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暴露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50 被犬咬伤时间超过24小时,还需要接种狂犬病疫苗吗?
msl3459 2019-10-19 18:46
狂犬病一旦发病,病死率几乎百分之百,这个时候再给病人接种狂犬病疫苗也不可能挽救病人的生命,也就是已经发病的人接种疫苗是无效的;除免疫力低下的患者,比如HIV患者、接受器官移植的患者等,接种疫苗后可能产生的抗体水平较低以外,免疫正常的人接种狂犬病疫苗均可以有效产生中和抗体,可提供足够的免疫保护。 在发生狂犬病暴露后,比如被可能患有狂犬病的犬、猫等抓伤、咬伤、舔舐或污染粘膜后,病人应尽快去医院接受规范的暴露后处置,越早越好。越早得到专业的暴露后处置,伤口的病毒就越早被清除;越早接种疫苗,人就越早产生中和抗体,也就是人越早得到保护。 狂犬病存在一定的潜伏期,潜伏期通常1-3个月,可短至数天,极少超过1年,有报道狂犬病的潜伏期最短是5天。由于存在潜伏期,因此狂犬病可以通过暴露后进行预防,也就是感染了病毒还可以通过清洗伤口、合理使用免疫球蛋白以及接种疫苗来预防。病毒从感染到达中枢神经系统引起人发病这一段时间就是潜伏期,虽然 潜伏期长短与病毒的数量、毒力和侵入部位的神经分布等因素相关,但是潜伏期绝对不可能短到只有24小时。因此,暴露后24小时后到发病前这一段时间,病人接种疫苗也是有效的。 由于种种客观条件的限制,不能及时去医院接受暴露后处置,无论暴露发生已经几天还是几个月,只要人还没有发病均需要尽快去医院接受暴露后处置。现有临床研究表明,全程疫苗接种完毕,中和抗体几乎可以100%阳转(中和抗体0.5 IU/ml),即已经产生有效的保护,抗体至少维持3个月,多数人抗体会维持1年以上。虽然接种疫苗时间离暴露时间超过了24小时,只要疫苗接种完毕,就已经产生了足够的中和抗体,相对本次疫苗接种以前的暴露基本不会引发病,因此本次疫苗接种仍是有效。 暴露后越早处理越好,产生保护也就越早,面临的风险越小,但只要暴露后处置完毕,本次暴露的风险就基本排除。即使是多年前发生了暴露,现在仍有必要去医院接种疫苗,避免狂犬病的发生。 在任何时候,发生暴露应该立即去医院咨询犬伤门诊医生才最安全。
个人分类: 狂犬病疫苗|4338 次阅读|0 个评论
韩春雨的新闻可能暴露了诺维信的技术
热度 25 gaoshannankai 2017-1-20 10:56
韩春雨的数据提交了,又在关键时刻报道了与诺维信的合作。 韩春雨与诺维信合作-真菌还是假菌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907017-1028720.html 出于生命科学领域多年的工作经验,以及我对信息的敏感性。 我发现在河北科大报道与诺维信合作中,有几个字 真菌表达系统 短短六个字,一个小尾巴,懂AGO的真菌领域专家 几分钟内即可知道诺维信在做什么。问题很严重。 看到这几个字,让我很不爽,想了一个晚上没有睡好。 不像是故弄玄虚,或许真的是不小心暴露了。 我对真菌有一些简单了解,做了一个初步猜想, 韩春雨可能感到用哺乳动物自身表达系统来表达AGO这个酶,效率 或其他修饰等因素,不利于后续的基因组编辑。所以,诺维信提供了 他们的真菌表达系统,真菌从物种上更接近低等生物,而且酶产量巨大, 于是,他们新的方法,也就是2.0就是用真菌间接表达AGO后再去 编辑目的基因组。 很可惜我不了解诺维信公司的真菌表达系统,否则,我很快就能 知道,他们已经开始的研究。 再次告诫搞真菌的老师们,不要去效仿啊,我这里挖了一个坑给你们, 不要把自己当 诺维信,不然你损失20万,骂我也没用。 通过这件事,告诉我国的青年科学工作者,发布信息要注意保密, 当年,中国的一张王进喜的照片,因为背后的设备背景,让日本 立刻知道了大庆油田的产量等重要信息。 这就好比玩牌,高手对决,有时你一个表情,甚至喘气的粗细, 就让对手了解了你的牌。