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权威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实用且权威的数据挖掘资料!
douglee1986 2011-3-4 11:21
数据挖掘方面的好资料很多,但如果每个人都自己去搜集,那会需要花很多时间和精力。鉴于此,我通过一些方法和技巧搜索这方面的资料,且特地总结了这些信息,希望能给挚友们节省一些宝贵的时间。同时,由于本人能力有限,如果你也有不错的资料,希望你通过评论给予告诉,我会及时更新相关信息。 综合信息: Knowledge Discovery Mine (KDNuggets) UCI KDD Archive Introduction to Data Mining(很多综述性文献!) - 周志华教授 Reference: ACM SIGKDD Journal: Data Mining and Knowledge Discovery - Springer IEEE/TKDE ACM/TKDD Journals - KDnuggets Researchers: 周志华教授 - 南大 Jiawei Han Data Sets: UCI Machine Learning Repository DBLP Data Set LAMDA - 数据集 Papers: Mahout - Algorithms Case Studies: Case Studies in Business, Industry and Government Statistics Implementation Code: Apache Mahout (用于海量数据集挖掘的分布式算法实现!) Weka 3 LAMDA - 代码(最新算法实现!) Others: Jiawei Han - Other Interested Info(极具价值的资料库、公司研究院等!) LADMA - 链接(在线资源等!) Weka - Machine Learning Group
个人分类: 数据挖掘|3675 次阅读|0 个评论
闲说科研体制、去行政化及权威
zhaodl 2011-1-23 10:34
闲说科研体制、去行政化及权威 近来,科学网上的几个热点一直备受关注,也不乏愤青之言。正如,学术问题一样,皆是各有各的理。其实,在我看来多数是“过虑”或者是在前进的过程中顺势搭把手而已,多少会加快点进程,特别是已经形成热点的问题,已经不是“是非”之辨! 一是关于“科研管理体制”问题,并不是不知道“目的地”,而是路径的探索,探索之中必有“利益集团”的干扰,必有认识的统一,必有过程的渐进,快慢的问题在于“机遇”,也在于“坚持”。体制问题或者是自律问题,并非非此即彼的问题——人人都知道可还是要辩论一番。 二是关于“去行政化”问题,当权者恋权,获利者护权,难道无权无利者就真的会“弃权”?实际上,问题的产生都有其“生存”的土壤。一是去行政化者一旦“被行政化”,在权力之中是否能够保持“原来的立场”?二是“无行政”的情况下,行政化下的无权无利者是否能够承担起“管理”职责?是否能够建立“合理的机制”?我看不可能,能人永远是能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在行政化体系中的“得利者”,在去行政化的体系中同样会“变身适应”。是否行政化,并不是问题的关键,而在于群体“科学和民主”的认识和能力问题。 三是关于“社会权威”问题。社会权威是社会的希望所寄,也是个体责任的寄托。在自我逃避责任而又期望他人尽心的情况下,希望和失望是永远共存的。权威承载寄托,也获得了相应的“供奉”。民众付出了“资源”也获得了解脱。社会尊重权威,但并不担心权威的陨落,历史从来都是在更替之中前进,在寻找之中成熟。原有的权威“破产”,让人“失望”,而新的权威自然会被找来、替补。在权威缺失的状态下,正是新的权威出现的机遇。为社会而珍惜“权威之名”还不如讲应当“学会自重”,免得遗臭万年。
个人分类: 闲思偶得|188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是不是做父亲的总比做儿子的知道得多
anan 2011-1-14 19:28
小男孩问爸爸:是不是做父亲的总比做儿子的知道得多?     爸爸回答:当然啦!     小男孩问:电灯是谁发明的?     爸爸:是爱迪生。     小男孩又问:那爱迪生的爸爸怎么没有发明电灯?     很奇怪,喜欢倚老卖老的人,特别容易栽跟斗。     权威往往只是一个经不起考验的空壳子,尤其在现今这个多元开放的时代。 本文来自: 小木虫论坛 http://emuch.net/bbs/viewthread.php?tid=2783683
个人分类: 日常生活|229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小智叟扳倒老愚公
fpe 2010-12-30 09:52
小智叟扳倒老愚公 熊友鱼 推荐理由:童言无忌,少数真理。权威部门错了,怎么办?该下台的,下台;该赔款的,赔款。这才是以人为本。 愚公移山是《列子 汤问》中的一篇故事,传颂千年,家喻户晓。   故事讲北山老愚公,年且九十,面山而居,门前道路迂回曲折。他为了出行方便,犯了老橛头脾气,率领子孙,叩石荷担,愣是要把太行、王屋两座大山,一铲一铲地给挖平了。旁观的老智叟不以为然,力劝三思。老愚公的回答非常干脆: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真是掷地有声,感人肺腑。老智叟理屈词穷,无以应对。   老愚公那 不畏艰难,挖山不止 的想法,早已深深地融入了我民族精神,千百年来代代颂扬,无人质疑。   新纪元,民族精神急切地要跟世界接轨。随着 孔子学院 在海外遍地开花,学汉语的人多起来了。愚公移山的故事便登上了洋学堂,一次又一次地介绍给外国学生,以图宣扬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然而外国学生不是中国式的 好学生 ,课堂不是老师的一言堂,教学不过是课堂讨论会而已。   新泽西州教中文的蒋老师,这故事还没讲完,孩子们就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有的说: 愚公为甚么不在山中打个隧道,这省事多了。 还有的说: 他们把家搬到山那边不就行了,何必费这么大劲。 这些想法无疑都比愚公聪明,又切实可行。课堂讨论会上你一言我一语,气氛活跃。学生学得轻松,蒋老师教得快乐。最后的结论是:愚公移山,破坏了自然环境,破坏了环境保护,在美国是不允许的。千年老愚公,就这样被一群活泼可爱的美国小智叟给否了。愚公终于成了笨伯,还要吃官司!需要补充说一句:这些美国小学生中,有许多是来自中国的 富二代 。   当一个民族要去跟世界接轨时,世界精神就反过来被这个民族所接受。首先接受的当然是独立思考、爱提问。上海电视台一档少儿节目上,主持人讲完愚公移山的故事后发问: 愚公为甚么要挖山呀? 一群学龄前儿童争相回答: 因为大山底下有金币。 因为挖下来的石头可以卖钱呀。 这些正是用世界精神反映出来的民族时代风貌。   民族时代风貌还不止这些。今年七月,北京小学生张皓,对市场上销售的大白蘑菇很感兴趣。他在专业人士的帮助下,对市场蘑菇做了科学测定。结论是:90%的蘑菇被萤光增白剂污染。工商行政部门对此大为光火。经过了四个月的 酝酿 ,于十一月,当地 权威部门 出来 认为 了: 食用菌合格率是97 73%。 并声称 小学生的检测不具科学性 ,予以全盘否定、彻底封杀。文革语言叫: 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脚, 。 有网站不服气,发起了社会调查,问大家更相信谁。结果有1110人投了票,其中只有8人相信 权威部门 。   小张皓的独立思考虽然得到了社会的肯定,然而,中国学生的成长, 路漫漫其修远兮 ,需要的还是那愚公移山的精神。   参考文章:   (1)冰子:《愚公破坏了环保》,载《三州新闻》2010年11月4日号,第39页。   (2)倪既新:《我们的孩子需要什么?》,载《三州新闻》2010年12月16日号,第39页。   (3)冰子:《孩子需要爱的教育》,载《三州新闻》2010年12月16日号,第39页。
个人分类: 消防以外|467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城管和保安打人的社会根源
wliming 2010-12-2 08:55
为什么城管和保安经常会打人   茅于轼   城管打人,保安打人,已经不成为新闻了,大家快习以为常了。为什么他们容易犯打人的毛病?其实他们都是文化不高,收入也比较低的人,他们多半处于社会的低层,为什么会欺侮别人?   这要从中国的社会结构来找问题。中国是一个分层的社会,人生来就是不平等的。人人生而平等这句话在学校里没教过,到了社会上受到的生活经验更加深了人与人不平等的观念。平时他们处于社会的低层,经常受特权人士的欺侮,他们不得不忍气吞声地接受。可是一旦他们自己有了一点特权,就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加以利用。城管和保安都要穿制服的。一套制服上身,就能够耀武扬威,平时受的气现在有了出气的机会。所以他们凭着自身的这套制服自以为了不起,动不动就会打人。   城管和保安打人,大家都非常生气,但是屡教不改,情况一点也没好转。可见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并不是加强教育就能奏效的。它根植于我们这个社会的深层。中国社会几千年以来一直是靠特权来维持秩序的。我们每个人都不知不觉地接受了这份遗产,它表现为每个人都自我放置在一个特定的阶层中,对上是顺从和逢迎,对下是发威和教训。文革时的国家领导人掌握着全世界最大的权威,但是见了一个普通的外国人自己就矮了三分(现在大概没有了)。可见连地位高的人也免不了有屈从更高地位的人的思想准备。改革之后领导和百姓的地位差别依然不变。领导开口就是发指示,大家都要学习领导讲话。其实,凭什么能说地位越高掌握的真理越多?地位和真理是完全不同的两件事。可是我们都认为领导掌握的真理肯定比一般群众多。甚至连北京人到外地也有点趾高气扬。百姓互相之间也是比高低。常常听到一句吵架的话是你有什么了不起!,意思是比谁的地位高,更了不起一点。最近网上流行的一句话是我爸是李刚,同样是比地位高低的意思。一个入世不久的孩子也非常懂得地位的界限。   人与人的不平等在中国是传统,是文化,是固植于每个人内心深处的观念。解放后它一点也没减少,反而还加强了。大家都说中国社会的问题是封建意识太强。所谓的封建意识主要表现在人与人的等级观念。因为有了等级,下级人的自由就比上级人的自由少一些。最下级的人就没了自由。我们老说要平等自由,但是并没有找出平等自由的障碍在哪里。其实就是等级观念,就是特权思想。   我们想建立一个民主法治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中人与人关系的基础就是平等,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但是中国的封建分层观念根深蒂固,从领导到群众,从官员到百姓,不约而同地遵守的规矩是特权和等级。尤其是领导中的某些人,他们从等级观念中获得特权,所以不会轻易放弃这样的传统,他们不愿意讲平等自由,用各种手段来歪曲平等自由,抵制平等自由观念的传播。到底什么是平等自由有时候确实不容易说清楚。但是反特权是容易说清楚的。所以中国迈向民主法治的道路是反特权,而不是直接诉诸民主法治。解放后讲了许多平等(实际上只是用暴力达到经济的平等,用牺牲更重要的人身权去追求财产平等),但是抵制自由,更抵制反特权。对自由的批评不遗余力,对特权一事闭口不谈。特权这两个字从来不见于中央文件,可见领导中的一些人害怕提特权这两个字。现在民间维权运动的方向也应该是反特权,而不应该是靠特权。比如通过上访求得问题的解决,还是靠一个更高的特权反对当地的特权对自己的侵犯,还没有离开特权这个范畴。这样的维权,最后还得靠特权。而侵犯你利益的就是因为有特权。在一个真正平等自由的国家里,解决侵权问题不是靠上访,而是靠当地民众,政府和舆论的共同力量。所以在那些国家里从来没有上访的问题。他们那里因为没有特权,侵权的问题也很少发生。
个人分类: 社会|1512 次阅读|2 个评论
学界权威对“金浩茶油致癌”事件明确表态
jxz1963 2010-9-28 08:26
日前,针对湖南 金浩油茶籽油苯并( a )芘超标质量事件 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强烈反响这一问题,中国粮油学会油脂分会王会长召集了相关大学、研究院的油脂专家综合各方面的信息,进行了专门讨论和分析,认为: 一、油茶籽油是当今最优秀的食用植物油之一 油茶籽油是一种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的木本食用植物油,在我国已有 2000 多年的食用历史,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等许多医书都记载了油茶籽油的食药双重功能。油茶籽油脂肪酸组成与橄榄油类似,油酸含量高达到 80% ~ 83% ,比橄榄油含量还高,且含有丰富的维生素 E 和多酚类的活性物质。可以说油茶籽油是当今最优秀的食用植物油之一。茶油产业是我国油脂行业的特色产业,我们将不遗余力地推动这一产业的健康发展。 二、浸出工艺不会造成油脂中苯并 (a) 芘超标 经专家们认真科学地分析后我们认为,造成油茶籽油苯并 (a) 芘超标的原因主要有原料不当的晾晒(如在沥青路面晾晒造成污染)、烘干(如烘干过程受到烟气污染)、炒籽时操作不当(如温度过高造成部分原料焦糊)等几种因素,绝非是油茶籽油本身固有的,也不是制油工艺缺陷和浸出制油方法造成的。有些媒体报道,苯并( a )芘超标是浸出工艺的问题,这是一种无稽之谈,是对浸出制油没有科学依据的误解。世界上浸出法制油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无论是技术还是浸出溶剂都在不断改善和提升,浸出制油目前仍然是世界上先进、安全的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植物油的制取。我们可以负责任的告诉消费者:浸出工艺不会造成油脂中苯并 (a) 芘超标。 三、加强检测工作 要解决成品油中苯并 (a) 芘超标的问题,最关键的是要对毛油中苯并 (a) 芘含量的监测。因为无论什么原因造成的油脂中苯并 (a) 芘超标,都不可怕。只要采用正确的精炼方法,如在脱色工序中添加适量活性炭,即可有效地除去油中的苯并 (a) 芘,使成品油中的苯并 (a) 芘含量完全符合国家标准《食用植物油卫生标准》( GB2716-2005 )。 消费者可以放心食用油茶籽油。 四、前车之辙,后车之鉴 油脂安全事关人体健康,我们呼吁广大油脂加工企业,应严格把好油脂质量关,不忽略每个环节的监控,视食品安全为生命,坚决贯彻执行《食品安全法》、《产品质量法》、《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严格自律,规范生产,承当相应的社会责任;主动接受社会监督;为推动我国油脂行业的健康发展,为促进我国油脂科学技术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贡献我们的力量!
