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华德福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民间教育界流行的“歪理邪说”伤人不浅
热度 2 arithwsun 2017-4-28 13:10
民间教育界流行的“歪理邪说”伤人不浅 王永晖 为了让文章显得更加平和与客观,标题故意把害人不浅,改为伤人不浅,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好,本文并不是否定民间教育中的那些真诚努力,而是就学问谈学问,不对的地方,不改进怎么行。 民间教育的“歪理邪说”,这里指的是,它们圈子里流行一种说法,就是小孩子上小学之前,不要教孩子认字,也别教孩子数数。 更有甚者,最近还有人宣传,小学一二年级不教数学,都是从民间教育的类似观点搞出来的。 我这里就不提他们为什么这么说了,这种瞎说一气,已经给我认识的一些孩子造成了学业上的很大伤害,估计不认识的受害学生更多。 我们当然不应该强迫孩子学习,这是最根本的原则,更别说学龄前儿童了。但是,如果是孩子自己想学怎么办? 有些家长听信了民间教育的歪理邪说,孩子想学也不教,那就给孩子造成了一种心理上的印象,他们会误以为,家长是反对他们学习的,孩子受到家长的指向性影响是非常大的,上有好者,下必媚焉。 家长如果采取的是正面的、鼓励的态度,那么,孩子就会更爱学。爱学习本身是没有错的,如果是因为担心幼儿过早的看书,会对大脑和身心发育产生副作用,其实很简单,多去锻炼身体和户外运动就行了,这两个并不矛盾。 既没学习好,身体又没锻炼好,那更不行吧,这么简单的道理,怎么能不懂呢。 我最近因为平面几何课程,接触到一个9岁的数学小天才(即具有很不错的数学天赋,某些方面能胜过或不亚于我们课程上的其他12岁孩子),让我更是深深地感受到民间教育歪理邪说的可恶之处。 人家是正常的学习,孩子想学,家长就尽量提供资源给他,买了两千多本书放在家里。但是,我认识的一个男孩,就是因为其家长相信了民间教育的胡说八道,孩子5、6岁的时候,想认字,想看书,家长不让看。 这样做,孩子的心理就发育正常了么,实际上是相反。扼杀了孩子的内在学习欲望,孩子其实表现的,眼神都是忧郁的,他本来是可以把这种天性上的发愁、忧郁放在学业上的,譬如,为想做而又做不出来的数学题而发愁,结果因为家长的错误抉择,他丧失了这一重要的机会,同时,他也并不快乐。 这个男孩,当初如果正常发育的话,可能也不会比9岁数学小天才差得太多吧,我是这么感慨的,我其实是很看好他的数学天赋的,可是家长不给力,老是做出错误的抉择,徒唤奈何。 善良的人们,不要跟民间教育界的一些蛇蝎混在一起! 民间教育界,往往号称是公益的,不盈利的,但是,我目前还没有看到一所民间学校(指非法无学籍),能够做到财务公开,至少对于核心教师与核心家长群体,能做到么? 也许我孤陋寡闻,有人若是知道哪个学校做到了,请告诉我。 这么荒谬的歪理邪说,都能提出来,煽呼的民间教育圈子里的家长去迷信,去实践。如果说,这个民间教育界的圈子里面没有内心蛇蝎之人,没有极为邪恶之人,我是不相信的。 过上几年之后,家长们哑巴吃黄连,有苦难言,你自己选的啊。 不是不学,而是怎么学、学好的问题。
个人分类: Book-W|6190 次阅读|2 个评论
大理桃溪谷家长讲座要义 20150801
arithwsun 2015-8-3 13:45
大理桃溪谷家长讲座要义 20150801 王永晖 这次我们小教室到大理的暑假夏令营,多亏萱萱妈的帮忙,才得以找到又便宜又好的别墅住处。萱萱妈请我给她们的小团队座谈一下,借用她的朋友在桃溪谷的场地,我讲座的时候,我们自己的妈妈们和孩子,可以在桃溪谷游玩。 上午10点开始,中间是午饭,大家一直谈到下午四点半。大理的家长们,主要问的是数学教育的内容,比较担心的是这个。大理虽然在全国在家上学方面很有名气,可是据我了解所知,目前还没有一个能够稳定运行与有效教学的学校,虚名在外而已。 我此次讲座,除了为了答谢萱萱妈之外,另外一个意思,这些关心孩子教育的家长,其实正是我愿意服务的对象,教育是有立场的,愿意服务于谁。我不敢大言不惭地说,我要服务于贫困家长,我没有这个能力,也没有这个特殊的意愿。无论贫贱,只要关心于自己孩子的教育,这样的家长群体就值得我贡献一己之力,当然,这样的家长群体,一般都是中产阶层,因为重视子女教育,正是我们中华民族复兴的希望所在。 中产阶层能够负得起的学费,也就是每年三、四万,在北京是很难靠这种级别的学费办起一座负责任的学校的。我之所以不想服务于贵族学校,因为贵族的家长虽然很有钱,但是把孩子的教育,全交给学校,并不算是很负责任的家长,里面的学生人群又太少,跟中华民族的国运,估计是关系不大。 全国各地“在家上学”的家长们,很多都会跑到大理这个地方进行民间教育,意义在于,其实他们还是要面对高考,但是,如果用有效的教育改革,使得孩子又玩好了,又学好了,把这个目标达到,就非常了不起。 我认为是有可能的,虽然从哲学上说,一个人要把什么好处都占了,是一件不正常的事情,从中国传统文化上来说,岂不是福报太大了,不过,这也没什么不好啊,能不能有呢。 大理的在家上学群体,想让孩子玩好,在那个环境下比较容易实现。让孩子学好,家长们有担心,其实,不要想的过多,把目标集中在,如何把孩子们学习的时间节省出来,在完成好高考任务的前提下,不要像公立学校那样搞疲劳战术,而是集中于课程时间表的改革,能够在正规学习之余,把时间省出来,孩子们还能玩,甚至是在玩得好的前提下,学得好,这样就很是可以了。 目前的教育改革,家长们乃至有些教师们都想得太复杂了。既然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其实本来没有必要想的那么复杂,估计来说,即使考上北大清华的大多数人也是普通人,普通人所需要的,就是节约时间而已,节约下来的时间,用来干想干的事情。 这是我博文以前就表达过的想法,普通读者若不留意的话,不见得看的出来,所以专成此文再强调一下。 至于不普通的孩子,在一个爱学习的大环境下,也自然适得其所,大概就是所说的福报了。 我之所以敢进行这样的判断,也是从我毕业的硕士生那儿了解到的,她们现在从事中学教育,其实很多学校对学生的个性化指导,有效率的学习,做的非常少。北京的名校就那么几个,剩下来的,即使是市重点、区重点,质量令人不满意的地方简直是太多了。 这些学校是怎么应付高考的呢?就是买来市面上的练习册,让学生做而已,练习册上的题出错了,老师自己都不知道,要学生做过了来告诉。这种学校也是市重点级别的(2014年排在前十,2015年跌出去了),太没有研发能力了,教师风气也可见一斑,应个卯而已。 大理的在家上学群体,如果在让孩子玩得好之外,设立另外一个目标,也要学得好,其实是完全有可能的,“敌人”没有那么强大。 关键是“己方”有没有这个战略意图,目前的民间教育学校,据我所知,在学习方面做得好的可能没有一个,为什么呢?主要还是不用心,是这些学校领导人的心意有残缺,有些领导人的道德水平,甚至连普通人都不如。 不让孩子好好学习,这办的是什么学校。
个人分类: Book-W|3767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当今“非主流教育”扫描
热度 6 张能立 2012-10-23 01:10
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以及国际交流日益增多,应试教育的弊端日益凸显,因此,中国家长对于应试教育之外的教育产生了强烈需求。于是,国外的教育理念纷纷攘攘般接踵而至,再加上本土教育流派,教育貌似一派繁荣的景象,其实大为不然。对于眼下中国的各种教育流派,可以按照教育理念分成“主流教育”和“非主流教育”。主流教育是指体制内教育,或者说指应试教育、分数教育,“非主流教育”是相对“主流教育”而言,其教育理念和追求,与体制内的“主流教育”截然不同。不过,“主流教育”有中外之别,欧美主流教育是基于科学心理学基础上的科学人性教育,而我们的“主流教育”是基于非科学心理学(靠经验)基础上的反科学和反人性的教育。 眼下在中国正在流行的或者说真正红火的各类“非主流教育”有:朱永新的新教育、华德福教育、各种学堂教育(苍山学堂、今日学堂、那美学堂、日日新学堂等)以及各种在家上学教育。笔者以目前从网络等渠道了解的信息,剖析一下这些“非主流教育”各自教育主张的特殊性和共性。 一、朱永新的新教育 什么是新教育的呢?按照朱永新老师和新教育自己的解释,“新教育实验是一项以教师的成长为起点,以营造书香校园等六大行动为路径,以帮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价值追求,以基于草根行动,追求理想教育为特点的改革” 。初看,这样的教育很美很好,但是,朱永新老师和新教育的抱负绝不是仅限于此,而是图谋成为继牟宗三之后成为中国新儒家“共主”式人物 。总之,是想借全中国家长和老师对应试教育的不满和反对,将中国的教育引向儒家教育歧途。目前新教育在国内推广工作如火如荼,目前全国已经有新教育实验区37个,实验学校1450所,涉及师生150多万人 。新教育是目前除了“主流教育”之外,声势最为浩大的“非主流教育”,眼下的新教育大有燎原之势。 二、华德福教育  “华德福的教育本质,人的三元和谐发展,关注物质身体的同时也关注 心soul 、灵 sprit的发展。 物质身体与外面的物质世界相连,即环绕着的物质环境,是外显的。心和灵,可承载看得到的物质身体,也可承载看不到的内在世界,内在感受、思考,不表达出来他人是看不到的,心和灵与精神世界联系密切。华德福教育让他们三者更和谐发展” 。  “自然界中有四种精灵:土精灵 gnome ,火精灵 salamander 水精灵,气精灵,共4种精灵守护着孩子,帮助着孩子。土精灵和物质身体相连,和体内固体工作。水精灵和体内的液体工作。气精灵和我们的呼吸相连,火精灵带给我们温暖” 。  上面文字是百度对华德福教育的介绍,从这些介绍,我们不难明白,华德福教育其实是一种“准宗教”教育。下面文字来自网络,是对华德福“准宗教”教育的佐证: “我们死后生命会去不同行星逛一圈。上半椭圆虚线部分是寻找地球之旅的乳液。在此过程中,我们放下所有尘世的烦恼和痛苦,而以另一种角度去体验自己,直到我们到达一个精神世界。在精神世界,每个人滞留的时间不一样。从某种角度说,我们到达离地球最远的地方时,会听到地球的呼唤声。于是我们开始旅程,而这个旅程与我们在地球上真实的经验正相反。这个旅程与一年的循环圈(四季)类似,虽然我们看不见它,却能感受它。亚洲人对此有更深切的感受。然而在今天,生活在一个物质化的世界中,我们常常会忘记它。我们期待生活是某种样子,它却展现出另一个样子。即使是痛苦经历,都是有其存在的道理的”。 图1 华德福教育理念 国内最早研究儿童性心理问题的胡萍老师,最近对华德福教育提出了尖锐的批评,笔者认为胡萍老师是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胡萍老师对华德福的批评可以访问其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d454f501016hdl.html .)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朱永新等新教育核心老师对华德福教育非常推崇。对于欧洲的华德福教育播种人本.切瑞先生向朱永新老师的发问:“新教育与华德福教育有何差异?”,朱永新老师回答说:“好的教育是相通的。新教育与华德福教育是异曲同工之妙” 。新教育和朱永新老师个人与宗教基金会过从甚密,从这些事实,可以推断出朱永新老师倡导的新教育其实也是一种“准宗教”教育。 据有关信息,华德福在目前大陆有100多所幼儿园,少数几所小学。其中最著名的幼儿园和小学就有:成都华德福学校和北京华德福学校,可以说这两所华德福学校是中国华德福教育的“黄埔军校”。特别有意思的是,成都华德福学校最近也成了新教育的实验学校之一。华德福教育是除了朱永新老师的新教育之外的第二大“非主流教育”。 三、学堂教育 上文提到过,因为应试教育越来越不得人心,问题越来越多,深层次问题慢慢显山露水,并且这些问题不是短期有希望得到解决的。在这种现实情况下,不少家长选择在家上学或者创办学堂来对抗应试教育。中国21世纪教育研究院曾于2011年8月在云南苍山举办了一次“在家上学”研讨会 。中国目前各式学堂,几乎是清一色“读经”学堂,不过有的主张读儒家经典,有的主张读道家经典。武汉就有一所读儒家经典的学校,这是经武汉市教育局正式批准获得办学许可的读经学校。在自办学堂这个圈子里面,张健柏创办的“今日学堂”名气最大。这个主要是得益于他创办的“今日学堂”被当地政府取缔了两次,一次就发生在创办地武汉,第二次发生在云南。张健柏一方面高调批评应试教育和儒家教育,另外一方面像玩魔术那样蜻蜓点水式介绍美国先进教育,等家长走进了他的思维之后,他又来一个华丽转身,主张中国道家教育。目前,虽然各种“在家学习”不时涌现,但是,并没有成为燎原之势。 四、各种“非主流教育”的共性 上面简要地介绍了各种“非主流教育”的特性。这些“非主流教育”看似繁杂,其实是“儒释道”教育在当今社会的翻版,本质上是反对科学的人性教育理念和方法。比较各种教育,一是要看其教育理念和目标,二是要看具体如何实现这些目标,三是特别要看是如何进行现代数学和科学教育,以及在此基础之上的现代人文教育。 不论哪一类教育,都会设定教育目标。拿品德为例,都会举张孩子要有与人分享这个品质。如何让孩子获得这个品质的呢?下面,以一个具体的有关孩子品性教育的实际例子,来看看这些“非主流教育”是如何举张的。 问题:自己孩子正在与其他孩子一起玩,自己孩子手上有零食,但是自己孩子不愿意与其他孩子分享,我们家长需要引导(干预)自己孩子与其他孩子分享零食的吗? 有两种基本态度:1、不引导(干预)。孩子愿意分享就分享,不愿意分享就不分享,家长和老师不需要做任何言辞或行为方面的引导;2、引导(干预)。 持第一种态度的就是华德福教育,他们相信孩子身上有一种灵性的东西,对这一点深信不疑。他们认为孩子不分享,是灵性方面成长没有到时候,家长去引导(干预)孩子的话,是会影响孩子灵性自然地成长。他们只强调家长平时生活自我表率,通过潜移默化影响孩子品性,反对任何“强化”。这类教育倡导老师和家长只需要形成“正能量的气场”就行了,然后孩子自己在老师和家长营造的这个“正能量气场”中自然成长。至于什么是“正能量的气场”,就只能靠个人修为和悟,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解释。总之,这类教育鼓吹一种神秘主义灵修式教育观。 引导(干预)有分两类:(1)、中国式专制型;(2)、科学人性型。中国式专制型家长就是直接了当批评,文雅一点的家长是拿圣人经典语录(论语、道德经、三字经、孝经等)批评孩子,粗鲁的家长就直接呵斥孩子不与其他孩子分享零食。如果孩子在呵斥下还不分享,就直接动手从孩子手上抢过零食,给其他孩子分享。这类家长,我们生活中到处可见。科学人性型家长,是指这类家长秉承现代科学人性教育理念,视孩子与教育者是平等关系,教育者只不过是受教育者成长的伙伴。这类家长能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孩子,不对孩子采取强制措施,即使是语言也不会,人性化采用科学心理学的“强化”手段,通过“强化”手段激励孩子朝目标发展。 下面分享一个笔者教育孩子分享品性的真实故事。 上周星期一下午孩子与同班几个同学在学校附近大楼上英语兴趣班(注,学校一二年级不开设英语)。由于上完英语兴趣班后时间较晚,接孩子的时候。我怕孩子肚子饿就带了几个小面包。孩子下课后与同学一起乘电梯下楼,孩子一边与同学说话,一边吃着面包。由于孩子同学家长没有带零食,因此,我期待孩子能够与同学分享面包。我看到孩子并没有表现出来分享的举动,我就蹲下身子靠近孩子耳朵,对她耳语:“同学没有零食,你的面包能和同学分享吗?”。我为什么要和孩子悄悄地说呢?是因为万一孩子不同意分享,我会尊重孩子的权利,保护孩子的自尊心,不会强制孩子与同学分享。即使我这样做,孩子仍然还是不愿意分享。孩子显然是在考虑,将手上面包给了同学,自己就吃不饱。我小声继续和孩子说:“如果你给同学一块,爸爸回去给你重新买更多”。孩子一考虑就同意了,让我拿给其同学一块面包,最终,孩子与同学都兴高采烈地一边说话,一边分享美食。 又过了几天,孩子学校准备秋游,我给孩子准备了不少零食,特意叮嘱她要与同学分享食品。孩子对我说:“爸爸,我会与同学分享的,因为这样我可以交到更多的好朋友”。从孩子一番话语,我欣慰地看到孩子已经在自我教育了。 五、结论 要不要对孩子成长过程实施科学人性引导(干预)是科学人性教育与其它教育的分水岭。科学心理学主张人性化干预(强化),“非主流教育”反对对孩子品性进行“强化”干预。其实,不论孩子是好的品性还是不好的品性,都是“强化”的产物。科学人性教育,主张将“强化”权掌握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自己手里,不交给上帝或者所谓的“自然”;而非科学人性教育,也就是时下中国各种“非主流教育”是将强化拱手相让,要么是让给“上帝”,要么是让给“自然”。简单说,科学人性教育是主动自我“强化”,“非主流教育”是被动接受“强化”。至于我们家长喜欢和愿意接受哪种“强化”,这个就是“强化”的偏好。其实,我们家长“强化”的偏好也是“强化”本身的产物。想孩子成为圣徒,就多读圣经;想孩子成为孝子贤孙,就多读经典;想孩子多学点现代数学和科学,就要多亲近牛顿、达尔文和爱因斯坦。教育孩子的道理就是这样的。 其实,不论是教育,还是自我学习,前提就是要比较。并且,是要在不同的事物之间比较,比较的样本越多,就越可能接近真知。现实生活中,很多人盲从的地方,就是没有比较就“信”了和“从”了。现在各种“非主流教育”推广就是首先打情感牌,用情感进攻我们家长。我们家长一被感动了,本来质疑精神就很少,就是这么一点点的质疑精神很快就被感动勾跑了,将“货比三家”这样真正有益的古训抛到九霄云外,于是,我们家长立马开始对各种“非主流教育”信和从了。越“信”就越“从”,越“从”就越“信”,我们家长就这样不断被外界和自我“强化”。各种主张“悟”的教育,无疑是在主张自我“强化”。 在“强化”这个问题上,科学人性化教育与“非主流教育”有何异同的呢?科学人性化教育主张的“强化”,是经过科学心理学实验实证了的,“非主流教育”的“强化”是没有经过科学心理学实验实证,例如:慧、灵性之类的东西。 最后,笔者想对各种对儒释道教育信了和从了的家长朋友说: 企图以儒释道文化为核心的“软实力”对抗以现代数学和科学为核心的西方理性文明,无疑是以卵击石。如果这种做法能够成功的话,我们清朝的祖宗们早就做了,哪里还有机会轮到我们后人做的呢?我们现在理应是昂首阔步走在祖宗们用“软实力”铺成的金光大道上。清朝祖宗们就是发现以儒释道为核心的“软实力”,遇到洋人以现代数学和科学为核心的“硬实力”(坚船利炮)一触即溃,才废科举兴新学,怎么国人伤疤还没有好利索就这么快忘了疼呢? 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孩子教育就怕选择了错误的教育理念和理论作为教育孩子的起点。因为,一旦我们家长选择了错误的教育理念作为孩子教育的初始值,那么,随着外部环境不知不觉地对我们家长进行“强化”,最终,我们就会带着孩子在错误的教育道路上越走越远,等到有朝一日明白了的时候,就悔之晚矣!笔者这番话,绝不是危言耸听! 参考文献:  1、“新教育实验”入门指南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eb7d930102e5qd.html  2、朱永新,以人弘道:活出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eb7d930102duur.html  3、关于重新确认全国新教育实验区(校)的通知 http://bbs.eduol.cn/thread-1120692-1-1.html  4、朱永新腾讯微博: http://t.qq.com/zhuyongxin  5、杨东平,在苍山学堂讨论“在家上学”,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2471c80102dr4h.html
个人分类: 教育|4782 次阅读|23 个评论
[转载]一个致力于将武术与华德福教育相结合的师大数学博导的尝试
热度 2 jiangxun 2012-9-1 03:40
