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实习生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孙悟空钻进铁扇公主肚子的现代版?
liaodehua01 2011-10-9 13:23
作者: 南方周末记者 黄永明 实习生 王寅 2011-10-01 15:30:44 来源:南方周末 植物中所含微小RNA能够通过消化道进入人体血液和器官组织,然后通过调控靶基因表达的方式,影响人的生理功能。这意味着日常饮食可以直接影响人体内的基因表达。 2007年的一天,正在南京大学读博的陈熹被导师布置了一个实验,去检测人的血清中是否含有微小核糖核酸(microRNA)。陈熹当时就认为导师疯了,因为这完全违背了他所学到的生物学常识:人的血清中含有许多RNA的降解酶,因而不可能有完整的RNA存在,至多只是一些碎片。他在师弟师妹面前把自己的导师“批判”了一番,然后就把这个任务扔在了一边。 研究人员估计,在哺乳动物的基因中,约有30%左右的编码蛋白质的基因受到微小RNA的调控。 直到两个星期后的一个早晨,陈熹的导师张辰宇堵到了他,再次要求他去做这个实验。陈熹回避不开,只好去做。结果这个实验一做,陈熹变得比他的导师都更疯狂了,曾经连续三天三夜泡在实验室里。他得到了一些令人难以置信的结果。 他们最新的一项研究发表在近期的《细胞研究》上,这项研究发现,植物所含有的微小RNA能够通过消化道进入人体血液和器官组织,然后通过调控人体内靶基因表达的方式,影响人的生理功能。他们已经发现了至少一种情况,微小RNA能够通过这种方式影响人体健康:进食过多的大米会增加患代谢紊乱综合征的可能。这倒令人想起孙悟空变成一只小虫子钻进铁扇公主肚子的故事,尽管最后的结果与肚子疼无关。 这样的一个发现引起了许多生物学研究者的极大兴趣。同样研究微小RNA的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克莱·马什(Clay Marsh)教授认为张辰宇等人的这项工作“非常令人激动”,它表明我们日常的饮食能够直接影响体内的基因表达。 用南京大学张辰宇教授的话来说,这项发现为中国诸如“吃什么补什么”、“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些俗话提供了科学上的注脚。 微小RNA与人体疾病 科学家发现微小RNA并不是很久之前的事情。1993年,哈佛大学的罗莎琳德·李(Rosalind Lee)等人在《细胞》杂志上发表论文,称在线虫中发现了控制幼虫发育的“lin-4基因”所编码产生的短小RNA,这种RNA可以与lin-14基因产生的mRNA结合,并抑制它的功能,使它无法被翻译,最终控制LIN-14蛋白质的产生。这是人们首次发现微小RNA对于生物体基因表达的调节作用。 微小RNA是一种由19-24个核苷酸组成的非编码RNA,它不能被翻译并最终生成蛋白质,而是一种在进化上比较保守的“基因调控者”。 在过去的10年里,微小RNA的研究已经成为了一个热点。仅仅是在2000年到2003年的短短三年时间里,研究人员就陆续发现了微小RNA的以下功能:控制细胞的增殖、凋亡;调节苍蝇的脂肪代谢;调节哺乳动物造血系统功能;控制植物叶与花的发育等。而据计算机模拟推测的结果,以上这些可能只是微小RNA所具备的功能的冰山之一角。研究人员估计,在哺乳动物的基因中,约有30%左右的编码蛋白质的基因受到微小RNA的调控。 2002年,美国《科学》杂志把微小RNA的研究评为了当年的“年度重大突破”。到2005年,研究人员已经在人体中发现了两百多种微小RNA。并且,人们也逐渐认识到,微小RNA可以调控肿瘤的形成,可以与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有关,还可能与人类老年痴呆症和某些中枢神经功能紊乱有关。 小片段的大作用 张辰宇的研究就是从这里开始的。当时人们已经知道了微小RNA与肿瘤形成有关,张辰宇于是想到,是否有可能把微小RNA作为一种标记物来诊断肿瘤。在肿瘤的早期诊断中,如果能在血清中发现微小RNA的话,那么它就有可能成为无创伤性的新的生物标记物。这就是为什么他会想到让陈熹去做那个“疯狂”的实验。 在实验中,张辰宇疯狂的念头不但被证实了,而且微小RNA就像是指纹一样,在血清中的不同组合对应于不同的疾病。“这种组合可以早期诊断各种疾病。”张辰宇说,“现在很多疾病分亚型,判断疾病的复发,判断死亡率,还有个体化治疗,微小RNA都可以提供帮助。” 2008年9月初,张辰宇等人在《细胞研究》上发表了他们的研究结果。几乎在同一时间,一个以色列的研究组和一个美国的研究组也分别独立发表了相同结论的文章。三者相互印证。 不过,新的发现也带来了一个新的疑问:血清中的这些微小RNA是从哪里来的?它们是从破碎的细胞里出来的呢,还是完整的细胞能够分泌出微小RNA?张辰宇从他的研究领域——内分泌代谢——出发,认为是从细胞中分泌的。但究竟是以何种方式分泌出来,比如是直接分泌还是通过某种载体,他仍不得头绪。 一次偶然的机会,张辰宇在上海参加一次学术会议的过程中,听到了一个新的概念——微小囊泡。他感到茅塞顿开,夜里11点半打电话给他的合作者、南京大学的曾科教授:“是不是微小囊泡就是那个载体?”曾科听到这话也激动起来,微小囊泡正属于他的研究领域,他当下就认为他们可以立即做实验验证。 第二天,张辰宇还没有回到南京,陈熹就已经接到电话开始离心提取微小囊泡了。张辰宇回到实验室的时候,曾科和陈熹都在那里等着他,他们告诉张辰宇,微小囊泡提取出来了,做了分析,含有很多的微小RNA。 一个一个的点开始连接成线。所有的细胞,首先能够选择性地把特定的微小RNA包裹到微小囊泡中去,当细胞受到刺激的时候,细胞就会把这些包含微小RNA的微小囊泡分泌到循环系统中,或者是细胞外。 然后,这些微小囊泡能够把微小RNA再运送到靶细胞内,释放出微小RNA,作用于靶细胞内的微小RNA的靶基因,从而调控靶细胞的生理学或生物学功能及状态。 “我们发现了细胞能够分泌微小RNA,把已知的细胞间的信号传导机制从‘固定电话’变成了‘手机’。”张辰宇形容说,“原来是特定的细胞能够分泌一些激素或者细胞因子,特定细胞有受体再接受,现在变成是所有的细胞都有这个能力分泌,只要受到刺激。” “相信我,今后的五年十年,这个会变得特别地热,在血清中发现微小RNA会变成教科书上每一个疾病的诊断信息之一。”张辰宇说,“比如说Ⅱ型糖尿病的某一个亚型,它的微小RNA是怎么样的……” 吃下的不仅仅是米 但故事还没有结束,更令人惊讶的事情在后面。 他们在分析微小RNA的时候做了一项叫做“深度测序”的工作。比如说,他们将50毫升的人的血清中的RNA提取出来,然后把30个核苷酸以下的RNA片段全部测序。一般来说,这能够得到数百万个片段,然后他们分析哪些是已知的微小RNA,哪些是破碎的RNA片段。 他们发现,这些RNA片段中有一些是植物的微小RNA,而且是100%来自植物——如果它包含22个核苷酸,那么22个核苷酸就全都和植物一样。并且,同样的微小RNA会有数以千计的拷贝。 这对研究人员来说显得非常奇怪,或者也可以说疯狂:假设人们进食植物之后,有些RNA由于某种原因没有被消化掉,进到了人的血液中去,那也更可能是碎片,而且碎片不可能在所有人的样本里头都具有相当高的浓度,有那么多的拷贝数。另外,他们发现的微小RNA和人的全部的基因组相比对,没有100%相同的。这就完全排除了微小RNA是内源性的人的某个RNA片断。 这些微小RNA一定来自于植物,而且唯一的途径是通过食物。这是张辰宇很快就意识到的一点,但实验并没有立即往下做。当时正值三聚氰胺事件闹得沸沸扬扬,满脑子都是微小RNA的张辰宇想到,似乎可以通过检测牛奶中的微小RNA的浓度来鉴定牛奶的质量。因为几乎不可能人为地往牛奶中加入微小RNA,因而一旦检测出微小RNA的浓度偏小,就表明牛奶质量有问题。曾科去做了实验以后发现,牛奶中微小RNA的浓度比血清中的还要高。 此时,张辰宇另外两名学生在小鼠身上做的实验让事情的方向明朗起来。他们做了一系列的实验来探究血清中的微小RNA是否确实来自食物。他们先后喂给小鼠线虫和果蝇,这是两种富含微小RNA的动物,但都没有在小鼠的血液中检测到相应的微小RNA。接下来,他们给小鼠喂了大米。 他们喂给小鼠的,就是中国华东地区的人们最常吃的大米。结果,他们在小鼠的血清中检测到了来自大米的微小RNA。这让他们更加确信,植物的微小RNA可以通过日常进食进入人体。事实上,编号为168a的植物微小RNA既在稻米中富含,也是中国人血清中含量最为丰富的植物微小RNA。 这表明,我们吃饭不仅仅是摄入的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等“食物”,也摄入了“信息”,即微小RNA的序列特征。 由此带来的后果之一就是,编号为168a的植物微小RNA可以结合人体内某种连接蛋白的mRNA,抑制其在肝脏的表达,进而减缓低密度脂蛋白从血浆中的清除,最终引起代谢性疾病。 在实验中,研究人员给小鼠喂的是生米,而人类日常进食吃的是熟米,食物经过加热之后是否会破坏其微小RNA呢?张辰宇指出,煮过的米饭中仍然含有很多微小RNA,经过油炸才能破坏掉大部分的微小RNA。 他们还发现,中药在经过煎煮之后,药汤里的微小RNA的浓度很高。给小鼠喂药之后24小时,就发现小鼠肺部相应的微小RNA浓度增高。他们认为,这些发现为在传统的中草药中发现一类全新的活性分子提供了依据。 对于生物学来说,更大的意义可能在于,这些研究为我们理解跨“界”的相互作用提供了新的线索。“动物、植物之间如何的借着微小RNA互相调控的?大家说不定共进化(co-evolution)了。”张辰宇说。
2224 次阅读|0 个评论
陈竺:我与白血病研究的25年
dhwang 2011-9-4 11:17
报道手纪: 读饶毅教授博客博文:《中药的科学研究丰碑》(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37do=blogid=478156 ),文章中提及的两位研究者屠呦呦和张亭栋,以及两项重要发现:抗疟新药青蒿素和砒霜化学成分三氧华二砷对白血病的治疗作用。我想起过去与这两位研究人员和两项发现有关的两篇报道。现在,我按自己写两篇报道顺序来回忆这两件事。 第一篇涉及张亭栋 砒霜 白血病治疗,我和科大实习生汪洋的文章《陈竺与年轻学子谈学术感悟:我与白血病研究的25年》发表在2005年8月2日出版的《科学时报》上。(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07626113122491182944.html ) 第二篇涉及屠呦呦、抗疟新药青蒿素 相关文章《周维善院士等讲述青蒿素结构的测定与全合成经过》,发表在2008年12月2日出版的《科学时报》上。(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08/12/213826.html ) 先谈第一篇文章 张亭栋 砒霜 白血病治疗 2005年7月,在对时任科学院副院长陈竺的报道中,提及了这件事。 我和科大实习生汪洋的文章《陈竺与年轻学子谈学术感悟:我与白血病研究的25年》发表在2005年8月2日出版的《科学时报》上。 根据文章中内容,我清楚地想起了当时的报道情形。那一天,2005年7月14日,中午大约11:30,我刚回到办公室,正准备和同事去食堂午餐时,接到中科院研究生院新闻处贾先生打来的电话,告知陈竺副院长将于下午1:30在研究生院有一个重要学术演讲,希望《科学时报》报道。我想这应该是一则新闻报道,同时可能因为手上还有采写任务,就请正在旁边的科大实习生汪洋去采写报道。刚到报社不久的汪洋即不知道陈竺是谁,也不知道研究生院在哪里。我告诉他,陈竺是科学家也是科学院副院长,报社楼下就有中午12:10分开往研究生院的班车,这个报道不难写,我催促他赶快走,否则赶不上班车就麻烦了,同时给贾先生打电话,要他给汪洋订一份盒饭,因为他已经没有办法在报社吃午饭了。 看着汪洋拿着书包一脸雾水地走出办公室,我立即后悔了。他只是一名实习生,真的是什么都不懂,我怎么能让他一个人去呢?至少我应该带他去啊!内疚之中我立即拿起电话,告诉贾先生我也去听报告,请他再订一盒午餐。然后拿着包跑下楼,跟司机说明情况后跳上了班车。汪洋看到我,明显地松了一口气。 在研究生院的新闻办公室,我们和新闻处的几位同志吃完午饭,就赶往演讲厅。此时此刻,那一天的情形浮现在眼前,历历在目、栩栩如生。当时很热,演讲厅坐满了同学,在几位老师的陪同下,陈竺走进来。在讲台上,他看着同学说(大意):“今天本来要讲一个研究方面的主题,但看见这么多年轻的同学,让我想起自己的研究生岁月。我想改变今天的演讲主题,讲述我自己从学生到研究的经历,和大家分享。” 他在回忆中讲述了自己从事白血病研究的过程。他说:“这是一个持续了四分之一世纪的故事。故事里还有一位主角,她就是我在研究生时的同窗并在后来成为终生合作者和伴侣的陈赛娟。”我的心怦然一动!多么精彩的故事!多么可遇不可求的报道良机,我想,即使我专访陈竺,他可能也不会这样畅开心扉地谈啊! 那一天很热,演讲厅的空调不足,陈竺已经讲得汗流满面。我知道机会多么难得!因为是记者的缘故,我和汪洋被安排坐在第一排正中,看幻灯片很清楚,但却没有录音笔,也没有相机。我拚命地用笔在笔记本上写,试图记下他讲的每一句话,汪洋也在记。陈竺讲述了25年间从事白血病研究的心路历程。 陈竺提到了张亭栋、砒霜和白血病治疗。他讲道,1994年,陈赛娟在一次国内学术会上偶然遇见了来自哈尔滨医科大学的同行,得到他们用砒霜(三氧化二砷)治疗肿瘤和白血病有一定疗效。他好像还讲述当时张亭栋(或他的同事)用砒霜治一个孩子的故事。陈赛娟的这次经历也促使他们夫妻两人尝试研究这个问题,并与哈尔滨的同行建立了合作关系。 