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祭祖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草中笋2018中国行记事系列(5)
热度 7 jiangjiping 2018-11-12 07:59
草中笋2018中国行记事系列(5) (五) 归乡祭祖 蒋继平 2018年11月12日 虽然系列四被屏蔽了, 但是这个系列还得继续下去。 十月29日, 按照原定计划, 我通知妹夫我要到乡下祭祖,顺便需要在路途中的乡镇上买一些祭祖用的东西。我把一些给老妈的物品和一些给亲朋的礼品准备好装在一个背包中。 跟前两天一样, 我们四个人在宾馆餐厅吃好自助早餐后就由妹夫开车送我们到蒋家村去。 不知道什么原因, 妹夫从另一条道路驱车到蒋家村, 没有经过乡镇府所在地的商业街。 所以, 到了蒋家村, 问及三弟, 他的店里是否有祭祖用的必备物品。三弟说, 有一些, 但不齐备。 我听了后感到非常不爽。 我以前一再强调我这次回国探亲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祭祖。 但是,兄弟妹妹把我的话当成耳边风, 根本不把祭祖的事放在心上。因为老妈跟四弟生活在一起, 我到蒋家村必须到四弟家落脚。在去蒋家村之前, 我已经反复强调, 要求四弟不必为我们的到来准备宴席, 只要有稀饭或者面条就行了, 我说这话的时候, 四弟和他的夫人都在场。可是, 事与愿违, 兄弟几个对祭祖的事毫不关心, 倒是准备了一大桌子菜, 仅海鲜类就有五个盆子。 这使我感到非常意外, 也非常接受不了。 一是觉得太浪费, 二是觉得非常没有这个必要。 我在酒席上表示明显的不高兴。 兄弟们劝我说:“你们远道而来, 招待好你们是理所当然的事, 也是我们的一点心意。” 道理听起来很通情达理。 可是, 这种思维方式确实缺少理智和思考。 我的理由是: 首先我们从到了溧阳后, 就一直在连续的宴席中享受着丰盛的菜肴, 这样的生活对健康不是很有利, 很容易导致肥胖。 其次是, 我们长途跋涉,行程在一万五千公里以上, 到达故乡不是为了吃一顿丰盛的宴席而来的, 而是为了办事而来的。 我们在美国每天都可以吃得很好, 何必要花上两天的时间, 几万元的路费到故乡吃一顿饭? 事情的发展更使我感到非常不解。 吃好中饭, 小弟又通知我们晚饭他做东请客, 在乡镇的一家酒店举办宴席。 我觉得我已经无力说服兄弟们, 因为我发现我们的人生价值观已经出现了很大的分歧。因为我们既无车, 又无自己的住所, 所以, 我们只得听从兄弟们的安排。 吃好中饭, 就在老妈的陪同下, 带着夫人和女儿到散落在田野的太公太婆, 爷爷奶奶和父亲的坟地烧纸磕头。 在跪拜祖坟的时候, 我对祖宗们承诺, 一定在不远的将来将他们的安身之地迁往规格化的陵园。不过, 妹夫告许我, 现在墓地很难弄到, 尤其是外国人, 不能购置墓地。 祭祖完成后, 又回到四弟家中, 商讨一些家庭内部事务, 重点是如何照顾好89岁老母的事。 事情得到了比较好的解决方案。办完这些事后,已经下午五点多, 被通知去乡镇酒店赴晚宴。 在宴会的大型包间内, 除了大哥因为身体原因没有出席, 三个弟弟和他们的家属都在场。 三弟和四弟都是吸烟的, 在酒席上一支接着一支地抽个不停, 大有吞云吐雾之势。 加上还有几个宾客也抽烟, 弄得整个包间烟雾弥漫。我实在忍受不了, 心情不爽地, 转弯抹角地说在美国室内是不能抽烟的,室内抽烟会导致不抽烟的人遭受二手烟的危害。 我的话几乎起不到任何作用。 在晚宴上, 虽然亲朋好友们对我非常敬重, 频频地举杯向我敬酒, 但是, 对我来说, 这是一个非常折磨人的行为。 一口菜刚放进嘴里, 还没有来得及咀嚼, 就会被来敬酒的人打扰。 这种境况, 频频发生在每次的酒席上, 使我觉得非常烦人, 总不能舒服地吃上一顿饭。 所以, 我在溧阳的几天时间, 虽然每顿饭都是丰盛的酒席, 除了早餐是自助餐外可以自由自在地选择我喜欢的饭菜外, 其他时间我几乎没有吃饭的时间。 换句话说, 我在酒席上与我的同龄人相比, 我只吃了他们三分之一的食物。 在酒席快结束的时候, 我对小弟媳说:“您今天花钱订购了这么多菜肴, 对我来说, 跟让我吃那盆螺丝浆糊面是一个价值, 而且只吃那盆螺丝浆糊面更舒服。” 妹夫听了后立即说:“你不想吃, 其他人要吃的。” 我听了后立即恍然大悟。他们请我吃饭, 并不是真正地为了我的感受, 而是借我的名义实行大吃大喝的欲望。 在这样环境下生活, 我的心情一天天地变糟, 血压开始猛烈升高,随身带着的血压计的测量数据总是在180/100以上, 有时高达200/110, 双脚出现明显的浮肿, 走路像踩在棉花球上一样, 一站立就会觉得大地在颤抖, 好像地震一样的感觉。 因为心情不好, 说话的语气自然不佳, 虽然我尽力克制, 有时候还是会情绪失控, 显得脾气暴躁。 亲朋们对我的健康状况不是很在意, 倒是抱怨我的脾气不好。当然, 也许我没有将我的健康状况告知亲朋们, 只是在少数几个人面前说过我的感受。 (待续)
