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类比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什么是类比
fqng1008 2020-9-1 11:01
类比是基于两种不同事物或道理间的类似,借助喻体的特征,通过联想来对本体加以修饰描摹的一种文学修辞手法,也是种说理方法。 作用 类比的作用是借助类似的事物的特征刻画突出本体事物特征,更浅显形象地加深本体事物理解,或加强作者的某种感情,烘托气氛,引起读者的联想。 类比的逻辑推理能引起读者丰富的想象和强烈共鸣。 在文学中,类比属于比喻范畴,与明喻、隐喻紧密相连,但又同中存异。类比是扩展式的比喻,所涉及的两事物间的相似点往往非止一端,各各对应,形成逻辑推理的前提。 例子:妙玉笑道:“……岂不闻‘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骡了。’你吃这一海便成什么?”《红楼梦》 和比喻的相同点 类比和比喻有相近之处:类比的主体事物和客体事物之间有相似点,比喻的本体事物和喻体事物之间也有相似点;类比能形象生动地证明论点,而议论文中的比喻也有使抽象事物具体化,深奥的道理通俗化的作用。正由于有这些相近之处。以致有些同志把某些密集的比喻修辞或某些类型的类比论证说成是“比喻论证”。 和比喻的不同点 1. 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之间就其比拟的相似点来说,只有一个,不存在一个以上比拟的相似点的实例;类比的主体和客体之间进行比较类推的相似点,则不限于一个。比喻中如果有几个喻体,那么这些喻体只分别与本体有比拟的相似点,没有共同的比拟的相似点。 2.“ 比喻和被比喻的两个事物又必须在其整体上极其不同”(陈望道《修辞学发凡》),而类比中的主体和客体的两个事物在整体上可以是相同的,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邹忌与齐王,两者都是齐国的统治阶级中的人物。 3. 比喻只能依据本体和喻体的相似点进行比拟,而类比在依据主体和客体的相似点进行充分比较的基础上,还可以依据相异点进行比较,从而得出主体事物的某些性质有甚于客体事物相应的某些性质的结论。 4. 比喻和类比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虽然两者都含有一个“比”字,但含义不同。比喻中的“比”是“比拟”的意思,“思想的对象同另外的事物有了类似点,文章上就用那另外的事物来比拟这思想的对象的,名为“比喻。” 而类比中的“比”是“比较”的意思,所谓“类比”,就是“比较类推”。比较类推的过程,就是证明论点的过程,所以,它作为论证方法能够成立。任何论证方法都必须包含有推理、证明的过程,而“比喻”本身不包含比较类推或其他方式的证明论点的过程,所以,经常只能是一种修辞格,而不能成为论证方法。
个人分类: 读书笔记|10103 次阅读|0 个评论
对冬季准噶尔盆地较大的相对湿度的观点看法和类比
热度 2 zhgatcl 2020-4-9 09:38
对冬季准噶尔盆地较大的相对湿度的观点看法和类比 ——— 1 月和7月的相对湿度分别相当于小学一年级和高中三年级的考试成绩 我国中小学的现行学制是小学 6 年、初中 3 年、高中 3 年,一共 12 年。衡量学生文化程度的指标有小学三年级学生、初中二年级学生、高中一年级学生等等,也就是把学生分成 12 个等级,这样的衡量指标是学生掌握文化程度绝对数量的等级。每个学生期末的考试成绩例如小学二年级学生考了 99 分、初中二年级学生考了 85 分、高中二年级学生考了 75 分等等,这些百分制分数是相对数量,相对数量的参照系是教学大纲要求掌握的文化程度。 如果拿考试成绩来说事 ,说小学二年级学生考了 99 分,相对数量最大,他掌握的文化知识最多;初中二年级学生考了 85 分,他掌握的文化知识位居第二;高中二年级学生只考了 75 分,他掌握的文化知识最少,这种说法肯定错了。也就是说, 衡量学生文化程度的指标是绝对数量,不是相对数量; 如果用相对数量来衡量不同年级学生的文化程度,那就变成了笑话。如果硬要采用相对数量,那就必须统一标准、统一参照系,如果参照系不同,那就没有可比性。 一年有 12 个月,每个月平均的空中水汽含量(又称可降水量)是水汽绝对数量的量化指标,地面水汽压、地面绝对湿度、地面比湿等也是水汽绝对数量的量化指标,以上 4 个量化指标既密切联系,又稍有区别。月平均水汽绝对数量的量化指标(每月 1 个全年 12 个)类似于以上衡量文化程度的 12 个等级,只是月平均水汽绝对数量的量化指标是连续变量,而衡量文化程度的 12 个等级是离散变量。不同月份的月平均相对湿度是水汽相对数量的量化指标,相当于以上百分制的考试成绩,它的参照系是与气温一一对应的饱和水汽压。 不同月份的气温不同,对应的饱和水汽压相差很大,也就是相对湿度采用的参照系相差很大,因此不同月份的相对湿度没有可比性。 谈到空中水汽的数量, 不仅要关注水汽的相对数量(即相对湿度),还要关注水汽的绝对数量 ,在实际生活中,老百姓一般都使用相对湿度,很少使用绝对湿度,实际上很多时候例如研究空中水汽与降水量的关系时,选用水汽的绝对数量更简洁直观。 中国各地一般都是 1 至 7 月降水量逐步增加, 7 至 12 月份降水量逐步减少;与此对应的是 1 至 7 月空中水汽含量和地面水汽压逐步增加, 7 至 12 月份空中水汽含量和地面水汽压逐步减少;所以, 降水量与空中水汽绝对数量的拟合关系是:不同月份降水量与空中水汽含量(或者地面水汽压)高度正相关。 但降水量与相对湿度的拟合关系比较复杂, 1 至 7 月相对湿度大体呈减少趋势, 7 至 12 月份相对湿度大体呈增加趋势,按此会得出 “相对湿度越大降水量越小,相对湿度越小降水量越大”的错误认识 ,出现这种错误认识的原因是参照系不同,即错误认识是不同月份的饱和水汽压相差很大引起的。 西北例如准噶尔盆地 1 月水汽的绝对数量很小,但气温低,饱和水汽压很小,致使 1 月的相对湿度比较大;与 1 月情况截然相反, 7 月水汽的绝对数量比较大,但气温高,饱和水汽压很大,致使 7 月的相对湿度比较小。小学一年级考试成绩的参照系是小学一年级的教学大纲(难度很小), 1 月相对湿度的参照系是 1 月的饱和水汽压(该值很小),所以, 1 月的相对湿度相当于小学一年级的考试成绩;同理, 7 月的相对湿度相当于高三年级的考试成绩。 