这是一个多么好的报道材料。回到报社后,我根据记录和记忆,立即在网上查了许多补充资料。几天后,写出报道,并将报道送交陈竺审阅。当时,他已经回到上海,我将稿件通过传真方式发到他在上海的办公室,应该是上午11点左右。难以置信,当天下午2:30左右,报社办公室就收到陈竺修改回复的传真,还有对我和汪洋的致谢。拿到这份有陈竺亲笔修改的传真稿件,好感动。我将此事向时任副总编辑郑千里汇报。郑总说:这是非常珍贵的资料,请办公室将这份传真复印后存档,陈竺将来会做大事。 对我而言,这次报道是一个天赐良机。然而,我没有想到的是,这个经历帮助了我两年后另一个有关陈竺的报道。 2007年7月24日,清华大学主楼演讲厅,2007年度生命科学前沿学术研讨会及第五届华人生物学家协会的最后一天会议在这里举行,卫生部新任部长陈竺应邀作大会最后一个科学报告。大家拭目以等。大会主席、时任普林斯顿大学教授施一公这样介绍陈陈竺: “与我们很不同的一点是,陈部长不仅是很好的科学家,而且是一位很好的医生,这一点是很多科学家梦寐以求的。包括我在内,很多人都希望自己的项目能转化为临床治疗,但都没有付诸实施。但陈部长做到了,他从治疗中发现问题,并将之作为研究课题,又将研究工作转化为治疗方法,最有代表性的一项工作就是用组合方法治疗一种非常难治的白血病,为中国卫生事业发展起到非常大的促进作用。我相信,在陈部长的领导下,中国的卫生事业将会有一个新的起点。” 陈竺开始讲:“当看到看病难、看病贵成为老百姓反映强烈的问题时,我们就可以想象卫生部的责任有多重……我还想告诉大家,虽然面临种种挑战和问题,中国仍是今天世界上从事生物医学研究最好的地方。”突然,他话锋一转,说现在用英文讲科学报告!他讲的是自己有关白血病的研究,并开始用计算机在荧幕上放PPT。 我一听就紧张了,用英文作科学报告!我的新闻报道要花多少时间才能写出来?本来我听科学内容就不太懂,还要用英文讲,不是雪上加霜吗?写部长的新闻是不能有错的,而且我几乎不能找到他再审阅稿件。怎么办?我赶紧打开录音笔,打开相机。当时,因茶息时请吴瑞先生(康奈尔大学的分子生物学家、中美生物化学联合招生项目(CUSBEA)创始人)审阅对他的专访稿,吴瑞先生让我到第一排与他同坐,会议开始时我们还在看稿,所以,我就一直坐在第一排,这样,因而能用相机照下每一张PPT。 虽然刚开始听很紧张,但听到他讲白血病研究的经历,我就放松了,因为2005年专门写过他的文章,所以好多名词和经历都能听明白,心中放松了许多.听完陈竺的报告,身旁的吴瑞先生对我说:“他是一位诚实、诚恳的人。我相信,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会有很大的进展。” 回到报社向副总编辑李占军汇报,他要求我写有关陈竺讲话的新闻报道。我还是紧张不已,生怕出错,星期五一整天,我在办公室里一边看PPT照片,整理录音,反复核对,终于写出文章: 《新任卫生部长陈竺: 中国是从事生物医学研究最好的地方》,作为头版头条新闻发表在在2007年7月27日出版的《科学时报》上。( http://www.sciencenet.cn/htmlnews/2007730114758828185542.html ) 回头想想,如果没有2005年7月的演讲和报道,我基本不可能写出2007年7月的这篇新闻报道,庆幸之余,有些后怕!因为非常有可能,我会坐失良机! 科学网链接 :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07626113122491182944.html 陈竺与年轻学子谈学术感悟:我与白血病研究的25年 作者:王丹红 汪洋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5-8-2 10:02:43 小号字 中号字 大号字 (资料图片 来源:上海交通大学) “1987年,我的导师王振义先生带领上海血液学研究所突破白血病分化治疗的方法,但在向国际一著名血液学期刊投稿时,论文被两次拒绝。第一次说结果令人怀疑,学术上有问题,第二次说英文写作有问题。当时,一位著名的美国血液学教授正在上海访问,他看了研究结果后觉得很不公正,于是按美国人的英文标准将论文重写了一遍,并要求该期刊务必接受,这样论文才得以发表。论文发表后即引起轰动,被誉为白血病治疗的‘中国革命’。”这是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生物医学专家陈竺院士给中科院研究生讲述的一段故事。他说,这一经历让他体会到,从根本上的创新常常不符合学术界已有的教条,是不容易被人接受的,一开始很容易遭到拒绝,但真正的创新就在这里,需要有自信心和百折不挠的勇气。 7月14日,在北京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举办的“2005年全国化学研究生暑期学校”课堂上,陈竺作了题为《白血病研究的系统生物学——在实验室与临床间架一座桥梁》的演讲,讲述了自己从研究生开始一直从事至今的白血病研究的经历。 经过25年的努力,陈竺和他的同事们使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基本可治愈的急性粒细胞白血病。他说,有了第一个成功的例子,就可能会有第二个、第三个。他相信经过大家长期和共同的努力,人类一定会攻克白血病。 这是一个持续了四分之一世纪的故事。故事里还有一位主角,她就是陈竺在研究生时的同窗并在后来成为终生合作者的陈赛娟。 癌细胞可能改邪归正吗? 白血病俗称“血癌”,是人类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白血病的发病率虽然在肿瘤发病率中排第6位,但在儿童和青少年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中均占第1位。 多年来,人类对白血病一直束手无策。直到20世纪40年代化学治疗方法的出现才有了转机。但化疗会同时杀死癌细胞和健康细胞,有相当大的副作用。1960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慢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体内发现,人类的第9条染色体的部分和第22号染色体的部分发生交互易位,从而产生了一种新的致病染色体,即费城染色体。费城染色体的发现表明白血病是一种基因变异型疾病。 1978年,作为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批研究生,陈竺成为上海第二医学院血液学家王振义教授的研究生。王振义于1948年获得上海震旦大学医学博士学位,是我国血栓与止血专业的开创者之一。这一年,王振义共招了两名硕士生,另一位就是陈赛娟。 在王振义的启发下,陈竺开始思考这样的问题:除了杀死癌细胞之外,有没有方法让癌细胞改邪归正呢?寻找治疗疾病的方法需要了解疾病的发病原理。骨髓中造血干细胞在增殖、分化和凋亡过程中的每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导致白血病,那么除了化疗所针对的细胞异常增殖之外,分化异常的因素是否也可成为导致白血病的因素之一呢?如果是,则可以通过诱导出现问题的细胞指令改正错误来治疗白血病。20世纪70年代末,国际上提出诱导分化治疗白血病的设想。1979年,王振义开始带领学生积极探索这一前瞻性的思路。1980年,陈竺和王振义在《国外医学内科分册》上发表了一篇题为《白血病的细胞培养研究》综述文章,提出“如能阐明促进白血病细胞分化的环境因素,则将为白血病的治疗开辟新的前景,即将来有可能通过控制机理而非用化疗针对白血病细胞本身进行治疗”。 他们着手寻找一种会分辨“敌我”的药物,在不伤害“无辜”的前提下对癌细胞进行“改造”。维甲酸是维生素A的一种衍生物,国外的报道表明这种药物对急性早幼粒白血病细胞有一定作用,他们也开始研究这种化合物。1981年,陈竺获得硕士学位,和陈赛娟一起留在上海瑞金医院工作。1984年,陈竺获得到法国留学的机会,在法国圣·路易医院血液中心实验室任外籍住院医师,1年后攻读分子生物学博士。陈赛娟也在1986年来到陈竺所在的血液中心,攻读细胞遗传学博士。 将错就错 发现新药 维甲酸有数种同分异构体,包括13顺式与全反式,当时国际上用的是13顺式维甲酸。王振义等希望上海的药厂能生产13顺式维甲酸,但上海的药厂只能合成出全反式维甲酸。王振义决定将错就错,就用全反式维甲酸做试验。在体外试验成功的基础上,1985年他的研究小组首次将这种药物用于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治疗,结果令人满意,部分患者的生命得以挽救。这是世界上第一个证明白血病细胞可被“改造”成接近“正常”细胞的临床试验。后来,国外学者证明,13顺式维甲酸对白血病的疗效不佳。 消息传到法国,陈竺激动不已,他认定了今后的研究方向:从分子生物学的角度阐明导师的临床效果。王振义非常赞同他的想法,因为临床药物的成功只是成功的一半,科学需要机理的证明,而这正是向癌症发起的最高层次挑战。 1989年1月,陈竺和陈赛娟先后隔一天获得博士学位,7月,夫妻双双来到上海血液学研究所,专心致力于维甲酸分化治疗白血病机制的探索。1990年,他们的研究小组和国际上的几个实验室同时发现,位于15号染色体上的早幼粒白血病基因与17号染色体上的维甲酸受体基因易位,形成特定的融合基因,导致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这是一个重要的发现,阐明了该疾病的发病原理和运用全反式维甲酸治疗的分子机理。 1990年,陈赛娟注意到一位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在接受常规治疗后未见好转,经过一年多的研究,她终于发现原来是17号染色体的维甲酸受体与11号染色体上的一个基因发生融合,形成一个新的融合基因,她继而克隆了这一新基因,并将之命名为早幼粒细胞白血病锌指蛋白基因,这是我国生物医学领域中第一个克隆出的新的人类疾病基因,之后又在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的水平和转基因小鼠模型中证实了其致白血病的作用。 通过对这种耐维甲酸作用的特殊分子亚型与对维甲酸敏感的经典类型间的比较研究,他们终于开启了认识维甲酸作用原理的大门。找到了对早幼粒白血病中诱导细胞分化的机制,他们提出了基于分子靶标的白血病“靶向治疗”思路。用维甲酸合并化疗,近半数的患者获得5年无病生存,而后者正是临床判断白血病被治愈的一项客观标准。 1995年,王振义为了鼓励青年学者主动让贤,让陈竺担任上海血液学研究所所长。 以毒攻毒 用砒霜治疗白血病 问题又来了。仍然还有50%的患者复发,并产生对维甲酸的抗药性,是否有新的办法来治疗复发的患者呢? 1994年,在一次国内学术会议上,陈赛娟偶然遇见了来自哈尔滨医科大学的同行,得知他们用砒霜(三氧化二砷)治疗肿瘤和白血病有一定疗效。陈竺说:“当时我们很怀疑,但没有轻易否定。”他们开始查资料,得知在2000多年前的中医典籍和古希腊的医学记载中都提出砒霜是一种药,19世纪西医曾使用砒霜治白血病,中药也有“以毒攻毒”的观点。于是,他们决定试一试,很快与哈尔滨的同行建立了合作关系。在体外的实验中,砒霜不仅能作用于早幼粒白血病癌细胞,而且还有剂量依赖的双重效果,即在较大剂量时诱导细胞凋亡,而在较低剂量时则诱导细胞分化。砒霜为什么会有这种作用呢?分子和细胞水平的研究显示砒霜能选择性诱导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致病蛋白质发生降解。用砒霜治疗复发性早幼粒白血病取得了成功。这是令人惊喜的结果,这些工作的系列论文发表在美国的《血液》期刊上。1996年8月2日出版的美国《科学》杂志发表文章说:用全反式维甲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白血病使人感到震惊的同一研究小组又取得了惊人的发现。 他们又提出一个新问题:能否同时发挥维甲酸和砒霜的优势,将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彻底治愈呢?陈竺说:“经过多次的试验,我们终于发现维甲酸和砷剂实际上是通过不同的途径,靶向作用于该型白血病的同一关键致病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因此提出两药共用的‘协同靶向治疗’设想,并建立了敏感的疾病分子标志检测方法,可实时定量比较不同治疗方案的效果。”功夫不负有心人,临床试验中,90%以上的患者长期无病生存,表明两药合用有明显的协同作用。国际同行评价: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有可能成为人类第一个可治愈的急性粒细胞白血病。 陈竺说:“对白血病的研究让我深深感到非常有必要将传统的中医学与现代西医学结合起来,不仅用现代的分离和分析技术鉴定中药中发挥作用的成分,也要学习传统中医重视人体综合平衡的可贵思想,并不断加以提高。”他认为,传统医学的主要不足是停留在经验层面上,缺乏足够的科学实验和分析,见宏观不见微观;现代医学以科学实验为特征,在过去几个世纪中对人体解剖、生理、结构功能等有了非常深入的认识,但在进入分子细节时,常忽略了整体。今天终于迎来了系统生物医学的新时代,这要求我们在研究中,既要有仔细的分析研究,也要有综合的眼光,否则对问题的认识会失之偏颇。 “我现在是个中药迷” 在用砒霜治疗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获得成功后,陈竺开始想,这种药物对其它类型的白血病有疗效吗? 2000年12月,陈竺到北京出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为了维持研究和共同的事业,陈竺夫妇做出一个痛苦的决定:陈赛娟不到北京,留在上海血液所。这个决定让他们有80%~90%的时间不在一起,陈竺说:“我对赛娟很内疚。” 2002年,瑞士诺华公司推出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新药格列卫,该药物直接瞄准了癌细胞的信息司令部,即费城染色体所产生的异常蛋白酪氨酸激酶这个“靶点”,阻断癌细胞的信号通路,但不影响正常细胞。美国《时代》周刊将格列卫赞美为“基因组时代的黄金药物”。这个药物的作用机制类似于全反式维甲酸和砷剂对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靶向作用机制。 砷剂可用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治疗吗?陈竺和同事们开始做实验,这次他们选用的是砷的另一种化合物雄黄(四硫化四砷)。DNA芯片初步结果显示:两药共用比只使用一药的效果更好;在细胞实验层面,癌细胞凋亡数大大增加。这两种药物有可能成为该型白血病治疗的“黄金搭档”。他们最近的研究还显示,格列卫对急性髓性白血病也有“靶向治疗”的可能。诺华公司的高层专家为中国学者给这种药又找到一种潜在的新用途感到十分高兴。陈竺说:“我们准备与诺华等国内外知名药厂展开合作,希望我们合作的成果也能让中国的老百姓用上。” 砷在白血病的治疗中显示了它的威力,陈竺说:“我现在是个中药迷。”他建议将中药中起治疗作用的成分提取出来,用现代医学的方法研究它们的作用机制,并推向国际医学界。 对白血病患者深切的关心促使陈竺涉足白血病研究。在25年的时间里,他和同事将实验室的成果应用于临床,再将临床提出的问题拿到实验室进一步研究,对疾病有了深入的认识并发展出新的治疗方法。他对研究生们说:基础研究的原动力有好奇心也有社会和国家的重大需求,应将二者结合起来,既要“奋舟无涯学海”,在科学的前沿探索,也要“心存社稷冷暖”,承担科学家的社会责任。他希望研究生们成为科学事业的栋梁之才,为中华民族的文明之树添新枝。
个人分类: 人物专访|499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听俞正声上党课——“执政者的声音”
热度 1 DynamoChina 2011-8-17 18:51
听俞正声上党课——“执政者的声音” 作者: 南方周末记者 陈中小路 实习生 徐燕燕 2011-06-23 10:56:56 来源:南方周末 “有的同志说,党是不是代表了某些利益阶层,就要维护这个阶层的利益,换句话说,当官的要维护当官的利益。”俞正声说,“党必须代表大多数人的利益,党不是利益群体……我参加政治局会议,我们很多问题都是敞开讨论的,经常开会,它反映了各种利益。” “现在有的媒体宣传的一种观点,认为五四运动以后……救亡图存的思想,使中国丧失了一个资本主义民主发展的机遇,从而陷入了革命的漩涡。”俞正声说,“五四时代就是一个救亡图存的时代……不能仅仅看到大学里的一些景象就做出一个对社会的判断。” 在这堂党课结束前的提问环节,一位学生在递上来的纸条上问:“对党的未来怎么看?”俞正声抬头缓缓说道:“党的未来取决于党本身,而不是取决于他人。我们党本身如果能够坚强,能够克服自身的弊端,党的未来是光明的;如果党本身是软弱无力的,这个党是没有希望的。” 一条微博的蝴蝶效应 2011年6月20日下午,一堂特别的党课在上海交通大学新体育馆内进行──坐在讲台上的,是身着白衬衫的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 环坐在俞正声面前的,是来自上海交大所有院系所有年级的党员、预备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以及部分教师代表,人数达5000人之多。 学生们穿着中午发到手上的统一T恤,按颜色坐成一个个红色和黄色方阵,整齐鲜艳。正对着俞正声的方阵,举着巨大的红色标语──“纯洁、坚定、永远跟党走”。这也是上海交大等方面为这堂特别党课反复斟酌敲定的主题,这句话也出现在俞正声上方的巨大液晶屏幕上。 这并不是一场枯燥乏味或是充满宣传动员辞令的演说。这堂近两个小时的党课上,俞正声不仅主动谈起了五四运动、新中国建立、“文革”等时期的争议话题,还毫不避讳地触及一些社会敏感问题,并不时以自己的故事现身说法,现场掌声笑声不断。 在建党90周年纪念日临近之时,身为政治局委员的俞正声选择到上海交大上党课,却要从一条最近网上热议的微博说起。 5月中旬,在上海交大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大四学生党支部的一次组织生活会上,一位同学分享了在微博上看到的一则“冷笑话”──一个女大学生来公司面试,经理看了看简历抬头问她:你是党员?那个女生顿时紧张了起来,激动地说:党员也有好人啊! 支部书记董雪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围绕这条微博,支部内进行了一场信仰危机的讨论。讨论后,大家决定把“无论何时何地,亮出党员身份”作为这个支部毕业之前最后一次党课的主题。 这个主题针对的是当前的社会现状──“现在很多同学对自己的党员身份主观上蛮淡漠的,不会主动说自己是党员,当有一些是非争辩的时候,他们也不愿意亮出自己的党员身份,表明自己应该持有的立场。”董雪说。 最后,支部决定向学校里其他毕业支部乃至社会发起“亮出党员身份”的倡议。在老师的帮助下,他们也给俞正声写了一封倡议信。 出乎董雪意料的是,不仅几天之后收到了俞正声的回信,各方也顺势促成了邀请俞正声来学校上党课的构想。“没想到会搞那么大。”董雪说。 有意思的是,两年之前,刚到上海履任不久的俞正声,也曾到复旦大学上过一次“党课”。那一堂主题为“坚定党的信念、坚持党员本分”的党课,也是“结缘”于一封毕业生的来信。 只是当时那次党课,只局限于两百人左右的毕业生党员代表。而这次,是面对近五千名师生,并且是在中共建党90周年生日之前,由一名中央政治局委员上的党课。 关于中共诞生,关于新中国,关于毛泽东 6月20日下午两点左右,5000名师生就座。按计划,各个院系轮番唱起了《歌唱祖国》、《保卫黄河》、《打靶归来》等红歌──曲目是学校提前确定好的,大屏幕上还滚动着歌词。 半个小时后,俞正声走进了体育馆。“交流是为了讲心里话,念稿子大家不爱听……我今天给大家上党课……没有教育人的意思。”向来不用讲稿的俞正声,这次也不例外,这番开场白先赢得了大学生们的掌声。 俞正声说,“我想讲两点,一点是坚定的问题,一点是忠诚的问题。” 这位党的高级干部说,现在是一个开放的社会,有的书国内没怎么出,也会从各种渠道流入国内。怎么样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间保持一种政治上的坚定性,“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随后,以中共历史为脉络,俞正声给学生谈了几个“怎么看”。 他说,“现在有的媒体宣传的一种观点,认为五四运动以后,北洋军阀丧失一点控制,中国出现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好时机。很可惜的是,救亡图存的思想,使中国丧失了一个资本主义民主发展的机遇,从而陷入了革命的漩涡。” 俞正声说,“报纸上当然没点共产党,但是说救亡图存的思想下,民主共和发展的大好局面被破坏了。”俞正声说,“我是在哪儿看到这种言论的?是在我们上海的报纸上,而且是转载的北京的报纸。” 对于这个问题,俞正声举了自己4月在《新华文摘》看到的一篇文章为例。该文谈到,1920年,死亡人数超过20万人的宁夏海原大地震,地震后一个月当地政府才向北洋政府上报了求救信息,得到的捐款也极有限。“我到上海以后,感觉很多人对上海的 (上个世纪)30年代很留恋。30年代上海是金融中心,全国的文化中心;另一方面,上海是沙漠中的绿洲。20年代上海已经发展了,上海为海原大地震做了什么?上海的富商们为海原大地震贡献了什么?” 在俞正声看来:“五四时代就是一个救亡图存的时代……不能仅仅看到大学里的一些景象就做出一个对社会的判断。”俞正声强调,在 这种时代特点下,中共诞生,就是要为劳苦大众打天下,就是不能让社会、官僚们熟视无睹群众死活的状况在中国继续下去,所以才产生了共产党。 他谈到的第二个问题,是怎么看待“新中国的建立”。 “有人说解放战争的胜利是军事的胜利,中国共产党军事上比国民党高,我觉得是不对的,根本上是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俞正声随后谈到农民参加土改。 “有的同志说,土改就是农村里的痞子,把地主的财产分了,乱打乱杀,这个现在很多文章里面讲过的,有没有这种情况?有!但是,我们党的历史上在土改中乱打乱杀的结果,必然导致这个地区群众的反水,这不是没有发生过的,抗战时期也发生了。但是为什么那么多群众拥护解放军和拥护共产党呢?从根本上说,土改运动是得人心的,是得到群众的拥护和支持的。” 第三是怎么看待“社会主义建设艰难的探索”。 俞正声坦言,“ 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灾难,这不光是毛泽东的个人错误,也是党的错误。 他回忆说:“文化大革命期间,我母亲(注:范瑾,曾长期从事新闻及宣传工作,是北京日报报业集团的奠基人,其兄是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丈夫是曾出任建国后第一任天津市市长和第一机械工业部部长的黄敬)1966年被打倒,1968年蹲监狱,1975年回来,出来之后我就感觉她精神上不正常了,老有被迫害的感觉。一直到前年她去世,都拒绝做任何体检。我的妹妹,“文革”开始时一个高中生,在学校里被批斗,后来也得了精神分裂症,自杀了。我们亲属在‘文革’中死去的,有六七人。” “那么为什么对毛主席还基本上是一个正面的肯定态度?他有很严重的错误,为什么? 我个人认为,第一,他的著作、他的思想影响了许许多多的人,包括我,我对毛主席是非常尊敬的,虽然他犯了这么大的错误。正因为如此,很多人就千方百计地诋毁他,甚至说,毛主席著作大部分是胡乔木写的,胡说八道,胡乔木写不出这种文章来。第二个,我认为他搞文化大革命,是真真切切地感觉到,我们国家不能简单地发展生产,要防止新生资产阶级的出现,防止工人农民重新沦为社会的底层,他的动机是无可厚非的。”俞正声说,“但是他寻找的道路是错的……现在的很多事情也证明他的担心不是没有理由。但是,不能因为这种担心而寻找一种错误的道路。” 俞正声说,一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人民群众之所以仍然相信共产党,“就是因为知道,党是为了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的艰难的、没有实践经验的探索,而且党也不回避自己的问题和失误”。 如何看待当下的矛盾? “30年来国家有很大进步,但现在也面临着很多新的问题。”俞正声一一数道。比较突出的,一是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现在银行高管一年薪水几百万,有的银行,老总一年可以几千万,“而上海的最低工资线是一个月一千两三百块,这可是几百上千倍的差距”。 “还有党内的腐败现象,我看没有从根本上进行遏制,最近报的铁道部部长的案子,利用工程索取钱财,成亿成亿地索取,若干亿的回扣,生活糜烂啊。” 此外,俞正声还谈到了当前社会矛盾不断地涌现。他说,“有一些社会矛盾是属于干部处理经验不足,没有在早发阶段赶紧处置;有一些社会矛盾是越渲染越大,本来没那么大。” 对于这些现实问题,俞正声也历数了他所认为的原因。 一是经济快速发展阶段,难以避免阶段性的混乱。而这种快速发展、分配上的变化、财产价格的急剧变化带来了人们谋取利益的冲动。 “这是正常的。”俞正声说, 共产党是干什么的?共产党无外乎是群众认识到自己的利益不平衡,团结而起的奋斗,共产党就是干这个的。革命为什么胜利?就是人民群众觉得我的利益在这儿,才团结在党周围。 新世纪利益多元多变,是一个阶段性的特征,这是任何国家快速发展的阶段都难以避免的。 还有就是经济的全球化带来产业分工变化,所造成的收入差距增大。他还强调,这不光发生在中国。 “第三,还有我们工作的不足和体制的缺陷。”俞以分配问题为例,他说,邓小平1993年就讲过,分配问题可能比解决发展的问题还难,应该在本世纪末、下世纪初把这个问题尖锐地提出来,鼓励用各种方法去进行探索。“我想我们对小平方针的认识和实践上做得不够。” “此外,干部的监管使用上还有制度性的缺陷。”俞正声顿了一下说,“这个我就不多讲了。”不过俞正声告诉听众,按照中央政治局委员标准,他每个月工资一万一,“不算高也不算低”,比上海市市长韩正低一些。“抽烟是自己买,衣服也是按照市场价格买。” 俞正声也提醒说,(解决当前问题)不能急于求成,不能采取“文革”的办法来解决干部的腐败问题。“我们建国以来的教训是什么,是急于求成,以前是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现在是GDP赛跑,所以才有那么大的投资、那么大的货币量。” “我们总要找到新的途径和办法,就是靠各方监督的办法。”