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现代汉语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汉语书面语篇整合度说略
look1 2014-6-21 14:46
汉语书面语篇整合度说略 * 娄开阳 1,2 郭翠翠 1 崔希亮 1 § (1.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研究中心,100083;2.中央民族大学国际教育学院,100081)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第6期 【 摘 要 】:现代汉语书面语篇的整合度是指语言传播主体在生成言语作品时对各种语言要素整合的程度。我们以外国学生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作文写作为例,简要论述整合度所涉及的整合主体、整合内容和整合程度。整合的主体指书面语的传播者,这其中又涉及身份、数量、分工和权利等因素。整合的内容包括两方面:篇章结构方面的整合和衔接连贯方面的整合。整合度的高低即整合的程度,取决于客观和主观等多方面因素。整合的客观因素主要指语境和场合,决定着整合的方向和标准。整合的主观因素主要指主体的整合能力,决定着整合度的好坏和高低。 【 关键词 】: 现代汉语书面语篇 整合度 整合主体 整合内容 整合程度
个人分类: 其他学术论文|3631 次阅读|0 个评论
说你噪,你就噪,不噪也噪——扑朔迷离的气候噪声、水文噪声
热度 2 hillside 2012-11-10 11:37
“噪声”,按《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解释:在一定环境中不应有而应有的声音。泛指嘈杂、刺耳的声音,旧称噪音。“噪音”则解释为:音高和音强变化混乱、听起来不谐和的声音。是由发音体不规则的振动而产生的(区别于乐音)。“噪声污染”中有“安静环境中,约30分页的声音就是噪声,超过50分贝,会影响睡眠和休息。”可以看出,“噪声污染”的本底是绝对安静,即使是所谓优美的乐音也是多余的。 在电子科学中,将造成原始传输信号失真的外来成份称作噪声。这是可以理解的,正像爱迪生发明留声机、马可尼发明无线电报一样,在传播过程中,与原始音发生偏差、走音的部分就是噪声。各种通讯线路中原始电子信号传播的失真与变异都可归纳为噪声。 所谓“气候噪声”、“水文噪声”似乎仅是借用了噪声的数学分析方法,对于什么是噪声,却是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 气候、水文变化本身就是复杂的,它的本底是难以确定或无法确定的。没有了原始信号作为凭据,气候噪声、水文噪声似乎“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没有了共认的标准。 此处引用《现代气候统计诊断与预测技术》(魏凤英编著)中的一段文字:“气候信号与噪声的定义是什么?很难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但是,可以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即气候资料是高维的观测资料,正是这一基本特征有利于将所有的相位空间分离成‘ 信号’ 与‘噪声’两部分。其实,气候信号和噪声的定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气候研究人员的兴趣,具体什么是信号或噪声是不重要的。在气候研究中,研究人员往往将感兴趣的部分称为信号,而与信号没有关联的部分视为噪声。” 可以看出,“研究人员往往将感兴趣的部分称为信号”完全是研究人员的个人主观判断。我不由得想到一句横跨官场、职场的顺口溜:“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故引出标题中的“说你噪,你就噪,不噪也噪”。
个人分类: 水文科学|3506 次阅读|2 个评论
从错误或失败中取得的知识叫什么——经验与教训?
hillside 2012-10-12 14:35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中,“教训”有两个义项:1.教育训诫;2.从错误或失败中取得的知识;“经验”的名词义项只有一个:由实践得来的知识或技能。 失败是成功之母是一句经验之谈。但经验不一定肯定来自失败。比如科研界热衷的所谓填补空白什么的。 汉语词汇的与时俱进是时代进步的要求、社会开明的要求、人性觉醒的要求。最近《科学时报》(2012年7月27日)曾有一篇报道《真正的“中文系”在民间》介绍中国新民间词汇的收集、研究者:“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当过6年中学语文老师的黄集伟,对于语言却有并不那么正统的思维。上世纪90年代初,供职于一家杂志社的他,工作之余的一大乐趣就是拿着《现代汉语词典》做练习,‘改写’每一个词条。‘其实就是重新定义一个词,有点魔鬼词典的意思。我会给一个词加入很多现实和当下经验的投射。就像这个星期,要定义“雨”的话,会有更多的内涵。’黄集伟说,‘语言学家告诉我们语言是活的,它在教科书里只是一个大致的描述和定义,真正用起来并不只是单向的。因为不同的人用、在不同语境下用,有不同的效果。’”据报道称:“在百科名片里,黄集伟的头衔除了专栏作家、出版人、书评家、作家之外,还有一个叫“语词收藏人”。根据搜索引擎显示,这个称号除了他,暂时还没有安在别人头上过。” 我尽管没有黄集伟那样大的雅兴去专门收集,但对身边想到的、用到的词语即兴做些探索与考证还是时或为之的。 我们来看报道中的一段叙述:“黄集伟现在还记得他多年前收录的一句话,‘从那以后我连撒尿都不朝着那个方向’。这句话出自一位四川籍云南知青,他在接受凤凰卫视《冷暖人生》主持人陈晓楠采访时回忆当年的知青岁月。他说自己很憎恨那段岁月,于是连撒尿都不朝着云南的方向。” 在我看来,将自身“从错误或失败中取得的知识”称作别人的训诫,看起来不怎么痛快与妥帖。“失败所得”与“训诫”不宜再混为一谈。我想将“从错误或失败中取得的知识”另外命名为更加人性化、更加切实的说法。不过,一时没有成熟想法。有兴者不妨发表高见。…… 您说,“从那以后我连撒尿都不朝着那个方向”是经验还是教训抑或其他什么的? 注:所以看到《真正的“中文系”在民间》,是因为它与我在《科学时报》发表的博客文章《情陷泼水结》刊登在同一天。另外,本人最近与人合作发表了一篇关于水到渠成的成语翻案文章,对释义进行了颠覆与还原,欢迎推敲与敲打。 附: 跨学科视角下的_水到渠成_新释.pdf
个人分类: 语言文化杂谈|13017 次阅读|0 个评论
翻译图表时请译者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xuxiujiang 2012-10-8 17:33
,1,翻译内容一定要与内文说法保持一致 2、地名一定要与世界地图上的译法保持一致 3.著名的人名和公司名一定要与工人的习惯译法保持一致 4. 图表中涉及的单位一定要采用汉语的国际单位(参见现代汉语辞典) 5.国际上通用的英文缩写可不必翻译
2885 次阅读|0 个评论
从“信息时代”一词退出《现代汉语词典》说起
zhangxw 2012-9-15 19:06
从“信息时代”一词退出《现代汉语词典》说起 张学文, 2012/9/15 昨天报纸披露第 6 版的《现代汉语词典》已经把“信息时代”一词删去了。我认为这个词沦落到这个下场也在情理之中。 无论是人类或者植物、细菌都有感应外界环境变化的能力。这说明生物都有处理信息的能力。 其实“需要特定的物质的质量、能量和信息”,是生物个体共同具有的基本特征。在一定意义下,物质的质量、能量、信息(状态)是物质 同时 具有的独立、又重要的三个基本属性。提出信息时代这个词本身就体现这我们对信息的认识没有到位。 中国盼了多少年的所谓“工业化时代”,而工业化的实质仅是我们对能量(也涉及质量、信息)的 控制水平 提高了很多。而以无线电、电话、电脑为代表的“信息时代”的实质仅是我们对信息的控制水平提高了很多。 但是我们不能说过去没有信息,现在才进入信息世界,现在仅是处理信息的技术进步得太快了。 语言就是人类区分与动物的重要分水岭,而文字又是语言的新发展,这些都是人类在控制信息方面的重要里程碑。 是的,当代信息技术的进步实在太快,我们都是受益者。但是把处理、控制信息的技术的进步称为为信息时代是不准确的。 什么电脑、手机、信用卡、物联网我们依然要大了推进,但是“信息时代”这个词逐步地退出视野是自然、历史和理性的体现。
个人分类: 统计、概率、熵、信息、复杂性.2.|3043 次阅读|0 个评论
编辑视角:现代汉语词典收录NBA等英文违法?
