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超越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超越

相关日志

谁将我从死的序列删除
pingguo 2016-1-23 14:41
开满罂粟的宇宙, 摇晃的星球, 在爆炸也在坍塌。 像一对乳房, 绚烂的生与死。 乳头的连线, 与你身体的对称线, 构成十字。 我将死于这个字。 可是什么是死, 死有没有目的, 能不能等到获得经验之后, 才去回答。 外求于人,内求于心。 当死,取走我的泪水与呼吸, 我是否还有机会,闻道, 相遇金刚般若。 神将删除我从生的序列, 谁将我从死的序列删除。 2016-01-22
个人分类: 诗歌|1962 次阅读|0 个评论
启动2015世界人工智能系统智商排名,检测人工智能是否超越人类
liufeng 2015-9-14 22:57
2014年 科学院,北交大的 刘锋,石勇 团队 发表论文提出 标准AI智商, 建立了 标准智能模型 ,并在此基础上建立“ 标准AI智商测试量表 ”。根据这一研究成果。2014年6月对世界范围的搜索引擎和不同年龄段的人类进行”人工智能智商“的联合测试。形成了人类和50个互联网人工智能系统(搜索引擎)智商的排名。 研究不但发现搜索引擎等人工智能系统呈现的优势和存在的弱点,也得出智商得分最高的谷歌搜索引擎还没有达到人类六岁儿童智商一半的结论。 这一研究成果发表 在2014年6月莫斯科ITQM会议上和2015年3月SCI期刊IJITDM上。这项研究在美国和欧洲研究机构中产生了一定影响,并受到海内外媒体的关注和报道。 2015年人工智能继续快速发展,在这一年里谷歌,百度,微软,腾讯和其他世界范围人工智能系统又发生哪些新的变化。它们的智商排名如何,这些进展对人工智能是否超越人类智慧会有哪些影响 。 针对这些问题,在科学院相关机构和新媒体“人工智能学家”支持下,我们决定启动2015世界人工智能系统智商测试,对世界人工智能系统进行智商排名,形成研究报告通过海内外媒体向社会公布,并作为学术论文在高水平学术期刊发表 。 关于“人工智能学家” “人工智能学家”是在中国科学院大数据与知识管理重点实验室等机构的支持下成立的人工智能领域的新媒体,重点关注人工智能领域科技与产业前沿进展, 。微信号: 人工智能学家 或 AItists 关 于人 工智能是否超越人类智慧的争论 本世纪以来,随着互联网大数据的兴起,信息的爆炸式增长,深度学习等机器学习算法在互联网领域的广泛应用,人工智能再次进入快速发展的时期。与此同时,不同领域的科学家,企业家如物理学家霍金,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等人,纷纷对人工智能的未来表达了担心,提出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可能对人类本身产生威胁,由于这些科学家,企业家具有很强的影响力,人工智能威胁论因此得到广泛传播。 在人工智能威胁论热度日益高涨的情况下,人工智能领域科学家对人工智能威胁论也提出了反驳意见。Facebook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NYU计算机科学教授Yann LeCun 2014年4月在接受IEEE 《Spectrum》采访时发表了对人工智能威胁论的看法,他认为人工智能研究者在之前很长的一段时间都低估了制造智能机器的难度。人工智能的每一个新浪潮,都会带来这么一段从盲目乐观到不理智最后到沮丧的阶段。 Yann LeCun 提出了与威胁论支持者不同的人工智能未来发展路径,他提到大部分人觉得人工智能的进展是个指数曲线,其实它是个S型曲线,他指出未来学家生来就愿意做出盲目的预测,尤其是他们特别渴望这个预测成真的时候,可能是为了实现个人抱负。 人工智能威胁论不仅仅是一个引发巨大争议的社会热点问题,其背后更是一个人工智能系统能否定量评测的课题。1950年,图灵发表题为《机器能思考吗?》的论文,第一次提出“机器思维”的概念。提出假想:一个人在不接触对方的情况下,通过一种特殊的方式,和对方进行一系列的问答,如果在相当长时间内,他无法根据这些问题判断对方是人还是计算机,那么,就可以认为这个计算机具有同人相当的智力,即这台计算机是能思维的。这就是著名的“图灵测试”(Turing Testing)。 图灵测试经常用来检验机器是否具备人的智能,但图灵测试受人为因素干扰太多,严重依赖裁判者和被测试者的主观判断,而且只判断机器是否具备了人的智能,但机器与人类智慧的差距和变化速度并不能得到定量的分析。因此往往有人宣称其程序通过图灵测试,例如2014年6月英国雷丁大学客座教授凯文•沃维克宣称一款名为“尤金•古特曼(EugeneGoostman)”的计算机软件通过了测试,但很快就被人揭发他们的测试有很大漏洞并由欺诈嫌疑。 标准智能模型和标准AI智商的提出 那么有没有一种方法,能够定量检测人工智能系统的发展水平和速度,并与人类智力进行对比,观察可能潜在的风险并进行防范。2013年以来 科学院,北交大的 刘锋,石勇 团队对人工智能和互联网智商测试方向进行了研究和探索。 基于“智力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一基本认知,参考图灵机,冯诺依曼结构,和DIKW知识管理模型体系,建立描述人工智能系统和人类生命体统一特征的“标准智能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互联网大环境的 标准AI智商和测试量表。 