个人分类: 我的观点|4010 次阅读|0 个评论
笔记摘注:爱因斯坦,美国高等教育三百周年纪念会上的演讲
热度 1 arithwsun 2010-9-27 17:28
今天我的Google Calendar提醒我重读爱因斯坦的 美国高等教育三百周年纪念会上的演讲 ,当年大学一年级时,读爱因斯坦全集第一卷时就看过。今年重看,有了更多的感觉,一是做了十年的大学教师,一是自己有了孩子。 将自己现在的理解,附注于下,『...』中都是爱因斯坦的原文。 I. 教育目标 『 学校的目标应是培养能够独立思考、独立行为、又视对社会的贡献为其人生第一要义的个人。我认为英语国家的教育几乎达到了这种理想境地。 』 我们的幼小教育应该以培养孩子的安全感和幸福感为目标,只有有了安全感,人才能独立思考和行动,只有有了幸福感,人才能主动奉献。 所谓安全感,就是不强迫、不急燥的现代社会行为规则。 所谓幸福感,就是跟喜欢的人一起做好喜欢的事,孩子们找到喜欢的人,喜欢的事,并为此学到足够的知识技术做好它们,应该是学校的最根本目标。『 人的价值应该体现于他能给予什么,而不是在于他能获得什么。 』 爱因斯坦这里,只强调了事,而未言及于人,只有人事合一,方能是现实的幸福,这里帮他在逻辑上补充一下。 正是基于这个原因,『 我更认为应该反对把个人像无生命的工具一样对待。学校应该永远以此为目标:学生离开学校时是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一个专家。 』 II. 教育方法 『 人格并不是由所听到的和所说出的言语,而是由劳动和行动形成的。 』 诚哉斯言!所以,在幼小教育阶段,人类的三大语言课程,自然语言、数学语言、艺术语言的学习,应该跟劳动和行动,即体育和手工课程(我称之为力性课程)有交集。进一步,爱因斯坦尚未言及的,还要跟礼性课程相交集,最后才发展为理性课程。缺少力性、礼性的理性,是无本之木,现实中很多科学家的表现,已经证明了这点。 『 没有人会否认老师的态度和学校的管理对学生心理的塑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 幼小教育阶段的重要要素,决不能在教育设计中对此忽略。 『 我觉得最坏的莫过于学校主要用恐吓、暴力和人为的权威等手段工作。 』 对于家长来说,还可以加一个词欺骗,多少中国家长没有使用过这种办法呢。幼小阶段,权威的出现,是一个自然的教育现象,教师和家长们要善于使用自己的权威。『 这样小学生对教师的尊敬的惟一来源就是后者的德和才。 』 可以想象,家长若也能如此,所谓的青春期反叛现象 几乎没有存在的可能。 『 这些创造性的心理力量的觉醒当然比强力的施行或个人野心的觉醒困难。 』 真是如此!这就牵扯到一个爱因斯坦未用到的术语内化型学习,我们需要给孩子们学习的内化时间,这是传统学校教育所严重忽视的,张五常等很多顽童,成年后(到美国后)成为学术领袖的经验,也说明了这一点的重要性。 『 首先,教师们应该在这样的学校里成长。其次教师在教学材料和使用的教学方法的选择方面应该拥有广泛的自主权。因为他在发展工作上的乐趣同样会被强力和外在压力扼杀。 』 教师不能是只知教学,自己却不学习的人。爱因斯坦的这个建议,在教育历史上不止被一个人提及,可见其重要性。如果不能全面实现,也起码应该在中国最好的学校,赋予教师这种教学材料和教学方法的自主权,和以此为基点的资金与时间安排,使之真正可行。实际上,这是顶级师资水准的制造产生办法。 小结:摘注的爱因斯坦言论,主要还是针对于幼小教育(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阶段。以此理解,似乎爱因斯坦有点离题,对高等教育言及太少,其中涉及到高等教育的要素,相比来说有所欠缺,尚未能预计到未来世界中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特点。 附录: 美国高等教育三百周年纪念会上的演讲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1936年10月15日于纽约州立大学   庆祝日的首要目的,通常是回顾往事,尤其是纪念那些由于对文化生活的发展而获得了特殊荣誉的人物。对我们前辈的这一友好的纪念活动实在绝对不应被忽视,特别是因为这种对往日盛事的回忆,能够鼓舞今天的善良的人们无畏地努力。但是这件事必须由年轻时就与这个州紧密相连,并熟悉其过去的人来做,而不是由我这样一个像吉普赛人一样四处流浪、在各种各样的国家积累经验的人来做。 因此,我只能谈论一些与空间和时间无关的、过去是、今后也将是与教育事务相联系的问题。在这一努力的过程中,我一点也不能以权威自居,特别是因为从古到今的、明智的、本意善良的人们已经讨论过教育问题,并且已就这些问题反复地明白地表达了他们的观点。作为教育领域的半个门外汉,我阐述除个人经验和个人信念之外毫无根基的观点的勇气从何而来呢?如果这真是个科学的问题,人们可能会对这些考虑保持缄默。 但是,对活跃的人们来说,情况就不一样了。在此,仅有的真理的知识是不够的。相反,若要知识不被抛弃,它就必须被不断的努力连续更新。它就像树立在沙漠里的一座大理石雕像,随时承受着被流沙埋藏的威胁。服务之手必须不断工作,以使大理石在阳光之下永远熠熠发光。我的手也在为大理石服务的手之列。 学校一直是把传统的财富从一代传给下一代的最重要的方式。今天,这种重要程度超过了以前,因为通过经济生活的现代发展,家庭作为传统和教育的载体地位已经削弱。因此,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健康比以前更加依赖于学校。 有时人们把学校看成仅仅是把尽可能多的知识传递给成长中的一代的工具。但这是不对的。知识是死的,可学生是活生生的,它在每个青年人身上培养起来的应该是对集体利益真正有价值的素质和能力。这并不是要泯灭个性,使个人只是成为社会的工具,如蚁群中的一只蚂蚁或蜂房里的一只工蜂。仅仅由没有个性原创、没有个人目标、标准化的人组成的社会是没有发展可能性的可悲群体。学校的目标应是培养能够独立思考、独立行为、又视对社会的贡献为其人生第一要义的个人。我认为英语国家的教育几乎达到了这种理想境地。 但是怎样才能达到这种教育的理想呢?是通过道德说教达到这一目标?绝对不是。言词现在是,今后将仍是空洞的声音,通往毁灭之路从来都是由关于理想的浮华之辞相伴。但是人格并不是由所听到的和所说出的言语,而是由劳动和行动形成的。 因而,最重要的教育手段是促使小学生们采取行动。这适用于小学生的第一次学写字,也适用于大学的博士论文,或者记一首诗,作一支曲,口译或笔译一篇文章,解决一道数学题目,或是进行体育运动。   做事的动机千差万别,因而学校教育的价值主要就体现于它教导学生们以怎样的动机做事。做同样的工作,可能是出于惧怕、不得已而为之;可能因为对权威的野心和对名誉的欲望;也可能源自对某件事的兴趣或者对真理、真知的渴望,没有人会否认老师的态度和学校的管理对学生心理的塑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是在每项成就背后都有一个作为其基础的推动力,这种推动力反过来又被所从事的事业中取得的成功所强化和滋养。在这里存在着最大的差别,这些差别对学校的教育价值至关重要。同一工作,其起源可能归因于恐惧和强制、追求权势和声名的野心勃勃的欲望,或是对对象的爱好、兴趣以及对真理和理解的要求,因此也可以是每个健康的孩子都有的、但很早就被削弱了的神圣的好奇心。 完成同样一件工作对小学生产生的教育方面的影响可能有很大的不同,这取决于使他完成这件工作的内因究竟是害怕受伤害、利已主义的情感,还是获得喜悦和满足感。 没有人会坚持认为学校的管理及教师的态度是对塑造小学生的心理基础毫无影响。 我觉得最坏的莫过于学校主要用恐吓、暴力和人为的权威等手段工作。这种做法摧毁了小学生健康的感情、真诚和自信。这种教育方式产生出顺从的人。难怪这样的学校在德国、中国和俄国居统治地位。我知道在美国这个国家里,学校中不存在这种最坏的邪恶;在瑞士,也许在所有民主统治的国家中都是如此。使学校脱离这种所有邪恶中最坏的邪恶,相对来说比较简单。 给予教师尽可能少的使用强制措施的权力,这样小学生对教师的尊敬的惟一来源就是后者的德和才。    达尔文的生存竞争以及与此相联系的选择理论已被许多人作为鼓励竞争精神的权威依据来引用。也有一些人用这种方法试图伪科学地证明个人之间毁灭性的经济竞争的必要性。但这是错误的,因为人们进行生存竞争的力量,完全在于他是一个社会性的生活着的动物。 正如蚁冢中单个蚂蚁之间的战争对于生存没有什么根本意义一样,人类社会中个体成员之间的斗争也是如此。 因此人们应该防止向青年人宣传把这种习俗意义上的成功当作人生的目标。这种意义上的成功的人,通常从他们伙伴那儿得到很多,其所得通常远远超过他给他们的贡献。但是, 人的价值应该体现于他能给予什么,而不是在于他能获得什么。 在学校里和生活中,工作最重要的动机是工作中的乐趣,工作所得到的成果的乐趣,以及对该成果的社会价值的认识。启发并加强年轻人的这些心理力量,我看这该是学校的最重要的任务。只有这样的心理基础才能导致一种快乐的愿望,去追求人类最高财富,即知识和艺术技能。 学习和生活中最重要的动力应该是对工作的热爱、对工作结果的兴趣和知道这结果对社会的价值而产生的快乐。我认为学校布置的最有价值的作业应该能够唤醒并强化青少年的这种意识。只有这种心理基础才能激发孩子们去积极快乐地追求知识和艺术一般的技巧这些人类至高至大的事业,唤醒这种最宝贵的心理当然不如施加强权或者鼓吹野心那样容易,但却有价值得多。 这些创造性的心理力量的觉醒当然比强力的施行或个人野心的觉醒困难,但它更有价值。 重点在于发展孩子对游戏的天真爱好和获得赞许的天真愿望, 并把孩子引导到对社会很重要的领域;这种教育主要建立在希望得到有成效的活动能力和社会认可的愿望之上。如果学校成功地从这种观点出发进行工作,它将得到成长中的一代的高度尊重,学校规定的作业也被当作一种礼物来接受。我认识一些喜欢在校时光甚于喜欢假期的孩子。 第二个动机是好胜心,说得委婉点就是学生期望得到赞许和尊重,它根深蒂固地存在于人的本性中。没有这种精神刺激,人类合作就完全不可能;取得伙伴赞同的愿望肯定是社会最重要的束缚力之一。在这个感情复合体中,建构性的和毁灭性的力量密切相连。学生 取得赞许和尊重的愿望是健康的动机;但要被承认比伙伴或者同学更优秀、更强大、更有才智,就很容易导致过份的自我为中心的心理调整,这可能对个人和社会都会造成伤害。所以学校和教师必须防止使用产生个人野心的简单方法以敦促小学生们勤奋学习。 这样的学校 要求教师在他的工作范围内是一位艺术家, 要求老师在教育过程中要像艺术家那样,创造性地劳动。如何才能在学校获得这种精神呢?对此不可能存在万能补救方法。就如个人不可能永远健康一样,但有一些能被满足的必要条件。