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批判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好校长要经得起学生“骂”
张显峰 2010-11-29 14:53
武汉大学校长顾海良坦言自己常挨学生骂,甚至有的媒体报道直接挂出大标题:顾海良,常挨学生骂的校长。( 11 月 27 日 《齐鲁晚报》) 我估计,在中国不常挨学生骂的大学校长才少见,看看大学个个办得跟衙门似的,实在可爱不起来,校长们代为受过也是常情。所以,报道以常挨学生骂的校长概括顾海良,应该算是没抓住人物的特质,算不得成功的标题。 在这条新闻中,顾海良的特质是什么?显然是他的坦诚。常挨学生骂的校长一大堆,但能在公开场合承认自己常挨骂的校长,恐怕除了顾海良,没有几个。你很难说他的坦诚有没有作秀成分,但这种秀大大方方地做一做也没什么不好。一个校长能坦承自己常挨学生骂,还能接受并改正,这本身就是一种值得肯定的作风。 报道说,前几天还有学生发匿名信到校长信箱,骂网球场没有球网、洗澡排队时间太长,顾海良马上要求相关部门安上了新球网,还要求后勤部门延长澡堂开放时间。这样有来有往,有骂有应,反倒让人觉得温馨。 温馨之余,你却又觉得奇怪,这本该是大学管理者应该坚持的常识,为什么坚守这样的常识却偏偏成了人咬狗式的新闻?是我们陷入了逻辑悖论,还是我们的教育评价背离了常识? 或许出在管理者的自我定位上。中国的大学校长是官儿,你往往很难看到放下身段接受批评并勇于改正的鲜活例子,于是一个顾海良会让人觉得新鲜。 顾海良自己有句话说得精辟:大学校长不是编故事的,校长的任务是好好地为大家服务。编故事之要诀在于编,自然也就免不了粉饰雕琢,以俊遮丑,倘若原生态呈现,那就不叫编故事了。为大家服务应是管理的常识,它和管束相对应。服务总有不到位的时候,那就要学会挨骂,然后改进服务;管束则不然,在管束者眼里,只有服从,没有服务,只有你服从他,没有他服务你。定位的不同,决定了行为的千差万别。 在中国,恰恰擅长编故事和管束的大学校长很多,懂得并愿意服务的很少。我们看惯了大学面对教育主管部门检查时的风风火火,一本正经,甚至不惜举全校之力炮制各种假材料,闹得鸡飞狗跳,鸡犬不宁,为的只是那几个检查的人走时留下一个优字。显然,这考验的是编的功夫和管的本领。故事编得越精越离谱,才越有可能博得长官的满意。至于像顾校长所说的服务,大多时候只能看情况再说了,因为服务的对象无非是老师和学生,这些人眼下是决定不了校长头上的官帽的。 据说最近武汉大学在全校召开挑刺会,校长顾海良提出,希望大家真刀实枪地提问题,期待脸会红,心会跳。我不知道这样的做法能在多大程度上改变管理者的思维,但我以为,它的意义不光在于这种改变,更在于,在保护学生质疑和批判精神的同时,让学生看到教育的真诚一面。
个人分类: 显峰冷言|5141 次阅读|8 个评论
横断科学知识批判
HuangFengli 2010-10-31 12:39
横断科学知识批判 (黄凤琳;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 本文以科学学原理为标准,从横断科学知识的真理性及其生成角度,对其展开批判。批判的作用在于为各种横断科学知识提供生成基础和逻辑基础(两种基础统一于实践。只是,前者指现实的直接实践,后者指历史累积的间接实践。因此,两者可统称为实践的理论基础),使其从实践的方法论层面上升到实践的存在论层面,从而使其具有历史的生命力。 本文所指横断科学知识包括号称自己在知识体系中具有横断功能和地位的现代新三论老三论、形式逻辑及辩证逻辑。批判将指出其所谓横断仅限于实践的方法论层面的意义。经过科学学原理批判后,其所谓横断将上升到实践的存在论层面的意义,各种横断科学知识将明确自己的实践的理论基础,进而明确自身的局限性和张扬历史的生命力。 形式逻辑批判。 这里的形式逻辑指涵盖数学知识 / 统计学知识 / 概念形式逻辑等在内的所有表面上不以具体存在为反映对象因而号称自己横断的知识体系。对形式逻辑的实用主义态度,导致了人们对其停留在实践的方法论层面意义的理解,而以形式主义忽略其实践的存在论层面的意义。作者作有一数学原理提纲,拟以历史间接实践反映生成论为指导思想梳理数学知识体系的发展史,展示数学知识随历史人类实践反映的不断积累而不断拓展的历程。同样的,统计学知识和概念形式逻辑也是随历史人类实践反映的不断积累而生成的,不同的是,概念形式逻辑是在图形 / 模型等反映稳定性最强的存在的实践反映基础上,对稳定性相对较弱的存在的实践反映;数学知识是在概念形式逻辑的实践反映的基础上,对稳定性相对更弱的存在的实践反映;统计学知识是在数学知识基础上(当然,既然是基础上,也可以说是前者的真理性已经转化到后者之中,从而使后者的真理性高于前者),对稳定性相对更弱的存在的实践反映。这些知识体系是随历史人类实践反映的不断积累的不同阶段所形成的。因此,我们可以看到,这些知识体系都有自己的理论域的。因此,不同的实践的理论基础,决定了知识体系的不同的理论域。当任何知识体系回归到这个层面的理解后,就能明确自身的局限性,并以此规划未来。 现代新三论老三论批判。 读者会注意到,现代新三论老三论的核心系统论和存在的三重根原理类似。不错,两者都是在图形 / 模型等人类潜意识或显意识中反映稳定性最强的存在的实践反映基础上,对稳定性相对较弱的存在的实践反映,并且在概念知识体系及以下知识体系中是真理性或稳定性最强或最抽象的知识。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是横断的。但是同样的是,前者仍然停留在对自身的实践的方法论层面意义的理解,因此多应用于应用科学领域,而对于基础科学研究,由于没有实践的理论基础作支撑,难以还原于对存在的反映。比如,将系统论应用于人类社会的研究,就会导致还原论 / 平衡论等等。而存在的三重根原理则是在历史人类总和的实践的理论基础上形成的,因此更容易还原对社会存在的认识。国家的三重根原理 / 经济的三重根原理 / 文化的三重根原理正是以此为理论基础而形成进而构成科学学原理知识体系的。 辩证逻辑批判。 在马克思主义学、哲学的三重根或哲学学原理和马克思主义与科学学原理中已对唯物辩证法有所批判和研究。唯物辩证法声称自己是对最普遍存在的反映,而且这个最是一种建立在对无限世界的整体认识上建立的一种具有本体论倾向的极限之最,因此也声称是横断的。那么,有限的实践何以能反映无限的存在呢?本体假设,不可避免。当然,这又涉及到哲学学了,读者可参考哲学的三重根或哲学学原理一文。科学学原理体系中是用定性向论为假说来解决这个问题的。但是,由于向论不同于唯物辩证法的本体倾向,因而向论假说永远不会在实践中被证伪(当然,也永远不会被证真。仅能在实践的理论上完备。当然这种完备不同于哲学的反实践的理论上的完备)。而矛盾论却在实践中处处碰壁,这是由于任何本体论必然会导致反实践认识论的。或哲学学的理解就是,(国家 / 阶级或个人)价值观或价值论为哲学的外部联系,反(超国家 / 国家 / 阶级或个人)实践认识论为哲学的外内联系,(超国家 / 国家 / 阶级或个人)主体性本体论为哲学的内部联系。补充一下,政治哲学的三重根依次是哲学研究(超国家 / 国家 / 阶级或个人)主体的政治价值观 / 反哲学研究主体的政治实践认识论 / 哲学研究主体的政治制度(主张)本体论。经济哲学和文化哲学,依次类推。 ( 2010 年 10 月 31 日 ) 请读者依次参考以下博客文章《知识原理》《存在的三重根及其求解》;《国家原理及当代中国国家性质分析》;《经济的三重根(或经济学原理)及当代中国经济分析》;《社会科学学原理》《哲学的三重根或哲学学原理》《社会科学的两重系统风险及其规避》《 传统社会科学知识体系是某国家主体认识关于社会存在的 F()1 的知识体系 》;《马克思主义与科学学原理》;《当代中国权贵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学或社会科学学》;《马克思主义学当代中国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学或社会科学学》 ; 《现代空想共产主义学》;《当代中国政治改革的性质和过程分析》。另可参考《科学学原理草稿》和《国家社会主义与权贵资本主义草稿》。 邮箱: linhuang42@126.com 科学学学派博客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blog/HuangFengli.htm