友情广告/作者:王永晖教授 http://blog.sina.com.cn/s/blog_8b098a9b010166lf.html 这个是我整理的广告,希望在北京市的茫茫人群中,最终找到合适我们的家长。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31696536/ --------------------------广告开始-------------------- 题目:玲珑塔家庭教育联合自治坊/微型图书馆 主持人:王永晖 (首都师范大学数学系)蒋文燕(北京外国语大学中文系)及所属家长们 最佳生源年龄:2011年9月份上小学,如果孩子年龄稍差一岁,有能力练习书法和武术,家长特别有意于新式教育,擅于共享与联合自治,也可考虑。 地址: 面积60平米,位於北京海淀区五路站,地铁10号线和6号线的交点,靠近昆玉河,毗邻玲珑塔公园和宝隆体育公园。 我们自治坊总共名额是8人,但我们先只招第一期4-5人,第一期的空余名额还有两人,适宜我们已有成员的最佳结构是一男一女。 第二期的剩余名额,会由第一期的家长们共同决策录取,因为我们是家长自治性教育联盟。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31696536/ https://xiexie.baihui.com/public/f74a136fef722639f0fba3c77288bb9499facac0056d9ae0f4c27adac229ce4d6393eb1b1f5436f1 玲珑塔家庭教育联合自治坊/微型途书馆 (仅供8个家庭联合自治与共享) 我们诚招爱孩子,爱读书,爱生活的家长们,参与我们的微型途书馆/家庭教育联合自治坊,为孩子们提供一个校外活动和课外成长的场所,联合自治与共享,尽可能长地陪伴好孩子们的初等教育阶段。 我们认识到,爱孩子的任务主要应该是由家长来负责,把爱孩子的责任,小时候推给爷爷奶奶,上学了推给老师学校,不满意就抱怨,缺乏内省的精神,这种态度是极不可取的,我们自治坊的名额很少,将不会考虑这样的家长。 我们家长对孩子的摪當 ,应该接轨现代文明规范,不强迫,不急燥,这样才能使孩子具足摪踩?袛;开发兴趣,尊重孩子的多元选择权,才能使孩子体认撔腋8袛。这样长大后,他们也就自然地成为能给其他人带来摪踩?袛和撔腋8袛的人。 我们招徕的是摪?潦閿 的家长,因为他们会深切地意识到,。。。内容继续和联系方式请看豆瓣帖子里面的链接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31696536/ 总而言之,我们要把具有相似价值观的家长们聚在一起,形成一个教育小风气,同时也拓广了家长们的社交范围,满足了成年人的社交需要,相当于一个具有教育背景和高雅韵味的小沙龙。 我们,就是孩子们的榜样,我们希望他们将来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自己首先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度己再度人,心法是,祝愿众生安详。 另外,我每周日上午都会去 http://blog.sina.com.cn/kunlunkungfu 练习武术,魏巍老师的好东西不少, 有一套可以适合孩子的东西。家长们也可以到那里,练完拳跟我交流,聊一聊,看看作为家庭教育联盟,彼此之间是否合适。 如果只去一两次的话,他们是不会收费的。 ---------------------------广告结束---------------------------------
个人分类: 杂谈|2816 次阅读|3 个评论
数学九九表---兼及华德福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方法 II
热度 5 arithwsun 2012-8-22 13:27
数学九九表---兼及华德福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方法 II 王永晖 因为儿子的学习进度已经到了背乘法九九表,暑假老师布置了作业,其中一项就是背九九表。 这个任务意味着,小学数学中最基本的能力,一年级开学时的数数,加法,二年级的乘法九九表,这些最基本的概念引入和培养,其实是由家长们完成的。公立小学老师们所做的,只不过是巩固和提高,有三大参数,准确性,速度,熟练度。 我把这个意思说明白后,可能会有很多家长不高兴,甚至有些家长会气愤,但是,我认为老师(对家长)的这个要求是合理的。 最基本的概念引入,应该是个性化的,是需要花很多日常时间让孩子慢慢来的,所以,只能家长来做,你自己不做,孩子若不是天才,跟不上,那又怪谁呢。 学校在引入概念方面,不可能做到适合每个孩子的进度,这是公立学校班级教学的能力所限,即使是小班教学,一个班20人以下,其实若要人人都照顾到,把概念引入做得特别切合孩子,这都是不太可能。 如果你想让孩子在班级教学里享受到个性化教学,一分价钱一分货,什么样的价钱才能做到这种程度呢,我认为即使是目前民间教育那种高价学费,每年3万以上,也是无法做到的。IB小学的学费是每年10万,他们做到了吗,知道的不妨介绍一下。 若是家长们全部信任这种民间教育/高价教育,不像公立学校的家长那样,把这些最基本的教学任务,揽到家长自己身上,那孩子就“毁”了,这是说得不好听的一句话,只是我的直觉,不见得对。 但是,我也有一定的理性成份在里面,我始终认为,一个孩子,在小学三年级结束的时候,一定要把四则运算的口算能力做好,准、快、熟。 如果一个孩子,到了三年级结束的时候,口算时还磕磕巴巴,我觉得这是不太好补了,即使补,恐怕也就是补到达标程度而已,很可能已经丧失了将来在数学上出类拔萃的机会。 什么事,例外肯定会有,那些小时候心算慢的数学家/数学大师,可能也会有,但就我局部所见来推理,比例会非常少,实际上就我自己接触的数学家来说,没有脑子慢的。 我有两位同事反对过“强调心算”的教学理念,一位老师其实不能算是数学研究者,只是在做数学教育方面的出版编辑工作,确实有很多很好的想法和理念,很有影响力,但他自己其实是没有真正做过数学研究文章的,没有上到那个台阶,使得他的观点就不见得有那么大的现实份量。 另一位同事是李克正老师,他是国内很高级别的数学家了,所以他的意见,相比于普通数学教育工作者的意见,更为值得重视,但是,他的反对意见,也在我经过慎重考虑,认为是无效的(不光是我,我们讨论班的数学家们在饭桌上和电邮里也讨论过)。 原因很简单,李克正老师是我们讨论班上脑子最快的,他自己的心算能力绝对很高,所以他的反对无效,他在初三的时候,就读完了范德瓦尔登的抽象代数,这么早熟,再小的时候会怎样大家可想而知。 当然,谈及小学低年级阶段的心算/口算,这里要提到“珠心算”的问题了,我也有数学家同事让孩子在学前练过珠心算,我儿子没练过,可能这也是他在班上,目前为止口算还只是中下水准的一个原因,可能班上不少同学练过。 为了与“珠心算”区别,大家需要注意,本文中提到的“心算/口算”,就是硬算,两位数以内的就可以了(最多到三位数),关键点是,不讲究那些速算口诀之类的附加规则,就是最基本的四则运算规则为基础。 我之所以没让儿子练习珠心算,原因写在以前的教育记录里面,大家可参考 幼小阶段数学教育的真功夫 整理版 笨男孩的幼小 数学教育日记 - 豆瓣 相比于珠心算,这里我要再次推荐阴山英男书中所介绍的“百格计算”,其实就是中国传统九九表的变形而已。 我儿子的公立学校,这一级比较注重孩子的心算能力,据调查以前的家长,就是在北京,也不是每个学校都给孩子布置口算作业,并由老师认真批改的。 儿子的心算/口算作业,都是式子计算,跟百格计算的形式还是不同,我还是觉得百格计算在初始学习阶段更好点,儿子的反馈也让我更为确认。 儿子说,百格计算都是有规律的,发现了规律就很容易写出来。夫人很担心,所以每次都想把百格出题的边框数字顺序再改的混乱些(如果不乱就是九九表),以让孩子发现不出规律。 我觉得,这可能恰恰是百格计算的优点,它本来就是九九表的变形形式,让孩子从中发现规律,没什么不好的。 百格计算的时候,儿子给自己出题,就喜欢出简单的题,夫人也是觉得头疼,觉得孩子在偷懒。我是觉得不然,孩子愿意做简单的题,那就让他们做呗,等做够了,自然就会愿意去做复杂的了。 我想,数学家跟普通人的分界线,也许不是那么玄妙,也许就在这些平平常常的细小差别里。 关键是愿意,孩子愿意做简单的,就做呗,普通学识的家长们,只看到“简单”,而没看到前面的那个“愿意”,如果此时去纠正孩子,逼他们做复杂的,这样的效果就对么。 这也是传统公立小学的不足之处,公立小学都是往前赶,不会让孩子们尽兴停留,刚到一个教学质量点,接着就又往前去追,在公立小学的教学进度里,就不容易做到我所说的这种想法。 我这种想法,与民间教育的“不做作业”/“不强调练习”相比,还是有区别的,我还是赞同孩子们要做作业,但不一定要赶难度,可以让孩子们自选难度级别,在做与不做上,我的态度是要做,如果孩子不愿意做,家长要引导,而不能附和孩子,放任自流。 但是,在怎么做上,我的态度是,要尊重孩子的难度选择,要相信他们自己的直觉,如果他们愿意做这样难度的题,很可能这样难度的题,对于他们的成长就是最合适的。 我说过,班级教学如果想弄成个性化,成本将很高,但是,每个孩子的教学记录乃至于作业练习,是完全可以个性化的,如果靠现代网络技术的帮助,成本摊在每个家长身上还可能会非常低。 这里就可以接着说说华德福的数学教学方法,我在以前的文章中曾有提及,这里可能会有内容上的重复。 前篇博文附录中摘有华德福圈子里的反馈: 『 数学的练习 如果您参看华德福教学大纲可以发现 华德福一年级一下讲出来四则运算, 但在1-4年级的时候逐步给予练习来强化 而没有在一年级做大量的练习 。 』 我不止一次指出, 语文学习,可以按照格式塔心理学,先整体后局部,先掌握模糊的轮廓,再弄细节。数学是绝对不能这么搞的,一定要会一道做一道,细节清楚了,才能再谈整体的掌握。 我们可以把传统的数学教学方法“简单到复杂,细节到整体”当作教学过程的第一阶段,而把华德福教育所注重的“从整体到部分"的走法,当作数学教学的第二段过程。 所以,数学学习,分为两个阶段,缺一不可。华德福是有点忽视第一个阶段,急着走第二个阶段,而传统教育,在不够资质的老师手里,就有可能只走第一个阶段,而不再走第二个阶段。两者当然都是错的,但是在效果上,华德福这种数学教法产生的损失会更大。 我这里再具体进一步解释一下,我为什么不赞同华德福数学教学方法提倡的一年级就把四则运算全部引入,为什么要加法先学好了,做了大量的练习之后,才能开始正儿八经地学乘法,我们不排除有些孩子底下就接触和知道了乘法的概念,我们现在说的是班级教学进度。 这种基本的问题,可能普通家长/教师们都没管,因为传统都是这么做的,现在华德福引入一种新教法,才使这个问题显现出来,传统的方法是有教学道理的,所以在现实中才能长存。 但是,我们不能等到华德福的这个数学教学方法,在中国孩子们身上实践出很多问题来之后,才知道它错了,甚至将来很可能,家长们都认识其错误后,老师们仍然死扣教条而不改,这种情况在国外华德福已经有了。 所以,本文就要把这个最基本的问题,讨论一下。 四则运算,你让孩子学什么,当然是最基本的概念引入和培养才是最关键的,我们说过公立学校认识到教育的内在规律,适应实际情况,而把这个任务明智地交给家长们来做。 现代社会的家长们,在知识上肯定是能完成这个任务的, 达到公立学校的要求,家长们都是有能力做到的,关键是家长对孩子的爱心有多大,那些成天希望公立学校提高爱心水准的家长们,其实最现实的应对方法是,扪心自问一下自己对孩子的爱心有多大。 本文还是希望能给大家些参考,这些 教学方法 蕴含着思维方式 , 基于我自己的科学研究经历,看看大家在实践后,又会跟以前有什么进一步的不同 。 华德福教育,则是一股脑把四则运算都放在一年级,而且都由主班老师来进行概念 引入 和培养,家长们基本上就放手了,因为不布置作业。 这意味着什么,缺少练习,加法练习不够,就让孩子们去学乘法,这样对么。 这就牵扯到我们对教学的理解,加法练习不够就学乘法,孩子只是把乘法概念“背”下来的,他们不可能有充裕的时间,去体会人类在“加法”跨越到“乘法”时的巨大思想进步。 儿子现在背九九表,有时候我就会问他,你为什么要背九九表,他答不上来。我这么告诉他,背了九九乘法表,很多以前的计算,就不用一个一个加了,把那些背下来,然后再运用,一下子就把算术题做简单了,儿子认同这个道理,很高兴,因为他 发现真是这么回事。 乘法,其实意味着,当n个相同的数连加时,这样的加法被我们认为是最简单的,这个特殊的加法,我们专门取之名曰,乘法(这段需要以后在契合的时机时,再跟儿子讲,这才是真正的个性化教学)。 要有这个认识,是不是需要大量的先前练习,而不能一股脑地灌给孩子,否则孩子们对“最简单”这个词,没有体会。 儿子是在公立学校,小学一年级练过整整一年加法之后,才进入乘法九九表的,我认为这种节奏,对于他这样的孩子是合理的。 他这几天在背乘法表的时候,如果出错,他能感觉到自己错了,有点迷茫地耽搁在那里时,我就问他,“如果背错了怎么办”,“---再背”,儿子说。 我说,“不对”,他就不知道怎么回答我了,我只好告诉他,“你如果背错了,即使再背,再背出来的你也不知道是对还是错啊。”儿子点头称是。 “背错了,自己就重新算一遍啊,算出正确的数后再把他记住”,儿子有恍然大悟的表情。 其实,这已经蕴含了最基本的数学学习方法,并能够贯穿他的一生,当然,那时候的知识更高阶而已。 数学学习和思维方法,就可以这么简单,其实很多数学基本思维都是如此,并不玄乎。 可是,就我了解的民间教育,以及华德福中的数学教学方法,有些地方就搞得花哨了,有些教师,甚至主观上就有追求花哨的个性趋势,反而把数学中最基本的东西忽视了,孩子们光接触花哨的东西,却没有掌握最基本的练习,更谈不上寓于其中的最基本的学习方法。 儿子其实在数学上,一直是偏于硬算,而不太采用记忆功能的,比如最基本的个位数加法,我从去年他6岁生日之后开始教他数学,光数数,就花了很长一段时间,有专门的豆瓣帖子作为教育记录,发帖的时候就把时间自动记下来了,方便以后回顾。 个位数的加法也是如此,那些个位数的加法,如果使用记忆功能,很快不就学会了么。可是,儿子偏偏放弃了记忆功能,每次把个位数加法,都当作一道新题来算,儿子的记忆能力本来是很好的,但是,他在数学上却自觉地放弃了记忆,这让我很欣慰。 这个过程中,缺少练习肯定是不行的,必须有足够的练习,才能让儿子跨过这一关,最终像成年人那样对待个位数加法。 虽然儿子这么搞,算得自然比小学同学们慢,一直在赶班上的进度,免得垫底,但是,这种练习是很有益的,他每次都这么从原始定义来算,甚至自己形成了一套跟教师传授所不同的算法,真的是成天在用,比如 34-16= 34-20+4=18 我问他竖式计算老师教过没,早就教了,但是儿子愿意这么算。问他,竖式计算和他这种计算,哪个会更快一些,他觉得还是竖式计算快,但是后来我俩又分析了一下,当时我其实还不太明白他怎么算出来的,反正他每次都算对了,通过分析,我才明白了他的算法,这个算法按理也不应该慢多少,但是孩子就是慢。 所以,需要练习。 孩子的这个算法,其实还体现了另一个非常基本的数学思维方法,加一项减一项,他个性上更喜欢这样算,而不喜欢竖式计算那种算法,我们分析之后,他每次做题仍是那样,就由着他呗,反正对的就行。 儿子在数学上的这些创意闪光点,我都记录在那个豆瓣帖子里,此处继续专注本文主题。 我和儿子在背九九表的时候,采用了华德福数学教学中的另一个方法,相比于前面批评的那个,这个方法我认为是很好的 用身体来学数学:数学课与体育课的交集 华德福要求,孩子们在数数的时候,要一边口中数数,一边拍手,当然也可以用脚,大概意思是这样。我们在以前实践的时候,儿子并不喜欢,每次都是我耐心引导,但这个方法对儿子的吸引力一直都不大。 这也体现了儿子的特点,他的协调性不好,一边念数,一边拍手,对协调性的能力要求比较高,所以他不喜欢,光念数就轻松很多。不过,有个变形形式,一边上台阶,一边数数,遇到山城那种上百级台阶时,就会让儿子非常喜欢了。 这次到了九九表了,华德福也有他的背九九表的方式,但念法上跟中国传统的不一样。我为了跟公立小学衔接,还是按照中国传统的九九表念法来教,这个时候采用了两人面对面拍手,也许这是儿子这次喜欢这个方式的原因,以前拍手数数其实都是他一个人在拍,对拍的比较少,但我们已经过了那个时期了,孩子小,愿意试验这个方法的可以再参考我这个观察点,多试试亲子对拍。 一一得一。。。九九八十一, 这是中国传统九九表的节奏,四拍节奏,不妨把九九八十一中的“十”略去不拍,以便整个表统一。 我和儿子的对应拍手方法是,第一拍到第三拍都是,两人分别各拍各自的,互相注意动作对应但不接触,第四拍则两人出掌对拍,手心相对,两掌相拍。 第一拍和第三拍可能有多种选择,我们用的是,第一拍,自己两手相拍,第二拍,两手往下拍大腿面,第三拍,自己两手相拍。 儿子这次很喜欢这种用身体来学数学的方法,很有兴致,比以前强多了。男孩爱动,如果光在那背,时间稍长,真不一定能集中精力,有了跟家长对拍,我们练的时候,经常能练一个小时,甚至90分钟。 这是夫人给我布置的暑假任务,让我监督儿子背九九表。夫人以前的方法是,每天背上一会儿,或练上一会儿,但这样就提高速度太慢,我这种做法,儿子当然开始有点不愿意,我得跟他解释道理,这样子你一下子就背会了啊,下次背不就花的时间短了么。 儿子欣然同意,因为他也觉得就是这么个理啊,这次没背好,下次背的时候,不就要重新算,多花时间么。 其实,这也是简单的教学道理,其实也可以说是人生道理,就这么简单,但是恐怕有很多人,在自己事业的成长中,就是绊倒在这些简单的道理上。 儿子的体力足以达到这个强度了,而且跟拍手配合,中间再贯穿点小花絮,完全能够坚持下来。这么短短一周的功夫下来,有个别两天我们还没练,足以交差夫人的要求了。 儿子在“心意”上,其实还没有真正掌握乘法,他概念上已经掌握了,早就知道2×4就是两个四,他也早就知道3个8=8个3,推理方式我还没跟他深究。现在这两天,乘法表也练得逐渐完整顺溜了,虽然不够熟练。 我为什么说儿子在“心意”上其实还没有真正掌握乘法呢,这就要回头说到“百格计算”,今天做百格计算的时候,他来划格子,画出一个9×12矩阵,他觉得多了,我问他,多了多少,比平常10×10矩阵的百格计算多了多少个算式。 他觉得多了好多,那就算吧,倒底真正多了多少。算的过程中,最笨的办法是一个格子一个格子的数,这种办法儿子没有采用。他采用的确实是乘法的思想了,一列(刨去首项标记数字)是8个,二列就是16个,四列就是32个,经过一番反复,八列是64个,后面直接去16个8个的加,最后11列共有88个题。 儿子想的时候,包进去了二倍法,这种思维他以前就有过,见那个豆瓣笔记。 百格计算则是9×9=81道题,所以我们今天算的,比平常并不多太多。 儿子还没有意识到直接算出来,即,8×11=88,还是中间要有过度,说明,九九表虽然背是背了,但是还没有融化到他的心灵里,没有认识到乘法是个大规律,是加法中那类最简单的归总,他需要后继的练习,增加这方面的感觉后,才能点破。 所以,背九九表的教学过程很重要,能体现出学习的思维方式,各种能力是综合的,不仅仅是表象上的背,背只是名词而已,人类的心理活动是极为复杂的,岂能被简单的名词所障。 有些教育改革者,个性上不喜欢“背”这个词,所以一听到背九九表,就反对,并给大家传递错误信息,说什么美国学生不用背九九表,这些我已经写到本系列文章的第一篇中了。 背,是九大教学环节中的一个环节,既不能全盘突出,也不能全篇否定,这么一说,岂不明白,内容请参看本博置顶文档。 相关延伸阅读 幼小阶段数学教育的真功夫 整理版 笨男孩的幼小数学教育日记 数学九九表要不要背的讨论贴-----兼及华德福小学低 年级数学教学方法 I 用身体来学数学:数学课与体育课的交集 我对华德福教育的粗浅认识 ( 豆瓣讨论贴,已经被该华德福小组封无法跟帖 ) 附注1. 心算的要求,准、快、熟,前两个字好理解,第三个字需要解释一下,熟,熟练程度倒底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小孩子把心算能力,不仅仅是知道和做到,而且进入到了他的本能层次,说得再晓白一点,其实就是换成动词方式来说,就是孩子累了的时候,精神头不是最好的时候,仍然能够比较好地完成心算练习,这只有达到熟练后的孩子才能做到。 这种要求是有意义的,我认同阴山英男的百格计算就在这个道理,阴山英男的书上对此有不少感性支持,他是实际的小学教学者,他认为,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计算比推理更能促进孩子的大脑,我相信很可能这是对的。
个人分类: Book-W|12050 次阅读|13 个评论
华德福教育体系在管理机制上的硬伤
热度 1 arithwsun 2012-8-19 03:55
