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曾国藩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读《曾国藩》有感
热度 3 z474321169w 2014-9-1 15:09
读《曾国藩》有感 ( 8 月 13~16 日读) 唐浩明版的《曾国藩》,老师已经多次向我们推荐过了。我也一直想找个机会,一口气细细品味一番,得出些个自己能够学习的道理来。而且就个人对曾的一些初步认识,其为人处世之法大有我能深入学习的地方,其所处的时代也大有能开阔我见闻的地方。回家后,先是简单了解了唐浩明其人。唐浩明是著名作家、湖南省作家协会主席,他著有长篇历史小说《曾国藩》、《彭玉麟》、《杨度》、《张之洞》等,其中《曾国藩》被香港《亚洲周刊》评为 20 世纪中文小说百强。 于是,怀着激动的心情,开始了那段历史的徜徉之旅。 我个人的特点之一,是能够对接触到的信息进行加工。一类开拓了我的见闻,知道事情原来是这个样子的;一类让我进行深入反思,我也要努力做到这样。于是,本书读完后,我的思考也分为两类,一是对于曾国藩之我能学习的特点,一是我对书中一些为人处世、行军用兵、言语之妙等的思考和体会。而且,我有一种感觉, 书中的道理是用来成就大人物的,我在读的过程中,多有拍手称快,佩服得五体投地之感,而我们日常生活所用方法,实则平之又平。所以,这些道理方法若能学会,用之一二,效果可想而知。 一、 我能从曾国藩身上学到什么? 其实,曾国藩被称为半个圣人,现在又有 “ 为官不读曾国藩,阅尽诗书也枉然 ” 的说法,可见其在晚清官场的重要地位,对现代人学习的重要价值。 曾国藩在政治、军事、思想学术、处世交友、治家方略、书法、人格修炼等方面均有很多值得后人研读与学习的地方。我开始学习曾国藩,也是从这个暑假刚刚开始的,因而很多思考有限。目前而言,曾国藩给我的最大启发,一是以其行事之章法在官场、军事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二是其人生跌宕起伏的经历告诉了我该如何正视自己所历经的困难。 (一)做事之章法 所谓 “ 君子学则不固 ” ,只有不断地读书学习,才能保证自己的思想不僵化。以前,我的思想中过分强调了一种意识,即 “ 你的优点就是你的缺点 ” ,使得我有时候略微有点怀疑一些事情是否需要严谨认真,有章法地去做。读完曾国藩后,觉得其在各个方面,尤其是在个人修养方面是十分有章法的,而且严谨认真,当然这是一种懂变通的严谨认真。 其实不光是曾国藩,刘备、胡雪岩等人物身上,都有这些特点,因为要想事情一件一件地做成,是一定要谨慎再谨慎的,这个特点不需要质疑。高老师做事都有一套办法,有章法,这是我最敬佩老师的原因之一。因为做事情有章法,所以事情都是依据一定的道理而做,因而效果通常很好。 (二)百折不挠之毅力 很多英雄人物都具有百折不挠的毅力,这我从小就知道,但心底里却一直认为那是因为他们是英雄,这些艰难困苦,我们平凡人难以承受。而曾国藩真是把凡人遇到挫折时的行为和心境体现得淋漓尽致,令我很是震撼! 在认识的众多伟大人物中,曾国藩是我见到的有 2 次自杀经历的人。说来也很有意思,一个鼎鼎大名的人,曾经经历了很多困难和不如意,甚至被逼到了自杀的境地。而且,在战争初年的湖南官场上,也一直郁郁不得志。然而,曾国藩注定是不平凡的人,他能一次次地走出困境,不断反思,总结得失,在官场获得巨大成功,在平太平天国的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 二、 那个年代的那些事让我明白了些什么? 其中书中有很多令我印象深刻的文字,让我有所思考。这一部分将一一分析这些让我有所思考的部分。 (1) 恩威并济的带兵之法 说到这里,曾国藩停了一下,他看到所有勇丁都在专心听着,从眼神里看得出他们是赞同的。他知道自己的话起了作用。在衡州这几个月,曾国藩的训话比在长沙还要勤快,还要恳切。他给勇丁订军纪军规,严戒嫖赌、游冶、懒散、骄傲。曾国藩懂得恩威并重的道理。他认为带兵之法,用恩莫如仁,用威莫如礼。对待营中官兵,他常以父兄的身份向他们不厌其烦地谈为人处世的道理,言辞诚恳。他常说十营勇丁是一个家庭,自己是一家之长,从来没有哪个家长不希望自己的子弟人人学好,个个成才的。有时讲到动情处,曾国藩能声泪俱下,使官兵深受感动。 (这是蒋介石也一直学习的带兵之道。可见,驾驭两种力量是做成事情必须掌握的技能。至少这种意识是必须有的,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复杂的世界。) (2) 曾国藩巧妙给彭玉麟送礼 “ 听说足下至今尚单身一人,要等功成名就后再成家,志气虽可嘉,但窃以为不必如此固执。古人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不娶妻生子,怎能慰老母之心?且今后从军打仗,兵凶战危,生死难以逆料,更不能没有子嗣。望足下听某一言,在大军离开衡州之前,一定成家。 ” 曾国藩叫亲兵抬来一盒银子,指着盒子说, ‘ 军中饷银匮乏,又乏珍惜,这八百两银子不是聘足下之礼,只是作为足下的安家之费。 (送礼关键在于一个 “ 送 ” 字, “ 送 ” 的关键又在于如何把话说通,而且说得越简单越轻松,越容易达到目的。) 待得足下成家之后,水师训练好了,再浮江北上,为朝廷分忧。 ’ 彭玉麟既不能拂逆曾国藩的这番好意,也不能不接受这份厚赠,只得恭敬从命。 (曾国藩送礼时的言语,一定是从对方的角度去考虑过问题的。这与胡雪岩有相似之处。然而,但凡能成事的,说话做事,必然会从对方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因为你是要和对方一起做事,不从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怎么能行呢? ) ( 3 )应募者的心态 曾国藩见三营水师蒸蒸日上,又恰好这时收到郭嵩焘在湘阴募集到的二十万两饷银,于是索性按照陆勇的建制,也建十个营。告示一贴出去,应募者纷至沓来。那个年代,来百姓贫穷困苦,走投无路。苦难的岁月,使得人对生的留恋大大减弱,对死也不畏惧,反正生和死都差不了多少。他们想:投军吃粮,固然容易死在战场,但吃了几天饱饭,喝了几顿好酒,就是死了也值得了,兴许还能在战场上发横财也不可知。若祖上的坟堆葬得好,说不定还可杀出个军官来,光宗耀祖,享受人世间的荣华富贵。 (从这里可以体会出,所谓 “ 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 ” ,是十分正确的道理,不必嗤之以鼻。因为人是有层次的,高层次的人可以讲为国家、为朝廷分忧,低层次的人讲这些根本没用,而要讲吃饭、讲发财等。另外,作为将领,也要明白这个道理,见人,要讲他能听懂的话,讲他能入心的话,区别对待,才能让对方下死力效忠。) (4) 颁发佩刀的场景 曾国藩站在屋檐下高出地面三四尺的台阶上,用他特有的尖利目光,打量台阶下这批新着官服的军官们。荆七搬出一把虎皮交椅放在他的身后。曾国藩皱了下眉头,挥手叫他搬走。他轻轻地咳了一声, (造势) 然后提高嗓门,用洪亮的湘乡官话说: “ 诸位,本部堂奉皇上之命,受父老之托,训练乡勇,讨伐叛逆,已近两载。上赖皇上如天之福,下靠将士忠悃之心,虽经百端挫折,又遭岳州、靖港之败,然我湘勇非但没有压垮,反而愈战愈强,湘潭胜仗、岳州胜仗,使我们在家乡赢得英名。现在我们又攻克武昌、汉阳,更是威镇寰宇。这是我们全体湘勇将士的光荣。 ” (话说的恰到好处。) (5) 出兵前拟檄文时曾的内心活动 曾国藩生性稳重,不是那种情感易起易落的轻薄人。自从跟着唐鉴研习程朱理学后,更是自觉要求为人处世、办事治学, 多用理智,少用情感 ,他崇拜,也模仿学习那种从容镇静、藏大智大勇于胸中而不露声色的古代名相风度。然而今夜,一颗心却像走火入魔样地不能安定。他点燃一支香,闭着眼睛,盘腿坐在床上,努力想象着当年谢安在淝水之战前围堵赌墅,得捷报后围棋如故的那种超人理智,强制自己安定下来 ...... (6) 左宗棠的一番话 孙子云: “ 善胜不败,善败不亡 。 ” 经得起失败,才会有胜利。失败不可怕,怕的是败后一蹶不振,缺乏不屈不挠的气概。昔汉高祖与项羽争天下,屡战屡败,最后垓下一站,项羽自刎。诸葛亮初辅刘先主,弃新野,走樊城,败当阳,奔夏口,几无容身之地,最后才鼎足三分。这些都是仁兄熟知的史事,以宗棠之见,今日靖港惨败,安得不是日后大胜的前奏?此刻溃不成军的湘勇,异日或许就是灭洪杨、克江宁的雄师! (7) 青麟之死 武昌、汉阳的同日克复,给青麟带来了希望。他钦佩曾国藩的军事谋略,更感谢他为自己将功补过所出的好主意。