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权威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权威

相关日志

得诺贝尔奖又怎么样?大学生照样不买账!
热度 16 Majorite 2014-2-9 11:53
得诺贝尔奖又怎么样?大学生照样不买账! 据《华尔街见闻》报道,耶鲁大学希勒(Robert J. Shiller)教授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68岁高龄还上讲台给大一学生上课,可是最近在“宏观经济学入门”课堂上照样被大学生哄讲台,并对其公然羞辱。 事情是这样的: 希勒正在讲课,突然传来阵阵手机铃声。一个学生坐起身来,大喊:“起立!”;接着几个学生纷纷起立,每人手中拿着一个铃铛摇起来。这时候,一个男学生与一位女学生走上讲台,把一个张 一个边儿上镶着卷轴的“奖状”交给 希勒教授, 一个洪亮的声音响起:“既然你那么爱把自己获诺奖的事儿挂在嘴边,说得比任何人都多,我们就颁发给你一个‘铃铛奖’,以资鼓励。”紧急着,这伙学生拿着书包大摇大摆地走出教室了。 希勒教授蒙了,面对如此闹堂,显得有些慌乱,过了好几分钟才恢复平静,继续讲课。他辩解道:“我今天完全没想提诺别尔奖。他们怎么能这样做呢?真是荒谬。 ” 希勒教授后来对媒体记者说:“指责我诺奖挂嘴边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对于这样的批评,我还是能够承受得住”。 希勒教授的诺贝尔奖的原因是:“希勒发现了企业股价波动大于股利波动的现象,股价偏高时,股利率较低,股价下降时,股利率升高;这个现象不仅适用于股票,还适用于债券和其它投资资产。” 什么叫世界一流大学?这样的耶鲁大学就是世界一流。 每个人都有表达自己观点的自由!那里,没有碰不得的神仙与精神樊笼、没有得罪不起的权威!每个人凭真本事与中正行为赢得别人的尊重! 对于教学,我从来是不敢含糊的,总要认认真真去做的,因为你要是教的不好, 自由空气泡大的北美的大学生与研究生对教授也不会客气的, 北美大学生不好忽悠的。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1597-430413.html 希勒教授的学术简历下载: Vita10 Shiller_cc.pdf
个人分类: 学术与学养|3802 次阅读|19 个评论
论权威与法律强制力的关系
Augustus2 2013-10-30 21:43
一句话概括:法律强制力是权威在世俗社会的固化。
个人分类: 学术活动|2193 次阅读|0 个评论
回答“一个物理学科研工作者的对转基因的疑惑”
热度 7 bioxncai 2013-10-28 18:54
1. 转基因水稻的种子安全是有保证的,中国有自己的知识产权。现在是市场经济,使用良种应该花钱买。当然农民自己留种也可以,只是质量难以保证。 2. 在转基因作物附近种植普通作物,虫子有可能被驱赶到普通作物上,但不会导致普通农作物无法生长,可以喷农药解决。 3. 转基因作物不会引起“超级害虫”,农药用了这么多年,产生了“超级害虫”吗? 4. 各种基因功能不同,只有产量相关基因才能增产,抗逆基因可以挽回产量,属于间接增产。 5. 说某地一只蝴蝶会引起世界某地飓风的人,你学数学学傻掉了。 另外,黄金大米生产出来以后将会写上转基因标识,你可以选择不吃,选择权还在你手里,何来“少数专家拍板决定”逼你吃之说? 顺便告之,美国 1995 年开始就批准转基因食品了,美国人的转基因食品食用历史已经有 17 年。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欧洲食品安全局、美国 FDA 、英国皇家学会、日本厚生劳动省等权威机构均对已经批准的转基因食品持肯定态度。 附: 一个物理学科研工作者的对转基因的疑惑 樊京 我本科毕业于物理系,专业是电子工程,属于工科性质。读到博士时已经和搞物理研究的不分家了,所以自认为算是一个物理学领域的科研工作者。大家都知道,搞理工科的人向来重视逻辑,电子工程专业的学生高考平均分数也往往高于生物工程。所以,我希望实事求是地以科学态度讨论转基因问题。首先声明:我并不是绝对反对转基因,只是鉴于我个人对于目前科学发展水平的认知,我认为,需要使用更多的时间来研究转基因问题,而不是急于把它推广。 原本,我是不愿意参与非专业的讨论的,毕竟是外行。现代科学体系的分类又是如此细微,每个人都可能是“一叶樟木,不见泰山”。内行尚且如此,何况外行?可是,我是一个可爱女儿的父亲,一个贤惠妻子的老公,一对勤劳父母亲的儿子。我不能不关心我们每天都要吃的食品,最起码,我有选择吃什么的权利。这不是一个科学问题,不能由少数专家拍板决定。有人喜欢吃黄金大米,有人喜欢喝黄金酒,还有人喜欢装一颗大金牙,我也必须得喜欢么? 当然,除了感情因素,还有一些重要的科学因素,我在网上查不到任何严谨的研究资料,不可能不担心。如果已经有对下述问题的严谨的科学研究报告,还请网友发个链接,让我也学习一下。大家都需要一个真实的科普。 问题 1 :转基因水稻的种子安全是否有保证? 我知道,目前的转基因种子每年只能种一次,种子被控制在少数科学家手中,甚至还可能是美国的科学家手中。当全中国的种子被少数人控制的时候,我们是否应该相信科学家的人品呢? 问题 2 :转基因作物是否会侵犯普通作物的种植? 农民种什么样的作物,应该由农民选择。我听说,由于转基因作物的抗虫特性,如果在转基因作物附近种植普通作物,虫子就会被驱赶到普通作物上,从而导致普通农作物无法生长。如果照此推论,转基因水稻种植到一定规模之后,即使想保留一些普通水稻也已经不可能了。 问题 3 :转基因作物是否会引起超级害虫? 我们都知道,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引起了细菌的快速变异。其结果是,人类的新药品研发总是赶不上细菌的变异。害虫也是有生命的,把害虫赶尽杀绝是不可能的,它会快速适应。农药污染日趋严重与之有关。我很想知道,生物学家们是否对此问题有认真的研究结论? 问题 4 :转基因水稻是否能够增产? 原来我一直认为转基因水稻是能大幅增产的,这就涉及到粮食安全问题。