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权威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权威

相关日志

[汇集] “同行评议”扼杀原创的权威观点
热度 3 zlyang 2020-8-21 14:19
“ 一切真理开始时总是在少数人手里,总是受到大多数人的压力。这是一个规律。 ” 不是由于有意压抑,只是由于鉴别不清,也会妨碍新生事物的成长。 为我国2070年开始 的诺贝尔 科学奖“井喷”清除障碍、铺平道路! 客观规律是客观的;独立于人而客观存在。 “ 同行评议 ” 扼杀 原创 的权威观点 “原始创新指的是前所未有的重大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原理性主导技术等创新成果。它意味着在研究开发方面,特别是在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领域取得独有的发现或发明。也可以说,原始性创新是最根本的创新,是最能体现智慧的创新。” 同行评议: 阻碍“0到1”, 不阻碍“1到2”, 帮助“2到3”。 显然,在靠近“未知”的地方,应该淡化同行评议; 相反,在靠近“已知”的地方,应该强化同行评议。 一、“同行评议”扼杀原创的权威观点列举 (1)新华网,2019-10-11,日本迎来“诺奖热潮” 从科学到工程获奖领域广泛 http://www.xinhuanet.com/world/2019-10/11/c_1210307397.htm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47107383699397810wfr=spiderfor=pc http://news.china.com.cn/2019-10/11/content_75290207.htm 从过去情况看,获得诺奖的成果大多是研究人员25至45岁取得。在当前日本的大学和研究机构,对20岁至39岁的年轻研究人员大多采用聘用制。研究人员追求短期成果,难以作出大胆挑战和踏实从事基础研究。 (2)科学网,2015-01-12,科学家分析同行评审有效性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paper/201511219413977135306.shtm?id=35306 同行评审在预测“良好的”论文方面是有效的,但可能难以识别出卓越和(或)突破性的研究。 (2-2) Kyle Siler, Kirby Lee, Lisa Bero. Measur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scientific gatekeeping . PNAS, 2015 112 (2) 360-365; https://www.pnas.org/content/112/2/360 (3)徐匡迪院士:中国颠覆性技术是被专家“投”没的 http://www.acfic.org.cn/fgdt1/zjgd/201904/t20190430_120889.html http://scitech.people.com.cn/n1/2016/0817/c1007-28642311.html “产生颠覆性技术,这种创新在目前的评审制度下,是难以实现的。” 徐匡迪:中国工程院院长、上海市市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俄罗斯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瑞典皇家工程院外籍院士。 (4)2008-04-17,Kill peer review, save civilisation, 杀死同行评议,拯救人类文明 https://www.timeshighereducation.com/news/kill-peer-review-save-civilisation/401457.article?storyCode=401457site=cn 布拉本教授认为,1970年代对研究建议的审查的引入导致了缺乏重大科学发现。 Professor Braben argues that the introduction in the 1970s of the review of research proposals has led to a dearth of big scientific discoveries. (5)2017-04-20,Nobel laureates condemn ‘unimaginative’ research funding models, 诺贝尔奖获得者谴责“缺乏想象力”的研究资金模型 https://www.timeshighereducation.com/news/nobel-laureates-condemn-unimaginative-research-funding-models (6)1980年代阿加西教授:同行评议只会导致普遍的水平下将 (苏)A.H.卢克 著,马约(署肖自力) 译. 科学史上的高水平人才 . 科学史译丛,1987(2):58-66. http://www.irgrid.ac.cn/handle/1471x/810443 (7)国际科学编辑,2019-01-11,关于同行评审和Publons,你知道多少? http://www.internationalscienceediting.cn/solution-103.html https://www.sohu.com/a/288177449_100191228 https://zhuanlan.zhihu.com/p/54621785?from_voters_page=true 这种制度在美国学界也经常受到批评。美国学者认为同行评审看上去是个很好的机制,但实际上是有缺点和带倾向性的。 第一,由于现代学术和科学的发展,任何专家除了自己的专门领域之外,对自己专门研究之外的领域实际上所知有限,特别对一些超出自己知识结构的创新性研究的判断难免失准。 第二,同行评审在本质上是带有倾向性的。 许多观察家感叹,欺骗或错误的结果仍然登载在经过同行评议杂志的页面上。其他人抱怨的同行评审制度有利于已确立的思想和知名人士,会扼杀科学创新。 (8)一位真正的大专家, 1964年3月: “一切真理开始时总是在少数人手里,总是受到大多数人的压力。这是一个规律。” 1957年6月19日:“但是压抑新生力量,压抑合理的意见,仍然是常有的事。不是由于有意压抑,只是由于鉴别不清,也会妨碍新生事物的成长。因此,对于科学上、艺术上的是非,应当保持慎重的态度,提倡自由讨论,不要轻率地作结论。” 二、“同行评议”,其实“ 评 ”的“审稿 专家 ”的 人心 典型例子: (1)1670年,牛顿的《光和色》被“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哲学汇刊”拒稿; (2)1860年,麦克斯韦“被”阿伯丁大学解雇了(was declared redundant)。爱丁堡大学求职失败。 (3)1936年8月,奈曼关于置信区间的奠基性论文《基于经典概率论的统计估计理论纲要》被退稿。 见:陈希孺. 数理统计学简史 .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第260页。 福泽谕吉抄袭了褚少孙说: “一个民族要崛起,要改变三个方面:第一是人心的改变;第二是政治制度的改变;第三是器物的改变。” 谁去评?怎么评? “在当前日本的大学和研究机构,对20岁至39岁的年轻研究人员大多采用 聘用制。研究人员追求短期成果,难以作出大胆挑战和踏实从事基础研究。 ” 2014年一位牛人说: “中国是日本最早的老师,日本是中国最新的老师。” 或许可以外解一下? 参考资料: 吕小羽,中国科学报,原始创新,瓶颈如何突破? . 2018-05-28 第5版 院士大会特刊 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18/5/335644.shtm?id=335644 http://www.qstheory.cn/science/2018-05/28/c_1122898250.htm 张辉. 钱堆不出创新 . 人民日报,2011-04-25 第020版 科技视野 http://data.people.com.cn/rmrb/20110425/20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1/4/246522.shtm?id=246522 无数事实证明,科技创新,更加需要新的科学思想、科学理论、科学方法,需要科学家的献身精神和长久的学术积累,需要良好的科研体制和宽松的科研环境,需要多领域、多层次的学术交流与合作。 当然,没有钱也是不行的,我们也不能否定经费投入对科技创新的推动作用。 推荐阅读: 武夷山. 从保证5/6工作时间说起 . 科技导报, 1997, 15(7): 19. http://www.kjdb.org/CN/volumn/volumn_1439.shtml#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KJDB199707005.htm http://qikan.cqvip.com/Qikan/Article/Detail?id=10124475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557-20993.html 相关链接: 2020-01-20,Donald W. Braben:杀死同行评议,拯救人类文明!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14979.html 2020-08-01, 艾萨克·牛顿斗不过“同行评议”!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44556.html 2020-06-12, 只有“民科”才能成就最高的人类科学进步?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37591.html 感谢您的指教! 感谢您指正以上任何错误! 感谢您提供更多的相关资料!
个人分类: 科学 - 艺术 - 社会|8874 次阅读|36 个评论
综述性论文的若干共同点
热度 6 jiangjiping 2019-1-29 08:33
综述性论文的若干共同点 蒋继平 2019年1月29日 所谓综述性论文, 顾名思义, 就是综合述说的意思。 综合性论文的英文是: Reviews. 不过, 千万别被这个称谓误导,错误地认为综述性论文是一个涉及面很广的文章。 实际上, 综合性论文都是非常专注的文章, 是某个专业的总结性或者概括性的专论。因为科技界的专业领域多如牛毛,各个专业几乎都有综述论文,所以, 综述论文不但数量很大, 而且出现在许多期刊上。在我的认知范围内, 虽然综述论文花样繁多, 但是我觉得综述论文具有以下的一些共同点。 第一,一般来说, 综述文章是由特定专业的权威教授和专家写的。 在多数情况下, 出版综述论文的期刊会向其专业领域的权威学者发出约稿的请求。 这些专业权威学者收到约稿信后, 会根据期刊编辑的要求综述其所在研究领域的科研动态。 第二,虽然综述论文的作者在本领域是一个权威或者知名学者, 但是,综述论文谈论的不一定是其本人的研究成果, 而是系统地介绍这个领域所有的具有学术意义的研究成果。 第三, 因为第二条的原因, 所以,综述论文的内容一般不是常见的科技论文的格式。 或者说, 综述论文谈论的是科研的动态 ,而不是科研的具体过程和结果。具体地来说, 综述论文一般是为读者提供专业信息,而不是具体的研究结果。 因而, 综述论文通常是介绍以往本领域的研究概况,而一般的科技论文谈论的是某次特定实验的具体过程和获得的结果。 第四,综述论文一般有其特定的格式, 通常是:1. 前言。 2. 主体部分。 3. 总结。 4. 参考文献。 第五, 综述论文的字数一般比较多,通常在5000字以上, 几万字的最常见。 我的感觉是, 综述论文是处于科技论文和专著之间的一种科技文体。 第六, 综述论文的主体部分主要是由三个以时序为先后的话题展开:1. 历史回顾, 2. 现时动态。3. 未来展望。 第七,综述论文的主要内容是广征博引, 是将本专业内所有具有科技价值的研究信息统统集中地加以系统的介绍。 所以, 在我看来,综述论文是一种“合法的抄袭”。 最后, 综述论文一般具有大量的参考文献, 至少比一般的科技论文要多出许多。
个人分类: 万花镜|9150 次阅读|13 个评论
[转载]美国FDA精准抗癌药,治17种癌有效率75%权威解读!
pzh1945 2018-11-30 14:13
揭秘真相!美国FDA精准抗癌药,治17种癌有效率75%权威解读! 原创: Ola 旧金山湾区华人资讯 今天 前两日 本平台第一时间发布了美国FDA最新消息: 一款精准抗癌药,在美国FDA正式上市! 针对17种肿瘤 有效率可高达75%! 对于此类 肿瘤中无法切除 , 或 已转移的晚期患者效果更为显著! 美国上市时间: 2018年11月26日 批准单位: 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 药物名称: Vitrakvi(又名Larotrectinib) 药物功效: 有效对抗由单一罕见基因突变驱动的各种癌症 针对群体: 患有实体肿瘤的成人和儿童患者 制造商: Bayer(拜耳)和Loxo Oncology共同研发 原文链接请戳: 刚刚!美国FDA正式上市精准抗癌药,可治疗多达17种癌症! 这一大好消息,引得了国内外数百万华人的极大关注,整理后台1万多条留言时,我们的内心是极其复杂的,无助又心痛! 第一次深刻的体会到,什么叫做“下面的内容可能让你产生不适”..... 因为这样的消息,终究还是迟到了..... 但对于更多的人来说,只是晚了一点, 它或许还不算迟到 .... 大家困惑,这款药真的有75%的有效率吗? 究竟什么样的癌症,它可以治? 但随之而来的是更多迷茫和无措。 那些与死神争分夺秒的癌症病患,真的希望用上这样的药吗? 带着近万人的求助和数万家庭的希望,我们在这两日严谨查证了各大学术期刊,并找到了美国权威癌症中心合作的加州医疗机构 MORE Health爱医传递 ,希望能找到一个 真正的、最权威的答案 ! “能治17种癌,有效率75%” FDA抗癌药的 权威解读! 截至目前,发布这个药物相关的 临床试验过程和结果 的 最权威出处 ,是以发布权威临床试验著称的, 全球4大顶级临床医学期刊之首 的《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相关论文发表于2018年2月。 这个临床试验,由几十家美国知名医院共同完成,包括同MORE Health爱医传递有广泛合作的UCSF(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医学中心)、Duke(杜克大学医学中心) Tufts(塔弗茨医学中心)、City of Hope(希望之城医学中心)等美国最顶级的医院。 1、什么样的癌症可以治? 要确定是这3种基因突变! 与以往传统抗癌药临床试验不同的是,本次试验不是以某种组织来源的肿瘤患者为对象,而是以一种基因突变为目标,这种突变发生在NTRK基因上,一共有三个亚型: NTRK1、NTRK2和NTRK3 ,分别编码三种原肌球蛋白受体激酶TRKA、TRKB和TRKC。 正常情况下这三种蛋白只在神经系统表达,而NTRK融合基因表达则 发生在多种实体肿瘤中, 发生这种基因突变的肿瘤细胞,可以依赖异常基因产生的蛋白不断增殖。据统计,大约有1%的实体肿瘤伴有NTRK融合基因。 而Larotrectinib的抗癌原理就是抑制NTRK融合基因的表达,从而 抑制肿瘤的生长。 简单来讲这个新药不 需要考虑癌症的发生区域 ,这就意味着不管什么癌种(组织/细胞/部位),只要有NTRK基因融合,就可以使用Vitrakvi进行治疗。换句话说, 也只有存在NTRK融合基因的肿瘤,才可能产生效果。 所以,癌症患者可去做一下基因检测, 一定去看看检测报告有没有这个基因融合 。如果有,那么该药物就很有可能产生显著效果! NTRK融合基因的NGS检查花费: 约为600美元。 2、具体哪17种类型肿瘤会有效? 最全名单 本试验总共纳入55名肿瘤患者,肿瘤类型(各种肿瘤具体例数)包括: 涎腺肿瘤(12例) 其他软组织肉瘤(11例,包括肌周细胞瘤2例,肉瘤2例,周围神经鞘瘤2例,梭形细胞瘤3例,婴儿肌纤维瘤病1例,肾脏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1例) 婴儿性纤维肉瘤(7例) 甲状腺肿瘤(5例) 结肠肿瘤(4例) 肺肿瘤(4例) 黑色素瘤(4例) 胃肠道间质瘤(3例) 胆管癌(2例) 阑尾肿瘤(1例) 乳腺肿瘤(1例) 胰腺肿瘤(1例) 据研究者的判断,这些肿瘤的分布也提示了NTRK基因在各种肿瘤中出现的频率,也就是主要多见于涎腺肿瘤、软组织肉瘤、婴儿性纤维肉瘤中。 资料来源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对晚期实体肿瘤患者呢? 确实有效! 纳入的患者都 至少有一个无法手术切除和传统治疗无效的实体肿瘤 ,纳入之前都通过下一代测序(NGS)或者荧光原位杂交技术确定NTRK融合基因的存在。 而且也并不是任何NTRK融合基因阳性的患者都可以参与临床试验,按照东部合作肿瘤学组(ECOG)评分,需要满足这两个条件的患者才可以参与实验: 1、可承担有限的自理,需要卧床和坐位的时间超过觉醒时间的50%( 需要ECOG评分≤3) 2、同时肝肾等重要器官功能尚可 本试验过程中也有两名患者因为临床状况不断恶化而退出。 4、有效率是多少? 确实是75%! 按照肿瘤治疗的有效性评价: 75%的患者使用Larotrectinib显示有效(其中62%为部分缓解,13%为完全缓解)。 更值得一提的是, 约40%NTRK融合阳性患者,在用药开始后一年内肿瘤没有增大,也没有发生转移,这是比较罕见的! 资料来源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在研发公司LOXO官网公布了,临床接受抗癌药 Larotrectinib 治疗的 最新部分案例: 胃肠间质瘤: 55岁男性 治疗前: 癌细胞几乎已经扩散到整个肠胃和腹腔 治疗后: 接受了9个周期治疗后奇迹出现,肿瘤明显缩小,目前正在接受第10周期治疗。 资料来源 LOXO官网 儿童纤维肉瘤: 16个月大的的婴儿 治疗前: 经过基因检测后发现ETV6-NTRK3突变,接受了3次手术和化疗,效果依然不明显。 治疗后: 接受 抗癌药Vitrakvi 成人剂量的液体制剂治疗3周期后,MRI磁共振显示肿瘤体积减少90%! 资料来源 LOXO官网 乳腺癌: 50岁女性 治疗前: 这位患者之前接受过多次的化疗和手术治疗,无奈最后肿瘤还是复发了,情况很严重 治疗后: 使用了 抗癌药Vitrakvi 治疗20天之后,裸露的肿瘤几乎消失了。 资料来源 LOXO官网 未分化肉瘤 41岁女性 治疗前: 患者的肿瘤细胞已广泛转移到肺部,很快要填满肺部了。 治疗后: 迅速解决呼吸困难和低氧血症。2个周期后,大部分肿瘤消失,12个周期后,肿瘤组织几乎完全消失! 资料来源 LOXO官网 5、平均起效时间多久? 要1.8个月 根据临床研究显示,起效的时间和有效的程度又各有不同; 最短的起效时间:不到一个月 最长的显示起效的时间:多达6.4个月 平均起效时间:1.8个月 效果最好的患者为两个患有进展期 婴儿性纤维肉瘤的患者 ,经过治疗两个患儿的肿瘤缩小到了可以做保留肢体的手术的程度,手术后病理证实肿瘤完整切除,停止使用Larotrectinib随访已半年 仍无复发迹象 。 资料来源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在治疗一年以后 ,原先治疗显示有效的患者中 71%依然显示有效 ,过半数(55%)的患者肿瘤保持无进展,保持缓解时间最长的为第一例纳入的患者,截止试验报告已 保持缓解27个月 。 资料来源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6、会有副作用吗? 会有,但较严重不良反应不超过5% 关于药物的安全问题,1/3左右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程度较轻的转氨酶升高、困倦、恶心、呕吐、乏力、贫血、腹泻、便秘、咳嗽、体重增加等等不良反应,其中与药物相关的,需要处理的 较严重不良反应均不超过5% ,没有观察到有生命危险的不良反应。没有患者因为药物不良反应而停药,Larotrectinib 安全性总体良好 。 资料来源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7、会有耐药性吗? 会有 尽管有效性令人鼓舞,肿瘤对Larotrectinib的耐药也难以忽视。 根据研究者的分析,耐药分为原发性耐药和继发性耐药,这款药除去有反应的75%,还有因为个别原因终止试验,无效的患者大多是因为耐药。 这款药的耐药性大多是由于结构域突变,少部分是因为NTRK融合基因检测假阳性。 8、这个药贵吗? 不便宜 研发公司Loxo Oncology已公布这款新药的价格: 成人胶囊批发采购费用:32,800美元,30天用量 儿童口服液配方的费用:起价为每月11,000美元,根据患者的表面积计算 美国病患: 拜耳公司表示患者不会负担不起,大多数患者的每月自付费用将为 20美元或更低 。 如果患者负担不起药物,由拜耳资助的慈善机构将免费提供该药物,还承诺,如果患者在治疗的 前3个月没有显示临床成效,将会全额退款。 资料来源 《Forbes》 国内病患: 国内引进及医保支付政策尚不可知。 9、国内病患如何购买?如何确认是否可以使用? 在美国时间11月26日,抗癌药物Larotrectinib已经在美国正式上市。 如果病情较急,可以考虑 美国专家视频会诊 及赴美就医的服务, 患者通过远程视频,可以知道自己的病情是否适合Larotrectinib治疗,并得到详细的治疗方案,开具合法的处方,甚至可以赴美参加临床试验。 中国目前的上市时间,尚未确定。 这款抗癌药的批准在学术界也引起了许多关注与讨论,美国西雅图瑞典癌症研究所主任、MORE Health爱医传递医学顾问、著名癌症专家、权威肿瘤期刊《JAMA Oncology》主编Howard West博士评论到: “ Larotrectinib的批准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因为它现在可用于NTRK基因融合阳性的各类型肿瘤患者。” 总之,下面这些信息很重要: • Larotrectinib针对存在NTRK融合基因的肿瘤有很好效果,不管肿瘤来源如何; • 使用该药物前,需要做NGS检查,确定存在NTRK融合基因; • 平均起效时间:1.8个月; • 该药物使用有一定身体状况要求,需要ECOG评分≤3,重要器官功能尚可; • 安全性好,不良反应轻微,大多不需要停药; • 存在原发性和继发性耐药,大多是由于结构域突变,少部分是因为NTRK融合基因检测假阳性。
个人分类: 转载|2013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技界和医学界一些称谓的对应关系