首先,教师们应该在这样的学校里成长。其次教师在教学材料和使用的教学方法的选择方面应该拥有广泛的自主权。因为他在发展工作上的乐趣同样会被强力和外在压力扼杀。 如果至此你们都专心地跟上了我的思考,你们可能会对一件事感到奇怪。根据我的观点,我已谈了这么多究竟以什么精神来指导青年,但是关于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我却什么都没有说。占主导地位的究竟应该是语言,还是科学中的技术教育? 对此,我的回答是这样的,在我看来这些都处于第二重要的地位。如果一个年轻人已经通过体操和跑步训练了他的肌肉和身体耐力,今后他将适应任何体力工作。头脑训练及脑力和手工技巧的训练也是类似的。因此,会说俏皮话的人下列说法大致不错,他把教育定义为: 如果人们已经忘记了他们在学校里所学的一切,那么所留下的就是教育 。正因为此,我一点也不急于在强调古典文史教育和注重自然科学教育的两种方法的追随者们的斗争中表态。 另一方面,我想反对另一观念,即学校应该教那些今后生活中将直接用到的特定知识和技能。生活中的要求太多样化了,使得在学校里进行这种专门训练毫无可能。除此之外, 我更认为应该反对把个人像无生命的工具一样对待。学校应该永远以此为目标:学生离开学校时是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一个专家。 我认为在某种意义上,这对于那些培养将来从事较确定的职业的技术学校也适用。 被放在首要位置的永远应该是独立思考和判断的总体能力的培养,而不是获取特定的知识。如果一个人掌握了他的学科的基本原理,并学会了如何独立地思考和工作,他将肯定会找到属于他的道路。除此之外,与那些接受的训练主要只包括获取详细知识的人相比,他更加能够使自己适应进步和变化。 最后,我想再次强调,在此以一种多少有点较为绝对的形式所谈的内容,代表的只不过是我的个人观点,其基础仅仅是自己作为学生和教师说积累的个人经验。谢谢您们给我这个机会,能在美国高等教育三百周年纪念会这样一个如此有意义的会议上发表这些看法。
个人分类: Book-W|10266 次阅读|8 个评论
教育随感-1:追求真理 远离浮躁——简评哈佛校训
sqdai 2010-8-27 06:08
最近,学校里经常谈起校园文化,而校训是校园文化的标志。因此,近来我调研了国内外名校的校训,发现它们都言简意赅,意味深长。但是,比较下来,以哈佛大学的校训最有思想性,这里就此发表一些议论。 哈佛前任校长萨莫斯访华时在清华发表演说,他说:“在哈佛,一个刚进大学的新生可以对校长说‘你错了’,这就是哈佛的文化:思想胜于权威。”一流大学要有一流的校园文化,哈佛的这种文化凝聚在它的校训里: Amicus Plato, Amicus Aristotle, sed Magis Amicus VERITAS. (原文:拉丁文) Let Plato be your friend, and Aristotle, but more let your friend be truth. ( 英译 ) 以柏拉图为友 , 以亚里士多德为友 , 更要以真理为友。 (汉译) 人们可以从多种角度来诠释这一校训。另一位 哈佛前任校长昆西对校训的解释是:“ 大学最根本的任务是追求真理——真理本身,而不是去追随任何派别、时代或局部的利益。 ”我认为,他道出了哈佛校训的精髓。追求真理,就意味着思想胜于权威,精神重于物质,全人类的利益超越一切;与真理为友,就意味着坚信科学,坚信创造,坚信崇高,坚信耐性;远离迷信,远离从众,远离猥琐,远离浮躁。 我们要坚持 思想胜于权威,首要的是有思想。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大学的作用极其重要,不可或缺,大学的领导,首先要有头脑,有思想,不迷信权威,不随波逐流;大学里的每个成员也必须以此要求自己。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因为思想崇尚的是自由和平等,追求的是突破和变革,提倡的是创造和激荡;而权威则反其道而行之。追求真理的道路布满荆棘,老传统的束缚,旧体制的阻遏,声色犬马的引诱,局部利益的驱动,人们必须冲破这种无形的网,才有辉煌的前程。 作为布衣,除了大声疾呼之外,我能做的就是:追求真理,追求崇高,问心无愧地做好眼前的一切。而作为上海大学的一员,我愿为在我校创建先进文化尽绵薄之力。我们已有良好的开端,但比照哈佛校训,仍有差距,急需的是持续不断的努力! 写于 2009 年 10 月 18 日晨 http://blog.lehu.shu.edu.cn/sqdai/A126891.html
个人分类: 教育随感|9776 次阅读|3 个评论
“至高无上”的“科学”是伪科学
jitaowang 2010-7-2 09:19
科学不能 至高无上 科学发展日新月异 科学否定 信仰 权威 科学没有 化身 代言 科学接受事实检验 科学要用证据说话
个人分类: 科学发展|3428 次阅读|6 个评论
耿大夫谈张悟本大夫和医院各科权威专家
longfo 2010-5-15 16:52
各科权威专家批驳张悟本论调 来源:《生命时报》 作者:梁馨   在老百姓看来,张悟本的养生方法成本低廉、简单易学。然而,这套不用吃药的食疗理念,在权威专家眼中又是怎样?日前,《生命时报》记者采访了中医、营养、高血压、糖尿病等学科的专家,对他的几大主要论调进行点评。   论调一:万能食疗方每天1斤绿豆煮水。在张悟本的理论中,最著名的要数绿豆说了,它不但能治近视、糖尿病、高血压,还能治肿瘤。对此,全国名老中医、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首席专家晁恩祥无奈地表示:像这种一个萝卜、一斤绿豆就能治病的说法,未免太过荒谬!绿豆汤确实有清热解毒、消暑利水的作用,但古书也记载,它会与药物的相关成分发生反应,从而降低药效。正在服用各类药物,特别是中药汤剂的人一定要慎喝绿豆汤。   这个方子是否能治百病?北京中医医院副院长王国玮点评说,有两点老百姓必须要知道,一是中医讲究辨证施治、整体而治、因人施治。食疗同样是因人而异的,不同的人方法不同,不同的季节调理方法也不一样。二是中医历来讲究的都是以治为主,以食疗为辅,仅依靠食疗治病需谨慎。   论调二:降压药会吃出脑梗、肾衰竭,糖尿病并发症也是吃药吃出来的。张悟本表示,降压药不但会扩张血管、造成脑溢血,它还伤肾,10个透析病人,9个半是药源性中毒而起,8个是长期服药的结果。听闻此言,中国高血压联盟秘书长、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王文气愤地表示:这完全是缺乏基本医学知识的说法!人一旦患了高血压,最终可能都会发生心脏病、脑血管病、肾脏病,如果不吃药,发生这些并发症的危险性更大。北京协和医院糖尿病中心主任、北京糖尿病防治协会理事长向红丁也表示,美国、英国等国家多个大型临床研究表明,正确的降糖、降压和调脂治疗有利于并发症的防治,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任何一种成熟药物的正面作用,都强于其副作用。饮食很重要,但不能取代必要的药物治疗。   论调三:不要喝酸奶,里面的增稠剂会让血管堵塞。对此,中国营养学会理事长程义勇教授批驳道,不是所有的酸奶都加增稠剂。退一步说,即使用了,只要按照国家标准来用,也不会对人体产生危害。况且,增稠剂本身根本不会造成血管堵塞,这是很无知的说法。营养学界长期以来有一个共识,酸奶是最值得推荐的奶制品,它含优质蛋白,钙含量高,营养仅次于人乳。   论调四:生吃长条茄子就等于吃降脂药,它不仅吸油,治血脂黏稠,还能治肿瘤。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李里特教授表示,茄子对补充人体膳食纤维确实有好处,但它就是一种普通的蔬菜,在营养方面未必比深色绿叶菜好。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食疗营养部主任王宜也告诉记者,在中医中,生吃茄子确有一定的清热解毒、活血消痛的功效,茄子提取物能降低血清胆固醇。但这种吃法并非人人都适用,而且,不同体质的人摄入量是多少,也都有讲究,不能一概而论。   论调五:高血压患者应大力补钙:女性3000毫克,男性4000毫克。我国对于钙的推荐摄入量为成人每日800毫克,老年人为1000毫克。钙的可耐受最大剂量(UL)为2000毫克。这个推荐量参考了国际上的标准,本身就已经偏高了。而张悟本开出的方子足足是推荐量的4倍。一旦钙片吃多了,容易导致泌尿系结石、便秘等。李里特表示。   论调六:吃盐多少跟血压没什么关系。当然有关系!盐是高血压的危险因素。涉及20万人的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报告显示,我国每人每天平均吃盐量已达到12克,远远超过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安全线6克。王文告诉记者。   论调七:80%高血压、糖尿病都是误诊。王文称,根据国内外标准,这两种病的诊断都很明确,尤其高血压,诊断不难。他在门诊中就遇到一位老患者,相信了张悟本的话,断了药,只喝绿豆汤,结果血压上去了,只能去医院找医生。真是害人不浅! 评论一、 我对什么所谓的专家说的话非常反感,极为愤怒! 现在所谓的医生简直就是跟强盗没啥区别,我就因为韧带受伤,上了3个不同的医院,每个所谓的专家门诊的医生说的话都不一样,我总共花了零零碎碎花了1000元。这是最近的,还有是脸上长痘,反正好几次,上了医院都被宰得遍体鳞伤,幸亏我有公司给上的保险。要不然,这上一次医院花个300-400的,能受得了吗。这还是感冒的水准。每个医生巴不得把让你吃不了兜着走,给你一把一把的药! 为什么张悟本老师的话,在中国引起那么大的反响,当然包括医学界。我相信赞成的都是老百姓,反对的都是医学界的专家。就像房子一样,同意降价的都是老百姓,同意涨价的基本都是要赚利的那些投机商和房地产商。因为很多老百姓是真的看不起病!什么这些事实是不争的事实???现在医生开药,手术有回扣才是不争的事实!!! 我想请问那些专家,当你们给病人开药的时候,没觉得良心慢慢变黑了吗?你们呢的子女,亲戚有病,也不断的让他们吃药吗???当然不能一概而论,也有良心的医生。 我特别为张悟本老师不平。我按张老师的吃法,早上每天喝豆浆,中午自己带饭,吃的很好,晚上尽量吃蔬菜,晚上喝绿豆汤。基本11点睡觉。现在已经1个月左右了。以前因为工作忙,压力也大,中午就吃外面的便当,晚上吃的很好,第二天起床总觉得累,还便秘。现在我每天排便比较好,脸色也有点点起色。 生病的根在哪里?