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形声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从“國慶節”到“国庆节”
热度 4 fdc1947 2020-10-3 08:35
从“ 國慶節 ”到“国庆节” 国庆节到了。想起来小时候写字,国庆节三个字,真是不好写。那时候是这样写得: 國慶節。这样多的笔画,别说是小孩子,就是大人,整整齐齐地写也很费时间。 退休以后,没有事情时抄书。 用繁体字抄,把多年未用,想不起来写法的繁体字都写熟了。抄完了几本书,好像也习惯了。又用简化字抄一本书,突然感到轻松,还是用简化字写字快得多。笔画少真是好! “國慶節”怎么会变成现在的“国庆节”的?当然是字的简化。这些简化字都不是一朝一夕由什么人拍脑袋想出来的,而是千百年来老百姓写出来的。 千百年来,人们都是一笔一划地写字。人都喜欢“偷懒”,与我一样,大家都喜欢写得快些,容易写一点,可以早点“完成任务(即使是我退休了消磨时光,也不自觉地希望写得快些,好多写两页)。这样,对于节省几个笔画别人也能够看得懂的字,就节省几个笔画。如果大家都这样节省下几笔,慢慢的,一个简化字就“约定俗成”了。 两千多年来,老百姓写出来了千百个这样的“俗字”。等到20世纪20到30年代,人们便希望政府能够把这些俗字“转正”,那时候的政府也试图这样做,但是他们不够强硬,听到一些反对的声音便不肯往前走,结果不了了之。到了50年代,换了执政者,这个任务才基本完成,千百个俗字终于被转正。这就是现在的简化字,在如今也被称为规范汉字了。 國怎么写成了国呢?有许多传说,有人说是太平天国把國简化成囯。又有人说囯字有“封建意识”,又据说是郭沫若先生说的加玉符合中国传统文化云云。这些传说之所以能够广泛流传,是因为其中有名人有故事,而人们总是喜欢讲故事、听故事的。其实那些“道听途说”基本上不可靠,《康熙字典》上就收有囯字,那比太平天国早了一个半世纪呢。 國简化成囯或国,都是草书楷化的结果。 國字的草书一般是如怀素和尚这样写的 或者如王献之这样,省去一个点 写得快些,如宋克那样 再写得快些,如孙过庭那样 加以楷化,不就是现在的国了?也就是说, 国字中间王的最上面一横,容易看出是或字上面的一横,底下那两横,是或字的口、撇以及底横,一竖则是或字的斜竖提。那一点则是或字的一点,草字有的写出,有的不写而已。 引用这几个字,决不是说国字在历史上这样演变。只是说,存在这样的写法,并由此说明,国是國字草写楷化的结果,玉字上那一点也与“反封建”无关。 之所以引用怀素、王献之、宋克、孙过庭这几位的字,是因为他们都历史上有名的写字好手(我不用“书法家”来称呼他们,因为书法家这个称呼是近几十年来喜欢写毛笔字的人给自己创造的桂冠,历史上并没有这样的名词)。怀素他们一定写过许多样式的字,绝大多数是早就湮灭了,上面所引的也只是表示他们曾经这样写过的许多字中间被我们幸运地看到的几个而已。 慶字简化成庆也是草字(行草)楷化的结果。 我们看王羲之曾经这样写过慶,他老人家“偷工减料”,把慶字中间的“心”省去了。 他又索性写得更简单,把“广字头”底下的东西就写成了大字的模样,就是现在的简化字的模样了。 王羲之能够这样写,别人当然也可以,例如赵孟頫\就照样写了。 所以,國慶两个字简化成国庆,代表着简化字形成过程的一个重要模式,那就是草书的楷化。 節简化成节,那包含着简化字形成的另一种模式。那就是利用古字。 汉字的发展,实际上并不单纯是简化,有重要的一个模式,那就是是“繁化”,也就是为了要表示得更加精确,增加字的笔画偏旁。 例如云字,本来是一个象形字,象形天上的云,后来假借为说话的云,这样这两种用法就容易混淆了。为了表示得更加精确,人们又另造了一个雲,就是加上了一个雨字头表示天上的云,以示与说话的云相区分。这就是繁化了,其结果是表示得更加精确和清晰。 云和雲这样的用法在正式的场合持续了两千年。到现在,由于白话的通行,说话的云除了有一些成语或书面语中还偶尔用到之外,基本上不大用了。于是,简化字又把云和雲合并成一个云字。这样做,实际上又是复古了。简化时复古的字也不少,如气、处、无、礼等。 節字的发展也是如此。古代本来有一个卩字,表示骨节,后来假借为符节,又假借为竹节。古人用竹子剖开,作为符信。有的使节也手持竹杖作为节杖(如现在戏台上的苏武)。 为了表示得更加精确,人们又造了一个節字,表示竹節、符節、气節、節日等。 卩字大概过于简单,容易被人误会、弄错,时间一长,就没有什么人去用了,大家都写節字(有人曾经企图把卩作为部的“简化字”,没有得到承认,与这里无关)。 写隶书、草书和行书时,竹字头常常写成草字头。節字简化时把竹字头简化为草字头,下面又写上古文卩。这样,把節简化成节。节字又简单又不容易弄错,这是草书的楷化与复古相结合的模式。 汉字简化还有其他模式。 新造形声字就是一个很重要的模式。如,把迁代替遷,用酿代替釀等。 取字的局部,也是一个重要的模式。如,把条代替條,用声代替聲等。 这些都与国庆节没有关系,我也就不说了。 祝大家节日快乐!
