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国民经济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专家解读“十二五”发展现代农业的重中之重
xushui 2011-4-10 17:3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目标”。在我国粮食产量连续七年实现增产的情况下,为何还要将保障粮食安全作为首要目标?“十二五”发展现代农业的重中之重是什么?   “农业问题永远都是最基础的问题,中国更是如此。粮食一旦吃紧,国民经济的基础就会动摇。”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朱信凯说,“我们不能奢想13亿人的嘴巴系在粮食进口上。”   我国粮食总量基本平衡,但品种结构矛盾仍然突出。农业部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稻谷、小麦、玉米三大粮食品种自给率达到100%,但粳稻供求偏紧,大豆缺口较大,绿豆等杂粮供求也出现偏紧的情况。   同时,粮食生产靠天吃饭的局面仍未根本改变。农业基础设施条件还比较差,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弱。近年来,我国每年因气象灾害损失粮食1000亿斤左右。自然灾害呈加重态势,粮食生产风险越来越大。   一些专家表示,农业生产连年丰收,粮食产量连创新高,各种支撑力量已经绷得很紧,稍有松懈极有可能出现滑坡。而人多地少的国情使得粮食安全问题仍然存在。“十二五”期间,保障粮食安全仍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首要任务。   规划纲要提出,“十二五”时期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要达到5.4亿吨以上。与上一个五年规划提出的1万亿斤目标相比,增加了800亿斤粮食。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表示,中国人口多、食品消费量大,恩格尔系数较高,农产品供给状况和价格对于物价的影响很大。确保农产品的稳定供给,保持市场价格的基本稳定,是经济稳定发展的基础。   围绕如何保障粮食安全以及农产品稳定供给,专家积极建言献策。   “确保稳定的耕地面积,是农业稳步发展、粮食安全的基本。我国耕地面积的量,从来不是过剩,而是时时刻刻要有吃紧的观念。”朱信凯说,首先是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严格保护耕地,加快农村土地整理复垦。   加强以农田水利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陈锡文表示,到去年年底全国49%的农田实现了有效灌溉,如果解决好水源问题,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加大节水力度,还可以进一步扩大有效灌溉面积。一些专家建议,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更重要的是要打破部门利益藩篱,扩大基层参与权利。在统一的地方水利建设规划下,集中有计划地使用资金,提高水利建设资金使用效率。   纲要提出,提高单产和品质,广泛开展高产创建活动。实施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加大粮食主产区投入和利益补偿,将粮食生产核心区和非主产区产粮大县建设成为高产稳产商品粮生产基地。对此,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林而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提升农业科技含量和水平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各种因素中,已显得越来越重要。在全国后备耕地资源不多等情况下,必须依靠农业科技,主要包括粮食品种、中低产田改造和重大栽培技术的推广和普及。   同时,要采取各种措施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如逐步提高粮食收购价格,坚持实行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另外,要进一步加强粮食物流、储备和应急保障能力建设。  记者 张辛欣
个人分类: 农业|98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尽快制定我国科学仪器设备创新的国家战略
sunapple 2011-4-4 15:28
http://blog.sciencenet.cn/u/ 伊彤 科学仪器设备对科技创新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对国民经济发展、国防建设和小康社会建设也都具有重要的支撑和推动作用,加强科学仪器设备自主创新对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意义重大。 一、发达国家高度重视仪器设备创新的国家战略 纵观世界各国,凡是创新型国家都十分重视科学仪器设备的自主研发。 例如,英国政府早在 2000 年就发布了科技政策白皮书《卓越与机遇: 21 世纪的科学与创新政策》,提出“以世界级的设施使我们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做世界级的研究”。根据这项政策,英国科学技术办公室于 2001 年出台《大型科学设施战略路线图》,每两年对仪器设备优先项目等内容进行更新,借此对研究人员将要使用的最贵和最复杂的科学设施进行战略评估。又如,美国能源部 2007 年发布《未来二十年重大科学装备计划》中期报告,该计划在 2003 年首次发布时,是第一个宽范围、跨学科、跨国的科学装备计划。时至今日,它仍旧是其它致力于发展制定科研装备路线图的国家和地区的样板。再如, 日本政府历来将重大科学仪器视为支撑创造性基础研究的基本条件之一加以重视,并有计划地推进其建设,于 2007 年发布了《日本创新战略 2025 》,经产省( METI )与新能源产业技术综合开发机构( NEDO )等联合公布了日本《 2009 年技术战略路线图》,对科学仪器研发做出了战略部署。 二、研究制定我国科学仪器设备创新战略迫在眉睫 近年来,我国 各类国家科技计划逐步加大对科学仪器设备产业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然而,目前我国科学仪器设备仍处于世界产业中低端, 自我装备能力明显不足,重要仪器设备基本依赖进口 , 高端大型科学仪器设备严重匮乏, 已成为我国自主创新战略的“拖后腿”因素。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我国缺乏对科学仪器设备自主创新的顶层设计和战略谋划。 目前,我国 还没有专门针对科学仪器设备自主创新的战略规划,政府各部门的仪器研发资助计划缺乏统筹协调和战略布局。 由于顶层设计的缺失, 我国并未按国际惯例将科学仪器产业归入“高技术产业”,同时在 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立项分类中,科学仪器研究仅被定位在中等技术,而非高技术,导致经费支持强度不高;目前我国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进行科学仪器设备研发的几乎没有;在政府各类科技计划(如国家自然基金委项目、 973 计划等)中用于支持科学仪器自主创新的项目也远远不够。 综合考虑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科技发展实力,可以说已经到了需要集国家整体力量,大力推进科学仪器设备自主创新的历史阶段。我们必须充分把握机遇,加紧谋划和部署科学仪器设备的自主研发。 三、从战略高度上推进我国科学仪器设备自主创新 科学仪器设备产业是国家战略性产业,要想摆脱当前我国科学仪器设备核心关键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必须从 战略高度上思考和推进我国科学仪器设备自主创新。 (一)加强宏观统筹,制定科学仪器设备创新规划 在科学技术进步法和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的指导下,在全面掌握我国科学仪器设备基本状况和国家科技发展战略需求的基础上,由专门的部门统一组织管理、科学统筹安排,结合我国未来科技发 展战略和发展需求,编制科学仪器设备产业技术路线图,尽快制定我国科学仪器设备自主创新的中长期战略规划,对我国科学仪器创新进行超前部署,提出未来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 我们认为,未来 10-20 年我国科学仪器设备发展的重点任务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 加强科学仪器、科研装置的前瞻性基础研究,鼓励、支持科学仪器原理、新技术、新设计、新工艺等的原始创新,形成有发展潜力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或装置。 二是 立足于当前我国科学仪器在前沿技术和共性技术方面的储备,围绕国际国内高端通用仪器设备需求,开展集成创新,建立国家科学仪器计量基标准体系,攻克能有效带动和引领科学仪器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和关键部件。 三是 加强重大装备、重大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仪器产品,加速科学仪器系统改造、升级。 四是 加强科学仪器设备对新能源、生物医药、电动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支撑。 五是 强化科学仪器设 备在食品、卫生、公共安全等民生领域的推广应用。 (二)进一步加强科学仪器设备研发资助力度 尽快设立“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研发与应用专项资金”,制定出台相关管理办法。增设专门进行科学仪器设备自主研发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并在此基础上推动我国科学仪器设备创新基地建设和布局。提高科学仪器设备研发在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中的比重。通过金融、税收等优惠政策支持仪器设备企业自主研发,允许科学仪器生产企业享受高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明确制定有利于科学仪器设备创新的政府采购政策 ,建立国产科学仪器认证制度、认定标准和评价体系,对国内企业开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科学仪器设备,实施政府首购政策。 (三)完善科学仪器设备产业技术标准体系 鼓励自主开发、修订和完善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科学仪器产业技术标准。鼓励产学研联合开发国际技术标准。加快国外先进标准向国内标准的转化。建立标准服务平台,推动先进技术标准的广泛应用。推动技术法规和技术标准体系建设,促使标准制定与科研、开发、设计、制造相结合,保证标准的先进性和效能性。 (四)营造科学仪器自主创新的良好环境 优先扶持一批运行机制科学、管理完善、创新能力较强的仪器设备生产企业,鼓励企业设立研发中心。进一步总结推广“长三角区域科学仪器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经验,充分利用已有条件推进产学研用相结合。改革人才评价体系,支持国有科学仪器生产企业对技术和管理骨干实施期权等激励政策;建立科学仪器设备人才库,摸清现有人才队伍结构以及稀缺人才的种类,培养、凝聚、稳定一批科学仪器设备自主创新人才。
2837 次阅读|0 个评论
清明节来临心祭牺牲的矿工
热度 1 After50 2011-4-4 08:24
清明节来临心祭牺牲的矿工 矿产资源(包括煤炭、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地热、海洋矿产等)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伟大的矿工们为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从地球中开采了浩量的矿产资源,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又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我国有一千多万矿工,他们每天实实在在为社会创造财富。可这种行业的一线矿工们处于高风险低收入的状态,得不到社会应有的待遇,也得不到社会足够的同情。近数十年来,我国每年要牺牲约一个师的矿工兵力(数千人)。他们活着默默无闻工作在地下,牺牲以后更是静静长瞑在土中。 1990 年 5 月 14 日第十四届世界采矿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当时矿业届的诸多知名人士提出了设立中国矿工节的建议,可惜未得到高层领导的最终批准。 在新一年的清明节来临之际,让我们从心里给为人类矿产资源开发做出巨大贡献而牺牲的可敬矿工们共同用心祭拜一次吧!同意的网友请顶一下!
