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哭闹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如何科学的对待孩子哭闹?
热度 8 famingkuang 2012-9-5 14:24
哭闹是婴幼儿与成人信息交流的主要形式,年轻的父母要学会正确的处理,处理不当就会造成孩子成长过程中性格的缺陷。 年轻父母最容易犯的错误之一是:闻哭色变。一听到孩子哭了,就不分青红皂白的穷尽一切办法让孩子停止哭泣,只要孩子不哭,什么办法都可以用,什么事都做得出来。这种没原则的行为让孩子误以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将来走入社会很难与人相处,十分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年轻的父母应戒之。 年轻父母最容易犯的错误之二是:不闻不问,听之任之。当发发有了第一个孩子的时候,因为深知骄纵孩子的害处,于是在孩子哭的时候对他不理不采,他爱哭多久就哭多久,不骂他、不哄他、不理他。结果是造成孩子性格内向,不善于与人交往。这样成长的孩子会缺少安全感,因为缺少爱的滋润,所以性格是不健全的。所以说发发在培养自己的第一个孩子的时候是比较失败的。 那么在孩子哭闹的时候,父母该如何是好呢? 发发在有了第二个孩子的时候,也就是生了小发发之后,采用了有别于以上的第三种方法:分散注意力法。就是孩子哭闹的时候即不去哄他也不会不理他,而是跟他或别人或自言自语的说些明显能吸引住孩子注意力的事情或故事,让孩子忘了自己的哭,而掉进你设下的语境圈套里,和你讨论起起来,自然而然的孩子忘记了自己本来的哭了。从而达到了即让孩子不哭了,又让他感觉到你对他的爱。如今小发发人见人爱,此功不可没也。 当然还有别的方法,希望有经验的父母奉献出来让大伙一同分享,谢谢!
个人分类: 亲子游戏|4799 次阅读|18 个评论
孩子哭闹怎么办?
热度 1 arithwsun 2010-2-10 14:27
关于幼儿教育,有两本好书可以推荐, 薛涌:一岁就上常青藤 尹建莉: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不过关于孩子哭闹的问题,可能因为这两位家长都非常优秀, 将孩子一开始就培养的性格很好,所以两本书均未专门设一个章节, 谈论这个普通家庭往往比较突出的问题。也许, 我们可以将这些书上的相关内容串一下,也相当于一个读书报告。 孩子的哭闹问题,依我经验,大概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欲求型哭闹,一类是情感型哭闹。欲求型哭闹, 意思是孩子哭闹,有一个清楚明确的欲求标的物,给了他,满足了, 也就不哭闹了。情感型哭闹,则更复杂些, 往往没有明确的欲求标的物,让父母更难处理。 面对孩子的欲求,应该绝大部分都予以满足,99.9% 都应该去满足,这应该是第一原则。孩子的欲求, 有些家长比较容易理解,而一时难以理解的, 也应该在尽量容许的角度内,满足孩子。这方面的事例, 两本书都有。薛涌的书,在第5页就提出一哭就抱原则, 来应对一两岁儿童的啼哭。高度上升为常青藤的第一课, 确实是很有道理的。因为 『一哭就抱则让她感到自己唯一拥有的交流工具非常有效, 鼓励她频频使用这一工具,增加了她和大人的互动。 婴儿和外界互动得越多,获得的回应和刺激就越多, 感情和智力的成长就越快。我后来开玩笑说:孩子哭,大人抱, 这就是婴儿级别的讨论班。你从小就鼓励孩子发言, 她以后上大学时才喜欢在班上说话。』 这违反了一些育儿手册上的提法,『不要一哭就抱, 否则会使宝宝产生依赖性从而更容易啼哭。宝宝的哭有两种, 一种是反应性的,一种是生理性的。若无异常现象, 宝宝的啼哭是对身体有益的。另外, 父母应注意观察宝宝的啼哭规律,正确判断他们啼哭的原因, 予以对症处理。如果宝宝因身体不适而哭泣,父母就应抱抱他们, 还要了解他们的不适;如果他们想要父母的关爱, 父母可以拍拍他们,当然也不排斥抱他们。 但是如果完全用抱来应对哭泣则容易构成宝宝反射性的哭泣。』 实际上,育儿手册上的说法和做法,本质上是管理成本问题, 为了减少父母劳累的管理成本,将抱改为拍而已。 而薛涌强调的是大原则的问题,是父母和孩子之间爱的沟通的问题, 并因此引申到孩子成年后的表现。 