个人分类: 汉语言|6761 次阅读|7 个评论
杂说“寸”
热度 1 fdc1947 2020-9-19 08:40
杂说“寸” 古人把手腕处的动脉称为寸口,从寸口到手掌根部的距离就是一寸。寸字是一个会意字 字上部是一只手,只有三根手指头,古人就是这样“写意”。手下面的一横就指向寸口处 。后来,人们规定一尺等于十寸。 寸和尺都是我国传统的长度计量单位,它们在历史上的变化情况已经在《杂说尺》一文中作了叙述。 由于寸和尺都是用来量度的,其他物体的长度都要由尺寸来度量,所以尺和寸两个字都有法度的意思。 除此之外,寸常常表示很小、很短、很少。例如,我们现在常常说寸土必争、寸步不离、寸阴必惜、略表寸心等。 古人称心为方寸。我想他们并非不知道心的大小不止方寸,实际上是因为大多数人在胸前那“方寸之地”可以看得见心脏的跳动,因此把这方寸之地作为心的代称。 作为单个的字,寸字的用法变化并不大,就是上面所说的长度单位,以及不是短、小、少。但是,把寸作为组成成分所组成的字却并不少。在这些字中,寸字的含义大概有如下两种,一种是表示手,另一种是表示法度。下面看一些例字,先说寸表示手的。 1. 付。付字的本义是给与。这里的寸就是手,手里拿着东西给人,就是付、交付。诸葛亮《出师表》里有这样的话:“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现在我们所说的付出、付款、支付、托付、付之一笑、付诸东流等,都是把某一种东西(甚至是抽象的东西)给人。 更进一步说,以付为组分的字,很多也与“给与”有关。如咐,嘱咐、吩咐都是把话“说给”人。府,本义是“ 古时国家收藏文书或财物的地方 ”(官署是后来从这里引申出来的意义),而仓库总是要付出的。 2. 夺。夺字本来的写法是 奪 ,本义是丧失。字的上面是要飞的鸟,下面的寸是手。到手的鸟飞走了,就是丧失。《论语》中有“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的名句,这里的夺,并不是被人抢走了,而是自己丧失了。《孟子》有“勿夺农时”的句子,夺也丧失的意思。现在我们看有些编辑或注释者,还有“此处夺一X字”的批语,说那里丢落了一个X字。至于被人强行取走即“抢夺”,只是后起的引申义。现在用引申义的情况比较多。 3. 封。封字的 左边象土上长着树木(金文的写法是下面是土,上面是树木;篆字则是上“ 㞢”下“土” ),右边是一只手,表示聚土培植,在地上种上树,作为属地的标记 。以后引申为诸侯封地的边界(疆界)。又引申为分封诸侯,我们现在还常常用封疆大吏的说法,就来自这里。 由诸侯的封地疆界,可以引申到封闭疆界、封闭大门。把墓门关上,再堆上土,起一个坟,那就是封土。现在这个词好像被帝王们专用了。 到后来,关闭什么都可以称封了:封门、封口等。写了信,就有了信封,出了书,有封面。 4. 辱。辱现在的意思是耻辱,但是它的本义是除草、耕作。“辱”字,从辰,从寸。“辰”是蜃的本字,这里特指它的壳,贝壳,上古用作耕具,就像现在锄地的锄头,“寸”表示用手操作。因此,辱就是前些年我们好些人都劳作过的中耕除草,华北、东北地区叫耪地或铲地(当然,后来所用的锄头与上古已经不同了)。诗句“锄禾日当午”说的就是这件事情。 耻辱是抽象的,不好用象形、指事等造字的方式,于是就把“辱”假借为“耻辱”的意思。辱被假借为耻辱的时间一长,它的本义除草、耕作就加了一个耒字旁,成了“耨”(音nou4)字。 