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灵感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记录在案
duanshuiliu 2010-10-18 09:54
人的记忆经常是找到少量的入口点,然后根据点点之间的关联,逐步索引,找到相应的信息,这和人脑的网状结构相符,这说明人的记忆信息是网状的。当需要寻找某个信息的时候,人总是能记忆从哪个入口才能找到(这个入口是少量的,是关键节点),在从关键入口节点到目标信息的查找过程中,人总是知道如何一步步缩短和目标的距离,这似乎说明人脑也是可导航的。 如果用能量耗费最小的观点来看待人脑,这种方式是不是能量耗费最小的?能量耗费定义为:人脑所要记载的信息量。如果
个人分类: 未分类|15 次阅读|0 个评论
便携式天气预报机
sheep021 2010-8-30 15:10
女儿的一个创意 会吃垃圾的垃圾桶 终于在世博园里出现了,当然了,人家用的不是她的创意,可能是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但我还是为女儿的灵感高兴。这么简单的创意,竟然没有被普及,个中缘故,值得品味。 可喜的是,女儿最近又有一个灵感,虽然从技术上看,短期内难以实现,但我认为,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实现之日,为时不远。 一个傍晚,出门散步时,为要不要带雨伞发生了争执。我说天气挺好,不会下雨。孩子妈妈说可能会下雨。 看我们毫无根据地争论,女儿就说,长大了要发明一个 便携式天气预报机 ,可以随时预报出1个小时、2个小时、3个小时后的天气情况,这样出门时就知道该不该带雨伞了。 突然听到这个灵感,感觉是天方夜谭。但仔细想想,目前实现这个功能一点都不难。借助气象卫星,地面气象设备、大型计算机等,气象部门的确可以精确预报某一地区、某一时段的天气预报。 难点在于便携式:小型化、集成化上。需要集数据的采集、运算于一体,而且体积还不能太大。 二战前后,一个科学家(忘记名字了)深信可以建立数学模型,根据当前的气象资料计算出若干小时后的天气情况。他当时计算6个小时后的天气预报,需要3个月的时间方可计算出来结果。显然,这种结果没有任何实际价值。但他乐此不疲,不断改进算法 --------------------- 后记: 哎,又忘记先问狗狗了,忙乎了半天,网上一搜,发现这玩意儿竟然已经有了,不过与本文提及的设想功能,还是有些差异的。无论如何,还是要感谢女儿的灵感,否则,我至今还不知道天气预报机已经问世了 太阳能天气预报机 作者:新鲜网 发表时间:2009-9-17 出门在外,大家都会关注下天气情况,特别是在一些天气变化频繁的地方,就更要注意了。当然,现在我们通过网络等方式很容易就查到天气情况,不过毕竟专门上网查天气的人还是少数,每天都查的话就更显得麻烦了。如果我们每天在出门前看时间的时候也能看到天气预报就好了。而这个太阳能天气预报机就可以这样。它能够预测未来的天气并以图像的方式表示出来,而且它能跟踪高达家里四个房间的温度和湿度。而且非常环保的是,它使用的是太阳能,通过内置的太阳能电板可以吸收太阳能光,不要以为需要每天都吸收太阳能光,实际上只需要置于太阳光下8个小时,就够3个月的使用了。当然,像闹钟,日历,LED背景灯等功能也是具备的。这样的一款太阳能天气预报机,目前国外售价120美元。 XEOS Weather Alert天气预报便携钥匙链 Thursday, February 4th, 2010 如今天气预报装置已经小到钥匙扣大小了,尺寸仅为2.11.41.4寸,便于随身携带,能及时为你带来天气状况的最新信息。想进一步了解这款新奇的小玩意吗?那就花上几分钟阅读说明吧! 功能: 提前预知天气状况。 Weather Alert可以被随意置于背包、手提包和夹克上,或直接挂在钥匙扣上,然后就可以尽享它所带来的便利了。 通过顶部的颜色转变,这款结构简洁的天气提醒装置能告诉你 - 有雨、多云、阴转晴或晴的天气信息。 两枚CR2032的锂电池就能驱动Weather Alert工作。 在开始使用Weather Alert之前,按下Weather Forecast(天气预报)的按钮,Weather Alert就会循环出现如下颜色: 天气状况 LED灯颜色 晴 黄色 阴转晴 绿色 多云 蓝色 有雨 红色 Weather Alert跟踪实时天气状况,并通过信号灯来预警天气。举例说,快要下雨了,它外部的led闪光灯就会呈红色,每隔三分钟闪动,持续一个小时。要停止led灯的闪动,按下Weather Forecast(天气预报)键即可。随时随地随心查看天气状况,只需持续按住Weather Forecast(天气预报)键2秒钟。双击Weather Forecast(天气预报)键两次打开内置闪光灯,在次按下按键设备关机。
个人分类: 家有千金|853 次阅读|2 个评论
浅谈科学思维(1)——比较思维
赫英 2010-8-20 06:10
摘要:在浅议人类思维基本形式的基础上,本文提出和讨论了比较思维及有关的比较方法等问题。 科学人才的培养,历来是党和国家十分重视的。然而有科学知识并非就是科学人才。对于科学人才来说,也许更重要的是方法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即要有创新意识,能够科学地思维和科学地工作,才能为祖国担起创业的大任,而不致于只抱着前人伟大的粗腿而不能前进一步。当前有关科学研究的著作很多,但相应的思维与方法学论述却较少。笔者在教学与科研的实践中,深感钱学森院士所倡导的思维科学的重要性。 (一) 人类思维的基本形式 1. 形象思维 人类的思维,有时是通过生动形象的描述,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进行的。这种思维,翱翔于客观现象的全部生动和丰富之中,常常带有感情的色彩并有很大的震撼力量。而对事物的认识,多寓于感性的形象之中,不带或较少带有条理性,一般称之为形象思维。形象思维是丰富的客观现象直接作用于人脑而激发出的的一种思维活动,其发展是不可逆的。常常听到这样一种议论,即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但为什么像意大利复兴时期的绘画、古希腊的雕塑以及我国敦煌的壁画、西安的兵马俑等伟大的艺术在人类社会中不曾再重现过呢?从人类认识的历史发展来讲这是很容易理解的。人类和一个人一样,其认识也是由感性到理性的。人类早期的认识比较集中于感官对外界刺激的捕捉,这时候的人类似乎还看不清人体的骨骼。而当他以后成了一名解剖学教授,当他面对一个血肉之躯,思考的确是索然无味的骨架,又怎能为蒙娜丽莎的微笑所震撼呢?形象思维的基础是形象,是感官捕捉到的全部生动形象的总和客观现象越丰富、越生动、越复杂,对人脑的刺激就越大,形象思维过程就越可能导致重要的成果。强调作家深入生活、强调医生临床实践、强调地质、生物学家注意野外观察等是因为感多才能震撼、见多才能识广,甚至数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也可从中受益(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可视为一例)。形象思维全部生命力的源泉就在于丰富的客观形象之中。 形象思维并非是形象全部总和的缩影。最重要、最感人形象的选择,应该是形象思维的另一重要特征。然而,这种选择带有感性的性质,理性仅占有次要地位。如蒙娜丽莎的微笑,尽管这微笑到底代表什么人们一直在争论,但它确是这幅画中最感人的形象之一,是一个人、一代妇女、一代新生阶层特殊性格的反映。 联想是形象思维的第三个重要特征。中医给人看病,由摸脉而联想到气的运移;星相学家观天,由星移斗转而联想到社会的变迁;地质学家跑山,由褶皱而联想到造山运动;等等。联想是由形象到认识的中间环节。对形象思维来说,在联想与形象之间的联系是很薄弱的。同样的形象,经不同人产生不同的联想,可能得到完全不同的结论。 想象是形象思维的第四个重要特征。简言之,想象就是形象思维对现象的观察、形象的选择和联想而激发出的对事物的形象认识。想象是一种创造,它所创造出的新形象,是对基础形象内容和本质的揭露。 任何认识都要回到实践中去以接受实践的检验和指导实践。形象思维创造出的新的形象,还需要再回到实践中去,这个过程是头脑中的主观形象向外部的客观形象转化的过程。而这个过程的不断循环,则使形象思维的认识不断地走向更高的飞跃,从而实现新的创造。 2.逻辑思维 逻辑思维是另一种重要的思维形式。所谓逻辑思维,就是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按照严格的逻辑规律运用逻辑来思维。从形象到抽象,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再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在逻辑思维中再现诸多规定的统一,是人类思维活动的进一步发展。