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逻辑学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辨证逻辑和形式逻辑的矛盾怎么调和?
热度 6 wliming 2011-4-30 11:14
周可真教授的博文《强烈呼吁在中国学界普及逻辑学》得到了广大博友的响应。周教授同时也认可辨证逻辑,他在我的一个博文中回复“也不是辩证逻辑矛盾。”既然要普及逻辑学,首先我们必须对逻辑有一个严谨的认识。形式逻辑是全世界公认的,是数学的基本结构,不必讨论。而辨证逻辑恐怕就不是一个共识,大家是不是对此做个讨论? 记得唯物辩证法有三块:量变质变,否定之否定,对立统一。它们同辨证逻辑的关系如何? 辨证逻辑如何实施? 辨证逻辑跟形式逻辑的矛盾如何调和?
个人分类: 哲学|1945 次阅读|46 个评论
强烈呼吁在中国学界普及逻辑学
热度 35 周可真 2011-4-28 22:08
几千年来中国的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都是勤奋异常的,至少决不比西方人差,但为什么西方的知识是如此发达?而相对地中国的知识是如此落后?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就是西方自古至今有逻辑且自觉地加以运用,而中国自古至今都没有逻辑或有了也只是摆设而不能自觉地加以运用。 逻辑是个人思维社会化的必要条件。一个族群有了逻辑,就是意味着该族群有了共同的思维行为规则。有了共同的思维行为规则,该族群在思维领域的社会分工与合作就有可能实现了;反之,思维领域的社会分工与合作是不可能实现的。而某个群族在思维领域的社会分工与合作所导致的必然结果,就是该群族的整体思维效率的提高。在这个意义上,逻辑对于族群思维的意义是在于它能起到管理族群思维的作用。 逻辑对于族群思维的管理作用是属于思维控制作用。逻辑规则就是族群思维管理中的控制标准,它是对族群个体的具体思维行为进行衡量与评价从而采取适当矫正措施的依据,因而是实现对族群思维的有效控制所不可或缺的条件,离开了这个条件,就无法达到对族群思维的控制目的,亦即无以实现族群的整体思维目标,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逻辑对于现实地形成族群的整体思维目标具有决定意义,若缺乏逻辑,族群的整体思维目标即使有也等于无,因为它不可能实现。 一个缺乏逻辑的族群,其各个个体的思维行为必然是散乱的,从而其依赖于思维的知识创造活动也不能以秩然有序的群体行为的方式来进行,而只能以杂乱无章的个体行为的方式来进行。从族群思维进化角度看,显然,秩然有序的群体思维行为是有利于族群思维进化的,反之,杂乱无章的个体思维行为是不利于族群思维进化的,因为前者的整体思维效率高,后者的整体思维效率低。一个族群的整体思维效率之高低,直接关系到该族群的知识创造力的强弱。其整体思维效率较高,其族群的知识创造力也相应的较强;反之,其整体思维效率较低,其族群的知识创造力也相应的较弱。 中国自古至今都没有逻辑或有了也只是摆设而不能自觉地加以运用,其思维是习惯性地依靠个人的经验与直觉,相应地,其思维过程中所做的判断是经验判断和直觉判断。 经验判断依赖于个人经验的积累,各人经验的丰富程度不一,其经验判断的准确程度也相应有差异:经验较丰富者,其判断的准确程度相应较高;经验较欠缺者,其判断的准确程度相应较低。通常老人的经验较丰富,故中国人惯于听信老人的经验判断。俗语有云:“不听老人言,吃苦在眼前。”这正反映了中国人崇尚经验判断的思维传统。 直觉判断则依赖于个人天赋的悟性,各人天赋高低程度不同,其直觉判断的准确程度也相应有差异:天赋较高者,其判断的准确程度相应较高;天赋较低者,其判断的准确程度相应较低。天赋最高的人就是孔子所谓“生而知之”、孟子所谓“先知先觉”的圣人,于是便有“畏圣人之言”的儒教和注疏“圣人之言”的经学传统,这都反映了中国人崇尚直觉判断的思维传统。 缺乏逻辑而崇尚经验判断和直觉判断的思维传统,使得作为一个族群的中国人的知识创造高度依赖于经验丰富的老人和天赋至高的圣人。 老人依据其丰富经验所创造的知识是中青年所难以体会其真意的,所以只能将信将疑地盲目听信“老人言”。圣人依赖其天赋高才所创造的知识又是天赋较低的普通人所难以领悟的,所以只能是“畏圣人之言”抑或主观地注解“圣人之言”。 这样,在老人与中青年之间和圣人与常人之间,其知识实际上是缺乏统一标准的,并且因其缺乏统一标准,他们之间并不能真正达到其知识的共享,在理性层面上只能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也因此在现实世界中只能由“圣明”的帝王或由帝王授权的学术权威来公断是非。这是中国缺乏逻辑思维传统所必然造成的知识发展状态。 自近代严复以来,西方逻辑学逐渐被介绍到中国,但逻辑学从来只是少数学者研究的学问,它在学界的普及程度向来极低,至今中国大学里只有极个别专业开设逻辑课程,故从事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学者普遍不具有自觉的逻辑思维,实际上仍然主要只能依靠经验和直觉来进行思维,从而在相对封闭的年代里,中国的知识创造仍然高度依赖于经验丰富的老人和天赋至高的伟人,在现实社会中则只能由“伟大领袖”或由“伟大领袖”所信任的学术权威来公断是非;而在相对开放的年代里,中国的知识创造则高度依赖于西方,中国学者是“言必称西方”——“不听老人言,吃苦在眼前”的老话实际变成了“不听西人言,吃苦在眼前”;“畏圣人之言”的儒教则实际变成了“畏西圣之言”的新教,从而中国学者就像中国传统的经学家那样也只是对“西圣之言”做些注解工作,诸如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 “注马(克思)经”、自然科学领域的“注牛(顿)经”、“注爱(因斯坦)经”之类——至今中国学者何尝有过自造的“经”了呢?可怜啊,连一本“正经”都没有啊!为什么? 因为中国至今都尚未形成一个逻辑思维传统,又怎能自造出可以被大家所共享的知识之“经”来呢!
个人分类: 逻辑学|10766 次阅读|91 个评论
回顾“数学危机”(1、2、3次)中涉及的逻辑和数学的一系列问题
热度 1 geneculture 2011-4-28 15:09
回顾“数学危机”(1、2、3次)中涉及的逻辑和数学的一系列问题
数学有逻辑主义、形式主义、直觉主义三大流派, 逻辑学则存在哲学、数学、计算机科学三大阶段, 回顾三次大的数学危机中逻辑和数学的系列问题。 笔者认为至少有这样几个基础性的问题值得深思: 1.自然科学为何只在欧洲形成,而没有在其它洲? 2.基于经验归纳的科学预言和基于理性演绎的哲学反思,究竟有何共性? 3.就常量数学、有限的变量数学和无限的变量数学而言,谁与逻辑更近? 附录1:既是一个话题的转换,也是一个讨论的延续。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3982do=blogid=436304 http://mathworld.wolfram.com/RealAxis.html 评论 ( 52 个评论) geneculture 2011-4-28 15:24 数轴上的数与实数集的数,均属于数的扩充这个论题的探讨范围。 对此,数学家已经有相当丰富而深刻的研究成果,其数量很可观。 解析几何描绘的“数轴”表面上是一个几何模型而实质上则属于: 代数学的“实数”集合这个研究领域,具体是数系扩充这个论题。 因此,对这个本质上是抽象代数的论题,不能仅就数轴而论数轴。 相反,却必须从数学为何会发生三次大的危机这个视角来思考它。 博主回复(2011-4-28 15:27) : 晓辉明察,数轴只是一个切入点,是早先被吴老师质疑的关键,从这个切入点进入,似乎可以看到一场风暴的来临。我早先的视角正是晓辉明察的视角。多谢理解。 geneculture 2011-4-28 15:10 回顾“数学危机”(1、2、3次)中涉及的逻辑和数学的一系列问题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94143do=blogquickforward=1id=438303 博主回复(2011-4-28 15:11) : 请晓辉指导:对“数轴”的抽象改进。 geneculture 2011-4-28 14:50 前述几点建议的实质是一个要点一个要点地分析,即把支持你总论点的分论点一个一个地论述透彻。 geneculture 2011-4-28 14:46 几点建议: 1.接受张老“缩小论域”的很好建议。 2.接受吴老“否认混淆”的再三提示。 3.回顾一下“数学危机”(1、2、3次)中涉及的逻辑和数学的一系列问题。 然后,再回过头来检验自己此前的那些思想或灵感。 附录: http://www.ikepu.com/book/hzx/thirdly_maths_crisis_total.htm geneculture 2011-4-28 14:31 其实,闵可夫斯基的四维时空和哈密顿的四元数就是分别从几何与代数的角度谈论的两类极端情形。之后的多维空间与多元数系则是另一个层面的情形。 如果这只是静态描述,那么,拓扑变换和多元迭交则是动态描述。 其间的逻辑关系或逻辑结构可视为定性的描述;而数学关系或数学结构则可视为定量的描述(其中又蕴涵几何的、代数的;解析的、分析的;拓扑的、迭交的;等等)。 另外,数学领域曾形成过的逻辑主义、形式主义、直觉主义三大流派;逻辑领域也有哲学、数学、计算机科学三大阶段。 这些均可拓展我们的思路以利于形成新的数学乃至逻辑的建构。但是为了交流的顺畅,一要和已有的说法或术语对接;二又要仔细区分新旧说法或术语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这是各领域学术交流的需要。否则,难免会延迟甚至阻碍实质性的学术交流或思想沟通。这只是近些年的一些体会。仅供参考。老弟切莫再说老师什么的!愚兄充其量只不过比贤弟虚长几岁而已。 可变系时空多线矢主人 2011-4-27 21:33 给你说了那么多, 你还是要混淆基本点概念, 而否认混淆, 例如:至今还要用你读小学女儿现在的理解, 来混淆"连续"的概念! 坚持混淆基本概念! 对你这些在前已说清楚了的问题, 请你自己温习前面的评论吧! 不愿,也不必,再费口舌了! 博主回复(2011-4-27 22:06) : 多谢吴老师了,这场讨论将成为我的难忘经历。改日我将专文澄清遗留问题。 举报 zhangxw 2011-4-27 17:20 闲话: 1.给人的感觉是邱先生把他发现的新理论体系合盘在这个博客上端给了大家。这十分慷慨,也具有以此为证的意义。这应当感谢+祝贺+鼓励。让大家说三道四是好事。 2.这个博客文章已经引起了一些人的推荐,并且引起了数十篇评论,这也是它的意义的一个反应。 3.吴教授十分执着地对此文进行了评论,可应当是热心+认真的体现。讨论双方用语文明,值得学习+宣扬。 4.邱先生能用极少的文章概括那么多基础内容,体现了他抓住要害的本领。 5.一个新的认识,尤其是引入一些基本概念时,是需要做比较细致的说明的。否则容易引起误解、误会。所以期待邱先生再写得细一些,哪怕缩小论域。 博主回复(2011-4-27 17:30) : 我对吴老师还是非常感谢的。争论不休中,我又有新的认识。虽然争论的内容和新认识可能关系不大,但也可以激发我的灵感。当然,更激发我灵感的是理解和鼓励的评论。 博主回复(2011-4-27 17:27) : 多谢学文老师指点,最近是有点刹不住车了。 geneculture 2011-4-27 16:54 如何按照国际学术交流惯例在一个学科或一个交叉学科领域做学问? 仅好友可见 已有 2 次阅读 2011-4-27 11:18 |个人分类:学术研究|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推荐到群组 采用一个学科(如该学科的某个分支学科)或多个学科的某个具体的交叉研究领域“学术共同体”的说话方式及术语, 针对这个学科(如该学科的某个分支学科)或多个学科的这个具体的交叉研究领域存在的问题说出自己有见地的话来。 以上仅仅是笔者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以下是北京大学一个逻辑学者的话。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94143do=blogid=437793 Logic http://en.wikipedia.org/wiki/Logic 博主回复(2011-4-27 17:14) : 谢谢晓辉老师分享。 术语的“重名重姓”绝不是偶然的,懂得“求同存异,求异存同”的人实在太少。 附录2: 三次数学危机   第一章 历史上的数学危机 1、什么是数学危机 2、第一次数学危机 3、第一次数学危机的产物—古典逻辑与欧氏几何学 4、非欧几何学的诞生 5、第二次数学危机   第二章 第三次数学危机产生的背景(上) 1、数学符号化的扩充:数理逻辑的兴起   第三次数学危机产生的背景(下) 2、寻找数学的基础:集合论的创立 3、数学的公理化   第三章 悖论及其解决方案 1、一连串的悖论的出现 2、悖论动摇了整个数学的基础 3、罗素的类型论 4、策梅罗的公理集合论   第四章 哥德尔的发现:意想不到的结果 1、哥德尔小传 2、1930年数理逻辑的状况 3、1930年哥德尔的两项主要贡献   第五章 数理逻辑的大发展(上) 1、证明论 2、递归论   数理逻辑的大发展(下) 3、模型论 4、公理集合论   第六章 数学与哲学(上) 1、逻辑主义 2、直觉主义 数学与哲学(下) 3、形式主义 4、数学与哲学   结束语 http://www.ikepu.com/book/hzx/thirdly_maths_crisis_total.htm