个人分类: 科研杂文|2305 次阅读|1 个评论
科技与金融“联姻”,助力科技成果转化
liuysd 2011-4-1 21:49
编者按: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在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推动技术创新和增加就业机会、维护社会稳定等各个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科技型中小企业往往业务发展迅速,但自身积累微薄,融资渠道有限, 融资方式单一,越来越成为制约企业做大、做强的瓶颈。 2011年2月24日,科技部、“一行三会”在北京召开了全国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启动会议,全面部署和启动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工作,探索创新财政投入方式,通过整合科技金融资源,综合运用无偿资助、偿还性资助、风险补偿、贷款贴息、创业投资以及后补助等各类资本创新金融产品,改进服务模式,搭建服务平台,引导金融和投资机构更多参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科技计划的实施,实现科技资源与金融资本的有机结合,加快建立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投融资体系。 陕西是我国科技资源富集区,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很快。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培育多层次资本市场,促进创新成果、高新技术与资本的有机结合,已成为各级政府工作的重点。2011年,陕西省科技厅将科技与金融结合确定为年度工作重点之一。在全国科技奖励大会和2011年度全国科技工作会议期间,省委科技工委书记、省科技厅厅长奚正平先后两次到科技部,分别向万钢部长和张来武、王伟中副部长汇报陕西科技工作情况,与相关司局进行了沟通,率先提出在陕西开展科技与金融结合试点工作的想法,介绍了在我省开展科技与金融结合试点工作的思路,受到了科技部领导和相关司局的充分肯定。 在“全国试点工作启动会”结束后,科技厅紧接着分别与省金融办、陕西银监局、陕西证监局、陕西保监局,建设银行陕西分行、农业发展银行陕西分行、北京银行西安分行,西安、宝鸡、咸阳三市和四个国家高新区等相关部门多次召开座谈会,探讨如何建立陕西省科技资源与金融资本对接的新机制,建立陕西科技与金融结合的创新体系。 近期,为推动此项工作的开展,省科技厅产业处携手《创新特刊》,共同推出系列报道,全方位、多视角的展示陕西在开展科技与金融试点工作中,国家、省、有关设区市和国家高新区相继出台相关措施以及工作亮点。 原文: http://www.skxtv.gov.cn/cxtk/2011005/index1.htm
个人分类: 科技扶贫|2844 次阅读|0 个评论
让科学更好地“运行”
kejidaobao 2011-3-28 10:56
文/杨书卷 一年一度的“两会”中国总理记者招待会一直是倍受世界媒体期待的精彩环节。3月14日上午,温家宝总理在回答中外记者提问中,提出“中国的振兴不单在经济总量,而根本在人才和科技进步。我以为有两个数字比GDP更为重要,一是教育经费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一是研发经费占生产的比重,这两条就决定了我们这个民族和国家的创新力量。”这段话以其特有的份量,随即占据了各大媒体的重要版面。 虽然中国在教育方面的投入还差强人意,但在科研投入方面,中国已快速赶超,俨然进入“世界一流”。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2010年最新发布的《科学与工程指标》报告指出,过去10年,中国科研投资持续增长,年均增长超过20%,在2010年达到了1414亿美元,即将超过日本,成为继美国之后在研发方面支出排全球第二的国家。即使在2009年,美国和其他许多发达国家为应对经济放缓,纷纷削减研发支出时,中国也毫不放松,持续推进研发行动。按照目前的发展趋势,中国将在2030年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的研发支出大国(2月28日人民网)。 与此同时,曾在美国布什政府担任能源部主管科学的副部长、德克萨斯大学能源研究所所长Raymond L. Orbach却心潮难平。他在2月24日出版的Science杂志发表署名社论指出,美国国会众议院2月批准的2011财政年度预算方案大幅削减研发费用,将对一系列关键科学研究产生毁灭性影响,令他感到“震惊”和“沮丧”。例如,将能源部科学办公室的预算削减9亿美元,这种削减几乎终止了办公室对三大生物研究中心的资助,而其他国家实验室的研究项目也处于风险之中。因为这一方案,美国在与其他国家的竞争中将会明显置于不利,并将终结美国在世界科学界中传奇般的领导地位。他呼吁国会参议院恢复2011财政年度对科学的资助。 相比欧美发达国家在科研投入中的踯躅低迷,中国研发资金的持续大幅增长的确令人欣喜。但在这种进步中,中国科技界存在的研究经费分配、人才评价等科研环境的问题也日益突出,减缓着中国潜在的创新步伐,状况并不乐观。对此,中国科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齐让3月9日做客人民网“科技会客厅”时坦承,科技界不是生活在真空中的,是社会组成的一部分,社会上有的现象在科技界里都有所反映。中国的科技工作者有5800万人,这么大的一个队伍,如何把评价做得公开、公平,是一个难题,首先要在管理中下一番工夫。 齐让认为,作为专家委员会的委员,应该有良知,应该公平看待申请;作为申请人员来讲,科技人员应该有自己的品德,应该有自己的道德底线。“我们有管理规则、评审会的委员有自己的规则、申报项目的科技人员也有规则,这样事情就好办了。”(3月14日人民网)。对中国科学界来说,虽然每一个个人的重要性都有限,但对学术环境的贡献是建设性的,还是破坏性的,都会集合为“群力”,直接和间接地影响中国学术发展。如何让科学更好地“运行”,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 众所周知,欧盟对基因生物科学的限制最为严格,而现在,干细胞研究在欧洲也许将变得更加艰难。据Nature网站3月16日报道,针对干细胞研究面临的道德伦理质疑,欧盟法院3月10日宣布禁止干细胞研究进入专利申请程序,因为该技术涉及人类胚胎干细胞系,这相当于将人类胚胎用于工业制造,有悖于伦理道德和公共政策。“这可能是最坏的结果。”德国波恩大学再造神经生物学研究院主管Oliver Brucestowe情绪低落,之前他希望自己的专利最终会带来神经细胞的大量生产,以用于修复大脑或脊髓损伤(3月19日《科技日报》)。 欧洲法院大法庭将在近2月内作出最终决议,而欧盟各个国家“明显地会参考欧洲指导原则的司法意见”。2010年3月3日,欧洲就因批准许可转基因马铃薯Amflora种植,为近13年来首次为转基因食品“放行”而引起轩然大波,被视为欧盟对基因改造生物的种植与养殖政策态度重大改变的标志性事件。而此次有关干细胞研究的争论结果,也必将载入科学发展的历史。 3月11日,日本海域发生里氏9.0级强烈地震,随之而来的海啸、核泄漏,遭遇的巨大灾难震惊世界。迄今为止,地震预测仍是科技“软肋”。虽然近几十年间,地震研究技术和力量获得长足进步,科学家提出了很多预测方法,然而事实证明,到现在为止,没有任何方法是可靠的。但科学家从未放弃过希望。英国伦敦大学的Marta Perez-Gussinye和美国犹他州立大学的地球物理学家Anthony Lowry在3月17日出版的Nature杂志发表了他们有关地震研究的最新结果:石英有可能帮助科学家预测地震和火山喷发。石英含有捕获水,在压力之下受热会释放出来,岩石就会滑动和流动。他们发现,在出现断层线的地方有丰富的石英矿藏,而断层线是地壳上的薄弱之处,很可能导致一场地质事件。这个理论可能有助于评估曾被认为地质不活跃的地区发生地震的可能性和强度(如此次的日本大地震),并为从核电站选址到大坝结构要求等各种事情提供线索。 从科研投入、科学政策、科学伦理以及到科学如何带给人类安全,所有这些举措和研究对科学的健康运行机制都至关重要。科学政策制定者和一线科学家们均应努力探索,在提高本国科技影响力、发挥世界领导力的同时,更能超越国家层面,守望相助,勇于担当,使来自不同方向的科学力量构筑起文明的光环,感受共同的价值所在,在更高意义上带给人类更多的福祉,这才是最有力、最持久、最可靠的科学发展因素。■
个人分类: 科技风云|1137 次阅读|0 个评论
十二五纲要发布要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
viclee 2011-3-24 20:26
3月17日消息,据获悉,国家正式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称纲要),纲要多次涉及信息化,为 “十二五”期间我国信息化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纲要第十三章第三节指出,要加强 网络 与信息 安全 保障。健全网络与 信息安全 法律法规,完善信息安全 标准 体系和 认证 认可体系,实施信息安全 等级保护 、 风险 评估等制度。加快推进安全可控关键软硬件应用试点示范和推广,加强信息网络监测、管控能力 建设 ,确保基础信息网络和重点 信息系统 安全。推进信息安全保密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信息安全保密防护体系。加强互联网 管理 ,确保国家网络与信息安全。
个人分类: 信息安全|2633 次阅读|0 个评论
十二五规划纲要正式发布
lingye 2011-3-20 14:59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已由新华社受权发布。其中,第四章“政策导向”中明确指出“ 健全节能减排激励约束机制。优化能源结构,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完善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资源环境税费制度,健全节能减排法律法规和标准,强化节能减排目标责任考核,把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贯穿于生产、流通、消费、建设各领域各环节,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此外,其他的相关行业政策还包括: 1、“ 合理引导农村住宅和居民点建设,向农民免费提供经济安全适用、节地节能节材的住宅设计图样。 ” —— 第二篇 强农惠农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七章 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 第一节 提高乡镇村庄规划管理水平 2、“ 加强农村能源建设,继续加强水电新农村电气化县和小水电代燃料工程建设,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工程,大力发展沼气、作物秸秆及林业废弃物利用等生物质能和风能、太阳能,加强省柴节煤炉灶炕改造。全面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和国有林区(场)、棚户区、垦区危房改造,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 ” —— 第二篇 强农惠农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七章 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 第二节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3、“ 建筑业要推广绿色建筑、绿色施工,着力用先进建造、材料、信息技术优化结构和服务模式。 ” —— 第三篇 转型升级 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第九章 改造提升制造业 —— 第一节 推进重点产业结构调整 4、“ 积极发展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其他新能源。促进分布式能源系统的推广应用。 ” —— 第三篇 转型升级 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第十一章 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 —— 第一节 推进能源多元清洁发展 5、“ 加快低碳技术研发应用,控制工业、建筑、交通和农业等领域温室气体排放。探索建立低碳产品标准、标识和认证制度,建立完善温室气体排放统计核算制度,逐步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推进低碳试点示范。 ” —— 第六篇 绿色发展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二十一章 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 第一节 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6、“ 突出抓好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领域节能 ”,“ 健全节能市场化机制,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和电力需求侧管理,完善能效标识、节能产品认证和节能产品政府强制采购制度。推广先进节能技术和产品。 ” —— 第六篇 绿色发展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二十二章 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 —— 第一节 大力推进节能降耗 其中,还将节能改造工程、节能产品惠民工程、节能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合同能源管理推广工程列为 节能重点工程 。要点如下: 节能改造工程 :继续实施热电联产、电机系统节能、能量系统优化、余热余压利用、锅炉(窑炉)改造、节约和替代石油、建筑节能、交通节能、绿色照明灯节能改造工程。 节能产品惠民工程 :加大对高效节能家电、汽车、电机、照明产品等的补贴推广力度,扩大实施范围。 节能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 :支持余热余压利用、高效电机产品等重大、关键节能技术与产品示范项目,推动重大节能技术产品规模化生产和应用。 合同能源管理推广工程 :推动节能服务公司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方式为用能单位实施节能改造,扶持壮大节能服务产业。 7、“ 推进大宗工业固体废物和建筑、道路废弃物以及农林废物资源化利用 ”,“ 按照循环经济要求规划、建设和改造各类产业园区,实现土地集约利用、废物交换利用、能量梯级利用、废水循环利用和污染物集中处理。 ” —— 第六篇 绿色发展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二十三章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 第一节 推行循环型生产方式 8、“ 鼓励消费者购买使用节能节水产品、节能环保型汽车和节能省地型住宅 ” —— 第六篇 绿色发展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二十三章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 第三节 推广绿色消费模式 全文下载地址: http://wenku.baidu.com/view/02eb6cc2d5bbfd0a7956732a
188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绿色GDP
syfox 2011-3-17 15:32
