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丘吉尔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人工智能名人堂第23期 | 广博又专一的司马贺
Kara0807 2017-6-18 22:40
丘吉尔曾说过,“The longer you can look back, the farther you can look forward. (回顾历史越久远,展望未来就越深远)”,为纪念人工智能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先辈与开拓者们,鼓励更多后起之秀投身该领域,人工智能国际杂志《IEEE Intelligent Systems》自2006年始至今陆续推选出了60位人工智能专家( 参看《诺伯特·维纳奖得主王飞跃 | AI 名人堂,世界人工智能60年60位名人榜》 )。德先生自2016年10月31日起,已定期于每周一在微信公众号(D-Technologies)上发布人工智能名人堂60位成员的相关介绍。往期内容可查看延伸阅读。 赫伯特·西蒙(Herbert A.Simon, 1916-2001)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他的博士学位是政治学,他的诺贝尔奖是经济学,他在计算机科学、心理学和哲学等领域也有突出的贡献。他多才多艺,兴趣广泛,会画画,会弹钢琴,既爱爬山、旅行,又爱学习各种外国语,能流利地说多种外语。作为科学家,他涉足的领域之多,成果之丰,影响之深远,令人叹为观止。 他和纽厄尔同获图灵奖,是因为他们在创立和发展人工智能方面的杰出贡献,当然是计算机科学家。但是西蒙在1978年更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不言而喻是世界一流的大经济学家。1986年他又因为在行为科学上的出色贡献而荣获美国全国科学奖章(National Medal of Science)。1969年,美国心理学会由于西蒙在心理学上的贡献而授予他“杰出科学贡献奖”(Distinguished Scientific Contributions Award)。 广博又专一的司马贺 武夷山 (发表于《科学时报》2001年5月11日) 赫伯特.A.西蒙,中文名司马贺,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系和心理学系教授,1978年经济学诺贝尔奖获得者,1986年美国总统科学奖获得者。1916年6月15日出生,2001年2月9日去世。 我第一次接触到他,是1983年春在友谊宾馆科学会堂听他做学术报告。他在报告中引用了承德避暑山庄中乾隆皇帝的一个题匾“刚柔密大”,来说明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特色,给我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也使我十分佩服他的学识广博。几年后,我有幸翻译了他的《人工科学》一书(商务印书馆,1987)。出书后,我给他寄了一本,并附了一封信。他还回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1994年,他获得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称号。由于司马贺教授已将近80高龄,身体状况不允许他到北京来接受院士证书,于是,由中国驻美国大使馆的公使衔科技参赞王曾荣先生代表我国政府专程到他的住处向他颁发证书。当时,我也在驻美使馆科技处工作。我告诉王参赞,我曾翻译过司马贺的书。王参赞在司马贺家逗留时,问他,您还记得有位武先生将您的《人工科学》译成了中文吗?他立刻转身从书架上抽出了我翻译的这本书。 从《人工科学》这本书就可以看出,司马贺先生涉猎的领域非常宽。 他一生最主要的研究领域是计算机科学,尤其是人工智能,取得了骄人的业绩。 因此,1975年,他获得计算机科学图灵奖。1995年,在国际人工智能会议上他被授予终身荣誉奖。 此外,他在涉足的每一领域,如经济学与管理、心理学、科学研究的哲学,等等,均卓有建树。有人说,他是干什么都像样,假如他当初选择投身于艺术生涯,他也完全可能成为钢琴家或画家。 司马贺的父母是德国移民,像许多其他德国移民一样,定居在美国的密尔沃基。在念大学时,司马贺在密尔沃基地方政府打工,就对公共管理者如何做预算决策(司马贺喜欢的说法是做“选择”)发生了兴趣。后来,他的博士论文就以“管理行为”作为主题。再后来,这篇博士论文正式出版,书名就叫《管理行为》。在他一生中撰写的27本书中,这一本或许是最有名的。司马贺带过的一位研究生叫爱德华.费根鲍姆,也是计算机科学领域的大牌人物。他回忆说,有一回问司马贺为什么能掌握这么多的领域,司马贺的回答使他难以忘怀:“我是沉迷于单一事物的偏执狂。我所沉迷的东西就是决策”。 在司马贺一生涉猎并有所建树的所有学科或主题中,决策确实是贯穿始终的一根线索。 传统的经济理论追求最大的利润,追求最优的决策。而司马贺认为,企业实际上试图做出的是“足够好”的决策。他称自己的新观念的核心为“有限理性”。由于人的有限理性,人们追求的是“满意化”(他创造的新词,由英文“满意”一词和“足够”一词组合而成),而不是最大化或最优化。 他的经济学观点与其人工智能观念是相联系的。计算机也能做选择,故而表现出了智能。弈棋计算机能像人一样分析每一着会有什么结果,不过,它也许比国际象棋大师的分析能力还要强,因为,人类棋手能往前看8步就了不得了。他的计算机作的画,司马贺挂在办公室里。他的计算机作的曲子,有些音乐家评论说确有那么一些意思。有趣的是,司马贺对“选择”有如此深入的研究,但他本人的学术路程却不是刻意选择的,而属于兴之所至。有感于此,笔者曾写了《选择与随缘》一文,发表于1997年7月2日的《中华读书报》上。 司马贺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他担任过中美科技交流委员会美方主席。他对中国影响最大的似乎是在管理学领域。他曾与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的朱新明教授等不止一位华人学者一起合著发表过多篇很有影响的心理学论文。 司马贺先生终生致力于科研,笔耕不辍,共发表了959本(篇)学术著作或论文(包括其著作的外文译本)。在卡内基-梅隆大学心理学系制作的司马贺教授发表物目录中,本人翻译的《人工科学》编为第665号。 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费根鲍姆说,“要想单单读一本书来了解西蒙思想的精华,我愿推荐篇幅不大的《人工科学》,它是为科学界众多读者写的”。 参考文献 Obituary, Herbert Simon, The Economist, Feb.24, 2001 Edward A. Feigenbaum, Herbert A. Simon, 1916-2001, Science, 2001, 291 (5511): 2107 http://www.psy.cmu.edu/psy/faculty/hsimon/HSBib-1980.html (2007年8月17日追记:受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之托,我翻译了《人工科学》的最后一个修订版(增加了整整一章,还有大量改动),此书于2004年出版。这一次,没有机会再送司马贺一本了。) --------------------------------------------------------------------------------------------------------------------------- 《麻省理工技术评论》、《君子》、《财富》杂志评定的2016年最佳书籍之一 入选“2017年度最激动人心之科学著作”的决选名单 《机器崛起》已在德先生旗下求知书店上架(识别下方二维码可进入购书直通车),现预定本书享8折优惠! 求知书店 德先生作为《机器崛起》的官方宣传平台,后期将持续为大家奉上该书的扩展阅读、推荐序以及各路大咖精彩评论。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德先生。
个人分类: 人工智能|148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历史原声】丘吉尔二战时演讲:对德国人要以牙还牙