华德福教育体系在管理机制上的硬伤 王永晖 华德福教育体系,约百年前发起于德国,近十年来也进入中国,逐渐为一些特别关心教育的家长们所知,从网络和中文书籍上,已经可以搜到很多信息,以及相关的教育实体。 很多家长们特别欣赏华德福教育理念,我自己也是如此,认为它在教育理念上,是没有什么本质性的问题的,足可效法,以促中华民族教育所需。 我儿子因缘际会,上的就是这样一个华德福型幼儿园,受益很大。我儿子上过四所幼儿园,其中最好的,还就是北京海淀区这个。 最好的标准其实很简单,就是儿子从来没说过不想去那个幼儿园,其他三所,或多或少都还有过这样的情况。 可是,在儿子的华德福幼儿园同学们,大多都去上家长们接着操办的华德福小学的时候,我们还是选择了公立学校,这个大主意,主要还是夫人定的,当初那个华德福幼儿园也是她选的,但到了小学,她还是二话没犹豫,选择了家门口的公立重点小学。 我是有很多理论的人,夫人是实际操作者,不管那么多理论,所以我的理论也就只能在博客里谈谈。 华德福教育理念那么好,我们为什么不为了孩子选择它呢? 其实,学费一年3万多,下学期接近4万,上学路途远,这些虽然对我们确实是重大难题,但如果物有所值,为了孩子,我们还真是能够付出的。 我们已经意识到,孩子去上华德福小学,是存在着很大风险的,经过一年之后,我们庆幸当初的选择。 华德福教育体系在管理机制上存在着巨大的硬伤。 我在文档“ 善美真教育实验班的建设方案 ”写作完成之后,后记中写到,教育自治是有三个境界,行政自治,教师自治,家长自治。我的文档相当于一个科幻小说,希望有一天,我们的不少学校能够真正走到家长自治这一层,美国的家庭学校Home School及其相关法规,就是这一方向的前进者。 华德福学校,比私立学校要走得远,私立学校仅仅是走到了行政自治这一阶段,全世界一千多所华德福学校,则是真正走到了教师自治这一层,学校不设校长,而由教师会管理,当然,教师会还是有个主席的。 华德福在教师自治方面,其实存在管理机制上的硬伤,他们认为,教师之间是平等的,按一人一票来民主决议问题。 听着挺好的,但一个东西,如果听着像共产主义那么好,却往往在实践中是不可能达到的,因为真正把它分析透了,理论上就存在硬伤,就更别说实践了,那些华德福教师们,你们在实践过程中,总感觉到不顺手,其实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其管理机制的理论基础,本身就是有硬伤的。 我的文档第五章的内容就与此相关 第五章 校级改革的治理结构 阅读 5.1学校是一个小社会 5.2治理结构的创办原则 5.2.1资金流和师资流要相对分离 5.2.2产权明晰的多元化来源 5.2.3等级明晰的师资建设 5.2.4 绩效工资的"权利分离"原则 5.3行政系统的架构原则 其理论依据是,人类社会只可能有两种社会形态,产权社会或者是等级社会,不可能有共产主义那类既无产权又无等级的社会,这是张五常在文章中证明的,我认为对,采纳之。 学校是个比较复杂的机构,既有产权,但是因为其知识体系,学校天然的是一个等级社会,你看大学,就有教授,博导之类的评级,乃至于院士。 即使是中小学,也有高级教师,特级教师的评级,北京的很多中学特级教师就来源于外地引进。 没办法,知识有高低,就决定了学校的本质一定具有等级社会的色彩。年轻资浅教师,就一定得听取资深教师的话,接受他们的指导,乃至于一定形式的监督。 但是,华德福学校的教师自治,却不包含这一内容,教师之间,没有分级,大家都是平等的,都平等了,那谁的话更对呢? 按一人一票来表决么,这并不符合知识体系的传播方式,1+1=2,投票不能决定它的对错,著名的费马大定理解决了,也不是按照数学家一人一票投出来的认为它的证明是对的,世界上真正能读懂这个定理证明的人也不多。 华德福教育的管理机制,故意漠视这一点,可这一点就是教育体系最本质的一点,故意跟规律性的东西对着干,其实践碰到巨大障碍也就可想而知了。 跟这一点对着干,为什么会在实践中造成巨大伤害呢?我在前一篇文章“ 民间教育之疑:它们需要注意什么是当前教育的主要矛盾 ”中说到,“ 教师必须是在限制条件(如家长的监督)下进行工作”。 什么叫限制性条件,想想看,在公立学校里,不管是中小学,还是大学,年轻资浅教师工作的时候,是有资深教师盯着的,大家的教学是有比较的,不能偏差得太离谱。 可是,华德福教育,教师之间都是平等的,讲究教师的自由发挥,而这种自由又缺少机制上的限制,施行起来看,不仅是现在初发端的中国,就是全世界范围内,都存在着教学质量的问题,难道这是偶然的么。 那么好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实践起来却不能上道,这难道没有深层的原因么。 这种忽视教师级别,忽视教育体是一个等级社会的规律,真是可以把教学做得很差,就像共产主义公社的施行,真得可以让人去饿自己的肚子。 我 那篇文章 就讲述到,我认识的一个聪明伶俐的女孩,上了一年华德福小学,12+7要想一会儿才能算出,个位数的加法也不熟练。 有些华德福粉丝,觉得这没什么了不起。 我要说,这是教学上的重大失误,你们华德福小学,数学课不是说不上,课时一点都不少,就只是课下作业会比公立学校少很多,用了这么多课时,把孩子上成这样,怎么都说不过去吧。 普通家长,不了解教育,靠主观情绪决定自己的立场,不管这个老师再怎么样和蔼可亲,再怎么样符合家长对老师“爱”孩子的期望,这种教学质量绝对是说不过去的。 那么,有什么反馈和监督机制么。没有,完全没有,华德福教育团队乃至粉丝们,在我发出质疑后,只会去为教师找各种辩护,而不是考虑为孩子去多做点什么,不仅是内心 未现愧疚,连弥补改正的意识也没有。 因为什么,因为华德福教育是教师自治,没人监督,即使某个家长,或者像我这样的外人提出异议,他们的应对态度,跟有所监督的机制,完全是两样的。 我们的公立学校,最基本的东西还是能保证住的,为什么,就是因为教师不是随心所欲,是一代传一代,有所监督的情况下传下来的,不同班级之间也有比较,也是另一种形式的监督机制。 华德福教育体系,进化到教师自治的阶段,这是进步,但是却否定教育体系的等级本质,教师人人都是大腕,都碰不得,这是硬伤。如果仅仅怀着美梦,只可能在现实中碰壁。 我们因此也可以从现实中看到,华德福教育,以及类似的教师自治型民 间教育团队,本质上是反对家长参与教育,监督教育的。 这与很多家长们投身民间教育的初衷,完全相反。 虽然,现在因为美国的家庭学校Home School的风潮影响,不少民间教育团队打着在家上学的旗号,甚至这方面已经出了一本书,搜罗了一些民间教育实体的案例,但是,那些个民间教育实体,在打着在家上学的旗号,本质干的事,是反对家长参与教育的。 为什么? 世界上没有完全自由的权力,任何权力都必须受到限制,不管是经济权力,政治权力,还是教育权力,都应该是如此。 我再次指出,当前的 民间教育对于孩子们一定是有风险的,那么我们要问,这些民间教育团队的领导者们,在机制设计上,是否试图去降低其中的风险,是否构建了减压阀,安全阀,来保证住参与这些民间教育试验的孩子们的权益。 如何降低民间教育实践探索的风险,其实已经写在了我的文档里,除了可以取法三权分立型的权力互相制约外,还有一点,就是可以进一步走向家长自治,把一间间教室托管给家长们,家长们是孩子利益的最佳代言人,国家的教育政策从统计层面上完全可以以此为逻辑基础。 我的文档里的这个想法是按科幻小说来写的,但是,随着现实资料的呈现,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它是有可能实现的,不管怎样,我是真心地希望,这种模式能够先在中国生根。 附录: ---读者来信A1 是一位华德福教育界圈 --------------- 王老师: 您好。非常感谢您的热心和深刻的思考。华德福家长和老师的关系 有相关的硕士论文。 您说老师是权威 拒绝家长的参与 我觉得在找到更合适的参与方式之前 在这个阶段应该是这样的 因为我有看到过家长按照自己的意愿领导华德福学校的走向 参与进去太多的私利而导致学校关闭的情况 老师是家长共同选择出来的 而且也经过培训, 能一定程度上站在全局上考虑问题 所以 可能是现阶段最好的决定。 改革需要信任和支持的环境 我听过一个生本教育的讲座 如果记得没偏差的话 他们有校长的支持 只是在六年级的时候参加统一的升学考试 平均分数较高 但是不是每个小节都互相比较一下的 比如数学的练习 如果您参看华德福教学大纲可以发现 华德福一年级一下讲出来四则运算 但在1-4年级的时候逐步给予练习来强化 而没有在一年级做大量的练习 所以您的比较方式可能有失公平 但 也不排除北京的实践中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跟您分享一点我知道的信息, 台湾的磊川去年的毕业班升学率非常高( 具体情况可以咨询原来在磊川工作的杰瑞德)。 至于家长委员会如何运作,我的上一个实习没有相关经历。 以后有的话,乐意与您分享。 真诚的祝福,。。。 --------来信完毕------------------------------- --------- 阅读 我的回复---------------- 因为我有看到过家长按照自己的意愿领导华德福学校的走向 参与进去太多的私利而导致学校关闭的情况 这个跟我说的不矛盾,任何一个权力都应该是受制约的,其中也包括家长。 华德福先是利用家长把学校建起来,建起来之后,再把家长的权力逐步剥夺,这个方法不仅仅是在中国,在国外也是这样,他们自己就在文章中写出来了,自丑而不觉罢了。 另外,把学校关闭的原因,归因在家长身上,这种提法本身,就藏着某种龌龊之处,家长是孩子利益的最佳利益代言人,关闭学校,伤害最大的是孩子和家长。 至于你提到的优秀华德福学校,华德福的教学方法是很好的,无大错硬伤的,所以,他们本来就应该培养出很好的人才,才对。 但为什么做得特别好的,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属于很少,肯定是有原因的,我的这篇文章就提出一个理解方式。 你的回信,没有触及我文章中所说的这个最核心的地方,只是在其他皮毛地方聊聊,欢迎继续讨论。 比如数学的练习 如果您参看华德福教学大纲可以发现 华德福一年级一下讲出来四则运算, 但在1-4年级的时候逐步给予练习来强化 而没有在一年级做大量的练习 所以您的比较方式可能有失公平 但 也不排除北京的实践中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我说华德福教学方法在本质上无大错硬伤,但是它们在这种数学教学方法上是需要反思的。我同意华德福的一些数学教学方法,比如用身体来学数学,在我博客上就有介绍和实践。但是,你说的这种,“ 华德福一年级一下讲出来四则运算, 但在1-4年级的时候逐步给予练习来强化 而没有在一年级做大量的练习”,正是我所反对的,孩子弄成这样,绝对是教师和教学方法出了问题。 这就是比较啊,数学学习,跟语文学习是不同的,语文学习,可以按照格式塔心理学,先整体后局部,先掌握模糊的轮廓,再弄细节。数学是绝对不能这么搞的,会把孩子搞糊涂的,聪明孩子也会被弄成笨蛋。本文中的实例就是如此,只不过我自己也没想到会这么严重,实在忍不过,才写了这两篇系列文章。 我先不记名转发在我的博客上,如果你同意,我可以后面把你的名字加上。 ---------我的回复完毕---------------- ------------读者来信B1 -------------------------------------------- " 年轻资浅教师,就一定得听取资深教师的话,接受他们的指导, 乃至于一定形式的监督。 " 我很不同意王教授的话,我在公立学校待过, 妻子目前也在公立学校, 现行教育体制下高级教师就一定比二级教师强? 就一定得听取资深教师的话,接受他们的指导, 乃至于一定形式的监督? 权威与教师等级完全没有关系,怎么才能成为权威,王教授您应该有心得的,我想。 据我所知,华德福的教师虽没有分级设置,但教师间的学习和交流是很多的,有国际的、全国的交流平台,更有多于主流学校多得多的学习交流会。 关于教师和学生的自主,推荐夏山学校及以夏山为主导的台湾种籽小学、全人中学。 --------------来信完毕---------------------- ---------------我的回复------------------------------ 你不太能接受这个等级社会的观点,对吧。我把你的回复, 不记名放在那篇博文附录里,如果你后面同意,我再挂上你的名字, 好吧。 “ 现行教育体制下高级教师就一定比二级教师强? ” 公立学校确实有不那么令人如意之处,但是,年轻资浅教师,有资深教师带着,并且存在着某种形式的监督机制,可能显,也可能隐一些,这是不是事实呢,为什么作为公立学校的了解者,你却不能回应这种真实的正向能量呢,这里面是否有政治立场,因为政治立场,就不愿意承认公立学校这一优点。 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学习,只是一部分,跟我说的并不矛盾。国内这方面的交流学习也很多,打开网上,就能搜到“ 三年制华德福中小学教师培训 ”,就是一个很普通的家长培训而已,非要叫个“教师培训”,这不是误导么,说是骗钱也不算为过,名不正则言不顺,不是那个质量和级别,就不能叫那个名字。 谁监督来着,还说有德国华德福总部的批准,这种监督的质量是不是太低来着。 所以,把学校的本质定位为等级社会,这个等级社会绝对不是完美的无问题,但是不会犯错到这种程度。 ------------回复完毕---------------------- -------------读者来信A2 A读者的第二次来信--------------------- 您说管理结构需要讨论 但已经有的论文和书籍您倒都不感兴趣 School as a Living Entity 华德福校长的硕士论文 网上有在线阅读 您感兴趣不如看看。 我不想跟您在博客上分享讨论 也不想跟很多人一起讨论 只是跟您一个人的分享 请把不记名的也删除吧 祝好,。。。 ---------------来信完毕----------------------------------------- ---------------我的回复-------------------------------------------------- 请把不记名的也删除吧 这可不行。如果你不愿意把我们电邮里讨论的东西公开,就不用来进行私下讨论。凡是我不认识的人的来信,我跟他在电邮里讨论的东西,只要不泄漏个人隐私,就都是可以公开的。 以前我或许会应你的要求删去,但是,确定这些做人的原则和权力之后,以后就都不会删了。 这也正是我跟像你们这样性格的华德福教师的很大不同之处。 另外,自己不懂,无法正面回答,反而叫别人去查书。公立学校的这种老师,一般都会被边缘化,很难有升迁的。 但已经有的论文和书籍您倒都不感兴趣 您怎么知道我不感兴趣的呢,如果我没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这方面的东西,是不会写这篇文章的,当然,我绝对不会反对了解更新的我所不知道的信息。 倒底是什么样的心态,导致你说出这样的推断呢。作为教师,有这样的心理习惯,是致命伤,就是我说的硬伤。 华德福教师的这种性格,其实正是我文章中的反映,不愿意接受羁绊,不愿意公开带来的透明和透彻,华德福教师会的平等,按我文章中的意见,是硬伤,是纵容这种性格的机制性因素。 ------------------------------------------------------------------------------ -----------------读者来信B2 B读者的第二次来信---------------------- 我的回复与我承认否等级制度是没有关系的,最多事关教师等级制度。关于教师等级制度,我认为其作为教师管理、教师职业发展设计来讲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但教师等级与实际的教学水平是不能划等号的。本人曾经在乡镇中学任教,妻子在本地“万人高中”任教,对各种等级的教师还算有所接触,对等级呈金字塔形的教师等级设计来说,在高层职位评聘粥少僧多的情况下,特别对那些乡镇中学来讲,高级教师、特级教师很大程度上成为论资排辈、媳妇熬成婆的一种表现,事实上高级教师与否与教学水平没有直接的关系,初出茅庐的新教师因为对职业的热情和那些职业倦怠的老教师相比,教学水平也没有直接的联系。当然我也承认老教师可能比新教师有经验,有心得,有水平,有值得新教师学习的地方,但是,这与教师等级完全没有关系。真正权威的形成,与等级没有任何关系,那是教学水平、人格魅力等综合作用下自然形成的。所以,“这里面是否有政治立场,因为政治立场,就不愿意承认公立学校这一优点。”,实在是没有的事。 华德福的学校没有这种等级设计,我想对有经验的教师、有水平的教师带新教师没有直接的影响。实际上,华德福体系做的还不错,最近支持中国华德福发展的负责人汤奶奶开始组织形成了一个“教师指导”体系,对参加完华德福师资培训班培训并有实践经验的老师中的优秀者进行了专门的培训,由他们负责承担一定的华德福园指导工作。同时,汤奶奶本人,以及其他的外国华德福专家,还有张俐老师近年来都有相当时间在国内的华德福或迈向华德福的园驻园指导。 至于华德福教师间的交流,目前而言,个人所了解的情况,比起主流体系的老师来说,有着更多的交流,做的好的,有到国外、港台的交流,有每年一度的华德福教师大会,每一个园按惯例有每周一次的教师会。这种没有等级制度、平等的,释放每一个教师最大价值的,出于对教育发自内心的热爱的交流,相比主流教育来说,效果大抵要好得多。 华德福学校不设立校长和行政级别,学校成立教师委员会并由教师们集体管理,学校代表由教师们选举或轮流担任,一年或二年,而代表只有代表学校、组织,行使联系以及传递信息的职责,没有决策权。学校的行政由教师委员会领导,所有的行政人员都是支持和协助教师工作的秘书。学校不按部门设立行政,而是按工作类别分工,工作的安排和重要的决策都是在每周一次的教师会中讨论。主持会议工作的教师把需要完成的学校工作罗列出来,让教师自愿承担的这些工作,教师也可以自己寻找同事或伙伴来协助完成。这样的管理模式客观地要求教师之间必须是密切合作,而不是相互恶性的竞争。 学生和家长也可以积极参与学校的监督工作,由学生家长组成的家长联合会,家长有义务参与学校的教育和配合学校的活动,但不能干涉学校的管理,更不能干涉教师的教学,因为华德福认为, 教学是属于精神文化生活领域,华德福学校的教师有着自由和独立的教学方法,任何人对某位教师的工作有看法就应该向该教师提出他的看法并跟他商讨,帮助该教师学习和进步,而不是对此教师进行指责、训导和惩罚。华德福学校通过由老师自己组成的学习小组,通过共同学习来相互了解和相互促进,并在学习和研讨中建立一种工作默契。 至于您所说“ 大家都是平等的,都平等了,那谁的话更对呢?”,我想谁的话对,也是与等级没有直接联系的,谁的话都可能对,总不能说特级教师的话都对,就得一定听吧?谁的话对,正如我前面所说,实际教师群体中的也有权威,但与等级无关,而且权威的话恐怕也需要经过思考去评判、取舍。当然,这种体系可能的确会因为教师个体的差异而可能走偏,可能对孩子造成伤害,但我认为这不是教师等级制度可以解决的,主要需要通过教学大纲、通过教师考核评价体系来解决,两者在华德福都是有的,需要的只是进一步优化。 ------------------来信完毕----------------------------------- -------------------我的回复---------------------------------- 『我认为这不是教师等级制度可以解决的, 主要需要通过教学大纲、通过教师考核评价体系来解决』 教师考核评价由谁来做,教学大纲由谁来拍板,这里面就是知识体系的等级本质,知识体系决定了,教育单位必然是一个等级社会。 像有些民间教育家所从事的数学教学改革,我作为一个修炼数学20年的数学家,说它是错的,这还只是一个孤立审查,如果再有几个数学家,也说他们是错的,那就是双审、三审,通不过就是错的,这里没有什么平等可言 。 其他您所说的,跟我掌握的信息不同,资深教师,确实是得有一把刷子,才能评上的,至于评职称中出现的问题,跟我说的不矛盾。 我的意思是,人类社会只可能有两种形态,产权或等级,但怎么把它变成好的制度,那是进一步的活。 但是,如果一开始就不承认等级,那就等于无路可走,形式上的平等,只会酝酿出不可解决的问题,是曰硬伤。 ------------------回复完毕----------------------------------- -------------读者来信B3和我的回复-------------------------------------- 『B3: 个人认为 王教授您太绝对了人类社会怎会只有两种形态? 不承认等级,怎会就无路可走?』 是啊,所以说一开头你就没理解、不认同这段话啊。 