热度 1 jiangjiping 2018-5-26 08:22
科技界和医学界一些称谓的对应关系 蒋继平 2018年5月26日 笼统地来说, 在科技界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人员统称为科技人员, 包括实验室技术员,研究员, 工程师和设计师等等。这个称谓对应于医学界的医务人员。医务人员是指在医疗卫生系统工作的所有人员, 包括护士,医生, 药剂师, 麻醉师和化验员等等。 科研人员又可分为普通科研人员, 专家和权威三个层次。科技界的普通科技人员对应于医学界的一般医务人员。 科技界的专家对应于医学界的专科医生。 专家的英文是Expert。专科医生的英文是Specialist. 科技界的专家是指在某一研究领域具有专业特长的研究员, 比如说: 育种家, 分子生物学家,植物病理学家, 航空航天专家, 电脑专家等等。医学界的专科医生可分为外科医生和内科医生, 还可分为妇科医生, 小儿科医生,皮肤科医生, 骨科医生, 五官科和心血管科医生等等。 科技界的权威是指在某一专业领域作出特殊成就,有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已经建立起自己的卓越声望,并为大多数专业同行认可和敬仰的极少数顶尖学者。 他们都是学术界的大牛人物。 这个称谓的英文是: Authority. 这个称谓对应于医学界的名医。医学界的名医是指在某一领域特别有名望的医生。这种医生医术精深高超, 救人无数, 深得医界同行的认可和敬重, 深受病人的信任。 医学界的名医也是极少数, 是一个非常荣耀的称谓。 简言之, 科技人员和医务人员是对在科技界和医疗卫生系统就业的人员的统称, 它们是对应的关系。专家和专科医生是分别用来对科技界具有某种专业特长的研究员和医学界某个专科医生的称谓, 它们是对应的关系。权威和名医分别是科技界和医学界的顶尖人物的荣誉称谓, 它们是对应的关系。权威和名医是极少数, 一旦获得这个桂冠, 就可以享受一些特权。 这个不多说了, 大家心里有数就行了。
个人分类: 科研人才|7059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未来简史(40)
罗非 2017-10-24 09:34
踏上绿野仙踪的黄砖路 正如所有其他权威来源, “ 感受 ” 也有其缺点。人文主义假设每个人都有一个真正的内在自我,但是当我们去叩门的时候,却常常没有响应,或是众声喧嚣。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文主义又宣称有一个新的权威来源,同时还提出配套的新方法,告知大家如何使用这种权威获得真正的知识。 在中世纪的欧洲,获得知识的主要公式是:知识 = 经文 × 逻辑。 如果想知道某个重要问题的答案,他们会阅读相关经文,并用逻辑来理解经文的确切含义。举例来说,学者如果想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就会快速扫过《圣经》里的内容,寻找相关参考记述。有人就会指出,《约伯记》 38 : 13 提到,上帝 “ 叫这光普照地的四极,将恶人从其中驱逐出来 ” 。于是学者就会用逻辑推断,因为这个世界有 “ 四极 ” ,一定就是个平坦的正方形。但另一位贤者不接受这种诠释,要大家看看《以赛亚书》 40 : 22 ,里面提到 “ 神坐在地球大圈之上 ” 。岂不就证明了地球是圆的?在实践中,这代表着追求知识的学者会花费多年时间泡在学校和图书馆里,读着越来越多的经文文本,不断锻炼自己的逻辑,让自己能够正确了解文本的意义。 科学革命的知识公式则非常不同:知识 = 实证数据 × 数学。如果想知道某个重要问题的答案,我们要做的就是收集相关的实证数据,再用数学工具加以分析。举例来说,要测量地球真正的形状,可以先从在世界各地观察太阳、月亮和行星开始。等到累积了足够的观测值,只要运用三角学,不仅能够推断地球的形状,就连整个太阳系的结构也能推知。在实践中,这代表着追求知识的科学家花费多年时间泡在观测站、实验室和研究考察里,收集越来越多的实证资料,不断锻炼自己的数学工具,让自己能够正确解读数据的意义。 这个知识的科学公式让我们在天文学、物理学、医学等学科取得惊人突破,但它有一个重大缺点:无法处理价值和意义的问题。中世纪学者可以完全肯定谋杀和偷窃是错的,也知道人类生活的目的就是要遵循上帝的指示,因为经文里就是这么说的。但科学家无法做出这样的道德判断。不管有多少数据、数学功力多强,都不可能证明谋杀是错的。然而,人类社会如果缺了这种价值判断,就无法维系。 要克服这个困难,方法之一是在新的科学公式之外,继续应用旧的中世纪公式。如果碰上实际问题,比如确定地球的形状、搭桥或治病,就收集实证资料,做数学分析。如果碰上伦理问题,比如能不能允许离婚、堕胎和同性恋,就转向经文求助。从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到 21 世纪的伊朗,许多现代社会都采用这种解决方案。 但人文主义还提供了另一种选择。等到人类对自己有了足够的信心之后,一个获取伦理知识的新公式出现了:知识 = 体验 × 敏感性。如果想知道任何道德问题的答案,我们需要连接到自己内心的体验,并以最大的敏感性来观察它们。在实践中,这代表着追求知识的方法要靠多年的体验累积,并锻炼敏感性,好让我们正确理解这些体验。 体验究竟是什么?体验并不是实证数据,也不是由原子、电磁波、蛋白质或数字组成。体验是一种主观现象,有三个主要成分:知觉、情绪及想法。在任何时刻,我的体验都包括了我的一切感知(热、愉悦、紧张等),我感觉到的情绪(爱、恐惧、愤怒等),以及一切出现在我脑海中的想法。 敏感性又是什么?敏感性包括两方面:第一,注意到自己的知觉、情绪和想法;第二,允许这些知觉、情绪和想法影响自己。当然,并不是略有风吹草动就反应激烈,重点是要对新的体验持开放态度,允许新的体验改变自己的观点、行为甚至个性。 体验和敏感性会形成一个彼此加强的无限循环。没有敏感性,就无法体验任何事物;没有体验各种事物,就无法培养敏感性。敏感性并不是能够靠读书或听演讲来培养的抽象能力,而是一个实践技巧,必须在实践中慢慢成熟。 让我们以喝茶为例。最早,我是在早上读报的时候,喝加了许多糖、质量最普通的那种茶。那时喝茶只是个借口,主要是想享受糖分带来的快感。直到某天,我才发现自己看了报纸、摄取了糖分,但几乎不算真的喝了茶。于是,我把糖量减少,把报纸放在一边,闭上眼睛,专心喝茶。我开始感受到茶独特的香气和风味。很快,我开始想试试不同的茶,有红茶、绿茶,比较着各种茶高雅的口感、微妙的香味。不过短短几个月,我就无法再满足于超市品牌,而是到高档的哈罗德百货买茶。我又开始特别喜欢一种 “ 熊猫茶 ” ,产自四川雅安山区,是一种以大熊猫粪便为肥料种植的茶叶。就是这样,我一杯一杯地喝着茶,磨炼着对茶的敏感性,学会了品茶。如果在我喝茶的早期,就拿了明代的瓷杯来品味熊猫茶,可能并不会感觉与用纸杯泡茶包有太大差距。没有必要的敏感性,就无法体验到某些事物;没有长期的体验,就无法培养敏感性。 关于茶的这一套,也可以应用到所有其他美学和伦理知识中。我们并不是一出生就带着良知。在人生旅程上,害人者人恒害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如果我们注意到这件事,道德的敏感性就会变得敏锐,这些体验就能提供有价值的道德知识,告诉我们什么是善的、什么是对的,以及自己是怎样的人。 因此,人文主义认为生命就是一种内在的渐进变化过程,靠着经验,让人从无知走向启蒙。人文主义生活的最高目标,就是通过各式智力、情绪及身体体验,充分发展人的知识。 19 世纪初,建构现代教育系统的重要人物威廉 · 冯 · 洪堡( Wilhelm von Humboldt )曾说,存在的目的就是 “ 在生命最广泛的体验中,提炼出智慧 ” 。他还写道: “ 生命只有一座要征服的高峰 —— 设法体验一切身为人的感觉。 ”4 这正可作为人文主义的座右铭。 * 根据中国哲学,世界是由阴阳这两种相对但又相依的力量维系的。实际的物理世界可能并不这么认为,但对于由科学和人文主义的契约创造的现代世界来说,却的确如此。每股科学的阳,都包含着一股人文主义的阴,反之亦然。阳给了我们力量,而阴则提供了意义和道德判断。现代性的阳和阴,就是理性和情绪、实验室和博物馆、生产线和超市。人们常常只看到阳的一面,认为现代世界就是枯燥的科学、逻辑和实用主义,像是实验室或工厂。然而,现代世界其实同时也是个奢华的超市。人类史上,从没有任何文化如此重视人类的感受、欲望和体验。人文主义将生命看作一连串的体验,于是这个神话便为从旅游到艺术等许多现代工业奠定了基础。旅行社和餐厅真正卖的不是机票,也不是什么高档晚餐,而是新奇的体验。 同样,现代之前的叙事多半强调外部事件和行动,但到了现代的小说、电影和诗,常常强调的就是感受与感觉。希腊、罗马史诗或中世纪的骑士文学,记录的都是英勇的行为,而不是种种感受。这一章讲的可能是某个勇敢的骑士如何挑战可怕的食人魔,最后杀了食人魔。另一章又讲了骑士如何从喷火恶龙手中救出美丽的公主,最后杀了那条龙。再一章讲的是邪恶的巫师抓走了公主,但骑士追了上去,最后杀了巫师。毫无疑问,这里的英雄一定是个骑士,而不会是木匠或农民,因为农民不会有英雄的行为。 重点是,这里的英雄也不会有什么内心的重大变化过程。不论是阿喀琉斯、亚瑟王、罗兰还是兰斯洛特,都早在踏上征途之前就已经是无畏的战士,拥有骑士的世界观。到了最后,他们仍然是无畏的战士,世界观也仍然维持不变。他们杀了这么多食人魔,救出这么多公主,人们肯定了他们的勇气和坚毅,他们却不见得真的学到了什么。 到了人文主义,重点放在感受和体验,而非各种行为,于是艺术也因此改变。在华兹华斯、陀思妥耶夫斯基、狄更斯和左拉的笔下,讲的不是什么英勇的骑士或骑兵,而是刻画一般劳工和家庭主妇内心的感受。有些人认为,讲到现代关注内心生命而非外在行为,乔伊斯的《尤利西斯》正是巅峰之作。以洋洋洒洒的 26 万字,乔伊斯描述了两位都柏林人斯蒂芬 · 德迪勒斯( Stephen Dedalus )与利奥波德 · 布鲁姆( Leopold Bloom )的一天,他们在那一天里,所做的就是 …… 几乎什么都没做。 很少有人真能把《尤利西斯》完整读完,但这种焦点转移现在也同样成了多数大众文化的基础。在美国,电视节目《幸存者》( Survivor )常常获赞(或遭斥),掀起了真人秀的狂热。《幸存者》是史上第一部登上尼尔森收视排行榜首的真人秀节目, 2007 年的《时代》杂志也将它列入史上百大电视节目。 5 在每季节目中, 20 位参赛者穿着不能再小的泳装,身处某个热带小岛上。前方有各种挑战等着他们,而在每集最后,都会投票让其中一人离开。最后剩下的人,就能拿走 100 万美元。 如果有观众来自荷马时代的希腊、罗马帝国或中世纪欧洲,会发现这个概念十分熟悉且有吸引力。有 20 位挑战者走了进来,但最后只有一位英雄能走出去。 “ 太好了! ” 古希腊、古罗马的王公贵族,或中世纪骑士,就会一边这么想,一边坐下来看着。 “ 接下来一定是精彩万分的冒险举动、生死攸关的战斗场面,以及英雄与背叛的誓不两立。这些战士可能会在背后刺人一刀,或是把彼此的内脏都给掏出来! ” 他们可要失望了。这里的背后刺人一刀只是个比喻。节目每集大约一小时,而牙膏、洗发水和麦片的广告就占了 15 分钟。另外还有 5 分钟左右,是用来处理幼稚得不可思议的挑战,比如谁能把最多的椰子扔进篮筐,或者谁能在一分钟内吃下最多只虫子。其他时间,这些 “ 英雄 ” 只是不断谈着自己有什么感受。他说这、她说那,我觉得这样、我觉得那样。如果真有一个骑士坐下来看这个节目,大概会穷极无聊又极度不耐烦,最后抡起战斧把电视机劈了。 我们今日看来,可能会觉得中世纪的骑士都是毫无感性的野蛮人。如果身边有这样的人,大概会被我们送去看心理医生,要他们好好探索一下自己的感受。而这正是《绿野仙踪》里面那个锡皮樵夫的遭遇。他和桃乐丝及她的朋友一起走着黄砖路,希望等他们到达奥兹国之后,大巫师能给他一颗心。同样,稻草人想要的是大脑,而狮子想要的是勇气。到了旅程的终点,他们发现大巫师只是个江湖术士,没有办法完成他们的愿望。但他们发现了更重要的事:他们希望拥有的一切,早已在自己心里了。要变得敏感、聪明、勇敢,从来就不需要什么巫师的魔法,只要继续沿着黄砖路走下去,敞开心胸迎接任何体验。 一模一样的教训,也发生在柯克舰长与皮卡德舰长乘着 “ 企业号 ” 在星系航行;哈克贝利 · 费恩和吉姆沿着密西西比河顺流而下;《逍遥骑士》( Easy Rider )的怀特和比利骑着哈雷摩托;其他无数公路电影中的无数其他角色,离开了在宾州(或是新南威尔士)的家乡,开着一辆旧的敞篷车(或是搭着巴士),感受到一次又一次改变生命的体验,敞开心扉,谈着他们的感受,最后到了旧金山(或是爱丽丝泉),成了一个更好、更聪明的人。
个人分类: 科普|1036 次阅读|0 个评论
领导的 权威 从何 而来?
热度 1 张能立 2017-3-26 07:40
领导 需要 权威,这是 不言而喻的 公设。如果 领导 没有 权威,那么 领导的 指示 就不可能 被 群众 发自 内心的 认同,于是,领导 就会 成为 一个 光杆 司令,最终,要么 自己 苦闷地 呆在 领导的 岗位上,虽然 头顶 带着 领导的 帽子,但是,内心 却 时时 受到 煎熬;要么 自己 聪明地 寻找 人生 下一个 驿站。 可是,领导的 权威 从何 而来? 领导的 权威 可以 来自 如下 几个 方面: 1. 真诚 领导 真诚 对待 群众,对 群众 说 真话,不说 假话 和 套话。更不要 嘴上 一套,行动 又是 另外 一套。例如,嘴里 高调 说 为 单位 现在 和 未来 负责,行动 却搞 年终 私分 奖金,且不让 群众 知道 领导 到底 年终 私分了 多少 钱。 2. 平等 对待 群众,平等 待之。不要 搞 自己 是 干部,就是 高高在上,自己的 言行 无论 对错,群众 必须 服从。对待 群众 要像 春天般的 温暖,而不能 搞 飞扬跋扈。 3. 服务 虽然 目前 世界 存在 特色 社会主义 和 资本主义 两种 不同的 社会 制度。但是,无论 是 那种 社会 制度,领导 都是 服务于 人民 群众的(洋人 那里 叫 公民)。领导 只有 不断 提升 服务 质量,才具有 领导 合法性。靠 管、卡、压 这种 autocracy 手段,就是 自己 丧失 领导 合法性。 4 . 光环 博士、教授、博导、各种 “长江”、“黄河” 人才 帽子,项目,经费、论文、获奖 等等 光环 可以 无形 增加 领导的 权威。 5. 害人 通过 迫害 不听话的 群众,起到 一种 “杀鸡给猴看” 这种 “杀一儆百”的 效应,从而 让 其他 群众 内心 产生 恐惧 来 获得 权威。 现实 工作中,领导 只要 能够 做到 1、2、3 就 可以 在 人民 群众 中 享有 极高的 声望 和 权威,要是 再 配上 第4 点,老百姓 就会 将 领导 视为 天神。可是,我们 也 常常 可见:某些 领导 因为 不具备 1、2、3、4,但是 又想 在 自己的 一亩三分地 上 建立 个人 权威,就 置 良心 和 良知 不顾,走 害人 这种 途径,试图 获得 权威。 可是,随 这种 害人的 领导,如何 算计,但是,天理昭昭,疏而不漏,最终,害人的 领导 是 自己 搬起 石头 砸 自己的 脚!
个人分类: 教育|1463 次阅读|2 个评论
开天辟地的科技创新请教权威好比问道于盲
热度 6 accsys 2016-12-6 10:39
开天辟地的科技创新请教权威好比问道于盲 姜咏江 科学研究分为两种。一种是跟随研究,另一种是开创性研究。 跟随研究,最盛行的是跟风研究。这种研究常常是领域的权威起着重要的作用。所谓的同行评议,是最有效的肯定与否定研究成果的途径。 从无到有的开创性研究,企图通过请教权威,想通过同行评价,快速得到评价,这无异于问道于盲。这是因为你是开创者,你所主张的东西别人尚未想到,怎么能评价你的成果?这种情况最好的办法就是公开你的研究成果,说出你的理论方法,让更多有兴趣的人去探讨,理解。当人们承认了你的研究成果之后,自然会接受你的主张,甚至有人会跟随着深入研究下去。 真正的从无到有的创新科研,开始不会有人看好你,因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根本不会支持你。你的兴趣才是你巨大的动力。 2016-12-6 有感
个人分类: 随笔|2371 次阅读|10 个评论
***老师:您好!
热度 3 zlyang 2016-9-11 11:28
***老师:您好! 2004-09-24 ***老师:您好! 认真读了您的评审意见和其他附件,深为您的认真和诚恳所感动,若每一位审稿专家都能这样设身处地为作者着想,我们的工作就能让作者满意得多。 我们选专家的时候也是很慎重,要考虑权威性,又要考虑是否还在一线进行科研工作,也要考虑审稿是否认真,这样一来,能选用的审稿专家就大部分都是百事缠身的大忙人了。能不能及时审回也就无法苛求,能回就行了,只有一遍一遍地向作者解释,请求谅解。 其实我们的审稿人也大部分是作者,但多数不是第一作者,也就没有您这么深的感受, “ 草菅人命 ” 的有,随便转给学生的也有,其实这些文章的作者中可能有比他们名气更大的专家,这就让我们很为难,只好找人重审。我们倒真的希望能找到一些刚刚出成果的新专家,(也可能还没有被冠名为 “ 专家 ” )但确有水平也能认真负责的,来给我们审稿。您就是编辑在编稿的过程中发现的认为可以为我们审稿而推荐给我的。作为作者如果有个别意见不够公正,也希望您不要气馁,我想是金子总会闪光。 看得稿子多了,也觉得确实有许多作者总是存一种侥幸心理,好像是在碰运气,却不想多看几遍自己的文章,直到被退了才想要去改,或者敷衍一下又投来,大半不是急着毕业或评职称也不写文章,目的性很强,而不是真的做学问。殊不知文章一旦发表出来不说流传百世也是为万人观瞻的,日后发现不妥岂不无地自容?杂志是我们出的但留下的名是作者的,真希望作者都能把这荣辱当成自己的。 衷心感谢您为我们所作的一切。谨祝秋安!
3335 次阅读|6 个评论
中国为什么出不了一流的学术期刊?
热度 12 lin602 2016-2-26 07:32
用中国普通纳税人的钱做科研,买进口试剂与仪器,发工资,好点的成果大多发到国外的外文期刊上,而且要交许多版面费(总数)。 还有,这些期刊如果中国人要看,要花死贵的钱,许多企业与高校买不起,看不上。而且许多外文国人也看不懂,例如:学日文的不一定看得懂英文,学英文的不一定看得懂德文。等。当然文字因素不是最主要的。 泱泱大国,权威的期刊杂志很少甚至可以说没有顶级杂志。而且中国的期刊杂志,在中国自己的学术评价中不被认可,可悲呀。 即使许多学科的期刊不怎么样,总应该有几个行吧。事实不是这样。 原因在那里? 1 管理上是不作为,官员不少,但真正关心这些问题并着手解决的人太少。不出错就行,与领导关系不错就行。 2 人情,许多期刊主管与专家们,在人情面前把不住水平的关。 3 专家们的诚信、声誉与地位。没有地位也无所谓荣誉,没有荣誉感也无所谓诚信,学术的严肃性不是至高无上的。 严格来说,中国这样的科研经费与体量,即使中国人的科研成果,也应该能够撑起几本好杂志,加上再吸引一些其他国家的稿源。一步一步起来。 谁对此负责呢?答案是:没有人!
4753 次阅读|16 个评论
认真地学习他,但不要迷信他,那怕他是你的老师
accsys 2015-2-12 16:55
人一生中总会有自己崇拜学习的榜样,特别是在年轻的时候。人学习到一定程度,积累的知识足够丰富的时候,常常会感到先前崇拜的对象会没有了先前那种感觉。其实这很正常。人学习的知识多了,自然会对问题产生独到的想法,这就是发展。我赞成在学习中经常问为什么的精神,从心里喜欢提出问题的学生。教学中我爱说:“将老师问倒的学生一定是好学生!” 尊重老师,尊重权威,但不能迷信他们,那才是科学人生。
个人分类: 教学点滴|2409 次阅读|0 个评论
农村老人家庭权威丧失
热度 25 xin 2015-2-6 09:28
我一直想写一篇这样的博文,过去二十五年,我亲眼见证了农村老人权威逐渐丧失的全过程。我生活在山东南部的农村,那里原本民风淳朴,偶有邻里纷争,但也都是鸡毛蒜皮的事情。 大约90年之后,也就是当地乡镇企业崛起的元年。随着乡镇企业的发展,农村经济的繁荣,伴随着共和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农村人的思想日益活跃,生活条件不断改善。但在这繁华的背后,老人这个群里的境遇似乎越发困难。他们在物质生活、医疗方面的提高是明显的,但他们的精神生活,除了能得到电视垃圾节目的慰藉之外,子女对他们越发糟糕,他们的精神生活每况愈下。 大约在90年前后,我就关注农村很多老人在家庭中的地位,尤其关注他们的悲惨遭遇。根据我个人感觉,老人在家庭中的地位越来越低,老人的权威逐渐近乎于丧失殆尽。前几天和几个同事聊起,才得知这是具有全国尺度的广泛现象。 粗浅地来看,老人权威丧失主要表现在这几个方面:第一,老人普遍受到子女的嫌弃。子女结婚后,普遍躲瘟疫一样与自己的母家庭割裂,分家过日子。第二,老人在家庭生活中主导权的丧失。结婚成家,独立门户的孩子,老人必然无权管辖。但还未成家的孩子,老人也未必有主导权。第三,老人赡养问题令人担忧。被子女期待快点死亡的老人非常普遍,老人虐待致死现象普遍发生,尤其是老人自杀现象很普遍。 老人权威丧失主要原因是子女具有独立的经济能力,而老人的经济能力相对较弱。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子女夫妻工作,在我们当地通常月收入超过5000元,超过1万元也是普遍现象。但,对于没有退休工资的农民来说,年过六十后,经济能力几乎清零。经济条件对比分外明显。另一个佐证是,农村有退休的老人,通常生活很幸福。几个孩子争爹现象时常发生。 另外,和城市老人一样,老人为老不尊现象非常普遍。他们通常年轻的时候轰轰烈烈闹革命,当红卫兵,造父母的反。现在老了,还想保持激情燃烧的岁月的时候的激情,可是年轻人不吃这一套。矛盾近乎于难以调和,老死不来往的现象很普遍。 老人权威在农村的丧失,危害除了老人生活不幸福、受虐待之外,还有其他危害。比如,常言道,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老人将他们的人生阅历和经验传承给下一代,让下一代人少走弯路,教育他们怎么做人。可是老人权威丧失,致使很多宝贵的传统文化财富无法传承。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腾飞,农村道德伦理在激荡中国迅猛发展过程不断地调整和改变。农村家庭伦理关系,不知道是在这种调整中升华和提高,还是在这种激变中逐步沦丧与迷失。旧中国的优良的家庭传统,我们已经义无反顾的抛弃和忘记,而新的家庭传统还在阵痛中挣扎,还未形成。 后记:小时候,我特别喜欢听老人讲述他们年轻时候的故事,让我神往,让我入迷。随着我外出读书和工作,我和他们的联系越来越少。每次回家的时候,都尽力的去找我以前的“老”朋友,或者从我家人口中得知一二。但大多都是非常悲惨的故事。让我深感老人权威,在农村已经渐渐丧失了。 关于农村老人自杀方面,请看专门报道: http://hb.sina.com.cn/zt/laorenzs/index.shtml http://zqb.cyol.com/html/2014-07/31/nw.D110000zgqnb_20140731_4-02.htm http://zqb.cyol.com/html/2014-07/30/nw.D110000zgqnb_20140730_3-09.htm
5135 次阅读|48 个评论
管理的原则是什么?