ericmapes 2017-6-2 00:06
【历史原声】丘吉尔二战时演讲:对德国人要以牙还牙 2013年12月18日13:48 手机看新闻 http://history.people.com.cn/n/2013/1218/c372332-23876668.html
个人分类: 社会热点时评|254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边是用工荒,一边是失业,到底哪种报道是正确的
热度 1 zxczxc0417 2016-3-6 21:18
有的报道说招工困难,出现用工荒 我的报道说经济下行,很多人找不到工作,失业大增。 到底哪个说的是对的,到底国家经济如何呢? 如题,到底哪个是对的? “真正的研究乃是一部由错误组成的喜剧,其中错误的事情一件接着一件发生。不妨用丘吉尔的话来说,研究进展其实是怀着永不衰减的热情,在一个接着另一个失败的道路上蹒跚前行。”正因为科学研究是在一个接着另一个失败的道路上蹒跚前行,所以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的教育功能是培养人的自信。
个人分类: 天下大事|2783 次阅读|1 个评论
042丘吉尔的艺术生涯
ggjjhh 2016-1-28 06:29
丘吉尔的艺术生涯 〔英〕玛丽·索姆斯 著 高金华 编译 温斯顿·丘吉尔既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叱吒风云的一位政治家,也是一位世人鲜知的艺术家。在绘画艺术方面造诣颇深,不少传世之作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他的女儿在90年代初撰写了《温斯顿·丘吉尔:他的画家生涯》一书,向人们展现了丘吉尔坎坷人生的另一面。 丘吉尔在40多岁时才开始从事他所钟爱的绘画事业,他当时的处境非常艰难。1915年作为英国海军大臣的丘吉尔被深深地拖入达达尼尔海峡战役之中,它本应缩短一场血腥的世界大战的进程,但它未能完成这一使命。无数的英国士兵献出了生命,丘吉尔于公于私也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他被免除了在海军部的职务,实际上被挤出了政治舞台。 这场灾难使丘吉尔一蹶不振,“我担心他会死于悲伤,”他的妻子克莱门坦回忆说。他领着全家退回萨里郡,在霍农庄静居。丘吉尔后来回忆说,正是在那里“艺术的遐想挽救了我!” 一天,在院子里徘徊的丘吉尔碰见他的妻妹正在用水彩作画。丘吉尔在一旁静静地观察她的笔法,几分钟后借来她的画笔试着画了起来。绘画在丘吉尔面前展现了她的魅力! 不久,丘吉尔决定改用油彩,练习油画。看到这种消遣能使丘吉尔从冥思苦想中解脱出来,克莱门坦大喜过望,跑出去买来她所看到的每一种颜料。 然而对丘吉尔来说,下笔似乎非常困难,他神色奇异地凝视着白璧无瑕的画布。他从天空画起,后来他曾描述过当时的情景:“我小心翼翼地在调色板上调制出一点儿蓝颜料,然后高度警惕地在这个被冒犯的雪白的盾牌上画出一个豆粒大的斑点。正在这时,车道上传来汽车的声音,从这辆战车上先跳来下的是约翰·莱弗里先生的那位天资聪颖的夫人。” “‘油画!’她喊道,‘你还犹豫什么?给我那支笔--那支大的。’她泼进松节油、挤出蓝色的和白色的颜料,画笔在调色板狂舞,然后在瑟瑟发抖的画布上留下了几笔残忍的蓝色鞭痕。谁都能够看出它毫无还手之力。魔力被粉碎了。我也抓起最大的一支笔,狂暴地攻击我的牺牲品。从此以后,我对画布再也没有丝毫敬畏之心。” 当时,约翰·莱弗里是丘吉尔的邻居,他是一位著名的画家,他正在辅导丘吉尔学画。后来,莱弗里对他的这位不寻常的弟子做过评价:“假如他选择绘画而不是从政,我相信他会成为一位杰出的绘画大师。” 在绘画中,丘吉尔找到了一种精神寄托,它伴随着丘吉尔度过风雨交加的后半生。在那场战争之后,绘画曾给予他深切的安慰。1921年他母亲去逝两个月后,他和克莱门坦所钟爱的女儿三岁的玛丽戈德又不幸夭折。心灵上的打击真是雪上加霜,丘吉尔应邀去苏格兰朋友家躲避让他触景生情的农庄。 在异地他乡的丘吉尔从绘画中寻找安慰。他在给克莱门坦的信中写到:“我走向原野,描绘在午后阳光照耀下的一条美丽的河流以及远处几座深红色或金黄色的山丘。我不时想起你和孩子们,达卡迪丽(玛丽戈德的爱称)仍然令我心痛。” 生命、爱和希望在慢慢复苏,1922年丘吉尔和克莱门坦的第四个孩子玛丽诞生了。也是在这一年,丘吉尔买下了“查特维尔”。这所令人满意的住宅使他能够在各种不同的处境中从事绘画艺术达40年之久。 丘吉尔很可能为自己赢得的第一个艺术奖而喜形于色。那是在20年代中期,又一届业余画家作品展览在伦敦举行。画家虽然是业余的,但这种展览却是久负盛名的。作品入选和评奖是匿名进行的,有些评委认为丘吉尔送展的那幅画(他在查特维尔的早期作品之一)是专业画家的作品而不可能出自业余画家之手,主张取消参展和评奖资格,最后他们同意相信这位画家的诚实。评委们投票后才知道这幅画是丘吉尔的大作,人们十分惊喜。 1929年保守党政府下台,丘吉尔再次丧失公职。历史学家把其后的十年称为丘吉尔的在野年代。从政治上说,他在穷乡僻壤流浪,是一个孤独的战士,力图唤醒英国人警惕希特勒的威胁;但从艺术上看,在野期间却产生了丰硕的成果。这段时间丘吉尔经常在法国南部作画。在他遗留的 500余幅作品中约有 250幅标注的日期为1930至1939年。其中有一幅名为“洛普河,滨海阿尔卑斯省”,被伦敦泰特美术馆收藏。 1953年在丘吉尔的第二个首相任职期间,他不幸患了一次中风,女儿玛丽陪同他去法国南部疗养。五天后,玛丽在日记中伤心地写到:“爸爸真不幸。他的颜料原封未动。” 绘画的遐想和那条河上神奇的灯光又一次挽救了丘吉尔。第二天他给克莱门坦发去一封电报:“终于涂出一幅劣画。” 绘画为丘吉尔的人生尽头保留了一份喜悦。“画家多么幸福!”他在《作为一种消遣的绘画》一书中写到:“因为他们并不孤独。光线与色彩、和平与希望将陪伴他们走向或达到人生的终点。”丘吉尔的艺术生涯正是这样一幅可歌可泣的画卷。 译自:美国《读者文摘》1997年第5期第146-150页。 原载:《中外期刊文萃》1997年第19期第10页。(编辑:尉颖颖)
个人分类: 已发译文|2681 次阅读|0 个评论
欧洲人的自省能力
热度 6 zhuyucai1 2015-7-24 06:31
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人反悔、自省,得到世界各国的原谅。那法国人呢?大家知道,二战中法国抗不住德国的铁蹄,投降了。法国人是怎样自省的? 重游巴黎,在小皇宫博物馆前又看到了法国人给英国首相丘吉尔立的雕像。石碑上写着丘吉尔 1940 年说的一句话:“我们永远不会投降!”( We shall never surrender. )当时天色已黑,当我看清碑文后,顿时眼前一亮:这是投降的法国人给不投降的英国人制的碑,在本国首都的中心。
4847 次阅读|10 个评论
“西方民主”的局限性与“组合预测”
热度 14 zlyang 2014-9-24 16:38
“西方民主”的局限性与“组合预测” 思考笔记,错误百出。请您指教! 一、时间序列组合预测里“简单平均法”的适用条件 《 Lilian M. de Menezes, Derek W.Bunn, James W. Taylor.Review of guidelines for the use of combined forecasts.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 2000, 120(1): 190-204. 》第 194 页写到: As it is widely accepted that only “good” forecasts should beincluded in a combination, strong differences in forecast error variancesbetween the individual forecasts are not to be expected. In such circumstances, it seems unlikely that a weighted average will outperform a simple averagecombination. 汉语直译: 普遍认为,组合预测 只能采用“好”的单项预 测。各单项预测误差的方差差别很大,是不希望出现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不等权的组合预测不会胜过简单平均权重的组合。 其基本含义: 简单平均,就是 大家权重相等的“一人一票”,在“各单项预测都有较好的预测效果”时,是很好的。