个人分类: 学术研究|3293 次阅读|9 个评论
浅谈中国式知识表示策略的优劣
热度 2 suxiaolu 2011-4-20 13:50
今天早上转贴了一篇“俗话说...”,列举了中国人一些自相矛盾的说法,作者以为,这说明汉语不适合产生类似西方的严谨的逻辑学体系。在我看来却有些不同,我认为这反映了中国人不喜欢把知识进行严格的形式化,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道理是死的,人是活的”。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是中国人喜欢整体,综合地思考问题,有忽视局部忽视细节的倾向,喜欢研究复杂系统,复杂现象,轻视简单系统,简单现象。在研究一个复杂系统的时候,由于复杂系统都是简单元素简单规律经过许多次迭代形成的分形,因此在系统的不同尺度上会多次重复同样的简单规律,这个时候对这些简单规律的前提不加以限定,能够使对规律的描述变得极为简洁,对思维的好处就是节约存储空间,而且有利于触类旁通,促进知识复用。然而这种知识表述策略也有重大的缺点,那就是后来的学习者,要经过大量的试错,才能搞清楚这些知识运用的前提条件,也就是让学习过程变得漫长和充满挫折感。可以说这是一种以时间换空间的知识表示策略。 这种中国式的知识表示策略,在当今人类的知识系统的背景下,到底会有什么优势和劣势呢?这个要从两方面去看。当今的时代被称为知识爆炸的时代,因此节省空间的策略,在有限的计算能力之下,显然可以获得更大的知识广度,可以涵盖更多的领域,由于方便复用,因此也会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但是同时应该看到,现在的前沿科学研究,分工越来越细密,门槛越来越高,一个合格的研究人员,在有资格开展工作之前,需要学习本专业大量的知识,中国式的知识体系,因为会拉长学习的时间,因此不利于科研人员快速成长。西方知识体系下,培养一个博士要用20年时间(从小学算起),假设把这些知识全部采用中国式知识表示策略来组织,那么肯定会显著增加培养时间,让一个博士达到同等水平或许要30年,这样一来,这个科研人员真正的科研生命就显著缩短了。总的来说,中国式知识表示策略有利于培养通才,不利于培养专才,现在的科研工作,需要的是所谓T型人才,既要广泛,又要一个领域很精通,也许中西合璧是最好的解决之道。
个人分类: 知识领域模型|4890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俗话说... 俗话又说...
热度 3 suxiaolu 2011-4-20 07:02
为什么说汉语不适合产生类似西方的严谨的逻辑学体系呢,看了下面的,也许会让人有所思考,呵呵。 1、俗话说:兔子不吃窝边草;可俗话又说:近水楼台先得月! 2、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可俗话又说:有仇不报非君子! 3、俗话说: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可俗话又说: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 4、俗话说:男子汉大丈夫,宁死不屈;可俗话又说:男子汉大丈夫,能屈能伸! 5、俗话说:打狗还得看主人;可俗话又说:杀鸡给猴看! 6、俗话说: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可俗话又说:交浅勿言深,沉默是金! 7、俗话说:车到山前必有路;可俗话又说:不撞南墙不回头! 8、俗话说:条条大路通罗马;可俗话又说:一条道走到黑! 9、俗话说:礼轻情谊重;可俗话又说:礼多人不怪! 10、俗话说:人多力量大;可俗话又说:人多嘴杂! 11、俗话说:买卖不成仁义在;可俗话又说:亲兄弟,明算帐! 12、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可俗话又说:靠人不如靠己! 13、俗话说:人往高处走;可俗话又说:爬得高,摔得重! 14、俗话说:一口唾沫一个钉;可俗话又说:人嘴两张皮,咋说咋有理! 15、俗话说:知识要有产权;俗话又说:不分享心里不安! 16、俗话说:亡羊补牢,未为迟也;可俗话又说:亡羊补牢,为时已晚! 17、俗话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可俗话又说:拔了毛的凤凰不如鸡! 18、俗话说:宁可玉碎,不能瓦全;可俗话又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19、俗话说: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可俗话又说:人靠衣裳马靠鞍!   20、俗话说:浪子回头金不换;可俗话又说:狗改不了吃屎! 21、俗话说: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可俗话又说:开弓没有回头箭! 22、俗话说:退一步海阔天空;可俗话又说:狭路相逢勇者胜!   23、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可俗话又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24、俗话说:书到用时方恨少;可俗话又说:百无一用是书生!   25、俗话说:金钱不是万能的;可俗话又说:有钱能使鬼推磨!    26、俗话说:天无绝人之路;可俗话又说: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27、俗话说:出淤泥而不染;可俗话又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28、俗话说:捉贼捉赃,捉奸捉双;可俗话又说: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29、俗话说:贫贱不能移!可俗话又说:人贫志短,马瘦毛长!   30、俗话说: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可俗话又说:姜还是老的辣! 31、俗话说:后生可畏;可俗话又说:嘴上无毛、办事不牢! 32、俗话说:有缘千里来相会;可俗话又说:不是冤家不聚头! 33、俗话说: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可俗话又说: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来时各自飞! 34、俗话说:得饶人处且饶人;可俗话又说:纵虎归山,后患无穷! 35、俗话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话又说: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 36、俗话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可俗话又说:人无横财不富、马无夜草不肥! 37、俗话说:小心驶得万年船;可俗话又说: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 38、俗话说:量小非君子;可俗话又说:无毒不丈夫! 39、俗话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可俗话又说:寸金难买寸光阴!   40、俗话说:日久见人心;可俗话又说:人心隔肚皮! 41、俗话说:光阴似箭;可俗话又说:度日如年! 42、俗话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俗话又说: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43、俗话说:邪不压正;可俗话又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44、俗话说:小不忍则乱大谋;可俗话又说:不蒸馒头蒸(争)口气! 45、俗话说: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可俗话又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46、俗话说:不怕人不敬,就怕己不正;可俗话又说:众口烁金,积毁销骨!   47、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胜过诸葛亮;可俗话又说: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 48、俗话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可俗话又说:老虎屁股摸不得!   49、俗话说:百事孝为先;可俗话又说:忠孝不能两全! 50、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可俗话又说:今朝有酒今朝醉!   51、俗话说: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可俗话又说:老婆孩子热炕头! 52、俗话说:人定胜天;可俗话又说:天意难违! 53、俗话说:愚公移山;可俗话又说:胳膊拧不过大腿! 54、俗话说:哪里跌倒哪里爬起;可俗话又说:一失足成千古恨! 55、俗话说:路不平有人铲,事不平有人管;可俗话又说:自家扫取门前雪,莫管他人屋上霜!    56、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可俗话又说:过河拆桥、卸磨杀驴、兔死狗烹、鸟尽弓藏! 57、俗话说:双喜临门;可俗话又说:福无双进,祸不单行!   58、俗话说:人挪活,树挪死;可俗话又说:滚石不生苔,转业不生财! 59、俗话说: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可俗话又说:男怕选错行,女怕嫁错郎! 60、俗话说:明人不做暗事;可俗话又说:兵不厌诈!
个人分类: 杂七杂八|3083 次阅读|5 个评论
数学是科学吗?