青麟哪里知道,曾国藩给朝廷的捷报折里,压根儿就没提青麟一个字。谨慎老练的曾国藩非常清楚,为舍弃逃命的巡抚说情,无异于捋虎须,必然引起皇上的震怒,而以献巡抚为名获取长毛的信任,又置大清王朝的尊严何在?曾国藩绝不会因一个贪生怕死的青麟,而有损自己和湘勇的前程。武昌、汉阳同日克复,这是湘勇成立以来所取得的最大胜利,也是自太平军起事以来,朝廷方面所获得的最大军事成就,它应是一幅辉煌灿烂、完美无缺的大捷图,不应当,也不允许有一丝败笔。 (可以真切地体会到 “ 一将功成万骨枯 ” 的道理!) (8) 为阵亡的将官请恤 对于一般的湘勇,曾国藩对其后事的安排也颇为重视。 (凡是做给死人的,就是做给活人看的。) 他懂得优恤死者,可以激励生者,并在田家镇上建起一座规模宏大的祠堂,取名为田镇昭忠祠。凡哨长以上的将领,都在昭忠祠里供有神主。哨长以下的勇丁,也将每人的名字、籍贯、生卒年月刻在石碑上。这样的石碑共有八个。曾国藩还亲自为昭忠祠题写一联: “ 巨石咽江声,长鸣今古英雄恨;崇祠彰战绩,永奠湖湘子弟魂。 ” 祠堂落成那天,曾国藩带领全体营官和幕僚恭恭敬敬地向死在田镇的亡灵祭奠。在香烟缭绕中,曾国藩充满感情地诵读祭文。读着读着,他忽然放声大哭起来,使得所有参加者大受感动。 (牵动人心,则一切无往而不胜!) ( 9 )上阵父子兵,打虎亲兄弟 曾国藩望着慷慨激昂的九弟,眼中射出兴奋的光芒。他多么希望,当初从长沙杀出的湘勇将官,人人都能这样痛痛快快地向他宣誓效忠啊!但可惜没有一人!就是最可信赖的彭玉麟,也没有这样坦率地表白过,亲兄弟到底是亲兄弟,与外人就是不同。他庆幸二十余年来,自己对诸弟的教育没有白费。若把那些年代的教诲比作耕耘,那么,现在就是收获的时候了。 (从这里,我体会到了所谓 “ 嫡系 ” 是何意?有时候,所谓忠心,忠诚是不可靠的,是无法相信的,而又血缘关系的力量,才可以让人放心。) (10) 曾国藩回忆出山后的五年时光 从咸丰二年十二月出山以来,五年过去了,其中的艰难辛苦,屈辱创伤之多,正如眼前的锦江水一样,倾不完、吐不尽。锦江水尚可可以向人世间倾吐,自己肚子里这一腔苦水,向谁去倾吐呢? ——“ 好汉打脱牙和血吞 ” ,他也不愿向别人倾吐。望着不见一直航船的枯浅的锦江,他眼中出现了水面平静的湘江和波涛起伏的长江。这两条曾被他申请吟咏过的江河,差点儿吞没了它的躯体。两次投江,羞辱难洗,多少年后都将成为子孙后世的笑柄。满腔热血、一颗忠心为了收复皇上的江山,捍卫孔孟名教的尊严,却落得个皇上猜疑、地方排挤、四面碰壁、八方龃龉,几陷于通过不容的境地。这几年除了痛苦,得到了什么呢?论官职,依旧只是个侍郎。江忠源带勇,从署理知县升到了巡抚。胡林翼带勇,也从道员升到了巡抚。这倒也罢了。还有许多像陶恩培、文俊、耆龄一类人,心地又坏,才质又庸劣,也 一个个加官进爵,手握重权。天下事真是太不公平了。但是,想想自己,他又不禁摇头叹气。论功劳,武昌、汉阳、蕲州、田镇,收复了又丢失,最后还是别人再夺回的。来江西两年多,九江、湖口至今未下,长毛仍控制七府四十余州县,有何功劳可言!难道说长毛不能灭、大清不能兴吗?难道说今生就只配做一个书生,不能做李泌、裴度吗? (此段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真真实实,有血有肉的曾国藩形象,其内心活动可谓真实!此段应该反复诵读,体会曾国藩的心境,设身处地去考虑在这种情形下人的状态,如何能克服这些困难,重新崛起?) (11) 招降韦俊的过程,以诚动人 前文中韦俊已猜到了康福是曾国藩派来的细作,便抽出配剑,然康福说这样会加重你的罪责。 韦俊不做声。康福继续说下去: “ 韦将军,你那天不是问我,围棋是怎样到了我的手吗?我今天告诉你吧!我一个普通老百姓,哪有可能得到前明御用之物。这副围棋是曾大人的,当今皇上亲手赏赐与她。他久慕将军棋艺,特地要我将这副棋子送给你,和你交个棋友。 ” (直接讲是不合适的,要从小处入手。) “ 有这事? ” 韦俊十分惊讶。 “ 曾大人思贤若渴,惜才如命,将军不只是棋艺受曾大人器重,曾大人更钦佩的是将军带兵打仗之大才。 ” “ 我打死他手下第一号大将,他不恨我? ” “ 哪里的话!曾大人正是从此看出将军超群的才能,他特地要我向将军致意,若将军献池州府投奔朝廷,曾大人将奏请皇上,授将军总兵衔。 ” (这些之前肯定康福都想到了该如何回答了。) “ 这怕是不可能吧,我的军队杀死湘勇何止千百,他曾国藩能不记仇? ” “ 曾大人想的是国家大局,从不计个人恩怨,不信,请将军看这个。 ” 康福说着,从蓝布包里取出一副字来, “ 这是曾大人送给将军的。 ” (表达诚意的体现。) 韦俊展开。这是一张条幅,上首写 “ 韦俊将军钧正 ” ,下首题 “ 涤生曾国藩 ” 。旁边一枚鲜红的印章,衬出两个清晰的白文:涤生。中间题写着一首七言律诗: 圣主中兴迈盛周,联翩方召并公候。 神威欲挟雷霆下,大业常同江水流。 汉祖曾闻韩信勇,唐宗亦赐尉迟裘。 凌烟台阁方新构,杞梓楩楠一例收。 字迹刚劲谨严,韦俊以前见过曾国藩的字,知不是伪造。他卷起条幅,许久不说一句话。康福在一旁耐心等待,慢慢地将棋子收好,装进紫檀木盒里,双手递给韦俊说: “ 将军不必急,再从长计议,这盒棋和字请收好。曾大人要我多多致意,他愿意和将军交个棋友、诗友。我走了。 ” 康福说罢,迈步向门口走去。 “ 等等! ” 韦俊叫住, “ 康营官,这是件性命攸关的大事,不能又半点马虎,我一直听的只是你的一面之词,并没有见过曾大人的面,叫我如何拿得定主意! ” (已经松口了,内心开始有所变化。) “ 将军要见曾大人? ” 康福兴奋地说, “ 那容易,我陪将军去! ” “ 不! ” 韦俊摆手, “ 让以德跟你去吧! ” “ 也好!不过, ” 康福说, “ 以德是将军的侄子,将军对他的生命安全,可能会不放心。这样吧,我留在将军身边作人质,另外再安排人陪小将军如何? ” (又是一个很大的诚意!) “ 那太委屈你了! ” 韦俊显然被康福的诚意所打动。 第二天,杨国栋带着韦以德离开了池州府。池州府距祁门不到三百里,骑马一天的路程。第三天,杨国栋又陪着韦以德兴高采烈地回到了池州。以德向叔父叙述了曾国藩如何地倾心仰慕,如何地推诚相待,并答应韦俊手下的八千子弟兵,仍全部归他统带,不撤不换,这点最让韦俊放心。以德又带来了曾国藩赠送的两件礼品:六两长白山人参送给韦俊,一斤洞庭藕粉送给以德,均为御赏。韦俊大为感动。 (这件事情已经很好的办成了。) (12) 左宗棠颁布命令 楚军总部衙门里再度出现惊恐。左宗棠看天色渐渐黑起来,心中有了底。他按剑厉声喝道: “ 大家都不要慌乱!现在的形势是我为主,长毛为客,天色已经黑了。黑夜作战,为主一方占八成优势;更何况景德镇城墙高厚,城楼上有的是火药炮子。凭借着有利的天时地利,我一人可敌长毛十人。即刻传我的命令:三百名伤病楚军中选出一百名来,一律充当炮手;上城楼的百姓,独子的回家,父子兄弟同在的留一人,听候调派,搬运大炮火药。长毛放炮放枪,一律不予理睬;若架梯攻城,则以炮子抵挡。只要坚持两三个时辰,王分统就会率军赶回。勇敢杀敌的,本帅有重赏;若有临阵脱逃、动摇军心者,立斩不赦! ” (13) 曾国藩无奈之言 这些年来的战事,只要他身处前线,这场仗最后必定以失败告终。这几乎是屡试不爽。咸丰四年二月,他带兵打岳州,结果被太平军打得逃回长沙。四月打靖港,差点全军覆没,而同时塔布齐等人打湘潭,偏偏十战十胜。咸丰五年六月间在江西,凡他参加之仗无不败,凡他在场的又一定胜利。上次李元度丢了徽州城,他想再试一次,亲带一支人马去收回,三仗三败,结果还是鲍超去办成了。从那一次后,他彻底相信了,要想打胜仗,就不能又他在前线。 (一个屡败屡战的曾国藩,一个有血有肉的曾国藩,一个普通而又了不起的人物!) (14) 曾国藩教李鸿章识人之术 曾国藩笑着说, “ 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鼻,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主意看指爪,风波看脚筋,若要看条理,全在语言中。 ” (东坡说这世上许多事,只可了于心,不可达于笔。) 虽然《曾国藩》已经读毕,但对曾国藩的深入了解和选择性地学习才刚刚拉开序幕。 “ 地产思想家 ” 冯仑研读曾国藩 20 年,蒋中正一生推崇、学习、效法曾国藩。所以我以为,我们在自我成长的道路上,除了学习一些零零散散的道理,也可以去寻找几个与自己最贴切的人物,去研读、效仿。成功虽不可复制,但从 “ 集伟大道理于一身 ” 的人物身上,我们也一定能衍生出适合我们的,独一无二的 “ 伟大道理 ” 来! 周伟 2014-8-21 11:52 于太原
个人分类: 个人反思|7374 次阅读|3 个评论
曾国藩院士对黄小邪同学博文表示首肯!
