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高薪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否定之否定:谢绝高薪,毅然回国
热度 4 xuyingxiao 2011-12-21 10:19
肯定: 很久很久以前,经常在介绍海外归来的科学家的文章中看到类似谢绝高薪毅然回国的字眼。那时对他们的爱国热情非常钦佩,同时也觉得他们很牛:老外都愿意用高薪来挽留你,那水平肯定不是一般地高。 对“高薪”之否定: 很久很久以后,出国的人多了,信息逐渐对称了,才发现所谓的高薪其实是老外聘人的最低标准或者中间标准。原来大部分的谢绝高薪毅然回国都是利用信息不对称来骗骗国内老百姓的,遂对谢绝高薪毅然回国的说法不屑一顾。 轮到自己也出国了,发现事情其实并不这么简单。 对“高薪”否定之否定: 老外给的那点薪水虽然是最低标准或者中间标准,但换算成人民币还是不小的数额。虽然国内的大牛们肯定看不上这点美金,老外自己也不觉得这是高薪,但对国内底层的人民教师来说,这点美金还是属于做梦也不敢想的高薪的。 这种情况下,回国还是需要“毅然”一下的。虽然回国的动机可能五花八门、不是口头上所说的“报效祖国”,但在排除掉少数确实没有能力的海归后,有能力的海归回国前还是会经历从纠结到毅然的,不一定是因为国外呆不下去了只能回国。 因此,不管谢绝的是不是高薪,海外有才华的人愿意回国,总是一件值得鼓励而不是嘲讽的事情。当然挥去故意拔高的光环也是必要的,对少数利用信息差招摇撞骗人进行鉴别也是必要的。 对“牛人”之否定: 既然高薪是相对国内的,能谢绝高薪就不是牛人的专利了。有资格谢绝高薪不等于是牛人。 对“牛人”否定之否定: 不过,虽然有资格谢绝相对国内的高薪不等于是牛人,但不管怎么说,有人聘请终究说明这个人还是有一定能力的,还是能在某种程度上证明一定的能力的。 再转一个弯:谢绝的高薪如果不光按照国内标准算高薪、按照美国标准也不低的话,是不是这个人就一定很牛呢? ——有人硕士刚毕业就能拿到10万美元年薪,算高了。但其实不一定是牛人,他的薪水高只是因为他进了像Google这样的高薪的公司,虽然能进Google也不容易,但牛人不是这样定义的,从学术上看,至少他的导师比他牛。
个人分类: 思考|3989 次阅读|8 个评论
团队本科生张华PK“211”重点大学硕士生胜出被搜狐高薪录用
热度 2 hanhuijian 2011-11-12 00:05
张华,山东财经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数字媒体技术专业2008级01班学生,数字媒体兴趣团队成员,在校期间专攻程序设计,对于当前流行的各种程序语言都有不同程度的涉及,主要对C++程序设计进行了深入学习;爱好游戏,对Java编程也有着较为深入的研究,熟练JavaWeb开发流程,能用较为熟练的运用当前最为流行的Struts2、Hibernate、Spring三大框架进行Web开发,熟悉Android开发。大学四年来多次跟着老师和研究生们进行项目开发工作。 2011年9月,数字媒体兴趣团队成员本科生张华同学与“211”重点大学硕士研究生同台求职PK,经过一轮笔试和两轮面试,最终以第一名的成绩胜出,以高薪被搜狐畅游公司录用。 加入数字媒体兴趣团队,成就了自己 张华同学说之所以能够有今天的成绩,与自己从大一开始就加入数字媒体兴趣团队是分不开的。“数字媒体兴趣团队( http://www.imediaxp.com.cn/ )”于2006年由韩慧健教授倡导、依托山东省数字媒体技术重点实验室发起组建。团队组成包括导师团队和创新团队,导师团队由校内外专家及中青年学术骨干组成,创新团队由校内外研究生和优秀本科生组成。数字媒体兴趣团队建设有“创业工作室”作为研究生和本科生的流动研发平台,工作室采取项目管理制并注入运行经费,通过参与导师科研项目研发、承接社会机构的技术服务外包、自主研发、创业策划,使学生锻炼提升研究开发能力。 张华同学说在这种培养模式下,在导师、学长们的帮助下,他大学四年里参与了很多项目的实践与研发,不仅锻炼了自己的开发技术,而且提高了自己的学习、应变能力。他说参加这个积极向上的团队,是他成功的开始。团队里的导师、同学们见证了他进步的每一步,可以这样说,没有数字媒体兴趣团队就没有现在的张华。张华说到这里特别的激动,我们也能从中体会到他与这个团队深厚的感情。 脚踏实地,打好基础才是第一关 他做事脚踏实地,学习生活中始终保持着强烈的求知欲,但从不急于求成。他总是万事开头难,基础才最重要,没有踏实的基础知识一切都是零。他不是最聪明的学生,但他总是做得最好的那个,他做事有时总是慢人一步,当别人都在研究MFC的时候,他却还在研究最基础的C++语法,在看那些枯燥的底层WindowAPI;当别人能够熟练运用Java中风靡一时的各大框架时,他却还在研究这些框架的底层源代码。他总是说技术不难,关键是做出来的东西自己要从头至尾的理解它,要对自己的作品胸有成竹,不能被别人问倒这才是最重要的。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他扎实的专业知识就是在这一点一滴的积累中掌握的。 多学多问,动脑动手才是硬道理 理论所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实践将为你解决。再简单的东西,如果不自己动手尝试一下,永远都只会停留在理论上面,实践才会出真知。他说他的第一位老师是谷歌,是百度,他说他90%以上的难题都是这两位老师帮忙解决的;他说学习中不要过分依赖自己的老师,老师是领路人,可以在关键的时候指给你出正确的方向,但是前进的道路能不能打通还是要看你自己的努力;他说遇到问题要先思考,不要急着把那些简单的问题放到搜索框里,他说他怕“百度老师”会“取笑”他太菜;他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看十遍不如自己亲手做一遍,很多东西当你动手的才会知道它是多么的简单,动手会让你理解得更好,动手会让你记得更牢,不要担心犯错误,最大的错误是自己没有实践的经验。他积极参加到老师的研究项目中来,把自己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来,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技术,同时总结出了自己的经验。 深入研究,坚持努力才是最关键 立志不坚,终不济事。做什么事没有坚持到底的决心是什么也做不好的,他说写程序的时候不可能时时刻刻都保持着最初的热情,每个人都有感到枯燥乏味的时候,但是每个人应该都有过那种成功后的快感,那种感觉是没法用言语形容的,正是那一次次成功后的满足感让他努力下去,始终坚持着自己的梦想,他说当他看到编译后的程序清清楚楚显示着0个警告,0个错误的时候,才会发现这就是他的价值所在,人也舒坦,心也舒坦。