对于高考来说,小学一年级的考试成绩基本没有参考价值,高三年级的考试成绩参考价值很大;与此类似, 对年降水量来说, 1 月和冬季的相对湿度影响很小、权重很小, 7 月和夏季的相对湿度影响很大、权重很大,冬季的权重明显小于夏季的权重,所以,夏季的相对湿度是重点,冬季的相对湿度不是重点,季节性的冬季湿盆地对年降水量的影响非常有限。 水波肉眼可见,而声波肉眼不可见,把声波想象成为水波对理解声波有很大的帮助作用;水流肉眼可见,而电流肉眼不可见,把电流想象成为水流对理解电流有很大的帮助作用;日常生活中运用比喻来阐述道理的例子更多。比喻对理解 陌生事物 、 抽象事物 特别是 看不见、摸不着 的事物 帮助很大,但在科研中很少采用比喻,这是为什么?很难找到恰当的比喻,是其原因吗?在这篇文章中,“ 把 1 月的相对湿度比喻成为小学一年级的考试成绩,把 7 月的相对湿度比喻成为高中三年级的考试成绩 ”,这样的比喻合适吗?恰当吗?您认可这样的比喻吗?还有,“ 夏季的相对湿度是重点,冬季的相对湿度不是重点,季节性的冬季湿盆地对年降水量的影响非常有限 ” ,您认可这样的观点看法吗?请各位专家各抒己见,请提宝贵意见。 对冬季准噶尔盆地较大的相对湿度的观点看法和类比.doc
个人分类: 反驳质疑|2356 次阅读|7 个评论
灭火“武器”图谱
dfedhw 2019-8-3 10:55
直接上图 好像还差点啥? 欢迎建议补充…… 火灾已经变化,战术必须进化 转自公众号”橙色奇点”
2154 次阅读|0 个评论
为刘锋大作《崛起的超级智能》所写的序(上)——不一样的类比
热度 1 lvnaiji 2019-7-8 10:08
吕乃基 以下是为刘锋大作《崛起的超级智能》所写的序,分两次上传(有个别修改)。 初次接触到刘锋及其提出的“互联网大脑”是在 2008 年。刘锋对以往相关技术领域高屋建瓴的抽象提炼,对未来趋势在宏观上的预测,给我以深刻印象。看了刘锋的这份书稿方知,刘锋关于互联网大脑的第一道闪电,第一次灵感是在 2005 年。 2008 年,刘锋的灵感获得初次成果,有趣的是,同年,刘锋的儿子呱呱坠地。 十年后,作者的“互联网大脑”又有了阶段性成果:互联网大脑——崛起的超级智能。阅毕作者关于互联网大脑的新作之后,对于什么是“先睹为快”有了新的理解。 十年来,作者的思绪不仅与相关技术的发展同步,而且由于拥有了为其所独有的“互联网大脑”的框架,作者得以在全景视野中关照众多技术细节,又以技术细节完善充实全景视野。一步一个脚印,作者留意互联网大脑的“进化”,既是关注这一过程,也是揭示隐含的进化线索。十年间,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等相关技术的发展,以及作者关于互联网大脑的思路,二者渐次接近,日益吻合。 在双方日益吻合之际,作者也就顺理成章的提出对未来的预测,特别提出 “10条规则:互联网大脑如何影响科技企业的命运” 。理论的先进性不仅在于总结以往,而且在于预言未来。某项理论的预言功能结束之时,也就是该项理论的生命停止之日。 10 条规则,显示了“互联网大脑”强大的预言功能。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不仅审视技术的发展,而且亲力亲为,以自己及相关团队的科研参与其间,以学术成果推进互联网大脑的进化,以相关的学术活动验证自己的设想。其中的一项重要成果,就是测试互联网大脑、城市大脑等的“智商”。由此提出的各项指标对相关领域的研究,不乏启迪意义。譬如“ AI 价值智商”,对于科技型企业的价值,或许不亚于“十条规则”。 回顾 2005 年灵光乍现的“分岔”和十多年的路程,看得出作者对“类比”方法体会深刻。类比在科学史上的典型案例当数卢瑟福由与太阳系类比而提出原子模型。类比,无疑是科研中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是由已知通往未知的桥梁。 马克思关于认识过程提出著名的“两条道路” 。“在第一条道路上,完整的表象蒸发为抽象的规定;在第二条道路上,抽象的规定在思维行程中导致具体的再现”。 在科研中,第一条道路上的方法是,抽象、分析、比较、分类和归纳等;第二条道路上的方法主要是综合与演绎;两条道路转折点上的方法是,类比、模型、直觉、顿悟和假说,类比位于两条道路的转折点。经由类比,卢瑟福由已知的太阳系打开了未知的原子结构的大门。卢瑟福总结了已有的实验资料,排除了错误的“葡萄干面包”模型,指明了下一步探索的方向。 就类比方法而言,刘锋提出的“互联网大脑”与卢瑟福的“行星式原子模型”有异曲同工之妙。互联网大脑既总结概括了往日的相关成果,使林林总总的线索变得清晰,这是“第一条道路”,又为未来的发展提出可能的方向。如同把“看不见的手”变为看得见的路,使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发展由自发到自觉,这是“第二条道路”。 除了方法论上的相似外,“互联网大脑”与“行星式原子模型”都注重本体论,“本体”是研究的基础和出发点。类比属于认识论方法论范畴,刘锋“互联网大脑”研究的核心是技术哲学。正是有了坚实的本体论地基,刘锋及其团队得以开疆拓土,扩展到产业哲学、伦理学和价值论领域,譬如下文述及石勇教授的灼见。 两个类比又有两点不同之处,不在于二者相距百年,其一,“互联网大脑”的实践性。“行星式原子模型”旨在认识已经存在的自然界,揭示自然界的未知之谜,为人类的知识宝库添砖加瓦;“互联网大脑”旨在认识人类的实践过程,认识对象不同。不仅如此,“互联网大脑”本身具有实践功能。例如石勇教授提出,“如果互联网正在形成与大脑高度相似的复杂巨系统,那么如何评判这个‘大脑’的智能发展水平,也就是互联网的智商问题,将是个有意义的研究方向”。测试和提升互联网大脑的智商,这就是由本体论的扩展。作者的团队沿此思路取得了丰硕成果。 其二,由太阳系到行星式原子模型的类比是单向的,后者并未反过来影响人类关于太阳系的认识。然而, “互为镜像的互联网与大脑功能结构” ,可以经由“逆仿生学”,反过来认识大脑的功能与结构。作者进而提出 “互联网神经学” 这一新的学科,将对大脑的科学认识与互联网大脑之技术实践,“知”与“行”更紧密地结合起来。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
个人分类: 科技|3202 次阅读|2 个评论
用电学理论来阐释消防问题
dfedhw 2019-1-20 11:26