通过逻辑思维把现象的本质属性与非本质的属性区分开来,抽取出本质的属性及其有关的诸多规定性,把复杂的、生动地、具体的形象抽象化为若干简单的规定,再把这些规定按照一定的条理联系起来进行推理。从总体上、全面联系上去分析、综合及把握这些规定性,形成对事物及其发展本质的认识。在人类认识的历史发展中,其孩提时代思维形象的丰富性,随着人类的成熟、清醒和冷静,将逐渐为其思维逻辑的严密性和抽象性所代替。 和形象思维不同,逻辑思维不能感知事物的本质,而是间接地通过逻辑规律认识事物的本质。形象思维是通过联想和想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和推测事物的发展趋势。这种认识直接、丰富、生动,但思维过程各个环节之间的联系比较薄弱,即一针见血但可靠性差;而逻辑思维是通过抽象化的概念按照逻辑规律通过推理和证明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势,思维过程各个环节之间的联系比较严密,但却丧失了事物和现象的全部丰富性,即更可靠、更深刻、但把问题简单化了。 科学研究以认识研究对象的本质和活动规律为目的,逻辑思维是其最常用的思维形式之一。从大量的实际材料中抽出质的规定,通过概念、判断、命题等在思维中进行分析、组合和综合,由逻辑推论而获得新的认识。 3.综合思维 形象思维、逻辑思维,都有其各自独特的不能相互替代的作用,都是科学认识和科学发现的重要武器。而二者的综合,就是综合思维。形象思维的认识,常使我们能捕捉到科研中的关键问题,但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逻辑思维的认识,使我们能更深刻地认识问题的实质,解决了问题但却难以从逻辑推理中得出普遍性的结论,即在逻辑思维的中断过程还需借助形象思维的力量通过思维活动的非逻辑的飞跃而获得新的认识。从个别陈述和逻辑推理中不能得出普遍性的结论,科学定律或理论是从逻辑思维的中断、跃迁过程通过非逻辑的想象、直觉得到的。而科学实践才是检验科学定律或理论的最终检验标志。通过形象思维而捕捉科研中的关键问题,通过逻辑思维认识科学问题的实质,再通过形象思维进一步实现飞跃而得出一般性的认识。形象抽象再形象地前进,每一个循环的过程,都伴随着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有机融合。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综合思维,是我们在科研工作中不断得以前进的有力武器。 4.非线性思维灵感 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综合思维,其思维过程有一定规律性。在这三种思维形式的线性区中,还存在灵感思维的混沌区。其形成及思维过程是非线性的,并不符合线性思维的一般规律,笔者称之为非线性思维。我国科学研究中有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即亦步亦趋,验证他人理论而原创性差,这与其思维过程缺少创造性有一定联系。创造性思维具有全新性(以全新的起点走自己的路)、逆反性(即便是大多数人承认的理论也敢于怀疑)、超越性(不拘一格、超越学科限制、以其它学科领域的理论和方法戳本研究领域的窗户纸)以及敏感性(敏感地抓住科研中的关键问题)等特点。创造需要灵感,而灵感思维就是一种突发的创造性思维。灵感的爆发常常导致感人艺术作品或重大科学发现的问世。魏格纳观看地图偶然发现大西洋两岸的轮廓相吻合,于是导致了大陆漂移说的产生;苹果落在地上使牛顿出现灵感而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都是大家知道的例子。 灵感思维是线性思维渐进过程的中断,是思维到认识的飞跃,代表了一种更高层次被激发的潜意识的思维形式。它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思维现象,其发生有突发性、偶然性、顿悟性,但却代表了科学研究到科学发现过程的必然性,是量变到质变规律在人类思维活动中的反映。形象思维过程可以产生灵感,逻辑思维过程也可以产生灵感,而灵感更是综合思维过程中经常见到的现象。灵感普遍存在于人们的思维活动中,是人类思维活动发展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灵感不神秘,也并非凭空产生,它是在线性思维背景下出现的非线性思维过程。其产生有针对性,需要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中对研究问题有大量的原始思维积累。阿基米德洗澡时出现灵感发现了浮力定律;凯库勒在火炉边瞌睡,朦胧的火舌飞舞使他顿悟出苯分子的结构;门捷列夫在梦中编成元素周期表;等等。这些科学家灵感的出现其实都是在艰苦的科学劳动中,百思不得其解而由于偶尔的注意力转移出现契机才被激发出来的。 灵感需要契机、催化剂、导火索,它们对灵感的触发作用是不可忽视的。诱发灵感的因素和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但以下几点是应该指出的,即:(1)灵感需要深厚的知识和实践背景;(2)在灵感出现之前,线性思维活动是在不断和紧张地进行着;(3)接近灵感出现的时候,线性思维过程表现了一定程度的中断;(4)中断期有关思维活动暂时的松弛和转移;(5)诱发因素的突然出现;(6)来得快,走得也快,需要及时捕捉。 因此,我们可用一下简单图示来说明人类思维的基本形式及其相互关系: 线性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综合思维 非线性思维:形象灵感逻辑灵感综合灵感 (二) 比较思维 1.事物存在与发展的相对性 物质及其运动是客观事物的根本属性。我们周围的事物,无不处于不断的运动和普遍联系之中。任何一个事物都不能离开其它事物而孤立存在,而以其它事物的存在为前提。一方面,每一事物以其差异性、个性、特殊性而区别于其它事物;另一方面,它又以其同一性、共性、普遍性而与其它事物共存而互相依赖;运动着的事物同时是其自己又是别的什么。一方面,在事物发展的一定阶段,每一事物都有其特殊的规定性;另一方面,每一阶段的事物又包含着否定自己质的规定性的因素,即事物的存在是合理的,而同时它的消失与否定也是合理的。世界上没有固定不变的事物,其发展也是相对的。 事物存在与发展的相对性必然会反映到人们的认识及其思维方式上,这就是比较思维。 2.比较思维 事物总是相比较而存在,相制约而发展的。物质和运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相对性是普遍的规律。如果任何事物都和自身同一,没有了差别,也就没有了发展。事物存在与发展的相对性决定了人们认识的相对性,比较思维则是这种认识的相对性在人们思维方式上的反映。 比较思维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抑或线性思维,抑或非线性思维,都离不开比较。形象的比较、逻辑的比较、灵感的比较,比较贯穿于人类思维过程的始终。 联想本身常常就是一个形象比较的过程,将原子和太阳、地球相比而得出原子构型;将树根、树干、树枝和矿石的生成相比而想象出矿石形成模式;等等。 比较更是逻辑思维中常见的方式。通过比较对生动的复杂的客观现象进行分类,寻找现象之间的共同性和差异性,区别出个现象中本质的规定性和非本质的规定性;又通过比较寻找各个质的规定性之间的联系;再通过归纳或演绎对比求得对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认识。 实际的思维过程常常是综合思维,在其过程中形象比较和逻辑比较交叉运用;而在线性思维中断时非线性思维即灵感思维发生作用的时候,灵感的比较更是爆发出创造的火花。 比较首先是鉴别。即把研究对象与其它事物区别开来,确定研究对象借以区别其它事物的质的规定性;比较其次是对比,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比较第三是联系和想象,即求同而存异,找出规律。 ( 三) 比较方法 1 观察 观察是比较的前提,任何比较都需要观察。在形象思维过程中,观察常常带有形象的、生动的、模糊的、凌乱的性质;在逻辑思维过程中,观察具有细微、严密、系统、清晰、准确的特征;综合思维中的观察常带有某种反思,具有主、客观不自觉融合的特点;而灵感思维过程中观察常是瞬息的、多变的、多带有想象的痕迹。 观察应力求客观如实。不同的思维形式,其观察接近事实的程度和特点是不同的,然而绝对的如实是不可能的。通过多次实践、多次相对求实的总和,才使我们比较地接近事物的本来面目。 在观察过程中要注意观察的代表性、全面-精细性和反复性。第一次观察到的现象,往往我们不能立刻理解,而经过比较、联系有了认识以后,我们才能更深刻、更细致地观察它。观察、比较、再观察、再比较这样循环往复进行下去。而对于每一循环,人们对客观现象的观察,都达到了更全面、更细致、更深刻的程度。 2. 分析 分析就是解剖,是比较过程的第一阶段。