他说,记得大二的时候帮院里做一个计算机图形学教学演示软件的时候,刚开始什么也不会,但当坚持了一个寒假真正做出来的时候才发现原来自己真的能做到,而且还能做得这么好,特别是看到别人在使用自己做的东西时,那种感觉岂是成就感三个字所能表达的。 当然,在打好基础的同时,不要止步不前,要多多深入研究,有些东西你不深入下去自己去发现,是没有人提醒你的,那样的话你会失去很多学习的机会,切忌书到用时方恨少的遗憾;他说只要有耐心,有恒心,总会得到报酬的,切莫垂头丧气。他说他最喜欢的一句座右铭是:不要轻言放弃,否则对不起自己。记住,尘埃落定之前,一切皆有可能! 时时反省,戒骄戒躁要牢记 水满则溢,月满则亏。自满则败,自矜则愚。他无论做什么都在时刻反省自己,提醒自己山外有山,人外有人,牢记骄傲来自浅薄,狂妄出于无知。他说,他不喜欢别人当面夸他,他最喜欢别人背后夸他,他说这样既得到了别人的赞许,自己也没听到,还不会影响到自己,岂不是两全其美;他说,一个人在取得一点点所谓成就的时候最忌讳的就是抵制不住外界的诱惑,别人夸奖几句就洋洋自得起来,心里开始浮躁,以为自己就是最强的。当然,适度的自信是很好的,但过度的自信只会让我们原地踏步,甚至后退。要记住骄傲是失败的开头,自满是智慧的尽头。他认为,我们可以不求吾日三省吾身,但应该在感觉自己浮躁的时候提醒一下自己要静下心来,那样才会有更多阳光照入眼底。 找准方向,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 大学生活是美好的,可又是短暂的,如果不及时的给自己定位,没有自己的兴趣点,是很难静下心来学习的,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她会让你时时充满动力,充满激情。张华认为,很多同学不能给自己及时定位,是因为没有认识到自己的兴趣点,兴趣不是天生就有的,也需要培养,他说自己进入大学之前也很少接触过编程,但正是那些一个个编写出的小程序给了他足够多的成就感,日积月累,这才慢慢激发了他对这方面的热情与兴趣。 团队合作,奉献精神更重要 现在的技术开发已经不是曾经强调个人英雄主义的时代了,一个人的能力再强也不可能胜任所有的工作。张华说,他很幸运参加了齐鲁软件大赛以及数字媒体兴趣团队的一些开发工作,这些经历让他受益匪浅。他说,曾经的他总是一个人埋头苦学,却不知自己最缺失的是什么,是大学里参加的几次团队合作让他知道了自己最缺失的东西不是技术,因为自己有基础,那个再难也不怕,也有信心学好,他说自己最缺少的是感恩,是对一个团队的理解与感动。没有一个团队与生俱来就是那样优秀,而我们大多数人平时只是理所当然的认为这个团队应该为我带来什么好处,其他成员的水平会不会拖我的后腿,却从没想过怎样与一个团队相处下去,自己能为团队带来什么。大多数时候我们没有想过我们能给别人带来什么,自己情绪的失控是否会影响到别人。我们习以为常的以自我为中心,却忘记了那份对团队对老师本应该有的感动。如果我们觉得自己奉献了一定就应该得到回报,那么我们真的大错特错了,团队养育了我们,那么多老师和同学不求回报为我们提供这么多机会,这么多便利,我们是否想过自己该感恩一次呢。 说到这些,他给我们讲了一个小故事,一个关于他第一次学到“感恩团队”的故事:我曾经是一个过于自信的人,我总是认为自己能力很强,我自己认为是对的,为什么一定要听别人的,可是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完全改变了自己的这种看法。那是我第一次参加齐鲁软件大赛的时候,那时是我真正意义上第一次进行团队合作开发项目,记得有一次我在写程序时遇到了一个难题,一连好几天都没有解决,我开始心浮气躁起来,于是当我们团队几个人一起在开发的时候,我就时不时的抱怨几声“真烦人,这个怎么做啊”。没想到这看似偶然的几句话,也带动着其他队员都跟着浮躁起来,而我自己却没有意识到。我记得那天晚上我和我们组长一起回宿舍的时候,组长告诉我:张华你知道吗,你的几句抱怨会对咱们团队其他成员造成多大影响啊,你有什么可以先跟我说啊,你想咱们一起做东西,你一个人的消极肯定会影响到其他人的,我是组长如果你有什么难处可以先跟我商量,然后我再来想办法,这样的一味抱怨怎么可以呢。组长说的很自然,没有任何教训我的意思,第一次听到这样的话,第一次感觉到脑子里闹哄哄的,第一次觉得整个脸有发烫的感觉,我回到宿舍开始想,我是不是真的有点过分了,我好像真的做错了点什么。好像这件事并没有对团队其他成员造成太大影响,可几天后的另一件事让我彻底想通了这一切。又是一个晚上,我们还是在一起做东西,由于我们当时的作品需要有一个三维人物模型,而这种格式的模型的导出方法是我负责的,我那天晚上突然发现忘了告诉他们导出模型时最需要注意的一个细节,以至于其他成员绑了大半天的动作还得全部重新开始,当时就差点把他们给气哭了,我记得一个队员冲着我说:张华你是不是故意的啊,不想让我们赶紧做完早点回家。别人看来的一句玩笑话,可是却完全改变了我以后在团队的处事态度,我带着满心的愧疚哭了,可是我没有任何难受的感觉,品着那泪水,好像感觉那是甜的,我终于想通了,原来和组长谈话的那天晚上我就应该想通的,我知道了,自己是团队的一员,不是局外人,团队的成功需要我,我的队员原来对我寄予这么大希望,他们相信我,全权把任务交给我,一个团队,大家能聚在一起实属不易,带着这么多的信任,我有什么理由只是一味的抱怨而不去为团队的成功努力呢?我们每个人心中都在想着最终成功的那一刻,这是这种对成功的渴望把我们聚在一起。记得当时,别人都说我们的团队是最强的,而我们也始终认为我们就是最好的,但是直到这一刻我才知道,别人羡慕我们的团队是因为我们有技术,而我们要成为最棒的,仅仅靠技术是不行的,更重要的是要团结,把每个人的技术融合在一起,才能成为真正的最强的团队。而我们最终拿到了第一名的成绩,也证明了我们团队的成功。我们的团队之所以成功不仅仅是因为有我,更主要的是因为有我们的组长,有我们组的其他队员,少一个人我们也不可能成功。正是因为我们这些惺惺相惜、相互理解,不计报酬、知错能改的队员们团结在一起,通过我们的互相鼓励,才能取得好的成绩。 责任在心头。张华说,一个人的价值只有在团队中才能更好地体现出来,一个具有团队精神,奉献精神的人才能更好地融入到社会中去。 被搜狐畅游录取后的一些感触 下面是张华同学接收到了搜狐畅游的offer后的一些感想,希望对大家有用。 我想说其实我最想告诉大家的前面已经都提到了,我在接收到offer之前,就像大家想象的那样,通过了一轮笔试和两轮面试,虽然这个过程中也有过信心不足的时候,但是还是顺利通过了,我想说的就是,如果大家准备的充分了真的不需要担心找工作这件事的,现在的各个公司真的挺缺人的,别的行业我不太清楚,但是至少咱们计算机真的是相当的缺乏人才,大家不要被外面的那些每年有多少万名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的数据而吓到,真的不用这样想的,只要你能把上面说的那些都做到的话相信你就不会再担心自己能不能找到好工作了,相反,公司应该就由你来挑选了。 