热度 13 jiangjinsong 2013-10-12 14:20
黄猴子( 比,中国万害之源! ) 又被加精了,真是人比人,气死人啊! 其实,很多年前,曾国藩院士早就看到了国人的毛病了! 曾国藩在同治九年六月初四写给纪泽、纪鸿的信中告诫儿子:“余生平略涉儒先之书,见圣贤教人修身,千言万语,而要以不忮不求为重。忮者,嫉贤害能,妒功争宠,所谓怠者不能修、忌者畏人修之类也。求者,贪利贪名,怀土怀恵,所谓未得患得、既得患失之类也。忮不常见,每发露于名业相侔、势位相埒之人;求不常见,每发露于货财相接、仕进相妨之际。将欲造福,先去忮心,所谓能充无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胜用也。将欲立品,先去求心,所谓人能充无穿窬之心,而义不可胜用也。忮不去,满怀皆是荆棘;求不去,满腔日即卑污。余于此二者常加克治,恨尚未能扫除净尽。尔等欲心地干净,宜于此二者痛下工夫,并愿子孙世世戒之。” 曾国藩家书《忮求诗二首》 (右不忮) 善莫大于恕,德莫凶于妒。 妒者妾妇行,琐琐奚比数。 已 拙忌人能,己塞忌人遇。 已若无事功,忌人得成务。 已若无党援,忌人得多助, 势位苟相敌,畏逼又相恶。 已无好闻望,忌入文名著。 已无贤子孙,忌人后嗣裕。 争名日夜奔,争利东西骛。 但期一身荣,不惜他人污。 闻灾或欣幸,闻祸或悦豫。 问渠何以然,不自知其故。 尔室神来格,高明鬼所顾。 天道常好还,嫉人还自误。 幽明丛诟忌,乖气相回互。 重者灾汝躬,轻亦减汝祚。 我今告后生,悚然大觉悟。 终身让人道,曾不失寸步。 终身祝人善,曾不损尺布。 消除嫉妒心,普天零甘露。 家家获吉祥,我亦无恐怖。 (右不求) 知足天地宽,贪得宇宙隘。 岂无过人姿,多欲为患害。 在约每思丰,居困常求泰。 富求千乘车,贵求万钉带。 未得求速偿,既得求勿坏。 芬馨比椒兰,磐固方泰岱。 求荣不知厌,志亢神愈忕。 岁燠有时寒,日明有时晦。 时来多善缘,运去生灾怪。 诸福不可期,百殃纷来会。 片言动招尤,举足便有碍。 戚戚抱殷忧,精爽日凋瘵。 矫首望八荒,乾坤一何大。 安荣无遽欣,患难无遽憝。 君看十人中,八九无倚赖。 人穷多过我,我穷犹可耐。 而况处夷途,奚事生嗟忾? 于世少所求,俯仰有余快。 俟命堪终古,曾不愿乎外 。 松子缠师蒋科学按: 有见识的人也许会注意到,许多传统文化继承得比较好的家族,往往能出很多优秀的人才。我觉得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于国人的毛病有很深的洞见,也有一些很有效的克制办法,所以,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很好传承的地方,人们素质也比较高,自然会出较多的优秀人才。
个人分类: 傳統國學|3976 次阅读|25 个评论
三种人生 三面镜子
热度 7 x0xu0008 2013-10-6 16:24
最近半年里,利用每天晚上的时间,断断续续读了三本书:钱穆的 《 八十忆双亲 · 师友杂记 》 ,唐浩明点评的 《 曾国藩家书 》 ,张锡纯的 《 医学衷中参西录 》 。这三本书可以说风马牛不相及:第一本书是钱穆先生晚年写的回忆录,记录了早年和父母兄弟共度的岁月,以及一生求学中和师长朋友交往的点滴。第二本书其实并非完整的曾氏家书,而是唐浩明先生辑录的从曾氏中翰林始,直至临终的代表性家书,其中记录了晚清中兴的历史事件以及曾氏的心情体会。第三本书则是近代中国一位集中西医大成的名医一生行医的总结,主要包括了很多验方、医案以及作者自己融汇中西医的心得和创见。尽管这三本书内容相去甚远,但是都包含了个人在选择了自己的路之后所饱尝的酸甜苦辣。从这个角度,我对幸福这个词,有了一层新的理解。 和同时期的大师比如胡适,陈寅恪等相比,钱穆先生的名气可能不是很大,可是他的史学,文学,哲学成就,在清末民国时期的国学大师之中,绝对是翘楚。钱穆先生没有上过大学,从江苏无锡一个小镇的中学教师,到清华大学的教授, 49 年之后去香港,创办新亚书院,后来足迹又踏遍欧美,晚年寓居在台湾。钱穆先生一生著作等身,留下了一千五百多万字的著作,一生辉煌耀眼。古人讲究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在这任何一方面,钱先生也都是不朽的。从钱先生八十几岁写的 《 八十忆双亲 · 师友杂记 》 里面,我们能感受到钱先生一生的心态。他一直在做着自己最喜欢,也非常擅长做的事,而且做到了非常好的程度,从他的回忆录的字里行间,能够感到他是非常幸福的。 曾国藩这个名字,在当今的中国,恐怕无人不知吧?尤其是上个世纪 90 年代,一股曾国藩热席卷中国。而曾国藩也确实不是浪得虚名,他在很多方面都有非常杰出的成就。作为晚清中兴名臣,曾国藩以书生将兵,历十六年,剿灭中国历史上最为声势浩大的太平天国。他的幕僚赵烈文曾称他的功绩:唐宋以来,一人而已。虽然有奉承的成分在内,但是不可否认,曾氏在政治上是有巨大成就的。在文学上,曾国藩及其幕僚,开创一代文风,后来被称为湘乡派。曾国藩虽然不以书法著称,可是他的字是非常好的。曾国藩的子女教育也很成功。长子曾纪泽后来作为清政府的外交官,取得了晚清外交的唯一一次胜利。次子曾纪鸿,则是一名数学家。即便是今天,曾氏后人也有很多有杰出成就者,这和曾氏家族的教育也是有一定关系的。曾氏今天最为人所熟知的是他的家书,影响了很多人。所以,曾国藩无论如何,也是一个极其成功的人物。而我所感兴趣的是,曾氏这一辈子,过得幸福么?个人觉得,曾氏这一辈子,可以说是苦多乐少,并不幸福。尽管幸福这种非常主观的东西,主要看个人感受,常常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的;可是由于曾氏留下了大量的家书,日记,我们还是能感受他的心情。除了早年求学的岁月外,曾氏从三十几岁练兵对付太平军,后来奉命剿捻军,后来作为直隶总督处理天津教案,后来查刺马案,最后死于两江总督任上。那些年,他的心情,总体上是非常压抑的,常常是在恐惧中度过。曾国藩曾被太平军逼的两次跳江自杀;曾国藩的两个弟弟战死疆场,自己的几个女儿,除了最小的一个外,都遇人不淑,三十几岁就死去了,孙子孙女也夭折了好几个,曾氏内心是非常悲痛的;后来在办理天津教案的时候,违心的处理了民间声望非常好的官吏,又被带上汉奸的帽子,这种内心的悲苦很大程度导致了曾氏的死亡。曾氏还有牛皮癣这种非常顽固的皮肤病,在战事紧急,多忧多患的日子里,更加增加了他的愁苦。他在日记中甚至说因为牛皮癣,昼夜不眠,挠的遍身流血,觉得活着没有乐趣。综其一生,曾氏虽然取得了别人难以望其项背的成就,但是其实过得非常辛苦。 张锡纯这个名字,对于大多数人来讲,应该是非常陌生的。可是回到几十年前,他的名字对于很多病入膏肓的病人来讲,可能就像一位活菩萨。这位生于河北盐山的名医,虽然从小学医,可是一直是做教师的, 30 多岁开始行医,后来名扬海内,甚至日本,朝鲜很多医生都遵循他的方剂治病。张锡纯学贯中西,用中医医理,西医药品,加减配合治疗疾病,常常药到病除,救人无数。他后来总结一生行医经验,完成 《 医学衷中参西录 》 一书,煌煌百万字,被称为伤寒论之后最好的医书。从这本书中,不但能读到验方,很多生动精彩的病例,还有作者对医理,病理的体会心得,更能感受到张氏本人的妙手与仁心。张氏一生,是幸福的。 幸福这个词,尽管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不外乎所求与所得之间的平衡:所求远大于所得,自然失落;所得远大于所求,自然满足。而决定求与得的,主要是物质基础和个人心胸素养。仔细分析钱穆,曾国藩和张锡纯,其个人心胸素养,曾氏可能更胜一筹,可是位居高位,肩负巨任,日理万机,常多不如意,无论什么样的心胸,也很难做到潇洒自如。以曾国藩的学术造诣,个人修养,如果不是领兵打仗,应该会有更加杰出的学术成就,也会过得更幸福一点吧。所以还是那句话,平平淡淡才是真。选择一个较少波折,较少竞争,而又自己擅长的道路,在辅以一定的心胸素养,是会有一个幸福的生活的。
个人分类: 杂感|6831 次阅读|7 个评论
曾国藩影响巨大
热度 1 Bobby 2013-9-6 05:49
