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贝尔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女研究生破解神秘外星信号,成果获诺奖她却被排除在外
热度 25 beckzl 2016-12-5 21:53
不怒不怨 不卑不亢 ...    上个世纪,一位女博士被调入一所偏远的射电望远镜基地工作    她本想着这辈子可能会碌碌无为,孤独终老    即将完美上演女博士从看不起到嫁不出的“剩斗士新史”    可不曾料想,一次不经意的观测,她截获了一段诡异的无线电信号    这段信号以清晰的节奏律动着,就像是来自宇宙深处的呼吸声    女博士坚信这其中必有蹊跷,用各种方法尝试解开其中的秘密    几个月后,实验室传来了好消息,破解工作有了极大的进展,女博士与一众官员一起查看破解出来的信息    结果惊呆了所有人,那段信号中包含的信息竟然是希特勒的演讲视频    外星生命接收到了这段人类首次大规模广播的奥运会开幕式,并将它送回地球,似乎在说 “我听见你们了”    女博士的研究随即受到总统的高度重视    可她渐渐发现,自己的发现似乎成了别人的果实    最后甚至一度失去与外星生命接触的机会    当然,这只是电影《超时空接触》中的情节    但实际上还真的有这么一段发现神秘信号的故事    故事的女主角同样是一名 博士研究生 ,同样是 外星信号 ,而遭遇也惊人的相似    她以 第二作者 的身份将研究成果撰写成文公开发表    引起国际上的高度重视,让 诺奖第一次授予天文学家    可获奖者名单里却只有他的导师和同事 …    约瑟琳·贝尔 ,从没想过自己在二十年后会惊天的大发现    身为一个小学生的她只知道父亲一手建起来的天文台是个很有趣的地方    那里可以寻找到天文书上那些奇妙现象的蛛丝马迹 约瑟琳·贝尔    渐渐地贝尔发现自己已经深深地被天文学所吸引了    在父亲的鼓励下,贝尔来到了卢根学院学习科学    成为了第一个被允许在这个学院学习科学的女孩子    而其他的女生还沉浸在缝纫和烹饪这样的所谓“实用”课程中    可能是由于贝尔将太多精力投入到这些“不现实”的兴趣爱好中    她在英国11+考试(小升初)中失利    父亲为了保证贝尔能接受到开放优秀的教育    将她送至约克郡的一所贵格会的女子寄宿学校学习    虽然为此贝尔忍受了多年的寂寞,但也颇受启发 女子寄宿学校    高中毕业后,贝尔希望延续自己多年的兴趣,从事天文学的研究工作    她报考了格拉斯哥大学的物理学专业    1965年毕业后,又考取了 剑桥大学的博士研究生    即将开启人类新世界的大门    在攻读博士期间,贝尔与导师休伊什研究廉价且高效的 射电天文望远镜    经过两年的努力,他们使用2048个偶极天线,在面积2公顷的土地上建成了这种新型的望远镜    当时正是天文学发展的黄金年代,不久前天文学家刚发现了一种“类星体”    这种距离地球十分遥远的天体会发出明亮的电磁辐射    休伊什和贝尔的工作正是通过观测 “行星闪烁” 现象    间接测算太阳风的强度或测定观测天体的尺度大小 休伊什与贝尔建造的射电望远镜    1967年,射电望远镜正式启用,贝尔也投入到望远镜运营的繁杂工作中    由于计算机技术还没普及,望远镜所记录的信息全都需要人工处理后才能进行分析    贝尔作为研究生,自然是要承包这些枯燥繁杂的工作    那时候,她每天晚上要处理将近两米半的数据纸带 约瑟琳·贝尔    8月6日,贝尔枯燥的工作终于迎来了一丝不寻常    她细心观察着纸带上的数据,发现了一段诡异的信号    这段信号并非来自观测源,但却也不像是信号干扰    它总是规律地出现在观测数据中,并且每天都早4分钟到来    地球的自转周期为23小时56分4秒,每天早4分钟接收到表明此信号并不遵守地球24小时一天的历法,很可能不是来自地球的信号干扰,而是来自宇宙的深处。 贝尔首次发现脉冲星信号    贝尔心中想:不可能的,应该是某种巧合产生的信号    可是接连大半个月,神秘信号总是如期而至    八月底,贝尔觉得这个信号非同小可,她将结果上报给了导师休伊什    可是导师休伊什看到这些数据,下意识地就说 这肯定是人造物发出的 贝尔的导师休伊什    贝尔仿佛清醒过来了,对吧,应该是干扰造成的    可是就算是干扰也要找到源头,不能任由它影响观测    进一步的分析,她发现这些信号的周期出奇地精准    每个脉冲之间的间隔都是铁一般的 1.3373011秒    如果是信号干扰的话不可能会有这样精准的周期    难道这些规律的信号会是来自外星生命的?! 脉冲信号周期稳定在约1.3秒    接下来的事让贝尔等人陷入了更加深的恐惧当中    到了年底,休伊什开始忙于批改期末试卷,神秘信号一事一度搁置下来了    某天,休伊什走出疲劳的办公室,碰见了研究地球物理学的同事布拉德    休伊什一时兴起,装作不经意问起关于地外信号的事    布拉德告诉他,如果一个地外信号是窄带频率的,那就很有可能是来自一个发达的文明的 著名地球物理学家霍华德·布拉德    休伊什听后马上行动起来,结果让他大惊    神秘信号不仅是窄带频率的,而且经计算还是来自一个直径不超过5000千米的天体    这意味着神秘信号还真的可能是人造物发出的,而且还是 外星人    此刻,人类可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    这段神秘信号就像是打开 潘多拉魔盒 的钥匙    如果贝尔等知情人将这段被称作 “小绿人” 的外星信号公开的话    那必定会有人试图回复这一段信号    人类也许会得到一个强大的外星朋友,也很有可能会招来杀身之祸    他们开会讨论后决定要守住这个重大的秘密    贝尔听到导师的这个结论,心情很是沉重    会议结束后,贝尔回家吃了顿晚饭就又来到了实验室    这一晚,贝尔在实验室里待到很晚,就在她准备离开的时候    她又发现了一个神似“小绿人”的信号,但出现的频率并没有那么高    以至于以前她一直都没有注意到它的存在    第二天一大早,贝尔查阅之前的观测记录,对这个信号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这个信号和“小绿人”一样有精准得不可思议的周期    这下贝尔送了一口气,总不会有两个外星文明同时向地球发送信号吧    她把数据和自己推测的结论写成报告放在了导师休伊什的桌面    休伊什看了报告后也同意贝尔的想法,于是开始思考信号的成因    