不管你将来打算考研还是毕业后就就业,我相信基础真的很重要,我笔试的时候考的那些都是最基本的知识,可是很多人总是好高骛远,基础知识掌握的一点都不扎实,这才是关键所在,大家不要太急着学那些过于流行的技术,当然那些我们需要学,但要有个前提,就是打好基础。比如说做3D网游这方面吧,如果你的计算机图形学底子不够扎实,很多东西学起来会很吃力的,而我当时笔试的时候考的就是这些最基础的东西,另外,面试的时候大家应该也会想到,咱们搞技术的最看重的当然是你的动手能力,如果你平时没真正做过点东西的话怎么可能让面试老师们对你信服呢,你说你水平高,可问你做过什么,你什么也拿不出来,谁也不会相信。这一点我真的很感谢咱们的数字媒体兴趣团队,在这里我参与了很多别人在大学阶段很难接触到的东西,这些对我帮助很大。其实平时跟着老师和研究生们做的时候,我并没有想过今后对自己找工作的帮助这么大,可事实证明,只要你为团队付出了,团队也是你成功的最好保证,不要总想着团队让你做点东西就偷点懒,能少做点就少做点,其实归根结底,我们把团队发展壮大了,可最终收益最大的还是我们自己。另外就是,交流很重要,在团队中大家一定要学会交流,有问题大家一起分享交流,这样才能学得更多,不要害怕别人超过你,其实这样的担心完全没必要,有时候在团队中你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还会学到很多做人的道理,这么多人相处就和我们今后要去公司一样,始终要经过这一关,既然老师提前给我们这么一个机会,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珍惜呢?还有就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缺点,不要以为自己水平比别人高点就觉得自己高人一等,只要你用心,你会从每个人身上学到很多东西的。 最后,他说,还是希望大家一定要有信心,老师同学们相信你们,你们也要相信自己。正所谓努力靠自己,相处靠我们个人,今天我们因团队而骄傲,明天团队肯定会因为我们而自豪。
个人分类: 数字媒体|1513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澳毕业生高薪职业大比较 工科类仍 “最吃香”
dongzg101 2011-10-19 18:56
澳毕业生高薪职业大比较 工科类仍“最吃香” 2011-10-14 12:50:37 来源: 网易教育频道综合   有 0 人参与 手机看新闻 转发到微博 ( 0 ) 根据该研究,读工程的毕业生收入最高,年薪达7万澳元,三年涨薪幅度达35%。但涨薪最快的却属管理和商科类(48%),其次是计算机类(44%)和创造性艺术类(44%)。 网易教育讯 据滴答网 澳洲大学毕业生职业研究所(Graduate Careers Australia简称GCA)上周公布一项关于澳洲毕业生就业的研究调查指,大学毕业生年薪三年内激增35%。 该研究指,2006年的毕业生进入就业市场时,年薪约为4.5万澳元。尽管2009年澳洲的经济环境恶劣,他们的收入平均增长仍达35%,年薪约6.8万澳元。 数据分析指,读工程、医科、教育及讯息技术的毕业生最易找到工作。 根据该研究,读工程的毕业生收入最高,年薪达7万澳元,三年涨薪幅度达35%。但涨薪最快的却属管理和商科类(48%),其次是计算机类(44%)和创造性艺术类(44%)。医务人员薪酬中值上扬至6.2万澳元,但教师薪酬仅增加了28%至5.9万澳元。读创造性艺术的毕业生年薪亦增至5.2万澳元,涨幅达45%。 该研究又指,雇主偏重毕业生的工作经验。 GCA高级研究助理David Carroll强调,毕业生离开校园参加工作后,获得工作经验和职业技能,才使得他们的薪酬有明显的增长。 澳洲高薪职业大比较: *数据由GCA网站资料库取得 牙医 持本科学位以上的毕业生中,48.3% 为男性,51.0%为女性,平均年龄24岁 年收入工资中位数为7.5万澳元 (本文来源:网易教育频道综合 )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105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MBA学位成职场人士通向高薪高职的跳板
dongzg101 2011-10-15 03:50
MBA学位成职场人士通向高薪高职的跳板 2011年10月13日 10:08 来源: MBA中国网 作者: beibei 曾经,不少国内企业管理者给人的印象都是“实践派”,这些在商场上战功赫赫的管理人和老板也许并未系统学过管理学知识,大都是凭借自己的实践经验取得了一定的企业管理成效。这些人不少在成功之后选择系统进修企业管理学,如选择MBA 考试。初入职场几年且有意在将来成为企业管理人的就职者,也是MBA 证书的合适人群。 通过对学员调查发现,一些在工作中不太顺利的年轻人,为了给自己一个新的起点,给自己一个新的空间,给自己一个新的希望,不少人选择了MBA。他们对MBA 的期望值往往高于其他人。这群人期望以MBA 作为一个跳板,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也有一些学历不够高、工作待遇不理想的年轻人,当他们从各种媒体上看到MBA 的有关资料时,认为MBA 是一个通向黄金殿堂的黄金大道,于是他们也义无反顾地选择了MBA。有目的的人通常动力值也比别人高出很多,这样的群体选择MBA,会比其他职场人群有更强烈的学习愿望。对这样的年轻职场人群来说,MBA 就是一个通向高薪水和高职位的高效跳板。 在国际会计师公会的学员群体当中也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看中的是MBA 这个庞大的同学群体,而不是像其他学员那样选择MBA 是需要再学习什么,他们既有了现代的管理知识,又有了管理的实践经验,他们认为学MBA 最重要的是在名校结识一批未来的管理精英,结一张硕大的“关系网”,做为自己未来的资源库,使得自己能在商场上左右逢源,立于不败之地。 目前中国有多所大学举办MBA 教育项目,各家的核心竞争力各不相同,有全国品牌,也有区域性品牌。学员选择在哪所学院读MBA,涉及很多因素,很难说哪所学校就是最好,只能是考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和判断作选择。 一些国际会计师公会进入中国培训市场已有多年,对于MBA 就读热潮,向学员建议:在读MBA 之前,应当首先明确以后想从事的工作或事业,对自己有一个清晰和理智的分析,找到自己的主要动机,一旦确认了本人的兴趣的确是在这方面,再选择报考MBA,则可以有更明确的目的性,在选择专业和院校方面也可以有更多方向性。 相关新闻: 两岸MBA学子竞技黄河漂流赛 中国MBA黄河漂流赛兰州举行 殷勤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标签: MBA 职场人士 高薪高职