最近网上发出一种声音,转基因水稻根本就不能高产。这就有趣了,我也算是个科研人员了。到底是我被误导了呢?还是网上的声音不正确?这个问题到目前为止没有权威的解答。 问题 5 :生物学家们是否对非线性方程有特殊的求解方法? 现代科学的研究离不开数学。据我所知,目前的科学框架内,几乎所有的基本问题都可以归纳为求解微分方程。近 100 年来,线性微分方程组的求解已经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这导致人们可以解释大部分的线性问题。但是,生物学系统是一个高度非线性问题,它会存在”蝴蝶效应”。求解非线性方程没有有效的方法,仅仅是近几十年来,在计算机的帮助下,人们刚刚开始研究非线性问题,研究水平还远远没有到深刻理解的地步。既然如此,难道生物学家们已经对高度复杂的生物学系统构建了合适的非线性微分方程组,并且已经找到了合适的求解方法?若非如此,为什么会对涉及到 13 亿人口的事情如此迫不及待呢? 综上所述,我个人认为,转基因的研究还远远没有到搞清楚的时候,其潜在危害在现有的科学水平下无法被证实或证伪。我赞成对国家对转基因作物持续资助研究,我们应该鼓励创新。但是,转基因不是 ipad ,也不是小米手机,我不赞成 13 亿人民去尝鲜冒险,特别是打着科学的旗号。
1537 次阅读|18 个评论
世界上有没有一个权威机构审查转基因粮食呀
热度 7 lin602 2013-8-1 22:59
转基因粮食的争论如此热烈,有个问题,到目前为止,国际组织或那个科技比较发达的国家政府或机构,有没有组织相关专家对转基因粮食进行系统权威的论证呀。一定要注意,要有具体的转基因品种,而且基因表达。不能说转基因,将所有品种都列入。 例如:药要上市,必须得到医药管理局审批。 那么转基因粮食呢?有没有向社会公布? 网上不少搞生物的,有没有人科普回答一下?
1702 次阅读|13 个评论
专家、权威、及不动脑子的人
热度 5 qyu111 2013-5-26 12:48
中文词里有两个名词叫“专家”和“专业人士”; 和中文对应的两个英文词叫“ expert ”和“ specialist ”。 专业人士和 specialist 指的是专门从事某一个行业的人。在这个行业里做得比别人好了就成了“专家”和“ expert ”。 说到英文词“ expert ”,就想到智慧和知识。 说到中文词“专家”,就想到另一个中文词:“权威”。 “权威”对应的英文词是“ authority ”, authority 的中文解释是:权力和当局。 “专家”和“权威”在中文里常常被放在一起用,用久了就成了一个词:“权威专家”或“专家权威”。提到专家就想起权威,提到权威就想到专家。 什么是权威?权威拆开了成两字就是“权”和“威”,权和威就是“权力”和“威风”。再联想一下就是:名、利、权、霸、傲、横。 难道在中国的文化里,专家就代表着权力和威风?不知道从什么年代起,中国的文化把专家和权威连到了一起。“专家”也从此成了“权威”的代名词。 现在的媒体讲“科学”,动不动就请“专家”说话。 什么是专家?谁是专家?专家的话能信吗? 谁能回答上述问题?再请教一下专家?这个问题要请教哪一种专家?谁是专家的专家?谁是专家的专家的专家的 …… 专家? 王专家相信李专家吗?李专家听王专家的话吗? 如果专家都不听专家的话,谁听专家的话? 想起希腊人柏拉图在 2500 年前说过的一句话: 听信专家的人是不动脑子的人 。
个人分类: 文化教育|4730 次阅读|5 个评论
学校的钟快了:是坚持权威还是坚持标准
热度 10 lionbin 2012-11-20 08:11
学校的钟快了:是坚持权威还是坚持标准
今天早上,儿子催我快点儿送他上学,说前几天都迟到了1~2分钟。我觉得很纳闷:不可能呀,每天都是我送他到校门口的,正好是上学的最高峰期,有时候还看到他与熟悉的同学相伴一同走进学校大门。他说,学校的钟快了,老师只根据学校的钟来确定是否迟到。学校在有些方面要树立自己的权威形象,我也表示理解,但在这个明显有标准来校正的时间面前,如果坚持自己的错误权威,却是值得商榷的。 在军队中,要绝对服从上级,服从权威,他们的指示就是标准,这是军队的性质所决定的,因为军队不需要个性,只需要服从,是为了能充分贯彻指挥员的部署和战术计划。 比赛场上,大多数情况下要服从裁判的判决,是为了防止体育比赛中不必要的争执,有时候也是提倡友谊第一,比赛第二嘛。但是,目前这种状况正在发生改变,有了新技术的帮助,人们已经能很快回播比赛的场景,有些错误也可以在第一时间得到纠正。 我们的学校教育,从理念上来讲是要弘扬人们的个性,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而不能将注意力放在权威上。这与军队的理念是相反的,但奇怪的是,从我读书的时候开始,都有许多老师非常崇尚军队的做法,并将这种做法运用到班机管理上而洋洋自得。 的确,有些东西是没有客观标准可循的,但可以通过充分讨论,制定一个大家都认可的规则,这也是一种权威。比如,我们制定的许多法律、法规。但是,即便如此,我们也不野蛮地恪守这些条文,也在不断根据实际情况和出现的新问题而加于改正,让权威更符合客观条件变得更加标准,而不是让客观条件去迎合不合适、或者错误的权威。 而对于时间这种人人皆知、人人可校准的标准,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状态,人人必须按照标准时间来执行,谁的时间错了,谁改正,不能因为你是权威,大家就要迎合你的错误时间。小孩除了从课堂中学习知识,还在潜隐默化受学校这个小社会的影响,老师是这个小社会的权威,这个权威的形象和所作所为对孩子的影响非常重要。有些方面真的需要三思而后行。我们应该以实际行动告诉孩子:错误的就是错误的,是需要改正的,不能因为他是权威,错误的也正确的。特别不能提倡的是:黑厚学从娃娃抓起。
个人分类: 一孔之见|4925 次阅读|31 个评论
‘敬畏’多于‘敬仰’的学术界
热度 7 lin602 2012-11-19 22:53