电力系统之所以能安全稳定运行,故障率处于一个可以普遍接受的水平,根本原因在于一些成熟的概念理论及相关技术得以广泛应用,倘若适当地加以类比,或许能对消防技术领域提供一定借鉴与参考。 1.绝缘配合概念对安全运行总成本进行平衡与控制 即使是安全投入,也需要考虑一个合理的投入产出比,不可能为了所谓的“安全”,无限度地投入,但反过来讲,事故率及损失程度又必须控制在一个尽可能低的水平,为了协调这种安全领域里普遍存在的矛盾,只能在概念形成的基础上求助于“技术”。 消防技术领域似乎尚未形成这样的一种概念共识及成本意识,局部区域只要是为了安全,似乎盲目重复投入再多也可以被默许。 耐火极限与绝缘水平 消防的本质是降低成本 2.避雷器作为限制过电压的关键元件 为了使绝缘配合的概念能够真正“落地”并实现,离不开类似避雷器这样的核心器件,尽管灭火技术形形色色(灭火器、消火栓、自动水喷淋、气体灭火系统等),但似乎并没有哪一种技术的地位可与避雷器相比拟。 防灾减灾利器——“避雷器” 3.无功功率补偿 电力系统的容量是有限的,为了提高功率因数,以获得更大的“有功”输出,改善供电环境,需要采取一定的无功补偿措施。 初期阶段的总体控火能力同样是“有限”的,为了减少无谓的“无功”消耗,增大“有功”输出,进而提高灭火效率,同样需要考虑涉及“无功”方面的问题。现场装设自动灭火装置,其实就是一种类似于“无功补偿”的装置(提前建立灭火剂输送渠道),然而问题在于:与供电系统同步运行的无功补偿装置可以确保随时提供无功功率,而火灾是一种非常态化的事件,由于装置的复杂程度及使用寿命问题,导致其可靠性不足,关键时刻一旦无法启动,照样无法及时提供“无功”,不仅不能按照预期确保装置的“有功”输出,甚至还可能从时间上干扰到正常的“有功”输出(人工灭火)。自动灭火装置的覆盖比例同样要考虑到经济性与实用性,否则又背离了实施绝缘配合原则的初衷。 灭火过程中的“有功”与“无功” 最难干的“快递”行业 电力系统过电压会造成设备损坏甚至对电网的稳定运行构成严重威胁,火灾则会造成局部或整体建筑中的财产损失甚至危及人身安全,二者在防灾减灾方面的目的及任务是一致的; 电网中 “无功功率”的存在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初期火灾的扑救效率同样也有待提高。 通过行业间的跨界,合理运用类比思维,试图找到一些可以通用的概念或原理,则有望对灭火控火技术具体实施和应用产生更深层次的理解及认识。
1506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公民科学素质与中医科学性(四)
fqng1008 2018-9-1 09:41
4.4 类比与归纳 过去我们常说,取象比类(或取类比象)是形成中医药理论体系的重要方法,甚至为 到底是 “取象比类”还是“取类比象” 发生过争鸣。但归根结底,它就是 类比思维 。 什么是 类比思维 ? 即 根据两个具有相同或相似特征的事物间的对比,从某一事物的某些已知特征去推测另一事物相应特征存在的思维 方式 。类比思维是在两个特殊事物之间进行分析比较,它不需要对大量特殊事物 进行 研究 , 因而很难获得事物 的一般 性 规律。 但 它可以在归纳与演绎无能为力的一些领域中发挥独特作用,尤其在那些被研究的事物个案太少或缺乏足够研究、科学资料积累水平较低、不具备归纳和演绎条件的领域。 归纳法是从个别性知识,引出一般性知识的推理,是由已知真的前提,引出可能真的 结论 的推理方法 。归纳推理以个别性知识为前提,为了获得个别性知识,就必须收集经验材料 。 收集经验材料的方法 主要是 观察 和 实验 , 因而对求真务实有了更高的要求,并直接推动了受控实验的发展 。 古典归纳逻辑是由 培根 创立,经 穆勒 发展的归纳理论 , 主要研究完全归纳推理 、 不完全归纳推理 ( 简单枚举归纳和科学归纳 )、 求因果五法等 。 古典归纳逻辑曾遭到 休谟 的诘难 , 他认为归纳推理的合理性在逻辑上是得不到保证的。归纳推理所依据的普遍因果律和自然齐一律,只是一种 习惯性心理 联想,从个别性的前提不可能得到一般性的结论 。 休谟的诘难引人思考 : 个别性的前提是否可以对一般性的结论提供某种程度的证据支持,前提对于结论支持的概率是多少,这就 导致了 现代归纳逻辑即概率逻辑的 诞生 。 现代归纳逻辑,是由梅纳德 ˙ 凯恩斯 ( Magnard Keynes ) 创立,由莱辛 ˙ 巴哈 ( Reichenbach ) , 卡尔纳普 ( Rudolf Carnap ) 科恩 等发展,运用 概率论 、 形式化的公理方法等工具,探索归纳问题所取得的成果。现代归纳逻辑正处于发展时期,多种类型的归纳逻辑理论,不断被引入认识论 、 科学方法论 、 统计学 、 决策论 、 人工智能等众多领域,日益得到广泛应用 。 上个世纪, 爱因斯坦 评价 海森堡测不准原理 时说 “ 上帝不掷骰子 ”。但是,人类社会为什么会有一个轴心时代?轴心时代那些先贤的思维特质是什么?在讨论这一节的时候,可能会为我们提供一个新 的 思考角度。我想, 类比思维 是轴心时代自然哲学蓬勃昌盛的神秘推手,归纳法却是掀开科学大幕的关键环节。它们是上帝根据不同时机掷出的两枚不同的骰子,不偏不正地砸在人类文明进步的阶梯上(哈哈,又是类比思维)。 回到 纳入《 中国公民科学素质 基准》 的 “ 阴阳五行 ” 、 “ 天人合一 ” 、 “ 格物致知 ” 等 自然哲学思维方式,它们都可以说是类比思维的典范。作为一个中医人,我可以举出大量的例证来阐述这个观点,评价它们的得失。但鉴于本文的读者对象,我们免除那些繁琐的论证过程和证据内容,这里给出一个基本印象: (1)类比思维是 最活跃但最不可靠的推理方法: 类比思维具有极大的创造性(今天仍然需要), 它在人类对自然现象的认识极其有限、自然知识极其匮乏的年代,短时间内创造了大量的“知识”,包括有益的、无用的和荒谬的。当 归纳法应运而至(逐渐 成熟)之后,人们逐渐认识到类比思维所揭示的因果关系很不可靠, 以实证为后续的科学精神逐渐提炼而出, 于是 新的科学时代来临了。 (2) 类比思维是早期智者最切合实际而又最无奈的选择:类比思维是一种“顾左右而言他”的思维模式。那个让人不可思议的轴心时代,因为人类对本体事物的知识实在有限,各种研究手段和方法远远不够,但是理论思维是人类的特质,而偏偏此时社会分工出现了一些最早 “仰望星空”的人,他们急于要回答 “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那是一个理论思维的孩童时代,充满好奇心而又易于被忽悠。按说,那个时代对事物因果关系这种在许多领域至今仍然困惑众多科学家的难题,本无能力探讨。但是天才的智者,聪明地“顾左右而言他”,于是各种自然哲学学说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了出来,达到了让人惊奇的地步。 (3)类比思维是时代特征,与地域无关:《黄帝内经》云,“智者察同,愚者察异”。轴心时代最突出的表现,是多个文化中心凸显出来,东西方文化层次并没有显示出巨大差异。那时候,在类比思维推动下,各种自然哲学学说满地开花, 由于中医原因为 我们所知晓的 “ 阴阳五行 ” 、 “ 天人合一 ” 、 “ 格物致知 ”等等只是那个时代的具有中国文化代表性的 几朵 浪花。但从思维方式以及思维水平上,并无大的区别。 4.5 量化与统计 (未完,待续)