张老师是从根开始说,他也没说你已经病的不行了,还是要以食疗为主这样的话吧??我看电视的时候在想,日后肯定有很多医学界的 专家要弹劾张老师了。 我现在为什么这么愤慨,还有一个原因是,我爸爸做了支架,现在药吃得越来越多!周围也有不少的例子。你们那些专家听听老百姓的声音吧。别坐在那里什么据报道,据美国,欧洲医学人检测。。之类的话,说不定那些人都是从中国的中医这里学的,拿去就用的。好歹人家自己实验过,你们这些医生怎么就不说说据我们的研究。。。这样的话呢,就是个书虫!邓小平同志说了,没实践过,就没有发言权。好歹张老师敢在全国观众面前说出他们的研究结果,哪怕是对的还是错的。 有本事专家们去做实验吧,看看张老师的话是不是对的,用结果证明,别在那边套用别的国家的专家说的话。这就是中国医学界为什么混不出名堂的原因。 想想看,西医为啥到中国来学中医。。。。。 我的和我爸爸的例子都是实例,绝无编造。任何一件事情都是要相对的去看,觉得不对的,你就别用,觉得有道理就试验一下,不懂得改变,永远得不到结果。 评论二、 没错,这些黑心医生嫉妒张悟本!!!人家门诊是2000,但是都是食疗,后期花钱少还宜于健康!!!大家都吃好了身体没病那些缺德的医生忽悠谁去?怎么吃回扣???让没医德的医生都生孩子没P眼,生完孩子以后没医德的就让他孩子生孩子没P眼!!!再说啦,人家张悟本也说了,病得重的还得西医看!!!这些缺德的医生就看不得人家张悟本断他们黑钱的财路!!!我挺张悟本医生,而且我的圈子里的朋友现在都按这样吃!!!我的朋友还都是富豪级!!都是凭自己本事赚的!!就不让那些黑心医生黑走一分钱!!不到九十九谁也走不了,健健康康的气死没有医德的大夫们!!!他们孩子都没P眼!!!无德医生子孙都得心脏病!!高血压!!!脑溢血!!!肝癌!!!!!!!肾癌!!!!前列腺癌!!!!!就得不了P眼癌。为什么?没有!!!!!注:专指吃回扣无医德忽悠老百姓的黑心医生 评论三、 我本人亲身经历,按张老师的饮食习惯,中午我大鱼大肉,晚上什么也不多吃,我现在靠茄子,绿豆汤一个月瘦了20斤,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评论四、 不相信科学迟早要上当,张悟本就是个江湖骗子,你有本事这辈子别上医院。 评论五、 电视台为是么还要给这种骗子抬轿子?!他有行医执照吗?凭什么2000元一个号?!为什么没人管?他又骗走了老百姓多少钱? 评论六、 人啊!真是可悲,啥也不懂也来瞎参乎,平时多花点时间学习学习吧, 博采众家之长。 评论七、 张悟本就是个没头没脑的人,啪嚓个大嘴到处胡说八道,根本就是个江湖混混,什么冬瓜绿豆说,一派胡言!要是老百姓都是自己的医生,都那么懂,还要医生干嘛?简直一个跳梁小丑!竟然还有那么多不明事理的人信他,难怪李洪志这样的疯子都会一呼百应,这年头是个癞蛤蟆都会叫!千万别信张悟本,谁信谁倒霉!不信你试试!咱相信事实! 评论八、 其实生病是个漫长的过程,人从健康到亚健康到生病,这时人们才对自己的身体开始重视。 所以治病也是个漫长的过程,要把自己衰弱的身体慢慢调养好。 我总觉得人只是世间的一部分,跟其他生物、事物没有大的区别,一定是遵循这共同的规律的。 打个比方,我们都有家,都要做家务,可不同的人他们住所的卫生却可以相差非常大。有的人家卫生打扫的勤,保持的好,或者用的少,那么这个家看着就让人觉的很不舒服;而有的人家与此相反,卫生肯定不好。 我们的身体,从某种角度讲,可以比作房子,你善待自己的身体,他就会保持健康。你不善待自己的身体,他就会坏掉,但不同于你的家电,你可以不断的换新的,就目前来讲你的身体只有部分零件可以更换,而且只能是二手的。 在这里,我呼吁大家,好好善待你们的身体,不要等他们都坏掉了再后悔,而且还认为是别人的错而不知悔改! 评论九、 我真的非常遗憾那些专家针对张悟本。张悟本教授说得都是他多年研究的成果,都是肺腑之言!他希望老百姓能早日脱离那可怕的医院和那些眼里只有钱毫无良知的所谓专家!进了医院大多都是竖着进去,横着出来。病是越治越严重,这真的是不争的事实!而你的医生却告诉你,这是不是医生的问题,于是药越吃越多,人却离死神越来越近,而这一切专家们都觉得与他们毫不相干,他们依然高尚,纯洁着。真的很悲哀!不是张悟本有本事,而是现在的专家们心思用在治病救人的上的只有万分之一,大多学那么高的学历就是为了当上各种协会的首脑,然后拿到更多的权利和钱!目的不端正,即便这些专家真的是比张悟本高明数倍的医学天才,也不可能为老百姓做出什么好事来 耿大夫评论、 我是一个医生,干过骨外科、普外科、血管外科、两腺(甲状、乳腺)、妇科(中医妇科)、内科(中医内科),现在研究呼吸疾病,主要是研究传统医学里面对于呼吸疾病治疗的机制。我有朋友跟着张悟本学习过中医(没有记错的话应该是),我觉得中医治病具有一定的优势,西医治病也具有一定的优势。在医院的时候,我治疗过因为吃这个吃哪个药物而延误病情的人,比如有个糖尿病人,吃什么广告上的秘方,结果断了药物,导致下肢截肢。也有一些人因为去医院就诊反而病情加重,回去中药饮食调理反而疾病控制得很好。在医院的日子,我见多了各种各样的病号,江湖上传言的神医也有失算的时候,医院的名医也有失足的一刻,究其原因,我认为,各种医学都有它自身发挥的余地,同时也有自身的局限。 就拿这个糖尿病来说吧,一种糖尿病在中医里面属于胃火,中药治疗效果很好,西药胰岛素的话就效果不好,这样的病例我见过,还有就是一些疾病导致了器质性病变,除了饮食疗法以外,西药控制还是有必要的不然后果不堪设想。 无论是那种医学,我们都要学习和参考,不能一条路走到底,仅仅喝绿豆汤就治病也不科学,但是其保健价值的确不可小觑。其实很多理论我们都知道,在医嘱里面也会谈一些饮食疗法,但是患病了,建议还是及时到医院就诊,控制病情是很重要的。 中医养生,我也是干这一行的,西医也很注重养生,我们学校的教授80、90的高寿老师很多,你们可以查阅上海医科大学教授的资料佐证,但是西方科学也有很多理论对人体伤害很大,比如健身房去健身就对人体危害不小,导致很多疾病,而中医的太极拳就可以很好的锻炼身体。 我们看待问题的时候,其实都要多懂一些,认识就会深刻一些,对身体就会帮助多一些。中医饮食疗法是一个大流派,还有一个流派是运动养生,光吃不动也不好。张悟本的很多理论都是中医的重要理论,具有源远流长的历史根源,但是不要夸大他的作用,很多研究也要深入进行,人体的多样性也要求我们每个人对自身能够更好地认识,而不是看了饮食疗法就去不分好坏的照做(看了耿文叶的运动疗法也部分好坏的照做,这都是错误的,因为身体只有你自己才可以很好的了解和运用,这是后话,哈哈)。 所以,医学普及工作势在必行,就现在来看,每出一本书,大家就不分好坏的跟着瞎掺乎,早晚把自己的身体搞垮,前段时间是个下里巴人,现在又出来个张悟本,等我以后,希望可以真正的把系统的医学知识告诉您,而不是告诉您一点点,相信大家都会希望得到钓鱼的方法,而不是得到这一点点小鱼。 最后,希望大家多学多用,多注意身体,少喝酒,不吸烟,少生气,饮食适当,注意疏导压力,调节情绪,早睡早起,多运动,把自己的身体当作宝贝,别滥用,别荒废,静养心,动养身,健健康康每一天。
个人分类: 未分类|3037 次阅读|3 个评论
杨生茂先生一直反对称他为“权威”
黄安年 2010-5-11 19:06
杨生茂先生一直反对称他为权威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5 月 11 日发布 德高望重的杨生茂先生( 1917.9.26-2010-5.4 )是我国美国史和世界近代史学科及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享誉海内外的美国史和世界史资深学者,也是我国美国史研究重镇南开美国中心的创始人。杨先生一生急公恶私、求索创新、一丝不苟、 淡泊名利、艰苦朴实、 低调为人、谦逊待人、平易近人、泽惠他人。杨先生的美国史、世界史研究成果及其学术思想和道德文章,无论做学问,还是做人,都为我们留下了丰厚的遗产,这份遗产不仅是世界史、美国史学界的 , 也是整个学术界、知识界,他的一生和故事告诉我们怎样做学问、怎样做人。 先生从不给人以权威自居,以权威压人,以权威待人,他历来反对称他为权威。 给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学术界》 2001 年第 6 期上发表了我的《 是 承认 还是 认识到 ---- 评人教社历史教材对外交原则问题的歪曲》一文,文章的第四部分引用了 17 部词典的叙述,还提到最近笔者收到我国美国史、美国外交史权威杨生 茂老教授来信,他说 : 有些人自以为身居官职,就全部真理在握 , 听不得不同意见。 acknowledge 与 recognize 有明显的区别。其间意思岂容马虎。我想前者有 理会 的意思,态度是被动的 , 后者有确认的意思,态度是主动的。(杨生茂教授致黄安年的信, 2001 年 8 月 30 日)(见 《学术界》 2001 年第 6 期第 130 页)。 我 9 月 2 日收到的这封信有关部分全文如下: 我在《学术界》上拜读过你写的关于中学课本的文章。文字详细,连刊两期。认真负责,急公秉公的精神跃然纸上。 有些人自以为身居官职,就全部真理在握 , 听不进正确的逆耳之言。你据理据证驳斥一番,爱护教育大业的正气,令人钦佩。 acknowledge 与 recognize 有明显的区别。其间意思岂容马虎。我想前者有 理会 的意思,态度是被动的 , 后者有确认的意思,态度是主动的。来函所言极是 , 其官气作风令人惊讶。 顺致 教祺 杨生茂 2001.8.30 信中说 连刊两期是指我的文章 《如何开展实事求是的学术批评 ---- 兼答任史识先生》(《学术界》, 2000 年第 6 期,第 109-119 页)和《如何开展实事求是的学术批评 ---- 兼答任史识先生》(下)(《学术界》, 2001 年第 1 期,第 140-152 页) 2001 年 12 月 1 日 , 杨生茂先生写信给我 , 专门谈到拒绝用权威来表达先生的身份 , 信的全文如下: 安年同志 : 今接 《学术界》,第 6 期( 2001 年 11 月),读到大作 是 承认 还是 认识到 。读后有两点感想: (一)你对事认真负责,尽心尽力。急公 恶私,一丝不苟的精神令人钦佩; (二)文中(第 130 页)用权威二字来表达我的身份 , 实不适当。这不仅令我赧颜羞愧,也会影响大作应有的效应,不免引起以权威压人的逆反心理。我向来不敢以权威自居,这倒不是怕拔什么白旗(如今不会有此类蠢事了),而是份量过重 , 难以承受。学后然知不足。同样,老也会知不足的。总觉得权威二字近似溢美。过去我多次公开为文 , 检查缺陷,其意在于不使谬种流传,贻误他人。另外,今日过于轻言权威,权威如过江之鲫了 , 其实真正名实相符者寥若晨星,少而又少。凡以权威自诩者难脱沽名钓誉之嫌。 请不要误会,我不是评论你的文章。大作我是表示赞同的。上述文字只是针对权威二字而发的。病中无所事事 , 自我封闭,心中自不免闷懑。刚巧二字触动杂念。唠叨几句,尚求友人原谅,并予以指正。顺顷 时绥 杨生茂 2001,12.1 先生的信使我深受震撼 , 以先生的学术造诣 , 恭称权威合乎实际。但仔细品味 , 先生说得在理 , 在学术争议中人人平等 , 不因某人身份而影响学术评价 , 这本是学术批评中的应该注意的一个基本原则 , 所以我心悦诚服地接受先生的善意批评和建议。 先生的信,字数不多 , 言简意赅,含意深长。 第一 , 先生说用权威表达身份 , 实不适当 , 不免引起以权威压人的逆反心理。 第二 , 先生说 , 我向来不敢以权威自居,份量过重 , 难以承受。 第三 , 先生说 , 学后然知不足。同样,老也会知不足的。 第四,先生说 , 今日过于轻言权威,权威如过江之鲫了 , 其实真正名实相符者寥若晨星,少而又少。 最后 , 先生还说 , 凡以权威自诩者难脱沽名钓誉之嫌。 在当今权威如过江之鲫 , 名实相符者寥若晨星之际,先生的教诲令我们深思。 附影印照片5 幅。