将统一的观察对象解析为各个细节,把各个细节区别开来,是一件很细微、很系统、很形而上学的工作。只有把研究对象分析到家了,才能进一步进行比较、联系和综合认识工作。 形象分析的特点是注重形象特征的结构分解,再就是注重重点形象的分析。在形象分析的过程中,常对分析对象的重点部分有所强调,即带有某种主观的选择性。 逻辑分析则不同。它所注重的是矛盾分解,即对事物的一般和个别、质和量、形式和内容等等关系和质的规定性进行分解。在丰富而又零碎的观察材料面前,逻辑分析将其分解为不同层次、不同方面或不同部分,抽象出相对独立、相对隔离的种种规定而区别开来,从不同的侧面、角度和层次把握其本质属性和特征。 综合分析把形象分析和逻辑分析结合起来,是形象分析的逻辑理解和逻辑分析的形象反思。 灵感分析常是在灵感出现之前的一种潜意识活动。灵感来源于长期的实践经验和知识积累,其出现常常同研究者对研究问题的潜心思考有关。灵感的出现常有一个孕育过程,这个过程就是灵感分析。在出现灵感之前,线性思维已经对观察对象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剖,但在比较、联系得出规律上碰到困难,于是转入潜意识并继续进行下去。在这一过程中,一些原来不曾分析过的观察信息可能被调动出来,并在潜意识活动中进行比较分析,形成灵感出现之前的灵感分析准备。一旦有契机把灵感分析的有机部分巧妙地结合起来,就导致了灵感的发生。 3.比较域 比较的前提是观察对象的可比性,因而比较时必须注意域的问题。所谓域就是范围,即比较要在一定的物质成分、时间、空间范围内进行。研究对象本身具有各种规定,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和尺度进行比较,但必须在研究对象同在某种规定上有共同点时才能进行比较。一般说来,只有同质的东西才能进行比较。如要比较研究对象的物质成分,则研究对象在时间或空间上至少有一种尺度上应有可比性。 4.注意四个比较关系 (1) 形象比较、逻辑比较和灵感比较 (2) 个别比较、归纳比较和演绎比较 (3) 系统比较、典型比较和重点比较 (4) 横向比较、纵向比较和纵横比较 5, 联系和联想 联系和联想是比较的进一步发展,它是在分析和比较的基础上把已被分解的成分或因素连接起来综合成规律性的认识,从研究对象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中去把握同一性,从不同规定中找出统一的本质,从而达到科学研究上的飞跃。 6. 比较过程的偶然性 在观察比较过程中,常常会发现一些特殊的、偶然的现象,我们不要轻易以其不代表过程一般趋势而将其忽略。任何特殊的、偶然的现象都有其特定的代表性,都是本质的反映而有其出现的必然性。它常是科学发现的前奏,是我们进一步认识客观过程、探索规律的推动力。 总之,比较思维是重要的科学思维之一,它贯穿于科学研究过程的始终。在详细的观察解剖和分析基础上,在线性思维和非线性思维过程中从总体上、群体上、纵横、动静以及必然与偶然关系上去把握客观事实,在时间、空间及物质成分上加以比较,找出异同,通过联系、联想、综合得出规律。观察、比较、再观察、再比较,而每一次比较实践的过程,都使我们更接近于对科学过程本质的认识。 注:本文大众科技报2010年8月24日起连载。
个人分类: 论文|10681 次阅读|5 个评论
创造性思维机器模拟需要解决的若干问题
hongkunhui 2010-7-13 13:40
创造性思维机器模拟需要解决的问题其实是非常复杂的,比如: 1,建立兼容简单系统与复杂系统的广义信息论,这是理论基础,目前的信息理论还没有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2,揭示复杂系统的信息创生原理,不回答这一问题,创造性问题就是无根无源的。 3,揭示智能系统的一般信息处理原理(兼容自然编码和人工符号编码的信息处理,确定性处理与非确定性处理的理论) 4,揭示人类思维的一般信息处理原理(与符号和公共经验捆绑的心理活动信息过程,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灵感思维等模型) 5,揭示创造性思维问题解决的信息处理机制(兼容信息重复的问题解决和信息创生的问题解决等模型)说明问题解决中问题与解的相互遭遇与匹配机制。说明灵感、直觉、顿悟等在信息层次的加工机制。 6,对创造性思维信息处理的机器模拟.(数字计算机的模拟,人工神经网络的模拟.二者结合的处理或者更需要新原理的信息处理装置的发明等) 前面五个问题如不能很好解决那对它的机器模拟即第六个问题是很难解决的.我认为用现有的计算机软件和硬件技术来模拟创造性思维局限性太大了.我们需要关注的主要是新的原理的信息处理装置的发明,即信息的输入、存储,信息搜索,信息选择的新原理新技术的发明。 欢迎感兴趣的博友讨论此问题
个人分类: 创造性思维研究|374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道德经》曾风靡欧洲 许多哲学家借此获得灵感
sheep021 2010-5-14 14:04
《道德经》曾风靡欧洲 许多哲学家借此获得灵感 2007年03月27日 10:57 环球时报 vote_init_ids='93858'; 《道德经》英文版 17世纪传入,许多哲学家借此获得灵感和观点 一战后,欧洲人从中寻找拯救文化没落的良方 作为道家思想的开创者,老子凭借《道德经》为国人所熟知,其在《道德经》中所阐发的思想一直影响着中国的传统文化。毫不夸张地说,老子所创立的道家思想与孔子的儒家思想一起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让人称奇的是,自16世纪《道德经》传入西方后,老子及其思想也引起了西方人的关注和认同。 海外初识《道德经》 早在16世纪,老子的《道德经》就被译成西方文字,17世纪以后,借助西方的商船往返,顺着西方传教士的足迹,《道德经》逐步由中国传入欧洲,西方人把《道德经》翻译成了拉丁文、法文、德文、英文等文字,老子思想逐渐传遍欧洲大陆。有趣的是,西方人最初把道德经3个字分别翻译为道路(the way)、德性(virtue)和经典(classic)3个词。 老子的《道德经》传入德国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其影响力甚为深远。从1870年第一个德译本后,《道德经》的德文译本多达82种,研究老子思想的专著也高达700多种。 德国哲学家莱布尼兹最初正是根据伏羲黄老的阴阳学说提出了二进制思想。【 本博注:也有说是完善了二进制思想 】当他第一次看到中国《河图洛书》拉丁文译本以后,惊呼这是一个宇宙最高的奥秘,连连称赞中国人太伟大了,当即给太极阴阳八卦起了一个西洋名字辩证法。由此可见以老子为代表的伏羲黄老学说,才是真正的辩证法之父。 莱布尼兹对辩证法的论述深刻地影响着伊曼努尔康德,使康德成为著名的哲学家,成为辩证法的奠基人和阐发者。而黑格尔师承康德,把老子学说看成是真正的哲学,将老子所说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发挥得淋漓尽致,使其哲学逻辑合理,充满生气,理论新奇,论述动人。黑格尔研究每一个命题,都完全按照太极图的正(阳)反(阴)合(中)的三维形式,创立了三段式解读法。哲学家海德格尔更把老子的道视为人们思维得以推进的渊源。 老子的人生态度和处世哲学也给予西方学者以启迪,唯意志主义哲学和悲观主义的大师叔本华其精神源头中就有着老子的影子。德国哲人尼采在读完《道德经》之后,大加称赞,说老子思想像一个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而托尔斯泰当年也曾说,自己良好精神状态的保持应当归功于阅读《道德经》。 但是由于当时欧洲的文化并不普及,加上印刷、出版技术的现实限制,使得老子思想基本局限于欧洲的学者和文人圈子里,广大民众对于老子及其思想仍然不甚了然。真正让整个欧洲民众认识老子、了解其思想的契机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所引发的欧洲文化危机。 一战后西方文化大危机 1914年,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到1918年大战结束,长达四年的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是前所未有的。据统计,整个战争期间,各国投入战场兵力达7500万人,其中死伤者达3000多万;因战争引起的饥饿和灾害导致1000多万人死亡;战争带来的经济损失总计高达2700亿美元。对于世界大战的主战场欧洲来说,昔日繁华的城市沦为废墟,大批工厂、铁路、桥梁和房屋被毁坏。欧洲民众更是目睹亲友死于战场,感受生活一落千丈的痛苦。 一战造成了一个满目疮痍、颓败不堪、精神备受创伤、充满动乱和绝望情绪的悲观世界。世界到底怎么了?西方文化到底怎么了?西方人开始痛苦反思。 早在一战爆发前,一位名叫斯宾格勒的德国中学教师便已对西方文化进行总体反思,在战后出版的名为《西方的没落》一书中,斯宾格勒高呼西方文化已然走向没落!