热度 4 ysxbhxf 2012-8-29 10:24
博主按:先转载28号的一则新闻如下: 新京报讯 昨天,“五笔字型”发明人王永民和翻译家江枫等百余名学者联合签名的举报信,送至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和国家语言文字委员会。举报信称,商务印书馆今年出版的第6版《现代汉语词典》收录“NBA”等239个西文字母开头的词语,违犯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国务院《出版管理条例》等法规。 联合签名之一的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李敏生表示,汉语词典对于语言文字来说一般具有标准、规范的意义和作用。在“词典”中把英语词汇作为“正文”,用英文替代汉字,从现实的作用和长远的影响来看,是汉字拉丁化百年以来对汉字最严重的破坏。 昨天,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相关负责人表示,尚未见到联合签名的举报信,他表示,即使当天举报信送到了总署,但根据工作流程,这类举报信会先送到综合厅,再由综合厅分发到相关业务部门。 链接 “NBA”和“美职篮”之争 2010年央视根据广电总局的相关规定,在电视转播中放弃“NBA”改用“美职篮”,这一做法引起争议,直到被《现汉》收录,“NBA”才又重回荧屏。 商务印书馆总经理于殿利曾在第6版《现汉》的出版座谈会上说:“以前官方媒体用 美职篮 ,和真正喜爱NBA的群体不在一个语言环境下,这是一件多么奇怪的事啊!所以我说,当《现汉》收录了NBA之后,给从事语言工作的人员带来 方便 。”而在李敏生等人看来,这无疑是“返回到了错误的轨道上”。 对话 “诺基亚能译成中文iPhone就不能?” 举报活动发起人认为,汉语夹杂英语的现象会威胁汉语安全 新京报:你认为这部词典违法的地方多吗?具体都有哪些? 傅振国:正文部分第1750页至1755页收录了239条“西文字母开头的词语”,像解释汉字的词条一样予以解释。实际上大部分都是英语缩略词和字母词,像NBA、GDP、CPI、WTO等,我们常见的都有。 新京报:其实像NBA、GDP、CPI等这些词汇,接触到的人都很熟悉其内涵,非得用美国职业篮球联赛、国内生产总值、居民消费指数这样的字眼儿吗? 傅振国:这些词汇现在大家都熟悉,但如果不将其用法予以规范,那以后类似的词语会越来越多。我们觉得应该有一个标准,哪些能用,哪些不能用。如果不予以规范的话,那汉语里英语会越来越多了,那就不汉不英了,还是要解决长远的问题。 新京报:开放性也是语言的特点。语言除了纯洁性的特点,是不是应该与社会 生活 保持一致? 傅振国:汉语是要吸收外来语言,是要与时俱进,但这种开放性是把英语翻译成汉语,简单地说就是翻译成汉语再使用。 汉语并不是没有开放性,像现在汉语中的“党”,“阶级”,“阶级斗争”都是从日语中翻译过来的,“德甲”“英超”也都是翻译过来的词汇,可口可乐也是翻译过来的词汇,这些词汇也都保持了汉语的本性。为什么“英超”“德甲”翻译过来了,美国职业篮球联赛却翻译不过来,为什么“诺基亚”“摩托罗拉”翻译过来了而iPhone和iPad就翻译不过来?这些翻译过来的词语就是汉语中新的词语。 新京报:这些音译过来的词语可以丰富汉语,为什么NBA、GDP、CPI等缩略词就不能视为丰富汉语词汇呢? 傅振国:这不能开这个口子,这些都是英文字母,这样下去导致将来的汉语就是一部分是方块字,一部分是英语字。反过来说,英语中吸收汉字了吗?英语吸收了汉语的词汇,也都是改为字母拼写,读起来是汉语拼音的发音,但形体上仍是英语,为什么英语没这么做而汉语要这么做? (本文来源:新京报 作者:杜丁) 博主评议:作为科技期刊编辑,我对上述专家的观点持有异议。 首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国务院《出版管理条例》等法规,其中还包括了某些国标是很多年前由部分相关人员制定的,这些文件中本身就存在着较多的人为影响因素。对于语言文字这样的被大众广泛使用的文化资源,不应该由少数人制定过分严厉的规定来加以限制。语言和文字是随着时代变迁的文化现象,是由广大民众在工作和生活中天天使用、在使用中不断创造和丰富的文化资源,任何对其横加限制或推行的法律和规定都是对语言文字健康发展的干扰。 其次,这篇新闻报道本身就有很多“非正统”成分,如“第6版《现代汉语词典》收录“NBA”等239个西文字母开头的词语”,这说明这样的语言现象已经深入到民众的日常生活中,某些法律和规定已经造成了不计其数的“违法”行为,那么我们的专家和官员认为应该改什么呢?改那些不符合现实民众需要的法律和规定还是惩罚无数违反了那些法律和规定的民众? 再次,在科技汉语中,外来语的使用早就是不可避免的表达方式,为啥那些专家们对此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呢?最近科学网上发表了几篇关于汉语与英语优劣性的博文,本人看来,汉语的包容性是英语无法比拟的,外来语在汉语文字中的“无缝焊接”似的使用,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最后,我国因某些关于语言文字的硬性规定及规定的改变,对民众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造成多余的困扰已经不是罕见的事情了,如匆匆推出后来又被废止的第二次简化字方案,又如“粘”字与“黏”字之变。 (“黏”字是1988年3月25 日国家语委与国家新闻出版署联合颁布的《现代汉语常用字表》的“说明”中确定恢复使用的15个曾被废止使用的汉字之一。“黏”读音为nián,意思是指像胶水或糨糊那样能使一物体附着于另一物体的性质,其用法如常用词语“黏虫”“黏度”“黏稠”“黏膜”“黏液”“黏米”“黏土”“黏着力”“黏糊糊”等,一般情况下为形容词。   “粘”字除作为姓氏字时仍保留“年”音外,日常用法只能读“沾”音。其义项为:①带黏性的物质互相连接或附着于他物上,如“糖块粘在一起了”,“吃糖瓜很粘牙”,“和黏面很粘手”;②用胶水或糨糊等将此物胶合在彼物上,如“粘信封”“粘贴标语”“他嘴上粘上白胡子真像老头”等。从词性上看,它只有动词用法。 ) 这一改变意味着有30多年间无数民众从官方获得的关于“粘”字的认识和应用都是“错误”的,而被废止的“黏”字却是正确的字,这难道不荒谬吗?这样的规定的改变目前就造成了广大民众还在继续用“粘”字,继续违反规定。前几年还有场所谓专家建议制定修改40多个汉字字形的规定,幸亏最后因民众的反对而流产,不然,那样的规定一旦制定执行,劳民伤财不说,至少又会造成民众原本正常的文字使用变成了违法使用了。 语言文字从来都是民众在实际生活中使用和创造的,从来都不是靠少数语言文字专家研究发明出来,但那些专家对语言文字的影响因为权力的支撑而十分强大,不容小视,在当今的时代,每个使用汉语的人都有责任关注自己正确、准确和灵活使用汉语文字的权力。汉语是一个包容性极大的语言,不是靠所谓的纯洁性来维持数千年的延续和发展,开放性和包容性才是其不断延续、发展和丰富的动力源泉。 个人观点,欢迎批评指正。
个人分类: 观点辨析|9565 次阅读|11 个评论
“常温”怎样才算正常?——兼论“药食品的温度标示”与“极温”
hillside 2012-2-29 11:44