以学术与事功而论,曾国藩对后世都影响巨大。 梁启超曾评价说,曾国藩“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然而文正固非有超群绝伦之天才,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拙;其所遭值事会,亦终生在指逆之中;然乃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所成就震古铄今。” 毛泽东曾对曾国藩的《曾文正公家书》、《曾文正公日记》下过一番功夫,并留有读书笔记。毛曾说:“予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满无缺。”他的对手蒋介石也很佩服曾国藩,据说蒋介石的案头就摆两本书,一本是《圣经》,另一本是《曾文正公全集》。 曾国藩作为一代“通才”,受到国学大师章太炎的推崇。他的读书方法也给予国学大师钱穆以启发,钱穆在《八十忆双亲 师友杂忆》中说,“忽念余读书皆遵曾文正公家书家训,然文正教人,必自首至尾通读全书。而余今则多随意翻阅,当痛戒。”
个人分类: 科学感想|1943 次阅读|2 个评论
议曾国藩读书之法
blueice1126 2013-2-6 12:41
春节将至,最近看文献总有点心不在焉,难以静下心来。我想这一方面是由于我性格有时有点急躁,做事急于求成不注重细节所致。另一方面也是小时候看到一句“好读书,不求甚解”的读书之法。因而喜欢泛读,一目三行,总是在囫囵吞枣,而忽略了精读的重要性。最终到现在,在需要精读的时候,出现了不少问题。 我个人一直比较推崇曾国藩的为人做事,读书之法。今天在心猿意马之际,上网看到了曾国藩的读书之法如下:“读书之法, 看、读、写、作,四者每日不可缺一。看者,《史记》《汉书》《近思录》《周易折中》之类是也。读者,《四书》《诗》《书》《易经》《左传》诸经、李杜韩苏之诗、韩欧曾王之文,非高声朗诵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譬之富家居积,看书则在外贸易,获利三倍者也,读书则在家慎守,不轻花费者也;譬之兵家战争,看书则攻城略地,开拓土宇者也,读书则深沟坚矣,得地能守者也。看书如子夏之“日知所亡”相近,读书与“无忘所能”相近,二者不可偏废。”特别是最后几句,曾国藩认为“看书相当于攻城略地,读书却好似坚壁固守。看书能够让人获得知识,明白道理,读书能够让人掌握技能,开拓创新。二者相辅相承,互为补益”。让我颇有感触,可以说正中我的软肋。攻城颇为重要,而守城更为重要。只顾略读而忽视了精读,可以说自折一臂,难有长进。 此外,曾国藩认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而这三者,我觉得自己最缺一个“恒”字。虽然小时候就知道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终将一事无成。但工作后,一方面由于琐事的繁杂,另一面受到网络的诱惑。自己稍不留心。就迷失在了网络当中。让时间从键盘和鼠标中白白流失了。做不到读书有恒。 再者,要勉戒自己努力做到在“耐”和“专”字上下功夫。曾国藩同样认为:“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读;今年不精,明年再读,此所谓耐也。困时切莫间断,熬过此关,便可少进。再进再困,再熬再奋,自有亨通精进之日”。而“专”,则“为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曰专而已矣。凡人为一事。以专为精,以纷而散。 荀子称耳不两听而聪,目不两视而明,庄子称用志不纷。乃凝于神,皆至言也。谚曰:"艺多不养身"谓不专也。读书如譬若掘井,掘数十井而不及泉,不如掘一井而见泉。读书总以背熟经书,常讲史鉴为要,每日有常,自有进境,万不可厌常喜新,此书末完,勿换彼书耳”。 最后,读书要做到随笔圈点,多写读书札记。如曾国藩所言:”月无忘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以验积理之多寡,养气之盛否,不可一味眈着, 最容易溺心丧志“。以我自己为例,我从小语文成绩好。特备是作文能力。每次必得高分。而工作后,由于写的东西变少。逻辑性和文笔大不如以前。有时看到自己以前写的东西,自己都大为诧异。可见勤加练习的重要性。而随笔圈点 ,不仅可以帮助自己集中注意力,而且可以让自己抓住重点,有利于以后自己的温习和回顾。
7346 次阅读|0 个评论
读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气质吗?
热度 15 xcfcn 2013-1-12 23:57
曾国藩说:骨相是天生的,唯读书可以改变之。我知道后深信不疑,因为书香气是可以闻出来的。 但是我自认为我老人家也读了点书,让一个视力极好的人也几年前近视了。可是我这个老人家还是一个农民相、一个混混相。脱胎换骨对我来说这么难吗?
个人分类: 杂论|3822 次阅读|19 个评论
[转载]谈谈曾国藩左宗棠等人的一些事情
热度 4 Helmholtz 2012-11-9 13:25
(要知道中国文化究竟在哪里开始出了问题,可以看看下文。 - 博主评论) 东方和尚:谈谈曾国藩左宗棠等人的一些事情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21aec620100n7lh.html 大人物和一般意义上的君子,完全两回事。大人物有很多面,比如曾国藩心机极深,和他为敌,非常可怕,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 我平生崇拜曾文正,他老人家的全集,我翻来覆去读过好几遍,因此才比较清楚当时的一些事情。唯独因为崇拜,才要独具只眼,不因为崇拜而混淆是非,不因为仿效而颠倒黑白,效法可以效法的,斥责应该斥责的。 自从曾国藩进入官场以来,曾氏集团的人不断升迁,外面的人不是被参罢就是被杀头,不是像僧王这样兵败,就是像马新贻那样被刺杀,胜保、严树森、何桂清、王有龄、张亮基、官文……明争暗斗,一个个倒下去,而且看上去和曾国藩毫无关系,总而言之,就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以至于到后来,天下的位置都是出身曾国藩集团的人,这才是曾文正真正厉害的地方。这个厉害之处,是小说描写不出来的。也是想从历史中学习斗争方法的人,真正要研究的东西。 再比如破安庆,破南京以后,满城百姓,被湘军当作“长毛老贼”杀的一个不剩,资财都被湘军抢光瓜分,还作为“重大战功”汇报上去请奖,保升官的保单要几十页,人人升官,三品以上的武官封到数万人之多。这实在是亘古以来未有的浩劫,远过扬州嘉定,就算蒙古屠城也不过如此。所以有良知的人,如彭玉麟,同这伙人不相往来。曾国藩对此种恶劣行径,内心也是有歉意,有愧疚的。 (左宗棠没有屠城,所以反而被指责放走长毛,但是也不好捅开了说曾老九灭绝人性,所以只能拿幼天王说事。当时人对曾老九的做法都非常反感,金陵城里几十万人口,难道没有一个好人?曾国藩后来也在奏折中“掼纱帽”说“要是当时大开九门,把长毛全部放走,又能怎么样?”话说到这一步,要么翻脸,要么也只能算了,朝廷和曾、左相互争论的不是一个幼天王问题,争的是屠城问题和善后问题) 曾国藩最青睐的传人李鸿章,也是阴谋家,喜欢搞一些不上台面的事情。最恶劣的就是在苏州杀降,戈登的“常胜军”配合淮军扫清了上海外围的太平军,一直打到苏州,戈登为人正直,同李鸿章合不来,李鸿章就心生奸计,乘忠王李秀成率领大军去援救天京,苏州城中无人做主的时候,让戈登做保人,去苏州城里当人质,换取太平军的信任,许以高官厚禄,骗他们投降,之后又背信弃义,把数万太平军杀个精光。这样顺便又可以除掉戈登,收编常胜军,一举多得。最后戈登意外幸免于难,这件阴谋才被公诸于众,后来的电影《投名状》,便是讽刺这件事。 李鸿章、曾国荃等人这种双重出卖,屠杀降卒的恶劣作为,却被曾国藩赞赏为“最快人意”、“殊为眼明手辣”“驭龙蛇如婴儿”,足见其人性格的另一面,曾左不合,我以为归根结底,是这方面的道德底线之根本区别,不在具体的小事上。 吾国历史,讳死讳尊,故研究历史,贵在索隐。如凡是被曾国藩参劾的人,每参则必遭横祸,是否真的个个都是坏人,而且为什么当其人横行无忌时候不参劾,一定要等到其人落难失势,才落井下石?譬如崇纶害死曾国藩老师吴文镕,曾国藩出来为老师“平反”,为什么当时不说话,到崇纶出了事情才上折子?再比如胜保被逮,曾国藩代名声极坏的李世忠上了个折子,说愿意用自己的官位换取胜保的性命。“反贼”说这种话,正好足以坚定朝廷杀胜保的决心。再比如何桂清、翁同书等原来的封疆大吏,曾国藩的老对手们,都是兵败被逮问,正在朝廷举棋不定的时候,征求曾国藩的意见,曾国藩说了几句大义凛然的话,于是乎完蛋。另一方面,凡是已经死掉的人,比如王有龄、陆健瀛,文正公却为他们大说好话。请大家看看左公的奏稿,是不是也是这样的。 再比如说,曾国藩37岁做到侍郎,真的仅仅因为本领大吗?就算如此,之后10年,领兵打仗,战功累累,为什么别人都从白丁升了巡抚、总督了,他老人家却原地踏步,还被革职一次,摘了顶子,不进反退?朝廷为什么要防范他? 杭州被太平军围困,浩劫在即,满城生灵将遭涂炭,十万火急派人向曾国藩求救,曾国藩按兵不动,见死不救。曾国藩的幕僚,曾经关系最铁的李元度受王有龄之命带了一支部队去援救,曾国藩不但处处制肘,使之到不了杭州,之后还怒不可遏,参劾李元度,导致李作为罪犯发配新疆,这是为什么?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上海,曾国藩也是见死不救,直到自己做了两江总督,参掉了当时的江苏巡抚薛焕,换上了李鸿章,立即换了一套说辞,说上海是东南饷源,财富如山,不能不救,甚至用17万两银子雇外国轮船冲过金陵南下。同样是东南重镇,为何态度判若水火?这里面难道一点私心也没有? 因此,曾国藩和左宗棠的缺点,我们作为后人,应该清楚,应该批评,但是要么不说,要说就要说到点子上,对,对在哪里,错,错在何处,不能和稀泥,更不能乱下结论,哗众取宠,别的事情也是如此。