个人分类: 思考中医|2184 次阅读|0 个评论
单车共享对灭火方式的启示
热度 1 dfedhw 2018-8-2 15:19
共享单车这玩意儿问世大概已有好几年,可笔者直到前几日才开始亲身经历,没想到的是:这东西居然一用就上 “ 瘾 ” ,估计后面的日子里彻底不离不弃。 最直接的体验是:每天大概能节省出的零碎时间总计有一两个小时,这已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数字,不算不知道;其次,单车代步避免了行走的奔波之苦,基本确保不迟到;其三,节约了一定费用,因为有时为了赶时间可能会打个车什么的。 共享单车这一新兴的技术方式几近完美地实现了对“人”的短距离输送,通过全方位的类比,或许能够发现其对现有灭火方式的改良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1. 快速性 现代社会工作生活节奏加快,共享单车应运而生,及时满足了人员出行时在短距离内的“提速”要求。就火灾扑救而言, 虽名为灭火,实为对大量灭火剂的集中定向投送,如 何在这个短途输送过程中实现明显“增速” ,该问题始终悬而未决。 2. 随意性 单车的使用没有计划,也许说来就来,说走就走,共享方式恰好满足了这一随时随地产生的需求。灭火剂的输送也将面临同样的情况:火灾一般不请自来,输送工作可能随时随地需要紧急总动员,甚至没有更多犹豫的时间。 3. 密集度 尽管遍地开花的单车给城市环境管理带来诸多问题,然而正是因为这样的随意分布,才能保证随处有车可用,足够的密度分布才能确保继续“玩”下去。建筑内灭火剂储备也有相应的密度要求,道理很简单:远水根本解不了近渴。 4. 公用性 一旦成为公用设施,不再需要个人对单车进行保养管理维护,其本身设计也很皮实,由此省去了一个很大的“麻烦”。消防安全也属于公共安全的范畴,作为灭火剂,最好使其具有更多的公共属性,一旦遇到突发事件,才更加便于操作和执行。 5. 简便性 无论老幼妇孺,蓝领白领,只要骑上单车都可以游刃有余,源于其简便的操控方式,可靠的动力来源。灭火剂无论是输送还是释放,无论人工还是自动方式,都需要借助简便可靠的动力,并且尽可能地提高利用效率,减少无用功。 6. 经济性 经济性是新技术能够大规模推广采用的前提,简单的一次性投入以及后续低廉的使用费用,自然会有无数粉丝拥簇,实际上,简约的结构同时 也 减轻了维护工作量。毫无疑问,关系到千家万户的消防安全技术同样会优先考虑整体性价比更高的灭火技术。 7. 确定性 每一处细节的考虑周全,方才决定了单车出行成为用户自发的首选,灵活的方式不容易堵车,骑行总里程数持续增长,有效验证了单车使用过程中的确定性。灭火行为直接关系到生命财产安全,说到确定性,或是可靠性,更容不得半点马虎。 8.辨识度 通过单车的形态及色彩,在大街上只需要看一眼便可辨别出来,从而节约时间。在形势危急的火场中,也包括夜间,对灭火剂外包装的识别度要求会更高,确保实现快速找寻与获取,从而节约出每一分每一秒。 9. 安全性 任何一项新技术都必须同时顾及使用者的安全,单车的行驶速度适中,足足两个世纪的实践经验早已证明其出现意外伤害的概率完全处于可接受的范围内。灭火技术所要面对的可能是一个不确定的复杂环境,既要灭火又要保护自身,技术实施全过程的安全性绝不可忽视。 俯瞰这样的一张城市夜间单车轨迹运行图,除了震撼,还有讶异:一项具有两百年历史的古老技术,一种极为平凡简单的交通工具,居然通过与互联网技术的完美组合,又重新焕发出青春。人流速度提升之后,给用户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时空体验,自由穿行于大街小巷,这样的场景显得既熟悉又陌生。 共享单车技术的各项特性缺一不可,却又相辅相成,仅 借助于简单机械, 同样还是只依靠人力,却显著提升了人员移动速率。以灭火剂物流输送作为主要任务的传统型消防技术,虽然具有一定的行业特殊性,却依然可以从单车共享成功实施的案例中得到无穷的启示与借鉴。
2437 次阅读|2 个评论
谈谈 类比 思维
热度 6 张能立 2015-4-18 07:29
【作者 按】:为了 用 实际 行动 支持 “汉语 文本 现代化 成都 共识” ,从 这篇 博文 开始,笔者 采用 汉语 写 博文,主动 对 汉词 进行 人工 分词,由此 给 各位 读者 带来的 不适应 之感,表示 歉意。 最近,科学网 关于 爱因斯坦 对于 科学 起源的 评价的 讨论 火爆 起来。在 许多 参与 讨论的 老师 之中,厦门 大学 黄荣彬 老师 和 苏州 大学 周可真 老师 之间的 讨论,引起了 我的 关注。在 周可真 老师 “ ‘黄荣彬’可否用来统称儿时的黄荣彬与现在的黄荣彬? ” 博文 后面,与 周老师 交流的 时候,他 提出的 两个 问题,启迪了 我 对 类比 思维的 思考。这篇 博文,谈谈 笔者 对于 类比 思维的 一孔之见,诚恳 期待 各位 老师 和 同学 批评 指正。 首先,笔者 和 周老师 之间的 交流 如下。 我:俺 支持 黄老师的 观点。任何 涉及 人的 认识 事情,都有 一个 萌芽的 时期。欧洲文艺复兴 是 科学诞生的 时期。一般 都是 以 哥白尼的 日心说 作为 科学 诞生的 时刻。在此 之前,属于 科学的 萌芽 时期,就像 婴儿 处于 干细胞 时期 那样。 周老师:在此 之前,属于 科学的 萌芽 时期,就像 婴儿 处于 干细胞 时期 那样——顺便请您说说出为什么可以作这样的类比的理由。 我:“黄荣彬”可否用来统称儿时的黄荣彬与现在的黄荣彬?,周老师 这样 发问,貌似 是 是 与 讨论 科学 这个 概念 相关。如果 是 这样的 话,那么,是在 采用 类比 思维 进行 论证 问题。类比 思维 可以 用于 创新,但是,不能 用于 论证。 周老师:请说出为什么不可以采用这样的类比来作这样的论证的所以然之故和所当然之理,如果你说清楚了并且符合逻辑和令人满意,我不仅会自动放弃这种论证方式,而且要感谢你提高了我的认知水平。 其次,基于 周老师 提出的 问题,我 抽象出 如下 两个 问题,并 给予 相应的 回应。 问题1:为什么 类比 思维 不能 作为 一个 命题 是否 成立的 论证 思维? 回答:自欧洲文艺复兴 理性 运动 以来,证明 一个 数学 命题 能否 成立,只能 采用 亚里士多德 集大成 且被 后人 发扬光大的 形式逻辑;证明 一个 科学 命题 能否 成立,只能 采用 笛卡尔的 演绎 方法(也就是 形式逻辑) 和 培根的 实证方法(为了 找到 问题的 原因,特意 人工 构建 实验 环境。