他甚至举了个自己的例子,他去年10月去崇明检查工作,结束后随行人员邀请他去看看当地一个湖。当时,大量游客在那,俞正声一行至少有四五辆车就开上去了,然后上了船。 俞说,从船上下来,游客就跟他打招呼。“第一句是,俞书记好;第二句就是,你买票了没有?我赶紧让秘书把票补了。”这段自嘲,也引得学生一阵大笑。 因此,“还是要扩大公开,置于群众与社会的监督之下,这方面我们总要找一种制度性突破,扩大群众和社会的监督”。 主动谈起敏感话题 谈到当下,对于一些政治领域的敏感话题,俞正声也不避讳地向学生们主动说起。 “有的同志说,党是不是代表了某些利益阶层,就要维护这个阶层的利益,换句话说,当官的要维护当官的利益。”俞正声说,“ 党必须代表大多数人的利益,党不是利益群体。共产党不是一个利益集团,它是能够反映各种意见的,社会各阶层意见的一个组织者。 我参加政治局会议,我们很多问题都是敞开讨论的,经常开会,它反映了各种利益。” “有的同志问,我们现在的很多问题根本解决要靠多党制,多党能解决中国的问题吗?”他说,看台湾就可以想到,中国大陆复杂情况远比台湾多得多, 中国大陆要是多党,可能就会把中国大陆变成了政客权谋的竞技场,个人野心的博弈机和民族分裂的样板田。 “如果陷入政客权谋斗争,那谁去管经济的发展?谁去解决重大的民生问题啊?然后再加上各省之间互相斗,这个国家还有未来吗?那不回到了北洋军阀的时代了吗?”俞正声抛出一串反问。 他强调说, 中国社会的复杂性也决定了必须有一个坚强有力的党来统筹处理各种社会矛盾 。 俞正声还谈到另一个热门话题——最近在网上热议的“独立候选人”问题。 有意思的是,曾经在湖北担任省委书记的俞正声,与来自湖北潜江的自荐竞选人大代表的姚立法之间,还有一段交集。 俞正声回忆道:“我在湖北时,潜江的书记说,我们有一个群众推荐的候选人选上了,经常怎么怎么样。我说,你要区分情况,群众推荐不能认为是不正常的现象,要分析四种情况:第一种是有的人是真正希望参与对党和政府的监督,这个是要支持的;第二种是他想参与监督但没有经验,有时候说话偏激,这个也要支持,不要在乎;第三种可能是为了个人出风头,我看也没有什么了不起;而第四种可能就是出于想推翻现有制度,追求西方制度。” 俞正声问这位书记,姚立法处于哪种状态?他说,还没有到第四种。俞说,你还是要帮助争取,不管是处于哪一种,只要他讲得对,你们都要改正你们的工作缺点,即使是不对,你也得改正你的缺点。“后来县里说,美国国务院请姚立法去考察美国民主制度,问怎么办?我说,让他去呀,这是他的权利,但是你要告诉他,你这么走下去,性质是要变化的。” 俞正声说,处理这种问题的界限,就是是否赞成宪法和拥护共产党的领导,而不在于他给你提多少意见。 这位党的高级干部说:“中国的现实,如果离开了党,国家至少是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会走上非常危险的境地,这种危险是存在的。我今年都66岁了,干不了几年了,你们都是年轻党员,未来怎么走,不是我们决定的,是你们决定的。希望你们把握好未来的政治方向。” “如果党本身是软弱无力的,这个党不会有希望。” 俞正声还向学生谈起“忠诚”的话题。“ 我说对党的事业的忠诚,对人民的忠诚,不是一句空话,体现在很多的思想里。” “在座的有不少上海人,上海现在常住人口将近1/3是外地人,要不要取得上海户籍?要不要享受跟上海市民一样的公共服务?”俞正声说,“同学们是心里赞成还是表面赞成啊?这势必会涉及到一些利益。我们现在的高中不允许他们上,势必有一天,高中要给他们开口的,高中要开口子,等于大学也要开口子,大学开口子,等于原上海籍的高中生考大学就有竞争了,上海户籍的同学,你们赞成还是反对啊?”说到这里,他批评说,上海户籍制度改革进展太慢,有关部门的同志思想局限太重。 他停了一下,说道,“作为党员,就应该赞成。这句话不是一句空话,当然这也不敢贸然地进行,上海老百姓很有意见。慢慢地循序渐进,但是这个方向应该是明确的。” 他随后提到,忠诚也要“勇于坚持真理,勇于修正错误”。 他举例说自己在山东任职时,有一年山东的走私很厉害,大量走私汽车。“我当时在青岛担任市委书记,青岛刹住车了,威海、烟台都疯了。正好到北京开会,江主席叫我去他家谈事,问你们山东有没有走私啊?我说有。济南军区有没有走私啊?我说有,通过青岛的军港。你说我这个党员对中央不讲老实话行吗?讲了老实话势必得罪我的上司。要敢于讲真话,你敢不敢于在领导面前发表你的看法?” 他随后还举了一个有关朱镕基的例子:“朱总理是好领导,你不跟他讲真话,他不信任你,你跟他讲真话,他反而相信你。我刚到北京的时候,有一个朋友跟我说,你要想说服朱总理,就得他硬你更硬。我对朱总理很尊敬,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他鼓励你讲真话。” 在这堂党课结束前的提问环节,一位学生在递上来的纸条上,写下了这样的问题:“对党的未来怎么看?”在学生的欢笑和掌声中,俞正声抬头缓缓说道:“ 党的未来取决于党本身,而不是取决于他人。我们党本身如果能够坚强,能够克服自身的弊端,党的未来是光明的;如果党本身是软弱无力的,这个党是没有希望的。” 【南方周末】本文网址:http://www.infzm.com/content/60713
2046 次阅读|1 个评论
一念不慎:李宗军抄袭事件调查
热度 14 meixianghao 2011-7-19 23:17
明天一早出差,提早发出来。此文明天将发在科学时报头版。 为人师者不修其身,还是评价机制催人浮躁? 一念不慎:李宗军抄袭事件调查 □本报实习生 冯丽妃 记者 李浩鸣 成舸 李晓明 李宗军(图片引自湖南农业大学校报电子版,2007年) 李宗军也许没有想到,6年前自己的一念之差,竟然在短短的10天时间里,迅速酿成了一场巨大的论文抄袭风波。 李宗军今年43岁,是湖南农业大学教授,目前任该校食品科技学院院长。李的学术生涯记录一直十分良好。直到10天前,他收到了一封匿名网友的举报邮件,直指其2005年发表在《微生物学报》中的一篇文章涉嫌抄袭。 匿名举报者同时把邮件发给了《微生物学报》编辑部和本报记者。7月12日,本报记者在调查中发现,李宗军还涉嫌一稿两投的行为。 所有的调查均指向了一个时间,2005年。这一年,37岁的李宗军破格晋升为教授。是为人师者不修其身,还是学术评价机制催人浮躁?本报记者就此展开了调查。 质疑:抄袭或为“破格晋升”? 李宗军涉嫌抄袭的文章《大肠杆菌生长温度、膜脂肪酸组成和压力抗性之间的关系》(以下简称“李文”),2005年6月发表在《微生物学报》第45卷第3期上。 被抄袭的文章来自美国微生物协会旗下的学术期刊《应用与环境微生物学》(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中的“Role of Membrane Fluidity in Pressure Resistance of Escherichia coli NCTC 8164”(作者B.M.Mackey等,以下简称“A文”),发表在此前的2002年12月。 7月11日上午,《微生物学报》编辑在接到本报记者求证邮件后,迅速回复:此前已经接到举报者的数封邮件,一早上班时又接到举报电话,将上报编委会,尽快作出处理。 记者将李宗军的文章与A文进行对比,发现两篇文章在结构上基本相同,都包括摘要、研究材料与方法、研究结果、分析与讨论以及参考文献五部分。 在摘要部分,李文与A文中的观点与数据完全相同;在材料部分,A文中使用的是英国NCTC8164大肠杆菌,李文为购买自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的ATCC80739号大肠杆菌,A文中用的高压设备为美式设备,李文使用的是中国内蒙古包头五十二研究所生产的设备,但其所用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条件与A文如出一辙;在研究结果部分,李文中的图表只是在温度取值范围以及刻度间隔上与原文稍有不同,而数据表在格式和内容上则与英文文章完全相同;在分析与讨论部分,李文比A文的五个讨论内容少了一项,其余内容则完全相同;在参考文献部分,A文引用了46处文献,李宗军引用的全部15处文献中有14条文献与A文相同。 在调查过程中,记者发现李宗军的另外两篇文章存在一稿多投的现象。 11日,《微生物学报》发来电子函件,初步认定李文存在抄袭A文事实。 7月12日,《微生物学报》向李宗军发去质询邮件,请他核实抄袭一事。 巧合的是,李宗军涉嫌前述3起学术不端行为集中爆发在2005年。这一年,李宗军破格晋升为教授。 据记者查询,湖南农业大学规定教授申请者需要在学校认定的国家级学术刊物、国家级核心刊物上以第一作者的名义发表论文10篇、专著一部,作为破格晋升的条件之一。 李宗军是否因破格晋升而起意抄袭?本报驻湖南记者就此联系李本人以及湖南农业大学进行求证。 还原:寒门学者的2005年 李宗军出身普通农民家庭,1990年,他从湖南农业大学首届食品科技专业本科毕业后留校,9年后,他以本科学历考取南京农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2002年博士毕业后,他进入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博士后研究。 2004年,当时仍为副教授的李宗军完成博士后研究回到湖南。食品科技学院就此在该院网页上刊文称,李宗军“在食品科学领域有较深的学术造诣”,“李宗军老师回院工作对于加强该学院的学科建设、提升师资队伍水平,必将发挥重要的作用。到目前为止,李宗军副教授是食品科技学院第一位完成食品学科博士后研究的人员”。 2005年,李宗军破格晋升为教授,2010年出任湖南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院长。其间获得诸多荣誉,包括湖南省优秀教师,湖南省食品科学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等等称号。 2005年,李宗军因首次系统评价侗族传统酸肉的安全性,获得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肉品发酵剂微生物。其研究成果经湖南省鉴定,填补了国内研究空白,整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005年,对于李宗军来说,是荣誉满贯的一年,如果没有6年后被发现这三起学术不端的话。 7月13日,记者采访了南京农业大学科技食品学院江汉湖教授,他对指导过的这个博士生依然记忆犹新。“李宗军做博士期间比较用功,论文写的是关于侗族酸肉发酵菌的分离鉴定,做得不错。” 李宗军读博之前就在湖南农大作发酵剂分离的研究,他是国内侗族酸肉方面首位研究者。据江教授说,李宗军的博士论文做得很细,很有特点,论文的一部分还获得了食品加工研究会学术会议的一等奖。 当获悉李宗军涉嫌论文抄袭后,江不无遗憾地说:“按道理讲,这种现象明显是很不应该的。很多问题促成学术不端行为的多发,对学科发展的影响非常大,这样的事情应该得到处理。” 解释:抄袭之实事出有因 7月14日一大早,《微生物学报》收到了李宗军的回应。李自称,涉嫌抄袭一事与湖南农业大学无关,他本人也是受害者,事先并不知情。 李宗军解释说,事情发生于2002年至2004年,当时他在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内蒙古草原兴发企业博士后流动站作研究,其间临时聘用了一名助手,其个人简介称在英国获得硕士学位。涉嫌抄袭文章正是源自助手提供的一份中文研究报告。之后,助手离职,李宗军与之失去了联系。 2004年博士后出站后,李宗军再读该助手的研究报告,认为其内容有新意,写作也比较规范,整理后投给了《微生物学报》。但始终联系不上这位科研助手,就擅自以单独署名的方式发表了文章。 在回答《微生物学报》质询时,李宗军承认,他本人在此次事件中存在监管不力、擅自发表助手文章的问题,并为自己的不良行为向该刊及读者道歉。 但《微生物学报》编辑在与本报记者沟通时认为,抄袭在事实上已经成立,如果是助手所为,则李涉嫌剽窃。 7月15日,长沙。本报驻湖南记者就涉嫌抄袭一事当面向李宗军求证。 “考虑到网络的‘虚拟性’,我对网友的邮件未予理会,而是对事情进行了核实,然后主动向学校学术委员会提交了书面《情况说明》,承认文章确实存有不妥之处,愿意接受学校对此所作出的处理决定。”李宗军说,“我在12日向学校提供书面说明的时候,还没有收到《微生物学报》发来的质询邮件。” 当记者问到科研助手时,李宗军解释说:“助手姓胡,同事都叫他小胡,具体名字不记得了,就记得他说自己是在英国获得的硕士学位。他工作了大概9到10个月,04年离开,走的时候交给我一些中文资料报告。” 李宗军认为自己有失察之责,他还表示小胡所提供的研究属于理论研究的范畴,而他在博士后期间的主要科研工作是受企业委托,开展应用型的横向课题研究。再加上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对企业博士后出站没有论文发表数量上的硬性要求,他本人并不存在主动抄袭的动机。 “当时我比较年轻(37岁),没有考虑到后果,认为这项工作是我请助手来做的,应算是团队成果,所以认为自己有资格来这么处理。”李宗军懊悔地说,“还有就是学术刊物都要求提供作者单位的信息,小胡离开以后,我就和他失去了联系,没法征求他的意见,不好给他署名。我承认自己有错,铸成了抄袭之实。” 然而,截至记者发稿时,仍未能就小胡的真实身份从相关见证人那里得到进一步证实。