个人分类: 美国问题研究(07-11)|3704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的权威与权威的科学”讲座感想
lizhao2000 2010-4-12 11:11
图片来自 http://www.tjmu.edu.cn/XYXW/xyxw/201004/1680.htm 2010年4月8日, 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复旦大学神经生物学研究所所长杨雄里教授来到了同济医学院科学精神与实践讲座现场,做了题为科学的权威与权威的科学的讲演。杨院士剖析了科学与权威之间的关系:首先,他肯定权威的必要性,认为权威有推动科学的发展、引领科学发展的方向和提携后学等 3方面的作用与价值体现;其次,科学权威具有时代局限性和领域局限性。 听讲座后一点感想: 当前,全球科学备受重视与关注,科学工作者的队伍也与日俱壮,真科学、假科学,为科学(为科学发展着想)、假科学(打着科学的幌子达到自己的目的,甚至带来损人的结果), 鱼龙混珠 。科学权威似乎更应该扛起科学真、善、美的大旗,引领科学发展的精神方向。
个人分类: 听一听|348 次阅读|0 个评论
相信自己,不要迷信学术权威
chrujun 2009-12-25 20:54
最近召集学生开会,我讲了将近2个小时,这是我最长的一次谈话。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鼓励学生批评我,向我的学术观点提出挑战。特别是搞工程,有无数种可能的方案达到同一目的。限制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就是限制住自己的手脚。 但有的人却不是这样,包括院士级人物。学生提出不同学术观点就认为是不尊重老师、对老师不服气、把老师不看在眼里。 学生对老师的服从不是靠权势和地位得来的,而是靠令人信服的学术观点。 靠权势和地位维持的学术威望,绝对是不能持久的,迟早会被扔进垃圾堆的。 我很赞成林彪的观点,人的上帝就是自己。 只有相信自己、依靠自己、提高自己,在学术上自己做自己的主人,不对他人亦步亦趋,才能够真正学有所成。 无论面对什么样的权威,都要认真思考。只有通过自身的逻辑推理认可的观点才可以赞成,迷信权威只会害了自己。
个人分类: 科研心得|8856 次阅读|4 个评论
唐诗遭恶搞标致着中华文化权威的倒坍和民族精华的遗失
famingkuang 2009-4-4 19:09
当你走进校园,走进村庄,听到的唐诗一定是令人啼笑皆非的恶搞版,真正的唐诗已经慢慢的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因为孩子们最先接触到的已经不是正宗的唐诗而是恶搞版的唐诗,这种现象是可喜的还是可悲的呢? 有人认为从这可以 窥探到了新时代少年积极创造的欲望和对唐诗的韵味的欣赏,惊喜发现了同学们创新的火花 。真的是这样的吗?在我看来,唐诗遇恶搞真正能说明的只是文化权威的倒台,没有什么创新可言,因为恶搞出来的作品是 100% 的庸俗不堪,没有任何艺术可言,如果这也能算创造,那中国人的创造的档次未免也太低了。 可以肯定的说这些被创造出来的恶搞版唐诗的作者绝不是少年儿童们,是一些自以为是的大人们,一些所谓的文化精英们,而少年儿童们只是其传播者和受害者。 唐诗的遇恶搞标致着中华文化权威的彻底倒塌和中华民族精华的遗失,我们注定是成为败家子的一代。 =================================================== 附恶搞唐诗《春晓》的部分版本,还有比较儿童不宜的就不录在这里了。 ===================================================== 春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恶搞( 1 ) 春眠不觉晓 , 处处蚊子咬 '{{bfIHz 。 撒下敌敌畏 , 不知死多少。 恶搞( 2 ) 春眠不洗脚, 蚊蝇处处跑。 夜来香港脚,臭得不得了。 恶搞( 3 ) 春眠不觉晓, 处处蚊子少。 夜来大狗熊,看你往哪跑 。 恶搞( 4 ) 春眠不觉晓,处处蚊子咬。 夜来木乃伊,人们吓死撩 。 恶稿( 5 ) 千年不洗澡,处处蚊子咬。 夜来香港脚,臭得不得了。 恶搞( 6 )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鸡叫。 夜来偷鸡贼,鸡去知多少? 恶搞( 7 ) 午觉没睡好 , 处处蚊子咬。 醒来逛论坛 , 灌水知多少。 恶搞( 8 ) 春眠不觉晓,老婆耳边叫。 又是下雨天,打妻解烦恼。 恶搞( 9 ) 今天心情好,捡到金元宝。 半路遇警察,不交走不了。 恶搞( 10 ) 春眠不觉晓,庸人偏自扰。 走过单行道,花落知多少 ?
个人分类: 反思|928 次阅读|6 个评论
华罗庚,伽罗华也是民科??
热度 1 wangyong77 2009-3-24 08:52
根据一些人的观点,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看来华罗庚,伽罗华也是民科。 伽罗华 (Eacute;variste Galois,公元1811年~公元1832年)是 法国 对函数论、方程式论和 数论 作出重要贡献的 数学家 ,他的工作为 群论 (一个他引进的名词)奠定了基础;所有这些进展都源自他尚在校就读时欲证明五次多项式方程根数解(Solution by Radicals)的不可能性(其实当时已为 阿贝尔 ( Abel )所证明,只不过伽罗华并不知道),和描述任意多项式方程可解性的一般条件的打算。虽然他已经发表了一些论文,但当他于1829年将论文送交 法兰西科学院 时,第一次所交论文却被 柯西 ( Cauchy )遗失了,第二次则被 傅立叶 ( Fourier )所遗失;他还与 巴黎综合理工大学 (Eacute;cole Polytechnique)的口试主考人发生顶撞而被拒绝给予一个职位。在父亲自杀后,他放弃投身于 数学 生涯,注册担任辅导教师,结果因撰写反 君主制 的文章而被开除,且因信仰 共和 体制而两次下狱。他第三次送交科学院的论文均被 泊松 ( Poisson )所拒绝。伽罗华死于一次决斗,可能是被 保皇派 或警探所激怒而致,时年21岁。 他被公认为数学史上两个最具浪漫主义色彩的人物之一 。 http://baike.baidu.com/view/34237.htm  1829年,伽罗华在他中学最后一年快要结束时,把关于群论初步研究结果的论文提交给法国科学院,科学院委托当时法国最杰出的数学家柯西作为这些论文的鉴定人。在1830年1月18日柯西曾计划对伽罗华的研究成果在科学院举行一次全面的意见听取会。他在一封信中写道:今天我应当向科学院提交一份关于年轻的伽罗华的工作报告但因病在家,我很遗憾未能出席今天的会议,希望你安排我参加下次会议,讨论已指明的议题。然而,第二周当柯西向科学院宣读他自己的一篇论文时,并未介绍伽罗华的著作,这是一个非常微妙的事故。   1830年2月,伽罗华将他的研究成果比较详细地写成论文交上去了,以参加科学院的数学大奖评选,希望能够获奖。论文寄给当时科学院终身秘书傅立叶,但傅立叶在当年5月去世了,在他的遗物中未能发现伽罗华的手稿。就这样,伽罗华递交的两次数学论文都被遗失了。   对事业必胜的信念激励着年轻的伽罗华。虽然他的论文一再被丢失,得不到应有的支持,但他并没有灰心,他坚持他的科研成果,不仅一次又一次地想办法传播出去,还进一步向更广的领域探索。 l832年3月16日伽罗华获释后不久,年轻气盛的伽罗华为了一个舞女,卷入了一场他所谓的爱情与荣誉的决斗。伽罗华非常清楚对手的枪法很好,自己难以摆脱死亡的命运,所以连夜给朋友写信,仓促地把自己生平的数学研究心得扼要写出,并附以论文手稿。   他不时的中断,在纸边空白处写上我没有时间,我没有时间,然后又接着写下一个极其潦草的大纲。他在天亮之前那最后几个小时写出的东西,为一个折磨了数学家们几个世纪的问题找到了真正的答案,并且开创了数学的一片新的天地。   伽罗华对自己的成果充满自信,他在给朋友舍瓦利叶的信中说:我在分析方面做出了一些新发现。有些是关于方程论的;有些是关于 整函数 的。公开请求雅可比或高斯,不是对这些定理的正确性,而是对这些定理的重要性发表意见。我希望将来有人发现,这些对于消除所有有关的混乱是有益的。   第二天上午,在决斗场上,伽罗华被打穿了肠子。死之前,他对在他身边哭泣的弟弟说:不要哭,我需要足够的勇气在20岁的时候死去。他被埋葬在公墓的普通壕沟内,所以今天他的坟墓已无踪迹可寻。他不朽的纪念碑就是他的著作,由两篇被拒绝的论文和他在死前那个不眠之夜写下的潦草手稿组成。   历史学家们曾争论过这场决斗是一个悲惨遭的爱情事件的结局,还是出于政治动机造成的,但无论是哪一种,一位世界上最杰出的数学家在他20岁时被杀死了, 他研究数学才只有五年 。 群论跨越时代的创造   伽罗华死后,按照他的遗愿,舍瓦利叶把他的信发表在《百科评论》中。他的论文手稿过了十四年后,也就是1846年,才由法国数学家 刘维尔 领悟到这些演算中迸发出的天才思想,他花了几个月的时间试图解释它的意义。刘维尔最后将这些论文编辑发表在他的极有影响的《纯粹与应用数学杂志》上,并向数学界推荐。1870年法国数学家约当根据伽罗华的思想,写了《论置换与代数方程》一书,在这本书里伽罗华的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阐述。   伽罗华最主要的成就是提出了群的概念,并用群论彻底解决了根式求解代数方程的问题,而且由此发展了一整套关于群和域的理论,为了纪念他,人们称之为伽罗华理论。