个人分类: 个人经历|2610 次阅读|20 个评论
《<商代祭祖礼>述评》
kyotosizumoto 2016-12-21 15:40
《商代祭祖礼述评》 近几年来,在先秦史研究领域随着刘源先生的论文一篇接着一篇的发表,他的大名也正一日高过一日,这让我对这位一向很谦虚、严谨长于深思熟虑的学弟倍加注重。无论是他的甲骨文研究还是金文研究,他都提出了让学界同仁交口称赞而又持之有理的观点。 在这一领域的学者中,六、七十岁上下的有刘雨先生和刘一曼先生,四、五十岁上下的有刘恒先生和我,而三十岁上下的就数刘源学弟了。刘喜海、刘心源和刘体智自然也就成了我们敬慕和效仿的从清代中期到民国时代专治金文的刘姓本家了。其实,这一领域的研究活动本来就是由宋代金文学家刘敞——我们这一刘氏本家之祖——率先开始的。 我认识刘源先生是2003年的春夏之季。那时因为眉县铜器的出土,《北京晚报》约我和他共同撰写有关的报道文章。于是,在那年3月20日的晚报上同时刊发了我的《眉县新出青铜器展观展记》和他的有关眉县新出青铜器铭文的释文和译文。那时,我们虽然未曾见过面。但是,著名古文字学家王宇信先生转告我说:刘源看了我的文章,并对我也姓刘、也研究先秦史和西周金文表示了意外的惊喜。当时,王宇信和宋镇豪二位老前辈还曾计划安排我和他在社科院历史所进行一场专题学术报告。但是,此一正常的学术交流活动却因一位权威人士无端阻止而告终。直到2004年夏我去参加国际殷商文化学术研讨会时,我才得以和他相见。会上,他告诉我说马上要出版他的《商周祭祖礼研究》一书。我当下十分惊喜。因为我那时刚刚出版了《金文庙制研究》一书,商和西周的祭祖礼问题困扰了我好长时间!所以,我不得不对有些重大问题给予了回避。现在,刘源先生说他已经完成了一本与此相关的专题学术著作。怎能不让我倍感欣慰。所以,当我得到他的赠书后,我立刻终止了一切活动,专心致志地、从头到尾细细阅读此书。 刘源先生的此书试图通过对甲骨文、金文等众多先秦历史文献的考证,探讨商周贵族阶层祭祖礼的演进过程和规律,并对当时国家结构和社会组织形态进行研究和考察。他的切入点就是对商周祭祖仪式类型的研究。他主张以往的祭名说并不能反映商周祭祖活动的实际情况,因此他以“祭名动词”来代替以往的祭名说。并且又把这一“祭名动词”划分为“说明祭祀目的的动词”和“说明仪式内容的动词”两大类。这一新的划分标准的确为理解繁杂的商周祭祖活动带来不少的便利。这一主张或许会开启从传统的字义研究走向语法学的功能性研究的倾向。诚然,以往的学者们也注意到了对祭名内涵的研究。从罗振玉到现代各位甲骨学家一直对此十分关注。刘源先生认为:“祭名是用来说明祭祀类型的,还是用来证明祭法或祭仪的,目前学术界还没有准确的看法”(P22~23)也正是有鉴于此,他才提出了“祭名动词”来取代以往诸说。他在肯定了岛邦男先生的以祭仪说解释商代五种祭祀活动的观点是“富于启发性的,可以丰富我们对祭祀仪式内容的认识”(P24),同时,他也看到了岛氏此说“失之笼统,缺乏对术语内涵的清晰说明,在研究中不易把握”(P24)的缺点。 坦率地说,通读刘源先生的这本大著还是需要有相当的学术功力和毅力的。因为他的这一研究在时下学术界属于那种又偏又难的一类选题。对于我来说,实际上是一次很好的学习活动。有些观点,我还是有点疑惑在心,现在略加说明以快朵颐,并希望刘源先生能给予指教为盼。比如关于出组王宾卜辞的解释问题,刘源先生理解为“王宾显然有王往某地之义”(P44)这就和郭老的傧相说、李效定的傧敬说等先生的主张有了很大距离。但是,如果把“王宾”理解为“显然有王往某地之义”的话,那么出现在西周初期文献中的“宾于王”一词又该如何解释呢?再如他在书中对四时之祭的否定,认为是“得不到西周、春秋时代可靠史料的支持”(P61),我在此要持保留意见了。详细主张,我在拙著《金文庙制研究》一书中已经提供了相关的证据和证明。 此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专刊甲种之四,商务印书馆和历史研究所的眼光和气魄,以及朱凤瀚和常玉芝两位著名甲骨学家为此书作序,也为此书增光不少。 最后想说的是:感谢刘源先生的此书,丰富了我对商周庙制问题的认识,开拓了我的研究视野。