19日下午,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相关领导向记者证实,该所已就此事专门召集会议,并着手调取李宗军在博士后工作站研究期间的档案,将尽快查清事实。 此外,李宗军自称抄袭实是偶然为之,并非出于晋升压力。2005年,其破格提升为教授主要是因为他是本学校第一位食品科学的博士和相关领域的博士后,同时是学校考虑学科发展需要所作出的抉择。而学校职称评定材料的准备一般在4-5月份进行,在他向学校提供教授职称申请材料时,论文成果目录中并没有包含当年6月发表在《微生物学报》中的抄袭论文。 关于另外两篇涉及一稿多投的论文,李宗军称,前者本是投给《肉类研究》杂志的,由于迟迟未得到录用通知,以为不能发表了,于是又投给了另一家期刊社《食品与发酵工业》。另一篇系收到《食品与发酵工业》退稿通知后转投《食品与机械》。 警示:论文被撤销永不再录用 14日下午,湖南农业大学主管科研副校长符少辉在接到本报记者采访要求后,当天即从北京赶回长沙着手处理此事,并支持本报展开独立调查。 15日与17日,该校学术委员会牵头,人事处、纪检监察部门先后两次召开紧急会议,对李宗军学术不端行为进行调查核实,研究对事件的处理方式。校方在17日通报给本报的讨论结果中表示,学校对于任何学术不端行为决不姑息,一经发现,一定严加处理。 相关负责人称:“尽管涉嫌抄袭的论文是李宗军在校外工作期间发生的个人行为,且不是故意为之,但学校应从此事件中汲取深刻教训,加强对学校教职工的学术道德教育,尽量杜绝此类事件再次发生。” 《微生物学报》编辑在截稿前给本报发来《声明》,确认李宗军抄袭B.M.Mackey等人的文章事实确凿,决定撤销其发表在《微生物学报》2005年45卷3期426~430页的研究论文,同时在《微生物学报》的纸质版和网页上发布撤销该论文的声明,今后将不再受理该作者的任何投稿。 《微生物学报》在声明中再次警示:任何人发给本刊的投稿,严禁抄袭和剽窃他人的研究结果。一旦发现,本刊必将追究作者的责任,并给予严厉处罚。 本报截稿时,湖南农大方面正在汇总调查结果,讨论最终处理决定。
个人分类: 科学与社会|11617 次阅读|29 个评论
点评:政协副主席“国企是共和国长子 家里的穷人你们管过吗”
热度 2 lzxun123 2011-7-19 09:17
我们常常只知道一味要求别人要顾全大局,要维护一个和谐的环境,但我们许多官员我们许多政策却缺乏稳定大局、和谐环境所必备的基础。我们俗语说船好、桨好,不为百姓着想,一味地要求或强制平民迁就、屈就的稳定和和谐是不可能长久的。 在我看来,中国目前改革举步维艰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实力派(包括所谓的精英)没有平民意识,或缺乏平民意识。他们占有平民的资源,但似乎不考虑平民的利益。所以, 可惜的是像张梅颖副主席这样有响声的声音太少。 政协副主席:国企是共和国长子 家里的穷人你们管过吗 来源: 中国经济周刊 《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周海滨 实习生 王永福I北京报道 在国家层面,中国最需要的改革是什么? 在全国政协副主席、民盟中央第一副主席张梅颖看来,这个问题的答案能脱口而出,她说:“当前最迫切的是改革顶层设计与转变发展方式。” 6月27日,张梅颖在位于白塔寺的全国政协办公室,接受了《中国经济周刊》的专访。从改革顶层设计、发展方式转变到对GDP的认识,从发展 现代 农业到处理国企与民企发展的关系,张梅颖畅谈自己的观感和思考。? 改革一定要有顶层设计 《中国经济周刊》:改革现在到了一个关键的关口了。改革顶层设计需要怎么着手呢? 张梅颖:在当前这个关键时刻,不能淡化改革,而是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改革是绝对不能倒退的。开弓没有回头箭,倒退没有出路。所以,现在应该把改革提得更响亮,不仅要更响亮,而且在顶层设计上,设立专门机构。现在是发改委协调,可是发改委主要是审批项目,本身不超脱,不免影响改革设计的效果。 改革的任务如果落实到相关部门,改革的最后结果就要受制于部门利益,必然导致改革中利益部门化。改革开放初期,有一个体改委,职能就是体制设计,不负责审批项目。 所以,我们的改革,顶层设计是非常重要的。第一,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第二,改革一定要有顶层设计,杜绝改革的部门化和碎片化。 ?《中国经济周刊》:在您看来,改革的阻力在哪儿? 张梅颖:政治体制改革不外乎就是上层建筑更适应经济基础,适应人民的要求,更有利于政治稳定和社会长治久安。 如果有人一听见政治体制改革,就一定扯到西方政治体制和意识形态上,只能说他是偏执和神经过敏。 我认为应该正确理解政治体制改革。现在政治体制改革的压力、动力不足,与一些人担心政治体制改革会触及他们的既得利益大有关系, 过去有句话,叫“自加压力”,现在自己加不起来则压力要来自群众的监督,必须要有一个倒逼的机制,不然就像一些人感觉的“挺舒服的干吗改革”。 我比较忧虑的是,中国有一种比较根深蒂固的民粹文化,如义和团运动就是属于这种民粹文化的产物。这种民粹文化冲击了中华民族的理性文化,非常容易走极端,走极端就影响政治改革,影响国家的稳定。这样一来,我们改革的氛围没有了。 政治体制改革为什么迟缓?我觉得还有一个认识上的障碍。我们国家这三十多年创造了奇迹,让人误以为只要经济改革就行了。 公共财政,是民主和民生最好的切合点? 《中国经济周刊》:目前,收入分配改革无论是在官方还是在民间都备受关注,这一改革为何会如此瞩目? 张梅颖:收入分配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民生问题,更重要的它还是一个政治问题。国家稳定不稳定,在很大层面上,要看收入分配是否公平。 公平不是平均。 (最重要的是没有公平意识和平民意识) 《中国经济周刊》:全国人大常委会6月25日二次审议的个税法修正案草案,将起征点从2000元提高至3000元。从网络民意来看,这并没有满足预期。对此,您怎么看?(编者注:全国人大常委会6月30日下午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将个税起征点提高到3500元。) 张梅颖:我赞同起征点3000元或者稍有提高。这是因为你作为纳税人,会对国家更有责任感,哪怕我只交一块钱,但我是纳税人,对国家有责任。当然,我们国家的税制还是需要不断改革的。纳税人责任多,权利不够明确。 我认为收入分配体制的确要改革。 从1978年到2010年,GDP年均9.5%的增长,涨了20.57倍。与此同时,人均收入仅增长了9.5倍。 说明多年来收入增长与GDP的增长差距较大,没有同步。 (极少数人收入估计所涨不止 涨了20.57倍,而另外大多数人也许还不到5倍 ) “十二五”时期,我们提出来了“两个7%”,GDP增长7%,人均收入增长7%。人均收入增长7%,我想是可以达到的。但是GDP增长肯定要超过7%。今年是第一年,GDP增长可能接近10%,发展还是很快的。从现实看来人均收入还是很难追上GDP增长。所以,我们还得痛下决心来解决这个问题。 《中国经济周刊》:您曾经说,公共财政,实际上是民主和民生最好的切合点。这句话如何理解? 张梅颖:公共财政透明了,必定引向公众利益,公权力就会向大多数人的利益方向去运行。比如,现在的通胀问题,食品价格高,如果能传导到农村,提高农民收入是好事,再以公共财政去补贴低收入者,并逐步使工资水平与物价上涨相一致。 去年国家在20%的县试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年满60岁每月补贴55元。我曾经去考察过相邻的两个村,但这两个村属于两个县,一个是试点县,一个是非试点县。非试点县的老人很有意见,凭什么邻村老人有55块钱,我们没有。你别小看这55块钱,但是对老人来说,这是尊严,我不用向儿子去讨。 我觉得民心是党魂,民生连着民心,公共财政透明并偏重于民生,对执政者来说,体现了执政为民的宗旨。 转变发展方式要有壮士断腕的勇气? 《中国经济周刊》:转变发展方式也是各级政府热议的话题,现在已经到了转变的“尖峰时刻”了吗? 张梅颖: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与经济结构调整,其实从“九五”时期我们就已经提出来了,现在十多年过去了,没有什么大的成效。所以,“十二五”确定的主线就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中国经济发展的粗放模式再不改,下一步的发展怎么往下走?说得严重一点,就是死路一条。这是决定我们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候。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这一点上,要有壮士断腕的勇气和决心。 为什么这么说?十多年了,经济发展方式改变不了,背后还是一个体制因素。比如某个省要转型,从资源大省转型到多元发展,但是靠卖资源就能轻易赚到很多钱,它没有转变压力。传统发展模式形成的路径依赖,影响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此外,这还涉及到利益格局的调整,比如发展 循环经济 需要大量投入,存在风险,有利益取舍等问题。 所以,我觉得这背后体制问题、利益格局问题、固化思维问题和传统发展模式形成的路径依赖问题共同制约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为什么必须改呢? 我们的GDP占全世界的份额是9.5%,但是我们消耗的能源占全世界的20.4%,石油54%依赖进口。 这种格局究竟能够维持多久? 但有多少人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呢?所以举几个简单的数字,就可以看出,不改革是没有出路的。 《中国经济周刊》:转变发展方式,就意味着改变单纯依靠GDP增长的发展模式,与转变发展方式相随的是调结构。您根据在基层广泛调研的经验,提出要优先发展现代农业? 张梅颖:调结构,是社会领域一场深刻而广泛的变革。调结构的唯一动力,就是体制机制必须转变,用政策引导。 我认为要优先发展现代农业。农业问题,最近7年一直被列为“一号文件”,中央确实很重视,但是还不够,缺少相应的配套措施。我在基层调研时发现,种粮的人最苦,管种粮的人工资最低。因为各地的津补贴,是按GDP、财政收入来计算的。 我们到一些省去考察,一个干部从工业城市调到农业城市,他的工资低了好多。但是在农业城市,他的工作更加辛苦,压力也更大。由此看出,种粮食的和管粮食的,待遇都应该提高。这也是中国改革碎片化的表现。 我们对农业的忧患意识还不够,自然灾害不断,极端气候常态化,我们缺乏应对的准备,怎么保障13亿人的粮食安全?去年,我国净进口 农产品 换算成耕地,相当于进口了近9亿亩播种面积。这相当于进口了一半的耕地,一旦不能进口了,怎么办?所以要发展现代农业,比如中国有三分之二的耕地是低产田,通过改造,潜力还很大。一定要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 《中国经济周刊》:提到转变发展方式,很多地方就盲目追求新兴产业,重复建设的现象非常突出,您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张梅颖: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关系要处理好。拿光伏产业来说,全国有18个省几十个城市都在搞,必然要形成高水平重复建设。 要正确认识新兴产业,当地的基础条件、资源禀赋、技术和人才等各方面是不是适应发展新兴产业?现在都在赶时髦,纷纷抢占“制高点”。比如清洁能源是个好东西,但是这里面很多技术问题没有解决,它还处于不成熟期,所以我们现阶段不宜大干快上,遍地开花。 传统产业是我们产业的主体。所以力量要下在传统产业的升级,用高新技术来改造传统产业。高新技术是“魂”,魂要附到传统产业的体上。 厉以宁 教授曾说“没有传统产业,只有传统技术” 是有道理的。 我们有大量的传统产业,要把升级改造做好。 不要一提传统产业,就说该淘汰了,大家都另起炉灶,这会造成新一轮的浪费。 《中国经济周刊》:现在各地在地方发展规划中,都对GDP增长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某种程度上说,我们是否仍然存在对GDP的过分崇拜? 张梅颖:对GDP的误读是普遍存在的。 GDP再多,不等于你就强大。关键是你GDP的质量。就说这个房子,本来是可以一百年不倒的,现在三十年就炸了。盖的时候是GDP,炸的时候也是GDP,再修的时候还是GDP,无疑会使数字虚高。 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我们一定要提“保八”的目标了,因为要挤出其中的水分。 光有GDP不行,关键是要看你GDP的含金量。 最能说明问题的就是人才,GDP并没有涵盖人力资本存量。人力资本存量更能说明我们国家是不是强大。 国企民企,都是中国企业 《中国经济周刊》: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的发展,是人们广泛关注的一个话题。近两年来,“国进民退”的声音经常出现,你怎么看待国企和民企的发展? 张梅颖:现在有人说,我们“国进民退”,也有人说,现在是“国退民进”。