正是这套理论创立了抽象代数学,把代数学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里程。正是这套理论为数学研究工作提供了新的数学工具群论。它对数学分析、几何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并标志着数学发展现代阶段的开始。   伽罗华非常彻底地把全部代数方程可解性问题,转化或归结为置换群及其子群结构分析的问题。这是伽罗华工作中的第一个突破,他犹如划破黑夜长空的一颗瞬间即逝的彗星,开创了置换群论的研究,确立了代数方程的可解性理论,即后来称为的伽罗华理论,从而彻底解决了一般方程的根式解难题。   作为这个理论的推论,可以得出五次以上一般代数方程根式不可解,以及用圆规、直尺(无刻度的尺)三等分任意角和作倍立方体不可能等结论。   对伽罗华来说,他所提出并为之坚持的理论是一场对权威、对时代的挑战,他的群完全超越了当时数学界能理解的观念。也许正是由于年轻,他才敢于并能够以崭新的方式去思考,去描述他的数学世界。也正因如此,他才受到了冷遇。   在这里,我们后人感受到的是一种孤独与悲哀,一种来自智慧的孤独与悲哀。但是,历史的曲折并不能埋没真理的光辉。今天由伽罗华开始的群论,不仅对近代数学的各个方向,而且对 物理学 、 化学 的许多分支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在分送伽罗华的论文之前,他的兄弟和奥古斯特。谢瓦利埃将它们重写了一遍,目的是把那些解释整理清楚。伽罗华阐述他的思想时总是急于求成,不够充分,这种习性无疑地由于他只有一个晚上的时间来概要叙述他多年的研究而更为严重。虽然他们很尽职地将论文抄本送交卡尔。高斯,卡尔。雅可比和其他一些人,但此后10多年,直到约瑟夫。刘维尔在1846年得到一份之前,伽罗华的工作一直未得到承认。   刘维尔领悟到这些演算中迸发出的天才思想,他花了几个月的时间试图解释它的意义。最后他将这些论文编辑发表在他的极有影响的《纯粹与应用数学杂志》上。其他的数学家对此作出了迅速和巨大的反响,因为事实上伽罗华已经对如何去寻找五次议程的解作了完整透彻的叙述这是十九世纪数学中由一位它的最悲惨遭的英雄创造的一件杰作。   在对论文的介绍中,刘维尔对为什么这位年轻数学家会被他的长辈们拒绝,以及他本人的努力怎样使伽罗华重新受到注意做了反思:   过分地追求简洁是导致这一缺憾的原因。人们在处理像纯粹代数这样抽象和神秘的事物时,应该首先尽力避免这样做。事实上,当你试图引寻读者远离习以为常的思路进入较为困惑的领域时,清晰性是绝对必需的,就像笛卡尔说过的那样:在讨论超前的问题时务必空前地清晰。伽罗华太不把这条箴言放在心上,而我们可以理解这些杰出的数学家想必认为,通过他们审慎的忠告所表现的苛刻,设法使这个充满才华但尚无经验的初出茅庐者转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是合适的。   他们苛评的这位作者,在他们看来是勤奋和富有进取心的,他可以从他们的忠告中获益。   但是现在一切都改变了,伽罗华再也回不来了!我们不要再过分地作无用的批评,让我们把缺憾抛开,找一找有价值的东西   我的热心得到了好报。在填补了一些细小的缺陷后,我看出伽罗华用来证明这个美妙的定理的方法是完全正确的,在那个瞬间,我体验到一种强烈的愉悦。  在对论文的介绍中,刘维尔对为什么这位年轻数学家会被他的长辈们拒绝,以及他本人的努力怎样使伽罗华重新受到注意做了反思:   过分地追求简洁是导致这一缺憾的原因。人们在处理像纯粹代数这样抽象和神秘的事物时,应该首先尽力避免这样做。事实上,当你试图引寻读者远离习以为常的思路进入较为困惑的领域时,清晰性是绝对必需的,就像笛卡尔说过的那样:在讨论超前的问题时务必空前地清晰。伽罗华太不把这条箴言放在心上,而我们可以理解这些杰出的数学家想必认为,通过他们审慎的忠告所表现的苛刻,设法使这个充满才华但尚无经验的初出茅庐者转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是合适的。   他们苛评的这位作者,在他们看来是勤奋和富有进取心的,他可以从他们的忠告中获益。   但是现在一切都改变了,伽罗华再也回不来了!我们不要再过分地作无用的批评,让我们把缺憾抛开,找一找有价值的东西   我的热心得到了好报。在填补了一些细小的缺陷后,我看出伽罗华用来证明这个美妙的定理的方法是完全正确的,在那个瞬间,我体验到一种强烈的愉悦。 附:伽罗华的遗书   我请求我的爱国同胞们,我的朋友们,不要指责我不是为我的国家而死。   我是作为一个不名誉的风骚女人和她的两个受骗者的牺牲品而死的。我将在可耻的诽谤中结束我的生命。噢!为什么要为这么微不足道的,这么可鄙的事去死呢?我恳求苍天为我作证,只有武力和强迫才使我在我曾想方设法避开的挑衅中倒下。   我亲爱的朋友:   我已经得到分析学方面的一些新发现   在我一生中,我常常敢于预言当时我还不十分有把握的一些命题。但是我在这里写下的这一切已经清清楚楚地在我的脑海里一年多了,我不愿意使人怀疑我宣布了自己未完全证明的定理。   请公开请求雅可比或高斯就这些定理的重要性(不是就定理的正确与否)发表他们的看法。然后,我希望有人会发现将这一堆东西整理清楚会是很有益处的一件事。   热烈地拥抱你    伽罗华   评:伽罗华的想法是有道理的,但事实这道理只是在探求新知时特别有用。   伽罗华的成就成为整个数学界的成就是一件远比伽罗华想象的更艰难更平常的过程。 ================================================ 注 华罗庚还不是非常典型的民科,伽罗华则是被埋没了多年的典型民科,没有什么专业水平,没有怎么上学,更是挑战权威,而且一直没有得到认可,死后许多年才被 人经过长期的研读才发现。 在此抛砖引玉,希望大家举出更多的例子来。
个人分类: 支持民间科学工作者|3406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科学靠证伪而不是反伪向前发展
wangyong77 2009-3-23 18:31
    近年,由于主编出版广义进化研究丛书,特别是其中的一本《微漪之塘宇宙进化的新图景》,而涉足自然科学界,并且同不少科学家有了直接的交往。我这才知道并且令我惊讶和不解,我国科学界有一股反伪之风:许多富有原创和独创的,或从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生发出来的,或从现有科学(常识)看来难以理解的理论或假说,一经提出就给扣上伪科学或似伪科学的帽子,打入冷宫,再也不可能获得立项、拨款和其他能够继续研究下去的条件。我觉得这是一种很不正常的情况,不利于我国科学的发展,特别是不利于出创新性的成果。因为科学从来就是靠证伪向前发展的,从来没靠反伪向前发展过。   近代科学公认的起点,是伽利略爬到比萨斜塔上,将大小相同但重量不同的铁球和铅球同时下落,让公众看到它们同时着地,从而对亚里士多德《物理学》中的完全符合一般人的常识的命题物体下落的时间与重量成反比做了证伪。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开普勒等人推倒托勒密的地心说,确立日心说,也是前仆后继地用理论、模型、计算、观测对后者的理论进行证伪。再看现代物理学的开端,是迈克尔孙-莫雷实验对以太的存在和光在以太中传播做了证伪,从而动摇了经典物理学的基础,并且启发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而相对论又是对牛顿经典力学是宇宙真理,或客观真理,或绝对真理的证伪。科学史上有许多这样的证伪英雄,可是反伪英雄却几乎一个也找不到。   我们只在前苏联的科学史上找到一批反伪英雄,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李森科。以前我大致知道这批人反相对论,反量子力学,反控制论,反遗传学的一桩桩公案。最近读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背上十字架的科学苏联遗传学劫难纪实》,才详细知晓李森科一伙的罪恶和造成的后果。   本来在上世纪30年代,以瓦维洛夫院士为代表的苏联基因遗传学派在世界上处于公认的领先地位,可是,由于政治投机分子和科学骗子李森科爬上全苏农业科学院院长的位置,在斯大林、莫洛托夫、日丹诺夫,还有后来的赫鲁晓夫的支持下,把孟德尔-魏斯曼-摩尔根代表的基因遗传学打成了伪科学,瓦维洛夫学派就不断遭到解散、撤消、撤职、流放、监禁,甚至枪毙。在伦敦召开的有300多名科学家参加的世界遗传学大会推选瓦维洛夫为主席,苏联政府不批准他出席,大会就一直空着那把椅子以示抗议。这样一位享有世界声誉的遗传学家,最后是在劳改营里被饿死,苏联原来处于领先地位的基因遗传学派全军覆灭。其后果不仅使遗传学研究错失良机,而且还有农业生产落后和全民挨饿。   为什么反伪不可能推动科学向前发展,甚至还可能阻碍科学的发展呢?   让我们设现有的科学理论为S,再设新出现的理论、假说、猜想以及在此基础上做出的科研成果为a、b、c、d、e,如果当权者,或者科技部门的领导者,或者新闻媒体,不做深入的调查研究,不做一番有科学严谨性的证伪工作,只要a、b、c、d、e同S不一样或不一致,就轻易地给a、b、c、d、e都扣上伪科学的帽子,将它们一棍子打死,那么留下来的还是原有的科学S,当然是任何进步和发展都不会出现的。更可怕的是,倘若在a、b、c、d、e当中,有一个大有希望获得实证并上升为新科学,新理论,或者甚至能对S造成证伪从而引发一场科学革命的革新性变异,譬如d;可是,这个d却不幸过早地被反伪英雄扼杀在萌芽状态了,就像前苏联的李森科们对基因遗传学所做的那样,结果当然是痛失良机和阻碍了科学的发展。   那么,为什么证伪能推动科学向前发展呢?   因为,作为社会这个复杂动态系统的子系统的社会的科学共同体也是一个复杂动态系统。所以科学共同体就有所有复杂动态系统都有的自组织、非线性、涌现、竞争、随机性、涨落、突变、多轨线等属性。这就是说,科学共同体内有各式各样的科学家、科学理论、假说、猜测,当然也不乏伪科学家和伪科学。可是它们全都混杂在一起,鱼龙杂沓,真假难辨,处在一种动态竞争过程当中,这正是科学共同体这个有机体的生命所在。特别应当注意的是,科学、前科学、潜科学和伪科学的界线是模糊的特别是,至今我还没有看到哪位反伪英雄给出过严格区分的定义。因此,当权者,或者科技部门的领导者,或者新闻媒体,决不能把科学共同体当作线性的、决定论的简单系统来处理,轻易地乱贴标签,乱扣帽子和乱打棍子。科学共同体没有,也不可能有永远正确的绝对权威和绝对真理。科学只能靠实证,靠事实、靠逻辑推理、靠数学计算、靠实验结果和统计结果说话,要么被暂时性地证实,要么被永久性地被证伪。一种典型的情况是,一批异常现象X出现了,科学共同体内涌现出了a、b、c、d、e种解释性的假说,它们经过激烈的,有时是长时间的竞争,逐渐地a、b、c、e都无法证实自己,并且先后被证伪了,只有d留下来了,它至少暂时性地既能证实自己,又不能被证伪,那它就暂时性地站住脚了,成为共同信奉的一种科学理论。可是,它的这种地位不是永久性的。倘若出现了X现象,d理论解释不了,接着d也被证伪了,让位于能对X现象做出更完美解释的f理论。科学就是这样通过实证,特别是证伪,向前发展的。   如果中国科学界能多一些证伪英雄,少一些反伪英雄,那么中国科学就一定会增加创新活力,国家科技发明一等奖就不会年年空缺,在不久的将来有中国科学家荣获诺贝尔科学奖也会有希望。