2014年基于“互联网标准AI智商量表“对世界范围的50个搜索引擎和6岁,12岁,18岁三个年龄段人类进行了统一的智商测试,形成了2014年互联网人工智能系统的 标准AI智商 排名(如上表) 。 这一研究成果发表 在2014年6月莫斯科ITQM会议上和2015年3月SCI期刊IJITDM上。作者北京交通大学人工智能方向博士生刘锋,科学院虚拟经济与数据科学研究中心石勇教授。 启动2015年世界人工智能系统智商测试并深入研究机器与人类智商关系 2015年,随着谷歌,百度,微软,Facebook,苹果,IBM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加大投入,众多人工智能科技企业不断兴起,相对与一年前,人工智能系统的发展水平又进一步得到很大提升。为了更加明晰人工智能在2015年又有哪些新进展,各人工智能系统发展速度有何差异,人工智能水平与人类智慧还有哪些差异。 在科学院相关机构和“人工智能学家”支持下,刘锋,石勇研究 团队决定启动2015世界人工智能系统智商测试 ,对世界人工智能系统进行智商排名。2015年的测试除了世界范围的80个搜索引擎,也将对微软小冰人工智能系统,腾讯微信机器人,Facebook M,苹果Siri人工智能系统进行测试。 开展2015互联网智商测试和对世界人工智能系统进行智商排名的意义在于: 1.为机器智慧能否超越人类智慧的争议问题提供定量科学分析的解决方法, 2. “互联网智商测试“可以帮助人工智能系统优化系统效率,学习人类智慧的长处和优点,发现弱项和不足,从而进行持续改进。 围绕2015互联网智商测试和世界人工智能系统智商排名, 研究团队将进行工作和活动包括: 1.在11月份举办2015互联网智商测试启动发布会,介绍2015互联网智商测试相关活动,邀请人工智能领域专家和企业领导人讲述人工智能前沿进展 2.组织科研力量对世界范围人工智能系统和不同年龄段人类进行统一的互联网智商测试,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研究,撰写2015世界人工智能系统智商研究报告。 3. 根据测试和分析结果发表学术论文,阐述2015年互联网智商测试的研究成果 4. 组织人工智能相关领域专家,科技企业家召开人工智能与人类智慧关系研讨会。对人工智能系统智商评测方法进行改进和修正。 更多2015世界人工智能系统智商排名信息请关注微信公众号:人工智能学家 或 AItists
个人分类: 互联网神经学|632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学术乃“学者心智之造诣”
jiaweibin 2015-6-30 10:01
学者乃“学习之人”,后引申为经持久练习在知识上臻于完备者,学术则是“学者心智之造诣”、“学识”的代名词。   学术生活是人力资本的投资与利用的特殊方式。   按照桑兹的说法,学者乃“学习之人”,后引申为经持久练习在知识上臻于完备者,学术则是“学者心智之造诣”、“学识”的代名词。学术专业化是现代社会的产物,从业者要经过系统而正规的专门训练,教育投资、知识累积是职业生涯的起点。随着大学教育的普及,竞争加剧,学术准入门槛不断提高,其后果是,从业者训练的时间、费用等成本加大。专业化促进了学科分类的精细发展,知识的专用性投资“黏性”加强,固守特定专业知识的学者,面临更为高昂的转换成本。而人生的短暂决定了,接受专业操练的机会通常只有一次。   知识的获取成本高,使用的边际成本却接近于零。这是否意味着,进行高度人力资源投资的从业者,学术研究将不费吹灰之力?现实中,就常有人羡慕和追捧大学老师的清闲。这很大程度上属于误解。   其一,学术追求创新和超越,永无止境,学者的宿命在于,知识永远在路上,要么不断学习、维系学术生命,要么放弃。国外的研究表明,学术的生命周期并不长,除非知识能持续更新,大多数学者40多岁后就“过气”。原因在于,随着初始线索耗尽,新的研究成本不断增加,边际效用却递减;所有创新都极其耗费心智,投资未来的动因不足。其二,学术研究中,脑力的运用和保养,价值的计量和评估有特殊性。西美尔认为,脑力劳动包含着前期“附加劳动”在当前表现发挥的浓缩和积累,非感官上可察觉得到。心智活动需要聚精会神,耗费大量体能,有赖于情绪、印象、环境、文雅高尚等周遭因素的刺激。在他看来,现代知识人若没有优越的生活条件,其智力、创造力就不可能发展。   学术活动的收益又如何?显然,贝克尔等有关人力资本的理论在学术市场中并非总是有效。许多时候,学术研究并无事先预设的应有目的,属于好奇心驱使、基础性和认知性的,追求理性化和智力化的自我证成。流行的观点认为,学术利益主要表现为研究成果和声誉——当然,它们直接影响着研究者的收入。   从这一角度看,学术是近乎残忍的事业。美国学者洛特卡的定量分析发现,大约60%的科学家只发表过一篇文章,发表不止一篇的人数急剧下降,呈现出“洛特卡曲线”。查尔斯·默里在《文明的解析:人类的艺术与科学成就》中也揭示,人的才华分布呈钟状曲线,成就和名人分布却呈倾斜曲线,呈现出“马太效应”:成功孕育着新的成功,失败孕育着新的失败。比如,100个学者向权威杂志投稿,质量都很高,却只有一篇能入选。被选中者赢得了自信,更容易撰写和发表论文、聘为教授。落选者则命运迥异,大量的论文即使发表也意味着死亡,无人读、无人讨论、无人引用。研究表明,专业论文80%的脚注涉及该领域20%的研究者;全部论文发表后头四年里约40%无人引证,工程学为72%,社会科学为75%,艺术和人文科学高达98%。