如果大家的看法比较分散,即“各单项预测误差的方差差别很大”,“一人一票”的简单平均,就不如“权重不相等”的组合预 测了。 二、西方民主的局限性 “一人一票”的西方民主,看上去是有道理的。并且一直被某些人吹捧。但是,这种“民主”方法有其明显的局限性。除了阿罗不可能定理外,近年的历史考察,也逐步显现出西方民主的局限性: ( 1 )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 2012 年 7 月 25 日,《美国存在缺陷的民主制度可以从中国学些什么?》 所以,即使那些有才干的领导人,像奥巴马总统,一旦获得领导地位,也会犯“新手的错误”,因为他们没有接受过适当的培训教他们如何在政府的最高层坐镇指挥。中国的领导人就不太会犯这样的错误,因为他们有经验而且接受过培训。 与之相反,在多党制民主制国家中,通过竞争性选举选出的领导人需要担心下一次选举,因此他们更加可能作出受短期政治考量影响的决定,因为这关系到他们能否再度当选。如果非选民的利益和选民的利益冲突,例如未来几代人,那他们的利益就不太可能受到重视。 (清华大学比较政治学教授丹尼尔·贝尔) ( 2 )丘吉尔 丘吉尔后来将第二次世界大战称为“非必然的战争”,认为这次战争原本在开始时就可以轻易制止,但因英国人民的“不明智、麻痹大意和好心肠而让坏人重新武装”。 古希腊作家普鲁塔克的名言:“对他们的伟大人物忘恩负义,是强大民族的标志。” ( Ingratitude towards great men is the mark of a strong people. ) 《丘吉尔看二战:本可避免 是愚蠢的公众逼出来的战争》 http://news.ifeng.com/history/shixueyuan/detail_2013_05/28/25788263_0.shtml 丘吉尔说:“ 群众始终不了解这种最简单的经济事实 ,而 一心想取得选票的领袖 们,又不敢向他们说清楚。报纸和领袖们一样,反映和强调流行的见解。各国当权者没有人能超越或摆脱公众的愚昧之见,向选民宣布这种基本的、无情的事实。即使他们说了,恐怕也没有人相信。” 丘吉尔厌恶短视激烈、反复无常的民意。但他爱英国,也爱那些乱七八糟的选民。愿意为他们付出“血水、苦水、泪水、汗水” ( blood , toil , tears and sweat )。 ( 3 )宋鲁郑, 2014-08-29 ,《西方民主令印度永远落后中国》 人类历史已经证明了两个凡是: 凡是成功的发达国家,都是在完成现代化之后才实行的大众普选民主,选票是社会演进的最后一步。 凡是现代化完成之前实行大众普选制度的,没有一个国家能够摆脱贫困走向现代化的。 ( 4 )献曝野叟, 2013-11-27 ,《中华知识分子的幼稚病》 “民主政体”确实有许多好处,但也存在一些致命弱点。例如,它的推销者没有解决:国家“民主化”之后的内乱,社会动荡、政局不稳、经济疲软、老百姓受苦,甚至连生命都没有保障……静观世界风云变幻,一些国家盲目照搬西方政体,结果水土不服,消化不良,先“破”而未能后“立”,国家实力损耗殆尽,人民失去对未来的希望……许多反面事例告诫我们,改变政体事关国家存亡,容不得一丝半点浮躁和盲动。前不久,“阿拉伯之春”实现了“民主政体”的国家个个都出现了衰败、倒退,无一幸免。特别是埃及,闹得武装清场,尸横遍地……这些都是中、小型国家,像中国这样的大国如果发生动乱,国际社会将承 受 10 级海 啸般的冲击!血的教训摆在眼前,难道不值得人们警醒! “民主政体”另一个致命缺陷是“一人一票”竞选, 政党及其领袖基本上靠“贿赂选民”取得执政权 。 最大“票仓”的基层民众并非人人都是“理性的选民”,他们只认“大饼”,谁开出的福利条件最惠,就投谁的票;政客们则不顾国力和财力,超前许诺,开“空头支票”,先上了台再说。 于是,福利轮番上涨,许多国家福利好得不要参加任何工作和劳动,就可以吃香喝辣,有房住,有钱花,过着“幸福生活”……上台后的政客为了兑现承诺,只好寅支卯粮,到处借债,最终泡沫破灭,国家沦落到破产的边缘……典型的就是希腊等国家被福利宠成“懒人的国度”,由政府免费培养的大学生毕业后不是去参加工作,回报社会,而是继续躺在国家的福利温床上,过着饱食终日、无所事事、悠哉游哉的生活……希腊是现代民主的发祥地,在某些人的眼中“民主”既然“好得不得了”,为什么弄得国家濒临破产呢? 够了,只此两条,就足以让我们对开出“民主政体”这个药方百倍警惕。 ( 5 )施一公, 2014-08-14 ,《施一公:八面玲珑的人难做科学家》 * ,在结束之前再把我认为总结科学研究的一些感受写出来,不一定对,但是这是我自己深信无疑的。 第一句话,我觉得在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中, * ,真理永远掌握在极少数人的手里, * 。 第二句话,科学发展,从来不遵从民主的原则, * 。 第三句话,在科学研究中,能够预测的已经不是创新了, * 。 三、民主的实质 民主一词源于 古希腊的“ demos ”,原意 为人民。其本意是: 在民主制度下, 公民 拥有 超越立法者和政府 的最高主权。 必须保证和发展人民当家作主,这是实质的民主。 目前“评价一个国家政治制度是不是民主的、有效的,主要看 *** ”。人家讲的很好,用不着俺多说了。 附录:阿罗不可能定理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98%BF%E7%BD%97%E6%82%96%E8%AE%BA 阿罗悖论( Arrow Paradox )又称作阿罗不可能定理( Arrow's impossibilitytheorem ),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肯尼斯·阿罗的结论: 如果我们排除了人际效用的可比性,而且在一个相当广的范围内对任何个人偏好排序集合都有定义,那么把个人偏好总合为社会偏好的最理想的方法,要么是强加的,要么是独裁的。 不可能存在一种社会选择机制,使个人偏好通过多数票规则转换为成社会偏好。 The Sveriges Riksbank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 in Memory of AlfredNobel 1972, Kenneth J. Arrow http://www.nobelprize.org/nobel_prizes/economic-sciences/laureates/1972/ http://www.nobelprize.org/nobel_prizes/economic-sciences/laureates/1972/arrow-facts.html 相关链接 2010-08-09 ,《 Kenneth J. Arrow 与民主的缺陷》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351288.html 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 2012 年 7 月 25 日,《美国存在缺陷的民主制度可以从中国学些什么?》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2-07/26/c_123469760.htm 宋鲁郑, 2014-08-29 ,《西方民主令印度永远落后中国》 http://www.guancha.cn/song-lu-zheng/2014_08_29_261757_s.shtml 献曝野叟, 2013-11-27 ,《中华知识分子的幼稚病》 http://club.kdnet.net/dispbbs.asp?id=9659452boardid=2 施一公, 2014-08-14 ,《施一公:八面玲珑的人难做科学家》 http://www.scientists.org.cn/jj/646.jhtml
4861 次阅读|12 个评论
成功来自于个性
热度 5 lin602 2014-2-6 22:58
女儿知道我喜欢看第二次世界大战题材,网上下载了一些,今天晚上一家人在一起看了几集。 丘吉尔是英雄,他的名字载入了史册。 但是,当时英国首相张伯伦非常吃香,而丘吉尔非常吃不开。但历史在最关键的时刻,英国选择了丘吉尔,从某种意义上,丘吉尔领导英国人民保卫了自己。 经常想到科技上的事,真正有个性有能力且做出贡献的人,经常是默默无闻的。以陈景润为代表,王选出名前也是不被人理解。这样的例子不少。 张伯伦式的人非常吃香,他们能说会道,左右逢源,这是中国目前的现状。
4217 次阅读|8 个评论
丘吉尔对斯大林的评价
brain99 2013-10-18 12:13