于此同时贝尔又发现了另外两个固定周期的脉冲信号    更加确信这些神秘的信号是来自天体的一种自然现象    1968年2月,休伊什与贝尔一起将他们的观测成果撰写成文发表在《自然》期刊    贝尔作为第二作者,参与了观测发现的全程    毫不夸张的说,贝尔发现了这些日后被成为“脉冲星”的天体    没有她的坚持,导师休伊什很可能都不曾重视这些信号 约瑟琳·贝尔    贝尔与导师休伊什发现的脉冲星引起了全球的狂欢    进一步研究发现,脉冲星其实就是早年提出的 中子星    只不过这些中子星拥有特殊的磁场分布    当它们自转时,就像一座灯塔,每旋转一周就向地球发送一个脉冲    197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为表彰脉冲星的发现    将科学界的最高奖章授予行星闪烁望远镜项目组    休伊什与赖尔两名教授共享奖项与奖金    而作为那篇重要论文的第二作者,贝尔不仅没有名誉    还被认为是 “仅仅做了些基础的数据处理工作的学生” 休伊什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    就连开篇提到的《超时空接触》电影中    主角解开信号后的遭遇也是为了影射诺奖组委会的不公    正在世人为贝尔所受的不公愤不平的时候    贝尔却表现得相当淡定,她并没有愤而起恶    而是一如既往地为天文学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约瑟琳·贝尔    2004年,共享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三人中,破天荒地有一名研究生    这被认为是诺贝尔组委会对1974年贝尔的不公待遇的反思与补偿    贝尔不卑不亢,沿着自己的道路稳健地行走    2003年,贝尔加入了英国最传奇的 皇家学会    2007年,被 哈佛大学 授予荣誉 博士 学位    同年,因为对天文学的杰出贡献,贝尔被晋升为 大英帝国爵士 约瑟琳·贝尔在皇家学会    但故事还没有完,脉冲星将以另外一个面貌为人所知    1979年,一个刚遭遇了不幸乐队正在筹备更名后的首张专辑    乐队的成员偶然间瞥见百科全书中的一副脉冲星图像    灵感瞬间涌出,这张图像也成为了那张专辑的封面    这支Joy Division乐队也凭借此作成为后朋克风格的领军人物    随后,伴随着专辑的大火,这张CP 1919脉冲星的图像成为了时尚的流行文化符号    以另一番面貌出现在大街小巷    脉冲星也许是跨界最成功的科学发现    贝尔奶奶的无私与豁达将会与CP 1919永远传递下去 文章首发于微信公众号:SME 欢迎关注
20156 次阅读|25 个评论
[转载][喜劇] [冰雪奇缘:生日惊喜 Frozen Fever (2015)][1080p + 720p
lcj2212916 2015-8-7 19:53
导演: 珍妮弗·李 / 克里斯·巴克 编剧: 珍妮弗·李 / 克里斯·巴克 主演: 伊迪娜·门泽尔 / 乔纳森·格罗夫 / 乔什·加德 / 克里斯汀·贝尔 / 克里斯·威廉姆斯 / 更多... 类型: 喜剧 / 动画 / 短片 / 奇幻 / 冒险 官方网站: www.disneyanimation.com/projects/frozenfever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语言: 英语 上映日期: 2015-03-13(美国) 片长: 7分钟 又名: 冰雪奇缘:惊喜连连(台) / 魔雪奇缘:发烧狂热(港) / 冰雪热 IMDb链接: tt4007502 阳光明媚的阿伦黛尔王国,终于迎来了安娜(克里斯汀·贝尔 Kristen Bell 配音)的生日。早在数周前艾莎(伊迪娜•门泽尔 Idina Menzel 配音)便和克里斯托弗(乔纳森·格罗夫 Jonathan Groff 配音)、雪宝(乔什·盖德 Josh Gad 饰)精心准备这次生日庆典,我们这位认真执着的女王决不允许有半点失误。当她确认一切准备就绪时,便安排两位搭档看好会场,防止蛋糕遭到损坏,自己则独自走入城堡去叫醒熟睡中的安娜。姐妹俩共度生日的记忆还要追溯到艾莎被关在房间的那些年,所以艾莎极其重视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她为安娜精心挑选准备了各种小礼物,但或许是这几周来太过操劳了,以致于患上了感冒。一路上艾莎喷嚏连连,许多小雪宝从喷嚏中诞生出来,给克里斯托弗和雪宝惹出不少的麻烦…… 下载地址: http://www.400gb.com/file/111275597
373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動畫] 【冰雪奇缘】【2013】【美国】【1080p+720p】
lcj2212916 2014-6-16 22:48
1 分鐘前 上傳 下載附件 (10.05 KB) 导演: 克里斯·巴克 Jennifer Lee 地区: 美国 上映时间: 2013 豆瓣评分: 8.4 主演: 克里斯汀·贝尔 伊迪娜·门泽尔 类型: 动画 动漫 简介: 《Frozen》讲述一个诅咒令王国被冰天雪地永久覆盖,乐观无畏的安娜(由克里斯汀·贝尔配音)和一个大胆的山民克里斯托弗以及陪伴他左右的驯鹿斯文组队出发,遭遇了喜马拉雅山般的极端气候、神秘的生物与无处不在的魔法,不但为了寻到安娜的姐姐——冰雪皇后埃尔莎(由埃蒂纳·曼泽尔配音),更希望能破除冰封魔咒,拯救王国免遭灭顶之灾。 下载地址: http://www.400gb.com/file/66694518
2831 次阅读|0 个评论
全球公司与国际社会
benlion 2013-11-25 22:27