就人类历史的发展,以及对未来的展望来看, 确实只有这两种最基本的社会结构。 我们现在需要探索的是,如何将这两种最基本的砖块组合成一座良性的大厦。 我专门有篇博文, 如何在等级社会中,保持“逻辑正确”和“诚实守信”之风 ,后来写的文档中的设计,则是求解之法。 不承认知识水平有高有低,否定教师级别制度的必要性,那从一开始就是共产主义了,这种实践,历史上又不是没有,我们中国人自己就大范围搞过,完全可供我们参考了。 ----------读者来信B4-------------------------- 王教授,华德福本身是一种非主流的教育形态而已,为多元价值取向的部分家长提供多元化的选择,与共产主义公社运动有差异。如果站在现行主流价值取向的角度,把华德福当做一种可改良成主流的教育,那您所说的华德福的硬伤我觉得是华德福改造成您心目中理想主流教育的硬伤,不是华德福本身的硬伤。华德福、夏山、种籽、全人,等皆证明这种没有等级的教师制度是可行的,并没有多少您所说的硬伤。华德福的实践者应该也会向主流教育学习,华德福的存在客观上也引起主流教育的反思和学习。互相学习可取、可引入的部分。但华德福就是华德福,主流教育仍然是主流教育。当然我们也期待更多王教授这样有自己思考有自己思想的人综合各家之长,创造新的教育形式。 非主流教育有自己的个性特征,用主流教育的标准去评价他可能是不合适的。包括王教授您前面一篇文章提到当前教育的主要矛盾,用自己儿子及几个熟人的朋友的孩子作为案例来论证民办教育的弊端,个人认为您的评价标准是不全面的,比如你说的你儿子数学明显强于你儿子曾经的同学的那个女孩,这是教育质量的一个方面,但您却没有比较想象力、创造力、对事物的兴趣、感恩、敬畏、动手能力、身体发展、艺术素养等其他的方面。同时,您还忽略了家长在教育上的主要影响,您不能说孩子出现的结果就完全是学校教育的结果吧? -------------------------来信完毕--------------------------------------------- -------------------我的回复------------------------- 你对教学质量的那些多元化讲法,跟我说的并不矛盾啊。其实, 你们搞华德福的,把孩子弄成这样,心里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的。 这不就是问题所在么。 某些教学质量,确实可以因为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有所偏差,但不能偏差到这么大的程度。 普通家长们,因为学识所限,不一定很清楚教学质量应该达到最起码的什么程度。 我认为,数学教学搞成这样,是很大的问题了,才会写这篇文章的,但是你们的心态有很大的不同,这种心态是否有机制性因素,正是此文所讨论的。 至于不要等级的那种社会,具体实情是什么样子,你这个实际实践者,应该是会越来越有感觉的,绝对不可能是表面上所写、所讲的那样美好。 ---------------------回复完毕----------------------------------
个人分类: Book-W|17483 次阅读|1 个评论
民间教育之疑:它们需要注意什么是当前教育的主要矛盾
热度 2 arithwsun 2012-8-16 15:19
我 们家长乃至教师心仪新式教育 的 目 的 ,其实可以说起来很简单,就是想让孩子既玩得好,又学得好。 经历了个人和朋友们孩子的一些教育经历后,我现在 的 想法是,我 们 这些孩子 的 教育 ,所面临 的 主要矛盾,还是落在是不是学 得 好,公立学校让我 们 不满意 的 ,其实不仅是没玩好,更重要 的 其实是也没学 的 足够好。 民间 教育 ,把着力点放在“玩 的 好”身上,主要是他 们 自己 的 能力有限,往那边走容易一些。 具体在某些孩子身上,尤其是那些愿意学习 的 孩子,我就认识这么一个,家长出于自己的美好希望,把他放在注重玩 的 学校里,算是北京市民间教育界非常有名的,运行已经很稳定的了,他反而不适应,下学期要转学。 下次转学,花 的 钱也不少,考虑的那个学校接近5万/年,与其如此,还不如直接去读IB学校,其实深圳 的 IB学校 的 价格每年大概是6万。 我想,我 们 还是要注重学校 的 资质 的 。我还认识一位女孩,跟我儿子是好朋友,其实也是个爱学习 的 孩子,上的是另一个民间教育学校,他们俩都是刚上完一年级,前一阵我跟她玩 的 时候,考她算术,12+7=多少,她要想一下才能出来,我儿子和她一起做百格计算,儿子做两位数,她做个位数,儿子做完之后,她才做了3行。 这个女孩,聪明伶俐,其实应该比我儿子强才对,当年她在幼儿园背数到400 的 时候,儿子还背不到100。 关键,这给孩子一个很不好 的 心理影响,让她 们 自己觉得自己数学不好,其实是老师 教育 不当 的 原因,被那些民间教育理念弄迷糊了头脑,把很多精力放到花哨的地方,最基本的反而没有保证住。 公立学校有一个好处,就是比较容易定位,一个学生在公立学校排到多少位,基本上就知道自己 的 能力有多大了。 民间 教育 现在这样搞法,不把孩子 的 学习搞上去,不注重“学得好”,将来只会是死路一条 的 。 这就源于我在本文开始做 的 判断,我 们 现在 教育 的 主要矛盾,还是,是否能让孩子“学得好”,如果脱离了这个方向,都是不行 的 。 我 们 自己 的 孩子,不能送到我目前所见到那些民间 教育 方向上,赔钱给他们试验,玩,谁不会啊,让一个孩子学得好,才真是有难度,如果我们目前无法做到让孩子既玩得好,又学得好,那是最有难度的教育目标,退而求其次,我们应该追求的是如何让孩子们学得好。 其实,对于有教学经验的老师们就知道,一个孩子,只要学得好了,自然就有空余时间,去玩的好。 当然,目前公立学校一锅端,有其体制上的问题,不能让孩子们玩得尽兴,学得尽兴,这是又一个问题。 两害相权取其轻,教育是个复杂的事,就不多说了。 附注 1. 我一直在订阅国内比较知名的民间教育学校的博客。北京有一家民间教育团队,有了小学一二三年级的筹办经验后,前年就跨级直接办了一个初一班(全日制),结果不到一年,这个班就撤销解散了。但是,我从他们的博客上,看不出这些创办人有任何内心的忏悔,和实际的补偿。 如果我是那个负责人,我会内心疚愧的要死。如果是因为我的发起,把这个班办起,又把这个班办砸,伤了这些孩子们的心,我就是砸锅卖铁,也绝对要把这些孩子们的学费退还。那些孩子们当初到了那里,我可以想象,他们是以为进了天堂,这样伤孩子的心,在他们这么小的时候,这样搞教育的成年人,我还真想不出来,有何面目继续在人前蹦跶。 中国人太宽容了,宽容到让这样的人,去伤害自己的孩子们,伤害之后,还能继续在人间忽悠。 附注 2. 民间教育对于孩子们是有风险的,如何降低其中的风险,不是靠道德说教与所谓的自律。靠的是家长,凡是不正儿八经设置家长会,不鼓励家长们参与教育过程,不认为,教师必须是在限制条件(如家长的监督)下进行工作的学校,这样的学校不值得家长们放心,损失钱财是小事,把孩子们耽误是大。 如何降低民间教育实践探索的风险,其实已经写在了我的文档里,就是把家长会的想法进一步推深,把一间间教室托管给家长们,就目前看来,我的文档里的这个想法近于科幻小说,是否能实现,多少年后能实现,是个科幻类预测问题,但是,我是真心地希望,这种模式能够先在中国生根。 善美真教育实验班的建设方案
个人分类: Book-W|4167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硅谷精英偏爱将孩子送入“零科技”学校 zz
cinnabaris 2012-5-30 13:40
“六一”儿童节将至,孩子的教育又成为热门话题。在网络无处不在的今天,当全世界的学校都在忙着以iPad换掉书本、用投影仪代替黑板,甚至把课堂改到网上时,硅谷的精英们却将孩子送进一所“零科技”学校,那里没有电脑、网络,只有黑板和粉笔,偶尔还会有泥巴。在他们看来,过早接触高科技容易分散孩子的注意力。不光是高科技精英,就连普通美国家庭也喜欢上了这种方式。   “零科技”学校扫描   七成家长是高科技精英   高科技精英们偏爱的这所学校名叫半岛华德福学校,位于硅谷。在教学过程中,校方不使用任何与高科技有关的教学设施,只用铅笔、白纸、编织针,有时还会有泥土。许多在易趣、谷歌、雅虎、苹果和惠普等IT企业工作的人都愿意把孩子送到这里念书。墙上钉着黑板,黑板槽里摆着彩色粉笔,木书桌上放着课本和铅笔,看不到任何高科技产品的踪影。在五年级的教室里,孩子们一起学习编织技巧、用十字形木架收拾毛线、用碎布做成拼贴画。这些活动能够帮助他们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技巧、协作能力,还有对于图形的识别能力。   在华德福硅谷分校,75%的学生父母任职高科技企业。在他们看来,这与让孩子上一所“低科技”学校并不矛盾。安迪的父亲阿兰·伊格尔毕业于计算机科学专业,目前在谷歌任职。“我不觉得科技产品是基础学校的必需品。那些认为iPad能让孩子在阅读和算术方面更胜一筹的想法,简直是荒谬。”   华德福学校成立于1919年,如今在全美有160所分校。虽然华德福学校少有令人目眩的高科技设备,但收费可谓高昂:譬如在硅谷分校,幼儿园一年的学费是17750美元,高中则是24400美元。显而易见,把孩子送到这里上学的多是富裕家庭,父母受过高等教育。   学生更爱用笔和纸学习   另一方面,华德福的学生也对高科技并不感冒,甚至在家里也不用电子产品。10岁的芬恩·黑利的父亲在谷歌工作,但比起电脑,芬恩更喜欢用笔和纸来学习。芬恩说:“当你回过头来看一年级时的书写,就能知道那时候有多糟糕。而电脑不能体现这些。”   一些学生说,自己的父母或亲戚有时会沉溺于智能电话或其他产品,这让他们感到沮丧。11岁的奥瑞德说,有一次去亲戚家里玩,发现除了自己以外,坐在一起的其他四个小朋友都在玩手机,谁也不理谁,于是他不停地摇晃手臂和他们打招呼:“嗨,伙伴们,我在这里。”   “优秀的教育缘于投入”   有人担心,在这个科技社会,如果孩子不在学习初期就开始接触高科技产品,将来会缺少竞争力。对此,家长们一点也不担心。“着什么急,你知道学这些有多简单?”阿兰·伊格尔说,“就像学习挤牙膏一样,在谷歌,我们将软件设计得非常简单,连傻子也会使用,孩子们不可能在长大后学不会。”   家长们认为,真正优秀的教育缘于投入,而投入的关键在于优秀的老师和有趣的教学计划。50岁的劳伦曾在英特尔和微软公司就职,他有3个孩子在华德福学校上学。他说:“投入是人与人之间的直接接触,与老师的接触,和同学的接触。”   在美国弗吉尼亚州的弗林特希尔学校,教室里配备有触摸型大屏幕教学板。高效的无线联网技术能保证全校学生以极快速度同时上网。六年级的小女孩妮娜·金森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打开她的苹果MacBook Airs超轻薄笔记本,在谷歌网页上查找维基百科全书里的物理知识。她这天的学习项目是声学。妮娜有一只小鼓,她把敲鼓的录音放到电脑里,观察音频震动的情况,然后还要写一篇140字的作业——发表在推特上。   在同一周里,离这所学校只有20分钟车程的马里兰州华德福学校里,也在教授同一物理课程。教室里没有任何电脑设备,老师使用铃铛和音叉,要求同学们用耳朵分辨声音的高低和长度。六年级的妮娜·奥斯兰德-帕德汉姆听一会儿,赶忙在笔记本上写一会儿。课后,这个小妮娜也要完成一篇作业,当然是使用纸和铅笔。   这两所学校都是华盛顿地区的私立学校,都是从学前班直到高中的一贯制教育。两所学校没有贫富之分,学费大致相当。不过两个妮娜(她们的真名)相隔虽然只有十几英里,但是却像生活在两个不同的星球上。她们受到的教育方式的最大区别在于,是否使用高科技工具。   平常的日子里,两人忙碌的事情也大不相同。妮娜·金森被电子设备包围着,手机、膝上电脑、游戏机,整天一刻不停。有一次,这个11岁的女孩和朋友玩填字玩游戏熬到夜里两点多。妮娜·奥斯兰德-帕德汉姆说:“在妈妈和爸爸封掉家里的电脑时,我觉得非常反感,但是现在习惯了。因为除了上网,我还有很多别的事情可以做。我可以拉小提琴,可以读书。只是想下载音乐的时候,有一点不方便。”   弗林特希尔学校的教务长夏楠·舒斯特认为:“现在高科技如同我们的氧气,它们每天在我们身边,伸手可及。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让孩子早日熟悉它们呢?”所以弗林特希尔学校几年前就实行网络化了,苹果产品触目皆是。孩子还在上学前班的时候,就开始在老师的指点下使用iPad。到了五年级,更是人手一部苹果超轻薄笔记本。   华德福学校的老师们认为,高科技容易分散精力,老师们更愿意脚踏实地的教学,带领孩子们在菜园里观察植物生长,在实验室里做手工。为了增加人际交流,提高学生的主动思维活动,学校里禁止使用手机、电脑,直到高中都必须用手写作业。学校教学主任纳塔丽·亚当的说法与夏楠·舒斯特截然不同:“忙什么呢?孩子们有的是时间去接触高科技,可是首先,他们必须从现实开始认知世界。”   观点   哈佛大学儿童和媒体中心主任迈克尔·里奇表示:“人们普遍认为,这些高科技技术和产品是新的东西,所以能够给孩子们不一样的帮助。我觉得大家应该停止这种想法。因为答案是,iPad固然功能绝棒,可是有时候一团泥巴,一张纸,都比iPad更有趣,也更有利孩子的健康。”   美国公共广播公司曾组织一批研究人员跟踪美国孩子的发育情况,发现智能设备对儿童的早期词汇学习和算术确实很有帮助。不过孩子也出现了注意力不集中的毛病,他们往往一边学习,一边浏览各种网页。高科技改变了儿童的学习方式,他们有什么问题都到谷歌上转转,见解几乎都是从网上得来的,自主思考的意识减弱。   幕后   高中竞相用iPad当教科书   愈来愈多的美国高中采用iPad取代厚重的教科书。苹果公司表示已有逾600个学区推行此法。许多学校认为用平板电脑教学利多于弊,波士顿柏林顿高中校长拉金指出,投资购买iPad每台500美元,长期下来比买教科书划算。美国政府现在也鼓励学校和公用图书馆更新电子设备,并且明确对用于教育事业的微软和苹果设备的费用实行减税。   讲述   高科技只是生活的工具   我到了初中最后一年才第一次接触电脑,开始学习编程是在高中一年级,高中毕业后才开始认定把从事高科技工作当做今后的职业。我一点都没有觉得较迟进入电脑世界有什么不好。我把自己的孩子也送进了这样的学校。孩子们在学校里,学会了如何全神贯注地做好每一件事。他们明白学习需要思考,消化需要时间。他们在得到一个答案后,还继续问“为什么”,这样的学习途径,可以是在学乘法口诀的时候,也可以是在学音乐的时候。   我承认,现在是高科技爆炸的时代,可是高科技只是生活的工具,而不是通向幸福的道路。我赞成让孩子们在儿童时期远离这些技术,专注地教会他们能够终身学习的能力。在他们要终身——至少也是几十年,在电脑前度日之前,先让他们接受生活的真正历程。   链接   一岁宝宝将杂志当iPad   一个iPad宝宝的视频曾在youtube上走红。那是一个玩惯iPad的1岁宝宝,她把纸质杂志认为是一个坏掉的iPad,不断用手指点击、滑页,看着杂志毫无反应,宝宝抓狂的样子非常逗乐。视频在搞笑之余发人深思,看以iPad为代表的高科技产品怎样从婴儿时期起改变人的思考和行为方式。正如有网友评论:“技术正在代码化我们的思想,正在改变我们自身的‘操作系统’。” --
2185 次阅读|0 个评论
学习那一代的香港经验:民间教育运动回答钱学森之问
热度 5 arithwsun 2011-6-29 19:27
学习那一代的香港经验:民间教育运动回答钱学森之问 王永晖 我将回答钱学森之问的希望,寄托在民间教育运动上,因而在这个主题上开始动笔写了些文章,比如前一阵的 建议:科技教育出版界的学者们支持民间教育传播的三项原则 精英教育的成本:全职妈妈和家教联盟 实际上,现在中国各地暗流涌起的民间教育运动,尚未把回答钱学森之问,即怎样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培养最顶级的人才作为目标,很多家长包括具体项目主持人,想法还都比较笼统,多集中在人格培养上,甚至其中有不少人形成误区,把人格培养与智识精深相对立。 我们现在知道一些著名的香港科学家,比如数学界得Fields奖的丘成桐,经济学家张五常,还有光纤之父得Nobel奖的高琨,他们自己也写了好些文章,介绍自己当年的求学经历。 这些现象说明,我们中国香港地区,其实已经在他们那一代非常好地回答了钱学森之问,出了一批世界顶级的科学家,至于一批商业巨子,如李嘉诚,只是行业不同,那种求索的精神在教育实践中是一致的。 当今一代的香港教育,是否仍然保持了上一代的质量效果,手头上资料比较少,不是很清楚,本文就集中关注于丘成桐、张五常、高琨那一个年代的香港经验吧。 这些人,不管是张五常还是李嘉诚,传记文章中经常出现一个共同的词,就是小时候“贪玩”,李嘉诚十一岁多开始醒悟,开始下力气学东西,张五常还要更晚一些,经常逃学去玩,还玩出了高级别的花样来。 我们可以很有理由地猜测,正是那个时期香港多元化的民间教育风气,孕育了这些优秀人才。我们要知道,光玩是不可能成为优秀人才的,最关键的一点,还在于他们突然一刹那的“反转醒悟”。 这些人,为什么会在小孩子的某一天,突然变了性格,从顽童摇身一变为学者(或其他行业的智士)。我们可以想到,这绝对是有着共同的原因的,最大的原因就是中国文化追求智慧的基因。 这个基因怎么就在香港的那个年代的环境里得到了充分的显性表达,这绝对是个值得探索的好问题,首先,这个香港教育经验,要能保证顽童会在人生的某一刻幡然顿悟,其次,顿悟之余还要有底子,能赶得上去, 一个基本功都不过关的孩子很可能想赶也赶不上去, 实际上这几位最终赶上的不是香港本地的同学,而是全世界范围内的最顶级的那一层人才。 所以,我们若想回答钱学森之问,就去好好学一下那个时期的香港教育经验,手头没有多少数据,但从这些科学家传记中可以暗暗地感觉到,其中关键的一条恐怕就是,给予民间教育以机会和重任。 民间教育,在帮助孩子“生心”、“立心”方面,恐怕有着巨大的功效。 香港,不过是中国的弹丸之地,就已经产生出这么些杰出人才,这些杰出人才成名之后,对中国文化始终保持着感恩反哺之心,这说明,中国文化的威力才刚刚开始,一旦整个中国迈入人才良性循环的正常轨道,想想看,真是不得了的事情。 国内现在刚刚启蒙的民间教育运动,应该视野更宽一些, 要意识到,中华民族的好日子才刚刚到来, 将民族前途和学校发展捆绑在一起,才有可能真正发展,形成百年树人的基业。 附注. 张五常对自己小时候的“玩”,评价很高。这里我再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稍微多说几句,肯定是局部经验,说说而已。 我是成为教师之后,才接触到别人的想法,关注别人的想法,才知道世界上有很多学生,并不像科学家们那样去学习,去思考,可以说,他们一开始就走错了路。 当然,错和对都是相对的,但是有些学生的目标,还是放在好好学习上的,甚至特别有野心的,是想做出一番事业的,如果用这个标准来看,走错了就是走错了,没有什么好讲的。 他们为什么走错了呢,归根结底,我觉得还是落在毛主席强调过的四个字“实事求是”,小小年纪,思维模式就跟政治家一样,表面上算得很宏伟,里面的逻辑都是错的,建立在某些自以为是的“教条主义”上。 中国,为什么一直有 “实事求是”和 “教条主义”之争,就是因为我们的学生,恐怕一直是按两条路分别培养出来的,一条就是死读书,小时候不玩,读书和生活没有任何联系。 另一条,就是那些小时候玩过了、玩够了的学生,这批学生,我意以为,就不容易犯 “教条主义”毛病,更容易在自然科学领域成就出来。 我一直敬佩数论界的张寿武老师,几年前一次吃饭的时候,他讲,中国的大学应该在低年级多开人文课、哲学通识课。我当时就接话,第一、没有那么多的好老师,意思是,要么学问不够,要么对这些学问的理解,停留在僵化教条的层面,好的文科教授当然也不乏其人,但是相对于本科生教学来说,没那么多人数啊。 第二、我说,张老师,您当年也没看过多少人文哲学书啊,这点我是猜着说出来的,旁边的老师都替我冒把汗,觉得我今天怎么这样说话太冲了啊,赶紧着要帮我抹平点。 张老师回答,我是在农村的天地自然中学到哲学的。回答的多好! 其实,这就是我想说的真义,对于孩子们来讲,从自然中获得的哲学感悟,重要性绝不亚于书本。悟性每个人都有不同,有人能悟出来,叫灵气,有人悟不出来,但作为教育系统,要给孩子们这个机会啊。 我认为,只有大力推动民间教育运动,我们的孩子才有可能大范围地得到这个机会。
个人分类: Book-W|4376 次阅读|14 个评论
一个机制上的构思:小学低年级阶段课后作业的布置限定
热度 1 arithwsun 2011-5-11 18:49