个人分类: 社会热点|3271 次阅读|6 个评论
奥巴马日记
benlion 2012-10-20 12:22
我一年至少有十多次想停止写博客或网络日记,可是常常冒出一些观点和想法,又将其写下或记录下来。 奥巴马写网络日记吗?一个政治人物,不可能在网络随意泄露自己的想法和行踪,故而,我以为不大可能,那么是否在自家笔记本上写日记呢?这就无法判断了。 然而,曾国藩是每日写日记,本来不公开,却在后来也不得不公开而成为了重要文献。 我的父亲,也是一个能够坚持天天写日记的行政官员,还我的中小学语文老师希望我们每天记日记;然而,我往往只能热心几天,很快就坚持不下去了。 那么,互联网时代,为何许许多多的人能够泡在网上写博客呢?这里可能就是一个互动现象,即使闭门在纸质笔记本上写日记,也在写的时刻有个假想的听众或读者在旁边,互联网却使得这种互动成为实际上发生的事情;于是,当你想停下来的时刻,突然看到一条资讯或博文或评论等,马上就会又产生一个想法或评论或回答,这就形成一个链带过程。 企业家和商人,是否也写网络日记呢,也许与政治人物一样,存在一个商业秘密和商人的行踪和想法泄漏的问题;于是可能写的人也不多;但是,明星、艺人和学者却不一样了,文化和传媒、教育很难分开。 学术和知识文化界,不存在职务、升官和发财等之争,只要保持人和,而学术争论就可能自由进行,唯一需要遵守一个学术道德原则。 (日记,将设置隐藏)
个人分类: 2012|234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曾国藩家书》之致诸弟·劝宜力除牢骚
blueice1126 2012-4-18 19:05
今日看到《曾国藩家书》之致诸弟·劝宜力除牢骚,感叹自己也牢骚太盛,应决然去之。 吾尝见朋友不中牢骚太甚者,其后必多抑塞,如吴(木云)台凌荻舟之流,指不 胜屈。 盖无故而怨天,则天必不许,无故而尤天,则人必不服,感应之理,自然随之。 温弟所处,乃读书人中最顺之境,乃动则怨尤满腹,百不如意,实我之所不解。以后务宜力除此病,以吴(木云)台凌荻舟为眼前之大戒。 凡遇牢骚欲发之时,则反躬自思,吾果有何不足,而蓄此不平之气,猛然内省,决然去之。 不惟平心谦抑,可以早得科名,亦一养此和气,可以稍减病患。万望温弟再三细想,勿以 吾言为老生常谈,不直一哂也。 王晓林先生在江西为钦差,昨有旨命其署江西巡抚,余署刑部,恐须至明年乃能交 卸。袁漱六昨又生一女,凡四女,已殇其二,又丧其兄,又丧其弟,又一差不得,甚矣 穷翰林之难当也!黄麓西由江苏引入京,迥非昔日初中进士时气象,居然有经济才。 王衡臣于闰月初九引见,以知县用,后于月底搬寓下洼一庙中,竟于九月初二夜无 故遽卒。先夕与同寓文任吾谈至二更,次早饭时,讶其不起,开门视之,则已死矣。死生之理,善人之报,竟不可解。 邑中劝捐,弥补亏空之事,余前己有信言之。万不可勉强勒派。我县之亏,亏于官 者半,亏于书吏者半,而民则无辜也。向来书吏之中饱,上则吃官,下则吃民,名为包 片包解。其实当征之时,是以百姓为鱼肉而吞噬之,当解之时,则以官为雉媒而播弄之。 官索钱粮于书吏之手,犹索食于虎狼之口,再四求之,而终不肯吐,所以积成巨亏。并非实欠在民,亦非官之侵蚀人已也。今年父亲大人议定粮饷之事,一破从前包征包解之 陋风,实为官民两利,所不利者,仅书吏耳。即见制台留朱公,亦造福一邑不小,诸弟 皆宜极力助父大人办成此事。惟损银弥亏,则不宜操之太急,须人人愿捐乃可。若稍有勒派,则好义之事,反为厉民之举,将来或翻为书吏所藉口,必且串通劣绅,仍还包征包解之故智,万不可不预防也。 梁侍御处银二百,月内必送去,凌宅之二百,亦已兑去。公车来,兑六七十金,为 送亲族之用,亦必不可缓,但京寓近极艰窘,此外不可再兑也。书不详尽。余俟续县。 国藩手草。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777 次阅读|0 个评论
曾国藩的人生智慧
热度 1 陈龙珠 2011-12-7 08:46
还没读过曾国藩的书,只是日前在新浪微博 @韩志国 上看到他摘编的一组曾氏人生观,觉得很是简练,特此留存: 【 曾国藩的人生智慧 】 ① 不自重者取辱,不自畏者招祸,不自满者受益,不自是者博闻。 ② 闻过而不改,谓之丧心;思过而不改,谓之失体。 ③ 以忠沽名者讦,以信沽名者诈,以廉沽名者贪,以洁沽名者污。 ④人皆狎我,必我无骨;人皆畏我,必我无养。 ⑤一个忍字,消了无穷祸患;一个足字,省了无限营求。
个人分类: 社会思考|3217 次阅读|2 个评论
曾国藩,中国骄傲——纪念曾国藩诞辰200周年
热度 1 libseeker 2011-7-25 21:00
曾国藩,中国骄傲 ——纪念曾国藩诞辰200周年 阅读书目:龙子明选编.曾国藩家书精选集._北京:中国长安出版社,2007.5 《曾国藩家书精选集》选编了曾国藩(1811.11.26-1872.3.12)在戎马倥偬、公务繁忙之余,写给家人子弟的书信。按时间顺序组稿,分为在京为官时期、镇压太平天国时期、镇压捻军时期、办理天津教案时期。原文配简略批注、全文今译。 笔者读该书有一种亲切感。一是因为它有助于学习历史(家书是非常有价值的史料,如此系统的家书更是难能可贵。整个阅读过程中不时通过搜索引擎检索相关知识);二是因为可以结合笔者家谱阅读(受家父影响,笔者关注家谱及其相关知识亦有十余年了,种种原因,尚存若干疑惑);三是因为在为人为学处世等诸多方面提供有益镜鉴。 曾国藩成长的环境湖南娄底市双峰县东部的荷叶镇富托村,与笔者故乡江西省乐安县湖坪乡(地处江西省乐安县境西南部,距县城乐安49公里,与永丰及流坑古村相邻。)汉上村有几分相近。笔者察看一下家谱(曾国藩家书通信对象涉及祖、父、同辈、子)。32世,大兴(农历1726.9.10-1791.1.25),以子家爵(家禧的哥哥,农历1763.4.11-)考授州司马职,道光葵未年(1823)蒙恩貤儒林郎。33世,家禧(农历1778.6.27-1831.4.8),国学;34世,邦卿(农历1803闰二月20-1859.1.18),议叙登仕郎、邑庠(其兄弟4人,邦卿为议叙登仕郎,邦仁为国学,邦纯为议叙云骑尉,邦达为附贡生。)。35世,奕捷(农历1822.4.7-1873.6.10),国学;36世,昌弟(农历1868.9.11-1922.7.17),国学;37世,永丰(农历1906.6.25-1960.10.17);38世,金生(农历1942.3.25-),1962年高中毕业生。家禧子、孙、曾孙登仕郎10位(其中曾孙辈7位),云骑尉1位,登仕佐郎2位。家禧,字鸿宜,号瑞庭,行剑五,现存瑞庭先生祠。瑞庭先生祠( http://libseeker.bokee.com/viewdiary.46048604.html )是建筑群,是瑞庭父子创建,建于大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仰望石刻门匾,“瑞庭先生祠”字体柔劲,周围图案各含其义,楹联“秀抱西山呈瑞气,光分北斗映文昌”。祠中有“积善之家”匾。左右廊房璧上分别砌嵌对称碑刻《上舍生王瑞庭先生传》、《湖坪王氏新试馆记》。祠中四对磉石与众不同,各具特色。与家谱对照起来阅读,更能理解曾国藩所处的时代及他修身治家的真知灼见。 另,邦模(农历1817.10.23-1897.9.17,家爵八子)诰封奉政大夫。家谱中《记邦模公为国安邦义行》有“公才能超群,文武双全。咸丰丙辰(1856),粤兵窜扰至永乐二邑,荼毒生灵。公自备资斧九千余金,操练六百义勇执干戈为国安邦。二子元修、元德少年气锐,临阵争先,屡立战功。”,“戊午(1858)之春,清军云集水邑,复乞师随营克服乐安县城。8月元修、元德儿子阵亡。”。对照曾国藩生平年谱,“1856年(咸丰六年)46岁 7月,坐困南昌。