自从地理发现,东印度公司建立,进入了全球文明时代。 人类文明的经典文化奠基于轴心时代;但是,希腊文化经历希腊化和罗马文明的发展,而在拜占庭延续,印度文化在贵霜帝国发展了佛教,而后又回到印度教文明。实际发展和繁荣起来的是中国文明和阿拉伯文明,而后,进入欧洲文艺复兴时期。 欧洲近现代化,开启于欧洲大学建立和文艺复兴,以色列、希腊和罗马文化复兴,阿拉伯世界为欧洲保存了希腊 - 罗马典籍,从阿拉伯文翻译成拉丁文等,同时,阿拉伯收藏的中国文化资料和技术等,也传入欧洲,典型的是墨家的光学等,而在阿拉伯发展的化学和代数为欧洲实验科学的酝酿提供了预备。 中国元朝,蒙古帝国与欧洲接壤使中国文化直接传入欧洲, 13 世纪欧洲进入文艺复兴时期;但是,欧洲 17 世纪奠基实验科学和 18 世纪发生工业革命,恰好在中国清朝的时期, 19 世纪欧洲进入现代文明时期。 之所以,地理发现是全球文明的开始,是因为,欧洲国际商业和文化中心,从意大利的地中海转移到荷兰 - 英国的北海区域,进入的是东西方全球贸易和航海时代,也是中西文化和技术等交融时期。 日本明治维新进入近现代化文明的发展,而中国开始于鸦片战争之后的洋务运动,复兴江南考试和派遣留学、开启工业化等,经历辛亥革命和新中国成立,进入现代发展时期。 中国的近现代化过程,向日本、欧洲学习,然后,美国,再后苏联,而今又是美国;但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欧洲宗教文化与科学文化等关系存在一些理论问题,比如,李约瑟 - 钱学森问题等,前苏联模式与当代美国模式之间体制、文化的兼容等,必须深入历史的考察和思考。 20 世纪到 21 世纪,北美 - 澳洲、南美与中国 - 俄国等,尤其,全球公司发展和国际人才流动,进入环太平洋时期。 - ( 2011 年 -2013 年《沉思录》 - 后记) -
个人分类: 2013|1645 次阅读|0 个评论
德国“神”药阿司匹林(2)称霸
热度 2 fs007 2011-3-13 04:18
寻正 ====上一章 阴差阳错撞大运 水杨类物质退热抗风湿痛风的作用在学界已广为人知,限制其使用的,是该类药物的强烈的副作用。一个从医学上说并不重要,但关乎药品成功的副作用是水杨酸纳的那种令人发呕的甜味,这一特点,结合该药本身对胃肠道强烈的刺激作用,让患者极不愿服用。在所有的优势中,估计移除这一副作用是阿司匹林取得成功的关键——再好的药品,如果患者不愿入口,即失败了一半。 德赛尔设计了一系列的试验证实阿司匹林的药效与明显减少的副作用。德赛尔的研究发表在学术杂志上,并在医学界得到了回应,随着越来越多的医生认识到阿司匹林的作用,阿司匹林逐渐成为最畅销化工药品。四年后,阿司匹林在医学界人尽皆知,学术杂志上发表相关文章都不再需要提供常规的药品描述。阿司匹林逐渐成为该药的通用名称,由于其良好的消炎镇痛作用,逐渐走入家庭壁橱,成为常备药物。 阿司匹林畅销的最基本前提是减少了难以入口的这个障碍,而在其它副作用上,其实并不明显,起码远不象德塞尔以及当时的医生们所相信的那么明显。 水杨酸、水杨苷、以及阿司匹林在本质上是同一药品,其生物活性成份是水杨酸。水杨苷与阿司匹林都会在吸收后迅速分解为水杨酸起作用,因此称为前体药(Prodrug)。阿司匹林吸收后半衰期只有20分钟,分解成水杨酸,水杨酸的半衰期则有3-4小时。 水杨酸是人体内本身就会合成的可能起生物调切作用的活性物质。水杨酸能抑制环氧合酶,进而抑制其产物——前列腺素类(Prostanoids)物质的产生。前列腺素类物质包括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s)、前列环素(Prostacyclins)、以及血栓素(Thromboxanes),与白三烯合称花生酸类(Eicosanoids)。这些物质是激素类的信号介质,通常所言的激素是指内分泌激素,把信号从体内一个器官带到另边一个器官,而在同一细胞上传递信号的,称为自分泌(Autocrine),在相邻细胞间传导信号的,称为旁分泌(Paracrine),花生酸类物质就起局部传递化学信号的作用。 花生酸类物质不但是炎症发生时的信号传导物质,同时也是体内众多细胞进行生理活动时的必不可少的信号介质。前列腺素是炎症介质,使得痛觉传导更为敏感,能促使体温升高,这就解释了阿司匹林为什么有解热镇痛消炎的作用。另外阿司匹林会干挠到胃肠道正常的生理功能,导致恶心、出血等常见不良反应。 德赛尔做了一系列的实验证明阿司匹林副作用小于水杨酸或水杨酸钠,然而,他没有对比阿司匹林与水杨酸服用后对胃粘膜的刺激作用,或者说即使他做了相应实验,他没有报导结果。现在我们知道他做这个实验会有什么结果,阿司匹林的副作用强于水杨酸。在1899年,柏林的雷登大学诊所做了关于阿司匹林的第一个临床实验,10个有风湿病等相关疾病的病人服用了阿司匹林,其中不少人是用酒兑服的,阿司匹林1-3克,作者报道患者没有不良反应。酒精显著增加阿司匹林的胃肠道出血的风险,当初的实验令人难以置信。 为什么阿司匹林的副作用当时会被低估呢?其中的关键是水杨酸难以入口。一个难以入口的物质往往造成极大的对其消化道副作用的极大预期,因此,水杨酸的胃肠道反应往往可以正确判断,而阿司匹林则没有这个心理预期,病人及医生往往把出现的异常反应归结于其它原因,这种偏见是造成对阿司匹林副作用误解的根本。 其次是医学界的社会心理预期,水杨酸效果显著,同样地也臭名昭著,人们期望出现一个可以有其作用而没有其副作用的物质,阿司匹林迎合了这种心态,人们易于忽略那些副作用。同时,阿司匹林副作用比较隐蔽,比如一半以上的出血,患者不出现症状,因此也易被忽略。麦克拉根推介水杨苷时,他倾向于水杨苷而不是水杨酸,为证明水杨酸不好,他曾经做实验证明来自埃登公司的水杨酸含有大量的杂质。那么水杨苷与水杨酸的副作用也可能跟其不纯净有关,从这一角度上说,埃登公司的乙酰水杨丹不是贝尔公司的阿司匹林,同一样药,两种境遇,并非偶然。 阿司匹林的成功更大程度上取决于促销。在1917年美国的阿司匹林专利到期,随后孟山都公司以及一大堆仿制者拥入市场,更具有灾难性后果的是,美国专利局在1918年还取消了阿司匹林商标名的注册权,1920年,美国最高法案也在贝尔的一件侵权案中宣告,阿司匹林被广告得人尽皆知,已经成为普通药名,不再具有商标性质。这一系列的发展,只是贝尔公司因为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失败而付出的代价的缩影,很快,贝尔公司在全世界范围内受到打击,在大多数国家丧失商标权,阿司匹林彻底变成一种大小药厂参入竞争的普通药物。 柳暗花明第二春 贝尔公司在1904年开发出片剂,在1915年,阿司匹林成为非处方用药,随后阿司匹林在1918年的流感大流行时大展风彩,奠定了其家庭常用药的基础。由于人们大规膜地使用阿司匹林,它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的能有效治疗的疾病,它被广泛用于任何引起发热、疼痛、或者其它不适的症状。在1950年,阿司匹林作用最畅销药品进入迪尼斯世界记录。据说1969年美国首次登月的宇航员们就带有阿司匹林。 阿司匹林的市场地位不断地受其它药品觊觎,药品行业也不断地推出新药,试图撼动阿司匹林的地位,如前所述,阿司匹林本身的副作用其实远不如最初推介的那么少,种类众多的退热镇痛药还是有机会的。最严重的威胁在20世纪中叶出现了。 