其实,国家没有一个政策,引导“国进民退”或者“国退民进”。我们的政策取向只有一个,即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国有企业也好,民营企业也好,你的品牌出去,都是中国制造,都是中国品牌、民族品牌, 人家不管你是国企、民企。 但是我要强调,为什么要有国企?国企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它的使命是要完成国家战略。国家战略需要什么,国企就应做什么。 央企的最大作用,在于保障实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所以,在转变发展方式中,央企应该是主力军,应该起到引领作用。但是现在看来,央企明显动力不足。 (据报道,中海油是就是无偿地占有海洋油气资源,类似这样相对贡献小的企业常常拥有比那些具有脊梁意义的民族企业更大的话语权) 另外,央企要掌握本行业技术上的主导权,用技术优势创造品牌优势、资本优势和人才优势。央企应该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用创新支撑国家的顶梁柱。但是 现在央企投入到科研的费用只占利润的0.7%。民营企业一般占3%~5%, 多的能占到10%,这就为企业发展积蓄了后劲,而且它的机制比较灵活。 总之,央企要在转型中做生力军、主力军,要带头转变发展方式。 《中国经济周刊》:您说过,垄断国企,以“长子”自居,不管家里穷人,是什么样的背景下说的这样的话? 张梅颖:在分配不公到了影响社会稳定的地步,还不启动分配制度改革的背景下说的。那时候许多央企、国企不务“正业”,都去 炒房 地产,或靠垄断赚钱。 你是人民的企业、国有的企业,是共和国“长子”,家里的穷人你们管过吗?那么多农民工,你们看在眼里了吗?所以我那天不客气了。(注 : 中新社北京3月11日电 (记者 符永康)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梅颖11日指出:“垄断行业的收入问题说了很长时间,但收入差距还是在一天天扩大。垄断行业的国企占据了政策优势、资源优势、市场优势,以国家的‘长子’自居,却不管‘家里的穷人’。有些国企钱多得流油,怎么办呢?当‘地王’!这是老百姓绝对不能接受的。”) 央企去搞房地产,去当地王,把房价推高,最终还是把负担转嫁给老百姓,赚取老百姓的钱。共产党执政的基础是人民,民心即党魂,所以我对央企的一些不当行为提出了批评。批评他们是对他们抱有厚望。国企、民企本来是中国经济这面旗帜下的不同团队,应该形成巨大合力,这就需要政策调整。“非公36条”(即《国务院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是国内第一个促进非公经济发展的系统性政策文件。)的意义就是政策调整。既然国企、民企都是中国企业,都是为了人民,从这个意义上说,平等分享公共资源就是民企享受更多的公平,也体现了人民享受更多的公平。 重新认识“稳定”的内涵 《中国经济周刊》:社会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矛盾,比如群体矛盾。您觉得,“维稳”最重要的是什么? 张梅颖: 关于稳定的问题,要正确解读“稳定压倒一切”。现在一提就是社会刚性维稳。要知道为什么不稳定,不稳定的背后还是个公平问题。 所以,我们要解决公平和民生等问题。从今年开始,国家强调民生和收入分配改革,出台了很多惠民措施,像养老问题、医疗问题等,基本上都在落实了。 老百姓没有过多的要求。中国的老百姓安分守己。你给老人每月55块钱,他就很知足了,他不会觉得给得太少了、太晚了,不觉得这是作为一个中国公民应该得到的。只要中国老百姓得到一点儿好处,就感激得不得了。这也是我们国家长期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 我们的基层干部,是在维护着我们这个政权,为老百姓谋福利的。如果基层的多数干部都是坏的,政权早就完了。但是不能因为有这个主流,就对问题视而不见。往往一些很小的事,就能牵动全局,酿成群体性事件。 现在强调权为民所赋,我们的干部不要还以为自己是父母官,你的权力是老百姓赋予的。 稳定背后还是一个公正问题。今年随着分配制度改革、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随着一些基本的民生问题的解决,我认为形势要好得多。同时,稳定还涉及到政策的稳定,也就是要避免政策的制定实施朝令夕改,这也会引发新的矛盾。 同时,对待社会矛盾,也不必过高估计危机的发生,因为大多数是利益冲突,与政治和意识形态无关。要正确定位、判断矛盾冲突,以容忍的态度,用协商、妥协的方式增进共识,解决矛盾。 我们面临的时代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气候变暖,极端气候常态化,我们注定要与灾害共生,在共生中要学会管理灾害。二是我们处于转型矛盾高发期,注定与各种社会矛盾冲突共生,在共生中要提高社会管理艺术和能力,体现出的是生存与发展的智慧。
个人分类: 争鸣|2953 次阅读|2 个评论
研究员对话实习生
热度 1 SNPs 2011-6-14 09:20
今天我们研究院的暑期实习生来报道,研究员们和他们一一介绍我们的姓名,什么时候开始对科学感兴趣的,我们的职业生涯的起起伏伏,和我们现在正在做的事情。一共有三十几个实习生,是从几百上千个申请者(大学本科和高中生)中挑选出来的。这么好的研究环境,而且还给工资,当然要比其它暑期打工机会好了。我们实验室就有一百多个学生申请,最后只选一个! 在给学生们介绍的时候,我们的院长, Dr. Richard Myers (原斯坦福大学遗传系主任,人类基因组中心主任,他们的团队完成了六个染色体,10%基因组的测序工作)给学生们介绍说:“我是到了大学三年级才开始对科学感兴趣的。我生长在一个小镇,父亲是药店老板,母亲是护士。没有人跟我讲过科学家是干什么的。印象中的科学家就是电影中锁在古堡顶楼的怪人。直到我进了生化实验室,做了实验,才直到科研的乐趣,而乐趣的主要来源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能知道别人不知到的现象和事实。”他还说,“二三十年前,科研的兴趣是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可是现在,我们手头有很多强大的工具,科研的乐趣已经越来越多地体现在转化医学上了:把科学结果应用到临床。” Greg Cooper 的简短介绍也很有启发,他从小就对生物感兴趣,可是大学学的却是数学。他在读博士的时候才从数学转到生物学,结果刚好赶上生物信息学的兴起,人才奇缺。他劝学生们不要放弃数学,更不要对转专业惧怕。换一个领域通常会碰到更多的机会。 Devin Absher 说他从六岁开始就知道要当科学家。 Shawn 说他本来是想去学医的,可是各种Body fluid让他恶心,远远没有电视电影里面医生工作那么风光,所以就开始了科研生涯。Shawn现在主管研究员测序服务中心,我们的免疫组库测序都是他那里完成的(454测序送出去给一家合作公司做)。 大家给实习生的提议就是趁实习的机会找到自己到底对什么感兴趣,或者对什么东西不感兴趣,同时要把眼光和心胸放开,勇于接受新的事务和新的挑战。 轮到我讲的时候,我说:“在座有些同学是去研究员内的公司实习的。去公司的除了学习一些相关技术以外,还更应该注意书本里面没有的东西。比如研究员们平时要些论文,项目申请,要和科学家们交流,建立合作;而在公司里面可能就要先些专利,商业计划书,要和投资者交流,要去做市场和销售。所以需要的是很不相同的技能。学生物的其实有很多事情可以做,而90%的事可能都是现在的书本上没有的。来研究员实习,就要抓住这个机会离开书本,学些书本里面没有的东西。” 分配到我们实验室的同学,我安排她做免疫组库测序建库自动化的项目,用 iCubate 卡盒来完成细胞分离(Sorting)和核酸提取。一个月后,每个实习生还要做墙报并做汇报演讲。 教育 是我们研究院三个基本职能之一(科研,产业化,教育)。由Neil Lamb教授带领的团队在提高阿拉巴马州各个学年学生生物科学教育方面做得非常出色( 请参考这篇博文 )。这个实习生计划也是他得团队组织的,不过我们所有研究员都非常热心教育,这样的机会都很珍惜。
个人分类: 教己育人|17269 次阅读|1 个评论
美国的 80后
dukeuiuc 2011-5-28 12:00
大约09年夏天,公司来了两个实习生,一个女生,忘了什么名字了,好像是S打头儿。大三完结,要进入大四,Georgia Tech土木系;一个是男生,B,还有一个学期就毕业了,Clemson土木系。刚好我手头有几个项目,需要他们协助,因此打了不少交道。 某次需要S查一个有关treated effluent land application的规范。过了两天,她过来给我汇报,居然满满好几页报告。我期望的其实只是一个数字而已。但是她一解释,我才发现,其实这样的规范我们所在的州SC是没有明确的,所以她跟GA、FL、NC等临近州的环保局电话咨询,发现州与州之前差别也很大,而且她发现东南部各州其实在这方面已有的规范很不完整,也缺乏科学依据。于是,她上国家环保局网站查询,发现西北各州,尤其WA相关规范很严密。然后,她综合比较各地信息,给我提供了一个参考范围,还给出了设定这个范围的依据。至此,对这个小本科生刮目相看。 至于B,起初给他的任务都是非常明确和具体的,之后,每次他的反馈都超出我预期的好。比如要给一个很大的WWTP提供一整套非常完整的OM manual,里面需要近30张图纸和无数的表格。起初,我们花不少时间讨论record drawing,告诉他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之后,他会偶尔过来找我,澄清一些小问题。再后来,他拿出的图纸,我几乎挑不出毛病。接下来,给一个小WWTP做同样的事情,我仅花了30分钟布置任务,一周后,完整的一套图纸放在了我的桌子上。 回国这一年多,屡屡怀念在美国的工作状态和同事,不仅仅是那些判断力,协调能力都超出我许多的PM们,甚至这些实习生,都让我怀念。
个人分类: 写手是老婆|3496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科院自动化所国家重点实验室招聘实习生
热度 2 summerice9 2011-5-6 23:41
324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南方周末:多少自然保护区被蚕食
热度 3 蒋高明 2011-4-9 23:38
作者: 南方周末记者 彭利国 实习生 张晴 2011-04-07 10:51:58 2010年的一份调研报告显示,仅就全国已建的30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而言,因建设项目而调整范围或功能区划的达四十余个,约占总数的15%左右。至于省级市级保护区,则更是难以尽数。“是现在不严肃还是当初不严肃?” 三亚国家珊瑚礁自然保护区遭破坏 (孙清/CFP/图) “禁区”不设防 “国家的大工程不上马,那国家的长远利益呢?” 有着“人间净土”美誉的新疆喀纳斯湖将迎来一位庞大的不速之客。3月下旬,中俄天然气管道西线段将穿越喀纳斯湖区的消息传出,一时舆论哗然。 喀纳斯景区林业局局长寇福堂证实,该项目已获国家林业局批准,“这是国家战略举动,我们支持并将尽力减小对当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寇对媒体称。 国家战略之下,即便顶着“世界上最美丽的湖泊”的桂冠,即便拥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金字招牌,喀纳斯湖亦不得不颔首低眉。 而这个3月,自然保护区被“打扰”,喀纳斯并非孤例,相似的一幕正在渤海之滨上演。 “辽宁斑海豹面临‘有家难归’危机!辽宁滨海公路将穿越斑海豹传统栖息地——六道沟海域。”3月23日,田继光在微博上紧急求援。 田是辽宁省盘锦市保护斑海豹志愿者协会会长,3月22日,他才从盘锦市政府网站的公示上看到,辽宁省滨海公路盘锦市唐海线至三道沟道路工程建设在即,公路将横跨辽宁双台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辽东湾斑海豹核心栖息地。 滨海公路是辽宁“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开发建设规划的一部分,该规划已提升为国家战略。“如果省里真的有什么行动的话,保护区很难扛得住。”国家林业局湿地中心综合处处长邓侃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与喀纳斯和双台河口引发公众关注不同,诸多“扛不住”的自然保护区早在聚光灯之外频频被穿越。 2010年7月,安徽省林业厅就合福铁路穿越安徽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公示,为期一周的公示结束后,“没有任何单位和个人有反对意见”,安徽省林业厅一官员说,“目前,这个工程进行很顺利。” 