热度 1 benlion 2014-12-15 11:53
- 管理不是揭人之短,而是用人之长。 人类是社会动物,就存在社会的组织与管理,管理的目标是什么?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却不应该是妨碍人类的进步和文化的进化,也就是知识化、科学化和财富增长的社会。 一个社会组织的管理,不是控制或压制其它个人,而是激励和发挥每个个人的才能和创造力,在大学体现为人格精神教育和学术的知识创造,在企业体现为技术发明、产品开发和市场拓展,在政府体现为公益事业的发达、自然环境的优美和社会治理的安全等,管理的目的不是整治或管控其它个人,而是激发每个个体的社会责任心和关注文明化的进程。 人类文明的本质是知识化社会的组织结构化过程,也就是权力的制约与限制,从而充分发挥个体的创造力或解放人的创造能力,也就是避免人际之间的冲突和防止决策的失误;因而,管理也是科学化的组织建制和规范化的体制与客观化的决策。 科学需要权威吗?回答是,什么是权威?权威的作用是什么?管理的体制化设计,需要权威、有效和公认的理论和方法为依据,科学的正确与否,需要受过严格专业训练的专家进行评估,依据科学的逻辑、考证和求实的方法,必须排除主观、个人因素和先入为见。 也就是说管理的原则是专家管理,必须是行业内和采用科学方法的管理;然而,作为专业领域的权威,也存在具体知识、见识和经验等限制,也存在作为人所具有的优点和缺点,从而,可能导致判断失误。 因而,科学的管理模式,必然是充分发挥个体的创造力,而又依据集体讨论的群体智慧激发思维,以及纠错和避免决策失误的体制化管理机制。 -(创新型社会)-
个人分类: 改革|2972 次阅读|3 个评论
十日观察法:北京12320网站仍在歪曲和否定WHO的权威观点
热度 15 yanjx45 2014-2-23 14:42
如果政府及其下属机构成为中国狂犬病防治的负能量,被老百姓推着走还推不动,那么要在中国实现消除狂犬病的目标必然是遥遥无期。 在 北京市卫生局 北京市12320公共卫生热线服务网 今日的网页上( http://www.bj12320.org/LeavedMsg.aspx?NewsId=1330 ),可看到他们仍在歪曲和否定 WHO 关于狂犬病 十日观察法 的权威观点。 以下原文照录北京 12320 网站上网友的提问和该网站的回复: 网友 YZGDXX 的提问 ( 2013-12-17 ): 关于狂犬病十日观察法 您好,我是从法国巴斯德中心回来的,对咱们国家关于狂犬病预防非常不解。十日观察是 WHO 面向全世界推行的最精确直接的判断鉴别法,却在咱们国家没有得到正确的认识与尊重,我很不理解。 10 日观察法不是要等动物十天再去注射疫苗,而是被可疑动物咬伤要及早注射疫苗同时观察咬人的动物十天。如动物在 10 日内没有发狂犬病死亡则被咬的人就可排除患狂犬病的所有风险。这样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浪费,毕竟一针疫苗现在要 60 块人民币,对于低工资收入者便是负担。如果国家出狂犬疫苗的医疗费,我相信有关部门一定会大力宣传十日观察法的。 现在的条件下完全可以在北京等大城市中推广此方法,因为在城市中狂犬病已经很少了,狗都免疫得很好,多数都是家养的宠物狗。像这种情况下真的没必要大惊小怪。 如果这样的话,那全世界应该明令禁止养狗,可事实上连美国总统都和动物很亲近。 我只是觉得宣传要更人性一些,不然真的会导致许多脆弱敏感者恐惧焦虑。 回复( 2013-12-17 ): 您好,感谢您对疾病防控工作的关注。 目前十日观察法在中国并不适用,因为中国并未对所有猫狗进行严格管理,未对猫狗都接种狂犬病疫苗。 所以被猫狗及 温血动物 致伤后建议尽快接种狂犬病疫苗,此方法最安全。 本博主的评论: 十日观察法与猫狗本身是否接种疫苗没有关系。如果能确认猫狗已接种了有效的疫苗,人被狗咬了根本就不用再接种疫苗,即用不着十日观察法了,或只是作为双保险用。例如在欧美国家,被猫狗咬伤极少需要接种疫苗。 关于十日观察法的详细讨论可参见相关博文: 关于狂犬病 “ 十日观察法 ” 的博文(目录和链接) 2014-02-23 此外, 这里所用的“温血动物”的概念也是过时和错误的:狂犬病毒只感染哺乳动物,不感染鸟类,而鸟类也属温血动物。 (参见博文: 鸡鸭鹅能感染狂犬病吗? ) 中国首都的12320网站在狂犬病的基本知识宣传方面水平如此低劣,中国各个地方的类似网站的水平更不容乐观。 中国整个狂犬病防治一直收效甚微,症结究竟在哪里? WHO 明确提出“ 东南亚国家到 2020 年要消除经犬传播的人类狂犬病 ” 的目标( WHO 网站有明确公示: http://www.who.int/mediacentre/factsheets/fs099/zh/index.html )。 而 中国目前正式确定的目标 ,是在 2020 年达到“ 控制 (control) ” 而不是“ 消除 (elimination) ”狂犬病的目标(见中国国务院办公厅 2012 年 5 月颁发的《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 2012 — 220 年)》)。 如果政府及其下属机构成为中国狂犬病防治的负能量,被老百姓推着走还推不动,那么要在中国实现消除狂犬病的目标必然是遥遥无期。
个人分类: 狂犬病防治|13244 次阅读|47 个评论
得诺贝尔奖又怎么样?大学生照样不买账!
热度 16 Majorite 2014-2-9 11:53
得诺贝尔奖又怎么样?大学生照样不买账! 据《华尔街见闻》报道,耶鲁大学希勒(Robert J. Shiller)教授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68岁高龄还上讲台给大一学生上课,可是最近在“宏观经济学入门”课堂上照样被大学生哄讲台,并对其公然羞辱。 事情是这样的: 希勒正在讲课,突然传来阵阵手机铃声。一个学生坐起身来,大喊:“起立!”;接着几个学生纷纷起立,每人手中拿着一个铃铛摇起来。这时候,一个男学生与一位女学生走上讲台,把一个张 一个边儿上镶着卷轴的“奖状”交给 希勒教授, 一个洪亮的声音响起:“既然你那么爱把自己获诺奖的事儿挂在嘴边,说得比任何人都多,我们就颁发给你一个‘铃铛奖’,以资鼓励。”紧急着,这伙学生拿着书包大摇大摆地走出教室了。 希勒教授蒙了,面对如此闹堂,显得有些慌乱,过了好几分钟才恢复平静,继续讲课。他辩解道:“我今天完全没想提诺别尔奖。他们怎么能这样做呢?真是荒谬。 ” 希勒教授后来对媒体记者说:“指责我诺奖挂嘴边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对于这样的批评,我还是能够承受得住”。 希勒教授的诺贝尔奖的原因是:“希勒发现了企业股价波动大于股利波动的现象,股价偏高时,股利率较低,股价下降时,股利率升高;这个现象不仅适用于股票,还适用于债券和其它投资资产。” 什么叫世界一流大学?这样的耶鲁大学就是世界一流。 每个人都有表达自己观点的自由!那里,没有碰不得的神仙与精神樊笼、没有得罪不起的权威!每个人凭真本事与中正行为赢得别人的尊重! 对于教学,我从来是不敢含糊的,总要认认真真去做的,因为你要是教的不好, 自由空气泡大的北美的大学生与研究生对教授也不会客气的, 北美大学生不好忽悠的。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1597-430413.html 希勒教授的学术简历下载: Vita10 Shiller_cc.pdf
个人分类: 学术与学养|3802 次阅读|19 个评论
论权威与法律强制力的关系
Augustus2 2013-10-30 21:43
一句话概括:法律强制力是权威在世俗社会的固化。
个人分类: 学术活动|2171 次阅读|0 个评论
回答“一个物理学科研工作者的对转基因的疑惑”
热度 7 bioxncai 2013-10-28 18:54
1. 转基因水稻的种子安全是有保证的,中国有自己的知识产权。现在是市场经济,使用良种应该花钱买。当然农民自己留种也可以,只是质量难以保证。 2. 在转基因作物附近种植普通作物,虫子有可能被驱赶到普通作物上,但不会导致普通农作物无法生长,可以喷农药解决。 3. 转基因作物不会引起“超级害虫”,农药用了这么多年,产生了“超级害虫”吗? 4. 各种基因功能不同,只有产量相关基因才能增产,抗逆基因可以挽回产量,属于间接增产。 5. 说某地一只蝴蝶会引起世界某地飓风的人,你学数学学傻掉了。 另外,黄金大米生产出来以后将会写上转基因标识,你可以选择不吃,选择权还在你手里,何来“少数专家拍板决定”逼你吃之说? 顺便告之,美国 1995 年开始就批准转基因食品了,美国人的转基因食品食用历史已经有 17 年。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欧洲食品安全局、美国 FDA 、英国皇家学会、日本厚生劳动省等权威机构均对已经批准的转基因食品持肯定态度。 附: 一个物理学科研工作者的对转基因的疑惑 樊京 我本科毕业于物理系,专业是电子工程,属于工科性质。读到博士时已经和搞物理研究的不分家了,所以自认为算是一个物理学领域的科研工作者。大家都知道,搞理工科的人向来重视逻辑,电子工程专业的学生高考平均分数也往往高于生物工程。所以,我希望实事求是地以科学态度讨论转基因问题。首先声明:我并不是绝对反对转基因,只是鉴于我个人对于目前科学发展水平的认知,我认为,需要使用更多的时间来研究转基因问题,而不是急于把它推广。 原本,我是不愿意参与非专业的讨论的,毕竟是外行。现代科学体系的分类又是如此细微,每个人都可能是“一叶樟木,不见泰山”。内行尚且如此,何况外行?可是,我是一个可爱女儿的父亲,一个贤惠妻子的老公,一对勤劳父母亲的儿子。我不能不关心我们每天都要吃的食品,最起码,我有选择吃什么的权利。这不是一个科学问题,不能由少数专家拍板决定。有人喜欢吃黄金大米,有人喜欢喝黄金酒,还有人喜欢装一颗大金牙,我也必须得喜欢么? 当然,除了感情因素,还有一些重要的科学因素,我在网上查不到任何严谨的研究资料,不可能不担心。如果已经有对下述问题的严谨的科学研究报告,还请网友发个链接,让我也学习一下。大家都需要一个真实的科普。 问题 1 :转基因水稻的种子安全是否有保证? 我知道,目前的转基因种子每年只能种一次,种子被控制在少数科学家手中,甚至还可能是美国的科学家手中。当全中国的种子被少数人控制的时候,我们是否应该相信科学家的人品呢? 问题 2 :转基因作物是否会侵犯普通作物的种植? 农民种什么样的作物,应该由农民选择。我听说,由于转基因作物的抗虫特性,如果在转基因作物附近种植普通作物,虫子就会被驱赶到普通作物上,从而导致普通农作物无法生长。如果照此推论,转基因水稻种植到一定规模之后,即使想保留一些普通水稻也已经不可能了。 问题 3 :转基因作物是否会引起超级害虫? 我们都知道,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引起了细菌的快速变异。其结果是,人类的新药品研发总是赶不上细菌的变异。害虫也是有生命的,把害虫赶尽杀绝是不可能的,它会快速适应。农药污染日趋严重与之有关。我很想知道,生物学家们是否对此问题有认真的研究结论? 问题 4 :转基因水稻是否能够增产? 原来我一直认为转基因水稻是能大幅增产的,这就涉及到粮食安全问题。最近网上发出一种声音,转基因水稻根本就不能高产。这就有趣了,我也算是个科研人员了。到底是我被误导了呢?还是网上的声音不正确?这个问题到目前为止没有权威的解答。 问题 5 :生物学家们是否对非线性方程有特殊的求解方法? 现代科学的研究离不开数学。据我所知,目前的科学框架内,几乎所有的基本问题都可以归纳为求解微分方程。近 100 年来,线性微分方程组的求解已经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这导致人们可以解释大部分的线性问题。但是,生物学系统是一个高度非线性问题,它会存在”蝴蝶效应”。求解非线性方程没有有效的方法,仅仅是近几十年来,在计算机的帮助下,人们刚刚开始研究非线性问题,研究水平还远远没有到深刻理解的地步。既然如此,难道生物学家们已经对高度复杂的生物学系统构建了合适的非线性微分方程组,并且已经找到了合适的求解方法?若非如此,为什么会对涉及到 13 亿人口的事情如此迫不及待呢? 综上所述,我个人认为,转基因的研究还远远没有到搞清楚的时候,其潜在危害在现有的科学水平下无法被证实或证伪。我赞成对国家对转基因作物持续资助研究,我们应该鼓励创新。但是,转基因不是 ipad ,也不是小米手机,我不赞成 13 亿人民去尝鲜冒险,特别是打着科学的旗号。
1537 次阅读|18 个评论
世界上有没有一个权威机构审查转基因粮食呀
热度 7 lin602 2013-8-1 22:59
转基因粮食的争论如此热烈,有个问题,到目前为止,国际组织或那个科技比较发达的国家政府或机构,有没有组织相关专家对转基因粮食进行系统权威的论证呀。一定要注意,要有具体的转基因品种,而且基因表达。不能说转基因,将所有品种都列入。 例如:药要上市,必须得到医药管理局审批。 那么转基因粮食呢?有没有向社会公布? 网上不少搞生物的,有没有人科普回答一下?
1702 次阅读|13 个评论
专家、权威、及不动脑子的人
热度 5 qyu111 2013-5-26 12:48
中文词里有两个名词叫“专家”和“专业人士”; 和中文对应的两个英文词叫“ expert ”和“ specialist ”。 专业人士和 specialist 指的是专门从事某一个行业的人。在这个行业里做得比别人好了就成了“专家”和“ expert ”。 说到英文词“ expert ”,就想到智慧和知识。 说到中文词“专家”,就想到另一个中文词:“权威”。 “权威”对应的英文词是“ authority ”, authority 的中文解释是:权力和当局。 “专家”和“权威”在中文里常常被放在一起用,用久了就成了一个词:“权威专家”或“专家权威”。提到专家就想起权威,提到权威就想到专家。 什么是权威?权威拆开了成两字就是“权”和“威”,权和威就是“权力”和“威风”。再联想一下就是:名、利、权、霸、傲、横。 难道在中国的文化里,专家就代表着权力和威风?不知道从什么年代起,中国的文化把专家和权威连到了一起。“专家”也从此成了“权威”的代名词。 现在的媒体讲“科学”,动不动就请“专家”说话。 什么是专家?谁是专家?专家的话能信吗? 谁能回答上述问题?再请教一下专家?这个问题要请教哪一种专家?谁是专家的专家?谁是专家的专家的专家的 …… 专家? 王专家相信李专家吗?李专家听王专家的话吗? 如果专家都不听专家的话,谁听专家的话? 想起希腊人柏拉图在 2500 年前说过的一句话: 听信专家的人是不动脑子的人 。
个人分类: 文化教育|4697 次阅读|5 个评论
学校的钟快了:是坚持权威还是坚持标准
热度 10 lionbin 2012-11-20 08:11
学校的钟快了:是坚持权威还是坚持标准
今天早上,儿子催我快点儿送他上学,说前几天都迟到了1~2分钟。我觉得很纳闷:不可能呀,每天都是我送他到校门口的,正好是上学的最高峰期,有时候还看到他与熟悉的同学相伴一同走进学校大门。他说,学校的钟快了,老师只根据学校的钟来确定是否迟到。学校在有些方面要树立自己的权威形象,我也表示理解,但在这个明显有标准来校正的时间面前,如果坚持自己的错误权威,却是值得商榷的。 在军队中,要绝对服从上级,服从权威,他们的指示就是标准,这是军队的性质所决定的,因为军队不需要个性,只需要服从,是为了能充分贯彻指挥员的部署和战术计划。 比赛场上,大多数情况下要服从裁判的判决,是为了防止体育比赛中不必要的争执,有时候也是提倡友谊第一,比赛第二嘛。但是,目前这种状况正在发生改变,有了新技术的帮助,人们已经能很快回播比赛的场景,有些错误也可以在第一时间得到纠正。 我们的学校教育,从理念上来讲是要弘扬人们的个性,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而不能将注意力放在权威上。这与军队的理念是相反的,但奇怪的是,从我读书的时候开始,都有许多老师非常崇尚军队的做法,并将这种做法运用到班机管理上而洋洋自得。 的确,有些东西是没有客观标准可循的,但可以通过充分讨论,制定一个大家都认可的规则,这也是一种权威。比如,我们制定的许多法律、法规。但是,即便如此,我们也不野蛮地恪守这些条文,也在不断根据实际情况和出现的新问题而加于改正,让权威更符合客观条件变得更加标准,而不是让客观条件去迎合不合适、或者错误的权威。 而对于时间这种人人皆知、人人可校准的标准,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状态,人人必须按照标准时间来执行,谁的时间错了,谁改正,不能因为你是权威,大家就要迎合你的错误时间。小孩除了从课堂中学习知识,还在潜隐默化受学校这个小社会的影响,老师是这个小社会的权威,这个权威的形象和所作所为对孩子的影响非常重要。有些方面真的需要三思而后行。我们应该以实际行动告诉孩子:错误的就是错误的,是需要改正的,不能因为他是权威,错误的也正确的。特别不能提倡的是:黑厚学从娃娃抓起。
个人分类: 一孔之见|4896 次阅读|31 个评论
‘敬畏’多于‘敬仰’的学术界
热度 7 lin602 2012-11-19 22:53
今天看到一消息,某院士被邀请到一相关高校做学术报告。 学术界的权威分为许多类型,有的权威让普通人敬仰,有的权威让人产生畏惧。 总体上来说,目前普通的教师及研究人员,对本领域的权威(院士、特聘教授等)都是有点畏惧的,担心自己的职称、课题、项目被他们‘枪毙’。 而且各单位对这些权威们都非常敬畏,请他们来讲学,任兼职教授,邀请来参加一些重大活动。为的是本单位的学位点、学科点、重点实验室、重点学科、项目评审等方面能够得到他们的帮助。 有些学术权威或者院士,在本单位基本上是‘说话算数的’,他们提出来的事情,学校基本上‘遵照执行’,不管是对的还是有待商量的。 这是发自内心吗? 不!许多不是发自内心。 得罪不起呀。因为他们掌握着许多权利与资源。 学术界应该是崇尚、追求真理、崇敬为学术做出重大贡献的学者的地方。 在学术界,敬畏经常多于敬仰。
3391 次阅读|12 个评论
18大权威明确回答解读了中国将建设的军队和执行的国防政策
可变系时空多线矢主人 2012-11-16 17:53
18 大权威明确回答解读了中国将建设的军队和执行的国防政策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综合国力在不断增强。中国将建设一支什么样的军队?将执行一个什么样的国防政策?国内外许多人一直关注。 2012年11月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报告,针对这些问题,再一次做出了权威、明确的回答和解读。 报告中标题为《加快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这部分,虽然总共只有 900 多字,却是最权威、最明确、高度凝练地回答了中国这支军队将贯彻什么战略方针,中国将奉行什么国防政策等一系列问题。 明确提出了军队建设在未来的一个阶段性目标,就是力争在2020年基本实现机械化,信息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对于中国军队来说,到2020年,现代化建设面临着机械化和信息化的双重任务,是相当繁重的。但那时,中国军队与国外其他军队先进装备的差距会大大缩小,而可以达到21世纪国外军队的先进水平。 近来一段时间里,中国军队的很多装备建设已在快速发展,例如航母、四代机等等一系列大家关注的武器装备平台。很多人也提出疑问,“这些装备在什么时候能正式列装?什么时候能够形成战斗力?” 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2020年”这个时间点,不是凭空提出的。是有一系列具体行动支撑的。有了这样一个目标,大家就可以对一些备受关注的重大装备的研发进展情况,有一个基本的时间概念。这意味着这些重大的装备科研项目在2020年将取得决定性的进展。同时诸如此类的机械化装备,其中的信息化成分也在不断增大。同时各单个平台,将在信息化基础上,构建成一个完整的信息化作战体系。 如果说“2020年基本实现机械化,信息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是给我们清楚地描绘了中国军队未来“躯体”,那么在“躯体”中,将会灌注一个什么样的灵魂呢?这也是涉及到军队建设的重大问题。十八大报告,对这一问题也给出了明确的回答。那就是“毫不动摇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军,持续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大力发展先进军事文化,永葆人民军队性质、本色、作风”。这一重要论断,确定了在这支军队的“躯体”不断实现现代化、机械化、信息化的同时,将保持这支军队原有的性质和特色。 这样一支拥有现代化作战能力,灌注人民军队这样一个灵魂的军队,在未来将执行一个什么样的军事战略方针呢?十八大报告中也有明确的表述。就是“要全面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军队历史使命,贯彻新时期积极防御军事战略方针”。 “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方针”,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贯彻的军事战略方针。这一次提出这一军事方针的时候,大家注意到,在前面加上了“新时期”三个字。这表明“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方针”在现代环境背景下,将有新的突破和发展。十八大报告中,对这个突破和发展也给予了一定程度的解读。报告中提出要“高度关注海洋、太空、网络安全,积极运筹和平时期军事力量运用”。这就可以看出,“积极防御军事战略方针”究竟在新时期有了什么样的发展。我们国家关注的不仅仅是领土、领海,也包括了更大范围的海洋、太空,乃至虚拟的网络空间。这些也是当今世界各国在新形势下所关注的军事力量的运用空间。 有关“新时期的积极防御军事战略方针”,十八大报告也给予了明确目标,那就是“提高以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能力为核心的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能力”。这里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是强调了要打赢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二是强调了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这可以说是对“新时期积极防御军事战略方针”的一个具体解读。 近些年来,全球范围的新世纪新军事变革浪潮可谓是风起云涌。作为世界的一员,中国不可能不关注、不紧跟这样一个潮流和趋势。本次十八大报告中,也具体谈到了如何紧跟世界新军事发展的潮流,如何推动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深入发展的一些具体举措。首先是坚持以创新发展军事理论为先导,同时着力提高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创新能力。这意味着,中国今后的国防科技工业将会不仅仅是一种追随式、跟踪式的发展,而是更加强调自主创新的研发生产能力。 除了“以创新发展军事理论为先导”和“着力提高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创新能力”之外,在“紧跟世界新军事革命加速发展的潮流”这一部分,还专门提出了“深入推进军队组织形态现代化”。这将涉及到中国军队的体制、编制等一系列问题。而“理论的先导”、“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军事组织形态现代化”这三个方面,将构建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军事力量体系。 对很多国家来说,富国、强军是一对矛盾。如何解决这一矛盾,是摆在各国面前的一大难题。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坚持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就是对这一难题的解决给出了目标和方法。 如此一来,未来的中国将拥有一支现代化的国防力量,而“如何运用这样一支力量,它将达成一个什么样的目标?”更是世界各国关心的一大问题。十八大报告针对这一问题也给出了明确的回答,那就是“中国将继续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在这个问题的解读上,报告强调了中国加强国防建设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国家主权安全、领土完整,保障国家的和平发展。如果说“维护国家主权安全、领土完整”是任何一个国家军队都将面临的任务的话,那么报告还强调了“保障国家的和平发展”。实际上,这意味着这支军队未来将在更大的空间内,为中国的和平发展起到保障作用。 同时,报告还强调了中国军队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将一如既往同各国加强军事合作、增进军事互信,参与地区和国际安全事务,在国际政治和安全领域发挥积极作用。如果有人想到中国军队未来的作战能力和保障能力在不断提高后而提出一个疑问,“这支军队将给世界带来什么”,十八大报告中的这段文字无疑给了世界一个最权威、最明确的回答,那就是:中国军队永远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
个人分类: 其它|3173 次阅读|0 个评论
頭部尺寸與權威
LEOLAND 2012-1-23 17:46
