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课业负担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女儿的书包
fanjing1 2019-10-6 10:58
女儿的书包,已经重达15公斤。她每天背着这个大书包,欢欢喜喜地去上学。她刚上初中一年级。 老父亲看到了,心疼他的孙女,一个劲地埋怨老师。可我们知道老师的无奈,因为家长们都想让孩子考上好的高中。教育部三令五申,要减轻孩子的学习负担,因为诺贝尔奖似乎并不青睐这么辛苦的孩子们。 于是我便思考,是谁错了? 第一个反应是,家长错了。不是每个孩子都是天才,家长不该让孩子们挤高考这条独木舟。然而,家长不爱自己的孩子吗?教育部的领导比家长们更爱自己的孩子吗?我想不通。 第二个反应是,老师错了。老师不该布置那么多作业,甚至开补习班。可是,初高中的老师们如此辛苦,还顶着被教育部批评的风险,图什么呢?我想不通。 第三个反应是,教育部错了。可是,教育部三番五次,苦口婆心不让增加学生作业负担,不让开各种补习班,看起来没错啊。我真的是想不通。也许是家长们对自己的孩子太狠? 出于对孩子爱莫能助的懊恼之心,我想了很久,终于明白了问题所在:是我们的社会竞争太激烈了。当伟人过于伟大时,平民就会过于渺小。“一将功成万骨枯”的确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家长们自然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枯骨。 这种现状有点儿类似于囚徒困境,但并非不可解决。在新西兰,教育部是这样解决学区房、课业重的问题的(也许是个人的片面理解): 每年给各个小学排名,排名最靠前的小学,将减少政府拨款。 这样做的结果是,几年下来,各个小学的教育水平、基础设施都差不多,家长们自然不必竞争学区房,孩子们也有充分的时间探索未知的世界,而不是天天埋头刷题。反观我们的做法,排名的目的是为了给好学校更多的资源,制造更大的不平等。 当教育政策不是以公平为目的进行制定时,下再多减负的文件,也是徒劳。不过是在推脱领导的责任罢了。 我希望,全中国每个孩子都能得到公平的教育资源(这其实并不难做到)。我希望,普普通通的孩子也能获得有尊严的工作。我希望,普普通通的老人也能领到一样的退休金。若能如此,中国人民的生活必定更加幸福和美好。
个人分类: 个人随笔|2745 次阅读|0 个评论
减负:是口号还是实践?——对《教育规划纲要》的识读和建议(4)
lgmxxl 2010-3-6 17:17
任何一个已为家长的人都会深有体会,现在的中小学生压力太大了:课业负担重,心理负担重。一个最为明显的例子是学生的书包越来越重,小学生的有 10 斤重,初中生有 15 斤,高中生的则超过 20 斤。这是我的亲身体验,我为孩子背书包经历了这三个阶段。 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是建国后我国三代领导人一直坚持的一个方向,可为什么越减越重呢?而且,现在的趋势是越是重点中学的学生负担越重。我的孩子现在的高中应该是郑州最好的中学了,可这个学校被孩子们戏称 ** 监狱!因为,这个学校的孩子们,除了学习,基本上没有自由:不能出校门,不能有手机等等。我作为一名研究教育的大学教师,经常给孩子讲的要求是身体健康第一,心理健康第一,人格完善第一,学习第二。可当孩子要求给她买一个蓄电池台灯时(宿舍没有电源插头),我还是答应了她。当孩子说她们宿舍学习到晚上 11 多时,我心疼,但心理好像还有一丝安慰,孩子知道学习,终归是一件好事!有时,我在想我们的教育真有问题,学校、家长、社会都在摧残学生的个性、学生的身体,但我们好像又都没有能力改变这一切! 本次的《教育规划纲要》又一次向这一顽症发起了挑战,并有了以下新举措: ①专门把 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列为一大条目。并把此上升到一个很高的层次去认识:过重的课业负担严重损害青少年身心健康,危害民族未来。 ②提出 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必须共同努力,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把减负落实到中小学教育全过程,率先实现小学生减负。 A 、政府:各级政府要调整教材内容,科学设计课程难度。建立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和公告制度。规范各种社会补习机构和教辅市场。 B 、学校:学校要提高教师业务素质,改进教学方法,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减少作业量和考试次数。各种考级和竞赛成绩不得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入学与升学的依据。 C 、家庭: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教育规划纲要》(十))应该说,这些举措如果得到完全落后,是可以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但我认为,这可能又是一次口号而不是一次实践。首先,政府即便是做到这些,但升学率一定是评价学校和教师的一个硬指标。再说社会补习机构和教辅市场政府也很难管起来。第二,学校不会改变考试这一方法,分数永远是激励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第三,让家长现在就转变观念可以说不可能。那个家长也不会放松对自己孩子学习的要求。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我认为这是一个全社会问题,是一个与社会观念、社会经济结构、社会劳动分工息息相关的事情。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大把手是解决好初次就业者的出口问题。即政府和社会要解决:劳动分工的公平、公正问题,不同的劳动岗位的报酬和尊严相对要公正,不能让行业之间、职位之间的收入差距太大,要真正实现我们既需要钱学森,也需要王进喜和掏粪工的理想;对各种就业条件进行审核,彻底摆脱重文凭、重符号的现象,如现在大学招聘中提出的第一学历是 211 学校、要求博士后等,均应视为对其他大学和个人的歧视。出口问题解决不了,其他一切措施只能是隔靴挠痒。其二,在过程中,要切实让中小学教师流动起来,均衡各学校的师职,同时使各学校的收入大致相同。 总之,这一问题的解决看似简单,实际上是十分困难的一件事情。减负和教育规划的制定都不是教育部一个部门的事情,应该列为国家战略,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来讨论、来通过,变为国家意志、国家计划。
个人分类: 教育杂谈|4294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6 02: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