有冷的感觉。吃羊肉等热性食物御寒,也可能是类似的道理。人在发烧(人体温度增高)的时候,反而感觉冷,一方面可能人体和外界温差较大,散热快,另一方面,还可能是人体虚,对冷更加敏感。 注 2: 地温、气温、近地气温、高空大气温度等有其特定的概念。一般来说,地温最高,近地气温低一些,高空大气温度最低。有时候近地气温会高于地温。平常所说的气温,指离地一定高度的测温箱中测得的大气温度。 请参阅:《北极熊是否会觉得下雪不冷化雪冷》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43056 《下雪不冷化雪冷新说》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6827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6694 次阅读|0 个评论
老百姓需要什么样的气温预报?
huailu49 2008-7-22 10:57
炎炎夏日经常有人抱怨:气象台预报的气温往往要比老百姓实际感受的气温低。为什么气象台预报的气温,总与人们的感觉大相径庭呢?初步分析原因主要有二: 1、测温场所不同 据气象台工作人员解释,人们在街头自行测量的与气象台每天发布的气温之所以存在很大的差异,主要是因为双方测量环境的不同:在气象台的观测场里,温度计全部都是按照国际统一标准,放在距离地面高度为1.5米的百叶箱里来测量的,因为在这样的条件下,既能保持良好的通风条件,避免日照、降水和强风的影响,而且由于远离地面,可以避免受到地面温度的影响,从而得到比较准确的气温数据。 反之,如果随便地将温度计放到外界环境里去测量,那么它测出来的数值便会五花八门:在家里测出来的气温和在大街上测出来的气温肯定会不同,在车辆少的地方和车辆多的地方测出的气温也一定会不同,甚至在同一条马路不同的位置,测量出来的气温也会大不相同。 2、湿度因素的干扰 人类机体对周围气象环境的主观感觉与仪器获取的各种气象要素结果是不同的。从人体生理学角度看,影响人体热舒适度的环境因素主要是温度、湿度和空气流速,其最佳数值分别为:温度2428℃,相对湿度50%一70%,空气平均流速0.25米/秒,平均每人每小时约需新风3040立方米。人体对温度的感觉极易受湿度的干扰,且常会形成错觉,这是因为如果空气湿度大,汗液不能蒸发就无法带走热量,所以感觉就会热一些。在夏日同一气温下,相对湿度在舒适值以上的每一点增加都会令人感到更热,比如同样是38℃的高温,对于同一个人来说,身处干燥的北方地区与置身于江南水乡时的感觉就会大不一样。因此,空气湿度和流速是与温度同等重要的人体热平衡指标。 综上所述,目前大多数气象台所提供的城市气温数据尽管比较客观公正,但似乎远离了城市居民的真实生活环境,而且没有将湿度、风速等因素一并纳入考虑,因此只能提供给居民作为一种参考。尤其是在夏季,城市居民真正需要的是贴近自己生活环境的气温预报,最好是能够将温度、湿度、风速等因素一并纳入考虑的舒适度指数或 闷热指数预报。当然这样做肯定会增加气象台的工作量,不妨先设定几个典型的户外区域,比如天安门广场、王府井、颐和园等等,或者住宅楼密集区、公园~绿化区等等加以预报。 舒适度指数或 闷热指数均属于多元函数,普通百姓是计算不来的,需要专业部门的介入。据北京市气象台台长郭虎介绍,闷热是一个综合性的指标,是通过对中暑、湿度、舒适度等指数综合分析得出的,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标准。不过,现有的预警信息制度也要不断完善,将来,可能会制定出闷热指数,把闷热天气列入灾害性天气中,当闷热指数达到比较严重的程度时,也要向公众发布闷热预警信号。据说国内石家庄等城市已有闷热指数的预报。
个人分类: 技术评论|4473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2 03: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