个人分类: 支持民间科学工作者|1532 次阅读|3 个评论
《把问科学》------质疑应该是一种常态
热度 7 freefloating 2008-11-25 10:36
对于“质疑权威”讨论的很热闹,本来好像没有问题的问题由此挖掘出很多深度问题,很好很有趣。 不过我只能写关乎自身的小例子,小故事。因为问题太大,想在广度深度上无懈可击的难度类似于化作概率波穿墙而过,能做到没有大毛病都太难。 对于何谓权威,定义来定义去,怕是升华成哲学专业问题,而我能一直感兴趣的不过是小孩子对世界或科学的感知(也许这也是太大的问题)。 但我认为质疑是没有问题,我想各位可能有我同样的感觉,我希望各位能帮忙看看这种理解对吗? 打小学习,课本上的定理证明,我就非要亲自推导证明一下,否则很难受,还真不是故意为了做什么思维体操,锻炼脑力,就是觉得即使是大家推证的,举世公认的,也要通过自己的一番脑力以后,才能内化入自己的思想体系,然后就心情愉悦了。 后来只是学的越来越多,发觉这套方法渐渐不灵了,因为你根本没有时间没有能力将前人的东西从本源上整理来给自己,也就越来越多的全盘接受。随着这种囫囵吞枣的能力也越来越强,好多东西根本就不能在建构在自己的思维根基之上了,不用说像什么广义相对论啊,非线性光学,即使电动力学,光学热统要想学懂,需要补得基础太多,于是稀里糊涂的理解了很多问题,凭空搭建着自己的思维大厦。 现在的感觉只能是,你给我一系列前提条件,并且我们都相信这是对的,然后我根据正确的逻辑推演,知道可以达到什么样的合理结论。 (其实我理解对于项目论文的同行评议也不过如此,大家所能看到的是一个人的基本科学素养,学科声誉,看他的研究基础,本子的结构是不是符合科学的规范,所得成果是否符合专业预想。) 现在很多问题再也不敢触碰了,像时间、空间、有限、无限 …… 我一直认为大家和常人的区别就在于,他们一直可以将高深的问题思考起来,像我们思考初高中数学一样自然,发于自己的思维根基,所以才可以自由驰骋。 似乎跑题啦?其实我想说的是,我们没有能力质疑权威(学术),是因为我们长大以后发现权威远远超出了我们能够理解和超越的能力,我们只能仰望他们的光辉,我们有自知之明的知道我们的质疑肯定是幼稚可笑的,因为我们的思维大厦,是凭空而起的。 但是我们本源的思维和学习能力是来自于质疑的。如果我们不是从小带着质疑的心长大,那我们怎么可能通过不断的质疑前人的知识经验,来获取自己各方面的能力的提高呢?难道一颗从不怀疑权威的心能够有任何创造力,即使这种质疑不过是小小的疑问,小小的不解,但是这才是我们渴求知识的原因。 如果我们能在质疑的道路上走得越远,我们的成就也就能够更大。 就像现在上课,学生们已经根本提不出什么问题了?他们已经退化了自己质疑的基本素质。 我们都曾经质疑权威,只不过我们渐渐的发现我们在越来越多的方面需要谨慎,我们不过是越来越有自知之明,越来越谦虚,是因为我们没有能力骄傲,是因为我们在很多方面不再自信我们可以像样的质疑权威。 这就是为什么大家总会认为质疑是如此重要,而小家说胡乱的质疑是讨厌的。 但是我们不能用自己不自信的心,去打击还自信自己未来和创造的年轻人,我们不能对我们的孩子说:就凭你那点知识,还想质疑爱因斯坦。我们也不能对孩子说:课本上都证明对了,你还敢不相信。 我们要告诉他们的是:要质疑权威,要相信自己的独立思考。即使绝大部分的独立思考和质疑权威都是毫无意义的重复,但真正的进步和创造也许就孕育其中。 任何时候,质疑无罪。讨不讨人厌另说。 况且我们的现实,不管是科学界还是政界,缺乏的是对观念的质疑和对人的信任,所以我觉得科学家们应该教会大家的是怎么合理有效的质疑和广泛建立自信和信任。而不是告诉一个本来只知道低头走路的人,脚踏实地有多重要。 虽然我们始终需要反对派,但是我们可以选择自己做谁的反对派更有意义! 既然大家说:“在能够对科学做出贡献的所有因素中,观念的冲破是最伟大的。”对这句话,你怎么可以质疑他说的不那么有道理。 我还有一个耿耿于怀的情节,就是我不知道欧式几何,这个科学的范式,那些伟大的科学家们到底是怎么去思考那些公理的?在我看来这些公理不证自明,大家竟然能看出问题,认为这也需要证明,竟然也能从第五公设推演出非欧几何。 我想,若是谁能以讲故事的方法给我讲懂其中的道理,我对他的敬仰也定如滔滔江水,绵绵不绝。 我真的希望科学网里的科学家们告诉学生孩子们,一个好的问题是多么重要,一个好的质疑是怎么提出的?我们能不能具有这样的思维?我们能不能锻炼出这样的思维?讨论出身资格是没有多大意义的,我觉得应该讨论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我们如何能够冲破出身资格的限制,真正做出有些价值的事情。 打击一个人的自信太容易啦,树立一个人的自信却很难。 我很喜欢看名人传记,但我希望看到的不是龙生龙凤生凤, 我希望看到的是任何努力的生命都可以通过观念的突破,自身的奋斗实现梦想。
个人分类: 把问科研|6497 次阅读|52 个评论
[水煮物理]之六:扒掉皇帝的新衣
热度 1 penrose 2008-11-9 15:08
之六:扒掉皇帝的新衣 (连环画《皇帝的新衣》) 中国有句古话: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可见,碰碰至高无上的皇帝是一种多么恐怖的事情。即便是皇帝被骗子蒙蔽穿了一件无法看见的衣服,也无人敢直言一句,最后只有一个无知的小孩喊出了皇帝在裸奔。那位小孩的命运不可而知,肯定是倒霉到家了。此等事情在学术界想必屡见不鲜,因为学霸们、权威们、先知们的思想总是统领某个或者整个领域。比如亚里士多德,他的思想便统领西方自然科学千年之久,堪称自然科学的皇帝。然而皇帝总有出错的时候,比如穿上了骗子的新衣。只是在科学领域,不只是存在一两个敢说真话的人,像我们前面提到的哥白尼和布鲁诺就是其中代表。我们还有更大胆的同学,他不仅仅说皇帝的新衣是假的,而且亲手在众人面前,扒掉了皇帝的新衣,让众人看到,一个赤裸裸的皇帝,不过如此!这位胆大包天的同学,便是伽利略,近代自然科学的先驱者。 (伽利略) 亚里士多德的教义里有那么一条:重物下落是物体的自然属性,物体越重,趋向自然位置的倾向性也就越大,所以下落速度也越大。即到物体下落速度与物体重量成正比。这条教义一直到16世纪仍然为人们所笃信,因为好像理所当然。不过从没有人怀疑过,这位哲人无非是转了转脑子就蹦出的这么句话,没想到成了金科玉律。事实上,早在伽利略之前,就有三人怀疑此语,只是他们没有流传下实验记录。而伽利略,作为实验物理的奠基人,第一次做了那个闻名遐迩的自由落体实验比萨斜塔实验。实验的设计很简单,让一个小铁球和一个大铁球同时在斜塔高出释放,看谁先落地。实验的思想却很精妙:假如小球下落慢v1、大球下落快v2,那么把两个球绑在一起的话,必然小球要拖慢大球的下落速率,于是这样的下落速率介于两者之间vv1+v2,可是两个在一起的质量大于任何一个m=m1+m2m1,m2,若看成整体那它们的下落速率应该大于其中任何一个vv1,v2。很显然,从同一个前提假设出发推出了一个矛盾的命题结论,亚里士多德的命题肯定有问题的。据说,伽利略在公众面前做了这个落体实验,证实了两个球是同时落地的,于是证明物体的下落速率与其质量无关。有人也一直怀疑伽利略到底干过这个事情没,事实上,即使如此的实验,也很难判定的,因为抓重球的那个手会释放的慢一些,所以可能会导致与亚里士多德完全相反的结论重球反而下落慢!这可不是人们所能接受的解释。只能说,比萨斜塔实验是伽利略一次成功的表演,真正扒掉皇帝的新衣的实验,乃是更为巧妙的斜面实验。 (比萨斜塔) 1632年和1638年是伽利略的丰收年,他在这两年里分别出版了两部《对话》:《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支持了地动学说,首先阐明了运动的相对性原理;《两门新科学的对话》讨论了材料抗断裂、媒质对运动的阻力、惯性原理、自由落体运动、斜面上物体的运动、抛射体的运动等问题,给出了匀速运动和匀加速运动的定义。这两部《对话》奠定了力学的基础,而关于物体运动的相关讨论和实验研究,更是开创了用实验事实说话的物理学研究风格。更重要的是,关于运动的相对性原理和惯性的讨论,启发了后来的牛顿、爱因斯坦等人,后来关于惯性质量和引力质量的讨论引出了物理学史上最伟大的革命。而这一切的开端,就在于伽利略哪个精巧的斜面实验。 (伽利略的斜面实验) 斜面实验在现在看来非常简单:只要测量斜面上铜球滚下相同距离所需要的时间就可以。伽利略发现铜球滚下1/4距离所需要的实验正好是全程时间的一半,最终确认铜球滚下的距离与所用的时间平方成比例,并且对于不同高度的斜面均能成立。由此可以推广到90斜面,即自由落体运动,物体下落高度应该和所用的时间平方成正比。可是,这个实验有许多致命的问题。测量长度恐怕问题不大,因为只要测量斜面的几分之几而已,用根棉绳就可以做到,可是测量时间呢?读者恐怕会笑用个钟表不就可以嘛!事实上,您错了。那个年代根本没有钟表,因为钟表的发明其实起源于伽利略在后面的几年里关于单摆的等时性等后续研究中。 (钟摆计时器的发明原理是单摆的等时性) 没有表也要计时,这正是伽利略聪明之处,正如欧姆发现欧姆定律的时候,根本就不可能有电流表电压表一样(那时甚至连电流电压是啥都还不清楚!)。一种说法是伽利略用自己的脉搏计时(聪明吧?),只要数脉搏的个数,认为任意两个脉搏之间等时间间隔就可以,不过若您要是有哮喘,那就完了。《对话》里的记录是伽利略发明了漏水计量时间的方法,在一个大水箱戳个小洞,接下所须计量的时间内所有漏出的水,然后称量它们的比重,只要得到不同时间漏出的水的重量之比,就可以得到时间之比!这简直太绝了。不过这一招,其实在公元前二世纪咱大汉王朝就用过了,而且发明了最原始的计时工具漏壶,此待《水煮物理》下期后话。我更喜欢另一个传说,伽利略能精确计时,在于他有个懂音乐的老爸。伽利略小时候就跟老爸学小提琴,因此音乐节拍感非常强,所以只要在做实验的时候,哼支小曲就可以计量时间了,何不乐哉!传说终归还是传说,也就平时吹牛乐呵乐呵罢了。伽利略在斜面实验之后,对物体的运动问题做了大量思考,得出了许多有用而准确的结论。他对时间计量的发明,更是开拓了人类如何记录和度量时间的先河。中国人会日晷、漏壶、沙漏、燃香计时,可偏偏没有发明出机械计时,与其说是遗憾,不如说是孔子的吃饭哲学堵塞了读书人的脑子,实属必然。 (伽利略发明的机械定时器)