所以,我们打牌下棋,要尽量给对手错觉, 牌好的时候,假装愁眉苦脸;牌差的时候,假装兴奋。 这个路线,其实我上次也和陈德富老师谈过,当时我们想用 大肠杆菌系统来表达这个ago,然后把蛋白直接轰进细胞。 这年头,信息太快了,我帖子刚写完,孙之星同学就把我次前 给大家关于2.0的暗示翻了出来,这年头,信息为王啊。 其实,现在发生的很多事情,我此前博文都讲过了,大家 可以慢慢回放。我第一次就说了,韩春雨的文章给出了很多新方向, 如果是高手,不会去简单重复他的工作,而是进一步深入。 我还是一如既往继续给韩老师提建议,高校研究所搞不过公司, 长期的腐败已经把这些单位搞垮了,必须依靠大公司的平台发展, 就凭你高校现有团队,给你2000个亿你也搞不出来,因为长期的腐败 队伍垮了,设备试剂可以买,大楼可以盖,技术人员你没有,靠 几个学生做实验,搞不过公司。
7768 次阅读|44 个评论
质疑韩春雨暴露了方舟子和香山会议
热度 19 gaoshannankai 2016-7-8 23:11
我的上一篇博文,提到了我的评论文章 我支持韩春雨工作的论文发表到学术期刊上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907017-989094.html 该文章重点从技术上讨论了韩的工作,特别是谈到了韩 如何去找NgAgo这个酶,以及未来可能引发的新的研究方向。 该文章得到科学网的各位老师的支持,不过还有几位老师执迷不悟, 自己学术水平不够的情况下,更应该讲政治,不要被坏人利用。 这次质疑韩春雨暴露了方舟子同志,让我对他的印象彻底改变了。 产生了一些疑问,方的打假似乎有一定选择性。 这次方与国内某些人一呼一应,不知是否偶然,以及出发点何在。 下面一些谣传,大家不必当真,我个人是不相信的,希望大家不要信谣传谣。 据说我们国家科学界大佬们聚集的香山会议上,几个人联手要 弄弄韩春雨,不知道是真是假。 香山会议,就好比以前的庐山会议或北戴河会议,成为了 科学界大佬们聚会并决定中国科技发展命运的一个组织。 搞小的聚会不好,如果是国家层面搞这个,更不好。 要团结大多数群众,不要搞小圈子,更不要搞四人帮。 对于质疑,全国人民都很一致反对的,某某计算,没有官方大佬质疑, 那个哥们据说弄了国家好多个亿; 可小小不知名的韩春雨,没依靠 国家什么经费,做点“跟风”的东西,不知道惹了谁,非要置于死地。
8789 次阅读|24 个评论
蝙蝠狂犬病毒的血清学:感染还是暴露?(系列之五)
热度 10 yanjx45 2013-12-2 14:21
蝙蝠狂犬病毒的维持、传播和演化(系列之五) (The maintenance, transmission, and evolution of  lyssaviruses of Bats) 前记: 蝙蝠狂犬病毒的维持和传播与陆生哺乳动物相比具有若干不同的特点,目前还有许多问题尚未研究清楚。 五、 蝙蝠狂犬病毒的血清学:感染还是暴露? ( Bat lyssavirus serology: Infection or exposure? ) 对不同种类的蝙蝠(翼手目哺乳动物)暴露于狂犬病毒以及科学界关心的其他病毒病原体的状况进行了持续的血清学评估,已确认遍布全球的蝙蝠种群都经常暴露于狂犬病毒。许多血清学监测项目报告,蝙蝠对若干种代表性的狂犬病毒都呈现血清学阳性。事实上, 病毒中和抗体在健康蝙蝠中的存在 仍然是狂犬病毒生物学的一个有趣的方面。 在非翼手目宿主中,狂犬病毒的感染通常会导致发病,并最终导致死亡;血清阳转要么发生在出现症状后的晚期,要么根本不发生。几乎没有研究报道认为在陆生动物中传播的病毒会在陆生食肉动物中引起罕见的血清阳性。 在各种蝙蝠中,所谓流产感染,即在没有发病的情况下产生中和抗体应答似乎是比较常见的。 为什么在蝙蝠中暴露于狂犬病毒后能够在不发病的情况下诱导产生免疫反应?这仍然是一个谜 。  在很广泛的动物模型中对狂犬病毒的研究表明, 暴露的途径和病毒剂量对感染的结果起重要作用。 