实际上管理成本也是相对的,孩子欲求得到更多的满足, 心理上就不会留下阴影,长大后自然会更心理健康, 反而会体谅父母,不去制造大麻烦,所以不可必担心『 完全用抱来应对哭泣则容易构成容易构成宝宝反射性的哭泣』, 这种说法我很怀疑是虚构出来,并未经过真正的统计分析。相反, 如果孩子的欲求不能得到充分满足,甚至是老得不到满足, 想必会产生非常大的心理问题。这个观点, 在尹建莉的书中就提及了多处, 大概尹建莉在国内的教育实践比较多,因而有更多的实例, 在那些实例面前,尹建莉呼吁: 家长要做听话的父母 (第221页) 意思说得还是,家长要满足孩子的欲求,在孩子的欲求面前, 不管理解还是不理解,只要在管理成本承受范围之类, 家长都要听话于孩子的欲求。『如果家长任性,不听话, 怎么能有一个听话的孩子呢』。 在孩子的欲求型哭闹面前,保证主了第一原则,即, 孩子的绝大部分欲求应该满足的原则之后, 必然会涉及到的第二个原则是,规则问题, 比较大的孩子就可明确的知道,自己什么样的欲求不会被同意, 才能逐渐将欲求,由哭闹型表述,过渡成长为语言型表述。实际上, 确定规则本身,对于大人的限制力更强,因为这意味着, 只要不违反规则的事情,孩子都应该是允许做的, 这就大大地限制了大人的及时起意,随地定规则的做法。 关于此,可参见我以前的两篇文章: 规则和平等:幼儿教育要与现代文明规范接轨 ( 孙瑞雪教育机构 7大 基本规则 -读后小结 ) 明确的规则 合适的惩罚 当然,通过制定规则,限定权力范围,这件事情本身, 在中国的成人世界中,仍都是一件没有完成的工作。所以, 家长们若没做到十全十美,也不必过于苛责自己, 人总是会受环境影响的吗。在现实生活中,也有不少人, 稍有点或大或小的权,就要对服务对象的正当要求,拿 一下,露点劲。所以,在中国社会,上至殿堂,下至屋堂, 大人面对小人的欲求时,拿着点劲,不给满足得好点、饱点, 这种现象出现的比较广泛,是可以理解的,那些不这样做的大人 ,反而显得有点异类,有点不那么像中国人了。 所以,第一篇文章引用的教育实践者孙瑞雪的文章, 其将规则和平等,爱与自由这些词联系在一起, 实际上是在将一些新的现代文明因素植入到中国社会中来, 而且是从孩子层级开始植入,可见幼儿教育的重要性。这两篇文章, 简单说来,就是大人在设立规则时, 包括设立不遵守规则之后的批评手段时,应该争取得到小孩的同意。 平等不仅体现在执行中,同时也更应该体现在设立之时。 有些小孩子不同意的规则,不同意的批评惩罚手段,大人最好放弃, 取之另外的孩子能接受的方式,孩子的心思,往往是大人猜不到的, 更需要大人与之协商中才能探索发现到。 倘若不幸,孩子的欲求型哭闹,没有处理好,年纪慢慢长大, 结果发展为情感型哭闹。问题比较复杂了,哭闹时, 大人看不到孩子的那个欲求标的物,想满足它也没地方去填空, 孩子闹个不休。这时,怎么办呢?常见的也许有几种办法: 1. 讲理,讲一堆的不要哭闹的道理,正确的、不正确的,一骨碌上; 2. 吓唬和威胁,用比较可怕的形象吓唬,如警察、坏人、 大灰狼之类; 诸如此类,往往根本无效。第2种,问题更大,因为它希望用威胁, 即威胁不满足孩子的某一欲求方式,来解决孩子的情感型哭闹, 只会把问题变得更糟糕。 因为薛涌和尹建莉的孩子都比较好,他们的书中, 对此问题的直接处理,涉及的比较少,主要是理论, 具体的做法未提升为书中重点。在我感觉,最好的做法, 来源于一位美国华德福教育的老师, 奇妙的规矩 讲到 『我温和地把他抱回餐桌旁,让他坐在椅子上。他又站起来离开, 我又抱他回到椅子上,反复几次后,他再也不愿坐下, 我把他抱在腿上,他开始哭喊、挣扎。他大发脾气,踢我、打我、 咬我,持续了约10分钟。午餐时间, 他的哭闹影响到几位敏感的孩子,配 班老师去帮助他们。当卡尔停止发脾气,他的头靠在我的胸上, 安静地抽泣一阵,他在休息。我们就这样安安静静地坐了30分钟。 然后他从我的腿上跳下来,高兴地加入其他孩子的玩耍中。』 『 孩子由于发脾气或发怒而挣扎时,我必须成为他的容器。 』 『 成人要以爱和温柔的力量来完成。 』 『当提姆3岁时,我发现了弓肩的信号。他不能忍受挫折, 容易发怒。他以攻击别人的方式表现出来。我密切地注视他, 了解什么情况下,他容易受到挫折。当他一旦处于其中一种情况时, 我赶紧走到他的旁边,当他的肩弓起来时, 我立即把手放在他的胸上。通常,我不需要说一句话, 他就能平静地继续他的活动。』 对于几岁的小孩来说,不讲大道理,就是简简单单的拥抱和 触摸,带着爱和理解,也许才是解决情感型哭闹的正途。 本质上就是教育学概念上所讲的同理心同情心,获得 孩子的 认同感,基本上就将这种复杂的情感型哭闹解决一大半了 。 