同年年底,被纳入国家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规划的西成高铁开工,该项目最终无法避免地穿越了陕西天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陕西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 在山东东营,与黄河三角洲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一路之隔,化工厂正渐次立起,八车道的公路已经四通八达,国家级“湿地”有成“失地”之虞。 如是种种,不过冰山一角。一个个顶着国家战略或地方战略头衔的大工程来袭,自然保护区除了退让并无太多其他选项。 然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自然保护区可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核心区是保存完好的天然状态的生态系统以及珍稀、濒危动植物的集中分布地,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进入,缓冲区只准进入从事科研活动。这一1994年就已高高悬起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没有对重大项目建设开任何口子。 “国家的大工程不上马,那国家的长远利益呢?”一位多次参加全国林业系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的委员称,“这么大的保护区面积在这搁着,怎么能保证不穿呢?”根据环保部统计,截至2009年底,我国共有2194个各级自然保护区,占陆地国土面积的14.8%。 “保护是要暂时不动,而发展是要动。”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蒋志刚说,这两者之间的矛盾一直很大。于是,或调整功能,或缩减面积,不动的自然保护区渐渐动了起来。 逾七分之一陆地国土被列入自然保护区 资料来源:《中国环境状况公报》 (新华社/图) 火线“调整” “是现在不严肃还是当初不严肃?” 3月30日,田继光从盘锦市交通局会议上得知,斑海豹的栖息地竟已经被划出了保护区范围。辽宁双台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王立峰亦向南方周末记者证实,保护区范围去年就完成调整,“已经得到国家批准了。”这意味着,斑海豹保护已于理无据。 既然直接穿越核心区和缓冲区阻力重重,项目开工前实现对保护区的功能区划和面积的火线调整就成了唯一的对策。 3月25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旅游局党组书记池重庆通过微博澄清,称中俄天然气管道绝对不会穿过喀纳斯湖区的核心区。但南方周末记者调查发现,此前一个月,在一项由新疆林业厅主持的评审会上,喀纳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功能区调整被专家组顺利通过,其中就涉及对保护区核心区的调整,用意可见一斑。 “最近自然保护区的确调整过多,调整强度过大。”原国家环保总局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副主任、复旦大学陈家宽教授对南方周末记者感叹。但他认为,保护区与工程修建必须协调,有的工程不能不建。 2010年11月,重庆市关于调整“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保护区”范围的申请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会议上被通过,调整河段虽然有限,却被认为是为即将上马的小南海水电站让路。该会议同时通过了浙江乌岩岭国家级 自然保护区功能区调整方案,乌岩岭生态旅游工程、黄桥至铜铃山公路等建设项目得以顺利进行。 同年,因为拟建运城至三门峡高速公路三门峡黄河大桥及接线工程,河南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功能区调整方案被国家林业局批准,工程所在地的核心区、缓冲区调整为实验区。而只要不破坏生态环境,污染排放达标,实验区内的工程即可上马。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尚且如此,省、市、县级的调整亦自不待言。南方周末记者调查发现,2008年,湖北宜昌为加快打造沿江经济走廊,长江上唯一的中华鲟产卵场——宜昌中华鲟省级自然保护区由原来的80公里缩减为50公里。调整之后的次年6月,湖北宜化危险化学品专用码头被宜昌市环保局批准通过,其环境影响报告称,“根据调整后的功能区划分,本工程位于实验区内。” “既然划了保护区就要下决心保护,这个口子堵不住,全国的(自然保护区)都要面临被蚕食掉。”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蒋高明忧心地说 。 在官方口径中,“口子”于1999年打开。这年,国家环保总局颁发《关于涉及自然保护区的开发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经国家批准的交通、水利水电重点建设项目因受自然条件限制,必需穿越自然保护区,特别是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缓冲区内时,应对自然保护区的内部功能区划或者范围、界线进行适当调整。自此,调整有据可依。 一份由环保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和南京师范大学的研究人员于2010年发布的报告称,据初步统计,仅就全国已建的30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而言,因建设项目而调整保护区范围或功能区划的保护区达四十余个,约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数的15%左右。 “当初制定的时候就是因为特殊性,难道因为发展就忽略了这些特殊性吗?”环保人士汪永晨不解,既然已划定,何故频频改,“是现在不严肃还是当初不严肃?” 影响较小?所谓生物通道更像是一个幌子? 辽宁省海洋水产研究院研究员韩家波也无法确知滨海公路的施工对斑海豹的影响究竟几何。他所能确定的是,如果在距离较近的地方修建公路,海豹们只有选择离开。而这还只是施工,“将来公路运营了怎么办呢?” 类似的问题无人能解。在西城高铁、合福高铁等项目的环评报告里,往往只有简单的一句“影响较小”。 南方周末记者此前的调查显示,以长白山为例,在“全力打造成世界级的旅游胜地”之后,规划49处景点景区中不少深入法律严令禁止旅游的生态核心区和缓冲区。据《人与生物圈》杂志社披露,2006-2008年间,两次长白山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调查发现,几乎全部野生动物的种群数量均呈急剧下降趋势。 类似的结果亦被官方承认,国家林业局副局长印红在今年2月的一次会议上指出,目前,我国生物多样性下降的总体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管理形势依然严峻,保护与开发利用之间的矛盾继续存在,甚至存在激化的趋势。 修建生物通道,变路基穿越为隧道、桥梁穿越……此类减小对保护区影响的做法被诸多项目建设所提及。穿越可可西里保护区的青藏铁路为藏羚羊等修建的迁徙通道已被认为是一个成功的典范。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动物都可以像可可西里的藏羚羊那样很快适应,研究动物多年的蒋志刚称,野马等长期适应了开阔生境的动物并不能很快习惯穿越涵洞等廊道,“头顶上有东西它们害怕。” 在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蒋高明看来,所谓生物通道更像是一个幌子,“这么做往往是开发部门找了一个很好的借口,”蒋高明说,对自然保护区最好的保护就是绕过它,“我们国家真正完整的东西已经不多了,不应该再去蚕食它们。” 一个更深的隐忧在于,屡屡火线调整后,生物栖息地将变得碎片化、岛屿化,迁移困难、配偶难觅、近亲繁殖,生物多样性会受到影响。“有些啮齿动物被隔开后,慢慢形成了两个种群,甚至公路两旁的蝴蝶遗传都不一样了。”蒋志刚说。 【南方周末】本文网址: http://www.infzm.com/content/57363
个人分类: 环保呐喊|2341 次阅读|2 个评论
名企实习一年我学会15件事
热度 2 fhylren 2011-3-6 12:24
引语:我在三个享有盛名的国际公关公司连续做了14个月实习生,遇见了不同的领导,做不同的工作,被不同的人教导,领悟不同的职场心得。我想在今天总结一下诸位对我曾经的教导以及我想告诉更多还在学校准备实习的友们的一些小事儿:   1、任何的工作一定要从前到后全部做完,如果我只让你做1,你要自己想想这个事儿有没有2和3,如果我没有时间教你全部的过程,请你自己多想想。   2、中途如果遇见无法完成的问题一定要及时问我,不要等着我追你去问。我之所以交给你,我相信一个公司精挑细选出来的大学生是可以完成类似追一个媒体问问是否收到快递的小事儿。如果我问起你,请不要告诉我对方没人接电话,或者对方找不到。有问题发生,不要把问题丢回给我,一定要想办法解决, 职场是一个只要结果的地方。一定要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你开始动脑子想办法解决了所有的问题,你在思维能力和工作能力上才能有所进步。 你要做一个思考者,而不是工作者,你要有自己的价值 。(这是我在转正前接受的最重要的一个教育,这也是一个学生到职场最关键的转变)   3、你不需要知道你的同事一天的工作到底是什么等等,虽然现在很多职业教育学校让你尽快了解这一点,因为我们每个人的工作是不固定的,每天项目不同做的事情完全不一样,比如我每天喝咖啡的时间会根据我忙碌的程度而有所不同,而你知道这些完全没有用。每当我被很多在校生邮件问到类似问题,我都非常希望你们是否可以回家多读一下你们的简历是否通顺。   4、了解每一个行业从做好每一件小事儿做起,不仅仅包括做完做好,更包括由此而引申出来的所有的方法、沟通、隐患、技能你是否都思考的到。只有对每一个小事儿做到了面面俱到的了解和掌握,你才能往前走的更快一点。   5 、如果你今天实在没事儿干,那就看看和业务相关的网站,学习一下前辈的心得。 任何一个细小的工作都有很深的水,学无止境 。不要和其他的实习生结伙聊天有说有笑。不要无聊的去网上聊天,灌水,八卦。这点你可以在宿舍舒服的床上完成,不用不远万里的来公司完成。   6 、一定要思考一下 如何体现自己的价值而不仅仅是去费力的工作 。有过实习经验的同学一定能发现实习生总是觉得自己工作很累,而正式员工越到高层似乎越轻松。其实不然,高层的辛苦是你们想不到的,只是高层更加会管理自己的时间和各项事情,而不会像你们总是抓狂, 高层所表现的不是轻松,而是 有序 。(我想这很重要,我曾花了一年的时间才意识到这个问题,希望你能明白的早一点。)   7 、请不要问我这里薪水不高为什么要继续做,为什么不去替别人考试或者帮别人攒书。我只想说一句,成长比成功更重要,何况暂时的有钱不叫成功。   8 、请不要在向我表达了对公关热爱之情后,问我什么是公关,要问就问点有深度的,问出这样的话不要怪我不理你。   9、你可以穿的花枝招展,也可以笑的天真烂漫,但是请不要在公司骚首弄姿。   10、请不要根据工资的高低决定是否留下来,除非这地方真的没法保证你的温饱问题。前三年是要积累和沉淀,而不是要求所得。走的越深你才会知道你是个啥都不懂的小白菜,菜到你自己都觉得你可能是被误招的。(我经常会菜到这个地步)  11 、工作上如果有任何问题,太累或者工作量大都要和领导说,不要一直撑着。不要半夜回不了家还要骂公司变态,压根儿没人知道你根本做不完。   12、工作在公司做完,一个实习生不至于要把工作带回宿舍去做来zhuangbility,好像没了你公司就毁于一旦。回学校多读书多学习专业课,假期就去玩。工作和生活要平衡好,不要实习一下就搞得你的世界天下大乱,那是无能的表现。   13、不要以自己的思想去想公司的利益,不要认为自己旷工去看演唱会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发展,回来还说老板思维固化,故步自封。上班时间是你产出的时间,不是你积累的时间,你上学的时候干什么了?公司不为你的个人成长和学习买单,聪明点的话你应该知道从工作中让自己得到成长和锻炼。   14 、 读书,读万卷书,读各种书 ,让自己尽快的成长,不要求你有一张成熟的脸,但是要有一个成熟的心。不要在年纪很大硕博毕业后还在思考一些幼稚的譬如为什么公司不是你理想的那个样子的问题。   15、学习能力不等于工作能力,学校里拼智商,社会里拼情商。情商太低的回家补课去,别回学校大骂公司怎么不好。   特别提示:一定要保持你的 个性 ,时间长了,你的个性就是公司的一道风景,别人也接受你的个性了。这个很重要,无论何时何地,只有一个你自己。倘若真的抵触的厉害,请至少保持“外化而内不化”,至少要坚守一点点心底的东西。还有就是要有一个 梦想 ,一个 规划 ,这样你才有动力能摆脱浑浑噩噩、纸醉迷津的社会生活,才不至于让自己变得俗不可耐。 编后:这14个月的无数前辈帮我迅速完成了校园到职场的过度,节省了我大量适应社会的时间,从而更快的走上了职业发展的道路。谢谢!