在人群中有约2%的人对阿司匹林过敏,在许多人会产生胃不适乃至出血,在儿童会引起雷氏病(Reye’s syndrome),有致命风险,阿司匹林还引起神经系统症状,比如耳鸣,在有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增加出血的风险。在1953年,美国麦克雷尔(McNeil)公司推出了泰诺(Tylenol),其推介方针跟当初阿司匹林窜升如出一辄,新的泰诺有阿司匹林的效果而没有阿司匹林的副作用,人群中不能用阿司匹林的(比如小孩),可以用泰诺。 泰诺照抄阿司匹林的推广方式,也几乎全面照搬了阿司匹林的成功,麦克雷尔公司后来为强生公司收购,依仗强生的财力,泰诺以泰山压顶的方式夺去了阿司匹林在解热镇痛药市场的地位,时至今日,泰诺的销售量超过阿司匹林一倍,阿司匹林的很大一部分销售还不是在解热镇痛药市场,因此,可以说泰诺远远地把阿司匹林抛在了后面。 在1959年,强生收购麦克雷尔的时候,泰诺开始推出非处方剂型,发展到1970-80年代,阿司匹林的市场地位已然岌岌可危,前景暗淡。但却有一线曙光,从泰诺诞生之时,就默默地照耀着阿司匹林,在危机尚未成型时,这一片光明就化为灿烂的阳光,把冰冻阿司匹林之势,化为无形,阿司匹林的生命,再现了第二春,成就医药史上一个不朽的传奇。 给予阿司匹林第二次生命的,是克锐文(Lawrence L. Craven)医生。作为一个敏锐的观察者,他在实践中发现,他的病人如果使用了阿司匹林,其发生心肌梗塞的几率就大减。在1948年,他系统地采用阿司匹林预防心肌梗塞,在1950年,他发表了结果,400例使用阿司匹林的男性,无一例发生心肌梗塞。克锐文一生只发表了四篇文章,都跟他主张用阿司匹林预防心肌梗塞有关。 克锐文的发现,虽然引起了部分执业医生的共鸣,但在医学界却没有引起重视,只给阿司匹林提供了一线曙光而已。在克锐文之后,是纽约大学的威斯(Harvey J. Weiss)医生把遮蔽曙光的云层撬开了更大的缝。威斯系统地研究了阿司匹林对血小板功能的影响。前面我述及阿司匹林的药理作用大多是通过分解成为水杨酸活性成份起作用,但威斯发现阿司匹林的抗凝作用是独立于水杨酸的。威斯的研究对业界实践影响仍然微弱。 彻底揭开遮挡阳光的云层的是英国药物学家姜*文(John R. Vane),他与瑞典生化学家萨蓼尔森(Bengt I. Samuelsson)及伯格斯太龙(Sune K. Bergström)在1982年获得诺贝尔医学奖。他的主要贡献是发现前列环素与揭示阿司匹林的药理学机制,他揭示阿司匹林制的实际工作完成于1970年代初,随后在1974年,卡迪夫大学的爱尔吾德(Peter C. Elwood)等人率先报道了关于阿司匹林与心肌梗塞的随机对照的临床实验。在1980年代后,FDA扩大了阿司匹林的适应症范围:中风(1980)、心肌梗塞(1985)、与疑似心肌梗塞(1996)。尽管在2003年FDA拒绝了将阿司匹林适当症扩大到对心肌梗塞的预防,但这不能完全防止人们误以为阿司匹林对相关疾病有着强烈的预防作用。 对阿司匹林新功用的发现,导致了这一流行药物的经久不衰,贝尔公司在1999年的百年回顾中宣称阿司匹林在20世纪末产量达到了4万吨,其它保守的估计也起码在3-3.5万吨。阿司匹林成就了德国贝尔公司,它成了德国数一数二的药业巨头,在全球药品市场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贝尔公司阿司匹林销售额(百万德国马克) ====上一章
个人分类: 科学普及|9521 次阅读|2 个评论
德国“神”药阿司匹林(1)跃升
热度 5 fs007 2011-3-13 03:31
寻正 大浪淘沙 在1876年开始,英国医生麦克拉根(Thomas J. MacLagan)在《柳叶刀》杂志上发表系列文章,介绍水杨苷(Salicin)针对急性风湿病的神奇效果。麦克拉根崇尚自然法则,他相信,上帝为每一种疾病都设立了克制它的药品——关键是寻找它。而他就找到了风湿病的克星:水杨苷。 上帝的确给了人类一件克制疾病的大礼,那就是分布广泛的柳树及富含水杨苷水杨酸的植物,但在科学不倡的年代,能够分辨上帝礼物的先知太少,从埃及到中国,从亚洲到非洲,几乎所有的传统医学都曾试图将有关植物纳入医药的范畴,但又总是不得其法,在历史中不断地发生间隙性遗忘。麦克拉根借助于医学杂志的威力,坐上现代工业化快艇,在大浪中淘沙,洗出了医药史上一枚奇珍,我们或许不会再遗忘。 尽管西医始祖希波克拉底对柳树皮镇痛退烧的功效已有提及,后来到西医集大成者盖伦时代,这样的功效已广为人知,但中世纪的动荡,又让重新发现成为必要。在1763年,教士斯东(Edward Stone)向英国皇家科学院写信描述他发现柳树皮可以取代金鸡纳树皮治疗“热毒”(Agues,历史上包含疟疾在内的大多发热性疾病)。金鸡纳树皮在欧洲当时紧俏昂贵,斯东的发现让柳树再次走入医生的视野。 在18世纪,欧洲化学已经发展到初步尝试提炼化学药品的程度,奎啉于1820年被提炼成功,随后在1828年德国药学家巴克勒(Joseph Buchner)在提炼竞赛中胜出,首次从柳树皮中提炼出水杨苷——中药以“水杨”(Salix Purpura)入药,故而可能因之译为水杨苷或水杨酸,跟柳苷柳酸同义。次年,法国药学家勒鲁(Henri Leroux)用更优秀的提炼方法赶超。在1838年,意大利化学家皮锐亚(Raffaele Piria)将水杨苷进一步分解,获得水杨酸(Salicylic acid),大约同期,德国化学家罗维格(Karl J. Lowig)也在绣线菊(Meadowsweet,甜草花)中提取到水杨酸。 水杨苷会在体内分解为水杨酸,二者在药效上基本同质,只不过水杨苷服用的量要比水杨酸大。水杨苷与水杨酸的提炼为医生的药品箱增加一样十分有效的成员。然而,在19世纪,医生对疾病的认知仍然一踏糊涂,每一样药都可能被试用于每一样疾病,水杨苷与水杨酸随着被试用的范围的扩大,其无效的一面也就越明显。水杨苷与水杨酸在服用时有严重的胃肠道反应,也进一步地导致了大家对其应用热情的消减。 在1860年科尔勃(Hermann Kolbe)成功地用无机物合成了水杨酸,随后开始了建厂大量生产。科尔勃的合成方法后来在1884年被西米特(Rudolf Schmitt)改进,称科尔勃-西米特反应。科尔勃在1874年说服了自己的学生冯埃登(Friedrich von Heyden)投资建厂,开始了药品生产的工业化之旅。 在1853年法国化学家杰哈特(Charles F. Gerhardt)把氯乙酰跟水杨酸钠混合在一起,获得了一种他称为水杨-乙酸酐的物质,也就是乙酰水杨酸(Acetylsalicylic acid,ASA),杰哈特的合成物不够纯净,也不稳定。