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读音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让EXCEL帮你念成绩单,录入校对
热度 2 cambaluc 2020-1-13 20:42
刚批完卷子!代了三门课,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都放在 Excel 文件中,需要录入到教务系统(不提供批量导入),也需要语音校对一遍。让 Excel 宏来帮忙吧。 文件格式:在 Sheet2 中第 A 列为学号,第 B 、 C 、 D 列为姓名、平时成绩、期末成绩,假设本班有 32 人。 在 Excel” 宏 ” , ” 查看宏 ” 中编写如下代码: Sub aaa() For i = 2 To 33 Application.Speech.Speak (Worksheets(Sheet2).Cells(i, 2).Text) Application.Speech.Speak (Worksheets(Sheet2).Cells(i, 3).Text) Application.Speech.Speak (Worksheets(Sheet2).Cells(i, 4).Text) Next End Sub 运行此宏,她就帮你读了,读姓名和数字,你可转教务模块中边听边录成绩,再运行也可边听边校对。 (office excel 2007以上版)
个人分类: VB|3928 次阅读|5 个评论
汉语科学词汇读音谁做主?
热度 10 xuxihb 2018-5-16 16:26
汉字太多,常用的大概不到 4 千字,要记住许多生僻字的意思、写法、读音十分不易,所以读错字不是稀罕事。祖宗们造字先是造了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之后又用 表示意义的 意符 作为 形旁 ,用表示声音类别的 声符 作为 声旁 组合成形声字。这类字有左形右声(如材)、右形左声(如削)、上形下声(如管)、下形上声(如架)、外形内声(如固)、内形外声(如闷)、形在一角(如载)、声在一角(如醛)等构字法。形声构字以其一半表音、一半表意的结构模式,是一种最能造字的方式,后来成为创造汉字的主要方法,大约占据现代汉字的九成。起初是方便读写,之后读法不断演变,结果成为人们读白字的坑。譬如,以“告”字作为偏旁组成的字,读音居然有 5 种之多(或者更多?),如果你上学的年代课本里没有某些字,之后读错不必大惊小怪。据统计,现代汉字中形声字声旁的有效表音率不到四成,说明形声字的声符已逐渐失去了它的表音作用。 问题是形声字的不同读法到底谁做主?其实,从象形字演化来的现代汉字优势在于“表意”,而在读音上一直就不像由字母组成的文字那样直截了当。要说谁做主,大概基本规律就是以官话为基础由众人说了算。所以,汉字的读法并非一成不变,字典辞书一般记载的是当时官方认可的读法。有些字如果大多数人都读错,那么最后也可能将错就错,成为官方认可的读法。所以,像生物在演化一样,汉字的读法也在演化。譬如,“尴尬”在台湾地区“教育部”重编的“辞典修订本”里就认定可以读为“监介”。细究起来,这两个形声字在历史上可能本来就应该读“监介”,只是这个词是普通话从南方吴语中借来的,沿用吴语的读音才成为“ gān gà ”。 在科学网说这个问题,自然不是只谈汉字读音问题,而是要说汉语科学词汇的读音该由谁说了算?这些词汇大多使用形声字,一般出现在科技教育活动,而不是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我认为,科技教育界口口相传的公认读法应该得到普遍的认同。 譬如,“氨”“胺”“铵”,这三个字怎么读?说实话,我一直到近两年才知道所谓标准的注音是 ān (安), àn (暗), ǎn (俺) 。 我只能承认自己很无知,或许当年教我化学课的北京师范大学的教授们也很无知,我所认识的中国科学界的院士专家们都很无知?这年代网络上一定记载着跟我同样无知的人的疑惑。