883 次阅读|0 个评论
高薪招双导师博后
热度 5 马红孺 2011-10-2 13:08
前两天收到一个email,没有看。 我这一阵几乎不看群发的email,所以来自学校,系的很多通知都不知道,也就心安理得的逃掉了很多没有什么意义的座谈会之类的活动。 今天偶然的点开了这个email,发现不看是一个损失,好在点开的早,损失还未造成。 这是一份来自刚引进的人才的邮件。核心内容是,他从学校争取到若干个高薪博士后名额,年薪170K。双导师制,一个导师来自学校的自然科学研究院,另一个来自各个院系。这个计划的由头是这位老兄要建立一个大型科学计算中心,中心的兼职成员来自各个院系,而高薪博士后的名额似乎是属于这个中心的。 所以,本人因为做过一些计算方面的工作,可以成为兼职成员。 于是,作为兼职成员,可以作为导师之一,使用这个名额。条件是,170K中的40K需要由兼职成员出,130K由中心出,中心大概会指定一个另一个联系导师。我自己都有点绕糊涂了^_^。 其实,对于博士后来说,就是年薪170K,做和大型计算相关的研究。 170K已经远远大于绝大多数教授的年薪了。 有愿意来的吗? 欢迎申请!! 当然,申请需要得到中心的批准,也要得到我的认可,我只需要出40K,认可标准也就是和这个价相符即可;至于中心如何批准,就不归我管了。按照长期经验,批准的标准将会随申请者的情况而变化。
5500 次阅读|12 个评论
[转载]放弃万元高薪 农大 硕士 回家种地
dongzg101 2011-9-15 01:11
放弃万元高薪 农大硕士回家种地 2011-09-13 10:28:52 来源: 华西都市报 (成都)  有 1802 人参与 手机看新闻 转发到微博 ( 9 ) (核心提示:“一个人富不算,我的任务还需要让村民们都富裕。”汶川地震后,黄昌学毅然辞去万元的高薪工作,回到都江堰胥家镇金胜村,开始发展猕猴桃和林下种植食用菌产业。 黄昌学自己培育菌类 黄昌学有自己的研究室 ●他的蘑菇种植园,年产值100万元不成问题,利润在30万元左右 ●目前正和一家公司协商,食用菌种植规模有可能会扩大到千亩以上 ●万念俱灰时,想到所有人对他的帮助,就会觉得灰溜溜地走了,对不起乡亲的期望 华西都市报讯 29岁的黄昌学,站在田间地头,身上似乎已经完全没有了“学术气息”,身上唯一能证明他是个硕士的,也许只有一副金丝框架眼镜。 当“5·12”地震将村里90%以上的房屋震垮后,黄昌学毅然辞去万元的高薪工作,回到都江堰胥家镇金胜村,开始发展猕猴桃和林下种植食用菌产业。 2年过去了,当初不理解他的父母,已经默认了儿子最初的选择,因为黄昌学不仅把事业发展得红红火火,也被乡亲们推选为村长。更重要的是,儿子带领着受灾的村民们一起发家致富。 创业 枝条别烧拿来培养食用菌 2008年,黄昌学从四川农业大学微生物专业研究生毕业后,一直在成都一家农业科技公司工作,因为能干而被提拔为部门主管。让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地震后,黄昌学放弃了近万元的月薪,回到家乡种地。 “好不容易供出个研究生,还是回来种地了。”为此事,黄昌学的母亲不知道哭了多少次,一些村民也开始冷嘲热讽。但在黄昌学看来,他回家是要干一番事业,要将所学的东西,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黄昌学确定了猕猴桃和林下种植食用菌产业为创业项目。“我知道村民有个习惯,每年给猕猴桃剪枝后,枝条就直接白白烧掉了,但我知道,枝条经过加工处理之后,是可以用作食用菌培养的。”黄昌学说,回到村里,他租种了2000多平米的蘑菇种植场,还招聘了20多名乡亲。 转变 教授种植硕士不再说理论 作为大学生回村的创业者,并且发展的是乡镇种植产业,黄昌学的蘑菇项目被都江堰市相关部门定为重点扶持项目。都江堰团市委通过YBC创业计划为他送来了10万元的无息无担保贷款。 从幸福家园安置区拆除了100间板房,黄昌学的蘑菇种植场开建了。“这批板房也是得到了有关部门的大力扶植,给我节省了近40万元的创业资金。” 可是,村民们对蘑菇种植技术不太懂,如何把学校里的理论知识教给他们?“转变挺大的,刚开始时,我说水分含量要占到菌包的60%,村民都不懂啊。”黄昌学说,他转变了讲课说话方式,“当用手捏菌包,有水分能从指缝中慢慢渗出来就可以了。”这样的表达方式,让村民们接受起来也非常容易。 生意 刨去开支每年净赚30万元 在金胜村靠山的一条小路边,黄昌学的蘑菇板房安静地在为他赚着利润。板房隔壁,还有一间小小的实验室,里面各种试管、器皿随意摆放着。 “从长势较好的蘑菇里,慢慢分离菌种,拿到这实验室来培养,一般长得白的比较好。”黄昌学说,菌包里如今用的就是猕猴桃的枝条,效果还不错。 他算了一笔账,他的蘑菇种植园,年产值100万元不成问题,刨去所有的支出,每年利润在30万元左右。 “现在正式生产时有20多人帮忙,每人每天50元左右,等以后效益好了,还会再提高一点。”黄昌学说,自己还种植了10亩猕猴桃。 目前,村子里只种植了20多亩的食用菌,但他透露正在和一家公司进行协商,有可能会扩大到千亩以上的面积。 责任 成为村主任欲发展观光农业 此外,金胜村还在黄昌学的策划下,成立了大学生创业示范园,由黄昌学提供技术支持和政策辅导。去年,黄昌学高票当选为金胜村村主任。这样的变化,对仍然只有29岁的年轻人来说,挑战不小。 “我觉得我现在根本就不是29岁,心理年龄起码有40岁了。”黄昌学笑着说。 为了能让村子里的村民都富裕起来,他也正在摸索,看能否实践出产业互动的观光农业模式。 “一个人富不算,我的任务还需要让村民们都富裕。”黄昌学说,虽然这两年来,也有过万念俱灰的时候,想回城里上班,但一想到在地震中损失惨重的村民,一想到所有人对他的帮助,就会觉得灰溜溜地走了,不光彩的同时,也对不起乡亲的期望。 “既然已经这样了,那就一直走到底吧。”黄昌学说,种食用菌每亩的利润在七八千元,他希望能将村里的食用菌做成产业,这样面对市场风险,村民们的承受能力会更好,日子才会在自强自立中,过得更好。
1018 次阅读|0 个评论
如何避免庸政與昏政之三:一把手多“出鏡”
LEOLAND 2011-1-10 19:11