1959年10月温•丘吉尔在上院发表演说,以纪念斯大林诞辰80周年。他说:“对于俄国来说,其最大的幸运就是在艰难考验的年代里,有约瑟夫•斯大林这样一位天才和不屈不挠的统帅领导着她。他是一位完全与这一残酷的历史时期相应的杰出人才,在这一时期中他度过了自己整整的一生。斯大林是一个具有不同凡响的精力和博学多才的人,他具有不屈不挠的意志力,不管在工作中还是在交谈中,他总是一个少有的、强硬的和毫不留情的人,即使我这样一个在英国议会中有修养的人也不能与之相比。斯大林具有相当的幽默感和讥讽感,以及准确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斯大林总是自己起草文章和发言稿,所以在他的文稿中总是能嗅到一股巨大的力量。在斯大林的身上,这股力量是如此的巨大,以至于在所有古往今来的国家和人民的领导者之中,只有他才是独特无比的。斯大林给我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他对人们的影响是无法抗拒的。当他走进雅尔塔会议大厅时,我们所有的人就像根据口令似地全部起立,而且奇怪的是,不知为什么都挺直身体垂手而立。他具有高深的智慧和处惊不变的才能。斯大林是善于在困难时刻从最最束手无策的境况中找到出路的一位再好不过的巨匠。在最悲惨的时刻,亦如在扬扬得意的日子,斯大林总是同样地审慎镇定,从不为错觉所迷。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人。 斯大林缔造了一个庞大的帝国并使其臣服于自己。他是一个用自己的敌人之手消灭自己的敌人的人,甚至能使我们这些被其称为帝国主义者的人去同帝国主义者们作战。 斯大林是一个世界上无人可与之相比的最大的独裁者。他接手的是一个犁耕手种的俄国,而留下的却是装备有原子武器的苏联。不,无论我们如何评说斯大林,但一切,历史和人民都是不会忘记的。” 上述 美誉之词出之一个民主国家领袖之口——斯大林的确是一位才华横溢的独裁者!说明:随民主领袖水平增高,独裁领袖水平也在水涨船高。似乎揭示人类进化进程的一个逻辑:造物主造个狠的,接踵而至就会再出现个相对应更狠的!反观俺们,不管是民主的还是独裁的——你掐我脸,我抓你头发,抱成一团,互相不服,分不开,没结果,最后靠外人仲裁!
968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丘吉尔看二战:一场愚蠢的公众逼出来的战争
热度 2 lzxun123 2013-5-28 13:13
公众往往很短视 来源: 东方早报 核心提示: 在《二战回忆录》里,丘吉尔认为,一战结束后,战胜国最大的一件蠢事,是在《凡尔赛和约》里要求德国缴付巨额战争赔款,“其苛狠和愚蠢,竟达到显然不能实现的程度”。这种赔款要求“反映胜利者的愤怒,也反映战胜国的人民根本不知道事实上没有任何一个战败国能付得起相当于现代战争费用的赔款数额”。 原载 《东方早报》2013年5月26日第B11版 小 宝 世界各国百年政治史,真正明智、能垂范后世的政治家没有几位,英国首相丘吉尔居之无疑当之无愧。说他明智,不仅仅因为他勋业彪炳,他有比事功更了不起的政治智慧。政治是怎么回事,他比别人看得更明白、更透彻。他的见识,比其他政治人物高明很多。 他是乱世中脱颖而出的英雄。危急关头,需要坚定的领袖力挽狂澜,英国人于是选择了丘吉尔。如果不是二战之初国势阽危大难将至,他未必能出任英国的最高领导。1945年,二战的硝烟尚未完全散尽,百战成功的丘吉尔立刻被请出唐宁街十号。在他的不朽名著《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里,他引用古希腊作家普鲁塔克的名言:“对他们的伟大人物忘恩负义,是强大民族的标志。” 丘吉尔有纯正的贵族血统,受过完整的贵族教育。那个时代英伦的贵族教育,说到底就是政治精英的教育,内外双修,文史兼通。他是哈罗公学的击剑冠军,醉心历史。经典的史籍,从来就是资政之学、向政之学。他既精通时务,又全然贵族教养,是现代民主政治中难得一见的大政治家。不过,他那种高人一等、咄咄逼人、择善固执的派头,在民主政治的官场上是福是祸非常难说。 现代史家一致认为,丘吉尔是现代民主政治的英勇卫士。没有他在二战中的殊死抵抗,欧洲的民主版图将完全沦陷,现在的世界政治格局也会完全不同。这一点毫无疑义。有趣的是,史上最伟大的民主卫士对民主的看法却迥异常人,疑虑重重。 丘吉尔有一句名言:除了人类尝试过的其他一切政府形式,民主的确是最坏的政府形式。 这句话有两层意思。第一,民主是最不坏的政治制度。换句话说,民主是最好的制度。如同你说天下所有美女以外,西施是最丑的女人。其实你是说西施是天下第一美女。我们一般在这层意思上欣赏这句名言,欣赏丘吉尔的机智、幽默和文采——英语原文音调铿锵,比中译漂亮多多。 但我们通常忘了丘吉尔的第二层意思:民主并非完美无缺,它只是比其他政治制度好一点。很多问题它解决不了,它自身也有问题。 民主的问题是什么?民主的问题就是选民,就是公众,就是民意。丘吉尔说,你到街上去找一个普通选民聊上五分钟,你就能找到反对民主的最好理由。 最可能出现的状况是:那位选民要么什么都不懂,懵懂无知;要么自以为什么都懂,夸夸其谈。在正常社会里,政治是高深的学问,精微的艺术,复杂的操作。但在大多数选民的眼里,政治很简单,非黑即白。伴君如伴虎,伴民有时尤胜伴君。选民、公众往往很愚蠢、很短视,根本看不清自己的利益在哪里。民意沸腾,最终烧伤的常常是民众自己。 典型的例子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丘吉尔看来,二战是完全可以避免的,那是一场“不需要的战争”。二战所以发生,民主国家公众的愚蠢和政客的软弱是主要原因之一。 在《二战回忆录》里,丘吉尔认为,一战结束后,战胜国最大的一件蠢事,是在《凡尔赛和约》里要求德国缴付巨额战争赔款,“其苛狠和愚蠢,竟达到显然不能实现的程度”。这种赔款要求“反映胜利者的愤怒,也反映战胜国的人民根本不知道事实上没有任何一个战败国能付得起相当于现代战争费用的赔款数额”。 现代战争费用浩大,而战胜国能从战败国那里掠取的财富,远远低于公众的想象。除了一些细软和特殊人才,战胜国几乎无物可取。那些东西的价值,与战争费用相比,连九牛一毛都不到。《凡尔赛和约》开出大约十亿英镑的罚款,德国人根本没钱付,除非经济全面崩溃,回到赤贫。回到赤贫,更没有钱付。 丘吉尔说:“群众始终不了解这种最简单的经济事实,而一心想取得选票的领袖们,又不敢向他们说清楚。报纸和领袖们一样,反映和强调流行的见解。各国当权者没有人能超越或摆脱公众的愚昧之见,向选民宣布这种基本的、无情的事实。即使他们说了,恐怕也没有人相信。” 最后的结果极其荒谬:德国并没有真正执行十亿英镑的战争赔偿,反而由英美两国向德国发放了十亿五千万的贷款。德国迅速走向复兴。但《凡尔赛和约》的巨大耻辱,在德国孕育了强烈的民族仇恨。这种民族仇恨的代表,就是狂热的、邪恶的现代暴力愤青之祖——奥地利下士希特勒。希特勒把全世界拖进了战争。 民主政体的最大优点,大概就在于到了关键时刻,能够找到代表公众真正利益、为公众服务、值得信赖的政治家,比如丘吉尔。他厌恶短视激烈、反复无常的民意。但他爱英国,也爱那些乱七八糟的选民。愿意为他们付出“血水、苦水、泪水、汗水”(blood,toil,tears and sweat)。 我甚至有点怀疑这段“四水”的演讲半是真诚的表白、半是取悦民心的表演。以他的个性和理智,应该很不喜欢公开煽情。那是非常时期,他知道这个平常不屑为的小伎俩会很管用。他说过,政治绝不是光明磊落的竞技(game),而是一门诚实的生意(earnest business)。
个人分类: 读书|2284 次阅读|4 个评论
泥瓦匠丘吉尔和木匠朱由校
热度 23 Wuyishan 2013-3-9 07:15
泥瓦匠丘吉尔和木匠朱由校 武夷山 人们不一定都知道,丘吉尔十分多才多艺。他不仅是伟大的演讲鼓动家、作家(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和政治家,而且是熟练的手艺人。他拥有表明自己不同方面能力的各种会员证,但他自己觉得最珍贵的会员证是砌砖工( bricklayer ,即我国俗称的泥瓦匠)工会会员证。另外,他的绘画能力也不错,尤其偏好油画。 (出处: Svante Lindquist , How to Establish an Academic Discipline, Technology and Culture, 2011, 52(3): 233-245 ) 上图是丘吉尔的一幅作品。 大家都知道,明朝的朱由校皇帝是个水平很高的木匠。 朱由校是个好木匠,却是个差劲的皇帝――作为职业政治家,他是很不称职的。丘吉尔可以当泥瓦匠、画匠、作家等等,却不影响他做一个了不起的政治家。 为什么呢?自然不能只在这二位的个人身上找原因。