今天看到一消息,某院士被邀请到一相关高校做学术报告。 学术界的权威分为许多类型,有的权威让普通人敬仰,有的权威让人产生畏惧。 总体上来说,目前普通的教师及研究人员,对本领域的权威(院士、特聘教授等)都是有点畏惧的,担心自己的职称、课题、项目被他们‘枪毙’。 而且各单位对这些权威们都非常敬畏,请他们来讲学,任兼职教授,邀请来参加一些重大活动。为的是本单位的学位点、学科点、重点实验室、重点学科、项目评审等方面能够得到他们的帮助。 有些学术权威或者院士,在本单位基本上是‘说话算数的’,他们提出来的事情,学校基本上‘遵照执行’,不管是对的还是有待商量的。 这是发自内心吗? 不!许多不是发自内心。 得罪不起呀。因为他们掌握着许多权利与资源。 学术界应该是崇尚、追求真理、崇敬为学术做出重大贡献的学者的地方。 在学术界,敬畏经常多于敬仰。
3422 次阅读|12 个评论
18大权威明确回答解读了中国将建设的军队和执行的国防政策
可变系时空多线矢主人 2012-11-16 17:53
18 大权威明确回答解读了中国将建设的军队和执行的国防政策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综合国力在不断增强。中国将建设一支什么样的军队?将执行一个什么样的国防政策?国内外许多人一直关注。 2012年11月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报告,针对这些问题,再一次做出了权威、明确的回答和解读。 报告中标题为《加快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这部分,虽然总共只有 900 多字,却是最权威、最明确、高度凝练地回答了中国这支军队将贯彻什么战略方针,中国将奉行什么国防政策等一系列问题。 明确提出了军队建设在未来的一个阶段性目标,就是力争在2020年基本实现机械化,信息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对于中国军队来说,到2020年,现代化建设面临着机械化和信息化的双重任务,是相当繁重的。但那时,中国军队与国外其他军队先进装备的差距会大大缩小,而可以达到21世纪国外军队的先进水平。 近来一段时间里,中国军队的很多装备建设已在快速发展,例如航母、四代机等等一系列大家关注的武器装备平台。很多人也提出疑问,“这些装备在什么时候能正式列装?什么时候能够形成战斗力?” 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2020年”这个时间点,不是凭空提出的。是有一系列具体行动支撑的。有了这样一个目标,大家就可以对一些备受关注的重大装备的研发进展情况,有一个基本的时间概念。这意味着这些重大的装备科研项目在2020年将取得决定性的进展。同时诸如此类的机械化装备,其中的信息化成分也在不断增大。同时各单个平台,将在信息化基础上,构建成一个完整的信息化作战体系。 如果说“2020年基本实现机械化,信息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是给我们清楚地描绘了中国军队未来“躯体”,那么在“躯体”中,将会灌注一个什么样的灵魂呢?这也是涉及到军队建设的重大问题。十八大报告,对这一问题也给出了明确的回答。那就是“毫不动摇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军,持续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大力发展先进军事文化,永葆人民军队性质、本色、作风”。这一重要论断,确定了在这支军队的“躯体”不断实现现代化、机械化、信息化的同时,将保持这支军队原有的性质和特色。 这样一支拥有现代化作战能力,灌注人民军队这样一个灵魂的军队,在未来将执行一个什么样的军事战略方针呢?十八大报告中也有明确的表述。就是“要全面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军队历史使命,贯彻新时期积极防御军事战略方针”。 “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方针”,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贯彻的军事战略方针。这一次提出这一军事方针的时候,大家注意到,在前面加上了“新时期”三个字。这表明“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方针”在现代环境背景下,将有新的突破和发展。十八大报告中,对这个突破和发展也给予了一定程度的解读。报告中提出要“高度关注海洋、太空、网络安全,积极运筹和平时期军事力量运用”。这就可以看出,“积极防御军事战略方针”究竟在新时期有了什么样的发展。我们国家关注的不仅仅是领土、领海,也包括了更大范围的海洋、太空,乃至虚拟的网络空间。这些也是当今世界各国在新形势下所关注的军事力量的运用空间。 有关“新时期的积极防御军事战略方针”,十八大报告也给予了明确目标,那就是“提高以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能力为核心的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能力”。这里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是强调了要打赢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二是强调了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这可以说是对“新时期积极防御军事战略方针”的一个具体解读。 近些年来,全球范围的新世纪新军事变革浪潮可谓是风起云涌。作为世界的一员,中国不可能不关注、不紧跟这样一个潮流和趋势。本次十八大报告中,也具体谈到了如何紧跟世界新军事发展的潮流,如何推动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深入发展的一些具体举措。首先是坚持以创新发展军事理论为先导,同时着力提高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创新能力。