2805 次阅读|0 个评论
伤人肉,十天痛 伤人心,十年痛
chrujun 2010-10-17 09:28
俗话说:人怕伤心,树怕剥皮。 一个人心灵上受到伤害,往往比被人狂扁一顿还严重得多。就我的观察来说,以前科学网博主群体中之所以发生了无法调和的矛盾,就在于争论双方互相以最恶毒的语言来伤害对方。这种伤害,足以让人一辈子也无法愈合。 汉字具有一词多义和无穷组合,特别适合构造语带双关、三关、五关,甚至十关的语句。在这一点上比英语强多了。在英语中,骂人的话直接和露骨。但对于汉语来说,完全可以不用一个脏字构建最恶毒的骂人语句。实名博主一旦开了骂人的口子,往往无法收拾。 因此,博主写博文和发表评论一定要注意语言是否会对对方心灵造成伤害,不要呈一时口舌之快。例如,有这样一个评论和回复: 借用你的话:不需要論據?這是方粉的邏輯? 那你证明我是方粉的论据呢? 显然,应该也是从我的博文和评论里面的出来的吧? 博主回复:你連我的回覆都看不懂,可悲! 在这里,发评论者是在反问博主一个问题,而博主不仅不回答问题,还直接骂提问者不懂,可悲。这是一种很伤害人、蛮不讲理、高高在上的回复方式。如果博主们不注意这些问题,难免会有新的不可调和的矛盾出现。
个人分类: 我的思考|3963 次阅读|0 个评论
对主流经济学的质疑与批判---与一学者谈经济有感
yanghualei 2010-10-1 08:20
经济学边界在扩大,研究范畴在延拓,研究人数在扩编,假若经济空间是球面的,则其上两学科彼此远离速度正比于当前间隔,其经济学大爆炸最好的例证。 越发这样,越对经济学基础是否牢靠产生担心,一个系统成熟的学科应该是推理严谨的,对基本概念应该有严格的数理描述,在知识阐述方面应该是演绎的,在相互作用方面应该有完备的背景空间,在法则方面应该立足于自然,然而如今经济学主流的 绕过基本的概念 (价值、制度、公式、道德、文化、行为、公式、人等) 不去思索和寻找其数理描述 , 跨过经济学的背景空间随便定义和发生作用 , 进而把经济模型建立在模糊的概念和空间上 , 随着迭代的增加则误差逐级扩大,最后精确度化为泡沫;更可怕的把其理论建立在人性基础 , 而不去寻找其科学的自然基础,把经济学搞的玄之又玄 ,面对这样的主流,不禁提出下面几点疑问,望准经济学者进行思索。 1.制度、文化、行为的范数与其之作用的背景空间怎么定义?2.制度、价值等一系列核心概念的本质及数理描述是什么?3.制度行为等运行的动力机制是什么?4.经济学能否把基础建立在自然科学之上?5.数学仅对经济学仅只是工具作用?6.经济学知识的获得只来自归纳和经验,能否来自于演绎?
个人分类: 自然哲学|3454 次阅读|3 个评论
一個設想:科學網博主反科學榜?
jiangjinsong 2010-8-29 10:34
在科學網混了一年多 有個感受 科學網博主中對科學主義能進行反思和批判的其實也不少 有許多博文都很有啓發 唯恐天下不亂的在下 有個想法 把科學網上對科學主義反思和批判的博文編個系統的目錄 這樣科學主義的朋友們可以明確攻擊的靶子 自然也會給相關的博主們帶來更多的點擊 以及多一些口水戰 繁榮科學網 不知大家以為如何?
个人分类: 科學文化|3241 次阅读|5 个评论
介绍一本书:中国人的思维批判
hanzs 2010-8-17 17:42
乐水老汉/文 科学时报2010年6月10日介绍了一本书,《中国人的思维批判》。买来阅读之后感觉作者的观点确实比较深刻。一句话概括:中国落后既不主要是制度原因,也不主要是文化原因,而传统的思维模式是导致中国落后的根本原因。 概念模糊是我们中国人致命的思维弱点,我们思维中极缺乏逻辑性和求证性,缺乏思维工具的运用。可能我们大多数人连什么是思维工具都不清楚。讨论、辩论问题时,经常偷换概念,转移主题,毫无理性可言。中国主流思维模式是注重直觉体会。我看,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的唯一二字可能会引起歧义,在哲学层面上可能会出问题。发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不能带有感情色彩。 就拿这两天媒体炒作的大学是否应该开除二奶大学生的问题来说,两派观点针锋相对,赞同开除派的骂战功夫了得。其实他们忘了,丑恶的社会现象不是大学一家能够怎么地的,如此推论,包二奶的公职人员更应该先被开除公职才对呀,可没有看到哪家单位出此制度。可媒体在讨论此事时只是针对学生在谈论学校该开,还是不该开,形成了很无聊的辩论。也许再谈论下去就该讨论该不该动用石刑了。离开了社会大环境下人们的道德如何改善的问题,以一个学校去充大头蒜,拿一些道德失范的学生开刀处以极刑是于事无补的。 甚至争论了半天才发现原来是个伪命题。
个人分类: 读书笔记|4375 次阅读|1 个评论
文化渗透与批判式思考
yufree 2010-7-20 23:29
这两天又是同学聚会又是学做菜又是整理网摘还看了几部电影,突然闲下来会觉得很无聊,但《全球通史》断断续续也在读,不过可能明天才能写笔记。今天的主题是文化渗透与相应的批判式思考问题(在概念问题上嚼舌头不是我擅长的,但我务求能把自己的观点说清楚)。 近来越来越多的报道向所谓中西方文化矛盾这个方向上走,随便给几个名词:中医养生、西方文化、转基因、国学几乎从每一个词上都会有大量的讨论。这里有一点是清楚的:目前所谓的东西方差异的本质不是东西方文化的对立,而是东西方意识形态的对立。所谓的意识形态差异的历史渊源跟中国传统文化没关系而很多网络评论员(用个敬称,你懂的)上纲上线时思维的混乱使他们搞不清楚或他们就是故意这样写。而今天就所谓文化渗透一说发表点感想,这里不特指西方。先说这个词的动机,要说看不出贬义那只能说理解有问题,而说这个是为了什么?用网评的话就是侵蚀我国未来栋梁青少年的思想,造成他们在认知上的错误观点。一般说完上面的话会再加上一些实例,例如日本的成人消费品(不解释)、港澳的黑帮暴力、米国的种族歧视应该说从原因到举例全是思维混乱加偷换概念的产物。 第一,请不要把青少年都当成脑残代名词,鉴别能力在每个人做出第一个选择时就已经在培养了,思想是否被侵蚀从一个观察角度很难界定,但显然断章取义已成为很多新闻从业人员的基本功并不断发扬光大。 第二,认知上的对错要从因果关系上来推理而不是动用读者的惯性思维,要不然你虽然很容易认可《西游记》是部神话作品但应该想不到这种出版在统治者信奉道教的明朝却大肆宣传佛教的书曾是一本禁书(这个例子举得可能不太妥)。 第三,这里举到的例子是用现象说现象,产生一种文化现象都有其背后原因,有人说小学里的坏孩子学习黑帮是文化渗透,那么不看电影就没有了吗?还是有也不说了?这种逻辑跟当年说环境污染是资本主义的产物而社会主义没有一样不讲理,很多东西不能从理想状态而要符合实际的看待,仅此而已。 说了半天就是想说所谓文化渗透是说不清真来自哪一方面的外来影响还是人类本身就具有的问题,但好像不把问题脸谱化处理就引不起读者兴趣。