药品与食品的包装盒上常见到“常温”下适用的条款。今天忽然对“常温”起了疑心,极端气候频频出现,老“常温”是否需要与时俱进升格为新“常温”? 中文菜谱的“少许”也充满玄机,让人难以琢磨。常温对于一般人群,估计说得清楚的也不多。 《现代汉语词典》释“常温”为“一般指15-20℃的温度” 。 百度百科的说法就多了,简摘如下: “常温也叫一般温度或者室温,一般定义为25℃。热力学上标准温度是按0K算的,所有焓熵起点是0K。   我国工程上常温是按20℃计的(俄罗斯工程常温为10℃),这是我国大多数地方春秋天的温度,如循水温度(自然水温)。又如鼓风机设计温度是20℃。锅炉设计计算书中常温也是20℃。   水处理中常温略有不同,有的按15,有的按20,有的25℃(如溶解度和溶度积,不同物质方法不一样),还有水的电离度是按22℃计的。   暖通专业常温有几种,如无人房间10℃,有人房间18℃。   如果非要选,我赞成20℃为常温。   在化工系统中,常温的设计温度在-20~200℃。   在药品行业里,常温指10-30度,进口的也有指15-25度范围的。” 百度百科编辑者的“我赞成20℃为常温”应当是针对空调温度设定而言的。 在极端气候之下,以前的常温也会发生偏移,不同领域的“常温”可能也会有些微调。 与“常温”相对,我愿意将极端高温、与极端低温统称为“极温”。 以介质而论,除了气温之外,还有水温,以空间而论,又可以区分为室内温度与室外温度。 一句话,“常温”一言难尽。 既然药品、食品、居住的常温都有不同情形,加上中国幅员广阔,温差明显,涉及人体健康的药品、食品应标注明确的温度范围,而不能含糊地使用“常温”一言以蔽之。在中国的药典中,我估计处方药中“常温”的说明词已被限制。
个人分类: 大气科学|4435 次阅读|0 个评论
热度 1 zlhua 2012-2-6 11:15
凤羽翚 业务流程管理教材的第一作者 呵呵,最后一个"翚"字该怎么读?.... 这着实难住了我....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居然还查不到此字........ 还好有网络搜索引擎 http://baike.baidu.com/view/352633.htm 原来读"hui",呵呵,估计取了其中的"振翅疾飞"之意:) http://dict.baidu.com/s?wd=%C1%9Adt=explain 部首笔画 部首 : 羽 部外笔画 :6 总笔画 :12 五笔 86:NPLJ 五笔 98:NPLJ 仓颉 :SMBKQ 笔顺编号 :541541451512 四角号码 :17504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7FDA 基本字义 1. 飞翔。 2. 古书上指有五彩羽毛的雉。
个人分类: 业务流程管理|2997 次阅读|1 个评论
也谈“学术生态”和“生态”
热度 3 lionbin 2011-11-26 12:11
看到王德华老师的一篇博文《闲聊“学术生态”》,及后面紧接着补上的一篇《闲聊“生态》。作为以“生态学时空”为名的博客掌门人,我责无旁贷需要说一些话,来表达本博主对此问题的严重关注。 王老师在他的博文中对“生态”引经据典,进行了详细的考察和讨论,这种认真的态度令人钦佩。而我就不想进行这个重复的工作了,只谈自己的理解。 大家知道,中国古汉语是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中使用的许多双音节词,特别是社会和人文科学方面的名词、术语,有70%是从日本输入的( http://www.colg.cn/thread-1038110-1-1.html ),由于日本接触西方世界和近现代科学技术比中国早,有许多术语必须翻译,当时的日本人确实花了许多工夫来用汉字表达这些术语。汉字的祖国当然很容易接受这些翻译,所以这些新词传入中国后,便能很快在汉语中扎根发芽,并发扬光大。同 物理、化学和科学 等类似词汇一样(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02444do=blogquickforward=1id=511824 ),“生态”一词也是来自日语的翻译,所以不用去寻找中国古籍中的一些解释,如果古籍中恰好有“生态”这个词语的出现,那只是巧合,丝毫没有现代“生态”词语的含义。我们现在无法知晓理解日本人在造(翻译)这个词的时候,是否详细考证了中国古汉语的一些著作。如果还将生态中的“生”与“态”拆开来进行生硬的分析,那只是文字游戏了。 语言总是发展的,通过大量的翻译引介,一大批日语词汇融入到现代汉语中,由于这些词几乎涉及各类学科的新词汇(或是现代日本新创造的,或是使用旧词而赋以新意),现在又回到中国被中国知识分子所借用,这大大丰富了汉语词汇,并且促进了汉语多方面的变化。“生态”一词引入中国,有一百多年历史了,含义上发生一些变化和泛化,其实是语言正常发展的一个过程。这样的词其实挺多的,比如,我们用得最多的“ 科学 ”一词,常有人说, 你这个方法科学吗 ?显然不完全是指是否有学术意义,更多的时候表达的是“ 合情合理 ”的含义,同样,“ 科学发展观 ”中的“科学”一词也更应该理解成" 理性" 更恰当一些。这个词在人们心目中已经根深蒂固,顺口就说出来了,但要翻译成英语的时候,倒要受一番周折了,这个词要想回到science,已经回不去了,但并没有影响什么,所以,我们没有必要为语言的发展而恐慌。"生态"一词的发展,可类比"科学"一词。我理解,如果只用“生态”一词,在不同的语境下含义有以下三个方面: (1) “生态学”的简称 。比如,生态习性;还有口语中常说“我是学生态的”。 (2) 做形容词用,是“利用生态学原则和观点的”含义 。比如:生态猪,生态鱼,生态文化、生态护肤液、原生态、生态文明等都可以这样理解。 (3)“ 生态环境”或“生态系统”的简称 。比如:生态服务功能、生态服务价值、生态健康等。"学术生态"这个词的"生态"应该借用的这个含义。 当然,类似于生态学、种群、生物群落、生态系统等这些词,能与英文的科学术语一一对应,我也反对过多地将其概念进行泛化和庸俗化处理。目前来看,这种情况还没有发生。 BTW:我博客的标题是“生态学时空”,本来是想谈论一些与生态学相关的话题,但久而久之写的博客几乎与生态学无关了,更多地探讨了学术与教育问题,于是我就非常“庸俗”地借用“学术生态”一词,并将副标题命名为“自我营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学术生态系统”。使用“学术生态系统”是为了与“营造”进行搭配(博文已经指出: 学术生态系统=学术生态 )。 参考资料: 汉语中70%词汇来自日语: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757do=blogid=511560 闲聊“学术生态”: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757do=blogid=511560 闲聊“生态” :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757do=blogid=511712
个人分类: 生态研究|5475 次阅读|7 个评论
[转载]试验和实验的区别
alick1 2011-7-18 11:29