这意味着,中国今后的国防科技工业将会不仅仅是一种追随式、跟踪式的发展,而是更加强调自主创新的研发生产能力。 除了“以创新发展军事理论为先导”和“着力提高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创新能力”之外,在“紧跟世界新军事革命加速发展的潮流”这一部分,还专门提出了“深入推进军队组织形态现代化”。这将涉及到中国军队的体制、编制等一系列问题。而“理论的先导”、“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军事组织形态现代化”这三个方面,将构建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军事力量体系。 对很多国家来说,富国、强军是一对矛盾。如何解决这一矛盾,是摆在各国面前的一大难题。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坚持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就是对这一难题的解决给出了目标和方法。 如此一来,未来的中国将拥有一支现代化的国防力量,而“如何运用这样一支力量,它将达成一个什么样的目标?”更是世界各国关心的一大问题。十八大报告针对这一问题也给出了明确的回答,那就是“中国将继续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在这个问题的解读上,报告强调了中国加强国防建设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国家主权安全、领土完整,保障国家的和平发展。如果说“维护国家主权安全、领土完整”是任何一个国家军队都将面临的任务的话,那么报告还强调了“保障国家的和平发展”。实际上,这意味着这支军队未来将在更大的空间内,为中国的和平发展起到保障作用。 同时,报告还强调了中国军队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将一如既往同各国加强军事合作、增进军事互信,参与地区和国际安全事务,在国际政治和安全领域发挥积极作用。如果有人想到中国军队未来的作战能力和保障能力在不断提高后而提出一个疑问,“这支军队将给世界带来什么”,十八大报告中的这段文字无疑给了世界一个最权威、最明确的回答,那就是:中国军队永远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
个人分类: 其它|3173 次阅读|0 个评论
頭部尺寸與權威
LEOLAND 2012-1-23 17:46
頭部尺寸與權威 曲津華 頭部有很多種,且都很重要。比如工具中斧子的頭(斧頭),動物中獅子的頭,其與外部的聯繫主要就是由其頭部來擔綱。 人的頭部也是如此。人作為個體,與外界的互動是時時處處都要的,而這些互動是如此重要,以至於人人都希望能搶先顯示其“夠威”和“夠力”,否則就很容易吃虧——在法制、法治都不太健全的地兒,這一點人人皆知,人人嚮往。 從生物進化論的角度來看,頭大就是威力大,威力大又反過來促進了頭大。這在動物界有獅子為證——雄性的頭遠大於雌性;人類亦然——男性的頭多大於女性的頭。 在現實中,人類男性的頭圍普遍大於女性,是個不爭的事實;而在科學上,頭大未必更聰明。那麼,幾百上千萬年的進化讓男性的頭更大一些,其實是與男性做家庭外部的事情較多有關。事實上也是,領導者多大頭,起碼也是居頭圍平均數值者;倒是真沒怎麼見過頭小的領導者。於女性而言,則完全是另外一套理論了,特別是在現代,沒有哪個女性不希望自己的頭小一些,再小一些——能從占人體長度的七分之一變為八分之一,基本上是時尚女士們夢寐以求的。她們追求的,肯定不是權威,而是用“黃金分割”出來的魔鬼身材。 當“頭大則權威大”的理論被公認后,有更強烈需求的群體之每個個體的頭,也會大了起來,比如公獅們都要藉助磅礴的頭部鬃毛來示威,比如各種管事的人們都要套上各種大帽子來嚇人。 在各國軍隊大沿帽造型的橫向比較中,可以看到朝鮮的幾乎為最。說“幾乎”,是因為似乎只有蘇聯的與其有得一拼。但從淵源來看,可以肯定地說,朝鮮的源自已經作古的蘇聯。 把軍官們的帽子弄得很大,好處不是一點,除了戴帽者從很遠處就能展開先聲奪人之勢,以及拓展了其權威作用的半徑之外,客觀上還可以起到 50% 的雨傘作用,其遮陽效果也不容小視。先軍的朝鮮把軍官的帽子直徑弄得如此領先,看來是有其多維的道理的。 再聯想到的一個普遍事實是,廚師們的帽子其實也有講究,帽子越高,級別也越高。在霧氣氤氳的大型烹飪工作間內,醒目的高帽子就是權威之所在,也是工作人員的信心保障之所在。只是有時覺得,戴個三四十釐米高的帽子,會不會增加觸電的危險? 近期常看到有關朝鮮的電視新聞,有了上面的一點聯想。在假期把這些想法變成稍微長篇一點的文字,也有一個原因,就是不想在個人進入微博時代后太冷落傳統的博客。很明顯,近期的博客工作遲滯了,近乎停頓。在此補上一篇,權當完成了一項家庭作業。 2012-01-23
个人分类: 闲读偶得|160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清华大学燃烧能源中心专家委员会名单
alick1 2012-1-10 23:23
序号 目前任职单位 姓名(英) 姓名(中) 1 斯坦福大学 Ronald K. Hanson 罗纳德 · 汉森 专家委员会主席 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 2 密歇根大学 Dennis Assanis 丹尼斯 · 阿森纳斯 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 3 巴黎中央理工学院 Sébastien M. Candel 赛巴斯蒂安 · 坎德尔 法国科学院院士 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 4 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 Suk-Ho Chung 郑石浩 清洁燃烧研究中心主任 5 剑桥大学 Ann P. Dowling 安 · 道林 英国皇家学院院士 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 法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6 麻省理工学院 William H. Green 威廉 · 格林 《化学动力学》杂志主编 7 比勒费尔德大学 Katharina Kohse-Höinghaus 凯瑟琳娜 . 