9月2日,杨、洪内讧(天京事变)后,太平军元气大伤。10月,曾国藩在长募勇组建吉字营入援江西。 ”,“1858年(咸丰八年)48岁 5月19日,李续宾、杨岳斌率水陆两军攻陷九江。弟国华入李幕。7月13日,接上谕命其出办浙江军务,17日起程。8月5日,抵武昌。与胡林翼会商进兵、筹饷之策。11月15日,李续宾、曾国华死于三河之役。12月,作《爱民歌》以训湘军。”。笔者认为,二者之间有所关联。 今年是曾国藩先生诞辰200周年,曾国藩是人不是神,寻常而又实在不寻常,功过是非自有公论。“曾国藩一生严于治军、治家、修身、养性,努力实践立功、立言、立德的封建士大夫的最高追求。”,“曾氏家书行文随想而至,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中蕴育真知灼见,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仅一部家书足可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从而赢得了‘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笔者高度赞同以上评述。曾国藩是“中国骄傲”,若干方面值得时下的我们纪念与传承。 相关资料 : 1《曾国藩家书精选集》前言 中国自古就有立功(完成大事业)、立德(成为世人的精神楷模)、立言( 为后人留下学说)的“三不朽”之说。 曾国藩虽出身低微,却学识渊博、见识阔宏、文武兼备,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他主张富国强兵,倡导洋务运动,被称为“洋务运动先驱”;他文章独具丰姿,门生故吏遍天下。 曾国藩在仕途上官运亨通,十年之中连升十级,并在京师赢得了较好的声望。他一生严于治军、治家、修身、养性,努力实践立功、立言、立德的封建士大夫的最高追求。曾国藩受儒家思想影响较深,从不放弃对自己的品德修养,时常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省和自责,可以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曾国藩一生的理想。 《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在戎马倥偬、公务繁忙之余,写给家人子弟的书信。曾氏家书行文随想而至,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中蕴育真知灼见,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仅一部家书足可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从而赢得了“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 曾国藩在写给儿子的一封信中高度概括说:“做人之道,圣贤千言万语,大抵不外敬恕二字。”他在许多家书中反复强调了谦逊、戒骄、宽容,主张“敬恕”。 “君子不器”。“君子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这是几千年前孔子主张的东方君子的美德,包涵了三个层面的意义:君子,首先要有道德,有技能,因而社会适应性强;第二是践履道德:第三是以道交友,从道而不从利。孔子的这些关于君子品性的阐述,在曾氏的家书上,再一次得到深刻的印证。 本书收集、整理了曾国藩家书之精华部分,字字良言,句句妙语,是修身治家的真知灼见,是为人处世的金玉良言,是成就大事的经验之谈,是所有成功者的有益借鉴。 2 曾国藩. http://baike.baidu.com/view/5481.htm 曾国藩(1811.11.26-1872.3.12):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汉族,湖南省长沙府湘乡县人。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清朝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 3 瑞庭先生祠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8月22日批)。见: http://xxgk.jxfz.gov.cn/la/gddt/gggs/200912/t20091214_777245.htm
个人分类: 闲情偶寄|4439 次阅读|2 个评论
曾国藩给我的启示
热度 2 ant121 2011-5-15 23:00
曾国藩给我的启示
从头到尾看完了凤凰卫视的 《近人曾国藩》 系列节目,收获如下: 1)责己严苛; 2)及时反省; 3)坚持自己的原则,维护自己的信仰,无论面对多大的诱惑; 4)太平军和湘军之战,是信仰之战; 5)一个人的主意,说不清,能影响很多人的命运,甚至一个民族在某一个领域的命运。比如,曾上书选派幼童留学,出了以詹天佑蔡元培为代表的各自领域鼻祖级的人物; 6)硬气而不霸气; 7)修身养心及家人。 曾国藩冰鉴 曾国藩冰鉴图片
2474 次阅读|1 个评论
毛泽东竟不如曾国藩之弟曾国荃
chrujun 2010-12-28 11:02
毛泽东是开国领袖,其待遇竟不如曾国藩之弟曾国荃。大陆先是出版了曾国藩全集,最近,其弟曾国荃全集也有了。我不相信毛泽东全集没有曾国荃全集有价值。我们要全面了解毛泽东,全面评价毛泽东的功过,就有必要出版毛泽东全集。 日本还出版过毛泽东全集,难道我们还不如日本人的历史观? 当我们批判日本人篡改历史的时候,我们是否心安理得? 在岳麓山上,有一块国军抗日烈士墓碑,被当着了铺路石。烈士们的名字,快要被游人的脚踩没了。 阉割历史,就会阉割掉灵魂。不让出版毛泽东全集,实为不明智之举。
个人分类: 历史忧思|3658 次阅读|9 个评论
曾国荃铁腕杀贪官
chrujun 2010-12-17 13:45
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为清政府立下了汗马功劳,一点都不必曾国藩逊色。太平天国的军事重镇安庆和首都天京,全是曾国荃率兵打下。之后,曾国荃怕功高震主,称病还乡。 但清政府危机四起,不得不请曾国荃再次出山。光绪年间,罕见干旱席卷华北,山西尤其厉害,四处发生人吃人惨剧。 曾国荃临危受命,到山西稳定局势。曾国荃一方面四处筹钱筹粮救济灾民,另一方面对贪官实施铁腕政策。修衙门者就地免职,贪污钱财者马上斩首示众。 曾国荃终于稳定了山西局势,受到山西民众好评。 之后,海防危机又起,资本主义列强企图通过海上入侵中国。曾国荃奉命强化东南海防,六年内平安无事。1890年,曾国荃死在任上。李鸿章送挽联称他:易名兼胡、左两公,十六言天语殊褒,恩数更惊棠棣并;伤逝与彭、杨一岁,二三子辈流向尽,英才尤痛竹林贤。清朱孔彰在《中兴将帅别传》中评议曰:中兴拨乱,忠襄之勋烂焉。
个人分类: 历史忧思|5281 次阅读|2 个评论
家教重于泰山 参观曾国藩故居有感
chrujun 2010-11-29 10:44
11月28日,中南大学校本部民革、致公和农工三个民主党派40余名同志一起到位于长沙市以南偏西的湖南双峰县之曾国藩故居参观。曾国藩故居在湖南双峰县的荷叶镇,主要有出生地的白玉堂和守孝地的富厚堂。在参观过程中,感受最深的曾国藩对家庭教育的重视及家教的成功。 据曾国藩故居展示的资料,曾家后代人丁兴旺,有250余人。令人吃惊的是,其后代未出一个纨绔子弟,没有一个废人,大部分学有所成。曾国藩有两个儿子,一个是著名外交家,一个是著名数学家。其后代遵照曾国藩的家训不为官从政,大部分从事教育、科研和文化等领域的工作。 曾国藩一直要求家人生活俭朴,远离奢华。他看到京城的一些官员子弟奢侈腐化,挥霍无度,便不让子女来京居住。曾国藩在京做相当于正部级的大官,他的夫人却在老家手无余钱,干下厨烧灶、纺纱织布等粗活。 曾国藩作为朝廷重臣,日理万机,但他坚持定期给子女写信,为他们批改诗文,探讨学业和生活中的种种问题。他写信给儿子曾纪泽,要他每天起床后,衣服要穿戴整齐,先向伯、叔问安,然后把所有的房子打扫一遍,再坐下来读书,每天要练1000个字【1】。 曾国藩还敦促家人每日坚持学习,并多次为全家拟定严格的学习计划:吾家男子于看、读、写、作四字缺一不可。女子于衣、食、粗、细四字缺一不可。 【1】 曾国藩被称为是治家的典范。他的《曾文正公家书》成了中华民族传统家教经典。 由此可以看出,家庭教育对子女成长的极端重要性。曾国藩及曾氏后代的事迹是家庭教育极端重要的最好证明。 【1】 刘畅,传承家风的曾国藩后人, http://whb.news365.com.cn/xsz/201008/t20100821_2805628.htm