后来克劳特(Johann Kraut)在1869年生成了更为纯净稳定的乙酰水杨酸。 二鸣惊人 水杨类物质随着麦克拉根的推介,成为风湿病的标准疗法,然而,其强烈的胃肠道反应及其它副作用,往往令病人食而生畏,为医学界留下巨大的遗憾。这个遗憾,注定要一个“神药”来弥补,而造就神迹的条件,随着科学的发展与工业化的巨大生产能力而悄然成型。 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的开发程度急速扩展,其中一项是煤矿。煤矿作为燃料,在生产过程中有一项副产品——煤焦油。化学工业因为在19世纪变废为宝的经济动力而得到了极大发展,直接催生了现代制药业。 利用煤焦油生产人工染料在19世纪中叶成为一种快速致富的方式,在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的染料厂中,有一家叫贝尔公司(Friedrich Bayer and Co.),于1863年成立于德国,高额的利润让公司迅速膨胀。用煤焦油炼制人工染料很快就被证明只是新兴化学工业的开端,很多染料厂很快把开发精力集中到了开发药品,其中包括贝尔。 在1886年 开尔公司(Kalle Co.)首先挖到一只金鸡,发现了乙酰氨基酚,采用商品名退热灵(Antifebrin),取得了极大的商业成功,也极大地刺激了同行,导致人工染料业向药品行业扩展。贝尔公司随后推出非那西丁(Phenacetin,止热镇痛)、沙砜诺(Sulfonal,催眠药)、与催阿诺(Trional,催眠药),也小有宰获。 前面提及的埃登公司于1870年代开始生产水杨酸,麦克拉根等人的推介让水杨类物质扩大了销路,但科尔勃原来的设想是让水杨酸成为取代毒性更强的苯酚成为消毒剂,并未在其它药理学上的作用投入。到1897年,埃登公司率先推出了乙酰水杨酸,但基本上未引起人们的注意,该公司药品名冗长复杂,叫乙酰水杨丹(Acetylsalicylsaure),大概不上口的名字也是乙酰水杨酸初上市默默无闻的原因。 在1893年,霍夫曼(Felix Hoffman)取得化学博士,于次年加入贝尔公司,从事药品的开发工作。随后在1896年,阿兴格林(Arthur Eichengrün)博士加入贝尔,成为贝尔研发部门的实际负责人。阿兴格林于1890年取得博士学位,已经是成熟的研发人员,他跟贝尔公司有分享协议,他要享受他独自开发药品利润的5%。 在贝尔公司的药品开发部门中还有一个特殊人物,那就是德塞尔(Heinrich Dreser),他原是波恩大学的教授,被邀请到药品鉴定部负责,他的实际工作相当于市场推销部,他也与贝尔有一个类似的协议,但比阿兴格林更为优厚,凡是他推销的药品,他都要参与利润分成。 要理解德塞尔的工作,必须要了解百多年前制药业的现状。在当时,并不存在药品的规模化生产,而成规模的,是秘方药品,否则,大家需要到药剂师那里配制药品,而一般医生都会配点自己的偏方,或者药箱子塞一些秘方药品。秘方药品或许在普通人眼里仍然受欢迎,但在医学界已经臭名昭著,主要引起医生反感的,是那铺天盖地,不切实际的广告。化学公司进入药品行业,带来了不同的传统,他们更有科学理念,都不约而同地采取了申请专利保护、向医生推介而不向公众广告的销售形式。这种销售形式的基础,就是必须要有德塞尔这类专业人员向医学界沟通,可以说,德塞尔是中国人恨恶不绝的医药代表的先驱。 阿兴格林是一个爱迪生式的传奇人物,他有着犹太人的精明,配有科学上直觉式的敏锐,让他在化工开发上卓有成就。据他的回忆,是他首先设想了水杨酸乙酰化并交付霍夫曼执行。在冯埃登公司推出乙酰水杨酸的同时,霍夫曼也找到生产乙酰水杨酸的方式。阿兴格林将乙酰水杨酸送到德塞尔手中请求评估,德赛尔因为此前水杨类特质引发严重心脏副作用而拒绝测试,认为乙酰水杨酸没有开发价值。 阿兴格林以身试药,确信乙酰水杨酸的价值,随后利用自己的影响力,绕过德赛尔,找到古尔德曼(Felix Goldmann),让他将乙酰水杨酸发送给医生试用。试用的结果正如阿兴格林所料,乙酰水杨酸较少此前水杨酸类物质所具有的副作用,易于为病人所接受,一位牙医试用后,意外地发现乙酰水杨酸有较强的镇痛作用。 古尔德曼的结果报告给贝尔,但仍然无法说服德塞尔。德塞尔此时忙于推介贝尔公司的另一个神药——海洛英(Heroin)。海洛英化学名二乙酰吗啡,原在1874年为化学家瑞特(C. R. Alder Wright)发现,后于1897年由霍夫曼重新设计生产流程上市。贝尔推出的海格英起止咳平喘以及代替吗啡的作用,海洛英取得了极大的商业成功,对于享有利润提成的德塞尔来说,保障海洛英的成功可能是他拒绝接受乙酰水杨酸的原因。 德塞尔推介乙酰水杨酸很快受到了公司高层的干涉,德塞尔勉强同意了进一步测试乙酰水杨酸,但随后的结果让德塞尔迅速地改变了主意,他也因此拥了两项,而不是一项“神药”的收益权。德塞尔针对乙酰水杨酸的测试与大力推动才让阿司匹林成为药界传奇,终于二鸣惊人。 子虚乌有的公案 贝尔公司针对阿司匹林最大的成功是包装,比如将之命名阿司匹林(Aspirin),A取乙酰基之意,而spir则来自绣线菊拉丁文名Spiraea ulmaria,而-in的后缀依贯例表明为药(相当于中文的丹、散、灵等字。德塞尔的一系列药效研究与推广,让阿司匹林成为制药业的榜样。 在细述阿司匹林一药得道,贝尔公司随之升天之前,不能不提及霍夫曼与阿兴格林关于阿司匹林的“发明权”之“公案”。阿司匹林既不是贝尔公司发现的,也非他们首先开发上市,所谓的公案是不存在的。贝尔公司是新型制药公司,强调申请专利保护产权,而他们在德国本土申请专利却失败了,他们只有阿司匹林的商标权。 阿司匹林的确在美国申请到了专利,专利上署名为霍夫曼,霍夫曼的署名是象征性的,毕竟他是贝尔相关研究的具体执行人。由于阿司匹林在德国没有专利,霍夫曼与阿兴格林并未在该药的销售中获利,只有德塞尔因为推销提成赚得满盆满罐,而贝尔一跃成为国际药业大亨。 阿兴格林虽然指导过霍夫曼,但他跟贝尔的协议并不能让此种指导的工作为他带来收益,阿兴格林在贝尔享有多种他发明的药品的分成,远远超过他的工资,因此,他多半并不在意所谓的不存在的发明权——德赛尔在最早宣传阿司匹林的料材中,也不好意思提贝尔还有此药的“发明人”,埃登公司在旁边看着呢。 作为“发明者”的霍夫曼在三人中是最不重要的,而阿兴格林与德赛尔都不可或缺,否则,历史就会被改写。阿兴格林的商业直觉在他1908年脱离贝尔公司后独自创业所取得的一系列成功可以印证,而把这个商业机遇紧紧抓住并实现的人,是德赛尔。 ===下一章
个人分类: 科学普及|10853 次阅读|6 个评论
量子工程师为何反对“测量”?
