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逻辑学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逻辑学

相关日志

[转载]臧艳雨:广义论证理论
fqng1008 2020-5-7 10:36
1 广义论证概念的正式提出 鞠实儿在《论逻辑的文化相对性:从民族志和历史学的观点看》(中国社会科学 .2010.1,35—47)一文中,正式提出了“广义论证”概念: “所谓广义论证是指:在给定的文化中,主体依据语境采用规则进行的语言博弈,旨在从前提出发促使参与主体拒绝或接受某个结论。其中,主体隶属于文化群体和相应的社会,语言包括自然语言、肢体语言、图像语言和其他符号。” 广义论证概念的提出乃是为了刻画 “说理”这一人类社会存在着的最普遍的社会交往活动,鞠实儿将这种活动直观表述为: “从属于一个或多个文化群体的若干主体在某个语境下以某种方式通过语言进行交流,其目的是促使活动参与者采取某种立场。” 并将这种活动的特征分析如下: “其一,说理活动的社会文化性。说理活动的参与者(简称参与者)隶属于某一文化群体;为了实现某一目标,他们在给定社会的某个环境中展开说理活动。 其二,说理活动的动机。参与者通过说理活动辩护或反驳某一立场或论点,提高或降低其他参与者对该立场或观点的接受程度。其三,说理活动的语言。作为说理这类社会交往活动之媒介和背景的语言,它不仅包括自然语言,还包括肢体语言、视觉形象语言以及具有象征意义的其他事物等。其四,说理活动的规则。控制说理活动的规则是被参与者所属文化群体接受的社会生活准则的一部;它确保说理活动有序进行,以及说理活动的结果为上述群体所接受;同时,只有满足这些规则的活动才被称为 ‘说理’。其五,说理活动的结构。根据上述规则,参与者分别根据自己的目标和背景进行表达或对另一方的表达做出回应;通过这种互动,双方的语言交流逐步展开,直至终止于某个立场;因此,说理具有一个博弈结构。” 在对 “说理”进行直观描述的基础上,鞠实儿建立了广义论证概念,对说理进行了重新刻画。并依据此定义,对应于说理的五个特征,由此总结了广义论证的相应特点: “广义论证是主体在某一文化背景下特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活动。该活动按规则以博弈的方式展开,促使博弈者形成某种命题态度,以便实现某一目标。根据格莱斯(Grice)的意义理论,博弈者对语言表达式中某表达式意义的理解取决于他们所处的语境;而博弈者随之做出的博弈步骤恰恰依赖于他们对表达式的理解。因此,广义论证的具体形态依赖于语境。据此,广义论证具有如下特点:主体性,社会文化性,规则性,目的性,语境依赖性。” 鞠实儿注意到了说理活动所具有的前提:结论式的逻辑特征。由此,它应该被纳入逻辑学的研究范围。而这种逻辑特征由于说理本身所具有的社会文化性,和说理所凭借语言的复杂多样性等,无法在现有逻辑的范围内得到刻画。他说: “由于说理的主体隶属于某个文化群体,而说理本身是一项社会活动,涉及一系列难以用形式语言描述的性质,例如,主体动机、文化特征、社会组织和社会环境。 因此,为了严格研究说理这一现象,他主张扩展逻辑学的研究范围,采用 “广义论证”概念对说理现象进行重建。 鞠实儿注意到了说理活动属于社会生活领域中的博弈现象,认为其具有一个博弈结构,因此,他沿袭了在逻辑学与哲学领域中用博弈描述逻辑与用逻辑来刻画博弈的这一作法,将之视为主体依据语境采用规则进行的一种语言博弈。 这种为研究说理现象、通过扩充逻辑学的研究范围而建立起来的广义论证概念,它同现有的逻辑学经典著作中的形式论证、非形式论证的关系如何 ?鞠实儿对此进行了概念的澄清与界定,指出:它既不同于形式论证,也不同于非形式论证。同形式论证相比,它注意到了被形式论证所忽略的,而在实际的说理过程中却又是不可或缺的社会文化因素。而同非形论证相比,虽然二者都注意到了社会文化因素、语境因素在论证中的地位和作用,但在对于“文化”的定位上存在重要的差异。在广义论证的视野中,文化是作为变量被引入的。广义论证要求考察不同文化群体的说理方式,以及不同说理方式之间的互动与交流方式。这种不同的文化同时包括了现代文化与现代文化之外的其他文化。但在非形式论证的论域中,文化背景是常量,是作为论证的背景而固定不变的,也即仅指现代文化。 从这个意义上说,广义论证的外延是包括了非形式论证,因为非形式论证是广义论证在现代文化中的代表。 2 广义论证概念的理论背景 广义论证概念的提出,反映了鞠实儿对于逻辑的起源、本质、作用等一系列逻辑哲学上的重大问题的重新审视,也反映了鞠实儿从逻辑学学科发展的角度对于逻辑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应用范围等关键问题的重新思考。而这两个方面是交织在一起的。这种思考通过他一系列的文章 (2003a,2003b,2006a,2006b,2010)而展示出来。 2.1 从数学转向到认知转向 鞠实儿在《论逻辑学发展的方向》 (2003a,中山大学学报(逻辑与认知专刊2),2003.8,3-8)一文中,通过对逻辑学发展的历史与现状的研究,指出逻辑学正在经历一场“认知转向”,这是继19世纪中后期由弗雷格所引发的逻辑学的“数学转向”之后的又一次转向。弗雷格为数学奠定了基础,而发展起来的数理逻辑成为形式逻辑的现代类型,取代了以亚里士多德的词项逻辑为核心的形式逻辑的古典类型,在20世纪初成为逻辑学研究的主流。20世纪中后期计算机科学兴起,数理逻辑为其发展与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现方法。计算机的发展使得人们相信任何一个知识领域,只要给出严格的形式表达,就能用计算机对之解决问题。由此,当计算机的发展进入了知识处理和智能模拟领域时,构造逻辑系统进而描述认知过程的特征,并利用它们进行知识表达与处理、研制新型软件,就成为逻辑学研究的主流方向。特别地,图灵机理论的发展使得人们将人的信息处理过程类比于计算机;认知心理学的发展使得人们用实验的方法对逻辑规则与推理模式进行验证与修正,这是人类第一次能够运用科学的方法研究人类的高级认知过程。由此,认知转向使得“从起源于弗雷格的以数学基础为背景的逻辑学,转向构造认知过程的规范性或描述性的逻辑学”,“认知转向的目标是给出知识获取,知识表达以及知识的扩展和修正的方法和模型”。认知转向使得逻辑家族中出现了在对认识论概念分析和对认识过程直观理解的基础上构造起来的认识逻辑,与在对人类高级思维的心理学研究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心理逻辑(二者统称为认知逻辑)。前者立足于对认知过程的哲学分析,构成了当代哲学逻辑与人工智能逻辑的主流,后者立足于心理学实验结果,是认知心理学研究领域的前沿。认知转向由此使得逻辑学研究涉及到认知科学、心理学、语言学、计算机科学、行为科学和神经科学等相关学科。 鞠实儿指出,认知转向将引起逻辑学领域中的变革,它将使得 “人们重新考虑逻辑学的研究对象、基本概念和学科性质。在《逻辑学的认知转向》(2003b)中,他对之进行了阐释。就学科性质而言,逻辑学研究应该有助于社会的发展进步。他说:“在当代高科技和社会需求的刺激下,逻辑学研究不再仅仅是一种由纯理论兴趣驱动的活动,它同时具有了强烈的工程应用背景。事实上,逻辑学的研究成果不仅传统地以论文和著作的方式出现,而且也越来越多地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为社会提供服务。正是基于上述特点,逻辑学对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发展起着重大的推动作用。” 就研究方法而言,逻辑学研究应该实现跨学科的、文理综合的研究。就基本概念而言, “逻辑”一词本身是个多义词。他接受逻辑的可修正观与逻辑的多元论圆,承认逻辑学发展的多重可能性,认为应该对传统的狭隘的逻辑概念进行修正。 2.2 从认知转向到跨文明说理 逻辑学的认知转向促使鞠实儿思考逻辑学的发展问题,在《逻辑学的问题与未来》 (2006a,光明日报,2003.1l)中,他设问“逻辑学是什么”,通过考察现有的逻辑类型,认为现有逻辑类型都无法对这一问题给出以充分必要条件表达的回答。鞠实儿.关注我们这个时代的哲学:逻辑的多元(笔谈).求是学刊,2007年11月 继而,他从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类似理论出发,对逻辑学概念进行了重新理解,认为逻辑学概念是个家族类似,而 “已有的逻辑类型,甚至主流逻辑类型都无法借助定义或本身的特点否认其它逻辑类型的合法性,即总是可能出现不能归入已知逻辑类型的新逻辑类型。而利用家族类似性引入的新逻辑类型将扩充逻辑学家族的成员和改变“逻辑学”一词的内涵。”(鞠实儿.逻辑学的问题与未来.中国社会科学(中文版),2006年第6期,49-54) 因此,逻辑学的内涵与外延具有开放性。 鞠实儿将逻辑学视为人类所创造的文明 (包括物质产品与精神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认为它不仅是为数学和经验科学提供研究的工具,同时也是人类进行交往所必需的手段。根据亨廷顿对世界上的文明所作的划分(世界文明经过分化组合,形成八个文明:西方文明、中华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东正教文明、拉丁美洲文明和非洲文明),他提出了“文明平等原则:西方经典研究方法不能证明任一文明(含逻辑)的合理性,但也不能证明它是不合理的。因此,没有一种文明(含逻辑)在合理性方面是超越的,它们均不能被简单地拒绝和接受”。通过对逻辑学概念进行修正,他结合逻辑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来探讨逻辑学的问题与未来。 就学科性质而言,逻辑学研究应有助于实现跨文明说理。他认为在当前的社会情势下,根据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世界多极化与多文明化。各文明要发展,必须在尊重其他文明的基础上,进行平等对话与合理交流,实现跨文明说理。否则,只能实现 “伪交流”,“即让一种文明的成员接受另一种文明的说理方式,通过两文明至少在说理层面上的趋同而实现的交流”。就研究对象而言,逻辑是关于说理规则的理论。要实现跨文明说理,就必须通过了解对方的推理和说理方式才有可能实现。他考察中国古代逻辑、印度佛教逻辑和希腊逻辑学,认为他们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以不同的方式讨论了推理和论辩,“因此,从刻画典型特征的角度说,逻辑是关于说理规则的理论。” 就研究方法而言,他在《哲学研究应该有强烈的批判意识和问题意识》 (2006b,“当前哲学研究的问题”学术研讨会观点摘要.学术界.2006.6,pp.7-19)中,明确指出,逻辑学发展必须从经验科学中获取生命力,进行一种对话和交流的互动关系,逻辑学家应该和人类学家,社会学家、语言学家等合作,共同去关心逻辑学未来的发展方向,共同去研究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的说理方法。 2.3 从跨文明说理到广义论证 从研究跨文明说理出发,鞠实儿建立了广义论证概念,他将广义论证视为一种社会文化活动,由此区分了现代文化 (起源于西方)与非现代文化(其他文化)。他指出,现有的形式逻辑学与非形式逻辑学同属现代文化中的逻辑学,二者都无法全面描述和恰当评价广义论证,因此要建立关于广义论证的逻辑学。就前者而言,鞠实儿指出,首先,在将广义论证按照形式逻辑学的方法进行形式化时,广义论证的诸特点(主体性,社会文化性,目的性,规则性、语境依赖性)都被忽略掉了,这样的做法其实质是取消了广义论证。其次,形式逻辑学中的有效性概念不能用来评价广义论证,因为后者涉及到语用因素,由此存在着广义论证的形式描述有效而广义论证自身不合理,广义论证的形式描述矛盾而广义论证本身合理,广义论证的形式描述既不有效也不矛盾而广义论证本身却是合理的等现象。 就后者而言,鞠实儿认为,由于广义论证的外延包括了不同文化下的广义论证,因此它也就包括了从属于现代文化中的非形式逻辑,以及其他文化中的广义论证。如果用非形式逻辑研究其他文化中的广义论证,就需要对后者进行翻译,并用前者的评价标准评价后者的译本。这种翻译使得后者的文化特征失去,而这种评价不可能对后者进行评价,只能在后者的译本上进行。 基于此,鞠实儿将逻辑学的研究范围进行了扩展,建立了广义论证逻辑学。广义论证既不同于形式论证,也不同于非形式论证,因此,广义论证逻辑学既不同于现有的形式逻辑学,也不同于现有的非形式逻辑学,它既不能被形式逻辑学所取代,也不能被非形式逻辑所取代,它有自己独特的研究领域,研究方法与应用范围。 3 广义论证理论的理论构成 从对逻辑与逻辑学的思考出发,鞠实儿构建了广义论证理论,明确了广义论证逻辑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与应用范围。 3.1 从应用范围来说,广义论证逻辑学要为说理提供可靠的工具,能够有助于实现跨文明的真正说理。因此,它要探索不同文化下的说理方式,探索具有不同说理方式的文化群体如何进行跨文化说理。这种不同文化,既包括现代文化,也包括其他文化。 3.2 从研究对象来说,广义论证逻辑学将广义论证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它的主体性,社会文化性、目的性、规则性与语境依赖性诸特点,探索特定的广义论证如何在特定的语境下生效,这种语境,既包括了广义论证的主体在社会组织和权力机构中的地位,也包括了广义论证活动发生的具体社会环境。这种生效,既涉及到成功交际,与语境的知识相协调等,也涉及到文化中特定的信仰、制度、习俗等。 3.3 从研究方法来说,广义论证逻辑学从形式学科走向跨学科的文理结合的研究,主张与社会学、政治学、人类学等社会科学结合,与历史学、民族志等人文学科结合。 3.4 从其合理性上说,广义论证逻辑是一种逻辑类型,是通过改变“逻辑学”概念的内涵而引入的一种新的逻辑类型,这种逻辑类型不同于以往的形式逻辑,也不同于以往的非形式逻辑,在家族类型这一特征下,任何逻辑类型都无法否认其他逻辑类型的合法性,任何逻辑类型都具有同等的地位和平凡的未来。
个人分类: 读书笔记|175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严汣霖:如何理解“几千年经验的积累”
fqng1008 2019-11-20 13:38
注:本文所有“中医”,其涵义均是指“中国传统(古代)医学”,与之对应的概念是“西方传统(古代)医学”。“现代医学”不存在中、西分野。 关于 “中国传统医学”,亦即中医,中文知识界有一种相当常见的说辞,大意如下: “阴阳五行理论已经过时,但 中医是经验的医学 ,从神农尝百草至今,中医 积累了几千年的实践成果 ,中医药是内容丰富、价值无可估量的宝库。 ” 进而,很多人主张 “废医验药”。 “废医验药”是很好的主张。遗憾的是,验药的结果,却让“几千年经验的积累”有些措手不及。 “验药”的惨淡往事 当代医学史上,有过两次针对中医的大规模 “验药”。 第一次始于 1958年 。 此次验药运动覆盖全国,手段是对传统中药做药理实验,目的是筛选出其中的有效者并寻找新药。 到了 1961年,在“中国生理科学会药理专业第一届学术讨论会”上,参与验药的中医界人士无奈承认: “阴性结果较多,肯定结果较少。不少(宣称)临床报告有效的方药, 在动物实验中得不到证实。 ” “我们单位所做的中药筛选工作 多数为阴性结果(注:不能证明有效),少数为阳性结果。 ” “用观察血管脆性、血凝时间等方法来研究止血的中药, 结果很难得出肯定的结论 ……”① 不过,与会的中医界人士拒绝将 “得不到实验的证实”,等同于“中药本身无效”。 在会上,他们提出了种种理由来解释为何 “多数为阴性结果”——或辩称“有的是由于对中医学习还不够,有的则是由于对待科学工作的严肃性不够”,或辩称“过去方法上不够多样化,因此大多数是阴性结果”;且 集中火力抨击了现代医学的 “验药”方式不适合中药 ,宣称: “中医理论很多是西医难以理解的,……目前的一些实验方法很难反映出中药的真实药理作用。”② 他们强烈主张,用 “临床疗效”取代“动物实验”和“双盲实验”,作为判定中医药方是否有效的依据——事实上,当时的中药筛选正是这样做的,许多中医机构乐衷于用“临床疗效”取代“动物实验”和“双盲实验”,来判断某一药方是否有效。 结果就是,这些宣称具备 “临床有效”的药方,大多数很难得到“动物实验”和“双盲试验”的证实。 正如《中医杂志》 1963年的一篇学术论文所承认的那般: “ 结果的可重复性不高以及与临床结果的不一致,是中药药理研究中一个比较普遍存在的问题。 如中国医学科学院实验医学研究所 1959年抗癌中药的筛选报告指出,初试有64种药物对癌细胞的抑制率 50%,……但经复试,凡是能够评价的结果,竟没有一次得到50%的抑制率,即使抑制率达30~49%的,也只有13药次;湖北省卫生防疫站1958年报告,48种中药中,只有黄连对流感病毒呈抑制作用,但西安方面同样筛选(1959),曾多次购置黄连,都未能重复出黄连对流感病毒的抑制作用,与此相反,与湖北方面重复的16种单味药中,却至少有12种对流感病毒具有抑制作用……”③ 众所周知,不能通过 “动物实验”和“双盲实验”,结果不具备可重复性,这种所谓的“临床疗效”,往往属于幻像——比如患者的好转实际上属于自愈,而非药物起了效果。 在 1961年的会议上,针对某些中医界人士以“中医是一种临床医学”为由否定“动物实验”“双盲实验”的论调,有医学工作者直接了当驳斥道: “在评定中医药(临床)疗效时应实事求是。有时由于未掌握疾病的规律,把自然好转的病人误认为是药物的疗效,也是应该避免的。如果某药能治好一例结核性脑膜炎尚可理解。但是如果说某药能治好腮腺炎 (笔者注:该病绝大多数可自愈) ,如无客观可靠的指标,就很难肯定。 仅根据病人主观症状好转就认为有效,根据是不足的。在大多数情况下,必需有适当的对照才能判断药物的疗效。 ”④ 图: 1961年首届药理学会论文集 第二次全国范围的 “验药”,始于1971年。 据吴新生《共和国领袖首席保健专家》一书披露,此番验药运动的缘起是: “毛泽东晚年患有老年慢性支气管炎等疾病,……当年(1970)11月份,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安排下,由卫生部牵头向全国医疗系统发出号召,展开攻克老年慢性支气管炎的科研攻关活动。”⑤ 如此自不难想象这场验药运动的规模。 此次筛选,采取了 “专业人员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方式。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975年,全国共派出医务人员近30万名,临床验药治疗440多万病例。 但结果同样令人遗憾。中医陆广莘无奈承认: “ 1971年全国范围的筛选慢性气管炎中药,针对‘咳、喘、痰、炎’,筛选出止咳、定喘、化痰、消炎的18种草药,却又经不住时间和实践的考验。 百余年来,从麻黄素开始,能从中药里成功提取分离成为化学药的不到 60种。”⑥ 尽管当时的许多中医界人士,再度将原因归咎于 “实验方法”和“疗效设计”,继续强调“中西医学观存在差异”。但验药结果相当惨淡,终究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 于是,问题就来了:为什么明明有 “几千年经验的积累”,到了“验药”环节,却难以得到期望中的丰硕成果,反而是“阴性结果较多,肯定结果较少”“很难得出肯定的结论”“经不住时间和实践的考验”? 有效积累与无效积累 答案其实很简单。 “几千年”这个漫长的时间跨度,确实容易给人一种“最终积累”一定特别厉害的错觉。殊不知,经验的有效积累,有两个至关重要的前提条件: ( 1)“经验”的真实性可以被检验。 ( 2)“经验积累”的渠道非常通畅。 遗憾的是,在漫长的 “几千年”里,这两个前提并不具备。这直接导致中国传统医学的经验积累,长期处于一种非常低效的状态。 再具体一点解释就是: ( 1)一种“治疗经验”,要被证明有效,首先需要大量的临床病例;然后还需要通过“双盲实验”一类的办法,排除掉其他因素的干扰,尤其是排除主观偏差。 比如,《三国志》记载,华佗曾凭借用手摸孕妇腹部, “(胎儿)在左则男,在右则女”的经验,准确诊断出孕妇怀了男孩——这是典型的以偶然为必然、存在主观偏差的“伪经验”。 《三国志》还记载,张角、张修用 “符水”给人治病,治好了就是“符水”的效果,治不好就说病人的心不虔诚,“不信道”——这也是典型的未排除自愈因素干扰、存在主观偏差的“伪经验”。⑦ ( 2)一种“有效的治疗经验”,要被有效积累,首先需要作为知识沉淀下来,在刀笔时代,沉淀的方式自然是写成文字载入典籍;然后这些文字典籍,还需要有传播渠道,在传播渠道的末端,必须经得起重复验证。这些,必须依赖“学术共同体”才能做到。 很遗憾,在 近代大学和学术期刊制度 建立之前,中国传统医学不存在 “学术共同体”。 所以,在中国古代,某位民间医生发现了针对某种疾病有效的药物 ——这一点其实很难做到,民间医生既无法获得足量的临床机会,也没有进行双盲实验的意识,自然也就无力确认药物的有效性,《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拾遗》等,就是这方面的典型,对绝大多数前人留下的药方,李时珍等传统医学工作者只能抄录,无法甄别,以至于上吊绳治癫狂、吃白云治哑症这样的药方比比皆是。⑧—— 然后将之写成文字,变成知识有效传承下来,这几乎是一件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史实也可以证明了这一点。那些站在最顶端的民间医生,比如华佗,都没有能够将他们的有效药方传承下来,留在史书中的,只有各种奇奇怪怪的传说,比如断言某某与妻子行房必死、某某五日必死、某某阳寿只有十年 ……普通民间医生,情况自然更糟。 在民间不存在任何 “学术共同体”的古代中国,稍稍能够做到“有效积累”的,其实 只有官办医疗机构。 比如,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写成后即面临失传的困境,是晋代太医令王叔和收集了一些残章,将之部分保存了下来;今天所见的通行本,则是宋代官办的 “校正医书局”校订整理的版本。 然而,官办医疗机构本质上仍属于衙门,不是 “学术共同体”,他们对医疗经验的“有效积累”,也很低效。 以御医为例。对他们而言,伴君如伴虎, “独到见解”实际上常常等同于自招祸端,为了趋利避害,他们在诊治时常常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乐衷于开无风险的补药而非治病之药;乐衷于用“慢治”卸责而讳言药到病除;乐衷于从众诊断随大流,寄望于法不责众……如此种种,是历代御医们最核心的“专业技术”。 当然,皇室也不是傻子。清代民间医生杜钟骏被召入宫给光绪帝看病,发现当时共有 6名医生轮流给光绪看病,分别诊断、分别开药,医生之间不许互通讯息。这种规矩,很明显是想要防范御医为求自保“从众诊断”。 但这样做的结果,却是 “千人千方”——传统医学缺乏“动物实验”“双盲实验”这种学术规范,药效的判定标准相当混乱(比如不能区分自愈与药愈,也不能区分究竟是哪一种药物是有效成分),于是乎,最终的用药决策权往往只能归于“圣裁”。比如,慈禧曾将两张供自己服用的药方——民间医生马文植所开与太医院所开,“着大臣议奏应服何方”,让朝中大臣来判断该用哪一张;大臣们自然不敢担责,只好回复称“臣等不明医药,未敢擅定,恭请圣裁”,仍请慈禧自己决定;于是,慈禧决定仍用太医院的药方,同时又命“马文植主稿”,可谓和得一手好稀泥。⑨ 这种 “难以有效积累”,有一个众所皆知的典型案例,那就是青蒿素 (某些文献或称青蒿,或称黄花蒿) 在中国古代的发现、失传,以及在中国当代的重新发现 。 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已记载有 “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可以治“寒热诸疟”。《肘后备急方》是历代官办医疗机构工作人员的必备典籍,但自东晋至晚清,这种治疗疟疾的有效经验,并未获得真正的重视——主要原因在于未获得重复验证、未能找到其中的有效成分(比如在使用方法上出现了问题);而不能得到重复验证的原因,又在于官办医疗机构不是研究机构,在积累上非常低效——所以“青蒿可治疟疾”的记载,虽然留存在典籍中,却始终没有能够变成一种常见的治疗手段。直到20世纪60~70年代,依赖现代医学的实验体系,青蒿素才获得了被“重新发现”的契机。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不但中国传统(古代)医学 “几千年经验的积累”非常低效,西方传统(古代)医学“几千年的积累”也同样如此。 比如, “十七世纪德国药典有五、六千种药物,今天继承下来的只有少数。”(药理学家金荫昌语) 再比如,在 “产褥热”这个问题上,中国与欧洲的传统医学,都长期深陷在错误的“恶露抑制”理论当中,认为孕妇之所以在产后出现发热症状、进而导致死亡,是因为她们在怀孕期间,血液中积累了大量污物毒素,需借助排出恶露来清除,冷空气进入子宫、身体受冷、饮用冷水、受到恐惧惊吓等,都会导致子宫内血管出口关闭,使恶露难以排出。进而,古代中国与古代欧洲,产生了几乎一模一样的“坐月子禁忌”——房间必须被关得密不透风、产妇不能下地必须卧床、多少天内不能碰凉水、不能洗澡…… 直到 19世纪中叶,欧洲的近代医院走向正规,维也纳总医院的产科医生、匈牙利人塞麦尔维斯(Ignaz Philip Semmelweis)才获得机会发现,“感染” (具体感染了什么,他当时还不清楚) 才是产妇患上产褥热的根源;稍后,法国科学家巴斯德 (LouisPasteur)和德国医生科霍(Rober koch)相继发现细菌,塞麦尔维斯关于产褥热的发现,才被欧洲的“医学共同体”所承认,变成一种被有效传承下来的“医疗经验”。⑩ 图:塞麦尔维斯 说了这么多,归结起来,其实不过是一个很简单的逻辑问题: 面对 “××是几千年经验的积累”这类话时,必须要心存警惕,必须注意逻辑链条的完整,多问几句句:这“积累”的具体情形是怎样的?是有效积累,还是无效积累?是高效积累,还是低效积累? 毕竟,真理可以在 “几千年”里始终尘埋,谬误也可以在“几千年”里恒久流传。真正重要的,不是“几千年积累”,而是能否做到“有效积累”。 注释 ①中国生理科学会药专业秘书组/编著,《寻找新药的理论基础和临床实际:中国生理科学会药理专业第一届学术讨论会专集》,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2,第161、167、172页。 ②同上,第168、171、172页。 ③高晓山,《建国以来我国中药药理研究概况》,《中医杂志》1963年第8期。 ④《寻找新药的理论基础和临床实际:中国生理科学会药理专业第一届学术讨论会专集》,第168页。 ⑤吴新生等/著,《共和国领袖首席保健专家》,中国文史出版社,2015,第372~375页。 ⑥陆广莘,《中医学之道》,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第301页。 ⑦《三国志 ˙ 方技传》《三国志 ˙ 张鲁传》。
个人分类: 思考中医|681 次阅读|0 个评论
有逻辑学也有逻辑哲学还有逻辑的形式化技术就差一步到逻辑科学
geneculture 2019-4-22 18:52
有逻辑学 也已有逻辑哲学 还有逻辑的形式化技术 就差一步达成系统的逻辑科学 因此各种悖论、分歧、误解和歧义仍比比皆是而难以化解(思想内容难免冗杂且自相矛盾,但是,逻辑的形式化推理系统却务必自洽)。 附录: 逻辑科学之前奇才怪才犹如百花齐放 2019-04-20 05:48 阅读:27 古希腊神话传说之后到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之前有一段智者诡辩盛行的时期,与中国的先秦诸子百家时期颇有异曲同工之妙!各个时代不同时期都有许多奇才和怪才,前者有许多奇思妙想,后者相互之间在难以沟通的过程中竟然也时不时地彼此达成了交流。哈哈,真的有意思,有趣! …… 有逻辑学,也有逻辑哲学。这就说明逻辑研究还没完全进入逻辑科学的发展阶段。专与博是两极;线和网可交织。因此问题很可能出在两极对立和线网交织过程中。现在不仅有人质疑形式逻辑,而且还有人质疑统一逻辑。这既是好事,也是问题。它说明什么是逻辑的问题还有不同的理解(换句话说逻辑这个词或概念存在歧义,这就是悖论,旨在排除歧义的逻辑本身却存在歧义,而且是根本性的歧义)。哈哈,有意思!。 -邹晓辉的一点看法(仅供参考)
个人分类: 学术研究|1307 次阅读|0 个评论
格雷厄姆·普里斯特(Graham Priest)在《Mind》上发表的文章分析
geneculture 2019-4-13 14:05
格雷厄姆·普里斯特(Graham Priest)在《Mind》上发表的文章分析,我发现了其思考的严谨与深刻。因此,我在与其直接交流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对其以往发表的文章再来一次系统地回顾和梳理。旨在就我们共同关注的深刻的根基性问题做进一步探讨。 附录: GRAHAM PRIEST; The Limits of Thought—and Beyond , Mind, Volume C, Issue 399, 1 July 1991 , Pages 361–370, https://doi.org/10.1093/mind/C.399.361 http://citeseerx.ist.psu.edu/viewdoc/download?doi=10.1.1.896.8088rep=rep1type=pdf https://core.ac.uk/display/43397348 37.格雷厄姆·普里斯特(Graham Priest) 查询:Graham Priest Mind 结果: https://academic.oup.com/mind/article-abstract/C/399/361/2918302?redirectedFrom=PDF 2.1. Is Arithmetic Consistent? GRAHAM PRIEST There are many possible models of paraconsistent logic that include all of the truths of the standard interpretation of arithmetic. Allowing such inconsistent arithmetics, in which n=n+1 is both true and false, has a number of advantages. For example, Uwe Petersen has provided an argument to prove that there exists a number x for which x=x+1. Paraconsistent arithmetic also avoids problems associated with Church's Theorem, Tarski's Theorem, and Godel's incompleteness theorem . Furthermore, Hilbert's Programme becomes redundant 算术一致吗? 有许多可能的次协调逻辑模型,包括算术标准解释的所有真理。 允许这种不一致的算术,其中n = n + 1既是真的又是假的,具有许多优点。 例如,Uwe Petersen提供了一个论证来证明存在x = x + 1的数x。 次协调算术也避免了与邱奇定理,塔斯基定理和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相关的问题。 此外,希尔伯特的计划变得多余。 GB/T 7714 https://academic.oup.com/mind/article-abstract/103/411/337/946881?redirectedFrom=PDF Priest G. Is Arithmetic Consistent? . Mind, 1994 , 103(411):337-349. MLA Priest, Graham. Is Arithmetic Consistent?. Mind 103.411(1994):337-349. APA Priest, G. (1994). Is arithmetic consistent?. Mind, 103(411), 337-349. 2.2. Title: On inconsistent arithmetics : a reply to Denyer Author(s): Graham Priest . Source: Mind. Document Type: Article Abstract : Nicholas Denyer's criticism of an article on inconsistent arithmetics is correct in some points, but also contains some mis interpretations, ad hominem arguments and sketchy reasoning. The direct argument for accepting the least inconsistent arithmetic M rather than the standard arithmetic is unacceptable, as Denyer correctly points out. However, the indirect argument for M still stands, despite Denyer's criticisms. The indirect argument shows that M avoids some difficulties related to classical theorems such as Church's Theorem, Tarski's Theorem and Godel's Incompleteness Theorems. http://go.galegroup.com/ps/i.do?id=GALE|A18851893sid=googleScholarv=2.1it=rlinkaccess=fulltextissn=00264423p=AONEsw=w 题目:关于不一致算术:对丹耶的答复 作者:格雷厄姆牧师。 资料来源:Mind。 文件类型:物品 文摘: 尼古拉斯·丹耶对一篇关于不一致算术论的文章的批评在某些方面是正确的,但也包含了一些误解、悖论和粗略的推理。正如丹耶正确指出的那样,接受最小不一致算术m而不是标准算术的直接论点是不可接受的。然而,尽管丹耶提出了批评,但对M的间接论点仍然存在。间接论证表明,M避免了经典定理如丘奇定理、塔斯基定理和戈德尔不完全性定理的一些困难。 In Is Arithmetic Consistent? (1994a--hereafter, IAC) I drew attention to the fact that there are inconsistent but nontrivial theories that contain all the sentences true in the standard model of arithmetic, N. The theories are not, of course, classical theories, but paraconsistent ones. I also argued that it is not as obvious that N is the correct arithmetic as one might suppose and that there are reasons for taking one of the inconsistent arithmetics, M, with least inconsistent number, m, to be the correct one. Two reasons were given. The first was a direct one; the second an indirect one, to the effect that M avoids most of the limitative theorems of classical metatheory. In Priest's Paraconsistent Arithmetic (1995--hereafter PPA), Nicholas Denyer gives a critique of the paper. The first four sections attack the indirect argument, the fifth the direct argument, and the sixth and final, section is an ad hominem attack. The paper is a mixture of insightful criticism, over-swift argument and misreading. The purpose of this note is to point out which parts are which. https://www.mendeley.com/catalogue/inconsistent-arithmetics-reply-denyer/ 在“算术一致吗?”(1994年a——此后,IAC)我提请注意一个事实,即在标准的算术模型“n”中,有不一致但不平凡的理论包含了所有的句子。当然,这些理论不是古典理论,而是准一致的。我还认为“n”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明显是正确的算术,并且有理由将不一致的算术中的一个“m”(数字不一致的最小值为“m”)作为正确的算术。给出了两个原因。第一个是直接的,第二个是间接的,因为“m”避免了经典元理论的大多数极限定理。在“牧师的帕拉一致性算术”(1995年——以下简称“ppa”)中,尼古拉斯·丹耶对这篇论文进行了评论。前四节攻击间接论点,第五节直接论点,第六节和最后一节是“自动寻人”攻击。这篇论文是一篇综合了深刻的批评,过快的争论和误读。本注释的目的是指出哪些部分是什么。 GB/T 7714 PRIEST, G. On Inconsistent Arithmetics: A Reply to Denyer . Mind, 1996 , 105(420):649-659. MLA PRIEST, and G. On Inconsistent Arithmetics: A Reply to Denyer. Mind 105.420(1996):649-659. APA PRIEST, G. (1996). On inconsistent arithmetics: a reply to denyer. Mind , 105 (420), 649-659. https://academic.oup.com/mind/article-abstract/105/420/649/945409?redirectedFrom=PDF 2.3. Logicians have been trying to solve the Liar Paradox and its associated family of insolubiles for the best part of two and a half thousand years ; so one might well have thought that there could be no very new views on the topic. The subject is deep and hard, however; and this is not the case. In Replacing Truth , Kevin Scharp has come up with one. The main idea is a variation of the thought that truth is an inconsistent concept (as endorsed by, e.g., Chihara, Eklund, and dialetheists). Its main novelty lies in the idea that it should be replaced by two notions . One of these, descending truth, D , satisfies the T -schema from left to right: . The other, ascending truth, A, satisfies it from right to left . Neither converse holds. (Here, 在两千五千年的时间里,逻辑学家一直 在试图解决“说谎者悖论”及其相关的不可解性家族 ;因此,人们可能会认为在这个问题上可能没有什么新的观点。然而,这个主题是深刻而艰难的;事实并非如此。为了取代事实,凯文·沙普想出了一个。 主要的观点是, 真理是一个不一致的概念的思想的变体 (如千原、埃克隆德和狄尔忒派的赞同)。它的主要新颖之处在于 它应该被两个概念所取代 。其中之一,下降真理,d,满足从左到右的t-图式:forumla。另一个,上升的真理,A,从右到左满足它。都不支持。(这里, https://academic.oup.com/mind/article-abstract/125/498/553/2583542?redirectedFrom=PDF GB/T 7714 Priest G . Replacing Truth, by Kevin Schar p . Mind, 2016, 125(498):fzv117. MLA Priest, Graham . Replacing Truth, by Kevin Scharp. Mind 125.498(2016):fzv117. APA Priest, G. . (2016). Replacing truth, by kevin scharp. Mind, 125(498), fzv117. 2.4. Hegels Dialectical Logicby Ermanno Bencivenga Review by: Graham Priest Mind Vol. 111, No. 443 (Jul., 2002), pp. 643-646 Published b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n behalf of the Mind Association https://www.jstor.org/stable/3093626 Page Count: 4 GB/T 7714 Priest G. Hegel's Dialectical Logic by Ermanno Bencivenga . Mind, 2002, 111(443):643-646. MLA Priest, Graham. Hegel's Dialectical Logic by Ermanno Bencivenga. Mind 111.443(2002):643-646. APA Priest, G. (2002). Hegel's dialectical logic by ermanno bencivenga. Mind, 111(443), 643-646. 黑格尔的辩证逻辑论 2.5 Studia Logica June 1982, Volume 41, Issue 2–3, pp 249–268| Cite as 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2FBF00370347 To be and not to be: Dialectical tense logic Graham Priest 1. Philosophy Department, University of Western Australia, Nedlands, Australia Abstract The paper concerns time, change and contradiction, and is in three parts. The first is an analysis of the problem of the instant of change. It is argued that some changes are such that at the instant of change the system is in both the prior and the posterior state. In particular there are some changes from p being true to ℸp being true where a contradiction is realized. The second part of the paper specifies a formal logic which accommodates this possibility. It is a tense logic based on an underlying paraconsistent prepositional logic, the logic of paradox. (See the author's article of the same name Journal of Philosophical Logic 8 (1979).) Soundness and completeness are established, the latter by the canonical model construction, and extensions of the basic system briefly considered. The final part of the paper discusses Leibniz's principle of continuity: “Whatever holds up to the limit holds at the limit”. It argues that in the context of physical changes this is a very plausible principle. When it is built into the logic of the previous part, it allows a rigorous proof that change entails contradictions. Finally the relation of this to remarks on dialectics by Hegel and Engels is briefly discussed. Keywords Formal Logic Basic System Model Construction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 Final Part . 逻辑学 1982年6月,第41卷,第2-3期,第249-268页,引用为 存在与不存在:辩证时态逻辑 普里斯特 1 澳大利亚 内德兰西澳大利亚大学 哲学系 摘要 本文涉及时间、变化和矛盾,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是对 变化瞬间 的问题的分析。有人认为,有些变化是这样的,即在变化的瞬间,系统同时处于前后状态。尤其是在矛盾实现的情况下,从P为真到_P为真有一些变化。本文的第二部分详细说明了一种适应这种可能性的形式逻辑。它是一种基于潜在的副一致介词逻辑即 悖论逻辑 的时态逻辑。(见同名《哲学逻辑杂志》1979年第8期作者的文章)通过规范的模型构造,并简要考虑了基本体系的扩展,建立了完整性和完整性。论文的最后一部分讨论了 莱布尼兹的连续性原理 :“任何能达到极限的都能达到极限”。它认为,在物理变化的背景下,这是一个非常合理的原则。当它被嵌入到前一部分的逻辑中时,它允许一个严格的证明,即变化会导致矛盾。最后简要讨论了这与黑格尔、恩格斯关于辩证法评论的关系。 关键词 形式逻辑 基础系统 模型构建 计算语言 最后部分 2.6. Discussion. The import of inclosure: some comments on Grattan-Guinness:Structural similarity or structuralism? Comments on Priest's analysis of the paradoxes of self-reference'' . G Priest Mind, Volume 107, Issue 428, October 1998, Pages 835–840, https://doi.org/10.1093/mind/107.428.835 Published: 01 October 1998 http://xueshu.baidu.com/usercenter/paper/show? paperid=cac114cf5de115391f7b13dc267fba60site=xueshu_se 元素路径: body p
个人分类: 学术研究|282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张凯:欧洲中世纪大学逻辑学的发展与学术思维转变
fqng1008 2019-4-12 22:07
(《史林》 2012年第2期) 国外已有很多欧洲中世纪大学史和逻辑学史的研究成果,国内的研究也日益增多,但将两者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的成果只是分散于相关著作中。不将两者结合起来研究,既无法说明理性主义思想 ①在欧洲中世纪大学学问中的核心地位,也无法认清逻辑学在中世纪发展的环境因素和西方近代科学兴起的背景。 一 、大学产生前夕逻辑学在高级教育中地位的提高 古代晚期基督教会逐步接受了 “自由七艺”②( 以下简称“七艺”) 作为教育的基础内容,逻辑学渐受重视。奥古斯丁有专门的逻辑学著作———《逻辑学原理》流传。由于马尔蒂亚努斯( MartianusCapella) 、波依修斯( Boethius) 、卡西奥德鲁斯( Cassiodorus) 、伊西多尔( Isidore) 等人为挽救文化而做的努力,亚里士多德逻辑学的一些内容得以流传到中世纪。但逻辑学在中世纪早期的教育中是不受重视的。当时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官员和教士,教育的主要内容是语法和修辞。逻辑学处于非常次要的地位,③更很少见到在其他学科中的应用。 从加洛林文艺复兴到 11、12 世纪,一批文化中心的教育活动逐渐超越训练读写的水平,向更高级的学问研究迈进,逻辑学的地位很快凸显出来。萨莱诺的医学、博洛尼亚的法学、法国北部的神学和逻辑学、以沙特尔和奥尔良为中心的拉丁文学迅速发展,初具高级学问的雏形。逻辑学使论证合理化、使学科知识系统化的工具性作用显现出来,因而受到重视。在唯实论和唯名论的辩论中,各方无不诉诸逻辑学的锋芒。凭借逻辑学,在巴黎声名鹊起的阿伯拉尔( Peter Abelard) 与众多权威辩论并取胜,吸引了来自欧洲各地的学生。①如果说他将“是否合理”作为检验各种观点的标准,那么逻辑学便是他追求合理的利器。他在《是与否》中将对立的神学观点和理由列出,以激发读者的怀疑精神,“虽然在书中他明显倾向于使矛盾的解决符合权威的观点,但这些在正统观点所掩盖下的结论无法掩盖他这种方法的自由性。这种方法激发了好奇的心灵,支持了逻辑学的统治地位,这样结果也就通过张扬对理性的信心而解放了理性,通过强调论证的过程而挑战了权威,尽管他没有直接赞颂理性而蔑视权威”。② 《是与否》所采取的是一种稍显激进的经院方法 ( scholastic method) 。经院方法是将对立的观点列出,经逻辑分析和论证,再将这些观点加以调和,得出符合权威的结论。这种方法强调理性与权威的结合,在中世纪广泛用于对各科材料的整理和评注。11、12 世纪大学形成的过程也是许多学科由分散的初级学问向系统的高级学问发展的过程。博洛尼亚的法学家详尽注释了“查士丁尼法典”,总结出从最普遍到最具体的一系列理论,找出矛盾并进行调和。这种方法应用于法律研究,民法学才得以形成系统。同时,教会法学诞生的标志———《格雷蒂安教令集》,更鲜明地采取了经院方法,将繁杂而矛盾的教令汇编起来,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③神学的系统化有赖于阿伯拉尔的学生彼得·隆巴德的著作《四箴言书》。他吸收老师的方法,列出教会权威们对立的神学观点,进行分析。与其师不同的是,他将这些观点悉数调和,以符合正统。萨莱诺的医学家对医学文献也采取了类似的处理。④ 以逻辑学为核心的经院方法的流行,刺激了 “七艺”中逻辑学地位的提高,导致了语法地位的降低,以奥尔良为代表的语法学术中心衰弱了,而以巴黎为代表的逻辑学中心地位日盛。⑤同时逻辑学与语法学开始相互渗透,一方面使传统的文学韵味浓厚的语法学变为纯理论的语法学,另一方面促进了中世纪逻辑学对语言的重视,导致词项逻辑等一系列新成果的出现。哈斯金斯对逻辑学的兴盛扼杀了正在复兴的拉丁古典文学之事深感惋惜,⑥但从整个学术发展看,对逻辑学的尊崇是重大的进步。当然,对逻辑学单纯的迷恋,也带来一些问题。索尔兹伯里的约翰( John of Salisbury) 曾游学欧洲,先在巴黎学习逻辑学等学问,后又在欧洲其他地方学习,重返巴黎后,看到往日的同学仍终日在逻辑学上冥思苦想,感到吃惊又好笑。他并不反对学习逻辑学,但作为工具的逻辑学只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工具,不能本末倒置。⑦这一弊端在大学时代得到了克服。 二、逻辑学在大学教育中的基础性地位与演绎推理的盛行 约 1200 年大学产生后,逻辑学地位进一步提高,并在大学教育中被确立为基础学科。这主要表现为: 逻辑学成为大学基础学科中最重要的课程,并向各高级学院⑧全面渗透。 大学的基础学科是在艺学院 ( Faculty of Liberal Arts) 教授的,其内容为更加深化和丰富的“七艺”和“三哲学”,即自然哲学、伦理学和形而上学,而艺学院的课程又以逻辑学为基础。在牛津大学和巴黎大学,艺学院的学生需要约4 年时间获得“学士学位”,所学课程中逻辑学占了绝大部分,而且还频繁地练习逻辑辩论,学生能否通过逻辑辩论是获得学位的关键之一。在攻读“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阶段,①学生除了继续学习三哲学外,便是持续不断的逻辑辩论训练,并开设逻辑学讲座( 作为低年级学生的选修课) 。②逻辑学是巴黎大学的招牌学科之一,其艺学院对逻辑学的重视自不待言,即使在以自然科学和数学闻名的牛津大学艺学院,1268 年规定的艺学学士必修课中,逻辑学的著作也占了绝大部分。③中世纪大学在早期发展中课程和学习时间的安排尚不易考察,但从中世纪晚期更成熟的大学课程安排中可发现其特点。在1420 年埃尔福特大学( Erfurt University) 的一个艺学院教师的文集里,保存了艺学院的课程表,学士学位攻读者所必修的 22 门课程中,有 17 门是关于逻辑学的,另外5 门分别是关于语法、修辞、自然哲学和天文学的: 附表 1412 年埃尔福特艺学院学士必修课 学科名称 内 容 数量 语法与修辞 多纳图斯相关著作的简略本;维来蒂乌的亚历山大《原理》第二部分 2 逻辑学 托马斯 ˙ 马力维特的《辞项的指代》、《论混同》、《论虚词》、《论扩展》、《论称呼》、《论异己》、《论间接》、《论命题》;查理德 ˙ 比里阿姆的《论假设》;豪兰顿的《必须命题》、《不可解命题》;波菲力的《导论》;亚里士多德的《范畴篇》、《解释篇》、《前分析篇》、《后分析篇》、《辨谬篇》 17 自然哲学 亚里士多德的 《 物理学 》、《 论灵魂 》 2 天文学 好来乌的约翰《论宇宙的区域》 1 注:根据《1412 年埃尔福特艺学院学士必修课》编制⑤ 从 1412 年埃尔福特大学规章中所规定的艺学院各课程所需时间上看,逻辑学类课程占到总学习时间的一半以上。⑤类似情形也出现在莱比锡大学1499 年到1522 年的规章中。⑥ 逻辑学在大学中获得了重要地位,同时其工具性作用得到充分体现,避免了索尔兹伯里的约翰在 12 世纪所揭示的弊端。原因何在呢? 这得从大学各科教师使用的讲义——评注(commentar-y) ——的发展谈起。这种评注是对相关学科权威著作的评析。13 世纪早期的评注仍是对文本进行划分并解释疑难,称为“诵读式评注”(lectio-commentary) ,这种评注似有照本宣科之嫌。13 世纪后期发展出两种新型评注: 一种是“语句分析式评注”(sententia-commentary) ,它在“诵读式评注”的基础上,对文本的分析更加细微,同时增加了需要讨论以澄清的问题; 另一种是“问题式评注”( question-commentary) 。它丢弃了注释,只是辩论与文本相关( 甚至超出文本) 的问题并加以解决。至14 世纪,这两种新型评注成为主流。⑦各大学共同的评注类型决定了共同的授课方式和共同的辩论训练。无论细微的分析,还是问题的辩论,都离不开逻辑学的辅助。① 逻辑学在大学中的基础性地位,表明了学者对演绎推理的重视。在 14 世纪归纳推理兴起之前,演绎推理是唯一成熟的推理方式,而逻辑学便成为最流行的演绎推理工具。这直接塑造了中世纪学者的思维: 各种前提就是权威的理论,各种观点是否符合逻辑地导出,是判断其是否符合科学方法的标准,而一门学科是否成为令人尊崇的“科学”,就在于其整个理论系统是否为严格的演绎推理的产物。② 演绎推理盛行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高级学院更偏向于招收有艺学院学习经历、精通逻辑学的学生。这种情况在北方大学 ③更明显。在巴黎、牛津和剑桥,对非僧侣学生来说,艺学院的学习经历乃是进入高级学院的必要条件。④牛津大学获得“艺学硕士学位”的人,若继续攻读高级学院的“硕士学位”,其学习年限甚至可以比其他学生缩短约一半以上。“艺学硕士”在医学院只需学习4 年,而其他人则要学习8 年; 在民法学院只需学习 4 年,而其他人要学习 6 年; 在神学院只需学习 4-5年,而其他人要学习14-15 年。⑤在南方大学,艺学院受到的重视虽然不如北方,但要想成为高级学院的学生,也要具备艺学的基本知识,尤其是逻辑学。1240 年蒙彼利埃大学的规章中规定,医学院的学生应当精通艺学。1309 年的规章中还规定,精通艺学的学生可以比其他学生缩短学习期限。⑥在博洛尼亚大学,精通逻辑学的学生可更顺利地进入法学院学习。⑦ 三、大学逻辑学的发展与归纳推理的兴起 从 12 世纪到13 世纪中期是逻辑学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可称之为“继承与消化时期”。期间大学从萌芽走向成熟,大学里的逻辑学逐步吸收了前人的学术遗产,同时出现了开创性的发展。 12 世纪中期前,高水平的逻辑学书籍较少,主要是波依修斯译成拉丁文的亚里士多德《工具论》的部分篇章,包括《范畴篇》、《解释篇》,还有译自波菲利的著作《导论》,波依修斯对《范畴篇》、《导论》和西塞罗《论题篇》的评注,另外还有他本人撰写的关于划分、范畴和假言三段论的论述。这些逻辑学著作构成了后来被称为“旧逻辑”的内容。12 世纪中期以后,亚里士多德的绝大部分著作被译成了拉丁文,《工具论》中的其他篇章,包括《前分析篇》、《后分析篇》、《论题篇》和《辩谬篇》,也在学术界流传起来,这些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连同学者们的评注就构成了“新逻辑”的内容。“旧逻辑”和“新逻辑”又被合称为“古代逻辑”( logica antiquorum) ,即古希腊罗马人的逻辑学。虽然“古代逻辑”以亚里士多德逻辑学为主要内容,但同时也通过各种评注融合了非亚里士多德的因素,包括斯多亚派、新柏拉图主义以及阿拉伯学者的因素。 在大约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大学里的学者对这些 “逻辑遗产”进行了精细地评注,消化吸收,并加以发展。被称为中世纪第一个重要逻辑学家的阿伯拉尔虽然有生之年只接触到“旧逻辑”的部分,但他凭借勤奋和超时代的天赋,为大学逻辑学研究奠定了基础。他关于词项属性、形式有效的推论与其他推论的区别、助范畴词等问题的讨论,都成为以后逻辑学发展的先导。⑧如果说阿伯拉尔有些超前,那么至13 世纪中期,逻辑学便顺理成章地朝着不同于“古代逻辑”的新方向发展了。这一时期的学者已完全消化吸收了“古代逻辑”,从大阿尔伯特( Albert the Great,约 1193-1280 年) 的学术著作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我们可以将大阿尔伯特关于逻辑学的论著看作是 13 世纪中期大学学者们所能得到的所有来自古人的逻辑学遗产汇总”。①他不仅涉及亚里士多德逻辑学的各个主题,还吸收了前人———包括波菲利、波依修斯、热尔贝( Gerbert) 、格罗斯泰斯特、阿拉伯学者等———一系列的成果。②在这样成熟的学术基础上,“逻辑学大全式”( Summule logicales) 的著作开始出现,这些著作逐渐打破了以亚里士多德逻辑学为主的体系,新的体系包涵了更多中世纪学者创新的因素。另一方面,一批大学的逻辑学家开始侧重于逻辑学新领域的研究。他们将那些不同于古代逻辑的新发展称为“现代逻辑”( Logica Moderna) ,其内容包括古人不曾探讨过的或只有初步涉及的逻辑理论,其中最主要的有三大部分,即助范畴词理论、指代理论、命题逻辑推理理论。③巴黎大学舍伍德的威廉( William of Sherwood,约1190-1249 年) 著有《逻辑学导论》,其中就有专门的章节论述指代理论。另外他还有单行本的著作《助范畴词》。同时代的一位学者———西班牙的彼得( Pe-ter of Spain) ———的《逻辑学大全》中除了论述“古代逻辑”外,有约一半的章节涉及了“现代逻辑”的内容。该书是中世纪大学里最流行的逻辑学教材,至17 世纪已出了166 版。④ 第一阶段的积累与转折预示着以后大学逻辑学将迎来更繁荣的时期,即第二个阶段 ———高峰时期。从13 世纪中期以后,大学逻辑学的发展渐渐进入辉煌时期,并在14 世纪达到了顶峰。杰出的逻辑学家大量涌现,“现代逻辑”获得长足发展,逻辑学开始对哲学、自然科学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 14 世纪涌现的著名逻辑学家有威廉·奥卡姆( William Ockham,约 1288-1348 年,曾活跃于牛津大学) 、约翰·布里丹( John Buridan,约1295-1358年,曾任教于巴黎大学)、沃尔特·布雷格( WalterBurleigh,约 1275-1344 年,曾任教于牛津大学和巴黎大学) 、萨克森的阿尔伯特( Albert of Saxony,约1320-1390 年,曾任教于巴黎大学和维也纳大学) 。他们的逻辑学著作展示出该学科发展的新趋势:一是以亚里士多德逻辑学为主的体系日益被“现代逻辑”体系所代替,二是逻辑学日益形式化。在奥卡姆的《逻辑学大全》中,他一方面对“现代逻辑”各部分的安排更加合理,另一方面对亚里士多德逻辑学以三段论为核心的特点把握得更清楚,从而不再将一些繁琐的论述归于亚里士多德。此书内容的编排仍旧在很大程度上沿袭了那种“自然”的顺序,即对“古代逻辑”论述在先,对“现代逻辑”论述在后。约翰·布里丹的《逻辑学大全》继承了奥卡姆的特点,但也存在如他一样的缺点。⑤这些缺点在沃尔特·布雷格的《论逻辑学的纯粹性》(De puritate artis logicae) 和萨克森的阿尔伯特的《非常有用的逻辑学》( Perutilis Logica) 中得到了克服。这两本书不再把以三段论为核心的亚里士多德逻辑学看作是独立的,而是将之作为命题推理的一小部分,并把命题推理放到了逻辑学最核心的地位。这标志着中世纪逻辑学真正获得了独立的系统。同时逻辑学纯形式化的特点得到了充分的强调,使中世纪逻辑学发展成一种高度形式化的逻辑学。⑥这些发展为近代数理逻辑的出现奠定了基础。⑦ 这些辉煌的逻辑学成就引起了学术界的连锁反应,对此做出突出贡献的是奥卡姆。他将逻辑学中的指代理论运用到哲学上,对共相和殊相进行分析,强有力地支持了唯名论的观点,并发展出俗称为 “奥卡姆剃刀”的方法论,即“如无必要,勿增其实”。这种方法蕴涵于奥卡姆及其追随者的哲学、神学等理论中,被称为“现代方法”(via moderna)。与之相区别的是“古代方法”(via an-tiqua),即蕴含在托马斯·阿奎那、大阿尔伯特、邓·斯各脱( Duns Scotus) 等为代表的唯实论者各种理论中的分析方法。 “现代方法”认为,构成论证基础的原则来自经验归纳,凡是超过经验的知识都是属于信仰的问题,是不可证明的,经验方法所得出的结论只是或然性的。①“现代方法”更重视经验的世界和世俗的世界,这在政治上是对教皇权威的挑战,在学术上是对经院方法脱离现实的纠正,成为近代实验精神的先导。正如丹皮尔所言,“由于唯名论的复活,人们就对直接感官知觉的对象重视起来,这种精神打破了人们对抽象观念的信仰,因而最后也就促进了直接的观察与试验,促进了归纳研究。”② 虽然奥卡姆及其理论受到了教会当局的极力压制,但唯名论者经过长期的斗争,渐渐在大学课堂立稳了脚跟。在 15 世纪的德意志众大学中,两种方法一度势不两立,有的大学只教“古代方法”,有的只教“现代方法”。但在该世纪中后期,海德堡大学开始兼收并蓄,起初是发布命令禁止不同方法的推崇者诽谤对方,后来是允许学生自由学习两种方法,最后便规定两种方法都是艺学院学生的必修内容。③结果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并重的理想思维方式在中世纪末的大学中开始流行。显然,这推动了欧洲近代科学的兴起。
个人分类: 医学史话|2775 次阅读|0 个评论
“感悟中医”备忘录(三十八)
fqng1008 2019-3-10 17:21
聂广 :链接 “中国人的五大逻辑缺陷”。 逻辑学是一种驯化理性的工具,也是让人靠谱的学问,还是科学的助推器、催生婆。 刘为立: @关河梦 “证”实在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内涵和外延都不好界定。主观随意性太大。 所谓 “方证对应” “辨证施治” “有是证用是方” “证”在这些概念里到底是如何界定的?包括哪些内容? 病?症状?体征?体质?病机?......“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见汗不发汗有热莫攻热”?...... 并且,中医里的 “证”绝不是真正“客观的”里面包含有不少“主观”的因素。因为“望闻问切”得来的信息,无不是通过医者自己的感官而来。难免“你看到的是鲜花”他看到的是“牛粪”。且“辨证施治”中的“辨”就纯粹是主观的东西了。所以要中医“客观化”是非常困难的。 林肇昆 : @中医刘为立 :我同意。 聂广 : 同意学兄、学弟的意见。但证研究还要向前走,规范化、客观化必不可少。我刚刚有了一个新思路,稍晚向各位教授汇报。 李明远 :链接 “有感于‘说不清’”。 外行拙见,仅供参考,欢迎质疑。 丛远新 : @李明远  聂广 : @李明远 我们一起努力 李明远 : @丛 @聂广(深圳三院) 聂广 :链接 “金观涛:展望第三个千年”。 丛远新 : @李明远 您的文章总让我受益,很多可以直接套到传统武术(主要是拳术)上去,同一文化体系衍生出来的,具有高度的共性 。 跟武术中所谓的内家拳尤为相近 。 聂广 :链接 “证是什么?” 李明远 : @丛 不客气,中华民族的文化积淀太深厚了。只要找到正确的路径和方法去发掘,总会有所收获。实际上,好多东西(如不同学科)看上去差别很大,但一些基本的东西都是相通的,而同一文化渊源的产物,更是如此。 詹伟强 : @聂广(深圳三院) ,  其实逻辑学本身也是随着人们认知的发展而形成和分化的,有人提出可以分为:形式逻辑、数逻辑、辩证逻辑和系统逻辑,还有人提出哲学逻辑、宗教逻辑、模糊逻辑,制约逻辑、非形式逻辑等等。逻辑学的研究对象就是思维的逻辑形式及其基本规律和方法。如形式逻辑与非形式逻辑是人的认知中普通思维的逻辑学;像数理逻辑、哲学逻辑、宗教逻辑就是其各自学科研究过程中形成的逻辑学;其实中医理论体系也是有其逻辑学规律的,因此我们不能简单的用形式逻辑、数理逻辑的规律和方法来判断中医理论于实践的科学与否的标准或依据,换句话说,我以为我们群里不要把过多的注意力来讨论中医是不是科学的问题!而是应去寻找或运用现代跨学科的更新、更好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来证明或解释中医药的科学性,让非中医药人员也能理解、接受和尊重中医药,这就是我们的使命和责任!比如说,高等数学中的数理逻辑、模糊逻辑,宗教领域是宗教逻辑等等,不是一般人都能理解和明白的道理,但是他们在世上照样“活”的很滋润、很自在!我们中医为什么要因为有些人不理解、不支持而苦恼、而纠结呢? 新年伊始,诸事顺意! 聂广 : 詹兄说的是 因为我最近着手写本书,大家受了牵连,抱歉!不过,与所有学科一样,中医的进步肯定是要有否定之否定的过程。站的越高,否定越大,进步越大。老兄,我一个有比较优厚待遇的退休人员,完全可以颐养天年,但是放不下这一辈子的思考,希望为她尽最后一把力。如果我们中医很好,大家也不会如此焦虑。请詹兄明察 唐乾利 : 为聂教授点赞 聂广 : @唐乾利  , 唐院长,詹兄是湖北中医学院 90年代初的副院长,我们同学中的佼佼者! 做过四年的学生会主席。 李明 : @聂广(深圳三院) 聂教授,二十多年前的文章,今天拜读,仍有“新鲜出炉”之感。同时,亦深感“论”“证”之艰难;对中医之探索,任重道远!但不管怎样,希望作为一块“垫脚石”,为后来者铺路。 您文章提及的 “日本有地滋对桃核承气汤证的少腹急结的研究,发现其与血液粘度、血浆粘度、总胆固醇、游离脂肪酸的改变有关”和“伊藤嘉纪认为,五苓散证的病理生理改变是既有伤津失水,又有水液内蓄,五苓散的主要作用是提高渗透压的调节点”有关研究内容和方法,实际上是基于“物理化学”或“胶体化学”,并非基于“西医”。也就是说,这些研究成果,既可以为“西医病理学、药理学的补充和发展”所用,当然也可以为中医所用,对“证的传统病机”进行科学解释,而不是“对传统病机的抛弃”。中医学具有深邃的科学与文化内涵,需要更多的学科协同发掘。同时,中医也是面向大众的医学,需要与平民百姓沟通。这是大家的共识,也应是我们共同努力的目标。 聂广 : 谢谢李教授厚爱 但愿我们能够为中医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 李明远 : @聂广(深圳三院) 只要各位专家、教授发挥各自所长,共同努力,潜心探索,总会有所收获。大道酬勤! 林肇昆 : 李明远 : @林肇昆(挪威卑尔根市针灸师) @聂广(深圳三院) 。 晚安 ! 林肇昆 : 血压间的关系,请认真看,很有益处。《给大家普及点血压知识:几十年了,我们被血压和体温误导 ……》✍ 健康年轻人的血压是(120/80),✍ 老年人的长寿血压是(140/90)。低压值代表心压,最高不能超过95,最低不能低于70。高压值代表脑压,最高不能超过160,最低不能低于110。〖情况分析:〗 ( 1) (高压高 /低压高)代表是高血压病,高血压十年得冠心病,二十年得脑中风 ;( 2) (高压高 /低压正常)代表是颈椎病,椎管狭窄或椎动脉狭窄,中风六大成因之一 ;( 3) (高压高 /低压低)代表颈椎病和心肌缺血 ;( 4) (高压低 /低压低)代表是低血压病,中风六大成因之一 ;( 5) (高压低 /低压正常)代表气血亏 ;( 6) (高压正常 /低压高)代表心脏负荷大,易成心衰 ;( 7) (高压正常 /低压低)代表心肌缺血,易成冠心病。〖理解了吗?〗你属于哪一种呢? 另外血压还有新消息:美国已正式規定: 65岁以上标准血压150/90,80岁以上的正常老人,160甚至170也可以。多年来我们统统受过去着重医疗商业利益“老标准”(不能超过120)的数字影响太大了,对六七十岁以上的老人造成极大不必要的高血压心理负担!从今起要更正被医师教错的观念了,请看下列报道。〖分享血压请参考〗:颠覆我们对正常血压的认知!各种年龄正常血压应该是多少?正常收缩压 = 吴氏计算收缩压=(82+年龄) 例: 75岁 = 82 + 75 = 157【结论】正常收缩压:男性=82+年龄,女性=80+年龄,健康(正常)指标:实测收缩压=正常收缩压。北医三院102大夫告诉,70岁以上的人高血压不能低于130,否则极易产生体位低血压晕倒,高血压在150~130之间较为安全,宁可高一点,别低。血糖也是如此,随年龄的增加适当放宽标准,60岁以上糖尿病人空腹血糖控制在6.5左右,70岁以上控制7.5左右,80岁以上大多时间不超过8.0,偶尔在8.5左右就可以了,老年人低血糖危害更可怕 愿每个家庭都有一个懂健康的人!(转发) 陈宁 :链接 “东西方医学比较”。 李明远 :链接 “关于‘特异性方证’的思考”。 聂广 :链接 “ 熊继柏:中医从什么书读起 ”。 丛远新 : @李明远 哈哈,这个有意思,心理学家做过类似的系统研究 。 一次比赛完毕,象棋大师能记住自己走过的每一步棋;对于一段音乐,哪怕只听过一遍,资深音乐家也能写出乐章的曲谱。无论多么困难,象棋大师也能在瞬间想到最妙的棋着;不管多么复杂,经验丰富的专业内科医生有时只须瞥上病人几眼,就能作出准确的诊断。 今年春节期间 “疟疾抗癌”爆红,广州的陈小平声称自己从疟疾和癌症的发病图联想到利用疟疾治疗癌症。实际上,陈小平在1990年代的重要国际合作者、他称之为“亲爱的爸爸”的亨利·海姆立克更早提出疟疾抗癌。 2月15日,《知识分子》介绍了即使在没有任何动物实验的情况下,从1980年代开始,海姆立克是如何鼓吹疟疾治疗癌症、HIV/艾滋病和莱姆病的。在美国,疟疾疗法得不到政府的资助,也没有一家医院愿意为此冒险。海姆立克在从私人基金会和好莱坞明星那里筹集到经费后,选择在墨西哥做人体实验,又遭到美国和墨西哥的批评。 这一遭受广泛批评的疗法,是怎么来到中国的?今天的文章,基于海姆立克的儿子 Peter Heimlich提供的历史资料、书信往来和其他文献资料,再现了广州的陈小平在1990年代如何把海姆立克的疯狂想法在中国落地执行的。 李明远 : @聂广(深圳三院) @丛 感谢二位上传的文章,虽然二位作者是从不同角度或不同的领域讨论“业精于术”的问题,但其核心之一是“业精于勤”。实际上,三百六十行,不管哪个行当,不管采用什么学习方式(方法),只有对最基础的东西(理论、知识、方法等),最专业的东西(技术、技巧、技艺等),最宽泛的知识结构(文、理、工、艺等),通过最大的努力去尽可能的掌握,方能“业精于术”,成为“大师”或“高手”。 就中医的 “学院教育”而言,本来是一种较好的传承中医的方式。本科,进行基础教育;硕士研究生,学习如何看病(如何诊断、开方);博士研究生,学习如何看好病(对“病”、“证”、“药”做深入研究,准确、高效诊断,精准用药)。并且,“研究生教育”(包括理工院校)与“学徒教育”、“师傅带徒弟”实际上很相似,或者说,基本上是同一种方式。只是我们没有将“老外”(欧美院校)的东西学好。在好的欧美院校,哪有一个教授同时指导十几个、几十个研究生的!几十个本科生可以集中授课,对于几十个研究生,如何“因人施教”,“因材施教”?加之管理上指挥棒所指的方向问题,在为师的“无心”教,为生的“无力”学的状态下,不仅是医学、其它学科(学校),情况大同小异。作为现代专业技术的传承,应该说“学院教育”是一种较好的方式,与“学徒教育”相比,应该是利大于弊,但必须改变目前不正常的状态。 聂广 : “业精于勤”,李教授总结的好。熊继柏老师总结了他的治学经验,每个人的成才方式不一样,关注的目标不一样,但“勤”不可少。在一定的范围内坚持下去,就一定能够做出一定的事情来。最忌三心二意。 李明远 : @聂广(深圳三院)  聂广 :链接 “‘ 五老上书 ’ 的沧海桑田 ”;“ 肖相如:爱中医,必为之计深远 ”。 李明远 : 希望肖教授 “书院式”教学、探索新式中医传承之道能取得硕果!也为肖教授对“中西医结合”方法的选择而欣慰。“需要先学好西医的,然后再去学习中医的理法方药。搞清楚西医的理,用中医的方法未尝不是一件可取之事”。凡事要讲“理”,“理通”则“事事通”。既然中医、西医研究的是同一个“人”,给同一个“人”看病,中医之理与西医之理,不应该不通。“理通”应是“中西医结合”的重要基础。将中医之理与西医之理打通,应是首要之举。实际上,对任何不同学科的交叉,若“理法不通”,则不可能“融汇贯通”。 中医肖相如 : @聂广(深圳三院) @李明远  陈宁 : 中医理和西医理可能是不通约。只有解决中西医理论的相互关系,就可互补融合。 丛远新 : 如果中医给植物治病,西医给人治病,那就难以相通 。
个人分类: 思考中医|1893 次阅读|0 个评论
可证性逻辑——逻辑学笔记25
mayaoji 2019-3-8 22:29
算术系统中的证明谓词 在一阶算术系统中,可构造证明谓词 Pr 证明谓词的基本性质: (1) Pr(p→q)∧Pr(p)→Pr(q) (2) Pr(p)→Pr(Pr(p)) (3) Pr(Pr(p)→p)→Pr(p) (4) ⊢ A ⇒ ⊢ Pr(A) (5) ⊢ Pr(p)→p ⇒ ⊢ p 其他性质: 1 、算术系统具有可靠性,即 ⊢A ,则 A 是真的 2 、 ⊢ Pr(A) ⇒ ⊢ A 3、Pr(A)真,当且仅当,⊢ Pr(A) 4 、 Pr(A) → A 是真的,但它不是定理 5、Pr( ⊥ )和 ﹁ Pr( ⊥ )都不是定理 可证性逻辑 GL 系统 公理: (K) □(p→q)∧□p→□q (W) □ ( □ p→p)→ □ p (4) □ p→ □□ p 推理规则: ⊢ A ⇒ ⊢ □ A 性质 1、4公理可去掉,因为它是系统KW的定理。 2 、 W 公理对应的框架条件是传递性和逆良基性。即在这类框架中, W 是有效式,并且如果 W 在一个框架中有效,那这个框架必然具有传递性和逆良基性。(良基,即不存在无穷降链,逆良基是不存在无穷升链。逆良基关系要求非自返性。) 3 、一个有穷模型,它是传递的和逆良基的,当且仅当,它是传递的和非自返的。 4 、 GL 系统具有可靠性和弱完全性。 5 、 GL 逻辑具有有穷模型性,即它相对于所有具有传递性和非自返性的有穷框架,具有可靠性和弱完全性。 6 、在 GL 系统中, ⊢ □ A ⇒ ⊢ A不成立(?) GL 系统和算术系统 将GL中的语言,翻译成算术系统中的语言。将 □ 翻译为Pr谓词,将GL中的字母翻译为算术系统中的命题。显然具体的翻译有很多种,比如可将GL中的p翻译为1=1,也可以翻译为1=2。 GL系统和算术系统PA有如下的关系: 1、 ⊢ GL A,当且仅当,对任意翻译f都有, ⊢ PA f(A) 2 、存在一种翻译 f ,如果 ⊢ PA f(A) ,那么 ⊢ GL A 固定点定理 如果公式 A(p) 中的命题变元 p 在证明算子的辖域内,那么存在一个公式 B ,其中 B 不包含命题变元 p ,且没有出现 A 中没有的命题变元,使得: ⊢ B ↔ A(B) 固定点是唯一的,即任意两个固定点在逻辑上是等价的。 例如A(p)= ﹁ □ p的固定点是 ﹁ □ ⊥, 即 ⊢ ﹁ □ ⊥ ↔ ﹁ □ ( ﹁ □ ⊥). GLS 系统 GLS 系统的公理是 GL 系统的所有定理,和所有形式为 □ A→A的命题,唯一的推理规则是分离规则。 它的另一种公理化方法如下: 公理: 1、 □ p→p 2、 □ p→ □□ p 3、 □ ( □ (p→q)∧ □ p→ □ q) 4、 □ ( □ ( □ p→p)→ □ p) 推理规则: A , A → B ⇒ B 性质: 1 、 GLS 是非正规系统,因为它不符合必然化规则,所以它没有合适的可能世界语义。(正规系统是指包括 K 公理和必然化规则的系统。) 2 、 GLS 系统有导出规则: ⊢ A ⇒ ⊢ ◇ A 3、 ⊢ GLS A , 当且仅当, ⊢ GL A S (A S =∧ {□ C→C } →A,这里 □ C是A的子公式。) 4 、公式 A 是 GLS 的定理,当且仅当,对任意翻译f,f(A)在标准模型中都是真的。