热度 11 Education 2011-3-9 12:22
谈论一个概念,先要界定这个概念。 科学最本质的特点是什么?就是能够证伪。科学依靠发现而发展。 物理化学生物莫不如此。 好,有了定义,我们来看数学。 数学能够被证伪吗?逻辑上已经证明,我们无法对数学结论正确与否证伪。 数学研究时发现自然界的规律吗?不是,数学是一套定义体系,数学依靠发明而发展。 数学是建立在公理基础上的逻辑推演和逻辑推演结果集。数学不可被证实,也不可被证伪。判定一个数学理论是否正确,仅仅只能靠逻辑推演。 当我们发现一个按逻辑推演正确的数学理论与实践结果不符的时候,我们既不能判定数学理论的错误,也不能判定实践结果错误,只能判定这种数学理论不适合该实践。 数学是纯粹的逻辑推演,我们知道一个苹果加一个苹果是两个苹果,我们甚至在现实中找不到一个数学意义上的1+1=2的实例,因为我可以另外定义1+1。 以我个人看法,数学和逻辑学比较接近,和哲学也有一点交集。 哲学某种程度上构成逻辑学的基础,逻辑学构成数学和一切知识的基础。 但是哲学和逻辑学依靠经验和假设,理论上经验总是有限的,可能有例外。 比如,经验告诉我们整体大于部分,但是如果计数,1CM长的线段上的点和整条直线上的点一样多! 比如,逻辑上就不能解释悖论。逻辑尚且碰到如此障碍,数学的基础更加不确定。 数学构成科学的基础,但是科学的基础恰恰不是科学。 数学的内在逻辑性思辨性普遍性和哲学相似,所以一大批哲学家都是数学家,斯宾诺萨,迪卡尔,罗素,马克思,等等。 BTW,基本上,我觉得中国大学的哲学生不精通数学的, 以及 不能熟练掌握两门外语的都应该下岗 (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76do=blogid=417862 ) 这样一来,没有下岗的哲学毕业生都很厉害,可担当哲学老师
个人分类: 教育|27740 次阅读|45 个评论
十年之约
viclee 2011-3-4 23:51
十年之约 十年前,1999年的某一天。 哲学家给一位小姐说:“我有三个问题。每个问题请您给我肯定或者否定的回答。第一个问题是:您愿意如实回答我的下面两个问题吗?” “愿意。”小姐微笑地点点头。 “很好,”哲学家继续问道,“我的第二个问题是:如果我的第三个问题是‘您愿意跟我喝杯咖啡吗?’那么,您对这两个问题的答案是不是一致的呢?” 可怜的小姐不知如何回答是好,因为哲学家的第二个问题和第三个问题构成了逻辑学上所说的条件联系,无论小姐怎样回答第二个问题,她对第三个问题的回答都是肯定的。 哲学家是经典绅士,那位小姐是 catherine 。 咖啡是蓝山,很香很浓郁。 纪念一下,十年。
个人分类: 生活情趣|2081 次阅读|0 个评论
逻辑人生(11)——爱因斯坦与逻辑学
冉冉何之 2010-9-2 21:54
科学就是要构造一种逻辑上协调的理论,所谓协调就是没有矛盾。如果一种理论推出的结论与现实严重不符合,那么这种理论肯定是错误的。所谓逻辑,就是研究推理的有效性的一门科学。只研究推理。无关乎其它。中国的词汇表里有各式各样的逻辑,但很少是这种意思。有一位称“住持”的人将形式逻辑贬为小学生都理解的逻辑。我不敢苟同。当代逻辑的基础是由四大理论构成的——集合论、模型论、递归论和证明论。我想其中任何一论,这位住持先生都很难看懂,而况乎一孺子乎? 逻辑与科学或哲学的姻亲关系,或者逻辑与科学的关系有多么重要,我不想多说,但是我想爱因斯坦有几句话值得我们深思。而如果有人要反对爱因斯坦,那么请你先达到爱因斯坦的水平再说不迟。 (1) 爱因斯坦在1953年给J·E·斯威策的信中说到:“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的成就为基础,那就是:在希腊,哲学家发明的形式逻辑体系,(在欧几里得几何学中)以及通过系统的实验有可能找出因果关系(在文艺复兴时期)。” (2)科学是这样一种努力,它把纷繁芜杂的感觉经验与一种逻辑学上连续一致的思想体系对应起来。在这个体系中,单个的经验与理论结构必须以如下方式取得联系:必须使所得到的对应结果是单一的,并且是令人信服的。 (3)逻辑思维必然是建立在假设与公理基础之上的演绎推理。 太多了。我个人认为,中国本土要出现原创性理论的科学家必须具有系统的逻辑思维。否则,充其量也只能是证明某某难题,搞搞技术活儿。钱学森先生之所以伟大,在于他老人家有整套系统科学的方法。中国没有欧几里得,没有牛顿,没有爱因斯坦这样划时代的人物就是因为没有逻辑。不是没有逻辑这个词,而是没有逻辑这门科学。 中国人的思维很简单,“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然后没有了,世界搭建起来了。这种思维有初级的辩证的模式,冯契先生(已过世)有系统的研究。但按照冯先生的意思,不能贬低(形式)逻辑,不能否定辩证逻辑。这是我的导师马钦荣先生反复教导的。不过,我也有一句话,辩证逻辑不能代替(形式)逻辑。
个人分类: 走在科学的大道上|5938 次阅读|6 个评论
逻辑学的应用价值:提高求知效率,降低求知成本——再读培根《新工具》笔记(3)
周可真 2010-8-12 10:08
培根:《新工具》,许宝骙译,商务印馆, 1997. 赤手做工,不能产生多大效果;理解力如听其自理,也是一样。事功是要靠工具和助力来做出的,这对于理解力和对于手是同样的需要。手用的工具不外是供以动力或加以引导,同样,心用的工具也不外是对理解力提供启示或示以警告。 博主: 心用的工具是指人类思维用以求知的工具,这种工具的作用和意义在于对理解力提供启示或示以警告。 人在求知过程中必须依靠他的理解力,这种求知的能力被培根理解为如同人的手一样天然具备于人。然则,借用孟子的术语,培根所谓的理解力也尚未不可以称为良能。 人的理解力需要获得某种启示或警告,才能在求知过程中产生较大的效果;而作为心用的工具(知识的工具)的逻辑学,正就提供了这种启示或警告。 启示是指对人的理解力的积极引导,通过这种引导,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解力运用到当用之处,从而顺利求得知识; . 警告是指对人的理解力的消极引导,通过这种引导,人可以避免把自己的理解力运用到不当用之处,从而节省由于徒劳求知所付出的心力以及进行其求知所必要的其他开支。 然则,逻辑学的应用价值是在于提高人类思维的求知效率和降低其求知成本。 西方素有逻辑学且由玄学形态(演绎逻辑、辩证逻辑等)逐渐发展到科学形态(归纳逻辑、数理逻辑等),更重视逻辑学的具体应用,这就导致了其求知效率的提高和求知成本的降低西方科学从古至今加速度的发展与此有关; 中国向来缺乏逻辑学至今仍轻视逻辑学的应用,这就导致了其求知效率的降低和求知成本增加中国科学长期相对停滞、发展缓慢与此有关。
个人分类: 西学笔记|536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逻辑思维教育有待重视:逻辑学家刘培育谈人才培养
brbaba 2010-7-8 22:31
编者按:   中国社会科学院刘培育研究员是我国著名的逻辑学专家。作为金岳霖先生的弟子,多年来,他一直致力于逻辑学的介绍、研究和传承工作。近年来,他对人才培养的问题比较关注。他认为,在当下的教育学科体系中,逻辑学教育有待被重视。逻辑思维教育、逻辑的普及对提高民族素质、培育人才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   问:刘先生,您这些年一直在关注逻辑思维教育和逻辑普及工作,您是怎么想的?   答:这要从两个方面说。一是,我和我的一些同事深深地感觉到,当今我国社会生活中,逻辑混乱和语言失范现象具有一定程度的严重性。不论是法律条文、经济合同、广告说明,还是官员讲话、决策论证、传媒报道,几乎时时处处都能看到不合逻辑、语言不规范的现象。这些问题妨碍着人们的正常生活,有时甚至造成很严重的后果。二是,我国的中学教育和高等教育对逻辑思维教育不够重视。近30年来,有关方面曾两度在中学课本中编入逻辑基本知识,最后都没有得到落实,成了纸上谈兵;在高等学校,逻辑教育也是几起几落,有的学校取消了逻辑课,致使逻辑老师改行。这些问题引起我对逻辑思维教育和国民素质的关系、逻辑思维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的思考。   问:不久前,党中央和国务院都审议并通过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并且把推进素质教育规定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您认为,逻辑思维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应处于怎样的地位呢?   答:教育的宗旨是提高受教育者的全面素质,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让学生在德智体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使学生成为具有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高度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在人的各项素质中,逻辑思维素质是最基本的,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最重要的。逻辑是关于正确思维规律和有效推理、论证的学问。逻辑素质高的人,他应该是思维清晰、推理正确、有高超论证水平的人。一个人的逻辑思维素质高,将有助于他学习各种知识,特别是有助于把各种知识转化为智慧,转化为做事的能力。相反,如果一个人的逻辑思维素质很低,常常思维混乱,那么他的其它素质也就无从谈起,他哪里还会有办事的能力。国内外很多著名的教育家都明确指出要重视逻辑思维教育。   问:请您举几个例子说说。   答:在中国高等教育界,钱学森之问激荡着无数人的心灵。为什么中国总是冒不出杰出人才?很多人都在思考这个问题。钱老自己是怎样回答的呢?他认为,中国没有一所大学是按照培养科技领军人才的模式举办的。那么,什么是培养科技领军人才的模式呢?他说,这种模式就是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训练并重实施的教育。钱老的这个想法是他一生从事科学研究的切身体会,也是他晚年研究思维科学、总结历史上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的结果。再一位是钱伟长。他晚年一直担任上海大学校长,经常就高等教育问题发表意见。他曾说:我鼓励学生刻苦学习,只有刻苦学习,坚持不懈,才能取得成绩。但是,更关键的是逻辑思维,有了这个习惯以后,就有一个很好的学习方法,它会带你走向无数个成功。前不久,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雷文教授也表示过,中国大学本科教育缺乏跨学科的广度和对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批判性思维是逻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这也许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吧。