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博客感悟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今天才明白了“青水洋”的含义
jianxu 2009-9-8 21:14
今天,我才明白了 青水洋 的含义: 如长江青水,流入了海洋 ...... 。杨汝清先生用这句话作为他《最后的博文》向科学网的博友们告别。他的故事催人泪下,他的 清明节话墓志铭 堪称博文中思想深邃的经典佳作。 一个普通的学者居然活得那样潇洒,走得如此浪漫、从容。 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深刻的话题:你的墓志铭是什么?你该怎样用一句话概括你的一生。。。。。。 ● 按照中国人的传统观念, 一个人要想活在别人的心中,有三条路,叫做 三不朽 。 第一条: 立功 。为国家建功立业。 第二条: 立言 。写书立著。 博客 这个 e 时代的产物,为我们开辟了传播与交流思想和知识的新天地。 仅就博客而言,青水洋以他那 152 篇博文成功地走完了这条路。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第三条: 立德 。 助人为乐,积德行善。杨先生的博文充满了人间真情和博爱。 ● 英文里有个新词叫 meme ,由两个我构成。据说是英国人 Richard Dawkins 在其《自私的基因》中创造的。被翻译为 拟子 ,或者音译为 觅母 。 Dawkins 认为,人之所以要生儿育女,目的在于力图使自己的 DNA 能够持续地传承。但是,人在具有生物性的同时还具有文化性或曰社会性。正是人的文化性使人区别于动物,并因此成为万物之灵、天地之秀。 所谓 拟子 的基本意思便是指人的观念、思想、理论体系等。例如, 两千 多年前的孔子,作为生物学意义上的人早已经不复存在,但始于他的儒家思想至今还在影响着华夏子孙,波及四海。孔子的思想、学说就是他的拟子。我们今天还知道孔子,还在解读《论语》,便是他的拟子在延续着他的生命。 这里,杨先生的博文便是他的拟子。 一个人匆匆地来到这个世界上,又匆匆地离去。人间的财富有两种:物质的和精神的。当我们苦于没有能力去创造物质财富的时候,为什么不去尝试着创造精神财富?让更多的人去分享我们的情感、大爱、知识和思想。 感谢 God ,让我们赶上了博客时代! 感谢科学网,为我们提供了立言的空间、播种拟子的土壤。 感谢杨先生,让我们有机会去分享他的学问和思想! 参考文献: 1 ) 曾仕强,《圆通的人际关系》,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 2 ) 休 休伊特,《博客:信息革命最前沿的定位》,中国铁道出版社, 20006 。 (图片来自网络)
个人分类: 未分类|7862 次阅读|8 个评论
如何面对“游客”们的帖子?
jianxu 2009-3-15 14:37
博客之所以有魅力、热闹,老百姓们喜欢,或许就在于她可与远在天涯海角、素不相识的朋友以及各类专业人士们进行交流与互动。我们去读博客,不仅要看博主的博文,自然也会对各类评论和博主的回帖感兴趣,从中开阔视野、辨别是非、吸取养分、分享快乐。 我的一个朋友说, 写博客就是扒光了衣服给人家看 。话粗理不粗。换句话说,作为博主,既然是通过博客来表达自己的见解与观点,就应该有心理准备和承受能力,没有必要惧怕别人的点评。任何一件事情,总是会有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立场,从不同的角度,持有不同的观点,这原本是再正常而不过的事情了。 只要自己光明磊落,心怀坦荡,又有什么可怕的呢?心底无私,天地宽。 科学网的特点是实名制,也就是说,博主是身在明处,除了注册的博友之外,游客们则身在暗处。从笔者的经历来看,绝大多数的帖子都还是积极的、正面的。无聊的、低俗的、阴暗的、进行人身攻击的帖子毕竟还是少数。对于这类人, 群众的眼睛自然是雪亮的 ,大家自然会有公论。实际上对博主的形象也不会有什么颠覆性的影响。 曾经有位网友,在我的博文后面跟了个帖子,我也善意地进行了回帖。可他还是不满意,继续死缠烂打。甚至说,博主必须回答!我实在是没有时间与精力来与其理论、争辩。就回复道, 博主既不是财主 (意思是我没钱,解决不了你那问题 ),也不是擂主 (我是写着玩的,不是引你来攻打、攻击的 ),更不是救世主 (博主是老百姓,很多事情也只能无奈) ! 有些人喜欢争辩,没完没了。殊不知, 这世界上的很多事情远非是非黑即白那样简单。许多事情是争论不出个结果的。 完全没有必要为此去浪费自己的生命。 曾经有过一篇博文,是关于总书记视察金属所的,因为被编辑置了顶,跟帖的人很多,但有些帖子涉及政治见解的敏感问题,我不愿意看到有些人利用我这个平台来胡说八道,索性就把评论关掉了。 在一篇关于海龟的博文后面,曾被一游客骂为脑袋进水了。一开始,很愤怒。后来想起了鲁迅的一句话, 辱骂和恐吓不等于战斗 ! 。心理也就平和了许多。脑袋进水了,自己到医院抽出来就是了,还得多谢他的提醒,要不然险些误了诊。脑袋进水了还在坚持写博客,就算是身残志不残吧。 还 有游客的 贴 子说,(你)科研做得不好,想靠写博客来出名;(你)学术上没有什么水平,等等。我琢磨着,这事儿得这么看,与高手们相比,我科研做得的确还不够好,没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成果,不过还是尽了力的。至于水平如何,那要看国际同行们是如何来评价的,而不是凭什么江湖郎中的说三道四。我所不幸看到的是,有些人拿了国家很多的钱,不但科研没有做好,恐怕连写博客那点儿本事也没有。 总之,在本人看来,应该欢迎与游客互动。你若是对我进行人身攻击,那只能说明你做人不厚道,心理不健康。 伤害别人对自己不会有任何好处。有话好好说吗? 我的对策是尽可能以幽默化解。实在过分了,不愿意看到环境被污染,便将你的帖子当垃圾清除。闹腾的实在太乱、太厉害了,对不起,我三十六计走为上, pia pia 地 。俺惹不起,闪了还不行吗?把评论关了也是我的权利,就算是 I 服了 you 。 (图片来自网络)
