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学以致用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星言、星语与星月(七十九):农民伯伯都是中午劳作
fqng1008 2018-9-14 15:51
昨天晚餐,小星言剩了一点饭不想吃。 星語姐姐一本正经地教导:“星言,你知道的。农民伯伯都是中午劳作,很辛苦的,你不应该浪费粮食。”大家哄堂大笑。 “本来嘛,你看我吃得干干净净。” “我平时也吃得干干净净,今天……” 小姐俩很早就会背唐代诗人李绅的《锄禾》(我们小时候传说的是我们聂家的聂夷中所作),是严姨教她们的。没想到,星語姐姐这样“学以致用”。 暑假里,严姨还教小姐俩背熟了《木兰辞》和《观沧海》。真的很谢谢严姨,小星言还不到3岁呢,已经能够背好几十首诗! 附曹操: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附佚名(南北朝):木兰辞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 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 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 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个人分类: 谈情说爱|2429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位老园丁的收获
热度 1 人为峰 2018-1-26 16:36
教学的目标:1. 教书育人——有理想、有毅力、有动力;2. 授之以渔——学生“会”自学。 教学的理念:学以致用、讲究实效、实事求是。 教学的方式:因课施教,系统、全面、动态实施课堂教学、作业、实验、考试和考核等教学环节。 教学效果的评价:学生从“要我学”、“逼我学”、“压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从“你教我学”到“你引我学”的转变。 ...... 天津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2017-2018第一学期《生物医学电子学》的学习体会 1班 杜 XX 怎样努力都不过分! 经过一个多月的低功耗心电放大电路搭建、测试的过程,让我感受最深的可以说就是李刚老师总是会提起的这句话了。学无止境,努力也永远没有努力到头的那一天,无论如何努力都不过分。从最初的电路设计资料查询到之后的无数次的调试改变,更换元件更换导线甚至更换整体电路,这都是需要努力需要用心的,如果没有足够的心思放在自己要做的事情上,是无论如何都无法做到极致的。当然因为时间以及自己的个人能力等原因,这次的大作业还是没有能做到最好,距离所谓的最好还有太远太远的距离。但是通过这次的学习实验的过程,让自己真正了解到了许多许多实际中会遇到的问题以及可以说是生活中的经验。也是通过这次的学习,让我切身的感受了解到之前的作业中李刚老师严令禁止使用仿真软件来学习的原因。实际的问题永远都不能简单的通过仿真软件来解决,一定要通过自己亲自的去触摸,去操作才能感受真相,这是仿真和普通的书本学习无法带给自己的! 只有做,才能知道自己的不知道! 当最初开始接触到这个电路设计的时候,其实心中还是总是想着无论是书本上还是网上以及往届学长学姐的经验都已经有那么多现成的东西在那里了,应该会很简单就可以做出来。但当自己做的越来越多越来越深越来越去尝试,就发现事情完全不是这么简单的。最初的时候以为这些所谓的工作点线性工作区什么的都是很基础的模电学习的内容,因为有模电的基础,应该用起来问题也不大,但万万没想到在实际操作中,这个最基础最初步的东西却成了占用我时间最长的工作,几乎所有的更深的学习和了解都是在这些基础上的,如果不是亲自动手去做,是永远都不会知道那些从这些看似最基础最简单的东西里面引申出去的更加细微更加需要学习的东西的,自己去动手,自己去真正做了,才能学到真才实学! 没有思考就没有学习,没有时间和精力的足够投入也没有学习! 在真正接触到这门课之前就有听过说医电会占用大三上学期大部分时间的说法,尤其是最后的题目确定之后,医仪人更是要在寒风中抱着面包板从最西边的鹏翔宿舍区走到最东边的综合实验楼,即使自己被风吹被雨淋也不能让自己的电路受到任何损伤,因为这是自己的最重要的心血。在真正开始做之前,其实是没有这种感受的,总觉得做这些其实并没有那么麻烦没有那么多的奇奇怪怪的情况,毕竟许多东西可以说已经是十分成型的了。但是真正动手开始做之后,才知道所谓学习,在除了最基础的了解和前期准备以外,足够的时间精力投入是十分重要的,而自己的思考则是重中之重!只有自己的思考到位了,才能做出真正是自己的作品,才能比别人的更好! 十分感谢李刚老师的倾心指导,感谢李刚老师为我们争取到可以自由使用的实验室,也更感谢李刚老师可以让我有机会在应试教育横行的当今时代可以真正的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学习到真正的知识,让我通过医学电子学这门课的学习,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学习到了在过去十多年学生生涯中都没能学习到的关于学习、关于人生的重要的事! 感谢李老师! 高 XX 刚抽到题的时候是非常紧张的,因为这一个学期学的与滤波相关的东西很多,但和自动控制这门课相关的课程设计是从来没做过的,也只停留在一些表浅的理论知识,而在医电课堂上思考和实验过得那些问题都证明了理想状态和实际情况是有较大的差距的,从一开始连示波器都不会用到如今可以做出一个简单的作品,这个过程虽然有很多困难,但做出结果的那一刻的心情是激动的,终于觉得自己的大学生活学到了属于自己的知识。医电这门课和其他的课真的有太大区别,学过其他的课都是考前记住固定的题型找找规律,考完就忘了,不知道自己到底学会了什么,但在医电课的一点点探索中掌握了分析问题的能力,做出作品的一刻甚至觉得这些知识不再枯燥,甚至非常可爱。 从一开始就烧掉整块单片机的开发板开始,便知道学习知识并不容易,真正理解了“你不做就不知道自己的不知道”的意思,思考到一个路子上行不通就要换思维路径,要勇敢地提出自己的问题,我之前总觉得不好意思,更知道了不要想当然。如果出了问题不是自己瞎想,而是早点请教可能就不是在验收那天知道自己那么大的不足,自己所谓的创新在前人的发展下其实是根本不值一提的,在李老师耐心的解答和鼓励下,我才有勇气在验收之后抱着很大的好奇心完善它,做完之后发现啊!原来真的是这样! 其实在没上医电之前就听说这门课有多难,心里面畏惧的成分是很多的,其实上完这门课觉得虽然过程很辛苦,真正学会东西是很开心的,看起来严厉的李老师其实是非常耐心和蔼的,并且很有自己的方法。学到的不仅是对原理和元器件性能的掌握,更重要的是思考的深入多层的方法,坚持不懈的态度,更不能出一点结果就觉得满意了,应该不断完善自己,要在掌握前人经验的知识基础上进行创新,不要自以为对错。更要相信自己,不能遇到问题觉得自己解决不了就放弃了,其实有时候再深入思考一点就能成事。 如果还有机会,真的很希望继续跟着李刚老师学习更多知识和思考问题的方法,在医电这门课上获益匪浅,能修到,很幸运。 韩 XX 在这次大作业中,我的作品其实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 首先就是想要通过单片机进行分档,我也进行了实践,我通过模拟开关和按键完成各个档位的控制。但是,连接到电路中就会出现电流流向单片机导致恒流源电路不工作的情况,没能解决这个问题是我最大的遗憾。再有就是我的波形还是不够漂亮,有一些干扰没能滤掉。没能焊 PCB 导致电路不够稳定。但是,我也为我现在做的事情感到高兴,我切身的感受到了我的成长。 通过一个学期生物医学电子学的学习,我的感受颇多,有一种向死而生,脱胎换骨的感觉。自己在学习生物医学电子学之前,我自认为我的基础知识不是很牢固。刚开始的时候,能回答上老师的问题,都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更不敢想象自己最后能够完成这样的一个大作业。感谢李老师这一个学期的悉心教导,而且为我们做了很多,为我们开设实验室,还基本每天晚上在实验室为我们解答疑惑。 我觉得李老师说的很对,我们一直在进行傻瓜式的学习,模电、数电、信号处理等等学科的知识都停留在书面之上。我也是在实验室进行试验,完成老师的作业,才真正的理解老师说的那句话, 不实践(实验),无作业。 只有一次次的在实验室,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才能知道这个知识的真正意义所在。我在这次大作业中体会最深的,便是理论与现实的差距。原来的学习,现在看来都是“想当然”,理论计算的截止频率,增益倍数,与现实往往差距很大。我要测量的是脉搏波,工频干扰,我导线的接触,面包板的接触,都是在理论中无法体现的,而这些,都是我需要考虑的问题。 而在这次完成大作业的过程中,我遇到了很多问题。我自己通过一次次的实验,一次次的调试,一次次的解决问题,达到现在的效果,我很高兴,也很自豪。我可以切身感受到自己的成长。真的可以说, 碰到的问题越多,可能学到的越多。思考的越多,学到的越多。 我在这段时间有过沮丧、无助,但是更多的是喜悦。从原理图到搭电路,到测试电路。一步步走来,多亏了这个课的存在。虽然现在课程结束了,但是我也希望自己可以把生物医学电子学的学习劲头拿出来,同样用在别的学科中。真正做到为自己而读书。 何 XX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上大学以来,大一大二的课程一直都是基础类课程,学习方法与高中大同小异。或许也是由于是基础类课程,虽然在学习,虽然知道它们是有用的,但是自己一直在想,我这些课程有什么用,我学的专业能做什么。课程与现实使用之间仿佛有一条鸿沟,让我有些迷茫。 生物医学电子学不一样。不同的学习方法虽然让我们有些措手不及,但是毫无疑问我们学到了很多东西。从起初的作业开始,我们所有人都在一遍遍地问为什么,从怎么调节示波器,到怎样设计电路,五花八门。但是到了最终设计大作业的时候,再也没听见有谁问那些低级问题。 上课的时候也不一样,并没有笼统的知识灌输,有的是老师的问题。或许坐在第一排很明显,老师问的问题经常把我难住,但是有的时候也有紧张的原因,下课后一思考就发现非常简单。即使经常被难住,我从来没有想过不去抢第一排的位子,学到知识才是最重要的。 去实验室的时候,困难重重,每一个电阻、芯片都显得十分宝贵,指不定哪一天做实验的时候就发现实验室的器件不够了。有时候即使拿到了器材,也不能保证实验室的机器是正常的。在烧了几次器件之后,我养成了先检查机器的习惯。现在去实验室坐下之后,我已经能相当熟练的检查机器。 作业一个一个完成之后,终于到了最后的大作业。拿到题目的一瞬间,我们没有比较题目的难易程度,因为我们根本就没办法去衡量。在那之后的每一天,实验室里充斥着我们的声音。我个人还是很享受做实验的时候的,虽然有的时候实验结果会以失败告终,一下午的努力又回到了原点,但是做出来的时候内心的喜悦也是无价的。由于器材需要自己进行购买,然而买来之后又因为电路等问题发现买来的东西不能使用也是正常的。不过所幸,选择初期吃亏之后,选择后期就懂得对于其各项指标挑三拣四了。 也是在最后的大作业设计中,我们才体会到设计的不容易。除了复习考试的时候,我几乎每天都去实验室报道。也是在一次又一次的报道中我体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不同,明明计算好的数据,却在实验的时候达不到预期效果,因此又要自己慢慢调试。有时候一个电路卡一个星期都是可能的。在泪水与汗水的共同浇灌之下,终于作品开始成型了。最后看到大家拿来的作品,我意识到我们大家都是有潜力的,只要不放弃,只有学多学少的问题,不存在学不到的问题。 老师说的最多的是“不实践,无作业”,最后的成品便是在这句话最好的答卷。虽说我们完成了题目,但是想一下现在已经存在的成品与我们的作品之间的差距,我们的提升空间还有很多。如何更好地运用自己的理论知识,如何使自己能够追赶上前人的脚步,这是我们现阶段的要求。但是只要我们想的到,经过努力,我们一定可以做到,纵然路途坎坷,但只有前进才能向目标靠近。 胡 XX 我抽到的题目是交流恒流源与生物阻抗信息测量。刚拿到这个题目的时候,我甚至连它是什么都没有概念,后来看到题目要求知道要做什么,但是什么都不会的我不知道要如何开始。因为这是一道竞赛题,所以我上网查找了一些资料了解了大概内容,对我的题目有一个了解之后,我觉得以我的能力很难做出来。但是想到李老师上课时对我们的教导和那些督促我们要学真才实学的话语,我决定打起精神来化繁为简,脚踏实地的去学习。 在参考了很多资料后,发现它其实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所以将整个系统分成了几个模块,然后一部分一部分去实现。我遇到的第一个困难就是实验器材、元件和芯片等的购买。第一次去实体店买元件时,除了自己要什么型号的元件之外,其他的很多的参数,我都一概不知。从这一件小事就可以看出掌握学真才实学和学会实践真的是特别重要的事,以前那种光会做题的学习是完全行不通的,我们以前学的知识太过流于表面了。 在实际实验中也遇到了很多问题。先是恒流源电路,一开始试了很多种电路其恒流效果都不好,最终通过改进选择了上述报告中较为简单易于实现的电路。在我自己动手完成了这次设计之后,我才发现其实在我们身边有好多东西实际操作起来是与理论截然不同的。 这两个月几乎每周都有相当一部分时间是在综合实验楼度过的,从一开始的些许厌烦到最后的乐在其中,当我从什么都不懂然后通过自学把自己的设计实现,那种感觉真的非常棒,我很享受这个过程。但是我知道我做得还不够好,不够细致,还没有足够努力。李老师曾经告诫我们:“怎么努力都不过分!”所以我还会更加努力地学习。李老师的这门课,不仅仅是教会了我们一项技能,更重要的一点是为我们培养了一种勇于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吃苦耐劳的学习精神。我相信,有了这种学习精神,无论我们以后走向社会遇到多少困难,都会迎难而上,使问题迎刃而解的。 靳 XX 从开始学习生物医学电子学这门课程到现在已经4个月了,着手做这个课程设计也已经有了2个月的时间,在感叹时光飞逝的同时我不禁自问,这期间我学的知识和长的经验足够让我底气十足地说出“这段时间我过得很有价值”吗?我玩命地努力了吗?在学习的过程中我思考并且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经历了吗? 在这60天里,我已经记不清有多少次在实验室里一待就是一天,离开时才发觉已精疲力竭;记不清有多少次遇到怎么也解决不了的问题几乎要被逼疯,但在自己解决了之后又满心欢喜雀跃;记不清有多少此被程序调不完的error折磨到凌晨;记不清和同学一起讨论了多少问题;记不清烧坏了多少运放;记不清为了接水浴用的水在实验室和水房往返多少次;记不清在实验的间隙帮别人当了多少次心电、脉搏波的被试…… 在刚抽到体温计这个题目的时候,我心里觉得会比别人的题目容易一点,但是小答辩的时候,在李老师的提醒下我才了解到,体温计这个题目的难点在于温度的标定和调节,在后期调试的过程中我也切实感受到了这一过程的复杂和困难。对于看似简单的事情不能草率对待,更不能抱有侥幸心理,可行的实践总是建立在严谨的思考与论证上的。 另外一点引起我思考的是衡量温度的方法,起初我只是打算用室温和体温这两个温度点作为校准点,但是在李老师的指导下,我了解了温度校准最标准的方式——利用较大容器水浴并且将两个测温端用铜丝连接,这些看似都是很小的细节的改进对整个校准过程都有着及其有效的作用,这也提醒了我一定不要忽视细节,对待科研要有一颗严谨的心。 在一开始的电路设计中,我默认在每个电路中都加入了放大电路,但是想到了李老师曾经说过“每个器件参数、电路形式必须有设计依据”。我发现热敏电阻的测温电路最后输出电压是作为A/D转换的输入,而PCF8591能够转换的电压范围是可在毫伏级的,所以放大电路的意义不大。 在不断修改调试电路的过程中,我渐渐理解了李老师说的要学以致用,讲究实效,实事求是的道理。以前一直觉得自己课本知识学的不错,后来才发现学的很死板,很多只知道公式却不知道怎么应用。只有在实践中不断的探索,经过一系列的错误,最终才能真正学到知识。只有把知识和勇于实践、勤于思考结合起来,才等于掌握真才实学。 在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中,我也将继续保持着这份努力和积极的心态,对于学习和科研,怎么努力都不过分。 克 XX 看似简单的电路,但是动手接的时候真的很让人头疼。两个月左右的时间,几乎每个实验室开的晚上都呆在实验室里,从一开始的迷茫,到一心一意搭建电路,再到拼命找图像出不来的原因,期间有失望有郁闷,也有激动和成就感,当然最多的还是收获。下面是一些调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感悟。 最初开始调试的时候,用的是LM324,因为它成本低而且有现成的,但是放大倍数稍微高一点就失真,而且电路的不对称性很容易被放大。 第一块前及放大电路我就搭了很久,从不出图像到各式各样的波形的干扰,还有截止频率过低,导致我一次一次的拆了重做。最后,由于不够细心,没发现犯了个最低级的错误,有一条支路被我弄成了短路,经过更改后,再次的调试,虽然伴随着的干扰,但还算是出形了。一开始接示波器输出正常,但接入人体只有一根直线,李老师让我学会调试电路,接入人体后一级一级观察输出、用万用表测量电压,找到问题所在,这样接连好多天,终于是初步出现了心电图像。 分别测试好了前级电路和低通滤波,右腿驱动后,连到一起进行整体测试,但是刚开始以为接到右腿驱动只会起到抑制干扰作用,就没有接进去来着,后来老师告诉我它还有提供偏置电流的作用,不然没有办法工作,所以我又加进去了,但加进去以后图像受到很大干扰,拿掉以后图像相对前面来比清晰点,后来试着改了一下电容的值和线路的更改,图像就出来了。由于前半部分让我花了很长时间做出来,导致陷波这块我没来得及做完。这一点,让我很惭愧。 生物医学电子学这门课,不像之前的任何一门课。整个课程的要求就是对自己要严格起来,独立完成最后考题。通过这次实验,感受到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和自学能力比起之前有了明显的提高,有什么不懂就会去主动查资料,亲自验证,如果还是不行,就找同学或者老师请教。