我再举一位有影响的人物谈在学校读书时接受逻辑思维训练的感受:著名外交家乔冠华在1929年考入清华,第一年念国文系,第二年转入哲学系。他在晚年回忆中详细讲述了当年听金岳霖逻辑课的具体情形。他说,是金先生教他学会怎样去思考。半个世纪过去了,仍然认为对他的帮助很大。谈到以上的例子,逻辑学教育的重要意义就不言而喻了。   问:现在到处呼吁创新人才,请您谈谈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是什么关系?   答:你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人类历史跨进21世纪,有人预言到2030年世界将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从经济资源角度说,知识经济是以智力资源为配置第一要素的经济。而人的智力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知识经济的灵魂。于是,不同领域的一批学者开始关注创新思维研究。到目前为止,人们对创新思维的本质,对它的理论体系仍在探索之中。我以为,创新思维是一个过程,是人们为解决某个问题,突破旧的思维定势,灵活运用各种思维方法,产生新的思想,并在成功实施中获得社会效益和价值的过程。创新思维的特点是独创性和新颖性,是对常规思维的突破。因此有人把创新思维和逻辑思维并列起来,甚至也有人把创新思维和逻辑思维对立起来。其实,这种看法是不对的。逻辑思维是基础,是正确思维的基本规律,创新思维也必须遵循人类思维的基本规律。创新思维要综合地、灵活地运用各种思维方法,包括逻辑思维方法和非逻辑思维方法。创新思维成果的验证,也必须运用逻辑推理和论证。因此,一个人具有良好的逻辑思维素质,对于他成为拔尖的创新人才是有帮助的。顺便说一句,逻辑思维强调理性、规则、程序、讲理,这种逻辑精神既是科学精神的基石,也是民主法治精神的基石。   问:您认为,应如何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搞好逻辑思维教育呢?   答:我觉得,当前最关键的问题是各级教育管理者和教育者要深刻地认识逻辑思维教育的重要性,要自觉地、有效地搭建实施逻辑思维教育的平台,切实地开展逻辑思维训练。逻辑思维教育和训练,可以在不同的课程和活动中进行,但最为直接、最为有效的是搞好大学和中学的逻辑思维教学。逻辑思维教育要理论联系实际,针对不同专业讲授不同的逻辑知识,真正为提高受教育者的逻辑思维能力服务。要梳理学校各门课程、各个教育环节与逻辑思维训练的联系,有意识地在各门课程教学中、在教育的不同环节上,实施逻辑思维教育和训练。为此,可以开展逻辑思维教育研讨会,进行专题研究,制定可行方案。可以对相关教师、特别是中学教师进行逻辑思维培训,提高逻辑教学水平。逻辑思维能力的高低,事关全民族的素质,应该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象毛泽东当年要求广大干部要学点逻辑那样,向全社会普及逻辑基础知识。 信息来自:人民政协报
个人分类: 科研保健|3862 次阅读|1 个评论
科学网当大力宣扬逻辑学——致郑波尽、冉思伟二先生(外一则)
热度 2 周可真 2010-6-19 20:39
科学网上推崇逻辑学且对逻辑学有一定研究的学者至少有郑波尽、冉思伟二先生,正巧我与这二位先生都曾发生过学术观点上的争论,而其实我对他们这两位青年学者心存敬意,因为据我所知,现在中国大学里没有几个专业开逻辑课,学术界也没有几个人认认真真在研究逻辑,整个学术界都没有讲逻辑之风,在这种学术大背景下,他们二位对逻辑学如此执着,其精神着实可嘉!波尽先生曾发表《愿逻辑的光芒照耀中华大地》一文,我非常欣赏,并提议他努力宣扬、张扬一下逻辑学,在此我也希望思伟先生能合力为之。 亚里士多德曾把当时人类的整个知识体系分为两类:一类是知识,另一类是知识的工具。属于知识类的有三种:诗学或美学---包括美术、修辞学;实践科学包括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理论科学包括数学、物理学、形而上学(物理学之后)和神学。知识的工具,即是逻辑学。我想,西方学术界曾有人推崇亚里士多德为科学之父,与亚氏开创逻辑学从而为后世提供了知识的工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马克思曾推崇弗兰西斯.培根为现代实验科学的始祖,这显然也与培根发明了知识的新工具有直接关系,他的归纳逻辑和亚氏的演绎逻辑相辅相成,为西方近代以来的实证科学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知识杠杆。逻辑学对知识的获取,科学的发展如此重要,科学网理当极力宣扬之,张扬之,以营造中国学术界崇尚逻辑的科学之风。 外一则 最近,郑波尽先生发表关于逻辑学的系列文章,其中《 形式逻辑演义(2 ):用十行语句证明一切定理 》中提到:亚里斯多德有这么一句话:从错误的前提出发,可以推导出任何结果。很多人都听说过了,但有几个人深刻理解了呢?亚氏这话我以前未曾听到过,感谢小郑的引述增长了我的见识。它使我想起了清代考据学者凌廷堪(1755─1809)曾说过的一段话: 昔河间献王实事求是。夫实事在前,吾所谓是者,人不能强辞而非之,吾所谓非者,人不能强辞而是之也,如六书、九数及典章制度之学是也;虚理在前,吾所谓是者,人既可别持一说以为非,吾所谓非者,人亦可别持一说以为是也,如理义之学是也。(凌廷堪:《校礼堂文集》卷三十五《戴东原先生事略状》) 亚里斯多德所谓从错误的前提出发,可以推导出任何结果,是否可以理解为就是凌氏所谓虚理在前云云呢?关于凌氏所言义理之学(即宋明理学)的思维方法,我在《明清之际新仁学顾炎武思想研究》一书中列有宋明理学到清代朴学的转变是传统不确定思维向确定性思维的转变一目专论之,其中指出了中国古代学问的特点是以意识形态为基本性质,以经史之学为主要形态,以如真之道为求致目标,并作了如下论述: 从学术维度来看,中国古代学问追求如真之道,是反映其内在的根本学术理路的,即它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按不确定思维的逻辑来思考和研究问题的。这一点,不仅体现在其大量地使用高度抽象而意义含糊的概念上,更体现在其提倡和运用类推的思维形式上,这种思维是在举相似而把不同事物归入同类的基础上进行的,例如,汉儒董仲舒就是根据以类合之,天人一也,从而类推出天人感应的结论的。举相似实际上是举例的一种形式,它所要说明的是两个对象之间一个似不似另一个的问题,而不是它们分别是什么抑或它们之间一个是不是另一个的问题。因其不关心更不去探究两个对象分别是什么,以弄清它们之间各自的个性,并在此基础上去把握其共性,而是直接去把握其相似或类关系,故其所谓同类关系也就不是寓于客体个性之中的真实共性,而是脱离客体个性而由主体主观类比造成的一种族类假象(弗兰西斯培根语)。这也就是说,其类推是建立在一个似是而非的前提即所谓虚理之上的,故其结论必然是不确定的。 中国古代学问之崇尚不确定思维,在一定意义上乃是其思维辩证性的表现。然而,因其缺乏形式逻辑的基础,它又并非是科学意义的辩证思维,而实属于不谴是非式的形上直觉,即思维过程中由此及彼的过程或程序极不明朗而实属暗箱操作的混沌思维或非程序性思维。 当然,在一定意义上,其思维的非程序性也可以说是一种逻辑形式,即具有鲜明中国古代思维特色的辩证逻辑,它可以用《易传》中所提到的那个唯变所适的屡迁之道来表示。此道非确定不易之规律或必然性,而是柔弱随时、变化无方的偶然性。在思维过程中必然性表现为前提与结论之间具有一种内在的和本质的联系,即由某个前提只能相应地得出某个结论,这是确定不移的;反之,其偶然性则表现为前提与结论之间并不具内在的和本质的联系,即由某个前提可以得出若干甚至无数不同的结论。现代人通常所说的逻辑思维,实际上是指前一种情况即必然性思维而言。这里所讲的非程序性思维,则是指后一种情况即偶然性思维而言。 在偶然性思维中,由于前提与结论之间存在着一种完全不确定的关系,这就势必导致思维主体把前提只是当作虚位(韩愈语)来看待,由此不外乎出现如下两种情况: 就虚位者是唯变所适地去填充虚位,亦即按照由于某种需要所已然定下的结论的要求来诠释既成的前提(犹我注六经),抑或根据自己所希望得到的结论来收集材料或寻求例证以确立与其结论相应的未成之前提(犹六经注我); 反之,弃虚位者则是唯变所适地空言即纯凭主观下结论,抑或干脆无言,不作任何判断。 大体上,从事经史之学者可以归入就虚位者一类;而从事禅学、心学者则可归入藐视虚位者一类。 无论是重虚位者还是轻虚位者,其共性在于其思维的主观随意性。盛行于宋明时期的义理之学是这种不确定思维的典型表现,凌廷堪(1755─1809)论其特点曰:虚理在前,吾所谓是者,人既可别持一说以为非,吾所谓非者,人亦可别持一说以为是也,如理义之学是也。 与传统不确定思维相反,清代朴学思维属于确定性思维,其典型表现即《四库提要》所谓征实,亦即为清代朴学家所常常乐道并推崇的所谓实事求是,凌廷堪尝论其特点曰:夫实事在前,吾所谓是者,人不能强辞而非之,吾所谓非者,人不能强辞而是之也。有清一代,实事求是成了学者们所普遍崇奉的治学法则。钱大昕(1728─1840)云:通儒之学,必自实事求是始。(钱大昕:《潜研堂文集》卷二十五《卢氏〈群书拾补〉序》)阮元(1764─1849)云 :我朝儒者,束身修行,好古敏求,不立门户,不涉二氏,似有合于实事求是之教。(阮元:《 揅 经室三集》卷五《〈惜阳日记〉序》) 要之,宋明理学到清代朴学的转变,是从传统不确定思维向确定性思维的转变,是在中国学术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学术思维方式的根本性转折。
个人分类: 逻辑学|6577 次阅读|15 个评论
1+1=2是相对的,1+1≠2才是绝对的-看李铭先生在哲学上的无知和逻辑上的混乱
Eucommia 2010-6-17 20:04