《现代汉语词典》中这两个词的释义是: 【实验】为了检验某种科学理论或假设而进行某种操作或从事某种活动。( 设计来检验一个理论或证实一种假设而进行的一系列操作或活动。) 【试验】为了察看某事的结果或某物的性能而从事某种活动。 从《现汉》释义同时结合各自的语素意义可以看出:实验中被检验的是某种科学理论或假设,通过实践操作来进行;而试验中用来检验的是已经存在的事物,是为了察看某事的结果或某物的性能,通过使用、试用来进行。 实验是对抽象的知识理论所做的现实操作,用来证明它正确或者推导出新的结论。它是相对于知识理论的实际操作。 通常实验要预设“实验目的”、“实验环境”,进行“实验操作”,最终以“ 实验报告 ”的形式发表“实验结果”,如 化学实验。 试验是对事物或社会对象的一种检测性的操作,用来检测那里正常操作或临界操作的运行过程、运行状况等,如 耐压试验。 来源: http://baike.baidu.com/view/57942.htm http://baike.baidu.com/view/57974.htm
个人分类: 科研 作风|4424 次阅读|0 个评论
坐观镜大师“了”字之战 
热度 2 liwei999 2011-6-1 18:42
《见师姐后引起的:坐观镜大师“了”字之战》 作者: 立委 日期: 05/21/2011 23:04:28 即兴写了篇语言学方面的“科 普” (《立委科普: 汉语只有完成体,没有过去时 》),重看老友关于“了”字的争论以及对我的反批评,感觉意犹未尽。那就再写点儿什么吧。网络社区互动的好处之一是,可以刺激人写帖子。写字的状态不是总有,一旦有了就赶紧写出来,是有意义的事,好给生活留下一些轨迹,与背景类似的老友分享,也给后来者一些启迪。曾经有过很好的题目,很好的想法,可是思路往往被一家人的吃喝拉撒或为资本家挖煤等生活常规打断,回不了那个写的状态,只好作罢。至少对我来说,凡是写得好的帖子,往往是天时地利玉成:赶巧既有写的冲动,又有片刻宁静,譬如是深夜或者在咖啡馆坐等领导“血拼” (shopping)。半途而废的有过(譬如写绿卡故事的那篇,这是个好题目,等今后状态回来了再详细续写吧),还未起头就打岔作罢的亦有之(譬如第一次方太邀约的见面记,当时很有好好写一篇的冲动,从一个侧面表现传奇人物的风貌,结果一个岔打出去就再也没有回来。因为颇看中这个华侨旗帜性领袖的主题,不写则罢,要写一定要生动而富于内涵,自我要求太高,结果反而是迟迟不能动笔成文,一推再推,感觉蛮遗憾的。以后再看吧。) 回头来说这段见师姐的公案。以前说过:立委有师姐,大家风范,为人豪爽大气,学问深不见底。自从五年前被立委拉下水陷入老友网络社区,与民同乐,其风度学识迷倒了几乎所有有缘在社区同修的理呆文傻老友们,高山仰止,遂成 “大家的师姐”,与戴妃“People's Princess”有一比,更有老友尊崇为心中的红太阳(这是毛委员以来仅有的第二轮太阳)。德高者望重,师姐于是成为社区永恒不变的核心,散落世界各地的老友们,回国探亲讲学无不以拜见师姐亲聆教诲为莫大荣幸,师姐的北京于是成为社区的圣地。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近有重量级老友觐见师姐,有师姐被领导以及同网姐妹陪同,同游长城,尽兴而归。老友得陇望蜀,言犹未尽,遂再度约师姐相会,促膝谈心。老友喜不自禁,不无得意地发帖写道:“不好意思,我又见了师姐”。就这么一个简单的帖子,却引起其他老友的羡慕嫉妒恨,也引出了两位饱学之士的“了”字之争。 Quote 这个题目不好。“了”也不好,整得跟“贾瑞”似的。 作者: mirror 是不好意思“炫耀” 呢?还是不好意思见人呢?因此题目应该是「又见师姐」。 ♦ "了"表示过去时,你语文有问题 ◊ 显然应该是用“现在”完成时态。 - mirror 05/17 11:09 (178742) ♦ “了”也可以是现在完成时,现在完成时很多时候可以和过去时互换 争论的两位都是立委非常推崇的文理兼通的老友,大才子是哲学家却不枯燥,满腹经纶,同时写得超一流的好散文。镜兄自不必说,是当今时代无所不知的奇人,立委一直在为他编纂全集。 quote 大才子: 对你这样的水平来说,汉语问题,我说了就是经典,语言学家师姐来劝都没用 牛不牛?网络就是如此,牛人在网络上也吹牛,立委也吹过牛,彼此彼此。不过,二位满篇语言学词汇听着耳熟,但用得却不规范。立委终于没忍住,犯了职业病。明知大才子李敖一般在发威,貌似处于癫狂状态,已经声称王力、吕叔湘,甚至师姐和“尔雅”都不能说服他,立委却偏偏发帖诘问,各打了80 大板: Quote 没那么玄吧?饱学之士大多吃饱了撑的,拿学问做幌子。各赏80大板子。 - 立委 果不其然,小小环球,有一个立委碰壁,大才子重拳反击了: Quote: 立委硬要跑过来凑热闹,俺得赏他一巴掌 ............ 问题是,这儿要不要加“了”?答案是,要加。这就完了。至于是现在完成时还是过去时,并不重要,我不过是大约比方,说个道理罢了。有一点要搞清楚,语言是经典作家的语言。鲁迅写了,王力来分析,再推广,然后成为标准,而不是反过来。 这篇檄文,可圈可点之处多矣,以后有闲再做评点。总之是说,立委你纵是语言学家,也没用,你们语言学家都是为我们文学家提鞋的。这是职业偏见,人之常情,可以理解。卖瓜的说瓜甜,谁叫他是江南不世出的大才子呢?他有这个本钱张扬。 可是,学问是学问,文采是文采。这个了字本来可有可无,没有必然要加或者不加的硬道理,最多是风格问题。风格这玩意儿,是美学,不是语言学,那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地界儿,容易引起不毛之争,所以说是饱学之士吃饱了撑的。 Quote 作为标题,加“了”不加“了”都没问题,那是风格问题。 作者: 立委 日期: 05/18/2011 09:41:30 镜子说不应加“了”,是吃饱了撑的,已经赏了80大板子。可以理解为镜子要题目更加诗意,不要口语化,《又见师 姐》可以类比的是《再别康桥》,这里加“了”的话(《再见了康桥》),就不是好的诗名。 你坚持要加“了”,也没什么道理,是钻牛角尖,因此也赏80板子。 话说到此,已经没有参与争论的意义了。可是说到语言学,立委在师姐出手之前,还有以下一些“多余的话”。 其一 镜子固然鸡蛋里挑骨头,但他的主张自有其考量,他希望文章的题目文乎一点儿,不要太口语化,《又见师姐》可以类比的是《再别康桥》。凡类比都是跛脚的,其实从完成意味上来说,”见“ 无法类比 ”别“。”见“这个词本身已经包涵某种完成意味,“见”隐含了结果的存在,这一点在“看见/听见”这样的复合词、在“视而不见”这个成语中最为明显,好比英语中 look/examine 与 see/understand 的区别。语言是很有意思的东西,完成的意义,有时可以通过语法范畴的形式(譬如虚字”了“或者词尾”-ed/en")来表达,有时也可以“固化“到宿主词义里去。这样说来,为了表达完成,”见“ 对于 ”了“ 的依赖性又更加弱一些。 其二,《再别康桥》与《再见了康桥》也不是简单地加了个”体“虚字 ”了“ 的问题。以前说过,汉语语法学界公认至少有两个功能不同的”了“,了一号在动词后,表达完成体;了二号处于句末,表达的是语气(mode)。按照这个分析,似乎”再见了康桥“就是完成体的显性表达,其实不然。仔细看这个句式,我们可以发现,标题中其实在”再见“于”康桥”之间省略了一个逗号,“康桥”并不是“再见”的直接宾语,而是称呼语。因此,这里的“了”其实同句末的“了”,表达语气,而不是体,好比是毛主席的《别了,司徒雷登》。比较,”再见了,康桥!“ 与 ”康桥,再见了!“,可以更看清这一点儿。语言微妙不微妙? 其三,“再见” 与 “再别” 也不同,前者更加口语化。此外,「再见师姐」与「再见了师姐」更加不同。后者是现代汉语中的一个常用词,朋友分别时用,表示将来重聚的良好愿望。前者则不是词,而是书面语留下来的词组「再-见」,即“又一次见到了”,有完成意味。所以镜子不主张加“了”。
个人分类: 立委随笔|2948 次阅读|3 个评论
科学主权与次权——爱因斯坦有个人专利吗?