頭部尺寸與權威 曲津華 頭部有很多種,且都很重要。比如工具中斧子的頭(斧頭),動物中獅子的頭,其與外部的聯繫主要就是由其頭部來擔綱。 人的頭部也是如此。人作為個體,與外界的互動是時時處處都要的,而這些互動是如此重要,以至於人人都希望能搶先顯示其“夠威”和“夠力”,否則就很容易吃虧——在法制、法治都不太健全的地兒,這一點人人皆知,人人嚮往。 從生物進化論的角度來看,頭大就是威力大,威力大又反過來促進了頭大。這在動物界有獅子為證——雄性的頭遠大於雌性;人類亦然——男性的頭多大於女性的頭。 在現實中,人類男性的頭圍普遍大於女性,是個不爭的事實;而在科學上,頭大未必更聰明。那麼,幾百上千萬年的進化讓男性的頭更大一些,其實是與男性做家庭外部的事情較多有關。事實上也是,領導者多大頭,起碼也是居頭圍平均數值者;倒是真沒怎麼見過頭小的領導者。於女性而言,則完全是另外一套理論了,特別是在現代,沒有哪個女性不希望自己的頭小一些,再小一些——能從占人體長度的七分之一變為八分之一,基本上是時尚女士們夢寐以求的。她們追求的,肯定不是權威,而是用“黃金分割”出來的魔鬼身材。 當“頭大則權威大”的理論被公認后,有更強烈需求的群體之每個個體的頭,也會大了起來,比如公獅們都要藉助磅礴的頭部鬃毛來示威,比如各種管事的人們都要套上各種大帽子來嚇人。 在各國軍隊大沿帽造型的橫向比較中,可以看到朝鮮的幾乎為最。說“幾乎”,是因為似乎只有蘇聯的與其有得一拼。但從淵源來看,可以肯定地說,朝鮮的源自已經作古的蘇聯。 把軍官們的帽子弄得很大,好處不是一點,除了戴帽者從很遠處就能展開先聲奪人之勢,以及拓展了其權威作用的半徑之外,客觀上還可以起到 50% 的雨傘作用,其遮陽效果也不容小視。先軍的朝鮮把軍官的帽子直徑弄得如此領先,看來是有其多維的道理的。 再聯想到的一個普遍事實是,廚師們的帽子其實也有講究,帽子越高,級別也越高。在霧氣氤氳的大型烹飪工作間內,醒目的高帽子就是權威之所在,也是工作人員的信心保障之所在。只是有時覺得,戴個三四十釐米高的帽子,會不會增加觸電的危險? 近期常看到有關朝鮮的電視新聞,有了上面的一點聯想。在假期把這些想法變成稍微長篇一點的文字,也有一個原因,就是不想在個人進入微博時代后太冷落傳統的博客。很明顯,近期的博客工作遲滯了,近乎停頓。在此補上一篇,權當完成了一項家庭作業。 2012-01-23
个人分类: 闲读偶得|160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清华大学燃烧能源中心专家委员会名单
alick1 2012-1-10 23:23
序号 目前任职单位 姓名(英) 姓名(中) 1 斯坦福大学 Ronald K. Hanson 罗纳德 · 汉森 专家委员会主席 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 2 密歇根大学 Dennis Assanis 丹尼斯 · 阿森纳斯 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 3 巴黎中央理工学院 Sébastien M. Candel 赛巴斯蒂安 · 坎德尔 法国科学院院士 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 4 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 Suk-Ho Chung 郑石浩 清洁燃烧研究中心主任 5 剑桥大学 Ann P. Dowling 安 · 道林 英国皇家学院院士 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 法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6 麻省理工学院 William H. Green 威廉 · 格林 《化学动力学》杂志主编 7 比勒费尔德大学 Katharina Kohse-Höinghaus 凯瑟琳娜 . 科瑟 - 红英赫斯 德国科学院院士 国际燃烧学会候任会长 《燃烧与火焰》杂志主编 8 普林斯顿大学 Sau-Hai Lam 林寿海 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 9 德国亚琛工业大学 Norbert Peters 诺伯特 · 彼得斯 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 10 康奈尔大学 Stephen B. Pope 斯蒂芬 · 波普 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 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 英国皇家学院院士 11 犹他大学 Adel F. Sarofim 【阿德尔 · 沙罗菲姆】 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 12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Robert F. Sawyer 罗伯特 · 索耶 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 13 香港科技大学 Wei Shyy 史维 首席副校长 14 加州大学欧文分校 William A. Sirignano 威廉 · 斯瑞格纳诺 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 15 美国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 Charles K. Westbrook 查尔斯 · 韦斯特布鲁克 国际燃烧学会会长 16 佐治亚理工学院 Vigor Yang 杨威迦 航天工程系主任 17 佐治亚理工学院 Ben T. Zinn 本 · 晋恩 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 18 浙江大学 Cen Kefa 岑可法 中国工程院院士 19 清华大学 Fan Weicheng 范维澄 中国工程院院士 20 清华大学 Guo Zengyuan 过增元 中国科学院院士 21 东北电力公司 Huang Qili 黄其励 中国工程院院士 22 清华大学 Ni Weidou 倪维斗 中国工程院院士 23 哈尔滨工业大学 Qin YuKun 秦裕昆 中国工程院院士 24 中科院力学所 Wu Chengkang 吴承康 中国科学院院士 25 太原理工大学 Xie Kechang 谢克昌 中国工程院院士 26 清华大学 Xu Xuchang 【徐旭常】 中国工程院院士 27 清华大学 Yue Guangxi 岳光溪 中国工程院院士 注:1. C.K.Law,该中心主任( http://lcg.princeton.edu/members/chung-k-law.aspx )。 2. 共 27 人,其中国际顾问委员 17 人,国内顾问委员 10 人。 3. 【 】表教授已过世; 来源: http://www.cce.tsinghua.edu.cn/html/news/view.asp?id=228 目前这28人,燃烧界的领路人! 附: 普林斯顿的先进燃烧中心 http://www.princeton.edu/cefrc/colleagues/principal-investigators/ 清华大学的燃烧中心 http://www.cce.tsinghua.edu.cn/html/member/profile.asp?cat_0=110cat_1=215
个人分类: 科研 作风|0 个评论
惟才是举,惟才是用
benlion 2012-1-3 21:14
创造源于思想,思想通过实践而验证。思想,往往首先只为能够理解的人诠释,然后得到更多的人接受,形成的是一种波浪型传递,而不是大众化传播模式。 当大众均已经接受时已经成为思维的定势,在科学发现和研究中,往往研究成果已经得到公众认识,尤其已经成为权威型和获得国际大奖时,已经成为人人皆知的技术时,已经形成产业规模时,那就已经成为了创造、发明和创新的历史,还不是今天和明天的创新。 引领新的科学发展、技术发明和产业创新的新领域却处于潜在的鲜为人知的状态,只有首先发觉之并开拓之,才能成就未来的诺贝尔奖和未来的乔布斯。过多的解题训练培养的是解题专家,过多的专业规范教育培养的是固定思维。工程学不仅需要熟练专门技术,还需要发明创新的设计能力。科学不仅需要有规范的研究套数,还需要有敞开的思路和设想。 惟有自由思维和放开想象力的空间,才能产生发明创造的灵感,惟有激励创新的机制和驱动创造精神的文化,才能使创造发明产生新的科学知识和实现技术方法的创新。 “先拿来再说” - 这个拿来如果是具体的学科知识和技术不能永无休止,国外的创新能力、机制和精神、文化等拿来也许可以;因为,国外的这种机制和文化和精神会导致层出不穷的新知识新技术新产品,这种拿来就会是无止境。拿来就是引进模式 - 引进人才、引进学科、引进产业、引进商店等,这是没有止境的过程;因此,必须在边学习(不是拿来)过程中边创新,然后才能过渡到自主创新。 中国在还没有完全被定型成为西方之模式之前是非常具有自己创新能力的时期,关键在于政策、体制和文化的激励和资持等建立起来。依个人经历,假如大学毕业不久就留学出国,那就会被国外的实验分子生物学完整地规范。假如 90 年代不组织国际会议和出国留学,那就不可能形成大规模通信和在海外争辩系统生物科学的新范式。 故而,我是赞成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人才,惟有创造能力和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选才与评估和资助,我是期望国家自主期刊、资讯产业和仪器设备创新等能够优先发展起来。
个人分类: 2012|1999 次阅读|1 个评论
学术圈、学术权威、和科技进步
热度 39 yzhang111 2011-12-14 11:54
一直挺感激把我招到这边做博士后的老板。除了科研外,从他身上学了不少和科研不太相关的东西。记得当年他电话面试时只是大概问了一下我那时的研究内容,还没等我把肚子里的东西说完就开始问我家长里短的事情了。记得最清楚的是问我将来准备要几个孩子,当时想都没想就回答:三个?说完马上就后悔!仨孩子都有点儿超生游击队的味道了,还要搞好科研,谁信啊?谁知道老板竟然说很好啊,别地儿做不到,你只能来我这儿 !后来从老板娘嘴里知道了原因:有家有孩子的人有压力有责任心会很勤快;想要三个孩子的人,肯定更勤快。 跑题了,呵呵。一次和老板一起去Indianapolis开会。回来的路上老板不禁开始感慨美国这学术圈有点儿太冷冰冰。不久前看似还叱咤风云的领域内颇有建树的某领军人物(所谓权威)如今坐上了冷板凳。原因是此人近期内建树不够多,尽管原来的功劳很大,但也无法阻挡其迅速成为历史,变成过气权威。老板的感慨是在美国根本就没有学术权威,哪天一松劲儿,马上就靠边儿站,哪里有国内那些权威风光啊!现在来看当年老板的感慨一点儿不假。有两个亲眼见到的例子为证。本研究领域开创者之一的一个牛校牛教授,出版了领域内圣经级别的专著,是某专业杂志的主编和某响当当杂志的编辑,申请联邦经费竟然多次被学界同行拒掉而导致实验室断炊关门(tenured,倒是不用发愁被学校开除掉)。别瞎猜,还真不是因为年龄太大了,而是因为不够多产 !另一个例子是个诺贝尔获奖者,也是因为不够多产,申请联邦经费也被学术圈内同行通过评审拒掉,靠一点儿公司和私人基金会小钱勉强维持度日。这就是冰冷的美国科学界,普遍对权威不尊重。想不出东西白拿钱 ?门都没有 ,什么人都不例外 !这种制度的好处是不大容易产生只拿钱不干活的寄生虫。 国内学术权威的情况是这样的嘛 ?听说院士有所谓副部级待遇,每年不用申请都有多少专款如何如何。人是懒惰的,没有合理的机制,再勤快的人都会变懒。绝大多数院士权威当年都是靠打拼闯出来自己的一片天地。感觉国内这种特殊待遇是在害这些权威,会让很多权威从此不用再努力,不仅浪费了这些聪明的大脑,而且还不知道让多少专款打了水漂了。哪像我这有三个孩子的愤青,不好好干活都没法养家 。听某专家说院士是 国家给予的一种荣誉,它更多是强调一个学者过去的科学贡献和科学成就。美国的院士也是这意思,可是人家没有把荣誉和待遇挂钩啊? 要经费搞科研还得凭真本事、还得去申请、还得去接受学术圈同行评头品足。再说了,院士权威们有信誉和荣誉,去申请经费,同行们是会很理性的,啥也不用担心啊。 如果我们取消院士的这些特殊待遇,我看大家都不会再打破头去争取院士头衔,也不会把院士权威当神供着,还能逼着权威们好好干活并充分开发他们聪明的大脑,还能还学术圈一个自由的环境,还能......(欢迎大家补充)。这对取得更多科技进步、早日拿到炸药奖、和让中国早日成为科技强国得有多大帮助啊?! (博主科研水平属初级,按理说没资格指手画脚,可我看着着急怎么办? ) 后记:徐坚老师的一个评论让我感觉到国内非权威科研人员所经历的残酷。个人感觉取消院士权威特殊待遇加特权的同时,应该考虑实行一种保证普通教授科研人员底薪的制度(比如Tenure制度)。我博文中说到的美国的残酷是对权威的,普通教授科研工作者似乎没感觉那么残酷,其中一个原因应该是Tenure(或tenure track)制度。
11782 次阅读|89 个评论
[转载]老百姓变老不信
Helmholtz 2011-10-24 11:48
老百姓变老不信 季吴 今年九月,某权威党报刊文说:老百姓不信政府表态,不信专家解释,不信媒体报道。质问“老百姓为何成了‘老不信’?”“权威声音为何被打上问号?”“政府、专家、媒体曾被视为最有公信力的群体,今日缘何不再?” 文中引用某专家的回答是:“政府的供给不足,即对公信力的重视程度仍显不足,突出表现为一些政府部门和地方政府‘做得不够好’、‘应对不恰当’”。该专家所谓“做得不够好”,就是把老百姓定位在管理者与被管理。而老百姓的需求却在与日俱增;所谓“应对不恰当”,表现在面对重大事件,官员习惯“捂”与“瞒”,不信任老百姓。“对老百姓都不信任,又如何奢求老百姓信任你呢?” 虽然,一向板着面孔说教的党报,能发表似乎“敏感”的文章,值得欢迎。但让人感到吃惊的是,它怎么如此迟钝,现在才发现百姓心态之“变”;让人不解的是,这位专家为何言不由衷,把责任都归咎于“政府部门和地方政府”,而不敢涉及深层次问题。仍在“捂”与“瞒”,这样的解释岂能服人? 众所周知,而今只要“非官”哥们碰到一起,不说怪话,就发牢骚;不骂政府,就批专家;不是抱怨这个有假,就是不信那个是真。听不进官方之言,小道消息更易入耳;但有句共同语言:“不知相信什么才好。” 不仅老百姓如此,甚至一些退休高官也“不信”。据传,某前国家领导人在一次演讲中说:“我每天打开电视机看新闻联播,就看它怎么胡说八道。”此话的真假,百姓无法查证。但笔者接触的许多老领导、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老医生、老工人都说:别信那么多,眼见为实,到手为安。须知这些“老字号”,当年都是喊着“听党话,跟党走,一切听从党召唤,党叫干啥就干啥”口号前进的群体,难道他们的脑袋都跟着屁股走了不成? 其实“老百姓变老不信”远非今始,而有其深远的历史原因和现时背景,是人们几十年亲身经历的体验,是对历史深思和现状观察的必然结果。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各种政治运动,特别是“反右”,让五十余万知识分子吃“阳谋”亏。一些反右积极分子,头天还在斗别人,睡觉起来成“右派”;大跃进,数亿人被激励起来,狂热地超英赶美,奋战几年得到的是饥饿与人相食,数千万人“非正常死亡”;文化革命,冲锋陷阵的年轻人,最后看到的是经济崩溃边沿与社会破坏殆尽,含着热泪崇拜的那个接班人摔死在蒙古草原。不管造反或保守,都感到受骗上当,产生的是信仰破灭,再也不信“一句顶一万句”的神话;改革开放,人们本希望富裕、自由、公平、公证,然而面对的却是腐败盛行,负税痛苦。钱可通神,权大于法。令不见行,禁未见止。红头文件不兑现,官员许诺如戏言。今天这么说有理,明天那样说无错。政策朝令夕改,诸候各自为大。“财”狼当道、贫富悬殊。道德滑坡,暴力频发。伦理丧失,爱心被奸。人们笑听领导唱着不同调,冷看媒体只把春来报。 百姓正当利益无处诉,合理要求无人听。但随着改革开放,政治环境较为宽松,百姓维权意识增强,人们从发牢骚到说怪话,从政治笑话到愤怒发泄,仇官仇富心态蔓延,直至群体事件不断,过激反应(如自焚或凶杀)增多。 虽然,大家也看到,有领导如消防队长,四处“救火”,有高层说了些符合民意话,出台不少措施与条例,试图解决经济和政治上的许多难题,但收效甚微。对老百姓有利的话,某些人士不爱听,权威报纸不敢登,说他是“麻烦制造者”,说了也白说;对百姓有利的措施或政策,特殊利益集团(各地、各单位都有特殊利益集团)公开抵制,无法落实,变成一纸空文。于是人们不得不思考,问题根源究竟在哪儿? 显然,根本原因在于,当权者始终没有彻底改革体制弊端之胆,没有容纳百姓诉求之量。所以政策出不了××门,实惠到不了百姓家,百姓当然宁听谣言,不听联播,这是社会信仰与意识形态分裂的深层危机。 如何治疗公信力下降?上述党报文章引用专家的药方是:重构公信力,即“加大信息公开力度,提升政府的透明度必不可少”。“只要政府能够透明运作,全面保障老百姓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让公众权力真正在阳光下运行,曾经的‘权威声音’就一定能够赢得民众的信任”。“要建立相应的利益保障机制,使专家媒体能够有说真话的底气。” 显然,那专家的话还是没底气,没敢说真话,不敢揭病根。须知“不透明”是表象,而非本质。本质是缺少真正民主与正常法制,而根源又在于体制弊端,因而失信于民。 说白点,老百姓变老不信的根本原因是当权的官们早忘掉“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老百姓是共产党永远的挂念;老百姓是山,老百姓是海,老百姓是共产党生命的源泉”(电视剧《江山》主题歌词),他们忘掉了“人民服务”宗旨,而全心全意“为人民币服务”。得到的回报必然是,民心从拥戴到怀疑、反感、甚至反抗。 过去说“枪杆子出政权”,那主要是指夺取政权。要巩固政权,主要不是靠枪杆子,而是民心。维稳不能只靠枪杆子和票子,更要靠民主、法制,让人民真正当“主子”。最近西亚和北非几个国家连续发生严重动荡与变脸,此前他们的政权,有的不仅有强大的枪杆子,还给人民享有比中国普通百姓更多更好的福利待遇,可是没有进一步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需求,没有真民主,人民虽然“被福利”和“被有钱”了,但没有发言权,没有主人翁感,所以“家天下”给人民再多,也不能不失去民心。 有人批评说:“任何把西亚与北非发生的事件,与中国类比都是错误的。”当然,各国情况不同,不能简单类比。但一个不变的真理是:得民心者得天下。“民心固政权,民心保久安”。失民心,就可能丧失一切,只有取信于民,民众才会从内心真正拥护。 这里笔者再重复以前说过的几句老话:“不进则退,慢进掉队,内斗自毁,腐朽崩溃”。要想长治久安,就必须居安思危,勇敢地改革体制,实行真民主,推进有效法制,让人民当家作主。才能治理包括腐败在内的许多弊端,政权才能真稳定。
个人分类: 社会热点|177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权威
dongzg101 2011-9-15 06:52
公务员体系,领导是权威。出了办公室,就不是。教育体系,教育专家是权威。科技体系,院士是权威。学校,有资历教师是权威,年轻教师要向老教授学习。权威都有年轻的时候。诺贝尔奖的做出成果的年龄一般在四十岁以下。中国的官本位思想,官说什么都是对的,关键是县官不如现管。上面说的,到了下面就打折扣。有利的就执行,不利的就推后,一直到过期。现在大家都是共产党。有中央的,有地方的,有小集团的。做公务员不需要太高的文凭,那是专家,不是杂家。领导必须是杂家,没有必要到大学都搞个博士帽。硕士足够。网络教育,在职研究生足够了,关键是经常要有结合工作的短期培训和经验交流,写写心得、体会互相评比、互相了解。而且公务员必须有在基层工作三年的经历才行。管理人员的职称评定,以资历为主,文凭为辅,应该有单独的路线。工作经验和经历才是重点。技术人员的待遇必须提高,否则销售拿提纯,技术人员拿死工资,谁还有做事的积极性。住房的来源也应该是多元化的,单一化的来源容易培养一个有共同利益、共同语言的集团。这是中国最大的危机。最终会导致房地产崩盘。根据钱学森的系统论,各个系统要各管各的事,你领导管工业的不能插手教育。各有各的经费分配比例。税收上赚的钱不能都去扩大再生产,再投资。中国的GDP,关键看质量,不要看数量。一把手必须会算和分析GDP的构成,否则被下属骗了都不知道。 下一篇 论公务员的培养
1186 次阅读|0 个评论
学习漫谈(31):真理不是权威之女——三评培根的学问观
热度 11 sqdai 2011-5-3 06:48
培根处于黑暗的中世纪末期,科学真理经常处于被禁锢的状态,他的同时代的学者,如布鲁诺、伽利略、哥白尼等人,为坚持真理而受尽迫害。例如,他 39 岁那年,为了捍卫、发展日心说,布鲁诺被宗教裁判所执行火刑。在这样的情况下,培根仍大声疾呼,要破除使科学停滞不前的三大“巫术”——崇古非今、迷信权威、从众守旧,大力主张,真理是时间之女,不是权威之女。 培根首先澄清了关于“古”的概念,他认为,“ 只有世界的老迈年龄才算是真正的古,这种高龄正为我们自己的时代所享受,并不属于古人所生活过的世界早期。那早期对于我们来说虽是较老,对世界来说却是较幼的。 ”按照培根的逻辑,真要崇古,应该崇敬我们自己,相信自己的力量,因为以世界存在的年龄来衡量,今人所处的时代比前人更古。所以,他说:“ 我们向老年人而不向青年人求教有关人类事物的更多的知识和较成熟的判断,是因为老年人经验丰富,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的事物都是多而且博,这是对的。同样,我们也有理由希望从我们这个年代——只要知道自己的力量并愿奋发表现出来——得到远多于从古代所能得到的东西 …… 。 ”这就从根本上摧毁了崇古非今者的理论基础。尽管我们应该学习老年人的经验和知识,但没有理由把处于世界较幼时期的古人的论断奉为“金科玉律”。他的同时代学者伽利略就是不崇古,不信亚里士多德关于自由落体规律的结论,才创造了沿用至今的科学的自由落体定律。所以,我们做学问,首先不能崇古,不能食古不化。 培根认为,人们如此折服于权威,而否认时间演进的威力,“ 只表明他们智力薄弱。 ”因此,他特别赞同“ 真理是时间之女,不是权威之女 ”之说。我体会这里有两重意思,一是科学真理不是权威说了算,而是时间说了算,也就是说,必须接受时间的考验,只有在长时间的演进中为人类的大多数逐渐接受,才成为真理。对此,我们应有清醒的认识,按现在的常见说法,就是要树立科学发展观;二是对我们每个个人来说,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去接近真理,鉴别真伪,甚而创造新的科学真理,迷信权威是没有出路的,狭义地说,是无法做好学问,认识和创立真理的。 培根还指出,有些地方“ 一般人的研究只局限于也可说是禁锢于某些作家的著作,而任何人如对他们稍有异议,就会径直被指控为倡乱者和革新家。 ”对此,他持坚决的反对态度。现如今,我们面临的局面倒没有那么严峻,但我们的文化传统却造成人们更容易迷信权威、从众守旧。不少人总是倾向于相信:学术权威说的话总是没错的,甚至相信,智慧与年龄成正比、与官阶成正比。例如,有些人本来学问平平,一有官阶就变得“绝顶聪明”了,人们容易轻信他们。也许,迷信各种真权威、假权威,是束缚科技发展的绳索。事实上,经验告诉我们,学问不与官阶成正比,有些身居高位又疏于学习的人,他们的学术水平早就等而下之了;近年来我看到,许多绝顶聪明的老学问家,到了耄耋之年,也免不了犯糊涂,这是自然规律,此时,对于他们发表的言论的正确性,就得掂量掂量了,所以,学问与年龄经常不成正比。对我们个人来说,要做好学问,至关重要的是摆脱迷信权威和从众心理,敢于独辟蹊径,自由创造。 培根对他那个时代的学术机构非常不满。他说:“ 在学校、学园、大学以及类似为集中学人、培植学术而设的各种团体中,一切习惯、制度都是与科学进步背道而驰的。在那里,讲演和实习都排定得如此严整,致使任何人都难在这常经以外去思考和揣想什么事物。 ”他希望能改变这种万马齐喑的局面,为解放思想、学术创新建立良好的制度和氛围(这句话用的是现代语言,是他的想法,不是他的原话;而原话均用蓝字标出)。 培根 400 年前说的话,对如今的人们仍有可贵的借鉴作用。 总而言之,我们要做好学问,就得如培根所说,摆脱崇古非今、迷信权威和从众守旧这三大桎梏。愿青年朋友们去掉现有的或多或少的思想束缚,在学问的天地里,自由自在地展翅翱翔吧! 本文参考资料:《新工具》,商务印书馆, 1984 。 写于 2011 年 5 月 3 日晨
个人分类: 寄语学子|6637 次阅读|18 个评论
读《钱学森书信选》(二) ——如何看待外国人和权威?
yyhsci 2011-4-12 15:13
读《钱学森书信选》(二) ——如何看待外国人和权威? 继续摘录一下《钱学森书信选》中一些段落与语句,看看钱老如何看待外国人及权威吧。 1 、《 1984 年 8 月 18 日致何善堉》 …… 但心理学在国外,许多来在机械唯心论之间徘徊,所以总不得要领。近年来所谓“认识心理学”是从人工智能发展起来的,我看又是机械唯物论!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因此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不然一定陷入歧途!您以为如何? Me :钱老能如此评价外国一些所谓的“专家”及理论,一方面是能他直接看到问题的本质,另一方面也是源于自己的自信,包括对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自信。 2 、《 1985 年 1 月 15 日致张铁声》 (二)这也就是说灵感的经验并非人人都有,外国人也是如此。所以外国人中分不清的大有人在,我们不必迷信他们,包括什么教授、权威在内!您也要思想解放! Me :并非人人所有的灵感经验对同样是人的外国人也是如此,合乎逻辑!但为什么还会有那么多的人不去思考而相信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呢?也想起前段时间实验室的一件小事,一个师姐实现一篇外文文献中的一个算法,却发现效果总不是很好,一直怀疑自己的程序设计问题,但从来没有怀疑人家算法的问题。我想要是中文文献,估计做不出来就不会这么想吧,肯定会说是人家算法的问题。这里有一些现实情况,不过也透露出对自己的不自信,有点迷信的味道。 3 、《 1987 年 10 月 16 日致张锡令》 ...... 因此我看外国人并不是很聪明!您切莫跟着外国人跑。我们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应该比他们强。他们搞主观主义,我们要用辩证唯物主义。 …… 请独立思考,天不怕,地不怕! Me :钱老一直强调独立思考,相信自己,也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不迷信外国的权威,也正是这些东西使钱老能在当时中国的条件下敢于展开“两弹一星”的伟大工程的设想并取得成功吧。 小结一下:在如何看待外国人和权威的问题上,我们一直很迷惑。有人非常迷信,只要是外国人的肯定比中国好,有的人却有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鄙视外国人的一些东西,一如上世纪初期对待东、西方文化及制度的态度,有全盘接受与全盘否定者。钱老的一些话或许能够启发我们多思考一下。多一点批判的眼光,我们不说俯视权威,但争取平视吧。但平视权威又需要多大的自信?又谈何容易呢?