绿色GDP或可持续收入(SI,Sustainable Income)   人类的经济活动包括两方面的活动。一方面在为社会创造着财富,即所谓“正面效应”,但另一方面又在以种种形式和手段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着阻碍作用,即所谓“负面效应”。这种负面效应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无休止地向生态环境索取资源,使生态资源从绝对量上逐年减少;其二是人类通过各种生产活动向生态环境排泄废弃物或砍伐资源使生态环境从质量上日益恶化。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制度只反映了经济活动的正面效应,而没有反映负面效应的影响,因此是不完整的,是有局限性的,是不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   改革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对环境资源进行核算,从现行GDP中扣除环境资源成本和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服务费用,其计算结果可称之为“绿色GDP”。绿色GDP这个指标,实质上代表了国民经济增长的净正效应。绿色GDP占GDP的比重越高,表明国民经济增长的正面效应越高,负面效应越低,反之亦然。根据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九五”重点课题——“以EPD为核心指标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研究”中对北京市1997年绿色GDP进行核算的结果表明,按生产法计算的绿色GDP占GDP的74.94%,按支出法计算的绿色GDP占GDP的75.75%。 什么是绿色GDP   绿色GDP(可持续收入)的基本思想是由 希克斯 在其1946年的著作中提出的。这个概念的基础是:只有当全部的资本存量随时间保持不变或增长时,这种发展途径才是可持续的。 环境污染 环境污染 可持续收入定义为不会减少总资本水平所必须保证的收入水平。对可持续收入的衡量要求对环境资本所提供的各种服务的流动进行价值评估。可持续收入数量上等于传统意义的GNP减去人造资本、自然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等各种资本的折旧。衡量可持续收入意味着要调整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定义   绿色GD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考虑了 自然资源 (主要包括 土地 、 森林 、 矿产 、 水 和 海洋 )与 环境因素 (包括 生态环境 、 自然环境 、 人文环境 等)影响之后 经济活动 的最终成果,即将经济活动中所付出的资源耗减成本和环境降级成本从 GDP 中予以扣除。改革现行的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对环境资源进行核算,从现行GDP中扣除环境资源 成本 和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服务费用,其计算结果可称之为“绿色GDP”。绿色GDP这个 指标 ,实质上代表了 国民经济 增长的净正效应。绿色GDP占GDP的比重越高,表明国民经济增长的正面效应越高,负面效应越低,反之亦然。根据 北京市 哲学社会科学“九五”重点课题——“以 EPD 为核心指标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研究”中对北京市1997年绿色GDP进行核算的结果表明,按生产法计算的绿色GDP占GDP的74.94%,按支出法计算的绿色GDP占GDP的75.75% 绿色GDP的研究工作   ??绿色GDP,即现行GDP总量扣除环境资源成本和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服务费用所剩下的部分。   GDP总量-(环境资源成本+环境资源保护服务费用)=绿色GDP   到目前为止, 绿色GDP核算 只涉及自然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包括环境损害成本、自然资源的净消耗量。这只是狭义的绿色GDP,应该把与社会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有关的指标纳入GDP核算体系。因此,在GDP的核算中,必须扣除 安全生产事故 造成的GDP损失,以及处理这些事故的支出;扣除社会上各种突发事件造成的GDP损失,以及处理这些事件的支出;扣除为了防范和处理市场不 相关报告 相关报告 公正、腐败造成的损失。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 联合国 和 世界银行 等国际组织在绿色GDP的研究和推广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近年来,我国也在积极开展绿色GDP核算的研究。2004年, 国家统计局 、国家环保总局正式联合开展了 中国 环境与经济核算绿色GDP研究工作。   绿色GDP核算中主要涉及的几个基本概念有: 绿色GDP总值 、 绿色GDP净值 、资源成本和环境成本。 相关概念    1.绿色GDP总值(GeGDP)      绿色 GDP等于GDP扣减具有中间消耗性质的自然资源耗减成本。    2.绿色GDP净值(EDP)   绿色 GDP净值等于绿色GDP减去固定资产折旧和具有固定资产折旧性质的资源耗减和环境降级成本。    3.资源成本     资源成本又称自然资源耗减成本,是指在经济活动中被利用消耗的价值。根据自然资源的特征,有些自然资源具有一次消耗性质,如不可再生的 矿产资源 、部分可再生的森林资源(用材林)和北方及西部的 水资源 ,这些资源的使用为资源耗减成本,具有中间消耗的性质。有些自然资源具有多次消耗性,如土地资源、部分可再生的森林资源(特用林、防护林等)和南方的水资源,这些资源多次消耗的使用类似于固定资产使用的性质,其资源耗减具有“ 固定资产折旧 ”的性质。    4.环境成本     环境成本又称环境降级成本,是指由于经济活动造成环境污染而使环境服务功能质量下降的代价。   环境降级成本分为环境保护支出和 环境退化成本 ,环境保护支出指为保护环境而实际支付的价值,环境退化成本指环境污染损失的价值和为保护环境应该支付的价值。自然环境主要提供 生存空间 和生态效能,具有长期、多次使用的特征,也类似于固定资产使用特征。这样,由经济活动的污染造成环境质量下降的代价即环境降级成本,也就具有“固定资产折旧”的性质。 绿色GDP的实质与发展   可持续收入的发展可以追溯到70年代一些学者提出的 经济福利 尺度的概念。自1981年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 的报告《保护地球》(Caring for the earth),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研究报告《 我们共同的未来 》(Our Common Future)中提出“可持续发展”思想以来,人们关注的焦点从整体福利更加集中于环境资源问题上,随之由世界银行在80年代初提出的“绿色核算(Green accounting)”,以及随后提出的“绿色GNP/可持续收入”概念迅速为人们所接受,并逐步成为衡量发展进程、替代传统宏观核算指标的首选指标。   作为评价“可持续发展”进程的综合指标及“可持发展”思想的产物,“可持续收入”或称之为“绿色GNP”被界定为:在不减少现有资本资产水平的前提下所必须保证的收入水平。这里,资本资产包括人工资本(产房、机器及运输工具等)、人力资本(知识和技术)以及环境资本(矿产、森林及草原等)。   按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可持续收入或绿色GNP可在传统GNP的基础上,通过以下的环境调整而得到:   〈1〉当年环境退化货币价值的估计,即环境资本折旧。由于这种折旧通常可划分为两部分,其一为传统GNP中已部分计入的环境损害,如由于空气污染造成的农作物产量下降等,另一则为完全计入传统GNP中的环境损害,如野生生物物种的小时以及 自然景观 的破坏等。因此,这一项目的调整主要指传统GNP中未计入的环境退化部分;   〈2〉环境损害预防费用支出(预防支出),如为预防风沙侵害而投资建立防护林带等;   〈3〉资源环境恢复费用支出(恢复支出),如净化湖泊与河流、土地复耕等;   〈4〉由于非优化利用资源而引起超额计算的部分。因此计算可持续收入(绿色GDP)的公式为: 可持续收入   可持续收入(绿色GDP)=传统GDP—(生产过程资源耗竭全部+生产过程环境污染全部+资源恢复过程资源耗竭全部+资源恢复过程环境污染全部+污染治理过程资源耗竭全部+污染治理过程环境污染全部+最终使用资源耗竭全部+最终使用环境污染全部)+(资源恢复部门新创造价值全部+环境保护部门新创造价值全部)   绿色核算就是把资源环境资本纳入国民经济统计和 会计科目 中,用以表示社会真实财富的变化和资源环境状况。“可持续发展”是其出发点和落脚点。 英国 经济学家沃夫德曾尖锐指出:一个国家如果只有物质资本增加而环境资本在减少,总体资本就可能是零值甚至是负值,发展 注重可持续发展 注重可持续发展 就是不可持续的。比如,沿 淮河 曾建有一千五百多个小造纸厂,其产值给当地 GDP带来增长的业绩。但小造纸厂造成的 污染 使沿河流域1.2亿百姓喝不上净水。如果治理就要花钱,但GDP中却没有体现。   近年来我国 土地荒漠化 速度加快,造成 水土流失 和 沙尘暴 由西向东不断蔓延,但这些在GDP中没有反映。 阿联酋 等国家靠出卖石油、木材等资源维持GDP增长。若干年后,资源卖光了,又会怎样呢?这样的GDP能是社会实际财富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反映吗?   总之,从社会角度看GDP,它将积极产出和消极产出一视同仁地算在 经济指标 之中。例如,教育、服务于老人、小孩的劳务所得与制造武器、香烟等具有同等价值。从环境角度看,它把自然资源当成了自由财富,随意掘取和使用,而对资源耗竭及经济活动造成污染带来的资源质量下降却没有考虑和反映。从经济角度看,它只记录可见的,可以价格化的劳务,而诸如家务劳动、妇女生育、志愿者服务等对社会非常有贡献的非市场经济行为,却被摒除在外,部分或全部地忽略。 真实GDP   因此扣除GDP中不属于真正财富积累的虚假及不合理部分,便构成了真实GDP,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绿色GDP” (GGDP,第一个G指green)。   GGDP=(传统GDP)-(自然部分的虚数)-(人文部分的虚数)   GGDP力求成为一个真实、可行、科学的指标,以衡量一个国家和区域的真实发展和进步,更确切地说明增长与发展的数量表达和质量表达的对应关系。   围绕着构建以“绿色GDP”为核心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联合国、 世界 各国政府、著名国际研究机构和著名科学家从上世纪 70年代开始,一直在进行着艰辛的理论探索。   1995年,世界银行首次向全球公布了用“扩展的财富”指标作为衡量全球或区域发展的新指标。“扩展的财富”由“自然资本”、“生产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四大要素构成。专家们公认“扩展的财富”比较客观、公正,科学地反映了世界各地区发展的真实情况,为国家拥有真实“财富”及其发展随时间的动态变化提供了一种可比的统一标尺。 生态印迹   1996年,Wackernagel等人提出了“生态印迹”度量指标。   1997年,Constanza等人首次系统地设计了测算全球自然环境为人类所提供服务的价值“生态服务指标体系”。他们把全球生态系统提供给人类的“生态服务”功能分为17种类型,把全球生态系统分为20个生物群落区,因此计算了“生态服务,价值与全球 国民生产总值 (GDP)之间的比例关系(1:1.8)。该指标体系的提出,对更加深刻理解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揭示可持续发展的本质内涵,具有科学探索的价值。 中国的绿色GDP   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中国是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上国内储蓄率(指银行储蓄额占GDP的百分比)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世界银行的统计显示,从1978年以来,中国平均GDP增长率达到9.83%的高速经济增长在全球206个国家和地区居于第2位(仅次于 非洲 资源国家 博茨瓦纳 )。但是,由于中国资源的浪费、生态的退化和环境污染的严重;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名义国内储蓄率”的真实性。换句话说,中国国内储蓄率中的相当部分是通过自然资本损失和生态赤字所换来的。中国经济增长的 GDP中,至少有18%是依靠资源和生态环境的“透支”获得的。而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恶化又使真实储蓄率下降。 面对这一紧迫课题   面对这一紧迫课题,中国学者并未等闲视之,多年来一直在潜心研究。中科院 可持续发展战略 首席科学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组长 牛文元 教授指出,从政府层面上,我国 国民经济核算 的理论与实践大致经历了4个阶段;1951-1981年实行的是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1982-1991年为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阶段:1992-1995年正式启用市场经济核算体系;1995年至今,初步进入“绿色GDP”阶段。在现阶段,国家制定的 能源价格 、 资源价格 、环境价格、生态补偿规则、 企业成本核算 、绿色税费额度、世贸绿色仲裁等,都要以绿色会计制度为依据。在学者专家的努力下,我国巳开始启动“绿色核算”的准备工作。   2002年4月,世界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峰会在 阿尔巴尼亚 召开,会上牛文元教授用“绿色 GDP”的理论来解释可持续发展,把它化解为5个指标:①单位GDP的排污量;②单位GDP的能耗量;③单位GDP的水耗量④单位GDP投入教育的比例;⑤人均创造GDP的数值,创造越高,说明社会越发展。这5个指标被与会的一百多个国家接受并作为大会宣言发表。这5个量化的指标,让我们对挂在口头上多年的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有了真正的理解,对实现可持续发展有了实实在在的探索性标准。 加速实现绿色核算   上世纪90年代初,只有 挪威 要求在财会年报中披露企业对环境的影响及其采用的计量方法。然而不到10年,许多国家已非常重视绿色GDP的实施,即从GDP中挤出水分——环境污染负债、生态赤字和资源损耗等,如建设一个工厂需砍掉一片森林,那必须在另外一处种活同一片森林,才允许开工。   又如排污收费(治理污染的费用)在许多国家也很健全。 澳大利亚 等国进口我国的彩电、冰箱,洗衣机时,要加收垃圾处理费。因为这些物品最终将变成垃圾,需要处理,否则就污染环境。这其实是一种生态环境补偿。 统一规划和组织   我国在国务院的统一规划和组织下,近年开始了大面积 退耕还林 、还草和 生态移民 等工作,同样属于生态补偿的一种形式。   我国已经“入世”,与世界经济正在接轨,“绿色核算”便是接轨的保证之 城市发展 城市发展 一。“绿色核算”在我国的准备工作启动已两年了。宏观理论在国际上已处于先进水平,微观制度的实施还要有一个过程。有国家、政府的重视,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更多的企业。将会以绿色会计报告呈交,我们的国家将会以“真实 GDP”与世界经济接轨。 绿色GDP计算的关键   绿色GDP是在传统国民生产总值的基础上,考虑了环境成本和资源成本。因此,环境成本和资源成本的计算成为可持续收入计算的关键所在。 环境成本的计算   人类对环境资源的利用,一方面要看作是一种有偿的成本投入,另一方面,其利用的价值量可近似地转换为用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以下简称环境污染损失)来代替。但到目前为止,不论在概念上,还是在估算方法上国内外均采用环境质量变化造成的经济损失(以下简称环境质量损失)来作为利用环境资源的替代价值量,并常常把环境污染损失与环境质量损失混为一谈。实际上,这两个概念是有严格区别的,在量值上也是完全不同的。 环境污染的种类   目前,我国环境污染的种类主要有水体污染、大气污染、 固体废弃物污染 、农药污染和噪声污染5种。其中,水体污染造成的损失主要有人体健康和劳动能力的损害、农作物的损失、畜牧业损失、渔业损失、工厂停工停产损失以及工业用水处理费用的增加。大气污染造成的损失主要包括人体健康的损害,二氧化硫、氮化物对农作物的损害、酸雨对森林的损害、酸雨对建筑材料及建筑物的腐蚀损害、城市家庭卫生清洁所增加的费用。固体废弃物造成的损失主要是占用土地。其中风化和燃烧对大气环境以及雨水淋浴对水体环境所造成的危害已包括在前两项中。农药污染所造成的损失主要是有机氯化物对农作物的污染。噪声污染带来的损失主要是对人体神经系统的伤害以及噪声引起的突发性心脏病死亡的损失。还有因各种环境污染引起的环境纠纷损失等。 环境质量恢复   另外,将环境质量恢复到某一环境标准水平所投入的污染治理费用以及环境建设费用也必须考虑在环境成本估算指标体系之内。   综上所述,可归纳出进行环境成本估算的22项主要指标。这些指标构成了一个区域环境成本估算的指标体系如表2。指标体系中每一具体指标称为成本指标。与成本指标相关的主要污染指标称为污染指标。   因此,环境成本的计算需要有较详细的 环保 方面的历史数据方能进行。在不能有效获得数据的条件下,联合国的在对一些国家进行环境估算时常常按照“环境投入应当是上年GDP的0.5%-1.5%”的比例进行,但中国的经济发展过快,而且在环境问题上历史欠帐太多,环境污染所造成的损失也要大得多。根据我国一些权威环境专家和学者的测算结果,我国近年来平均每年的环境污染大约在2830亿左右 ,笔者根据这一结果结合1997-1999年的GDP进一步推算出近年来(1997-1999年)环境污染的占GDP的比例应为2.8%-3.8%左右,1997-1999年的人均环境污染占人均GDP的比重为2.5%-3.5%。 资源成本   资源成本的计算相对会比较简单。每年的资源消耗量可以从统计年鉴里得到历史数据,然后再加上每年的资源价格,就可以计算出消耗的资源货币量。   其实资源成本的计算并非如此简单。前述方法只能用于计算可耗竭资源,而且没有考虑贴现率。资源价值或使用成本的计算首先要区分可耗竭资源和可更新资源,两种资源的生命周期是不同的,由于可更新资源的生长特点决定了它的最佳开采期,可耗竭资源的探明储量和市场需求之间也可找到最佳开采路径,二者都是要经历较长周期的,所以必须引入贴现率指标,才能计算出合理的价值或成本。
1698 次阅读|0 个评论
贵州三产比重猛增,喜还是忧?