这并非说论文毫无价值,波斯纳看来,学术活动是高风险低回报的,所有论文构成了“创造性文献整体的价格”。这或许能理解,时下学者为什么热衷于学术会议了,“社会记忆”的成本优势更为突出。   学术生活成本高、收益低,似乎为政策性激励提供了理由。在我国,从政府部门到院校,不时推出形形色色的“人才计划”。对真正的学者而言,外部激励充其量是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过度激励会扭曲学术市场的内在肌理,招徕对学术并无真正兴趣的人。资源的行政配置会导致寻租和泡沫化,学术的真正价值被掏空,成果发表的刊物级别、数量、奖励、项目,成为左右学者命运的神灵,学界面临新的“袪魅”危机。林塞·沃特斯在《希望的敌人:不发表则灭亡如何导致了学术的衰落》中尖锐地批评,在由学术著作堆积而成的杂烩垛上,我们已经迷失方向,步入“无共同尺度”的“群愚”时代。   学术生活的动力究竟来自何方?答案并非唯一,口味和风险偏好却不容轻视。人是多样性的,禀赋、爱好和特长各有差异,学术从业者应属于该职业的风险偏好者。在韦伯看来,科学研究是精神贵族的事业,需要热情、内心真诚、知识渊博、富有个性,听从内在使命,为天职而活。约翰·齐曼教授也指出,学术界是高度专门化和深奥研究的自足世界,科学研究的纯粹性由研究者的个性决定,这些“孤独的真理追求者”全心投入,是个性的一部分,能远离纷乱的日常生活世界,带来个人的安慰。当然,贵族时代已一去不复返,卡尔·曼海姆就感慨,现代社会正面临“知识分子的无产阶级化”的困局。或许,个人英雄主义式的学术岁月已经结束,科学研究也会需迎接学术的“众筹市场”。   近百年前,韦伯在慕尼黑大学发表了《以学术为志业》的著名演讲,反复提醒年轻学者:“学术生活是一种疯狂的冒险活动”。今天,学术活动面临的风险与不确定性更为尖锐突出,对从业者的风险提示更为必需。提示风险并不意味着能消除风险本身。适应个体的特质,引导从业者选择禀赋、兴趣和偏好相匹配的职业,很大意义上是“从娃娃抓起”的事业。我们失去了可贵的、自由选择的童真时代。    (作者系中山大学法学院教授)   原文链接: http://sztqb.sznews.com/html/2015-06/30/content_3266943.htm
个人分类: 未分类|1637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超越美国,三大根本性差距与突破点
热度 2 zwzyzx2014 2015-6-29 16:26
引言:从众多经济预测来看,中国将在 2020 年前后经济总量超过美国,但事实上,中美差距远不止于此。 2015 年 6 月初中科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现代化报告 2015 :工业现代化研究》称, 2010 年中国工业经济水平比德国、英国大约落后 100 多年。按工业劳动生产率、工业增加值比例和工业劳动力比例指标的年代差的平均值计算, 2010 年中国工业经济水平,比德国、荷兰、英国和法国大约落后 100 多年,比美国、丹麦、意大利大约落后 80 多年,比瑞典、挪威、奥地利、西班牙和日本落后约 60 多年。这不禁让人联想到,中国在工业实力差距尚且如此,软实力等隐性差距方面或许更大,中国现代化水平道路实实在在任重道远……。 根据中为长期深入 研究分析 ,中国存在三大根本性差距与问题,若要真正超越美国,主导全球影响力,需要突破三大点,体现在金融差距与突破、文化差距与突破、传媒差距与突破三方面。俨如中国历史上的汉唐宋盛世,金融文化传媒力量非常强大,吸引古代四方来客,一骑绝尘。 1 、金融差距与突破 上世纪 40 年代初,美国总统罗斯福急需一种权力来撑开他金融帝国的穹顶,这就是控制世界货币本位的权力。拥有它,美国才能控制世界货币体系,最后推动世界体系的运行。从金融方面看,美国最强,欧洲次之,亚洲最弱。如果集中到国际货币和国际储备手段上看,这个问题更严重。“币缘”是各国围绕全球货币体系形成的关系,它影响甚至左右着金融化时代国际体系的运行。“币缘政治”是国家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维护自身利益的行为,是撬动当代全球资源配置和利益分配的主要杠杆。金融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缘于 1971 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美元不再与黄金挂钩,成为一种信用货币。根据中为咨询分析,货币本位从黄金本位到纸币本位后,金融国际化随之加快。美国通过货币的贬值和升值,金融已成为美国打击其他国家或地区并壮大自身利益的重要手段。 美国向世界提供超量美元、各种债券以及足以淹没全球的金融衍生品,攫取了制造业国家和资源类国家的巨额财富,建立了由债务国美国支配所有债权国的反常规的新型世界秩序体系。维护美元全球贸易结算货币和储备货币地位,成了美国的核心战略之一。如美国攻打伊拉克,控制中东石油,就是为了强力维护美元在石油贸易领域的结算货币地位,然后通过石油向全球输出美元,收取美元铸币税。根据中为咨询网观察,近年来,美国又通过支持本国跨国公司,深化全球化产业链,强化“美元圈”。 2 、文化差距与突破 文化的概念非常宽泛,不同角度看它会得出不同解读。抽象地讲,它是带着族群和地域属性的一群人所特有的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是一种从来不用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的东西。