热度 1 hillside 2011-5-29 10:35
主权一词,相信整个社会耳熟能详。今天早上突然想到为什么没有“次权”,或者说很少听到“次权”的说法呢?上网一搜,发现已有此类说法。还有“次主权”一类名词。 《现代汉语词典》对主权的阐释:一个国家在其领域内拥有的最高权力。根据这种权力,国家按照自己的意志决定对内对外政策,处理国内一切事务,而不受任何外来干涉。 为避免不必要的困扰与网友们的争议,我尽力避免政治性话题(关于香港,有所谓次主权的说法)。我更着眼于普世价值。 我认为,主权的字典释义过于局限,我愿意将主权的概念进行推而广之,即取广义的解释,将主权引入社会生活。 字典中没有“次权”的词条,我希望将来有人进行使用(我也希望小品大师们能够青睐,但估计他们不敢使用如此敏感的词语。今年中央电视台春晚某导演声称:春晚最理想受众是农民,并就收视率等问题与一清华教授进行交锋。农民对于“主权”尚属陌生,遑论“次权”呢!),并引入当代话语系统,正如“弱势群体”一类新词一样。 在全球一体化大潮之下,最乐的是美国,他巴望着将国家主权升尺度(此处借用一个气候、水文术语。关于尺度转换、尺度效应在地球系统科学领域已成热点话题)为全球主权。例如,气候主权已成功地转型为全球尺度。石油主权(或能源主权)也是美国企图全球化的目标(人权问题我暂不讨论)。 “主权”一旦引申,就涉及到分类。从语言、逻辑的角度,可以有多种分法。次权一旦明确,也会有相应的分法。 因时间关系,本文我只想引入“科学主权”、“科学次权”的概念(“科学主权”在百度上一时没有发现,当然是否首用对我也没有差别。因为我欣赏爱因斯坦,尽管他在专利局干过,但他似乎并不关注自身是否拥有专利)。概念一出,我认为科学网的博友们肯定有不少想法,诸如:如何选择科研成果的发表领域、发表语言、发表国家等。我就不多谈了。次权我也没有时间深入了。 注:我怎么想到次权的? 1 本人关注土地开发、利用与房地产问题。对通行权、采光权等次权比较关注,这可能与我小时候的经历有关。我的邻居(似乎有些偏执,有点类似豆腐西施杨二嫂,可能还过之)对于别人从她门经过总是心存芥蒂,经常设置各种障碍。我等住在里面的几户人家常感不便,时有口舌之争,但情形依旧。 我曾写过孟母三迁的博文,其实反映了我的心声,我多么盼望“陈母一迁”啊,但是我知道“搬迁是难以承受之‘轻’”,我从未表达过、也从未敢想过、当然也从未因此抱怨过含辛茹苦的父母。我自己购房时,特别希望遇上善良的邻居,但这并不容易。2008年后我搬入新家,楼道的新邻居们我无可挑剔,终于能够清静一些了,因此也多了一些时间进行多方面的思考。 2 在标题中我将科学主权、科学次权与爱因斯坦并列,只是为了引起数理网友的兴趣。不用副(次)标题,主标题是可以独立存在的。 3 后来狗狗(明知百度不可靠,但自从狗狗南渡之后,常常打不开了)之,发现“科学主权”已有文章,这也是可以预料的。人大欧阳志远老师2009年在《光明日报》上发表过《国家主权视野下的科学主权》,他将科学主权定义为:科学主权是指国家在科学研究中能与国际较量的创新能力和足够的自主知识产权。网上还有关于“科技主权”的一些文章,我未及细看。我不太赞同将科学与技术混为一谈,这是两码事,宜将科学主权与技术主权分开进行探讨。 4 激发我写这篇博文的,主要是次权,然而本文对“次权”并未展开,只能对“次权”道一声:对不住了。由此可见,配角转主角是多么之难,即使一小会儿。
个人分类: 人物沧桑|3032 次阅读|2 个评论
《科技汉语语法纲要》——科技汉语句子的时态
gzchengzhi 2011-5-22 20:13
第三部分 科技汉语句子的时态   科技汉语中应该明确反映出句子的时态变化,这是语法严密性的基本要求。   对汉语时态的研究目前已经积累了相当多的成果。这也反映出现代汉语的一个重要的特征。   对于什么是时态,陈立民给出的定义认为汉语时态的变化反映的是在不同的时域变化中,事件的存在方式 。另外早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陈平、张敬仪、王松茂、龚千炎等也专门对汉语的时态进行了专门的研究 。在他们的研究成果中,探讨了汉语时态助词的语法范畴等问题,张敬仪的研究还涉及到了汉语和维吾尔语在动词时态的比较问题。近十年来,随着与英语使用者的交流日渐频繁,一些学者也开始注意汉语时态的问题。一些学者建议设立专门的时态短语来反映汉语句子的时态 。   另外分析汉语句子的时态问题,另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是机器翻译中的汉语时态的处理。对于汉语本身而言,自己已经有一套表示时态的规则,但是这种规则是与英语等语言不同的。如何成功地实现汉语到英语之间的时态转换,这似乎已经成为了机器翻译领域的一个热点。   例如一些研究者探讨了在汉语到英语机器翻译过程中涉及的规则问题 。另一些学者针对采用规则的方式来确定汉语时态的困难性,提出了采用模式分类的方法来确定汉语句子的时态 。针对汉语句子时态变化的复杂性,一些学者也尝试着利用机器来确定汉语篇章的时态信息等 。   与英语句子不同,科技汉语的动词没有时态的变化,因此句子中的时态变化可以通过相应的虚词来进行指定。   单字时态虚词包括:了、已、着、过、当、曾、近、将、正、前、后   双字时态虚词包括:曾经、过去、过往、当时、已经、将要、正在、继续、以来、直到    一般现在时态: 不需要使用时态虚词。    一般过去时态: 可以使用“前”、“曾”、“曾经”、“过去”、“过往”、“当时”等。    现在完成时态: 可以使用“已”、“已经”、“过”(放在动词后面)、“自从”、“以来”    一般将来时态: 可以使用“将”    正在进行时态: 可以使用“着”、“正”、“正在”、“继续”    过去完成时态: 可以使用“了”    虚词的省略方法:   在汉语中,最直接的方式是使用虚词来表示句子的时态。一般情况下,不使用虚词来表示时态的句子是一般现在时态,但是在其他时态使用的时候经常也会出现省略虚词的情况。   1)一般现在时态可以省略虚词   2)过去时态虚词和将来时态虚词的省略依赖于时间状语。如果包含了明确的时间状语,则可能会出现省略这两种时态虚词的情况。   3)在二字时态虚词中,包含了其他的虚词,则有时可以省略其中的一个。如“将要”可以省略为“要”。   4)汉语的时态变化还可以放在一个段落中来分析。如果在一段文字中包含了时间状语,其中的过去或将来时态虚词可能会被省略。不过在科技汉语中,应该尽量避免这种情况。为了避免歧义,如果一个段落中同时包含了现在时态、过去时态、将来时态,则不应该省略时态虚词。   对于时态的组合,则不宜省略虚词,否则难以准确地表达出句子的时态。   7 现在时态   8 过去时态   9 将来时态   10 进行时态   11 完成时态   12 时态的组合 第四部分 计算机技术在科技汉语语法中的应用   13 汉语统计模型   14 N-gram模型   15 汉语的语法检查   16 拼音输入法 参考文献: 陈立民. 汉语的时态和时态成分 . 语言研究, 2002(003): 14–31. 张敬仪. 汉维动词时态的比较 .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1, 4. 王松茂. 汉语时体范畴论 . 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1. 龚千炎. 汉语的时相, 时制, 时态 . 商务印书馆, 1995. 龚千炎. 谈现代汉语的时制表示和时态表达系统 . 中国语文, 1991, 4: 251–261. 陈平. 论现代汉语时间系统的三元结构 . 中国语文, 1988, 6: 401–422. 李梅. 从现代汉语角度考察功能语类–时态的设立 . 现代外语, 2003, 26(001): 22–27. 程节华, 戴新宇, 陈家骏, 等. 汉英机器翻译中时体态处理 . 计算机应用研究, 2004, 21(3): 79–80. 林达真, 李绍滋. 基于模式分类的汉语时态确定方法研究 . 中文信息学报, 2006, 20(001): 67–75. 马红妹, 齐璇, 王挺, 等. 汉英机器翻译中汉语篇章时间信息系统模型 . 计算机工程与科学, 2002, 24(004): 85–88.