例如,超导 现象,这是 在 地球 这个 自然界 中 不存在的 科学 现象,是 人工 故意 降低 温度 到 4.15 K(大约 零下 269 摄氏温度) 才 发现的)。因此,类比 思维 从来 没有 被 西方 数学家 和 科学家 作为 论证的 思维。当然,这样 说 并 没有 否定 类比 思维的 巨大价值。类比 思维的 巨大 价值 体现 在 两个 方面:1、创新(例如,牛顿的 万有引力的 发现,苯环 及 DNA 结构的发现,仿生学 等等);2、帮助 他人 理解 某个 问题。下面 以 毕达哥拉斯 定理 和 哥德巴赫猜想 为例,进一步 说明 类比 思维的 作用。 (1)对于 三边 长度 是 如下 数值的 直角 三角形的 直角边 长度 与 斜边 长度,可以 验证出: 3 2 + 4 2 = 5 2 5 2 + 12 2 = 13 2 7 2 + 24 2 = 25 2 51 2 + 140 2 = 149 2 ...... 现在 毕达哥拉斯 定理,有 多种 基于 形式逻辑的 证明。 (2)对于 哥德巴赫猜想,可以 验证出: 6 = 3 + 3 8 = 3 + 5 10 = 3 + 7 12 = 5 + 7 ...... 我们 不能 采用 类比 思维 下 一个 这样的 断言:因为 哥德巴赫猜想的 验证 和 对于 直角 三角形 三边 关系的 验证 是 类似的,且 毕达哥拉斯 定理 已经 被 证明 为 真,因此,哥德巴赫猜想 也是 真。 虽然 类比 思维 不能 用于 证明 一个 命题 是否 真正 成立,但是,除了 像 前面 介绍的 用来 创新 之外,还 可以 唤起 人类 对于 真 的 热情 和 向往。这一点 在 哥德巴赫猜想 被证明的 历史 过程中,得到了 淋漓尽致的 体现。 问题2:在此 之前,属于 科学的 萌芽 时期,就像 婴儿 处于 干细胞 时期 那样——顺便请您说说出为什么可以作这样的类比的理由。 回答: (1)我 前面的 相应的 文字,不是 论证,而是 试图 帮助 对“在此 之前,属于 科学的 萌芽 时期,就像 婴儿 处于 干细胞 时期 那样” 这个 观点 理解 有 难度的 读者。 (2) 类比 能够 成立的 理由,就是 抽象 意义 上面 的 Pattern 是 一样的 。生命 胚胎,最早 是 以 干细胞的 方式 存在(假如 我 对 相关的 科学 知识 记忆 没有 错误的 话),在 女性的 子宫内,多久 才算 生命,这 在 美国 曾今 是 一场 大论战。因为,这 涉及 堕胎 和 有关 干细胞 实验的 科学伦理 方面。科学 从 “萌芽”(古希腊 阿基米德、亚里士多德 时代),到 “破土而出”(欧洲 文艺 复兴 时代),到 “郁郁葱葱 ”(牛顿、爱因斯坦、波尔等时代),这个 Pattern 与 生命的 过程的 Pattern(干细胞--萌芽,婴儿 出生--“破土而出”,青少年--“郁郁葱葱”) 是 完全 一致的,因此,两者 是 可以 类比的,但绝不是 证明,再次 强调 这点。 如果 读者 对于 类比 思维 在 科学 创新 活动中的 作用 感兴趣,强烈 推荐 阅读 英国 剑桥大学 贝弗里奇教授 写的 两本 名著:《科学研究的艺术》和《发现的种子》。 最后,非常 感谢 周老师 提出的 问题,让 我 有 机会 说一点 自己的 浅见。 向 周老师的 求真 精神 和 黄老师 在科学网 线上 和 学校 线下 孜孜不倦 普及 逻辑学的 具体 行动 致敬!
个人分类: 教育|2034 次阅读|14 个评论
类比
热度 1 nickbobo 2012-7-4 13:37
经常会遇到这些问题: 1、本科生问:大学四年什么都没学到呀,有木有?大学的课程都落后无用滴,有木有? 2、硕士生问:直接写个大论文毕业得了,研究生也学不到啥? 3、本科生想:大学考试嘛,临时突击一下就可以了,有时成绩还不错呢。 4、研究生想:每周研究所固定小报告,感觉和自己无关,从不认真听,也不参与讨论。即使相关的,反正写大论文时再学呗。 苦口婆心的解释?培养能力呀,开拓眼界呀......解释得多多少少有点虚。 除了叨咕了几年的好词------成长,这几天脑里又出现一个新的好词——类比。 为何上本科?培养类比能力!为何上硕士?培养类比能力!为何上博士?这个不知道,虽然读过博,但没培养过,因此没有发言权,而且博士本身就有其特殊性。 上本科,更多的是培养学习知识能力。如何学习新知识?通过在校期间学习这些所谓落后知识,掌握了工作后如何学习新知识的能力。这种能力,这种经验,其核心就是类比。 上硕士,更多的是培养探索知识能力。如何探索新知识?通过在校期间学习各种所谓无用方法,掌握了工作后如何探索新知识的能力。这种能力,这种经验,其核心也是类比。 要类比,首先要找到可以比的东西。这个东西可能是人,可能是事,可能是物。这东西怎么来?经验!直接经验来自于自己的体验和经历,间接经验来自于观察和书本。 这批研究生毕业了,下批研究生要找工作了,新一批研究生要入学了。一直在思考:硕士阶段,究竟培养学生什么?也许类比能力,是一个很好的解释。 做人做事做学问!这七个字,对本科生有用,但对研究生更有用。做人,至少值得信任的;做事,至少觉得负责的;做学问,至少显得专业的。 该毕业的,都毕业了。但是毕业后,会一样吗?呆一年,看十年。观察研究生两年的表现,可以预测未来的发展情况。就像观察研究生现在的表现,可以猜测家庭的成长环境和本科的成长状况。如果这两年,放弃成长,放弃直接体验和间接观察,那么这两年的机会成本有多大? 1、呆寝室?去图书馆?抑或去实验室?去实验室!呆寝室,想学习?想成长?不现实!那就去图书馆吧?!可以,但缺两样东西:领地和情感。那是公共场所;那里没有这么多可以进一步发展的兄弟姐妹情。 2、每周讲座和我无关,不听不问不思考?经管的研究生,宽视野,厚基础。听的不是知识,是思路;问的不是困惑,是心得;思考的不是内容,是如何类比。 3、........ ....... 每一个人,都有优缺点。从优缺点里获取间接经验,充实的是自己的类比库。 每一件小事,都有价值。总有一天,想做一件大事,依靠的经验还是这些小事。 如果没人要你做事,或者请你做事,其实这不是幸福,而是悲哀。最大的惩罚不是骂你或者教训你,而是不理你,不管你。但,又有多少人,或参悟这一点呢? 本科生也好,研究生也好,要多做事,多经历事,多观察事,积累的越好,经验就越丰富,类比的数据库数据就越多。表面上,吃亏了;实际上,成长了。这,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的矛盾,潜在利益和面上利益的冲突。但,毕竟我们要过的不是今朝有酒今朝醉的人生。 再回首开头的四个问题,答案就在字里行间!