在他眼中,文化是一个生命有机体,有着生长、成熟、衰败的过程,最终无论何种文化都逃脱不了死亡的归宿,西方文化也不例外。 西方的没落恰是当时西方文化虚无的极佳写照。人们不禁深思,难道近二、三百年来光辉灿烂不可一世的西方文化,竟也不能免于灭亡的命运,终将毁于一旦?经历一战的惨痛,欧洲人在痛定思痛之余,开始将目光投向东方,寻求救世的良方。 从东方寻找救世良方 1919年,法国著名文学家罗曼罗兰写信给印度诗人泰戈尔,信中他心情沉重地指出,欧洲文化的弊病已经十分深重,如果不汲取东方文化的精髓,不将东西文化融于一炉,就不足以言自存。也是在这一年,梁启超到达西欧参观,当梁启超向西方友人说起孔子、老子等中国传统思想时,那些友人听后都跳了起来,埋怨他家里有这些宝贝却藏起来不分给他们,真有些对不起人。 一战后,在欧洲人中兴起了一股东方文化热、中国文化热。在这股热潮中,西方人发现,对于西方文化来说,最好的拯救良方莫过于老子和他的《道德经》。他们发现老子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道法自然的处事原则、无为而治的行为方式,对弥补西方文明中的精神失落和强权意志,都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由此老子思想在西方真正热了起来。 当时很多西方学者到中国来寻找失落情感的归宿和医治西方文化弊端的药方,像英国哲学家罗素就在1919年来到中国,他认为中国人提倡的礼让、和气、智能、乐观的人生之道远非西方文化所能及,因此西方文化要学习中国的道德哲学。而西欧的民众尤其是青年,纷纷组织团体来研究老子思想,像德国当时著名的组织自由德意志青年和游鸟就以老子为精神领袖,其行事一切以老子哲学为依归,追求道家的境界。一些社团在章程中写道,德国的青年深受组织的束缚,拘束自己的创造精神,因此现在要以老子为导师,追求自己的精神之权利和无条件的自由。1919年,德国诗人科拉邦德写了一篇《听着,德国人》,在这篇文章中他号召德国人应当按照神圣的道家精神来生活,要争做欧洲的中国人。 老子的思想由此在西欧影响广泛,当时有位名叫魏时珍的中国学生到欧洲留学,发现大学的教授十分热衷于与他探讨中国文化。一位姓陈的中国学生在欧洲旅行时,发现在一所乡村中学里,老师向学生讲授无为而治的道理,并盛赞老子学说比孔子学说深奥。当时老子成为欧洲人心中最知名的中国人之一,不少家庭都收藏有一本老子的《道德经》。 对于老子的崇拜,在战败国德国体现的尤为明显,战争的失败使德国民众对西方文化弊病有着更深的切肤之痛。而老子的思想就像一剂清醒剂,直接指出了西方文化的弊病,因此深受德国青年的崇拜,当时一篇文章这样写道, 战前德国青年在山林中散步时怀中大半带一本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现在的青年人却带一本老子的《道德经》 。 几百年来,《道德经》的西文译本总数近500种,涉及17种欧洲文字,在译成外国文字的世界文化名著发行量上,《圣经》排第一,《道德经》高居第二 ,由此可见老子及其思想在西方受欢迎的程度。 点评: 看来这东方主生,西方主死之说还真有道理啊 本次全球金融危机之后,西方更是从东方寻找救世良方,可惜这些宝贝在东方也快被灭绝了。 风声3奥巴马:中国特色不能丢,莫跟美国走死路。
个人分类: 聆听自然|845 次阅读|1 个评论
手机”话“灵感
cwhm 2010-5-8 17:24
前两天写了篇博文《 灵感产生于床头 》,今天本来想写篇博文《灵感产生于路上》,还是作罢,因为担心上篇大家都看厌 了,而且标题都把该说的事都说了,博友哪还有心思来看博客内容,但是换了标题不代表内容也就换了,这篇主要谈谈路上的灵感,以及怎么扑捉这些灵感。 我们都有深刻的体会,一个人独自散步的时候,由于刚刚从繁忙的工作中解脱出来,心情放松,环境宽阔,再加上脚底按摩,头上微风吹拂,往往容易有灵感产生,文学家往往就在这个时候想到了一个写作的点子,我近期的很多博文就是这样酝酿出来的;科学家找到了困惑许久的问题的答案,我也深有体会,很多科研工作的突破都是在路上产生的。 走路中即使冒出灵感来,为了不让灵感消失,我也是想尽了很多办法,一些时候折路返回,一些时候匆忙办完事再回到实验室,一些时候还好身上有个背包,掏出东西把ideal给记下来。但是这些都不太好,很多时候灵感和想法还是容易被打断。最近想了个招,还是我的手机帮了忙,无意中发现了手机可以录音,这样在吵杂的人群中,你拿起手机,别人还以为你在通电话呢,总比你在吵杂的人群中拿起笔来写写划划文雅的多,更比匆忙折路返回累的满头大汗实惠的多。 如果手机话灵感和你的做法一样,呵呵,很荣幸,我们走到一块了。最后,本文也没给哪款可以录音的手机打广告,不存在广告嫌疑。
个人分类: 我思故我在|1578 次阅读|7 个评论
[转载]叶天 中医的关键是灵感
tian2009 2010-5-7 07:29
中医的关键是灵感(2010-04-21 19:35:23) 傍晚给自己熬药,放了肉桂之后,爱人说,什么药这么难闻?我说不难闻啊,挺好的。爱人说,我一闻这个味儿就恶心。我说,嗯,肉桂是引火归元入下焦的,你闻着觉得难受,也就是格拒不受,说明你下焦有寒。爱人说,对,我这两天小腹隐隐地疼。 下午,一上博客来,就看到有博友留言问诊。博友说自己曾经有过类似腰椎间盘突出的问题,现在早起有时手指肿胀,还有腰部怕凉。我看罢当即开出真武汤加减。可能有人会问,你四诊未过怎么能确定病情,又根据什么出方子呢?其实,在看到博友留言的那一刻,心里已经有了一个基本的判断。腰部是人体受力的中枢,脾胃是脏腑运化的中枢。所谓诸内必形于诸外,腰部之于脏腑就是外,所以,脾胃就是腰部的内在基础。腰部怕冷,说明寒湿久困,也就是说,其人必中焦水饮停滞,脾胃虚寒。治疗腰部,则必须先以治疗中焦脾胃为主。中焦水饮停滞之重症,当然是真武汤无疑。要说这个思路从何而来?只能说是当下的灵感。或许这个思路有前人著述过,但是我所学甚浅,所以孤陋寡闻没有见过。但是,在看留言的一瞬间,心里很自然就出现了这个判断,这就是灵感。 古人说,不知易不足以为大医。其实,这里的易并不是指具体的易学辞意或易占技术,这里的易就是不拘所相的灵感思维。 中医古来有传方不传量的说法。其实,做师傅的不是不想教授徒弟药物的具体使用剂量,而是没法教。遇到什么症状使用什么方剂,为什么这么用,这些都是死法,是可以死记硬背的,也当然好教。但是遇到具体病情,哪味药应该用多少,这不但是经验,更是医生的灵感。为什么说是灵感而不是完全的经验呢?因为,即使是名家,也会遇到很多从所未见的病例,面对这些病例,名家每每也可以一下子就开出非常恰当的剂量,那么,这种没有经验的准确从何而来?只能是灵感。 爱人说她闻到肉桂的味道就难受,这一句话就激发了我的感觉(请注意我这句话。我这里不是描写,而是记述。激发了我的感觉就是我当时心里的真实情况),我几乎脱口而出就说她是下焦有寒;博友与我未曾谋面更是四诊未过,但是凭着灵感还是可以做出有道理的判断。至于我很多药量的确定,说实话的确是在放松自己的状态下,心里想着病人的状况(脉象和诸多症状),之后在一堆数字中放入感觉,直到一个数字让我体会到一种舒心的感受,就以此来确定剂量。这种方法其实就是以人观人,它的基础就是相信人体有直获真机的天然能力,不要让头脑的理性思维干扰了人的这种天然能力。 前几年参加一个小型的医道研究会,当时主讲的老医生就说,学中医到了最后,不是读书,而是培养自己的灵感。他说,你要明白读书是为了什么。读书其实就是用前人的经验和灵感最终触发了你自己的灵感,到那时,老师就带在自己身上了。 十多年前,见过一位气功点穴高手,从他那里我才第一次明白,人体的穴位不是挂图上那般的机械僵死,人体的穴位是会移动的。身体越是不健康,穴位偏移的就越大。那位高手给人点穴都是用自己的透视功夫直接看着穴位点的(所以,他点很多穴位让人看着都很别扭,但是效果奇好,关键都找对了痛点)。后来我想,不是每个针灸的大夫都能练出透视的功夫,所以他这种办法缺少普及性。不过,要想找活穴其实也不难,一般人都是可以通过锻炼慢慢做到的。说到底就是培养自己的灵感。在下针之前凝神静气想着穴位,之后适度用力持针,在穴位大致的地方反复游走,直到找到令自己感到舒心的位置,那里就是病人身上的活穴。 当然,这种找穴的办法说着简单,实际上锻炼的时候还是有很多窍门的。关于这点以后有机会再专门作文说明。 我有一个朋友是做易占的。我看他现在很多时候给人断事,已经不再囿于易占书中所教的方法了。很多时候他随眼找了个什么东西就能断个八九不离十。所谓熟能生巧,熟还是经验,巧就是经验的升华了。这个巧正是他这种灵感。
个人分类: 借花献佛|2133 次阅读|1 个评论
“灵感”产生于“床头”
cwhm 2010-5-7 05:02