我在这个豆瓣小组的帖子里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9653240/ 【讨论与实践】课程时间表与3-10岁孩子的户外活动时间 构思了一种规则,希望对学校布置作业做一种限定。 即,学校可以规定,每天只能有一门课程布置课后作业,其他课程不能布置作业。这样子把5天分配给3门课,怎么分这里就由学校老师们协商定吧。 我觉得这就是从机制上去解决小学作业布置过多的问题,首先把时间段分开,一天只能有一门功课(或三大类中一类)布置作业。 这个帖子里同时讨论了课程时间表的设定问题,思想源于华德福教学方法的主课模式,有所变化。 根据这种新构思的课程时间表,我考虑了一种设置,比如说周一和周五布置A节奏(定义见该贴,总共3种)的内容,因为这是主课,在开头和结尾布置,以显重视。 周二和周四,布置C节奏的内容,因为C节奏正好在周二和周四,而且C节奏的时间本来就短一板,正好在作业中弥补一下。 周三,布置B节奏的作业,B节奏正好在周三有课,作业放到每周中间。 我觉得这样的好处是很大的,很容易看出来哪门课布置的作业超出时间了,现在每天作业混在一起,即使每门课控制一下,加在一起也会很多。 更有甚者,混在一起布置作业,容易引起老师们的竞争心理,争着多布置本课程的作业。 作业按课程分天来写,也许也符合心理学原理。
个人分类: Book-W|3661 次阅读|4 个评论
匈牙利布达佩斯华德福学校访谈记录
热度 7 arithwsun 2011-3-17 22:37
匈牙利布达佩斯华德福学校访谈记录 王永晖 学校名称:Kisnesti Waldorf Iskola 学校情况讲解人:Viucze Erzsebet(这所学校的创办人) 帮助和翻译:郝清新(匈牙利罗兰大学孔子学院院长)和夫人Susan 今天上午,郝清新院长带着我们去参观了匈牙利布达佩斯的一所华德福学校,这所学校340多个学生,从幼儿园直到高中的各年级均有,比较有代表性。 Viucze Erzsebet(匈牙利跟中国的习惯一样,姓在前面),是这所学校的创办人,具有匈牙利民族的智慧/忧伤的眼神和优雅的谈吐,她给我们做了非常细致的介绍。 1920年代,匈牙利就有华德福(Waldorf)学校了,当时德国华德福学校创办人的Steiner先生就来过匈牙利,考虑到世界上第一所华德福学校是1919年在德国办的,而Steiner先生是1925年去世的,匈牙利建设华德福学校算是非常早的了。 1933年,匈牙利的华德福学校就关闭了,原因是纳粹。二战之后,匈牙利是社会主义国家了,那些早期接受过华德福教育的孩子,也长大成人了,他们只能在私下里组织一些活动,当时超过8个人以上的聚会就算是非法的,可想而知这种活动是很困难的。 1989年,匈牙利从社会主义国家变为资本主义,80年代开始,政治环境就开始松弛,华德福的教育运动得以展开。第一所正式的华德福学校,是1988年建成的,不在首都布达佩斯,是较远的一个小城市。 他们当时在周末举办家长讲座,一个大厅都会坐满,来两三百人,Erzsebet女士当时就是其中一员,还只是一位3个孩子的家长。 这跟中国最近几年的情况类似,华德福教育是中国当前推动家长教育讲座的最重要的民间力量。不过,与中国不同的是,那个时候,匈牙利的华德福家长讲座,是一分钱不收,完全免费的。 现在,这些匈牙利华德福教育周末讲座,也开始收费了,周末两天为10000Ft(大概为340元),价钱仍然是要比中国便宜一半。 资金,总是筹办华德福这种民营学校的一个重要考量,所以我稍微多问了几句。 学生一年的学费,大概是330000Ft(1.1万元),相当于北京筹建华德福学校的三分之一。 她这所华德福学校,30%的资金来源于匈牙利中央政府的教育人头费,有多少学生,匈牙利中央政府就配备给多少钱。另外70%就来源于学生学费了,对于公立学校来讲,这70%会来源于地方政府,但是她们没有从地方政府手中拿到这些钱,就只好由学生负担了。 匈牙利的经济并不算太好,这个学费对很多华德福热爱者的家庭来说,也是一个很大的负担,尤其是匈牙利家庭一般都会有多个孩子,不像中国的城市,主要还是独生子女。 Erzsebet介绍,Steiner当年的一个想法是,华德福热爱者开办一些公司,然后这些公司的利润就可以补贴华德福学校,不过具体到她们学校来说,这方面的收入几乎是零,这也是全球华德福学校的一个问题,跟Steiner当年的良善初衷还有很大出入。 这个学校,建起来之后,谁是它的主人呢。Erzsebet回答,她们有一个教师协会,学校本质上来说不属于哪一个人,而是属于这个协会,这仍然是当年Steiner的初衷。这方面,时间有限,我问的不深入,大致来说,对外而言,这个学校还是有一个“法人”。 匈牙利华德福学校的筹建过程中,科学家和政府官员们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先是五六十年代有一位年轻人, Vekerdy Tamas 喜欢华德福教育,后来他成为一位心理学家,在80年代促成了匈牙利华德福学校的兴办。 Erzsebet的华德福学校,则是在1995年创办的,得益于所在区的区长,这个区长是一位华德福家长的朋友,排除众议,支持她们办学,批了地,给了房子,法律上要求她们要有预备的一年办学资金,一个公司捐了100万Ft(大概是3万元,对于中国人来说,真少啊,就北京华德福学校一个学生的学费而已),这件事情就解决了。 这所学校,刚开始的地方比较小,后来换到这所比较大的楼,我估算该有5000平米教室面积,户外活动场地明显不足,估计做不到人均5平米,这可以理解,经费问题并未得到真正解决。 德国和瑞士的华德福学校,可以从国家政府获得大部分资金支持,所以没有这方面的忧虑。不过,只要获得政府资助,他们都会忧虑政府的管制,想得到政府的钱,但不想政府管得太死。 这对于教育行业来说,是应该的,我以前就提出,策略应该是去获取科学教育出版界中的顶级学者们的支持,将外界的监督指导权,从政府官员转移到科学教育出版界。这一点上,匈牙利华德福界,也仍然是做的不够, Vekerdy Tamas 就是因此被我问出来的,总还算是有一个,中国华德福教育发展,目前有一批硕士学位的民间教育家和家长们支撑,但是再往上,就没有什么院士级别的科学界领袖来支持了。 匈牙利以前也是社会主义国家,所以借鉴匈牙利方面的经验,对于我们中国也是很有近似性的。从前面的论述来看,匈牙利华德福教育在这二十年里获得了突破性的发展,仅布达佩斯就建了好几所学校,其重要支撑应该来源于四个方面: 家长+政客+学者+商人 这里,商人反而起到的作用是最低的,财政还主要是靠家长提供的学费来支撑。 政客的支持是非常关键的,从Erzsebet讲解时的会心一笑中,我们就可以领会到其中的分量。我以前就认识到,要想政客支持华德福教育或其他类型的培育型教育,就必须先取得学者的认可和支持,为什么,政客们自己也有孩子,在他们自己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他们可不会打官腔,他们会相信有声誉的领袖级科学家的意见。 我后面又问了一些深入教学的问题。 它们有家长会,或称家委会,每月举行一次活动,不仅交流学生的学习进度,同时还会讨论一些学校的经济发展、文化发展的事宜,这种讨论,应该还是停留在比较虚的层面上,因为我深入问了一下,家长会是否会自治管辖一部分学费,答案是否。 它们沿袭了华德福教育的自制课本的传统,即没有正式课本,学生上课记下笔记,就是课本。我想看看他们学生的数学自制课本,时间关系没来得及看,但很明显,这个学校没有保存学生自制课本的习惯,自制完了之后,没有被学校保存积累下来,说明它们对自制课本的重视度,还是远远不够。 说起数学,陪同我们的华德福家长Susan女士,开车带我们回来的时候,说到点子上: 1. 华德福教育,让孩子们在数学上的练习进行的远远不够。 2. 华德福教育的主课模式,某种程度上加重了1效应。 3. 华德福教育,强调快乐,但是,专业知识的学习仍然是非常重要的,华德福教师应该做的是,将传统学校中那种不愉快的学习压力拿去,但是学习内容,还是应该让孩子掌握。 Susan本人就曾经是位优秀的英语教师,现在是全职妈妈,培养的孩子非常优秀,大儿子刚获得了欧洲杯击剑的铜牌,马上要参加世界杯。匈牙利有悠久的击剑传统,它们在奥林匹克运动会上的奖牌,主要来源于击剑项目。 我可以理解Susan的观点,因为跟我以前的认识本来就不谋而合,对于Susan这样优秀的教师来讲,完全是能做到3效应的。 可是,华德福教育,已经形成了一种习惯势力,Susan就告诉我,她当年的孩子,在低年级的时候就送华德福学校,主班教师非常好,想多交给孩子们点东西,但是家长们不同意,Susan感觉到简直不可以理解,低年级之后,她的孩子就去了布达佩斯比较强调学术水准的学校。 我们知道,匈牙利素有科学传统,美国的原子弹工程和计算机工程,创始人中就有好几位匈牙利培养出来的大科学家,直到现在,匈牙利的正规教育,某些方面还跟中国类似,小学一年级学生就有作业。 我真地很怀疑匈牙利就是当年的匈奴移过去的,但是遇到的匈牙利学者不认为是这样的,可是生活习惯上,油饼也是他们的著名食物,跟中国的口味完全一致,就是会加上点奶酪,不想加也可以。音乐会上,还能看见一种乐器,跟我小时候在陕西见到的唢呐非常像,音质感觉完全一样。 华德福教育的主课模式是,一门主课,连续教3~5周,每天上午全部时间投入。这种方式,有它的哲学道理,但现在的具体课程设置,是否是这种哲学道理下的最优,我也正在跟国外几位华德福资深教师们讨论和思考。 Susan讲,孩子只在那4周学数学,4周之外,就不再练习数学了。另外,主课教师,什么课都授,从一年级到8年级就是一位教师,他可能可以教好低年级数学,但却不容易教好高年级数学,匈牙利也素有奥数传统,如果不找到好的数学老师,这方面华德福学校肯定是要比同城名校低很大一个档次。 匈牙利的教育历史很悠久,罗兰大学有375年历史,我住所旁边的一个学校(也是幼儿园到高中都有),同事说不是很有名,但也有100多年历史了,至于那些名校,培养出的人才,一所中学就好几个Nobel奖。 另外说一句,匈牙利的奥数培训,完全是公益机制的,大学或中学的老师,免费为天才学生做培训。 最后,跟她们又闲聊了几句,参观了各个年级的教室,还有幼儿园的教室,跟其他的华德福学校没有多大差异,就没有拍照片记录,希望这里的文字,能够帮助国内华德福界的教师/家长们。
个人分类: Book-W|7743 次阅读|3 个评论
从华德福教育理念谈精英教育的实践
热度 1 arithwsun 2010-6-12 17:59
从华德福教育理念谈精英教育的实践 王永晖 最近跟国内一些民间的华德福教育专家接触,很奇怪的是,他们一致地认为华德福教育,跟所谓的精英教育是不搭边的,如果希望孩子将来成为精英人士,则最好不要送他上华德福。 当然,这里也有一个成功人士、精英人士的定义问题了。比如有人就问,卢安克是不是精英人士。在我看来,当然是了,但是我的一位德国朋友,长期合作伙伴,向他介绍了卢安克的事迹后,他认为,在德国人们是不会认为他是精英人士的。其中道理,我跟他争了半天,他终于承认,卢安克将来有可能成为德国人公认的精英,毕竟,他大大促进了德国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也进一步提高了德国人在中国的美誉度。 其实,行行出状元,每一行每一业都有各自成功的标准。作为教育体系,应该承认目前社会上既有的各行各业的评价标准,而不能自搞一套,或者干脆不管不顾。 一个好的教育体系,一所好的学校,完全应该充满自信地说,不管你拿出这个社会上何种成功人士、精英人士的标准,我培养出的学生中,都会有人跨入其中。 不敢面对,采取逃避的态度,像佛家一样自称不在三界中,跳出五行外,只不过是自欺欺人,或者是准备为自己的不负责找借口。历史上流传的一些宗教传播方法,口头上是一套,手底下是一套,我们搞教育的,不能这个样子,毕竟教育的根本在于知行合一。 一个不敢采用人类社会中公认价值标准体系的教育体系和学校,不敢、不愿、不能培养出精英人士的教育体系,终归是会被社会、被国家、被民族所淘汰的。 实际上,中华民族现在最缺的就是精英教育。教育界不少有识之士,如北京师范大学的张英伯(中国数学会普及委员会主任),专此为文,大力呼吁。 发达国家数学英才教育的启示 那么华德福教育体系,能否响应这个中华民族的基本需求呢? 其实,根本不用拘泥于成功人士和精英人士的定义问题,就拿社会上已经有的各行各业的现成标准就行。比如说卢安克吧,他的行业是在农村小学教师,那么作为一个中国的农村教师,他的知名度极大,中央台也采访了,用中文也出版了好几本书。 你说,这样的农村教师算不算成功,算不算精英。如果谈及挣得钱太少,那是这个行业本身的问题,是国家政策的问题,这个农村教师行业,对我们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相当于能够决定国家命运的少数几个行业之一。 实际上,按行业标准取定成功人士,是早已通行的常识。只有毫无知识的极俗之人,才会以金钱为唯一的标准。比如当今世界上最伟大的一个年轻数学家,目前年薪也就40万美元,而同样伟大的一个老年数学家,年薪也就15万美元,因为前者正在出工作,星光四射,所以工资要高一些,但也就是如此而已,相比于同样顶级的硅谷计算机科学家,自然不用在钱数上相提并论了。 国内数学家,顶级一层的工资已经上涨,年薪能上30万以上了,但同样若论钱数的话,可能比不上一个公司的中低层领导。 你能说他们不是人类的、民族的精英吗。你能不承认这些人类已经稳定化下来的,各行各业的精英标准吗。 好,现在来谈谈华德福教育理念,能否培养出各行各业的精英人士。 通过我前面几篇文章,开始逐渐思考了华德福教育 我对华德福教育的粗浅认识 华德福教育发展较慢的原因 数学九九表要不要背的讨论贴-----兼及华德福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方法 认识到,华德福教育理念本身,实际上已经含有精英教育的元素,如果能够真正做到位,完全是可以培养出精英的。我在 小学打好敬智之基:培育型教育原理和均衡型教学大纲 中,将很多华德福元素,串联在一个逻辑线条上,接触到的民间华德福教育人士对其中前三条都表示可以执行,即A1, A2, B1, A1. 小班教学,班级学生人数大约会15人,绝对少于24人。(注释:目前连香港也做不到这一点,他们最近的改革,也只能做到25人) A2. 主班教师,在小学生面前,往往产生自然的 权威 ,主班教师不会滥用这种 权威 于拔苗助长,而是以同理心为基石,不强迫、不急燥,让孩子慢慢地长大, 让幸福感和安全感发芽生根 , 长大后自然地过渡到,尊重智慧,敬爱众生, 掌握 权威 的真正内涵,不仅真正自足而且还具有带给他人 幸福感和安全感的能力 。 B1. 不强调考试,使力性课程、礼性课程和艺术类课程得到真正重视,使得他们在小学阶段就达致相当程度的完善个性,学会做人。 B2. 强调学生自制课本,精化语言类课程、数学类课程和理性课程的有效学习,从而最大可能地发展出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学会做事。 C1. 主班老师,一男一女,共同负责整个7年的主要教学工作。两位老师自己安排轮流上台讲课,台下老师负责备课、管理学生作业和自制课本,以及将精华内容同步上传网站。 C2. 家长会,非常强调家长在教学流程中的参与作用,将之制度化,让家长和老师们,跟着孩子一块成长。 但是他们对B2的理解,却跟我有很大出入。学生自制课本,是华德福教育理念的重要一条,因为在华德福教育中,不考试了,或者不强调考试了,那么考试这块弱下去,必然需要有另外一个强上来,否则,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准,肯定要比传统学校还差。 他们讲,国外华德福数学的自制课本,要求并不像我说的、我理解的那样,即让学生自己制作出精益求精,完全正确,比课堂笔记还要高一个层次的文档。很多就只是学生练习册而已,相当于作业本而已。 这些学校学生的数学水准,自然可想而知了。考试降下去了,但是没有东西升上来啊。 我在大学教书十年,自己也在不断地做科学研究。深知自制课本这一招,对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独立思考、自学能力,会有多么重要。 我的很多首师大本科生们、甚至研究生们,很难真正地提升自己,就是因为他们不愿意去做、去整理老师再三强调的个人笔记,不愿意使用建立在记笔记基础上的滚雪球式学习法。 实际上,若一个孩子真能很小的时候,就养成了 自制课本这一学习习惯,将来做任何工作,尤其是白领工作,必然会做得非常好。这是每个有点知识的人,都可以想象得到的。 这样的孩子,将来成为成功人士,成为精英人士,又有什么可疑议的呢?所以华德福教育理念,本身已经包含了精英教育的元素,主要是看执行力了。 在邀请小巫到首师大演讲的讲座上, 2010-05-23 周日讲座通知: 小巫,华德福教育简介和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实践 及附注 很多家长们有点误会,以为华德福教育是针对于 弱智儿童,或不善数学的儿童,是专门为他们设计的。 实际上,这只是说明华德福教育,包容性很大。 相反,我的观点是,很多智商高的孩子,更需要华德福教育,更需要将整个能量在身-心-脑三方面均衡。有一些心理学或教育理论认为,智商是天生不能改变的,姑且当作正确,那么华德福教育,可以帮助每个人更好地使用他们的智力、心力、体力,让他们每个人更好地完成各自的人生使命,而不是在人生征途上,因为一些非智力因素,心力憔悴于家庭不和、人际不善,体力疲惫于生活紊乱、欲贪念婪,事倍功半,甚至半途而废。 当然,对于成功人士和精英人士的制造,要采用理性的态度,不能如国内很多小学奥数培训那样,做的其实是南辕北辙的事情。这并不能说明精英教育本身就是错的,正像毛主席曾说过的,要在战略上轻视,战术上重视,精英教育又何尝不是这样类似的道理,即要调整好心态,才能真正发动智慧。 心态上的关键问题还是,在中国,想成为成功人士的门槛,有点过高了。也许,在西方国家,如果能混到人前50%,就可以称作成功人士了,就可以活得非常好了,拥有自己的独家小楼,在安稳之上,建立生活了。所以,有时候可以感觉到他们对成功的欲求很不强烈,缺少中国人那种只争朝夕的劲头。 但是,社会是靠精英人士率领的,精英人士,比成功人士还要稀少,可能要到人前5%,才勉强有资格称做精英人士吧。精英人士,是不能只争朝夕的,是必须想的长远,才能对国家,对民族起到领袖作用的。 我们国家,按这个标准,精英人士是太少了些。 最后再说一段,有些热衷于华德福教育,将国内公立学校传统教育视为地狱(不知是真的,还是妖魔化了)的家长们,其实认识上也有很大的误区。他们以为,孩子通过华德福教育或其他某种专业知识要求较低的教育,长大后可以不参加国内高考,直接去读国外的大学去。 其实,美国大学,算上两年制社区大学,共有4000多所,如果家长把目标范围定在这个里面,当然是很容易让孩子去的。但是,美国比较好的大学,也只有200所,而想入前30名的名校,则难度一点不会亚于我们的高考。 想必这些家长们看清楚这个现实后,就会懂得精英教育的必要性、重要性了。实际上,真正的精英教育跟让孩子达成幸福感、安全感并无矛盾,追求卓越,本来就是人类的天性,是孩子无需口授即会拥有的本能。 人以群分,物以类聚,华德福教育,容纳百川,更像是一种社区活动,在 薛涌的文章 中 『 根据对SAT考试成绩与宗教信仰关系的统计,35个宗教的信徒中,在SAT中拿分最高的,是一位论教派(Unitarian)的信仰者,平均分为1209;犹太教信徒居第二,平均分为1161;全国平均成绩则只有1020。不过,SAT的考生中一位论教派的信仰者只有2354人,犹太教徒则多达27120人,比一位论教派多十几倍,成为最大的一个高分群体。于是,为了吸引这批学生,各校不惜争相建立犹太文化中心,开设犹太研究的课程。 』 就说明,我们建设的任何一个教育体系和相应社区, 将来是否受到重视,还是跟它的一些基本参数,如高考分数/名校入学率,是息息相关的,毕竟现代文明社会的精英阶层,还是大多产生于这里的。 也只有如此,也只有华德福学校的学生们成为国家和民族的栋梁之才,才有能力给其母校带来各种形式的回馈,毕竟,光靠学生学费,是不可能支撑起一座精英级学校的。只有通过 校友会的制度,在文化和经济上方能形成良性循环。 总此为文,只是从理论上、从理念上,想澄清一些事情,真正做下来,肯定很难,正如国外已有的现实一样,不一定是每一个华德福学校,都有能量有师资可以去实现精英教育的,道理跟难以完全实现华德福教育理念是一样的。 附注:各行各业的有益经验和智识,当然可以用来滋养教育系统。但是一定要注意,教育是一个减法的过程,是一个删繁就简的过程。各行各业的经验智识,必须经过这个过程,方能融化到教育体系中,求同存一。
个人分类: Book-W|9981 次阅读|2 个评论