个人分类: 逻辑学|256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中国人思维的五大逻辑缺陷
热度 2 fqng1008 2019-2-23 18:5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逻辑列为 7门基础学科中的第二门,仅次于数学,《大英百科全书》把它列为五门基础学科之一,足见其重要性。 遗憾的是,逻辑学在中国没有得到重视,导致很多中国人缺乏基本的逻辑常识,人们常常依靠最原始的习惯来思考,逻辑谬误无处不在。 今天就跟大家安利一部纪录片 ——《逻辑的乐趣》(The Joy of Logic)。纪录片的讲解方式深入浅出,幽默感十足,介绍了逻辑学的重要概念,以及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及价值。 一 、 也顺便和大家分享学者宋怀常曾指出的 “中国人思维的五大逻辑缺陷”,结合看纪录片,借此也许能和孩子展开一些有深度的讨论。 1. 概念模糊 著名学者宋怀常曾在其著作《中国人的思维危机 —— 中国教育扼杀了中国人的思维能力》里指出了 “中国人思维的五大逻辑缺陷”,据此浅谈一些我所观察到的中国人常见的逻辑缺陷:概念(Concept)是思维的基本单位,而中国人对于概念的定义一向是模糊的。 当人们讨论某个问题时,首先要明确概念。如果对于概念的理解都不一致,那么后面的问题就没法讨论了,讨论下去也没有意义,因为他们谈的是不同的东西。 举个容易理解的例子,几个人讨论马。第一个人说,我见过一匹 10000斤重的马。第二个人说,我见过一匹10厘米长的马。第三个人说,哪里有重达万斤的马?更不会有10厘米长的马!第一个人回答道:“我说的是河马!”第二个人回答道:“我说的是海马。” 正是因为他们对 “马”这一概念理解的不同,造成了不同的观点,这样的讨论又有什么意义呢? 再如,我们讨论美女时,一个人说这个女孩好漂亮,另一个人说一般,又有一个人说根本就是个恐龙嘛! 之所以产生这种差别,因为在他们心中,美女的标准是不同的。按照不同的标准来讨论,这种争论是不会有结果的。 经济学家陈志武在《中国人为什么勤劳而不富有》一书中讲过这样一件事,中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WTO时,提出的很多条款都是笼统和模糊的,比如:美国应该为中国培养更多的管理人才。 什么叫 “应该”?什么叫“更多”?什么叫“管理人才”?怎么样算“培养”? 每一项都是模糊的,双方都难以执行,美国完全可以不认账, “应该”做的事情,不做也可以呀。 出现这种情况,便是思维能力不足造成的,缺乏严谨的法治思维,概念模糊。 而这些参加谈判的都是中国的精英、专家,连这些人的思维都是如此不清晰,更别说其他了。 2. 不懂集合概念 中国人的集体观念比较强,这就产生一个普遍现象: 对于中国人来说,往往是批评个人就等于批评集体;批判集体就等于批评集体里的每一个人。 这就是 “集合概念” 错误。实际上,说某个群体具有一个特点的时候,不代表这个群体中的每一个个体都具有这个特点。 比如,我们说南方人善于做生意,这里的 “南方人”是集合概念,但不代表每个南方人都善于做生意;再比如,我在这里谈到的“中国人缺乏思辨力” ,这里的“中国人”是集合概念,并不说明每个中国人都是如此。 黎鸣先生写过《中国人为什么这么愚蠢?》等文章,很多中国人很不满,说按照黎鸣的观点,黎鸣也很愚蠢,因为他也是中国人。这种结论,反映的也是此类逻辑谬误。 3. 类比推理,生拉硬扯 我们常说的一些谚语,比如 “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苍蝇不叮无缝的蛋”等等,都是用的类比推理,这些话真的很有道理吗? 值得中国人注意的是,中国人在生活中使用类比时,经常会忘记了类比推理的或然性,经常把类比的结论当成了必然。甚至生拉硬扯,乱比一气。 比如谈到取消户口管制、自由迁徙问题,有人就说,那全世界为什么不能自由迁徙?美国应该打开国门,让外国人自由迁入。这种说法混淆了国际关系与国内关系的不同。 再比如,对于移民到西方发达国家的一些中国人,或者经常批评中国现状的同胞,一些人常常用一句谚语来教育他们要爱国: “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 但这种思维是有问题的,这个推理是站不住脚的,孩子和狗是两回事情,国民和狗之间的差别则更大。狗不嫌家贫和母子关系、国家与人民的关系没有什么可比性,硬把他们归在一类,其实是生拉硬扯。 再者,丑和贫都是没有道德内涵的词语,如果是一个虐待儿童的恶母呢,还能要求孩子爱她吗?如果养狗的是一个残忍无情的屠夫呢,狗难道不能嫌吗? 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流传久远的成语、谚语都是用类比的方式。如 “无风不起浪”、“苍蝇不叮无缝的蛋”等等,这些说法同样是有问题的,是不能把它们当成真理的。 无风也会起浪,印度洋海啸的浪大吧,不是风引起的;苍蝇也会叮无缝的蛋,只需给蛋抹上狗屎就行了,许多人正是通过造谣生事来诋毁别人的。 过多地使用类比,说明一些人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差,不善于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进行论证,不用类比,他们便不知道如何去说明一个道理。 4. 非黑即白,二元思维 郎咸平在某大学演讲中说,我们的企业不要追求做大做强。 大学的高材生就问他: “难道要做小做弱吗?” 这是推论错误,不要追求做大做强并不一定就是做小做弱。这就是典型的二元思维、好坏人思维、非黑即白思维。 这种思维只看到了事物的相反的两面或两端,忽视了其他方面或两个极端之间的中间情况,而其他方面可能很多,中间情况也往往是最普遍的。 二元思维是中国人常见的思维,这是一种很简单的思维,小孩就会的好坏人思维,很多中国人上了这么多年的学,思维还处在小学生水平。 在对待历史问题上,中国人的这种思维比较明显,很多中国人把历史人物分成明显的好与坏两类,将好的神圣化,如孔子、孟子、唐太宗、诸葛亮等,似乎他们是没有缺点的完人;将坏的妖魔化,如一些奸臣、暴君等,似乎他们一无是处。 这种思维是片面的,没有认清人性的复杂性与多面性。对待现代人同样如此,中国人很容易将某一地区、某一阶层或是某一职业的人妖魔化。 在二元思维下,政治思想界的左与右,也往往走向极端,我们的历史上有不少这样的教训。 5. 乱立靶子,错误推理 我们在与人的讨论中有时会发现这种现象:你说的话明明不是这个意思,但某人却认为你就是这个意思,然后他根据这个错误的理解对你进行批驳。。 对于这种行为,有人给了一个形象的比方:他自己树立了一个靶子,却说是别人的靶子,然后对着这个靶子进行猛烈的攻击。 社会学家李银河曾多次谈到同性恋的问题,引起不少人的攻击。有个人在网上发评论说: “我是个医学院的教授,我认为,同性恋不宜提倡。” 这里面有明显的逻辑错误,他作出了错误的推论。因为李银河从来没有说过要提倡同性恋,只是说政府和公众要正视,而不要装作看不见而已。 这位教授的逻辑是:你替同性恋说话,你就是提倡同性恋。他所反驳的观点根本不是李银河的观点,这不是乱放炮嘛!并且,此人还以 “教授”自居,似乎做了教授就代表了正确,显示了其无知与自大,格调更低一等。 这种思维的错误就在于从别人的论述中推不出反驳者所理解的观点。 二、 逻辑是什么? BBC 的纪录片《逻辑的乐趣》(The Joy of Logic)用生活中的例子,把逻辑的概念带到了我们的面前。这部纪录片没有用枯燥的术语去讲解,相反,它讲了一个故事... 三个逻辑学家走进一个酒馆,侍者问: 第一个逻辑学家一脸懵,咕哝到: “我不知道。”第二个逻辑学家也说:“我不知道。”第三个逻辑学家却笑着回答: “我们三个人都要喝酒。”为什么第三个人会做出这样的回答? 侍者是问 “你们仨都需要啤酒吗(Would all three of you like a beer)?”,关键词在于 all three(三个人都)。 若是第一个和第二个人不想喝酒,轮到他的时候,只需要说 “我不想喝酒” 就可以了。然而,前两个人都没有给出否定性的回答,只回答了“我不知道(I don't know)”。 这就意味着前面两个人都想喝酒,在依次回答侍者问题时,被问到的他们不知道后面的人是否想喝。于是,他们只能回答 “我不知道” 。 而这个回答有两层寓意: ( 1) 轮到我了,我想喝酒,所以我不能说 “我不想喝”; ( 2) 我不知道后面的人是否想喝酒,所以我不能说 “我们仨都想喝” 。 轮到第三个人的时候,他明白了前面两人的意思,而他也正好想要喝酒,便做出了肯定的回复。就这样,纪录片告诉给了我们逻辑的概念 —— 逻辑不是知识,逻辑不生产知识,它所做的事提供我们一套严谨的规则,用来组织和运用知识。 纪录片将深奥的概念融进了生动的故事中,这样的讲解易于孩子理解,也能够让小朋友迅速破冰,喜欢上这门新的知识。 三、 这个纪录片虽然是给孩子看的,但其对逻辑学的讨论并没有浮于表面。相反,它对这门学科的讨论十分深入: 三段论、布尔运算、悖论、不确定性、不完全性 ……这些至为重要的逻辑概念,在短短的纪录片中都得到了讲解。 为了讲解现代计算机科学的核心概念 “布尔运算”,主持人Dave Cliff 教授让孩子们集体“变成一台计算机”: 并完成了 3 + 2 的运算: 全片对逻辑学中知识点的讲解是由一个又一个游戏构成的,爸爸妈妈们可以在观看过程中把这些游戏的玩法记录下来,在亲子游戏中进行孩子的逻辑学启蒙,有爱又温馨。 此外,全片沿着历史的脉络,对逻辑学发展进行了梳理。 从亚里士多德到《爱丽丝漫游仙境》的作者查尔斯 · 道奇森(Charles Dodgson); 再到现代计算机的理论先驱,《逻辑的数学分析》的作者乔治 · 布尔(George Boole); 从德国数学家和逻辑学家弗雷格( Friedrich Ludwig Gottlob Frege)和英国哲学家伯特兰·罗素(Bertrand Russell),再到计算机之父阿兰·图灵(Alan Turing); 全片关于逻辑学发展史的论述,系统、简明又不失趣味。 在讲到三段论时,知道自己 “终有一死”的苏格拉底发出了富有幽默感的哀叹。 人终有一死(大前提); 苏格拉底是一个人(小前提); 苏格拉底终有一死(结论)。 逻辑不仅影响各领域学科的发展,也深刻影响着人类的生活。从街角酒吧到金融市场交易所,从古老的哲学研究到前卫的人工智能科技,逻辑无处不在。
个人分类: 读书笔记|3881 次阅读|20 个评论
《范式变迁——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的分野与交汇》札记(19)
fqng1008 2019-2-19 18:08
十九、逻辑学与形式逻辑 逻辑学是研究 思维规律 的学问。 逻辑 和 逻辑学 的发展,经过了具象逻辑—抽象逻辑—具象逻辑与抽象逻辑相统一的 对称逻辑 三大阶段。所有思维都有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思维内容是指思维所反映的对象及其属性; 思维形式 是指用以反映对象及其属性的不同方式,即表达思维内容的不同方式。从 逻辑学 角度看, 抽象思维 的三种基本形式是 概念 、 命题 和 推理 。 (一) 中国人民大学 哲学系逻辑教研室《逻辑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11-1出版)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逻辑学的对象 一、逻辑学是研究思维的形式结构及其规律的科学 二、思维形式结构的规律性 第二节 思维、语言和逻辑 一、思维、语言和逻辑 二、自然语言和符号语言 三、传统逻辑和现代逻辑 第三节 逻辑学的性质和作用 一、逻辑学的性质 二、逻辑学的作用 练习题 第二章 概念 第一节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一、概念是反映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二、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第二节 概念的种类 一、普遍概念、单独概念和空概念 二、实体概念和属性概念 三、正概念和负概念 四、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 第三节 概念外延间的关系 一、相容关系 二、不相容关系 第四节 定义 一、定义及其结构 二、定义的方法 三、定义的规则 四、语词定义 第五节 划分 一、划分及其结构 二、划分规则 三、划分和分解 第六节 概括和限制 一、概念内涵与外延间的反变关系 二、限制 三、概括 练习题 第三章 命题逻辑 第一节 复合命题 一、判断、语句和命题 二、原子命题和复合命题 三、几种基本的复合命题 四、一般复合命题? 真值形式 第二节 命题推理 一、推理概述 二、几种基本的命题推理 三、一般命题推理及其判定 练习题 第四章 词项逻辑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直言命题 一、直言命题的定义和结构 二、直言命题的种类 三、自然语言中直言命题的规范化 四、直言命题中词项的周延性 五、主、谓项相同的四种直言命题间的真假关系 第三节 直接推理 一、对当关系直接推理 二、命题变形直接推理 第四节 直言三段论 一、直言三段论的定义和结构 二、直言三段论的公理 三、直言三段论的规则 四、直言三段论的格与式 五、直言三段论的省略式 练习题 第五章 谓词逻辑 第一节 原子命题的内部结构 一、谓词逻辑的任务 二、谓词和个体词 三、量词 四、命题形式及其解释 第二节 自然语言的谓词表达式 一、直言命题的表达式 二、重叠量化式 三、量化式的复合 四、量化推理式 第三节 量化自然推理 一、量化自然推理概述 二、全称量词的规则 三、存在量词的规则 四、量词交换的规则 五、量词规则总结 六、量化推理式的无效性的判定 七、量化自然推理实例分析 第四节 逻辑定理 一、逻辑定理:普遍有效式 二、逻辑定理引入规则 三、若干重要的逻辑定理 第五节 二元关系的若干性质 一、关系的性质:属性的属性 二、二元关系的若干性质 练习题 第六章 逻辑基本规律 第一节 同一律 一、什么是同一律 二、同一律的要求和违反同一律的错误 第二节 矛盾律 一、互相矛盾和互相反对 二、什么是矛盾律 三、矛盾律的要求和违反矛盾律的错误 四、悖论 第三节 排中律 一、什么是排中律 二、排中律的要求和违反排中律的错误 三、矛盾律和排中律的区别 第四节 充足理由律 一、什么是充足理由律 二、充足理由律的要求和违反充足理由律的错误 练习题 第七章 模态逻辑 第一节 模态逻辑概述 一、模态与模态逻辑 二、模态的种类 三、模态命题及其特性 四、模态命题形式 五、模态逻辑的范围 第二节 模态命题及其推理 一、基本模态命题及其符号化 二、复合模态命题和叠置模态命题 三、基本模态命题之间的对当关系 四、基本模态命题推理 五、复合模态命题推理和叠置模态命题推理 (二)逻辑学与科学研究 逻辑学研究的是逻辑真理和逻辑词项,这些都是与推理命题的具体内容无关的形式化的东西。然而,尽管逻辑真理是超乎于具体经验的空洞真理,逻辑词项描述的是抽取掉具体内容的形式结构,但它们在人们的认识和思维活动中,在科学理论知识的建构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首先,逻辑提供了建构科学理论的基石。所有的科学理论都表现为语句的集合。作为科学理论构成要素的语句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描述经验事实的语句,我们称其为综合命题。它的特点是其真假是由命题描述的经验内容决定,如果一个综合命题描述的符合事实,它就是真的,否则就是假的。与综合命题相对应的是分析命题,分析命题不同,我们只需要分析构成命题的语词意义就能判定命题的真假,而无需考虑经验事实。所有的逻辑真理都是分析命题,定义也是分析命题。 在科学理论中,综合命题与分析命题有不同的功能。尽管综合命题来源于经验并传达经验信息,但如果仅仅有综合命题,那么即使所有命题都是真的,我们得到的仅仅是一个事实真理的集合,它只告诉我们什么是真,但不能说明为什么是真的。因此当我们对其真实性有怀疑时不能期望从这些命题获得可靠的解释。不仅如此,综合命题描述的是与过去经验相关的东西,由综合命题我们不能获得有关将来的预言以及对无法观察事件的推测。而解释和预测是科学理论的基本功能,这意味仅有综合命题是不能构成科学的理论的。 分析命题则不同,虽然分析性命题的真假不依赖于经验,特别是逻辑真理不传达任何有关经验的信息,但是它们或者表达的是定义,或者可以表达有效推演规则。定义在理论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它提供了理论所需要的基本概念。而当综合命题被纳入有效推理框架之中,就保证了前提真时结论必真,这是获取可靠解释进行科学预测的基本前提。因此,分析命题提供了理论解释和推演的框架。只有当分析命题同综合命题相结合才能构成理论,才能使理论具有科学的含义。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说逻辑提供了建构科学理论的基石。 第二,逻辑提供了科学检验的方法和工具。如果说科学理论的目的是探索描述有关外在世界规律的真理,毫无疑问科学理论依赖于经验。我们根据经验来检验综合命题是否符合事实,因而是否表达真理。但这并不否定逻辑学在知识检验中的重要性。我们对命题的检验是以已有的经验知识为前提的。对任一命题A,只有当我们的经验知识对A有效力时,才能说A(相对于我们的经验知识)是可检验的,A或者可被经验所证实或者被证伪。因此,我们对世界的认识过程并不表现为真理与谬误的对抗,而是在初始经验基础上就主张(可证实的)还是拒绝(可证伪的)命题进行的博弈。 然而这里所谓可证性仅仅是理论上的可证性,因为我们实际已获的知识不可能那么丰富,以致能允许我们解释关于世界的每一问题。因此,虽然每一真正有意义的命题都是或真或假的,但并非每一命题的真假都是可判定的。一个命题是可判定是指我们有现实能行的证明方法可确定命题的真假。由于只有被判定为真的命题才是真理,从这个意义上讲,分析和寻求正确的判定方法或许比研究真理本身更重要。然而判定方法的能行性往往是同逻辑规则系统联系在一起的,因此我们说逻辑为科学检验提供了有效的工具和方法。逻辑学重要理论意义在法律工作中得到最充分的体现。 (三)形式逻辑的发展历程 形式逻辑已经历了2000多年的历史,19世纪中叶以前的形式逻辑主要是 传统逻辑 ,19世纪中叶以后发展起来的现代形式逻辑,通常称为 数理逻辑 ,也称为 符号逻辑 。 1. 传统逻辑 传统逻辑通常把命题分为直言命题、选言命题和假言命题,并研究这几种命题的形式和推理形式。传统逻辑还包括关于 矛盾律 和 排中律 等逻辑规律的理论,以及有关 词项 的理论。 形式逻辑在欧洲的创始人是古希腊的 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的建立了第一个逻辑系统,即 三段论 理论。其论述形式逻辑的代表作有《形而上学》和《 工具论 》。继亚里士多德之后, 麦加 拉-斯多阿学派逻辑揭示出命题联结词的一些重要性质,发现了若干与命题联结词有关的推理形式和规律,发展了 演绎逻辑 。而古希腊的另一位哲学家伊壁鸠鲁则认为归纳法是唯一科学的方法。中世纪的一些逻辑学家,发展和丰富了形式逻辑。到了近代,培根和约翰·缪勒则进一步发展了归纳法。 在中国,形式逻辑的产生基本与欧洲同时。代表 学派 有墨家与名家,此外还有儒家的 荀子 。有意思的是,墨家研究逻辑为的是找到逻辑的原则,而名家为的是建立诡辩体系。墨家对于逻辑的认识集中在《墨经》中,该书对于逻辑已有了系统地论述。例如它区分了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提出“大故(充分必要条件),有之必然,无之必不然”与“小故(必要条件),有之不必然,无之必不然”。而名家的 惠施 则提出了“合同异”的诡辩原则,目的是取消概念的边界。与惠施相反,同属名家的 公孙龙 则提出了“离坚白”的诡辩原则,认为任何独立的概念都有且只能有单一的属性。名家提出了许多诡辩命题,例如“ 白马非马 ”、“鸡有三足”、“孤犊无母”、“连环无扣”、“白狗黑”以及“今适越而昔来”等等。 显然,名家此种“开倒车”的研究方法是中国特有的,它能够建立其诡辩体系恰恰表明当时逻辑发育的水平很低,有着大量漏洞——因此名家才有机可乘。不过,名家此举也使得这些漏洞得到了充分的暴露,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垫脚石——若要发展逻辑,就必须去克服名家的诡辩命题。此外,名家的诡辩命题中也有合理因素——有的确实击中了形式逻辑的要害,这就意味着,除了形式逻辑之外,还有其他逻辑。最后,名家的部分命题里,可能含有合理的关于自然界以及人的认知过程的认识。比如一个命题是“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这个命题若要成立,则必须以“地球是圆的”作为前提。在当时天圆地方的“盖天说”占主导的情况下,名家能有这样的认识是不易的。再有一个命题是认为“飞鸟未尝动”,若做正解,应该是名家认识到我们对于“运动”的直观概念是建立在将归纳了两次静止的认识的基础之上的。当时能做出这些判断实在不容易,可惜这些认识都是以诡辩的形式出现的。 此后,形式逻辑在中国的发展基本陷入了停滞。 在古印度,公元前四世纪时,胜论派和正理派开创了因明学,至六世纪时 陈那 将其完善,称新因明学。因明学,即形式逻辑。 2. 数理逻辑 它是现代形式逻辑。之所以称为数理逻辑,一方面是由于在研究中广泛地使用了人工的符号语言,并发展为使用一种形式化的公理方法,同时也应用了某些数学的工具和具体的结果;另一方面则是由于现代形式逻辑的发展受到数学基础研究的推动,特别是受到深入研究 数学证明 的逻辑规律和数学基础研究中提出来的逻辑问题的推动。数理逻辑之所以又被称为符号逻辑,是由于它使用人工的符号语言。数理逻辑的创始人是G.W.莱布尼兹。莱布尼兹提出建立“普遍的符号语言”、推理演算和思维机械化的思想。尽管莱布尼兹本人并没有实现他所提出的目标,但数理逻辑的发展却逐步(还没有全部)实现了莱布尼兹的理想。G. 弗雷格 在1879年发表的《概念语言》一书中,建立了第一个 一阶逻辑体系 。19世纪70年代,G.康托尔创立了集合论。集合论,特别是第一个一阶逻辑体系的建立,是形式逻辑的发展进入现代阶段的标志。 3. 现代中国的形式逻辑 20世纪30至40年代,苏联曾把形式逻辑当作形而上学来批判,并把 辩证法 当作惟一科学的逻辑。讲辩证法一定要批判形式逻辑。在此影响下,当时中国也有人“宣判”了形式逻辑的“死刑”。不过在1949年前这种全盘否定形式逻辑的思潮在中国还不属主流思想。1949年到1950年间这种思潮也成为中国的主流思想。 1950年 斯大林 的《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发表后,中国才为形式逻辑“平反”。然而“平反”并不彻底,跟苏联一样,形式逻辑仍带有“初等逻辑”的帽子,而“高等逻辑”自然非辩证法或辩证逻辑莫属。否定、贬低形式逻辑不仅阻碍了逻辑科学的发展,而且造成诡辩盛行的恶果。 黑格尔 曾十分轻蔑地评论过 莱布尼茨 的数理逻辑设想。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后才冒出来的数理逻辑(第一个数理逻辑系统是费雷格于1879年提出的),在20世纪50年代初被视为帝国主义时代为 垄断资产阶级 服务的伪科学。 1961年代才开始突破苏联50至60年代逻辑教材的某些框框,清除了苏联教材散布的种种常识性错误。 (四)逻辑学的发展史 逻辑学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其发源地有三个,即古代中国、古印度和古希腊。《庄子·骈拇》云:“骈于辩者,累瓦结绳,窜句棰辞(棰辞二字据王叔岷说补),游心于坚白同异之间,而敝跬誉无用之言非乎?而杨墨是已。”《韩非子·六反》:“杨朱、墨翟,天下之所察也……虽察而不可以为官职之令。”由此可知,杨朱学派当积极参与了战国时期关于坚白同异的论辩。可惜的是,杨朱学派在这方面的见解和贡献已无法考知了。 中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就产生了称之为“名学”、“辩学”的逻辑学说。《荀子·正名》尤其是《墨经》集其大成,系统地研究了名、辞、说、辩等相当于词项、命题、推理与论证之类的对象,逻辑思想十分丰富,但由于与一定的政治、道德理论掺杂在一起,未能形成独立的学科体系。 古印度的逻辑学说称为“因明”,“因”指推理的根据、理由;“明”指知识、智慧。陈那的《因明正理门论》、商羯罗主的《因明人正理论》是其代表,如对推理从形式上作了探讨,提出了“三支论式”。但为佛教服务的因明也未能撇开思维具体内容而上升为数学形式的科学。 古希腊 学者对逻辑进行了较全面的研究,形成了独立的系统理论。亚里士多德的六篇逻辑论著被后人集为《工具论》,在历史上建立了第一个关于词项的逻辑系统,亚里士多德被西方人誉为“逻辑之父”。在亚里士多德之后,斯多葛学派研究了关于命题的逻辑。它不同于亚氏逻辑,但又与亚氏逻辑一样,同属演绎逻辑体系,并一起成为传统逻辑最主要的构成部分。 17世纪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的著作《新工具》提出“三表法”和“排除法”,奠定了归纳逻辑的基础,是逻辑学发展的又一个里程碑。到19世纪,英国哲学家密尔(旧译穆勒)的《逻辑体系》总结前人成果,系统阐述了求因果五法,丰富完善了归纳逻辑,提高了其地位,使传统逻辑自此基本定型,即主要由演绎与归纳两大部分内容组成。 17世纪末,德国哲学家莱布尼兹设想用数学方法处理传统演绎逻辑,进行思维演算,数理逻辑由此发端。19世纪40年代,英国数学家布尔的逻辑代数首先使该设想成为现实。但直到20世纪初,在弗雷格等人研究的基础上,罗素和怀德海的《数学原理》建立了完全的命题演算和谓词演算,才确立了数理逻辑的基础,从此产生了现代演绎逻辑。此后,现代逻辑蓬勃发展,方兴未艾,演绎部分出现了模态逻辑、多值逻辑等非经典或非标准逻辑分支群,归纳逻辑也与概率、统计等方法相结合,开拓了许多新的研究领域。 此外,黑格尔首创了辩证逻辑体系,因其具有哲学和逻辑双重性质,一般不将其纳入通常的逻辑体系中。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后,科学的辩证逻辑才得以真正建立。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阐述了辩证逻辑的基本原理,辩证逻辑由此步入新的发展阶段。 值得一提的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美国和欧洲又兴起“批判性思维”(指有目的的、自我校准的判断。这种判断表现为解释、分析、评估、推论以及对判断赖以存在的证据、概念、方法、标准或语境的说明。简言之,就是通过一定的标准评价思维,进而改善思维)运动,别树一帜地构建了主要探究日常语言表达之论辩、论证的“非形式逻辑”。 (五) 汤牧之 :从“形式逻辑”看中国人的思维特征 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文化最根本问题就是缺乏形式逻辑,并且把形式逻辑提到文化救国高度,同时否定一切心性文化,包括宗教和其它人类精神信仰。这种观点前半部分有一定道理,后半部分看似是崇尚科学和法治,其实对逻辑思维的心性基础依然缺乏正确认识。 形式逻辑是关于人类认识的知性阶段的一种思维规律,其主要规则是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主要任务是提供思维的准确性,或者说是提供概念、判断和推理的准确性。 形式逻辑是获得科学意识和还原事物真相的重要环节。但是仅仅掌握形式逻辑规律,并不是科学发现的充分必要条件。我认为在现有公认的五种逻辑中,依照理性程度从低级到高级排列分别是:表象逻辑、称名逻辑、朴素逻辑、形式逻辑、辩证逻辑。如果从认识角度连贯起来看,其中表象逻辑应当处在潜意识中,是产生新认识的关键环节,类似于我在生存直观认识原理中提出的“逻辑图像”及其“自愈”。 当这种朦胧的“表象”上升到“称名”环节,即一旦被意识提取并单独命名,就必然会丢失许多其它相关信息,而后面的朴素、形式、辩证环节,就是对这个“逻辑图像”在理性框架内的不断“还原”过程。 以往逻辑学似乎没有把逻辑形态与意识结构联系起来,不同逻辑的相互关系和定位也有待商榷。比如“表象逻辑”,过去只知道它主要依赖顿悟,而且被划归到工具逻辑当中,我认为将其作为一种心性化的原生态逻辑或许更为合适,因为它本能的发生在潜意识的“本原意识界面”(注1)当中。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甚至是不同个体思维特点,都应当发生在这个“表象逻辑”当中。 古代中西方思维逻辑只是侧重点不同,中国古代文化更倾向于潜意识心性,也就是所谓的表象逻辑。从象形文字开始,中国人就表现出这样一种“会意”的天赋,并体现在后来的诗歌、书法、写意绘画、禅道,易经八卦等意趣中。特别是潜意识表象逻辑借助易经八卦,不仅极大消解了中国人的天道信仰,还使得中国文化长期浸淫在心性化自娱自乐当中不能自拔。 当然中国文化擅长潜意识表象逻辑,同时还颇具辩证思维,也不完全是坏事。尤其是表象逻辑是一切创造性思维的源头,中国象形文字在此获得更多会意和表达能力,在一些青少年智力对比中,学习汉字的学生一般都具有较高平均智力。所以只要我们补足了形式逻辑这块短板,在重新调整姿态之后,中国文化就依然具有很强的生存潜力。 另外,由于古代中国人注重生命体验和人伦关系,还以此制定了相应的精神法则,产生出一种特别的思维逻辑方式,这就是我们在《大学》和《中庸》中看到的“同位递进式”逻辑方式: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这种同位递进式逻辑,大概属于“朴素逻辑”范畴。其思维原理在于对一连串相关事物的相互验证,具有综合性、整体性特征,在心性调理和经验性活动中具有实用价值。但是它大而化之把握事物之间关系,甚至不需要深入到事物内部,所以也就不能形成严谨的科学化体系。 那么最初是什么原因阻碍了中国古代发展出充分的形式逻辑呢,在中国古代墨家和名家那里,是具有形式逻辑雏形的,但是名家以诡辩著称,以颠覆形式逻辑的方式来宣扬形式逻辑,这样一个逆反心理大概是找不到正确出路的一种渲泄。 或者是相对西方单纯拼音文字,中国象形文字表意相对更为清晰,可能反而对形式逻辑的演化有某种妨碍作用。但这并不是最主要原因,最主要的是中国人沉迷于个体心性当中,不能将天道观念对象化并形成信仰,从而缺乏对社会和自然的整体关照,进而造成科学和法治意识先天不足。 心性化的原生态逻辑过于发达,导致文化内敛并逐渐失去天道信仰,失去天道信仰就会丧失社会公理,进而皇权大于公理,进而消解公理价值,进而从社会心理上解除了形式逻辑生存环境,这就是中国逻辑思维的历史过程。这种缺乏公理价值的逻辑状况顺便解释了,为什么中国人很聪明,社会整体却往往孱弱不振的现象。 事实上全部逻辑的认识功能,只是人与天道联结关系中的一部分,那种抛弃天道信仰,片面追求心性化表象逻辑,又或者相反的片面追求形式逻辑的做法,显然都是不可取的。中国文化的出路在于重新树立天道信仰,在心性文化基础上引入并强化形式逻辑,并保持双方的有机结合和平衡。 保守和进取,一直是两种对抗着的社会观念,前者依据心性化原生态逻辑,后者凭借形式逻辑不断扩大自己新的领地。大概只有天道观念才能实现两者平衡,包括人与自然的平衡、心与物的平衡、德与法的平衡、科学与信仰的平衡。 总之,没有信仰的高度,就没有思想深度,由于中国传统文化侧重于人伦和心性,抛弃了天道信仰,从而缺乏对自然现象的探索兴趣,导致中国人思维逻辑出现偏差。而那些抵制信仰,片面强调工具(形式)逻辑的人,同样会将人类引向另外一种偏差,一种科学万能和拜物教的偏差,人类文化的发展前景应当就在于中西方文化从冲突走向融合。 (六)金岳霖的《形式逻辑》( 人民出版社 1979年10月 出版) 金岳霖(1895-1984.10.19) ,哲学家、逻辑学家。字龙荪,湖南长沙人。1914年清华学堂毕业,后赴美留学,1920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博士学位。1921年后游学英、德、法、意等国,1925年回国,历任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哲学系教授、系主任,文学院院长。1948 年被选为中央…… 该书目录 第一章 形式逻辑的对象和作用 第一节 形式逻辑的对象 第二节 形式逻辑、数理逻辑与辩证逻辑 第三节 形式逻辑的作用 第二章 概念 第一节 概念的特征 第二节 概念与语词 第三节 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第四节 概念的种类 第五节 概念间的关系 第六节 定义 什么是定义 真实定义 语词定义 真实定义与语词定义的关系 定义的规则 第七节 划分 什么是划分 划分的规则 二分法 划分与定义的关系 习题 第三章 判断 第一节 判断的特征 第二节 判断与语句 第三节 判断的种类 第四节 性质判断及其相互关系 性质判断的形式 A.E、I、O之间的真假关系 第五节 A、E、I、O的主项与谓项周延问题 第六节 关系判断及其相互关系 关系判断的形式 关系的对称性 关系的传递性 关系判断的量项 第七节 假言判断 第八节 选言判断 第九节 联言判断 第十节 负判断 第十一节 各种复合判断之间的关系 第十二节 模态判断 第十三节 几种特别的判断形式 习题 第四章 演绎推理 第一节 推理的特征 第二节 推理的种类与演绎推理的特征 第三节 性质判断的推理(一):直接推理 换质法 换位法 换质位法 附性法 第四节 性质判断的推理(二):三段论 三段论的定义与组成 三段论的规则 三段论的格与式 三段论的还原 省略三段论与复合三段论 有关三段论的几个问题 第五节 关系判断的推理 第六节 复合判断的推理 假言推理 选言推理 联言推理 二难推理 几种常见的以假言判断、选言判断和联言判断为前提的推理 第七节 模态推理 习题 第五章 归纳法 第一节 归纳法的特征 第二节 观察、实验与一些整理感性材料的方法 观察与实验 比较、分类、分析与综合 第三节 简单枚举法与完全归纳法 简单枚举法 完全归纳法 第四节 类比法 第五节 判明因果联系的方法 现象间的因果联系 求因果联系的五种方法 第六节 概率与统计 概率 统计方法 应用统计方法时常见的错误 第七节 假说 假说的性质 假说的发展 假说的作用 第八节 归纳与演绎的关系 习题 第六章 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 第一节 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一般性质 第二节 同一律 第三节 矛盾律 第四节 排中律 习题 第七章 论证 第一节 论证及其作用 第二节 论证的组成 第三节 论证的种类 演绎论证和归纳论证 直接论证和间接论证 第四节 论证的规则 关于论题的规则 关于论据的规则 关于论证方式的规则 第五节 反驳 第六节 几种不正当的论证和反驳的手法 习题 附录 逻辑史资料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古希腊奴隶社会时期的逻辑学说 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说 斯多阿派与伊壁鸠鲁派的逻辑学说 第三节 欧洲中世纪封建主义时期的逻辑学说 第四节 欧洲近代资本主义时期的逻辑学说 培根的归纳逻辑 《波尔罗亚尔逻辑》 康德的逻辑学说 穆勒的归纳逻辑 莱布尼兹到布尔的数理逻辑 第五节 中国逻辑思想的发展 公孙龙的逻辑思想 后期墨家的逻辑思想 荀况的逻辑思想 汉以后逻辑思想的发展
个人分类: 思考中医|266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谌旭彬:“逻辑课”被中国教育无视数十年,太不应该
fqng1008 2018-10-20 18:11
作为通识教育的普通逻辑课缺席数十年,实在是不应该的事情。这种缺席也必然造成严重负面影响,使社会呈现出一种思维上的病态。 \0 1905年,严复翻译的逻辑学著作《穆勒名学》。该书一度成为京师大学堂的教材 逻辑是一种基础工具,教人如何正确地思考和表达。世界上很多国家在大、中学阶段,将逻辑作为一种必修的通识教育。但在中国,作为通识教育的逻辑课,已经缺席了数十年之久。 一、晚清民国,大、中学校多开设有逻辑必修课,很重视普及逻辑常识 “逻辑”一词,始于严复对“Logic”的音译。在近代史上,“Logic”还有过“辩学”、“名学”、“论理学”等意思更直白的译名。略言之,逻辑是一种基础工具,教人如何正确地思考和表达。科学研究对逻辑的倚重自不必说,人生随时随地之言(与人沟通交流)与行(思考、处理问题),都离不开逻辑。说话没逻辑,即不能有效表达和传递自己的想法;做事没逻辑,就无法真正解决问题;缺少逻辑常识,尤其容易沦为被他人愚弄的对象。 故此,自 20世纪初,传统逻辑系统传入中国后,教育界即将逻辑学纳入到了正规课程之中。 晚清之际: 1902年,清廷颁布《钦定京师大学堂章程》,规定“政科”三年须开设逻辑课(名学),每周两学时。1904年的《奏定高等学堂章程》,将逻辑课(辨学大意)列为“经学科”、“文学科”、“商科”的必修课;《奏定优级师范学堂章程》,则把逻辑学列为公共课程,共一学年,每周3学时。进入民国后:逻辑学成为很多大学、高等师范学校乃至中学的必修或通习课目。讲授的内容,也超出了传统逻辑,如金岳霖在清华大学开课讲现代逻辑(数理逻辑)。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冯友兰、熊十力、胡适等学术名家,亦将逻辑学深入应用到了自己的研究领域。 1930年代,苏联开启了对逻辑学的大批判,勒令大、中学校取消逻辑课。受其波及,一批受苏联影响极深的知识分子,也于1920年代末开始掀起对逻辑学的批判。艾思奇等人宣称要用“辩证法”来打倒逻辑学,甚至公开“宣布了形式论理学的死刑”。这场批判,一直持续到1930年代末。这场“辩证法”针对逻辑学的大批判,虽然声势浩大,但因参与批判者的在野身份,结果并未能撼动逻辑学在大、中学校课程中的地位。张东荪、金岳霖等人,也尚有空间与叶青、艾思奇进行论战。1939年,蒋介石甚至还曾下达指示,欲聘请专家来讲授逻辑学,以改良公文的批示。 二、五六十年代,大、中学校的逻辑教学,两次遭受重创 苏联于 1946年11月作出《关于在中学校里讲授逻辑和心理学》的决议,结论认为:每一社会经济形态都有与自已相适应的逻辑,苏联必须创造出一种特殊的、“苏维埃的”逻辑。1950年代中国大、中学校所教授的逻辑课内容,深受苏联影响。据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逻辑学会理事宋文坚回忆: “新中国成立后学习苏联逻辑,则是在我国已有逻辑研究和教学成果上的全面大倒退。受害最为严重的是我国大学的逻辑课程。这种课程是给非理工学科开设的,叫作普通逻辑课。最先引进的苏联逻辑教材是曹葆华翻译的斯特罗果维契的《逻辑》,1950年人民出版社出版。苏联1945年以前有段时期曾取消了大学的逻辑课程,理由为逻辑是形而上学哲学的产物。斯特罗果维契的《逻辑》是1946年开禁后出版的,仍带有对逻辑的高压态势,……其批判多是无中生有或者根本错误。在逻辑内容上则是讲授传统形式逻辑和培根、穆勒的古典归纳,大致是延续19世纪的逻辑教学体系,因而这是一本内容落后、观念陈旧的逻辑课本。1951年出版的维诺哥拉道夫和库兹明合著的《逻辑学》的译本,为苏联高级中学所用,比较简明、讲述清楚、废话不多,但内容仍是陈旧落后的传统形式逻辑。很显然,逻辑教研室的老师们对这样的逻辑课本是不欣赏的。但即使不欣赏、瞧不上,也仍得以苏联这两本教材为范本。……苏联不改,我们也不能改。……以苏联范本为模式在我国培养的一代逻辑教师,逻辑视野不宽,长期不知有数理逻辑。其中部分人刻板地固守着这类模式不放。影响较为深远。” 进入 60年代,“十年动乱”中,逻辑学再遭重创。据社科院哲学所副所长倪鼎夫回忆: “逻辑科学是重灾区之一。逻辑研究机构和大学的逻辑教研室(组)被撤销了,学校里逻辑课取消了,专业队伍解散了。在各门基础课中,‘四人帮’不准老师讲理论推导和论证,污蔑这是‘从概念到概念’,‘从理论到理论’,是‘脱离实际’、‘故弄玄虚’,是‘回潮’、‘复旧’。结果使学生只知道些现成的结论,不知道这些结论是从哪些前提推导出来的,只知道一些零散的感性的知识,不知道理论的论证。所有这些极大地影响了学生逻辑推理能力和理论思维能力的提高。……他们把逻辑工作者看作专政对象,给有研究成果的老专家扣上‘反动权威’的帽子,强迫他们去打扫厕所……” 逻辑学家金岳霖及其 50年代著作。金晚年对学生诸葛殷同说:“我当初就打心眼里瞧不起那些书(指苏联的《逻辑》教科书)。” 三、 80年代至今,大、中学校的逻辑课经短暂复苏后,再度形同虚设 70年代末,逻辑课开始在大、中学校复苏。1978年,第一次全国逻辑学讨论会召开;1979年,中国逻辑学会成立。1981年,教育学家张志公撰文,呼吁“中学生应该学点逻辑”,认为“二十年代到四十年代的一些比较重视教学的高中和师范学校,专门开设过逻辑课,大都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四十年代以后,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在普通中等学校以及中等师范学校,不再专门开设逻辑课,就连一般的高等学校和高等师范院校也没有普遍地设置逻辑学课程。这样,使得一般受教育的人,渐渐对于逻辑愈来愈生疏。这是不妥当的。”鉴于教材、师资匮乏的现实,张志公建议:“在中学普遍开设逻辑课显然是不可能的,……由语文学科明确地把逻辑训练和简要的逻辑知识的教学任务承担起来,是可取的。” 类似的呼吁很多。也有一些效果。比如,高中语文课本确实一度增入了一些与语言运用、思维表达相关的逻辑基础知识。但 1988年,中学语文教材再次删除了有关逻辑学的教学内容,一些“专家学者”进而又提议取消师范院校课程中的逻辑学。进入90年代,情况变得更为恶劣。在很多大学,逻辑从必修课变成了可有可无的选修课——最典型者,莫过于从1998年起,根据国家教委颁布的文件,逻辑被从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类)的专业基础课程踢了出去。中国逻辑学会副会长吴家国如此总结:“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逻辑教学走入困境。……主要表现是:第一,部分学校、专业的逻辑课被别的课程取代,开课面大为减少;第二,保留逻辑课程的学校、专业,有的减少了教学时间,有的把必修改为选修;……第四,在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应考面相当大的几个专业(如中文、法律、行政管理等),把原已考了多年的‘普通逻辑’给取消了……”这种状况,时至今日,也未见改观。 逻辑课在大、中学校的这种命运,背后的原因是多重的,高校市场化仅是其中之一。正如曾昭式所总结的那般: “目前,许多学校的逻辑课被取消,或者逻辑的课时量被压缩。这既有一些高校领导的责任,也与一些高校没有逻辑教师有关,甚至政府有关部门也不支持逻辑的教学与普及。” 四、数十年来,逻辑常识教育的缺席,使社会呈现出一种思维上的病态 艰深的数理逻辑,自然不必人人修学。但作为通识教育的普通逻辑课缺席数十年,实在是不应该的事情。这种缺席也必然造成严重负面影响,使社会呈现出一种思维上的病态。诉诸情感、诉诸传统、诉诸暴力 ……等背离逻辑的交流方式,在社交媒体上随处可见。很多公共话题的讨论,因参与者缺乏基本的逻辑常识,常沦为无意义的互撕口水战,乃至发展成“用U型锁说话”。 较典型者,如讨论 “中西医话题”时,大多数人浑然不觉“中医”与“西医”这两个概念的对立,在逻辑上并不成立——以“阴阳五行”和《黄帝内经》为核心标签的“中医”,实际上应该命名为“传统医学”(西方“传统医学”里也有类似“阴阳五行”,如恩培多克勒的四元素土、气、火、水相生相灭之说)。“西医”实际上指的是建立在多种现代科学基础上的“现代医学”,不存在任何的国家、民族属性。也就是说:“中医”与“西医”的概念对立,在逻辑上是错误的;在讨论时诉诸民族情感,在逻辑上更是错上加错。 在普及逻辑常识方面,殷海光的努力尤其值得一提。殷早年师从金岳霖,去台后任教于台湾大学。自 1950年代起,即致力于向民间播撒“逻辑种子”、用逻辑揭破两蒋当局“用一切光明的字眼”包装起来的政场言论。据林毓生回忆:“殷先生在他的(逻辑)课上,常常拿生活上的具体实例来说明逻辑的规则,有时也拿官方的政策、文告来说明其不通(不合逻辑)之处。这样的方式,使他的课程变成让头脑不受专制散布的愚昧与虚伪所蒙骗的利器。殷先生讲课时,非常有条理,庄严而小拘谨,隽语如珠,灵光闪闪,……生活在威权体制之下,大家都深感压抑。在这样的环境中,殷先生的课程,带来一股新鲜的空气,深具魅力,非常吸引人。”(11)1957年,殷海光出版了一本以对话体写成的逻辑常识普及著作《逻辑新引:怎样辨别是非》。这本六十年前的小册子,对数十年未曾受过正规逻辑常识教育的国人而言,相信仍会极有助益。 殷海光 在殷看来,普及逻辑常识,对造就一个良性社会至关重要。比如,尊重并培护言论自由,必须做到“就是论事”。意即:“只问是非,不问是谁说的。…无论赞成或反对,应该完完全全以论题为范围,而不旁生枝节。这是言论自由必需的态度和修养。” 注释 本文所谈 “逻辑”,除非特别强调,均系指作为常识的普通逻辑,而非供科研之用的数理逻辑。 曾昭式,《包容与拒斥:逻辑学东渐命运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2,P42-43。具体批判情形,可参见:《中国逻辑史 现代卷》,甘肃人民出版社,1989,P92-119。 (台) “国史馆”藏:蒋中正电贺耀组日呈情报以十件为限并聘专家讲授逻辑学以利公文批阅,1939/01/13。数位典藏号:002-010300-00019-021。《国内外哲学问题讨论综述 1983-1986》,复旦大学哲学系资料室、上海第二教育学院政教系/编,1987,P110。 宋文坚:《为学简叙》,收录于:《文化集思》,人民出版社, 2013,P568-569。宋认为:“列宁所说的逻辑,以及我国学者由而滋生出的另一类别的辩证逻辑根本不是逻辑,而是哲学或者就是思维的非逻辑研究”。 倪鼎夫,《努力发展逻辑科学,为实现新时期的总任务而奋斗 ——在一九七八年全国逻辑讨论会上的发言》,收录于:《哲学研究丛刊 逻辑学文集》,《哲学研究》编辑部/,1979。 张志公,《承担逻辑训练的任务是可取的》,原载《语文战线》 1981年第7期。 曾昭式,《中国现代文化视野中的逻辑思潮》,科学出版社, 2009,P188。 吴家国,《从传统逻辑到普通逻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06,P224。同注释。(11) 黄晓峰,《林毓生谈殷海光》。
个人分类: 思考中医|1622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公民科学素质与中医科学性(三)
热度 1 fqng1008 2018-8-31 16:03
4 中医学的逻辑问题 前已述及,新造“科学”概念与我苦苦思索中医学相关,那么“中医学是什么”应在思考中。个人认为:中医学是拥有自然哲学思维模式的中医人所构造的文化载体。从这个概念,可以了解笔者对阴阳五行、天人合一、格物致知等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观念是否应该纳入《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的初步想法。 中医学诞生于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那个时代也是中华文明从诞生到长足进步的一个灿烂辉煌的时期。掀起那个时代文明进步的巨大动力,就是自然哲学的思维模式,从而创造了从主体到客体突飞猛进的奇迹。但是,那个时代毕竟是现代科学的前夜,科学精神的诞生与成长就是逐渐克服自然哲学思维模式局限性的序章。 4.1 逻辑学发展历程 什么是逻辑?什么是逻辑学?简而言之,逻辑是思维的规律和规则,逻辑学则是 探索、阐述和确立有效推理原则的学科。 通俗地说,逻辑学是教人说话、做事遵循一定的规则,从而更加严谨的学问。所以,它是现代科学产生的重要前提。 逻辑性是一门古老的学问,但在 大学从萌芽走向成熟的时候,出现了 开创性发展 。12世纪到13世纪中期是逻辑学发展的“继承与消化时期”,13世纪中期以后,大学逻辑学的发展渐渐进入辉煌时期,并在14世纪达到了顶峰。杰出的逻辑学家大量涌现,“现代逻辑”获得长足发展,开始对哲学、自然科学产生深远影响。近代数理逻辑的出现引起了学术界的连锁反应,对此做出突出贡献的是奥卡姆。他将逻辑学中的指代理论运用到哲学上,对共相和殊相进行分析,强有力地支持了唯名论的观点,并发展出“奥卡姆剃刀”的方法论,即“如无必要,勿增其实”。这种方法被称为“现代方法”,与之相区别的是“古代方法”。“现代方法”认为,构成论证基础的原则来自经验归纳,凡是超过经验的知识都属于信仰问题(不可证明 ) ,经验方法得出的结论只是或然性的。 “现代方法”更重视经验的世界和世俗的世界,这在政治上是对教皇权威的挑战,在学术上是对经院方法脱离现实的纠正,成为近代实验精神的先导。正如丹皮尔所言,“由于唯名论的复活,人们就对直接感官知觉的对象重视起来,这种精神打破了人们对抽象观念的信仰,因而最后也就促进了直接的观察与试验,促进了归纳研究。” 逻辑学在大学得到发展,说明科学不是一种草根学问,不是土豪的学问,更不是快餐文化,而是能够坐冷板凳的学究们独立品格、自由探索、求真务实精神的体现。 4.2 概念与命名 对大自然各种事物的命名,是人类文明诞生的标志,并表达出有形世界与无形世界的密切关联。但是早期的智者急于求成,他们匆忙地为了“名正而言顺”,借助当时的各种思维工具陆陆续续地给出了很多相互重复、相互冲突的命名。正如《 易经 》所云,“名为万物之始,万物始于无名。道生一,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事实上,人类不可能先掌握命名规则再开始给万物世界命名,而只能等待命名出现混乱不堪状态的时候,才能总结经验制定命名规则。 日本著名逻辑学家末木刚博指出,中国的逻辑是以正名论为中心的。“所谓正名,即辨正名称、名份”(《辞海》)。这一观点最先由孔子所倡导,他鉴于当时社会变动所引起的名存实亡、名实不符的现象,提出了“必也正名乎”的主张,随之引起了名实问题亦即名称与实际事物关系问题的长期争论。尽管各自根据不同的立场和观点去解释和论证,但要求“名实相副”的目标却是一致的。然而,正名逻辑却没有考察要实现“名实相副”的重要工具——定义和定义规则。 显然,逻辑学里的“概念”是包含定义规则的“命名”,代表的是思维的 基本单位 。概念具有内涵和外延两个基本特征。内涵即该概念所反映的事物对象所特有的属性,通过定义规则来阐明;外延是指这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对象的范围。二者存在反比关系,即一个概念的内涵越多,外延就越小;反之亦然。 定义,是揭示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即指出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本质属性。形式逻辑的定义方法是把某一概念包含在它的属概念之中,并揭示它与同一个属概念下的其它种概念之间的差别,即种差。因而定义的常用公式是:被定义概念=属+种差。定义的规则有:①应相称:即定义概念与被定义概念的外延相等;②不应循环;③一般不是否定判断;④应清楚确切。 由于缺乏形式逻辑的规范,中医学基本概念(命名)的名实问题,至今仍未得圆满解决。 随着现代科学的日益进步,人们对科学概念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规范。提炼出它的三大特征,即可确定性、可检验性和可淘汰性。所谓可确定性,指科学概念应该反映事物的本质,并明确地规定其涵义。因为只有明确地揭示了概念的内涵,才能使科学概念具有可操作性并作出相应的操作解释。所谓可检验性,指从科学概念所蕴含的意义出发,加上其它辅助条件,就可以导出可由实验直接或间接来加以检验的命题。爱因斯坦认为:“物理学中没有任何概念是先验的必然的,或者是先验的正确的。唯一地决定一个概念‘生存权’的,是它同物理事件(实验)是否有清晰的和单一而无歧义的联系。”所谓可淘汰性,科学概念不是一成不变的僵化形态,它的内涵和外延都可能随着科学认识和观测手段的发展而变化,甚至被淘汰。 25 年前,我发表了“中医学概念的哲学思考”一文(《医学与哲学》1993(7):25-27),从举实、移植、嫁接、类推四个方面讨论了中医学概念(实际上是前概念或命名)的发生学概况,可以说是井喷式效应,良莠不齐,糟粕偏多。进一步从可确定性、可检验性和可淘汰性三个方面探讨中医学概念(实际上是前概念或命名)的逻辑学前提,则绝大多数要遭到“奥卡姆剃刀”屠宰。这一点,在西方医学史也是曾经的一幕,如“灵气”、“奴斯”、“活力”、“动物热”等大量思辨性概念,由于最终无法由操作找到本体论解释而逐渐被淘汰。但在中医学基本理论中,大量生理、病理、药理学概念没有能明确反映本质特征的内涵,也无法找到操作性解释。 尤其在中西医结合研究过程中,以寻找客观指标为中心的证本质研究、脏腑本质研究,实质上是试图为传统概念寻求其操作性解释。但遗憾的是,既然传统概念已经明确地反映了本质涵义,那为什么还要通过操作手段去寻找已有本质涵义的“本质”(本体论解释)呢?如果我们苦苦寻求一种没有明确性本体的可操作性概念,结果是可想而知的。例如,所有的病机以及证候名称只是一组疾病表象的代称,而并非其本体反映。那么,我们已经做了大量工作的一些概念,象肾阳虚、脾气虚、心气虚、肝郁、瘀血、阴阳、寒热等等,看起来似乎为它们找到了一些操作性解释,但实际上并不能确定,因而表现出牵强附会、无法通约。因为事实上,传统概念原本没有这样一些“附加条件”,它并不以操作性原则为定义标准。故尔,血液流变学异常可以见于多种非瘀血证的病变,环核苷酸、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功能改变等并不能确定为阴阳的特异性指标。 缺乏可操作性解释,也就无法通过操作来重现和检验。例如湿热,究竟是一种致病物质还是一种气象因子呢?湿热通过什么途径,怎样进入人体,又是如何熏蒸肝胆的?这种邪气无法捕捉和检测,怎么去经受多几个“为什么”的反复质疑?因此,它只能永存于思辩和虚构的迷宫之中。正如尹文所云,“万名俱列,不以形应则乖”,中医学各种概念内涵不清,分类不明,以致于后世医家不得不进行大量的传、注、笺、疏,通过训诂而求字义,结果张氏说张,李氏说李,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例如《伤寒论》的“六经”,由于没有可操作性解释,后人有认为是经络,有认为是部位,有认为是阶段,有认为是脏腑,有认为是气化,又无法用检验来决定它的“生存权”,也就失去了修正和淘汰旧概念、创新和完善新概念的重要方式。 最后,对中医学概念的动力学进行了考察分析,提出:正名逻辑维护了传统中医学的稳态结构;描述性定义阻碍了人们对事物本质的追求;流动性概念导致了训诂之学的兴旺发达。 4.3 分类与划分 在传统逻辑里,把概念外延即一个类分为若干子类的思维过程称之为“划分”。划分是从属到种,而分类则是从种到属,二者方向相反,但规则一致。要正确地划分,需遵守一定的逻辑规则:①各子项之间没有共同的分子,即各子项之间是 全异关系 ,或者说各子项不相容;②母项的每一个分子都属于某个子项,即各子项要穷尽母项(与枚举不同);③每次划分必须依照同一根据;④每次划分不能越级(例如动物,首先划分为脊椎和非脊椎两类,再把脊椎动物分为哺乳、鸟、鱼、爬行、两栖等5类)。 早期医家对疾病认识不清,分类模糊、相互包含的认识是必然的。表2是我们根据《诸病源候论》中的文字汇总,所划分的外感病四大体系,存在着严重的重叠、包含现象。我曾经搜集了疟疾、痢疾等疾病的中医分类,都在30种以上,以五脏、六淫、八纲以及临床表现等不同角度进行了区分。由于缺乏划分规则,古代医家没有办法进行合理分类,因而随意性很大。这种不讲究划分规则引起的分类混乱,一直持续到今天。 表2 《诸病源候论》外感病四大体系 伤寒候 时气候 热病候 温病候 伤寒候 时气候 热病候 温病候 伤寒一日 时气一日 热病一日 温病一日 伤寒痉 伤寒二日 时气二日 热病二日 温病二日 伤寒结胸 伤寒三日 时气三日 热病三日 温病三日 伤寒五脏热 伤寒四日 时气四日 热病四日 温病四日 伤寒变成黄 时气变成黄 温病变成黄 伤寒五日 时气五日 热病五日 温病五日 伤寒心腹满痛 伤寒六日 时气六日 热病六日 温病六日 伤寒大小便不通 时气大小便不通 热病大小便不通 温病大小便不通 伤寒七日 时气七日 热病七日 温病七日 伤寒热毒脓血痢 时气脓血热利 热病下利 温病下利 伤寒八日 时气八日 热病八日 温病八日 伤寒上气咳嗽 伤寒九日以上 时气九日以上 热病九日以上 温病九日以上 伤寒吐血 时气血吐血 热病 温病吐血 伤寒咽喉痛 时气咽喉痛 热病咽喉疮 温病咽喉痛 伤寒阴阳毒 时气阴毒 伤寒斑疮 时气发斑 热病斑疮 温病发斑 坏伤寒 时气败 伤寒发痘疮 时气疱疮 疱疮热病 伤寒百合狐惑 伤寒谬语 时气狂言 温病狂言 伤寒病后诸证 伤寒病后虚羸 热病后沉滞 温病差后诸病 伤寒渴 时气渴 热病口干 温病渴 伤寒劳复食复 伤寒劳复食复 伤寒劳复 伤寒劳复食复 伤寒吐逆 时气干呕哕 热病呕哕 温病呕哕 伤寒令不相染 伤寒令不相染 伤寒令不相染 伤寒厥 伤寒阴阳易、交接劳复 时气阴阳易、交接劳复 温病阴阳易、交接劳复 最近,我的一篇的文章“从分型辨证到分期辨证——中西医结合传染病诊疗模式的推陈出新”( 即 将在《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发表 ) 专门提到这个问题:在“病证结合”的诊疗模式里,为什么一种疾病可以分为3型、5型、8型、10型,甚至20型、30型、50型?专家制定的分型标准为什么常常被临床医生突破?原因在于目前采取的“分型辨证”模式则包含了八纲辨证、脏腑辨证、六淫辨证、气血津液辨证等,各种辨证方法具有不同的划分依据,重叠应用会出现“兼容性故障”。 而且,八纲辨证本身就违反了划分规则:①各子项之间包含共同分子,如表、里、寒、热、虚、实均可归纳在阴、阳之中;②一次划分采用不同依据,彼此包含导致“划分”的界限不清。 脏腑辨证也是这样:①把“脏病”与“腑病”一起划分,属于越级行为;②划分中相互包含,既有“表里同病”,也有数脏合病,各子项之间存在共同分子,缺乏严格界限;③分型标准脱离临床实际,大多数疾病属于“本虚标实”、“多脏腑合病”,无法截然分开。 由于分型辨证采用多种依据,没有遵循严格的划分规则,导致证型之间相互包含,各证型越级并列、分布随意。在此基础上的证候规范化、客观化研究,事倍功半,陷于困境。以病毒性肝炎中医辨证标准为例:1991年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肝胆病专业委员会《病毒性肝炎中医辨证标准》将慢性肝炎分为湿热中阻、肝郁脾虚、瘀血阻络、肝肾阴虚、脾肾阳虚等5型;1994年《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将病毒性肝炎分为肝胆湿热、湿困脾胃、热毒炽盛、寒凝阳衰4型;2002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将慢性肝炎分为肝胆湿热、湿邪困脾、肝郁气滞、肝郁脾虚、肝郁血瘀、肝肾阴虚、脾肾阳虚、热毒炽盛等8型;2010年中华全国中药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制定的辨证标准,将慢性肝炎分为正虚邪恋、肝胆湿热、肝郁脾虚、肝肾阴虚、肝血瘀阻、脾肾阳虚等6型;2017年中国中医药学会将慢性肝炎分为湿热内结、肝郁脾虚、瘀血阻络、肝肾阴虚、脾肾阳虚等5型。标准是临床诊疗和新药研制的权威文献,由于辨证分型缺乏严格界限而导致如此分歧,临床医生如何执行? 4.4 类比与归纳 4.5 量化与统计 4.6 假说和检验 5 中医学的实证(较真)问题 6 中医学的方法学问题 7 传统医学的出路 (未完,待续)
个人分类: 思考中医|2398 次阅读|1 个评论
中国公民科学素质与中医科学性(三)
热度 1 fqng1008 2018-8-31 05:45
4 中医学的逻辑问题 前已述及,新造 “科学”概念与我苦苦思索中医学相关,那么“中医学是什么”应在思考中。个人认为:中医学是拥有自然哲学思维模式的中医人所创造的文化载体。从这个概念,可以了解笔者对 阴阳五行、天人合一、格物致知等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观念 是否应该纳入《 中国公民科学素质 基准》的初步想法。 中医学诞生于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那个时代也是中华文明从诞生到长足进步的一个灿烂辉煌的时期。掀起那个时代文明进步的巨大动力,就是自然哲学的思维模式,从而创造了从主体到客体突飞猛进的奇迹。但是,那个时代毕竟是现代科学的前夜,科学精神的诞生与成长就是逐渐克服自然哲学思维模式局限性的序章。 4.1 逻辑学发展历程 什么是逻辑? 什么是逻辑学?简而言之, 逻辑是思维的规律和规则 , 而逻辑学则是研究 思维规律和规则 的学问。 所以,它是现代科学产生的重要前提。 逻辑性是一门古老的学问。 12世纪到13世纪中期是逻辑学发展的“继承与消化时期” , 它是 大学从萌芽走向成熟,同时出现 逻辑学 开创性发展 的一个阶段 。 13世纪中期以后,大学逻辑学的发展渐渐进入辉煌时期,并在14世纪达到了顶峰。杰出的逻辑学家大量涌现,“现代逻辑”获得长足发展,开始对哲学、自然科学产生深远影响。近代数理逻辑的出现引起了学术界的连锁反应,对此做出突出贡献的是奥卡姆。他将逻辑学中的指代理论运用到哲学上,对共相和殊相进行分析,强有力地支持了唯名论的观点,并发展出俗称为“奥卡姆剃刀”的方法论,即“如无必要,勿增其实”。这种方法被称为“现代方法” ( viamoderna ), 与之相区别的是 “古代方法” ( viaan-tiqua )。 “现代方法”认为,构成论证基础的原则来自经验归纳,凡是超过经验的知识都属于信仰问题,不可证明,经验方法所得出的结论只是或然性的。“现代方法”更重视经验的世界和世俗的世界,这在政治上是对教皇权威的挑战,在学术上是对经院方法脱离现实的纠正,成为近代实验精神的先导。正如丹皮尔所言,“由于唯名论的复活,人们就对直接感官知觉的对象重视起来,这种精神打破了人们对抽象观念的信仰,因而最后也就促进了直接的观察与试验,促进了归纳研究。” 4.2 概念与命名 4.2.1 发生学考察 对 大自然 各种事物的命名 , 是 人类文明诞生的标志 , 并 表达出有形世界与无形世界的密切关联 。 但是早期的智者急于求成,他们匆忙地为了 “名正而言顺”,借助当时的各种思维工具陆陆续续地给出了很多相互重复、相互冲突的命名,正如 《 易经 》 所云 “ 名为万物之始,万物始于无名 。 道生一,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 ”事实上,人类不可能先掌握命名规则再开始给万物世界命名,而只能等待命名出现混乱状态的时候,才能总结经验制定命名规则。 日本著名逻辑学家末木刚博指出,中国的逻辑是以正名论为中心的。 “所谓正名,即辨正名称、名份”(《辞海》)。这一观点最先由孔子所倡导,他鉴于当时社会变动所引起的名存实亡、名实不符的现象,提出了“必也正名乎”的主张,随之引起了名实问题亦即名称(或概念)与实际事物关系问题的长期争论。尽管各自根据不同的立场和观点去解释和论证,但要求“名实相副”的目标却是一致的。然而,正名逻辑却没有考察要实现“名实相副”的重要工具——定义和定义规则。 显然,逻辑学里的概念是包含定义规则的 “命名”,代表的是思维的 基本单位 。概念具有内涵和外延两个基本特征。内涵即该概念所反映的事物对象所特有的属性,通过定义规则来阐明;外延是指这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对象的范围。二者存在反比关系,即一个概念的内涵越多,外延就越小;反之亦然。 定义,亦称界说,是揭示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即指出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本质属性。形式逻辑的定义方法是把某一概念包含在它的属概念之中,并揭示它与同一个属概念下的其它种概念之间的差别,即种差。因而定义的公式是:被定义概念 =属+种差。定义的规则有:①应相称:即定义概念与被定义概念的外延相等;②不应循环;③一般不是否定判断;④应清楚确切。由于缺乏形式逻辑的规范,中医学基本概念(命名)的名实问题,至今仍未得圆满解决。 中医学概念的确定方法(或命名形式)大约有: ( 1)举实:通过考核,为实际事物给出一个名称,即“以名举实”,或“取实予名”。这是一种约定俗成的方法,正如《荀子·正名》所云:“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者谓之不宜。名无固实,约之以命实。约定俗成谓之实名。” ( 2)移植:从其它学问中直接搬来一部分概念运用于医学之中。类似于《墨子 ˙ 小取》中 “援”和“侔”的认识论方法。中医学理论体系与中国古代科学同根共壤,它们融合在自然哲学的母体之中,又各自吸收着彼此的养分。自然哲学曾两次大规模涌入中医学体系,第一次是春秋战国时期,导致了中医理论框架的建构和形成;第二次是宋明理学,促进了中医学派的争鸣和理论创新。从阴阳、五行、精气学说,到道家、儒家、佛家经义,概念的移植是其施加影响的主要方式。另一方面,由于历史的局限,传统中医学缺乏基础研究,其生理、病理、药理学说只能借助于推测和猜想,自然哲学正提供了这样一种方便,其思辨性性概念大量涌入,使中医学理论得以顺利早产并快速扩张。 ( 3)嫁接:将两种不同的概念结合在一起,获得新的含义,例如心火、脾气、肾精、肝阴、虚火、痰湿、肺燥、阳黄、阴火、肝木等等。其特点主要是将一些实体概念与抽象的哲学概念进行嫁接,如脏腑组织与精、气、阴、阳、五行以及六淫、虚实等相结合。这些概念似实而虚,若有若无,带有明显虚构和假设的性质,无法证实,也无法证伪,缺乏可检验性。 ( 4)类推:将某种概念推衍其外延,形成其子概念体系。如“气”的子概念有营气、卫气、宗气、元气、大气、谷气、清气、浊气、正气、邪气、湿气、痰气、水气、脏气、腑气、经气、真气、气滞、气郁、气结、气陷、气阻等等。而且,广义的“气”既是物质,又是功能,二者变动不居。 4.2.3 逻辑学分析 现代科学概念有三大特征,即可确定性、可检验性和可淘汰性。中医学基本概念是否也具有这三大特征呢? ( 1)可确定性:指科学概念应该反映事物的本质,并明确地规定其涵义。现代物理学家波恩说过:“我建议用‘可确定性’来表达科学思维的基本法则。一个概念,不管是否可以应用于特殊情形,只要它是可确定的就使用它。”这是很重要的,因为只有明确地揭示了概念的内涵,才能使科学概念具有可操作性。所谓概念的可操作性,是指概念的意义等同于一套相应的操作解释,例如“肿瘤”、“休克”、“心肌梗塞”、“炎症”等等,都可以通过某些操作结论来作出本体的解释。而医学史上的许多思辨性概念,如“灵气”、“奴斯”、“活力”、“动物热”等,由于最终无法由操作找到本体论的解释而逐渐被淘汰。从中医学基本理论中可以看出,大量生理、病理、药理学概念没有明确的能反映本质特征的内涵,并无法找到操作性解释。显而易见,以寻找客观指标为中心的证本质研究、脏腑本质研究,实质上是试图为传统概念确定其操作性解释,这就为我们带来了一些思考。首先,既然传统概念已经明确地反映了其本质涵义,那为什么还要通过操作手段去寻找已有本质涵义的“本质”(本体论解释)呢?因为实际上,所有的病机以及证候名称只是一组疾病表象的代称,而并非其本体反映。其次,我们已经做了大量工作的一些概念,象肾阳虚、脾气虚、心气虚、肝郁、瘀血、阴阳、寒热等等,看起来似乎为它们找到了操作性解释,实际上却牵强附会。因为事实上,传统概念原本没有这样一些“附加条件”,它并不以操作性原则为定义标准。故尔,血液流变学异常可以见于多种非瘀血证的病变,环核苷酸、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功能改变等并不能确定为阴阳的特异性指标。 (2)可检验性:指从科学概念所蕴含的意义出发,加上其它辅助条件,就可以导出可由实验直接或间接来加以检验的命题。爱因斯坦认为:“物理学中没有任何概念是先验的必然的,或者是先验的正确的。唯一地决定一个概念‘生存权’的,是它同物理事件(实验)是否有清晰的和单一而无歧义的联系。”科学概念的可检验性是与其可确定性紧密相关的。西医病理学概念“肿瘤”、“休克”、“心肌梗塞”、“炎症”等等,可以通过操作来确定,也就可以通过操作来重现和检验。这是毫无疑问的,而大多数中医学基本概念就无法检验。例如湿热,究竟是一种致病物质还是一种气象因子呢?湿热通过什么途径,怎样进入人体,又是如何熏蒸肝胆的呢?这种邪气无法捕捉和检测,只属于思辩和虚构,一旦操作起来而把握的东西就变为其它而非“湿热”了。 (3)可淘汰性:指科学概念不是静止和僵化的形态,它的内涵和外延都可能随着科学认识和观测手段的发展而变化,甚至被淘汰。这种变动采取两种形式:一种是在原有概念的基础上赋予新的涵义;一种是废弃原来的概念,引入新的概念。科学概念的可淘汰性也是由上述两个特征所决定的,它是科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大多数中医学概念无法操作,缺乏可确定性和检验性,也就失去了修正和淘汰旧概念、创新和完善新概念的重要方式,形成了“名存实亡”、“名实不副”的混杂局面。正如尹文所云,“万名俱列,不以形应则乖”,中医学各种概念内涵不清,分类不明,以致于后世医家不得不进行大量的传、注、笺、疏,通过训诂而求字义,结果张氏说张,李氏说李,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例如《伤寒论》的“六经”,由于作者没有做出操作性解释,后人有认为是经络,有认为是部位,有认为是阶段,有认为是脏腑,有认为是气化,又无法用实验来决定它的“生存权”,也就不能进行概念的修正和更新了。 4.2.3 动力学研究 ( 1)正名逻辑维护了传统中医学的稳态结构:“正名求实”或“循名责实”是正名逻辑的主要目标,因为古代先圣“取实予名”之后,并未对所命之名作严格的定义,而是随文衍义,以意附文,后代学者就要遵循这个名去寻找它的原始涵义。本来从字面上看,“求实”和“责实”都非常可取,但由于崇古尊经的传统观念,加上一个“正名”和“循名”,就成了固守先圣所定的“名”,去附会与此相应的形或实,而不是从实际出发,去反思称谓某“形”之“名”的准确性、清晰性和唯一性如何。这样一来,传统中医学体系的稳定性就大大加强了。因为后代医家的主要工作就是循先圣所定之“名”,求符合之“实”,即使争论不休,也以独有心得的诠释和灵活运用为自豪,“贵能超乎规矩之外,不高规矩之中”(陈修园《医法长沙》),根本不敢思考先圣之“名”、祖宗之“规”会有什么差失。因此,中医学的概念体系或逻辑大厦从一诞生开始,就牢不可摧,能够一脉相承,延绵至今。 ( 2)描述性定义阻碍了人们对事物本质的追求:“以名举实”和“取实予名”的要害是为事物给出一个即可,而不在于这个名是否反映了该事物的本质特征。因即可以称它为描述性定义而非实质性定义,描述性定义的消极影响在于,逐渐培养人们并非一定要关心事物本质(或本体)的思维取向。例如,引起外感病的“六淫”概念,经典著作已经规定了它的权威定义,是指超常的“六气”,因而谁也不会再去关心它们的本体是什么,又是如何从体外进入体内,怎样引起疾病表现的?尽管当时和现在都无法进行研究,但更遗憾的是人们根本没有这种想法。在中西医结合研究的时候,人们常常把“火”与“炎症”拉到一起类比,好象二者所指有同有异,但从概念看,二者又具有本质差异。“炎症”的内涵有其本体解释和操作性说明,“火”的概念就大不一样,它移植到中医学后,只有一个不确定的描述性定义,可以是正气,如“少火”、“命门之火”;可以是邪气,如“火毒”、“阴火”;可以是脏腑功能失调,如“肝火”、“胃火”、“心火”等等。 ( 3)流动性概念导致了训诂之学的兴旺发达:或许,中医学概念的辩证逻辑特征与命名者的主观随意性有一定关联。这种随意性表现在命名时缺乏必要的约束和规则,运用时又随文衍义,附意于文,因而成就了其“亦此亦彼、非此非彼”的流动性特征。由于它本身没有明确的定义和一贯性解释,就给后人带来了理解上的困难,从而不得不花大气力来建立一门训诂之学。 4.3 分类与划分 (未完,待续)
个人分类: 思考中医|1891 次阅读|2 个评论
逻辑学到底是什么——历史观(一)
热度 1 saif 2017-9-27 16:31
逻辑学到底是什么——历史观(一) 逻辑学——退去一切形容词:数理的、普通的、内涵的、模态的……等等一切令一般人摸不着头脑的形容词——逻辑学到底是什么?这是个看似简单、“人人都有答案但人人答案都不相同”的问题。为什么?因为“逻辑”不等于“逻辑学”,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独特的“逻辑”——思维方式、人生观,对同一问题的思考方式不可能完全相同,有多少人口就有可能有多少“一家之言”,也就有多少种“逻辑”。而逻辑学则是一门专门的学问,它研究的是,一个理想化的人是如何进行推理做出判断的,如何对给定的推理过程做出评估。而评估的基准之一就是——有效性。所谓有效性,说白了就是:你的判断、推理是否“合理”?合什么理?合的就是“有效性”的理,有效的就是合理的,无效的就是不合理的。不过本文不打算继续做这种“文字游戏”,在这些抽象的概念群中来回踱步,而是换一个角度——历史的角度,从逻辑学的发展脉络理解“逻辑学到底是什么”这个看似简单但很不容易回答的问题。 胡适先生曾经说过,“历史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女孩”(现在有人质疑这句话是否出自胡适之口),意思是谈历史毕竟靠不住;丁肇中先生也说过类似的话:“因为我有一种感觉,(在历史中)很难找到真理,因为中国历朝历代一换朝,第一件事情就是修改历史”。因此这里所谓谈历史,第一不讲故事,第二没有名人八卦,只谈和现在的逻辑相比,某朝某代当时的逻辑是什么样。第三,我这里所谓的“逻辑学”,就是粗通逻辑学的人都知道的“一阶谓词逻辑”,不过更确切的表达应当是:一阶逻辑。尽管现在的人都爱说“数理逻辑”,以示高大上、白富美,但个人愚见,无论什么逻辑学,其根基仍然是亚氏逻辑,其它所有带形容词的逻辑,都脱胎于这个逻辑。在这个问题上,德国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说得很公道:逻辑学从亚里士多德开始到了他那个时代,“无论从任何角度都是自足的、完整的学问”,换句话说就是,逻辑的发展已经到头了,后人没有什么再可添加的了。说到这里肯定有人出来抬杠,现代数理逻辑那么高大上,怎么能说逻辑发展到头了?这里唯一能够回答的就是——如果我出了道题,你接着往下做,我承认你做得比我好,但无论你多好,多先进,题仍然是我出的。亚里士多德出了道逻辑题,几千年来人们一直在做,当然我们现在比古人做得好多了,但不得不承认,逻辑学这道题仍然是古人留下来的题。这里的重点是——逻辑学作为一门学问体系,不管它戴了多少顶帽子,从来没有离开过它的主题——研究、评估推理判断。 那为什么现代逻辑——那些加了形容词的逻辑让人觉得太耀眼以至于是多数人不敢走近呢?这就是这篇小文要谈论的主题:逻辑学是如何变成今天这个模样的。 上篇《认识逻辑应当从哪里开始》曾提到,逻辑学的核心内容就是推理判断。现在稍微展开一下谈谈。当一个人对一件事情开始做决策时,总是要根据已知的知识来推断未知的状况:我要不要跳槽?我要不要买进/卖出这只股票?等等。中国古人讲要三思而后行,这个“思”,我的理解就是要做缜密的推理,得到合理的判断后再付诸于行动,这是人类的普遍的思考模式。如果把这种模式抽象化,不考虑每次推理的具体内容,不考虑每次推理所使用的具体语言表达方式,而把这种推理的“格式”抽象出来,然后研究如何使用一种通用的“格式”使我每次做推理判断是总是“合理”的,那么,这种推理的“格式”就是逻辑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当年的亚里士多德曾经总结了24种推理模式,作为“合理”推理判断的“格式”,这些“格式”一直存留了2000多年而几乎没有变化。亚氏逻辑的基本特点就是:所有推理格式都是依着某种人类思维的习惯,按照人类理解的常识,然后用自然语言的句子表述出来。因此,这种逻辑很容易被归类为“文科”、或“人文科学”、或者说,哲学。因为哲学就是要讲“大道理”,要讲“大道理”就要有条理,要想有条理就必须有规矩,这个“规矩”就是逻辑学的推理模式,具体说就是亚氏总结的那24种模式,几千年来一直如此。 到了17世纪末,出了个“异人”——莱布尼茨(大名鼎鼎、如雷贯耳,不必多言)。之所以说是“异人”,是说在此氏看来,逻辑学可以从两个视角看待:第一,一个空架子——推理公式;就像a+b=c一样,在赋予a、b、c具体值之前,谁也不知道这个式子是什么意思——除了表示一种运算关系。第二,采用这种格式的推理所谈论的内容——虽然推理格式相同,但毕竟我们学了逻辑并不是仅仅要知道“所有人都要死”、“苏格拉底是人”、“所以苏格拉底要死”,而是要用来干点实事。在中世纪逻辑学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要证明上帝存在,这是当时经院哲学的神圣使命之一。所以莱布尼茨的第一思路就是让逻辑学干一些除了证明上帝存在之外更有意义的事情。什么事情?莱氏本人对法律数学都感兴趣,所以试着将逻辑的推理模式运用到法律和数学就是莱氏毕生寻求的目标。不过遗憾的是,莱布尼茨的研究是片段的,不完整的,没有形成体系,但是其思想代表了后世现代逻辑的基本方向。20世纪初研究莱布尼茨的权威学者Louis Couturat《La Logique de Leibniz》(《莱布尼茨的逻辑学》)中归纳了莱布尼兹心目中的逻辑学包括了如下内容: 1. 亚氏逻辑的三段论(La Syllogistique) 2. 组合学(La Combinatoire) 3. 普遍语言(Langue Universelle) 4. 普遍特征(La Caractéristique Universelle) 5. 百科全书(L'Encyclopédie) 6. 一般科学(La Science Générale) 7. 数学(La Mathématique Universelle) 8. 逻辑演算(Le Calcul Logique) 9. 几何演算(Le Calcul Géométrique) 这些内容,从现代的角度看,除了亚氏逻辑的三段论和欧氏几何所采用的公理演绎系统之外其它都是新的,其中最重要的有三点:第一、逻辑学应当被定义为表达概念的语言,而且不仅仅是表述神学、哲学的标准语言,还应当是包括数学、一般科学和百科知识、所有人类精神的普遍语言;第二,逻辑学的实质是数学思想,故其表述形式,应当更加抽象。推理模式,传统的逻辑推理判断的“格式”, 应当用一种类似数学公式的形式固化下来,这种公式化、符号化推理模式称作 “演算”——由一组推理公式组成,每个公式都应当是包含一个基本的、已定义的“动词”的断言(命题为真的句子),这个断言的格式可以用一个抽象符号表示,使得逻辑推理完全成为概念符号的推演游戏——这样的抽象符号、抽象符号组合就构成了一个概念语言——普遍语言;用这种语言可以表达任何科学命题,用这种语言可以脱离任何自然语言的模糊性(包括莱布尼茨当时使用的拉丁语),人们可以没有歧义地表达任何科学思想。 最难能可贵的是,莱布尼茨第一次看到了逻辑学和数学中的相似性:形式化、抽象化和精确性。 莱布尼茨在给Gabrei Wagner(德国哲学家)的信中曾经谈到亚氏逻辑的推理模式: “亚里士多德将这些公式变成了精确的法则,这是史上第一人在数学之外用数学的思想写作,这当然不是微不足道的事情。但是,亚氏只是个开始,只是ABC,因为还有更复杂、更困难的公式,例如像欧几里得的推理公式,这些,只有当借助这些公式中首位的和较容易的来确认之后才可使用。这一点对代数和其他许多原始的但是完美的证明同样成立。... 在所有精确(unfailing)科学中,如果一切可以严格证明,那么,来自亚氏的公式或者其它就可以被包含进一套更高层的逻辑公式中。 我坚信推理的技巧还可以进一步创新性地发展,而且我相信我可以看到并对这种推理做做某种预测,有此能力我靠的是数学。尽管我在我的数学水准还不是很高的时候就已经发现了某些基础性的东西,但最终感到如果没有数学的帮助,找到前进的路径将会是多么崎岖和艰难。在我看来,现在在这个领域所取得的是一个伟大超前的思想,如此之超前,以至于在我拿出真实的例证之前没人会相信。” 第三、如果有了演算以及由演算构成的(逻辑推理模式的)普遍语言,我们就可以用这种抽象符号的语言解决任何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问题。莱布尼茨的设想是,在建立了这套“普遍语言”之后,就可以确定一个“演算推理器”(Calculus Ratiocinator),检查用这个语言一系列推理的有效性。这样,任何意见分歧,在这个乐观的哲学家看来,只要借助“演算”的手段就可以解决。“那么,一旦发生分歧”,莱布尼茨写道,“哲学家们再无必要争论,他们只需手里拿着一支笔,坐在‘计算器’旁,互相说:‘开始演算吧!’(Calculemus!)”。莱布尼茨认为,所有能够通过逻辑推理得到的真理,包括表面上看是偶然的真理,都隐含着必然,因此原则上都可以通过演算(将逻辑推理机械化)的方式得到。莱布尼茨对逻辑学的规划归纳起来就是《 数理逻辑发展的基本动机 》中所提出的两大梦想:一、实现一种“普遍的语言”,二、用这种语言解决所有可以用该语言定义的问题。 这些思想不能是说不是革命性的,从当时人类的认知水平甚至可以说是“匪夷所思”的,但不得不承认,所有这些不过是对亚氏理论的扩展、抽象化、精确化而已。基本核心仍然是亚氏逻辑的那些推理模式扩大版。 关于莱布尼茨最后要说的就是,现代人往往对莱氏是否开创现代逻辑争论不休;的确,如果从现代意义上的论文发表制度来讲莱氏并没有正式发表关于逻辑学的论文,也没有建立系统的逻辑体系;但是,后来对莱氏的研究表明,在没有发表的莱氏手稿中发现了大量关于逻辑体系片段论述,只是莱氏本人认为还不成熟一直秘而不宣。现代有人基于这些未发表的手稿试着重建莱氏逻辑体系 。 如果说逻辑学在莱布尼茨手里仅仅是经历一次数学式的梦幻旅行,那么第一次使这个梦想成真的就是英国数学家乔治·布尔。布尔第一次使得逻辑学脱离了原本的推理判断格式的研究路线,脱离了逻辑学原本作为哲学工具的使命,而仅仅作为一种抽象符号——运算符号的研究,这个研究和当时的代数别无二致——只研究运算的形式——布尔将其称之为“符号代数”。由于符号的使用,逻辑推理的模式可以在一个抽象的框架中重新定义,这使得亚氏逻辑中推理的模式从24个一下子成为近乎无限。 我们知道,代数和算术重大区别就是抽象性——运算抽象形式;布尔将逻辑学中的命题抽象为类似代数符号一样的无意义实体,专注于符号与符号之间的运算关系,这些运算关系就是由逻辑连接符“与”、“或”、“非”所定义的逻辑表达式。在布尔看来,抽去逻辑推理中的内容,将所有元素符号化,我们真正研究的是那些连接词的意义,这就像我们研究“+”和“x”一样。布尔写道:“对我来说,逻辑学可以看做是对思想量化的指标,也可以看做是另一种更深的关系体系的研究。从外部可以把逻辑学和数字、空间、时间相关联,从内部,逻辑学遵守思想法则的秩序。从布尔开始,逻辑学的研究开始和符号打交道,逻辑学被重新定义为代数系统的一种,从此逻辑,不再是冗长的哲学说教,而成为少数数学菁英才懂得的概念符号集合。但是尽管如此,布尔代数的基本思想仍然是亚氏逻辑的发展,这一点,布尔在其《思想法则的研究》一书中有过突出的论述。 可以说,布尔逻辑代数的出现,是现代逻辑学和古典逻辑学的分水岭,这个“岭”,就是符号的使用。而我们知道,初等代数和算术的区别就是用符号代替了具体的四则算式,因此符号逻辑与传统逻辑的关系,大致上等于代数与算术的关系——它将自古以来用各种自然语言表述的逻辑推理模式(schema)转化为纯粹的符号操作。从此,逻辑学不再仅仅是传统文科中作为三艺的人文教养之一(另外两个是语法和修辞),而成为一种崭新的代数结构。但其背后的基本思想仍然是传统亚氏逻辑的推理法则,布尔的符号逻辑并没有改变传统逻辑学的实质——对推理判断评估的研究,只是这种研究被完全的符号化了,现代的术语叫做形式化了。 逻辑学真正革命性的发展是弗雷格的一阶谓词逻辑的出现,其特点是使得逻辑学的使命开始发生变化——逻辑语言应当是表述数学思想——这个思想第一次由莱布尼茨提出——具体地说表达数学中最基本的算术运算的概念语言。换句话说,逻辑学做了几千年哲学的仆人,现在它应当成为表述数学——算术语言的工具。那么为什么要用逻辑学表述算术,它的意义在哪里,我们将在下一篇文中探讨。在这里,只勾勒出现代逻辑发展的几个重大线索: 现代逻辑学,从源流上来说有两大主线:第一条 主线 ,我们一直在谈论的逻辑学中心内容——推理判断,尽管到了现代,推理的工具被符号——逻辑代数所取代——我们称之为形式推理,但是逻辑学的基本使命没有发生改变;第二 条 主线, 是迄今为止我们还没有谈到的分析学发展,这是由微积分发明所引发的数学革命,它导致了现代分析学的诞生,以及以无穷作为基本概念的集合论的出现。这两条线索,在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开始完全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一个最激动人心的学科——数学基础,对数学基础的形式化表述,称作“元数学”,亦即、希尔伯特所定义的将数学的形式化推理过程本身作为数学研究的一部分,而对“元数学”的形式化工具则是数理逻辑和公理集合论。而数学基础作为一个当时数学家们追求目标的基本动机则是数学危机的出现——被认为是最精密、最严格的数学出现了前后不一致、无法自圆其说的现象——史称“悖论”。而悖论本身是哲学性话题,当这些话题是以数学形式出现时,就出现了一门即新且老的学科——数学哲学——这个学科的第一个问题如此的“纯真”:什么是数?数应当是什么?数学基础问题、数理逻辑的基本问题都可以从这个问题开始。 德国数学家、逻辑学家Wolfgang Lenzen在其《Leibniz’s Logic》一文中,对重建莱氏逻辑做了重大尝试。此文发表在《Handbook of the History of Logic Volume 3 The Rise of Modern Logic: from Leibniz to Frege》