在我的博文《偏见比无知离真理更远》发表后仅仅 3 小时多一点(当天夜里 12 点多) 李铭 先生就急急忙忙发表了他对我的评价的博文 《 科学在门外汉嘴里乱了套 》 , 这里所说的科学门外汉当然是指我,他根据什么做出这样的判断哪,就是按照他自己或者还有方舟子们的逻辑,为了让网友朋友们看一看他们的逻辑是什么货色,在此我以他们的逻辑做一个逻辑推导游戏。先写一个大家公认的公式(我想我们伟大的物理学 家李铭 先生(这样称呼就不小看了吧)也不会否认此公式成立): 因为 A=B , B=C ,所以 A=C 因为我的博文中说了即使数学上的 1+1=2 也不是绝对,还说中医不是伪科学,因此李大师得出结论: 崔 教授这样的人显然不具有基本的科学基础。首先我要问:生物学算不算科学?因为他在对我前篇博文的评论中曾承认我是搞生物学的,那么此结论表达出的意思是生物学不算科学了,如果不算,那生物学就成了伪科学了?如果算,我按照李氏逻辑作如下推理就是绝对正确的: 由上述逻辑可以推出;把显然不具有基本的科学基础(甚至不懂 1+1=2 )的崔克 明评为 教授的当时北大生科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翟中和院士和学术委员们要么接受了崔的贿赂,要么就是像崔一样不具有基本的科学基础,而且这样的评审结果还被北大学术委员会批准了,可见当时北大学术委员主任陈佳洱院士(这可是物理学院士)和当时与会的学术委员们要么大多数接受了崔的贿赂(因为多数票通过即可)要么也像崔一样不具有基本的科学基础。此逻辑还可继续推导下去,崔曾任北京植物学会理事长和中国植物学会常务理事,那么选举他的人的基本科学基础也可想而知,发表他 130 多篇论文的杂志的主编和审稿人当然也不列外,他的 20 多名学生(不包括本科生)就更不用说了。诸位网友我这里使用的李氏逻辑有误吗?我可是不敢再继续推导下去了,再推导下去连科技部、教育部和基金委都要牵进来了。 上述推导结果就足以证明李氏逻辑的荒谬和混乱。不过这只是 李 教授(不知是否是,但我怕又小看了此伟人)博文的一个创新。其中还有一个更加伟大的创新(此发现足以得诺贝尔奖),这一点他在我博文后的评语中表述得更清楚,那就是 哲学干扰科学的时代早过去了 的英明论断。学过哲学的人都会赞成百度上对哲学是什么的最佳答案: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哲学的特点:抽象性和普遍性。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哲学与具体学科的区别:对象不同。哲学的对象是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一般或普遍规律。具体科学的对象是世界的某一方面、某一过程、某一领域的特殊规律。联系: 各门具体科学是哲学的认识基础,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的理论指导 。显然任何一个学科的科学家在进行研究时都是自觉不自觉的按照自己的世界观,也就是哲学理念行事,如果说哲学干扰了具体学科的科研,那只是研究者自己世界观出了问题,与哲学本身没有任何关系。只有在正确的哲学思想指导下科研才能不断前进,不断达到新的高度。正确的哲学思想指导下做的科学预言成功最有名的例子就是毛粒子的命名(我想伟大的物理学 家李 先生不会不知道此事吧)。要说对科学的干扰的话,不是哲学而是政治( 也不是政治学 ),现在许多国家立法禁止克隆人的研究,严格控制转基因食品的上市不就是政治干涉科学吗?但是这种干扰你能制止吗?排除得了吗?国际上对大杀伤性武器研究的限制不也是政治干涉科学吗。你能随便研究武器吗?根据我文化大革命中的经历,我猜,实际你的意思是行政对科研的干预,这是应该排除的,但这与哲学何干?你提副教授也好,还是提教授也好,肯定是根据你在物理学上的成绩,我说你的哲学课应得零分,甚至是负分,不会涉及他人对你物理学上的评价。我劝你还是补点哲学常识为好,对你的物理学研究只会有好处而不会有干扰。我想,只要懂一点哲学的人都不会把我这这篇博文的标题看成是我不知道 1+1=2 的白痴。确实 1+1=2 在算术里是对的,但这是一抽象的概念,就是算术里任何一道应用题的数字后面都有量词,一年级的小学生都知道,量词不同的数是不能相加或相减的,这已经说明了不同量词前的相同的数字是不相等的,如果 1+1 绝对 =2 的话,人口普查就简单多了,只统计一个总数就完了(这里 1=1 已不是绝对的了,已经将数字后的量词限制在人上了),为什么现在统计的项目越来越多呢,就是因为 1 1 ,男人与女人不同,大人与小孩不同,不同学历的人不同,不同工种的人不同。还有就是在数学界也没人认为 1+1 绝对 =2 。我们谁都知道已过世的陈景润院士研究的课题就是 1+1 ,如果像 李大 教授一再强调的 1+1 绝对 =2 的话,陈院士成了什么了?写他的报告文学的 徐迟 先生又成了什么了,选他为中科院院士的那些老一代院士又成了什么了?现在中国老年人都认可的一句话就是身体健康是 1 ,其他都是 0 ,只有 1 在, 0 才有意义。这也是用数学里 1 和 0 在数字里不同组合中代表了不同的量来表达的一种健康理念,是非常富有哲理的。这实际上不也是说明处在不同位置的 1 是不相等的,个位上的 1=1 ,十位上的 1=10 请问李大师,这是真理还是耍赖皮。 对不起,我忘了李大师在对我博文后的评论中有一更加英明的论断,就是 真理 并不是科学的词汇,科学只有规律,定理,现象, 没有什么 真理 。 就此我先向李大师请教两个问题,哲学是不是科学?社会科学是不是科学,难道他们也都是你们定义的伪科学吗?按你的逻辑,这两个问题的答案肯定是否定的,可是你敢说出来吗?当然,真理是一个哲学概念,而且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真理标准,神学有神学的标准,唯心主义者有他们的标准,辩证唯物主义者也有自己的标准,除了李大师外还没有人敢说自己不再追求真理。改革开放初期在中国大地上开展了检验真理的标准的大讨论,而且取得比较统一的答案,就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当然不是 13 亿人都同意这一观点,不是现在科学网上还有人发博文说实践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吗。这也正常,什么时候也不可能万众同心。但像李大师这么说科学没有什么真理,还是我近 70 年来第一次听说,真使我大开眼界。不过根据哲学的概念,物理学上的规律、定理,还有几何学上的公理都属于人们追求的真理,但属于相对真理。在英文里,没有与中文中的真理一词完全对应的一个字,而是四个字,即 gospel , true , truth 和 verity ,但每一个字都有真实的意思,就是按中文的字面解释,真即真实,理即道理或理论。任何科学家都是在自己研究的领域中追求真理,虽然科学的文章和书中没有使用真理这个词,因为他们都知道自己在科学道路上走的任何一步只是在通往真理道路上的一小步,还因为自己提出的任何理论或学说都还处在假设阶段,还需要进一步的实践检验,所以不仅不称作真理,而且除了数学、物理和化学外,也很少有称作定理、定律和公理的,绝大多数学科中,特别是在生物学上,很少使用这些词,据我所知,生物学中大家公认的定律,只有遗传学上的孟德尔三大定律和摩尔根补充的交换律,还有一个是有关细胞分裂的 Ererra 定律,由于其适用的范围很小,就是生物学界知道的也不多。像在解剖学上(无论植物还是动物),只是真实地描述各种细胞、组织和器官的结构并进行分类,这里面除了在描述植物顶端分生组织结构上还有几个被称作理论或学说外,其他就没有了。但探究真实就是追求这里面的真理。 李大师批判我的文章有一大特点,就是特像文化大革命的大字报,即抓住只言片语就无限上纲。比如他在文中写道 崔 教授所使用的词汇 学霸 学阀 ,让人想起文革摧残科学家的时代。这样的态度怎么能适合讨论学术问题? 可是我那篇博文是在讲伪科学、学术造假和学阀学霸这几个词的区别,我分别举例说明了它们的内涵是什么,其中特别指出了伪科学一词内涵不清,容易被滥用,而且我认为将中医说成是伪科学就是滥用。因为有人把李森科也说成是伪科学( 现在我们的李大师也坚持说李森科是伪科学 ),我文中还明确指出了这种说法要不是对李森科那个时代的无知,就是有意包庇,李森科与伪科学根本不沾边,李森科研究的内容是真科学,就是凭着他的真实的科学成就,而且为解决当时苏联的经济困难做出了贡献才当上了苏联科学院院长(这里我倒可以说,你李大师也太小看当时苏联的领导人了),然后利用他手中的权利把他根本不懂的遗传学说成是唯心的、反动的,然后对研究遗传学的科研人员,特别是对威胁他手中权利的前苏联科学院院长进行政治上的残酷斗争无情打击,剥夺了他们的科研权利,把他们赶出科学院。由此我才说这哪里是什么伪科学,是地地道道的法西斯,是学阀学霸,进而指出这才是对科学事业的最大威胁,中国如果让这种人篡夺了科学上的领导权,是中国科学事业的最大灾难。这里根本没有把中国的任何人说成是李森科式的人物,可是我们的想象力极为丰富的李大师就把他崇拜的偶像何祚庥院士与李森科对上号了。说老实话现在说中医是伪科学的人中还没有人有资格成为我定义的学阀学霸, 何老 先生有科学成就但手中没那么大的权利,他的年龄也决定了他不可能会有这种权利,而李大师和方舟子们就更不够格,你们既没有那么大学术成就也不可能有那么大的权利,就是当了官最多成为当地的一霸,或土皇帝,而成不了学阀学霸。我可以明确地告诉你,像现在的卫生部长陈竺才有成为学阀学霸的资格,但他没有也不可能成为学阀学霸,陈部长不仅没有将中医打成伪科学,而且还在用现代生物学的研究方法探讨中药治病的分子机理,并且在这上面已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如果你们当了卫生部长,全国将有多少中医医院和门诊部被关门,多少从事中医药的人员要失业,甚至以非法行医的罪名被关进监狱,多少病人,特别是边远贫穷地区的病人要失去救治的机会,到那时,中国不大乱才怪那,可以想象,那对中国经济的破坏不会比文化大革命小。你不是要中医理论得到证实的证据吗,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请你们到中医院去查病历(但不要戴着有色眼镜去查),你们说中医是伪科学,你们是原告,按照法律,你们有举证的义务。不过我将专门另写文章说明我手里掌握的证据。 最后我这个科学的门外汉倒要指出自称门内汉的李大师文中说的生物学门外汉的话,就是他把现在解剖学上看不到经络与看不到物理学上的 夸克,胶子,希格斯粒子相提并论。这里李大师犯了一个生物学上的常识性错误,经络是在组织和器官水平的结构,肉眼应该能看见,所以我在前文中说只是我们现在还没有找到合适显色方法显示出它与其他组织结构的区别,而物理学上的夸克,胶子,希格斯粒子则是因为它小,我们肉眼的分辨率达不到而看不到它,所以要借助专门的科学仪器来证明,证明之前大多数人也不认可它。而经络及其中穴位是肉眼能找到的,所以才能针灸,只是因为我们现在还没有找到它与周围的细胞组织有什么生物化学上的差别,还无法用组织化学或细胞化学方法显示出来(如研究基因表达的分子标记),这必须用特殊的显色反应才能解决。这里不是我小看了医学这门学科,而是李大师太夸大了自己,据我所知真正医学界同意你李大师看法的还找不出几个,不知李大师凭什么当起医学的代表来了。 附录 1 :李大师对我上篇博文的评论: 发表评论人: wliming :你以为我仅仅是 跟着别人说 ? 你以为我没有 仔细研究争辩两方面的证据 ? 你不要太小看学物理的人了。 正是你们这些人缺乏基本的科学基础,才乱举例,乱推理,导致你们对中医的错误认识。 发表评论人: wliming : 你承认你举的例子错了,可你的结论却仍然成立,这说得过去吗? 博主回复:你给我的更正正好证明了真理的相对性,不是吗?再次感谢。 发表评论人: wliming :真么叫 真理的相对性 ? 真理 并不是科学的词汇,科学只有规律,定理,现象,没有什么 真理 ! 所以,你不要用门外汉的语言来谈论科学问题。如果你入不了科学的门,就不要在这里谈科学。 发表评论人: wliming :文革时代,中国的科学就是在你这种所谓的真理观中死掉的。哲学干扰科学的时代早过去了,你的思维还停留在上个世纪啊? 附录 2 :李大师博文原文: 科学在门外汉嘴里乱了套 最近,有个北大的退休教授崔克明发表博文,指责当前的反中医浪潮中的学霸学阀作风。 崔 教授用了一些科学的例子来论证他的观点:牛顿力学在地球上成立,在宇宙中不成立; 1+1 不一定等于 2 ;等等。我指出他的错误,他总算承认了,可是,他并没有因为举证错误而承认他的推论错误。(注:牛顿力学适用于低速宏观,狭义相对论则只需要惯性系一个条件,不论地球上还是宇宙中;数学中 1+1 绝对 =2 。) 崔 教授这样的人显然不具有基本的科学基础,却自以为是,乱举例子蒙骗外行,还胆敢对科学问题发表专业性意见。在这样的人的嘴里,科学还能不乱套 ? 崔 教授所使用的词汇 学霸 学阀 ,让人想起文革摧残科学家的时代。这样的态度怎么能适合讨论学术问题?我再次强调,中医是个科学问题,科学门外汉根本不具备讨论这个问题的能力。 崔 教授还说 , 中医的大量理论都得到了医疗实践的证明, 这是谁证明的?中医学界大概都不敢下这个结论, 崔 教授是从哪里得来如此雷人的认识的? 他还说 最典型的就是经络理论,不仅无数的医疗实践证明它的存在,就是现代的大量生物物理实验也证明它的存在, 经络被 实践证明 存在了?被国际医学界认可了?是谁证明的,拿来看看?他以为在解剖上看不到医学就认为不存在。 崔 教授太小看医学这门科学了。 物理学中我们从没看到过夸克,胶子,希格斯粒子,我们甚至没见过量子力学的波函数,物理学却没有否定过它们的存在。 难道现代医学因为看不到经络就否定经络的存在?我告诉科学门外汉们,医学认可经络的两方面证据: 1 。直接观察到经络; 2 。经络的物理效应。间接证据需要经得起逻辑的推敲和进一步的检验。 崔 教授写过一个博客:民科万岁。似乎他要把自己归入民科队伍,我看,很恰当。中国的民科已经成为社会公害。