个人分类: 换一个角度|7880 次阅读|28 个评论
保险_改买什么好呢?
youql 2012-11-12 03:07
如果我办得到,我一定把“保险”这两个字写在家家户户的门上,每一个公务员的手册上,以及每一个公司团体章程上。因为我相信透过保险,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公务员、每一团体只要付出微小的代价,就可以免遭万劫不复的灾难。——丘吉尔(英国前首相) 想给家人买个保险,买什么好呢?
2498 次阅读|0 个评论
Selected English readings for recitation: Winston Churchill
josh 2012-8-13 15:32
A gifted American psychologist has said, “Worry is a spasm of the emotion; the mind catches hold of something and will not let it go.” It is useless to argue with the mind in this condition. The stronger the will , the more futile tha task. One can onlyy gently insinuate something else into its rightly chosen, if it is really attended by the illumination of another field of interest, gradually, and often quite swifty, the old undue grip relaxes and the process of recuperation and repair, begins. The cultivation of a hobby and nes forms of interst is therefore a policy of first importance to a public man .But this is not a business that can be untaken in a day or swiftly improvised by a mere command of the will. The growth of alternative mental interests is a long process. The seeds must be carefully chosen; they must fall on good ground; they must be sedulously tended , if the vivifying fruits are to be at band when needed. To be really happy really safe, one ought to have at least two or three hobbies, and they must all be real. It is no use starting late in life to say: “I will take an interest in this or that.” Such an attempt only aggravates the strain of mental effort. A man may acquire great knowledge of topics unconnected with his daily work, and yet hardly get any benefit or relief. It is no use dong what you like; you have got to like what you do. Broadly speaking , human beings may be divided into three classes; those who are toiled to death, those who are worried to death, and those who are bored to death. It is no use offering the manual labourer, tired out with a hard week’s sweat and effort, the chance of playing a game of football or baseball on Saturday afternoon. It is no use inviting the politician or the professional or businessman, who has been working or worrying about serious things for six days, to work or worry about trifling things at the week-end. As for the unfortunate people who can command everything they want, who can gratify every caprice and lay their hands on almost every object of desire — for them a new pleasure, a new excitement is only an additional satiation. In vain they rush frantically round from place to place,trying to escape frome avenging boredom by mere clatter and motion. For them discipline in one form or another is the most hopeful path. It may also be said that rational, industrious, useful human beings are dividing into two classes: first, those whose work is work and whose pleasure is pleasure; and secondly, those whose work and pleasure are one. Of these the formmer is majority. They have their compensations. The long hours in the office or the factory bring with them as their reward, not only the means of sustenance, but a keen appetite for laeasure even in its simplest and most modest forms. But Fotune’s favoured children belong to the second class. Their life is a natrual harmony. For them the working hours are never long enough. Each day is a holidy, and ordinary holidays when they come are grudged as enforced interruptions in an absorbing vocation. Yet to both classes the need of an alternative outlook, of a change of atmosphere , of a diversion of effort, is essential. Indeed, it may well be that those whose work is their pleasure are those who most need the means of banishing it at intervals from their minds. Exerpt from Painting as a Pastime by Winston Churchill