个人分类: 逻辑学|11958 次阅读|4 个评论
知识构建法则与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扳手腕
Xiayongzhen 2017-9-13 08:00
官员敢担当百姓爱祖国, 2018 年度 诺贝尔 物理 奖 非中国莫属。 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申请流程即将开启。今年的诺奖申请者中将出现一个虽无法走下常规申请流程,但却能够挑战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人类生存知识隐性确定者地位,从而胁迫诺评委授予的申请者。那就是来自中国的反主流学术的民间学者 ——夏永真。 就诺贝尔奖申请者而言,能否获奖的根本决定,无疑将是他们申请获奖的科技成果能否代表所在学科知识的最高创新或自然现象最重大发现。但是,什么是人类知识最高创新或自然现象最重大发现?能否由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投票决定?却是疑问。 由于最高学者对教科书部分知识的纷争事实存在,我们可将知识构建的内容分为二类:有争议知识和无争议知识。数学、工程、技术学科知识几乎无争议,其他学科知识几乎都存在争议。诺贝尔科学奖中只化学奖对应的学科接近于工程技术属于无争议知识,大部分物理、生理学中非技术工程性的内容、全部的经济学属于有争议知识。因此在有争议的物理学、生理学、经济学中的最伟大创新、或最伟大的自然现象发现应来自于对根基知识的改进链接发现或纠错创新。 物理、生理、经济三学科公认的首席最伟大的诺贝尔奖获得者科学家分别是巴甫洛夫、爱因斯坦、萨缪尔森。 他们获得诺贝尔奖的科研成果均与根基知识的改进创新链接或纠错创新无关,均只是普通级的知识创新。但是他们所在学科的首席科学家的声誉的来源均来自于根基知识的改进链接或纠错创新。正是因为诺贝尔奖评委会应当断定这些有争议学科中最重大创新是否真实,而现实诺评委对这些有争议重大科技发现只是表面未予以授奖,却己曲线授予。是对他们三者曲线改授的授予错位,导致现今人类知识根基构建误入歧途。从而用现今主流学术的知识认知人类的未来生存,只能等同坐井观天。 因此诺贝尔奖评委会面临二种选择: 要么改变评审制度, 要么主动退位或被取缔。要想说服诺评委迷途知返,我们必需论证巴甫列夫、爱因斯坦、萨缪尔森及其推崇他们的核心理论是学术欺诈或白痴执拗。 人类知识构建法则( 巴甫列夫 的狗必须死) 巴甫列夫 1904 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奖的科技成果是发现消化系统的内部机制。这一科技成果决不可能列入自然现象最重大发现,科学界的同行心知肚明巴甫列夫获奖的真正原因是其心理学的成就——经典条件反射的发现。经典心理生理学的条件反射定律发现标志人类心理生理学的二大突破。 1 动物具有思维观念是一错误。 2 经典条件反射与华生的环境决定论的结合,使行为主义成为心理学 ( 这里心理学与行为学无人为区划 ) 重要部分或者说奠定了人类教育心理学。巴甫列夫被誉为人类首席生理学家是因条件反射和其他人脑科学研究成果。人类有案可查的最先的动物不具思维,人类仅具有语言思维的结论均来自巴甫列夫的观点。因此巴甫列夫思维观代表了主流学术的思维观。 巴甫列夫的获诺奖实验与经典条件反射实验论证了生理学两个不同分支的真理。前者是机体生理,后者是心理生理。有些学者认为应将脑机能的心理学排除在生理学之外,似乎有些说不通。这里只讨论自然区划,不探讨应如何人为区划,仅根据下述 区划图 认定区划。 区划图 : (无法打印 ) 机体生理学诺奖获得者,未必不是心理生理学的小学生;能够成为人类学习机制奠定者的巴甫列夫的狗未必不是现今人类生存知识构建走上歧途的祸根。 巴甫列夫获奖时期机体生理学已经成熟,现阶段除病理心理学外,主流学术的其他心理学分支仍然茫然。而脑机能心理学的研究仍然接近空白。因此当年的诺评委给不成熟的心理学科科学发现授奖,必将置自身于是非风浪口。诺评委不授条件反射成果诺奖的具体原因不是因为这一成果该属于生理学的什么分支的不确定性那么简单,而是因为条件反射行为究尽属不属于思维,属于思维了其与语言思维心理的关系是什么?不属于思维了,思维究尽仅意指什么?思维是人类个体大脑的天性机能。这是巴甫列夫获奖时和当今主流学术从未动摇的准定义。 巴甫列夫狗条件反射心理不是思维的观点,可被定性为思维学知识构建的基石。但是由此而来的动物不具思维,人类仅语言思维等巴甫列夫的观点又将人类如何思考的知识藏身于大海。 主流学术又认为逻辑学的本源是思维。无法构建思维学说的主流学术或者说对大脑思维机能一无所知的主流学术自然丧失了知识构建正误的判具 ——逻辑主导的规范知识学说构建的能力。因此主流学术的逻辑学的大部分内容,只能是不着边际的空虚学说。或者说主流学术的逻辑学只能是学子混饭的工具。 巴甫洛夫的狗,通常意指条件反射学术狗,而不指胃功能实验狗。主流学术条件反射狗的学术意义:大脑机能适应环境,本能经验掌握心理狗。人类的条件反射学习机制也是巴铺洛夫的狗心理机制吗?截然不同。一个是个体本能心理,一个是群体本能心理。前者是个体本能经验产生个体一种本能虚拟确定,后者是群体本能确定方式产生个体经验增长。只有揭示了主流学术对人类的条件反射学习机制和狗的条件反射机制心理活动认识不清楚、认知错误,我们才能领悟到 被条件反射学习机制等学习机制的占据的现今主流学术知识确定的心理,如同将日心学说者送上烤架的宗教教条一样野蛮拙劣。 首先我们需破解巴铺洛夫的狗和人类学习的心理活动。 巴铺洛夫的狗 ——光信号产生唾液,心理学本质意义:狗的一个本能断定,一个虚拟判定——光信号是食物的错误结论表述。当把巴铺洛夫的狗换成人类的个人有相同性质的实验效果吗?答案是肯定的。望梅止渴是一个典型的例证,只是人类对梅食物的信息来源异于狗实物的信息来源,但人类个人经过训练一样能产生实验光信号与实物信号的认同。 在巴铺洛夫的狗或人类个人光信号产生唾液的实验中训练只是光信号产生唾液的外因,内因是生命体内部心理运作机能。无疑大脑是视觉器官(听官)和咽喉部的协调器官。 如果我们把光信号称为 A ,唾液称为 C ,食物称为 B 巴铺洛夫狗的肌体存在 A 是 B 、 B 是 C 、 A 就是 C 的认同心理机制。 认同机制和确定机制的本质就是逻辑。逻辑又是依据事物特征产生的确定或被确定。因此我们可推认巴铺洛夫的狗具有天生的逻辑机制。至于这一逻辑机制是否具有思维,有待进一步考证。 巴铺洛夫狗的与生俱来的上述心理意识逻辑是谁赋予的?第一答案是上帝。可能将被否决,因为主流学术否定上帝的存在,只有神学学术才能认同上帝存在,答案有神化科学之意。第二答案是进化而来。哺乳动物甚至无脑动物的生活习惯行为本能地遗传足以产生狗的上述逻辑的进化而成。显见的狗习惯行为是狗越沟。 狗越沟行为的心理意识的表述,仍有上述本能逻辑吗?狗的越沟行为表象意识为 C 、狗的视觉意识为 A 、狗的决定意识为 B A=B 、 B=C 、 A=C 从而狗越过河。狗越沟与狗的巴铺洛夫条件反射行为有相同的逻辑,是否也是相同的心理? 越沟狗与条件反射狗有相同的心理逻辑,但随着岁月的流逝又演化出 A 是 B 、 B 是 C 、 A 是 C 、逻辑的心理应用能力发展即经验产生错误识别——光信号就是食物心理。狗或人的光信号就是食物的心理或者说经验产生错误识别心理的产生又可称为 A 是 B 、 B 是 C 、 A 是 C 、深层次心理进化,因此与狗越沟有心理不同,但未有心理逻辑进化 即心理逻辑仍然相同。 条件反射狗逻辑的事主是一个个体,条件反射学习机制的事主是群体,二者是狗越沟心理逻辑未进化与狗越沟心理逻辑已进化的心理差异。对应于狗越沟逻辑的进化作用,人类条件反射学习机制是己进化出语逻辑。 那么语逻辑又是什么?如果生命从狗越沟心理演化出光是食物是错误确定,那么狗越沟心理产生另一人类进化的心理就是正确确定。且是人类的新的逻辑产生。这一逻辑不是个体本能逻辑而是群体本能与个体本能合并作用逻辑。这一新逻辑对应于巴甫洛夫狗心理意识的光信号 A 是人类个体的语言意识(人人都有发音和听音器官),对应于食物 B 是被群体命名或表述的客观事物。对应于唾液是人类个体大脑另一本能意识 C , 语逻辑确定语言意指:语逻辑现实产生群体经验确定个体 ( 婴幼儿 ) 的某些认知,个体依赖本能遗传意识和三元个体本能(如脑中的苹果形象)经验掌握语言和应用语言。语逻辑还有确定思考、其他经验传播、沟通三功能。 (语是逻辑通过语言)。 因此巴普洛夫的狗和人类的学习心理同异归纳如下:共同心理是二者都是外在环境产生经验掌握,所不同的是狗经典条件反射的外在环境仅光信号,人类的外在环境是语逻辑的其他经验掌握功能。 因此人的在条件反射学习机制中并无条件反射意义,仅有语言产生其他经验掌握意义。 主流社会的条件反射学习机制在师传教育中几乎没有狗的本能条件反射错误识别经验掌握。在数理化、科学、技术教学中绝对不允许错误识别经验增长,但非语言传播的体育、音乐、美术学习中未必没有错误识别产生本能技能增长。 主流学术条件反射学习机制对应于师传教学中的主要内容是语逻辑产生其他经验掌握。师传教育的本质是语逻辑传播经验。 因此师传教育出的学生对接受到的知识正确与否是未经过语逻辑确定功能考量的,是无 . 确定依据的 。 异议者必然反洁:我们的学生有逻辑学教育,我们拥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是试金石。难道你连这点知识都不具备? 就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言,主流学术是陷入泥沼而不能自拔。 达尔文阐述其自然选择五个由来中的最重要依据是人工选择。他认为,人工选择变种演化存在就是自然选择变种演化存在的实践证明。因此自然选择被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证明是进化的趋动力。然而后来的遗传学家证明人工繁殖狗无论多少代、无论体态变化多大都能与原种交配产生后代即人工选择变种不成立;自然选择进化趋动力的依据无法来源于人工选择。然而证明自然选择不是进化的趋动力是极其简单的。规范语言知识的真理构建,就能部分控制科学知识的非真理的构建。 自然是一仅沟通意识定义的概念即 A 概念(思考确定存在中详述)。 A 概念具有语言沟通功能不具存在思考确定功能,经验掌握功能有时具有、有时不具有。即自然这一概念不能作为思考确定存在的语言材料。因此自然选择这一概念在规范语言中都过不了关,更不可能成为进化的趋动力,因此达尔文进化论的流行是主流学术的无知和蛮横造就。同样主流学术社会学、政治学的基石——亚里斯多得的 . 国家自然产生。 异议者可能辩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物理学中得到了充分验证。不说不知道 , 一说异议者必将吓一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物理学乌烟瘴气的祸根。 众所周知主流学术的万有引力定律相对真理的来源是因对超大星体实验检测的结果,因此爱因斯坦断言万有引力定律只是时空弯曲的近似表述。难道卡文迪许的实验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了吗?爱因斯坦、卡文迪许可以其一正确,可能二者都不正确但决不可能二者都正确。但主流学术的天平偏向爱因斯坦,无根据的舍弃卡文迪许,背弃了主流学术的真理标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是主流学术的说辞,主流学术根本无心真理构建物理学。 爱因斯坦与普朗克量子力学之争焦点是普朗克定律是否是真理。普朗克坚称他发现的定律是外星人普适的;爱因斯坦戏称上帝不掷骰子。究竟谁正确?无论爱因斯坦是严肃的论证还是戏称普朗克定律不是真理,爱因斯坦引用上帝概念都是违背主流学术认证的规范。有学者插嘴,达尔文论证自然选择的存在中如此阐述:既然上帝赋予自然万有引力同样应能赋予自然自然选择力,因此主流学术并无应用上帝概念的禁忌,禁忌的是上帝意志,上帝绝无掷骰子的意志。量子非连续跃迁就是掷骰子的意志,因此普朗克定律不是真理吗?然而普朗克观点绝无错误,客观事件得出的定律外星人必定普适,普朗克定律必定是真理。普朗克、爱因斯坦二者就此争议的观点绝不可能全正确,但可能全错误,或其中之一正确。如果量子跃迁事件不是现实作用而是进化作用爱因斯坦的支持者绝不可能和普朗克的支持者争斗,可惜人类物理学术只对赫逻图中星云与恒星相互作用表述为进化,对其他非生命事物的进化几乎都未探讨。我们无法断定量子非连续跃迁是进化作用。但是普朗克定律绝不是普朗克、爱因斯坦以及主流学术认定的黑体辐射作用定律。主流学术黑体辐射作用的普朗克常数量纲是一错误表述。无论普朗克定律事件中的量子跃迁是进化作用还是现实作用都不是黑体辐射作用定律 。 黑体只是普朗克定律中的中介事物。普朗克定律中常数的量纲只是人为意志的 。普朗克没有发现黑体作用定律,普朗克只作了黑体辐射现象概括表述。普朗克的确发现了自然现象定律,或者说真正的普朗克定律,那就是 =h · 。是普朗克缺少物理天才的胆略,不敢承认简单的数学表述且有抄袭牛二定律之嫌 =h · 能与外星人达到共识。却虚构、夸张数学 表 达复杂的黑体中介作用定律是外星人 普适 的定律。因此产生物理界的质疑,甚至将量子力学笼罩在迷雾中, 在 真正的外星人普适的定律 =h · 中是人为意志 h 将 与 等式联系如同 π 将 直径与圆周联系,与外星人能够达到共识 。 也就是 说 普朗克定律是上帝意志和人为意志的结合,所以无掷骰子的上帝意志。因此我们不能称普朗克定律为自然规律,同理几乎所有己知的物理自然规律(连继作用)都是估且说得通,有碍我们进一步探索自然。也因此爱因斯坦普朗克、对黑体辐射定律中观点的坚持都是无知的执拗。二者坚持的作用定律真理都是不存在的。无论量子跃迁中有无上帝的进化存在,但量子跃迁中必含上帝的逻辑意志,在人类的知识构建中上帝己是无法免除的概念。 面对实验证明的普朗克定律 =h · 我们能毫不犹豫的称其为量子跃迁现象定律,而不是胆战心惊的称其为量子跃迁现象统计定律。因为无论跃迁是现实作用发生还是进化作用发生的表象意识,都不依赖于人类发现的统计方法。 但是我们决不能称普朗克定律是实践证明黑体辐射定律, =h · 不是黑体辐射对应的作用真理,黑体只是普朗克定律中的中介事物,无论谁的黑体辐射测试方程都是普朗克定律的推导过程中的方式方法。真正的普朗克定律实验只对应于量子跃迁现象。因此我们只能认定实验是检验对应真理的标准。 同样我们面对九千九百九十九个实验证明正确,第一万个实验却证明不正确的牛顿三定律中的任一定律仍称被实验证明的对应真理。只是对应真理的范围需进一步探讨。因此主流学术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应改为实践是检验对应真理的标准。真理之前加了对应后二概念自然天壤之别。主流学者决不可能爽快答应,但现实很难苟同愿望。实践只是真理的经验层次证明。未必是终结真理。共识真理才可达到终结真理。共识真理只能是,也都是人类甚至包括外星智慧生命大脑思考共识。在有争议科学领域,经验与人类共识几乎无法划等号,更时常差之毫厘谬之千里。 我们的知识构建怎样力求全人类乃至包括外星人的共识?不仅力求而是必须,必须无一键非共识链接,否则错误知识将交叉链接、迅速扩展,最终无法节制地毁灭我们子孙的生活空间。 人类能否进入共识知识生存,或者说我们能否将我们的子孙带入共识性知识生存空间?答案是肯定的。 纠正普朗克定律不足之处是一轻易的改进。只要将其所属黑体辐射作用定律改名为所属量子跃迁现象即可顺水推舟达到。并非需要非凡的智慧,只是主流学术被普朗克吹嘘自我的障眼法给蒙住了。况且主流学术本来就对其质疑。 取缔进化论、相对论也并非难事。因为他们的错误是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着的。 如何寻找人类进入共识真理知识生存的天堂钥匙? 首先在以下三环节中认知突破 一. 人类的逻辑和非生命事物的逻辑进一步探讨 如果巴甫洛夫的语言思维不存在,那么思维意指什么?那么只能意指思考。答案错误。因为狗越沟就是思考指挥的行为。与巴甫洛夫的动物不具思维的观点明显冲突。因此我们在巴甫洛夫学术狗引导下既不知思维在那里,更不知思维的作用是什么,且将思维和思考混淆。也因此巴甫洛夫根据条件反射狗得出的 1. 语言是思维 2. 人类仅有语言思维 3. 动物不具思维已将人类正确认知思维的道路封死,同时又将人类认知世界的方式仅限于根本不存在的语言思维。而人类认知世界的形式是依赖能将社会、个人意识融为一体的已进化产生的事物:社会本能意识形态 ——语逻辑等。因此巴甫洛夫的学术狗是阻碍人类正确构建知识的罪魁祸首。 抛弃了巴甫洛夫的学术狗,我们能从食肉动物和人类的共性抽象结论沃尔玛的提价打折促销,与下象棋中的将军抽车具有同样的逻辑。因此我们可推论,将军抽车是人类个体大脑天性思考逻辑。这种思考逻辑,以及其它种大脑天性思考逻辑称为思维逻辑,简称思维。 将将军抽车、沃尔玛打折促销的思维逻辑冠名确当,再根据狗的思考特性,可以推论巴甫洛夫的狗肯定具有思维,但狗的条件反射识別机制与将军抽车的思考无关,决不是思维逻辑。 沃尔玛打折思维逻辑既可充当思考意识,又可充当被思考意识。沃尔玛业务主管设计这个促销方案时,这一思维逻辑是思考意识,只有顾客考虑到并没有买到便宜货时,这一思维逻辑才充当被思考意识。小学生计算沃尔玛打折题时这一思维逻辑既未充当思考意识又未充当被思考意识,或称其中无思维逻辑。这就是人们无法认知思维在哪里的奥秘。这一思维无论是充当思考意识还是充当被思考意识都是主体意识,这一思维逻辑就人类个人大脑机能而言是客体意识。这一思维逻辑就人类的社会而言又是上帝意识或上帝的意志。前文中狗越沟本能逻辑与语逻辑的关系如同人类大脑机能逻辑与人类社会逻辑相同。因此狗越沟逻辑也是语逻辑的上帝。在人类的社会进化进程中沃尔玛打折促销逻辑进化作用产生的事物就是国家或人类国家分裂社会的政治意识形态。 在狗越沟逻辑进化产生语逻辑(顺同进化产生语言),沃尔玛打折逻辑进化产生国家中的狗越沟逻辑、打折逻辑既是二进化事件中的进化作用意志又是二事件中的进化表象意志,通常用狗越沟逻辑、打折逻辑表述进化作用存在,用上帝表述进化表象存在。进化意识的所有存在都分别用各自的概念表述,才能算是被确当的表述。因此上帝是共识知识构建中不可缺少的概念。在进化存在中上帝表意志,在进化产生的事物中上帝表示该事物的逻辑赋予者,因此这一逻辑我们称上帝逻辑。在现实存在中我们对非语意识事物逻辑由来的表态称为世界观,也即是对通常事物逻辑由来的表态叫世界观。 共识知识学术的进化存在中上帝 ( 即进化表象 ) 与进化 ( 即进化作用 ) 二概念表示同一意志,而什么世界观就指由什么的意志产生。因此共识学术的进化世界观也称为上帝世界观。 上帝世界观是主流学术哲学的靶的。究竟谁对谁错?主流哲学批判上帝世界观的是唯物主义世界观学者,唯物主义世界观不能代表哲学世界观。主流学术哲学只对外宣称哲学是关于唯物主义、唯心主义探讨的学说,可见主流学术的哲学从没表示过明确的世界观站队。 事实主流学术哲学仍然是进化世界观,只是他们代表一个错误的进化世界观。 哲学如何走进当今师传教育的学堂或者说哲学如何成为主流学术的护身符,主流学术的哲学史对此解释是虚构的。主流哲学(不意指哲理的汇集的学说)成为当今人类意识形态主导的缘由,是因十九世纪哲学家和达尔文将神学赶下人类意识形态主导宝座,从而哲学继位。哲学是神学婢女和叛逆者的身份绝不可能因哲学家对哲学的乔装打扮而改变的。学术的正误并不因与错误叛逆就是正确。通常人们认为达尔文、哲学家与神学家那场争斗的核心论题是:人类是由上帝创造还是由猴子变来。论战结果达尔文、哲学家占上风。神学因此逐渐从公众学堂销声匿迹。达尔文、哲学家在那场争斗中占上风,能否表示人由猴子变来是正确的?不能,能否表示神创是错误的?能。猴子老种能变人新种演变发生的概率几乎为零,神境界的外星人造人的概率绝非为零。那么 , 那场争辩的胜负源于巧合吗?绝非,也绝非捏造事实。人是由猴子变来,与神创人之争是吹捧达尔文者生动表述那场学术之争。那场学术之争的本质就是进化世界观与神创世界观之争。拉马克等进化先驱者的进化世界观已在学术界深得人心,达尔文只是那场争斗中的主将,并不是进化世界观的奠基人,人由猴子变来与进化世界观是两个主从之别的学术议题。 然而,那场争辩后随着达尔文的学术威望的提高主流学术的进化世界观被自然选择取代。从世界观的角度讲自然选择世界观与自然世界观同意。因此主流学术的世界观就是自然世界观。 无巧不成书,哲理汇集的最著名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理论所反映出的世界观仍然是自然世界观。而主流学术亚里士多德的国家自然产生这一隐含世界观的观念是社会学、政治学的基石。因此主流学术无论从自然科学还是从社会科学来看都是自然世界观。社会科学、自然科学都是自然世界观的确是偶然事件中产生,但达尔文的自然选择进化的趋动力、亚里士多德国家自然产生的产生则是必然。 前者不知进化事件与现实事件不同。因此不知物种的进化演变是老种的某个或某 些 个意志通过演变传给新种。而是根据现实事件的事理,用现实作用于老种的唯一因素自然作为进化的趋动力,似乎是天衣无缝的理由,并反问上帝能赋予自然万有引力自然规律,为何不能赋予自然自然选择力。因此主流学术将自然选择是进化的趋动力视为人类至高无上的颠覆不破的真理。因此达尔文被誉为人类数一数二的科学家、思想家。然而上帝并未赋予自然万有引力定律,只可能赋予自然某个或某些逻辑,因此同样不能赋予自然自然选择力;是老种遗传基因有应对进化事件的本能经验密码产生进化演变。 后者从未听说进化一词,也就自然不知进化事件和现实事件的区分,根本不可能想到国家的产生包含进化产生和现实产生二种。面对人类动物祖先向人类祖先决定性的进化难题 ——国家产生,当今主流学术一无所知。公元前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更不知国家进化产生的任何原因,无任何原因的产生也就是自然产生。 共识学术的进化世界观的进化与狗越沟进化成语逻辑中的进化同意义。为何上述狗越沟意志表述为上帝意志,不用老种意志表述?在非生命事物无磁极星云进化成有磁极恒星中表述星云为老种,恒星为新种是不确当的。进化意志用上帝表述最贴切。进一步推理:将达尔文与神教的那场争斗表述为共识学术上帝世界观与神教上帝世界观之争,合适吗?本该如此 。 共识学术的进化世界观意指生命的意志是由质量引力意志、电磁引力意志等非生命事物的本性进化而来。共识学述的进化世界观中上帝本质存在与神教认识一致即万物受上帝操控、人类的生存受上帝操控,但二者对上帝的定义截然不同。共识学术对上帝的定义:万物具有各自的上帝逻辑,一物可拥有多种上帝、上帝仅指上一层进化意识演变者、上帝的操控仅对各自下层进化演变事物、对隔层上帝的认知取决于逐层进化思考链接、人类无法认知终极上帝。共识学说上帝的定义该属 A 种或 B 种需根据情况而定。 对神学上帝的定义:一个上帝操控万物,将上帝拟人化成为万能的事物、拟人化成为终极创造者,仅 A 意识定义的概念。 既然宗教的上帝概念在先,共识学术为何不重新定义一个概念取代上帝?不妥。所有的自然现象受上帝操控而成,而自然选择、时空函数关系仅受人类意志操控。 达尔文、爱因斯坦的学术深入人心,不强调上帝操控人类的行为,人类必将面临人神的错误学术产生的生存危机。排除异己是政治家应对输赢的手段,摆脱神教愚昧必须以理服人。我们必须逐层认知上帝是如何操控非生命自然和人类命运的进化。就非生命自然而言,万物的上帝仅赋予各事物进化而来特征,并非是自然客观规律。如赫罗图显示的是整个星系进化表象特征即上帝赋予整个星系进化意志。当你从各个体星体现实表象审视整个星系的赫罗图时人类能达到某种共识。这种共识就是人为构想规律,而不是自然规律。同样普朗克定律产生也是人为构想规律。人为构想规律是我们认知上帝逻辑的前奏,将它定义为自然规律意味着我们对该事物己有了现实终结认知,而我们对自然界现实的终结认知可达到上帝逻辑。因此自然规律隐含我们对自然认知的封闭,甚至产生歪曲自然,广义相对论的时空弯曲就是歪曲自然的典例。 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既不是进化逻辑结论又不是人为构想规律,又不是人为制造规律。因为爱因斯坦的火车的速度是人类随意赋予的,所以狭义相对论既不是上帝逻辑又不是人为规律,只是人类蓄谋的某种意志,是虚构学说,更是学术腐败的化身。 元素周期表是人为构想规律,各个元素的电子分布是上帝逻辑。 就人类社会逻辑而言政治意识形态逻辑是上帝逻辑,标志人类由动物老种进入人类新种进化表象。政治逻辑消退经济意识形态逻辑发展标志社会组织性生物进化。而社会性功效意识形态发展则标志着人类在社会功效性生物进化,而无个体功效性生物进化。人类与动物的区别是前者社会功效生物性进化后者个体功效生物进化(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前任总干士与众多诺贝尔奖得主共同结论的人类在广义生物性进化,等同未结论)。上述三社会逻辑是客观存在的,他们是人类社会学以及人类生存学知识构建的根基,他们又是人类生存的命脉。而主流学术对他们一无所知。现今人类生存的主导学说 ——西方经济学炮制了一个空虚的资本主义运行法则(韦伯等社会学家的资本主义现实从未存在),势必阻挠人类政治生态逻辑潜移默化地被经济生态逻辑进化也即是资本主义阻挠人类由国家分裂社会状态进化成为人类统一社合的进程,甚至将导致人类无可救药。 在师传教育中,如果实 践 是检验真理标准的自身局限性是现今知识错误构建产生的原因,那么主流学术的逻辑学是现今错误知识构建合法化的形成。 如何评价师传教育中的逻辑学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主流学术逻辑学实际构建的是什么?规范语句思考应用。仅作语句思考工具。不知人类大脑天性思维逻辑存在以及不知这些天性思维逻辑在实际思考中既可充当思考材料,又可充当被思考材料是主流学术逻辑学不成立的原因之一。不成立的更主要的原因却是不知概念如何正确定义和正确使用。 语句的思考应用中判据经验思考的内容微乎其微,而主流学术的逻辑学几乎仅有经验语句思考。经验语句思考的重头戏应当是概念在思考中的正确应用。而师传教育无法知道思考应用中的概念正确定义和正确使用。因此主流学术的实际语句思考应用学(即逻辑学)不仅孤掌难鸣,而且被釜底抽薪。 共识学术的逻辑学是什么?无法构建逻辑学。因为逻辑能有共识定义,只能指对事物的确定或事物的确定性。他们是一事物的逻辑的被动表述和主动表达。就生命而言存在情感本能逻辑、思考本人逻辑、社会本能逻辑、社会进化逻辑、个人大脑思维逻辑、语逻辑、语意识逻辑等,涉及的面太宽,因此无法独立构建一逻辑学表述逻辑的方方面面,这样的逻辑学只能产生我们对事物的生硬理解,或者说逻辑学成了技能学说。分类逻辑学是有意义,但只能涉及分类的逻辑规则,与逻辑的实际意义部分脱离,也不可将分类逻辑学汇集而成逻辑学,那就丧失了各分类逻辑学的意义。知识构建学说绝大部分内容是在深刻地谈论逻辑,但不能用逻辑学来冠名。 二. 语意识逻辑 事物的语意识遵循公共设定才能达到共识,因此语意识公共设定也就是语意识确定亦语意识逻辑,如同迪卡尔空间直角坐标的发现产生空间意识设定几何 ( 即解析几何 ) 从而人类的空间意识有章可循一样,语意识公共设定的发现将奠定人类生存知识构建的根基,开辟科学发现的新天地。 所谓的语意识逻辑意指:语言表述的事物遵循概念公共设定和事件公共设定。 概念公共设定为主体和客体一对。 主体的定义:人类或其他生命大脑想出的一切事物,用 A 意识表示。 客体的定义:宇宙中非主体事物均是客体,用 B 意识表示。 事件的公共设定为进化作用、进化表象;现实作用、现实表象两对。 通过对语意识三对公共设定以及对他们细分,我们能够有考量事物的共识依据。 三. 思考确定存在 什么是思考确定存在? 事物及其逻辑性(包括语逻辑)在语意识逻辑以及下属公共设定中的有无考量叫思考确定存在 ;以及 事物 用多种存在设定按共识存在设定分类和细分类 中 的逻辑 被 考量 ,从而得到 问题的解决方法。   例 1. 太阳东边升起,西边落下被人们定为绝对的真理。的确在气象学科中是真理,但在物理学中是错误陈述事件。因此真理的存在是相对于思考,真理在对应的思考中可能绝对正确。通常的绝对真理、相对真理只能对应于某思考中能绝对正确或有时正确有时不正确,而 针对二个不同的思考逻辑谈论绝对正确相对正确是无意义的,因为真理的存在是仅针对某思考。   太阳东边升的存在对应于沟通思考语逻辑正确。太阳东边升又对应于非生命自然事物的现实作用逻辑、现实表象逻辑的二公共设定存在不成立,因此在物理学中是错误命题。 17 世纪的宗教依据太阳东边升西边落经验推理太阳必定绕地球运转,从而火烧日心学术者。殊不知地心学术与日心学术之争的解决办法是寻找太阳和地球公共设定存在的逻辑。太阳和地球的公共设定存在是进化作用存在、现实作用存在、进化表象存在、现实表象存在。物理学对应于太阳东边升是现实作用存在,其逻辑是太阳自我升起的确定。生命事物才具有此逻辑,太阳不具有。因此太阳东边升在这里命题不成立,从而不能用作经验推理。因此这里地心学术的思考确定存在是错误,或是不存在。 例 2. 思考确定存在与主流学术的逻辑学的冲突是显著的。主流学术逻辑学的压轴戏 : 物质形态是可消失的,桌子是物质形态,所以桌子是可消失的 ( 南开大学教研室编著的教材中的核心内容 ) 。是一逻辑病句。其原因是 : 物质是仅沟通语逻辑概念,不能用作语逻辑思考功能,而此三段论中大前提的物质概念是陈述被思考的事物,因此此句出现了语逻辑功能误用。 例 3. 主流学术造原子弹的院士、造航天飞机的院士为广义相对论站台事件经常发生。他们的行为符合思考确定存在吗?不符合。广义相对论谈论的是非生命自然界中事物的现实作用逻辑,而他们是人为功效作用逻辑的专家。异议者反诘他们是自然科学家,怎么不具资格?从身份而论,他们的行为仍然不合思考确定存在。因为从他们学术身份逻辑讲,他们是社会科学家而不是自然科学家,他们只为社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从未在非生命自然领域中作过贡献。只是因为主流学术错误冠名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他们才成为自然科学家。异义者进一步反诘 : 他们都是物理专业的博士后学者,怎不合逻辑?他们只是师传教育经验逻辑的掌握者,人类的学术从未进入引力作用领域,他们的引力作用经验自然是零掌握。 物理学如何越过表象存在思考的瓶颈?物理学要想入境现实作用领域(进化作用、进化表象领域免谈),首先主流学术必须越过经验逻辑的瓶颈。 经验逻辑确定存在仍然是思考确定存在。只是经验逻辑确定的正确性未必正确。而公共设定存在逻辑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任意细分考量,能准确地保证正确性。主流学术的逻辑确定仅有限的几个经验逻辑确定。他们分别是演绎推理逻辑、归纳推理逻辑、类比推理逻辑等。他们只是人类知识构建中需用逻辑确定的沧海一粟。 例 4. 狭义相对论是主流学术经典的经验逻辑确定存在。爱因斯坦应用电动力学的经验归纳推理出时空存在洛伦兹收缩率函数关系变换。用多种设定逻辑解决物理学时空函数关系纷争是很容易的。火车与光相对运动是非生命自然现实表象公设,光和火车二物质在这一公设中的逻辑是二物质在宇宙中不可能直线相对运动。当指定光的某一直线运动方向时,火车在做地球自转曲线运动,又在伴随太阳旋转运动等等。因此狭义相对论是一伪命题。又因火车是一非生命不含运动属性表征的事物,因此他的时间意识、空间意识均是语逻辑公共设定 A 意识定义。而符合洛伦兹收缩率的电动力学中的物质的时间意识和空间意识都是 B 意识定义的物质。因此火车运动不能用 B 定义事物进行归纳逻辑推理。狭义相对论又一次被事物的公共设定中的逻辑证伪。 四. 主流学术 在 逻辑学 中 思考概念的无为 和各学科中对事件发生的逻辑认知混淆 造就了主流学术永远沉浸在愚人节的狂欢中。 进入共识知识唯一的难处是既得利益者自觉或不自觉的抱成一团,形成一股维护迂腐传统学术的势力,使得反主流学术者无法登上公平争辩的平台。但是纸终究包不住火。 能否重新定位物理学学科、经济学科和取缔哲学才是我们进入共识知识生存的最大难题,才是我们真理知识构建脚踏实地的应对事务。 现今主流学术的物理学、经济学、哲学是依赖于物理学家、经济学家、哲学家的存在而存在。更贴切的说是因为有物理学家、经济学家、哲学家而有物理学、经济学、哲学。生动的表述:物理学、经济学、哲学的本质 ——物理学家、经济学家、哲学家的虫变蝶——灵魂指挥学者价值的自我实现。而不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亊理知识构建。 物理学进入非生命自然学科的第一步是废除相对论 。 爱因斯坦相对论是当今物理学的两大前卫学科之一。 给宇宙寿命确定一个明确的数值,狭义相对论时空函数关系立刻原形毕露。因为爱因斯坦火车无论快如光速还是慢如蚂蚁其时空关系永远是火车在宇宙中运行的空间长度除以时间长度等于速度,与洛伦兹收缩率永远无关。因此我们结论:孙悟空七十二变跳不出如来佛的掌心,同样爱因斯坦诡计多端宇宙飞船内外孪生子的 寿命 时间永远是宇宙内的同一时间。主流学术将广义相对论中 “ ”方程冠名为爱因斯坦场方程,主流学术是如何给场下定义的?没有明确的答案。那么又怎 么 知道该方程是场方程的呢?据说人类仅有两个半人能读出了其场方程之意。为什么大众不能真正读懂爱因斯坦场方程是真正的有场性的方程?大多物理专业大学生在接受麦克斯韦场方程组时是被迫接受电磁场统一理论(绝大多数大学学生对教授磁场依运动观者而存在的观点转不过弯)。爱因斯坦电磁真空场方程可由麦克斯韦方程组推导而来,怎么又是静态场方程?只有当 夏永真的 施瓦西解剖析方程创建后,人们将发现爱因斯坦场方程是一错误定义,该方程只是电磁引力表象消元方程,根本不可能是电磁引力作用方程,更不可能是场方程;麦克斯韦方程组也只能是电磁场(或能)的效用统一方程。因此爱因斯坦四维场方程不成立。其原因是麦克斯韦场方程组本身不靠谱,可由此推导而出的愛因斯坦场方程理所当然不成立。爱因斯坦场方程虽不是真正的场方程却不是垃圾方程,但由此延伸而出的广义相对论的确是垃圾学术。因为引力方程的消元方程仍然是引力方程,引力方程不能说自己是时空弯曲的近似形式。在爱因斯坦场方程的剖析方程的面前任何主流学者都得承认他们被爱因斯坦蒙骗了,爱因斯坦也必将因学术讹诈而名声扫地。  相对论不倒的原因: 1. 客观(主流学者对相对论客观的认同) 1 ) 物理学是一门必须废除的学科。物质是一 A 属定义,又是精神的对立面,精神才有理可言,因此物理学本身就是语逻辑错误的概念,围绕着此概念无法构建 科学 。与之对应的正确的理论物理的冠名应是非生命自然学。与非生命自然学说对应的主流学术的广义相对论核心论点是万有引力定律反映的仅是时空弯曲的近似。而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原 论 文预知的红移现象能被测定只能属非生命自然学说的研究方法,不能用来证明广义相对论核心论点是否成立。   当废除了所谓的物理学后,真正的相对论专家是对时空弯曲能给予共识结论的学者,而不是最高级别的相对论研究协会的理事长,更不是二点五个能读懂爱因斯坦场方程的学者。如果没有对爱因斯坦猜测出的场方程能作出时空弯曲共识的专家,没有使大众对万有引力只是时空弯曲的近似达到共识的专家,那么主流学术必须停止广义相对 . 论流行。否则主流学术不是在做学术而是在编神话学说。因为现今证明广义相对论成立的任何实验都不是对应爱因斯坦场方程的真理标准。 2 ) 不知时间、空间、运动三概念都是 “ A ”、“ B ”双重定义的。   时间 (1) 语言时间是 A 类定义的原因,我们的语言沟通的时间是通过设定地球自转时间长为数值一,公转时间长为 365.25 比值的推算方法确定其他时间数值的,因此语言时间是人类二手意志,而无自然界事物自身的逻辑意志。   因此任何语言时间(或沟通时间)是群体共识设定和共识推算方法确定值。所以应称人为意志共识时间。   时间 (2) 光频率倒数等事物特征时间为 B 类定义时间。   通常的十分钟既意指 A 语言时间是十分钟值,又意指 B 类很多个光频率的倒数之和是十分钟值。因此十分钟既意指语言时间十分钟,又意指事物特征时间十分钟。语言时间十分钟又用来沟通表述事物特征时间的数值己达到十分钟;事物特征时间己十分钟又被语言用来沟通表述为十分钟 通常的三年既意指 A 类沟通时间是三年,又意指 B 类宇宙寿命三年值,也指人的岁数 B 意识增加三年。 时间 (3). 生物钟是由人脑机能时间意识和语言时间意识共同构成。这里的语言时间意识是表述生物钟与人类沟通语言的一致。尽管语言时间为 A 意识,但生物钟时间意识仍然是 B 意识。因为个人大脑生物钟机能意识是 B 定义意识。宇宙的寿命为 B 意识,因此人的寿命时间意识是 B 意识。孪生子佯谬中岁数的大小 由肌体对应于生物钟的调节而定。因此在宇宙中飞行的宇宙飞船内外孪生子的老少绝不可能由飞船飞行速度而确定。但是飞行的速度能决定那个孪生子是否会解体而亡。   空间同样 A 、 B 双定义表述。空间:沟通空间、宇宙空间、事物表征空间。   运动 ⑴ . 通常的运动意指事物在宇宙内的时空改变或宇宙自身进化膨胀。   尽管人类对宇宙的寿命和膨胀的具体值的认定未必正确,但人类是可朝确定值努力的,所以我们仍应定义宇宙寿命为 B 意识。而对物质这些 A 类定义事物是无法寻求时空确定值的,宇宙有时、空性 B 意识定义因此宇宙也是 B 类定义事物。   火车 5 秒 钟走了十公里,是相对地面路标的,路标又伴随着地球自转在宇宙中相对运动;光 5 秒 钟走了 15 乘 10 的 8 次方公里是宇宙内运动,二者是不同意义运动的不同值。这里的运动是指事物的二运动事件。   运动 ⑵ . 通常的运动是指一事物有事物时空属性和一事物无事物时空属性的两类运动。前者如光、电;后者如水流、火车。因此 , 运动 意指一事物的表象形式。可能是 B 概念定义、也可能是 A 概念定义的。 宇宙内运动都是相对运动即宇宙和该事物之间的相互运动。火车与光无相对直线运动发生。 绝对运动只能指有事物属性的一事物的运动,而不能指二物质间 . 存在绝对运动。绝对运动与相对运动不存在对应关系。给时、空、运动上述定义后狭义相对论三大荒唐可由下述三事理清晰可见: ——火车无运动时空属性。 ——在宇宙内火车与光 之间 相对直线运动不存在。 ——洛伦兹收缩率不适应于任何一个相对运动的物质事件。只有限地适应于一有时空属性物质的二想像绝对运动事件,或二有同类时空属性物质的想像中的时空关系。   任一荒唐就足以埋葬狭义相对论。更何况三荒唐。 3 ) 对非生命自然的作用与作用效果不分就是物理学逻辑混乱。   普朗克及其量子理论学术界将普朗克常数量纲定性为作用量纲的原因是能显示普朗克常数的发现能与牛顿万有引力发现并驾齐驱。但是主流学术界从未认识到牛顿万有引力定律不能表示自然作用定力,只能表示作用结果定律 ——现实表象定律,即现实表象逻辑存在,而非现实作用逻辑存在。因为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只是猜测。根据现象猜测只能猜测到作用结果,不能猜测到如何作用。从开普敦三定律推导出万有引力定律是后人所为,也只能是进化结果定律——进化表象定律。   同样潮汐四维张量方程也不是表述自然作用方程,只是作用效果 ( 现实表象 ) 方程。 主流学术从未表述过 : 潮汐引力作用方程应是二有时空属性事物的相互作用,因此潮汐作用方程应是八元方程,主流学术的潮汐方程只能是非时空属性的四元语言意识方程,且是作用结果方程。主流学术潮汐四维数学方程的物理意义,只表示用三维空间黎曼数学方程表述宇宙空间发生事件的结果,潮汐四维数学方程的时间维是三维空间黎曼数学方程表述三维物理事件中的参数项。因为方程表述的潮汐物理事件中水质点时间只是语言时间。因此三维空间黎曼数学方程表述的事件只能是引力作用结果在三维空间曲线表述,只有三维平直黎曼空间意义并无四维黎曼几何内禀弯曲意义。同理爱因斯坦场方程也无黎曼几何内禀弯曲意义,只有三维平直黎曼空间意义,时空弯曲纯属无稽之谈。 2. 主观 (物理学者为生存无意思考学术的正误) 科学发现登记制度都实施不了,注定了沃尔玛打折逻辑主宰相对论的知识构建。理论物理学者实现自我价值的天地,理应是在发现自然现象、自然事物如何相互作用、以及发现方式的创新中一份贡献一份回报。但是一个学者一生,甚至一个国家所有的学者一个世纪都未曾有理论物理创新成就。于是理论物理学者实现自我价值的天地就成了成为能获得大笔科研经费的权威,名牌大学的教授职位,职称的进级。然而技术物理的科技成就才有可能与职称等对应,理论物理科学发现往往只与天赋对应。因此重大理论物理的科学发现,更多的可能产生于非预定项目研究的学者。 普朗克常数究竟意指什么?地球自转的原因?太阳系中的行星为什么在同一平面内运转 ? 理论物理界回答不了这些浅显的问题是很无奈的。不可回避地面对光吃饭不干事的指责。要么做点事,要么做无赖。因此只有二点五个人能读懂的广义相对论中的数学方程成了物理学者用作实现自我价值的最佳道具。明眼人都能看得出爱因斯坦剑指牛顿万有引力定律是想成为物理界霸主。一个要打铁,一个找铁打,相对论被用繁杂的数学造就成神话故事,沃尔玛打折逻辑主导的相对论成了物理学领航学说。异议者难免要说达尔文进化论沃尔玛打折逻辑知识构建勉强说的通,爱因斯坦本人、理论物理界对相对论的知识链接经过实践考量证明,并无沃尔玛打折逻辑思考构建。   沃尔玛打折思维逻辑在我们的政治、经济生活中是主导逻辑。几乎所有的法律都是依据该逻辑制定的。   技术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是为了促进科技发展,依据沃尔玛打折逻辑意志,保护技术人员自我价值的实现而制定的。它有一个鲜为人知的作用 ——杜绝技术人员知识构建沃尔玛打折逻辑思考、链接。因为知识产权保护法执行机构审核产权保护申请时就已排除了技术知识构建中含有的沃尔玛打折逻辑思考、链接。   将来的科学发现知识产权鉴定、兑现机构能否鉴定爱因斯坦本人、理论物理界在用沃尔玛打折逻辑构建广义相对论?能!   爱因斯坦第一步是将物理黎曼三维平直 空间 牛顿万有引力定律消元方程说成四维黎曼内禀弯曲时空物理场方程;第二步将解引力场方程时 , 只能近似取值结论说成是牛顿定律只能是弯曲场方程近似结论。   两部是非混淆将绝对正确结论的万有引力定律(仅仅指解爱因斯坦场方程中的万有引力定律是绝对正确陈述事件)说成是牛顿定律只能近似表述时空弯曲。广义相对论:世界版狸猫换太子;人类现代版用虚假携带食物姿势骗取交配权。   理论物理界:将数学洛伦兹等时空,解读为物理时空 ;将三维表述物理时空解读为四维表述物理时空; 将引力定律消元方程解读为引力场方程 ;将引力作用结果定律解读为引力作用定律; 将近似取值设定方式解爱因斯坦方程的结论解读为牛顿万有引力定律近似正确等错误解读相对论已构成语逻辑经验传播爱因斯坦沃尔玛打折逻辑构建相对论。等同做过沃尔玛打折习题的小学生长大后根据记忆非沃尔玛打折逻辑思考地、经验地应用沃尔玛打折逻辑赚钱。即理论物理界虽是无意中表述了他们的错误观念(应用语逻辑的沟通功能)同时用赞同方式经验传播了爱因斯坦沃尔玛打折逻辑构建学术,虽不知觉但实际已是沃尔玛打折逻辑构建主流物理学。这就是语逻辑(只通过一句话)经验功能具有转换语逻辑沟通功能表述为沃尔玛打折逻辑功能表述的例证。   如果人类实施科学发现知识产权审定和兑现机制,科学发现探索者必能挖掘出上帝如何操控引力。这样物理专业大四的学生都能理解广义相对论只是理论物理界乃至整个主流学术界互利的骗局。   如果说主流物理学术将主体概念事物功效,说成不知是主体定义还是客体定义的电磁场(是明确客体事物)情有可原,那么主流经济学将客体概念的市场说成主体概念的看不见的手就是不可饶恕的过失。   以诺贝尔经济奖得主萨缪尔森为代表的西方经济学著作作者将亚当斯密不解的看不见的手解读为市场,并将市场是只看不见的手定性为经济学第一原理。市场什么情况下是看不见的手?诗人的修辞中。萨缪尔森的追随者必然反诘 : 亚当斯密不同样应用修辞吗?的确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有修辞之意,但这一修辞概念是被用作语逻辑沟通功能。而萨缪尔森的看不见的手是用作思考确定语句中语逻辑的思考确定功能概念。语逻辑思考确定功能概念不可用修辞概念。因此市场是只看不见的手是语逻辑病句。   说服主流学术认同市场是只看不见的手是语逻辑病句只是校正学术的开端,认清市场是只看不见的手违背人类生存运行规律才是主流学术迷途之返的关键。亚当斯密何以提出看不见的手?向传统道德运行社会发出挑战。是对当时主流学术的叛逆。作为一个传统道德运行社会的社会工作者,亚当斯密领悟到金钱比道德运行社会更管用。因为金钱作为价值中介可非道德地满足社会中的所有成员各自的需求。所以他利用修辞手法婉转表述了上述观点。萨缪尔森为代表的西方经济学撰稿人难道不明白亚当斯密看不见手的金钱比道德运作社会更管用的心理吗?心知肚明。既然亚当斯密都回避用金钱而用看不见的手阐述金钱运作社会,为何不可造一个金钱运作社会的社会运作中的中间环节表述金钱运作社会的真理?而且更远离铜臭味。于是他们选择市场为看不见的手。萨缪尔森无疑成了经济学界金钱运作社会的终极制造者,经济学最后天才的名誉当之不愧。   选择运作机器的某个中间环节表示机器不是西方经济学作者独具的天赋。达尔文的人工选择认证自然选择是进化的趋动力,用的是同样的手法。他们都是将人人都具有的沃尔玛打折销售思维逻辑运用于科学探索。达尔文的人工选择不能认证自然选择,同样萨缪尔森的市场不是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因此萨缪尔森用沃尔玛打折思维逻辑思考经济学术不是天才是愚昧。亚当斯密的金钱是看不见的手意指金钱是社会运行的中枢;萨缪尔森的市场是看不见的手意指资本主义是社会运作的中枢。   无束缚的金钱作为社会运行的中枢表示社会的公信值可由全人类的个人自主决定。 资本主义成为社会运作的中枢表示打工仔的技能是否有用需由市场决定;表示只有资本家可凭沃尔玛打折逻辑思维能力的大小决定赚钱的多少,其他社会主要成员的社会公信值的获得,从属于资本家沃尔玛打折思维逻辑。 萨缪尔森和主流学术绝不可能想到金钱如同政治一样是人类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即经济意识形态。经济意识形态是由另一种个人大脑思维逻辑进化而来。萨缪尔森和主流学术更不可能想到经济意识形态正不以我们个人的意志为转移地进化作用产生生物性的社会组织进化即政治意识形态主导社会逐渐被经济意识形态主导社会取代,也即是人类逐渐从国家分裂社会状态向全人类统一社会状态进化。而这一进程继续的必要条件是真理主导社会公信值即真理是金钱。但市场是只看不见的手原理下的真理与金钱的关系却是金钱就是真理。因此为了我们子孙的幸存我们必须认清西方经济学只是权宜学说,主流学术的经济学没有终极学者。 不久的将来,所有的社会精英(包括资本家)都将赞同的新的经济学必然出笼。 西方经济学第一原理 ——市场是看不见的手,与事实不符;无论是均衡原理还是边际效用原理均是在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中表述不同的含意。这些严重的学术问题存在,西方经济学为何还能流行?以下两个原因能说明其他经济学术现今为何不能取代西方经济学。 1. 韦伯等社会学家的资本主义并不存在。 “主义”虽产生于公元 13 世纪至公元 16 世纪,但 18 世纪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并无上述主义之意,更无资本主义之意。“看不见的手”当时指社会公信值。当时的社会公信值仅是赤裸的钱;当时钱的资本性仅意指社会信条,与主义无关。这种社会信条至少源自于两亿年前某甲壳虫虚假携带食物的姿势骗取交配权,人类的祖先、巴甫洛夫狗的祖先就具有这种心理——沃尔玛打折逻辑思维。我们计数我们的沃尔玛打折思维逻辑心理的产生年份,绝不可能用公元计数,而是用远古。 主流学术主义定义的资本主义只能产生于萨缪尔森西方经济学问世后或同期。因此市场是只看不见的手是资本主义的一手制造者(需进一步认证)。   上世纪,反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的自私性的假资本主义浪潮席卷原苏联、中国、东德、越南、朝鲜、柬埔寨等国。百年后的今天,正是西方经济学一手制造的资本主义引领上述国家富强、旺盛。人们没有资本主义真的狼来了的感受。 2. 西方经济学产生的资本主义,现今仍然是正能量大于负能量。首先我们给西方经济学产生的资本主义的定义是:经济资本主义。   经济资本主义属经济生态。与上世纪被批判的资本主义的严格区别是后者属政治生态。 经济资本主义与亚当斯密时期的资本信条的区别:前者主义资本后者,是信条资本。从现实存在角度讲主义资本人为制造,信条资本自然形成 ( 这里的自然只是非主义之意 ) 经济资本主义的正能量是反政治民主阻碍生产力发展,反民粹主义的分裂世界。前者如国民通过政治民主反对无人驾驶汽车上路,资本主义促使国家政府违背民意坚持科技发展,避免国家沦为科技懦夫;后者如现代民粹主义的典型表现是拒绝接受移而且产生了投资国与被投资国企业工民,而资本主义运作中,资本家的投资移民不仅使人类步入了资本拥有者无国界线,作人员及其家属国籍的变更,从而促进世界由国家政治分裂体向全球统一经济体转型。   但是西方经济学的资本主义运作人类生存可能产生政治资本主义生态和潜移默化地必然产生沃尔玛打折逻辑的金钱操控真理。   无论全球国家的政治权利被资本家操控还是金钱完全操控真理,全民的生存意志必然附属某个或某几个资本家的意志。几个资本家的生存意志操控不了人类社会性功效进化的意志即任何一个高科技技术人员都有可能发明出至操控他们的资本家于非命的 “暗器”。人类必然相互残杀而亡。那么我们必须废除西方经济学,停止资本主义运作人类生存吗?就现今而言 停止资本主义运作就是停止大众百姓的生活。如何将人类的生存运作引入正轨?首先创建学术性社会公信值是真理的社会真理运作缓冲区。也即是在将来的全民公信值是真理与现在的金钱是真理设定过渡期。而学术性社会公信值是真理的前提条件是社会必须兑付科学真理为金钱,也即是对科学发现知识产权审定和兑现法制化。   如果说爱因斯坦相对论是想边缘化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结果竹篮打水一场空,那么哲学家的哲学就是喝白开水当然不怕卡牙齿。   哲学的三大金字招牌是: 1. 世界观的学说; 2. 思维决定存在还是存在决定思维、物质和精神谁是第一性的学说; 3. 真理的学说。但是没有任何一位哲学家做出的上述三学说中的任一学说,得到哲学界共识。那么哲学还存在吗?   有关主流学述哲学的世界观,前文中已认定是自然世界观。共识学术的世界观是上帝世界观。二者都是一概念作世界观的定语构成新的复合概念。由于自然是一无意志的概念,因此自然世界观不具语逻辑沟通功能。共识学术的上帝概念有意志之意能与世界观构成新的复合概念。   哲学世界观的概念都不成立,根本做不出世界观的学说。   共识学说的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简单明了:存在就是思考判定的有,不存在就是思考判定的无。这里的思考就是主流学术的思维之意,共识学说中的思维是思考中的一个分支。共识学说的思考是将宇宙中的一切事物按其在某共识设定中的逻辑考量其存在。   哲学将思维与思考混为一谈,又不知数字本能思考链接、方向本能思考、形象本能思考与情感意识之间的关系,更不知本能思考与思维意识的区别。不知思考确定存在的步骤,从而不知思考怎样确定存在,无中声有地提出思维与存在谁决定谁。所以哲学做不出思维和存在关系的学说。共识学说不存在物质和精神谁是第一性的问题。物质和精神谁是第一性问题源于二错误 1. 物质和精神是二专门的沟通设定概念,它们不能成为这个世界的二个部分,从而不用作公共设定,更不可作思考逻辑功能概念探讨谁第一。 2. 不是进化世界观的主流哲学不知进化决定事物的逻辑,从而认为具体事物的决定性存在于该事物中。他们的想象中不是该事物的精神部分决定物质部分,就是物质部分决定精神部分,而现实具体事物不可划分为物质和精神二部分,一事物的精神和物质是一体。所以哲学的精神和物质的谁第一问题也是无中声有。因此哲学的物质和精神谁是第一性又是一伪命题。   共识学说的真理意指思考确定存在的正确性。如果将经验性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演绎、归纳、类比推理纳入哲学对真理的探寻,那么哲学只能是真理的次级知识构建。因为经验产生的真理构建知识其一未必正确,其二是前人已掌握的知识构建方式。因此哲学对真理探讨的范围极其有限,不能构成真理学说。由于真理的学说就是如何正确思考确定存在 ( 太阳东边升起一节中己论述 ) ,而哲学对思考与存在关系无法认知,因此哲学不可能是真理学说。 哲学的三大金字招牌被砸,它只能是统领思考的技艺。而不是学说。由于哲学统领思考的技艺中错误大于正确,因此哲学也无知识体系可言。哲学的流行除了因我们对传统学术赋有感情外,还因我们文科的社会精英追逐哲学家的头衍。 2017 年 7 月 25 日于北京 夏永真
个人分类: 学术探讨|325 次阅读|1 个评论
用数形结合的方法研究应用逻辑学
liuchao666 2017-5-27 20:20
用数形结合的方法研究应用逻辑学 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隔离分家万事休——华罗庚。 一 引论 数形结合是数学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思想方法之一,遗憾的是,这种思想在逻辑学中使用的还是不多——准确的说,是数用的不多。或者说,主流的认识还是期望为数学寻找逻辑学的基础而不是相反。 事实上,如果把数学看作基础工具,逻辑学仅是数学的一门应用分支,正如数理逻辑所做的那样——似乎具有更大的优势,下面结合三段论,谈谈逻辑的数学化处理。 首先谈谈三段论的几种图形化处理方案: 1 欧拉圈的表示方法: 欧拉圈的基本形式以圆表示非空非全的类,圆中的点是类中的元素——用两个圆的包含、排斥和交叉等拓扑性质来表示概念之间的包含、相异和相交关系。如下 全称肯定命题( A )用一个圆包含另一个圆表示, 全称否定命题( E )用两个互不相交的圆表示, 特称肯定命题( I )用两个交叉的圆表示——把表示主词的字母写在交叉的区域 ; 否定命题( O )也用两个交叉的圆表示——把交叉区域留空,以此表示主词外延与谓词外延的交为空集。 欧拉圈有一些缺陷:不能表示全类、空类,也不能表示补运算,同时,也不能表示复杂的推理关系。 2 文恩图的表示法 文恩图的基本形式以矩形表示论域,矩形中的圆表示非空类;每一个圆把矩形分成两个类:任意一个类及其补类。文恩采用了一种“初始图”的办法,用初始图表示所涉及的类之间所有可能的关系,并且也不假定这些类一定都是非空的。如下图所示: 除了初始图外,文恩还利用在图的区域中加上阴影的语形办法来表示相应的类为空类。 文恩图跟欧拉圈一样 , 同样难以表示特称命题。 3 皮尔士 - 文恩图以及相关的发展 为了表示特称命题,以及选言的和联言的复合命题。皮尔士( C.S. Peirce , 1839~1914 )接受文恩对欧拉图的改进,并作了进一步的处理,经过皮尔士改进的图称为“皮尔士 - 文恩图”:皮尔士在一个区域中画上符号“ x ”来表示该区域不空,并且用符号“ o ”代替文恩图中的阴影来断定一个区域为空区域。符号“ x ”和“ o ”可以用短线连接起来表示析取。单独一个“ x ”或者“ o ”表示一条链。而在同一个皮尔士 - 文恩图中,由“ x ”和“ o ”组成的不同的链表示各条链的合取。如下图,表示布尔表达式: 后来,皮尔士运用自己在拓扑和图论中的研究,又提出了自己的逻辑图式系统——存在图。存在图的初始指号只有三个:一条表示否定的封闭曲线、一条既表示个体变元又表示存在量词的恒等线和一条表示“可能不”的封闭虚线。两个图的并置表示两者的合取。存在图系统是可以在其上进行逻辑转换运算的一类表示方式,存在图系统由 Alpha 图、 Beta 图和 Gamma 图三个部分组成,各个部分都有自己初始的构图符号以及操作这些图的保真的图形转换规则,从而各自形成了一个证明系统——或者说,形成了与经典命题演算、带等词的一阶谓词演算以及模态逻辑和高阶逻辑相同的表达能力。 事实上,无论哪种表示法,对于五个以上的变量,很难在一副图中清晰有效的表示不出来。或许,在皮尔士看来, 逻辑的目的并不是发展一种有效的演算使得结论可以迅速而容易地从前提得出,逻辑的准确任务是尽可能逼真地、以一种“镜像( icon )”的方式来清楚地把推理的最基本的、元素性的构成成分分析并展示出来 ——然而,对于今天逻辑学及计算机科学发展来说,这种认识无疑是滞后于时代发展的——我们真的需要快速的逻辑演算算法——显然,传统的图示表达已经不能满足我们的期望。 二 问题及解决思路 让我们再次回到主题: 我们知道,数形结合的特点在于:或者借助于数的精确性来阐明形的某些属性,或者借助形的几何直观性来阐明数之间某种关系。显然,逻辑学在数形结合的问题上走入了一个误区: 试图用简单的图形取代精确的数字,阐述复杂的逻辑关系。 因此,一个自然的想法就是,如何在逻辑中引入数字符号处理,同时,用一个简单的图形表示。事实上,早在古希腊时代,斯多亚学派就已经提出,亚氏三段论具有如下形式,“第一大于第二,第二大于第三,结论:第一大于第三”,显然,这种类比并不适应于复杂的命题判断(用今天的观点看,自然数是线性序列,而概念是一种偏序结构),但是,只要适当的加以修改,还是可以用类似的方式来处理相关概念逻辑的。 下面我们先简单讨论一下基本原理,然后再给出一个基本的系统实现: 首先,我们认为一个数字序列顺序本身也是一种图形; 其次,我们用一种精确的数字来表示逻辑含义,引入如下三个符号: 0 , 1 , # 。其中, 0 与 1 表示两种本质属性,为互斥属性; # 表示一种无关属性(注意,“无关”不是“不确定”,是一种无关紧要,不需要关心的含义, 这决定了系统是一个确定性三值推理而不是模糊系统 )。 简单的运算规则如下: 0^1 = null; 0^# = 0; 1^#= 1; 再次,我们假定每一个概念都有一个本质属性,用 1 或者 0 表示。 有了以上的假设 , 我们就可以处理三段论的四种命题了——换句话说,在任意一个系统内(小到一个趣味推理题,大到整个自然界的概念体系),我们可以对任意一个概念 X 赋予一个数值 x (称之为概念码),并让概念码 x 完全表示概念 X 在整个体系中的逻辑结构(当我们想判断两个概念 X 、 Y 的逻辑关系的时候,只需要比较他们的概念码 x 、 y 的数值关系)。 显然,这样的概念码在处理效率上会是十分高效的,而且可以完全抛开各种复杂的形式化公里系统——更重要的是,可以证明,任意概念之间的包含关系都可以处理——没有不可判定的问题。 三 基本原理的讨论 下面,我们从最简单的问题开始讨论,直至最后给出一个完整的推理系统。 全称肯定命题( A ) : 因为 ( 11 ) ^ ( #1 ) = ( 11 ) 所以 s 是 p 。 s 1 1 p # 1 全称否定命题( E ) : 因为 ( 11 ) ^ ( #1 ) = ( null ) 所以 s 不 是 p 。 s 1 # 0 p # 1 1 特称肯定命题( I ): s 1 # # p # 1 # q 1 1 1 因为 ( 111 ) ^ ( 1## ) = ( 11l ) 所以 q 是 s; 因为 ( 111 ) ^ ( #1# ) = ( 111 ) 所以 q 是 p; 所以,存在 q 是 S 也是 p. 特称否定命题( O ) : s 1 # # p # 1 0 q 1 1 1 因为 ( 111 ) ^ ( 1## ) = ( 11l ) 所以 q 是 s; 因为 ( 111 ) ^ ( #10 ) = ( null ) 所以 q 不是 p; 所以,存在 q 是 S 但不是 p. 事实上,我们还可以在以上的系统中,做出如下两个处理: ⑴ 增加互斥的概念表示 ⑵ 可以把上面探讨的几个符号用 2 位二进制来表示, 0 –01 , 1= 10 , # =11 , null = 00. 如此处理之后,我们构建一个优良的自动推理系统: 第一, 数字编码的构造可以机械化的实现; 第二, 两个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比较可以高效的实现,事实上,只是一个位运算而已; 第三, 可以进行复杂的推理,理论上可以进行无限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推导; 第四, 推理不存在不可判定性问题,任意结论的判断一定能够得到结果; 第五, 可以针对某个具体的领域,构建语义标签系统,每个概念都有一个数字编码(我们称之为概念码),利用概念码,我们可以真正的实现语义网系统(自动推理 + 语言无关性)。 三 系统的实现与测试 下面我们来介绍下实现如上功能的一个系统, 语义逻辑计算器 并给出系统的使用方法介绍。整体上看,系统有两个基本方法: 第一,概念语义分析函数,通过输入一个领域系统(使用类似三段论的 AEIO 结构,外加互补结构),返回所有概念的内涵逻辑概念码; 第二,概念码关系推理函数,可以判断任意一个概念是否是一组概念的逻辑子概念。 分别讨论如下: ⑴ getSuperCode : 该 API 的输入是具体的领域描述参数,输出是所有输入概念参数的概念编码。 使用注意事项: 所有的概念都必须是独立概念,不能是若干概念的外延集合(见后文解释)。 该 API 有五个输入参数,解释如下: n_info :描述了领域内满足全局互斥的概念对,其中, positive 与 negtive 给出的 id 对是一组全局互补的概念。 a_info : 描述了领域内满足全称肯定命题的概念组,其中, child 与 parent 给出的 id 是一组父子概念关系描述。 e_info :描述了领域内满足全称否定命题的概念组,其中, node 与 neighbor 给出的 id 是一组全称否定关系描述; i_info :描述了领域内满足特称肯定命题的概念组,其中, child 与 parent_a , parent_b 给出的 id 是一组特称肯定命题关系描述; o_info :描述了领域内满足特称否定命题的概念组,其中, child 与 parent , neighbor 给出的 id 是一组特称否定命题关系描述; 注意:由于该系统输出都是 16 进制,所以计算的时候需要把 16 进制转换为 2 进制便于观察。 先让我们看下几个简单的推理案例: 例 1 : 所有的 S 是 M, 所有的 M 是 P ,结论:所有的 S 是 P 。 输入参数计算过程如下 ( 浏览器地址栏中直接输入 ) : http://www.supercode.org.cn/getcode?n_info= e_info= o_info= a_info= e_info= o_info= ] 其中, n_info, e_info,i_info 三个参数为空; a_info 参数有一组值: 所有的 s 是 m : {child:s,parent:m} o_info 参数有一组值: q 是 s 不是 m 所有的 : 计算输出结果如下: {status:0, message: 正常处理结束 , result:{ q:5fdf, s:dfff, m:f7ef, p:f5ef} } 编码是 16 进制编码 ( 二进制编码长度相同,前面需要补 0, 由于整字节对齐的关系,后面多出来几个 bit) ,结果是: q: 01 01 1111 11 01 11 11 s: 11 01 1111 11 11 11 11 m 11 11 01 11 11 10 11 11 p: 11 11 0101 11 10 11 11 显然: q^s = q; q^p=null; 即 q 是 s ,不是 p. 其他的关系验证也可以很容易得到。 例 3 :已知概念 id1,id2,id3,id4 …… id11 ,关系描述如下: ⑴ id1 与 id2 互补概念 ⑵ 所有的 id3 都是 id0 ,所有的 id4 都是 id1 ,所有的 id5 都是 id2 。 ⑶ 所有的 id3 都不是 id6 ,所有的 id4 都不是 id7 ⑷ 概念 id3 是 id7 的子概念,也是 id8 的子概念;概念 id5 是 id7 的子概念,也是 id8 的子概念。 ⑸ 概念 id9 是概念 id1 的子概念,但是不是 id10 的子概念;概念 id5 是概念 id10 的子概念,但是不是 id11 的子概念 问题:是否存在概念,既是 id3 的子概念,也是 id5 的子概念。 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使用各种图例推理是不容易处理的。 输入参数计算过程如下 ( 浏览器地址栏中直接输入 ) : http://www.supercode.org.cn/getcode?n_info= a_info= e_info= i_info= o_info= ] 结果输出: {status:0, message: 正常处理结束, result: {id9:5ffffffd,id1:dfffffff, id10:f7fffffe,id5:e5f5fffa, id11:ff7fffff,id3:ffd5f7db, id7:fff7fffb,id8:fffdffff, id6:ffff7fef,id4:dfffdff7, id0:fffff7ff,id2:efffffff } } 容易知道: id3: 11 11 11 11 1101 01 01 11 11 01 11 11 01 10 11 id5: 11 10 01 01 1111 01 01 11 11 11 11 11 11 10 10 11 10 01 01 1101 01 01 11 11 01 11 11 01 10 10 显然, id3^id5 = 11 10 01 01 11 0101 01 11 11 01 11 11 01 10 10 即存在一个概念,是 id3, 也是 id5. ⑵ iskindof 如前文所述,两个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可以通过位运算直接判断,但是,多个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判断需要借助标准集的概念(标准集的概念将在另一篇文中单独讨论,这里先知道可以直接使用就可以了) 。 该 API 有两个参数: code: 一个独立的概念码。 set : 一个概念码集合。 输出结果是 code 是否是 set 的逻辑子概念的分析结果。 例 1 :判断 ff55 是 ff53 的子概念(此时 set 中只有一个概念)。 输入参数计算过程如下 ( 浏览器地址栏中直接输入 ) : http://www.supercode.org.cn/iskindof?code=ff55set= 因为是单个概念比较, set 中只有一个参数,可以直接比较,也可以调用 API 分析, API 输出结果 JSON 形式如下: { status:0, message: 正常处理 , result: { isKindOf:0 } } 即 ff55 不是 ff53 的子概念; 例 2 :判断 ff55 是否是 { FD57, FE75} 的子概念(此时 set 中有 2 个概念)。 输入参数计算过程如下 ( 浏览器地址栏中直接输入 ) : http://www.supercode.org.cn/iskindof?code=ff55set= API 输出结果 JSON 形式如下: { status:0, message: 正常处理 , result: { isKindOf:1 } } 即 ff55 是 set = { FD57, FE75} 的子概念; kerning:0'语言无关性)。 五 展望 本文到此已经结束了,希望能够为各位专业领域内有研究的朋友提供一个工具,共同构建领域内的语义标签。也期待有一天,可以构建一个真正的语义网系统。 另外:如果有朋友希望获得更好的服务,可以共同研究学习, 服务地址如下: https//www.supercode.org.cn 备注: 下面解释下概念的独立性问题: 所有的概念都必须是独立,即概念不能是其他若干个概念的外延组合,举例: 假设 a,b 全局互补的概念,则其他概念描述中,不能出现 a 或者 b 的父概念。 a 与 b 全局互补,意味着 a 或者 b 的父概念只能是全集概念。 另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是:并不是所有的概念都有一个否定概念(事实上,有的概念的否定概念可能是多个独立的概念)。传统的外延逻辑,我们把否定概念看作一个概念,这是有问题的,因为许多概念的否定概念是多个概念的外延集合,比如说,一个概念是白马,他的否定概念包括(但不限于):黑马,白驴,黑狗。而对于这些概念的组合,是不能用一个概念来表达的。
5067 次阅读|0 个评论
“属加种差法”很难能够界定“科学”
热度 2 whitelend 2017-3-5 22:53
前言 我的帖子《概念与科学》中是我对现实的简单评价或吐槽,非常感谢黄荣彬老师的回复,同时黄老师提出问题:“科学是学,是吗” ?最初,黄老师的问题让我摸不到头脑,仔细阅读了黄荣彬老师的帖子《仅有演绎逻辑是不够的》,以及徐晓老师的《致黄荣彬博友:逻辑及其他 ( 特别希望镜兄李维能来帮忙 ) 》,后才知道几位老师在 2013 年有过一些讨论。 虽然事情过了很久,但我觉得黄老师能够认真的给我的博文以回复,那么仔细了解黄老师的思想,支持双方一致的观点,澄清不一致的地方,并提供建设性的意见,是对黄老师的尊重。 1 、在我们说话、做事和讨论时,必须要遵循逻辑,其中最基础的是演绎逻辑。对于这一点,我非常赞同黄荣彬老师的意见,这其实也是科学界的共识。 2 、演绎逻辑存在前提(或者说公理)的正确性问题,需要归纳法进行补充。这一点我也非常认同。 3 、黄荣彬老师认为科学的范围是可以界定的,采用“属加种差法”,那么就可以得出明确的概念,并将对象是否属于科学,再进行逻辑推理后分类。对此,我只能是部分同意,我同意黄老师的逻辑推理过程,但是关于黄老师的前提,我有一些想法要和黄老师商榷。 为此写了这篇博文。 “属加种差法”很难能够界定“科学” 我并不绝对的否认“属加种差法”在“科学”概念中的作用。但基于以下几点,我怀疑“属加种差法”界定“科学”概念的效果。 1 、当我们判断一个概念的时候,必须要了解感念的 能指和所指 。 “科学”这两个字符和相应的汉语发音,虽然在大众生活中被普遍应用着,但是我们谈论“科学”这个概念的时候,很有可能,能指和所指是不同的。 例如,将“科学”作为一个学科或者一门学问来看待时,它的确是和哲学、数学等学科或学问并列的。但我们必须承认,在大部分场合,我们谈到“科学”的时候,并不是将它当作一个学科或者一门学问来看待的。在约定促成的语言中,“科学”这个词的内涵往往确定着一个范围(我无法对这个范围是什么下明确的定义)。在大众的认知中,有的事物属于这个范围,有的事物不属于这个范围。 所以谈论“科学”时,我们要么就脱离大众认知,用一个新的概念去称呼;要么就要向大众认知靠拢,不能用旧瓶子装新水,这样会引起混乱。 2 、当我们静态的定义一个概念时,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可以是明确的,但必须要承认, 有些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会随着历史的发展 ,人类社会的进步而逐步变化,“科学”概念就是如此。 甚至,“科学”概念变化得还非常的迅速和剧烈。在我的博文《科学科学吗?》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303836-1037635.html 中,提到了一个例子,“燃素”这个概念曾经是“科学”的,而现在已经不“科学”了。 只要我们承认人对自然和社会的认知是不断进步的,那么“科学”的内容就必然是不断变化的,这种变化反映了我们对世界更进一步的认知。 3 、“ 属加种差法”自身也存在着缺陷 。 首先,大部分逻辑学家认为,对于最高的类概念,“属加种差”无法下定义。虽然我们可以断言“科学”不是最高的类概念,但是我们是怎么知道的?理由何在?虽然我们可以用“科学”和哲学、数学并列的理由来解释,但是这个解释的支持力度很弱。 其次,现代计算机理论中发展了“属加种差法”,认为对象中,父类将属性继承给子类,但是我们如何认定“科学”相关概念中是“类”的关系,而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呢?要知道,在系统论中,整体和部分的属性很有可能是截然不同的。换句话说,我们无法确定“科学”这个概念与它的上级概念之间具有“子类”的属性,还是具有“部分”属性的特点。 综上所述,“科学”概念具有模糊性是必然的,以“属加种差法”将其分门别类只是一种理想的状态,我们可以用这个方法对“科学”进行定义,但这种定义不会被公众普遍接受,而且这个定义一定是临时性的,会随着社会进步很快发生变化。 因此,有的人甚至直接将“科学”定义为一种道德,主要原因是“科学”符合康德的道德律。 1 、普遍的行为法则。公众对某件事物是否是科学有一种普遍的共识,如果我们承认这个共识,那么该事物就是科学的。 2 、科学是目的。我们对科学的定义其实是将更好的认识和改造自然当作目的,而不是以科学为名,将科学当作工具去获得什么。 3 、自律。对一种行为是否为科学的,我们需要对自身的方法进行限制,不能歪曲,不能编造。 从这个角度,将“科学”表达为“科学精神”恐怕更符合公众的认知。这是一个新的话题,出于篇幅,我们暂不讨论。 注:本篇博文虽然进行了逻辑的推理和论证,但是存在着前提。前提是我在前言第 3 条中,正确认知了黄老师的观点。我一向认为,很多争论是因为错误的理解了对方的意见。因此如果前言第 3 条有误,则本博文推理无效。 另:对黄荣彬老师提出建议。一篇博文应该将自己的观点明确的表达出来。可是黄老师的博文存在很多段落,没有明确提出主题,只能让读者去猜。我们在猜测过程中,很担心因为理解错误而造成的偏差,这本来是可以避免的。 例如:博文中的这句话:“先说定义,大家知道“属加种差定义”否?如果不知道,看金岳霖的逻辑学书。”将自己的定义写出来不费什么事,黄老师可能觉得这个问题太基础,而没有必要说,但是我们怎么知道金老师的定义和您理解的定义就是一致的呢? 再例如:博文的后面说:“ ** 知道“科学是什么”和“什么是科学”两者的差别吗?如果不知道,看金岳霖的逻辑学书的关于性质命题的项的周延性。”,黄老师直接将自己对这两者的理解写出来不就好了吗!读者去猜的结果与黄老师的认知往往是有差别的,那么怎么讨论呢?