个人分类: 未分类|5833 次阅读|20 个评论
[转载]《辩证唯物主义》是一种介于《逻辑学》和《信息论》之间的过渡性学说。
iwesun 2010-5-13 00:05
《辩证唯物主义》是一种介于《逻辑学》和《信息论》之间的过渡性学说。 作者: 力学 http://www.1911.cn/bbs/thread-78679-1-1.html 按 : 转一篇论坛上的趣文,只言片语,却很有见地。 《辩证唯物主义》是一种介于《逻辑学》和《信息论》之间的过渡性学说 逻辑学中的《矛盾》,就是信息论中的《反馈》。 《普遍联系》就是《普遍通信》。 《普遍运动》就是《普遍接收发射》。 《对立统一》就是《相互通信》。 《斗争》就是《通信》。 《事物》就是《系统》,《系统》就是《网络》。 共产党人一贯用《信息论》的概念来应用辩证唯物主义,但是一贯来只使用逻辑学的术语来述说辩证唯物主义。 他们以自己掌握了《信息论》的基本概念而自豪,心满意足,扬扬得意。但是不知道还有一门《信息论》。 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如果不懂《信息论》,就是文盲。 现代信息论的研究,得出结论,原来,逻辑学就是信息论。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就是信息论。但是被共产党宣传成是辩证法。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信息论。但是被共产党宣传成是辩证法。 《民主集中制》。这就是信息论。但是被共产党宣传成是辩证法。 《群众造英雄,英雄造群众》。这就是信息论。但是被共产党宣传成是辩证法。 马克思的《资本论》,实质就是资本主义信息系统的信息学。 可见,这还是一个盲区。也就是哲学的生长点。 现在的哲学家,懂信息论者不多。 可以正告辩证唯物主义者,你们的哲学生命,唯有信息论。 所谓独裁与民主之争,实质就是信息之争。 国家就是一个信息系统。 所谓《组织起来》,实质是《信息起来》。 第二次世界大战,就是无线电之战。 没有无线电,中国的解放战争是不可能的。 所谓特务间谍,实际都是无线电报务员。电报与电话的区别,仅仅是语言不同。 体有神经系统,血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排泄系统,肌肉系统,骨骼网络等等。这就是网络。 汽车也有各分系统,油路系统,水路系统,气路系统,力路系统,光路系统,电路系统。这也都是网络。 国家也有各种系统,军事系统,教育系统,司法系统,宣传系统,金融系统,生产系统,交换系统,水利系统,环境系统,地理系统,宗教系统,,, 细分下去,还有电力系统,燃料系统,石油系统,电讯系统,邮政系统,交通系统,情报系统,卫生系统,粮食系统,供水系同,排污系统,,,, 再细分下去,还有服装系统,灯光系统,娱乐系统,餐饮系统,,,, 系统也是集合。系统也有包含与并列关系,可见系统就是逻辑。 系统也是网络。 可见集合就是网络。 可见,逻辑学就是信息论。 一块石头,就是微晶系统。各微晶组成一个微晶网络。怎么能说,这是八杠子打不着呢? 所谓网络,就是《信息网络》,这是网络的定义。 除了信息网络,宇宙中什么也没有。这就是信息论。
个人分类: 网文荟萃|281 次阅读|1 个评论
中医学基本概念的哲学思考
fqng1008 2010-3-29 09:08
概念是理论的逻辑出发点。当我们以现代医学哲学的角度来审视中医学基本概念的时候,就会产生该学科的发生和发展、现状和前景的实质性思考。 一、发生学考察 日本著名逻辑学家末木刚博指出,中国的逻辑是以正名论为中心的。所谓正名,即辨正名称、名份(《辞海》)。这一观点最先由孔子所倡导,他鉴于当时社会变动所引起的名存实亡、名实不符的现象,提出了必也正名乎的主张,随之引起了名实问题亦即名称(或概念)与实际事物关系问题的长期争论。尽管各自根据不同的立场和观点去解释和论证,但要求名实相副的目标却是一致的。然而,正名逻辑却没有考察要实现名实相副的重要工具定义和定义规则。 定义,亦称界说,是揭示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即指出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本质属性。形式逻辑的定义方法是把某一概念包含在它的属概念之中,并揭示它与同一个属概念下的其它种概念之间的差别,即种差。因而定义的公式是:被定义概念=属+种差。定义的规则有:①应相称:即定义概念与被定义概念的外延相等;②不应循环;③一般不是否定判断;④应清楚确切。由于缺乏对形式逻辑的研究,中医学基本概念的名实问题,至今仍未得圆满解决。中医学概念的确定方法(或命名形式)大约有: 1.举实 通过考核,为实际事物给出一个名称,即以名举实,或取实予名。这是一种约定俗成的方法,正如《荀子正名》所云: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者谓之不宜。名无固实,约之以命实。约定俗成谓之实名。 2.移植 从其它学问中直接搬来一部分概念运用于医学之中。类似于《墨子.小取》中援和侔的认识论方法。中医学理论体系与中国古代科学同根共壤,它们融合在自然哲学的母体之中,又各自吸收着彼此的养分。中国哲学曾两次大规模涌入中医学体系,第一次是春秋战国时期,导致了中医理论框架的建构和形成;第二次是宋明理学,促进了中医学派的争鸣和理论创新。从阴阳、五行、精气学说,到道家、儒家、佛家经义,概念的移植是其施加影响的主要方式。另一方面,由于历史的局限,传统中医学缺乏基础研究,其生理、病理、药理学说只能借助于推测和猜想,自然哲学正提供了这样一种方便,其思辨性或一般性概念大量涌入,使中医学理论得以顺利早产。 3.嫁接 将两种不同的概念结合在一起,获得新的含义,例如心火、脾气、肾精、肝阴、虚火、痰湿、肺燥、阳黄、阴火、肝木等等。其特点主要是将一些实体概念与抽象的哲学概念进行嫁接,如脏腑组织与精、气、阴、阳、五行以及六淫、虚实等相结合。这些概念似实而虚,若有若无,带有明显虚构和假设的性质,无法证实,也无法证伪,缺乏可检验性。 4.类推 将某种概念推衍其外延,形成其子概念体系。如气的子概念有营气、卫气、宗气、元气、大气、谷气、清气、浊气、正气、邪气、湿气、痰气、水气、脏气、腑气、经气、真气、气滞、气郁、气结、气陷、气阻等等。 二、逻辑学分析 现代科学概念有三大特征,即可确定性、可检验性和可变动性。中医学基本概念是否也具有这三大特征呢? 1.可确定性 指科学概念应该反映事物的本质,并明确地规定其涵义。现代物理学家波恩说过:我建议用可确定性来表达科学思维的基本法则(虽则我在辞典中并没有查到这个词)。一个概念,不管是否可以应用于特殊情形,只要它是可确定的就使用它。这是很重要的,因为只有明确地揭示了概念的内涵,才能使科学概念具有可操作性。所谓概念的可操作性,是指概念的意义等同于一套相应的操作解释,例如肿瘤、休克、心肌梗塞、炎症等等,都可以通过某些操作结论来作出本体的解释。而医学史上的许多思辨性概念,如灵气、奴斯、活力、动物热等,由于最终无法由操作找到本体论的解释而逐渐被淘汰。从中医学基本理论中可以看出,大量生理、病理、药理学概念没有明确的能反映本质特征的内涵,并无法找到操作性解释。显而易见,以寻找客观指标为中心的证本质研究、脏腑本质研究,实质上是试图为传统概念确定其操作性解释,这就为我们带来了一些思考。首先,既然传统概念已经明确地反映了其本质涵义,那为什么还要通过操作手段去寻找已有本质涵义的本质(本体论解释)呢?因为实际上,所有的病机以证名只是一组疾病表象的代称,而并非其本体反映。其次,我们已经做了大量工作的一些概念,象肾阳虚、脾气虚、心气虚、肝郁、瘀血、阴阳、寒热等等,看起来似乎为它们找到了操作性解释,实际上却十分别扭,显得牵强附会。因为事实上,传统概念原本没有这样一些附加条件,它并不以操作性原则为定义标准。故尔,血液流变学异常可以见于多种非瘀血证的病变,环核苷酸、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功能改变等并不能确定为阴阳的特异性指标。 2.可检验性 指从科学概念所蕴含的意义出发,加上其它辅助条件,就可以导出可由实验直接或间接来加以检验的命题。爱因斯坦认为:物理学中没有任何概念是先验的必然的,或者是先验的正确的。唯一地决定一个概念生存权的,是它同物理事件(实验)是否有清晰的和单一而无歧义的联系。科学概念的可检验性是与其可确定性紧密相关的。西医病理学概念肿瘤、休克、心肌梗塞、炎症等等,可以通过操作来确定,也就可以通过操作来重现和检验。这是毫无疑问的,而大多数中医学基本概念就无法检验。例如湿热,究竟是一种致病物质还是一种气象因子呢?湿热通过什么途径,怎样进入人体,又是如何熏蒸肝胆的呢?这种邪气无法捕捉和检测,只属于思辩和虚构,一旦操作起来而把握的东西就变为其它而非湿热了。 3.可变动性 指科学概念不是静止和僵化的形态,它的内涵和外延都可能随着科学认识和观测手段的发展而变化,甚至被淘汰。这种变动采取两种形式:一种是在原有概念的基础上赋予新的涵义;一种是废弃原来的概念,引入新的概念。科学概念的可变动性也是由上述两个特征所决定的,它是科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大多数中医学概念无法操作,缺乏可确定性和检验性,也就失去了修正和淘汰旧概念、创新和完善新概念的重要方式,形成了名存实亡、名实不副的混杂局面。正如尹文所云,万名俱列,不以形应则乖,中医学各种概念内涵不清,分类不明,以致于后世医家不得不进行大量的传、注、笺、疏,通过训诂而求字义,结果张氏说张,李氏说李,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例如《伤寒论》的六经,由于作者没有做出操作性解释,后人有认为是经络,有认为是部位,有认为是阶段,有认为是脏腑,有认为是气化,又无法用实验来决定它的生存权,也就不能进行概念的修正和更新了。 三、动力学研究 动力学研究速度和运动。科学动力学则是研究科学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正名逻辑及其形成的概念对中医病理学体系发生、发展和变化有什么影响呢? 