个人分类: 博客之路|4816 次阅读|12 个评论
体验博客的神奇力量(“开博”两个月小结)
jianxu 2008-9-22 09:40
2008 年 7 月 22 日 在科学网创建个人博客,至今已满 2 个月。谨在此小结留念。 博客初衷: 探究真理,传播知识,弘扬博爱,快乐人生。 基本数据统计 : 撰写日志 18 篇。访问次数 56551 次。他人张贴评论 318 个,博友留言 8 个。最受关注的博文为 研究员们为什么不去听学术报告? , 访问次数为 6466 次,他人张贴评论 22 条。最不受关注的博文为 牧琳爱老人家的大爱哪里来? , 访问次数为 534 次,他人张贴评论 7 条。 几点感悟: 1 )博客具有神奇的传播力,可与远在天涯海角的博友们交流互动,对其影响力始料不及; 2 )博客能够真正反映民间的声音,好诗都在民间; 3 )科学网的博主云集了众多有思想、有责任感、爱国、专业的学界精英; 4 )学界的热点话题仍然是学术道德与中国当前不够健康、规范的学术环境; 5 )博客是传播正确价值观念与治学理念、与青年才俊互动交流的有效工具,博客甚至可以成为迷你虚拟研讨会。 读专著一部: 《博客:信息革命最前沿的定位》( 休 休伊特著)。书中说: v 人们认为, 1997 年 12 月, Jorn Barger 首次将这一形式命名为网络日志 (weblog) 。 v 博客界的新颖之处在于,博客能够为你提供无限的读者群。关键在于,提供而不是保证。 v 如果 50 年来你的儿子或女儿一直读你的博客,这样是否足矣? v 在博客世界里自由翱翔,体验博客的神奇力量吧! 休伊特还认为博客成功和意义的关键原则如下: 经常发帖。 自由地进行链接。 慷慨地赞扬和感谢。 行文不要过于冗长、无论程度如何。刚刚创建博客时,一定要注意简洁明了。 善于利用简讯。 亵渎的语言将使你失去读者。 避免结下世仇和进行激烈的辩论。 至少在博客刚刚创立时,应该给评论部分予以较大的自由。如果你总是发一些老好人的帖子,那么你的博客将以失败而告终。 标题要简短易懂,这样容易记忆并可以置顶。
个人分类: 博客之路|5310 次阅读|4 个评论
为什么要开博客?
jianxu 2008-7-23 17:11
数年前,第一次听到博客这个词,不解其意。后来才知道是从英文 Blog 一词翻译过来的。但从未去看过博文,更没有想到过自己有一天也会开博客。 一些朋友和同事称我为老徐。一天,一位朋友开玩笑地对我说,老徐已经被人注册,他(她)的博客很火。我这才知道他说的老徐是指演员徐静蕾。虽然我看过她演的电视剧(让爱做主),但至今也未访问过她的博客,想必点击率很高。 赵本山和宋丹丹演的关于白云和黑土的小品很是幽默、深受亿万观众喜爱。其中有一段也曾提到过博客。白说,请登陆我的博客,白云飘飘倒特卡姆( dot com )。崔(永元)主持说,大妈都有博客了。黑说,名人吗,都刻薄。那时我的感觉是,开博客一定是一件很时尚的事,一定只有名人才有所为。(多土啊!) 辽宁电视台有一档节目,名为今晚博客,内容主要是邀请一些演艺界的人士来讲述自己的成功之路。之所以将栏目的名称与博客扯在一起,想必是为了增加一些人气。看来博客这一术语正在越来越多地介入我们的生活。 在 IMR (我们这个研究所)的科学家中,我的同事 张志东 教授率先在科学网上开了博客,通过撰写博文抒发他对科学研究以及世态炎凉的感慨,挺有 impact 的。我这才对科学网上的博客网站有了进一步的关注,发现这里很是热闹。有大名鼎鼎的科学家,如郝柏林、何祚庥、朱清时;也有学术界我认识的朋友,如 刘俊明 教授、 时东陆 教授。 前一段时间, 张志东 教授送给我一本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科学网博客文集《智者不惑》,收录了 80 篇精彩的博文,让我拜读后受益匪浅。其中,关于国内学术环境、如何进行科学研究?如何指导研究生?研究生与导师之间关系等问题的讨论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有的起到了为我解惑的作用(如 何毓琦 先生之经验),有的则感觉到颇有共鸣、所见略同,乃至于心心相印(特别是刚刚回国不久海龟派 sharp 的观点)。这使我有时夜不能寐,萌生出一种与学术界的同仁以及我自己的学生们进一步交流的渴望,分享作科学研究的感悟。几经辗转,也是在学生们的鼓励下,终于下定决心,启动自己的博客。 按照心理学的观点,人开始衰老的表现之一,便是不愿意去学习和接受新生事物。在我看来,参与博客这样的新鲜事儿,或许也是对自己心态上是否衰老的一种检验。
个人分类: 博客之路|7201 次阅读|1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06: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