虽然最后验收时并没能像其他同学那样完美的做出来,这一点是遗憾,但是通过做这个心电放大器让我学到了好多,他还给予了我一个体会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的机会,让我更深层的次的了解到了每块电路部分,元器件的作用以及如何选择器件和分辨器件。很感谢李刚老师严谨的作风深深的影响着我,以后我也会继续这样要求自己,不辜负老师的期望。 李 XX 拿到问题之初,我首先考虑了该设计总共需要哪些模块,其中放大器、低通、高通、陷波是李老师上课讲过并且我们自己动手搭建过得,稳压电源及隔离、光电隔离模块是我以前未曾接触过的。接着我翻阅了生物医学电子学教材、模电教材,并且咨询了上届的学长,大概设计出了电路总体框架,又花了一些时间把参数设计好。但搭建电路显然没有这么简单,我在亲手尝试的过程中依然遇到了很多问题: 1. 低通和陷波电路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好搭建。理论值和实际操作总是差很多,即使设计参数是丝毫不差的,但电容电阻必然存在误差,所以需要操作时不停地调整电阻阻值。 2. 光电隔离电路我在电子学教材上找到了参考电路,要调整电位器来找到适合的工作点。在这个过程中我遇到了不少麻烦,总是找不到合适的点,为此我咨询了李老师,根据电位器的分压,调整电位器终于找到了合适的点。 3. 每个单元电路搭建并测试后,第一次串起电路时,根本什么都没有。我两个单元两个单元进行测试,发现只接通前置放大及低通滤波、不输入信号发生器的信号时,在低通的输出端仍能接收到50Hz、2V的正弦波,但是单独测试前置放大和低通滤波都没有发现问题,我猜测可能是导线接触问题,于是重新搭了前置放大的导线,解决了问题。 本学期刚刚接触这门课时,初次认识李刚老师,着实惊讶于李老师不同于其他老师的地方——严格要求学生,极为看重实践。一学期下来,渐渐适应了李老师的严格之后才明白,这不是要求我们,而是教导我们要 学以致用、讲究实效、实事求是 。没有实践我就不会发现我以前学的都是理论知识,没有实践我就不会发现我根本没有学会什么叫电路,没有实践我就不会发现我根本没有思考没有学习—— 没有思考就没有学习,没有时间和精力的足够投入也没有学习 。 于是我除了在课堂认真听讲之外,课下又重新翻开了模电数电书,希望借此机会能巩固自己的知识。这个过程中我发现,只要学会思考,每一次温故都是一次知新的机会。 除了理论知识的复习,在李老师的争取下,我们这学期获得了极多的去实验室的机会。设计电路、设计参数并不像想象中那么容易, 每个器件参数、电路形式必须有设计依据 ,这就是理论知识得到实践的过程。只有在实验室才能明白什么叫“ 不实践(实验),无作业 。”只有亲自动手实践,才能发现问题。 碰到的问题越多,可能学到的越多。思考的越多,学到的越多 。 实验对于之前只知道学理论知识的我们来说是一个较为困难的事情,这个过程中我们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就像我们今后的人生一样。我们所能做的,不是唉声叹气、怨天尤人,而是埋头苦干、提升自我——就像李刚老师说的那样: 怎样努力都不过分! 感谢这门课,当然更应该感谢李刚老师,您叫醒了活在书本中的我,让差点迷失在枯燥学习中的我重新找到了前行的道路,走向新的未来。谢谢老师! 李 XX 最开始抽到转速仪这道题目的时候,我是异常的茫然,因为从小到大的学习过程之中,我所习惯的永远是对着课本上的知识与公式,去完成别人已经设计好的题目。哪怕是进入到了大学,也从未考虑过,去自己思考,利用自己学过的知识,去设计电路,分析电路,得到自己所需要的产品。自从我接触到了李刚老师的生物医学电子学这门课程。 在课堂上,李刚老师会问我们有关于模电的知识。刚开始上课的时候,李刚老师说他会问有关模电的问题。我们都表示有些不屑,大有放马过来之势。结果当李刚老师给出他的问题之时,底下坐着的我们都是大眼瞪小眼,一副哑口无言的样子,不知道如何回答。可是,我并没有觉得是自己掌握知识过于的浅显,只是觉得李刚老师在为难我们。而且李刚老师总是在从后往前喊人回答问题,这就会有人早晨6点多起就去占位。像以前一样,我也很不以为意,总觉得李刚老师是在刁难我们。在知识上有所空白时,总是给自己找借口,并不是自己不会,而是我太久没看过书或者是老师没有讲过,导致自己忘记了或者不会,但是只要自己去看书,就一定会这个知识点。就这样安慰自己,将所有的责任都归咎于老师。 知道去实验室做转速仪的时候,才发现自己以前学的都是纸上谈兵。对着电路基础,模拟电路,数字电路,生物医学电子学的书以及上网翻阅了一大批资料。但是,开始的电路都是直接抄上来的,连参数都没有修改,没有考虑电路的可用性,例如说电路之中的T型网络有没有作用都没有考虑。正如李刚老师所说的,做任何事情,尤其是学习,我们都应该深入去思考,最少思考三层。但是一开始,我并没有将李刚老师的这句话记在心里,我去买了很多的芯片和电阻电容,如果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现象,我就换成另一种电路,也没有去思考为什么出不来,如何修改电路能得到我想要的现象。经过开题答辩之后,李刚老师训导我,只会抄电路是不行的,还要不断深入思考。没碰到一个问题,就应该深入思考最少三层,正如李刚老师所说的:电路是设计出来的,而不是抄过来。性能是测量出来的,而不是凭嘴说出来的。 在整个实验的过程中,我很感谢同学们的帮助,当自己出现了一些不懂的问题的时候,我可以询问他们究竟是怎么回事,在于同学们的交流之中,我也学到了很多的知识,也知道了自己有什么不足。通过这次实验,我真正才意识到了,大学的学习不能再是以前初高中的学习一样了,不能再让自己处于一种“机械化,片面化,傻瓜化”的学习状态。也正如李刚老师所说的考题和习题都是老师编造出来的,考好和会做习题并不证明学到真才实学和有真才实学,还有可能被误导。我不应该让知识囚于纸面,困于片面。记得当时乘法器电路怎么样都搭不出来的时候,电路总是拆了又连,连了又拆,电路总是换来换去,到后面就开始担心自己出不来会不会被挂掉,然后心情就会特别烦躁,也静不下心来分析电路到底是出了什么问题。到此时,我才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性以及自己学习过于局限于书本和刷题。到后面在同学的帮助下深入思考才发现了问题,搭出了正确有效的乘法器电路。 也正如李刚老师所说的:学习,怎么努力都不为过。李刚老师的生物医学电子学这门课程,不仅让我知道了如何将自己所学过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之中,更为重要的是我知道了,当我遇到困难之时,我应该深入思考最少三层之上。可以说李刚老师教会我们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的方法。可以说,经过了李刚老师的生物医学电子学这门课程,我才真正认识到了,我应该如何在大学之中学到有用的知识,并将知识运用于实践,今天的努力就是对我的未来负责。我希望能达到李刚老师所说的那句话:学习,怎么努力都不为过。 刘 XX 一转眼将近两个月的时间过去了,最终顺利地做出了作品,就结果来说我还是非常满意的。当然在这个过程中经历了不少波折。一开始抽到这个题目还是很迷茫的,就连题目都念不顺溜,还是前年的竞赛题,而且班里别人都有个伴一起琢磨,我是唯一一个多出来的一个人做题目的,二班也只有一个人抽到了这个题目。一时间还是有些情绪低落的,最后转念一想,至少不是空想去设计,一切都是有迹可循的,随后又得到了上一届的设计报告。大致看了一遍后才知道还需要用到单片机,这方面的基础非常薄弱,只能硬着头皮一步步来了。一开始发现学长学姐们的恒流源都一样使用场效应管和运放实现的并且简单地讲了一下。毕竟这是整个题目的核心,肯定没有那么简单。于是开始着手学习场效应管,这在模电课程中也只是自学的部分。第一次去买材料也是一窍不通,除了知道型号的东西以外都是跟风买,比如c52单片机。初步搭出了恒流源电路后就开始找李刚老师问一下ad采样的内容,毕竟整个题目除了这个恒流源都是没接触过的东西。而老师指出的是场效应管功率大,和题目要求不太符合,建议我从运放的方向入手。正巧我接触到了howland电流泵的内容,通过一番学习后知道了三个低功耗运放搭建恒流源的办法。紧接着是讲述自己的设计报告,这个时候我的恒流源部分基本完成,正在准备往单片机实现ad采集电压的方向进行。正好借此机会汲取一些想法。当天李刚老师讲到最好要使用自带da的单片机,我通过查找找到了c8051f020,这款单片机不但有12位ad转换功能还有12位da转换功能,对于这个题目再合适不过了,就买了下来。在等货的期间又学习了一下用c52单片机和pcf8591实现ad采集。但是这只是8位转换,ad,da输出精度都不够达到题目要求,最后还是转头学习了c8051f020的编程。这款单片机编程还是挺复杂的,我能找到的资料里不是用c52编程就是用题目要求单片机编程,之后的东西只能靠自己琢磨了。而随后的模拟开关更是一个大难题。由于我还没有对电路一步步设计完,还没有做pcb板的想法,而模拟开关又是贴片的,只能买sot23-5的转接板,焊成直插式的。这个小东西焊接起来可是伤脑筋,但是也借此机会学会了拖焊的技巧。 这个题目最难的地方在于平衡。主要是模拟开关作为枢纽产生的影响,因为它的导通电阻不止介绍中的0.9Ω,使得20mA电流档远远达不到要求,而并联使用时输出电压不会超过3V,单独使用可以达到4V,于是只能为这个档位再搭建一个不同的电路。同样地,它的输出电压使得ad采集必须经过分压采集。而且在关断状态下并联的开关一共产生300nA的漏电流,这对于最小的档位有些影响,只好将这300nA也参与到计算中。在电阻自动测量方面也是用了很多天的时间,最后不但实现档位切换,还能够自动匹配电流实现接近满量程的测量。但是由于ad采集电压低于20mV不准确,即对于小于20Ω的电阻显示并不准确,在其余部分都能很好地测量。还有一个缺陷就是最后没有时间把它做成pcb板,由于面包板上接触不稳定,经常出现电流比预设小很多的情况。 总的来说,这两个月学到了非常多的东西,尤其是单片机方面,没有沿着以前的路走,这个题目大体上来看思路还是很清晰的,但是在上面用的时间比别人多很多,它要求精度的地方非常多,也正如李刚老师所言,需要去测量的地方也就非常多。未来还要进行更深入的学习。感谢李刚老师!这个学期的医电课让我对电路有了重新的认识,这样的学习机会一生难得。 刘 XX 本次课程设计是我求学生涯一次难忘的经历,在未接触这门课程之前,我连一个简单的低通滤波器都无法搭建。更不要提参数测量了。抽到这道题目的时候,我整个心态就崩了,不知道从哪里下手。小答辩准备好PPT也不敢上去讲解,当时心里真的没有一点底。感谢李老师的耐心指导和慷慨支持,在实验的过程中,由于缺乏基本的操作常识和经验,我烧坏了一个J-Link下载器,两块12864显示屏,从失误中总结经验,调整好心态继续实验。“不要因为烧坏了器件就放弃尝试”,老师的鼓励是我坚持下去的动力之一。一个完整电路的各个模块之间不是简单的串联关系,把别人的电路原封不动的抄过来很有可能会出问题,“勇于实践+ 勤于思考 = 掌握真才实学”,正确的方式应当是:参考前人的经验,设计适配于自己整个系统的电路,设计的过程中应当着重考虑单电源、双电源之间的关系,运放的供电电压、输出摆幅、增益带宽积等参数。 最后,再次感谢李老师以及小伙伴们对我的指导与鼓励,生物医学电子学课程虽然即将要画上尾声,但是我的BME探索之旅才刚刚开始! 最初抽到这道题目,我真的超级崩溃,不知道从哪里下手。李老师说过:“碰到的问题越多,可能学到的越多。思考的越多,学到的越多。”我在实验上投入了较多的时间和精力,虽然犯了很多错误,走了很多弯路,但至少我努力去尝试了,也渴望能够有所收获。“怎样努力都不过分”,努力过后不一定会有成效,但是不去努力就一定不会有收获。最后可以完成这次课程设计,并用两种方法实现信号发生器,这是我动手之前根本不敢想的事情。因为在没有接触生物医学电子学课程之前,我连滤波器电路都不认识,更不要说性能指标的规划和计算了。觉得自己通过这门课程成长了很多,不仅仅在学业水平上,思考问题的方式和心理素质也得到了提高。 最后,衷心感谢李老师的耐心指导与热心支持,感谢BME小伙伴们对我的关心和鼓励! 潘 XX 刚一拿到这个题目的时候,我完全像个没头苍蝇,不知道该如何完全这个题目。因为之前对于单片机知之甚少,甚至根本没有任何的思路,因而第一步要做的就是查阅相关的资料,对这道题目进行更深入的了解。 了解了大概的思路和需要的原件,便开始研究一个个模块的运用。开始的思路在于把每个模块完成之后进行最后的组装,后来证明这样的思路是存在问题的。 最开始调试的部分是模数转换和lcd1602的显示部分。因为只有通过直观读取模数转换过的角度才能在马达运行时得到角度的差距来调整PWM。模数转换与传感器的信号传输有着紧密的关系。WDD35D4的原理是通过轴的旋转调整电阻,实质上就是螺旋滑动变阻器,VCC端接单片机的VCC端,即在5V的工作电压下工作,满量程360°对应最高电压5V。通过学习pcf8591的例程,相对比较容易地实现了模数转换,但在显示值的时候出现了问题。如何把float型变量转化为一个个的int型变量,为此我重新学习了大一的C语言教程,刚开始输出是乱码,但在明白了问题的根源——int型变量值对应不同的字符,超过9显示的就不再是数字——后,解决了这个小问题。 第二步进行电路连线。这道题目本身核心在单片机的程序,电路连线主要在传感器和马达驱动部分。一开始不知道为什么这么连线,只是对着说明原理图照猫画虎。电路中有四个二极管,本来不知道它的作用,但是在李刚老师的指点下,我了解到电机是感性原件,通断电的瞬间是会释放出极大的能量,四个二极管可以起到阻流的作用。后来李刚老师说,凡事要想三层,这句话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PWM 的调试刚开始没有太大问题,但因为没考虑模数转换和显示程序的delay函数的延迟导致PWM比例不正确,后来再想深入一层,发现了问题并成功解决。 由于没有考虑好用什么风扇,同时没有定做整个装置的材料,一开始的程序调试都是用手旋转传感器来测试PWM的反馈情况,这样最终导致的最大缺点就是角度变化会和实际情况脱离,无法测试出反馈的反应时间——而组装结束后也确实发现简单的闭环反馈会使电机有短暂的停转时间,导致帆板不能稳定。 其实编程遇到的困难不是特别的大,因为相对都是较为简单的循环结构和例程语言的调整组合,我遇到的最大的问题在角度传感器和轴如何同心连接上,而且由于材料的快递和一次次尝试,这一部分耽误了我将近三个星期。一开始想可能有连接轴的器件但是不知道什么名字,在网上搜也就无功而返。接下来由于思考不够深入,开始定做的木板孔为8mm我便想当然的定做了8mm的金属光轴,可想而知不可能转得动,随后使用5mm光轴。第一个想法是用焊锡焊接,但由于光轴是镀铬材料,焊锡不能黏附,因而转为使用了502胶水固定,但是光轴是金属表面,502也无可奈何,这个时候我上网参考了当时比赛的作品图,有人用透明胶缠绕固定,但是我的光轴直径和传感器轴重量不等以及传感器太重悬空会导致连接处变弯,这个想法我也放弃了。后来找到电焊的地方,但是由于传感器有塑料部分电焊必然会导致损坏,这个方法也不可行。我想到了放弃这种传感器,但是不甘心,这种传感器的轴必然会存在某种零件来连接别的轴不然这样的传感器不可能存在使用价值。有了这样的想法,我第一次有了“连轴器”这样名词的想法,最后成功找到了这样的器件,解决了心中的问题。 组装完成过后才发现自己的程序存在反馈时间过长的问题——这也是我说我应当先组装再调整程序的原因,手转动传感器不可能像实际情况那样。于是放弃闭环过阻尼系统改用开环调试。在调试过程中也逐渐对单片机有了更深的理解。 这一个月的过程就是在不断地试错之中取得进步,中间烧坏过面包版,也买了许多拿到手之后真正用了才发现不能用的材料,风扇换了一台又一台,帆板叶用了不同材料来测试,手里的程序调试了几十上百种才测试出了最终能成功的哪一种,还是验证了那句话,不实践就不知道自己的不知道。 正如李刚老师所说怎么努力都不过分,学习应当学到真才实学,拿到题目之后这一个月我也正是这么做的,最后也完成了大作业的调试,学到了之前不通过实践学不到的东西。 潘 XX 首先,十分感谢李刚老师的指导。这是我第一次进行一个完整的电路的设计,从采购到最后的成品都是由我自己一步一步做下来的。现在再回头看看自己的努力成果,觉得十分欣慰。在李老师接触这一门课程之前,我自以为掌握了不错的模电知识,包括信号与系统的知识。但是李老师的头两节课就教育了我,让我知道了如果不自己动手将理论付诸实践,就永远不会知道自己的不知道。 在一开始接到多普勒效应测速的课题时,我的心还是有些虚的。因为确实不是很了解这方面的知识。但是在查询之后了解到,并不是非常复杂的原理。有的时候就是要逼自己学一下才能懂得更多的知识。在前期查询后,就开始了电路设计的环节。我一边设计一边搭单元模块,其中的带通电路我在实验室一个下午花了4个小时,一直在寻找最优的参数。尽管我的计算准确无误,但是实际操作中确实会存在着问题。这一个下午也让我明白了我应该怎么去学,在最后成功找到最优中心频率和带宽后,喜悦的心情也告诉了我努力的滋味。李刚老师说:“怎么努力都不过分。”对我的影响非常大,每当我搭电路遇到问题百思不得其解想要放弃的时候,李老师的这句话就会在耳边回响,成为我继续做下去的动力。 实验中还遇到过无法理解的问题,比如高频信号放大失真后无法出现方波。通过向李刚老师询问,我明白了是由于芯片压摆率的限制。学习往往就是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以致用、讲究实效、实事求是”李老师告诉我们的知识不仅仅在电路的方面,还有学习和做人的方面。我始终牢记李老师的教诲,在电路设计上一丝不苟,实验中不留任何的问题,有问题都大胆提问、解决,这也让我受益匪浅。 在最后检测方面,为了实验的严谨性,我还买了一辆小的发条车。在对发条车进行手动测速后,与单片机的结果进行了对比和校准。这也让我了解到了科研的严谨。学习是为了我自己,所以绝不能马马虎虎就过去了,遇事都要想三层。 最终的验收十分顺利,得到了李刚老师的肯定,我也十分的开心。看到最后的成品,我感到自己一个月以来的各种努力都是值得的。但是,与此同时我还看到了别的同学的一些作品,有的同学做的十分精美,看得出来下了很大的工夫,这也就意味着我还有很大的努力空间。我不会因为这个短暂的成功而过分喜悦,而是将它作为我的一个科研起点。我将带着这种用于探索,努力学习的精神继续我的学习之路。 最后,还是感谢李老师的教诲和督促。或许,有的同学觉得李老师严格,但是等到最后就会明白,李老师教会自己的东西确实是非常有用的,并且能够让自己实实在在明白自己能做什么,自己要做什么。