科瑟 - 红英赫斯 德国科学院院士 国际燃烧学会候任会长 《燃烧与火焰》杂志主编 8 普林斯顿大学 Sau-Hai Lam 林寿海 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 9 德国亚琛工业大学 Norbert Peters 诺伯特 · 彼得斯 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 10 康奈尔大学 Stephen B. Pope 斯蒂芬 · 波普 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 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 英国皇家学院院士 11 犹他大学 Adel F. Sarofim 【阿德尔 · 沙罗菲姆】 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 12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Robert F. Sawyer 罗伯特 · 索耶 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 13 香港科技大学 Wei Shyy 史维 首席副校长 14 加州大学欧文分校 William A. Sirignano 威廉 · 斯瑞格纳诺 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 15 美国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 Charles K. Westbrook 查尔斯 · 韦斯特布鲁克 国际燃烧学会会长 16 佐治亚理工学院 Vigor Yang 杨威迦 航天工程系主任 17 佐治亚理工学院 Ben T. Zinn 本 · 晋恩 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 18 浙江大学 Cen Kefa 岑可法 中国工程院院士 19 清华大学 Fan Weicheng 范维澄 中国工程院院士 20 清华大学 Guo Zengyuan 过增元 中国科学院院士 21 东北电力公司 Huang Qili 黄其励 中国工程院院士 22 清华大学 Ni Weidou 倪维斗 中国工程院院士 23 哈尔滨工业大学 Qin YuKun 秦裕昆 中国工程院院士 24 中科院力学所 Wu Chengkang 吴承康 中国科学院院士 25 太原理工大学 Xie Kechang 谢克昌 中国工程院院士 26 清华大学 Xu Xuchang 【徐旭常】 中国工程院院士 27 清华大学 Yue Guangxi 岳光溪 中国工程院院士 注:1. C.K.Law,该中心主任( http://lcg.princeton.edu/members/chung-k-law.aspx )。 2. 共 27 人,其中国际顾问委员 17 人,国内顾问委员 10 人。 3. 【 】表教授已过世; 来源: http://www.cce.tsinghua.edu.cn/html/news/view.asp?id=228 目前这28人,燃烧界的领路人! 附: 普林斯顿的先进燃烧中心 http://www.princeton.edu/cefrc/colleagues/principal-investigators/ 清华大学的燃烧中心 http://www.cce.tsinghua.edu.cn/html/member/profile.asp?cat_0=110cat_1=215
个人分类: 科研 作风|0 个评论
惟才是举,惟才是用
benlion 2012-1-3 21:14
创造源于思想,思想通过实践而验证。思想,往往首先只为能够理解的人诠释,然后得到更多的人接受,形成的是一种波浪型传递,而不是大众化传播模式。 当大众均已经接受时已经成为思维的定势,在科学发现和研究中,往往研究成果已经得到公众认识,尤其已经成为权威型和获得国际大奖时,已经成为人人皆知的技术时,已经形成产业规模时,那就已经成为了创造、发明和创新的历史,还不是今天和明天的创新。 引领新的科学发展、技术发明和产业创新的新领域却处于潜在的鲜为人知的状态,只有首先发觉之并开拓之,才能成就未来的诺贝尔奖和未来的乔布斯。过多的解题训练培养的是解题专家,过多的专业规范教育培养的是固定思维。工程学不仅需要熟练专门技术,还需要发明创新的设计能力。科学不仅需要有规范的研究套数,还需要有敞开的思路和设想。 惟有自由思维和放开想象力的空间,才能产生发明创造的灵感,惟有激励创新的机制和驱动创造精神的文化,才能使创造发明产生新的科学知识和实现技术方法的创新。 “先拿来再说” - 这个拿来如果是具体的学科知识和技术不能永无休止,国外的创新能力、机制和精神、文化等拿来也许可以;因为,国外的这种机制和文化和精神会导致层出不穷的新知识新技术新产品,这种拿来就会是无止境。拿来就是引进模式 - 引进人才、引进学科、引进产业、引进商店等,这是没有止境的过程;因此,必须在边学习(不是拿来)过程中边创新,然后才能过渡到自主创新。 中国在还没有完全被定型成为西方之模式之前是非常具有自己创新能力的时期,关键在于政策、体制和文化的激励和资持等建立起来。依个人经历,假如大学毕业不久就留学出国,那就会被国外的实验分子生物学完整地规范。假如 90 年代不组织国际会议和出国留学,那就不可能形成大规模通信和在海外争辩系统生物科学的新范式。 故而,我是赞成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人才,惟有创造能力和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选才与评估和资助,我是期望国家自主期刊、资讯产业和仪器设备创新等能够优先发展起来。