历史上,霸权国家对外扩张常常是与传播其文化相伴随的。被征服者往往是从接受征服者文化开始而放弃抵抗的。所以,直到今天,在大国之间的较量中,文化或者说文化传播的较量仍然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与过去不同的是,现在大国传播文化不是为了对他国实施传统意义上的奴役或殖民统治,而主要是为了让自己的价值观在更广泛的范围得到认同,从而帮助实现对外战略和政策目标。根据中为智研观察,与中国相比,美国的文化算不得上有什么历史。但现今美国文化的全球影响力则是无与伦比的,用“独霸天下”来形容绝不为过。 譬如,在餐饮层面,麦当劳、肯德基、可乐和比萨饼等所代表的美国饮食文化所向披靡。在娱乐层面,美国的影视节目在全球市场占据无可争议的垄断地位。在人类电影发展历史上,美国自始至终走在各个国家的最前列。根据中为咨询 调查研究 资料,在美国 500 强企业中,从事与文化相关的企业数超过 100 家。文化产业的总产值对全美 GDP 的贡献远在 10% 以上。美国是世界上高等教育最发达的国家,在所有在读大学生中外国留学生占 3.9% 。目前正在美国 4000 多所大学就读的外国留学生大约有 82 万人。无论这些留学生学成之后是否回国,他们都会在一定程度上自觉不自觉地扮演美国文化传播使者的角色。 3 、传媒差距与突破 作为全球头号强国,美国拥有 1500 多家日报, 8000 多家周报, 1.22 万种杂志, 1965 家电台和 1440 家电视台。其中,美国广播公司( ABC )、哥伦比亚广播公司( CBS )、全国广播公司( NBC )和有线电视新闻网( CNN )四大电视网,《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洛杉矶时报》《华尔街日报》《基督教科学箴言报》《芝加哥论坛报》和《今日美国报》等报纸,以及《时代周刊》《新闻周刊》《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读者文摘》《商业周刊》《财富》和《福布斯》等期刊,面向全球播出或发行,都具有世界声望。根据中为 咨询研究 资料,它们在传播美国及全球发挥影响中,扮演着主力军的角色。网络是新近突起的传播美国文化的一支异军。美国发明了网络,同时也主导着网上大多数信息的流动。作为一种特殊的无远弗届的平台,网络将那些体现美国影响的各种符号或元素,畅通无阻地送达地球上虚拟空间的任何一个角落,影响全球各个角落及各类群体乃至深入人心。 面对中国社会转型改革的今天,或许我们需要思考些什么,我们应当努力做些什么……,立于大局•思于长远•谋于变革。
个人分类: 研究分析|5306 次阅读|4 个评论
对计量经济学的若干思考
热度 1 yanghualei 2015-6-16 08:53
随着经济问题的复杂化和时代化,主流传统的计量经济学的范式越来越无法适应时代语境的变化,基于此,对计量经济学的研究范式进行反思性批判,在此基础上,寻找扩充计量经济学研究疆域的路径,超越传统计量经济学的研究范式。这表现为, 其 一,经济系统中可控实验的缺乏引致数据噪音具有内生性,引致 要么发展类似自然科学的可控实验,要么发展新的实验方法 ; 其二,传统计量经济学的分析程序中存在固有的软肋: 统计拟合存在陷阱,缺乏对异常点的关注,忽视对内在机制的寻找和动力学分析,滥用统计上的检验 ;其三,新型数据给传统计量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以极大的延拓: 高频和低频数据拓宽了研究的时间尺度,高阶和低阶数据使动力学分析和预期引入计量经济学中, 高维及空间数据使研究关注交互性和离散性,实验和模拟数据改变统计数据一统江山的局面,等等 ;其四, 着眼统计尺度上的计量预测及部分基于经典力学的模拟预测范式正在变得不合时宜, 规则系统等预测方式正在为计量经济学的预测库中添加新的武器;其五,数据挖掘和基于主体建模相结合的研究范式将不断冲击着单纯依靠数据挖掘的计量经济学的研究范式。
2597 次阅读|2 个评论
有人挑战爱因斯坦相对论
热度 10 jianhuihong 2015-4-25 12:52
几天前我发了一个博文: 在理论上证明爱因斯坦错了,是不可能的 结果有几位民间高人,不知读了英文原版文章没有,就是不听原文中的忠告,给我留言,坚持从理论上挑战相对论,精神可嘉。 ***** 罗教明 2015-4-24 20:52 第一步,你先思考一下MMX,不难只是普通物理水平;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78615-539941.html 第二步,你再理解一下,同时性相对性,是如何推导洛变的;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78615-782296.html 第三步,你想想以下两个问题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78615-792997.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78615-840257.html 看完以后,你再想想你根本不懂,但又十分崇拜的相对论,最后再做结论!!! ****** 我觉得要把我自己变成相对论的专家,帮爱因斯坦捍卫相对论,时间的投入会比较大,效益也比较小。 能否请科班出身的理论物理的科学家们出来检验一下挑战者的理论。要能推翻相对论,也算为世界科学进步贡献力量了,功德无量。