真的十分感谢!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我已准备参加下一次的竞赛,我将继续努力! 邵 XX 在上生物医学电子学之前,就从上一届学姐、学长的口中了解到了很多这门课的信息,这学期一上医电课,果然与众不同,李刚老师独特的教学方式是我眼前一亮同时也有点吃惊,不同于以往的教学方式让我感到很新奇但是同时心里也在担心不能适应这种自主性极强的方式,跟不上李刚老师的节奏。第一次课后我的担心就得到了印证,布置的作业需要实践才能完成,不同于以前纸面化的作业,医电的作业需要自己做实验自己找答案,自己从中体会并从中学习到知识。这就是李刚老师的教学理念:无实践不作业。这学期总共所做的作业次数并不多,但是经过这几次通过实践完成作业对于我学习思想有很大的影响,抛弃了以往碎片化、平面化、傻瓜化的学习方法,这对于本次的大作业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关于这次大作业 ,最开始抽到题目时感觉很有意思同时还有点迷茫,有意思是因为光电测脉搏觉得很新奇,但是无从下手就有点迷茫。得到题目之后查阅了一些论文资料以及医电书和李刚老师编写的实验书,有了很多的思路。之后就准备实验的材料以及进入实验室开始分模块搭建电路。本来以为按照资料搭建电路就行了,但问题随之而来,搭好的电路总是和理论有很大的偏差。此时想到李刚老师常说的:电路是设计出来的,要学会从抄电路到设计电路。书本上的电路不能直接照搬,需要有自己的思考,自己要根据实际选择器件的参数,并在实际调试电路时适当变化。调试电路的过程是很枯燥的,但是在你一点点、一步步的调试之后,实验结果朝着你自己所预想的改变,心中的快乐溢于言表。做实验就是这样,慢慢地调试,慢慢地出结果,慢慢地就会学到知识。这次大作业虽然耗时很长,但却极其有意义,不同于其他科期末考试前的一周突击,医电的大作业是一个有计划的过程,你所做的每一步都是按照自己的想法,自己主动去学习,主动去研究,这样学到的知识才深刻,才是自己的东西,李刚老师只是点拨我们,更多的需要自己思考。生物医学电子学这门课虽然就这样结束了,但是我从中学习到了很多,不仅是生物医学电子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李刚老师一直说的主动学习的理念。在这里感谢李刚老师,感谢李刚老师这一学期的教导,感谢李刚老师为了我们争取到了随时进入实验室做实验的机会。我一定会记住李刚老师的话,实事求是、学以致用、讲究实效。 苏 XX 历时两个多月的大作业接近尾声,在这期间,我遇到了很多问题,解决了很多问题,从中收获也了很多东西。体温计在生物医学领域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传统的水银体温计反应慢,有危险性,所以一款高精度,方便快捷的电子体温计就显得尤为重要。 题目要求选择三种不同的测温元件来实现0.1℃精度的测温,所以对测温元件的了解是必须的。热敏二极管PN结有着良好的温度特性,工作在mA电流时,电压与温度有-2mV/℃的线性关系;热敏电阻的阻值随温度发生变化,所以要实现测温,就是要将温度的变化通过电路转化为电参数的变化。测温电路通过电桥就可实现,本题目的难点就在温度的标定与校准上。热敏二极管测温电路虽然灵敏度高,但稳定性较差,收到的干扰较多。因为最终是在万用表200mV档显示,输出电压是mV级别,电源电压的波动,运放受温度影响,都会对结果显示有一定的影响,所以对校准也有很大影响。而对于热敏电阻测温电路,同样也可以通过万用表显示,但热敏电阻的阻值跟温度并不是线性关系,这无疑会增加校准难度,所以采用了单片机编程校准。由于原先对于单片机并不了解,所以在编程上用了很长时间。还有对于8位AD转化,起初是一窍不通,后来通过查阅资料,与同学的交流讨论,最后终于弄懂了其中的原理,明白了分辨率与精度的关系,完成了单片机编程。而对于集成温度传感器,难点也在编程上。 通过对三种电路对比后发现,二极管测温电路灵敏度高,稳定性差,热敏电阻测温电路灵敏度低于二极管测温电路,稳定性高,集成温度传感器灵敏度最低,但稳定性最高,所以在对于医学中选用测温元件或电路需要根据灵敏度和稳定性需要来选择。 实验中也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小问题,比如,面包板第一排插孔并不是全部导通,电位器使用中途毁坏,水浴法校准过程中电路浸水,数字地跟模拟地需要共地,等等一系列问题。对于每一个问题,都是我思考不够造成的。所以遇到问题,要多想三层。而且学习应该是主动的,才能获得真才实学。实验室去了很多次,每次都会有新的收获,只有实践才是真才实学,才能检验学习成效。同时实践还诱发了我继续努力,继续学习的兴趣,也促进了理论学习。 总之,通过一学期的努力,做出了自己的作品还是很开心的,更重要的是这学期的学习,使我明白了实践和思考的重要性,明白了再怎么努力都不过分!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会始终记得李刚老师的教诲,学以致用,讲究实效,实事求是。谢谢李刚老师帮助我完成这一阶段的学习。 唐 XX 毋庸置疑,生物医学电子学这门课让我真正的学到了许多东西,从以前只是课本上得纸上谈兵,到进实验室用做学知识完成自己的作品,这不仅是我个人的努力,也得益于李刚老师的教导和督促。通过这一个多月来完成这个课题,我对老师所说的“我们要学到真才实学”感触颇深。 在拿到题目的那一刻,我就下定决心一定要从中学到真才实学。但是那一刻是完全没有头绪的,上网查了一些资料,发现很多东西都是超出能力范围,例如单片机采集与存储,数据从单片机上取出并在示波器上显示,甚至连滤波器都不怎么明白。几天过后,再次查阅了《生物医学电子学》,以及向同学寻求帮助,逐渐弄懂了滤波器,以及电路的其他各个部分。但还处于准备阶段,还是没能一步一步把电路搭出来,以及信号在电路中是如何传输的,血氧探头怎么接等上遇到了很大问题,使我的进度很慢。 首先,我解决滤波器的问题。先是通过模拟软件进行仿真实验,再到实验室把滤波器按仿真的参数进行搭建。但是除了问题。如果实际所用电阻、电容的标称值与仿真值一样,得到的结果会有很大偏差。经过与同组同学的讨论分析,原因是电阻、电容实际值与标称值有偏差,而且面包板与会有电容效应,以及导线可能接触不良等不可控因素,导致实际与理论存在较大偏差。在了解问题原因后,在实验室对滤波电路进行了多次参数调整与测试,终于完成了满足频带要求的滤波电路。从心里深刻认识到,“实践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这句话本身也是从实践中得来。 然后在血氧探头与光电转换电路上,我遇到了更大的麻烦。首先我拿到的血氧探头是从网上购买的,商家没能提供任何资料。我完全不知道血氧探头怎么用,线怎么接。在网上查了资料,了解到血氧探头有共阳极型、共阴极型,问题是我的是什么型号的呢?如果在未知型号的情况下就给探头供电,很可能造成探头损坏。仔细分析三种型号血氧探头内部电路后,我得出了一种测试型号的方法,此方法可以检测出到底是共阳极型还是共阴极型,而且不至于烧毁血氧探头。但是有出了问题,红光二极管是发光了,这至少能判断极性问题,且用红光能出脉搏波波形,但始终出不了红外光波形,不管按照共阳极还是共阴极接法。后来实在没办法又到网上查资料,才发现血氧探头还有一种型号——交流型。我顿时怀疑,我的血氧探头是不是交流型的。怀着这一疑问,到实验室进行测试,发现真的是交流型,而且按交流型接法红外光也出了脉搏波波形。在这期间,摸爬滚打很懊恼,但每一次突破都让我倍感兴奋,血氧探头型号的摸索中,告诉我“不测量无现代科学”。 设计这个电路可能一开始这个台阶有点高,让我很难跨上去,过程中遇到很多问题,有时也很苦恼,烧掉一块又一块芯片,有时也很心疼,手被烫到疼一晚上,有时也会抱怨,但最后还是顺利完成了。课程结束了,老师的谆谆教导“学以致用、讲究实效、实事求是”,“遇到的问题越多,学到的越多”,铭记在心。感谢生物医学电子学这门课,也感谢李老师对我的教导与督促! 田 XX 电路对于我而言一直是非常复杂与神秘的存在,无论是之前学过的模电还是数电,都带给我一种十分抽象又难以理解的感受。再加上早有耳闻李刚老师的严厉以及对于学生真才实学的要求。在课程开始之前,我就十分紧张,害怕自己无法达到老师的要求,害怕自己的大作业无法成功实现。 当课程真正开始时,我就带着忐忑的心情,每节课都争取坐到前排以求更好的学习知识。随着课程的推进,我越来越感觉到自己学习上的不足与纸上谈兵,就像李老师所说:怎么努力都不过分。习惯于做题,考试的我在真正需要动手操作时,却显得如此的笨拙与无奈。 当最终抽到题目时,虽然已经有了一个学期在实验室实验的经历但我还是有一丝慌乱但最终还是努力叫自己冷静下来并且下定决心一定要好好对待,好好完成这个题目。 于是我便开始查阅了很多心电信号放大方面的资料,逐渐在脑海中建立了实验最基本的框架,然后逐渐细化,最终拟出了实验方案。没有思考就没有学习,没有时间和精力的足够投入也没有学习。这句话的精髓在我一有时间就跑去实验室,遇到问题只能不断思考,动手查找资料中得到了体现。没有思考,实验便无法推动。理想的状态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一个最简单的电路,也有可能无法在一开始就达到你想要的结果。然而其中的问题,只能通过不断地调试,不断地思考甚至是询问别人的经验才可以得知。这个过程,不能不说是对时间和精力的大量消耗,但同时也不得不承认当我碰到的问题越多,可能学到的东西便越多。思考的问题越多,学到的真才实学也就越多。付出与回报总是成正比的。 电路在不断地调试与完善中,逐渐与理想中的性能指标靠近,我也从一个对于电路知识一窍不通的小白,变得可以理解一些电路知识,变成遇到问题时也不会束手无策而是积极寻找解决策略的人,只能说人的潜力是无穷的,越是艰难险阻的经历,成长的速度便越是飞快。最后的成品虽然不够完美,但其实简单的功能的实现已让我欣喜不已。 最后我想感谢老师通过这门课让我看到的自己的不足,并且努力为我们创造条件弥补不足,让我们获得了真正的无价之宝——学习的理念与能力。 王 XX 无实验不作业。 李刚老师以前一直让我们先做完实验,才能够写出作业。在这两个多月里的设计中,从刚开始的抄电路,到后面自己搭建电路,检测电路,都离不开刚开始学习医电时去实验室做实验时候打下的基础,而且我在这两个多月的学习和完成设计的过程中,对医电也有了更深的兴趣。 怎么努力都不过分。 在实验室做电路做了两个多月,但最后的效果还是不理想。说明我还不够努力,不过我还有机会,以后还会进行单片机的学习,那个时候要更加的努力。 感谢李老师! 吴 XX 关于这个学期的医电课程与最后的大作业,我的感触很深。 首先是课程方面。在我至今十余年求学历程中,从来没有过一门课会如此重视“亲自动手”,甚至最后考试的关键仍然是你能不能做出实物来。在上李刚老师这门课之前,我们也上过大学物理实验,上过模电课、数电课,也进过实验室。当时只是做一两节课的实验,就已经让人感觉很疲惫。我很难想象“一整天待在实验室”这种行为,究竟是怎样的学习狂热分子才能做出来的事,听到李老师讲述曾经的学生的此类事迹时,我也是抱着几分怀疑。直到自己为了完成每周的作业开始进入实验室做实验,再到老师不布置具体题目之后,自己找题目去实验室做实验,最后抽到课设题目,开始主动找资料、去学习那些陌生的电路、陌生的芯片。不知不觉自己待在实验室的时间越来越长,从一两个小时到一个下午,再到从早到晚都泡在实验室里,午饭自备面包和凉水;去实验室的目的也发生了变化,从最初为了完成作业不得已而为之,出了现象就算完事,到开始思考实验中遇到的种种情况背后的原因,到最后自己设计课设所需的电路并尝试去实现、改进。更重要的是,自己学习的方法也在发生变化,从最初老师讲什么就是什么,到自己去查找资料去学习。电子学是一门非常复杂的学科,而且由于理论与实际的差距在这门课上体现得尤为明显,“尽信书不如无书”。仅靠老师课上的几十分钟,是不可能真正学到有意义的东西的,必须得亲身实践才能学会思考。 在实验室待过的这些日子,实际上大部分时间都处于“失败”、“查错”与“不知所措”的状态,真正用于搭建电路、测试电路、记录数据的时间少之又少。往往出现一根地线接触不良,没能排查出来,卡壳半天甚至出现导致整块电路“返工”的现象。这样的时间对于人的意志和性格都是相当宝贵的磨练。在搭建复杂电路时,每一个元件的设计数值、每一块芯片的参数,甚至每一个元件的插放位置都需要经过一番深思熟虑。面对辛辛苦苦搭出来的电路却不明原因无法正常工作的情况,除了冷静思考、逐步排查原因之外,别无他法。经过这个学期这门课的磨砺之后,我感觉自己的耐性和细致程度都有了质的变化,之前的自己实在是太过浮躁。除此之外,对待学习的态度、学习的方法也有了很大的改观,从浅尝辄止到慢慢学会“往下深想几层”,从靠老师教到靠自己学,从“课本就是一切”到“实践出真知”。 回顾自己已经学过的许多课程,我很后悔自己没有早一点意识到这些道理,所有的课程都不仅仅是一本课本而已,以最后的大作业为例,模电和电路基础的知识必不可少,可是其他课程就不需要么?对于抽到温度测控、帆板状态控制等实用性更强的题目的同学来说,必要的物理过程分析不重要么?自控原理不重要么?对于实际的电路,数字电路和单片机的应用往往能极大地简化电路,这些课程不重要么?数字信号处理不重要么? Matlab 应用不重要么?单片机编程的知识不重要么?优化算法所需的线性代数的知识不重要么?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其实都指向一个答案,所学的知识要能融会贯通成一个体系,才能问心无愧地说自己真正学到了知识。 我永远都会记得李老师常举的 RC 电路的例子,此前从未如此深入地分析过看上去如此简单的一个电路。以前的学习总是把所有器件都理想化,电阻就是阻值恒定不变的器件,电容就是“通交流隔直流”,运放就是“虚短虚断”,就是无限输入阻抗,零输出阻抗,电源永远都是零内阻等等,实际上是对自己的误导。以前偶尔会抱怨,李老师怎么又讲半节课“要做实验”啊,课程内容都上不完了,现在看来,真是再怎么强调实验的重要性都不过分。 提到最后的课设,第一眼看到题目时真是毫无头绪,之后通过查找资料,渐渐了解测量电路的大致模块和流程,再逐渐细化到具体电路的形式和参数设计,尽管最后验收时还是出现了严重的饱和现象,但是自己对于医学信号的采集和处理多少有了更实质的理解。回想起自己做实验时的种种经历,我觉得有必要把以下几点经验和教训告诉可能会参考这篇报告的学弟学妹们: 1. 不要以为随便抄来一个电路就大功告成了,首先大多数情况下这样的做法是行不通的,元件的参数、芯片的参数都不是固定值,电路的性能也不是算出来而是测出来的,只有亲自动手去实践,才能把理论落到实处。其次只有从“抄电路”到“设计电路”,才能更加准确地判断电路的性能,对于出现的不同情况分析起来才会有理有据; 2. 搭电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耐心细致,这样在排查错误时才不至于手忙脚乱、事倍功半; 3. 没有什么事物是完全“理想”的,从元器件的参数到仪器的参数,拿来一个元件不是马上就用,而是先确认其相关的参数是否足够准确,尤以电容为甚,如实验室里编号为 472 、 502 、 562 等一系列独石电容的实测容值与标称值相差很大,不加测量就直接用于电路中是一定会出问题的; 4. 在平常学习时一定要注意多深想几层,不要总是流于表面,要尽量挖掘事物的内涵,这样才能领会真正的知识。 最后,我要感谢李刚老师以及大四的学长对我的指导与鼓励,以及在关键步骤提供的帮助,也希望后来的学弟学妹们能够在生物医学电子学这门课中得到收获。 武 X 此次设计的基于 STC89C52 单片机的 帆板控制系统 , 可以利用风扇控制装置对帆板角度进行控制,并通过 LCD1602 实时显示角度变化。还可 依据设定的帆板角度信息( 45 °)智能控制风扇转速,在很短时间内( 6 秒以内)动态调整帆板摆角,同时实时显示帆板角度等信息。 系统包括:单片机主控模块、角度信号采集模块、按键输入模块、显示模块、电源模块、风扇电机驱动模块、声光报警模块。系统主控模块采用性价比高的单片机最小系统;选用 SCA60C 单轴倾角传感器 完成系统角度信号采集功能;利用 LCD1602 实时显示角度变化的信息,利用按键完成风力等级和角度设定的输入;系统电源模块采用两路稳压输出电路( 5v 、 12v ),提供控制系统与风扇电机的工作电源;风扇电机采用 L298N 模块驱动。本系统制作成本较低、 测量准确、 工作性能控制稳定,能较好达到设计要求。 在实践中,我首先遇到的困难是 PID 控制。关于 PID 控制这一知识要点,仅仅理解了书面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在实践中通过大量的实验来确定相应的比例、积分、微分系数值。让我明白了李刚教授所说过的一句话:“做不到的说明没有学到,做不好的说明没有学好。”只有实践过了,真正的动手做过了,我才真正的理解了 PID 控制;只有做到了,我才可以说,我学到了这个知识点。 接下来,我遇到的困难是在编程上。课上学过的编程知识,还是远远不够的。我需要继续查找各种资料,并通过向编程比我学得好的同学学习,我的编程能力有了一定的提升。真的是怎么努力都不过分。我们现在在大学阶段,大学四年就是用来学习的四年,努力的越多,学习的越多,更能充实自己,让自己成为一个有思想的人。我认识到,自己必须努力,并且不断地努力,拼命地努力,才能不辜负自己,不辜负老师,不辜负父母。 我遇到的另一个问题是风扇不能把帆板吹起到 60 °。对于这一问题,我从两方面去考虑。一方面是帆板和转轴的材质选择以及组装技巧。帆板材料不能太重,太重的话,风扇就不能把帆板吹到 60 °;也不能太轻,太轻的话,会导致风力减小的时候帆板不能回到相应的位置;又一个需要注意的地方是,帆板要够硬,可以支撑并带动角度传感器一起被吹起。同时,还要考虑转轴部位摩擦的问题。另一方面,在于对于风扇的选择,要选择扇叶足够大、功率足够大的风扇。 在此次的实验设计中,我学会了运用 STC89C52 单片机,可以熟练地画原理图了,对多种角度传感器有所了解,学会了使用 AD 转换模块,学会了电路排错的技能,自己查资料学习了 PID 以及 PWM 控制的相关知识,并且在编程方面,也有了一定的进步。 当然这次的实验设计,让我学会的不仅是知识,更让我有所感触的是在学习态度和做事态度方面。 这门课是我上大学以来收获感悟最多的一门课,也是动手实践最多的一门课。还记得在生物医学电子学的第一堂课上,李刚老师曾问我们,运放的参数有哪些,明明是之前学过的知识,但是考试之后又全数的还给了老师,仅仅记得的文书不多的几条,也是不明白具体的含义。