huailu49 2011-3-16 11:32
日前翻阅《中国统计年鉴2010》,突然发现地处西南的贵州省2009年的第三产业比重高达48.2%(比2008年大幅提升了近7个百分点),比老牌直辖市天津和广东、江苏、浙江等经济发达的省份都要高,这确实令人意外。 这些年似乎流行这么一种观点: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第三产业比重越高,就表明这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越发达、现代化程度越高。按照这个观点,贵州无疑可以加入发达省份的行列。然而如果换一个角度(比如人均GDP)加以审视,您也许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贵州“三产比重奇高”只有一个解释,就是工业化水平滞后,严重地压低了第二产业的比重,而让天平的两头此消彼长。对此,贵州的主政者无疑是清醒的。在201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贵州省就提出:坚定不移地推进工业化,壮大工业经济规模,不断增强工业经济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经济增长内生动力、提高生产力水平。同年11月,贵州省政府又印发了《贵州省工业十大产业振兴规划》的通知。 贵州历史上交通闭塞,进而导致观念落后,工业基础薄弱,然而毕竟山川秀丽、气候宜人,发展潜力和空间都很大,只要政策对头,上下同心,坚持不懈,相信会有一个不错的前景。
个人分类: 产业结构|3741 次阅读|0 个评论
《社会发展计划草案》赞成2709票 反对119票 弃权45票
xupeiyang 2011-3-14 09:46
工作人员宣读:《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关于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决议(草案)》。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查了国务院提出的关于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及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同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的审查结果报告。会议决定,批准关于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批准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宣读完毕。   工作人员宣读表决结果,赞成2709票,反对119票,弃权45票。   吴邦国宣布通过。 http://finance.sina.com.cn/g/20110314/09399524419.shtml
个人分类: 社会文化|99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电力信息解读
heshang11 2011-3-11 10:20
我国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都蕴含着丰富的信息。今年,涉及“十二五”的发展规划问题被广泛关注,在温家宝总理向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所作的报告中,电力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关系国计民生的公用服务事业,在报告的各个部分多次被提及。   关键词:智能电网   温家宝总理在报告中说,要推进传统能源清洁利用,加强智能电网建设,大力发展清洁能源。 这是继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智能电网建设后,连续第二年在报告中出现,表明由我国电力企业率先倡导和实施的智能电网建设已经从企业行为上升为国家战略。并且在过去一年的建设中,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肯定,在清洁能源利用、传输过程中将发挥重要作用,进而为“十二五”我国能源结构调整发挥重要作用。   智能电网是推动清洁能源发展的重要载体,关系到国家能源安全和能源可持续发展。智能电网建设连续两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且被写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意味着该项发展计划很有可能正式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并在相关法律、财税政策、资金和电价等方面获得国家政策支持。   由于全球智能电网仍处于发展初期,国内外基本处于同一起跑线上,可以预见,随着智能电网建设的快速发展,“十二五”期间,我国电力工业将会实现跨越式的大发展。   关键词:能源远距离输送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加强现代能源产业和综合运输体系建设。积极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积极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建设高性能宽带信息网,加快实现“三网融合”,促进物联网示范应用。   2010年我国原煤产量32.4亿吨,75%需要通过铁路和公路跨省外运,煤炭运输约占铁路货物总运量的50%,跨省区输煤与输电比例为20:1,输煤在能源资源配置中所占比重偏高,给交通运输带来巨大压力。   就电源结构而言,也不合理。马宗林介绍,2010年,我国发电装机容量为9.62亿千瓦。其中,火电7.1亿千瓦,水电2.1亿千瓦,核电0.1亿千瓦,风电0.3亿千瓦。火电装机占装机总量的73.5%。燃煤发电给大气环境带来严重影响,我国二氧化硫排放量的75%、二氧化碳排放量的85%、一氧化氮排放量的60%和悬浮颗粒物的70%都来自于燃煤。   而能源领域科技创新支撑力度也不足。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能源技术相对落后,特别是新能源产业的大部分核心技术尚未掌握,关键设备、组件主要依赖进口,研发基础薄弱,技术标准偏低,产业集中度不高,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突出。    重点:传统能源高效利用和大力开发新能源   马宗林告诉记者,在提高传统能源利用效率的基础上,如何科学高效开发利用清洁能源和新能源是加快我国能源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所在。   马宗林说,清洁能源最有效的利用方式是转化为电能,发达国家清洁能源用于发电的比重超过80%。根据我国2020年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中比重达到15%的目标,需要在未来十年内实现水电、核电、风电和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分别增长1倍、8倍、10倍和100倍,发展任务艰巨。应优先开发水电,大力发展核电,积极发展风电,稳步开发太阳能。   在能源配置上,马宗林说,要构建分工明确、结构合理的输煤输电格局。转变能源输送方式,关键是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发挥煤电运综合协同优势,实现整体运输效能最优。应坚持输煤与输电并举。   在能源消费上,马宗林说,要以智能用电推动全社会自发节能。根据预测,   2020年,智能用电将降低用户电力需求约445亿千瓦时,折算后可节约燃料费用约96.3亿元。应加快发展电动汽车及充电网络,按照“换电为主、充电为辅、集中充电、统一配送”的商业模式,确立科学的电动汽车技术路线,建设标准统一的充电服务网络,促进电动汽车产业链健康发展。   建议:政策扶持与技术创新   马宗林认为,新能源发展是系统工程和长远事业,需要完备配套的政策支持。发展规划方面,必须坚持统一规划,统筹发展布局,注重新能源发展与资源利用、电源结构、电网建设和市场消纳相协调,保证项目建得起、送得出、有效益;鼓励发展小规模、低电压、分散型,就地消化的新能源;对不具备远距离输送条件,也不能就地消纳的,合理安排建设时序,防止一哄而上,避免浪费。财税政策方面,多渠道筹集资金,设立支持新能源的专项基金。鼓励地方财政贴息支持新能源发展。对新能源企业增值税即征即返的优惠政策要落实到位。投融资方面,拓宽新能源企业投融资渠道,制定更优惠的贷款政策支持民营企业进入新能源领域,广泛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和支持新能源发展。制定鼓励新能源企业上市的政策,支持新能源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开展兼并重组,促进行业整合和产业升级。   价格机制方面,尽快建立起能够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市场供求关系和环境成本的价格形成机制。拓展新能源补贴范围,对单位和家庭自发自用的新能源也应按照国家规定给予补贴,鼓励用户消费绿色能源。   在技术创新上,马宗林说,我们要尽快掌握新能源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科技决定能源的未来,新能源发展的核心问题,不在装机容量而在核心技术。必须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把握新能源发展的主动权。应加强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攻关,集中力量对风能资源测量、太阳能光伏发电间歇性、硅板低耗能冶炼、生物质能开发、大规模储能、新能源发电并网接入等关键技术进行攻关。
个人分类: 杂谈|1790 次阅读|0 个评论
这是不够的
Ecosinic 2011-3-5 23:46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 2011年的工作 部分提到,“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4%左右;城镇新增就业 900万 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 我想说的是,2011年,中国普通高校毕业生的人数预计达到650万。只新增900万就业机会,600多万大学生该往什么地方去? 总理,这是不够的。
个人分类: 杂谈|126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中国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图表一)
黄安年 2011-3-3 11:59
[转载]中国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图表一)
中国 2010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 图表一 ) 新华网发布 新华网 2011 年 03 月 01 日 ; 黄安年的博客 /2011 年 3 月 3 日转发 新华网北京2月28日电 中华人民共和国 2010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2011 年 2 月 28 日 图 1 2006—2010 年国内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 新华社发 图 2 2010 年居民消费价格涨跌幅度(月度同比) 新华社发 图 3 2006—2010 年居民消费价格涨跌幅度 新华社发 表 1 2010 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涨跌幅度 新华社发 图 4 2010 年 70 个大中城市房屋及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涨跌幅度(月度同比) 新华社发 图 5 2006—2010 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 新华社发 ? 图 6 2006—2010 年年末国家外汇储备及其增长速度 新华社发 ? 图 7 2006—2010 年财政收入及其增长速度 新华社发 图 8 2006—2010 年粮食产量及其增长速度 新华社发 图 9 2010 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月度同比) 新华社发 图 10 2006—2010 年全部工业增加值及其增长速度 新华社发 表 2 2010 年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及其增长速度 新华社发 表 3 2010 年 1—11 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及其增长速度新华社发 图 11 2006—2010 年建筑业增加值及其增长速度 图 12 2010 年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累计同比) 新华社发 图 13 2006—2010 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及其增长速度 新华社发 表 4 2010 年分行业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及其增长速度 新华社发 表 5 2010 年固定资产投资新增主要生产能力 新华社发 表 6 2010 年房地产开发和销售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新华社发 图 14 2010 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速度(月度同比) 新华社发 图 15 2006—2010 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及其增长速度 新华社发 表 7 2010 年货物进出口总额及其增长速度 新华社发 表 8 2010 年主要商品出口数量、金额及其增长速度 新华社发 表 9 2010 年主要商品进口数量、金额及其增长速度新华社发 表 10 2010 年对主要国家和地区货物进出口额及其增长速度 新华社发 图 16 2006—2010 年货物进出口总额 新华社发 表 11 2010 年非金融领域外商直接投资及其增长速度 新华社发 表 12 2010 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运输量及其增长速度 新华社发 表 13 表 13 2010 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旅客运输量及其增长速度 新华社发 图 17 2006—2010 年年末电话用户数 新华社发 表 14 2010 年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及其增长速度新华社发 图 18 2006—2010 年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及其增长速度 新华社发 图 19 2006—2010 年普通高等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及普通高中招生人数新华社发