个人分类: 教学心得|5721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慎独、主敬、求仁、习劳
zhaopei 2010-11-28 01:18
一曰慎独则心安。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心既知有善知有恶,而不能实用其力,以为善去恶,则谓之自欺。方寸之自欺与否,盖他人所不及知,而己独知之。故《大学》之诚意章,两言慎独。果能好善如好好色,恶恶如恶恶臭,力去人欲,以存天理,则《大学》之所谓自慊,《中庸》之所谓戒慎恐惧,皆能切实行之。即曾子之所谓自反而缩,孟子之所谓仰不愧,俯不怍,所谓养心莫善于寡欲,皆不外乎是。故能慎独,则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神,断无行有不慊于心则馁之时。人无一内愧之事,则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宽平,是人生第一自强,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也。 二曰主敬则身强。敬之一字,孔门持以教人,春秋士大夫亦常言之,至程朱则千言万语不离此旨。内而专静纯一,外而整齐严肃,敬之工夫也;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敬之气象也;修己以安百姓,笃恭而天下平,敬之效验也。程子谓上下一于恭敬,则天地自位,万物自育,气无不和,四灵毕至。聪明睿智,皆由此出。以此事天飨帝,盖谓敬则无美不备也。吾谓敬字切近之效,尤在能固人肌肤之会筋骸之束。庄敬日强,安肆日偷,皆自然之征应,虽有衰年病躯,一遇坛庙祭献之时,战阵危急之际,亦不觉神为之悚,气为之振,斯足知敬能使人身强矣。若人无众寡,事无大小,一一恭敬,不敢懈慢,则身体之强健,又何疑乎? 三曰求仁则人悦。凡人之生,皆得天地之理以成性,得天地之气以成形,我与民物,其大本乃同出一源。若但知私己,而不知仁民爱物,是于大本一源之道已悖而失之矣。至于尊官厚禄,高居人上,则有拯民溺救民饥之责。读书学古,粗知大义,即有觉后知觉后觉之责。若但知自了,而不知教养庶汇,是于天之所以厚我者辜负甚大矣。 孔门教人,莫大干求仁,而其最切者,莫要于欲立立人、欲达达人数语。立者自立不惧,如富人百物有余,不假外求;达者四达不悖,如贵人登高一呼,群山四应。人孰不欲己立已达,若能推以立人达人,则与物同春矣。后世论求仁者,莫精于张子之《西铭》。彼其视民胞物与,宏济群伦,皆事天者性分当然之事。必如此,乃可谓之人,不如此,则曰悖德,曰贼。诚如其说,则虽尽立天下之人,尽达天下之人,而曾无善劳之足言,人有不悦而归之者乎? 四曰习劳则神钦。凡人之情,莫不好逸而恶劳,无论贵贱智愚老少,皆贪于逸而惮于劳,古今之所同也。人一日所着之衣所进之食,与一日所行之事所用之力相称,则旁人韪之,鬼神许之,以为彼自食其力也。若农夫织妇终岁勤动,以成数石之粟数尺之布,而富贵之家终岁逸乐,不营一业,而食必珍羞,衣必锦绣,酣豢高眠,一呼百诺,此天下最不平之事,鬼神所不许也,其能久乎? 古之圣君贤相,若汤之昧旦丕显,文王日昃不遑,周公夜以继日坐以待旦,盖无时不以勤劳自励。《无逸》一篇,推之于勤则寿考,逸则夭亡,历历不爽。为一身计,则必操习技艺,磨炼筋骨,困知勉行,操心危虑,而后可以增智慧而长才识。为天下计,则必己饥己溺,一夫不获,引为余辜。大禹之周乘四载,过门不入,墨子之摩顶放踵,以利天下,皆极俭以奉身,而极勤以救民。故荀子好称大禹、墨翟之行,以其勤劳也。 军兴以来,每见人有一材一技、能耐艰苦者,无不见用于人,见称于时。其绝无材技、不惯作劳者,皆唾弃于时,饥冻就毙。故勤则寿,逸则夭,勤则有材而见用,逸则无能而见弃,勤则博济斯民,而神祗钦仰,逸则无补于人,而神鬼不歆。是以君子欲为人神所凭依,莫大于习劳也。
个人分类: 史海钩沉|3898 次阅读|0 个评论
学习漫谈(6):怎一个“专”字了得——浅析曾国藩治学之道
sqdai 2010-10-17 07:20
前面的博文里谈到,在《曾国藩家书》里,有不少篇章谈及治学之道,多见之于他给四个弟弟、两个儿子的信中。本文专门谈谈他所倡导的读书专字诀。 曾国藩在家书中常说: 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 。 他还指出,读书要牢记 专 字诀,也就是说,必须心无旁骛,专心致志。纵观家书可知,这个专字有双重涵义。 从战略层面上说来,曾氏主张:倘若认定自己要走学者之路,就要不受外界干扰,埋头苦学。他在晚年给儿子纪泽、纪鸿的家书中写道: 不可又想读书,又想中举,又想作州县,纷纷扰扰,千头万绪,将来又蹈我之覆辙,百无一成,悔之晚矣。 他明确指出,一个人,不能既想读书,又想做官;若想兼得熊掌和鱼翅,终将百无一成。设想一下,倘若曾国藩生于太平盛世,凭他的学问根基和用心程度,有可能成为大学问家。然而,在他那个时代,他深深卷入了政治、军事,不得不放弃了对学问的追求。因此,在晚年的家书中他屡屡表示上述悔意。由于他生前不会想到家书在身后会公布于世,所以我相信这种悔意确是真情流露。 现代社会有种种诱惑。要在读书、做学问的过程中不受干扰是很难的。更要求我们在立下做学问的志向后,甘心于苦心孤诣地坐冷板凳,走一条布满荆棘的探索之路。 从战术层面上说来,曾国藩力主 穷经必 专 一经,不可泛鹜。 他强调: 若夫经史而外,诸子百家,汗牛充栋。或欲阅之,但当读一人之专集,不当东翻西阅。如读昌黎集,则目之所见,耳之所闻,无非昌黎。 此一集未完,断断不换他集,亦 专 字诀也。 也就是说,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必须集中精力,一段时间里,专攻一个堡垒,别去东翻西阅、胡乱读书,千万不能好读书,不求甚解。而且,读书要读到痴迷的程度。在研读一部专项著作时,日思夜想的就此一点(如曾国藩提到的韩愈的著述)。 回想自己的求知历程,确乎如此。凡是急匆匆地读过的书,大多是雨过地皮湿,没有留下深刻印象,更难于灵活应用;凡是专心啃过的书(如大一时句读过的《微积分学教程》),就能管用一辈子。 曾国藩不仅提出了专字诀,还提出了与之配套的耐字诀。他说: 读经有一 耐 字诀。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读;今年不精,明年再读。此所谓耐也。 也就是说,读艰深的经典著作时,要专心,更要有耐心,对一些重要问题,不搞个水落石出决不罢休。 他还着重指出,必须深刻理解所读的书的内容。他是这样指导他的儿子学习《昭明文选》的: 《文选》前数本系汉人之赋,极难领会,后半则易看矣。余所见友朋中,无能知汉赋之意味者。尔不能记忆,亦由于不知其意味。此刻不必求记,将来若能识得意味,自可渐记一二。余向来记性极坏,近老年反略好些,由于识得意味也。 心常用则活,不用则窒;常用则细,不用则粗。 这里,他谈到了专心识得专著意味(内涵)的重要性:只有深刻地理解了的,才能牢牢记住,从而弥补了自己记忆力差的不足。对此,我颇有同感。随着年齿渐长,记忆力渐趋衰退,但由于侧重于深谙书籍的内蕴,我现在读书尚能记住一些要旨。 曾国藩反对死读书。他认为,实施专字诀,并不意味着要死记硬背,而是要学以致用。他告诫他的弟弟们: 每日所看之书,句句皆物也;切己体察,穷究其理即格物也。此致知之事也。所谓诚意者,即其所知而力行之,是不欺也。知一句便行一句,此力行之事也。此二者并进,下学在此,上达也在此。 他提倡知一句便行一句,主张下学上达。我们都知道,只有用过的知识,才能掌握得牢固,才会记得住。我在给学生上课时发现,凡是在科学研究中用过的知识,就能讲得头头是道;反之,就要差一些。这表明,学以致用极为重要。 由于曾国藩治家有方,在《家书》的熏陶下,曾氏后代英才辈出。他的九弟 曾国荃 成了有名的军事家(只是其德行不如曾国藩);他的大儿子 曾纪泽 成了著名的外交家,在收复伊犁地区的中俄谈判中据理力争,维护了国家的主权和尊严;小儿子 曾纪鸿 是数学家,著有《对数详解》、《圆周率考真图解》等;第三代中,长孙 曾广钧 是诗人,三孙 曾广铨 是外交家;第四代中,曾孙女 曾宝荪 为我国第一位在国外获得学位的女子,后来致力于中等教育,曾任湖南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校长,曾孙 曾约农 是伦敦大学博士,教育家;曾氏四弟曾国潢的曾孙女 曾昭燏 是伦敦大学硕士,考古学家,曾任南京博物院院长;曾国潢的曾孙 曾昭抡 是美国 MIT 博士,化学家,中科院学部委员,曾任国务院高教部副部长,其妻 俞大姻 是曾氏的曾外孙女,著名的英语教授。第五代中,玄孙女 曾宪植 早年投身革命,曾任全国妇联书记处书记, 叶剑英 夫人;玄孙 曾厚熙 是著名画家。 真可谓:书香传递,不绝于世。 关于曾国藩的治学之道,还可以讲许多。愿青年朋友们从中学到有用的读书诀窍,其中的道理并不深奥,重要的是:明白了,就付诸行动。我经常见到专心一意求知若渴埋头苦学的年青人,我看好他们。 写于 2010 年 10 月 17 日晨