个人分类: 2012|2017 次阅读|1 个评论
学术圈、学术权威、和科技进步
热度 39 yzhang111 2011-12-14 11:54
一直挺感激把我招到这边做博士后的老板。除了科研外,从他身上学了不少和科研不太相关的东西。记得当年他电话面试时只是大概问了一下我那时的研究内容,还没等我把肚子里的东西说完就开始问我家长里短的事情了。记得最清楚的是问我将来准备要几个孩子,当时想都没想就回答:三个?说完马上就后悔!仨孩子都有点儿超生游击队的味道了,还要搞好科研,谁信啊?谁知道老板竟然说很好啊,别地儿做不到,你只能来我这儿 !后来从老板娘嘴里知道了原因:有家有孩子的人有压力有责任心会很勤快;想要三个孩子的人,肯定更勤快。 跑题了,呵呵。一次和老板一起去Indianapolis开会。回来的路上老板不禁开始感慨美国这学术圈有点儿太冷冰冰。不久前看似还叱咤风云的领域内颇有建树的某领军人物(所谓权威)如今坐上了冷板凳。原因是此人近期内建树不够多,尽管原来的功劳很大,但也无法阻挡其迅速成为历史,变成过气权威。老板的感慨是在美国根本就没有学术权威,哪天一松劲儿,马上就靠边儿站,哪里有国内那些权威风光啊!现在来看当年老板的感慨一点儿不假。有两个亲眼见到的例子为证。本研究领域开创者之一的一个牛校牛教授,出版了领域内圣经级别的专著,是某专业杂志的主编和某响当当杂志的编辑,申请联邦经费竟然多次被学界同行拒掉而导致实验室断炊关门(tenured,倒是不用发愁被学校开除掉)。别瞎猜,还真不是因为年龄太大了,而是因为不够多产 !另一个例子是个诺贝尔获奖者,也是因为不够多产,申请联邦经费也被学术圈内同行通过评审拒掉,靠一点儿公司和私人基金会小钱勉强维持度日。这就是冰冷的美国科学界,普遍对权威不尊重。想不出东西白拿钱 ?门都没有 ,什么人都不例外 !这种制度的好处是不大容易产生只拿钱不干活的寄生虫。 国内学术权威的情况是这样的嘛 ?听说院士有所谓副部级待遇,每年不用申请都有多少专款如何如何。人是懒惰的,没有合理的机制,再勤快的人都会变懒。绝大多数院士权威当年都是靠打拼闯出来自己的一片天地。感觉国内这种特殊待遇是在害这些权威,会让很多权威从此不用再努力,不仅浪费了这些聪明的大脑,而且还不知道让多少专款打了水漂了。哪像我这有三个孩子的愤青,不好好干活都没法养家 。听某专家说院士是 国家给予的一种荣誉,它更多是强调一个学者过去的科学贡献和科学成就。美国的院士也是这意思,可是人家没有把荣誉和待遇挂钩啊? 要经费搞科研还得凭真本事、还得去申请、还得去接受学术圈同行评头品足。再说了,院士权威们有信誉和荣誉,去申请经费,同行们是会很理性的,啥也不用担心啊。 如果我们取消院士的这些特殊待遇,我看大家都不会再打破头去争取院士头衔,也不会把院士权威当神供着,还能逼着权威们好好干活并充分开发他们聪明的大脑,还能还学术圈一个自由的环境,还能......(欢迎大家补充)。这对取得更多科技进步、早日拿到炸药奖、和让中国早日成为科技强国得有多大帮助啊?! (博主科研水平属初级,按理说没资格指手画脚,可我看着着急怎么办? ) 后记:徐坚老师的一个评论让我感觉到国内非权威科研人员所经历的残酷。个人感觉取消院士权威特殊待遇加特权的同时,应该考虑实行一种保证普通教授科研人员底薪的制度(比如Tenure制度)。我博文中说到的美国的残酷是对权威的,普通教授科研工作者似乎没感觉那么残酷,其中一个原因应该是Tenure(或tenure track)制度。
11820 次阅读|89 个评论
[转载]老百姓变老不信
Helmholtz 2011-10-24 11:48
老百姓变老不信 季吴 今年九月,某权威党报刊文说:老百姓不信政府表态,不信专家解释,不信媒体报道。质问“老百姓为何成了‘老不信’?”“权威声音为何被打上问号?”“政府、专家、媒体曾被视为最有公信力的群体,今日缘何不再?” 文中引用某专家的回答是:“政府的供给不足,即对公信力的重视程度仍显不足,突出表现为一些政府部门和地方政府‘做得不够好’、‘应对不恰当’”。该专家所谓“做得不够好”,就是把老百姓定位在管理者与被管理。而老百姓的需求却在与日俱增;所谓“应对不恰当”,表现在面对重大事件,官员习惯“捂”与“瞒”,不信任老百姓。“对老百姓都不信任,又如何奢求老百姓信任你呢?” 虽然,一向板着面孔说教的党报,能发表似乎“敏感”的文章,值得欢迎。但让人感到吃惊的是,它怎么如此迟钝,现在才发现百姓心态之“变”;让人不解的是,这位专家为何言不由衷,把责任都归咎于“政府部门和地方政府”,而不敢涉及深层次问题。仍在“捂”与“瞒”,这样的解释岂能服人? 众所周知,而今只要“非官”哥们碰到一起,不说怪话,就发牢骚;不骂政府,就批专家;不是抱怨这个有假,就是不信那个是真。听不进官方之言,小道消息更易入耳;但有句共同语言:“不知相信什么才好。” 不仅老百姓如此,甚至一些退休高官也“不信”。据传,某前国家领导人在一次演讲中说:“我每天打开电视机看新闻联播,就看它怎么胡说八道。”此话的真假,百姓无法查证。但笔者接触的许多老领导、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老医生、老工人都说:别信那么多,眼见为实,到手为安。须知这些“老字号”,当年都是喊着“听党话,跟党走,一切听从党召唤,党叫干啥就干啥”口号前进的群体,难道他们的脑袋都跟着屁股走了不成? 其实“老百姓变老不信”远非今始,而有其深远的历史原因和现时背景,是人们几十年亲身经历的体验,是对历史深思和现状观察的必然结果。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各种政治运动,特别是“反右”,让五十余万知识分子吃“阳谋”亏。一些反右积极分子,头天还在斗别人,睡觉起来成“右派”;大跃进,数亿人被激励起来,狂热地超英赶美,奋战几年得到的是饥饿与人相食,数千万人“非正常死亡”;文化革命,冲锋陷阵的年轻人,最后看到的是经济崩溃边沿与社会破坏殆尽,含着热泪崇拜的那个接班人摔死在蒙古草原。不管造反或保守,都感到受骗上当,产生的是信仰破灭,再也不信“一句顶一万句”的神话;改革开放,人们本希望富裕、自由、公平、公证,然而面对的却是腐败盛行,负税痛苦。