个人分类: 商周历史文化|1123 次阅读|0 个评论
这个寒衣节改变祭祖法
热度 1 lyshv 2016-10-31 23:48
刚在回家的路上,看到堆堆灰迹,穿淡绿制服的夜间执勤人员增加了,再往前走又看到有人在十字路口点纸。想起来了,今天是农历十月初一——寒衣节。 这几天,市场上,卖纸折的明显多了,往年的我这时也会加入买家的队伍,买一点烧给爷爷奶奶。记得那是四年前的一个晚上,梦见我的奶奶的房子被拆了,奶奶站在废墟上说她连件坎肩都没有。于是第二天赶紧打电话告诉我妈,妈妈对所有梦都能给一个好的解法,她让我放心。奶奶虽在1991年腊月二十七就已过世,但家族中每年节的上坟祭祀都很重视,从未间断过,所以无需我这个远方的游子瞎操心。 我们和爷爷奶奶一直生活在一起,自我记事,农家的大院中,奶奶颠着她的小脚一直忙个不停。偶然我会帮忙添乱,这时奶奶总是笑着骂我:这个灰八头(调皮鬼)。那时的我确实很调皮,很小的时候我会钻到邻居二爷爷家的碗柜中找吃的;在祖爷爷去世后,哭着闹着要豆沙馅糕,奶奶不得不去取祖爷爷的材大头上的唁材糕给我吃;二伯父为爷爷奶奶买的过八月十五的月饼被我偷偷的吃了好多;过年给二爷爷去拜年,以过了年头大了为理由多要压岁钱…… 我们每个人的生日奶奶都记着,每到生日奶奶都会在中午做好吃的,下午熬豆子稀粥,她熬得粥特稠特好吃。所以我那时记得大家所有的生日,可现在却想不起爷爷奶奶的生日了。 奶奶在每个节日都会做很多平日里我们从未见过的吃的。过年的灶神(一种面点),清明节的含意儿(一种面点),端午的凉糕,七月十五的面人,八月十五的提浆饼,腊月初八的腊八粥,还要很多我都爱吃的小吃,她做的特别好吃。 奶奶的小脚是真正的三寸金莲,所以她走路很慢,就这样她还下地干活,她在院子中种下的杏树是我小时候主要的水果,从青杏吃到黄杏。还要黄瓜,香菜,小白菜…… 记忆中我在小学三年级时,脚受伤在家养伤两周时间,一直和奶奶在一起玩一种叫碰胡的牌,两周时间我学会了这种总共120张牌,每人正常拿25张牌,把它们按各种组合规则组合好的农村赌博游戏牌,结果牌被爷爷生气给烧了火了,现在已经很少有人再玩这种游戏牌了。 从这个寒衣节起,以后的祭祀节日我只想以记录回忆,以祭奠我的爷爷奶奶。并可用这样的方式减少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我还想起,那次做梦后的寒衣节,我也没有烧纸,但过后老是觉得应当祭奠祭奠,所以后几年开始了虔诚的过节烧纸仪式。现在想起这个过程还不如我的回忆对亲人的思念更有意义。 作此亿。以为祭。
个人分类: 回忆|548 次阅读|1 个评论
清明节前的回忆
热度 1 zhpd55 2016-4-3 19:41
清明节前的回忆 诸平 清明祭祖 扫墓,是中华民族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及行孝品德的具体表现。 据网络百科介绍, 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 清明节有扫墓的习俗。 由来已久。明《 帝京景物略 》载:“三月清明日,男清明祭祖,担提尊榼,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其实,扫墓在秦以前就流传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 清明 扫墓则是 秦 以后的事。一直到 唐朝 才开始盛行。在清明节来了之前,我写一点回忆: 回忆1. 背诵 《清明》 当清明节去为亲人扫墓时,心中想起 杜牧的《清明》,体会截然不同,特别是亲人刚刚不幸离去,心里的伤感难以言表。 清明 杜 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回忆 2:继承烈士遗志 儿时,老师带着 各年级 各班选择的优秀学生代表,带着红领巾,打着少先队队旗,背着水壶、干粮、有些孩子父母还给煮上鸡蛋(我奶奶也给我煮了,但是奶奶不是亲奶奶!),大家列队前往扶眉战役烈士陵园,向在扶眉战役中牺牲的革命前辈致敬默哀,之后再 聆听讲解员的讲 解和参观相关实物。无数革命先烈,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抛头颅、洒热血,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使我们每一个活着的人,想起他们就心里难过,......唯一的办法就是 继承 烈士遗志,实现强国梦。