稍一查询便发现网上有以下提问: “可以肯定,民国时期这三字都念第一声。现在对岸也是如此,可以查对岸的“教育部”重编国语辞典在线版。我想知道的是,在大陆这几个字究竟是什么时候分化成三个读音的呢?究竟是谁,在那一次会议,哪一个文献上提出这么干的呢?有没有考据帝可以找到相关文献啊?我今天在学校的图书馆反复翻看各时期的工具书,结果很遗憾,图书馆的工具书不是解放前的,就是1980年以后的,中间有段空白,很难求证读音变化发生的时间。” 呵呵,好像是被辞书编纂工作者把原来简单的事情搞复杂了,还把复杂化的读法作了官方认证? 在化学里还有一类常见基团,叫“羟基”, 我见过的中国人都读 “qiāng (枪) jī” , 但是标准注音 是 “ qiǎng (抢) jī” ;有一类有机物叫 “ 嘌呤 ” ,我见过的中国人都读 “piāo (飘) líng (灵) ” ,但是标准注音是 “piào (票) lìng (令) ” 。看来,科学界读不准的词汇还有不少。令人不解的是,这些由科学界制造或借用的字词,譬如 “ 嘌呤 ” 来自英文 “purine” 的音译,难道怎么读不应该由科学界说了算,而是辞书编纂者和播音界说了算吗? 有一些汉字本来就是多音字,在进入科学术语后的读法更应该尊重原创者的意愿。我的研究领域是所谓“藻类学”,也就是研究一类低等植物或者能像植物一样进行光合作用的微生物。藻类中有一个小类群叫“栅藻”,多数种类由 4~8 个细胞并排组成个体。读者不难理解“栅”字在这里的含义。但是这个字有 “ zhà ”“ shān ”“ cè ”“ shi ” 四个读音,那么 “栅藻”怎么读呢?藻类学界的前辈饶钦止等人读作“ shān zǎo ”,所以这成为他的徒子徒孙沿用至今的读法。少数北方的藻类学研究者按“栅栏”的意思读作“ zhà zǎo ”,但在藻类学讨论会上一般也统一说成“ shān zǎo ”。 还有一些词汇并非只有专业人士使用,譬如“粳稻”,在民间就有 “ jīng dào ” 和 “ gěng dào ” 两种读法,大多数人读作 “ gěng dào ” ,这其中包括种水稻的 农民和研究水稻的农业专家, 但是官方认定的读法却是 “ jīng dào ” 。有专家联名 向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新华字典》编撰方建议 “ 粳 ” 的正确读音应该为 “gěng” ,认为 粳 字读什么,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读音问题,而是事关中国源远流长的稻作文化,关乎数千年民俗传统,关乎民族情感尊重和科学内涵理解 ……” 。看来, “粳”字 怎么读也是要接受大多数人的读法,尤其是专家的读法。 说到最后,有一种感觉不知各位有没有?汉字固然博大精深,值得不懈地研究玩味,只是这么复杂多样的构字、读音是不是也为我们的知识增长作了一些无效拉动呢?如果是这样,我们的汉字(包括读音)是不是仍然需要改革进步呢?
个人分类: 教育文化|12901 次阅读|17 个评论
从北京“大栅栏”到乌镇的四“栅”
热度 4 fdc1947 2016-7-28 08:10
从北京“大栅栏”到乌镇的四“栅” 半个世纪前,我在北京读书,那时候北京城里的商业网点实在少得很可怜,一处是王府井,一处是西单,还有一处就是前门外。公共汽车出前门第一个站便是大栅栏。大栅栏是一条街巷的名称,即廊坊四条,五六十年代,商业和手工业都公私合营或合作化了,大栅栏却还存留着一些“百年老店”,相对来说,还有一点熙熙攘攘的景象。 那个地方之所以称大栅栏,据说是由于明清时代在街口有栅栏,而彼处的栅栏特别大,人们就把这条街称为大栅栏。 栅,就是栅栏。用木头所作,称木栅栏,用铁制成,称铁栅栏。 古人最早当然用木头做,所以,栅字是木字旁。 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栅,编竖木也。……竖,坚立也。通俗文曰:木桓曰栅。”桓就是墙,栅就是用竖着的木头编排成像墙一样能够起阻挡作用的障碍物。 用木头做如墙一样的阻挡物很方便,比打土墙快得多,所以古人很早就用上了。实际上用木、竹等都可做,称樊、称栅、称篱,都是一类的东西。 