但要是说没影响那也是胡说,但一般的认知过程应该是在看到某个观点时会根据自己的理解(这里会受成长环境文化影响)去进行判断,如果认同就内化为自己的观点而不认同很快就忘了。那么这里就会有人提出青少年认知发展不健全,对新观点根本就进行不了判断。其实这句话根本就是废话,照目前的信息量来说每个人都处于发展中,但在对待新观点上能直接作出的判断的不论对错起码是在套用模式化思考或根本就没思考过,这里就引出了一个认知方法批判式思考。当然,要是从这里我开始写批判式思考的话那就是网评常用的转移话题了,所以还要把前面问题说清楚了再进入下一环节。不得不承认的是认知上靠直觉判断是有点天经地义的,最近的一篇 书评 指出了这种机制有保护自身的作用,而且在我看来这正是这种机制让我们成为一个完整的人。那么就一定要接受远离所谓外来文化来保护自身的观点吗?这里要想一下这个过程:首先我们会接受A的观点,然后出现了另外的B观点(不同于A),这时A要是被认同那么B就会被排除,而又认可了B的话就会通过对比来吸收两种观点产生自己的观点C,遗憾的是总会出现D观点是更正确的,但当面对D的时候你会怎样做?在我看来具有C观点的人更容易从D中内化出自己的观点而一直认为A是正确的却更可能对D置之不理。那么这就是我给出的观点:让青少年接受更多的观点,然后告诉他们要根据自己的情况与环境条件来应用这些观点要比只接受单一观点(虽然在某些条件可能是正确的)并应用到生活中要明智些。同时,我也很清楚很多青少年擅长于使用休克疗法,一套观点被证伪后马上投向另一套观点,但这不可怕,这只是缺乏安全感的人之常情,随着年龄的增长或阅历的增加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批判式思考。先来看个关于武松的 两个故事 ,看完了让你去评价武松相信会跟着两个故事完全不一样,很简单,各位心中还有个武松,但看完文章后你却可能更了解武松了,这其实就是一个批判式思考示例。那么如何进行批判式思考呢?网上方法一大把,其实简单来说就是将当前观点跟自己的先验观点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对比思考而不执着于所谓权威答案。这算个力气活,想多了脑子就变浆糊,所以这种方法要经常练习才能够很快的组织出进行观点对比的信息,但这只是个方法,也就是组织信息是一方面,有没有信息去进行组织也是一方面。所以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很重要。至于权威的话,在科研领域权威的话还是有其独特之处的,多领悟而不是全盘接受他们的话很有好处,而通过看一些不同行当权威的话也会看出他们能够在某一领域有发言权与其具备的素质相关,创新就是一点,而这一点正是进行批判思考的一种可能结果。当然,换个领域就完全不是一回事了,现在市面上畅销的人际关系类书籍大都是为那些不是一回事的领域的奋斗者准备的,当然这也算是中国特色了。这里我也做了脸谱化处理,因为不这么写不形象,至于真实的情况那就是见仁见智的问题了。因为这不是我想讨论的,我只对方法原理感兴趣对于咬文嚼字及涉及立场的东西反应比较迟钝。 最后要论及所谓的东西文化差异,我更倾向于说现在的中国文化就是一个大杂烩,拎出来强调传统什么的更像是一种比较狭隘的民粹主义的体现。你可以从每个人身上找到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善与恶但要是把这些从一个人身上割裂下来谈既没意义也很无聊(虽然有人是靠这个吃饭的),因为一个人就是一个整体而显然没人能真正意义上了解透自己的每时每刻就更不用说把别人一刀切的分类讨论了(这种精神上的优越感很恶心)。我倒是看到一组有意思的 图片 对比了东西文化,可以说这些行为背后有着更本质的一致性或异质性也或者从另一个角度说正是数以亿计的想我这样不完整的东方人整体表现出了一个典型的东方人,但这个典型的东方人绝不代表每一个东方人本身。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373 次阅读|0 个评论
为什么如此感兴趣篡改我提出的“扩展卡诺定理”
jitaowang 2010-5-10 08:47
众所周知,我提出的扩展卡诺定理曾经被人篡改再批判。我当时就指出这是反科学的行为。 现在李老师的博文 对王季陶老师扩展卡诺定理的评论 中也具有同样的特点: 1. 不敢引用我的原文, 2. 害怕引用原文带出上下文就任意编造,再进行批判。最根本的特点:是没有任何事实根据的举证:没有指出扩展卡诺定理和哪一个事实相违背。对这类没有事实依据的所谓质疑,根本就没有必要给予回复和讨论。请感兴趣的老师看我已发表的博文和已经公开出版的中英文专著。最可怜的是这些评论和质疑常常连提问都不如,根本连我的公开发表论文和专著都没有看过。
个人分类: 科学发展|3365 次阅读|8 个评论
追释性高等教育研究批判
shxzhang 2010-3-8 12:31
张岳州 一、追释性思维及表达 高等教育研究,在近若干年观念演进与实践变化中,越来越沦为一种追释性思维活动及思维活动结果表达。追释,是紧追现象、言说与理论,对其进行后补性、圆场性或验证性阐释;因此,有现象追释、言说追释与理论追释。 二、现象追释存在逻辑缺陷 现象追释,对象往往是非普遍性现象,尤其是异常现象与负面现象。如大学生学费欠交、学生拖欠贷款、学生考试舞弊、学生因心理问题自杀、家长因担心学费问题自杀、家长劳累过度而死亡、等等,都是非普遍性现象,而且都是异常现象与负面现象。然而,这些现象一出现,研究者便一哄而起,大书特书,或做原因探析,或做对策研究,俨然这些现象已经成为主流或主导,俨然这些现象会直接影响中国一流大学建设进程。原因探析,往往将成因归结为某种教育缺失,如诚信教育缺失、心理健康教育缺失、感恩教育缺失,等等;而对策研究,莫过于加强某种教育,甚至开设某种课程,如加强诚信教育与开设诚信教育课程,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与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加强感恩教育与开设感恩教育课程,等等。 这种现象追释,包括原因探析与对策研究,存在多种逻辑问题或缺陷。其一,普遍原因与特殊结果不匹配。某种教育一旦缺失,便是普遍性缺失,即所有大学生都没有接受这种教育;普遍性缺失为什么只在少数学生身上产生负面结果,或者反之,非普遍性负面现象的产生原因能否归结为某种教育的普遍性缺失?其二,某种教育,如果以矫治特定负面现象为目标,对全体大学生强制性实施并要求全体大学生听报告、听讲座或者增修新课程,就隐含一种非法假设,即这种现象已经发生在全体大学生身上。除非法假设外,它还包含负面知识输入和负面心理暗示;这种负面输入与负面暗示,比负面现象本身危害更大!其三,矫治非普遍性负面现象,以加强某种教育为对策或措施,无论是非课程化还是课程化,在理论与实践上,都意味着以课程设置的无组织性与无计划性否定高等教育的组织性与计划性,都意味着以非预设性临时内容或课程冲击高等教育预设性主体内容。 三、言说追释等于放弃引领责任 言说追释,对象经常是非学术言说与非教育言说,特别是公共言说与行政言说甚至是(不能代表政府持续立场的)官员言说;这类言说经常以命题( prepositions )、陈述( statements )与口号( slogans )等三种形式呈现。这些言说出现伊始,高等教育研究者们便蜂涌而起,或阐释它们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或直接运用它们解决高等教育领域理论与实践课题,几乎不愿意或来不及对它们的合理性、切恰性与逻辑性等进行学理性思考与实践性论证。 