6220 次阅读|0 个评论
小学语文课本里的丑陋文字
wliming 2011-5-22 17:04
泉水丁冬,林阴道,迭加,身分,...。据说这些文字都经过了国家语委或者现代汉语词典的认定。如此现代汉语,怎么能避免“撼”“捍”的笑话出现? 国家语委应该尽快对语言文字的使用进行规范。古汉语中含糊不清的文字和词语,应该明确地废除或者界定。混乱的语言,产生混乱的思想,混乱的思想产生混乱的社会。古汉语虽然要学,但是,切不可影响现代汉语语言的正常使用。
个人分类: 社会|10 次阅读|0 个评论
看近些年语言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研究成果有感
热度 1 cuilanzi 2011-5-9 14:07
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网站上( http://www.npopss-cn.gov.cn/chgxj/yy/yy.html )可以看到2003年至今已经结项的部分课题成果简介,共有27项,如下: · 19世纪以来汉语词汇的演变研究——《150年间现代汉语词汇的演变》成果简介 (2011.3.9) · 虚词理论与出土战国文献虚词研究——《虚词理论与出土战国文献虚词研究》成果简介 (2011.2.14) · 蒋藏本《唐韵》研究——《唐五代韵书研究》成果简介 (2010.11.5) · 鄂东方言量范畴研究——《鄂东方言量范畴研究》成果简介 (2010.9.15) · 入湘三峡移民语言及其交际问题研究——《入湘三峡移民的语言交际问题研究》成果简介 (2010.1.5) · 汉语词缀研究——《汉语词缀研究》成果简介 (2009.12.30) · 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词源研究史略——《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词源学史研究》成果简介 (2009.12.30) · 中古汉译佛典词汇研究——《中古汉语词汇研究——汉译佛典词汇研究》成果简介 (2009.12.8) · 《同音文海宝韵合编》整理与研究——《黑水城西夏文辞书同音文海合编整理与研究》内容简介 (2009.11.10) · 20世纪西方修辞学理论研究——《当代西方修辞学的流派与汉语修辞学发展研究》成果简介 (2009.11.10) · 十九世纪的福州方言及其一个多世纪以来的演变发展研究——《福州方言自十九世纪以来的历史演变》成果简介 (2009.10.27) · 俄罗斯语言学通史研究——《俄罗斯语言学通史》成果简介 (2009.10.14) · 隋唐五代碑志楷书构形系统研究——《隋唐五代楷书整理与研究》成果简介 (2008.5.30) · 计算语言学方法研究——《计算语言学方法研究》成果选介 (2008.5.30) · 现代汉语的历时发展演变研究——《现代汉语的历时发展演变研究》成果简介 (2008.5.30) · 湘西苗语、土家语与汉语接触研究——《湘西鄂西杂居区少数民族语言受汉语影响研究》成果简介 (2008.5.30) · 形式语言学研究:理论、方法与课题——《形式语言学研究:理论、方法与课题》成果简介 (2008.5.30) · 语言世界图景的文化阐释:理论与方法——《语言世界图景的文化阐释》成果简介 (2008.5.30) · 汉语体貌研究的类型学视野——《汉语体貌系统的类型比较研究》成果简介 (2007.12.7) · 传抄古文字编——《传抄古文的整理与研究》成果简介 (2006.11.13) · 濒危语言研究的新突破 (2004.7.12) · 汉语水语的历史关系及相关问题 (2004.9.3) · 中日对译语料库的研制与应用研究 (2004.4.29) · 中国境内的语言关系与语言分类 (2004.4.29) · 先秦语言哲学研究 (2004.1.19) · 《论衡》语法特点研究 (2004.1.19) · 宋元明文字学史稿 (2003.12.11) 而每年立项的课题有一百多,比如,2010年语言学立项课题有157项:重点项目有7项,一般项目有103项,青年项目有47项。已经结项并能被选择作为成果简介的课题,一般都是被专家们审定为优秀的。语言历时研究和共时研究的互补,语言资料的开拓和语言理论的总结相结合,成为较多课题得以立项的共性。 2010年语言学中被立为重点项目的课题有:汉语词汇通史研究、汉语方言俗语语料库建设研究、近八十年来关中方言微观演变研究、汉语科技语料库建设研究、三百年来北京话的历史演变和现状研究、维吾尔语、哈萨克语、柯尔克孜语言资料平台建设研究、数字多媒体记录汶川县羌语资料库的开发与应用研究,光各种类型语言资料库或语料库建设的项目就有3项,语言通史或断代史研究的有3项,剩下的1项是贴近时代发展而设定的课题,性质等同语言资料库建设,换言之,目前语言学方面的立项研究更着重于语言资料的建设和积累,史的研究也应是建立在语言资料的基础上得以延伸的。 万丈高楼平地起,任何理论的确立怎离得了基础资料的积累和研究,从立项的课题来看,此言不虚,这也表明中国语言学界的研究越来越扎实了……
个人分类: 学海语言|1538 次阅读|4 个评论
现代汉语就是日语,论中日关系
热度 3 yue 2010-9-20 22:27