樊的古字是棥,其造字的原理与栅非常相近。看它的象形的部分,编棥的木头是斜着的,如爻,而编栅的木头是竖着放的,如册。它们的中间都有空隙,所以称篱( 籬 ),表示离(離)。它们又都可以组合成词,樊篱、栅篱、篱栅等。 一般地说,比较细的材料既可以斜着编和插(如上述经典的“棥”),也可以竖着插(栅),强度都比较差;而粗壮的材料则总是竖着插(当然也必定有横着的),形成经典的栅。 斜插的“棥”,可以用于不很重要的地方,如隔一个园子等。像爻那样的四边形并不稳定,做得轻巧还可以收拢来,如现在蒙古包的“墙”。 竖插的栅栏,可以搞得很粗壮。古人用以扎营寨,所谓“连营立栅”,也称为栅垒。真正战场上的这种营栅实物,现在我们是看不到了,但是仍然可以在古人所画的古典小说的插画中见到。另外,我们还可以在存留的古代“衙门”以及“官衙”的仿制物——佛教和道教的庙宇宫观里见到这种很粗壮结实的栅栏,本文的第一张图就是如今苏州玄妙观里的栅栏。我们也常常在电影、电视剧里看到旧时的监狱中,犯人就是被这种粗壮的栅栏分隔开来。 在古代,街市和坊、里等这些商业区和居民区为了安全起见也都在街口、巷口设立了栅栏门,称为“巷门”。白天开启,晚上关闭,还有人专门值守,就如现在的封闭小区管理一样(可见如今的封闭小区管理模式并非创新)。传统评弹《玉蜻蜓》中有一折《醉打巷门》说的就是因丈夫出走而心情不好的“高干之女”金大娘娘借酒劲让人把巷门和守门人打坏的故事。这种巷门之所以用栅栏门,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便于观察,守门人容易看清楚来人的情况,减少误判。 明清两代的北京是京城,因而防盗更应比其他地方严格。据说,明代就经朝廷允许,在城内大街曲巷设立栅栏,并派士兵把守,以防盗贼。雍正七年批准的外城栅栏440座, 乾隆 十八年批准的内城栅栏1919座,皇城内栏196座,位于前门外的廊坊四条是外城的主要商业中心,因为商店多、买卖大,商家的钱财多,栅栏也就建得比其他地方都大,保卫性能更好,也更加气派,所以才叫“大栅栏”。不过,即使如此,这也只是对付那些小小盗贼的,真要遇到人多势众的,再大的栅栏也是白搭,当年义和团兴,“大栅栏”便无济于事了,整条街都被付之一炬。 不但旧时的街巷设立巷门、栅栏,过去的河道也常常在水中设立栅栏,即所谓“水栅”,有人看守,需要时打开栅栏门,让船舶通行,到了晚上或特殊时间内,就把水栅关闭。有些城市的出入口,不但陆上有城门,也有水门,像至今尚存的苏州盘门,就是水陆城门并有,那是文物。其水门在陆门南侧,内外有两重,纵深24米,前后分置水闸和木栅。小说《水浒传》中说到杭州的涌金门,也有“铁窗棂”。 不但像苏州、杭州这样的大城市有水门,许多乡镇也有出入乡镇的水栅。由于江南河道纵横,陆路交通困难,居民出入往来、婚丧嫁娶、货物贸易,其交通工具基本上都是依靠船只,所以,水栅的重要性远远超过乡镇的巷门。如今已经闻名世界的江南名镇乌镇,有东南西北四栅。那就是因为乌镇系沿十字形河道而建,有东南西北四条大街,为防盗贼,进出乌镇的水道都建有水栅,有专人值守。这样,整个乌镇的四个区域就被称为东栅、西栅、南栅、北栅。当然,民国兴起,开始建设公路,水路运输也开始“现代化”、法制化,这些水栅都在20年代被拆除,只留下四个区域的名称。 实际上,许多形如栅栏、有空隙、又有阻拦作用的物件都可以被称为栅,如,过去的窗户,总会分隔为多个部分,也就是要有“窗格栅”。下水道口,也要放上“铁栅”(也称铁篦子)。 早期的真空三极管内用于控制阴极电流的电极,其形状就如栅栏、篦子那样,其作用也是允许部分电子穿过栅栏空隙以控制电流大小,所以我们把grid electrode 翻译成栅极。 刻有大量等宽等间距的平行狭缝构成的光学 器件称为光栅,让光穿越这些狭缝就可以得到光的衍射,所以也就被称为衍射光栅(Diffractiongrating)。 如今,使人略有些困惑的是栅字的读音。过去栅字的传统读音,据《辞源》总结,主要有如下三种: 所晏切,去声,谏韵,山(声母)。 测戟切,入声,陌韵,初(声母)。 楚革切,入声,麦韵,初(声母)。 照第一种读法,如今应读如“汕”(汕头)。第二、第三两种读法,如今都近似于“策”。