学习资料:居里夫人的教育合作计划-让第一流的天才有意识地肩负起培养孩子的重任
arithwsun 2010-5-27 11:17
http://blog.sina.com.cn/s/ blog_4521e1370100ihw2.html 居里夫人怎样成批地培养杰出人才? 中言道: 『让天才成批出现, 最重要的就是要让第一流的天才有意识地肩负起培养孩子的重任, 在这方面居里夫人、JJ汤姆生,尼玻尔等堪称楷模。 他们不仅培养了一大批第一流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而且最重要、 最有意义是将自己的孩子列入了这类天才的行列。因此, 对这类天才普及育儿知识甚至比其他人更为重要, 而人类那些伟大人物仅由于对育儿一些自觉的见解, 便产生了如此显著的成绩, 我们应该抓紧时间尽快发掘这天才教育的宝藏。 因此, 我向全世界那些在各个方面取得卓越贡献的杰出天才们呼吁: 要象居里夫人培养学生那样培养自己的孩子, 要象居里夫人让学生超过自己那样让孩子超过自己!』 『 居里夫人和朋友们商量这些朋友们都和她一样, 是索尔本的教授;都和她一样,也是家长。在居里夫人的鼓动下, 产生了一个教育合作计划 一些有大才大智的学者把他们的儿女聚在一起,实施新教育方法。 』 要是有一批中国科学家,能像居里夫人那样, 建立一个教育合作计划,亲历亲为培养自己的下一代,该是多好。 现在为人父母的年轻科学家,其中不少人,很多荣誉也都拿到了,或者至少 教授已经评上了,应该是有一定的精力可以做些这样的事。 看到这篇博文的中国年轻科学家们,若感兴趣,不知是否可联合起来做这样的事情。 联系人:王永晖 首都师范大学数学系 ( arithwsun(at)gmail(dot)com ) 延伸阅读: 读书报告:同理心的因和果 规则和平等:幼儿教育要与现代文明规范接轨 孩子哭闹怎么办? 附录:居里夫人怎样成批地培养杰出人才? 张卫民 http://blog.sina.com.cn/s/ blog_4521e1370100ihw2.html     居里夫人认为,不仅要让学生超过老师, 更要让孩子超过父母──在培养伟大人物的过程中, 第一流的人物理应肩负起更出色的父母任务 伟人是由伟人培养出来的。 伟人们认为学生不能超过老师是老师没尽到责任,是老师的失败。 其实,孩子也同样如此,如果孩子超不过父母亲, 那么这个家庭的教育是失败的。 我国著名物理学家周培源和钱三强分别是爱因斯坦和小居里夫人的学 生。周培源是34岁、钱三强是24岁时成为他们的学生的, 也就是说在他们20岁时还没有接触到世界科学的最前沿,但是, 如果他们直接是这两位导师的孩子,情形就大不相同了。 艾芙.居里在《居里夫人传》里是这样描写她的姐姐伊雷娜的: 大女儿是21岁的大学生,镇静,平和, 从来没有怀疑过她的使命是什么;她要当物理学家, 而且很明确地要研究镭。伊雷娜居里决心走比埃尔居里和玛丽 居里的道路。她这种朴实和自然,实在值得称赞; 她不问她的事业是否能象她的母亲的事业那样灿烂, 她不觉得有一个太伟大的令名压着她,她对于科学的爱好, 她的天赋,只使她产生一种抱负: 她要永远在她看着建筑起来的实验室里工作; 在1918年她就已经被任为这个实验室的委任助手了。 事实上在1916年, 还是19岁的伊雷娜就已正式被聘为居里夫人的助手, 1918年担任更高一级的委任助手。当朗之万推荐的优秀学生, 伊雷娜的未来丈夫,25岁的弗雷德里克 约里奥走进居里夫人的实验室时,尽管在其他方面成绩斐然, 但在放射性方面却远不如伊雷娜, 正是伊雷娜在帮助这位天才物理学家时,他们才产生爱情的。 面对女儿、女婿的研究, 尽管居里夫人没有亲眼看到他们获得诺贝尔奖的那一天, 但是她却从来不会怀疑他们总会得到。伊雷娜献身于镭的研究, 并不是从19岁进母亲实验室时始, 也不是14岁参加母亲获诺贝尔奖仪式时始,甚至也不是从 教育合作计划时始, 可能在极小的时候这颗种子就播进了她的心田。 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伊雷娜的女儿, 也就是居里夫人的外孙女海伦身上可见一斑。海伦4 岁时,自豪的父亲就将她在一张纸上画的质子轨道 拿给爱因斯坦看,爱因斯坦开玩笑地说:如果你不当心, 她会成为理论物理学家而不是实验物理学家。 果然后来她成了一名物理学家, 这种极好的物理环境是孩子成材最好的土壤! 到目前为止, 诺贝尔奖历史上共有五组父母和子女成为获奖人。 他们是人们熟悉的居里家族,即1903年居里夫妇获物理学奖, 1911年居里夫人获化学奖,1935年小居里夫妇获化学奖; JJ汤姆逊1906年获物理学奖,1937年其子G P汤姆逊也获物理学奖;1915年布喇格父子同获物理学奖; 1922年尼波尔获物理学奖,53年后其子也获物理学奖; 1929年汉斯 冯 奥伊勒歇尔平获化学奖,51年后其子获化学奖。 所有这些获奖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同获同一学科的奖金, 居里家族虽然获得物理和化学两种奖项, 但都是以研究放射性而获奖的。迄今为止,诺贝尔奖的5 个奖项中尚还没有出现跨学科的父子人才链。之所以出现这一现象, 就在于这些天才人物有着极好的习育、教育、化育环境。 居里家族的科学传统延续至今已有四代: 居里夫妇的长女艾伦妮和女婿佛雷德里克约里奥- 居里都是从事放射线研究,外孙皮埃尔约里奥是生物物理学家, 孙女海伦约里奥也是核物理学家( 海伦嫁给了居里夫人的恋人物理学家郎之万的孙子), 第四代的阿伦约里奥不久前取得了生命科学的博士学位。这其中, 前面三代都已知是法国科学界的主要人士。 如果用是否当选法国科学院士可以作一定程度的旁证的话:皮埃尔 居里是1905年当选,佛雷德里克约里奥- 居里是1942年入选,皮埃尔约里奥是1982当选。 虽然都是科学家,他们的境况却不同。尤其是早期, 居里夫妇为法国科学界的主流所接受和推崇的过程较慢。 居里夫妇与法国科学院的关系,就是一个侧面的反映。 这些家庭从小就能以最快最好的接受方式让孩子接受正确的观念、 态度和技能。在一个化学家的生活里,他即使烧饭做菜, 都会用做实验的那一套,如贴标签面向上以免溶液流下沾污。 怎样拿试管、烧酒精灯,耳濡目染,孩子自然而然地学会了, 而如果没有这样的环境,到初、高中才开始接受这类规范训练, 自然要落后许多。这也就同宗教一样,如果孩子从小就天天念佛、 唱赞美歌、做祈祷,尽管不了解这样做的含义, 但一再反复下去就自然而然地接受了。 这同在弄清和接受了难懂的教义再去信仰是完全不同的, 而一个从小没有这方面习育的,长大后如果没弄清为什么必须祈祷, 为谁而念佛,那么他是不会在这方面采取行动的。 即使这种知识是正确的,但要掌握起来要困难得多, 需要付出数倍的努力。这也就象让西方人用筷子一样, 似乎怎样看都觉得别扭, 而对于中国人则几乎没有一个感到拿筷子别扭一样。 对于教育来说, 由于这些杰出人物绝大多数是由教育培养出来的, 因此他们都能给孩子最好的成长教育,不管居里夫人、老布喇格、 尼波尔,还是汉斯冯奥伊勒歇尔平, 他们的实验室都是向孩子开放的,这样, 他们用于科学研究的实验室,同时也成了熏陶孩子的科学殿堂。 只要有心教育,这些杰出人物自己积累起来的知识、经验、 条件可以是孩子成长的最好的教材,而他们自己则是最好的老师。   人类自有史以来,天才的出现一直都呈现出无序状态, 似乎无规律可循。因此,天才仿佛象大海里的珍珠, 高山上的灵芝一样全凭自然生长,正是这种天生天养, 我们才将他们呼之为天才。可是今天人类揭开了珍珠、灵芝的奥秘, 人类今天可以成批地生产珍珠、灵芝,甚至可以合成珍珠、灵芝, 为什么就不能成批地生产天才甚至合成天才呢?在现在, 呼唤天才不是不再重要,而是更加迫切,今天, 当我们认识到一个天才的诞生需要习育、教育、 化育三者的完善结合时, 当我们发现天才最容易将他的孩子培养成天才时, 当我们了察到所有的天才必须将他们的一份精力用于他们孩子的培养 上时,我们终于可以这样对未来充满信心地说:让天才成批出现! 让天才成批出现, 最重要的就是要让第一流的天才有意识地肩负起培养孩子的重任, 在这方面居里夫人、JJ汤姆生,尼玻尔等堪称楷模。 他们不仅培养了一大批第一流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而且最重要、 最有意义是将自己的孩子列入了这类天才的行列。因此, 对这类天才普及育儿知识甚至比其他人更为重要, 而人类那些伟大人物仅由于对育儿一些自觉的见解, 便产生了如此显著的成绩, 我们应该抓紧时间尽快发掘这天才教育的宝藏。 因此, 我向全世界那些在各个方面取得卓越贡献的杰出天才们呼吁: 要象居里夫人培养学生那样培养自己的孩子, 要象居里夫人让学生超过自己那样让孩子超过自己! 你们对下一代贡献的不仅仅是诺贝尔奖精子银行里的精子, 而是你们对自己孩子,对世界上所有的孩子那份执着的责任。 当这种呼喊最终化为人类的一种信念时, 那么一个天才竟长的新时代必将到来,到那时, 我们将怀着极欣喜的心情注目于这个远远超过文艺复兴时代的全人类 长盛不衰的全面复兴与增长, 注目于这个在大地上建立起的人类最美好的群星灿烂的极乐园! 居里夫人和朋友们商量这些朋友们都和她一样, 是索尔本的教授;都和她一样,也是家长。在居里夫人的鼓动下, 产生了一个教育合作计划 一些有大才大智的学者把他们的儿女聚在一起,实施新教育方法。 居里夫人对人类教育界的极大贡献在于她联合一大批科学家( 许多是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组成科学讲师团, 向孩子们开放他们的实验室, 亲自对他们的孩子们进行科学启蒙教育,激发孩子们的科学兴趣, 破除孩子们对科学的神秘感,培养孩子们的科学兴趣, 鼓励孩子们树立远大的科学理想,坚定孩子们的科学意志, 传授孩子们科学方法、科学思维、实验诀窍, 使孩子们在少年时代形成极高的智力潜力, 使孩子们天生的天才遗传智力得以开发, 居里夫人最终培养出了10 多位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 这是居里夫人亲自主持的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 最成功的教育实践活动! 中国现代有许多人被尊称为教育家, 但是这些教育家却培养不出一位中国籍的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 中国当代的这些所谓的教育家们与居里夫人这样的教育大师相比简直 不可同日而语、根本无法望她项背。 与居里夫人相比之下,在这方面, 我所崇拜的另一位科学大师尼古拉.特斯拉比居里夫人就差远了。 特斯拉是个十足的科学狂人和个人英雄主义者,为了科学研究, 特斯拉竟然终生未娶,连睡觉都舍不得, 特斯拉每天只睡2个多小时,更别说让他教育孩子了。另外, 特斯拉也没有亲自培养出一个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更可气的是, 特斯拉竟然在他逝世的时候把他的许多重大发明(例如电光火球、 死光、无线传输电力)带到另一个世界里去了, 以致于当代全人类科学家绞尽脑汁也研究不出来。中国有句古训: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特斯拉竟然不给人类留下他的后代, 真是天理难容。哪怕是他给人类留下一个他的私生子也好啊。 我有时怀疑,特斯拉可能是混在地球人之中的一个外星人。 与居里夫人相比,许多中国文人具有劣根性。 中国有句古训:养而不教,父母之过也! 请看看电影电视中的教子镜头和临终留言镜头吧, 长辈很少要求晚辈继承衣钵,长辈大谈本行的辛苦与诸多不好之处, 要求晚辈不要从事相同的职业,对本行秘方保守而不外传, 另外中国人受到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同行是冤家 等传统极左主义封建糟粕思想的毒害, 结果是功成名就的长辈把自己在某一行业中利用一生时间和精力获得 的经验和心得带到坟墓里去了在当代中国, 能够带出比自己强的学生的硕导、博导,少之又少! 实际情形正如同《圣经路加福音》第6章第40节中所说的那样: 学生高不过先生;凡学成了的,也不过跟先生一样。 美国著名生物学家摩尔根曾鼓励学生超过老师, 认为学生不能超过老师是老师没尽到责任,是学校、老师的失败。 其实,孩子也同样如此,如果孩子超不过父母亲, 那么这个家庭的教育就是失败的 居里夫人说:我不愿意为了世界上任何事情而阻碍我的孩子发育。 所以,即使在最苦最累的日子里, 也要留出一定的时间去照料孩子,亲自给孩子洗澡换衣, 抽空在孩子的新围裙边上缝上几针,她不给孩子买现成衣服, 这样太奢侈也不合宜。居里夫人,作为一位杰出的女科学家, 曾在仅隔8年的时间内就分别摘取了两次不同学科的最高科学桂冠 诺贝尔物理学奖与诺贝尔化学奖。她的长女伊伦娜,核物理学家, 伊伦娜与丈夫约里奥因发现人工放射性物质共同获得1935年诺贝 尔化学奖。次女艾芙,音乐家、传记作家, 艾芙的丈夫曾以联合国儿童基金组织总干事的身份接受瑞典国王于1 965年授予该组织的诺贝尔和平奖。 居里夫人不但自己获得一次诺贝尔物理学奖和一次诺贝尔化学奖, 还把女儿、女婿培养成诺贝尔奖获得者。 从居里夫人整个科学生涯和人生道路上可以总结出一个道理: 人之智力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品格之高尚。 爱因斯坦曾经这样评价居里夫人: 在我所认识的所有著名人物里面, 居里夫人是唯一不为盛名所颠倒的人。 居里夫人有两个女儿。把握智力发展的年龄优势 是居里夫人开发孩子智力的重要诀窍。 早在女儿不足周岁的时候, 居里夫人就引导孩子进行幼儿智力体操训练, 引导孩子广泛接触陌生人,去动物园观赏动物,让孩子学游泳, 欣赏大自然的美景。孩子稍大一些, 她就教她们做一种带艺术色彩的智力体操,教她们唱儿歌、讲童话。 再大一些,就让孩子进行智力训练,教她们识字、弹琴、 搞手工制作等等,还教她们开车、骑马。 居里夫人从整个科学生涯和人生道路上体会出一个道理: 人之智力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品格之高尚。因此, 她把自己一生追求事业和高尚品德的精神, 影响和延伸到自己的子女和学生身上, 利用各种机会培养孩子形成良好的道德品格。 居里夫人有着两个笔记本,上面每天都记载着两个女儿的体重、 食物、乳齿和思维的情况。这些日记, 就象她每天所做的工作日记一样详细入微,一丝不苟。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她精心安排孩子的教育计划。 教她们做智力工具或手工, 功课做完后她总要带孩子们步行很长的一段路, 并且做一些体育活动。她还抽出时间指导孩子学习园艺、 烹调和缝纫,培养她们独立生活的能力,注意保护孩子的个性, 用自己的言谈举止滋润孩子的心田。 出身贫寒的居里夫人教育女儿们将来必须自谋生路。 居里夫人有几次可以给两个女儿谋到一大笔财产, 但她从来没有这样做。 她把经过几年辛苦分离出来的价值超过一百万金法郎的镭, 毫不犹豫地赠给了实验室。 居里夫人的品德教育包括四个方面:(1) 培养她们节俭朴实、轻财的品德。她对女儿的爱, 表现为一种有节制的爱,一种有理智的爱, 她对女儿生活上严加管束,要求她们俭以养志,她教育女儿说: 贫困固然不方便,但过富也不一定是好事。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 谋求生活。(2)培养她们不空想、重实际的作风。 她告诫两个女儿:我们应该不虚度一生(3)培养她们勇敢、 坚强、乐观、克服困难的品格。她常与子女共勉道: 我们必须有恒心,尤其要有自信心。 (4)教育她们必须热爱祖国。除了教她们波兰语, 居里夫人还以自己致力于帮助祖国科学发展和波兰留学生的行动感染 伊伦娜和艾芙。尤使她们念念不忘的是: 母亲以祖国波兰来命名首次发现的新元素钋 所表现出的赤子之情。后来,她的孩子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尤其是伊伦娜夫妇,不仅继承了居里夫妇的科学事业, 也继承了他们的崇高品德。 1940年他们把建造原子反应堆的专利权捐赠给了国家科学研究中 心。20世纪20年代末期,居里夫人的健康状况开始走下坡路, 长期受放射线的照射使她患上白血病, 终于在1934年7月4日不治而亡。在此之前几个月, 她的女儿依伦和女婿约里奥-居里(Joliot-Curie) 宣布发现人工放射性(他们俩因此而荣获1935年诺贝尔化学奖) 。
个人分类: Book-W|5696 次阅读|2 个评论
华德福教育发展较慢的原因
热度 3 arithwsun 2010-5-23 18:30
华德福教育发展较慢的原因 王永晖 小巫今天的演讲圆满结束(华德福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整整两个小时,中间没有休息。 自从孩子进了华德福理念的幼儿园,就开始关注华德福教育理论,开始一些思考。 结合小巫的讲座,我发现,华德福对教学养成的要求是很高的。比如说, 国内普通的小学教材,我想我们家长稍微看看,就能教。但是, 华德福教学,比如小巫今天演讲的内容,示范如何用故事来学习数学,如何用游戏来学习数学,如何通过身体运动来学习数学,这些都必须身临其境,才能学会,强调感受性。 普通的书本,是很难负载这个信息量的,正如折纸和绳结,目前市场上也有书卖,但买了后,普通人不花大力气,是很难看懂的。 大家可以想象,在以前没有多媒体记录和传播的时代, 华德福这种教育方法,是很难传播出去的。 更重要的是,华德福对教师素质的要求是很高的。应该说,主班老师, 在人类的三种语言,自然语言,数学语言,艺术语言之中, 至少要精通一种,掌握两种;而在人类的三种课程方式, 或曰思维方式,身-力性方法,心-礼性方法,脑-理性方法, 至少要精通2种,掌握全部3种。 比如小巫,是北大英语语言文学本科毕业,Rutgers大学教育学硕士(这个学校的数学系非常不错,级别很高),对自然语言的掌握,肯定没有问题,但是她有勇气敢到首师大数学系演讲小学数学教学,符合我们中国数学界的华罗庚学习法下棋找高手,弄斧到班门,这种勇气一定是来源于她本身的底子的。确实,她告诉我,她从小到大,数学都很不错。至于艺术语言,音乐,小巫今天没有特别展现,我也是第一次跟她见面,不知道数据。 小巫本人的水平当然是很高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高层次的教学法的魅力发挥出来。但是,如果主班老师达不到这种要求, 自然就很难达到华德福教育理论的初始设定,如果差的太多, 很可能在专业学习上,华德福学生反而会弱于比较好点的传统学校。 关于师资方面存在的问题,小巫跟我讨论时,又补充一点,大概意思是,因为华德福教育,是强调学生能力发展期的,所以允许每个学生,按自己的节奏学习,教师需要迎合(meet)这种节奏,而不是让学生都装在一个框框里。 那么,很显然,并不是每个人,每个教师都有这种能力的,能达到这种水平的人,估计管个百八人的公司,不在话下(悄悄问一句,他们/她们愿意做小学教师吗)。 当然,在目前小学班级人数过多的情况下,即使有能力的老师,也不可能在这样的班级上施展个性化教学。 据传,北京市小学,今年九月份,会全面实行小班化教学,每班人数降低到30人,如果此情报准确,小学教育的情况看来会得到大大好转。 上述两大问题,我想是华德福教育发展较慢的原因。 第三大原因,也有可能出在它的治理结构上, 根据张五常的研究,人类社会中只可能存在两种形态, 资本社会和等级社会,前者强调产权明晰,后者强调等级明晰。 教育机构比较复杂,兼具这两种社会形态。而华德福的治理结构 ,如果不做好适应教育机构发展特点的产权明晰、等级明晰, 仅仅使用Steiner粗糙的三元社会理论,连校长都没有( 关键责任人赋权不足),理想虽好,恐怕需要深入精化。 三元社会理论,本身是对的,但在应用时,需要沿着那个思想方向, 继续深化精化、具体化。实际上西方社会和西方大学的很多做法, 就是三元社会理论中所建议的那样,不知是本来就有的, 还是学Steiner的。 华德福教育,自1919年在德国开始,发展至今, 全世界也不过1000来所学校。我的同学告诉我, 他们加拿大多伦多,有100所Montessori学校, 但只有2所Waldorf学校, 估计问题不外乎在上面三种原因里找。 附注:现阶段怎么样把华德福小学,从无到有的做起来 。 我跟小巫介绍,现在海淀区的一批家长们(尚未包括我,不过我给他们提了很多建议,毕竟大多数家长都不是做教育界的,有些东西还真不知道),正在琢磨攒个华德福小学。 