个人分类: 国内所见所闻(10-11)|228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民生为重 百姓至上——访著名社会学家郑杭生教授
freedom110110 2011-3-1 21:54
要把本国老百姓辛苦赚到的钱更多地真正地用到本国老百姓身上,防止这些钱被少数人不合理地或不合法地拿走,造成两极分化,更要防止这些钱这样那样被外国人吸走,变成外国人的各种福利。   财政的钱是留不住的,不是花在这,就是花在那,最值得的是花在普通百姓身上。 《中国社会科学报》: “十二五”规划提出了加强社会建设的目标。请问,社会建设的重要方面包括哪些,它们给社会学提供了什么样的机遇,社会学如何在加强社会建设中发挥作用?    郑杭生: 不久前,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把社会建设提高到战略高度,可以说是我们党执政为民理念的又一次升华。《建议》单独设第八节,并以“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为题,从就业、分配、保障、医疗、人口、社会管理六个方面,分别对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进行了全面系统阐述,这是前所未有的。《建议》不仅为进一步推进民生保障和福利事业,也为增强与社会建设关系最为密切的社会学的学科地位和发挥其社会作用,指明了发展方向,拓展了发展空间,提供了发展机遇,提出了更高标准和要求。   具体说来,社会学首先要为社会建设提供理论支撑。这包括社会学要论证“社会建设”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具有新的时代内容,其基本理念是“民生为重,百姓至上”,它的本质核心是更为合理地配置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这个“更为合理”,通俗地说,就是要把本国老百姓辛苦赚到的钱更多地真正地用到本国老百姓身上,防止这些钱被少数人不合理地或不合法地拿走,造成两极分化,更要防止这些钱这样那样被外国人吸走,变成外国人的各种福利。   其次,社会学还要发挥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的优势,对社会快速转型和发展中的重大社会变化、社会趋势、社会问题多方面、多层次、多形式地进行调查研究,为制定适合国情、社情、民情的社会政策提供实际的根据。 《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新型社会主义,其重要的推进手段是不断的制度创新。面对一个快速转型的中国当代社会,社会学如何才能积极参与社会制度创新,推动社会进步?    郑杭生: 社会主义制度最本质的特征是与社会结构紧密联系的制度性的公平正义。我曾经给社会公正下过社会学的定义:所谓“社会公正”就是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配置与分配的公平性和平等性。这里,公平和平等是不同程度的正义,正好能够表达社会正义也是有阶段性的。所谓公平就是合理的差异。社会公平有两个维度,一是制度安排,一是百姓认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主义,就是要通过制度创新不断把公平正义落实到各个方面,从而创造更合理的制度安排,得到百姓进一步认可。   在社会建设中,如何落实公平正义是“中国经验”、“中国模式”最核心的经验,它可以从多方面加以探讨。如发展方式上,我们经历了从初级发展转变到科学发展;实现方式上,经济体制转轨与社会结构转型齐头并进;管理方式上,加强社会服务和社会管理创新;推进方式上,上中下三个层次共同探索、相互推动;等等。中国社会学在这些方面都能发挥作用。   例如,“中国模式”是有实实在在内容的,是有自身结构和层次的。笔者曾在不同场合指出,“中国模式”、“中国经验”是中国社会上下结合、共同探索、互动创新的结果,其中三个层次的相互推进十分明显:既有中央“自上而下”的推进,又有基层“自下而上”的推动,还有各个地方、各个部门连接上下的促进。正是根据这三个层次的框架,笔者在前几年就设计了《中国特色和谐社区建设系列调查研究报告》丛书和《当代中国城市社会发展实地调查研究系列丛书》,其创意就在于表达第三个层次社区建设经验和第二个层次城市发展及部门改革经验在中国模式中的基础性和重要地位。现在“社区系列”已出了三卷,“城市发展系列”已出了两卷。我们根据实地调查,对基层、地方的制度创新、价值重塑进行理论的提炼,在这两个层次上充实了“中国模式”。在新的五年中,我们将继续坚持这样做下去。 《中国社会科学报》: 刚才听说您和您的团队正在为北京市民政部门做一个新的课题,在从社会学视角总结北京市正在大力推进的“大民政”经验,形成一些新的概念。能否对此透露一二?    郑杭生: 是的。我们承担的课题为“‘大民政’的理论和实践与普惠民生之路——夯实世界城市基础的‘北京经验’”,它属于上述三个层次的第二个层次中的中国经验,是与地方经验并行的部门经验,并且是第一个有关部门经验的课题。   随着我们对“大民政”理念和实践,特别是它给北京市城乡居民带来的众多民生实惠之理解的日益深入,我和我的学术团队受到很大教育。从总体上看,我们愈来愈体会到,北京大民政的理念,就是一种“民生为重,百姓至上”的理念;北京大民政的实践,就是一种“民生为重,百姓至上”的实践。从福利方面看,大民政是一种跳出过去补缺型小民政,实现适度普惠的民生福利的民政。大民政开启了首都大民生、大福利之门,为北京市迈向国际城市、世界城市夯实了基础,也为推动中国社会迈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福利社会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它还能推动经济的发展。这是一种大得民心的理念和实践,应了“理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的箴言。   正是在大民政理念和实践的启示下,我们提出了“倒逼效应”概念。民生福利要有投入,而且投入很大。然而,财政的钱是留不住的,不是花在这,就是花在那,最值得的是花在普通百姓身上。因此,我们并不怀疑大民政的承受能力,提倡通过大幅度增加民生福利来 “倒逼”,迫使政府减少那些与民生无关或关系不大的开支。从现在多发凸显的社会矛盾看,从燃点多、燃点低的社会问题看,根源就在经济发展的成果落实不到老百姓的民生福利上,应该说,这是最大的脱离群众。现在确实有些干部舍不得把钱花在普通百姓身上。这已经发展为政治问题。单靠强力的手段来维稳,这只是治标,成本很高,收效甚微,甚至造成越维稳、群发事件越多的困境。增加民生福利,增加老百姓尤其是低收入群体、弱势群体的收入,这才是新的治本的思路,是有效得多的办法。我体会,这是为什么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的道理。我们的劳动报酬只占GDP的37.2%,这与发达国家占60%以上相比差距太大,与我们自己1985 年比,也下降了近20%。因此,北京大民政这种“倒逼效应”,对我们改变原有理念、思路具有革命性意义。   事实上,北京大民政两年多来实践的成效也证明了这一点。享受到大民政惠民政策的百姓们喊出了“共产党好”的心声。   北京市能做的,别的地方也能做。各地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合自己的具体标准,这件事情对各地来说,可以说是“非不能也,是不为也”。我觉得这件事,北京市带了一个很好的头。   作为社会学者,能够提炼这样丰富的部门经验,见证如此深刻的变革,是我们的荣幸,更是我们的责任。 《中国社会科学报》: 最后请您概要地谈谈“十二五”期间,中国社会将会有什么主要进步,中国社会学将会取得什么主要进展?    郑杭生: 在“十二五”期间,由于作为系统工程的社会建设的展开,从社会学视角看,中国社会预期会取得以下主要进步:   第一,“民生为重,百姓至上”的理念将得到极大普及,深入人心。进而在多方面落实为民生福利的实惠、转化为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成果,民生将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因而党群关系、官民关系将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   第二,社会福利制度将得到进一步推进。软性、治本的维稳效果将进一步显现。   第三,中低层群体的收入将得到较大幅度提高。这将进一步扩大消费,拉动内需,促进经济的良性发展,特别是民生经济的发展。   第四,中低层的社会参与积极性将会增强。这是改善民生与促进民主参与的双赢互利。   第五,社会发展的主要主体“政府—企业—社会”的合作三维将得到进一步加强和推进。这种合作三维是“国家—社会”新型关系中上下联通、左右协调的基本形态,继承和发展了历史上“国家—社会”关系的中国理念,即在中国本土的社会和文化语境中,既表达两者融合一体的政治理想,也蕴涵了重视社会与民生的悠久传统。这在未来五年中将会得到明鉴。   在“十二五”期间,中国社会学预期取得的主要进展可以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加以分析。   首先,在“理论自觉”基础上,中国社会学在学科地位、理论内涵和理论学派方面都将取得令人印象深刻的进展。一是中国社会学的学科地位将有较大提高。这表现在中国社会学在世界社会学格局中由边陲走向中心步伐加快、掌握社会学学术话语权的能力增强、自主创新素质提高。二是中国社会学的理论内涵将有较大丰富。这表现在中国社会学将加快元理论的转向、本理论的创新、分理论的开拓的步伐。三是中国社会学的理论学派将有较大发展。这表现在,学派核心理念的提炼、核心团队的凝聚、学派氛围的形成等方面。社会学的中国理论学派是中国社会学的支撑点。这样的学派越多,表明中国社会学的力量越雄厚、水平越高超,越有生命力和创造力。“多一点学派,少一点宗派”的目标将逐步得到实现。   其次,在实践上,中国社会学为社会建设服务的能力将进一步增强。随着资料的日积月累、方法的创造更新、理论的日趋成熟、交流的日益增多,为制定适合国情、社情、民情的社会政策提供有根有据的论证和符合实际的建议。   总之,在“十二五”期间,中国社会学将会在前辈开创的“立足现实、开发传统、借鉴国外、创造特色”轨迹上,走得更好、更快、更稳、更成熟。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本报记者褚国飞 被访者郑杭生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本期特别策划采写工作组:刘倩、张平、褚国飞、谢德、郑飞)
115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信息科学技术的长期发展趋势和我国的战略取向
热度 1 libing 2011-2-19 12:27