1287 次阅读|1 个评论
浅议科学研究方法之类比法
热度 1 putin24 2012-1-14 16:07
浅议科学研究方法之类比法
类比 ( analogy ) ,或称为类推,是根据两个对象之间在某些相似或相同而推出其他方面也可能相似或相同的一种逻辑方法。它在科学认识过程中,人们为了变未知为已知,把陌生的对象与熟悉的对象相比较,把未知的东西和已知的东西相对比,寻找两个不同对象相同点或相似点,以此为根据,将其中我们熟知的对象的性质、属性或结婚推移到另一对象中。 在科学中使用类比往往就是主张在类比物与应予解释的系统之间有两类关系。第一类关系是类比物的性质与应予解释的系统的性质之间的类似性关系。第二类关系是因果关系或函数关系,这类关系既适用于类比物也适用于应予解释的系统。——约翰 · 洛西著《科学哲学历史导论》 类比法 (Method of analogy) ,或比较类推法,是指由一类事物所具有的某种属性,可以推测与其类似的事物也应具有这种属性的推理方法。类比法属平行式思维的方法,即是在同层次之间进行推理。 亚里士多德在《前分析篇》中指出:“类推所表示的不是部分对整体的关系,也不是整体对部分的关系。” e.g1. 太阳系中行星绕着太阳运行,其引力与半径 r 的平方成正比,太阳的质量占了整个太阳系的 99% ;而在 1911 年卢瑟夫提出原子是围绕着正电荷原子核 ( 质量是整个原子的 99%) 运行的假说,其原子核与电子的吸引力也与运行半径的平方成正比。 e.g2 . 数学几何中,从二维,三维某些特性类推多维空间中的几何属性。 e.g3 . 修辞学中的“比喻”,有时也是类比的一种。 e.g4 . 工业设计领域的仿生学是建立在类比基础上,根据生物系统结构、功能,研究出自动化程度很高的仿生机器,例如宠物机器狗等。根据蝙蝠的超声波原理,研制出超声波定位器。 类比的属性越多,结论越可靠;类比属性越接近本质,结论越可靠。如果把某个对象的特有情况或偶有情况硬类推到另一对象上,就会出现 “ 类比不当 ” 或 “ 机械类比 ” 的错误。由类比所得结论并不一定正确,相似属性与推出属性之间不一定有必然联系;类比推出的结论必须以实践来检验;类比推出的结论应该由实践来修正,使其完善。 类比,由此及彼,“此”为前提,“彼”为结论。类比法先比较,后推理。 e.g5. 在社会科学中,预测目标事物加以对比分析,来推断预测目标事物未来发展趋向与可能水平的一种预测方法。类比法应用形式很多,如由点推算面、由局部类推整体、由类似产品类推新产品、由相似国外国际市场类推国内国际市场等等。类比法一般适用于预测潜在购买力和需求量、开拓新国际市场、预测新商品长期的销售变化规律等。类比法适合于中长期的预测。 奔驰公司的Boxfish 仿生设计
个人分类: 学术笔记|11957 次阅读|2 个评论
类比与天文学发展——读《通向实在之路》(一)
qianlivan 2011-12-16 12:43
彭罗斯的《通向实在之路》是一部有三十四章的大书,短期内不可能读完。所以一边读就一边做点记录。书的"引子"中讲了一个故事,从一个很小的侧面反映了天文学研究如何开始、如何发展。 一次大地震之后,一个小岛(似乎是说克里特岛)遭受重创。国王的首席工艺师阿姆台和其他一些人幸存下来,他看到的是废墟,他钟爱的那些工艺品也已粉身碎骨。他察觉到"大地女神的统治已经被另一个价值观迥异的存在物颠覆了"。几年之后,阿姆台举家离开小岛。一次,阿姆台在向他的小孙子解释天空中恒星分布的时候,他意识到:"在那次有恶魔制造的灾难前后,天空中的星位看起来却没有丝毫变化。"因此,天上的诸神相对来说是更有力量的。我想,大概也是类似的原因,古代的统治阶级才会热衷于占星术。严格说占星术不算是天文学,但是至少占星师们帮助记录了恒星位置,这也是天文学研究的一部分。 阿姆台之后1100年,40代人之后的阿姆弗斯依旧从事着祖辈的手艺活儿。代代相传的除了手艺,还有当初困扰阿姆台的那些疑问。阿姆弗斯除了自己的手艺活儿,还研究植物、昆虫和岩石晶体。一天,他仰望苍穹时,他努力辨认也没有发现天空中恒星分布和星座的相似性。"照它们的实际布局来看,不像是有意识的设计,而更像是农夫随机撒种式的产物。"他意识到:"与其追问恒星或其他物体布局的成因,倒不如找出事物运行中普遍存在的更深层的有序性。"人们在研究农作物的时候不会去研究种子在田地中的分布,而是研究从种子发育为植株这一神奇过程。类比地来说,天文学也应该研究每颗恒星更深层次的规律。 在这个故事的最后,阿姆弗斯像他的祖先阿姆台那样出海一游,找到了一位智者----毕达哥拉斯。我想,这个故事如果续写下去也许会是这样:又过了2000年,阿姆台的后人们发现了自然界中的植物的分布也有自己的规律,他们想到,宇宙中的天体何尝不是这样?天文学家们开始了对宇宙中星系分布和宇宙大尺度结构的研究。
个人分类: 读书|5009 次阅读|0 个评论
写论文和写情书
热度 2 zuozw 2010-10-22 23:00
经常读论文,大家都应该有这样的体会:有的论文晦涩难懂,本来简单的道理写得很复杂,不知所云。有的论文写得层次清晰、言简意赅和心潮澎湃,即使难懂的道理也写得简单易懂。而对于写的情书,几乎每个人都能看明白TA的意思。其实写论文和写情书有很多相似之处,从写情书中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首先, 写论文时要把读者当作情人 。写情书时目的很明确:打动TA的心;同样写论文是为了让读者了解我们的工作和打动TA的心,让TA认同我们的观点(理论)和结论。所以,写论文时不要从自己角度,要换位思考怎么写才能让读者理解和接受;带着激情,全心思投入构思和规划怎样写论文。同时,尽量用通俗和简洁语言表达。 其次, 写论文时要诚实和有针对性 。写情书时或许可以稍微夸大TA的优点和自己的能力等,但不能无限制地夸耀,否则会适得其反。同样写论文时我们一般都是说自己的结果多么多么地优秀,多么多么地应用广泛等,但是还是有分寸地比较好些。 再次, 写论文时要有些天马行空 。虽然写论文一般要求有摘要、前言、理论(制备)、讨论和总结等固定部分,不能像写情书那样随心所欲、天马行空;但是论文内容的写法没有固定,我们还是可以戴着镣铐跳舞的。这样才能有利于思维的开阔,防止写出八股文似的论文。 总之,带着写情书的心境和激情试着写论文,或许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个人分类: 科研心得|3836 次阅读|3 个评论
命悬一线的盖娅 田松
tian2009 2009-12-14 21:21