钱可通神,权大于法。令不见行,禁未见止。红头文件不兑现,官员许诺如戏言。今天这么说有理,明天那样说无错。政策朝令夕改,诸候各自为大。“财”狼当道、贫富悬殊。道德滑坡,暴力频发。伦理丧失,爱心被奸。人们笑听领导唱着不同调,冷看媒体只把春来报。 百姓正当利益无处诉,合理要求无人听。但随着改革开放,政治环境较为宽松,百姓维权意识增强,人们从发牢骚到说怪话,从政治笑话到愤怒发泄,仇官仇富心态蔓延,直至群体事件不断,过激反应(如自焚或凶杀)增多。 虽然,大家也看到,有领导如消防队长,四处“救火”,有高层说了些符合民意话,出台不少措施与条例,试图解决经济和政治上的许多难题,但收效甚微。对老百姓有利的话,某些人士不爱听,权威报纸不敢登,说他是“麻烦制造者”,说了也白说;对百姓有利的措施或政策,特殊利益集团(各地、各单位都有特殊利益集团)公开抵制,无法落实,变成一纸空文。于是人们不得不思考,问题根源究竟在哪儿? 显然,根本原因在于,当权者始终没有彻底改革体制弊端之胆,没有容纳百姓诉求之量。所以政策出不了××门,实惠到不了百姓家,百姓当然宁听谣言,不听联播,这是社会信仰与意识形态分裂的深层危机。 如何治疗公信力下降?上述党报文章引用专家的药方是:重构公信力,即“加大信息公开力度,提升政府的透明度必不可少”。“只要政府能够透明运作,全面保障老百姓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让公众权力真正在阳光下运行,曾经的‘权威声音’就一定能够赢得民众的信任”。“要建立相应的利益保障机制,使专家媒体能够有说真话的底气。” 显然,那专家的话还是没底气,没敢说真话,不敢揭病根。须知“不透明”是表象,而非本质。本质是缺少真正民主与正常法制,而根源又在于体制弊端,因而失信于民。 说白点,老百姓变老不信的根本原因是当权的官们早忘掉“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老百姓是共产党永远的挂念;老百姓是山,老百姓是海,老百姓是共产党生命的源泉”(电视剧《江山》主题歌词),他们忘掉了“人民服务”宗旨,而全心全意“为人民币服务”。得到的回报必然是,民心从拥戴到怀疑、反感、甚至反抗。 过去说“枪杆子出政权”,那主要是指夺取政权。要巩固政权,主要不是靠枪杆子,而是民心。维稳不能只靠枪杆子和票子,更要靠民主、法制,让人民真正当“主子”。最近西亚和北非几个国家连续发生严重动荡与变脸,此前他们的政权,有的不仅有强大的枪杆子,还给人民享有比中国普通百姓更多更好的福利待遇,可是没有进一步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需求,没有真民主,人民虽然“被福利”和“被有钱”了,但没有发言权,没有主人翁感,所以“家天下”给人民再多,也不能不失去民心。 有人批评说:“任何把西亚与北非发生的事件,与中国类比都是错误的。”当然,各国情况不同,不能简单类比。但一个不变的真理是:得民心者得天下。“民心固政权,民心保久安”。失民心,就可能丧失一切,只有取信于民,民众才会从内心真正拥护。 这里笔者再重复以前说过的几句老话:“不进则退,慢进掉队,内斗自毁,腐朽崩溃”。要想长治久安,就必须居安思危,勇敢地改革体制,实行真民主,推进有效法制,让人民当家作主。才能治理包括腐败在内的许多弊端,政权才能真稳定。
个人分类: 社会热点|177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权威
dongzg101 2011-9-15 06:52
公务员体系,领导是权威。出了办公室,就不是。教育体系,教育专家是权威。科技体系,院士是权威。学校,有资历教师是权威,年轻教师要向老教授学习。权威都有年轻的时候。诺贝尔奖的做出成果的年龄一般在四十岁以下。中国的官本位思想,官说什么都是对的,关键是县官不如现管。上面说的,到了下面就打折扣。有利的就执行,不利的就推后,一直到过期。现在大家都是共产党。有中央的,有地方的,有小集团的。做公务员不需要太高的文凭,那是专家,不是杂家。领导必须是杂家,没有必要到大学都搞个博士帽。硕士足够。网络教育,在职研究生足够了,关键是经常要有结合工作的短期培训和经验交流,写写心得、体会互相评比、互相了解。而且公务员必须有在基层工作三年的经历才行。管理人员的职称评定,以资历为主,文凭为辅,应该有单独的路线。工作经验和经历才是重点。技术人员的待遇必须提高,否则销售拿提纯,技术人员拿死工资,谁还有做事的积极性。住房的来源也应该是多元化的,单一化的来源容易培养一个有共同利益、共同语言的集团。这是中国最大的危机。最终会导致房地产崩盘。根据钱学森的系统论,各个系统要各管各的事,你领导管工业的不能插手教育。各有各的经费分配比例。税收上赚的钱不能都去扩大再生产,再投资。中国的GDP,关键看质量,不要看数量。一把手必须会算和分析GDP的构成,否则被下属骗了都不知道。 下一篇 论公务员的培养
1186 次阅读|0 个评论
学习漫谈(31):真理不是权威之女——三评培根的学问观
热度 11 sqdai 2011-5-3 06:48
培根处于黑暗的中世纪末期,科学真理经常处于被禁锢的状态,他的同时代的学者,如布鲁诺、伽利略、哥白尼等人,为坚持真理而受尽迫害。例如,他 39 岁那年,为了捍卫、发展日心说,布鲁诺被宗教裁判所执行火刑。在这样的情况下,培根仍大声疾呼,要破除使科学停滞不前的三大“巫术”——崇古非今、迷信权威、从众守旧,大力主张,真理是时间之女,不是权威之女。 培根首先澄清了关于“古”的概念,他认为,“ 只有世界的老迈年龄才算是真正的古,这种高龄正为我们自己的时代所享受,并不属于古人所生活过的世界早期。那早期对于我们来说虽是较老,对世界来说却是较幼的。 ”按照培根的逻辑,真要崇古,应该崇敬我们自己,相信自己的力量,因为以世界存在的年龄来衡量,今人所处的时代比前人更古。所以,他说:“ 我们向老年人而不向青年人求教有关人类事物的更多的知识和较成熟的判断,是因为老年人经验丰富,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的事物都是多而且博,这是对的。