个人分类: 科学|4832 次阅读|28 个评论
超越100分
热度 31 stone1971111 2014-11-4 09:39
早上看到一则新闻是关于清华大学的超级学霸( http://news.sohu.com/20141104/n405747173.shtml 的,其成绩当然是很优秀,但是我相信大多数人只看到了表面成绩,甚至有人还会攻击说这是典型的考试型学生,可能高分低能。对于考试100分,大多数同学只会有偶尔的经历,尤其到了大学阶段,考试100分就不大成为常态。 那么100分到底意味着什么,我们到底应不应该瞄准100分, 这是个问题。下面的问题可以讨论。 一、100分意味着什么; 中学的时候我自觉还有点小聪明,但是一次考试让我成了哑巴。高一的时候第一次物理考试居然不及格,全班只有三个不及格。人一下子懵了,这为什么?难道我不懂学习内容?不会啊,上课的时候没觉得什么不懂的。可是怎么成绩就那么糟糕了呢?于是我认真的把教材看了100遍,书都翻烂了,没看出什么异常,唯一的感觉就是自己更熟练了,对内容理解更加深入了。很快,我的考试成绩上去了,可是我又发现了一个现象,不管我们怎么注意和小心,每次都是90多分,100分很难。 每次我都是将错误归结为马虎和粗心,后来就不这么认为了。因为当我将书本上的内容更进一步熟悉和理解之后,发现,很多所谓的粗心和马虎来自于很多不良习惯,包括对内容的一知半解。 当对教学内容不存在一知半解的时候,是不会存在那些低级错误的。 二、我们为什么要考100分; 记得大学的时候,复变函数考试,考完之后,老师将我叫去谈话,说你最后一题计算错误,我早就知道了,并且很内疚。这位老师说,你平时学习很好, 但是这个考试说明你的学习还有缺陷。 我可以扣掉这道题的所有分(大概是20分),也可以只扣一分。最后他选择只扣1分。说以后一定要更严格的要求自己的学习。在高中的时候,数学老师也有类似的,如果有一次我的作业有了错误,老师总会找我谈话,问我是不是有什么问题,尤其是思想问题。这些老师对我的要求一开始我还有点认为小题大做, 后来就慢慢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毕竟是错误,改正了才能无愧于心。 三、如何才能考100分; 老子说,取其上着得其中,取其中这得其下。100分只是一个较高的水平表现,而学习的深入和高度是无限度的。如果我们仅仅是瞄准100分去考试,那么考100分就很困难。 如果要想达到100分,就必须能力远远超过100分。要想让能力远远超过100分,就只能跟自己比较。 那么如何衡量自己的学习效果呢?有一个办法是我常用的,每门课结束之后,经过复习,拿起书放在手里,掂量掂量,如果心里还发虚,那就说明这本书没有学透。 所有基础的课程如果没有学透,那就等于没学,对于以后科研来说,那些只用于考试而没有学透的科目基本用处不大。 四、考了100分之后呢; 很多同学以为考了100分就是了不起,其实这仅仅是掌握知识的一种表现。很多同学固然也能考100分,但是其科研能力还不见得很好,这就是所谓的高分低能。 造成高分低能的主要原因在于考试本身。如果就是考一些死的知识,考的再高也不能说明问题,很多同学考记忆,靠题海战术,这样的成绩对于未来的科研和工作是没有价值的。 为了保证这些来之不易的学习在未来有意义, 一方面要不断的扩展自己的综合实力和修养,另一方面要不断的锻炼自己的体魄和自我学习能力。 学习不是仅仅在课堂上听课,更多的在于自我学习和自我训练,满足于考试的同学大多数都是虚荣心使然,靠虚荣心是走不远的。 五、人生没有100分 做学生,考100分,只具有一定阶段内的象征意义,人生更像一场没有终点的超长马拉松 。现实证明,没有考100分的人生活中可能更具有灵活性,更有冒风险的精神,科研上也不见得很糟糕。而那些在现有考试制度下能考100分的人,很多最终可能就是书呆子或者低能儿。学习是一个阶段任务,我们完成这些任务的过程比结果还要重要。在这个过程中, 我们是否培养了起码的敬业精神,是否培养很好的学习能力,是否提高了我们的理解力,是否培养了其他对于以后生活的综合修养,这些可能才是我们最需要的考虑。 人生想考100分是不可能的,因为没有标准考试,没有一样的准则。 总的来说,学习能学好,并且能考100分,多数情况下应该鼓励,但是更应该鼓励的是,从这个过程中, 我们到底想得到什么,我们最终得到了什么。为了未来有更好的发展,多积累一些有价值的要素,全面发展才是硬道理。
个人分类: 教学闲论|22947 次阅读|45 个评论
须知,有些极限是没法超越的
热度 28 何裕民 2014-11-3 16:23
我经常碰到一些上了年纪的人,纠结于一些不可解决、或基本没法解决的症状,并为此而烦恼,也影响了他的康复。 不久前,我在无锡就碰到一个病人,这个病人82岁了,老太太,生的是肠癌,肠癌已经康复得差不多了。所有相关的症状都已消失了,唯一留下两个症状。一个是失眠,一个是间断性耳鸣。 关于失眠,她年轻时就患了失眠,是老顽固了。我早就建议她可以适当的用点安眠药,她坚决拒绝。她所讲的失眠,我理解这是一个浅睡眠,不完全是严重的失眠。既然拒绝用点西药,这也就算了。 她最近更烦恼的是,这两三年来天天在唠叨一个问题 : 烦恼的一个症状就是耳鸣。她经常有阵发性耳鸣,每次就诊都反反复复地说耳鸣困扰死她了!这耳鸣怎么办?怎么办? 其实,她的耳鸣是阵发性的,也有症状基本没有的时候;有的时候症状稍微重一点;症状往往在没有睡好时加剧。然而,她的听力又没有太大影响。 