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栅字的读音有两种,读“栅栏”的“栅”,其音为 zhà ,读“栅极”的“栅”,其音为 shān 。 那么,读“窗格栅”,“隔栅”等等该怎么读?民间的读法似乎是“汕”或“杀”。 又说到了北京的大栅栏,北京人的读音似乎为“ dàshila (大失拉)”, 后面的栅栏两个字都是轻声。有意思的是,在吴方言中,栅栏两个字的读音为“杀蜡”,两个字均为入声,如“木栅栏”(木杀蜡)、铁栅栏(铁杀蜡)。 北京人发音卷舌而轻,读音多轻声,吴人发音则短促,读音多入声。除了这两地说话固有的不同之外,两地对大栅栏中“栅栏”二字的发音竟都特殊而却十分相近。明清两代的五百多年里,北京是中国的政治中心,吴地是中国的经济中心,虽然相距三千里,对此词都有这样相似的特殊读音,恐怕不是偶然的事情。
个人分类: 汉语言|8547 次阅读|8 个评论
为什么称“菜笕”
fdc1947 2015-4-18 08:54
为什么称“菜笕” 菜笕是江南春天最重要的蔬菜品种之一。所谓菜笕,就是普通的青菜在即将抽薹开花时的商品名称。人所共知,菜笕的笕字,在这里只是一个借音所用的字,也就是说,只是表示其读音与看见的见相同而已,与抽薹开花的青菜并无关系。那么,菜笕的本字是什么? 我以为,所谓菜笕,就是菜茎。 抽薹,北方人称出莛子。此话有古义, 《说文解字》:“莛,茎也”。 薹,就是莛,也就是茎。根、茎、叶、花、果实是植物的各个组成部分。把抽了薹即长出来花茎的青菜称为菜茎,从意义上说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问题是:茎怎么读成了“见”音? 在汉语中, in和ing转读成ian 实在是常事(在吴方言和其他许多方言中,in和ing往往是不分的,传统戏曲中也不分)。 我们可以举出很多由in和ing转读成ian例子: 渑,可以读为mian3,也有min3的读音。 倩,其音旁为青(qing1),但读为qian4(意为美好),当然也仍然有qing4的读音(意为使,如辛弃疾词句:“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搵英雄泪”)。 淀(海淀、白洋淀)、靛(靛蓝)等字的音旁都是定(ding),在这里却读为dian4。 憐的音旁应当发lin的音(磷、麟、鳞等),但是却读为lian3。 骈、胼等字的音旁为并(bing),这里的字读为pian1。 烟字的音旁为因,在一些古语中读为in1(如烟煴),但是如今则读为ian1(如烟雾)。 殷字可以读为in1(殷商),也可以读ian1(殷红)。 眠(mian2)字的古字是瞑(ming)。 黔、钤等字的音旁为今(jin1),读音却为qian。 掀、锨等字音旁为欣(xin),读音为xian。 ……. 总之,in和ing是很容易转音为ian的。这样,菜茎转读为菜jian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由于见字是读音为jian的最常用的字,而苋字已经被苋菜所用,其读音为xian,不得已只能用笕(顺便说一句,如今许多菜场、超市就写“菜苋”,显然是不合适的)。所以, 所谓菜笕,不过是菜茎的转音罢了 。 当然,这里所说的,只是如何理解菜笕一词的由来,而并非让人去把菜笕写成菜茎。
个人分类: 汉语言|16614 次阅读|0 个评论
WiFi到底怎么念?
热度 34 cutefay 2012-11-8 10:37
今天看到一个报道说有专家指出,WiFi念“微费”而非“歪fai”,原因是“这个词是由‘wireless(无线电)’和‘fidelity(保真度)’这两个英语单词组成,但是发音又不能按照这个词的发音来,因为‘WiFi’是一个合成词,应该按照一个单词的语法来发音。”这个词中有两个元音字母“i”,所以应该发短音,故从语法角度讲,发音是大家所说的“微费”。也就是说,这个所谓的专家是通过按照英语单词的习惯推论的。 我以前一直念微费,后来在美国,听到无论饭店里的服务员还是电视广播里,都念“歪fai”。 不知道其他英语类国家是怎么念的?