关于这种默默地通过行为疗法,实现与孩子的同理心的做法, 薛涌书上(第63页)也曾经引用过国外育儿专家Barbara F. Meltz的一段实例, 『 那是一个深冬的早晨,在一个犹太社区中心健身房外的走廊里, 一个两岁左右的男孩突然大发脾气:他一下子趴到地下,又哭又叫, 两脚乱踢、两手乱抓。当母亲的一句话也不说,放下手里的包袱, 先蹲下来,再坐下,后来索性全身趴在地上, 使她的头和儿子的头成了一个水平线,两个人的鼻子也碰到了一起。 走廊里来来往往的人很多,大家都小心地绕开他们, 尽量不去注意他们;他们两个趴在地下,也都旁若无人。最后, 孩子脸上的愤怒慢慢消失,显露出平静,哭叫声变成了耳语, 终于把哭红的小脸靠在地板上, 他的妈妈也同样把自己的脸靠在地板上。他们又这样待了两三分钟: 孩子看着周围的腿、脚、陌生人看他的目光,母亲也跟着一起看。 孩子看母亲,母亲就看孩子。最后孩子坐起来,母亲也坐起来。 孩子站起来,母亲也站起来。母亲拿起丢下的包袱, 向孩子伸出手来。孩子抓住了母亲的手。 两人一起走过了长长的走廊,到了停车场。母亲打开车门, 把孩子放在儿童座上扣好,亲了一下他的额头。 孩子的情绪已经变得非常安稳甜蜜。而在这整个过程中, 当母亲的居然没有说一句话。在一旁一直跟踪观察他们的作者, 简直要情不自禁地为这位母亲鼓掌 』 显然,这位妈妈很优秀,但是这段故事也告诉我们,再优秀的妈妈, 孩子也仍是有可能发生情感型哭闹的。只不过不同的是, 优秀的妈妈,可以让孩子安然地渡过这一敏感阶段, 当孩子敏感的时候,妈妈自己也要主动地敏感起来, 去体会孩子的感受,即使无言,也在传递。相反,普通的妈妈, 也许会让事情变得更糟,加剧了孩子的情感型哭闹轨迹。 关于这一点,尹建莉引用了心理学上的知识,『 那些非常自以为是, 性格偏执的人, 他的童年中一定有一段较长的必须服从于他人意志的生活, 个人的意愿不断受到压抑。这是童年时代环境给他留下的心理创伤, 一生难以完全愈合。很多人把这种偏执施行于自己的后代身上, 又在后代身上留下偏执痕迹。 』 所以,在他作为家长,需要听话于孩子时, 需要去体会孩子的感受时,这些有内心童年阴影的家长, 很难做到这一点。实际上,在我看来,等他们有了孩子以后, 才去面对和治疗自己的童年阴影,时间已经有点晚了,即使听从 治疗,也或多或少地会给孩子带来一些偏执痕迹,更何况, 这样的家长,相当比例的有不听从治疗的,就跟他们不愿听话 一样。所以,我很是建议,大学本科生生虽然年纪很轻, 离有孩子的时间尚远,但是应该从大一下学期开始, 就不断地阅读育儿的这方面知识,一则,读书都是给十年之后用的, 现在读了,十年之后才能有理解,有启发,才能真正用上;二则, 可能不少人都或多或少有一些童年阴影, 或者说需要克服一些家长性格弱点在自身的投影,读育儿书, 实际上是在对自己的心理进行反向修正,虚拟之中, 可能对自己生实效。 另外,孙瑞雪博客上提到,对于正在从心理偏执强迫症阴影 中恢复出来的孩子,在某一阶段,可能出现所谓的退化到婴儿 现象,这一阶段,反而会有更多的情感型哭闹,需要教育者熟知, 方能更耐心地面对。 『孙瑞雪:3个月后,我们发现孩子变了。 最开始是突然变得娇气了。过去是到处乱跑, 撞到了也跟没撞着一样,你想跟他说点什么,根本不可能停下来。 现在是碰到一点就委屈得不得了,跑过来,让你抱, 告诉你谁谁谁撞他了。 星期日:为什么会这样? 孙瑞雪:他们回归了。孩子们开始变得细腻了, 他们身体的机制开始启动,使他们敏感、脆弱而柔软了。 他们开始跟老师亲近了,会让老师抱,你把他们抱起来, 他们就会把头歪在你怀里,退化到婴儿的状态。』 不知真有这样的事吗,当我们的宝宝,在单位幼儿园, 水深火热地呆过一年之后,送到华德福幼儿园时, 就注意观察是否有这种现象出现,当时三个月后,半年后, 一直都未有明显迹象。不过,现在春节回到老家, 跟爷爷奶奶重新团聚,反而情感型哭闹的频率大大增加, 是否就属于这个情况,需要大人更耐心的应对, 帮助他渡过这个敏感的阶段。 另外,不知这种情况,当类似的大人听从治疗,从心理阴影 中恢复出来时,是否也会经历这样一个阶段。但是, 大人若像婴儿那样无理哭闹,是不是会搞得旁人神经, 这恐怕得心理专家来讲了。
个人分类: Book-W|16278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4 00: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