个人分类: 读书思考|3852 次阅读|0 个评论
实用且权威的数据挖掘资料!
douglee1986 2011-3-4 11:21
数据挖掘方面的好资料很多,但如果每个人都自己去搜集,那会需要花很多时间和精力。鉴于此,我通过一些方法和技巧搜索这方面的资料,且特地总结了这些信息,希望能给挚友们节省一些宝贵的时间。同时,由于本人能力有限,如果你也有不错的资料,希望你通过评论给予告诉,我会及时更新相关信息。 综合信息: Knowledge Discovery Mine (KDNuggets) UCI KDD Archive Introduction to Data Mining(很多综述性文献!) - 周志华教授 Reference: ACM SIGKDD Journal: Data Mining and Knowledge Discovery - Springer IEEE/TKDE ACM/TKDD Journals - KDnuggets Researchers: 周志华教授 - 南大 Jiawei Han Data Sets: UCI Machine Learning Repository DBLP Data Set LAMDA - 数据集 Papers: Mahout - Algorithms Case Studies: Case Studies in Business, Industry and Government Statistics Implementation Code: Apache Mahout (用于海量数据集挖掘的分布式算法实现!) Weka 3 LAMDA - 代码(最新算法实现!) Others: Jiawei Han - Other Interested Info(极具价值的资料库、公司研究院等!) LADMA - 链接(在线资源等!) Weka - Machine Learning Group
个人分类: 数据挖掘|3684 次阅读|0 个评论
闲说科研体制、去行政化及权威
zhaodl 2011-1-23 10:34
闲说科研体制、去行政化及权威 近来,科学网上的几个热点一直备受关注,也不乏愤青之言。正如,学术问题一样,皆是各有各的理。其实,在我看来多数是“过虑”或者是在前进的过程中顺势搭把手而已,多少会加快点进程,特别是已经形成热点的问题,已经不是“是非”之辨! 一是关于“科研管理体制”问题,并不是不知道“目的地”,而是路径的探索,探索之中必有“利益集团”的干扰,必有认识的统一,必有过程的渐进,快慢的问题在于“机遇”,也在于“坚持”。体制问题或者是自律问题,并非非此即彼的问题——人人都知道可还是要辩论一番。 二是关于“去行政化”问题,当权者恋权,获利者护权,难道无权无利者就真的会“弃权”?实际上,问题的产生都有其“生存”的土壤。一是去行政化者一旦“被行政化”,在权力之中是否能够保持“原来的立场”?二是“无行政”的情况下,行政化下的无权无利者是否能够承担起“管理”职责?是否能够建立“合理的机制”?我看不可能,能人永远是能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在行政化体系中的“得利者”,在去行政化的体系中同样会“变身适应”。是否行政化,并不是问题的关键,而在于群体“科学和民主”的认识和能力问题。 三是关于“社会权威”问题。社会权威是社会的希望所寄,也是个体责任的寄托。在自我逃避责任而又期望他人尽心的情况下,希望和失望是永远共存的。权威承载寄托,也获得了相应的“供奉”。民众付出了“资源”也获得了解脱。社会尊重权威,但并不担心权威的陨落,历史从来都是在更替之中前进,在寻找之中成熟。原有的权威“破产”,让人“失望”,而新的权威自然会被找来、替补。在权威缺失的状态下,正是新的权威出现的机遇。为社会而珍惜“权威之名”还不如讲应当“学会自重”,免得遗臭万年。
个人分类: 闲思偶得|188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是不是做父亲的总比做儿子的知道得多
anan 2011-1-14 19:28
小男孩问爸爸:是不是做父亲的总比做儿子的知道得多?     爸爸回答:当然啦!     小男孩问:电灯是谁发明的?     爸爸:是爱迪生。     小男孩又问:那爱迪生的爸爸怎么没有发明电灯?     很奇怪,喜欢倚老卖老的人,特别容易栽跟斗。     权威往往只是一个经不起考验的空壳子,尤其在现今这个多元开放的时代。 本文来自: 小木虫论坛 http://emuch.net/bbs/viewthread.php?tid=2783683
个人分类: 日常生活|229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小智叟扳倒老愚公
fpe 2010-12-30 09:52
小智叟扳倒老愚公 熊友鱼 推荐理由:童言无忌,少数真理。权威部门错了,怎么办?该下台的,下台;该赔款的,赔款。这才是以人为本。 愚公移山是《列子 汤问》中的一篇故事,传颂千年,家喻户晓。   故事讲北山老愚公,年且九十,面山而居,门前道路迂回曲折。他为了出行方便,犯了老橛头脾气,率领子孙,叩石荷担,愣是要把太行、王屋两座大山,一铲一铲地给挖平了。旁观的老智叟不以为然,力劝三思。老愚公的回答非常干脆: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真是掷地有声,感人肺腑。老智叟理屈词穷,无以应对。   老愚公那 不畏艰难,挖山不止 的想法,早已深深地融入了我民族精神,千百年来代代颂扬,无人质疑。   新纪元,民族精神急切地要跟世界接轨。随着 孔子学院 在海外遍地开花,学汉语的人多起来了。愚公移山的故事便登上了洋学堂,一次又一次地介绍给外国学生,以图宣扬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然而外国学生不是中国式的 好学生 ,课堂不是老师的一言堂,教学不过是课堂讨论会而已。   新泽西州教中文的蒋老师,这故事还没讲完,孩子们就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有的说: 愚公为甚么不在山中打个隧道,这省事多了。 还有的说: 他们把家搬到山那边不就行了,何必费这么大劲。 这些想法无疑都比愚公聪明,又切实可行。课堂讨论会上你一言我一语,气氛活跃。学生学得轻松,蒋老师教得快乐。最后的结论是:愚公移山,破坏了自然环境,破坏了环境保护,在美国是不允许的。千年老愚公,就这样被一群活泼可爱的美国小智叟给否了。愚公终于成了笨伯,还要吃官司!需要补充说一句:这些美国小学生中,有许多是来自中国的 富二代 。   当一个民族要去跟世界接轨时,世界精神就反过来被这个民族所接受。首先接受的当然是独立思考、爱提问。上海电视台一档少儿节目上,主持人讲完愚公移山的故事后发问: 愚公为甚么要挖山呀? 一群学龄前儿童争相回答: 因为大山底下有金币。 因为挖下来的石头可以卖钱呀。 这些正是用世界精神反映出来的民族时代风貌。   民族时代风貌还不止这些。今年七月,北京小学生张皓,对市场上销售的大白蘑菇很感兴趣。他在专业人士的帮助下,对市场蘑菇做了科学测定。结论是:90%的蘑菇被萤光增白剂污染。工商行政部门对此大为光火。经过了四个月的 酝酿 ,于十一月,当地 权威部门 出来 认为 了: 食用菌合格率是97 73%。 并声称 小学生的检测不具科学性 ,予以全盘否定、彻底封杀。文革语言叫: 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脚, 。 有网站不服气,发起了社会调查,问大家更相信谁。结果有1110人投了票,其中只有8人相信 权威部门 。   小张皓的独立思考虽然得到了社会的肯定,然而,中国学生的成长, 路漫漫其修远兮 ,需要的还是那愚公移山的精神。   参考文章:   (1)冰子:《愚公破坏了环保》,载《三州新闻》2010年11月4日号,第39页。   (2)倪既新:《我们的孩子需要什么?》,载《三州新闻》2010年12月16日号,第39页。   (3)冰子:《孩子需要爱的教育》,载《三州新闻》2010年12月16日号,第39页。
个人分类: 消防以外|467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城管和保安打人的社会根源
wliming 2010-12-2 08:55
为什么城管和保安经常会打人   茅于轼   城管打人,保安打人,已经不成为新闻了,大家快习以为常了。为什么他们容易犯打人的毛病?其实他们都是文化不高,收入也比较低的人,他们多半处于社会的低层,为什么会欺侮别人?   这要从中国的社会结构来找问题。中国是一个分层的社会,人生来就是不平等的。人人生而平等这句话在学校里没教过,到了社会上受到的生活经验更加深了人与人不平等的观念。平时他们处于社会的低层,经常受特权人士的欺侮,他们不得不忍气吞声地接受。可是一旦他们自己有了一点特权,就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加以利用。城管和保安都要穿制服的。一套制服上身,就能够耀武扬威,平时受的气现在有了出气的机会。所以他们凭着自身的这套制服自以为了不起,动不动就会打人。   城管和保安打人,大家都非常生气,但是屡教不改,情况一点也没好转。可见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并不是加强教育就能奏效的。它根植于我们这个社会的深层。中国社会几千年以来一直是靠特权来维持秩序的。我们每个人都不知不觉地接受了这份遗产,它表现为每个人都自我放置在一个特定的阶层中,对上是顺从和逢迎,对下是发威和教训。文革时的国家领导人掌握着全世界最大的权威,但是见了一个普通的外国人自己就矮了三分(现在大概没有了)。可见连地位高的人也免不了有屈从更高地位的人的思想准备。改革之后领导和百姓的地位差别依然不变。领导开口就是发指示,大家都要学习领导讲话。其实,凭什么能说地位越高掌握的真理越多?地位和真理是完全不同的两件事。可是我们都认为领导掌握的真理肯定比一般群众多。甚至连北京人到外地也有点趾高气扬。百姓互相之间也是比高低。常常听到一句吵架的话是你有什么了不起!,意思是比谁的地位高,更了不起一点。最近网上流行的一句话是我爸是李刚,同样是比地位高低的意思。一个入世不久的孩子也非常懂得地位的界限。   人与人的不平等在中国是传统,是文化,是固植于每个人内心深处的观念。解放后它一点也没减少,反而还加强了。大家都说中国社会的问题是封建意识太强。所谓的封建意识主要表现在人与人的等级观念。因为有了等级,下级人的自由就比上级人的自由少一些。最下级的人就没了自由。我们老说要平等自由,但是并没有找出平等自由的障碍在哪里。其实就是等级观念,就是特权思想。   我们想建立一个民主法治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中人与人关系的基础就是平等,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但是中国的封建分层观念根深蒂固,从领导到群众,从官员到百姓,不约而同地遵守的规矩是特权和等级。尤其是领导中的某些人,他们从等级观念中获得特权,所以不会轻易放弃这样的传统,他们不愿意讲平等自由,用各种手段来歪曲平等自由,抵制平等自由观念的传播。到底什么是平等自由有时候确实不容易说清楚。但是反特权是容易说清楚的。所以中国迈向民主法治的道路是反特权,而不是直接诉诸民主法治。解放后讲了许多平等(实际上只是用暴力达到经济的平等,用牺牲更重要的人身权去追求财产平等),但是抵制自由,更抵制反特权。对自由的批评不遗余力,对特权一事闭口不谈。特权这两个字从来不见于中央文件,可见领导中的一些人害怕提特权这两个字。现在民间维权运动的方向也应该是反特权,而不应该是靠特权。比如通过上访求得问题的解决,还是靠一个更高的特权反对当地的特权对自己的侵犯,还没有离开特权这个范畴。这样的维权,最后还得靠特权。而侵犯你利益的就是因为有特权。在一个真正平等自由的国家里,解决侵权问题不是靠上访,而是靠当地民众,政府和舆论的共同力量。所以在那些国家里从来没有上访的问题。他们那里因为没有特权,侵权的问题也很少发生。
个人分类: 社会|1512 次阅读|2 个评论
学界权威对“金浩茶油致癌”事件明确表态
jxz1963 2010-9-28 08:26
日前,针对湖南 金浩油茶籽油苯并( a )芘超标质量事件 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强烈反响这一问题,中国粮油学会油脂分会王会长召集了相关大学、研究院的油脂专家综合各方面的信息,进行了专门讨论和分析,认为: 一、油茶籽油是当今最优秀的食用植物油之一 油茶籽油是一种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的木本食用植物油,在我国已有 2000 多年的食用历史,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等许多医书都记载了油茶籽油的食药双重功能。油茶籽油脂肪酸组成与橄榄油类似,油酸含量高达到 80% ~ 83% ,比橄榄油含量还高,且含有丰富的维生素 E 和多酚类的活性物质。可以说油茶籽油是当今最优秀的食用植物油之一。茶油产业是我国油脂行业的特色产业,我们将不遗余力地推动这一产业的健康发展。 二、浸出工艺不会造成油脂中苯并 (a) 芘超标 经专家们认真科学地分析后我们认为,造成油茶籽油苯并 (a) 芘超标的原因主要有原料不当的晾晒(如在沥青路面晾晒造成污染)、烘干(如烘干过程受到烟气污染)、炒籽时操作不当(如温度过高造成部分原料焦糊)等几种因素,绝非是油茶籽油本身固有的,也不是制油工艺缺陷和浸出制油方法造成的。有些媒体报道,苯并( a )芘超标是浸出工艺的问题,这是一种无稽之谈,是对浸出制油没有科学依据的误解。世界上浸出法制油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无论是技术还是浸出溶剂都在不断改善和提升,浸出制油目前仍然是世界上先进、安全的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植物油的制取。我们可以负责任的告诉消费者:浸出工艺不会造成油脂中苯并 (a) 芘超标。 三、加强检测工作 要解决成品油中苯并 (a) 芘超标的问题,最关键的是要对毛油中苯并 (a) 芘含量的监测。因为无论什么原因造成的油脂中苯并 (a) 芘超标,都不可怕。只要采用正确的精炼方法,如在脱色工序中添加适量活性炭,即可有效地除去油中的苯并 (a) 芘,使成品油中的苯并 (a) 芘含量完全符合国家标准《食用植物油卫生标准》( GB2716-2005 )。 消费者可以放心食用油茶籽油。 四、前车之辙,后车之鉴 油脂安全事关人体健康,我们呼吁广大油脂加工企业,应严格把好油脂质量关,不忽略每个环节的监控,视食品安全为生命,坚决贯彻执行《食品安全法》、《产品质量法》、《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严格自律,规范生产,承当相应的社会责任;主动接受社会监督;为推动我国油脂行业的健康发展,为促进我国油脂科学技术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贡献我们的力量!
个人分类: 我的观点|4010 次阅读|0 个评论
笔记摘注:爱因斯坦,美国高等教育三百周年纪念会上的演讲
热度 1 arithwsun 2010-9-27 17:28
今天我的Google Calendar提醒我重读爱因斯坦的 美国高等教育三百周年纪念会上的演讲 ,当年大学一年级时,读爱因斯坦全集第一卷时就看过。今年重看,有了更多的感觉,一是做了十年的大学教师,一是自己有了孩子。 将自己现在的理解,附注于下,『...』中都是爱因斯坦的原文。 I. 教育目标 『 学校的目标应是培养能够独立思考、独立行为、又视对社会的贡献为其人生第一要义的个人。我认为英语国家的教育几乎达到了这种理想境地。 』 我们的幼小教育应该以培养孩子的安全感和幸福感为目标,只有有了安全感,人才能独立思考和行动,只有有了幸福感,人才能主动奉献。 所谓安全感,就是不强迫、不急燥的现代社会行为规则。 所谓幸福感,就是跟喜欢的人一起做好喜欢的事,孩子们找到喜欢的人,喜欢的事,并为此学到足够的知识技术做好它们,应该是学校的最根本目标。『 人的价值应该体现于他能给予什么,而不是在于他能获得什么。 』 爱因斯坦这里,只强调了事,而未言及于人,只有人事合一,方能是现实的幸福,这里帮他在逻辑上补充一下。 正是基于这个原因,『 我更认为应该反对把个人像无生命的工具一样对待。学校应该永远以此为目标:学生离开学校时是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一个专家。 』 II. 教育方法 『 人格并不是由所听到的和所说出的言语,而是由劳动和行动形成的。 』 诚哉斯言!所以,在幼小教育阶段,人类的三大语言课程,自然语言、数学语言、艺术语言的学习,应该跟劳动和行动,即体育和手工课程(我称之为力性课程)有交集。进一步,爱因斯坦尚未言及的,还要跟礼性课程相交集,最后才发展为理性课程。缺少力性、礼性的理性,是无本之木,现实中很多科学家的表现,已经证明了这点。 『 没有人会否认老师的态度和学校的管理对学生心理的塑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 幼小教育阶段的重要要素,决不能在教育设计中对此忽略。 『 我觉得最坏的莫过于学校主要用恐吓、暴力和人为的权威等手段工作。 』 对于家长来说,还可以加一个词欺骗,多少中国家长没有使用过这种办法呢。幼小阶段,权威的出现,是一个自然的教育现象,教师和家长们要善于使用自己的权威。『 这样小学生对教师的尊敬的惟一来源就是后者的德和才。 』 可以想象,家长若也能如此,所谓的青春期反叛现象 几乎没有存在的可能。 『 这些创造性的心理力量的觉醒当然比强力的施行或个人野心的觉醒困难。 』 真是如此!这就牵扯到一个爱因斯坦未用到的术语内化型学习,我们需要给孩子们学习的内化时间,这是传统学校教育所严重忽视的,张五常等很多顽童,成年后(到美国后)成为学术领袖的经验,也说明了这一点的重要性。 『 首先,教师们应该在这样的学校里成长。其次教师在教学材料和使用的教学方法的选择方面应该拥有广泛的自主权。因为他在发展工作上的乐趣同样会被强力和外在压力扼杀。 』 教师不能是只知教学,自己却不学习的人。爱因斯坦的这个建议,在教育历史上不止被一个人提及,可见其重要性。如果不能全面实现,也起码应该在中国最好的学校,赋予教师这种教学材料和教学方法的自主权,和以此为基点的资金与时间安排,使之真正可行。实际上,这是顶级师资水准的制造产生办法。 小结:摘注的爱因斯坦言论,主要还是针对于幼小教育(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阶段。以此理解,似乎爱因斯坦有点离题,对高等教育言及太少,其中涉及到高等教育的要素,相比来说有所欠缺,尚未能预计到未来世界中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特点。 附录: 美国高等教育三百周年纪念会上的演讲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1936年10月15日于纽约州立大学   庆祝日的首要目的,通常是回顾往事,尤其是纪念那些由于对文化生活的发展而获得了特殊荣誉的人物。对我们前辈的这一友好的纪念活动实在绝对不应被忽视,特别是因为这种对往日盛事的回忆,能够鼓舞今天的善良的人们无畏地努力。但是这件事必须由年轻时就与这个州紧密相连,并熟悉其过去的人来做,而不是由我这样一个像吉普赛人一样四处流浪、在各种各样的国家积累经验的人来做。 因此,我只能谈论一些与空间和时间无关的、过去是、今后也将是与教育事务相联系的问题。在这一努力的过程中,我一点也不能以权威自居,特别是因为从古到今的、明智的、本意善良的人们已经讨论过教育问题,并且已就这些问题反复地明白地表达了他们的观点。作为教育领域的半个门外汉,我阐述除个人经验和个人信念之外毫无根基的观点的勇气从何而来呢?如果这真是个科学的问题,人们可能会对这些考虑保持缄默。 但是,对活跃的人们来说,情况就不一样了。在此,仅有的真理的知识是不够的。相反,若要知识不被抛弃,它就必须被不断的努力连续更新。它就像树立在沙漠里的一座大理石雕像,随时承受着被流沙埋藏的威胁。服务之手必须不断工作,以使大理石在阳光之下永远熠熠发光。我的手也在为大理石服务的手之列。 学校一直是把传统的财富从一代传给下一代的最重要的方式。今天,这种重要程度超过了以前,因为通过经济生活的现代发展,家庭作为传统和教育的载体地位已经削弱。因此,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健康比以前更加依赖于学校。 有时人们把学校看成仅仅是把尽可能多的知识传递给成长中的一代的工具。但这是不对的。知识是死的,可学生是活生生的,它在每个青年人身上培养起来的应该是对集体利益真正有价值的素质和能力。这并不是要泯灭个性,使个人只是成为社会的工具,如蚁群中的一只蚂蚁或蜂房里的一只工蜂。仅仅由没有个性原创、没有个人目标、标准化的人组成的社会是没有发展可能性的可悲群体。学校的目标应是培养能够独立思考、独立行为、又视对社会的贡献为其人生第一要义的个人。我认为英语国家的教育几乎达到了这种理想境地。 但是怎样才能达到这种教育的理想呢?是通过道德说教达到这一目标?绝对不是。言词现在是,今后将仍是空洞的声音,通往毁灭之路从来都是由关于理想的浮华之辞相伴。但是人格并不是由所听到的和所说出的言语,而是由劳动和行动形成的。 因而,最重要的教育手段是促使小学生们采取行动。这适用于小学生的第一次学写字,也适用于大学的博士论文,或者记一首诗,作一支曲,口译或笔译一篇文章,解决一道数学题目,或是进行体育运动。   做事的动机千差万别,因而学校教育的价值主要就体现于它教导学生们以怎样的动机做事。做同样的工作,可能是出于惧怕、不得已而为之;可能因为对权威的野心和对名誉的欲望;也可能源自对某件事的兴趣或者对真理、真知的渴望,没有人会否认老师的态度和学校的管理对学生心理的塑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是在每项成就背后都有一个作为其基础的推动力,这种推动力反过来又被所从事的事业中取得的成功所强化和滋养。