个人分类: 菲比寻常|6402 次阅读|42 个评论
《回乡偶书》中的一个疑问
sheep021 2010-9-10 14:13
回乡偶书 贺知章    其一      少小离家 老大 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⑤。     儿童 相见不 相识 ,   笑问客从何处来。  ⑤衰(cuī):疏落,衰败。 就是这个字,我小时候一直读shuai的。后来给女儿买了一本《唐诗三百首》才知道该读cuī 但是,这学期,小学二年级的课本上正好有这首诗。放学后,女儿说老师先让一个小同学起来朗读遍,这个同学也读cuī 老师说,她本以为也读cuī,但查了《教学辞典》,上面说读shuai,于是全班同学都统一读shuai了。 我彻底糊涂了。经查汉语字典,也似乎读shuai才合词义 哪位从平仄或什么角度看看这个字到底读什么? 附: 汉语大字典解释 [shuāi] [《廣韻》所追切,平脂,生。] (1)衰微,衰亡。 (2)衰老。 (3)谓人老时鬓发疏落变白。 (4)衰弱。 (5)衰退;减退。 (6)枯萎,凋谢。 (7)懈怠。 (8)见衰衰。 (9)方言。败坏;不善。 [cuī] [《廣韻》楚危切,平支,初。] (1)差别;次第。 (2)依照一定的标准递减。 (3)减少。 (4)古代丧服。用粗麻布制成,披在胸前。 (5)引申为倒霉。 [suō] [《集韻》蘇禾切,平戈,心。] 同蓑1。 蓑衣。 [suī] 同蓑2。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821 次阅读|1 个评论
大家都读错而改不回来的读音(三)
tutor 2010-8-12 19:16
心宽体胖这个词不仅是读音读错的问题,连本意也被曲解了。该词来自《礼记大学》: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它的本意是人心胸开阔,外貌就安详。这里胖读pn,意为安泰舒适,与肥胖并无关系。可是大家老是按字面想当然地去读去理解,读成了png,理解成了心情愉快,无所牵挂,因而人也发胖,真的读音和词意反而没几个人知道了。
个人分类: 咬文嚼字|4196 次阅读|4 个评论
大家都读错而改不回来的读音(二)
tutor 2010-8-11 21:43
同事中有个人姓盖,和盖丽丽一个姓,大家都叫她gi老师。大家都这么叫,我也不好显得过于不群,也只好跟着这么叫。实际读过《百家姓》的人都应该知道,这个字作为姓应该读gě。此姓源出一古国盖(gě),该位于现山东省沂水县西北,属东夷支系,与莱国血缘相近。在周初时,盖国多次起兵反抗周朝,估计在西周末期至春秋早期亡国,其贵族以亡国为姓,就有了盖姓。此姓人口较少,历史上名人也不多,只记得有个叫盖聂的,就是荆轲刺秦前,一直等的那个帮手,是战国末年著名剑术家。
个人分类: 咬文嚼字|4164 次阅读|1 个评论
“重铬酸钾”的“重”字怎么读?
yaoronggui 2010-4-9 00:06
1、 重晶石、重水、重金属:这里的 重 是矿物名词用字,当读成 重量的重 即读 zhong 。 2、 重碳酸钠、重铬酸钾、重过磷酸钙的重,是化学名词用字,当读成 重庆 的重,即读 chong 。 对于 NaHCO 3 ,见侯德榜著《四酸三碱》 126 页有注:碳酸氢钠也叫做 重碱,重 音Chong,重庆的 重。 对于K 2 Cr 2 O 7 、H 2 Cr 2 O 7 ,见1955年《化学通报》12期757页,《无机化学物质的命名原则》一文指出:由两个简单含氧酸缩去一分子水的同多酸,甚为常见,一般均习惯用焦字作词头来命名,也有用重 (音虫)字 作字头命名的,如H 2 Cr 2 O 7 ,就命名为 重铬酸。 重铬酸钾 ( K 2 Cr 2 O 7 ) 是一种强氧化剂 ,用它可以装配检验司机是否酒后违章开车的装置(用 C 2 H 5 OH 表示酒精成份)。 化学专业汉字读音大全见我的博文: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74615