个人分类: The Art of Learning and Research|3684 次阅读|0 个评论
对王铮论文“饶毅先生应该冷静了及失恋哲学”的反驳
热度 5 xuehuazhao 2011-12-11 20:38
饶先生是从美国回来的,美国最大的特点是民主制度。。。。但是院士制度却是一种民主制度。民主制度是一种参与者的大众选择,既然是大众选择就要让参与的大众理解,在这里就是参与投票的院士理解 : 院士是大众的选择,科学院能是大众的选择吗,这是学术研究,是真正的科学,能说我喜欢,不对的就对吗,论文的质量就是能反映学术水平的高低,你看不懂,难道你就能说,它质量差吗?真是一派胡言。 所以我劝过饶毅先生把自己的成果以较为科普的形式公布出来。 : 饶先生的文章用科普公布出来,为何其它参选院士的就不要求科普公布呢,难道其它院士的成果,大众都能看懂吗?只会出下流点子。 你说施一公落选是“逆向淘汰”,其实“逆向淘汰”是民主社会为了稳定必然的选择。中国是这样,国际上也是这样。二战胜利了,英国选民投票选择自己的首相,丘吉尔携二战胜利之功,以为一定能当首相,结果英国选民选择了别人。英国采取了逆向淘汰。丘吉尔接受了。 : 请问你真的了解历史吗?丘吉尔未当选首相的原因你知道吗?不知道就别乱找原因,这是哪跟那它,瞎找例子,真是一派胡言。 有人不服气,说院士是选举科学成果呀。你知道阿尔伯特 爱因斯坦吧,用他的“相对论”提名他获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没有通过,不是评审委员水平低,逆向淘汰,而是科学发展也需要稳健路线。。。。大众选择稳健,这是一个进化结果。 : 你了解爱因斯坦,真正不能依靠相对获奖的原因,就在这是胡说八道,是因“需要稳健路线吗”? 有的人吃了几颗洋面包就硬说是中华文化导致所谓“逆向选择”,是学识浅薄的表现。 : 你了解饶先生的逆向选择的含义了吗,你自己不理解,别将你理解的另外一个意义的“逆向选择”加到饿先生头上,看懂了再说。 我劝饶先生冷静,一个人搞科学,是一种本能追求,不是功名追求。 : 你一个人搞一次试试,国家每年出哪么多钱让人搞,搞不出东西的分钱,搞不出东西,就叫一个人搞科学,是一种本能追求,不是功名追求呀,不发你工资,你自己搞点东西去,说的简直是廖论。 有些海龟,看到院士的福利和某些不足,抱着“和尚摸得我为什么摸不得”的阿Q心理,回国的目的就是为了抢院士,实际上是自寻烦恼。 : 你别以小人之心测君子之腹,行不行,你这种人永远不会有人类、祖国的概念,只看到院士的福利,人家不回国在外面比国内待遇还高呢,人家回家还是为福利吗? 你就这眼界,根本就不配发这文章,评价别人,特别是各方面都比你高的人,因为你的思想根本达不到哪个高度,所以你也想不到人家的思想,就自以为是的写。 还有很多,就不再写了,总之一句话,这篇博文,写的什么也不是,无思想,无论据,一派胡言乱语。 ------------------------一个普通国内的学生读后的感言
2803 次阅读|6 个评论
[转载]历史上的今天 5月10日
xupeiyang 2011-5-10 06:49
5月10日是阳历年的第130天(闰年是131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235天。 1503年,哥伦布率领的西班牙船队到达 开曼群岛 1716年,《 康熙字典 》编成 1940年, 丘吉尔 临危受命出任 英国 首相 1949年, 德国 被分裂为东西两部分 1988年,文学家 沈从文 逝世
个人分类: 我的日记|1412 次阅读|0 个评论
丘吉尔纪念馆及战时内阁旧址
热度 5 SmileyCat 2011-4-2 13:26
丘吉尔纪念馆及战时内阁旧址
走到St. James's Park的东南角,一条很窄的马路对面,就是非常值得一游的丘吉尔纪念馆及英国二次大战期间的战时内阁所在地。从外形上看,这个博物馆挺不显眼,就像它后面的那一排灰色的老楼房的地下室入口。 其实,这儿就是伪装成楼房地下室的防空掩体。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飞机三天两头轰炸伦敦的那些日子,丘吉尔和他的战时内阁就在这儿指挥了英国的反纳粹的战斗。 这个防空掩体一共有27个房间。 其中的很多房间,包括地图室,会议室,丘吉尔卧室等还按照当年的样子布置着。游人站在用玻璃墙隔开的过道上可以设想当年的情景。 一边听着耳机里的录音介绍,一边顺着窄窄的走廊一个房间一个房间地看过去,人就好像穿越到了1940年代。等走到走廊尽头,豁然开朗,到了一个地下大厅,这儿就是丘吉尔纪念馆。 丘吉尔的全名是Sir Winston Leonard Spencer-Churchill,1874年11月生于一个英国贵族家庭,母亲是美国人。 他在1940-1945,及1951-1955两次出任英国首相,在英美社会享有极高的声誉。在二战最黑暗的日子,德国大军压境,当伦敦的居民聚在防空洞里躲避德国的轰炸时,收音机里传来的丘吉尔要用热血,辛劳,眼泪和汗水,不惜一切代价地夺得胜利的声音,成了英国人的精神领袖。 除了身为政治家,丘吉尔还多才多艺。 他早年在军中服役,做过战地记者,在历史,文学,和绘画上都有造诣。他是唯一的一位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政治家。 浏览一下丘吉尔在出名之前的成长经历很有趣。 丘吉尔从小性格独立,桀骜不驯,同他的父母关系也不那么亲近--他很小就被送到寄宿学校,同父母在一起的机会很少。而他的父亲45岁上就去世了,那时丘吉尔刚刚20岁。 不过他父亲的英年早逝这件事对他影响很深:让他有了“做大事要趁早”的想法,并因此发奋努力。他幼年时期最亲密的长辈是他的保姆Elizabeth Anne Everest,他称之为“Old Woom”。在Everest病重去世前,他正在古巴服役。他专门跑回英国在Everest身边守了一个星期,直到她去世。后来丘吉尔在他的自传“My Early Life"(我的早年生活)里说,"She had been my dearest and most intimate friend during the whole of the twenty years I had lived."(她是我的生命的整个头20年里最亲爱和最亲密的朋友。) 弄不好用现在的语言,丘吉尔小时候能算是个“问题少年”。 他早年患有口吃,或按他自己的语言说,是Speech impediment(言语障碍)。他在寄宿学校的学习成绩不好,尤其是数学。中学毕业后报考皇家军校,考了三次才考上。而且为了免学数学,他专门申请当骑兵,而不是步兵,因为骑兵不用上数学。 不过,在军校里,他是相当勤勉的学生。 毕业时,他的成绩在150人里排名第8。 毕业后丘吉尔在第四骑兵团当少尉,军饷是一年300镑。而他认为要达到跟他的其他同事相当的生活水平,他还需要500镑的收入。 为了挣外快成了促使他去当战地通讯员的因素之一。 他没有只是等待在部队里的按部就班的提升,而是开动脑筋,主动地去寻找一切合法的挣钱的方式。他先后为好几家报纸作战地通讯员。靠写稿,他不仅挣到了外快,而且增大了他自己的知名度。同时这些经验也提升了他的写作能力,使他后来成为作家和政治家。 看到这里,我心里有几分感慨。伟大的人物并不一定一开始就是伟人。 一个普普通通的年轻人,为了心里的普普通通的愿望,勤奋执著地努力。在生活的锤炼中,用正面积极的态度去寻找一切机会,使得自己的生活道路越走越宽。 继续浏览对丘吉尔一生的介绍,从重大的历史关头他的言行表现,到一些生活细节和逸闻,让人感到,丘吉尔作为伟人,身上的确有一些常人难以望其项背的品质。 让人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他极其坚强的意志和超乎常人的充沛精力。 这些从他早年是如何从一个有言语障碍的孩子变成鼓舞世人的演讲家就能见一斑。 在二次大战最艰苦的时代,除了必要的吃饭和睡觉,他几乎是连续不断地工作。 We make a living by what we get, we make a life by what we give. --Winston Churchill 二次大战时的英国地下指挥部。里边的是几个真人大小的蜡像。 丘吉尔的简陋卧室。 纪念馆里的超大触摸屏。游人可以随意翻阅这位伟人一生里的重大事件记录,就像在图书馆里检索资料。丘吉尔的油画像在远远地注视着---世上有几个人,可以这样坦荡地看着后人随意翻阅他的一生? 伟人的幽默一面。丘吉尔和他的爱妻Clementine 相爱相恋一生,生养了四个孩子(最小的夭折了)。这是他们当年的情书上互相用动物自称画的自画像。
个人分类: 行万里路|5484 次阅读|5 个评论
【论春晚VI】看春晚与写春晚——愉悦自己与显示自己?