载《博览群书》 2008 年第 1 期 稻香园新笔之( 1 ) 每天早晨起床,尤其是冬天,第一件事常常是打开窗子 让新鲜空气进来。我忽然觉得,这是一个神秘事件 为什么外面的空气,会是新鲜的?   作为动物,人时刻都要呼吸。在这一进一出之间,一定发生了什么变化。比如在东北的冬天,一大家人住在一起,屋子封得严严的,第一个起床的人从外面回来,会觉得浊气扑鼻,如果不马上开窗,简直会被憋死。对此,现在的小学生也能做出解释,因为人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在有人生存的密封空间中,人体需要的 养气 越来越少,人所呼出的废气会越来越多,直到让人窒息。   那么,如果我们找一个可以透光的密封空间,里面放上足够的绿色植物,让它们进行光合作用,是否可以获得充足的氧气,就不用开窗了呢?   答案是否定的。    1990 年代,美国亚利桑那州曾经造了一座类似的东西,叫做生物圈二号。生物圈二号基本上是一个一公顷大的玻璃房子,人们精心放置了初始的动物、植物、人;河流、土壤、蚯蚓,以及蘑菇、麦子等大大小小的生物和非生物,希望这个系统能够在太阳的照耀下实现物质的自循环。遗憾的是,几年之后,这个系统就崩溃了 里面的空气当然也不再新鲜。   然而,人类每天都向大气排放难以计数的污浊之气,经年累月,千秋万代,为什么大气仍然是新鲜的?生物圈一号,即地球,这个系统仍然没有崩溃?   人体的基本单元是细胞,细胞周围有体液。细胞和它所构成的人一样,也要进行新陈代谢。它要不断地从体液中吸收养分,并向体液中排出它的废弃物,就像人类每天早晨开窗一样。如果细胞有灵,它会不会觉得这是个神秘事件? 为什么外面的体液,总是新鲜的?   类比地看,这个问题很容易回答。一个余华式的答案是:因为细胞所属的生物个体,活着!   只要人活着,健康地活着,人体的细胞只要打开细胞壁上的小窗口,就能接收到新鲜的体液,并排出废物,简而言之,与体液进行物质交换,新陈代谢。   同样,人类每天打开窗子,就能享受到新鲜空气,与它进行物质交换,那是因为,   盖娅活着!   盖娅( Gaia )是古希腊神话中大地女神的名字。 1960 年代,英国大气物理学家拉夫洛克( James E.lovelock )根据地球表面远离平衡态的大气结构及其超强的稳定性,提出了一个假说,认为地球本身是一个活的生物体,并把它命名为盖娅。盖娅假说经过了美国生物学家马古利斯( Lynn Margulis )的补充,在科学的意义上更加完善,成为盖娅学说。   因而从实际上说,地球是有生命的。这并非含糊不清的哲学观点,而是关于我们生命的无可辩驳的真理。生物并不是自我封闭的、独立存在的个体,生物必须不断地与其他生物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是一种相互合作的团体。我们的每一次呼吸都将我们与生物圈中的其他成员紧密相连,而那些成员其实也在 呼吸 ,只不过是以一种比较缓慢的节奏在呼吸而已。(林恩 马古利斯、多里昂 萨根,《我是谁,闻所未闻的生命故事》,江西教育出版社社, 2001 年,第 22 页)   在这样的比喻中,地球上的各种生物之于盖娅,就相当于人体中的各种细胞、细菌、病毒之于人。   历史地看,把地球本身看作生命体,这种思想非常古老,很多民族都有这样的神话。女性主义科学史的著名人物麦茜特( Carolyn Merchant )在其《自然之死》中,对于科学革命之前将大地视为生命,尤其是视为母亲的各种思想有系统的介绍。   地球的泉水就像是人体的血液系统,其它流体就像是人体中的粘液、唾液、汗液,地球存在物的组织仿效我们身体的组织,其中包括静脉和动脉,前者为血液管道,后者为气息管道。(麦茜特,《自然之死》,吴国盛译,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9 年, 26 页)   在我们当下的话语体系中,这种神话的拟人的理解自然的方式被认为是出自想象,没有 科学依据 ,所以是粗糙的,简陋的,乃至荒谬的。然而,盖娅学说则在 科学 的意义上复活了这样的理解方式。虽然在经典科学哲学看来,科学假说与神话之间仍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不过,我现在越来越倾向于把它们看作一个硬币的两面。盖娅这个命名恰好将科学与神话连接起来,地球就是盖娅,盖娅就是地球。这也正是盖娅一词的原初意义。   类似地,我现在越来越主张把地球理解为生命,不仅是在比喻的意义上,而且是在本体的意义上,在 科学 的意义上。在我看来,被今人视为荒诞迷信的神话,正包含着古人的生存智慧。在某种程度上,我可以把神话的比喻性的解释,借助于盖娅学说,转化成科学的解释。反过来,也可以把科学的解释,形象地转述成拟人的解释。比如人,可以理解为生命,也可以理解为一个由各种酶、细胞、体液、激素之类的东西构成的生化系统。一个人手触热锅,会马上把手缩回去。如果把人理解为生命,这个过程简直不需要解释 就是生命本能的反应嘛。而要从生化系统角度解释这个过程,我相信也能办得到,但是什么酶啊,蛋白啊,信号传导啊,这样高深的科学术语,我肯定是看不懂的。显然,形象的解释更简明易懂,也更容易被传播。   好,现在,让我们努力理解盖娅这个生命。   的确,盖娅实在是太大了,大到让人无从着手。但是,既然是生命,我们就可以通过作为生命的自己进行理解。而类比是最直接、最简单的方法,所谓将心比心。   我们都知道,人体这个生化系统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和自我修复能力。比如人的体液稳定在一个精致的成分比例上,人的体温也稳定在波动幅度很小的范围。在有外伤的时候,人会流血,也会凝血,肌肉、皮肤都会再生,有时连疤痕都可以不留。   那么同样,作为生命的盖娅也应该有一定的自我调节和自我修复能力。   拉夫洛克之提出盖娅假说,首先根据的就是盖娅调节大气的能力。又如关于水污染问题,常用的一个术语叫做 自净能力 。那就是相信,一定数量的污水进入自然河流,可以自动消失。从生命的角度,也可以理解为盖娅自我调节的表现。   中科院的蒋高明研究员几年前在内蒙的研究给出了一个结论:草原生态恢复的最佳措施,就是把那块地方封闭起来 只要人不进去,草原生态就会自动恢复,比任何人工干预都有效。蒋高明当然有他高明的科学解释,不过,从盖娅作为生命的角度,我可以说这正是盖娅的自我修复能力的表现。蒋高明的科学解释,与我的类比解释,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甚至,我可以反过来,从盖娅生命的角度,早早地直接给出同样的结论 而不需要等待蒋高明的科学依据。   诡异的是,那些绝不相信神话,坚持机械论、还原论,主张 征服 自然的科学主义者,也在不知不觉中相信盖娅的这种能力。在我强调生态破坏,垃圾增多,同时又强调这些问题科学无法解决时,有一种回答竟然是: 你要相信大自然有自我恢复的能力!   然而,就和人类个体一样,盖娅的自我修复能力是有限的。   