信息科学技术的长期发展趋势和我国的战略取向 作者:李国杰   信息科学技术面临重大突破    信息科学技术面临新的革命   在过去几十年中,信息技术一直走在信息科学的前面,无论是图灵机理论、冯·诺依曼计算机模型,还是香侬信息论,都是在20世纪30~40年代建立起来的。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尽管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但许多重要的信息科学基本理论问题仍没有得到解决。根据前苏联经济学家康德拉季耶夫提出的经济长波理论,我们预计21世纪上半叶信息科学将取得突破性发展,而下半叶将出现一次基于科学突破的新的信息技术革命。   中国科学院信息领域战略研究组 通过一年多的战略研究工作,做出的最基本的判断是:   第一,信息技术经过半个世纪的高速发展以后,不会变成以增量改进为主的传统产业技术,而是面临一次新的信息科学革命;在整个21世纪,信息科学技术将与生物、纳米、认知等科学技术交织在一起,继续焕发出蓬勃的生机,引领和支撑国民经济的发展,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第二,不论是集成电路、高性能计算机,还是互联网和存储器,2020年前后都会遇到只靠延续现有技术难以逾越的障碍(信息技术墙),孕育着新的重大科学问题的发现和原理性的突破。所谓信息技术墙是指:挖掘并行性和可扩展的困难, 信息处理的高功耗, 复杂信息系统安全可靠性低。   到2020年左右,摩尔定律将不再有效,集成电路正在逐步进入“后摩尔时代”,我们必须更多地从“Beyond CMOS”中寻找新的出路。计算机也正逐步进入“后PC时代”,终端设备将从“高大全”向“低小专”(“专”指个性化 )转变,降低功耗是首要目标。2020年以后 ,超级计算机的“千倍定律”将失效,只在现有的技术基础上做改进,到2030年将无法制造出Zettaflops级(1021 flops ) 水平的计算机。进入“后IP”时代是不可避免的发展过程,可能需要15-20年时间才能真正突破TCP/IP协议的局限。   信息领域的技术在以下三个方向必须有革命性的突破:在扩展性方面,要可扩展到亿级甚至百亿千亿级并行度,惠及数十亿用户;在低功耗方面,性能功耗比要提高几个数量级;在可靠安全方面,要致力于研制自检测、自诊断、自修复的高可信系统。    10~15年的战略机遇期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们认为,信息领域的科技工作者在2020年以前必须积极探索攻克“信息技术墙”的核心技术,重点解决信息系统的可扩展性、低能耗、安全性和易用性等难题;2020年以后,什么技术将成为新的主流技术就会逐步明朗;2020到2035年将是信息技术改天换地的大变革期;2035到2050年,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新的信息网络体系会逐步形成。   这样的结论给我们的重要启示是:从现在开始,历史留给我们难得的机遇期只有10~15年左右。 如果错过这15年,我国就很难在21世纪上半叶成为信息产业的强国,也必将对我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   U社会和发展网络科学技术    构建“普惠泛在的信息网络体系”   从2010年至2050年,我国发展信息科学技术的总目标是:抓住信息技术跃变的机遇,提升自主创新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使我国全面进入信息社会:绝大多数中国人成为信息用户,信息成为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社会信息化总体上接近国外发达国家水平。   信息社会的发展可粗略分为e社会和u社会两个阶段,e社会是信息社会的初级阶段,u社会是信息社会的高级阶段。2020年以前我国要为迈向信息社会奠定坚实基础,称为e社会,2020年以后的目标是向u社会过渡。U有三种含义, 第一是Universal,即全民普及、惠及全民;第二是User-Oriented 和User-Centric, 即面向用户和以用户为中心;第三是Ubiquitous,即网络通信和服务无处不在。   今后几十年内,我国发展信息科学技术的总体战略目标和任务是构建“普惠泛在的信息网络体系”,简称U-INS体系(Universal, User-oriented, Ubiquitous Information Network Systems)。U-INS体系包含六个方面的内容:(1)支撑网络、具有变革性的器件与系统;(2)面向大众、普及全民的网络系统;(3)安全可信、个性化的网络服务技术;(4)支持产业升级和发展数据知识产业;(5)网络科学与新的信息科学;(6)国家与社会信息网络安全体系。这一体系体现了21世纪上半叶我国要全面进入信息社会的重大战略需求,也包含了信息领域需要重点发展的科学技术。我国未来40年要高度关注和积极发展惠及全民、以用户为中心、无所不在的信息网络体系。    21世纪网络科学技术的变革   传统的计算机科学主要致力于研究如何最好地设计、构造、分析和编程计算机,而现在研究的问题主要是如何最好地设计、构建、分析和操作网络。继20世纪发展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之后,21世纪将提出新的网络论(Net Theory),将整个网络看成一个复杂巨系统,发现其中的规律,这一理论将对网络的发展与普及产生深远影响。历史上并没有人设计互联网, Internet是自己演化涌现(emerge)形成的。未来网络一定要建立在对网络的深刻理解上,不仅要理解网络的协议层,而且要理解网络的动力学行为、可控制性、安全性、健壮性和演化规律。   到目前为止,网络领域引用率最高的6篇论文中有4篇发表在Science, Nature 和Reviews of Modern Physics,均不是网络领域的学术期刊。著名的Scale Free Model并不符合Internet的真实情况。要发展真正的网络科学,只有在Network Science Community 和 Network Research Community中相互交流,才能对网络有正确的认识。网络科学是研究人机物三元世界的网络共性规律、表达模型和计算理论的新兴学科,涉及经济、社会等和信息科学交叉领域所面临的科学问题。网络科学将会提出网络信息理论的新概念并发展新的理论体系。   未来互联网设计(Future Internet Design, FIND)计划是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网络技术和系统研究计划(NeTS Research Program)中的一个新的重大长期研究倡议。 FIND邀请学术界考虑15年后的全球网络的需求是什么,并要求解除受网络现状限制的普遍心理来构思未来,主要致力于以下5个问题:   第一,网络是否要继续采用分组交换;   第二,端对端原理是否要改变(端对端原理的提出者Clark 教授在2009年的一次FIND工作会议上建议:将E2E 原理改为trust-to-trust原理,即应用的智能不一定在终端,而是放在有足够的信任能正确完成任务的设备上);   第三,路由和包转发是否要分开;   第四,拥塞控制和资源管理问题;   第五,身份认证和路由问题。   以上这些内容涉及互联网的根本原则。FIND项目的研究内容给了我们深刻的启迪:信息领域的科研不能停留在对现有平台的修修补补,要敢于挑战现有平台,考虑革命性的技术换代。   设计未来互联网不同于其他工程设计,它不是设计一个有具体目标的人造物品,而是设计一个环境,使之能引发出我们希望出现的网络产品与服务。因此,我们需要能适应未预见到未来变化的新理论。    无处不在的传感网与物联网   传感网络是数字世界与物理世界的桥梁,主要实现对物理世界的信息获取和处理,数字物理系统(Cyber Physical System, CPS),又称为物联网,是数字世界与物理世界交互的网络系统,主要功能是监视与控制。传感网络和数字物理系统的研究重合的部分很大、但侧重各有不同,前者重点在感知与网络、,后者在计算与控制,它们都是未来泛在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感网和物联网是典型的多学科交叉的综合研究,涉及通信、光学、微机械、化学、生物等诸多领域。   如果把手机比喻成自然界的鱼类(约3万种),PC机比喻成比鱼类还高级的各种生物(约2万种),物联网的终端(包括各种贴有RFID标签的物品)就类似自然界的昆虫(约100万种),物联网终端:手机:PC机约为100∶3∶2。物联网的普及将使上网设备成百倍地增长。但必须指出,将来也不会出现像手机网和PC网一样庞大的统一的物联网,每一种应用的物联网可能都是一个规模不太大的网络,每一种传感器或RFID可能都是Niche Market,但累计起来规模巨大。发展物联网需要与发展手机和PC机不同的思路。   随着大量的嵌入式设备和传感器纳入信息系统,每个服务器的客户端设备数量可达到几万个之多,对这些嵌入式设备和传感器发送的海量信息进行存储、搜索、校对、汇总和分析,将是21世纪信息领域新的挑战任务。我国在传感器、无线射频标签(RFID)、传感网络应用等方面与国外先进水平有较大差距,要抓紧突破传感网和物联网核心技术,在技术标准上争取更大的发言权。    云计算的出现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   古人云: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信息技术领域宏观上也呈现一种长周期现象,即每隔15~20年,计算模式会出现集中-分散交替主导的现象。 这种现象被称为“三国定律”(见图3)。   美国电气化过程, 在1880~1900年期间,美国和英国只有小电站,每个工厂、每条电车道都有自己的发电设备。 银行和股市支持私人发展电力。 这导致20世纪初伦敦的电力有10种不同的频率、32种不同的电压、70种不同的电价 。 为了实现电力系统的融合,美国规定地方政府可控制的地区只允许用公共电力,私人电力公司可在城市之间发展,逐渐实现供电方式和价格等的统一。 近几年国外又在探讨分布式的热电联产的绿色智能电网系统,第二代能源系统成为21世纪能源工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之一。目前相当分散的信息中心与上世纪初美国电气化开始阶段的情景极其类似,信息网络与电力网络一样,都要经历分散-集中-分散的螺旋式发展过程。   云计算符合“三国定律”的宏观规律,有一定必然性。 它是网络计算的一个新阶段,既有集中又有分散,尚未完成下一个“集中--分散”转折,有专家称“云计算是软件大型机”。云计算也是我国走向信息社会的一个必经阶段。云计算适应用户的需求和软件转向服务的发展趋势,体现了信息系统聚集的趋势——集中服务模式。   云计算“火”起来的原因有三:一是互联网的普及,如带宽的保证,不仅是带宽越来越宽,而且保证24小时不间断的连接; 二是存储成本下降非常快;三是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传统思维习惯,比如人们从习惯于一切自建到逐渐习惯于付费的网上订阅服务。云计算“火”起来的真正推手则是需求。 用户无需购买服务器、存储设备,也无需建设数据中心,根据使用收费,想用多少就用多少,这些好处对用户无疑具有相当的诱惑力。分布式处理技术和虚拟化技术的进步是云计算的重要推动力,特别是在以VMware为代表的虚拟化技术供应商们的大力推动下,X86平台的虚拟化技术逐渐成熟并普及,使得数据中心的整合不再成为一件费时费力的事情,这也为云计算平台的搭建提供了条件。   云计算已成为当今最热的话题,其关键是资源集中和虚拟化技术,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   云计算涉及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基本安全问题,不能掉以轻心。必须建立自主可控的云计算中心。网络信息技术的长远发展目标应该是真正以用户为中心,而不是以服务商为中心。变相的Client-Server结构或虚拟的Mainframe结构可能不是理想的结构。信息不同于能量,信息的根本性质是可无限次共享而本身不减少,理想的信息服务模式可能不同于电力。 因此,我们需要寻求符合信息本质规律、真正以用户为中心的网络体系结构。   我国信息领域的战略取向是重点跨越    技术发展主要取决于人们的战略取向   有一种观点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很难预见,它是随机发生的,主要依靠科学家的灵机一动,技术的演进则取决于科学发明。但如果从更全面的角度认识技术变革,就会发现技术的进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的战略取向。   马克思曾指出: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 。麻省理工学院的著名技术史教授戴维·诺布尔更直接指出:技术仅仅是一种社会变量,可以根据我们的选择而做出改变。获得技术的真正成就的惟一有效方式就是变更整个体系的技术基础。这是人的问题,而不是技术问题,只有人才能解决它。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它要求我们从根本上反思科技的形式与作用,反思建构更为民主、更为平等、更为人道、更具有创造性的和谐社会的现实途径。新技术扩散并不是自发的市场行为而是取决于人们的战略取向。例如,创造美国制造体系的主要动机并不是经济的,而是军事的;这种新型制造方法的主要推动者并不是自我调节的市场而是站在市场之外的美国陆军军械部。因此,技术并非症结所在,也不是解决之道,真正的问题是政治、道德与文化。   技术变革的主要动力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发明电子计算机的驱动力来自二战时计算弹道的紧迫需求,发明晶体管的驱动力来自电话通信的交换机。远离真实需求的所谓新技术往往成为泡沫。2009年11月3日温家宝总理向首都科技界发表《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讲话中强调:选择新兴战略性产业非常重要,选对了就能跨越发展,选错了将会贻误时机。要以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来选择和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着眼于引发技术和产业变革。    做出与国力相称的贡献   荷兰Groningen大学著名经济学教授A.Maddison预测:按国际上流行的购买力平价法(PPP)计算,中国经济总量2015年将超过美国,相当于美国的107%,2030年将相当于美国的138%,占全球GDP 23% 。2008年我国人均GDP已经超过3300美元,深圳、上海、北京、广州、苏州、杭州、佛山等市的人均GDP已超过或接近1万美元。 浙江、广东、山东、江苏等省的人均GDP也超过或接近5000美元。   按照穆荣平研究员在文献 中论述的工业化发展与GDP的关系(见表1),可以看出,我国发达地区应进入以创造技术为主的阶段了。 事实上,在英国《经济学家》公布的IT产业竞争力排名中,我国已经有明显进步,2009年排名39位(见表2),比2008年上升11位,但RD环境与IT基础设施的得分仍然很低。