我的博客左侧头像下面写了三句话失眠:上策-灵感;睡觉:中策-养身;熬夜:下策-??,很高兴能够通过博客来分享我的这些感悟。 下面是摘录自在论坛上下载的《哈佛时间管理通则》中的一段话就寝前的状态,是最有利于产生灵感的状态。有很多科学家埋头于研究工作进入恍惚的状态时,往往能得到瞬间的启示,而获得研究的某种成果。这也是作用之一。好不容易萌出了构思,如果混杂于梦境而被忘记的话,那未免太可惜了。最好在忘记以前把它记录下来。一旦记录完毕,就不妨使脑筋变成真空,安详地进入睡乡,充分地休息,这样才是最有效率的方法 我自己也有切身的感悟,我往往在床上也是大脑思绪比较另外的时候,一些白天死活想不通的问题在这个时候想通了,或许是大脑放松了,各种信息的重新整理,并且由于夜的安静,这个时候更容易蹦出异类的想法来,而且往往很管用,甚至是很好的点子,让你兴奋的跳起床来。我好多次都是晚上被一个又一个的ideal给弄的睡不好觉,只好一次次的起床把自己的ideal给记下,直到自己是在疲惫的不行的时候才迷迷糊糊的睡着了。 所以工作卡壳的时候,别错过床上时光,那说不定都孕育着一个科研突破呢,不过别太平凡,床上主要还是休息的地方,长时间失眠就会亚健康,这可是万万要不得的。
个人分类: 我思故我在|2055 次阅读|5 个评论
科学研究需要对研究问题有一种敏锐的直觉
pinjianlu 2009-5-29 16:44
做科学研究需要什么?可能有很多因素,比如智商,情商等。 但是一个人的创新能力似乎和智商并没有太直接的关系,有的人虽然逻辑思维能力不强,却很有创意、Idea。 但是有一个因素是必须的,那就是对自己所研究的问题必须具有一定的灵感那就是对所隐藏的问题有一种敏锐的直觉,即是说对隐藏在表象之后的本质问题,或者说一个尚未发现的东西,能够有一种象是狼的本能那样的直觉。 能够敏锐的发现问题,并知道这是一个突破点,对于攀登科学高峰是至关重要的。那种敏锐的感觉直觉,可以算是一种灵感吧,正如爱迪生所说:1%的灵感应该比99%的汗水更加重要。就象踢足球一样,99%的汗水只是传球,但关键的还是临门那一脚这就是那1%的灵感,临门那一脚往往就是一种敏锐的直觉和对问题的判断力、把握能力。没有这种敏锐判断能力是不太可能取得成功的。爱因斯坦也说过:成功需要科学的方法。 这就需要我们平时多加培养,说到灵感,并不是说一些人天生就不具备科研的素质,或者说不配做科学研究,而是需要科学的方法,平时做事就需要注意培养自己的判断能力和看透问题表面现象、把握问题实质的能力,能力比知识更加重要,因为知识是死的,不会的可以去学习,可是能力是活得,培养出一种能力,那就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了。久而久之,我们就会具备一种明锐的感觉,那就是一种直觉,就象一些动物的天生的本能那样,其实都是在大自然中磨炼,优胜劣汰而锻炼出来的。 各位科学网上的大虾、小虾们,你们说是不是这个道理呢?呵呵,欢迎大家探讨并留言,谢谢!
个人分类: 科研随笔|4478 次阅读|1 个评论
手相
pingguo 2009-4-29 10:12
伸出你的手 温柔地 或任性地 有一个灵感 教我 读懂你的手相 瞧你的爱情线 与我相连
个人分类: 诗歌|2736 次阅读|0 个评论
谈谈创新
cutefay 2009-3-7 16:56
在谈创新之前,先说一个我昨天的一个胡思乱想的比喻:犯罪就像癌症,每个人的基因里都存在着原癌基因,是否会得癌症,还要看诱导因子以及抑癌基因的作用。原癌基因比喻称每个人内心都存在着犯罪的倾向,诱导因子是比喻成促使一个人犯罪的外界因素,抑癌基因比喻称法律法规。 先不谈这个比喻是否合适,我觉得这样的比喻很有趣,就是把社会学的东西比喻成生物学的东西,把两种毫不相干的东西做了比喻。快到女人的节日了,这里再举几个和女人有关的比喻的例子: 1、每个女人都有两个版本:精装本和平装本,前者是在职场、社交场合给别人看的,浓妆艳抹,光彩照人;后者是在家里给最爱的人看的,换上家常服、睡衣,诉苦。婚姻中的丈夫往往只能看到妻子的平装本和别的女人的精装本。这是婚外恋的动机之一。 2、妻子青菜 平凡的青菜,是你一辈子的全面营养,细致照料你而不留痕迹。不论你尊卑贫富,它永远会陪伴着你的一生。 情人十全大补汤 在短时间内,能让你容光焕发,仿制回到了青春状态,其实那回光返照般的是虚火。会掏空你的精神和体力,让你最终落得气血两亏。 这种比喻是一种联想,我觉得,理论创新就需要这样把一些看似毫不相关的东西联想在一起。 我认为科学的原始创新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新现象的发现,另一方面是理论上的创新。而很多时候创新是二者的结合,就是发现了新现象,并且给它做了理论解释。纯粹的新现象的发现,有一定的运气的成分,暂时不谈,这篇博文谈到的创新是指理论上创新以及发现新现象跟理论上结合的创新。 我觉得人很难无中生有凭空想象出一些东西的,往往想象的新的东西,也都是将自己知识以及以前的所见所闻给重新排列组合。梦就是人的思维的最好反映。梦里的东西看似很荒诞,但是它们都是有原型的。 因此,要想创新,往往需要经常这样胡思乱想,让一些不相干东西能够联系在一起。人都是有思维定势的,俗话说:三句话不离本行。人的思维模式受人的知识领域影响很大。我在本文开头举的那个胡思乱想的例子,就是个很好的证明。因为我大学学的是生物学,所以很容易把一些东西往生物学方面联想。 生物学中的重大历史事件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其发现者Crick原来并不是搞生物研究的,而是搞物理的。我想,正是因为他是搞物理研究的,所以对物体的空间结构的认识比一般搞生物学研究的人深刻,因此才能和waston一起发现了DNA双螺旋的结构。 这个道理很简单,也早就被人类所意识到了。所以,很多学校和很多人也都在呼唤着学科交叉的教育方式,而为什么在中国不容易做出原始创新呢?我想是因为体制和文化的影响。 中国现在的教育体制,把学生们的个性全给抹杀了,从学校里是造出来一批标准化零件。不仅仅是学校,这种现象充满了中国社会的任何一个角落,在官场上更为明显。这种体制是一种急功近利的体制,因为标准化零件便于控制管理,便于统一思想,零件们更容易为祖国经济建设做出贡献。但我觉得这种体制又是由中国的国情决定的,中国社会现阶段需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高速发展,随着这种国策会带来很多弊端,但是又不得不这么做。 从文化方面来说,中国几千年的儒家思想,就是一种不允许创新的思想,虽然说弟子不必不如师,但是能够做到的古今又有多少人呢?儒家思想的孝,赋予了家长、老师至高无上的权力,在这种权力之下,学生又有几个能够打破老师的思想禁锢呢? 大环境的影响是群体效应,而对于个人来说,虽然处在这种不利于创新的大环境中,但是通过自身的努力仍然可以比以前的自己多一些创新,不能说因为大环境不好,就不去创新了。即使再贫瘠的土壤上,也总可能长出几株比其他同类植物更高更好的植物来。 我觉得学科交叉只是创新的基础,真正要做到创新,要看如何把这些不同的知识融会贯通,从而带来创新。普通的联想很容易,而要上升到一种创新层面的联想就难多了。笼统地讲,创新是需要悟性,而悟性这个东西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我觉得悟性除了天资之外,还需要一种勤奋专注的精神。门捷列夫当时发现元素周期表,虽然是梦中的灵感,但是毕竟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如果他对这件事情不上心,晚上做梦也不大可能思考到这件事情。通过我自己经历的一些事情,我有这样一种体会:如果自己很用心去做一件事情,那么这件事情经常会有一些小的创新的点子,并且事情往往会做得很不错。而如果一件事情我不怎么上心,则很少会有什么想法,更别提创新的想法了。 注:这篇文章是前几天我们导师给我们开会,谈到了创新问题,让我们写心得体会,我就写了这篇文章。
个人分类: 科研*创新|5307 次阅读|19 个评论
周末小语
yangjingangel 2009-2-20 17:17
周末了,总结一下这周的成效可以说是一无所获。 课题难点上还是没有任何进展,看来召唤灵感也不管用了,真的非常希望某一天早上醒来发现课题的突破点已经在梦中呈现 脑子真的是不够用了,为什么总是想不出好的点子呢?老板交代的事情都遵照做了,但是还是没有成效。今天跑去图书馆借书,专业性的书没借着,倒是在科学思维区搜索了本《生命的巅峰》,急切的想要获得一些指示,指导自己突破难点,真的有些病急乱投医了。那书是讲大师的成功心法,助人走向生命的巅峰的,我需要走向巅峰。谁相信自己的能力,谁就能征服世界。我信我能,我不需要征服世界,我只需要征服课题! 周末继续思考吧
个人分类: 读万卷书|3903 次阅读|0 个评论
无心插柳柳成荫
dnastar 2009-2-11 22:11
前段时间,让学生做个试验,添加磷酸盐等无机盐,看看对丙酮酸的积累有无影响,数据很快出来了,虽然蹦上蹦下的,总的规律还是较为明显,因为试验较多,就放在那里,没有分析。 这几天得了闲,想查阅些外文文献,本来是看酒精发酵的,查着查着就查到甘油,又查到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等,于是查到一篇植物的文章,报道磷酸盐限制导致丙酮酸在根部的积累,我连忙翻出那篇数据,一直就存在桌面上,果然,随着磷盐浓度的上升,丙酮酸浓度一路走低,答案似乎有了。再看看图上另外一只曲线,随着硫酸铵的上升,丙酮酸积累直线下降,想起刚才看的一篇关于酵母的文献,要积累乙醇,就需要减少细胞总氮的合成,这不,正好验证了? 心中不仅大喜,仿佛......