曲津華 出鏡,意思很簡單,就是面對公眾。數字時代,凡事都可以多勞數字媒體。像面對公眾這樣的事,大人物也不必事事深入廣大的群眾,在電視之類媒體上露個臉很方便,受眾也廣泛,故簡單地用上電視的出鏡一詞代稱這類舉動。 出鏡,解釋起來簡單,實行開來卻難。因為,多年的計劃經濟模式形成的慣性一直延續到今天,什麽事都是由上級規定,上級定調,所以一般官員都疏於直接見媒體。或者說,讓官員寫點文章放在媒體上還可以,讓其到電視上做個訪談,就比較難因為,前者多為主動,後者則屬被動。凡事,被動的都不太舒心,可以理解因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但有個前提還是要提一下,就是官員們基本上都並非被刀槍逼迫來當此職的。他們既然願意做官,就要接受這為官的規矩,那就是要面對公眾。至於官為何要直接面對民以及官界為何要有這個規矩,在當下這些基本都是常識,不在此贅述。 在前面的之一和之二中,多次強調要對政府高位用高薪,以求吸引精英人士,從而提高行政成效。作為展現英才的重要形式,精英們以出鏡方式直面公眾,就是公眾檢驗精英真偽并衡量所出高薪於其人是否明智的最好方式。另外,更重要的是,直面公眾可以最高效地接觸社會,最高效地解決問題當然精英的時間成本高,要以面對熱點、難點問題為要。 公眾已有的共識是,所謂政府高位群體應該以部門一把手為主。與任何事一樣,也只有一把手露了頭,難事窘事才好解決;也只有一把手帶了頭,其下屬才能打醒十二分精神來行政,不敢懈怠;也只有一把手出了頭,才能較好地體現人民公僕勤政和為民的職責所在。 其實在這方面,我們的大領導一直都做得比較好,常常在媒體上能見到、聽到和讀到;而中領導乃至一些中小領導就一直做得比較遜色,基本都不太出來,而事事皆讓副手出鏡。其實,他們的心理公眾也都知道,不露面的原因,無非是不願說(怕上級怪罪)、不好說(怕得罪同級)、不敢說(怕暴露無才)、不能說(怕洩露貓膩)以及不想說(怕吐露心聲)。也許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有意無意地顯示其神秘感,讓作為社會主人的公眾感覺他們的莫測高深,讓輿論莫衷一是。 上述之各級領導人的出鏡方面,好壞之外還有一個問題,就是普遍缺乏與公眾的互動與公眾直接交流也好,由媒體人代勞也好,有現場的一問一答、話來話往,才臻於理想狀態。所以,對出鏡一詞的理解,還應該加上互動這層意思,讓真正的出鏡成為常態人家中國香港就是這樣的。 有料没料,镜头知道。是否可以這樣說,能出鏡的官員才是好官員,能出鏡的領導才是好領導?咱都想想吧。 2011-01-10
个人分类: 科学劄记|1822 次阅读|0 个评论
如何避免庸政與昏政之二:學歷不必高,“銓敘”應複出
LEOLAND 2011-1-7 18:51
曲津華 人的最基本需求是安居樂業,政府的最基本職責也就聚焦在此。 所以,如上文所說政府要高薪酬吸引精英坐高位,而其他的公務員職位就不必精英了。 所以說,如今社會上的萬民爭考公務員的紅領熱,是非常異常的現象,是最不該出現的現象。 社會要使人民安居樂業,就只有發展經濟一條路可走。按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理論,創新是科技等社會發展動力要素得以發展的唯一途徑,故社會發展都將繫於創新這一點。那麼,社會就應該把最優秀的人才、最大量的精英放在經濟領域,讓這些人才把經濟發展這個火車頭運作起來。按這個思路,一個社會就應該做好這個;也只有做好這個,才是一個好的社會、好的經濟體,或者說,好的國家。 所以,在比較理性的社會、經濟體或國家,最廣大的普通公務員們并沒有中國當今這樣高的社會地位和自豪感,因為TA們沒有自豪的資本。他們不僅不會自豪,而且還時常感覺自卑,在老同學聚會中儘量低調。因為,在成熟理性的社會,普通公務員們都是一些平凡、平常乃至平庸的人,他們安於做一些循規蹈矩的工作,他們願意被指揮而做這做那,他們也願意在社會中做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甚至處在中產階層的低端也不在乎。 聯繫到現實,中國貌似已經把一多半的博士羅致到公務員隊伍中了,這有點滑稽。公務員系統,與任何管理系統一樣,需要做決策的崗位必然不很多假如很多人都做決策,就要出現瓦匠多了砌倒牆的悲劇。那麼,如此多高學歷的人擠在公務員隊伍中,大材小用是肯定的了。很明顯,我們的博士公務員們基本都是丟棄了自己十幾年苦學苦修的專業知識(博士所攻讀的專業基本與其行政事務性工作沒有關係),而安於所謂穩定、體面的工作。而社會為培養這些高學歷人士,付出了多少由全體納稅人血汗聚集起來的公共資源,卻沒有人關心。誰,能說這是正常的? 香港政府系統中有個機構叫銓敘局,就是專門管理其自身公務員隊伍的專門機構。銓敘一詞,為內地近六十年來所棄用,其實該詞古已有之,意思就是對官員的管理。棄用的原因,大概就是計劃經濟體制。如今我們已經貌似全面導入了市場經濟體制,銓敘體制也應該回歸了。 可以設想,通過有效的銓敘體制,高中低級公務員們都可以各得其所,責權利比較清晰,心理狀態也比較安定和平衡,這非常有利於和諧社會的形成。如此,那些高學歷公務員們就會在多種因素的驅動和吸引下,爭相離開公務員隊伍,到社會上去,到企業中去,到經濟發展的第一線上去,建功立業,做大事,賺大錢,實現從紅領到金領的驚人的一躍;另外一支,大概也會爭先恐后地回歸學校,教書育人。到了這一步,就算把亂局厘清了,并順便把大好局面打開了。 當然,也不能指望讓一個古老詞彙複出就能創造某種奇跡,但這確實是一個契機。謂予不信,不妨一試。 2011-01-07
个人分类: 时报时评|2164 次阅读|0 个评论
如何避免庸政與昏政之一:高官應高薪,問責做配套
LEOLAND 2011-1-6 19:01
曲津華 隨著媒體的興盛,人們知道越來越多的事已是不爭的事實。在各種抓人眼球的事件報導中,對為官者失誤信息的關注度似乎永遠都名列前茅。 例如去年,工信部曾規定對民用計算機安裝上網過濾軟件的綠壩事件,從一開始頒佈就被嘲笑,繼而隨著承辦企業爆出醜聞而被一笑再笑,最終成為笑柄,不了了之。 例如近期,新出總署規定漢語文中不得隨意夾帶英文等外文,也是博得了很多人的笑,大概也會以一笑了之收場。 爲什麽有些時候、有些部門會在施政中出昏招呢?大概與官員群體還不夠精英化有關。 剛剛經歷了河西的三十年,我們的吏治是否走出了河東的三十年的蔭影呢?好像不夠好。說起來,三十年的時間,有關制度設計的關鍵人士們沒少往外跑。可是是否如為人詬病的那樣,對境外的好理念、好制度、好思路、好做法、好措施採取了選擇性引進呢?而不幸的是,我們每個人都不是聖人和天使,都有情緒、追求和利益的多重考量在那時,在那裡。這種情境,造成了主事者會以其一己之利的角度看問題、想問題和解決問題。所以,境外有好東西而我們就是不學的現象,不說比比皆是,也是不在少數。比如,香港之交通管理,不堵車的高招就是過不了羅湖橋。 兩岸之另外三地的電視看多了,就不免受些燻陶。比如人家的公務員制度,就很不錯。人家的局長司長等高官,都被列入問責官員之列,同時用高薪伺候著,大約月薪為6位數港幣。這些高薪且問責官員,都是出鏡率相當高的,就是說,當發生自己職責範圍的事情,都要親自面對媒體,解讀新政思路,并接受各界的質詢。而其下屬則不必如此,大可以埋頭做事,幹好本職崗位規定的工作即可。 這樣一種安排,就在精英化這個座標上出現了很大的分野精英者高薪,平凡者平薪。 其實,政府公務員就該是這個樣子,而不是被弄成今日中國內地這樣的人人趨之若鶩。紅領被寵,說明我們的制度出了偏差。 高級公務員,需要極高的綜合素質,當然要由精英來擔任,對其制約就是最高首長和公眾對其的問責;而其他公務員,就該實行非精英化,平凡之人即可擔任,薪酬福利也為社會平均水平即可,不行之以公開的問責制(其崗位職責還是要的)。如此,只是把責權利做了調整,建立了新的架構,而總的行政成本卻並不會增加,行政效率大可比原體制更高。 對高官給出高薪,并輔之以問責,就真的會為政府羅致到高端的精英人士。各把一方的決策者們優秀了,屬下的執行者們也不敢亂來了,就可以避免或少出庸政與昏政之類的事。 太理想化了吧?看看近日火了的浙江省工商局長鄭宇民先生的事蹟,挺給力的。這樣的官員不給高薪,太說不過去了。 非高級公務員們要怒了吧?且看之二。 2011-01-06