个人分类: 工作|3624 次阅读|1 个评论
帮一个朋友招聘技术实习生[有意请直接email过去,联系地址见下]
热度 3 zico 2011-2-23 19:47
招聘技术实习生 简网,是一家创业公司,致力于在 Social Media 领域能够有所作为。如果你,1)对 Social Media 有浓厚兴趣,最好是微博控;2)发自肺腑地热爱编程;3)每周可以工作至少3个整天。 那么,下面两个实习机会你绝对值得认真考虑! Java实习工程师 1)熟练掌握 Java 编程,熟悉 Spring 等主流的开发框架; 2)熟悉 javascript,熟悉 jQuery 等前端框架编程更佳。 算法 实习工程师 1)熟悉自然语言处理及信息抽取的相关算法; 2)熟练使用 Lucene,熟悉 Solr 更佳; 3)优秀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解决难题充满激情。 我们不能保证让你成为大牛,但只要你愿意努力,我们一定可以帮助你快速成长! 简历投递: wendong.gu#cutt.com
个人分类: 信息分享|3917 次阅读|10 个评论
美国白宫首次在大陆招实习生 看美国对人才选拔的要求
testxiaowei 2011-2-21 08:09
美国白宫首次在大陆招实习生 重庆获10个名额   本报讯 拜访美国国会议员、与商业领袖面对面交流、参与美国政府部门的实际工作,并进行模拟议会讨论,多少中国青年梦寐以求的白宫之路即将启程。2月19日,融创青年大使赴美国华府飞鹰计划重庆地区新闻发布会隆重举行。未来通过选拔的10名最优秀重庆青年,将成为白宫实习生,在美国总统身边,进行为期一月的实习。   据悉,报名即日开始,截止时间是3月底。    白宫首次招收大陆实习生   青年大使计划此前只向中国香港、台湾地区优秀学生开放,本次活动是美国首次允许中国大陆学生到白宫实习。在重庆地区,这也是首次由房企冠名类似国际政治文化交流活动。   该计划由美国青年领袖人才训练非营利组织机构———美国丰收基金主办。过去十年每年培育数百名优秀的亚裔学生到美国华府进行实习、参访、研讨等活动。本次活动后,该基金将通过市外事办捐赠酉阳地区学校的电子图书室回馈社会。   美国丰收基金会顾问BARRY LU在会上说:“这是具有历史意义的活动,中美两国的体育交流、经贸交流、文化交流都已常态化,但政治交流仅限于官方层面。本次活动不会仅停留在文化交流高度,而是为两国之间青年人才创造了政治交流机会,开启新的历史篇章,也有利于宣传重庆。”    重庆大中学生都可报名   该活动招生和过程监督人汪瑞介绍,重庆地区具备基础英语表达能力的优秀大、中学生都可报名。报名地点为金源饭店融创·奥山外展场和奥山别墅销售中心。   报名者需身体健康、品行端正、在校无不良记录。具备独立生活技能,个性开朗活泼。具有挑战他人观点、捍卫自己观点的勇气,以及一定的社交能力和领导技能。   随后需提交1500字论文,最好用英文撰写。论文主题可从数十个开放性论题中挑选,无固定答案,只需言之成理。譬如,“绿色能源适合投资吗?好或不好?解释原因。”   而通过初试的报名者,将接受大到美国国家政策、立法程序、国家政策讨论会、国际策略性联盟讨论会,小到社交礼仪、着装礼仪等系列培训。通过7月5日—8月2日白宫实习的学生,将获得连美国本土学生都异常羡慕的白宫实习推荐信,对其政经或学术生涯可能将大有裨益。 ------------------------------------------------------------------------------------ 上面转载哦! 可以总结几个培养人才的基本要求:
个人分类: 教学心得|3222 次阅读|0 个评论
实习生
jiaguangjia 2011-2-19 10:59
我时常去北京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看牙。而每次去时,号基本都挂完了,加号时就只能找实习生看了。实习生帮我看好的最早一颗牙已经有8年左右了,不知当时的那位小姑娘现在去哪里上班了。今年又请实习生小黄帮我修了两颗牙。小黄今年要毕业了,而且找到了自己满意的工作,毕业后要去深圳工作。由于毕业需要写论文,我的就诊数据他希望能写到论文里,所以小黄打电话让我去复诊。我今天一早就赶往口腔医院,配合小黄完整了相应的检查和登记,并拍了牙片。教学医院,培养实习医生,是很重要的工作,这是为社会输出合格医生的源泉。我对口腔医院的实习生很满意,我更期待我们每位实习生,都能兢兢业业学习业务,掌握过硬的技术,并修身一颗慈善之心,将来服务社会,报答母校。
183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我在铁路售票处当实习生,教你如何购买火车票
imking 2011-2-15 20:14
我们可能只知道“提前10天售火车票”这个信息,也就是说,火车票只在开车前10天放一次票。事实上远非如此。我把目前观察到的放票时间在这里列给大家: 1.提前20天晚上19:00,放20天后的动车组车票和Z字头车票。这个时间,一般不会有什么人抢动车组车票(毕竟动车组不会很抢手)。但一些重点线路(客流量大,车少,车次时间合适)的Z车车票在这个时间已经会被包走相当可观的数量。比如Z37,Z77,这两次车是发往武昌、汉口的直达车,夕发朝至,并且挂许多节硬卧车厢,湖北客流量一向较大,所以这两次车的硬卧提前20天就会被包走三分之一(在单位和票贩子手里)。剩余的留在网上,当出行高峰来临时(比如暑运),在开车前15天左右就会被全部卖光(这也就是为什么提前“很多”天依然买不到Z车硬卧票的原因)。 2.提前18天早晨8:00,放18天后的动车异地票以及一小部分Z车异地票。但多是跨局列车票,比如沈阳北-太原D191的动车票 ;管内 的动车票不一定这个时候放,比如济南-青岛的D6001,提前18天有时能在 北京 买到,有时就买不到。至于具体什么时候放,要看车次所在铁路局的政策。 3.提前12天早晨8:00,放12天后的D 、Z车异地票。因为铁路是计划运输,每列车几乎都会给出一些全国范围的“共享票额”,也就是这些票额只供始发站之外的全国各站用,始发站不可以用。这样,比如提前12天的时候,在天津买不到Z41到上海的票,可是这时候在北京(甚至在某些边远的站,如西宁),还是可以调用全国共享票额打出来票。返程票也是同样道理。比如提前12天就可以买12天后的南昌-北京西Z68,但得到的多是上铺。 4.提前10天晚上19:00,放10天后的T、K和普通列车始发票。这是极其重要的放票 黄金 时间!! 基本上除了T17、T47、T69、T41这样的极紧张车次之外,绝大多数车都可以在这个时间打出票来。我们所谓的“提前10天排队买票去”,说的就是在这个时间去窗口趴票。不过晚七点一到,马上前几手票都必定是票贩子的。运气好的排在前面的乘客,可能会在19:15分左右(当然是在票贩子和熟人的票基本搞定之后)抢到几张剩余的自己需要的票(往往是硬卧上铺等残羹冷炙……)。 5.提前10天晚上19:20~20:00,这是“捡票”时间。有那些七点时被别人抢走,挂上了,但最终没出票,又放回票池的那些票,这个时候还有希望被重新抢回来。不要以为这个时候来算是来晚了,尤其是要买那些相对偏僻地区车次的旅客,这个时候很有可能再捡回几张“漏儿”。比如我曾亲自在19:35分的时候捡到两张2189到乌兰浩特的硬卧(京通线和白阿线的时间合适的始发空调车,卧铺相当难买)。为什么会捡到?因为去这些地方虽然票紧,但毕竟去的人不是很多,所以票贩子很有可能抢到手之后再把票放回来(毕竟他们的行动是取决于购票人需求的)。 6.提前9天早晨8:00,放9天后的T、K和普通列车异地票。这个时候可以随意打全国任意车次的票,而且不用抢,因为买异地票的旅客现在还不算多。加上早晨代售点不忙,因此这个时候是买异地票的最佳时机。不过不一定每辆车每种席位都有给全国公用的预留票额,比如我曾在第一时间看到T197郑州-乌鲁木齐的车只给异地留硬卧和软卧,想买硬座是买不到的。 7.提前3天晚上20:00,这是第二个黄金时间。这时车站会把给各大旅行社和各部委的预留票没有卖出去的部分放出来。一般而言,每趟始发车这时候都会有机会抢到票,但往往只放出来15张左右,而且还建立在这样一个前提之上——预留票没有被公家买走用掉。如果那次车恰好被公家包走,那么这时候抢也是白抢,就比如T41这类车,内部已经都把预留票买走了,因为不剩,所以就不放出来。 8.提前1天中午12:00,这是第三个黄金时间。这时候车站会把给铁路系统内部预留的票(给路局以及相关部门)没有用的剩余部分放出来。和提前3天抢票类似,如果没能有剩余的,那么也就不会放出来。一般而言,这个时候抢票抢到的几率相对大些(当然只是相对的,和提前10天第一时间抢票抢到的份额显然不是一个数量级),因为铁路内部并没有那么多人要出去。 9.提前1天下午17:00,放某些特定车次的加挂车厢。铁路部门会统计和分析每天各线路的客流情况,在一些线路的重点列车上加挂1-2节硬座或硬卧车厢。比较容易放加挂的车是湘鄂赣桂等地区,比如T5、T189、Z37等车,如果加挂了,那么就意味着有100多张票放出来,这个时候抢票会抢到大份额。但问题是放不放加挂,哪辆车放加挂,哪天放记挂,这是没有固定规律的,如果能够探听到铁路部门的内部消息当然最好,如果完全不知道,就只能靠经验推断(比如 T5 Z59 T189等都是放过加挂的车,尤其T5是经常放加挂的车),这时候到了五点死蹲这些车次,就能弄出来票。 10.提前1天下午18:00,放车站“窗口票”“抽屉票”。车站有时会把自己提前打出来的票之中的剩余部分在这个时候放到网上去,还有就是把窗口的退票(平时没有时间放到网上去或是故意留着给内部认识人)统一放回去。再有就是12:00没有放完的部分(有时领导中午决定不了第二天走不走,如果这时候决定了不走,就会把预留票放出来)。但总之这个时候抢到票的概率比较小。 11.提前1天凌晨0:00。这个时间是最绝的,往往在高峰期才会在这个时候放“死票”(又叫“机动预留票”,这种票在网上能查到有多少张,但就是打不出来,是车站不给。和前文所述“预留票”不同,预留票究竟有多少完全是暗箱操作,售票网上根本查不出来)(也就是没有被任何人订走,但被车站提前锁定的那些‘机动票’,比如Z29等车常常被锁住的硬卧票 )。这些票的具体用途,车站也说不很清楚,只是希望票别都散出去买的那么快,万一内部或是机关部门有个什么临时安排需要出行,而内部预留票又不够的时候,再动用这些票。如果这些票在开车前一天晚上还是没有人要,那么就在零点放出去。 12.开车前24小时,打破“区段限售”,也称“松绑”。比如T7在预售期内给石家庄、郑州各预留20张座位(这些座位只卖给去石家庄、郑州的乘客,去郑州以远的乘客不能买),但这些预留座位如果没有卖光,那么在开车前24小时的时候这些票就会变成不限售的公用票(也就是说这些座票也可以卖给去成都等地的乘客了)。松绑相当于一次放票。 13.开车前4个半小时,每辆车各放出最后六张“底牌”。这些“底牌”往往是站长手里攥着的特批票,如果没有用,就会在开车前4个半小时放到网上去。这也就是为什么有时临走前直接去车站买票还会很幸运地买到十天前都抢不到的票的原因。
2960 次阅读|0 个评论
老师能做到如此足矣!
xwspsy 2011-1-11 14:39
谢威士 (合肥师范学院教育系,安徽 合肥 230061) 昨晚在单位食堂吃饭,偶遇我去年教过的两个学生索某某和谢某某,他们在和四个小不点在一起吃饭,其乐融融。我就问他们:这四个小同学是哪的?他们说是他们以前实习时带过的学生,今天来找他们玩。这时,四个小不点同事向我打了招呼。小谢老师就和我坐在一起吃饭,小索老师很有耐心的问四个小不点吃什么。忙着给他们打饭。正在问他们的同时,一个小不点把索老师推开了,嘴里还念念有词,之后了解到是他们在说悄悄话。饭给他们打好之后,索老师终于坐下来,陪我聊天。我一边聊一边注意那四个小不点,他们头凑在一起,我想他们肯定又在出什么鬼主意。之后,我就和索谢二人聊关于考研的事情。不久,其中两个小不点一人端一碗饭送到我们所做的餐桌上,给索谢二位老师吃。他们客气不吃,有一个小不点说老师你吃吧,一定要吃。这是我明白了刚才他们凑在一起干什么了。之后索谢二为小老师就和我边吃边聊 我曾经接触到一些中小学老师,他们说现在现在的孩子是多么的刁钻,师生关系式多么的不和谐,学生是多么的另类难管。上述情景让我改变了以前我对中小学师生关系认识,我觉得只要你和孩子做朋友,放掉传统的所谓老师的臭架子,学生就会那你当朋友,和你无话不谈。孩子们才会相信你,依赖你,更会去按照你说的去做。不管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首先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关系必须融洽和谐。如果被教育者看到教育者就讨厌,那么你就是世界顶级的教育家,你的思想理念也无法传授给教育者,你的做人、做事、做学问的方式也不会感召被教育者。所以一个好的老师的标准最基本的是你必须赢得学生的尊重和喜欢,这样你的教导才能起作用。故现在中小学师生关系不和谐的一个主要原因是老师得不到学生的认可。 为什么老师不能得到学生的认可呢?我们觉得这和老师的职业倦怠有关。我们可以分析,索谢二位老师为什么得到四个小不点的喜欢?其原因,我觉得他们在实习阶段,非常认真,非常珍惜这段实习经历。所以他们做事总会严格要求自己,尽力做好一切自己应该做的。也就是说,他们有极强的责任感。再加上对他们来说实习过程是很有意义,很愉快的事情,所以不存在所谓的职业倦怠。并且正好相反。对学生而言,因为实习生还是学生,他们没有所谓臭架子,所以学生就很容易接纳、喜欢这样的老师。 故,若所有中小学老师,乃至大学老师,在和学生交往过程中,都以自己是个实习生的角色来要求自己,我们敢说,让大家苦恼的师生关系难处的问题就很容易解决了。推而广之,如果家长按照实习生和学生相处的方式来与自己的孩子交往,让家长们头疼的亲子关系的问题也就很容易解决。 结束语:若教育者(老师。家长)以实习生的标准来和受教育者相处,师生关系、亲子关系就会很和谐,中国的教育定会有美好的明天。
个人分类: 杂谈|4489 次阅读|3 个评论
翻译专业硕士生实习实践基地
kepushe 2010-8-4 14:16
6 月4日 ,我社与北京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签订了建立翻译专业硕士生实习实践基地合作协议。签字仪式在北京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举行,我社社长、党委书记苏青、北京理工大学副校长赵平教授出席了签字仪式。签字仪式上,赵平副校长介绍了北京理工大学近年来的发展情况,以及该校外国语学院学科建设情况,对我社支持该校翻译专业硕士生实习实践基地表示感谢,希望进一步加强与我社的全面合作。苏青社长介绍了我社图书和期刊出版情况,希望通过在出版社建立翻译专业硕士生实习实践基地,扩大我社与北京理工大学的联系,在图书翻译和学术著作及教材出版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互惠互利,实现双赢。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李镇教授也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 随后,苏青社长和北京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吴树敬教授分别在合作协议上签字。参加签字仪式的还有北京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李京廉、谭利群、吴文君,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张增一教授,以及我社国际版权与辞书事业部主任单亭。为加强翻译专业硕士生实习实践基地建设,我社推荐颜实编审、金维克编审、单亭副编审作为北京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翻译专业硕士生校外指导教师。
个人分类: 新闻动态|668 次阅读|0 个评论
实习生,你能起到好的带头作用吗?
jhwang1228 2010-2-28 14:05
在这里我不会发表意见,只是阐述事实! 11月,接到姐姐的电话,说是带外甥女来看病!我听到就还惊讶?小小年纪还在初中,有什么大病啊!还要到沈阳来!而更令我惊讶的是:要看心理医生!说是不在读书了! 没办法,事情紧急,赶紧安排住处,联系医生。最后医生的结论是:没有心理疾病,叛逆! 叛逆?为什么?以前很乖很好学的学生怎么能叛逆!最后在姐姐那里了解到:外甥女的初中前一段时间来了不少实习教师,而且都是大4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外甥女班级的学生都很好奇,尤其是那些女学生,天天在实习生的身后打转。最后在实习生走的时候还追车相送。这些都无可后非,但是,渐渐发现班级的学生都发生了一个相同的爱好,上网,聊天!尤其是和那些实习的老师之间,聊的不亦乐乎!而我得外甥女也声声说要来沈阳读书,初中不读了,没什么用,学点技术!而他们实习的老师也正好是沈阳人! 我不说实习生对中学生教导了什么,只是说他们还是孩子,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当你们在面对这些中学生的时候,请教道他们好好学习,或许一句话你们影响他们的一生!
个人分类: 未分类|3570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3 07: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