中国人是世界上最不感恩的民族。 我们只知道中国向日本输出文化,但是不知道日本向我们输出了现代科学。 周恩来的诗:大江歌罢掉头东。是说什么事?是指周恩来曾经试图留学日本。但是他最终去了欧洲。 而此前中国的目的地主要是日本。 李大钊、陈独秀是谁培养的,不是日本吗? 最感动鲁迅的人是谁?不是那个日本人藤野先生吗? 对郭沫若最忠贞的女人是谁?不是那个日本女人安娜吗? 鲁迅没有娶上日本女人,但是他的弟弟却娶了。 再往前看,蒋介石留学日本,孙中山把日本作为根据地。康梁亡命的还是日本。 这是人员方面。文化方面又是什么样的? 我们不必过于琐碎,而是找个角度:现代汉语。 中国在近代,本来比日本更早接触西方现代科学,但是日本后来居上。然后把现代科学输入到中国。 科学、哲学,这些词语,都是来自日语。这是日本人自创的。 而政治、经济,这些词语,是日本人借用中国固有的用法经过改造以后创造的。 这些词语都传到中国,成了现代汉语的主体。 现代汉语是现代科学技术的术语支撑起来的,由此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了汉语。 这方面的关系固然需要继续的深入研究,但是我们完全可以说,现代汉语很大的来源是日语。 民族主义在历史上给世界带来太多的灾难,现在中国的民族主义甚嚣尘上,恐怕也不是大家的福气。 为了破除极端的民族主义,知识分子有必要宣传理性和平的民族主义。 附录 周恩来迎日本首相田中角荣的宴会上的祝酒词: 中日两国人民应该世世代代友好下去 (一九七二年九月二十五日) 日本首相田中角荣阁下应邀来我国访问,谈判并解决中日邦交正常化问题,我们感到高兴。我代表毛泽东主席和中国政府,对田中首相以及其他日本贵宾们表示热烈的欢迎。 田中首相来我国访问,揭开了中日关系史上新的一页。在我们两国的历史上,有着两千年的友好来往和文化交流,两国人民结成了深厚友谊,值得我们珍视。但是,自从一八九四年以来的半个世纪中,由于日本军国主义者侵略中国,使得中国人民遭受重大灾难,日本人民也深受其害。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样的经验教训,我们应该牢牢记住。中国人民遵照毛泽东主席的教导,严格区分极少数军国主义分子和广大的日本人民。因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尽管两国间战争状态没有宣告结束,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来往和贸易关系不但没有中断,而且不断发展。最近几年来,每年来中国访问的日本朋友人数超过其他国家朋友,中国同日本在平等互利基础上的贸易额也高过其他国家。这就为中日关系正常化创造了有利条件。 当前,世界形势正在发生巨大变化。田中首相就任以后,毅然提出新的对华政策,声明要加紧实现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邦交正常化,表示能够充分理解中国方面提出的复交三原则〔 370 〕,并且为此采取了实际步骤。中国政府本着一贯的立场,作出了积极的响应。实现两国邦交正常化已经有了良好的基础。促进中日友好,恢复中日邦交,是中日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现在是我们完成这一历史性任务的时候了。 首相阁下,你来华前说,两国会谈能够达成协议,也必须达成协议。我深信,经过我们双方的努力,充分协商,求大同,存小异,中日邦交正常化一定能够实现。 中日两国的社会制度不同,但这不应该成为我们两国平等友好相处的障碍。恢复中日邦交,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04 〕的基础上建立友好睦邻关系,将为进一步发展我们两国人民的友好往来,扩大两国经济和文化交流,开辟广阔的前景。中日友好不是排他的,它将为和缓亚洲紧张局势和维护世界和平作出贡献。 中国和日本都是伟大的民族。 中国人民和日本人民都是勤劳勇敢的人民。中日两国人民应该世世代代友好下去。在这里,我谨代表中国人民向日本人民致意,并衷心祝愿日本人民在前进的道路上取得更大的成就。 今天,中日两国领导人已开始就实现两国邦交正常化问题,进行具有重要意义的会谈。我们期望,我们的会谈将取得圆满的成功。   *这是在欢迎日本首相田中角荣的宴会上的祝酒词,刊载于一九七二年九月二十六日《人民日报》。
个人分类: 普罗米修斯 哲学|4344 次阅读|10 个评论
母语教学改革之路(2)--母语教学的中国经验
tongqb 2010-3-8 10:12
母语教学改革之路(2) -----从小学到初中9年全部学习文言文的建议 当下,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的青少年中的绝大多数只能接受九年制的义务教育。他们中的多数人在接受九年义务教育之后,就要走上劳动的岗位,回过头来再系统学习语文等课程的机会就不多。因此,应该充分利用九年义务教育的时机,尽可能多地学习中华民族文化。通过九年的义务教育,通过语文、历史等课程的教学,应该让青少年接受和理解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发展所形成的最基本的精神文化的精华,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我们的青少年具有起码的由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所塑造的人文素质。我们这里所说的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全部和大部,只是最基本的精神文化的精华,即按照常理一个现代中国公民应该知道的本民族的文化最重要的最突出的也是最基本的。例如,他们应该知道汉字的音、形、义及其最基本的变化,他们应该知道中国文化中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精华,应该知道法家和兵家的思想精神,应该知道四书五经是什么,应该知道《诗经》是中国第一部歌谣总集和屈原是中国第一位伟大诗人,应该知道何谓赋比兴风雅颂,应该知道司马迁是汉代中国最重要中国史传文学作家,应该知道汉魏风骨和盛唐之音,应该知道汉语的声律与典故,应该知道骈体文与古文的不同,应该知道唐代发生的古文运动,应该知道古诗和律诗的区别,应该知道诗与词的区别,应该知道套曲与散曲的区别,应该知道传奇和话本的区别,应该知道仕与隐,应该知道明代的四大传奇,应该知道中华民族所推崇的气、神、韵、境、味,总之,应该让学生知道中华民族文化是如何形成的,又形成了一些什么最基本的理念与精神,等等。因此,应该把语文教学(包括教材编写)作为九年义务教育的一部分,应具有客观的标准,而不应完全是人为的安排。应该以客观形成的篇什,统筹安排,而不是以包罗万象的生活主题,主观地随意地作出排列。必须保证我们有限的教材能给予学生以中华民族文化最基本最必要的东西。 语文教材应该是中国文学史上重要作家和作品的载体。编写的秩序基本上应该是是先是古代,后现代,安排一系列重要作家的杰出作品。这些作家的作品不是那种符合人为设置的主题单元的勉强之作。首先,教材所所选择的作家,必须是学界认同的文学发展史有重要地位的作家,凡文学史上、文章史上无地位的作家一律不入选;其次,课文所选取的作品一律是这些作家的代表作或最为优秀的作品,凡经不起历史检验的作品一律不入选。第三,如果要分单元的话,是否可以考虑按作家来分单元。例如古代的《诗经》、屈原、司马迁、曹氏父子、陶渊明、李白、杜甫、白居易、韩愈、柳宗元、李商隐、李贺、杜牧、欧阳修、王安石、范仲淹、苏轼、李清照、关汉卿、施耐庵、罗贯中、曹雪芹、等等都分别可以是一个单元,五四时期,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沈从文等作家也都可以分别列为一个单元。教材的选文及单元不是编者主观的筛选,而是历史的和时间的筛选。历史与时间才是最公正的。或许有人会问,这样的选文思路难于实现语文的现代化,难于切入青少年的生活。我不这样看。