1.正名逻辑维护了传统中医学的稳态结构 正名求实或循名责实是正名逻辑的主要目标,因为古代先圣取实予名之后,并未对所命之名作严格的定义,而是随文衍义,以意附文,后代学者就要遵循这个名去寻找它的原始涵义。本来从字面上看,求实和责实都非常可取,但由于崇古尊经的传统观念,加上一个正名和循名,就成了固守先圣所定的名,去附会与此相应的形或实,而不是从实际出发,去反思称谓某形之名的准确性、清晰性和唯一性如何。这样一来,传统中医学体系的稳定性就大大加强了。因为后代医家的主要工作就是循先圣所定之名,求符合之实,即使争论不休,也以独有心得的诠释和灵活运用为自豪,贵能超乎规矩之外,不高规矩之中(陈修园《医法长沙》),根本不敢思考先圣之名、祖宗之规会有什么差失。因此,中医学的概念体系或逻辑大厦从一诞生开始,就牢不可摧,能够一脉相承,延绵至今。 2.描述性定义阻碍了人们对事物本质的追求 以名举实和取实予名的要害是为事物给出一个即可,而不在于这个名是否反映了该事物的本质特征。因即可以称它为描述性定义而非实质性定义,描述性定义的消极影响在于,逐渐培养人们并非一定要关心事物本质(或本体)的思维取向。例如,引起外感病的六淫概念,经典著作已经规定了它的权威定义,是指超常的六气,因而谁也不会再去关心它们的本体是什么,又是如何从体外进入体内,怎样引起疾病表现的?尽管当时和现在都无法进行研究,但更遗憾的是人们根本没有这种想法。在中西医结合研究的时候,人们常常把火与炎症拉到一起类比,好象二者所指有同有异,但从概念看,二者又具有本质差异。炎症的内涵有其本体解释和操作性说明,火的概念就大不一样,它移植到中医学后,只有一个不确定的描述性定义,可以是正气,如少火、命门之火;可以是邪气,如火毒、阴火;可以是脏腑功能失调,如肝火、胃火、心火等等。 3.流动性概念导致了训诂之学的兴旺发达 或许,中医学概念的辩证逻辑特征与命名者的主观随意性有一定关联。这种随意性表现在命名时缺乏必要的约束和规则,运用时又随文衍义,附意于文,因而成就了其亦此亦彼、非此非彼的流动性特征。由于它本身没有明确的定义和一贯性解释,就给后人带来了理解上的困难,从而不得不花大气力来建立一门训诂之学。 发表于《医学与哲学》1993(7):25
个人分类: 思考中医|3777 次阅读|1 个评论
用逻辑学来审视我们的生活
wurenyong 2010-2-11 22:49
我觉得逻辑学是一门通识学科,每个人都要掌握一点才好。 毛主席提出批评与自我批评一说,翻阅字典,批评指评论、评判,在英语里用comment on 或judge来释义。现在投过稿的人都知道,显然不能对自己文字comment的。假如真的对自己的作品comment,给出评价意见的话,显然是不能采信的。可以自我反省,不要自我批评。 官本位现在已经成为一个明显贬义的名词。百度百科是这样说的 : 官本位 不是一个严格的科学概念而是通俗的说法,最早出现于 20 世纪 80 年代。这种说法起源于经济学上的一个专用名词金本位。金本位指的是以黄金为本位货币的一种货币制度。以黄金为单一的价值尺度去衡量其它商品的价值。由此看来,在最初提出这个名词时,官本位至少有这样一层意思:把是否为官当成一种核心的社会价值尺度去衡量个人的社会地位和价值。 实际上上面定义还应该加上唯一一词来对应金本位的单一。从逻辑学的角度来看,要克服官本位其实非常简单:至少还有其他一种东西可以用来衡量个人的社会地位和价值。当这种东西出现是小概率事件,谈何克服官本位?逻辑学讲究推理,就象那符号逻辑很严密。不从源头入手,只从结论开刀总是笑话。这与教育行政化有异曲同工之妙。 教育行政化的根源就是行政决定教育的大到发展方向,小到职称晋级和项目经费。处理其实还是简单:将权力从行政剥夺出来。给谁呢?教授和学生应该是主体,由用人单位或者社会公众来评说。问题的关键是真正权力的主体是以什么样的组织形式行使这种权力?是真正决定性的权力还是附属的?这将触动很多现有体制深层次的问题。 说到这里,也许有的人会问:何谓逻辑?我们不去探讨那种深奥的定义,说简单点。欠债还钱,由欠债所以要还钱,天经地义。没有欠债无缘无故给别人钱可能吗?有可能。那是贿赂、送礼或别的,肯定跟还八辈子打不到一起。
个人分类: 狂思乱想|4127 次阅读|0 个评论
亚里士多德
xifzou 2009-12-16 22:28
亚里士多德(希腊语: Aristotélēs,英译Aristotle) (公元前384 - 公元前322 )。 亚里士多德师承柏拉图,主张教育是国家的职能,学校应由国家管理。他首先提出儿童身心发展阶段的思想;赞成雅典健美体格、和谐发展的教育,主张把天然素质、养成习惯、发展理性看作道德教育的三个源泉,但他反对女子教育,主张 “ 文雅 ” 教育,使教育服务于闲暇。 亚里士多德一生勤奋治学,从事的学术研究涉及到逻辑学、修辞学、物理学、生物学、教育学、心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美学等,写下了大量的著作,他的著作是古代的百科全书,据说有四百到一千部,主要有《工具论》、《形而上学》、《物理学》、《伦理学》、《政治学》、《诗学》等。他的思想对人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创立了形式逻辑学,丰富和发展了哲学的各个分支学科,对科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摘自: http://baike.baidu.com/view/4482.htm?fr=ala0 亚里士多德(希腊语: Aristotélēs ,前 384 年-前 322 年 3 月 7 日)。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学生、也是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他在许多领域都留下广泛著作,包括了物理学、形而上学、诗歌(包括戏剧)、生物学、动物学、逻辑学、政治、政府、以及伦理学。苏格拉底、柏拉图、以及亚里士多德三人被广泛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一些人认为亚里士多德发展出的学派是柏拉图哲学思想的延伸,一些人则认为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两人所代表的是古代哲学里最主要的两大学派。 摘自: http://zh.wikipedia.org/zh-cn/%E4%BA%9A%E9%87%8C%E6%96%AF%E5%A4%9A%E5%BE%B7#.E9.82.8F.E8.BC.AF.E8.91.97.E4.BD.9C
个人分类: 宗教哲学科学|4003 次阅读|0 个评论
敬答郑波尽先生的逻辑问题
热度 1 可真 2009-9-20 13:34
科学网博主 郑波尽 《 布鲁诺为什么会被烧死? 》( 本博主按 :郑波尽博客自注: 三段论信徒--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与真理为友 ) 问 : 布鲁诺被烧死是科学史上的一件大事。 我们从教科书上已经得到了所有的解释。事件的前因后果似乎是清清楚楚的。 但是,请慢,您是否真的理解了这一事件呢? 我以这个题目检测了很多博士,博士候选人以及其他很有天赋的人,能够让我信服的人屈指可数。你是否希望成为其中的一个人呢? 那么展现你的逻辑水平吧。 我建议你将你所说的都进行一下形式化,你就会发现形式化的巨大威力,能够让任何的推理瑕疵都灰飞烟灭。 周可真教授是我敬佩的人,我敬佩的是他对哲学的热爱。这里非常不礼貌地请求周教授就这个问题做一个逻辑说明,以便我能够更敬佩周教授的学术水平。周教授,请! 本博主答 : 我相信,作为科学网上唯一一个自称为三段论信徒从而应当被合理地理解为是一个逻辑学者的博主,郑先生您理应能很好地回答这个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您让我来回答这个问题,我想您无非是要证明一下一个非逻辑学专业的中国哲学史专业的学者的逻辑水平有多低抑或您这位三段论信徒的逻辑水平有多高这是谁都可以看得出来的。那末,您是想要证明前者,还是想要证明后者呢?请您先把这个现实的生活逻辑问题澄清了,再来跟我讨论这个抽象的思维逻辑问题,因为在我看来,抽象的思维逻辑是现实的生活逻辑的反映,一个不懂得现实的生活逻辑的人,他不可能真正懂得抽象的思维逻辑。您必须先证明自己是真懂逻辑的,然后才有资格出这样的题目道理明摆着:一个并不真懂逻辑的人是不可能提出一个真的逻辑学问题的。虽然您自称是一个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与真理为友的三段论信徒,我也不能据此就确认您就是一个逻辑学者,而只能据此推断您可能事实上是一个逻辑学者抑或您照理应该是一个逻辑学者。 但是,如果您承认自己并不真懂逻辑,并且承认您之所以自称为三段论信徒,这仅仅在于表明您想要学习逻辑学的求知态度,从而您压根儿就是作为一个逻辑学学生来虚心地向一个在您看来是一个真懂逻辑的哲学教授讨教逻辑问题的,那末,我想我是会尝试去思考和回答这个问题的,因为老师回答学生的问题是为师者的义务,尽管为师者也不可能回答学生的所有问题,并且也未必总能很好地回答他本应很好地回答的问题。 然而,按您现在的实际情况看,恐怕我是没有资格做您的逻辑学老师的,从而当然也就谈不上您做我的逻辑学学生了。相反,我从您的这篇文章不难领悟到,您倒是很想收我为您的逻辑学学生,以便您能当上我这位哲学教授的逻辑学老师的。但是,实话实说,在我尚未确知您是否真懂逻辑的情况下,我是决不会盲目拜您为我的逻辑学老师的。您该不会强迫抑或勉强我非做您的逻辑学学生不可吧?如果一定要勉强,则恭请您展现你的逻辑水平吧!我会根据您自我展现出来的逻辑水平来做出我是否拜您为我的逻辑学老师的决定。 郑先生,现在您可以在以下两个选项中做出选择: (1)您承认自己其实并不真懂逻辑,并愿意虚心向行家讨教关于布鲁诺为什么会被烧死的问题; (2)您肯定自己是真懂逻辑的,并足以解答布鲁诺为什么会被烧死的问题。 如果您选择(1),则请您把自己博客上三段论信徒--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与真理为友这段话删去,否则它会误导网友,使他们误以为您是真懂逻辑的,因为别人看您都自称是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与真理为友的三段论信徒了,是没有理由相信您不真懂他们的三段论逻辑的如果不懂他们的三段论逻辑,您怎能有资格称他们为友呢?并且在删去这段话的同时,改变您提问的口气,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您自己是以一位逻辑学学生的身份来向一位哲学教授提问的,有学生以这样一种口气向教授提问的吗?如果您做到了这两点,我可以回答您的问题。 如果您选择(2),则我虽无权利要求您必须解答布鲁诺为什么会被烧死的问题,却希望您能解答这个问题,以便展示您真实的逻辑水平,从而向大家证明您确实真懂逻辑。如果您做不到这一点,那末,就是我嘴上不说,我心里也会怀疑您可能是在吹牛。在有如此疑虑的情况下,我是不会跟您探讨逻辑问题的,因为我从来不喜欢和一个在我看来似乎是一个喜欢吹牛的人在一起一本正经讨论学术问题的。