温家宝总理2009年9月23日在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座谈会上指出:“面对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挑战,中国完全有能力在若干关系长远发展的领域抢占经济科技制高点,使国民经济和企业发展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中国要抢占未来经济科技发展的制高点,就不能总是跟踪模仿别人,也不能坐等技术转移,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拿出原创成果。”从现在起,信息领域应努力争取做出与国力相称的创新贡献,科技国家队要致力于做“改天换地”的科研工作。    支撑与引领“两手”都要硬   中央制定的2006~2020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两个最重要的目标是: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提高到60%;对外技术依存度降低到30%,即平均每年科技贡献率至少要提高1~2%;对外技术依存度每年至少要降低1%。这一“率”一“度”是发展中国科技的总纲。可是,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统计,2002~2006年我国科技进步对第二产业的贡献率已从上世纪90年代的37.8%下降到10%,(投资贡献率占82%)。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提高全要素贡献率(即科技贡献率)的难度还在加大。   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已制定了发展科技的十六字方针:“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 而在实际工作中,很多科研人员却往往只重视支撑发展,忽视重点跨越和引领未来。未来10年要纠正这一倾向,支撑与引领“两手”都要硬。   回顾改革开放30年来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科技界没有摆脱跟踪模仿的思维方式,30年未建立自主可控的基础信息技术平台,总是认为自己底子薄、基础差,不具备创造技术的条件,习惯于在国外的基础技术平台上做科研工作。 计算机领域基本上不敢跳出Wintel平台去思考创新。 但这样下去的恶果将是:今天不作引领性的科研,不重视“重点跨越”,明天就只能靠国外的技术支撑我国的产业。支撑发展、重点跨越和引领未来可以理解为自主创新的三种不同层次。 我们必须统筹规划技术创新的不同模式,不断提高技术创新的水平。    真正走自主创新、科学发展之路   今后10年是中国信息企业打翻身仗的好时机。 从芯片、计算机、网络到信息服务系统,未来10年中国有能力走出一条新路,建立自己的信息技术体系。中国的网络服务体系必须针对中国自己的问题,目前我们面对的最大问题是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实现经济结构的转型和提升。   21世纪上半叶信息科学技术将迎来一场新的革命,而历史留给我国科技界难得的机遇期只有10~15年左右。在未来15年里我国信息领域科技人员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改变观念,下决心攻克“信息技术墙”,掌握核心技术,实现重点跨越,抢占未来经济科技发展的制高点,促使我国经济真正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   (本文作者系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计算所所长)   来源:《中国教育网络》2010年2-3月合刊 ------------------------分割线------------------------ 访谈:未来计算机科学发展的趋势与难点、问题 记 者:计算机科学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和其他的学科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有力地促进其他学科的发展,同时也使自己迅速成长。在您看来,未来的计算机科学的发展趋势如何,它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是否会愈来愈紧密? 李国杰院士:我在看待计算机科学发展趋势时,通常是把它分为三维考虑。一维是是向"高"的方向。性能越来越高,速度越来越快,主要表现在计算机的主频越来越高。像前几年我们使用的都是286、386、主频只有几十兆。90年代初,集成电路集成度已达到100万门以上,从VLSI开始进入ULSI,即特大规模集成电路时期。而且由于RISC技术的成熟与普及,CPU性能年增长率由80年代的35%发展到90年代的60%。到后来出现奔腾系列,到现在已出现了奔腾4微处理器,主频达到2GHz以上。而且计算机向高的方面发展不仅是芯片频率的提高,而且是计算机整体性能的提高。一个计算机中可能不只用一个处理器,而是用几百个几千个处理器,这就是所谓并行处理。也就是说提高计算机的性能有两个途径:一是提高器件速度,二是并行处理。与前所述,器件速度通过发明新器件(如量子器件等),采用纳米工艺、片上系统等技术还可以提高几个数量级。以大规模并行为标志的体系结构的创新与进步是提高计算机系统性能的另一重要途径。目前世界上性能最高的通用计算机已采用上万台计算机并行,美国的ASCI计划已经完成每秒12。3万亿次并行机。目前正在研制30万亿次和100万亿次并行计算机。美国另一项计划的目标是2010年左右推出每秒一千万亿次并行计算机(Petaflops计算机),其处理机将采用超导量子器件,每个处理机每秒100亿次,共用10万个处理机并行。专用计算机的并行程度比通用机更高。IBM公司正在研制一台用于计算蛋白质折叠结构的专用计算机,称做兰色基因(Blue Gene)计算机,一块芯片中就包括32个处理机,峰值速度达每秒一千万亿次,计划2004年实现。将几千几万台计算机连结起来构成一台并行机,就如同组织成千上万工人生产一个产品一样,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并行计算机的关键技术是如何高效率地把大量计算机互相连接起来,即各处理机之间的高速通信,以及如何有效地管理成千上万台计算机使之协调工作,这就是并行计算机的系统软件---操作系统的功能。如何处理高性能与通用性以及应用软件可移植性的矛盾也是研制并行计算机必须面对的技术选择,也是计算机科学发展的重大课题。 另一个方向就是向“广”度方向发展,计算机发展的趋势就是无处不在,以至于像“没有计算机一样”。近年来更明显的趋势是网络化与向各个领域的渗透,即在广度上的发展开拓。国外称这种趋势为普适计算(Pervasive Computing)或叫无处不在的计算。举个例子,问你家里有多少马达,谁也说不清。洗衣机里有,电冰箱里有,录音机里也有,几乎无处不在,我们谁也不会去统计它。未来,计算机也会像现在的马达一样,存在于家中的各种电器中。那时问你家里有多少计算机,你也数不清。你的笔记本,书籍都已电子化。包括未来的中小学教材,再过十几、二十几年,可能学生们上课用的不再是教科书,而只是一个笔记本大小的计算机,所有的中小学的课程教材,辅导书,练习题都在里面。不同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方便地从中查到想要的资料。而且这些计算机与现在的手机合为一体,随时随地都可以上网,相互交流信息。所以有人预言未来计算机可能像纸张一样便宜,可以一次性使用,计算机将成为不被人注意的最常用的日用品。 第三个方向是向"深"度方向发展,即向信息的智能化发展。网上有大量的信息,怎样把这些浩如烟海的东西变成你想要的知识,这是计算科学的重要课题,同时人机界面更加友好。未来你可以用你的自然语言与计算机打交道,也可以用手写的文字打交道,甚至可以用你的表情、手势来与计算机沟通,使人机交流更加方便快捷。电子计算机从诞生起就致力于模拟人类思维,希望计算机越来越聪明,不仅能做一些复杂的事情,而且能做一些需“智慧”才能做的事,比如推理、学习、联想等。自从1956年提出“人工智能”以来,计算机在智能化方向迈进的步伐不尽人意。科学家多次关于人工智能的预期目标都没有实现,这说明探索人类智能的本质是一件十分艰巨的任务。目前计算机"思维"的方式与人类思维方式有很大区别,人机之间的间隔还不小。人类还很难以自然的方式,如语言、手势、表情与计算机打交道,计算机难用已成为阻碍计算机进一步普及的巨大障碍。随着nternet的普及,普通老百姓使用计算机的需求日益增长,这种强烈需求将大大促进计算机智能化方向的研究。近几年来计算机识别文字(包括印刷体、手写体)和口语的技术已有较大提高,已初步达到商品化水平,估计5-10年内手写和口语输入将逐步成为主流的输入方式。手势(特别是哑语手势)和脸部表情识别也已取得较大进展。使人沉浸在计算机世界的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技术是近几年来发展较快的技术,21世纪将更加迅速的发展。 说到计算机科学同其他学科的关系,我认为有几个学科和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关系很密切。从技术的角度说,通信技术与计算机科学是密不可分的,实际上,通信技术中的很多设备就是一台专用的计算机。另外是各种工业制造中也离不开计算机。例如,将来的汽车、飞机中的大量部件都是计算机构成的。未来一部汽车主要的成本可能不是车身、轮子、发动机,而是其中的微处理器芯片和软件。从科学的角度说,我认为计算机科学与生物学的关系会越来越密切。科学的发展的一般规律是每隔四五十年就会有新的技术出现,来拉动其他学科的发展。最近二三十年是以是以微电子、信息技术为标志的科技浪潮。这一段时期预计到2020年基本结束。下一次科技浪潮将是以生物技术为标志的科学的飞跃。而与以生物信息学为代表的生物与计算机科学的交叉学科正在蓬勃地兴起。例如用信息学的理论和方法去研究生命科学,未来可能会有很多学计算机的人去从事生物信息学的研究,这是未来研究的一大热点。 从另外一方面来说,其他学科反过来也会促进计算机科学的发展。目前计算机用的几乎都是半导体集成电路,但现在人们也在努力研究基于其他材料的计算机,如超导计算机,光学计算机,生物计算机等,比如我们常听到的生物芯片技术。但目前的生物芯片还只是作测试用,还不能够用来计算。虽然这些技术现在还都不成熟,与实际应用有很大的差距,但可以预计这些技术的发展必将使计算机科学的前景更加美好。 记 者:网络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也使得计算机技术走进了千家万户。它的发展前景十分美好。但是我们知道,在科学研究中经常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您认为当前计算机科学发展遇到的主要困难什么? 李国杰院士:当前计算机科学的主要问题有三方面。首先是复杂性的问题。计算机科学的实质是动态的复杂性问题。一个芯片的晶体管有上亿甚至几十亿个,这个数目已和大脑里的神经元的数目一样多,如何保证这样一个复杂的系统能够正常的工作而不出现错误,这已不止是一般的测量能够解决的问题了。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功耗。当前功耗似乎不是什么问题或者说不是重要问题,但再过十几年它就会变得十分重要。根据摩尔定律,大约每隔一年半,芯片的性能翻一翻,但是性能翻一翻可能会造成功耗也翻一翻。功耗越大,放热越多。现在一个芯片可能放热一两百瓦,还可以用风扇来散热,但再翻一翻几百瓦,相当于一个电炉了。这时的散热就十分困难了。所以,如何在提高性能的同时不增大功耗甚至减小功耗是当前计算机科学发展的重大问题。功耗问题极为复杂,由于集成电路的微型化,将来的工艺达到0.1微米以下,每一层芯片只有几个原子,这时的单位面积上的热量已经极高了。所以在计算机科学发展的早期就有一位著名的科学家说过计算机科学是制冷的科学。最后一个问题是智能化的问题。现在网上有很多信息,如何让计算机把这些信息变成你所需要的知识。这是一件很难的事情。这不是说简单的我点一个网站,里面能搜索到与我输入的字符匹配的内容,而是说计算机要将收集到的知识系统化。比如,你想找一个人,你问计算机:"拉登是什么人?" 未来的计算机有这个能力,它能在千千万万的网页中找到与拉登是什么人相关的内容,组织一篇文章来告诉你答案。再如,你想知道什么是纳米技术,你就可以问计算机什么是纳米技术,计算机就会为你搜索网页,找到你所需要的答案。
个人分类: 科学问题|2415 次阅读|0 个评论
以屁论屁——贺中国GDP总量荣升全球第二
热度 5 sheep021 2011-2-15 13:47