在这里存在着最大的差别,这些差别对学校的教育价值至关重要。同一工作,其起源可能归因于恐惧和强制、追求权势和声名的野心勃勃的欲望,或是对对象的爱好、兴趣以及对真理和理解的要求,因此也可以是每个健康的孩子都有的、但很早就被削弱了的神圣的好奇心。 完成同样一件工作对小学生产生的教育方面的影响可能有很大的不同,这取决于使他完成这件工作的内因究竟是害怕受伤害、利已主义的情感,还是获得喜悦和满足感。 没有人会坚持认为学校的管理及教师的态度是对塑造小学生的心理基础毫无影响。 我觉得最坏的莫过于学校主要用恐吓、暴力和人为的权威等手段工作。这种做法摧毁了小学生健康的感情、真诚和自信。这种教育方式产生出顺从的人。难怪这样的学校在德国、中国和俄国居统治地位。我知道在美国这个国家里,学校中不存在这种最坏的邪恶;在瑞士,也许在所有民主统治的国家中都是如此。使学校脱离这种所有邪恶中最坏的邪恶,相对来说比较简单。 给予教师尽可能少的使用强制措施的权力,这样小学生对教师的尊敬的惟一来源就是后者的德和才。    达尔文的生存竞争以及与此相联系的选择理论已被许多人作为鼓励竞争精神的权威依据来引用。也有一些人用这种方法试图伪科学地证明个人之间毁灭性的经济竞争的必要性。但这是错误的,因为人们进行生存竞争的力量,完全在于他是一个社会性的生活着的动物。 正如蚁冢中单个蚂蚁之间的战争对于生存没有什么根本意义一样,人类社会中个体成员之间的斗争也是如此。 因此人们应该防止向青年人宣传把这种习俗意义上的成功当作人生的目标。这种意义上的成功的人,通常从他们伙伴那儿得到很多,其所得通常远远超过他给他们的贡献。但是, 人的价值应该体现于他能给予什么,而不是在于他能获得什么。 在学校里和生活中,工作最重要的动机是工作中的乐趣,工作所得到的成果的乐趣,以及对该成果的社会价值的认识。启发并加强年轻人的这些心理力量,我看这该是学校的最重要的任务。只有这样的心理基础才能导致一种快乐的愿望,去追求人类最高财富,即知识和艺术技能。 学习和生活中最重要的动力应该是对工作的热爱、对工作结果的兴趣和知道这结果对社会的价值而产生的快乐。我认为学校布置的最有价值的作业应该能够唤醒并强化青少年的这种意识。只有这种心理基础才能激发孩子们去积极快乐地追求知识和艺术一般的技巧这些人类至高至大的事业,唤醒这种最宝贵的心理当然不如施加强权或者鼓吹野心那样容易,但却有价值得多。 这些创造性的心理力量的觉醒当然比强力的施行或个人野心的觉醒困难,但它更有价值。 重点在于发展孩子对游戏的天真爱好和获得赞许的天真愿望, 并把孩子引导到对社会很重要的领域;这种教育主要建立在希望得到有成效的活动能力和社会认可的愿望之上。如果学校成功地从这种观点出发进行工作,它将得到成长中的一代的高度尊重,学校规定的作业也被当作一种礼物来接受。我认识一些喜欢在校时光甚于喜欢假期的孩子。 第二个动机是好胜心,说得委婉点就是学生期望得到赞许和尊重,它根深蒂固地存在于人的本性中。没有这种精神刺激,人类合作就完全不可能;取得伙伴赞同的愿望肯定是社会最重要的束缚力之一。在这个感情复合体中,建构性的和毁灭性的力量密切相连。学生 取得赞许和尊重的愿望是健康的动机;但要被承认比伙伴或者同学更优秀、更强大、更有才智,就很容易导致过份的自我为中心的心理调整,这可能对个人和社会都会造成伤害。所以学校和教师必须防止使用产生个人野心的简单方法以敦促小学生们勤奋学习。 这样的学校 要求教师在他的工作范围内是一位艺术家, 要求老师在教育过程中要像艺术家那样,创造性地劳动。如何才能在学校获得这种精神呢?对此不可能存在万能补救方法。就如个人不可能永远健康一样,但有一些能被满足的必要条件。首先,教师们应该在这样的学校里成长。其次教师在教学材料和使用的教学方法的选择方面应该拥有广泛的自主权。因为他在发展工作上的乐趣同样会被强力和外在压力扼杀。 如果至此你们都专心地跟上了我的思考,你们可能会对一件事感到奇怪。根据我的观点,我已谈了这么多究竟以什么精神来指导青年,但是关于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我却什么都没有说。占主导地位的究竟应该是语言,还是科学中的技术教育? 对此,我的回答是这样的,在我看来这些都处于第二重要的地位。如果一个年轻人已经通过体操和跑步训练了他的肌肉和身体耐力,今后他将适应任何体力工作。头脑训练及脑力和手工技巧的训练也是类似的。因此,会说俏皮话的人下列说法大致不错,他把教育定义为: 如果人们已经忘记了他们在学校里所学的一切,那么所留下的就是教育 。正因为此,我一点也不急于在强调古典文史教育和注重自然科学教育的两种方法的追随者们的斗争中表态。 另一方面,我想反对另一观念,即学校应该教那些今后生活中将直接用到的特定知识和技能。生活中的要求太多样化了,使得在学校里进行这种专门训练毫无可能。除此之外, 我更认为应该反对把个人像无生命的工具一样对待。学校应该永远以此为目标:学生离开学校时是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一个专家。 我认为在某种意义上,这对于那些培养将来从事较确定的职业的技术学校也适用。 被放在首要位置的永远应该是独立思考和判断的总体能力的培养,而不是获取特定的知识。如果一个人掌握了他的学科的基本原理,并学会了如何独立地思考和工作,他将肯定会找到属于他的道路。除此之外,与那些接受的训练主要只包括获取详细知识的人相比,他更加能够使自己适应进步和变化。 最后,我想再次强调,在此以一种多少有点较为绝对的形式所谈的内容,代表的只不过是我的个人观点,其基础仅仅是自己作为学生和教师说积累的个人经验。谢谢您们给我这个机会,能在美国高等教育三百周年纪念会这样一个如此有意义的会议上发表这些看法。
个人分类: Book-W|10297 次阅读|8 个评论
教育随感-1:追求真理 远离浮躁——简评哈佛校训
sqdai 2010-8-27 06:08
最近,学校里经常谈起校园文化,而校训是校园文化的标志。因此,近来我调研了国内外名校的校训,发现它们都言简意赅,意味深长。但是,比较下来,以哈佛大学的校训最有思想性,这里就此发表一些议论。 哈佛前任校长萨莫斯访华时在清华发表演说,他说:“在哈佛,一个刚进大学的新生可以对校长说‘你错了’,这就是哈佛的文化:思想胜于权威。”一流大学要有一流的校园文化,哈佛的这种文化凝聚在它的校训里: Amicus Plato, Amicus Aristotle, sed Magis Amicus VERITAS. (原文:拉丁文) Let Plato be your friend, and Aristotle, but more let your friend be truth. ( 英译 ) 以柏拉图为友 , 以亚里士多德为友 , 更要以真理为友。 (汉译) 人们可以从多种角度来诠释这一校训。另一位 哈佛前任校长昆西对校训的解释是:“ 大学最根本的任务是追求真理——真理本身,而不是去追随任何派别、时代或局部的利益。 ”我认为,他道出了哈佛校训的精髓。追求真理,就意味着思想胜于权威,精神重于物质,全人类的利益超越一切;与真理为友,就意味着坚信科学,坚信创造,坚信崇高,坚信耐性;远离迷信,远离从众,远离猥琐,远离浮躁。 我们要坚持 思想胜于权威,首要的是有思想。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大学的作用极其重要,不可或缺,大学的领导,首先要有头脑,有思想,不迷信权威,不随波逐流;大学里的每个成员也必须以此要求自己。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因为思想崇尚的是自由和平等,追求的是突破和变革,提倡的是创造和激荡;而权威则反其道而行之。追求真理的道路布满荆棘,老传统的束缚,旧体制的阻遏,声色犬马的引诱,局部利益的驱动,人们必须冲破这种无形的网,才有辉煌的前程。 作为布衣,除了大声疾呼之外,我能做的就是:追求真理,追求崇高,问心无愧地做好眼前的一切。而作为上海大学的一员,我愿为在我校创建先进文化尽绵薄之力。我们已有良好的开端,但比照哈佛校训,仍有差距,急需的是持续不断的努力! 写于 2009 年 10 月 18 日晨 http://blog.lehu.shu.edu.cn/sqdai/A126891.html
个人分类: 教育随感|9792 次阅读|3 个评论
“至高无上”的“科学”是伪科学
jitaowang 2010-7-2 09:19
科学不能 至高无上 科学发展日新月异 科学否定 信仰 权威 科学没有 化身 代言 科学接受事实检验 科学要用证据说话
个人分类: 科学发展|3435 次阅读|6 个评论
耿大夫谈张悟本大夫和医院各科权威专家
longfo 2010-5-15 16:52
各科权威专家批驳张悟本论调 来源:《生命时报》 作者:梁馨   在老百姓看来,张悟本的养生方法成本低廉、简单易学。然而,这套不用吃药的食疗理念,在权威专家眼中又是怎样?日前,《生命时报》记者采访了中医、营养、高血压、糖尿病等学科的专家,对他的几大主要论调进行点评。   论调一:万能食疗方每天1斤绿豆煮水。在张悟本的理论中,最著名的要数绿豆说了,它不但能治近视、糖尿病、高血压,还能治肿瘤。对此,全国名老中医、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首席专家晁恩祥无奈地表示:像这种一个萝卜、一斤绿豆就能治病的说法,未免太过荒谬!绿豆汤确实有清热解毒、消暑利水的作用,但古书也记载,它会与药物的相关成分发生反应,从而降低药效。正在服用各类药物,特别是中药汤剂的人一定要慎喝绿豆汤。   这个方子是否能治百病?北京中医医院副院长王国玮点评说,有两点老百姓必须要知道,一是中医讲究辨证施治、整体而治、因人施治。食疗同样是因人而异的,不同的人方法不同,不同的季节调理方法也不一样。二是中医历来讲究的都是以治为主,以食疗为辅,仅依靠食疗治病需谨慎。   论调二:降压药会吃出脑梗、肾衰竭,糖尿病并发症也是吃药吃出来的。张悟本表示,降压药不但会扩张血管、造成脑溢血,它还伤肾,10个透析病人,9个半是药源性中毒而起,8个是长期服药的结果。听闻此言,中国高血压联盟秘书长、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王文气愤地表示:这完全是缺乏基本医学知识的说法!人一旦患了高血压,最终可能都会发生心脏病、脑血管病、肾脏病,如果不吃药,发生这些并发症的危险性更大。北京协和医院糖尿病中心主任、北京糖尿病防治协会理事长向红丁也表示,美国、英国等国家多个大型临床研究表明,正确的降糖、降压和调脂治疗有利于并发症的防治,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任何一种成熟药物的正面作用,都强于其副作用。饮食很重要,但不能取代必要的药物治疗。   论调三:不要喝酸奶,里面的增稠剂会让血管堵塞。对此,中国营养学会理事长程义勇教授批驳道,不是所有的酸奶都加增稠剂。退一步说,即使用了,只要按照国家标准来用,也不会对人体产生危害。况且,增稠剂本身根本不会造成血管堵塞,这是很无知的说法。营养学界长期以来有一个共识,酸奶是最值得推荐的奶制品,它含优质蛋白,钙含量高,营养仅次于人乳。   论调四:生吃长条茄子就等于吃降脂药,它不仅吸油,治血脂黏稠,还能治肿瘤。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李里特教授表示,茄子对补充人体膳食纤维确实有好处,但它就是一种普通的蔬菜,在营养方面未必比深色绿叶菜好。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食疗营养部主任王宜也告诉记者,在中医中,生吃茄子确有一定的清热解毒、活血消痛的功效,茄子提取物能降低血清胆固醇。但这种吃法并非人人都适用,而且,不同体质的人摄入量是多少,也都有讲究,不能一概而论。   论调五:高血压患者应大力补钙:女性3000毫克,男性4000毫克。我国对于钙的推荐摄入量为成人每日800毫克,老年人为1000毫克。钙的可耐受最大剂量(UL)为2000毫克。这个推荐量参考了国际上的标准,本身就已经偏高了。而张悟本开出的方子足足是推荐量的4倍。一旦钙片吃多了,容易导致泌尿系结石、便秘等。李里特表示。   论调六:吃盐多少跟血压没什么关系。当然有关系!盐是高血压的危险因素。涉及20万人的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报告显示,我国每人每天平均吃盐量已达到12克,远远超过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安全线6克。王文告诉记者。   论调七:80%高血压、糖尿病都是误诊。王文称,根据国内外标准,这两种病的诊断都很明确,尤其高血压,诊断不难。他在门诊中就遇到一位老患者,相信了张悟本的话,断了药,只喝绿豆汤,结果血压上去了,只能去医院找医生。真是害人不浅! 评论一、 我对什么所谓的专家说的话非常反感,极为愤怒! 现在所谓的医生简直就是跟强盗没啥区别,我就因为韧带受伤,上了3个不同的医院,每个所谓的专家门诊的医生说的话都不一样,我总共花了零零碎碎花了1000元。这是最近的,还有是脸上长痘,反正好几次,上了医院都被宰得遍体鳞伤,幸亏我有公司给上的保险。要不然,这上一次医院花个300-400的,能受得了吗。这还是感冒的水准。每个医生巴不得把让你吃不了兜着走,给你一把一把的药! 为什么张悟本老师的话,在中国引起那么大的反响,当然包括医学界。我相信赞成的都是老百姓,反对的都是医学界的专家。就像房子一样,同意降价的都是老百姓,同意涨价的基本都是要赚利的那些投机商和房地产商。因为很多老百姓是真的看不起病!什么这些事实是不争的事实???现在医生开药,手术有回扣才是不争的事实!!! 我想请问那些专家,当你们给病人开药的时候,没觉得良心慢慢变黑了吗?你们呢的子女,亲戚有病,也不断的让他们吃药吗???当然不能一概而论,也有良心的医生。 我特别为张悟本老师不平。我按张老师的吃法,早上每天喝豆浆,中午自己带饭,吃的很好,晚上尽量吃蔬菜,晚上喝绿豆汤。基本11点睡觉。现在已经1个月左右了。以前因为工作忙,压力也大,中午就吃外面的便当,晚上吃的很好,第二天起床总觉得累,还便秘。现在我每天排便比较好,脸色也有点点起色。 生病的根在哪里?张老师是从根开始说,他也没说你已经病的不行了,还是要以食疗为主这样的话吧??我看电视的时候在想,日后肯定有很多医学界的 专家要弹劾张老师了。 我现在为什么这么愤慨,还有一个原因是,我爸爸做了支架,现在药吃得越来越多!周围也有不少的例子。你们那些专家听听老百姓的声音吧。别坐在那里什么据报道,据美国,欧洲医学人检测。。之类的话,说不定那些人都是从中国的中医这里学的,拿去就用的。好歹人家自己实验过,你们这些医生怎么就不说说据我们的研究。。。这样的话呢,就是个书虫!邓小平同志说了,没实践过,就没有发言权。好歹张老师敢在全国观众面前说出他们的研究结果,哪怕是对的还是错的。 有本事专家们去做实验吧,看看张老师的话是不是对的,用结果证明,别在那边套用别的国家的专家说的话。这就是中国医学界为什么混不出名堂的原因。 想想看,西医为啥到中国来学中医。。。。。 我的和我爸爸的例子都是实例,绝无编造。任何一件事情都是要相对的去看,觉得不对的,你就别用,觉得有道理就试验一下,不懂得改变,永远得不到结果。 评论二、 没错,这些黑心医生嫉妒张悟本!!!人家门诊是2000,但是都是食疗,后期花钱少还宜于健康!!!大家都吃好了身体没病那些缺德的医生忽悠谁去?怎么吃回扣???让没医德的医生都生孩子没P眼,生完孩子以后没医德的就让他孩子生孩子没P眼!!!再说啦,人家张悟本也说了,病得重的还得西医看!!!这些缺德的医生就看不得人家张悟本断他们黑钱的财路!!!我挺张悟本医生,而且我的圈子里的朋友现在都按这样吃!!!我的朋友还都是富豪级!!都是凭自己本事赚的!!就不让那些黑心医生黑走一分钱!!不到九十九谁也走不了,健健康康的气死没有医德的大夫们!!!他们孩子都没P眼!!!无德医生子孙都得心脏病!!高血压!!!脑溢血!!!肝癌!!!!!!!肾癌!!!!前列腺癌!!!!!就得不了P眼癌。为什么?没有!!!!!注:专指吃回扣无医德忽悠老百姓的黑心医生 评论三、 我本人亲身经历,按张老师的饮食习惯,中午我大鱼大肉,晚上什么也不多吃,我现在靠茄子,绿豆汤一个月瘦了20斤,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评论四、 不相信科学迟早要上当,张悟本就是个江湖骗子,你有本事这辈子别上医院。 评论五、 电视台为是么还要给这种骗子抬轿子?!他有行医执照吗?凭什么2000元一个号?!为什么没人管?他又骗走了老百姓多少钱? 评论六、 人啊!真是可悲,啥也不懂也来瞎参乎,平时多花点时间学习学习吧, 博采众家之长。 评论七、 张悟本就是个没头没脑的人,啪嚓个大嘴到处胡说八道,根本就是个江湖混混,什么冬瓜绿豆说,一派胡言!要是老百姓都是自己的医生,都那么懂,还要医生干嘛?简直一个跳梁小丑!竟然还有那么多不明事理的人信他,难怪李洪志这样的疯子都会一呼百应,这年头是个癞蛤蟆都会叫!千万别信张悟本,谁信谁倒霉!不信你试试!咱相信事实! 评论八、 其实生病是个漫长的过程,人从健康到亚健康到生病,这时人们才对自己的身体开始重视。 所以治病也是个漫长的过程,要把自己衰弱的身体慢慢调养好。 我总觉得人只是世间的一部分,跟其他生物、事物没有大的区别,一定是遵循这共同的规律的。 打个比方,我们都有家,都要做家务,可不同的人他们住所的卫生却可以相差非常大。有的人家卫生打扫的勤,保持的好,或者用的少,那么这个家看着就让人觉的很不舒服;而有的人家与此相反,卫生肯定不好。 我们的身体,从某种角度讲,可以比作房子,你善待自己的身体,他就会保持健康。你不善待自己的身体,他就会坏掉,但不同于你的家电,你可以不断的换新的,就目前来讲你的身体只有部分零件可以更换,而且只能是二手的。 在这里,我呼吁大家,好好善待你们的身体,不要等他们都坏掉了再后悔,而且还认为是别人的错而不知悔改! 评论九、 我真的非常遗憾那些专家针对张悟本。张悟本教授说得都是他多年研究的成果,都是肺腑之言!他希望老百姓能早日脱离那可怕的医院和那些眼里只有钱毫无良知的所谓专家!进了医院大多都是竖着进去,横着出来。病是越治越严重,这真的是不争的事实!而你的医生却告诉你,这是不是医生的问题,于是药越吃越多,人却离死神越来越近,而这一切专家们都觉得与他们毫不相干,他们依然高尚,纯洁着。真的很悲哀!不是张悟本有本事,而是现在的专家们心思用在治病救人的上的只有万分之一,大多学那么高的学历就是为了当上各种协会的首脑,然后拿到更多的权利和钱!目的不端正,即便这些专家真的是比张悟本高明数倍的医学天才,也不可能为老百姓做出什么好事来 耿大夫评论、 我是一个医生,干过骨外科、普外科、血管外科、两腺(甲状、乳腺)、妇科(中医妇科)、内科(中医内科),现在研究呼吸疾病,主要是研究传统医学里面对于呼吸疾病治疗的机制。我有朋友跟着张悟本学习过中医(没有记错的话应该是),我觉得中医治病具有一定的优势,西医治病也具有一定的优势。在医院的时候,我治疗过因为吃这个吃哪个药物而延误病情的人,比如有个糖尿病人,吃什么广告上的秘方,结果断了药物,导致下肢截肢。也有一些人因为去医院就诊反而病情加重,回去中药饮食调理反而疾病控制得很好。在医院的日子,我见多了各种各样的病号,江湖上传言的神医也有失算的时候,医院的名医也有失足的一刻,究其原因,我认为,各种医学都有它自身发挥的余地,同时也有自身的局限。 就拿这个糖尿病来说吧,一种糖尿病在中医里面属于胃火,中药治疗效果很好,西药胰岛素的话就效果不好,这样的病例我见过,还有就是一些疾病导致了器质性病变,除了饮食疗法以外,西药控制还是有必要的不然后果不堪设想。 无论是那种医学,我们都要学习和参考,不能一条路走到底,仅仅喝绿豆汤就治病也不科学,但是其保健价值的确不可小觑。其实很多理论我们都知道,在医嘱里面也会谈一些饮食疗法,但是患病了,建议还是及时到医院就诊,控制病情是很重要的。 中医养生,我也是干这一行的,西医也很注重养生,我们学校的教授80、90的高寿老师很多,你们可以查阅上海医科大学教授的资料佐证,但是西方科学也有很多理论对人体伤害很大,比如健身房去健身就对人体危害不小,导致很多疾病,而中医的太极拳就可以很好的锻炼身体。 我们看待问题的时候,其实都要多懂一些,认识就会深刻一些,对身体就会帮助多一些。中医饮食疗法是一个大流派,还有一个流派是运动养生,光吃不动也不好。张悟本的很多理论都是中医的重要理论,具有源远流长的历史根源,但是不要夸大他的作用,很多研究也要深入进行,人体的多样性也要求我们每个人对自身能够更好地认识,而不是看了饮食疗法就去不分好坏的照做(看了耿文叶的运动疗法也部分好坏的照做,这都是错误的,因为身体只有你自己才可以很好的了解和运用,这是后话,哈哈)。 所以,医学普及工作势在必行,就现在来看,每出一本书,大家就不分好坏的跟着瞎掺乎,早晚把自己的身体搞垮,前段时间是个下里巴人,现在又出来个张悟本,等我以后,希望可以真正的把系统的医学知识告诉您,而不是告诉您一点点,相信大家都会希望得到钓鱼的方法,而不是得到这一点点小鱼。 最后,希望大家多学多用,多注意身体,少喝酒,不吸烟,少生气,饮食适当,注意疏导压力,调节情绪,早睡早起,多运动,把自己的身体当作宝贝,别滥用,别荒废,静养心,动养身,健健康康每一天。
个人分类: 未分类|3037 次阅读|3 个评论
杨生茂先生一直反对称他为“权威”
黄安年 2010-5-11 19:06