个人分类: 水煮物理|6765 次阅读|3 个评论
【水煮物理】之六:扒掉皇帝的新衣
luohuiqian 2008-11-9 15:04
之六:扒掉皇帝的新衣 (连环画《皇帝的新衣》) 中国有句古话: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可见,碰碰至高无上的皇帝是一种多么恐怖的事情。即便是皇帝被骗子蒙蔽穿了一件无法看见的衣服,也无人敢直言一句,最后只有一个无知的小孩喊出了皇帝在裸奔。那位小孩的命运不可而知,肯定是倒霉到家了。此等事情在学术界想必屡见不鲜,因为学霸们、权威们、先知们的思想总是统领某个或者整个领域。比如亚里士多德,他的思想便统领西方自然科学千年之久,堪称自然科学的皇帝。然而皇帝总有出错的时候,比如穿上了骗子的新衣。只是在科学领域,不只是存在一两个敢说真话的人,像我们前面提到的哥白尼和布鲁诺就是其中代表。我们还有更大胆的同学,他不仅仅说皇帝的新衣是假的,而且亲手在众人面前,扒掉了皇帝的新衣,让众人看到,一个赤裸裸的皇帝,不过如此!这位胆大包天的同学,便是伽利略,近代自然科学的先驱者。 (伽利略) 亚里士多德的教义里有那么一条:重物下落是物体的自然属性,物体越重,趋向自然位置的倾向性也就越大,所以下落速度也越大。即到物体下落速度与物体重量成正比。这条教义一直到16世纪仍然为人们所笃信,因为好像理所当然。不过从没有人怀疑过,这位哲人无非是转了转脑子就蹦出的这么句话,没想到成了金科玉律。事实上,早在伽利略之前,就有三人怀疑此语,只是他们没有流传下实验记录。而伽利略,作为实验物理的奠基人,第一次做了那个闻名遐迩的自由落体实验比萨斜塔实验。实验的设计很简单,让一个小铁球和一个大铁球同时在斜塔高出释放,看谁先落地。实验的思想却很精妙:假如小球下落慢v1、大球下落快v2,那么把两个球绑在一起的话,必然小球要拖慢大球的下落速率,于是这样的下落速率介于两者之间vv1+v2,可是两个在一起的质量大于任何一个m=m1+m2m1,m2,若看成整体那它们的下落速率应该大于其中任何一个vv1,v2。很显然,从同一个前提假设出发推出了一个矛盾的命题结论,亚里士多德的命题肯定有问题的。据说,伽利略在公众面前做了这个落体实验,证实了两个球是同时落地的,于是证明物体的下落速率与其质量无关。有人也一直怀疑伽利略到底干过这个事情没,事实上,即使如此的实验,也很难判定的,因为抓重球的那个手会释放的慢一些,所以可能会导致与亚里士多德完全相反的结论重球反而下落慢!这可不是人们所能接受的解释。只能说,比萨斜塔实验是伽利略一次成功的表演,真正扒掉皇帝的新衣的实验,乃是更为巧妙的斜面实验。 (比萨斜塔) 1632年和1638年是伽利略的丰收年,他在这两年里分别出版了两部《对话》:《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支持了地动学说,首先阐明了运动的相对性原理;《两门新科学的对话》讨论了材料抗断裂、媒质对运动的阻力、惯性原理、自由落体运动、斜面上物体的运动、抛射体的运动等问题,给出了匀速运动和匀加速运动的定义。这两部《对话》奠定了力学的基础,而关于物体运动的相关讨论和实验研究,更是开创了用实验事实说话的物理学研究风格。更重要的是,关于运动的相对性原理和惯性的讨论,启发了后来的牛顿、爱因斯坦等人,后来关于惯性质量和引力质量的讨论引出了物理学史上最伟大的革命。而这一切的开端,就在于伽利略哪个精巧的斜面实验。 (伽利略的斜面实验) 斜面实验在现在看来非常简单:只要测量斜面上铜球滚下相同距离所需要的时间就可以。伽利略发现铜球滚下1/4距离所需要的实验正好是全程时间的一半,最终确认铜球滚下的距离与所用的时间平方成比例,并且对于不同高度的斜面均能成立。由此可以推广到90斜面,即自由落体运动,物体下落高度应该和所用的时间平方成正比。可是,这个实验有许多致命的问题。测量长度恐怕问题不大,因为只要测量斜面的几分之几而已,用根棉绳就可以做到,可是测量时间呢?读者恐怕会笑用个钟表不就可以嘛!事实上,您错了。那个年代根本没有钟表,因为钟表的发明其实起源于伽利略在后面的几年里关于单摆的等时性等后续研究中。 (钟摆计时器的发明原理是单摆的等时性) 没有表也要计时,这正是伽利略聪明之处,正如欧姆发现欧姆定律的时候,根本就不可能有电流表电压表一样(那时甚至连电流电压是啥都还不清楚!)。一种说法是伽利略用自己的脉搏计时(聪明吧?),只要数脉搏的个数,认为任意两个脉搏之间等时间间隔就可以,不过若您要是有哮喘,那就完了。《对话》里的记录是伽利略发明了漏水计量时间的方法,在一个大水箱戳个小洞,接下所须计量的时间内所有漏出的水,然后称量它们的比重,只要得到不同时间漏出的水的重量之比,就可以得到时间之比!这简直太绝了。不过这一招,其实在公元前二世纪咱大汉王朝就用过了,而且发明了最原始的计时工具漏壶,此待《水煮物理》下期后话。我更喜欢另一个传说,伽利略能精确计时,在于他有个懂音乐的老爸。伽利略小时候就跟老爸学小提琴,因此音乐节拍感非常强,所以只要在做实验的时候,哼支小曲就可以计量时间了,何不乐哉!传说终归还是传说,也就平时吹牛乐呵乐呵罢了。伽利略在斜面实验之后,对物体的运动问题做了大量思考,得出了许多有用而准确的结论。他对时间计量的发明,更是开拓了人类如何记录和度量时间的先河。中国人会日晷、漏壶、沙漏、燃香计时,可偏偏没有发明出机械计时,与其说是遗憾,不如说是孔子的吃饭哲学堵塞了读书人的脑子,实属必然。 (伽利略发明的机械定时器) 更多相关博文请访问 【若水阁】(科学博客) : 之零:物理当然很有趣 之一:物理是谁他妈生的? 之二:物理的第一次 之三:有关吃饭问题 之四:裸奔之行为艺术 之五:偷窥上帝的秘密
个人分类: 水煮物理|2562 次阅读|1 个评论
受我影响之前请先批判我
考槃在涧 2008-7-28 10:36
金蛇郎君说,重宝秘术,付与有缘,入我门来,遇祸莫怨。我没有重宝,也没有秘术,更没有金蛇剑,只时常有些稀奇古怪的念头付与有缘。金蛇郎君说遇祸莫怨,我没有那么不付责任,事实上,我心里很担心。 人的思维有许多惯性,既会晕轮,又会刻板,还会功能固着。 晕轮效应最早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 爱德华 桑戴克 于本世纪二十年代提出的。他认为,人们对人的认知和判断往往只从局部出发,扩散而得出整体印象,也即常常以偏概全。一个人如果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一种积极肯定的光环笼罩,并被赋予一切都好的品质;如果一个人被标明是坏的,他就被一种消极否定的光环所笼罩,并被认为具有各种坏品质。这就好象刮风天气前夜月亮周围出现的圆环(月晕),其实呢,圆环不过是月亮光的扩大化而已。据此,桑戴克为这一心理现象起了一个恰如其分的名称晕轮效应,也称作光环作用。 刻板印象指的是人们对某一类人或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是我们在认识他人时经常出现的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我们经常听人说的长沙妹子不可交,面如桃花心似刀,东北姑娘宁可饿着,也要靓着,实际上都是刻板印象。 功能固着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只看到某种事物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它其他方面可能有的功能。这是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对某些事物的功能或用途的固定看法。例如,对于电吹风,一般人只认为它是吹头用的,其实它还有多种功能,可以做衣服、墨迹等的烘干器;砖,它的主要功能是用来建筑,然而我们还可以用它来当武器、坐凳等。功能固着影响人的思维,不利于新假设的提出和问题的解决。 人的这些思维惯性对普通人来说是常态,但一定是学者的大敌。爱因斯坦自己是量子力学的奠基人之一,对量子力学的态度摇摆不定,很多学者受他的影响也反对量子力学,尽管科学需要反对,但这件事情还是让大家觉得很遗憾。 爱因斯坦自己说,我竭力告诫自己要蔑视权威 , 命运却使我成了权威。人们往往容易对权威产生晕轮效应,从而丧失自己的判断力而盲从。盲从不是学者的美德,因为大多数时候,很少有科学家敢于宣称自己一定是对的。一般来说,谁宣称他一定是对的,我多半会更怀疑他的观点;而反倒是对自己观点不那么肯定的,我倒是愿意仔细研究研究。 所以,当人们愿意接纳我的观点时,我开始对自己产生怀疑。思想最美丽也最困惑的地方就在于,它很难说有绝对的对错。每一个人都乐于见到自己的观点被认可,自己的思想被学习,自己在影响他人。但我始终对自己忐忑不安,这也是我希望系统学习物理学的原因之一:我不能确定自己是不是对的,我甚至不能确定自己的观点是不是有价值。 想起当初和亚辉认识的时候,我不断批判他的唯信息论,其实后来我在很大程度上接受并学习了他的观点和思想,但我们至少辩论了一个月。至今我也不敢肯定他的观点是不是对的,我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如果这个世界上有三个人真正懂了他的观点的话,我肯定是其中之一。如今我可以替亚辉说入我门来,遇祸莫怨了,即便如此,我对他的理论还是七分接受,三分怀疑。 尽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判断力,我还是担心晕轮效应带来的光环让我们每个人丧失理智。中国历来是一个为熟人大开方便之门的国度,而在思想上我们也经常为熟人大开方便之门。 我现在当然不是权威,也许十年后会有一些人接受我的观点,尽管现在说这些似乎为时尚早,可我还是想说:受我影响之前请先批判我,因为连我自己都不知道我是不是对的。怀疑我的观点比悦纳我的观点更让我欣喜,因为:在争辩中,我们离真理都只有一步;而在赞美中,我们离真理也许无限遥远。 百度百科 晕轮效应 百度百科 刻板印象 百度百科 功能固着
个人分类: 求道|4708 次阅读|7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4 11: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