个人分类: 未分类|2437 次阅读|2 个评论
曲水流觞——灵动与严谨
dnastar 2009-2-5 08:48
因为市场上没有现场设备可购,准备设计一个催熟自酿果酒的装置,心里大致有了个雏形,于是查了许多温度调控器,变压变频器,玻璃钢加工,机械加工、卫生管泵、钛钢电极板等的资料,看看可行,就开始琢磨怎么节省时间把它造出来,而且还要让它如机械表般内部工作运行一目了然,已是子夜了,眼睛实在发胀。 早上六点一觉醒来,刚开始是昨晚一份SCI期刊邀稿的事,还没来得及细构思这文章怎么布局,脑袋瓜子就一下子冒出几个大字找机械学院的学生!!! 对啊,通过创业杯大赛和新苗计划,让机电学院的学生来做这个设计和加工,一定会很不错的,对开学就找他们的辅导员推荐几个。哟,还有美术学院的也邀来几个参加,可以让设计更美观些,没准心灵美外表也美呢。 设备的名字呢,想起前日中央十台百家论坛马未都老师讲到的漆器,里有个曲水流觞的故事,不仅五代的人爱玩,王羲之的兰亭序中有描述,连乾隆老爷子都在故宫建了个亭台专门玩个风流。就叫 曲水流觞 吧,好像雅的不行了。 图片出处 http://www.pub.work.zjol.com.cn/txnews/system/2007/10/29/010217762.shtml http://image.baidu.com/i?ct=503316480z=0tn=baiduimagedetailword=%C7%FA%CB%AE%C1%F7%F5%FCin=16232cl=2cm=1sc=0lm=-1pn=11rn=1di=2092428924ln=739 http://news.zj.com/detail/1057075.shtml 中央儒雅老者,王羲之也,正在重温兰亭序曲水流觞 寿山石雕曲水流觞 一则小故事:王羲之曲水流觞   引自http://www.sx.gov.cn/sxweb/jg/article_list.jsp?catalog_id=20050411000633  古人每年三月初三,为求消灾除凶,到水边嬉游,称为修禊。 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日,大书法家王羲之和当时名士谢安、孙绰、许询、支遁等42 人来到这里修禊,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诗歌会。一群文人雅士,置身于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之中,众皆列坐曲水两侧,将酒觞(杯)置于清流之上,任其飘流,停 在谁的前面,谁就即兴赋诗,否则罚酒。据记载,当时参与其会的42人中,12人各赋诗二首。九岁的王献之等16人拾句不成,各罚酒三觞。王羲之将37首诗 汇集起来,编成一本集子,并借酒兴写了一篇324字的序文,这就是著名的《兰亭集序》。 为天下第一行书。传说王羲之以后曾多次书写《兰亭集序》都不能达到原来的境界,这不仅表现了艺术珍品需要在天人合一的环境下造就的,也表明了酒的神力 和作用。 现代金属工艺品-觞 两个青铜器-羽觞耳杯,年代不详,看铜锈,开门
个人分类: 未分类|3475 次阅读|0 个评论
“灵感涌现”来自“类触旁通”
biozhang 2008-11-3 17:33
张星元:灵感涌现来自类触旁通 前文介绍的按部就班的科学研究方法只是科学研究方法的一种理想的模型。在真正的实践中,没有必要像做广播体操那样一节一节地往下做的,往往会根据不同的情况变通地进行研究。科学研究进展不能排除种种偶然,在欧美科学界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诺贝尔奖得主的创意许多来自喝下午茶。本博文将顺着这个思路聊一聊所谓灵感涌现和类触旁通的问题。 相对而言,直觉、灵感,甚至运气这一类因素往往在科学研究和科学创新中更起作用。有些科学家仅仅根据很不充分的数据和很少一点实验结果,便突然灵机一动,做出了重要的创新,获得了重大的成果。如果通过上述理想的科学研究方法按部就班地进行,就可能要用好几年的时间才能得到。因此不能排除科学研究中的灵感涌现对科学研究的作用。然而灵感涌现(突发奇想)往往来自渊博的头脑里的类触旁通。英国科学家弗莱明发现青霉菌杀菌作用进而发明青霉素,就是一个支持这个观点的例子。 弗莱明在他的简陋的实验室里研究一种极其重要的人类致病细菌葡萄球菌。1928年的某一天,他发现在培养葡萄球菌的培养皿中因污染杂菌而长出了一种青色的霉菌菌落。在当时的实验条件下,杂菌对细菌纯培养的污染并不少见,一般不是什么值得关注的实验现象。然而,善于观察的弗莱明发现,培养皿中的霉菌菌落周边出现一个不长葡萄球菌的明显的环状区域!具有良好科学研究素养的弗莱明联想到有些细菌会阻碍其它细菌的生长,立刻意识到这种霉菌菌落的存在,影响了它近旁的致病细菌葡萄球菌的生长!机会正在向自己招手! 也止不住内心的激动,他急切地想要知道这种神秘的具有如此效力的霉菌究竟是什么。通过镜检他发现那种能使葡萄球菌逐渐溶解死亡的霉菌是青霉菌。随后,他对这株青霉菌进行培养观察。几天后,他得到了青霉菌菌落,和青霉菌的液体培养物。使他惊奇的是,不仅这种青霉菌菌落具有强烈的杀菌作用,而且就连青霉菌的液体培养物也有较好的杀菌能力。于是他推论,真正的杀菌物质一定是青霉菌生长过程的代谢物,他把它称之为青霉素。这个偶然的发现深深吸引了他,进一步的研究证明青霉素可以在几小时内将葡萄球菌全部杀死。弗莱明发明了葡萄球菌的克星青霉素。青霉素的发现和大量生产,当时曾轰动世界。为了表彰这一造福人类的贡献,弗莱明、钱恩、弗罗里于1945年共同获得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 弗莱明的运气特别好吗?不,绝对不是的。在他前面也许早就有不少人与这样的机会这样擦肩而过了。好运气只有那些具有非凡领悟能力的人才会碰上,换句话说,有些人之所以会碰上这样的好运气,只是因为他们具有十分敏锐的直觉,而这种敏锐的直觉则是依靠他们良好的科学素养、丰富的实验经验、深刻的理解力,特别是时时刻刻把想要解决的难题放在心上! 机遇垂青于有准备的人! 青霉素发现以后,弗莱明曾应邀参观美国的一个窗明几净设备一流的现代化的实验室。在那里弗莱明调侃说:如果我的实验室也这样现代化,我可能永远也发现不了青霉素。 没有机遇,哪怕是不很潇洒(不顺)的机遇,也可能失去成功的机会。
个人分类: 杂谈|6642 次阅读|1 个评论
开博随感
metalglass 2008-10-29 10:18
今天终于开博了,就我个人认为,在未来的若干年内,博客会成为科研思想交流的良好平台,通过博客交流,会激发新的灵感,产生新的科研思路,新的科研方法。 我个人很早以前就想开一个博客了,但是,一来,人比较懒,二来,自认为自己的文笔粗糙,再就是,找不到好的网站。前一段时间,了解到科学网,还在上面看到了大量同行的博客,受益匪浅,于是决定在科学网开博。 可能更新会很慢,但是,要是我有什么想法,一旦有空,肯定会更新。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个人分类: 开博体会|3352 次阅读|1 个评论
灵感,科学的迷狂
热度 1 lingfeng 2008-7-24 12:44