个人分类: 科学|10007 次阅读|8 个评论
人类知识基本范畴体系顶层设计的最大本体
geneculture 2016-10-3 03:35
内心的选择,口头的选择,笔头的选择,行为的选择(这是一个由内而外的收敛过程)一个比一个受到局限。由此可见,内与外,心与物,思想(认识或认知)与行为(活动或做),位于两极。语言(说)与文字(写)位于两极之间。于是,在外在的物体与内在的意念之间,中间的文本也就随之被凸显了出来。这就是物意文三大类现象信息被逐步认知的历程。至于其后的本真信息直到最后才被完整地发现并被认知也就不足为奇了。本人有幸在洞悉到了本真信息之后的若干年内就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赞助的第七届世界本体论学术大会(西班牙•神塞巴斯坦)的正式邀请到会宣读了自己的这一重大而根本的发现--它不仅得益于经验科学的可预言性验证,而且,还得益于理性哲学的可反思性论证。基于它本人建构了人类知识基本范畴体系顶层设计的最大本体,从而,最优化了顶层分类架构。其影响是深远的,其作用是巨大的,其价值和重要性是空前的。这在我谈信息科学基础研究、信息哲学和五个文明的多篇文章中都有某种阐述或介绍。--邹晓辉Geneculture 图1是(由语义三角与文法的结合以及意义的形式化拆分发展而来的)融智三棱锥或信息四面体示意图。 附录:【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曾说过:“人人都在生活,好像生活在同一个世界上,但是实际上每个人眼中的世界是不一样的,每个人都只能按照他的内心世界的限度来看世界。”而你的内心世界是丰富还是贫瘠、是多彩还是单调、是温柔还是残暴、是小确幸还是大无畏……或许都能归结到一件事——你爱不爱阅读。 读书不仅能养心还能养颜 周国平 为什么要读书,我觉得这个问题和一个人为什么要活着是分不开的。如果说一个人对于人生怎么有意义地度过是无所渭的,那么这样的人当然可以不读书。可是,如果你对人生的意义是在乎的,要把人生的价值体现出来,不愿意虚度这一生,那么,读书对于你就非常重要。 其实我们平时可能都在读书,但是有不同的目的,我分析了一下,大约有三种目的。 第一种是为了实用的目的,譬如说你的专业,你的职业需要你读一些书,或者你读一些炒股的书、养生的书,如果你光有这样的读书,我不认为你是一个有阅读习惯的人。 第二种目的是消遣,工作累了,业余的时间翻翻报纸,上上网,看看八卦新闻,或者拿一本书在手里,纯粹是为了放松一下,这也不属于我说的阅读。 那么在我看来,第三种阅读才是真正的阅读,就是作为精神生活的阅读,通过阅读,你感到精神上的愉悦,得到精神上的提升,从书籍中汲取精神营养,让自己在精神上成长,内心变得丰富、充实,只有这样才是我们所提倡的阅读。】
个人分类: 学术研究|704 次阅读|1 个评论
为何要等到事后再重新被发现?汉字棋(由虚到实、由隐到显)
热度 2 geneculture 2016-1-31 17:21
汉字棋,从虚拟隐形(发现)到实在显形(发明),既有宏观的类,更有微观的例,这可不是一般的发现和发明(其中蕴涵:两大类形式化方略,双字棋盘,双语信息处理方法及原理, 三大信息基本定律,语言学和信息学的迭交原理,教育学与管理学的迭交原理,逻辑学与数学的迭交原理,理性哲学与经验科学的迭交原理,个性化艺术与标准化技术的迭交原理,…)
个人分类: 双语信息处理|878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干货:深度学习 vs 概率图模型 vs 逻辑学
alaclp 2016-1-6 01:18
干货:深度学习 vs 概率图模型 vs 逻辑学 1,886 次阅读 - 2015.05.04 - 人工智能 - 小林子 在上个月发表博客文章《 深度学习 vs 机器学习 vs 模式识别 》之后,CMU博士、MIT博士后及vision.ai联合创始人Tomasz Malisiewicz这一次带领我们回顾50年来人工智能领域三大范式(逻辑学、概率方法和深度学习)的演变历程。通过本文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人工智能和深度学习的现状与未来。 以下为正文: 今天,我们一起来回顾过去50年人工智能(AI)领域形成的三大范式:逻辑学、概率方法和深度学习。如今,无论依靠经验和“数据驱动”的方式,还是大数据、深度学习的概念,都已经深入人心,可是早期并非如此。很多早期的人工智能方法是基于逻辑,并且从基于逻辑到数据驱动方法的转变过程受到了概率论思想的深度影响,接下来我们就谈谈这个过程。 本文按时间顺序展开,先回顾逻辑学和概率图方法,然后就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的未来走向做出一些预测。 图片来源:Coursera的概率图模型课 1. 逻辑和算法 (常识性的“思考”机) 许多早期的人工智能工作都是关注逻辑、自动定理证明和操纵各种符号。John McCarthy于1959年写的那篇开创性论文取名为《常识编程》也是顺势而为。 如果翻开当下最流行的AI教材之一——《 人工智能:一种现代方法 》(AIMA),我们会直接注意到书本开篇就是介绍搜索、约束满足问题、一阶逻辑和规划。第三版封面(见下图)像一张大棋盘(因为棋艺精湛是人类智慧的标志),还印有阿兰·图灵(计算机理论之父)和亚里士多德(最伟大的古典哲学家之一,象征着智慧)的照片。 AIMA 的封面,它是CS专业本科AI课程的规范教材 然而,基于逻辑的AI遮掩了感知问题,而我很早之前就主张了解感知的原理是解开智能之谜的金钥匙。感知是属于那类对于人很容易而机器很难掌握的东西。(延伸阅读:《 计算机视觉当属人工智能 》,作者2011年的博文)逻辑是纯粹的,传统的象棋机器人也是纯粹算法化的,但现实世界却是丑陋的,肮脏的,充满了不确定性。 我想大多数当代人工智能研究者都认为基于逻辑的AI已经死了。万物都能完美观察、不存在测量误差的世界不是机器人和大数据所在的真实世界。我们生活在机器学习的时代,数字技术击败了一阶逻辑。站在2015年,我真是替那些死守肯定前件抛弃梯度下降的傻子们感到惋惜。 逻辑很适合在课堂上讲解,我怀疑一旦有足够的认知问题成为“本质上解决”,我们将看到逻辑学的复苏。未来存在着很多开放的认知问题,那么也就存在很多场景,在这些场景下社区不用再担心认知问题,并开始重新审视这些经典的想法。也许在2020年。 延伸阅读: 《逻辑与人工智能》斯坦福哲学百科全书 2. 概率,统计和图模型(“测量”机) 概率方法在人工智能是用来解决问题的不确定性。《人工智能:一种现代方法》一书的中间章节介绍“不确定知识与推理”,生动地介绍了这些方法。如果你第一次拿起AIMA,我建议你从本节开始阅读。如果你是一个刚刚接触AI的学生,不要吝啬在数学下功夫。 来自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的PDF文件 大多数人在提到的概率方法时,都以为只是计数。外行人很容易想当然地认为概率方法就是花式计数方法。那么我们简要地回顾过去统计思维里这两种不相上下的方法。 频率论方法很依赖经验——这些方法是数据驱动且纯粹依靠数据做推论。贝叶斯方法更为复杂,并且它结合数据驱动似然和先验。这些先验往往来自第一原则或“直觉”,贝叶斯方法则善于把数据和启发式思维结合做出更聪明的算法——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世界观的完美组合。 最令人兴奋的,后来的频率论与贝叶斯之争,是一些被称为概率图模型的东西。该类技术来自计算机科学领域,尽管机器学习现在是CS和统计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统计和运算结合的时候它强大的能力才真正释放出来。 概率图模型是图论与概率方法的结合产物,2000年代中期它们都曾在机器学习研究人员中风靡一时。当年我在研究生院的时候(2005-2011),变分法、Gibbs抽样和置信传播算法被深深植入在每位CMU研究生的大脑中,并为我们提供了思考机器学习问题的一个极好的心理框架。我所知道大部分关于图模型的知识都是来自于Carlos Guestrin和Jonathan Huang。Carlos Guestrin现在是GraphLab公司(现改名为Dato)的CEO,这家公司生产大规模的产品用于图像的机器学习。Jonathan Huang现在是Google的高级研究员。 下面的视频尽管是GraphLab的概述,但它也完美地阐述了“图形化思维”,以及现代数据科学家如何得心应手地使用它。Carlos是一个优秀的讲师,他的演讲不局限于公司的产品,更多的是提供下一代机器学习系统的思路。 概率图模型的计算方法介绍( 视频和PPT下载 ) Dato CEO,Carlos Guestrin教授 如果你觉得深度学习能够解决所有机器学习问题,真得好好看看上面的视频。如果你正在构建一套推荐系统,一个健康数据分析平台,设计一个新的交易算法,或者开发下一代搜索引擎,图模型都是完美的起点。 延伸阅读: 置信传播算法维基百科 图模型变分法导论 Michael Jordan的技术主页 (Michael Jordan系推理和图模型的巨头之一) 3. 深度学习和机器学习(数据驱动机) 机器学习是从样本学习的过程,所以当前最先进的识别技术需要大量训练数据,还要用到深度神经网络和足够耐心。深度学习强调了如今那些成功的机器学习算法中的网络架构。这些方法都是基于包含很多隐藏层的“深”多层神经网络。注:我想强调的是深层结构如今(2015年)不再是什么新鲜事。只需看看下面这篇1998年的“深层”结构文章。 LeNet-5,Yann LeCun开创性的论文《基于梯度学习的文档识别方法》 你在阅读LeNet模型导读时,能看到以下条款声明: 要在GPU上运行这个示例,首先得有个性能良好的GPU。GPU内存至少要1GB。如果显示器连着GPU,可能需要更多内存。 当GPU和显示器相连时,每次GPU函数调用都有几秒钟的时限。这么做是必不可少的,因为目前的GPU在进行运算时无法继续为显示器服务。如果没有这个限制,显示器将会冻结太久,计算机看上去像是死机了。若用中等质量的GPU处理这个示例,就会遇到超过时限的问题。GPU不连接显示器时就不存在这个时间限制。你可以降低批处理大小来解决超时问题。 我真的十分好奇Yann究竟是如何早在1998年就把他的深度模型折腾出一些东西。毫不奇怪,我们大伙儿还得再花十年来消化这些内容。 更新: Yann说(通过Facebook的评论)ConvNet工作可以追溯到1989年。“它有大约400K连接,并且在一台SUN4机器上花了大约3个星期训练USPS数据集(8000个训练样本)。”——LeCun 深度网络,Yann1989年在贝尔实验室的成果 注:大概同一时期(1998年左右)加州有两个疯狂的家伙在车库里试图把整个互联网缓存到他们的电脑(他们创办了一家G打头的公司)。我不知道他们是如何做到的,但我想有时候需要超前做些并不大规模的事情才能取得大成就。世界最终将迎头赶上的。 延伸阅读: Y.LeCun, L.Bottou, Y.Bengio, and P.Haffner. Gradient-based learning applied to document recognition .Proceedings of the IEEE, November 1998. Y.LeCun, B.Boser, J.S.Denker, D.Henderson, R.E.Howard, W.Hubbard and L.D.Jackel: Backpropagation Applied to Handwritten Zip Code Recognition , Neural Computation, 1(4):541-551, Winter 1989 Deep Learning code: Modern LeNet implementation in Theano and docs. 结论 我没有看到传统的一阶逻辑很快卷土重来。虽然在深度学习背后有很多炒作,分布式系统和“图形思维”对数据科学的影响更可能比重度优化的CNN来的更深远。深度学习没有理由不和GraphLab-style架构结合,未来几十年机器学习领域的重大突破也很有可能来自这两部分的结合。 原文链接: Deep Learning vs Probabilistic Graphical Models vs Logic (翻译/zhyhooo 审校/王玮 责编/周建丁) 文章出处:http://www.csdn.net/article/2015-04-30/2824600 注:转载文章均来自于公开网络,仅供学习使用,不会用于任何商业用途,如果侵犯到原作者的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删除或者授权事宜,联系邮箱:contact@dataunion.org。转载数盟网站文章请注明原文章作者,否则产生的任何版权纠纷与数盟无关。 来源:http://dataunion.org/16436.html
个人分类: 人工智能|2387 次阅读|0 个评论
能挣钱不能说明素质高?
热度 1 wyuehua2004 2015-7-23 08:44
博文《 马云素质低吗? 》下面有位朋友留言说:“ 能挣钱不能说明素质高”。 我的原文是针对某网友说”跟王林交往的人就是素质最低“的质疑。这位朋友回答显然在逻辑学上是“偷换命题”。 我对“ 跟王 林交往的人就是素质最低 ” 的质疑 举的例子是马云来反驳,这样的思路叫证伪法,即举出对方话语覆盖的范围不符合该话语的例子就能说明该话语是伪命题,马云应该不能说是 素质最低的,这一个例子就能推翻那位网友的说辞,这是显而易见的。 但用“ 能挣钱不能说明素质高”来反驳我,显然其前提预设是把我的话理解成马云 能挣钱,而且指 马云是素质高。我的话不是直接这 意思吧!马云的素质不是最低这是我认可的,但 ”素质高“不是我要论证的。你要反驳我的话,也应该举出例子来证明马云素质是最低的才对。”偷换命题“不能推翻我的例证。也不能改变该网友的话语的错误性。
个人分类: 评论|863 次阅读|3 个评论
赵洪钧:樊院士的20句糊涂话
热度 2 fqng1008 2015-6-20 12:43
按:老友从邮箱发来他的文章“樊院士的20句糊涂话”, 继 “ 两个糊涂人吵架——评樊代明和方舟子争论医学 ” 之后 。 看来他是吃定我们这位工程院的副院长了。 据说他们是校友,洪钧兄文革前读过第七军医大学(1975年更名为第三军医大学),樊院士毕业于第三军医大学。 我想,他对校友的这些批评可能有两方面原因,一是院士级别的人不应该犯(或少犯)常识和逻辑错误,二是顺便与大家一起研讨逻辑与常识。鉴于此,我觉得还是很有意义的事情,尽管洪钧兄的批评并不一定都准确。 洪钧按:以下是从樊院士发表在《赛先生》上的文章中,摘出的20句糊涂话。这些糊涂话可分为三种:一是基本概念错误因而违背科学和医学常识;二是完全不符合实际,即凿空臆说;三是逻辑混乱。 注意!樊院士的糊涂话远远不止这些。其中严重的糊涂话至少可以挑出100句,加上不严重的会有200句以上。鉴于网友很可能不愿意读那么长的文字,我只挑了这20句,而且都是从第一篇文字(《医学与科学的关系究竟是什么?》)中挑出来的。 我自然要对这些糊涂话做些批驳或纠正,但很难说得很清楚。因为挑出的院士的糊涂话无不涉及重要概念或事实,彻底纠正或批驳要花很多口舌。网友们就这么凑合着看吧!当然,也欢迎指出我的错误或糊涂处。 第1句:医学远比科学复杂。 洪钧按:樊院士不知道医学是什么,即便知道科学是什么,也不足以判断二者谁更复杂。然而,樊院士显然也不知道科学是什么。他没有对此做出回答。院士把医学和科学看作两回事,而且对双方是什么都不知道,怎么知道二者谁简单、谁复杂呢? 总之,即便承认科学与医学是不相干的两回事,也不足以判断谁简单、谁复杂。可惜,坚决反对医学是科学的人,极其少。除外樊院士,大概只有刘力红之流。科学学家认为,医学属于科学。于是不存在医学和科学比较繁简的问题。大概,樊院士是工程院院士,于是和科学不搭界。他不懂什么是科学理所当然。不必奇怪他不知道什么是医学。不知道什么是科学的人必然不知道什么是医学。 其实,这是因为院士不知道科学的层次、分类以及理论科学和经验科学、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之间的关系等。这个问题我已经在“两个糊涂人吵架”中做了几句说明。这里再多说几句。 首先,科学确实有简单和复杂、低等和高等不同。 比如,数学有初等数学和高等数学。 初等数学又分为算术、代数和几何。 算术又有整数、分数和小数运算。 运算分为四则、乘方、开方等。 不难看出,上面这个等级和数学发展进程一致,也和当代数学教育从小学到大学的等级一致。 物理学也分为初等和高等。初等物理或经典物理以牛顿物理为代表,只是牛顿主要研究力学、运动和部分声学、光学。即基本上不涉及热学、电学和磁学。高等物理以相对论、量子论等为代表。这个等级也和物理学发展进程大体一致。 按照研究对象不同分类,科学可以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一般人对此应能理解,不详说。 自然科学,可以分为研究无机自然界和有机自然界两类。 一般说来,关于无机自然界的科学相对简单,关于有机自然界的相对复杂。 医学的主体部分属于研究有机自然界的科学,自然比较复杂。 注意!这不是说医学比科学复杂,而是说医学属于复杂的科学。 科学还分为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基础科学的 研究成果是整个科学技术的理论基础,对 技术科学 和生产技术起指导作用。 应用科学研究的方向性强,目的性明确,与实践活动的关系密切,且直接体现着人的需求。 医学显然属于应用科学。至于还有那些应用科学,一般人的常识都知道一些,不详说。 科学还分为生命科学和非生命科学。 由于生命现象最复杂,她显然比非生命科学复杂。 医学的主体属于生命科学,于是很复杂。 问题是医学还不仅仅属于生命科学,也不限于自然科学。她还要运用社会科学、心理学、美学和思维科学等几乎一切科学。于是就更复杂。 应用科学无不要表现为技术,所以医学不仅理论复杂,也需要使用或转化为几乎一切技术。目前物化了的医学技术(各种设施、器具、药品等)不胜列举。看看一个较大的医院里有多少设施、器具、药品等就知道了。使用或掌握这些东西,必须有相关的科学理论知识。 总之,医学的复杂性是因为她研究的对象的复杂性决定的。 特别是,医学不仅研究人的个体,还要研究很多相关群体问题。 于是医学就更复杂。 正是因为医学研究的对象最复杂,支撑她的科学理论和技术就最多、最复杂。 这就对当代医学教育和医生提出了明确的高要求:必须掌握足够的科学技术。 院士的谬误是因为按照他的见解推理,医生就不必掌握多少科学技术,医学院不必教什么科学,因为医学不是科学。 我相信院士当年没有学好中学,很可能没有中学毕业,尽管他后来进入大学(途径可疑)还留过洋,还是因为基础太差不可能有所造就。 不要认为中学知识不重要或年纪大了就应该大部忘记,一个从事科学事业(医疗卫生多半属于科学事业,医生多半属于科学人)的有心人,会牢记大部中学里学的科学知识。因为他后来的知识都是在中学基础上强化的,而且天天还会运用很多中学知识。 50 岁之后的爱因斯坦,业余乐趣之一是替中学生作数学作业。 如果问你赵洪钧怎么样,我自信至今还可以参加高考过专科线。 假如院士能够辅导他的孙子作小学四年级数学作业或最好初中二年级的数理化作业,我就承认他是一个合格的院士。 第2句:医学要比科学起源早。 洪钧按:这是很惊人的“创见”,只是不知道他的判断标准:怎样算医学起源?怎样算科学起源?我们姑且认同他医学与科学完全是两回事的主张,因为假如承认医学属于科学,则二者就有共同的起源。 第3句:“科学”一词的出现也不过1000多年,而医学已有数千年甚至更长的历史。 洪钧按:原来科学的起源,从“科学”一词出现算起。可惜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写于公元前4世纪。这是古典科学中,至今唯一还在中学普遍讲授的学科。她是当今全世界中学生的必修课,而且当代几何学教科书与欧氏原著没有大区别。中国的古代天文学著作,也是数学著作《周髀算经》则成书于公元前大约一世纪,中国的《九章算术》,虽然出现较晚,也在大约在公元一世纪。以上两书都和中国医学奠基作《黄帝内经》大体同时出现。至于研究思维的亚里士多德逻辑学,更是稍早于欧几里德几何学。西医的最早经典《希波克拉底文集》,大体上和《几何原本》同时出现。总之,东西方医学和科学粗具规模是大体同时的。一般说来,生命科学(包括医学)的进展要晚于非生命科学。 我曾经如下说:生命科学往往落后其他学科一步。我们不能设想在农业出现之前,人类能认识很多生药;石器时代会有金针;天文历法比较精密并为较多的人了解之前,医书当中会涉及有关知识并用以说明医理。医学虽然是最古老的学科之一,也只能在某些纯经验积累方面,有时超过其他学科。近现代科技史常识也足以说明这一点:我们不可能想象,氧气发现之前,会有较科学的呼吸生理;微生物发现之前,会有微生物病因学。显微镜、X光、进化论、相对论、激光以及当前在知识界普及的三论,都不是首先由医家发明、发现的。例子很多,不胜列举。为说明医学必须植根于其他自然科学学科,再引恩格斯一段话: “ 在自然科学的历史发展中,最先发展起来的是关于简单的位置移动的理论,即天体的和地上物体的力学。随后是关于分子运动的理论,即物理学。紧跟着它,几乎和它同时而且有些地方还先于它发展起来的,是关于原子运动的科学,即化学。只有在这些关于统治着非生物界的运动形式的不同的知识部门,达到高度的发展以后,才能有效地阐明各种显示生命过程的运动进程。”(恩格斯 《自然辩证法》 人民出版社 1971年版 第53页) 还须说明,医学的起源远远不止是在数千年前。灸法的发明要追溯到原始人使用火——已经有数十万年。砭石则要追溯到石器时代——至少始于新石器时代——将近两万年前。 院士的一句谬说或糊涂话,我不得不花费以上这么多话批驳,但还是不知道能否肃清流毒。 第4句:科学上只要格物就可致知。 洪钧按:这句话暴露了,院士心目中的科学限于自然科学,很可能连医学之外的生命科学(比如动物学、植物学)也不包括,因为动植物都有生命,在院士那里不属于“物”。至于心理学必须格人(暂时用院士的术语)才能致知,就不知道是否属于科学了。 “ 格致”这个术语首载《礼记·大学》,宋明理学家很推崇它。清末称西洋自然科学为“格物”。格物致知可以理解为:研究物,得到知识。于是格物不研究人。不研究人体构造、生理,更不研究人的意识和思想。总之限于无机自然科学。而当代科学既包括自然科学,也包括社会科学,还包括数学(注意,严格说来数学不属于自然科学)心理学和思维科学等。 其实,使用自然科学一词,多么通俗而且方便,院士非要用“格物”,只能是想卖弄学问。结果是他自己说不清,听众(他到处以首长和权威的身份,大师的语气作报告)也不明白。他的听众常常是在校大学生,其中大多不会知道格致这个名词。 第5句:科学研究的是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及变化规律,其结果具有高度的普遍性。医学研究的不仅是疾病本身(或其本质),而且要研究疾病这种现象的载体,即有着不同生活经历和生理体验的活生生的人,要研究人体各种机能的本质和进化规律。 洪钧按:院士在这里又是想当然。在他的心目,对人体和人类生物属性的研究和知识,不属于自然科学。其实,“疾病本身(或其本质)”也属于自然科学。“人体各种机能的本质和进化规律”(严格说来,研究人体进化规律,不属于医学的范围)也属于自然科学。他们都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规律也是普遍的。比如,和院士一样,中国人都长着头脑和四肢。内部器官也基本一致或高度一致。不但宏观构造高度一致,大家的DNA也都是那几个碱基构成的。 只是众人的社会地位和院士不同,受到的待遇、挣的钱以及对某些社会问题的看法和立场与院士不同。比如,不少大学热烈邀请院士作报告,院长、书记都要作陪还要亲自听讲,而且作认真状,频频点头做笔记。即便他们明明听出了谬误,还是要大肆吹捧。而我要去做报告,有两个老师作陪就不错了。不满意的听众会中途退出,也很可能当面让我下不来台——即便我讲的没有错误,但不合他们的口味也不行。《医学争鸣》和《赛先生》主动向院士约稿,主编们很可能看出了其中的大毛病,但还是会赞誉有加,假如有人针锋相对地批评院士,主编们很可能不予登载——其实是不敢登载。 以上这些现象不属于自然科学,不能用自然规律来解释。 总之,人的社会属性是高度不一致的,是不平等的。利害关系是不一致的,对同一社会问题的立场和观点是不一样的。研究这些问题属于社会科学。 用一句俗话说:人比人得死!你看,自然的人那么一致,社会的人却不同到这种程度——一点也不一致,于是社会科学就有很多不客观的东西。 在构造和功能上,人与人之间差异是有的。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和动物个体之间的差异没有本质不同。 总之,自然科学不但研究无机自然界,也研究包括人的生物属性在内的有机自然界。 第6句: 在生命起源的奥秘尚未揭示之前,所有关于生命现象本质的解读和认识都是狭义、片面和主观的,充满了随意性。对生命的思考和解读,中医和西医充满分歧,甚至南辕北辙,其实这并不奇怪,实际上是观察角度不同所致。西医的整个体系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的,所以常有医学科学的提法。中医的整个体系是建立在实践经验的归纳分析和总结之上的,所以不常有中医科学的提法。 洪钧按:以上是三句话,涉及两个重大问题。一是如何评价现有关于生命起源的研究进展;二是如何看待中西医。 这二者确实都是很大的问题——写几本书也说不完。 按说这二者,没有必然联系。即讨论生命起源不一定涉及中西医问题。反之亦然。 但院士就这样的思维:头上一句,脚上一句。 不但如此,第一句就让你堕入五里雾中。 “ 所有关于生命现象本质的解读和认识 ”,说的都是生命起源么?当代西医解剖学、生理学、生化学、病理学莫非不属于关于人体生命现象的本质解读么?这些认识和解读莫非都是“ 狭义、片面和主观的,充满了随意性” 的么? 比如,古代东西方都曾经认为心主意识,而西医早就证明意识和思维发生在大脑。当今对大脑如何实现其功能知识更多,这难道不是认识了人体生命现象中的很奥秘的一种本质吗? 至于,人(和所有生物)为什么要喘气儿,近代科学早就帮助医学(和其他生命科学)认识到这是在进行氧气和二氧化碳交换(动植物之间大体相反)。 吃进去的馒头如何变成热量和肌肉收缩的能量,现在也很清楚了。 至于古代不可思议的生物遗传原理,现在也相当清楚。不但有理论,还有基因工程和胚胎技术。 分子生物学和DNA技术大大普及,不是离最终揭示生命的奥秘已经很近了吗?!转基因技术已经相当成熟,不但出现了很多转基因物种,在医学上也在应用。只是受伦理限制还不允许搞转基因人。 总之,探索生命起源离不开对生命现象的一切现有认识和技术手段。但现有人体生理知识最初不是为了探索生命起源。 值得欣慰的是(其实毫不奇怪)中西医“ 对生命的思考和解读” 原则上倒是完全一致。这正是二者可以且必然融合的基础。 中医怎样看人的出现和维持生命呢? 《内经》说“人以天地之气成”。 这句话译成现代汉语就是:人来自自然界的物质,或人是自然界的物质构成的。 西医和近现代生命科学显然在原则上完全同意此说。 于是,中西医之间不是 充满分歧 ,更不是 南辕北辙 。 二者之间有些分歧是受时代条件(相关科学理论水平和技术手段等)所限,而不是因为“ 观察角度不同所致”。 “ 西医的整个体系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的” 院士在此忽然冒出了一句很正确的话。 西医的整个体系都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那西医不是科学还能是什么呢?!莫非建立在非科学或伪科学基础上的体系才是科学吗?! 所以,尽管他说的科学限于自然科学,但此话怎么也不能出自坚决反对属于科学者之口。 所以我认为这是他不小心抄袭来的。 于是出现了严重的自相矛盾。 第7句:据经典医学书籍记载,现有病种已达4万种之多 。 洪钧按:这是臆测。试问哪些医学书籍算是医学经典呢?《黄帝内经》、《希波克拉底文集》、《盖伦全集》、《阿维森纳医典》、《伤寒杂病论》是比较公认的古代经典。它们讨论的疾病都相当少——加起来不超过二百种(有个病名就算一种)。近现代西医书哪些算是经典呢?《希氏内科学》和《近氏内科学》大概最著名,但没有人称其为经典。其中所载病种不超过三百。况且如何定义病种的概念呢? 网上倒是有些人提问这个问题,却没有人做出明确回答。 第8句:医学关乎生命。 洪钧按:原来这是只有院士才知道的,而且是文中的一个题目。这句话太明白了,可惜是不少弱智者也知道的。 不过,如果理智地看这句话,就应该得出学医必须掌握生命科学的结论。或者说医学属于生命科学。 然而,院士的逻辑与众不同。他的生命概念是超物质的。 我则认为,既然生命从物质中产生或起源,生命起源和生命如何存在(也就是生理)必须也只能通过研究物质认识。 至于生命这种物质存在的形式很复杂,是不言而喻的。 其实,我们现有关于生命起源和存在的知识,都来自对物质的研究—不考虑宗教、神话或其他超自然解释。 第9句:生命相对于它所承载的物质而言更加难以捉摸。 洪钧按:原来是生命承载物质,而不是物质承载生命。真是颠倒黑白的糊涂话。如果物质必须生命承载,那么生命出现之前物质如何存在呢?地球的历史有四十多亿年,前十亿年都没有生命。那时的物质靠什么承载呢? 第10句:科学研究再复杂,最终的定律是“物质不灭”,而医学除了物质不灭外,更要回答为何“生死有期”。 洪钧按:“最终定律”是什么含义?谁说“物质不灭”是“最终定律”? 严格说来“生死有期”不是医学必须回答的,而是生命科学必须回答的。 宗教对这个问题的回答,类似哲学,从略。 达尔文的代表作叫《物种起源》,回答的是物种是怎样来的,也顺便回答了人是怎样来的,只是回答得不是很好。关于生命的起源,也在那时(1860年左右)才开始有科学研究。至于个体的生命为什么有始有终,尽管很多人追求长生不老,但在很长时期内此事对医学并不迫切。中医就没有专门研究长生不老的,只是些道士,修炼长生。中国的儒家,乃至比较明白的普通人都认为有生有死是正常现象。追求不死才是谬误。为什么生死有期,至今仍然不是很迫切的问题。医学教科书上,也不讲这个问题。至今没有长寿医院,更没有让人们长生不死的疗法。倒是一般生命科学,即生理学(不是特指人体生理学)想回答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回答了这个问题。端粒酶是众多学说之一。我认为有一点可以肯定——控制生死(寿命)生物钟的因素必然不是单一的。 洪钧按:以下 10 句话有的不是摘自院士大作的第一篇,但完全是原话,朋友们想看出自那里很容易。我越看越生气,实在再没有耐心读博士的大作了。到此为止吧!也许其流毒没有我担心的那么厉害,因为院士的谬误太多也太明显了。 第11句: 医学目前由于对生命本质的无知,故多数的理论和实践还是盲人摸象,雾里看花。 洪钧按:院士的追随者可能认为,这不过是院士对当代医学比较悲观。况且也有别人这样说。不是一般认为未知的东西远远超过已知的吗?我则认为,这是院士自己对医学的无知。 如何判断对研究对象是否彻底了解了呢? 我认为,假如已经能够完全人造某对象,就是对该对象彻底清楚了。 比如,麻黄素在很长的时期内只能从麻黄中提取,故尽管早已知道了它的分子构造,还不能说彻底知道它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两位德国化学家成功地合成了左旋麻黄碱。于是至此,对麻黄碱可以说有了彻底认识。 所谓彻底认识,就是要达到“巧夺天工”的程度——即人工制造本来是“天”才能制造的东西。 目前显然还不能在实验室里造人。但是克隆人已经没有自然科学理论和技术问题,问题是伦理限制。 至于,有多少人体内的物质和构造是可以人造的,不胜枚举。 至于,智能机器人的出现,也是一种人造人。只不过,不是血肉之躯。 总之,对生命现象(包括人)的知识,已经大大丰富。远远不是还处在对“ 生命本质无知,故多数的理论和实践还是盲人摸象,雾里看花” 的阶段。 持这种看法的人,很可能是他对生命科学(包括医学)知之甚少。 第12句: 治病是“治”物质,是以物质换物质,或以物质改变物质;而救命不是“救”物质,救命是在调节物质表现的特殊形式,以确保这种形式的正常存在。 洪钧按:说治病是治物质,是以物质换物质,是瞎说,而且和院士本人他处的主张很矛盾。试问,心理医生主要靠什么手段治病呢?莫非也主要靠仪器和药物吗?非心理医生,难道不是随时也要做解释和安慰吗?院士不是也主张“总是去安慰”吗? 至于推拿按摩和其他物理疗法,就是能量干预,而不是物质干预。即便是物质干预,绝大多数情况下,也不是物质换物质。 试问:西医最常用的抗生素疗法是物质换物质吗? 就是目前最常用的输液,也大多不是为了物质换物质。 救命和治病莫非有截然界限吗? 治病难道最终不是为了救命吗? 医学不是救死扶伤之术吗? 比如,呼吸衰竭时,给氧、用呼吸机、呼吸中枢兴奋药等,不是在救命吗? 至于心跳骤停后的复苏措施,难道不是最典型的救命吗? 把常识性的问题搞得一塌糊涂,明白人还要受影响,在校大学生必然中毒。 第13句: 应该说所有疗法,或所有药品都是经过科学的方法研究出来的,其疗效都是经过科学的方法计算出来的,但决不是所有疗法或所有药品对所有的人都是有效的。 洪钧按:说的是废话、罗嗦话,却有明显错误。 目前的中草药及其大多数制剂,最初都不是“ 经过科学的方法研究出来的,其疗效也不是经过科学的方法计算出来的”, 而是直接在人体上使用的经验积累。即所谓神农尝百草的结果。 “疗效都是经过科学的方法计算出来的” ,又是臆说。 疗效是通过实验观察推理得出的。只不过,处理实验数据时,要做统计。没有疗效的东西怎么计算(统计)也计算不出疗效来。 “不是所有疗法或所有药品对所有的人都是有效的”。 这也是废话,没有什么西药的说明书上这么说,而是都详细说明对什么情况有效,并且一般还要说明毒副作用。 当然,也有的药物,是百分之百的有效。 比如,葡萄糖对百分之百的低血糖患者有立竿见影之效。 第14句:医学与科学属于两个不同的“范式”(Paradigm),有不可通约性。科学确定的是一种世界观和自然观,而医学确定的是一种生命观和健康观。 洪钧按:院士又是在想当然。不过,这个问题我想留给有心的网友,暂时不作评论。 第15句:未来的临床试验方法应该是找到适应症,即给用药有效的那部分病人用药,给不用药有效的那部分病人和用药无效的那部分病人不要用药。 洪钧按:院士在此不但说话罗嗦,还公然宣扬违反基本医学道德。“ 用药无效的那部分病人不要用药” 吗?预先怎么知道呢?即便基本上可以断定疗效不好——比如院士曾经常常处理的晚期癌瘤——就应该看着他们死吗? 第16句: 任何疗法在进入人体前,都应该在人体外得到证实。人体外的实验包括实验室研究和动物体内实验。 洪钧按:这句话没有常识错误,尽管这么浅显的问题不值得院士作报告来说。问题是院士在此说了外行话,尽管我们知道他的意思。 任何疗法进入人体之前,应改为“进入临床之前”,这才是行话。 第16句:除生命科学外,其他自然科学研究的多为非生命物质。 洪钧按:这里多出了一句,即两个第16句。就这么留着吧! 这是一句废话,而且有明显逻辑问题。生命科学之外,自然是非生命科学。至于那些科学研究的是否都是非生命物质,要看如何定义生命物质。比如,有机化学,现在不属于典型的生命科学。但在历史上,曾经认为有机物质只能是生命体中才有的,现在仍热认为,有机物是生命产生的物质基础。 第17句:生命活动结构和功能的最小单元是细胞。 洪钧按:网上就有这个问题,而且是中学生物试卷中的一个选择题中间供选择的答案。院士显然选择了“是”。其实,就是中学生如此选择,也不对。试问,病毒算什么呢?不算生命吗?病毒有细胞构造吗?院士从来没有听说过病毒吗? 其实,就是对多细胞生物而言,也不能说细胞之下再没有实现生命活动的构造和功能单位。细胞器,特别是线粒体和细胞核内的DNA也能够相当独立的实现其功能。转基因技术,就是把选定的基因片段转入另一个目标细胞,而实现“物种突变”。 当年三羧酸循环的研究方法之一,就是用磨碎的鸽胸肌肉组织(不再有细胞构造)发现葡萄糖的生物燃烧关键环节。 第18句:几乎所有的疾病都存在局部和全身两种形式,只是敦重敦轻,谁先谁后而已。 洪钧按:我们可以连蒙带猜地弄清院士的意思。前半句话是说疾病大都有局部表现和全身症状。他却表达为“局部和全身两种形式”。 注意!他的意思不是说,像结核病那样有肺结核、肾结核、皮肤结核等不同,而是说肺结核既有肺上局部病灶和咳嗽、吐血等呼吸系统的症状,也有发热、消瘦等全身表现。 “敦重敦轻”显然是“孰重孰轻”的错别。院士的追随者可能会说,这是笔误或者代他输入此文的人的错误,不必大惊小怪。然而,此文是院士多次作报告的讲稿整理而成,还两次公开发表,院士都没有亲自过目把关吗?我想是不可能的。他的秘书也不敢不经他过目就发表。所以,显然是院士分不清孰和敦。 至此我想起了《聊斋志异》上的一首打油诗如下: 何事可浪,花菽生江,此后院士,不如为娼。 盖其中的错别字有:恨错别为浪,椒错别为菽,薑错别为江,伺候错别为此后,阮士(人名)错别为院士,伥错别为娼。 第19句:有人说过“高科技离医学越来越近,医学离病人就越来越远,医患之间的问题就会越来越严重”。 洪钧按:院士公然在此宣传歪理。 医患矛盾的突出,与高科技没有关系。假如那样,胡万林和张悟本就不会遇到矛盾而入狱,因为他们根本不懂也不使用高科技。倒是院士们才会天天被病人打骂或殴伤,因为院士们使用的高科技必然比普通医生多。 至于为什么目前中国频频出现严重的医患矛盾事件。我只说一句:这是中国医界诚信危机的必然结果。剩下的原因请院士和网友们自己思考。 第20句:如果把现今在科学研究中或医学基础研究中发现的各种科学的数据、分子全部用到临床去诊治病人或预防疾病,必将铸成大错特错,甚至引发灾难。 洪钧按:没有人主张“ 把现今在科学研究中或医学基础研究中发现的各种科学的数据、分子全部用到临床去诊治病人或预防疾病” 。而且,数据和分子不代表科研成果,莫非院士发表的科研论文都是些数据和分子吗! 不过,一切重大科研成果都很快用在医学上,而且是临床上。 比如,1895年发现X光,次年就有了医用X光机。 发现放射元素后,也是立即有了放射疗法。 超声技术的使用也是如此,从B超到彩超也是十分迅速地应用于医学。 信息技术也是如此,当代县医院以上的医院里的医生,没有微机已经无法工作。 总之,科学技术进步从来是继续还是大大地促进医学进步,造福人类,而从来没有引发灾难。 至于原子武器和化学、生物武器的危害,不是科学技术的错,而是人类社会问题(不得不打仗)造成的。人类会互相残杀,不是科学技术发展带来的后果。早在原始社会,人类就常常进行战争。木棍刀剑,都曾经作为武器。
个人分类: 比较医学|3015 次阅读|4 个评论
搞不懂的逻辑学
热度 7 yurongming 2014-12-18 09:09
近日,在各网络媒体浏览,发现很多精彩而深奥的语言,俺不懂。得高人指教:“那是逻辑学,懂么?”。 俺还是不懂呀,一听就是多么的了不起。不过毛老人家告诉我们:“三天不学习,赶不上刘少奇”嘛。 俺加紧学习,下面就是俺苦心学习的结果。 共产党员的思想都是高尚的,贪官都是共产党员,贪官的思想都是高尚的。 我们不能反对共产党,贪官都是共产党,我们不能反对贪官。 共产党员代表了中国最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贪官都是共产党员,贪官代表了中国最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 共产党员的思想都是高尚的,只有一部分贪官的行为是卑下的。结论:(部分不能代表整体,行为不能代表思想)共产党员的思想依然都是高尚的。 共产党员的主观愿望都是好的,贪官都是共产党员,所以贪官的主观愿望都是好的。 砖头在哪里?
个人分类: 其他|1518 次阅读|21 个评论
逻辑哲学导论
热度 2 ssglwu 2014-9-19 10:17
吴国林 我给华南理工大学科技哲学硕士生开设的《逻辑哲学导论》,主要讲命题逻辑与谓词逻辑等 每周二的晚上,7:00,在华工五山校区31号楼5楼。
个人分类: 公共博士生教学资料|3231 次阅读|9 个评论
“交界性区域”的临床思考
热度 26 何裕民 2014-7-22 16:50
“交界性区域”的临床思考 何裕民 蒙玲莲 近年来,就在亚健康、亚临床之类概念引起人们广泛关注的同时,反对的声音同样强烈。人们激辩:健康与疾病之间是否真的存在这么一个交界性、过渡性的区域?一些坚定的生物医学信念持有者排斥这一区域的客观存在,认为要么就是健康,要么就是疾病,不存在中间区域。这看似明白无误,符合西方逻辑学的“排中律”。其实,这种逻辑思想在哲学上是幼稚的,属于“非白即黑”之低级、简单的形式逻辑;它只适合于考量一般的自然现象,无法很好认识相对复杂的生物学世界。就象 法国 学者于连·法朗索瓦所检讨的那样:西方文化长期以来习惯于“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也就是非此即彼的思想方法。重视以主体为一方的对客体的切割、分类而加以认识,总是相信自己从客体抽象出来的“规律”并将之奉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适性,他们崇尚抽象的规律性远远超过关心事物的特殊性和具体性。我们注意到执此观念者在医学上往往信奉唯科学主义,唯指标或唯生物形态是论。这显然是比较肤浅而有待商讨的。至少,反观中国历史,《老子》就强调“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国内哲学界则80——90年代热烈讨论过“一分为三”问题,主流性共识认为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强调一分为三,承认并重视中间状态或过渡区域①。现实生活中,非黑非白,黑白之间的过渡现象比比皆是!这样一个区域的普遍存在,可谓是自然规律。 (一) 通过对国内外有关流行学调查的权威数据的比较研究,我们揭示了一个客观事实:东西方调查结论中的认定:血压、血脂、血糖等的重要生理参数普遍存在着一个既非病态,亦非健康的交界性区域。对此,人们或标注为“交界性/临界性(Borderline)”区域,或称之谓“接近或高于理想水平(Near optimal/above optimal)”,或以“前期…/Pre…(如高血压前期/ Pre hypertension)”来表达②。本课题正在进行的其他研究进一步表明:大多数生理参数都存在这么一个区域。例如,某些亚健康状态与血常规变化之间也存在着这类情况。为了避免争执,我们姑且把它命之为“交界性区域”。 不仅仅生理参数如此,即便就医学的其他领域而言也同样:例如,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经典定义中便明确指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状态(not merely the absence of disease or infirmity)”,把健康(health)、虚弱(infirmity)与疾病(disease)并列,其中,虚弱既非健康,亦非疾病,只是一种中间状态或灰色区间。临床上,许多求诊者述说的只是有点疲劳、或一连串查不出有明确异常的“非特异性症状”,你不得不认为他偏离了健康,但还未处于疾病或病理状态。 总之,无论是自我感受(虚弱状态),还是生理参数,都客观地存在着一个交界性区域——非病非健康的,可能会有所漂浮的不稳定区间。这是一种事实存在,或曰客观规律。其实,温习文献,中国晋唐名医孙思邈早在6世纪就提出了“未病欲病”概念③。可见,在中国医学中,这是人们早已注意到的事实。故《内经》的治未病思想才会如此深入人心。也正因为如此,前苏联学者布赫曼80年代提出 “第三状态”概念后能在中国这个素有“一分为三”哲学思想根基的国土激起波澜,以致其后国内关于亚健康、灰色地带、前临床、亚临床的讨论此起彼伏,热闹非凡。因为,这些概念虽表述有异,其实都是对这一客观现象的描述或揭示。 我们说医学具有科学与技术的双重特征。科学是研究客观存在的;技术是解决实际需求的。交界性区域现实中的客观存在,临床又有大量这类求诊者的急迫需求。故医学(不管是基础研究还是临床诊疗)都应该且必须关注这一“交界性区域”,唯此,才能与其所应承担的社会角色与功能相吻合。也许有人会说:生理参数的区分,多少有点人为的痕迹;病人的感受,更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此话不假!但由此而否认“交界性区域”的意义却站不住脚。何也?医学领域几乎所有的界定多少都带有某种人为性质。所谓的正常与异常如此!健康与许多疾病界限亦是如此!这时,就需要哲学的指导。而医学与哲学之所以难以分舍,原因亦在于此!哲学上“一分为三”有其深刻性和合理性。鉴此,否定这一交界性区域存在,要么就是短视,要么就是先入为主,都不是医学科学工作者所应禀持的态度。 (二) “交界性区域”的表达上争论更大。众多学者主张以“亚健康”来概括,国家科技部也将“亚健康”列入了十一·五支持项目,笔者有幸主持其中基础工作。也有学者主张亚临床、前临床等。甚至有学者公开指责亚健康是“伪科学”,不存在“亚健康”问题,只有亚临床问题。其实,这类争执意义不大。理由有三: 1、从科学哲学与科学社会学角度来看,许多医学(专业)术语的形成,有个约定成俗的过程。例如,伤风感冒、中风、痛风,以及癔症/歇斯底里(词根为古 希腊 语“子宫”“Hysteria”)等,大家都耳熟能详。这些常见医学术语合理吗?显然都很不恰当,有的甚至有歧视性,但都已约定成俗,似无必要深究其合理与否,或再加以更改。 2、医学术语就其社会属性而言,有公众传播与专业传播之别。例如,“猪流感”公众传播效果很好,世人皆知,但并不严谨;甲型流感是较猪流感进了一步,仍属公众传播层面。而H1N1流感才是专业传播的合适术语。专业传播术语的形成,既需要一过程;有时还要考虑它的受众范围和术语影响力。如果一开始就强调专业术语(象H1N1流感,传播范围和影响力会大大打折扣),因此,现在对大众似乎并无必要一定去“纠错”,强调是“H1N1流感”,而不是“猪流感”。 要真正贯彻保健防范在先的宗旨,“消患于未兆”、“济羸劣以获安”(《黄帝内经》序),就要让大众能更广泛、更深刻地接受相关的观念。只有知晓了,才能主动应对。研究“交界性区域”的突出意义也就在于此。对此,亚健康如同猪流感一样,从传播的角度而言,无疑是极其成功的!它为普及保健防范等的预防医学意识,作出了很好的理论铺垫。如果嚼文咬字地告诉大众:正确的说法应该是“交界性区域”!而“交界性区域”又是怎么回事?有哪些具体表现?这样做尽管严谨些,但如此健康宣教是很难达到全民知晓效果的,更不用说刻骨铭心了;至少,大众传播的效果事倍功半。 3、此外,有学者以“亚临床”或“前临床”等的概念来排斥“亚健康”。其实,这并不是太原则的问题。但其中有几点值得思考:⑴“亚临床”等也只是个公众传播术语,并非严谨的专业概念。⑵“交界性区域”本身是一个区间,笔者在十多年前即提出了在这一区间存在着一系列的过渡带,从“亚健康”到“潜临床”,到“前/亚临床”。其界限都是灰色的、游离的、颇难一刀切断的。④其中,细究的话,“亚健康”更比邻健康,就象“接近或高于理想水平”的低密度脂蛋白一样;亚临床则更趋向于疾病一侧,可以说是“交界性高水平”。且亚健康含义更广泛些,能包容亚临床。⑶两者的适宜的传播受众不同,亚健康面对的是关注自我健康的芸芸大众;亚临床主要是便于临床医师接受。⑷亚临床更容易诱导过度或偏激的消费性临床干预。对此,特别需要指出,我们将在下文讨论。 (三) 毋庸详证,研究“交界性区域”的理论及临床意义均十分突出,它是落实“上工治未病”的关键性举措,也是预防医学、健康医学的核心,以及落实“人人享受保健”之医学目的的前提。然而,在肯定“交界性区域”概念临床意义的同时,有两个倾向必须加以关注: 1、对亚健康或亚临床的关注不够,未能及时采取适宜手段,加以必要的干预防范,这主要存在于一般大众之中,故向公众传播“亚健康”之类观念非常重要。 2、容易诱导过度干预,特别是采取过分的医疗性措施。这是临床医师易走的误区。其实, 美国 多版的JNC明确指出:高血压前期不宜归入疾病范畴,不一定需要临床干预,特别是消费性的药物干预。更可取的做法应该是帮助对象加强健康防范意识,改变生活方式,并借助各种适宜的保健手段,而不是只知借助医疗消费性的手段(药物等),达到保健目的。这是一个原则性的问题。动不动就运用药物等消费性医疗手段,有时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还会滋生新的健康障碍;并使医学的性质“异化”。对此,本人深有体会,80年代末,本人血压就不稳定,老在130~145/90~100mmHg之间波动,90年代初始服用珍菊降压片,94年后效果不好,仍有波动;改用络活喜,效果可以。当时有心血管权威断定:本人需终身用药。受此刺激,自那时起,从自我积极调整生活方式做起,大概两三年后逐渐减药,现已有显效,已多年不用降压药物,多数时间血压可控制在125/80mmHg上下。循此思路,笔者也应用于临床,时有良效。如某60年代末出生的央企总裁,三年前因体检发现血糖很高,几次复查血糖则不稳定,被确诊为糖尿病而刚刚开始了正规治疗。笔者发现他每次血糖升高都在过度熬夜之后,休息休息就能接近于完全正常,便帮他分析,认为还属于“交界性区域”,系一过性、“应激性”高血糖反应。不妨先从调整生活方式,不熬夜,每天注意工作一段时间后的适当放松,控制进食量,加强餐后步行活动等做起,辅以一段时间的中药,在严密观察血糖值的同时,暂不用正规的药物治疗。该君因恐惧药物的长期依赖性,遂听从笔者建议,积极实施,近三年来,不再依赖药物,血糖控制得很好,自我感觉也不错。 在我们看来,“交界性区域”需要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但它的临床对策,不是一味强调消费性的药物等干预,而更应主张用非消费性的适宜的综合手段,特别是调整生活方式等,如此,方真正契合了合理医学之宗旨,也有利于受众利益最大化。 (四) 关于交界性区域,还有几点问题值得讨论: ⑴ 我们认为:交界性区域包括两类情况:一是自我感受上的,或曰功能上的,比如说疲劳状态、虚弱状态、失调等等;二是本体上的,或曰表现出某些生物指标或形态偏离的;就象前所列举的血压、血脂的交界性水平。这两者分别对应于临床可以明确的生物性疾病及病人的自我病态感受。在我们看来,交界性区域的两类情况有着同样的健康(保健)与医学(预防)意义——前者的有效干预,可提高公众的生活质量,最终可减缓衰老进程,或推迟某些慢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对此中医的综合优势多一点。后者的合理干预,可避免或减缓推迟某些生物疾病的发生发展。而合理的保健预防应该同时关注两者,方能实现“消患于未兆”、“济羸劣以获安”理想之目的。 ⑵ 交界性区域不是一成不变的,即使划定后也只是相对的、可飘移或游离的。这包含有多层意义:①区域的界限是游离可变的,就像美国从1984年(JNC3)到2003年(JNC7),4次修订了成人血压的分层标准,其中,“交界性区域”的界限就有所变化;这种变化反映了人们对相关问题认识的深化和对健康理解的日趋严谨。②很多情况下,“交界性区域”只是个姑且用之的名称,人们不可就此止步;进一步深入研究可能不断会有新的斩获。例如,疲劳状态只是类“交界性区域”,深入研究后人们至少剥离出了“慢性疲劳综合征”这一新的病态类型,而后者则不属于“交界性区域”。③“交界性区域”所谓的包括两类情况,这两类情况的界限也是相对的,只是受制于人们现阶段认识水准,为了方便起见,姑且划分之。例如,至少我们已注意到某些亚健康状态与血常规变化之间就存在着某种相关性,也许,这些方面的深入探讨,能找到一些功能性或感受上异常状态的生物学差异所在。 ⑶ 某些交界性变化应该强调积极采取临床干预措施,主要是一些有较明确严重后果的交界性改变,如一些早期的癌前病变等。但是这些只是特例,并不具有普遍性。 最后,有学者认为亚健康为商家的炒作提供了契机,故没有必要进行这类研究。此联想大可不必!商家是遂利的。萨斯、猪流感等的出现商家不照样热闹地加以利用吗?WHO调低高血压共识的国际标准,也不招来动机的商业质疑吗?的确,有人利用了亚健康之类的研究来寻求他的商业利益,但这是他们的事情!医学研究、适宜的干预、商家的利益诉求,是完全不同之事!我们不可能去阻止商家遂利而动,我们只能尽心尽职地做好本职之事。且完全没有必要因噎废食。
2788 次阅读|26 个评论
科学的思维与认知界面
benlion 2014-4-23 09:56
人生存在观测时空的表象世界,感官编码的知觉构成人的视界。 哲学理解和解释世界,科学观察和测量表象的世界,宗教是体验和意志的世界,艺术通过想象描述世界,技术通过操作改变世界等;但是,人终究生存在自己感官的表象世界,而且,人的知识和人的品格,均局限于教育和经历构建的思维和意识软件。 科学认知关系的集合,描述表象的世界,数学的直线、立体等公设,物理学的时间、空间和运动等测量,感觉的阈值、对象和本底等,决定了构建知识体系的基石。如,相对论的时间和尺度等,就是人的观察和测量概念,不是客体自在的现象。 也就因此,结构论是采用关系的稳定、构成与变化和组织等为公设而建立的体系 * 。生物系统的理论依据是机器,不再是质量、时空和物体等概念,而是组织和信息、调控的系统等,生物体的物质不断更换和能量消耗,延续的是结构和图式等拓扑关系。 不同历史时代,心灵印迹了那个时代的文化,典型可见于不同时代移民海外的华人,人的思维和行为模式,受出国之前的文化和居住国家的文化双重塑造。 观察渗透理念,认知依赖观测,近现代科学,建立在哲学思维的基础上。 究竟什么是科学?什么是宗教?都是哲学问题,不是科学问题。科学,采用数学的测量和技术的操作,宗教采用文学的描述和艺术的想象。科学的认知和实践,作为人的行为模式和社会组织形态,而又受到了宗教的观念和体制的制约。 因而,人本质是生存在自己时空里的“扁平人”,对于高维度时空和超越感官的世界存在几乎无法弥补的缺陷,认知和实践知识提供人在宇宙里生存的操作导航。 注 * : 1986 年顿悟到结构的关系集合是比物体、时空等更根本的概念。 - ( 21 世纪,环太平洋文明) -
个人分类: 随想|2417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4年SCI收录逻辑学学科期刊20种目录
wanyuehua 2014-4-17 08:20
2014 年 SCIE 收录 逻辑学 期刊 20 种,其中 SCI 收录 5 种、 SCI 、AHCI共同收录期刊4种 。 2014 年 SCI 收录逻辑学学科期刊 20 种目录 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 LOGIC - JOURNAL LIST Total journals: 20 注: ★ SCI、AHCI共同收录期刊4种 1. ACM TRANSACTIONS ON COMPUTATIONAL LOGIC 《美国计算机学会计算逻辑汇刊》 Quarterly ISSN: 1529-3785 ASSOC COMPUTINGMACHINERY, 2 PENN PLAZA, STE 701, NEW YORK, USA , NY,10121-0701 1. ScienceCitation Index Expanded 2. ALGEBRA AND LOGIC 《代数与逻辑》 Bimonthly ISSN: 0002-5232 SPRINGER, 233SPRING ST, NEW YORK, USA ,NY, 10013 1. ScienceCitation Index Expanded 3. ANNALS OF PURE AND APPLIED LOGIC 《理论与应用逻辑纪事》 Monthly ISSN: 0168-0072 ELSEVIER SCIENCE BV , PO BOX 211, AMSTERDAM, NETHERLANDS , 1000 AE 1. ScienceCitation Index 2. ScienceCitation Index Expanded 4. ARCHIVE FOR MATHEMATICAL LOGIC 《数理逻辑文献》 Bimonthly ISSN: 1432-0665 SPRINGER, 233SPRING ST, NEW YORK, USA ,NY, 10013 1. ScienceCitation Index 2. ScienceCitation Index Expanded 5. BULLETIN OF SYMBOLIC LOGIC 《符号逻辑通报》 Quarterly ISSN: 1079-8986 ASSOC SYMBOLICLOGIC, INC, 124 RAYMOND AVENUE, POUGHKEEPSIE, USA ,NY, 12604-0001 1. ScienceCitation Index 2. ScienceCitation Index Expanded 6. ★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LOGIC 《逻辑史和逻辑哲学》 Quarterly ISSN:0144-5340 TAYLOR FRANCIS LTD, 4 PARK SQUARE, MILTON PARK, ABINGDON, ENGLAND, OXON, OX14 4RN 1. ScienceCitation Index Expanded 2. Arts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 7. JOURNAL OF APPLIED LOGIC 《应用逻辑学杂志》 Quarterly ISSN: 1570-8683 ELSEVIER SCIENCE BV , PO BOX 211, AMSTERDAM, NETHERLANDS , 1000 AE 1. ScienceCitation Index Expanded 8. JOURNAL OF LOGIC AND ALGEBRAIC PROGRAMMING 《逻辑与代数程序设计杂志》 Bimonthly ISSN: 1567-8326 ELSEVIER SCIENCEINC, 360 PARK AVE SOUTH, NEW YORK, USA ,NY, 10010-1710 1. ScienceCitation Index 2. ScienceCitation Index Expanded 9. JOURNAL OF LOGIC AND COMPUTATION 《逻辑与计算杂志》 Bimonthly ISSN: 0955-792X OXFORD UNIV PRESS, GREAT CLARENDON ST, OXFORD, ENGLAND , OX2 6DP 1. ScienceCitation Index Expanded 10. JOURNAL OF MATHEMATICAL LOGIC 《数理逻辑杂志》 Semiannual ISSN: 0219-0613 WORLD SCIENTIFICPUBL CO PTE LTD, 5 TOH TUCK LINK, SINGAPORE , SINGAPORE ,596224 1. ScienceCitation Index Expanded 11. JOURNAL OF MULTIPLE-VALUED LOGIC AND SOFT COMPUTING 《多值逻辑与软计算杂志》 Quarterly ISSN: 1542-3980 OLD CITYPUBLISHING INC, 628 NORTH 2ND ST, PHILADELPHIA, USA ,PA, 19123 1. ScienceCitation Index Expanded 12. JOURNAL OF SYMBOLIC LOGIC 《符号逻辑杂志》 Quarterly ISSN: 0022-4812 ASSOC SYMBOLICLOGIC, INC, 124 RAYMOND AVENUE, POUGHKEEPSIE, USA ,NY, 12604-0001 1. ScienceCitation Index 2. ScienceCitation Index Expanded 13. LOGIC JOURNAL OF THE IGPL 《 IGPL 逻辑杂志》 BimonthlyISSN: 1367-0751 OXFORD UNIV PRESS, GREAT CLARENDON ST, OXFORD, ENGLAND , OX2 6DP 1. ScienceCitation Index Expanded 14. LOGICAL METHODS IN COMPUTER SCIENCE 《计算机科学的逻辑方法》 Irregular ISSN: 1860-5974 TECH UNIVBRAUNSCHWEIG, INST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 MUHLENPFORDTSTR 22-23,BRAUNSCHWEIG, GERMANY, 38106 1. ScienceCitation Index Expanded 15. MATHEMATICAL LOGIC QUARTERLY 《数理逻辑季刊》 Bimonthly ISSN: 0942-5616 WILEY-V CH VERLAG GMBH, BOSCHSTRASSE 12, WEINHEIM, GERMANY, D-69469 1. ScienceCitation Index Expanded 16. ★ NOTRE DAME JOURNAL OF FORMAL LOGIC 《圣母大学形式逻辑学杂志》 Quarterly ISSN: 0029-4527 DUKE UNIV PRESS,905 W MAIN ST, STE 18-B, DURHAM, USA , NC, 27701 1. ScienceCitation Index Expanded 2. Arts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 17. REPORTS ON MATHEMATICAL LOGIC 《 数理逻辑报告》 Annual ISSN: 0137-2904 JAGIELLONIANUNIV, INST ENVIRONMENTAL SCIENCES, GRONOSTAJOWA 7, KRAKOW, POLAND, 30-387 1. ScienceCitation Index Expanded 18. ★ REVIEW OF SYMBOLIC LOGIC 《符号逻辑评论》 Quarterly ISSN: 1755-0203 CAMBRIDGE UNIV PRESS, 32AVENUE OF THE AMERICAS , NEW YORK, USA ,NY, 10013-2473 1. ScienceCitation Index Expanded 2. Arts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 19. ★ STUDIA LOGICA 《逻辑学研究》 Monthly ISSN: 0039-3215 SPRINGER, 233 SPRINGST, NEW YORK, USA ,NY, 10013 1. ScienceCitation Index Expanded 2. Arts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 20. THEORY AND PRACTICE OF LOGIC PROGRAMMING 《逻辑程序设计理论与实践》 Bimonthly ISSN: 1471-0684 CAMBRIDGE UNIV PRESS, 32AVENUE OF THE AMERICAS , NEW YORK, USA ,NY, 10013-2473 1. ScienceCitation Index Expanded
个人分类: SCI投稿|9889 次阅读|0 个评论
法律教科书上的三段论讲解有误!
zhangbeijing 2014-4-10 20:21
法律教科书上的三段论讲解有误! 因为这些沿袭了两千多年的特称量词是有歧义的!直言判断的后项无量词约束也是有歧义的! 看完这本书,你发现逻辑学的基础相当于说“太阳围绕地球转;地球也围绕太阳转”。 详见:张寅生.《扩展的三段论及自动推理》,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年 www.mathematiclogic.net
259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如何扎实SCI论文写作的基础?
MogoEdit 2013-12-20 16:57
1、掌握SCI论文写作的综合性特点,加强综合修养论文写作是多种能力的综合,它涉及到观察、感受、理解、发现等众多方面的能力;从学科上看,它涉及到逻辑学、语言学、哲学、写作学等许多方面的知识。论文写作,有人得力于学识(学者之文),有人得力于思想(政论文、思想评论),有人得力于文学素养(文秘、宣传),因此,要善于突出自己擅长的方面,发扬优势,突破一点,渐趋广博。此所谓“修身之要”是也。 2、掌握论文写作的自身规律,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子曰:习惯成自然。要写好SCI论文,必须努力养成自觉按照规律写作论文的良好习惯:如平时注重搜集资料的习惯;讲究立意的习惯;严于构思的习惯;动笔之前立定格局、拟订提纲的习惯;行文一气呵成、讲究行款和书写规范的习惯;修改时从头到尾、精益求精的习惯;等等。没有养成习惯,虽然懂得了道理,但在实践中仍不时会离谱走样;好习惯养成了,终身受益不尽。 3、多看多读多写多思多学:学习论文写作的主要途径发文的功夫,无疑主要是内功。内功的高低,又全在一个“练”字。练到大师的功夫高度,写什么都有。“练”字具 体而言就体现在多看多读多写多思多学。多看,包括阅读文章和观察生活两个方面。读书要点面兼顾,精博相参,死活相合(鲁迅),世事洞明兼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多读,而且要善读,要能看出作者如何布局谋篇,如何立论论证,论点论据怎样有机统一的,如何开头结尾和过渡,有什么不足之处。摸清论文的“架子”,悟出论文的“路子”,了解论文的“法子”。多写,不仅要写得多,而且要在此基础上不断突破已有的写作水平。由渐变引起质变,不断进入新的境界。 来源:互联网
个人分类: 英文论文修改|118 次阅读|0 个评论
逻辑学入门知识
热度 4 rbhuang5907 2013-7-15 16:33
一、概念 在客观世界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事物,任何事物都具有这样或那样的 性质 以及和其他事物之间的相互 关系 。例如,质、量、色、味、时空、性能、功用等性质,以及和其他事物之间的关系。这些性质和关系,我们通称为事物的属性。这些性质和关系可以在人的头脑中反映,被人认识。 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就是概念。 概念需用语言表达。语词是表达概念的声音与符号,是概念的语言形式,概念是语词的内容。所有的概念都要用语词来表达,但并非所有的语词都表达概念。不同的语词可以表达同一个概念,同一个语词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 概念反映认识对象(事物)的本质属性,同时也就反映了具有这种本质属性的对象,因而概念有客观的内容和确定的事物范围,这两方面分别构成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概念的内涵就是指反映在概念中的对象的本质属性,概念的外延是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对象,通常称为概念的适用范围。 概念的内涵由定义来明确,定义有属加种差定义方法,需遵守定义的规则。 概念的外延由划分来明确,划分需遵守划分规则。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反变关系,内涵越多,外延越小。自由思维者---不受思维规则约束---常以为内涵和外延同时增减,非自由思维者需学习和运用思维规则。 概念的内涵由限制来增加,如:人---女人---名女人---单身名女人。 概念的外延由概括来增加,如:单身名女人---名女人---女人---人。 反应速率是概念,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也是概念,反应速率和正反应速率是属 - 种关系,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也是属 - 种关系。正反应速率是反应速率,但不能说反应速率是正反应速率。反应速率的概念内涵可由定义来明确,正反应速率的内涵可以由限制来增加。 “同一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要保持概念的稳定不变,否则,就是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 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单位。 概念构成命题。 二、命题 命题就是对事物情况的陈述。 客观事物有各种各样的情况。各种事物的 性质 、一事物与它事物的 关系 等等都是事物的情况。当人们认识了事物的情况,并通过语句把这种认识陈述和表达出来,就形成了命题。 命题有 性质 命题和 关系 命题。 既然命题是对事物情况的陈述,它就应该有真假。如果一个命题所陈述的与客观实际情况相一致,这个命题就是真;如果一个命题所陈述的与客观实际不一致,这个命题就是假。 命题由至少两个概念构成。命题表达思想。 正反应速率等于逆反应速率 。 化学反应达到平衡 。 就是两个命题。 任何命题都有真假,可以进行逻辑运算(推理)。 三、推理 推理就是由作为前提的命题的真得出作为结论的命题的真的思维形式。 推理的结构由 前提、结论、形式 三部分构成。 推理的有效性要求:前提真实、形式有效。 任何推理,只有 前提是真实的 (p) ,才是 有效的 (q) 。 (p ← q) 任何推理,只有 形式是正确的 (r) ,才是 有效的 (q) 。 (r ← q) 任何推理,如果 前提是真实的 (p) ,并且,形式是正确的 (r) , 那么,是有效的 (q) 。 ( p ∧r )→ q 推理有模态推理和非模态推理,下面谈非模态推理。 1 、按照前提与结论之间是否具有蕴涵关系,可以把推理划分成两大类: (1) 必然性推理 :当前提是真的,结论也必然是真的。 (2) 或然性推理 :当前提是真的,结论只是或然地真。 2 、按照前提和结论关联性程度的不同,可以把推理分为: ( 1 )演绎推理:由一般性的前提推到个别性的结论; ( 2 )归纳推理:由个别性的前提推到一般性的结论; ( 3 )类比推理:由个别性的前提推到个别性的结论。 3 、按命题的结构分为 : 简单命题推理与复合命题推理。 4 、按前提的数量分为:直接推理与间接推理。 四、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分必要条件命题及其推理 用 p、q 分别代表两个不同的命题。根据形式逻辑学: 1、如果(若p存在则q必存在),那么,p就是q的充分条件;(有之必然,p → q) 2、如果(若p不存在则q必不存在),那么,p就是q的必要条件;(无之必不然, ¬p → ¬q) 3、如果(若p存在则q必存在,并且,若p不存在则q必不存在),那么,p就是q的充分必要条件。(有之必然,无之必不然, p ↔ q) 下面是一些推理的例子: 例如: 任何推理,只有 形式是正确的 (r) ,才是 有效的 (q) 。 r ← q 这个推理,形式是不正确的 (¬r) , 所以,是无效的 (¬q) 。 ¬ r → ¬ q 例如: 任何推理,只有 形式是正确的 (r) ,才是 有效的 (q) 。 r← q 这个推理,是有效的 ( q) , 所以,形式是正确的 (r) 。 q → r 例如: 如果 天下雨 , 那么, 地面湿 , (前提为真) 天下雨 , (前提为真) 地面湿 。 (结论为真) 正确形式是: p → q p q 再例如: 如果 正反应速率等于逆反应速率 , 那么, 化学反应达到平衡 , (前提为真) 正反应速率等于逆反应速率 , (前提为真) 化学反应达到平衡 。 (结论为真) 正确形式是: p → q p q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这个推理的第一个前提是不真的,因此,推理是无效的。详见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26289-707210.html 。 逻辑学知识系统框图---希望大家来学逻辑学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26289-558049.html 【逻辑学知识】博文目录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26289-674934.html
22769 次阅读|65 个评论
由于缺乏逻辑学,整个中国学界就是一桶浆糊
热度 3 rbhuang5907 2013-6-27 15:06
强烈呼吁在中国学界普及逻辑学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26do=blogid=438435
2686 次阅读|3 个评论
逻辑的力量(三)
热度 3 zhenyisong 2013-6-2 21:12
最近在读 Copi 的《逻辑学导论》(网络上可以检索到 PDF 版本, 国图有最新的第 14 版 ,对本书的评论可以看 豆瓣的讨论 ),上面指明了进行科学研究的 7 个阶段。我感觉这个总结对于我们阅读文章大有裨益。当然,进行文章写作的时候,如果参考这七个阶段的特征,那么逻辑上也会清晰很多。下面 A-G 就是这本书中描述的科学研究的阶段和自己简单的看法: A. Identifying the Problem 如何找到有价值的研究问题是整个研究的关键。其实评判研究的创新点也就是主要从这里开始。当然,如何评判创新性是一件非常讲究的工作,科学网上 刘昶博主提供了很多 线索。在《 a crash course on creativity 》一书中,作者强调了“问题”的重要性。原文是这样子的:“ Albert Einstein is quoted as saying, “If I had an hour to solve aproblem and my life depended on the solution, I would spend the firstfifty-five minutes determining the proper question to ask, for once I know theproper question, I could solve the problem in less than five minutes.” B. Devising Preliminary Hypotheses 对提出的问题,研究人员一般都有自己的观点。初步的、幼稚的观点其实是我们理解和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C. Collecting Additional Facts 在搜集证据的时候我们我们通常会发现对原先问题认识的不足。此外,在标书申请的时候,需要一些初步的数据支持你的假说,然后同行在创新性和可行性方面评估你的基金。对国内的基金申请而言,似乎评审人更多的关心既往的文章经历,这可能侧面反映了缺乏小同行对创新性的评价。 D. Formulating the ExplanatoryHypothesis 形成正式的假说。 E. Deducing Further consequences 这部分工作很重要,但是很多人不太注意量的把握。我看到很多 CNS 的文章最后是比拼劳动量,过分的增加了数据链的延伸,反而失去了对源头创新的欣赏。 F. Testing the Consequences 这部分工作实际上是要应用穆勒五法( Miller’s methods ),用来揭示事物的因果关系。 G. Applying the theory 目前的转化医学就是将前沿科学的成果应用到我们的健康生活当中。不过在根据国内的现状,我感觉还确实不宜过分强调“所谓的转化医学”,因为我们大多数人还缺乏严谨的科学训练。这个我非常同意 孙学军博主的意见。
2996 次阅读|4 个评论
YES 还是 NO?