这让我有所思考,仅仅通过试卷的考核并不能让我记住学过的知识,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是完全错误的!我应该从实践的角度入手,用实践的方法去真正的掌握知识,应该完全摒弃掉以前碎片化傻瓜化的学习方式。要掌握真才实学,要实践! 没有李刚老师的课,我可能在大学四年都不会有机会获得进入实验室的权限。感谢李刚老师为我们争取的所有条件,感谢李刚老师对我真正的教育,这种教育不仅仅是在知识层面,更是在态度层面,精神层面!李刚老师教我明白了“学以致用、讲究实效、实事求是”、“怎么努力都不过分”、“不实践,无作业”等等很多的人生道理。 我最想说的就是感谢。感谢老师教会了我真才实学,感谢老师纠正了我的学习方法,感谢老师端正了我的学习态度,感谢老师在这一学期中做的点点滴滴。还记得验收之后,您跟我说,我们这一代生活得太幸福,生活条件太好了,都不知道去努力了。您跟我说,要继续去努力。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会时时刻刻牢记您的叮嘱,要坚持去实践,坚持去努力!怎么努力都不过分! 严 XX 上大学两年,感觉都没有学到什么东西。但是上了李老师的课后,做了许多的实验,自己亲手搭电路,设计电路,查资料,问同学老师,了解电路原理,学到了许多之前不知道的东西。 刚抽到这个题时,还是比较茫然的,不知道该做什么,不知道原理,更不知道该选用什么芯片。后来问问同学,查查资料,看看书,我逐渐了解了其中的原理,然后开始自己思考捉摸,开始在课本上看到然后自己进行计算和修改得到了几种电路。但是在实验室实验时并不能得到理想的结果。实际实验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面包板有问题,电阻选择不恰当,芯片的一些性能没有考虑到等等,而导致出现不了正确结果。这让我明白李老师所说的“不实验,无作业”的道理。当实验成功时,那种成就感是难以言语的。 对于前两年学过的模电、数电、单片机,虽然知道很有用,很难,但是考试通过了万事大吉,课程里面也安排了实验,但是往往都是应付检查,敷衍了事,导致这学期用到运放等等的时候根本不知道原理。通过这门课我更加加深了对于它们的理解。但在很多方面都需要继续学习。 从开始的抄电路到最后自己设计电路,我真的学到了很多。 通过这次的“实践”,让我知道我真的有很长的路要走,我应该不断的去学习。 李老师说;“怎么努力都不过分。” 生物医学电子学这门课程,不仅让我学到了如何将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更重要的是让我了解了今后该如何在生物医学工程这个专业中不断前进。这句话让我深深的反省自己,今天你又学到什么,今天你有努力吗,今天你是否会把知识用于实践,今天的你如何对你的未来负责。 感谢我的伙伴们与我的分享交流,感谢李老师的不厌其烦的指导。怎么努力都不过分,大学生不可怨天尤人,所有的让自己不够满意的结果都是因为自己不够努力。希望在未来,自己能够更加努力。 叶 XX 关于医电这门课,在开课前便从学长学姐口中了解到了这门医仪专业的特色课,从每节课抢前排座位到每周的课后作业,都投入了不少的时间和精力,从第一节课的课上提问开始,我就深深的意识到了医电课和其它课的不同,这门课并不是简单的要求我们的掌握知识,更是要求我们能够运用知识,许多我们看似学“会”的知识,但一旦深究起来,就会发现我们要想的远远不止表面一层,正如李刚老师所说“遇到问题不往深处多想几层都不能算想过”。 每次的课后作业看似简单,但要在实验室里动手完成并且在看到现象后再往深了思考对我来说都是不小的挑战。每次做作业前都要先捧着模电书研读上半天,在实验室里搭电路、测量经常要反反复复的进行许多次,电路经常是搭了拆,再重搭,这样反复且常常没有结果的实验真的让我感到无力且挫败,也让我有了前所未有的危机感,我忍不住反问自己过去的这两年我究竟学到了什么?同时也明白了李老师那句“怎么努力都不过分”。 在这里要先感谢李刚老师费尽心力为我们专业争取来了能够随时进入实验室的机会,这种优越的客观条件给了我能够长时间在实验室中进行实践的机会。让我庆幸的是,我所付出的时间和精力还是让我有一些小收获的,我从一开始面对着示波器、函数发生器、恒流源不知道该如何下手,到能相对熟练的使用这些仪器的部分功能,从一开始的抄电路到现在能够自己设计一些电路,同时也给我最后做课题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关于这个课题。 从十一月下旬抽到题时连课题名都说不顺溜到最终完成,现在回首看来,自己的收获颇多。抽到课题后,先是上网查阅各种资料,了解该课题是要做什么,同时也在软件上收听李老师的网课,同时还在 TI 官网上观看相关网课来帮助理解。开始时在方波产生的程序上耗费了比较多的精力,后来在学长学姐的指导下才完成了程序的编写,在测试单片机产生的方波时我也出现了比较大的问题,由于对单片机不够了解,在使用串口输出方波时没有接地以至于输出方波的波形很不理想,还耗费了一定的精力在研究如何使用钳位电路来获得波形完美的方波。后来在王睿妍同学的指正下才知道原来单片机也是需要接地的,这个小细节给我带来了很大的麻烦,也更让我意识到我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 开始设计的电路是把放大和滤波功能分开,并且总在运放同相输入端串联电阻后再接地,后来在李老师的指正下将在放大电路中串联或并联电容来实现在一个电路中同时放大和滤波的功能,同时因为我做的不是高精度且直流的放大电路,故将运放同相输入端去掉电阻改为直接接地。后来,在整流电路部分,一开始发现整流后的波形有尖角,问过李老师后才知道是因为存在直流偏置,而导致整流不完全对称,后来我在输入端串联了一个电容隔绝直流信号,所得波形得到改善。在实验过程中还在不知情的时候烧坏了血氧探头,以致于有一个下午对着一个坏了的血氧探头研究了几个小时,就是死活出不来该有的现象。 后来在老师建议下把完整的电路图打印出来方便搭电路和修改电路,我照做后发现这样确实有助于我检查和修改电路,同时也在完成课题的过程中也知道应该对电路进行分级测试,同时,应该知道理论上该有的现象。如果在实验中出现问题,纠错的过程则应该是分级检查而不是盲目的直接全部拆掉。 回首整个实验过程,虽然过程很苦很累,但是收获了很多。拥有了迎着朝阳第一个走进实验室的经历,有沉迷实验而忘了吃中饭和晚饭,回到宿舍后才发现一整天只吃了一顿饭的经历,遗憾的事也有,就是没有披星戴月在实验室奋战到半夜的体验。此次课题的完成并非结束,而是一个开始,一个我更加努力完善自己的开始! 这次做课题也让我明白,要想掌握真才实学一定得走进实验室,亲自动手去操作去实验,在实验中“知道自己的不知道”,遇事都要多想几层,不能敷衍了事,这不止是骗老师更是骗自己,而我要为自己学习。 感谢生物医学电子学这门课,让我明白了许多!感谢李老师的严格要求,也感谢李老师在我遇到困难时给予我的帮助,感谢在这个过程中帮助过我的学长学姐和同学!学习的道路还很长,我会牢记从医电这门课中明白的道理,并时刻提醒自己,要脚踏实地努力掌握真才实学! 赵 XX 所设计和完成的水温控制系统全都符合了课程的基本要求,即满足了40-90℃ 的设定范围,1℃的区分度和0.1℃的标定 ,并 在量程内任意设定一个温度值以实现水温的控制,并且完成了发挥部分对温度突变的调节 然而没能实现控制温度的静态误差在0.2℃以内。 主要的原因是还没能克服掉温度变化灵敏度以及水温空间性不均匀分布的问题。对于水温空间性不均匀分布的问题可以通过外加电机对水进行搅拌或者将加热用的电阻丝对称性地增加几个位点,以缓解空间性问题,而克服感温灵敏度的问题则有两点设想,第一是可以通过更高精度的温度传感器,如ADT7410有16位数据存储器可以实现0.0078℃的分辨率,误差为+/-0.3℃。第二可以使用额外的小功率加热装置和散热装置,以期在达到目标温度0.2℃以内时使用,实现动态的保温功能。 2. 感想与体会 自己抽到的题目比较简单,实现起来并不是非常困难,因为相比起别人的题目来说,我要实现的东西并不用考虑很多的电路问题和外界干扰问题。但是当自己真正到实验室去动手尝试的时候又发现并不是这么简单,虽然心里很清楚自己的目的是什么,要实现的目标是什么,但真正要自己规划方案的时候却毫无头绪,只能从拆掉一个饮水机开始一步步理清思路,不断地查阅文献学习电路知识和算法的问题。当然在自己的努力下很快的就做出来了一个样品,但是到了测试性能的时候却发现自己所做的东西完全达不到要求,只能推翻方案重新来过,一次次地碰壁,采购器件搭建电路,又一次次地失败,调整方案,让我非常的苦恼,即便到最后可以实现设想的功能,也要非常枯燥的调整参数优化算法,力争做到最好最完美。在历时两个月的时间里,通过自己思考和实践,从无到有地做出来了一个相对比较满意的作品,虽然焊的板子不是很美观,编写的程序不能很完美的实现全部要求,但终是经历了一番挫折走了不少弯路才得到的成果,在这个过程中学到了许多以前从没认真了解过的有关单片机和算法的知识,以及一些电路中和日常生活中印象模糊的概念,也真正锻炼了自己动手的能力,从自己剪电线缠电线,到简化电路把东西焊到一起,得到一个成品。只有自己认真去做了,在里面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了才真正能体会到付出努力得到回报的快乐,在最后看到自己的控制系统稳定的把水温控制在要求的温度下,那种愉悦和轻松真是溢于言表。 非常感谢李刚老师能够一直督促着我们,逼迫着我们去亲自动手,进入到实验室里来,给了我们一次体验不一样的学习生活的机会,真正让我们学到了知识,经历这一个学期生物医学电子学的学习,我收获颇丰,获益匪浅。 周 X 1. 学习交流方面,在做实验的前前后后我发现多于老师同学交流会使你受益匪浅,在与他们的交流的过程中,自己会收获很多知识,让自己少走很多弯路,也让我真正理解了一个人走的快,但只有一群人才能走的更远。 2. 精度和误差,测量必须贯穿始终。起初设计电路时所有的都是依据需要所推导出的理论值,而这些理论值的真正意义只能是一个参考的具体范围,误差很大。实际设计电路每个单元时,依据计算的理论值和实践测量的具体要求不断调试后得到的新的一组数据,这样一组新的数据在单元电路本身看来比较完美,但是当各个单元电路连接在一起时,又因为前后级串并联问题出现新的误差需要解决。所以在整个电路的设计过程中,测量,误差分析都不可缺少。 3. 设计电路与实践。刚开始接触生物医学电子学时,我对于电路设计并没有太大的概念,前期对实验任务大多是参考课本和网络查找的资料。很明显这样对于我对电路的理解并没有太大帮助。后来随着课业的深入和老师的反复教导,开始摸索着尝试自主设计电路。刚开始设计的时候总是会要一边设计一边实验验证,所以总是会花费很长时间来通过犯错学习。 4. 努力出成果。“怎么努力也不过分”,只有肯付出努力才能得到想要的结果,才能真正在实践的过程中学习到知识。最后一个多月在的实验过程我看到很多很努力的同学。前期大家都因为不熟悉在很长时间内都没有任何进展,但是大家都很努力,不停地实验,不停地改进。所以到了后期这些人的进展相对来说快很多。所以只有真正努力也才能有可能很好的做出成果。 5. 不到最后一刻不要轻易放弃。本来我的实验在测试中不断出现各种问题,在验收的前一天晚上还出不了理想的波形,自己的信心和耐心都被消耗殆尽,不过最后还是坚持下来了,果然在验收的时候成功出了波形。 6. 注重细节。在实验时由于我忽视了小细节,没有认真做好准备工作,忽视了发光管的工作原理,没有认真理解轴向的概念导致自己折腾半天都出不来合适的波形,在验收时还被李老师批评了一顿,不过这次批评我觉得也是非常的及时,醍醐灌顶,最后成功出现了波形,总的来说还是特别感谢李老师的。 马XX(14级) 验收当天,李老师跟我说了许多,我也思考了很多。之前的学习态度真的很不端正,搭设心电检测电路的这个过程,我学到了很多。我觉着首先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变化,以前老师的照本宣科让我们觉得只要期末有个好成绩就算是学到知识了。从做这个心电检测电路起,就发现之前是大错特错了。对知识的应用能力,设计出更优秀更有竞争力的产品才是我们上大学的目的。可以说,这次心电检测电路的制作过程宏观上首先是让自己对学知识和上学有了重新的认识,这当然是得益于李老师的教学模式。也让我明白之前的思想很不正确最后在心电信号出现的时候,还是有满满的成就感的。毕竟浸过自己汗水的果实才是最容易令人珍惜的。感谢李老师的这个课程,让我重新思考学知识和上大学的目的。在不断修改调试电路的过程中,我渐渐理解了李老师说的要学以致用,讲究实效,实事求是的道理。以前一直觉得自己课本知识学的不错,后来才发现学的很死板,很多只知道公式却不知道怎么应用。只有在实践中不断的探索,经过一系列的错误,最终才能真正学到知识。只有把知识和勇于实践、勤于思考结合起来,才等于掌握真才实学。 这次的医电对我来说不是一种结束,而是又一次的开始,正确认识自己,“怎么努力都不过分”要有精益求精的态度,在现在的学习生活中,千万不能浅尝辄止,因为大多数人都是浅尝辄止的,想要不同就必须有比别人好的信念和态度。这样才能获得一个项目的成功。 真心感谢李老师给了我充实的一学期和对电子完全不同的认识与体验。也给我上了人生中重要的一课,谢谢李老师。 2班 蔡 XX 虽说生物医学电子学的课时不多,李老师也并未如同其他老师一般仔仔细细的按照课本内容给我们讲课。可是我觉得这一次的课程设计就足以抵得上大多数老师倾力讲授一学期课程的了。这次课程设计真的是让我们学到了很多,也懂得了很多。有关电路基础的学科我们很早就已经开始学了,但总觉得枯燥无味,以至于强迫自己去记住公式,记住如何解题。但这也只是让我知道如何解题而已,要如何去运用,还一窍不通。这次的课程设计,才真正的教会我如何将以前学过的知识运用起来,对之前经过死记硬背的公式产生了更深的理解,让我感受到电子学的有趣之处。以至于很多同学在实验室中一坐就忘记了时间、忘记了吃饭,一坐就是一整天。 同时,通过这些天来数次泡在实验室中的经历,对李老师平日里对我们讲的话产生了更深刻的思考。在实验室中,没一条电路,每一个电阻,每一伏特电压,都要我们自己去调节,去安装,经历了这些步骤,才发现原本想来简单的电路之中会蕴含着这么多的知识,会产生这么多的问题,要思考这么多的条件。“只有做,才能知道自己的不知道”,李刚老师曾经这样说过。当调试电路的时候,发现只设置后级放大会有很大的噪声,这时才想起,李老师说过:“第一级,要用最好的器件产生噪声最小的信号”、“关于先放大还是先滤波:只要不失真,先放大”等等.....实验中,老师曾经对我们说过的每一句话都变得极为有用。这里,要真挚的对李刚老师说声谢谢,在课上,传授给我们这么多年来自己的电子经验,课下,与校领导争论,为我们争取动手实践的平台,免费开放了实验室。我想说,谢谢您,李老师! 我想,这学期的生物医学电子学,将是我记忆最深的课程,在这里,我们学得了很多知识,更重要的,我们学会了如何去学知识。 查 X 虽然有诸多不足,但从整体上来看,我个人对自己的课题设计成果还是比较满意的。毕竟,在以前的话,心电放大器这种器件对我来说是一种高科技,只存在于电视和想象之中。而这一次,在李刚老师不遗余力的指导下我顺利的完成了它。 然后说一说这个学期“生物医学电子学”以及李刚老师对我产生的影响吧。我骨子里对电是感兴趣的,记得小学时特别流行四驱车,而我当时最喜欢做的就是把里面的电动机拆开,观察它的结构,以及拆解各种充电器里面的变压器(当然,限于知识水平,也就只能看看)。随后念初中,开始学习物理,由于卷面成绩不佳,所以慢慢地对于整个物理学科都产生了懈怠。进入大学后,在上模电时,面对一大堆密密麻麻的电路图,我根本提不起任何研究的想法。 但是,这一切在遇见李刚老师、学习“生物医学电子学”之后都发生改变了。记得第一节课,李刚老师就给我们来了入门小测试——一个占空比为50%的方波信号通过一个RC电路后会得到怎样的输出波形。很遗憾,我当时并不能回答上来。所以,我开始走进实验室,自己亲自动手,亲眼看看会得到怎样的输出。说到这里,仍然要万分感谢李刚老师,因为李刚老师的强烈要求,实验室才得以长期对我们开放,给我们创造了极度优越的条件。 当第一次拿到心电放大器这个题目的时候,就听见有人在说,这个题目要相对简单。可是,真的是这样吗?就像李刚老师所说的,随随便便一学就会的东西,往往都是糟粕。在真正深入接触课题之后,我对此更是感悟颇深。在搭光电耦合放大电路的时候,我没有什么现成的资料参考,只能一本一本书去翻,一篇篇论文去查找。找到可供选择的电路之后,我又得一点点去消化这个电路,它具体是怎么工作的,参数是怎么选取的,存在哪些误差,怎么评判性能指标,等等。而弄懂原理之后,轮到自己搭电路的时候,问题又出来了,调了半天都调不出来。最后只能拿着电压表,一边测试静态工作点,一边一点点调,就这样硬生生坐在实验室7、8个小时一动不动,最后终于是被我给调出来了。在那一瞬间,我的心里真的是十分愉悦的,就像是自己做了一件特别了不起的事情。用舍友的话来说,我对实验室上瘾了,对做实验上瘾了。嗯,篇幅有限,就说这么多。 再一次感谢李刚老师,最后,引用一句李刚老师的名言:“为了学习,怎么努力都不过分!” 陈 XX “怎么努力都不过分。”这句话应该是这学期在医电课上听到最多的话了吧,到现在这句话还记在我第一堂医电课那天的手账本上。 在上这门课之前我或多或少有点受到上一届同学的影响,先入为主地觉得这门课很难对付,一开始李老师让我们每周都去做实验的时候也是满口怨言的,毕竟我早已经习惯了上课写写笔记,下课了把老师留的题写完,考前复习几天应付考试的学习方法,每个星期两三次长途跋涉去实验室,每周五晚上也是再也没有了娱乐活动,只剩下了实验报告。这种学习方法固然是辛苦的,但是当我怨声载道的同时,我也发现,我的学习习惯在悄然发生改变,在李老师的“逼迫”下,我学会了自己查资料,也学会了接电路、调试电路这种应该说是很基本的事。在一天天的辛苦试验中,我突然发现,这不就是曾经想象中的大学生的学习吗?高中是考试,过渡到大学依然是考试,竟然让我没有察觉到是应该做出改变的时候了,我应该跟那所谓的“碎片式傻瓜式”的学习方法告别,开始主动的汲取知识,并动手去做。 这学期固然是“痛苦”的,但是它也迫使我“重生”。从一开始的一窍不通,到能够对着已有的电路去搭、去分析,到后来可以自己计算参数和设计电路,短短的一学期,我却学到了过去两年都没能学到的东西,养成了从来没有过的主动去学习的习惯。我感谢李老师的教导,也感谢自己没有放弃。 总之,这门课让我学会了太多太多,不只是知识,更是学习习惯,我相信它会让我受益终生,我也会牢记学习就要学真才实学,没有任何理由可以“通融”! 陈 XX 在这个学期接近尾声,在设计过程中,我更理解了李老师说的怎么努力都不过分了。 