灵感,科学的迷狂 唐凌峰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泌尿外科,北京市海淀区,10083) 摘要: 灵感指的是在科学研究、文艺创作等过程中,对于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进行了长期的思考之后突然获得解答的一种现象。灵感的产生是意识调动潜意识进行积极思考解决问题进而输出到意识的结果。其产生经过三个阶段:一,意识调动潜意识阶段;当意识对一个问题进行持之以恒的思考时,它就可以调动潜意识使得潜意识也开始对问题进行思考。二,潜意识激活阶段,在此阶段,潜意识对研究的问题进行积极的思考;三,灵感产生阶段,在此阶段或由于外界信息的刺激,或由于潜意识长久思考终于获得解答,灵感得以产生。通过确定专一的研究目标,树立强烈的解决问题的愿望,适当的放松,合适的环境,与人交流、争论等途径可以促进灵感的产生。 关键词: 灵感; 潜意识; 科研 Inspiration, the infatua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Department of Urology, Peking University Third Hospital, No 49 North Garden Road, Haidian District ,Beijing 100083, P.R. China (Phone: +86-10-82329630 E-mail: lingfengtang1982@gmail.com ) Abstract: Inspiration is the result of the mobilization of subconscious by consciousness. The formation includes three stages: first, consciousness motivates subconscious. Second, the activation phase of subconscious. Third, the formation of inspiration. By identifying a specific research objective, establish a strong desire of solving the problem, appropriate relaxation, human communication and controversy we can promote the formation of inspiration. Key words : Inspiration; subconscious; scientific research 一、灵感及其意义 灵感指的是在科学研究、文艺创作等过程中,对于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进行了长期的思考之后突然获得解答的一种现象。本文所讨论的灵感,主要是指科学研究中的灵感。“灵感”一词源于古希腊,是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为了描述诗人创作时那种热烈奔放、欣喜若狂的精神状态而首先使用的 [ 1 ] 。柏拉图认为灵感产生的原因一是神力的凭附,二是不朽的灵魂从前生带来的回忆,其核心观念是“迷狂”。所谓迷狂,是一种失去平常理智,如痴如醉的强烈情感活动,是一种情感和想象达到白热化程度的心理状态 [ 2 ] 。笔者认为,科学上的灵感即是科学的迷狂,是醉心于科学的结果。 灵感作为科研中可遇而不可求的一种思维火花,对于科研具有重要的意义。许多科学难题在用常规思维进行思考分析时都难以获得答案,最后往往通过灵感而获得解决。 二、科学史上灵感举例 古今中外,许多伟大的科学家都有过灵感突现的经历。 凯库勒长期研究苯分子的结构,由于疲劳,他不知不觉睡着了。在睡梦中,他好像看见有条蛇在空中飞舞。一会儿,这条蛇好象变成了一个个飞舞的原子。一会儿,这条蛇突然咬住了自己的尾巴,形成了一个圈。这条蛇原来在他手掌上,再一看,它不是蛇,而是一只宝石戒指。他从睡梦中醒来,在纸上写下了梦中看到的环状结构。梦中这条首尾相衔的蛇启发了凯库勒,使他最终设想出了苯的六角形环状结构 [ 3 ] 。 叙拉古国王让珠宝匠给他制作了一顶纯金王冠,做成后怀疑工匠偷了他的金子,怎样对王冠作无损伤的鉴别呢?国王把这一难题交给了阿基米德,阿基米德为此思考多日仍无结果。一天,他前往澡堂洗澡,当他跨入浴盆时,水溢出盆外,阿基米德恍然大悟,欣喜若狂,一下从浴盆里跳了起来,光着身子就跑了出去,一边跑还一边喊:“尤里卡(希腊语:发现了),尤里卡!”——他因此发现了阿基米德原理 [ 4 ] 。 我国生物学家朱洗,为培育一种不吃桑叶、经济价值高的新蚕种,曾选择了许多种蚕与印度蓖麻蚕杂交,两年多没有得到理想的结果。在一个炎热的晚上,正当实验组的同志在实验室围桌而坐、相对无言地思考时,灯光引来了一只樗蚕蛾。朱洗突然想到,樗蚕与蓖麻蚕是同属,古书又有关于“樗绸”的记载。于是,他用樗蚕重新进行了杂交试验,果然获得了圆满的成功 [ 5 ] 。 美国工程师杜里埃为将汽油雾化输入汽缸,冥思苦想,无从下手。一天,他忽然听到妻子用喷雾器打香水的嗤嗤声,眼睛一亮,汽车发动机汽化器便诞生了 [ 6 ] 。 三、灵感发生的机制 1. 意识与潜意识及其传导通路 意识指的是能够为头脑所控制和感知的心理活动,潜意识指的是指由本能冲动和被压抑的欲望引起的不能为头脑所控制和感知的心理活动。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意识就像冰山的一角,只占有不到10%的部分,而90%以上部分是深藏在水底的潜意识。人的意识是由外界刺激引起,符合社会规范和道德标准,人的潜意识则由本能构成,是“与生俱来”的,人的意识受潜意识支配、制约。 但是笔者认为,潜意识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人的本能,这一部分是“与生俱来”的,而另一部分是意识的内化,或者说是记忆的内化。正是由于人的意识不断内化为潜意识,所以潜意识才会逐渐由小变大,由弱变强,也正是因为如此,潜意识才可以得到改变。所以,不是潜意识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潜意识。意识决定潜意识的形成和改变,而当潜意识一旦形成之后即具有相对独立性,可以对意识产生巨大的影响。 意识与潜意识之间不是完全分隔开来的,它们之间存在着由神经纤维构成的联系。一部分是传入通路,意识通过这个通路将外界信息和意识传给潜意识,进而内化为潜意识的一部分,也通过它控制、调动潜意识。另一部分是传出通路,潜意识通过传出通路将自己的信息输出给意识,对其产生影响,也通过它表现出自己的“本来面目”。当然,这只是功能上的一种区分,也有可能在解剖结构上,它们是共用一束神经纤维,这束神经纤维既可以传入信息又可以传出信息,从而将意识与潜意识联系起来。 2. 潜意识的滞后性 相对于意识而言潜意识具有滞后性,它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潜意识的启动要落后于意识。当意识对某一问题进行思考时,潜意识并不会立即也对该问题进行思考,而是在意识进行了一段时间的思考之后才开始也对它进行思考。二是当意识结束了对某一问题的思考后,如果此时潜意识已经被调动起来,它不会立即结束对该问题的思考,而是要持续一段时间才结束结它的思考。 3. 灵感 产生的三阶段 (1) 意识调动潜意识的阶段 当我们确定研究方向、明确研究问题之后,意识就会积极地开始工作,通过逻辑思维、形象思维,调动存储的记忆来解答问题,同时也通过传入通路将问题和信息传入潜意识,以促使潜意识也加入到思考的队伍中来。如果问题并不复杂,一般在这个阶段,在意识的层面就可以得到解决。但如果问题比较复杂,可能就会陷入困境。此时,如果意识仍不放弃这个问题,对其进行持之以恒的深入思考,它就可以克服潜意识的“惯性”或“惰性”,慢慢地潜意识就会被调动起来。它也像意识一样,开始排除杂念,对这个问题进行持久的思考。此时即使意识已经停止思考,由于潜意识的滞后性或者说惯性,它也仍然会对这个问题进行思考,并且会持续一段时间。在后面的分析中将看到:正是这种滞后性为灵感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正如意识容易被分心一样,潜意识也是有惰性的,也可称之为惯性。如果意识思考的问题不专一,或者思考的时间太短,缺乏思维的执著性,那么潜意识就难以调动起来,就不会对一个问题进行持久深入的思考。 (2) 潜意识激活阶段 从潜意识被调动起来到灵感产生这一段时期称之为潜意识激活阶段。在这个阶段,意识仍然需要对问题进行思考。否则如果停止思考的时间超过了滞后期限,潜意识便也会懈怠下来。在此阶段,潜意识一方面利用自己本身存储的信息对问题进行思考,另一方面,仍然接受意识的控制和传入信息,此时潜意识处于这样一种状态:无论它接受传入的任一信息,它都会将其与思考的问题进行比较,以图发现其中隐藏的联系。这种状态颇似于精神病中的“钟情妄想”或者“嫉妒妄想”。前者是顽固地认为周围的异性对自己有好感,后者总是以为自己的丈夫或妻子有外遇。由于他们一天到晚关心的就是这个问题,所以往往能够发现别人的言谈举止中与“钟情妄想”或者“嫉妒妄想”有关的种种“蛛丝马迹”。不过,由于此时意识全神贯注于问题的思考,它对于外界信息的感觉能力大幅下降,达到一种“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境界。