初期想法是,尝试在公立学校,办一个华德福实验班,一举解决,教室和学籍两大问题。 既然如此,就必须符合公立学校的硬性要求,不可能完全按照国外的华德福模式来。 既然如此,我们应该坚持什么,以作为华德福实验的切入点。 我意以为,是家委会的设置。很多东西可以妥协,包括课程内容,但是一定要坚持住华德福的家委会的设置。 现在的公立学校,很难组织学生的校外活动,甚至学校内部的户外活动,也能少就少。如果家委会成立后,则可以将学生的校外活动,完全承包,家长们自行签署安全协议。学校不用承担任何责任,这样的家委会,学校是乐观其成的。 家委会,除了这些,还可以做哪些事呢? A1. 培训实验班的任课老师,比如由家委会出资,资助老师们去参加高阶培训; A2. 培训家长,比如每周或每隔两周,举办教育讲习会。 家长们参与教学,是学生教育质量提高的重要法门,尤其是对于幼小教育,效果更为显著。只想把孩子放到学校教育的家长,华德福实验班是应该拒绝考虑的。 这个教育讲习会,除了邀请华德福资深专家讲授外,还可以就直接邀请任课老师主讲,付给他们讲课费,相当于变相地给他们提了一次工资。 实际上,家长送钱送物给老师们,据说已经比较普遍。与其如此,还不如把这个钱,花在促进教师学习和思考上,要知道,为准备一次这样的讲习课,是需要花很多准备的。 家长们跟教师们一块儿成长,最终的受益人,必然是孩子们。 当然,家委会可以设立细则,规定以后家长们不可以再单独赠送贵重礼物给教师,只能由家委会统一负责。 孩子们自制的,或旅游时购买的小礼物,想送给教师,这是允许和提倡的,本来也是中国传统的尊师重道的体现,关键是要通过制度,不让它变味即可。 另外一言,今天来的人,并没有预想的那么多,可能有五六十人,主要是我们通知的传播面,局限在学术系统和一些私人关系上。 我是想通过这次邀请,试探一下,学术界中倒底是有多少父母,特别关注教育,愿意拿出时间,去主动地做一些事情的。 很遗憾的是,这次来的学者比较少,只有5、6个人,相比于我通过电邮和办公系统,以及科学网博客上发出去的通知,实在很少。 其实,即使不知道华德福教育,但若是关注儿童教育,愿意主动地为自己的孩子做些事情,也完全可以有更多的学者,来加入做一些事情。 比如,我就在想,如果海淀区的大中小学,科研机构,出版单位的老师学者们,主动愿意做这些事的人比较多,那我们这些家长们,可以预先成立一个家委会,然后这个家委会,跟海淀区的小学谈,看能不能办一个实验班,也不一定非要是华德福模式的,关键是这个实验班,要有我上述所说权力和活动的家委会。 我曾经跟筹建华德福小学的家长们说,必须要有教育学术界的家长们参与,才有可能把它建好。不过,这次探测,看来是有点失败。 难道,中国人注重教育的传统,这次有点失灵?我想,原因可能在于,中国的家长们注重教育,但可能不注重于主动做事,有个名校数学系的系主任,自己明知小学奥数不对,还是把孩子送到奥数培训班,并在那里,碰到不少数学界的同仁,此事在媒体上可以查到。 其实,我们这么多有学问的大学老师们,完全可以自己联合起来,采用适当的形式,比如上述实验班形式,把自己的孩子教好。 当然,这是需要人手的。如果,愿意启动此事的学者们,能超过6人,我想这件事情就能办成(2011学年,我小孩明年上小学,也许人数足够,现在就可以为此成立一个2011级家委会)。
个人分类: Book-W|11062 次阅读|4 个评论
幼小教育的内化型策略
arithwsun 2010-5-16 03:44
为什么要坚持儿童是通过模仿来学习 为什么要强调规则需有相当的弹性 为什么要慎用惩罚性手段 儿子被他妈妈转到这个华德福理念的幼儿园,有一年多了,也算是这个幼儿园的开园期元老。这个幼儿园,虽然在起步阶段,但有两个好处是让我比较满意的: A1. 儿子每天回来,都是一身土,说明他真的玩好了,这个家庭作坊式的幼儿园,在其后院专门做了个沙坑。 A2. 老师们都在不断修炼,不断提升自己,同时也非常注意,不将自己生活中难免产生的不良情绪释放到孩子身上。 只此两点,就让我非常同意儿子妈妈当初的决定。最近,这个幼儿园比较稳定了,开始定期举办家长读书会,第一轮讨论的是幼儿园的规则,我感到,这个幼儿园可能又面临着一次质的飞跃的机会。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e34c54d0100igil.html 何以哉,这些规则,让我产生很熟悉的感觉,跟公立园好像没什么太大区别么。实际上,正是因为A1, A2两条,而不是这些她们探索或正在实践的规则,让这个园的家长们满意。现在幼儿园运作进入良性循环之后,开始规则或更广泛的教学法( Pedagogy )的深入理解,将使得这个园的水平,再上一层楼。 为什么说,这些讨论的规则,让我产生似曾相识的公立园规则的感觉呢?让我根据其中的一些细节,分析一下: 『规则: 五岁以上的孩子明确告诉他们,今天不收拾,明天不可以玩玩具(老师的态度要温和,语气和行动要坚定)。 』 先分析这条吧,因为后面很多条的背后思想都有些类似。 华德福教育,以及现代教育原理认为,儿童是通过模仿来学习的。所以它们提倡,老师自己收玩具,引发具有模仿天性的儿童们,慢慢地模仿老师这种行动,逐渐地养成这种习惯。 这是一种做法,当然还有另一种做法,就是『规则』中这种目的性明显的、甚至强制性的、更或带有一些惩罚性的做法,逐渐让孩子们就范,养成这种习惯。 这两种做法,在这个收玩具的问题上,我相信都是会有效的(但对『规则』中的其他问题,则不一定)。从表面上看,孩子们最终,都帮着老师收玩具了,但是,这两种做法的效果真的相同吗? 很明显,第一种做法,成本更高,老师更辛苦,收效期更长,如果这两种做法的效果是相同的,无疑,我们应该采取第二种做法。 我想,这两种做法的表面结果虽然一致,但是,第二种强制性的做法,只是从外部让孩子们服从这种规则,从而无法养成孩子的内化力量,而这恰恰是第一种做法的着眼点。第二种强制性做法,孩子会是会了,可是他们因为在这个过程中缺少内化,从而无法将所学推广,只能就一事论一事,无法将收玩具这种行为,转移为更广泛的整理归位习惯,因为,他们这么做,逻辑联系是在老师的惩罚性命令,而不是整理归位的天性需求本身。 第一种做法,虽然成本高,但是孩子们只要一经习得,终身都不会忘记,而且很容易内化,从而推广为更一般的整理归位习惯,这将为他们将来的学习和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种做法,达不成第一种做法的效果。正是因为,它太硬性了,同时又具有惩罚性的色彩,孩子们哪一天想偷点懒都不成,大人都不见得能做到吧。 规则要弹性,是萨提亚家庭心理学已经明确的第三大要点,第一要点是自我价值感,第二要点是沟通和开放。如果,规则不够弹性,实际上就堵住了孩子们的内化之路,本质上相当于拔苗助长,而不是希望他们通过生活,慢慢地学习,有充裕的时间去模仿得之。 规则硬性,就很容易人为造成孩子们无法良好地遵守规则,无法遵守规则之后,若再配以惩罚性的应对措施,恐怕会背离培育型教育宗旨更远,甚至有可能因为其副作用,形成恶性循环,人为地将一定比例的孩子引向不良。 姑且不说,惩罚性的做法是否会降低孩子们的自我价值感,产生副作用,使孩子们(潜意识中)厌倦本来喜欢的玩具游戏(即使老师的态度温和。。。,这种副作用而又能降低多少呢,孩子们的心未必能轻易地估测到)。从另一个角度看,强制性的惩罚性做法,会使孩子们产生认知错误,将事情本身的对和错,归因于大人是否惩罚,而看不到其中本来的逻辑联系,甚至产生出不必要的恶意联系,将本来美好的事物,玩玩具之类,跟不良情绪(受批评和惩罚后的沮丧)做链接。 还有些幼儿园或家长,面对幼儿说脏话之类,笨蛋、 臭屎之类,他们的应对措施,不仅仅是指出其不对,而且要求孩子们去卫生间漱口。其实,指出其不对,已经够了,多次重复,孩子们多次试错(体验够了语言的力量)引导之后,自然就不会再说了。要求去卫生间漱口,这种行为疗法,实属于多余之举,而且容易让孩子们产生不必要的链接,产生不良心理暗示,将自己的嘴,固化在脏的感觉之上。 所以,惩罚性的做法,在遮蔽了事物本来的逻辑顺序的同时,又可能产生新的、不必要的、人为制造的条件反射,而且往往属于不良情绪范畴。由此来看,在教育中,要大大慎用惩罚性应对措施。 依此观念,『规则』中,凡是有惩罚性感觉的做法,都应该重新考虑,看看是否有必要,如果有替代性做法,其实完全可以删去。只有当付出成本极高时,如生命危险之类,才应该采取强制性惩罚措施,以收速效。很明显,收玩具等事例,不在此类。 所以,坚持儿童是通过模仿来学习,可以使孩子们习得内化的能力,终身不忘,并容易举一反三,转移为更广泛的能力。 所以,坚持规则应有一定的抽象度,从而具有弹性, 则 使孩子们触犯规则的可能性,大大降低,另外,目的性的显示度大大降低,这些都会 让孩子们有充裕的时间和兴趣,通过模仿来习得内化的能力,真正可行。 所以,慎用惩罚性手段,可以保护孩子们的认知,植根生长于事物之间的本来逻辑联系。 依此理,反观『规则』中的一些做法,有些即使不带有惩罚性的,往往因为规则硬性,从而强制性明显,应该删去;有些不带有强制性,但又往往显着老师的目的性过强,难免事与愿违,应该修改。 如,老师们比较在意的『安静』问题,其实,也应该是从根上想办法,力求符合教育原理,而不能仅通过外挂的规则。实际上,跟收玩具的两种方法都可行相比,外挂规则式的方法,在『安静』问题上,往往无效。 那么,如果我们坚持儿童是通过模仿来学习的,我们会要求,家长们要学会在各种场合有安静文明的行为; 那么,如果我们坚持规则应具有一定的抽象度,从而是弹性的,我们会把规则中的动词组『 不允许讲话 』、『 小嘴巴闭得紧紧的 』,改为更加抽象的形容词『安静』; 那么,如果我们坚持慎用惩罚性手段,就会在孩子们心中,留下更多的善意,毕竟,在孩子们的生活中,吃喝拉撒睡,就是大事,一言一态,就会模仿。 延伸阅读: 规则和平等:幼儿教育要与现代文明规范接轨
个人分类: Book-W|4418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0-05-23 周日讲座通知: 小巫,华德福教育简介和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实践
arithwsun 2010-5-13 11:15
诸位关心儿童教育的同仁,请转发这条消息给感兴趣的熟人。 根据小巫的要求,和我的建议。转发的规则是,请只用电邮转发, 或者只在中国科学院办的科学网博客系统内转发。 而不要将其发到新浪、搜狐等大众博客上, 主要是为了控制听众人数,方便教学演示互动环节。 祝好!永晖 小学教育探索性讲座 报告人: 小巫 题目: 华德福教育简介和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实践 摘要: 介绍华德福教育及其小学低年级数学教育的特点,解释为什么 以及演示如何来,用童话教数学,用游戏教数学, 用艺术教数学。 报告人简介:本科 毕业于北京大学, 美国Rutgers大学教育学硕士。著有多本教育类畅销书,《 让孩子做主》、《给孩子自由》、《和孩子划清界限》、《 跟上孩子成长的脚步》、《接纳孩子》及《成功渡过母爱第一关》。 在年青父母中,影响力极大。 小巫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 cn/weewitch 时间:2010年5月23日周日上午 9:30-11:30am 地点: 数学系 教二楼311室 (北京西三环花园桥往南首师大校本部东门进去右手第一座楼) 本讲座完全学术性的,不收取听众任何费用,欢迎参加! 后注: 小巫演讲中的一些技术性反馈 1. 小巫在演示用身体节奏来学习数数和乘法表时,后面附加讲了一位不善数学的儿童,使用此法后非常兴奋的经历。不过,说完此段后,最好稍作解释,说明擅长数学的儿童,也是需要这种方法的。 否则容易造成误解,以为华德福这种数学教学方法,仅是针对于弱智儿童,或不善数学的儿童。后面的听众提问,就反映出受到了这种无意中的误导。 对于不善数学的儿童,这种方法确实可以帮助他们掌握数学,此处最好稍加一句,作为点睛之笔,即,为什么这种方法,会比其他方法有优异之处,答案是华德福的身-心-脑理论。 对于擅长数学的儿童,这种方法的作用是,可以将涌到儿童大脑的能量,拉回到身体,使身心脑不致分离过多。分离过多,即使是大人都会出问题,如陈景润,更何况孩子。现代数学家们,都非常注意锻炼身体的,有很多人也非常愿意做家务,从而得保高寿,如跟陈景润齐名的王元院士,现在80岁了,还参加我们的讨论班,还做报告的。 2. 小巫,在讲述其儿子学习路程类应用题时,说明了她的形象的解决办法(加2个小人,具体测量)。不过,她没有很清楚地说明,她的做法,对于她儿子来讲,是最优的,另一个角度问题也类似。 实际上,确实可能有更优的解决方法,即,Moore教学法,要点是,给学生们充足的时间去自己探索。老师所作的应该是,观察学生,并在学生疲惫阶段,注意力下降的临界线上,给予适当的阶梯性提示。 Moore教学法,在美国已经逐渐开始普及,原因是Moore本人,就教出了三位美国数学会会长。 数学,归根结底,是要鼓励孩子的自我探索精神。任何大人代劳的思考,不管想多少花样,其实对于学生的本身数学能力,帮助不会太大。在这里,反而是帮的越少,花样越少,学生的进步可能越大。 3. 小巫,在用绳子演示模10完全剩余系中的乘法时,可能需要不仅知其然,也知其所然。这实际上是初等数论课程的一个定理,估计在新课标中,已经由大学下放到了中学。 我就担心,万一一个天资特别聪颖的孩子,非要打破砂锅问到底,问问这个绳子游戏背后的道理,老师将如何面对。 实际上,这种情况是非常可能发生的。 数学,关键的是敏感度,是对未知的敏感度。有些天资聪颖的学生,这方面敏感度极高,但是问出问题来,普通的老师答不上来,反而斥之为怪物,让同班同学们一起笑话他。非常遗憾的是,传统公立学校中,这样的事情确实是有的。 所以,数学老师,最重要的精神,是揭示未知的精神,和学习的精神,如果老师本人没有学习和探索未知的精神,只是教而不学,对存在的问题视而不见(甚至也阻碍学生发现),可以想见,他们是不会带出多好的学生出来的。 4. 这些用游戏学数学的活动,跟传统的数学课,有什么关系,它是否能取代传统的、抽象形式的数学课程。 我的答案是不能。因为,它们本来就不是一个东西。传统的数学课程,更重视的是,让学生们掌握人类公认的数学符号系统,将符号系统,与其天生的数学思维相联络。现代心理学已经有实验证明,我观察自己的孩子也发现,他们天生地知道1+1=2,1+2=3,但我的孩子,刚开始的时候,不能使用人类公认的数学符号系统,他自己会用他的讲法,比如1和1是2,所以,大人所作的其实很简单,就是把和改成加,把是改成等于而已。 当然,内容逐渐升上去后,难度会增加,但我们是不会试图教一个猩猩抽象的数学的,因为它们不可能有内在的数学思维,但是,孩子们有,所以我们才能教。 所以,这个层次的训练,是数学游戏所无法取代的。但是,数学游戏有另外的好处,即,可以把孩子们,从抽象中,再拉回来,让身-心-脑重新整合。这对幼小教育,当然是非常有意义的。 很显然,老师们将会面临这样一个问题,他们如何布置课时,使得课程均衡。既有传统的抽象化符号系统的训练,又能够联系于实际,联系于身体,联系于心灵。 小巫的示范,主要还多是游戏和身体,实际上,华德福乃至现在不少数学家、政治家,都认识到,数学对培养人的情操,也是非常有用的。我看到的那本书,Active Arithmetic (by Henning Anderson ) ,其中一种操作方法,有点格式塔心理学和曼陀罗的味道,确实能对人性的整合,有好处。 当然,这又会增加一份课时安排的难度,需要更巧妙地处理。如果做的不到位,甚至用数学游戏,完全替代掉传统的算术练习,那么学生将来很难发展更高阶的数学,专业程度反而会降低。
个人分类: Book-W|9913 次阅读|0 个评论
小学打好敬智之基:培育型教育原理和均衡型教学大纲
arithwsun 2010-5-12 12:13
培育型教育原理可参看我前面写的一篇体会 我对华德福教育的粗浅认识 要点是,教育的功能,无外乎二者,培育和选拔,传统的公立学校无疑侧重于后者。那么,当我们想倾向于前者时,将会有什么样的事情发生。 同时可参看下面文章 人生第一阶段(小学)教学结构和方法 中的第二节。即 教学方法: A1. 小班教学,班级学生人数大约会15人,绝对少于24人。(注释:目前连香港也做不到这一点,他们最近的改革,也只能做到25人) A2. 主班教师,在小学生面前,往往产生自然的 权威 ,主班教师不会滥用这种 权威 于拔苗助长,而是以同理心为基石,不强迫、不急燥,让孩子慢慢地长大,使他们幼时即感受到 权威 的真正内涵,长大后自然地过渡到,尊重智慧,敬爱众生。 B1. 不强调考试,使力性课程、礼性课程和艺术类课程得到真正重视,使得他们在小学阶段就达致相当程度的完善个性,学会做人。 B2. 强调学生自制课本,精化语言类课程、数学类课程和理性课程的有效学习,从而最大可能地发展出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学会做事。 主班老师,一男一女,共同负责整个7年的主要教学工作。两位老师自己安排轮流上台讲课,台下老师负责备课、管理学生作业和自制课本。 均衡型教学大纲,则请看PDF文档的第一节,一种尝试性的思考。也许,我们既可以做到让孩子们均衡性的发展,又能产生出足够比例的精英。 其中的均衡型构思,用到了中国的九宫图,也许,在未来实践中,可以将其真地用上九宫洛书思想,安排课程。
个人分类: Book-W|4436 次阅读|0 个评论
3月21日星期天:数学初等教育讲座
arithwsun 2010-3-17 11:33
Speaker: Edward (Ted) Warren (Growth River LLC) Title: Mathematics in Grades One to Eight at the Waldorf Schools Abstract: Ted has taught for twenty-one years in Oslo, Norway and Princeton, New Jersey. He was part of the school board for 16 years and was the principal for three of those years. He has written books on teenage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English grammar and The Philosophy of Freedom. In this talk, he will begin with a short introduction to Waldorf Education and to child development between the ages of six and fourteen, and to explain the Waldorf conviction that Body Movements Are Invisible Thinking, Mathematical Thinking Is Inner Movements. 华德福教育简介:华德福教育,起源于德国。 目前在全世界已经有将近1000所学校。其教育体系, 有独到之处。最近中央台播出的柴静访谈的卢安克, 即属于华德福教育体系。这个教育体系中的经验, 对于我们国家传统的,以考试选拔为核心的教育体系, 会有相当的借鉴作用。 Time: 2010 Mar 21 Sunday, 7:00pm-8:00pm 研讲人:Professor Wang ShangZhi /王尚志教授(CNU首都师大数学系) 题目: How to encourage students to learn Math themselves To use Mathematical Web and Software in improving teaching and learning mathematics 摘要: Based on the talk presented on APEC 2010, this talk includes, Standard Requirement of China, Real Situation and Change, Examples and basic ideas for activating students self-study. Time: 2010 Mar 21 Friday, 8:10pm-9:10pm Classroom: Dept. Math of CNU, Room 311( 北京西三环花园桥往南首师大校本部东门进去右手第一座楼) 欢迎师生参加!