gaoshan1900 2010-9-30 15:32
贝尔(1928-1990)生前是欧洲高能物理实验室(CERN)的一名物理学家,他的专职工作是加速器设计和粒子物理学研究,而量子力学研究只是他的业余爱好。他曾谦虚地称自己为量子工程师,只在星期天才有时间思考一些量子基本问题。然而,也正是这一业余研究使贝尔的名字永远留在物理学,甚至科学的史册上。 反对测量是贝尔写的最后一篇关于量子力学基础的文章。贝尔清晰地解释了为什么量子力学还不是一个精确的物理学理论,并介绍了当时人们提出的几种可能的替代和完善方案。 SURELY, after 62 years, we should have an exact formulation of some serious part of quantum mechanics? By 'exact' I do not of course mean 'exactly true'. I mean only that the theory should be fully formulated in mathematical terms, with nothing left to the discretion of the theoretical physicist . . . until workable approximations are needed in applications. By 'serious' I mean that some substantial fragment of physics should be covered. Nonrelativistic 'particle' quantum mechanics, perhaps with the inclusion of the electromagnetic field and a cut-off interaction, is serious enough. For it covers 'a large part of physics and the whole of chemistry' (P A M Dirac 1929 Proc. R. Soc. A 123 714). I mean too, by 'serious', that 'apparatus' should not be separated off from the rest of the world into black boxes, as if it were not made of atoms and not ruled by quantum mechanics. The question, '. . . should we not have an exact formulation . . . ? ' , is often answered by one or both of two others. I will try to reply to them: Why bother? Why not look it up in a good book? Against 'Measurement'
个人分类: 科普文章|2887 次阅读|0 个评论
贝尔的知识观
gl6866 2010-1-10 21:43
美国社会学家贝尔(Daniel Bell)在他的那部名著《后工业社会的到来──社会预测的一次尝试》( The Coming of Post-Industrial Society: A Venture in Social Forecasting )里,提出了一种新的知识观。 上个世纪60年代流行一种有关知识的观点,这就是美国学者马克卢普(Fritz Machlup,1902~1983)在其《美国的知识生产与传播》( The Produc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Knowledge in the United States )一书提出的。他认为,对于知识应当做主观的解释,而不去根据已知的事物对知识作客观的解释。在他看来,就是谁知道,出于什么原因和为了什么目的。马克卢普根据这个知道即为知识的标准,把知识分成五类: 一,实用知识、包括对在人的工作、决策和行动中有用的知识。二、智力知识,包括满足一个人智力好奇心的知识。三、休闲知识,包括满足人类的思维好奇心,或为了轻松消遣及寻求感情刺激的知识。四、精神知识,即宗教和与宗教有关的知识,包括人对上帝和对灵魂拯救方式的认识等。五、多余的知识,包括一个人的兴趣之外,往往是偶然获得的,毫无目的地保留着的知识。 然而,美国著名社会学家贝尔曾对这种过于宽泛的划分提出过批评。说这种所谓知识的不过是些惯用的分界线。因为在贝尔看来,马氏的知识分类标准是描述性的而不是规定性的,无论是谁都要用到的。作为社会学家,要想全面地论述社会变化,都离不开这些说法。换句话说,马氏既不正确,也不错误,所以等于什么也没说。 贝尔在其《后工业社会的到来》曾提出知识社会的概念。他认为,后工业社会是就是知识社会。对于后工业社会,贝尔提出了一种新的知识观,对于知识贝尔是这样定义的: 知识是一组事实和思想的有条理的陈述,所表述的是经过推理所得出的判断或者实验结果,可以通过传播媒体以系统的形式传给他人。 不难看出,他的有关知识的定义要狭窄地多,把知识同新闻和娱乐闲情的知识区别开来。同时他还认为,知识还包括新的判断(研究与学术)或对旧的判断(教材与教学)的新表述。 这句话的意义是相当重要的。贝尔的知识观的内涵,就在这里。知识本身就是那么些东西,但一定要有它新的判断,或新的表述,否则就不能成其为知识。因而,他的这句话可被认为是知识价值的重新定位。这种新的判断或新的表述的知识是什么?在后现代的理论中,比如根据利奥塔(Jean-Franois Lyotard,1924~1998)的叙述危机论就是把那些在现代中尚无法表现的东西设法加以表现,使一种无形变为有形。 用我们现在通俗的话来讲,就是把科学技术变成生产力,变成财富。而从国家的角度讲,所体现的就是综合国力的增强。 从无(形)到有(形)的变绝非易事。或者可以说是一家一个变法,一国一个变法知识的变金术(aurifiction)可以说是天机,成了就点石成金(aurifaction),不成连本钱都要赔进去的。康德早就说过,一切先验的观念如果不与经验相吻和,就只是些空观念,是胡思乱想。 康德的认识论虽然是从经验的可能性问题出发,但落脚点还是在经验上。康德哲学的意义就在于此。我们强调aurifiction和aurifaction这两个词的区别,前者是虚的,后者是实的。只见其实,不见其虚便是没有读出其中的妙处,所以也就欣赏不了其中的风花雪夜。我们需要的不是金子而是点石成金的那根指头。可谁肯把自己的指头给你?所以,只有靠自己去悟。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我们悟了多少年才悟出来? 从社会政策角度,贝尔为知识下了一个他认为是有限的定义: 知识就是在客观上被认为隶属于一个或一组名称并被授与著作权或得到其它形式的社会认可(如出版物)的智力财产(intellectual property)。 