个人分类: 时报时评|1817 次阅读|1 个评论
南方科大高薪还不如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outcrop 2010-11-7 02:27
偶然看到新闻,说是南方科大领军教授年薪115万。 第一感觉就是南方科大又落入了金钱买人才的俗套,有些人,不是钱能买去的;对有些人,年薪115万也不如他在原来位置获取的多。 冲着钱去的人,科研又会是什么姿态? 还不如营造一个稳定良好的环境,比如配置好住房,固定工资等等,让科学家处于一种追求学问、有安全感的状态。 希望只是吸引人才的一个宣传策略。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395 次阅读|5 个评论
[转载]“谢绝高薪聘请,毅然回国”的先驱钱伟长
fs007 2010-7-31 21:49
方舟子 偶然看到中央电视台大家栏目正在采访上海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钱伟长,不禁佩服其记忆力之超群,90多岁的人了,对年轻时代的事仍记得清清楚楚,侃侃而谈。由此才知道钱院士原来还是谢绝高薪聘请,毅然回国的先驱者。他是这么对记者说的:他是1946年回国的,48年的时候工资是15万金圆券,只能买两个暖瓶,怎么过日子?而他在美国的年收入是8万美元   是不是钱院士口误,把8千说成了8万了呢?于是我在网上搜了一下,发现多年来钱院士就一直在对记者说他当年在美国的年薪是8万或10万美元。   例如,《光明日报》2001年11月14日刊登《爱国是我终生不渝的情怀访全国政协副主席、上海大学校长钱伟长院士》一文,记载钱院士的话说:当时我在国外的生活相当好,当过技术方面的洋官,每年十万美金,但我不稀罕。回国后,第一个月的工资只够买一个暖水瓶,但是我从来没有后悔过,从来没有对国家丧失过信心。虽然工资数目和买的暖水瓶的数量略有出入,但还在同一个数量级。   又如《新民晚报》2004年3月1日登的《与体育结下70多年缘分专访钱伟长》一文记载钱院士的话说:我姓钱,却不喜欢钱。1946年回国的时候,美国给我的年薪是8万美金,要挽留我在他们那里工作。我却坚决回来了。此文还说:1933年,全国大学生运动会田径比赛爆出冷门:清华大学的小个子钱伟长以13秒4的成绩跨入了100米栏的前三名!看来钱院士小时候就是个小刘翔嘛,不出国争光实在是可惜了:去年多哈亚运会我国选手刘静获得女子100米栏的金牌,成绩也不过比钱院士当年快了一点(12秒93)。男子没有100米栏,只有110米栏,不好比,但1952年第一届亚运会男子110米栏冠军成绩是15.2秒,如果跑100米栏,应该是跑不过钱院士的。   当然,感动大家的不是运动天才的钱院士,而是谢绝高薪聘请的钱院士。例如一篇发表于2003年6月10日的文章《为留芬芳在人间》如此说:是强烈的爱国信念给了钱伟长巨大的精神力量,钱伟长放弃年薪十万美金的洋官,毅然回到贫穷落后的祖国,为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祖国努力奋斗   钱伟长1946年回国,回国前为加州理工学院喷射推进实验室研究工程师,这一位置的年薪在现在估计也就七、八万美元吧,美国工资真够稳定的,60年不变。1946年8万美金是什么概念呢?根据MeasuringWorth.Com,1946年的8万美元,按消费价格指数算,相当于2006年的82万美元,按非技术工资算,相当于142万美元,按人均GDP算,则相当于223万美元。全美国能拿这么高工资的人屈指可数。当时美国总统的年薪只有7万5千美元,通用汽车公司高管的平均年薪也只有5万多美元,加州理工真够有钱的,竟给钱伟长开了这么高的工资,在当时该算得上高校工资第一人了吧?华罗庚在美国时已是大牌教授,年薪据说只有约1万美元,比钱院士差远了。   钱伟长在节目里又说,当时喷射推进实验室又希望他回去,他去美国大使馆签证,填表格有一条是讲中国和美国打仗的时候,您是忠于中国还是忠于美国?我说当然忠于中国了,我是中国人,我不能忠于美国人。我就填了一个NO,我绝不卖国。结果就因为这个,他不让我去了。这也相当奇怪。当时(1948年)中美是盟国,怎么可能问两国开仗时效忠于哪一方?即使是敌国,也不可能傻到公开这么问,否则岂不是公告天下凡是获得签证的人都是准备背叛中国的?钱伟长在标榜自己的爱国气节的同时,岂不是在污蔑当时去美国的中国人全都是在签证时正式声明了想要卖国的? (XYS20080126)
个人分类: 人物评论|3194 次阅读|4 个评论
高薪招博士后
马红孺 2010-4-14 05:28
根据最新规定,博士后的待遇可以大幅提高,每年将超过8万人民币,并提供廉租博士后公寓,欢迎有兴趣的博士申请。 Postdoctoral Position 招博士后 A postdoctoral position is available immediately to study colloid physics in the Department of Physics,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A Ph.D. in Condensed Matter Theory, Physical Chemistry and related fields, experience in Monte Carlo simualtions and/or molecular dynamics simulations are preferred. Please contact Professor Hongru Ma at hrma AT sjtu.edu.cn to apply. 课题组招收博士后一名,要求具有凝聚态理论,物理化学及相关领域的博士学位,并熟悉Monte Carlo和分子动力学模拟。 博士后招了很长时间也没有招到,只好再发广告了。我们学校已经有了新的规定,课题经费可以付博士后的津贴,当然是在人头费的额度内。 本人现在有一点人头费的额度,还有一点论文奖励的经费,可以找一个比较高价的博士后了,欢迎联系。
个人分类: 交大物理|6927 次阅读|12 个评论
石油工人的收入真高啊!