5. 射。这是一个会意字。它的金文字形,左边象箭在弦上,右边是手(寸)在发放。小篆把弓矢形讹变成“身”字,就成了后来的射。 6. 尉。尉本来写作㷉,其左边下部原来是一个火字,在由篆字转化到隶书的时候被写成了小,而右边则是一只手。这是熨的本字。《说文解字》说:“尉,从上按下也。……持火以尉申缯也(拿着火斗把缯熨伸展、平整)”。 以后引申作为官职。例如,廷尉。廷尉是秦、汉时代设置的官职,是九卿之一,掌管刑狱,相当于“最高法院院长”,有的年代也称大理寺卿。《史记 • 张释之传》中记载,张释之说:“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又如,上尉、中尉、下尉都是率领军队的武官。 正因为尉是要熨得伸展平整,所以引申为使人安定,不惊惶恐惧。在这个意义上,后来加了一个心,造了一个字,就是安慰的慰。所以,尉也是慰的本字。《汉书·车千秋传》说:“车千秋……思欲宽广上意,尉安众庶(要使得汉武帝宽厚一些,安慰一下各位官员)”。这里的尉安就是慰安,也就是安慰。 7. 得。得,得到,获得。其金文字形,右边是“贝”(财货)加“手”(篆字是见下加手),左边是“彳”(与行走相关的偏旁),表示行有所得。手里拿着财货(或看见的东西),自然是有所得。 8. 尊。尊字的本义为一种用以盛酒的礼器。甲骨文、金文字以及篆字字形都像双手捧酒器,篆字的一种异体下面简化成寸,只有一只手,不过也有人把寸解释为法度,表示饮酒要有度。 尊是尊贵的礼器,引申为尊贵、尊敬、尊重。现在我们用的主要是这个意思。由于尊引申为尊重等义,其本义后来写作“樽”;如果要强调是陶制,则写作“罇”。苏东坡有词句:“一尊还酹江月”。 有关字中的寸表示手的字例,还有许多,不再一一列举。而寸表示法度的字例,也有许多。下面举几个例子。 1. 讨。讨的本义是治理。这是一个会意字:言,言论;寸,法度。会意用言论和法度进行处治。《说文解字》:“讨,治也”。段玉裁说这里治的意思是说“发其纷纠而治之”,又说“凡言讨论、探讨,皆谓理其不齐者而齐之也”。 《左传·宣公十二年》中记载,晋国的栾武子认为楚国并没有骄,所以不同意立刻与楚国开战,他说:“楚自克庸以来,其君无日不讨国人而训之于民生之不易,祸至之无日,戒惧之不可以怠。”这里用的就是讨的本义。 讨引申为声讨。骆宾王写《为徐敬业讨武曌檄》,这里的讨就是声讨的意思。讨引申为讨伐,那是要杀戮了。 讨还可以引申为探索、研究;如研讨。引申为索取:如讨债、讨还。引申为请求:如讨教。引申为招惹:如讨厌。如此等等。 2. 守。守的本义是官吏的职责、职守。孟子说:“有官守者,不得其职则去”。这也是一个会意字,从宀,从寸。宀表示房屋,官舍,所谓“寺府之事也”(寺,官署;府,国家的仓库);寸是法度。合起来表示官吏的职责。 引申为一般的保持,卫护:如守卫、守护、看守等。还引申为在一个地方不动:守株待兔、留守。又引申为遵照:遵守 、守法、守时。又引申为维持原状,不想改变:保守、因循守旧。以及许多其他引申义。 3. 寺。寺的本义是官署。《说文解字》:“寺,廷也,有法度者也。”从 㞢(即之),从寸。寸是有法度的,之表音,也表示到。官署是有法度的地方。古代的许多官署都称如太常寺(掌管宗庙礼仪),鸿胪寺(掌管接待来宾),大理寺(掌管审核刑狱案件), 光禄寺(掌管祭祀、朝会宴飲)等。 据说,东汉使者和请来的两个印度高僧用白马驮着佛经从西域来到洛阳,一开始让他们住在鸿胪寺(作为宾客)。