知识是虚的,与财产这个实的东西结合起来,不仅能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且还具有普遍意义,从而使知识的魔力得到充分展现。只有这部分知识是资源,即经济学含义的资源,这种虚的资源并不具有那种所谓res的物性(property)。但贝尔却把知识作为具有物性的东西,物 = res = ens = 存在者。 存在者具有实体性(substantiality),也就是说,把知识视为财产就是所谓的非物的物化。要想把虚的知识变成实物是一种相当复杂的过程。我以为,这种观点再怎么强调也不算过份。 在西方,学术思潮五花八门,人人都可以有自己的一套理论,这是正常现象。但这些都是虚的。真正落实到现实生活中,西方经验主义和英美式的实在论就会占据主导地位。然而,在当代科学和哲学中,我们也看到盛行物质的非物质化观念,有人认为这是西方实体观的思维方式正在遭受抛弃。 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西方哲学二千多年来的思想精华正是这种实体思维模式。看不到这一点也同样是片面的,甚至是误导的。学术思潮是一回事,真正落实到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当中,还是实体观在起作用。 从某种意义上说,知识实际上就是符号的集合。在新康德主义哲学家卡西尔(Ernst Cassirer,1874~1945)的眼里,人就是玩符号的动物(animal symbolicum)。所谓符号都是思想性的而不是事实性的。所以人本身就是玩虚的的动物。所谓玩虚的的目的并不在虚,而是在于实,即虚以控实。而不同时代的虚的知识观念是不同的,但它们都是以控实为目的。人就是运用这种虚的功能来把握或控制实体性的世界。
个人分类: 人物记事|3776 次阅读|0 个评论
集成电路发明50周年-那些不能忘却的人和事
eloa 2008-11-28 09:02
科学松鼠会 发表于2008-11-27 星期四 13:48 本文是网友投稿。 作者: 宋堃 引言 50年前,杰克基尔比发明了集成电路,这一发明奠定了现代微电子技术的基础,如果没有他的发明,就不会有计算机的存在,信息化时代也能只空谈。50年过去了,谁能够想象到现在这些小小的芯片已经影响了整个人类社会,渗透到我们每一天的生活。2008年9月12日是集成电路发明50周年纪念日,50年来那些改变着人类社会里程碑式的人还有事历历在目,难以忘却。 一 杰克 基尔比 (Jack S. Kilby) 集成电路之父 1947年12月23日第一块 晶体管 在贝尔实验室诞生,从此人类步入了飞速发展的电子时代。但是对于从小就对电子技术感兴趣的基尔比来说可不见得是件好的事情:晶体管的发明宣布了基尔比在大学里选修的电子管技术课程全部作废。但是这并没有消减这个年轻人对电子技术的热情,反而更加坚定了他的道路。 也许这就是天意,在晶体管发明十年后的1958年,34岁的基尔比加入德州仪器公司。说起当初为何选择德州仪器,基尔比轻描淡写道:因为它是惟一允许我差不多把全部时间用于研究电子器件微型化的公司,给我提供了大量的时间和不错的实验条件。也正是德州仪器这一温室,孕育了基尔比无与伦比的成就。 虽然那个时代的工程师们因为晶体管发明而备受鼓舞,开始尝试设计高速计算机,但是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由晶体管组装的电子设备还是太笨重了,工程师们设计的电路需要几英里长的线路还有上百万个的焊点组成,建造它的难度可想而知。至于个人拥有计算机,更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针对这一情况,基尔比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 能不能将电阻、电容、晶体管等电子元器件都安置在一个半导体单片上?这样整个电路的体积将会大大缩小,于是这个新来的工程师开始尝试一个叫做相位转换振荡器的简易集成电路。 1958年9月12日,基尔比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块集成电路,成功地实现了把电子器件集成在一块半导体材料上的构想,并通过了德州仪器公司高层管理人员的检查。请记住这一天,集成电路取代了晶体管,为开发电子产品的各种功能铺平了道路,并且大幅度降低了成本,使微处理器的出现成为了可能,开创了电子技术历史的新纪元,让我们现在习以为常一切电子产品的出现成为可能。 伟大的发明与人物总会被历史验证与牢记,2000年基尔比因为发明集成电路而获得当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份殊荣,经过四十二年的检验显得愈发珍贵,更是整个人类对基尔比伟大发明的充分认可。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的评价很简单:为现代信息技术奠定了基础。 我认为,有几个人的工作改变了整个世界,以及我们的生活方式亨利福特、托马斯爱迪生、莱特兄弟,还有杰克基尔比。如果说有一项发明不仅革新了我们的工业,并且改变了我们生活的世界,那就是杰克发明的集成电路。或许德州仪器公司董事会主席汤姆恩吉布斯的评价是对基尔比贡献最简洁有力的注解,现在基尔比的照片和爱迪生的照片一起悬挂在国家发明家荣誉厅内。 二 罗伯特 诺伊斯( Robert Noyce) :科学、商业双料巨人 罗伯特诺伊斯,是一位科学界和商业界的奇才。他在基尔比的基础上发明了可商业生产的集成电路,使半导体产业由发明时代进入了商用时代。同时,还共同创办了两家硅谷最伟大的公司:一个是曾经有半导体行业黄埔军校之称的-仙童(Fairchild)公司,一个是当今世界上最大设计和生产半导体的科技巨擎英特尔公司。 生活在美国大萧条时代的罗伯特诺伊斯向来奉行自己动手,12岁的时候,他与二哥自造了一架悬挂式滑翔机。13岁的时候,他们用家里洗衣机淘汰的旧汽油发动机造出了一辆汽车。甚至还同朋友一起造出了一台粗糙的无线电收发两用机,互相发信息。当然诺伊斯这一生最大的发明,还属可商业生产的集成电路。 1959年7月,诺伊斯研究出一种二氧化硅的扩散技术和PN结的隔离技术,并创造性地在氧化膜上制作出铝条连线,使元件和导线合成一体,从而为半导体集成电路的平面制作工艺、为工业大批量生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与基尔比在锗晶片上研制集成电路不同,诺伊斯把眼光直接盯住硅-地球上含量最丰富之一的元素,商业化价值更大,成本更低。自此大量的半导体器件被制造并商用,风险投资开始出现,半导体初创公司涌现,更多功能更强、结构更复杂的集成电路被发明,半导体产业由发明时代进入了商用时代。 当然在这个商用时代还诞生了诺伊斯最大的成就:1968年诺伊斯离开了曾经有半导体行业黄埔军校之称的-仙童(Fairchild)公司(孕育出包括英特尔、AMD、美国国家半导体等当今半导体行业著名公司)与戈登-摩尔、安迪-格罗夫同创建了英特尔(Intel)。 