乌有之声网刊发表的宏声之文“ 2016 年清明节祭语 ——缅怀人民领袖,继承先烈遗志,坚持继续革命,捍卫红色江山 ”值得一读。感谢 倪鹏云 老师的推荐。 回忆 3 寸心难忘 已经过世的前辈们,无论您现在身在何处,思念永远在继续,您生前的关心、呵护、帮助、支持、扶持的点点滴滴,如雨露滋润着禾苗成长, 您的谆谆教诲, 时刻无不在脑海里浮现,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觉愈来愈加深刻,使 我常常回忆起您 生前的举止容颜,一切的一切,历历在目,将 会永远铭记心中,在清明节来临之际,再此借助网络传媒,以新的祭奠方式,深深表示对您的 悼念——寸心难忘,献上鲜花表示对昔日的追思——时时如新 。 4 回忆学报界已故同仁 西电学报陈老师,2013年暑假因心脏病突发,抢救无效。下面是2006年汉中会议期间在汉台的照片: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编辑部周老师、西安工程大学学报编辑部黄老师、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编辑部等人因病医治无效。
个人分类: 警句荟萃|3545 次阅读|1 个评论
清明忆祭祖
热度 11 武际可 2016-4-2 08:00
清明忆祭祖 又是一年的清明来了。儿时随大人扫墓的情景恍如昨日。 武家的老坟有好几百年的历史了,参天的柏树,一代一代整齐排列的列祖的坟头,对先祖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由于是老坟,同时来上坟的有本族几十户人家,来的人我大都叫叔叔伯伯。大人们告诉我,哪个坟头是哪位爷爷,有时还加几句他们生前的事迹。 首先,大家都敬献带来的各种献食,然后是烧香磕头。最后把献食对每一个坟头揪下一小块,称为打残,等打残过后的食品,孩子们才可以吃。这个风俗是和平时的对孩子的教育一致的。记得家里有了好吃的东西,分给孩子们吃,大人总是教育我们在享用之前,先要分一部分给家里的老人。小时候爷爷给我一块月饼,我总是掰一大块给爷爷,这时 爷爷只尝一点点,然后又还给我。清明时节的献食,对已故爷爷和老爷爷们也是这样。请他们先尝过后,孩子们才能享用。等我长大后,我才知道,这个传统的深刻道理。爸爸告诉我说,这样能够让孩子们长大以后,会想着别人,不会只顾自己。 武家在我们村里是一个大家族,祖辈都是务农为生,族中据老人们说,没有出过读书人,连一个秀才也没有,更谈不上有功名了,大部分是文盲,或者粗识几个字。可是,祭祖这个传统却是严格遵守的。对先祖的纪念和崇敬,深深地印入每一个人的心灵深处。连大部分不是读书识理的这样的一个大家族都是这样。这大概能够算是中华民族最为标志性的文化特征吧。 清朝康熙年间,产生了排斥和限制西洋人来华传教的措施。原因之一就是传教士对教徒要求只能崇拜耶稣,不能拜孔子和祖先。这就是所谓的“礼仪之争”,后来发展为排教运动。这恐怕就是中西文化的最重要的差异。要中国人对自己的祖先不热爱不崇敬,这在中国人是绝对不能容忍和接受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祖先崇敬是不能动摇的。“欺师灭祖”是对人格不齿的最严厉的定位。 1958 年来了一阵风,说是不要“死人与活人争地”,全国都要把坟地平掉改为耕地,武家的老坟也不能幸免被平了种地。几百年的参天大柏树全都砍伐一空。武族人家,家家分了一批柴火,在父亲名下还分到一副柏木棺材板。由于我们都在外面做事,那副柏木棺材板给别人用了。其实,平了坟的那地方没有水,根本就长不了庄稼。几十年之后,人们认识到环境的重要后,那地方又被退耕了。不过那里一直是光秃秃的,参天的大树没有了,只剩一些茅草在风中抖动。在土地私有的年代,什么地适于种植,在山区村庄住的人们心里自有一本精明的账,这一点人人都清楚,是用不着聪明人“教导”的。能够作坟地的都是那些坡地荒地,绝对不会把最好的地作为坟地。适于作坟地的地方一般都种了很多树。平坟运动,白毁掉了许多老树密林,并没有增加一亩耕地。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一直住在太原年过八十的父亲,估计自己来日不多了,要我陪他回故乡看看。除了见过许多亲戚朋友外,还由本家叔叔领着特地爬山到老坟去看了一看。没有了树木的老坟只是一块荒草地,我是找不到也认不出了,但老人能够认出来。父亲来回走了一圈后,用脚指着一个地方说,如果不是把坟平了,将来这就是我埋的地方,再往前一点是我爷爷埋的地方。 把坟平了以后,村里照例还要死人的,老家的山村里,火葬没有条件,而且人们至今也没有接受火葬。