在食虫蝙蝠中的实验研究试图解释在天然宿主中接种途径的重要性,但对于病毒在同一栖息地的蝙蝠之间如何传播尚未完全弄清楚。 最可靠的实验接种途径,是直接颅内接种活病毒,这样必然导致感染、出现神经系统病症和死亡。 有限的研究显示, 如果希望出现临床疾病, 鼻内接种 似乎不是一种成功的暴露 途径 ,这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有关自然感染的报告极少提及可能通过呼吸道这种机制。 尝试通过鼻内途径进行感染未能引起临床疾病,可能是因为暴露的气溶胶中所含的病毒浓度不夠高,不足以启动一次有效的感染。但是,用 犬吻蝠 ( T. brasiliensis)  进行的研究确实曾报告,鼻内感染是一种可行的感染途径,导致接种后的蝙蝠表现出明显的侵略性。 推测在自然界栖息场所的条件下可能遇到的气溶胶中的狂犬病毒,可能只够导致血清阳转,但不足以引发临床疾病。 当然,对于能以很高密度在洞穴里栖息的某些物种,这种机制仍可能导致暴露。但是,对于其他物种,如英国的 水鼠耳蝠 ( Myotis daubentonii,又称 Daubenton’s 蝠蝠 ) ,它们只形成比较小的群落,又如非洲的狐蝠( E. helvum ),它们是树栖的物种,这些蝙蝠即使是以高密度聚居,通过气溶胶造成感染的机制似乎也不太可能起作用。  肌肉或皮下接种的实验也被证明在不同的动物模型中只有有限的成功。然而,对不同的外周接种途径的效率进行了评估,发现差别常常依赖于病毒起源、接种前的组织培养传代史和接种的病毒剂量。在不同的报告之间,样品制备没有或极少标准化,使研究之间的相互比较变得很困难。然而,很可能对于外周接种,接种部位神经分布的程度对实验结果有显著影响,病毒感染所需的受体类别也很重要,而且这些仍然大都是未知的,尽管很清楚野型病毒将演变为充分利用自然的进入途径。 没有一项实验研究观察到蝙蝠在出现临床症状后能够幸存 , 而且几乎没有亚临床感染的证据, 尽管在自然感染中,抗体的存在间接支持这种观察。然而有趣的是,曾有两项报告称,蝙蝠在没有疾病发展的情况下有病毒分泌,虽然这些发现还需要通过进一步的研究来证实。一般来说, 大多数的研究都表明,蝙蝠之间病毒的传播很可能是通过叮咬的方式而从已感染的动物传播至同种动物,而不是由蝙蝠栖息地的病毒气溶胶。 但也有支持这一传播方式的例证,在多项研究中观察到在病症出现前极短时间,有含病毒的唾液分泌。                        然而,这里发现的病毒都处在较低浓度,通常需要用高度灵敏的分子工具来检测病毒基因组或在组织培养中重复传代来检测活病毒。也有从 EBLV-1 (欧洲蝙蝠狂犬病毒 1 型)实验研究获得的证据:剂量可能影响从暴露于病毒到发病的时间。这已被证明存在于 1 型狂犬病毒的实验模型中;再结合蝙蝠病毒通常以低水平被排出到体外,提示自然感染的蝙蝠的潜伏期通常较长,是以月来计算的,特别是在成年的蝙蝠。这也许可以解释, 为什么在实验研究中尚未发现同种蝙蝠间的相互感染, 因为这些实验大多数都在 3 个月后就提前终止了。有一只 Daubenton’s 蝙蝠在孤立囚禁 9 个月后发病的例子,在这个病例中,可能有病毒的潜伏状态和再激活的某种未知的机制在起作用。 延迟建立有效感染的可能的机制尚不清楚 ,但 对所有其他物种都曾报告有不同的潜伏期 ,蝙蝠的情况可能也相似。 长潜伏期对来源于温带气候的蝙蝠中的病毒的持续存在可能是有利的 ,这些温带的食虫蝙蝠要经过漫长的冬眠,在次年春天才变得活跃。长潜伏期也可能有利于病毒在迁徙种群和处于交配期或季节性迁移期的种群中的持续存在,此时群体中的个体相互接触的频率由高变低。推测这些因素会选择较长的潜伏期,通过提高感染个体被引入到群体中的机会来确保病毒在群体中的持续存在。 相同的因素也可能选择较低的致病性和延长的传染期 ,因为如果感染的个体太快死亡,即太快从群体中去除,将减少个体之间传播感染的可能性,即致病性高的病毒会被较快从群体中淘汰。 对(大)鼠耳蝠的长期研究表明,血清阳性率可以达到很高的水平,且在群体内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波动。