同样,我们也有理由希望从我们这个年代——只要知道自己的力量并愿奋发表现出来——得到远多于从古代所能得到的东西 …… 。 ”这就从根本上摧毁了崇古非今者的理论基础。尽管我们应该学习老年人的经验和知识,但没有理由把处于世界较幼时期的古人的论断奉为“金科玉律”。他的同时代学者伽利略就是不崇古,不信亚里士多德关于自由落体规律的结论,才创造了沿用至今的科学的自由落体定律。所以,我们做学问,首先不能崇古,不能食古不化。 培根认为,人们如此折服于权威,而否认时间演进的威力,“ 只表明他们智力薄弱。 ”因此,他特别赞同“ 真理是时间之女,不是权威之女 ”之说。我体会这里有两重意思,一是科学真理不是权威说了算,而是时间说了算,也就是说,必须接受时间的考验,只有在长时间的演进中为人类的大多数逐渐接受,才成为真理。对此,我们应有清醒的认识,按现在的常见说法,就是要树立科学发展观;二是对我们每个个人来说,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去接近真理,鉴别真伪,甚而创造新的科学真理,迷信权威是没有出路的,狭义地说,是无法做好学问,认识和创立真理的。 培根还指出,有些地方“ 一般人的研究只局限于也可说是禁锢于某些作家的著作,而任何人如对他们稍有异议,就会径直被指控为倡乱者和革新家。 ”对此,他持坚决的反对态度。现如今,我们面临的局面倒没有那么严峻,但我们的文化传统却造成人们更容易迷信权威、从众守旧。不少人总是倾向于相信:学术权威说的话总是没错的,甚至相信,智慧与年龄成正比、与官阶成正比。例如,有些人本来学问平平,一有官阶就变得“绝顶聪明”了,人们容易轻信他们。也许,迷信各种真权威、假权威,是束缚科技发展的绳索。事实上,经验告诉我们,学问不与官阶成正比,有些身居高位又疏于学习的人,他们的学术水平早就等而下之了;近年来我看到,许多绝顶聪明的老学问家,到了耄耋之年,也免不了犯糊涂,这是自然规律,此时,对于他们发表的言论的正确性,就得掂量掂量了,所以,学问与年龄经常不成正比。对我们个人来说,要做好学问,至关重要的是摆脱迷信权威和从众心理,敢于独辟蹊径,自由创造。 培根对他那个时代的学术机构非常不满。他说:“ 在学校、学园、大学以及类似为集中学人、培植学术而设的各种团体中,一切习惯、制度都是与科学进步背道而驰的。在那里,讲演和实习都排定得如此严整,致使任何人都难在这常经以外去思考和揣想什么事物。 ”他希望能改变这种万马齐喑的局面,为解放思想、学术创新建立良好的制度和氛围(这句话用的是现代语言,是他的想法,不是他的原话;而原话均用蓝字标出)。 培根 400 年前说的话,对如今的人们仍有可贵的借鉴作用。 总而言之,我们要做好学问,就得如培根所说,摆脱崇古非今、迷信权威和从众守旧这三大桎梏。愿青年朋友们去掉现有的或多或少的思想束缚,在学问的天地里,自由自在地展翅翱翔吧! 本文参考资料:《新工具》,商务印书馆, 1984 。 写于 2011 年 5 月 3 日晨
个人分类: 寄语学子|6664 次阅读|18 个评论
读《钱学森书信选》(二) ——如何看待外国人和权威?
yyhsci 2011-4-12 15:13
读《钱学森书信选》(二) ——如何看待外国人和权威? 继续摘录一下《钱学森书信选》中一些段落与语句,看看钱老如何看待外国人及权威吧。 1 、《 1984 年 8 月 18 日致何善堉》 …… 但心理学在国外,许多来在机械唯心论之间徘徊,所以总不得要领。近年来所谓“认识心理学”是从人工智能发展起来的,我看又是机械唯物论!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因此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不然一定陷入歧途!您以为如何? Me :钱老能如此评价外国一些所谓的“专家”及理论,一方面是能他直接看到问题的本质,另一方面也是源于自己的自信,包括对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自信。 2 、《 1985 年 1 月 15 日致张铁声》 (二)这也就是说灵感的经验并非人人都有,外国人也是如此。所以外国人中分不清的大有人在,我们不必迷信他们,包括什么教授、权威在内!您也要思想解放! Me :并非人人所有的灵感经验对同样是人的外国人也是如此,合乎逻辑!但为什么还会有那么多的人不去思考而相信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呢?也想起前段时间实验室的一件小事,一个师姐实现一篇外文文献中的一个算法,却发现效果总不是很好,一直怀疑自己的程序设计问题,但从来没有怀疑人家算法的问题。我想要是中文文献,估计做不出来就不会这么想吧,肯定会说是人家算法的问题。这里有一些现实情况,不过也透露出对自己的不自信,有点迷信的味道。 3 、《 1987 年 10 月 16 日致张锡令》 ...... 因此我看外国人并不是很聪明!您切莫跟着外国人跑。我们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应该比他们强。他们搞主观主义,我们要用辩证唯物主义。 …… 请独立思考,天不怕,地不怕! Me :钱老一直强调独立思考,相信自己,也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不迷信外国的权威,也正是这些东西使钱老能在当时中国的条件下敢于展开“两弹一星”的伟大工程的设想并取得成功吧。 小结一下:在如何看待外国人和权威的问题上,我们一直很迷惑。有人非常迷信,只要是外国人的肯定比中国好,有的人却有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鄙视外国人的一些东西,一如上世纪初期对待东、西方文化及制度的态度,有全盘接受与全盘否定者。钱老的一些话或许能够启发我们多思考一下。多一点批判的眼光,我们不说俯视权威,但争取平视吧。但平视权威又需要多大的自信?又谈何容易呢?
个人分类: 读书思考|3884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6 12: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