个人分类: Book-W|4012 次阅读|1 个评论
我对华德福教育的粗浅认识
arithwsun 2010-3-3 15:23
我对华德福教育的粗浅认识 王永晖 (允许转载,仅为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华德福机构和教育专家) 教育的功能,大概可以分为两种,培育和选拔,这两种功能,具体的学校总是综合的兼具。不过,在我看来,传统的公立学校,更偏于人才选拔功能。 比如我们这一代,所有人都是在公立学校长大的。我自己,虽然初中高中上的都是省重点中学里面的重点班级,但是,根据我个人的体会,这些重点,在培育人的作用上,并不是很大,我的意思是说,特别好的老师也并不多,特别好的深层课程也少。但因为重点校重点班把好学生都聚在一起了,形成核聚变效应,加速加质了选拔效应。 公立学校,之所以在实际中,会自然而然地侧重于选拔功能,仔细想想现实和逻辑,也许是容易理解的。要发展培育功能,必须需要有非常优良的老师,老师的水准之间必须平均化,否则老师水平不均,自然会形成选拔机制,把优秀孩子选拔到这些优秀老师的班上,这是家长们的原动力,持久的原动力必然有制度化的那一天。这样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在中国公立学校,重点班必然出现的原因。有了重点班,自然会出现其他的一系列重点,进一步加深这个选拔机制,直至发展出重点中学。 公立学校的好老师太少了!其机制本身,很难保证住所有老师的水准平均,也许,可以保证住一样差,但很难保证住一样好。 孩子,从去年开始,从单位幼儿园转入附近的华德福幼儿园,我们作为家长,也逐渐接触到华德福( Waldorf )的教育知识,我一直在尝试去理解华德福教育的原则和理念,不太容易能摸清头脑,。现在有一个小顿悟,因为意识到了,不管是什么样的教育,它都必然要兼具培育和选拔这两大功能。从这个切入点上看,相比于公立学校,华德福教育是选取了另外一条路,即全力于发展培育的功能。 这两大功能,在某些时候,实际上是有矛盾的。在这些矛盾面前,看来华德福学校是选择站在了培育一边。但是,华德福学校是不可能完全丧失选拔功能、选拔机制的,任何事物,缺阴少阳,肯定都是活不下来的。 华德福学校的选拔机制,可能会存在于哪里?我没有接触过国外正规的华德福学校,也未看过相关文献,现在仅仅根据自己的感悟为出发点,进行理论推导加乌托邦式想象,也许,说不定就蒙对了未来中国华德福学校(或类似学校)的实际发展方向。 华德福学校,一定要证明自己培养的人才是优秀的,才有可能立足于世,所以华德福学校,是不可能避开选拔功能的。但是,做法上,它应该是采取了有别于其他公立学校的措施。 根据薛涌介绍的 智商钟曲线学说 ,人的智商,是天生的,而且不分贫富,均匀的分布。不管这个理论的对错,但是,它很切合我在公立学校的经历感知:公立学校,只是把智商高(在现实中,或可曰为考试商高)的那部分孩子,选拔出来而已。有了这个选拔出来的市场,自然就会制定合适于这个市场的一系列标准,去保证住这个市场上所有产品(即学生)的水准。 人的智商,是天生的,这个意思需要解释一下。即,它不会因为受到教育多少,而有多大的改变,即使一时变过来,但是稍微离开训练环境,其指数又会恢复到原有水平。注意,本人无法承认这个假定是对的,但是在讨论过程中,会相当程度地借用这个假定。 肯定也有智商高的学生漏网,未进入高端市场(重点校重点班),因为低端市场丧失标准,这些智商高的学生的学业,自然想见会受到影响。即使通过个人奋斗,在低市场上运作获得了高端市场上的相同知识水准,将来也会因为其所属市场标准较低,导致实际卖价较低。 其实,人才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重要的商品,所以请读者不要介意我使用市场二字,作为比喻。 这种 智商钟曲线学说 ,如果是普遍规律,必然也作用到华德福学校。但是,华德福这种以培养功能为己任的学校,应该会怎么做呢? 我的猜测是,为了培养功能,华德福学校必然会放弃校内选拔机制,学校之内,不把孩子分成三六九等,淡化考试分数。这也确实从我读到的华德福学校材料上看到,但不知是否是所有华德福学校的明确规矩。 但是,在放弃校内选拔机制的同时,华德福学校必然应该会加强校外选拔机制,越有野心的教育家和学校,在放弃校内选拔机制的同时,就越会把重心集中在校外选拔机制上,即,预先选拔好入学儿童。 当然,预先选拔好儿童潜质,这可不是能很容易做到的,而且会被人误做希特勒之嫌。所以,这个过程不可能很公开,其实也没有必要公开,因为判断一个儿童的潜质,必需是非常资深的教育专家、人性专家方能做到,即使是他们,也有概率上看走眼的过程,这个过程当然要非常保密化,甚至神秘化。 摈弃了校内选拔机制,必然不再以分数为准,而将会以孩子的兴趣为准,变相地将孩子的发展方向分流。所以,华德福学校,为了追求优秀,必须开设大量的学生可选的深层课程,供不同兴趣的孩子发展,通过学习这些深层课程,来反刍和加固那些基础课程(普通学校则主要是靠重复,这样比较经济、适合大众)。如果做不到这点,孩子在华德福学校,快乐是快乐,但是面对未来的人才竞争,是谈不上什么优势的。 自然,华德福学校是不便宜的。 做这些事情,必然需要有高素质的常期性师资和常期性高阶外援,以及,不断的教师培训、教师自我修炼,这些都是要花钱,才能保持住的。但是,如果华德福学校是追求卓越,追求最好,则一定不可以因为家庭资金问题,而将孩子们分开,只选择那些家庭资金充裕的孩子。因为,还是根据 智商钟曲线学说 ,高智商人才在贫困中的分布是平均的(这个的原因,我认为很复杂,有理之处需要详解)。 所以,对于华德福学校来说,要想做到完全培育型功能的学校,则在摈弃考试分数之后,还需在学生收费模式上跟一般的私立学校不同。最好是,完全切断学生入学源,和资金提供方的挂钩关系。这种上策,自然不易在现实中实现,所以可能会有些变体,如国外私立学校,已经大大增加了奖学金额度,即使是幼儿园,比如薛涌的女儿在上幼儿园一年之后,就获得了奖学金资助(一月 1200$ 降为 300$ , 博文 )。 但是,这种施加奖学金,本质上是增加了校内选拔功能,在效果上,还是会扰乱培育型功能的完全实现的。所以,最理想的是,切断学生入学源和资金提供方的联系,即使不能完全的切断,也要做到变相地切断。 比如,可以猜测的是, 一、采用捐献制,而非学费制,设或不设一个下限,由家长们捐钱资助学校的运行,每个家长的捐钱数,当然可能是不等的,但是不会跟孩子的成绩,或曰学校表现挂钩。 二、基金会制度,由有理想的企业家和教育家合作设立,专门用于学校。这样,切断的会更大一些,学校将会有更大的自由,去进行校外选拔。 这二者,应该是相辅相成的,捐献制本身就必然会导致基金会制度。捐献制比传统的国外私立学校奖学金制度的好处是,奖学金制度,只不过是加剧了选拔机制,学习越优秀的孩子,反而要掏的钱越少,其实根据马太效应,也许老师们花在这些孩子身上的精力(或曰注意力,对于学生是很重要的)更多。而采取捐献制,那些看到自己孩子变得越来越优秀的家长,在能力所及之处,会真心地掏出不光是钱的各种资源出来,学生越优秀,家长可能愿意捐的钱和资源越多,无疑地会形成对教学的正向反馈。 家长们不管怎样,只要是健康的工作的,是应该掏出一个下限学费的,以此为基础,形成华德福学校的家长会,在去掉分数竞争之后,这种家长会想必会带来不同的味道,将迥异于公立学校的家长会。而对于那些丧失双亲,或家长残疾丧失工作能力的孩子,只要华德福赏识孩子这个人本身,就应无偿纳入,甚至可以考虑对其家庭有所资助。因为,华德福学校的未来优秀因素之一,也许就寄托在这个孩子身上,而且,越小的孩子,越容易懂得感恩,将来他对华德福母校的回馈,会远超过当初的投入。 当然,这种机制,必然寄托在百年树人的教育家及其私立学校身上,传统的公立学校,是很难做到这种良性循环机制的。因为,公立学校中,虽然也不乏好的老师,和某种可能存在的奖学金制度,但是因为其本身制度特性,或者其不完善的地方,学生们,也许感恩当初带自己的老师,但是很难感恩整个母校。当自己的老师,或者退休,或者在母校受到了不公正待遇,或者哪怕是这个老师感受不到学校的珍爱,反而都会大大降低学生对母校整体的感恩之心。 中国,当然需要精英教育,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都将会做出贡献。前者,大概会循着既定的选拔机制走。而后者,则必将被推动到培育机制上,哪个私立学校越早地意识到这一点,越早地做好这一点,就会越早地抢占到至高点,从而引来更多资源。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华德福学校,在私立学校的发展中,将有先天的优势。毕竟,还是有相当多的(名牌或杂牌的)私立学校,固守着公立学校的传统思维,把心思放在选拔和竞争上面。 华德福,要想优秀,不是不选拔,不竞争。而是放弃了校内培育过程中的分数选拔,分化成校外潜质选拔和校内兴趣选拔。放弃了校内培育过程中的局部竞争,也许可以让这种学校,在整体竞争中反而得到成功。这也许就是 北京华德福小学堂 筹办人 吴蓓 老师抓到的真义, 请让我慢慢长大 。 毕竟,这种学校文化下培养出的孩子,将具有更加良善的同学关系、校友关系,这一点,在中国未来的发展中,越来越占据重要性。 也许,为了中华民族的未来,这种学校应该得到鼓励和尝试。所以,呼吁一下,关心这方面的各界人士,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 另外说一句,现在 《 国家中长期教育 改革和 发展规划纲要 》 中把私立学校的名称,是叫做民办学校的。在我看来,还是称名为私立学校为好,既能跟公立二字对应,其私字又能表示出自己独立的追求,私 -Private ,在英语文化中并不是一个贬义词。哪一天,在我们的文化乃至政府文件中,出现私立学校二字,都会说明这个社会发生了巨大的进步。不过,《规划纲要》中还是有个亮点的,即要对民办学校分类,营利性民办学校和非营利性民办学校。这对华德福学校的发展,是个好消息。 附注: 对华德福形线画和数学教育的思考 1. 正是因为放弃了校内选拔机制,所以华德福才能将形线画作为非常重要的一门课,作为小学入学的第一堂课。 或者,也可以反过来说,华德福学校,为了让形线画始终保持成非常重要的一门课,就必须放弃校内选拔机制。 因为,只要一有考试选拔机制,形线画这种课程的重要性,就会大大降低。 2. 华德福学校,放弃了选拔机制后,对那些本来是要考试的课程,必然会在培养机制上更多地下功夫。这样,就可以很好地理解,华德福为什么强调,由学生来自己制作课本了。 因为,自己制作课本,本质上是,学生修改错误、追求完美的过程。作业本,可以出错,但课本,是不可以出错的。所以,制作课本,是最优良的培育方式,比考试选拔,可能还要深入,只不过要花老师更多的精力。 其对学生的要求,当然也会更高。智商钟曲线学说,能够很好地解释,一些学生可能因为天生资质,反而无法进行这种培养模式,反而觉得这样做太烦,公立学校因此必须放弃华德福这种高阶教学方式。华德福学校反倒可以通过自制课本这一教学过程,形成了一种自然的筛选机制,因为这些不适应的学生必然会选择退学,形成自然淘汰。 3. 对于数学课程,华德福学校若能够从始自终地坚持学生自制课本,毕业学生的数学水准一定应该是很高的。仅仅从良好学习习惯的角度思考,也能理解其中的巨大效果。 但是,事实好像是,国外华德福学校尚在数学方面有些薄弱。要么是,其数学内容蓝本和教学方法出了问题,要么就是华德福学校,在数学课程上未坚持学生自制课本的原则,毕竟这太花老师精力了。 虽然高投入,必然会有高产出,但根据智商钟曲线理论,有些孩子,即使有老师的高投入,也不会有期待的高产出的。这也可以解释,某些高阶教学方式,很难在公立学校展开的原因。 4. 另外,在华德福数学教学方法方面,可能当初 Steiner 的定位确实出了点问题。他有两个原则: 一、从整体到部分为出发点,比如先教减法后教加法,因为前者是整体到部分;二、对于低年级学生,要多通过身体来学习数学的活动,用整个身体来学习,而不是局限于头脑。 这两个观点,都是相当有益的,但是并不完全,如果严格执行,在实践中反而会糟。原因是, 从整体到部分 已经被专门地叫做格式塔心理学,在自然语言即汉语、英语学习中,可以完全照搬。但是,数学学习,是无法完全遵循这个格式塔心理学的,这也是数学学习的难点所在之一。 Steiner 因为学识所在,忽略了这一点,但这种难点是现实存在的。数学的一般教学规律,从简单到复杂,从细节到整体,是无法跳过的阶段。 不过,先经过了传统的简单到复杂,细节到整体的第一阶段之后,这时候,就可以使用格式塔心理学,再重来一次,只不过这一次就可以按 从整体到部分 的走法。所以,数学学习,分为两个阶段,缺一不可。 Steiner 是忽视第一个阶段,只走第二个阶段,而传统教育,在不够资质的老师手里,就有可能只走第一个阶段,而不再走第二个阶段。两者当然都是错的,但是在效果上, Steiner 产生的损失会更大。 至于开展 身体来学习数学的活动,确实很有益的。但是,不能太功利化了,那些活动本身应该有自己独立的价值,但不能希望通过那些活动,就能指向,甚至代替传统的数学学习和数学能力。 实际上,现代心理学实验已经发现,算术的基本概念,被证明天然的存在于孩子的头脑里,至于抽象化的思维方式,也在不少敏感的孩子身上自发的表露。所以,基本算术,可以认为是不需要教的,孩子能够天生的习得。很明显, Steiner 原著中的一些数学教育手法,与现代心理学实验的认识不同,更侧重于教,侧重于对算术的理性解释。实际上,老师所需要做的,只不过是把孩子们这种天生的算术认知习得,对应于公认的数学表达符号而已。表面上看,这有点机械化,实际上孩子们学会数学的过程就是这样,搞太多的花样,反而有可能适得其反。小学数学更像是智力体操,不需要太多的哲学化的理解。 5. AP 和 IB 课程(国外高中的两种精英教学和考试方式,跟名校录取息息相关),更加侧重的是考试,目标同样是培养精英,但跟华德福教育不是一个味道,它们应该走的是完全不同的两条路,不可混搭。 AP 和 IB 课程,能够通过选拔,制造出相当比例的精英学生,但我相信, 根据自己这么多年的教学和科研经验,华德福之路,走得好的话,完全可以培养出精英中的精英,因为华德福的基本原则,在培养精英的精英方面,完全是能走的通的。
个人分类: 大学建设|12791 次阅读|1 个评论
清華講座:康复大地和生态教育
jiangjinsong 2010-3-3 10:37
清华大学科学哲学与技术哲学沙龙第90期 主题: 康复大地和生态教育 主讲人: Johannes Matthiessen博士( 德国资深华德福教育专家、艺术家 ) 评论人:田松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副教授) 主持人:王巍博士(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副教授) 时间:2010年3月5日下午3:005:30 地点:清华大学一教104 联系电话:62773013 约翰内斯究竟是谁?他是做什么的? 艺术家? 教育家? 景观设计师? 医师? 不可救药的梦想家和理想主义者? 周游世界的景观再生家? 打破陈规人士? 人类与地球的透视者? 手工业者? 他自己也无法回答。 所有这些角色似乎都与他相关。 他应该是上述全部角色的综合体。 主讲人简介: 约翰内斯玛提森( Johannes Matthiessen )博士 出生于 1946 年,成长于德国的黑森林地区。大学攻读建筑学,从事了 20 年的艺术教育工作,曾对战俘和工业企业中的学徒工进行艺术培训。之后,作为创意设计师为大众汽车、瑞士航空以及国内外的画展和雕塑展工作,并在维也纳应用艺术学院和海德堡大学担任教职。多年来作为进行自由创作的景观设计师在世界范围内携手年轻人共同实施项目。他试图通过这些项目,修复被破坏的景观,并挽救相关的文化财富(例如印第安人或澳大利亚土著人的文化)。因为工作上的贡献,他曾在波兰、美国和希腊获奖。他认为自己独特的工作重点在于设计主题公园和有疗效的能量场。
个人分类: 科學文化|3783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8 16: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