天生万物必有用。屁也有屁用。但人们总是看不起屁,认为屁没用,想表示某人某物没用就说:你懂个屁,你算个屁,有屁用。诸如此类。 然而,如果屁真没用,他能改躲过“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演化过程吗? 古人说:“升降出入,无器不有”。屁,也是升降出入中的一环。人(包括动物)不放屁,能被憋死;汽车不放屁,不能前行;火箭不放屁不能上天;锅炉不放屁要爆炸;就是地球也要放几个屁哦——火山喷发算不算地球放屁? 有人说,中医喜欢气,西医喜欢屁。中医认为人与宇宙都是大气生的,气聚则生,气散则死。西医认为,婴儿出生10秒钟后必须放屁,否则后果不堪设想。肠子上下不通气、不放屁,可能得了“肠梗阻”、“肠套叠”。病人手术后一般6~24小时放屁,放屁了就表示肠道功能恢复,病人可以进食,病人也会感到舒适,如果术后24小时不放屁,就提示肠道不通在古汉语中,屁就是矢气。如此看来,西医也算是中医的一个分枝和子系统啊。 中国GDP超越日本占据全球第二。这本来是件好事,但似乎批评之声不绝于耳。甚至有人说GDP就是“鸡的屁”。本博认为,屁都有用,GDP能没用? GDP是反映国民经济发展变化情况的重要工具。首先,GDP增长率是描述经济增长情况的最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世界上几乎没有哪一个国家不关心经济增长,因为没有经济的适当增长,就没有国家的经济繁荣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其次,GDP是描述经济规模的最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一个国家的经济规模是其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的重要标志之一。当然,经济规模与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并不是对等的。在同样的经济规模下,因为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以及经济增长的潜力不同,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存在较大差距。但是,没有一定的经济规模,就谈不上有经济实力,也很难在国际上发挥应有的作用。 另外,GDP是描述经济结构的重要指标。经济结构始终是经济发展中的关键环节。许多重要的经济结构,如产业结构、消费需求、地区经济结构等等,都是通过GDP来描述的。 然而,GDP不能全面地反映经济发展,不能反映资源环境的变化,不能全面地反映人民生活水平的变化等。随着社会经济的深入发展,仅凭GDP这一指标来评价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并不能得出全面正确的结论。 因此,GDP不是万能的,但也不是一无所能的。中国GDP总量荣升全球第二也是国家经济地位上升的标志之一。要适可而止,不能以GDP的马首为瞻。如果这样的话,就不是“鸡的屁”了,而是成“马屁”了。 就像屁一样,屁很有用,没屁是要死人的,但不能啥也不干,天天放屁。 就事说事,以屁论屁,坚决不要,对号入座。 戏说放屁〔屁对身体的作用〕 人从生到死,无一例外都要放屁,屁为“五谷杂粮之气”。正常人每天要放5~10次屁,约排出500毫升的“气”。如果超过1200毫升即为放屁过多,医学上称为“矢气过多症”。   屁的原材料是与我们的唾液或食物一起咽下去的空气,其中有一部分以打嗝的方式从胃排出,剩下的空气则进入肠部,成为屁的主要来源。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氮和氧。胃部的空气进入肠道,里面的氧就会被吸收,剩下的氮,则原封不动地成为屁的主要成分之一。人为什么会放屁呢?一是人自身吞下的空气;二是胃肠道内产生的气体;三是由血液渗透而入的气体,这些气体,一部分由血液吸收再经肺排放,其余的就是以放屁的方式从肛门中排出体外。   这些气体的主要成分,包括氧、氮、氢、二氧化碳和甲烷。氮是没有任何味儿的,更不会发臭,如果屁发出臭味,是身体内部的问题,那都是由于肠道腐败造成的。主要是由吲哚、硫化氢等所导致,就是在人体消化的过程中,食物经胃消化后,将残渣送到大肠,经细菌作用而分解成大便时,这时气体就被污染,于是从肛门中排出臭屁。   小儿放屁或呃逆不断,并有酸臭味儿,是消化不良的表现,应减少食量;如断断续续放屁,但无臭味,多是胃肠排空后,因饥饿引起的肠蠕动增强造成的,这种情况提示家长,孩子饿了,应及时喂食。多屁多粪便,常由于孩子多食了蚕豆、豌豆、山芋等食物引起,这时应减少淀粉含量高的食物。   老人屁多,至少可以说明一点:消化功能出了毛病,遇到这种情况,第二天就应减少食量,让消化道有一个休息恢复的过程,如果屁多,且经常有臭味,则说明蛋白质饮食吃得多了,肠胃负担太重了,应减少或立即改为素食,以防止发生肠胃疾病。   患有肝脏、胆道、胃肠和胰腺疾病的人,也有屁多的现象,吃了花生或豆类食品容易放屁,俗话说“一个豆,一个屁,十个豆,一出戏”,这是因为其中含有小肠不能消化的特异碳水化合物,在大肠作用后产生氢、甲烷等气体。包心菜、碗豆、菜花、洋葱、南瓜、萝卜都是容易使大肠“生气”的蔬菜,气多放屁则不可避免了。   放屁虽然不雅,但有时却是医生诊断疾病的依据。婴儿出生10秒钟后必须放屁,否则后果不堪设想。肠子上下不通气、不放屁,可能得了“肠梗阻”、“肠套叠”,大人有屁不放,心有胀闷之感。病人手术后一般6~24小时放屁,放屁了就表示肠道功能恢复,病人可以进食,病人也会感到舒适,如果术后24小时不放屁,就提示肠道不通,肠腔胀气,刀口疼痛难忍。   放屁固然令人生厌且不雅,但是憋一肚子气却也不好受,一般若有腹胀的情形,可以用手按摩腹部,以促进肠道蠕动,有助于屁之排出而消除气胀的不适感。人们常说“有话快说,有屁快放”,不是无稽之谈。被憋回大肠中的屁会慢慢地被肠壁所吸收而进入到血液里,对人体非常有害,因此,奉劝诸位不要因为不好意思而憋着,还是痛痛快快把屁放出去为好。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32 次阅读|10 个评论
实施新疆“北水南调”,防治荒漠化
kejidaobao 2011-2-9 09:01
文/陈 旃 新疆地处内陆,由于降水量的极度不均,天山以南巨大的塔里木盆地,大部分地区被干旱的沙漠覆盖着,而与此同时,每年从新疆西北部河流流往国外的水量,就有220亿立方米。其中仅天山西部的伊犁河,每年就有117亿立方米宝贵的水资源白白流出了我们的国境! 水资源十分紧缺是制约新疆国民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键因素。要想使天山以南塔里木河流域的绿洲能够恢复和扩大,使孔雀河和罗布泊再现生机,一方面应当抓好上游地区的节约用水,以便能够更多地向下游放水,但更主要的是必须从根本上解决天山以南地区水资源的进一步补充问题。欲解决此问题,比较现实可行的办法是从雨水比较丰富的西北部向天山以南地区调水,实施 “北水南调”工程。 1 新疆“北水南调”方案的可行性: 资料表明,由于地势对湿气的抬升作用,在天山北麓的高山地带降水量远比山下低地大得多。因此,在天山北坡的高山地带建水库是很容易蓄水的。在北坡修盘山渠也容易截获从山坡上流下来的水。现已有铁路线和多条公路干线贯穿了天山南北。由此不难看出修建绕山渠和隧道由北向南引水,虽有不小的工程量,但不会有太大的障碍。由于天山是南北水系的分水岭,只要将北坡高山水库的水以及盘山渠截获的水引过分水岭,就可以达到“北水南调”的目的。而且,新疆“北水南调”是可分线分散进行的。逐年投入资金和人力物力,一条线一条线地建设,每建一条调水线就可及时收到永久性效益。 2 新疆“北水南调”的益处 首先,可为天山以南的广大地区增加大量宝贵的水资源。只要能将伊犁河流出国境水量的1/10(每年11亿多立方米)调到山南,其作用就是极其巨大的。其二,由于新疆“北水南调”是分线分散进行的。每建成一条线就可以永久性地从天山北麓调一部分水补充山南缺水地区,几条线建成后就可以为山南地区经济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恢复起到极大的作用,使塔里木河流域绿洲得以挽救、恢复和扩大,也使孔雀河和罗布泊由于能够得到充足的水源补充而恢复往日的生机。第三,充分利用水资源,改善当地水土。有了山间水库可以对北坡和南坡的用水进行季节性调控,同时北坡流域适当降低地下水位有助于大片盐碱地的改良。第四,天山以南地区是盆地,气候具有相对的封闭性。只要每年多补充一定量的水,每年使绿洲扩大一些,就能够逐渐改变塔里木盆地的气候,变干旱为比较湿润。 3 具体实施方案 首先摸清天山北麓河流上游的各个支流常年径流量沿高度的分布情况,以及天山南北分水岭自西向东的高度分布情况。根据各支流常年降水量沿高度的分布情况,和天山南北分水岭自西向东的高度分布情况,以及通过对卫星遥感、航空测绘和实测所得有关地形地貌资料数据的分析,在包括西部的哈尔克山在内的天山山麓的北坡,尤其伊犁河上游,选择适当部位,修建一些小型的高山水库,通过像河南林县红旗渠那样的逐渐降低的盘山渠和隧道,将北坡水库中的水以及盘山渠本身截获的从北山坡上流下来的雨雪水,以最佳的选择途径,绕过分水岭引向南坡。这些水库的作用是“暂存”和“周转”,因此库容不需很大。由于天山山脉是降水量丰富的北坡和降水稀少的山南地区的分水岭,所以只要将北坡的水经过较低的山口(或将山口下挖得更低、或在适当地方挖隧道)“引”入南坡,就可以实现“北水南调”。 若在天上南坡选择相应较低的地点,可配对式地修建一些山间水库,形成一山担两库的局面,就可以把由北坡引来的水贮存起来控制使用。也可以不修南坡水库,直接从北坡引来的水流入南坡山涧,流进山南的河中。著名的博斯腾湖就是一个大型天然的“南坡水库”。充灌博斯腾湖的各河流上游,都有可能通过“北水南调”从天山北坡得到更多的水源补充。尤其径流量最大的开都河,它的上游多个支流都紧邻雨量丰富的伊犁河上游诸支流。若将伊犁河上游地区的雨雪水截获一部分,通过绕山渠和隧道“引”过分水岭流入开都河,就可以进一步流入博斯腾湖。孔雀河河水原本就是来自博斯腾湖,而从博斯腾湖向塔里木河补水,则是这几年已经采用的现成方案和水道。如果博斯腾湖能够得到从天山北坡所截获的雨雪水的大量补充,就能够有充足的水源向塔里木河和孔雀河补充更多的水。另外,除在北坡修建小型高山水库并通过绕山渠和隧道较大规模地向南坡引水之外,天山南北分水岭的每一个山口都可以成为一个引水渠的下水口,像割橡胶那样,由此下水口绕着山的北坡逐渐升高地修盘山引水渠,就可以把引水渠上方山坡的雨雪水汇流到山南。这种割橡胶式的北水南调虽然规模较小,实施起来却比较容易,集少成多,形成的总调水量仍然不小。如果将山口劈深,降低出水口高度,可以加大调水的面积提高效能。塔里木河发源于天山南麓的诸多支流,都可以通过从天山北坡调水得到水源补充。 本人认为,“北水南调”是解决南疆地区荒漠化问题的必由之路。这条路早走晚走早晚都得走。早一天上马,山南地区就能够早一天受益,就能够变荒漠化为绿洲化。就像李冰父子带领修建的都江堰工程那样,是造福子孙名垂千古的事业。
个人分类: 栏目:科技工作者建议|727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brbaba 2010-10-28 19:39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Word和Pdf格式在附件中,可下载学习。 十二五规划pdf 十二五规划.doc
个人分类: 科研资料|2868 次阅读|0 个评论
这都叫什么事,浅谈 “XX老板的逃逸对国民造成的恶劣影响”
chowsiutung 2010-3-10 17:43
首先声明,这篇文章仅代表一个为受害的无数中国公民、辛勤的劳动者抱不平的6年党龄的一个共产党员的声音。我本身人微言轻,咱不是政协,也不是人大的委员代表,甚至连委员的边都沾不上。可是作为一个生在中国,长在中国的中国人,绝对容不得某些所谓的XX民国的人在我们的土地上践踏我们神圣的法律,践踏我们的国家和人民的尊严。 事情想必由来已久。我所在的城市在黄海之滨,与海洋对面的那个国家距离甚近,因而,在这个城市里生活着十几万的那个过来来的人。我不懂经济,不对招商引资发表意见,如此巨大的数额,想必也不是全部过来投资的人而已。貌似也就是因为咱生活成本低而已。请诸君看看这组数据,我没有仔细比较过,想来不会差到那里去,猪肉,12元,牛肉18元人民币;猪肉150元,牛肉200元人民币(折合)。这是两边的食物必需品的对比。之前看多一个报道,某君所居城镇,有一个庞大的xx民国居民社区,每到集市,xx人就像疯了一样抢购我们的猪肉,牛肉之类,仿佛吃了今天没明天。 或许到这里,有人说我是个民族主义者,我说不清楚,我不承认,也不反驳。因为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赋予了一个公民的自由。 在我居住这个城市,大约从08年底,就有了XX国老板逃逸的事情发生。拖欠大量的工人工资、货款、厂房租赁、水电、甚至还有周边农民的馒头钱、大白菜钱。据朋友讲,其中一个厂为例,欠一个馒头作坊8万,一个白菜商贩12万。NND,吃馒头吃8万,大白菜12万。还欠着不还,这不是血汗钱吗?貌似我们政府也知晓这些事情,或许由于种种国际啊 影响啊 ,原因,大抵也没什么办法。 两年过去了,今天走到路上猛然一看,哦。还有,醒目的大字报孤零零的在寒风中飘荡。仿佛衬托出几百几千辛勤劳动的同胞们的凄凉。。。请大家见附图。 我很为这些同胞们担心。同情。悲愤。当我们在自己的国土上,我们的权利被人肆意践踏的时候,我们需要做什么?谁来保护我们的这些同胞?当然,声音在呼喊,希望国家会为这些百姓们讨一个公道。 ps: 我之所以用XX,不是为什么,完全是因为我的愤怒,无良、无耻之徒,他们不配我用我的双手写出他们的名字,我仅代表我自己剥夺他们这个权利。 谨记。为我们的富强民主文明强大的国家而努力奋斗! 我绝对不会认同在我们的执法部门没有党员的说法,可是试问,他们在想什么?何谓为了人民的利益?对此类事情姑且听之任之?为什么不能做些改变?为人民谋求福利呢?说到底还是一句,谁替老百姓来维权? 想到近期国内发生的诸多事情,诸如山东新泰市任命 6 名副局长,其中包括 23 岁的副局长,堂而皇之从科员到副局长,置国家的、中央的文件于脑后,置法律和人大的监督于不顾,这是什么行为?是对党、国和法律的肆意践踏。然而,事情在网络上炒作的沸沸扬扬,至今,当地市委组织部也没能给出一个令公众信服的回答,这又是什么行为?这些党员干部的自律性在哪里?又如福建某市一高官,把自己的儿子提拔为副局长之后,又爆出该领导的研究生 6 篇论文全系抄袭,这又是什么行为?党员干部的自律哪里去了?人大的监督哪里去了?又如广西烟草专卖局的韩某,,败类!看看这些事情,在近年来有愈演愈烈之势,我很有一种危机感。长此以往,何以体现党的凝聚力?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决不能因为有此类害群之马的存在而毁掉抱有坚定共产主义先驱者们用鲜血染满的基石。 因此,在这里我想说,加强党员干部的自律性,绝对不能仅仅是喊喊口号,上上课,做做样子而已。要想坚决刹住歪风,必须有嘉庆皇帝和 Chairman MAO 的气魄,见一个杀一个,绝不姑息。前总理朱先生曾说过,不管前面是地雷阵还是万丈深渊,我都将一往无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是何等的一身正气?是何等气魄?如果每个党员干部都能以此为警钟,座右铭,我想,给人民一个公正廉洁的政府形象,为创造和谐社会,建设现代化的富足的社会主义社会才是我们触手可及的目标,而不是南辕北辙。 谨以此文与诸位共勉。
个人分类: 未分类|1322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9 05: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