个人分类: 逻辑学|5030 次阅读|12 个评论
多一点说理,少一点盲从
武际可 2009-7-6 10:38
多一点说理,少一点盲从 武际可 从历史上看,我们的教育一直是强调服从,更准确地说,是盲从,而不是强调说理。从小就教育孩子:天下没有不是的爹娘。入了学,则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老百姓对待县太爷则称呼父母官。这意思是说,人一辈子,从小到大,无论大人、老师、长官对还是错,都要 听话、作乖孩子,长大了要把老师和上级当作小时候对待父母那样盲从,要一呼百应、 当顺民,而如果你竟敢对父母官顶嘴,那一定是顽民或刁民,称之为抗上、犯上或大不敬。 以自己是家长、上级、父母官,自己说的话,不管有没有道理,都要孩子和子民服从,怎么说怎么有理,这就是以势压人。要是孩子和子民不服从,轻则训斥,重则罚跪、戒尺招呼,进而掌嘴、杀威棒。犯了对皇帝的大不敬罪,还会处死。1900年,北京大学总教习许景澄,就因为反对慈禧太后向十一国宣战的愚蠢举动,徐景澄因为曾经做过驻外使节,认识到中国实力不济,劝慈禧谨慎从事,当庭驳了慈禧的面子,被判大不敬,在菜市口杀头的。这样孩子和下民就得一直顺着大人和长官说话,一直被管得服服帖帖,没有个性,一点也没有创造力。 说理是很不容易的。现实中,历史上长期形成的思维定式也是很难改的。文革中,当时占统治的哲学观点是,世上的一切事物,都必定是一分为二的,有人说了不同看法,立马被戴上反革命帽子,挨批、挨斗。支持一分为二观点的提一个问题:既然一切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那么毛泽东思想是否也是一分为二的。这样提问题的人,又立马被戴上反革命的帽子。这真是两头都对,毫不讲理。 文革时不讲理,在彻底否定文革后是否就完全改变了呢,也未必。在2008年汶川地震后,几位专家,在媒体上解释这次地震为什么没有预报出来,他们说:地震难预测有三方面因素。第一是地球的不可入性。人类对地下发生的变化,目前只能靠地表的观测进行推测,而这种推测很不唯一。第二是地震孕律的复杂性。在不同的地理构造环境、不同的时间阶段,不同震级的地震都显示出相当复杂的孕律过程。第三是地震发生的小概率性。 对于一个地区来说,地震发生的重复性时间是很长的,几十年、几百年、上千年,而进行科学研究的话,都有统计样本。而这个样本的获取,在一个人的有生之年都非常困难。 这些无疑都是对的,但并没有回答人们普遍的疑问,汶川地震为何没有预报出来。他们列举的理由,不仅掩盖了事实真相而且从逻辑上也是说不通的,给人一种印象,似乎所有的地震都是不可预测的,那么为什么营口地震就能够预报出来,相距不远的松潘1976年地震又为什么能够预报出来。事后就有的专家揭示,事前确实有不少异常,只是没有引起足够重视而已。虽然由这些异常很难准确推断何时何地有多大的地震,但为慎重起见,人们要求地震当局做一个中长期预报,要求政府根据中长期预报组织几次地震演习总不为过吧。这种回避事实、逻辑上又漏洞百出的专家解释,也居然没有任何异议地在主流媒体上向大众解说。究其出发点,还是要为减轻有关的主管长官的责任的一种说辞。要人们听话。更使人惊奇的是,有的知名人士,竟含泪向大众说:已经有好几位国际地震专家说,地震到了七点八级,理论上一切房屋都会倒塌,除非有特殊原因,而这次四川,是八级!这简直是一派胡言,连地震的震级和烈度分不清,就向人们说教,来堵人们追究一些豆腐渣工程的嘴。这些,无论是对地震研究、做学问,还是处理日常行政事务,都是不正确的。 要避免盲从,除了在我们的教育中,培养人们尊重事实、尊重真理的精神外,还要使所有的人,都学会讲理,无论是孩子对大人,还是下民对长官,都不能提倡盲从,要服从真理。大人、老师和长官讲得对,当然要服从,讲得不对,要学会反驳,学会据理力争。大人对孩子、长官对老百姓,导师对研究生,也要讲道理而不能以势压人。只有我们人人学会独立思考了,人人学会讲道理,我们这个民族,才会充满朝气,充满活力,充满创造力,才会真正和谐相处。 要讲理,就要掌握讲理的工具。即逻辑学。 我们的民族,逻辑学自古就不发达。爱因斯坦、怀特海、顾准都曾经认为中国的科学不发达原因之一是逻辑学不发达。即使在逻辑学不发达的情况下,我们在20世纪50年代,还有过一阵批判形式逻辑的时髦。据说北京大学逻辑学教授金岳霖主持一个艾思奇批判形式逻辑的报告会,艾思奇说那是伪科学。讲完以后金先生带头鼓掌,艾思奇于是很得意。但金先生接着又说艾先生讲得好,因为他的话句句都符合形式逻辑。 至于在教育上,对中小学生的逻辑学教育更是微不足道。据了解在西方有些国家,比如俄罗斯,逻辑学一直是中学生的必修课。而我们则没有。 民国以后,我国的中小学生,得到的一点逻辑学的知识,主要是从初、高中开始的平面几何课程中,通过三段论证明学到的。社会上了解逻辑学的只是极少数专门研究逻辑学的,像金岳霖那样的学者,人们对他们也大多不了解。 这就难怪,在我们出版的学术著作、新闻报道、政策法令等诸多方面,不符合逻辑、于理不通的地方太多太多。而我们也便习以为常了。反正我们的社会秩序有上面说了算这条传统来维系,天塌下来有大个子顶着,有多年教育出来习以为常的乖孩子和顺民来维持,不至于混乱。 现在,据说,在我们的教育中就连仅仅能够获得那点可怜的逻辑知识的平面几何课,也要改革掉了。 2004年教育部在全国实行的新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将中学的几何教学中的证明取消,代之以图与形的认知。他们认为几何证明得到的事实,比证明的逻辑思维过程要重要。以为只要教给学生结论就可以了。例如要学生知道三角形的内角之和为180度就可以了,不必证明。 我国物理学家吴大猷所说的我们的数学有应用性的代数,而无逻辑演绎的几何,不但古代没有几何,民国之后实行了近百年的在中学教授几何的逻辑证明的传统也要被革掉了,重新使我们的后代回到没有几何逻辑证明的状态。问题是,尽管有不少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反对,又有像姜伯驹院士那样的一群专家学者的反对。教育部仍然在全国推行,而且所有的学校,一无例外地推行。据说是有负责人发话:难道因为有几个专家反对,就不要改革了。啊!,这又是一宗无理要求、绝对服从的典型案例。 说实在话,这样的改革,只能使我们的教育离培养奴才愈来愈近,而不能使之成为培养有独立思想的完整的人的教育。 还是要强调的是,我们的教育,要多一点说理,少一点盲从。
个人分类: 教育|4698 次阅读|5 个评论
思维科学、逻辑学、科学哲学及其它——对科学与哲学的再思考
可真 2008-7-25 23:38
最近读马克思主义的有关经典著作,颇有些收获。最大的收获是,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原来是科学的狂热崇拜者,他们只相信科学,他们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都完全是立足于经验科学所提供的事实他们是从这种事实发出而实事求是的科学唯物主义者。 其次认识到,根据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科学的理解,科学应可划分为思维科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或历史科学)三大类。 按照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看法,在哲学被驱逐出自然领域和历史领域之后,唯一可供哲学活动的地盘,就只有思维领域了。这也就是意味着在科学时代,所谓哲学,就是思维科学,即恩格斯所谓逻辑与辩证法逻辑指形式逻辑,辩证法指辩证逻辑前者偏重于研究思维形式及其一般规律(逻辑思维规律),后者偏重于研究概念发展及其一般规律(辩证思维规律)。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把思维规律理解为现实世界运动规律的反映,即在现实世界运动规律之外,并不存在独立的思维规律。因此,探求思维规律的逻辑学研究,就应当被本质地理解为发现外部世界的规律和把这种客观规律自觉地运用于思维过程的活动。在这里,所谓发现外部世界的规律,其实就是对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进行概括和总结;所谓把客观规律自觉地运用于思维过程,其实就是依据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所提供的事实和按照从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中概括和总结出来的一般科学规律来思考问题。换句话说,逻辑学是建立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基础之上的,它自己不并不直接去研究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以揭示其本质和规律,而是通过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进行反思性研究来揭示科学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并把这种规律当作人类思维活动所当遵循的规律来理解,据此来规范人类思维活动。在今天,这样的逻辑学应可理解为科学哲学。 科学哲学向来有两种研究路向:一种是以科学为对象来探究科学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哲学路向,另一种是探究哲学思维怎样达到精确抑或怎样使哲学科学化的科学的哲学路向。按照上文所述我对逻辑学的理解,科学的哲学应当被改造为科学逻辑,也就是说,原本探究哲学思维怎样达到精确的科学哲学研究,应该转变为探究怎样用一般科学规律来规范人类思维活动的逻辑学研究。这样一来,更可以克服科学哲学和科学的哲学 之间原本相互不协调的缺陷,实现科学哲学和科学逻辑的内在统一。 但是,如果用一般科学规律来规范人类思维活动,使人类思维达到科学化,则会出现如后现代主义思想家罗蒂所指摘的使科学成为新的文化之王的问题。要避免这种可能扼杀文化多元并存格局的文化专制主义,科学逻辑应该受到合理的限制,即要使为它所规范的思维活动仅仅局限在科学领域,亦即不是要用一般科学规律来规范人类思维活动,而只是要用一般科学规律来规范科学思维活动,如此使科学逻辑成为科学研究方法论。 当科学的哲学被改造为科学逻辑并且科学逻辑被合理地理解为科学研究方法论时,原本以科学哲学和科学的哲学为基本内容的科学哲学,就转变为以科学哲学和科学逻辑为基本内容且以科学研究方法论作为其理论归结的科学方法论。 然而,人类思维并不能被归结为科学思维,除了科学思维,人类的思维还有其它形式,故思维科学不应被局限在科学方法论范围内。思维科学至少还可以研究以宗教、艺术、文学等形式表现出来的不同于科学的思维形态,这类研究可以被纳入哲学范畴,相应地科学方法论研究则可以被纳入科学范畴。
个人分类: 逻辑学|5585 次阅读|6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0 15: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