个人分类: 高中化学|45107 次阅读|1 个评论
汉赋中的“汩”:字形及读音
热度 1 panfq 2010-2-22 14:02
汉赋 枚乘《七发》中间有这样的语句: “ 观其所驾軼者,所擢拔者,所扬汩者,所温汾者,…… ” 但中间一词“ 扬汩(揚汩)”中的“汩”读何音 ? 查网络,有两种读法, yáng gǔ 和 yang yù (具体见后文)。 看到“ 汩 ”,有些人可能马上想到汨罗江的“汨” mì, 自然涉及到相似的字体。那么, “汨、汩”之“日曰”,高矮瘦胖何为适? “汨”和“汩”的右边有“日”“曰”之差,高矮瘦胖之别,但有时这一差别不仔细辨别还真容易混淆,其间的高矮瘦胖多少为合适?是不是为了让读者看得真切,让“汩”中之“曰”再缩得矮胖一些?辞书印刷中可真有这样做的: 商务印书馆 2007 年第四版《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的 “汩” “汨”区别特别明显,看来是有意让“汩”长得矮胖些,以示区别,比其 1979 年版中的 “汩”要矮些、胖些。 《辞海》 1979 年版缩印本 “汨”和 “汩”刚好印在同一页,初看两字一样,细看还是有些差别,下面的“汩”比上面“汨”只矮一点点,胖一点点。 辞海 1999年版缩印本、 2009年 第六版彩图本中 汩 有三个读音,gu, yu, hu : ( h ǔ)涌出的泉水 《庄子 达生》“与汩皆出”。( 另见746页gǔ,2803页 yu) “汩”,读 yáng gǔ 还是 yang yù ? 1. 读 yáng gǔ 者,如下: l 【漢典網】 扬汩 yáng gǔ 急激貌。《文选 · 枚乘<七发>》: “ 观其所驾軼者,所擢拔者,所扬汩者,所温汾者,所涤汔者,虽有心略辞给,固未能缕形其所由然。 ” 吕向 注: “ 扬汩,疾度也。 ” http://www.zdic.net/cd/ci/6/ZdicE6Zdic89ZdicAC163314.htm 【漢典網】 汩 gǔ ◎ 水流的样子:~流(急流)。~~(水流动的声音或样子)。 ◎ 治理,疏通:决~九川。 ◎ 扰乱: “ 天公岂物欺,若此~时序 ” 。 ◎ 涌出的泉水。 ◎ 沉没( mò ):~没( mò )。 汩 yù ◎ 迅疾的样子:悲风~起。 http://www.zdic.net/zd/zi/ZdicE6ZdicB1ZdicA9.htm l 龙维基 拼音: yáng g ǔ 急激貌。《文选·枚乘<七发>》:“观其所驾軼者,所擢拔者,所扬汩者,所温汾者,所涤汔者,虽有心略辞给,固未能缕形其所由然。” 吕向 注:“扬汩,疾度也。” http://www.longwiki.net/%E6%89%AC%E6%B1%A9 2. 读 yáng yù 者,如下: l 人民网: 名人作品之二:枚乘《七发》(节选) 2008 年 01 月 28 日 12:38 注释: 扬汨( yu ):飞扬激荡。 http://unn.people.com.cn/GB/22220/114445/114453/114474/6830643.html ( 注:此处把汩字形体搞错了,没分清楚胖瘦。) 3. 对“汩”的详细解释 · 中国百科网 http://www.chinabaike.com/dir/zidian/Y/545774.html 汩 gǔ 水流的样子:汩流(急流)。汩汩(水流动的声音或样子)。治理,疏通:决汩九川。 扰乱: “ 天公岂物欺,若此汩时序 ” 。 涌出的泉水。沉没:汩没。 汩 yù 迅疾的样子:悲风汩起。 汩 gǔ 【动】 ( 形声。从水 , 曰 (yuè) 声。本义 : 治水 , 疏通 ) 汩 , 治水也。 —— 《说文》 决汩九川。 —— 《国语 · 周语》 不住汩鸿 , 师何以尚之 ?—— 《楚辞 · 屈原 · 天问》 又如 : 汩鸿 ( 治理洪水 ); 汩越 ( 治理 ) 发咯咯声〖 gurgle 〗 , 发出一种近似液体流动的声音。如 : 崩云霄雨 , 沥沥汩汩 汩 gǔ 【动】弄乱 ; 扰乱〖 disorder 〗 我闻在昔 , 鲧洪水 , 汩陈其五行。 —— 《书 · 洪范》 与汩俱出。 —— 《庄子 · 达生》又如 : 汩乱 ( 扰乱 , 混乱 ); 汩湮 ( 惑乱湮灭 ); 汩陈 ( 错乱陈列 ); 汩和 ( 扰乱和气 ); 汩泥 ( 搅浑泥沙 ) 沉迷〖 indulge;wallow 〗。如 : 汩溺 ( 沉迷 ; 迷惑 ); 汩丧 ( 沦丧 ); 汩振 ( 沦落 ; 没落 ) 淹没 ; 湮灭〖 submerge;flood 〗 羲和 , 羲和 , 汝奚汩没于荒淫之波 ?—— 李白《日出入行》 又如 : 汩灭 ( 形迹、印象等消灭 ; 磨灭 ); 汩漱 ( 淹没冲刷 ); 汩暗 ( 湮没不明 ) 汩 gǔ 【象】 汩都都 ( 水流声 ); 汩碌碌 ( 象声词。多形容转动声 ) 另见 yù 汩没 gǔmò 〖 stifle 〗埋没 世儒多汩没 , 夫子独声名。 —— 唐 · 杜甫《赠陈二补阙》 汩 yù 【形】疾行〖 rapid 〗 汩余若将不及兮 , 恐年岁之不吾与。 —— 《楚辞》。王逸注 :“ 汩 , 去貌 , 疾若水流也。 ” 又如 : 汩汩 ( 水急流的样子 ); 汩徂 ( 疾行 ); 汩话 ( 水疾流的样子 ); 汩流 ( 急流 ); 汩越 ( 水涌的样子 ) 另见 gǔ _______________ 辞海 1999年版缩印本 : gǔ ( 1 ) “决汩九川。”韦昭注:“汩,通也。” ( 2 )扰乱。梅尧臣《冬雷》诗:“天公岂物欺,若此汩时序? " ( 3 )水流貌。“浩浩沅湘,分流汩兮。”( 4 )沉沦。见“汩没” 汩汩 .( 1 )水急流貌。<七发>:“混汩汩兮。”“汩汩几时休,从春复到秋。”( 2 )水流声;波浪声。 “浤浤汩汩。”( 3 )形容文思勃发。韩愈《答李诩书》:“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汩汩然来矣。”( 4 )比喻生活动荡不安定。杜甫 “汩汩避群盗,悠悠经十年。” yù ( 1 )迅疾貌。《离骚》:“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2 )光泽貌。王延麦《鲁灵光殿赋》:“汩皑皑以璀璨。”( 3 )见“汩 氵急 ”。水急流貌。“驰波跳沫,汩 氵急 漂疾。”颜师古注:“言水波急驰,而白沫跳起,汩 氵急 然也。”按《文选》作“汩濦”。 hù ( 1) 涌出的泉水。《庄子·达生》:“与汩偕出。”郭象注:“回伏而涌出者汩也。” 以下来自汉赋中的“ 汩 ”:读 gǔ ,还是 y ù? 《七发》 1. 所扬汩者,所温汾者 扬汩 yáng gǔ 急激貌 ; 激荡 ; 2. 怳兮忽兮(恍惚),聊兮慄兮,混 汩汩 兮。 gǔgǔ 3. 汩 乘流而下降兮,或不知其所止。 《上林赋》 4. 汩乎混流,顺阿而下, 汩乎混流:指水流很急,水势很大。汩 y ù,水流迅速。混,水势浩大 。 5.滭弗宓汩,逼侧泌瀄 。 宓 汩 :水流疾去的样子。 读 y ù , 宓 汩 流急 ,但网上也标注 读音 gǔ 的: 百度百科 汉典 。 6. 驰波跳沫,汩濦漂疾。 汩 氵急 / y ù x ī:水流急转的样子。氵急 xī ,一作潝。集韵: “ 潝,水疾声,或作濦。 ” 汨濦,水流急转貌。 “ 氵急 ” ,文选作 “ 濦 ” 。 另, 潏潏 ju é淈淈 g ǔ : 水涌出的样子。潏,水涌出貌。淈淈,同“汩汩”。潏 ju é ( 辞海 ) 。 辞海:淈淈 g ǔ . (1) 水涌出貌。 “潏潏淈淈” 李善注:“淈 ,水出貌。” (2) 混乱貌。《楚辞·九思·怨上》:“哀哉兮淈淈 ,上下兮同流。”王逸注:“淈淈 ,一国并乱也。” 相关博文: “燂烁” 读qián shuò,tán shuò还是xún shuò? 由汉赋想到汉字
个人分类: 学习笔记|10453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0 04: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