于是各家便随便找个地方埋葬。几十年来的情况是,原来规划好的集中的坟墓没有了,却出现了乱埋乱葬的现象。以前开辟一处坟地是很严肃的事情,要挑选好日子,还要请阴阳先生反复勘察过,讲究方位、风水,并且要举行严肃的仪式。后来阴阳先生被划为反革命的一种,消失了。随便埋葬的结果是村外到处可以看到新的坟头。 大学毕业后的几十年,一直在大城市居住。亲人去世,火葬后把骨灰盒花钱买一小块墓地放置。每年清明,去扫墓寄托哀思,倒也不失为是原来清明扫墓的风俗的一种自然的延续。不过,近来有关的主管机关又出台了一些令人不解的政策,一是鼓励海葬,凡是执行海葬的,政府补贴多少多少钱,二是已有的墓地二十年需要交續租费,有的则要另行改建,连续租费也不收取了。这不禁使人想到,在几十年之后,一般老百姓连放骨灰盒的地方也不存在了。在中华大地上,只会留有历代皇帝、名人和领袖的墓葬,草民是不会留有一盒之地的。一个人是否选择海葬,还是把遗体贡献给医疗事业,都是个人选择的自由,民间的社会团体可以提倡这样那样,但是作为政府制定这样偏向的政策是不适宜的,它应当平等地对待人们的各种选择,因为他们在生前都是平等地对国家尽义务缴税收的。 对于近来出台的这些政策,笔者实在不解。迄今人们选定的墓地大都是不适宜耕种的地方,倒是适宜于植树造林,放置骨灰盒加一块墓碑并不会影响植树造林,所以把墓地省下来并不会增加耕地。奇怪的是,在连老百姓放一个骨灰盒的地方都要抠出来的同时,政府却大手笔地在各地把大量适宜于耕种的土地改建为高尔夫球场、释迦牟尼佛像广场和各种高消费的游乐设施。 丧葬文化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几千年形成的,清明扫墓的习俗据说是从隋唐时代就开始的,迄今也已经有一千多年了。我们所说的爱祖国,其中也包含了每一位草民对自己祖先崇敬和思念之情,中华民族如此强大的凝聚力,就是包含着人们对共同祖先的崇敬的思念的感情、对不同民族祖先之间的交往融合的崇敬和思念的感情的几千年传统形成的。那些主张台独和港独的人是缺乏这种感情的。所以在我们进行所谓的“丧葬改革”的时候,切不可拍脑袋行事,一定要考虑由此会引起的对社会的深远影响。
个人分类: 其他|7198 次阅读|10 个评论
过年
sstone2009 2016-2-12 10:44
小年夜的下午已经不上班了,春节似乎一下子到来了。孩子们的心思已经沉浸在节日的气氛里了。 大年夜的下午,早早地到老房子里,准备着年夜饭。饭菜的丰盛已经没有儿时记忆中的诱惑了,但节日的感觉已经深深融入骨髓。照例,先要摆上一桌祭奠先祖的饭菜,点上大红烛、燃起清香,每一轮斟酒,大家便要祈愿跪拜。祭祖过后,天渐渐地暗下来,屋外是黄昏的宁静,屋内是节日的热烈,年夜饭的佳肴,一个个端上桌来,大家已经围着桌子坐下来,各自的杯子里倒进了酒或饮料,灯光下,暖锅煮沸的热气腾腾而上……孩子们早早地吃饱饭菜,惦记起烟花鞭炮。待大家都从各自的年夜饭桌离开,来到老屋,便一起去车子里拿了烟花鞭炮,就在楼下的场地上燃放起来。小孩喜爱着,却又躲得远远地,开心地看着。 初一早晨,阳光明媚,冬天的冷峻和节日的寂静似乎无法与这样一个特殊的节日相干。我们决定去爬山。车在路上行驶,道路也很清静,车辆稀疏,往日的拥堵不在。来到树山村的路上,询问当地村民,开进云谷茶庄的小道,停车,走一段木制栈道,折进旁边的土石小路,往山上走去。山路崎岖,两边树木茂密,山顶就在眼前,却难以靠近。艰难地行走了二十多分钟,眼前一片茶树园,穿过茶树间的小路,数十米处,便是山顶,面前的山脚下的路边,停满了汽车,绵延好几百米,大概那里有一个景区。 初二初三初四,几家人在老屋里轮流请客吃饭,春节期间的这种习俗,是儿时最愉快的记忆之一,可以吃到好吃的东西,可以拿到压岁钱,每天都在热闹中玩耍在疲惫中沉沉地睡去。 年初五的早晨,在一阵阵炮仗声中醒来,我也照例到阳台把一串一千响的鞭炮点响,顿时“噼里啪啦”的声响在耳边热闹起来,一会儿又安静下来,而远处的炮仗声还在此起彼伏。这是迎接财神的招呼,期盼新的一年财源广进。 就这样,新的一年来了,我们就这样开始在新的一年里生活起来……
个人分类: 家的故事|242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过年祭祖仪轨
lijushizao 2015-2-11 15:50