热度 3 phd9992000 2013-5-28 08:54
英语和汉语的来源自然不同,每个词表达的意思和语气还是有很大差异的,所以做到“信、达、雅”是有相当难度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做一个好的翻译家不容易。 汉语就像山沟里的鹅卵石,而英语就是砖头。鹅卵石可以盖房子,砖头盖房子也没有问题。只是盖成的房子式样上有差异-------例如中国的鸽子笼房子,欧洲的哥特式尖屋顶房子。鹅卵石比较圆溜,盖房子的时候需要寻找放的稳、放的住的地方;而砖头规格划一,只要空间大小合适,放哪里都可以。对应地说,汉语词汇的表达非常灵活,意思非常多,例如“干露露”,最常见的意思就有2种。英语词汇,特别是动词,都通过时态(有些语种,例如德语和俄语,据说还有阴阳之分)加上了标签,算是一种“量化”,什么场合用什么,一目了然。而汉语的词汇,除非放到句子和具体语境之中,否则很难判断其词性。 回到YES 还是 NO的问题。英美人说YES,通常是一种态度正式的选择,轻易不会再做改变。而汉语我们说“是”,通常后果没有这么严重。英美人的“YES“或者“NO”,表明了他们在逻辑学上的态度,代表了一种严肃、认真的选择。“YES“或者“NO”,必居其一,不可含糊,这本身必须符合排中律,反映了他们对逻辑学和严格推理的重视。所以他们对待事情很认真,力求量化,而中国人则更喜欢定性分析,实质上就是和稀泥。 从这个意义上看,中国社会的形态发展到现在这个样子,都是逻辑学没有在中国发展起来的原因鸟。
个人分类: 科教感悟|2715 次阅读|3 个评论
读方东美先生的《华严宗哲学》有感 ---华严宗的逻辑学
热度 7 xtuciompihep 2013-5-4 20:29
读方东美先生的《华严宗哲学》有感 --- 华严宗的逻辑学 申明:这博文是我的读书笔记,也是我一门课的作业,加上本人不是学哲学出身的,只是自己有这方面的兴趣爱好,里面肯定有错误,有武断的部分,欢迎各位老师指出错误并提出有益的建议。本人初次发表博文,请轻轻拍砖! 前言 看科学网好些博主用科学主义来反对中国传统东西,尤其对于中医简直就是一棍打死,五千年沉淀的智慧被如此糟蹋,本童鞋深感痛心。他们拿出的利器一是逻辑学,二是科学的方法—实 证。一般人都以为逻辑只是西方的东西,中国只是引进而已,而不知在中国古代就有更先进更完满的逻辑,它就是华严宗哲学的逻辑学。这套逻辑肯定会在科学中发挥作用。西方科学擅长分析,求真的过程中追求精确,分析的过程中有一个 根本的假设,那就是整体由部分组成,部分再由更小的几个部分组成,如此下去,从宏观物质到分子,到原子,到中子质子,到目前夸克,以至现在欧洲最大对撞机找的希格斯子,我想很多年之后这些子还是会由更小的部分组成,无穷无尽。往深处看,这个根本的假设是说先有部分,部分再组合形成整体,更具体说先有原子, 再有分子,再有宏观物质。但是这里面有两个问题,一是按照这个基本假设,往微观分析下去,夸克、希格斯子还有更小的粒子先出现,那么基本粒子就没有多少意义了,这是因为会有更基本的粒子先出现。第二个问题是往宏观讲,我们所见的宏观物质,它作为部分又会组成什么整体,比如是宇宙,那么宇宙作为部分,它又会 组成什么整体呢??无论往微观还是往宏观,都是出现无穷的问题。如此求真下去,何年才能够达到真理的顶点呢?!如此求真下去,实证只能够在极其短的时间长度和极其狭小的空间宽度下进行,从这个角度来说,实证的作用只是一个又一个脚印。到底是先有部分,还是先有整体呢?到底是部分组成了整体,还是整体生成部分呢?中国传统更多是后者,它是整体思考,擅长综合。佛很早就说了,一切实相都是假有,无论宏观物质还是分子原子,它们都只是一个实相。无相为相是为实相,这个实相是终极实有,它包含了相对的有和相对的无。如果我们把无相作为宇宙的真相,它是一个整体,各种实相(假相)只是它生成的,这个是由无到有的过 程,有之间再相互组合,各种实相之间机缘巧合产生我们眼前的灿烂世界。中医认为天人是合一的,人的生命要和天地大生命流合二为一,这个是一个整体观,有了生命这个无形的整体,再来观察有形的人体。 求真只得到真理,善、美也是很可贵的。一味的求真,保持对善、美的中立,就会出现对真的偏执,科学主义就是偏执于此。 本文只讲逻辑学。 正文 逻辑学的内容非常丰富,有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黑格尔的逻辑学,还有华严宗哲学的逻辑学。第一种逻辑有三段论:首先说明一个大集合具备某种性质或者特征,然后说小集合是大集合的一部分,最后结论小集合也具备这种性质或者特征。第二种逻辑也是三段论:首先是自我的肯定(自在),然后是自我的否定(自为),最后是否定的否定(自在自为)。第三种逻辑是因缘互为条件、交互对称的逻辑, A 和 B 是互为因果的,互为条件的,第一种逻辑会认为 A 是 B 的果,一般 A 不可能是 B 的因,但是华严宗认为 A 和 B 是互为因果的,因为事物之间的关系是圆的,从 A 到 B ,最后总能够从 B 回到 A 的。因此有八段论:一法摄一法入一法,一法摄一 切 法入一法,一法摄一法入一切法,一法摄一切法入一切法,一切法摄一法入一法,一切法摄一切法入一法,一切法摄一法入一切法,一切法摄一切法入一切法。 第一种逻辑是无矛盾的、直线的、可形式化的逻辑,第二种逻辑是辩证的、螺旋上升的、目前还没有形式化的逻辑,第三种逻辑是无矛盾的、圆的或者球型的(根本特征是封闭的)、可形式化的逻辑。第一种逻辑会产生悖论,例如芝诺悖论、理发师悖论(罗素悖论)等,为了解决理发师悖论,罗素提出用一个更大的集合来包含已经有悖论的集合,这样把悖论往上层传递,层层往上传递以致无穷,哥德尔利用一一对应的原理,把罗素这种无穷扩大的想法对应到数轴上,每次逻辑操作可以转化成二进制,然后再递归至无穷,二进制转换成十进制,最后只能够对应数轴上的有理数,还有无理数对应的逻辑操作没有被包含,因此证明它是不完备的。第二种逻辑是一种扬弃旧事物产生生事物的逻辑,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达尔文的进化论就认为生物是从低级向高级进化的,玻尔曾经为了解释量子力学的波粒二象性,提出了“互补原理”,其推理过程就是辩证逻辑。具体如下: P 粒子 --P 波 ,P 波 --P 波粒二象性 , P 粒子 --P 波粒二象性 。 第三种逻辑是兼容第一种和第二种逻辑的,举个例子某个人从北京出发往太平洋走到美国,然后经过大西洋到欧洲,然后经过印度洋回到北京,他也可以先去印度洋,然后到欧洲,再经过大西洋到美国,最后经过太平洋到北京。从局部来看从北京到美国就是直线的,但是这个人绕一圈回来已经脱胎换骨,他已经变得更加有智慧了(从拓扑学角度来说,球面几何蕴涵着欧几里得几何,从局部看会认为地面是无限延伸的平面或曲面,但是从整体来看,地面是一个封面的球面或曲面;如果从人生的角度来看,一路的风景会增加人的见识),这就是辩证逻辑讲的旧事物进化到新事物。 第一种逻辑学就像生命遗传关系一样,它是由一条直线所贯穿下来的,层次或秩序是不能够乱的,也不能够回转的。它是一种非对称逻辑。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讲 A 蕴涵 B ,但是我们就不能够再说 B 蕴涵 A ,只能够说 B 被 A 蕴涵。第三种逻辑学讲 A 和 B 相互蕴涵,相互蕴涵是可以互为因果的,互为因缘,互为条件。因此它是一种对称逻辑。 下面将讨论几个问题,第一是为什么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会产生悖论?第二怎么解决这悖论?华严宗哲学的逻辑学是完备的么,它可以与整个数轴一一对应么?华严宗哲学的逻辑学是不是可以形式化?华严宗哲学的逻辑学的意义? 为什么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会产生悖论? 我们先拿芝诺悖论之一阿喀琉斯悖论说说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的缺陷,采用哥德尔把悖论转化到数轴上来的方法。阿喀琉斯悖论说到阿喀琉斯追不上乌龟的原因是追赶者首先应该达到被追者出发之点,此时被追者已经往前走了一段距离。因此被追者总是在追赶者前面。这样分析是默认一段距离可以分成无穷多段距离。也就是说要追无穷多段距离,而无穷多意味时间是无限的,所以是追不上的。如果不说阿喀琉斯追乌龟,单纯说阿喀琉斯自己赛跑,他从 A 点跑到 B 点是不可能的,因为是需要无穷的时间。按照芝诺的逻辑, A 点到 B 点可以分成无数段,这无数段中的每一段还可以再分,无论阿喀琉斯以多快的速度,只要是一个有限的速度,他就无法从 A 点运动到 B 点,甚至无法运动到无限接近 A 点的相邻的点。这样说来阿喀琉斯是永远离开不了 A 点,他永远是处于准备运动的状态。任何有点理智的人都会觉得很荒谬。 为什么会出现上述荒谬的情况呢?集合论的奠基人康托尔提出了一一对应原理,他利用这个原理把无穷大进行分类,分析的结果是自然数和有理数的无穷大设为 N ,无理数和实数的无穷大设为 2^N,这两个无穷大是不同层次的无穷大,通俗点讲,后者包含前者。从他分析的过程中,我们还可以得到这样一个结论:数轴上任何一段都能够和实数进行一一对应,它的无穷大和实数无穷大是一样的。他的思想不仅得不到当时的权威任何,而且得到无穷的攻击,最后他疯了,有些更深层的东西还没有解决就已经离开我们了。比如 N 与 2^N 之间还有一种或者几种或者无数种无穷大, N 之前和 2^N 之后还有没有无穷大。康托尔还证明一条直线上的点与一个平面上的点是一一对应的,一个平面可以找出无数条相互平行的直线,相邻的两条平行直线之间还可以找出无数条平行直线。是否可以继续作猜想: n 维的平面的点甚至无穷维平面的点与二维平面的点是一一对应的, n 维的体的点甚至无穷维体的点与三维体的点是一一对应的,任何一个体的点与任何一个面的点是一一对应的。一般我们说的无穷维对应的无穷是 N ,是否有无理数维度空间,比如根号 2 维度空间,如果有, 2^N 无穷维度体的点是否还与平面的点一一对应。另外从反方向看是不是我们可以做这样的判断:无穷大的倒数是无穷小,那么无穷小也应该可以分类。非常感谢他给我们找到了新的思想矿脉。数轴上任何线段都具备同样的无穷大的点,也就是说任何线段可以展开的空间(直线是一维空间,立体三维空间相类似)是无穷大,也是相等的,而任何线段的长度却是有差别的,如果设定一个参数 ρ ,定义为长度与空间的比值,如果任何线段的空间足够的展开的话,那么随着长度的变小, ρ将趋向无穷小。如果往物理学方面升华,这里的长度代表可以一切观测的实体,比如物质,空间代表一切可以充分展开的不可观测的非实体。那么原子不是物质的基本粒子,中子、质子和电子等也不是物质的基本粒子,夸克也不是基本粒子,如果继续往里挖掘,将会是一个无穷无尽的过程,任何找到某种实在的粒子,都会发现它又会可以分解,并且越往深处,粒子本身会变得越来越空洞,可是空包含丰富的东西。如果从华严宗哲学来看,前者代表有,后者代表无,不可以执著于有,因为它本性是空的,但是不要执著于空,会陷于断灭空,空可以点化有,因此它蕴涵着妙有。对于人来说,有限生命可以有无穷的拓展空间。 如果物质从原子到中子到夸克一直往下分割下去,基本粒子的密度ρ会趋向无穷小,就好像数轴上的点,数轴上的点是没有大小的,表现的是连续性,粒子越基本表现的连续性将越强,那么它的粒子性将越来越弱,把分子打开分解成各种原子,需要能量,把原子打开分解成质子、中子、电子,需要更大的能量,把质子打开分解成夸克需要更加大的能量,如果需要把夸克打开成更基本的粒子,那么需要的能量将越来越大。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如果波动代表连续性,那么粒子就会表现波粒二象性。 有人会问如果长度越来越大,会出现什么情况?恕本人愚钝,给不了答案,甚至猜想也做不了。 怎么解决这悖论? 悖论是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本身必然的产物,要么在它本身的框架进行解决,要么在其他框架来解决,悖论是逻辑系统出问题了,需要在新的逻辑框架下解决。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也叫做无矛盾的逻辑学,他的逻辑主词同哲学的实体是处于同等的地位,而且这一种同等的地位,是不允许有与它对立或对敌的。所以其结果是不管是什么东西,它本身都不允许有独立存在性,都要把它吸收到逻辑的主词里面来,变做主词的属性。这个里面有个实体,只有实体本身才可以独立存在,如果除掉这个实体之外,任何别的东西都不能够独立存在,都要依靠这个本体、本质才能够存在,二元论对立的偏执也是由于这个原因,这个不做详细叙述。实体自在性空,华严宗哲学的逻辑学就是基于这个基础的,有限的实体有着无限扩展的空间,所以它能够蕴涵周围的东西,甚至可以蕴涵一切东西。其他东西都可以成为它之所以为实体的原因或者条件。 我们很熟悉的一个争论就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如果按照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来进行分析,这个争论最后会变成一个悖论,无论那方面都没有足够的理由驳倒对方。我们先来看看一个相类的问题,就是先有种子还是先有果实,种子作为因,周围的气候环境作为缘,最后发芽、成长、开花、结果,产生果实,种子是果实之所以为果实的一个条件,果实在周围的气候环境下会产生种子,种子之所以成为种子,果实也是它的一个条件。像这样的过程每时每刻都在发生,这样的过程不一定都是同步奏的发生,也可以交叉发生。这样看来,不仅其他东西都可以成为实体的原因或者条件,而且实体也可以成为其他东西的原因或者条件。鸡与蛋的谁先也不存在什么问题了,如果一定要说存在问题,那只能够是我们自身逻辑系统出问题了。上帝是万能的,那么他自己能否创造一个它自己都抬不起的石头,这个问题还是我们自己的逻辑系统出问题了。当然顺便提一下基督教是一个二元论体系,其他的东西都不能够与上帝平齐的,造成上帝这个实体必然会偏执。 另外我要强调的是种子到果实,果实再到种子,后种子并不等同于前种子,它们有共性,也有特殊性,不同气候环境下的种子肯定质量是有所差别的。由此可见氢原子也是有差别的,中子和夸克等也不例外。这也说明一个问题,前种子产生的是后种子,后种子产生的是后后种子,不会可逆产生前种子的。这个不可逆性在现实中经常看到的,不可逆性在无机届是会产生耗散度,比如热学,最后耗散度到无穷大,最后产生热寂,当然这个可能与否,本人能力有限,目前还回答不了。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种子开花结果再变成新种子,新的生命诞生就是耗散度减少的过程。 华严宗的逻辑学是完备的么,它可以与整个数轴一一对应么? 哥德尔那样把亚里士多德的逻辑操作用二进制来代表,最后一一对应到数轴上,结果证明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只能够与有理数一一对应,与无理数没有对应,所以无理数对应的逻辑操作是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无法完成的,宽恕本人能力有限,目前不能够用哥德尔方法把华严宗哲学的逻辑操作对应到数轴上。 换一个角度,我们不用哥德尔的方法,就从华严宗哲学的逻辑本身去试图回答这个问题。华严宗哲学的逻辑从 A 到 B , B 到 C , C 到 D ,一直无限下去,最后肯定能够回到 A ,这个圆,如果从立体角度来看,从 A 回到 A 有无穷多条路径,这些路径可以构成一个球面。如果把 A 、 B 对应到数轴上的两点 a 、 b , A 到 B 是一次逻辑操作, a 到 b 构成一个矢量,两者是一一对应的。 A 到 B 中间可以分成几次逻辑操作,甚至无穷多次的逻辑操作。这是为什么呢?一个实体可以和其他任何实体相互蕴涵,也可以和一切实体相互蕴涵,实体空性决定了一切实体之间在空性上是连续的,往空性去找逻辑关系,总能够找到无穷多路径或无穷的步骤,并且每个步骤在极限情况下变成空性上的点,这个无穷大是 2^N 。矢量一直可以细分下去,每次细分都对应一种逻辑操作。最后矢量细分成为点,细分的次数和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 A 到 B 之间的逻辑操作也可以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 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如果也按照上述的方法与数轴上的矢量对应的话,但是 A 到 B 之间的逻辑操作只能够做有限次操作或者间断的无限次操作。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认为实体是独立存在的,如果除掉这个实体之外,任何别的东西都不能够独立存在,都要依靠这个本体、本质才能够存在。换种说话,只允许自己蕴涵任何别的东西,其他任何东西不能够蕴涵这个实体。这个特性决定了它的逻辑操作不连续性。 华严宗哲学的逻辑学是不是可以形式化? 华严宗哲学以空入有,一法可以易经的阳符号,一切法可以用易经的阴的符号,那么上面讲的八种逻辑操作就可以对应易经的八个卦。如果这样形式化,华严宗哲学和易经可以沟通的话。恕本人才能有限,如下问题回答不了:华严宗哲学是否可以解释易经的卦象以及是否由此断定易经可以解释万事万物。 华严宗哲学的逻辑学的意义? 华严宗哲学的逻辑学就是在说明在一切差别世界里面的一切事项,都可以把它们组合起来,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而表现出机体的整体。有了这样的逻辑观念之后,我们才能在哲学的思想领域上面,去建立伟大的思想体系。而且这时所建立的思想体系绝不是孤立的思想体系,而是一个含摄无穷的广大和谐的思想体系。 佛学的特色是亦宗教亦哲学,佛学在印度是生的伟大,在中国是成长的伟大。它的伟大在于中国的大师们建立一种含摄无穷的广大和谐的哲学体系。西方哲学的二元偏执和科学主义(认为科学可以解决一切,一切问题可以还原到科学来解决)存在的问题可以用华严宗来解决。我们的老祖宗在唐代就发展出一种圆融的逻辑体系,远远高于西方的逻辑学。吾辈人大可不必自卑,找回老祖宗留给我们的精神遗产,完全可以在科学领域大放异彩。 注释: 《俱舍论》卷一称 “ 能持自相故名为法 ” 。这是传统的解释,意即凡具有质的规定性,并为人们所认识的一切事物和现象,就称为法。大小乘都承认的分类法,即把一切诸法分为五蕴、十二处(又称十二入)、十八界。 1 、五蕴。即指构成人的五种要素的集聚。色,即物质世界,对人来说是指身体 及肉体的物质性;受,即感受;想,即表象作用(认识获取境的特征);行,即意志(除想受心所以外的心所有法);识,即认识、了别(了达分别)、心(依照十 八界有六种认识,或第七八二识摄在意界,识有八种)。 2 、十二处。即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和 六境 ( 色、声、香、味、触、法)。亦即六种感觉器官及其相对的客观对象。 3 、十八界。即六根、六境以及由此而产生的 六识 (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参考书 1. 方东美 . 华严宗哲学 . 中华书局出版社 . 2012.06 2. 方东美 . 中国大乘佛学 . 中华书局出版社 . 2012.06 3. 作者不详 . 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浅释. http://www.docin.com/p-307512.html
个人分类: 读书笔记|7782 次阅读|39 个评论
文化人类学与历史逻辑学
热度 1 benlion 2013-4-16 00:04
社会的核心结构为信仰 - 体制 - 产业,而产业的结构为金融 - 资讯 - 制造,文化以哲学 - 科技、文艺为核心体系,文化交流往往是在哲学思维和方法层面融合。 1 )公元前约 1500 年 - 公元元年 人类轴心时代,非洲 - 欧亚向东方的路径展开为宗教 - 自然 - 社会 - 精神哲学的文化奠基; 2 )公元元年 - 公元约 1500 年 希腊 - 罗马、波斯 - 阿拉伯、印度和中国文明发展,元朝的蒙古汗国疆域到了地中海和东欧, 16 世纪拜占廷(东罗马)、波斯、印度全线发生文明更替。 3 )公元约 1500 年 -21 世纪 大航海时代,欧洲延伸到环太平洋,从意大利到荷兰、英国和法国、德国的近现代科学范式与工业文明模式创建。 20 世纪未 -21 世纪,资金、知识和技术层面在太平洋、印度洋形成欧美 - 中国 - 非洲的国际流向,直到中国建立新的信仰伦理精神 - 创新型体制,才会形成新的文明和经济模式。 华人已产生不少诺贝尔奖得主和大型企业家;但是,在包括科学、艺术在内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哲学思想家和技术发明家,依然有待于未来。 -(总结)-
个人分类: 2013|1478 次阅读|2 个评论
我觉得什么人可以谈论“科学”、“逻辑学”、“哲学”
热度 4 hjhzyj 2013-4-14 15:26
1976年经济学诺贝尔奖获得者弗里德曼说:经济学有一个特点,就是任何人都可以谈论它,并且人人仿佛都是行家里手,但真正懂得它的人少之又少。 邓晓芒教授说他的导师治学要求很高,不读完他列出的书单,不能写任何文章! 但我发觉科学网的很多博主,纷纷谈论哲学、逻辑学、科学哲学,我觉得要上点档次,需要提出一个谈论的标准,但言论自由,所以只能说是“我觉得”或者“我觉得什么样的谈论才能上点档次”。或者说我有如下建议,凡谈论类似项目的人,至少需要首先自己问自己,是否考虑到以下最低要求: 1、能不上google、百度举出5个世界范围内的当代著名逻辑学家。 2、能不上google、百度举出10个世界范围内著名的当代哲学家、科学哲学家。 3、能举出看了序言或者第一页(就这个要求)的世界著名的当代科学哲学原著或者译著3本。 理由很简单,就像搞自然科学研究的人,从来没有看过文献,还谈什么搞科研,最应该做的,就是回去补补课,多读点书!
4243 次阅读|7 个评论
香港中文大学的经济学教授许成钢需要学会讲道理
bjhq2112 2013-4-1 07:05
经济学教授许成钢需要学会讲道理 据《搜狐网》2013年3月31日引述《央视网》报道(见附录 ),有一位名叫许成钢的香港 大学经济学教授3月31日在“第二届岭南论坛”上提出了这样一个命题:“国家大部分土地 必须是私有的”。许成钢认为“土地国有制是一系列社会重大问题的基本根源,包括不平等、 腐败和社会不稳定等,导致了中央政府和各级政府不受约束地跟老百姓争夺财富”。 首先,许成钢所提出的“国家大部分土地必须私有化”的论点是一种直接挑战《中华人民共 和国宪法》第一章第十条的言论。《央视网》和《搜狐网》对于这样直接挑战《宪法》的言 论利用自己掌握的公共舆论平台令其公开传播,确有兴风作浪、推波助澜之嫌。 我们说,在谈论当前中国社会问题或者分析当前中国社会问题时必须讲道理,首先就必须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的相关条文作为我们分析或谈论的基本依据,因为《宪法》是当 前这个中国社会的基本公设、基本规定、基本约定。我们自己的言论必须与《宪法》的相关 条文保持一致(即不得冲突)。不然,我们就是没法讲道理了。不以社会共同接受或者不得不 接受的公设为基本依据,不求保持同社会公设的一致,自然就会出现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 理的局面。况且,保持自己言论同《宪法》相关条文的一致,也是《宪法》在第二章第五十 三条所规定的中国公民的义务。 第二,许成钢用来支持自己“土地私有化”论点的论证不具有逻辑正确性或者逻辑有效性, 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许成钢的论证是荒唐的。而讲道理,就必须让自己的论证或理由既充分 又要具有逻辑正确性;不然,就不是在讲道理。在许成钢那里,“土地国有制是一系列社会 重大问题(包括不平等、腐败和社会不稳定等) 的基本根源”;由于“土地国有制”是社会“不 平等、腐败和社会不稳定”的“基本根源”,要想解决或者消除社会“不平等、腐败和社会 不稳定”,“国家大部分土地必须私有化”。 在许成钢的论证中,他的关键条件是两个相互对 立和彼此相互冲突的“土地国有制”和“土地私有制”;他的合理性判定标准是社会没有不 平等,社会没有腐败,和社会没有不稳定,也就是说,社会没有这样的重大问题;他的论证 就在于指明土地所有制的合理性与能够带给社会平等、社会清廉、社会稳定直接关联,并且 “大部分土地国有制”不合理,而“大部分土地私有制”合理。 在《央视网》和《搜狐网》有文字记载的报道中,我们没有看到许成钢关于“国家大部分土 地私有化”之后社会“不平等、腐败和社会不稳定”这样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就一定能够 自行消失这样的明确断言,但这是隐含其中的。因为如果实现了“国家大部分土地私有化”, 那种社会“不平等、腐败和社会不稳定”这样的“重大社会问题”不能得到根本性消除,甚 至更加恶化这些问题,那又怎样能够得出“大部分土地私有化”合理的判断呢?又怎样能够 得出“国家大部分土地必须私有化”这样的结论呢? 我们说,许成钢的这个论证是荒唐的,不具有逻辑有效性。 对于一个关于社会问题的说法,比如上面所提到的许成钢的“土地国有制是一系列社会重大 问题的基本根源”以及他所得出的“国家大部分土地必须私有化”的结论,我们应当怎样来 判断它是否具有逻辑有效性呢?这就靠将存在过的和存在着的满足所论条件的社会形态作 为例子或者模型来验证。一个具有逻辑有效性的论证一定经得起各种社会形态、各个社会历 史阶段的社会实践的检验:只要论证的条件被满足,论证的结论就一定也被满足。 许成钢的“土地国有制是一系列社会重大问题(包括不平等、腐败和社会不稳定等) 的基本 根源”这一说法不具有逻辑有效性。我们知道,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中,有从全国第一 个农村人民公社成立起,到全国范围内大规模解散农村人民公社止这样一段大约二十年的真 正城市土地国有制和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历史时期,又有一个解散农村人民公社、实现农耕 土地私人承包制以及大量城市土地使用权私有制这样一段大约三十二年的历史阶段。对于这 样两个历史阶段,我们可以对社会平等、社会清廉、和社会稳定这样三个社会状态进行合乎 客观实际的比较。只要本着实事求是的基本判定原则和判定态度,比较的结论应当是明确的, 是不言自明的。这就足以表明许成钢的“土地国有制是一系列社会重大问题(包括不平等、 腐败和社会不稳定等) 的基本根源”这一说法不具有逻辑有效性。 再说,许成钢的“大部分土地私有制”可以消除“社会不平等”、可以消除“社会腐败”、可 以带来“社会稳定”之说也不具有逻辑有效性。远的不说,只说近代和现代的。在中国近代 史上,有过蒋介石国民党在全国执政的二十二年的历史时期,那个时期里,中国的土地是“大 部分私有”的。请问那个历史时期的中国社会平等吗?请问那个历史时期中国社会没有腐败 吗?请问在那个历史时期,中国社会是“稳定”的吗?再说,自1949年蒋介石国民党退守 台湾之后,台湾地区不也是一直实行着“大部分土地私有”吗?请问这些年来,台湾地区社 会的社会平等状态又是怎样变化的?请问台湾地区的社会腐败状态又是一个怎样的情形? 请问在台湾地区,在将近六十四年的历史阶段里,“大部分土地私有制”在解决社会不平等、 在消除社会腐败这样的“重大问题”上起到了许成钢断言的那种作用了吗?再看看中国的临 居们,印度社会,印度尼西亚社会,菲律宾社会,那里是“大部分土地私有”的。请问那里 的社会有如许成钢断言的社会平等、社会清廉、和社会稳定吗?这些问题的答案都清楚地表 明许成钢的论证不具有逻辑有效性。 综上所述,我们建议香港大学的这位经济学教授许成钢先学会讲道理,先学会怎样让自己所 讲的具有基本的逻辑正确性。其实,在土地公有制还是私有制这里,只能是一种政治选择, 而且这种政治选择之后,对社会所产生的影响,也不会是许成钢所断言的那样;人们在鼓吹 “私有化”的时候,最好先把自己的理由想清楚,不要使用一些冠冕堂皇的但似是而非的理 由来说事情,因为那样做,很容易给人留下一种胡搅蛮缠或者弱智的印象。 ******************************************************* 附录 http://news.sohu.com/20130331/n371203599.shtml 经济学教授许成刚:国家大部分土地必须私有 2013年03月31日17:56来源:央视网 【许成刚:国家大部分土地必须私有】香港大学经济学教授许成钢31日出席“第二届岭南 论坛”时提出,国家大部分土地必须是私有的。他认为,土地国有制是一系列社会重大问题 的基本根源,包括不平等、腐败和社会不稳定等,导致了中央政府和各级政府不受约束地跟 老百姓争夺财富。
个人分类: 学逻辑、讲道理|2741 次阅读|0 个评论
∝点滴记述2012全国现代逻辑学术研讨会∞
热度 3 diandicanghai 2013-3-10 21:42
人生本就是一个西西弗斯式的悲剧:你我的每一天,每一天的你我,日未出而作,日已落而不得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近乎机械式的周而复始! 正如加缪在《西西弗斯的神话》中所写的那样,每个人都是西西弗斯,差别只在于是否意识到这一点。当然,还有那块石头的重量。 求知是人的本性(亚里士多德),找点时间,在这悲剧中探索人生的真谛! 点滴记述 2012 全国现代逻辑学术研讨会 又是一年春来到!总算有点时间,来记下 2012 全国现代逻辑学术研讨会的点点滴滴。 那天下午,随着列车缓缓启动,我开始了我的复旦之行(遗憾的是,论文的另一位作者,由于工作上非常忙,实在抽不出时间,所以未能与我一同前往)。 次日清晨,抵达上海,转乘公交,下车后,朝五角场一路走去,行至政通路,在道路两旁树木的映衬下,给人平添了几分曲径幽深之感。复旦燕园宾馆,那远离喧嚣的宁静,那一尘不染的清新,仿佛是上海这繁华大都市中的一座简约而又别致的“江南小院”。 心中自在,脚下匆忙!在登记住宿之后,立刻给刘新文老师发了一条短信,询问了一下具体的会议地点(只因去之前没有打开邮箱查看,后来才发现已有通知)! “复旦西主楼 2401 ”,就奔了过去!(有趣的是,当时我竟然没有留意到这双子楼是“屹立于东西方”的,想想会议地点选在西主楼,不知道是不是有什么特别的意味在里头 ? ) 这次会议,以逻辑学作为桥梁与纽带,为加强中国哲学界与数学界的联系,特别邀请到了南京大学数学系的丁德成先生作学术报告,丁德成先生对可计算性理论所作的报告全面而又细致,譬如,通过具体的例子生动地讲解了递归可枚举、并行计算、量子计算等概念、以及有穷损害优先方法。会议期间,我一直都在寻找机会向丁德成先生请教一下,但会议安排得实在太紧,未能如愿!接下来,郭佳宏,郭美云,王彦晶等学者也作了精彩的报告! 我也作了旨在消解说谎者悖论的报告(主题为《断欧布里德之结》),报告之后,南开大学的一位博士生林田的提问,这可算是会议期间一次难得的短暂交流,这也是我需要特别感谢的! 午餐时的偶遇,使我与郝增明先生有彻夜畅谈的机会!我们作报告的地点不同,一回到宾馆,有感于这次会议中的学术氛围,我们略微聊了几句。之后,我们相互交流了一下各自的学术观点,郝增明先生颇为赞同我所作报告中的学术观点,而他对古典三段论的深入思考也颇为新颖独到,令我印象深刻(他以“辛普森案”为例子,作了进一步的阐明)。我们越谈越投缘,从《几何原本》到 《福尔摩斯探案全集》 ,从春秋战国时期到二十世纪上半叶,……。 而当我们谈到中国如今的学术水平与学术环境,谈及昔日炮火硝烟中的 西南联大 ,都不由地叹息!郝增明先生更是说到“中国历史上有两次百家争鸣,一次在春秋战国时期,另一次就在那炮火硝烟的年代”。这在我内心深处产生了共鸣! 这次会议,与丁德成先生和桂起权先生的不期而遇,与刘新文、田茂、郭佳宏、郭美云、聂海军,林田等学者的相识,……。遗憾的是,由于时间的关系,没有太多学术交流的机会! 一份执着,一份收获,夹杂着几分遗憾,别了复旦! 回来的时候,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在上海南站候车室的一棵小树上竟然栖歇着三两只小鸟,我也就在这份难得的宁静中结束了这次逻各斯之旅! (会后,有几位学者在读过我们的论文之后,给我们发来了电子邮件,希望与我们建立起学术上的联系,只是那次会议之后,工作上的事情,还有其它一些琐事,实在有些忙碌,十分抱歉!尤其对田茂先生!)
个人分类: 科研笔记|3504 次阅读|5 个评论
哲学 – 世界大会
benlion 2013-2-24 18:20
对哲学有兴趣的可关注 - 世界哲学大会(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86952-622773.html ),其中有逻辑学、数学哲学的专题( http://www.wcp2013.gr/en/sections-contributed-papers/contributedpapers.html )。 法国的数学发达(世界第 2 位?)与笛卡尔有关,德国的工业精神,受益于康德,而英国 - 美国的实验科学发达也许是培根的影响。中国现代化和未来科技、工业发展如何,就看是否能够产生世界级影响力的哲学家。 中国传统哲学,偏重于伦理和文艺;因此,一般来说尼采、叔本华、萨特、马尔库塞、弗洛姆等的著作和写作风格比较在中国受读者喜欢。哲学,应该非常简单,就是渗透在一切书本、事物和行为中的思想 - 发展哲学,就是解放思想 ,开展独立思考 。 哲学是独立的思考、思想,信仰是个人的精神自由,欧洲中世纪之黑暗是因为以柏拉图哲学诠释和取代信仰。哲学必然是百家争鸣,独自产生自己的思想,也就是使人脑发挥应有的思考功能,科学思想、数学思想,也包括技术思想、文艺思想等,一切创造活动就是源于思想 - 即,哲学,而不是哲学的历史研究 - 诠释和理解哲学家的思想是哲学史研究,哲学家必须是独立形成了新的思想体系,并影响了科学、文化或艺术或社会或经济的发展。 文化繁荣、文化复兴,就是哲学家辈出。 “鄙视哲学的人” - 是因为他们不知何谓哲学,就如同“否定信仰的人”一样不知何谓信仰,信仰与哲学的概念不可混淆,哲学属于思维和逻辑,信仰基于伦理、道德和人生价值观。 没错,思想是哲学思维的产物,笛卡儿、培根正是批判 3 段论的形式逻辑,建立归纳逻辑、演绎逻辑,才奠基了实验科学。 形式逻辑的思维,在现代的表现是容易导致硬套方程式而不加思考,也不加事实调研,有见识和创见的经济学家已经发现这个问题 - 比如,一般百姓为何能够一针见血发现经济问题,经济学家经过数十年专业训练,采用许多复杂数学和公式演算却结果错误,这就是流于形式逻辑思维了,而忘了现代实证科学的基本原则。 对不了解的事物“盲目的鄙视”,的确是社会和文化存在误区和冲突的关键原因,其中,存在对书本、文字、资讯缺乏独立思考的简单复制或接受,导致不能真正了解,而这,仍然是一个哲学的思考问题,即,精神独立的思维,孔子也说过 - 盲信书不如没有书,禅宗更是不立文字而强调领悟。 “没想读相关的书” - 确实,这种现象更令人非常震惊! 比如,约1991年在任教期间,青年教师一起在食堂吃饭,我提到刚读的一本译著《现代西方绘画简史》说到现代西方绘画受到中国艺术的影响,得到直接的立马反对,也不肯去看一下我正在读的那本书。 这件事导致后来在欧洲的图书馆专门研读西文原版的现代绘画、艺术乃至宗教和人类历史的书籍和资料 - 结论却确证是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影响。 哲学,不但研究思维、逻辑、伦理和美学,以及各门专业学科中的思想、概念、原理和方法等,美学在文学、艺术的哲学探讨,伦理、道德和规范、制度在宗教与法学哲学探讨,而思维的逻辑和科学方法论在科学哲学、数学哲学研究。 然而,认知和思维能力的研究,则属于科学,包括,心理学和社会学等,比如,创造技法和创新能力发挥,涉及不但方法,也更是体制 - 比如,日本企业的创造技法、激励与集思广益的体制,容许鼓励,多激发火花,但不可指责,鼓励正面建议,不可负面批评,激发奇思异想,最后拿出最佳方案,这是非常重要的文化和体制。 我看,中文世界绝大多数争论,问题在于对概念、范畴和知识缺乏事前的了解,以及传统文化和教育中缺乏分析哲学、逻辑分析有关,词汇和概念及其使用的场合等细微,缺乏分辨等而引起。 比如,系统观混淆于整体观,争论、辩论、争执等就不同,实用与功力在课题项目 - 商业价值与个人目的 - 获得奖励是不同概念。 所谓思辨 - 实际是对话,而不是诡辩,常常思想会在讲台上、对话中自然流出,这需要时时记录和写作,也很痛苦,导致后来不再想任教 - 而且,教务科发现我离开教科书而不高兴,因而去中科院专做实验和技术研究;但是,后来在海外却又是惊讶 - 教授就是讲自己的研究,而不是照课本。 - 评论集 -
个人分类: 2013|1724 次阅读|0 个评论
自从读了逻辑学的相关书籍之后,有些歌真是没法听了
zhanghuatian 2013-1-7 11:45
有一首脍炙人口的歌,歌名叫“爱的奉献”,这首歌有这么一句歌词:“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我们都知道“只要。。。就。。”表达的是“条件关系”。而这两句歌词表达的只是“同意重复”的废话,根本构不成条件关系的逻辑。就像我们说:“只要这个世界上都是好人,世界就会变得更好”,这类废话还是少说为好。 相似的还有如:“只要人人象雷锋,社会风气就会变好”之类,我不是反对学雷锋、做好人,谁不愿意自己能成为雷锋呢?况且道德提倡是永远都不会错的。但人人都象雷锋,可能吗? 让世界变成美好人间,或改变社会风气,比较行得通的方法是建立一种的正当的社会秩序与操作规范。做个比喻,要让司机同志们都能遵守交通规则,应该在路上搞一些红绿灯,并规定诸如靠右行驶之类的一整套秩序与规范,而不能依赖司机们的自觉与道德水平。我儿子小时候上幼儿园,我看到幼儿园老师劝小孩打架:你不打他,他不打你,不就好了?幼儿园老师这么劝,永远都好不了。我儿子的那位阿姨和我一样已经老了,可是她这种水平的人社会上还不少,一茬接着一茬,都是没脑子的,有很多还当了领导。 为什么我反感有些方粉YY什么“只要人人都变成方舟子,社会上造假的人就少了”,原因就在于此。当然我这还是站在方粉的立场上把方博士想成好人来说明的,方粉们是不是应该感谢我啊?
214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与工程的逻辑传统
热度 2 benlion 2012-12-28 13:27
现代科学与工程,已经发展到学科交叉与技术的集成,然而,近现代科学的主体是物理学 - 化学 - 生物学 - 心理学 - 社会学体系,而其理论传统在于逻辑学和哲学体系。 形式逻辑是名与实的关系辩论,在科学上也可解读为理论与事实的对应或吻合,在理论内部的不矛盾或技术的兼容等。归纳逻辑从观察的事实中总结出共性的规律,但其不完备或穷尽性限定了适应或应用范围。演绎逻辑是推理逻辑,从假设或公设出发推导新的结论或预测,而其检验或验证是否属实是推理成立的依据。 1972 年是我阅读中医、西医著作的启蒙,也是同时在内心伏下探讨中西伦理学、宗教和科学、逻辑学等问题的起点。在科学上非常严密的论证体系是欧几里得几何学,在实践上严谨的推论和验证体系是侦探和情报学。在儒家体系的伦理学和犹太教的律法体系,则是实践的具体行为和道德规范或孔子说的述而不作的历史典籍整理。在希腊的伦理学哲学思维,开始涉及的就是概念与体系构成的逻辑论辩,而并非具体的道德条例。 希腊 - 罗马的传统,在宗教和科学的发展历程中贯穿的主线是逻辑思辨的哲学体系。依据逻辑学原理的知识论述,包括哲学的美学、伦理学和逻辑学自身独在知识构成体系上必须符合逻辑原则,以及简化性、和谐性和实用性等美学原则 - 比如,奥卡姆剃刀,以及合乎人类生存、进步与发展和人人和谐等伦理学原则 – 比如,医学伦理学等。 对于知识体系结构的研究在哲学来说是知识论,康德的 3 大批判哲学是就人类的认知和知识的批判哲学。有关人本的哲学属于伦理学和宗教、艺术和文化哲学等体系,斯宾诺莎的伦理学到摩尔的伦理学原理,同样基于欧几里得几何学的逻辑公理与推导模式。 美学、逻辑学和伦理学思维是贯穿在希腊 - 罗马 - 欧洲文化体系中的哲学传统,概念的澄清和公理、公设的逻辑起点是哲学体系的基石。印度哲学和中国禅宗、道家传统的顿悟、沉思或概念、名词的澄清和模式、图形演化思维,以及墨家的工匠、作坊的实践,形成技术的传统和艺术的传统。 全球化社会,东西方文化传统的整合成为新的文化形态,发展到宗教 哲学、 科学 工程 2 大体系的时代。 科学体现在哲学思维、技术方法和数学定量的构成,工程体现在应用科学的艺术设计和数学方法。
个人分类: 2012|2263 次阅读|6 个评论
科学与社会关系的逻辑推论
benlion 2012-12-27 19:03
第 1 个推论: 文化教育和政治管理是推进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社会机制,社会管理研究与组织建构必然简单于自然科学研究与工程制造,否则人类在社会问题上消耗精力必然妨碍科技的进步和经济发展。 第 2 个推论: 我的一贯观点是论文发表 * 在什么刊物根本不重要,重要的内容是否正确,是否经得起时间考验,而这完全可以在发表之后再讨论和验证;然而,国人在这 2 类不同概念的混杂辩论上花费太多精力和时间,却在科学问题本身的客观和逻辑精细和严谨的论证探讨不足。 第 3 个推论: 科学的知识和信息接收与传播不同于大众媒体、文娱和商业广告的传播,知识是否正确和真实是通过行业专家的理解和验证以节点式信息链传递接受,而不是以广播或公告的方式接收。 注 * : 人太多在意的是 1 )自身的被人所知的广博度,以及 2 )获得权威或名誉等的认可度,其实,这 2 个概念与学术研究、知识的传授不是同一个概念。 很多人在乎加精或置顶,或很在乎权威性地位,是因为受 1 )和 2 )的影响太大,科学和知识与 1 )和 2 )没有直接关系。如同爱恩斯坦所言,当时全世界不到 12 个科学家能理解相对论,也如同贝塔朗菲所遭遇的所有生物学刊物拒绝发表他的论文,或如佩雷尔曼一样直接将论文贴在互联网上。 而我以为许多论文实际上完全可以直接发布在博客上 - 只要有几个人能证明或有可依据的确切证据是你的原创作品。 后续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86952-646919.html
个人分类: 2012|1993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的逻辑学分析
热度 1 benlion 2012-12-27 15:26
见到 1 则新闻的 2 篇博文,甚为之振 奋 和高兴,并表示祝贺! 即使在确切得到世界科学界证实认可之前,有这样的研究值得祝贺!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1597-646819.html *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1667-646834.html 我不是物理学家,但依逻辑来看“传播”或“传递”,“波动”或“粒子”,必然有速度,只是光速是否限度的问题,所谓“瞬间”不是科学语言,“瞬间”也必然有个精确的时间数值。 我是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一切系统间的相互吸引与排斥是通过交换媒介子(或交换 子或波 )而进行,而交换子必然是存在速度。 另,对黑洞的看法,也一样,必然是有个“黑度”数量值,不可能没有定量的黑洞,而且,也可能有一个黑洞稳定的临界点导致倒转为“白洞”(是否有这个概念?) - 也许与黑洞互为转换形态,时空虫洞? 黑洞进,白洞出? 不知是否这个概念? 90 年代国内有一部刘辰楼的《太极物理学》,以旋碟、旋环概念的数理物理学研究,不知后来的情况如何? ( 引自*, “爱因斯坦预言那样,引力场极可能是以光速传播”)
个人分类: 2012|1856 次阅读|2 个评论
“白马非马”和中药与植物药的笑话
热度 2 zhanghuatian 2012-12-18 18:22
“逻辑学家”黄荣彬告诉我们 中药不是植物药,植物药也不是中药。 我先不吐槽逻辑学家的逻辑能力,相信大家都听过“白马非马”的故事。 “白马非马”是中国古代名家公孙龙玩的著名诡辩: 公孙龙以其白马非马的诡辩之术让当时的许多大儒无言以对。 故事是这样的,公孙龙过关,关吏说:“按照惯例,过关人可以,但是马不行。”公孙龙便说白马不是马,一番论证,关吏听了后连连点头,说:“你说的很有道理,请你为马匹付钱吧。”这个典故也和对牛弹琴类似。    原文如下:马者,所以名形也;白者,所以名色也。名形者非名色也。故曰:白马非马。求马,黄黑马皆可致。求白马,黄黑马不可致。……故黄黑马一也,而可以应有马,而不可以应有白马,是白马之非马审矣。马者,无去取于色,故黄黑皆所以应。白马者有去取于色,黄黑马皆所以色去,故惟白马独可以应耳。无去者,非有去也。故曰:白马非马.马故有色,故有白马。使马无色,由马如己耳。安取白马?故白者,非马也。白马者,马与白也,白与马也。故曰:白马非马也。   对于一般人来讲,说“白马是马”就如同说“张三是人”一样,清楚明白,准确无误。怎么可能“白马非马”呢?其实道理非常简单,我们只要弄明白“是”表达的意思就行,公孙龙在这里就是通过混淆“是”的意思来进行诡辩的。我们说:“白马是马”“张三是人”这个“是”表达的意思应该是“属于”。然而“是”还有另外一个意思就是“等于”,比如我们说“1+1的结果是2”。 公孙龙的意思是:如果白马=马,黑马=马,那么就有:白马=黑马,因此白马不等于马。这玩的就是诡辩。至于现代逻辑学概念像“周延”什么的,根本没有必要在这里讨论。 记得俺小学讲数学的老师曾经说过,在今天如何验证一个人有小学水平的逻辑能力,就在于看他能不能分清这个史前时代的逻辑难题。如果今天有人玩“白马非马”的游戏,那么此人不是小学没毕业,就是比较低级的骗子。 今天科学网有位研究逻辑学的说:“认为植物药是中药”是混淆概念,这就让我想起了这个2000年前的诡辩。不知道黄大教授小学毕业了没有? 最后附上逻辑学家的雄文: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26289-643974.html
217 次阅读|7 个评论
【逻辑学知识】选言命题及其推理
热度 2 rbhuang5907 2012-12-10 15:25
选言命题及其推理: 1、相容选言命题及其推理: 命题: p 或者 q。 或运算: p q p或者q 1 1 1 1 0 1 0 1 1 0 0 0 推理: a、否定-肯定式: p或者q 非p 所以,q。 这项工程的负责人或者是老张,或者是老王。 这项工程的负责人不是老张, 则,这项工程的负责人是老王。 b、肯定-否定式(无效): p或者q p或者q p q 所以,非q。 所以,非p。 选言推理的两条规则: (1)否定一部分选言支,就要肯定另一部分选言支。 (2)肯定一部分选言支,不能否定另一部分选言支。 这个统计数字的错误或者是由于原始数据不准确或者是由于计算出了问题, 在统计中计算确实出了问题 所以,这个统计数字的错误不是由于原始数据不准确。 (无效) 相容性选言命题,按照或运算真值表,当p 和 q 同为真时, (p 或 q)也为真。 而不相容性选言命题,按照异或运算真值表, 当p 和 q 同为真时, (p 或 q)为假。 2、不相容选言命题及其推理 命题: 要么p,要么q。 异或运算: p q 要么p要么q 1 1 0 1 0 1 0 1 1 0 0 0 推理: a、肯定-否定式 要么p,要么q p 所以,非q。 要么武松打死老虎,要么老虎吃掉武松。 武松打死老虎, 则,老虎没有吃掉武松。 b、否定-肯定式 要么p,要么q 非p 所以,q。 要么老虎吃掉武松,要么武松打死老虎。 老虎没有吃掉武松, 则,武松打死老虎。
6831 次阅读|17 个评论
说说科学网博客(37) 你到科学网博客干啥关别人何事
热度 1 sz1961sy 2012-11-30 00:34
黄荣彬 老师是一位化学教授,近日与音乐教授 张维 老师网上开战正欢,《【逻辑学知识】命题 》( 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26289-637093.html ) 布起道来了。 俺想劝一下架,不想化学教授立即起化学反应,特好玩(见下面附上)。俺想问一下化学教授:你到科学网博客干啥关别人何事?! 附 22 个评论: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626289do=blogid=637093 沈阳 2012-11-30 00:18 在北京,教授遍地是。我家女主人就是副研的。神气啥?!以为别人没有见过教授?! 沈阳 2012-11-30 00:15 科学网这些实名作者几乎都是饱经沙场的知识界人士。少见一个这么哄哄批判别人、指责中医文化一无是出大放厥词的化学教授。 沈阳 2012-11-30 00:13 干吗删俺一些留言?不敢答?! 沈阳 2012-11-30 00:11 讲对了,别人都是一个烂货。您这是近朱者赤吗 沈阳 2012-11-29 23:06 终于见到被文字迫疯了的教授在起化学反应 真开心! 就您这化学水平 博主回复(2012-11-29 23:40) : 很小人,对不对? 博主回复(2012-11-29 23:35) : 自我得意,很可笑哦。 博主回复(2012-11-29 23:32) : 中医粉烂货怎么这么多? 博主回复(2012-11-29 23:29) : 也是一个烂货。 沈阳 2012-11-29 22:50 还真把自已当教授全人类了 博主回复(2012-11-29 23:05) : 在科学网上我还没遇到比我更懂逻辑学的。科学网上没几个懂三段论、周延性之类的基本逻辑学知识。 博主回复(2012-11-29 22:51) : 那我来科学网做什么?听你的中兽医? 沈阳 2012-11-29 22:49 炸药是化学造的,化学教授在杀人 博主回复(2012-11-29 23:01) : 你去军委要求停止我国所有的炸药生产。 博主回复(2012-11-29 22:59) : 你得出这个结论是根据什么逻辑规则? 博主回复(2012-11-29 22:59) : 你用的电脑是化学做的材料做的,你不要用电脑吧。 博主回复(2012-11-29 22:54) : 你戴的牌子是塑料的吧?丢掉吧。 博主回复(2012-11-29 22:53) : 你穿的衣服是化纤的吧?脱了吧。 博主回复(2012-11-29 22:50) : 那你就消灭化学吧。 沈阳 2012-11-29 22:48 DDT是化学造的 博主回复(2012-11-29 23:02) : 阿司匹林是化学生产的,你不要吃哦。 沈阳 2012-11-29 22:48 我说您教的化学就是伪科学,您是伪教授! 博主回复(2012-11-29 22:49) : 那你撰文批吧。 沈阳 2012-11-29 22:43 俺把什么有必要告诉您一个化学教授吗?您去大街叫喊中兽医是骗子同我说化学教授忽悠人,差别在那?笑话 博主回复(2012-11-29 22:48) : 为什么中医会受到批评? 博主回复(2012-11-29 22:47) : 但没有人说我教的化学是伪科学,也没有人说我提倡的逻辑学是巫术。 博主回复(2012-11-29 22:45) : 我继续我的观点。 博主回复(2012-11-29 22:45) : 那你就继续牛。 沈阳 2012-11-29 22:38 俺是学中兽医的 博主回复(2012-11-29 22:41) : 很牛,会给牛把脉。说实话,你能把出什么? 博主回复(2012-11-29 22:40) : 很牛,会给牛把脉。说实话,你能把出什么? 博主回复(2012-11-29 22:40) : 这我知道,批过。 沈阳 2012-11-29 22:36 俺就是中医世家的粉 博主回复(2012-11-29 22:38) : 你还算讲理。 博主回复(2012-11-29 22:38) : 最烂是张维、李延谦。但张三火人很好。 沈阳 2012-11-29 22:35 你才当真。以为别人是你学生、授徒了 博主回复(2012-11-29 22:39) : 才不是。对张维例外。 沈阳 2012-11-29 22:29 我是逗您玩而己。我当BBS管理员时,一天我N个ID闹着玩。早就习惯了。 博主回复(2012-11-29 22:36) : 缺乏逻辑学知识、不遵守思维规则,辩论无准则,不好玩。 博主回复(2012-11-29 22:35) : 特别是那几个铁杆中医粉。 博主回复(2012-11-29 22:34) : 不好玩。 沈阳 2012-11-29 22:01 讲道理不是摆无耐 博主回复(2012-11-29 22:10) : 我和你也有过几回交锋,你没有使我接受你的观点,我也没有改变你的看法,效果为零。不过气氛还好,不像与张维争论。 沈阳 2012-11-29 22:00 学者是以社会公共利益为己任。 ZeroK 2012-11-29 18:34 春绿是网络语言吧? 能否科普一下? 谢谢! 博主回复(2012-11-29 18:39) : 卧春(我蠢) 暗梅幽闻花,(俺没有文化,) 卧枝伤恨底。(我智商很低。) 遥闻卧似水,(要问我是谁,) 易透达春绿。 岸似绿, 岸似透绿, 岸似透黛绿。 沈阳 2012-11-29 15:36 你有反对表达,俺有支持的实力。 博主回复(2012-11-29 17:14) : 对我而言,我没有任何利益在中医,所以,无所谓得失。你们利益关联,所以,跟你们说这些,是做无用功。但是,科学网还有其他看客,我也看别人的,会有收获的。 博主回复(2012-11-29 16:48) : 那是,你有实力(权力),我一无名学者,手无缚鸡之力,亮见而已。 沈阳 2012-11-29 15:02 又搬理科呆的观点。 博主回复(2012-11-29 15:35) : 这理科呆观点值得搬。学点逻辑学绝对有好处,否则,错了还不知道错在哪。逻辑学中概念划分的规则几人懂?懂的话就不会把医学划分为中医和西医了。 博主回复(2012-11-29 15:31) : 凡应用中国传统医学那一套非科学的理论于医药上,我皆反对。 沈阳 2012-11-29 11:58 黄老师是理科呆给张老师的文傻讲逻辑,本来逻辑应该是文傻的东西吧 博主回复(2012-11-29 14:29) : 如果理科讲逻辑是理科呆的话,爱因斯坦在对西方近代产生科学的原因做的解释时说的话:“在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成就为基础的,那就是:希腊哲学家发明的形式逻辑体系(在欧几里得几何中),以及(在文艺复兴时期)发现通过系统的实验可能找出因果联系。”就成无厘头了。老爱的前一部分讲的是演绎逻辑,后一半讲的是归纳逻辑。我们不讲逻辑,所以科学在中国也就这个样子了。认为中医是科学也就顺理成章了。 沈阳 2012-11-28 22:34 讲完中兽医再讲逻辑,挺好呵! 博主回复(2012-11-29 09:36) : 沈老师说的“文傻逻辑”是啥意思嘛?逻辑学是一门学问,学一学没有坏处。 博主回复(2012-11-29 07:23) : 我本来就是以批中医来讲逻辑学的。 沈阳 2012-11-28 22:13 黄老师又开讲了! 博主回复(2012-11-28 22:32) : 有不对的地方请指正。 -------------------------- 沈阳 2012-11-30 00:44 说说科学网博客(37) 你到科学网博客干啥关别人何事 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90-637606.html 博主回复(2012-11-30 09:32) : 和张维一路货色,不管别人文章是正是反,一律推荐。 博主回复(2012-11-30 09:28) : 自己学的专业是巫术,没有用处,不反省,还跑到科学网上招摇撞骗,贻害社会,误导年轻一代。比张维还阴。 博主回复(2012-11-30 09:17) : 我比你还早睡觉,谁迫谁哦。 沈阳 2012-11-30 00:18 在北京,教授遍地是。我家女主人就是副研的。神气啥?!以为别人没有见过教授?! 博主回复(2012-11-30 09:16) : 自卑、心理扭曲、YY的家伙。也难怪,学的是中兽医学,号称会给牛把脉,可能还会和牛问诊。巫术,无用武之地,没有市场,也没有了专业,对职称那么敏感。把自家太太是一个副研都拿出来说事,然后,又来看不起别人的职称。 沈阳 2012-11-30 00:15 科学网这些实名作者几乎都是饱经沙场的知识界人士。少见一个这么哄哄批判别人、指责中医文化一无是出大放厥词的化学教授。 博主回复(2012-11-30 09:38) : 批判别人也是观点的对撞,各自说自己的理,那像你和张维,动不动就来人身攻击。还意淫会迫我发疯,梦想去吧。 博主回复(2012-11-30 09:36) : 我认为中医不是科学,是非科学,中医自诩科学,是伪科学。从来没有批评中医文化。我主张中医归文化部管辖。 你连科学和文化都不分,基本的判断能力都没有,怎么混啊? 博主回复(2012-11-30 09:24) : 给他们将逻辑学,全人类思维共用的知识,一点都接受不进去,何况专业知识。 博主回复(2012-11-30 09:21) : 陈楷翰问我为什么不讲化学,在科学网上对这些中医粉们讲化学,能听得懂吗?给他们将逻辑学,全人类思维共用的知识,一点都接受进去,何况其他专业。 现在科学对生命的认识已经发展到分子水平,细胞内外信息传输的分子机理都搞清楚,得诺贝尔奖了,他们还停留在给牛望闻问切的水平。 沈阳 2012-11-30 00:13 干吗删俺一些留言?不敢答?! 博主回复(2012-11-30 09:30) : 我的地盘我做主。 博主回复(2012-11-30 09:11) : 何止删帖,等我骂个痛快,让大家见识见识,连同这文章一起删掉,不为烂货留下痕迹。 博主回复(2012-11-30 09:10) : 一杯巴氏奶,两片面包,一杯咖啡,吃饱喝足,现在开骂。今天丢下工作,奉陪。
个人分类: 说说科学网博客|278 次阅读|5 个评论
【逻辑学知识】命题
热度 3 rbhuang5907 2012-11-28 15:25
张维不懂逻辑学,没有关系,给他上一课,讲一讲“命题”,也锻炼一下自己。 命题就是对事物情况的陈述。客观事物有各种各样的情况。各种事物的性质,一事物与它事物的关系等等都是事物的情况。当人们认识了事物的情况,并通过语句把这种认识表达出来,就形成了命题。逻辑学以命题作为其直接研究对象。 命题由概念构成,至少包含两个概念,可判断, 有真假,可进行逻辑运算。命题表达思想,而概念不表达思想。 命题通过语句表达。 每一个公民都必须遵守法律。 没有一个公民可以不遵守法律! 难道有可以不遵守法律的公民吗? 以上三个语句语法结构都不同,但都是同一个命题,表示了同一个认识,即“(所有的)公民都必须遵守法律”。 关于一篇文章的题目“西方知识反成中国自我了解的障碍”,无论如何修饰这个语句,如: 西方知识反成中国自我了解的障碍。 西方知识反而成中国自我了解的障碍。 西方知识不幸成中国自我了解的障碍。 难道西方知识成中国自我了解的障碍? 无非表达了这个认识:“(所有的)西方知识成为中国自我了解的障碍”。 这个命题,是真是假?可供人们判断。 我判断它为假。 马克思主义学说是西方知识吧?马克思主义学说成为中国自我了解的障碍了?显然错误。 “(所有的)西方知识成为中国自我了解的障碍”为假,把它加以否定,则为真,即 “并非(所有的)西方知识成为中国自我了解的障碍”为真, 依据对当关系推理: “有的西方知识不成为中国自我了解的障碍”为真。 读文章,有时读个题目就可以做出判断,无需读全文。 命题的种类:
6272 次阅读|74 个评论
黑格尔和红眼睛阿义的逻辑
zhanghuatian 2012-11-10 18:41
黑格尔有一句名言: 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 他是逻辑学大师,他著有逻辑学专著。可他的这句话和红眼睛阿义的逻辑水平差不多。 红眼睛阿义是鲁迅小说《药》中的牢头。他看守牢房,牢房中关着夏四奶奶的儿子夏瑜。 他去探夏瑜的口风,看有没有什么油水可榨。没想到夏瑜那么穷,他什么也没捞到(后来夏瑜临刑前,他扒下了夏瑜的衣服)。而夏瑜还要跟他讲道理。 夏瑜跟阿义说:“这大清的天下是大家的”。 阿义便给了夏瑜两个大嘴巴。后来刽子手康大叔把这细节带到华老栓开的茶馆,茶客们都认为夏瑜疯了,并对阿义由衷赞美:“义哥真是一身好拳棒,这两下,够他受的了。” 夏瑜和阿义用的是不同判断: 夏瑜用的是价值判断:大清的天下现在由皇帝控制着,但应该是我们大家的。 他是用价值挑战几千年既成之事实。这就是革命。鲁迅写的就是那场推翻帝制的革命——辛亥革命。 阿义用的是事实判断,并且以之取代价值判断:大清的天下既然是皇帝控制着,它就应该是皇帝的。谁想造反,我就揍谁。 我一直反感用价值判断代替事实判断,他使我们没有科学。但自从夏瑜挨了阿义两个嘴巴之后,我又觉得,光有事实判断而无价值判断,或用事实判断来封杀价值判断的嘴巴,尤其可恶——它使我们没正义。没科学导致我们对自然的认识停滞,没正义却导致我们的社会前进停滞,我们总不能永远呆在帝制时代。 以事实判断代替价值判断,往往是甘于做奴隶的人的精神符咒。如果我们也要等到到了监狱中再想起来给牢头们补课,我们还会挨上响亮的嘴巴。 按老黑格尔和小红眼睛这一对“红与黑”的逻辑,我们可以搞出这样一组连续推理: 大马路中间有一块大石头(事实) 凡存在的都是合理的 所以大石头不必搬去。(结果) 有很多车已经撞翻在大石头上了(事实) 凡存在都是合理的。 所以,撞毁了很多车是正常的(结果) 撞毁的车堆在一起已经堵死了路。(事实) 凡存在的都是合理的。 所以此路不通,我们不走路好了。(结果) 知道我们社会为什么不进步,有时反而退步了吧。知道我们为什么总是路越走越窄了吧。 我们有着一道奴隶的精神符咒。那就是用事实判断来取代价值判断。
247 次阅读|0 个评论
网传娱乐题:转基因学者请答
热度 7 陈龙珠 2012-9-23 08:17
网传娱乐题:转基因学者请答
@微博搞笑排行榜 : 这是一项数学挑战!有这么一种说法: 你若是工程师,你应该可在三分钟內解开这道题; 你若是建筑师,给你三小时; 你若是医生,给你六小时; 你若是会计师,三个月吧; 假若你是律师,那大概永远也解不出来。「转」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175 次阅读|13 个评论
【逻辑学知识】对当关系推理和命题变形推理
热度 1 rbhuang5907 2012-9-6 15:15
对当关系推理和命题变形推理 A、E、I、O四种直言命题间的真假关系如下图所示: 如果A、E、I、O四种直言命题的主项相同,谓项也相同,则称为同素材的直言命题。同素材直言命题的对当关系是指A、E、I、O四种命题间的真假关系,如下图所示: 根据对当关系进行的直接推理,称为对当关系推理。 命题变形推理就是通过改变作为前提的直言命题形式从而推出结论的推理。它也是直接推理。 所谓改变前提命题的形式是指: 第一,改变前提的质,即把前提的联项由肯定变为否定,或由否定改为肯定。 第二,改变前提的主项与谓项的位置,即把前提的主项改为谓项,把谓项改为主项。 第一种为换质推理,第二种为换位推理。图示如下: 换质推理: 换位推理:
20676 次阅读|4 个评论
融智学发现“智(力、能、慧)”是在“言和语的关系”中来体现的
热度 1 geneculture 2012-8-23 11:30
融智学发现“智(力、能、慧)”是在“言和语的关系”中来体现的
融智学 发现 ,由于“智(力、能、慧)”是在“言和语的关系”中来体现的,因此,语言学和信息学是其理论基础,而其工程实践与社会应用却需要从基于数学和逻辑学的软件工程与基于(高等)教育学和管理学的人才训练两方面系统工程展开,但是令人遗憾的是在这些领域,几乎很难见着基于汉语或中文的关键性研究成果,但是,塞尔的“中文屋子”或“中文房间”理想实验却又选择了“中文”——这是塞尔教授本人 (因此他可用“中文屋子”或“中文房间”理想实验否定“图灵测试”而在语言、心智和社会三个方面进行较为彻底的哲学反思) 不懂的语言和文字,也是语言学之父索绪尔 (因此他创立普通语言学没有汉语的贡献) 和语言革命的发起人乔姆斯基 (因此他创立形式语言学也没有汉语的贡献) 都不懂的语言和文字,这就为邹晓辉设计的基于三类双语的“思辨系统”来解决这些理论大师们长期遗留的问题或难题,从而,也可让母语为汉语和中文的人在最为关键的融智(力、能、慧)研究领域后来居上,并对其相关的语言学和信息学的基础理论、软件工程和人才培训的实际操作、(高等)教育学和管理学的“迭交”实践等多个研究领域做出实质性的贡献。 图1 a 言和语的关系(中文版)——旨在对自然语言和机器语言在形式上的统一理论描述 图1 b 言和语的关系(英文版)——旨在对自然语言和机器语言在形式上的统一理论描述 图2 以机器语言(二进制数)为例看言和语的关系同时也是语言和信息的关系(涉及集合的理想划分) 图3 以集合的理想划分作为形式化技术手段链接哲学的宏观方法论和科学的微观方法体系 图4 汉语“字本位”理论的领军者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徐通锵(正中)与博主(读者你右手边) 图5 博主就语言、心智、社会的理性反思与塞尔达成双语信息处理合作 图6 博主的间接形式化方法和乔姆斯基的直接形式化方法不仅具有异曲同工之妙而且更适用于中文信息处理 图7 言和语的关系(原理)及其间接形式化(广义双语信息处理典型实施例) 附录1 : ZouXiaohui 10:32:23 为此,先要交代一个 背景知识 ,即: “智能化”是一个笼统不清的称谓。 例如,自然人的心理智力就有众说纷纭的多种观点——这是心理学研究的领域。 再如,计算机的人工智能也有相互对立的两种观点——计算机科学研究的领域。 另外,还有从古至今一直没有说清楚的爱智慧学说——属心智哲学探讨的领域。 同时,也酝酿着重大突破 ZouXiaohui 10:34:28 对此背景知识内容只要知道“心理学研究的是人的智力,计算机科学研究的是机的智能,哲学是一门热爱智慧的学问”即可。 ZouXiaohui 10:36:06 背景小结:融智学问就是建立在上述三种学问的基础之上的。 附录2 : ZouXiaohui 10:11:55 数字计算机的数学原理就是“图灵机”即数学上的数字计算机。 ZouXiaohui 10:12:25 数字计算机的物理学原理就是“冯氏机”即物理学上的数字计算机。 ZouXiaohui 10:12:51 这样说可清楚明白了? 找一个事业上的合作者,还是要找一个妻子 ZouXiaohui 10:14:26 原创成果(只能我自己做)出来之后,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科普(可以对任何一位受过中高等教育的人讲清楚)。 可分享其科普成果) yangguang 10:17:15 分享其科普成果,那到可以。呵呵, ZouXiaohui 10:19:35 你不需要知道数学和物理学的细节,你只要知道它们是数字计算机的坚实理论基础就足以。就像开车和坐车的人不必知道设计、制造和维修车子一样。也像使用手机和计算机的人不必知道设计、制造和维修手机和计算机一样。 yangguang 10:19:54 那行 yangguang 10:28:43 这一段话我懂了。你是一个非常有耐心的老师。 ZouXiaohui 10:24:05 总结 (这下你大致可以读懂其意义或重要性了): 酝酿着重大突破 采用博主(邹晓辉)的融智学问的观点来看,“智能化”可一分为三即智慧、智力、智能。 例1:图灵测试——判定计算机是否具备自然人的智力? 例2:中文房间——旨在说明计算机即使通过图灵测试也不具备自然人的智力。 例3:思辨系统——三类双语协同处理知识和信息的一系列孪生图灵机即多胞冯氏机蕴含了计算机不理解的中文房间——它本质上可以优化为一个广义双语信息处理系统(这是单一的图灵机即冯氏机所不能理解的中文系统) 以下是协同智慧得以实现的基于广义双语信息处理的计算机辅助思辨系统原理的组图。即:图4-图11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94143do=blogid=604730 ZouXiaohui 10:30:21 能懂这一段话,也就相当于懂了未来这篇科普文章的 段落大意 。 ZouXiaohui 10:30:53 现在来提炼其中蕴含的 主题——中心思想 (见:以上博文的正文) yangguang 10:38:27 这两段话 通俗易通 ,明白了
个人分类: 融智学前期探索|3334 次阅读|2 个评论
【逻辑学知识】中医的综合是没有基础的综合---综合与分析的关系
热度 12 rbhuang5907 2012-8-23 10:40
中医的综合是没有基础的综合 思维有缺陷的国人总以为这个世界只有中医和西医。而且,这个西医还是指现代医学,全世界各个国家通用的科学医学,不是指西方传统医学。所以,人们总是在中医和西医两者间做比较。暂且不论这种片面性的思维是多么的品质低劣,只论这种比较是多么的不合乎逻辑。 专门研究逻辑学的冉思伟给我的一个回复:“从哲学的角度来讲,中医从方法上讲是一种综合的视角;而西医更多的是分析的视角”。这是一个进行中医和西医比较的例子,中医是综合的,西医是分析的。 严格地说,应该从逻辑学的角度来讲,而不是从哲学的角度来讲。逻辑学不是哲学。 综合和分析是两种十分重要的逻辑学方法。在整理经验和实验材料时,人们经常使用。分析是人们在思维中把对象的整体分解为各个方面,各个部分,各个因素而加以认识的逻辑方法;综合则是人们在思维中把 已有的 关于对象的各个方面,各个部分,各个因素的认识连接起来,形成对对象的统一整体的认识的逻辑方法。综合和分析是两种不同的方法,在认识的方向上是相反的。但是,它们是互相联系、缺一不可的。分析是综合的基础,而综合则是分析的发展,没有分析也就没有综合。 中医和西医(现代医学)是 两个完全不同的知识体系 ,况且,中医的历史比西医长很多。西医是有分析的,而中医没有分析,中医的综合不可能以西医的分析为基础。所以,中医的综合是没有基础的综合,空中楼阁,臆想的“综合”。西医以分析为基础,综合起来易如反掌,一台西医的手术就是多少分析的综合。 中医拿什么 已有的 东西来综合呢?稍有思维能力的人都可以给出答案。 同样,中医是整体的,西医是局部的;中医是宏观的,西医是微观的,都是不合乎逻辑的。实际上,异类不比,是老祖宗教我们的。 参考文献: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逻辑学教研室编 《形式逻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第四版,2009
6530 次阅读|62 个评论
第五代计算机为何在“智能化”阶段的发展像蜗牛般的徘徊前行?
热度 14 geneculture 2012-8-22 11:54
第五代计算机为何在“智能化”阶段的发展像蜗牛般的徘徊前行?
首先,因为“智能化”是一个笼统不清的称谓。 例如,自然人的心理智力就有众说纷纭的多种观点——这是心理学研究的领域。 再如,计算机的人工智能也有相互对立的两种观点——计算机科学研究的领域。 另外,还有从古至今一直没有说清楚的爱智慧学说——属心智哲学探讨的领域。 同时,也酝酿着重大突破 采用博主的融智学问的观点来看,“智能化”可一分为三即智慧、智力、智能。 例1:图灵测试——判定计算机是否具备自然人的智力? 图1 图灵测试示意图 例2:中文房间——旨在说明计算机即使通过图灵测试也不具备自然人的智力。 图2 塞尔的中文屋子示意图 例3:思辨系统——三类双语协同处理知识和信息的一系列孪生图灵机即多胞冯氏机蕴含了计算机不理解的中文房间——它本质上可以优化为一个广义双语信息处理系统(这是单一的图灵机即冯氏机所不能理解的中文系统) 以下是协同智慧得以实现的基于广义双语信息处理的计算机辅助思辨系统原理的组图。 图2 三类孪生图灵机蕴含着三类双语即广义双语信息处理的原理及其以汉语为例的典型示例 图3 言和语的关系(同时也是语言和信息的关系)原理即序位法则(第一基本定律即本真信息唯一守恒法则) 图4 自然语言理解的形式化路径(双重路径蕴含第一、第二和整合的所谓“第三路径”) 图5 普通语言学和形式语言学共同研究的基本对象及其派生对象(该理论模型体现了语言和信息的关系) 图6 第七代编程语言和形式化双重路径蕴含在上述六代编程语言和两条形式化路径之中 图7基于线性数字计算的人工智能、基于广义双语的协同智慧(间接计算系统 信息恒等式)、基于多元智能的人类智力 图8 言和语的关系(即语言和信息的关系)及其典型实施例(以中文信息处理为例) 图9 序位恒等式即本真信息在广义文本之间转换所遵循的形式信息基本定律及其应用示例 图10 基于信息恒等式即天平原理(第二基本定律:形式信息转换法则)间接形式化方法和间接计算模型 “三智”(智慧、智力、智能)融通融合可在教育和管理两方面推广普及基于汉英双语协处理软件编程模式。 图 11 广义双语教管信息处理的协同化双重路径即融智途径 由图 11 可见,第一路径止步于智能化阶段,也就是说,前四个阶段均为少数计算机编程人员涉猎的领域,由于“强智化”即“强人工智能”的“图灵测试”要求太高,因此,至今都没有任何一台计算机能够全面通过“图灵测试”。“弱智化”即“弱人工智能”的观点已经被塞尔的“中文房间”所证成,因此,第一阶段的“数字化”和第六阶段的“弱智化”可以通过“间接形式化”方法和“间接计算”模型形成“第二路径”,以此区别于“第一路径”。再进一步,则可通过“第一路径”和“第二路径”结合而构成的“双重路径”形成“协同化”即“第七阶段”,从而,真正地跨越“智能化”瓶颈。这是一个非常大胆的假设,即:三智融通融合形成广义双语教管信息处理的协同化双重路径即虚拟的“第三路径”或融智途径。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5197d9301012b7f.html 从图灵机到图灵测试再到中文房间均可纳入广义双语信息处理模型来解释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5197d9301012b2s.html 关键词 :图灵测试 中文屋子 (三类双语协同)思辨系统 哲学对话是哲学家们在各自独立思辨过程中相互之间发生的理性对话。 数学的定量分析和逻辑学的定性分析 是哲学思辨和理性对话的基本方式。 分析哲学 作为哲学思辨和理性对话的主流及其传统延续至今,时代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代 计算机及其国际互联网时代为数学的定量分析和逻辑学的定性分析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电脑辅助方法和形式化工具 。 电脑表现出的人工智能 作为 它者 的出现,与 语言和文化以及受教育程度等背景 大相庭径的 人脑表现出来的人类智力 作为 他者 的出现,不仅具有不同的作用,而且,必然派生出 人脑和电脑两类脑融合表现出来的协同智慧 作为 他者乃至它者的各种结合现象 , 这与人脑和电脑各自独立分离时的情形有很大的不同 。可称这种人脑和电脑结合而形成的 双脑协同智慧 现象为一种典型的 智慧融通融合 现象,为便于区分三类脑智,可暂时称之为“ 第三脑智慧 ”。 这对当代的哲学思辨和理性对话也必然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以往的心智哲学理论所述的两种“智能观”即阐述“强人工智能”与“弱人工智能”的两类哲学观点 ,实际上分别代表或表达的是人们对“第一类脑即生物脑的虚拟心理智力”和“第二类脑即物理脑的虚拟数理智能”的基本看法 。两者可视为古希腊哲学“爱智慧”传统分别在 心理学 和 计算机科学 及其相应的 心智哲学 上的具体表现形式。换句话说, 心理学研究的人类大脑智力 和 计算机科学研究的人工电脑智能 及其相应的心智 哲学 进一步试图探讨在古希腊哲学家“爱智慧”传统基础之上通过 自然语言 形式化 途径 构建 具有 智慧 科学 研究性质的 融智学问 ,其特征在于重点研究 “第三类脑即生物脑和物理脑之间合理分工、优势互补,高度协作、优化互动的虚拟协同智慧” 。由此区分 智力、智能、智慧 三个关键性 基础术语 ,如果采用英语来描述即心理学研究的自然人大脑智力、计算机科学以及软件工程技术研究的计算机电脑智能和古希腊哲学家崇尚并追求探索且影响至今而仍在研究的智慧——融智学称之为人机协同的双脑智慧。具体反映在计算机编程语言的进化形式上就是把第五代计算机和第五代编程语言所共同遭遇的“智能化”难题“一分为三”即“(专项功能的)强智化”、“(普及功能的)弱智化”和“(整体功能的)融智化”作为“ 智力、智能、智慧 ”的体现。这三类“智”如何通过具体的语言而准确无误地表达出来而又不会引起歧义或误解呢?以往的语言学和语言哲学都没有也不可能深入地探讨过这个问题。 以往的语言哲学理论所论述的 “语言观”即分析“语言” 、“思想”或“心智”、“世界”三者的关系—— 早期维特根斯坦所关注的三个理论范畴 也是 弗雷格的“表达式” 、“意义”、“指称”以及 索绪尔的“能指” 与“所指”(涵盖“意义”和“指称”),以及 对“语言游戏” 和“家族相似性”的探讨——这是 晚期维特根斯坦所关注的两个实践范畴 。笔者早期对中文“意”、“意义”、“义”三个类的划分,自然地引出了对中文“物”、“物理”、“理”三个类的划分,以及对“文”、“文法”、“法”三个类的划分。其中,近期对“言”和“语”两个形式类的区分,仅限于对“文”乃至“广义文本”的内部两个基本形式类的划分。而对“物之理”、“意之义”、“文之法”和“道之本”四个基本抽象类的划分,则是更深层次的“本真信息”探讨。 这种基于汉语或中文思维而形成的“世界观”及其“方法论” 如何与西方分析哲学的基于印欧语例如英语或英文思维而形成的“世界观”及其“方法论”之间达成有效对话呢? 笔者与塞尔之间通过多次对话,终于在今年就最基本的一个抽象范畴即“基础关系”达成了一致的看法和语言描述即 “ Fundamental Relation ”(道之本) 。这也就为笔者探索了很多年的整个“文化基因系统工程”涉及的 宏观哲学框架 (本真信息和广义文本即涵盖所有“物类”乃至“意类”的广义的“文类”及其八大形式体系)以及可采用 间接形式化方法 加以描述的 微观科学体系 ,即“言和语的关系”及其一系列 可形式化描述的具体“ 文类 ”或“形式体系” ——如果说 这是语言和信息两个形式类的“迭交”原理 ,那么,“智慧化”内容就是“ 意类 ”,而“ 物类 ”则涉及一系列很具体的“个例”和“群例”及其所具有的质能载体物性特征。 本文通过“图灵测试”、“中文屋子”和“思辨系统”三个术语及其代表的理想实验 旨在 揭示它们分别代表或表达的 三类脑智 ,即:人类 智力 、人工 智能 和协同 智慧 。 即本文试图在基于“ 图灵测试 ”和基于“ 中文屋子 ” 两种“智能观”即“强人工智能”与“弱人工智能” 的基础上推进一步,建立 一种新的“智能观” 即阐述 “第三类脑的虚拟智慧”的哲学观点。
个人分类: 融智学前期探索|17809 次阅读|40 个评论
也算是科学网的一道风景吧
热度 3 rbhuang5907 2012-8-7 23:17
也算是科学网的一道风景吧 时常和张维辩论,发现这个人很有趣---对科学很无知,好刻薄人。 要求他有科学知识,能够区别科学、非科学、伪科学,确实勉为其难,做音乐的,没有受过系统的科学教育和训练,虽然他号称通读科学哲学书籍。 但是,他混迹科学网,挥舞大锤到处乱砸,也算是科学网一道风景。 最近,辩论“科学归纳法”问题,他写了一篇黑我的文章,全文如下: 黄荣彬教授等中医黑确实应该加强基本逻辑的学习 张维 张某发现黄教授等中医黑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根本不懂什么是逻辑,但都喜欢教育别人讲逻辑。 就拿黄教授的前辈张功耀举例 ,张功耀得出‘取消中医药’的重要结论时,基本上都是采用举例的方法进行推理的。进行逻辑推理时,推理的前提条件必须充分而且正确 ,而采用举例的方法来得出推理的结论,以点带面其结论往往是站不住脚的。中医黑们喜欢否定个例,但是在这个问题上正好相反,所以这些人是“中医黑”。 有点逻辑学常识的人都知道“逻辑的前提充分正确,这个逻辑推理才有价值,这好像是常识中的常识。  张功耀在《告别中医中药》一文,采用了用特殊否定一般,将偶然作为必然的认识方法。他不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而是仅举一些古书的例子,又没有看到这是当时科学和时代局限所造成的个例,进而采用特殊否定一般的推导方法,强加给整个中药,显然这一认识方法是错误的,由此产生的结论也是错误的!” 黄博主转载的博文中就有用“缚猪绳”、“月经布”等个例来推理出整个中医中药都是巫术的文章,还有些头衔是生物学博士的博主跟风问指甲上哪收集 ,低级而且愚蠢。 这都是逻辑能力匮乏的表现。 不用扯什么大学逻辑,有些人还是先把小学逻辑过关了吧。黑也要黑的有水平吗。 ---------------------------------------- 获得袁海涛, 李学宽, 蔣勁松 等的推荐。 紧接着,他又写了一文,如下: 黄荣斌说的“科学归纳法”俺小学就用过 张维 黄大教授说科学网上没几个人懂“科学归纳法”,但这个俺懂啊, 是不是该自豪一下呢? 记得俺上小学的时候 俺的小学的语文老师出了一个题目说: 由冰是冷的你们能想到什么? 俺马上回答:火山里面没有冰。俺的语文老师马上夸俺聪明。 看这神奇的“科学归纳法”多好使。 科学教徒们有一个特点就是喜欢卖大力丸。把些小孩子把戏弄成公式和字母就变成高深莫测的“神功”了。 这种“神功”往往让有常识的人笑话。 --------------------------------------------- 这就是他理解的“科学归纳法”。 他很喜欢使用“科学教”这个词语,我不知道大家对这个词语有什么感觉?科学和宗教竟然合二而一。说“科学敎”,本质是反科学的,但是,科学网不在乎。 下面是我对其前文的评论,目的是考考他的逻辑学知识,当然,普及逻辑学知识更是花费这些时间的用意。 黄荣彬:博主能把“三段论”的五条规则给说出来,再来谈逻辑学。 黄荣彬:博主能把“对当关系”说清楚,再来谈逻辑学。 黄荣彬:博主能把概念外延关系的矛盾关系和反对关系说清楚了,再来谈逻辑学。 张维回复:拉到吧 还外延呢,连这个数学名词怎么用都不知道吧。还用疑问句举例,我都不爱说你 黄荣彬: 能把概念外延说成是数学名词,我算是佩服你了。当然,也就不要求你懂概念内涵和外延的反变关系了,不要求你懂概念外延怎么划分了。 黄荣彬:博主好好去理解一下“穆勒五法”以后,再来谈逻辑学。好不好?从来没有做过科学研究的人,能理解穆勒五法才怪。 黄荣彬:和北大博士“破破的桥”是一个货色。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626289do=blogid=543647 张维回复: 你的智力还和破破的桥玩,歇着吧孩子。 黄荣彬:没有认真读一读那篇文章吗?文章介绍了逻辑学基本知识,顺便批了批破破的桥,批他不懂逻辑。 黄荣彬:博主知道“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是什么推理吗?有没有逻辑错误?刚好利用你的地盘来普及逻辑学知识,周可真老师呼吁的事情。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26do=blogid=438435 黄荣彬:“逻辑的前提充分正确,这个逻辑推理才有价值。”(张维) 什么话儿,我替你说了吧:推理得出真实结论的条件:“前提真实、形式有效”。 黄荣彬:“黄博主转载的博文中就有用“缚猪绳”、“月经布”等个例来推理出整个中医中药都是巫术的文章”(张维) 知道这是什么推理吗?不知道? 它是归纳推理中不完全归纳的简单枚举法。 知道不完全归纳推理的特点吗?不知道? 结论是或然性的,也就是可能出错的。 知道这个推理会犯的错误是什么吗?不知道? 以偏概全。 知道这个推理在什么情况下出错吗?不知道, 出现反例的时候。 只要出现一个反例,结论就被推翻,这就是你挂着嘴边的可证伪。 到目前为止,出现了反例没有? 靠查百度想在科学网混个头面,没那么容易。 还是搞你的音乐吧,别挥舞个大锤到处乱砸,丢人现眼。 张维回复:真可笑,自己把自己否定了一遍,然后又立个牌坊“老子什么都懂”脸皮像你这么厚的真没见过。 黄荣彬:发现这主儿,不管是观点相同、还是观点相左的文章,他基本上都推荐。可能是缺乏判断能力吧。靠百度,能有清晰的概念,概念不清晰,何来判断能力。要么就是瞎胡闹。 黄荣彬:黑格尔有大逻辑和小逻辑,没有听说过有大学逻辑和小学逻辑。 张维回复:大学逻辑就是大学学的逻辑学。小学的逻辑学不系统,但也有带逻辑思考的课题,这个还用讲吗?