要试图解释这一观察,至少应考虑两个可能的假设:( 1 )蝙蝠已经被感染了,但是在外围和 / 或中枢神经系统的复制不曾发生,最终从感染中幸存 ; ( 2 )蝙蝠暴露于病毒,可能是反复暴露,感染的水平足以引发免疫反应,但不引起神经细胞的感染。这两种假说并不互相排斥。这些假说挑战我们目前对狂犬病毒生物学的理解,而且尽管第二种假设很可能是正确的,但目前尚 没有可用的生物学工具 来验证这种假设 。 采用重复感染已获得大量血清学结果。进一步的蝙蝠研究实验数据只是增加抗体反应作用的不确定性:有些实验显示接种高滴度的病毒可导致血清阳转的应答,而使用类似滴度的其他研究却未能发现血清阳转的任何证据,尽管接种量相当大。最近的一项研究专注于在北美大棕蝠中多重暴露于狂犬病毒感染的效果,突出显示 那些幸存下来的蝙蝠和那些死于感染的蝙蝠中血清阳转的概率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有趣的是,一方面,初次接种后如果产生了高的血清阳转率,则随后重复暴露通常仍导致存活,但血清阳性也并不一定是存活所必需的,某些蝙蝠并没有发生血清阳转,但仍在重复暴露后成活 。 这些不确定性也可能是当前评估血清学状态的中和试验的灵敏度有限的结果 ,事实上,被选择用于实验研究的蝙蝠可能早先已自然暴露于狂犬病毒,但实验接种前的 中和试验却显示为阴性。其次,对血清学状态的解释可能也需要调整,尤其是如果只单纯依赖于中和抗体的检测。 在受保护的蝙蝠中, 血清阳转率的研究继续被用作 进行 病毒 流行病学研究的有用手段。然而,对于宿主-病毒相互作用研究结果的意义和解释尚不明朗。 参考文献: A. C. Jackson: Advances in virus research---research advances in rabies, Elsevier, 2011.
个人分类: 狂犬病防治|12925 次阅读|29 个评论
(001)与(100)晶面暴露的β-Ni(OH)2纳米结构
热度 5 lbl604 2013-3-12 19:15
(001)与(100)晶面暴露的β-Ni(OH)2纳米结构
2010 年,本课题组报道了氟离子作用下, α-Fe 2 O 3 十二面体与十八面体颗粒的合成(Adv. Funct. Mater. , Vol. 20 , No. 23 , PP. 3987–3996 , 2010 ),主要是利用 α-Fe 2 O 3 ( 100 )面铁离子浓度较大的特点,限制了 及其等效方向的生长所致。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考虑是不是可以向其他金属的氧化物进行拓展,我们就选择了同为第Ⅷ组的 Ni 元素。但是 Ni 在水溶液体系里面很难直接形成氧化物,一般是以 Ni(OH) 2 的形式生长,所以我们分析了 β-Ni(OH) 2 的晶体结构,发现它存在有两个 Ni 终止晶面,即( 001 )和( 100 )面,比较符合我们要求。实验结果表明,氟离子的确选择性的减缓了( 001 )和( 100 )晶面的生长,得到了六方片状的 β-Ni(OH) 2 颗粒。但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片状的颗粒又向花状进行了演变,但整个过程中,六方片始终是颗粒的基本构件,就是说颗粒的( 001 )面的暴露逐渐减少,而( 100 )面的暴露却逐渐增大。根据之前的文献,对样品进行了电化学测试,发现随着颗粒( 100 )面暴露面积的增加其电化学活性的确有逐渐增强的趋势。 文章已被 J. Mater. Chem. A 接受发表,全文链接: http://pubs.rsc.org/en/content/articlelanding/2013/ta/c3ta10375g
个人分类: 论文发表|11945 次阅读|15 个评论
“非咬伤暴露”会传播狂犬病吗?