准备素饭菜,水果点心 香蜡烛 1 ) 南无 清凉地菩萨菩萨摩诃萨(三称) 2 )南无般若会上佛菩萨(三称) 3 )心经(一遍) 往生咒(三遍)变食真言 ( 三遍 ) 南 nán 无 mó 萨 sà 缚 wá 怛 dá 他 tā 哦 yē 哆 duō   缚 wā 噜 lū 枳 zhī 帝 dì 唵 wèng  三 sān 跋 bá 啰 là   三 sān 跋 bá 啰 là   吽 hòng 甘露水真言(三遍) 南 nán 无 mó 苏 sū 噜 lū 婆 pó 耶 yě  怛 dá 他 tā 哦 yé 哆 duō 耶 yě  怛 dá 侄 zhí 他 tuo 唵 ong  苏 sū 噜 lū 苏 sū 噜 lū  钵 bó 啰 là 苏 sū 噜 lū  钵 bó 啰 là 苏 sū 噜 lū  娑 suō 婆 pó 诃 hē 普供养真言(三遍) 唵,誐誐曩,三婆嚩,伐日啰斛 ōng ,y é yé nǎng , sān pó wá , fá zǐ là hu 4 )莲池海会 , 弥陀如来 , 观音势至坐莲台 , 接引上金阶 , 大誓弘开 , 普愿离尘埃 5 )回向 愿生西方净土中 九品莲花为父母 华开见佛悟无生 不退菩萨为伴侣
个人分类: 佛教文化|1272 次阅读|0 个评论
那年故乡行
fqng1008 2014-8-10 17:29
2003年夏,我们在 SARS完全控制(大家都在庆功休假)、 儿子高考之后回了一趟老家,全部是怀旧色彩。 第一站自然是武汉。妻去了她曾经在华农住过的老房子,读过的中学,还有儿子上过的小学。 第二站是新洲,妻下乡的地方。很久以前都说要去,但在武汉那么多年没成行,这次是还愿。江夏区工商银行当行长的同学要的车,还有另外一个同学三家人一起去的。 第三站是广水,回到我们老家看了看,农村的青壮年都外出打工,一幅破败的样子。老哥子当了很多年的村长和村支书,但与深圳的同级干部存在天渊之别,老区仍然那样穷。此外,看望了姑妈、姑姑、舅舅、舅妈,如今4个老人走了3个(只能对着她们的照片默哀)。看望了爷爷奶奶、父母亲的墓地,跟他们磕头拜祭。 今天是农历七月十五,是个怀旧的日子,也是个祭祖的日子。 1 岳父母一家曾住二楼 2 妻在这里读了1年就随家下放洪湖,后到新洲华农分院 3 这里与曾住过 4 5 儿子曾经读过的候补街小学,与当年的老师合影 6 妻毕业于新洲一中,但这里是新校址 7 老人不多,这位还记得当年的赤脚医生,一见面就认出来并叫上了 8 这颗老树有什么故事? 9 还是当年的房子 10 11 12 这位当年还是个小丫头 13 14 15 16 又去了道观湖 17 18 三个老同学的三家人 19 当年小伙伴 20 兄妹三个在老家故址前,是旁边拆了的房基 21 当年的邻居 22 儿子与村支书老兄夫妇 23 邻居 24 我们一行六人 25 与老兄夫妇 26 与小伙伴在“大堰” 27 祖父母的歇息地 28 29 30 三兄妹看往姑妈 31 32 与舅妈和表弟、表妹 33 父母的歇息地 34 带队的姑姑在我们离开的当年去世 35 36 37 38
个人分类: 谈情说爱|2761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的‘始祖’肯定给气晕了!
热度 2 lin602 2012-4-27 10:16
看了网上这则消息,真是莫名其妙( http://news.cn.yahoo.com/newspic/news/23462/#1 )。其中一段文字‘24日,在河南卫辉举行的比干诞辰3104周年纪念活动上,数百名中学生停课参加了该活动,冒雨在活动现场从早晨7时许站到上午10时许,引起一些学生以及家长的不满。一些学生家长认为,不该牺牲学生的学习时间,让中学生为这样的活动“撑门面”。’看看这些站在风雨中学生们穿的衣服,我也不知道是那个朝代的。 2001年前后,出差到河南安阳,工厂的朋友带我去祭‘林’姓始祖‘比干’,让我才知道‘哦,我的始祖是比干哟’。想想,不知道祖宗让我也生活到四十多岁,而且我的长辈们也从来不知道,出差见了许多林姓的朋友,问起来,几乎绝大多数都不知道这事情。但这并不影响大家的生活、学习与工作。 这事过去十多年了,这几天看到网上这样地祭‘比干’,实在让人无法接受。祭‘比干’有什么意义呢?特别是让这么多‘与此无关’学生去穿上让人看不懂的古服装,冒着雨数个小时,大人们却用着雨具,这到底是为了什么? 这其中非‘林姓’的学生们冒雨站在那里,心里会不会骂‘比干’呢。去世三千多年的人仍然在折腾活着的未成年的学生,如何让学生们受到正面的教育呢。现实生活中的黑暗不关注、不克服、不反对,而做这种‘戏’,这到底为了什么? 如果我的老祖宗‘比干’真是有‘在天之灵’,我想他肯定非常痛心。想想这样的排场与做法可能与他当初的‘思想’是相反的, 说不定让他回忆起当年‘商纣王’这样大排场地表演为‘商纣王与爱妾苏达姬’取乐的场景。你说‘比干’不气晕了才怪!