4366 次阅读|8 个评论
【逻辑学知识】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
热度 2 rbhuang5907 2012-7-17 18:20
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就是在各种思维形式中普遍起作用的逻辑规律。 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 这三条规律体现了逻辑思维的一般特点,即逻辑思维的确定性、不矛盾性和明确性。 逻辑基本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是同一思维过程,即同一时间、同一场合、同一层次和同一关系下针对同一对象的思维活动。 违反“同一律”的逻辑错误: 在概念运用上,表现为“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 在命题运用上,表现为“转移论题”或“偷换论题”。 违反“矛盾律”的逻辑错误:“自相矛盾”。 违反“排中律”的逻辑错误:“模棱两不可”。
6271 次阅读|4 个评论
【逻辑学知识】逻辑谬误---附“与方舟子论战者的典型逻辑错误”
热度 2 rbhuang5907 2012-7-14 16:39
逻辑学里把思维中出现的错误叫谬误,常见的谬误分为形式谬误和非形式谬误,形式谬误就是违反形式逻辑规则所犯的错误,例如,违反“三段论”第一条规则的“四概念错误”: 国有企业一直控制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命脉, 上海宝山钢铁集团公司是国有企业, 所以,上海宝山钢铁集团公司一直控制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命脉。 违反“三段论”第二条规则的““中项不周延”逻辑错误: 古典小说是文学作品(M), 《红楼梦》是文学作品(M); 所以,《红楼梦》是古典小说。 这里,结论“《红楼梦》是古典小说”并不能由大小前提推理必然得出。 它可以是这样(《红楼梦》是单独概念,其外延是独一无二的,用黑点表示): 但也可能是这样: 再举个例子,俗话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国人说了多少年了,一直觉得它是正确的。岂知它是不符合逻辑学规则的。 它是一个省略了大前提“草木是无情的”的三段论,复原后是: “草木是无情的, 人不是草木, 所以,人不是无情”。 其中隐蔽了“大项不当扩大”的逻辑错误,见下图示意: 这结论可能是:“人是无情的”,也可能是“人是非无情的”,再推出“人不是无情的”(SA - P ---SEP)。这是违反“三段论”第三条规则:“大项或小项如果在前提中不周延,那么在结论中也不得周延”的错误,大项“无情的”在大前提中是不周延的,在结论中周延了。 非形式谬误有很多种,一般逻辑学书都有介绍,本人在以往的博文中举过例,据本人的观察和经历,科学网上的许多辩论充斥着逻辑谬误。 http://bbs.sciencenet.cn/blog-626289-557032.html http://bbs.sciencenet.cn/blog-626289-544548.html 这里再转载一篇,以飨对逻辑学有兴趣的博友。 与方舟子论战者的典型逻辑错误 原文地址:与方舟子论战者的典型逻辑错误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59af670100oazw.html 作者:胡海 在我的微博里加了对方舟子的关注,因为他是生化博士,又是在美国留学过,看他讲的东西比较靠谱,可以学习一些医学与食品方面的知识。可是不幸的是,也因此不得不时时关注他与别人的论战。 虽然说,我对云南白药成为中国第一医药股,张裕葡萄酒变得值得收藏,周力波成为上海文化代表这些事情,感觉不可思议,但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还是能够理解。只是要不断地看到那些与方舟士论战者要犯些最基本的逻辑错误,还自我感觉振振有词,实在是让人无法忍受。感叹于中国最基本的逻辑教育还是太差。 在西方的逻辑学里,对这些常见的逻辑谬误都已有专门的名词,而这些名词也已进入主流的交流词汇。那大家只要指出这种错误的类型,就能知道错在哪里了,希望以后这些类型的名词也能进入中文语言的主流词汇。这里举举我在看方舟子微博中最常遇到的一些错误类型。 Ad Hominem (对人不对事): 当争论的一方对另一方的观点本身没办法辩论时,往往就会采取攻击对方本人,而不是观点本身的方法。这是和方舟子争论者常用的方法。比如指责他炒作、缺乏情商、崇洋媚外,等等。可是,观点本身是不是正确,和持该观点者是怎样的人,并没任何关系。不管方是不是所指责的那样的,和要讨论的问题都没关系,关键是他所说的东西是不是有道理。从好的方面来讲,如果你的争论对手采取“对人不对事”方法时,所很可能说明你是对的。 Red herring(红鲱鱼/偷换话题): “偷换话题”是一个逻辑错误的大类,就是在无法反驳的时候,把讨论的问题扯到其他话题上。“对人不对事”可以说是其中的一种。在讨论宗教信仰有没有依据,宗教的说法是不是骗人时,把论题转换到宗教对社会有帮助上。且不说宗教是不是对社会真的有好处,这一点和宗教的说法是不是正确,没有任何关系。 Two Wrongs Make a Right (错错得对): 我几次看到有网友指责方是不是专挑乱柿子掐,他们说,有那么多罪大恶极的你怎么不去打,而要在这里打这些没大害的人?这从某种程度上讲也可以说是“对人不对事”,但也是“错错得对”谬误的一种。别人是不是错,或者是不是错得更大,与所讨论的人是不是有错,没有任何关系。这就像是不是有杀人犯没被抓住与小偷是不是该抓没有任何关系。 Appeal to Faith (诉诸信仰): 讲到宗教问题时,几乎所有宗教的拥护者都会像菲姐那样用上这一条:科学和信仰是两回事,你没有信仰,所以你不懂的。可是,诉诸信仰听上去很深奥,实际上就是承认不讲道理。就是说,从现在开始,我不再遵守逻辑,我不再承认任何可观察的事实,而只承认我的“信仰”。由此可以看到,“诉诸信仰”几乎和疯子没什么区别。当然,大多数诉诸信仰的人并不是疯子,在大多数时候他们还是试图以逻辑和事实来和你讨论。只是当他们的观点无法以逻辑和事实来自圆其说时,就试图以“信仰”来搪塞了。 Appeal to Ignorance(诉诸无知): 说到科学与宗教问题时,很多人会说的另一种说法就是:科学不是万能的,还有很多不能解决的问题,那你怎么能证明上帝就不存在呢?但是,我们不知道的事情,并不表示就是真的。科学确实不能证明上帝不存在,但是不能证明上帝不存在,不代表就此可以得出上帝存在的结论。最多我们只能说我们不知道上帝是不是存在。(顺便说一下,我前面一篇博文只是说我们目前没有证据证明跑步会对膝盖有长期伤害,但不代表我认为已经证明没有伤害。) Proving Non-Existence(证明不存在): 而上面这种说明的另一错误,就是试图让人证明什么东西不存在。我们只能证明在我们已知的范围里,什么东西不存在。而人类的认识总是有限的,所以你就永远可以说你怎么证明你所不知道的范围里,任何一样你所能想像的东西不存在。就像我们无法证明上帝就一定不存在,也无法证明上帝的爷爷、老婆、二奶...,等等一切不存在。所以这种说法是没有意义的。谁主张,谁举证。我们没有责任要去证明什么东西不存在。那些声称某种东西或现象存在的人,才有证明的责任。 Confirmation Bias/Observational Selection(确认偏差/选择性观察): 只去选择对自己的观点有利的现象,而忽略与自己的观点不相符合的事实。这次菲姐关于佛像的问题就可以说是典型示范的“选择性观察”。有没有其他被烧掉的佛像?有没有其他没有被烧掉的东西?这些都被忽略了。记得上海胶州路大火后,电视节目中拍到一片焦土中有台手机神奇地响了。那是不是对这台手机也要腊拜呢?其他的像我吃了这个中药后毛病就好了,这种化妆品我朋友用得效果很好,而没有科学的统计结果,都可属于这种类型。 Ad numerum/Bandwagon fallacy/Appeal to tradition(诉诸常见/花车谬误/诉诸传统): 中医等“国粹”的支持者以多少多少年历史,或者宗教的支持者以把有几亿信徒,作为自己的支持依据。但某种观点有多少人相信,有多少年历史,并不能成为支持这种观点正确的依据。在人类历史上很长时间里很人们认为地球是平的。但这不能成为支持地球是平的依据。 Special pleading(特殊性要求): 讲宗教讲迷信的人经常会用的另一个策略,就是声称自己的学问与众不同,别人无法理解,但又不说出在哪里与众不同了。比如说到八卦,人家说这套东西说不通,他就说,它的道理是很神奇的,一般人是不能理解的,但又说不出它的道理在哪里。或者声称宗教和科学是两回事,不能用科学的方法能讨论宗教,但却说不出道理为什么不能用科学的方法来讨论宗教。 Straw Man(稻草人): 把对手的观点以误导的方式重新阐述,然后攻击重新阐述后的观点,并声称已驳倒了对方的观点。不少人指责方舟子自以为自己就是代表了真理,但方从没声称自己代表代表了真理。 称了上述这些常见谬误外,另一常见的错误就是“混淆概念”: 比如说,一批评宗教信仰,就有人会跑出来说要“尊重”别人的信仰“自由”。可是,尊重别人的信仰自由,是指不能因为别人的宗教信仰而限制别人的权利和自由,而不是指就不能批评别人的宗教信仰。 【按】混淆概念是由于概念模糊,不是故意的。而“偷换概念”则是故意的。两者都是违反逻辑学“同一律”基本规律的错误。本人曾批评过的偷换概念错误 http://bbs.sciencenet.cn/blog-626289-561332.html 。 还有人说,迷信科学就像迷信宗教一样无知。可是,这句话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的。科学的定义就是“不迷信”。怎么可能“迷信”“不迷信(科学)”呢?
8442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逻辑学何用
wmy9039 2012-6-15 23:14
   正确使用概念→概念是思维的细胞,正确使用概念是正确思维的基础。概念要明确清晰,不能含混不清;概念内涵要确定,不能混淆概念,更不能偷换概念;要明确概念的语境,不能随意改变概念语境。   概念混乱是思维混乱的重要原因。当前社会上一些模糊认识、片面观点、极端心理,同人们思维中概念混乱有直接关系。消除思想混乱,应从消除概念混乱做起。   准确作出判断陈述→判断陈述反映思维对象的情况和特征。作出准确的判断陈述,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本要求。判断陈述的逻辑特征包括质的特征(肯定或否定)、量的特征(所有、有些、个别),以及内部结构特征(联言陈述、选言陈述、条件陈述等)。   要准确反映事物的性质,不能混淆肯定与否定,该肯定就肯定,该否定就否定。要准确反应事物量的特征,不能把 “有些”说成 “所有”,更不能把 “个别”夸大成“一切”,反之也一样。   要准确反映事物内部结构特征,“并列”关系要用联言陈述 (并且),“选择”关系要用选言陈述(或者)。   有效进行推理论证→有效的推理论证,就是严格遵循逻辑推理规则,从前提必然地推出结论。   在推理论证问题上,现在有两种较为普遍的现象。一种现象是“只作论断、不作论证”。一种现象是“随意推测、任意发挥”。缺乏逻辑素养,思维活动中不遵循逻辑规则,是导致社会上非理性思维泛滥的一个重要原因。 (李志昌/文据2012年5月31日《人民日报》)
个人分类: 职教观察|1789 次阅读|0 个评论
逻辑与文理科,有没有一毛钱的关系
热度 7 liuchao666 2012-6-4 21:20
有个奇怪的现象,国内的许多老师都认为逻辑属于理工科。 在国内的学科体系中, 逻辑学一直是哲学下辖的二级学科, 应该算是一个典型的文科学科吧。 对于一般的大学课程设置而言,文理科的学生都很少有单独教授逻辑学的。 但是,似乎大家总是直觉上感觉理科生更懂逻辑。 逻辑, 仅仅是一个处理问题的方法而已,其研究方法(或者叫逻辑学)有好多种。 如果说,有多种的逻辑学能够同时成立,文科的学生似乎比理工科的学生更能接受——这大概是因为理工科的学生更有科学的信仰吧(科学具有唯一的真理性?)。 然而,即使我们有很多中逻辑学, 但是,几乎所有的,都解决不了如下的问题: 1,休谟问题。 即使成千上万次观察到太阳东升西落,我们也永远无法判断, 明天,太阳还是不是仍然东升西落。 因此,理工科的所谓科学实验研究,在逻辑上是无解的。 2,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的问题。 研究者的一切的价值判断结论,都仅仅适应于研究者自己。 因此,人文社科类的所谓价值真理研究,在逻辑上是无解的。 当然, 还有一类问题也是逻辑处理不了的, 2012年6月4日,上证指数 开盘:23 46 .98 收盘下跌:64.89 昨天的你, 能够用逻辑推理出来么?
4078 次阅读|20 个评论
情感逻辑学(二)
hanshiqing 2012-5-17 09:24
对事情有不同的看法,使用批评内容的话语、冷冷的语气,以及大声的反驳,虽然不是我们提倡的情感方式,但均还是在符合情感逻辑的范畴。 然而,人若是在一个点停止下来,突然被任性,生气,暴怒,哭泣,吵闹控制,放弃该做的事情,进入情绪化状态,任由自己瘫痪,狂怒的失去理性和思考,或者生闷气到没有了思考只有恨的地步,恐怕你就要反省了! --- 因为你已经偏离了情感逻辑的轨道。这时候的生命就如水流在一个地点打转,是可怕的,你已经偏离了情感逻辑,进入了生命(生活)的折磨和痛苦状态。 情感逻辑学就是要通过理性的分析和思考,运用人的全方位的知识,解决不同情感(尤其是痛苦和生气)状态下人的思想道路,通过认识调整自己的思路,从而加以行为控制,达到符合逻辑性的人的情感平衡状态、思路和行为,来成就完满的生活和人生。 情感逻辑好的人,通常做事都能够严格地按计划行事;而情感逻辑缺失的人,则完全像个浮萍,今天到了这里,明天到了那里,完全没有目标和计划。 为了很多人的生活美满,让我们建立和推崇情感逻辑学! (本博客内容都是个人独立思考的结晶,欢迎大家讨论和意见)
个人分类: 情感逻辑学|4853 次阅读|0 个评论
武汉大学桂起权教授对我的劝告
热度 13 jmluo0922 2012-5-12 23:53
今年清明刚过,武汉大学桂起权教授应成都的几所大学邀请,为这几所大学的师生进行了几次科学哲学、逻辑学和科学哲学史等方面的演讲。桂教授渊博的知识、深刻的理解,以及风趣表达迎得了广大师生的赞许,演讲也取得了巨大成功,作为一名受益的听众,在此对桂教授表示诚致的感谢! 桂教授这次成都之行前,给我来电话希望这次成都之行期间能有机会与我会面交谈。得到这个消息后,我非常高兴,因为桂教授对我来说有知遇之恩,是第一个正面理解、接受并支持我的学术观点的伯乐,对于我的氢原子结构和光谱新理论给予了高度评价。虽然我们在武汉和广州的研讨会上有几次见面,但从来没有长时间单独交流的机会,因此,我非常想借这次机会表达我的感谢之情。 除讲学之外,桂教授有两三天自由时间,我本想安排他到乐山和峨嵋休闲,但桂教授拒绝了这种安排,他说与我见面主要还是想与我单独学术交流。我接受了他的意见,安排他在成都武侯祠及附近的宝光寺、三星堆等地游玩。与其说是游玩,还不如说是换了个环境进行交流,无论成都的春色多么美丽、美食多么诱人,都没有我们讨论的话题更令他关注。科学学、哲学、物理学哲学、科学史以及科学社会学等话题令我领会到桂教授学者风范,领悟到了作为科学家应该有的思想境界。 当桂教授了解到我正在质疑相对论时,他先是感到十分的失望,并认为我不会成功,劝告我: 不要反对相对论,因为这个理论是正确的,而且还会影响我的氢原子理论获得主流科学家的认同;我的理论如果等到认同,其意义和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完全有资格获得最高的科学奖。 对于桂教授的真诚的劝告,我非常感动,感谢了他的好意,但我还是坚持了我的观点。首先我介绍了我对相对论现有物理基础的看法,包括迈克尔逊莫雷实验、洛伦兹收缩和变换、运动长杆相对论运动效应测量、相对论多参照系问题,以及我对麦克斯韦方程无需满足相对性原理要求的理解等。听完我的介绍后,他感觉到我讲得很有道理,没有理由能够反驳我的观点。但最后还是对我提出了一条忠告, 现在不要谈相对论的事情,这样才有利于我的观点传播和接受,才有可能获得“诺奖”。 我现在的明智之举是应该将科学网和美国SFN上的有关相对论的博文进行删除或隐藏吗? 但至今我还没有这样做,原因很简单,我研究物理学只是出自于个人的兴趣,写质疑相对论和量子论的文章,完全是出自追求物理理论完美性、学术探索的自由性,以及科学竞争的公平性,对于之后是否能够得奖或研究项目的资助,我至今都不太关心。永不停息地追求事物的完美和公平,是我的性格决定的,因为我的星座是处女天枰座,对此我无法抗拒。 按照性格决定命运的说法, 在学术研究方面我必将面临无比艰辛和坎坷的道路, 对此我并不惧怕。因为我对在生的荣誉并不十分刻意追求, 只要氢原子最终模型由中国人署名,成为标准知识进入全世界中学和大学的教科书,人人必须掌握, 我就心满意足了。
个人分类: 杂谈|9698 次阅读|38 个评论
概念的"文化限制律"——对逻辑学中所谓"时空限制律"的思考
热度 2 周可真 2012-4-28 13:40
前不久黄荣彬博主曾向我提到 " 时空限制律 " 是否可以被纳入逻辑学的问题,当时我回复说: " 时空限制律 " 大概是个别人新创的一个名词,这个名词如果用到逻辑学中来标志一个特定的逻辑学规律,其前提应是这个规律已经存在于人们的思维活动中,支配着人们的思维过程,但是这个规律的内容是怎样呢?我尚未看到相关的论著。 尽管至今尚未看到论述 " 时空限制律 " 的逻辑学论著,但这并不妨碍我对这个问题进行哲学思考。 从一般的哲学道理来说,任何客观事物都有其特定的时空,其运动有其特定的时域与空域。客观事物及其运动的特定时空及其范围,就是所谓“时空限制 " 。客观世界中一切具体事物及其运动无不具有时空限制,这就是所谓“时空限制律”。 按照恩格斯的观点,思维运动规律与现实世界的运动规律在本质上是同一的,故如果说作为科学研究对象的现实世界的运动有“时空限制律”的话,那末,作为逻辑学研究对象的人类思维运动也应有“时空限制律”,二者在本质上应该是同一的,只是前者是作为科学规律对现实的人的活动起制约作用,后者是作为逻辑学规律对人的思维活动起制约作用。 当“时空限制律”作为科学规律对现实的人的活动起制约作用时,这个规律要求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应把所做的事与它的特定时空条件联系起来,例如,张三作为一位老师要给学生开一次学术讲座,他就首先必须考虑这次学术讲座所必需的时间和场地以及所用时间的长短和所占场地的大小,这种时空条件的考虑不只是涉及到这次学术讲座本身所要占用的时间和场地的安排问题,更涉及到在这个特定的时域和空域范围内张三本人的事务安排、作为听众的学生的事务安排以及学校有关部门的事务安排三个方面的问题,其讲座必须在这三个方面的安排彼此无有冲突的特定时空条件下才能进行,否则,其讲座就不具有可行性。哲学上有所谓“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的辩证法常识,在张三开学术讲座这件事情上,所谓“时间、地点 ” 就是指其讲座所必需的时间和场地以及所用时间的长短和所占场地的大小;所谓“条件”就是指在某个特定的时域和空域范围内张三本人的事务安排、作为听众的学生的事务安排以及学校有关部门的事务安排彼此无有冲突的情况。张三开学术讲座必须如此“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其他一切人事也都必须这样“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哲学上“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的辩证法常识与作为科学规律的“时空限制律”本质上是一回事,只不过前者是基于后者并把后者上升为对人事具有普遍适用性的一种方法论罢了。 当“时空限制律”作为逻辑学规律对人的思维活动起制约作用时,这个规律要求人们无论使用什么概念,都应把所使用的概念与它的特定时空条件联系起来,例如,要使用“科学”这个概念,首先就必须考虑这个概念的来历及其变化情况,在中国“科学”一词原是“ 科举之学”的意思( 按:如南宋学者陈亮《送叔祖主筠州高要簿序》有云: “ 自科学之兴,世之为士者往往困於一日之程文,甚至於老死而或不遇。 ” ),这个意义的科学概念与西方的科学概念是从内涵到外延都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西方的科学概念在德语世界和英语世界也是从内涵到外延都互有差异的两个概念。据 文德尔班说,德语“ wisseschaft ”(科学)一词在涵义上相当于苏格拉底以后的希腊文献里所出现的“哲学”一词,它包含两种“理论意义”:第一种意义是“一般哲学”,指的是“我们认识‘现存’事物的井井有条的思想工作”;第二种意义是“个别哲学”,指的是“特殊科学,在这些特殊科学里我们要研究和认识的是现存事物的个别领域” ;但到 日本学者在明治初期的 1860 年代用日文汉字 “ 科学 ” 来称谓德语的 Wissenschaft 时, “ wisseschaft ”已是指 一切 基于技术训练的分类学问。 日文汉字 “科学”的含义起初只是“分科之学”, 1874 年留学荷兰莱顿大学( Leiden University )的日本留学生西周时懋( NISHIAMANE , 1829-1897 )在《明六杂志》第一次用日文汉字把英语 Science 一词译为“科学”,其含义也是“分科之学”。 1893 年康有为从日本最先引进并使用“科学”一词 ,也是在 “分科之学”的意义上使用 “科学”这个概念的。在 “分科之学”意义上使用 “科学”概念,应该都是受近代德语世界中 Wissenschaft 概念(具有“分类学问”的意义)的影响。 英语 science 一词源于拉丁文的 Scio ,后嬗变为 scientin ,最后成今日写法。 《朗曼现代英语词典》 ( Longman Modern English Dictionary , Longman , 1976 )对 science 的释义是: Knowledge acquired by careful observation, by deduction of the laws which govern changes and conditions, and by testing these deductions by experiment. (意 即:通过认真观察和对支配变化与状态的规律的推论并通过实验来检验这些推论所获得的知识。) 显然, science 一词是到了实验科学时代才开始流行起来的。本来, scientin 仅含有“知识”、“学问”之义,其演变为 science 后, science 在 scientin 固有的“系统的知识”(学问)的意义上,更含有“实证之学”和“分科之学”的意义了。正是因为“科学”概念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有不同的内涵和外延,具有某种特定内涵和外延的“科学”仅适用于某个特定时域和空域,超出了这个时域和空域就不再适用,所以我们在使用“科学”概念时一定要指明我们所使用的“科学”概念是什么时域和空域中的“科学”概念,是近代德语世界中的 Wissenschaft 概念(“分科之学”),还是实验科学时代英语世界中的 science 概念(具有“系统的知识”、“分科之学”、“实证之学”三种意义),抑或现代实证科学阶段英语世界中的 science 概念(通常指自然研究领域中那些具有“系统”、“分科”、“实证”之特点的知识和学问)。在现代中国这样一个特定的时域和空域范围内,使用“科学”概念更要考虑到这个概念在这个时空条件下所具有的特定内涵和外延,因为中国人向来具有强烈的历史观念,对于科学也是如此,也十分注重科学的历史,相应地在使用科学概念时也总会考虑这个概念能概括历史上的一切科学,所以一般是在“系统的知识”意义上来使用科学概念的。这样的科学概念固然内涵较少,但却能“以简驭繁”,可以用来指称过去、现在和将来一切有系统的知识,而不管这种知识的具体内容和获取这种知识的具体途径、方法和手段是怎样,这可以说是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科学概念。 概念的时空 限制其实就是它的文化限制。通常所谓文化的时代性和地域性就是指某种文化的特定时空条件,而任何概念都是某种文化中的概念,所以它也不能不受其文化限制而具有特定的时空条件。要让具有不同文化传统的人们接受和使用同一个科学概念,这是不切实际的,例如,一个以英语为母语的人怎能要求另一个以德语为母语的人必须在 science 意义上使用 Wissenschaft 呢? 然则,如果说逻辑学中确有一个叫做“时空限制律”的规律的话,那末,在笔者看来,这个规律就是概念的“文化限制律”,即任何概念都是某种文化中的概念,都必受其文化的限制,即必受其文化所规定的思维方式的限制,这种思维方式决定着对某个概念下定义的方式,从而影响到其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界定。 就中、西文化在思维方式方面的差异来说,西方的传统思维方式是精确思维,中国的传统思维方式则是模糊思维。精确思维未必胜过模糊思维,以科学概念为例,如果按精确思维方式来给科学概念下定义,把它界定为“ 自然研究领域中具有系统性、分科性和实证性的知识和学问”,这首先就否定了社会研究领域和思维研究领域中具有系统性、分科性和实证性的知识和学问是“科学”,从而社会学、经济学、逻辑学等等就都是属于“非科学”,如果一定要把它们也都说成是“科学”,它们就都是属于“伪科学”;同时,该科学定义也否定了具有系统性而不具有分科性、实证性的自然哲学是“科学”,而且否定了处于收集材料阶段而尚未形成系统性的知识体系的自然研究是“科学研究”,还否定了自然研究领域中进行跨学科研究和综合性研究的交叉学科和边缘科学是“科学”,如果一定要把它们也都说成是“科学”,它们就都是属于“伪科学”;而且这个科学概念所指的对象在将来一定会发生某种新变化,所以这个科学定义肯定将不再适用于未来发生了新变化的对象,而是必须有新的科学概念来代替现在的科学概念,于是今天被纳入科学范畴的知识和学问到将来就不再是属于科学范畴的东西,如果将来有人一定还要把今天的科学仍然说成是“科学”的话,它们就都是属于“伪科学”了。反之,如果 按模糊思维方式来给科学概念下定义,把它界定为“有 系统的知识和学问”,则这个科学定义只是否定了不成系统的知识和学问是“科学”,它可以应对有系统的知识和学问所发生的任何变化,例如,如果它是关于自然研究方面的,则可称为“自然科学”,如果它是关于社会研究方面的,则可称为“社会科学”,如果它是关于思维研究方面的,则可称为“思维科学”,如果它是运用思辨方法来进行研究的,则可称为“思辨科学”,如果它是运用实证方法来研究的,则可称为“实证科学”,如果它是采用多学科方法来进行综合性研究的,则可称为“综合科学”,将来有一天,如果它是采取 X 方法来进行研究的,则可称为“ X 科学”。 在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仍然呈多元状态而尚未融为一体时,人们应该互相尊重对方的文化和为其文化所规定的思维方式以及受其思维方式影响的各种概念,而不是以某种文化作为标准文化或文化本体,而要求其他各种文化都必须改造成与这个文化本体相符合的文化,要求其他各民族都必须按由这个文化本体所规定的思维方式来进行思维,都必须按这种思维方式来给出概念的定义。我们不能指望在可预见的将来,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会融合成一体,从而人类文化将等齐划一,毫无差别。在人类文化世界,要是真有一天将出现等齐划一的文化,则恐怕不会是人类的幸运,而将会是人类的悲哀。人们根本不应该去追求这样一个令人悲哀的文化世界。只要这个令人悲哀的文化世界尚未出现, 概念的“文化限制律”就仍然存在而必然发生作用。 详见文德尔班《哲学史教程》,罗达仁译,商务印书馆, 1997 年,第 8 页。 参见朱发建:《清末国人科学观的演化:从 “ 格致 ” 到 “ 科学 ” 的词义考辨》(《湖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3 年第 4 期),《最早引进“科学”一词的中国人辨析》(《吉首大学学报》 2005 年第 2 期);孙长远:《科学发展观的 “ 科学 ” 概念之解析》(《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报》 2009 年 6 月 30 日第 2 版);苏宁:《中国科学发展历程及现状》(《知识与创新》 2009 年第 8 期)。 相关博文: 《 对“偷换概念”的方舟子之流的独断论做法的理性之批判 》
个人分类: 逻辑学|6490 次阅读|6 个评论
【逻辑学知识】概念的种类
rbhuang5907 2012-4-25 22:09
概念的种类 一、单独概念和普遍概念 根据概念外延的大小,可以把概念分为单独概念和普遍概念。 单独概念是指反映一个特定对象的概念,它的外延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事物。语词中的专有名词表示单独概念。 普遍概念是指反映由两个以上的对象所组成的概念。它的外延不是一个单独的个体,而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对象组成的类。语词中的普通名词表示普遍概念。 单独概念和普遍概念的划分标准是根据外延的多少来进行的,因此,要区别一个概念是单独概念还是普遍概念,可以通过在概念前面加数量词来进行。 二、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 根据概念所反映的对象是否为集合体,可以把概念分为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 集合概念是反映事物集合体的概念。集合体就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经过组合构成的一个统一整体,这个整体所具有的本质属性不为组成它的个体所具有。非集合概念是反映非集合体的概念。它是相对于集合概念来说的,凡不属于反映集合体的概念都是非集合概念。 注意:分析一个概念是集合概念还是非集合体概念,要把这个概念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进行。 区分两类关系: “类”与“分子” :事物的类是由若干同类的分子组成的; “集合体”与“个体”:事物的集合体是由若干同类的个体有机组成的。 区别: ①一个类所具有的属性,它的分子也一定具有;一个集合体所具有的属性,它的个体却不一定具有。 ②可以用反映类的概念来指称类中每一个分子;反映集合体的概念不能来指称集合体中任一概念。 ③类概念的外延是类所包含的每一个分子;集合概念的外延只是作为集合体的事物,不是集合体中的个体。 三、正概念和负概念 根据概念所反映的对象是否具有某种属性,可以把概念分为正概念和负概念。 正概念是反映对象具有某种属性的概念。例如:“形式”、“成年人”、“有罪”、“金属”等,都是正概念,也叫做肯定概念。 负概念是反映对象不具有某种属性的概念。例如:“非形式”、“未成年人”、“无罪”、“非金属”等,都是负概念,也叫做否定概念。 任何概念总是相对于一个特定范围而言,一个概念所相对的特定范围,在逻辑上称为论域。理解一个负概念,必须注意它的论域。在同一论域中,有确定的正概念,就必定有明确的负概念。
14671 次阅读|0 个评论
对“偷换概念”的方舟子之流的独断论做法的理性之批判
热度 3 周可真 2012-4-24 22:27
科学首先是一种实际的生活活动和生活过程,而且这种活动和过程是发展着的历史活动和历史过程,对于这种历史活动和历史过程需要有一个概念来加以标志,以便人们可以就此对象开展思想交流。这个概念就是向来被人们称作“科学”的概念。现在有人(包括方舟子)要否定那种历史活动和历史过程在一定阶段上所取得的成就,说这些成就是“非科学”的东西,这分明是犯了逻辑学上“偷换概念”的错误,因为 被他们称作“科学”的概念与向来被人们称作“科学”的概念根本是两个不同的科学概念 !实际上,当方舟子之流做了“偷换概念”的把戏之后,他们就失去了和别人就中医与科学的关系问题进行对话与交流的资格了,因为在他们所使用的科学概念和别人所使用的科学概念是两个不同概念的情况下,是无法进行有效的对话和交流。迄今为止,方舟子之流就中医与科学的关系问题与那些认为中医也是科学的人们所开展的对话与交流,根本 就是无效对话和无效交流,实际上是在浪费公众的时间和精力! 方舟子之流要用被他们赋予了其特定内涵的科学概念来取代原本为人们约定俗成的科学概念。按照方舟子之流的科学概念,科学史得重新编写,要把现代以前的所谓“古代科学”、“近代科学”统统排除出新写的科学史,因为按照他们的科学概念(实际上是现代实证科学),这些所谓的“古代科学”、“近代科学”其实都不是“科学”,而是“非科学”;如果别人定要将这些在方舟子之流看来其实是属于“非科学”的所谓“古代科学”、“近代科学”说成是“科学”,方舟子之流就会把他们所说的“科学”判定为“伪科学”。 方舟子之流明明是犯了“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其宣称“中医是伪科学”的观点却居然还能得到如此众多人士的支持,真是有些不可思议! 其实,从逻辑学角度来看,关于中医是否科学或伪科学的问题是很容易得到解决的。只要对“科学”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加以严格而明确的界定,并且这种界定能得到学术界的公认,从而整个学术界抛弃原来约定俗成的科学概念而接受新的科学概念,则相关的一切问题就都可以迎刃而解了,根本就不会发生现在这样的无谓争论。 方舟子之流,其实就是要整个学术界都接受他们的科学概念,从而要求科学界按照他们的科学概念(现代实证科学)来重写科学史,把原来被纳入科学史的古代阶段和近代阶段改写成“非科学史”,把仍被有些人坚持说成是“科学”的中医纳入“伪科学史”。这些人的做法真是科学界的独断论者! 方舟子之流的做法,使人联想到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论及“思辨的哲学”之功用的一段论述,康德说: “ 思辨的哲学者关于有益于公众而非公众所知之学问,即理性之批判,依然具有唯一之权威。......惟有批判能铲除唯物论、定命论、无神论、无信仰、狂信、迷信(此皆能普遍有害于公众者)及观念论、怀疑论(此则主要有害于学派而尚难传达于公众者)等等。.......此批判并不反对理性在其所视为学问之纯粹知识中之独断的进程,盖因此种进程必须常为独断的,即自正确之先天的原理以产生严格之证明是也。其所反对者,仅为独断论,即反对其自以为依据原理纯自(哲学的)概念即能促进纯粹知识,一如理性所久已习行之者;且以为最初无须研讨理性究以何种方法,由何种权利而获有此等概念,即能从事于此等等之专横独断。故独断论乃未经预行批判其自身所有能力之纯粹理性之独断的进程 。”(康德:《纯粹理批判第二版序文》) 方舟子之流的做法之所以为独断论做法,就是因为他们“未经预行批判其自身所有能力之纯粹理性之独断的进程”,即他们在断定“中医是伪科学”之前,未事先对理性在其所视为学问之纯粹知识中之独断“中医是科学”或独断“中医是非科学”或独断“中医是伪科学”的进程进行“理性之批判”,从而未事先对这个进程中因理性的独断而出现的“中医”、“科学”、“非科学”、“伪科学”等等概念进行逻辑学的研讨,由此达到这些概念之明晰规定。对于方舟子之流来说,他们事先根本没有去做这类“理性之批判”的思辨哲学工作,就凭自己独断的科学概念来高调大谈其“中医是伪科学”的个人意见,并欲把他们的个人意见当作无须加以证明的“科学公理”或“科学公设”兜售给公众。这是一种极不负科学责任和社会责任的轻率态度。 相关博文: 《 概念的"文化限制律"——对逻辑学中所谓"时空限制律"的思考 》
个人分类: 科学之思|4514 次阅读|10 个评论
中医批评言论录(三)
热度 6 rbhuang5907 2012-4-23 08:33
最近以来,作为学习逻辑学的作业,进行了多场批评中医学辩论,辩论内容在我的博文或者辩论对手的博文的评论中。有的言论已经放在【最近关于“中医批评”的言论】中,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626289do=blogid=560852 ,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626289do=blogid=560935 。 考虑到应该展示对方观点,所以把对方言论以 蓝色字 显示在这里。 我们面对的 客观世界 只有一个,关于这客观世界的 正确知识体系 也只能有一个;不同的世界观必然是互相排斥的。 关于人类疾病这个客观事物,我们已经有现代医学这个知识体系,现代医学是科学,全人类,不分地域、民族、文化,都接受,是正确的知识体系。中医学是另一个关于人类疾病这个客观事物的知识体系,肯定与现代医学相排斥,是不正确的知识体系,是非科学。而且是中国人的知识体系,并不得到全人类的认同,这也是非科学的特征。 我们设有中国中医科学院,即中医学号称是科学。凡非科学的号称是科学,就是伪科学,所以,中医学是伪科学。 请反驳。 博主回复(2012-4-22 23:35) : 您的逻辑学我觉着真是还得好好加油学…… 谁告诉你面对的世界只有一个,认知体系就只能有一个?不同的就必然相互排斥?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句话不知道你能理解么? 一部《红楼梦》,看的角度不同,获得的认知尚且不同。如此的大千世界,更不知道要从多多少少的角度去看,亦罔谈看全。 而且人的经历、智慧各有高低不同,即便看见了,亦未必有那个才智、能力去客观认知、感受。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智障者认识到的世界与你不同,智障者就可以认为你是伪科学么? 真的不理解博主来科学网做什么?是来宣传非科学的吗?“大千世界”是佛国的世界,佛国有三千大千世界;佛教不是科学吧?还有天国,地狱;《红楼梦》是文学作品,文学作品虚拟的世界是主观世界,不是客观世界,文学是非科学吧。 我说的是客观世界,我说的是正确的知识体系,不是不正确的知识体系。正确的知识怎么检验,实证吧。 我学中医11年,自知尚在厅堂门口徘徊,未得深入堂奥。 遇到的挺中医者都有这个论调。有的还要批评者先学上十年中医才有资格来批中医。 因为你学的是玄学,玄学,顾名思义,多玄,那么好学的啊?学上100年也是不会入门的。 望多自掂量,勿再妄揣鄙陋,胡乱非议。既浪费自己的时间,也浪费别人的时间。 “首先,风邪热气和疥虫是从两个角度描述 疥疮 的病因。前者偏于病性,即病邪的性质;后者是从病原学角度来说明致病的生物种类。”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605825do=blogid=538933 医学的发展历程:本能医学 --- 巫医--- 哲学医学--- 科学医学 “风邪热气和疥虫是从两个角度描述 疥疮 的病因”,前者是哲学医学,后者是科学医学。哲学医学对各种疾病的解释也是非常直观、笼统、粗浅的,十分玄妙,难以捉摸,有很大的随意性,无法通过实验来证实或证伪,是纯粹思辨的产物,在中国,越早的解释被认为越正确。科学的任何判断都必须经过实验的验证,实验成功就说明它正确,失败就说明它不正确,科学医学不迷信任何权威,一切理论都必须经过实践和实验的检验。两相对比,孰是孰非,一目了然。 “关于这客观世界的正确知识体系也只能有一个吗? 佛经中盲人摸象的故事知道吗? 在未了解整体事实的时候,就排斥不同观点,这不是科学家的态度。” 用宗教的故事来说科学的事,不觉得很有意思吗?佛国还有三千大千世界呢。不过那不是客观世界。 “关于这客观世界的正确知识体系也只能有一个”不对吗?那你说有几个?N个?无穷个? 认识到“关于这客观世界的正确知识体系也只能有一个”才是科学家的态度。
3809 次阅读|17 个评论
【逻辑学知识】概念的划分
热度 1 rbhuang5907 2012-4-22 10:00
概念的划分:以事物对象的一定属性为标准,将一个 属 概念分成若干个 种 概念,以达到明确其外延的逻辑方法。 划分的规则: 1. 划分必须相应相称:不能子项不全,也不能多出子项 2. 划分的标准必须同一 3. 划分后的各子项必须互相排斥 4. 划分的层次必须清楚 分类是划分的一种,但分解不是划分,单独概念不能划分,可以分解,地球可以分解为东半球和西半球。 读过一篇文章,其中有段话:“西方医学和科学是由传教士传入中国,传教是首要的,传科学,只是“买一送一”。然而到了中国后,中国只接受了科学这一侧,而且只是其中的结论,或者说“用”的部分。特别在49年后尤为如此。所以中国的西医见物不见人,如今的医患矛盾或许也与此有关。” 开头一句,把“西方医学” 和“科学”并列。概念划分后的子项是相互排斥的,即并列关系。处于并列关系的概念是相异关系,由此得出“西方医学”不是“科学”,与实际不符,实际上这里的“西方医学”即现代医学,通常大家说的“西医”是科学。 下列普通高中化学教材(苏教版)课本中的一个划分: 本文提出的一种划分: 哪种划分符合规则?
11163 次阅读|2 个评论
【逻辑学知识】逻辑学规则
rbhuang5907 2012-4-12 08:32
下定义的规则: 1. 定义必须相应相称 2. 定义项中不能直接或间接地包含被定义项 3. 定义项一般不能用否定句形式或负概念 4. 定义项必须用清楚确切的词语 概念划分的规则: 1. 划分必须相应相称:不能子项不全,也不能多出子项 2. 划分的标准必须同一 3. 划分后的各子项必须互相排斥 4. 划分的层次必须清楚 判断变形直接推理: 1.换质法规则: ① 结论判断的主项和量项与前提判断相同; ② 结论判断的谓项是前提判断谓项的矛盾概念。 ③ 结论判断的质(联项)与前提判断的质相反。 2.换位法规则: ① 不改变前提的质,只改变主、谓项的位置。 ② 前提中不周延的项,到结论中也不得周延。 对当关系推理: 待补充。 三段论的规则: 1.一个三段论中只能有三个不同的项 2.中项在前提中至少要周延一次 3.前提中不周延的项,在结论中也不得周延 4.两个否定的前提不能得出结论 5.前提中有一否定,结论必否定;结论否定,则必有一前提否定 6.两个特称的前提不能得出结论 7.前提中有一特称,结论必须也是特称。 三段论四个格的小规则 第一格:中项为大前提的主项和小前提的谓项。 规则: (1)大前提必须是全称的。 (2)小前提必须是肯定的。 第二格:中项为大、小前提的谓项。 规则: (1)大前提必须是全称的。 (2)前提中必须有一个是否定的。 第三格:中项为大、小前提的主项。 规则: (1)小前提必须是肯定的。 (2)结论必须是特称的。 第四格:中项为大前提的谓项,小前提的主项。 规则: (1)如果前提中有一否定,则大前提必须全称。 (2)如果大前提肯定,则小前提必须全称。 (3)如果小前提肯定,则结论必须特称。 (4)任何一个前提都不能是特称否定命题。 (5)结论不能是全称肯定命题。 论证的规则: 关于论题的规则: 1.论题必须明确 2.论题必须保持同一 关于论据的规则: 1.论据必须真实 2.论据的真实性不能依靠论题来证明 关于论证方式的规则: 论证必须遵守各种推理形式的逻辑规则。
12358 次阅读|0 个评论
【逻辑学知识】逻辑学知识系统框图---希望大家来学逻辑学
热度 5 rbhuang5907 2012-4-11 13:13
15481 次阅读|21 个评论
【逻辑学知识】探求因果联系的穆勒五法
热度 11 rbhuang5907 2012-4-10 08:40
探求因果联系的穆勒五法 爱因斯坦在对西方近代科学产生的原因做过经典的解释: “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成就为基础的,那就是:希腊哲学家发明的形式逻辑体系(在欧几里得几何中),以及(在文艺复兴时期)发现通过系统的实验可能找出因果联系。”(《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574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The development of Western science has been based on two great achievements,the invention of the formal logical system (in Euclidean geometry)by the Greek philosophers,and the discovery of the possibility of finding out causal relationships by systematic experiment (at the Renaissance).” 爱因斯坦这段话的前一部分讲的是演绎逻辑,后一部分讲的是归纳逻辑中的不完全归纳推理的科学归纳法。 前一部分传载在亚里士多德的《工具论》里,后一部分传载在培根的《新工具论》中。 前一部分是数学的方法,后一部分是科学的主要方法。 演绎推理得到的是必然性的结果。只要前提真,形式有效,结果是必然性的。 例如: “你的钱包在你的口袋里,你的钱在你的钱包里”,全世界的人都可以得出结论:“你的钱在你的口袋里”(三段论)。 这是演绎逻辑。 不完全归纳推理得出的是或然性的结果,结论有可靠性高低问题。 探求因果联系是逻辑学中归纳推理的内容。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626289do=blogid=558049 因果联系是必然的联系,有因就有果,有果必有因。在诸多归纳推理方法中,科学归纳法的可靠性最高,关键就在于科学归纳法探求因果联系。 通过系统的实验可能找出因果联系。这里,系统的实验也一定是有限次数的实验,不可能做无限多的实验,不可能是完全归纳推理。所以,科学的结论往往依靠通过有限的实验得出,需要使用归纳推理之下的不完全归纳推理。不完全归纳中,由于简单枚举法可靠性低,科学归纳法可靠性高,所以,科学归纳法就成了科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Bacon,1561-1626年,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散文家、哲学家。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实验科学的创始人,是近代归纳法的创始人,又是给科学研究程序进行逻辑组织化的先驱)提出的科学归纳法,约翰·穆勒(John Stuart Mill,1806年5月20日-1873年5月8日,英国心理学家、哲学家和经济学家)把科学归纳法具体化为“穆勒五法”(求同法,求异法,求同求异并用法,共变法,剩余法)。 科学归纳法需要探求因果联系。探求因果联系需要穆勒五法: 求同法   求同法又叫做契合法,内容是:考察几个出现某一被研究现象的不同场合,如果各个不同场合除一个条件相同外,其他条件都不同,那么,这个相同条件就是某被研究现象的原因。   求同法可用下列公式表示:   场合 先行情况 被研究现象   ① A B C a   ② A D E a   ③ A F G a   …   所以 A是a的原因 求异法   求异法的内容是:比较某现象出现的场合和不出现的场合,如果这两个场合除一点不同外,其他情况都相同,那么这个不同点就是这个现象的原因。   求异法可用下列公式表示:   场合 先行情况 被研究现象   ① ABC a   ② -BC -   所以 A是a的原因 例如: 一个实验是KClO3加热,虽有O2产生,但速度很慢; 另一个实验是向加热的KClO3撒入少量MnO2,立即有大量的O2放出。 由以上两个实验,全世界的人都可以得出结论: MnO2是O2快速放出的原因。 求同求异并用法   求同求异并用法又叫做契合差异并用法。它的内容是:如果某被考究现象出现的各个场合(正事例组)只有一个共同的因素,而这个被考察现象不出现的各个场合(负事例组)都没有这个共同因素,那么,这个共同的因素就是某被考察现象的原因。   求同求异并用法可用下列公式表示:   场合 先行情况 被研究现象   ① A B C a   ② A D E a   ③ A F G a   … … …   ① -B G -   ② -D E -   ③ -F N -   … … …   所以 A是a的原因 共变法 共变法又称为单一变量控制法,它的内容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某一现象发生变化另一现象也随之发生相应变化,那么,前一现象就是后一现象的原因。   共变法可用公式表示如下:   场合 先行情况 被研究现象    ① A1 B C a1    ② A2 B C a2    ③ A3 B C a3    … … …   所以 A 是 a 的原因 剩余法   剩余法的内容是:如果某一复合现象已确定是由某种复合原因引起的,把其中已确认有因果联系的部分减去,那么,剩余部分也必有因果联系。   剩余法可用公式表示如下:    ABC 是复杂现象 abc 的复杂原因,   已知 A 是 a 的原因, B 是 b 的原因,   所以 C 是 c 的原因。 现代医学验证化学药品和生物学制剂疗效的“大样本双盲对照实验”应用的就是这穆勒五法,个体有差异,需要大样本统计,疾病有自愈现象,需要对照(求异法),人有心理作用,需要双盲。这方法是科学的,因此疗效是明确的、可靠的。中药(实际上是所有的传统医药包括印度传统医药,西方传统医药)的疗效没有经过严格的验证,由于成分不明确,这个因素不能控制,无法验证,因此疗效是不明确的,很多中药的疗效是靠感觉确定的,是不可靠的。 做科学研究,必须掌握科学方法。
19852 次阅读|30 个评论
说一说周可真老师的“强烈呼吁在中国学界普及逻辑学”一文(稿)
热度 4 rbhuang5907 2012-3-13 09:34
周可真老师的博文“强烈呼吁在中国学界普及逻辑学”(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26do=blogid=438435 ),是一篇很好很有启发性的文章。 但是,该文在谈到逻辑学、逻辑规则时,并没有具体指出是什么逻辑学。根据现在的说法,逻辑学包括:辩证逻辑、形式逻辑、数理逻辑。形式逻辑又有古典意义上的逻辑,是最基础、最经典的,还有现代逻辑,以数理逻辑为主体。哪辩证逻辑呢? 这里所说逻辑和逻辑学无异。逻辑学的分类似乎有点混乱,请专家来指教一下。 根据作者对评论的回复的意思,文中所说逻辑是形式逻辑。 作者在文章说:“ 逻辑是个人思维社会化的必要条件。一个族群有了逻辑,就是意味着该族群有了共同的思维行为规则。”,因此,这个“共同的思维行为准则”就应该是形式逻辑的准则了。 那辩证逻辑的准则呢?说到辩证,当然我们首先能想到的是辩证法。 辩证法我们自古有之,中医算是本土辩证法的果实。辩证法属辩证逻辑。博主说:“几千年来中国的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都是勤奋异常的,至少决不比西方人差,但为什么西方的知识是如此发达?而相对地中国的知识是如此落后?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就是西方自古至今有逻辑且自觉地加以运用,而中国自古至今都没有逻辑或有了也只是摆设而不能自觉地加以运用。”似有矛盾。 辩证法的主要内容是三大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有人认为这三个辩证法规律在哲学上普遍性达到 极限 程度(这说法与辩证法有矛盾),是黑格尔在《逻辑学》中首先阐述出来的,而恩格斯则将它从《逻辑学》中总结和提炼出来,从而使辩证法的规律变得更加清晰了。那么,这三大规律是否就是我们共同的思维行为规则? 有了这个共同的思维行为规则,我们这个族群在思维领域的社会分工与合作是否就有可能实现呢?笔者表示怀疑。 辩证法我们学得很多了,从中学到大学到博士生都设辩证法课程,我们都是这样学过来的。我这里暂且认为辩证逻辑的重要内容是辩证法。现在回想起来,辩证法在自己的教学科研中,感觉应用甚少,倒是感觉辩证法用于诡辩有时挺管用。辩证法虽然属于哲学,但更多是属于意识形态范畴,因为,辩证逻辑本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逻辑,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逻辑职能。因此,在我们的教育体制中,辩证法就必须是必修课。 这个世界除了辩证法,还有一个非常严谨的形式逻辑学。形式逻辑学是什么?期望专家来普及。班门弄斧一下,简单地说,形式逻辑是研究思维的形式和规律的,从思维形式的结构上研究研究思维的确定性、无矛盾性、明确性和论证性,这是正确思维的必要条件。形式逻辑本身是无阶级性、无民族性的,它是工具性的。但是,我们从来不学形式逻辑学,甚至学哲学的也不学。其实,形式逻辑学是一门独立的学问,根本不属于哲学。在我们国家,只有法律专业,由于功利的目的,开设什么 法律逻辑学 课程(这名字不妥),在那里讲的其实是形式逻辑学,也难怪,如果律师在法庭上与法官和诉讼对方讲辩证法,讲这个案子有好的一面,有坏的一面,好事能转化成坏事,坏事也能转化成好事,是好事和坏事的矛盾统一体,量变到质变,否定之否定,螺旋式的发展,官司能赢吗?理工科根本不开形式逻辑学课,以致于很多学生到了博士阶段还不知道什么是三段论,更别提推理论证了。很多人,甚至一些有名的学者,不知道形式逻辑学的规则,不遵循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混淆概念,模棱两可,自相矛盾,胡乱推理。现实社会中也是逻辑错误百出。 形式逻辑不属于哲学,它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也不属于科学。辩证法属于哲学,所以,不提“辩证逻辑”为好。 受此文启发,我才去看了点形式逻辑学的入门书籍,发现它太有用了。学了点皮毛,在科学网上试试,挺灵,在我博客上有些例子。 建议大学开形式逻辑学公共课,别花大量时间在不怎么有用的那些课程上。 经常可以看到“经验科学”这个词语,什么是“经验科学”?经验和科学是两回事,经验可以是科学的开端,但经验绝不是科学。虽然英文中有“empirical science”这个词,但还是翻译成“经验知识”为好。“经验知识”可以和“科学知识”并列。现在科学这个词很时髦,什么学科都可以说成科学,似乎“非科学”就是贬义。“科学”这个概念变成很模糊了,也就是其内涵变成很小了,于是,外延就变成很大。
3441 次阅读|9 个评论
普通逻辑学中的“有些”是表示“至少一个、至多全部”的意思
热度 1 rbhuang5907 2012-3-6 14:31
逻辑学里的性质判断是指断定思维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性质的判断。根据性质判断质和量的划分标准,一共有六种类型: 1. 单称肯定判断,是断定某一个对象具有某种性质的判断。 形式:这个S是P。 单称肯定判断的主项是一个单独概念,在语言表达上多用专有名词,不使用量词。 2. 单称否定判断,是断定某一个对象不具有某种性质的判断。 形式:这个S不是P。 3.全称肯定判断,是断定一类对象中全体对象具有某种性质的判断。 形式:所有S是P;简写:SAP;简称A。 4. 全称否定判断,是断定一类对象中全体对象不具有某种性质的判断。 形式:所有S不是P;简写:SEP;简称:E。 5. 特称肯定判断,是断定一类对象中有对象具有某种性质的判断。 形式:有S是P;简写:SIP;简称:I; 6.特称否定判断,是断定一类对象中有对象不具有某种性质的判断。 形式:有S不是P;简写:SOP;简称:O。 由于单称判断是对主项全部外延的断定,这一点与全称判断相同,所以,从逻辑性质上说,单称判断又可被看作是全称判断,在推理中按全称判断处理。 在这里应注意的是:特称判断(I、O)的量项“有些”、“有的”所表明的逻辑性质与口语中的“有些”、“有的”的语法性质是有区别的。生活中的“有些”是指“仅仅有些”。如“我们班有些学生是团员”,是指我们班仅仅有一部分学生是团员,而其他部分学生可能不是团员。逻辑中的“有些”是指“至少有些”,“至少一个,至多全部”的意思。如“我们班有些学生是团员”,是指我们班至少有些同学是团员,其他部分不清楚,也有可能全部都是。所以,断定“有些S是p”并不意味着同时断定了“有些S不是P”。从“同素材性质判断”的真值表可以看出这一点: 根据上列真值表,可以得出下列对当关系: 根据对当关系,可以进行演绎推理的直接推理。
22585 次阅读|1 个评论
【逻辑学知识】师生关系是相异关系
rbhuang5907 2012-2-13 14:44
【逻辑学知识】师生关系是相异关系 王德华老师的文章 http://blog.sciencenet.cn/ home.php?mod=spaceuid=41757do=blogid=536289 “师生关系不是对立关系 (王德华) 虽然师生是一对“矛盾”,但师生只是角色不同,目标是一致的。师生关系不是对立关系,是教学相长的关系。 。。。。。。” 我的评论: 既然师生是一对“矛盾”,那就是矛盾关系了,题目还起个 “师生关系不是对立关系”,总不至于是风马牛不相及的特殊的全异关系(没有同属关系的全异关系)吧。 (2015年10月7日)新的理解:师生的意思是老师和学生,但是,他们是异类,不同属。 以下知识介绍无误。 根据逻辑学,概念外延之间的关系有“相容关系和相异关系”。 相容关系在此不谈。 相异关系是: 两个或若干个概念之间外延互相排斥,没有一部分是重合的关系,亦称全异关系。如∶老人与儿童. 根据有无属概念,全异关系又可分为: 特殊的全异关系-----没有同属关系 非特殊的全异关系---有同属关系 特殊的全异关系(没有同属关系)的例子有:“城市”和“电影”的关系,风马牛不相及。 非特殊的全异关系(有同属关系)又可分为: 矛盾关系(contradictory) 反对关系(contrary) 如果两个具有全异关系的词项a和c所表达的概念都是属概念a的种概念,并且它们的外延之和等于属概念a的外延,那么,a与b之间的关系就是矛盾关系。例如,“成年人”与“未成年人”;上述“特殊的全异关系”和“非特殊的全异关系”。 如果两个具有全异关系的词项a和b所表达的概念都是属c概念的种概念,并且它们的外延之和小于属概念c的外延,那么,a与b之间的关系就是反对关系。如:老人与儿童的关系,由于还有青年人、中年人等,老人与儿童加起来不等于属概念“人”的外延,所以,他们的关系是反对关系,不是矛盾关系,但他们有相同的属概念---“人”。 “师”和“生”肯定是全异关系,因为他们所表达的概念的外延,没有重合。但又肯定不是风马牛不相及。如果我们把“教学主体”这样的概念看成是“师”和“生”的属概念,那么,师生关系就是矛盾关系。 以上三种图片来自魏基喆《邏輯,你好!》稻田出版社 命题“非黑即白”为假,黑白不是矛盾关系,而是反对关系。“并非非黑即白”为真,并非不是黑就是白。“非黑即白”与“并非非黑即白”是矛盾关系,但是,“非黑即非黑”为真,不是黑一定就是非黑。 “矛盾关系”和“反对关系”都是“对立关系”。“矛盾统一”而“反对不统一”。
9261 次阅读|0 个评论
学化学专业的逻辑学上是短腿的吗?
热度 1 rbhuang5907 2012-2-10 15:22
北大校长、周其凤教授说: “我认为美国的教育一塌糊涂,他们的每一任总统都不懂得尊重人,总是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别人,如此看来,他们的教育是一塌糊涂的。” 周校长从一个判断,“他们的每一任总统都不懂得尊重人,总是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别人。” 推出一个新的的判断,“他们的教育是一塌糊涂的。” 从逻辑学的“充足理由律”来说是“推不出”。 王淦生在一篇博文里说“我知道周校长所学专业是化学,所以也就很能理解他在逻辑学上的短腿。”则是一个省略的三段论,省略了大前提。如果复原,则成: “凡是学化学专业的人都是逻辑学上短腿的; 周校长是学化学专业的人, 所以周校长是逻辑学上短腿的。” 这个三段论推理在形式上是严密的,大项、中项、小项齐全,有并且只有三个不同的概念,中项概念在前提中周延一次,即,凡是学化学专业的人,所有学化学专业的人都包括了(周延),也符合三段论的其他规则。 三段论是演绎推理,是得出必然性结果的推理。当然其前提必须正确。在学化学的人看来,这个前提是不成立的。可是,非化学专业的人不一定这样认为。如果经常出现像周其凤这样有重要影响的化学人胡乱推理的例子,化学人要在公众中否认这样的前提,还真不容易。化学人自己练练内功,少出或不出这样的例子吧。 ============================================================== ◇◇新语丝( www.xys.org)(xys6.dxiong.com)(xys.liruqi.info)(xys2.dropin.org )◇◇   请教周其凤校长   作者:王淦生   北大校长周其凤最近去了一趟老家湖南,面对长沙四大名校的高中生作了一 场演讲。演讲会进行了两个多小时,周先生自己说要讲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谈 谈北大,二是谈谈自己。不过据媒体报道,周校长谈北大的时间要明显多很多, 他反复告诉同学们,北大是中国最好的一所大学,“如果错过北大,真的很亏”。 这让我想起了今年暑期北大某教授谈高考状元赴港校读书时说过的那句极具轰动 效应的话:“选不选择上北大是素质问题”——由此我可以推断:在创“世界名 校”的进程中,北大领导员工的自恋心理已先达到了世界一流。   在接下来的回答现场提问的过程中,周校长展现出的最大的亮点便是对美国 教育的强烈抨击及对中国教育的热情颂扬。对于很多人否定中国教育推崇美国教 育,周先生持不同态度:“我认为美国的教育一塌糊涂,他们的每一任总统都不 懂得尊重人,总是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别人。如此看来,他们的教育是一塌糊涂 的。”周其凤认为中国的教育很成功,理由是:“中国这些年都在飞速发展,我 们的国家在进步,靠的就是我们的教育培养的人才。”   我知道周校长所学专业是化学,所以也就很能理解他在逻辑学上的短腿。因 为一个懂得一点基本的逻辑学知识的人是绝不会因为一时的豪情而说出这番前后 毫无因果关联的话来的。其一:“每一任总统都不懂得尊重人”证明了“美国教 育的一塌糊涂”。我不知道周先生“每一任总统都不懂得尊重人”这一论断的依 据是什么,这个“人”指的又是谁。即便此言属实,这与美国的教育有何干系? 美国教育的目的难道仅仅就是为了培养总统吗?我印象中美国大学最值得自豪的 是培养了多少诺贝尔奖获得者而非造就了多少“领导”。其二:中国的教育很成 功,其理由是“中国这些年都在飞速发展”,“靠的就是我们的教育培养的人 才”。我知道国家发展离不开教育,但中国再怎么发展,现阶段总无法与美国相 抗衡吧?这是否又可以反过来证明美国的教育强于我们呢?——我以为堂堂“中 国最好的一所大学”的校长面对面前那些对国内一流大学充满美好憧憬的学子语 言上是不应该出现如此疏漏的。更何况周校长“北大是中国最好的一所大学”出 口时,台大、港大乃至清华是否有人在窃笑?   我还有更重要的一点疑问就是:从周其凤校长麾下走出的北大本科毕业生中, 每年都要有30%上下的顶尖者通过种种途径进入欧美名校读书,其中大半去了美 国。从“很成功的教育”环境中走出,去领受“一塌糊涂的教育”,这到底所为 何来?他们该不会是周校长派赴“西部支教”的吧?对这种拿脚投票的“国际择 校”现象不知周校长又有什么高见?   只恨自己当时不在演讲现场,未能亲耳聆听周校长的谆谆教诲,否则当场求 教一定胜过我读书十年。只好将我心中的疑问陈述与此,以期得到周校长及其同 道者们的释疑。 (XYS20111228) ◇◇新语丝( www.xys.org)(xys6.dxiong.com)(xys.liruqi.info)(xys2.dropin.org )◇◇
3266 次阅读|5 个评论
[转载]童世骏:“我们可以希望什么?” 读康德的《历史理性批判文集》
whyhoo 2012-1-8 12:48
康德(I. Kant)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提出理性的三个问题:“我能知道什么?”“我应当做什么?”“我可以希望什么?”在《逻辑学讲义》中又加了第四个问题:“人是什么?”在这四个问题中,历史哲学似乎是找不到位置的。历史并不是康德的强项;他自己也承认,他并不能胜任撰写一部普遍的世界历史的重任。但是,正如柯林武德(R. G.Collingwood)所说,虽然“历史研究并不是康德的一个主要兴趣,但是他有挑拣出哲学探讨的线索的超人本领。即使在他所知甚少的一个题目上,也能使他发挥出来像在伏尔泰、卢梭和赫德尔这样的作家身上所发现的哪些思想路线,并写出一些新的有价值的东西”。康德的《历史理性批判文集》,集中体现了他在历史研究方面的“新的有价值的东西”。 一 康德系统阐述其历史哲学的核心思想的,是该书首篇论文,即写于1784年的 "世界公民观点之下的普遍历史观念"。此文"命题八"说:"人类的历史大体上可以看作是大自然的一项隐蔽计划的实现,为的是要奠定一种对内的、并且为此目的同时也就是对外完美的国家宪法,作为大自然得以在人类的身上充分发展其全部禀赋的唯一状态。"这个句子中"可以被看作"这几个字尤其重要。康德并没有说"只能被看作"。这说明在他看来,对人类历史的这样一种理解并不是一个单纯的客观的自然规律。康德在说明这个命题时问道:"经验是不是能解释有关大自然目标的这样一种进程的任何东西",并且回答说:"很少能有什么东西"。他接下去对此的论证是"因为这个公转历程看来需要如此之漫长的时间,才能最后做出结论说:我们根据人类在这方面所曾经历的那小小的一部分还是那样地步可靠,还无法推断它那途径的形式以及部分对于全体的关系;就正如根据迄今为止的全部天象观测还无法推断我们的太阳及其整个的卫星群在广阔的恒星系里所采取的路径一样" 。康德这里没有对人类历史与自然历史作区别;在康德看来人类行为和自然事件一样受自然律支配,而要认识自然律,仅仅依靠局部的经验是不够的。在写于十三年之后的另外一篇文章中,康德却用人类历史的特殊性来论证为什么无法用经验事实来说明历史进程。一方面,人类的行动不仅属于自然领域,而且属于自由领域:" 人类的预见需要根据自然法则的联系,但在有关未来的自由的行为方面人类却必须放弃这种引导或指示。" 另一方面,人性之中不仅有善的因素,而且有恶的因素:"如果我们能够赋予人类以一种天生的、不变的、尽管是有限的善意,那么他们就有可能准确地预告他们这个物种是朝着改善在前进,因为这里所遇到的事件乃是他们自己所能造就的。但是由于禀赋中的善混合了恶,而其总量又是他们所不知道的,所以他们就不明了自己可能从其中期待着什么样的效果了。" 既然历史朝着"完美的国家宪法"的进步并没有客观的可靠性,为什么我们还"可以"把它看作是"大自然的一项隐蔽计划的实现"呢?对此康德-根据笔者的理解-作了如下几方面的解释。 首先,这里的"可以",是指这样的设想不违背矛盾,或者说,这样的设想并没有什么不可能之处。关于人类进步的信念的理论的实践依据在于它不是不可能的,而不在于它无论如何是会实现的:"既然人类在文化方面,作为其本身的自然目的而言,是在不断前进的,所以也就可以想象他们在自身存在的道德目的方面也在朝着改善前进,而且这一点尽管时而被打断,但确决不会中断。我并不需要证明这个假设,倒是对方必须来证明它。" 也就是说,康德在这里作的是一个很弱的假定,而对这个弱假定的否定则是一个强假定。显然,在这种情况下,更有责任做出论证的是持强假定的那一方。 因为客观可能性方面的论据很弱,康德便把历史进步的根据说到底建立在人的道德属性的基础上:一方面,人是可以选择恶、并且事实上也经常是选择恶的,这说明历史进步并不是一个确定不已的过程,但这并不是历史进步的缺陷,而恰恰表明人类不仅能够享受历史进步,而且配得上历史进步,因为这种进步是人类自由选择的结果。另一方面,人性又有善的方面,这种善的方面将会引向一个理想的目标。虽然还没有经验证据对此加以证实,但康德说:"因为迄今为止所没有成功过的东西,因此之故便永远也不会成功,这种说法甚至于就连说服人放弃一个实用的或技术的目标都办不到,(例如用空气静力学的气球进性航空的这一目标);而对于道德目标就更办不到了,道德目标的履行当其在指证上并不是不可能的时候,就成为义务。" 也就是说,这里所说的"可以",不仅有经验上"可能"的意思,而且有道德上"应当"的含义:就像道德领域中履行德性是一个义务一样,历史领域中追求进步也是一个义务。 道德义务与经验世界虽然属于不同范畴,但康德还是设法在历史进程与进步观念之间寻找积极的联系,而不仅仅是消极意义上的"不矛盾"而已。一方面,人类身上的那种善性,要有一个历史事实来充分地表现,从而成为"人们不仅可以希望朝着改善前进,而且就他们的能量目前已经充分而言,其本身已经就是一种朝着改善前进了" 。在康德看来,这个事实就是法国大革命。法国大革命中人们表现出来的高度热情表明,"它除了人类的道德禀赋而外就不可能再有什么别的原因了。" 另一方面,人们的这种观念本身,也会反过来影响历史进程。在"重提这个问题:人类是在不断朝着改善前进吗?"一文中,康德讲到古代的犹太先知、今天那些维护现状的政治家和那些预言宗教的完全倾颓的牧师们,实际上是用自己的预言来帮助这些预言的实现。这是从反面来讲社会预言的"自我实现"(self- fulfilling)作用-那些消极的、导致历史倒退的预言是会有实际的历史作用的,从而使得实际的历史进程果然就如同这种预言所说的那样。基于同样的理由,在"世界公民观点之下的普遍历史观念"一文中,康德指出人类进步这种千年福祉王国观念绝不是虚幻的,因为这样的观念虽然不能从经验中推演出来,却确实可以对经验的进程发生影响。大量经验事实表明这种进步是可能的;人的努力能促进这种可能成为现实,而这种努力则与人们对历史的理解有关:"人性对于其自身又是这样的:对于我们这个物种所将要遇到的哪怕是最遥远的时代,它也决不会无动于衷,只要那个时代确实无疑是可以指望的。" 正因为这样,康德说对人类历史的这样一种理解"必须看作是可能的,并且甚至还是这一大自然的目标所需要的" 。一句话,人类历史之所以可以被设想为一个进步过程,是因为我们的这种设想本身是具有实践作用的、是能够促使这个过程的实现的。 历史进程与进步观念之间的这种积极联系的最重要表现,是康德所强调的这样一个事实:人类进步不仅是人性中善的方面驱动的结果,而且是大自然以人性的恶作为工具而加以实现的:"大自然使人类的全部禀赋得以发展所采用的手段就是人类在社会中的对抗性,但仅以这种对抗性将成为人类合法秩序的原因为限。" 对抗在文明进化中的意义、恶的进步意义,康德对这些已经看得很清楚:人一方面具有社会化倾向,另一方面又具有单独化(孤立化)倾向,从而处处都遇到阻力。"可是,正是这种阻力才唤起了人类的全部能力,推动着他去克服自己的懒惰倾向,并且由于虚荣心、权力欲或贪婪心的驱使而要在他的同胞们-他既不能很好地容忍他们,可又不能脱离他们-中间为自己争得一席地位。于是就出现了由野蛮进入文化的真正的第一步,而文化本来就是人类的社会价值之所在;于是人类全部的才智就逐渐地发展起来了,趣味就形成了,并且由于继续不断的启蒙就开始奠定了一种思想方式,这种思想方式可以把粗糙的辨别道德的自然禀赋随着实践的推移而转化为确切的实践原则,从而把那种病态地被迫组成了社会的一致性终于转化为一个道德的整体。" 也就是说,人类历史之所以"大体上可以看作是大自然的一项隐蔽计划的实现",是因为在康德看来这种"大自然"本身就有这样一种以恶作为手段来实现善的目的的意图和能力,尽管这种意图和能力并不是认识的对象,而只是思想和信念的对象。 二 康德在这里所说的"大自然",也就是他经常说的"天意"。他在收入《历史理性批判文集》的著名论文"永久和平论"中说,"大自然"、"命运"和"天意"这三者基本上是同一回事。使用"大自然"的概念,是强调历史过程中显示出来的合目的性-"合目的性就是通过人类的不和乃至违反人类的意志而使和谐一致得以呈现的";使用"命运"这一概念,是表明"我们还不认识它那作用法则的原因的强制性";而使用"天意"这个概念,则把大自然理解为"一种更高级的、以人类可观的终极目的为方向并且预先就决定了这一世界进程的原因的深层智慧"。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康德的历史哲学与他的宗教哲学之间有密切联系。两者之间不仅通过它们各自与其道德哲学的联系而间接地联系起来,它们之间也通过这里所说的"天意"而直接地联系起来。如果我们按照康德自己的说法把他的宗教哲学看作是对于"我能希望什么?"这个问题的回答的话,我们也可以根据康德自己的一些说法,把他的历史哲学看作是对于"我们可以希望什么?"这个问题的回答。 但这两个问题之间存在着重要区别,这种区别又理所当然地决定了对两个问题的回答的重要区别。 首先,一个问的是"我可以希望什么?",一个问的是"我们可以希望什么?",在"我"和"我们"之间,存在着重要的差别:它们体现的不仅仅是同一时代的群己之别,而且是人类个体和整个人类物种之间的区别。在《实用人类学》中康德说:"在其他一切自顾自的动物那里,每个个体都实现着它的整个规定性,但在人那里,只有类才可能是这样。" 在"世界公民观点之下的普遍历史观念"中康德表达了类似的观点:该文的命题一是"一个被创造物的全部自然禀赋都注定了终究是要充分地并且合目的地发展出来的",命题二是"这些自然禀赋的宗旨就在于使用人的理性,它们将在人-作为大地之上唯一有理性的被创造物-的身上充分地发展出来,但却只能是在全物种的身上而不是在各个人的身上。" 也就是说,康德的历史哲学中的"希望",其对象并不是对于个人此生此世而言的彼岸世界-据说只有在那个世界里个人的道德实践才有可能与德性法则完全一致、德性境界才有可能与幸福境界完全一致,而是超越个人的整个物种的未来状况。这种状况虽然超越特定的个人和特定的时代,但从原则上讲仍然是在时间和空间之中的。在康德的历史哲学中,其道德宗教的"灵魂不死"公设虽然不像"上帝"和"意志自由"那样占有一席之地,但其实它以另一种形式-超越个人的社会-作为自己的替代物。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为什么关于理想社会的种种乌托邦设想在现代社会那么重要-在很大程度上,以人类作为主体的世俗版本的千年天国成了以个人作为主体的神学版本的千年天国的替代物。 在康德那里,这不仅意味着"希望"的主体有区别-一个是人类个体,一个是人类物种;而且意味着"希望"的内容有区别-一个是道德至善,一个是政治至善。" 世界公民观点之下的普遍历史观念"一文的命题五说:"大自然迫使人类去加以解决的最大问题,就是建立一个普遍法治的公民社会"。康德接下去解释这种"一个普遍法治的公民社会"的意思是"一个具有最高度的自由,因之它的成员之间也就具有彻底的对抗性,但同时这种自由的界限却又具有最精确的规定和保证,从而这一自由便可以与别人的自由共存共处的社会" 。竞争和自由需要法律的保障-法律保障下的自由竞争,这便是康德所说的普遍法治的公民社会。显然,在这种社会状况中,每个人之间仍然处于竞争之中;他们仅仅是出于自己的需要才进入有限制的自由这种强制状态,而这种自私的需要在法律的强制之下能产生美好的结果:"犹如森林里的树木,由于每一株都力求攫取别的树木的空气和阳光,于是就迫使的彼此双方都要超越对方去寻求,并获得美丽挺直的姿态那样。" 这样的状况,显然远远没有达到康德所强调的这样一条"绝对命令":"你的行动,要把你自己人身中的人性,和其他人身中的人性,在任何时候都同样看作是目的,永远不能只看作是手段。" 当然也谈不上德性与幸福的完美结合。 康德历史哲学和他的宗教哲学的第三个区别在于,尽管两者所阐述的"希望"都具有实践意义,但它们的实践意义是不同的。对于思考"我能够希望什么?"这个问题的人来说,对于来世的"希望"固然可以影响我此世的行动,却无法影响这个"来世"本身,因为"来世"顾名思义是超越经验世界的因果关系的。相反,对于思考"我们能够希望什么?"这个问题的人来说,对于未来美好时代的希望,则确实是能够影响未来世代的人们及其社会状况的:历史之所以可以被设想为一个进步过程,康德说,是"因为我依据的是我自己天生的义务,即一系列世代的每一个成员-我(作为一般的个人)是其中的一员,而我在所要求于我的道德品性上却没有像我所应该的、因而也就是所可能的那么好-都会这样地影响到后代,使他们永远可以变得更好(因此也就必须假定这一点是可能的),并使这一义务可能合法地从每个世代的一个成员遗传给另一个。"在把康德的历史哲学的核心问题理解为"我们可以希望什么?"的同时,我们也可以把康德的整个哲学体系看作是为回答这个问题而进行的铺垫和论证。康德的宗教哲学与这个问题的关系前面已经讲了。回答这个问题的前提是把历史过程同时看作是一个自由(道德)的过程和自然(经验)的过程,完成这两个过程的统一的是康德的宗教哲学,但最初系统阐述这两者区分的则是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尤其是其中康德认为最为重要的那个二律背反(人有自由/人没有自由而受必然法则支配)。。在做出了这个区分之后,《实践理性批判》(以及《道德形而上学原理》)的任务是确定自由的原则-作为道德行为之构成性原则的德性义务;《判断力批判》则确定自然的原则-作为人类考察整个自然界的范导性原则的目的性原则;而康德的人类学,则是从人的种类特点的角度- 人的理性能力的角度-来说明历史进步的基础,说明人类的技术理性和实用理性是如何成为道德理性的手段的。 三 "我们可以希望什么?"这个问题在我们的时代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我们这个时代,主张人类整体有规律客观历史进程的各种历史哲学,以人类个体灵魂不灭为基础的各种宗教信仰,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这种挑战不仅仅来自理论方面,而且来自实践方面,来自与这些历史哲学和宗教信仰相联系的种种历史经历。这样的话,我们还是否应该对未来的进步和改善怀抱任何希望呢?如果是,我们还能不能从历史哲学方面为这种"应该"提供的客观的论证呢?在这方面,卡尔·波普尔(Karl Popper)的观点尤其值得重视。波普尔对前一个问题作了肯定的回答,从而延续了康德的思想;但对后一个问题作了否定的回答,从而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二十世纪西方哲学的一个重要特征。波普尔不同意那个后来被黑格尔大大发展了的康德的观点。康德关于有一部"普遍的历史"的观点,关于人类历史进步是一种"天意"的观点,关于这种进步通过人们往往不自觉的、往往是只谋求自己利益的行动而实现的说法,被黑格尔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历史哲学体系。波普尔把这个体系当作他所说的"历史主义"的典型,认为这种历史主义是所谓"开放社会"的敌人。从历史观的角度来看,波普尔的"开放的社会"也可以称为"开放的历史":在他看来,人类历史并没有一个预定的目标,而是一个有无数可能性的过程。如果承认历史过程的意义就意味着承认是由历史过程的目标或目的或赋予的,那么,波普尔主张,历史根本就没有任何意义。但是,波普尔赞同另一个康德:乐观主义的、相信我们应该对未来的进步怀抱希望、相信人类能够通过知识而自我解放的康德:" 对康德来说,这种通过知识而自我解放的观念一直是他毕生的任务及向导;…因为只有通过知识的增长,心灵才能从它的精神束缚即偏见、偶像和可避免的错误的束缚种解放出来。" 前面讲过,康德的历史进步观的核心,是他所认为的人类对于历史进步的义务,甚至进一步说,人们相信历史会进步的义务。至于"大自然的计划"、"天意"之类的,康德在谈到它们时往往都加了种种限制,说它们是与人类艺术作品的类比,是考察整个自然的范导性原则而不是构成性原则,等等。只有在讲到对于历史进步的义务的时候,康德才是毫不含糊、斩钉截铁的。同样,波普尔也把这种对于历史的乐观主义态度当作一种道德义务或责任:"对自由的历史的唯一理性的、也是唯一的基督教的态度是,我们自己承担自由的历史的责任。在同样的意义上,我们承担起创造我们生活的责任,惟有我们的良心才能对我们加以裁决,而不是世俗的成功。" 也就是说,尽管历史本身没有意义,但我们可以而且应当赋予历史一种意义:"我们可以把给与历史一种意义,而不是探求历史的隐蔽意义,当作我们的任务。" 有意思的是,波普尔像康德一样认为,这种义务、这种希望,并不是没有丝毫实践效果的:"我们可以从历史了解到,给与历史以伦理学的意义,或者称我们自己为谨慎的伦理学改革者的尝试未必是徒劳的。相反,如果我们低估伦理学目标的历史力量,我们永远也不会理解历史。毫无疑问,它们常常导致最初构想它们的那些人未曾预见到的可怕的结果。然而在某些方面,我们比先前的任何一代都更接近了美国革命或康德所代表的启蒙运动的目标和理想。尤其是通过知识而自我解放的观念、多元的或开放的社会的观念、通过建立持久和平结束可怕的战争历史的观念,尽管也许仍是遥远的理想,却已成为几乎我们所有人的目标和希望。" 一方面,历史本身不存在意义;另一方面,历史可以由我们来赋予特定的意义。波普尔直言不讳地承认,同时主张这两个观点,意味着主张一种事实和价值的两分法。但问题是,在这种二分法之下,如何避免波普尔一直坚持反对的相对主义:如果没有客观事实作为基础,哪一种价值是可以得到确定的论证和辩护的呢?在波普尔的一个著名论敌-尤根·哈贝马斯(Juergen Habermas)-看来,波普尔在把事实与价值作截然两分之后还想避免相对主义,是不会成功的。哈贝马斯承认在概念上区分事实与价值的必要性。但是,说事实与价值之间存在着概念上的区分,不等于说无法在它们之间找到将它们联结起来的中项。在哈贝马斯那里,寻找这种联系和中项,意味着寻找价值和规范当中" 硬性的"东西、不完全取决于特定情境之中的人们的非理性选择的东西。哈贝马斯把波普尔非常强调的语言的论辩功能,看作是语言的基本功能;它虽然仅仅在科学论辩领域充分地发挥出来,却已经是潜在地存在于日常语言的基本结构之中了。以这种交往结构为基础的理性观,哈贝马斯称为"交往的理性观"。对于以这种理性观为核心的理性主义来说,理性主义在两个层次上并不是我们可以选择、也可以不选择的东西。首先,只要我们愿意进行讨论、争辩,我们就承认了讨论、争辩过程所蕴含的合理交往的结构。甚至一位非理性主义者,当他致力于写作、发言来反驳理性主义、捍卫非理性主义的时候,他也预设了他所反对的理性主义。理性主义的坚厚基础就在于,如果有人要通过辩论来驳斥理性主义的话,他就犯了一个"施为性矛盾"(performative contradiction):他所反驳的东西正是他的反驳活动本身所假定的东西。其次,这样的矛盾,甚至当一个非理性主义者退出以交往合理性为基础的论辩领域、保持沉默时,也未能回避掉。论辩活动不过是日常交往活动的自觉的、专门的延伸;在论辩活动中被明确地预设和承认的合理交往结构,已经在人们的日常交往活动中默默地蕴含着了。非理性主义者可以作为哲学家而退出论辩领域,但他不能作为人而退出日常交往领域。因为,在哈贝马斯看来,人与动物的最根本的区别就在于使用语言这一有规则的符号系统,并通过言语活动在主体之间就他们的行动情境达成理解。这种意义上的"交往理性",相当于康德多次提到的"理性的事实";"交往理性"的概念在哈贝马斯的批判理论中所起的作用,相当于"实践理性"的概念在康德的批判哲学中所起的作用。在这两者之间,存在着非常有意思的对应和差别。 第一,"交往理性"像"实践理性"那样与人类实践活动直接有关,但承担交往理性的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交往关系,而承担"实践理性"则是作为微观主体的个人或者作为宏观主体的国家-社会。这意味着,在交往理性的框架中,不再有任何主体-不管是个人还是团体-可以声称是理性的化身;交往理性本质上是不可能由特定的主体来承担的,而只能体现为具体的主体间的交往网络或者社会建制。 第二,"交往理性"像"实践理性"一样也对人们的行动具有规范的意义,但这种规范意义要比"实践理性"弱得多。也就是说,体现在日常语言交往过程中的理性结构-交往理性-对于行动者来说并不是合理行动的具体指令和内在动机,而仅仅是形成这种具体指令或计划、以及在一定程度上培育这种内在动机或具有这种内在动机的人格的的形式框架。正是这种意义上的交往理性,构成了哈贝马斯所理解的"乌托邦"-相当于康德所说的哲学的而非神学的"千年福祉王国"的核心:哈贝马斯把他所谓的"交往共同体的乌托邦"区别于经典的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者的乌托邦",认为后者是关于未来人们将如何生活的具体谋划,而前者则仅仅是关于未来人们将如何决定他们生活的抽象设想。这种意义上的未来社会,与前面提到的康德所希望的"一个普遍法治的公民社会"之间,有着惊人的相似。哈贝马斯的理想社会本质上也是一个"普遍法治的公民社会"。像康德一样,哈贝马斯也是一个乐观主义者,一个世界主义者;在他看来,"世界性公民身份的到达不再仅仅是一个幻影"。当然,康德心目中的理想社会和哈贝马斯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之间,也存在着重要的区别。详细讨论两者的区别,超出了本文篇幅所允许的范围。就本文主题而言,重要的是指出以下两点。 第一,康德所提出的"我们可以希望什么?"这个问题,在我们这个时代依然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经历了法国大革命以来两百多年的风风雨雨之后,这种意义甚至比两百年以前更为重要。康德历史哲学及其当代后继者为我们提供的尽管只是希望而不再是担保,但希望总胜于绝望,有希望总比没有希望要好。 第二,这种希望所指向的"世界性公民身份"或"世界公民社会",无疑仍然具有浓重的乌托邦色彩。哈贝马斯没有掩饰这种色彩,但像康德一样也设法对《历史理性批判文集》最后一篇文章所讨论的那个问题做出否定回答:"能不能说:这在理论上可能是正确的,但在实践上是行不通的?"?在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哈贝马斯受到该文集中"答复这个问题:'什么是启蒙运动'"一文中关于"以学者的身份""公开运用自己的理性"的启蒙观的影响。一方面,理论要接受科学共同体的成员们的主体间检验;另一方面,理论-以社会作为对象的批判理论-要通过在公共领域内的启蒙活动而检验其实践效果。也就是说,对批判理论的实践检验的主要途径并不是依据它们而进行的实际社会斗争是否成功,而是依据它们而进行的公共启蒙过程是否成功。这是哈贝马斯所属的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传统在发现自己与实际社会运动之间的距离逐渐加大、对现存社会作根本改造的前景日益渺的情况下,为自己能"在实践上行得通"而进行的努力。这种努力既显示了康德哲学传统的优势,也显示了康德哲学传统的弱点:通过对于"实践上行得通"作了弱化的诠释,承袭批判哲学的批判理论可以说避免了被实践所证伪(用波普尔的话来说)的命运,但这种"行得通"与"行不通"之间,已经只有一条相当模糊的界线了。 原文见 http://wen.org.cn/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1657
个人分类: 哲学|1489 次阅读|0 个评论
汉字“雨”家军的气象学与逻辑学编队
热度 2 hillside 2011-12-31 00:26
戴统一制式“雨”帽的汉字大约有102个,可称百字雨家军。当代文献中有一部分已然免冠,整体而言明显缩水(下面的列表系摘自网络,采用简化字。我暂时没有仔细核对)。表面上似乎预示了干旱等全球气候极端变化。 雪 雩 雫 雭 雳 雱 雯 云 雰 雬 雮 雹 雷 零 雾 电 雸 雴 雼 雽 雺 雵 霁 霆 需 雿 霉 霂 霈 霄 霅 震 霃 霊 霏 霍 霖 霓 霎 霙 霑 霐 霗 霋 霕 霒 霌 霔 霜 霞 霡 霘 霟 霛 霝 霚 霠 溜 霢 雾 霩 霥 霣 霭 霨 霪 霫 霦 霳 霬 霰 霴 霮 霵 霯 霱 霸 露 霹 霿 靀 霶 霻 霺 霷 霾 霁 霼 靆 靁 霭 靃 雳 靇 靉 靊 靌 靍 靎 靋 靏 靐 从历史气候研究来说,古代文献中出现的汉字雨家军类型、级别、力度等应当都是有差异的。但到底有几种类型呢?我因时间关系,一时未能找到相关文章,也可能暂时没有系统的研究。不过,我想,从气象气候学与逻辑学角度进行一些分类研究是具有一定意义的。 搜索中国知网发现,研究雨部(雨头)的文章已出现一篇且仅有一篇,题为“释《说文解字·雨部》字及其中的自然现象》”,作者为文字学者,研究了《说文》中出现的52个雨部汉字。我认为,如有气象学者或其他地学学者对此进行比较深入的研究可以发现更多的内涵。
个人分类: 语言文化杂谈|3995 次阅读|4 个评论
“少见多怪”与“多见多怪”之“证辨法”散想
热度 1 hillside 2011-12-22 14:07
辩证法有三大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这是黑格尔在《逻辑学》中首先阐述出来的,恩格斯进行了总结和提炼,使辩证法的规律变得更加显明。 暂且不论“辩证法”是否不证自真的公理。不证的事实是:在大众语汇层面上,它已变成一个筐,可说是什么都能往里面装。 我近年喜欢从“否定”角度对以往吸纳的信息或知识进行反刍式的思考。“辩证法”如何反思呢?有无“证辨法”呢?网搜之下没有发现,权且算作我的“反思式”自创吧。在我等眼中,“辩证法”有如仙女,又有如“公理”,只剩仰慕的份;“证辨法”之类杂思则如同村姑,它类似“假说”,可以自由攀谈,随心而论。 从科技创新的角度看,见怪不怪并不相宜,“少见多怪”倒是值得提倡的姿态。见“怪”而紧追不放,没准能发现一些轮廓或真相。 “多见”有时候也会变成包袱,陷在前人的巨人阵中,无法看清自己前进的方向。 “多见”之下,按辩证法的推断似乎是“多见少怪”了。“多见少怪”的最高境界是什么?见怪不怪,其怪自败?