陈安博士 2011-2-4 00:22
  本来,今年都不想评述春晚了,没啥意思,还浪费脑细胞。   其实,俺们春节要看几天《马普尔小姐探案》的15集剧来着,每集都有1小时30分钟,看着一定很过瘾。   不过,知识分子就这点毛病,容易产生点想法,产生了之后又愿意表达出来——这就恐怕也是全世界知识分子们的通病,好像不表现出自己的知识和智力就会多难受似的。      但是,俺们觉得自己还分得清楚看和写的不同。   看春晚的时候,一个小的笑话都乐得俺们前仰后合的,这就叫享受简单的快乐。   可是,在计算机跟前写春晚的时候,您还让俺们表达自己对于演员们和编剧们弱智的敬佩,这怕就有点困难了。此时的俺,正襟危坐,或者斜腰掉胯,要把所有自己的观点可能和其他人不同的地方显示出来。      高兴时,我们让自己的智商尽量低下,就找一个乐嘛。   批评时,我们就居高临下,逻辑分明,也骂一个痛快。      拿起筷子吃肉,放下筷子骂娘,表达的是这个意思不?      记得丘吉尔在战后竞选首相(还是执政党的党首自然就是首相啊,英国的选举制度不太清楚),最后,刚刚领导英国人打败希特勒的他落选了。   丘吉尔哀叹:一个伟大的国家是不知道感恩的。      按照我们中国人的“报恩”基本做法:既然您老领导我们打败了侵略者救下了全国的前途,那好,您接下来就痛痛快快地统治我们吧,即使您的政策全是错的,我们也不在乎。以前您不是救过我们的命嘛?那您还可以随时把我们的命拿走,我们真的不在乎!或者,您想把我们全家的命全拿走,我们也很高兴地把脖子伸给您。其实,您也不要我们的命,无非是让我们饿肚子而已,那我们就更高兴了,您说饿多少天我们就自愿饿多少天,吃糠咽菜我们非常乐意。      象英国这样,刚刚胜利了就把领导人赶下台去的事情我们绝对不干!      丘吉尔说“英国是伟大的国家”,那是讽刺的话吧?俺们咋觉得英国是忘恩负义的国家呢? 《论春晚》系列—— 【论春晚 I 】赵本山:当不涉及男女关系时,小品就高雅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3483do=blogid=410034 【论春晚 II 】为什么林志玲这样的女人会有 TV 的市场?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3483do=blogid=410048 【论春晚 III 】”宋丹丹 + 赵本山“的组合怎么就可以摆脱粗俗呢?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3483do=blogid=410060 【论春晚 IV 】赵本山小品的四个类型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3483do=blogid=410066 【论春晚 V 】西单女孩:承载的是全体国民的梦想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3483do=blogid=410092 【论春晚 VII 】因为有你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3483do=blogid=410112 【论春晚 VIII 】没有房子娶不到妻,没有离婚拿不到房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3483do=blogid=410116 【论春晚 IX 】春晚彩排时的观众们呀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3483do=blogid=410118
个人分类: 史论|4087 次阅读|0 个评论
如何让爱因斯坦、爱迪生、盖茨、丘吉尔这样的“差生”脱颖而出?
yangxintie 2010-11-1 13:16
我们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应试教育,千军万马挤独木桥,大家基本上都是这样挤过来的 可是我们看一下科学史,那些创造了巨大文明和物质财富的开创者,往往都有一段不被学校和老师看好的学习史 1)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于1879年生于一个犹太商人家里,他到了三岁才开口说话。读小学时,由于他性格孤僻,同学们都歧视他,老师也不喜欢他。爱因斯坦手工劳动连做个凳子都是做得最糟的,对教育规范的不适应,使爱因斯坦曾经连续多次考试不及格。物理教授劝他“你搞什么都可以,就是不要从事物理学” 2)爱迪生: 小的时候爬在鹅蛋上,问妈妈为什么自己不能孵出小鹅来,八岁的时候爱迪生去上小学,只上三个月的课就退学了,在上学的时候,妈妈常被叫到学校去跟老师说话,这是因为他常常提出一些老师认为很奇怪的问题,老师认为他是个低能儿童,于是妈妈就自己来教他,就是在成长过程中,也是不断闹出危险,拿化学药品不知作什么试验,把列车差一点点着了。后来他进了图书馆,看了一排一排的书,暗下决心说:我一定要把那些书一尺一尺的读完 3)比尔、盖茨: 大学一开始就退学,如果没有30多年前信息时代来临所带来的机遇,也许成就不了今天的比尔?盖茨,但面对机遇更需要果断决绝,因此比尔?盖茨32年前放弃名校辍学哈佛便成为了他诸多传奇中最为人所称道的故事。 4)丘吉尔: 1881年,7岁的丘吉尔被送入一个贵族子弟学校读书,丘吉尔是学校中最顽皮、成绩最差的学生之一,因此常遭到老师的体罚。1888年丘吉尔进入哈罗公学就读,但成绩依然不佳。
个人分类: 随感|870 次阅读|5 个评论
杨玲也许是另一个“伟大的笨蛋”?