热度 156 yanjx45 2011-9-4 10:30
狂犬病疫苗主要适用于流行地区被狗或猫咬伤者 。 “ 非咬伤暴露 ” 传播狂犬病的可能性确实存在,但发生的概率极小。 在 “ 非咬伤暴露 ” 的情况下应当尽量少用或不用疫苗,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避免疫苗的滥用,节约宝贵的社会资源,让疫苗能用到真正需要的人身上。 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CDC) 于 2008 年发布了一份名为 “ 人狂犬病的预防 (Human RabiesPrevention)” 的 指导文件,其中有一小节专门论及 “ 非咬伤暴露 ” ,值得我们借鉴。现将这一小节的内容全文翻译如下,希望能有助于国人正确应对狂犬病的 “ 非咬伤暴露 ” : “非咬伤暴露 动物非咬伤暴露极少引起狂犬病。但偶尔有非咬伤传播的报导,提示对此类暴露需要进行评估,以便确定是否有充足的理由进行暴露后预防。最高风险的非咬伤暴露出现在从狂犬病死亡病人接受角膜、实体器官或血管组织的外科移植的病人,以及暴露于 含高浓度狂犬病毒 气溶胶 的人。有两个狂犬病病例可能是在 实验室 暴露于气溶胶而引起,另有两例发生在美国西南地区 有数以百万计的无尾蝙蝠栖息的 洞穴 中,可能是经由空气传播的暴露而造成。所以,对其他的感染途径也不能完全不考虑。不过, 类似的经空气传播的病例在最近 25年的时间里再没有发生过 ,这可能是由于人们对此类风险的防范意识增强,并更多地采用了适当的预防措施。 唾液或其他潜在的传染性物质 (如神经组织)污染开放的伤口、擦伤(包括抓伤)部位或粘膜也构成非咬伤暴露。 狂犬病毒可以通过干燥、紫外线照射以及其他因素灭活,不能持续存在于环境中。 一般情况下,如果疑似感染物质是干燥的,那么它所含有的病毒可以认为是无感染性的。 除了器官或组织移植外,几乎从未证明过非咬伤暴露可以引发狂犬病,所以 非咬伤暴露无需进行暴露后预防 ,除非非咬伤暴露属于唾液或其他潜在的传染性物质侵入皮肤的新鲜开放性伤口或粘膜。” 补充说明: 非咬伤暴露(包括抓伤)在一定的条件下也是有风险的。抓伤而感染狂犬病的例子也是有的,但病例比咬伤要少得多。 WHO 的文件是将咬伤和抓伤并提的,如抓伤见血,也属 3 级暴露。 因为动物患狂犬病后的典型表现是唾液大量分泌,涎水大量流淌,且喜欢互相厮打,脚爪上会沾滿病毒,抓伤(特别是见血)后很容易传播病毒。    上述美国 CDC 文件中的说法,可能更适用于狂犬病发病率较低的地区。而在狂犬病的重点疫区(特别是其中的农村地区),在评估相关风险的概率时,在合理的范围内可适当地“保守”一点。 ( 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 狂犬病检测中心  严家新 研究员供稿 )
个人分类: 狂犬病防治|138502 次阅读|339 个评论
卫生部新版《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工作规范》的重要改变
yanjx45 2010-2-12 15:39
卫生部颁布《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工作规范(2009年版)》 发布时间: 2010-2-11 为适应我国狂犬病疫苗和被动免疫制剂研制和使用技术的最新进展,指导各地进一步做好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工作,卫生部于2009-12-17颁布了《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工作规范(2009年版)》,以取代2006年10月印发的《狂犬病暴露后处置工作规范(试行)》。 比较时隔3年的两个工作规范,我认为较重要的变化有以下3点: 1. 再次暴露后疫苗的应用。新规范规定:“ 一般情况下,全程接种狂犬病疫苗后体内抗体水平可维持至少 1 年。如再次暴露发生在免疫接种过程中,则继续按照原有程序完成全程接种,不需加大剂量;全程免疫后半年内再次暴露者一般不需要再次免疫, 全程免疫后半年到1年内再次暴露者,应当于0和3天各接种1剂疫苗。”按此规定,就不应该再出现某些人因连续多次被狗咬而出现一年接种几十针疫苗的情况。 2. 再次暴露后被动免疫制剂的应用。新规范规定:“ 按暴露前(后)程序完成了全程接种狂犬病疫苗(细胞培养疫苗)者,不再需要使用被动免疫制剂。 ”即只要以前接种过狂犬病疫苗的人,再次暴露后只需接种适当剂次的疫苗, 永远也不再需要使用被动免疫制剂 。 3. 关于免疫效果检测(即抗体检测)的必要性,新规范明确指出:“ 使用合格的、正规途径获得的疫苗全程免疫后,一般情况下无需对免疫效果进行检测。 ” 目前国内能开展合格的狂犬病抗体检测的单位很少,资源有限,而且很多检测没有必要,个人患者应慎重选择是否有必要作此项检测。 关于《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工作规范(2009年版)》的全文,见卫生部网站: http://www.nhfpc.gov.cn/mohbgt/s10695/200912/45090.shtml 。
个人分类: 狂犬病防治|18233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0 23: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