公共言说与行政言说,往往具有很强瞬时性,每种流行时间少则数十天,最多也只是三五年,可以说是年年岁岁有言说,各领风骚两三年。言说追释有很强时效性,速度慢者,文章没发表,言说已经过时,只好再追赶新言说,而追赶新言说,也未必能够同步;因此,言说追释者们往往风风火火赶文章,风风火火赶发表。最典型的是高等教育产业化与大众化两个言说。产业化言说一出现,有一些研究者不对高等教育教育的本质与产业的本质及两者的差别做基本考察,便连篇累赎,呐喊与鼓吹;有些文章尚未发表,政府已经明确指出高等教育教育不能产业化!大众化言说一出,有更多研究者不考察大众化的本质与中国的国情,便撰文高唱赞歌,高呼向大众化进军;同样,有些文章尚未发表,政府已经开始高等教育质量工程。需要指出的是,高等教育产业化与高等教育大众化,并不是行政言说或政策言说,在政府公布的各种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找不到这两个言说。 言说追释,还导致一种特殊研究现象:一些经典文化与哲学命题与陈述,对于高等教育,具有丰富的理论意义与极强的实践意义,而研究者们却视而不见;一旦这些命题与陈述变成公共言说与行政言说,研究者们才突然发现宝藏,一轰而起,热热闹闹、轰轰烈烈地参与淘宝。这不能不引出两个相关问题:在它们成为公共言说与行政言说前,高等教育研究者们在做什么?在现代社会,高等教育与高等教育研究,是引领者,还是被引领者? 实际上,追释非学术言说与非高等教育言说,是放弃高等教育及高等教育研究的引领责任。这种引领责任在《世界高等教育宣言》引言章有明确表达:我们的社会,正在经历深重的价值观危机,要在高等教育及高等教育研究的引领下,超越纯经济思维与进入更深的伦理与精神维度。 四、理论追释忽视国情差别 理论追释,对象主要是西方人文社会科学理论,包括非教育理论与教育理论。追释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以西方理论阐释中国高等教育现象,形成西式解释或得出西式结论;二是以中国高等教育实践(经常是非普遍性案例)印证西方理论并阐释其价值与意义。两种追释方式经常导致一种拿来主义结果,即直接将西方理当成普适性高等教育理论引进,并直接运用它们来解决中国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 西方人文社会科学界,主义学说层出不穷,一家未唱罢一家又登场;而国内人文社会科学,似乎一直充当西方理论的传声筒或晴雨表,许多研究者都靠一个或几个洋师爷在国内学术界混吃,而且混得理直气壮。靠一个洋师爷者,兜售一种学说,言必称其洋说,甲做多元智能理论与中国学生智能结构、与中国大学生素质培养、与,乙弄大众高等教育理论与中国高等教育质量监控、与教学质量观、与;靠几个洋师爷者,开杂货铺销售多种洋说,今天是利益相关者理论视野下的高校治理,明天是建构主义视阈中的大学教学,后天是女性主义场景中的女研究生人格教育,步步紧追西方理论,匆匆忙忙,气喘嘘嘘。 步步紧追西方理论,往往没来得及弄清其背景、概念、立场与指向等,便匆忙地以仰视与仰慕的心态接受、传输、运用、直到哄抬,俨然只有西方理论才能解决中国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这等洋说兜售,因为太匆忙,往往陷于误读,失于误用。误读,是错误阐释,包括无意误读和有意误读两种类型;如大众高等教育理论,在中国高等教育界就遭遇种种误读,但这些误读是无意误读还是有意误读,不得而知。误用,是错误运用,即运用立场、指向与价值取向等不合中国国情、不利于中国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健康发展的理论学说;如高等教育国际化问题,西方理论几乎都隐含西方文化中心论,几乎都隐含文化殖民主义,因此,都不利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不利于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发展,不利于中国文化承传与发展。 应该说,西方人文社会科学理论,对于丰富和发展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具有它石意义。但是,研究不是追释,不是以仰视与仰慕的心态接受、传输、运用与哄抬,而是深入考察其概念体系以及概念体系的产生背景、价值立场与目标指向等,是以案例等检验其科学性,是以实验等检验其对中国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中的适应性与切恰性。 实际上,因为国情差别,西方人文社会科学理论,没有哪一个完全适用中国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发展。高等教育研究者,既要侦察、发现与堵截有害思想,又要探查、选择与介绍有用学说;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策略。 五、预报、预警与预防是高等教育研究应然使命 《世界高等教育宣言》第二条高等教育伦理角色、自治、责任与先导功能指出高等教育机构及其员工与学生必须履行六项使命(用六款表述),其中第三项(即第三款内容)是:强化批判与前瞻功能,通过对不断呈现的社会、经济、文化与政治态势做持续分析,为实施预报、预警与预防( forecasting, warning and prevention )提供聚焦点。 可以说,预报、预警与预防,是高等教育研究应然使命。追释性高等教育研究,是忽视、否定甚至背叛这三项应然使命。根据《宣言》,应然使命执行与否,已经不是单纯学术问题,而是伦理问题。
个人分类: 學術管錐|3450 次阅读|3 个评论
管理研究方法批判:以Kuilman与Li的《会员等级与合法性溢出》为例
mliang 2010-1-19 14:44
研究方法批判: 《会员等级与合法性溢出:上海外资银行( 1847-1935 )》 Kuilman, Jeroen G., and Jiatao Li. 2009. Grades of Membership and Legitimacy Spillovers: Foreign Banks in Shanghai, 1847-1935.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52 (2):229-245. 论文
个人分类: 杂锦|4508 次阅读|0 个评论
批判应有度
xuzhuzhang 2009-6-12 17:33
最近读到中科院化学所王鸿飞先生在科学网上的博客文章,题目是真金最怕火炼。大意是,在中国许多真金因遭受了很多的磨难而泯然于芸芸众生之中,而很多非真金却因为没有被放到烈火中去炼,却生存了下来,结论是:优汰劣胜。 本人认为,王先生所提到的现象不能说没有,但并非主流,批判应该有度。不能因为有真金遭受火炼而被认为不是真金,就连真金不怕火炼的古训也要推翻。下面是我给王鸿飞先生的回复: 能从别人习以为常的俗语中找出问题,并能形成自己的观点,值得赞赏!但是,批判应有度。现实中虽有真金被过度冶炼的情况出现,但把真金不怕火炼说成是荒唐的结论,未免有些过度。问题是,不炼怎么能让金子从矿砂里分离出来?另外,说话也要严密,不应该说些似是而非的话。博主说中国社会中真金总是被拿到烈火里面去被炼,被融化之后还会被认为不是真金。不知都是些什么人会认为真金融化后就不是真金了?