pinjianlu 2009-5-31 16:02
世界原油价格降价了,国内成品油价格大幅付上升了,价格已经和国际接轨了,可是我国的石化行业还要国家的财政补贴,原因是中国的石化行业全行业亏损,真的亏损吗?亏损的原因到底出在那里?请看一个只有四年工龄的石化行业员工的工资单,就知道垄断行业亏损背后潜藏着多大的丰厚利润。这个员工称只有4年工龄,除去2600元税款,他的工资还有14391.7多元,啥时候高校教师能有这个收入的一半就好了。收入最高的教师估计都没有这个的一半吧,当然不算在外面搞其他的收入了。象安师大这种学校,基本上很多教师一年的收入才能赶上人家一个月的。
个人分类: 我的世界观|5076 次阅读|5 个评论
利益最大化原则与高薪引进人才
wangdh 2009-1-15 01:13
利益最大化原则与高薪引进人才(王德华 2009.1.13 ) 生物学中有一个原则,称为“能量最大化原则”,说的是动物在取食时,往往是采取在最短的时间里,获取最多的食物的策略。这个原则可以简单称为“利益最大化原则”,也就是说生物在决策时,往往采取的对策是:用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收益。 这个原则在人类社会中是不是也适合?答案是肯定的。人类也是生物界的一员,当然也会遵循生物学的规律。想想看:人们的投资是不是希望利益最大化、风险最小化?购物是否也希望低价钱买到好物品?再看看火爆的“山寨”文化和“山寨”产品,是不是就是迎合了这种大众心理和大众需求?所以追求“利益最大化”是符合生物学规律的。这是生物个体的决策原则。因此在人才引进时,人家根据这个生物学原则进行决策有什么不可以?房子最大化,薪水最高化,荣誉最大化,位子最高化 ….. 这种要求是合理的,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那么,群体决策与个体决策有不同吗?个体的利益与群体的利益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因此群体决策也会要求利益最大化,如豆腐渣工程的产生,假冒伪劣产品泛滥等等,这既是个体也是群体决策的结果。那么,在人才引进上,国家花费巨资,能否获得利益最大化?如果幸运遇到象钱学森、袁隆平这样的人才,毫无疑问国家会获得利益最大化,但是在当今社会里代价却一定是不能最小化的。那么能否达到代价最小化呢?实际上,改革开放 30 年来,对于祖国的科学事业和教育事业的支撑者们来说,国家就是用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收益啊!不信你看看多少老科学家到退休,也就是两三千块钱,银行里也没有存几个子。多少中小学老师教课后拿不到工资?再说当年有多少“民办”老师们一直在最底层为国家从事着最伟大的事业? 因此,至于给当今的重量级人才百万年薪还是千万年薪,这是决策者的事情。你只要给,就一定有人接。记得有句话好像是说:推动历史发展的是广大的人民群众。还有句话:好在历史是人民写的。领头羊是有责任的,一个出色的领头羊,会将羊群带领到牧草肥沃、没有危险的地方去,也会带领羊群安全回家。一个不负责任的领头羊,或者根本不知如何领头的领头羊,可能会将羊群带到狼窝里去,葬送整个羊群的性命。再者,即使羊群和领头羊都幸运活着,如果没有了羊群,还要领头羊干什么? 在竞争的时代,看来什么事情都不能等。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急。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按照常规出牌就不会有奇迹。我们要建设现代化科技强国,现代化教育强国,似乎不能再等了,不能按部就班了。国家在这个关键时刻采取应急措施是伟大的决策,我们殷切希望能引来满山的金凤凰,带领我们站到山头上去望远,去扬眉吐气。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啊。 我们深爱自己的祖国,也衷心祝福自己的祖国。 (王德华 2009.1.13 )
个人分类: 浅论人才|9231 次阅读|6 个评论
“赌场经理”为何在武汉大型招聘会高薪招聘?(图)
sxzx 2008-11-3 20:50
赌场经理为何在武汉大型招聘会高薪招聘?(图) 作者:三峡在线 今 天,三峡在线看到长江商报记者姚德春、潘春芳的报道:昨日,由省总工会主办的金秋就业帮扶行动大型招聘会吸引4万余名求职者慕名而来,其中大学生占了八成。一场主要针对下岗失业人员及农民工的大型公益招聘会,却迎来了一大批大学生求职者。然而,这样的尴尬还算不了什么,更让人们尴尬的是一则招聘赌场经理的启事竟也亮相在招聘会中。 三峡在线看到,本次大型公益招聘会主要针对武汉城市圈内的困难职工及其子女、进城务工人员、4050人员、下岗失业人员四类人群中的零就业家庭失业人员。然而,就是这样目的性相当明确的招聘会,出人意料地却迎来了许多的大学生。据记者估计求职者中大学生占了八成。 这样的尴尬说明什么样的问题?三峡在线觉得这样的事实凸显了当今大学生求职就业困难的现实。因为我们不能把这样的现象仅仅当做一种尴尬而一笑了之,相反我们应该通过这样的现象思考更多的问题,给我们的大学生提供更多就业的渠道与机会。 大学生来得多还不说,更让人有些意外的是,如此大型的一个招聘会,却仅仅只有159家企业受邀参加。并不是主办方没有想办法邀请更多的企业,而是整整花了一个月的时间邀请之后,最后接受邀请的才159家企业。三峡在线估计,这159家企业中真正能够提供实实在在岗位的还会打一些折扣。 网络中曾经报道的震撼人心的大型招聘会现场。(图与本文提到的招聘会无关) 单位来得不多不说,记者在招聘现场居然发现一家名为北京****(尊重隐私,在此,三峡在线隐去全称)的参会单位竟打出招募赌场经理的启事。一张姓负责人介绍,他们所提供的都是海乘、空乘、地勤、酒店等国际高薪岗位。看到招聘赌场经理,记者不解地问:这个也招吗?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赌场经理的月薪在2900至3800美元不等,邮轮在公海上,招赌场经理没什么不妥。记者翻看招聘启事发现,应聘这些岗位,海乘类培训费用高达1.2万元,空乘类则高达3.8万元。交了高额培训费后工作会不会落空?记者询问:培训结束后,我能在什么样的岗位上工作呢?望着一脸疑惑的记者,张姓负责人反问记者:那要看你适合什么样的岗位。 上面这一段是来自记者的描述。或许是三峡在线有些寡闻,但高薪招聘赌场经理的确还是第一次听说。而且,应聘这些岗位还需要高额的培训费用,估计这培训费用还得应聘者自己掏腰包吧? 本次大型公益招聘会主要针对武汉城市圈内的困难职工及其子女、进城务工人员、4050人员、下岗失业人员四类人群中的零就业家庭失业人员。那么,这样的费用又有多少人能够拿得出来?三峡在线觉得这样的岗位的出现不但解决不了这些人真正的困难,相反是回生了他们的负担。当然你也许会说,交不起培训费你可以不去报名,那么,这样的单位来参加招聘究竟有什么意义? 说白一点,三峡在线觉得这就如同城市中的牛皮癣小广告,应聘什么男女公关什么的。先来一个高薪诱惑,再让你交上一笔高额的押金。于是最后的结果很多人都大呼上当。这样的情况在每个城市可以说都是屡见不鲜的。 事实上,这样的单位,这样的岗位出现,不能不说与主办方的把关也有很大的关系。就算是接受邀请的单位再少,我们也应该把握好资质审核这道关。哪怕比159家更少,我们应该宁缺勿滥。说实话,这样的单位与岗位出现,不但解决不了实际的问题,相反只会增加一些笑柄。我以为。 要是觉得不错,请点后面的投票投我一票吧 : 投票