1971年,诺伊斯所在的Intel成功地在一块12平方毫米的芯片上集成了2300个晶体管,制成了一款包括运算器、控制器在内的可编程序运算芯片,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中央处理单元(CPU),又称微处理器,这也是世界上第一款微处理器4004。开始了英特尔(Intel)飞速发展,从1968年的收入为零直到今天超过三百五十亿美金营业额。 一个人同时置身科学界和企业界,最终还能功德圆满,实属罕见,而诺伊斯却做到了,他已经成为半导体工业的象征人物,人们尊敬的称他为:硅谷市长。这位硅谷市长的成就也成为半导体行业工程师日夜奋斗的目标。 三 戈登 摩尔(Gordon Moore): 一个人一个行业的定律 在今天的IT行业有一个神话,这个神话就是一条定律把一个企业带到成功的巅峰,这个定律就是摩尔定律,而这个企业就是Intel。这个定律的发现者不是别人,正是世界CPU市场霸主Intel公司的创始人之一的戈登摩尔。 1929年1月3日,戈登摩尔出生在距离旧金山南部的一个小镇,1954年获物理化学博士学位,1956年同诺伊斯一起创办了传奇般的仙童(Fairchild)公司,主要负责技术研发。1968年在诺伊斯辞职后,戈登摩尔跟随而去一起创办了Intel, 1975年成为公司总裁兼CEO。 1965年,有一天摩尔离开硅晶体车间坐下来,拿了一把尺子和一张纸,画了个草图。纵轴代表不断发展的芯片,横轴为时间,结果是很有规律的几何增长。这一发现发表在当年第35期《电子》杂志上。这篇不经意之作也是迄今为止半导体历史上最具意义的论文。摩尔指出:微处理器芯片的电路密度,以及它潜在的计算能力,每隔一年翻番。这也就是后来闻名于IT界的摩尔定律的雏形。为了使这个描述更精确,1975年,摩尔做了一些修正,将翻番的时间从一年调整为两年。实际上,后来更准确的时间是两者的平均:18个月。摩尔定律不是一条简明的自然科学定律,尊它为发展方针的英特尔公司,更是取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而微处理器也成了摩尔定律的最佳体现,也带着摩尔本人的名望和财富每隔18个月翻一番。 当时,集成电路问世才6年。摩尔的实验室也只能将50只晶体管和电阻集成在一个芯片上。摩尔当时的预测听起来好像是科幻小说;此后也不断有技术专家认为芯片集成已经到顶。但事实证明,摩尔的预言是准确的,遵循着摩尔定律目前最先进的集成电路已含有超过17亿个晶体管。 摩尔定律的伟大不仅仅是促成了英特尔巨大的商业成功,半导体行业的工程师们遵循着这一定律,不仅每18个月将晶体管的数量翻一翻,更是意味着同样性能的芯片每18个月体积就可以缩小一半,成本减少一半。也可以说是因为摩尔定律让我们生活中的电子产品性能越来越强大,体积越来越轻薄小巧,价格越来越低廉。 1900年已经退休的摩尔从美国前总统布什的手中接过了美国技术奖。今天,他的名字就像他提出的摩尔定律一样,响彻在半导体行业每个人的心中。摩尔定律就像一股不可抗拒的自然力量,统治了硅谷乃至全球计算机业整整三十多年。 四 安迪 格罗夫 (Andy Grove) 微处理器之王狂妄的匈牙利人 Only the paranoid survive.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说这句话正是安迪格罗夫。 还记得没有电脑之前的生活吗?可以这样说,没有英特尔的微处理器,就算一万个年少轻狂才华横溢的比尔盖茨也无济于事。从1987年接过英特尔的CEO接力棒之后,他不断以打破传统、挑战现有逻辑的战略思维,使微处理器这颗数字革命的心脏强劲跳动,为数字时代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同样地,没有安迪格罗夫,也就没有今天最成功的半导体公司英特尔。 进入20世纪80年代,随着美国经济的衰退与日本人咄咄逼人的攻势,英特尔公司最终储存业务陷入了重重困境,财务周转失灵,库存积压成山。 1986年格罗夫提出的新的口号英特尔,微处理器公司,毅然舍弃储存业务把英特尔的主营业务转到微处理器上去。正是这个决策让英特尔顺利地穿越了存储器劫难的死亡之谷,使英特尔从一个二流的DRAM厂商转变为一个垄断性的CPU厂商。 同年英特尔推出386系列处理器,又相继推出486,奔腾系列中央处理器,处理器的性能越来越强大,速度越来越快,甚至不再是简单的单个核心,双核、四核的处理器逐渐步入人们生活,个人电脑时代来临了。印有Intel Inside品牌标志的处理器成了世界上80%计算机的心脏,Intel Inside一度成为本产业的黄金标准响彻全球也在改变着世界。 五 张忠谋 新行业机构的缔造者 一个人定义了一个产业,一个人开创了一个新的代工时代,一个人让整个集成电路行业更有活力,这个人就是张忠谋。 27岁的张忠谋效力于德州仪器公司,并且一干就是25年。1985年,受台湾方面邀请,张忠谋辞去在美国的高薪职位返回台湾,出任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院长,致力于台湾半导体业的崛起和产业升级,1987创建了全球第一家专业代工公司台湾积体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台积电)开创了半导体代工时代。 在台积电之前集成电路行业的模式都是一样的:所有的集成电路都是自己设计自己做,Intel、三星等公司集芯片设计和生产于一体,全能但庞大臃肿。正是这种大而全的设计生产方式,带来了高成本,高门槛的弊端,放慢了整个集成电路行业的步伐。 看到这一商业机会的张忠谋,大胆成为第一家纯晶圆代工公司,不与客户竞争,不设计或生产自有集成电路,只帮助半导体公司生产已经设计成型的集成电路。正是这种模式为台积电带来巨大财富的同时也创造了两个新的行业-晶圆代工厂, Fabless (无生产线集成电路设计公司)。由于省去了费用高昂的晶圆制造环节,集成电路行业整体门槛降低,诞生了一大批新生的具有活力的集成电路设计公司,为整个集成电路行业带来了新活力与创意。 2007年,英特尔宣布与台积电同时生产45纳米工艺的芯片。这标志着台积电在技术提高方面如此可靠,以至于像英特尔这样的国际性大芯片公司都决定停止或放缓自己生产技术的发展步伐,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技术研发领域。同时传统芯片公司NXP和德州仪器公司也宣布,将停止开发一些芯片生产技术,转而与台积电等亚洲晶圆代工企业制造芯片,集成电路细分工时代全面到来,一个崭新的更具活力的集成电路行业展现在我们面前。 转载原创文章请注明,转载自: 科学松鼠会 本文链接: 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5040.html
个人分类: 其他|1752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1 10: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