个人分类: 寄语学子|9998 次阅读|7 个评论
曾国藩遗嘱
hjf306 2010-6-10 13:10
余通籍三十余年,官至极品,而学业一无所成,德行一无可许,老人徒伤,不胜悚惶惭赧。今将永别,特立四条以教汝兄弟。  一曰慎独则心安。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能慎独,则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神。人无一内愧之事,则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宽平,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也。  二曰主敬则身强。内而专静统一,外而整齐严肃,敬之工夫也;出门如见大宾,使民为承大祭,敬之气象也;修己以安百姓,笃恭而天下平,敬之效验也。聪明睿智,皆由此出。庄敬日强,安肆日偷。若人无众寡,事无大小,一一恭敬,不敢懈慢,则身体之强健,又何疑乎 ?    三曰求仁则人悦。凡人之生,皆得天地之理以成性,得天地之气以成形,我与民物,其大本乃同出一源。若但知私己而不知仁民爱物,是于大本一源之道已悖而失之矣。至于尊官厚禄,高居人上,则有拯民溺救民饥之责。读书学古,粗知大义,即有觉后知觉后觉之责。孔门教人,莫大于求仁,而其最初者,莫要于欲立立人、欲达达人数语。立人达人之人有不悦而归之者乎 ?    四曰习劳则神钦。人一日所着之衣所进之食,与日所行之事所用之力相称,则旁人韪之,鬼神许之,以为彼自食其力也。若农夫织妇终岁勤动,以成数石之粟数尺之布,而富贵之家终岁逸乐,不营一业,而食必珍馐,衣必锦绣。酣豢高眠,一呼百诺,此天下最不平之事,鬼神所不许也,其能久乎 ? 古之圣君贤相,盖无时不以勤劳自励。为一身计,则必操习技艺,磨练筋骨,困知勉行,操心危虑,而后可以增智能而长才识。为天下计,则必己饥己溺,一夫不荻,引为余辜。大禹、墨子皆极俭以奉身而极勤以救民。勤则寿,逸则夭,勤则有材而见用,逸则无劳而见弃,勤则博济斯民而神祗钦仰,逸则无补于人而神鬼不歆。 此四条为余数十年人世之得,汝兄弟记之行之,并传之于子子孙孙。则余曾家可长盛不衰,代有人才。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879 次阅读|4 个评论
关于独立自主与与人协商
loong21 2010-4-12 14:28
小时候在家,随父亲在学校里待得时间较多,逐渐看了些史书。了解了晚清时期洋务运动前后的著名人物:张之洞、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名人。其中独独对曾国藩,最为熟悉,当然也因为父亲最能讲曾国藩的故事。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备受人们关注的风云人物。一个普通的农家子弟,以并不超绝的资质,后来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被誉为中兴第一名臣。但这个名臣的背后,有一个显著的特点,用两句话概括,那就是文能应试,武能杀人。文人与屠夫,本有天壤之别,但在曾国藩身上却能合二为一,他既能舞文弄墨,又能舞枪弄棒,缔造出一支强悍无比的湘军。历史就这样给曾国藩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老毛曾对曾国藩的评价是: 予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满无缺。毛泽东 尤其是后来看到曾国藩的名言说: 利可共而不可独,谋可寡而不可众。独利则败,众谋则泄。(曾国藩) 时,一直把它作为自己的准则之一,把它视为甚是明智的选择。 今天看《奥巴马收获首批外交成果》中提到,布什总统和奥巴马总统,以及所有美国总统杜至于一个目的:确保美国在全球的领导地位。美国政府对全球事务的合作分三个层次:在事关美国重要利益的情况下,如战争、贸易、金融,奉行单边主义;对与其有关系的所有国家中有选择地奉行双边主义;在以上情况毒不适合的时候,会选择多边主义。政府会十分密切地关注自己贸易和金融方面的最高安全 - 安全而不容挑战的统治地位。对第一强国具有战略意义的领域,财经和贸易而言,必须稳保第一,而不被超越,甚至挑战。 有选择地听取意见,总不会一个省心的事情,但如果是遵行具体情况作出的解答,无疑是比一致的模式更优。
个人分类: 成长之路|259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曾国藩的养生秘诀
热度 1 科普丽人 2010-2-13 10:02
谈谈曾国藩的养生秘诀 九牧林医家导读 :曾国藩(1811~1872),字伯涵,号涤生,原名子城,清湘乡县荷叶塘人。23岁取秀才,入县学;24岁入岳麓书院,中举人;道光十八年(1838),殿试中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入翰林院,从倭仁等习程朱理学,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侍讲学士、文渊阁直阁事,后擢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升礼部右侍郎、署兵部左侍郎。曾两次上疏,为清廷出教诲、甄别、保举、超擢之策,深得慈嬉这个老太婆所赏识。道光三十年,署工部左侍郎。咸丰元年(19851),署刑部右侍郎,咸丰二年,署史部左侍郎。是年四月,出任江西乡试正考官,忽报母丧,告假回家守孝。   曾国藩崇尚儒学,其学术思想以程朱理学为主体,把中国封建文化归纳为义理、词章、经济、考据四门学问,有独特见解,对当时和以后均有一定影响。他提出早、扫、考、宝、书、蔬、鱼、猪的八字家训,不仅反映了修身、齐家的道学思想,而且蕴藏了许多丰富的养生秘诀。《修身养性之诀》    曾国藩总结了修身十二款:敬、静坐、早起、读书不二、读史、谨言、养气、保身、日知所亡、月无亡不能、作字、夜不出门。他认为古人修身有四端可效:慎独则心泰,主敬则身强,求人则人悦,思诚则神钦。曾国藩不信医药,不信僧巫,不信地仙,守笃诚,戒机巧,抱道守真,不慕富贵,人生有穷达,知命而无忧。曾国藩认为:养生之法约有五事:一曰眠食有恒,二曰惩贫,三曰节欲,四曰每夜临睡前洗脚,五曰每日两饭后各行三千步。养生之道,视、息、眠、食四字 最为要紧,养病须知调卫之道。 一、养生重养心 曾国藩在家训中规定:养生以少恼怒为本。他坚持用静坐的方式养心,即使在战争危急、事务繁忙的时候,仍每天坚持不懈。 二、养生重节食。 曾国藩在饮食上主张少食、素食、清淡。在日常生活中,他多以素食和蔬菜为主。常食老米粥以疗脾亏,吾夜饭不用荤,以淡汤炖蔬菜一二种。他告诫子弟,夜饭不荤,专食素,亦养生之宜,且崇俭之道也。 三、多动勤习劳 曾国藩认为,人体活动则气血活、静脉通;不动则病滞。他每天坚持饭后走一千步。他还告诫自己的子女、儿媳,要亲自种菜、养猪、织布、下厨,不要随便使唤奴仆;出门要多 四、少轿多走路 他在家训中说:老则寿,逸则夭。他的儿子曾纪泽少年体弱多病,即命其每日早晚走五里路。坚持日久,便变弱为强了。 五、天天要早起 曾国藩说:早起为养生第一秘诀。早起可以振奋精神,早起,是曾氏祖辈几代的传统家风。在他的教导和影响下,家中人人黎明即起,洒扫庭院。他手下的幕僚、将领无不效尤,没有一个睡懒觉的。 六、正确看医药 曾国藩认为医药能治病保身,但也能致病伤身。他主张正确对待医药,做到病来即药,病去即止。他推崇精神调养和食物调养并重,常购人参、鹿茸、阿胶之类的补品熬粥食用。
个人分类: 科学小品|3406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6 06: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