个人分类: 未分类|2899 次阅读|1 个评论
批判与自我批判——迎接2009
lingfeng 2008-12-31 17:58
唐凌峰 2008.12.31 在传统文化和现行教育体制的作用下,国人大多习惯于接受,习惯于继承,习惯于迷信权威,其思维往往缺乏批判的锋芒。国人中的一小部分则做到了不迷信,不盲从,能够以批判的眼光去看待外界事物。后者相对于前者无疑是一种进步,至少,他们有了自己独立的思想。可是我也发现,批判者习惯于批判的仅仅是别人,对自己的观点的正确性却深信不疑。这样的做法是否正确的呢? 常常觉得自己以前太幼稚,因为以前的观点在今天看来很多都不正确了。例如,我曾经将中国腐败的根源归结为官员道德的低下,认为只有通过选拔具有高尚道德修养的人为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腐败问题;我也曾认为留学不回国是不爱国的体现。可是现在我认为,腐败的根源在于不合理的体制,体制不改革,仅仅通过以德治国是无法使其得到根本上的改观的。而留学生不愿意回国的原因,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国内的体制制约了他们学术上的发展,而且他们在国外也一样可以为国家做贡献,所以,是否回国不是判断爱国的唯一标准。 曾经深信不疑的观点在今天看来是错误的了,那么今天深信不疑的观点不是同样可能在明天被认为是不正确的吗?所以,对于自己的观点,应该同样用一种批判的眼光去看待,因为它很可能也是错误的。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更何况我们还不一定就是智者呢!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我在自己的博客说明里加了这样一句话: 所有博文仅代表发布时观点,以后完全有可能改变看法。 否定之否定规律认为,事物的发展是一个由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它是事物自己完善自己、自己发展自己的过程。所以,每一次对自己观点的否定都是一次进步。每一次当我认识到自己以前观点的错误时,我都欣喜不已,因为我知道我的认识又加深了。养成一种自我批判的习惯,可以更快地实现自我否定,因而可以更好地完善自己的思想。 现代遗传学的奠基者摩尔根曾经说过: 研究者对于一切假说,特别是自己提出的假说,应养成一种怀疑的心态。而一旦证明其谬误,则应立即摒弃之。 事实上在科研的征途中,摩尔根曾无数次提出错误的假说,而正是这样一种自我怀疑和自我批判的态度,使他最终抛弃谬误,取得无数重大科研发现,开创出现代遗传学的广阔天地。 然而由于自尊心使然,一旦遇到别人对自己的质疑,我们往往本能地进入一种防御状态,我们会不惜任何代价来维护自己。别人愈是反对自己的观点,自己就愈是捍卫它,坚信它。这样的做法当然有它有益的一面,但同时也会造成闭目塞听和一意孤行,使自己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养成自我批判的习惯可以很好地避免这样的反应。因为自己都愿意反对自己,便不会害怕别人的反对,正如自嘲者不会害怕别人的嘲笑一样。 所以我们应该把自己的思想当成与自尊心无关之物。自我批判,应该像批判自己的对手一样无情、冷静而客观。不仅如此,当别人反对我的观点时,我应该先站在他的角度,同他一起来反对自己,如果发现能够驳倒自己原来的观点,就说明这个观点是错误的,至少是部分错误的。通过这样的自我否定,就可以不断修正自己的观点,完善自己的思想。自我批判对于领导干部等上级尤为重要,因为身居高位,听到的往往是歌功颂德,是领导英明的赞扬。但领导也是人,是人就可能犯错误,如果别人不指出来,自己又毫不怀疑和反思自己的决策,一不小心就会酿成大错。 当然,自我批判不是一味的否定,也不是失去对自己的信心,自我批判的结果可能是否定自己的观点,也可能是经过批判后仍然坚持原来的观点,这完全取决于对事实等的逻辑推理过程。 当我习惯以批判的眼光去看待外界事物时,我同样需要以批判的眼光来看待自己。批判与自我批判,更难做到的是自我批判,但也正是因为它难,所以意义更大。批判与自我批判,将成为我一生的座右铭。 谨以此文迎接即将到来的 2009 !
个人分类: 哲学与思考|6688 次阅读|14 个评论
静夜狂思-(41)-痛苦批判,开心生活
考槃在涧 2008-11-19 14:44
我们愤怒地批判,开心地生活。 愤怒是因为我们还有良知,开心是因为我们不拿别人的错误拿来惩罚自己; 愤怒不能解决问题,但愤怒是解决问题的动力; 愤怒是我们的态度,冷静是我们的心情,思考是我们的行动,科学是我们的方法,知识是我们的弹药,语言是我们的武器。 把学者的社会责任感和个人生活分开。学者的愤怒来自于他们的社会责任感,而不是个人受到了不公正待遇。当然,有的学者既愤怒于社会、国家的问题,又感怀自己遭遇的不公待遇。我认为大多数学者还是为他人忧愤更多,为自己少些。一个人能够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往往是不为己甚的;反之,那种只为自己考虑的人,很难想象能有什么真正的社会责任感; 一般人往往会劝学者的愤怒平息,他们把学者的不平则鸣看成了学者自己的抱怨。他们不懂学者。他们认为愤怒的人是痛苦的。其实学者的愤怒恰好是学者的幸福。想象一块石头,火烧不伤,刀砍不痛,但你不会愿意去做一块石头,哪怕它能够天长地久。 痛苦是活着的唯一证据,一个不会痛的人等于死了。 当一个员工还会为公司愤怒时,他还爱这个公司;当一个员工一句抱怨的话都没有了,要么他是想从公司里牟取好处满足个人利益,要么他已计划辞职。我宁愿要一个天天抱怨的员工,不愿意要一个满脸堆笑背后捞钱的员工。可惜,大多数老板讨厌抱怨的员工,却假装没看见那些满脸堆笑的员工,手从背后拿走公司的一盒墨粉。 妓女不会抱怨嫖客。聪明的男人不该把钱交给对自己言听计从的老鸨们,而该把钱交给唠叨自己的老婆。前者只想把你的钱掏光,后者只想让你的钱生钱。 而当一个公民还在骂一个国家的时候,起码他还愿意为国家出一分力。 麻木者不会懂得清醒者的愤怒,就像石头不会懂得阳光的温度。 无奈不能成为麻木的理由。正因为无奈,所以要愤怒,都有解决办法了,何必愤怒?怒到了极点,自然就有解决办法了。 如果学者的社会责任感都集体丧失了,就不要责怪学生会不负责任地自杀。记不记得老舍的自杀?那是他的反抗和证明自己清白的呐喊。在那种环境下,我不会认为老舍不负责任。自杀确实是懦弱的表现,比自杀更懦弱的是学者丧失了起码的良心,满脸堆笑的任政治脱下自己的内裤,还要配合地高喊几声表示自己多次达到性高潮。他们连自杀的勇气都没有了。如果我们的学者没有勇气面对问题,我们凭什么要求孩子们拿出勇气来面对挫折?