杨生茂先生一直反对称他为权威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5 月 11 日发布 德高望重的杨生茂先生( 1917.9.26-2010-5.4 )是我国美国史和世界近代史学科及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享誉海内外的美国史和世界史资深学者,也是我国美国史研究重镇南开美国中心的创始人。杨先生一生急公恶私、求索创新、一丝不苟、 淡泊名利、艰苦朴实、 低调为人、谦逊待人、平易近人、泽惠他人。杨先生的美国史、世界史研究成果及其学术思想和道德文章,无论做学问,还是做人,都为我们留下了丰厚的遗产,这份遗产不仅是世界史、美国史学界的 , 也是整个学术界、知识界,他的一生和故事告诉我们怎样做学问、怎样做人。 先生从不给人以权威自居,以权威压人,以权威待人,他历来反对称他为权威。 给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学术界》 2001 年第 6 期上发表了我的《 是 承认 还是 认识到 ---- 评人教社历史教材对外交原则问题的歪曲》一文,文章的第四部分引用了 17 部词典的叙述,还提到最近笔者收到我国美国史、美国外交史权威杨生 茂老教授来信,他说 : 有些人自以为身居官职,就全部真理在握 , 听不得不同意见。 acknowledge 与 recognize 有明显的区别。其间意思岂容马虎。我想前者有 理会 的意思,态度是被动的 , 后者有确认的意思,态度是主动的。(杨生茂教授致黄安年的信, 2001 年 8 月 30 日)(见 《学术界》 2001 年第 6 期第 130 页)。 我 9 月 2 日收到的这封信有关部分全文如下: 我在《学术界》上拜读过你写的关于中学课本的文章。文字详细,连刊两期。认真负责,急公秉公的精神跃然纸上。 有些人自以为身居官职,就全部真理在握 , 听不进正确的逆耳之言。你据理据证驳斥一番,爱护教育大业的正气,令人钦佩。 acknowledge 与 recognize 有明显的区别。其间意思岂容马虎。我想前者有 理会 的意思,态度是被动的 , 后者有确认的意思,态度是主动的。来函所言极是 , 其官气作风令人惊讶。 顺致 教祺 杨生茂 2001.8.30 信中说 连刊两期是指我的文章 《如何开展实事求是的学术批评 ---- 兼答任史识先生》(《学术界》, 2000 年第 6 期,第 109-119 页)和《如何开展实事求是的学术批评 ---- 兼答任史识先生》(下)(《学术界》, 2001 年第 1 期,第 140-152 页) 2001 年 12 月 1 日 , 杨生茂先生写信给我 , 专门谈到拒绝用权威来表达先生的身份 , 信的全文如下: 安年同志 : 今接 《学术界》,第 6 期( 2001 年 11 月),读到大作 是 承认 还是 认识到 。读后有两点感想: (一)你对事认真负责,尽心尽力。急公 恶私,一丝不苟的精神令人钦佩; (二)文中(第 130 页)用权威二字来表达我的身份 , 实不适当。这不仅令我赧颜羞愧,也会影响大作应有的效应,不免引起以权威压人的逆反心理。我向来不敢以权威自居,这倒不是怕拔什么白旗(如今不会有此类蠢事了),而是份量过重 , 难以承受。学后然知不足。同样,老也会知不足的。总觉得权威二字近似溢美。过去我多次公开为文 , 检查缺陷,其意在于不使谬种流传,贻误他人。另外,今日过于轻言权威,权威如过江之鲫了 , 其实真正名实相符者寥若晨星,少而又少。凡以权威自诩者难脱沽名钓誉之嫌。 请不要误会,我不是评论你的文章。大作我是表示赞同的。上述文字只是针对权威二字而发的。病中无所事事 , 自我封闭,心中自不免闷懑。刚巧二字触动杂念。唠叨几句,尚求友人原谅,并予以指正。顺顷 时绥 杨生茂 2001,12.1 先生的信使我深受震撼 , 以先生的学术造诣 , 恭称权威合乎实际。但仔细品味 , 先生说得在理 , 在学术争议中人人平等 , 不因某人身份而影响学术评价 , 这本是学术批评中的应该注意的一个基本原则 , 所以我心悦诚服地接受先生的善意批评和建议。 先生的信,字数不多 , 言简意赅,含意深长。 第一 , 先生说用权威表达身份 , 实不适当 , 不免引起以权威压人的逆反心理。 第二 , 先生说 , 我向来不敢以权威自居,份量过重 , 难以承受。 第三 , 先生说 , 学后然知不足。同样,老也会知不足的。 第四,先生说 , 今日过于轻言权威,权威如过江之鲫了 , 其实真正名实相符者寥若晨星,少而又少。 最后 , 先生还说 , 凡以权威自诩者难脱沽名钓誉之嫌。 在当今权威如过江之鲫 , 名实相符者寥若晨星之际,先生的教诲令我们深思。 附影印照片5 幅。
个人分类: 美国问题研究(07-11)|3716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的权威与权威的科学”讲座感想
lizhao2000 2010-4-12 11:11
图片来自 http://www.tjmu.edu.cn/XYXW/xyxw/201004/1680.htm 2010年4月8日, 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复旦大学神经生物学研究所所长杨雄里教授来到了同济医学院科学精神与实践讲座现场,做了题为科学的权威与权威的科学的讲演。杨院士剖析了科学与权威之间的关系:首先,他肯定权威的必要性,认为权威有推动科学的发展、引领科学发展的方向和提携后学等 3方面的作用与价值体现;其次,科学权威具有时代局限性和领域局限性。 听讲座后一点感想: 当前,全球科学备受重视与关注,科学工作者的队伍也与日俱壮,真科学、假科学,为科学(为科学发展着想)、假科学(打着科学的幌子达到自己的目的,甚至带来损人的结果), 鱼龙混珠 。科学权威似乎更应该扛起科学真、善、美的大旗,引领科学发展的精神方向。
个人分类: 听一听|348 次阅读|0 个评论
相信自己,不要迷信学术权威
chrujun 2009-12-25 20:54
最近召集学生开会,我讲了将近2个小时,这是我最长的一次谈话。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鼓励学生批评我,向我的学术观点提出挑战。特别是搞工程,有无数种可能的方案达到同一目的。限制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就是限制住自己的手脚。 但有的人却不是这样,包括院士级人物。学生提出不同学术观点就认为是不尊重老师、对老师不服气、把老师不看在眼里。 学生对老师的服从不是靠权势和地位得来的,而是靠令人信服的学术观点。 靠权势和地位维持的学术威望,绝对是不能持久的,迟早会被扔进垃圾堆的。 我很赞成林彪的观点,人的上帝就是自己。 只有相信自己、依靠自己、提高自己,在学术上自己做自己的主人,不对他人亦步亦趋,才能够真正学有所成。 无论面对什么样的权威,都要认真思考。只有通过自身的逻辑推理认可的观点才可以赞成,迷信权威只会害了自己。
个人分类: 科研心得|8875 次阅读|4 个评论
唐诗遭恶搞标致着中华文化权威的倒坍和民族精华的遗失
famingkuang 2009-4-4 19:09
当你走进校园,走进村庄,听到的唐诗一定是令人啼笑皆非的恶搞版,真正的唐诗已经慢慢的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因为孩子们最先接触到的已经不是正宗的唐诗而是恶搞版的唐诗,这种现象是可喜的还是可悲的呢? 有人认为从这可以 窥探到了新时代少年积极创造的欲望和对唐诗的韵味的欣赏,惊喜发现了同学们创新的火花 。真的是这样的吗?在我看来,唐诗遇恶搞真正能说明的只是文化权威的倒台,没有什么创新可言,因为恶搞出来的作品是 100% 的庸俗不堪,没有任何艺术可言,如果这也能算创造,那中国人的创造的档次未免也太低了。 可以肯定的说这些被创造出来的恶搞版唐诗的作者绝不是少年儿童们,是一些自以为是的大人们,一些所谓的文化精英们,而少年儿童们只是其传播者和受害者。 唐诗的遇恶搞标致着中华文化权威的彻底倒塌和中华民族精华的遗失,我们注定是成为败家子的一代。 =================================================== 附恶搞唐诗《春晓》的部分版本,还有比较儿童不宜的就不录在这里了。 ===================================================== 春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恶搞( 1 ) 春眠不觉晓 , 处处蚊子咬 '{{bfIHz 。 撒下敌敌畏 , 不知死多少。 恶搞( 2 ) 春眠不洗脚, 蚊蝇处处跑。 夜来香港脚,臭得不得了。 恶搞( 3 ) 春眠不觉晓, 处处蚊子少。 夜来大狗熊,看你往哪跑 。 恶搞( 4 ) 春眠不觉晓,处处蚊子咬。 夜来木乃伊,人们吓死撩 。 恶稿( 5 ) 千年不洗澡,处处蚊子咬。 夜来香港脚,臭得不得了。 恶搞( 6 )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鸡叫。 夜来偷鸡贼,鸡去知多少? 恶搞( 7 ) 午觉没睡好 , 处处蚊子咬。 醒来逛论坛 , 灌水知多少。 恶搞( 8 ) 春眠不觉晓,老婆耳边叫。 又是下雨天,打妻解烦恼。 恶搞( 9 ) 今天心情好,捡到金元宝。 半路遇警察,不交走不了。 恶搞( 10 ) 春眠不觉晓,庸人偏自扰。 走过单行道,花落知多少 ?
个人分类: 反思|928 次阅读|6 个评论
华罗庚,伽罗华也是民科??
热度 1 wangyong77 2009-3-24 08:52
根据一些人的观点,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看来华罗庚,伽罗华也是民科。 伽罗华 (Eacute;variste Galois,公元1811年~公元1832年)是 法国 对函数论、方程式论和 数论 作出重要贡献的 数学家 ,他的工作为 群论 (一个他引进的名词)奠定了基础;所有这些进展都源自他尚在校就读时欲证明五次多项式方程根数解(Solution by Radicals)的不可能性(其实当时已为 阿贝尔 ( Abel )所证明,只不过伽罗华并不知道),和描述任意多项式方程可解性的一般条件的打算。虽然他已经发表了一些论文,但当他于1829年将论文送交 法兰西科学院 时,第一次所交论文却被 柯西 ( Cauchy )遗失了,第二次则被 傅立叶 ( Fourier )所遗失;他还与 巴黎综合理工大学 (Eacute;cole Polytechnique)的口试主考人发生顶撞而被拒绝给予一个职位。在父亲自杀后,他放弃投身于 数学 生涯,注册担任辅导教师,结果因撰写反 君主制 的文章而被开除,且因信仰 共和 体制而两次下狱。他第三次送交科学院的论文均被 泊松 ( Poisson )所拒绝。伽罗华死于一次决斗,可能是被 保皇派 或警探所激怒而致,时年21岁。 他被公认为数学史上两个最具浪漫主义色彩的人物之一 。 http://baike.baidu.com/view/34237.htm  1829年,伽罗华在他中学最后一年快要结束时,把关于群论初步研究结果的论文提交给法国科学院,科学院委托当时法国最杰出的数学家柯西作为这些论文的鉴定人。在1830年1月18日柯西曾计划对伽罗华的研究成果在科学院举行一次全面的意见听取会。他在一封信中写道:今天我应当向科学院提交一份关于年轻的伽罗华的工作报告但因病在家,我很遗憾未能出席今天的会议,希望你安排我参加下次会议,讨论已指明的议题。然而,第二周当柯西向科学院宣读他自己的一篇论文时,并未介绍伽罗华的著作,这是一个非常微妙的事故。   1830年2月,伽罗华将他的研究成果比较详细地写成论文交上去了,以参加科学院的数学大奖评选,希望能够获奖。论文寄给当时科学院终身秘书傅立叶,但傅立叶在当年5月去世了,在他的遗物中未能发现伽罗华的手稿。就这样,伽罗华递交的两次数学论文都被遗失了。   对事业必胜的信念激励着年轻的伽罗华。虽然他的论文一再被丢失,得不到应有的支持,但他并没有灰心,他坚持他的科研成果,不仅一次又一次地想办法传播出去,还进一步向更广的领域探索。 l832年3月16日伽罗华获释后不久,年轻气盛的伽罗华为了一个舞女,卷入了一场他所谓的爱情与荣誉的决斗。伽罗华非常清楚对手的枪法很好,自己难以摆脱死亡的命运,所以连夜给朋友写信,仓促地把自己生平的数学研究心得扼要写出,并附以论文手稿。   他不时的中断,在纸边空白处写上我没有时间,我没有时间,然后又接着写下一个极其潦草的大纲。他在天亮之前那最后几个小时写出的东西,为一个折磨了数学家们几个世纪的问题找到了真正的答案,并且开创了数学的一片新的天地。   伽罗华对自己的成果充满自信,他在给朋友舍瓦利叶的信中说:我在分析方面做出了一些新发现。有些是关于方程论的;有些是关于 整函数 的。公开请求雅可比或高斯,不是对这些定理的正确性,而是对这些定理的重要性发表意见。我希望将来有人发现,这些对于消除所有有关的混乱是有益的。   第二天上午,在决斗场上,伽罗华被打穿了肠子。死之前,他对在他身边哭泣的弟弟说:不要哭,我需要足够的勇气在20岁的时候死去。他被埋葬在公墓的普通壕沟内,所以今天他的坟墓已无踪迹可寻。他不朽的纪念碑就是他的著作,由两篇被拒绝的论文和他在死前那个不眠之夜写下的潦草手稿组成。   历史学家们曾争论过这场决斗是一个悲惨遭的爱情事件的结局,还是出于政治动机造成的,但无论是哪一种,一位世界上最杰出的数学家在他20岁时被杀死了, 他研究数学才只有五年 。 群论跨越时代的创造   伽罗华死后,按照他的遗愿,舍瓦利叶把他的信发表在《百科评论》中。他的论文手稿过了十四年后,也就是1846年,才由法国数学家 刘维尔 领悟到这些演算中迸发出的天才思想,他花了几个月的时间试图解释它的意义。刘维尔最后将这些论文编辑发表在他的极有影响的《纯粹与应用数学杂志》上,并向数学界推荐。1870年法国数学家约当根据伽罗华的思想,写了《论置换与代数方程》一书,在这本书里伽罗华的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阐述。   伽罗华最主要的成就是提出了群的概念,并用群论彻底解决了根式求解代数方程的问题,而且由此发展了一整套关于群和域的理论,为了纪念他,人们称之为伽罗华理论。正是这套理论创立了抽象代数学,把代数学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里程。正是这套理论为数学研究工作提供了新的数学工具群论。它对数学分析、几何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并标志着数学发展现代阶段的开始。   伽罗华非常彻底地把全部代数方程可解性问题,转化或归结为置换群及其子群结构分析的问题。这是伽罗华工作中的第一个突破,他犹如划破黑夜长空的一颗瞬间即逝的彗星,开创了置换群论的研究,确立了代数方程的可解性理论,即后来称为的伽罗华理论,从而彻底解决了一般方程的根式解难题。   作为这个理论的推论,可以得出五次以上一般代数方程根式不可解,以及用圆规、直尺(无刻度的尺)三等分任意角和作倍立方体不可能等结论。   对伽罗华来说,他所提出并为之坚持的理论是一场对权威、对时代的挑战,他的群完全超越了当时数学界能理解的观念。也许正是由于年轻,他才敢于并能够以崭新的方式去思考,去描述他的数学世界。也正因如此,他才受到了冷遇。   在这里,我们后人感受到的是一种孤独与悲哀,一种来自智慧的孤独与悲哀。但是,历史的曲折并不能埋没真理的光辉。今天由伽罗华开始的群论,不仅对近代数学的各个方向,而且对 物理学 、 化学 的许多分支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在分送伽罗华的论文之前,他的兄弟和奥古斯特。谢瓦利埃将它们重写了一遍,目的是把那些解释整理清楚。伽罗华阐述他的思想时总是急于求成,不够充分,这种习性无疑地由于他只有一个晚上的时间来概要叙述他多年的研究而更为严重。虽然他们很尽职地将论文抄本送交卡尔。高斯,卡尔。雅可比和其他一些人,但此后10多年,直到约瑟夫。刘维尔在1846年得到一份之前,伽罗华的工作一直未得到承认。   刘维尔领悟到这些演算中迸发出的天才思想,他花了几个月的时间试图解释它的意义。最后他将这些论文编辑发表在他的极有影响的《纯粹与应用数学杂志》上。其他的数学家对此作出了迅速和巨大的反响,因为事实上伽罗华已经对如何去寻找五次议程的解作了完整透彻的叙述这是十九世纪数学中由一位它的最悲惨遭的英雄创造的一件杰作。   在对论文的介绍中,刘维尔对为什么这位年轻数学家会被他的长辈们拒绝,以及他本人的努力怎样使伽罗华重新受到注意做了反思:   过分地追求简洁是导致这一缺憾的原因。人们在处理像纯粹代数这样抽象和神秘的事物时,应该首先尽力避免这样做。事实上,当你试图引寻读者远离习以为常的思路进入较为困惑的领域时,清晰性是绝对必需的,就像笛卡尔说过的那样:在讨论超前的问题时务必空前地清晰。伽罗华太不把这条箴言放在心上,而我们可以理解这些杰出的数学家想必认为,通过他们审慎的忠告所表现的苛刻,设法使这个充满才华但尚无经验的初出茅庐者转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是合适的。   他们苛评的这位作者,在他们看来是勤奋和富有进取心的,他可以从他们的忠告中获益。   但是现在一切都改变了,伽罗华再也回不来了!我们不要再过分地作无用的批评,让我们把缺憾抛开,找一找有价值的东西   我的热心得到了好报。在填补了一些细小的缺陷后,我看出伽罗华用来证明这个美妙的定理的方法是完全正确的,在那个瞬间,我体验到一种强烈的愉悦。  在对论文的介绍中,刘维尔对为什么这位年轻数学家会被他的长辈们拒绝,以及他本人的努力怎样使伽罗华重新受到注意做了反思:   过分地追求简洁是导致这一缺憾的原因。人们在处理像纯粹代数这样抽象和神秘的事物时,应该首先尽力避免这样做。事实上,当你试图引寻读者远离习以为常的思路进入较为困惑的领域时,清晰性是绝对必需的,就像笛卡尔说过的那样:在讨论超前的问题时务必空前地清晰。伽罗华太不把这条箴言放在心上,而我们可以理解这些杰出的数学家想必认为,通过他们审慎的忠告所表现的苛刻,设法使这个充满才华但尚无经验的初出茅庐者转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是合适的。   他们苛评的这位作者,在他们看来是勤奋和富有进取心的,他可以从他们的忠告中获益。   但是现在一切都改变了,伽罗华再也回不来了!我们不要再过分地作无用的批评,让我们把缺憾抛开,找一找有价值的东西   我的热心得到了好报。在填补了一些细小的缺陷后,我看出伽罗华用来证明这个美妙的定理的方法是完全正确的,在那个瞬间,我体验到一种强烈的愉悦。 附:伽罗华的遗书   我请求我的爱国同胞们,我的朋友们,不要指责我不是为我的国家而死。   我是作为一个不名誉的风骚女人和她的两个受骗者的牺牲品而死的。我将在可耻的诽谤中结束我的生命。噢!为什么要为这么微不足道的,这么可鄙的事去死呢?我恳求苍天为我作证,只有武力和强迫才使我在我曾想方设法避开的挑衅中倒下。   我亲爱的朋友:   我已经得到分析学方面的一些新发现   在我一生中,我常常敢于预言当时我还不十分有把握的一些命题。但是我在这里写下的这一切已经清清楚楚地在我的脑海里一年多了,我不愿意使人怀疑我宣布了自己未完全证明的定理。   请公开请求雅可比或高斯就这些定理的重要性(不是就定理的正确与否)发表他们的看法。然后,我希望有人会发现将这一堆东西整理清楚会是很有益处的一件事。   热烈地拥抱你    伽罗华   评:伽罗华的想法是有道理的,但事实这道理只是在探求新知时特别有用。   伽罗华的成就成为整个数学界的成就是一件远比伽罗华想象的更艰难更平常的过程。 ================================================ 注 华罗庚还不是非常典型的民科,伽罗华则是被埋没了多年的典型民科,没有什么专业水平,没有怎么上学,更是挑战权威,而且一直没有得到认可,死后许多年才被 人经过长期的研读才发现。 在此抛砖引玉,希望大家举出更多的例子来。
个人分类: 支持民间科学工作者|3406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科学靠证伪而不是反伪向前发展
wangyong77 2009-3-23 18:31
    近年,由于主编出版广义进化研究丛书,特别是其中的一本《微漪之塘宇宙进化的新图景》,而涉足自然科学界,并且同不少科学家有了直接的交往。我这才知道并且令我惊讶和不解,我国科学界有一股反伪之风:许多富有原创和独创的,或从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生发出来的,或从现有科学(常识)看来难以理解的理论或假说,一经提出就给扣上伪科学或似伪科学的帽子,打入冷宫,再也不可能获得立项、拨款和其他能够继续研究下去的条件。我觉得这是一种很不正常的情况,不利于我国科学的发展,特别是不利于出创新性的成果。因为科学从来就是靠证伪向前发展的,从来没靠反伪向前发展过。   近代科学公认的起点,是伽利略爬到比萨斜塔上,将大小相同但重量不同的铁球和铅球同时下落,让公众看到它们同时着地,从而对亚里士多德《物理学》中的完全符合一般人的常识的命题物体下落的时间与重量成反比做了证伪。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开普勒等人推倒托勒密的地心说,确立日心说,也是前仆后继地用理论、模型、计算、观测对后者的理论进行证伪。再看现代物理学的开端,是迈克尔孙-莫雷实验对以太的存在和光在以太中传播做了证伪,从而动摇了经典物理学的基础,并且启发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而相对论又是对牛顿经典力学是宇宙真理,或客观真理,或绝对真理的证伪。科学史上有许多这样的证伪英雄,可是反伪英雄却几乎一个也找不到。   我们只在前苏联的科学史上找到一批反伪英雄,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李森科。以前我大致知道这批人反相对论,反量子力学,反控制论,反遗传学的一桩桩公案。最近读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背上十字架的科学苏联遗传学劫难纪实》,才详细知晓李森科一伙的罪恶和造成的后果。   本来在上世纪30年代,以瓦维洛夫院士为代表的苏联基因遗传学派在世界上处于公认的领先地位,可是,由于政治投机分子和科学骗子李森科爬上全苏农业科学院院长的位置,在斯大林、莫洛托夫、日丹诺夫,还有后来的赫鲁晓夫的支持下,把孟德尔-魏斯曼-摩尔根代表的基因遗传学打成了伪科学,瓦维洛夫学派就不断遭到解散、撤消、撤职、流放、监禁,甚至枪毙。在伦敦召开的有300多名科学家参加的世界遗传学大会推选瓦维洛夫为主席,苏联政府不批准他出席,大会就一直空着那把椅子以示抗议。这样一位享有世界声誉的遗传学家,最后是在劳改营里被饿死,苏联原来处于领先地位的基因遗传学派全军覆灭。其后果不仅使遗传学研究错失良机,而且还有农业生产落后和全民挨饿。   为什么反伪不可能推动科学向前发展,甚至还可能阻碍科学的发展呢?   让我们设现有的科学理论为S,再设新出现的理论、假说、猜想以及在此基础上做出的科研成果为a、b、c、d、e,如果当权者,或者科技部门的领导者,或者新闻媒体,不做深入的调查研究,不做一番有科学严谨性的证伪工作,只要a、b、c、d、e同S不一样或不一致,就轻易地给a、b、c、d、e都扣上伪科学的帽子,将它们一棍子打死,那么留下来的还是原有的科学S,当然是任何进步和发展都不会出现的。更可怕的是,倘若在a、b、c、d、e当中,有一个大有希望获得实证并上升为新科学,新理论,或者甚至能对S造成证伪从而引发一场科学革命的革新性变异,譬如d;可是,这个d却不幸过早地被反伪英雄扼杀在萌芽状态了,就像前苏联的李森科们对基因遗传学所做的那样,结果当然是痛失良机和阻碍了科学的发展。   那么,为什么证伪能推动科学向前发展呢?   因为,作为社会这个复杂动态系统的子系统的社会的科学共同体也是一个复杂动态系统。所以科学共同体就有所有复杂动态系统都有的自组织、非线性、涌现、竞争、随机性、涨落、突变、多轨线等属性。这就是说,科学共同体内有各式各样的科学家、科学理论、假说、猜测,当然也不乏伪科学家和伪科学。可是它们全都混杂在一起,鱼龙杂沓,真假难辨,处在一种动态竞争过程当中,这正是科学共同体这个有机体的生命所在。特别应当注意的是,科学、前科学、潜科学和伪科学的界线是模糊的特别是,至今我还没有看到哪位反伪英雄给出过严格区分的定义。因此,当权者,或者科技部门的领导者,或者新闻媒体,决不能把科学共同体当作线性的、决定论的简单系统来处理,轻易地乱贴标签,乱扣帽子和乱打棍子。科学共同体没有,也不可能有永远正确的绝对权威和绝对真理。科学只能靠实证,靠事实、靠逻辑推理、靠数学计算、靠实验结果和统计结果说话,要么被暂时性地证实,要么被永久性地被证伪。一种典型的情况是,一批异常现象X出现了,科学共同体内涌现出了a、b、c、d、e种解释性的假说,它们经过激烈的,有时是长时间的竞争,逐渐地a、b、c、e都无法证实自己,并且先后被证伪了,只有d留下来了,它至少暂时性地既能证实自己,又不能被证伪,那它就暂时性地站住脚了,成为共同信奉的一种科学理论。可是,它的这种地位不是永久性的。倘若出现了X现象,d理论解释不了,接着d也被证伪了,让位于能对X现象做出更完美解释的f理论。科学就是这样通过实证,特别是证伪,向前发展的。   如果中国科学界能多一些证伪英雄,少一些反伪英雄,那么中国科学就一定会增加创新活力,国家科技发明一等奖就不会年年空缺,在不久的将来有中国科学家荣获诺贝尔科学奖也会有希望。