个人分类: 社会时评|3271 次阅读|0 个评论
值得批评的企业高管高薪现象
JYH64J98Y99H 2008-7-27 23:32
随着日前中国平安年报高调公布其高管马明哲先生的年薪以来,马明哲的薪酬就一直都是最近一个时期国内媒体与投资者关注的焦点话题。 据 2008 年 7 月 10 日发布的《福布斯》“中国上市公司最贵老板”排行榜,马明哲蝉联年薪最高老板桂冠, 2007 年他的年薪比上一年激增 394% 。新闻与事实再一次将马明哲推向了万众瞩目的风口浪尖,无论他愿不愿意,他都成为焦点时刻的焦点话题,他注定成为当下的焦点人物。为此,在 2008 年 7 月 17 日中国平安举行的年度第二次临时股东大会上,马明哲就自己的薪酬等热点问题,回答了股东们的提问。马明哲理直气壮地表示,他的的贡献和表现对得起这份薪酬,他的薪酬合法合规,这样的话,让外行的我们越听越有点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味道。 作为上市公司中薪酬最高的老板,马明哲去年的年薪高达 6616 万元。这一收入,不但对于普通的中国老百姓,而且对于所谓中产阶级的大学教授、政府职员、科技、医药、卫生界人员来说,无疑都是一个天文数字。面对如此巨额不菲的收入,马明哲如此坦然相对,表现得心安理得甚至是理直气壮,笔者实在不敢苟同。何以如此?我以为至少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可以与马先生进行商榷的。 首先是如何看待所谓挣得多。假如马先生挣得不够多,也就无法进入《福布斯》“中国上市公司最贵老板”的排行榜,更无法成为“中国上市公司最贵老板”首富。他也不会成为焦点话题。放眼当今之中国,能堂而皇之地拿到 6616 万元年薪的能有几人? 6616 万元,对于普通中国人来说,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呢?且慢,有一个数据可以作为观察薪酬的参照系:不久前,前国务院副总理吴仪曾公开透露,她每年的收入只有 12 万元,换算一下,马明哲的年收入是吴仪的 551.33 倍。将这一数据通俗的表达就是,国家副总理吴仪在工作岗位上要工作 551 年才能拿到马明哲一年的收入。相信马先生不会公开认为自己比国家副总理本事大、贡献多。当然,这里有许多不可比的因素,但也不能太离谱。政府公务员工资是相对固定的,其实薪酬的高低无法反映其贡献的水平,在此意义上,才有“人民公仆”一说。我们多年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缺陷就是所谓的“上不封顶,下不保底”。上不封顶,拉大了分配不公的差距;下不保底,无法体现社会的慈善与对弱势群体的关心。回过头来看,经济发展并不一定反映一个人的真正贡献与价值,一夜暴富有时有国家政策鼓励的因素,有时有产业发展的良好机遇,有时恰恰暴露了我们制度的缺陷与漏洞,需要加强政府的管理力度。譬如,我们在高喊与国际接轨的同时,我们往往忽视了我们搞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离开政治谈经济,谈收入,其实很可怕。我们在谈地位的时候,必须高扬平等的旗帜。我们在谈经济的时候,必须高举社会主义的旗帜。即便是为了让收入与发达国家在经济上接轨,也不是没有疑问的,因为发达国家的遗产税高得惊人,据报道,有的国家占到了 80% ,而我们的政策尚在摸着石头过河。 其次是如何看待挣得合规合法。部分人认为马先生挣得合规合法。正如马明哲自己所声称的那样:平安高管的薪酬都是聘请独立的薪酬公司制定出来的,并经薪酬委员会、股东大会、董事会批准的。首先“独立的薪酬公司”在人民币面前是否真的“独立”,薪酬委员会、董事会这种“自己人”的机构能不能在薪酬问题上严格把关,本身就令人产生疑窦丛生。就算内部程序严格透明,能否证明薪酬合法合规就包含政治层面的疑问。比如,制订国家公务员薪酬的依据是什么,为什么企业领导人与政府官员收入悬殊,如此巨大的收入差别是否会破坏社会公平与正义的底线?高管收入高了,员工的工资是否跟着高?其比例如何界定?如果遭遇经济危机,出现很坏的金融危机与社会危机形势,高管的收入可不可以同样一落千丈?行业差距过大是否会引发新的社会不公与社会震荡,如此,等等。“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血肉,一旦把它们消灭干净……”这可不是什么反动的口号,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多年高唱的《国际歌》。很可惜,我们耳熟能详的歌声现在很少能听到了。在《国际歌》的语境中谈论马明哲的薪酬是否合规合法,难道不能给我们新的启示? 再次,马明哲挣得多,是否就一定要用挣钱来体现。马明哲一直认为,他的贡献和表现对得起这份薪酬,把平安带入世界 500 强是他最大的荣耀。我认为,薪酬固然反映了人的收入差距,但无法反映个人的社会贡献。科技界的院士、大学教授工资水平人所共知,能证明他们的社会贡献就底人一等吗?平安进入世界 500 强固然可喜可贺,但我们知道,这其中既有很多是资本市场的功劳,又有很多是公众投资者的功劳,甚至还包含着资本市场、虚拟经济与世界经济的泡沫。社会对于个人的承认,不光是金钱,还包括金钱买不到的荣誉等承认。更包括企业家的社会责任、社会慈善与社会贡献。退一步讲,即便挣得合法合规,社会还会关心你掏出了多少,特别是在雪灾、震灾之后。 我本人对于别人挣高薪并不眼红,但面对整个社会普遍的低收入现状和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时期,我深感企业高管高薪现象不但没有什么荣耀可言,甚至值得批评。
个人分类: 未分类|4982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3 20: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