个人分类: 人文与哲学思辨|4178 次阅读|2 个评论
孰好孰坏,存乎于心
热度 1 rain871 2011-12-20 10:56
诸子百家中的墨家,您可有印象? 不好意思,没看过华仔出演的《墨攻》,但其“兼爱,非攻”的思想倒也是知道的,还有墨家那“游侠”般的豪气。 或许,这两天刚好看到三体游戏中墨子建造用于解释三体星球太阳规律的铜球,再加上王老师对墨家的介绍,感叹于梁同学所讲“如果墨家在中国一直发展下来,说不定中国在1000年前就已经能造飞机了”。 自觉得墨家还真是有意思的一家。 可历史确是不能假设的。 因为墨家代表的是手工业者和工商业者的利益,即使后面分支成为“墨侠”和“墨辩”两派,而“墨辩”一派也提出了所谓终极哲学的“飞鸟之景,未尝动也”,”飞矢不动“及”二分“等问题,但却未追问下去,于是逻辑学在中国发展也成了半吊子。 后来,墨家在历史上淹没了,而也正是说明了其和中国根深蒂固的农业文明不太相适应。 考究下来,西方文化为何具有逻辑强迫症,而中国文化则更多是形象思维偏多? 于是,哲学与科学,技术与艺术? 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的差异何在? 追究其根源,无不在于要顺应人们生活的环境。一切都是为了求生存而已。 说到这里,又想聊聊关于中医、易学是否是科学的问题? 其实,是不是科学又如何。关键能管用就好。 但一说到科学,大家几乎是满眼的崇拜,而其他某些就成了迷信。如此,不也成了迷信科学吗? 那何谓科学呢? 不断地证伪? 于是,科学发展越来越快,因为证明之前科学学说是错误的速度越来越快! 那技术和科学又是否一回事呢? 听到这样一种说法,仅是一家之言,姑且不论这种说法是否正确,供大家批判。 科学是建立在以逻辑推理为基础的哲学之上,哲学家们通过抽象和逻辑推理建立一套理论系统,然后再通过验证来证明。 技术则刚好相反,是通过不断的经验积累和实践,然后得出一系列相关的理论系统。 那么,孰好孰坏,存乎于心!
个人分类: 天天@思考|5401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胡适谈治学方法
ephedra 2011-12-16 11:45
胡适谈治学方法 ——精彩片断节选 我最后一句话,还是我开头所说的“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在求证当中,自己应当自觉的批评自己的材料。材料不满意,再找新证据。这样,才能有新的材料发现;有新材料才可以使你研究有成绩、有结果、有进步。所以我还是要提一提台大前任校长傅先生的口号:“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 做学问有成绩没有,并不在于读了“逻辑学”没有,而在于有没有养成“勤、谨、和、缓”的良好习惯。这四个字不但是做官的秘诀,也是良好的治学习惯。 第一讲:引言——“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 (四十一年十二月一日在台湾大学演讲) 钱校长、各位先生、各位同学: 今天我想随便谈谈治学的方法。我个人的看法,无论什么科学--天文、地质、物理、化学等等--分析起来,都只有一个治学方法,就是做研究的方法。什么是做研究呢?就是说,凡是要去研究一个问题,都是因为有困难问题发生,要等我们去解决它;所以做研究的时候,不是悬空的研究。所有的学问,研究的动机和目标是一样的。研究的动机总是因为发生困难,有一个问题,从前没有看到,现在看到了,从前觉得没有解决的必要,现在觉得有解决的必要的。凡是做学问,做研究,真正的动机都是求某种问题某种困难的解决;所以动机是困难,而目的是解决困难。这并不是我一个人的说法,凡是有做学问做研究经验的人,都承认这个说法。真正说起来,做学问就是研究;研究就是求得问题的解决。所有的学问,做研究的动机是一样的,目标是一样的,所以方法也是一样的。不但是现在如此;我们研究西方的科学思想,科学发展的历史,再看看中国二千五百年来凡是合于科学方法的种种思想家的历史,知道古今中外凡是在做学问做研究上有成绩的人,他的方法都是一样的。古今中外治学的方法是一样的。为什么是一样呢?就是因为做学问做研究的动机和目标是一样的。从一个动机到一个目标,从发现困难到解决困难,当中有一个过程,就是所谓方法。从发现困难那一天起,到解决困难为止,当中这一个过程,可能很长,也可能很短。有的时候要几十年,几百年才能解决一个问题;有时候只要一个钟头就可以解决一个问题。这个过程就是方法。 刚才我说方法是一样的,方法是甚么呢?我曾经有很多时候,想用文字把方法做成一个公式、一个口号、一个标语,把方法扼要说出来;但是从来没有一个满意的表现方式。现在我想起我二三十年来关于方法的文章里面,有两句话也许可以算是讲治学方法的一种很简单扼要的话。 那两句话就是:“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要大胆的提出假设,但这种假设还得想法子证明。所以小心的求证,要想法子证实假设或者否定假设,比大胆的假设还更重要。这十个字是我二三十年来见之于文字,常常在嘴里向青年朋友们说的。有的时候在我自己的班上,我总希望我的学生们能够了解。今天讲治学方法论,可以说就是要说明什么叫做假设;什么叫做大胆的假设;怎么样证明或者否证假设。 刚才我说过,治学的方法,做研究的方法,都是基于一个困难。无论是化学、地质学、生物学、社会科学上的一个问题,都是一个困难。当困难出来的时候,本于个人的知识、学问,就不知不觉地提出假设,假定有某几种可以解决的方案。比方诸位在台湾这几年看见杂志上有讨论《红楼梦》的文章,就是所谓红学,到底《红楼梦》有什么可以研究的呢?《红楼梦》里发生了什么问题呢?普通人看《红楼梦》里面的人物,都是不发生问题的,但是有某些读者却感觉到《红楼梦》发生了问题:《红楼梦》究竟是什么意思?当时写贾宝玉、林黛玉这些人的故事有没有背景?有没有“微言大义”在里面?写了一部七八十万字的书来讲贾家的故事,讲一个纨绔子弟贾宝玉同许多漂亮的丫头,漂亮的姊妹亲戚们的事情,有什么意义没有?这是一个问题。怎么样解决这个问题呢?当然你有一个假设,他也有一个假设。 要解决“《红楼梦》有什么用意”这个问题,当然就有许多假设。提出问题求解决,是很好的事情;但要先看这些假设是否能够得到证明。凡是解决一个困难的时候,一定要有证明。我们看这些假设,有的说这本书是骂满洲人的;是满洲人统治中国的时候,汉人含有民族隐痛,写出来骂满洲人的。有的说是写当时的一个大户人家,宰相明珠家中天才儿子纳兰性德的事。有的说是写康熙一朝的政治人物。而我的假设呢?我认为这部书不是谈民族的仇恨,也不是讲康熙时候的事。都不是的!从事实上照极平常的做学问的方法,我提出一个很平常的假设,就是《红楼梦》这本书的作者在开头时说的,他是在说老实话,把他所看见的可爱的女孩子们描写出来;所以书中描写的人物可以把个性充分表现出来。方才说的“大胆的假设”就是这种假设。我恐怕我所提出的假设只够得上小胆的假设罢了! 凡是做学问,不特是文史方面的,都应当这样。譬如在化学实验室做定性分析,先是给你一盒东西,对于这盒东西你先要做几个假设,假设某种颜色的东西是什么,然后再到火上烧烧看,试验管发生了什么变化:这都是问题。这与《红楼梦》的解释一样的有问题;做学问的方法是一样的。我们的经验,我们的学问,是给我们一点知识以供我们提出各种假设的。所以“大胆的假设”就是人人可以提出的假设。因为人人的学问,人人的知识不同,我们当然要容许他们提出各种各样的假设。一切知识,一切学问是干什么用的呢?为什么你们在学校的这几年中有许多必修与选修的学科?都是给你们用;就是使你在某种问题发生的时候,脑背后就这边涌上一个假设,那边涌上一个假设。做学问,上课,一切求知识的事情,一切经验--从小到现在的经验,所有学校功课与课外的学问,为的都是供给你种种假设的来源,使你在问题发生时有假设的材料。如果遇上一个问题,手足无措,那就是学问、知识、经验、不能应用,所以看到一个问题发生,就没有法子解决。这就是学问知识里面不能够供给你一些活的材料,以为你做解决问题的假设之用。 单是假设是不够的,因为假设可以有许多。譬如《红楼梦》这一部小说,就引起了这么多假设。所以第二步就是我所谓“小心的求证”。在真正求证之先,假设一定要仔细选择选择。这许多假设,就是假定的解决方法,看那一个假定的解决方法是比较近情理一点,比较可以帮助我们解决那个开始发生的那个困难问题。譬如《红楼梦》是讲的什么?有什么意思没有?有这么多的假定的解释来了,在挑选的时候先要看那一个假定的解释比较能帮助你解决问题,然后说:对于这一个问题,我认为我的假设是比较那个满意解决的。譬如我的关于《红楼梦》的假设,曹雪芹写的是曹家的传记,是曹雪芹所看见的事实。贾母就是曹母,贾母以下的丫头们也都是他所看见的真实人物。当然名字是改了,姓也改了。但是我提出这一个假设,就是说《红楼梦》是曹雪芹的自传,最要紧的是要求证。我能够证实它,我的假设才站得住;不能证实,它就站不住。求证就是要看你自己所提出的事实是不是可以帮助你解决那个问题。要知道《红楼梦》讲什么,就要做《红楼梦》的考证。现在我可以跟诸位做一个坦白的自白。我做《红楼梦考证》那三十年中,曾经写了十几篇关于小说的考证,如《水浒传》、《儒林外史》、《三国演义》、《西游记》、《老残游记》、《三侠五义》等书的考证。而我费了最大力量的,是一部讲怕老婆的故事的书,叫做《醒世姻缘》,约有一百万字。我整整化了五年的工夫,做了五万字的考证。也许有人要问,胡适这个人是不是发了疯呢?天下可做学问很多,而且是学农的,为什么不做一点物理化学有关科学方面的学问呢?为什么花多少年的工夫来考证《红楼梦》、《醒世姻缘》呢?我现在做一个坦白的自白,就是:我想用一种偷关漏税的方法来提倡一种科学的治学方法。我所有的小说考证,都是用人人知道的材料,用偷关漏税的方法,来讲做学问的方法的。譬如讲《红楼梦》,至少我对于研究《红楼梦》问题,我对它的态度的谨严,自己批评的严格,方法的自觉,同我考据水经注是一样的。我对于小说材料,看做同化学问题的药品材料一样,都是材料。我拿《水浒传》、《醒世姻缘》、《水经注》等书做学问的材料。拿一种人人都知道的材料用偷关漏税的方法,要人家不自觉的养成一种“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的方法。 假设是人人可以提的。譬如有人提出骸人听闻的假设也无妨。假设是愈大胆愈好。但是提出一个假设,要想法子证实它。因此我们有了大胆的假设以后,还不要忘了小心的求证。比如我考证《红楼梦》的时候,我得到许多朋友的帮助,我找到许多材料。我已经印出的本子,是已经改了多少次的本子。我先要考出曹雪芹于《红楼梦》以外有没有其他著作?他的朋友和同他同时代的人有没有什么关于他的著作?他的父亲、叔父们有没有什么关于他的记载?关于他一家四代五个人,尤其是关于他的祖父曹寅,有多少材料可以知道他那时候的地位?家里有多少钱,多么阔?是不是真正能够招待皇帝到四次?我把这些有关的证据都想法找了来,加以详密的分析,结果才得到一个比较认为满意的假设,认定曹雪芹写《红楼梦》,并不是什么微言大义;只是一部平淡无奇的自传--曹家的历史。我得到这一家四代五个人的历史,就可以帮助说明。当然,我的假设并不是说就完全正确;但至少可以在这里证明“小心”求证这个工夫是很重要的。 我所以举这些例,把这些小说当成待解决的问题看,目的不过是要拿这样人人都知道的材料,来灌输介绍一种做学问的方法。这个方法的要点,就是方才我说的两句话:“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如果一个有知识有学问有经验的人遇到一个问题,当然要提出假设,假定的解决方法。最要紧的是还要经过一番小心的证实,或者否证它。如果你认为证据不充分,就宁肯悬而不决,不去下判断。再去找材料。所以小心的求证很重要。 时间很短促,最后我要引用台大故校长傅先生的一句口号,来结束这次讲演。他这句口号是在民国十七年开办历史语言研究所时的两句名言,就是“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这两句话前一句是白居易《长恨歌》中的一句,后一句是傅先生加上的。今天傅校长已经去逝,可是今天在座的教授李济之先生却还大为宣传这个口号,可见的确是我们治学的人应该注意的。假设人人能提,最要紧的是能小心的求证;为了要小心的求证,就必须:“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今天讲的很浅近,尤其是在座有许多位文史系平常我最佩服的教授,还请他们多多指教。 第二讲:方法的自觉——“勤、谨、和、缓。” (四十一年十二月五日在台湾大学讲) 钱校长、各位先生、各位同学: 上次我在台大讲治学方法的引论,意思说我们须把科学方法--尤其是科学实验室的态度--应用到文史和社会科学方面。治学没有什么秘诀;有的话就是:“思想和研究都得要注意证据。”所以我上次提出“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两句话作为治学的方法,后来钱校长对我说:学理、工、农、医的人应该注重在上一句话“大胆的假设”,因为他们都已比较的养成了一种小心求证的态度和习惯了;至于学文史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人,应该特别注重下一句话“小心的求证”,因为他们没有养成求证的习惯。钱校长以为这两句话应该有一种轻重的区别:这个意思,我大体赞成。 今天我们讲治学方法第二讲:方法的自觉。单说方法是不够的;文史科学和社会科学的错误,往往由于方法的不自觉。方法的自觉,就是方法的批评;自己批评自己,自己检讨自己,发现自己的错误,纠正自己的错误。做科学实验室工作的人,比较没有危险,因为他随时随地都有实验的结果可以纠正自己的错误。他假设在某种条件之下就应该产生某种结果;如果某种条件具备而不产生某种结果,这就是假设的错误。他便毫不犹豫的检讨错误在什么地方,重新修正,所以他可以随时随地的检讨自己,批评自己,修正自己:这就是自觉。 但我对钱校长说的话也有一点修正。做自然科学的人,做应用科学的人,学理、工、农、医的人,虽然养成了科学实验室的态度,但是他们也还是人,并不完全是超人,所以也不免有人类通有的错误。他们穿上实验室的衣服,拿上了试验管、天平、显微镜、做科学实验的时候,的确是很严格的。但是出了实验室,他们穿上了礼拜堂的衣服,就完全换了一个态度;这个时候,他们不一定能够保持实验室的“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的态度。一个科学家穿上礼拜的衣服,方法放假了,思想也放假了:这是很平常的事。我们以科学史上很有名的英国物理学家洛奇先生(SirOliverLodge)为例。他在物理学上占很多的地位;当他讨论到宗教信仰问题的时候,就完全把科学的一套丢了。大家都知道他很相信鬼。他谈到鬼的时候,就把科学实验室的态度和方法完全搁开。他要同鬼说话、同鬼见面。他的方法不严格了,思想也放假了。 真正能够在实验室里注重小心求证的方法,出了实验室还能够把实验室的态度应用到社会问题、人生问题、道德问题、宗教问题的--这种人很少。今天我特别要引一个人的话作我讲演的材料:这人便是赫胥黎(T.H.Huxley)。他和达尔文二人,常常能够保持实验室的态度,严格的把这个方法与态度应用到人生问题和思想信仰上去。1860年,赫胥黎最爱的一个儿子死了。他有一个朋友,是英国社会上很有地位的文学家、社会研究家和宗教家,名叫金司莱(CharlesKinsley)。他写了一封信安慰赫胥黎,趁这个机会说:“你在最悲痛的时候,应该想想人生的归宿问题吧!应该想想人死了还有灵魂,灵魂是不朽的吧!你总希望你的儿子,不是这么死了就了了。你在最哀痛的时候,应该考虑考虑考虑灵魂不朽的问题呵!”因为金司莱的地位很高,人格是很可敬的,所以赫胥黎也很诚恳的写了一封长信答复他。这信里有几句话,值得我引来作讲方法自觉的材料。他说:“灵魂不朽这个说法,我并不否认,也不承认,因为我找不出充分的证据来接受它。我平常在科学室里的时候,我要相信别的学说,总得要有证据。假设你金司莱先生能够给我充分的证据,同样力量的证据,那么,我也可以相信灵魂不朽这个说法。但是,我的年纪越大,越感到人生最神圣的一件举动,就是口里说出和心里觉得‘我相信某件事物是真的’;我认为说这一句话是人生最神圣的一件举动,人生最大的报酬和最大的惩罚都跟着这个神圣的举动而来的。”赫胥黎是解剖学大家。他又说:“假如我在实验室做解剖、做生理学试验的时候,遇到一个小小的困难,我必须要严格的不信任一切没有充分证据的东西,我的工作才可以成功。我对于解剖学或者生理学上小小的困难尚且如此;那么,我对人生的归宿问题,灵魂不朽问题,难道可以放弃我平常的立场和方法吗?”我在好几篇文章里面常常引到这句话。今天摘出来作为说方法自觉的材料。赫胥黎把嘴里说出来,心里觉得“我相信某件事物是真的”这件事,看作人生最神圣的一种举动。无论是在科学上的小困难,或者是人生上的大问题,都得要严格的不信任一切没有充分证据的东西:这就是科学的态度,也就是做学问的基本态度。 我们的考据学,原来是那些早年做小官的人,从审判诉讼案件的经验中学来的一种证据法。我今天的提议,就是我们做文史考据的人,用考据学的方法,以证据来考订过去的历史的事实,以证据来批判一件事实的有无、是非、真假。我们考证的责任,应该同陪审员或者法官判决一个罪人一样,有同等的严重性。我们要使得方法自觉,就应该运用证据法上允许两造驳斥对方所提证据的方法,来作为我们养成方法自觉的一种训练。如果我们关起门来做考据,判决这个人做贼,那个人是汉奸,是贪官污吏,完全用自己的判断来决定天下古今的是非、真伪、有无;在我们的对面又没有律师来驳斥我们:这样子是不行的。我们要假定有一个律师在那里,他随时要驳斥我们的证据,批评我们的证据是否可靠。要是没有一个律师在我们的面前,我们的方法就不容易自觉,态度也往往不够谨慎,所得的结论也就不够正确了。所以,我们要养成自觉的习惯,必须树立两个自己审查自己的标准: 第一,我们要问自己:你提出的这个证人可靠吗?他有做证人的资格吗?你提出来的证物可靠吗?这件证物是从哪里来的?这个标准是批评证据。 第二,我们还要问自己:你提出的这个证人或者证物是要证明本案的哪一点?譬如你说这个人偷了你的表,你提的证据却是他昨天晚上打老婆;这是不相干的证据,这不能证明他偷了你的表。象这种证据,须要赶出法庭之外去。 要做到方法的自觉,我觉得唯一的途径,就是自己关起门来做考据的时候,就要如临师保,如临父母。我们至少要做到上面所提的两个标准:一要审查自己的证据可靠不可靠;二要审查自己的证据与本案有没有相干。还要假定对方有一个律师在那里,随时要驳斥或者推翻我们的证据。如果能够做到这样,也许可以养成我开始所讲的那个态度,就是要严格的不信任一切没有充分证据的东西。这就是我的提议。 最后,我要简单说一句话:要时时刻刻自己检讨自己,以养成做学问的良好习惯。台大的钱校长和许多研究自然科学、历史科学的人可以替我证明:科学方法论的归纳法、演绎法,教你如何归纳,如何演绎,并不是养成实验室的态度。实验室的态度,是天天在那里严格的自己检讨自己,创造证据来检讨自己,在某种环境之下,逼得你不能不养成某种好习惯。 宋人笔记中记有一个少年的进士问同乡老前辈:“做官有什么秘诀?”那个老前辈是个参政(副宰相),约略等于现在的行政院副院长,回答道:“做官要勤、谨、和、缓。”后人称为“做官四字诀”。我在小孩子的时候,就听到这个故事;当时没有注意。从前我们讲治学方法,讲归纳法,演绎法;后来年纪老一点了,才晓得做学问有成绩没有,并不在于读了“逻辑学”没有,而在于有没有养成“勤、谨、和、缓”的良好习惯。这四个字不但是做官的秘诀,也是良好的治学习惯。现在我把这四个字分别说明,作为今天演讲的结论。 第一,勤。勤就是不躲懒,不偷懒。我上次在台大讲演,提到台大前校长傅斯年先生两句口号:“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那就是勤。顾亭林先生的证明“服”字古音是“逼”,找出一六二个证据,也是勤。我花了几年的功夫来考证“醒世姻缘”的作者;又为“审判”水经注的案子,上天下地去找材料。花了五年多的功夫:这都是不敢躲懒的意思。 第二,谨。谨就是不苟且、不潦草、不拆滥污。谨也可以说是恭敬的“敬”。孔子说“执事敬”,就是教人做一件事要郑重的去做,不可以苟且。他又说“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都是敬事的意思。一点一滴不苟且,一字一笔都不放过,就是谨。谨,就是“小心的求证”中的“小心”两个字。 刚才我引了赫胥黎的两句话:“人生最神圣的一件举动就是嘴里说出,心里觉得‘我相信某件事物事真的’。”判断某人做贼,某人卖国,要以神圣的态度作出来;嘴里说这句话,心里觉得“相信是真的”。这真是要用孔夫子所谓“如见大宾,如承大祭”的态度的。所以,谨就是把事情看得严谨,神圣;就是谨慎。 第三,和。和就是虚心,不武断,不固执己见,不动火气。做考据,尤其是用证据来判断古今事实的真伪、有无、是非,不能动火气。不但不正当的火气不能动,就是正义的火气也动不得。做学问要和平、虚心。动了肝火,是非就看不清楚。赫胥黎说:“科学好像教训我们:你最好站在事实的面前,象一个小孩子一样;要愿意抛弃一切先入的成见,要谦虚的跟着事实走,不管它带你到什么危险的境地去。”这就是和。 第四,缓。宋人笔记:“当那位参政提出‘缓’字的时候,那些性急的人就抗议说缓要不得;不能缓。”缓,是很要紧的。就是叫你不着急,不要轻易发表,不要轻易下结论;就是说“凉凉去吧!搁一搁、歇一歇吧!”凡是证据不充分或不满意的时候,姑且悬而不断,而是去找新材料。等找到更好的证据的时候,再来审判这个案子。这是最重要的一点。许多问题,在证据不充分的时候,绝对不可以下判断。达尔文有了生物进化的假设以后,搜集证据,反复实验,花了二十年的功夫,还以为自己的结论没有到了完善的地步,而不肯发表。他同朋友通信,曾讨论到生物的演化是从微细的变异积累起来的,但是总是不肯正式发表。后来到了1858年,另外一位科学家华立氏(Wallace)也得到了同样的结论。写了一篇文章寄给达尔文;要达尔文代为提出。达尔文不愿自己抢先发表而减低华立氏发现的功绩,遂把全盘事情交两位朋友处理。后来这两位朋友决定,把华立氏文章以及达尔文在1857年写给朋友的信和在1844年所作理论的撮要同时于1858年7月1日发表。达尔文这样谦让,固然是盛德,但最重要的是他给了我们一个“缓”的例子。他的生物进化论,因为自己觉得证据还没有十分充足,从开始想到以后,经过二十年还不肯发表:这就是缓。我以为缓字很重要。如果不能缓,也就不肯谨,不肯勤,不肯和了。 我今天讲的都是平淡无奇的话。最重要的意思是:做学问要能够养成“勤、谨、和、缓”的好习惯;有了好习惯,当然就有好的方法,好的结果。 所以傅先生在他这篇文章中的结论,认为中国历史语言学之所以能够在当年有光荣的历史,正是因为当时的顾亭林、阎百诗等大师能够开拓的用材料。后来所以哀歇倒霉,也正是因为题目固定了,材料不大扩充了,工具也不添新的了,所以倒霉下去。傅先生在那篇文章里为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提出了三条工作旨趣: 但是在同一时期,--在1600-1675年这一段时期,--西洋做学问的人是怎么样呢?西方学者的工作,由望远镜、显微镜的发明,产生了力学定律、化学定律,出了许多新的天文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生理学家。新的宇宙出现了。但是我们中国在这个时代,在学者顾亭林、阎百诗的领导下做了些什么呢?我们的材料是书本。顾亭林研究古韵,他的确是用新的方法,不过他所用的材料也还是书本。阎百诗研究古文尚书,也讲一点道理,有时候也出去看看,但是大部分的材料都是书本。这三百多年来研究语言学、文字学所用的材料都是书本。可是西方同他们同时代的人,象开普勒(刻伯勒)、伽利略、牛顿、哈维、波耳,他们研究学问所用的材料就不仅是书本;他们用作研究材料的是自然界的东西。从前人所看不清楚的天河,他们能够看清楚了;所看不见的卫星,他们能看见了;所看不出来的纤维组织,他们能看出来了。结果,他们奠定了三百年来新的科学的基础,给人类开辟了一个新的科学的世界。而我们这三百年来在学问上,虽然有了了不起的学者顾亭林、阎百诗做引导,虽然可以说也有“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的方法,但是因为材料的不同,弄来弄去离不开书本,结果,只有两部“皇清经解”做我们三百年来治学的成绩。这个成绩跟三百年来西方科学的成绩比起来,相差真不可以道理计。而这相差的原因,正可以说明傅先生的话:凡是能够扩充材料,用新材料的就进步;凡是不能扩充新的材料,只能研究旧的,间接的材料的就退步。我在那一篇文章里面有一张表,可以使我们从这七十五年很短的时间中,看出材料不但是可以限制了方法的使用,而且可以规定了研究的成绩如何。所以我那篇文章后面也有一个和傅先生类似的意见,就是说:做纸上的考证学,也得要跳过纸上的材料--老的材料,去找新的材料,才可以创造出有价值的成绩。我那篇文章虽然没有他那一种远大的大规模的计划,但是也可以作为他那篇历史上很重要的宣言的小小注脚。我们的结论都是一样的;所不同的地方是我始终没有他那样大规模的梦想:做学问的团体研究,集团研究(CorporateResearch)。培根在三百多年前曾有过这种梦想--找许多人来分工合作,大规模的发现新的真理,新的意思,新的原则,新的原理;在西洋各国已经逐渐实现了。中国方面,丁文江先生在北平创立了中国地质调查所,可以说是在北方的一个最重要的学术研究团体,为团体研究、以搜集新材料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土。在民国十七年,中央研究院成立,尤其是历史语言研究所的成立,在中国的语言学、历史学、考古学、人类学各方面,充分的使用了傅先生的远大的见识,搜罗了全国第一流的研究人才、专家学者,实地去调查、去发掘。例如,安阳的十五次发掘,以及其他八省五十五处的发掘,和全国各地语言语音的调查:这些工作,都是为扩充新的材料。除了地质调查所以外,历史语言研究所可以说是我们规模最大成绩最好的学术研究团体。我们也可以说,中国文史的学问,到了历史语言研究所成立以后才走上了完全现代化完全科学化的大路,这是培根在三百年前所梦想的团体研究的一个大成绩。 一、凡是能直接研究材料的就进步;凡是不能直接研究材料,只能间接研究材料的,或是研究前人所研究的材料或者研究前人所创造的材料系统的就退步。 民国十五年,我第一次到欧洲,是为了去参加英国对庚子赔款问题的一个会议。不过那时候我还有一个副作用(我自己认为是主要的作用),就是我要去看看伦敦、巴黎两处所藏的史坦因(Stein)、伯希和(Pelliot)两位先生在中国甘肃省敦煌所偷去的敦煌石室材料。我到法国的时候,傅斯年先生听说我在巴黎,也从德国柏林赶来。我们两个人同住一个地方,白天在巴黎的国家图书馆看敦煌的卷子,晚上到中国馆子吃饭,夜间每每谈到一两点钟。现在回忆起当时一段生活,实在是很值得纪念的。 就在那一年冬天,傅孟真先生从德国回到中国;回国不久,就往广东担任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并办了一个小规模的历史语言研究所。后来又应蔡孑民先生之邀,担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不久,在历史语言研究季刊第一本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叫做“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旨趣”。因为我们平常都是找材料的人,所以他那篇文章特别注重材料的重要。这里面有几点是在他死后他的朋友们所常常引用的。他讲到中国三百多年的历史语言学的考据与古韵古音的考据,从顾亭林阎百诗这两个开山大师起,一直到十九世纪末年,二十世纪初年。在这三百多年当中,既然已经有人替我们开了一个新纪元,为什么现在还这样倒霉呢?傅先生对于这个问题,提出了三个最精辟的解答: 三、扩充研究用的工具。 在三百多年以前,英国有一位哲学家叫做培根(FrancisBacon)。他可以说是鼓吹方法论革命的人。他有一个很有趣的譬喻;他将做学问的人运用材料比做三种动物。第一种人好比蜘蛛。他的材料不是从外面找来,而是从肚里面吐出来的。他用他自己无穷无尽的丝做成很多很好看的蜘蛛网。这种人叫做蜘蛛式的做学问的人。第二种人好比蚂蚁。他也找材料,但是找到了材料不会用,而堆积起来;好比蚂蚁遇到什么东西就背回洞里藏起来过冬,但是他不能够自己用这种材料做一番制造的工夫。这种做学问的人叫做蚂蚁式的学问家。第三种人可宝贵了,他们好比蜜蜂。蜜蜂飞出去到有花的地方,采取百花的精华;采了回来,自己加上一番制造的工夫,成了蜜糖。培根说,这是做学问人的最好的模范--蜜蜂式的学问家。我觉得这个意思,很可以作为我今天讲“方法与材料”的说明。 一、保持顾亭林、阎百诗的遗训。要运用旧的新的材料,客观的处理实在的问题。因为解决问题而更发生新问题;因为新问题的解决更要求更多的材料。用材料来解决问题,运用旧的新的材料,客观地处理实在地问题,要保持顾亭林、阎百诗等在三百多年前地开拓精神。 载1952年12月2、6、7日台湾《新生报》 三、凡一种学问能够扩充他作研究时所应用的工具便进步;凡不能扩充他研究时应用的工具的便退步。(在这里,工具也视为材料的一种。) 第三讲:方法与材料——凡是能够扩充材料,用新材料的就进步;凡是不能扩充新的材料,只能研究旧的,间接的材料的就退步。 (四十一年十二月六日在台湾大学讲) 最后我感谢台湾大学给我这个机会--讲学。我很惭愧,因为没有充分准备。我最后一句话,还是我开头所说的“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在求证当中,自己应当自觉的批评自己的材料。材料不满意,再找新证据。这样,才能有新的材料发现;有新材料才可以使你研究有成绩、有结果、有进步。所以我还是要提一提台大前任校长傅先生的口号:“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 在民国十七年(西历1928年),台大前任校长傅斯年先生同我两个人在同一年差不多同时发表了两篇文章。他那时并没有看见我的文章,我也没有看见他的文章。事后大家看见了,都很感兴趣,因为都是同样的注重在方法与材料之间的关系。傅先生那篇文章题目是“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旨趣”。我那篇文章的题目是“治学的方法与材料”。都是特别提倡扩大研究的材料的范围,寻求书本以外的新材料的。 以上是傅先生在民国十七年--北伐还没有完成,北伐军事还没有结束的时候--就已经提出的意见。他在这篇文章里面还发表了一个很伟大的梦想。他说我们最注意的是求新的材料。 二、凡一种学问能够扩充或扩张他的研究材料的便进步;凡不能扩张他的材料的便退步。 钱校长、各位先生、各位同学: 二、始终就是扩张研究的材料,充分的扩张研究的材料。 转自网文( http://www.miucheng.com/hushi198/21781.html )
193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20种应避免的逻辑错误(下)
xiasw 2011-8-4 09:39
有时候,辩证方试图通过各种外在压力或事情来证明一件观点,比如说:“如果你还想在公司里干活,不管公司制度对不对,你都得认同。” 以下就是类似的三种: 误用传统 传统是业已建立的处理事情的一种方式。好的传统是值得继承并发扬光大的,如果它与当下的条件相符合的话。传统,作为一个整体来说,可以被视为一套日积月累的先例总和。 “以前事情都是这样处理”的事实并不能成为强制后来者遵循老方法的充分理由。 到底采取什么方法完全取决于目前的实际情况。 习惯 对我们的生活产生重大影响,如果不分析实际上是否值得就遵循习惯做事,我们就会成为习惯的奴隶。在评价给定的实践时,我们关注的焦点应该是实践本身,而不是它的历史。 但是,对于传统,我们还可能犯一种相反的 错误 。如果将历史悠久作为坚持传统的惟一原因是不合逻辑的,那么将历史悠久作为拒绝传统的惟一理由同样也不合逻辑。这种错误背后所反映的态度是某些新新人类所坚持的,他们认为只有新的才是有价值的,只有变化才是惟一永恒的。经验不会因为它背后的历史而变得一无是处。实际上,传统的生命力完全取决于它本身的价值。 滥用专家意见 专家是某个特定领域的权威。在论证中,去向相关领域的专家请教是合情合理的做法。但是在向专家请教时,一定要保持警惕。我们来看以下论证: 史密斯教授说项目A很好。 琼斯教授说项目A很好。 约翰教授说项目A很好。 所以,我们应该接受项目A。 让我们假设这三个教授才是项目A相关领域内真正的专家,即他们的资质和项目是相关的。可是我们更深入地来想一下,没有任何一个教授告诉我们为什么他会认为项目A是好的。教授们没有论证。这个项目会被接受仅仅是因为他们这么说。 但是,应该是论证本身,而不是专家的话占据主导地位。上例中的论证远远不能让人信服,因为除了专家的话之外,它什么都没有提供给我们。如果我们仅仅满足于专家的话,本质上说是说:“不要问任何问题,按照我们的话去做。” 专家的主要意见,要结合他们秉持这种意见的理由 ,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得到的都不仅仅是他的意见。 正如我们要检验自己的主张是否与事实相符一样,在论证中所用的专家意见同样要经过检验。这个世界上有太多自以为是的专家。检验的标准不是他们在说什么,而是他们是如何通过论证来得到它的。 无需强调,一个专家只有在其已经建立威信的领域内做出的主张,才是是值得我们关注的。这个显而易见的观点仍要被提及,是因为很多时候它会被忽略。一个仅仅因为音乐而就而闻名于世的音乐家就经济或是全球变暖问题所提的观点没有权威力量。 以暴易暴 直观上,我们认为两个错误的命题可以得到一个正确的结论。事实上,两个错误带来的仍旧是两个错误的命题而已。我们所讨论的这个谬误,可以用如下最简单的方式表示:“因为……已经完成,所以现在应该做……。”这些空格的选项可以是人类的任何行为,从善意举止到丑恶罪行。 这个论证的推理有赖于如下假设:先例独立决定未来的行为。 实际上先例不能为未来的行为提供有效的支持。 已经完成的行为只有历史意义。在决定先例是否有借鉴意义时,我们的关注点应该是事物酸本身的性质。 这是再明显不过的道理。然而一旦谬误出现,接下来人们都将拜倒在非理性之下,以至于非理性的推理和行为是如此显而易见。历史的篇章写满了这种谬误的例子,而且常常以最宏伟的规模出现。 “他们先做了,所以我们应该以牙还牙。”但是,如果他们所做的是错的,我们的行为就成了一种报复,双方都是错的也不能使这种行为立刻变成对的。 错误推理通常很有迷惑性,有时甚至比较正确推理听起来更合理。错误推理通常以直接作用于人的情感的方式来战胜正确推理。以下四种就是最为常见的以情感来破坏推理的逻辑错误: 以笑饰非 当不能对某个论证做出合理反应时,我们会用这种策略, 假装这个问题不值得严肃对待,仅仅是个可以一笑而过的问题 。使人们嘲笑某个论证是反对它的强有力的途径,但是这种方式对论证本身的价值没有任何影响。如果辩论者不能使听众嘲笑论证本身,他可能会试图将他们的对手作为笑料,将听众的 注意力 转移到一些无关主题的事情上,例如, 演讲 中对手的口吃,等等,以此来回避他们所不能胜任的辩论。 以泪掩过 除了可以运用嘲笑策略外,我们同样可以 通过博取听众同情的方式来达到同一个目的 。这种谬误通过精心设计的情感爆炸来模糊论题。 论证经常遭遇情感方面的问题。当遇到这种问题时,很重要的一点是,一定要做出比平常更多的努力来控制情感。强烈的情感和清晰的思维是成反比的,一旦情感超过一定界限,引导论证正确进行的机会就随之归零。 这种谬误发生的表现为,故意忽略或低估手头上的问题,只是把焦点放在论证的外围问题,或者无关的问题上,通过这样来直接影响听众的情感,试图赢得他们的同情。假设我受邀出席一个镇上的集会,要发表对教育业税收增加问题的意见。我本身是非常反对的。一旦站在演讲台上,我就罔顾大会的首要目的,把所有时间都花在向听众展示在学生时代,本地教育系统给我们造成多少无法挽回的悲哀与悔恨。通过这种转移注意力的方法,我成功地赢得了听众情感上的支持,赢得了大家对增加税收无形的反对。 民主谬误 在一个给定的社会中,大多数人对某个给定的事物秉持同一个观点是个有趣的心理学现象,但是没有必要将事物的真实与否考虑进去。大多数也不代表着正确。当然,也可能是正确的。民主谬误是说, 如果大多数人都认为命题X是正确的,那么我们可以就此得出结论说X是正确的 。 如果社会上大多数人认为白就是黑,黑就是白,这个社会就是黑白不分的。虽然事物是黑还是白不是主观的看法,而是客观的事实。如前面所说,我们必须承认,在情感方面,民主谬误是很有 说服力 的。如许多历史事件所证明的,当民众黑白不分的时候,为坚持真理而站在民众的对立面是件很艰难的事。 【弥缝注】当一个人对你说:“人人都同意这个观点,那还会有错?”,你就要思考一下了。拓展阅读:《 羊群效应 》 混淆视听 我们讨论几种目的使我们遗漏真正论点的谬误形式,它们通常以转移我们对目前事物 注意力 的方式发生作用。正如我们对人不对事谬误中所看到的,通过提供与论证毫无关系的爆炸性情感信息来攻击对手。混淆视听提供了这种策略的另一种样本。它是故意提出一些无关的情感信息来分散对方的注意力。这种谬误有两个特点:(1)它直接诉诸于情感,而不是推理;(2)它所提供的信息与所要进行的论证毫不相关。 路易斯和劳伦斯是化学家,他们正因为是否应该将一种新型化肥投向市场的问题在公司的一个部门内争论,而最近这个部门的员工加薪已被管理层内部否决。路易斯,新型化肥的开发者,强烈主张这种产品应该尽快投入市场。但是他感觉在辩论中的表现并不尽人意。事实上,看起来反方劳伦斯将取得胜利。绝望中,他们宣布了最近拒绝加薪的消息。结果,混乱出现了,辩论立刻被终止。在此,加薪被拒这个消息无疑是用来混淆视听的。 剩下的是三种比较难分类,但最为容易出现的逻辑思维错误: 两难陷阱 英语中的进退两难(dilemma)来自于希腊语的两个单词,翻译过来就是“两种可能”的意思。生活中确实存在“或者”的情况,就是说,有且仅有两个选项可供我们选择。相对的,也存在很多可供我们选择的情况。 这里我所说的两难陷阱发生在这种情况下: 当问题实际上有很多选项时,我试图说服你只有两种。这里进退两难是假象,因为它是对真实情况的扭曲反映。 这种谬误试图对听众造成情况紧急的假象,强迫他们在假象制造者所给的选项中做出选择。当两个选项都没有特别的吸引力时,这种紧迫感的制造尤其重要。假设我给你两个选项A和B。我希望你选择A。于是我说:“A确实不是个令人愉快的选择,但是惟一的可供选项B,将会更加糟糕。你当然更不想那样!” 【弥缝注】同样还有如:“敌人的敌人就是我们的朋友”,便是一种过于极端地认为事物只有两种必然形态。 以先后论因果 我们这里所要讨论的这个谬误,从拉丁语直接翻译过来就是“发生在其后,故因其所致”。在因果关系中,原因总是等于结果发生,所以大家会有发生在结果之前的就是原因我错觉。但实际上因果之间是有一定的时间差异的。首先,我点燃了炸药包的引线(原因),然后经过一段时间的燃烧,最重产生了惊天动地的爆炸(结果)。当事件A发生后,紧接着事件B也发生了,所以我们认定,A是引起B的惟一原因,A导致B。这种 仅仅以发生的先后来断定因果关系的做法就是以先后论因果谬误 。 一个具有哲学思想倾向的原始人,有一天突然注意到,鸟儿总是在太阳升起之前歌唱。由此,他们高兴地得到结论:是鸟儿的歌唱导致每天的日出。他犯的错误是以先后论因果谬误。 一件事恰巧出现在另一件事情之前,这并不足心断定它们之间必然有因果关系。我们需要更多的信息来做判断。如果我们只能得到这么多信息,那么我们能得出的最好结论是,先发生的事情可能是后发生事情的原因。如果我们的原始人的哲学思想可以走得更远一点,他们就会发现:鸟儿歌唱然后太阳升起,并不能得出歌唱导致升起的结论。 无力反驳不算证明 没有强有力的证据能够加以反对的论证,并不能因此而证明其为真。 不能仅仅因为你不能证明我是错的,就说我的观点是对的。我们来看如下例子: 威廉博士:我们并不是宇宙中惟一的生物。我坚持认为在广阔的宇宙中有其他生物的存在。 伯德博士:你有证据吗? 威廉博士:我没有。但是你有证据可以证明宇宙中没有其他生物吗? 伯德博士:我也没有。 威廉博士:哈哈,这就证明我是正确的。 虽然双方都没有证据来证明宇宙中是否有其他的生物,但是对方缺乏证据并不能成为乙方观点成立的证据。
个人分类: 基本功|168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20种应避免的逻辑错误(上)
xiasw 2011-8-4 09:37
每个人都应该懂点逻辑学,特别是在网络时代,更多的信息和评论发表,我们要通过自己的逻辑思考来辨别里面的真伪。 这篇文章主要摘录《简单的逻辑学》一书里的第五章, 弥缝 选出了最常见的20种逻辑思维错误(非逻辑思维形式,Informal Fallacies)。通过阅读本文,我相信你可以把这些理论与很多网络上“五毛”的非理性评论,一些事件中产生的错误逻辑观点或现实生活中遇到的事件对上号(弥缝也在一些思维模式的最后添加了实例,希望能够有所帮助)。 首先,我们看这几种网络上流行的“五毛党”惯用的伎俩: 对人不对事 在论证中,我们要关注的是论证本身,而不是做出论证的人。如果一个人忽略论证本身而故意去攻击论证者,那么他们就违反了这个原则。所谓的 对人不对事,就是在他人辩论时,通过向公众传达关于对手的与论证无关的信息,例如生活中的负面信息,以此来达到击败对手的目的。 这种谬误制造者的目的是转移听众对论证的注意力,这种情形通常是由于论证者本人处于劣势。 如果论证的目的仅仅是获胜,对人不对事谬误将会有效地发挥作用。它可以使听众以同论证毫不相关的理由来反对你的对手,而你则可以用同样的理由来取悦听众。它造成的后果是,你可以庆祝你战胜了对手,但恰恰是你所没有做到的的——至少在逻辑上。你的胜利并非源于观点的价值,而是源于你扰乱听众视听的能力。 以出身论英雄 现在假设你是一个声誉斐然的公司的从事经验。作为 工作 的一部分,你对全国著名的大学和学院知之甚多,并且对毕业生的基本情况了如指掌。尤其,你知道X学院在这个领域内声名狼藉。目前,你的公司正在招聘一个重要的职位。在浏览候选人资料时,你扫到一个X学院的毕业生,彼得,于是你立刻决定拒绝他们进入下一轮,仅仅是因为他们所毕业的学校。这个时刻,你已经产生了谬误。 不是说你的决定完全不合理。毕竟,以你对X学院的了解,彼得或许确实不是一名合格的人选。但是,这不是必然的。一颗闪亮的新星是可能出于类似X学院之类的学校的。你所犯的谬误的根源如下: 知道一个来源一般是坏的,于是认定出于这个来源的所有都一定是坏的。这并不必然成立。 考虑我们所考察的人或事的出身肯定是必要的。但是我们必须走得更远。首先我们要问:彼得从哪里来?紧接着,更关键的问题是:他的品质如何? 【弥缝注】这两种逻辑错误主要在于辩论方向不在论题上而是参与论证的人上。《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舌战群雄中吴国儒士的问话:“曹操虽挟天子以令诸侯,犹是相国曹参之后。刘豫州虽云中山靖王苗裔,却无可稽考,眼见只是织席贩屦之夫耳,何足与曹操抗衡哉!”和“孔明所言,皆强词夺理,均非正论,不必再言。且请问孔明治何经典?”其中都是对刘备和诸葛亮 进行人身攻击 ——一个织席的和一个没写过经典著作的两个人如何能登大雅之堂,论国家大事。另外一些例子,如“他父亲是个罪犯,所以他的儿子也不是一个好人”等。 稻草人谬误 论证中,我们要对事不对人,要紧扣论证中给定的论点。在与他人辩论的过程中,如果你 为了消弱对方的论点而故意扭曲其论证过程,那就犯了稻草人谬误 。在这个比喻中,“稻草人”意味着容易对付的事物。在我们误解某个论证时,或是当一些论证非常复杂,我们在理解上犯了一些无意的错误时,我们犯的并不是这种谬误。稻草人谬误不是无心之过,因为它是在 有意地歪曲别人的论点 。 【弥缝注】常见的稻草人谬误,如对论点进行断章取义和偷换概念。比如说这篇 新华网文章 (随机搜索到的),倒数第二段中提到“美国还是世界上最主要的过滤软件生产国,世界各国封堵信息使用的过滤软件大多数都是美国公司生产的”和前面那一句是对“网络自由”论点的偷换概念。 接着看一些看起来容易识别的,现实中却容易犯的逻辑形式错误: 否定前项 在讨论条件论证时(形式A-B),我们知道有两种有效的式:肯定前项和否定前项。 与此相对应,无效形式也有两种:第一种就是否定前项。这种论证的形式如下: 如果A,那么B 不是A 所以不是B 举例如下: 如果路易斯在跑步,那么他们在移动。 路易斯没有跑步。 所以,他们没有移动。 分析: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出,路易斯没有跑步不是他们没有移动的充分条件。大前提告诉我们的是,如果A实现,则B必然实现(路易斯没有移动则必然没有跑步)。但是这不意味着A是可以导致B的惟一条件(路易斯在移动可以是因为他们在走路,或者在睡梦中翻身,或者是在跳舞机上跳舞)。就是这样,仅仅是 A的缺席并不能得出B一定缺席的结论 。记住,这是一个无效论证,因为结论并不具备必然性。那么结论可能是正确吗?可能,但是不能确定。 肯定后项 条件论证的另一种无效形式称为肯定后项。形式如下: 如果A,那么B B 所以,A 举例如下: 如果路易斯在跑步,那么他们在移动。 路易斯在移动 所以,他们在跑步。 分析:首先我们可以看出结论不成立。为什么不成立?让我们回头来看大前提。它告诉我们,为了某个随之而来的特定结论(路易斯移动),某个特定的条件(路易斯跑步)必须要满足。依据原来所讲过的论证,这个命题并不是说惟有这个条件成立,才能得到所要的结论。因此, 如果结论已经成立(路易斯移动),我们不能得出特定条件(路易斯跑步)就是惟一解释的结论 。除了跑步,还有其它许多途径可以使路易斯移动。于是,在这种情况下得出的结论可能是正确的,但不是必然正确的。 中项不周延 在讨论三段论时,我们知道中项(出现在前提中但不出现在结论中)必须至少有一次是全称的(周延的),因为它要有适当的范围来联结大前提和小前提。如若不然,应付产生中项不周延谬误。通俗一些,可以称之为牵连犯罪。针对后一点,我们来看而下面的例子: 几个纳粹党人是凯撒俱乐部的成员。 汉斯是凯撒俱乐部的成员。 所以,汉斯是纳粹党人。 分析:这是个错误推理,并不能因为汉斯是俱乐部的成员,而俱乐部里有几个纳粹党人,就能得出汉斯也是纳粹党人的结论。这种情况下,汉斯是有嫌疑的,但这并不是说我们就可以把自己的猜测作为真相来宣布。 循环论证 有时也称为恶性循环。这一谬误的要点如下: 首先,命题A被作为另一个命题B的前提条件;然后,过程被反过来,最初的前提A现在变为结论,而最初的结论B则变为前提。 我们来看下面的论证: 因为人的命运是注定的, 他们缺乏自由的愿望。 然后,几页之后,我们又读到: 根据人类缺乏自由愿望的事实, 所以他们的行为是被注定的。 如果这两个论证前后相连地放在一起,它们的循环性就会很容易被看出来。所以夹在它们中间的很多内容是故意放进去的,以便将其岔开很远,以期读者在读到第二个论证的时候,已经忘记了第一个论证的内容。 【弥缝注】循环论证,更容易理解的方式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另外一个常引用的例子则是《圣经》与上帝。 问:《圣经》是否是可信的? 答:是。因为那是上帝的语言被人记录下来的。 问:上帝是否存在? 答:《圣经》中说上帝是存在的,所以上帝是存在的。 在参与辩证时,我们还容易受到自身对事物理解的影响,比如以下三种: 情感误导 当我们选择性地忽略一些与我们的信仰相抵触的重要信息时,我们就犯了情感误导谬误。导致的结果就是对所讨论问题的严重扭曲。 假设我在写一部关于我的母校X大学的历史的书籍。我热爱我的母校,将在校园的日子视为我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我想在我的书中向人们证明我的母校是全国最好的大学之一。但是,研究得越深入,我越发现母校过去的历史并不是那么令人满意。可是我不改初衷,所以我在写作的时候,决定剔除所有母校历史上的负面新闻,只反映它光辉的一面。于是,我就犯了情感误导谬误,我在书中所描绘的X大学的面目已经被严重扭曲了。 功利误导 效果不能单独确定一个行为的价值。当我们仅仅注重于一个方法对想要得到结果的作用而不考虑其他方面时,我们就犯了功利误导谬误。仅仅看到 目标 是不够的,但那经常是我们所关注的全部。问题是:我们是如何达到目标的? 当我们利欲熏心,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时,就犯了功利误导谬误。操纵这种谬误的态度是:只要我成功了,如何取得成功并不重要。 【弥缝注】在唐骏学历门上的网友辩论上,就常常出现这样的功利误导。 简化主义 如前所述,一个整体大于其组成部分的总和。例如,人的身体可以根据化学元素被分解,但是如果声称人的身体等同于一堆化学元素,那将是对最简单的推理的盲从,是向简化主义谬误屈服。 这种谬误发生于当我们选择性地只对整体的一部分加以关注时。例如,当我们只把精神放在一个人的缺点上,并因此认为我们已经完全了解了这个人的本质时,这个谬误就正在发生作用。
个人分类: 基本功|1939 次阅读|0 个评论
真假逻辑的语义检验问题
热度 1 Babituo 2011-6-22 17:31
真假逻辑就是在逻辑上取“真”和“假”二值的逻辑体系,其运算的规则为布尔逻辑运算规则: 真与真=真 真与假=假 假与假=假 真或真=真 真或假=真 假或假=假 非真=假 非假=真 这是逻辑学的基础。 真假逻辑表明了一种看待事物的二分的观点,也就是,我们总是可以依据事物的某个特征,将事物进行在2种性质的分类,得到非此即彼的确定性的认识。 真假逻辑是一种“排除中立”的观点,认为在真与假之间,我们没有第三种中立的选择。 当然,这种“排除中立”是有条件的:就是在规定的判断方法之下。 虽然我们可以列举现实中的状态选择可能远不止只有2种状态的情况,但相应的,做状态判断的方法也会不同。 所以,不能用现实中存在“多态选择性”来否定真假二分逻辑的正确性和实用性, 实际上,真假逻辑的二分性,只是从最简判断方法产生的最简分类的方法,只是试图提供一种“最基本”的分类方法: 只要我们想到要分类,我们至少就要能先分出2类来。否则,所有的事物都是1类,我们就不要认识它们的差异了。 至于我们还可以将事物分为3类或更多的类,那只是先能分出2类的扩展应用了。 这才是真假逻辑真正的真理性所在。 问题是:对于任意的只分两类的分类方法上,其两类之间的逻辑关系都是符合布尔逻辑运算规则的吗? 或者说,我们能找到任意的二分法中,对每种具体的二分的逻辑状态语义都能找到符合布尔逻辑运算规则的合理的语义解释吗? 比如说:对于“多和少”的二分逻辑,我们能找到: 多与多=多 多与少=少 少与少=少 多或多=多 多或少=多 少或少=少 非多=少 非少=多 的合理解释吗? 诸如此类,至少还可能有“虚实、阴阳、好坏、正负、有无、增减、真实-假设...”。 也就是说,在我们在所有二分法中过滤出语义等价类之后,我们是否用“真假”在语义上来统一所有的二分法的等价类,并可以保持真假逻辑的运算规则的语义的协变性? 似乎是可以、并且不难做出检验的。我们只要把每一种二分法得到的两种逻辑语义值代入布尔运算规则,看是否能得到合理的解释,就知道“真假”是否具备全面的代表性了。 当然,对于不同的二分法的逻辑运算符,也可能需要进行一致的语义协变,才能得到合理的解释,这是允许的。 要是我们遇到不管我们进行怎样的协变解释,我们都找不到与真假逻辑一致的语义解释的话,我们就大概遇到了一种不符合真假逻辑的二分法了。这样,真假逻辑就不能具有广泛的二分法的代表性了,我们就要去寻找新的二分法逻辑的运算规则了。 我们是否能找到这样的二分法呢? 这,就是需要检验的问题。 在检验之前,让我们先列出真假逻辑状态及其运算符的一般性的语义解释: 真:一般来说,就是满足分类判断条件的意思。 假:一般来说,就是不满足分类判断条件的意思。 与:就是串行的必要条件要求; 或:就是并行的充分条件要求; 非:就是反向对称的条件要求。 现在来验证一下“多-少逻辑”是否符合真假逻辑的具体化的语义协变规则。 多:是对一个数量值,满足“通过与一个参考值进行比较,得到比参考值大”的判断条件的意思。 少:是对一个数量值,满足“通过与一个参考值进行比较,得到比参考值小”的判断条件的意思。 由于是二值逻辑,可以假设存在一个规定,是不可能有值会等于参考值的。 那么, 对于“多与多=多”有合理解释吗?解释就是:只有一个数大于它的参考值,而且另一个数也大于它的参考值的时候,我们才能说“两个数都各自大于它们的参考值是可以满足的”,合理。 对于“多与少=少”有合理解释吗?解释就是:当有一个数大于它的参考值,而另一个数小于它的参考值的时候,我们只能说“两个数都大于它们的参考值是不可以满足的”,合理。 对于“少与少=少”有合理解释吗?解释就是:当一个数小于它的参考值,而另一个数也小于它的参考值的时候,我们就能说“两个数都小于它们的参考值是可以满足的”,合理。 对于“非多=少”有合理解释吗?解释就是:当一个数不是大于它的参考值时,就一定是小于它的参考值。由于存在假设规定,也可以认为是合理的。 对于“非少=多”有合理解释吗?解释就是:当一个数不是小于它的参考值时,就一定是大于它的参考值。由于存在假设规定,同样也可以认为是合理的。 似乎一切都是合理的,如果我们不再深究其中的语义的各种可能情况,我们算是找到了 一种 可以将“多少逻辑”被“真假逻辑”统一的一个 可能性 。言下之意是:我们是怀着“积极的心态”尽量找满足的情况,如果,我们非要从“消极的心态”来找“不符合”的情况,并能找出来的话,我们还能肯定,“多少逻辑”真的可以被“真假逻辑”所抽象覆盖吗? 现在,我就来“刁难”一下上述的“合理性”。 请我们先记住我们事先给“多”和“少”的形式语义的解释: 多:是对一个数量值,满足“通过与一个参考值进行比较,得到比参考值大”的判断条件的意思。 少:是对一个数量值,满足“通过与一个参考值进行比较,得到比参考值小”的判断条件的意思。 然后,我们来看一个看似“合理”的陈述: 对于“多与少=少”有合理解释吗?解释就是:当有一个数大于它的参考值,而另一个数小于它的参考值的时候,我们只能说“两个数都大于它们的参考值是不可以满足的”,合理。 请注意,我们给“=”前后的两个“少”分别赋予的含义是什么? “=”前的“少”:一个数小于它的参考值; “=”后的“少”:两个数都大于它们的参考值是不可以满足的; 请问:这两个“少”的含义是一致的吗?都符合我们之前给定的形式语义的定义吗? 无论如何,我们也不能强硬地说:这两个“少”的含义是一致的。 我们发现,其实不用发现,一眼就能看出:只有第一个“少”,符合早先的形式语义;而第2个“少”符合的是真假的“假”的含义,而不是“少”的含义。 我们需要另外找解释!看看这个怎样: 对于“多与少=少”有合理解释吗?解释就是:当有一个数大于它的参考值,而另一个数小于它的参考值的时候,我们能说“两个数中至少有1个小于它的参考值是可以满足的”,合理。 这个,又真的是合理的吗? 再刁难一下: 如果上面这个是合理的,那么,下面这个有什么理由不是合理的呢? 对于“多与少=多”有合理解释吗?解释就是:当有一个数大于它的参考值,而另一个数小于它的参考值的时候,我们能说“两个数中至少有1个大于它的参考值是可以满足的”。 似乎没有理由只认可上一个陈述,不认可下一个陈述。 如果2个陈述都是可以被认可的的话,岂不矛盾了吗? 我们可没有既认可“真与假=假”,又认可“真与假=真”啊! 还有可以免受我刁难的合理解释吗? 我的刁难有什么不合理的吗? 如果没有,我们是不是该 ......了? 看来,我们是出师不利,又是初战告捷了。 来一回狠的,举实例说明多少逻辑符合真假逻辑。 比如:要用几块木板围成一个桶。需要木桶装的水位高于标准水位。 于是,每块木板的高度和标准水位比较,会得到高度是多还是少(假设不存在正好高度等于标准水位高度的木板)。 当木板围成桶后,只有所有的木板的高度都为多,桶的可装水位才为多,只要有一块木板为少,桶就为少。 这就是“多与少=少”的例子。 有这例子,不用再细查了,多少逻辑至少在与运算上符合真假逻辑了。肯定是前面早先的陈述有问题。 或运算也没问题,只要用前面的所有木板不被淹没地去探有标准水位的水桶的底,看用尽所有这些木板能否探到底。 能探到为多,不能探到为少,显然,只要有一块能探到,木块集合就是能探到底的集合。 看来,多少逻辑是符合真假逻辑的了。 真是柳暗花明啊! 吸取经验,后面的验证全用实例来验证。 现在来看看“虚实逻辑”如何?是否符合真假逻辑运算规则? 实与实=实 实与虚=虚 虚与虚=虚 实或实=实 实或虚=多 虚或虚=虚 非实=虚 非虚=实 举个什么实例来解释上面的计算是有道理的呢?
个人分类: 立体逻辑|3733 次阅读|0 个评论
赠别07级公共管理专业的学友们
热度 1 philei 2011-5-23 11:36
各位学友,你们马上要毕业离校了。此时,我心里倍感欣慰,但又有许多不舍。我庆幸自己与你们在课堂中、在校园里结下了不解之缘,见证了你们的每一个进步、每一个成就。你们没有被深奥的逻辑符号和演算击倒,使我增强了逻辑学教学的信心;在辩论场上,面对实力与经验都高出一筹的学兄和学姐,你们没有退缩,展示了你们雄辩的口才和必胜的信心,取得了成功;在体育竞技场,你们奋勇拼搏,为学院赢得荣誉,为自己赢得了尊重。 希望你们毕业之后,能够一如既往地努力。有一位无名氏曾经用这句话勉励他自己和他的朋友:“有梦最美、希望相随”。我也把这句话送给你们,希望你们在任何时候都要坚持理想,为实现理想而努力。 注:5月20日,左 习习同学等人来哲学系,希望我谈谈自己的感言。特将其录于此,是为记。
2301 次阅读|1 个评论
辨证逻辑和形式逻辑的矛盾怎么调和?
热度 6 wliming 2011-4-30 11:14
周可真教授的博文《强烈呼吁在中国学界普及逻辑学》得到了广大博友的响应。周教授同时也认可辨证逻辑,他在我的一个博文中回复“也不是辩证逻辑矛盾。”既然要普及逻辑学,首先我们必须对逻辑有一个严谨的认识。形式逻辑是全世界公认的,是数学的基本结构,不必讨论。而辨证逻辑恐怕就不是一个共识,大家是不是对此做个讨论? 记得唯物辩证法有三块:量变质变,否定之否定,对立统一。它们同辨证逻辑的关系如何? 辨证逻辑如何实施? 辨证逻辑跟形式逻辑的矛盾如何调和?
个人分类: 哲学|1945 次阅读|46 个评论
强烈呼吁在中国学界普及逻辑学
热度 35 周可真 2011-4-28 22:08
几千年来中国的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都是勤奋异常的,至少决不比西方人差,但为什么西方的知识是如此发达?而相对地中国的知识是如此落后?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就是西方自古至今有逻辑且自觉地加以运用,而中国自古至今都没有逻辑或有了也只是摆设而不能自觉地加以运用。 逻辑是个人思维社会化的必要条件。一个族群有了逻辑,就是意味着该族群有了共同的思维行为规则。有了共同的思维行为规则,该族群在思维领域的社会分工与合作就有可能实现了;反之,思维领域的社会分工与合作是不可能实现的。而某个群族在思维领域的社会分工与合作所导致的必然结果,就是该群族的整体思维效率的提高。在这个意义上,逻辑对于族群思维的意义是在于它能起到管理族群思维的作用。 逻辑对于族群思维的管理作用是属于思维控制作用。逻辑规则就是族群思维管理中的控制标准,它是对族群个体的具体思维行为进行衡量与评价从而采取适当矫正措施的依据,因而是实现对族群思维的有效控制所不可或缺的条件,离开了这个条件,就无法达到对族群思维的控制目的,亦即无以实现族群的整体思维目标,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逻辑对于现实地形成族群的整体思维目标具有决定意义,若缺乏逻辑,族群的整体思维目标即使有也等于无,因为它不可能实现。 一个缺乏逻辑的族群,其各个个体的思维行为必然是散乱的,从而其依赖于思维的知识创造活动也不能以秩然有序的群体行为的方式来进行,而只能以杂乱无章的个体行为的方式来进行。从族群思维进化角度看,显然,秩然有序的群体思维行为是有利于族群思维进化的,反之,杂乱无章的个体思维行为是不利于族群思维进化的,因为前者的整体思维效率高,后者的整体思维效率低。一个族群的整体思维效率之高低,直接关系到该族群的知识创造力的强弱。其整体思维效率较高,其族群的知识创造力也相应的较强;反之,其整体思维效率较低,其族群的知识创造力也相应的较弱。 中国自古至今都没有逻辑或有了也只是摆设而不能自觉地加以运用,其思维是习惯性地依靠个人的经验与直觉,相应地,其思维过程中所做的判断是经验判断和直觉判断。 经验判断依赖于个人经验的积累,各人经验的丰富程度不一,其经验判断的准确程度也相应有差异:经验较丰富者,其判断的准确程度相应较高;经验较欠缺者,其判断的准确程度相应较低。通常老人的经验较丰富,故中国人惯于听信老人的经验判断。俗语有云:“不听老人言,吃苦在眼前。”这正反映了中国人崇尚经验判断的思维传统。 直觉判断则依赖于个人天赋的悟性,各人天赋高低程度不同,其直觉判断的准确程度也相应有差异:天赋较高者,其判断的准确程度相应较高;天赋较低者,其判断的准确程度相应较低。天赋最高的人就是孔子所谓“生而知之”、孟子所谓“先知先觉”的圣人,于是便有“畏圣人之言”的儒教和注疏“圣人之言”的经学传统,这都反映了中国人崇尚直觉判断的思维传统。 缺乏逻辑而崇尚经验判断和直觉判断的思维传统,使得作为一个族群的中国人的知识创造高度依赖于经验丰富的老人和天赋至高的圣人。 老人依据其丰富经验所创造的知识是中青年所难以体会其真意的,所以只能将信将疑地盲目听信“老人言”。圣人依赖其天赋高才所创造的知识又是天赋较低的普通人所难以领悟的,所以只能是“畏圣人之言”抑或主观地注解“圣人之言”。 这样,在老人与中青年之间和圣人与常人之间,其知识实际上是缺乏统一标准的,并且因其缺乏统一标准,他们之间并不能真正达到其知识的共享,在理性层面上只能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也因此在现实世界中只能由“圣明”的帝王或由帝王授权的学术权威来公断是非。这是中国缺乏逻辑思维传统所必然造成的知识发展状态。 自近代严复以来,西方逻辑学逐渐被介绍到中国,但逻辑学从来只是少数学者研究的学问,它在学界的普及程度向来极低,至今中国大学里只有极个别专业开设逻辑课程,故从事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学者普遍不具有自觉的逻辑思维,实际上仍然主要只能依靠经验和直觉来进行思维,从而在相对封闭的年代里,中国的知识创造仍然高度依赖于经验丰富的老人和天赋至高的伟人,在现实社会中则只能由“伟大领袖”或由“伟大领袖”所信任的学术权威来公断是非;而在相对开放的年代里,中国的知识创造则高度依赖于西方,中国学者是“言必称西方”——“不听老人言,吃苦在眼前”的老话实际变成了“不听西人言,吃苦在眼前”;“畏圣人之言”的儒教则实际变成了“畏西圣之言”的新教,从而中国学者就像中国传统的经学家那样也只是对“西圣之言”做些注解工作,诸如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 “注马(克思)经”、自然科学领域的“注牛(顿)经”、“注爱(因斯坦)经”之类——至今中国学者何尝有过自造的“经”了呢?可怜啊,连一本“正经”都没有啊!为什么? 因为中国至今都尚未形成一个逻辑思维传统,又怎能自造出可以被大家所共享的知识之“经”来呢!