个人分类: 哲思|4813 次阅读|19 个评论
批判Windows
zhguoqin 2008-10-23 06:58
批判 Windows 微软通过技术垄断,正是他借着占有世界 80% 以上用户的优势,实现了技术霸权,掠夺了全世界大量财富据为己有,实现进一步垄断。 就技术而言, Windows 当初是先进的。但是,计算机技术发展到了今日, Windows 已经是非常落后的,严重地阻碍了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现在的 Windows ,与以前的 Windows 相比,在技术上并没有多大改进,使用的仍然是 20 年前的内核,这与日新月异的计算机技术相比,已显得非常落后;虽然 Windows 也升级了几次,但是,升级了的 Windows ,仅仅只是换了件衣服,其真实目的,是通过升级,来掠夺用户更多的财富! 当今的计算机技术,完全可以实现计算机操作智能化、傻瓜化(详见拙作《电脑傻瓜化研究》后注)。但是,由于 Windows 独占 80 %以上的用户, 90 %以上的应用软件不得不与他进行对接。 Windows 正是借用这一垄断优势,对其技术进行严密封锁,其他人无法、也无力进行新的计算机操作系统开发,其他应用软件开发人员也不愿意为此花更多的精力、财力开发新的应用软件来支持新的操作系统。 在这种状况下,我们大家不得不忍受落后的 Windows 来捉弄我们: 忍受漫长的开机关机等待时间; 忍受 Windows 莫名其妙的出错警告,打断你正在进行中的工作,甚至于毁了你的资料; 忍受 Windows 肆无忌惮地产生垃圾信息,占用我们的系统盘; 忍受 Windows 的漏洞和后门(安全中心:防火墙、自动更新、病毒防护等)对我们的骚扰; 忍受莫名其妙地丢失数据; 忍受莫名其妙地死机; 忍受莫名其妙地自启动; 忍受莫名其妙地自关机; 忍受一些纷繁复杂的、无法理解的、可笑的操作; 忍受安装、开机、出错警告中的英语霸权和可笑的缩略语与代码; 忍受 Windows 自己运行一些莫名其妙的程序,我们不但对此一无所知,反而还严重影响我们的数据安全,我们也无法对这些肆无忌惮的程序进行控制,更无法终止其运行; 忍受 Windows 莫名其妙地崩溃,严重干扰我们的工作; 忍受 Windows 恐怖的安装过程,尤其是在安装过程中突然提出的这样或那样的无理的要求,就像在海上遇到海盗一样,安装过程简直就是一场噩梦; 忍受 Windows 那些可怕的规定,就像那些魔教中的教律一样; 所有这些, Bill Gates 也不得不承认: 问: Windows 是病毒吗? BillGates 答道: 不, Windows 不是病毒。是的,和病毒一样, Windows 占用大量系统资源用于复制,使系统变慢。病毒有时会用大量垃圾充满你的硬盘, Windows 也会。病毒通常在用户不知道的情况下和一些有用的程序结合在一起,这一点也和 Windows 一样。病毒经常使用户感到系统很慢,从而想升级硬件,这一点也和 Windows 类似。到目前为止,好象 Windows 是病毒,但是,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病毒通常由它们的作者提供良好的支持,而且可以在所有的系统上运行,而且它们的代码短小,执行速度快,而且越来越成熟,但 Windows 不是这样,所以, Windows 绝对不是病毒!!!! 基于上述原因,我们有理由、也完全可能,做出更好的计算机: 1. 操作系统固件化; 3. 常用软件固件化; 4. 所有硬件、软件采用统一标准的、公开透明的数据接口,设备之间、软件之间可以自由交换数据,而无需专用设备或程序; 5. 驱动程序固化在设备上,所有设备即插即用,无须安装任何驱动程序; 6. 常用外设自带 CPU ,不占用主机资源; 7. 基本数据处理功能固化在 CPU 内; 8. 采用四级存储体系:一级 CPU 直接读写,二级 数据缓冲,三级 工作区,四级 存储区。存储区的写操作,需要得到使用者的许可方可进行,计算机本身不能自动进行写操作; 9. 计算机的所有动作,对用户来说,是完全透明的、可控制的; 张 国 庆 二 〇〇 六年七月二日 于 梅城 陵园村
个人分类: 计算机|2135 次阅读|0 个评论
就把韩寒看作娱乐明星吧
yeweixiansheng 2008-10-15 11:19
现如今的文学场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儿,虽然看不到多少惊天地泣鬼神的作品,但总是不缺少哗众取宠娱乐大众的话题。现在回过头来想想媒体对汉学家顾彬当代文学是垃圾断言的误会和放大,还真不是没有一点道理。为什么呢?你看那么些不甘寂寞不时出来搬弄是非瞎闹腾的所谓作家就知道了:人都垃圾了,那作品还不垃圾?这不, 80 后的祖师爷韩寒又出来了,这回被他咬住的是位上了年纪的作协郑姓副主席,可怜这位郑副主席,因为一篇参赛文章被韩寒拿来说事儿,彻底娱乐了一把,给不甘冷清的文坛增添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娱乐话题。 其实,对于韩寒这么喜欢娱乐的人,最怕的就是你太把他的话当那么一回事儿。这小孩子(如今好像也不小了哦)生性就顽皮,喜欢赛车,喜欢刺激事儿,他没事就要找一乐儿,你要是跟他较真,就上了当了。人家就是要玩玩儿,你在那里认真,他则在底下偷着乐呢。所以,对待韩寒这样顽劣的家伙,你甭搭理他,让他自己玩儿,他一看没人理,自然就败了兴。可事实上的情形恰恰相反,不少人都上了他的当,他一哭一闹,就有人上前给他喂奶。哄他玩儿,时间长了,可不就惯坏了。 要我说,对待韩寒这样的人,你就得要平心静气。拿这位副主席来说,你别搭理他,一点儿事没有,他一个人在那里叫唤,没啥意思。就算有些生怕文坛不闹腾的媒体要炒要炖,那也是过眼烟云,毛毛雨下过就放晴了。韩寒这一代人是很清楚媒体的嗅觉的,他很明白媒体需要些什么东东,他本身就是媒体炒作下的蛋,他还不知道媒体炒作的玄妙? 韩寒是非文学的产物,他的出道正赶上市场和文学相好、交媾的阶段,打着文学的口号进了市场这个炒勺,颠来颠去,炒熟了,端到那些不明就里的年青人跟前,正对口味儿,火了。一个深谙市场炒作之道的人,你和他过招,不上当才怪哩。 经过市场孵化的这枚蛋离文学本身远一点这不奇怪。韩寒是新概念的产物,新概念是什么概念?韩寒不管,他反正是不会顾忌他从哪里来,他只知道要到哪里去。吃完奶就骂娘,放下碗就骂爹,这样的孩子咱中国可不稀罕。正如陈村所说, 韩寒作为新概念作文奖的两届得主,就是最标准的作协孵的蛋。如果作协是王八,他就是王八蛋。过河拆桥,生怕后生过桥,小小年纪就居心不良也。 我一直有个观点,就是韩寒永远不会成为文学,只会成为与文学有关的话题,为什么呢?因为韩寒要成为话语中心,靠作品是不行了,他好像很长时间写不出什么东西了,即使写出来也不见得引起那么大的轰动了,崇拜他的那一帮小朋友如今都长大成人了,都有自己脑子了,会用自己脑袋看问题了,所以他想糊弄那些读者还真不容易了。再者,现在市场下的蛋也太多了,你一个韩寒占去的份额必定越来越少了,市场不鸟你,别说三重门,三十重门也白搭。 