刚拿到体温计这个题目时,觉得应该比较容易,题目好理解,电路也很简单,但还是遇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首先是热敏二极管的电路,这个电路非常简单,搭建起来也容易,但调试很困难。首先,是电压表数字很难平稳,总是不断跳动,刚开始以为是二极管过于敏感,后来发现是万用表的电压档本身就很敏感,什么都不接也会不断跳动。其次是每次实验都要重新校准,因为在把电路带到实验室的过程中,电路不可避免的会改变。还有热敏电阻电路,在实验过程中突然出现问题,却不知道问题在哪,在同学的帮助下,才发现是电位器的问题。这些经历也提醒我,任何看似简单的事情也不能草率对待,尤其对待实践更不能抱有侥幸心理,要仔细思考,可行的实践总是建立在严谨的思考与论证上的。 其次,校准环节也是我做的不太好的地方。在实验时,我只是简单用室温校准,这样做可能会有很多问题,误差比较大。李老师告诉我们,正规的校准方式应该是水浴校准。我思考了一下,觉得很有道理:水浴可以保持测温环境处于一个比较稳定的状态,比直接暴露在空气中准确得多。这些看似都是很小的细节,但累加到一起就会引起较大的误差,这也提醒我们要注重细节,搞科研的人一定要十分严谨,不能敷衍了事。 在软件编写方面,我的编程基础一直不太好,单片机基础更是十分薄弱,为了完成设计,我不断查阅资料,向同学和学长学姐们请教,逐渐有了成型的编程思路,从而进行模块化的编程。 在不断修改调试电路的过程中,我渐渐理解了李老师说的要学以致用,讲究实效,实事求是的道理。以前一直觉得自己课本知识学的不错,后来才发现学的很死板,很多只知道公式却不知道怎么应用。只有在实践中不断的探索,经过一系列的错误,最终才能真正学到知识。只有把知识和勇于实践、勤于思考结合起来,才等于掌握真才实学。 陈 XX 历经近两个月的奋斗与努力,当听完李老师说:“你们这组验收完毕,收拾收拾自己的东西就可以走了”的时候,才突然意识到这个在拿到题的时候觉得遥不可及的任务终于完成了,如释重负的同时,回想起来,也是一个自己所学知识进化的一个过程。 以前总是看书上的大道理,看得懂却感受不到,所以以前的两年大学生活就这么荒废过来了,知道了怎么应付考试,到头来需要真刀真枪做实验的时候,才发现自己真的是什么都不会。最开始要搭一个电路,按照书上一模一样的照搬下来,却没有任何现象,不知道哪里出了问题,就开始询问老师,询问同学,慢慢去理解各种参数的意义,去理解电路的各种情况对应的不同结果,从照抄电路到自己慢慢也可以学以致用,这次课程设计就完全体现了这一过程。 刚刚看到一些关于二极管的测温电路的时候,一头雾水,不知道为什么这样设计,但是慢慢对照着书上的知识,慢慢去理解,就逐渐的将这个电路的原理掌握,然后再去思考如何再实际搭建过程中提高它的精度,换运放,测试不同运放的效果,焊电路等等,最终是完成了一种测温电路的设计。后来又选用热电偶,一开始是纯粹觉得这个东西以前完全没见过,那么为什么不能自己试试呢,于是就开始买单片机、买热电偶,开始虽然想到了冷端补偿的问题,但却把它想的太简单了,以为自己东拼西凑的补偿电路是可以用,可搭建出来后却发现,自己想象中的良好的与热电偶差不多的温度系数所需要的电阻在实际中根本没有,又一时半会找不到其它的补偿方法,就又开始查阅资料,好在是找到了MAX6675这个芯片,完成了冷端补偿,与此同时,又面临着该如何编程的问题,拿着MAX6675的中文数据手册,看不懂时序图,看不懂AD转换,连如何在LCD1602上显示都不懂,以前的单片机C++感觉白学了,就只能看网上的视频,再次学习单片机,在这个过程中,发现很多在脑海中一些原本自己以为理解了的知识其实是没有被理解的,才总算是觉得过去学习的知识有了用途。 课程设计的过程中,还有一些教训共勉。任何一个设计之前,要仔细理解题目要求,精度达到0.1 ℃,就要考虑到热电偶这种不适用于体温测量的元件就不能选用,范围有要求,就要考虑到在规定的范围内进行模数转换,对于一些芯片的选用就要有所考虑。 或许,学习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当你需要用它的时候,可以很流畅的将它运用出来吧,这两个月虽然付出了很多的财力与精力,但却是值得的,懂得了自己的不知道,同时也一定程度上能够将模电、数电、信号C++的知识联系到一起,最重要的是,吃几分苦,享几分福,要继续努力!! 陈 X 记得刚上这门课时,由于从学姐学长那里提前知道了这门课的特点,所以当时满心紧张,一个是之前对于电路方面学习也不是很好,再一个就是对自己没有信心,不觉得自己最后能完成期末大作业。刚拿到期末大作业的题也是一头雾水,不知道从哪里开始,后来经过查资料以及向学长学姐们请教,大致知道了框架。最开始先是电路设计,由于我这个题是心电放大器,所以需要做的主要为两个,放大和滤波。在做前置放大电路时,刚开始做,很快就出了现象,觉得这个前置很容易,人也有些飘了。越往后面做越觉得这个电路不简单,前置中放大倍数的选择是很有讲究的。之后做的是光电隔离电路,这个电路可以说是做大作业的过程中让我最头疼的东西了。最开始是一脸懵,不知道从哪开始,之后通过查阅资料,参考了李老师的医电书的线性光耦电路,做了一些修改,才成为我最后的电路。其中,最难的是对于电位器的选择与调节,当时真的是觉得调光耦就是看命,那三个电位器可以说是把我折磨得不轻,好不容易调到了我要的那个点,第二天过去又没了,又得调,后来经过反复的调试,我对光耦的调节也调出手感来了。再往后是低通滤波器,由于在之前的每一周的作业时,低通我就有做过,就觉得这个东西应该挺容易做的,而且一开始也很快就做出来了,做到了75Hz截止频率。但是往后将整个电路连接起来才发现自己是多么的愚蠢,低通是我后期制作花时间比较多的那一个点了。电路中有很多个造成衰减的因素,所以整个电路做到75Hz的截止频率是很复杂的。再往后是陷波电路了,陷波电路是第二大让我很头疼的点了,对于陷波电路我做了许多尝试,首先采用的是双T型网络陷波电路,是因为上一届学姐学长都是用的这个电路,后来怎么调试它都达不到陷波效果,最后放弃了这个方法。后面采用的是非对称型陷波电路,这个电路有一个比较好的优点,就是电路中只有两个电位器,并且一个是调节中心频率,一个是调节Q值,分工比较明确,然而这个电路的陷波效果不好,输入1V的情况下,在中心频率时,只能陷到140~160m,后面通过向其他同学请教,将两个非对称的陷波电路级联,但是效果是之前的差别不大,最后选择使用一个非对称陷波电路。后来将整个电路接起来,发现了许多问题,经过一一调整也都解决了。但之后遇到了一个让我纠结了好多天的问题,就是我用正弦波信号测试很完美,但是接入心电以后,输出就是一条直线。最后怎么都找不到解决方法,选择拆了电路重新搭,新搭的电路就没有出现这个问题。后面出心电后,心电还漂亮,就有点飘了,感觉自己做完了。记得有一天李老师在实验室说,“有些同学啊,以为自己出了现象就做出来了,其实还差得很远”后面通过测试性能,才发现这个不就是说的我吗,截止频率28Hz,50Hz工频干扰可不就小了吗,波形肯定好看呀。之后调节低通后,心电没有之前那么好看了,我也没有找到可以频带和波形漂亮同时达到的方法,最后还是选择了达到频带性能。 在做大作业的过程中,我也有放弃过,曾经有过两个星期没去实验室,但是当时发现同学们都在努力,还想起李老师说的话“怎么努力都不过分”,后来选择了继续坚持下来,才取得了最后的结果。回过头来看,从开始对示波器的学习,到对电路的设计、调试、更换器件,一步步的过程中,真的受益匪浅。总之,这门课让我学到了太多太多的东西,不只是知识,还有学习的方法和学习的态度,感谢这门课,感谢李老师的教导。 陈 XX 7.总结和感悟 7.1课程设计方面 此次的课程设计选择通过参加比赛的方式来完成是学生在本学期初就决定好的,学生很清楚假如和其他同学一起在学期末进行大作业验收的话可能很多事情会冲突,李老师验收那天自己恰好有两门金融辅修考试也印证了这一点。 这次的比赛是一次难忘的经历。三个刚刚进入大三的学生,就凭着向李老师请教以及查资料和不怕花时间,敢投入的劲头最终可以拿一等奖回来,这是我们三个一开始不敢想的,刚开始的时候希望可以进入决赛,得到免修的资格我们三个就很满足了。 刚刚接触李老师的课程,感觉有些内容是比较难理解的,可能就是李老师强调的现在的大学生没有注重真才实学,可能是自己前两年学的太空了,模电考试得高分在实际问题面前依旧起不到任何作用,这次课程设计我们在动手设计方面取得了让自己感到惊讶的进步。 最初的参考资料只有心电采集的部分,后来李老师给我们参赛者讲解命题题目时所举的例子恰好是心电模拟遥测系统,我们三个听的很认真,听完后我和另外一个同学立刻去买元器件,去的路上我俩十分兴奋,感觉李老师为我们指了一条明路,我们开始幻想很快就能做出来初步的作品了,那是我们第一次感到很大的希望。 李老师说的很对,知道怎么做和做出来还是有很大的差别的。真正开始做这个题目,是从国庆开始的,我的队友很好,都下决心要做出来,也就出现了国庆期间我们只在中秋晚上出去吃了个饭的“实验室生活”。这期间没少去找李老师,问着可能在李老师看来不是问题的问题。直到 10 月 3 日晚上我们几乎算是没什么进展,晚上向李老师请教完后我们在北洋大学堂那个亭子下面避雨,三个人一个比一个心凉。回到宿舍,我想着,明天早上再去实验室,“虔诚”的从头到尾再搭一次电路,争取出心电。实验室里我做了一上午实验,终于采集到了心电,很兴奋,给了我们三个继续做下去的动力! 在模拟传输的方式上,我们先后尝试了压电陶瓷、激光还有超声探头等方法。电路设计方面,芯片的选择,不同运放在不同场合的应用,再有电路设计中阻抗匹配、供电方式等问题以及元器件的测量,电路性能的测试方法选择等方面的接触和学习让我们三个人受益匪浅,我开始喜欢在实验室的感觉 / 初赛顺利通过之后,我们开始了对作品的完善,焊接洞洞板,采用 AD 绘制 PCB 板,到最后拿到板子进行焊接,这些对我来说都是第一次去做,也是必须把它做好的一次,用面包板上的初步作品拿去参赛是十分不现实的。焊接洞洞板不知道焊坏了多少,焊接方法逐步改进,画 PCB 时前前后后不知道改了多少次,拿到 PCB 板自己独立焊接了四套板子,希望能够为决赛提供最强有力的保证。这整个过程都是我们自己各方面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不再畏惧焊接,开始相信自己画的 PCB 也可以做到预期的效果,对未来的学习和比赛充满信心。 7.2 个人感悟 我想谈一下自己这一个学期的体会和成长。第一次因为参加比赛接触李老师,在您问我们有什么困难的时候,我谈到了自己的南开金融辅修花的时间太长,参赛时间不足的问题。您告诉我需要去考虑是泛泛的学以为自己挺厉害,还是去学好一门,学精。学生感受很深,开始去权衡,因为自己的计划就是大三开始真正的花些时间投入到比赛中,不抱大腿,以提升自己能力为目的。翘掉辅修课程为自己赢得了更多的时间去做比赛,这是我的第一次选择。 同学评价我开始变得实际了,开始注重专业基本技能的学习。在李老师的课堂上我们除了学到知识,进行实验,还有很重要的一项就是做人、做学问以及生活其他方面的一些道理。李老师不断地强调“真才实学”、“怎么努力都不过分”、“玩儿命努力才可以”······这些金字金句给了自己很大的启发,我发现直到大三上学期我才开始思考,试着去理解“生物医学工程”,我第一次感觉到了这个专业的价值。于是在电子学的学习过程中,在生物医学工程试验中,在 Altium designer 的学习上以及 MATLAB 处理心电信号滤波等大作业中我开始认真对待,争取做到最好,因为我明白这些技能的重要性以及真才实学的价值所在。 还有对专业的思考,记得在实验室和李老师讨论的时候,因为自己突然发现原来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要想学到核心应该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压不住好奇心的问了李老师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由五年本科改成了四年,李老师结合自己的感受给我们进行了解答,最后拍了我一下,我突然觉得重任在肩,使我坚定了研究生继续学习本专业的信念,生物医学工程还需要更多的人潜心投入其中,我觉得我愿意做其中的一员。 7.3 竞赛决赛感悟 决赛全程我们首先需要感谢李老师对我们的全部帮助。 作为一支全部由三年级的学生组成的队伍,在比赛的起初我们应该是不被看好的,但我们凭借敢想敢做敢付出敢花时间,生生的进入了决赛并且取得了一等奖的成绩。颁奖结果公布之前我一直对我们的作品保持怀疑,得知是一等奖,内心除了满足之外感觉还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与肯定,感觉所有的付出都值得,对接下来的学习和其他比赛充满希望和期待。 在苏州我们见识到了其他学校的同学在生物医学工程方面所做的作品和成果,更多的看到的是我们需要继续努力的方向以及需要掌握的技能,我们三个人一致认为各种单片机是我们接下来需要不断去学习和丰富的,需要立刻学起来用起来。 能够在大三就参与到这项比赛去看其他学校的学长学姐们在做的事情,我们感觉对生物医学工程的理解以及需要继续努力的方面大概有了自己的认识,这次比赛是自己在李老师的指导下和队友独立完成的一个题目,这样的学习过程和比赛体验我们十分的珍惜,它很宝贵。 感谢李老师的全程支持和指导,感谢我的两位给力的队友,感谢自己最初所做的选择和三个月中的付出和努力,这次比赛经历和课程学习肯定是自己本科阶段最亮眼的一笔。 戴 XX 生物医学电子学是我在大学接触到的第一门极其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门课,它强调学以致用,强调所学的知识绝不仅仅是书本,而是更深的一层-实验。课程的课时并不多,每周只有一节,平时的作业就是让我们去实验室做实验,学东西,将在实验中所学,所悟的东西作为作业。所谓“无实验,不作业”意思就是作业中的东西都必须是来自于实验。期末考核的标准和形式也是跟其它门课有很大不同。每个同学都会抽到一个题目,根据自己的题目完成相应的作品。这不仅需要较好的基本电路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动手能力和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即如何在实验中合理搭建电路和在实际制作过程中,如何从实际电路的角度去分析遇到的问题、找到原因并顺利地解决. 在完成大作业的过程中,我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一开始自己的电路搭地杂乱无章,既不美观也很影响自己检查电路,造成不必要的麻烦。还有就是电路检查了好几遍,没有任何问题,却始终不出功能,跟别人交流了,也没什么区别,可是其他同学的就能实现功能。有时候挺崩溃的,也会偶尔担心自己会不会完成不了大作业,挂科啊之类的。实验中烧坏器件也是比较常见的。我就差点烧了个血氧探头。 总的来说,虽然过程比较艰难,但其实只要踏踏实实做,去学,就一定能完成自己的作品。我从中学到的很重要一点就是要想真正掌握一些东西,就必须要看得多,想得深。在生物医学电子学这门课里,看得多包括对同一类知识多看不同版本的书和多看不同类的知识。想得深包括对同一类知识做深入学习与研究和将各种知识相互联系。看得多了,想得深了,你对事物的看法和掌握才能更全面,才能更接近它的本质,自己的学识和修养也会得到升华! 关 XX 一眨眼就学期末了,为期一月半的大作业也到了收尾阶段。这一个月以来繁忙而充实,似乎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真正体会到了大学生活该有的繁忙状态。这是一个暴风成长的时期,是一个你现在觉得痛苦但若干年后你会感激并为之自豪的时期。在这个时期过后,你会发现你跟大一大二真的有所不一样了,你所收获到的远超学生时代任意一个平凡的两个月。 刚上医电课的时候有些茫然,李老师上课所提的问题好像学过,但又深切感到从未学透。每一次医电实验都是一个全面检讨自己过去所学,将理论真正付诸于实践的时候。知道李老师的高标准严要求,抽到程控恒流源的期末大作业题后心里很忐忑,怕自己能力有限做不出来。因为不止电路要学习,还有单片机以及编程,对懂行的人来说编程很简单、单片机学一学就好了,可是对我这种C语言近乎零基础的人来说,搞懂一个单片机并想要实现程控的功能绝非易事。所以,做恒流源的题刚开始我是没有信心的。看着大家开始在面包板上有条不紊地搭电路时,自己其实是很着急的。笨鸟就该先飞、并且还得加倍努力,一味地说做不到是弱者的表现并且也无济于事,于是赶紧拿起书研究我的恒流源主电路,先看了手边李老师的《电子电路基础与实践》中恒流源一节,有了些许思路,之后各种参考书本及资料,确定了主电路,运放加三极管,在面包板上试验电路发现三极管在小电流输出时误差太大,于是看资料并且实验发现场效应管小电流时性能更好,更能满足高精度输出,于是主电路这才尘埃落定。 一学期之前,我都不敢相信自己可以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学会这么多实用的技能。自己画原理图,自己画元件封装,为了美观也为了省钱,在10*10的界面上不断调整布局,谨慎又小心地各种请教做过板子的同学,网上的教程看了一遍又一遍。画好了一版,准备给淘宝卖家打印的时候,突然检查到原理图出错的部分,于是又推翻一切,全部重来。其间觉得累过、绝望过,但当过了好几天收到自己的PCB板的时候,会发现自己做的板子格外的漂亮、格外地欣慰。这也算是努力付出后得来的收获吧! 还有就是焊板子的技能,之前没焊过的时候总觉得焊东西好难,由于板子和元器件的造价太高,导致我一直不太敢在自己的PCB板子上焊东西,不过好在竟然在同学那里找到了废板子,于是立马开始上手试焊。虽然刚开始手被烫起泡过、甚至还因为靠太近烧过头发,不过正是这些难得的经历让我学聪明、战胜恐惧心理,练就焊板子技能!之后帮同学焊东西还被肯定了,挺高兴的!虽然不足的是现在还不太会焊贴片的元件,尤其是那种特别小一类的,板子上的贴片元件是去找李老师的研究生学长焊的,学长人也挺好的,二话没说就帮忙焊了板子,那天刚好李老师也在办公室,于是老师还帮忙指点了我的电路以及板子的布线技巧,让我收获颇丰!非常感谢老师、同学以及学长对我整个学习过程的帮助,人生能获得如此良师益友我感到十分幸运。 第一次使用MSP系列单片机,第一次接触CCS、IAR等软件。因为刚开始什么也不懂,就连在电脑上装软件也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从TI官网上下载的各种CCS版本,均以安装失败告终,最后不得不转战IAR,好在安装IAR一遍即成。