当时,我每一次都苦口婆心地跟她说:伴随着衰老,失聪、失明是自然的过程,这些东西是上帝设置的程序,你一定要违拗上帝,很难。谁都难以避免! 其实,到80岁高龄老人中去调查一下,有耳鸣的大概要超过40%左右。当然,有些严重一点,有些不严重。其实,就她来说并不是很严重。而且呈阵发性的。然而,老是纠结于这些事情,说自己病很重啊、耳鸣啊 …… 其实,我直觉感到,改善睡眠可以改善她的耳鸣,但她又天生排斥安眠药,觉得这是违拗自然规律的事。强求耄耋老人没有耳鸣,不也是违拗了自然规律吗! 我们常说,近三、五十年来,人的平均寿命延长了十多年,但是这延长的十多年是好事,也是坏事。这延长的十多年中,有70%可能伴随着这个不适、那个痛苦,甚至是疾病。那是个自然规律。 你必须承认,人的生理发展是个抛物线,从年轻开始,一点点,越来越强壮,到了中年以后,就越来越退化,有些症状是难以彻底改变的,有些症状我们只能去接受它、适应它,或者想办法有所缓解。就像她,我坚决建议她,不妨用点安眠药,也许睡眠好了,耳鸣也好了,可以改善。她不知道从哪里听到了很多关于安眠药的负面效应,坚决不用!但是不改善安眠,要完全消解耳鸣,那就有点违背规律了。 总之,我们每个健康的人,伴随着增龄,应该坦然地接受现实,增龄后可能会出现许多症状——能承受的,就别太在乎了!不能承受的,用点其他方法补救一下,未尝不可,也别把某些西药的副作用看得太重了,只要是在身体允许的范围内。 违拗了自然,那是不可能有很好的结果的。 只能徒增痛苦而已。 何裕民教授 现已开通微信公共账号,在微信公众号中搜索“何裕民”即可,欢迎关注,也可以扫一扫二维码:
3228 次阅读|30 个评论
荒野尘梦
satangell 2014-9-17 15:24
题记:“俺曾见,金陵玉树莺声晓,秦淮水榭花开早,谁知道容易冰消!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这青苔碧瓦堆,俺曾睡过风流觉,把五十年兴亡看饱。那乌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凤凰台,栖枭鸟!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不信这舆图换稿,诌一套‘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清·孔尚任·《桃花扇》 这是一片荒野 --------------------------------- 荒野上,一个漫长的冬天过去,有些微的绿色冒了出来。春雪融化,淌出了一条条小溪,溪流欢快的跳跃着,在荒野上映出了丝丝缕缕的金色。 蜥蜴爬出来,羚羊跑出来,野狼晃出来,棕熊踱出来…… 荒野一片热闹,为什么还说是荒野呢? 因为,没有他们…… 他们来了…… --------------------------------- 他们来了,在这一片荒野上,他们挖洞,他们打桩,他们将一根根钢铁的管子插入大地;大地深处,那些久远的尸液被抽了上来,遮掩了金色的溪流;燃烧的火焰,在黑夜里吞噬了满天的星光。 蜥蜴爬走了,羚羊跑走了,野狼晃走了,棕熊踱走了…… 荒野一片热闹,为什么还说是荒野呢? 因为,他们来了…… 他们走了…… --------------------------------- 他们走了,在这一片荒野上,留下了乌黑的、千疮百孔的大地。四处散落着布满血红色铁锈的钢架,荒野留下了他们经过的痕迹,没有留下他们。 蜥蜴死了,羚羊死了,野狼死了,棕熊死了…… 大地一片荒凉,为什么不说是荒野呢? 因为,他们走了…… 他们,还会来吗? 他们,还能来吗?
个人分类: 夜雨醉话|3109 次阅读|0 个评论
超越 ---人类的共性之一
热度 4 jiangjiping 2014-5-9 03:09
超越 --- 人类的共性之一 蒋继平 2014 年 5 月 8 日 世界人口已经快要接近 70 亿了。 在这个庞大的人口中, 虽然每个人会有不同的个性特征, 但是, 我发现人类似乎有一个共同的特性, 即喜欢超越。 我说的超越, 是指对设定的规则或者限定范围的突破。在生活中, 也可看成是一种攀比心态, 总是喜欢超过别人。 我首先感悟到这个定理是在公路上开车时发现的一个现象。 大家一定注意到, 公路, 包括高速公路, 都有路速标示。 不管是单车道, 双车道, 还是多车道,路速标示是必须的, 也是路边最常见的标示之一。 当我们开车时, 我们注意到这个标示,这个标示是告许大家在这个路段的车速 应该保持在这个限定范围内。 可是, 大家一定会自觉或者不自觉地超过这个限定, 很少有人会老老实实地按照这个车速限定去开车的。 比如说, 一条公路的车速标示是 70 英里 / 小时, 我注意到 几乎所有的车子在这样的路段都会开出超过 70 英里 / 小时的车速的, 除非堵车或者在非常恶烈的环境条件下才会低于这个限定。 还有, 在单向双车道或者多车道的路段, 一般驾驶员都会尽量超越旁边或者前方的车子。 这种争先恐后的心理几乎每人都有, 好像是与生俱来的。 在生活的其他方面, 我也发现具有同样的定律。比如说, 我们买房子, 要是第一次买的房子的面积是 60 平米, 那么, 第二次买房子的时候一定会考虑买比 60 平米大的房子。 在这种现象的背后是什么呢? 我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认真仔细的分析思考。 通过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对宇宙时空概念的理解, 我得到一个结论: 这是推动世界前进的动力, 是上帝创造世界时设计好的, 或者是宇宙进化过程的必然产物。 