热度 3 隔壁家的二傻子 2010-3-8 23:26
杨玲也许是另一个 伟大的笨蛋 ? . 科学网上的才子杨玲 ( 原来叫 考磐在涧 , 后来叫 懒得登录 ), 原来是学心理学的 , 却对哲学十分感兴趣 , 且十分有悟性 , 大家没事常一起喝酒, 顺便讨论讨论 认知科学 ( 这是个较新的综合学科 , 主要包括 : 哲学 , 逻辑学 , 语言学 , 物理学 , 心理学及脑科学等 , 彭罗斯的 皇帝的新脑 一书可以算作一个比较好的介绍 ) 也许 , 在讨论过程中 , 总是有人要提出 相对论 , 量子力学 或 混沌理论 对人类世界观的许多重大影响云云 , 而此时此刻 , 杨玲总是很受伤 ! 因为他真的不太了解这几门学问的具体细节 , 也就无法真正欣赏其中的美妙之处 甚至连鬼王这样的半瓶子醋也敢说他 数理基础太差 ! 杨玲真的很受伤 ! 所谓 壮士可杀不可辱 , 于是, 杨玲急了 ! 急急然辞去 YAHOO 的高薪工作 , 急急然要报考理论物理所的博士 二傻曾经是过来人 , 深知其中的苦难堪比 无间道 ! ( 注 : 无间道 是地狱中苦难最深重的一层 , 意为 : 永不间断的痛苦 ) 在基础科学领域 , 学习研究的辛苦及将来待遇的惨淡 , 都只能算是世俗的痛苦 , 真正灵魂的痛苦在于 : 您越研究 , 就越发现自己的研究将来越可能被证伪 ! 您会发现自己一辈子所作的无穷努力最终成为垃圾的概率极其巨大 !.... 这便是科学探索道路上的 一将功成万骨枯 而这也就是科学探索中所谓 必须的牺牲 二傻窃以为 , 心理没有准备好作这种 必须的牺牲 的年轻人 , 最好三思而后行 ! 记得当初 , 二傻想从自动化系转到物理系的时候 , 有远方亲戚三兄弟 , 全是搞物理的 ( 有物理系主任 , 也有院士 ), 专门到北京给二傻开会 , 从方方面面说明利害关系 , 力图打消俺的 疯狂的傻念头 可惜二傻当时真的是 一根筋 , 信誓旦旦说自己不仅能忍受世俗的清贫 , 还能忍受 灵魂的无间道 ! 他们最终被感动了 从他们的眼神中 , 俺好象看见他们在说 : 也许这就是传说中的哪个 ? 哈哈哈哈 ! 现在 , 几十年过去了 , 俺终于明白 , 他们当时其实是在说 : 一般人确实需要亲自摔一下才相信地球果然是有重力的啊 当年的少年班 , 当年的 CUSPEA 还有多少人在搞基础研究 ? 不是他们不聪明 , 不是他们没毅力 而是无法面对这样的残酷可能性 : 99% 的优秀者一生的努力有 99% 的概率成为一场游戏一场梦 越 优秀 者 , 越喜欢去 钻一块木板中最厚的部分 ( 爱因斯坦语 ), 结果失败的可能性当然也就越高 ! 从这个意义上看 , 世界确实是公平的 ! 也可以理解为何最终的成功者基本不是 最优秀 的 ( 请注意 : 这里的 最优秀 , 在很大程度上是指 自以为最优秀 ) 突然想起 《伟大的笨蛋》一书 , 书中介绍了中外名人的 差生 生涯,包括爱因斯坦 , 爱迪生 , 丘吉尔 , 卡内基,沈从文,苏步青等。二傻窃以为 , 这些伟大的笨蛋 , 其最终的成功 , 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 自以为不是最优秀 的认识 特转载书中 丘吉尔自己的一篇短文 , 作为给杨玲兄弟的祝福 或许他是另一个伟大的笨蛋 ? 伟大的笨蛋 温斯顿 丘吉尔 刚满 12 岁,我就步入了考试这块冷漠的领地。主考官们最心爱的科目,几乎毫无例外地都是我最不喜欢的。我喜欢历史、诗歌和写作,而主考官们却偏爱拉丁文和数学,而且他们的意愿总是占上风。不仅如此, 我乐意别人问我所知道的东西,可是他们却总是问我不知道的。我本来愿意显露一下自己的学识,而他们则千方百计地揭露我的无知 。这样一来,只能出现一种结果:考试场场失败。 我进入哈罗公学的入学考试是极其严格的,校长威尔登博士对我的拉丁文作文宽宏大量,证明他独具慧眼,能判断我全面的能力。这非常难得,因为拉丁文试卷上的问题我一个也答不上来。我在试卷上首先写上自己的名字,再写上试题的编号 1 ,经过再三考虑,又在 1 的外面加上一个括号。但这以后,我就什么也不会了。 结果,我当即被编到低年级最差的一个班里。实际上,我的名次居全校倒数第三。而最令人遗憾的是,最后两位同学没上几天学,就由于疾病或其他原因而相继退学了。 在这种尴尬的处境中,我继续待了近一年。 正是由于长期在差班里待着,我获得了比那些聪明的学生更多的优势 。他们全都继续学习拉丁语、希腊语以及诸如此类的辉煌的学科,我则被看作是个只会学英语的笨学生。我只管把一般英语句子的基本结构牢记在心 这是光荣的事情。几年以后,当我的那些因创作优美的拉丁文诗歌和辛辣的希腊讽刺诗而获奖成名的同学,不得不靠普通的英语来谋生或者开拓事业的时候,我一点也不觉得自己比他们差。自然我倾向让孩子们学习英语。 我会首先让他们都学英语,然后再让聪明些的孩子们学习拉丁语作为一种荣耀,学习希腊语作为一种享受。但只有一件事我会强迫他们去做,那就是不能不懂英语。 ( 二傻仿 : 我会首先让他们都学会谋生 , 然后再让聪明些的去学习量子力学作为一种荣耀 , 学习金刚经作为一种享受 但只有一件事我会强迫他们去做,那就是不能不懂谋生 ! 因为荣耀和享受是贵族的特权 , 这也是为何人们老说 理论物理是贵族的学问 ) 我一方面在最低年级停滞不前,而另一方面却能一字不漏地背诵麦考利 1100 行史诗,并获得了全校的优胜奖。这着实让人觉得自相矛盾。我在几乎是全校最后一名的同时,却又成功地通过了军队的征兵考试。就我在学校的名次来看,这次考试的结果出人意料,因为许多名次在我前面的人都失败了。我也是碰巧遇到了好运 在考试中,将要凭记忆绘一张某个国家的地图。在考试的前一天晚上,我将地球仪上所有国家的名字都写在纸条上放进帽子里,然后从中抽出了写有 新西兰 国名的纸条。接着我就大用其功,将这个国家的地理状况记得滚瓜烂熟。不料,第二天考试中的第一道题就是绘出新西兰地图。 我开始了军旅生涯。这个选择完全是由于我收集玩具锡兵的结果。我有 1500 个锡兵,组织得像一个步兵师,还下辖一个骑兵旅。我弟弟杰克统领的则是 敌军 。但是我们制定了条约,不许他发展炮兵。 一天,父亲亲自对 部队 进行了正式的视察。所有的 部队 都整装待发。父亲敏锐的目光具有强大的威慑力,他花了 20 分钟的时间来研究 部队 的阵容,最后他问我想不想当个军人。我想,统领一支部队一定很光彩,所以我马上回答: 想。 现在,我的话被当真了。 多年来,我一直 以为父亲发现了我具有天才军事家的素质 。但是,后来我才知道, 他当时只是断定我不具备当律师的聪慧 。他自己也只是最近才升到下议院议长和财政大臣的职位,而且一直处在政治的前沿。不管怎样,小锡兵改变了我的生活志向,从那时起,我的希望就是考入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 再后来,就是学军事专业的各项技能。至于别的事情,那只有靠自己去探索、实践和学习了 两个互相欣赏的 伟大的笨蛋 卓别林 VS 爱因斯坦 谁更优秀一些呢? ...
个人分类: 大开眼界|11555 次阅读|4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2: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