早就有人指出今天人们的一切情感差不多都已经包含在历代作家的作品中。从一定的意义上说,正是屈原教会我们如何为国家去探索去奋斗去献身,正是司马迁的史传文学教会我们如何去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正是曹操父子的诗篇教会我们如何去建功立业去慷慨悲歌,正是诸葛亮文章教会我们如何为事业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是陶渊明教会我们如何远离尘嚣如何去亲近自然,正是李白的诗教会我们如何去洒脱如何去思乡,正是杜甫的诗教会我们如何去感同身受地去同情人民,苏轼教会我们如何去诗意的眼光去看明月、看山川、看历史、看现实等等。且不说我们将选编优秀的现代作品,紧紧跟随时代的步伐,跟随今人生活的步伐,更重要的是中国古典的作品,只要是优秀的,经过教师的阐释,就必然会具有某种现代意义。根本的问题是对于古代的作品必须而且也必然要进行现代的解读。 当然,我们在编写语文教材的时候,必须特别要考虑小学阶段的教材。我们认为目前的教材,包括新编的小学语文教材,都低估了小学生起步时候的语文能力。开头的课文总是什么来,来,来,来上学之类,写字训练也总是从人、手、口、刀、牛、羊开始,实际上现在的小学生在入学之前已经有了一个幼儿园阶段,孩子们在幼儿园里已经学会了许多知识,也有了一定的语文能力。因此我们认为小学的语文教材起点要提高。不需要编那些太浅显的顺口溜之类。小学语文教材在选文方面应选择文学史上已经有定评的儿歌、寓言、童话、小散文、诗歌,并利用儿童的记忆能力最好的时期,尤其要尽可能多背诵一些有一定难度的古典作品中名篇、名段、名句,先背诵下来再说。也许其中一些他们还不能完全理解,在教师讲解之后仍然不能完全理解,这也没有关系。因为随着日后他们的成长和阅历的增加,他们肯定会理解或完全理解。童年的心理特点之一就是记忆力特别好,如何挖掘小学生的记忆的潜力,是我们编写教材中应特别加以注意和解决的问题。如果在他们在小学的求学时期,课文如果都是浅显的白话文,这不但毫无疑义,也大大浪费他们童年宝贵的时间,忽视了他们记忆力的优势。因为,白话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学习,可以再跟亲人、朋友、同学交流中学习,可以在看电影、电视中学习,可以在互联网中学习,可以在坐公交车、狂商店中学习,可以在一切生活场合中学习,何必要用那么多的课堂时间去学习过多的白话呢?从来没有上过学的文盲,不也会说流利的白话吗? 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 今天我们所景仰的五四一代人学人和作家,他们的童年都是在私塾中读古书成长的。鲁迅童年读的第一部书是《鉴略》,随后是一系列的其他古籍。蔡元培4岁入家塾,先读《百家姓》、《千字文》、《神童诗》,然后读《四书》、《五经》。胡适从三岁进私塾,私塾九年,他先后读了《学为人诗》(胡适父亲胡传编撰)《原学》(胡适父亲胡传编撰)《律诗六钞》(姚鼐选)《孝经》《幼学琼林》《小学》(朱熹编撰,江永集注)《论语》(朱熹集注)《孟子》(朱熹集注)《大学》(朱熹集注)《中庸》(朱熹集注)《诗经》(朱熹集传)《书经》(蔡沈注)《易经》(朱熹本义)《礼记》(陈皓注)《纲鉴易知录》《御批通鉴辑览》《资治通鉴》。郭沫若童年时期最初读的是《三字经》、《诗品》、《唐诗》、《诗经》、《书经》、《春秋》、《古文观止》。叶圣陶童年先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然后是读《四书》、《诗经》和《易经》。我们如果有耐心的话,可以一路查下去,会发现五四那一代人最初读得滚瓜烂熟的书,都是古代典籍和诗词。可后来他们专用白话文治学或创作,不但一点困难也没有,反而为他们日后的研究与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像鲁迅、郭沫若都是在日本读医学的,后来转到文学创作和历史研究上面,也取得巨大成功,成为一代文豪与学者。这其中的缘故就和他们童年熟读许多古代典籍密切相关。我们要知道,古代汉语是现代汉语的根基所在。不必什么研究,任何一位有一定古代文化修养的人,都会发现我们现在所用的许多词语,就在《诗经》、《老子》、《论语》、《庄子》、《孟子》、《左传》等一系列的典籍中来的,从古代的诗词歌赋中来的。现代的学问与古代的学问一脉相承,所谓鉴古知今。所以我们是否可以说,如果我们在小学、中学就开始用最能体现中华古代文化精华的篇章作课文,那么,这样给予他们的似乎是铜的东西,可将来总会有一天变成金的东西。 可能有人会说,在现在,让孩子们去读那些古典的作品,与现代的生活失去联系,孩子们会感到枯燥,引不起他们学生的兴趣。这种看法看似有理,其实未必。学习的对象与现实的距离太近,就可能落入所谓自动化的套板反应,才会令孩子们感到枯燥乏味。例如,一个期待了很久要开始学习生活的一年级小学生,如果他第一次端坐在教室里,开始他的第一次语文课,结果老师教给他的是来,来,来,来上学,大家来上学,他会觉得兴味盎然吗?他放学了,回到家,爸爸或妈妈问他:你今天学习了什么呢?他一定会觉得很难张口,因为来,来,来这句话让他觉得太没有劲儿了。学习内容与他入学前的期待相去甚远。他觉得他已经上学了,已经是大人了,可以开始进入学问的门槛,可在学校里学到的第一句话,却是让他感到没有学问,让他有点泄气,甚至有一种失败感。他不愿跟他的爸爸或妈妈重复这句没劲的话儿。假如我们小学一年级教材的第一句是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或者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那么孩子们就觉得一跨入学校的门槛,就与现实的世界不一样,就似乎一下子进入学问的深处,他觉得深奥,觉得困难,觉得陌生,觉得不易理解,但同时觉得有意思,有兴趣,有挑战,这会极大地提高他对学校的认识,对学习的认识,极大地提高他学习的积极性。他回到家里,他会主动地滔滔不绝地饶有兴味地向爸爸和妈妈讲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什么意思,他可能讲得不太清楚,这没有关系,爸爸和妈妈会加入讨论,他终于大体弄明白了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他觉得学到了一个做人的道理,他觉得他长大了,学习真有意思,学校真有意思,他觉得学习是一场挑战,要憋足劲儿来应对这场挑战,以便向学习进军。事情难道不是这样吗? 在小学结束的书后,我们的孩子们,已经起码会背诵《论语》、《孟子》,会背诵《唐诗三百篇》,会背诵《古文观止》,等等,在学生们站在这些中国精神文化的起点线之后,他们完全能够接受后面所作出的更进一步的更富有挑战性的安排。我想这样的安排不比现在的以生活、价值为单元的课本更富于中国语文经验吗?
个人分类: 未分类|4137 次阅读|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22: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