这种状态,既有有利于集中精力思考,同时由于难以接受外界信息,也有对思考有不利的一面。 (3) 灵感产生阶段 确切地说这是一个很短的时期,在这一阶段,百思不解的问题突然获得了解答,感觉有如拨云见日般豁然开朗,情绪高涨,头脑清醒,由于关键问题得到解决,各种想法纷至沓来。长久以来积聚的问题得到解决,科学家们体会到了科学的最大乐趣,或者说他们获得了一种“高峰体验”。 通过对灵感事例的分析我们发现:在这一阶段,灵感之所以得以产生是基于两个条件:一是意识处于放松状态时有利于潜意识信息的输出。意识和潜意识具有竞争人的感知觉系统的性质。一般情况下,当意识紧张时,对潜意识的传出通路有抑制作用,对潜意识的感知觉就会受到抑制,而当意识处于放松状态时,潜意识的信息就容易通过传出通路传递出来为我们所感知。正常人在清醒状态下无法感觉到潜意识,但当进入睡眠状态时,潜意识却以梦的形式表现出来,为我们所感知。这是因为人在睡眠时,意识是完全放松的缘故。所以,有些问题在潜意识中进行思考,一段时间以后,答案出来了。当意识处于紧张时,它无法告诉我们,而当意识处于放松状态,或是睡眠中时,答案就会“夺门而出”,于是灵感产生了。二是放松时有利于意识接收外界信息。当意识暂时从思考的问题中解放出来,它就可以解除对外界信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状态,于是外界信息就可以进入意识系统,并通过传入通路进入潜意识。而由于潜意识的滞后效应,此时,它仍在孜孜不倦的思考那个问题。对于传入的外界信息,它会自然而然地将其与思考的问题结合起来进行思考,发现其中隐藏的联系。于是,很自然而然的,如果外界信息中包含与答案类似的信息,答案就可能被发现了,灵感于是得以产生。正如戒指、首尾相接的蛇与苯环在外形上是相似的,阿基米德从人进入浴盆中水溢出的现象中想到可以用这种方法测量体积,进而计算出密度。 四、机制的利用:怎样更快地获得灵感? 我们研究灵感产生的机制的目的并不在于明确机制本身,而是希望灵感更好地为科研服务。确切地说,希望籍由对机制的理解,知道怎样更快、更多地获得更好的灵感。 要想更快地获得灵感,就要尽量缩短每个阶段所需要的时间。尤其是第一和第二阶段的时间,并创造条件促进第三阶段的到来。 1. 潜意识调动阶段 潜意识被调动起来所需要的时间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一,意识的强弱,二,意识的专一性和持久性。三,传入通路的传入能力。四,潜意识被调动的难易程度。举例来说,在潜意识传输信息的能力相同的情况下,如果前者意识强度是后者的二倍,无疑,前者可以花更少的时间把潜意识调动起来。所以,具体的做法是:一是要有强烈的解决问题的愿望。解决问题的愿望越强,意识就越强和越容易调动潜意识。二是要用心专一。对同一个问题进行思考,而不应该常常使其它的问题或者日常生活的琐事来打断这个思考。至于怎样才能提高传入通路的传输能力和使潜意识易于调动,尚无明确的方法。也许“用进废退”原理是一个可行的方法,用的多了,就使它的传入能力更强,潜意识与意识联系更紧密,潜意识更容易被调动。另外也有人提出,在特定的时间段里,如带着某一问题入睡可以促进潜意识更好地被调动起来。这个方法也值得一试 [ 7 ] 。 2. 潜意识激活阶段 正常人解决问题的速度取决于他的思考能力,简单来说就是智商。可是,我们一般测量的智商都是在意识层面的,反映的是意识思考问题的能力。相应地,我们也可以把潜意识的思考能力称之为“潜意识智商”。显然,潜意识智商越高,问题在第二阶段越容易得到解决。所以,提高潜意识智商就可以缩短第二个阶段的时间。当然,现在还没有可行的测量它的方法,至于怎样提高潜意识智商,也还有待研究。 3. 灵感 产 生阶段 劳逸结合,适度放松 , 正如前面所分析的一样,放松状态对于灵感的产生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在进行科学研究时,也不能一味埋头苦干,在已经进入第二个阶段以后,要适当的放松一下。李政道在一次同中国研究生谈话时,曾深有体会地说:“有时候在想一个问题,想了很久没有想出来,不妨停一下,暂时去干别的事情,因为下意识的思考还是存在的。这类思考也常常是有积极性的,反而会促进想出比较不平常的似乎是突然性的好的观念来。这时你就要抓住。” [1 ] 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 提高输出能力  当答案产生以后,能否顺利输出给感知觉系统,除了与放松状态有关,还与潜意识系统的传出通路的输出能力有关。当然,怎样提高其输出能力也还有待研究。 与人争论 人在长期思考一个问题时,很容易形成一种惯性思维,这样会使思考能力下降。可是,如果与人争论,别人看问题的角度很可能会和我们不同,这样,就会受到别人的观点,思维方式的启发,从而打破思维定势,有助于灵感的产生。 接收相关的信息,如阅读等 灵感的产生也离不开外界信息的输入,尤其是相关的信息。因此,阅读相关的文献、书箱,或者听别人的相关讲座,及其它的相关资料,都可以启发思维,有助于灵感的形成。 合适的环境 合适的环境指的是与思考的问题的答案具有相似性的环境。如戒指与苯环在外形上具有相似性,喷雾器与发动机汽化器具有相似性,樗蚕与研究的课题有关等。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下,就容易产生灵感。 及时记录,趁热打铁。 灵感产生后往往转瞬即逝,如果不能及时记录下来,很容易就忘记了,对于梦中产生的灵感尤其如此,所以,应该养成及时记录下灵感的习惯。而且在灵感迸发的瞬间,往往得思维奔泻,思如泉涌,头脑清醒,这时应该抓住思维的火花,趁热打铁,整理模糊不清的灵感,使之清晰化,条理化,使问题得到更深入的解决。 参考文献: [1]陈大柔. 科学的创新灵感与灵感创新. 科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2,2:19-22. [2]罗显克. 柏拉图灵感论再认识.. 外国文学研究,2001,1:18-24. [3] 刘奇,刘学礼,卢建华. 自然辩证法概论教学指导用书.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 123-124. [4]吴言,张玉芙. 顿悟、灵感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职业技术教育,1999,08:26-27. [5] 陶伯华,朱亚燕. 灵感学引论.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120. [6]刘金胜,庞艳清. 科技创新活动中灵感激活的探讨. 教育探索,2005,5: 15. [7] 陶伯华,朱亚燕. 灵感学引论.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188. 作者简介: 唐凌峰(1982-)男,汉族,湖南衡阳人,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泌尿外科2006级硕士研究生。 通信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花园北路49号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泌尿外科,100083 E-mail : lingfengtang1982@gmail.com 说明:此文为未发表论文。我去年7月曾发博文征求科研中灵感的例子,因为我觉得灵感对于科研非常重要,有必要进行研究。后进行约一个月的思考,终于发现灵感与潜意识很很大关系,并提出了本文中的观点。然而文献检索后发现自己观点的要点即灵感由潜意识产生竟然是关于灵感形成机制的主流学说,但我在此文中没有引用,原因是我的看法虽然大部分与之前的相同但在每一个部分都有所不同,不知该如何引用,引用在何处,此外,我是在看到那些文献之前自己想出来的。不知是否不当,还请各位老师指正! 附件是在医院外科学研究生班学术沙龙上介绍此观点的PPT。 灵感,科学的迷狂
个人分类: 科学人生|9248 次阅读|17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05: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