个人分类: 支持民间科学工作者|1532 次阅读|3 个评论
《把问科学》------质疑应该是一种常态
热度 7 freefloating 2008-11-25 10:36
对于“质疑权威”讨论的很热闹,本来好像没有问题的问题由此挖掘出很多深度问题,很好很有趣。 不过我只能写关乎自身的小例子,小故事。因为问题太大,想在广度深度上无懈可击的难度类似于化作概率波穿墙而过,能做到没有大毛病都太难。 对于何谓权威,定义来定义去,怕是升华成哲学专业问题,而我能一直感兴趣的不过是小孩子对世界或科学的感知(也许这也是太大的问题)。 但我认为质疑是没有问题,我想各位可能有我同样的感觉,我希望各位能帮忙看看这种理解对吗? 打小学习,课本上的定理证明,我就非要亲自推导证明一下,否则很难受,还真不是故意为了做什么思维体操,锻炼脑力,就是觉得即使是大家推证的,举世公认的,也要通过自己的一番脑力以后,才能内化入自己的思想体系,然后就心情愉悦了。 后来只是学的越来越多,发觉这套方法渐渐不灵了,因为你根本没有时间没有能力将前人的东西从本源上整理来给自己,也就越来越多的全盘接受。随着这种囫囵吞枣的能力也越来越强,好多东西根本就不能在建构在自己的思维根基之上了,不用说像什么广义相对论啊,非线性光学,即使电动力学,光学热统要想学懂,需要补得基础太多,于是稀里糊涂的理解了很多问题,凭空搭建着自己的思维大厦。 现在的感觉只能是,你给我一系列前提条件,并且我们都相信这是对的,然后我根据正确的逻辑推演,知道可以达到什么样的合理结论。 (其实我理解对于项目论文的同行评议也不过如此,大家所能看到的是一个人的基本科学素养,学科声誉,看他的研究基础,本子的结构是不是符合科学的规范,所得成果是否符合专业预想。) 现在很多问题再也不敢触碰了,像时间、空间、有限、无限 …… 我一直认为大家和常人的区别就在于,他们一直可以将高深的问题思考起来,像我们思考初高中数学一样自然,发于自己的思维根基,所以才可以自由驰骋。 似乎跑题啦?其实我想说的是,我们没有能力质疑权威(学术),是因为我们长大以后发现权威远远超出了我们能够理解和超越的能力,我们只能仰望他们的光辉,我们有自知之明的知道我们的质疑肯定是幼稚可笑的,因为我们的思维大厦,是凭空而起的。 但是我们本源的思维和学习能力是来自于质疑的。如果我们不是从小带着质疑的心长大,那我们怎么可能通过不断的质疑前人的知识经验,来获取自己各方面的能力的提高呢?难道一颗从不怀疑权威的心能够有任何创造力,即使这种质疑不过是小小的疑问,小小的不解,但是这才是我们渴求知识的原因。 如果我们能在质疑的道路上走得越远,我们的成就也就能够更大。 就像现在上课,学生们已经根本提不出什么问题了?他们已经退化了自己质疑的基本素质。 我们都曾经质疑权威,只不过我们渐渐的发现我们在越来越多的方面需要谨慎,我们不过是越来越有自知之明,越来越谦虚,是因为我们没有能力骄傲,是因为我们在很多方面不再自信我们可以像样的质疑权威。 这就是为什么大家总会认为质疑是如此重要,而小家说胡乱的质疑是讨厌的。 但是我们不能用自己不自信的心,去打击还自信自己未来和创造的年轻人,我们不能对我们的孩子说:就凭你那点知识,还想质疑爱因斯坦。我们也不能对孩子说:课本上都证明对了,你还敢不相信。 我们要告诉他们的是:要质疑权威,要相信自己的独立思考。即使绝大部分的独立思考和质疑权威都是毫无意义的重复,但真正的进步和创造也许就孕育其中。 任何时候,质疑无罪。讨不讨人厌另说。 况且我们的现实,不管是科学界还是政界,缺乏的是对观念的质疑和对人的信任,所以我觉得科学家们应该教会大家的是怎么合理有效的质疑和广泛建立自信和信任。而不是告诉一个本来只知道低头走路的人,脚踏实地有多重要。 虽然我们始终需要反对派,但是我们可以选择自己做谁的反对派更有意义! 既然大家说:“在能够对科学做出贡献的所有因素中,观念的冲破是最伟大的。”对这句话,你怎么可以质疑他说的不那么有道理。 我还有一个耿耿于怀的情节,就是我不知道欧式几何,这个科学的范式,那些伟大的科学家们到底是怎么去思考那些公理的?在我看来这些公理不证自明,大家竟然能看出问题,认为这也需要证明,竟然也能从第五公设推演出非欧几何。 我想,若是谁能以讲故事的方法给我讲懂其中的道理,我对他的敬仰也定如滔滔江水,绵绵不绝。 我真的希望科学网里的科学家们告诉学生孩子们,一个好的问题是多么重要,一个好的质疑是怎么提出的?我们能不能具有这样的思维?我们能不能锻炼出这样的思维?讨论出身资格是没有多大意义的,我觉得应该讨论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我们如何能够冲破出身资格的限制,真正做出有些价值的事情。 打击一个人的自信太容易啦,树立一个人的自信却很难。 我很喜欢看名人传记,但我希望看到的不是龙生龙凤生凤, 我希望看到的是任何努力的生命都可以通过观念的突破,自身的奋斗实现梦想。
个人分类: 把问科研|6510 次阅读|52 个评论
[水煮物理]之六:扒掉皇帝的新衣
热度 1 penrose 2008-11-9 15:08
之六:扒掉皇帝的新衣 (连环画《皇帝的新衣》) 中国有句古话: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可见,碰碰至高无上的皇帝是一种多么恐怖的事情。即便是皇帝被骗子蒙蔽穿了一件无法看见的衣服,也无人敢直言一句,最后只有一个无知的小孩喊出了皇帝在裸奔。那位小孩的命运不可而知,肯定是倒霉到家了。此等事情在学术界想必屡见不鲜,因为学霸们、权威们、先知们的思想总是统领某个或者整个领域。比如亚里士多德,他的思想便统领西方自然科学千年之久,堪称自然科学的皇帝。然而皇帝总有出错的时候,比如穿上了骗子的新衣。只是在科学领域,不只是存在一两个敢说真话的人,像我们前面提到的哥白尼和布鲁诺就是其中代表。我们还有更大胆的同学,他不仅仅说皇帝的新衣是假的,而且亲手在众人面前,扒掉了皇帝的新衣,让众人看到,一个赤裸裸的皇帝,不过如此!这位胆大包天的同学,便是伽利略,近代自然科学的先驱者。 (伽利略) 亚里士多德的教义里有那么一条:重物下落是物体的自然属性,物体越重,趋向自然位置的倾向性也就越大,所以下落速度也越大。即到物体下落速度与物体重量成正比。这条教义一直到16世纪仍然为人们所笃信,因为好像理所当然。不过从没有人怀疑过,这位哲人无非是转了转脑子就蹦出的这么句话,没想到成了金科玉律。事实上,早在伽利略之前,就有三人怀疑此语,只是他们没有流传下实验记录。而伽利略,作为实验物理的奠基人,第一次做了那个闻名遐迩的自由落体实验比萨斜塔实验。实验的设计很简单,让一个小铁球和一个大铁球同时在斜塔高出释放,看谁先落地。实验的思想却很精妙:假如小球下落慢v1、大球下落快v2,那么把两个球绑在一起的话,必然小球要拖慢大球的下落速率,于是这样的下落速率介于两者之间vv1+v2,可是两个在一起的质量大于任何一个m=m1+m2m1,m2,若看成整体那它们的下落速率应该大于其中任何一个vv1,v2。很显然,从同一个前提假设出发推出了一个矛盾的命题结论,亚里士多德的命题肯定有问题的。据说,伽利略在公众面前做了这个落体实验,证实了两个球是同时落地的,于是证明物体的下落速率与其质量无关。有人也一直怀疑伽利略到底干过这个事情没,事实上,即使如此的实验,也很难判定的,因为抓重球的那个手会释放的慢一些,所以可能会导致与亚里士多德完全相反的结论重球反而下落慢!这可不是人们所能接受的解释。只能说,比萨斜塔实验是伽利略一次成功的表演,真正扒掉皇帝的新衣的实验,乃是更为巧妙的斜面实验。 (比萨斜塔) 1632年和1638年是伽利略的丰收年,他在这两年里分别出版了两部《对话》:《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支持了地动学说,首先阐明了运动的相对性原理;《两门新科学的对话》讨论了材料抗断裂、媒质对运动的阻力、惯性原理、自由落体运动、斜面上物体的运动、抛射体的运动等问题,给出了匀速运动和匀加速运动的定义。这两部《对话》奠定了力学的基础,而关于物体运动的相关讨论和实验研究,更是开创了用实验事实说话的物理学研究风格。更重要的是,关于运动的相对性原理和惯性的讨论,启发了后来的牛顿、爱因斯坦等人,后来关于惯性质量和引力质量的讨论引出了物理学史上最伟大的革命。而这一切的开端,就在于伽利略哪个精巧的斜面实验。 (伽利略的斜面实验) 斜面实验在现在看来非常简单:只要测量斜面上铜球滚下相同距离所需要的时间就可以。伽利略发现铜球滚下1/4距离所需要的实验正好是全程时间的一半,最终确认铜球滚下的距离与所用的时间平方成比例,并且对于不同高度的斜面均能成立。由此可以推广到90斜面,即自由落体运动,物体下落高度应该和所用的时间平方成正比。可是,这个实验有许多致命的问题。测量长度恐怕问题不大,因为只要测量斜面的几分之几而已,用根棉绳就可以做到,可是测量时间呢?读者恐怕会笑用个钟表不就可以嘛!事实上,您错了。那个年代根本没有钟表,因为钟表的发明其实起源于伽利略在后面的几年里关于单摆的等时性等后续研究中。 (钟摆计时器的发明原理是单摆的等时性) 没有表也要计时,这正是伽利略聪明之处,正如欧姆发现欧姆定律的时候,根本就不可能有电流表电压表一样(那时甚至连电流电压是啥都还不清楚!)。一种说法是伽利略用自己的脉搏计时(聪明吧?),只要数脉搏的个数,认为任意两个脉搏之间等时间间隔就可以,不过若您要是有哮喘,那就完了。《对话》里的记录是伽利略发明了漏水计量时间的方法,在一个大水箱戳个小洞,接下所须计量的时间内所有漏出的水,然后称量它们的比重,只要得到不同时间漏出的水的重量之比,就可以得到时间之比!这简直太绝了。不过这一招,其实在公元前二世纪咱大汉王朝就用过了,而且发明了最原始的计时工具漏壶,此待《水煮物理》下期后话。我更喜欢另一个传说,伽利略能精确计时,在于他有个懂音乐的老爸。伽利略小时候就跟老爸学小提琴,因此音乐节拍感非常强,所以只要在做实验的时候,哼支小曲就可以计量时间了,何不乐哉!传说终归还是传说,也就平时吹牛乐呵乐呵罢了。伽利略在斜面实验之后,对物体的运动问题做了大量思考,得出了许多有用而准确的结论。他对时间计量的发明,更是开拓了人类如何记录和度量时间的先河。中国人会日晷、漏壶、沙漏、燃香计时,可偏偏没有发明出机械计时,与其说是遗憾,不如说是孔子的吃饭哲学堵塞了读书人的脑子,实属必然。 (伽利略发明的机械定时器)
个人分类: 水煮物理|6780 次阅读|3 个评论
【水煮物理】之六:扒掉皇帝的新衣
luohuiqian 2008-11-9 15:04
之六:扒掉皇帝的新衣 (连环画《皇帝的新衣》) 中国有句古话: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可见,碰碰至高无上的皇帝是一种多么恐怖的事情。即便是皇帝被骗子蒙蔽穿了一件无法看见的衣服,也无人敢直言一句,最后只有一个无知的小孩喊出了皇帝在裸奔。那位小孩的命运不可而知,肯定是倒霉到家了。此等事情在学术界想必屡见不鲜,因为学霸们、权威们、先知们的思想总是统领某个或者整个领域。比如亚里士多德,他的思想便统领西方自然科学千年之久,堪称自然科学的皇帝。然而皇帝总有出错的时候,比如穿上了骗子的新衣。只是在科学领域,不只是存在一两个敢说真话的人,像我们前面提到的哥白尼和布鲁诺就是其中代表。我们还有更大胆的同学,他不仅仅说皇帝的新衣是假的,而且亲手在众人面前,扒掉了皇帝的新衣,让众人看到,一个赤裸裸的皇帝,不过如此!这位胆大包天的同学,便是伽利略,近代自然科学的先驱者。 (伽利略) 亚里士多德的教义里有那么一条:重物下落是物体的自然属性,物体越重,趋向自然位置的倾向性也就越大,所以下落速度也越大。即到物体下落速度与物体重量成正比。这条教义一直到16世纪仍然为人们所笃信,因为好像理所当然。不过从没有人怀疑过,这位哲人无非是转了转脑子就蹦出的这么句话,没想到成了金科玉律。事实上,早在伽利略之前,就有三人怀疑此语,只是他们没有流传下实验记录。而伽利略,作为实验物理的奠基人,第一次做了那个闻名遐迩的自由落体实验比萨斜塔实验。实验的设计很简单,让一个小铁球和一个大铁球同时在斜塔高出释放,看谁先落地。实验的思想却很精妙:假如小球下落慢v1、大球下落快v2,那么把两个球绑在一起的话,必然小球要拖慢大球的下落速率,于是这样的下落速率介于两者之间vv1+v2,可是两个在一起的质量大于任何一个m=m1+m2m1,m2,若看成整体那它们的下落速率应该大于其中任何一个vv1,v2。很显然,从同一个前提假设出发推出了一个矛盾的命题结论,亚里士多德的命题肯定有问题的。据说,伽利略在公众面前做了这个落体实验,证实了两个球是同时落地的,于是证明物体的下落速率与其质量无关。有人也一直怀疑伽利略到底干过这个事情没,事实上,即使如此的实验,也很难判定的,因为抓重球的那个手会释放的慢一些,所以可能会导致与亚里士多德完全相反的结论重球反而下落慢!这可不是人们所能接受的解释。只能说,比萨斜塔实验是伽利略一次成功的表演,真正扒掉皇帝的新衣的实验,乃是更为巧妙的斜面实验。 (比萨斜塔) 1632年和1638年是伽利略的丰收年,他在这两年里分别出版了两部《对话》:《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支持了地动学说,首先阐明了运动的相对性原理;《两门新科学的对话》讨论了材料抗断裂、媒质对运动的阻力、惯性原理、自由落体运动、斜面上物体的运动、抛射体的运动等问题,给出了匀速运动和匀加速运动的定义。这两部《对话》奠定了力学的基础,而关于物体运动的相关讨论和实验研究,更是开创了用实验事实说话的物理学研究风格。更重要的是,关于运动的相对性原理和惯性的讨论,启发了后来的牛顿、爱因斯坦等人,后来关于惯性质量和引力质量的讨论引出了物理学史上最伟大的革命。而这一切的开端,就在于伽利略哪个精巧的斜面实验。 (伽利略的斜面实验) 斜面实验在现在看来非常简单:只要测量斜面上铜球滚下相同距离所需要的时间就可以。伽利略发现铜球滚下1/4距离所需要的实验正好是全程时间的一半,最终确认铜球滚下的距离与所用的时间平方成比例,并且对于不同高度的斜面均能成立。由此可以推广到90斜面,即自由落体运动,物体下落高度应该和所用的时间平方成正比。可是,这个实验有许多致命的问题。测量长度恐怕问题不大,因为只要测量斜面的几分之几而已,用根棉绳就可以做到,可是测量时间呢?读者恐怕会笑用个钟表不就可以嘛!事实上,您错了。那个年代根本没有钟表,因为钟表的发明其实起源于伽利略在后面的几年里关于单摆的等时性等后续研究中。 (钟摆计时器的发明原理是单摆的等时性) 没有表也要计时,这正是伽利略聪明之处,正如欧姆发现欧姆定律的时候,根本就不可能有电流表电压表一样(那时甚至连电流电压是啥都还不清楚!)。一种说法是伽利略用自己的脉搏计时(聪明吧?),只要数脉搏的个数,认为任意两个脉搏之间等时间间隔就可以,不过若您要是有哮喘,那就完了。《对话》里的记录是伽利略发明了漏水计量时间的方法,在一个大水箱戳个小洞,接下所须计量的时间内所有漏出的水,然后称量它们的比重,只要得到不同时间漏出的水的重量之比,就可以得到时间之比!这简直太绝了。不过这一招,其实在公元前二世纪咱大汉王朝就用过了,而且发明了最原始的计时工具漏壶,此待《水煮物理》下期后话。我更喜欢另一个传说,伽利略能精确计时,在于他有个懂音乐的老爸。伽利略小时候就跟老爸学小提琴,因此音乐节拍感非常强,所以只要在做实验的时候,哼支小曲就可以计量时间了,何不乐哉!传说终归还是传说,也就平时吹牛乐呵乐呵罢了。伽利略在斜面实验之后,对物体的运动问题做了大量思考,得出了许多有用而准确的结论。他对时间计量的发明,更是开拓了人类如何记录和度量时间的先河。中国人会日晷、漏壶、沙漏、燃香计时,可偏偏没有发明出机械计时,与其说是遗憾,不如说是孔子的吃饭哲学堵塞了读书人的脑子,实属必然。 (伽利略发明的机械定时器) 更多相关博文请访问 【若水阁】(科学博客) : 之零:物理当然很有趣 之一:物理是谁他妈生的? 之二:物理的第一次 之三:有关吃饭问题 之四:裸奔之行为艺术 之五:偷窥上帝的秘密
个人分类: 水煮物理|2571 次阅读|1 个评论
受我影响之前请先批判我
考槃在涧 2008-7-28 10:36
金蛇郎君说,重宝秘术,付与有缘,入我门来,遇祸莫怨。我没有重宝,也没有秘术,更没有金蛇剑,只时常有些稀奇古怪的念头付与有缘。金蛇郎君说遇祸莫怨,我没有那么不付责任,事实上,我心里很担心。 人的思维有许多惯性,既会晕轮,又会刻板,还会功能固着。 晕轮效应最早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 爱德华 桑戴克 于本世纪二十年代提出的。他认为,人们对人的认知和判断往往只从局部出发,扩散而得出整体印象,也即常常以偏概全。一个人如果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一种积极肯定的光环笼罩,并被赋予一切都好的品质;如果一个人被标明是坏的,他就被一种消极否定的光环所笼罩,并被认为具有各种坏品质。这就好象刮风天气前夜月亮周围出现的圆环(月晕),其实呢,圆环不过是月亮光的扩大化而已。据此,桑戴克为这一心理现象起了一个恰如其分的名称晕轮效应,也称作光环作用。 刻板印象指的是人们对某一类人或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是我们在认识他人时经常出现的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我们经常听人说的长沙妹子不可交,面如桃花心似刀,东北姑娘宁可饿着,也要靓着,实际上都是刻板印象。 功能固着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只看到某种事物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它其他方面可能有的功能。这是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对某些事物的功能或用途的固定看法。例如,对于电吹风,一般人只认为它是吹头用的,其实它还有多种功能,可以做衣服、墨迹等的烘干器;砖,它的主要功能是用来建筑,然而我们还可以用它来当武器、坐凳等。功能固着影响人的思维,不利于新假设的提出和问题的解决。 人的这些思维惯性对普通人来说是常态,但一定是学者的大敌。爱因斯坦自己是量子力学的奠基人之一,对量子力学的态度摇摆不定,很多学者受他的影响也反对量子力学,尽管科学需要反对,但这件事情还是让大家觉得很遗憾。 爱因斯坦自己说,我竭力告诫自己要蔑视权威 , 命运却使我成了权威。人们往往容易对权威产生晕轮效应,从而丧失自己的判断力而盲从。盲从不是学者的美德,因为大多数时候,很少有科学家敢于宣称自己一定是对的。一般来说,谁宣称他一定是对的,我多半会更怀疑他的观点;而反倒是对自己观点不那么肯定的,我倒是愿意仔细研究研究。 所以,当人们愿意接纳我的观点时,我开始对自己产生怀疑。思想最美丽也最困惑的地方就在于,它很难说有绝对的对错。每一个人都乐于见到自己的观点被认可,自己的思想被学习,自己在影响他人。但我始终对自己忐忑不安,这也是我希望系统学习物理学的原因之一:我不能确定自己是不是对的,我甚至不能确定自己的观点是不是有价值。 想起当初和亚辉认识的时候,我不断批判他的唯信息论,其实后来我在很大程度上接受并学习了他的观点和思想,但我们至少辩论了一个月。至今我也不敢肯定他的观点是不是对的,我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如果这个世界上有三个人真正懂了他的观点的话,我肯定是其中之一。如今我可以替亚辉说入我门来,遇祸莫怨了,即便如此,我对他的理论还是七分接受,三分怀疑。 尽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判断力,我还是担心晕轮效应带来的光环让我们每个人丧失理智。中国历来是一个为熟人大开方便之门的国度,而在思想上我们也经常为熟人大开方便之门。 我现在当然不是权威,也许十年后会有一些人接受我的观点,尽管现在说这些似乎为时尚早,可我还是想说:受我影响之前请先批判我,因为连我自己都不知道我是不是对的。怀疑我的观点比悦纳我的观点更让我欣喜,因为:在争辩中,我们离真理都只有一步;而在赞美中,我们离真理也许无限遥远。 百度百科 晕轮效应 百度百科 刻板印象 百度百科 功能固着
个人分类: 求道|4728 次阅读|7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6 10: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