比如说,有人相信你有自我修复能力,就天天在你身上划刀子。将心比心,我不用问就能知道,就算那人下手很轻,只让你刚刚流血,隔天就会痊愈,你也会不舒服。同样,人类在盖娅的身体上,挖山、开矿、填湖、筑坝,盖娅也会不舒服的。而且,一旦那人轻轻地划断了你的某根神经或者动脉,你很可能会半身不遂。那么,盖娅也会的。   更恰当的类比是把人看作盖娅身上的(癌)细胞。于是,人类与盖娅之间的关系,就相当于(癌)细胞与人类个体之间的关系。人类对于盖娅的所作所为会给盖娅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就完全可以从(癌)细胞与人类的关系中得到理解。   如果人体内有一种(癌)细胞能够析出人的骨髓,燃烧人体的脂肪,或者把血管扎起来供它发电,人会怎样呢?经年累月,人体必然不堪其扰。那么,这一百年来,人类不断挖出深埋在盖娅体内的煤炭和石油,不断截住大江大河,盖娅的身体能够若无其事吗?   这样的类比还可以继续下去。   大坝阻断了白暨豚的回游路线,使得她不能再以从前的方式生活。人们以为可以给她搬个家,专门给她建一个保护区,这就算是保护了。然而,去年年底的考察表明,白暨豚并没有搬到人类给她安置的新家,她很可能已经灭绝了。很多人依然觉得,灭绝的只是一个物种而已,而在地球的生命史上,已经有很多物种灭绝了。   不过,从盖娅生命的角度考虑,则远非如此。我们假设人的身体中有一种细胞,就命名为 白暨 吧。 白暨 细胞的活动区域是从肾脏到脚趾头。白暨细胞是人类生下来就有的,至于她承担什么功能,科学家还不知道。不过现在,由于一种叫做灵长的癌细胞的阻碍,白暨细胞的活动区域变成了从肾到腰,又过了一些日子,白暨细胞全死了。这件事儿意味着什么呢?难道仅仅只是人体失去了一种细胞,就像割了阑尾吗? 甚至阑尾,以我之见,既然人这种动物一生下来就有,它就不应该只是个累赘。如果白暨细胞承担着人体的某种功能,那么,失去了白暨细胞的人体必然会生病。   同样,失去了白暨豚的盖娅,也会生病的。   近年的暖冬不时成为议论的焦点,接连不断的全球范围的气候异常,我想可以解释为,盖娅病了,在发烧,在打摆子。   盖娅已经发出了种种病重的信号,但是人不要自作多情,她的信号不是发给人的。就像人类的高烧,也不是给细菌病毒癌细胞的信号,而是为了调动自身的免疫系统,消灭它们。如果高烧可以消灭导致高烧的原因,人可以痊愈,使得人体这个生化系统继续运行。如果失败,系统就会崩溃 死亡。   我想,和人一样,盖娅也是会死的。   人们常常说,石油还能用多少年,煤炭还能用多少年,淡水还能用多少年,这样算来,人类文明的终结似乎还很遥远,因而人类还有足够的时间来改造文明。   然而现在,大坝堵塞了盖娅的血管;矿井敲凿着盖娅的骨骼;油井汲取着盖娅的骨髓;同时,人类造成的气态垃圾改变了盖娅的体液成分,液体垃圾改变了盖娅的血液成分,到处填埋的固体垃圾成为盖娅体内的结石;耗散热形态的垃圾提高了盖娅的体温。这样的身体,我担心,即使我们能够停下来,给盖娅唱一支歌,她也未必能够康复过来!   和人一样,盖娅也是会猝死的!   一旦盖娅死去,它自我调节和自我修复的神力也将消失。虽然太阳还在,月亮也在,物质地球依然还会自转,也会绕太阳公转,但是,就像那个人造的生物圈二号,盖娅的体液将不再循环,当我们打开窗子,外面的空气就不会是新鲜的了!   在人类个体死亡的同时,他身上的细胞和细菌也将随之死去。同样,在盖娅死去之后,人类也将迅速灭绝。   有人说,当人类灭绝之后,会有一种新文明诞生。   也许吧,但是那不绝会是人类的文明。 2006 年6 月22 日 2006 年7 月28 日 北京 稻香园 2007 年4 月8 日 2007 年4 月18 日 2007 年4 月29 日 Sunshine loft, Berkeley 2007 年12 月1 日 北京 稻香园
个人分类: 稻香园新笔|3370 次阅读|5 个评论
泊松光斑,天线杂散瓣,水波绕射及其它
qianlivan 2009-10-29 20:35
可见光和无线电波都是电磁波。它们有类似的性质,当然也有不同,就是它们的光子能量不同,波长 不同。本科时讲可见光的课是光学,当然量子力学里也有一点点;而讲无线电波的课有电磁学和 电动力学。 不同性质的电磁波在不同的课里讲当然是合理的,但是这样也会带来一点割裂的感觉。毕竟可见光和 无线电波都是有比较明显的波动性的。我在光学里学习光的衍射的时候感觉比较自然,而当讲到泊松 光斑的时候,虽然感觉有点惊奇,但还是很快想明白了。学习光的衍射就感觉和学习水波的衍射一样, 看着书上的照片,很有些感性认识,学起来也容易些。 后来学习射电天文,讲到天线的方向图。虽然书上有示意图,但是我一直感觉难以理解。例如天线的 方向图里有旁瓣和杂散瓣,有些杂散瓣还在天线反射面的后面。我花了很长时间才想起来这是波的衍 射,就和光学里的圆屏衍射可以看到条纹和泊松光斑一样。低频射电天文观测的波长大约在米的量级, 而望远镜的尺度大约是几十米。而障碍物尺度在一个波长到一千个波长时衍射最明显。所以,射电望 远镜有旁瓣和杂散瓣都是很自然的。 原则上说一切都是有波动性的。不过单就生活中明显的波动现象而言就还有很多:水波、水中的声波 、空气中的声波。所以可以将这些波动现象结合起来想想。人可以听见的声波的波长可以从几厘米到 几米,所以声音的接收也可以像射电天线一样。实际上瑞典的Onsala天文台就有一个演示实验,用废 弃的射电天线反射面做了一个发射和一个接收声音的平台,两个反射面相对。一个人站在一个台子上 小声说话,远处另外一个台子上的人就可以听到。原则上也可以像光学中那样,制作声波的波带片。
个人分类: 思考|6344 次阅读|0 个评论
国如人之处[骈文]
刘玉平 2008-7-26 11:51
国如人之处 汇杂感而试以骈体,一人之管见,谬误多多,请各位指正赐教。 国人成而非人,虽多别亦有似。所谓质异道同,所谓横岭侧峰。 人秉父母精血,貌神似而不同,世代繁衍;国承本源精神,纪元续而有异,朝更制迁。 人自细胞、器官、系统而构,国由单位、行业、系统而合。 人分高矮胖瘦,国别大小强弱。 人分男女,多因熟而成家,或有情之姻、或无情之缘,或养儿育女、或劳燕分飞;国别本外,常因利而结盟,或发于内里、或迫于外势,或交汇融合、或反目成仇。 人之处世,或内敛深沉、或热情友善、或强硬狂妄;国之外交,或韬光养晦、或不卑不亢、或霸道嚣张。 人抗病恙肿瘤,国反歪风腐败。 人论内外兼修,国谈改革开放。 人讲原则尊严,国有国格国纲。 人崇真善爱美,国求进步发展。
个人分类: 诗词书画音|2847 次阅读|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21: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