当看到不仅安装成功,而且还十分顺利地把IAR的许可证给拿掉的时候,当时心里着实激动了一把。不论我这三角猫的编程功夫,安装上了编译环境,算是离成功近了一小步吧。之后就是匆忙地去图书馆借了两本MSP430的编译教程,结果发现自己的C语言完全不过关,于是又翻出大一的C++研究起来,结果是搞懂一个最基本的位运算都得花好长时间。而且这个时候还正在完成一个难度蛮高的选修课结课论文。课业压力还是蛮大的,看着周围人吃好睡好正常作息还是蛮羡慕的。不过我觉得磨炼就是要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最后的最后,要特别感谢李老师,是李老师的医电课让我有机会体会到发挥潜力、突破自我的快感,同时也让我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内迅速成长、收获颇丰。李老师总是百忙中抽空来实验室指导我们,刀子嘴豆腐心,批评得有多严厉对我们的期望就有多高。不仅学业上的指导,更有人格上的教导,对于我这咋咋呼呼着急的性格,李老师要求我要慢下来,回想起我这二十年人生中老是因为着急的脾气四处碰壁的经历,我深刻反省觉得是时候该转变了,就算脾性还在,也至少得该分清场合,为人处世也是一门学问。所以,十分感激李老师的教诲以及医电课给我们提供的学习成长的机会。 郭 XX 验收完之后心情还是有点失落的。在实验室待了很长时间,一起从零开始抄电路到自己根据指标设计,去调试的同学最后的成果非常棒,对比之下确实有些相形见绌了。在最后一个月的时间里,一直在尝试心电信号的上位机显示,从MSP430到李刚老师提醒用PSoC4,还让实验室里的学长带着入门花了学长了一下午时间。最后再回到MSP430,由于上位机显示心电基本上看不出来波形,最后非常着急改程序又烧掉了无线模块,以至于到后来确实有些慌乱了。最后和同题目的同学交流时他跟我说,其实我并没有真正学到如何通过单片机实现一个项目,就算最后“碰巧”做出来什么,也没有太多真才实学。其实回头想想也是这样的,从第一节课开始老师反复强调的,这门课就是学真本领。落到大作业上来说,最终的目的自然也不是做出来东西就万事大吉了,路还很长,要学习的内容远远不止你眼前的这个项目所包含的。好几次向老师问问题的时候老师都要感慨,“非得要逼着才会去学”,最后一段时间正好向李老师申请到了PSoC4,所以决定寒假回去再研究研究,学到真本事才是最终的目的。 除此之外,在这次的项目中还是遇到过不少问题。 1. 在使用MSP430进行无线模块收发心电数据的时候,串口总是收不到数。这是很麻烦的事,因为不清楚到底是接收端有问题还是发送端有问题。花了一天时间无果,后来在网上看到有网友说应该通过程序使得发送和接受独立开,一个一个地检测好不好使。 2. 上面的问题解决思路在电路中同样适用。感触比较深的是,专业里有同学同样做心电的题目的,心电出不来,正好帮着做被试。两个人从后级电路一级一级地用正弦波测试,最后发现前置部分就已经不能正常工作了。 3. 除了考虑单元电路正常工作,还需要看电路直接的级联问题。最开始在做电平抬升电路的时候,发现心电也出的来,单个的电平抬升电路也好使,俩连一块儿就无法工作。也是一下午的时间不知道哪儿出问题,后来发现是级联的时候输入偏置电流存在,导致输入端电平比设计值抬升,饱和了。 当然,在这次项目的初期,子壮同学帮助下使很多问题得到解决,包括一些器件的选择。通过和别的组的同学的交流,也解决了一些认识方面的错误,比如和同组的孟强帆同学交流时他指出我学习电路从例子来学理论是不行的,认识上有偏差而且学习非常零碎化。在尝试焊电路最后出不来现象失败的时候,子壮同学回去也指导了一下怎么高效地焊接。在项目之外,在PSoC4单片机的入门方面得到了李老师和学长的支持,非常感谢李老师在最后能够提供这样的机会。虽然此时并没有将最初的方案落实,但是我不会放弃。 感觉絮絮叨叨很多话,最后还是用“怎么努力都不过分”来结束吧,毕竟说的不行,得去实践得去低下头努力。 郭 XX 大学三年以来,我从来没有像这两个月如此充实过。早上在教室里上课,下午和晚上就跑到实验室里设计调试电路。从刚开始的天真盲目,到现在虽仍旧只知道皮毛却也能开始自己动手去做,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我迈进了很大的一步。 这三年,我仍旧照着高中时的学习模式,上课认真听讲,下课完成作业,这么循环往复却不知道哪里出了错。从电路基础到模电我学的并不扎实也并不好。这次实验将我在学习中的问题彻底暴露了出来,也让我真正理解了什么是理论结合实践。让我深刻意识到:应付考试不是工科,理论结合实践才是真正的工科。这次实验要求在我们结合所学过的所有知识的基础上,设计电路,分析研究前一级电路与后一级电路的相互影响,从中找出自己在设计实验当中的问题,并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它们。 刚开始的时候,我在实验当中遇到的大问题小差错从来没有间断过,我手足无措,不知道如何去检查修正,一个电路可能就要做上一周的实验。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经验的累积,我慢慢找到了一些窍门,掌握了分析错误解决错误的方法。 跳电时,我会按照顺序对每个电路的电源插头进行排查,有时并不是电路本身的问题,可能是导线接触不良,也可能是面包板某一排是坏的,这也让我哭笑不得。示波器波形超出量程,无法显示,则有可能时接地出了问题,我就单单排查地线,很快就能找到问题所在。掌握了这些 分析错误解决错误的方法 ,我就有信心很快的解决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使实验顺利进行下去。 上大学以来,每次考 试 成 绩 不 够 理想 , 我就 总 以 为 自己没有学 习这门课程 的天 赋 ,没有从自己不 够 努力上找 问题 。李老 师说 ; “ 怎么努力都不 过 分。 ” 以我 们 大多数人的努力程度之低,其 实 根本 轮 不上拼天 赋 。一味地听 课 做 题对 工科生来 说 ,根本算不上什么。我 们 学到的都是 “ 傻瓜化、碎片化、快餐化 ” 的知 识 ,根本没有把各科知 识联 系起来,融会 贯 通,也更加无法运用到 实 践当中。在自 习 室里苦思冥想,不如到 实验 室当中 实际 操作一番,理清思路,抓住关 键 ,及 时 改正 设计 中的 问题 , 积 累更多的 经验 。正如我 经过这 么多次的 实验 ,才深刻了解到 “ 一个 测 量 仪 器 电 路关 键 在于更低的噪声和干 扰 ,而不是多大的放大倍数 ” 。 实 践越多,思考越多,才能 “ 知道自己的不知道 ” ,才能掌握 “ 真才 实 学 ” 。作 为 工科生,理 论 知 识 只是知 识 架构的一小部分,真正理解知 识 、运用知 识 是必 须 通 过实 践的。而上大学的目的,不 仅 是学 习 理 论 知 识 ,也是培养 实 践能力,培养 发现问题、 思考 问题、 解决 问题 的能力, 这才 是合格的工科学生。 生物医学 电 子学 这门课 程,不 仅让我学到了 如何将知 识 运用到 实 践当中,更重要的是 让 我了解了今后 自己该如何在生物医学工程这个专业中不断前进。 在今后的学 习 生涯中,我会好好反思自己,努力 奋 斗,掌握真才 实 学, 进 而 实现 自己的人生目 标 。 最 后, 诚挚地 感 谢 老 师 在 实验过 程中 给 予我的精心指 导 和悉心关 怀 ,以及同学 们给予我的 帮助和鼓励 。 黄 XX 电路不是一天就能搭成的,必须用大量的时间和实践才能解决实验时遇到的各种问题,这样在实践中将所学习的知识进行运用要比单单从书本中学到的更多,为了得到最后的结果自己主动的去学习相关知识,感谢李刚老师让我找到了新的效果更好的学习方法!感谢李刚老师的教导,让我学习到更多电路应用知识,一个电源供电都能带来好多问题,电路的学习并不简单,需要知识和实践才能达到最好效果。 雷 X 三、总结与感想 (一)对题目设计和测试结果进行总结: 初拿到题目认为这个题目还是比较困难的,不知道该从哪里入手。因为觉得心电检测出来很难,再加上传输的话更不知道怎么办,询问了陈子壮同学后,我对整个电路的设计流程有了大概了解。于是我先分析总体分析题目从需求入手,将需要大致分成3个模块,心电检测模块,信号发射模块和接收模块;解决电路的供电问题,使用两个电源供电,统一使用正负3V。然后再将每个模块拆分成数个单元电路并确认其应达到的指标,并确认他们之间的耦合方式。最终是电路设计完全且合理。 而测试结果的过程则相反,在测试的过程中,我采用从底层开始测试,一级级向上发展,先测试各个单元电路能不能单独有效的工作,实现题目要求的功能,再对整个模块进行测试,如测试心电能不能测的比较漂亮,传输能不能传正弦。最后再将所有的模块连在一起,测试整个电路能否有效工作。如果出现问题,也比较容易找到错误的地方。 电路中可以改进的地方: 电池供电时,随着实验的进行,电池电压减小,这会影响调制电路的中心频率,因此可以通过一个稳压电路,使电压稳定,方便调试。 对本题进行完善的话,可以做成pcb板,精简前级模块,做成可穿戴式,也可利用单片机,将心电图显示在lcd屏上。 (二) 对医电实验收获的总结: 1. 关于“地”的思考 我觉得这个地的概念分为信号地和电源地,类比于模电里学的时候的交流地和直流地。学模电的时候,对于交流信号,可以等效画出一个交流的电路图。我觉得这里的信号地应该和交流地是一个概念,而电源地与直流地是一个概念。电源地的概念应该比较简单就是供电电源的地,是实际的地——零电位点。而信号地在我的认为就是电压恒定不变的点——逻辑地,比如说电源是信号地,电源地当然也是信号地,我通过一个稳压管构造一个电路,也可以人为创造一个信号地。 2 .电路的静态工作点的思考 原来在做实验中出不来预期的现象我就只会对照着电路图看看有没有电路连接错误,或者将导线电阻电容什么的往里按按,排除接触不良的情况,有时候这两种办法都不能解决问题,我就不知道该怎么进行下去了。现在在李老师的教导下,我知道了检测静态工作点的点位也是一种有效的途径。当电路不能达到预期效果时,第一步应该做的就是用万用表去测各个工作点,看有没有达到正常工作电压。而不是去反复拨弄电路里的各个元器件。刚进入实验室时经验不足,只会这样没有条理的排错,找不到问题的所在,浪费了很多时间。后来听李老师说用万用表去量,可以测试电路是否工作在线性区,是否截止。 (三) 对老师名言的理解与体会 付出才有收获: 在做这次大作业的时候,我觉得我去实验室次数非常多,也在实验室呆了很久,有时候就是一整天,然后晚上10点半回宿舍,记得有段时间,我第一次出来心电,然后突然就没了,我分析了每块电路,正弦信号分块测试,整体测试都没有问题,然而就是出不来心电,而且在测量心电时候,低通滤波前会有信号,而低通滤波后什么也没有,我以为是低通出了问题,然而不是,再搭了一次后发现还是没有信号。后面的滤波电路基本都重新搭了一次,还是没有心电。后来没办法,我再次搭了前面差动放大电路,终于出来了心电,后来分析可能是差动放大部分的芯片坏了,而在电源上只有微弱的0.02A的电流,根本看不出来,因为有时候测试心电时候电源上也会显示微弱电流,后来听王睿妍同学说,这是在先打开示波器的时候外供电会把芯片烧坏,因此先应给芯片供电,再打开示波器可以防止芯片被烧坏。这个小问题浪费了3天时间,有时候觉得很不值得,但是没有这些失败的经历,就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的同学心电出不来,我也可以帮助他们。也是很有意义的事情 后来又一次心电又没了,也是上一次同样的现象,于是我就换了芯片,就可以了。 纸上学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从抄电路到设计电路 在学期初的时候每周去实验室完成医电作业更像是在完成任务,每次只要出来了现象就觉得完成了,并没有对现象进行思考,没有思考其原理,也没有想这样的电路可以用来做什么。并没有领会每块电路的真谛。不论是模电还是医电课本上的东西,我们可能会做题,但是不一定会应用,所以实践能力尤为重要,所以在这个大作业中,很多电路都是自己尝试着设计的,将被动变成主动,这才是真正学习的过程。我觉得李老师这样的考核方式特别好,这样我们才能学到一点东西,而不是让知识停留在理论阶段。在做大作业的时候,因为是想达到一个目标,就拿我的题目来说,心电模拟遥测系统,测出心电并且传送,因此,我必须知道心电信号的特点,然后了解在心电放大的时候应该滤除什么噪声,再到决定用什么样的滤波器,到怎么样的电路整体设计。 还有就是在发射部分,了解自己想要实现的结果,反推用什么传输?该怎么样传输?需要对信号进行怎么样的处理?什么会影响传输效果?等等。 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真才实学: 这句话还是涵义丰富,短短十二个字看似简单,但是能做到还是比较难的,真才实学也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学的。这次实验让我明白,盲目的思考和实践都往往收获甚微,只有勤于思考和勇于实践分配的恰到好处,才能有真才实学。同时也能最大效率地完成对题目的分析思考和实验验证,达到高效率的学习。 只有勇于实践,勤于思考,才能有所收获,才能将知识学活,从“理想”走向“现实” 再怎么努力也不过分: 再怎么努力也不过分,这学期每节医电课,李老师都会给我们提到这句话,让我受益匪浅,我大一大二没认真读书成绩差,感觉大学过半什么也没有学到,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但仔细想想,自己并没有努力,有付出才会有回报。如果是像大一大二一样每个课仅仅是为了考试而学习,就真的学不到东西。我的努力远远不够,李老师每次都会提到不好好学习愧对我们的父母,心里真不是滋味,难道我就是个差学生?难道我就不能做好一件事?这学期我想证明自己。所以一开始大作业,我就去实验室,基本有空就去,请教老师同学,李老师每次都会给我指点一下,然后让我自己思考,这样使得我的思维可以突破,可以自主的去思考。陈子壮同学也给我讲解了很多问题,给了我很大帮助。努力才会有收获,最后我才真切的感受到,老师说的授人以渔,我学会了做一件事情的认真,不放弃,勇于去做,不怕困难,坚信风雨之后有彩虹,只有自己真的去做,去努力,才会觉得充实,坚信付出才有收获。医电课是我大学两年半以来令我印象最为深刻并且觉得学到最多的课。李老师严肃也和蔼可亲,对同学们的学习很关心,还给我们发了单片机,鼓励我们自己学习,谢谢李老师。我们会利用好这些单片机,争取明年BME会取得好的成绩。 李 XX 李 XX 经过这次竞赛,我深刻认识到设计做出成品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2-3个月左右的时间,从一开始的迷茫,到一心一意搭建电路,再到后来的程序调试,期间有失望也有激动,最多的还是收获。 从电路运放的选择上来说,由于功耗要尽可能的低,我们最开始选用的是三极管和OPA1612,但是电路结构不清楚,而且在最开始搭建电路的时候没有调静态工作点;后来我们使用单电源工作的低功耗芯片,再到最终选择了带运放的单片机来最大程度上的简化电路部分。 在调试电路的时候,最开始的电路结构是前置放大电路和后级滤波电路,单独环节都运作正常,一旦连接起来就不行了,经询问老师得知是由于电源地和信号地不同所带来的影响。解决问题后进一步简化电路,将放大滤波一体化,虽然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但是经过反复地调试,最终完成了电路部分。 就像李老师说的,从抄电路到设计电路。从最初搭建电路时满满的无力感,到后来可以完全理解电路的设计,中间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可见放大滤波电路的设计虽然乍一看不难,但是还有很多很多东西要我们去思考,很多细节要我们去关注,只有认真才能学到真东西。 从一开始怀疑自己能不能完成,到后来和大家一起拼命做电路,再到最后拿着作品去参加比赛,我觉得是对自己而言是一大蜕变。真的非常感谢李老师对于我们的帮助和支持,让我在科研这条路上,终于找到了一点点方向,让我能沿着这蛛丝马迹,把学到的理论知识都尝试着应用于实践。 刘 X 我花了整整两天搭好传输电路的部分。和大多数新手一样,当我拿着搭好的电路进入实验室测试时,等待我的,不出所料是一串乱七八糟的噪音信号。当时我的内心是十分慌张的,因为搭建电路对我来说本来就是难题,再加上付出高成本却是零回报,这无疑给人沉重的打击。幸亏之后请教了其他的做心电的同学,我开始一级一级地调试电路。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了我一直以来的一个错误的成见,那就是以为面包板最上一行的接线孔都是串联在一起的。但实际情况是分为前面3组,中间4组,后面3组断开的。因为这个问题,在我连接电路时,总是存在部分运放正常工作,部分却没有工作的状态,这样显示在示波器上的结果就很奇怪。一开始我以为是电路连接问题,一步步盘查修正,改了多次以后,我觉得电路设计根本不存在问题时,才怀疑到电路连接上是不是有断路,短路的问题。我拿着万用表,一步一步的检查每一部分的通断情况,最终才发现的面包板的问题,进行了改正。当我告诉其他同学我的错误时,发现有很多同学对面包板的认识和我是一样错误的。虽然这只是一个小细节,但这个问题影响了我许多天的电路搭建进程,也让我意识到自己在实践上经验的缺乏。 还有一个很错误的想法是,我武断地以为这个课题困难的地方是前面的心电信号检测部分,而后面的传输部分是比较好做的。但实际情况是两部分花的时间差不多,甚至后者还要多一点。我所做的调制与解调电路修改了许多次,但依然没有反应。最后我只好买来现成的V/F和F/V转换模块。而研究这两个模块的原理也花了我不少时间。最后终于在验收前一天晚上让它正常工作了。 回过头来看,我才知道一个人的潜力是巨大的。我从零开始,从一个简简单单的反向放大电路开始,一个一个的搭建、测量、调试。就这样我从一开始使用示波器都笨手笨脚的新手小白,成长为一个可以独立完成心电放大这样一个复杂的系统的人。尽管它还不完美,还存在很多缺陷,但我的内心是自豪的。我知道对于有些人而言,我做的这些可能都算不上什么,只是很简单的东西,但是于我自己而言,我的内心是欣慰的。我为自己的付出和收获而肯定。 通过这门课,我学到了太多。感谢李老师,感谢这门课,铸就了一个努力去寻找真才实学的我。 刘 X 实际动手做电路和进行理论学习不一样,实践起来才算真正的学习,能学到的能体会到的是书本绝对不能带来的。 感谢李老师能为我们争取实验室的开放,争取给我们人人都能动手实践的机会,也很庆幸自己没有把这个机会白白浪费。 