所以, 这个心理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 是人类的共性之一。 首先从宇宙的时空概念来说, 人生的时间是有限的, 对于每个人来说,人生的时间是一个常数, 也是一个定数 。 因而, 人们为了更好地利用这个时间定数, 他们就得利用一切机会来加速达到某个目的。 所以, 他们在开车时总是希望能够开快一些, 以节省时间用来做其他的事。 他们在买房子时 总是希望能够大一些, 可以有更大的活动空间。 从自然现象我们可以证实 我对时空概念的理解。 因为地球的能源来自于太阳光, 植物生长依赖的能源来自于太阳光, 所以, 在同一时空条件下, 植物生长必须占有足够的空间来获得足够的太阳光。 因而, 在同一时空条件下, 植物必须具有超越同类的本能, 才能获得足够的空间, 为自己争取到足够的阳光。 超越, 是您奋进的动力,是打破限定的逆反心理, 是争取对自身有利的本能反应。 越是喜欢超越的人, 在人生的过程中可能会获得较大的建树。不过, 虽然喜欢超越是好的, 但是, 千万不能走极端, 否则的话, 可能会拿到罚单。 超速的罚单只是一些经济损失, 人生的罚单造成的损失可能是无法弥补的。
个人分类: 万花镜|2944 次阅读|9 个评论
中国超越美国,就在这一刻
shehuiguanli 2014-4-29 22:55
很多人觉得,中国与美国,各方面都有差距,中国要赶上美国,甚至超越美国,需要较长的时间。 果真如此吗? 我们从一个小故事说起。 从前,一个财主问他的两个女婿,缺少什么?一个女婿回答:我什么都缺,财主说,那我没有办法。另一个女婿回答:我就缺钱;财主说,很好办,我给一些钱就是了。 中国和美国比较,是什么都有差距?还是没有找到主要差距是什么? 事实上,差的就是“思想”。人类的“思想是什么”?是“思维规律”。 而我们已经找到“思维规律”。 利用“思维规律”,我们已经找到世界第一个“知识教学方法”,找到世界第一个“思维教学方法”(我们各位教授,各位教育专家,从教和研究几十年,你发现世界有“知识教学方法和思维教学方法”吗?),教学效率大大提高,仅需目前四分之一的时间。 当然利用“思维规律”,更多的“世界第一”将很快出现,“思维规律”将是科学界的“原子弹”,超越美国随时可以实现。
561 次阅读|0 个评论
环境无他,为我所越
yaojunwei 2014-3-1 00:02
虽然我们的接触的层面和文凭要靠学校, 但是我们的尊严、我们的学识、我们的价值、 我们的人生、还有我们的辉煌, 最终要靠我们自己 学校虽然有好坏之分, 学习气氛也有好坏之分, 教师也要好坏之分, 学生也有优差之分, 但是大学里的同一个起跑线, 可完全靠自己的速度和耐力了, 所以既然你进入了这个大学, 这是个事实, 你不管大学好坏,不管气氛好坏,不管教师好坏,不管学生好坏, 你所做的就是抓紧时间做你应该做的, 完成你应该完成的, 然后超越这些不利因素 驾驭你的人生
个人分类: 眠云居|2082 次阅读|0 个评论
更简单、更便宜、效率更高的太阳能电池
热度 1 shuzhongle 2014-2-23 06:28
过去四年来,以钙钛矿( perovskites )这种材料制成的太阳能电池已达到其它技术得花数十年才能达到的效率,不过直到最近,都没人真的了解何以如此。 Perovskite 于 2009 年首度被用来制造效率为 3% 的光伏( photovoltaic , PV )电池,科学家很快就开发出能使其效率达到 15% 的技术,这超越其它新兴太阳能技术(那些都还没有突破 14% 的障碍)。 牛津大学的科学家已揭开 perovskites 成功的秘密在于一种称为扩散长度( diffusion length )的特性,并且提出一种方法,能使它好上十倍。 扩散长度赋予我们一种指标,告诉我们光伏薄膜的厚度能有多厚, Sam Stranks 解释,他在 Henry Snaith 位于牛津大学物理系的小组中领导这项发现。 如果扩散长度太低,你只能用薄的薄膜,以至于太阳能电池无法吸收许多阳光。 那么,为何扩散长度如此重要? 光伏电池以二类型材料制成,称为 p 型( p-type )与 n 型( n-type )半导体。 P-type 材料主要包含带正电的「电洞」而 n-type 则包含带负电的电子。它们在「 p-n 接面( p-n junction )」相遇,在那里因电荷差异而产生了电场。当光子与电子碰撞时创造出「受激发的」电子与电洞,这时太阳能电池就会产生电。 p-n 接面的电场会将受激电子导向 n 型那一边,而受激电洞则会被导向 p 型这一边。它们会被金属接点(电极)拾起,那使它们能在电路中四处流动,产生电流。 扩散长度告诉你电荷载子( charge-carriers ,电子与电洞)在它们重新结合前所能行进的平均距离, Sam 解释。 当受激电子与电洞相遇时,会发生「重新结合( recombination )」,留下一个低能的电子,它已失去从阳光那获得的能量。 如果扩散长度比材料的厚度少,那么绝大多数的电荷载子在它们抵达电极前将重新结合,所以你得到低电流。你会想要扩散距离的长度为材料厚度的二到三倍长,以便收集绝大多数的电荷。 太阳能电池的厚度总是一种妥协 -- 若它们太薄则它们将无法吸收很多光线,但假若它们太厚,则内部的电荷载子将无法穿越。较长的扩散长度会使整个太阳能电池更有效率,因为它们可以被做的更厚,而不会丧失掉许多电荷载体。科学家能将太阳能电池排列成复杂的结构,称为介孔结构( mesostructures ),从而解决此问题,不过这是一种耗时且复杂的制程,尚未经过商业化实证。 