2888 次阅读|2 个评论
祭祖
热度 3 fdc1947 2012-1-22 11:53
新年到了,想起了儿时过年的祭祖仪式。儿时,家里每年都会进行若干次祭祀,例如清明节、我祖父的忌日等等,都要“斋一斋”,而过年的祭祖是必定进行的,时间一般都在大年夜下午,年夜饭之前。 家乡人把除夕称为大年夜,其前一天称为小年夜。到小年夜晚上,过年所用的各种菜肴基本上都已经做成半成品,而南方的城里人又不需要提前预备主食,所以过年的各种准备已经基本完成。到大年夜,简单的中午饭以后,就开始预备祭祖。 家乡人一般都是按小家庭生活的。据文献记载,从明代开始,家乡的大多数家庭都与今天相似,就是小家庭。专家们的分析是与那里商品经济发展较快有关。因而,祭祀活动也只有小家庭成员参加,不像其他地方的大家族祭祀。 我家祭祖时,把一张八仙桌放在客堂间的正中央,桌子的南面系上桌围,桌围由布做成,似乎是夹的,正面暗红色,上绣一些番莲一类的花。桌子南沿放一对锡制蜡扦,蜡扦上各扦有一支红蜡烛。两个蜡扦中间是香炉。桌子中央的祭品是肉、鱼、鸡、蔬菜,都是凉的,共计六碗。(祭祀所用大抵都是六碗,我猜测系取六六大顺、来去都顺利之意。昆曲《邯郸梦 - 法场》中光禄寺所赐断头酒宴也是“六道大菜”,因而有“怪不得寻常人家从不吃六道大菜”的道白,六道大菜大概都是祭祀所用。)蔬菜中有我们家乡人年夜饭上一定有的青菜和黄豆芽。青菜是暗绿的,暗绿谐音安乐。黄豆芽形若如意。故而祭祀所用蔬菜也用青菜与黄豆芽。桌子北面正位放两张椅子。两个正位上各放碗、筷、汤匙和酒盅。桌子东西两侧都满满地排放着酒盅,大概每一边有十多只吧,每只酒盅边上放一双筷子。我猜测这是供许多位祖先享用的。 在桌子的正前方,放一只“拜垫”,供人跪拜。我家的“拜垫”,其实只是稻草做的用了给锅保温用的“草焐窠”的盖,上面放一块棉垫子。 在桌子的侧前方,有一只口径约 50cm 的浅口缸,缸内堆放着早就用锡箔纸折叠好的元宝。这种缸是专门放锡箔灰的,大多数人家都有。每年几次祭祀,都会积存不少锡箔灰。街上专有收购锡箔灰以回收金属锡的,这是一种职业。吆喝声就三个字“锡 - 箔 - 灰 - ”。(《红楼梦》里焦大所骂的“扒灰”一词就来自这锡箔灰。)我家往西几十米远就有一家锡箔庄,我少时只是在店门口看店里的伙计分装锡箔纸,没有去看他们是怎样把锡涂到纸上去的,至今感到遗憾。 在桌子上供老祖宗们享用的碗里盛上米饭,酒盅里倒上酒,祭祀就可以开始了。 祭祀开始前,我们小孩被告知,老祖宗就要来了。这样,我们就不能大声说话,尽可能不走动,要走动也必须蹑手蹑脚,而且不能接近那桌子和椅子,更不要说碰到它们了。 当父亲开始点上蜡烛,祭祀就正式开始。父亲点上香,插在香炉中。退到“拜垫”的后面,先打躬作揖,然后左脚向左前迈半步,右膝跪下,左脚收回,顺势左膝也跪下,三叩首。每次叩首完毕必跪着挺直身体,再叩下一次首,三叩首完毕,然后按刚才相反的顺序站起,再打躬作揖,最后向后退下。他的叩拜就完成了。 接着,是母亲的叩拜,与父亲动作不同之处是把打躬作揖换成万福。 接下来,是小辈们按年岁大小挨个如父亲一样的动作叩拜。 叩拜完毕,大家都肃立在一旁。大概是等候老祖宗们享用,大概一刻钟左右吧。就开始燃烧锡箔,由我母亲用一只锡箔元宝在蜡烛上点着了,再引着缸里的锡箔。烧完锡箔,眼看香和蜡烛也烧得差不多了,再按照刚才的次序,由父亲开始,所有的人再叩拜一次。大概第一次叩拜是欢迎,这第二次叩拜就是欢送了。 当所有人的第二次叩拜完成,祭祀仪式就结束了。整个过程中基本没有声音。 因为那时年龄小,有些细节记得不一定都准确,但是,祭祀时那庄严肃穆的气氛,老人们对于祖宗和神鬼的敬畏,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我父母亲平时不怎么迷信,但是,他们对祖宗极其敬重。我小时候正是解放之初,家乡百业萧条,父亲也失业在家,然而每年的祭祀仍不可少。这大概是在实践父亲经常用以教导我们的《朱伯庐治家格言》之中所说的“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
个人分类: 谈天说地|5379 次阅读|6 个评论
东游西逛之传统巴厘
热度 3 zhangt10 2011-8-1 02:46
东游西逛之传统巴厘