逐渐意识到电路设计的过程也是十分有趣的,经常陶醉在一个个出现的问题与挑战之间,在解决这些问题的那一瞬间心中则也是无比的畅快。 医电让我抛开的理想的电路,让我看到了电子设计崭新而又富含实际意义的一面。正式有了这些不理想,才有了每个模块,比如低通高通放大特定的排列顺序。改变排列顺序出来的结果是完全不同的,这是多么的美妙啊。 也正是这些一次次的实际,让我意识到噪声的存在。噪声,就像一个调皮捣蛋的孩子。运用理论知识和它做斗争的过程比从书本上获得机械的知识有趣味的多。 其实医电学到最多的不是医电所包含的知识本身。 而是我们对待学习的一种态度,一种贯穿任何学科的态度,李老师上课一直强调的,我们必须要注意的态度,归结起来最重要的还是实践观点。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任何知识的来源都是实践,我们从书本上学习的知识也是来自于他人的实践。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正是由于实践,我们才能发现更多的问题,从而寻求解决方法,我们会为之进行理论学习,提高了我们的认识。 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我们的学习,归根到底是为了实践,为了给国家做贡献而服务的。 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现在的实践可以检验我们获取的知识。将来的实践,甚至能检验我们自己的假设,将理论世界进行扩充,推动科学的发展。 马 XX 我抽到的题目是水温控制系统,刚拿到这个题目的时候,我对它的理解只有字面上的意思,后来看到题目要求知道要做什么,但是什么都不会的我不知道要如何开始。因为这是一道竞赛题,所以我上网查找了一些资料了解了大概内容,并借了相关的书籍进行查阅。对我的题目有一个了解之后,我觉得以我的能力很难做出来。但是想到李老师上课时对我们的教导和那些怎么努力都不过分,我们要学真才实学的名言,我决定打起精神来化繁为简,脚踏实地的去学习。 其实,我从小就是一个不擅长这种深度思考和动手的事情的人。在开题答辩的时候,我对这个题目的设计报告与我所做出来的最终结果存在差别,对于这个题目的核心知识点控制方面还是没有更加的深入了解,并克服这一难点。由于是第一次进行焊接操作,对很多基本的焊接知识都是通过网上的教程一步步进行操作,虽然在焊接时会出现虚焊、焊料过多或不足、空洞等情况,但经过逐步改善,最终电路板得以焊接成功,接上传感器便能很好地进行工作。 其实,做完这个题,我还是很心虚。因为自己只弄懂了自己这个题的一部分知识点,并对于其他同学的题,真的是知之甚少。在开题答辩的时候,我就深深地思考过,自己所懂的知识,是这么的片面。虽然这次的学习进程完了,但是我的学习并不能止步,我会将其他同学的报告进行仔细研究,期望可以学到更多的东西。 总而言之,我发现任何东西只有自己认真去实践,去观察,才能发现自己有很多的知识都是空缺的,才能查缺补漏,否则只能形成李刚老师所说的平面化、碎片化、傻瓜化式的学习。牢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注重课本上的知识,只有自己思考过、实践过才是真正学到的。 买 XXXXXX 在完成这个项目短暂的几个月中,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从最初的往面包板都不会使用到熟练,从最初的一想到搭电路就逃避道现在的敢于尝试都是在完成过程中的收获。 在完成的过程中,去了很多次实验室,搭好的电路也拆过很多次,明白了市场上的产品的制造是多么的不容易,要追求成本的同时要追求安全与性能,只有满足这些才能是一个合格的产品。 也存在着很多不足,比如因能力有限,电路不是自己设计的,是参考的电路图。没能达到李刚老师说的从抄电路到设计电路的水平,但是我会不断的提升自己,在假期利用时间,去学习单片机等别的电子电路知识。 理解了只有通过实验才能学会,学好一个东西,电脑上的简单的仿真是学不来真本事的。在我们迫切需要提升动手能力的时候,不能因为偷懒而去使用仿真软件。 在这门课不仅学会了怎么去学习电子电路,也学会了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该去怎么学习,不能因为能力不够而去躲避,而是要去面对,逼自己,才能多多少少提升自己的能力。 最后感谢老师的鼓励,指导与帮助。 孟 XX 在最后的验收过程中,我的电路对心电的检测和比较器对R波的标记基本符合心率检测的要求,单片机部分显示心率虽然有部分正常值显示,但是整体来看心率的稳定显示和计算精度上还存在一些问题。 回顾整个项目的进程,我遇到过很多问题,有些得到了解决,有些依然存在疑问,而这些问题,可能才是我这次项目最大的收获。 1. 电路的调试。 不知道是因为面包板电路不稳定还是因为电路本身的问题,一直以来,我感觉自己的电路始终是不稳定的。而每次电路出现故障的时候,面对面包板上密密麻麻的导线,自己确实也不知到该从哪里开始检查。 之前实验的过程中遇到的电路故障的原因有很多,有的是因为电阻或者电容拿错了,有的是因为导线插的位置偏移了,有的是因为芯片已经被烧坏了,等等。经历过这么多电路故障,现在的自己对电路调试已经不再束手无策了:在每级电路都习惯性的加上用于测试的输入输出导线,电阻和电容元件尽量在加入电路的时候先测一下数值,用万用表二极管档进行电路通断测试,等等。 可能对我来说电路调试永远会是一个难题,但是经历过这次实验以后我却对解决电路问题有了更多的思路和方法,这也许是我最大的收获吧。 2. 电路参数 实际上,只有经历了在实验室真正做实验的过程,一个人才会真的重视电路的参数。之前实验的时候,很多参数是不知道的,关于电源和供电方式的选择,关于运算放大器等器件的选择,关于电路工作点的测试和调整等等,而这些问题往往是最关键的。可能很多参数在设计电路的时候你不会注意,但是在实验的时候往往就是这些参数限制了你的电路性能。所以一个电子工程师一定要对电路的参数熟悉,这样才能设计出最好的电路,才能做出最好的电路。 3. 仪器的使用 实验室的仪器,稳压源、信号发生器、示波器、万用表,这些是最基本的实验仪器,但是很多仪器的使用我还是没有很好的掌握。其实仪器的使用都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如果不熟悉仪器的使用,可能连实验结果是否正确都无法判断。如果你不知道示波器两探头共地,可能你永远不会得到你想要的结果。如果你不知道示波器交流耦合档实际是一个高通滤波器,可能无法对得到的信号进行判断。所以不会使用这些实验仪器,对这些仪器的有些功能不做了解,可能永远也无法做出满意的结果。 做一个项目需要的不只是一个人的电路知识,还有很多实验的经验和能力的要求。所以对于我们而言,不实验,是永远无法学到电路的。 在这次做项目的过程中,我做了很多关于电路的部分,而对于单片机软件部分其实到现在还是很欠缺。虽然只是用两个中断就可以实现的功能,但是对我来说,如果没有了解单片机的整体工作情况,可能这样的程序我是很难编出来的。这一点可能是我最大的缺陷。对于一个工程师来说,硬件和软件是同等重要的,所以想要做一个好的工程师,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苏 XX 李刚老师,验收那天您说我和雷超同学要PK一下,争出个第一第二名。但竞赛队子壮他们的最远传输距离为8米,而我们当时的最远距离为4米左右。所以我们争的不是第一第二而是第二第三。不去争第一还有啥PK的意思呢。但这回经过改良后的电路我有信心和竞赛队较量一下。最远传输距离实验室恐怕真的“容不下了”。在实验室能提供的最远距离(从第一排至最后一排)为12米,本系统可以轻松实现,且波形无失真,最大幅值无衰减。未改造的电路,激光头亮度很小肉眼几乎不可见都能成功传输,现在改造后的电路激光头的亮度非常大,且电流也在要求范围之内。只要红光能传输的最远距离就是系统能传输心电信号的最远距离,25M没问题。 经过这次实验真的感触非常多,收获也非常多。不去尝试,永远不知道会遇到什么样的问题,也永远不会知道自己可以到达什么样的高度。非常非常感谢实验过程中给过我帮助和指导的同学们和李刚老师。虽然不想被说成依靠竞赛队才完成这个大作业,但还是要感谢陈子壮和谢江同学的硬件帮助(用的这些高级的运放都是子壮他们无偿帮助给我的,真的真的非常感谢),竞赛队取得的成果也极大地激发了我向更完美方向挑战的斗志。但电路方面为了避嫌真的没敢和他们有什么交流讨论,这也是这次最大的遗憾了。竞赛当时其实我也报名了,也参加了那个竞赛的小培训。巧的是报名的就是抽到的这个命题。但当时因为懒也觉得做不出来,一拖再拖,最后到了竞赛提交日期也没有开始做。抽大作业那天再一次抽到这个题目的时候真的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滋味。我的成绩在全专业来说一直是倒数几名,我真的很感谢能有这个机会证明自己。也非常感谢李刚老师的这门课让那些“枯燥”的理论知识有趣了起来。不仅仅是教会了我们新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了我们怎样去把以前的知识融会贯通,怎样去学习新的知识。 想用李刚老师最常说的一句话作为结束,真的真的“怎么努力都不过分”。 苏 X 生物医学电子学这门课和以往的课都不一样,是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不是简单的在书本上获得知识,而是让我们自己从实验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将所学真正运用到实际中并且举一反三从而得到更多的知识。实践出真知,李老师每节课都会让我们去做一些实验,这些实验看似简单,但认真思考之后会发现并不简单,要学会想三层,从实验中学习电路的相关知识,这一学期也是我呆在实验室最长的学期,但正如老师所说的怎样努力都不过分,在抽到大作业之后我是很迷茫的,在一个多星期的查询各种资料之后找到了几种方法,但是在答辩上听了李老师的指导发现并不是像想象中一样简单,开始做的时候我用了 ICL8038 ,做了好几次实验,电坏了好几个芯片,好不容易有波形但是发现并没有那么好控制,因此我最终换了别的方案,买了 AD9833 模块之后各种查询资料,编写程序,不知道经历了多少个该死的 errors ,因此在最后看到没有 error 的时候真的十分开心,最后看着示波器上稳定的波形悬着的心才最终放下。 以往我们学习,都是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书本上的内容,做实验一学期也不过两三次,很难深入的体会到自己动手制作时会遇到什么问题,开始的时候以为照着书上的电路或者网上的电路搭就可以了,但真正搭的时候才发现网上很多东西都是错的,书上的电路也要会灵活运用, 这门课我还进一步学习了单片机,可以简单的运用单片机,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一次的作业也激发了我对单片机的兴趣,知道了很多以前不知道的功能。正如李老师所说的我们要摆脱平面化学习、傻瓜化学习,我们应该时刻努力学习,比我们聪明的人都在努力学习,所以我们更是再努力也不过分,李老师传授我们的学习理念和方法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一定会给我们带了很大的帮助。 孙 XX 很早之前就听学长学姐说李老师这门课满满的收获,是大学本科阶段最有成就感收获最大的一门课。怀着期待和紧张开始了我的医电课程。起初每一节课都有很多听不懂跟不上的地方,每一次作业都有太多实践跟理论不一致,发现许许多多新问题。我学会了上课录音,下课听录音;上课听讲,下课翻书;实验做到多动手多思考,深刻领会“无实验不作业”;看李老师的网课补充自己知识。 可以说李老师的课程是最给我们创造力,得到成就感,感觉被认可被支持的一门课。从第一次作业第一个参数题目的无知到第一次认真思考的作业被表扬,我感受到虽然作业呈现出的结果还是有很多不足,但是用心和努力会被认可。原来可以有那么一门课不受到题目和标准答案的束缚,发挥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创造力。这样的一门课给了我极大的鼓舞,加上李老师的支持和鼓励更加坚定了我参加比赛并且想取得一定名次的决心和信心。 初赛时,十一假期八天和数个晚上双休的奋战,三个人经常打趣道已经住在实验室几个月了。从抄电路到设计电路。最初搭建电路时满满的懵和无奈,如果不出图像也不知道哪里出了问题到最后在比赛前一天晚上遇到问题也能镇静应对不慌不忙。如何应对工频干扰,如何准确减小干扰出现干净信号是知识方面的提高,注重细节和耐心不慌不忙是学到的让我心智成熟的东西。电路可能调了一天却毫无进展,李老师的悉心指导让我们醍醐灌顶,这种顿悟远比刷题来的实在,示波器上出来电路的那一刻觉得一切都是值得,这才是我们该有的样子,这才是我们的大学生活,才是我们的初衷。粗糙但是凝聚了三个人心血的小视频让我们顺利通过初赛进入决赛。 这样的小小成就感成了我们巨大的动力,更加玩儿命的努力,从电路设计到一次次的调试到不断修改的pcb图,都是我们一点点蜕变的见证。调试电路过程中,超声传输40KHz如何准确调出,如何降低功耗又能保证信号质量,一个个问题困扰我们,从早上八点到晚上十点半,吃饭在实验室门口,有时间就互相讨论互相鼓励。没有哪一步走的轻松容易,就到最后焊到PCB板上的过程也是技术不到位造成很多问题。耐心,精益求精这样告诉自己,从笨手笨脚变成“高级技工”的过程总是不容易。 可以说从来没有一个比赛让我们觉得这么纯粹,全都是自己的东西,用自己的思维自己的设计自己的双手去焊接而成的。现在来看做过的最棒的事情就是在李刚老师的带领下参加比赛充实自己业为学校争光。 幸运的是我们取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也真正体会到了李老师所说的“怎么努力都不过分”的意义,学无止境,我们以前觉得卷面上高分就是学得好的错误看法已经扔掉了,要学的东西还有很多很多要走的路还有很长很长,只要付出就会有收获,想要收获更多学到更多就要努力努力再努力。 反思我之前的学习状态,总是觉得自己很努力了,现在看来不仅是努力的程度不够,努力的方向更是跑偏,所以大一大二还是觉得自己一无所知什么也没有学到。上了李老师的医电课我明白了以前只是学习纯理论知识用试卷检查是否会做题来衡量掌握与否,并没有真正理解也也不知道怎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让我领会到李老师常说的傻瓜化碎片化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舒服了我们的思维拉低我们的学习能力。实践远比卷面上的高分来的更有意义。这样的医电课不仅让我动手能力得到了极大的锻炼,对相关的理论知识也有了新的理解和属于自己感性的认识,思考过实践过最后得到的才是真真正正的学到了属于自己的知识,才能内化成自己的东西。 非常非常感谢李老师,感谢医电这门课,也要感谢第一次参加的生物医学工程电子设计大赛,让我的观念改变了,让我对我们的专业更加热爱更有信心,希望能在这条路上走的更远,学的更精。期待参加下一次比赛,并且能在单片机方面有所进步。
7054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63学导式创新教学参考素材-2-15谈学导式教学 南海华庭转载415
ljkf 2015-4-20 13:16
自学并得到恰当指导、学在导前、学中求导、学导结合、学以致用、优化智能、尝试创新、用以促学 ] 63学导式创新教学参考素材-2-15 南海华庭转载415 原文地址: 谈谈学导式教学法 作者: 周正文 谈谈学导式教学法 学导式是在启发式基础上发展创新的培养创新人才的创新方式、教学范式和教学法名词。学导式 1985 年列在我国教学改革主要教学法之首; 1988--1990 年连续三年召开全国学导式理论研讨会与讲习班。 1988 年被学术界列入世界五大教学法 -- 它不仅掌握知识,还能开发五元智能—比美国的发现法、苏联的问题法、德国的范例法、保加利亚的暗示法等 4 法有独到优势:能博采众长,可克服“我国教育的致命缺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不足”。 学导式是自学并得到恰当指导、学在导前、学中求导、学导结合、学以致用、优化智能、尝试创新、用以促学的自学与教学的创新方式、教学范式,既是具体的教学方式、方法,也是新的教学指导原则、教学论思想与理论体系。 它的基本环节是“自学→解疑→精讲→演练”; 是开发学习者智能--包括领悟知识、熟练技能、开发智力、锻炼能力、优化品行这五项元素的好方法,它把教与学的重心放在学上,真正体现学习者为主体、教者相机指导、教为学服务。 学导式或学导式教学范式对现代教学思想与理论的创新表现为: 1 、“学在导前”“先学后教”否定了“先教后学” 先启后发 的教学模式; 2 、“以学定教”“教服务学”否定了 “教师主宰”“教主学从”传统习惯模式; 3 、“多人异步”、“一题多解”的因材施教否定了“全班同步”“唯一答案”的整齐划一模式; 4 、教学民主的“相互启发”“能者为师”否定了“一讲到底”与“被动接受”同时共存的局面。 这样,学导式突出创新培养人才超越了“只传知识”“只求升学”的应试教学;把课堂从教者自圆其说的讲堂变成学习者可以突发奇想的学堂和演练智能感悟人生的舞台 -- 让学习者当演员 -- 熟练技能、教者作导演;大量时间由学习者进行“自学→解疑→精讲→演练”,在解决现实层出不穷的矛盾中,展示和提升各自五元智能开发和人成其才的不同水平。 学导式把通常的教学升华为学教,把传统的“教学论”升华为“学教论”:这是由于适应教育改革必然趋势而从注入式到启发式进一步发展到学导式,是对传统注入式教学的彻底否定,是在启发式教学传授知识并侧重发展思维力基础上的发展与创新,学导式教学真正体现出三个为主--学生、自学、讨论演练为主;充分发挥四个作用--学习者的主体作用、教者的引领示范作用、学习者间的互帮互学作用、组织信息环境资源的助力作用;体现学在导前,教为学服务,教者相机指导。 进入 21 世纪现已把学导式教学应用到拓展培训及终身学习之中;正在形成涌现创新人才的学导式创新体系 --- 落实学导式工作、管理、组织、社会生活来促进人才创新;促进人人肯学中求导 --- 求得先进者、先进组织的指导、引导、领导,学导结合、用以促学、探求创新;追求主观愿望与客观效果相互和合、协调促进,作为做人处世把握人生基本理念的创新体系。 