但韩寒不会甘于寂寞,更不会甘居边缘。所以他要不时制造些话题,不远的韩白之争硝烟未散,他又和艺坛遗老陈丹青在电视上大放厥词奚落了一通鲁郭茅巴老曹,现在他又把靶子对准了一位年老体衰的副主席,照这样的规律算下去,我猜韩寒不久以后还会折腾点事儿,你若不信,等着瞧儿吧。他要是能安安静静地呆上那么一阵子,那才怪呢! 这次韩寒把矛头对准了作协副主席,话说得好听一点,是找了一个难得说事的切入点,说得难听一点,就是选准了一个好批评靶子。郑副主席有缺陷,这是时代犯的错,从那个时代过来的人,谁的作品没有政治的印痕?其实韩寒很明白这一点,但为了炒作,他顾不得这些常识了。韩寒抓住这一点,不计其余地副主席批得一无是处。就这他还嫌力度不够,顺带又捎上了中国作协这个屡受攻击的前苏联产物,试图动动这根大树的根基,可惜对症不对药,从作协副主席入手,这只能是缺乏常识的小孩子的顽劣。 我们说对人要怀有同情恻隐之心,中国人有尊老爱幼的传统,从这个角度来说,你是个小孩子,拿那个时代过来的老人开涮,确属不应该。正如我在上文所言,人都是社会的产物,谁都要带上时代的烙印,你韩寒也不例外。你就是个 80 后,所以你和市场有密切的关系,市场选择你,要你出人头地打了些群众基础,你就出来混呗。即使你韩寒不出来,也会出来 X 寒或者韩 X 的。关键是你不要得了便宜还卖乖,对市场不心存感激就罢了,你还毫不感同深受设身处地攻击起你的前辈们来。要我说,你这人,真是不讲究呢。 至于说拿副主席说事,最终目的是要解散中国作协,那就更是离谱了。你小孩子还没有加入呢,你怎么能批评到要害?你虽然见过猪跑,但到底是没吃过猪肉啊。说白了你还没有资格批评中国作协,你不了解,批评也是隔靴搔痒。当然,也有不少人和我说起过这样的话题,断言韩寒早晚会被作协收进去,给戴上一个紧箍。我看这事也说不准,以中国作协的政治强力和行业标准,把韩寒收进魔法瓶也不是个难事,到那时韩寒如果再来批判批判这个被老王蒙称作行业协会的中国特色体制,那就需要点勇气和胆识了! 不过,如果论起中国作协的入会标准,韩寒还真够格了。连同为 80 后的郭敬明这个以剽窃闻名于世的著名作家都被老王蒙推荐入会了,韩寒这个 80 后领军人物还不够格吗?至于说审查作品,我们先就不看其作品吧,这年头大家好像对哪位加入个行业协会都不会太较真。 在许多评论家的眼中,韩寒的作品只是一些肤浅的文字游戏,胡扯的脑筋急转弯,如果贴在网上,供一些闲着无聊的人解闷还是可以的。 韩寒自己说论玩文字,基本上没有哪部小说回赶得上《三重门》,但《三重门》里玩过了头,到最后自己在写些什么都不知道了。 对于韩寒新书《杂的文》,有网友评价为这本书实在是虚多实少。不但字体大,松,没有多少字,而且收录了一部分毫无价值的博文。真不知道韩寒为什么这样做,令人失望 ,只有在无聊的时候可以看看。 因此有人断言韩寒的作品在走下坡路,《三重门》、《零下一度》卖破一百万,《像少年啦飞驰》四十几万,《毒》二十万,《通稿 2003 》首印十三万,《长安乱》四十五万,在一次定书会上,韩寒的作品甚至只定出几千册。不仅是印数的问题,字数与情节甚至那招牌似的幽默也日显苍白。网友不禁发出疑问:韩寒,你怎么了? 管他小说写的是好是坏,质量是高是低,管他是小孩子的梦呓之语,还是年少轻狂的少男日记,你韩寒大小也算个名人呢,作协需要你啊,不把你收进来副主席们屁股坐不住啊,哪天也把你收服了,也把你给孵化了,你就不吆喝着要炒作副主席了!哈哈。 其实,韩寒借着副主席说事儿,他也不是全冲着作家和作协去的。如果说副主席成为作家官员是时代的误会,韩寒被称为 80 后作家更是个大大的误会,因为按照他的语言逻辑,他自己是不愿意被称为作家的。至少在口头上,他只标榜写手,至于若干年后,谁是作家谁是写手,那还得由历史和后人说的算。郑渊洁不是说过这样的话嘛: 我预测,郭敬明成为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只是时间问题。再过五十年,现在的百分之九十的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能作古。这期间,如果没人介绍韩寒(他的意愿姑且不考虑)加入中国作协,郭敬明以七十多岁高龄出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是大势所趋。此语不管是认真还是调侃,但历史这个小姑娘就喜欢开玩笑,是不是地还要被人随意强奸。所以,韩寒当作协主席,这玩笑虽说开得有点大发了,在将来谁又说得准呢? 最近,在网上看到一篇署名孤海月明的鸿文: 2062 年,德高望重的文坛泰斗 韩寒 先生接受了新华社记者的专访。韩老就当前中国文坛存在的一些问题对记者发表了自己的看法,韩老说:现在,在一些作家尤其是青年作家中流行着一股很不正常的风气,那就是一些青年人轻狂骄傲、目中无人,有的青年作家竟然喊出了文坛是个屁,谁也别装 B 这样污秽不堪、毫无教养的话,这充分说明了当前我们加强青年作家队伍思想道德建设的紧迫性和必要性。韩老呼吁广大作家紧密地团结在中国作协周围,勇于同各种歪风邪气作斗争,为保持中国文坛的良好风气、为捍卫汉语的纯洁性而努力奋斗。最后,韩老语重心长地对广大青年作家们说: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年轻人要学会夹着尾巴做人,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别人对你的尊重和认可。 此文虽是调侃,却也说明了一些人情常理。 不管怎么说,我们还是要感谢韩寒,感谢他源源不断地给我们提供有趣的娱乐话题。嘈杂的文坛需要你,韩寒!需要你来娱乐别人并因此也成为娱乐的对象。 韩寒,向着娱乐明星的方向, go on ! 2008-9-25
个人分类: 板砖飞|1995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之路:继承、批判、创新
陈龙珠 2008-8-5 16:52
科学网博主来自于五湖四海、各行各业,在这里读、写文章,交流信息和思想,长此以往,定能收获丰硕。 在科学网博客,经常能看到一些学术性评论和批判文章,对系统了解相关专题领域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时半功倍。但读后略感遗憾的是,这类文章的批判性往往比如何解决难题的思考,在文字篇幅和措辞上似显得相当的不均衡。 诚然,科学理论和认识的水平是会随人类知识的积累、科技能力的提高而与时俱进的。继承、批判、创新,是科学发展的主旋律。 但是,对以往的、或许现在看来不合理的方法和观点采取批判的同时,我们似乎不能忘记学习这些前人们在提出这些观点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钻研精神。更何况他们的业绩包括错误,也能为我们当今和未来的探索奠定起一定的基础,并抑或能够指点我们今后少走弯路的方向! 探索解决科学难题新的出路在哪?应该更是我们应该承担的科学责任,对社会发展也更有价值和意义。
个人分类: 社会思考|4048 次阅读|0 个评论
今天您拆了吗?