给他们盖了房子,就也称寺,人称白马寺。以后就把佛教僧人们的礼拜场所也称寺了。最后,那些宗教场所就都称寺。以至于现在大多数人都不知道寺原来是官府所在,都只知道是宗教场所了。 4. 对。对是一个简化字,繁体写作對,左边是“丵”(音 zhuo2,象草木丛生),下面最早是一个口,后来变成一个土,又简去一横,成對。右边是寸,表示法度。从丵从口从寸,这样,对(對)的本义是应答。应答当然不能胡说,要有法度。诸葛亮《隆中对》,就是应刘备问的对答。现在人们还常常说成语“对答如流”。 应对当然是面对面,所以引申为对面;彼此相向,对立,对接等;又引申为朝着某一个方向(人、物)的,如对酒当歌;又引申为一对、一双;又引申为核对、校对(那都是面对面的);又引申为正确的,对的。如此等等。 5. 耐。耐是古时一种剃掉胡须的刑罚。从而,从寸。“而”是象形字,指面颊上的胡须,“寸”指法度,刑法。古人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被剃掉头发、胡须,都是极大的耻辱。所以,髡(剃光头发)、耐(剃掉鬓须)都是刑罚。当然,比起砍掉脚、杀头等还是要轻一些。所以引申为忍耐、忍受,如耐寒、耐受、耐力等。 6. 导。导是简化字,繁体字是導。本义是引路(道)、指引、带领。引路必先有一定的想法,所以从寸(法度)。也有人认为是用手引路,所以从寸,似乎也通。 还有一些字,原来与寸无关,后来才写成了寸。这些情况比较复杂,各种情况都有。 如过,这是简化字,繁体字是過,過的草字写成了过的模样,写工整就成了过,作为過的简化字。 时,这是简化字,繁体字是時。時是形声字,日与时间有关,寺是声旁。从時到时,也是草字楷化的结果。 衬,这是简化字,本来与寸无关,繁体字是襯。简化原则是形声,以寸为声旁。 村,这是一个后起的“俗字”,本字是邨。造字原则也是形声,以寸为声旁。 这些后起的字大多为形声字,取寸的音。还有一些以寸为音旁的形声字。形声是后起俗字的最主要的原则之一,也是千百年来汉字的发展方向。
个人分类: 汉语言|16028 次阅读|3 个评论
由汉赋想到汉字
panfq 2010-2-21 14:20
读汉赋 识汉字 汉字之妙,妙不可言; 象形造字,形声相随 。兹举几例,仔细揣摩: 其山险峻,峥嵘崔巍;其水激荡,汹涌澎湃; 其草芬芳,蘅兰芷若; 众香馥郁,馣馤馝馞。 其鸟则 鸿鹄鷫鸨, 其兽则 貔豹豺狼。更兼美女,妩媚婀娜 读者可以看出这些语句的共有特点:说山,相关汉字都有山字旁或山字头;说水,左边都有三点水。描绘花鸟草虫,在其用字的构造中已有所体现。这些语句,先由象形法所造的一个常用字开始,后面紧随着由该字为偏旁构成的意义密切相关的字体,这些字排列整齐美观,或带相同的帽子,或穿相同的裤子,或带相同的胸徽,或拖相同的饰尾,如接受检阅的不同单位的队列般齐整。而且,从字的构成中你可把它的读音和意义猜出八九分。此种绝妙的构造,不知在西方的拼音文字中能否找到?像法语、西班牙语、俄语等语言,其用词往往具有多个格的限制,例如当其一句话中形容词及其所修饰的名词等都用同一个格,使语句中出现连续几个词的词尾一样的情况,显得押韵,具有语音和语法上的妙处,但像汉语这样的语音和语义相结合、排列齐整的妙处却难以找到。以西方语言的构词法中的前后缀看来,汉字汹涌澎湃算是具有相同前缀的词汇,而鸿鹄鷫鸨算是有相同后缀的词汇了。 如此奇妙的汉字,便产生了如下绝妙的对联。 