学导式 --- 既包含学与教的基本范式“自学→解疑→精讲→演练”及其具体的教学方法、新的教学原则、教学论思想和理论体系,也是 21 世纪开发五元智能、以个性全面发展体现自身价值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各行各业、各类型组织的工作、管理与社会生活的创新方式,进而升华为促进学导式学习型人才成长、促进学导式自我管理、自主管理的“借鉴→模仿→创新→超越”的基本模式 ; 学导式又是 21 世纪人生的基本理念、做人处世的基本心态。这样,运用学导式创新体系可为涌现创新人才创造条件、提供途径、改善育人成才环境。 学导式教学模式的创新特点: ( 1 )学导式充分让学习者做学习的主人、教学活动的主体;凡学习者读过教材已经领悟或无师自通之处,教者不需要重复讲解,可由学习者复述或答题、演练,教者检查验收。学习者的学法不同,遇到的难点也有差别。这正是教者需要掌握,进行指导与教学的依据。 ( 2 )教者、管理者用学导式学在导前,学会因材施导、因势利导;教者的“教”由主讲转向指导,提供示范、支持,在学习者迫切需要点拨的节骨眼上加以指点,在学习者力不胜任时作出示范、提示解题的思路与方法。同时要敏感地发现自己备课的不足或获得的新感受、来自学习者的启发。这样教学相长,不断达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 3 )学导式把教者从低水平重复课本的繁琐劳动解放出来,只在学生必须由教者引导和把关的关键时刻,再充分显示唯有教者居高临下,把握全局,不容取代的重大作用。尽可能减轻学生的繁琐作业负担,给学习者独立获知、勇于尝试并在识别正误的过程中增长才干,而不受任课教者个人的认识高度、智能水平及备课设置的框框限制;在学习过程的某一阶段就有可能无师自通,甚至提出与教者不同的见解,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运用学导式创新方式的基本要求与条件:破除陈旧观念,保护好奇心,勤奋好学,学在导前提升五元智能:突出创新思维,施展想象力;锻炼意志调节能力、克服困难,及时求导,修炼高尚品行;学会科学方法、选准创新突破口,利用现代科技工具,掌握创新技巧。学导式作为创新方式的学,是主动、自觉、独立的自学,不是被动、机械、硬灌的学习。 它不仅能提高学习成绩,也是终身学习和毕生发展的基石。 学导式这种以学开路、学在导前、善于求导、和谐合作的自学与教学、工作与管理、社会生活的创新方式,也是社会活动和人生的基本理念、做人处世应有的根本态度,人人学中求导,主要是求得先进者、组织的的正确指导、引导、领导,主体和客体相互促进,主观和客观辩证促进,从而主动发现、创新,获取积极价值和效益。 学无止境,持续创新,在工作、管理或社会生活中实施学导式的基本过程(或基本结构、基本环节)是“借鉴→模仿→创新→超越”。学导式工作——在做中学,激励自我促进创新;学导式管理——律己安人在做中学促进管理创新;管理创新可建设学导式学习型组织:组织成员会自学、会求导——沟通交流,学会自我管理、系统思考、合作修养、优化品行;领导者率先垂范、带头自我超越,律己、安人,不断提高创新效能。
个人分类: 学导式创新教学|1060 次阅读|0 个评论
学以致用——在外企面试安全助理时遇到的一个问题
热度 1 basil1990 2014-5-21 12:05
To know and hope is not enough; we should learn to use and do it. ——Bruce Lee 事情过去近一年时间了,但我却时常想起,今天早上突然又想起来,再结合前天和昨天晚上的一个事例,想谈谈关于“学以致用”这一问题的看法。 大四毕业实习期间,获知苏州的“礼莱制药”公司急招一位实习安全助理,于是便和另外一名同学动身到苏州去面试,后来的结果是同去的同学被录用了,我只能默默地接受学校的实习安排。 当时分析了一下失败的原因,从英语口语到临场发挥,我确实不如我的同学,我的优势在于实践经验和学习成绩,但是我却没能很好的突出这一点。 印象深刻的是人事部经理和安全总管问的两个问题,让我记忆犹新并时刻提醒自己。 人事部经理:如果你看到一个陌生人闯红灯,你会怎么办?(我问了一下当事人是在什么情况下闯红灯,人事部经理说是一般情况下,没有人物、环境的特殊限制) 安全总管:用英语谈谈你在实践中对你影响最大的一件事? 我当时的回到相当的幼稚,没有一点逻辑,也思虑得不够周全——这也正是我的缺点。 对于第一个问题的回答:我会对他说,嘿,兄弟,别那么着急嘛! 对于第二个问题的回答:~~(我在试图用英语讲一个故事,但是我又不会讲故事,于是我就结巴了好久,最后~) 这件事对我的影响是相当大的,因为我失败了,当时认为是在于自己太过轻浮,在于自己能力不足,知识储备不够等等,能找到一大堆理由。但后来我把他变成了一个另外一个问题,即“我怎样做,才能回答好这两个看似简单而不简单的问题” 我刚刚百度了一下“如果你看到闯红灯”得到“ 百度为您找到相关结果约1,150,000个 ”,我先随意摘抄一些回: 1、问:假如你看到一位同学正要闯红灯,你要如何劝诫他不要闯红灯?答:生命只有一次;咱这肉身撞不过车啊 2、问:当你看到有人闯红灯、跨越道路上的栏杆的时候,请你写出一句温馨的提示语劝阻这种行为?答: 痛快一时,悲伤一世。宁让三分,莫争一秒。您这一举动,可能导致你终生后悔。停下你的脚步,带来一份安全。你每多走一步,离你家人就越远。忍一时,风平浪静; 退一步,海阔天空!安全才是离家最近的路。 给他人让路,为自己着想。 礼让为荣霸道耻,各行其道皆欢。 3、问:看到有人闯红灯,你该怎么做?答:我坐车过马路 被一辆闯红灯的车刮到 我看到有人闯红灯就想到我的事 不知道该不该去劝阻;不用了 好象红灯上面都有个监控器,车子如果超速、闯红灯,监控器都会自动拍照。 综上来看,要么是不理会,要么是说教,要么是安全标语,主动制止的占少数。 我对这一问题的思考: 首先,这是一个关于安全的问题(要分是实际情况,还是学术讨论,同时这个问题是可以引申到企业的安全管理实践中的,我必须要结合我的专业来回答);接着,我要清楚其事情发生的起因(为什么闯红灯?但在实际中我是不会知道其真正原因的,在学术研究中会有详细分析);然后,我要分析闯红灯这一危险行为在当时情况下的风险(由车辆速度、距离、数量,道路间距、气候条件,人的速度、生理情况、心理情况等决定);最后,我要给出最合理的决策与措施(立即阻止、言语提醒、不管)。这样的思考要在1~2秒内完成。 通过以上的思考分析后,我对这样一个问题的回到就有逻辑性了,那么我现在对这个问题的回答:首先,单从这个问题来看,它属于我的专业范畴,我会从三个方面来回答您的问题。第一,从实际情况来看,闯红灯属于危险行为,但危险行为不一定导致事故,因为还要考虑风险概率,我会根据现场情况的临时判断来做出三种行为,即立即阻止、言语提醒、听之任之,也就是所谓的预防措施;第二,从学术研究方面来教案,闯红灯属于道路安全的研究领域,其中涉及到安全心理学、行为学、安全分析、安全评价等等,当然安全是一门综合性科学,几乎涵盖各个领域,安全知识在各个领域中也是可以通用的,那么我会去分析他为什么会闯红灯,闯红灯出现事故的致因因素有哪些,导致事故后果的因素有哪些,以及各自所发生的概率,我可以用LEC安全评价来举例: 该方法用与系统风险有关的三种因素指标值的乘积来评价操作人员伤亡风险大小,这三种因素分别是:L(事故发生的可能性)、E(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和C(一旦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给三种因素的不同等级分别确定不同的分值,再以三个分值的乘积D来评价作业条件危险性的大小,即: D=L×E×C 风险分值D=LEC。D值越大,说明该系统危险性大,需要增加安全 措施,或改变发生事故的可能性,或减少人体暴露于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或减轻事故损失,直至调整到允许范围内。 经过严格的分析之后,我会给出相应的决策措施,如加强安全教育、加大安全惩罚、完善安全标志、完善安全奖惩措施等等,或者把这个案例作为典型案例与员工一起分享,让他们理解我的工作,知道我的为人处事等;第 三,闯红灯这一问题可以引申到企业的安全管理的具体实践中来,比怎样预防“三违行为”、怎样建立企业安全文化、怎样规范员工安全行为、怎样保证工作环境的安全、怎样做好安全培训SHE、怎样做好安全标准化等等。谢谢,这是我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希望您能满意。 我想这种有“逻辑思维”就是一种“学以致用”的表现。 那么关于第二个问题,其实是比较复杂的。每个人都会有许多经历,但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经历,也会有不同的学习与感悟,这就需要我们好好对待并思考每件事,这样才能有所成长。与此同时,个人表达能力涉及到表达方式、表达技巧,表达内容,表达情感等等因素,需要多加锻炼,多说才行。 我的思考结果是:首先,我要用一种别人易于理解的表达方式(总分总,总分,分总,插叙,倒叙等,我的常用方法是总分,突出重点,抓住主线再一个个阐释);其次,我要用一种良好的交流方式(自己叙述,演讲,与对方互动,文字、图片、视屏宣传等,我喜欢的是互动);最后,就是要用准确的语言来表达(用词要准,我经常生造词这样是不行的,然后是吐词清晰,不要太着急,说慢些,毕竟我是四川人)。 我根据我的思考结果所指导的行为是:多看,多写,多读。每天要看新闻,书籍,要写日志,做笔记,要被单词,练口语、朗读。 我想这种有“指导行为”也是一种“学以致用”的表现。 接下来谈谈关于前天和昨天晚上的一个共同案例。南京工业大学的安全科学与工程专业所涉及的领域涵盖了火灾、隧道、土木、化工、爆炸等工程领域,以及事故调查分析、安全评价、安全标准化、安全培训等时机应用领域,相对来说,实力是相当强的,在全国的排名也是非常靠前的(最高是第3,现在是第6)。最近我们学校刚刚接了一个大项目“神华煤制油工艺安全保障系统”。 我百度了一下“神华煤制油”得到“ 百度为您找到相关结果约680,000个 ”,其搜索关键词有如下一些: 我粗略的分析了一下安全工程专业的招聘情况,如下面所示: 分析发现:第一、学历都在硕士以下,多为专科(专科生多为硕士生教出来的);第二、社会经验在2~5年不等(研究生从本质上来看是属于工作性质,是可以算工作经验的,同时以上两点说明现在安全工作人员的学历要求普遍不高,重经验,这会导致安全工作只局限于形式);第三、安全工作分工艺安全、人事安全、消防安全、治安管理、安全管理,综合一点的是SHE。(在国外,做安全的都是高级工程师,在自己的技术领域有很高成就与威望,能够从本质安全的角度出发,也就容易实现“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目标,而国内情况迥然,直接理论知识,缺乏技术支撑,安全因此被架空而流于形式,因此安全工程的学生必须得找到一门能与之结合的技术多加学习才行) 学习一是为了获取知识,二是为了成长,三是为了适应社会。 我想这种有“工作需要”也是一种“学以致用”的表现。 希望能得到大家的指点!多谢,共勉!
个人分类: 学习有感|3898 次阅读|2 个评论
给你一个支点,真能撬动地球吗?
热度 1 wangxh 2012-12-29 14:26
许多人常用名人的话当作自己的“本领”,比如这句就是:“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动地球!”说时浩浩然。 (图片引自: http://blog.zzedu.net.cn/user1/chxx-daiyali/archives/2011/328972.html ) 其实大家都知道,知识是学来用的,不是臭显摆的——当然教师还可以用来传授的。 自从读研究生后,成了村里的最高学历者,过春节回家时经常有人想让俺为其子女指点迷津。当然俺也不是那种吝啬鬼,往往给孩子们一些指点,至于是否“有用”、是否接受就是他们自己的事儿喽!【 其实他们关心的只有升学考试 】 记得有一次大年初一到处串门拜年,走进一个老嫂子家,4、5个初中生本来正在打牌,俺去了后大人当回事儿,小孩子们自然肃然起敬,看样子真想得到点儿“真传”。俺呢,却给他们出了道物理题: 一个长宽高分别为90、50、50厘米的木箱,重65公斤,不借助于如何工具你能否把它从院外运到屋里? 【 我们那里的一般情况是:坑坑洼洼的软土道,大部分院里也是软土的,也就是说利用摩擦系数小才能运输的滑动(即拖拽)是不行的,孩子们没有那么大力气;大门口有3、4层台阶,正房门口有1、2层台阶和1个门槛 】 孩子们先看看我,后又面面相觑一会儿,什么也没说,对笑一下慢慢地转身打牌了...... 不知道其中是否有人得到了启发......
个人分类: 教之道|11253 次阅读|1 个评论
新教师体会系列之9-听课感受小记
tianjingle27 2012-9-19 19:06
20120919三1900start1906end-6分钟 迄今为止,教学已经进行到第3周,工程管理专业英语课程已经讲解了3次;工程制图基础课程讲解了2次;听现场课4次(专业英语2次,制图课1次,灾害学1次);听网上制图教程10次。 听课是很好的实践。Why? 一方面可以吸取同类课程教师的宝贵经验,如何控制课堂、如何与学生互动、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何组织授课内容等。这些听课实践能够缩短自我摸索的时间。 另一方面可以在老师与学生的角色中相互转换,考虑到需求而更有针对性的备课。 写到这里,本人依然坚定了锁定的目标:3年内站稳讲台。无论是新课,还是旧课,都要有足够的能力去游刃有余的应对。对于本专业类的课程会有更多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责任感,所以一定要将这种热情投入到实践中去。鉴于此,学以致用、学以授用吧。 既然选择了前方,哪管风雨兼程哦。 继续加油!
个人分类: Responsibility for today's actions|145 次阅读|0 个评论
与青年学子谈学习(讲座提纲)
sqdai 2010-8-28 19:04
最近,我在四川大学水力学和山区河流保护开发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学术交流,昨天给这里的年青朋友做了一个题为与青年学子谈学习的讲座,得到了较好的反响。这里发布这一讲座的提纲,供青年博友参考。 2010 年 5 月 21 日晨 摘 要 本讲座根据作者平时积累的经验和认识,综述古今中外学者对治学理念、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见解,结合年青学子的实际情况,浅谈如何高效地进行学习的看法,并就年青人如何设计自己的学习提出了一些具体建议。 大 纲 一、引言 二、勤奋学习 争分夺秒 三、热爱学习 痴迷专注 四、终生学习 学以致用 五、灵活学习 融会贯通 六、深入学习 寻根问底 七、广泛学习 一专多能 八、懂得学习 巧用方法 九、设计学习 周密筹划 十、结束语 http://blog.lehu.shu.edu.cn/sqdai/A215579.html 与青年学子谈学习.pdf
个人分类: 课件下载|5820 次阅读|3 个评论
学导式培养模式能加速创新型人才成长
ljkf 2010-3-8 18:29
学导式培养模式能加速创新型人才成长 刘学浩 【 黑龙江大学 内学导式创新体系研发中心主任;哈尔滨师范大学原比较人才学研究室主任 ] 】 学导式是 学在导前、学中求导的 创新方式,是 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学生为本,即学校和教师都应为学生服务 --- 为学生能自觉成为创新型人才服务,学主教从。 学导式把 教师从习惯于以讲授为主变成组织学生以自学为主并能主动进行自学 解疑 精讲 演练基本环节组成的简明教学过程,教师加工教材变成方便学生自学的学材和配套的声像电化学具,抛弃反复讲课本的低水平重复的繁琐负担,着力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与能动性,突出创新意识、精神与能力 -- 彻底改变学生被动听讲的消极状态:学生能课前预习 - 了解这堂课的任务、要求和目的,初步自学所学内容、发现疑难、思考解疑,上课时已有准备、作预习笔记,能独立思考并寻求教师恰当指导、认真求教。。 学导式 变教师的讲堂为学生自学并得到教师恰当指导示范的学堂和舞台 - - 把课堂时间尽量交给学生支配 -- -- 凡是学生能观察、感知、能读、能说、能练、能做的教学内容,首先让学生去尝试、去演练, 激励学生追求一题多解 寻求独立思考得出的答案或解题的新思路、熟练技能的新方法、新途径 鼓励学生标新立异、能自圆其说、讲出有根有据的道理而以理服人;让学生学做小先生 --- 当堂相互检查预习笔记、 小组互学 互相解疑、批改 作业、评分 ; 在互助合作互教互学的实践中锻炼智能, - 学生从模仿教师的示范到独立解疑 学生代表积极精讲、操作 演练 - 给学生的 课后练习和家庭作业首先在课堂预习、理解、选作 -- 这可 极大地减轻课后写作业的负担; 在演练时既认真掌握知识同时 展示个性的创新才华 ----- 主动地表现自我、各得其所 让学生积极表演、展现,创造角色、 提升自我、 优化品行、 积极开发五元智能,在实践活动中锻炼成长;教师着重对学生力不胜任之处给予点拨、演示、 恰当指导、 示范、把关、 总结、激励 。这样,学生能充分发挥出主体作用:学习课程 - 学科 - 专业知识时尽快学会自学 --- 会独立思考 ----- 不仅自觉掌握知识,同时还会开发五元智能(包括消化知识、操作技能、聪慧智力、实践能力、优化品行),及早进入无师自通的地步,实现自我教育 -- 自觉成长为能独立创新的有志之才。 总之, 学导式 学以致用 , 发挥潜能 , 开发智能、积极创新, 详见互联网上科学网、人民网等 ljkf 的博客或在百度等搜阅有关学导式创新方式与创新体系培养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的更多具体信息。
个人分类: 未分类|2886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0 02: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