考槃在涧 2008-7-28 11:32
周六老婆跟我说,周日我们出去玩吧,成天对着淘宝网店,眼睛里直淡出鸟来。她先要去看海洋馆,一查票价 120 元 / 人,有点肉疼,再想肯定人山人海,鱼没看成看一堆背和屁股。 我说,我们去后海划船吃爆肚张吧。同为吃货的老婆自然愉快的同意了。 周日早上我放弃睡懒觉的机会,起了个大早(其实也快 9 点了),杀奔后海。才发现爆肚张已被夷为平地!心中的郁闷实在无以复加,后海如云的美女也再难提起我们的兴致。 虽然早就知道爆肚张迟早要被拆,但还是没想到这郁闷来得如此之快,居然没有等到最后一吃。 话说这老北京的城墙、四合院,已经被我们这帮不肖子孙拆得差不多了。当年平津战役花了多少智慧和武功把北京的风貌保护下来,没想到它们没有毁于炮弹竟然毁于观念。 意识形态的年代,它们毁于破四旧的观念;经济发展的年代,它们毁于 GDP 的观念。连曹雪芹故居、纪晓岚故居都敢拆掉的民族,没什么不可以破坏掉的。 克林顿说北京如果想变成纽约, 100 年就可以;但要把纽约变成北京, 1000 年也做不到。我一直认为克林顿这话说得漂亮,可惜建设者们显然不这么认为。所有挡在 GDP 面前的拦路虎,都必须去掉;所有挡在形象工程面前的拦路虎,都必须去掉。再过十年有人问我们什么是北京的时候,也许我们只有让他们去故宫博物院看看照片。 中国人这群东西真是很奇怪,拼命把实物毁掉,却把照片裱起来奉为珍宝。说了 100 年的批判继承,哪些东西应该批判,哪些东西应该继承大家还是没有搞清楚。 官本位、二奶这些透着棺材里腐尸味的东西如今死灰复燃,而自己的特色小吃却濒临失传。透过后海的柳条,竟然和西湖有几分神似,少了柳条背后那些红墙碧瓦,这还是后海么?那些在酒吧里小资的红男绿女们,你们又渡过了什么样的北京一夜呢? 后来在国家宗教局旁边的宗文书店买了不少书,其中一本是美国人写的中国隐修的道、佛修行者的书,这是一本非常翔实而图文并茂的书,当然要买下。我只是很奇怪,为什么这么中国的东西竟然要外国人来写?我们自己的学者们在做什么?我们的出版社们为什么不能出版这些书? 后来我们长途跋涉去了九门小吃,除了豆腐脑给了点惊喜外,爆肚、羊杂汤都很不好吃。一盘肚仁要 40 元,摆明了是要宰外地和外国游客的。花了钱没有吃到最好吃的,也许首都的形象就是贵而无品? 这一周北京总是灰蒙蒙的,难怪外国运动员叫嚣着要戴口罩。单双号实行了,街上的车少了些,该堵的地方还在堵;仍然有不少车冒天下之大不韪在单日开出双号车。拆来拆去,挖了又填的北京一切是那么地和谐。 我狠狠地拆开新买的书的塑封,心里想,总是要拆了才能看到内容的。 也许是吧,那么,今天您拆了吗? 以下所有图片均来自 大众点评网 非常好吃的烧饼 我最爱的羊杂汤 爆牛百叶 爆肚仁 陈昇: 北京一夜 女 : 不想再问你你到底在何方 不想再思量你能否归来么 想着你的心想着你的脸 想捧在胸口能不放就不放 男 :one night in beijing 我留下许多情 不管你爱与不爱都是历史的尘埃 one night in beijing 我留下许多情 不敢在午夜问路怕走到了百花深处 女 : 人说百花的深处住着老情人缝着绣花鞋 面容安详的老人依旧等着那出征的归人 男 :one night in beijing 你可别喝太多酒 不管你爱与不爱都是历史的尘埃 one night in beijing 我留下许多情 把酒高歌的男儿是北方的狼族 女 : 人说北方的狼族会在寒风起站在城门外 穿着腐锈的铁衣呼唤城门开眼中含着泪 男 : 呜 我已等待千年为何城门还不开 女 : 呜 我已等待了千年为何良人不回来 合 :one night in beijing 我留下许多情 男 : 不敢在午夜问路怕触动了伤心的魂 合 :one night in beijing 我留下许多情 男 : 不敢在午夜问路怕走到了地安门 女 : 人说地安门里面有位老妇人犹在痴痴等 面容安详的老人依旧等着那出征的归人 男 :one night in beijing 你可别喝太多酒 走在地安门外没有人不动真情 合 :one night in beijing 你会留下许多情 不要在午夜问路怕触动了伤心的魂 ( 人 ) 男 : one night in beijing one night in beijing 女 : 不想再问你你到底在何方 不想再思量你能否归来么 想着你的心想着你的脸 想捧在胸口能不放就不放 男 :one night in beijing 你会留下许多情 不敢在午夜问路怕触动了伤心的魂
个人分类: 入世|5523 次阅读|12 个评论
受我影响之前请先批判我
考槃在涧 2008-7-28 10:36
金蛇郎君说,重宝秘术,付与有缘,入我门来,遇祸莫怨。我没有重宝,也没有秘术,更没有金蛇剑,只时常有些稀奇古怪的念头付与有缘。金蛇郎君说遇祸莫怨,我没有那么不付责任,事实上,我心里很担心。 人的思维有许多惯性,既会晕轮,又会刻板,还会功能固着。 晕轮效应最早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 爱德华 桑戴克 于本世纪二十年代提出的。他认为,人们对人的认知和判断往往只从局部出发,扩散而得出整体印象,也即常常以偏概全。一个人如果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一种积极肯定的光环笼罩,并被赋予一切都好的品质;如果一个人被标明是坏的,他就被一种消极否定的光环所笼罩,并被认为具有各种坏品质。这就好象刮风天气前夜月亮周围出现的圆环(月晕),其实呢,圆环不过是月亮光的扩大化而已。据此,桑戴克为这一心理现象起了一个恰如其分的名称晕轮效应,也称作光环作用。 刻板印象指的是人们对某一类人或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是我们在认识他人时经常出现的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我们经常听人说的长沙妹子不可交,面如桃花心似刀,东北姑娘宁可饿着,也要靓着,实际上都是刻板印象。 功能固着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只看到某种事物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它其他方面可能有的功能。这是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对某些事物的功能或用途的固定看法。例如,对于电吹风,一般人只认为它是吹头用的,其实它还有多种功能,可以做衣服、墨迹等的烘干器;砖,它的主要功能是用来建筑,然而我们还可以用它来当武器、坐凳等。功能固着影响人的思维,不利于新假设的提出和问题的解决。 人的这些思维惯性对普通人来说是常态,但一定是学者的大敌。爱因斯坦自己是量子力学的奠基人之一,对量子力学的态度摇摆不定,很多学者受他的影响也反对量子力学,尽管科学需要反对,但这件事情还是让大家觉得很遗憾。 爱因斯坦自己说,我竭力告诫自己要蔑视权威 , 命运却使我成了权威。人们往往容易对权威产生晕轮效应,从而丧失自己的判断力而盲从。盲从不是学者的美德,因为大多数时候,很少有科学家敢于宣称自己一定是对的。一般来说,谁宣称他一定是对的,我多半会更怀疑他的观点;而反倒是对自己观点不那么肯定的,我倒是愿意仔细研究研究。 所以,当人们愿意接纳我的观点时,我开始对自己产生怀疑。思想最美丽也最困惑的地方就在于,它很难说有绝对的对错。每一个人都乐于见到自己的观点被认可,自己的思想被学习,自己在影响他人。但我始终对自己忐忑不安,这也是我希望系统学习物理学的原因之一:我不能确定自己是不是对的,我甚至不能确定自己的观点是不是有价值。 想起当初和亚辉认识的时候,我不断批判他的唯信息论,其实后来我在很大程度上接受并学习了他的观点和思想,但我们至少辩论了一个月。至今我也不敢肯定他的观点是不是对的,我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如果这个世界上有三个人真正懂了他的观点的话,我肯定是其中之一。如今我可以替亚辉说入我门来,遇祸莫怨了,即便如此,我对他的理论还是七分接受,三分怀疑。 尽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判断力,我还是担心晕轮效应带来的光环让我们每个人丧失理智。中国历来是一个为熟人大开方便之门的国度,而在思想上我们也经常为熟人大开方便之门。 我现在当然不是权威,也许十年后会有一些人接受我的观点,尽管现在说这些似乎为时尚早,可我还是想说:受我影响之前请先批判我,因为连我自己都不知道我是不是对的。怀疑我的观点比悦纳我的观点更让我欣喜,因为:在争辩中,我们离真理都只有一步;而在赞美中,我们离真理也许无限遥远。 百度百科 晕轮效应 百度百科 刻板印象 百度百科 功能固着
个人分类: 求道|4712 次阅读|7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18: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