YC发了 巴厘岛的美丽风光 ,我也忍不住了,在这里分享一下去年底陪老妈去玩拍的照片。去的那几天大多天阴下雨,风景基本没看到啥。不过呢,正好赶上他们的大节Kuningan,对巴厘岛人对传统的保持和宗教的虔诚印象深刻。 住的地方是在Ubud(乌布)外面的一个艺术家群居的小镇子,选它的原因还是因为主人也开了当地一家有名的食铺Warung M,发懒了坐在花园里吃吃小食也不错的。 稻田就在外面,随之迩来的问题就是虫子多。我被咬的只有放弃去职业性地念想登哥热等等热带疾病的可能了。 Ubud这个位于巴厘中部的首府,除了中午旅行团来的时候嘈杂,其他时候倒挺安静的。托了萝卜丝大姐的自恋大片Eat Pray Love的广告效应,街上颇有不少眼光迷离的美国大姐,以至于某酒吧干脆打出Eat Pay LEAVE的T恤来。因为是过大节,好多食铺的外国老板也得自己下厨了,我们在Bayu家食铺吃晚饭时,赫然发现给我们烤鸡脯的居然是当地作家协会的主席。哈哈,味道不错。 跟了老妈的好处就是沾光的特受尊重,当地人的服务态度也真是好。我们也沾沾他们过节的喜庆。当地的年历相当奇特,是按七天星期算的,三十周算一年。所以每210天要过大节祭祖,请祖先神诋们下世来供养(Galungan),十天之后热烈地再送回去(Kuningan)。我们赶上了Kuningan,神龛换成了黄色的绸布,每家的高竹竿都精美地装饰着,全家盛装去神庙里进供,整个城市弥漫着香米饭和鲜花的气息。 老妈说以前中国送灶神也有一样的热烈呢,就是现代社会很难有人这么关心和传承这样的文化传统了。 神龛上用椰子叶做成的装饰 一早去进供的女人,优雅地走过 盛装出门的女子 圣水殿的供坛 祭祀的男人们 可爱的小乐者 Ubud猴庙的主人翁 Bali岛稻田供水分两大区,这一边才灌水,另一边已在收割。 稻田边一个有机菜园的素食印尼什锦饭(Nasi Campur),印尼的豆饼(Tempeh)很特别,还吃到过类似卤豆干风味的。。 司机带我们去附近一个小镇找的名菜,琵琶农场鸡 Ayam Kampung.   唔,这个跳到盘子里的什锦有点让人无法下口 一地的沙子没一会儿就被这些女人们摇曳地运走了,两个人才抬得起来的一盆,顶了就走
个人分类: 东游西逛|1618 次阅读|4 个评论
我来祭祖了
jxz1963 2009-7-2 23:39
在黄帝陵,让我圆了一次亲自祭祖的愿望,这种愿望是很早就有了的,只是平时没有时间,清明节时往往又轮不到我们这些平民来祭祀的。今天倒很好,人少清静,阳光如金。 由于我走在队伍的后面,人流少了一些,我便开始了祭祀初祖的活动。 三柱香是保佑三家人平安吉祥的! 发自心灵深处的祈祷!
个人分类: 人生阅历|3429 次阅读|0 个评论
祭祖
jxz1963 2008-7-29 11:44
祭 祖 在今年清明节时( 2008-4-5 23:11:31),我在《科学网》上发了一篇 相约 (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0677 )的博文,文中提到了女儿让我在爷爷坟前替她给爷爷捎一句话,那就是让爷爷的在天之灵能保佑她顺利地考上一所好一点的大学。 上周六下午,女儿接到学校录取通知的当天,我们一家人就决定次日回家祭祖。 由于高中时功课繁忙,女儿好几年都没有给爷爷上坟了,然而高考之后祭祖的事情,女儿则是其中的主角了。用我夫人的话说:我女儿是我们蒋家中唯一没有复读、一次性考中一本高校的子女。因而,这次祭祖就显得特别地有意义,也更显得十分地隆重。 因为天气炎热,周日一大早六点钟我们就踏上了回家的路程。 这次祭祖活动是隆重的,我和夫人、女儿全部都去了,两个正在读初中、小学的外甥女也一同祭祖。除了给父亲坟前准备一些水果、香烟、白酒外,烧冥币肯定是要的,临出门前妈妈对我说了:给你爸多烧一些阴票子,多给送一些纸钱,我们家的喜事么,让他在那里也高兴一下。 是的,爸爸最疼爱我这个女儿了,我女儿为我们蒋家争气了,多给他老人家送些纸钱,这也是理所当然的。 早上九点钟,我们一行到了父亲的坟园。 站在爸爸的坟前,我心里默默地说着:爸爸,您的儿孙们给您报喜来了! 在敬献了水果之后,我们几人便开始把一打一打的烧纸一张一张小心地分开,女儿在分纸时说:爷爷一下子成了亿万富翁了。我问她为啥,她说:这一张冥币面值 5000万元,100张不就是50亿元么。还有其他面值的,加起来就是一个大富翁了!是的,爸爸在世时从来都没有见过那么多钱,可能连想都没有想过。 在画了圈的地方我们慢慢地燃烧着纸钱和冥币,同时将女儿的录取通知书的黑白复印件一并燃化了,女儿边烧纸钱边给爷爷讲述着她所考的学校名称以及所学专业等等,还要爷爷继续保佑她努力学习,顺利毕业。听着他们爷孙俩人之间聊的话题,不知不觉间,我泪流满面:要是爸爸能活到今天,那该有多好啊! 一边烧着纸币,我便把三根香烟放在纸火里给爸爸点燃,一杯白酒祭洒在爸爸的坟前,最后还在爸爸的坟前燃放了一挂鞭炮,用以告慰爸爸的在天之灵! 随着酒精在火中燃烧,火苗突然窜出近米高的火焰,我对在场的人们说:你们看,爷爷高兴了,爷爷都笑了!。
个人分类: 人生阅历|4182 次阅读|9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5 01:0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