个人分类: 逻辑学|10784 次阅读|91 个评论
回顾“数学危机”(1、2、3次)中涉及的逻辑和数学的一系列问题
热度 1 geneculture 2011-4-28 15:09
回顾“数学危机”(1、2、3次)中涉及的逻辑和数学的一系列问题
数学有逻辑主义、形式主义、直觉主义三大流派, 逻辑学则存在哲学、数学、计算机科学三大阶段, 回顾三次大的数学危机中逻辑和数学的系列问题。 笔者认为至少有这样几个基础性的问题值得深思: 1.自然科学为何只在欧洲形成,而没有在其它洲? 2.基于经验归纳的科学预言和基于理性演绎的哲学反思,究竟有何共性? 3.就常量数学、有限的变量数学和无限的变量数学而言,谁与逻辑更近? 附录1:既是一个话题的转换,也是一个讨论的延续。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3982do=blogid=436304 http://mathworld.wolfram.com/RealAxis.html 评论 ( 52 个评论) geneculture 2011-4-28 15:24 数轴上的数与实数集的数,均属于数的扩充这个论题的探讨范围。 对此,数学家已经有相当丰富而深刻的研究成果,其数量很可观。 解析几何描绘的“数轴”表面上是一个几何模型而实质上则属于: 代数学的“实数”集合这个研究领域,具体是数系扩充这个论题。 因此,对这个本质上是抽象代数的论题,不能仅就数轴而论数轴。 相反,却必须从数学为何会发生三次大的危机这个视角来思考它。 博主回复(2011-4-28 15:27) : 晓辉明察,数轴只是一个切入点,是早先被吴老师质疑的关键,从这个切入点进入,似乎可以看到一场风暴的来临。我早先的视角正是晓辉明察的视角。多谢理解。 geneculture 2011-4-28 15:10 回顾“数学危机”(1、2、3次)中涉及的逻辑和数学的一系列问题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94143do=blogquickforward=1id=438303 博主回复(2011-4-28 15:11) : 请晓辉指导:对“数轴”的抽象改进。 geneculture 2011-4-28 14:50 前述几点建议的实质是一个要点一个要点地分析,即把支持你总论点的分论点一个一个地论述透彻。 geneculture 2011-4-28 14:46 几点建议: 1.接受张老“缩小论域”的很好建议。 2.接受吴老“否认混淆”的再三提示。 3.回顾一下“数学危机”(1、2、3次)中涉及的逻辑和数学的一系列问题。 然后,再回过头来检验自己此前的那些思想或灵感。 附录: http://www.ikepu.com/book/hzx/thirdly_maths_crisis_total.htm geneculture 2011-4-28 14:31 其实,闵可夫斯基的四维时空和哈密顿的四元数就是分别从几何与代数的角度谈论的两类极端情形。之后的多维空间与多元数系则是另一个层面的情形。 如果这只是静态描述,那么,拓扑变换和多元迭交则是动态描述。 其间的逻辑关系或逻辑结构可视为定性的描述;而数学关系或数学结构则可视为定量的描述(其中又蕴涵几何的、代数的;解析的、分析的;拓扑的、迭交的;等等)。 另外,数学领域曾形成过的逻辑主义、形式主义、直觉主义三大流派;逻辑领域也有哲学、数学、计算机科学三大阶段。 这些均可拓展我们的思路以利于形成新的数学乃至逻辑的建构。但是为了交流的顺畅,一要和已有的说法或术语对接;二又要仔细区分新旧说法或术语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这是各领域学术交流的需要。否则,难免会延迟甚至阻碍实质性的学术交流或思想沟通。这只是近些年的一些体会。仅供参考。老弟切莫再说老师什么的!愚兄充其量只不过比贤弟虚长几岁而已。 可变系时空多线矢主人 2011-4-27 21:33 给你说了那么多, 你还是要混淆基本点概念, 而否认混淆, 例如:至今还要用你读小学女儿现在的理解, 来混淆"连续"的概念! 坚持混淆基本概念! 对你这些在前已说清楚了的问题, 请你自己温习前面的评论吧! 不愿,也不必,再费口舌了! 博主回复(2011-4-27 22:06) : 多谢吴老师了,这场讨论将成为我的难忘经历。改日我将专文澄清遗留问题。 举报 zhangxw 2011-4-27 17:20 闲话: 1.给人的感觉是邱先生把他发现的新理论体系合盘在这个博客上端给了大家。这十分慷慨,也具有以此为证的意义。这应当感谢+祝贺+鼓励。让大家说三道四是好事。 2.这个博客文章已经引起了一些人的推荐,并且引起了数十篇评论,这也是它的意义的一个反应。 3.吴教授十分执着地对此文进行了评论,可应当是热心+认真的体现。讨论双方用语文明,值得学习+宣扬。 4.邱先生能用极少的文章概括那么多基础内容,体现了他抓住要害的本领。 5.一个新的认识,尤其是引入一些基本概念时,是需要做比较细致的说明的。否则容易引起误解、误会。所以期待邱先生再写得细一些,哪怕缩小论域。 博主回复(2011-4-27 17:30) : 我对吴老师还是非常感谢的。争论不休中,我又有新的认识。虽然争论的内容和新认识可能关系不大,但也可以激发我的灵感。当然,更激发我灵感的是理解和鼓励的评论。 博主回复(2011-4-27 17:27) : 多谢学文老师指点,最近是有点刹不住车了。 geneculture 2011-4-27 16:54 如何按照国际学术交流惯例在一个学科或一个交叉学科领域做学问? 仅好友可见 已有 2 次阅读 2011-4-27 11:18 |个人分类:学术研究|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推荐到群组 采用一个学科(如该学科的某个分支学科)或多个学科的某个具体的交叉研究领域“学术共同体”的说话方式及术语, 针对这个学科(如该学科的某个分支学科)或多个学科的这个具体的交叉研究领域存在的问题说出自己有见地的话来。 以上仅仅是笔者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以下是北京大学一个逻辑学者的话。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94143do=blogid=437793 Logic http://en.wikipedia.org/wiki/Logic 博主回复(2011-4-27 17:14) : 谢谢晓辉老师分享。 术语的“重名重姓”绝不是偶然的,懂得“求同存异,求异存同”的人实在太少。 附录2: 三次数学危机   第一章 历史上的数学危机 1、什么是数学危机 2、第一次数学危机 3、第一次数学危机的产物—古典逻辑与欧氏几何学 4、非欧几何学的诞生 5、第二次数学危机   第二章 第三次数学危机产生的背景(上) 1、数学符号化的扩充:数理逻辑的兴起   第三次数学危机产生的背景(下) 2、寻找数学的基础:集合论的创立 3、数学的公理化   第三章 悖论及其解决方案 1、一连串的悖论的出现 2、悖论动摇了整个数学的基础 3、罗素的类型论 4、策梅罗的公理集合论   第四章 哥德尔的发现:意想不到的结果 1、哥德尔小传 2、1930年数理逻辑的状况 3、1930年哥德尔的两项主要贡献   第五章 数理逻辑的大发展(上) 1、证明论 2、递归论   数理逻辑的大发展(下) 3、模型论 4、公理集合论   第六章 数学与哲学(上) 1、逻辑主义 2、直觉主义 数学与哲学(下) 3、形式主义 4、数学与哲学   结束语 http://www.ikepu.com/book/hzx/thirdly_maths_crisis_total.htm
个人分类: 学术研究|3293 次阅读|9 个评论
浅谈中国式知识表示策略的优劣
热度 2 suxiaolu 2011-4-20 13:50
今天早上转贴了一篇“俗话说...”,列举了中国人一些自相矛盾的说法,作者以为,这说明汉语不适合产生类似西方的严谨的逻辑学体系。在我看来却有些不同,我认为这反映了中国人不喜欢把知识进行严格的形式化,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道理是死的,人是活的”。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是中国人喜欢整体,综合地思考问题,有忽视局部忽视细节的倾向,喜欢研究复杂系统,复杂现象,轻视简单系统,简单现象。在研究一个复杂系统的时候,由于复杂系统都是简单元素简单规律经过许多次迭代形成的分形,因此在系统的不同尺度上会多次重复同样的简单规律,这个时候对这些简单规律的前提不加以限定,能够使对规律的描述变得极为简洁,对思维的好处就是节约存储空间,而且有利于触类旁通,促进知识复用。然而这种知识表述策略也有重大的缺点,那就是后来的学习者,要经过大量的试错,才能搞清楚这些知识运用的前提条件,也就是让学习过程变得漫长和充满挫折感。可以说这是一种以时间换空间的知识表示策略。 这种中国式的知识表示策略,在当今人类的知识系统的背景下,到底会有什么优势和劣势呢?这个要从两方面去看。当今的时代被称为知识爆炸的时代,因此节省空间的策略,在有限的计算能力之下,显然可以获得更大的知识广度,可以涵盖更多的领域,由于方便复用,因此也会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但是同时应该看到,现在的前沿科学研究,分工越来越细密,门槛越来越高,一个合格的研究人员,在有资格开展工作之前,需要学习本专业大量的知识,中国式的知识体系,因为会拉长学习的时间,因此不利于科研人员快速成长。西方知识体系下,培养一个博士要用20年时间(从小学算起),假设把这些知识全部采用中国式知识表示策略来组织,那么肯定会显著增加培养时间,让一个博士达到同等水平或许要30年,这样一来,这个科研人员真正的科研生命就显著缩短了。总的来说,中国式知识表示策略有利于培养通才,不利于培养专才,现在的科研工作,需要的是所谓T型人才,既要广泛,又要一个领域很精通,也许中西合璧是最好的解决之道。
个人分类: 知识领域模型|4905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俗话说... 俗话又说...
热度 3 suxiaolu 2011-4-20 07:02
为什么说汉语不适合产生类似西方的严谨的逻辑学体系呢,看了下面的,也许会让人有所思考,呵呵。 1、俗话说:兔子不吃窝边草;可俗话又说:近水楼台先得月! 2、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可俗话又说:有仇不报非君子! 3、俗话说: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可俗话又说: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 4、俗话说:男子汉大丈夫,宁死不屈;可俗话又说:男子汉大丈夫,能屈能伸! 5、俗话说:打狗还得看主人;可俗话又说:杀鸡给猴看! 6、俗话说: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可俗话又说:交浅勿言深,沉默是金! 7、俗话说:车到山前必有路;可俗话又说:不撞南墙不回头! 8、俗话说:条条大路通罗马;可俗话又说:一条道走到黑! 9、俗话说:礼轻情谊重;可俗话又说:礼多人不怪! 10、俗话说:人多力量大;可俗话又说:人多嘴杂! 11、俗话说:买卖不成仁义在;可俗话又说:亲兄弟,明算帐! 12、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可俗话又说:靠人不如靠己! 13、俗话说:人往高处走;可俗话又说:爬得高,摔得重! 14、俗话说:一口唾沫一个钉;可俗话又说:人嘴两张皮,咋说咋有理! 15、俗话说:知识要有产权;俗话又说:不分享心里不安! 16、俗话说:亡羊补牢,未为迟也;可俗话又说:亡羊补牢,为时已晚! 17、俗话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可俗话又说:拔了毛的凤凰不如鸡! 18、俗话说:宁可玉碎,不能瓦全;可俗话又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19、俗话说: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可俗话又说:人靠衣裳马靠鞍!   20、俗话说:浪子回头金不换;可俗话又说:狗改不了吃屎! 21、俗话说: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可俗话又说:开弓没有回头箭! 22、俗话说:退一步海阔天空;可俗话又说:狭路相逢勇者胜!   23、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可俗话又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24、俗话说:书到用时方恨少;可俗话又说:百无一用是书生!   25、俗话说:金钱不是万能的;可俗话又说:有钱能使鬼推磨!    26、俗话说:天无绝人之路;可俗话又说: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27、俗话说:出淤泥而不染;可俗话又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28、俗话说:捉贼捉赃,捉奸捉双;可俗话又说: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29、俗话说:贫贱不能移!可俗话又说:人贫志短,马瘦毛长!   30、俗话说: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可俗话又说:姜还是老的辣! 31、俗话说:后生可畏;可俗话又说:嘴上无毛、办事不牢! 32、俗话说:有缘千里来相会;可俗话又说:不是冤家不聚头! 33、俗话说: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可俗话又说: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来时各自飞! 34、俗话说:得饶人处且饶人;可俗话又说:纵虎归山,后患无穷! 35、俗话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话又说: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 36、俗话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可俗话又说:人无横财不富、马无夜草不肥! 37、俗话说:小心驶得万年船;可俗话又说: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 38、俗话说:量小非君子;可俗话又说:无毒不丈夫! 39、俗话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可俗话又说:寸金难买寸光阴!   40、俗话说:日久见人心;可俗话又说:人心隔肚皮! 41、俗话说:光阴似箭;可俗话又说:度日如年! 42、俗话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俗话又说: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43、俗话说:邪不压正;可俗话又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44、俗话说:小不忍则乱大谋;可俗话又说:不蒸馒头蒸(争)口气! 45、俗话说: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可俗话又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46、俗话说:不怕人不敬,就怕己不正;可俗话又说:众口烁金,积毁销骨!   47、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胜过诸葛亮;可俗话又说: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 48、俗话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可俗话又说:老虎屁股摸不得!   49、俗话说:百事孝为先;可俗话又说:忠孝不能两全! 50、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可俗话又说:今朝有酒今朝醉!   51、俗话说: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可俗话又说:老婆孩子热炕头! 52、俗话说:人定胜天;可俗话又说:天意难违! 53、俗话说:愚公移山;可俗话又说:胳膊拧不过大腿! 54、俗话说:哪里跌倒哪里爬起;可俗话又说:一失足成千古恨! 55、俗话说:路不平有人铲,事不平有人管;可俗话又说:自家扫取门前雪,莫管他人屋上霜!    56、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可俗话又说:过河拆桥、卸磨杀驴、兔死狗烹、鸟尽弓藏! 57、俗话说:双喜临门;可俗话又说:福无双进,祸不单行!   58、俗话说:人挪活,树挪死;可俗话又说:滚石不生苔,转业不生财! 59、俗话说: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可俗话又说:男怕选错行,女怕嫁错郎! 60、俗话说:明人不做暗事;可俗话又说:兵不厌诈!
个人分类: 杂七杂八|3083 次阅读|5 个评论
数学是科学吗?
热度 11 Education 2011-3-9 12:22
谈论一个概念,先要界定这个概念。 科学最本质的特点是什么?就是能够证伪。科学依靠发现而发展。 物理化学生物莫不如此。 好,有了定义,我们来看数学。 数学能够被证伪吗?逻辑上已经证明,我们无法对数学结论正确与否证伪。 数学研究时发现自然界的规律吗?不是,数学是一套定义体系,数学依靠发明而发展。 数学是建立在公理基础上的逻辑推演和逻辑推演结果集。数学不可被证实,也不可被证伪。判定一个数学理论是否正确,仅仅只能靠逻辑推演。 当我们发现一个按逻辑推演正确的数学理论与实践结果不符的时候,我们既不能判定数学理论的错误,也不能判定实践结果错误,只能判定这种数学理论不适合该实践。 数学是纯粹的逻辑推演,我们知道一个苹果加一个苹果是两个苹果,我们甚至在现实中找不到一个数学意义上的1+1=2的实例,因为我可以另外定义1+1。 以我个人看法,数学和逻辑学比较接近,和哲学也有一点交集。 哲学某种程度上构成逻辑学的基础,逻辑学构成数学和一切知识的基础。 但是哲学和逻辑学依靠经验和假设,理论上经验总是有限的,可能有例外。 比如,经验告诉我们整体大于部分,但是如果计数,1CM长的线段上的点和整条直线上的点一样多! 比如,逻辑上就不能解释悖论。逻辑尚且碰到如此障碍,数学的基础更加不确定。 数学构成科学的基础,但是科学的基础恰恰不是科学。 数学的内在逻辑性思辨性普遍性和哲学相似,所以一大批哲学家都是数学家,斯宾诺萨,迪卡尔,罗素,马克思,等等。 BTW,基本上,我觉得中国大学的哲学生不精通数学的, 以及 不能熟练掌握两门外语的都应该下岗 (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76do=blogid=417862 ) 这样一来,没有下岗的哲学毕业生都很厉害,可担当哲学老师
个人分类: 教育|27765 次阅读|45 个评论
十年之约
viclee 2011-3-4 23:51
十年之约 十年前,1999年的某一天。 哲学家给一位小姐说:“我有三个问题。每个问题请您给我肯定或者否定的回答。第一个问题是:您愿意如实回答我的下面两个问题吗?” “愿意。”小姐微笑地点点头。 “很好,”哲学家继续问道,“我的第二个问题是:如果我的第三个问题是‘您愿意跟我喝杯咖啡吗?’那么,您对这两个问题的答案是不是一致的呢?” 可怜的小姐不知如何回答是好,因为哲学家的第二个问题和第三个问题构成了逻辑学上所说的条件联系,无论小姐怎样回答第二个问题,她对第三个问题的回答都是肯定的。 哲学家是经典绅士,那位小姐是 catherine 。 咖啡是蓝山,很香很浓郁。 纪念一下,十年。
个人分类: 生活情趣|2092 次阅读|0 个评论
逻辑人生(11)——爱因斯坦与逻辑学
冉冉何之 2010-9-2 21:54
科学就是要构造一种逻辑上协调的理论,所谓协调就是没有矛盾。如果一种理论推出的结论与现实严重不符合,那么这种理论肯定是错误的。所谓逻辑,就是研究推理的有效性的一门科学。只研究推理。无关乎其它。中国的词汇表里有各式各样的逻辑,但很少是这种意思。有一位称“住持”的人将形式逻辑贬为小学生都理解的逻辑。我不敢苟同。当代逻辑的基础是由四大理论构成的——集合论、模型论、递归论和证明论。我想其中任何一论,这位住持先生都很难看懂,而况乎一孺子乎? 逻辑与科学或哲学的姻亲关系,或者逻辑与科学的关系有多么重要,我不想多说,但是我想爱因斯坦有几句话值得我们深思。而如果有人要反对爱因斯坦,那么请你先达到爱因斯坦的水平再说不迟。 (1) 爱因斯坦在1953年给J·E·斯威策的信中说到:“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的成就为基础,那就是:在希腊,哲学家发明的形式逻辑体系,(在欧几里得几何学中)以及通过系统的实验有可能找出因果关系(在文艺复兴时期)。” (2)科学是这样一种努力,它把纷繁芜杂的感觉经验与一种逻辑学上连续一致的思想体系对应起来。在这个体系中,单个的经验与理论结构必须以如下方式取得联系:必须使所得到的对应结果是单一的,并且是令人信服的。 (3)逻辑思维必然是建立在假设与公理基础之上的演绎推理。 太多了。我个人认为,中国本土要出现原创性理论的科学家必须具有系统的逻辑思维。否则,充其量也只能是证明某某难题,搞搞技术活儿。钱学森先生之所以伟大,在于他老人家有整套系统科学的方法。中国没有欧几里得,没有牛顿,没有爱因斯坦这样划时代的人物就是因为没有逻辑。不是没有逻辑这个词,而是没有逻辑这门科学。 中国人的思维很简单,“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然后没有了,世界搭建起来了。这种思维有初级的辩证的模式,冯契先生(已过世)有系统的研究。但按照冯先生的意思,不能贬低(形式)逻辑,不能否定辩证逻辑。这是我的导师马钦荣先生反复教导的。不过,我也有一句话,辩证逻辑不能代替(形式)逻辑。
个人分类: 走在科学的大道上|5953 次阅读|6 个评论
逻辑学的应用价值:提高求知效率,降低求知成本——再读培根《新工具》笔记(3)
周可真 2010-8-12 10:08
培根:《新工具》,许宝骙译,商务印馆, 1997. 赤手做工,不能产生多大效果;理解力如听其自理,也是一样。事功是要靠工具和助力来做出的,这对于理解力和对于手是同样的需要。手用的工具不外是供以动力或加以引导,同样,心用的工具也不外是对理解力提供启示或示以警告。 博主: 心用的工具是指人类思维用以求知的工具,这种工具的作用和意义在于对理解力提供启示或示以警告。 人在求知过程中必须依靠他的理解力,这种求知的能力被培根理解为如同人的手一样天然具备于人。然则,借用孟子的术语,培根所谓的理解力也尚未不可以称为良能。 人的理解力需要获得某种启示或警告,才能在求知过程中产生较大的效果;而作为心用的工具(知识的工具)的逻辑学,正就提供了这种启示或警告。 启示是指对人的理解力的积极引导,通过这种引导,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解力运用到当用之处,从而顺利求得知识; . 警告是指对人的理解力的消极引导,通过这种引导,人可以避免把自己的理解力运用到不当用之处,从而节省由于徒劳求知所付出的心力以及进行其求知所必要的其他开支。 然则,逻辑学的应用价值是在于提高人类思维的求知效率和降低其求知成本。 西方素有逻辑学且由玄学形态(演绎逻辑、辩证逻辑等)逐渐发展到科学形态(归纳逻辑、数理逻辑等),更重视逻辑学的具体应用,这就导致了其求知效率的提高和求知成本的降低西方科学从古至今加速度的发展与此有关; 中国向来缺乏逻辑学至今仍轻视逻辑学的应用,这就导致了其求知效率的降低和求知成本增加中国科学长期相对停滞、发展缓慢与此有关。
个人分类: 西学笔记|537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逻辑思维教育有待重视:逻辑学家刘培育谈人才培养
brbaba 2010-7-8 22:31
编者按:   中国社会科学院刘培育研究员是我国著名的逻辑学专家。作为金岳霖先生的弟子,多年来,他一直致力于逻辑学的介绍、研究和传承工作。近年来,他对人才培养的问题比较关注。他认为,在当下的教育学科体系中,逻辑学教育有待被重视。逻辑思维教育、逻辑的普及对提高民族素质、培育人才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   问:刘先生,您这些年一直在关注逻辑思维教育和逻辑普及工作,您是怎么想的?   答:这要从两个方面说。一是,我和我的一些同事深深地感觉到,当今我国社会生活中,逻辑混乱和语言失范现象具有一定程度的严重性。不论是法律条文、经济合同、广告说明,还是官员讲话、决策论证、传媒报道,几乎时时处处都能看到不合逻辑、语言不规范的现象。这些问题妨碍着人们的正常生活,有时甚至造成很严重的后果。二是,我国的中学教育和高等教育对逻辑思维教育不够重视。近30年来,有关方面曾两度在中学课本中编入逻辑基本知识,最后都没有得到落实,成了纸上谈兵;在高等学校,逻辑教育也是几起几落,有的学校取消了逻辑课,致使逻辑老师改行。这些问题引起我对逻辑思维教育和国民素质的关系、逻辑思维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的思考。   问:不久前,党中央和国务院都审议并通过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并且把推进素质教育规定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您认为,逻辑思维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应处于怎样的地位呢?   答:教育的宗旨是提高受教育者的全面素质,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让学生在德智体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使学生成为具有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高度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在人的各项素质中,逻辑思维素质是最基本的,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最重要的。逻辑是关于正确思维规律和有效推理、论证的学问。逻辑素质高的人,他应该是思维清晰、推理正确、有高超论证水平的人。一个人的逻辑思维素质高,将有助于他学习各种知识,特别是有助于把各种知识转化为智慧,转化为做事的能力。相反,如果一个人的逻辑思维素质很低,常常思维混乱,那么他的其它素质也就无从谈起,他哪里还会有办事的能力。国内外很多著名的教育家都明确指出要重视逻辑思维教育。   问:请您举几个例子说说。   答:在中国高等教育界,钱学森之问激荡着无数人的心灵。为什么中国总是冒不出杰出人才?很多人都在思考这个问题。钱老自己是怎样回答的呢?他认为,中国没有一所大学是按照培养科技领军人才的模式举办的。那么,什么是培养科技领军人才的模式呢?他说,这种模式就是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训练并重实施的教育。钱老的这个想法是他一生从事科学研究的切身体会,也是他晚年研究思维科学、总结历史上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的结果。再一位是钱伟长。他晚年一直担任上海大学校长,经常就高等教育问题发表意见。他曾说:我鼓励学生刻苦学习,只有刻苦学习,坚持不懈,才能取得成绩。但是,更关键的是逻辑思维,有了这个习惯以后,就有一个很好的学习方法,它会带你走向无数个成功。前不久,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雷文教授也表示过,中国大学本科教育缺乏跨学科的广度和对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批判性思维是逻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这也许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吧。我再举一位有影响的人物谈在学校读书时接受逻辑思维训练的感受:著名外交家乔冠华在1929年考入清华,第一年念国文系,第二年转入哲学系。他在晚年回忆中详细讲述了当年听金岳霖逻辑课的具体情形。他说,是金先生教他学会怎样去思考。半个世纪过去了,仍然认为对他的帮助很大。谈到以上的例子,逻辑学教育的重要意义就不言而喻了。   问:现在到处呼吁创新人才,请您谈谈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是什么关系?   答:你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人类历史跨进21世纪,有人预言到2030年世界将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从经济资源角度说,知识经济是以智力资源为配置第一要素的经济。而人的智力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知识经济的灵魂。于是,不同领域的一批学者开始关注创新思维研究。到目前为止,人们对创新思维的本质,对它的理论体系仍在探索之中。我以为,创新思维是一个过程,是人们为解决某个问题,突破旧的思维定势,灵活运用各种思维方法,产生新的思想,并在成功实施中获得社会效益和价值的过程。创新思维的特点是独创性和新颖性,是对常规思维的突破。因此有人把创新思维和逻辑思维并列起来,甚至也有人把创新思维和逻辑思维对立起来。其实,这种看法是不对的。逻辑思维是基础,是正确思维的基本规律,创新思维也必须遵循人类思维的基本规律。创新思维要综合地、灵活地运用各种思维方法,包括逻辑思维方法和非逻辑思维方法。创新思维成果的验证,也必须运用逻辑推理和论证。因此,一个人具有良好的逻辑思维素质,对于他成为拔尖的创新人才是有帮助的。顺便说一句,逻辑思维强调理性、规则、程序、讲理,这种逻辑精神既是科学精神的基石,也是民主法治精神的基石。   问:您认为,应如何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搞好逻辑思维教育呢?   答:我觉得,当前最关键的问题是各级教育管理者和教育者要深刻地认识逻辑思维教育的重要性,要自觉地、有效地搭建实施逻辑思维教育的平台,切实地开展逻辑思维训练。逻辑思维教育和训练,可以在不同的课程和活动中进行,但最为直接、最为有效的是搞好大学和中学的逻辑思维教学。逻辑思维教育要理论联系实际,针对不同专业讲授不同的逻辑知识,真正为提高受教育者的逻辑思维能力服务。要梳理学校各门课程、各个教育环节与逻辑思维训练的联系,有意识地在各门课程教学中、在教育的不同环节上,实施逻辑思维教育和训练。为此,可以开展逻辑思维教育研讨会,进行专题研究,制定可行方案。可以对相关教师、特别是中学教师进行逻辑思维培训,提高逻辑教学水平。逻辑思维能力的高低,事关全民族的素质,应该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象毛泽东当年要求广大干部要学点逻辑那样,向全社会普及逻辑基础知识。 信息来自:人民政协报
个人分类: 科研保健|3862 次阅读|1 个评论
科学网当大力宣扬逻辑学——致郑波尽、冉思伟二先生(外一则)
热度 2 周可真 2010-6-19 20:39
科学网上推崇逻辑学且对逻辑学有一定研究的学者至少有郑波尽、冉思伟二先生,正巧我与这二位先生都曾发生过学术观点上的争论,而其实我对他们这两位青年学者心存敬意,因为据我所知,现在中国大学里没有几个专业开逻辑课,学术界也没有几个人认认真真在研究逻辑,整个学术界都没有讲逻辑之风,在这种学术大背景下,他们二位对逻辑学如此执着,其精神着实可嘉!波尽先生曾发表《愿逻辑的光芒照耀中华大地》一文,我非常欣赏,并提议他努力宣扬、张扬一下逻辑学,在此我也希望思伟先生能合力为之。 亚里士多德曾把当时人类的整个知识体系分为两类:一类是知识,另一类是知识的工具。属于知识类的有三种:诗学或美学---包括美术、修辞学;实践科学包括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理论科学包括数学、物理学、形而上学(物理学之后)和神学。知识的工具,即是逻辑学。我想,西方学术界曾有人推崇亚里士多德为科学之父,与亚氏开创逻辑学从而为后世提供了知识的工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马克思曾推崇弗兰西斯.培根为现代实验科学的始祖,这显然也与培根发明了知识的新工具有直接关系,他的归纳逻辑和亚氏的演绎逻辑相辅相成,为西方近代以来的实证科学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知识杠杆。逻辑学对知识的获取,科学的发展如此重要,科学网理当极力宣扬之,张扬之,以营造中国学术界崇尚逻辑的科学之风。 外一则 最近,郑波尽先生发表关于逻辑学的系列文章,其中《 形式逻辑演义(2 ):用十行语句证明一切定理 》中提到:亚里斯多德有这么一句话:从错误的前提出发,可以推导出任何结果。很多人都听说过了,但有几个人深刻理解了呢?亚氏这话我以前未曾听到过,感谢小郑的引述增长了我的见识。它使我想起了清代考据学者凌廷堪(1755─1809)曾说过的一段话: 昔河间献王实事求是。夫实事在前,吾所谓是者,人不能强辞而非之,吾所谓非者,人不能强辞而是之也,如六书、九数及典章制度之学是也;虚理在前,吾所谓是者,人既可别持一说以为非,吾所谓非者,人亦可别持一说以为是也,如理义之学是也。(凌廷堪:《校礼堂文集》卷三十五《戴东原先生事略状》) 亚里斯多德所谓从错误的前提出发,可以推导出任何结果,是否可以理解为就是凌氏所谓虚理在前云云呢?关于凌氏所言义理之学(即宋明理学)的思维方法,我在《明清之际新仁学顾炎武思想研究》一书中列有宋明理学到清代朴学的转变是传统不确定思维向确定性思维的转变一目专论之,其中指出了中国古代学问的特点是以意识形态为基本性质,以经史之学为主要形态,以如真之道为求致目标,并作了如下论述: 从学术维度来看,中国古代学问追求如真之道,是反映其内在的根本学术理路的,即它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按不确定思维的逻辑来思考和研究问题的。这一点,不仅体现在其大量地使用高度抽象而意义含糊的概念上,更体现在其提倡和运用类推的思维形式上,这种思维是在举相似而把不同事物归入同类的基础上进行的,例如,汉儒董仲舒就是根据以类合之,天人一也,从而类推出天人感应的结论的。举相似实际上是举例的一种形式,它所要说明的是两个对象之间一个似不似另一个的问题,而不是它们分别是什么抑或它们之间一个是不是另一个的问题。因其不关心更不去探究两个对象分别是什么,以弄清它们之间各自的个性,并在此基础上去把握其共性,而是直接去把握其相似或类关系,故其所谓同类关系也就不是寓于客体个性之中的真实共性,而是脱离客体个性而由主体主观类比造成的一种族类假象(弗兰西斯培根语)。这也就是说,其类推是建立在一个似是而非的前提即所谓虚理之上的,故其结论必然是不确定的。 中国古代学问之崇尚不确定思维,在一定意义上乃是其思维辩证性的表现。然而,因其缺乏形式逻辑的基础,它又并非是科学意义的辩证思维,而实属于不谴是非式的形上直觉,即思维过程中由此及彼的过程或程序极不明朗而实属暗箱操作的混沌思维或非程序性思维。 当然,在一定意义上,其思维的非程序性也可以说是一种逻辑形式,即具有鲜明中国古代思维特色的辩证逻辑,它可以用《易传》中所提到的那个唯变所适的屡迁之道来表示。此道非确定不易之规律或必然性,而是柔弱随时、变化无方的偶然性。在思维过程中必然性表现为前提与结论之间具有一种内在的和本质的联系,即由某个前提只能相应地得出某个结论,这是确定不移的;反之,其偶然性则表现为前提与结论之间并不具内在的和本质的联系,即由某个前提可以得出若干甚至无数不同的结论。现代人通常所说的逻辑思维,实际上是指前一种情况即必然性思维而言。这里所讲的非程序性思维,则是指后一种情况即偶然性思维而言。 在偶然性思维中,由于前提与结论之间存在着一种完全不确定的关系,这就势必导致思维主体把前提只是当作虚位(韩愈语)来看待,由此不外乎出现如下两种情况: 就虚位者是唯变所适地去填充虚位,亦即按照由于某种需要所已然定下的结论的要求来诠释既成的前提(犹我注六经),抑或根据自己所希望得到的结论来收集材料或寻求例证以确立与其结论相应的未成之前提(犹六经注我); 反之,弃虚位者则是唯变所适地空言即纯凭主观下结论,抑或干脆无言,不作任何判断。 大体上,从事经史之学者可以归入就虚位者一类;而从事禅学、心学者则可归入藐视虚位者一类。 无论是重虚位者还是轻虚位者,其共性在于其思维的主观随意性。盛行于宋明时期的义理之学是这种不确定思维的典型表现,凌廷堪(1755─1809)论其特点曰:虚理在前,吾所谓是者,人既可别持一说以为非,吾所谓非者,人亦可别持一说以为是也,如理义之学是也。 与传统不确定思维相反,清代朴学思维属于确定性思维,其典型表现即《四库提要》所谓征实,亦即为清代朴学家所常常乐道并推崇的所谓实事求是,凌廷堪尝论其特点曰:夫实事在前,吾所谓是者,人不能强辞而非之,吾所谓非者,人不能强辞而是之也。有清一代,实事求是成了学者们所普遍崇奉的治学法则。钱大昕(1728─1840)云:通儒之学,必自实事求是始。(钱大昕:《潜研堂文集》卷二十五《卢氏〈群书拾补〉序》)阮元(1764─1849)云 :我朝儒者,束身修行,好古敏求,不立门户,不涉二氏,似有合于实事求是之教。(阮元:《 揅 经室三集》卷五《〈惜阳日记〉序》) 要之,宋明理学到清代朴学的转变,是从传统不确定思维向确定性思维的转变,是在中国学术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学术思维方式的根本性转折。
个人分类: 逻辑学|6591 次阅读|15 个评论
1+1=2是相对的,1+1≠2才是绝对的-看李铭先生在哲学上的无知和逻辑上的混乱
Eucommia 2010-6-17 20:04
在我的博文《偏见比无知离真理更远》发表后仅仅 3 小时多一点(当天夜里 12 点多) 李铭 先生就急急忙忙发表了他对我的评价的博文 《 科学在门外汉嘴里乱了套 》 , 这里所说的科学门外汉当然是指我,他根据什么做出这样的判断哪,就是按照他自己或者还有方舟子们的逻辑,为了让网友朋友们看一看他们的逻辑是什么货色,在此我以他们的逻辑做一个逻辑推导游戏。先写一个大家公认的公式(我想我们伟大的物理学 家李铭 先生(这样称呼就不小看了吧)也不会否认此公式成立): 因为 A=B , B=C ,所以 A=C 因为我的博文中说了即使数学上的 1+1=2 也不是绝对,还说中医不是伪科学,因此李大师得出结论: 崔 教授这样的人显然不具有基本的科学基础。首先我要问:生物学算不算科学?因为他在对我前篇博文的评论中曾承认我是搞生物学的,那么此结论表达出的意思是生物学不算科学了,如果不算,那生物学就成了伪科学了?如果算,我按照李氏逻辑作如下推理就是绝对正确的: 由上述逻辑可以推出;把显然不具有基本的科学基础(甚至不懂 1+1=2 )的崔克 明评为 教授的当时北大生科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翟中和院士和学术委员们要么接受了崔的贿赂,要么就是像崔一样不具有基本的科学基础,而且这样的评审结果还被北大学术委员会批准了,可见当时北大学术委员主任陈佳洱院士(这可是物理学院士)和当时与会的学术委员们要么大多数接受了崔的贿赂(因为多数票通过即可)要么也像崔一样不具有基本的科学基础。此逻辑还可继续推导下去,崔曾任北京植物学会理事长和中国植物学会常务理事,那么选举他的人的基本科学基础也可想而知,发表他 130 多篇论文的杂志的主编和审稿人当然也不列外,他的 20 多名学生(不包括本科生)就更不用说了。诸位网友我这里使用的李氏逻辑有误吗?我可是不敢再继续推导下去了,再推导下去连科技部、教育部和基金委都要牵进来了。 上述推导结果就足以证明李氏逻辑的荒谬和混乱。不过这只是 李 教授(不知是否是,但我怕又小看了此伟人)博文的一个创新。其中还有一个更加伟大的创新(此发现足以得诺贝尔奖),这一点他在我博文后的评语中表述得更清楚,那就是 哲学干扰科学的时代早过去了 的英明论断。学过哲学的人都会赞成百度上对哲学是什么的最佳答案: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哲学的特点:抽象性和普遍性。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哲学与具体学科的区别:对象不同。哲学的对象是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一般或普遍规律。具体科学的对象是世界的某一方面、某一过程、某一领域的特殊规律。联系: 各门具体科学是哲学的认识基础,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的理论指导 。显然任何一个学科的科学家在进行研究时都是自觉不自觉的按照自己的世界观,也就是哲学理念行事,如果说哲学干扰了具体学科的科研,那只是研究者自己世界观出了问题,与哲学本身没有任何关系。只有在正确的哲学思想指导下科研才能不断前进,不断达到新的高度。正确的哲学思想指导下做的科学预言成功最有名的例子就是毛粒子的命名(我想伟大的物理学 家李 先生不会不知道此事吧)。要说对科学的干扰的话,不是哲学而是政治( 也不是政治学 ),现在许多国家立法禁止克隆人的研究,严格控制转基因食品的上市不就是政治干涉科学吗?但是这种干扰你能制止吗?排除得了吗?国际上对大杀伤性武器研究的限制不也是政治干涉科学吗。你能随便研究武器吗?根据我文化大革命中的经历,我猜,实际你的意思是行政对科研的干预,这是应该排除的,但这与哲学何干?你提副教授也好,还是提教授也好,肯定是根据你在物理学上的成绩,我说你的哲学课应得零分,甚至是负分,不会涉及他人对你物理学上的评价。我劝你还是补点哲学常识为好,对你的物理学研究只会有好处而不会有干扰。我想,只要懂一点哲学的人都不会把我这这篇博文的标题看成是我不知道 1+1=2 的白痴。确实 1+1=2 在算术里是对的,但这是一抽象的概念,就是算术里任何一道应用题的数字后面都有量词,一年级的小学生都知道,量词不同的数是不能相加或相减的,这已经说明了不同量词前的相同的数字是不相等的,如果 1+1 绝对 =2 的话,人口普查就简单多了,只统计一个总数就完了(这里 1=1 已不是绝对的了,已经将数字后的量词限制在人上了),为什么现在统计的项目越来越多呢,就是因为 1 1 ,男人与女人不同,大人与小孩不同,不同学历的人不同,不同工种的人不同。还有就是在数学界也没人认为 1+1 绝对 =2 。我们谁都知道已过世的陈景润院士研究的课题就是 1+1 ,如果像 李大 教授一再强调的 1+1 绝对 =2 的话,陈院士成了什么了?写他的报告文学的 徐迟 先生又成了什么了,选他为中科院院士的那些老一代院士又成了什么了?现在中国老年人都认可的一句话就是身体健康是 1 ,其他都是 0 ,只有 1 在, 0 才有意义。这也是用数学里 1 和 0 在数字里不同组合中代表了不同的量来表达的一种健康理念,是非常富有哲理的。这实际上不也是说明处在不同位置的 1 是不相等的,个位上的 1=1 ,十位上的 1=10 请问李大师,这是真理还是耍赖皮。 对不起,我忘了李大师在对我博文后的评论中有一更加英明的论断,就是 真理 并不是科学的词汇,科学只有规律,定理,现象, 没有什么 真理 。 就此我先向李大师请教两个问题,哲学是不是科学?社会科学是不是科学,难道他们也都是你们定义的伪科学吗?按你的逻辑,这两个问题的答案肯定是否定的,可是你敢说出来吗?当然,真理是一个哲学概念,而且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真理标准,神学有神学的标准,唯心主义者有他们的标准,辩证唯物主义者也有自己的标准,除了李大师外还没有人敢说自己不再追求真理。改革开放初期在中国大地上开展了检验真理的标准的大讨论,而且取得比较统一的答案,就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当然不是 13 亿人都同意这一观点,不是现在科学网上还有人发博文说实践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吗。这也正常,什么时候也不可能万众同心。但像李大师这么说科学没有什么真理,还是我近 70 年来第一次听说,真使我大开眼界。不过根据哲学的概念,物理学上的规律、定理,还有几何学上的公理都属于人们追求的真理,但属于相对真理。在英文里,没有与中文中的真理一词完全对应的一个字,而是四个字,即 gospel , true , truth 和 verity ,但每一个字都有真实的意思,就是按中文的字面解释,真即真实,理即道理或理论。任何科学家都是在自己研究的领域中追求真理,虽然科学的文章和书中没有使用真理这个词,因为他们都知道自己在科学道路上走的任何一步只是在通往真理道路上的一小步,还因为自己提出的任何理论或学说都还处在假设阶段,还需要进一步的实践检验,所以不仅不称作真理,而且除了数学、物理和化学外,也很少有称作定理、定律和公理的,绝大多数学科中,特别是在生物学上,很少使用这些词,据我所知,生物学中大家公认的定律,只有遗传学上的孟德尔三大定律和摩尔根补充的交换律,还有一个是有关细胞分裂的 Ererra 定律,由于其适用的范围很小,就是生物学界知道的也不多。像在解剖学上(无论植物还是动物),只是真实地描述各种细胞、组织和器官的结构并进行分类,这里面除了在描述植物顶端分生组织结构上还有几个被称作理论或学说外,其他就没有了。但探究真实就是追求这里面的真理。 李大师批判我的文章有一大特点,就是特像文化大革命的大字报,即抓住只言片语就无限上纲。比如他在文中写道 崔 教授所使用的词汇 学霸 学阀 ,让人想起文革摧残科学家的时代。这样的态度怎么能适合讨论学术问题? 可是我那篇博文是在讲伪科学、学术造假和学阀学霸这几个词的区别,我分别举例说明了它们的内涵是什么,其中特别指出了伪科学一词内涵不清,容易被滥用,而且我认为将中医说成是伪科学就是滥用。因为有人把李森科也说成是伪科学( 现在我们的李大师也坚持说李森科是伪科学 ),我文中还明确指出了这种说法要不是对李森科那个时代的无知,就是有意包庇,李森科与伪科学根本不沾边,李森科研究的内容是真科学,就是凭着他的真实的科学成就,而且为解决当时苏联的经济困难做出了贡献才当上了苏联科学院院长(这里我倒可以说,你李大师也太小看当时苏联的领导人了),然后利用他手中的权利把他根本不懂的遗传学说成是唯心的、反动的,然后对研究遗传学的科研人员,特别是对威胁他手中权利的前苏联科学院院长进行政治上的残酷斗争无情打击,剥夺了他们的科研权利,把他们赶出科学院。由此我才说这哪里是什么伪科学,是地地道道的法西斯,是学阀学霸,进而指出这才是对科学事业的最大威胁,中国如果让这种人篡夺了科学上的领导权,是中国科学事业的最大灾难。这里根本没有把中国的任何人说成是李森科式的人物,可是我们的想象力极为丰富的李大师就把他崇拜的偶像何祚庥院士与李森科对上号了。说老实话现在说中医是伪科学的人中还没有人有资格成为我定义的学阀学霸, 何老 先生有科学成就但手中没那么大的权利,他的年龄也决定了他不可能会有这种权利,而李大师和方舟子们就更不够格,你们既没有那么大学术成就也不可能有那么大的权利,就是当了官最多成为当地的一霸,或土皇帝,而成不了学阀学霸。我可以明确地告诉你,像现在的卫生部长陈竺才有成为学阀学霸的资格,但他没有也不可能成为学阀学霸,陈部长不仅没有将中医打成伪科学,而且还在用现代生物学的研究方法探讨中药治病的分子机理,并且在这上面已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如果你们当了卫生部长,全国将有多少中医医院和门诊部被关门,多少从事中医药的人员要失业,甚至以非法行医的罪名被关进监狱,多少病人,特别是边远贫穷地区的病人要失去救治的机会,到那时,中国不大乱才怪那,可以想象,那对中国经济的破坏不会比文化大革命小。你不是要中医理论得到证实的证据吗,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请你们到中医院去查病历(但不要戴着有色眼镜去查),你们说中医是伪科学,你们是原告,按照法律,你们有举证的义务。不过我将专门另写文章说明我手里掌握的证据。 最后我这个科学的门外汉倒要指出自称门内汉的李大师文中说的生物学门外汉的话,就是他把现在解剖学上看不到经络与看不到物理学上的 夸克,胶子,希格斯粒子相提并论。这里李大师犯了一个生物学上的常识性错误,经络是在组织和器官水平的结构,肉眼应该能看见,所以我在前文中说只是我们现在还没有找到合适显色方法显示出它与其他组织结构的区别,而物理学上的夸克,胶子,希格斯粒子则是因为它小,我们肉眼的分辨率达不到而看不到它,所以要借助专门的科学仪器来证明,证明之前大多数人也不认可它。而经络及其中穴位是肉眼能找到的,所以才能针灸,只是因为我们现在还没有找到它与周围的细胞组织有什么生物化学上的差别,还无法用组织化学或细胞化学方法显示出来(如研究基因表达的分子标记),这必须用特殊的显色反应才能解决。这里不是我小看了医学这门学科,而是李大师太夸大了自己,据我所知真正医学界同意你李大师看法的还找不出几个,不知李大师凭什么当起医学的代表来了。 附录 1 :李大师对我上篇博文的评论: 发表评论人: wliming :你以为我仅仅是 跟着别人说 ? 你以为我没有 仔细研究争辩两方面的证据 ? 你不要太小看学物理的人了。 正是你们这些人缺乏基本的科学基础,才乱举例,乱推理,导致你们对中医的错误认识。 发表评论人: wliming : 你承认你举的例子错了,可你的结论却仍然成立,这说得过去吗? 博主回复:你给我的更正正好证明了真理的相对性,不是吗?再次感谢。 发表评论人: wliming :真么叫 真理的相对性 ? 真理 并不是科学的词汇,科学只有规律,定理,现象,没有什么 真理 ! 所以,你不要用门外汉的语言来谈论科学问题。如果你入不了科学的门,就不要在这里谈科学。 发表评论人: wliming :文革时代,中国的科学就是在你这种所谓的真理观中死掉的。哲学干扰科学的时代早过去了,你的思维还停留在上个世纪啊? 附录 2 :李大师博文原文: 科学在门外汉嘴里乱了套 最近,有个北大的退休教授崔克明发表博文,指责当前的反中医浪潮中的学霸学阀作风。 崔 教授用了一些科学的例子来论证他的观点:牛顿力学在地球上成立,在宇宙中不成立; 1+1 不一定等于 2 ;等等。我指出他的错误,他总算承认了,可是,他并没有因为举证错误而承认他的推论错误。(注:牛顿力学适用于低速宏观,狭义相对论则只需要惯性系一个条件,不论地球上还是宇宙中;数学中 1+1 绝对 =2 。) 崔 教授这样的人显然不具有基本的科学基础,却自以为是,乱举例子蒙骗外行,还胆敢对科学问题发表专业性意见。在这样的人的嘴里,科学还能不乱套 ? 崔 教授所使用的词汇 学霸 学阀 ,让人想起文革摧残科学家的时代。这样的态度怎么能适合讨论学术问题?我再次强调,中医是个科学问题,科学门外汉根本不具备讨论这个问题的能力。 崔 教授还说 , 中医的大量理论都得到了医疗实践的证明, 这是谁证明的?中医学界大概都不敢下这个结论, 崔 教授是从哪里得来如此雷人的认识的? 他还说 最典型的就是经络理论,不仅无数的医疗实践证明它的存在,就是现代的大量生物物理实验也证明它的存在, 经络被 实践证明 存在了?被国际医学界认可了?是谁证明的,拿来看看?他以为在解剖上看不到医学就认为不存在。 崔 教授太小看医学这门科学了。 物理学中我们从没看到过夸克,胶子,希格斯粒子,我们甚至没见过量子力学的波函数,物理学却没有否定过它们的存在。 难道现代医学因为看不到经络就否定经络的存在?我告诉科学门外汉们,医学认可经络的两方面证据: 1 。直接观察到经络; 2 。经络的物理效应。间接证据需要经得起逻辑的推敲和进一步的检验。 崔 教授写过一个博客:民科万岁。似乎他要把自己归入民科队伍,我看,很恰当。中国的民科已经成为社会公害。
个人分类: 未分类|5863 次阅读|20 个评论
[转载]《辩证唯物主义》是一种介于《逻辑学》和《信息论》之间的过渡性学说。
iwesun 2010-5-13 00:05
《辩证唯物主义》是一种介于《逻辑学》和《信息论》之间的过渡性学说。 作者: 力学 http://www.1911.cn/bbs/thread-78679-1-1.html 按 : 转一篇论坛上的趣文,只言片语,却很有见地。 《辩证唯物主义》是一种介于《逻辑学》和《信息论》之间的过渡性学说 逻辑学中的《矛盾》,就是信息论中的《反馈》。 《普遍联系》就是《普遍通信》。 《普遍运动》就是《普遍接收发射》。 《对立统一》就是《相互通信》。 《斗争》就是《通信》。 《事物》就是《系统》,《系统》就是《网络》。 共产党人一贯用《信息论》的概念来应用辩证唯物主义,但是一贯来只使用逻辑学的术语来述说辩证唯物主义。 他们以自己掌握了《信息论》的基本概念而自豪,心满意足,扬扬得意。但是不知道还有一门《信息论》。 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如果不懂《信息论》,就是文盲。 现代信息论的研究,得出结论,原来,逻辑学就是信息论。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就是信息论。但是被共产党宣传成是辩证法。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信息论。但是被共产党宣传成是辩证法。 《民主集中制》。这就是信息论。但是被共产党宣传成是辩证法。 《群众造英雄,英雄造群众》。这就是信息论。但是被共产党宣传成是辩证法。 马克思的《资本论》,实质就是资本主义信息系统的信息学。 可见,这还是一个盲区。也就是哲学的生长点。 现在的哲学家,懂信息论者不多。 可以正告辩证唯物主义者,你们的哲学生命,唯有信息论。 所谓独裁与民主之争,实质就是信息之争。 国家就是一个信息系统。 所谓《组织起来》,实质是《信息起来》。 第二次世界大战,就是无线电之战。 没有无线电,中国的解放战争是不可能的。 所谓特务间谍,实际都是无线电报务员。电报与电话的区别,仅仅是语言不同。 体有神经系统,血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排泄系统,肌肉系统,骨骼网络等等。这就是网络。 汽车也有各分系统,油路系统,水路系统,气路系统,力路系统,光路系统,电路系统。这也都是网络。 国家也有各种系统,军事系统,教育系统,司法系统,宣传系统,金融系统,生产系统,交换系统,水利系统,环境系统,地理系统,宗教系统,,, 细分下去,还有电力系统,燃料系统,石油系统,电讯系统,邮政系统,交通系统,情报系统,卫生系统,粮食系统,供水系同,排污系统,,,, 再细分下去,还有服装系统,灯光系统,娱乐系统,餐饮系统,,,, 系统也是集合。系统也有包含与并列关系,可见系统就是逻辑。 系统也是网络。 可见集合就是网络。 可见,逻辑学就是信息论。 一块石头,就是微晶系统。各微晶组成一个微晶网络。怎么能说,这是八杠子打不着呢? 所谓网络,就是《信息网络》,这是网络的定义。 除了信息网络,宇宙中什么也没有。这就是信息论。
个人分类: 网文荟萃|281 次阅读|1 个评论
中医学基本概念的哲学思考
fqng1008 2010-3-29 09:08
概念是理论的逻辑出发点。当我们以现代医学哲学的角度来审视中医学基本概念的时候,就会产生该学科的发生和发展、现状和前景的实质性思考。 一、发生学考察 日本著名逻辑学家末木刚博指出,中国的逻辑是以正名论为中心的。所谓正名,即辨正名称、名份(《辞海》)。这一观点最先由孔子所倡导,他鉴于当时社会变动所引起的名存实亡、名实不符的现象,提出了必也正名乎的主张,随之引起了名实问题亦即名称(或概念)与实际事物关系问题的长期争论。尽管各自根据不同的立场和观点去解释和论证,但要求名实相副的目标却是一致的。然而,正名逻辑却没有考察要实现名实相副的重要工具定义和定义规则。 定义,亦称界说,是揭示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即指出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本质属性。形式逻辑的定义方法是把某一概念包含在它的属概念之中,并揭示它与同一个属概念下的其它种概念之间的差别,即种差。因而定义的公式是:被定义概念=属+种差。定义的规则有:①应相称:即定义概念与被定义概念的外延相等;②不应循环;③一般不是否定判断;④应清楚确切。由于缺乏对形式逻辑的研究,中医学基本概念的名实问题,至今仍未得圆满解决。中医学概念的确定方法(或命名形式)大约有: 1.举实 通过考核,为实际事物给出一个名称,即以名举实,或取实予名。这是一种约定俗成的方法,正如《荀子正名》所云: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者谓之不宜。名无固实,约之以命实。约定俗成谓之实名。 2.移植 从其它学问中直接搬来一部分概念运用于医学之中。类似于《墨子.小取》中援和侔的认识论方法。中医学理论体系与中国古代科学同根共壤,它们融合在自然哲学的母体之中,又各自吸收着彼此的养分。中国哲学曾两次大规模涌入中医学体系,第一次是春秋战国时期,导致了中医理论框架的建构和形成;第二次是宋明理学,促进了中医学派的争鸣和理论创新。从阴阳、五行、精气学说,到道家、儒家、佛家经义,概念的移植是其施加影响的主要方式。另一方面,由于历史的局限,传统中医学缺乏基础研究,其生理、病理、药理学说只能借助于推测和猜想,自然哲学正提供了这样一种方便,其思辨性或一般性概念大量涌入,使中医学理论得以顺利早产。 3.嫁接 将两种不同的概念结合在一起,获得新的含义,例如心火、脾气、肾精、肝阴、虚火、痰湿、肺燥、阳黄、阴火、肝木等等。其特点主要是将一些实体概念与抽象的哲学概念进行嫁接,如脏腑组织与精、气、阴、阳、五行以及六淫、虚实等相结合。这些概念似实而虚,若有若无,带有明显虚构和假设的性质,无法证实,也无法证伪,缺乏可检验性。 4.类推 将某种概念推衍其外延,形成其子概念体系。如气的子概念有营气、卫气、宗气、元气、大气、谷气、清气、浊气、正气、邪气、湿气、痰气、水气、脏气、腑气、经气、真气、气滞、气郁、气结、气陷、气阻等等。 二、逻辑学分析 现代科学概念有三大特征,即可确定性、可检验性和可变动性。中医学基本概念是否也具有这三大特征呢? 1.可确定性 指科学概念应该反映事物的本质,并明确地规定其涵义。现代物理学家波恩说过:我建议用可确定性来表达科学思维的基本法则(虽则我在辞典中并没有查到这个词)。一个概念,不管是否可以应用于特殊情形,只要它是可确定的就使用它。这是很重要的,因为只有明确地揭示了概念的内涵,才能使科学概念具有可操作性。所谓概念的可操作性,是指概念的意义等同于一套相应的操作解释,例如肿瘤、休克、心肌梗塞、炎症等等,都可以通过某些操作结论来作出本体的解释。而医学史上的许多思辨性概念,如灵气、奴斯、活力、动物热等,由于最终无法由操作找到本体论的解释而逐渐被淘汰。从中医学基本理论中可以看出,大量生理、病理、药理学概念没有明确的能反映本质特征的内涵,并无法找到操作性解释。显而易见,以寻找客观指标为中心的证本质研究、脏腑本质研究,实质上是试图为传统概念确定其操作性解释,这就为我们带来了一些思考。首先,既然传统概念已经明确地反映了其本质涵义,那为什么还要通过操作手段去寻找已有本质涵义的本质(本体论解释)呢?因为实际上,所有的病机以证名只是一组疾病表象的代称,而并非其本体反映。其次,我们已经做了大量工作的一些概念,象肾阳虚、脾气虚、心气虚、肝郁、瘀血、阴阳、寒热等等,看起来似乎为它们找到了操作性解释,实际上却十分别扭,显得牵强附会。因为事实上,传统概念原本没有这样一些附加条件,它并不以操作性原则为定义标准。故尔,血液流变学异常可以见于多种非瘀血证的病变,环核苷酸、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功能改变等并不能确定为阴阳的特异性指标。 2.可检验性 指从科学概念所蕴含的意义出发,加上其它辅助条件,就可以导出可由实验直接或间接来加以检验的命题。爱因斯坦认为:物理学中没有任何概念是先验的必然的,或者是先验的正确的。唯一地决定一个概念生存权的,是它同物理事件(实验)是否有清晰的和单一而无歧义的联系。科学概念的可检验性是与其可确定性紧密相关的。西医病理学概念肿瘤、休克、心肌梗塞、炎症等等,可以通过操作来确定,也就可以通过操作来重现和检验。这是毫无疑问的,而大多数中医学基本概念就无法检验。例如湿热,究竟是一种致病物质还是一种气象因子呢?湿热通过什么途径,怎样进入人体,又是如何熏蒸肝胆的呢?这种邪气无法捕捉和检测,只属于思辩和虚构,一旦操作起来而把握的东西就变为其它而非湿热了。 3.可变动性 指科学概念不是静止和僵化的形态,它的内涵和外延都可能随着科学认识和观测手段的发展而变化,甚至被淘汰。这种变动采取两种形式:一种是在原有概念的基础上赋予新的涵义;一种是废弃原来的概念,引入新的概念。科学概念的可变动性也是由上述两个特征所决定的,它是科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大多数中医学概念无法操作,缺乏可确定性和检验性,也就失去了修正和淘汰旧概念、创新和完善新概念的重要方式,形成了名存实亡、名实不副的混杂局面。正如尹文所云,万名俱列,不以形应则乖,中医学各种概念内涵不清,分类不明,以致于后世医家不得不进行大量的传、注、笺、疏,通过训诂而求字义,结果张氏说张,李氏说李,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例如《伤寒论》的六经,由于作者没有做出操作性解释,后人有认为是经络,有认为是部位,有认为是阶段,有认为是脏腑,有认为是气化,又无法用实验来决定它的生存权,也就不能进行概念的修正和更新了。 三、动力学研究 动力学研究速度和运动。科学动力学则是研究科学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正名逻辑及其形成的概念对中医病理学体系发生、发展和变化有什么影响呢? 1.正名逻辑维护了传统中医学的稳态结构 正名求实或循名责实是正名逻辑的主要目标,因为古代先圣取实予名之后,并未对所命之名作严格的定义,而是随文衍义,以意附文,后代学者就要遵循这个名去寻找它的原始涵义。本来从字面上看,求实和责实都非常可取,但由于崇古尊经的传统观念,加上一个正名和循名,就成了固守先圣所定的名,去附会与此相应的形或实,而不是从实际出发,去反思称谓某形之名的准确性、清晰性和唯一性如何。这样一来,传统中医学体系的稳定性就大大加强了。因为后代医家的主要工作就是循先圣所定之名,求符合之实,即使争论不休,也以独有心得的诠释和灵活运用为自豪,贵能超乎规矩之外,不高规矩之中(陈修园《医法长沙》),根本不敢思考先圣之名、祖宗之规会有什么差失。因此,中医学的概念体系或逻辑大厦从一诞生开始,就牢不可摧,能够一脉相承,延绵至今。 2.描述性定义阻碍了人们对事物本质的追求 以名举实和取实予名的要害是为事物给出一个即可,而不在于这个名是否反映了该事物的本质特征。因即可以称它为描述性定义而非实质性定义,描述性定义的消极影响在于,逐渐培养人们并非一定要关心事物本质(或本体)的思维取向。例如,引起外感病的六淫概念,经典著作已经规定了它的权威定义,是指超常的六气,因而谁也不会再去关心它们的本体是什么,又是如何从体外进入体内,怎样引起疾病表现的?尽管当时和现在都无法进行研究,但更遗憾的是人们根本没有这种想法。在中西医结合研究的时候,人们常常把火与炎症拉到一起类比,好象二者所指有同有异,但从概念看,二者又具有本质差异。炎症的内涵有其本体解释和操作性说明,火的概念就大不一样,它移植到中医学后,只有一个不确定的描述性定义,可以是正气,如少火、命门之火;可以是邪气,如火毒、阴火;可以是脏腑功能失调,如肝火、胃火、心火等等。 3.流动性概念导致了训诂之学的兴旺发达 或许,中医学概念的辩证逻辑特征与命名者的主观随意性有一定关联。这种随意性表现在命名时缺乏必要的约束和规则,运用时又随文衍义,附意于文,因而成就了其亦此亦彼、非此非彼的流动性特征。由于它本身没有明确的定义和一贯性解释,就给后人带来了理解上的困难,从而不得不花大气力来建立一门训诂之学。 发表于《医学与哲学》1993(7):25
个人分类: 思考中医|3791 次阅读|1 个评论
用逻辑学来审视我们的生活
wurenyong 2010-2-11 22:49
我觉得逻辑学是一门通识学科,每个人都要掌握一点才好。 毛主席提出批评与自我批评一说,翻阅字典,批评指评论、评判,在英语里用comment on 或judge来释义。现在投过稿的人都知道,显然不能对自己文字comment的。假如真的对自己的作品comment,给出评价意见的话,显然是不能采信的。可以自我反省,不要自我批评。 官本位现在已经成为一个明显贬义的名词。百度百科是这样说的 : 官本位 不是一个严格的科学概念而是通俗的说法,最早出现于 20 世纪 80 年代。这种说法起源于经济学上的一个专用名词金本位。金本位指的是以黄金为本位货币的一种货币制度。以黄金为单一的价值尺度去衡量其它商品的价值。由此看来,在最初提出这个名词时,官本位至少有这样一层意思:把是否为官当成一种核心的社会价值尺度去衡量个人的社会地位和价值。 实际上上面定义还应该加上唯一一词来对应金本位的单一。从逻辑学的角度来看,要克服官本位其实非常简单:至少还有其他一种东西可以用来衡量个人的社会地位和价值。当这种东西出现是小概率事件,谈何克服官本位?逻辑学讲究推理,就象那符号逻辑很严密。不从源头入手,只从结论开刀总是笑话。这与教育行政化有异曲同工之妙。 教育行政化的根源就是行政决定教育的大到发展方向,小到职称晋级和项目经费。处理其实还是简单:将权力从行政剥夺出来。给谁呢?教授和学生应该是主体,由用人单位或者社会公众来评说。问题的关键是真正权力的主体是以什么样的组织形式行使这种权力?是真正决定性的权力还是附属的?这将触动很多现有体制深层次的问题。 说到这里,也许有的人会问:何谓逻辑?我们不去探讨那种深奥的定义,说简单点。欠债还钱,由欠债所以要还钱,天经地义。没有欠债无缘无故给别人钱可能吗?有可能。那是贿赂、送礼或别的,肯定跟还八辈子打不到一起。
个人分类: 狂思乱想|4141 次阅读|0 个评论
亚里士多德
xifzou 2009-12-16 22:28
亚里士多德(希腊语: Aristotélēs,英译Aristotle) (公元前384 - 公元前322 )。 亚里士多德师承柏拉图,主张教育是国家的职能,学校应由国家管理。他首先提出儿童身心发展阶段的思想;赞成雅典健美体格、和谐发展的教育,主张把天然素质、养成习惯、发展理性看作道德教育的三个源泉,但他反对女子教育,主张 “ 文雅 ” 教育,使教育服务于闲暇。 亚里士多德一生勤奋治学,从事的学术研究涉及到逻辑学、修辞学、物理学、生物学、教育学、心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美学等,写下了大量的著作,他的著作是古代的百科全书,据说有四百到一千部,主要有《工具论》、《形而上学》、《物理学》、《伦理学》、《政治学》、《诗学》等。他的思想对人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创立了形式逻辑学,丰富和发展了哲学的各个分支学科,对科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摘自: http://baike.baidu.com/view/4482.htm?fr=ala0 亚里士多德(希腊语: Aristotélēs ,前 384 年-前 322 年 3 月 7 日)。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学生、也是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他在许多领域都留下广泛著作,包括了物理学、形而上学、诗歌(包括戏剧)、生物学、动物学、逻辑学、政治、政府、以及伦理学。苏格拉底、柏拉图、以及亚里士多德三人被广泛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一些人认为亚里士多德发展出的学派是柏拉图哲学思想的延伸,一些人则认为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两人所代表的是古代哲学里最主要的两大学派。 摘自: http://zh.wikipedia.org/zh-cn/%E4%BA%9A%E9%87%8C%E6%96%AF%E5%A4%9A%E5%BE%B7#.E9.82.8F.E8.BC.AF.E8.91.97.E4.BD.9C
个人分类: 宗教哲学科学|4014 次阅读|0 个评论
敬答郑波尽先生的逻辑问题
热度 1 可真 2009-9-20 13:34
科学网博主 郑波尽 《 布鲁诺为什么会被烧死? 》( 本博主按 :郑波尽博客自注: 三段论信徒--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与真理为友 ) 问 : 布鲁诺被烧死是科学史上的一件大事。 我们从教科书上已经得到了所有的解释。事件的前因后果似乎是清清楚楚的。 但是,请慢,您是否真的理解了这一事件呢? 我以这个题目检测了很多博士,博士候选人以及其他很有天赋的人,能够让我信服的人屈指可数。你是否希望成为其中的一个人呢? 那么展现你的逻辑水平吧。 我建议你将你所说的都进行一下形式化,你就会发现形式化的巨大威力,能够让任何的推理瑕疵都灰飞烟灭。 周可真教授是我敬佩的人,我敬佩的是他对哲学的热爱。这里非常不礼貌地请求周教授就这个问题做一个逻辑说明,以便我能够更敬佩周教授的学术水平。周教授,请! 本博主答 : 我相信,作为科学网上唯一一个自称为三段论信徒从而应当被合理地理解为是一个逻辑学者的博主,郑先生您理应能很好地回答这个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您让我来回答这个问题,我想您无非是要证明一下一个非逻辑学专业的中国哲学史专业的学者的逻辑水平有多低抑或您这位三段论信徒的逻辑水平有多高这是谁都可以看得出来的。那末,您是想要证明前者,还是想要证明后者呢?请您先把这个现实的生活逻辑问题澄清了,再来跟我讨论这个抽象的思维逻辑问题,因为在我看来,抽象的思维逻辑是现实的生活逻辑的反映,一个不懂得现实的生活逻辑的人,他不可能真正懂得抽象的思维逻辑。您必须先证明自己是真懂逻辑的,然后才有资格出这样的题目道理明摆着:一个并不真懂逻辑的人是不可能提出一个真的逻辑学问题的。虽然您自称是一个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与真理为友的三段论信徒,我也不能据此就确认您就是一个逻辑学者,而只能据此推断您可能事实上是一个逻辑学者抑或您照理应该是一个逻辑学者。 但是,如果您承认自己并不真懂逻辑,并且承认您之所以自称为三段论信徒,这仅仅在于表明您想要学习逻辑学的求知态度,从而您压根儿就是作为一个逻辑学学生来虚心地向一个在您看来是一个真懂逻辑的哲学教授讨教逻辑问题的,那末,我想我是会尝试去思考和回答这个问题的,因为老师回答学生的问题是为师者的义务,尽管为师者也不可能回答学生的所有问题,并且也未必总能很好地回答他本应很好地回答的问题。 然而,按您现在的实际情况看,恐怕我是没有资格做您的逻辑学老师的,从而当然也就谈不上您做我的逻辑学学生了。相反,我从您的这篇文章不难领悟到,您倒是很想收我为您的逻辑学学生,以便您能当上我这位哲学教授的逻辑学老师的。但是,实话实说,在我尚未确知您是否真懂逻辑的情况下,我是决不会盲目拜您为我的逻辑学老师的。您该不会强迫抑或勉强我非做您的逻辑学学生不可吧?如果一定要勉强,则恭请您展现你的逻辑水平吧!我会根据您自我展现出来的逻辑水平来做出我是否拜您为我的逻辑学老师的决定。 郑先生,现在您可以在以下两个选项中做出选择: (1)您承认自己其实并不真懂逻辑,并愿意虚心向行家讨教关于布鲁诺为什么会被烧死的问题; (2)您肯定自己是真懂逻辑的,并足以解答布鲁诺为什么会被烧死的问题。 如果您选择(1),则请您把自己博客上三段论信徒--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与真理为友这段话删去,否则它会误导网友,使他们误以为您是真懂逻辑的,因为别人看您都自称是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与真理为友的三段论信徒了,是没有理由相信您不真懂他们的三段论逻辑的如果不懂他们的三段论逻辑,您怎能有资格称他们为友呢?并且在删去这段话的同时,改变您提问的口气,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您自己是以一位逻辑学学生的身份来向一位哲学教授提问的,有学生以这样一种口气向教授提问的吗?如果您做到了这两点,我可以回答您的问题。 如果您选择(2),则我虽无权利要求您必须解答布鲁诺为什么会被烧死的问题,却希望您能解答这个问题,以便展示您真实的逻辑水平,从而向大家证明您确实真懂逻辑。如果您做不到这一点,那末,就是我嘴上不说,我心里也会怀疑您可能是在吹牛。在有如此疑虑的情况下,我是不会跟您探讨逻辑问题的,因为我从来不喜欢和一个在我看来似乎是一个喜欢吹牛的人在一起一本正经讨论学术问题的。
个人分类: 逻辑学|5039 次阅读|12 个评论
多一点说理,少一点盲从
武际可 2009-7-6 10:38
多一点说理,少一点盲从 武际可 从历史上看,我们的教育一直是强调服从,更准确地说,是盲从,而不是强调说理。从小就教育孩子:天下没有不是的爹娘。入了学,则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老百姓对待县太爷则称呼父母官。这意思是说,人一辈子,从小到大,无论大人、老师、长官对还是错,都要 听话、作乖孩子,长大了要把老师和上级当作小时候对待父母那样盲从,要一呼百应、 当顺民,而如果你竟敢对父母官顶嘴,那一定是顽民或刁民,称之为抗上、犯上或大不敬。 以自己是家长、上级、父母官,自己说的话,不管有没有道理,都要孩子和子民服从,怎么说怎么有理,这就是以势压人。要是孩子和子民不服从,轻则训斥,重则罚跪、戒尺招呼,进而掌嘴、杀威棒。犯了对皇帝的大不敬罪,还会处死。1900年,北京大学总教习许景澄,就因为反对慈禧太后向十一国宣战的愚蠢举动,徐景澄因为曾经做过驻外使节,认识到中国实力不济,劝慈禧谨慎从事,当庭驳了慈禧的面子,被判大不敬,在菜市口杀头的。这样孩子和下民就得一直顺着大人和长官说话,一直被管得服服帖帖,没有个性,一点也没有创造力。 说理是很不容易的。现实中,历史上长期形成的思维定式也是很难改的。文革中,当时占统治的哲学观点是,世上的一切事物,都必定是一分为二的,有人说了不同看法,立马被戴上反革命帽子,挨批、挨斗。支持一分为二观点的提一个问题:既然一切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那么毛泽东思想是否也是一分为二的。这样提问题的人,又立马被戴上反革命的帽子。这真是两头都对,毫不讲理。 文革时不讲理,在彻底否定文革后是否就完全改变了呢,也未必。在2008年汶川地震后,几位专家,在媒体上解释这次地震为什么没有预报出来,他们说:地震难预测有三方面因素。第一是地球的不可入性。人类对地下发生的变化,目前只能靠地表的观测进行推测,而这种推测很不唯一。第二是地震孕律的复杂性。在不同的地理构造环境、不同的时间阶段,不同震级的地震都显示出相当复杂的孕律过程。第三是地震发生的小概率性。 对于一个地区来说,地震发生的重复性时间是很长的,几十年、几百年、上千年,而进行科学研究的话,都有统计样本。而这个样本的获取,在一个人的有生之年都非常困难。 这些无疑都是对的,但并没有回答人们普遍的疑问,汶川地震为何没有预报出来。他们列举的理由,不仅掩盖了事实真相而且从逻辑上也是说不通的,给人一种印象,似乎所有的地震都是不可预测的,那么为什么营口地震就能够预报出来,相距不远的松潘1976年地震又为什么能够预报出来。事后就有的专家揭示,事前确实有不少异常,只是没有引起足够重视而已。虽然由这些异常很难准确推断何时何地有多大的地震,但为慎重起见,人们要求地震当局做一个中长期预报,要求政府根据中长期预报组织几次地震演习总不为过吧。这种回避事实、逻辑上又漏洞百出的专家解释,也居然没有任何异议地在主流媒体上向大众解说。究其出发点,还是要为减轻有关的主管长官的责任的一种说辞。要人们听话。更使人惊奇的是,有的知名人士,竟含泪向大众说:已经有好几位国际地震专家说,地震到了七点八级,理论上一切房屋都会倒塌,除非有特殊原因,而这次四川,是八级!这简直是一派胡言,连地震的震级和烈度分不清,就向人们说教,来堵人们追究一些豆腐渣工程的嘴。这些,无论是对地震研究、做学问,还是处理日常行政事务,都是不正确的。 要避免盲从,除了在我们的教育中,培养人们尊重事实、尊重真理的精神外,还要使所有的人,都学会讲理,无论是孩子对大人,还是下民对长官,都不能提倡盲从,要服从真理。大人、老师和长官讲得对,当然要服从,讲得不对,要学会反驳,学会据理力争。大人对孩子、长官对老百姓,导师对研究生,也要讲道理而不能以势压人。只有我们人人学会独立思考了,人人学会讲道理,我们这个民族,才会充满朝气,充满活力,充满创造力,才会真正和谐相处。 要讲理,就要掌握讲理的工具。即逻辑学。 我们的民族,逻辑学自古就不发达。爱因斯坦、怀特海、顾准都曾经认为中国的科学不发达原因之一是逻辑学不发达。即使在逻辑学不发达的情况下,我们在20世纪50年代,还有过一阵批判形式逻辑的时髦。据说北京大学逻辑学教授金岳霖主持一个艾思奇批判形式逻辑的报告会,艾思奇说那是伪科学。讲完以后金先生带头鼓掌,艾思奇于是很得意。但金先生接着又说艾先生讲得好,因为他的话句句都符合形式逻辑。 至于在教育上,对中小学生的逻辑学教育更是微不足道。据了解在西方有些国家,比如俄罗斯,逻辑学一直是中学生的必修课。而我们则没有。 民国以后,我国的中小学生,得到的一点逻辑学的知识,主要是从初、高中开始的平面几何课程中,通过三段论证明学到的。社会上了解逻辑学的只是极少数专门研究逻辑学的,像金岳霖那样的学者,人们对他们也大多不了解。 这就难怪,在我们出版的学术著作、新闻报道、政策法令等诸多方面,不符合逻辑、于理不通的地方太多太多。而我们也便习以为常了。反正我们的社会秩序有上面说了算这条传统来维系,天塌下来有大个子顶着,有多年教育出来习以为常的乖孩子和顺民来维持,不至于混乱。 现在,据说,在我们的教育中就连仅仅能够获得那点可怜的逻辑知识的平面几何课,也要改革掉了。 2004年教育部在全国实行的新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将中学的几何教学中的证明取消,代之以图与形的认知。他们认为几何证明得到的事实,比证明的逻辑思维过程要重要。以为只要教给学生结论就可以了。例如要学生知道三角形的内角之和为180度就可以了,不必证明。 我国物理学家吴大猷所说的我们的数学有应用性的代数,而无逻辑演绎的几何,不但古代没有几何,民国之后实行了近百年的在中学教授几何的逻辑证明的传统也要被革掉了,重新使我们的后代回到没有几何逻辑证明的状态。问题是,尽管有不少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反对,又有像姜伯驹院士那样的一群专家学者的反对。教育部仍然在全国推行,而且所有的学校,一无例外地推行。据说是有负责人发话:难道因为有几个专家反对,就不要改革了。啊!,这又是一宗无理要求、绝对服从的典型案例。 说实在话,这样的改革,只能使我们的教育离培养奴才愈来愈近,而不能使之成为培养有独立思想的完整的人的教育。 还是要强调的是,我们的教育,要多一点说理,少一点盲从。
个人分类: 教育|4698 次阅读|5 个评论
思维科学、逻辑学、科学哲学及其它——对科学与哲学的再思考
可真 2008-7-25 23:38
最近读马克思主义的有关经典著作,颇有些收获。最大的收获是,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原来是科学的狂热崇拜者,他们只相信科学,他们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都完全是立足于经验科学所提供的事实他们是从这种事实发出而实事求是的科学唯物主义者。 其次认识到,根据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科学的理解,科学应可划分为思维科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或历史科学)三大类。 按照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看法,在哲学被驱逐出自然领域和历史领域之后,唯一可供哲学活动的地盘,就只有思维领域了。这也就是意味着在科学时代,所谓哲学,就是思维科学,即恩格斯所谓逻辑与辩证法逻辑指形式逻辑,辩证法指辩证逻辑前者偏重于研究思维形式及其一般规律(逻辑思维规律),后者偏重于研究概念发展及其一般规律(辩证思维规律)。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把思维规律理解为现实世界运动规律的反映,即在现实世界运动规律之外,并不存在独立的思维规律。因此,探求思维规律的逻辑学研究,就应当被本质地理解为发现外部世界的规律和把这种客观规律自觉地运用于思维过程的活动。在这里,所谓发现外部世界的规律,其实就是对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进行概括和总结;所谓把客观规律自觉地运用于思维过程,其实就是依据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所提供的事实和按照从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中概括和总结出来的一般科学规律来思考问题。换句话说,逻辑学是建立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基础之上的,它自己不并不直接去研究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以揭示其本质和规律,而是通过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进行反思性研究来揭示科学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并把这种规律当作人类思维活动所当遵循的规律来理解,据此来规范人类思维活动。在今天,这样的逻辑学应可理解为科学哲学。 科学哲学向来有两种研究路向:一种是以科学为对象来探究科学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哲学路向,另一种是探究哲学思维怎样达到精确抑或怎样使哲学科学化的科学的哲学路向。按照上文所述我对逻辑学的理解,科学的哲学应当被改造为科学逻辑,也就是说,原本探究哲学思维怎样达到精确的科学哲学研究,应该转变为探究怎样用一般科学规律来规范人类思维活动的逻辑学研究。这样一来,更可以克服科学哲学和科学的哲学 之间原本相互不协调的缺陷,实现科学哲学和科学逻辑的内在统一。 但是,如果用一般科学规律来规范人类思维活动,使人类思维达到科学化,则会出现如后现代主义思想家罗蒂所指摘的使科学成为新的文化之王的问题。要避免这种可能扼杀文化多元并存格局的文化专制主义,科学逻辑应该受到合理的限制,即要使为它所规范的思维活动仅仅局限在科学领域,亦即不是要用一般科学规律来规范人类思维活动,而只是要用一般科学规律来规范科学思维活动,如此使科学逻辑成为科学研究方法论。 当科学的哲学被改造为科学逻辑并且科学逻辑被合理地理解为科学研究方法论时,原本以科学哲学和科学的哲学为基本内容的科学哲学,就转变为以科学哲学和科学逻辑为基本内容且以科学研究方法论作为其理论归结的科学方法论。 然而,人类思维并不能被归结为科学思维,除了科学思维,人类的思维还有其它形式,故思维科学不应被局限在科学方法论范围内。思维科学至少还可以研究以宗教、艺术、文学等形式表现出来的不同于科学的思维形态,这类研究可以被纳入哲学范畴,相应地科学方法论研究则可以被纳入科学范畴。
个人分类: 逻辑学|5585 次阅读|6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1 01: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