张谊的《宦游纪闻》中载一幅古对: 琴瑟瑟琶八大王,一般头面; 魑魅魍魉四小鬼,各样肚肠。 但是汉字简化、或被通假后,上述的妙处就体察不出来了。例如,有的著作和网络媒体中出现的汉赋中的语句交精旋目,烦骛庸渠,没读过的人不知何意,但是把这些字还原为鵁鶄鹮目,烦鹜鷛鸜,你就知道文中所说的是一些鸟类。同样,如果把上述对联中的琴瑟瑟琶、魑魅魍魉简化为今必必巴,离未罔两,读者就不知所云了。 最近浏览网络媒体上的一些古代文献,发现有些字句各家用字不一,或留下方框空白。用字不一,有些是输入错误,有些是通假字,有些字体繁杂,计算机无法输入。于是想到古文中的许多通假字产生的心理,或是作者忘了要写的字而用别字,或是嫌要写的字繁杂而用同音字代替,或是印刷技术(活字印刷中找不到繁杂字的活字,正像个别汉字在电脑中无法输入一样, 参见博文 如何捉住这条 漏网 之鱼 ? )。 上述想法皆来自读汉赋的感受。本文开头的几个例句也是受汉赋的启发,特别是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和《上林赋》。读这两篇汉赋,感到作者在文中铺 陈的不仅是自然界的景象,更是汉字构造、汉字表达自然万物所独有的特点 。这两篇赋中描写了各样山水草木鸟兽,但在用词方面也看到汉字的象形在前,形声相随的特点。以下把两赋中符合汉字这一特点的语句摘录如下(部分语句有所改编) : 其山险峻,崇山巃嵸,崔巍嵯峨,峥嵘嵂崒 ,崭岩 嵾嵳 。九嵕嶻嶭,南山峨峨,岩阤 嶫,刻削峥嵘, 其水激荡,汹涌澎湃;荡荡乎江河分流,行乎洲淤之浦,过乎泱漭之野。滭沸宓汩,偪侧泌瀄,横流逆折,转腾潎洌,滂濞沆溉;,逾波趋浥,涖涖下濑;滞沛注壑,瀺灂 霣坠;沈沈隐隐,潏潏淈淈,湁潗鼎沸,驰波跳沫,汩濦漂疾,然后灝溔潢漾,安翔徐回。翯乎滈滈,东注大湖,衍溢陂池, 其草则蘅兰芷若,芎藭 菖蒲 ,江蓠蘼芜;其高燥处则生葴菥苞荔、菥、苞、荔,薛莎青薠;其埤湿处则生藏莨蒹葭, 菁藻菱藕 茈 薑蘘荷, 葴橙若荪,蒋芧青薠, 吐芳扬烈,郁郁菲菲,众香发越,馣馤馝馞。 其木则 枇杷橪柿,梬枣杨梅,樱桃橙楱, 樝梨梬栗,桂椒木兰,橘柚芬芳; 沙棠栎槠,华枫枰栌 垂条扶疏,落英缤纷, 其玉则赤玉玫瑰,琳珉琨珸 , 瑊玏玄厉, 玫瑰碧琳,珊瑚丛生,瑉玉旁唐,玢幽赤瑕,杂臿其间,晁采琬琰,和氏出焉。明月珠子, 玓瓅 江靡, 其石则碝石碔砆 礧石相击,硠硠磕磕砰磅訇礚 . 蜀石黄碝,水玉磊砢,磷磷烂烂, 其鱼则 鰅鰫鰬魠 , 鮋鰕, 鱼鳖魼鳎,揵鳍掉尾,振鳞奋翼,潜处乎深岩。 其鸟则 鸿鹄鷫鸨,鴐鹅鸀玉,鵁鶄鹮目,烦鹜鷛鸜,鷻鴜鵁鸬, 鹓鶵孔鸾 , 群浮乎其上。汎淫泛滥,随风澹淡。 于是 射鵕鸃,弋白鵠,連 鴐 旄貘犛,玄猿素雌,蜼玃飞蠝,蛭蜩蠼猱,獑胡豰蛫,栖息乎其间,长啸哀鸣,于是乎生貔豹,搏豺狼,手熊罴,足野羊。经峻赴险,越壑厉水。弄獬鹰,格虾蛤,羂騕褭。 更有美色于后,妩媚婀娜,娉婷娇娆。若夫青琴、宓妃之徒,绝殊离俗,妖冶娴都,靓妆刻饰,便嬛绰约,柔橈嫚嫚,芬芳沤郁,酷烈淑郁,皓齿粲烂,宜笑的皪,长眉连娟,。 如此景象,其心若何?或愉悦神怡,或惊惮慑伏,游戏懈怠。
个人分类: 语言文学|4905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3 10: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