先前,研究者能使介孔结构化的 perovskite 太阳能电池达到 15% 的效率,用的是一种扩散长度约为 100 nm 的 perovskite 成份。不过 Henry 的小组将氯离子添加到混和物中,从而达到 1000 nm 以上的扩散长度。这些改良能使太阳能电池在不需要复杂结构的情况下,就能达到 15% 的效率,使电池更廉价且易于生产。 能以简单、平面的结构制造出效率为 15% 的太阳能电池,造就出巨大差异。我们为了研究目的而制造了几百个,那一是种很简单的制程。我预期我们在接下来几年内就能看见 perovskit 太阳能电池的商业化使用。它们的制造成本不可思议的低廉,有很高的转换效率,而且也能做到半透明。我们也能调整颜色,所以你能以赏心悦目的方式安装在办公室的窗户上。 Perovskite 电池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展现其商业化潜力,是对于它们神奇特性的一种明证( testament )。我们在接下来几年内就能看见效率达到 20-30% 的 perovskite 电池,只要一丁点成本就能提供与标准的硅基太阳能电池一样的电力。 现在,能在此领域内研究,真的是令人相当振奋的时刻, Sam 说。 那真的是一个迅速崛起的领域,我预期在未来二年内它会有更长足的演进。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些进展到目前为止都是在学术环境中完成的,但要不了多久,业界制造商就会开始将 perovskite 太阳能电池视为强大的竞争者。 ”
1150 次阅读|1 个评论
【蒋科学自我精选】动保、科幻与哲学
热度 2 jiangjinsong 2013-11-4 17:49
动保、科幻与哲学 蒋劲松 科幻作家兼科幻研究学者吴岩教授的讲座引发了热烈的讨论和深刻的思考,昨天我作为主持人多少有点分心,不能很专注地理解吴岩老师讲座所提供的极具启发性的思路,隐约有一些感受,却怎么也表达不清楚,不充分。今天试试看能否说清楚! 吴岩老师事先给我发来讲演介绍: 安德森用《想象的共同体》一书讨论了民族国家建立过程中的想象作用。受这种思维方式启发,讲演者认为,当前动物保护的全方位解决方案,是建立“覆盖整个生物范围的想象共同体”意识。有趣的是,在过去的 100 多年中科幻小说已经为这种意识的建立进行了尝试。讲座将分析这些尝试中的几个案例,并对未来进行若干展望。 大致说来,吴岩老师的思路,正如他准确的总结一样,强调科幻小说拓宽想象力的重要作用,我们有可能更深切地将非人类动物与人类一样看成是一个共同体的不同成员,这样新的伦理道德才有可能成为共识。 吴岩老师在讲演中也多次提到,科幻小说中,人类与外星人的交往是一个反复出现的主题,这种异类生命的交往对于我们重新思考人类与其他形式生命的伦理关系,具有很重要的突破既有藩篱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涉及不同生命形式交往的科幻,一开始就具有了某种突破既有界限的意义,从本质上就与动物保护运动具有思维方式的亲和性。以至于我们可以说:科幻先天就有支持动物保护的基因。因此,科幻是动保非常重要的思想资源,需要我们深入挖掘和利用。我们动保人应该多亲近科幻迷,多读多看科幻作品。或者我们可以提出一个假说:科幻迷中支持动物保护的人可能比较一点。 也许正是因为如此,龙缘之问:吴岩老师,这个讲座无疑激发了动保人对于科幻的极大兴趣,但是,会激发科幻人对于动保的兴趣吗?吴岩老师谨慎地回答说,一定有作用。 这就涉及到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动保运动对科幻有什么意义? 对此,我也想到,从某种角度上说,动保运动本身在先天上也具有科幻的基因。因为,动保人不接受现实社会中流行的生命分类体系,不接受既有的伦理对象的分类体系,当一个养猫人称呼猫咪为喵星人,当一个养狗人称呼狗狗为汪星人,当一个动物主人自称麻麻,把动物称为孩子的时候,他们是在用实际行动突破既有的界限。(我估计网上之所以有些人对伴侣动物饲养者乃至动保人士非常轻蔑乃至痛恨,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大概就是由于这种界限的突破。我相信这种突破会让不少人感到很不安甚至很厌恶,但是这种不安和厌恶又说不出口,只好找别的理由来攻击。) 因此,我们也许可以这样说:科幻是想象世界中的动保。而动保是一种实践着的科幻行为。他们共同的品格就是对既有现实并不买账,不愿意做一个循规蹈矩臣服于现实的顺民,而愿意超越、颠覆现实,拥抱可能性,无论是在想象中,还是在现实活动中。 由此,我坚定地相信,科幻人如果参与动保,如果花多一点时间了解动保人,他们也同样会受益良多的。 更进一步,为什么我一个哲学研究者,会组织这样一个跨越动保与科幻的讲座?有什么内在的关系吗? 动保和科幻所共有的这种超越现实,颠覆现实,探索新可能性的追求,在我看来正是哲学反思哲学批判的本质特点。 因此我们可以说:科幻用想象来改变世界,哲学用概念来改变世界,而动保是用行动来改变世界。 由于哲学的位置正好居中,所以,科幻作家与研究者和动保救助者在一个哲学研究者组织的讲座上相遇,是很正常的事。
个人分类: 敬畏自然|3552 次阅读|5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9 00: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